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8日星期三

谢选骏:警惕皮夹克



《警惕裘小龙式的经纪文人》(2005-11-04 新京报 阿乙)报道:


作家裘小龙,诗人,诗歌翻译家,小说家,出身于上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翻译T·S·艾略特和美国意象派诗人诗作而闻名。后去美国留学,并用英语开始小说创作。现为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自2000年起连续推出以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为背景,以诗人刑侦队长陈超为主角的系列侦破推理小说,其中《红英之死》获得世界推理小说最高荣誉———第三十二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华人作家。《红英之死》入选纽约《新闻日报》2000年十部最佳小说。裘小龙侦破推理系列已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反响,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相继翻译出版。


中文作品有侦破推理系列:《红英之死》、《外滩花园》、《石库门骊歌》(上海文艺出版社)等。


我先是以读推理小说的心情来读《外滩花园》,但是后来发现这本书同时是一本诗集,接着又发现它是导游小册,最后又发现这是一版《天仙配》的民间故事……我感到自己愤怒不已。———阿乙


第三十二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得主的头衔,和“艾略特译者”、“卞之琳关门弟子”等身份介绍,使裘小龙成为今年图书市场的一个话题。而国内媒体不问青红皂白一哄而上的访谈使裘作家占尽了主动发言的优势,他借这个机会将自己设置为权威和代表,他说:谁说中国人写不了侦探小说?


这一切唬人的东西惟有依靠阅读才能甄别。裘小龙获奖小说《红英之死》和它的姊妹篇《外滩花园》、《当红是黑的时候》,均以陈超为主角,裘亲自命名他为“诗人大侦探”,而一些评者也乐而称其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但是我读完了,却觉得福尔摩斯要被气死,很多会写侦探小说的中国人也要被气死。


贩卖中国古诗、中国故事


以《外滩花园》为例———裘小龙在设置外滩花园发现无名男尸这一悬念之后,没有赋予陈超逻辑功能。这可能和作者本身的推理能量欠缺有关。这时候的裘好像是那个古龙,搬来了很多救兵,这些救兵的任务就是提供情报。而这些情报却欠缺本身的关联,是凭空而来的,是先知的。但是古龙尚有优美文字使故事说圆,而裘作家却无端让他搬来的救兵轻贱不堪———顾海龙这人出来是干什么的?老猎手和马医生又是干什么的?反正人只要出来就没有出来的逻辑,只知道当救火车,当完了还要表扬陈超英明神武。


裘小龙在展开故事时,又不断加了线索。这些线索是他自己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但是他就敢让这些线索自己袒露着,根本不去收拾。最后,裘让陈超来了首诗,把所有的线索都盖着。OK,收工,印刷出版。


另外作者要着力打造的概念是“诗人”。容我摘下文中一段诗,诸君可鉴,是不是一首诗:落日熔金/我们无法从古老的花园里/采撷灿烂的幻想/来放入相册收藏/还是得选定自己的剧本/要不时间就不会原谅。


我读到这诗的第一反应是看到了中学时代的留言本,大家忙着互赠几句华丽词藻。以《外滩花园》检验,陈超的学徒式功底并不符合诗人大侦探的品质,而裘小龙也愧对诗人、诗歌翻译家、小说家的封号。他自己似乎也不敢自傲,借陈超之嘴以退为进道:“我知道我是个多么糟糕的诗人———多么糟糕的警察”。那么裘小龙要赚什么呢?


在自序里,裘小龙交代这书的英文名是Loyal CharacterDancer(《忠字舞者》)。我并非要说,凡描写“文革”之类的东西予外国人看,便是献媚。但是和哈金《等待》那样直奔人性的故事相比,这个《忠字舞者》实在是太标签,太概念。类似让人感觉到有贩卖痕迹的是中国的古诗。


我在阅读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时,总会看到“注”。它们要注明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为有“注”,所以我坚信这样的作品首先是写给文学的,而不是写给另一个文明群体的。如果裘小龙打算写一本推理小说,我觉得他首先应该是把它写给故事本身,而不是曲意地用大量的对白对中国古诗词作出详细的解释。而这些大量地解释苏东坡、柳永诗词的章节,却有可能像京剧一样,吸引英美人士的奇怪兴趣,但是如果这样,它就很有可能沦为导游小册。


姚明的自传《我的世界我的梦》也被赋予这样的卖点。姚明给美国人讲了很多中国文化和习惯。这些东西在中文版出现后,成为中文读者认知的冗余。但是姚明那本书本身就有做桥梁的决心,并不像裘小龙,硬要做成推理小说。


衣锦还乡的归来


在《外滩花园》里,美国的美女警官罗恩成为比陈超更多余的人,她的基本功能只有两个,一是听陈超念诗,二是做出欣赏的姿态。


我读完后对罗恩的感觉不是一个警官,一个形象正面并被下了大笔墨的警官不会在推理小说里做零贡献。


她看起来更像电视节目里的本土托儿,她以“嗯啊哦,真是好极了”来配合陈超推销中国古诗。本书的简介上有句推介:当凯瑟琳(罗恩)完成使命与陈超道别时,一种莫名的情感横亘在两人之间,挥之不去……罗恩身上的这个暧昧功能在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发行后,意义显露出来了。裘小龙自称已被美、法、意、日、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翻译,但我觉得对裘小龙来说,更具意义的翻译还应该是中文。这本书回到中文环境里阅读后,能够产生附加值。在网络上搜索到不少裘小龙那“谁说中国人写不出侦探小说”之类的访谈之后,我更觉得这衣锦还乡的气息。


这个附加值基本浓缩在罗恩身上。这个德智体美劳全优的美女隐隐约约地爱上了中国身份的陈超,而陈超也有了点意思。这种暧昧既能体现“有理有节”的所谓骨气,又能满足那种“织女其实是可以嫁给牛郎”的卑下欲望。我觉得裘小龙是有牛郎情结的,和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杂志以及本世纪的《知音》杂志一样,喜欢在这上边搞点名堂。


和罗恩成为“情敌”的也不是什么菜鸟,是一个高干的女儿。


话说回来,那些大量介绍中国古诗的对白,其实在返回中国发行时同样有其价值。因为这可以让一个中国人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设想为是一个外国人,并以外国人的口吻来啧啧称赞中国浩大的文化———愈是自卑,愈是有自恋的市场。


我先是以读推理小说的心情来读这本书,但是后来发现这本书同时是一本诗集,接着又发现它是导游小册,最后又发现这是一版《天仙配》的民间故事。总之我是被这身上搭着很多花衣服、搭着很多元素的文化地摊工作者搞晕了,我同时丧失了对这四个方面的兴趣,我感到自己愤怒不已。


谢选骏指出:作者可能不知道裘小龙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78级学生,所以他的写作难免带有大量的书袋。那是裘小龙喜欢穿一件皮夹克,因为他正好姓裘,所以同学们背后都叫他“皮夹克”。裘,本来就是皮衣的意思。


《推理小说家裘小龙谈中国官场腐败》(黄安伟2014年10月9日 纽时)报道:


裘小龙的小说经常涉及中国一党专制下广泛存在的腐败问题。


推理小说作家、诗人裘小龙正在北京参加一场关于他最新的陈探长系列小说的对话,一名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裘小龙是否认为由于刑事犯罪和官员腐败,在中国有许多没被发现的尸体?

现年60岁的裘小龙既不是警察,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官员。他甚至已经不在中国生活了;他住在圣路易斯。但是他关于探长陈超的小说——从《红英之死》(Death of a Red Heroine)开始,已经出了八部——读起来如此真实,以至于许多人都以为他是一名对中国政法系统的黑暗面了如指掌的专家。

最近几年,这些小说引发了更多热议。去年6月在美国出版的《中国之迷》(Enigma of China)关注的是官员腐败与互联网的交集。裘小龙说,他的下一部小说《上海救赎》(Shanghai Redemption)的初稿已经完成,将首先在法国出版。该书吸收了不久前曝光的薄熙来丑闻中的一些元素。该丑闻涉及谋杀、性以及中共高层的权力斗争。裘小龙曾写道,上世纪80年代,他和薄熙来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生,薄熙来曾借走他珍爱的乒乓球拍,一直未还。

本文就刑事犯罪、他本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的政治风暴采访了裘小龙。以下是采访节选。

问:

在最新的陈探长小说《中国之迷》中,你探究了中国公民利用互联网曝光腐败官员的现象。你为什么会对这些人的动机和行动感兴趣?它们正在产生何种影响?

答:

中国网民利用微博曝光腐败的现象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和陈超探长一样,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去求助微博。由于媒体被政府控制,中共的利益高于一切,互联网成为人们伸张正义的唯一选择。

我在《中国之迷》的扉页写道,“献给不惧当局的控制、在网络空间为公民权利抗争的中国网民——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因为他们的声音可能会以“维稳”的名义被屏蔽,他们本人经常会遇到重大的麻烦。尽管如此,他们的抗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被网络曝光的腐败官员的数量之大已经向一个正在迅速失去公信力的政权敲响了警钟。网民们可能正在开拓一条通向变革的道路,而这条路在一个威权社会曾经是不可想象的。

问:

这些年来,你对党内腐败的看法是否发生过变化?我记得你最近访问北京时说,一些读者觉得,陈超这些年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了。这是否反映了你自己的心态?

