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

谢选骏:南北朝争相“踢屁屁”——“中国”还在我的梦里



《CPTPP:台湾中国争相入群让成员国面临难题》(2021年9月23日)报道:


台湾周三 (9月22日)宣布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距离中国宣布申请加入该协定不到一周。


虽然台湾多年前便表达了对这个经济组织的兴趣,并已与该协定的现有成员国进行了非正式协商,但两岸前后申请加入,可能导致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北京将台湾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多次强烈反对其独立加入国际组织。


台湾行政院发言人罗秉成周三 (9月22日)表示,台湾当局已正式向CPTPP保存方新西兰递出加入申请,同时知会所有CPTPP成员国寻求支持。


行政院长苏贞昌要求相关部门开展法规与制度的协调准备工作,做好谈判前置作业。


中国外交部周四(9月23日)表示,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与台湾进行官方往来,坚决反对台湾地区加入任何官方性质的协议和组织”。


加入CPTPP以提振经济一直是台湾总统蔡英文的目标。民进党当局一直将台湾视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并对中国大陆持更强硬的态度。北京近年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台湾施加了更多压力。


此前,台湾未能加入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成员国涵盖东盟十国,以及韩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申请加入CPTPP 北京为何要“偏向虎山行”

英国申请加入CPTPP 没有美国的自贸区有什么吸引力

特朗普着手退出TPP 贸易战一触即发?


CP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奥巴马时代曾力推围绕美国构建的TPP,其中有部分为美国量身定制的条款。整个协定也被视为对抗中国经济崛起的产物。


CP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在任内为制衡中国影响力而力推的协定,对贸易自由化有着很高的门槛。但继任者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在2017年宣布退出该协定。


在美国宣布退出TPP后,日本领导了改组CPTPP的谈判。2018年,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日本、墨西哥和新西兰等11个国家在智利圣地亚哥签署了该协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首度表态,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中国商务部在9月16日宣布,该国已向新西兰提交了申请加入CPTPP的书面信函。


CPTPP在劳工标准、环境保护和争端解决方面有众多条条框框。台湾经济相比中国大陆更加市场化,这也许会减少台湾与CPTPP框架磨合的难度,但由于加入CPTPP必须得到现有全部的11个成员国同意,中国和台湾的申请可能会遭到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拖延和阻止。


在中国大陆上周宣布申请加入CPTPP后,台湾经济部长王美花曾表达“担忧”。她表示希望这不会影响台湾申请入会。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行政院经贸谈判总谈判代表、政务委员邓振中表示,经衡量各种情况后,台湾当局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的名称提出申请,因为该名称争议最小。


“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TPKM)是目前台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籍名称,台湾与其他国家签订经贸协定也多以此名义。台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则使用“中华台北”作为名称。


各方反应

在台湾递交加入CPTPP的申请后,中国官方媒体“环球网”随即以“捣乱”为题发表文章。


报道引述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的话称,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必须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坚决反对我建交国与台湾地区商签具有主权意涵和官方性质的协议”。


中国外交部周四(9月23日)也表示,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与台湾进行官方往来,坚决反对台湾地区加入任何官方性质的协议和组织”。


据共同社报道,对台湾申请加入CPTPP一事,正在纽约访问的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欢迎”。日本是CPTPP的轮值主席国。


茂木敏充表示,台湾是日本极其重要的伙伴,双方拥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东京将“基于战略观点和公众的理解”处理此事。


这与日本此前对中国申请加入CPTPP的谨慎态度形成对比。此前,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西村康稔表示,中国是否能加入要视其是否有决心能遵守高标准规定。财务相麻生太郎表示,“只是单纯觉得,如今的中国是能新加入的状态吗?”


尽管美国已退出相关协定,但总部在华盛顿的美台商业协会(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对台湾的决定表示欢迎。该协会称,台湾在科技、投资与供应链具优势,将会是重要价值伙伴。它呼吁CPTPP会员国在不受中国恫吓下考虑台湾申请案,美国政府也应给予支持。


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外,今年6月,英国正式启动了加入CPTPP的谈判,而泰国也表示有兴趣加入该协定。


外交角力

随着北京和台北分别寻求影响CPTPP现有成员国,观察人士认为,两份申请可能会引发外交角力。


目前,台湾已经与CPTPP现有成员国新西兰和新加坡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在北京递交申请后,新加坡最先表示欢迎,随后马来西亚也表示乐见中国加入。


另一方面,墨西哥则持慎重态度。《日经新闻》(Nikkei)分析称,如果中国大陆加入,吸引此前退出TPP的美国重返将变得困难,而墨西哥的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因此墨西哥难以表示支持。


美国反对TPP的民众抗议。


澳大利亚也对中国加入CPTPP表达了保留意见。中澳关系由于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渗透指控以及呼吁独立调查新冠疫情源头而降至冰点。中国对澳大利亚采取了进口限制措施。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丹·特汉(Dan Tehan)表示,在中国停止针对澳大利亚出口品的贸易打击并恢复与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的高层接触前,不会支持启动谈判。


与此同时,台湾加入CPTPP也可能因日本食品禁令问题遭遇阻力。自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灾以来,台湾禁止从福岛及周边四地进口食品。台湾公众此前在公投中高票反对重启进口,引发日本不满。


台海两岸关系则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中国上周刚宣布禁止进口台湾莲雾和释迦,理由是检验出有害生物。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主任委员陈吉仲称中国此举是出于政治目的。台湾当局表示可能上诉世界贸易组织(WTO)解决争端。


谢选骏指出:正如我曾说过的,这个申请CPTPP就是一个等待“踢屁屁”的过程——现在台海两个“分裂政权”都在申请等待踢屁屁,越来越像一对“分劣的难兄难弟”了。


《同样的中国历史 不同的两岸教科书》(周卫 & 王凡BBC中文记者2018年8月17日)报道:


一段历史,两种阐释——穿过一道绿植与鲜花拥簇的红砖小径,就到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台北的故居——士林官邸。这座已经改造成生态公园的蒋故总统官邸入口处,不乏驻足围着展板讨论的大陆游客。“看,这跟我们历史课本上说的是完全相反的。”在主题为“关键年代的风云史诗”的特展前,一名大陆男游客对着他女朋友说。


多年来,两岸网络上对两地教科书不同叙事的讨论从未断过。日前,台湾教育部通过12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在高中历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引发外界关于台湾当局借历史教育“去中国化”的质疑。此前,“中国史”都是作为独立部分呈现。


台湾教育部解释称,这份将于2019年开始实行的课纲分别以台湾、中国、世界为重点。在中国部分,国中(大陆称初中)课纲以中国主要时代分期为架构,而高中课纲则以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及发展作为重点。“中国还是重点”,“不会以东亚取代中国,”课纲历史课分组主持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金仕起向《联合报》表示。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则回应称,这是台湾当局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台独”分裂行径的又一实证。


在政治对立的背景下,两岸教科书对于历史的表述、解释不尽相同。BBC中文记者对比大陆与台湾历史课本发现,从古代到现代,两地学生接触到的内容有许多不同之处。那么,不同史观指导下的教科书究竟有哪些迥异?哪些部分的争议最大?这些南辕北辙又如何透露了近年来两岸动荡又微妙的政治生态?


中央控制与民间开放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大陆学生从小就会背诵的句子。大陆强调台湾在中国古代就从属于中央政府,台湾史自然就划分在中国历史部分。


而台湾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过所谓“去中国化”的历史教育大变动。2006年以后,台湾课本的“本国史”被分割为“中国史”与“台湾史”,“台湾史”单独成册,区别了汉人与台湾原住民两个概念,以台湾岛与本地居民为主体。


台湾高中历史老师林杉见证了从“本国史”到“台湾史”的过程,在她看来,这种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以前放在中国史的时候,台湾史的分量少很多,我们的小朋友都会背,黄河从哪一省流到哪一省,经过哪一省,但从来不知道台湾的浊水溪在哪里,”林杉说。


在牢抓意识形态教育的大陆,历史教科书完全由中央控制。在“马克思主义”纲领下,大陆历史教科书由人教、人民及学林三个官方出版社出版,各版本都强调阶级。


但台湾的教科书是在教育部门指导意见下,完全由民间出版社编撰(目前主要由翰林出版、康熙文化等8家出版社)。1988年1月1日,在蒋经国的指示下,台湾当局正式结束报禁,同时,教科书的编写也开始逐步开放给私营出版商。2002年,台湾教科书市场完全开放。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Onyi Lam与芝加哥大学的Eddie Lin合作的一项研究称,大陆历史教科书使用更强烈的形容词,形容词的比例、亲共产党、亲国民党的词汇频率、积极的形容词对消极的形容词的比例,相对于台湾历史教科书都更高。


研究还称,“由于台湾教科书市场开放,客观性在逐渐增强,而大陆的主观性在增强,逐渐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增加爱国热情”。


两边的书中均承认,13世纪后期,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台湾首次设立正式行政机构。但在之后郑成功与台湾的关系上,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在大陆,郑成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在台湾,郑成功则与其他汉人一样,是“外来者”。郑成功治理台湾期间被称为“郑氏时期”。翰林版历史书表述称,郑成功为反清复明决定“进攻”台湾,后战胜荷兰人并攻取台湾,建立了“台湾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在被清廷击败前,郑氏政权共在台湾“经营”了21年。


“流寇”还是“英雄”?


作为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曾经攻克过中国600余座城市,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关于这场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事,台湾将其定性为一场“动乱”,但大陆教科书对其极其推崇,不仅将其定性为“起义”,推至“反侵略、求民主”的高度,还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为“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跟太平天国运动一样,对历史上多起类似事件,两岸教科书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定性。在台湾,推翻明朝统治的李自成被描述为“流寇”,在大陆,李自成则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农民领袖。


“大陆教科书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评价高,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但台湾没有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其实大陆现在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不是那么赞扬,大陆以前也用‘暴动’一词形容过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这个词不见得是否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告诉BBC中文。


而林杉认为,这些事件本就属动乱,“起义”一词体现的立场更强。“造反这种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事实上就是动乱,成功了就叫它革命。”


分歧最大的国共内战


1927年,中国境内爆发国共内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于1937年结束,此后1945至1950年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中国现代史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就此形成政治分立与军事对峙。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将蒋介石软禁,要求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后获释。


大陆称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伟大的爱国者”,称张杨两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最终扣押了蒋介石,实行了‘兵谏’”。台湾则称,“国民政府深知国力不足与日本对抗,于是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由于日本不断地侵略行动,民间反日情绪升高,中共借机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负责剿共的张学良部队士气因此受到影响。”


中共一直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八年抗战”的表述是以1937年7月7日日军入侵华北(史称“七七事变”)起点,也是两岸多年来共同沿用的说法。但2017年1月,中国教育部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教材把以往的“八年抗战”描述改为“十四年抗战”,舆论哗然,国内外网友也对此进行了调侃。


“这只是说法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对抗日战争不同阶段认识的根本问题,说‘十四年抗战’只是更突出中国人民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的时间更早而已。讲局部抗战,从1931年起,讲全面抗战,还是从1937年讲起,”赵立彬说。


大陆媒体曾经报道,台湾2004年康熹版教科书中认定“抗日并非是共军的主要目标”,“除了抗战初期略有表现之外,其后皆乏善可陈,而且经常在国军背后偷袭挚肘”。


“这样子的陈述是很正常的,”林杉表示。“确实那个时候整个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在崛起,真正实力悬殊下来应该是抗战后的事情。不过因为中国现代史的部分争议很大,课本里我们都是简单提到,大考也很少考这个地方。”


“台湾的教科书有时有点滞后,以前习惯了说中共不抗日,说共产党利用抗日趁机坐大。后来学术界对中共抗日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相比大陆这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抗战一年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不像初期会在具体战役上配合国民党,所以国民党看不到,”赵立彬说。


大陆教科书将内战原因完全归结于国民党,称“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而台湾教科书认为,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国共争夺日军受降地区”,并且是“中共利用抗日时机暗中发展实力”,最终“由劣势转为优势,使得中共在民国38年底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


对于这段历史,大陆重点强调了中共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共获胜的“理论武器”,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讲述。台湾则从自身视角出发,反思了国民党溃败的原因,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内被中共击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腐败、经济崩溃、中共获苏联扶植,并在农村迅速壮大势力。两方均承认,中共军事指挥胜于国民党。


在大陆历史课本中,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又称“六四事件”)是一段不存在的历史。对此,台湾历史课本有一段简介:“虽然中共在经济上推动改革开放,但仍严格控管政治。1989年,北京的学生聚集于天安门广场示威请愿,要求政治改革,争取民主。同年6月4日,中共派军队镇压抗议的群众,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史称‘六四天安门事件’。”


“有学生去内地念书,回来问我,老师为什么六四天安门不见了?”林杉的学生曾经这样问她,让她感受到两岸对于历史描述的差异。“之前在我们教科书里不过就两三行,怎么跟那边的孩子讲他们是没有听过的?”


