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谢选骏:柴静成了路边的野花


《消失的柴静,决绝而惨烈》(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3-07-09)报道:


2013年,《看见》全国发行。

发布会现场,由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陈晓卿等大佬坐镇,邱启明主持,被誉为当年“最强大的文艺传媒阵容”。

几个月内,《看见》狂卖一百多万册,此后不断加印,横扫国内各大书店和图书馆借阅榜。

这是柴静最后的高光时刻。

两年后,她将迎来另一场“高光”,《穹顶之下》引爆全网。但这次却押错了赌注,纪录片被光速下架,引来骂声一片。

“卖国贼”“臭公知”“伪文青”“代理人”等各类标签,纷纷贴上当事人的外套。

从职场小白到公知女神,柴静整整走了十年。

而从神坛飘落坠地,柴静只用了两年。


2015年,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各大平台播出,短短一周内,视频播放量达数千万人次,引发舆论地震。


而纪录片的导演,正是当红的央视女神兼知名主持人柴静。


但令当事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部纪录片的风评出现了两极分化。


一部分网友认为,《穹顶之下》的采访非常“人性化”,理性中立客观,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加速了北方雾霾的治理进程;


但更多的网友却觉得,这部纪录影片的数据存在造假,抨击中石油垄断,吹捧西方价值观,充斥着柴静个人的意识偏见。


不过,这些还只是水面上的讨论。


真正让柴静走下神坛的,则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背后赞助商是美国基金会。


柴静曾将“福特基金会”放在片尾感谢名单中,这是一家低调且庞大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也就是俗称的“NGO”。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多年以后,科普自媒体“回形针”因肉蛋奶事件遭全网通缉,起因也跟这家NGO组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最终官方出面,《穹顶之下》从各大视频网站陆续下架。


一夜之间,柴静的标签从“共和国良心”“文艺女神”变成 “卖国贼”,沦为众矢之的。


然而,尽管民意汹涌,当事人并不打算“道歉”了事,而是果断“息网”,无视公众的评价和议论。


与此同时,柴静入选美媒《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者”,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瑞典外长斯特伦列入同一名单。


这一年,柴静39岁。


两年前,她携带新书火爆全网,民间一度出现凡有书店处,必有柴静书的盛况。《看见》之后,更多的年轻网友成为柴静的粉丝。


大量的采访视频片段被搬上互联网平台,柴静犀利敏锐的采访、真诚友善的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同时也给之后的舆论埋下了“雷”。


在“雾霾风波”之前,她顶着无数光环:央视主持人、畅销书作者、媒体行业标杆人物、文青女神。


甚至有微博粉丝留言称她是“共和国良心”。


当年,民国剧火爆一时,林徽因被封为“民国女神”,柴静作为“文青”和“公知”代表,一些男粉将其称作“柴徽因”。一时间风头无两。


在刚刚到来的4G时代,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无数人排队扎进流量这口“热锅”。有人成了魔,有人成了神,有人成了鬼。


彼时,被推向神坛的柴静正沉溺其中,对即将发生的一切还浑然不觉。


直到她飞往美国的那个夜晚。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的一座小城。


父亲是当地名医,母亲是中学教师,算得上标准的中产家庭。


受母亲影响,柴静从小就热爱阅读。在同龄伙伴还懵懵懂懂的年纪,她已经浏览了不少文艺作品和各类杂志刊物。


中学时,正赶上“文学热”,柴静给学校广播站和当地出版社投了不少稿。


那时,播音员是非常吃香的职业,比起写作,她更希望自己长大后做一名播音主持,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16岁那年,柴静考入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期间,柴静还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段时间兼职记者,这段经历,坚定了她去往媒体行业的信念。


毕业时,柴静还不到二十岁,她被分配到太原铁路局工作。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这份工作都是众人眼中难得的“铁饭碗”,事少离家近。


可那时心气高傲的柴静,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于是,柴静向湖南电视台写了一封信。几个月后,她收到了电视台的邀请,面试通过后,在省广播电台担任文艺频道主持人。


柴静没跟家里商量,递上辞职信的第二天就去了长沙。


彼时的柴静,青春活泼,文艺范儿十足。这档节目堪称为她量身定做。


“今夜音乐响起的时候,浮生已过千山路。”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夜色温柔》从湘江两岸出发,成为当时大学校园的深夜必修节目。


但初涉职场的柴静,似乎还有更远大的梦想。


1998年,在主持《新青年》期间,柴静通过特招身份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进修,专业是电视编辑。


这段学习经历,对她今后的新闻采访、节目制作都有极大影响。


2000年前后,央视计划吸纳新鲜血液,为深度报道栏目《东方时空》招募主持人。


柴静从一众青年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加盟《东方时空》,成为当红“台柱”白岩松的左右搭档。


从这时起,柴静甜美知性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观众家中的电视荧幕上。


而进入央视第一年,柴静也遇到了她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贵人——陈虻。


当时的陈虻,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央视知名出品人。他面试柴静,问对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让你来做新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柴静的回答简单坚定:“我关心新闻中的人。”


这样一句看似简洁的回答,却深深地打动了陈虻。之后,柴静被顺利选入《东方时空》栏目组,开启了她为期13年的央视生涯。



但真正让亿万观众记住她的媒体形象,则要等到2003年。


那年,“非典”弥漫全国,柴静主动请缨,担任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为了解到更真实的现场情况,柴静深入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交谈,为央视和社会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出去采访前,白岩松给这位小几岁的妹妹交待了两句:


“今天送走你,是为了你明天能更好的回来,你会是中国最棒的主持人之一,但现在还不是,需要磨练。”


SARS疫情之后,柴静勇敢坚定、亲近民众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当年年底,柴静被评为“2003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正式迈入一线记者行列。


此后10年,的确如白岩松所说,柴静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主持人之一。


她走南闯北,深入现场,践行了自己所信奉的新闻理念,关注故事中的人。


她说:“采访是一种抵达”。


只是这种“抵达”,究竟是真相本身,还是新闻当事人的执拗和一厢情愿?


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从初出茅庐到万众捧爱的女神,柴静的“一姐”之路用了不到10年。


当然,这背后自然少不了贵人相助。


除了亦师亦友的陈虻,柴静的成名,还与她身后的两任恋人息息相关。


第一位是知名解说员苏群。


在中传上学期间,柴静通过一次聚会,认识了当时红极一时的NBA赛事评论员苏群。


苏群虽然职级不高,但凭借着一张“名嘴”,在主持界和记者圈广结人脉。一番聊天下来,俩人相见恨晚,几次会面后,柴静和苏群很快走到了一起。


但令人跌眼镜的是,当时苏群已有结发妻子,而且妻子已经怀有身孕。


虽然柴静一方小心保守秘密,但苏群并不满意这种“地下关系”,很快将两人的事告知了家里人。不出意外,全家都反对苏柴两人的关系。


但一向聪慧的苏群,似乎被这段感情冲昏了头脑,执意要和妻子离婚,并劝对方打掉腹中的胎儿。


几个月后,苏群正式对外界公布他和柴静的恋爱关系,并且宣布俩人已经同居。在和苏群交往这段时间,柴静顺利入职央视,并在此后主持和录制了多档重要节目。


而柴静与陈虻的相识,就源于苏群的牵线搭桥。


在参与录制《东方时空》之后,柴静名声鹊起,逐渐在央视内部坐稳了位置。反而是苏群这边,因为离婚风波,事业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不过,这段感情也很快迎来了尾声。


仅仅一年后,柴静就结识了她的第二任爱人、后来的丈夫——赵嘉。


“非典”之前,央视策划拍摄一个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纪实节目。作为台里的优秀骨干代表,柴静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节目方邀请了赵嘉,作为柴静的“御用”摄影师。


出于对摄影的共同喜爱,俩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当然,事情传到苏群的耳朵里已经是后话了。


作为有过劈腿经验的人,苏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别人“劈了腿”。这和他前妻的遭遇何其相似。


而在苏群和赵嘉之间,柴静选择了年龄更小、更有魅力的赵嘉。


在媒体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苏群没有筹码,最后成全了俩人的恋情。


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后,赵嘉又因为相似的劈腿剧情,两人宣告分手。


令人意外的是,10年后的2013年,柴赵二人又奇迹般地复合,并且领取了结婚证。


当时,柴静已经怀有身孕,并在14年初从央视离职。离职前夕,柴静远赴美国产子休养,几乎一夜间打破了粉丝贴封的“最穷主持人”的名号。


这一幕,又与后来的董卿何其相似。


过了半年,她留下孩子和保姆,顺着洋流又漂了回来。


新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狂飙的10年,也是柴静事业腾飞的10年。


十年间,柴静参与和策划了《新闻调查》《面对面》《两会观察》《看见》等多档具有标志性的节目。


她参与报道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北大陆步轩、药家鑫杀人案等多起公共事件,深度采访过张朝阳、俞敏洪、周星驰等一众大咖,成为媒体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同时,她和罗永浩、张宏杰、王晓、刘瑜、周云蓬等人互为好友,文章谈吐为众多男人拜服,老罗更是其男中“闺蜜”。有媒体传言,她曾和冯唐之间扯着暧昧不清的关系。


她形容冯唐是“红旗下的蛋”。她在《*****冯唐》里写他:


“大学宿舍里天天喝着劣质茉莉花茶坐看紫禁城的金琉璃顶鬼火闪动,出了国干了咨询又知道了一张A4纸上写了字能换两万美刀。”


字里行间透出那个年代扯酸弄腐的文艺腔味道。


面对记者的追问,冯唐则轻飘飘回了一句:“柴静是个好姑娘。”


后来,冯唐离了婚,离开了华润与麦肯锡,安心地在他的小四合院里做个诗人。


柴静仍旧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在采访现场和名利场之间漂来漂去。


直到那个大厦崩塌的夜晚来临。



雪崩不是由一场雪造成的。


柴静的“崩塌”,早在“赴美风波”的几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气候大会。


中国派出了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作为专家代表,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各国今后应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这次大会期间,丁仲礼与各国代表展开了争锋相对的讨论,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2010年,央视《面对面》邀请丁院士录制节目,柴静作为采访者。


双方围绕“什么才是公平的减排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面对面》柴静对话丁仲礼


柴静站在环保主义者的角度,坚持认为碳排放应该以国家为单位,接受IPCC(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方案;


而丁仲礼院士则站在国民发展的角度,指出了这其中的利害:


他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手段,结果是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工业革命全过程,完成了资本和财富积累,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成工业化。


当柴静追问“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丁仲礼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他将排放权视为发展权、基本人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以「人均」为单位才合乎常理,而不是以国家为单位。


为避免产生误解,丁仲礼院士还给出了一组数据:


从1900年起的一百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倍。即使按照IPCC的现行方案,G8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也是中国的2.3倍。


所以,这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好比经济下行的当下,公司要下调薪资节流,一个同职位的员工的工资是另一个的2.3倍,本来他之前的薪资就比你高,现在他的没降,反而你到手的钱还越来越少。


既然如此,谁会这么干呢?


令人遗憾的是,柴静并不接受丁院士的看法,反而持续给出了否定质疑的反馈。


她在这里犯了一个看似高级实则愚昧的错误——


她试图将环保的问题上升到关乎全人类存亡的道德问题,而将被采访者的答复看作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问题。


这是典型的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面对主持人的咄咄逼人,丁院士发出了那段经典“拷问”:


“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柴静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当年的方案,中国现行的排放空间只能维持10年。到2020年以后,中国就需要向西方国家购买排放空间了。


根据丁院士当时的计算,每年所需的排碳花费就超过一万亿人民币。


诚然,从当事人本人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柴静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致力建设“美好家园”。虽然它带有相当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生存和体面之间二选一,聪明如柴静,不可能不知道怎么选。


柴静的转变,其实早有前兆。


从她毅然从体制内出走,几度向电视台自荐,而后在各大事件中争当“排头兵”;然后又从几段感情里进进出出,低调出国再高调复出……


似乎都证明了她的性格当中,天生带有冒险和反叛的影子。




在信息渠道尚不通畅的时代,柴静在镜头前所展现的独立、知性、谈吐得体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效仿的典范。


但她所追求的“真理”和“本质”,是否也只是带着滤镜泡泡的个人偏见呢?