答:

是的,我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就像陈超一样,我曾经对中国的改革很乐观,相信政治改革最终会伴随经济改革发生,到那时腐败也会得到遏制。尽管全世界都有腐败现象,但“有中国特色的腐败”与一党专制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执政党拥有绝对的权力,不受监督,不受制约,媒体和执法部门也只为它的利益服务。现在经济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政治制度仍然没有变。

陈探长在事业早期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很快发现,反腐战争注定会失败。正如读者观察到的那样,不断的妥协和打击让陈超更加愤世嫉俗。这也反映了我本人的心态。

问:

陈超的角色在这些小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情绪、精神世界和职业的轨迹是怎样的?

答:

第一部小说《红英之死》的背景设在90年代初。作为一名新任职的探长,陈超在警察工作中仍然非常理想主义。在从事了一些调查之后,他越来越失望,这来自于他是选择安心做一名步步高升的共产党干部,还是做一名有良知的警察的矛盾。至于他未来的方向,我认为他会因为这些矛盾而更加痛苦。尽管他仍然希望有所作为,但他对党和政府越来越悲观。因此还有许多棘手的麻烦在等着他。

问:

《中国之迷》没有像大多数传统侦探小说那样在结尾揭开真相,不同于更早的一些陈超探案记。你为什么决定选择开放式结尾,不把结局呈现给读者?

答: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来自读者的反馈。他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一名中国警察,进行了一系列违背中共利益的调查,怎么可能总是像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或赫丘勒·白罗(Hercule Poirot)那样成功地找到答案?我认为,不应该给人这样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好像只要陈探长在,最后一切都能解决。

中国的腐败调查通常都有类似于“开放式结局”的元素,腐败官员是否真的会被惩罚,或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往往存在疑问。这也是事实。

问:

这些小说似乎也成为了你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平台。书里有诗歌,还有对食物细致入微的描写。

答:

书中的诗歌更多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模仿。中国古典小说的每一章里都有诗歌,通常在章节的开头和末尾,有时还会出现在引入新人物之前。对于陈探长来说,诗歌为一名中共警察提供了一种补充的视角,尽管是暂时的。作为一名诗人,我还认为,通过把诗歌穿插在小说中来为它吸引更多读者,这是值得尝试的。

至于对食物的描写,可能是我的一点私心在作怪。在圣路易斯,中国餐馆无一例外被美国同化了,写一些我想念的地道中国美食给了我一些类似心理补偿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一样,是为了在怀念中国事物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意义。现在,对于陈探长来说,工作处处受挫,个人生活也不如意,我想要关照他一点。因此,就有了食物和诗歌。但是在新书中,这种嗜好也造成了麻烦。在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几乎没人再读诗了,他只能写给自己。由于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丑闻,他又不能像以往那样享受生活。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趣的东西,它们当然会吸引我,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也会告诉我们,哪些东西在当代中国已经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问:

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圣路易斯,怎么了解中国的变化?

答:

一名中国记者曾经对我说,在描写中国的变化方面,我比身在其中的人更有优势。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作家遭到的审查或自我审查,还因为网络警察的管控。现在,人们常常求助于互联网来获得可靠的信息,而不是官方控制的传统媒体,但是许多网站上不了,比如谷歌和Facebook,更不用说存在敏感内容的中文网站了。在美国,我不需要为了了解中国的情况而翻墙。我经常回国,这对我也有帮助。因此我相信,对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我仍然有局内人的视角,然而因为我生活在国外,我还可以说我有旁观者的视角。内部和外部视角的结合可能会使作品更客观,更接近真实。

问:

由于2012年初以来曝光的各种丑闻,中共党内权贵的内部行为方式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这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你曾经为《纽约时报》写过一篇来论,说薄熙来丑闻比小说还鲜活。能谈谈你对这些丑闻的看法吗?你是否从中找到了未来小说创作的素材?

答:

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最近几年曝光了不少政治丑闻。我不需要担心作家的瓶颈,有大量的新鲜素材扑面而来。确实,中国的现实比小说都离奇。涉及谋杀、阴谋、野心和腐败的薄熙来丑闻就是一个例子。这桩丑闻曝光后,一个美国朋友建议我就这件事写点东西,不过他也担心,触及重庆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书可能会被出版商拒绝,因为太疯狂了。所以,这就是我刚完成的新陈超探案记的起源。这部小说的标题是《上海救赎》,计划3月首先在法国出版。书中包括用小说手法处理的薄熙来案的细节,但不完全是关于薄熙来案的——这并不是因为薄熙来80年代初在北京和我是校友,我钟爱的乒乓球拍还在他那里。这本书更像是对塑造了薄熙来及其同类的体制的研究。

在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关注薄熙来案的庭审。最初,这次庭审表现出来的相对开放令我惊讶。与Twitter类似的微博甚至还发布了庭审实录,虽然没人知道其中有多少是编的。但很快,我的疑问越来越多。首先,庭审的焦点集中在薄熙来在大连的任期,好像他后来在重庆的所作所为无关紧要一样,但他后来在重庆的权力要大得多,包括他发起的类似文革的“唱红打黑”运动。这些灾难性运动的无辜受害者都没有被提到。因此,说到底,中国的法律还是为共产党的利益服务的。庭审只不过是中国司法的一块遮羞布,而司法体系完全取决于党的制度。

在庭审期间,还有一桩丑闻被曝光,或许为当时的情形加上了一个讽刺的注脚。卷入丑闻的是上海的一群法官,同时也是党员,他们聚众嫖娼的证据被寻求报复的人发在了网上。一个中国朋友立刻写信给我说,这个故事可以写成像《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那样惊心动魄的小说,其中“中国制造的私人侦探”可以和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笔下的人物媲美。

就在我考虑这种可能性的时候,又爆出一桩丑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党委书记一年受贿六吨茅台的贪腐行为被曝光。(一瓶500毫升茅台的售价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约合330美元)此人还曾谴责曝光法官聚众嫖娼的行为是受到了敌对势力的煽动。在中国,陈探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12月24日。黄安伟(Edward Wong)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

谢选骏指出:陈探长还有完没完?没完?那么需要警惕的就不是“裘小龙式的经纪文人”,而是皮夹克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了。


谢选骏:偷录改变了美国历史



《偷偷录音爆总统绯闻,当年震惊全美,结局会怎样?》(2021-09-07 姬玛Gemma)报道:


有读者留言:曝光小莱与克林顿丑闻的那个“知心大姐”,才是罪魁祸首↓↓


这位重量级大姐叫琳达Linda Tripp,在新剧里由拿艾美奖的香蕉姐Sarah Paulson出演↓↓


大姐其貌不扬,身体里住着核弹。只因她的爆料,克林顿被弹劾差点下台,都以为她是政敌派来的卧底,没想到人家单枪匹马掀起扫黑风暴,压根没背景。


那她到底为啥要爆料?什么仇什么怨?


琳达·崔普Linda Tripp1949年11月24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教师家庭,因父亲出轨,父母离婚。她一路经历普通家境、普通学校,人也普普通通,同学们没啥印象。


她在陆军情报部门当秘书,与军人结婚,跟随丈夫在世界各地奔波生活,生下一儿一女。调回美国后,进入白宫做文职人员,当时是1990年左右,在老布什任期内。


虽然琳达感情出问题,与丈夫分居离婚,但职场上应该是人生中最高光时期↓↓


1993年,克林顿带着自己的团队空降白宫,让她一下子不受待见,只留了三个月。


琳达受访时说,她很不喜欢克林顿夫妇,特别是希拉里↓↓


她的座位在白宫西翼二楼,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正对面,与希拉里办公室相邻,整整三个月,把这对夫妻看了个一清二楚。


人人都说他们会轮流掌权:“8年比尔,8年希尔(希拉里)”。崔普认为,希拉里才是白宫真正的统治者,对权力的追求非常狠辣,总统大位才是最终目标,她一旦上任将是灾难。


希拉里对不利于目标的事件或下属都会扫除障碍,不要说情人。克林顿有过很多情妇,当州长时甚至有一个断断续续来往12年的女性Jennifer Flowers,希拉里根本不在乎,除非影响总统大业。


“克林顿是天才政客,比起希拉里,他的缺点非常明显,容易犯错,希拉里是在身边确保他回到正轨来的人。夫妻俩就像团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权力。”↓↓


三个月后,琳达被调到国防部公关部工作,其实职位比以前高,年薪涨了2万美元。


但琳达的脑回路很清奇,她与克林顿夫妇结下了梁子。她认为总统夫妇团队混乱、滥用权力,希拉里在幕后操纵,拉高第一夫人支持率。


几乎是天赐良机,她的一肚子火,碰到莱温斯基↓↓


小莱与克林顿有一番特殊经历之后,被调到国防部。年近50的知心大姐,与年纪轻轻的实习生,有相似的工作背景,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小莱每天与好闺蜜聊天,甚至彻夜长谈,聊对同事或男人的看法,都是八卦。没想到,琳达发现小莱与一位已婚男子有关系,经过套话,发现那人居然是克林顿!