2018年1月,有中国网友发布新版与旧版历史教科书的对比图,截图显示,新版教科书删去了“文化大革命”独立的一课,并将其合并到其他章节。此后,官方辟谣称,“文化大革命”在新版教材中将作为一个专题出现,会“分六段全面系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危害等”。


然而,BBC中文记者对比最新版与旧版教材发现,旧版“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中的“错误地”三个字以及“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在新版中被删除,文革被定义为是“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弯路”。有中国网友认为,新版教材有“粉饰文革之嫌”。


海峡另一侧的教科书则如此叙述:毛泽东因大跃进运动推行失败,被迫下台。他为了夺回权力,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与文化进行无情的破坏,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教育停顿,道德扭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相比之下,台湾对自身历史上的政治敏感事件并没有遮掩。台湾教科书对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认为这些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台湾的民主进程。


“历史是所有科目里面最容易表达史观的东西,特别容易有立场,”林杉表示。“每一个政权都会这么表达自己的主权意识,从教学上最容易就是透过历史教科书,”但是,“现在整个政治氛围,政治的影响,应该超过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了。”


谢选骏指出:篡改教科书容易,打破现状却很难——南北朝争相“踢屁屁”,就是一个可悲的例子。“南北朝”争相踢屁屁——“中国”还在我的梦里……我这样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绝境,反而促使“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的思想诞生了。

谢选骏:城市越小地铁越挤



《中国地铁的“地狱模式”最拥挤的地铁在哪里?》(浪潮工作室 2021-02-23)报道:


生活在大城市,"通勤"是影响职场人幸福感的因素之一。2020年,北京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已经达到11.1公里,为全国之最;北上广深四座城市里,平均通勤距离最短的深圳则是8.1公里。


除了通勤,生活成本、加班时间、日常饮食等因素也在影响职场人对生活和工作所在城市的选择。


春节小长假结束,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而拥挤的地铁,正是城市再次复苏的信号。当人们返程开工,踏上地铁的那一刻,就知道忙碌的生活状态又要开始了。


在2020年,蜿蜒纵横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总计完成了175.9亿人次的客运量,其中,地铁承载了大部分的客流。


"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尽头。"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的这句话,戳痛了无数每天挤在通勤路上的人。


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在建地铁,就是在筹划建地铁的路上。


中国最拥挤的地铁在哪里


对已经修成地铁的城市来说,地铁已然成为当地形象的一张名片,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地铁的城市而言,轨道交通拥有巨大的诱惑力。


2020年,三亚、太原和天水三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轨交通,正式加入城市轨道交通的"群聊",截至目前,内地累计有4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总计运营线路7978.19公里。


北京拥有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1号线,但要比起轨道交通的运营路线总长度,上海以834.2千米排名第一。比起北京,上海的轨道交通更没有"尽头"。


如果要评比2020年修地铁最狂热的城市,成都必定榜上有名。成都2020年新增轨道交通运营路线216.3千米,超过杭州、深圳,也是当年新增轨道交通线路最多的城市。


要注意的是,成都地铁2010年才开通,在此之前已经有11个城市开通了地铁,但在2020年一年内,成都新开通了5条线路,至此成都轨道交通的线路总长度达到652千米,超过了广州,坐上地铁"第三城"的宝座。


虽然下滑到地铁"第四城",但广州轨道交通的客运强度仍然稳居第一。


客运强度指的是轨道交通每日、每公里通过的人口数量,与客流量相比,更能准确反映轨道交通的人流量情况。


2019年,广州轨道交通客运强度为1.74万人次/日公里,位列第一,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客运强度有所下降,但仍以1.2万人次/日公里拔得头筹。


在广州上班的社畜都懂"羊角地铁"的可怕,挤进地铁难,挤下地铁更难,如果没有车厢的好心人助推,过站是常有的事。在广州挤地铁,你要做好"勇闯三号线""决战岗顶之巅""体育西大作战""客村围城"的准备。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也不遑多让,客运强度排名前列。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1]。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强度下降明显,但北上广深以及西安平均日客运强度仍达到了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以上。


节假日坐地铁,需要勇气


客运强度毕竟还是整体的情况,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和车站,会有明显的流量高峰,节假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大城市生活,选择节假日出行是件需要勇气的事。2019年日客运量最高的30个轨道交通车站中,将近三分之一的车站的最高客流量都发生在国庆节期间。


不过,最恐怖的还是元旦跨年夜,广州的体育西路站、上海的人民广场站、南京的新街口站所创下的最高日客运量在全国排名前三,均发生在12月31日那一天。


以"地狱西"广州体育西路站为例,当天突破了86万客运量,约等于一个南京市浦口区的常住人口数量。


而从空间角度来看,这些车站也有其特殊性,它们多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且多为换乘站,拥有大量出入口,人流量巨大。


身居上海最繁华的地段的上海人民广场站,是上海地铁1号线、2号线、8号线的换乘站,共拥有18个出入口,而长沙五一广场站,地处长沙商业圈的最中心,地铁1号线、2号线交汇于此。同样,出了南京新街口站,便是南京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商业圈……


节假日可以不出门,但在工作日,地铁是大部分人逃不过的选择。对于打工人来说,让人感受最为深切的可能不是拥挤的节假日地铁,而是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


从单线来看,北京地铁6号线、上海地铁11号线、上海地铁9号线夺得前三,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在6万人次左右,拥挤程度让人怀疑人生,"双脚悬空""被架着"是通勤的基本姿势。


城市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最高的路线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勤大线。


例如,北京地铁6号线从石景山金安桥站到通州区潞城站,途径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中心城区,而上海地铁9号线,西南起于松江南站,途经闵行、徐汇、黄浦,穿过了松江泗泾、浦东曹路等保障房基地。


对于其他城市的通勤大线来说也是如此,大多联通了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和办公区。走这些通勤大线的上班族,如何在通勤时段挤进水泄不通的车厢内,是他们要修炼的最大技能。


地铁这么挤,就没辙了吗


地铁拥挤、通勤难几乎是每个大城市的难题,上班族头疼,地铁管理部门也绞尽脑汁想要提升运力。


例如,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采用快慢车混跑的运营模式,"快车"择站而停,按规律发车,运行速度更快,而"慢车"站站停,按时刻表发车,运行速度更慢,适合从外围副中心至市中心,沿线又有较多片区组团及居民区需要设置站点的线路。


想要提高运力,还有个更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单次载客量。车型与编组数决定了单次载客量的多少。


中国轨道交通列车有很多个车型,A、B型是地铁车型,C型是轻轨车型,D型是市域铁路车型,其中A型车定员人数最大,不过,在中国地铁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是B型车,载客能力不如A型车。


在地铁建设初期,中国地铁建设奉行"小编组高密度"的设计理念,更多使用的是6B车(6节B型车)。


但目前,国内有些城市线路也开始采用巨无霸的A型车,北上广深蓉都有8A线路,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8A型车为例,其最大载客量可以达到3280人,相较于6B线路,运力提升约一倍。


车型跟上来了,发车间隔和行车速度不能忽视。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目前,北上广深的轨道交通的平均旅行速度在35公里/小时左右,而东莞地铁以平均53.8公里/小时的速度领跑一众城市。


东莞空间布局上呈组团式分布,各个镇街发展比较均衡,线路比较长,这就要求地铁有比较高的运行速度。


而憾负于东莞,暂列第二的温州目前开通了温州S1线,平均速度为53公里/小时,这条线集合了先进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和成熟的A型地铁车辆技术,设计时速高达140公里/小时,实际时速控制在最高120公里/小时。


按理说,平均行车速度越快,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越强,但实际情况是想要提速,限制条件太多了,列车结构、停站次数、运行距离都会影响行车速度。例如,市区由于站点站点密集,平均站间距较小,导致旅行速度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速度。


提速很难,那提高发车频率呢?实际上,在高峰期,上海、广州、北京、成都高峰小时最小发车间隔已达到2分钟及以内,但考虑到行车安全等因素,并不能无限制缩小。


而像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温州等地铁运行间隔久的城市,本来人口密度也不高,地铁客流量本身就不大,提升列车运行间隔标准反倒没什么必要。


通勤是上班族每天的头等大事之一,过长的通勤距离和拥堵的交通,让工作本来就够辛苦的人们,更加疲惫不堪。


这就仿佛每天工作之余,还要自己出钱进行高强度的额外加班,而且感觉最挤的,永远是自己要上的那趟车。


谢选骏指出:根据我的观察,“城市越小,地铁越挤”——这个“城市越小”指的不是居民总数越小,而是指的人均生存空间越小,那么出行的交通压力显然就会越大,也就越需要地铁来舒缓“人口爆炸”了。所以,日本的地铁比美国发达得多,而中国的地铁后来居上,一个比一个发达了——这都是高楼林立的人口压力造成的。大家必须钻入地下,否则就无法动弹了。



谢选骏:铲除老弱病残、美国重新强大


《心碎…抢救早产儿 救不了妈妈 美新冠病殁单日1900人》(编译陈韵涵综合 2021-09-22)报道:


由于疫情严峻,加护病房床位不足,很多州医疗系统都濒临崩溃——


全美新冠肺炎病殁人数增至单日1900人,再创今年3月初以来新高;专家表示,新冠病毒在7100万名未接种疫苗者中扩散为主因。


密州小儿科医师:很惨


确诊病患暴增,已使各地医院满床,健康照护人员心灰意冷;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小儿科医师迪娜‧贺伯特(Dena Hubbard)感叹「很惨」,她负责为确诊孕妇紧急剖腹,抢救早产婴儿,部分孕妇未能存活。


对健康照护员而言,病殁人数增加与人们对病毒误解及假资讯充斥有关,许多人表示「揪心、心碎」。


密苏里州春田-布兰森(Springfield-Branson)地区单周22人在考克斯健康医院(CoxHealth hospitals)病殁,人数直逼芝加哥全市。


西维吉尼亚州9月前三周共340人染疫病殁,超过前三个月的总和;乔治亚州平均单日病殁125人,比加州等人口稠密的州要多。


全美去年12月经历单日病殁3000人的惨况,但当时还没疫苗可打。


64%已打1剂 死亡却攀升40%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统计,全美已有近64%的人至少打一剂疫苗,过去两周平均单日病殁人数却攀升40%,从1387人增至1947人。


卫生专家表示,大多数住院与病殁者未打疫苗,但已打疫苗者也偶有突破式感染情况发生。


目前尚有逾7000万人符合接种资格但未打疫苗,俄亥俄州卫生厅医疗长范德霍夫(Bruce Vanderhoff)说:「这有很高的风险会让你住院或成为讣闻主角,别因为简单、安全且有效的外出打疫苗选择,而沦为数据。」


JHU医师莫斯(William Moss)表示,疫苗覆盖率低的群体也有高比率的情况有肥胖与糖尿病等宿疾,再加上目前Delta变种病毒传染力强,且更加致命。


全美单日添加确诊病例自月初下降,现约13万9000人,但死亡率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减少。


堪萨斯市65岁的麦克‧李孟(Mike Limon)在当地牧牛,他的孙子卡丁‧李孟(Cadin Limon)表示,爷爷原以为染疫后康复便回归工作岗位,却在上周染疫离世。


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主席马丁(Greg Martin)表示,医护人员对于住院人数增加心灰意冷,「我认为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去年已挺过疫情,没人想到今年情况依旧。」


奥克拉荷马州希尔克雷斯特(Hillcrest)南区医院是近期扩增临时停尸间的医院之一,该院首席执行官盖斯特(Bennett Geister)表示,当地新冠病殁率创新高,医疗人员已精疲力尽。


盖斯特表示,「护士自愿来加护病房支持,是希望看到人们从死亡边缘康复,而非目睹病患往生。」


谢选骏指出:大部分人都打了疫苗,但感染人数却创新高——除了“疫苗无用”,其他解释都很牵强。


《新冠患者塞满医院 其他重病患者求诊无门》(颜伶如综合 2021-09-22)报道:


