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7月18日星期二

谢选骏:英国不及美国的一个州

《分手后才知道痛 超半英国民众后悔了…》(2023-07-17 自由时报 )报道:

 

根据英国市调数据分析机构YouGov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英国民众支持重返欧盟,为7年前举行脱欧公投以来首次过半,显见民意开始转向。


分手后才知道痛 超半英国民众后悔了…


民调显示,越来越多英国民众认为脱欧是个错误选择。


YouGov表示,该调查结果代表著2021年1月以来的“温和转变”,当时49%的人表示将投票重新加入,37%的人表示不加入。


而根据最新调查显示,由于脱欧几乎没有为英国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因此57%的受访者认为脱欧是错误的选择,只剩32%的受访者仍赞成脱欧;如果今天举行脱欧公投,超过半数(55%)表示他们将投票支持重新加入欧盟,而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不加入。

另外,YouGov访问2000名英国人显示,63%认为英国脱欧更多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12%则认为是成功,另有18%的人表示两者皆否。


就目前来说,英国人尚未感受到脱欧带来的好处,除了面临更长的出入境等待时间以外,对商品进出口以及移工的限制,也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被视为脱欧后最大好处之一的英美贸易协议,进展也没有预期顺利。


网民嚎叫:


民贵 55分钟前

自我孤立,自我封闭。

Sans2000 今天 10:09

左媒民調不可信,我在英國時,所遇見的人都怕與歐洲綁在一起接受非法移民。

lary 今天 09:39

还有纠错机制,可以重新投票,不会错到底等政变。

g2j2 2023年07月17日 23:11

民主的代价,可惜没有回头草。


谢选骏指出:英国的反复无常,源于它的积弱不振。


《英国2022年GDP为30688.16亿美元,不及美国的一个州》(数据齿轮 2023-02-15)报道:


2022年,英国GDP总量为30688.16亿美元,英国人口为6779.17万人,人均GDP为45268美元。同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GDP总量为36348亿美元,加州人口约为4000万人,人均GDP高达9万美元左右。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其总面积高达41.1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浙江省的4倍。加州经济总量在全球省级行政区中是高居第一,是全球第5大经济体,已经赶超了英国和法国。加州为何如此勇猛?加州不但有世界第一的影视产业,其制造业也高度发达,另外航天、电子、石化、食品加工等,也是成为拉动加州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谢选骏指出:脱欧不脱欧,英国都不及美国的一个州——因为早开发就早败落,所以意大利尤其是希腊都是欧洲最不景气的国家。英国不及美国的一个州,太正常了,因为欧盟加起来(16.6万亿美元)都不敌美国(25.4746万亿美元),甚至不敌中国(17.9927万亿美元),难怪欧洲面对中共的时候缺乏底气。幸好,欧盟的人口4.467亿,只有中国14亿人口的一个零头。

谢选骏:《國家地理》雜誌应该让位给“全球地理”概念



[記錄自然世界超過百年 《國家地理》雜誌解僱最後一批特約撰稿人](編譯周辰陽 2023-06-29)报道:


外媒報導,《國家地理》雜誌解僱了最後一批的特約撰稿人,也將不再於美國的書報攤進行銷售。資料照片。

一百多年來記錄了自然世界的《國家地理》雜誌解僱了最後一批特約撰稿人,也將不再於美國的書報攤進行銷售。


CNN跟衛報等媒體28日報導,19名編輯部人員也受到了最新一輪裁員影響,多位撰稿人上推特證實了消息。現在成為《國家地理》雜誌前資深撰稿人之一的威爾許(Craig Welch)就在推特貼出任職期間的最新跟最後一分專題報導,「我很幸運,我跟出色的記者一起工作,講述重要的全球故事,這是我的榮幸」。


《國家地理》進行裁員恰逢母公司「華特迪士尼公司」砍掉了橫跨各部門的數千名員工,有報導稱雜誌往後的編輯工作將轉而由自由撰稿人跟少數留任編輯人員完成。同時,作為迪士尼公司所制定成本削減措施的一環,封面有著令人印象深刻黃色邊框的《國家地理》將從明年開始自美國的書報攤消失。


不過,《國家地理》向媒體表示,部分撰稿人會繼續留任,也將繼續出版月刊。發言人在聲明指出,「人事變動不會改變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能力,而是讓我們更多靈活地講述不同的故事,並在我們的眾多平台上跟不同地區的讀者見面」。


發言人同時強調,「最近變動將對雜誌或我們講故事的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影射都是完全錯誤」。


谢选骏指出:《國家地理》雜誌不行了,因为落后于全球地理的现实。


网文《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报道:


《国家地理》(英语:National Geographic),原名《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其封面上的亮黄框及月桂纹图样是其象征,也是国家地理的注册商标。


国家地理为月刊。杂志的内容包括地理、科普、历史、文化、纪实、摄影等。


文章

部分文章经常涉及到自然环境、森林砍伐、环境污染、全球暖化、濒危物种等,一系列的主题充实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一些文章涉及到历史,例如新的考古发现 、古迹探访等。一些文章涉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说金属、基因技术、食物和农产品。有些文章焦点集中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之上(它的过去的文明、自然资源、……)。


在美苏冷战时代,该杂志扮演超越铁幕的角色,向读者提供自然与人文的客观均衡观点。当时,杂志在不同地点印刷,例如德国的柏林、脱离四国占领的奥地利、苏联、中国大陆。在关于美苏太空竞赛时,国家地理聚焦在当时的科学技术上,避免涉及军备竞赛和核武器扩张。


《国家地理杂志》1920年3月号介绍美丽岛-福尔摩沙(台湾)

国家地理杂志早期便印制关于科技、历史和介绍世界上人烟罕至的地方的文章,因其印刷品质和图片标准得到世界公认,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就开始使用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了。1930年代,路易斯·马登(Luis Marden,1913~2003。国家地理的撰稿人和摄影师)说服杂志允许摄影师使用35毫米底片照相机来替当时普遍使用的大体积、三脚架的老式照相机。自1959年以后,杂志在每期封面上发表照片。之后不久,杂志决定保留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而去掉橡树叶纹和介绍本期内容的文字,以腾出地方来发表更大的照片。国家地理杂志是在其杂志和官方网站中较早使用数码照片的媒体。与其他多数的杂志不同,国家地理通常被读者经年收藏。


地图辅助

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国家地理有时还提供被介绍地区的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白宫地图室里的地图大部分都来自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欧洲地图被收藏在伦敦温斯顿·丘吉尔博物馆里,地图上可以看到当时丘吉尔在由盟军和苏联领导人划分战后欧洲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的标记。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了从1888年到2000年12月所有发表过的地图。


保罗·萨洛佩科(Paul Salopek)

2006年8月,曾经获得两度普利策新闻奖的保罗·萨洛佩科受国家地理委托撰写一篇关于苏丹萨赫尔(Sahel)地区的文章时,在苏丹与他的两位助手一起以间谍罪、非法入境和其他的罪名被逮捕。此后国家地理和芝加哥论坛报(保罗·萨洛佩科也同时是它的撰稿人)发起了拯救运动,参加者中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美国民权运动领导人杰西·杰克逊和其他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新闻组织。当时新墨西哥州的州长比尔·理查森正接受时任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Omar Al Bashir)的邀请访问苏丹,在他抵达的当天的会议上,巴希尔总统表示他将以人道原因释放保罗·萨洛佩科。杂志主编克里斯·约翰斯与理查森在一起,其他的人员随即飞往萨洛佩科被关押的苏丹北部达福尔地区的埃尔法希尔(El Fashir)。随后萨洛佩科被释放同他的妻子一起回到了老家新墨西哥州,他的两名来自乍得的助手也同时被释放并回到了家乡。


