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9月13日星期五

谢选骏:尼采本人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伪造者

《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2023-04-16 莫里斯·布朗肖)報道:


反思虚无主义


今天,尼采怎么样?这个问题首先是轶事性质的:它关注历史,关注历史的微小细节。它也和尼采的德法两国的阐释者及其阐释有关。请注意,问题一如既往地涉及这些最为重要的名字:雅斯贝尔斯(Jaspers),海德格尔,卢卡奇(Lukács),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巴塔耶(Bataille),让·瓦尔(Jean Wahl);最近则有德国的芬克(Eugen Fink),以及法国的福柯(Foucault),德勒兹(Deleuze)和克罗索斯基(Pierre Klossowski)。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为什么保持着历史、政治和文学之全部活力的虚无主义思想——甚至是由于接受了时间的检验——看上去近乎天真,并且就像是一个“更好”时代的仍然平静的梦。


《无尽的谈话》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尉光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


通过出版一套新版的尼采并揭示其产生的条件,卡尔·施勒希塔(Karl Schlechta)引起了一阵巨大的轰动。他以一种含混的方式讲述了人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但他提供了之前一直缺乏的证据。当他1934年进入尼采档案馆,编纂一个评述性的版本时,他几乎没有预见那等待他的东西。尼采一直被交给了谎言,那些谎言是有意识的、果断的,有时还是精妙的。它们从一种以反犹为目的的自由思想的使用,走向了伪宗教的野心所组建的一套沉重的神话学的虚构。但“真正”的尼采,随同一大堆未公开的文献,静静地睡在了一座房子里,而统治这座房子的,乃是一种为了获利而毫无顾虑地自我炫耀的需要。为了努力进入尼采,施勒希塔不得不踏入“母狮的巢穴”,也就是接近尼采那致命的妹妹:她毫不迟疑地把她哥哥的旗帜挂到希勒特的千年帝国的城墙上,并在她的巢穴里接待最受欢迎的客人,“当时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学者们(在他们中间,施勒希塔不是唯一一个没有成见地提出或准备出版尼采之全部作品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与其说是心平气和的哲学家,不如说是同流合污的共谋者。


《灾异的书写》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魏舒 吴博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


这一阴险的,却过分简单和肤浅的篡改,和一切政治的篡改一样(希勒特对尼采没有任何的概念并且也不关心他),只怀有一种平庸的趣味,如果那还不算一种支撑作品本身,并且演化了三十余年的更为严重的篡改之结果。


从1895年起,福尔斯特-尼采(Forster-Nietzsche)夫人就从她母亲那里获得了有关这些文稿的一切权利,甚至是财务的权利;并且,她精力充沛地开采这些文稿所构成的思想的巨大遗产。首先,她遣散了她哥哥的所有真正的朋友并热衷于让他们心生疑虑,只把软弱的彼得·加斯特(Peter Gast)留在身边,后者作为唯一一个能够辨认字迹潦草的手稿的人,勉强成为了她勃勃野心的工匠。霍尔讷弗(Horneffer)博士,作为曾和她还有彼得·加斯特合作过的人之一,已在1906年披露,她迫使他们在不合理的条件下工作。未发表的文本量是巨大的,在一切出版的尝试之前,首先应该关注的事情至少是对它们进行通读和誊写,但这要求太多的时间。有必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并且越多越好:对金钱的需要,对夸耀的喜好,对借着这个不得不变得时髦的伟大名字来获得名望的狂热渴求,让她片刻不息。


《来自别处的声音》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方琳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1


但她想要更多。她最关心的事情是把尼采变成一个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家,并用一篇核心的作品来充实他的著作。在那作品里,他的所有肯定性的论断都会在一个系统的组织中找到它们的位置。由于这样的作品并不存在,她便使用了一个标题和计划——这是从其他几个标题和计划中挑选出来的——并要求她的合作者,把各式各样的笔记本当中提取的大量遗稿性质的手记——其中有许多重复了尼采从他之前发表的作品中分出来的文本——看似随机地注入这个框架。由此诞生了《强力意志》(La Volonté de puissance):第一版由483条格言构成,第二版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有1067条——这部作品,部分地得益于其标题的光芒,事实上,最终把它自身强行打造为现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


《等待,遗忘》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骜龙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0