美国出现最新一波疫情,近两个月来由于Delta变种病毒肆虐,各地医院几乎被染疫患者塞满,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民众即使病情严重,看诊或开刀也因此遭到延误。纽约时报报导,其他疾病患者疫情期间看病必须经过漫长等待,包括癌症患者或溃疡患者,从长期角度来看是否衍生不良后果,许多医师正密切观察中。


报导指出,住在俄勒冈州奥罗哈(Aloha)的80岁妇人玛丽‧欧唐诺(Mary O'Donnell)因为长期背疼行动不便,最多只能走几步路就必须坐下,原本排订今年8月31日接受背部手术,但开刀前一天却接到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希尔斯布洛医学中心(OHSU Health Hillsboro Medical Center)通知,手术已被取消。


欧唐诺说,医院通知说「妳不能来,我们医院已经满额了」。她说,由于俄勒冈州面临染疫患者住院潮,背部手术突然被取消之后,一直没有重新安排日期。


她表示,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如何,很担心若不开刀,恐将变成永久行动不便。


报导指出,癌症患者或溃疡患者因为疫情而无法接受检查或看病,是否衍生不良后果,许多医师正密切观察中;许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并不认为自己的疾病属于「非紧急」,对于遥遥无期的等候看病感到压力庞大。


住在乔治亚州哥伦布市(Columbus)的妇人罗宾‧史特朗(Robin Strong)由于声带麻痹,原本排好接受手术,却收到医院通知染疫患者人数过多,声带开刀必须延后。她说,声带问题导致常常噎住,呼吸困难,「因为身体状况,我一天到晚都在哭」。


去年美国发生新冠疫情的最初几个月,就连医院走廊都住着染疫患者的景象,现在似乎再度上演。纽约时报报导,如今全美平均每天有超过9万名染疫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加护病房在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只能拒收某些重症患者,某些患者在等待加护病房病床时便声明不治。


总部位于犹他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山间医疗」(Intermountain Healthcare)10日宣布,疫情导致医院负担沉重,将暂停几乎所有非紧急开刀。「山间医疗」首席执行官哈里森(Marc Harrison)在记者会上形容:「我们面临天然交战的处境。」


他说,如今医院没有资源能够照顾病情严重但没有立即生命危险的患者。


纽约时报报导,在阿拉斯加州、爱达荷州等疫情严重地区,现在医师则采取极端策略,将医疗资源保留给有希望存活的患者。


谢选骏指出:这个疫情的起起伏伏,都和社会隔离有关——必须保持人间距离,否则疫苗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可是主流社会不信这个道理,所以就会突然爆发大流行了。


《俄勒冈多家医院ICU已满,新冠患者在等候病床中死在急诊室》(西雅图在线 2021年08月24日)报道:


包括俄勒冈州州府所在地塞勒姆市( Salem)在内,全州多个城市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已经满负荷。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名新冠患者在等候ICU病房空位的时候,死在了医院的急诊室,这起事件令医护人员相当沮丧痛心。


俄勒冈州曾经是美国控制新冠疫情较好的州之一,现在Delta变异病毒的大肆传播给当地医院带来巨大压力。州卫生部的消息称,绝大多数因新冠住院的患者都是没有接种疫苗的。


因床位不足,塞勒姆医院不得不在急诊室走廊安置一部分新冠患者——俄勒冈州州府塞勒姆市的医院全部30个重症监护室上周已经满负荷,这30个ICU病房中的19个被新冠重症患者使用,其中年纪最小的一名新冠重症患者年仅20岁。位于俄勒冈州西部的多个城市都出现了类似的危机。


上周末,在俄勒冈西部小城罗斯堡(Roseburg)的医院,一名新冠重症患者在等候ICU床位的过程中,死在了医院的急诊病床上。


确诊病例和住院人数剧增的巨大压力,令俄勒冈州医护人员疲惫不堪和痛心。


在俄勒冈州设有多家医院和诊所的天主教慈善医疗中心(CHI health medical center)的工作人员在脸书上发文呼吁:“我们需要您的帮助、恩惠和慈悲。”


目前,全美有四个州的新冠住院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四个疫情正在严重恶化的州是:佛罗里达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俄勒冈州。


上周,俄勒冈州州已经下令国民警卫队部署到各地医院,以帮助医务人员从事辅助性工作。


谢选骏指出:为何有人淡化疫情?因为这些人希望疫情扩大,多死一点没用的人,好让“美国重新强大起来”。所以他们拒绝戴口罩,还到处聚会。不仅美国如此,印度早就这样了——


《印度新冠疫情: 四天超百万人确诊,医疗系统濒临崩溃边缘》(2021年4月24日 BBC)报道:


印度新增新冠病例持续破纪录,医疗体系正面对巨大压力,病床和气氧供应也非常紧张。周日(4月25日),印度公布有349,691宗确诊个案,连续第四天刷新世界纪录,24小时内死亡人数为2676人,同样再次破纪录,累计全国有19.2万人死亡。


家属们为病危的家人求救,许多患者等待数小时仍然未能获得治疗。火葬场正在对葬礼集体火化作出安排。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球很多人死于新冠肺炎,是因为他们没有打疫苗、接受检测和治疗:“印度情况沉痛地提醒我们病毒可以如此肆虐。”


报导指,印度正在从德国空运氧气过来,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正找方法协助印度,可能会提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


每日确诊破纪录,印度如何走到这一步?


氧气危机


德里的甘加拉姆爵士医院(Sir Ganga Ram hospital)的顾问哥吉亚医生(Atul Gogia)对BBC表示,由于患者激增,急诊室里没有床位。


他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氧气供应。提供氧气供应的地方早已人满为患。患者要自己带氧气瓶进入,但未必有氧气。我们都想帮助他们,但床位不足,甚至也没有氧气可以提供给他们。”


“我们所有的电话线路都用满了。人们一直在拨打求助热线。医院外面也很混乱:有救护车停泊,病人想下车,但问题是没有床位了。”


“我们试图动员起来,尝试尽快让病情稳定的患者出院,以便提高流转率,但是目前情况仍然很困难。”


由于大量新冠患者去世,印度很多地方已开始露天集中焚烧遗体。


“每天都收到求救电话”


BBC驻印度记者比斯沃斯(Soutik Biswas)


在过去的几天里,每天早上,我一直被电话声吵醒,人们急切地寻求帮助。


人们为染病的亲朋好友寻求病床,救命药物,氧气和血浆。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从这些人那里传来他们照顾的“患者”死亡的消息。我的推特时间轴,犹如是印度的新冠战况记录,国家似乎要溃不成军了。


所有拯救生命的必需品供不应求,或是只能在黑市上找到。大家对病毒的恐惧,就好像它随时出现在你家门口。过去一周,我居住的封闭式住宅那三座大楼,都好像成了收客区域,整座高楼大厦被围封,因为实在太多人确诊。


日与夜也充满了无助、焦虑和恐惧,不断传来无情的坏消息。


在孟买,在治疗新冠患者的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火灾,至少有13名患者死亡。


印度最高法院称此为“国家紧急状态”,一名印度有名的病毒学家形容,这是超出了“紧急”的情况,而是“这该死的系统彻底崩溃”。在德里和孟买等热点地区,活下来本身已是特权。


印度受灾最严重的马哈拉施特拉邦面临氧气短缺的问题。在首府孟买,在治疗新冠患者的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火灾,至少有13名患者死亡。


两天前,在该邦另一处,24名新冠患者因为呼吸机泄漏影响氧气供应而死亡。


周五早上,在德里附近设有10家私立医院的马斯医护(Max Healthcare)发布了 紧急求助消息,称两间医院剩余药品供应不足一个小时。短缺问题后来得到解决。


另外古吉拉特邦,北方邦和哈里亚纳邦也面临严重短缺。印度空军正向该国不同地区运送氧气罐和补给品。


为什么印度的病例如此之高?

印度爆发第二波新冠疫情,主要原因是当局放宽卫生规定,以及口罩令执行不力。


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印度大壶节,约10天前,大批印度人到恒河沐浴。此时,印度出现了新的病毒株,包括一种“双重突变株”。


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印度大壶节,约10天前,大批印度人到恒河沐浴。


宝莱坞作曲家拉夫特(Shravan Rathod)在举行大壶节的城市归家后不久就确诊,之后被证实已离世。


印度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任苏吉特·库马尔·辛格(Sujeet Kumar Singh)对当地媒体说,印度除了受到“双重突变株”影响外,旁遮普邦最主要变异病毒是英国株。


他补充说,英国的病毒株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德里市也特别普遍。


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的重症监护专家辛哈(Saswati Sinha)说,急诊室和病房已满员。


她对BBC表示:“我们不断收到患者及其亲朋好友和邻居的直接电话, 恳求我们接收这些患者。但不幸的是,我们尽力了,但情况仍然如此,我们没有能力去接受大量患者。”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0年,我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印度总理莫迪周五会见了受灾最严重的州的首席部长和制氧商。


他要求各州合作制止囤积行为和黑市交易,并说政府还在考虑将工业氧气进一步转换,以便用作医疗救治来缓解危机。


医用氧气是如何制成的?


医用氧气的制成要先经过一个分离过程,把它从其他气体分隔开,之后氧气经提纯和深度冷却,以液体形式储存,比气体占空间更少。


压缩氧气之后会被填充于供应医院的保温存罐,或个别病人的小型氧气罐。


使用时会用上气化器,在氧气转回气体输送给患者。


谢选骏指出:在世界各地,死亡者多为老弱病残;对此不同的社会态度不一。印度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区,奉行无情无义的达尔文主义,“铲除多于人口、国家重新强大”是主流社会的共同认识。

2021年9月22日星期三

谢选骏: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住房一万一套、街鋪免費出租



《東北經濟狀況慘不忍睹 牡丹江驚現街鋪免費出租》(2021-09-22 RFA)报道:


牡丹江壹網民介紹該市梧州國際商場的街面鋪,免費出租。


近期有牡丹江網民展示壹段視頻顯示,在梧州國際商城,有多家街鋪空置,業主免費出租,其原因是不願負擔物業費和取暖費。在鬧市區壹間六十平方米的商鋪,年租金跌至3.5萬元人民幣。


中國經濟下行,東北黑龍江省受當其沖,其中牡丹江市的房地產中介,在壹段視頻中介紹了五洲國際商貿城的街面商鋪,業主免費出租:“亮子從事房地產行業10年了,真的變樣了。現在開始(出租房)都免費了。門市房免費出租。 給大家感受壹下,梧州國際門市,壹拖三(壹大兩小),68平方米,壹共三層樓,只需繳納物業費、供熱費。供熱費妳如果用(暖氣)妳就繳納。”


本臺在新浪微博找到牡丹江市新安街西二條壹住戶刊登的出租廣告,稱以年租金4萬元,出租面積為60平方米的街鋪,而且還可議價。刊登日期是4月27日。記者致電該用戶查詢,對方稱,空置房尚未出租,現在租金降至3.5萬元。


業主:壹年4萬元,現在3萬5千元,保取暖費,妳可以給三萬多元錢。


記者:五州國際那邊房都免費了?


