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9月19日星期二

谢选骏:欧洲遭遇人口泄洪

《48小时涌入约7000人,这个意大利小岛不堪重负》(新京报外事儿 2023-09-17)报道:


意大利兰佩杜萨岛位于意大利最南端,处在突尼斯、马耳他和意大利西西里岛之间,是非洲和中东战乱地区的非法移民和难民前往意大利本土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主要中转地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涌入兰佩杜萨岛的非法移民与难民数量激增。据央视新闻报道,连日来,大批非法移民和难民经由海路抵达兰佩杜萨岛,单日涌入量甚至达到了数千人,已经超过了兰佩杜萨岛的常住居民人口数,这种情况令意大利政府倍感压力,并对其他欧盟国家发出指责。


“在过去的48小时里,大约有7000人涌入了我们的小岛。”当地时间9月14日,兰佩杜萨岛市长曼尼诺说道,现在情况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地中海的这块岛屿已经被这种戏剧性的现象置于危机之中。


“我们已经筋疲力尽”


通常而言,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的兰佩杜萨岛,其常住人口只有6000余人。岛上也只有一个临时接待中心,仅能容纳400人。就是这样一个场所,近期却成为了数千人的落脚点,变得拥挤不堪。


根据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给出的数据,仅在上一周,至少有120艘船只停靠在意大利南部海岸,带来非法移民和难民的数量超过了兰佩杜萨岛的总人口数,其中还有257个未成年人。


新抵达兰佩杜萨岛的非法移民和难民的行动一般会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但由于接待中心人满为患,许多人都从中心溜走了,在岛上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激增的移民也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压力,许多人只能裹着应急毯子睡在室外临时搭建的塑料床上。当地时间9月15日,意大利红十字会发布声明称,该组织在兰佩杜萨岛有130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在竭尽全力确保必需品的供应,前一天共生产了5000份午餐和5000份晚餐。


曼尼诺宣布小岛进入紧急状态之后,岛上大部分居民也都被动员起来帮助移民。教堂敞开了大门,还有居民主动为他们提供食物等其他必需品。


兰佩杜萨岛距离非洲地区只有70英里,此前也有过大批非法移民和难民涌入的情况,但如今的数字是前所未有的。根据意大利内政部数据,截至当地时间9月14日上午,今年已有近12.6万非法移民和难民通过海路抵达意大利,几乎是去年同时期的两倍。


今年的非法移民和难民主要从突尼斯出发抵达意大利。据央视新闻报道,数以千计来自非洲内陆的非法移民涌入突尼斯城市斯法克斯,寻求乘坐偷渡船,横渡地中海前往欧洲,给突尼斯当地带来一场空前的移民危机。


此外,由于目前突尼斯政治经济局势不稳,也有不少突尼斯民众加入了移民的行列。国际移民组织(IOM)表示,在利比亚发生灾难性洪水后,预计来自利比亚的难民人数还会进一步上升。


有鉴于此,联合国难民署驻意大利的发言人基娅拉·卡尔多莱蒂表示,兰佩杜萨岛的情势危急,将非法移民和难民撤离该岛是当前的“绝对优先事项”,应采取紧急行动使岛屿恢复正常。


“我们已经筋疲力尽,请帮帮我们,我们需要人员和援助。”曼尼诺呼吁欧洲和意大利政府必须立即介入,迅速展开援助行动,并转移人员。


意大利副总理将此事比作“欧洲之死”


眼下,援助和转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西西里岛官员表示,他们一直在努力提供援助,以缓解兰佩杜萨岛的压力,并将移民转移到意大利的大陆地区。


事实上,根据欧盟于去年6月启动的“自愿机制”,前往欧洲寻求庇护的非法移民和难民还可以从他们首站抵达的意大利等入境国被分配到其他欧盟成员国,以减轻欧盟边境国的负担。


但在非法移民和难民不断涌入兰佩杜萨岛之时,德国和法国相继收紧了与意大利的边境政策,招致意大利方面的不满。


作为“自愿机制”的一部分,德国承诺接收3500名来自欧盟边境国家的寻求庇护者,截至目前,德国已经接收了1700多名非法移民和难民。德国表示,早已通知意大利,鉴于德国面临的巨大移民压力,决定推迟接收移民,直至另行通知。


此外,当地时间9月12日,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也在讲话中提到了意大利边境的移民问题,称会采取非常重要的增援力量来处理法国和意大利的边境局势,并打击非法移民。


意大利政府官员对此甚为不满。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谴责欧盟成员缺乏支持,将这起事件比作“欧洲之死”。曼尼诺也猛烈抨击欧盟让意大利独自处理大批涌入的移民,称欧盟几个月来一直都在保持沉默,呼吁采取结构性的解决方案。


当地时间9月14日,意大利内政部长马泰奥·皮安泰多西专门与欧盟内政事务专员伊尔法·约翰逊就移民问题进行了电话沟通。皮安泰多西指出,他们一致认为欧洲有必要制定一项新的用于打击人贩子的行动战略,加强对原籍国的遣返工作。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4日,非法移民和难民聚集在兰佩杜萨岛临时接待中心外,许多人裹着应急毯,睡在室外临时搭建的塑料床上。图/视觉中国


移民问题更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头疼不已。去年议会选举之时,梅洛尼声称上台后要结束移民危机。但从如今情况来看,这些问题或比她想象的更加棘手。


在梅洛尼看来,意大利已经不堪重负。“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我们如何把他们从欧洲的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梅洛尼说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阻止,阻止主要的移民流,阻止他们到达意大利。


梅洛尼在“阻止”移民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今年以来,她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荷兰首相吕特曾多次访问突尼斯。


7月份,欧盟和突尼斯就建立“战略和全面伙伴关系”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欧盟将向突尼斯提供有条件的经济援助,这一北非国家则同意与欧盟合作打击非法移民、加强边境管控,以期遏制来势汹汹的偷渡潮。


可未等到该协议付诸实施,双方摩擦再起。由五名欧洲议员组成的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代表团原计划于当地时间9月14日前往突尼斯进行实地调查。然而,因有欧盟议员批评欧盟与突尼斯达成的旨在遏制非法移民的协议,突尼斯外交部已禁止欧洲议会代表团入境。


外界指出,随着到达意大利的非法移民与难民数量激增,与突尼斯达成的打击非法移民协议暂被搁置,梅洛尼移民政策的核心愿景都未能兑现。


甚至梅洛尼的联盟伙伴成员也认为,她的努力没有成功。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被问及梅洛尼的移民策略是否有效阻止了移民流动,与其组成中右翼政党联盟的联盟党副秘书长安德里亚·克里帕表示,“看起来似乎没有。”


网民嚎叫:


SeSeYiYi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18:06:00

楼下春梦做得还挺大

七戒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8:54:48

看见了吧?中国大陆一旦有乱,首先是香港、澳门,然后就是台湾、韩国甚至日本“不堪重负”。那个时候的中国难民不是数以千计,而是数以亿计。几百万条偷渡船同时涌向这些国家,那场景,想想都怕!

所以呀,俺衷心希望习近平独裁政权屹立不倒,恢复毛泽东的闭关锁国五十年不变。五十年后的中国人已经自生自灭到七亿左右,然后中国分裂成至少七个国家,共产党在中国的独裁、专制、野蛮统治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一带一路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8:14:00

上次中国400个“旅客”坐一架飞机在意大利一落地全部逃光光变成难民

马年生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8:07:42

被美国人卖了还在帮美国人数钱的主儿,看看还能够撑多久。反正国家破产也不是第一次了。帮美国打烂中东,中东离美国远得很,难民们自然先到欧洲歇脚。就像欧洲被北约绑架支持乌克兰战争那样,超过600万乌克兰难民也是先到欧盟国家先歇脚再说。让欧元区经济不得不依赖美国是美国政客长期控制欧洲的战略。 欧洲政客们已经不敢违抗美国了,美国对欧洲各国的渗透极深,通过议会民主政治已经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了。最后可能就是靠社会运动了。

小毛er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7:38:39

欧洲必须要立严格的移民法。不然欧洲要玩完。变成另一个非洲。

体制内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7:23:10

中国政府深耕非洲五六十年,为害不浅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7:12:00

只是小股侦察部队。后面是百万雄狮过长江.....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6:54:15

国家好才会吸引大量的非法移民,说明意大利是一个好国家,中国就没人愿意去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6:40:07

非洲给这个世界带来人口

stillsingle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5:45:06

一带一路非洲这些年,咋非洲人民还要非法移民呢?

LLC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5:42:00

送去法国,马克容爱立牌坊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9-17 05:08:00

哈哈,和一带一路哪个威胁大呢?割让领土吧


谢选骏指出:欧洲这是遭遇了黑色的人口泄洪?还是白色的人口灌浆?泄洪也好,灌浆也罢,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意味着欧洲已经空心化。

导论 列宁是二十世纪独裁者的祖宗


《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时了吗?》(﹝美国﹞约瑟夫·汉森(Joseph Hansen)1967年7月大壶春花 翻译、Hertzian 校对 资料来源:美国《国际社会主义评论》(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第28卷第4期,1967年7月至8月,第1-25页。原文链接:Is Marxism-Leninism Obsolete?)报道:

编者按:《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时了吗》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写给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领导者的文集。本文已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由Merit出版社出版。

俄国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于何处?

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是二战结束后在国际政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资本主义阵营把以“遏制”为中心并最终推翻共产主义作为其外交政策。在美国历史上,最浩荡的政治迫害当属杜鲁门所推出,即针对 “共产主义威胁”的杜鲁门主义。它在已故参议员麦卡锡的指导下到了疯狂的地步,在许多美国人民的生活中也是致命的。华盛顿已反复介入如伊朗和危地马拉等他国内部矛盾并推翻其政府;还有输送美军去黎巴嫩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还有例如在猪湾事件和刚果行动中,美方提供资金并组织雇佣兵。所有的这一切均以打击共产主义为名。此类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已经两次升级为大规模武装斗争,以致于可能发生以核止战的风险——1950~1952年的朝鲜战争和如今的越南战场。

“共产主义威助”主要来源于苏联——至少直到毛泽东和卡斯特罗时代。苏联背后,资产阶级理论家和鼓吹者总是对马克思理论体系和列宁治国理政之道追根溯源。

因此,马克思、列宁和苏联是三位一体的,这三位一体成为被资本主义阵营长期攻击的对象。这些言论上的攻击,像绝大多数的战争宣传被作为反动资源一样粗制滥造,其主要目的是洗脑。

然而,我们需要一些更合理的东西,以对严肃的、关心真理的人民产生深刻长远的正面影响。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很直白很老练,他们至少假装让马克思列宁主义客观了一把。他们的价值输出是惊为天人的,但输出模式十分缺乏具有独创性。同样的论调十年如一日地反复出现,即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教条。

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除了露骨而厚颜无耻地捍卫资本主义体系的反马克思主义文学,这里还有一种趋势,即批评家们虽然嘴上喊着打倒资本主义,但他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中找到了足够的证据以确保修正马克思主义观点。“修正主义”一词最早于19世纪末由爱德华·伯恩斯坦首次使用。他认为这个词是体面的。作为恩格斯之后的一代修正主义集大成者,证据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方面或已过时或被驳斥,他把马克思的一些谬误归因于他的“黑格尔主义”哲学。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狭獈的经验主义。

伯恩斯坦总结,资本家过去已经学会完美地管理他们的体系,以此避免灾难性的萧条。他认为这个“原因”已获支配地位可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而民主进程使资本主义可能渐进为社会主义。

但是,伯恩斯坦对资本主义的乐观态度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贬低的根源可以从他的观点中总结出来,即工人阶级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没经过长期教育就行使权力。在殖民地,西方力量曾上演执行“进步”任务的好戏。那时的德国霍亨佐勒恩外交政策也并非一无是处。值得一提的是,伯斯斯坦声称他的观点没有独创性。事实上,他们反映了贝姆·巴维克等资产阶级理论家的观点。贝姆·巴维克是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经济学家。

伯恩斯坦的观点被1914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所驳斥。战争年代,是革命和殖民地起义的开端。暗含于战争背后的阶级斗争到了只有深谋远虑的社会主义者才能预见的程度。理性法则在西方臣服于法西斯主义的野蛮统治。资本主义开始在大萧条和大繁荣之间游走。其中一个本质性因素是为大规模毁灭性战争做准备。尽管伯恩斯坦的预言没有实现,他的观点却延续至今。

斯大林执政期间,逐渐形成了修正主义思潮。不同于之前的社会民主化趋势,斯大林主义不支持或称有所谓“修正主义”。它的核心要义是在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内部是有可能去建立“社会主义”(或日后进入“共产主义”)制度的。这个理论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视社会主义为建立在极少数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的未来国际体系。

