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航母比陆基更具威胁,但是……
(一)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016年9月7日发表文章称,最近出现了大量有关像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正在推行旨在阻止美国海军靠近近海的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评论。某些较为绘声绘色的说法描述了在诸如西太平洋等地区存在的一条“死亡线”:美国航母要想穿越这条线,就势必会处于严峻的危险之中。
这些担忧纯属危言耸听。美国的航母极具灵活性,属于世界上防卫最严密的军事装备。此外,它们总是处在移动之中,这意味着当它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是很难被发现的,而要想把它们作为打击目标则更难了。在数分钟时间内,核动力航母可以移动很远的距离——美国航母的运动速度超过了大多数潜艇,而在战争中,美国军队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屏蔽掉有能力追踪己方军舰的敌方传感器。
鉴于笔者8月份已经在《国家利益》杂志上撰文论述了为什么前沿部署的航母不大可能被敌方火力所消灭,我打算把此文的重点放在最近的所谓“死亡线”评论所涉及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一个戒备森严和不断移动中的航母战斗群容易受到攻击,那么我们在西太平洋等地的陆上基地又会怎样呢?它们肯定是不能移动的,而且如果没有它们,空军和陆军的任何战争行动都将受到限制。
以关岛为例。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在那里集结军事能力。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一块美国领土用来部署军队是件好事,尽管此地距离中国将近300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但是北京对于关岛的军事活动了如指掌,并且无疑拥有摧毁关岛基地的应急计划。这不会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美国在该地区的其他几个主要的陆上基地也是如此——如果北京决定清除掉它们,它们就不会继续存在多长时间。
现在把它们与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作以下对比。中国监视近海的侦察设施脆弱而不完备,它也许偶尔能够探测到运动中的美国军舰,但却几乎没有能力保持跟踪,因为西太平洋十分浩瀚,有能力提供寻靶级信息的卫星通常是以每小时数千英里的速度划过地球表面,这意味着它们会很快消失在地平线上。
敌方的海上侦察机(不管是有人还是无人驾驶的)都将被舰载战斗机的空中巡逻以及总是与航母形影不离的“宙斯盾”军舰上的防卫系统阻挡在很远的地方。长航时无人机的出现使这一任务变得复杂一些,但美国的敌人几十年来一直在推出改进的区域拒止能力,而美国海军总是能制订出适当的对策。除了常规的应对手段之外,海军正在不断改进电子干扰和网络能力,用于破坏敌人的传感器和通信设备。
正如军事专家再三指出的,从最早发现某个区域内的美军到把他们予以摧毁的“击杀链”中包含了很多的步骤。如果海军能够通过破坏传感器、扰乱传令线路或拦截武器来干扰其中的某一个步骤,则反介入战略将土崩瓦解。这不仅对俄罗斯和伊朗有效,对中国同样有效(尽管中国似乎永远是当前评论人士最喜欢引述的威胁)。
因此,当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森上将8月告诉《国家利益》杂志防务编辑戴夫·马宗达,他预计美国航母将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成功地击败敌人的反介入战略的时候,他的话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国海军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成功地对抗了此类战略,而且在保持拥有最新技术和战术方面进行的投入超过了可能对手的投入总和。
不幸的是,保护美国前沿基地免遭此类攻击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因为不管我们多少次破坏敌人的“击杀链”,敌人仍然知道目标在哪里。它们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如果敌人下定了决定,其武器最终总会打到那里。因此在敌人积极地推行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地区,海军本质上看起来会更具生存能力。
如果你关注“死亡线”评论并找到它们逻辑上的结论,那么它们真正要表达的是:随着本世纪的技术进步,除了潜艇和极具隐形能力的轰炸机之外,美军将无法在欧亚的大部分区域内生存。我们最好希望这不是事实,因为只依靠潜艇和轰炸机并不能赢得战争。不过最起码批评家们应该承认,位于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的陆上基地,要比在远离海岸数百英里的地方持续运动的航母战斗群更容易被消灭。
(二)
网文《核动力航母在现代高端战争中的价值》则指出:
2015年1月,美国海军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核动力航母未来的大辩论,引发各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针对社会的关切,美国保守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于2015年10月推出题为《利器:航母、联合部队和高端冲突》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从历史上关于航母价值的争论着手,分析了当前及未来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对美国海上作战的影响,从而回答了航母未来价值的疑问,得出了核动力航母在现代高端战争中仍大有可为的基本结论。该报告还就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航母编队作战能力提出了建议。
一、关于航母的争议一直存在
航母发展已有百年史,成为海军主力战舰也已有70年多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航母的争论,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航母的争论可以分为“前航母作战”和“航母作战”两个时期。
(1)“前航母作战”时期(1918-1941)
所谓“前航母作战”时期,指航母未经实战考验的历史时期,即从1918年世界首艘全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出现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航母成为海战主力舰为止。这个时期人们对航母价值的批评仍然处于理论层面。
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在一艘远洋客轮船体基础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其他海军强国紧随其后。1922年,美海军将一艘运煤船“木星”号改装成其第一艘航母“兰利”号。
1920至1941年,人们围练着“空中力量如何应用于海上作战”展开了第一次航母价值大辩论。当时,陆基飞机已经在实战中得到印证,而航母舰载机尚未“抛头露面”。事实上,大多数海军理论家和指挥官都支持发展海军航空兵,争议的焦点在于新工具将发挥什么作用。据此可分为战列舰派、陆基飞机派和航母派。战列舰派认为,飞机航程短、速度慢、载弹量小,很难打击海上目标,航母航速慢,且缺乏武器和装甲,生存力差。因此,飞机只能用作侦察和校射。战列舰可以击毁毫无装甲防护的飞行甲板,其防御体系足以应对大部分空中打击。陆基飞机派认为,航空兵的未来属于陆基飞机,因为陆基飞机拥有更大的机身、更远的打击距离。航母派则分为进攻打击和空中控制两类。前者认为飞机是海军投送力量最有效的手段。后者认为,海战获胜的关键在于通过飞机夺取制空权。
(2)航母作战时期(1941至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用舰载航空兵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1942年4月,美海军用航母搭载陆基轰炸机发动“杜利特尔突袭”;5月,用航母在珊瑚海阻滞日本南进的步伐;6月,用航母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决定性地击败了日本海军。至此,航母成为太平洋战场的核心手段。“航母作战时期”从此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和氢弹”挑战阶段(1942至1965年)
这个阶段开始于1942年,即核武器时代到来之前。1942至1965年间各种争论主要围绕“海基和陆基航空兵哪种更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这两种航空兵本身就是二战期间空中力量发展演变的产物。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远程轰炸机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在终止战争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战略核轰炸机能迅速而有效地终止冲突与战争,那么航母的作用就很小了。亚历山大·舍维尔斯基著有《空中制胜论》一书,强调陆基轰炸机可以携载原子弹这样的战略武器,向远程敌方目标投送强大的破坏力。航母舰载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海军航空兵支持者批评他无视舰载机战技术发展及传统轰炸战术缺陷的事实。
为了提高作战性能,美海军在二战后对航母进行了改装,发展出能够起降重型飞机(特别是核轰炸机和喷气式截击机)的新一代航母。“美国”号的下马及“海军上将起义”事件的出现,表明各界对航母价值的巨大争议。然而,朝鲜战争对这种争议做出了答复。开战之初,美军在朝鲜半岛尚无可用空军基地,航母舰载机在空袭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航母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对中国大陆进行了有效“威慑”。于是,美海军开始建造“福莱斯特”级大型航母,采用了三项新技术: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和光学着陆系统。这些创新增加了飞机出动率,显著提高了作战安全性。
