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7月3日星期五

谢选骏:波提切利、契朗达约、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都是美第奇的家奴(生老病死都在一处——美第奇家族的隐秘)



网文《探访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2012-08-16)报道:

当悠游探访完佛罗伦萨这座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古城风貌和她的艺术瑰宝后,才真正领悟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Anatole France为什么会用“创造佛罗伦萨丘陵的神一定是位艺术家”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佛罗伦萨。也只有来到佛罗伦萨才会发现,她予以人身心的愉悦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

意大利的中部城市“佛罗伦萨”是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现在城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多为中世纪建筑艺术。全市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及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所以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保存地之一。

6月18日(第七天)上午8点从“奥尔维耶托”小城出发,10点就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今天的游程是:先自费参观——美第奇皇宫博物馆,而后游览闻名世界的——露天雕塑广场,随后参观欧洲外观最漂亮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塔”及这座古城风貌,下午还要赶到佛罗伦萨以北280公里的洛迪市住宿。

这座外观像座防御堡垒的就是——美第奇皇宫博物馆

我们由当地的导游带我们来到位于亚诺河对岸的“露天雕像广场”,紧邻广场的这座外观像座防御堡垒的建筑就是——美第奇皇宫博物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从1873年来一直守候在门口左侧,不过现在早已换成了仿作。我们先进入了美第奇皇宫博物馆内参观,这座外观像座防御堡垒的皇宫博物馆,内部却美得令人怦然心动,我在馆内也拍了一些照片,将在下篇再详细介绍这座——美第奇皇宫博物馆。

参观完美第奇皇宫博物馆出来继续游览露天雕塑广场,这座广场可称得上是一座雕塑博物馆,广场上各种石雕和铜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传神,这些古代及文艺复兴式样的大理石人物雕像,令到此参观的各国游客惊叹不已。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和造型艺术家如波提切利、契朗达约、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大艺术家都在佛罗伦萨安家,并在此创造了他们不朽的艺术作品。

悠游到此才知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像佛罗伦萨一样聚集了这么多卓越的画家和造型艺术家。而且她的艺术瑰宝不像罗马、巴黎和纽约那样是从世界上其它地方收集来的,而是自己亲手创造的,并且她的一部分又被收集到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里。

我们游览完露天雕塑广场后导游又带我们来到了佛罗伦萨的宗教中心——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包括洗礼堂、主教堂和钟楼。

圣母百花大教堂建造于1296年,佛罗伦萨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想把教堂的穹顶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穹顶,这座教堂的建造前后花了一百四十多年时间,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完工。现在这座大教堂已经成了佛罗伦萨的代名词。

圣母百花大教堂中央巨大圆顶是由名建筑家“布鲁内勒斯基”所建造的第一座文艺复兴式圆顶,是文艺复兴圆顶建筑的楷模。

百花大教堂旁边的这座82公尺高的乔托钟楼,由建筑家“乔托”于1334年开始建造,外观是一个四角形的柱状塔楼,把粉红、浓绿和奶油白三种颜色,以几何学的配色方式调合,和旁边的百花教堂十分和谐,底部还有精致的浮雕,内部有楼梯可达顶部,共有290阶。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主教堂和钟楼到现在已经有700多岁了的高龄了,悠游在对这座外观美得惊人的大教堂赞不绝口的同时,更对这座教堂建造时间之长感到惊讶(自公元1296年-1436年建了140年)。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外观也是以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镶嵌七层砌成,像一位美女站在那里展现着其优雅高贵的气质,所以这座教堂被人们称为“花的圣寺”,也被世界上称为外观最漂亮的教堂。

洗礼堂

百花大教堂对面的这座八角形洗礼堂,到现在也已经1000多岁的高龄了。

青铜门浮雕

洗礼堂最具观光价值的就是三面青铜门浮雕:东侧这扇门是由吉尔伯提自1425年起花27年时间所制作,门上是十幅浮雕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及旧约圣经的题材,被米开朗基罗誉为“通往天堂之门”。

游览完圣母百花大教堂顺路还游览了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但丁故居的外观及古城街区。

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

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距今已经有180年历史了,馆藏了近2000年的书籍。

但丁故居

但丁的故居位于露天雕像广场东边的一条幽深街巷里,这条偏僻的小巷就叫但丁街。沿着但丁街走到一个拐角处,眼前出现的这座砖石结构的小楼,与周围建筑相比古朴而有些破旧,未加粉饰的墙面由于岁月久远显得凸凹不平,要不是落满尘埃的但丁半身塑像提醒,谁能相信这就是但丁故居啊!

离开热闹喧嚣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悠游走进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再游览一下这座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古城风貌

古城幽深的小街巷是那么幽静

中午1点在佛罗伦萨的游览结束后,导游又给了我们两个小惊喜;一是:导游和司机俩人出费用将中午的团队餐改为正宗的意大利风味餐,导游讲;你们这次意大利之旅,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深度游,该了解的当地文化都了解了,该看的古迹都看了,该玩的地方也去了,但这次还应让你们品尝一下正宗的意大利风味餐,以后就不用再来意大利了。二是;晚上安排住到意大利的北部小城洛迪市,将住宿标准提升为四星级标准酒店。看看我们的导游和司机还够意思吧?

回想起这次在意大利的五天四晚的行程,吃住只有在威尼斯的一天吃住的差些,其他几天还是挺好滴!

意大利风味餐;采取分餐制,上了四道菜品;每人一份,第一道是比萨饼,第二道是意大利面,第三道是牛肉和菜品,第四道是甜品,外加一瓶红酒。大家吃的很开心,只不过上菜的程序正好和我们在国内相反,开始我们并不知他们这样上菜,吃完前面两道菜(实际上是饭)就快吃饱了,哪知后面还有两道好菜呀!

罗迪市距佛罗伦萨以北约280公里,米兰市以南30公里处。这是我们当晚住的四星级“高尔夫酒店”客房,导游说,这种房间在网上预订还要200欧元呢!

谢选骏指出:上文林林总总,却没有提到“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于是接着阅读《揭开“美第奇宫”的神秘面纱》(2012-08-21 21:49:02):

当导游带我们来到位于佛罗伦萨古城中心的露天雕像广场上,见到位于广场西面外观用粗糙的、未加工的毛石建造的如同城堡般的“美第奇宫”时,当时还觉得花费45欧元(自费项目)看这个不值得呢!但当步入美第奇宫内,怎么也想不到这座宫殿的里面却美得令人怦然心动~ ~

朋友们可以同我一起慢慢揭开这座外观看似普通实际上并不普通的美第奇宫的神秘面纱~ ~

美第奇宫是一座三层的建筑,楼层的高度更加突出了整个建筑的宏伟。宫殿的墙是以粗面石建造,就如城堡的墙一样是打不透滴。而且,这座宫殿与几个世纪前的家庭堡垒有本质区别。宫殿结构匀称,漂亮的双拱形的窗户,第三层楼上还装饰了宽阔的古罗马式的漂亮屋檐。

进入美第奇宫内内原来里面还有一道奢华气派的宫殿门廊呢!

议事大厅(礼拜堂)

导游带我们先来到美第奇宫可以容纳500人的议事大厅(礼拜堂),大厅两侧的壁上有米开朗基罗的巨幅名作“胜利”,环顾大厅的四周摆放着十几座各种造型的人物雕塑,抬头仰望高高的天花板上装点得更是无比细腻、精致,上面有红色、蓝色和白色的美第奇的羽毛笔环绕耶稣基督的花体字图案组成一个花冠,这种蓝色、红色和金色的搭配在高高的天花板上好似在闪闪发光。

米开朗基罗500多年前雕刻的大卫双人雕像,现在已是世界珍品

在这个大厅内导游讲解这些精美的雕塑和绘画时,一次一次的提到;这是——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琪罗、提香、曼坦尼亚等等的作品,没有想到这里面藏有这么多如雷贯耳的世界著名大师的珍品呀!

大厅的两侧墙壁上布满了“湿壁画”,画框制作得也非常精巧雅致,令人惊叹的是画框的镶边装饰上融入了美第奇家族的红色和黄色纹章。

大厅两侧500年前米开朗基罗创造的巨幅名作“胜利”,犹如一场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的浩大战争场面。

大厅天花板上精美的油画

大厅的天花板上绘满了精美的油画,在加上精细的雕刻使之更加凸显出来。昂贵华丽颜料所创造的效果直到现在还令人着迷,因为除了蓝色的色调和华贵的金色,还采用了褐色、红色和白色的色调,与墙上的华美图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真正的魔幻感觉。

大厅天花板中央位置镶嵌着这幅的油画,中间的人物就是“美第奇宫”的主人科西莫·美第奇

偌大的天花板上的这些500年前的油画,是由画家先在画室内在木板上一片一片将油画画好,再一片一片拼接好,而后再镶嵌到大厅高高的天花板上。

仅这个大厅奢华装饰和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雕塑和画作,就彰显出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来了。原来这座防御完整的美第奇宫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当时美第奇家族不仅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家族、佛罗伦萨首富,其主人科西莫·美第奇1434年在佛罗伦萨建立起僭主政治,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主。

美第奇宫内还保存着很多500年前的古文物,如起居室内这个制作精细,并镶嵌精美图案的珠宝柜,保存到现在依然像新的一样。

珠宝柜上的这些逼真、写实的装饰画,是用各种颜色的天然大理石精细地切割成薄片,相拼镶嵌而成的。

我们在佛罗伦萨的当地导游正在给我们讲解珠宝柜上这些逼真、写实装饰画的制作过程,她是台湾人,在意大利已经居住20多年了。

这些房间不仅画满了油画,在上方还雕塑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等塑像,这种三维图像给人一种立体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最后来到的这个大厅,竟然是个地图室,这里保存着很多国家500年前的航海地形图。这种航海地图制作的相当精细,连航道都非常清晰。看完这些可能朋友觉得“美第奇宫”的神秘感还未完全打开,那就请朋友看完下面的“美第奇宫”和“美第奇家族”的简要介绍吧!

