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9月18日星期一

导论 列宁是典型的混球

网文《感觉的分析》报道: 


《感觉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dungen)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86年。

恩斯特·马赫(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年轻时学习数学、物理学。他兴趣广泛,在声学,光学、热力学,科学史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是马赫主义哲学创始人。

《感觉的分析》共十五章。其中有八章集中表述了马赫建立在要素基础之上的哲学观点,另外七章讨论了感官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科学问题。该书借助感官生理学和心理学对感觉进行分析,主张感觉是一切经验的共同“要素”,经验是科学的基础,事物、物体、物质是要素的结合,是抽象的符号。世界由人们的感觉或主观关系构成。物理学家所谓物理学的认识是外界世界的反映乃是一种“成见”,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主观感觉的产物,据此否认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认识关系。

创作背景

经验批判主义也被称为新一代实证主义,它之所以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形成,并逐步取代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老实证主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外,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各学科的巨大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力、热、声、光、电诸学科中的最新成果勾画出另一幅自然界图景,改变了以往关于世界、物质、规律的观念,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开始出现裂痕。于是,不仅科学需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从哲学角度对科学作出新的解释也成为当务之急。标榜科学的实证主义在原有的形式下已经不能再适应科学的这些新发展,它必须采取新的形态。经验批判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就马赫本人来说,他在哲学方面主要受康德、休谟、贝克莱和穆勒的影响。据马赫后来回忆,他在15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这使他终生都从中获益:“康德的批判唯心主义是我的批判思想的出发”;正是通过康德的著作,他才接近了贝克莱的见解,并且最终达到了近似于休谟的观点。但是,马赫的哲学思考主要是与他的科学实验研究相关的。他本人多次强调自己不是哲学家而是从事具体研究的科学家。他也始终拒绝“马赫哲学”之类的提法,明确指出他并不打算创建一种新哲学,而只是想尽快地打发掉过了时的旧哲学。这里所谓的旧哲学,主要是指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1883年,马赫发表了《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一书,对牛顿力学的基础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审查,并提出了感觉要素论和思维经济原则。为了进一步发展感觉要素论,批判形而上学,他又撰写了《感觉的分析》这部著作,对感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了经验批判主义分析。

作品思想

马赫在该书中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世界要素说。马赫认为物理学和知觉生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成果表明,世界是由中立的要素组成的,一切都是要素的不同组合;没有所渭物质与自我的对立,它们都不过是要素的不同的复合体。“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和时间等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进来;与这些要素相联的,又有心情感情和意志。……显得相对恒久的,首先是由颜色,声音、压力等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函数方面)联结而成的复合体,因此这样的复合体就得到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物体”。那么与之相对的,显得相对恒久的记忆、心情和感情同身体联结成的复合体则称为自我。自我、物体都不外乎是相对持久的要素的复合体,因此自我和物体的对立也就消失了,马赫称之为“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完全平行的原理”,即不承认在心理的和物理的领域之间有任何鸿沟,这样自我和物体就不再是实体概念。在马赫那里,世界不再由一些神秘的实体构成,并不是由这些神秘的实体同另外一种神秘的自我实体交互作用产生出唯一可达到的感觉,颜色、声音等等,“不是物体造成感觉,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构成物体”。马赫认为,如果人们认为要素是世界要素,那么一切形而上学的问题就不存在:实体不再存在,物体和自我不再对立,形而上学被作为多余的,无聊的和无法用经验证明的东西而被排除了。同时,世界要素说也是一切经验领域都可以采用的,因此这个见解阻力最小,比其他见解更经济,适合于现在这一时的知识总和,所以世界要素说又称为思维经济原则。

马赫在该书中表达的另一主要思想是因果关系理论。他反对传统的——原因引起——结果的说法,认为它是来自万物有灵论的一种假说。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一切都是一次存在,是没有重复的,因果性只不过是从主观意识中产生的,自然界的联系也并不那么简单,使人们能够对一结果指出原因。他主张用数学函数代替因果概念,“很久以前就企图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严格地讲,用现象特征相互依存的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比如太阳S照向处于某种A,B中的物体K,K的温度升高这一观象,假如S和K处于一种单一的直接的相互关系中,那么太阳S或者太阳产生的热是物体K温度上的原因;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要素S和K之间还存在有两个中间的要素即A和B,它们不仅决定K的改变,同时还决定其他要素的改变。当然A,B也受其他要素的限制,它们处于交互关系中。传统的理论没有看即忽视了A,B的作用,如果用函数的关系F(sabk)=0,那么所有的关系就都包括进来。因此,马赫认为“函数概念比原因概念优越,它的优越性在于追求精确性,而不带有因果概念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