尽管如此,氢弹的出现仍然给航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反对航母的论调再次“复兴”。很多人指出,氢弹爆炸足以摧毁整个航母舰队。但航母支持者很快指出:首先,在这样的战略轰炸面前,没有哪种武器不脆弱,这并不足以说明航母没有价值;其次,陆基轰炸机及其配套体系的成本丝毫不低于航母编队,且不如后者灵活。
“早期反介入”阶段(1965-1980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反航母主义者利用航母平台的局限性和反介入武器来批评航母的价值。他们首先根据喷气机战机取代螺旋桨战机的时代潮流,提出航母不足以支撑战场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的舰载机,存在着空间困难。虽然“福莱斯特”级航母堪称“超级”,舰上空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舰载机机体的增大,需要更多的燃油、更长的弹射起飞系统,也需要更多的人员,物资存储和人员生活对空间的需求会更大。
他们还指出,在有限战争中,廉价的反介入作战系统(例如常规潜艇)完全可以阻止航母进入敌方的水域。导弹武器则完全可以替代航母发挥作战效用。这些观点在随着的越南战争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和朝鲜战争一样,陆基空军基地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战争之初,航母舰载机仍然是主力,执行打击、空战和侦察等多种类型作战任务。这时,航母舰载机的航程已经与陆基飞机相当,且作战灵活性更胜一筹。航母电战机探测和干扰敌军雷达,极好地扮演了“力量倍增器”的角色。A-6“入侵者”攻击机甚至可以投送核重力炸弹,担负战略打击任务。越战结束时,美海军已经完全有能力执行空军的任何打击任务。为此,美国决定建造“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尽管纠结于航母的高昂成本,研究过多种替代性战舰的概念,但最终坚定不移走核动力航母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美海军航母数量一度扩大至15艘,冷战结束后保持了10至12艘的水平。
“现代”阶段(1995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美海军航母在西南亚、台湾海峡和巴尔干地区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1年9月11日本土遭到恐怖主义袭击之后,美国发动了代号为 “持久自由”的报复性作战行动。战役伊始,“卡尔?文森”号、“企业”号和“小鹰”号航母出动的作战飞行架次占到了总架次的72%。
冷战后人们对航母价值的怀疑有三点:成本考虑、大而无用以及生存危机。首先,随着航载机战术性能的发展,航母编队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巡航导弹似乎可以分别担负舰队防空和远程打击的任务;其次,打低端冲突,航母编队大而无用,因为美海军没有强大对手,舰载机大都担负向岸兵火力投送的任务;最后,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威胁到航母生存。特别是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美海军对此并无有效防御手段。
二、当下人们对核动力航母的疑虑
由于美海军在过去二三十年并无实质海战,人们对核动力核母的疑虑并未消失。和过去一样,对核动力航母的疑虑主要集中于两点:航母成本高昂,且存在明显的作战劣势。
(1)高昂的成本
成本是各类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航母也不例外。为了打赢战争,人们可以不惜代价,但如何增强物质上的“可承担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性价比”往往是焦点。航母这样庞大的武器系统更是如此。
美海军在发展“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非常重视成本节约,在设计阶段就采取了大约节约成本的措施,大幅降低了作战、维修及人员费用,使该级航母全寿命周期成本预计比“尼米兹”级航母少40亿美元。然而,作为一种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的超级航母,首舰“吉拉德·福特”号(CVN78),和最后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乔治·H·W·布什”号(CVN 77)相比,总体采购成本(其中包括设计费用)将超出18%以上,达到近129亿美元(假设美元币值不变)。2002年,时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要求美海军把最初为3艘核动力航母制定的“逐步推进”的技术改进措施,全部应用到“吉拉德·福特”号核动力航母。这是该级航母初期采购成本过高的重要推手。
成本过高引发了人们的两种担心。一是影响其它装备发展。有人提出,美海军在核动力航母投入巨额经费,会失去发展其它更重要力量的机会。这是航母发展的机会成本。他们认为,这样花钱,缺乏经济性,效率低下,且可能对整个舰队架构和作战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巨大的作战风险。在冲突中损失核动力航母,对整个国家来说都将是沉重的打击——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失。不过本报告认为,美国与对等或近对等的敌手(例如中国)开战,肯定会出现大量装备损失和人员伤亡(数以千计),但这和航母的脆弱性无关。纵观历史,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即使面对重大风险和军事损失,也会果断使用军事力量。