于是,小莱一边吐露心事,崔普在另一边偷偷录音。长达20多小时的录音带,公布出来是这样,大姐夜以继日工作,真是辛苦了↓↓


一切比电视剧抓马,大姐心理十分镇定。事后,把录音交给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就此曝光丑闻。还配合调查人员,把毫不知情的小莱约出来见面,现场有FBI等着。


她成了全美最有名的爆料人。出庭作证,琳达穿戴体面、吹了一个花式刘海,显然精心准备↓↓


检察官问莱温斯基还有什么话,她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恨琳达·崔普。”


在这桩案件里,精明的总统全身而退,莱温斯基受到羞辱唾骂,而琳达成为争议最大的人↓↓


崔普发誓把小莱“当作女儿一般对待”,小姑娘做少女纯情梦,她要曝光克林顿是一个骗子。此外,希拉里对小莱一事“完全知情,而且调出白宫也是她授意的”,却假装不知道,满口谎话。


她口口声声拉“骗子领导者”下台,是为了保护国家。


然而,有出版商表示,崔普早就觉得这是出书好机会,联系过出版商,对方建议她录音留存证据。也就是说,大姐从一开始就满满心机。


有人认为她敢曝光总统,是英雄;但更多的人,认为她侵犯他人隐私,而且背后捅刀子,是叛徒。


崔普的脑回路还是那么清奇,她觉得没人同情是因为出镜外型太差,于是连续整容两次,还减了肥。


效果有点惊悚,不管咋说,判若两姐↓↓


除了名声恶差,她的人生也没有想像中出书暴富。


琳达所在的马里兰州,未经双方同意,私自电话录音是非法的,她在其他案件作证才换取免于起诉,更不要说把非法录音写成书公布。


工作也丢了。本来她不肯辞职,坚持留到2000年底,直到克林顿离任当天,她被正式解雇。琳达声称被报复,克林顿政府表示,政府换届时,她这种职务可以被解雇。


大姐刚是刚,随后起诉国防部和司法部,指控政府向媒体泄露她的个人信息,违反《隐私法》。最终官司和解,得到59.5万美元赔偿。


然而,这笔钱需要偿付高昂的律师费用,几乎没剩下啥。


虽然扫清障碍,可以重回政府工作,现实哪有部门敢雇她。她上拉里·金的节目叹息:“我知道的太多了,没有地方可去。”↓↓


她嫁给一位德国建筑师Dieter Rausch,在弗吉尼亚州郊区安家,前面有一个马场,远离白宫生活↓↓


经营一家德国圣诞礼品店,生意平平,只做了一年↓↓


有7个孙辈绕膝,本来也可以安享晚年。


但重病缠身,她从2003年患乳腺癌,接受化疗一度掉光头发,骨头疼痛得无法走路。


这么多年过去,世人对她的评价依然十分难堪。连莱温斯基都从被羞辱的暴力中熬出头了,成为反网暴先锋,崔普却自称“网暴第一受害者”。


无数人认为她热衷名利出卖隐私,她坚持自己与权力抗争、争取公平,没有人理解。


去年,她病情加重,70岁因胰腺癌去世。莱温斯基曾发推:“不管发生过什么,琳达·崔普病得很重,希望她能康复。”


她告发总统丑闻、跟政府打官司,啥也没落着,还被骂了二十年。最终这样说:从不后悔这么做,一切只跟对错有关,与政治无关。


谢选骏指出:此女偷录,却改变了美国历史。如果没有她临门一脚,美国就建立了克林顿王朝。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希拉里的机关算尽还是无功而返,最后还败给了川普这样一个下三滥。

百年了的共产党日益依赖“小粉红”了

《被致敬的青年与更激进的“小粉红”》(戴仑 2021-05-11)报道: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各种致敬青年的短视频层出不穷,但如果青年认为自己是“商业致敬”中的主角,就有点天真了。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中国大陆自媒体上对于102年前的五四运动的讨论文章,以及对与五四运动联系密切的新文化运动的讨论,似乎都比往年要更多一些。这稍稍让人有些意外,毕竟在中国官方近些年的“舆论导向”中,五四运动的首要属性是“爱国主义”,而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启蒙意义,似乎距离大众的视野越来越远。


不过,众多自媒体重提启蒙的努力,在声量上远远比不上“互联网大厂”争相致敬青年的大手笔。继去年5月4日视频网站Bilibili(一般称为B站)推出视频《奔涌吧,后浪》引发广泛讨论,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显然成了各大视频平台的兵家必争之地,B站、快手、京东、知乎、小红书等皆推出了以“致敬青年”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


从“后浪”到“不想做这样的人” 引发社会共振


这其中,仍然是B站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最为“出圈”。


去年B站的《后浪》选择使用大陆著名演员何冰对青年群体进行一次居高临下式的寄语,在社交媒体刷屏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非议,今年B站显然学聪明了,《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将话筒交回青年手中,演讲内容收集自中国大陆各省市26间学校955位初中生的观点,并由两位身着白衬衫的初中生对着镜头娓娓道来,说出了他们作为“后浪”的“心里话”,表明自己不想成为非黑即白极端思维的人、浑身带刺的人、从流水线上被制造出来的人,也不想成为隐身的、没有同情心、不爱国的人。


“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这些话从955名学生嘴中说出,展现出了年轻学生们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亦是形而上层面对自我的期许与规划,非常值得赞许。


但此片依然难以摆脱《后浪》毁誉参半的命运,《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所产生的舆论分化也是非常极端,鼓掌喝彩者有之,批评声音也同样不绝于耳。


网络上指出,这篇演讲从青年对着“父母,师长,前辈”说话开始,每说出的一类“不想成为的人”,其实都是身边成年人群体的对号入座,到结尾说出“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其中暗含的逻辑是,现实中的父母、师长、前辈,一个能当榜样的都没有,年轻人只好自己来。大陆知名自媒体人魏武挥直言“我这个中年人感觉被冒犯了”。


媒体评论员西坡则认为,B站“挑动亿万家庭的内部战争才是大恶”:一边赞美时代,一边赞美年轻人,暗中却在贬斥年轻人现实中的前辈,鼓动年轻人与前辈决裂。可“时代”是抽象的,身边的人才是具体的,“感恩时代却拒绝理解前辈的年轻人,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为他们是被煽动起来的没有根基的人。”


各大平台致敬青年的视频,说到底都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裹着公益宣传片的外衣,行商业品牌宣传之实,最终难逃在“五四”之际引发撕裂式“对线”。但能够出现这样的讨论本身,未必是一件坏事——这不也是“天下太平”的另一种表现吗?至于有些人认为“资本挑唆世代对立”,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都有自身的骄傲、脆弱和不得已,大多数时候本就难以强行共情,这并非多么高深的生活经验。很多青年都曾畅想过,能有一对能和自己探讨恋爱观的父母,但现实中只会发生父母的催婚。这或许本就是代际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的原因所在。


献礼五四,致敬青年,本就需要更多的倾听和自省,但前提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而不是“你们都还是孩子,你们懂什么“。“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会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这是青年一代的自我期许,也是他们眼中成人世界在坍缩之前本来该有的模样。能够发出这样的叩问,不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进取吗?对于青年来说,理解身边的长辈是如何变成现在的形状,是需要在未来不断学习如何与生活和解的一门功课,而那些自立为对立面的所谓前辈,也应该要问,自己与初心偏离的部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不可抗力,在过程中的抗争是否能为年轻一辈树立参照。更要问的是,不同代际之间怎样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怎样释放更多正向和积极的力量?这些,都不仅仅是青年的课题。


进击的“小粉红”


今天的中国社会,在青年人中会观测到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小粉红”。在刚刚过去的“五四”时间档口,“小粉红”很忙,他们正在“拼杀”着——学者沈逸与媒体人胡锡进关于如何对待印度疫情的争论战场。这是另一个有趣的舆论现象。


舆论场|胡锡进VS沈逸 一场“爱国主义”争夺战

事情起于中共中央政法委官方微博“中国长安网”5月1日发表了两张对比中印“点火”的实景图片,一张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的瞬间,一张是印度某地身穿防疫装束的工作人员点火焚烧新冠病毒感染者尸体的惨状。该微博还附加了“印度单日新增确诊超40万例”的话题词。