阿富汗女孩


1985年6月期杂志上的著名封面照片是一个阿富汗难民,一个用刺骨的绿眼睛盯着镜头的13岁的阿富汗小女孩,即后来所谓的“阿富汗女孩”。这张照片当时由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史蒂文·麦柯里(Steve McCurry)摄于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难民营的一间小教室里。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第二次发起人力来寻找这个小女孩。很快杂志摄影部的人就找到了她,她于2002年被确认是沙芭·古拉,普什图族妇女,已婚并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封面人物已经世界闻名了。摄影师史蒂文·麦柯里再次为莎芭·古拉照了一张照片,关于她的故事后来发表在杂志2002年4月期中和国家地理电视纪录片中。莎芭·古拉表示这两张著名的照片,一张是在1985年,另一张在2002年,是她至今为止唯一的两张照片。一个以古拉为名字的基金在国家地理资助下建立了,此后在众多的读者帮助下国家地理与亚洲基金会建立了联系,并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女子学校,使得数千名年轻的女性得到了基础和职业教育,此外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一顿热餐和健康上的照顾。此基金还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资助建立了一所女子公立学校。


格伦伯格(Greenberg)诉国家地理案

国家地理出版了国家地理CD ROM和DVD全集,包括了在其108年历史中发表的所有在每一期中出现的图片和摄影照片。在1997年合集出版面世后不久,许多杂志以前的摄影师和作者对国家地理提出版权诉讼。国家地理在2004年诉讼结束后从市场上撤回了所有的合集。两个联邦上诉法院受理了不同的案件,一个案件是美国第十一巡回法院2001年受理的针对多家地理杂志的上诉案,即格伦伯格诉国家地理案。同年,在此案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相似案件时(即塔西尼诉纽约时报案)(Tasini vs New York Times)对美国版权法的适用作出了判决。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在审理上诉时认为格伦伯格案不符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塔西尼案的判决,并作出了有利于《国家地理出版合集》的判决。国家地理对美国联邦第十一巡回法院辖区内的下属法院的判决的上诉还暂时没有最终决定。2007年3月15日为暂定的口头辩论。当国家地理在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取得胜利后,至少有两家杂志社,纽约人和花花公子,已经开始出版或者宣布将要出版DVD版合集。


多语言版本


国家地理英文版

1995年国家地理开始发行日文版,这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现在国家地理以25种不同的语言全球发行:英语、保加利亚语、正体中文、简体中文、克罗地亚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匈牙利语、印度尼西亚语、意大利语、日文、韩语、哈萨克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巴西葡萄牙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拉丁美洲西班牙语、格鲁吉亚语、泰语、阿拉伯语、立陶宛语。


国家地理除了在传统的报摊、书店可以购得外,还可以通过定期订阅的方式取得杂志。


中文

繁体

2001年1月,台湾的大地文化发行繁体中文版,后因其母公司锦绣文化倒闭,2002年9月起改由秋雨印刷成立秋雨文化承接发行权,2006年11月起再改由海峡文化发行,2012年10月中文版无预警停刊,2013年9月由大石国际文化复刊发行至今。


简体

2007年7月,《华夏地理》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与国家地理进行版权合作,和全球32个版本同步刊出国家地理的内容。


印尼

2005年4月,印尼版开始在雅加达由格拉梅地亚马加拉出版社(Gramedia Majalah)发行。


保加利亚

2005年11月,保加利亚语版由萨诺玛出版联合公司(Sanoma Publishing Joint Venture)发行。


斯洛维尼亚

2006年5月,斯洛文尼亚语版由罗库斯(Rokus)出版公司发行。


塞尔维亚

2006年11月,塞尔维亚语版由萨诺玛出版联合公司和格鲁纳亚尔(Gruner Jahr)出版公司联合发行。


以色列

2007年,希伯来语版正式在以色列发行。


阿拉伯地区

2010年10月,阿拉伯语版由阿布扎比媒体公司出版发行。


谢选骏指出:《國家地理》雜誌已经活了一百多年,努力求存,也在出版方言版本,可谓主权国家时代的活化石。但是我说,“國家地理”的概念已朽,还是应该改名“全球地理”,至少也是“国际地理”,这样才能脱胎换骨,获得新的生命。

谢选骏:叛乱集团出政权

《普里戈任的命运与俄罗斯的叛乱史》(SERGE SCHMEMANN 2023年6月27日)报道:


无论叶夫根尼·普里戈任想通过叛乱达到怎样的目的,事实都证明他的谋划是短视而愚蠢的。他的坦克和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高速干线上行进了还不到24小时,这位雇佣兵头子就被说服调转行进方向,他本人则跑到白俄罗斯避难。现在的问题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别是对于普京来说,这场失败的兵变究竟会削弱还是加强他的权力,亦或是令他怀恨在心?

普京起初在电视上誓要镇压叛乱,称之为“叛国”、“背叛”和“兵变”。目击者拍摄到俄军武装直升机炸毁叛军车队,并在前方道路上挖沟阻止叛军前进的画面。

但在向全国发表的简短讲话中,普京从未提及普里戈任和他手下的雇佣军——臭名昭著的瓦格纳集团。(据称其名得自普里戈任的一个新纳粹密友,此人化名瓦格纳,以纪念希特勒十分崇拜的19世纪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与其立刻镇压瓦格纳叛军,从而引发一场致命的激烈内斗,普京选择了忍让。他利用了本质上为己所控的白俄罗斯独裁者卢卡申科,以特赦的承诺诱使普里戈任放弃了他的鲁莽叛变。

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仍是不解之谜。根据时报的报道,美国情报机构在上周三已经察觉了叛乱正在酝酿的迹象。


社交媒体上已在流传的说法是,这场叛乱从头到尾都是做戏,甚至可能是普京出于某种令人费解的原因策划的。这样的理论目前尚无法得到证实,而且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如此。考虑到入侵乌克兰的疯狂和俄军的无能,一切皆有可能。

但叛乱的动机也很可能更简单:比起政治阴谋,普里戈任这个更懂得残酷暴力的恶徒最终还是决定搞垮他的眼中钉——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对于要如何应对乌克兰战争,普里戈任与绍伊古的矛盾由来已久,他指责绍伊古未能给予瓦格纳集团足够的支持。

普里戈任是后苏联时代的典型反派人物。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等到苏联解体的头几年,他在无法无天的淘金热中赚得盆满钵满。他之所以能接近普京,部分原因在于为其国宴提供服务(这也让他有了讽刺的“普京厨子”之名,尽管他说自己从来没做过饭)。普里戈任的诸多恶行包括在2014年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期间成立了与普京始终关系紧密的瓦格纳集团。自那以后,瓦格纳雇佣军就前往许多国家执行任务,包括利比亚、叙利亚和中非共和国,克里姆林宫往往支持却不愿承认。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不久,瓦格纳集团就被投入战场,伤亡惨重。普里戈任开始招募囚犯,并承诺如果他们活下来就能获得自由,但许多人都没能看到那一天。他还开始公开谩骂绍伊古和其他俄军指挥官,指责他们没有给自己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并且——在更宽泛且危险的层面上——批评他们完全搞砸了这场战争。

上周,普里戈任又大发雷霆,称绍伊古等人为了个人利益发动战争,还下令对乌克兰的一处瓦格纳驻地发起导弹袭击。愤怒之下,普里戈任派兵控制了位于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南部战区指挥中心,还命令部队“为正义挺进”,向北驱车前往莫斯科,与军方将领会面。在他周六晚命令部队撤退之前,他们距离首都仅剩约200公里路程。

