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0日星期一

谢选骏:王力雄是邓小平的猫派



《王力雄:最該進行反省的是老師不是學生》(2021年6月8日星期二——作者臉書)报道:


按蘇曉康的說法,跟中共的博弈本來要贏的,最後卻輸掉了,似乎是抗議者沒做對。首先當時真有可能贏嗎?我不這樣看。當然歷史不排除有極偶然的可能性,如果最高當權者做出轉變決定,在博弈中認輸或讓步。但在當時中國具備這樣的當權者嗎?博弈的另一方是鄧小平和他背後的中共專制集團,是決不可能讓步的。也許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他們在文革劫後餘生的心態,加上在世界環境中希望得到的,以及共產黨自我標榜的代表人民等教條,讓他們一時斬不斷理還亂,導致猶豫,沒有立刻痛下殺手,並不說明他們有可能放棄共產黨專制,實行民主。這一點從事後總結的六四教訓——"剷除萌芽",表達得再清楚不過。


也許蘇是期待趙紫陽的改革派用逼宮方式讓老人退位和認輸。趙紫陽與戈爾巴喬夫會談時拋出鄧小平,當時感覺這種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把鄧小平推出來,讓他受到民眾壓力。儘管趙後來一再否認,但我當時在電視上親眼看趙那種眼神、表情,假如對人心有瞭解,應該很清楚。趙此舉激怒鄧小平是肯定的,鄧能立刻廢掉趙,說明了趙根本不是對手。何況還有鄧背後的專制集團。說抗議者一方不斷升級,更主要的是鎮壓和反制不斷升級導致的。這不是抗議者一方自我控制就能萬事大吉。不斷升級本身就說明了不可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權力在當權者手中,軍隊警察都由他們掌握,即使真能理想地和平解決,也一定會有秋後算帳,把形式上的允諾再度剝奪,就像鄧小平當年支持利用完西單民主牆後,就封掉民主牆,把代表人物逐一解決一樣。

假定學生採取明智措施,是否能得到好一點的結局?這一點我同意,共產黨也會願意,因為就沒必要製造震驚世界的殺人場面。即使後面秋後算帳仍會發生,還是比開槍和屠城要好——只是在這個意義上的好。不過怎麼可能要求抗議者一方能在適當時刻做出恰到好處的決定,又能有策略地掌握互動節奏和方向呢?不可能要求群眾做到這一點,因為群眾不是有組織的,處於競爭的比賽,就像香港勇武派不斷往前沖,只要不割席,其他人也會被帶著走。即使某些勇武派的先鋒認為夠了,更勇武的又會沖到更前。因為每人都想在聚光燈下把自己放進歷史篇章中,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面被陰影掩蓋。


當時的天安門,哪個廣場領導者提出理性建議,基本就被喝倒彩,更激進的人就會搶走話語權,成為新的領導者。北京學生當時如果撤,外地學生一定頂上來,因為他們一直被北京學生壓在邊緣,自己成為主角的機會就是不能跟著北京學生撤。而北京學生不想讓出主角,就得繼續堅守。


所以蘇曉康所說的可能贏不存在,更不是被抗議一方搞砸了。對這樣的結果的確應該反思,只是不是反思具體的做法,最該做的反思是民主運動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怎樣的組織?能不能把非理性的廣場效應——即民眾、精英和媒體相互促進賽跑極端變成有節制、有理性、有整體戰略部署,能形成統一行動又不是單中心自上而下的模式,其實這才應該是根本的反思所在,而不是要求各自為政的烏合之眾能形成一致的理性判斷和協調行動,能做得到"見好就收"。這本來就是不可能做到的,就不該指望。


不該要求民眾和學生做這種反思。反思是知識分子的職責,如何能讓群眾運動變成民主運動,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其實一直沒有解決,也沒有反思清楚。群眾運動不等於民主運動。共產黨一直在發動各種各樣的群眾運動,文革也是毛澤東發動的群眾運動,跟民主沒關係。民主運動除了有"民",一定還有"主"。這個主如何形成才是關鍵。它不能是一個背後之主的操縱;不能是少數人控制;不能被媒體和意見領袖煽動誘導;"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主",而不是只作為疊加的數字,又不能是各執己見互不服氣的雜燴。那都不是真正的民主。不是民主運動的群眾運動,除了達不到民主的目標,更可能走向反面,或者被權力利用和操縱,或者最終淪為暴民。


歷史上無組織的群眾往往用暴民方式反抗暴政,不乏正義訴求,卻得不到正義結果,與暴政循環,成為破壞性力量。現代信息技術有了操縱和利用群眾的手段,領袖與民粹的聯手頻頻出現,本質是暴政與暴民合為一體。那種前景將更令人恐怖。要防範那樣的未來,更需要為群眾運動找到合適的民主方式。在我看,這才是我們最該反思之處,且應該是知識分子的職責。


在這方面,中國知識分子顯然做的非常不夠。本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引導作用很大,可基本只是照搬西方觀念和教條,對如何用於中國的實際思考很少。六四後如果說學生沒反思,不值得責怪,連老師都沒有好好反思,又能要求學生什麼?六四之前沒做好還可以歸咎文革封閉,開放後湧入的新思想只能食洋不化。那麼六四後呢?至今多年過去又思考出了什麼?今天蘇曉康發出一個初級質疑,還會有突破效果,豈非最說明沒做什麼嗎?目前狀況,再來一次八九是否能做得更好?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三十年後的香港軌跡和八九軌跡之相似,是不是也在證明反思的缺乏和思想的失職?


谢选骏指出:王力雄等人完全是邓小平的乏走狗,是个“成王败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猫派。而2012年以来的中国则证明了,“新时期的猫派”,其实就是“旧时代的毛派”——猫派和毛派一样没有良心,没有准则,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见风转舵,一天到晚盘算“见好就收的生意经”。这样的废垃自己谋生可以游刃有余,但想谈论天下大事,不免捉襟见肘矣。至于操纵天下事,则更差矣,君不见,老毛一死,毛派散伙;老邓一死,猫派濒危矣。因为猫毛铆帽,都是傻帽。这样的货色别说二世三代,四代过后都是没用的。

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

谢选骏:中国新的分化目标出现了——欧洲联盟



《AUKUS:法国召回驻美澳大使,抗议澳洲转向新潜艇合同》(BBC 2021年9月18日)报道:


AUKUS:澳英美三国首脑签署新安全协议后如何表态


澳洲与美英两国早前签订协议,将使用英国和美国技术建造本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引起原本已经与澳洲签订建造潜艇合同的法国不满。法国随即宣布召回驻美国和澳洲的大使进行磋商,令这次外交争议进一步升级。


法国外长表示,这次超乎寻常的举动,是为了反映“超乎寻常的情况”。


澳洲、美国和英国签订的协议称为“AUKUS”(三国名字缩写组成),除了建造核动力潜艇,还将分享先进的防御技术及情报,此举被认为旨在对抗中国。协议还涵盖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网络安全合作。


澳洲和法国原本已经签订了一份价值500亿澳元(270亿英镑)的合约,为澳洲海军建造12艘传统动力潜艇,这份合约将被取消。


法国外长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周五(9月17日) 发表声明,形容澳洲与英美签订的合约等于向法国“背后插上一刀”。过去数十年来,“五眼联盟”是西方强国(谢选骏指出:是“英语世界”)分享情报的有效途径。


不能接受的行为


勒德里昂的声明又形容,新的合约是“盟友与伙伴之间不能接受的行为,它的后果将直接影响我们对盟友关系、伙伴关系和印太地区对欧洲重要性的未来计划”。声明又说召回大使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决定。


美国白宫发表声明,指拜登政府对法国的决定感到失望,会继续与法国商讨解决分歧。


正在美国访问的澳洲外长佩恩(Marise Payne)也表示,她明白法国感到失望,但希望可以与法国沟通,希望对方明白澳洲重视与法国的双边关系。


盟友之间召回大使这一举动并不常见,外界相信这是法国首次召回驻美和驻澳大使。立陶宛早前宣布容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后,中国同样以召回大使方式抗议,并同时要求立陶宛召回驻华大使。


目前全球有6个国家拥有核动力潜艇,澳洲将成为第7个。


史无前例的决定


BBC记者芭芭拉·布莱特-厄舍尔(Barbara Plett-Usher)分析称,澳洲与英美签订的新协议固然会令法国当局蒙受经济损失,但令法国官员更生气的是,他们要在宣布新协议前数小时才接获通知。


她形容,法国召回大使大概是史无前例的决定,毕竟正如美国官员形容,法国是美国友谊“最长久”的盟友。他又说美国将会继续与法国对话,解决双方的分歧。她认为,拜登政府早前承诺会与盟友紧密合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计划上的失误。


如果澳洲成功透过与英美的合作取得核动力潜艇,它就会是全球第七个拥有这种潜艇的国家。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早前回应澳洲、美国和英国组成的新安全联盟时表示,各国不应该建立有针对性或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排他性组织,特别要抛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


谢选骏指出:英语世界列队,欧洲联盟分裂,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中国新的分化目标出现了——如果欧洲联盟能在英语世界和中华世界的竞争中保持中立,那么鹿死谁手就不一定。如果欧洲还是倒向了英语,那么中文也就没戏了。


《AUKUS:法国外长谴责美国和澳大利亚就防务协议“撒谎”》(BBC 2021年9月19日)报道:



法国外长指责澳大利亚和美国在一项新的安全协议问题上撒谎,并迫使法国召回驻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大使。法国外长勒德里昂还指责这两个国家"口是心非","严重违反(盟友间)信任"。


在接受法国电视二台采访时,法国外长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还指责这两个国家“口是心非”,“严重违反(盟友间)信任”,反映了法国盟友的“蔑视”。


这项被称为AUKUS的协议,将使澳大利亚获得建造核动力潜艇的技术。此举挫败法国与澳大利亚此前签署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