(2)作战脆弱性
如果对成本的忧虑源于自身,那么对生存力的担心则来自于外。近些年,潜在敌手持续提升远距离目标定位和打击能力,对航母和其他水面舰船形成巨大威胁。从目前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距离看,航母打击大队完全处于敌军现代化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和传感器的覆盖范围之内。潜在敌军各类平台投射的远程反舰武器系统,均可对航母构成重大威胁。而现有的航母舰载机并不足以应对这种威胁。因此,如果运用舰载机联队的风险远远超出其作战效力的好处,那么持续采购装备这样的作战系统可能就值得怀疑了。
毫无疑问,从这种角度来看,航母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弱点,但联合部队的其它部分也存在这些弱点——特别是陆基系统。如果我们进行逆向思维,正是因为这种作战态势,航母航载航空兵的价值才进一步突显。问题在于为了确保联合部队做好准备,实施威慑和击败侵略,我们需要对航母打击大队进行重大改进。美海军必须要为系统性地使用航母打击大队发展新的概念和能力。
三、关于航母价值的基本结论
从历史看,航母百年史,就是不断克服作战挑战的历史。海基空中力量兼具力量性、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在广阔的海域建立空中优势,夺取制海权来保障其它作战任务;可以提供关键的打击、空战和监视能力——联合部队其他单元面临对等或近对等威胁时很难提供这样的能力;整合了航母、舰载机、水面作战舰、潜艇以及后勤舰船形成强大的作战体系,为指挥官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项。
从现实看,现代化的多种威胁正在不断发展之中。在最苛刻的战争想定下,充分发挥作战系统的效能乃至联合部队的整体效力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困难。而航母打击大队在国家利益需要之处,提供存在、威慑和战斗能力,从而起到关键的作用。自20世纪30年代起,航母打击大队一直是实施力量投送和海洋控制的有效手段。航母打击大队几乎参加了所有类型的海军行动。进入21世纪,航母打击大队的力量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作战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新兴的威胁环境实际上使美国对航母的需求更迫切。核动力航母并无可行的替代品。没有哪种武器平台,可以像现在的核动力航母一样,能提供同等或更好的作战能力,满足从和平时期兵力存在到主要大国战争的各种类型军事行动需求。
联合部队需要海基空中力量实施打击、空战和监视行动。海基空中力量不仅是担负海军传统的海洋控制和力量投送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联合部队其他组成部队夺取高端冲突胜利的关键促成因素。以大型核动力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打击大队,仍然是提供海基空中力量、满足多种军事行动需求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美海军必须要对核动力航母、舰载机联队和航母打击大队的一系列概念、能力和规模进行改进。
四、实践航母价值的新概念和新能力
综合所述,航母在现代高端战争中仍有巨大价值。但前提是美海军要从“将航母作为作战体系一部分”的角度出发,审视新的作战概念,并根据新的作战概念,开发运用新的能力。
(1)新概念
第一,航母任务重点回归制海权。冷战结束以后,美海军航母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舰载机实施对岸火力打击,而非在海上与强敌争夺制海权。面对可能发生的现代高端战争,美海军应认真研究未来对海洋控制的旺盛需求,充分调整其力量组合应对这些威胁。
第二,调整航母的作战使用方式。美海军要以追求“提供力量冲击波”的方式使用航母打击大队,而不只是停留在提供稳定支援的层面;要尽可能实施多艘航母一体化的作战行动,从条令、训练、演习和作战着手,让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而非只是实施单一或聚合式的航母打击大队作战样式。
第三,运用海上力量一体化作战。美海军要发展“单一海军作战(Single Naval Battle)”,即加大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一体化行动的。特别是,要根据单一海军作战目标,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充分整合以实现作战目标,特别是要注重使用陆战队航空兵和两栖部队来满足海洋控制需求。
第四,海基能力和空海一体战。美海军应与其他军兵种一道,发展从固定式、前沿机动式、中继级驻泊基地实施作战的能力。美海军应与空军持续发展使用互补兵力的概念和能力(例如组合使用空军轰炸机和海军舰载战斗机),实施一体化作战行动,对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