列宁和托洛茨基视苏联为一个过渡社会,它被迫执行历史上属于资本主义阶段的任务(土地改革、工业化),其执行任务的手段原则上是社会主义的(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斯大林同时修订了布尔什维克纲领,在俄国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去援助和鼓励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和托洛茨基的英特纳雄耐尔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概念所取代,这反映了特权阶层的社会利益出现在孤立无助的俄国暴力革命中。这种修正主义表现出来的倒退观,在列宁所聚集的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清算中,发展到了可怕的极端地步。浩大的清洗运动,包括清洗反对者,强迫劳动营、专制独裁以及被神化的独裁者。

修正主义尽管消除了糟糕的过激行为,但在赫鲁晓夫及其同僚的领导下仍在延续。它在国际上的特征是与帝国主义走和平共处路线。这意味着与资产阶级合作,或者说至少与其宣称的“先进”领域合作,确立议会制政体——这是复兴伯恩斯坦时期的观念。很少有人尝试为这条路线提供理论依据。在斯大林的方法论体系里,这只是一种简单又清高的教条。有的伴随着来自社会主义革命党反动派的中伤和诸如“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恶魔”、“帝国主义代理人”等修饰语,更糟糕的是把这些帽子扣在遵守马克思主义纲领者的头上。

修正主义一派仍旧强大,但逐渐式微。

过去几年里,美国和英国出现了“新左翼”思潮。然而,“新左翼”欠先前改革派太多东西了,例如回到伯尔尼公约,但他们倾向于不履行回到公约后应尽的义务。一个产品的新包装总是要满足产品本身的销售性的。“新左翼”的意识形态特点与众不同,他们对工人阶级没有信心。近二十年来,由于长期人为制造的繁荣景象,劳工组织相对平静,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这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固有属性。


空想科学社会主义


在仔细思考不同学派的论点之前,这里将提供一个有益的对照,简要阐述空想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心思想。

(1)科学社会主义是人道的。经济活动涉及人类的行为,无论技术和社会条件如何,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形态中,人类把自然界获取的材料加工成维持其个体、群体和物种生存所需的方法。归根到底,所有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范畴都起源于这一人类劳动活动,包括马克思阐述的令人费解的“剩余价值”理论。

即使这个观点看上去足够明了,但对于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一切受其影响的群体来说并非如此。他们在被研究的对象中找到了经济学及其不同分支的源头:商品、贵金属、货币;或模糊的抽象概念,诸如“需求”和“欲望”、“稀缺性”、“供与需”……

遵照费尔巴哈的观点,揭示资产阶级的物化观,是马克思的一大功绩。人与人的关系基础是物质和其他形态的资本,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剥削和被剥削以及这两个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反映,是宗教的世俗版本,同时也确立自己的方法论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因此,在黄金的例子中,马克思表明,守财奴、银行家、资本家或他们的走狗及同犯赋予黄金某些“宝贵”的物质属性是虚无的。依据马克思的看法,黄金“宝贵”的价值来源于人们寻找、开采和提炼时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它的交换价值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类活动。资产阶级就是把事实颠倒,导致无穷的混乱,阻碍理解经济制度、起源、发展和未来演变的任何正解。这是马克思声称创立了一门社会科学的根本证据之一。

(2)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大自然和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双重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参与劳动过程的生产组织带来的可能性。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的标准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向前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且客观的基础,且不以人们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导向为转移 。

在我们这个盛产专家和时代研究者的时代,节省劳动力和调整发展模式引申出“科技革命”一词,科技的关键作用和有组织的劳动是增阔人们获得文化、闲暇时间和更丰富的福利的基础,这似乎已经到了平平无奇的程度。但对于反动派来说,情况并非如上所述。“自由企业”、“自由竞争”、“公共利益”和类似的精神依旧统治着人类经济生活。

(3)科学社会主义承认阶级斗争的关键作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第一个意识到各阶级存在斗争及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根源,但他们的的确确为探索阶级斗争的物质基础及其在政治、政府、国家、艺术和文学等众多领域及其分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全客观地确定各阶级的利益并不难。今天哪一个政治家不是出于客观确认各阶级的利益而进行政治考量?如果有时过于纠结各阶级利益或各阶级利益过于模糊,那么一次尖锐的阶级斗争往往会拨开乌云重见天,且此种斗争往往影响广泛而深远。

(4)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马克思的逻辑使他能证明资本主义起源于与之前性质不同的封建主义制度。如果这惹恼了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拒绝承认资本主义的永恒性,那如何证明这种普遍、普通的现象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仅仅作为一种组织集体劳动的方式——可以避免受其他一切的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他们的责任了。仅指出“人性”的不变是不够的。人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以佐证人类的特征和能力是如何变化的。马克思的结论来自于对资本主义起源以及这一制度最不稳定、最具破坏性的固有倾向的一次最彻底的研究。

因此马克思能够为革命以周期性爆发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资产阶级能量的巨大高涨时人类社会可能会失去快速发展的能力,并推翻或吞没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障碍。

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的,这迫使其理论家将革命视为非理性和非必要的,甚至是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催生出的革命也是非理性和非必要的,更不用说结束现行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革命了。

(5)科学社会主义是全局性的。马克思从整体上把握了他那以动态发展并贯彻人类社会始终的学科。因为时间是有限的,资本主义便可以与之前的制度和之后的制度作比较。“之后的制度”可以通过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以牺牲所有其他阶级为代价不断加强无产阶级的社会力量)推知。

从人类的生存、福祉和进步的角度来看,从而为判断人类距其特种起源有多远提供了依据。如果我们利用在改造和控制大自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作为衡量人类是否进步的标准,那答案是肯定的。此外,进步的本质可以用客观的,经得起检验的中性词(生产人口、知识的增长等)来说明。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说明这一进程的规律。总之,相反的观点必须提出主观性质的标准,例如文明发展带来的“损失”。但这无关紧要,而且肯定不科学。因为它们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编者:生产力水平)

(6)科学社会主义是辩证的。马克思的逻辑原则上使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相互作用力、反作用力、相对运动趋势和各种性质。亚瑟.P.孟德尔在1966年10月的《外交事务》(“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衰)中声称,它“代表着经典力学的社会学和历史术语意义上的转变,现在被相对论、量子物理学、概率论和不确定性彻底破坏” ,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严重歪曲和误解。

马克思曾充分意识到,风险、概率不仅在商品价格等经济学门类中发挥作用,同时在阶级斗争的具体事件所产生的结果中也发挥作用。我们没有必要把《资本论》读很深、很多才能发现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等一章第3节,即货币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即使我们表面上接受孟德尔的说法,但它仍是有缺陷的。二十世纪的发展限制了牛顿力学的有效性,但它不是没用的。经典力学和量子物理定律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自然和宇宙现象。那么,孟德尔是否愿意承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像在经典力学及其被应用的领域一样成立?博学的院士应该好好想想。

(7)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本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因此,这使分析客观的现实的新发展态势成为可能。今天的一些发展是马克思没有预见到的,或者他模糊片面地预见到了,这不足为奇。通过遵循他的逻辑,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历史上的新兴事件及其本身兼收并蓄来保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我们撇开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庸人和有其他信仰的人的问题)

那些试图推翻马克思主义结论的人很少谈到马克思的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甚至一度流行以“黑格尔主义”攻击马克思的方法也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努力让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与《资本论》的马克思对立)。今天,马克思的反对者通常将他们的观点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马克思观察到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在一些国家已经被反噬(人民的贫困化),或被他没预料到的趋势(新中产阶级的兴起)所遏制。他们的杀手锏是尽管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将被工人阶级推翻,但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 ,这一目标仍有待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了充分证实。他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和资本集中理论体现在大企业、金融集中的统治、工厂制度的延伸、引入节省劳动力的机器 、资产阶级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资本的野蛮生长、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对于这一切,资本家们集体装聋作哑。

他们无视且贬低了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时积累、详审、分析、按逻辑安置和解释的材料。他们认为这些材料对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有用,对今天的资本主义没用。他们努力让人相信海盗、奴隶主和强盗大亨的后代是温良恭俭让的群体。与他们的祖先不同,他们关心那些住在贫民窟和贫民区的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他们热衷于插足他国的穷人福利和民主权益,特别是那些居住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殖民地区的人民。

与在磨坊里从早到晚劳作的儿童相比,用凝固汽油弹烧死儿童是更人道?还是更进步?

马克思所提供的不仅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资本家在将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推向极端时所犯下的暴行的揭露。还有这种逻辑的物质基础的分析或者说分析控制这套逻辑系统运行的过程。他和恩格斯在过去一个世纪对英国工厂的揭露意义在于,无论是极端还是改良,都是这套逻辑系统本身固有的。这还有助于验证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研判的正确性。因此,分析保留了它的有效性和相关性,致使每一个严谨的学者都会对马克思如何合时宜地博闻强识和如何真实地描述我们仍旧生活在其中的经济体系的运作留下深刻印象。

(8)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首要的,而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逻辑衍生。它们只能提供关于未来过渡社会性质的一段表征以及它在最终在一个如此伟大的共产主义无阶级的社会中达到的巅峰状态,最终结束伴随人类千年的贫困和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马克思的预测没有理想主义、乌托邦或教条主义的影子。他不依靠所谓先见之明,而只是一种已被证明的在一定程度内适应人们所处的经济体系的能力的判断。马克思的推论更不涉及任何“最佳”体系供人们生活其中。


劳动社会化


马克思对未来的愿景是从逻辑上扩展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引入“计划”的趋势中得出的。虽然资本主义为这些趋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它将这些趋势保持在原则上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财产形式内。这阻碍了科学在适当和彻底地有机组织经济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很多国家将经济水平维持在无政府主义水平状态,并保持了竞争形式,这种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具有爆发性和破坏性。

如果这些限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生产原始阶段遗留下来的,那么劳动社会化、计划原则、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应用将使整个社会以真正革命性的速度向前发展。

这对所有领域的有益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任何情况下,试图将其细节具象化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将是子孙后代的工作。当代人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必要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上述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马克思看待现在与未来关系的方式。

(9)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性的。这一显著特征对那些持与资本主义有关的狭隘观点以及资本主义衰落所产生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情绪的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兴衰提供了极其理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反过来为确定最富有成效的阶级斗争方式提供了现实依据,并据此得出每个人都要付出为阶级斗争的努力,为结束这一困难和痛苦的时代作出积极贡献。除了它的政治效应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还可以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文化、艺术甚至心理现象获得无与伦比的丰富和有益的见解。

(10) 科学社会主义不反对改革创新,而且欢迎新的思想。在马克思所作贡献的基础上,最值得注意的成果包括列宁对资本主义最高阶段是帝国主义的分析,这一分析正在形成世界政治的主要格局;还有托洛茨基的“永恒的革命”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阶段,倾向于屈服于社会主义边缘力量,而不是屈服于工业、金融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力量。

列宁在被压迫民族问题、工农政治联盟、建设领导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党等方面,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性质的分析是对列宁所总结的经验进一步的重要补充。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一种理论,一套公式和研究。它指导了十月革命,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后资本主义国家,并成功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成果,让工农当家作主,使苏联免受敌人的蹂躏。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成功仍然是被实践验证的不朽例子。

古巴革命的实践经验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独特的新验方。在那里,年轻的领导层一开始就坚信巴蒂斯塔政权除了武装斗争之外别无选择。古巴人民接受了帝国主义及本土买办制定的框架,继续前进,但他们发现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发现这一点后,关键领导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向世人证明他们足够聪明和诚实,能够得出适当的结论。托洛茨基关于另一个马克思在不久的将来不太可能出现,但革命者肯定会走到舞台中心的预言得到了显著的证实。古巴人把这一思想写进了一句口号——“革命者的义务是进行革命!”