协议方还包括了英国,这被广泛认为是为了对抗中国在有争议的南中国海的影响力。


法国在本周早些时候协议公开宣布前几个小时才被告知有关消息。


勒德里昂在周六的讲话中说,盟友之间正在发生一场“严重危机”。


“在美国和法国的关系史上,我们第一次召回大使进行磋商,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行为,这表明我们两国之间现有危机的严重性。” 他告诉法国电视二台,召回大使是为“重新评估局势”。但他说,法国认为“没有必要”召回其驻英国大使,但他指责英国是“不断的机会主义者”。他说:“英国在这整个事件中有点像电灯泡( third wheel)。”


新上任的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在《星期日电讯报》的一篇文章中为该协议辩护,称这表明英国准备“硬着头皮” 捍卫利益。


该协议意味着澳大利亚将成为世界上第七个使用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它还将与盟国展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网络安全等合作。


这项新协议让法国在2016年与澳大利亚签署的价值370亿美元(270亿英镑)建造12艘传统动力潜艇的协议泡汤。


在周六离开堪培拉时,法国大使提博(Jean-Pierre Thebault)称澳大利亚单方面取消交易的决定是“巨大错误”。


与此同时,中国指责参与安全协议的三个大国抱有“冷战思维”。


一位白宫官员表示,拜登政府将在未来几天与法国接触以解决分歧。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玛丽斯·佩恩(Marise Payne)说,她理解法国的“失望”,并希望与该国合作,确保其理解“我们对双边关系的重视”。


该协议涉及多个领域的信息和技术共享,包括军事情报和量子技术以及巡航导弹的采购。但核动力潜艇是关键。


“召回大使只是冰山一角”


“这远不止是一场外交争端”。前英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前英国驻法国大使彼得·里基茨(Peter Ricketts)告诉BBC第四台的“今日”节目,“召回大使只是冰山一角。”


“法国有一种深深的背叛感,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军事合同,这是法国与澳大利亚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澳大利亚现已抛弃这一点,背着法国与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北约盟友进行谈判,用一份完全不同的合同来取代原有合同。”


“对法国人来说,这看起来是盟友之间信任的彻底失败,让人怀疑北约存在的目的。这使北约联盟中间出现大裂缝……英国需要一个正常运作的北约联盟。”


里基茨补充说:“我认为人们低估这一事件在法国的影响,以及在马克龙总统与极右翼势均力敌的一年里,这将被视为一种羞辱和背叛。”


召回法国大使的历史性命令直接来自法国总统马克龙。爱丽舍宫的一位发言人说,情况的“严重性”需要总统做出回应。“除了违反合同及其在就业方面带来的后果问题,还有这个决定对联盟战略的伤害。这种行为在盟友之间是不可接受的,”爱丽舍宫说。


《AUKUS:给欧洲敲响了尴尬的警钟》


BBC驻布鲁塞尔记者杰西卡·帕克(Jessica Parker)


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签订的AUKUS(三国英文名字缩写而成)防务协议该怎么发音呢?布鲁塞尔的一位外交官本周提出了一个苦涩的建议——似乎跟英文”awkward“(尴尬)相近。


法国谴责澳大利亚与英美签订的安全协议是“背后捅刀子”,对欧盟来说,这当然也很尴尬。


首先,他们不仅无法参与有关AUKUS安全协议的讨论,而且连参与讨论的地方在哪里都不知道。


约瑟夫·博雷尔(Josep Borrell)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这个头衔挺大,但就此事来说,他也没有参与讨论的任何特权。


澳英美AUKUS防务协议被视为对抗中国在南海影响力的重大尝试。


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尔本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欧盟自己的”印太战略”时,随后提问都并非关于他的声明,却是有关别人的宣言(澳英美宣布签署AUKUS安全协议)。


博雷尔说:“我们很遗憾没有被告知,而且没有参与这些会谈。我明白法国政府会有多么失望。”


这位外交政策负责人承认,他对时间安排上冲突的说法并不感到“高兴”,并宣称此事给欧洲敲响了警钟,他们必须采取主动。不过,但这导致了第二次尴尬。为何这样说呢?


欧盟并非军事强权,尽管我们本周听到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呼吁建立“欧洲防务联盟”。有些人觉得他们以前听过这一切,这让他们大吃一惊。


即使欧盟可以想出如何展示更多的力量,它也必须决定那是为了什么。这也并非易事。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政策智囊团副总裁伊恩·莱瑟(Ian Lesser)说:“无论是华沙、雅典、巴黎或柏林,其战略环境看起来都不一样。”


然而,他认为欧盟很清楚它不想要什么,这涉及到第三个问题。


欧盟不想在事态升级的过程中被夹在中间:正如他所说,必须“在日益紧张的环境中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


最后,欧盟成员法国因此事也很恼火。法国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强国,在该地区拥有利益和存在。它与澳大利亚的交易是其在澳洲战略的关键部分。


失去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是一回事,精心构建的区域战略遭受打击却是另一回事。


总之,对欧盟来说,澳英美宣布签署安全协议的时机很糟糕,这种缺乏事先预警的状况即便不令人惊讶,也令人尴尬。而且,就象阿富汗撤军一样,它对欧盟自身的战略自主权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


本周,有关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事情开始升温,欧盟却不知道该往哪里看。


目前全球有6个国家拥有核动力潜艇,澳洲将成为第7个。


目前全球有6个国家(美国68、俄罗斯29、中国12、英国11、法国8、印度1)拥有核动力潜艇,澳洲将成为第7个。


谢选骏指出:现在是实际历史分叉的重要时刻——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分化欧洲联盟与英语世界,自然大功告成矣!如若不然,则难免重蹈纳粹苏联的覆辙了。


谢选骏:演员就是艺人,还是戏子,还有滥竽充数



陈道明巩俐专访发言引起中国娱乐圈大地震!》(南风窗2021-09-18)报道:


如非有新戏,难得见巩俐。


和她一类的演员,很少出现在娱乐新闻里。这几天她出现了,事由是接受了一本杂志的采访,谈到了娱乐圈、艺人。


这本就是今年很火的话题,而她又够直接。


关于娱乐圈,她这样说:"什么叫娱乐圈?我不明白,大家想娱乐可以去娱乐场,电影院里给不了你娱乐。"


巩俐在杂志采访中直言自己对"艺人"称谓不习惯


而在2019年,她曾这样说:"我不是娱乐圈的人,不要把我和娱乐圈混在一起。"


关于艺人,她说自己更喜欢被人称为演员,而不喜欢被称为艺人。


电影院是不是和娱乐无关,这可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产生的独特理解,或者其中表达了她的希望。引来了挑剔,但挑剔没有太大意义。有意义的是另外那些话,鲜明地表达了她的立场,立场是纯私人的,没啥可挑剔。


这个立场就是:耻与为伍。


无独有偶,央视网9月11日报道,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直言,"我从来不认为这些演员是我们队伍中的人,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陈道明在文艺座谈会上痛批流量明星


当然从形态上他们好像是在我们这一行里活动,但是我觉得他们确实对我们摧毁不小,影响了我们很多优秀的创作者的名誉、声誉"。


立场还是:耻与为伍。


对他们来说,什么是荣?又以何为耻?


01、自重


现代演员脱胎于古代的戏曲演员,举世皆然。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电影。


北魏开始,罪犯、失败的政敌、战争中的俘虏,都被划入贱籍,乐户就是其中一类。乐户就是演员,贱籍相当于奴隶,世代为乐户,世代为奴。这一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纪被清朝的雍正皇帝废除。


废除贱籍,只是获得了自由,不意味着地位提高,清末戏曲繁荣,演员受人追捧,但社会地位上仍然是"下九流"。


改变的机会出现在民国,除了戏曲普及,人们自然对好演员更尊重之外,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具有家国情怀和铮铮铁骨的一批艺术家的涌现,让人们对演员刮目相看。


1935年,梅兰芳《太真外传》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人平等,演员也是为人民服务,加之他们的工作具有文艺宣传的功能,便再不遭受歧视,反而备受尊重。他们感恩时代,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贡献出最好的功夫。


老一辈演员,有的经历过时代转换,深知孟子之言的深意: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后世年纪较大的演员,通过师承关系耳濡目染,也把这种信念和精神深深内化。


演员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这个群体自强所获,如果自我狎侮,必招其咎。新世代如果自甘流俗,糜烂堕落,那就会拉着整个群体一同沉沦。


这时再回过头来看,就明白陈道明说"对我们摧毁不小,影响了我们很多优秀的创作者的名誉、声誉"这句话时的心情了。


《人民的名义》里,吴刚饰演李达康,里面有一场戏,足足16分钟,没喊停,一遍过。吴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坐在化妆间的一瞬间是人物创作的开始……


巩俐不喜欢被称为艺人,是有道理的。艺人的意义,不是靠近演员,而是接近杂耍。清末、民国,比戏曲演员地位更低的,是杂耍,以北京天桥为代表。滑稽戏、爬竿、举刀、耍中幡、抖空竹、拉洋片、心口碎大石……


表演硬气功的看得人心惊胆战,而拉洋片的则扯着嗓子喊:"往里瞧往里瞧,大姑娘洗澡。"


和过去什么都有专门的艺人干不同,今天是什么事艺人都干,唱歌、跳舞、电影、电视、主持、综艺、夜场……以及许多跟演员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


专职表演的资深实力派演员,不肯被称为艺人,很好理解。


从"优伶""粉头""戏子"到演员,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数代人在其中付出了艰辛血汗。而今眼见历史竟有倒流之势,宁不痛乎?


