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8日星期二

“不平等条约”赋予中国人民以基本人权

 


《鸦片战争时期为何有那么多汉奸?林则徐为什么觉得“汉奸”“可悯”?》(历史趣闻2018-09-27)报道:


1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


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国军队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南海县志》称毙敌十人,英军司令卧乌古的报告是5人。


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军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


这些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的确普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因此,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剿灭“汉奸”是比抗击英军更紧要的事。比如“靖逆将军”奕山在对道光皇帝上奏战果时,每次都把“杀死汉奸”放在斩杀英军官兵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是和英国贸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战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而纪律散漫的官兵为了谎报战绩,滥杀贫民,污名为“汉奸”,反过来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数量。


“第五纵队”


尽管“汉奸”一词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在中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则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由于“夷夏之防”被过度关注,嘉庆皇帝就曾称那些为暹罗(泰国的古城)充当贡使的中国商人为“汉奸”。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鸦片的中国贩子的存在,“汉奸”一词被使用得更加普遍。


1839年12月,受命到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禁止了与英国的通商,那些违反禁令继续与英国人做生意的商人统统成为“汉奸”。1840年春天,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数不清的与英国人往来的商人、水手和为英国人劳动的“苦力”。


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这种“汉奸”行为也就越发让林则徐不能容忍。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汉奸”正式成为了英军得力的“第五纵队”。当中国向导带着英军通过素称难行的珠江水道时,林则徐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认为正是“汉奸”破坏了他辛苦营设的水上防线。


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鸦片战争文献汇编(三)》。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之害,他们“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带路,又帮助英军作战。


1841年5月份,英军兵临广州城下,趁夜在“汉奸”的指引下夺取炮台,攻下城门。5月27日,广州守将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缔结了《广州和约》。满清亲贵们把清军战败的责任不断地归咎于“汉奸”。在他们的眼里,“汉奸”无所不在。奕经形容两广一带“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其他地方,凡是英军所到之处,都有“汉奸”接应。在宁波,被清军拿获的名为虞得倡的宁波汉奸供称:“夷人用汉奸各处打听信息,日日有报,或数十起,或一二十起。”在定海,英军在“汉奸”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登岸。1842年7月英军攻镇江,“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在一开始,道光皇帝还希望与英军展开一场“汉奸争夺战”。他在给奕经的上谕中说:“奸民之甘为夷用者,一则贪彼重利,一则畏我科条,今若予以自新,悬以重赏,必有自拔来归为我间谍者。”但随着战争的节节失利,道光的防范心理逐步占了上风,甚至开始担忧“汉奸”会混进清军内部。他谕令南方的各地大员,在地方上招募义勇时一定要防备“汉奸”。


随着战况的恶化,“汉奸”两字几乎让道光进入了焦虑状态,他怀疑就连京畿地区也遍地是汉奸了。在给督防天津海口的穆彰阿的谕旨中,他让守军一定要拿出严密的防范“汉奸”的方式,否则的话,英军“倘遣人改装易服,于辽阔无人之境,陆续上岸,暗伏各处,迨聚多人,然后绕至炮台后面,突出逞凶……倘该夷因海口严防,分遣汉奸匪党,扮作商民难民僧道乞丐及各色技艺人等形状,潜踪分起,溷迹入城,作为内应……”京城将危在旦夕。


商贩和流民


由于和外国商人的密切关系,广州十三行的商人自始至终都有着“汉奸”的嫌疑,林则徐一到广州就称:“本大臣奉令来粤,首办汉奸,该商等未必非其人也。”听到这样的话后,大行商伍崇曜忐忑不安地去向钦差大人示好,说他可以把全部家产拿出来为一触即发的战事服务。对此,林则徐只是轻蔑地回答,本大臣不想要你的钱,只想要你的项上人头。伍崇曜随后被林则徐下令监禁,他在绝望中向北京输送了大笔钱财,方得以获释。


随着战事的进行,众多的小商贩和无业游民进入到“汉奸”行列中来。小商贩只图赚钱糊口,而不会理会他们做生意的对象是谁。在厦门,英军“出重价买猪羊牛只,图利奸民及贫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笋等,向鼓浪屿岸边昂价售卖。”(《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还有一些亡命之徒成为了“汉奸”,如清廷官员在审讯从台湾抓获的几名“汉奸”后发现:“赖妈来系嘉义县人,(道光)十二年张丙逆案内,发配贵州黔西州。陈恶系风山县人,道光七年听从王蓝伙劫事主吴邦英案内,十五年获案,拟遣发配新疆。”(《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香港被英军占领后,被指称为“汉奸”的渊薮。香港的“汉奸”们也把“组织机构”弄得像模像样,组织了种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有联义堂、忠心堂等“约计十余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向来受人歧视的汉民,这时也纷纷把蔬菜衣食卖给英军。


从事“汉奸”行为让这些人得到了大大高于往日的银钱收获。林则徐禁止与英商贸易后,“无籍游民”偷运粮肉蔬菜可以获得五倍于平时的利润,所以众人趋之若鹜,贩卖鸦片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梁廷楠《夷氛闻记》);若为英军提供情报,“每纸卖银二十元”,重赏之下,浙江曹娥江以东地带的“汉奸”每日向英军呈报的消息多达数十条,“该逆不论虚实,莫不犒给银钱,以故此辈乐为被用。”(《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在原本少汉奸的宁波,“因鬼子占据半年,却被洋钱哄诱,处处都有(汉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四)》)


甚至还有不少“汉奸”被官兵制造出来。一些被抽调到前线的内地官兵到了广东后,“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掠夺财物。”(《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镇江守将海龄亲自下令“散布旗兵,满城捉路人作汉奸,付邑宰监拷掠,不容置辩。”(梁廷楠《夷氛闻记》)海龄手下的兵丁则“在城上开炮开枪,击杀贫民,指为汉奸。”以领奖赏。(《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结果英军未攻城,城内已哗变,使得英军顺利拿下了镇江。然而,就是这个海龄,在历史教科书中与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一起被称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英军在发动战争前即注意到了这些中国社会的内情,说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特别爱贸易”,而且“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所以在战争中要“尽量少与人民做对”(《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基于这一思想,义律一边进行战争,一边四处张贴布告,这些用中文张贴的布告总是说英军的作战对象是中国政府而不是中国人民,它们还让广州人去“想一想现在他们中间的外省中队是不是真正的祸害”,试图让广州人相信英国人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保护者”。(《复仇神号在中国》)


对此,试图消除“汉奸”却收效甚微的林则徐只能慨叹:“本皆朝廷赤子,或为利诱,或为势逼,陷入夷党,情亦可悯。”


“汉奸”再现


林则徐觉得“汉奸”“可悯”,朝廷却对之恨之入骨。战争中不断有官员上奏,要求将“汉奸设法究办,以除稂莠而安善民。”1840年7月,清军在定海战败后,道光皇帝认定“汉奸”是罪魁祸首,下令各地督抚查获“汉奸”从严发落,如果各省还有“汉奸”出没的话,则要追究地方官的责任。


这场查拿“汉奸”的行动最终还是不了了之。1841年5月28日,即《广州和约》签订的次日,奕山就迫于英军的压力发布告示,命令官兵、乡勇、水勇“各在营卡安静住守,勿得妄生事端,捉拿汉奸。如遇各国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倘敢故违军令,妄拿邀功……查出即按军法治罪”。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朝承认战败。于是,如何处理“汉奸”就成为中英一系列善后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南京条约》便有了这样一条专门针对“汉奸”的条款:“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居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者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勉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但是道光皇帝仍然恨意难平,下诏要求清算汉奸:“此等莠民,若不详查情节,滥行保释,又未免失之过纵。着刘韵珂等细加查核,其有助逆抗拒官兵及为向导内应者,即与叛逆无异,天理难容,必应按律惩办;其中情罪较轻者,即不加诛戮,亦应牢固监禁,以杜后患;如查明实系胁从,并无逆迹,平日亦无为匪犯案各情,方准保释。分别递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取具邻保人等甘结,造册查核。并照军流徒犯在配章程,按期查点,毋任脱逃,不得日久生懈,视为具文。”


对此,英使马礼逊立即照会清廷,要求执行《南京条约》。经此一战,道光皇帝生怕战端再起,只好答应放过“汉奸”。


14年后,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所到之处,行商、小商贩、平民、匪徒、会党等各色人物又一次成为“汉奸”。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成立由广东巡抚柏贵为首的傀儡政权,还造就了一大批“汉奸”官员。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汉奸”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广东劳工,他们是英军从香港征召来的随军苦力队伍。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贫民,只因为英军给了不错的报酬和衣食待遇,就毫不犹豫地为英军服务。在征战前,他们接受了英军腾普尔上尉的训练。《伦敦画报》刊登了这些苦力的素描群像(黄时鉴编著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像》一书收录了这幅图片)。在图片上,他们站在一个牌坊前面,身穿中国深色棉布衣服,配白色挎肩斜带,上面用中英两文书写编号;头戴小斗笠,斗笠外沿围以白色带子,上书英文“MILITARYTRAIN”(军训)”,每人手持一根长竹杠,以用于担运物件。


这群广东劳工很快以他们的勤劳勇敢赢得了英军的喜欢,并得名为“苦力之王”——英国人在非洲、印度等其他所有的地方都没见过这么能干的苦力,他们简直为这些苦力的表现惊呆了——文洛夫·柯克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特别写到了这群苦力留给他的深刻印象:“啊,那些强壮耐苦的苦力们!在攻击的那一天,他们背着军火,紧跟在我们队伍的后面;当一颗炮弹把他们当中一个人的头打掉的时候,别的人只是喊一声‘哎哟’,跟着就大笑起来,随即同过去一样欢乐地工作下去了。他们的行为始终是令人钦佩的!”在官方报告中,英军对这群苦力的表现也是赞不绝口,在一封写给额尔金的信中,写信者提到这些苦力“是如何在愉快心情的气氛中工作,他们对于命令是如何服从,对于所受的照顾和恩惠是如何表示感激。这种善良的品行一直地表现在整个的战役中”。


在叶名琛后继任两广总督的黄宗汉曾在奏折中提到广州英法联军中有一批“从逆进城之唐人奸匪”,说的就是这个苦力队,并说他们的人数在二三千。


当英军联军北犯京津后,这支苦力队也随军北上,并参与了洗劫圆明园。在那个时候,他们并不会想到,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将在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


谢选骏指出:林则徐为何同情反满的汉奸?因为他自己是个附满的汉奸——汉奸都是为了“吃饭”而干活的,谁给的待遇好就给谁卖命。而英法联军显然比满蒙鞑子更有人性,所以汉奸为他们工作很是愉快——“不平等条约”赋予中国人民以基本人权了!

