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谢选骏:中日一体化是最后解决方案

谢选骏:中日一体化是最后解决方案
——李缨不知道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
美国之音报道说一位旅日中国电影导演的新作《靖国神社》即将在日本公开放映。影片导演李缨强调纪录片的宗旨是希望人们从全新角度走进靖国神社,理性认识历史,而不是有人指责的“反日”宣传。日本历史学家指出,靖国神社的争议反映日本社会至今在历史认识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接受记者专访的李缨说,1989年来日以后在日常生活感受到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激起他创作冲动的是1997年他参加的一次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他说:“这是以否认南京大屠杀为目的的研讨会,会上放映了当年日军拍摄的一部题为《南京》的记录片。当出现日军进入南京城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场面时,全场一片掌声,这给我很大的刺激。”
李缨受到日本观众的掌声刺激而感到悲愤,说明他没有完全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因此无法理解日本人民对于中国的复杂感情。
因为在日本人心目中,侵华日军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收复他们祖国的失地。他们看到日军攻占南京,就像我们看到解放军进城一样。
首先,日本虽然是为了争夺东亚的主导权、步西方人的后尘侵入中国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殖民动机,但是他们和欧美人侵略中国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就比欧美人的侵略更为急切。我们不会忘记,在明朝末年丰臣秀吉就领导过一次入侵中国的行动,比努尔哈赤还早几十年。和那显然是对蒙古入侵的反击和模仿。因为日本人和欧美人侵略中国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就比欧美人的侵略更为急切。
其次,同样,日本入侵中国的理由也和满洲、蒙古有所不同。因为日本人汉化程度较高,虽然没有像越南、朝鲜那样直接采取汉姓,但是却间接采取了汉姓,这从丰臣秀吉和努尔哈赤的名字上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三百年后的爱新觉罗和东条英机的名字上看出来:“爱新觉罗”毫无汉意,“东条英机”则由半生不熟的汉意。这是满洲人和日本人的普遍区别。日本人在内心把黄河文明看作他们的精神故乡,他们并不把秦始皇、杨贵妃这些中国名人当作外国人,就像欧洲各国人民并不把凯撒和海伦当作外国人。
最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相继殖民中国将近千年之后,日本渐对中国渐生不臣之心,虽然这个千年之中,有明朝汉人复国的二百多年夹在中间,但还从丰臣秀吉的入侵行动来看,日本对中国的尊敬已经远远不及汉唐。在很大程度上,日本人已经把自己看作汉唐中国的传人,而把中国本土视为夷蛮化的野蛮之地,使他们可以随便出入的无主地带。这就是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见诸文字在《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记载年仅十六岁的孔子向郯子学习的故事。这年东方小国郯国〔今山东郯城西南〕的国君郯子来晋见鲁昭公。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问起少昊时代职官的情况,郯子是少昊后裔,所以详细进行了解答。孔子听到这件事,赶去求见郯子,请教了许多问题,获知许多闻所未闻的古史。事后孔子感叹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观点检讨七百年来日本的成功之处与中国的失败之处,并作一比较是有趣的:中国由于未能有效发扬中国文明的精魂──天子崇拜,被蒙古征服后一蹶不振、日趋没落了。而日本虽是“岛夷”却因此较少“历史因素”的沉淀与腐败,故能以其“独特的天皇制”吸纳并发展中国文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这里我们是否能反窥中国自己的世界命运呢?
所以日本人侵略中国有三个原因:
1、与西方争夺殖民地盘;
2、模仿蒙古、满洲入主中国;
3、“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以中国正统自居。
当出现日军进入南京城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场面时,日本观众全场一片掌声,这说明现在的日本人仍然像战前和战时一样,不把中国当作外国。例如日本人称呼日本本土为“内地”,而称呼台湾、朝鲜、中国为“外地”,而不是外国。
根据这种情况,中国和日本之间长期历史纷争的最后解决,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中日一体化。
日本侵华是日本领导下的中日一体化的巨大尝试,但是以失败告终。于是,历史不得不移向钟摆的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中国领导下的中日一体化。这需要一些时间,直到中国具有了领导日本的能力。那时日本自然会臣服的,就像今天他们臣服于美国一样。
这是消除中日之间一百多年来的紧张、对立、摩擦、战争的唯一方式,也就是“汉唐模式”。日本人可以放心,汉唐根本不需要侵略日本、占领日本。只有蒙古和美国才需要这么做。