02、尊严


实力派老演员,在逆流之中,也真实受损。七八年前,流量时代开启之后,他们的演出机会就越来越少,许多人甚至完全被市场抛弃,被观众遗忘。


一个数代人建立起来的信念体系崩溃了。以前演员们相信,只要技艺精湛,就能得到认可,获得机会,也只有技艺精湛,才能得到认可,获得机会。


电影《霸王别姬》中,小癞子看两名角儿在茶楼唱《霸王别姬》,失声痛哭。


而今天,这一切全都成了镜花水月,技艺精湛的人,日益被"塑料演员"挤出,穷困潦倒、无事可做者不计其数。


他们在经历着一种局部性的文化衰败的彻骨悲凉。


当然,陈道明、巩俐作为老演员阵营里的佼佼者,遭受的冲击并不大,穷困潦倒、无事可做的状态跟他们无关,但他们毕竟同属一个信念体系当中,精神上是一致的。


实力阵营和流量阵营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把它视作一种利益冲突,那就显得很浅薄。这是关乎一个职业如何有尊严地存活的问题。


"老天爷赏饭吃",这是过去对一个演员的天赋的最高的评判。这里面包含敬畏,包含珍视,但不包含任何傲慢之意。


赏饭吃的是"老天爷",演员与观众,是一种平等关系。演员付出劳动,得到认可,获得报酬,利益上是分离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而今天,流量演员一出现,先要制造和粉丝之间的一体感。


养成系自不必说,它的便利性在于让粉丝形成一种演员就是自己的作品的感觉。


某艺人出席商业活动,大批粉到场围观。而那些通过某件大投入的作品捧红的演员,则更借重于把演员神格化,掩饰所有真实,呈现完美无瑕,从而让粉丝产生一种类似宗教感情的狂热,与之发生深度捆绑。


于是我们看到,演员与粉丝之间不再是利益剥离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而是以演员为塔尖、以粉丝为基座的有层级的利益结构,塔尖、中间层,依次向下吸血。


庞大的粉丝基座非理性的经济支出,支撑起整个结构,粉丝的义务就是不断地输送利益,甚至为此穷尽腰包,乃至累及亲友,事实上却什么产品也没有消费。


一个个这样的活跃的结构,就像一个个庞大而疯狂的传销组织。吸血的手段,打榜、打投、集资、氪金……名目繁多,多到难以完全理解消化。


今年5月,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的粉丝,为给偶像"打投",雇人倒牛奶的视频片段。


如果粉丝醒过来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被骗钱。整个运作机制,事实上是一个劫贫济富的机制——明白这一点,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公共权力如此重视娱乐圈的问题。


这就是"如何有尊严地存活"的问题。


03、倒着活


前面我们简单回顾了近代以来演员行业的历史流变,这是一个日益焕发青春的过程。


从奄奄一息的贱籍,到自由流浪的"下九流",到万人空巷的"老板",到与所有职业地位平等的演员,再到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红火火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真正的演员们没有料到的是,这种"逆生长"竟然没有止息,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商业资本推动下,这个行业进一步"长"成了一个孩子。


为什么说是孩子呢?因为孩子做事,总是反着来的。反着穿鞋,反着拿勺子,屁股朝后下阶梯,连拿手电筒都是把光对着自己的眼睛……


对于陈道明、巩俐他们而言,现在那个"耻与为伍"的娱乐圈,不就是一切都反着来吗?


幸好人们都说:够了。


网民哀嚎:


小桃格发表评论于2021-09-1902:35:03

娱乐如果是外人带来的,或多或少都是有害的,所以看这些东西没什么好处。只有内乐才会对自己有益,反观内视,才是喜乐长乐极乐。

NSRW304发表评论于2021-09-1820:47:09

感觉这行业开始变质就是从范冰冰,管你有没有演技,只要睡对人,就有戏演。于是娱乐圈就有了干爹这一词,睡出来无数的干爹。管你有没有作品,只要每天绯闻见头条,就有了所谓人气,就有脑残粉的流量,这个流量会带来曝光度,名利就跟着来了

zdj_wen发表评论于2021-09-1820:14:32

巩俐不喜欢被称为艺人,是有道理的。艺人的意义,不是靠近演员,而是接近杂耍。清末、民国,比戏曲演员地位更低的,是杂耍,以北京天桥为代表。滑稽戏、爬竿、举刀、耍中幡、抖空竹、拉洋片、心口碎大石—————————

乖乖隆滴咚,杂耍,滑稽戏、爬竿、举刀、耍中幡、抖空竹、拉洋片、心口碎大石,他/她们就低人一等,低你一等?

什么玩艺儿。


谢选骏指出:陈道明当了主席,总书记都羡慕他,他也就入戏太深了,竟然假装不懂——演员不仅就是艺人,而且还是戏子……这只是称谓的不同。就像领袖就是皇上,首长就是官僚。


《陈道明狠批流量明星:官媒力挺,网友却说…》(神八局 2021-09-18)报道:


近日,陈道明在一次座谈会上批评流量明星,直言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陈道明表示,这些流量明星并不是文艺界的一员,而是流量界的,虽然从形态上看像是在这个行业活动,但是他们的的存在影响了很多优秀的创作者的名誉和声誉。


陈道明的言论可谓十分犀利,自然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陈道明言之有理,流量明星演技如此差却又频频演戏,对老戏骨、对观众都是一种伤害。但许多流量明星的粉丝却觉得老戏骨自己私生活混乱,烂事一堆,没有资格嫌弃流量明星。


此事不断发酵后,人民日报也发布文章批评“塑料演员”,称流量明星如果甘当“塑料演员”,那迟早会凉凉。


人民日报指出,一些“塑料演员”缺乏起码的演技,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提高演技上,连最基本的台词都不背,一心想借着流量大把大把挣钱,而且私生活混乱,劣迹斑斑,如此没有艺德的“塑料演员”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爱豆、流量明星转型拍戏,似乎演员是一个最低级的职业,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这也导致我们经常会在屏幕前看到一些颜值低下,眼神空洞似木头的“演员”,大大降低了看剧的欲望。


如今,有关部门正在整治娱乐圈乱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望得到制止,这对观众和真正的演员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希望通过这次整治能减少塑料演员在屏幕前露脸,让好演员有机会带着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网民哀嚎:

咋就五毛发表评论于2021-09-1906:26:28

“文艺界”的和“流量界”的都能说话,这就很好。

lovNordstrom发表评论于2021-09-1906:02:30

陈道明何必跳出来说这些话。

DANIU_S发表评论于2021-09-1905:55:44

偶像明星模式在资本市场早有了,粉丝不给他们花钱也会把钱投在可能亏损的股票和买奢侈品皮包上,自己花钱捧明星,只要不过度,跟别人半毛钱关系没有,花钱买乐而已。老演员靠演技拍戏挣钱,他们也有喜欢他们的观众,大家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道理,你别老指划别人,管好自己最重要。


谢选骏指出:演员虽然就是艺人还是戏子,但是一旦当上了演员的主席,那就不一样了,就不再是演员了,而是行业首长甚至行业领袖了,就等着别人高呼万岁了。看来中国还是需要君主,没有君主就有滥竽充数了。

谢选骏:中国新的追赶目标出现了——英语世界


《AUKUS:澳英美新协议如何改变印太区域的权力平衡》(兰加纳·特瓦里BBC记者发自新加坡2021年9月19日)报道:


该协议涉及多个领域的信息和技术共享,包括军事情报和量子技术以及巡航导弹的采购。但核动力潜艇是关键。


亚太地区将建立新的安全伙伴关系AUKUS,英国和美国将为澳大利亚提供建造部署核动力潜艇的技术和能力。虽然美国官员表示,此举并非旨在对抗中国,然而许多专家表示AUKUS协议标志着该地区战略和政策模式的转变。


而且,新协议的时机尤为重要:就在美军撤出阿富汗一个月后,引发各界针对美国在亚太区域承诺的怀疑。


英国也渴望更多地参与亚太地区事物,尤其是在其退出欧盟和澳大利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影响力之后。


“这是一件‘大事’,因为这明确表明,三个国家都在划清界限,发起和抵制中国共产党在印太地区的侵略行为”,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国家安全顾问高级总监盖伊·博肯斯坦(Guy Boekenstein)告诉BBC。


“这也公开表明了我们对此的共同立场以及对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印太地区的承诺——过去70年来,这一地区导致了该地区的繁荣,包括中国的经济增长。”他补充说。


伊利莎白女王号是英国最新入役的航空母舰,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次全球访问行程,以抵达亚太地区。


协议涉及哪些内容?


该协议涉及多个领域的信息和技术共享,包括军事情报和量子技术以及巡航导弹的采购。但核动力潜艇是关键。它们将在南澳的阿德莱德(Adelaide)建造,美英两国将为其生产提供技术咨询。核动力潜艇比常规潜艇更隐蔽,它们运行安静,能够轻松移动,更难被发现。


“核潜艇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因此对该地区产生影响。世界上只有6个国家拥有核潜艇。它们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威慑能力,而且没有给他们核武器”,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安全部主任迈克尔·舒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说。


核动力潜艇比常规潜艇更隐蔽,它们运行安静,比常规动力舰船更快、更难被发现。


至少有8艘核动力力潜艇将得到这个新协议的支持,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将何时部署。而且由于澳洲缺乏核基础设施,此过程将需要更长时间。它们将不会有核武装,只以核反应堆为动力。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说:“让我明白表示:澳洲并不寻求获得核武器或建立民用核能力。”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补充说,最初将有一个18个月的磋商期,由三国团队决定如何运作,并确保遵守承诺。然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东亚项目联合主任孙韵(Yun Sun)说,此举明确表明美国和英国迈出向一个非核动力国家出口核子技术的一大步。


这正是这个新伙伴关系的独特之处。


“这项技术是非常敏感的。坦白说,这在许多方面是我们政策的一个例外,我预计今后在其他情况下也不会这样做。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性的,”一位美国官员告诉路透社,并补充说华盛顿以前只分享过一次核推进技术( nuclear propulsion technology)给其他国家,1958年的英国。


过去数十年来,“五眼联盟”是西方强国分享情报的有效途径。


亚洲如何反应?