(2)新能力
为了打赢现代高端战争,航母也要发展新能力,主要分为航母、舰载机联队、航母打击大队其他舰船、航母基础设施以及补给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航母平台本身。随着技术、概念和需求的变化,美海军应定期评估航母的作用及相应的设计方案。近期而言,应提升航母打击大队在强电磁环境下作战的能力;应继续强化航母的被动和主动防御系统,改进航母阻止探测及提供保护的措施(主要涉及诱饵、干扰器、“水面舰船鱼雷防御”项目以及未来的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应提升航母遭到破坏后的快速修复能力,确保即使飞行甲板损坏或者发生电子战损伤,航母仍然能够发挥有效战力。
其次是舰载机联队。美海军应着力解决航母舰载机联队当前及预期的能力缺口问题。一般情况下,这就要求海军提升舰载机的打击距离,发展海上控制飞机,并研制新型弹药。美国防部及国会应该严格评估海军陆基及海基航空兵资产组合的效能。这一组合既包括适应环境较为宽松的陆基飞机,也包括适应环境对抗性强的海基飞机。
再次是编队内其他舰船。美海军应解决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及作战后勤部队在作战与后勤能力上的重大弱点;应提升水面作战舰建制内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此外,还应快速发展、试验及部署垂直发射系统的再装填能力。当前作战后勤部队相对于浩瀚太平洋中的对抗性作战行动来说,规模太小,且非常脆弱。美海军需要其他更具弹性及采用不同设计方案的作战后勤部队、后勤支援舰船及基础设施。
最后是造船工业和供应商。美海军应仔细审查参与航母及其编队舰船、飞机建造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供应商。此外,美海军还应提升在紧张局势或冲突状态下保护关键部件制造商和舰船中心的能力。
五、结语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大甲板核动力航母仍然是提供航空兵最具作战效益和成本效益的手段。因此,美海军必须要提升航母打击大队和整个联合部队的作战潜力,就可能削弱航母打击大队作战效能的问题“对症下药”。毫无疑问,其中一些措施将会破坏现有的计划、程序和模式。然而,如果不这样做,不仅是航母,还包括联合部队其它单元,都将面临更大的作战风险。只有改变路线图,美海军才可以确保航母打击大队为联合部队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满足国家需要和未来作战需求。
(三)
1994年夏天,我在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看到了几个航母,我很惊讶这些并不起眼的东西,竟能决定世界的走向。
如果这几件宝贝掌握在苏联手里,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的天下了。
如果这几件宝贝掌握在德国日本手里,世界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天下了。
(如果这几件宝贝掌握在伊斯兰国手里,世界就是穆斯林的天下了。)
那么,如果这几件宝贝掌握在中国手里,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其实,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这个意思不仅仅是说“历史是偶然的”,而且是说“历史是有条件的”。
为什么是美国研究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为什么是英美破解了德日的密电码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是美国在军备竞赛中拖垮了苏联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是共产党中国改头换面而不是美国洗心革面?
这些,都是有其条件的。
而不改变这些条件,就是弄出了几个航母舰队,也是无关大局的。日本和苏联,都曾经拥有航母,又能如何呢?
太监郑和也曾下过西洋,结果又能如何呢?
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
-
《中国官方寻求调停巴以冲突,民间反犹反以情绪高涨》(DAISUKE WAKABAYASHI, TIFFANY MAY, CLAIRE FU 2023年10月30日)报道: 随着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加剧,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中国正加紧努力,将自己定位为中东和平的中立调解人。 中...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
儒教病 (一) 《到底要怪儒教到什么时候?》(韩升勋 2023-03-07)报道: 2016年3月16日上午,“2016年春期释典”在首尔钟路区成均馆路成均馆大成殿举行。“释典”被指定为韩国第85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多年前传奇畅销书《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发行以来,韩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