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谢选骏:为什么电影骗子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

谢选骏:为什么电影骗子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

斯特里特曾经任教哈佛神学院等处,著有《奇怪的女人:圣经中的性与权力》(The Strange Woman:Sex and Power in the Bible)等书,是研究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的专家。
他指出,《达·芬奇的密码》把抹大拉的玛利亚描绘为耶稣的配偶和信徒。“天主教会之所以对电影比对书反应更强烈,一个原因是电影观众将比书的读者多得多,电影比书本来得远为生动。而且,从文化角度讲,我们的文化是可以说基本上是视觉文化为主,即便我们明明知道我们看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我们仍然信奉‘眼见为实’,”斯特里特指出。她解释说,自己的许多学生,人非常聪明,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但当她要他们在仔细阅读《圣经·出埃及记》(Exodus)及看过相关题材的电影《摩西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之后描述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总是以电影为准,即便在电影中,相关事件的发生的时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所以电影骗子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

网文《电影技术进化史: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指出:
(原标题:如果没经历这些技术,电影怎么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貌?)
编者按
当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会关注些什么?剧情、主题、视觉特效、卡司、演员?
这只是电影的一张面孔,属于娱乐和艺术的范畴。但电影还有另外一张面孔,属于技术。在电影诞生至今的120年里,电影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
我们从《纽约时报》中选取了从1915年到1993年的5篇关于电影技术的报道,来为你展现电影技术进化的历史。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进行之中,美国还没参战,但一场决定商业世界的战争在法庭上终结,关于电影的核心技术——放映机。
作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同时他手中还握有许多其他和电影相关的专利。为了最大化这些专利的商业价值,爱迪生组建了一个垄断组织电影专利公司,控制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电影技术进化史: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托马斯·爱迪生(右)
这种垄断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自然是一种迫害,于是对抗电影专利公司的行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一篇报道讲述的就是法院正式判决电影专利公司涉嫌垄断。这篇文章可能略有些晦涩,但你能从中了解电影专利公司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技术能够如何影响一个市场的正常运作。
这个故事同样有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电影专利公司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部,于是在它势力最庞大的那些年里,很多电影公司纷纷搬迁到西部做生意。你肯定已经猜到了,这就是好莱坞最早的雏形。
从放映机,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到视觉特效,IMAX,相信《纽约时报》这100多年里的五篇报道能让你对电影的发展有更多了解。

【1915年,爱迪生垄断电影市场的计划失败】
费城联邦法院认为,电影专利公司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
美国政府在一桩重要的反垄断案子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美国地区法院法官奥利弗·迪金森(Oliver B. Dickinson)下发了一份意见,解散了电影托拉斯,理由是它违反了对州际和国际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的《谢尔曼反垄断法》(Sherman Law)。