**********************************

旅日中国导演靖国神社影片引争议

美国之音记者小玉/一位旅日中国电影导演的新作《靖国神社》即将在日本公开放映。影片导演李缨强调纪录片的宗旨是希望人们从全新角度走进靖国神社,理性认识历史,而不是有人指责的“反日”宣传。日本历史学家指出,靖国神社的争议反映日本社会至今在历史认识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接受记者专访的李缨说,1989年来日以后在日常生活感受到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激起他创作冲动的是1997年他参加的一次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他说:“这是以否认南京大屠杀为目的的研讨会,会上放映了当年日军拍摄的一部题为《南京》的记录片。当出现日军进入南京城举行升国旗仪式的场面时,全场一片掌声,这给我很大的刺激。”

*多层面含义*
日本老兵参拜靖国神社

李缨用“超出想象”描述他当时的心情。他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学术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他开始考虑把日本历次战争阵亡者作为“英灵”祭祀的靖国神社作为切入点,追寻其中多层面的含义。
经历10个春秋,李缨完成了纪录片《靖国神社》的制作。他希望这部影片让日本人、中国人以及世界以全新角度走进靖国神社,理性看待历史。
影片把焦距对准8月15日战败日,没有一句解说词,而只用镜头展示过去10年靖国神社的种种画面:一位老者长年累月精心制作“靖国刀;当年老兵重新穿上军装手举军旗参拜靖国神社;一名反对首相参拜的日本大学生在靖国神社遭人殴打,人们叫喊“中国人滚出去”;台湾原住民要求靖国神社归还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拉上战场的祖先灵位。
《靖国神社》纪录片曾经先后正式应邀参加了2007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和20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4月起将在东京和大阪公开放映。

*日议员批影片“反日”*
影片引起日本社会关注。星期三在东京专门为日本国会议员举行了一场试映会。日本朝日新闻报导,日本自民党众议院议员稻田朋美以及其出任会长的“传统与创造之会”以该片内容“反日”为由通过文化厅提出举行试映会要求。稻田议员认为“纪录片缺乏客观性”。
李缨不认为纪录片“反日”。他说,《靖国神社》纪录片是写给日本的一份“情书”:“在靖国神社拍摄到的故事是日本社会的病症,是战争后遗症,这会影响到日本社会的健康。”他认为仅仅对靖国神社提出疑问就被指责是反日,这种说法难以成立。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初建于1869年,取名为东京招魂社,10年后的1879改名为靖国神社,主要是祭祀历次战争的阵亡者。中韩等亚洲国家以靖国神社祭祀二战甲级战犯为由,反对日本首相参拜。这一问题曾经导致日中日韩关系冷却。

*两种观点*
日本琦玉大学副教授近代史学家一濑俊也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靖国神社的争议是日本历史认识至今尚未得出结论的反映:“战后60余年日本社会对于那场战争仍然没有统一看法。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承认那是一场侵略战争,日本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侵略手段获得利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那是一场自卫战争,当时由于受到美英的经济封锁,日本为了自卫不得不发动战争。”一濑副教授说,8月15日的靖国神社处于一种“异常”的氛围中,但是不应以为那是日本社会的缩影,代表整个日本社会。
纪录片《靖国神社》预定在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等国相继上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民主的最后窗口

《赶在特朗普重掌白宫前,俄罗斯和美国争夺在乌克兰的优势地位》(保罗·科比(Paul Kirby)BBC记者 2024年11月21日)報道: 几天之内,拜登当局和俄罗斯分别采取了重大举措,旨在影响乌克兰战争的结果。此时,距离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仅有两个月。 人们有一种感觉,在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