从现在来看,时间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比如,《穹顶之下》确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揭示了当代中国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唤起了民众对雾霾污染的关注。


但同时,它又对30年来中国在北方的环境治理表现充耳不闻,将矛头指向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


这种“篮子里挑刺”的手法,无疑是片面的归因,也伤害了亿万国人的感情。


其次,除了性格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外部舆论环境的变化。


在Web1.0时代,公众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获取仍然以纸媒和电视媒体为主,从信息端到接收端,依然存在层层壁垒。


即便媒体网站流行,内容的主导权依然不在“草根”手中, 而是传统媒体和迎合市场的各路明星公知们,所以那几年间,催生出了柴静、高晓松、方舟子、储殷、司马南、郎咸平甚至天才小熊猫等一大批公知大V。


十几年前,这些人往往掌握着信息传播的风向标,影响着公众的思考和舆论走向。


这种情况,直到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后才逐渐瓦解。


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作为观众和读者的网友终于有了表达观点和情绪的渠道,信息来源不再单一,原先被搁置的一些公共议题、热点现象,也被重新拿出来讨论。


柴静的观点,鲁豫的采访,明星的出格言论,地头蛇的落网,娱乐圈地震,校园霸凌,职场潜规则……新一代的网友开始重新为他们投票站队。


当公知大V们开始“怯魅”,角色互换,社交媒体成为了草根网友的“擂台”。


“互联网的记忆比人的寿命还长”,信息的壁垒被逐年击碎,这也是高晓松、方方等“公知”倒掉后,柴静被一些网友反复提及的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陈述,柴静的“垮掉”仍有诸多因素。潜藏在舆论身后的,还有新兴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的对垒和碰撞。


他们擅于利用舆论,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并没有切身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然后又习惯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来作观点表达,以图达到教育社会的目的。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难有人能够驾驭得了民意这艘大船。


当初,无数网友将柴静们送上“神坛”,相应的,又有下一批网友将其推下神坛。时代喧哗造物忙,互联网永远不缺神话。


柴静的傲慢,可以理解成精英阶层的傲慢,或者是那个时代的文青的傲慢。


他们或许有改造社会的理想,哀其民不幸怒其民不争,但却很少愿意低下身子去倾听民众的真实想法。


因为他们并不信任曾经的同胞,只是将其粗暴的归纳为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只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缺陷、社会的种种弊病,却忘记了查看自己的缺点。


直到他们的伤口开始腐烂。


谢选骏指出:人说“消失的柴静,决绝而惨烈”,我看柴静成了路边的野花——天安门屠杀之后中囶的所有人与事,都如游走的浮云,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

谢选骏: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


《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3-02)报道:

  

种族灭绝(genocide),由古希腊文“人种、民族或部落”(genos)和拉丁文“屠杀、消灭”(caedere)组成,1944年该词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尔·莱姆金在其出版的《轴心国占领欧洲后的统治》一书中提出,最初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毁灭”。


1946年联合国大会第96号决议确认了灭绝种族罪是国际法规定的一项罪行,认为“种族灭绝是对整个人类群体——生存权利的否定,正如杀人是对个人生存权利的否定一样;这种剥夺生存权的行为震惊了人类的良知,……并且违背了道德法则以及联合国的精神和目标”。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号决议《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并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该决议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公约第二条明确定义,灭绝种族系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团体,犯有下列行为之一者:(1)杀害该团体的成员;(2)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遭受严重伤害;(3)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以毁灭其全部或部分的生命;(4)强制施行企图阻止该团体内部生育的措施;(5)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美国于1988年批准该公约。


美国国内法对种族灭绝也有明确规定。《美国法典》第18卷1091条对种族灭绝的定义与《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相近,认为种族灭绝罪是以完全或部分摧毁一个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团体为特定意图采取的暴力攻击行为。


根据历史记录和媒体报道,美国自建国以来,通过屠杀、驱赶、强制同化等手段,系统性剥夺印第安人的生存权和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试图从肉体和文化上消灭这一群体。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仍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对照国际法和美国国内法,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所作所为涵盖了定义种族灭绝罪的所有行为,是无可争辩的种族灭绝。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指出,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罪行完全符合现行国际法对于种族灭绝罪的定义。


种族灭绝的深重罪孽是美国永远无法洗白的历史污点,印第安人的沉痛悲剧是人类永远不应忘却的历史教训。


一、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罪证


1.政府主导实施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独立宣言》明文记载:“他(指英国国王)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公开污蔑美国原住民是“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种族。


美国政府和执政者对待美国原住民,奉行白人优越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并试图通过“文化灭绝”消灭这一种族。


在美国第一次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年至1815年)和南北战争(1861年至1865年)中,美国执政者急于摆脱作为欧洲殖民主义经济附庸的种植园经济地位,扩大领土面积,将目光瞄准了印第安人手中大量的土地,发动了上千次对印第安部落的袭击,屠杀印第安人的首领、士兵乃至平民,将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己有。


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需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能在西部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约合64.75公顷)的土地。在土地的诱惑下,白人纷纷跑到印第安人所在区域展开大肆屠杀,被杀害的印第安人成千上万。


时任美国政府领导人曾公开称,“用印第安人的皮可以做出优质的长筒靴”,“必须灭绝印第安人或把他们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印第安人必须迅速被消灭”,“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美国军人视屠杀印第安人天经地义,甚至是一种荣耀,“不把他们杀光决不会罢休”。类似仇视言论与暴行不胜枚举,在诸多美国原住民灭绝专著中均有详细记载。


2.血腥屠杀和暴行


自殖民者踏足北美洲时起,就有计划地大规模猎杀北美野牛,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和基本生活来源,导致他们因饥饿而成批死亡。


据统计,自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美国政府先后发动了超过1500次袭击,攻打印第安部落,屠杀印第安人,占领他们的土地,罪行罄竹难书。1814年,美国颁布法令,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将奖励50至100美元。弗雷德里克·特纳在1893年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中承认:“每条边疆都是通过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获得的。”


加州淘金潮亦带来加州大屠杀。首任加州州长彼得·伯内特提出要对美国原住民发动灭绝之战,州内灭绝印第安人呼声高涨。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州,一个印第安人的头颅或头皮能换5美元,而当时的日均工资是25美分。从1846年至1873年,加州印第安人口从15万跌落至3万。死于暴行的印第安人不计其数。一些重大的屠杀事件包括:


◆1811年,美国军队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败著名的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塞和他的军队,烧毁印第安人首府先知镇并实施残酷的屠杀。


◆1813年11月至1814年1月,美军发动针对美国原住民的克里克战争,又称马蹄湾之战。1814年3月27日,在密西西比领地马蹄湾,约3000名士兵向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800多名克里克族战士惨遭屠杀,克里克族的军事实力从此大为削弱。根据同年8月9日签订的《杰克逊堡条约》,克里克族人将2300多万英亩的土地割让给美国联邦政府。


◆1864年11月29日因少数印第安人反对签订出让土地的协议,美国牧师约翰·奇文顿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的沙溪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这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次美国原住民大屠杀。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玛利亚·蒙托亚在采访中提到,奇文顿的士兵们剥下妇女儿童的头皮,砍下他们的头,并且在回到丹佛后游街示众。


联合国土著人权利问题特别报告员阿纳亚在2012年访美后提交国别访问报告,称沙溪大屠杀事件受害者后裔控诉,1864年约700名美武装士兵对住在科罗拉多州沙溪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夏安和阿拉帕霍族人进行突袭和射杀。据媒体报道,此次屠杀事件造成200余名部落成员中70至163人死亡,三分之二的死者是妇女或儿童,无人为此次屠杀负责。美国政府曾同部落后裔达成赔偿协议,但至今未履行。


◆1890年12月29日,在南达科他州的伤膝河附近,美军向印第安人射击,据美国国会记录,死伤者超过350人。伤膝河大屠杀后,印第安人的武装反抗基本被镇压,约20名美军士兵还被授予荣誉勋章。


◆1930年,美国印第安事务局通过“印第安健康服务”项目对印第安妇女实施绝育。绝育手术打着保护印第安妇女健康的旗号,部分手术甚至在妇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超过42%育龄印第安妇女被绝育。对很多小部落而言,这几乎导致整个部落灭绝。截至1976年,大约7万名印第安妇女被强制绝育。


3.西进运动和强制迁移


美国建国之初视印第安部落为主权实体,主要依靠商签条约的方式与其进行土地、贸易、司法等问题交涉,偶尔与其发生战争。截至1840年,美国与各部落达成200多项条约,其中多数是在美国军事和政治压力下达成的不平等条约,充满欺瞒哄骗、威逼利诱,只对印第安部落具有约束力,是对印第安部落巧取豪夺的主要工具。


1830年,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标志着美国强迫印第安人迁移的制度化。该法案更从法律上剥夺了印第安人部落在美国东部居住的权利,迫使约10万印第安人从南部故土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迁徙开始于炎炎夏日,历经气温达到零下的冬天,每日徒步16英里,成千上万人因饥寒交迫、劳累过度或疾病瘟疫死于途中,印第安人口数量锐减,强迁之路化为“血泪之路”。拒绝迁移的部落则被美国政府发兵征讨、暴力迫迁甚至屠杀。


得克萨斯加入美国前的1839年,政府要求印第安人立刻撤离,否则毁其所有、灭其部落,导致大量不肯就范的切罗基人被枪杀。


1863年,美军对纳瓦霍部落执行“焦土政策”,以烧其房屋、焚其庄稼、杀其家畜、毁其财产相胁迫,武装押送纳瓦霍人步行数百公里到新墨西哥东部保留地,跟不上队伍的孕妇老人被直接枪杀。


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美国印第安人都被驱赶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政府把他们强制安排在原住民保留地内生活。


《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写道:“由于美国政府对东部地区最后的印第安人进行了武力驱逐,因此,该地区只剩下极少数的作为单个国家公民的印第安人,或者在武力驱逐中躲藏起来的那些个别印第安人。”


可悲的是,为了美化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常常将“西进运动”美化为美国人民对西部疆土的经济开发,宣称加速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却对野蛮屠杀美国原住民的行为只字不提。


事实上,正是西进运动后,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面临被整体灭绝的境地。


4.强制同化和文化灭绝


为了给美国政府的不义行径辩护,一些19世纪的美国学者大肆煽动“文明对野蛮”的二元对立论,将美国原住民塑造成一种野蛮、邪恶、低等的族群。19世纪的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帕克曼声称,美国原住民“无法学习文明的各种技艺,他们及其森林都必将共同消失”。


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也声称,美国原住民“在推理和道德品质方面比白人低劣,而且这种低劣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而是与其组织有关,是整个族群的特征”。这种为了给殖民掠夺行径辩护而肆意贬低印第安人的言论,充满种族歧视的色彩。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采取更加激进的“强制同化”政策,消灭印第安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强制同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破除印第安人原有的群体依托、族群身份及部落认同,并将其改造为单一个体、具有美国公民身份、公民意识并认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公民。为此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一是全面剥夺印第安部落的自治权。印第安人多年来以部落为单位生存,部落是其力量源泉和精神寄托。美国政府强行废除部落制,将印第安人以个体形式抛入与其传统截然不同的白人社会,使其无力寻找工作和安身立命,在经济上一贫如洗,在政治和社会上饱受歧视,遭受巨大精神痛苦和深刻的生存危机、文化危机。19世纪的切罗基部落原本欣欣向荣,在物质生活上与边疆白人不相上下,但随着美国政府逐步取消其自治权、废除部落制,切罗基社会迅速衰败,沦为土著居民中最贫困的人群。


二是以土地分配的形式,试图摧毁印第安人保留地,进而瓦解其部落。1887年通过的《道斯法案》授权总统解散原住民保留地,废除原保留地内实行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居住在保留地内外的印第安人,形成实际上的土地私有制度。部落土地所有制的废除使印第安社会解体,部落权威遭受沉重打击。“太阳舞”作为部落团结的最高形式,因被视为“异端行为”而遭到取缔。原保留地中大部分土地通过拍卖转入白人之手;对务农毫无准备的印第安人在取得土地后不久也因受骗等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生活日趋恶化。


三是逐步并最终全面强加给印第安人美国“公民”身份。被认定为“混血”的原住民必须放弃部落地位,其他人也被“去部落化”,极大地损害了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