电影技术进化史: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约翰·谢尔曼
这份意见是开给电影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通用电影公司(General Film Company)和其他制作电影及其附属产品、或者控制相关制作权利的公司和个人的。此类生意涉及到的资金达数百万美元。
美国最高法院和反托拉斯法案:法院并没有说明被控的团体该如何解散,但要求把相关决定提交法院批准。被告方在辩论中强调,专利持有方有权按照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行使权利,但法院在判决意见中说,专利的授予并不等于一并授予了持有人从事法律谴责事项的权利。
法院发现,被告所做的事已经远远超出了保持专利权所必需的范围,他们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反垄断法。
政府指控称,1908年,全美国几乎所有的电影制作公司形成了本案中提到的垄断行为。在这些公司达成的一份协议中,电影专利公司成为了几乎所有已经签发的专利的持有者。
协议中列了一个影院和放映室的清单,而且还说不允许将影片交易给清单以外的放映方。协议还规定了统一的票价和定价规则,还说如果电影交易不遵守所谓托拉斯的命令,相应放映方的影片供应就会被切断。
本案是在1912年8月16日提交的,最后一次法庭辩论是在1914年12月。本案由总检察长特别助理埃德温·格罗斯威纳(Edwin P. Grosvenor)代表政府提起诉讼。
众多公司被诉
除了电影专利公司以外,本案最初的诉状中还列出了许多被告:通用电影公司、比奥格拉夫电影公司(Biograph Company)、托马斯·爱迪生公司(Thomas A. Edison Inc.)、Essanay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Kalem Company 、George Kleine 、Lub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Pathe Freres 、Selig Polyscope Company 、Vitagraph Company 、Frank L. Dyer、Henry N. Marvin 、J. J. Kennedy 、William Pelzer 、Samuel Long 、J. A. Berst 、Siegmund 、Lubin 、Gaston Melies 、Albert E. Smith 、George K. Spoor 和 W. N. Selig 。
法院在裁决中说,所有在政府诉状中和裁决书中列出的合同都属于限制贸易的阴谋,因此是非法的,除了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以外,所有其他公司都参与形成了违反反垄断法的垄断。至于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法院在裁决中说:
“Melies Manufacturing Company (和所有被告一样)否认其加入了起诉书中提到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协议。我们查阅了所有证据,没有发现任何可以指控该被告的确凿证据。因此该公司被排除在了法庭调查结果之外,针对其的诉讼也被驳回。”
法院还在其正式调查结果中加上了下面这段话:
“美国政府指出,爱迪生持有的电影专利仅限于限制负片电影的商业应用,并不限制正片电影的商业应用。我们得出的结论中并没有发现此类规定。”
专利持有人的特权
法院驳回了专利持有人的权利,说:
“对于享有专利的物品,专利持有人有独家销售的权利,并相应拥有垄断其贸易的权利。但通过非法贸易限制来垄断这些物品或者其任何一部分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一方面,不能故意通过非法协议来获得法律授予的权利,另一方面,授予专利权也并不等于授予去做法律所谴责的事的许可。”
法院还引用了浴缸杀人案判决中的一段话,说:
“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能勉强发现当前案子中涉及到的协议和行为都远远超出了为了保护专利而使用或者实现相应垄断所必需的界限,而且为实现预期和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最终的结果,其实也是法律所谴责的贸易限制行为。”
发现了一个控制贸易的计划
“被告在答辩时称,它们达成的某些协议的本意是为了在各个公司之间缓和争端、减少反诉,为了电影艺术的进步和改善,为了维护公共伦理,以及如它们坦陈,为了自己赚钱。我们没有理由,也肯定不想否认这些公司值得称赞的动机。”
“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这个计划的根本和目的是要统治和控制电影艺术所有附属产品的贸易,而为了确保这一点,该计划还想控制整个电影行业。我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仅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的所做所为背后的目的,而且因为它们自己还明确地把后者说成是该行业的迫切需要,是只有它们才能供应的商品。而这种必要性就是要成立一个指导和规范领导机构。”