谢选骏:米利将军真的叛国了——正反合走向美利坚帝国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将军澄清从来没有怀疑过特朗普心智有问题》(28/09/2021)报道: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今天周二否认他怀疑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结束时的精神状态,保证他与中国同行的通话旨在减少与北京的紧张关系,与政府保持一致。


据法新社今天发自华盛顿消息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将军周二否认他怀疑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任期结束时的精神状态,他说, "我确信,特朗普总统并不打算攻击中国,我的直接责任是代表部长,告知总统的命令和意图。"他保证说:"我当时的任务就是缓和局势(……),告知我们不打算攻击你们。”


在《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罗伯特-科斯塔披露了米利在上次总统选举前后与中国同行的秘密接触后,米利将军处于争议的中心,据他们说是因为米利对特朗普的精神健康感到担忧。


在最近出版的《危险》一书中,《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罗伯特-科斯塔声称,米利将军在1月份与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电话交谈中,默许了南希佩洛西称特朗普心智 "不正常"。


佩洛西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于1月6日袭击国会大厦后,曾打电话给米利将军,以确保总统不能使用核密码。据米利称,"我向她解释说,总统是唯一拥有发动核攻击的权力,总统并不是单独一人完成程序。我没有资格来确定美国总统的精神状态。"


米利是首次就此事对国会议员进行解释。米利补充说:发动核打击,"这是有步骤、规定和程序的。"


米利将军还否认曾秘密向中国同行李作成将军打过两次电话,并向中国将军保证美国不会突然袭击中国,并向他保证美国国家是稳定的。


据米利解释说:"10月30日和1月8日的电话都经过协调,先是与国防部长马克-埃斯佩尔,然后是与代理部长克里斯托弗-米勒。”


据米利补充说,这些电话是由于情报信息促使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担心遭到美国的攻击"。


据米利称,"我的忠诚是绝对的。"


但共和党议员们要求将米利解职,因为他越权了。


法新社说,不过,9月15日该书摘录发表后,拜登总统重申了他对米利将军的信任。


该消息没有确指美国国会是否就此召开听证会。


谢选骏指出:如果米利将军认为特兰普没有发疯,那么它就确实越权了,这即使不算叛国,也算是军人干政。真的。


《马克·米利的“爱国”故事 习近平的“定力和底气”所在》(18/09/2021)报道:


被媒体爆出曾主动保证不会对中国打第一枪的美军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9月17日外访欧洲时承认:他在前总统特朗普任期最后期间,确实曾致电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还称这“完全符合我的工作职责”。据华邮9月14日引述,米利第一次致电李作成是在2020年10月30日,亦即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前4天;第2次在今年1月8日,国会山庄事件后2天。


米利对随他共同出访的美联社记者表示,致电解放军是“例行公事”,“是为了让盟友和对手放心,以确保战略稳定”。这是他首次对此事公开发言,但他仅就此简短置评,因为他定于9月稍晚将前往美国国会听证会作证,届时再做更深入说明。米利说:“我想扭转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到有法律责任监督美国军方的议员面前进行。我会在未来几周内,与国会讨论任何他们想要讨论的细节。”


米利以上指的是,他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定于9月28日将到联邦参议院军事委员会(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作证,原本的议题聚焦于美国撤军阿富汗,就这样被人有意无意地转移了。面临致电解放军的相关质问,米利直到目前并不以此为耻,而是以此为荣。好像美中军事关系也完全是竞争性的,如同一场友好的体育比赛,甚至“过家家”的儿戏,身居最高职位的美军将领甚至可以告诉中方:美国不会先打第一枪,要打也会首先通知。


一位美军最高官员就这样突破了普通人的常识和认知底线,但在当今的美国,很多人仍然是以对前总统特朗普的好恶来划线的,连白宫发言人都称赞米利是“爱国者”,要求对米利进行调查的呼声主要来自反对党共和党的阵营。


美国国会众议员斯科特·佩里(Scott Perry)等27名共和党人在周四(9月16日)给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的一封信中,要求他对米利的这些电话内容,启动陆军条例15-6调查。他们“严重关切”米利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行使“职责和责任的能力”。


他们在信中写道:“在最近这个案例中,我们特别关切跟2021年9月14日报导相关的内容,报导表明,米利将军公然无视文官控制军队的概念,并对美国的主要对手——中国共产党给予帮助和安慰。”


五角大楼的新闻秘书约翰·科比(John Kirby)证实这封信的存在,并说将直接答复这些国会议员。他还补充说:“米利将军得到奥斯汀部长的信任和信赖。”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发言人周三(9月15日)也解释说:米利“经常与世界各地的国防部长沟通,包括与中国和俄罗斯”,并证实米利在2020年10月30日和21年1月8日有跟中方将领通话。发言人说,这些电话与“职责和责任保持一致,传达保证战略稳定的信心”,同时米利与外国同行的所有电话,包括那些报告,都经由国防部和机构间的工作人员进行协调和沟通。


不过,就米利的第二次通话,时任代理国防部长的克里斯托弗·米勒(Christopher Miller)却在周三说,米利的电话未经国防部的授权。米勒还说:“如果报告……是准确的,它显示了国家最高军事官员不服从命令这一可耻和前所未有的行为。”


所谓的“爱国者”马克·米利,到底是给谁定力和底气?为谁助威?现在透露的信息还显示,米利不是一个人与中国军队沟通,当时还有双方团队在旁,但这种性质的通话却未让总统知晓。


回顾拜登今年1月20日上任以来的中美关系,可发现北京的底气明显强于特朗普任期。尽管拜登对盟友说“美国回来了”,积极组建反中联盟,但早在拜登就任前的1月11日,也就是米利与中方第二次通话的3天之后,习近平就讲话称:“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以及“东昇西降”,美国是“安全最大的威胁”。2月初,拜习首次通话前,党媒新华社称:要“反将美国一军”,之后很快展开了一连串的挑衅和施压动作。有人注意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曾做过防空袭宣传和演练,但2021年,中国大陆各城市再无类似演练和宣传。


有分析指出:“爱国者”马克·米利的故事或能解释一些外界观察者们过去无法理解的现象:北京高层并不是全凭其智商就敢押宝于拜登的软弱,或许米利1月8日主动与中国军队沟通,也直接导致了中共高层忽然转守为攻的一连串动作:从阿拉斯加会谈的外交战狼表演,到大规模骚扰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中美间每天都在发生许多博弈挑战对抗。拜登上任后,美军继续加大西太平洋的部署和演练,强度和规模实际超过了特朗普时期,但中国转入战略攻势后,却再未退回守势。


海外媒体评论人沈舟指出:无论模糊还是明确,美国政府和美军的姿态都应该一致,不能一面不断加大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一面又向中共表示不开第一枪,或者不愿意发生冲突。中共目前就是故意摆出了准备冲突的姿态,向美国政府施压。美国目前的策略难以起到约束中共的作用,需要尽快做出改变。


“爱国者”马克·米利的两个电话是否给北京送去了定心丸?是否降低了之后美国所大量投入的军事活动的效力?是否更多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银子?是否将成为一场难以回避的追责程序?值得进一步关注。


谢选骏指出:军人就是战争机器,没有命令不可自己行动,否则就是“军阀建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了!米利将军,你真的叛国了!