所以,《强力意志》不是尼采的书。它是一部由编纂者伪造的书,它是一部伪作。因为在贯穿着万千思绪的岁月里,尼采所不时地写下的,既没有秩序也没有体系的东西,如今向我们呈现为一部他曾如此准备和打算的系统化作品的材料。施勒希塔已经表明,这样的伪造是任意的,并且它所采取的次序也是不合理的。它把一堆偶然的笔记放到我们面前,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从那些笔记中创造出一个整体。唯一忠实的呈现方式包括废除之前的编纂者发明的材料排序,并通过遵循手稿自身的编年顺序,来恢复其原本的状态。这就是施勒希塔所尝试的事情,但他的方法仍然可以批评。尼采《作品集》(OEuvres)是在施勒希塔的监督下出版的,在其第三卷里,我们第一次忘了:这部伟大的伪作,曾由一种暴力的行为所创造,并且,对一种本质地不可把握的思想的意识形态诱骗,也曾在它的周围被组织起来。


《黑暗托马》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林长杰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6


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为什么这个在探究中把正直看得最重的心灵,让自己遭到了操纵。虽然他已提前抗议过,他说:“尤其不要把我与他人混为一谈……”“我往往被误认为别的某个人,让我免受这样的混淆,就是帮我一个大忙。”但他还说:“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都比害怕被误解更害怕被理解。”那种(不无善意地)允许一份汇编将自身强行打造为本质作品的诡计,源于何处?它源于偏见,并且首先源于这样的偏见,即声称没有一部庞大的系统化的作品,就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当然,福尔斯特-尼采夫人已经表明,她不能够把握这样一种思想的尺度,因为她希望这样一种思想在一部极为牢固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在她看来因其过分文学的形式而显得琐碎的书中得到表达,仿佛尼采的思考和书写的方式在原则上还不是断片的。关于这个问题,施勒希塔写下了一些某种程度上恰当的评论:尼采拥有几乎无限丰富的精确观念,这些观念是分散的,可以严格地加以表达的,每个观念都以一种微小的有机体的方式活着。所有这些思想的十分松散的统一处在了一个秘密的整体之意图里,而那样的意图往往只对尼采一个人呈现:那是一种隐秘的、折磨人的在场。各个文本中指引文本的可以察觉的某一方向表达了这点。但由于一个“标题”的引力,这些有机体有时恰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达成统一,并反过来把生命赋予那个更大的整体。这个过程被极为迅速地完成:仿佛是由一种过分饱和的海水的晶体化的分泌物构成,作品瞬间变为了可见的和在场的。这样的结晶化往往没有发生。如果一个计划遭到了抛弃,这不妨碍它在多年后重现,哪怕其他的作品已经使用了那曾用来预想这个作品的材料。这便是《强力意志》的情形:它曾在《善恶的彼岸》(Par-delà le bien et le mal)的封面上得到宣告,后因生命末年的“争议”之作而遭到了抛弃。(我无论如何会在后面提出一种有关“断片书写”的完全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更好地明白了,当编纂者如此随便地取代尼采的位置,并在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用汇编的粗糙作品替换了结晶化的创造性过程时,他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缺乏严谨,还有敏锐。同样,为了宣扬他的哲学,他们声称要确立一部他时刻在想,却没有时间来完成的主导作品。遗稿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牵强附会在所难免,甚至没法辩解——除非,在我看来,有这样的情形:即尼采自己有时也屈从普遍的偏见,并且,就像是受够了断片的要求一样。当他想要自己被人更好地理解时,他似乎情不自禁地用一种更为传统的语言和一种更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至少他曾这样说过,并且人们也把他的话当回事。这是他的责任了。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夏可君 尉光吉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05


