网文《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报道: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3个市辖区和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559797人。
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扬州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活动、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举办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世界半程马拉松锦标赛。
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公布,扬州市位列第45位。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0月31日,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20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8.33亿元。
历史沿革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据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相当于“省”。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作为城市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改广陵为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武德八年(625年),广陵(今扬州)开始叫“扬州”这个专名,并再无变动。而“扬州”作为一座城市的概念也是从此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杨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赵光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宋赵光义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应天府),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1644年,甲申年,清军入关,明弘光元年四月,1645年乙酉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爱新觉罗多铎指挥的清军进攻扬州城的保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1645年,清廷设立江南布政使司,扬州府属之。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扬州府属江苏布政使司。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辛亥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农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大清国灭亡,1912年3月10日,中国南北正式统一,1914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1949年1月27日,江都县城(扬州城)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中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人口民族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民族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2018年4月,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包括扬州在内的24个海丝申遗城市代表共同签署《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Slender West Lake)位于扬州市北郊,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据2012年底数据,景区游览区面积33.66平方公里左右。
古籍记载瘦西湖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类)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
名称由来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历史变迁
明初,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再次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复苏,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呈现复兴的状态。这一时期瘦西湖上出现了一座桥——红桥(现称大虹桥),红桥的出现为之后瘦西湖园林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是瘦西湖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是在明末,人们开始关注瘦西湖。
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瘦西湖园林大规模建造是在乾隆时期,到清代中叶,瘦西湖园林在她的整个古代变迁过程中达到了顶峰,许多瘦西湖园林的景观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瘦西湖本身也随之一跃成为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近代随着交通失利,扬州最终失去了优越的交通地位,经济萧条,加上战争的破坏,瘦西湖园林在此阶段曾一度受到重创。但由于瘦西湖在扬州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瘦西湖园林的建设依然是朝前发展着,虽屡次受到破坏,却也在不断的整修和复建原有景观,并且新增景观。
谢选骏指出: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北郊,湖面瘦长,应该叫做“瘦北湖”才对,为何叫作“瘦西湖”呢?大约是为了“山寨”杭州的西湖之名。可惜这个“瘦西湖”一点没有西湖的味道,像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死气沉沉的,还不如济南的大明湖。由此可见扬州人的生意头脑,简直是过度发达了。甚至,连自己的地名都可以随意乱改。这样的人还想成功抗清,当然也就枉费心机了。否则的话,仅仅为了报复扬州十日屠城,满洲人就该绝种!也由此悲哀可见,“无耻山寨”并非共产党的创举,相反,是汉人的山寨恶习在中国搞出了“共产党支部”和“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