“这种做法甚至形成了一个审查制度。美国(政府)不能、也不会以监管为目的介入此事,而诸被告则称,它们在替美国(政府)尽它未尽的责任。诸被告的所做所为不仅否认了其目的和手段的非法性质,而且还声称应当得到称赞。我们提到这一点,只是想说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确实实施了垄断,而且唯一的疑问就在于这种垄断是合法垄断,还是通过非法限制贸易实现的垄断。”
法院大致描述了本案所述的非法联合的形成过程。该托拉斯创立于 1908 年,总投资金额累计达数百万美元。据法院称,它们的计划是把电影制作者和进口商的利益合二为一——制作了影片交易所清单和影院清单,在没有得到全部被告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不得交易并持有影片,影院也不得放映影片。
要想让自己上这个清单,就必须购买被告供应的所有影片,任何一家不这么做的公司就会被从清单中划掉。所有影片都必须为放映机的使用支付专利使用费,即使在托拉斯成立之前买下的放映机也必须交。
法院向人们展示了被起诉的托拉斯行使其权力的手段,并得出了诸被告均已违法的结论。
【1926年,电影学会唱歌】
电影人一直有一个梦想,他们想让电影里图像和声音同步放出来,这样一来银幕上的人物能真正地说话和歌唱。这个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至少这个梦想被由 AT&T 和华纳兄弟共同研发的一台设备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下周它将在华纳剧院(Warner’s Theatre)首次亮相,作为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主演的《唐璜》(Don Juan)的序幕部分播放。
这台新机器的名字叫“维他风”(Vitaphone),它不会用来播放整部故事片,而是要表现歌手玛丽恩·塔丽(Marion Talley)歌唱时的情景。她从歌剧院的幕后走到台前,背后是一个大型合唱团,面前是纽约爱乐乐团。然后她唱了起来。随着银幕上的指挥家举起手中的指挥棒,乐团的乐声就从银幕飘向了观众,塔丽张开了嘴,她的歌声也传到了人们的耳朵里,就好像她本人就站在银幕前一样。维他风最终的目标可能是要用到故事片上,而且台词也会随着表演一起放出来。
维他风项目是在曼哈顿歌剧院完成的,经过数周的耐心工作之后,人们才弄清楚了这种电影新技术。音画同步的关键在于让摄像机和维他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当其中一部分启动时,另一部分也要同时启动。它还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来改变音调,以便让导演可以根据意愿控制乐器或者人声。由于它能够非常灵活地控制声音,所以在使用维他风的设备之前,人们更有必要好好地学习和掌握它的各种特性。
捕捉声音的设备会把它传送到剧院顶层,在那里的实验室里,声音会被记录在专门用来记录声音的黑胶唱片上。声音先要通过控制板(据说它是有史以来设计最复杂的机械结构),由于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所以项目组吸纳了来自数个不同学科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电影人一起合作。
除了玛丽恩·塔丽以外,人们还可以在这个影片里听到和看到(在银幕上的)乔万尼·马尔蒂内尼(Giovanni Martineili)、安娜·凯斯(Anna Case)、米斯卡·艾尔曼(Mischa Elman)、埃弗拉姆·津巴利斯特(Efram Zimbalist)和哈罗德·鲍尔(Harold Bauer)。乐队指挥是亨利·哈德利(Henry Hadley)。至于《唐璜》,它说自己将成为有史以来最有意思的电影作品。
【1935年,“没错,黑白电影的时代到此为止了。”】
《浮华世界》的导演鲁本·马莫利安有信心将不可能的梦想实现
雷电华电影公司(RKO-Radio) 正在发行新拍的全彩电影。我和电影《浮华世界》(Becky Sharp)制作团队中的明星、色彩设计师、布景师、木匠、女编剧和副导演都聊了聊,在雷电华电影公司这位认真的年轻副导演看来,我去和本片的导演鲁本·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聊几句似乎也没什么。
注意到了部门桌子上正在结成冰的水,这位年轻人匆忙地补充道:“不只因为他是《浮华世界》的导演,而是因为他拍了一部宏大的电影,和他以前拍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歌之歌》(The Song of Songs)和《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一样。”
“你能保证他一点儿不说和色彩有关的内容吗?”我问。
“我保证,”令人信服的副导演笑着说。然后他非常随意地加了一句:“当然了,马莫利安对新的色彩充满了热情,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也可能不受我的控制。”
马莫利安一上来就失控了(这还用说吗?)。互相介绍的话音还没落,他那杯威士忌苏打水里的冰块还没有开始融化,他就已经开始把他在阿尔冈昆(Algonquin)的屋子当成了彩色电影拍摄的场地了。