《强力意志》不是尼采的书,但书中的每一个中心思想都以一种和生前出现的那些作品一样丰富,一样深刻,并且更为灵活的方式得到了表达。如果《强力意志》用这样一种权力肯定了自身,那么,这恰恰是因为,这本不属于尼采,却同样被他认可的书,得出了种种成功的断定,并且它的形式让这些断定变得更容易理解,乃至于允许尼采的传奇逐渐地给它强加一种简单化的阐释。施勒希塔说,几乎所有遗留的写作都缺乏第二个声音,那个在尼采内心的秘密对话中显得如此宝贵的声音。它们让一切变得更为野蛮,更为简单,由此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判断本身自然过于简单。但尼采的确是我们给作品施加的一种过度之趣味的牺牲品,并且,他的作品不是通过生命,而是通过其作者的死亡才落入了我们的占有。多么奇怪啊,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文学荣耀竟应诞生于完全遗留的作品:卡夫卡、西蒙娜·薇依、霍普金斯,或者诞生于部分遗留的作品,如荷尔德林、兰波(Rimbaud)、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特拉克尔(Trakl)、穆齐尔(Musil),以及,一种更为残酷的意义上的尼采。一个人会向作家建议:什么也别留下,把你不希望看到的东西统统毁掉吧;不要软弱,不要信任任何人,因为你有朝一日必遭背叛。在尼采的例子里,疯狂把他唐突地交给了其他人,把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书写交给了黑夜,但恰恰是疯狂把一种令人惊异的价值和一种虚假的黑夜的光辉赋予了他幸存的言词,仿佛这些言词持有他为之发疯的秘密和真理。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偏见聚到了一起,让那个不是尼采本人留下的尼采在他身上占得上风:首先是认为,他成功地把一种能够产生影响的教条化表达给予了他的思想;其次是认为,这种哲学超越了洞察力和理性,用一种从坟墓里传来的声音的先知般的权威,以命运的名义对我们说话。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潘怡帆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6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2月20日在巴黎去世,终年95岁。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布朗肖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死亡的停止》、《文学空间》、《未来之书》、《无限的谈话》、《等待,遗忘》等,《黑暗的托马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布朗肖是一个孤独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比较艰涩,不大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为人也比较低调,不太愿意接受传媒的采访,所以许多读者都对他不太了解。法国《解放报》评论说:“他是杜拉斯、勒维纳斯、莱里斯那一代作家中的最后一员。”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


原标题:《布朗肖:尼采致命的妹妹毫不迟疑地把哥哥的旗帜,挂到希勒特的千年帝国城墙上 | 纯粹阅读》


谢选骏指出:人問——“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我看——這是因爲,尼采本人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伪造者!尼采既然可以僞造有關“上帝已死”的胡説,那就等於授權給了一切人等一個權利——可以任意解釋他的瘋狂。

谢选骏:尼采本人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伪造者

《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2023-04-16 莫里斯·布朗肖)報道:

反思虚无主义

今天,尼采怎么样?这个问题首先是轶事性质的:它关注历史,关注历史的微小细节。它也和尼采的德法两国的阐释者及其阐释有关。请注意,问题一如既往地涉及这些最为重要的名字:雅斯贝尔斯(Jaspers),海德格尔,卢卡奇(Lukács),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巴塔耶(Bataille),让·瓦尔(Jean Wahl);最近则有德国的芬克(Eugen Fink),以及法国的福柯(Foucault),德勒兹(Deleuze)和克罗索斯基(Pierre Klossowski)。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为什么保持着历史、政治和文学之全部活力的虚无主义思想——甚至是由于接受了时间的检验——看上去近乎天真,并且就像是一个“更好”时代的仍然平静的梦。

《无尽的谈话》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尉光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

通过出版一套新版的尼采并揭示其产生的条件,卡尔·施勒希塔(Karl Schlechta)引起了一阵巨大的轰动。他以一种含混的方式讲述了人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但他提供了之前一直缺乏的证据。当他1934年进入尼采档案馆,编纂一个评述性的版本时,他几乎没有预见那等待他的东西。尼采一直被交给了谎言,那些谎言是有意识的、果断的,有时还是精妙的。它们从一种以反犹为目的的自由思想的使用,走向了伪宗教的野心所组建的一套沉重的神话学的虚构。但“真正”的尼采,随同一大堆未公开的文献,静静地睡在了一座房子里,而统治这座房子的,乃是一种为了获利而毫无顾虑地自我炫耀的需要。为了努力进入尼采,施勒希塔不得不踏入“母狮的巢穴”,也就是接近尼采那致命的妹妹:她毫不迟疑地把她哥哥的旗帜挂到希勒特的千年帝国的城墙上,并在她的巢穴里接待最受欢迎的客人,“当时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学者们(在他们中间,施勒希塔不是唯一一个没有成见地提出或准备出版尼采之全部作品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与其说是心平气和的哲学家,不如说是同流合污的共谋者。

《灾异的书写》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魏舒 吴博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9