“美第奇宫”和“美第奇家族”的神奇历史:

1、美第奇家族的祖先最早行医,后以经营工商业致富。14世纪初乔瓦尼·美第奇开办银行赚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首富。美第奇家族从银行业起家,逐渐获取政治地位,14到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佛罗伦萨实际上的统治者。

2、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等,而正是有了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3、美第奇家族的收藏,都是这些如雷贯耳的世界著名大师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作,现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核心展品,也是这个家族的遗产。

4、美第奇家族的最重大的成就在于艺术和建筑方面,在文艺复兴时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建筑方面,美第奇家族给佛罗伦萨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包括乌菲兹美术馆、碧提宫、波波里庭院和贝尔维德勒别墅。除了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的成就,该家族在科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赞助了达芬奇和伽利略这样的天才。这些惊人的成就使得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

5、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家族。最主要代表为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我们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

6、1659年,美第奇家族将他们的宫殿卖给了皮卡尔迪侯爵,因此这座宫殿也被称作“美第奇-皮卡尔迪宫”。1829年,宫殿成为国家所有财产,经修复后成为博物馆——美第奇皇家博物馆。

网民如此议论纷纷:

珠澳老玉
值得一游,都是传世艺术品,后有眼福!谢谢分享。
2012-8-21 22:05
回复(1)
咖啡豆

美第奇宫尽显奢华,还可以照相,过瘾!上次去佛洛伦萨没有进去,在这个饱眼福了,谢谢分享!
2012-8-21 22:50
回复(1)
李利民

2012-8-21 22:53
回复(1)
幽兰飞香
开眼界。够神秘,够艺术,够珍贵,够奢华。。。
2012-8-21 22:57
回复(1)
老鹤

欣赏精彩,清晨问候!
2012-8-22 05:55
回复(1)
水灵青葱
早上好,朋友好拍,欣赏顶起!
2012-8-22 06:49
回复(1)
悠悠菊花香
从您的文字和图片中去了解美第奇宫的神奇,欣赏好拍。
2012-8-22 10:58
回复(1)
一见喜
欣赏游记,“美第奇宫”,神奇气派,图文并茂,拍摄精彩。艺术珍品,雕塑绘画,栩栩如生,大饱眼褔!谢谢分享,遥祝秋安!
2012-8-22 16:39
回复(1)
菲菲
值得看!视觉盛宴!
2012-8-22 17:10
回复(1)
五个秘密
“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学习分享了,真的令人惊叹!
2012-8-22 18:27
回复(1)
清泉磊落
美第奇银行在欧洲的消失向来是个谜,而它正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幕后推动者。不知这个美第奇宫和美第奇银行有什么关系?
2012-8-22 23:51
回复(1)
一梅
欣赏美文美图,真是视觉盛宴哈。。。采一份秋的惬意,心中那份淡淡的墨香,轻轻书写思绪的芬芳;让胸中那份独有的洒脱与飘逸,在空间里缓缓涤荡。
2012-8-24 08:56
回复(1)
野生小动物
哦,就是这个博物馆呵...跟随镜头开眼界了.谢谢分享!
2012-8-24 22:55
回复(1)
野生小动物

2012-8-24 22:55
回复(1)
青青河边草
文艺复兴起源于欧洲,欧洲又起源于佛罗伦萨,所以美第奇宫的艺术珍品和市政厅广场上的雕塑确实令人震撼。欣赏!
2012-8-25 10:47
回复(1)
顺其nature
这座宫殿美得令人怦然心动!

分享欣赏美作!

问候!
2012-8-25 17:06
回复(1)
郭振霞

把一声问候织成文字里,让友谊在博海里永存!
2012-8-25 17:33
回复(1)
兰若静云
的确气派非凡,美轮美奂,欣赏!
2012-8-25 18:14

不过也有网民眼尖:

回复(1)
421565335
这位仁兄,这个不是美第奇宫,这叫维奇奥宫,在乌菲兹旁边。美第奇宫在百花北边,乌菲兹都快到阿诺河边了。

2013-4-2 07:26
回复(0)
土土卜

恩是韦奇奥宫也就是旧宫,,,不过照样顶,写了这么多拿来分享,不容易
2015-1-2 10:15
回复(0)
木易指
不容易 去过能写这么多出来与我们分享 虽然不是美第奇宫而是韦奇奥宫,不过照赞!
2015-1-2 10:17来自木易指的评论
回复(0)
游墨
幸苦介绍的如此详细。但这个是旧宫啊---维奇奥宫。
美第奇宫是米凯罗佐设计的那个三层建筑呐。。。。。。
2015-7-16 14:58

谢选骏指出: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的资料很难搜索,只有维基百科说: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座文艺复兴宫殿。是米开罗佐·迪·巴多罗米欧(Michelozzo di Bartolomeo)为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德·美第奇设计,修建于1445年到1460年之间,以其粗面光边石工和琢石石工著称。三维立体图用在这里,显示理性、秩序的文艺复兴精神,和古典主义的人类尺度。三段划分强调水平方向,将建筑分为高度逐渐递减的数层。这使得当眼睛从极其沉重的檐口向上看时,建筑显得较为轻盈,并且明确规定了建筑物的轮廓。

为什么我对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听该处对面一座楼里工作人员说: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的地下室里埋葬着美第奇家族的成员!

天啊,这不等于说,这个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其实就是一座佛罗伦萨市中心的陵墓?这等于是把十三陵搬到了天安门广场!

如果那位工作人员说的对,那么,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美第奇家族的隐秘——生老病死都在一处”!

这个隐秘的存在,让我对整个“文艺复兴”有了一个新的观感:原来那是为美第奇家族涂脂抹粉的东西。什么“波提切利、契朗达约、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大艺术家都在佛罗伦萨安家”,岂不是说他们都是美第奇家豢养的家奴?他们都是在为粉饰的坟墓干活,他们和那些在十三陵工作的太监,有何区别?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神话。历史确实是人们杜撰出来的神话。只是,神话与民族精神不同罢了。历史是由胜利者杜撰的。(我最终没有按照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到美第奇家族的墓穴里一游,不是我不愿付出买路费,而是我感到整个佛罗伦萨都像一座陵墓,都是那么令人作呕。)

谢选骏:法庭面前人人决不平等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说: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一句表示任何人不论其身分地位为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会因为其身分地位而获有差别待遇的谚语。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不论在东方或西方都于相当早的时期便已萌芽。目前已知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公元前552年的波斯人欧塔涅斯(Otanes),其表示:“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公元前430年时,在一场雅典人纪念死去的战争英雄的集会上,伯里克利亦曾谓:“……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中国,根据《礼记?曲礼上》之记载,过去曾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故在此时期,法律的适用会依据该人的身分地位而有所不同。然而到了战国以后,便开始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汉朝时,于《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中记载:“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都展现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又名“法律面前,穷人含撚”。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号决议通过的一份世界性人权保障文件,其中的第7条规定: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联合国于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决议2200A (XXI)通过的一份国际性公约,其中第26条规定:

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理由的歧视。

各国之“实践”——

中华民国宪法
司法院释字第666号解释
司法院释字第649号解释
《中华民国宪法》第7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可说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具体规定。本条所追求的平等并非形式的平等,而是“实质的平等”,亦即要求本质上相同之事物应为相同之处理,不得恣意为无正当理由之差别待遇。
司法院大法官多次以本条宣告法律或命令违宪,譬如在2009年著名的释字666号中,大法官便援引本条认为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第1项第1款“罚娼不罚嫖”的规定违宪。其认为:“按性交易行为如何管制及应否处罚,固属立法裁量之范围,社会秩序维护法系以处行政罚之方式为管制手段,而系争规定明文禁止性交易行为,则其对于从事性交易之行为人,仅处罚意图得利之一方,而不处罚支付对价之相对人,并以主观上有无意图得利作为是否处罚之标准,法律上已形成差别待遇,系争规定之立法目的既在维护国民健康与善良风俗,且性交易乃由意图得利之一方与支付对价之相对人共同完成,虽意图得利而为性交易之一方可能连续为之,致其性行为对象与范围广泛且不确定,固与支付对价之相对人有别,然此等事实及经验上之差异并不影响其共同完成性交易行为之本质,自不足以作为是否处罚之差别待遇之正当理由,其双方在法律上之评价应属一致。”另外,于2008年的释字649号解释中,司法院大法官亦是援引本条宣告身心障碍者保护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前段:“非本法所称视觉障碍者,不得从事按摩业。”之规定违宪,当时亦造成社会轩然大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2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本原则的具体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5条规定:“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同样于第25条规定:“澳门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国籍、血统、种族、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思想信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或社会条件而受到歧视。”