桌子上有一盏蓝色的灯,为了调节对比度,马利莫安在它对面放了一盏橙色的灯。他把一把绿色的椅子推到了红色窗帘前面。他还挖苦了访客的领带,说它和黄色的斗篷配起来不好看。他谈到了镶嵌画和色彩的过渡,说红色代表兴奋、深蓝色代表尊贵、迷迭香绿色代表纪念。
“如果血是绿色的,它就不会让人感觉到兴奋了,”他说。
他暗示说,通过让演员穿上颜色不相配的衣服,或者把他安排到颜色不相配的背景中,他可以毁掉这个人的演艺之路。
他说:“这比让他去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的后果更严重。”
他对新媒介的激动之情很有感染力。很快他就让访客在心里构思起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来,在这个故事里,灰蓝色和紫色不断累积,其他颜色也在不断变化,从蓝绿色变成绿色,从绿色变成橙色、橙红色、红色、亮红色,再变成瑰丽到让人激动的猩红色,此时高潮到来,到处都是红色的血,大炮喷出火舌,城市被付之一炬。
“色彩的过渡、戏剧故事的过渡——它们都是一样的,”他说。“色彩本身就能击中你的内心、让你兴奋起来。”
马莫利安个子很高,是一个容易动情的、面容显得很年轻的人,戴着角质眼镜。他身上唯一能显示出好莱坞风格的东西,是他左手腕上戴着的小手链,上面还挂着一只金色小哨子。他抽雪茄(长雪茄),每隔几分钟就要重新点一次。他有一种顽童般的幽默感。在正式聊到色彩之前,他说他对《浮华世界》记忆最深的部分就是在电影拍摄期间出生的两个孩子——一次是演员阿伦·莫布雷(Alan Mowbray)的妻子生孩子,一次是助理剪辑师生孩子。
“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有两次我都不得不抽特别糟糕的雪茄,”他说。“它们几乎呛到了所有人。关于《浮华世界》我一直会记着这事儿。”
除了它可能给电影界带来的革命性效应之外,《浮华世界》还将成为马莫利安回忆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因为这是他拍的电影里最“多事”的一部。在那两个出生的孩子之外,电影拍摄期间还发生过两次火灾,演职人员也病过好几场,冲印和录音也遇到过困难。而且——
“无论你能想到什么样的不幸的事情,都在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发生过,”马莫利安说。
毫无疑问,最悲剧的一幕发生在舞厅那场戏里。马莫利安和三位助手花了好几天才把这场戏剪成了自己满意的样子。最后,彩色蒙太奇和故事推进也都一一搞定,胶片也剪接好、被送进了放映室。马莫利安和他的同僚们互相点头致意。事实上,剪辑师已经说出了他的想法。
他说:“没错,黑白电影的时代到此为止了。”
就在此时,一条火舌窜出了放映间——这卷珍贵的胶片起火了。投影窗口的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了,但起火造成的损失却是彻底的。舞厅那场戏的胶片最后成了一小堆灰烬。准备另一份胶片又花了 10 天时间。
对于预言革命真正降临这件事,马莫利安做好准备了吗?
“我对此没有任何疑问,”他回答道。“未来的大多数电影都会是彩色的。也许不会马上成为现实,也许要花上三到五年,但它一定会在电影界取得进展。色彩将让电影更加丰富,这正是电影发展的一个阶段。”
电影技术进化史: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我认为黑白电影不会彻底消失,它依然会是拍摄某些题材电影的理想媒介,它不只适合拍新闻纪录片和短片,也适合拍长片。我觉得任何把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混在一起拍的做法都是很糟糕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这么做,没有比这更离谱的了。”
马莫利安还会在城里呆一周,然后会回到海边去休一个月的假。休假结束之后,他就会回到纽约,执导由戏剧协会出品的戏剧《乞丐与荡妇》(Porgy)。
【1991年,所有的科幻大片,都要感谢工业光魔】
那个电影季迎来了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大明星,它的造物主不是上帝,而是一台电脑。它能所心所欲变换形体、能在紧要关头让手臂化为利刃、能上天入地飞身扑直升机,能被子弹爆头后自动痊愈——这个恐怖又难缠的家伙就是《终结者 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里的液态金属机器人杀手。
这个角色得以问世,全靠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的特效团队。
工业光魔公司由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于 1976 年创立,初衷是为卢卡斯本人的作品《星球大战》(Star Wars)制作视觉特效。
今天,早已跻身行业翘楚的工业光魔已为超过 50 部电影打造过光影神话。其中包括《ET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人鬼情未了》(Ghost)、《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和《夺宝奇兵》三部曲(Indiana Jones)。另外,今年夏天,这家公司参与制作的另外两部作品《烈火雄心》(Backdraft)和《火箭专家》(The Rocketeer)也将登上大银幕。