《米利私电李作成案 中方避答》(16/09/2021)报道:


针对美军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在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末期,2度致电中国军队高层指美军开战前会先通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今天避答此事,仅指“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说,中国外交部下午举行例行记者会,就美军参谋首长致电中国军队说开战先通知,中方避答。但对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有意建立新的安全伙伴关系,美、英将以此向澳洲提供核动力潜舰技术,赵立坚则声称,美、英、澳展开核潜舰合作,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加剧军备竞赛,损害国际核不扩散努力,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径,中方将密切关注相关事态发展。


据该报道,赵立坚回答米利致电共军高层的提问时说,“我不了解你提到的具体情况,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至于美、英、澳核潜舰合作,赵立坚宣称,此举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加剧军备竞赛,损害国际核不扩散努力。美、英向澳洲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潜舰技术,再次证明他们将核出口作为地缘政治博奕的工具,采取双重标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径。


赵立坚又说,澳大利亚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武器缔约国和“南太平洋无核武器区条约”缔约国,引进具有战略军事价值的核潜舰技术,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有理由质疑澳方恪守核不扩散承诺的诚意,中方将密切关注相关事态的发展。


他说,有关国家应摒弃陈旧的冷战零和思维和狭隘的地缘政治观念,尊重地区国家民心,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事,否则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央社说,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副主编、知名调查记者伍德华德(Bob Woodward)与政治记者柯斯塔(Robert Costa)共同撰写的新书Peril(危险,暂译)披露,米利分别在2020年10月30日及今年1月8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承诺在美国发动袭击时会事先发出警告,李作成则相信米利的承诺。


谢选骏指出:对方不会蠢到相信米利将军的程度吧?很可能反过来认为这是美军在玩弄欺敌战术,麻痹自己,以便“下一盘很大的棋”……


《拜登:“我对米利将军很有信心”》(15/09/2021)报道: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9月14日致信总统拜登,呼吁解雇最高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将军。白宫发言人珍·普萨基(Jen Psaki )15日表示:拜登对美国参谋长“充满信心”。美国总统拜登15日也表示:“我对米利将军很有信心” 。


《华盛顿邮报》14日爆料,米利在前总统特朗普2020年选举失利后,私下主动两次致电给中国将领,保证美国不会攻击中国。卢比奥在致拜登的信中写道:“米利将军的这些行为表明,他明显缺乏健全的判断力,我敦促你立即解雇他”。


他说:“我不必告诉你,高级军官泄露美国军事行动机密信息所带来的危险。但我要强调的是,这种颠覆行为破坏了总统在与外国交往中谈判和运筹这个国家的国家权力工具的能力。”


卢比奥是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中排名第一的共和党参议员,能接触顶级机密情报。他说,米利不仅无视国家安全,“更令人震惊的是,报道显示米利将军干涉了文职总司令可以下令进行核打击的程序”。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米利当时召集参谋部军官开会,他告诉与会军官,如果特朗普下令攻击,首先第一个应该被告知的人就是他。


当与会军官双眼紧张地盯着米利时,米利要求所有与会军官逐个表态“发誓”。


卢比奥在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未来可能会被米利将军或其他人使用。这有可能破坏美国文官控制军队的既定原则。”


卢比奥重申拜登“必须立即解雇米利将军”,并警告“美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导世界的能力处于危险之中”。


特朗普回应:难以置信米利给中方提供攻击信息


前总统特朗普周二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回应对米利的爆料说:“如果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真是很难让人相信,他给中国打电话,做这些事情,并愿意向他们提供攻击信息,或在攻击之前(就提供信息),这是叛国罪。”


特朗普办公室随后发表书面声明,痛批米利是个“蠢蛋”(dumbass),并强调特朗普认为,若爆料属实,米利背着总统私通中国,该依叛国罪受审。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乔什·罗金(Josh Rogin)14日稍晚在推特上发文说,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高级官员就传米利将军与中方将军秘密通话一事表示,在不涉及当时与中方打交道的任何其他高级官员的情况下,米利进行跟中国相关的自由职业外交很危险。


“米利在打这些电话的时候,美国政府正处于与中国进行非常复杂的讨论和对其采取行动的阶段。他在没有任何机构间协调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行动是令人吃惊的。


风险是米利可能导致中方误判,并采取某种后果深远的外交、经济或军事行动,因为他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对他打电话的对象背景没有了解。”


谢选骏指出:拜登老的昏聩,他难道是像自己的下属也如此玩弄自己吗?拜登希望军人干政成为美国的新的传统?如其不然,那么,米利将军真的叛国了!


《米利有罪还是无罪?》(20/09/2021)报道:


曾经在1972年揭露“水门事件”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出版新书,披露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上将,两次打电话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李作成,告诉他,美军不会攻击中国,如果美军攻击中国,“我一定提前通知中方,不致让你措手不及。”


《华盛顿邮报》9月14日报道了伍德沃德这本书的相关内容。伍德沃德披露这一秘闻,是想指称前总统特朗普在大选期间,打算向中国发动战争以扭转选举败局,为米利私通中国军方的行为寻找根据。但大选期间特朗普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是杜撰的谎言,无论2020年11月3日大选投票日前,还是21年1月6日国会两院联席会议认证大选结果后,从来没有哪一家媒体、哪一位政治人物指特朗普要通过发动战争赢得选举。米利与李作成通话,是无任何根据,无任何人授权,事先无任何人知晓,纯粹的个人行为。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美军各军种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召集人,是美国总统、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并没有军事作战的决定权和指挥权。米利说,他私下与李作成通电话,“完全符合我的工作职责”;恰恰相反,米利未经美国总统、美军最高司令和国防部长授权,与另一方军队最高长官私通电话,远远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对于米利与李作成通话,时任代理国防部长的米勒(Christopher Miller)说:“这显示了国家最高军事官员可耻和前所未有的行为。”


自特朗普执政中后期至如今拜登执政,美国毫不含糊的将中共统治下的中国认定为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是美国的最大敌人;美国舆论预言,美中必有一战。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私下与敌国的军事长官通电话,告诉他美国不会对中国开战,如果开战他会事先通报给中国,这是人类自有敌对国家、敌对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以来,极为罕见、令人惊沭的事情。这相当于,如果米利是二战期间的美国将军,他会把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决定事先通告给德军,会把珍珠港事件后美军打响太平洋战争的决定事先通报给日军。私自向敌军通报军情,在任何国家都要遭到军法审判,人们还记得,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少将刘连昆向台湾军方提供大陆军演用空包弹、台湾不必担心等情报,1999年被中共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但令人不解的是,米利的通敌卖国行为,几天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论,不是米利该当何罪,而是米利有罪无罪。拜登总统15日明确表态,他对米利有极大的信任;美国的一些媒体为米利辩护,说他与李作成通电话是为美国好,是爱国行为。


相信米利将军将安然无恙,近日他照样去欧洲访问,他对随访的美联社记者说起私自打电话给李作成,比谁都振振有词。米利私通中国军方的话题,很快就会由热变冷,被人们忘记。至于他有没有更多向中国军方提供情报的行为,也不会被追究。未来,米利甚至有可能因为私通中国军队,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或者被捧为伟大的爱国者、美国英雄。


谢选骏指出:米利将军真攀过了——他背叛了美利坚合众国军人不得干政的传统!这一“叛国”行为如果没有受到追究,那么军人干政将成为一个“美国的新传统”了——这当然有助于我所预言的“美国朝向帝国方向的转化”,特兰普等一切帝国主义者将会乐观其成。……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所谓“正反合”也是也。


正反合的理论,不是什么“黑格尔在康德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虽然说与康德的理论发生了很大冲突)”……所谓的正反合是一种二元论,包含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之中的后2个规律(主要是最后一个规律)。……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


谢选骏指出:“正反合”是偷学了中国的周易老子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阳一生阴阳二,阴阳二化生为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正生反,反生合,合生万物”也。

谢选骏:驴象两党抢夺预算案扔进对方球门



《參議院未通過撥款法案 美國政府面臨關門》(2021-09-27 評論)报道:


周壹(9月27日),美國參議院召開會議,就眾議院民主黨人提出的持續決議案(continuing resolution)進行表決,這項議案旨在為政府提供臨時資金至12月,並為受颶風艾達(Ida)影響的地區和阿富汗難民提供緊急援助。



該法案同時也將凍結聯邦債務上限,以避免美國政府違約。


不過,參議案最終以48票贊成、50票反對,大致符合黨派路線的投票結果作收,未能達到60票門檻,使該法案無法獲得推進。


以微弱優勢控制國會兩院的民主黨人,現在只剩3天的時間,尋找其他方法,避免在周四進入新財年之後,因缺乏資金導致政府關門。此前,在2018年至2019年,曾因國會無法通過足夠的預算案,導致政府關閉長達35天。


分析師也警告,美國財政部可能在10月15日和11月4日之間,完全耗盡其借貸權,如果沒有提高或凍結債務上限,將面臨立即的違約風險。


這兩種後果,都有可能重創正從COVID-19中復蘇的美國經濟。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9月8日警告,債務違約可能導致利率飆升、股價大跌和其它金融動蕩,並造成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流失。


8月初,參議員約翰遜(Ron Johnson)領導的46名共和黨人,要求民主黨人承擔提高債務上限的責任。幾乎所有的共和黨參議員,都簽署了約翰遜撰寫的請願書,聲明自己不會投票支持提高債務上限。


“我們,以下簽名的共和黨參議員,讓參議院民主黨人和美國公眾知道,我們不會投票增加債務上限,無論是通過壹個獨立的法案、壹個持續決議案,還是任何其它的立法工具。”信中說。


譯註:“持續決議案”又稱延續撥款決議案,是當例行撥款法案未於期限前完成立法時,國會可通過該臨時預算法案,以持續供給經費至例行撥款法案通過。


共和黨希望民主黨獨立提高債務上限


約翰遜和其他共和黨人強調,民主黨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讓國家違約,但他們堅持認為,民主黨人在參眾兩院中占多數,有能力通過“預算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自行提高債務上限。


根據該議事程序,可加速通過預算法案,避開須有60名議員支持的門檻。此前,民主黨人已利用預算和解程序,在沒有共和黨人支持的情況下,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


民主黨人也計劃在沒有共和黨支持的情況下,利用該程序,通過規模龐大的3.5萬億美元支出法案。


在請願書中,約翰遜認為,民主黨人“有能力(通過和解程序)單方面提高債務上限,不應允許他們假裝不能這樣做”。


周壹,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在會議上提出了同樣的觀點,指出民主黨人“有他們需要的所有工具”來提高債務上限,以資助他們的法案。


然而,這是壹條民主黨領導層壹直不願采取的路線。壹些民意調查顯示,提高債務上限不受美國人民歡迎(PDF)。


相反地,民主黨人堅持認為,不提高債務上限是共和黨的責任。


民主黨領導人還經常指出,過去在川普總統任內,民主黨願意支持提高債務上限。


民主黨人也指責,共和黨人只是在虛張聲勢。拜登總統在談到共和黨的威脅時說:“不。他們不會讓我們違約。其中8萬億美元是由共和黨人負責。”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簡單地說:“我不相信共和黨人會讓國家違約。”


提高債務上限對民主黨的政策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在今年早先,已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民主黨還希望通過4.7萬億美元的經濟議案,其中包括1.2萬億美元的基建法案,以及3.5萬億美元的社會支出法案。


投票之前,舒默談到可能的投票結果時說:“毫無疑問,哪個政黨在努力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哪個政黨使我們加速走向壹場不必要的、可避免的災難。”


麥康奈爾進行了反擊,指責民主黨人“想把暫時的大流行病,當成永久社會主義的特洛伊木馬。”


他在談到債務上限時說:“10個星期以來,民主黨人已知道什麼樣的政府資金立法可在參議院通過,什麼樣會失敗。”


他說:“共和黨人並不支持政府關門或超過債務上限。我們已讓團結的民主黨政府完全清楚,如何避免每壹種情況。”


在投票結果出爐後,舒默說,共和黨已經成為“違約黨”(the party of default)。舒默還說,民主黨人將“在本周稍晚采取行動”,以避免政府違約。


谢选骏指出:驴象两党的议员们,从小玩弄橄榄球养成了竞技的恶习,习惯性地抢夺预算案,就想扔进对方的球门——他们既想挥霍公款,又不想留下骂名,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但是驴象两党忘记了,生活不是竞技表演,国家更不是竞技场合!