很难预测接下来的事态演变。一个恶名昭彰的残暴民兵组织公开哗变,再加上普京以基本不流血的方式平息叛乱,注定会给俄罗斯全国上下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不管是对俄还是对乌,我设想过的一切结果都不乐观。

普京这位痴迷于占领乌克兰的独裁者很可能会寻求升级对乌敌对行动,以向乌克兰人和西方表明,他的权力并未被削弱。他可能还想证明,普里戈任口中军队的混乱和无能是无稽之谈,不过可能还是需要处理几个指挥官,以表明他作为全知的总司令,将军们的失败他是看在眼里的。

在未遂的叛变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射了大批导弹和无人机。随着乌克兰发起强有力的反攻,普京也可能开始发出新的黑暗威胁。在普里戈任采取行动的前一周,著名外交和国防政策专家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俄罗斯需要“通过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让核威慑再次成为令人信服的观点”。

普京也可能会寻找某种方式将叛乱归咎于美国,不过华盛顿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暗示自己与普里戈任有任何关系。例如,美国情报机构推迟到事件结束后才透露他们无意中听到的内容。

奇怪的是,普京在演讲中使用的历史类比是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那场革命迫使俄罗斯与德国达成了屈辱的和平。尽管布尔什维克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并且是苏联的先驱,而且普京曾哀叹苏联的解体。这样的措辞将俄罗斯描绘成了失败者。

在这场明显的叛变中挺过来后,普京将不得不重申他在国内的无上地位和权威。普里戈任从未指责总统本人有任何失败,而是采用了熟悉的策略,指责自己的对手辜负了这位绝对正确的领导人,而普京也可以为没有俄罗斯军队加入瓦格纳部队的行进感到满意。尽管如此,普里戈任指责战争进展糟糕,而且是出于错误的原因发动的,这对普京来说是一个打击,他需要寻找替罪羊。

众所周知,失败的政变也被独裁者和强人领袖当作工具,用来对付真实或想象的敌人。20世纪50年代的“医生阴谋”之后,斯大林开始清洗共产党领导层。相对晚近的有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在2016年的未遂政变后迅速采取行动,数千人被他视为敌人,遭到逮捕。


普京为俄罗斯新的压制敞开了大门,可能同样会对俄罗斯精英或领导层中任何对他提出质疑的人展开更恶毒的镇压。他在讲话中没有点名普里戈任,但警告说,“任何有意识地走上背叛之路、准备武装叛变、走上勒索和恐怖行动道路的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惩罚。”这可能包括任何他想要清除的人。

这引出了关于普里戈任和瓦格纳命运的问题。俄罗斯的历史里充满了起义和权力觊觎者,但叛军很少有好的结局。在1709年的一场关键战役中,追随伊凡·马泽帕的哥萨克人背叛了彼得大帝,转而支持瑞典,随后被大赦的承诺引诱投降。最终,他们还是被杀死,尸首漂流在第聂伯河上。

对于普里戈任来说,更贴切的故事可能是埃米利安·普加乔夫的故事,这位哥萨克人在1770年代领导了一场反对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大规模叛乱,自称是她那位被谋杀的丈夫彼得三世。农民对腐败的俄罗斯军事领导层的愤怒并非叛乱的唯一原因,这场叛乱通过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为俄罗斯人所熟知。

在故事中,这位俄罗斯吟游诗人发出了著名的警告:“但求上帝开恩,别让世人看到这毫无意义而又残酷无情的俄罗斯式的暴动吧!那些一心想要在我国发动必然失败的变革的人们,要么就是年幼无知,不了解我国人民,要么就是铁石心肠之辈,拿别人的脑袋开玩笑,把自己的脖子不当一文钱。”(此处译文选用冯春译《上尉的女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译注)

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捕并公开斩首分尸。他的传奇故事引发了“普加乔夫希纳”这个名词,用来指代俄罗斯人进行毫无意义、注定失败的叛乱的倾向。

很难想象普京会允许普里戈任逍遥法外——无论他做出了什么承诺。即使普京从未指名道姓地指责普里戈任,他也必须向俄罗斯人民证明自己的承诺:“那些组织和准备军事叛变的人,那些用武器对付战友的人已经背叛了俄罗斯,并将为此承担责任。”普里戈任似乎将前往白俄罗斯,他知道那里的领导人完全受制于普京,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俄罗斯兵变36小时

至于瓦格纳集团,普京可能会更加宽容。他需要这些身在乌克兰和其他地方的雇佣军,并可能将其置于克里姆林宫更紧密的控制之下。

无论普里戈任的命运如何,他都不太可能被遗忘。他的爆发公开揭露了俄罗斯在战争中真实而巨大的伤亡,以及俄罗斯因糟糕的领导和错误信息而遭受的许多挫折。随着战争进入第二个夏天,这些问题可能仍然存在。当雇佣兵从顿河畔罗斯托夫撤退时,人们高喊:“瓦格纳!瓦格纳!”俄罗斯的叛乱史往往将叛乱分子视为英雄,无论他们表现如何。几个世纪前,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中所颂扬的伪德米特里实际上在“困难时期”成为了俄罗斯沙皇——尽管不可否认,时间不长。


谢选骏指出:上文之懂“普里戈任的命运与俄罗斯的叛乱史”,却不懂“一切政权都是来自叛乱集团”,不仅俄罗斯如此,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无一例外。更不用说印度阿拉伯拉美非洲……了。既然,一切政权都是来自叛乱集团谢选骏:一切政权都是来自叛乱集团,那么迟早的事情,一切政权都会垮台,概莫能外。毛匪嚎叫“枪杆子里面”,其实这口死猪不懂,枪杆子是死的,出不了政权,真正能出政权的,是叛乱集团。所以我说,叛乱集团出政权。

谢选骏全集第237卷后记、公共选择沦为公共交易

 【后记、公共选择沦为公共交易】


《论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以阿罗和森的不可能定理为例》(刘烨 2013年06月19日)报道:


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对政治过程及公共政策制定的助益谈起,尤其关注公共选择理论对于现实公共政策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和经济学家阿罗及森的两个不可能定理,简单分析了投票悖论及其解决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实际案例的出台及修改过程,提出了作者的理论分析及建议。最后,从宏观方面总结了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公共政策应用中的一些重要启示与思考。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政府新公共管理时代的来临,主张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的新理念已经被世界多数的统治者所接受;经济学也“为人们抨击官僚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造成了政府总体规模的缩减,并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政策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休斯,2001)。在众多的理论流派当中,公共选择理论则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即不是撇开政治因素只关注市场领域,而恰恰是着眼于市场与政治的不足之处,试图在经济与政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落实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公共选择的更大贡献在于它将市场交换原理发展到相互主义,把基于个人的个体选择的个人主义发展到普遍意义上的民主主义。


如果是二十年前,当我们议论社会决定中非市场决定的公共选择时,理解它的人几乎凤毛麟角;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对公共物品与“搭便车”行为见怪不怪,对公有土地的悲剧有了重新地认识,政府也清楚公共选择的意义所在,于是一系列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公共政策应运而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对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介绍


对于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很难用一句话给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概念,但是勾勒出一些基本的特征却是可以做到的。首先,它针对的不是个别事实本身,而是力图用具体数据洞察整个政治与经济现象,找到这些事实的普遍性,探讨内部的复杂性质;其次,它是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把个人选择综合起来在一起转化成某种总体结果,即导出个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再次,尽管个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但这些个人活动必须在市场及政治场中发生。所以它强调“交换”一词的重要性,把市场和政治都看成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博弈和利益交换的过程;最后,公共选择理论的落脚点不仅仅是要知道什么是最终正确的状态,还应该得出怎么做才能获得最佳制度与体系的政策性建议,也就是说要对决策过程有一个内在的分析。另外,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很大部分是伴随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应用产生的,例如立法过程,行政过程及司法过程。在不同层次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立法过程中的投票研究等等。