美国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之建筑上即刻有内容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Equal justice under law)的铭文。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一般被视为是美国法律上平等保护条款之依据。关于美国法上“Equal Justice Under Law”这句话而言,首见于1891年的Caldwell v. Texas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梅尔维尔·富勒于判决中的这段陈述:
By the Fourteenth Amendment the powers of the States in dealing with crime within their borders are not limited, but no State can deprive particular persons or classes of persons of equal and impartial justice under the law.[4]
这句话的译文为:
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美国各州处理其州内罪案的权力并不受到限制,但各州不得剥夺特定人士(或某些阶层的人士)接受平等及公正审讯的权利。

日本国宪法

《日本国宪法》第14条规定:“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中,都不得以人种、信仰、性别、社会身份以及门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すべて国民は、法の下に平等であつて、人种、信条、性别、社会的身分又は门地により、政治的、经济的又は社会的关系において、差别されない。)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直接明文规定,此项原则在日本因此具有宪法位阶,任何法律都不能够违反此项原则。由于该条规定,使日本废除了二战前实施的华族和爵位制度。
其中,1973年的杀害尊亲属罪法定刑违宪事件即属于法律因为违法了该国宪法第14条而被日本最高裁判所宣告违宪的知名案件。在本案中,最高裁法所认为:“从一般杀人罪的法定刑应包括杀害尊亲属罪的法定刑这一前提出发,虽然不能说在杀人罪之外另设杀害尊亲属罪的立法属于违宪,但对于杀害尊亲属罪仅仅规定了不能适用缓刑的过重刑罚这一法律规定而言,违反了宪法精神。”因此而宣告该国刑法第200条违宪,不过一直到1995年时,该国刑法第200条才被正式立法废除。2008年时,日本最高裁判所再次依据本条宣告该国国籍法第3条第1项违宪。

欧盟

原本预期将作为欧盟宪法的《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之中,第20条便直接明文规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the law.)虽然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最后并未获得欧盟各国批准而成为欧盟宪法,然而其后欧盟各国所签署并已经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已经将《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涵盖其中,使其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谢选骏指出:人人都知道“法律之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却没人知道“法庭面前人人不是平等的”。其实不是没人知道,而是没人敢说,只因为这是皇帝的新衣。法庭就是皇帝,他不可能平等待人。法庭不仅是皇帝,而且没穿裤子、没有廉耻,可是谁也不敢说他,因为那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所以,各国之“实践”——其实只是各国之“宣言”。没有任何法庭可以做到。所以大家争相重金礼聘律师,以便影响法庭的决定——其结果,就是“法庭面前人人决不平等”;其前提,更是因为“法庭面前人人决不平等”。

谢选骏:我是跨时代的最后人类



网文《互联网一代大脑退化 Google让我们越变越傻?》2008年6月26日就说了:

《大西洋月刊》刊文剖析互联网一代大脑退化历程,认为新阅读风格使人退回中世纪

“戴夫,停下。停下好吗?停下,戴夫。你能停下吗,戴夫?”

这个著名的场景出现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片尾,乃超级电脑HAL恳求宇航员戴夫·鲍曼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由于电脑故障,戴夫被送入茫茫外空,前路未卜,目的地不明,只好“视死如不归”。最后,他对HAL下了手,平静而冷酷地切断了它的内存(记忆体)电路。

“戴夫,我的思想要没了。”HAL绝望地说。“我感觉得到。我感觉得到。”

网络粉碎专注与沉思的能力

当尼古拉斯·卡尔想起HAL的哀号,不由得脸皮有些酥麻,手脚略感冰凉。“我也感觉得到。”他说。

卡尔在2008年7~8月号的《大西洋月刊》撰文,以《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为题,痛苦地剖析自己和互联网一代的大脑退化历程。“过去几年来,我老有一种不祥之感,觉得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一直在我脑袋里捣鼓个不停,重绘我的‘脑电图’,重写我的‘脑内存’。”他写道。“我的思想倒没跑掉——到目前为止我还能这么说,但它正在改变。”

他注意到,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章时,总是不费什么劲儿,脑袋瓜子就专注地跟着其中的叙述或论点,转个没完。可如今这都不灵了。“现在,往往读过了两三页,我的注意力就漂走了。”

卡尔找到了原因。过去这十多年来,他在网上花了好多时间,在互联网的信息汪洋中冲浪、搜寻。对作家而言,网络就像个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过去要在书堆里花上好几天做的研究,现在几分钟就齐活。Google几下,动两下鼠标,一切就都有了。“对我来说,”卡尔写道,“对别人也是如此,网络正在变成一种万有媒介,一种管道,经由它,信息流过我的眼、耳,进入我的思想。”

信息太丰富了,我们受用不尽,也不忘感恩戴德,却往往忽视了要付出的代价。“网络似乎粉碎了我专注与沉思的能力。现如今,我的脑袋就盼着以网络提供信息的方式来获取信息:飞快的微粒运动。”

网络新阅读方式:海量浏览

卡尔不是唯一一个遇到此种问题的人。长期在密歇根医学院任教的布鲁斯·弗里德曼,今年早些时候也在自己的blog上写到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现在我已几乎完全丧失了阅读稍长些文章的能力,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纸上。”他在电话里告诉卡尔,他的思维呈现出一种“碎读”特性,源自上网快速浏览多方短文的习惯。“我再也读不了《战争与和平》了。”弗里德曼承认,“我失去了这个本事。即便是一篇blog,哪怕超过了三四段,也难以下咽。我瞅一眼就跑。”

伦敦大学学院以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学者们以两个学术网站为对象——它们均提供电子期刊、电子书及其他文字信息的在线阅读,分析它们的浏览记录,结果发现,读者总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浏览,且极少回看已经访问过的文章。他们打开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通常读上一两页,便“蹦”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这几乎可被视为:他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打字机让尼采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

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或许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的自我。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一书作者玛雅妮·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定义,我们也被我们阅读的方式所定义。”她担心,将“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阅读风格,或会减低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令阅读长且复杂的作品成为家常之事,如今的互联网技术莫非使它退回了又短又简单的中世纪?沃尔夫说,上网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文本的能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沃尔夫认为,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技巧,不像说话那样融于我们的基因。我们得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学会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字符译解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

1882年,尼采买了台打字机。此时的他,视力下降得厉害,盯着纸看的时间长了,动不动头疼得要死,他担心会被迫停止写作。但打字机救了他。他终于熟能生巧,闭着眼睛也能打字——盲打。然而,新机器也使其作品的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一个作曲家朋友为此写信给他,还说自己写曲子时,风格经常因纸和笔的特性不同而改变。

“您说得对,”尼采复信道,“我们的写作工具渗入了我们思想的形成。”德国媒体学者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则认为,改用打字机后,尼采的文风“从争辩变成了格言,从思索变成了一语双关,从繁琐论证变成了电报式的风格”。

卡尔引用神经学家的观点,证明成年人的大脑仍然颇具可塑性,而历史上机械钟表和地图的发明,同样说明了人类如何因此改变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思维。互联网正是今日的钟表与地图。

网络影响让传统媒体也零碎化

当人们的思维方式适应了互联网媒体的大拼盘范式后,传统媒体也会做出改变。电视节目加入了滚动字幕和不断跳出的小广告,报刊则缩短其文章的长度,引入一小块一小块的摘要,在版面上堆砌各种易于浏览的零碎信息。今年3月,《纽约时报》便决定将其第2和第3版改为内容精粹。

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说,该公司致力于将“一切系统化”。

Google还宣布,其使命是“将全世界的信息组织起来,使之随处可得,并且有用。”通过开发“完美的搜索引擎,”让它能够“准确领会你的意图,并精确地回馈给你所要的东西。”问题是,它会使我们越变越蠢吗?

“我感觉得到。”卡尔最后说,库布里克黑色预言的实质在于: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上网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

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的不对(打字机让尼采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事实上,是“打字机让尼采那一代及其以后的人写作风格发生变化”。所以在尼采发疯以后,历史见证了尼采主义者列宁之流的崛起。而无线电广播的普及更导致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等群众猛兽的崛起。

搜索工具真好。历史上前所未有。现在的奶生都该叫它伟大的妈妈。但是它会让人的能力退化。我于是成为“最后的人类”——跨越“前网络”和“后网络”两个时代。呵呵。以后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世界了。谈的全是网上的东西。大家都是网虫。是啊,最后的人类最厉害。悲哀。旷世独我。只有互联网同在。

好在,耶稣的爱依然和我们同在。因为那是灵,是天国的盼望。因为日子都会过去并且磨灭,但是看不见的上帝却会永远存在。

谢选骏: 每个人在“活着”的意义上平等


网文《为什么人人平等?》问答说:

问题:

1、人类几千年来就不是平等的,包括地位,人格,尊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观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后来什么时候开始又凭什么认为人(包括人格、尊严)就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呢?