谢选骏:中国军舰为何不去英国巡逻


《一周8起 多名中国女留学生被猛砸头,大使馆谴责》(2021-09-28 约克论坛综述)报道:


留学不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作为中国留学生,有时候会遭受很多学习以外的压力。


近日,部分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就遭遇了严重的侵害,特别是在剑桥、谢菲尔德等地,且受害者多为女学生。

多名中国女生被猛砸头


据了解,自9月20日以来,谢菲尔德已经发生了8起针对中国留学生的不同袭击事件,而且袭击都在谢大校园内。


这些袭击事件中,受害者几乎都是中国女性,而且是刚入校不久的新生……


根据其中一名受害者薛(化姓)的描述,仅在9月20日当天,校园内就发生了两起袭击事件。


第一起是在下午4点左右,一个中国男生在路口被袭击,嫌犯是一名白人妇女,作案工具则是她的手提包,手提包很硬,似乎故意放了一些玻璃瓶之类的东西,最后狠狠的砸向中国男生头部。


第二起是在下午6点左右,一名中国女生独自走在校园内,被人重重的打到后脑勺,直接跪倒在地,嫌犯是一名瘦弱的女子,作案后飞快的跑开了。


同时,在一周内,还有两名中国女生也遇到类似袭击,她们的伤势更重,其中一人甚至被救护车送到的医院。


有受害者表示,她们现在每天活在恐惧中,不敢独自去上课或去超市,走路时要不停的回头看……


有目击者称,袭击者可能是两名女性,其中至少一人是亚裔面孔。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也发布了声明,强烈谴责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暴行,并表示警方已拘捕一名犯罪嫌疑人。


剑桥中国学生被10人群殴羞辱


此外,在9月25日,中国学生张某在外出购物时,被大约10名英国青少年围住挑衅,这些青少年的年龄大约在10-17岁左右,并且不断用“Chink(对中国人带侮辱性的称呼)”和“回到你自己的国家”之类的话开始攻击他。


他当时试图推开人群离开现场,随后遭遇了暴力殴打,最后导致鼻骨和鼻中隔骨折。


当地警方接警后表示,此前已制止过类似事件,地点也是在车站,还有人报告市内一起泼水事件,也被高度怀疑是这群青少年所为。


据统计,自疫情爆发以来,英国各地仇恨犯罪都显著增加(不得不说加拿大也是一样)。


5月,一名19岁中国女留学生在谢菲尔德市中心一家商店附近,遭一名白人女子暴打和言语侮辱。


3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金融系讲师、中国天津籍男子王鹏在户外跑步时,遭遇四名白人男性恶意谩骂围攻,脸部受重伤满是血迹的照片震动了英国舆论。


众所周知,华人社区和学校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和当地警方,也一直在关注该方面的情况,并鼓励学生坚决报案。


谢选骏指出:中国人民受到如此虐待,中国军舰为何不去英国巡逻?就会“大使馆谴责”脱裤子放屁。——这是因为,中国不是民主国家,草民没有选民的权利。如果一旦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全国人民可以投票,定会和英国较量一番,不用宣战,就先要求领事裁判权,如果不从,军舰溯流而上泰晤士河,必要的时候炮击伦敦,一举拿下白金汉,就地纵火烧他个三天三夜,连国会也一起断掉,就像英国入侵美国那样——管叫英国鬼子抱头鼠窜、跪地求饶。——这就是“2040年的逆向鸦片战争”。


《罕见!英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美国之音 2021-09-27 )报道:


隶属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航母打击群的一艘护卫舰星期一(2021年9月27日)通过台湾海峡。中国官媒以“张狂”形容英军的这一举动。


随航母打击群一起部署在印太地区的皇家海军“里士满”号(HMS Richmond)护卫舰星期一发出推文说,“在东中国海地区经历与伙伴和盟友们一个繁忙的合作期间后,我们正通过台湾海峡前往越南访问,并访问越南海军。”


美国军舰频繁通过台湾海峡,但美国的盟国很少派军舰穿越这一敏感海域。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9月上旬停靠日本访问。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位高级官员对日本媒体表示,台湾海峡很明显是一个国际航运通道,也是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的一部分。但是据英国媒体报道,为了不引起北京的反应,航母打击群此次不会驶过台湾海峡。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目前在印太地区的行动是其首次“全球部署”的一部分。


英国在脱欧后重新评估了自己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并且将印太地区视为英国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点。


英国政府今年早些时候一份报告说,“维护(印太地区)航行自由对英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已经与地区伙伴密切合作,并将通过我们的军队持续参与。”


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以“张狂”为标题报道了英国皇家海军“里士满”号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并引用外交部发言人早前的话说,“相关国家高调公开军舰过台海究竟有何用意?我们切实地希望相关国家以实际行动尊重我们的主权和内政。”


自从美国总统拜登今年1月上任后,美国军舰已经八次通过台湾海峡。今年8月27日,“基德”号导弹驱逐舰和海岸警卫队“蒙罗”号巡逻舰通过台湾海峡后,中方指责“美方频频实施类似挑衅行径,性质十分恶劣”,称在美舰通过台湾海峡的过程中,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兵力进行了“全程跟监警戒”。


美国海军坚称,“这些舰只在台湾海峡的合法穿越彰显了美国对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承诺。美国军队可以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进行飞行、航行和运作。”


谢选骏指出:英国人在中国还像一百年那样耀武扬威,就差开进长江开枪开炮了。而“解放军”呢》还像清兵一样是缩头乌龟。看来,指望这些土八路能到英国绥远一番,是要落空的了。

谢选骏:“拉闸限电”意味着“一统就死”


《中国拉闸限电冲击居民生活 背后三个原因》(BBC 2021年9月28日)报道:


中国火电增长几乎停滞,原因是煤炭价格的高速上涨——入夏以来,中国多个省份进入“用电荒”,尤其以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和云南等省,最为严重。


云南省对高耗电的电解铝产业进行限电——云南神火因为限电估计年产能减少超过11%;云铝股份也披露因为限电而减产超过24%。


江苏省也同样将矛头对准高能耗产业,对综合能耗超过5万吨的企业进行节能监察,涉及323家企业和29个“两高”项目。


湖南省电力公司在9月22日预警称,电力缺口或将超过三成。同时广东全省各市已启动有序用电预案,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


这一轮电荒一直持续了整个夏天,但在9月23日,因为东北三省对居民用电进行拉闸限电,舆论反应达到高潮——9月23日下午沈阳大面积突发停电,持续到当晚陆续来电,有道路甚至因信号灯停电而拥堵;邻省吉林在同一天也执行限电,省会长春以及延边的部分地区停电。


去年底,中国就经历了一轮“电荒”,但尚未如本轮电荒一样波及居民用电,BBC中文梳理出背后三个可能原因: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电煤价格上涨,以及受到“双控政策”影响。


产能突增


本轮停电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大省。


疫情持续影响下,中国作为全球少数几个在受影响下依然开工生产的经济体,吸引了大量国际订单。再加上,东南亚持续受到变种病毒影响,国际订单只好转投中国。


数据也证实制造业的火热——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8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加快至25.6%,进口增速加快至33.1%,贸易顺差则进一步扩大至583.4亿美元,均高于市场预期。


累计来看,今年前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3.7%,比2019年同期增长30.3%,贸易顺差3624.9亿美元,同比增加28.9%。


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不断延长的工时,以及大幅增加用电量。而且中国有“金九银十”一说,九月和十月经常是订单高峰期。


疫情持续影响下,中国作为全球少数几个在受影响下依然开工生产的经济体,吸引了大量国际订单。


除了工业用电需求增长,今年的高温天气也推高了居民制冷的用电需求。


以广东为例,9月上旬以来,在副热带高压、“康森”及“灿都”双台风影响下,广东省持续高温干旱,全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4.4℃,比常年同期偏高2.2℃。


多因素叠加,广东省能源局官网的消息显示,截至9月23日,全省统调最高负荷需求达1.41亿千瓦,比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1%,负荷已七创历史新高。


煤价高企


面对旺盛的用电需求,电力供给却跟不上。


首先,今年中国水力发电供应不利,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水力绝对发电量761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


而火力发电量也提不上来,8月份,中国火力绝对发电量5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增幅较7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


火电增长几乎停滞,原因是煤炭价格的高速上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16日至9月23日的一周已经达到1086元/吨,同比上涨近一倍,较年初上涨56.26%。