二、阿罗及森的不可能定理的基本内容


在公共选择理论当中,对于集体理性以及公共选择与个人选择的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它的载体以投票问题最具代表性。在为数不少的国人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多数原则(majority rule)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然而,通过选举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罗(K. Arrow)采用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结论,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y)”。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能把整个定理的内容全部展现,只能就其中的“投票悖论”给予介绍与分析,它也关系着本文结合中国案例的实证研究。


多数规则的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导致循环投票。例如,假设有 A 、B 、C 三人针对 x 、y 、z 三种选择方案进行投票,其投票次序如投票悖论——


在得多数票获胜的规则下,每个人均按照他的偏好来投票。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偏好 x 胜于 y ,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 y 胜于 z 。按照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即大多数人偏好 x 胜于 z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 z 胜于 x 。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这就好像一只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在这种循环的脆弱性中,多数规则并不能为任何一个大多数选择出一个绝对好的偏好来,其结果是没有一个选择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而被通过,这又被称作“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它对所有的公共选择问题都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的公共选择规则都难以避开这种两难境地。不仅如此,在存在投票悖论的情况下,多数规则还会使一些策略性投票(例如,不投自己偏好的选票,或者通过操纵对各个选项的投票顺序)获益。


阿罗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一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偏好、并且不依赖程序的多数规则的投票方案;符合前面五个最起码条件的公平、合理的选举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而且其原因来源于选举本身,与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消极因素无关。


阿罗不可能定理一经问世便对当时的政治哲学和福利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驳倒阿罗的技术设计,例如布莱尔和塞恩的“单峰态(single peakedness)假说”以及里特尔,萨缪尔森等人的理论攻击。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阿罗理论的根基。同时更多的经济学家以阿罗的研究为基础,继续探究集体决策和选举问题,寻找在哪些限制条件下能够使阿罗公理得到满足或者如何放松阿罗公理的限制以使选举可行(这些做法实际上放弃了“理想的”选举这一想法,等于承认了选举的不完美性),同样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iya Sen)在20世纪70年代对“投票悖论”的解决。其实森所建议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退而求其次——森发现,当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的情况下,阿罗的“投票悖论”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比如,我们假定所有人均同意 x 项选择方案并非最佳,这样上面的表1就变为下面的投票悖论的解决——


在对 x 和 y 两种方案投票时,y 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 x(y > x );同理,在对 x 和 z 以及 y 和 z 分别进行投票时,可以得到 z 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 x(z > x );y 以两票对一票而胜出于 z(y > z )。这样,y > z → z > x → y > x ,投票悖论就此宣告消失,惟有 y 项选择方案得到大多数票而获胜。


森把这个发现加以延伸和拓展,得出了解决投票悖论的三种选择模式——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次佳;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差。森证明:在上述三种选择模式下,投票悖论不会再出现,取而代之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到唯一的决定。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与森的不可能定理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这两个定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中两个重要定理,在如何进行公共物品的分配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如何通过投票达到集体理性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民主体制下,公共物品需求的直接决定,无一例外地要通过投票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和针对不同的公共物品需求,有着不同的投票规则。这两个定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一项政策的出台不能同时满足每一个公民在其私人领域内的自主权和帕雷托最优,为什么一些政策要不断的修改和调试,与时俱进。盲目要求政策的制订者在政策出台同时使政策符合广大的民意,又要在政策的设置和安排上最有效率,是十分不现实的;每个人应该明白,这二者常常是抵触的,我们的工作是选择理论上存在的次优方案。下面我们就结合《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出台与修改的全过程,来具体看一下阿罗与森的不可能定理是如何影响这项公共政策的。


1993年12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共12条,具体内容包括:禁止和限制烟花爆竹燃放的地区;执行与监督此项规定实施的单位;对违反此项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的处罚方式和力度;一些不适用本规定的特殊情况等。尽管这项法规内容简单,但在当时的北京也被传为一条重大新闻,人们议论纷纷,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毕竟要改变北京人数千年来的老传统,春节不允许放烟花爆竹在一些人心中简直无法接受。政府给出的解释更多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的,理由是燃放烟花爆竹在每年特定时期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已严重超标,给本来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北京的城市环境增添了更大压力,另外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隐患,如火灾和不可避免的人身伤害也是巨大的。在法规刚刚出台的前两年,禁放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政府尤其是公安机关的投入力度比较大,执法也比较严格;另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失去了直接的购买途径,很多人对新政策还是抱有静观其变的态度。据北京市公安局的统计,从1993年12月1日至今,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数平均值下降46%,禁放区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平均值下降50%,除夕夜城八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33%,烟花爆竹年销售量平均值下降4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法规的推行遇到了一些阻碍,以2001年的情况为例,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明显反弹,仅春节期间就查处106起严重违反禁放规定的行为,是1994年的两倍多;被口头批评教育的违法燃放者更是不计其数。在北京春节期间烟花此起彼伏,爆竹声连绵不断,老百姓也开始质疑是否这项法规已经名存实亡。


本人认为我们也可以从阿罗不可能定理入手去分析这项政策是否应该继续或者修改,这里仅仅提供一个粗略的定性分析。首先我们可以把市民初期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几种态度看成是几种偏好,一种是坚决认为应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简称为禁放;一种是认为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简称为限放;最后一种是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合理的行为,应该无条件放开,简称为可放。当然在现实中每一个人对于这三种态度的偏好次序是不同的,抛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因素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不同的偏好顺序,构成禁放法规的原始态度——


根据前面我们介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我们这种民主多数的表决情形是很难有明确结果的,因为比较A与B,限放 〉禁放 〉可放这样的一种顺序将被认可,比较B与C,可放 〉限放 〉禁放则是比较理想的方案,而再比较A与C,我们又发现禁放 〉可放 〉限放的排序是符合一般规则的。由于这样的投票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之中,所以不可能有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结局,也就是说,在忽略各种选择的绝对人数时,我们不能得出三种选择中的某一种是最佳的,是在理论上超越其他两项选择的。既然我们知道“禁放”不是最优方案,我们是应该被动地维持现状还是寻求一些解决方式,现在我们再返回看一看现实中的变化。


自2000年起,和北京几乎同时实行“禁放法规”的一些大中型城市,如上海,杭州,石家庄都陆续对春节期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范围进行了划定,天津市的规定更为详细,对燃放的时间,地点和品种都有非常明确的限制,连近邻都有所动作,是否北京也应该放开,使以往的“暗放”合理化。尤其是我们也看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和10月7日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狂欢中,北京的爆竹一改数年来“鬼鬼祟祟”的状况在城里响了起来,严格的执法人员在这两个夜晚倒也颇有人情味儿地十分“宽容”。 一些专家也提出,市区禁放鞭炮不能一刀切,如果能在市区里限制时间、地点和鞭炮种类按规定燃放,既能增加“税收”,又能增加节日气氛,岂不两全其美?很多普通市民也在互联网和报纸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和建议。面对这样的提议以及广大市民的普遍要求,政府应当如何应对,从公共选择理论方面分析,怎么做可以解决阿罗循环投票的怪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恰恰可以从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不可能定理上找到较为理想的答案。我们同样可以将禁放,限放和可放看成是三种政策选择,但是从以往的实践和人们原始态度变化上看,无条件燃放烟花爆竹的设计已经不能代表较多的一部分人的意见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成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健康过节与庆祝的理念初步扎根,移风易俗工作有了一定的效果。第二,近十年的禁放法规从法律上设计了一条制度导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放弃原始的对任意燃放烟花爆竹的盲目支持,从思想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放”不是最优的选择,在以下的投票分析中也不存在它是首选方案的设计。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禁放法规的修正态度——