2、提倡人人平等会不会阻碍社会进步?这样问是因为有人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追求地位做人上人,并不想跟别人平等。提倡平等会不会妨碍他们奋斗?

3、我问过我朋友什么是人人平等。他想了想告诉我,人都会生出来,人都会死这点上人是平等的。我答那这不是废话么。想请教一下到底什么是人人平等,人人平等意义何在?

回答:

人人平等的意思是“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一词就揭示了,这句话是一个规范性的表达,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人与人事实上是否平等与“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是两码事。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和每一个学生事实上好好学习是两码事。题主的第一问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是”和“应当”。

那么“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中所指的平等是哪方面的平等呢。这个问题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解读,而且看来不会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如果考察主流的政治哲学观点,那么比较保守的说法是,人与人的平等是指人格/法律地位/权利能力的平等,也可以说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平等。

这种人格平等的观念坦白说是比较抽象的,和我们通常更关心的财产平等、生活发展机会平等其实关系不那么大,但这种人格平等是近现代政治法律体系的基石之一。不同的思想家可能对财产平等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会承认人格的平等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那么人格平等这个原则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原则产生之前的世界。在西欧,一直到美国革命之前,主流的观点都认为人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生来就是贵族,有些人生来就是平民,有些人生来就是奴隶。贵族、平民、奴隶之间的界限在有些年代是非常森严的,在另一些年代相对模糊一些。但是古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度区分公民、外邦人和奴隶,中世纪直至近代区分贵族和平民都存在严格的人格地位上的区分。需要特别补充的是,人格上的不平等和财富上的不平等是两码事。在古罗马和古希腊,一个奴隶有可能是非常富裕的,甚至可能做到城邦的首富。但是再有钱的奴隶在法律上仍然可能低人一等,仍然可能缺少一些基本的权利,比如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权签订合同,没权订立遗嘱等等。而这种不平等的情形在近代以前通常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大多数思想家的理论也捍卫了这种不平等的情况。(顺便说一句,中国古代社会在平等问题的情况不太一样,尽管各朝各代都有各种形式低等的贱民,但是至少上等人和平民之间的人格等级差异是不太明显的)

当然了,这里也有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外,基督教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传统是主张人与人是平等的,在新约里有非常多打破人与人身份界限的话,基督教也广泛的向奴隶传教。但是古罗马的基督徒仍然普遍承认奴隶制,而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同样和等级社会融合在了一起。这在理论上是怎么做到的,我没研究,搞不大清楚。但是从结果上看,既要承认基督教没能够阻止古代欧洲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也要承认基督教的平等精神在近代为人人平等原则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而这种人格不平等的的情况在近代欧洲在理论上被彻底打破了。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理论大都默认了一个前提,人类社会是由无差别的个人组织起来的,人生来是无差异的自然而然的推导出社会规范应当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这种理论在政治领域和法学领域被不断的精炼和总结,最后得出了“人人应当平等”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做为近代政治理论的核心又成为每一个近代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

法律人格上的平等说到这里就完了,这种法律上的人人平等既可以说是对原本等级社会的巨大革新,也需要承认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因为这种平等是抽象的平等,和物质财富没有关系,比如马克思就很犀利的吐槽说富人和穷人平等的拥有睡大街的权利。所以接下来要讨论的是物质财富上的平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法律人格上的平等和物质财富的平等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对法律人格平等的论证有无比多近代政治理论,康德以及其他德国人的论证比较偏形而上和哲学,霍布斯的论证强调每个人的能力差异不大,卢梭的论证非常文艺。也许这些论证都不令人满意,但是这些论证至少看上去理论性比较强,也比较有说服力,而且这些论证相互之间可以说是共通的。但是物质财富的平等相比之下远没有如此强大的理论基础,就我个人的观点,对于物质财富平等的追求很大程度来来源于每个人的道德直觉和对于极端困苦人群的恻隐之心。不嫌事大的吐槽一句,思想家的同情心受限于他们的理性思考可能还要更加薄弱也不一定。所以对于物质财富平等的追求向来是非常朴素和含混的,要在理论上论证这种平等并说明平等的标准大多不太成功。

更加要命的是,哪怕我们都承认极端的贫穷困苦是一种需要被改变的情形,但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面前每个人的想法就会很不一样。比如假设政府本身是清廉的,是否应该征收累进税,如果应该征收,应该如何征收。有些人会认为极端的贫富差距是一种糟糕的需要被改变的状态,而另一些人则会认为合法的贫富差均无论如何都是应当被尊重的。这些人通常也会认为对于平等的强调会抑制个人的努力与奋斗,甚至侵害个人的自由。对于物质财富的平等有无穷无尽的争论,就我个人观点根本的原因是每个人的道德直觉本来就不同。所以从结果上看,在物质财富平等的问题上,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更加清晰准确并且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抽象原则,只能找到一个大多数人都基本能接受的实践操作标准。

写着写着有点离题了,最后概括一下。人人平等最粗略的说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追求,一种是人格上的平等,一种是物质财富上的平等。第一种平等在现代社会被确立为不可动摇的规则,因为正是这种平等塑造了现代社会;而第二种平等则永远笼罩在争论之中。

谢选骏指出:上述答案说出了两种不可能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和“物质财富上的平等”,但是却忽略了或是不知道一种更为实际的平等,那就是生物学意义的同等,或说是“人被上帝创造的同等”。

在这种层面说,人活着就不会崩盘,所以就简单了:每个人在“活着”的意义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也仅仅在“活着”的意义上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上帝给的,或说是自然给的,不是人间能够随意改变的,尤其——权力可以让活人死,却不能让死人活。否则的话,我们现在还被秦始皇统治着。但愿基因技术不要让人可以长生不老,因为那样的话,人类就会永远沉沦在老不死的权力之下了。

谢选骏:客西马尼园精神



对自己,该狠的时候要狠,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客西马尼园精神”:

(一)

客西马尼园(Gethsēmani),意为“榨油机”,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果园,根据新约圣经和基督教传统,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处祷告。根据路加福音 22:43–44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此外,东正教传统上认为,客西马尼园是使徒安葬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的地方。

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山下汲沦谷,今天位于耶路撒冷市内。万国教堂就位于客西马尼园。614年,古教堂被萨珊王朝摧毁,十字军重建了教堂,大约在1219年再度被毁。在橄榄山上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独特的金色洋葱形屋顶(拜占庭/俄罗斯风格),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他的母亲而兴建。

在《马太福音》26:36和马可福音 14:32中,“客西马尼”的希腊语名称是Gethsēmani,意为“榨油机”(指橄榄油),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此处种植了许多橄榄树。马可福音(14:32)称为“一个地方”;约翰福音 (18:1)称为“一个园子”。

客西马尼园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点。333年,匿名的“波尔多朝圣者”前来拜访,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留下的最早记载。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记载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脚下”,又说“信徒习惯于前往此处祷告”。

(二)

《客西马尼园的耶稣》说,四卷福音书都记载了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太26∶36-45,可14∶32-42,路22∶39-46,约12∶27-33)。四福音告诉我们,主耶稣在设立圣餐之后,带领门徒来到一个名叫客西马尼的地方祷告(太26∶36,可14∶32)。客西马尼的意思是“油醡”或“橄榄醡”,这地名已暗示出主耶稣将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因为圣餐后,犹大已出去了,耶稣知道,他会马上带人来抓他。要面对被抓、受辱、受苦、受死,这样一场巨大的争战,主耶稣认定,当时必须作的,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祷告。于是就带门徒来到客西马尼。

1、客西马尼园的耶稣

许多人对主耶稣的尊荣,往往只是景仰高山一般,只看见它高入云霄的雄伟,却没有注意到高山经常独自地承受着雷轰闪电,风吹雨打,以及勇敢地在坚冰厚雪的侵袭下屹立不动的精神。当我们高声赞美十字架得胜的荣耀的时候,也不可忘记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经历和挣扎!