煤矿是澳洲其中一种主要出口货物。


煤价连续大幅度上涨使火电企业“火电厂发一度电亏一毛多钱”。


中国媒体财新援引广东一煤电厂人士称,现在厂标煤价每吨约1400元,折合为成本的话,燃料成本至少每千瓦时0.448元,再加上财务成本等其他因素,“已经是亏损运营”。当地的燃煤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0.463元。


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电价依然实施管制,电价并不能随需求上升而上涨,然而煤价带来的高成本,使得火电企业缺乏动力扩大发电量。


“火电厂发一度电亏一毛多钱,已经亏了一个多月了,这种背景下,电厂怎么可能有动力增加发电供给呢?都没有满负荷发电。”《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称。


能耗双控

需求增加,以及煤价上涨都是中长期因素,去年底的“电荒”也有类似原因,但今年则叠加了政策影响。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媒体列出三个原因: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电煤价格上涨,以及受到“双控政策”影响。


“双控政策”是指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8月中国发改委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全国19个省份为一级、二级预警,包括此次"缺电"严重的江苏、广东、云南等省。


实际上能耗双控并不是新政策,但由于今年需求上升使各地工业生产加码,造成用电量高企。林伯强估计往常全年用电量增长6%左右,今年可能要到12%。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也表示,“能耗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重点用能企业无序用能、违规用能。”


东北地区的居民用电受到影响,引起舆论反弹。


然而,被上述“晴雨表”点名的地方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限电措施。“命令式”限电停产直接冲击了工业生产,甚至在东三省地区影响了居民用电。


长期来看,中国能源结构以及电力市场都面临改革需求。林伯强认为,中国相对比较便宜的是居民电价。如果按照供应成本的话,居民电价应该还是要涨一倍左右。不过,发电成本、电力系统的效率、我国的资源禀赋共同决定了中国的电价。


“我认为,未来电价应该会按市场供应成本来改革,但不是因为短期的问题去上调电价,而是如果不上涨的话,碳中和的成本谁来承担,又怎么能起到抑制上游高耗能产业的作用?”


谢选骏指出:BBC不懂,“拉闸限电”意味着“一统就死”,而“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恶性循环。


《中国电荒蔓延,产业民生拉警报,“天子脚下”也传停电》(2021年9月28日 美国之音)报道:


中国十多个省份出现的电荒和“拉闸限电”现象愈演愈烈,不仅迫使工厂停工停产,而且导致居民区停电、电梯停驶、居民和商家为了照明抢购囤积蜡烛。有些地方的自来水厂也发出警报,一旦停电,城市供水都会出现问题。


电荒持续,吉林省长电厂考察


中国这一轮电荒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暴涨,煤炭供应不足,而电厂因为供电价格受国家控制,不能随着发电成本的上扬而让电费上涨,因此出现煤电价格倒挂、电厂发电越多亏损越大的怪异现象。有些电厂为了减少亏损,甚至以设备检修为借口减少发电;而另一方面,部分省份上半年能耗双控或减排未能达标,近期为了完成三季度目标而集中限产,因此对企业生产带来冲击。中国多省份、多地区、多行业的企业遭遇电荒和减排达标的双重压力,被迫限产停产,将严重拖累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


在受电荒冲击最严重的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省长韩俊星期一(9月27日)前往吉林省内几家供热发电企业和电力公司就煤炭保供和电力稳供问题作现场调研考察。据中国官媒报道,韩俊要求供热和发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克服电煤价格倒挂、煤炭紧缺、价格暴涨等困难,全力实现满负荷安全运转。韩俊还要求银行与企业对接,支持企业采购煤炭,确保煤炭储备充足。


禁澳大利亚煤炭进口恐失策


煤炭曾经是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一个主要商品。不过中澳关系恶化后,中国对澳大利亚实施贸易制裁,停止了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不知目前面对电荒的强大压力,中国是否已经或将要恢复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


美国之音此前报道,中国东北有些城市一天之内无预警地多次停电,有时一次停电超过12小时。沈阳市有些地方连交通信号红绿灯都停电,引发交通堵塞。包括长春在内的东北多个城市的市民抱怨说,停电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两次停电之间的间隔却越来越短。


很多中国网民在社媒上对拉闸限电表达强烈不满。


网民:我们好像生活在朝鲜


法新社引述一位网民的话说,“连续4天,每天停电8次,我已经无语。”


另一位网民抱怨商场提前打烊,而便利店点着蜡烛照明。


“我们就好像生活在朝鲜,”有人说。


由于东北地区拉闸限电频繁,民众被迫抢购蜡烛照明。抢购、囤积蜡烛的情形时有发生。有些蜡烛生产厂商表示,蜡烛订单在一个星期内增加了10多倍。但是由于蜡烛生产厂家也遭受拉闸限电之苦,蜡烛生产也是时有时停。


路透社引述中国官媒的报道说,供电紧缺不仅造成交通信号灯关闭,居民楼电梯停驶,连手机信号的覆盖都遭到影响。工厂停工停产更是家常便饭。吉林省一家自来水厂甚至警告说,停电随时可能影响自来水供应。不过该自来水厂随后又为造成恐慌而发表道歉声明。


“天子脚下”也传停电


中国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北京市部分地区自9月27日至10月8日期间因为“计划检修”将导致停电,涉及范围包含城区、朝阳、海淀、通州、门头沟、房山等6个供电局的部分辖区。这一公告引发北京人的担忧,有人甚至质疑电荒居然波及北京,连“天子脚下”也要停电。


为平息民众疑虑,中国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星期二发表紧急声明,强调设备检修是常规工作,首都北京电网供应充足,平稳有序,可确保满足全市用电需求。


苹果、特斯拉供应商受拖累


拥有1300万居民的东北重镇沈阳和大连市深受拉闸限电之苦。坐落在这两个城市中的苹果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供应商也抱怨说,它们的工厂也受到限电停电的冲击。吉林是中国十多个目前已经实行配额供电的省份之一。


有报道说,中国至少有17个省份和地区在最近几个月宣布了某种主要是针对重工业的限电措施,而这些限电地区的GDP在全国的占比高达66%。中国经济将近有60%要靠煤炭提供动力。


吉林省省长韩俊星期一表示,要从多重渠道确保煤炭供应。他要求供热发电企业派专人前往内蒙古矿区,落实煤炭购销运输合同,另一方面,他表示要争取更多的煤炭进口指标,抓紧推进从俄罗斯、印尼和蒙古国的煤炭采购计划。


电荒重创中国经济增长


高盛(Goldman Sachs)星期二发表的报告估计目前的电荒影响到中国44%的产业活动,并有可能让今年第三季度的GDP按年度计算下跌1个百分点,让今年第四季度的GDP按年度计算下跌2个百分点。


高盛同时将中国2021年GDP的增长预测从之前的8.2%削减到7.8%。


野村证券上周五将中国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原先的8.2%调降到7.7%之后,星期一又将中国第三和第四季度的GDP增长预测从原先的5.1%和4.4%,分别调降到4.7%和3.0%。


野村证券在上周五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制造商的电力紧缺风暴将会波及并影响全球的股市”,而且全球的纺织品、玩具和机械部件的供应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野村证券星期一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重镇采取的严格限电措施,可能导致近日将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荣枯线50以下。


电荒让煤炭期货价格创新高


摩根斯坦利星期一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钢铁、铝业和水泥产业在限电措施中遭受的冲击最大。铝业的产能降低7%,而水泥产业减产高达29%。报告预测,纸张和玻璃行业也可能遭受重创,从而导致供应紧张。化工、染料、家具和豆粕的生产也已经受到影响。


路透社引述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的话说,停电导致减产如果延续的话,有可能将中国第四季度的GDP增长削减1个百分点。


中国煤炭供应紧缺和工厂订单暴增已经将中国的煤炭价格推向新高。中国动力煤期货价格星期二暴涨7%,达到每吨1324元人民币(约合204.76美元)。


电企代表称不惜代价采购煤炭


代表中国供电企业的中国电力企业委员会星期一发表公告表示,供电企业为了保证冬季供暖和供电,现在正在“不惜一切代价扩大采购渠道”。


该委员会指出,中国需要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增加煤炭的开采和供应。它呼吁供暖发电企业在冬季到来之前签署更多的中长期煤炭采购合同,以增加电厂的煤炭库存。


不过路透社引述专家的话说,增加煤炭进口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进口煤炭并不容易


“俄罗斯首先要满足欧洲、日本和韩国的需求,”东北一位贸易商向路透社表示。“印尼的煤炭外运最近两个月又受到下雨天气的限制,而蒙古的煤炭出口主要靠卡车运输,运输量又太小。”


专门研究能源战略的咨询公司大屿山集团(The Lantau Group)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员余德伟(David Fishman)向路透社表示,目前出现的电力紧缺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价格体制所致。


“短期来看,唯一合理的缓解之道就是从地里挖出更多的煤,但这绝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主意;否则就是要终端用户为使用的电力付出更高的价格,”余德伟说。


中国不缺电厂,但缺发电积极性


决策者之前就曾经警告过,中国为了应对电力紧缺,需要在2021至2025年间建造更多的煤电厂,不过现有电厂的开工负荷其实也不高。


坐落于赫尔辛基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研究员米利维塔(Lauri Myllyvirta)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中国东北目前拥有10万兆瓦的煤电产能。如果电厂能够放手采购更多的煤炭,就一定能完全满足用电需求。


“没有一个电网报告说负荷达到峰值,所以现有的发电产能根本还远没有用完,”米利维塔说。


谢选骏指出:美国之音不懂,天子尚未来到,哪有天子脚下?“拉闸限电”意味着“一统就死”,那么“开闸放电”呢?那就会“叫放乱收”了——“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统”。这就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之恶果”。