但工业光魔的这部《终结者 2》已被业界奉为新一代的里程碑,因为在这部戏中,全电脑角色绘制取代了目前技术条件下发展更为成熟的微缩模型、机械模型、特效摄影或其他常用特效技术。电脑绘制昭示着整个电影制作行业即将迎来巨变。
广受好评的视觉特效加上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明星效应,《终结者 2》在 6 月 4 日周末一上映,票房就一路飙升,疯狂吸金 1.15 亿美元。当然,这些收益也是在为这部电影高昂的制作成品买单,据说这部戏耗资约一亿美元,当仁不让夺下了“史上最烧钱电影”的头衔。
共有四家公司参与了《终结者 2》的特效制作:
位于范奈斯(Van Nuys)的斯坦·温斯顿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负责电影中部分场景(例如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终结者走向一群警察时遭遇枪击的一幕)里使用到的替身机器人;
位于加州伯班克市的 Fantasy II Film Effects 工作室负责电影开场时的战斗场景;
而位于洛杉矶的 4-Ward Productions 工作室则承包了影片中核弹大爆炸的画面。
尽管这三家公司各出奇招,但还是被工业光魔计胜一筹。工业光魔打造出的 T-1000 型液态金属机器人甫一登场,就让观众们一个个倒抽冷气、惊掉下巴。
《终结者 2》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下了禁令,在下个月前——也就是这部片子第二轮大规模吸金结束前——不允许工业光魔公司透露 T-1000 型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制作法门。眼下,“我们只想把这个特效魔术的魅力延续得越久越好。”卡梅隆的发言人史蒂夫·纽曼(Steve Newman)如是说。
但工业光魔的动画师们还是笼统地讲述了一下使用到的一些技术,电脑动画领域的专家们也表示,他们知道这个特效是怎么做出来的,并解释了制作过程。
当 T-1000 机器人以金属形态出现在银幕上时,它其实就是一个卡通人物,可以随便变换形象;而当它以人形出现时,它由演员罗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饰演。
T-1000 非纸笔创作,全靠电脑绘制,因此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立体和逼真。随后,绘制完成的 T-1000 会被叠加到真人实景中。
幕后奇招
在电脑动画制作中,绘制出的形象在屏幕上显示为一个线网结构的物体,动画师可以通过推拉这个结构获得自己想要的造型。譬如说,动画师可以把一个球形拉伸成椭圆,或在球上做出一个小突起,代表角色的鼻子。
“这就像是在玩电子橡皮泥,”《终结者 2》的首席动画师史蒂夫·威廉斯(Steve Williams)解释道。
一旦一个角色的形象定稿之后,它将会被送去上色。上色完成后,电脑将给这个形象进行光效模拟,这个过程很耗时,往往一张图就得花掉几个小时。
最后电脑会生成一张新图,图中原先的角色形象将会被添加上仿真的阴影、高光和光线反射效果。比如 T-1000 是个金属质感的家伙,因此它周围的景象有时会投影到它身体上。
电脑动画技术以前也被用到过电影中。《少年福尔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里那块动起来的彩色玻璃,以及卡梅隆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深渊》(The Abyss)里的海底异形都是靠电脑创作出来的。
但工业光魔的动画师们坦言,《终结者 2》可以说是他们遇到过的极限挑战。T-1000 在这部戏里戏份很重,而且根据设定,它必须得塑造得跟真人相差无几。
“情况很棘手,”工业光魔《终结者 2》特效团队负责人、曾经靠《E.T.外星人》、《惊异大奇航》(Innerspace)等作品拿下 6 座奥斯卡小金人的丹尼斯·穆伦(Dennis Muren)说,“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东西是不是真的”。
他还补充道:“一旦观众觉得你做出来的东西很假,他们就不会再买你的账。”
让演员脱
让 T-1000 尽量逼真还不够,它还得跟它的饰演者帕特里克长得像才行,也就是说,动画师们需要把帕特里克的身体数据套用在 T-1000 的身上。要怎么做呢?让演员脱。
动画师们要求演员只穿内衣轻装上阵,用黑胶带在他身上缠出网格状,然后拍摄他跑步的姿态。有专业人士猜测,工业光魔还使用激光设备扫描了帕特里克的面部,把真实的面部尺寸录入了电脑中。
一种被称作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的技术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技术能把胶片影像转换成可以在电脑中呈现的数字格式,动画师随后就能变更画面内容,如果必要的话,变更的精度能达到像素级。
该技术被用于“抹掉”特技场景中演员所吊的威亚绳,以及把电脑生成的 T-1000 机器人“植入”到已拍摄完毕的场景中。
通过电脑处理,能实现画面上不同形象之间的相互转换——譬如金属形态的 T-1000 机器人变身成罗伯特·帕特里克饰演的人形。工业光魔的人把这种技术叫做“变形”(metamorphosis)。