四是通过教育、语言、文化、宗教等措施及一系列社会政策,根除印第安人的族群意识和部落认同。从1819年《文明开化基金法案》开始,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或资助寄宿学校,强迫印第安儿童入学。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治愈联盟报告显示,历史上全美共有367家寄宿学校,至1925年,60889名印第安儿童被迫就学;至1926年,印第安儿童就读比例高达83%,但就读学生总数至今仍不明确。本着“抹去印第安文化,拯救印第安人”的理念,美国禁止印第安儿童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装、实施民族活动,抹去其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实施文化灭绝。印第安儿童在校饱受折磨,部分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亡。此后,又推出“强迫寄养”政策,强行将儿童交给白人抚养,延续同化政策,剥夺文化认同。此现象直至1978年美国通过《印第安儿童福利法》才被禁止。美国会在通过该法时承认:“大量印第安儿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转移至非印第安家庭和机构,造成印第安家庭的破碎”。


著名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等人所说,由于强制同化,“美国历史上最卑劣的事情之一……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也许是印第安人最不幸的阶段。”


二、美国印第安人至今仍面临严重生存发展危机


美国政府和执政者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导致印第安人族群的人口数量断崖式锐减,生活环境恶化,社会保障缺失,经济地位低下且安全受到威胁,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


1.人口锐减


在1492年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有500万印第安人,但到1800年数量锐减为60万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1900年美国原住民数量为史上最低,仅为23.7万人。其中,裴奎特、莫西干、马萨诸塞等十余个部落完全灭绝。


自1800年至1900年间,美国印第安人数量减少超过一半以上,占美国总人口数量比例也从10.15%下降至0.31%。整个十九世纪,在美国人口每隔10年就有20%—30%的增长时,印第安人数量却经历了断崖式减少。目前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口数量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3%。


2.生活环境恶化


印第安人从东部被驱赶到贫瘠的西部居住,且印第安保留地大多位置荒僻,不适合发展农业,更不会有人去投资发展工业,再加上分布零散、面积大小不一,大多部落无法获得足够大的土地进行开发,严重限制了印第安人的发展。美国目前约有310个原住民保留地,面积约占美国领土面积2.3%,不是所有联邦认定的部落都有其保留地。保留地多位于偏远且贫瘠的地方,生存条件差,缺乏水和其他重要资源,公路系统有超过60%为土路或碎石路。表面看,印第安人从“被灭绝”变为“被遗忘”“被隐形”“被歧视”,实则为被“放任灭绝”。


美国政府还通过欺骗、强迫等方式,将印第安人保留地系统性用作有毒或核废料倾倒场,长期暴露于铀等放射性物质危害下,致使相关社区癌症病发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全美其他地区。印第安社区实际上成为美国发展过程中的“垃圾桶”。以全美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族保留地为例,该部落约1/4妇女和一些婴儿的体内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有报道提及,在2009年前的40多年,美国政府在美国印第安肖肖尼部落区域总计进行了928次核试验,产生了大约62万吨的放射性沉降物,是1945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所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的近48倍。


3.社会保障缺失


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健康服务局发布的报告,美国印第安人预期寿命比美国人平均寿命低5.5岁,糖尿病、慢性肝病和酒精依赖症的发病率分别是美国平均的3.2倍、4.6倍和6.6倍。相关学术研究显示,在美国各族裔群体中,印第安人的预期寿命最短、婴儿死亡率最高;印第安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发生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倍,酗酒发生率高出1.4倍,自杀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这些现象与政府公共医疗资源投入不足、潜在的健康不平等、少数族裔社区总体发展落后等因素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向印第安人提供有限的教育和医疗援助,其中99%给了保留地居民,但70%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城市之中,无法得到相应保障。除了印第安人医疗服务机构,许多印第安人无法获得医疗保险,而在非印第安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部落医疗机构中,印第安人经常面临歧视和语言障碍。


新冠疫情期间,印第安人在医疗方面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8日,印第安人的新冠肺炎患病率是白人的2.8倍,病亡率是1.4倍。联合国住房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根据人权理事会43/14号决议编写的报告指出,美国原住民和非裔美国人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其住院率是非拉美裔白人的5倍。美国最大印第安保留地纳瓦霍族居住区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一度超过纽约,成为全美第一。


在教育方面,印第安保留地的教育条件大大落后于美国白人居住区。根据2013—2017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仅有14.3%的印第安人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相比之下,15.2%的拉美裔美国人、20.6%的非洲裔美国人和34.5%的白人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很多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学校已经破败不堪,教育体系分崩离析。


《纽约时报》报道,在温德河美国原住民保留地学校,只有60%的印第安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而怀俄明州白人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比例为80%;保留地的辍学率为40%,是怀俄明州平均辍学率的两倍多;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是美国同龄人的两倍。


4.经济和安全水平低下


许多处于中西部贫瘠地区的保留地经济发展停滞,沦为最贫困地区,部分保留地贫困率甚至超过85%。美国人口普查局2018年数据显示,印第安人的贫困率是所有少数族裔中最高的,为25.4%,非洲裔为20.8%,拉美裔为17.6%,而白人为8.1%。印第安人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仅相当于白人家庭的60%。


《大西洋月刊》曾探访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派恩里奇原住民保留地,发现这里的失业率高达80%,大多数印第安人生活在联邦贫困线之下,许多家庭根本不通自来水和电。由于联邦政府提供的补贴食品普遍高糖、高热量,这里的糖尿病发病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8倍,平均预期寿命仅约50岁。


经济水平的低下导致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在派恩里奇原住民保留地,无事可干的年轻人往往在帮派文化中寻求身份和归属感,酗酒、打架、吸毒在这里屡见不鲜。美国家司法研究所研究显示,全美超过150万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曾遭受暴力,占这一群体总人口数的84.3%。此外,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保留地法律漏洞从事犯罪行为,导致当地治安每况愈下。


5.政治地位低下


美国主流政治生态中,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与其说是集体“失声”,不如说是被系统“噤声”和“系统性抹除”。印第安人数量较少且参政意愿不强,投票率较其他族群更低,利益诉求往往被政客忽略,导致印第安人在美国沦为二等公民,被称作“看不见的群体”或“正在消失的种族”,直至1924年才被有条件地赋予公民地位,1965年才被赋予选举权。


2020年6月,美国土著居民权利基金会等牵头,美国全国和地方的草根组织、法律界和学界参与,对美国土著选民面临的政治参与障碍展开调研。结果显示,470万有选举资格的美国土著选民中,仅66%进行了注册登记。而超过150万有选举资格的土著选民因政治障碍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利。调研称,美国土著选民参与政治面临11项普遍障碍,包括有限的政务服务、选举资金的匮乏和歧视等。目前美国国会中仅有4名印第安裔议员,约占两院议员总数的0.74%。美国原住民的整体从政状况和政治影响远低于其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


美国原住民群体长期受到忽视和歧视。美国政府的许多统计数据完全忽略印第安人,或草率地将其归为“其他”。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协会执行董事兼律师香农·凯勒表示,原住民最大的期待是获得社会认同。“我们有着多样文化和语言,但却经常不被当作一个族裔来看待,而只是被看作一个政治阶层,基于我们同联邦的条约来取得有限的自治权。”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发文称,美国月度就业报告忽略印第安人,无人关注、讨论这一群体的经济情况。加州有近200个印第安人部落,仅一半得到联邦政府认可。虽然拜登政府任命了首位印第安人内阁部长,但印第安人整体从政状况和政治影响力远低于其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民调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原住民曾在工作场所遭遇漠视、暴力、羞辱和歧视,而居住在印第安人聚居区的印第安人在与警察打交道、工作和投票时更可能被歧视。据美国内政部统计,印第安裔因轻微犯罪而入狱的概率是其他族裔的两倍。印第安男性监禁率是白人男性的4倍,印第安女性监禁率则高达白人女性的6倍。


《大西洋月刊》评论说,从历史上遭驱逐、屠戮和强制同化,到如今整体性的贫困和被忽视,原本是这片大陆主人的印第安人却在美国社会声音微弱。美国印第安人作家丽贝卡·纳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被隐形,是对印第安人等土著居民的新型种族歧视。《洛杉矶时报》评论称,原住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深嵌在美国社会组织架构和法律体系中。


6.文化濒危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政府为推行英语和基督教教育,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强力推行印第安寄宿学校制度,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绑架印第安孩童并强制入学的事件。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实行寄宿学校制度,尤其对青年和儿童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创伤。许多年轻一代美国原住民既无法在主流社会立足,又难以保持和弘扬传统文化,对自身文化和身份感到迷惘痛苦。


这些寄宿学校往往剪掉印第安儿童象征勇气的长辫,烧毁他们的传统服饰,严禁他们说母语,否则便要对其毒打。在这些学校里,印第安儿童被迫接受军事化管理,不仅会受到教员体罚,有些儿童还遭受性虐待。不少印第安儿童因教育方式的苛刻、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亲人的思念和营养不良而生病甚至死亡。


美国政府还曾制定法律禁止原住民举行代代相传的宗教仪式,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会遭受拘捕和监禁。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民权运动浪潮风起云涌,美国原住民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状况有一定好转,但业已遭受过于严重的破坏,残存下来的大多是后人借助英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迹。


纳格尔认为,有关美国原住民的信息在美国主流媒体和流行文化中被系统性地清除。据美国土著教育组织报告,87%的州级历史教材不涉及1900年以后的土著历史。史密森学会等撰文称,美国学校里讲授的有关印第安人的内容充斥不准确的信息,未如实描述原住民的遭遇。来自宾州的前共和党参议员桑托勒姆在美国青年基金会上竟公开称“美国是一个从零诞生的国家,之前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说实话,美国文化中几乎不包含美国原住民文化。”无视和抹杀了原住民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三、美国内对印第安人遭受“种族灭绝”的批评之声绵延不绝,但遭政府无视


一是学界有共识。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使用“种族灭绝”控诉美国印第安人政策。90年代,夏威夷大学教授戴维·斯坦纳德所著《美洲大屠杀:征服新世界》和科罗拉多大学前教授沃德·丘吉尔所著《种族灭绝那件小事》震动学界。另有耶鲁大学教授本·基尔南著作《鲜血与土地:世界种族灭绝和消亡史》扼要介绍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动的印第安种族灭绝事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本杰明·麦德利著作《美洲种族灭绝:美国及加州美国原住民的悲歌,1846—1873》深度挖掘加州淘金潮时期政府发动的灭绝美国原住民的桩桩惨案等。


美国原住民历史学家罗克珊·邓巴—奥尔蒂斯论证认为,《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种族灭绝所列举5项罪状中的每一条都能在美国针对印第安人的罪行中找到对应,美国原住民无疑是种族灭绝受害者,承认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系种族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媒体有呼吁。《纽约时报》刊文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以种族灭绝者命名,加速推动学院更名进程。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原住民诉求大到争取主权,小到争取诉求被听到。有受访者表示,印第安人土地被窃取、语言被抹杀就是系统性种族灭绝。《华盛顿邮报》刊文谴责美国从未正式承认对原住民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外交政策》刊文要求美国必须承认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2021年11月,题为《赏金》的纪录片上映,邀请原住民阅读美国高额悬赏印第安人头皮的官方历史文件,引人反思美国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


随着二战后平权运动的开展,美国社会开始反省印第安人问题。政府曾出台决议案向原住民道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在2019年发表声明向加州原住民道歉,承认加州19世纪中叶对印第安族群采取的行为属于种族灭绝。


然而,政府的反思更像是“政治作秀”,仍未正式承认美国对印第安人犯下的暴行是种族灭绝行为,真正的改变遥遥无期。


综上所述,美国历届政府不仅从肉体上大量消灭印第安人,更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霸凌式文化压制,令原住民的生存陷入不可逆转的困境,印第安人的文化受到根本性破坏,生命和精神的代际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强制迁移、文化同化与不公正待遇已构成事实上的种族灭绝,完全符合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种族灭绝的定义,而且历经数百年至今仍在延续。美国政府应该放弃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和双重标准,认真严肃对待本国国内存在的严重种族问题和罪行。


谢选骏指出:人说“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我看这不过是“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正如人们不能把共产党干的坏事归于中国,也不能把殖民者干的坏事归于美国。

2024年7月14日星期日

谢选骏:文艺复兴的阴暗面


《意大利名媛兴衰:联姻工具频生痴呆儿》(2008年03月21日《淑媛》)报道:


编者按:美第奇家族,600年前,他们控制着整个欧洲的财富,他们也是地位和品位的象征。他们拥有整座城池和宫殿,他们后代的陪读是波提切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个家族产生了3位教皇和2位法国王后。

“美第奇家族的女人”,更是挥霍、时髦的一群人,她们的陪嫁动不动就是一座宫殿或者一座城池,她们要不就嫁给王室、要不就是打理家族产业,从13到17世纪,“美第奇家族的女人们”通过联姻帮助家族维持显赫。但是最后,她们衰落了,嫁的丈夫因为是联姻的产物很不出色,她们的后代也往往不尽人意。她们的爱情、财富、品位,在几百年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她们曾经多快乐?她们曾经多痛苦?