显而易见,这样再综合比较ABC,限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禁放次之,可放成为了最差选择,原来没有最优方案的情形马上消失,循环投票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对此项政策的调整也恰恰满足了上述分析。近期,北京市政府已经通过座谈会或相关媒体征求专家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对改“禁放”为“限放”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出台了相关规定的草案,准备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据可靠消息透露,年内有望通过修改后的燃放条例,12年的“禁放”有望解禁。


综上所述,我们借助这两个不可能定理对现实政策问题的分析告诉我们:尽管在理论上没有一项政策是最优的,就像人们看待民主制度设计一样,它只能是次优选择,但是如果我们增加一些合理的前提或假设,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政策和制度设计,往往结果会更好,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四、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公共政策应用中的另一些重要启示与思考


1,民主集中制是目前中国合理的制度设置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简单的多数不一定是最优的,简单的民主有时候也会陷入困境之中,像阿罗所描绘的投票悖论一样,有时候用民主的方法去决策在成本上并不经济,不符合帕雷托最优。具体到中国,普通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既得利益,忽视潜在利益的短视效应。他们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表现的激情与不理性,缺乏足够的信息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从次序上看,先民主再集中并统一于政治中心的决策体制是有效率的;从领域上看,较为集中的政治事务的决策体系和适当分权的经济事务决策体系相结合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些现实中的例子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2,在政策设计时摆好效率和公平的位置


一般的公共选择理论是强调效率是不能牺牲的,而且非常重视帕雷托最优的实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任何人改善自己境况的愿望。但是笔者认为这里面存在两个明显的实际问题,一是追求效率要注意机会均等,现实中往往存在一项政策设计初衷是积极的,但操作上却使不同资源禀赋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损害了公平。二是在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贫富分化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不能再在政策设计上加剧这种分化,有时候为了政治的目的,给公平以政策倾斜是必要的。因此,过去至目前我们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遵循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仍需要坚持,尤其要强调在政策设计上注意二者的平衡,用政策杠杆调节与规范。


3,坚持渐进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达到投票的一致性,但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各阶层还处在比较普遍的利益冲突中,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可能有益于一部分人,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盲目追求一致的结果往往遭遇重重阻力。因此增量改革与民主化,边际调整和稳步前进以及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必经之路,也是符合“以量变促质变,积小溪成江河”的哲学思维。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走的“先试点,再改进,后推广”的渐进模式也是成功的,让人们去主动适应新体制尽管需要时间,但最终还是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一致拥护。


五、小结


曾经有人对公共选择理论以尖锐的批评:它是建立在非现实假设之上的纸上谈兵1。但是追求良好的政治和政策设置,是每一个不想碌碌无为的科学家的共同心愿。正如针对物理学家假定摩擦系数为零的理论一样,我们不会因此视其为非现实的无稽之谈而嗤之以鼻2。同样,也不必对公共选择求全责备,而是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积极的理论视角。在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它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理论范式,但一定是可以借鉴的,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的。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如何把个体或集团对利益的追求导向共同的良好的政治架构和政策设计,尽管这个过程将十分艰难和漫长。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缪勒著,王城译,《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第一版


[2] 程立耕,赵新峰,《中国政治改革渐进性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64-467


[3] 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版


[4] [美]塞缪尔·亨廷顿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泽文出版社,1989年版


[5] 穆雷·霍恩 《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 约翰·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小林良彰著,杨永超译,《公共选择》,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8] 詹姆斯·布坎南著,平新乔等译,《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9] 陈庆云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0] 张世贤著,《公共政策析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6年版


1 小林良彰著 杨永超译 《公共选择》第3页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2 Marshall Jevons,《 The Fatal Equilibrium 》 The MIT Press 1985年版


谢选骏指出:上文虽然掩耳盗铃,试图粉饰共产党专政这座坟墓,但还是可以从中国大陆的悲惨世界里清晰看出——

公共选择就是公共交易!如果说,公共选择理论的这一特性在布坎南那个刚刚提出的时代还不显著的话,那么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公共选择的过程就是权力寻租的过程。


《怎样斩断权力寻租链条》(张峥 2017年04月25日人民网)报道: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根治权力寻租,已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切断寻租根脉,有效整治权力寻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权力寻租的实质是权力腐败。经济学者布坎南认为寻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权力寻租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任意一项寻租活动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的增加;二是任意权力寻租都与政府管制或市场垄断有关。行政权力的运用不是以增加公共利益为目的,而是以小团体利益为目标。 若消费者以低于正常价格购买生产要素,部分政府管理官员在此时收受贿赂,为双方划分了“租”,这正是权力商品化的寻租行为。


权力寻租的特点


一是依托职务便利,谋划“设租”行为。权力“设租”行为,主要聚集在管人、管事、管钱的政府职能部门。拥有这方面职能的政府部门,其内部官员容易借助职务上的便利进行“揽事”,并“爱好”政府审批审核。于是,个别基层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关卡”设立,一些企业、个人为了通过这些“关卡”,考虑委托关系开后门,助长了这些“设租”行为。可以说,个别基层政府部门的“设租”,实质上就是政府官员人为制造行政障碍,通过这些障碍来博取利益。


二是借力体制改革,“官商勾结”寻租。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发育阶段,也是体制转型交替的时期,这一阶段市场功能和法治不够完善。个别政府官员利用这方面的漏洞,积极钻政策空、打擦边球,将权力寻租的行为落在企业改制重组等上面,通过“官商勾结”,从中谋取一系列的资金和福利。


权力寻租的根源


随着公共权力的不断发展,公共权力的权威性也不断树立起来,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得到国家的普遍承认。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能够通过行政干预市场,以稳定市场秩序,这在为社会带来福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权力寻租行为。


政府的市场干预是权力寻租的诱导力。修正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根本出发点。但是政府的干预也存在局限,政府干预也可能会“失败”,而权力寻租就是干预“失败”的一种类型。因此可以认为,政府的市场干预是权力寻租的诱导力,而权力寻租则是政府市场干预的一种“副产品”。政府的市场干预,会带来以“租金”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利益,而租金是一种高于机会成本的成本。许多公共选择领域的专家认为,只要存在政府市场干预,便很有可能存在权力寻租行为。


“经济人”是权力寻租的引导者。社会人都是“经济人”,这是寻租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政府人员在公共权力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公共行为调控市场资源,这是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做法。而政府人员也是“经济人”,也会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此决定自己的处事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政府人员行为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就会从客观上诱使政府人员背离职业道德,谋求自我利益,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于是,就助长了权力寻租。若社会对政府公共权力的积极效应并不认可,或者是政府的市场干预“失败”,又或者是政府人员以利他的原则办事,那么都不会引发权力寻租。事实上,政府人员作为“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因此也就构成了权力寻租的重要主体。


治理权力寻租的路径选择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健全权力制衡机制。为了减少权力对公民的伤害,就必须厘清什么是公共权力,什么是公共权利。政府权力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国家权力最终目的就是维护公民权益。在此情况下,我国亟需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即利用一种权力去约束或制衡另外一种权力。该模式既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有效控制了另外一种权力,形成公民与政府的互动,提高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形象,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制约权力滥用的现象,有效地控制权力寻租。


政府适度实施干预,消除寻租市场租金。反寻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适度干预,只有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才能利用规范的法律来制约权力寻租,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市场。适度的政府干预,警示企业不做市场不能做的事,降低企业的寻租费用。从反寻租入手,不断提升寻租成本的公开化、竞争化,主动消除寻租的市场组织,促使寻租者更多地参与其他经济活动,让寻租者由寻租转向寻力,掌控公民自身的合法经济预期。