業主:那不是五洲國際嘛,梧州國際跟這裏能比嗎,那些地方都不要錢。


東北人每月工資1500元生活困難


東北曾經是中國的工業基地,但是隨著國企改制,導致大量工人下崗失業,加上大量勞動力南下就業,東北工業壹蹶不振。


東北居民李女士對本臺說,雖然租金便宜,甚至免費,但仍然吸引不到租客:


左壹至三圖:牡丹江壹網民介紹該市五州國際商城的街面鋪,免費出租。 右圖:牡丹江繁華區域新安街西二條,壹60平方米街鋪,年租金4萬元人民幣,還可議價。(視頻截圖)


“雖然租房子不要錢,但加上物業費和暖氣費,也要不少錢。現在掀起失業潮,牡丹江這個地方工作也不好找,東北現在的工資特別低。即使有工作,壹個月1500元,維持生活都難。證明整個經濟環境不行了。”


網絡作家蔡先生接受本臺采訪時說,東北房地產市場是中國最糟糕的地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


“隨著東北的經濟越來越糟糕,除了公務員隊伍之外,在東北,基本上很難找到正常的就業機會。人口在大幅度減少的城市,這些房子今後是壹錢不值。如果國外的產業供應鏈從中國遷移出去,過剩的房地產也會受當巨大的沖擊。”


網購大行其道實體店沒有生存空間


時事評論人吳女士對本臺說,中國互聯網電商壟斷了許多實體店,加上外資撤離,生意會越來越難做:


“本來東北的經濟就不發達,南方經濟這麼繁榮都已經蕭條了,別說北方。工人沒什麼事做,國內的企業倒的倒、歪的歪。這樣的局面會陸陸續續在全國各地出現。”


雙鴨山市康安嘉園壹些房屋窗戶上都貼著售房信息,其中包括50平方米住房,售價1.2萬元人民幣。(證券時報圖片)


近期,雙鴨山市的部分二手房價格則是刷新了鶴崗、阜新的紀錄。據證券時報網站不久前報道,雙鴨山康安嘉園小區二手房售價僅每平方米200余元人民幣。壹位佳木斯的看房者說,壹房主說如果壹次性購買兩套51㎡住房,總價可以優惠到2萬元人民幣。


東北資源枯竭已無法振興


熟悉黑龍江地區的學者高先生說,黑龍江可謂經濟最糟糕的省份:“原來的體制被打破,傳統工業的工人大量下崗,沒有出現新興產業。前些年吆喝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際上沒有推出有效的措施。東北本來是資源大省,隨著這些年資源的枯竭,經濟的下行,尤其是現在所謂新的改革,導致很多的企業破產。”


此前,黑龍江的鶴崗、遼寧的阜新曾因二手房64平方米售價1.5萬元的奇特現象,引發熱議。


网民哀嚎:


lary 5分钟前

东北历经老毛子,日本人,张作霖,满洲国,土匪,共产党,已经不成样子了。就像毛主席说的:改也难。

党崇拜 16分钟前

不差钱吧,不是刚让日本公司夹着尾巴逃跑了吗。


谢选骏指出:从资本家的角度看,这是“慘不忍睹”,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可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住房一万一套,街鋪免費出租!完全没有生活压力了。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等到共产主义的中级阶段,就是“莫斯科-北京式的大饥荒”了,高级阶段则是红色高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屠杀了。所以我愿共产主义停留在初级阶段,千万不能继续发展到中级和高级!正如我的《乌托邦不难实现,难的是一直实行乌托邦》所说,如果强行推广乌托邦,那就会把人变成鬼,把人间变成了地狱,就像斯大林和毛泽东治下的苏联和中国大陆一样。


谢选骏:经济泡沫就是经济扩张



《美国的经济泡沫即将来临》(2021-09-21 评论)报道: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近几个月来已经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如今民意调查显示,85%的美国人担心通胀,这又一次证明老百姓的眼明心亮。


美国,可以说西方社会吧,现在普遍受到各种威胁、坏消息不断,很自然,人们不愿意听到又有什么祸事临头,如果财政部长或者是美联储主席出来对美国面临巨大金融泡沫的说法辟谣,人们心里会好过一点。

2020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了25%,这是破天荒的。开始说的轻微的、自我调整式的通胀增长变成了现在这种持续不断的风暴式增长,而且只用构架没有代表性的官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稍微掩饰了一下。与去年同期相比,雇员时薪涨7.5%,新车售价涨了10%,二手车和新房价格上涨20%,房租上涨12%。


这些都比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低,不过它们似乎都在接着涨而不是到了涨停点。


除了COVID引起的短暂下跌,股价这12年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那是靠极低的利率维持的。随着通胀率的增加,维持这么低的利息率就极其困难。如果钱借出去收回来的利息还赶不上通胀,谁会做那种赔本的买卖呢?


过去几年股市的出色表现、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的出现,部分原因是美国企业非同寻常的高盈利率。曾几何时,大公司高管和董事关心的是市场份额,后来就只看盈利率,这都是美国官方纵容过度的卡特尔主义和行业内不成文的价格垄断所致。这样做就产生了巨额高利润,这些利润又被重新强力纳入经济。但是,按照任何传统标准,美国目前的盈利水平都无法持久。


这个盈利水平比世界其它地区高出80%,到了闻所未闻的程度。其市场最显著的特点是,美国享受的超额利润中,大约85%是由少数高科技公司生产的。经济史上从来没有的怪现象:苹果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2020年它的销售额增长了50%。正常情况下,这么巨无霸的公司都成熟了,每年的销售增长应该在5%到10%之间。美国高科技公司保持着庞大的销售和利润增长潜力,然而,在任何市场上,都没有公司当了全球的龙头老大还能无限期地保持50%的增长率。


美国人会创新、乐观能干、加上川普的税收制度,和美国拥有世界上大概2/3的最尖端研究性大学的事实,都有利于这种增长的延续,但是,无限期地以这种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


变革、创新打破葬送了许多传统,不过摩根(J.P. Morgan)的名言“市场如树,不能攀到天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加息对几乎整个美国公共部门的影响都极大,再说了,这种提高利率、减少需求、最终降低通胀的办法老会捅娄子。尽管贷款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导致通胀率增加半个百分点,可是,这对现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管理者来说,已经不适用了。


急剧上升利率,对美国近29万亿美元的国债将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实际上排除了拜登(Joe Biden)的增税提议。如果通胀导致通缩,唯一明显的出路就是里根的低税收、(政府)少干预政策。


令人担忧的崩盘迹象已经露出苗头:英国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又译空白支票公司)指数暴跌,比特币和特斯拉都远低于其高点,大幅增加的投机人和拜登政府异常巨额的刺激性支出成了市场推力,交易期权的数量也让人忧心。


当前美国的经济还有许多其它的泡沫特征:房价与家庭收入比值高于2006年、2007年房地产泡沫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说美国和西方经济状况不稳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有经济泡沫最终都会破灭,尽管经济总会复苏,但这个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相隔一个世纪,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英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买一杯茶或住一晚旅店的花费没什么变化;虽然有过繁荣,有过萧条,可是几乎没有通货膨胀。


19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之后,主要货币与黄金脱钩,开始采取刺激性支出、结束衰退以避免萧条的政策。这项政策颇为成功,但是,通胀如影随形,而且发生频率呈指数级增长。二战以来的75年里,除了创新产品外,我们拿出任何东西比较它们的价格,都能看到通胀的证据。


近年来颇为风行的量化宽松潜藏着危险,怎么回事呢?当美国政府债券和其它国债卖不出去的时候,政府不是提高利率确保售出,而是由美联储购买。美联储和财政部是关联方,而且用票据支付,那是玩纸张游戏,这种结构的玩法让美国的财政和货币大厦摇摇欲坠。


我们在滑入追求货币流通速度的漩涡。有时我好举这样的例子,比如,巴拉圭这样一个小穷国命令,每个成年公民每天写一首诗,卖掉再从别人那儿买一首诗回家。无论诗有多长、写得好坏,总是每首10美元。到年底,巴拉圭将拥有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GDP除以人口),可事实是人人一样的穷。


这显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从某种程度上看,美国一直在这样做。它输出了制造业,而滋生着大量完全多余又不会增加附加值的“服务业”。一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已经摆在那儿,培养出数百万没有谋生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这一切都不会长久,但是,没有迹象表明,华盛顿的任何人对如何处理接下来的事情有一点点想法。


网民哀嚎:

frank_ly 今天 02:51

说错,说反了:“贷款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导致通胀率增加半个百分点”,升高贷款利率,能控制通货膨胀。

anti0 今天 02:03

中国也一样。人民币印的更多,而且还只能在中国国内流通,造成的通货膨胀不但更高,而且还只由中国人来承受。

sleepy_cat 2021年09月21日 22:11

85%美国人相信印钞太多,要通货膨胀,这些人当中,应该有一半是投票给睡总的。

民主的选举一个好处就是,你要为你的选票承担后果,吃不了兜着走,都是你的。

破棉袄 2021年09月21日 21:33

比如,巴拉圭这样一个小穷国命令,每个成年公民每天写一首诗,卖掉再从别人那儿买一首诗回家。无论诗有多长、写得好坏,总是每首10美元。到年底,巴拉圭将拥有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GDP除以人口)

===算数没有搞好。一个人一天卖10美元的诗,买10美元的诗,只产生20美元的GDP,一年只能产生7300美元的GDP,这个人均GDP,顶多是个中等偏下发达国家。


谢选骏指出:经济泡沫就是经济扩张,经济扩张就是经济泡沫——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度”字。可是这个“度”的客观标准又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客观之“度”是不能存在的。


《五轮全球泡沫破灭始末》(张启尧2021-03-29)报道:


国盛张启尧认为,当前美股再度进入到通过盈利增长消化高估值的阶段,而非是泡沫破灭。


前言:近期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长端利率快速上行,引发市场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升温,部分投资者甚至开始担忧美股将进入“泡沫破灭”的进程。什么会导致泡沫的破灭?当前市场到底处于什么阶段?后续市场又将如何演进?我们复盘了70年代以来全球较为典型的5轮股市泡沫破灭始末,显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已告诉我们答案。


一、70年代初“漂亮50”泡沫破灭:通胀高企+衰退冲击

 回望过去50年,70年代初美股“漂亮50”多年来一直为市场所津津乐道。不仅在于其持续跑赢大盘,并催生出一批以可口可乐、辉瑞、麦当劳为代表的、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全球龙头企业。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肯定,为美国乃至全球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漂亮50”行情的出现,离不开当时宽松政策带来的极为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1、首先,传统凯恩斯经济学框架下,面对经济下行,加大财政刺激成为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得益于马歇尔计划、战时滞后需求释放、婴儿潮及中产阶级成长等因素的支撑,美国经历了一轮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在进入50年代下半页后,这些支撑力量逐渐开始减弱。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为保证经济增长,连续两届政府采取财政刺激以保证经济增长。


2、其次,“美元本位”下美元作为全球流动性的提供方,也导致美国国内货币持续维持高速增长,且远超国内经济增长所需。随着战后其他国家重建推进,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经济体快速崛起,贸易规模也持续扩张,并提出了庞大的流动性需求。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全球流动性的提供方,不得不发行远超国内经济增长所需的巨量货币。尤其是,1971年面对国内的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率,为了谋求连任,尼克松抛却了收缩性财务政策,鼓动时任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为美股市场营造出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


然而,在总供给扩张放缓背景之下,需求侧的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刺激,只会令经济陷入滞胀。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速下滑,其背后是生产力发展放缓。在总供给扩张放缓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宽财政宽货币的政策刺激,带来的是持续攀升的通胀水平。


另一方面,“漂亮50”行情的出现,也是美股市场在连续经历“电子热”、“并购浪潮”、“概念炒作”投机破灭,以及连续爆发的美元危机最终导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美元在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大幅削弱的高不确定性背景下,市场资金“用脚投票”向兼具业绩确定性和成长性、长期股价表现占优的价值板块集中的过程:1966年9月至1970年6月美股市场基本走平,其中标普500指数微跌5%,标普500全收益指数小涨6.3%,而“漂亮50”却大涨102.1%。尤其是68年底至70年初市场大跌之际,“漂亮50”仍持续上涨。


随着市场资金的持续涌入,“漂亮50”逐渐走向泡沫。极度宽松的股市流动性、动荡的国内外环境、风险厌恶之下对业绩确定性的追求,令“漂亮50”成为当时美股投资者的不二之选。而随着市场资金持续、集中式涌入,“漂亮50”持续大涨,1970年6月至1972年底期间大涨181.9%,远超标普500指数全收益指数68%的同期涨幅。持续1年半的大幅上涨,最终令“漂亮50”估值走向泡沫化。


最终,在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漂亮50”股价在“戴维斯双杀”之下全面崩溃。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与此同时,由于油价从1973年的每桶不足3美元快速涨至接近12美元,美国通胀水平随之大幅上升至两位数。与此同时,尼克松放任货币增长、以工资物价管制为主导的通胀治理方式也并未起效。而受滞涨危机冲击,美国利率水平大幅抬升,美股市场也陷入剧烈调整,“漂亮50”泡沫也最终破灭,1973年至1974年10月期间,股价大跌近60%。


但从长周期来看,70年代初“漂亮50”泡沫的破灭,并不意味着“漂亮50”行情的终结。在美国经济由增量走向存量并逐步完成转型升级、股市资金由散户向机构化发展的过程中,“漂亮50”持续跑赢大盘,并成为全球价值投资的典范。


二、90年代初日本股市泡沫破灭:过快开放积累风险,遭遇冒进式的去杠杆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所以为世人所谨记,在于其成为后进国家在国内金融体系尚未实现有效改革、匆匆实施对外开放过程中,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的范本。且这样的风险,即便是日本这样的发达市场也难以避免。