尽管这条微博不久后被删除,但被视为网红学者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对此进行了声援:“这图挺好的。别误会,人道主义,命运共同体都是要的,同样的,印度这种娇艳贱货做派引起的脾气也是要有的。至于圣母婊,要刷情怀就请去印度烧柴。”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随后加入讨论,回应沈逸称,“普通中国人当然没必要做‘圣母婊’,但是官方机构的账号应当在这个时候高举人道主义大旗,表达对印度的同情,将中国社会牢牢置于道义的高地上。这不是‘圣母婊’,这是任何中国官方机构应有态度和表现……以这样的方式博流量,我不认为是官方机构账号应当做的。”


胡锡进还向沈逸提问,“官方机构账号究竟应该在涉外舆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拿捏什么样的尺度?我很期待能有冷静、深入的探讨。”沈逸随后提出包括“避免而非强化中国是个‘单一行为体’的认知”等5点主张作为回应。


这场公开讨论在五四青年节前后达到高潮,沈逸与胡锡进各自收获了大量支持与反对的声音。然而随着舆论继续发酵,沈逸逐渐远离争议中心,胡锡进却难以抽身。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大量的“小粉红”下场“手撕”胡锡进,将胡锡进称为“公知”、“比公知还坏”甚至是“卖国贼”。


然而互联网的记忆分明显示,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胡锡进一直被视为立场偏左的民族主义代表,曾与很多小粉红一道与自由派公知“对战”,因此还被戏称为“中国头号‘五毛’”。如今胡锡进自己却成为“小粉红”口中立场偏右的“公知”,一条颇具代表性的评论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老胡离右派只有50米了”。


连《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也注意到了这次舆论争议中的不同寻常之处,《纽约时报》以往习惯以“民族主义小报”类似字眼来形容《环球时报》,这次却以较为中性的“有影响力的中共报纸《环球时报》总编辑”作为胡锡进的标签。


其实观察胡锡进这些年来的发言,大体可以判断其本身的立场与观点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对于胡锡进的评价从“左”向“右”的转移,恰恰是中国舆情发生变化的表征,是“小粉红”们在重新定义何为“爱国”。


“小粉红”们的态度变化显然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变化有关。具体到印度问题上,近几年来中印边境多次发生的对峙事件(尤其是两国军人都有伤亡),以及印度国内的反中情绪,都触发了“小粉红”的反印情绪。事实上,“小粉红”未必不认同中国官方“克己复礼”的内宣外宣政策姿态,但基于中国实力的增长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小粉红”乃至整个舆论环境变得更加自信,对西方由“仰视”改为了“平视”,面对外部不友好更倾向于将“以直报怨”放在价值排序的前端。


到5月6日下午,沈逸和胡锡进先后转发“共青团中央”微博里的“团结就是力量”一语,似乎说明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罢战言和。不过这场争论已然展现了中国官方与“小粉红”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在“爱国主义”方面的分歧。对于社交媒体上“究竟是胡锡进变了还是时代变了”的问题,答案显然偏向于后者。


谢选骏指出:“《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中国舆论场里渐有‘中肯’之名。”——因为他不仅老了,而且朽了,离死不远了。反而观之,共产党为何要“致敬青年”?因为业已百年了的共产党老朽不堪,日益依赖“小粉红”给他打气了。就像重症的武汉肺炎病人,没有氧气袋,活不下去了。

进退两难的小粉红里外不是人



《“我爱的国家不想让我回来”:被困海外的“小粉红”》(袁莉2020年6月24日)报道:


詹姆斯·刘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国者。

在中国的国庆日,他哽咽着观看了阅兵仪式,看到一个从落后走向强大的国家。他看《战狼2》看得起鸡皮疙瘩,这部类似《第一滴血》的中国大片讲述了一名超级英雄式的老兵,凭一己之力营救被困在国外的同胞。

当中国在网上受到攻击时,詹姆斯·刘和众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出言捍卫国家。他谴责香港的民主抗议,认为那是分裂中国的企图。在特朗普总统将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后,他在Twitter上纠正使用这个词的人。


“我是真正的小粉红,”他说,这个带有贬义的词指的是共产主义红色中国的民族主义年轻人,他们把互联网当作爱国战场,与贬低中国的人战斗。

结果,21岁詹姆斯·刘发现,他一直以来捍卫的国家并不想让他回来。

这位在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就读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成为因冠状病毒大流行被困在国外的无数中国人中的一个。航班在消失。回家的机票无比昂贵。中国政府担心像他这样的人会携带病毒,因此限制了国际航班,并告知侨民留在当地。

当留学生在网上质问为什么他们不能坐飞机回家时,国内的人告诉他们离中国远一点。他们说,这些被宠坏的学生可能危害中国控制疫情的成功。

和其他无数滞留海外的中国人一样,詹姆斯·刘第一次与自己国家的基本政治原则发生了冲突:国家利益高于个人需求。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甚至合乎逻辑,但它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观点截然不同,在这些地方,少数人的权利也应该受到保护。

这回,被困的学生和员工成了少数人,他们就得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做出牺牲。这样一来,他们就加入了政府批评人士和香港民主抗议者之列——这些人正好是他们长期以来在网上反对的群体。

一些小粉红正在重新思考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下,国家、政府和共产党都是一体的。

詹姆斯·刘谴责香港的民主抗议,认为那是分裂中国的企图。


“我的心情越来越复杂,”5月中旬,詹姆斯·刘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写道。“我爱的国家不想让我回来。”他在电话采访中告诉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许多针对像他这样的留学生的批评时,他觉得自己像是“被人狠狠揍了一顿”。

他们的观点有朝一日可能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塑。他们中的一些人长大后会成为商界、学术界或其他机构的领袖。他们可能仍是爱国者,但对自己的国家会有更微妙的看法。而且,他们可能不再那么快就相信从政府那里听到的一切。


“你能想象一直坚定的信念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詹姆斯·刘说。

阿拉巴马州特洛伊大学(Troy University)的大三交换生黛西·冷完成了学业,但很难买到回家的机票,她在微博上写道,她真心爱国,也反对过那些胆敢抹黑中国的人。但由于政府的限制,她的四次航班被取消,她很沮丧。

“心都凉了,”她写道,还加上了一个心碎的表情。

目前还不清楚还有多少人处于类似的困境。截止4月2日,共有140多万中国留学生生活在国外,其中近三分之一在美国,詹姆斯·刘和黛西·冷就属其列。

许多人在2月或3月没有着急回家,因为国内的冠状病毒疫情看起来更糟。还有些人想完成这学期的学习,而不是回家忍受痛苦的时差上网课。有些人则听从了中国政府的指示,保护好自己,但要留在原处。

后来,大流行袭击了全世界。中国航空监管机构开始限制外国航空公司飞往中国的频率。中国的航空公司有飞往海外的航班,但承载能力有限。与此同时,像印度这样不那么富裕的国家,都在组织受困公民的救援。


许多中国学生在中国航空监管部门的官方微博上发出请求,并抗议航班的取消和昂贵的票价。对他们而言,中国就像一个美丽但无法触及的梦。

“这盛世,如你所愿,”许多人引用官媒的口号说,它的意思是中国人要对生活在一个成功的国家心存感激。

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可能属于自40多年前中国对外开放以来,民族主义情绪最强烈的一代人。他们是在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日益强势的宣传中长大的。在学校里,他们被不断教导称,中国被西方国家羞辱了一个世纪之久。

接触外国文化和语言并没有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愿意接受外国思想。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身处国外,但也活在中国的泡泡里。

而共产党早已精通煽动他们爱国主义的艺术。《战狼2》就是他们的成功故事之一,这部2017年上映的动作片成为中国票房冠军,激励了像詹姆斯·刘一样的人。

在该片末尾,那位中国老兵在非洲国家挥舞国旗的长镜头结束后,一张红色中国护照的背面逐字打出了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对许多留学生来说,这些都是空话。“真实的世界里,没有战狼来救我,”一位在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微博上写道。


4月初,詹姆斯·刘花900美元买了一张达美航空(Delta Air Lines)6月份飞往上海的机票。后来,由于中国当局限制美国航空公司,达美航空的航班被取消。

票价上涨了。他的一个朋友花1万美元买到一个经济舱座位。詹姆斯·刘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月薪预期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在美国读书已经花了他父母很多钱。


在那之后的几周里,詹姆斯·刘睡不好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他加入了交流航班信息的聊天群。他发现4000美元一张的票价在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价格,但要通过纽约、墨西哥城和东京转机。他的母亲否决了这一计划。太多转机会增加他接触病毒的机会。

最后,他订了一张从洛杉矶飞到韩国首尔的票,那里距离他的家乡中国厦门还有370英里的路程。价格:2500美元。

“拿到了机票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他说。“否则我真的快要怀疑人生了。”

这些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匿名发言时都毫不掩饰,但在采访中却有所保留。举例来说,詹姆士·刘将不满集中在中国的航空监管机构上——最近,在美国官员挑战其对外国航空公司的限制后,中国航空监管机构做出了让步。特洛伊大学的黛西·冷说,她理解监管机构的动机。

但是有些人可能是屈服于一种新的感觉:恐惧。提到《战狼2》的那位在日留学生说,她担心接受我的采访会招致中国政府的报复。

然后,她邀请我加入了一个有将近500名中国学生的微信群,他们在里面交换有关航班、签证、学校的信息,表达着不满情绪。由于担心受到政府的惩罚,他们告诉彼此不要接受新闻采访,甚至中国媒体也不行。


中国政府如何让年轻人变得爱国


有时候,当他们忍不住骂政府或政策时,会有人迅速警告他们最好闭嘴,否则他们的微信账号有被关闭的风险,或者一旦回到国内会被请喝茶。

一名学生被警告之后发了一个表情,上面写着每位中国公民应该遵守的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发五次,仿佛在向这个监控国家表忠诚。

“我生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红色教育,”詹姆士·刘对我说。“现在,能怎么说呢?”