迄今为止,工业光魔公司已经捧回了 14 座奥斯卡小金人,而《终结者 2》再一次为其奠定了特效界江湖老大的地位,加上它所拥有的雄厚收益和技术实力,在业界可谓是名利双收。
“工业光魔可以说已经远远跑在了同行的前头。”《魔影视效》杂志(Cinefex)的编辑和发行人唐·谢伊(Don Shay)说道。
《魔影视效》杂志社坐落于加州里弗赛德市,该杂志是视觉效果行业的风向标,内容覆盖全行业的发展动态。
工业光魔虽然没有公开过其财务状况,但据公司总经理斯科特·罗斯(Scott Ross)透露,自 1987 年至今,工业光魔的收益翻了三番有余,员工数量也比最初的 350 人多了三倍以上。(工业光魔的拥有者卢卡斯并未参与公司运营。)
“魔法”之家
工业光魔 75% 的盈利来源于电影,但它并未止步于此,也开始承接起了商业广告特效制作业务。例如亨氏番茄酱广告里那几只抬热狗的蚂蚁和美林公司广告里那头行走大梁的牛都是工业光魔制作的。
工业光魔还给一些主题乐园提供特效,迪斯尼乐园的“星际之旅”项目(Star Tours)也是工业光魔的作品,另外,工业光魔还开始帮助博物馆进行展览设计。
尽管工业光魔的业务类型如此之多、业务范围如此之广,但非公司内部人士根本无从得知一二。出于保密考虑,工业光魔在旧金山以北大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设置的办公大楼样貌平凡无奇,甚至连招牌都没有。
但一走进公司,场面就大不一样了。为给今年圣诞上映的电影赶制特效,公司里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中心舞台上,技师们正在组装一套复杂的微缩模型,其中有悬崖、森林,还有树屋。这是给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导演的新电影《铁钩船长》(Hook)准备的场景,《铁钩船长》是斯皮尔伯格版本的《小飞侠彼得潘》(Peter Pan)。
而在另一个房间里,《星际迷航 6》里的进取号星舰新鲜出炉,它将由一台摄像机架在一条 72 英尺长的轨道上倒退滑动进行拍摄,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场景将是进取号逐渐消失于茫茫太空。
许多早先电影里使用过的道具散落四周,其中有《捉鬼敢死队 2》(Ghostbusters II)里乳胶材质制成的“鬼”模型;还有《魔茧》(Cocoon)里被吊上飞船的那艘船的模型,连甲板上演员的微缩模型都还在。
相较之下,《终结者 2》的特效制作过程则显得相当没劲——就是一群人坐在一个漆黑安静的办公室里,盯着各自的超大号电脑屏幕工作。
这个过程也许显得枯燥无趣,但它昭示的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未来。尽管技师们声称,电脑只是帮助他们打造光影魔法的工具之一,但事实大概不止如此。电脑技术以其强大卓越的功能性打江山,势必会在未来争得一方更辽阔的疆土。
一些专家预言,将来拍电影可能连特技演员、布景、甚至演员都不需要了,可以全靠电脑制作。这个说法正一步步成真,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近期同意把一部全电脑绘制的电影交给皮克斯工作室(Pixar)制作。皮克斯也是卢卡斯导演早年创立的公司,但现已独立运营。
局限所在
然而目前该技术尚存在局限性。虽然电脑能逼真地模拟金属态的 T-1000,但它无法做出仿真的人类皮肤质感,更不用说模拟面部表情了。
而且电脑动画制作依旧成本高昂、困难重重,虽然技术进步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制约因素仍未消弭。T-1000 在片中出场仅五分钟,背后却凝聚着 35 位电脑动画师长达 10 个月的心血。
不仅如此,据多伦多 Alias Research Inc. 软件公司董事长史蒂芬·宾汉(Stephen Bingham)透露,工业光魔还斥资逾 200 万美元用于购置新电脑设备和软件。
业内人士估算,为了打造这个角色,工业光魔公司投资的总成本大约在 500万 至 1000 万美元上下。
这个特效角色按出场分钟数收费。这么算下来,这个角色的总片酬比施瓦辛格的还要高。有传闻说,这部戏给施瓦辛格开出的价码在 1200 万到 1800 万美元之间,可他的出场时间可比 T-1000 要长得多。
对此,工业光魔的总经理罗斯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工业光魔公司盈利靠的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这一点和演员不一样。有时演员报酬的计算方式是从电影票房总收入里抽成,因为电影发行方需要借助演员的人气吸引观众。
罗斯一直在寻思如何提升工业光魔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他希望把公司从幕后带到台前,靠工业光魔这个名头令观众和票房趋之若鹜。
“我相信总有一天,观众会像期待一部施瓦辛格大片一样,期待一部由工业光魔主打的作品,”他说。
转换公司形象、提升公司自身品牌的吸金能力,可能是工业光魔公司所做过的最大胆的特效了吧。
【1993年,为什么电影银幕变得越来越大了?】
未来的观影体验将是怎样的?是一帮子影迷凑在本地的影城里聚精会神地盯着一方小屏幕看,还是如一部分产业怪咖所预言:在特殊设计的剧院里,享受洋洋洒洒的大全景和扑面而来的动作戏投映在特大号的银幕上?