近年来,中国在该区域展现越来越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我们听到了有关合作的消息,但随之我们看到了是北京对台湾和香港的威胁,以及南海的快速军事化。因此,当涉及到战略问题时,发起抵制似乎是唯一对中国有效的作为,”舒布里奇强调。


美国也一直在该地区与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以及印度和越南的其他伙伴关系中投入大量经费。


舒布里奇认为,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所产生的担忧,AUKUS结盟能使所有这些国家受益。


他补充说:“该地区会理解这一点。这是个地缘政治转变的一部分,而这个转变是由一件大事情推动的——就是习近平正在采取的方向。宣布成立AUKUS回应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目的是抵御中国力量。”


据报道,反应是积极的,即使它是一种默默的承认。


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German Marshall Fund )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ser)分析称:“根据我从美国官员那边的了解,美国与那些对印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感兴趣的盟友交谈后,没有什么负面回应。在该区域,人们支持对威慑(deterrence)战略,并支持美国及美军在该地区的存在。”


这对澳中关系意味着什么?


在澳洲支持对新冠病毒的起源进行全球调查后,双方政治关系急剧恶化。


毫无疑问,因该协议而改变的一种关系是中国和澳洲之间的关系。过去,两国一直是强有力的贸易伙伴,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然而,在澳洲支持对新冠病毒的起源进行全球调查后,双方政治关系急剧恶化。


AUKUS表明澳洲正在向美国和英国看齐,但也预示着后者对澳国的一次信任投票:澳洲希望在亚洲区域安全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澳洲拥有核动力潜艇并不意味着它的军力会比中国更强大。但它确实改变了该地区的力量平衡; 因为,如果中国确实面临南海或台湾海峡的安全局势,这将影响中国必须的军事准备或反应。它确实改变了该地区的权力平衡”。


针对该协议,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表示,有关国家“应该摆脱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然而,中国大陆方面的反应可能更加强烈。


“什么是中国式的反感?人们当预期北京会有激烈的反制……但这又反过来让澳洲与美国在威慑中国的工具箱中又多了一个工具,”新加坡智库东南亚问题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钟伟伦(William Choong)说。


澳大利亚红酒最大的海外市场在中国,但中国对澳洲的进口货开征关税,令两国红酒贸易大跌。


哪些国家拥有核潜艇?


目前全球有6个国家(美国68、俄罗斯29 、中国12 、英国11 、法国8 、印度1)拥有核动力潜艇,澳洲将成为第7个。黄色为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白色为其他核动力攻击潜艇。


谢选骏指出:看来,通过“AUKUS:澳英美新协议”的结盟,中国离开“GDP世界第一”的梦想更加遥远了——现在共产党共产党所面对的“世界老大”,不仅是美国了,而是“AUKUS:澳英美新协议”,甚至新的整个“英语世界”了。也就是说,“中国新的追赶目标出现了——英语世界”!

谢选骏:相见不如不见的社会学原理




《男子被拐32年后拉黑亲生父母 母:恨不得从未找到》(新京报 2021-09-18)报道:


“从小到大,我其实是会有点嫉妒我哥。他明明什么都没做,但他在父母心中就是完美的。”见到哥哥后,曹颖意识到,也许正是因为哥哥什么都没做,他才能是完美的。


哥哥说出口的第一句话,让曹颖意识到,他在父母心中完美的形象破灭了。她甚至有种模糊的感觉:可能要再次失去哥哥了。


决定维权的前夜,曹颖(化名)改掉自己用了10年的网名,和过去的生活告别。


新的网名叫“缇萦5路”。“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名少女,为了让父亲免受肉刑,提出代父受过。汉文帝感动于缇萦的孝心,不仅赦免了缇萦的父亲,后又废除了肉刑。“‘5路’是我自己”,曹颖解释:“意思是‘我在做这件事’。”


“这件事”——和32年前被拐的亲生哥哥有关。1988年1月,哥哥出生5个月后,被保姆拐走;2020年夏天,在公安的帮助下,哥哥和父母相认。


找到哥哥了,但还不够。曹家人希望当年拐走孩子的保姆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就是要她去坐牢,她要为对我们家身心(造成的伤害)付出代价。”


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和养家之间的关系,本就是诸多寻子家庭在重逢后会面临的难题。


当养母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她就是拐走孩子的那个人时,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曹家人选择不原谅,但被抚养了32年的哥哥,选择逃避,甚至不追究。


因为对养母态度的差别,在找到哥哥3个月后,曹颖从某种程度上再次失去了他——对方拉黑了亲生父母和曹颖的联系方式,并远走他乡打工。


过去一年里,曹颖成了那个一直对外发声、奔波的人。她觉得自己就像缇萦,正在经历着必然的曲折;但最终,也会像缇萦一样,“一定会成功”。


被拐32年


从小,曹颖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哥哥。


家里有一个玻璃柜,里面放着一些不属于她的玩具。那是哥哥留下来的,曹颖碰都不能碰;每年8月11日,哥哥生日前后,家里的气氛也会变得格外紧张,“肉眼可见我妈脸色不好,怎么样都不会开心”。


母亲告诉曹颖:“全世界都能忘了我的儿子,我不能忘了他,我一定要记得他。”


有时候,曹颖惹父母生气,父母就会说:“你哥肯定不会这样做,不会这样惹我生气。”每次父母买纪念币或者邮票,也喜欢买两份,“这一份是给哥哥的,另一份是给你的。”有时,曹颖会产生一种错觉:哥哥好像就在家里,跟着自己一起长大。


上小学时,正是韩剧《蓝色生死恋》流行的时候。看到剧中哥哥尽心尽力照顾妹妹,曹颖会想,假如哥哥没有丢,是不是也会对自己这么好?和同学闹矛盾,曹颖也会想:“要是哥哥在就好了,他可以帮我打架。”


另一个全家人都很紧张的日子,是每年的1月10日,那是哥哥被拐走的时间。从父母的讲述中,曹颖拼凑出了当年的情况:1988年1月9日,曹家人找到了一名保姆。第二天,保姆称要带着孩子去不远处的孩子奶奶家。结果,两人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父母意识到孩子丢了,很快报了警。曹颖的手机上保存着一份桂林市公安局1988年1月21日发布的《协查通报》的照片,上面记录了哥哥被拐走时的穿着和保姆的外貌。


和《协查通报》一起下发的,还有一张哥哥曹青的照片和保姆的画像。照片中的曹青穿着厚棉衣,脸蛋圆圆的,头发茂密,一双大眼睛盯着前方。这也是曹颖对哥哥最早的印象:“长得挺可爱的”。


哥哥丢了,曹家人和警方一起,发动亲戚朋友到火车站、汽车站附近找人。曹颖说,为了找人,父母甚至在车站打开了旅客们携带着的大包,生怕孩子会被藏在包里带走。


没有找到。曹颖保存着一份盖有桂林市公安局象山分局公章的证明文件,“5个月的小孩曹青于1988年1月10日被犯罪分子拐走,至今尚未破案,下落不明”。证明上写,“此案正立为大案侦破”,落款时间为1989年6月3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曹颖一直觉得,如果哥哥没有丢,在那个施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自己根本不会出生。


但在哥哥被拐走的第二年,曹母意外怀孕了。母亲生曹青时是剖腹产,再次怀孕时还在恢复期,流产风险很大。“那时候本来想把我打掉,结果(母亲)在桂林市走了一圈,没有一个医生敢做手术。”现在,曹颖觉得,自己的出生带着某种命中注定的意味:“注定我要来帮父母做这些事情。”


哥哥被拐的经历带给了父母另一种危机感:从小,曹颖就被看得很紧。家里再也没有找过保姆,上学放学都是父母接送;父母反复告知她“不许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谁带你走都不行”“有事情就打电话”。那时候,路边还有公用电话亭,曹颖被要求背下家里的电话号码,并随身带着一张面额50元的电话卡。


在哥哥被拐走的32年里,曹家人在报纸上登过寻人信息,试过在打拐寻亲网站“宝贝回家”上发布寻子信息,还在公安部建立的失踪儿童DNA数据库里登记了信息,但曹青和保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


一直找不到孩子,曹家人猜测,曹青被卖到了很远的地方,“男孩子比较值钱,可以卖个几千块钱。”他们一直觉得曹青会在一个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长大,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


母亲甚至一度热衷于买彩票,“她说中了五百万,就有钱去找我哥了。”


熟悉的、陌生的、完美的哥哥


曹颖第一次见到哥哥,是2020年5月26日,一个炎热的夏日夜晚。


见面的派出所有个小院子,那天晚上蚊子特别多,曹颖被叮了很多小疙瘩。曹家人先到的派出所,曹颖扶着腿脚不方便的母亲,曹父,还有家里的一些长辈,一起在派出所的房间里等着32年未见的曹青。


警方告诉他们,曹青此前在公安机关办理业务时,匹配上了2012年曹父曹母在公安部全国打拐DNA数据库里登记的信息。


曹颖记得,到派出所认亲前,桂林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民警到家里重新采集了母亲的血样,准备进行第二次DNA比对。这也是曹父曹母在全国打拐DNA数据库里登记信息8年后,第一次被采集血样:此前,连疑似曹青的人都没有出现过。


到派出所认亲时,第二次DNA比对的结果还没出来,但见到对方的第一眼,曹颖就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哥哥。“他跟爸爸长得很像”,曹颖说,那是一种面部轮廓带来的熟悉感。曹青甚至和曹父一样,说话都有点结巴,连抽烟的姿势都一样。


认亲的现场,克制又平静,没有想象中的抱头痛哭。曹青也没有喊曹母“妈妈”:“就是很陌生的”。大家坐在在派出所的房间里,交流着这么多年的经历。曹家人才知道,曹青就生活在离桂林市不足百里的农村,结婚了,还有两个孩子。


如今,再次回忆起认亲当晚的场景,曹颖印象最深的,是见面后曹青说的第一句话:“他说,不希望养母坐牢。”


曹颖愣了,她看了下母亲,母亲“看起来很平静”,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从小到大,我其实是会有点嫉妒我哥。他明明什么都没做,但他在父母心中就是完美的。”见到哥哥后,曹颖意识到,也许正是因为哥哥什么都没做,他才能是完美的。