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提高寻租行为成本。行政问责制度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推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衡量行为规范与行政权力是否对等的重要政策。该政策不仅为政府官员提供了正当性的依据,还为其设定了责任与义务。假定政府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提高寻租的行为成本,就是提高了寻租者的寻租门槛,能够让寻租者望而远之,有效治理寻租行为。行政问责制度有效约束了政府官员的不当行为,行政问责制度的连带性,让很多官员对于寻租行为都望而却步,进而重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官员的行政问责网络制度体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让官员不愿贪、不敢贪。为了有效推进反腐斗争,必须以作风建设为载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培育一批清风正气、纯洁的党员干部,增强党员干部的免疫力,让党员干部不愿意贪。权力寻租之所以层出不穷,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代价小。


健全反腐司法体系,构筑坚实的监督防线。治理政府寻租行为,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大工程,不能只靠喊口号,要敢于动真格。要发动全民来监督,健全反腐的司法体系,构筑坚实的监督防线,从根本上消除寻租行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统一的可操作的监督体系,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全民监督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明确监督的主体与监督的范围。二是动员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监督工作,奖励举报人,把举报反腐作为一项光荣的工作,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处。三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消除“暗箱操作”,实行部门分解、轮岗等方式,实现权力的分流,提高政务权力的透明度,让掌权的官员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寻租腐败。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6ZZD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崔来成、宋建设等:《当前形势下根治权力寻租腐败的对策初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谢选骏指出:让共产党专政自己“斩断自己权力寻租的链条”,无异于让一个强奸习惯犯亲手自宫——这有可能吗?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教唆”之下,政策制定已经沦为公共交易了!

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

谢选骏:华尔街不懂七十年死期包括地产

《这只是一个更严重、更棘手问题的前兆》(2023-07-11 华尔街日报)报道:


越来越多的警示信号表明,如果不大幅加大财政刺激力度,中国经济可能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式的缓慢复苏。


中国房地产市场再度疲软。这对中国经济增长来说令人担忧,但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只是一个更严重、更棘手问题的征兆。


中国重新开放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初曾出现反弹,之后又重陷下滑之势:量价再次开始齐跌。


再加上其他经济不确定因素,包括6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劳动力市场再现走软迹象,通胀疲软以及消费仍然不温不火,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人们担心,中国正进入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根据行业跟踪机构克而瑞(CRIC)的数据,6月份中国百强房企的合同销售额同比下降28%,而5月份增长7%。去年6月上海解除新冠疫情封控时的比较基数较高,很可能是今年6月合同销售额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从任何合理的衡量标准来看,销售表现都乏善可陈:野村(Nomura)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的销售额仅为2020年和2021年同期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很可能不会再次陷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衰退。但是,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一样,中国可能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由于现有债务负担沉重,加上对未来缺乏信心,家庭和企业不愿举借新债务。他们而是用新的收入来偿还现有债务。这又使得政策制定者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因为此类措施带来新投资和消费的传导作用很小。


房地产市场目前确实就在发生这种情况。过去10年迅速加杠杆的中国家庭现在既对经济感到担忧,又担心房价似乎已不再注定会持续上涨,更不用说很多人向开发商购买的期房还没有交付的小问题了。投资者把储蓄用于购买新公寓的意愿已经降低。


这也给开发商带来了麻烦。开发商的债券违约率已经上升。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数据,2023年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垃圾债券的违约率约为16%。在今年2月下调对中国开发商全年违约率的预测之后,高盛本月早些时候又将该预测违约率上调至28%,这表明金融市场的情绪出现了非常快速和急剧的恶化。


对于资产负债表衰退,典型的对策是加大财政刺激力度,本质就是通过增加政府借款和支出来加快家庭和企业的去杠杆化。


中国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与住房相关的措施。例如,高盛建议允许购买住宅可以抵扣所得税,上海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过这种做法。


但考虑到中国政府对住房部门的态度非常矛盾,因此不能保证此类措施一定会出台。正如高盛分析师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所说,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今年几乎肯定会有更多刺激措施出台。但是,让购房者恢复信心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场长期战斗,糟糕的人口结构和沉重的家庭债务无疑会使这场仗变得难打。


谢选骏指出:华尔街只会投机倒把装股神,却不懂七十年死期,更不懂得七十年死期还包括地产——共产党规定地产权利最多只给七十年,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命定的自我预言。

谢选骏:普京叛国证明俄罗斯还是德国的学徒

《瓦格纳边向俄军移交2万余件武器 边向白俄运送军事装备》(红星新闻 2023-07-13)报道:


俄罗斯国防部7月12日宣布,俄军按计划即将完成接收瓦格纳集团武器装备的工作。据悉,瓦格纳已向俄国防部移交在乌克兰作战期间收到的所有武器和弹药,2500吨弹药和2万余件军备。有分析称,解除瓦格纳的武装,似乎也预示着这个雇佣兵组织在乌克兰的行动结束。但与此同时,一共45辆搭载着瓦格纳装备的车队于7月10日晚从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出发,前往白俄罗斯。


瓦格纳解除武装?


移交2座弹药库、2500吨弹药、2万余件军备


瓦格纳向俄国防部移交装备的工作从6月27日开启,目前共移交了超过2000件装备,包括数百辆T-90、T-80和T-72B3坦克,“冰雹”和“飓风”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铠甲”防空导弹系统,“郁金香”“风信子”等多种型号的自行火炮,多功能履带装甲车,装甲运兵车等重型武器。此外,还有约2万件小型武器和超2500吨弹药。


俄国防部称,被移交的军备中有数十台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过。“所有装备和武器都被运送到后方地区,由俄罗斯武装部队的维修和恢复单位在那里进行维护,并为它们的预定用途做好准备。”


7月12日,俄知名军事记者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称,瓦格纳在“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区”向国防部移交了2500多吨各种口径的弹药,包括用于管炮和火箭炮的大口径弹药。此外,瓦格纳位于罗斯托夫和沃罗涅日的两个仓库,目前也处于俄国防部的掌控之中。


斯拉德科夫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瓦格纳存放在沃罗涅日仓库的一小部分武器。他表示,仅在沃罗涅日的仓库中,瓦格纳就储存了1100吨弹药,即大约2.5万枚炮弹。目前,这座弹药库已被瓦格纳移交给了俄罗斯国防部。


有分析称,解除瓦格纳的武装,似乎也预示着这个雇佣兵组织在乌克兰的行动结束。然而,近日以来,外界对普里戈任和瓦格纳的下一步动向产生了诸多疑问。尽管普里戈任选择了前往白俄罗斯,但他似乎仍在俄罗斯行动自由。与此同时,瓦格纳兵团也迟迟没有动静。


7月6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普里戈任已回到了俄罗斯。自从叛乱后,普里戈任一直没有公开露面,行踪十分神秘。而自7月3日后,他再也没有发布过任何音频信息,其社交媒体账户也停止了对媒体提问的回应。根据对其私人飞机的飞行跟踪数据,他近日多次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往返。


而就在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即将完成瓦格纳武器移交前,克里姆林宫7月10日证实,6月29日,也就是“叛乱”发生5天后,俄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与普里戈任及瓦格纳的34名高级成员进行了会面。佩斯科夫表示,瓦格纳指挥官们承诺将“继续为祖国而战”。


45车装备已转移至白俄


瓦格纳计划在8月初开始搬迁至白俄


红星新闻此前报道,瓦格纳计划在8月初开始搬迁至白俄罗斯。瓦格纳最知名的指挥官之一安东·伊利扎罗夫透露,大部分瓦格纳成员目前正在休假期,将持续到8月初,然后准备搬迁到白俄罗斯。