马克思论神话


在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之后,让我们谈谈当前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者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上述文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兴衰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攻击路线。文章作者是密歇根大学的俄国历史学教授,其主题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根据这一点,马克思一生都在图书馆辛勤地构造一个“神话”,即如果废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就可以为大众创造财富。

孟德尔声称,在苏联,这个神话被用来证明以进步和子孙后代的名义作出的非人道的牺牲是正当的,这为马克思的成就提供了一个现代的解释。事实证明,马克思炮制的幻想 “在西方发达国家无关紧要”,现在苏联本身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孟德尔认为,今天最优秀的苏联思想家要求“诚实” 和真正的科学方法论,而不是“为教条服务而腐蚀自己才能 ”

“因此,合理的价格、利润、利息计算、边际效用理论和先进的数学和‘控制论’模型正在取代与神圣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命令式’计划所迷恋相关的原始技术。”

孟德尔论证中的基本假设很清楚:人类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进化发展主轴——自甘堕落是人性中固有的某些习性。归根结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基因为基础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做了一个敏锐的观察,他说得很对:“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一条狗会公平而有意识地与另一条狗交换骨头。”

这一学派的拥趸的论战不如孟德尔粗鲁,包括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工具或道德说教,即便如此它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试想,由于西方工人“失败”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者苏联政府“失败”地代表工人阶级的革命利益,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失效。一些人不愿意承认人类社会是宇宙所有其他物种中明显的普遍进化过程的例外,他们发现了资本主义与如今“成熟”的苏联计划经济之间所谓“趋同”的证据。这两个相互竞争的工业社会各自都呈现出彼此的最佳特征。因此,苏联社会在“去斯大林化”的幌子下出现了一种据称是从西方引进的自由化、民主化倾向;为了应对苏联的挑战和苏联的反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层面的计划。在资产阶级思想家看来,这代表着某种进步,但这种进步远远偏离了马克思预测的历史发展模式。

这一理论相当普遍;一些人甚至在为开明的技术官僚和“新左派”的党派制定的最新计划中,以准入政策推进了这一计划。因此,乔治·利希海姆(George Lichtheim)在1966年夏季的《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中指出,“美国和苏联开始看起来有些相似,他们希望(也可能)变得更相似……”在众多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因素中,利希海姆忽略了核军备竞赛。如果这两个社会正在融合,为什么他们要囤积炸弹?这个问题对于开始走向末日的美国来说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和苏联似乎像两列在一条轨道上相向而去的特快列车一样碰头。

该理论的实质是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等人在世纪之交提出的渐进主义的更新变体。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足够成熟,或足够文明,可以屈从于通过民主进程表达的理性和民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遭到了“驳斥”,例如其关于毁灭性经济危机的理论;或者已经“过时”,如其方法论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或者已经到了可以抛弃教条性质的“学教”的地步,比如马克思使用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框架”。因此,现在有可能通过议会制政体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暴力革命的想法可以被抛弃——让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今天制度对立之国家互相“趋同”的理论没有伯恩斯坦时代那么有说服力,当时它被描述为冲突的阶级的趋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被”一致。例如,它没有表明“趋同”如何在没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跨越国界被实现。在伯恩斯坦时代,人们认为这可以通过选举决定和议会多数党实现。今天,矛盾的逐渐演化如何以及在哪里能够到从质变到大同性的点?在联合国?没有人会认真对待联合国这具尸体,甚至不会提及它。鼓吹美国和苏联“趋同”的理论家甚至没有议会席位。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官僚机构的外交需要可能与华盛顿的外交需要部分吻合,并在一段时间内使两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曾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在又有可能发生。但是,每次合作发表这样的文章之后,恶交暴露了他们社会结构的潜在不可调和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杂性


有一个相关的论点要我们相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出现了一个基本缺陷。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师对资本主义系统的运作有着“复杂”的洞察,这个洞察就是现在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像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通过操纵税收、利率、公共工程、货币和信贷,使系统“过热”时降温,使系统突然寒冷时升温,从而使其保持健康。

他们指出,自3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大萧条。相反,资本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以美国为甚,这证明了资本主义体系实际上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加以控制。

实际上这一论点特别具有欺骗性,因为把经济置于政府宏观操纵之下是有必要性的,而这个必要性表明,一个本应在“私有”基础上自动运行的资本主义体系存在根本性问题。长期的繁荣也不是它健康的有力证据。资本主义体系萌牙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不是该体系的一次新的正常扩张,而是由于二战期间的巨额支出,以及战后恢复所需的巨额支出。(这些“经济师”也总是忽略战争造成的损失以及破坏和屠杀给整个文明带来的重大挫折。)

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是,战后的繁荣伴随着国债的持续上升,而在资本主义大国中最富有的美国,国债的比例已是天文数字。诚然,与他们的祖先不同的是,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巨额且不断增长的国债的存在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的国债问题很大,但这些债务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

到最后,只有政府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持续支出,才能维持繁荣。这笔支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一场毁灭性战争做准备。

政府在核能和太空探索等新领域的开发的巨大支出各显其能,这同样体现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局限性——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能力多么强大,都越来越难以按照现代世界所需的规模适应社会所需去发展。私人资本与这些进步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具有依附性。

讽刺的是,资本主义理论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争论本质上只是一个论点的变体,即马克思主义是非理性的,因此它不能被任何智慧的、公正的人接受。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观点及其纲领的合理性与资本主义的非理性加之无政府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在今天得到了如此显著的证实,以至于在举出实例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和反动派会感到尴尬。

其中最明显例子与核能攻关有关。这一下子解决了开发大量廉价能源的问题。从人类的肌力到动物的力量,再到水、风和化石燃料,核能使人类在能源领域取得了自发现火以来最大的进步。

然而,资本家们坚持继续燃烧化石燃料,同时他们心怯地考虑如何将核能转化为新的利润来源。与此同时,他们将核能的发展转向了一个极具破坏性的目标。核武器储备现在足以消灭所有高级生命,而且不知道能消灭多少次呢!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存在一天,这种终极非理性毁灭性的灾难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翰逊政府每年在侵略越南这个小国的战争中浪费240亿至300亿美元,而每年在国内只投资20亿美元进行“脱贫战争”。美帝国在亚洲大陆的肮脏血腥的冒险有可能升级为对中国的冲突,并进一步侵略,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降临在我们头上,这证明那些负责美国资本主义命运的人是非理性的。他们显然是站在德国纳粹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上的,他们在上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闭上眼睛,径直走向自己的厄运。

除了这些资本主义制度非理性的活生生的例子外,还有其他例子不胜枚举。目前令人日益关切的一个问题是,在国际范围内无法无天地排放废物和滥用农药对空气、土地,甚至海洋造成污染。仅在我们这一代,据报道,如果已知物种还没有彻底灭绝的话,那也至少接近灭绝,这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消失不是任何“物竞天择”的结果,而是人为的结果。这种对动物种群的间接屠杀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发展下不合理的副产品之一,仅仅是人类必将面临的诸多警告信号之一——且并不在遥远的未来——除非(我们能)超脱这疯狂的、无法无天的资本主义制度。

直到1917年,资产阶级理论家们通过给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主义”打分来断言其所谓的空想。他们坚持认为社会主义者设立了一个虚幻的目标,几乎不值得认真考虑;因为人类的贪婪和天赐的不平等(更不消说谁会主动去做清扫街道和清理下水道之类的脏活了)会击碎理想。

当然,这并没有阻止那些负责政治事务的高级官员在实践中表明他们对社会主义无效宣传与他们对阶级斗争的真正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距。只要列举法国统治者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野蛮举动、1886年芝加哥干草市场烈士的绞刑、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统治下德国的政治迫害以及多年来沙皇臭名昭著的镇压措施就足够了。

尽管如此,资产阶级还是相当相信自己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可以因为其“乌托邦主义”性质而被抛弃;因此,令他们惊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在俄国真实地建立了工农政府这一革命高潮中结束。

虽然盟军在丘吉尔的指导下,试图通过支持俄国反革命分子并派遣自己的军队来粉碎这个政府,但他们也狡辩苏联的实验是注定要失败的,理由也很幼稚,即“行不通”。


科学技术规划落后


除了所谓的社会主义与人性不相容之外,资本主义宣传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计划经济无法吸收、更消说领先于资本主义的技术成果。由于俄国缺乏“实践经验”,资产阶级理论家认为,基于总体规划的经济体系最终会崩溃。

思想家们很容易忘记,资本主义下技术进步的源泉不归功于侵占科技成果的资本家,应该归功于工人(包括技术人员)和与生产最密切相关的科学部门(机械、化学、电子、物理)。

当苏联率先研制出原子弹,紧接着又研制出氢弹时,关于“实践经验”的争论到底尘埃落定。有一段时间,人们坚持认为“间谍”负有责任,因为“机密”被偷走了,所以苏联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当苏联发射第一颗太空卫星时,这种说法就破产了,显然苏联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对美国在其卫星上的“精密仪器”和核“小型化”技术的一些迟来的回应外,关于经济规划与技术发展之间所谓矛盾的争论已销声匿迹,尤其是在中国引人注目的核武器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对于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顽固派来说,更糟糕的是,现在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清楚地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总体经济规划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显示了其优越性,它是落后国家克服文化落后和技术水平低下的最快手段。资本家们无法指出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所取得的成果接近苏联、东欧国家、南斯拉夫、中国和古巴。让他们比较一下南斯拉夫和土耳其,中国和印度,或者古巴和智利!由于计划经济的成就不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取得的,而是在面临诸如战争、入侵和自然灾害等巨大障碍和挫折,加上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本主义最反动的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这就显得计划经济的成就更加显著。

这已经成为常识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甚至包括西方帝国主义的买办和走狗在内的反动民族资产阶级,都被迫摆出“社会主义者”的姿态,至少口头上支持经济计划的原则(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更多的话)。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代理人不得不缩小他们的争论圈。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他们在做最后的挣扎,他们宣称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的非理性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缺乏民主,还有斯大林时期发生的清洗和大规模谋杀,数百万人被塞进强迫劳动营,以及已故独裁者时期发生的所有其他令人憎恶的事情。

整个论点取决于——

1、把马克思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当作同一件事,同时

2、坚持认为斯大林主义的暴行是马克思主义(或列宁主义)固有的。

历史记录表明,资本主义统治者——至少是其中更聪明的统治者——理解得更好。在托派左翼与斯大林领导的保守派的大斗争中,资本主义统治者们支持斯大林。当形势有利于德意志帝国主义时,希特勒就与斯大林签订了一项条约。

当形势有利于美帝国主义时,罗斯福甚至促使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展示了斯大林在30年代骇人的大清洗的官方版本。

斯大林主义和某些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并存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理论家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尽管这似乎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斯大林声称自己是马克思和列宁的正统,这当然会成为被帝国主义针对,针对的点就是将其政权的罪行和罪恶视为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的背离。

然而,到目前为止,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斯大林的威权主义的兴起没有多少兴趣提供一个真正合理的解释。1944年,资产阶级思想家中一位名为F.A.哈耶克的教授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这是美国管理界的圣经(《纽约时报》称之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书之一”),因为它声称揭露了马克思主义“神话”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哈耶克说,想象一个富裕的社会是骗人的。

“读者可能会认为,任何谈论潜在富裕的人要么不诚实,要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第98页)

另一派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具有解决资源稀缺和贫困问题的潜力。这个学派从已故的沃尔特·多温·提格(Walter Dorwin Teague)等善良的工程师延伸到L.B.约翰逊(L.B.Johnson)具有民粹性的“反贫困战争”。

哈耶克认为,“计划”直接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专制统治、个人独裁、奴役和混乱。正如哈耶克所见,“基本事实”是“任何人在既定范围内都不可能展开调研,也不可能意识到要超越既定范围的紧迫性。”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这是整个个人主义哲学的基础。”哈耶克的观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在1911年出版的《政党》一书中,仅对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的基本社会学观点提出了一个想法:革命党统治下的党政机构发展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利益是保守的,因此革命党变成了它自己的对立面。

与计划经济的“农奴制”相反,哈耶克提出了一个以建立由小型企业组成并按照自由企业和自由竞争规律运作的理想经济模式为中心的计划。他为这个乌托邦辩护的基本前提——人类的想象力无法考虑整个经济学中包含的繁杂的因素——鉴于他在撰写这本书时,技术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或仍处于实验阶段,这一前提显得相当荒谬:电视,为信息、意见的收集和交流提供了惊人高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其处理数据的能力已经众所周知。这些进步,再加上核能开发所提供的几乎无限的能源资源,以及这意味着富裕经济的可能性,使哈耶克的概念,即回到小企业的阔日子,看起来像是马车时代的遗迹。

哈耶克也充分利用了斯大林主义的错误,将斯大林主义与社会主义划等号。在当时的潮流中,他还将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等同起来,称之为“集体主义”的简单变体随着支持纳粹的德国资本家的复兴,这一理论不再像1944年那样流行。然而,自从哈耶克成为美国“敢作敢为者”的预言家以赚取“快钱”以来,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理论)出现来取代它了。与孟德尔的例子一样,哈耶克关于斯大林主义的论点现在仅限于重复。


浅析斯大林主义


对于那些真正理解并试图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分析斯大林主义的崛起并为其提供合理的解释仍然是一个留给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主要贡献来自里昂·托洛茨基。他在斯大林主义出现的社会中寻找斯大林主义兴的物质根源。布尔什维克党,无论是好的、坏的还是冷淡的,都只是早期苏联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支力量。布尔什维克代表了工人的政治利益;但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农民群众都远超工人阶级本身。这个国家的落后、贫穷、战争留下的废墟、帝国主义和列强的封锁、革命力量被摧毁、革命源泉的枯竭——所有这些不利条件和缺陷都需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早期大量援助和充足的时间或才能克服。可惜的是,布尔什维克被这点堵死了。