谢选骏:假的比真的更当真

《他假冒多尔衮十世孙要特权,野生皇族怎么那么多?》(世界华人周刊 2021-09-28)报道:


2005年春运,广州火车站人头涌动。


人群中,有一个男子特别扎眼。


他梳着清朝的大辫子,穿着黄色的满清服装,好似穿越而来。


马上就要过年了,人人归乡思切,火车票一票难求。


男子也没有买到票。


他突然冲着工作人员大喊:我是多尔衮的十世孙,是皇亲贵胄,你理应给我一张火车票。


工作人员当他是疯子,没搭理他。


男子不依不饶,继而大发雷霆,赖在售票窗口不愿意走。


这下急坏了后面着急买票的乘客,男子见势更加嚣张。


一时间,售票大厅里乱作一团。


直到在乘警的劝导下,众人才各自散去。


这个大闹火车站的男子,名叫“爱新觉罗·州迪”。


他自称是大清皇室后裔,多尔衮的十世孙、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


为了证明身份,州迪拿出一套厚厚的《爱新觉罗氏多尔衮家族谱》。


其中一本里,记载了州迪的个人经历和特征。


州迪的父亲育有10个孩子,他排行老七。


他生下来就“天赋异禀、与众不同”:遗传了先祖的特征,长了6根手指头(莫非多尔衮也是6指?没听说这个也遗传呀!);他从小到大睡觉从不闭眼(医生说,这是一种病……)。


州迪的家里,装修得古香古色,家具用品都以“黄色”为主。


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里供奉的努尔哈赤和多尔衮的画像,以及屋顶镶嵌的八旗。


州迪说,自己要保护满族文化,他成立了所谓的“爱新觉罗家族宗亲会”。


那么,州迪所言都是真的吗?


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引来很多历史学家的关注。


他们翻遍了清朝史书,对州迪产生了质疑。


首先,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详细记载,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并没有儿子。


多尔衮既然无子,哪里来的十世孙?


其次,州迪的姓名和辈分也大有问题。


早年,州迪说自己的名字叫“毓迪”。


但他的历史可能很差,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是严格按“载、溥、毓、恒”等辈分排列的。


州迪一直声称自己是溥仪的堂弟,那么按照辈分,他应该叫“溥迪”才对。


但是他又说自己是“毓”字辈,比溥仪晚了整整一辈!


后来州迪解释,是自己算错了辈分,又改名“溥迪”。


州迪说他的祖先一直沿用“周”姓,他的汉族名字叫“周佑钱”,但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绝大多数姓“金”,因为“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有“黄金”的意思。


比如清朝最后一个格格,原名爱新觉罗·显琦,后改名金默玉。


第三,家族住地有悖传统。


州迪说他的先祖住在广州擢甲里,据查证,该地是当年汉民八旗后裔的居住地。


第四,有亲戚表示州迪的父母是汉族人。


州迪的父亲一共娶了两个妻子,大房是州迪的“大额娘”,二房则是州迪的亲生母亲,州迪管她叫小额娘。


州迪的大额娘是满族人,小额娘则是汉族。


据大额娘的侄女说,姑妈当年嫁给了一个汉族人,姓周,但她并没有见过,也不认识州迪。


由此推断,州迪的父母实际上都是汉族人,充其量只是有一个满族的亲戚罢了,和多尔衮半点关系都没有。


尽管种种证据表明,州迪的话漏洞百出,但是州迪并不死心,依旧我行我素,坚称自己的皇族身份。


如今,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满族收藏家”,还有不少人捧他的臭脚。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还有皇族后裔?当然有。


清朝灭亡后,原本的清朝皇室大都改名改姓,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


比如大书法家启功,真正的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却一生都拒绝使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


他曾说:“爱新觉罗这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比如末代格格金默玉,她创办了学校,教书育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直放不下所谓的“贵族”身份,即使大清已经亡了百余年,心中的“辫子”还没有剪掉。


2012年,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男嘉宾。


他穿着清朝服装,留着大辫子,一上台,就自报家门,自己名叫赫庆玲,江湖人称“八阿哥”。


祖先是叶赫那拉氏,曾在山东做大官,因为得罪了咸丰帝,从山东逃到大连,改用了汉姓“赫”。


赫庆玲是一个吊车司机,中专学历,收入微薄,却偏偏做起了“保护满族文化”的大梦。


他去接了个长辫子,买了清朝贵族的服饰,开始学习满语。


但自从他这样装扮,就被当做了异类,回头率极高,过个马路,都会造成交通阻塞。


女孩子见到他就敬而远之,认为他精神有点问题,所以他来到相亲节目,寻求能懂他的女孩。


当主持人问,你既然知道穿上这身衣服就找不到女朋友,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赫庆玲说,结婚固然重要,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更重要。


他还非常“高尚”地表示,自己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最终,赫庆玲没能牵到最心仪的女生,但是节目过后,他引起了不少观众的热议。


有人质疑他这么做的目的是炒作,博眼球。


但是,赫庆玲表示,自己从未打着利用的身份去挣过一分钱。


在那些自诩皇亲贵胄的人当中,有满清遗老遗少,也有想借机谋取利益的小人。


比起这个单纯做着“清朝梦”的小伙子,下面这个女人就很可恶了。


2014年,河南一名48岁的女子王某,自称是“爱新觉罗三公主”昌平公主。


她准备了一套骗人的话术:自己掌握着皇室遗留的1750亿元巨款,但这笔钱被冻结了,需要有人投资,帮她打通关系解冻。一旦事成,会给3倍的报酬。


做戏做全套,为了让人相信她的“尊贵身份”,她不仅伪造了清朝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还有成堆的假金条和假美元。


没想到,还真的有人上钩。


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王某先后行骗13次,骗取钱财高达234.35万元,而受害人都是60~80岁的老年人。


这些老人将自己养老的钱悉数拿出,却被骗得身无分文。


最终,这起诈骗案被警方破获,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这位所谓的“昌平公主”,其实就是一个农妇,只有初中文化。


其实,稍微懂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清代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之为“公主”,末代皇帝溥仪生前并无子嗣,又何来的“公主”呢?


王某正是利用了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的弱点,大肆招摇撞骗,发不义之财。


如果只是像州迪和赫庆玲那样,优越感和虚荣心作祟,小打小闹还情有可原。


但“昌平公主”这种招摇撞骗、触及法律底线的人,着实可恨。


2007年,州迪去北京拜访了溥仪的四弟溥任。


据州迪说,他父亲和溥仁曾有一面之缘。


溥任一生为人淳朴低调,他在自家的醇亲王府旧宅,一手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后将学校赠给国家。


曾经有3个冒充他的人出来大肆行骗。溥任和几个兄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穿了假冒者的嘴脸,所以溥任对假冒者深恶痛绝。


当时溥任居住在北京一座破旧的四合院里,溥任一见到州迪,就对他说:“不要眷恋清朝,不要搞特殊化,改去清装,做回一个寻常百姓。”


不知这件事是否属实,但不管真假,都希望他能够像溥任告诫的那样,做回一个寻常百姓。


希望那些打着贵族旗号招摇撞骗的人,少一些痴心妄想。


也希望被所谓的“贵族身份”唬住的群众,能够擦亮双眼,大清早亡了,就算真的姓“爱新觉罗”,又能怎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发展,人总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2021年了,封建社会那一套,早就该摈弃了。


在当今社会,如果还觉得自己享有什么贵族特权,动不动就想以势压人,简直是痴人说梦。


谢选骏指出:看看看,假的比真的更当真,因为假的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弄假成真。而真的呢?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假的,何必当真。结果外人看起来,就好像“假的比真的更当真”了。

2021年9月27日星期一

清朝的西学东渐堪称“落水狗的学问”

 


网文《西学东渐》报道: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跟部分前英国殖民地等西方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和抗拒,到逐渐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借由来华洋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应用科学、科技、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第一阶段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正要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对放缓,部分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天主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废除利玛窦规矩,禁止祭祖),引起雍正朝廷及民间反感,导致禁教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著《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宫禁,没有普及。


第二阶段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清道光十五年(1835),梁廷枏(1796—1861)受聘任《广东海防汇览》总纂和《粤海关志》总纂,得以浏览有关西方经贸与文化的大量资料,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介绍美国国情的专著《合众国说》三卷以及《耶稣教难入中国说》、《粤道贡国说》、《兰苍(伦敦,在此泛指英国)偶说》等著作,向国人介绍了西方各国历史与文化的真貌,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梁廷枏之后,又有魏源著《海国图志》,开国人眼界。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刺激大清朝廷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自强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派,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态度,而主要关注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加以学习西方之学术思想,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借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大清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五四运动时,左翼激进派知识分子接受了俄国马列主义,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西学东渐之一部分。民国初年,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一波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但本条目主要探讨至五四前后。


西学东渐的媒介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商人、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利玛窦所撰写的《天主实录》、《坤舆万国全图》以及他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著作对中国乃至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天主教士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例如麦都思的墨海书馆、韦廉臣和李提摩太主持的广学会,其翻译出版的书刊,是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了解西学的重要资料来源。


其他来华洋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军人查理·乔治·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罗伯特·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

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明朝时有香山县人郑玛诺(1633年—1673年)、南明朝廷永历皇帝使臣陈安德,清朝时有沈福宗(1657年-1692年)、黄嘉略(1679年11月15日-1716年10月13日)、樊守义(1682年-1753年)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1721年)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转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满清使臣图理琛出使俄罗斯,看望那里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落,1715年返京,1723年用满汉文字刊行《异域录》(上﹑下两卷),介绍沿途所见山川形势﹑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文﹑村落居民﹑器用风俗等。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1820年)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9年商人林铖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写《扶桑游记》。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1883年至1884年文人张祖翼旅行英国,著有《伦敦竹枝词》作于1884年,记录了他在伦敦的各种感受,其中包括对英国议会政治的描述。