她们是一群命不由己的女人,生来就被当作政治、经济贿赂的礼物,赠送给一桩桩光耀门楣的婚姻。不管是娶进门或者嫁出去,她们身上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标记—美第奇(Medici),从13世纪到17世纪,佛罗伦萨最显赫的家族名号。

她们见证着蓬勃的文艺复兴、一代代统治者腥风血雨的盛衰,在政治面前她们纵然野心不减,但历史还是会将所有的光彩掩埋。压抑、恐惧、空虚每日折磨着她们,于是她们倾尽所有力量疯狂地创造着时尚,并在这个世界里傲然昂首。

欧洲时尚的伟大复兴

美第奇家族经过13世纪托斯卡纳农民祖先涉足工商业发达起家,1421年,成为银行家的乔凡尼(Giovanni de' Medici)当选佛罗伦萨行政长官,从而奠定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长达四个世纪的统治地位。以他的儿子柯西莫(Cosimo)和洛伦佐(Lorenzo)为代表的两股强大势力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推动力量,整个欧洲时尚就在这个开放的年代里迅速蔓延起来。

1416年,乔凡尼的大儿子柯西莫娶了父亲合伙人的侄女,银行巨头巴迪家族的掌上明珠康特斯娜(Contessina de' Bardi),这完全是一桩家族联姻。康特斯娜带来了陪嫁的旧家宅巴迪宫,并开始为美第奇家族繁衍后代。非常有趣的是,柯西莫这个名字在他的亲弟弟洛伦佐的后代中频频出现,而洛伦佐的名字又在柯西莫的直系后代中出现了好几次。在康特斯娜的旧家宅里,柯西莫装饰上美第奇家族的标志:一个盾牌和6个球,有人说这是圆形钱币的象征,又有人说这是药丸,Medici作为家族的姓氏最早来源于医药一词。不管它是什么,从巴迪宫开始,美第奇家族的兴盛和文艺复兴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在充满人文智慧的康特斯娜影响下,柯西莫成为富有审美趣味的人,从而帮助改变了整个时代。在改造了巴迪宫之后,柯西莫觉得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宫殿,而不是普通的家宅。因此多那太罗和米开罗佐这两位文艺复兴的先导人物首先粉墨登场。米开罗佐为柯西莫建造了美第奇宫,多那太罗为他雕塑了自古典时代以来第一个独立式等身铜像,座落在美第奇宫内院的大卫雕像,开创了美第奇家族资助学者和人文主义者的先河。1436年,一个磕破的鸡蛋产生的穹顶灵感终于实现了,由布鲁内莱斯设计的圣玛丽亚百花大教堂横空出世,惊人的圆型穹顶傲视着周围所有矮楼,柯西莫的人生达到巅峰。

柯西莫为他的儿子娶了位极有艺术造诣的妻子柳克丽兹(Lucrezia Tornabuoni),从而教育出富有人文精神的下一代洛伦佐。在洛伦佐的生活里,三个杰出艺术家在美第奇宫和他一起成长:波提切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以美第奇家族为核心的佛罗伦萨成为欧洲艺术与时尚中心。达芬奇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图形,这种审美理念冲击到时装领域,事实上,时装这个词在声名显赫的美第奇家族中以追求奢华织物和精致做工而体现出其真正的含义,环状褶皱领口和圆润丰满的外型开始风行。

对人体比例的精准计算和透视法促进了服装裁剪的技艺,袖子和衣身分离法令袖子造型变化万千,最常见的是双层袖,裙子和衬衫互相开始搭配。波提切利优雅精致的壁画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奢侈华丽画面的追求,服装织物多数采用艳丽的织锦和花缎。到了富可敌国的那不勒斯总督女儿埃莱诺娜(Eleanora di Toledo)嫁给美第奇家族第六代传人柯西莫一世(他享有真正的公爵身份),西班牙风格随之融进意大利时尚,埃莱诺娜出手不凡,买下碧提宫(Pitti Place),她那富有异国情调的豪华装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服装最重要的特点。

钻石被打磨成金字塔形或被尖锥形,切割技术的发达使珠宝成为艺术品,钻石成为权力的象征,凯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入法国宫廷,法国贵族纷纷效仿亨利二世,凯瑟琳是第一个代表美第奇家族走进欧洲皇室的女人,也是第一个把意大利艺术和文化带到法国的时尚先驱,凯瑟琳还推广了方便骑马的衬裤。

产生了三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的美第奇家族,将时尚从佛罗伦萨推向罗马、法国、西班牙,直到整个欧洲大陆都为之疯狂,是特权阶层的力量在起作用,也是美第奇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们大胆尝试的结果,她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美的极致,除了阴差阳错的婚姻和爱情,似乎没什么是权力和金钱买不到的。

美第奇的时尚教母们

充满情欲的文艺复兴猛然间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完美的女性形象和身份地位、个人才华似乎没有关联,美第奇家族的男人们十有八九对女人不感兴趣,一不留神弄出的私生子动不动来争风头,对于美第奇家族娶进门和嫁出去的女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艺术和时尚更值得投入的事了。

圣母原型Lucrezia Tornabuoni(1425-1482)

柳克丽兹(Lucrezia Tornabuoni)一生都在扮演圣母的角色,现在的豪门贵妇扮观音会被人笑话,但在宗教治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她成为当仁不让的精神偶像。

她是美第奇家族驻罗马长任经理的女儿,1444年,柯西莫为儿子皮埃罗(Piero di Cosimo de' Medici)指定了这门亲事,目的是将佛罗伦萨的势力扩大到罗马。19岁的柳克丽兹成为美第奇家族第一位被画成圣母的女性,她遇事不惊、坚强高尚,辅佐因痛风病行事不利的皮埃罗,并以纯洁聪慧的优秀特质成为佛罗伦萨真善美的标志。

柳克丽兹擅长写宗教诗,在皮埃罗获得统治权和亲近艺术家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邀请才华初露的画家波提切利住进美第奇宫,目的是教化两个儿子洛伦佐和朱利亚诺,在她的时代,没有专门的艺术沙龙,而她和皮埃罗将艺术家请进家门资助贡养的方式形成沙龙早期的雏形。为了报答柳克丽兹的知遇之恩,波提切利以她为原型画了圣母子像,从此柳克丽兹在佛罗伦萨名声大振,她教育出被世人称为“高贵洛伦佐”的文艺复兴王子,他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在那里,思想家们创立了人文主义体系,推动了哲学的新发展。

完美的柳克丽兹代表着美第奇家族优雅知性的母亲形象,她成为上流社会择偶的标准:年轻、谦逊、风趣、才华卓越以及出身高贵。西班牙之风Eleanora di Toledo(1552-1562)

柯西莫一世的妻子埃莱诺娜(Eleanora di Toledo)只活到40岁,自从这位西班牙贵族千金嫁到美第奇家族,埃莱诺娜带来多少价值的嫁妆无史料记载,但从她出手买下碧提宫只花费了个人财产极少一部份即可见一斑。

埃莱诺娜性格傲慢,在那不勒斯宫殿长大,嫁到美第奇家族并非她所愿,她和公爵柯西莫一世的母亲玛丽亚(maria salviati)之间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搞不好婆媳关系,影响着双方的心情。持续三年的意法战争使柯西莫花了不少她的嫁妆钱,她知道自己对美第奇家族而言只是传宗接代和兴旺事业的工具,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装饰着自己和那座碧提宫(Pitti Place)。

在碧提宫,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西班牙风情,它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建筑特征和来自异域文化的别样色彩。柯西莫将主要重心放在儿子们当红衣主教的事上,埃莱诺娜则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培养三个女儿的事情上,让她们远离政治,享受着穿着上的乐趣。埃莱诺娜酷爱珍珠饰品和华丽奔放的织锦,她将珍珠项链改良变成头饰,经过修剪的中分长发盘成发辫固定在脑后,是当时最流行的式样,花边被她大大利用,令奢华的天鹅绒服装更加光彩夺目,手帕在当时属于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品,埃莱诺娜将丝质手帕的优雅发挥到极致。她的举手投足、穿着品味被众人效仿,值得回味的珍珠编成网状成为衣身的一部份,若隐若现中透出雪白的肌肤,这种花心思的设计被大大称颂。

1562年,埃莱诺娜和她四个孩子不幸染上疟疾身亡,这其中包括已当上红衣主教的乔凡尼,柯西莫最后娶了平民出身的情妇卡米拉(Camilla Martelli),在心灰意冷中随着文艺复兴的尾声走向生命的终结。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后,法国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视察成堆的尸体。这场大屠杀是法国天主教暴徒针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持续了几个月,死难者众多。


高跟鞋、香水和美食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

对法国历史而言,她是个凶残的女人,对法国时尚而言,她是功不可没的先驱。

1533年,14岁的凯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嫁进法国王室,成为14岁的王位继承人亨利的妻子时,她大约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了。从小见过风浪的凯瑟琳有双处事不惊、洞悉力极强的眼睛,她经历过美第奇流亡时代,被当做人质在修道院里关押过。凯瑟琳在婚后十年都没有生育,而亨利却一直心仪已年届48岁高龄的情妇黛安娜,这危及到她在宫中的地位,不过没什么可惊慌的,凯瑟琳的活力和机智得到年迈的老国王费兰西斯一世的欣赏,她自己也处处流露出意大利贵族的时尚风范。

首先是高跟鞋,凯瑟琳的个子矮小,相貌也并不出众,她令鞋匠订制出4英寸高的高跟鞋,装饰丝质花边和宝石,这无疑是一副极具杀伤力的春药。1508年,佛罗伦萨的多明我修道会成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水工厂,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成员是这家工厂最大的客户,凯瑟琳有专门为自己配制香水的工人。她还将折扇、钻石切割工艺和便于骑马的衬裤带进法国王室。这些都还不够,对法国王室影响最大的当数意大利精绝的烹饪技术,当她娴熟高雅地用刀叉切牛排,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布置餐桌,教法国贵族吃冰淇淋和花色肉冻时,粗糙的法国人真正感受到美食作为一种艺术品的魅力。

凯瑟琳在25岁那年终于为亨利生下第一个孩子,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总共生了十个孩子,存活了七个,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如愿以偿随着亨利二世的登基当上法国王后,美第奇家族的荣耀走向新的辉煌。亨利二世去世后,她渐渐显露出政治上的天份,统治法国长达十五年。

由她操纵的血腥风暴在所难免,她是备受批判的野心家,肥胖和过度劳累致使她没活过70岁,对法国历史而言,她是个凶残的女人,对法国时尚而言,她是功不可没的先驱。巴洛克开拓者Marie de' Medici(1573-1642)

玛丽王后为法国时尚所做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邀请荷兰巴洛克画家鲁本斯来巴黎,从而将巴洛克风格推向欧洲。

这不是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而是美第奇家族在1600年,嫁进法国王室的第二位王后,她的丈夫是比她大20岁的亨利四世,凯瑟琳王后是她的远房堂姐。美第奇家族为了巩固政治上的地位,经常采用近亲结婚的方式联姻,带有美第奇姓氏的成员首选的结婚对象一定来自法国王室,这样造成了他们的后代退化笨拙的体形和古怪的相貌。

玛丽王后的长相让人不敢恭维,又矮又胖还反应迟钝,亨利四世看不上她,她也讨厌这个散发着体臭的老花花公子,但她为亨利四世生了6个孩子,母以子为贵,这便巩固了她在宫廷里的地位。她用美第奇家族的钱整修卢浮宫,没想到亨利四世的情妇和一堆私生子也住了进来,不过好在一场滑稽的政治闹剧过后,情妇被处决,她又过上了高枕无忧的日子。