哥哥说出口的第一句话,让曹颖意识到,他在父母心中完美的形象破灭了。她甚至有种模糊的感觉:可能要再次失去哥哥了。


认亲后的第六天,2020年6月1日,桂林警方在微博上发布曹青认亲的消息,称被拐32年的孩子见到了亲生父母,这是“儿童节最珍贵的礼物”:“至此,一个横跨32年的寻亲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后的3个月里,曹青还是生活在县城的家里。偶尔,他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桂林和曹家人一起吃饭,席间大家也其乐融融的。曹母送了曹青妻子一条金手链作为见面礼,曹家长辈们也都给小孩包了红包。


故事不止于此。因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的差异,被找到的孩子和原生家庭之间,总会有一些隔阂和不同。


对曹家人而言,双方第一个称不上矛盾的“分歧”,发生在孩子的教育上。在曹家人眼里,按照原本的成长轨迹,曹青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甚至考上大学。但被拐后,他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侄子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带着某种弥补的心里,曹家人希望,小孩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曹家人计划,要把孩子的户口转到桂林市区,让他可以到市里面最好的小学读书。“小学入学不等人的,当时我们一门心思地想其他事情可以慢慢谈,当务之急是先把侄儿搞去读书。”曹颖说。


但曹青拒绝了曹家人的意见,“他说不想让儿子受到那么大压力,读个镇小学挺好的。”


哥哥和家人更严重的分歧,体现在对养母的态度上。和侄子上学的事情不同,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讨论的问题了。头三个月里,双方都刻意不谈与养母相关的事情。


表面的平静没能坚持多久,三个月后,2020年8月底,当曹青知道曹家人坚持追责保姆时,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


“我同情我的母亲”


找到哥哥前,曹颖偶尔会看电视上播的寻亲节目。她印象深刻的是,某期节目播完后,一群还没找到亲生父母的孩子在节目上发声,说“爸爸妈妈,你们一定不要放弃,一定要记得来找我,我还等着你。”


曹颖觉得,比起这些还没有找到父母的孩子,哥哥是幸运的:父母从来没有主动放弃孩子,这么多年也一直坚持在找他。但这也让她更难理解哥哥的做法:“那么多孩子渴望亲生父母的爱,人家求而不得,你当成负担,还觉得亲生父母的爱给你造成了困扰。”


2020年8月底,知道曹家人依然坚持追究养母责任时,曹青和他们大吵一架,随后拉黑了父母和曹颖的联系方式。“他觉得要追究保姆的这个事情伤到他了,我们冒犯到他了。”曹青和曹家人开始渐渐疏远。


“对父母来说,这也是一种打击,就是那种‘我怎么还比不上拐子?’的感觉。”曹颖心疼父母:哥哥离家的这么多年里,父母常常彼此埋怨,感情不复从前;母亲差点疯了,为了找孩子还会在晚上偷偷地“拜神”。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有成的女性,曹颖知道,因为哥哥,母亲放下了许多曾经的骄傲,“她太难了”。


8年前,母亲因病残疾,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休息;父亲年纪大了,不懂一些法律和流程上的东西,曹颖成了那个一直对外发声、奔波的人。“我同情我的母亲”,曹颖说,但凡母亲还身体健康,她也不会这么积极地四处奔走:“我可能根本就不会管这个事情,因为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


和哥哥再次失去联系的夜里,曹颖睡不着,她躺到床上,总是能听到隔壁母亲不断起床又躺下的声音,她知道,母亲也在失眠。曹颖假装睡着了,她要等白天再借机安慰母亲:她会撒娇式地抱住母亲,开玩笑似的说:“没关系,他不要你,我要你,我要独享这么好的妈妈。”


曹青拉黑曹家人没多久,2020年9月,养母秦芳(化名)被桂林警方带走协助调查。也是在这次调查中,警方确认了秦芳就是当年拐走孩子的保姆。


对曹家人而言,确认保姆的身份是一个好消息:这下总能把她抓去坐牢了吧?但2021年4月28日,他们收到了桂林市象山区检察院出具的《刑事申诉结果通知书》,以“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为由,不批准逮捕秦芳。


象山区检察院认为,拐骗儿童罪的追诉期限应该从犯罪之日起计算。曹青被拐的案子发生在1988年,适用1979年刑法对追诉期限的规定,追诉期为10年。但从曹青被拐到抓获犯罪嫌疑人,过去了32年,因此“已超过追诉期限”。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长认为,本案发生时间为1988年1月,到1997年刑法修订时,该案仍未超过10年追诉期。因此,该案不应当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77条,而应当适用1997年刑法88条的规定,即“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曹家人也不认可象山区检察院作出的决定,继续向上级检察院申诉,8月6日,桂林市检察院认可了象山区检察院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8月11日,曹青生日当天,曹颖和曹父又向广西自治区检察院提交了申诉材料;8月17日,广西自治区检察院复函称,来信“符合本院受理条件”,已经“依法受理”。


每次去检察院提交申诉材料时,父亲都会和曹颖一起去。有时候,父亲会手写一些申诉材料,曹颖在电脑上把它们整理成电子版、再打印出来,两人会带着这些材料一起交到不同的检察院。


每当从检察院那里得到一个不算好的结果,曹颖都不知道怎么跟母亲说。但母亲又总能从他们不太好的脸色里,猜出事情的走向。“她不会大哭大闹,最多会觉得不公平。”曹颖只能安慰母亲:“妈妈,你别着急,几十年我们都等过来了,稳住,没有关系。”


如今,母亲的身体愈加不好了。曹颖毫不怀疑,倘若检察院一直不批捕养母,母亲会郁郁而终:“养母不坐牢,我妈就得死,这是一定的。为了让我妈再多活几年,我也要把拐子送进去。”


妹妹的“战争”


2020年8月,曹颖开始维权。她有一个用了10年的微博账号,里面承载了她大部分


的青春和过往——关注喜欢的明星,追连载的漫画,转发可爱动物的视频,点评某个新上映的电影或电视剧,收藏学习语言的视频,甚至认识了一群线上的朋友。


在发表案件相关的内容前,曹颖不得不和“十年的青春记忆和喜怒哀乐”分别。——她隐藏了部分微博,又清退了粉丝群和超话。她在微博上解释自己的行为:没有被盗号。“实在是没办法了,所以把二次元号转成三次元号,破次元壁了。”


“我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曹颖如此形容自己的举动。


有段时间,曹颖微博更新得非常频繁,一天能发好多条。有网友告诉她,不能这么发,后来的人抓不住重点。曹颖听了对方的建议,置顶了最初介绍案情的微博,随后每次更新进展都转发原微博。在删除一些比较简短的微博时,曹颖不小心删了一条转发量超4万的微博,等她意识到删错了时,这条微博已经恢复不了了。


“我真的要崩溃了。”曹颖说,自己就像是在微博上乞讨的乞丐,每天都在祈求多一点转发和关注,仿佛这样才能让案子进展得更顺利。删错微博让她觉得,自己过去的“乞讨”和努力好像都白费了。崩溃过后,曹颖又只能重新再 “求转发、求关注”。曹颖感激网友“不离不弃的支持”,在网上保持更新案件的最新进展,成了她回报网友的方式。


在得到部分网友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曹颖也受到了部分网友的攻击。“有些人过来骂我,说我不体谅我哥的心情。”曹颖觉得对方无法理喻:她体谅哥哥,那谁来体谅被拐走孩子的父母?


还有人觉得,曹颖不希望哥哥回家,因为“不想多一个人分家产”。面对这种问题,曹颖一开始还在试图解释:没关系,她不介意,父母很多东西都买了两份,他们可以平分。


到后来,耐心消耗殆尽,她只好回怼:“什么叫遗产?父母要死了才叫遗产是吧?我觉得我肯定希望我父母再活长一点,起码再活20年。你过20年再讨论这个问题行吗?”


曹颖不希望网友过分关注这些家长里短的东西,她最迫切的愿望,仍是把保姆的问题弄清楚,“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坐牢”。


互联网之外的日子,也在曹颖开始维权后变得不一样了。此前,同事和朋友们大都知道她有一个被拐走了很多年的哥哥。桂林市不大,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各种弯弯绕绕的联系,没多久,周围的人也都知道这个哥哥找到了,但拐骗者还没有被抓。


和朋友们一起逛街、吃饭时,大家也会问:最近怎么样了?曹颖很感谢对方的关心,但又觉得,大家本来开开心心的,但说到自家的事情,仿佛就不能继续开心了。氛围变得有点奇怪和尴尬,慢慢的,曹颖也就尽量不参与朋友间的聚会了。


2020年上半年,曹颖迷上了书法。那时候,每天下班回家没什么事,她会追剧、练书法、玩游戏。但开始维权后,她觉得自己仿佛丧失了快乐的权利。看到有趣的微博,不敢评论,怕别人觉得这不是一个维权者该做的事情;回家后,剧不看了,书法不练了,游戏也不打了,一门心思研究刑法。


曹颖觉得,自己就像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高考结束前,除了学习,做什么都是错的;对她而言,除了维权,把时间用在别的事情上,也是错的。


但高考有明确的时间,曹颖不知道,自己的“高考”,要到哪天才会结束。


过去一年里,最高检的官方网站成了曹颖使用最多的网站之一。在这里,曹颖看完了不同版本的《刑法》,对拐骗儿童相关的法律条款烂熟于心;她还研究过不同的检察官和指导性案例,甚至认真翻阅过关于“渎职案”的立案情况,“最高检自己写了,如果造成被害人死亡、自杀或者其他严重情况,可以马上立案。”


她甚至想过:“我要不搞个自杀?”后来,又觉得为了一个最多只能判5年的拐骗犯,自己再赔上性命,“犯不上”,放弃了。


她还学会了使用裁判文书网,找到了另一起发生在广西柳州的拐骗案。该案的《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孩子在1991年5月被拐走,犯罪嫌疑人在2014年2月被刑事拘留。和曹青的案子一样,该案同样适用1979年的刑法,也过了1979年刑法规定的10年追溯期。最终,柳州市柳北区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犯拐骗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柳州的案子再次给了曹颖希望:“同样的案子,为什么柳州可以判下来?桂林就是判不下来?”