至于电影本身,可能是经过特殊加工以适应巨大银幕的好莱坞巨制,但更有可能的是,它将演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娱乐形式,集观影及主题乐园游的娱乐效果于一身。
Imax、Iwerks Entertainment 和 Showscan 这三家行业巨头眼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场“大银幕之战”,力图为自家的巨幕争得一方市场,打造一个未来。
早在二十多年前,幅宽 90 英尺的超清银幕就已开始在一些专业影院(尤其是博物馆)内出现。随后 Showscan 公司慧心巧思,将动作模拟技术引入了娱乐产业。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席的座位会随着大银幕上的情节和场景发生运动,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海外的许多主题乐园。各种让人汗毛倒竖的高速体验,如紧张刺激的车赛、惊心动魄的高山滑雪、神秘震撼的太空探索等,都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为了把巨幕技术推广到普罗大众中间,总部位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的 Iwerks 公司计划打造一系列多功能娱乐城,其中最早面世的将是位于康涅狄格州莱迪亚德的“影都”(Cinetropolis)。
该项目共耗资 1500 万美元,预计于今秋正式对外开放。“影都”共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巨幕影院、360 度环幕影院和用以体验过山车及水下追逐动作效果的动感影院。
与此同时, Showscan 公司的动感仿真影院也将在今年秋天正式开门营业,影院将坐落于洛杉矶的环球影城商业街。
Showscan 公司的总部设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卡尔弗城,明年他们筹划在曼哈顿也兴建一个同类影院。在动感仿真影院中,观众们将有幸踏上一段让其头发倒竖、胃里翻滚的惊险地底之旅。
最后要说到的是 IMAX 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的 IMAX 可谓是资历最老、战绩最显赫的巨幕界大亨,该公司计划进军曼哈顿的索尼影城(Sony multiplex),并在其中修建自己的剧院。
而在此前, IMAX 已成功打造了曼哈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 Naturemax 剧场,以及新泽西自由科学中心的穹顶欧姆尼剧场(Domed Omni Theater)。
这三家竞争对手似乎在一件事情上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各种影城和家庭影院的兴起使传统剧院遭受到冲击,渐渐失去了吸引眼球的魅力。
据全美影院业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调查显示,1977 年至 1990 年间的影院票房销量相对稳定,观影者保持在每年 10 亿至 12 亿人次间。然而到了 1991 年和 1992 年,流连电影院的人日渐减少,连年在 10 亿人次以下。
Showscan 公司巨幕技术创始人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敏锐地捕捉到了观众口味的变化趋势。
他透露道:“我的统计数据告诉我,70% 的票房收益来源于那些宽屏大幕、立体声环响、拥有曲折情节和出色特效的作品。它们显示出,观众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一种不落窠臼的新鲜体验。”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巨幕呈现还仅局限于教育类影片;娱乐性质的专题电影仅有一部,它离成为此类作品的巨幕开疆之作、启发更多的电影公司投身巨幕行列还有一段距离。
1991年,IMAX发行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唱会专题纪录片《滚石乐队》(At the Max),结果叫好不叫座。
IMAX 公司市场营销部副总监格雷格·布林(Greg Breen)坦言,这部摇滚题材的影片因为无法在任何一家现有的 Imax 影院上映,导致影片发行遇阻。一些 Imax 影院抛出的疑问是:“这部戏符合我们影院的风格定位吗?”