一旦人们看到斯大林放弃列宁主义的逻辑,转而扮演最能代表倒退的政治人物的角色,同时仍然披着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皮,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他上台的原因了。这一转变的逻辑要求斯大林清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纲领和干部,以稳固官僚阶级的地位。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正确预测苏联社会面临的通常选择:要么沿着反革命的道路螺旋式衰落,最终复辟资本主义;要么,伴着革命的新高潮,无论是在苏联国内还是国际上,斯大林主义的瓦解,最终回到全世界革命的道路上来。

这种二重预判已经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得到证实。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了德意志帝国主义,革命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随后东欧推翻了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苏联占领下的官僚与军事手段)。尽管没有沿着明了的纲领路线发展,但世界革命到底重回正轨。南斯拉夫的一场社会革命使该国得以免于被重新纳入英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冲破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的束缚,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管它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这个国家现在正在迅速崛起,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国!随后,小古巴向世界展示了西半球的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震撼了整个国际舞台。

斯大林主义本身现在正遭受一场最深刻的危机,这显然预示着它将走向凋零。“去斯大林化”进程标志着官僚机构决定的向群众让步的政策,其目的是争取时间避免最终大清算。当高层官员感到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时,这一让步表明苏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压力。中苏冲突和斯大林主义整体的瓦解构成了官僚极权主义侵蚀的额外症状。

根据战后革命高潮和斯大林主义衰落的预测和事实,托洛茨基本人和其拥护者所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在资产阶级或斯大林主义者号称“科学的”经济和政治的所有文献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经受住这样的事件的考验。在这方面,我们不太可能从资本主义或特殊官僚特权者及其维护者那里得到可被人民群众听到的答案。


工人阶级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过去五十年中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其实这主要归功于工人阶级的生命力。

黑格尔、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生赫伯特·马尔库塞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的点,因为他代表了新左派中不断扩大的思潮。1966年4月,在圣母大学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1],马尔库塞反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并写文章驳斥。在他看来,这本应该打一个问号,因为即使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他理论的基本概念得到了验证。

他说:“用稍许通俗的话来讲,导致马克思某些重要概念或得证或过时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品,反映了替代资本主义的趋势。”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最基本的道理已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例外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最深层的矛盾只有在“受到剥削的劳动阶级夺取生产设备并将其置于生产者自己的集体控制之下”才能被解决的观点。

马尔库塞坚持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发达工业国家,在这些国家,确切地说,劳动阶级根本没有革命的潜力。”

在他看来,他们已经腐败了。他们享受着相对的繁荣,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革命。这不仅包括工会官僚机构,还包括普通员工。

尽管有这种悲观,但马尔库塞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希望。他认为以下四点合在一起同样可以替代资本主义:“……首先是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次是欧洲的‘新战略’劳工运动;第三,富裕社会本身的弱势阶层;第四,持反抗态度的知识分子。”(他还补充宣称,“已被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

青年和知识分子取代无产阶级的可能性对马尔库塞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这一社会阶层似乎能够理解世界需要人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发展不是阶级意识的发展,而是意识本身的发展,摆脱强加给发展的歪理,似乎是实现根本变革的基本先决条件。”用阶级的话来说——马尔库塞没有这样做——工业发达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这不是一种新论调;尽管马尔库塞提出了一些新的论调,但它有着悠久的传统。其实,在本质上,他是站在事实的基础上的。工人阶级还没有在工业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工人们确实显得很疲倦,尤其是在美国。尽管工人如此,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最近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激进作风。

然而,从这一点来看,马尔库塞用知识分子和青年代替工人阶级是危险的。另一种方式似乎至少温和且有效一点;例如,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激进也预示着工人阶级的激进。它是一个新革命进程的开端,并不反映当今资本主义形成的这些社会阶层有任何所谓固有特征。一言以蔽之,唤起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原因,即使速度较慢,但也能在工人身上发挥作用。工人们天生就有能力表现出与相关的社会各阶层一样的“意识”;例如,得出需要采取行动,使人类免受核冲突的威胁的结论。当这种意识的传播与工人的阶级地位有关,特别是与他们为实现目标而求助的手段有关时,它就变成了“阶级”意识。

马尔库塞在考虑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是否得到了事实验证时,似乎是为了考虑到俄国在1905年和1917年的经验。他还想取得过去五十年里其他地方工人阶级运动的高涨的经验。例如,1925-27年的中国;1936-39年的西班牙;二战后的法国、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方。那些认为工人缺乏革命潜力的悲观主义者没有考虑到他们自己是否受到了美国、西欧和日本长期繁荣的过度影响,这种繁荣首先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其次是为另一场世界大战做准备。

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出现的第一次新革命的浪潮,都将以一个新的、对立的事实经验来对抗一个陈旧的面貌,从而结束这种从根本上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仔细研究1965年4月圣多明各起义开始的几天,可以隐约看出这种可能性。

一些城市的工人们充分表明他们准备采取最勇敢的行动。如果他们的武装起义没有被国外的人为毁灭性打击终止的话,他们甚至可能在走向权力的过程中成功地建立一个革命党,并在西半球古巴人开始革命的过程中开启另一个革命篇章。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约翰逊政府立即下令对多米尼加进行武装侵占。但凡作为务实的统治者,他们就应该必须遵循政治现实,而不是秉持散漫的知识分子的教条主义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一事实的重要性值得强调。总的来说,“新左派”势力对工人阶级革命能力的全盘贬低并不为资本主义统治者所认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制定了严厉的反劳工法,进行了政治迫害,努力在工会、工党和其他工人阶级组织中维持一个通敌的领导阶层,并在革命的关键转折点准备放弃议会制度,转向“强人”政治,甚至投入法西斯主义怀抱的原因。

这条推理逻辑线的外延是,即使工人们成功地占据了政权,他们也无法维持政权。例如,乔治·利希海姆(George Lichtheim)在1966年夏季的党派评论中指出,技术官员们构成了“天然的统治阶层”。在评论苏联和东欧国家时,他宣布:

“试图继续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将技术官僚阶层与大众联系起来的意识形态〕已失败。共产主义在历史上是革命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如今这个阶级已经耗尽了气数,受到了从共产党统治集团演变而来的技术官僚阶层的约束,后者之所以使用传统词汇,目的是使一种新形式的不平等合法化。”

利希海姆的观点源于一种并不新鲜的理论,即社会主义不会产生一个无阶级社会,而只会产生一个新的剥削阶级,这个剥削阶级无论是被称作“管理者”还是“技术官僚”,或者你想称之为的任何名词。

这种流行的观点的另一种形式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认为,一个新的“管理”社会正在全世界推进,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新政自由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变体。这一理论的一些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随着这两个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以及有明确证据表明法西斯主义只是资本主义一种相当不稳定的统治形式,该理论的一个主要支柱崩塌了。它只在偶尔的深入理论研究中幸存下来,就像利希海姆提出的那样。(他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即将到来的“管理阶层”社会浪潮中的旧的、不可信的理论,从他的论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我们的西方或大西洋世界”中,“资产阶级社会逐渐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自第二国际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注意到了“国家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詹姆斯·伯纳姆等理论家将“国家主义”解释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质的不同的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频繁干预,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全面控制和全面规划的必要性已迫在眉睫,以至于连资本主义国家也被迫参与其中。然而,在资本主义的支持下发生这种情况,会带来特别恶劣的形式和有害的结果,法西斯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把苏联的计划经济,甚至苏联的管理不善和不平等与这种资本主义腐朽现象混为一谈,是极其错误的。苏联模式和一般资本主义腐朽现象的关键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中的私有财产继续存在;在工人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则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等源于该体系在萧条或繁荣时期的运行所需的阶级结构。在像苏联这样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不平等源自资产阶级过去遗留下来的分配制度。由于不平等仅限于分配领域,因此它们对生产的影响不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阻碍了生产)。因此,“分配”在性质上是严重依附于体系的,可以在不改变财产形式的社会革命的情况下消除。这个问题属政治层面,可以通过将权力从官僚转移到劳动群众的政治革命来解决。

斯大林确实摧毁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民主(因此需要颠覆性的政治革命来恢复这种民主)。其原因比“管理”理论的各种拥趸所提出的简单解释要复杂得多;然而,如上所述,可以简单地说,斯大林破坏苏联无产阶级民主的原因之一是俄国普遍存在的贫困和落后,以及必须完成一系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当计划经济扩展到包括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并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时,由此产生的富裕将消除寄生在官僚阶级身上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民主、自由,这些确保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将被确立的经济社会的必要条件。况且,归根结底,没有其他可以担保实现这些目标。

另一个与此毫不相干的观点是,马克思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地方。但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落后的俄国。奇怪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既然被迫承认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发生,但他们竟然以为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更奇怪的是,他们竟然认为他们的论点能以任意形式支持他们的“科学”。多可笑!首先,他们都没有提前预测到事件的发展过程;其次,即使在事件发生半个世纪后,他们也没有任何独创性的言论。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


但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确实准确地预测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大约提前了12年!此外,完整的阐述是(同样在革命发生之前提出),马克思预测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为基础的国际社会——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找到其根基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指出在那些落后国家,反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双重爆发性。在这些国家,迟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争夺霸权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在引入其体系的同时,也引入了最现代化的技术,最前沿的思想。当然,这一进步归功于科学社会主义者里昂·托洛茨基和他提出的著名的“不断革命”理论。

因此,托洛茨基的理论主旨中所设想的俄国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鼓吹者的主要观点——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真正的科学体系,完全能够考虑到现实世界的新发展,并为其提供合理的解释。

还有一个反对意见,一些反动派别已经提出,那就是中国革命走了一条与托洛茨基预言的不同的道路。就中国而言,农民武装——而不是工人阶级——并不是在革命社会主义的政党领导下,而是在一个深受斯大林主义影响的政党的领导下,领导了革命。

来自资本主义制度拥趸的这个论点同样很奇怪。中国革命没有让太多资本主义者欢呼雀跃。事实上,华盛顿对此对意外而神秘地唱了一首“丢掉中国”的哀歌。即使在十七年后,在他们的文献中也很难找到对中国革命发生的可行解释。


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国际资本主义比托派分子所判断的或寄予希望的还要脆弱和不稳定。资本主义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就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革命可以在领导并非十分坚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快让华尔街和华盛顿的统治者用世界力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来安慰自己吧……

一个像中国这么大,这么重要的国家推翻了资本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无论这条道路有多么曲折,马克思主义当然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害或被败坏。马克思主义接受历史实际进程的能力表明它离教条还很远。十月革命以来最大的革命胜利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西欧。因为除其他原因外,斯大林强大到能够阻止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和法国等国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而中国,他再强大也阻止不了。这些不同的结果是由阶级斗争本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佯装能够以天文精度预测事件。由于所涉及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和未知因素的数量,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承诺过要去预测革命发生的日期,也没有预测过革命的所有特点。马克思主义的预测主要涉及制度和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一个正确反映这些客观条件的方案下的革命力量。

如果资产阶级的反对者在寻找证据来驳斥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时,愿意再举一个具体事件的例子,而这个事件无论是在日期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是任何马克思主义者所预测的,那么我们愿意为他们举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古巴革命。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指出,古巴领导人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预示着其他一些国家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态发展。

如果资产阶级的鼓吹者有意对这一预测提出质疑,那么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留给事实来检验。与此同时,美国统治阶级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中的主要政治代表,无论是最反动的还是最自由主义的派别,都在假设类似古巴革命的出现是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现在把一切都押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大多数由他们控制的国家的赤裸裸的军事独裁上,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准备在接到“紧急呼叫”后,在面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这样的大规模革命高潮时,无论傀儡政权出现在哪里,都会赶来成千上万的美国军队。从肯尼迪到约翰逊在越南所采取的方针可以判断资本主义统治者对革命这一基本趋势的确信程度。

※ ※ ※

科学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五十周年。它对革命进程的许多主要预测已经被证实。资本主义本身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无论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性革命走了多少弯路,怎样迟延,有多奇特,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结论都不能被称为“神话”,这是所有阶级的理论家和战略家必须面对的最强大的现实。

[1] 圣母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与西方世界》一书中参与者的论文(500页,1967年,8.95美元)。


谢选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时了吗?没有。因为列宁是二十世纪独裁者的祖宗。二十世纪虽过,独裁者并未绝种,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尚未过时!