谢选骏指出:进退两难的小粉红既然不愿意像日本的神风特攻队那样为国而死,又无法像自由人那样为自己而活,就只能里外不是人了。


富豪都是党的戏子


《在有钱人面前,明星有多卑微?李连杰最可笑》(夏青 2021-09-06)报道:


之前网上流传出一张照片,里面是吴亦凡、杨幂等明星与马云等富豪的合照。吴亦凡这些人老老实实地站在后面,而马云他们则是坐在前面。


平日里身家过亿、有着无数光环的明星,在那些真正有钱的人面前却一文不值,就连基本的地位都没有。


再往前,Angelababy曾因为孩子认识了上海的一圈宝妈,但是一线顶流的Angelababy在圈里却只是个陪衬,合照时不仅被安排在边缘,众人一起去三亚玩时甚至被“截掉”。


其实,明星放在古时候就是戏子,而戏子就是卖弄才艺的人。如今的明星说白了也是在给公众增添茶余饭后的乐趣。要不是因为挣的钱多加上貌美帅气,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


对金主来说,明星属于一种“商品”,他们则是出钱消费的买家。这么一想,双方地位差距大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在金主面前,明星们一般都保持着比较卑微的姿态。当年红透了的范冰冰,遇见真正的大佬也是夹着尾巴做人,和富豪一起的照片直到今天仍在各大网络上疯传。


还有被称作“巩皇”的巩俐,她可以说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女星了,曾11次入围国际电影节,4次出征奥斯卡。有着这样显赫资历的巩俐面对富豪又是如何呢?还不是一样强颜欢笑,哪怕富豪手脚不老实,巩俐也得忍着。


不过,这些女星的例子没什么特别,要是在韩国,她们的处境只会更加悲惨。这些人对富豪来说,就像是正餐之后的“甜点”,给生活加一点调味剂罢了。


明星们看似个个亿万身家,拼了命也想挤进上流社会,但是在上流社会中,他们却是最底层的存在。关于这点有一个最直观的例子,那就是李连杰。


李连杰被誉为“功夫皇帝”,是成龙之后最著名的武打影星,小时候就拿过全国武术比赛的大奖,一部《少林寺》更是让他红遍全国。


后来,李连杰进军好莱坞,虽然没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也让全世界影迷认识了这样一个中国人。


从好莱坞回来后,李连杰逐渐淡出演艺圈,开始向上流社会靠拢。当时,李连杰时常跟马云一块谈话,还跟史玉柱等人称兄道弟。


李连杰说过,自己跟这些富豪熟得不行,聊天吹牛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李连杰去参加综艺节目,他跟主持人说自己准备拍一部电影,叫《太极》,而那些富豪们听说自己要拍电影,都想进来客串一个角色。


在节目中,李连杰夸夸其谈,说得有模有样,什么史玉柱演算命先生,柳传志演老师,王健林演工人,马云演算账的等等。说到兴起处,李连杰手舞足蹈,好像自己只要一开拍,富豪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过来一样。


结果,《太极》到现在也没动静,反而是马云的《功守道》率先登场。这部电影简直给了李连杰一记响亮的耳光,争先恐后的富豪没出现,唯恐慢人一步的明星倒是急着赶着去参加马云的电影。


回头看看李连杰当年画下的大饼,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他把富豪们当成好兄弟,富豪们却把他当成表演的“小丑”。


明星们挤破头也想进入的上流圈子,人家已经在里面混迹多年。既然如此,大家又怎么能一起谈笑风生呢?


网民哀嚎:


DoraDora2008 发表评论于 2021-09-06 23:56:32

小编离给明星提鞋的地位,还差十万八千里。

hopeZhendan 发表评论于 2021-09-06 20:29:18

所谓的富豪 不是 贵族 不是 绅士

这些 富豪 心里明白 沾着二代的光 挣穷人的钱 给自己洗什么装高贵

这些 富豪 说好听了 附庸风雅 说直白了 也是一丘之貉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知明星戏子在真正有钱的富豪都是一文不值的乞丐,但不知真正有钱的富豪在百年共党面前却是真正的戏子,叫你客串猪狗你就得变成猪狗不如的东西也。因为富豪都是党班的戏子。

“丧尸”出笼不如锁妖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地狱里


《“丧尸”出笼?美国街头触目惊心奇观引网民热议》(凤凰网 2021-09-07 转载观察者网张照栋)报道:


垃圾、粪便、吸毒用具、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姿态怪异的瘾君子……这既不是“丧尸”电影里的末日奇观,也不是漫画中罪恶之城哥谭市的地下世界,而是2021年美国费城肯辛顿大街上的日常。


如此触目惊心的景象引发美国网民热议,有人难以置信地问道:“这是2021年的美国吗?”而费城官方对于肯辛顿大街上的乱象回应称,相较于美国其他几个大城市,费城的流浪汉算少的了。


近日,油管视频博主“kimgary”拍摄的一段费城街头的视频,引发美国网络热议。


视频展现了美国费城肯辛顿大街上的一段景象:垃圾粪便,遍地狼藉;流浪汉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瘾君子神志不清,姿态怪异,宛若行尸走肉……


翻开“kimgary”的账号主页,这样的奇观,是费城肯辛顿大街上日复一日的寻常景象。


如此触目惊心的景象,引发美国网民的热议。


“这看起来像是一部真正的丧尸电影,难以置信。”


“这是我看过最有冲击力的事情……他们是真正的活着的行尸走肉,这就是2021年的美国吗?”


“我庆幸我有一个栖身之所,可以躺在床上看这个。”


“友情提示,这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拍摄的。这个街区还有更深层的东西,你可以想象描绘下它晚上会是什么样。”


还有人表示,别的城市也一样。


“欢迎来到波士顿。”


“不仅仅是费城,旧金山的田德隆区也出现了丧尸。”


有人拿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的话讽刺道:“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称之为美国梦,因为你必须睡着才能相信它。”


据《每日邮报》今年4月的报道,费城肯辛顿大街是臭名昭著的“毒品街”,被称作“海洛因沃尔玛”、“丧尸贫民窟”和“东海岸最大的的露天毒品市场”。在这里,吸毒者们可以买到最便宜最纯的海洛因,连特拉华州、马里兰州和新泽西州的毒贩也经常来这里进货,然后带回去贩卖。


报道称,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海洛因和芬太尼(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混在一起的新型毒品,这导致美国因吸食毒品死亡的人数激增。


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保持社交距离在内的防疫措施,但毒贩和吸毒者仍聚集在街头,毒品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


美国白宫国家药物控制政策办公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代理负责人雷吉娜·拉贝尔4月份表示,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美国共有8.8万人死于吸毒过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7%。


在美国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中,费城的吸毒者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最高。据费城法医办公室(Philadelphia Medical Examiner's Office)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费城吸食阿片类药物(主要是芬太尼)的人数激增,因吸毒过量死亡的案例也随之大幅上升。


费城2017年有1200人死于吸毒过量,这比2016年多了三分之一。到了2019年,费城仍有1150人死于吸毒过量。


费城历年吸毒过量死亡人数 来源:费城法医办公室


毒品泛滥导致了包括枪支暴力在内的犯罪事件激增。肯辛顿警察局称,目前肯辛顿有80多个角落是露天毒品市场,2020年,有47人在这条街上被杀,231人受伤。


今年3月,肯辛顿大街上的萨默塞特车站被迫关闭,因为车站里满是流浪汉瘾君子的粪便尿液和针头垃圾,需要维修整顿;此外,车站员工也不断反应称,受到街上流浪汉和瘾君子的骚扰和威胁。


当地交通运输工会的主席威利·布朗(Willie Brown)直言:“人们处在危险之中,车站被流浪汉占领了……到处都是毒品贩子,到处都是开枪的人。”