在这个时代,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巴洛克浮夸的风格正符合玛丽王后奢华无度的生活方式,1610年,国王被暗杀,玛丽王后当上摄政王,政治黄金期来临了。但她并没有玩弄权术的天份,她把大部分精力用来修建卢森堡宫和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玛丽王后为法国时尚所做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邀请荷兰巴洛克画家鲁本斯来巴黎,从而将巴洛克风格推向欧洲,在此之前,米开朗基罗为巴洛克风格在佛罗伦萨铺平了道路。鲁本斯为她创作了20多幅油画,以神话故事中的情节赞美她,还投其所好将画中的女人全部画成胖美女。他夸张的性格和左右逢源的外交手腕令他风光无限,在宫廷装饰上,鲁本斯的那些画成为卢森堡宫的重要珍品。同时,她和凯瑟琳王后一样,是意大利美食在法国的重要推动者,在宫廷菜当中,有一道美第奇牛扒成为法国菜中的经典,这与玛丽皇后不无紧密关系。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玛丽王后过着流放的日子,她无节制的挥霍和贪婪令她政治上受到重挫,她流离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最终病死在德国科隆。 最后的美第奇贵妇Anna Maria Ludovica de' Medici(1667-1743)

她一生所做过最伟大的事就是保管好美第奇家族的艺术藏品,她没有经历过呼风唤雨的岁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成员。

柯西莫三世的女儿安娜(Anna Maria Ludovica de' Medici)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贵妇,在整个家族没落时期,柯西莫三世的长子费迪南多沉迷于酒肉和同性恋之中,不可能产生继承人,小儿子加斯顿更是比上不足,完完全全是个不负责任的同性恋者。年迈的柯西莫三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为她积极物色王室家族成员联姻。

但情况很糟糕,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王室都对这个风光不再的家族摇头,最后德国的巴拉丁选帝候约翰-威廉(Count Palatine von Neuburg Johann Wilhelm)答应了他,但这是安娜恶梦的开始,风流成性的约翰感染梅毒,导致安娜多次流产。

柯西莫三世统治时期也走到尽头,佛罗伦萨的人口减少了一半,奥地利人入侵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摇摇欲坠,长子费迪南多死于1713年,过了十年,柯西莫三世病逝在家中,加斯顿成了新的大公,他实施一系列改革没起到什么作用,在勉强统治了13年后,加斯顿去世了,美第奇家族只剩下安娜一个人。

她一生所做过最伟大的事就是保管好美第奇家族的艺术藏品,她没有经历过呼风唤雨的岁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成员。她从没因家族的没落丧失过优雅和尊严,永远用银制家具,所有的服装和饰品都极力保持着傲慢又庄重的美,出行时永远是八匹马拉的马车,她住在碧提宫里,偶尔接见访客时,会站在巨大的黑色华盖下,她寡言少语,脸上总是带着高贵的微笑,那是一个真正的贵族才有的微笑,独立又从容。

安娜去世前将所有美第奇家族的文化遗产做了妥善安置,包括图书馆、雕像、油画等等,它们不仅仅属于美第奇家族,更是佛罗伦萨和意大利的珍宝,没有任何东西会从大公的领土上消失。


谢选骏指出:人说“意大利名媛兴衰:联姻工具频生痴呆儿”——我看“这不就是文艺复兴的阴暗面吗”?

谢选骏:用地区民族主义分化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可能适得其反

《佩洛西随美国会代表团会见达赖喇嘛,北京予以谴责》(MUJIB MASHAL, HARI KUMAR 2024年6月19日)报道:


周三,包括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在内的一个美国国会高级代表团前往达赖喇嘛在印度的家中与他会面。中国政府认为这位流亡的西藏精神领袖是分裂分子,事先对这次访问进行了谴责。

由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率领的代表团于周二抵达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达兰萨拉镇,达赖喇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居住在这里。代表团访问了西藏流亡政府办公室,该政府正在推动西藏在中国境内自治。

此行几天前,美国国会在两党支持下通过了一项法案,敦促中国与流亡的西藏领导人展开对话,以找到解决长期冲突的办法。

中国立即对这次访问提出了意料之中的批评。中国领导人认为流亡政府是非法的,并将任何对西藏自治事业的支持视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周二晚发表声明称:“我们敦促美方充分认识达赖集团的反华分裂本质,履行美方在西藏问题上对中方作出的承诺,停止向世界发出错误信号。”

美国官员经常会见现年88岁的达赖喇嘛。然而,佩洛西在代表团中的出现,让人想起她在担任众议院议长时于2022年访问台湾一事,中国声称自治岛屿台湾是其领土。

那场有争议的访问引起了拜登政府内部的担忧,即这将进一步恶化与北京本已冰冷的关系。那场访问导致中国做出了尖锐的回应,包括对台湾的贸易限制和在台湾岛附近的军事演习。

对印度的访问也正值华盛顿和新德里深化关系之际,部分原因是双方都认为中国威胁巨大。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本周正在新德里与印度官员就扩大国防和技术合作举行多轮会谈。

这些广泛的讨论是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赢得第三个任期数周后进行的,它们表明了华盛顿对与印度关系的重视程度,美国官员越来越多地将新德里视为与北京抗衡的力量。

流亡政府藏人行政中央的发言人丹增列偕表示,西藏的局势不应该从“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的角度”来看待,而应该提醒人们,由于中国对西藏地区的同化,西藏的生活方式“面临着生存威胁”。


他说:“我们确实希望自由世界的领导人能够支持西藏的事业,特别是敦促中国领导人重新启动对话,以解决汉藏冲突。”


谢选骏指出:人说“佩洛西随美国会代表团会见达赖喇嘛,北京予以谴责”——我看“用民族主义分化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你们看中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反而激起了原本没有血性的汉人进行抵抗了。


谢选骏: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响起来了


《特朗普集会上遭枪手袭击受伤 FBI公布“暗杀”特朗普的嫌疑人名字》(BBC 2024年7月14日)报道:


特朗普表示,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一次政治集会上耳朵中弹,并称他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和“子弹撕裂皮肤”的感觉。

在特朗普集会上发生枪击事件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警察和联邦调查局(FBI)在美国东部当地时间晚上11:45(英国夏令时 04:45)举行了联合新闻发布会。


联邦调查局表示,他们正在调查这起暗杀企图,该地区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犯罪现场。


FBI:这是一次暗杀

在新闻发布会开始时,联邦调查局特工凯文·罗杰克(Kevin Rojek)证实,枪击事件被视为一次暗杀企图。


他说,发生的枪击事件是“针对我们的前总统特朗普的暗杀企图。”


他补充说,他们有许多特工正在现场调查这一事件。


FBI确认特朗普袭击者身份

根据联邦调查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声明,试图杀死特朗普的男子是20岁的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


该声明说,克鲁克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伯特利公园。该小镇距暗杀未遂地点巴特勒约70公里,或一小时车程左右。


声明还说,“这仍然是一项正持续展开的调查”,当局呼吁掌握可能有助于该调查信息的人士,在线提交照片或视频。


联邦调查局早些时候曾表示,他们尚未确定袭击者的动机。


宾夕法尼亚州警察局的乔治·比文斯(George Bivens)表示,集会现场的警察表现“英勇”。


他说,没有理由相信存在任何进一步的“现存威胁”。他还表示,执法部门对集会上的几个可疑活动报告做出了回应。


执法部门此前表示,一名枪手的身份已被“初步确认”,但没有透露姓名或任何身份细节。


联邦调查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直到枪声响起,执法部门才知道特朗普集会附近一座建筑物的屋顶上有人。


执法部门称,这次集会的三名受害者都是成年男性。


在发布会上发言的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凯文·罗杰克表示,特勤局无法参与这次新闻发布会。


中国外交部:习近平对特朗普表达慰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参加竞选集会期间遭遇枪击的问题时说,“中方关注特朗普前总统遭遇枪击事件,习近平主席已向特朗普前总统表达慰问。”


特朗普状态“很好”并感谢执法人员

据共和党全国委员会(RNC)外部网站发布的一份声明说,特朗普目前状态“很好”,他并对执法人员表示感谢。


特朗普竞选团队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声明称,特朗普“期待在密尔沃基与大家一起参加提名他担任美国第47任总统的大会。作为我们党的提名人……(他)将继续分享他的愿景,让美国再次伟大”。


特朗普集会遭枪手袭击

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早些时候表示,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一次政治集会上耳朵中弹,并称他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并感到“子弹撕裂了皮肤”。


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举行的这次集会活动中,特朗普遭到枪手袭击,一名男性袭击者被一名特勤局成员开枪打死。


据美国特勤局称,袭击者在集会上还打死了一名观众,另外两人受重伤。特朗普在袭击者开枪后被保镖簇拥着离开讲台。


集会上的一名目击者告诉BBC,枪声响起前,他们看到一名持步枪的男子在附近的屋顶上爬行。


视频显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讲台后倒地,然后站起来,脸上沾着鲜血。


特勤局在袭击后面临质疑

BBC记者布拉杰什·乌帕德耶(Brajesh Upadhyay)发自华盛顿


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集会上遭遇袭击让人们关注到明显的安全漏洞,一些人还指责特勤局漏过了袭击者。


这位前总统本人却感谢特勤局和其他执法部门“对刚刚发生的枪击事件做出的迅速反应”。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一些人称特勤局在事件中“彻底失败”。


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誓言众议院将进行全面调查。


众议院议长在“X”上发帖称:“美国人民应该知道真相。”


他说:“我们将尽快让特勤局局长金伯利·切特尔(Kimberly Cheatle)以及国土安全部和联邦调查局的其他相关官员出席我们委员会的听证会。”


一位发言人向《国会山报》证实,特勤局已同意向众议院监督委员会通报此次袭击事件。


退休特勤局主管鲍比·麦克唐纳(Bobby McDonald)对路透社说,“他(特朗普)确实得到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非常强大的保护。但他不一定得到所有可用的不同资产。所以,我认为事件的某些方面将受到调查,”


他表示,“特勤局现在将了解事情的发生经过,以及如何再次确定方式,继续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以确保未来不会发生类似事情。”


拜登与特朗普通话

白宫官员称,美国总统拜登在11月份的竞选对手特朗普今天在竞选集会上遭遇枪击并受伤后,拜登已与特朗普进行了通话。


白宫称,拜登还与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Josh Shapiro)和巴特勒市市长鲍勃·丹多伊(Bob Dandoy)进行了交谈。


美国国土安全部调查集会枪击事件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亚历杭德罗·马约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土安全部正在调查宾州特朗普集会上发生的枪击事件。

他说:“国土安全部和特勤局正在与执法伙伴合作,对枪击事件做出反应并进行调查。”他补充说,该机构“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这一行为。


马约卡斯说:“我们正在与拜登总统、前总统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进行接触,并正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他们的安全。”


他指出:“维护总统候选人及其竞选活动的安全是我们部门最重要的优先事项之一。”


特朗普感谢特勤局的快速反应

这位前总统感谢特勤局和其他执法部门“对刚刚发生的枪击事件做出的快速反应”。


他在帖子中说:“最重要的是,我想向集会上遇难者的家人表示哀悼,并对另一个重伤者的家人表示慰问。”


特朗普补充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行为竟然发生在我们的国家。目前对枪手的情况一无所知,他现已死亡。”


特朗普在帖子的结尾写道:“上帝保佑美国!”