客西马尼园是耶路撒冷城外橄榄山侧的一个园子,这是“一个榨油之处”,我们的主耶稣就是在此地肝胆寸裂,身心俱疲,他要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在这里他看起来是那样的脆弱,完全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尊荣,能力,得胜,强大,圣经有三处记载耶稣的表现:

(1)难过、伤心、几乎要死 (太26∶37—39)。
(2)惊恐、难过、忧伤、几乎要死 (可14∶33—34)。
(3)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

客西马尼园的耶稣,他的心被撕裂在救赎的必须与求生的本能这两道悬崖之间。在这里他是完全的神,表现在他已经预知了未来要受到的痛苦,他又是完全的人,表现在这个已经预知的痛苦要他自己完全来承担,所以他的痛苦甚大,渴望门徒来扶持。他俯伏在地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三次祈求同样的话语:“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在主一生的经历里,何曾有过一次这样艰难沉痛的表现?在旷野在海上,在任何一个艰难的环境中,他总是很坚强乐观,而现在多么惧怕忧伤,盼望人的扶助,甚至找一个园子痛痛地哭泣。有一首诗说耶稣在客西马尼园:
今夜,他预尝明天死亡的滋味。
今夜,他预演明天十架的死刑。
今夜,他预喝明天断肠的苦酒。
他神性预知的能力,加深了他人性情绪的感受。
他预知犹大将献上毒吻出卖他。
他预知彼得将在小使女面前,三次发誓赌咒否认他。
他预知十个使徒一溜烟跑个不见人影。
他预知祭司长院子里掌掴的羞辱。
他预知所将要戴上的荆棘冠冕。
他预知蝎子鞭将会掀开他背上的肉。
他预知铁钉穿进掌心的剧痛。
他预知鲜血流尽的干渴。
他预知盲目人群的辱骂。
他预知罗马长枪穿心的滋味。
他预知的能力,更突显出客西马尼园的挣扎之艰巨。
他的指甲在坚硬的土地上,抓出深深的刻痕。
他的嘴唇,缓慢地吐出人性软弱对死亡的惧怕:
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撤去。

我们看到客西马尼园的耶稣是那么真实地面对苦难,面对人性的软弱,他在痛的时候向门徒诉说,希望得到他们代祷的支持,他在挣扎的时候向天父坦白自己的软弱。30多年的人生,耶稣一直都在孤独中度过,很少有人明白他的身份,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责任,很少有人相信他的自白。他最亲的人不理解他,但他从来没有灰心过失望过,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上帝与他同在,他知道他的身后有一双大能者的手在加给他力量,伴他经历风霜;他知道虽然在这世上他孑然一身,可是并不孤单,因为神时刻与他同在。但今夜是那么不同,他却忍不住惊惧颤栗起来,那一直护庇着他的大能者的力量似乎一点一滴地从他身上抽离,而明天他要背负起全人类从远古到将来所有的罪孽,那样污秽肮脏的罪是圣洁的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多么不愿意沾染上其中的一丝一毫啊,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要做出的选择,就是顺服上帝救赎人类的计划,为了爱,他决定默然不语!

客西马尼园的耶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也让我们知道面对苦难的时候耶稣是用祷告托住自己的软弱,更是在祷告中才有勇气放下自己的需要,顺服上帝的心意。

2、耶稣顺服上帝旨意

在客西马尼园的耶稣虽然对上帝的旨意有很多挣扎,但最后还是选择顺服,耶稣为什么要顺服上帝的旨意,愿意上十字架呢?是他害怕上帝吗?显然不是,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是为我们死,“为”是“替代”的意思。耶稣替代我们死,因为他爱我们,耶稣甘愿被钉十字架,无异于公开宣告:“我要以自己来承担众人的罪债。”

耶稣为你死,为我死!

使徒保罗说:“神儿子……爱我、为我舍己。”(加 2∶20)是的,耶稣爱我们,为我们付上性命做赎价。为什么要付出赎价呢?人类犯罪以后,就要负上罪的工价:死,这个死不仅是肉体的死,更是与上帝的隔绝,与上帝隔绝的人类活在罪的生活状态下。神爱世人,希望人类归回,但上帝又是公义的,他不能自绝他的公义,于是让他的独生子为人类的罪钉死,上帝的爱就向人类最鲜明地表达出来。

耶稣来是为我们赎身,“赎身”的原意出自奴隶市场:一个人付上价银,买下一个奴隶,然后让奴隶自由离去,这就是“赎身”。替人赎身的人必须付出赎价——耶稣以十字架上倾流的血为我们付了赎价,使我们得自由。
我们得了什么样的自由呢? 他又怎样释放我们呢?

1. 摆脱罪疚
无论我们觉得内疚与否,总也不能抹杀一个事实:我们经常会在思想、言语、行为上触犯神的律法。人触犯地上的律法,尚且要面对刑罚,何况触犯神的律法?
“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 。人触犯神的律法,所受的刑罚是死——与神永远隔绝。世人都犯了罪,都要接受永死的刑罚,但耶稣在十字架上替我们受了死刑,我们因此可以得着完全赦免,连罪疚也可以得除净,坦然无惧地回到上帝面前。

2. 摆脱罪律
犯罪会成瘾的。耶稣说:“所有犯罪的,都是罪的奴仆。”(约 8∶34) 耶稣为我们死,叫我们摆脱罪的管辖。耶稣在十字架上打垮了罪的权势,因此耶稣可宣告:“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 8∶36)不要恐惧犯罪的律,只要相信耶稣一定可以为我们除去。靠着他每天得胜,知道养成好的习惯,在这个改变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只要仰望耶稣,在哪里摔倒,就马上在哪里爬起来。

3. 摆脱罪果
“罪的工价乃是死”,但耶稣来到世间,“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15)。我们实在不用再惧怕死亡!——因藉耶稣得救的人,不用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不再是基督徒的终点,却是通往天堂的门道——在天堂不再有任何痛苦,甚至不会见到罪的踪影!

我们也不必害怕人生的任何际遇,因为你经历的一切耶稣都经历过,孤独、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被所爱的人出卖、拒绝、贫穷、伤害……我们所要经历的难处他都经过,并且他已经得胜,所以我们在任何际遇中都不要惧怕,只要来到他的面前,耶稣一定给我们力量度过。

客西马尼园的耶稣在软弱中选择了刚强,在被伤害中选择了去爱,在被出卖面前选择原谅,在神旨意中选择顺服,在内心挣扎中选择放下自我。正是有了这客西马尼的挣扎和痛苦,才有了十字架上的刚强和胜利,才让我们知道这救恩是耶稣那么痛苦地为我们做成的,我们要特别的珍惜,让我们在客西马尼的耶稣面前,再次向上帝回转吧,耶稣的爱把客西马尼那块祷告的石头都暖热了,但却没有暖热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比石头还坚硬。在这受难周要开始的时候让我们怀着一颗温柔的心来朝见耶稣吧!!

(三)《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三次祷告》说:

我们这里强调要学习将自己摆进去,讲法利赛人,我就是那常常自以为是的法利赛人,我愿不愿意好好揣摩一下耶稣的话?讲罪人,我就是那罪人,我能不能感受到主的爱?讲门徒,我就是门徒,我们想听谁的话呢?我们要不要接受主耶稣的提醒?“因为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下),将自己摆进去了,我们就能从圣经中得到主耶稣的牧养。当然,正式分享时就要注意,其实耶稣的每一句话,对每一种人都是会有帮助的。
例二,再看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三次祷告(太26:39,42,44)。

背景:耶稣知道谁要卖祂(参太26:25),知道祂为何要受死(参太26:28),祂也知道死后第三日要复活(参太20:19,太26:32),耶稣虽然知道一切,但祂更知道责任之重大、事情之艰难、和影响之深远,所以祂要带着门徒来作这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让我们也跟着门徒,一起来学习耶稣教导我们如何祷告?特别是这种客西马尼园式的内室的祷告,我们说要回归圣经,其实,我们学习祷告也需要回归圣经。

1、三次祷告的比较:

第一次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

这个祷告,显然可分为前半,后半,因为内容有很大差别,而且中间有个转折词“然而”。我们将前半和后半作个比较:前半是求父叫这杯离开我,而后半,发生了180o的转变,祂不再求父叫这杯离开我,反而求父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可见主耶稣愿意完全放下自己的意思,而去顺服父的意思。这也让我们知道祷告的功效,主要不是去改变神,乃是被神来改变。
第二次祷告“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祢的意旨成全”(太26:42)。

这第二次祷告与第一次祷告有什么不同?在第二次祷告中没有“前半”,也没有“然而”,再也不提我的意思,所以祂的第二次祷告,是在第一次祷告后半的基础上的祷告。另外,第二次祷告也有它的递进,最后,不是“只要照祢的意思”,而是“就”,“就愿祢的意旨成全”,祂是与父完全站在一起,愿意与父一起来成就父的旨意。

“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的一样”(太26:44)。

第三次祷告与第二次祷告有什么不同呢?没有,因为圣经说了“说的话与先前一样”。既然,第三次祷告和第二次说的一样,为什么耶稣还要作第三次的祷告呢?因为当时的处境不同了,“…时候到了,…卖我的人近了”(参太26:45,46),意思离开耶稣被抓,受审,上十字架更近了。耶稣作第三次祷告,告诉我们越是接近十字架的挑战,越是要坚持祷告,既要坚固自己的心志,又要以祷告来胜过一切撒但可能的攻击。另外,我们也看到第三次祷告对耶稣的作用,前面祂看见门徒又睡着了(参太26:40,43),令祂感到失望;但是第三次祷告之后,祂却对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或作“吗”)!”(太26:45),祂说话的口气和心情都不一样了,祂接着说:“起来,我们走吧!”表明耶稣是满了信心、决心和勇气离开客西马尼园的。

2、警醒和祷告:

在这过程中,耶稣三次用“警醒”两字(太26:38,40,41)。“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这是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对门徒的最后一次教导,相当于耶稣的临终嘱咐,当然是最重要的。从和合本看“警醒”是修饰“祷告”的,针对性非常强,因为,门徒的祷告实在没有警醒,一次次地睡着了(太26:40,43)。耶稣要门徒警醒,门徒又警醒不了,出路在哪里?看英文原文,警醒和祷告是两个动词,“警醒”原意:警醒注意,留心观察,现在时主动态,命令语气;“祷告”现在时关身态,命令语气,表示一定要持续地警醒和祷告;新译本,“应当警醒、祷告,免得陷入试探”,吕振中译本“要儆醒,要祷告,免得入了试诱”。耶稣要门徒警醒地看什么呢?与祷告有什么关系呢?当时,耶稣是把三个门徒带在身边(参太26:37),要他们和祂一同警醒地看(参太26:38),祂仰望的是父神,而要门徒警醒地看着祂,所以祂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参太26:39)。耶稣讲完“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之后,就要求他们警醒地看,意思:要门徒既听见耶稣的心里话,把耶稣的话存在心里,又要门徒警醒地、用心地看着祂,深深地被耶稣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所吸引,这样门徒的心才会愿意进到耶稣的心中,与祂一同去经历这场客西马尼园祷告的争战和得胜。“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太26:40),这里“片时”是二个字,“片”原意:一个,“时”原意:钟点,意思:一个小时;我们能不能体贴一下耶稣的心?主耶稣教导我们祷告,如何才能避免进入迷惑?就是一定要定睛在耶稣基督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情景上,定睛在祂将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和第三天复活上,我们的心完全归向祂,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持续地警醒和祷告。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不仅是个重要的教导;而且耶稣身体力行,因为这对祂要面对的十字架的挑战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参考《马可福音》的记载:祂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祂说:“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求祢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祢的意思”(可14:35、36)。???这里相当于马太记载三次客西马尼园祷告的第一次,只是马可将这第一次祷告的前半,记载得更详细,增加了“便叫那时候过去”,“在祢凡事都能”。请问,如果耶稣祷告,只停留在第一次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前半,这事不就大了吗?圣经要我们看见,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胜是从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得胜开始的!今天,你我跟随主走十字架的路,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得胜多呢?还是失败多?如果是失败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学习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若没有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得胜,又怎么会有跟从主走十字架道路的得胜呢?连耶稣自己都是如此,何况你我呢?可见,耶稣受死前的教导“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是多么地重要!

3、什么是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

①敞开心门:耶稣“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太26:37),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26:38)这是耶稣在祷告前真实的心情,整本新约圣经,哪里还有描写耶稣心底深处的痛苦超过这里的呢?祂毫不隐瞒,决不退缩,敢于去面对里面的难处,向父敞开祂的心。同时,也是要我们警醒看着和摸着基督的心,要我们去体贴和进入祂的心,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

②端正态度: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太26:39上),这里“俯伏”后面还跟着一个介词,原意:到上面,和一个名词,原意:前面的脸面;新译本,“把脸俯伏在地上,祷告说…”。作为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祂来到父的面前都是脸俯伏在地祷告,这不仅是个祷告的姿势,更重要是祂将自己的心,自己全人完全俯伏在父的面前。开口就称“我父啊!”因为祂当时“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所以祂要紧紧抓住与父的关系,意思是:我的父啊,祢知道我爱祢,我也知道,祢爱我;只有紧紧抓住与父的关系,才能进入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接着,“倘若可行”,作为圣子向圣父祷告,祂都是用商量的口气、征求的口气。不象有些人的祷告,以为口气越大、胆子越大,信心就越大。我们实在要学习主耶稣祷告的态度。

③情词迫切地直求(太26:39上,可14:36上)。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来5:7)。这里强调,耶稣的祷告蒙应允是因为祂的“虔诚”。其中“免死”,意思是“脱离死”,新译本,“恳求那位能救祂脱离死亡的上帝”。
人活在世上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隐藏起来,即使是基督徒有时也难免。但我们总要记得来到神的面前,特别是内室的祷告(参太6:6),一定要除去一切的假面具,心里怎么想,就要向神怎么说,无论怎样痛苦、争扎、无论怎样说不出口、见不得人,也要向神说真心话。就象诗篇中有些百姓咒诅的话(参诗69:27,28,诗137:8,9),神允许这些话记在圣经上,就是要我们学习说真话,咒诅的话不要对人说,但可以向神祷告,因为神是可以改变人的神。私祷和公祷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私祷不需要任何的顾虑,不需要讲究形式,因为神喜欢的,就是人愿意完全真心地相信祂,对祂说真心话,神看重的就是“虔诚”,就是我们的祷告要“真!”人只有肯真的向神敞开自己的心,神才能进入我们的心,来改变我们的心和生命。更何况神是洞察人心的神,我们想隐瞒,也瞒不过神啊!

④祷告是场争战,要坚持直到“通了”为止(参太26:39下,可14:36下)。我们看一下《路加福音》的记载“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2~44)。显然,这里相当于马太记载的客西马尼园祷告的第一次祷告,路加把第一次祷告的整个过程描写得更详细,可见祷告争战之激烈,连主耶稣都要上面来加添祂力量,祂虽伤痛,却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回想我何曾有过这样拼命祷告的经历?实在惭愧,求神赦免。什么叫做直到“通了”为止?意思就是说“要重新认识神,重新认识神的心意,直到愿意完全放下自己,去体贴神的心,愿意从内心深处真的去完全顺服神”为止。
过去我们内室祷告,讲自己的难处多、祈求多、交托多,但是强调“争战”不多。要争战,一方面就是要敢于面对,不要逃避里面的难处,另一方面,就是要仰望神、依靠神,靠上面来的力量,用心去进入基督的心。最关键的就是,耶稣要求我们“警醒和祷告”,要求我们警醒地看着祂、坚持持续地祷告,如果我们没有按照耶稣要求的警醒和祷告,那就不是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意思就是:如果内室的祷告没有进入基督的心,人若不先去体贴和进入基督的心,就难以有真正对付和破碎的祷告;人若要学习祷告的争战,就要先让自己进入耶稣基督祷告的争战,让耶稣基督祷告的争战来带领我们祷告的争战,否则,我们的内室祷告就只有自己争战,我们却看不见基督的争战和得胜;耶稣基督是要我们看见神在成就十字架救恩中所经历的大争战和大得胜,以至就可以让耶稣基督争战和得胜作成的救恩,临到我们的身上,让我们也可以去经历耶稣基督的争战和得胜。

⑤坚持祷告,直到面对十字架的争战(太26:44)。
我们不要以为,一次祷告通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因为环境还在改变,我们还会看见不同的事,听见不同的声音,甚至撒但也会来搅扰。所以,总不能掉以轻心,总要藉着祷告,抓住与神的关系,靠着从上面来的力量,坚持祷告,去面对各种试探和争战。

4、最后,谈谈关于神学的问题。

我们因为是在讲释经,所以主要不是讲神学。但不等于神学不重要,或者不要讲神学,因为不可能没有神学,只是看你在讲什么神学?以及,如何来讲神学?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很重要,很多人也知道,但为什么分享的人不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难处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我们学习释经,就是要学习放下先入为主,完全地回归圣经、忠于圣经,好好地用历史背景、上文下理、文法字意来解经,才能比较容易明白圣经作者的原意,也就是神的意思。那么,还要不要神学呢?当然要,我们主张在解经之后,要用神学来把关,使解经不至越界。

这里可能我们会想,历世历代有多少神的仆人为了信仰,被逼迫至死,他们为主殉道,视死如归,相比之下,难道耶稣还不如他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思想一下,耶稣求父撤去“杯”,究竟是什么“杯”?

首先看,“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耶稣曾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30),圣父、圣子、圣灵是永远为一的神,三位一体的神是独一真神。现在当耶稣在十字架上要背负世人的罪时,公义、圣洁的父只能暂时与主分离。父不愿意让子心痛,子也不愿意叫父伤心,但为了拯救你我的缘故,完全不可能分开的必须要忍痛撕开,这是连神也未曾经历过的痛苦。我们真的要思想一下,当主耶稣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下)时,这是何等的牺牲、何等的顺服。

第二,就是“死”。耶稣是真实的人,祂在面对死亡时,要经历人在面对死亡时所要经历的一切痛苦;但是,耶稣基督更是永恒的神,是永活的主。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约11:25,14:6),祂不可能死。但是,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来9:22下),为了要赦免世人的罪,祂必须要去死,因为祂若不为我们去死,就不能成就十字架的救恩,就不能为我们开出一条出死入生的路。永活的主,永恒的神要去为我们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神却必须要去作成这不可能的事,这里到底有多大多大的难处,是人绝对无法想象的。