真相与谎言


在曹家人坚持追责的日子里,曹青选择了逃避:拉黑亲生父母的联系方式后,他们几乎不再联系。“他让我感觉他谁都不想得罪,但他什么都想要。”曹颖说,哥哥不想在养母和生母之间作出选择,但“两方已经水火不容了,你不能什么都想要”。


2021年春节过后,曹青出了远门打工。9月6日,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亲生母亲希望他可以去法庭指证养母,“我没有同意,叫了三十多年的妈妈,也有过养育(之恩),我做不出来那种事。”


出远门前,曹青带着老婆去见了养母秦芳。“我装作很好的,其实心里面很难受”,秦芳说。如今,两人已经很久没打过电话了,秦芳觉得,那是孩子知道自己难受,所以“电话都不敢打给我”。


在秦芳的讲述中,认亲后,曹青和她的感情没有发生变化。一个例子是,2020年9月,她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她从警察局回家后,曹青就立即到家里来看她了。当时,曹青还有点埋怨自己,“他觉得他没办法去阻拦那里(曹家)。他说他去求过他老爸了,说不用搞得这么大,难道他要找到一个妈,又失去一个妈吗?”因曹青拒绝接受采访,该说法未得到证实。


在秦芳的版本里,曹青是在火车站捡到的。她不记得捡到孩子的具体时间,只记得是“好冷的时候”。那时,她和前夫李某吵架,李某打了她,她准备去广东投奔姐姐。早上,她从村子里出门,晚上才到了桂林火车南站。“好像差不多天黑了,买不到车票,没有地方去,只有在火车站外面哭。”


秦芳记得,火车南站出站口有一个邮局,旁边有面墙。自己身上有伤,坐不住,隔一会儿就要靠着墙走几步。到了下半夜,她在墙边坐着,看到旁边有一个纸箱子,里面放着一个用大棉衣包着的小孩子。“火车站一晚上都有人,也有人从那边走过,但是也没有一个人问。”秦芳猜测,那几年医院打胎需要证明,小孩的父母可能比较年轻,谈恋爱有了孩子,“养不动了就丢掉了”。


秦芳说,看到孩子被丢到街上,觉得如果不管他,心里也过不去。等到天亮,她抱着孩子坐上了回村的汽车,把孩子交给了前夫李某的父亲。


但在前夫李某的印象里,自己和秦芳打架与秦芳抱回孩子之间,隔了约一年的时间。“打了架,她出去了有一年多。”一年后,秦芳回家了。那天,李某在别人家吃酒,回家后看到秦芳,两人也没说话。后来,李某看到了孩子,秦芳也只跟他说了句,好好带着孩子。


9月1日,李某告诉新京报记者,直到2020年年底桂林市公安找他了解情况前,他都没怀疑过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直到公安那天问我,我都(蒙)在鼓里。”


秦芳称,自己“肯定”告诉了李父孩子是捡的,但没有告诉前夫。不过,李父已经去世,该说法无法证实。


为什么捡到孩子却不报警?秦芳说,自己不懂,“如果想到这样(报警),那时候(和前夫)打架就去报警了。”


李某记得,秦芳带回孩子后,在家待了没多久又出门打工了,孩子由自己和父母养着。


秦芳说,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和前夫都会出去打工,“孩子要吃,要穿,要买奶粉”。秦芳记得,当时自己一个月的工钱才几十块钱,但买一罐奶粉,也要几十块。但好在李父是老师,家里也不至于揭不开锅。


在李家的这些年,秦芳和李某处于“见面就打”的状态,外出打工成了她逃避的手段。但也因为外出,她和曹青真正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每隔一段时间,秦芳都会往家里寄点钱,也会给孩子买衣服。


在曹青长大的这么多年里,秦芳也想过,要不要告诉孩子他是捡来的,但她又想着“怎么没人找(孩子)”,事情也就搁置了。


曹青读初中时,秦芳决定和李某离婚。离婚前夕,秦芳想告诉他身世,但彼时的曹青展现出一些暴力倾向,经常和人打架,家里赔过好几次钱。“他老爹(李父)说,你说了,要是以后出了事你怎么搞?”秦芳也就不说了。李某亦证实,曹青打架确有其事,但却并不清楚父亲是否和秦芳谈过。


秦芳记得,自己和李某离婚时,曹青已经十五六岁了,曹青被法院判给了李某,自己每个月支付一定的抚养费到孩子成年。虽然不常在家,但秦芳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他(曹青)”:“抚养费我全都给了,他读书我还要送钱给他。”


但在2020年9月的调查中,桂林警方确定了秦芳就是当年拐走曹青的保姆。8月30日,桂林市公安局象山分局办公室主任告诉新京报记者,警方是根据秦芳的口供确认她的身份的。至于证据问题,该办公室主任表示,“不用担心,肯定是有这个事情的。”


9月1日,秦芳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协助调查期间,她是“被迫”承认的。秦芳说,自己签过很多文件,“想不起来”是否在口供上签过字。


“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过去一年里,在公安局经历的一切总是出现在秦芳的梦里。案子没解决,她总觉得像是有一块石头悬在心里,不知道哪天,她又会被带去问话。“我现在就想知道个时间,我早一天知道这个结果,早一天把这个事情解决,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对秦芳而言,曹青的亲生父母出现后,她最开心的时间是认亲的那天。到派出所认亲前,曹青曾打电话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秦芳告诉曹青,他不是自己生的,又把自己当年在火车站捡到他的事情讲了一遍。秦芳还很高兴:“我跟他说,你去认吧,你应该认,这样多一个亲戚就多一条路。”


在曹家人眼里,找到曹青后,最开心的时间也是认亲的那天:那个想象中的、完美的、找了32年的儿子,终于出现了。


但短暂的温情过后,一地鸡毛。曹颖记得,母亲气急了,也会说恨不得从未找到过这个儿子。她只好安慰母亲:“不要这么想,你现在好歹知道儿子是活着的。”


即便到了如今的境地,对曹家人而言,曹青依然是值得维护的——他们所有的愤怒和怨恨都只和保姆有关。


在媒体报道曹青不同意指认养母后,曹父感到愤怒,觉得对方的报道是 “在伤口上撒盐”:“本来就是很伤心的事,儿子(被拐走时)才5个月,他怎么作证?”曹父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些指责儿子的言论,他觉得,网友们在“道德绑架他(儿子)”。


在等待哥哥回家的这么多年里,曹颖也会在网上关注一些寻亲家庭,比如同样历时32年才找到自己孩子的“打拐妈妈”李静芝,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但李静芝和郭刚堂找到孩子后的表现,让曹颖觉得失望。


“他们总是在强调团圆,好像为了团圆,父母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忍。”她觉得事情不该这样:所有家庭痛苦的来源,都是孩子被拐走了,那为什么找到孩子的家庭不能维权?“你做错事了,你就应该承担代价,追责是我们应有的权利。”


曹颖曾给母亲开了一个微博,曹颖记得,有人骂曹母,说她不顾及儿子的想法。甚至在一些亲戚朋友眼里,坚持维权、坚持想把拐骗者送进监狱,也是错的。“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儿子找回来不容易,要多照顾一下儿子的想法。”


她不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强调要照顾儿子的想法,那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呢?“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反而受到很多不该属于我们的指责。”


现在,曹颖不仅希望检察院能批捕秦芳,她还希望,曹青的案子能成为最高检认定的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减少“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我们家的悲剧已经产生了,我希望能让法律再往前走一步,让别的家庭不再经历这样的悲剧。”曹颖说:“我想给后面拐骗案被害人多一个追讨应有权利的选择。”


她从未想过失败的事情。在曹颖眼里,漫长、曲折又痛苦的只是过程,最终,她也能像少女缇萦一样,赢来属于自己的胜利。


谢选骏指出:“相见不如不见”可说是一“社会学原理”。不仅如此“相见不如不见”还是高级宗教的核心——因此,所有的“邪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崇拜活人。活人就是罪人。崇拜活人就比偶像崇拜还要可怕,直接导向社会的毁灭。这就是更深一层的“相见不如不见的社会学原理”。

谢选骏:他们还会相信共产党吗



《再跌17%!中国人口危机远超多数人的想象》(2021-09-18 中立智库思想观察)报道:


前言:2021上半年,中国新生人口下降17%。按照目前年轻育龄妇女迅速下滑的趋势,考虑到新冠病毒疫情延续及打疫苗半年内不建议生育的影响,预计2021全年新生人口跌破1000万以下。2020年中国死亡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这就意味着,2021年中国人口步入负增长,比过去计生委预计的负增长时间(2030~2050年)大幅提前!


中国某地人口倒金字塔,接近危险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人的思想观念在改变。尤其是结婚、生娃这两个观念,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变。两组数据,可见一斑:一是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813.1万对,同比下降12.2%,全国1.7亿90后,2020年的结婚率不足10%,而且三成以上的已婚90后现在的婚姻状态是“离婚”。值得一提的是,过去7年中国的结婚率已经“7连降”;二是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较“全面二孩”政策实行第一年(2016年)1786万,足足减少了586万。


8月下旬,央视报道,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3,已经低于1.5的国际警戒线,成为全球倒数第十,大有跌入低生育风险的潜在可能性。


基于近几年中国的结婚率、离婚率、出生率、出生人口等数据,一众专家学者预测,“如不采取措施,最快5年内,中国的出生人口将跌破千万。”尤其是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还曾大胆预言,5年内,中国将步入“人口负增长”发展阶段。至此中国的人口警报将彻底拉响。所以他在2年前就呼吁国家,尽快放开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

然而,现实数据证明,中国的人口问题远比很多专家想象的还要严峻。


2021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数据出炉,出生人口数量再次下跌17%!