事实上,日本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战后到80年代初。此期间日本资本账户稳步放开,金融服务业开放缓慢。二战之后日本百废待兴,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这导致战后早期日本金融体系以及监管体制建设,全都围绕日本经济发展而展开。这种为服务经济发展而天然扭曲的监管模式,使得战后至80年代之前,日本的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程度都较低,利率市场化进程甚至几乎还没有开始推进,除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市场发展也较其他发达国家明显较慢。


在此期间,日本股票市场也经历了改革重建,并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迎来两轮牛熊交替:


1946-1949年,在美国主导下,日本股市首先完成了制度上的改革:


1)证券民主化,打破财阀垄断。自日本股市建立以来,财阀绝对控股导致股票流通市场畸形。1946-1947年8月,政府先后成立了“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和“证券处理调整协议会”,对财阀家族持有的股票以及国有股票进行强制性清理卖给公司职员、一般投资者、公司所在地的关系者,证券民主化运动展开。至1949年股市重建,日本股市投资者结构大大改善,财阀家族垄断格局被打破,个人持股最高上升至70%左右。


2)颁布新《证券交易法》,确立股市的法律基础。1947年以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为范本制定《证券交易法》,并于1948年修改。新法律对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证券公司职能、股票买卖制度、证券监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股市真正步入立法时代。


3)“证券交易三原则”,规范交易制度。美国向日本提出三原则:交易所会员的上市证券交易必须在该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按交易时间顺序全部记录、禁止期货交易。三条原则进一步规范了制度,尤其是禁止期货交易极大削弱了市场的投机氛围。


1949年,日本股市重新建立。5月设立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交易所,7月设立京都、神户、广岛、福冈、新泻交易所,次年4月设立札幌交易所。九大交易所重构日本股票市场体系,日本股市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50年代至70年代初,伴随日本经济“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的起落,日本股市也连续经历两轮牛熊交替,市值从1949年5月1533亿日元,至1973年1月已增长至48.5万亿日元。


然而,也正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掩盖了日本股市长期存在的扭曲,即“交叉持股”与“四社寡占体制”。其中,交叉持股是指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对方一定比例的股份。四社寡占体制则是指以野村、大和、日兴、山一为代表的四大证券公司巨头具有压倒性优势,并且通过持股和派遣高管掌控着大批的中小证券公司、与法人相互关系也极为密切,因而主导着整个证券市场。


交叉持股作为日本财阀体系的历史遗留,贯穿日本金融体系整个20世纪下半叶,金融机构与法人占比极高成为日本股市投资者结构最鲜明的特征。早在二战前财阀时期,财阀为了巩固企业内的紧密联系,广泛进行交叉持股。战后,日本尽管对财阀进行解散,但完成的并不彻底。尤其是日本盛行主银行制度,财阀把控的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银行的企业存在交叉持股或银行单向持股,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极为紧密。日本主银行制度加深了金融机构与法人的交叉持股,因此法人与法人、金融机构与法人两种形态均出现在日本股市之中。


交叉持股对于战后日本经济和股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交叉持股有效地抵制了敌意收购、实现公司间战略协作、增强企业间的联系,主银行制度强化了银行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但另一方面,交叉持股也导致了日本股市发展的畸形:金融企业和法人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持有者,股市流通盘大为减少,并极大地挤压了个人投资者的生存空间,也让以基金、信托为代表的等机构投资者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日本“四社寡占体制”同样根植于特有的历史环境,最终带来种种弊端。严格的证券制度解决了战前证券公司散乱、规模小的问题,证券业得以快速成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股市的繁荣。但是这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证券公司与法人企业利益绑定,联手操纵市场。一方面,作为承销的证券公司和法人联合抬高股价,以达到最大限度筹措资金的目的;另一方面,法人是股市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作为中介的证券公司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和赚取手续费,为法人提供内部消息操纵股价,操纵股票价格。


其次,加剧了以金融机构和法人为主的畸形投资者机构。证券公司通过与法人勾结,从发行端和买卖端均可以轻松获利。因此个人投资者受到歧视,信托、基金等专业投资者也难以从这种模式中获利,规模始终难以扩大,加剧了日本以金融机构和法人为主的畸形投资者结构。


1974年开始,随着日本经济转型成功,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股市开启长达16年的大牛市。1974年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结束高增长阶段,GDP增速从10%中枢下移至4%左右。但日本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经济成功实现从资源密集型向节能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的转型。工业从重工业、化工等产业升级至钢铁、汽车、电气设备、家电、精密仪器等制造业,日本经济也逐步由内需主导向出口主导切换,“日本制造”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日经指数也从1974年10月最低时的3355点,缓慢上涨并于1984年突破10000点大关。


但进入1984年后,随着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胁迫下,进入到对外开放的第二阶段。日本资本账户在内外部压力下加速开放,而利率市场化及国内金融改革滞后,市场开放节奏错配之下风险逐渐开始累积、暴露,日本股市也开始走上空前绝后的股市泡沫期。


1984年5月,美日签订日元美元协议,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外汇管理自由化,成为日本金融开放加速的关键。根据协议要求,日本废除了远期外汇交易的实际需求原则,两个月后进一步废除了外汇兑换日元的限制,标志着日元不仅是经常项下可自由兑换,而且在资本项下的自由可兑换也基本放开。而此时国内金融管制依然较强。事实上,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要到1994年日本完成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才真正实现,进度上明显滞后。


而在日本国内金融体制尚未实现有效改革的时候,对外开放带来三方面问题:


1、日元快速升值,带来国内经济衰退压力,进而导致日本政府不得不长期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日元升值冲击,为未来的“泡沫”埋下伏笔。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大幅升值对出口和经济增长均产生较大冲击。为对冲日元升值影响,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央行再贴现利率降至2.5%。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


2、由于日本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利率市场化推进缓慢,融资主体为绕开监管,通过境外债券市场融资规避了信贷总量的控制,导致货币政策无论数量型还是利率型均不能有效调控经济行为。1984年协议签订后,日本企业被允许在离岸市场发行欧洲日元债。而由于日本企业海外发债的成本远低于国内,导致海外市场成为日本企业债券融资的首选。数据显示,1984年至1990年,日本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债券选择在海外市场发行。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债市场的离岸化,也倒逼日本财政部持续放松国内发债的要求,从而导致84年后,日本企业债市场的快速扩容。


3、大型企业金融脱媒,金融机构丧失优质客户,转而将信贷资金投向低质的中小企业,乃至房地产、股市,推高资产价格,刺激经济泡沫。随着日本企业债市场扩容,高资质的大型企业转向债券融资,日本国内银行被迫提高风险偏好,增加对小企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投、融资。尤其是在交叉持股的背景下,股市持续上涨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极高的收益,企业之间通过股票投机买卖美化利润,进一步刺激股价。主银行助长了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设备投资和股票投资。


极度宽松的融资环境,强化了日本全民加杠杆、投机的动力,最终鼓吹起惊天的资产泡沫。日经指数四年翻三倍,日本股市用疯狂形容毫不为过。日经225从1985年13000点急剧上扬,即使在1987年美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本股市短时间内完成调整后继续向上,于1989年12月29日达到股市繁荣顶点38915.87点,股市四年翻了三倍。日本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从1984年49%,跃升至1989年140%。市值远超GDP的股市泡沫化极为严重。


最终,日本资产泡沫在剧烈的去杠杆中破灭,日本股市断崖下滑。80年代末,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泡沫的风险,从1989年5月开始连续五次上调贴现率。然而,过于激进的加息政策带来流动性紧缩危机,股市断崖下滑。尽管从1990年7月开始,央行结束加息进程,至1992年7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至3.25%。但未能改变流动性下滑态势,1991年末M2增速已经由1990年初13%滑落至2%,1992年下半年开始M2增速连续5个月负增长。


此外,日本股市特有的交叉持股与“四社寡占体制”,带来的垄断的金融市场和畸形的投资者结构,也强化了市场在繁荣时演变为疯狂、在系统性风险冲击下暴露出脆弱的强周期性,加剧了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破坏性。


三、90年中国台湾股市泡沫破灭:经济增长乏力、货币紧缩、海外冲击

1990年,中国台湾股市从12495点的罕见高点跌落,“股疯”以大崩盘收场。1989年1月起,中国台湾股指发力上扬,从1989年1月的4873点持续震荡走高,一时间市场乐观情绪弥漫,点位预期直指15000点,但完全脱实向虚的行情演绎注定难以维系,伴随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爆发,台湾80年代的“股疯”以12495点的罕见高点告终,史无前例的超级股市泡沫破裂,并以创纪录的速度大跌,此后7个多月跌落一万余点,到1990年10月1日,跌至2485点的谷底,累计跌幅逼近80%。


中国台湾股市崩盘,是基本面恶化、流动性收紧以及海外风险冲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基本面上,60-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实体经济腾飞,但随着工业化迈向成熟期、汇率改制影响出口,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经济增长逐渐乏力。


60-70年代中国台湾步入工业起飞阶段,实体经济跃居亚洲“四小龙”。进入60年代后,由于岛内市场总需求有限,前期不断积累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能逐渐饱和,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开始寻求模式转型,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政策。而上个世纪60年代,恰逢全球经济战后共振繁荣期,一方面外部需求不断扩张,另一方面,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始了全球性产业链配置,这使得台湾经济迅速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凭借外部需求和加工贸易的繁荣,60-70年代中国台湾步入工业起飞阶段,与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


随后,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实体经济腾飞助力“虚拟”市场繁荣。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经济迎来工业化转型的重要窗口,为应对石油危机爆发和外围需求的放缓,中国台湾当局出台了第6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由前期工业园加工贸易为主,转向重化工业,包括电力、交通、钢铁、船舶、石化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最著名的即蒋经国提出的“十大建设计划”,包括中山高速公路、核能发电厂、高雄造船及石油化工等重化工建设。同时,台湾经济在80年代也拉开了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改革的序幕。1955-1984年30年间,中国台湾GDP年均增速中枢基本保持在15%左右,为之后的经济转型和“虚拟”市场繁荣都打牢了基础。


但80年代,工业化迈向成熟期、汇率改制影响出口,中国台湾本土经济增长逐渐乏力。一方面,80年代中国台湾工业化逐步迈向成熟期,经济增速出现内生性放缓,整个80年代中国台湾经济增长中枢由70年代的11%降至7.6%,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又进一步降至5%;另一方面,80年代末,台湾当局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并向浮动汇率转变,1990年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已由1985年的39.86变为27.16,相对美元升值46.76%,汇率的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岛内出口竞争力,出口对经济拉动疲软。


流动性上,原本的货币宽松为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直至1989年利率自由化改革下利率水平攀升对估值泡沫产生冲击。


70-80年代,货币宽松利率下行持续提供充裕流动性。70-80年代台湾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除少数特殊年份外,中国台湾M2增速都在20%以上。大规模的货币投放之下,中国台湾物价并没有大幅攀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阶段实体经济需求依旧处在高速增长区间,吸引了部分新增货币;同时伴随汇改,利率政策也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高储蓄率叠加利率下行,银行体系流动性溢出,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也为此后的资产价格抬升埋下了伏笔,过剩的岛内流动性涌入地产和风险资产。


80年代是中国台湾货币制度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利率自由化改革的推行带来利率攀升,冲击估值泡沫。1980年中国台湾当局引入货币市场利率,但官方为了降低资本成本、促进投资,持续人为压低利率。这种政府的干预行为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资本配置的扭曲,由于利率过低,导致大量民间储蓄不情愿流入正规金融体系,也导致正规的信用体系无法满足过高的资金需求,只能将稀缺资本给予相对低效的公营企业(类似国企),造成资源配置扭曲。80年代后期,中国台湾学界和官方都意识到利率管制的负面影响,并于1989年正式推行利率自由化改革,货币市场和政策利率随即攀升,中国台湾金融业拆借利率自1987年初的3.78%一路震荡上扬至1990年初的10.68%,而利率水平走高对资产估值泡沫形成直接冲击,加剧了股市的调整压力。