萨默塞特车站到处都是粪便、吸毒用具、针头 图源:社交媒体


为了解决肯辛顿大街的问题,费城市长吉姆·肯尼(Jim Kenney)自2015年上任以来,以公共安全和卫生的名义清理肯辛顿大街几乎已经成了常态。


2017年,费城政府还制定了一项名为“营地解决(encampment resolution)”的计划,在之后的两年里,他们清理了翡翠街、郁金香街、肯辛顿大街、法兰克福大街这四个地方的流浪汉“帐篷城”。但瘾君子流浪汉这块“顽疾”从未根除,每次清理完不久,他们就再度聚集到肯辛顿大街上。


肯辛顿大街露宿的流浪汉


据《费城问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费城市政府当天再度对肯辛顿大街进行清理,流浪汉们被驱离街道,工人们把街上的折叠椅、靠垫、牛奶箱、手提箱、木栅栏、鞋子和架子拖进垃圾车,收拾吸食毒品的针头,把流浪汉的个人物品装进塑料桶储存,然后街道清洁工入场,清洗道路。


39岁的格雷格·拉姆齐耶(Greg Ramseyer)从4月份就住在了肯辛顿大街上的帐篷里,他说他与毒瘾抗争已经25年了,期间多次被警察从费城的各个大街上驱逐出去,这一次,他拒绝离开,“这是我的家。”


警方人员警告道,如果他拒绝离开,他们就会扔掉他的帐篷。几分钟后,拉姆齐耶的帐篷被扔进了垃圾车。


警察与工作人员清理肯辛顿大街


费城市政府清理街道的举措遭到了一些民众的批评,称他们把流浪汉和吸毒者们驱逐出去,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长期住房选择(long-term housing options)”。


对于肯辛顿大街上到底有多少人一事,费城市住房官员称有300人,警方则估计今年夏天最起码超过650人。而美国广播电台(WHYY)6月份报道称,肯辛顿大街附近的应急避难所仅有100张床位。


对此,费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副主任伊娃·格拉德斯坦回应称,他们的方式是“以服务为主导”,优先让流浪汉入住住房。


一位在肯辛顿街区住了一辈子的居民丹尼斯·佩恩(Dennis Payne)直言,市政府清理肯辛顿流浪汉营地完全是在浪费钱。“再过六个月到一年,他们还是在这儿……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需要将其纳入全国性的层面(去解决)。如果这一点不能实现,我们就会日复一日地浪费金钱。而最可怕的是,在我们得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制度之前,还有多少人会死去?”


肯辛顿大街一角


据费城最新数据显示,该市符合“无家可归”定义的流浪汉有5700人,其中950人是“没有庇护的(unsheltered)”。尽管肯辛顿大街的景象触目惊心,但费城方面声称,在美国的各个大城市中,费城的流浪汉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是最低的。


谢选骏指出:看来美国的“丧尸”出笼,还不如中共把丧尸锁妖在“毛主席纪念堂”里。


网文《丧尸出笼》报道:


《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 是乔治·A·罗梅罗执导的恐怖片,约翰·艾姆普拉斯、洛瑞·卡蒂勒等领衔主演。(活死人系列第三部)影片讲述了瘟疫的到来,使死去的人变成了丧尸,躲避丧尸、对付丧尸变得非常紧急了。

主要演员

约翰·艾姆普拉斯洛瑞·卡蒂勒特瑞·亚历山大约瑟夫·佩拉图


《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 是乔治·A·罗梅罗执导的恐怖片,约翰·艾姆普拉斯、洛瑞·卡蒂勒等领衔主演。(活死人系列第三部)


影片讲述了瘟疫的到来,使死去的人变成了丧尸,躲避丧尸、对付丧尸变得非常紧急了。

中文名活死人之日,外文名Day of the Dead,其他译名丧尸出笼,类型恐怖科幻,出品公司Dead Films Inc,制片地区美国,导演乔治·A·罗梅罗,编剧乔治·A·罗梅罗,主演约翰·艾姆普拉斯洛瑞·卡蒂勒,片长102分钟,上映时间1985年7月19日,对白语言英语,出品时间1985年。

剧情简介

这是个本来安然的世界,由于一场不明原因的瘟疫成了人间地狱。所有被这可怕的病毒杀死的人都成了丧尸,他们以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的血肉为食。更可怕的是只要与他们亲密接触一下,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形恶魔。这世界比启示录中的情形还要糟糕。莎若是一名研究员,她和一小部分军人是这为数不多幸存者的一员。他们共同寻找这一附近地区的幸存者,但是机会很渺茫。他们下潜到了地下,以躲避丧尸。在地下基地,罗根教授正在试图用抓到的丧尸做实验,以求找到对付他们的方法。他的研究非常成功,他试图通过奖励的方法使丧尸与人和平相处。但是,对于军队的队长来说,这却是不可接受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约翰·艾姆普拉斯 饰 Dr. Ted Fisher

洛瑞·卡蒂勒 饰 Sarah

特瑞·亚历山大 饰 John

约瑟夫·佩拉图 饰 Capt. Rhodes (as Joe Pilato)

理查德·雷伯蒂 饰 Logan

乔治·A·罗梅罗 饰 Zombie with scarf (uncredited)

贾拉斯·康罗伊 饰 William McDermott

Anthony Dileo Jr. 饰 Pvt. Miguel Salazar (as Antonè DiLeo)

舍曼·霍华德 饰 Bub (as Howard Sherman)

Gary Howard Klar 饰 Pvt. Steel (as G. Howard Klar)

Ralph Marrero 饰 Pvt. Rickles

Phillip G. Kellams 饰 Pvt. Miller

Taso N. Stavrakis 饰 Pvt. Torrez

格里高利·尼克特洛 饰 Pvt. Johnson

Don Brockett 饰 Featured Zombie (chief)

William Cameron 饰 Featured Zombie

Debra Gordon 饰 Featured Zombie (1st pulled out of mine)

Barbara Russell 饰 Featured Zombie (who kills Miller)

John D. Schwartz 饰 Featured Zombie (as John Schwartz)

Mark Tierno 饰 Featured Zombie (2nd pulled out of mine)

Mike Trcic 饰 Eviscerated Zombie (as Michael Trcic)

J.R. Bookwalter 饰 Zombie (uncredited)

Donald Farmer 饰 Underground zombie (uncredited)

Peter Iasillo Jr. 饰 Elevator zombie (Tip O'Neil zombie) (uncredited)

1/3

职员表

制作人 David Ball、Salah M. Hassanein、Ed Lammi、理查德·P·鲁宾斯坦Richard P. Rubinstein

导演 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

副导演(助理) 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Annie Loeffler、Katarina Wittich

编剧 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

摄影 Michael Gornick

配乐 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

剪辑 Pasquale Buba

选角导演 克里斯汀·弗瑞斯特Christine Forrest、Gaylen Ross

艺术指导 Cletus Anderson

美术设计 Bruce Alan Miller

服装设计 Barbara Anderson

布景师 Jan Pascale

展开

幕后制作

丧尸出笼 游戏照


僵尸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它与科学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构成了好莱坞恐怖影片的中坚力量。美国人似乎对僵尸有着特殊的爱好,以至于这种爱好最终影响到了香港人,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也刮起了一阵僵尸电影的狂潮。可以说,僵尸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恐怖片明星。

真正让僵尸电影走上辉煌的是该片的导演乔治·罗梅罗,他可以说是世界僵尸的电影之父。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该部影片使得僵尸远离了巫毒教,进而成为全新形象的怪物。而正是因为该部影片的出现,使得僵尸成为了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此后,乔治·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僵尸电影《僵尸的黎明》,同时,世界各地犹如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僵尸电影开始风靡全球。1985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他的第三部僵尸电影《僵尸出笼》,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乔治·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


Laurel Entertainment Inc.(美国)Laurel-Day Inc.(美国)

发行公司

United Film Distribution Company (美国)

锚湾娱乐(美国)

Astro Records & Filmworks(德国)

Creswin Distribution(加拿大)

Eden Video(意大利)

Entertainment in Video(英国)

Force Video(澳大利亚)

Image Entertainment Inc.(美国)

Media Home Entertainment(美国)

Video Treasures(美国)

X-Rated Kultvideo(德国)

上映日期

英国

1986年9月12日

法国

1986年12月10日

影片评价

该片不仅仅是在视觉上来彻底击垮观众,还在丧尸影片中探讨了道德、伦理。

与时俱进的僵尸们

时隔20年,乔治罗梅罗再度出山,由于《僵尸三部曲》的成功,乔治罗梅罗和他的僵尸的再次亮相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这20年的时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僵尸似乎也有了进化。在本片中,僵尸不仅仅是一群行尸走肉了,他们在影片中变得有思想,懂得如何组织和交流,简直就和活着的人类没有多少的区别。其实,早在2004年另一部僵尸题材的影片《僵尸肖恩》中,僵尸们便已经开始进化,和人类没有什么区别了。在那部影片中,僵尸们最后不但和人类共同生活,还和主人公肖恩成为了朋友。看来,智能化、人性化的僵尸将成为未来僵尸电影的发展方向。科技在进步,电影在进步,僵尸也要进步,这真应了当今中国最流行的一个词:“与时俱进”呀。