与此同时,当地时间7月11日,有一大批瓦格纳的武器设备当天已从俄罗斯转移到了白俄罗斯。据报道,该纵队于7月10日晚上从罗斯托夫地区出发,共有45辆车,包括24辆皮卡、9辆军用卡马兹卡车、3辆瞪羚货车、4辆乘用车、2辆乌拉尔军用卡车和3辆民用卡车。在4辆交警车陪同的下,纵队沿着奥列尔-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行进,沿途停靠休息了两次。


7月11日晚上,瓦格纳的车队越过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边界。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瓦格纳士兵一同前往白俄罗斯。内部人士指出,瓦格纳的新营地将位于明斯克地区。


与此同时,白俄罗斯内政部副部长兼内卫部队司令尼古拉·卡尔片科夫当天表示,白俄罗斯特种部队将与瓦格纳一起进行战斗训练。“今天,我们正在与瓦格纳的代表进行谈判,他们将与我们一起进行战斗训练,传递他们宝贵的战斗经验。(白俄罗斯)快速反应部队(SOBRA)和Almaz特种部队将来这里。”卡尔片科夫透露。7月11日,白俄罗斯国防部也宣布,准备在瓦格纳部队抵达白俄后与他们交流经验。


网民嚎叫:


时空穿越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9:14:52

一支私人军队有几万人,那么多重装备,可想这俄罗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義正詞嚴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6:14:12

呵呵,俄爹最能打的部队灰飞烟灭了俄雑们不着急?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4:46:24

雇佣军调换装备,转移阵地。准备从接近基辅的地方开始搞事

饳崆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2:47:30

45车装备对1000人以上的军队几乎没有用处,太少了。

京城老炮1950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2:39:00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早就说过,不要小觑普京的智慧,不要把普京的话当耳旁风,否则万劫不复!瓦格纳这只骁勇善战的雇佣军是普京一手扶植起来的,为俄罗斯全球国家利益打拼的军队,难道普京就这么轻易地把这支军队解散了吗?你信吗?如果瓦格纳一旦重组完毕,瞬间对乌克兰发动攻击的话,难道普京不会策应瓦格纳,提供瓦格纳所需要的一切火炮和重武器攻打乌克兰吗?难道俄军不会再一次和瓦格纳并肩作战对抗乌军吗?别忘了,瓦格纳在白俄罗斯的营地离基普只有100公里,一个急行军,几个小时就会直插乌克兰的心脏。这就是为什么白俄罗斯周边几国,北约和泽连斯基如此焦虑的主要原因。泽连斯基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scbean 发表评论于 2023-07-13 12:34:39

战斗民族离了囚犯兵瓦格纳就不会整啦。


谢选骏指出:普京说瓦格纳组织的头目叛国,结果他自己却和叛国者坐在一起勾搭,这恰恰说明普京叛国了。这就像俄罗斯说乌克兰是纳粹,他们自己却崇拜纳粹的鼻祖瓦格纳,这恰恰说明俄罗斯只是德国的学徒。正如马恩列斯的狗头还挂在北京天安门,和毛猪头对面而视。

谢选骏:第三次中日战争——汉委奴国的回归


《华日:盟国会与美国一起为台湾而战吗?日本很谨慎》(古莉 15/07/2023)报道:


一年多来,美国和日本军方官员一直在为台湾冲突制定计划,但会谈尚未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日本是否会参战?


据《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报道,熟悉会谈情况的人士称,华盛顿已敦促东京考虑日本军方的角色,例如在台湾周边驱逐中国潜艇,但未得到任何承诺。


该计划是美国应对北京威胁以武力夺取台湾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日本距离民主自治的台湾岛最近处仅70英里,美国在日本大约有54,000驻军,大多集中在南部的冲绳岛。


如果中国采取行动夺取台湾,而美国像拜登总统所说的那样进行干预,那么美国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来自这些美军基地。尽管根据20世纪60年代达成的协议,美国将需要得到日本的批准,但东京将感觉到不得不批准,因为如果拒绝批准,将危及确保日本自身安全的日美同盟关系。


然而,要让日本直接投入这场斗争则更为困难。日本领导人公开回避谈论日本在任何台湾战争中的角色,部分原因是公众舆论普遍反对卷入冲突。


东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Satoru Mori说:“如果问你是否愿意冒生命危险保卫台湾,我想目前90%的日本人会说'不'”。


东京正在大力投资远程巡航导弹和其他硬件,以应对中国日益壮大的武库,但东京表示,这种集结完全是为了自卫。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最近在访问冲绳时说:“我们必须在军事威慑和应对能力上投入更多资金,以降低我们受到攻击的风险”。


二战后由美国制定的日本宪法放弃使用武力解决争端。但根据前首相安倍晋三于2015年批准的一项法律,如果日本的亲密盟友在附近受到攻击,而日本自身的存亡岌岌可危,日本可以做出军事回应。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兵棋推演发现,“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盟国的支持下,美国有可能阻止中国接管台湾”。


在该中心的大多数战争推演场景中,中国袭击了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基地,摧毁了数百架美国和日本飞机,日本加入了美国的战斗--这是现代版的珍珠港事件。幸存的日本舰艇和飞机攻击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中国军队,并在中国两栖入侵舰艇攻占台湾岛之前帮助拦截它们。在推演中,日本难以被发现的潜艇在击沉中国舰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朝参战


一些美国和日本安全分析人士说,虽然中国对美军驻日基地的攻击可能会结束东京的犹豫不决,但并不能保证冲突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东京对卷入战事最担心的是事态升级的风险——例如,中国怂恿盟友俄罗斯和朝鲜攻击日本,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美国与日本试图为台湾冲突制定联合行动计划之际,美国正寻求日本提供更明确的信息。熟悉会谈的人士称,会谈议题包括补给路线、导弹发射地点和难民疏散计划。这些人士说,日本愿意通过提供燃料和其他物资来支持美军。


五角大楼发言人说,美国和日本共同致力于台湾海峡的和平,美国欢迎日本有意"扩大其作用、任务和能力。这将增强威慑力"。当被问及有关台湾冲突的计划时,日本政府发言人称日本和美国保持着联合防御计划,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日本自卫队,目前拥有50艘驱逐舰和22艘攻击潜艇以及300多架喷气式战斗机。去年年底,东京表示,在未来五年内将军费开支提高约60%,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


日本计划在2026年春季之后的某个时间从美国获得战斧导弹和自己的远程巡航导弹。日本的F-35隐形战斗机机队将从约30架增至147架,是美国之外最大的机队。


日本前国安官员、前首相安倍的顾问兼原信克(Nobukatsu Kanehara)表示,“我们正在加强陆海空三军以及太空和网络能力。也许五年后,当我们的新形态更加清晰时,我们将不得不讨论在该地区的新角色和新使命”。


在2021年的一次筹款演讲中,时任副首相麻生太郎说,台湾战争可能危及日本的生存,这将为日本帮助保卫台湾提供正当理由。


但庆应义塾大学的Mori表示,日本国内缺乏关于东京为何应支持台湾防卫的有意义的公开讨论,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政治混乱。他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立场,日本政府将很难在处理公众关切的同时管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日本不寻求上前线


岸田对有关他只是在追随华盛顿方向的说法十分敏感。拜登在上月的一次演讲中将日本的军事集结归功于岸田,并称 "我说服了他"。岸田的政府说它向华盛顿抱怨过,拜登后来说首相已经决定增加军费开支。


岸田对有关他只是在追随华盛顿的说法十分敏感。在上个月的一次演讲中,拜登将日本的军事加强归功于岸田。并称:"我说服了他"。岸田政府称已向华盛顿提出申诉,拜登随后表示,之前岸田首相已经决定增加军费开支。