估值上,中国台湾股市从长期的震荡调整走向“疯牛”,估值严重泡沫化。


受制于外围冲击和金融改革滞后,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台湾股市长期震荡调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为应对股市下挫,中国台湾监管部门曾出台《授信机构办理证券融资融券业务暂行办法》,即单向融资、禁止融券,也被称为“跛足信用交易制度”,但最终并未能挽救此次系统性冲击引发的股市下跌。经历了两年的震荡调整,1976年中国台湾当局货币市场化开始运行,允许其交易利率不受央行管制,同时中国台湾经济同比增速短期内实现高速增长,这也推动了中国台湾股指在1977年迎来一段短期的修复行情,但之后又再度步入横盘震荡模式。纵观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虽然实体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但由于金融体系发展落后,资本市场效率低下,叠加全球经济萧条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国台湾股市呈长期震荡调整走势。


直至80年代中后期,中国台湾开始迎来“疯牛”。从1985年到1990年,岛内开户数由40万户爆增到503万户,平均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1987年开始,信用交易中融资融券余额大幅抬升,交易热情空前高涨,推动股市起飞,同年中国台湾通过了“证券交易法修正案”,全面开放证券商设立的限制,并打破经纪、自营的分业限制,截至1989年底,经核准开业的证券商由原先的20家激增到373家,场内交易人数与证券商爆发式增长,中国台湾股市流动性引来巨大的增量成长。1990年1月台股总市值由1985年7月的3046亿元新台币增至77121亿元新台币,股市成交额由1985年7月的118亿元新台币增至1989年8月的32988亿新台币,增幅均创历史纪录,并斩获当年全球股市排名的第3名,仅次于东京和纽约股市。


民众热情推动股市脱实向虚,80年代后期估值严重泡沫化。整个80年代中国台湾股市大起大落的背后,是极大的民众热情与超高的换手率,这使得台湾股市与基本面脱钩,并迅速走向严重泡沫化。至80年代末,中国台湾市场凭借不足200家的上市公司,贡献了超过东京和纽交所之和的成交规模。若分阶段来看,在牛市初期,股市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推动下稳步上行,确实具备扎实的基本面支撑;但88年之后的两波行情中,市场已经转由资金情绪所主导,1989年底至1990年初,台湾市盈率始终维持在50倍以上,峰值时甚至达到了70倍,泡沫化程度十分严重。


如果说岛内基本面、流动性与泡沫为中国台湾股市的暴跌积聚了内因,那么海外的利空因素则是压垮中国台湾股市的“稻草”。


1990年海外冲击频发,日本泡沫刺破加速中国台湾股市崩盘。1990年初日本股市崩盘,拖累全球股市进入低迷阶段,随后美股也于当年7月出现大幅回撤,国际游资在赚取大量超额利润后撤离台湾,加剧了本土市场的调整压力。同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原油价格在1990年达到近5年的历史高位,制造业成本抬升对低迷的股市雪上加霜。中国台湾股市从1990年2月至10月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崩盘,大盘指数从12495点跌去10000余点。股市泡沫的大崩盘最终向整个金融市场扩散,房地产价格也应声跌落,很多被股票和土地套牢的企业营运也陷入困境。


四、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科技产业盈利存疑、流动性紧缩


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见顶后开始下跌,一场互联网泡沫在纳斯达克的狂跌下化为泡影。纳斯达克指数自3月10日的5050点跌至3月15日的4580点。4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纳斯达克指数继续下跌,由4月3日的4446点下跌至4月14日的3321点。6月迎来反弹,但反弹时间不长。9月继续急速下跌,到年底时纳斯达克指数下跌至2470点,跌幅达51%。直到2002年9月,纳斯达克下跌幅度达到近80%才企稳。


整体来看,互联网泡沫破灭主要有以下原因:基本面上,美国经历长达9年的经济黄金增长期后,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盈利持续性开始遭到质疑;流动性上,货币政策逐渐由宽松转向收紧,跨国资本进一步造成流动性紧缩;估值上,股价的急速上涨和企业的盈利增速已经脱节,科技股的高估值中充盈了泡沫。


首先,基本面上,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从快速发展到盈利持续性存疑。


80年代美国经济转型完成后,90年代起经济运行处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三低一高”几乎完美的运行状态,新经济时代成为代名词。美国GDP增速自1991年起加快,90年代GDP大多时期维持在4%以上的高增速状态;通胀维持在适当的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失业率和财政赤字自1992年开始持续下降,失业率一直降至2000年4月的3.8%最低水平,政府财政赤字1998年至2000年甚至扭转为盈余。美国经历了长达9年的经济黄金增长期,新经济时代成为这一时期的代名词。


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助推电信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政策,信息业快速发展。80年代末,美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新上台的克林顿1993提出了他的经济振兴计划,提出以强投资拉动经济。在预见到信息技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生产力的提高,美国政府将信息技术的发展视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政策倾斜使得大量资金和人员流入。信息业快速发展,表现为信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显著提升。


但2000年,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盈利持续性开始遭到质疑,基本面难以为资本市场繁荣提供支撑。2000年3月互联网公司披露的一季度财报业绩低于预期,市场开始质疑高科技公司高增长的持续性和高估值的合理性。


一是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加大了企业的设备投资支出以应对“千年虫问题”,这些设备在解决问题之后的用处不大,相当于一次性支出。


二是99年圣诞假期产品销售不佳,暂时性营收下降。同时,《巴伦周刊》刊登《Burning up》通过对200多家互联网公司研究,51家网络公司正面临现金流枯竭,所有公司撑不过12月,亚马逊也不例外。市场开始思考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长期盈利增长的持续性问题。互联网用户的增速开始快速下降,用户数量决定了盈利的上限。旧有经营模式的盈利增速不可持续,但新的盈利模式又有待开发。靠概念支撑的公司,泡沫终将破灭。


与此同时,2000年微软垄断案引发市场恐慌,互联网巨头的不确定性也加速了科网泡沫的破裂。1998年10月19日,微软反垄断案正式立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案件处理期。微软之前一度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正因为它在互联网行业中所占据的领头羊地位,关于它的垄断案件才影响如此巨大。微软垄断案经过漫长的举证讨论,终于在2000年有了判决,但此次判决却是致命的。4月3日,微软公司被判决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用阻碍竞争的手段维持该公司的垄断地位,并企图垄断浏览器软件市场。6月8日,微软被裁定一分为二。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微软的判决打击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情绪,科技巨头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恐慌,科网泡沫加速破裂。


流动性上,货币政策由宽松逐渐收紧,跨国资本加剧流动性波动。


90年代,美联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相比于上个年代,90年代在经济增速较快的情况下,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国债收益率处于长期下行趋势中。美联储三次下调基准利率共75个基点,利率维持在4.75的最低位,这为之后股市的快速上涨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充足,M2同比增速1995年触底后逐渐上升,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M2增速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


海外市场波动较大,大量资金流向美国。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在新兴国家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和风险增大,而美国经济表型优异,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资本在退一步悬崖、进一步桃园的情况下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通过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自1992年加速流入美国市场,从192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顶点的3140亿美元,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资本流入量继续加大。美元指数自1995年持续走强,从8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10以上,美元资产吸引力加大。


1999-2000年,美联储加息限制流动性,跨国资本进一步造成流动性紧缩。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快速增长,美联储自1999年中期开始了加息周期。在纳斯达克指数达到顶点之前,美联储已四次加息,基准利率已由4.75%上升到5.75%。但在前三次加息时,处在泡沫期的市场选择了麻痹性应对,直到第四次加息后,流通性的紧缩对纳斯达克指数产生了明显的抑制。2000年3月21日美联储加息25BP,5月16日加息50BP,1999年来已加息6次。后两次的加息再度限制了流动性,成为纳斯达克指数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海外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逐渐消散,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情况已有所回转,之前流入美国的避险资金已开始流出,造成美国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


估值上,估值从合理水平到泡沫充盈,股价与盈利已经脱节,最终泡沫破裂、股价重挫。


1995年至1998年,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估值处于合理水平。我们选取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其净利润实现较为稳定地增长,如微软、思科的净利润增长了3倍,英特尔净利润增长了2倍。市场情绪整体上较为理性,对公司的评估更多地基于公司的基本面,依靠互联网高科技概念上市的公司经不起市场的检验,股价能够稳定增长的大多是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总体来看,股价的变动由企业盈利主导,公司的估值处在合理的区间。


1999年,市场对科技股的热情持续走高,市场上的泡沫开始积累。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和科技行业的优异表现激发了市场对科技行业的投资热情,资金选择更多地流入科技行业。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PE已在震荡回调,纳斯达克指数的估值依然上行。标普信息技术指数估值增长速度开始大于每股收益的变化,估值逐渐脱离企业的基本面。


到2000年,股价的急速上涨和企业的盈利增速已经脱节,科技股的高估值中充盈了泡沫。业绩的大幅提升为股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成为刺激美股指数继续上扬的主要原因。但是盈利的高增速四季度见顶后,盈利快速下滑。纳斯达克指数的表现却远远比企业业绩增速突出,快速上涨的股价与企业实际盈利水平脱节,产生的泡沫不断积累与膨胀。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PE在1999年10月前见顶后就震荡回调,但是纳斯达克市场的PE涨继续上扬,其正数市盈率由1999年9月的38跃升到2000年3月的65。9月微软公司总裁史蒂夫·鲍威尔指出,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科技公司被市场严重高估。


最终,泡沫破灭直接冲击了科网泡沫主角——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高估值带来的高股价遭受重挫。雅虎股价从2000年3月最高的433美元跌至2001年4月的11美元;思科股价从60美元下跌至2000年10月的9美元;亚马逊从2000年1月近70美元跌至2001年9月的6美元。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在短短的时间内大量蒸发,受到重挫。前期受资本追捧的Pet.com在2000年11月7日宣布倒闭,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上市网站公司,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在面临巨额亏损后破产倒闭,只有少数公司坚强地挺过泡沫陷阱。


五、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加息刺破地产泡沫,打断资产证券化杠杆链条

世纪初科网泡沫破灭后,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美股市场在2002年10月见底后再度开启牛市。但整体市场风格显著切换,由科技转向金融地产,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宽松货币环境+资产证券化导致的金融脱媒下,美国地产和金融行业的过度繁荣。


本轮地产行业繁荣延续自90年代初,背后离不开美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早在1992年,国会便通过《联邦住房企业财政安全稳健法案》放松了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资本要求,并将其交由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进行监管。而HUD的首要目标即提高住房自有率。HUD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的抵押贷款中,向低收入者发放的占30%。此后,该比例经过几次上调,至2008年已上升到56%。此外,2003年美国政府又出台《美国梦首付款法》,要求每年为首次购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总计2亿美元援助,目标帮助4万户家庭支付首付款和贷款达成手续费。2004年又出台《零首付法》,将FHA保险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从3%降至0。


美国住房自有率从长期以来维持在64%左右的水平。但在持续不断的住房政策支持下,94年后美国住房自有率持续上升,至次贷危机之前已抬升至69%的历史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环境也进一步促进了地产的繁荣。9·11事件后,美联储持续降息,释放流动性支撑经济重塑信心。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为房地产行业扩张和居民加杠杆提供了资金基础。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金融自由化、衍生品发展。美国从80年代开始的资本大众化,带来的结果是储蓄资产地位的下降,商业银行所控制的资产在美国金融总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下滑。为推动银行业改革,从1987年4月美联储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第20条款进行了重新解释开始,美国不断放松对银行业金融管制。最终,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对禁止会员银行与任何从事有价证券业务的机构进行联营的有关规定,从法律上打破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限制,美国金融业现代化混业模式建立。


在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支持下,美国金融机构的业态、产品复杂度、多样性有了爆发式的提升。金融创新持续不断,衍生品爆发式增长,并且结构复杂难以监管。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金融体系疯狂投资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及其衍生品。2002年至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相关证券规模由5.3万亿美元大幅增长至9.4万亿美元。


并且,衍生品发展导致的金融脱媒,还显著阻碍了货币政策的逆调节作用。在2004年美联储美联储收紧货币加息后,美国M2仍维持高增,信用市场未出现显著的收紧,进一步加深了地产市场的过热。


多重因素影响下,美国信用不断向低质市场下沉,次贷规模激增,金融风险持续累积。参考非机构RMBS,2002年至2006年,新发行的非机构RMBS中,非优先或次级债的比重由44%升至73%,存量中的比重也由52%升至66%。


金融地产持续加杠杆带来的风险,最终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而逐渐暴露。在04年7月至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提升联邦基金目标利率425pct至5.25%后,“次贷危机”开始显现,由于房贷利率上升,使得购房者无力支付贷款,房贷违约比率持续上升,导致以房贷为底层的抵押贷款组合违约增加,资金链断裂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开始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危机逐渐蔓延扩大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最终演化为全球范围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受此波及,美国股市出现继大萧条及二战之后的历史第三大幅度的下跌。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紧急入场救市。2008年9月7日,联邦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6日AIG被政府接管并获批美国联准会850亿美元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并最终于10月2日获得通过。9月25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10月8日美联储联合欧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同时降息50bp。10月29日再次降息50bp,并最终于12月16日将基准利率调降至0-0.25%,开启美国长达7年之久的“零利率”时代。