马赫还记述了他和另外一经验批判主义者阿芬那留斯的关系,认为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后者那里使用了生疏、少见的术语而使人难以领会。

后世影响

《感觉的分析》一书在当时的哲学和科学界影响很大,作为一名科学家,马赫使用了通俗的语言,不仅使其读者面很宽,而且适应了传统物理学分崩瓦解、新物理学蓬勃前进的科学背景,这样就带有了“最新科学的哲学”的性质。列宁为此专门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上义》一书来批判马赫的思想。

出版信息

该书最初发表于1886年,马赫生前就曾对其修订再版过6次。该书以后又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1975年中国曾出版该书的节译本,1986年出版了全译本。

谢选骏指出:列宁是典型的混球——列宁在政治上是修正主义者,在哲学上却是教条主义者;因为列宁有政治上的欲望,却没有哲学上的欲望;他的“哲学”只是作为“政治的婢女”,为他的劫掠政治服务的。以下《前言》所介绍的马列主义者们的翻译活动,也是如此的奴颜婢膝。


【前言】


大约在一九七三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安排了唐钺先生、宗白华先生和我三人共同选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中与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的部分,作为学习参考之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感觉的分析》节译本就是这样产生的。 

十年动乱之后,我多次接到读者来信,要求我们把全书译出,同时,这件事也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关注。于是,我终于克服了重重顾虑,着手组织了《感觉的分析》一书的全部翻译工作。经过几年时间,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这个译本虽然以原先的节译本为基础,但是,节译的部分在全译本中又重新作了一些修改。全书译校的情况是: 

唐钺——第一章,导言:反形而上学;第四章,感官研究的主要观点;第九章,从生物学目的论的观点考察空间;第十四章,前面的研究对于物理学观点的影响。洪谦——六版的序言;第二章,论成见;第三章,我和阿芬那留斯以及其他科学家的关系;第五章,物理学和生物学·因果性和目的论;第十五章,本书陈述的见解被接受的情况。梁志学——第六章,眼睛的空间感觉;第七章,对空间感觉的进一步研究;第八章,意志;第十章,各个视觉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感觉、记忆和联想;第十二章,时间感觉;第十三章,声音感觉。 

这本书的序言,以及第一、二、三、四、五、九、十四、十五各章是由梁志学同志校阅的,其余的第六、七、八、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是由我审阅的。 

唐钺先生的译文以英文译本为基础。参照德文原文译成。我的译文依据的是德文原文。梁志学同志的译文也是从德文原文译出的。译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节译本译成之后,唐钺先生和我曾根据翻译时对《感觉的分析》一书的理解,写了一个较详细的译者前言;但是,当时的北大哲学系鉴于我们写的前言不合"四人帮"所谓的"党性"原则,着人将其加以修改。现在,经过反复考虑,我们认为,这样的"党性"原则并无是处,于是新译本中就去掉了节译本的前言部分。现在本应另写一篇译序,但身体不好,力已不济,谨向读者表示歉意。 

节译本之能完成,首先要归功于唐钺先生,另外,宗白华先生也出过一些力。至于全译本之能出版,则应归功于梁志学同志,他为此付出了最大的辛劳。胡文耕同志在全译本的组织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趁此机会,我对唐钺先生这位一直全心全意地献身学术研究的卓越学者表示敬意。此外,商务印书馆的高崧同志和武维琴同志在出版方面也给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洪谦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三日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谢选骏指出:上面提到的“选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中与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的部分”(1973年),但是虽然是作为“反面教材”投放出来的,但对我的思想发展起了正面作用。我那时“有意识地选用反对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武装自己”,来反抗毛泽东“把我发配到小店学徒”的犯罪行为。


网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报道: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版封面,1909年出版于莫斯科,题笔名“Vl. Ilyin”。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俄语:Материализм и эмпириокритицизм,罗马化:Materializm i empiriokrititsizm)是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09年出版的哲学著作。该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作品,在苏联高等教育机构中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列宁认为人类的感知正确地、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外部世界。列宁认为,人类的感知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的外部世界。

列宁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哲学矛盾如下:“唯物主义是承认‘客观存在的物体’或存在于思想之外的物体;观念和感觉是这些物体的副本或影像。相反的学说(唯心主义)则说:这些物体在思想之外不存在;它们是感觉的联系。”