但布林也表示,这部作品还是“展示出了一种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即便票价高昂,仍能令它的知音尽兴而归。”至于说《滚石乐队》能否打开巨幕专题片的市场, Showscan 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罗伊·亚伦(Roy Aaron)回答得相当直言不讳:“不,我认为它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对《滚石乐队》的效果持异见的人则道破了三家竞争对手在技术体系上的不同。IMAX 和 Iwerks 两家公司采用的屏幕是比例相对偏高的高屏,因此他们的影院里每排座位间梯级落差较大,这样做让即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在观影时离银幕距离也不远,从而保证能获得较强的融入感。而相对之下, Showscan 公司的屏幕宽而不高,沿袭的是传统宽银幕的做派。
特鲁姆布四年前离开了 Showscan ,自己成立了新公司。他认为,每种技术体系都有各自的强项,例如 Imax 最擅长的是展示“波澜壮阔的巨幕盛景”,但 Showscan 的技术“更适合打造出色的情节”。
尽管每一家巨幕公司都信誓旦旦地放言自家技术能够支持制作好莱坞大片,但由于经济危机作祟,至今尚未有一家公司签成过合同。
电影公司需要确保他们花大价钱拍出来的巨幕影片有利可图,放映商需要相信投资新的放映设备这事儿靠谱,而观众呢,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做好花大价钱才能得到更大银幕的观影体验的心理准备。
Iwerks公司董事长斯坦·金赛(Stan Kinsey)有这样一个愿景:“我能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电影院在今后的十到十五年里,将渐渐分化成两种档次。
一张15美元的票就能让观众过一把欣赏高端巨幕电影的瘾,享受一场真正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他们不再需要选择一家传统的电影院。
金赛还认为,传统大片爱好者——斯皮尔伯格迷、施瓦辛格粉们——未必就得是巨幕电影的目标观众群。巨幕电影的特色在于可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元,动作模拟、甚至于场景仿真让巨幕电影独树一帜,这正是它“钱”途欣欣向荣的关键。
特鲁姆布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旧式的传统故事片已经过时,新的娱乐概念必须搭载高尖科技来开路。他把巨幕电影的概念比作那部以沉浸式高度感官体验著称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而他本人正是那部电影的视觉效果总监。
特鲁姆布还执导了一部 Imax 电影,配以《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里经典的云霄飞车动作模拟,他运用Showscan的技术,使其在拉斯维加斯的 Luxor 酒店播映,这部影片成为了该酒店招揽游客的利器。
整个项目使用了一台动作模拟器,一部巨幕影片和一幅高达70英尺的垂直电影屏幕。
“是时候迎接一种新型的电影产业进入视野了。它说不定将是最接近影都多元化娱乐城概念的一种娱乐体验,”他说道。
“我不认为观众们会要求用巨幕看足一场两小时长的电影——15 到 20 分钟左右的片子是最合适的。我们将见证一种全新的观影习惯的诞生,伴随它一起到来的,是大都会娱乐产业中一种更多元、更强有力、更令人身临其境的娱乐形式的兴起。”
……
通过以上的历史回顾不难发现:
电影骗子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主要不是依靠明星的演技,而是依靠科技的发展。以及依托在科技的发展上面的商业营销。
这些骗子不仅占领了商业电影的领域,还占领了政治宣传的领域,甚至盘踞了纪录片和纪实片的领域,伪造了整个现代历史。
但愿这些都不是真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迟来的正义能否挽回败局

《乌俄局势升级:乌克兰首度使用“暴风之影”长程导弹攻击俄罗斯领土》(乔纳森·比尔(Jonathan Beale),艾米·沃克(Amy Walker)& 法兰克·加德纳(Frank Gardner)BBC记者 2024年11月21日早上7点56分)報道: BBC获悉,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