根据官方公布的2021年各地出生人口与生育登记情况统计汇总显示,2021年上半年(部分地区统计范围是1-7月份),河南、宁夏、贵州、湖南、山东、江苏、云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浙江、安徽等13个省市出生人口总数同比下跌17.2%。


其中降幅超过30%的地区有:山东省鱼台县(-30.49%)、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61.11%)、江苏省如东县(-35.23%)、云南省瑞丽市(-31.15%)、重庆市万州区(-32.22%)、江西省瑞昌市(-35.34%)、宁波市镇海区(-33.86%)、马鞍山雨山区(-31.47%)、安徽省砀山县(-32.56%)。


基于今年上半年全国13个省市的出生人口下滑情况,有专家直言指出,今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总数将跌破千万——2020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按照17%的跌幅,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量是996万。


专家的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事实上,过去5年有4年时间,下半年的新生儿数量减少得比上半年多,尤其是2020年更出现了大幅下降。


此外,人口专家梁建章等认为,2020年死亡人数的数据没有公布,那么我们就看2019年的数据,死亡人数是998万,正常情况下,死亡人数是逐年增加的,所以今年很可能是人口拐点——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或出现在今年。


毫无疑问,这是最接近事实的预测,也是最让人感到恐慌的预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国经济学家哈瑞.丹特在其《人口峭壁》一书中曾经明确提出,人口负增长将是中国债务、房地产泡沫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


为了提振生育,国家操碎了心。


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仅仅5年后,又宣布放开三孩政策,而且时隔仅3个月,又将三孩政策正式入法,可见生育率下跌的紧迫性。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要放开三孩了。首先,不得不说,过去这几年,国家层面对于中国生育率的提高太过自信了,所以错过了催生的最好机会——2016inane出台二孩政策时,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到,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总和生育率方面提出到2030年仍然能维持1.8。可是现实很打脸,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下滑到1.3了;


其次,中国的人口警报已经拉响,出生率大幅下滑所导致的人口负增长局面也即将到来。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经意识到了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一是导致社会巨大的养老负担。三十年前的养老方式和现在有天壤之别。过去是儿子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所以很多父母愿意多生孩子,而且特别重男轻女;现在我们的养老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社保养老制度。未来随着人口总量减少,少子化、老龄化会同时到来,届时我们的社保养老储备可能就不足以支撑巨大的养老任务;


二是对经济发展不利。人类的活动可以归纳为生产和消费,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老龄化社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生产能力不足——老人比例过高,意味着只有消费,没有生产,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不足,会导致消费无法满足。


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二十年前日本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社会上的各个主要行业的位置上,依然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忙碌的身影。反观日本的年轻一代,早已没有了进取心,更有甚者早就选择躺平了。他们无欲无求,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无论国家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其代价就是“日本失去了30年”——年轻人躺平,提高生产力就成了空话,日本的GDP早在3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5万亿美元,30年后的今天依然维持在5万亿美元的水平。


除此之外,人口负增长还可能导致人口比例失衡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紧缺等“恶果”的出现。一句话,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这不仅意味着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也意味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安排都会随之改变。人口负增长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正如经济学家马光远所说的,人口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综合而言,国家之所以在短时期内放开三孩,是为了催生,为了让中国的生育政策起到效果。根本原因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生育政策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运。


放开三孩,大家就愿意多生了吗?在我们看来,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生育始终是个人选择,想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仅靠政策诱因很难达到。直白点说就是,国家放开三孩,可能也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不管是二孩生育配套政策还是三孩生育配套政策,都没有直击绝大多数人不愿生、不想生的“痛点”——现在很多人连一孩、二孩都不愿意生了,三孩从何谈起?


在谈到三孩生育政策时,央视名嘴白岩松曾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生孩子,更多的是不愿意生一孩。一孩都不愿意生,怎么可能愿意生生二孩、三孩呢?


在我们看来,想提高中国的生育率,还是应该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着手。因为生三孩意味着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育孩时间,更大的消费支出,而这些恰恰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欠缺的。


住房方面:2020年末,全国平均房价接近万元一平。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显示,2021年6月份,全国有23个城市房价超过2万元一平。另外,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重点50城房价收入比数值已经高达13.3,所以不管是基于哪个数据来看,在中国购买一套房子都需要掏空绝大多数积蓄。尤其是全国排名20的城市,普通的工薪阶层基本不能指望靠工资收入买房。一言概之,动辄百万甚至是千万的购房款和后续的还贷压力,正在成为数以万计年轻人不买房、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的最大阻碍。


教育方面: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部教育费用支出,其实不亚于购买一套房子。尤其是在过去各种教育机构遍布的情况下,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不得不被各种兴趣班、教学班包围。机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孩子幼儿、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这四大项教育开支合计总成本大约是75.8万元到199.1万元之间。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住房、教育等直接成本高,才是导致生育率低,导致现在的年轻父母们不愿意多生孩子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达到“催生”的目的,推出的任何政策都应该跟降低住房成本,降低教育成本挂钩,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对比之下,人口专家梁建章和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催生”建议,还是比较直接的。比如梁建章曾经建议。具体实施上,可以对已经有多孩的家庭买房直接降价,两个孩子以上家庭可半价买房。也就是地方政府将相应地价部分从卖地收入中免除,对于买房以后多生的家庭则可以退还地税部分。再比如任泽平认为,75后-85后才是生三孩的主力军,基于此他建议对一线城市生三孩的人,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5000元的教育基金。与此同时,还应该给予多孩家庭购房适当的贷款优惠,房价打折。


那么问题来了,每月奖励3000-5000元,二孩家庭买房打半价,你愿意多生孩子吗?


谢选骏指出:这个智库如此丧心病狂地企图愚弄废垃,也没有想象,白痴再白痴,废垃再废垃,他们还能相信共产党吗?他们不信,那智库不就变成了桎梏,甚至是纨绔了吗。

谢选骏:君士坦丁堡名不正则事不成



《最壮观震撼人心的城市,伊斯兰以外的伊斯坦布尔》(2021-09-19 阜成门六号院)报道:


  人们来到伊斯坦布尔,往往被这里美轮美奂的大清真寺和装饰豪华的奥斯曼帝国宫殿所吸引。伊斯坦布尔的确是世界上最壮观、最震撼人心的伊斯兰城市。不过,伊斯兰的伊斯坦布尔虽然壮观,但只是伊斯坦布尔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用上溯多么远,1914的世界大战之前,这个城市更广阔的区域还是非伊斯兰的:


  旧城法提赫区(Fatih)的西部和北部居住着希腊人,东正教堂林立;金角湾北侧的新城贝伊奥卢居民则以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西欧移民占多数,今天独立大街和加拉塔周围保留下来的19世纪商业区,也都是仿照巴黎建造的,让人感觉置身欧洲,而作为统治者的穆斯林只是聚集在旧城的核心区域。


  1872年帝国人口普查显示,伊斯坦布尔省欧洲部分,也就是伊斯坦布尔的主城区,穆斯林人口有28万,非穆斯林人口40万。可以说,那个时候伊斯坦布尔是个多元文明的城市,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各放异彩。


  然而,这些非穆斯林居住区,在一百年来激荡的民族主义革命风云中消失了。人去楼空,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曾经有那么多的文明曾经长时间在这个城市繁荣过。这些地方成为“隐性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被人忽略的另一半。本文将介绍几年前访问伊斯坦布尔时,探寻这座城市非穆斯林族群所留下的遗产的一些收获。


  首先要说的是这座城市希腊人的遗迹。沿着金角湾,出了内城墙君士坦丁墙(Constantinian Walls),就会看到很多东正教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君士坦丁普牧首宗座所在的圣乔治大教堂,以及东正教最高学府机构法纳尔正教学院。君士坦丁普世牧首是东正教排名第一的牧首,地位类似于天主教世界的罗马主教(俗称“教皇”),是全球3亿东正教徒的领袖。另外还有蒙古圣玛利亚堂和保加利亚圣斯德望堂(Bulgarian St. Stephen Church)等。


  蒙古圣玛利亚堂(Church of Saint Mary of the Mongols)。这个教堂之所以有“蒙古”二字,是因为兴建者是皇帝米海尔八世的女儿,曾经担任蒙古伊尔汗阿八哈的妃子。


  希腊人本来是伊斯坦布尔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伊斯坦布尔文化的根基是建立在希腊东正教文明的基础上的。1453年奥斯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希腊人的拜占庭帝国灭亡,但是希腊人并没有消失,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并延续他们的东正教文明。奥斯曼帝国把希腊人赶出了君士坦丁堡的内城墙之外的法纳尔(Fener,亦做Phanar ),他们约占伊斯坦布尔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也因他们的居住地又被称为“法纳尔人”  (Phanariots)。这跟清朝建立后,京师汉族人被驱逐出内城,跑到前门之外的南城居住是一回事。


  这些“法纳尔人”因为具有文化优势,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法纳尔人”把持帝国的外交、财政和海军等部门,帝国的历任首相中,也以改宗伊斯兰的希腊人数量最多。奥斯曼帝国甚至把多瑙河地区基督徒占多数的土地交给“法纳尔人”管理,从1711年起,位于今天的罗马尼亚的瓦托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中的大公都是由“法纳尔人”担任的。希腊语成为这两个公国的学校和宫廷的语言,因此,在罗马尼亚本国历史教科书中,1711年至1821年被称为“法纳尔时代” (Phanariotes)。19世纪初,阿里帕夏统治的西巴尔干地区,希腊语也成为宫廷语言,希腊人充斥着各种政府机构。


  希腊人更是在经济上压过土耳其人,占据着统治地位,恩格斯在《土耳其问题》一文中,曾经形象地说:“斯拉夫(指巴尔干民族)的和希腊的资产阶级才是真正渗入这个国家(奥斯曼帝国——引者注)的任何一种文明的真正支柱。这部分居民越来越富,影响越来越大,而土耳其人则越来越被挤到后面。假如土耳其人不是垄断了民政军政的官职,那么很快就会完全看不到土耳其人了”。