特朗普称自己的耳朵中枪。图像来源,REUTERS

特朗普称自己的耳朵中枪

特朗普表示,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刺穿了我的右耳上部”。


这位前总统在他的“真相社交”帐户上发布了这一消息。他说:“我立即意识到出了问题,因为我听到了嗖嗖的声音和枪声,并立即感觉到子弹撕裂了皮肤。”


特朗普称,“流了不少血,所以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拜登和哈里斯发表讲话

拜登在事件后发表讲话,称“美国不允许发生这样的暴力行为”,并称事件“令人恶心”,“绝对不允许发生在这样的事情”。


拜登说,事件发生后,他试图联络特朗普和他的医生,特朗普目前状态很好,并希望马上就能与他通话。


特朗普的集会上发生枪击事件后,拜登总统将于今晚返回白宫。拜登原定在特拉华州度周末,但枪击事件改变了他当晚返回白宫的计划。


拜登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30(英国夏令时03:30)左右离开特拉华州,并在午夜后不久抵达华盛顿特区。


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中文名贺锦丽)则表示,特朗普没有受重伤,她为此感到“松了一口气”。


哈里斯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为他、他的家人以及所有因这起毫无意义的枪击事件而受伤和影响的人祈祷。”


哈里斯还说:“我们国家不允许发生这样的暴力行为。我们都必须谴责这种令人憎恶的行为,并尽自己的力量,确保它不会导致更多暴力。”


医院:两名集会人士情况危急

阿勒格尼综合医院(Allegheny General Hospital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天有两名患者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县的特朗普集会上受伤。


两名患者均情况危急。


众议员杰克逊称侄子在集会上被子弹擦伤

德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罗尼·杰克逊(Ronnie Jackson)在接受福克斯新闻(Fox News)采访时表示,他的侄子当时正在参加集会,颈部被子弹擦伤。


杰克逊告诉福克斯新闻说,他的家人通过特殊许可通道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州的集会。他说,当他们开始听到枪声时,他们正坐在特朗普右边的“朋友和家人”区域。


杰克逊说,他的侄子当时“处于危境中”,颈部流血。他说,他的家人看到他们身后几排的人被击中后,才意识到这是一颗子弹造成的。


杰克逊说,他们去了一个医疗站,看到了另一名头部受重伤的伤者。


执法部门:袭击者从约200英尺外开枪

多位执法人员告诉BBC在美国的合作伙伴CBS,嫌疑人使用AR自动步枪从200英尺到300英尺外的高架棚处开的枪。


宾州州长:特朗普已离开巴特勒地区

根据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Josh Shapiro)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的声明,特朗普在特勤局的保护下离开了他在巴特勒举行集会的地区。


夏皮罗祝愿特朗普早日全面康复。夏皮罗补充说,他“感谢所有做出反应、保护前总统并努力控制局势的执法人员”。


他确认,联邦执法官员将继续主导对特朗普枪击事件的调查,而宾夕法尼亚州警察将主导对其他受害者枪击事件的调查。


他并呼吁美国同胞“共同谴责我们今天早些时候在巴特勒目睹的不可接受的暴力行为”。


特朗普已离开医院

两名消息人士告诉BBC在美国的新闻合作伙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特朗普在耳朵中弹后已离开当地一家医院。


特朗普的竞选团队表示,特朗普将按计划参加下周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


特朗普将在大会上被正式任命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他还计划在周一开始的活动中宣布他的副总统人选。


伊万卡·特朗普感谢执法部门

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 Ivanka Trump)刚才发表声明。她在社交媒体“X”发表声明说:“感谢你们对我父亲以及今天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发生的毫无意义的暴力事件的其他受害者给与的爱和祈祷。”


伊万卡·特朗普说:“我感谢特勤局和所有其他执法人员今天迅速而果断的行动。我继续为我们的国家祈祷。爸爸,我爱你,从今天到永远。”


事件将重塑竞选进程

BBC北美事务编辑萨拉·史密斯(Sarah Smith)


目中无人的唐纳德·特朗普举起拳头、脸上沾满鲜血,他被特勤局拥簇下讲台的非凡画面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很可能会改变11月美国总统大选的进程。


这种令人震惊的政治暴力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对竞选产生影响。


这张照片很快被他的儿子埃里克·特朗普(Eric Trump)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并配文说:“这就是美国需要的斗士。”


枪击事件发生后不久,拜登总统出现在电视上,表示美国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政治暴力。他对这位共和党竞选对手的情况表达了关注,并称希望今晚晚些时候与他通话。


拜登的竞选团队暂停了所有政治声明,并正在努力尽快撤下其电视竞选广告。很显然,拜登的竞选团队认为此时攻击特朗普并不合适,反而应当集中精力谴责所发生的事情。


来自各个政治光谱的政治人物已聚集在一起表示发表声明称,暴力在民主国家中没有立足之地,尽管这些人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共识。


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和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都很快谴责了暴力事件,并表示,看到特朗普没有受到严重伤害,他们感到很欣慰。


但特朗普的一些最亲密的盟友和支持者已经将暴力归咎于拜登,一名共和党国会议员在社交媒体“X”上的一篇帖子中指责总统“煽动暗杀”。


被认为列入特朗普副总统候选人名单的参议员万斯(JD Vance)表示,拜登竞选团队的言论直接导致了这一事件。


其他共和党人物也在说类似的话,这几乎肯定会被他们的对手谴责为在美国政治的危险时刻具有煽动性。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场令人震惊的事件可能会引发一场非常丑陋的战斗,双方的战线已经划定。而这将重塑竞选进程。


特朗普很快被美国特勤局特工一拥而上,拖到台下一辆等候的车上。在被塞进车里前,他举起了拳头。


特朗普集会上遭遇“暗杀未遂” 有共和党议员谴责拜登“煽动暗杀”


特朗普刚刚抵达集会现场。

分析:一波子弹击碎美国的安全幻觉


谢选骏指出:人说——“特朗普表示,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一次政治集会上耳朵中弹,并称他听到子弹的“呼啸声”和“子弹撕裂皮肤”的感觉。我看实际上他并非中弹,只是被玻璃碎片飞溅到了。但是他发出的“Fight.Fight.Fight.”——却可能激起内战的枪声!


《“美国受到了攻击”:还原特朗普集会遇袭现场》(CAMPBELL ROBERTSON 2024年7月14日)报道:


那是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酷热难耐的午后,热到医护人员忙着照料在晒到中暑的民众。但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巴特勒农展会场上数万名观众等待唐纳德·J·特朗普的热情。

当他终于现身,开始发表他那些一贯的言论时,全身披挂特朗普衣帽周边的人群齐声发出阵阵欢呼。当他提到拜登总统时,人群发出嘘声;当他谈到操纵选举时,人群发出嘲笑声;当他说他要让美国恢复荣光时,人群发出咆哮声。

然后是一个新的声音。啪。

好像是鞭炮。特朗普捏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啪,啪,啪。


突然间,欢欣鼓舞、团结一致、义愤填膺的一天被恐惧打破了。在特朗普发言的看台周围,在用两架起重机挂起的巨大美国国旗下,观众们都蹲下了。特勤局人员蜂拥而至,围在特朗普周围。

现在已经很清楚发生了什么。从看台上到大片草地上,成千上万的观众几乎同时蹲到了地上。

人群中有人说,就在枪声响起之前,执法部门部署在谷仓顶上的狙击手似乎注意到了附近的动静。狙击手似乎在盯着看台一侧,在农展会场地外的一栋建筑和一座水塔的方向的东西。


“我看到他们拿着望远镜,”54岁的克雷格·赛勒斯说,他从宾夕法尼亚州的新堡赶来参加集会。“然后他们就拿起了枪。”

他说,枪声一响,狙击手就还击了。

“我当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美国受到了攻击,’”当地保守派活动人士、共和党委员科里·查克说。“我握住了几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的手。我们念了主的祷文。”

一些人开始哭泣,还有一些在尖叫,同时执法人员大声呼喊让所有人趴下。其中一个扬声器显然被枪弹击中,翻倒在地。

几秒钟后“啪啪”声停止了,人们再次抬起头时,严峻的后果映入眼帘。

来到集会现场为特朗普加油的得克萨斯州农业部部长希德·米勒说,他转过身看到身后有人大量出血,白色的衣服被染红,人们围拢过来帮忙。其他人看到特朗普正后方的一名男子似乎头部在流血。好几个集会上的人说,他们后来看到几个瘫倒的人被抬了出来,浑身是血。


据特勤局称一名凶嫌已经死亡,另有一名集会参与者丧生,两名观众受到重伤。联邦调查局确认嫌犯为20岁的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贝瑟尔公园。据两名执法官员称,当局在现场找到了一支AR-15式半自动步枪。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转向了特朗普。在这仿佛无限拉长的几秒钟里,一些人担心发生了最坏的情况。

“我忍不住哭了,”31岁的爱德华多·巴尔加斯说,他坐在特朗普身后不远处。“我以为刚刚看到总统就在我面前被杀了。”

但特朗普还是站了起来。他的额头上有一点血迹。但似乎伤得不重。他举起了拳头。

人群中响起了“USA!USA!”的欢呼声,尽管这声音并不像几分钟前那样热烈。特朗普被执法人员送上一辆越野车。随后,他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说,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子弹穿透了我的右耳上部”,特勤局官员表示他现在是安全的。

其他官员随后让所有人离开,于是,数以万计为了特朗普而来、为了这次集会流汗等待了数小时的人们,在一片震惊和迷茫中走向出口。


“我到现在还很震惊,”来自匹兹堡的儿童保育员、48岁的蒂奥娜·埃文斯说,她把参加集会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观众们回到自己的卡车和轿车上,相互比对自己刚刚的经历,有的人讲述了凶险的传言,有的则表示自己在混乱中什么也没看到。

枪击事件发生近一个小时后,场地已经清空,出城的交通也有所缓和,但站在入口外的巴尔加斯仍心有余悸。

“我爱特朗普,我关心特朗普,我担心他的生命安全,”他说。“我最害怕的就是让他们得逞了。”


谢选骏指出:果不其然!特兰普受到了攻击就是“美国受到了攻击”!这不就是说,内战的枪声已经开打了吗?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响起来了!


《特朗普遇刺后目前“安全”,枪手嫌疑人被击毙》(《纽约时报》2024年7月14日)报道:


美国特勤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前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周六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的竞选集会开始几分钟后遭遇枪击,一名集会参与者和一名枪手嫌疑人死亡,另有两名观众受重伤。

官员表示,该事件正在作为暗杀企图被调查。特朗普被紧急送下舞台,耳朵周围流血,他后来在其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的一篇帖子中表示,他“被一颗子弹击中,子弹穿透了我的右耳上部”。

拜登总统在事件发生后发表了简短的电视声明,谴责暴力行为“令人发指”。


以下是其他需要了解的信息:


1、这张带有标注的照片显示,周六,在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集会上,一枚看起来是子弹的物体从特朗普身边飞过。

2、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中感谢执法人员对枪击事件的快速反应,并向遇难观众的家人表示哀悼。他在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我立刻就知道出了问题,因为我听到了一阵嗖嗖声,枪声响起,立刻感觉到有子弹穿过皮肤。出了好多血,所以我当时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特勤局和其他执法机构尚未公开证实特朗普耳朵中枪,只说有人开枪,且前总统目前“安全”。

3、拜登对特朗普得以迅速撤离表达了庆幸之情,并表示“美国容不得这种暴力行为”。他还说他试图与特朗普取得联系。拜登的竞选团队在周六晚上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暂停“所有对外宣传沟通”,并正在努力“尽快撤下我们的电视广告”。此举反映出在总统候选人可能遭遇暗杀的危机爆发之际,人们希望将政治放在一边。

4、特勤局发言人安瑟尼·古列尔米表示,嫌疑枪手“朝舞台开了数枪”,并处于集会场地外的“高处”。参加特朗普竞选集会的人必须接受安全检查,他们的随身物品也要接受检查,以免有人带入武器。情况允许的话,执法人员也通常会驻扎在附近的屋顶上。

5、特朗普的演讲刚开始几分钟,他向支持者展示一份有关边境口岸的数字图表,这时两阵枪声响起。他迅速开始躲避,人群发出尖叫。他随后被特勤局特工匆忙护送下舞台。在他被护送到车队的过程中,脸上和右耳上满是鲜血的特朗普挥舞着拳头,向人群做出拒不屈服的姿态。他离开后,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官员将某人带离舞台左侧的看台。

6、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民主党人乔希·夏皮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已经听取了情况报告,州警方正在现场与联邦警方合作。联邦调查局宣布将在特勤局、州和地方执法机构的协助下领导调查。

7、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迅速谴责了他们认为明显的政治暴力行为。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克·舒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对宾夕法尼亚州特朗普集会上发生的事件感到震惊,并欣慰地得知前总统特朗普现在是安全的。”2017年遭到枪击的众议院共和党二号人物、众议员史蒂夫·斯卡利斯表示,“政治暴力永远没有容身之地。”

8、根据特朗普竞选团队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官员发表的声明,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将按计划从周一开始在密尔沃基举行,特朗普将在会议上被正式提名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


谢选骏指出:人说“特朗普遇刺后目前“安全”,枪手嫌疑人被击毙”——我说这下可就死无对证了!于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了武器的批判!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响起来了!