《观点:给马克思披上血染的国旗》(BBC 2014年6月3日)报道:


马建在披上中国国旗后,展示他童年画的马恩列斯毛像,并当场撕掉。

一晃我住在伦敦十五年了。和卡尔.马克思一样,都是流亡者,区别是他住在Highgate Cemetery墓地,我住在Ashmore Road,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我今天给他披上了中国国旗,下面七个党徽代表七千多万党员。因为马克思是中国暴力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百年以来,他的粉丝:中国共产党已经用他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杀死了千千万万中国人,以他的斗争与仇恨思想毁灭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使得中华民族变成了一个无根民族,而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所造成的伤害仍然一知半解。


中国的宪法也明确写着把这位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当成祖宗,十三亿中国人有谁敢反对他的思想,只有进监狱,在毛泽东独裁时期只能进坟墓。在马克思眼里,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人。那就只能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武装夺取政权。

他的学生毛泽东分得更细,由最穷的贫农工人一定是好人至最坏的地主富农资本家都是恶人,展开了“杀富济贫”。从镇反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反右运动、打麻雀运动(它们被列入坏鸟)、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等,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运动:无产者好,资产者恶,必须改造或消灭。可以说人人都被划在阶级里苟且偷生,每一运动都尸骨成山。所谓共产主义本质上是毫无人性的邪教,人间天堂不过是白日梦。马克思的思想里哪有人道主义。

但在中国己经有七千多万党员已为他的共产主义宣誓去奋斗牺牲。我们从小就被党教育: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血染红的。我画的第一张宣传画就是“马恩列斯毛” 。为实现马克斯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死伴随我长大。

革命者或被反对马克思的国民党杀害,或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互相消灭。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中国人互相残杀了半个多世纪,而且还在继续,只是由于共产党已经成为一切财富的拥有者,便以“杀贫济富”的方式重复着暴力革命。为打击拆迁户、上访户、恐怖分子,中国政府装备的更加恐怖。以暴易暴成了治国良策。马克思非黑即白的革命理论己把传统中国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遗弃了。

当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时,人们才会反思这野蛮狂燥的根源在哪里?因为无论增加维稳经费,还是全国警察都实弹上膛,甚至把人民痛恨的“老虎苍蝇”都抓光,(傻子才会相信极权制度会没有贪官了)这个国家还是处在内战之中,不仅是新疆。每天在乡镇县市都重复着“六四事件”。抓的人越多,国家越不安全。屠刀之下没有和谐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互相拼命。

只有恐怖政府才会产生恐怖分子。只有追问暴力根源,才能面对现实。

今天,当年的无产阶级成了有产阶级,成了统治者。马克思的革命精神己到了弹尽粮绝的死路。为了沿续统治,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咬着马克思主义不放,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包装了马克思主义。准确地说,是把马克思的一块骨头磨成了一把屠刀,使其继续为执政者服务。

今天,中国所有大学都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更是大学毕业生的必修课。除了七千多万共产党员信徒,还以国家的宪法规定了国人的思想,他成了唯一的不准质疑的神,成了中国人的祖宗,二十六个民族都被绑架了。马克思提倡的“阶级斗争”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撕裂,而“无产阶级专政”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以及法律科学界的精英几乎斩尽杀绝。


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暴力的根源,而暴政必被反抗。


今天,以国家神话创造的经济腾飞,也正是政治最脏的时代。无论古今,凡没有政治信仰,随时拿各种理论做武器的人,都是政治流氓。今天中国政府仅仅为了掩盖二十五年前的天安门事件,就把任何有记亿的人抓捕入狱。他们希望历史全部像棺材埋入地下,让所有的活人成为死人。


无神论者马克思的肉体早已朽烂,但他的幽灵却还在中国人民头顶徘徊。在中国,“见马克思去了”是所有共产党员对死亡的称谓。这也是说,今天躺在马克思身边的不只是美丽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还有毛泽东、邓小平等所有埋在八宝山公墓的“马克思的学生们” 。这一代又一代的执政者仍然把马克思当作自己的祖先,却把自己的祖先踩进泥土里,骂所有不信马克思的人是汉奸。


在这北京天安门大屠杀二十五周年之际,我为马克思披上中国国旗,希望人们正视共产主义思想如吸血僵尸还在中国游荡着。


网友反馈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马先生,你这样责怪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说明你的无知(估计你都没怎么好好看过马克思的著作)以及深受共产党的洗脑而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而且生活在海外这么多年也没有学会用欧洲自由客观和科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实在很可悲。马克思不是什么圣人,他只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会有其历史局限性,就算他说了什么错误甚至荒谬的观点,他怎么都不至于要对中国人民的苦难负责啊。新中国成立(就算是中国国产党成立)的时候,人家都已过世很久了。我们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支持地心说,就说亚里士多德是个蠢货吧?他的理论不过是被有些人给歪曲和利用了,跟他为人有什么关系呢?


<strong>未署名</strong><br/>

文章臭不可闻,毛泽东革命凝聚了中国人心,使中国强大起来,当然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你们西方使中国衰落下去。现在你们更想搞乱中国,64我很清楚,只是民众对贪污的不满,但是被某些政客利用,变成了悲剧。64乱搞反而使中国民主道路退步甚至进了死胡同。可悲可耻的所谓64领袖,他们不过是小丑。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仅限于一知半解,实际上,马克思是位人道主义者。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各种血腥事件,实际上是列宁主义来的祸害。斯大林、毛泽东都是列宁主义的信徒。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本人肯定不承认。


焚烧和尚伞, 澳大利亚悉尼

邓小平屠杀6.4集会的学生和市民与马克思有什么关联呢?邓小平是为了维护它个人的统治地位…吓退:胡耀邦和赵紫阳在共产党内部的改革派…以及跟随毛泽东的老将军们…才屠杀人民的。邓小平犯了反人类罪和战争罪!6.4根本不是平反的问题?!很多人天天说平反6.4…6.4是冤假错案吗?!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是反人类罪是战争罪!只有分清楚犯罪与冤假错案的本质区别,你才能够发布正确的文章。毛泽东的著作你要深入看看…现在要解决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才能够打败现在的共产党…。中国以前…现在…发生的事情与马克思没有关系。你明白吗?朋友。我现在的身份也是在“政治避难”中。祝福你生活快乐!陈文翰


陈文翰, 中国

马建(1953年8月18日 - ),中国旅英作家,独立中文笔会会员。曾任全国总工会记者。1986年去香港,创办了新世纪出版社。1987年2月其作品《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经高行健推荐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随后在中国被禁。1997年去德国,1999年迁居英国。2002年因小说《非法流浪》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2005年入选法国《阅读》月刊评出的本世纪全球50位作家。2008年的《肉之土》以89天安门事件为背景,在中国被禁。2011年中国政府禁止马建入境。其作品带有先锋派、荒诞派的风格。

嗯。马先生的观点果然是既先锋,又荒诞。


谢选骏指出:BBC的平台很有倾向性——完全是为马克思护短。BBC这样做,是为了逃避历史责任——英国这个毒犯的大本营,也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策源地!列宁是二十世纪独裁者的祖宗,马克思则是列宁的教唆犯。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时了吗?没有。马列主义在继续杀人、残害忠良。


谢选骏:血汗工厂就是禁止罢工的地方


《15万人涨薪未果,今夜大罢工!或损失50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2023-09-14)报道:


全球最猛烈的罢工潮,即将席卷美国汽车行业。


当地时间9月14日午夜,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大约15万名会员与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的劳资合同即将到期。


但由于UAW与三巨头在薪酬提案、工作保障和养老金福利等方面未达成一致,目前双方仍未签署新协议。已经有超过97%的UAW会员投票同意罢工。


午夜11:59分一过,UAW将历史上首次同时对三家车企发动罢工。


汽车工人要求加薪40%以上、固定福利养老金


据央视网此前报道,近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以下简称UAW)与三大车企——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进行合同谈判,寻求汽车工人的大幅加薪及其他权益。如果工会和车企无法就新的劳动合同达成协议,那么在当地时间9月14日现有合同到期后,可能出现大规模罢工。


根据上述报道,目前已有高达97%的工会成员同意授权罢工。此前,UAW工会主席肖恩·费恩(Shawn Fain)公开批评上述车企采取双重标准:管理层福利待遇好,而工人权益却没有得到保障;大多数工会成员至今还没有养老金,医保水平也不达标。


报道中称,受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美国出现大规模罢工的次数有所增加。康奈尔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9月1日至今年8月31日间,人数超过100人、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的罢工一共出现70次,较此前一年增加了40%。


公开资料显示,UAW为美国最大的工人协会之一,其在“底特律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Stellantis集团吸收的成员高达14.6万人,约占美国汽车制造业全部工人数量的56%。


据路透社此前报道,UAW在此次与福特、通用和Stellantis的谈判中,寻求为其成员加薪40%以上和固定福利养老金。若满足上述条件,“底特律汽车三巨头”的劳动力成本每年将增加450亿至8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90亿~5849亿元),并威胁到它们未来的生存能力。


据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分别盈利约37亿美元、50亿美元和119亿美元。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教授Harry Katz表示,“三巨头”丰厚的利润表现增强了UAW的底气。


“三巨头”若同意,无异于自断生路


有观点认为,美国汽车行业当前正处于电动汽车转型的阵痛期,且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企的成本。“三巨头”若同意UAW的要求无异于自断生路。


以福特汽车为例,今年二季度,其聚焦电动汽车和创新技术的Ford Model e业务单元虽然实现39%的营收增长,但总额仅为18亿美元,而同期经营亏损高达10.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福特电动车业务亏损达18亿美元。受电动车定价环境、对下一代产品和产能的投资及其他成本支出的影响,福特预计今年电动车业务的亏损扩大到45亿美元,较此前预期高出50%。


也正是基于此,“三巨头”与UAW的谈判仍有较大分歧。Stellantis北美首席运营官Mark Stewart表示,UAW的要求“非常离谱”,可能会导致工人失业。Stellantis方面同时威胁称,要将旗下部分车型的生产,从美国底特律转移至墨西哥。


福特汽车在近期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提出加薪9%,并可以一次性付款,此方案将使工人的收入在四年合同期内增加15%,但与UAW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Shawn Fain表示,一次性付款对于解决工人的短期困难有所帮助,但长期看来很难提高工人的收入。


目前,UAW已向美国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提起诉讼,指控通用和Stellantis没有诚意谈判。


“2023年新合同谈判已经于7月开始,但由于现实因素以及UAW新任主席为‘鹰派’,谈判并不顺利。”中信证券方面认为,UAW最终选择罢工的概率不低,该事件或将成为北美汽车行业潜在的“黑天鹅”事件。


摩根士丹利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 (96%) 预计罢工将持续一周以上,超过三分之一(34%)的人预计罢工将持续一个月以上。另据安德森经济集团(AEG)的分析,通用、福特和 Stellantis的近15万名UAW成员罢工,将在10天后造成高达5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考虑UAW罢工经费充足,此次罢工烈度或不低于2019年,被罢工整车厂的罢工损失也将较大。即便通过罢工,双方均做出一定妥协,新薪资协议下北美三大整车厂的未来四年人力成本预计也将较目前大幅度上涨。”中信证券方面认为,应持续关注在北美有相关供应链敞口风险的公司的边际变动。整车厂中,通用汽车为首的北美三大主机厂风险较大,如果整车厂长时间罢工停产,相关零部件企业也将面临没有需求而受到连带停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8月时,美国总统拜登曾出手调停UAW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当地时间8月14日,拜登在一份声明中敦促工会与汽车商之间达成公平的协议,他强调向清洁能源经济的转型,需要为汽车制造商和工会工人提供双赢的机会。拜登呼吁三大公司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传统汽车工厂的关闭,并在需要工作过渡时,考虑在公司内部进行重组、重建和重新聘用员工,优先为现有员工提供岗位补缺的机会。


罢工或带来50亿美元经济损失,特斯拉“躺赢”?


若罢工真的发生,会造成什么结果?


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家车企自身。针对罢工,近日美国咨询机构安德森经济集团(Anderson Economic Group,AEG)在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报告。


报告显示,如果UAW针对三巨头的罢工持续10个工作日,三家企业合计将损失近10亿美元。其中通用汽车将损失3.8亿美元,福特和Stellantis将分别损失3.25亿美元和2.8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企业的商誉损失。对于正处于电动化转型关键时期的传统车企,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但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这三家车企。AEG的报告指出,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合计经济损失将达到50亿美元。AEG表示,这50亿元中包括了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盈利损失,汽车经销商在短期和长期遭受的损失,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损失等等。


消费者也会受到罢工的牵连。AEG认为,一般来说短时间罢工不会对消费者和经销商造成太大影响。但是目前汽车库存仅够维持55天左右,这一库存水平仅有2019年的五分之一。因此本次罢工可能会很快波及经销商和消费者。


此外,可以参考的是,2019年UAW针对通用汽车罢工为期六周,涉及50多家工厂的4.8万名工人,通用汽车损失高达36亿美元,密歇根州经历了单季度经济衰退。本次针对三巨头的罢工,可能会涉及更多工人、工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同于可能大伤元气的三巨头,美国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有希望成为该起事件的赢家。


分析人士认为,在传统车企积极地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时刻,这场可能到来的罢工或将对特斯拉构成利好。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发生罢工,那么美国汽车产量将受影响,而特斯拉将有机会受益于竞争对手的任何停产。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长期以来直言不讳地反对工会组织,他认为工会组织会拖垮企业效率,这也导致特斯拉与UAW之间一直剑拔弩张。


网民嚎叫:


luting 发表评论于 2023-09-14 07:24:56

UAW 高峰时过百万人数,如今已经是昨日黄花,估计也是最后薅一把汽车公司打稻草,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清如许1 发表评论于 2023-09-14 07:02:26

如果 labor cost 增加几百亿,而盈利增加仅几十亿,那公司如何继续生存?