清政府也因为洋务运动的推行,1866年恭亲王奕?派官员斌椿以及4名同文馆学生,跟随英国人赫德考察欧洲12个国家,斌椿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总理衙门记名海关道满人志刚随美国人蒲安臣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光绪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郭嵩焘(著有《伦敦与巴黎日记》)、刘锡鸿(著有《英轺私记》)、曾纪泽(著有《使西日记》、《出使英法日记》)、黎庶昌(著有《西洋杂志》)、徐建寅(著有《欧游杂录》)、黄遵宪(著有《日本国志》)、薛福成(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林乐知、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等人。甲午战争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等,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诚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留学法国则在1915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


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得以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批留学生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对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引进西方科学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媒体

媒体是将少数知识分子所习得的西学,较快速地传布于较多人的方式,在近代的西学东渐之中,最主要的媒体有书籍、期刊、报纸等。


书籍的出版流通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墨海书馆出版了一批关于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起,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籍。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至民国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期刊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启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着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报纸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导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导,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新式学校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1623年)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学堂,其后在当时唯一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于清末新政时期,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科举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港、澳及其他口岸租界的角色

澳门由于在明后期由朝廷让与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西方传教士常以澳门为中继站,而一些学术思想亦经由此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许多与西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亦在澳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门作为中西之间桥梁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国人在这里得以接触到英国的政体、法律、习俗、学术文化等,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近代中国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如王韬、何启、洪仁玕等人。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渐设立,产生了许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众,较直接地接触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体制、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以及西式的媒体,也因此许多近代以来的新知识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学的影响。此外,活跃于各个口岸的买办商人,因为商务的需要,成为较早开始接触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习俗的一批人,如主张议会民主和实业救国的郑观应即是广东口岸地区商人出身。


日本在西学传入中国的角色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原比日本早开始接触西方,因此日本人经常透过中国的译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来了解西方。但随着日本人开始接触学习西学,包括明治维新的推行,使得在1870、1880年代时,对西学的学习开始超越中国,而为如李鸿章等人所注意。此外任日本领事的黄遵宪写于1887年的《日本国志》,介绍日本的历史及进步发展的情形,但未受时人重视。


甲午战争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学习西方的成功,之后俄罗斯侵略中国东北,使清政府决定与日本友好,加上地缘之便,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由于文字的接近(当时日文汉字较现代日文的汉字更多),许多即使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阅读甚至译介日本的西学译著,因此日本成为晚清(清末)民初时期(尤其在1895-1914年间),中国学习西方学术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例如维新派的康有为,在推行新政时,多引日本学习西方政体制度的例子来作范例。晚清影响思想界最大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其大量介绍西学的文字便有许多得自于在日本期间相关译著的学习。日本对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更可由大量和制汉语的引用看出,包括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化学”、“物理”等重要的西方新概念词汇在内,共有数百个日本翻译的西方新词汇传入中国并广为应用。


1914年以后,由于日本对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引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加上留学欧美的管道逐渐便利,人数增多且更受到重视,因此日本作为中国学习西学的中介角色就减弱了。


中国人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熊明遇、方以智、黄宗羲等,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


此外,当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便是“西学源出中国”,认为当下一些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的事物,如黄宗羲认为一些数学原理是周公时代西传的。王夫之认为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钱大昕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已失传的祖冲之的著作,这样的看法使得当时人能很安心承认并学习这些西方的学术。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法,但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应当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缺点来帮助中国富强,当时在政界学术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们最典型的西学观点,认为西学在器物上胜过中学,但在基本的思想道德人心和制度方面则不如中国。


这样的中学西学的观点,在晚清一度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暂时取得一个安心于学习西学的模式,但在清末最后十多年已开始受到挑战。1893年,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其中有“西学”一章,他认为“西学不重,则奇才不出”。他提倡实业救国,同时指出国弱民穷的根源在于专制政治,建议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将西学作为改造中国的指导思想。


到了民国初年,当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认为西学高于中学而应当取代中学时,便引发了进一步的论战。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论战及影响


第一次正面的理论对峙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的。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评价和认识。《新青年》一问世,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而他们提倡的“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为强调西洋文明的先进,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把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加以比较后,概括了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的特点,他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文中尽是以西方文化之长来映照中国文化之短,这样的态度和明显的取向,很快引起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从1916年开始,《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便以“枪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进行论战。他也采用陈独秀的比较方法,而其结论却完全相悖。他将西洋文明概括为动的文明,而将中国文明概括为静的文明。他说这两种文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却又“不可不以静为基础”。甚至西洋文明也必须由吾国文明,去救之弊,济之穷。他告诫国人不要受西方物质文明的“眩惑”,坚持要以儒家思想为是非之标准。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破坏了这一传统标准,于是造成了“人心之迷乱”少国是之丧失’,少精神之破产。陈独秀、李大钊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李大钊采纳“枪父”的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的说法,却又在价值取向上完全否定了枪父的论点。


紧接着,第二次大规模的论战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此时,传统文化已受到了猛烈冲击,西方文化已如“洪水”般涌入,新文化的传播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完全拒绝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于是文化战线上又产生了一种中西文化“调和’,论。1919年秋天起,章士钊到处讲演,鼓吹新旧调和之说。他认为:“调和者,社会进化至精之义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杜亚泉等人也赶紧呼应这一论调,进一步提出、中国固有文明不但不能“革除’,而且这种调和,也只有把西洋文明“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河。


关于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论战是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其主题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1918年,梁启超自欧洲归国,出版《欧游心影录》并发表了大量观感,主要观点是认为在欧洲一百年来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却带来的许多灾难,要想解放“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中国的古老文明。而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他认为这三种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循序而进的三个阶段,并得出结论说:西方文化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紧接着“便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胡适等人立刻起而应战。胡适认为:“现在全世界大通了,当初鞭策欧洲人的环境和问题现在又来鞭策我们了。将来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则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参与这次论战。瞿秋白指出:“西方文化,现已经资本主义而至帝国主义,而东方文化还停滞于宗法社会及封建制度之间”,两者都应为当代社会所摒弃,只有进行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方能得真正文化的发展。


各学科的西学东渐


哲学

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无西方严格定义的哲学的概念,而哲学的基础逻辑学也仅存在于少数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学开始传入,最由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Francois Furtado,1578—1653),撰写大量有关亚里斯多德哲学的介绍,内容包括知识论、理则学、形而上学等方面。此外中古神哲学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节译至中国。


但西方哲学真正大量输入中国则要到晚清时期,早期尚未用哲学一词,到20世纪初,此名词由日本传来并被广为使用,标示哲学从儒学、经学等学科分出来探讨。当时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对古希腊哲学、及西方近代哲学的介绍。许多新观念如精神、物质、唯心论、唯物论等重要哲学概念也被引入中国,进化观念的传入更是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在逻辑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为1895年广学会出版的《辩学启蒙》,但其后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影响更大,对于西方的演绎及归纳逻辑都有介绍传入。在伦理学方面,在20世纪初大量由日文翻译相关著作。这些对于近代知諩分子们强调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影响。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对于中国近代伦理学影响最大。


数学

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数学大多用于天文历法方面,明末利玛窦所译天文书籍《乾坤体义》下卷的内容即多为算术。最早专门的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几何、测量方面的书籍尚有《测量全义》、《测量法义》等。割圆数的传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线表》及《大测》;在西方算术的传入方面,最早有利玛窦及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对数的传入,在顺治年间的穆尼格讲授,康熙时期官方编订的《数理精蕴》为集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的大成。


19世纪中叶以后,介译西方数学的重要人物为数学家李善兰,他与墨海书馆的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麦都思,艾约瑟等人合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术》、《代微积拾级》等著作,为符号代数及微积分首次传入中国。另一位数学家华衡芳则在1860年代以后与傅兰雅合作译了不少著髼,介绍了对数表、概率等新的数学概念。清末新式学堂中的数学教材即多取于两人的著作。到20世纪初,随着留外学生的增加,西方数学大量传入中国,至1913年北京大学成立数学门,为第一个专门的数学的学术教育单位。


天文学

在六朝隋唐时期,中国已经接触到一些西方天文学知识,但都是以印度为中介,伴随佛教传入。元代至明初传入的则以伊斯兰天文学为主。


明末清初时,传教士带来西方(欧洲)天文学,但其中最被重视的仍是中国传统认为是国之根本的历法。由于行用日久,大统历和回回历在许多场合中未能准确预测日蚀月蚀:


七年,钦天监奏:“闰十月朔,《回回历》推日食二分四十七秒,《大统历》推不食。”已而不食。十九年三月癸巳朔,台官言日当食,已而不食。帝喜,以为天眷,然实由推步之疏也。隆庆三年,掌监事顺天府丞周相刊《大统历法》,其历原历叙古今诸历异同。万历十二年十一有癸酉朔《大统历》推日食九十二秒,《回回历》推不食,已而《回回历》验。


因此明代朝廷中不少大臣主张改革历法,终于在崇祯二年(1629年)设立由徐光启领导的历局,进行《崇祯历书》的相关工作:


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顺天府见食二分有奇,琼州食既,大宁以北不食。《大统》、《回回》所推,顺天食分时刻,与光启妻异。已而光启法验,余皆疏。帝切责监官。时五官正戈丰年等言:“《大统》乃国初所定,寮即郭守敬《授时历》也,二百六十年毫未增损。自至元十八年造历,越十八年为大德三年八月,已当食不食,六年六月又食而失推。是时守敬方知院事,亦付之无可奈佑,况斤斤守法者哉?今若循旧,向后不能无差。”于是礼部奏开局修改。乃以光启督修历法。