背景

这本书的全名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个反动哲学的批评意见》,是列宁在1908年2月至10月被流放到日内瓦和伦敦期间写成的,并于1909年5月由Zveno Publishers在莫斯科出版。原始的手稿和准备材料已经失落。

这本书的大部分是列宁在日内瓦写的,只有一个月是列宁在伦敦写的,他在那里访问了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以获取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材料。这本书的参考文献超过200个条目。

1908年12月,列宁从日内瓦移居到巴黎,直到1909年4月才开始纠正校对。一些段落被编辑以避免沙皇审查。在沙皇俄罗斯,这本书出版十分困难。列宁坚持迅速分发这本书,并强调其出版涉及“不仅文学,而且严肃的政治义务”。

这本书是对他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政治对手亚历山大·博格丹诺夫的三卷著作《经验主义-唯物论》(1904年至1906年)的反应和批评。1909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布尔什维克党的小型会议上,博格丹诺夫被击败并被驱逐出中央委员会,但他仍在党的左翼中拥有重要地位。他参与了俄国革命,被任命为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主任。

1920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俄语中重新出版,并由弗拉基米尔·涅夫斯基撰写了攻击博格丹诺夫的导言。随后,它出现在20多种语言中,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获得了规范地位。

章节概要

第一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

列宁讨论了恩斯特·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

第二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下)

列宁、彻尔诺夫和巴扎罗夫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约瑟夫·狄慈根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评论了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第三章: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续)

列宁试图定义“物质”和“经验”,并探讨了自然界中因果关系和必然性的问题,以及“自由和必然性”和“思维经济原则”。

第四章:哲学唯心主义者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合作者和继承者

列宁处理了左右康德批判,探讨了内在主义哲学、博格丹诺夫的经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对“符号论”的批判。

第五章:科学和哲学唯心主义的最新革命

列宁讨论了“物理学危机”“物质已经消失”的论点。在这个背景下,他谈到了“物理唯心主义”,并指出(在第260页上):“哲学唯物主义必须承认唯一的物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第六章:经验批判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讨论了博格丹诺夫、苏沃洛夫、恩斯特·海克尔和恩斯特·马赫等作者。

在第四章的附录中,列宁回答了这个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哪个方面批判康德主义?”

引用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列宁引用了广泛的哲学家:

内在主义者

理查德·阿弗纳利乌斯

恩斯特·马赫

理查德·冯·舒伯特·索尔德恩

俄国的马赫主义者

主条目:俄国的马赫主义

亚科夫·贝尔曼

奥西普·赫尔方德

谢尔盖·苏沃洛夫

帕维尔·尤什克维奇

参见

《反杜林论》

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书目

参考文献

 Rockmore, Tom; Levine, Norman (编). Lenin and Stalin: Theory and Politic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Lenin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Springer). 2018. ISBN 9781137516503 (英语).

 Bakhurst, David. On Lenin's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PDF). 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2018, 70 (2-3, 28 June 2018): 107–119 [2023-03-21]. S2CID 149668554. doi:10.1007/s11212-018-9303-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3).

 列宁:《唯物论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个反动哲学的批评意见》。外文出版社,莫斯科,1947年。第14页。

 Prikhodko, Sergey Alexandrovich.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by V.I.Lenin as the Main Russian Language Polemical text of the 1900s. Russian Linguistic Bulletin. 2015, 3 (3): 9–11.:10

列宁作品

论所谓市场问题(1893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者?(1894年)评经济浪漫主义(1897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年)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1901年和1907年)怎么办?(1902年)进一步,退两步(1904年)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年)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年)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9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哲学笔记(1913年)泰罗制就是用机器奴役人(1914年)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1914年)社会主义与战争(1915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远方来信(1917年)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年)国家与革命(1917年)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1918年)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年)给美国工人的信(1918年)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1918年)伟大的创举(1919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错误(1920年)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1921年)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论粮食税(1921年)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1922年)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1922年)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论合作社(1923年)论我国革命(1923年)列宁最后的遗嘱——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年-1923年)

谢选骏指出:作为个人,我同情列宁反对沙皇俄国的立场与活动;但作为思想者,我不得不谴责他的历史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败蹬比床鋪还烂——直接撲向“三百年滅亡的魔咒”懸崖

《謀殺12人 費城毒梟獲拜登總統特赦 死刑減為無期徒刑》(編譯周芳苑綜合 2024-12-27)報道: 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最後的日子裡對37名聯邦死囚減刑,其中,犯下12宗謀殺案被判死刑而惡名昭彰的北費城毒梟薩維奇(Kaboni Savage)是其中之一,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