第三,就是“罪”。耶稣基督是完全无罪,完全圣洁,完全荣耀的神。神最痛恨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罪,现在,在十字架上祂却要担当我们的罪(参来9:28,彼前2:24)。那些最污秽、下流、败坏的罪;那些最阴险、毒辣、残忍的罪;那些不信神、背叛神、与神为敌的罪,都要加在祂的头上。父神对罪恶的愤怒、惩罚也要完全倾倒在祂身上。神最痛恨的事,现在为了你我的缘故,祂却不得不去承担,我们能想象出祂要忍受的痛苦和要付出的代价吗?不能。按我们人去思想,这是最没有道理的事,这也是主耶稣最恨恶的事,但是主耶稣必需超越这一切,去接受这个苦杯,当主耶稣说:“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下)时,祂是以何等神的公义慈爱超越了这世间最大的不义,面对这一切的超越和震憾,我们只有完全地俯伏敬拜,荣耀归给神。

所以,耶稣要受的苦杯,不仅仅是什么门徒四散逃离;不仅是什么被人鞭打、羞辱;也不仅仅是祂被钉在十字架,要经受精神上极大的折磨、肉体上巨大的痛苦、以至于死。祂所要经历的苦杯,是远远超出人能够想象的难处和痛苦,祂要遇到的难处和痛苦是空前绝后的,是神自己也未曾经历过的,所以,耶稣才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26:38)。我们只有求圣灵给我们一颗敬虔的心去好好体会,让我们重新去认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所作出的牺牲有多大;神为了成就十字架的救恩,下了多大的决心,花了多大的代价,以至于我们才能更多地去摸着一点神的公义和慈爱到底有多真、多深,这样,我们对神的爱,可能才会更增加一点,我们愿意跟随主走十字架之路的决心,才会更坚定一点。看见神为了成就这个救赎计划,这完全不可能的事祂都已经作成了,神难道还不能作成在你我身上的拯救吗?我们为什么还不肯相信神救恩的确据呢?神在十字架上作成的事有多大、有多难,难道神的心意就只是为了救少数人?当我们静下心来,低头默想时,才能更认识到我们的亏欠有多大,我们为主付出的,与主耶稣为我们付出的相比,实在可以说是等于零,求主怜悯。耶稣基督客西马尼园祷告是得胜的祷告,耶稣基督十字架之路是得胜的路,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是得胜的死而复活,这些都激励我们,愿意重新立志,要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参路9:23)。

对自己要狠,这就是“客西马尼园精神”。

对自己不狠,就无法背上十字架追随上帝和基督。

拿撒勒的帽子可以丢,客西马尼精神不能丢!

谢选骏:拿撒勒的帽子可以丢,客西马尼精神不能丢!




我把拿撒勒的帽子忘在了玩世不恭的法国边境。我眼睁睁地看着它孤零零地落在车站问询处的窗台上了。我已经上了车,生怕错过这班等了整整一夜的车,而不敢跳下去把帽子拿回来,我就这样,感觉像圣彼得背叛了基督一样。对此我深感罪恶和愧疚。尤其可气的是,列车出发偏偏晚点十分钟,像是在嘲弄我的懦弱和自私。我真是小信的人啊!主给我恩典,可我却不敢支用,结果无形之中,我就失去了这样的恩典。这迫使我不得不说:主啊,我对不起你!

主啊,我对不起你!我配不上拿撒勒的帽子。

法瑞边境小城Grenoble,你是我永远的痛。我之所以会犯下这个错误,是因为被英法西班牙的铁路联手搜刮了将近二百欧元的附加费,当我知道即将进入的瑞士并无此项搜刮,一高兴就忘记了拿帽子!我等于就为了这点欧元出卖了耶稣!我比犹大都不如。因为欧元的纸钞,远远不及罗马的银币值钱。

我昏了头,还因为我太疲劳了,因为担心住宿会醒来太晚而赶不上班车,因为等待凌晨的车而一夜没睡,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因为我没有时刻警醒。

一夜没睡,想起了耶稣。

“冷雨夜不想回家”可怕?还是“冷雨夜无家可归”可怕?唯有耶稣基督的不想回家或无家可归,负担了人类的所有救赎,他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Luk 9:57 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Luk 9:58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Luk 9:59 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Luk 9:60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Luk 9:61 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Luk 9:62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Luk 10:1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Luk 10:2 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Luk 10:3 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
Luk 10:4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
Luk 10:5 无论进那一家,先要说,愿这一家平安。
Luk 10:6 那里若有当得平安的人,当得平安的人原文作平安之子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不然,就归与你们了。
Luk 10: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
Luk 10:8 无论进那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
Luk 10:9 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神的国临近你们了。
Luk 10:10 无论进那一城,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去,
Luk 10:11 说,就是你们城里的尘土,粘在我们的脚上,我们也当着你们擦去。虽然如此,你们该知道神的国临近了。
Luk 10:12 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Luk 10:13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Luk 10:14 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Luk 10:15 迦百农阿,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推下阴间。
Luk 10:16 又对门徒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

默想十字架上的基督,就能获得能量的倍增。

在我最为艰难的时刻,切切祷告了,主没有忘记我,派了一位商人来,把我带出了困境。

拿撒勒的帽子可以丢,客西马尼精神不能丢!

谢选骏:独狼行动的实际原因



以前我写过“独狼行动是文化战的延续”。

现在旋转一个角度来看。

许多人认为,独狼都是激进组织煽动的结果,其实这是低估了独狼的智商。试想,能够单独策划行动的独狼孤狼,怎么可能听命于别人的操纵呢?而且这些所谓操纵者往往根本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这些组织,怎么可能形成这样的“死忠”呢?实际上,独狼孤狼们都是社会上的失败者或失意者,他们受了气或自以为受了气,就要报复主流社会或社会主流,结果拉大旗作虎皮,拿一个恐怖组织来给自己背书,拿一个空虚的宗教来给自己壮胆。

《1年第5次!法国再遭恐袭》2017年6月7日说,法国巴黎6日发生一起以榔头袭击警察事件,由于凶嫌自称「哈里发战士」,这也是一年来法国军警第五度成为袭击目标,因此引起惊慌。当局已展开反恐调查。

法国内政部长柯隆布(Gerard Collomb)说,当天在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外持榔头袭击一名警察的男子,在犯案时曾高喊「这是为了叙利亚」。路透报导,柯隆布说,攻击者身上有阿尔及利亚学生的身分证。初步调查显示,他是单独犯案。数十名武装警察封锁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这座圣母院和附近地区。

这是自从马克宏上个月赢得总统大选以来首次发生攻击事件,且距离法国举行国会大选只有几天的时间。当局已展开反恐调查。警方消息人士说,遭到攻击的员警只受到轻伤。法国因伦敦桥3日晚的恐攻而处于防范圣战士发动攻击的高度警戒状态。消息人士说,遭袭击受伤员警的一名同僚对袭警男子开枪,该男子应声倒地,他袭警的动机不明。凶嫌声称自己是「哈里发战士」。目击者说,他听到「有人大叫,接着群众骚动,人们惊恐起来。我听到两声枪响,并看到一名男子倒在血泊中」。

社群媒体拍自圣母院内的照片显示,人们坐在地上,并把双手高举,显然是应警方要求。这是把群众都当成敌人了!据费加洛报(Le Figaro)报导,凶嫌于1977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警方还必须检验他的随身证件是否真实,他身上还有两把厨房用刀,应是单独犯案。法国蓝广播电台(France Bleu)则说,这名40岁的凶嫌在东北部城市麦次(Metz)一所大学念与媒体相关的博士学程,以前在阿尔及利亚也当过记者,2014年才抵达法国,学校认为他平常行为毫无可疑之处,也没显露出极端化征象。

巴黎有关当局要求民众远离圣母院。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岸,是法国最大的观光景点。今年发生在巴黎的数起攻击案,对象都是军人或警察,地点也都在观光客众多的地方。

今年才过了一半,巴黎已发生数起攻击案,包括2月在罗浮宫(Louvre)地下商场、3月在欧利机场(Orly)、4月在香榭丽舍大道,遭攻击对象均为军人或警察,地点也都是观光客频繁来往之处。

显然,这是一起十分典型的“独狼”行动或曰“活跃孤狼恐怖主义”:

孤狼恐怖主义(英语:A lone wolf、lone-wolf terrorist)指用恐怖主义暴力行为去支持一些团体、运动、或意识形态,但独自策划、执行。此类人士独立于任何命令。由于此种恐怖分子与其他组织间没有联络,进行各种准备活动皆独自行动,因此更加难以预防或发现。

据反诽谤联盟,这用语是由白人至上主义者亚历?柯蒂斯(Alex Curtis)和汤姆?梅茨格(Tom Metzger)在1990年代末推广的。

孤狼被美国执法机构和媒体引用为使用此战略的个体。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圣地亚哥警方调查柯蒂斯的行动名为“孤狼行动”(Operation Lone Wolf),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鼓励其他白人至上主义者遵循他的“孤狼”激进行为(lone wolf activism)现在这个词是指在任何命令以外的暴力,并未包括意识形态。

谢选骏指出:许多人认为,独狼都是激进组织煽动的结果,其实这是低估了独狼的智商。试想,能够单独策划行动的独狼孤狼,怎么可能听命于别人的操纵呢?而且这些所谓操纵者往往根本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这些组织,怎么可能形成这样的“死忠”呢?实际上,独狼孤狼们都是社会上的失败者或失意者,他们受了气或自以为受了气,就要报复主流社会或社会主流,结果拉大旗作虎皮,拿一个恐怖组织来给自己背书,拿一个空虚的宗教来给自己壮胆。