谢选骏指出:“丧尸”出笼不如锁妖在毛主席纪念堂,只有这样的尸灰主义可以就中国。


网文《新丧尸出笼》 报道:


《新丧尸出笼》是史蒂夫·迈纳执导的恐怖片,米娜·苏瓦丽、文·瑞姆斯、尼克·卡农、斯塔克·桑德斯等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一场不明原因的瘟疫,让许多人变成丧尸,只要被他们亲密接触一下,对方也会变成丧尸。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者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几人幸免于难。


主要演员

米娜·苏瓦丽文·瑞姆斯尼克·卡农伊恩·麦克尼奇


《新丧尸出笼》是史蒂夫·迈纳执导的恐怖片,米娜·苏瓦丽、文·瑞姆斯、尼克·卡农、斯塔克·桑德斯等参加演出。

影片讲述一场不明原因的瘟疫,让许多人变成丧尸,只要被他们亲密接触一下,对方也会变成丧尸。随着时间的流逝,幸存者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几人幸免于难。

中文名新版丧尸出笼外文名Day of the Dead其它译名活死人之日 / 新僵尸出笼 / 僵尸出笼 / Day of the Dead: The Need to Feed出品时间2008年出品公司美国华纳发行公司华纳(Warner Bros.)制片地区美国导    演史蒂夫·迈纳编    剧Jeffrey Reddick类    型惊悚 / 恐怖主    演米娜·苏瓦丽,文·瑞姆斯,尼克·卡农,斯塔克·桑德斯 ,安娜琳·麦考德,马特·里皮片    长85分钟上映时间2008年4月3日分    级R级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简介

美国科罗拉多一个名叫里德维尔的小镇,一种神秘病毒蔓延其中,很多人患上了“流感”。为防止病毒蔓延,政府派出部队严防当地居民离开小镇,镇上的医院则人满为患。下士莎拉·伯曼(米娜·苏瓦丽饰)和大兵巴德(斯塔克·桑德斯饰)带着她生病的母亲去医院,谁知医院内的患者突然转化成凶残无比、嗜血如命的恐怖丧尸。

它们四处攻击未感染者,所有被咬过的人很快也变成丧尸的同类。莎拉和同伴迅速跳上吉普逃亡,却偶然从无线电台中得知她的弟弟特瑞沃(迈克·韦尔奇饰)被困在某栋建筑里的消息。为了救唯一的弟弟,莎拉和同伴再次杀入血肉横飞的丧尸群中。 

演职员表

演员表


米娜·苏瓦丽Mena Suvari 饰 Sarah


文·瑞姆斯Ving Rhames 饰 Captain Rhodes


尼克·卡农Nick Cannon 饰 Salazar


伊恩·麦克尼奇Ian McNeice 饰 D.J. Paul


克里斯蒂娜·坎贝尔Christa Campbell 饰 Mrs. Leitner


瓦内莎·约翰逊Vanessa Johansson 饰 Receptionist


迈克·韦尔奇Michael Welch 饰 Trevor


斯塔克·桑德斯Stark Sands 饰 Bud Crain


Matt Rippy 饰 Dr. Logan


安娜丽尼·麦考德AnnaLynne McCord 饰 Nina


Laura Giosh 饰 Mrs. Nobel


Taylor Hoover 饰 Local Girl


Pat Kilbane 饰 Dr. Engel


Brian La Rosa 饰 Man in the Woods


Linda Marlowe 饰 Francine Bowman


Isaac Meisenheimer 饰 Fire zombie


Jason Miller;Erika Perez; 饰 Zombie


Robert Rais 饰 Mr. Leitner


杰弗里·雷迪克Jeffrey Reddick 饰 Deputy


Hugh Skinner 饰 Kyle


Kent Jude Bernard、Neil D'Monte、Luke Sexton 饰 Zombie(uncredited)

1/3

职员表

导演 史蒂夫·迈纳Steve Miner

编剧 杰弗里·雷迪克Jeffrey Reddick、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

制作人 Boaz Davidson、Danny Dimbort、James Glenn Dudelson、Robert Franklin Dudelson、兰道尔·艾米特Randall Emmett、George Furla

配乐 泰勒·贝兹Tyler Bates

摄影 Patrick Cady

剪辑 Nathan Easterling

选角导演 Nancy Nayor

艺术指导 Carlos Silva Da Silva

美术设计 Sonya Savova

服装设计 Gina Hendrix

视觉特效 Nikolay Gachev

副导演(助理) Todd Amateau、Kiril Dimitrov、Steve Griffin、Peter Mechkov、Nanyo Minchev

展开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制作发行

上映时间

  

国家 上映日期

美国 2008年4月8日

德国 2008年5月15日

希腊 2008年6月16日

日本 2008年8月30日

英国 2008年9月1日

影片评价

丧尸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它与科学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构成了好莱坞恐怖影片的中坚力量。

真正让丧尸电影走上辉煌的是本片的导演乔治·罗梅罗(George A. Romero),他可以说是世界丧尸电影之父。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部影片使得丧尸远离了巫毒教,进而成为全新形象的怪物。而正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出现,使得丧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此后,乔治·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丧尸电影《活死人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顿时,世界各地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丧尸电影开始风靡全球。1985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他的第三部僵尸电影《丧尸出笼》(Day of the Dead),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乔治·罗梅罗的丧尸三部曲。

此作不同于其他丧尸片,其中的主角丧尸们被丧尸爱好者戏称为“超级丧尸”。极快的速度、超强的跳跃能力,都是他们比其他作品中同类优秀的捕猎能力。

不过丧尸出现的原因尤显得老套(笑)。


谢选骏指出:“丧尸出笼”一次还不够,还要再次“新丧尸出笼”,还嫌不够,还要“丧尸上街”——真是不如把它们锁妖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地狱里!

谢选骏:小粉红就是49年的小左派、57年的老右派



《六四走过尘封的32年 “小粉红”成中国青年主流力量?》(2021年6月1日 美国之音江真)报道:


资料照:中国学生在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挥舞中共党旗。

资料照:中国学生在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挥舞中共党旗。


华盛顿 — 32年前,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了自己的理想振臂高呼,示威抗议几十天后最终遭到暴力镇压。32年过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腾飞,但言论自由遭受空前打压,六四事件不再被提起,网络世界看似成为“小粉红”的天下。“小粉红”是近年来中国网络上兴起的一批以维护中国统治方式和话语权,警惕和反击西方价值观的年轻人的代名词。他们自认为承担着保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使命,坚决捍卫中国政府的“战狼式外交”。尽管多位分析人士都不认为小粉红群体可以代表当今中国的主流年轻人,但他们在网络世界无疑是一批引人注目的正在崛起的力量。


1989年6月4日凌晨,当占领天安门广场近50天的几万名学生和民众遭受突如其来的武力镇压之时,高梅和李亮还没有出生。


32年过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2年间,中国领导人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到习近平,延续执行了对当年天安门事件的禁口令,有关六四运动和武力镇压的讨论在所有官方媒体和社交平台被彻底封杀。每年6月4号前后,为了避免任何唤起对那段历史回忆的可能,网络管理人员往往加班加点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论坛删帖。


八九年的学生领袖,现在美国生活的王丹,并不认为如今的中国人已经彻底遗忘六四。他告诉美国之音:“大部分年轻学生是知道六四这件事的。他可能知道的是错误的信息,是政府灌输的信息,他可能知道的不清楚,但是你说完全不知道中国1989出过一件事情的人,我觉得是少数。”


高梅(化名)就是王丹所说的了解六四的大部分年轻人中的一个。


1992年,高梅出生于江苏无锡。独生子女一代的她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本科在香港完成,之后去了美国纽约某大学取得国际政治硕士学位。


在香港念书时的高梅可以不受中国大陆的网络审查上网浏览信息,还看过关于六四的纪录片“坦克人”,也曾跟父母和老师讨论过这个改变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历史事件。


高梅不认为暴力镇压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她觉得在有些情况下军队并不能理智控制行为。她告诉美国之音:“当你有暴乱的时候,你的民众已经跟暴众混在一起了,你怎么去区分。现在的军事技术已经跟那时候不一样了,但是可能在原来那个时候,(暴力镇压)也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高梅认为自己是一名温和的小粉红。在她看来,小粉红是中国大陆年轻一代爱国主义者的代名词。“如果我听到小粉红(这个词),我觉得就是指比较喜欢中国文化,然后稍微偏左一点的,然后比较拥戴现在的这个不管是政权也好,领导也好,然后其他的社会治安什么的也好,我就觉得是挺拥戴的。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是应该更爱国。”