枫城俠客 发表评论于 2023-09-14 07:01:00

40%只是个要价,我估计到20%UAW就会接受了,不过这样一来,这三大汽车公司的发展前景堪忧。


谢选骏指出:关于“血汗工厂”,大家说法不一,但是在我看来,血汗工厂能够出现的首要条件,就是“禁止罢工”;血汗工厂能够出现的其次条件,就是“禁止工会”——而这些都需要“极权主义”,显然,这是共产党中国的特色,美国就不是如此,所以才有“今夜大罢工”。


2023年9月18日星期一

导论 列宁是典型的混球

网文《感觉的分析》报道: 


《感觉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dungen)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86年。

恩斯特·马赫(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年轻时学习数学、物理学。他兴趣广泛,在声学,光学、热力学,科学史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是马赫主义哲学创始人。

《感觉的分析》共十五章。其中有八章集中表述了马赫建立在要素基础之上的哲学观点,另外七章讨论了感官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科学问题。该书借助感官生理学和心理学对感觉进行分析,主张感觉是一切经验的共同“要素”,经验是科学的基础,事物、物体、物质是要素的结合,是抽象的符号。世界由人们的感觉或主观关系构成。物理学家所谓物理学的认识是外界世界的反映乃是一种“成见”,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主观感觉的产物,据此否认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认识关系。

创作背景

经验批判主义也被称为新一代实证主义,它之所以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形成,并逐步取代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老实证主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外,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各学科的巨大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力、热、声、光、电诸学科中的最新成果勾画出另一幅自然界图景,改变了以往关于世界、物质、规律的观念,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开始出现裂痕。于是,不仅科学需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从哲学角度对科学作出新的解释也成为当务之急。标榜科学的实证主义在原有的形式下已经不能再适应科学的这些新发展,它必须采取新的形态。经验批判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就马赫本人来说,他在哲学方面主要受康德、休谟、贝克莱和穆勒的影响。据马赫后来回忆,他在15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这使他终生都从中获益:“康德的批判唯心主义是我的批判思想的出发”;正是通过康德的著作,他才接近了贝克莱的见解,并且最终达到了近似于休谟的观点。但是,马赫的哲学思考主要是与他的科学实验研究相关的。他本人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哲学家而是从事具体研究的科学家。他也始终拒绝“马赫哲学”之类的提法,明确指出他并不打算创建一种新哲学,而只是想尽快地打发掉过了时的旧哲学。这里所谓的旧哲学,主要是指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1883年,马赫发表了《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一书,对牛顿力学的基础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审查,并提出了感觉要素论和思维经济原则。为了进一步发展感觉要素论,批判形而上学,他又撰写了《感觉的分析》这部著作,对感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了经验批判主义分析。

作品思想

马赫在该书中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世界要素说。马赫认为物理学和知觉生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成果表明,世界是由中立的要素组成的,一切都是要素的不同组合;没有所渭物质与自我的对立,它们都不过是要素的不同的复合体。“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和时间等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进来;与这些要素相联的,又有心情感情和意志。……显得相对恒久的,首先是由颜色,声音、压力等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函数方面)联结而成的复合体,因此这样的复合体就得到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物体”。那么与之相对的,显得相对恒久的记忆、心情和感情同身体联结成的复合体则称为自我。自我、物体都不外乎是相对持久的要素的复合体,因此自我和物体的对立也就消失了,马赫称之为“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完全平行的原理”,即不承认在心理的和物理的领域之间有任何鸿沟,这样自我和物体就不再是实体概念。在马赫那里,世界不再由一些神秘的实体构成,并不是由这些神秘的实体同另外一种神秘的自我实体交互作用产生出唯一可达到的感觉,颜色、声音等等,“不是物体造成感觉,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构成物体”。马赫认为,如果人们认为要素是世界要素,那么一切形而上学的问题就不存在:实体不再存在,物体和自我不再对立,形而上学被作为多余的,无聊的和无法用经验证明的东西而被排除了。同时,世界要素说也是一切经验领域都可以采用的,因此这个见解阻力最小,比其他见解更经济,适合于现在这一时的知识总和,所以世界要素说又称为思维经济原则。

马赫在该书中表达的另一主要思想是因果关系理论。他反对传统的——原因引起——结果的说法,认为它是来自万物有灵论的一种假说。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一切都是一次存在,是没有重复的,因果性只不过是从主观意识中产生的,自然界的联系也并不那么简单,使人们能够对一结果指出原因。他主张用数学函数代替因果概念,“很久以前就企图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严格地讲,用现象特征相互依存的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比如太阳S照向处于某种A,B中的物体K,K的温度升高这一观象,假如S和K处于一种单一的直接的相互关系中,那么太阳S或者太阳产生的热是物体K温度上的原因;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要素S和K之间还存在有两个中间的要素即A和B,它们不仅决定K的改变,同时还决定其他要素的改变。当然A,B也受其他要素的限制,它们处于交互关系中。传统的理论没有看即忽视了A,B的作用,如果用函数的关系F(sabk)=0,那么所有的关系就都包括进来。因此,马赫认为“函数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因果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马赫还记述了他和另外一经验批判主义者阿芬那留斯的关系,认为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后者那里使用了生疏、少见的术语而使人难以领会。

后世影响

《感觉的分析》一书在当时的哲学和科学界影响很大,作为一名科学家,马赫使用了通俗的语言,不仅使其读者面很宽,而且适应了传统物理学分崩瓦解、新物理学蓬勃前进的科学背景,这样就带有了“最新科学的哲学”的性质。列宁为此专门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上义》一书来批判马赫的思想。

出版信息

该书最初发表于1886年,马赫生前就曾对其修订再版过6次。该书以后又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1975年中国曾出版该书的节译本,1986年出版了全译本。

谢选骏指出:列宁是典型的混球——列宁在政治上是修正主义者,在哲学上却是教条主义者;因为列宁有政治上的欲望,却没有哲学上的欲望;他的“哲学”只是作为“政治的婢女”,为他的劫掠政治服务的。以下《前言》所介绍的马列主义者们的翻译活动,也是如此的奴颜婢膝。


【前言】


大约在一九七三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安排了唐钺先生、宗白华先生和我三人共同选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中与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的部分,作为学习参考之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感觉的分析》节译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十年动乱之后,我多次接到读者来信,要求我们把全书译出,同时,这件事也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关注。于是,我终于克服了重重顾虑,着手组织了《感觉的分析》一书的全部翻译工作。经过几年时间,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这个译本虽然以原先的节译本为基础,但是,节译的部分在全译本中又重新作了一些修改。全书译校的情况是: 

唐钺——第一章,导言:反形而上学;第四章,感官研究的主要观点;第九章,从生物学目的论的观点考察空间;第十四章,前面的研究对于物理学观点的影响。洪谦——六版的序言;第二章,论成见;第三章,我和阿芬那留斯以及其他科学家的关系;第五章,物理学和生物学·因果性和目的论;第十五章,本书陈述的见解被接受的情况。梁志学——第六章,眼睛的空间感觉;第七章,对空间感觉的进一步研究;第八章,意志;第十章,各个视觉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感觉、记忆和联想;第十二章,时间感觉;第十三章,声音感觉。 

这本书的序言,以及第一、二、三、四、五、九、十四、十五各章是由梁志学同志校阅的,其余的第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是由我审阅的。 

唐钺先生的译文以英文译本为基础。参照德文原文译成。我的译文依据的是德文原文。梁志学同志的译文也是从德文原文译出的。译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节译本译成之后,唐钺先生和我曾根据翻译时对《感觉的分析》一书的理解,写了一个较详细的译者前言;但是,当时的北大哲学系鉴于我们写的前言不合"四人帮"所谓的"党性"原则,着人将其加以修改。现在,经过反复考虑,我们认为,这样的"党性"原则并无是处,于是新译本中就去掉了节译本的前言部分。现在本应另写一篇译序,但身体不好,力已不济,谨向读者表示歉意。 

节译本之能完成,首先要归功于唐钺先生,另外,宗白华先生也出过一些力。至于全译本之能出版,则应归功于梁志学同志,他为此付出了最大的辛劳。胡文耕同志在全译本的组织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趁此机会,我对唐钺先生这位一直全心全意地献身学术研究的卓越学者表示敬意。此外,商务印书馆的高崧同志和武维琴同志在出版方面也给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洪谦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三日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谢选骏指出:上面提到的“选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中与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的部分”(1973年),但是虽然是作为“反面教材”投放出来的,但对我的思想发展起了正面作用。我那时“有意识地选用反对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武装自己”,来反抗毛泽东“把我发配到小店学徒”的犯罪行为。


网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报道: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版封面,1909年出版于莫斯科,题笔名“Vl. Ilyin”。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俄语:Материализм и эмпириокритицизм,罗马化:Materializm i empiriokrititsizm)是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09年出版的哲学著作。该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作品,在苏联高等教育机构中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列宁认为人类的感知正确地、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外部世界。列宁认为,人类的感知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的外部世界。

列宁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哲学矛盾如下:“唯物主义是承认‘客观存在的物体’或存在于思想之外的物体;观念和感觉是这些物体的副本或影像。相反的学说(唯心主义)则说:这些物体在思想之外不存在;它们是感觉的联系。”

背景

这本书的全名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个反动哲学的批评意见》,是列宁在1908年2月至10月被流放到日内瓦和伦敦期间写成的,并于1909年5月由Zveno Publishers在莫斯科出版。原始的手稿和准备材料已经失落。

这本书的大部分是列宁在日内瓦写的,只有一个月是列宁在伦敦写的,他在那里访问了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以获取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材料。这本书的参考文献超过200个条目。

1908年12月,列宁从日内瓦移居到巴黎,直到1909年4月才开始纠正校对。一些段落被编辑以避免沙皇审查。在沙皇俄罗斯,这本书出版十分困难。列宁坚持迅速分发这本书,并强调其出版涉及“不仅文学,而且严肃的政治义务”。

这本书是对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政治对手亚历山大·博格丹诺夫的三卷著作《经验主义-唯物论》(1904年至1906年)的反应和批评。1909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布尔什维克党的小型会议上,博格丹诺夫被击败并被驱逐出中央委员会,但他仍在党的左翼中拥有重要地位。他参与了俄国革命,被任命为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主任。

1920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俄语中重新出版,并由弗拉基米尔·涅夫斯基撰写了攻击博格丹诺夫的导言。随后,它出现在20多种语言中,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获得了规范地位。

章节概要

第一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

列宁讨论了恩斯特·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

第二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下)

列宁、彻尔诺夫和巴扎罗夫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约瑟夫·狄慈根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评论了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第三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续)

列宁试图定义“物质”和“经验”,并探讨了自然界中因果关系和必然性的问题,以及“自由和必然性”和“思维经济原则”。

第四章:哲学唯心主义者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合作者和继承者

列宁处理了左右康德批判,探讨了内在主义哲学、博格丹诺夫的经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对“符号论”的批判。

第五章:科学和哲学唯心主义的最新革命

列宁讨论了“物理学危机”“物质已经消失”的论点。在这个背景下,他谈到了“物理唯心主义”,并指出(在第260页上):“哲学唯物主义必须承认唯一的物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第六章:经验批判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讨论了博格丹诺夫、苏沃洛夫、恩斯特·海克尔和恩斯特·马赫等作者。

在第四章的附录中,列宁回答了这个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哪个方面批判康德主义?”

引用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列宁引用了广泛的哲学家:

内在主义者

理查德·阿弗纳利乌斯

恩斯特·马赫

理查德·冯·舒伯特·索尔德恩

俄国的马赫主义者

主条目:俄国的马赫主义

亚科夫·贝尔曼

奥西普·赫尔方德

谢尔盖·苏沃洛夫

帕维尔·尤什克维奇

参见

《反杜林论》

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书目

参考文献

 Rockmore, Tom; Levine, Norman (编). Lenin and Stalin: Theory and Politic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Lenin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Springer). 2018. ISBN 9781137516503 (英语).

 Bakhurst, David. On Lenin's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PDF).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2018, 70 (2-3, 28 June 2018): 107–119 [2023-03-21]. S2CID 149668554. doi:10.1007/s11212-018-9303-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3).