这一阴险的,却过分简单和肤浅的篡改,和一切政治的篡改一样(希勒特对尼采没有任何的概念并且也不关心他),只怀有一种平庸的趣味,如果那还不算一种支撑作品本身,并且演化了三十余年的更为严重的篡改之结果。

从1895年起,福尔斯特-尼采(Forster-Nietzsche)夫人就从她母亲那里获得了有关这些文稿的一切权利,甚至是财务的权利;并且,她精力充沛地开采这些文稿所构成的思想的巨大遗产。首先,她遣散了她哥哥的所有真正的朋友并热衷于让他们心生疑虑,只把软弱的彼得·加斯特(Peter Gast)留在身边,后者作为唯一一个能够辨认字迹潦草的手稿的人,勉强成为了她勃勃野心的工匠。霍尔讷弗(Horneffer)博士,作为曾和她还有彼得·加斯特合作过的人之一,已在1906年披露,她迫使他们在不合理的条件下工作。未发表的文本量是巨大的,在一切出版的尝试之前,首先应该关注的事情至少是对它们进行通读和誊写,但这要求太多的时间。有必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并且越多越好:对金钱的需要,对夸耀的喜好,对借着这个不得不变得时髦的伟大名字来获得名望的狂热渴求,让她片刻不息。

《来自别处的声音》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方琳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01

但她想要更多。她最关心的事情是把尼采变成一个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家,并用一篇核心的作品来充实他的著作。在那作品里,他的所有肯定性的论断都会在一个系统的组织中找到它们的位置。由于这样的作品并不存在,她便使用了一个标题和计划——这是从其他几个标题和计划中挑选出来的——并要求她的合作者,把各式各样的笔记本当中提取的大量遗稿性质的手记——其中有许多重复了尼采从他之前发表的作品中分出来的文本——看似随机地注入这个框架。由此诞生了《强力意志》(La Volonté de puissance):第一版由483条格言构成,第二版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有1067条——这部作品,部分地得益于其标题的光芒,事实上,最终把它自身强行打造为现时代的重要著作之一。

《等待,遗忘》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骜龙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0

所以,《强力意志》不是尼采的书。它是一部由编纂者伪造的书,它是一部伪作。因为在贯穿着万千思绪的岁月里,尼采所不时地写下的,既没有秩序也没有体系的东西,如今向我们呈现为一部他曾如此准备和打算的系统化作品的材料。施勒希塔已经表明,这样的伪造是任意的,并且它所采取的次序也是不合理的。它把一堆偶然的笔记放到我们面前,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从那些笔记中创造出一个整体。唯一忠实的呈现方式包括废除之前的编纂者发明的材料排序,并通过遵循手稿自身的编年顺序,来恢复其原本的状态。这就是施勒希塔所尝试的事情,但他的方法仍然可以批评。尼采《作品集》(OEuvres)是在施勒希塔的监督下出版的,在其第三卷里,我们第一次忘了:这部伟大的伪作,曾由一种暴力的行为所创造,并且,对一种本质地不可把握的思想的意识形态诱骗,也曾在它的周围被组织起来。

《黑暗托马》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林长杰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6

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为什么这个在探究中把正直看得最重的心灵,让自己遭到了操纵。虽然他已提前抗议过,他说:“尤其不要把我与他人混为一谈……”“我往往被误认为别的某个人,让我免受这样的混淆,就是帮我一个大忙。”但他还说:“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都比害怕被误解更害怕被理解。”那种(不无善意地)允许一份汇编将自身强行打造为本质作品的诡计,源于何处?它源于偏见,并且首先源于这样的偏见,即声称没有一部庞大的系统化的作品,就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当然,福尔斯特-尼采夫人已经表明,她不能够把握这样一种思想的尺度,因为她希望这样一种思想在一部极为牢固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在她看来因其过分文学的形式而显得琐碎的书中得到表达,仿佛尼采的思考和书写的方式在原则上还不是断片的。关于这个问题,施勒希塔写下了一些某种程度上恰当的评论:尼采拥有几乎无限丰富的精确观念,这些观念是分散的,可以严格地加以表达的,每个观念都以一种微小的有机体的方式活着。所有这些思想的十分松散的统一处在了一个秘密的整体之意图里,而那样的意图往往只对尼采一个人呈现:那是一种隐秘的、折磨人的在场。各个文本中指引文本的可以察觉的某一方向表达了这点。但由于一个“标题”的引力,这些有机体有时恰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达成统一,并反过来把生命赋予那个更大的整体。这个过程被极为迅速地完成:仿佛是由一种过分饱和的海水的晶体化的分泌物构成,作品瞬间变为了可见的和在场的。这样的结晶化往往没有发生。如果一个计划遭到了抛弃,这不妨碍它在多年后重现,哪怕其他的作品已经使用了那曾用来预想这个作品的材料。这便是《强力意志》的情形:它曾在《善恶的彼岸》(Par-delà le bien et le mal)的封面上得到宣告,后因生命末年的“争议”之作而遭到了抛弃。(我无论如何会在后面提出一种有关“断片书写”的完全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更好地明白了,当编纂者如此随便地取代尼采的位置,并在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用汇编的粗糙作品替换了结晶化的创造性过程时,他们在多大的程度上缺乏严谨,还有敏锐。同样,为了宣扬他的哲学,他们声称要确立一部他时刻在想,却没有时间来完成的主导作品。遗稿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牵强附会在所难免,甚至没法辩解——除非,在我看来,有这样的情形:即尼采自己有时也屈从普遍的偏见,并且,就像是受够了断片的要求一样。当他想要自己被人更好地理解时,他似乎情不自禁地用一种更为传统的语言和一种更为体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至少他曾这样说过,并且人们也把他的话当回事。这是他的责任了。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夏可君 尉光吉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05