上述分析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可以发现,独狼孤狼活动最为频繁的那些社会例如法国,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地方,比社会混乱更为严重的,是其公务人员很不负责,而且态度粗暴,法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代表主流社会的公务员如此行为,当然很容易激起少数族裔对于社会的普遍仇恨,结果就是酿成暴力事件。把这些托大的暴力活动镇压下去很容易,但要消除它们却很不易,因为那需要这些国家的公务人员改善自己的服务,而这个呢,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总的来说,西德、奥地利和瑞士是欧洲最好的国家,他们又现代化又不那么贪婪。所以他们的独狼孤狼也就较少。西班牙是又落后又贪婪,英国法国则是现代化加贪婪,意大利处于西班牙和英法之间。至于北欧,则接近西德、奥地利和瑞士。

有人以为英国更接近日耳曼国家,但是通过亲身体却可以发现英国更像拉丁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一样,狂征铁路附加费,而日耳曼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却没有这样做。其实,德国、奥地利、瑞士的铁路服务却比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更为出色和人性化。这种差异,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延续”。看来,拉丁人还保持着千年之前的征战遗风,外加五百年前的海盗精神……而这些巧取豪夺,反而是日耳曼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所缺乏的。

法国人办事真的不行。他们的所谓高速铁路竟然不把客人送到巴黎总站,而只是停在一个小站,还要迫使客人自己另行前往乘车,铁路不管运送。可是客人怎么认得路呢?他们可不管这些,询问的时候,态度极为冷漠烦躁甚至恶言相向。同样一趟高铁,比利时人的态度最好,进入他们国家时还送给每位客人一小块巧克力表示欢迎的意思,德国次之,英国更次,法国最差。看来国家强大也会导致人的堕落。虽然法国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现在几乎是“欧盟之中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代表”,所以处处冒充强国。其实法国在清朝最衰败的时候都没有打败过满清,何况一百三十年以后的现在。可惜的是,可能受到了法国病的感染,布鲁塞尔可是肮脏得很,其脏乱差,比意大利还要过分,虽然都是拉丁作风的势力范围。

法国人真的不行,他们的高铁还比不上日本二十多年前的新干线。看来欧洲并非真的超越不了。雅典的火炬虽然经过了文艺复兴看来还是无法传承下去了。

里昂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权力没有文化的巴黎”,像是一个“被砍去了头颅的南方巴黎”,但是她的四肢和胴体还是有其独到之处,不同于北方的巴黎。里昂比巴黎略有秩序,这仿佛在说,一个社会越有文化就越容易陷入某种程度的混乱……不过话也说回来,我觉得法国南部总的来说要比法国北方更有秩序,这可能因为法国北部在二战期间惨遭德军蹂躏,而南部却因为战败投降而躲过了一劫,所以得以保持了传统的优雅和从容。由此想到中国,不仅二战期间惨遭蝗军全面蹂躏,而且战后惨遭红军全面蹂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而且在此之前还有将近三百年的满清蹂躏和百年的蒙古蹂躏……所以现在的中国不再是优雅的中国、从容的中国,而是野蛮的中国、狂躁的中国。

西班牙巴塞罗那在管理水平上,显然已经超过了法国的巴黎。例如,在列车转接时,他们配有专人负责引导旅客,而不像吊儿郎当的法国人那样任由旅客自生自灭。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法国人喜欢起义或暴动——公务员不负责任,这样,既让人愤慨对抗,又无力镇压惩罚。此外,西班牙的列车也比法国干净,工作人员也会微笑,不像法国人哭丧着脸,英语蹩脚。

为何英国、法国、西班牙甚至意大利都像土耳其一样贪婪渴血、不遗余力地搜刮小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身在欧洲的两翼,争夺激烈,不像德奥瑞士那样身在欧洲的腹地,虽然两面受气,但毕竟得到了较好的掩护。纳粹主义是受气包企图反抗的结果,受气包虽然破灭了,但是他们现在正在企图通过“欧盟”反攻倒算,“欧盟”其实就是德国的化妆假面,所以连法国都想“脱欧”,只有德国不想。因此德国也对难民显得格外地包容。但是欧盟只是一个拼盘,是注定流产的一个怪胎。

德国人会讲英语的多,法国人不会的多,西班牙人就更不会了——看来战争失败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多少还是有益的,而战争的胜利或没有参战反而使得一个个社会不求上进了。

总的来说,每个社会都有许许多多的“自杀者”或“他杀自杀型”。如果能把这些人都聚集在“一个超越个人生命的旗帜”下,并给他们提供行为的理由和支持,就能形成“愚公移山”、“改变历史趋势”的后果。

以上种种,都可以作为“研究独狼行动的实际原因”的参考。

但是,“独狼行动的实际原因”却或多或少地遭到有意无意地掩盖:

网文《恐怖分子都是疯子吗?》就是一个例子——

阿胡贾: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在理解为何一些个人会被鼓动、将极端思想化为杀戮行为方面,学者并无进展。

那些受到鼓动为自身信念杀人的人一定不正常,甚至有精神病。这些准备用炸弹袭击满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音乐会或是撞死桥上行人的人一定或多或少是疯狂的。心理学家们表示,这种对恐怖主义的合理化解释看似诱人,但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认为恐怖分子存在共同的心理特征是不正确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保罗?吉尔(Paul Gill)和埃米莉?科纳(Emily Corner)写道:“似乎没有(哪一种)精神疾病能够作为预测个体投身恐怖主义活动的依据。”

两人对四十年来相关研究的分析发表在期刊《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4月的一期有关恐怖主义和激进化的专刊上。

在各国艰难地遏制这种威胁之时,心理学界正痛苦地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在理解为何一些个人会被鼓动、将极端思想化为杀戮行为方面,学者们并无进展。

“每一个学科都做出了大量试图理解恐怖主义的努力,但有关如何预测和防止恐怖主义,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亚特兰大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约翰?霍根(John Horgan)承认,他是上述专刊的客座编辑。

这份研究综述挑战了很多普遍假设。比如,恐怖主义行为发生前不一定会有个体存在激进思想的证据。因为99%拥有激进思想的人从未付诸行动,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的研究者们称,想当然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得要领的。

思想变得激进从而走向极端主义,与转化为极端主义行动可能是不同的心理过程。该理论涉及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推测该跟踪谁以及何时出手干预。在英国,安全部门正在进行500项调查,涉及3000人。还有2万人被认为与过去和最近的一些密谋存在关联。

在一个泛起层层涟漪的池塘里,要点是不断地找出少数几块作乱的石子。防范恐怖主义行为的重点在于预测谁准备发起袭击。安全部门此前就知道分别在威斯敏斯特和曼彻斯特犯下罪行的哈立德?马苏德(Khalid Masood)和萨勒曼?阿贝迪(Salman Abedi),但并未将这两人列为首要威胁。

这是安全链条中的脆弱环节。爱尔兰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的心理学家基兰?萨尔马(Kiran Sarma)指出,风险评估所依据的科学基础存在严重缺陷:被冠上恐怖主义标签的行为是多样的;风险和适应力因素方面都缺乏证据;存在“低基础比率”问题,也就是说在总人口中恐怖分子的人数非常少,难以据此进行可靠研究。因此,像精算师计算保费那样去度量恐怖主义风险——加总“危险因素”——无法抓住每一个人。因此,防胜于治。在这方面,政治人士需要少说话,看看这份研究。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者们表示,证据表明社群内的紧密社会联系或许能够通过强化社会准则,限制激进化。

但这种努力应该由社群来做出,而不是依靠外部机构自上而下地控制。否则,群体将会感觉被羞辱、受委屈和被歧视。这将进一步加剧个体的脱离:脆弱的个人可能会受到引诱,转向极端主义的身份认同。因此,表面上将伊斯兰教等同于恐怖主义,从而疏离整个社群,是一种危险的策略:这么做可能只会扩大抱有极端主义思想的人群,而恐怖主义行为者能藏身这个群体中。令人胆寒的事实是,心理学家和政府都不知道前者何时、甚至是否会转变为后者。

谢选骏指出:许多人认为,独狼都是激进组织煽动的结果,其实这是低估了独狼的智商。试想,能够单独策划行动的独狼孤狼,怎么可能听命于别人的操纵呢?而且这些所谓操纵者往往根本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这些组织,怎么可能形成这样的“死忠”呢?实际上,独狼孤狼们都是社会上的失败者或失意者,他们受了气或自以为受了气,就要报复主流社会或社会主流,结果拉大旗作虎皮,拿一个恐怖组织来给自己背书,拿一个空虚的宗教来给自己壮胆。其实,不论知或不知,减少社会歧视,才是对独狼行动的釜底抽薪。

谢选骏:美国倒数不足52年

《CIA新局长多次警告:中国是美国及全球的首要威胁》(自由时报 2024-11-13)報道: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雷克里夫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法新社档案照)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十二日宣布,提名前国家情报首长(DNI)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