 列宁:《唯物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个反动哲学的批评意见》。外文出版社,莫斯科,1947年。第14页。

 Prikhodko, Sergey Alexandrovich.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by V.I.Lenin as the Main Russian Language Polemical text of the 1900s. Russian Linguistic Bulletin. 2015, 3 (3): 9–11.:10

列宁作品

论所谓市场问题(1893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者?(1894年)评经济浪漫主义(1897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年)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1901年和1907年)怎么办?(1902年)进一步,退两步(1904年)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年)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年)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9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哲学笔记(1913年)泰罗制就是用机器奴役人(1914年)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1914年)社会主义与战争(1915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远方来信(1917年)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年)国家与革命(1917年)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1918年)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给美国工人的信(1918年)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1918年)伟大的创举(1919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错误(1920年)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1921年)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论粮食税(1921年)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1922年)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1922年)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论合作社(1923年)论我国革命(1923年)列宁最后的遗嘱——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年-1923年)

谢选骏指出:作为个人,我同情列宁反对沙皇俄国的立场与活动;但作为思想者,我不得不谴责他的历史作用。


转瞬即逝的人类想要抓住转瞬即逝的世界


《初探<原理>——理解与反思贝克莱的唯心主义》(长生面包 2020-05-02)报道:


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以经验主义论证了人类没有“抽象概念”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而反驳了洛克等哲学家对于物质的种种理论,取消了“物质客观实在”概念,重新界定“存在”,并最终建构了一个唯心主义世界。接下来将主要是通过阅读《原理》与相关文献,对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进行理解重构和反思。


贝克莱面临的问题是解决笛卡尔遗留下的 “心物二元论”困境,同时他也想要杜绝怀疑主义的危险,于是他走向一个另一方面的反直觉极端——直接消解物质客观实在。这样一来,世界上存在的只有观念与心灵,不再具有客观的哲学意义“物质”,以此避免解释“物质”反映“心灵”的理论矛盾,也直接消解了怀疑主义的怀疑实体;同时这样的唯心世界观并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实践产生颠覆性影响,还巩固了宗教神学的统治,的确是一举多得。以下将对其理论进行重构,以窥测其严谨的逻辑证明过程是如何建构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唯心世界体系。


一、理论重构


(一)对抽象概念能力的反驳


基础理论:人不具备抽象概念的能力。


贝克莱在绪论中首先采用经验主义思考方式,通过向内的反省,发现自己无法想象出一种不依附于特殊物质的独立性质。由此得出结论,人是不具有抽象观念的能力的,当然此处的抽象观念指的是抽象一个普遍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观念。简单的论证如下:


P1.人的脑海中无法单独想象思考出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性质

P2.经验告诉我们,各种事物的性质或样式,并不能各自独立存在

C1.事物的性质或样式是不能单独进行思考的

P1作为大前提,是贝克莱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他在原文之中举出了很多例子:


不论我想象的手或眼是什么样的,它一定不能没有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或者颜色。(p8)

确实从经验来看,我们无法将一个完全独立的性质抽象到脑海之中。去抽象快或者慢的运动,我们在想象中必须同时抽象一个承载运动快慢的物体广延;我们思考一个“人”的观念,这个人必然也是有颜色、有高矮胖瘦的,“人”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脑海中无法形成脱离“颜色、“高矮”……等其他性质的独立概念。


在绪论之中,贝克莱还从经验角度,得出普遍观念无法与特殊事物分离的结论,同样也是因为,普遍观念是一个共性的集合,是对特殊性的剔除。他提出“文字不是抽象的普遍观念的标记,而是同类特殊观念的标记”。

而哲学上“物质”的观念,就是最大的同类特殊观念标记,至此,贝克莱开始了对这个“最大同类特殊观念标记”进行解构。


(二)物质实体概念的消解


主体理论:否认“物质实体”概念


贝克莱建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在绪论中搭好,之后他则开始了对物质实体概念的反驳。具体的攻击点在与洛克的等哲学家建构的物质实体概念——一般的存在概念与支撑偶性概念(p30)。针对一般的存在概念,贝克莱的主题论是,外物对象都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而我们所感知的又只有我们的观念或感觉,可见我们无法知晓外物可以离开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即对于外界物体的实在存在无法证明(p30、31)。


“物质”这一概念只是一个假设。我们所能获得的一切认识都只是感官的观念,我们能确定存在的也只是我们已获得的观念,对于外部世界假设的物质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其次,针对支撑偶性概念,贝克莱认为洛克的自身理论都并未解释清楚。他对此认为物质不是性质的支撑载体,反而是性质组成了物质,即——物质是性质的集合,物体就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或可感性质本身。并且,因为性质是观念,而物质是实体,实体如何承载观念?此处的核心在于,贝克莱认为只有观念能反映观念。


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再一有力批驳是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理论自相矛盾的指出。洛克等人承认,第二性质(颜色、滋味……)确实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受心灵影响,因为不同的心灵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性质描述。但同时他们认为第一性质(广延、运动状态、数目……)则是独立于心灵之外的,并且这些性质存在于所谓物质的一种不能思想的实体之中。贝克莱对此进行批驳的简单证明过程如下:


P1. 各种事物的性质都是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开的(绪论已经证明的经验主义大前提)

P2. 物质的第二性质存在于人心灵中

C. 物质的第一性质也必须存在于人心灵中

这一反诘论证(p26、27)其实是运用了第二性质作为桥梁、结合绪论中通过经验分析得出的性质无法独立存在的前提,而得出的论证结果。而这一论证并没有直接从正面说明第一性质为什么存在于心灵之中,紧跟其后的第二反诘论证(p27)则点出:第一性质都是相对的性质,是跟随感觉器官的组织或位置变化的,于是根本不能存在。第三次反诘论证则从正面试图证明第一性质是同样受到心灵变化的影响的,但是并没有完全成功。


整个过程相互补充,首先证明物质无法成为性质的支撑(载体)——物质实体概念中的相对概念消弭。其次针对物质实体的一般存在概念:抽象普遍概念的能力人类并不拥有(绪论证明)——物质实体概念的一般存在概念消弭。


至此贝克莱的论证已经尽数将物质实体性(物质的普遍观念)这一概念消弭了,并且是从物质自身的定义进行的内部攻破。


(三)重新界定“存在”


完成以上内容后,贝克莱对于“存在”进行重新界定,将个别可感事物的实存认知转变纳入感觉观念的世界之中。

P1. 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都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P2. 物质是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集合

C. 物质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在以往的世界观中,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外界物质和内部心灵。而贝克莱建立的新世界观里,由于物质是性质的集合,性质又只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所以物质也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至此世界就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东西:感知的“心灵”,和被感知的“观念”。具体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为了降低理论的破坏性,区分物质观念与精神观念,贝克莱用“上帝的心灵”来完善理论体系,即在此基础上引入“ideas of imaginations”与“ideas of sensations”,人类的心灵制造想象观念(对应通常意义的意识),而上帝心灵制造的是感官观念(对应通常意义的物质)。并且将日常的因果关系理论重新定义成符号的语义关系去理解,观念不导致观念,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符号之间的表示(p55)。人类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符号关系,更好地生活。自然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符号系统的字典。


以上即是对于《原理》论证的部分重构,贝克莱在书中从对“抽象概念”的经验思考得出“性质无法独立存在”的基础理论,在第一部中详细逐步地对物质实在的多个概念逐步击破,证明了物质也是存于心灵中的观念,最后重新定义存在,至此唯心世界架构完成。


二、一些反思

(一)感官的尴尬境地


 最后在贝克莱建立的世界观中,存在只有感知与被感知,即世界只有观念和心灵之分。那么我们用以获得的观念的“感官”:眼睛、鼻子、耳朵、手臂……是应当属于观念,还是属于心灵呢?感官是用以感知观念的,归于观念范围好像并不合适。我们并不能说用观念去获得观念,因为观念是被感知方,而且贝克莱认为观念没有主动能力;但是同时如果将感官归入心灵范围,我们的观念却又并不处在眼睛耳朵手臂之中,甚至我们能够获取有些感官的观念。比如说我能看见我自己的手,此时我的手是处于我心灵之中的观念,但同时我用我的手伸进火之中,手又称为了我获取“痛”这个观念的媒介。


上述种种都是否还是说明,在感官和心灵(人类心灵,不是上帝的绝对心灵)之中仍然存在链接的第三方?


(二)人类心灵能动性成为必然符号


贝克莱的认为,唯一有主动能力的是心灵(包括人类的心灵和上帝的心灵)这样以来,如果我的手臂举起是一个感官观念,那么,它与我的心灵就没有任何因果联系。换言之,我的心灵对我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外的物体也没有任何主动影响能力。之所以我们觉得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上帝和谐的安排,使得特定感官观念恰好在我们希望创造它的时候出现。这抹杀了人的主动创造性。


(三)对理性的差别化运用


在论证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不存在时,针对“心外存在的无思想、有广延的实体物质”贝克莱说这无法通过经验证明其真实存在,也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出这样一个不依赖于心灵存在的物质。他指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对于心外物体的定义是只能由理性推测出来的(“因此,我们如果尚能知道外界的事物,则只有借助于理性了”),但是贝克莱对于理性推测的结论是并不承认的(p31)。同样可见端倪的更多在绪论之中,对“人不具备抽象概念”这一论题的论证,也相当于是直接否定了人获取知识的理性手段。


由此可知,贝克莱并不依赖理性,认为理性的推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之后,“理性”一词再一次出现在了书内,这一次贝克莱却运用理性去推测了“他人精神”、“上帝心灵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能了解到自己的存在,乃是凭借于内在的感觉或者思考,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别的精神的存在,乃是凭借于理性”)。这对于理性的差别化运用显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矛盾。


(四)概念究竟能否脱离表象?


贝克莱在全篇的证明过程中,对于“概念不能脱离个别具体事物”或者“性质不能独立被抽象(独立存在)”这一条件运用颇多,可以称作是架构的基石,这样的条件来源是贝克莱的经验。经验来源是,贝克莱认为人不能单独想象出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性质。通过反思,这里我试图证明p1为伪:


P1. 人的脑海中无法单独想象思考出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性质

P2. 黑色不能不依附于广延等性质存在

C1. 人的脑海中无法单独想象思考黑色(p1、p2)

P3. 我闭上眼睛时即是抽象出(看见)了黑色这一单独的性质,除此之外无他

C2. C1为伪

P4. P2为真,且从P1、P2到C1的论证有效

C3. P1肯定为伪

当然以上的反驳只是一个尝试,如果从p3来证明黑色是可以不依附广延等性质而存在以否定p2,则以上的反驳证明就貌似失败。但是从直觉上来看,颜色确实是无法单独存在的二维性质,需要承载到三维物体之上。此处有待商讨,暂且如上。


对于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太多的误解,从《原理》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贝克莱否认的并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哲学上可以脱离感知物质的存在。其在经验主义逻辑范围内具有强大说服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有关“理性”推测的认知上,贝克莱并没有做出很好的批驳和解释,甚至有差异化运用的矛盾所在。同时在经验推论的范围内,由于本人的阅读量所限,以上的思考可能很多有着谬误之处。所以就写到这里为止啦。


谢选骏指出: “心物二元论”的要害是“碳基生物的处境”——转瞬即逝的人类想要抓住转瞬即逝的世界,其可得乎?一切哲学,都源于此。

科学是牛顿最可怕的敌人



《贝克莱:牛顿最可怕的敌人?》(全历史 2020年1月14日)报道:


亲爱的牛顿,请你诚恳地告诉我,你为何假狂妄而行?难道是,包容一切的主,纵容你恶心的巫术?