在本周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拜登称赞岸田增加了日本的国防预算并支持乌克兰


专家警告说,二战后为防止日本重蹈军国主义覆辙而对日本军方实施的严格文官控制可能会延缓日本的决策进程,而在这个时候,损失几天时间就可能决定台湾的命运。


日本防务省前副相松川睿说:"当我们能够共同作战时,我们很可能会共同作战。但她补充说,日本不会寻求站在前线。


谢选骏指出:侵略成性的日本鬼子对于再度派军出国为何如此谨慎?这是因为他们已经预感,这个近代历史上的“第三次中日战争”一旦爆发——其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汉委奴国的回归”。


《如果“台湾有事”,日本出兵参战吗?岸田文雄已向美国亮出底牌》(2023-07-16)报道:


在台湾问题上,美日都反对大陆对台动武,其中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现任首相岸田文雄为了配合美国“以台制华”战略,扬言反对大陆使用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而且积极在西南诸岛部署军力,比如增建130座弹药库,部署中远程导弹,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应对“台湾有事”。


另外,去年佩洛西窜访台湾后,日本同美国、印尼、菲律宾等国一样,相继传出已拟定撤侨计划。很显然,日本正在为了应对“台湾有事”做准备。


不过,日本自卫队是否会投入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争,这不仅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日本政府面临的两难选择。


如果“台湾有事”,美国决定军事介入,那么日本和菲律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然会成为美国军事介入的跳板。菲律宾今年决定新增4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为打消中方的忧虑,菲律宾总统表示不会同意美军使用菲律宾军事基地攻击中国大陆。那么,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是否会在“台湾有事”时与美国一起出兵台海?


其实,对于美国而言,如果日本同意出兵,那么自己在台海与中国大陆对抗的胜算会增加很多。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今年1月公布的兵推报告显示,如果美军在台海冲突爆发后使用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基地,会获得“惨胜”。但如果不能,美军战机将不能有效参与作战,那就胜负难料了。


也就是说,美军以日本军事基地为跳板介入台海冲突,虽然会付出很大代价,但结果是有利于美方的。日本要是直接出兵参战,将会为美军分担部分压力,美军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很多。所以,在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


但是,日本也不傻,人家菲律宾都知道不能当炮灰,拒绝美军使用本国军事基地攻击中国大陆,日本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在对抗中国方面,美日配合十分默契,但在台湾问题上,双方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


关于日本在台湾冲突中会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岸田文雄早在今年3月就曾向美国亮出自己的底牌:日本政府有权决定是否同意美军使用日本军事基地。


有知情人士向美国《华尔街日报》透露,日本担忧一旦直接卷入台海冲突,事态将延宕升级,难以控制。日本只愿意为美军提供物资补给,但没有向美方承诺是否出兵协助美军对抗解放军。


不过,美国显然不希望日本当“缩头乌龟”。五角大楼发言人曾向日本喊话,称希望日本扩大其角色、任务和能力,增强威慑力,与美国一起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


这些年,在美国的默许下,日本政府逐步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结束了专守防卫这一坚持了几十年的立场,赋予日本自卫队更多权限,试图将自卫队改头换面,变成“国防军”。在军事建设方面,日本积极扩军备战,将军费预算提高到GDP的2%,拥有22艘攻击潜艇、50艘驱逐舰、300多架喷气式战斗机,并计划从美国购买147架F-35隐形战斗机,以及若干远程巡航导弹。


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为日本军事松绑,日本军力不会有如此迅速地增长。而美国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让日本协助自己对抗中国,充当反华战斗先锋,而不是一有事就躲起来的“缩头乌龟”。


对于日本在“台湾有事”时扮演什么角色,美国想自己说了算,而不是由日本政府自己决定。对日本政府拒绝无条件同意让美军利用日本军事基地,美国显然是很不满意的。


知情人士告诉《华尔街日报》,虽然日本担忧介入台海冲突会遭到中国大陆的报复,但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政府可能会同意美军使用日本军事基地对抗解放军。不过,对于日本自卫队是否投入战斗,日本政府顾虑重重,一直不肯表态。


《华尔街日报》认为,日本政府的顾虑,部分原因是害怕公众舆论。因为大部分日本民众都不愿意因台海冲突做出牺牲,他们拒绝当炮灰,这其实与台湾民众拒绝为民进党的野心当炮灰是一个道理。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保护国土安全与国民生命是第一要务,如果对美国的指示唯命是从,会遭到民众的质疑,从而动摇日本政权的稳定性。


一边是不同意美军使用军事基地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一边是民众的怒火会让政府面临下台的危险,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笔账并不难算。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避免中日发生战争,避免日本民众死于战火,这才是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正确做法。如果岸田文雄是个合格领导人的话,应该知道该怎么选择。


谢选骏指出:日本人民奴性十足,拒当炮灰而让政府下台,那是假象。真相就是日本政府恐惧这会像“九一八事变”那样无法善终,岂不等于大核民族活腻味了?第三次中日战争——汉委奴国的回归——就是中国收复固有领土日本列岛!


《台海如开战 日本参战会使台湾取胜几率大增?美国智库分析》(2023-05-26)报道:

   

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很敏感但又很热门的话题:台海如开战,日本参战会使台湾取胜几率大增吗?我们都知道,台海是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亚太地区的战略焦点。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到美国的“对台军售”,从大陆的“反分裂法”到日本的“安保法”,台海之间有着多重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擦枪走火的危险。


那么,假如台海真的开战,日本会不会参战呢?如果日本参战,会对战争的结果有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但是又不敢轻易说出口。不过,小编今天找到了一个权威的声音,那就是美国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


美国智库CSIS最近发布了一份兵棋推演(wargame)报告,模拟了北京若在2026年对台湾发动战争,美国及日本是否介入协助台湾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结果。他们分析了中美日台四方的核战略和核力量对比,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如果日本参战,台湾将“惨胜”!


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日本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力量


根据2021年7月的数据,日本拥有约300架现代化的战斗机和约150艘主力舰艇。 这些武器可以通过导弹、鱼雷、轰炸等方式攻击大陆的飞机、舰船、基地等目标,并且可以抵抗大陆的反制措施。


二、日本有着紧密的同盟关系和地缘优势


日本与美国有着长期稳定的安保条约和军事合作机制。日本可以提供给美国基地、后勤、情报等支持,并且可以共享作战指挥和通信系统。日本也靠近台湾和大陆,可以快速部署和投送兵力,并且可以控制重要的海上航线和空域。


三、日本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和民意支持


日本认为台湾是其安全利益和价值观的重要伙伴。 日本担心如果台湾被大陆统一,将威胁到日本的领土主权和自由贸易秩序。日本也担心如果不为台湾出兵,将失去美国和其他盟友的信任和尊重。日本近年来也加强了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民间形成了较高程度的亲台情感。


综上所述,如果日本参战,将使台湾取胜几率大增!这是美国智库CSIS给出的惊人答案!当然了,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样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发生,我们希望中美日台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你们对于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


谢选骏指出:我看日本十九世纪从满狗手里夺取台湾、进逼,二十世纪主动回归中国惨遭美国原子弹腰斩,二十一世纪如果附和美国再进台湾失败,从尚未结束的“两个世纪的战争”的角度看,那很可能就是“日本被动回归中国”——那就实现了“汉委奴国的回归”。


谢选骏:荒年動物都不產子,否則母嬰一起餓死

《中国未婚人口持续增长,原因何在冲击是什么?》(RFA  2024-08-18)報道: 30到34岁没有结婚的女性,从0.6%增长到了9.3%;图为上海一相亲聚会。 日前,中国未婚人口比例的持续增加引来了舆论关注。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女性的未婚比例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