最终随着量化宽松落地生效,美股终于2009年3月见底。事实上,早在2008年9-10月期间,美联储便已扩表超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实现翻倍。至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企业(GSE)——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以及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规模达5000亿美元。美国第一轮QE自此启动。此后12月和1月联储会议均商讨扩大QE规模。至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扩大QE规模,增加购买7500亿美元机构MBS和1000亿美元机构债务,使购买总规模分别扩大至1.25万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后者于09年11月的联储会议上调降为175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宣布将在之后的6个月内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规模的长期国债。


而随着美国政府前期的救市措施以及美联储量化宽松逐渐生效,标普500指数最终于2009年3月9日见底于676.53点。此后,标普500指数逐步抬升,美股市场11年牛市拉开序幕。


小结及展望:

1、股市泡沫的本质是货币超发。早在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便为我们演示过货币过快增长的后果。其最终破灭更让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退出了争霸欧陆的舞台。无独有偶,300多年后,无论是70年代美股的“漂亮50泡沫”,还是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抑或是世纪初的“科网泡沫”以及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股泡沫,背后都是远超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增长,所引发的杠杆水平抬升和资产价格疯狂增值。


2、股市泡沫破灭,基本都伴随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恶化。泡沫之所以被称为泡沫,本质在于其价格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撑。因此,我们看到在“漂亮50泡沫”、“科网泡沫”和08年金融危机中,市场的基本面都在恶化。但也有例外,比如90年日本资产泡沫,尽管从1988年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在泡沫破灭之初日本经济曾一度出现回暖迹象。


3、紧缩货币“刺破脓毒”,是股市泡沫的破灭必要条件。由于股市泡沫的本质是货币超发,因此货币紧缩也就成为了刺破泡沫的“不二法门”。而由于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因此历史上货币紧缩导致的泡沫破裂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普遍的减少基础货币供应,“漂亮50泡沫”、“科网泡沫”以及日本股灾都归属于此。第二类,就是阻断货币派生、降低货币乘数,08年金融危机就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地产大量违约、斩断了高杠杆衍生品派生货币的链条后爆发的。


4、但紧缩的货币政策,并非一定就会导致股市高估值泡沫以灾难式的暴跌收场,关键在于把握紧缩的力度和节奏。理论上,通过经济增长+缓慢收紧货币政策,以时间换空间,同样可以实现对估值泡沫的消化。


较为典型的,就是2014年-2016年的美股。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直到2013年底才开始收紧货币,且全程保持谨慎、节奏较为缓和:从2013年12月19日宣布缩减QE,直到2014年10月29日完全退出QE。此后,又直到2015年底才实施金融危机后的首次加息。第二次加息又等到2016年底才实施。缓和的货币政策收紧,叠加2013年后美国经济脱出金融危机阴云、持续复苏并逐季加速,让美股得以仅通过较小幅度的震荡走平,度过边际变化最大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系统性转向的前半程。


因此,展望后续:


首先,当前美国经济仍在持续复苏,且后续仍有较强动力。去年4月以来,美国PMI指数持续走高。史无前例的大放水、超低的利率环境,正带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与此同时,包括直接向居民、企业直接发放救助金在内的大规模财政刺激,也导致美国消费需求快速回暖,甚至超过疫情前水平。今年1月,IMF已将美国21年预期增速由3.1%上调至5.1%。后续随着疫苗加速接种、疫情持续改善,美国经济仍将持续复苏。而在企业盈利端,根据彭博预测,2021年标普500指数EPS也将出现24%左右的修复。


其次,当前美国仍处在货币宽松阶段。并且从美联储的表态来看,未来可能的收紧也将是有节奏的、温和的过程,而不是急转弯式的收紧。近期,美联储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将继续提供货币政策支持,即便是在看到前景改善的情况下,也将维持债券购买计划不变。并明确美联储加息条件为失业率降至4.3%以下、通胀达到2.0%、通胀预期超过2.0%。因此,即便后续随着经济复苏,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收紧,节奏也将类似2013年到2016年,是一个相对缓和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美股再度进入到通过盈利增长消化高估值的阶段,而非是泡沫破灭。


当然,参照历史,也需要警惕一些“黑天鹅”的出现:首先,若后续美国通胀持续高企,或导致美联储被迫提前收紧货币,对市场形成冲击。尤其是,当前美国依托大规模放水和财政刺激,在带动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导致需求增长快于供给修复。供需上的不平衡或带来通胀上行压力,且若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导致极端的供给冲击、通胀难以缓解。同时,若未来美国经济复苏放缓,企业盈利不达预期难以消化估值。在此种极端的情形下,估值和盈利双杀,美股或再次进入危机模式。


风险提示

1、美国通胀超预期上行,或带动美债利率持续上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收紧。


2、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将对市场形成显著冲击。


3、美国经济和企业盈利不达预期,将导致市场难以消化美股估值。


4、历史比较存在局限性,基于历史情况所得结论和建议,或不符合当前市场。


谢选骏指出:看来上文还是不懂“经济泡沫就是经济扩张,经济扩张就是经济泡沫”的道理——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度”字。可是这个“度”的客观标准又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客观之“度”是不能存在的。所以有人大发国难财,甚至专发国难财。


《泡沫快要破滅!美國知名經濟學者警告:美股最快7月底崩盤 今秋多數股票恐將暴跌80%》(秉斯克2021-07-13)报道: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美國知名經濟學者、鄧特公司(HS Dent)創始人鄧特(Harry Dent)近期發出警告稱,美國股市即將在3個月內就面臨崩盤,最快在7月底就會發生。截至今年秋季,大多數股票將會暴跌高達80%。他表示,這將會是許多投資者人生中遭遇最大的一次崩盤。


根據Think Advisor所指,鄧特不但曾準確預測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還有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更在2016年時預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會當選。他表示,各國央行正像是吸食海洛因成癮者那樣,操控和刺激着實體經濟。他正在等待經濟恢複正常,稱盡管投資者仍看好美股長期前景,但美國經濟情況已經不如早前那麼具備優勢。


他繼續說道:“各國央行會繼續刺激經濟,不惜一切代價維持這場泡沫存在,但不能只是不斷地向市場注入資金,推升金融資產價格,我們現在有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大的泡沫。經濟已經不一樣了,白X們!再多的刺激措施也無法解決問題,投資者將蒙受損失。”


早在今年3月期間,鄧特就曾向市場投資者發出警告,表示美股6月底將上演史上最慘烈崩盤,但最終並未真正發生。鄧特對此表示,自去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經濟後,經濟正持續反彈,然而他並不認為這將會繼續下去。


鄧特強調說:“無論如何,各國政府都會讓這場泡沫延續下去,因此問題是它究竟何時會破裂?”


他預測,如果泡沫不是發生在9月,那泡沫很可能在7月底就會開始破裂,主要原因歸咎於房地產市場的波動。他解釋說:“房地產是經濟中最大的部分,如果銷售持續放緩,那房價就會變得疲軟,這就是那種會把事情搞砸的事件。”


針對房地產近期走勢,鄧特也指出,房地產市場正在泡沫化,但美國房屋銷量在過去的5至6個月內,已經下降22%至23%。他說道:“這是個信號,表明泡沫是有限度的。”


鄧特認為,鑒於美國經濟過度擴張,再加上低利率因素,美國經濟的衰退將變得艱難而迅速。他補充稱:“投資者認為經濟複蘇會持續下去,但是當它被衝擊時,將會被打擊得很嚴重。”


他提出疑問說:“一場雪崩需要多少雪?只需要一片雪花,因為雪一直在堆積,再多一片額外的雪花就崩了!”


截至美國股市隔夜(7月13日)收盤,道瓊斯指數下跌107.39點或0.31%,收34888.79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15.42點或0.35%,收4369.21點;納斯達克指數下跌55.60點或0.38%,收14677.70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18.20點或0.55%,收3300.80點。


谢选骏指出:美股最快7月底崩盤?最慢呢?没说。不敢说了。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美股,早该崩盘了,可就是没崩。这叫人算不如天算。因为美国股票商人绑架了政府。就像中国房产绑架了中央。奈何。這樣一來,经济泡沫就是经济扩张了!

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

谢选骏:法国人不懂每个人都会死的



《法国智库650页报告: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自己》(RFA 2021-09-20)报道:


法国军事学校战略研究所(IRSEM)星期一公布 “中国影响力行动”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庞大的全球化企业,并指出,世界第二强国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美国,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世界进程施加影响并强加中国自己的模式。不过,报告认为,在影响力方面,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自己。


这份长达六百五十页报告的撰写人是法国军校战略研究学院的院长尚杰维尔梅(Jean-Baptiste Jeangène Vilmer) 及情报和中国问题专家夏宏(Paul Charon),报告揭露了中国如何通过包括传统外交手段以及设立新的活动网络,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报告的前言指出,长期以来,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更致力于博得世界的爱戴而不是被惧怕;她想收买人心,在世界上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得到赞赏。只不过,北京越来越多地采取渗透和胁迫手段,扩展影响力的努力近年来明显变得强硬,巩固势力的方法也越来越像莫斯科的手段。报告将北京政权最近的变化形容为“马基雅维利时刻”,并强调,中国共产党现开始深信,他们与其被爱戴,还不如被惧怕,这样会更稳妥。


报告重点关注这种影响力发展,从四个方面梳理网络部署和发展的轨迹。首先是战略的主要理论概念,动员所有筹码的中央统一战线,在内部,中国透过共青团进行控制;在外部,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推动三战:在各种媒体的“舆论战”、企图破坏政府与人民信任并扰乱敌国决策过程的“心理战”,以及6月10日北京通过用来对抗西方制裁的“法律战”。


第二部分则在厘清发挥作用、参与行动的不同方面,强调中国的影响力行动是党、国家、军队和公司的产物。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建省的311军事基地,致力于实施“三战”战略,法国文化台就介绍,“ 微信微博TikTok华为等所有人都必须与这个基地合作,基地还有视听制作公司、出版社。制作内容,假信息,由传统外交战狼管道宣传,由北京制订的侵略性影响力策略。 ”


报告也描述了一个IT“巨魔大军”,将至少两百万全职和两千万兼职的中国公民聚集在一起,以传递中国的宣传和淹没社交网络,例如,针对COVID-19疫情的心理操弄,煽动对香港运动人士的网络仇恨等行动。而资讯操弄工业化,大量搜集资讯与人工智能让中国能大规模产出内容,2020年就试图影响台湾大选。在过去的十年中,北京曾经试图对七个国家展开的至少十场选举施加影响。


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在收集数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筑物和海底电缆可用于数据收集;以及新技术,包括数字平台微信、微博和 TikTok,北斗和华为。


至于第三部分北京在海外影响力的行动方式,一方面通过正面叙事来博取外国民众好感,另一方面,渗透和胁迫,活动领域涉及侨民、媒体、外交、经济、政治、教育、智库以及操纵信息等方面的行动,这些行动有四大主轴:捍卫中国模式、吹嘘中国传统、彰显中国的善行、建立其霸权。


第四部分的案例,两位研究员将中国庞大网络运作战略形容为同心圆,台湾和香港构成北京“政治战”的第一战线,它们是中国行动的前哨、训练场、“研发实验室”,然后可以细化并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其它目标。扩大的第一步,重点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二阶段则侧重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和北美。而瑞典则在2018年游客事件后,成为中国在欧洲的实验室。案例研究还有2019年针对香港抗议者的行动,或试图在2020年让人们相信 Covid-19 起源于美国。


报告总结指出,中国影响力运作的“俄罗斯化”:自2017年开始确认,经2018年台湾市政选举,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到2020年疫情大流行,全世界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中国的方法更高明,但却更无效。


报告评估了中国新姿态的有效性,认为中国的影响力战略越来越具有攻击性。虽然取得一些战术上的成功,但也构成了战略性的失败。在影响力方面,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自己。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恶化,其不受欢迎的程度未来有可能间接削弱中共,包括面对本国人民。