1753年1月14日,英国著名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或译伯克利)逝世。


关于贝克莱最经典的评论来自于狄德罗,作为同时代的唯物论者,狄德罗把贝克莱比作一架“会发疯的钢琴”。他说:“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


贝克莱与约翰·洛克、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三大代表人物。


他发表的《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他把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经验论引向了彻底唯心的道路,这对于休谟与康德产生的某种影响或许对整个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蝴蝶效应。


乔治·贝克莱的时间地图


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的先例,如毕达哥拉斯、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但是如果再加上一条主教这个身份,那恐怕只有贝克莱一人了。他当时的身份是爱尔兰基尔肯尼教区主教,而作为一位严肃的数学家,他曾挑战科学巨人牛顿(了解更多牛顿其人,请到1643年1月4日的林肯郡)。


此外,他也热衷教育事业,为纪念他对教育做出的贡献,美国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以他命名。


贝克莱身份众多,主观唯心哲学家,严肃的数学家、牛顿的敌人,教育家,但可能他最看重的还是爱尔兰基尔肯尼教区主教这个头衔,也为此付出卓越的努力。


我们来看看贝克莱是如何做主教的。


首先,挑战牛顿,用高超的数学能力为神学辩护。


1734年,贝克莱出版了一本书,书名长到令人发指:《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这书一出版就成了伦敦上流社交圈的讨论热点,因为再不学无术的贵族都能从题目看出作者的目的——对一个死人(指牛顿)的攻击,“分析学家”或“数学家”以及“近代分析学”就是这位死人与他的“流数术”(即微积分)。


已经过世的牛顿收到了贝克莱主教杀气腾腾的挑衅:


“亲爱的牛顿,请你诚恳地告诉我,如果你还残存对信仰的敬畏。你那自鸣得意的‘瞬’,究竟是何方神圣?它飘然而来,因为要作你的分母;它离奇而逝,因为要成全你的流数。你不需要它,就判处它死刑;你需要它,又召唤出它的亡灵。”


贝克莱针对牛顿的微积分理论发动攻击,提出了“无穷小量是否是零”这个问题,使微积分理论陷入了逻辑悖论,数学史上称其为“贝克莱悖论”。因为他的攻击,微积分作为科学领域的新型武器受到了严重质疑,“贝克莱悖论”的影响堪比毕达哥拉斯学派门人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引发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贝克莱悖论”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无数数学家被卷入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牛顿。此役之后,神学的地位得到了维护。


贝克莱挑衅牛顿微积分的目的是维护神学的神圣地位


其次、心外无物,用哲学观点为神学辩护。


贝克莱打小就聪明好学,十五岁考入了都柏林三一学院。这个学校虽然叫学院,但却是一所综合研究型大学,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兴建,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齐名,世界名著《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都出自这个学校。


在三一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贝克莱对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如果“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代名词,那么贝克莱哲学的代名词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简单理解就是说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中的观念才是真实的,也可以说成是 “心外无物”,许多人拿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和贝克莱的“心外无物”做对比。(想了解王阳明及心学内容请到1519年8月20日的南昌)


这一切缘于主教贝克莱证明上帝存在找出路,他决心在哲学上一劳永逸地驳倒无神论,为神学辩护。


贝克莱是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他的主要论点是这个世界没有物质的存在,存在的是被我们的心灵所感知到的观念。更准确的说,这个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观念和心灵,而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上帝。因为有限的心灵不能感知到宇宙中的所有观念,所以就必须有一个无限的心灵始终感知着万物,并由此来保证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上帝。


他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非观念之外的事物,比如一个苹果,他认为其只不过是由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硬度等观念组成的 “观念的集合”,只不过人们用“苹果”一词来称呼它而已。


再次、关心社会,用教育事业广布福音。


贝克莱走出三一学院,闯荡社会时,遇到了一件大事——南海泡沫事件。英国政府为了还清因为战争欠下的债务,通过南海贸易公司发行国债,巨大的投资狂潮来临,股价暴涨后又暴跌,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就连大物理学家牛顿也赔进去不少钱,使他发出“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计算不出人内心的疯狂”的慨叹。贝克莱认为这次事件是社会堕落造成的,为此,他发表了一部政治著作《挽救危亡的大不列颠》,试图以此来警醒英国人。


贝克莱还热衷于教育事业。他曾意外获得一笔巨额遗产,收到这笔钱后,他准备在美洲建一所学院,来教育那些欧洲移民、非洲奴隶和印第安人,他想在美洲播下艺术与科学的种子。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他积极奔走,向有名望的人寻求帮助。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为这个项目拨款,但实际资金一直无法到位,这个计划才搁浅。后来为纪念他为美洲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美国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贝克莱在美洲发现过一种由松树汁制成的特效药——焦油水。他对焦油水很迷信,认为这种东西能包治百病。后来贝克莱围绕着焦油水,写了多部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来宣传焦油水的功效和自己的医学思想。由于他关心大众生活,为人民谋福利,还被当时的人称为“善的主教”。


谢选骏指出:贝克莱不是牛顿最可怕的敌人;科学才是牛顿最可怕的敌人——因为科学就是拒绝封圣。

乔治·贝克莱的缺陷

A《乔治·贝克莱》报道:


乔治·贝克莱(英语: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著名英裔爱尔兰哲学家,同时为圣公会驻爱尔兰科克郡克洛因镇的主教,与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三大代表人物,因捍卫主观唯心主义而闻名。


贝克莱是一位涉猎广泛的思想家,对宗教(这是他哲学动机的根本)、视觉心理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和医学都有兴趣。著有《视觉新论》(1709年)、《希拉斯与菲洛努斯之间的三次对话》与《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等作品。


美国加州的柏克莱市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耶鲁大学也有一个本科寄宿学院贝克莱学院是以他命名。


哲学贡献: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ism)


乔治·贝克莱批判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t)指的是认为“物质一定存在”的思想(区别于认为“只存在物质”的唯物主义)。贝克莱认为物质(matter)是指独立于心灵(mind)的事物。独立于心灵是指不依赖于思想(thinking)或感觉(sensation)而存在的物质。他对此的总结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正在于其被心灵感知(percept)。(拉丁文:esse est percipi)


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提出:


“世俗之见含着一种矛盾:人们有一种特别流行的主张,以为房屋、山岳、河流,简言之,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有一种自然的、实在的存在。那种存在是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的。[...] 上述对象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而我们所感知的又只有我们的观念或感觉;既然如此,那么你要说这些观念之一,或其组合体,会离开感知而存在,那不是矛盾么?”


这个简短段落提出的论点是:我们感知到房屋、山岳、河流等事物,并因此推论物质世界存在。但这个推论是错误的。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这些观念或感觉只存在于心智中。因此,房屋、山脉和河流都是观念或感觉,不可能脱离心智而存在。


贝克莱认为,这种错误的推论起源于抽象观念(abstract idea)。抽象观念认为从感知可以推断出关于被感知对象的存在。贝克莱反驳了这一观念,并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对物质的感知来认识物质。人们发现多个观念之间的联系,便在思想和语言中将它们作为一种物质看待。因此,人们所认为的物质只是观念的集合。这些观念可以被感官所感觉,并被思想所解释。但是,如果物质只是观念的集合,那么物质并不像伯克利时代的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的那样存在。


相对性论证(relativity arguments)

贝克莱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经验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他认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属于感觉 ,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感受着的人的一种机能。


视觉新论


贝克莱不仅用“联想”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事物”的知识,也用“联想”来解释深度知觉。在《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由此,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B《乔治·贝克莱》报道: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十八世纪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纪念他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定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贝克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五岁时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十九岁获得学士学位,在二十二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员。贝克莱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别是在他24岁时刊行的《视觉新论》,25岁发表的《人类知识原理》,28岁时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贝克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前担任教会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详细分化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创建。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商学院,次年1月14日逝世,死时未满68岁。

人物经历出生在爱尔兰

乔治·贝克莱1685年3月12日出生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早熟,年仅15岁时就考入都柏林三一学院,19岁时获得学士学位,22岁时获得硕士学位。此后留校担任讲师和初级研究院。他最早出版的书是关于数学方面的,贝克莱在数学上有一定的才华,他曾给微积分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特别容易自相矛盾的理论称之为“贝克莱悖论”以致连微积分的发现者都难以自圆其说。引起了数学界的一场混乱危机:当然这都是后话,是在他中年时期的时候做的事情。贝克莱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1710年发表的《视觉新论》。这是一篇关于人类视觉的一篇科学论文,主要对视力和视觉,所视之物的大小和距离等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虽然当时这篇著作的发表引起了一场科学界很大的争论。但是后世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证明了贝克莱理论的正确性,其理论成为现代光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贝克莱出版了一本关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原理的书,书名叫《人类知识原理》,出版于1710年。这本书让他大获成功,并且收获了很多好名声,可谓名利双收。贝克莱认为这本书对于思想之外的感知形式的描述还有待详划,于是在1713年出版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由此,他提出的主要的经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阐述已确立完毕。在这些唯心主义原则性的阐述里有一个贝克莱最有名的名言,即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对于这个理论,贝克莱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和推理。贝克莱指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质,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他指出,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积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存在。譬如一张写字台,除非看见它,摸到它,嗅着它,有过他的颜色,形状,气味,它才是存在的:离开了感觉,或者诸多感觉的复合,组合,那便是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他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其理论与唯物主义相反对。这一理论的诞生之初期受到了很大的嘲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进步,这一理论被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所接受。

在欧洲和英国

之后,贝克莱去了英国,进入了英国基督教教会。在1714年和1720年间,他在欧洲各国旅游,并传播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意大利,并且参观过很多意大利的风景名胜。在1721年,爱尔兰神学教会给他一个尊重的邀请,由此他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此后,他再此选择停留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主要教授神学和古希伯来语。在1721年2月,他被授职位神学教会的主教。

贝克莱在1728年和爱尔兰大审判法官约翰·福特的女儿安妮·福斯特结婚,此后,他去了美洲。他在现今罗德岛新港附近登陆,然后在米德尔顿那里购买了一个庄园。他还带来了一个他在意大利发现的英国画家,名字叫约翰·撒布兰特,而他在之后被称为美国近代肖像画的创始人。在庄园居住时,他计划在百慕大建立一个他所谓的“理想国”,和一所大学。最后都以资金的短缺而宣告失败。

贝克莱在1732年离开美国返回英国伦敦。

返回伦敦后,贝克莱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计划为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一个“儿童之家”。在1739年贝克莱创立的“儿童之家”成立。贝克莱担任第一任“儿童之家”总执事人。在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英格兰某一地区的执行主教,他此后一直担任此份工作直到他的去世。

轶事典故

贝克莱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一次,在贝克莱讲课时,一位学生问贝克莱:“先生,您认为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贝克莱迟疑了片刻,面带难色的答道:“我是一个特别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说假话。这回你应当知道是谁了吧?”原本不是这个意思的人听了这个话,没有立即反应过来,过了一会,他的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贝克莱是一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不但思考如此,行事也如此。他不管什么事他都想试一试,也不管什么后果,就是什么都想尝试。一回,贝克莱突发奇想,想知道上吊是什么感觉,然后他就上吊了,幸好有朋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人物成就:关于“贝克莱悖论”

17世纪,数学工具微积分一问世,就显示出它锐利无比的非凡威力,许多疑难问题都变得易如反掌。但是,微积分理论的创立是不严格的,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混乱不清的。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起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贝克莱就是反对者之一。

……

贝克莱说,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但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最初的微积分理论中一会说是0,一会说不是0。因此,贝克莱嘲笑那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这种攻击正是抓住了原初微积分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数学史上称之为“贝克莱悖论”。

如果笼统的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是否为0”的问题;就是无穷小量在当时的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是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由此引发了当时数学界的混乱。针对贝克莱的攻击,创立微积分的数学家曾经试图完善自己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这使他们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实际应用中大获全胜;一方面自己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

关于《视觉新论》

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关于贝克莱创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观念的集合等等。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即贝克莱所指出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等等。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还说,我们所看见,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贝克莱不仅质疑物质的真实性,他也提出了“时间”或“空间”是否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我们无法感知那组成我们的现实世界的物质,我们无法得知我们的外在世界是什么,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是灵。

出版图书:人类知识原理

作者名称 乔治·贝克莱

作品时间 2010年11月1日

《人类知识原理》是由(英国)乔治·贝克莱编写、关文运翻译的图书。该书主要讲述了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


视觉新论

作者名称 乔治·贝克莱

作品时间 2017年4月

《视觉新论》是一个由英国哲学家乔治.巴克莱所著的著作。其亦是他的首部哲学著作。1709年于都柏林出版,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关文运的中译本。该书着力于对视觉和触觉的机制和本质作出新的解释。在本书中巴克莱尚未公然否定物质的存在,但他对视觉问题的研究是创立“非物质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


谢选骏指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就是同一种东西”……被理解成为——“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我认为上述表达有着严重的缺陷。


如果修改成为以下这样的表达我就认为比较完整了——1、“(我们感知的)物是观念的集合”、“(我们感知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感知的)对象和感觉就是同一种东西”;2、“(我们感知的)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我们感知的)世界也就不存在。”

既然如此,我不禁会问,天才的乔治·贝克莱为何如此疏忽呢?他是故意留下漏洞的吗?

可能。他可能是为了故作惊人之语。如果不是像他曾经实验自杀那样,体现了一种特别低级的愚蠢(天才白痴或白痴天才)。

因为,像我这样进行的“完整表达”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因此无法刺激世人的神经——

1、“我们感知的物是观念的集合”、“我们感知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感知的对象和感觉就是同一种东西”;2、“我们感知的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我们感知的世界也就不存在。”


但是,如果不像我这样进行完整的表达,那么,乔治·贝克莱有关“上帝存在”的所有说法,就成为一种反讽了——


人说贝克莱认为,我们所看见,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我看贝克莱自相矛盾,因为根据他的“存在即是被感知”,那么上帝岂不成了他的感知?否则,他怎么知道上帝的存在与否。


他这样做,对得起他的主教职业吗?

谢选骏:中國女人應像國際通用的那樣遵從夫姓

  《中国农村“外嫁女”如何争取土地权益》(王月眉 2024年9月9日)報道: 这些妇女来自不同的村庄,上午10点刚过,她们就聚集在当地的农业农村局门外。其中一位有一份做肠粉的工作,上午专门请了假前来。一位是旅游从业者。还有一位刚退休不久。 她们一共有九人,在仔细地检查了文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