《强力意志》不是尼采的书,但书中的每一个中心思想都以一种和生前出现的那些作品一样丰富,一样深刻,并且更为灵活的方式得到了表达。如果《强力意志》用这样一种权力肯定了自身,那么,这恰恰是因为,这本不属于尼采,却同样被他认可的书,得出了种种成功的断定,并且它的形式让这些断定变得更容易理解,乃至于允许尼采的传奇逐渐地给它强加一种简单化的阐释。施勒希塔说,几乎所有遗留的写作都缺乏第二个声音,那个在尼采内心的秘密对话中显得如此宝贵的声音。它们让一切变得更为野蛮,更为简单,由此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判断本身自然过于简单。但尼采的确是我们给作品施加的一种过度之趣味的牺牲品,并且,他的作品不是通过生命,而是通过其作者的死亡才落入了我们的占有。多么奇怪啊,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文学荣耀竟应诞生于完全遗留的作品:卡夫卡、西蒙娜·薇依、霍普金斯,或者诞生于部分遗留的作品,如荷尔德林、兰波(Rimbaud)、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特拉克尔(Trakl)、穆齐尔(Musil),以及,一种更为残酷的意义上的尼采。一个人会向作家建议:什么也别留下,把你不希望看到的东西统统毁掉吧;不要软弱,不要信任任何人,因为你有朝一日必遭背叛。在尼采的例子里,疯狂把他唐突地交给了其他人,把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书写交给了黑夜,但恰恰是疯狂把一种令人惊异的价值和一种虚假的黑夜的光辉赋予了他幸存的言词,仿佛这些言词持有他为之发疯的秘密和真理。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偏见聚到了一起,让那个不是尼采本人留下的尼采在他身上占得上风:首先是认为,他成功地把一种能够产生影响的教条化表达给予了他的思想;其次是认为,这种哲学超越了洞察力和理性,用一种从坟墓里传来的声音的先知般的权威,以命运的名义对我们说话。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潘怡帆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6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2月20日在巴黎去世,终年95岁。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布朗肖的作品很多,主要有《死亡的停止》、《文学空间》、《未来之书》、《无限的谈话》、《等待,遗忘》等,《黑暗的托马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布朗肖是一个孤独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比较艰涩,不大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为人也比较低调,不太愿意接受传媒的采访,所以许多读者都对他不太了解。法国《解放报》评论说:“他是杜拉斯、勒维纳斯、莱里斯那一代作家中的最后一员。”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

原标题:《布朗肖:尼采致命的妹妹毫不迟疑地把哥哥的旗帜,挂到希勒特的千年帝国城墙上 | 纯粹阅读》

谢选骏指出:人問——“为什么尼采的命运是落入伪造者之手”?我看——這是因爲,尼采本人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伪造者!尼采既然可以僞造有關“上帝已死”的胡説,那就等於授權給了一切人等一個權利——可以任意解釋他的瘋狂。所謂“ 尼采落入伪造者之手”,就是命運給他的現世報。因爲尼采本人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伪造者——他求仁得仁又何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