关于“小粉红”一词的最初来源,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都这样解释:“小粉红”的称呼最早出现于晋江文学城论坛,源于该网站配色为粉红色,且女性用户比例很高。起初带有性别歧视,用来形容头脑简单性格冲动的年轻女性。后来小粉红逐渐衍生为中性化词汇,现泛指中国国内活跃于网络,和中国政府官方态度保持高度一致的年轻的民族主义者。


“可能一开始,比如说5年前,8年前,民族主义者可能还是会被很多人嘲讽的一个对象,但是这几年已经越来越看到,当其它声音都被消灭之后,官媒也在鼓励大家的这种民族主义表达”,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方可成告诉美国之音记者。


“帝吧出征”事件和小粉红的崛起


2015年底,在韩国发展的台湾艺人周子瑜在综艺节目中挥舞中华民国国旗,触动大陆网民反台独情绪,抵制周子瑜,之后被台湾三立新闻嘲讽“强国人玻璃心又碎了”,引发他们的进一步不满。2016年1月20日晚上,经百度贴吧“李毅吧”(也称帝吧)网络论坛提议,一批大陆网民使用翻墙工具,集体涌入Facebook,相继在三立新闻主页、苹果日报主页、和刚刚当选总统的蔡英文个人主页等地大量留言并且用表情包刷屏。据统计,当晚三立新闻的Facebook留言量,比通常情况下一年的留言量还多。


在此事件中,中国大陆涌现出许多在社交媒体上捍卫中国政府、痛批“台独分子”的网络用户,其中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的青年人,尤其是男性占很大比重。他们逐渐继承了“小粉红”这一标签,开始为人所熟知。


1998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李亮(化名)曾是翻墙出征大军中的一员。并在蔡英文的推特账号下留过言,这在他看来是表达爱国的一种方式。


李亮告诉美国之音:“当年的帝吧出征,是因为我们的话语权不在自己的手上。只能通过一些民众自发的行动去证明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某一方面的实力。”


学习了四年电子工程,现在的李亮即将大学本科毕业,并且已经在山东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找到了工作。他偶尔也会翻墙看看国外媒体对一些大事的报道,但是在他心中,最可信的还是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


和高梅一样,李亮也不介意被称作小粉红:“小粉红它曾经是一个贬义词,我们用它来形容无脑爱国的人,叫他小粉红,现在来讲,已经不那么刻意的用贬义去看待这个词了。所以我们一般都无所谓了。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个国家的公民爱国是必然的。”


官方对小粉红群体的支持和鼓励


2016年4月,中国演员和导演赵薇在拍摄电影“没有别的爱”时,被网民指出电影男主角、台湾演员戴立忍曾参与“太阳花运动”,“反课纲运动”等台湾社会运动,被怀疑是台独人士。小粉红大军席卷赵薇和戴立忍微博留言平台,要求澄清和道歉。电影制作方对此否认,但是并没有平息事态。


7月6日,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发布长文“‘没有别的爱’为什么遭网友普遍谴责抵制”,图文并茂几十页,挖出戴立忍过去支持香港占中运动和台湾太阳花运动的“黑历史”,鼓励网友“不看他说了什么,而看他做了什么”。


之后,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社以及“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纷纷转发此文,继续推动此话题的的热议,舆情指数高居榜首长达十天。大批网友对主角戴立忍“唱反调还来大陆赚钱”的批评如狂潮袭来,直到7月15日电影剧组迫于压力发表道歉声明,并撤换了电影主演戴立忍。小粉红此役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大获全胜。


32年前为投身学生运动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杨建利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的暴力镇压。如今他又回到美国,作为“公民力量”的创办人。他观察到了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并不认为小粉红可以代表主流年轻一代。


杨建利对美国之音说:“很多人说中国的小粉红现象非常严重,的确非常严重,但是不要忘记了,中国现在的这个信息环境是只允许小粉红的声音出来,另外的声音咱们看不到,听不到。所以到底是小粉红和那些我们听不到的声音的比例是多少,没人可以做出预测。”


2019年的中国充满各种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10月1日建国70周年隆重的阅兵庆典,让爱国主义热情跃至顶峰。据央视网报道,十月一日微博相关话题中,阅读量破亿的话题超过50个,其中#国庆阅兵#阅读量达76.5亿。在此之前,香港人已经坚持了好几个月的“反送中”游行,这让不少大陆年轻人觉得愤怒而不可理解,高喊要给香港人上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网络上小粉红的队伍空前壮大。央视新闻联播特地点名赞扬“饭圈女孩”,“帝吧网友”,“海外留学生”,称他们“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呵护和力挺香港”。


李亮这样形容他观看阅兵式的心情:“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看到我们国家武器装备的强大,国防力量的强大,就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我们整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不受侵犯,所以会由此产生一种自豪的心情。”


言论空间越收越紧,民族主义空前高涨


在王丹看来,小粉红的横空出世很正常:“现在的小粉红这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经历过六四,经历的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时代。所以他们看到的确实是这个国家进步的一方面。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进步的一方面。所以他们当然爱这个国家,支持这个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的成长环境跟我们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


言论空间的收紧并不是最近几年刚发生的事情。80年代残存的敢言之风在六四之后随着中共的秋后算账一落千丈。杨建利说,“六四之害,最大的害处就是把理想主义杀死了。人们变得非常的犬儒。”21世纪之初互联网的兴起曾经孕育过一大批自媒体的前身,博客,BBS,论坛等思想交流阵地虽然红极一时,最终也都无法摆脱被关站被下架的命运,而近几年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删帖封号是家常便饭。


过去几年 ,围绕中国政府在新疆拘禁维吾尔族人和对香港抗议运动的严厉镇压,加上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有增无减。中国政府以强硬的“战狼外交”予以反击,在国内舆论空间则火力集中批评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


作为温和派小粉红,高梅表示她不会到网络上喊打喊杀,但是认为西方国家对中国事务指手画脚未免手伸得太长。她说:“我们国家因为政治制度的问题,就是俗称的一党制,所以它有的时候可能是牺牲了民主,但是就是提高了效率。西方的这个制度确实是民主,可是容易扯皮,效率低。我觉得疫情控制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李亮对中国政府的“战狼外交”表示全力支持:“因为在国家上话语权是依靠提升实力而来的。如果我们实力不够也必然不会有今天这样所谓的战狼外交……所以我非常希望我们国家的新闻媒体在未来面对其他国家的舆论上能够采取强硬的手段去发表我们自己的立场和见解,争夺回属于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小粉红一代未必代表中国的未来


对于小粉红群体是否是国内年轻人的主流力量,香港中文大学的方可成认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坚定或者明显的政治立场,中国大陆的九零后零零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简单把大家分为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这两边的话,我觉得民族主义者可能确实会更多一些。但是不至于到我们现在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这种不成比例的程度。”


和高梅同样出生于1992年的陶哥从小就觉得中国官方宣传太虚假,戏称自己是“共产党洗脑失败的产物”。他如今生活在美国,工作之余开通了名为“强国反贼”的YouTube频道,订阅量已达3万。他对自己节目的介绍是“希望通过自媒体频道揭露中国的种种问题,追求自由民主法治,为推墙与中国民主化出一份自己的努力”。


陶哥不认为小粉红是中国年轻人的大多数。“大部分人岁月静好,逛街啊,娱乐啊,他们也没那么关心政治。这些人更能代表主流”,至于网络世界泛滥的小粉红,则是官方控制和引导的可见结果。而翻墙出来看世界的人,陶哥觉得其实并不少。


陶哥告诉美国之音,对于中国的未来,他不担心小粉红占领天下,他更忧虑的是共产党的控制无所不在:“共产党只允许一种声音。那些比我更年轻的人,零零后,甚至零五后,真的没有听过别的声音。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样下去中国才会没有未来。”


六四32周年来临之际,陶哥打算推出他最新的一期节目,对六四事件做一个概述,告诉尚未知道真相的人们,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丹觉得中国的年轻一代并不见得以后一定不会反叛,他认为这个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中共这么多年来就是靠两个东西,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民族主义,来维系统治的合法性。可是现在经济发展这个支柱摇摇欲坠,所以已经把全部的力量放在维稳和民族主义上。那当然也就加强了对年轻一代的这种民族主义的灌输和动员。这个我觉得是这几年小粉红现象背后深刻的一个原因。”


对此,李亮和高梅并不赞同:他们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当今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他们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不断的向前进。


谢选骏指出:王蛋杨见利不懂,今天的小粉红其实就是八九年的绝食学生,也就是49年的小左派、57年的老右派——这四拨人看起来天差地别,其实都是在与狼共舞、“响应党的号召”。例如,方励之和王丹,不是就在1989年碰头了吗——共产党和共青团。

谢选骏:伊拉克追随穆罕默德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伊拉克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惹众怒》(译言网 2024-11-09)報道: 据《镜报》11月8日报道,最近,伊拉克正在拟定一项提案(也被称为第188号法修正案),目的是将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从18岁降至9岁,而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对。 当地活动人士拉亚•法伊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