  希腊人的这种境遇也跟元、清时代的汉人很相似,他们具有文化优势,依然在帝国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区别在于,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征服者奥斯曼土耳其人,拥有伊斯兰教这个重塑民族边界的利器,得以用宗教不断延伸自己民族的外延,终于在人数上超过本土的希腊人,不断被吞噬的希腊文明最终被局限在今天希腊国土的狭小领域。而元代蒙古族、清代满族缺乏这种宗教利器,始终不能重新建构自己的民族,反而消亡在汉文明的汪洋大海中。


  到一战结束时,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仍然有31万,据说这个城市的上万家餐馆几乎都是希腊人或亚美尼亚人开的,没有什么穆斯林餐厅。希腊人在伊斯坦布尔的优势地位持续到1955年的“九月事件”,这个事件帕慕克在回忆录中也有清晰的记录,伊斯坦布尔发生了土耳其族袭击希腊人的事件,这场暴力持续了两天,5000多家希腊人商店和100多座东正教堂被砸,西方世界将其渲染为“九月大屠杀”,从此,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基本离开这座两千多年来他们一直居住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在君士坦丁陷落500年后才正是完成了伊斯兰化。


  犹太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另外一些重要文化景观是与犹太人相关的,最著名的就是加拉塔附近的和平谷犹太教堂和犹太博物馆,而整个伊斯坦布尔有40多处犹太教堂遗址。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之间势同水火,怎么伊斯坦布尔还有犹太人呢?原因是得益于奥斯曼帝国宽容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奥斯曼帝国绝大多数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比欧洲诸国都要宽容。因此,犹太人长期是伊斯坦布尔第四大群体,以及金融业的重要统治者。在帝国统治的埃及、巴格达长期也有可观的犹太人群体,上海最知名的三位洋人大亨沙逊、哈同和嘉道理,都是巴格达犹太人。


  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主要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他们是赛法迪犹太人 (Sephardi Jews) 后裔。1492年,新成立的西班牙基督教王国对犹太人展开宗教迫害,约有20多万犹太人流亡到奥斯曼帝国境内。根据16世纪的人口统计资料,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约5-7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当时,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城市。


  到一战之前,仅加拉塔附近有3多犹太人,20多家犹太教堂。加拉塔附近的著名旅游景点卡蒙多阶梯(Camondo Steps)就是由犹太人亚伯拉罕·所罗门·卡蒙多(Abraham Salomon Camondo)建造的,他还是奥斯曼近代银行业的奠基人。另外,长期以来,犹太人还是伊斯坦布尔医生群体最主要来源,一度占执业医生的一半以上。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犹太人像其他穆斯林族群一样大量离开伊斯坦布尔,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1932年出台法令,规定非土耳其人不得从事股票交易、银行、律师、中间商、医生、建筑师等职业,这些正是犹太人所擅长的职业;第二个是1942年对非穆斯林推行财富税(Varlık Vergisi),非穆斯林的纳税标准是穆斯林的上百倍,犹太人的企业纷纷倒闭。


  到二战结束,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下降到一万人左右,从当年叱吒风云经济统治者,沦落为彻底边缘化的族群。尤其是二战后,伊斯兰世界反犹主义风起云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更成为过街老鼠。2018年我访问伊斯坦布尔最大的犹太教堂和平谷会堂期间,正值美国宣布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引起伊斯兰世界新一波的仇恨犹太人情绪,和平谷犹太会堂大门紧锁,附近军警荷枪实弹加以保卫。去参观隔壁的犹太纪念馆也颇不受欢迎,敲门许久,在经历严格安检后才被允许入内,这座城市犹太人对外界恐惧和抵触的状态可见一斑。


  亚美尼亚人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还有很多知名的亚美尼亚东正教堂、学校等遗存,这些遗迹主要集中在商业中心塔克西姆(Taksim)和卡拉柯伊(Karaköy)附近,仅仅加拉塔和佩拉方圆数公里内就有十多家亚美尼亚人教堂。亚美尼亚人以曾经的“亚美尼亚大屠杀”闻名于世,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在一战期间及前后的种族灭绝,是仅次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第二严重种族仇杀事件。


  19世纪末,伊斯坦布尔和周边的欧洲色雷斯地区约有40万亚美尼亚人,当时亚美尼亚人占伊斯坦布尔全城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亚美尼亚人的精英群体被称为“阿米拉”(Amira),他们同希腊人和犹太人一起主宰着伊斯坦布尔的工商业和金融。


  据统计,在帝国最有影响力的40家银行中,12家属于亚美尼亚人,12家属于希腊人,8家属于犹太人,而土耳其人仅拥有1家。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等地269工业企业中,总资本的50%属于希腊人,20%属于亚美尼亚人,仅有15%属于土耳其穆斯林。


  此外,亚美尼亚人在建筑、医学和艺术方面也有重要的地位,帝国晚期建设的新皇宫多玛巴切宫就是亚美尼亚裔建筑世家Balyan家族设计的。


  那么,土耳其人为什么要屠杀亚美尼亚人呢?因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人口太多,太优秀,又有独立的倾向。土耳其人从希腊独立中得到教训,认为对基督徒的独立决不能再心慈手软,如果在小亚细亚与土耳其穆斯林一起混居的亚美尼亚人也独立的话,那么土耳其人将无立足之地,于是从哈米德二世执政开始,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就在有组织地屠杀亚美尼亚人。


  屠杀亚美尼亚人的高潮是1915年帝国议会通过了《驱逐和重新安置法》(Relocation and Resettlement Law)授权军警迁徙流放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少数民族人士,将种族清洗合法化。到1923年,土耳其全境仅剩下不到7万亚美尼亚人,整个过程亚美尼亚人死亡人数在150万左右。


  同时,亚美尼亚人的财富也被没收,据1919年的巴黎和会统计,大屠杀给亚美尼亚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共19.4亿金法郎或42亿美元,约是当时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财富的3倍,可见当时伊斯坦布尔的亚美尼亚人是多么的富有。今天伊斯坦布尔的亚美尼亚人仅剩下5万左右,他们多数居住在城市西郊的Bakırköy,从事中低层工作。


  西欧人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还有很多西欧基督教的文化遗存。十字军东征后,热那亚人就获得了在君士坦丁堡城外的居住权,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今天伊斯坦布尔的“朝阳区”——贝伊奥卢,后来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也纷纷来到这里经商、定居。这些欧洲人被称为“黎凡特人”(Levantines)。“黎凡特人”以意大利人最多,在20世纪初的数量约为1.5万人,其次是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总共约5万人,也占当时伊斯坦布尔人口的不小比例。


  这些欧洲人在伊斯坦布尔建造了拥有至少5座罗马天主教堂、3座德国新教教堂、2座英国国教教堂和1座法国天主教堂。其中,最大的是始建于1725、重建于1906年的安东尼堂,可以容纳数千人礼拜,教皇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就曾经长期在这个教堂布道。


  伊斯坦布尔的欧洲文化区,是所有的非伊斯兰文化区衰败最轻微的,至今在伊斯坦布尔最繁华的商业地带,仍旧有旺盛的活力,周末造成安东尼教堂里座无虚席,来自罗马的神父也可以自由在安东尼教堂传教布道。这跟土耳其长期奉行亲西方的政策有关,也跟这些文明背后强大的政治军事后盾有关。


  总之,20世纪之前的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族群和文化最多元的城市,是前现代文明中,唯一一座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可以长期共存的城市,其文化和族群的多元性只有现代的纽约可以与之相媲美。了解伊斯坦布尔非穆斯林的历史,是了解这座城市文化魅力的关键,更是了解奥斯曼帝国历史的钥匙。


  然而,在近代巴尔干的民族主义革命中,及其催生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建构中,这种多元性被打破,非伊斯兰的文明被以暴力的方式清除出这片土地,在短短一个世纪之内,非穆斯林人口曾经从过去的半数以上,下降到今天的1%左右,伊斯坦布尔也因此从国际都会降落为普通的区域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文化、经济影响力。诚如亲自到希土战争战场进行观察的汤因比所言,西方的民族观念被移植到近东和中东后,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一种不负责任的颠覆性力量”。


  伊斯坦布尔从国际都会到“土耳其化”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化的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不仅发生着全球化,在很多地方也发生着“民族化”和逆全球化。这种现象发生在伊斯坦布尔、开罗、巴格达,发生在很多曾经被殖民的亚非城市。这些城市曾经作为文明的综合体倍展魅力,然而在民族主义主宰的现代政治中暗淡下来。


网民哀嚎:


天总是蓝 今天 07:13

忽悠,慕名而去,不会再去。首先建筑不是我欣赏的类型,圆头圆脑粗胖傻大。街头艺术家表演很美,奏着奏着,突然停止,街头大播音喇叭出来毫无美感的念经省,每天固定N次播出,你不听也得听。蓝色教堂颇为壮观,一进去全是脚臭味,熏死人。女人必须包头,必须站在后排,假如你是异性,你会感到歧视。再说吃,以烤为主,没汁乏味。说实在,别提伊斯兰,只有罗马时期留下的遗产,才是土耳其的精华,比如以弗所,其他的免谈。


谢选骏指出:这个城市原名“拜占庭”或“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什么“伊斯坦布尔”——既然名不正,则事不成矣。这个城市不是被民族主义毁灭的,相反,是希腊的民族主义力量不能强大,所以没能拯救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至于宗教信仰,那是后来的事情——“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至于社会政治,则更靠后——“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谢选骏:民主派不懂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民主党内部分析败选原因:拜登、哈里斯都有问题》(腾讯新闻 2024-11-06)報道: 在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于当地时间11月6日凌晨宣布胜选后,美国现任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于当地时间11月6日下午承认败选并祝贺对手胜利。 选前,两位总统候选人在各个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