《川普遭枪击 刺杀川普枪手照片曝光 首投族+共和党员 凶嫌父:不知儿搞什么鬼》(编译卢思纶/即时报导 2024-07-14)报道: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涉嫌刺杀川普的20岁枪手库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是登记在册的共和党员,但疑似曾在2021年捐过15美元给民主党阵营团体。


消息指出,库鲁克斯住在宾州匹兹堡(Pittsburgh )近郊的自治市伯特利公园(Bethel Park),位于川普造势现场以南35英里(约56公里)。


根据当地媒体报导,库鲁克斯2022年毕业于伯特利公园高中(Bethel Park High School)。


Rifle used in Trump assassination attempt belong to shooter Thomas Matthew Crooks’ father: report https://t.co/ZRXkYDPoGT pic.twitter.com/DyjUKSoSZg— New York Post(@nypost) July 14, 2024

根据宾州选民数据库中名单,库鲁克斯是登记在册的共和党员,该名单与他的姓名、年龄和伯特利公园地址相吻合,执法人员13日晚间正在搜索该地址。


今年总统选举将是库鲁克斯首次达到投票年龄。


除此之外,根据联邦选举委员会纪录,2021年1月,一位名为汤玛斯.库鲁克斯(Thomas Crooks)的捐款人,曾经捐了15美元给民主党阵营团体「进步投票率计划」(Progressive Turnout Project)。


CNN采访库鲁克斯父亲马修(Matthew Crooks),他说还在努力消化儿子「究竟在搞什么鬼」,不过「或等到和执法人员谈过以后」再发言。


谢选骏指出: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可是从共和党内发出的!拜登老头可以松一口气了。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响起来了……Fight.Fight.Fight.——内战的枪声响起来了!

谢选骏:成吉思汗本来就是妓院的祖宗


《蒙古国,成了简单粗暴的韩国男人猎艳天堂》(最华人 2024-06-19)报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及蒙古国,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便是这样的景象。


可如今,世道变了。风吹草低时见到的,不一定是牛羊,也可能是韩国男人。


据蒙古国旅游局统计,自2015年以来,每天至少有100名韩国男人入境。


即便两国相隔数千公里,往返航班两天才轮得上一次。


如此折腾,当然不是为了撸羊肉串,他们的目的简单粗暴,那就是女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进行过专项调查,2012年时,总人口仅为280万的蒙古国,其中女性性工作者就有近2万名。她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千里迢迢来此买春的韩国男人。


“蒙古国的女人对于韩国男人,就像禁果对于处男。”


在乌兰巴托机场工作的一位空姐,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诞生过成吉思汗这样的雄主,也曾凭借快马弯刀扬威天下,为什么沦落成了这样?


金钱不是万恶之源,贫穷才是。


令数以万计的女性放弃尊严,罪魁祸首就是蒙古国那令人崩溃的贫穷。


尽管占据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可蒙古国的地理环境,实在一言难尽。


高纬度、高海拔,再加上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导致这里有着明显的大陆性气候,要么连月无雨,要么酷寒无边,宁古塔的犯人来了得跑路,狗看了都摇头。


● 干旱少雨的蒙古国


尤其是每年10月份入冬后的半年时间里,这里将会经历干旱和寒冷的双重考验,堪称人间炼狱。


最冷的时候,蒙古国的气温低至零下50℃,首都乌兰巴托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


如果说严寒还能通过房屋抵御,那么干旱造成的千里赤地,足以让人无处藏身。


● 蒙古国沙漠化严重


更悲催的是,原本年均降水量仅200毫米的蒙古国,降雨分布得还极其不均匀。


几乎所有的降雨都集中在东北区域,剩下90%的国土一年四季都位于荒漠地带,能赶上降雨的天数,屈指可数。


这种地方,注定提供不了足够的资源来养活人口。


既然农业看不到希望,那么工业强国是否可行?似乎也不行。


其实,蒙古倒也不是一无所有。据勘查,蒙古地下蕴藏的矿产种类已经超过80种,除了煤炭、铜、铁等常见的大宗商品外,还有稀土这样的战略级资源。


按理说,躺在这样的资源型国家,足以活得像中东土豪一样滋润。


可惜的是,蒙古既缺充足的开发资金,又缺合适的设备和专业人才,守着一堆金山却只能牧马放羊。


作为全球第二大内陆国,蒙古没有出海口,境内商品只能通过陆路或空中运输。


因此,即便有矿产出口,在刨除高额的运输成本后,剩下的那点儿利润,连温饱都没法解决。


农业、工业先天不足,蒙古所能仰仗的,也只剩下祖宗传承下来的畜牧业了。


● 羊和马,蒙古国的“硬通货”


问题是,再香的羊肉串也有吃腻的时候。当一群羊都换不了一部手机时,经济转型势在必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蒙古也只能与时俱进,推行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计划,引进外资聚集人口,举国之力打造中心城市。


在首都乌兰巴托,政府规划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项目,譬如修建酒店、轻轨、机场、高速公路,立交桥等,逐渐让这里成为整个国家最繁华的地方。


● 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


相比牧区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活,灯红酒绿的乌兰巴托,成了年轻人心中的天堂。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乌兰巴托。可在寒冷的环境和高昂的物价面前,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只能蜗居在低矮狭小的窝棚里,喝着低劣的烈酒取暖。


这些人里,不乏青春妙龄女性。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与窝棚毗邻的高楼里,有人推杯换盏,有人纵情笙歌。


作为首都,乌兰巴托是蒙古国当之无愧的CBD(中央商务区)。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3年乌兰巴托的GDP为100亿美元,整个蒙古国的GDP也仅为202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还不到1466亿元。


而与其同宗同源的内蒙古,2023年的GDP接近2.5万亿人民币,光是鄂尔多斯就接近5900亿元。


● 正在采矿的蒙古国矿工


一城秒杀一国,乌兰巴托乃至蒙古的经济有多衰,自行脑补。


虽然经济拉胯,当地房价却不低,均价8300元人民币(2024年1月数据),部分黄金地段甚至飙至2万元一平方米,而当地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


经济萎靡加上房价攀升,双重暴击下,乌兰巴托的就业机会肉眼可见地减少。


对于女性而言,生存尤为艰难。


历史上的外蒙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男女角色分工明确,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操持家务。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尽管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可许多女性根本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没有,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除此之外,性别比例的显著失衡,法制监管的缺失,也为色情肆虐提供了温床。


基于蒙古国粗放的产业结构,普通男性要么在苦寒的草原上放牧,要么在幽深的矿洞从事体力劳动。


落后的医疗、恶劣的工作环境,再加上当地盛行的酗酒习俗,使得他们的寿命远低于其他国家的男性。


据统计数据显示,蒙古国每五名女性里,就有一名寡妇。独自承担着照顾家庭重担的她们,想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除了色情行业,似乎也别无选择。


更何况,蒙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当年轻,且女性比男性多,由此也滋生出不少社会问题。


有的女性结婚却没有登记;也有女性生下孩子后将其抛弃;还有同母异父的私生子女组建家庭……


因此近几年,蒙古的主流媒体纷纷发文,宣扬“一夫多妻”的好处。部分激进分子甚至建议立法机构颁布法律,全面推行一夫多妻制。


在不少牧区,至今仍然保留着抢亲的传统习俗。


即便一个女人与别人订婚了,她依然可以在婚礼当天被抢走,成为别人的新娘。甚至在生活一段时间后,她还能再度被订婚者抢回去。


乱象丛生下,也有不少女性索性选择放飞自我。既然注定生活艰难,那为什么不趁年轻及时行乐呢?


如果说贫穷蒙昧是将蒙古国女人堕入色情行业的推手,那么异军突起的韩文化,无疑是一剂猛烈的催化剂。


进入21世纪后,娱乐荒漠化的蒙古国,让精明的韩国商人窥见了商机。


从2002年到2021年末,整个蒙古国境内韩式KTV和酒吧多达300多家。


● 在韩式酒吧里放纵的蒙古国青年


在娱乐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女孩脱下了传统长袍,学起了韩剧的时尚女孩,穿破洞牛仔裤、露脐装、打耳洞、戴耳钉、穿着超短裙;


当地反复播放的电视剧是韩剧;街头跑得最多的汽车是现代和起亚;大学生们最渴望的,是前往韩国留学……


随韩流前往的,还有一群中年韩国男人。他们几乎每月都会去一趟乌兰巴托,目的不言自明。


● 乌兰巴托某位被韩国人性虐后逃离魔爪的蒙古女孩


夜幕降临后,乌兰巴托的街头闪烁着璀璨的霓虹灯,预示着酒吧开始营业了。


酒吧门前,那些妖娆性感的女孩,早就练就了一双精准的识人慧眼,她们热情地搭讪着路过的韩国男性,往往只需要一杯酒就能确定对方的意向。


酒至半酣,老练的风月猎手便将女孩带往KTV或迪吧,直至深夜。


而那些低端的猎手,则会在棚户区附近徘徊,如果发现门口单放一双女鞋,就可以推门而入。


就连那些集镇上推销马奶酒的女推销员,也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性交易者。


她们手中的马奶酒远比市场价高昂,因为可以向顾客赠送“特殊服务”。


至于服务内容么,你懂的。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冬季来临前,当地供暖不足,那些为生活所迫的女性还会选择边境线上的司机作为客源。


2019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就曾披露,在蒙古国荒凉的边境地带,常有女性与货车司机交易,嫖资是40或者50升柴油。


● 在下水道中过冬的蒙古国妇女


对于她们而言,柴油不仅可以用以取暖,还能倒卖出去小赚一笔,性价比远超现金。


廉价的交易,彻底激发了韩国男人的荷尔蒙。那些留在蒙古的韩国人,主动充当起了皮条客,向国内鼓吹“性旅游”。


一位经验丰富的韩国嫖客,就曾公然炫耀:“乌兰巴托的夜生活,比首尔好玩多了,还便宜!”


猖獗的性交易,离不开韩国嫖客的推波助澜。


据《日本时报》调查显示,韩国男性在色情行业的人均消费为527美元,远超日本的370美元,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雄踞榜首。


这样的数据,不仅令世界其他200多个国家望尘莫及,还连带整个韩国蒙羞。


“作为韩国人,每当看到性饥渴的韩国人挤在一起时,我都感到非常尴尬。”定居在越南的一名韩国人就为此吐槽。


所以早在2004年,韩国时任总统卢武铉就推出了《性买卖特别法》。


法律规定,对于参与性交易的双方均处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5万元)以下的罚款。


可即便如此,也依然阻挡不了韩国人荷尔蒙的肆意宣泄。


与此同时,“色情大国”这顶帽子,也让不少有血性的蒙古国男青年忍无可忍。


● 在乌兰巴托的抗议者


2021年12月17日,因为一名女中学生被韩国人霸凌,5个蒙古国青年围殴韩国侨民,众多国民一度在韩国大使馆前示威抗议,差点引发了国际冲突。


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蒙古官方明知此举有损国际形象,可鉴于国内衰颓的经济局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这碗饭,实在太香了。


近二十年来,蒙古国因性旅游创造合法收益达50亿图格里克,非法收益800亿图格里克,折合1亿多人民币。


一个国家想要赢得世界的尊重,依仗的是科技与文化,靠色情行业维系经济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


或许,蒙古国政府正是出于这层考虑,最近通过了一项“草原之路”的计划。


● 全球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位于乌兰巴托境内


根据这项计划,从2025年起,全国将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并连接中俄地区的铁路、油路、天然气管道,加强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经济联系,以光复先祖成吉思汗创下的盛世荣光。


能否如愿,只能问长生天了。


网民嚎叫:


welgoindco 发表评论于 2024-06-20 08:52:59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4-06-19 09:53:11


可以想象,土共建国是和苏联有秘密协议的,其中之一就是以出卖蒙古为代价。否则,民国造成蒙古的独立,土共一定会口诛笔伐,这是推翻民国合法性的最好理由。土共建政后接待第一个国事访问就是蒙古,迫不及待溢于言表。

jifeng2023 发表评论于 2024-06-19 21:02:12

人穷志短,一块钱难倒英雄汉。蒙古曾经驰骋欧亚,短时间内成立一个大帝国,统治了无数民族和土地。如今沦落到如此地步,只能怨自己的选择。

dengzc1971 发表评论于 2024-06-19 18:51:38

高丽曾是蒙古的驸马国,现在风水轮回。


谢选骏指出:人说“蒙古国成了简单粗暴的韩国男人猎艳天堂”——我看成吉思汗本来就是妓院的祖宗,“从2025年起,全国将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并连接中俄地区的铁路、油路、天然气管道,加强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经济联系”,其结果就是繁荣娼盛,光复其先祖成吉思汗创下的蒙古大妓院。


谢选骏:美国大选是”原罪的竞赛“

《“谁说我必输无疑?”拜登姿态坚决,拒不退选》(SHANE GOLDMACHER, LISA LERER, REID J. EPSTEIN 2024年7月12日)报道:


几天前,拜登总统刚刚说过只有“全能天主”能让他退出竞选,周四晚的一场受到密切关注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勾勒出了一个没那么虚无缥缈的场景:他的顾问们需要向他证明此次必输无疑才行。

但当他俯身靠近话筒,用低语来强调他拒不服从的姿态时,拜登明确表示,他不认为他们能做到。

“没人这么说,”他说。“没有民调这么说。”

他似乎先是开启了选择另一种方案的可能性,然后立刻将其否决了。当然“别的人也能打败特朗普,”他说,但要“从零开始”太困难了。


总统在辩论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总的来说呈现出他具备能力,虽然其表现算不上令人鼓舞。然而这是否足以止住民主党眼下的支持者流失,尚不得而知,这样的流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大出血。在他走下舞台几分钟后,仍然不断有民主党的国会议员站出来吁请他退出。

“我相信我最有资格执政,”拜登说,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用反对者的声音来推动自己反败为胜的叙事。“我认为我是最有机会获胜的。”

这场持续一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事关重大,基本上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这是在因辩论会表现不佳导致竞选形势急剧恶化后拜登第一次有这样的露面。此前他身边的人纷纷开始谈论如何说服他退出,他的竞选团队做了一项调研,想测试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的机会有多大,但拜登坚称不会走到那一步。


周四,拜登屡次表达他对那些受雇于他的助手越来越强烈的不满,他直言幕僚把日程表排得过满,并隐晦地说近来一些有关他的竞选的报道也难辞其咎。

这是拜登本年度的第一场独自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到了发布会结束之时,对于他的稳定表现,似乎共和党人比民主党人还要满意,他们希望拜登能咬牙挺过去。民主党内许多人担心,从现在起一直到11月,拜登的每一次未经事先安排的露面,都将令人神经紧绷。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民主党问题,而是一个乔·拜登问题,”曾任贝拉克·奥巴马总统的竞选顾问的皮特·吉安格雷科说,他担心拜登无法传达一种能打击到前总统特朗普的讯息。“他没法给出能治愈疾病的药物,因为大家关心的永远是他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曾参加过总统竞选工作——包括佛罗里达州州长罗恩·德桑蒂斯去年的竞选——的共和党策略师戴维·伯延斯基说,民主党人“陷在了泥里”。

“他们现在有一个在任总统,但无法取得连任,甚至无法向公众证明他可以有效地完成工作,”他说,“但情况的严重程度显然还不足以促使民主党的权力掮客想除掉他。”

一些民主党人希望他能以前议长南希·佩洛西为榜样——她曾在拜登说已经做出决定几天后,尖锐地表示他还需要做出决定——同为耄耋老人,她按照自己的节奏优雅地为下一代领导人让路。

拜登很快驳斥了党内议论纷纷的年老退化问题。当记者提出,他已经承认自己在81岁的年龄面临局限时,他仿佛难以置信地反驳说:“我承认自己有局限?”

然而,尽管对关于他需要更早睡的报道不以为然,他证实自己确实需要更多休息。“对我来说,更明智的做法是让自己放慢节奏,”他在谈论的是一份很少有休息机会的工作。

他试图将自己的年岁美化成一种优势,使用了盟友们希望他在辩论中发表的那种事先准备好的观点。


“年龄的唯一作用就是帮助你——如果你留心观察,它会给人带来一点智慧,”拜登说。

辩论后产生的问题是,现在每个人都在密切关注,放大他的每一次口齿不清和错误。

这次新闻发布会远非完美无瑕。拜登的第一个回答就出现了失误,他说“特朗普副总统”,而不是卡玛拉·哈里斯副总统。他不止一次说话磕磕绊绊。“听着,各位,这是——嗯,不管怎么说,”他说。

但他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轻松地谈起复杂的外交事务——加沙冲突以及中俄关系——没有像两周前的辩论中那样断断续续。这样的流畅程度,至少使得推翻这位仍想参选的现任总统变得困难了些。

拜登对自己的成就很自豪,甚至有些不容置疑的意思。在谴责“精英们”联手反对他的几天后,拜登又引用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精英们对他的赞扬。“给我找一个说我们做得不好的经济学家,一个主流经济学家,”他说。

“我该怎么说才不会听起来显得对自己太有利呢?”拜登还一度大声问道。


他话音刚落,又有倒戈发生。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康涅狄格州众议员吉姆·希姆斯成为最新一位呼吁拜登下台的议员。他说:“我们必须选出最强的候选人。


不久,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斯科特·彼得斯和伊利诺伊州众议员埃里克·索伦森也加入了他的行列,成为第18位呼吁拜登退出竞选的国会民主党人。

拜登在新闻发布会上,以及他的竞选团队在周四早些时候的一份备忘录中都表示,现在应该放下那场辩论,团结起来支持他。他们表示,竞选策略方面几乎没有变化,这场竞选仍可能是对特朗普以及他在第二任期可能会做什么事情的全民公投。

“帮助唐纳德·特朗普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他的大会上都在讨论我们的提名过程,而不是将在密尔沃基登场的‘恢复美国伟大荣光’极端主义,”这份由竞选主席詹妮弗·奥马利·狄龙和竞选经理朱莉·查韦斯·罗德里格斯签署的备忘录中写道。

新闻发布会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种奇怪的两党一致,共和党人和白宫助手都在欢庆拜登的表现——尽管原因截然不同。


“乔·拜登表现出众。卷土重来。”希望成为国务卿的特朗普忠实支持者理查德·格雷内尔在一篇充满讽刺的帖子中写道。

“今晚,拜登总统表现出了博学多才,他引人瞩目、能力出众,”来自拜登家乡特拉华州的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说。“没有人比乔·拜登更有能力领导我们的国家前进。”

民主党人要求拜登做更多的事情来安抚公众——大约四分之三的人认为他年纪太大,无法有效地完成总统工作——他的下一个考验是在周一接受NBC新闻的莱斯特·霍尔特的对面采访,这次采访将与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天晚上同时进行。

拜登周四说的最后三个字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过去两周来人们对他过度关注的状况,他呼吁人们开始关注他的对手。

“听他说,”拜登在谈到特朗普时说。


谢选骏指出:“谁说我必输无疑?”拜登姿态坚决,拒不退选——我看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原罪。他还搬出了上帝作为掩护,真是匪夷所思!


《北约峰会:关键之夜拜登“连环口误”再成焦点,被质问能否应对习近平普京》(2024年7月12日 BBC)报道:


华盛顿当地时间周四(7月11日)晚的北约峰会,拜登赌上了一切——他的总统职位、连任希望甚至政治生涯。


在整整一小时没有提词机的记者会上,这位81岁老人驳斥了满场记者的质疑,强调自己是“最有资格选总统的人”,健康良好,并强调他不是在为自己的政治遗产而战,而是要完成他在2021年就职时就开始做的工作。


他说:“如果我慢下脚步,没法完成工作,那我就不应该继续做下去。但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这一点。”


尴尬的是,他很快被自己的数次极度尴尬的口误打脸。


他首先在北约峰会上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为“普京”,他说:“现在,我想把时间交给乌克兰总统,他既有勇气又有决心,各位先生女士,普京总统。”


在场人士惊讶不已,他立刻更正说:“普京总统?我们将击败普京。泽连斯基总统。我很专注于击败普京。”


其后在记者会上,被问及他现在的搭档、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卡马拉·哈里斯)能否成为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人选时,拜登又误称自己的副手为“特朗普副总统”说:“听着,如果她没有资格担任总统,我就不会选择特朗普副总统。”这引起在场记者低声议论,但拜登没有注意到自己口误。


特朗普立即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揶揄说:“做得好!”


在回应有关乌克兰武器管道的问题时,拜登再度失误,搞混总司令(commander in chief)和参谋长(chiefs of staff)。前者是他本人作为总统的头衔。他说:“因此,我们的军队正在努力听从我的总司令,我的、我的、我的军队参谋长的建议。”


记者会结束后,随即再有几名民主党国会议员公开促请拜登退选,包括康涅狄格州的吉姆·海姆斯(Jim Himes)、加州的斯科特·彼得斯(Scott Peters)和伊利诺伊州的埃里克·索伦森(Eric Sorensen)。


海姆斯说:“拜登的公共服务记录无与伦比。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作为一位伟大的总统,他的政治影响力是稳固的……面对特朗普许下的恐怖承诺,他绝不能拿这些影响力、这些成就和美国民主冒险。”


“2024年的选举将决定美国民主的未来,我们必须推出最强大的候选人,来应对特朗普承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威权主义威胁。而我不再相信那是拜登。我希望他一如既往、信守承诺,优先考虑我们的国家,让位给新一代的领袖。”


海姆斯是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排名第一的民主党人,也是康涅狄格州首位敦促拜登让位的议员。


此前,该党已有十几名议员发出这样的呼吁。但仍有部分民主党人为拜登护航。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哈里森(Jaime Harrison)在北约峰会记者会后对MSNBC表示,应专注于未来的工作,停止对拜登的口误吹毛求疵,“有时候,我甚至记不住我孩子的名字,因为我太累了”。


曾呼吁拜登退出的资深民主党人、前住房及城市发展部长卡斯特罗(Julian Castro)则表示,拜登在“重要的媒体时刻”上,“很好地讲述了他在调集盟友和保护北约方面取得的成功”。


拜登在记者会上重申,自己不需要认知测试,指如果他看了“两个或七个医生”,批评者也不会满意。


他说竞选活动才刚开始,有信心在11月的大选中击败特朗普。


拜登需要取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的正式提名,才能成为该党总统候选人。他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民主党代表有改变主意的自由,但强调自己有压倒性的支持,党代表想换人“这不会发生”。


他说,如果数据表明他无法获胜,他会考虑辞职,但目前的民调仍然显示这场竞选势均力敌。


他在这方面确实站得住脚,周四稍早发布的Ipsos调查显示,拜登仅落后特朗普一个百分点。尽管两位参选人自年初起经历了各种戏剧性事件,他们的支持率仍相当稳定。


但民调结果未能平息民主党政客和金主们的恐慌。


据报道,有党内人士正等待北约峰会结束,才表达自己的担忧,甚至拜登的竞选团队中,也有人密谋让他们的参选人退出。


随着周四的北约峰会落幕,拜登下周一会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主持莱斯特·赫特(Lester Holt)的采访,将是这位81岁总统面对的另一挑战。


在这场备受关注的记者会上,拜登还被问到了关于普京和习近平的问题。


一位记者问他,是否能够在未来几年里和普京及习近平交涉?


拜登回答说,自己跟习近平打交道的时间比任何其他人更多。包括担任副总统时期,自己已经和习近平共处过超过90小时。


他随后似乎尝试转变话题,开始谈论几个其它的外交政策。


一位记者再次问,如果你再次当选,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在之后的两到三年里对付这两位领导人。


“我现在就已经准备好应对他们,未来三年也是(准备好了)。”拜登答。


“你看,就像我说过的那样,我正在和习打交道。我和他直接联系。”


“我没有理由现在就和普京交谈,”他补充说,原因是普京没有表现出“改变他的行为”的意愿。


“没有哪一位领导人是我没有准备好应对的。”他说,“除非普京准备好改变他的行为,我才会和他对话。”


谢选骏指出:人说——北约峰会:关键之夜拜登“连环口误”再成焦点,被质问能否应对习近平普京。我看拜登拒绝承认自己得了帕金森症,难怪他一味袒护隐瞒病情的国防部长……如果拜登胆敢开除这个撒谎的家伙,他势必鱼死网破,揭露拜登也是一个重症病人!由此看来,美国大选体现了人的原罪——共和党推出了一个确定的罪犯作为总统候选人,民主党推出了一个可疑的病人作为总统候选人。呜呼哀哉,美国无人乎!可悲的是, 美国大选不仅体现了人的原罪,而且,简直就是“原罪的竞赛”!


谢选骏:中世纪的犹太恐怖传言都被证实了嗎

《以色列发明令人乍舌的杀人模式 打开潘多拉魔盒…》(港媒 2024-09-19)報道: 加沙的大规模流血还未结束,以色列又在黎巴嫩开启新战争行动。不同于在加沙用飞机大炮杀人,在黎巴嫩,以色列发明了一种更令人乍舌的新杀人模式。 9月17日,上千名黎巴嫩真主党成员携带的传呼器于下午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