谢选骏指出:法国智库尸位素餐,杜撰了650页报告,竟然在说“中国最大的敌人是中国自己”这样的废话。法国人愚蠢到了不懂“每个人的最大敌人都是他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短处,而且都会死的!法国人只管“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恶化,其不受欢迎的程度未来有可能间接削弱中共,包括面对本国人民。”——法国人却不懂,“本国人民”就是“中共”的组成部分,甚至连海外华人,也因为武汉瘟疫的蔓延成为全球的公害,到处受到歧视和侮辱,甚至遭到殴打并死亡。

谢选骏:亡国奴是无法经营任何事业的



《大量老照片曝光 当年中国人是如何经营海参崴的?》(地球知识局 2021-09-19)报道:


1860年,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换得了一大片远东的新领土。


为了防止华人势力反攻,沙俄当局一开始对中国人进入新领土的大城市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战略。在后来被建设成太平洋舰队总部,同时也是远东边疆核心城市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更是根本见不到多少中国人的身影。


作为俄国人寻找暖水港的重大战果


海参崴在远东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但远在圣彼得堡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向远东投放资源,地方当局唯一的选择,还是雇佣中国人参与市政建设。在一系列军政设施全部被中国工人承包的同时,这座城市的基层商业活动也基本成为了勤劳的中国人的天下。


著名的尼古拉凯旋门也是出自中国工人之手▼


中国人率先进军的地方商业活动是运输业,这很大程度上也和城市建设的需求有关系。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设之初,道路系统和运输业主要由俄国人控制。但由于劳工不足,以及俄族运输工人的福利要求过高,在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市政当局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他们的服务。而在工地上工作的一些中国人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选择了脱离工程队,买上一辆马车,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地的货运供应商。


中国工人活好价廉还不要名分


俄国人想要搞建设就要给华人一丝生存的机会


相较于傲慢的俄国工人,这些中国运输工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他们的生活要求很低,对马匹和车辆的保养需求也不高,基本就是能用就行,甚至还有用俄族人看不上的老牛的,压低了一大截成本。而在当时,符拉迪沃斯托克周边的砖厂、石料场、木材厂也都是中国人开办的,运输队能通过语言优势和老乡套近乎的方式,获得最低廉的进货价格。


他们组建起马车队,聚集在离仓库不远的地方


争取能接到更多的活▼


很快全城大街小巷的货运业务就都被中国人包揽了,俄国工人驾驶的马车全面退守他们有语言优势的客运领域。


中国人大举进入马车货运,一开始还激起了俄国人的不满。马车行会向市政府施压,要求取缔中国马车,理由是这些破破烂烂的马车有碍观瞻,中国人还经常超载,导致道路毁坏严重,难以修复。但更多的当地商行欢迎能带来低运输成本货物的中国人,向当局请愿保护中国人的运输权。


中国马车和俄国马车在街头的相遇


俄国人看不起的中国马车却更有市场也支撑了大部分的运输需求▼


权衡之下,符市当局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政策,辟出一块专门的马车场,要求中国马车必须在此集结,接受车况检查,并按时向当局缴纳租金。如此提高了中国人参与运输业的门槛,同时也保留了中国马车提供的服务。他们也很清楚,这座城市陆上运输业的正常运转已经少不了这些沉默的中国人了。


其实马车夫们在当时的符市华人运输业者里已经算是有产者了,更多的中国人从事的是真正的无产工作——背夫。


只需要一个背篓和健康的身体就可以了


真正的工具人▼


马车运输价格较贵,而且有时候也未必有能装满一马车的货物,所以背夫苦力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当局看来,这些自愿做背夫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城市交通工具的一部分。他们不能走人行道,妨碍体面的俄国人行路,而必须在行车道的最右侧和马车抢道,遵守车夫的交通规则。


即使被傲慢的俄国人如此对待


他们还是靠着坚韧的品质在此生存了下来▼


为了增加收入,这些耐力极佳的中国背夫也绝不拒绝任何可能的生意机会。他们中自学了俄语,擅长打哈哈的,就埋伏在市场门口,为出门采购的俄国太太们背商品;力气大的就去码头和搬家公司等着,用一个背篓装着不低于自己体重的货物进进出出;其他还有背棺材、背大粪、背军事物资的,只要有运输的地方就能见到中国工人。


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码头装卸搬运货物


业余还可以找点零活▼


和所有见到过早期中国海外移民的西方人一样,符市的俄国人也觉得这些中国人一定是地狱来的不死族,他们面无表情,“拿着5个戈比(俄国辅币,1戈比=0.01卢布)就可以背着8普特(俄国重量单位,1普特=16.4公斤)东西走到天涯海角”。


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民自然有不同的追求


俄国人要扩张,要强盛,要追求


此时的中国人最主要的还是活下去▼


但大多数人选择放弃了探究他们究竟是不是活人,只要当价廉物美的运输工具用就挺好。


尤利尤利与帝王蟹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样的海港城市,海洋运输的重要性并不输给陆上运输,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一部分。而在这样的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国人的身影。俄国诗人马特维耶夫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写道:


黄皮肤的中国人划着“尤利”(俄国人对中国舢板的称呼)


湾里蓝色的水泛着静静的涟漪


他们面前是远东的首都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烟雾里


……


中国人摇桨歌唱


歌唱着海参崴——伟大的海参之城……


在这座海港城市,海面上也有着很多的机会


俄国人用来贸易,中国人也可以用来做生意▼


中国船工有没有在歌唱海参崴我们不得而知,但中国船工成功掌控了符市的海运是确凿无疑的。飘荡在金角湾里的众多“尤利”,在白天是能够超载运输木材的坚忍货船,到了晚上就是船工包饺子、吹唢呐的宴会厅。常年将船只当家的船民不是只有广东、福建才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东北移民也可以。


中国船工的印章▼


随着华人在海运业的势力越来越大,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逐渐脱颖而出,变成了大船东,最大的木船已经可以装载超过50吨的货物,俨然是金角湾一景。而深感威胁的俄国船运业主也联手向市政府施压,要求立法禁止外国人在符市近海提供海运服务。


金角湾的中国舢板


部分中国人在此已经有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立法最终通过,但对实际情况的改变着实有限。当时在符市海运协会等级的船只共有615艘,其中半数名义上属于俄国人,但大多数船只的实控人还是中国人。一项非官方统计显示,这里边真正的俄国船主只有6个人。


中国舢板和太平洋第1分舰队的军舰停靠在一起


中国人用耐力和智慧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此外还有大量根本没有去登记的小型中国船只在提供辅助支线服务。中小型的商行老板们,自然都很喜欢这些黑船。


当局的政策归政策


物美价廉才是生意人最在意的▼


这些船只还经常能搞出一些副业。


比如一些胆子大的船民很快发现,符市近海有着丰富的深海渔业资源,捞鱼捉虾比单纯做运输业赚钱得多。于是他们改装了货船,在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出售新鲜或者烹饪好的水产。一位叫别里杰尼诺夫的俄国作家这样回忆他在符市的见闻:


“地上是用白铁皮座城的大货槽,各种鱼类真是应有尽有!从比目鱼到大肚子虾虎鱼,再到鲭鱼和马哈鱼,还有锯条鱼和鳕鱼……螃蟹、海蜘蛛,有大有小……虾有煮过红色的……就着啤酒,不知不觉就可以吃上上百个……”


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环境资源创造美好生活▼


把水产店直接改造成现点现做的渔人饭馆,这很中国。更让人惊叹的是,甚至连这些水产速食店的酒类供应商也是中国人。在当时还不算大的符市,总共有6间中国啤酒厂,酿酒的原料颇具中国特色,是大米。由于价廉物美,口味独特,这些啤酒不仅供应中国人,后来甚至成了俄国水兵上岸找乐子时爱喝的酒。


然而这还都只是中国人在这里商业活动的冰山一角。


谁的生活也离不开中国人


虽然相比于俄国核心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气候条件已经算得温和,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城市之一,每年有半年都属于寒冷期。在这样的城市生存,淡水、煤炭、保暖的衣物是最基本的必要物资,而这些无一例外也全都是由中国人提供的。


大到铁路大桥,小到生活必需品


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意都成了符市正常运行下去的基础▼


虽然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一座被海洋包围的相对温润的城市,但只要摊开地图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周围并没有什么大江大河。最近的大河是发源于中国境内的绥芬河(后来在苏联时期,俄国段改称拉兹多利纳亚河),河口距离符市老城区的直线距离也有30公里,取水很不方便。


取水不方便,堵门挺方便▼


最早到达城市的海军主要使用的是泉水和城区小河里的水。然而为了建设城市,周边的森林破坏严重,这更进一步带来了水土流失,这些泉眼和河水很快就不再出水了。符市的人口越来越多,水源地却越来越在往城北的郊区转移,普通市民想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都很难。


人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就轮到中国工人撸起袖子出场了。他们活跃于城北的水源地和市中心的水站之间,用最原始的挑担的方式,夏天送80桶,冬天送50桶。一直到了30年代,苏联控制下的远东边疆区兴修了一系列水利设施,这些送水工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副扁担供起了生命之源


既是顾客的,也是挑夫的▼


煤炭同样如此,这可以从后来苏联《红旗报》的一份官方声明中看出端倪。


苏维埃政权对商品价格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规定了各种商品的最高价格,其中也包括煤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红旗报》展示了全市50个煤炭零售商的名单,要求市民举报售价高于规定价格的商人。而这五十个人,竟然全部都是中国人。


还有毡鞋,这是在寒冷的俄国必不可少的冬日装备。制作毡鞋的工序很复杂,首先要把牛毛和羊毛洗净弹松,然后用木棍把混合的绒毛擀成紧实的毡子,最后粘贴在鞋底上。整个工作既需要耐心和体里,工作环境也因为尘土飞扬而肮脏不堪,几乎只有中国工人能够忍受这项工作。


而在夏天毛毡生意不好的时候,这些毛毡匠就变成了冰淇淋小贩,推着小车上街卖冰淇淋,赚一笔换季外快。


冬天卖冰糖葫芦,夏天卖冰淇淋▼


类似这样的生意经在当年的符市极为多见,中国人已经在俄国人的眼皮底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小买卖帝国。尽管他们没有资格在当地购买土地和房屋,但中国人擅长用租赁手段狡兔三窟般的布置自己的产业,并且迅速击垮周边的其他国家商铺。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俄国商人优越的背景


但有吃苦耐力的精神▼


到了20世纪初,符市斯维特兰娜大街边,全城最大的自由市集里,已经几乎看不到白人的店老板了,摆摊开店的全部都是中国老板。资产比较大的老板有一个店面,肥头大耳,蓄须留甲,显然已经很久不事劳动,打理店铺的大多是他的同乡伙计;还在小本经营的中国人则盘着辫子,瘦小的身上披着宽松多用的中国服装,蹲在路边静静地观察路过的潜在客户。


铺出了一条中国大街▼


但其实,这些人刚来到这座城市时,都是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只是有些人在短短十年间,就完成了阶级跃迁,而这些成功的大老板也成为了那些还在行商的小生意人的偶像——中国人永远相信自己能成为时势中的英雄。


北京大街(海军元帅福金街)两侧都是中国商人的产业▼


然而毫无疑问,在俄国人统治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英雄只能是经济层面的,永远也获得不了相应的政治地位。


《符拉迪沃斯托克报》上描述的如下街景更为常见:一个刚刚来到符市的中国苦力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偷了俄罗斯人货摊上的面包,被发现后遭受了摊主的毒打,随后众人将其送到警署,摊主全身而退,俄国警察又狠狠“教训”了他一番。


毕竟,这片土地已经是他人的囊中之物,而这些中国人,反而成了遭人提防的恐怖外乡人。


谢选骏指出:亡国奴是无法经营任何事业的!不论是在辽金元清的统治下,还是在列强和日本苏联的侵略下,中国人都无法如愿以偿,只能像害虫一样“活着”,像废垃一样遭到遗弃。如果他们冒险尝试经营,他们的事业也会在不久之后就被粗暴地打断,“竹篮打水一场空”成为深入骨髓的民族梦魇。

谢选骏:神奇預測9屆大選的專家不敢得罪金主马斯克

《選前堅稱「賀錦麗勝」神預測9屆大選專家認錯卻拉踩別人》(編譯周辰陽2024-11-07)報道: 美利堅大學歷史學家利奇曼選前堅稱副總統賀錦麗將贏得大選。 美利堅大學歷史系教授利奇曼(Allan Lichtman)以精準預測過去9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而聞名,今年選前他堅稱副總統賀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