因为历局涉及翻译西方天文学知识,所以在当时被称为“西局”,与反对改历的“东局”对立。《明史 历志》云:


是时言历者四家——大统、回回外,别立西洋为西局,文魁为东局,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


间以邓玉函、汤若望等人掌钦天监,制新历法,正当新历完成之际,适逢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新历未能推行。至清初顺治年间才能推行,《崇祯历书》改名为时宪历。


除历法之外,天文方面著作有利玛窦口传的《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等,此外。尚有仪器包括地球仪、望远镜等传入。除此之外,当时西方最新的地动说以及伽利略的新发现如银河的解释、木星的卫星等发现都传入中国。


地理学和地质学

明末时许多地理学知识及技术随传教士传入。如利玛窦亲手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这幅“世界地图”上所绘的外国人占领的广大土地让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惧,也让明政府重视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此外艾儒略《职方外纪》对西方地理以及东西法路作许多介绍。到清初南怀仁制作《坤舆全图》。康熙时,传教士白晋对于清朝各地包括边疆地区作地理调查,最后制成《皇舆全览图》,其中使用先进绘制技术,包括以三角测量法,并标示各地的经纬度。


到了清末,西方地质学和地理学再次传入,许多尤其和西方人来到中国对矿产的考查有关。而中国的学者如华蘅芳在1873年,翻译《地学浅释》一书,为西方地质学的引入的重要著作。到20世纪,张相文及章鸿钊两人,撰写编译多部西方地理地质方面的专书及教科书,为中国地理学及地质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地理观念的改变方面,传统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除了邹衍所提出的大九洲说认为中国之外尚有其他世界,一般的天下观是以中国为中心,四周为外夷,但近代西学东渐中,与西方人的接触和新的地理书籍地图的译介,使得逐渐必须承认海外尚有更广大的世界,因此世界变大了,而中国由天下的中心成为世界甚至仅仅是亚洲的一部分。


生物学

明末清初,最早传入西洋生物学知识的书籍,是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所著《天主实录》,其书虽主要为为宗教书籍,但其中有当时欧洲生物学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动植物特征、习性、繁殖等,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亦有西方各种生物的介绍。较专门的生物学书籍,有康熙年间的耶稣会意大利教士利类思(Ludovicus Buglio,1606-1682)所译的《狮子说》、《进呈鹰说》等,系译自于亚特洛望地(1522-1607,Aldrovandi)所著的《生物学》中的段落。


晚清生物学的传入,较早的有生理学方面的《全体新论》、《合体阐微》等(参见医学段落),在植物学方面,有1858年李善兰和韦廉臣合译的《植物学》,对于植物的特性种类、器官都有详细介绍。


近代,西方生物知识影响中国最大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此为严复经由翻译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著《天演论》而引介到中国,其不仅在生物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更对当时许多人的社会、哲学、历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物理学

在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主要是随着传教士所译介的机械的相关知识传入,如明天启年间邓玉函讲述力学原理和应用的《奇器图说》。其后明末清初物理学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一书,也多吸收西方物理学知识。


在第二波的西学东渐中,西方近代物理开始较有系统地传入,从1840年代以后大量相关译作出现,包括英人胡威立著《重学》,介绍西方力学一般知识和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光论》介了光学知识,《声学》介绍了声学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1899年王季烈译《通物电光》一书,是介绍X光的专书,距离威廉·伦琴1895年发现X光仅4年。1900年王季烈又与藤田丰八合译日本的《物理学》一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物理学的专书。


到20世纪初,随着留外学生的增加,出现了包括何育杰、李耀邦等第一批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的物理学才逐渐建立。


化学

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当时近代西方化学尚未建立,因此也未有明显的传入中国。


到了晚清,墨海书馆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编》最早单介绍了西方的化学知识。1860年代以后,以中国化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贡献最大,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了《化学鉴原》、《化学术数》、《化学考质物体遇热改易记》等12本著作,徐建寅翻译的著作,包括《化学分原》、《电学》、《声学》、《造硫强水法》、《造铁全法》等二十多部书。徐氏父子在译书中,对于一些化学元素如铝、轻、养、淡、钾、镁、锰等的译名创造,并编写《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对于化学知识传入奠定基础。此外,同文馆也翻译出版《化学指南》、《化学阐原》等重要著作。然在晚清,对于西方化学仍以译介为主,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包括任鸿隽、胡嗣鸿等化学家,中国的近代化学才算逐渐奠定。


医学

晚明最早西洋医学的传入始于隆庆三年(1569年),天主教耶稣会卡内罗神父(D. Melchior Carneiro)在澳门成立西医院,澳门即成为早期在中国西医发展的中心。明末清初,医学方面的著作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内有西方的神经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内容。艾儒略的《性学觕述》,除对神经学的描写更深入外,对人体各部位的功能有详细述叙。此外,毕方济的《灵言蠡勺》讲血液的功能、汤若望的《主制群征》讲人的骨骼、肉、心脏、脑、神经等,邓玉涵《泰西人身说概》介绍西方的解剖学,石铎琭的《本草补》,介绍西方的各种药物。清初的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则以用金鸡纳霜治好康熙皇帝的疟疾闻名。但当时这些医学相关译著,常受神学影响,不少将医学与神灵魂等混为一谈。


19世纪开始西方医学再次大量传入。西方医学最早从香港、澳门及各通商口岸的西医院(以教会创办为主)开始影响中国各地。包括其附设医学校也成为传布西医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办的西医学校则始自1865年同文馆附设的医学科开始,其后又有北洋医学堂、北洋军医学堂等医学的专门学校。


在医学书籍方面早期以在华西人的译著为主,最早是合信在1850年代编译了五部医书,合称《合信氏医书五种》,对于西方医学中的内科、外科、妇科、解剖学等加以介绍。此外嘉约翰翻译多种临床外科为主的医书,傅兰雅则翻译了多种卫生学的著作。到20世纪初丁福保成立译书公会,大量由日文译医书,编成《丁氏医丛书》,其数量超过之前的译书,对于西医的介绍更为全面。除此之外,多种医学期刊在晚清出现,成为西医学传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约翰成立的《西医新报》。


应用科学及技术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在应用科学技术方面除了武器(见军事段落)的输入之外,主要是机械制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邓玉函口述王征译绘的《奇器图说》,其中有当时大量西方机器的介绍及其制作方式、原理等的介绍。此外,熊三拔向利玛窦等人学习而撰的《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即多抄录此书。此外,钟表等机械的制造传入也受到重视,利玛窦当时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科技产品。像自鸣钟等,都让当时的明政府及士大夫们大为吃惊,但大多人仅视之为奇玩,少有研究其原理。


到了第二波西学东渐时,西方的各种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包括造船、铁路修筑、采矿、印刷、建筑、工业制造等,对中国的交通和经济生产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政治学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学及政治思想的传入始自清代后期。1840年代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徐继畬《瀛环志略》中,都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尤其对民主制度加以称道。其后在1870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借由相关译介习籍,主张学习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甲午以前,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介绍,只有如丁韪良译的《万国公法》,以及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中对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学说的零星介绍。


甲午战争以后,知识分子们对西方政治思想理论兴趣大增。在民主思想方面,如卢梭《民约论》的第一章,在1898年由日译本翻出出版,至1902年出版全本。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则于1903年译出,密尔的《自由论》,由严复和马君武分别译出。在国家思想方面,有伯伦知理《国家学纲领》被译出。在无政府主义学说方面,包括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的著作和思想被大量译介。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包括《新民丛报》、《浙江潮》、《民报》等刊物对曾刊载相关介绍文章。这些学说的传入,改变了当时一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各自拥抱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社会学及社会思想

社会学是在西方19世纪中叶新兴的学科,约1880年代,开始在《申报》、《万国公报》等媒体有介绍社会学及思想的文章,早期被称为“群学”。甲午以后以严复介译最多,尤以斯宾塞的著作思想介译最多,影响最大,其《群学肄言》一书即译自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的绪论。其后章太炎翻话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为最早的社会学完整著作。其后并有多部相关通论性著作译出。在晚清时,社会学被认为是应付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的重要学科而风行,而斯宾塞所主社会进化忧胜劣败的观念,更刺激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亡国灭种之忧。


经济学及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一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传入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为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当时作《原富》),此外陈昌绪译的《计学平议》,普别介绍了英国的亚当斯密及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以及德国学派的李斯特等人的经济学说。宣统年间译介缩《经济学概论》一书,则有介绍奥地利学派的思想观点。而社会主义马克思等人的经济思想也在晚清被引介。


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求义不求利”的经济思想,严复及梁启超等人开始主张求富生利对于国家民生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及大量实业家的兴起产生影响。此外,孙中山则在求富之外,进一步吸收西方社会主义及土地平权思想,试图进一步解决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


法学

西方法学的传入中国在清中叶以后开始,但早期主要关注的为外交上的国际公法,如丁韪良翻译《国际公法》一书。一直要到19世纪下半叶,才有一批人开始注意西方法律,并试图对中国传统法律有所修改。其中又要沈家本、杨度等人,试图参照西方法律,改进原本的《大清刑律》,最为重要。


军事

明末清初时,西方军事的传入以火器的传入为主。正德、嘉靖年间,明朝政府在广州与葡萄牙人爆发屯门海战等战争,虏获其火器(当时人称葡萄牙人以及其火炮都叫作佛郎机),仿制成功,在东莞制造,分发边防使用。其后利玛窦也曾对西洋火器与军事加以介绍。至万历晚期女真兴其于东北,明军向葡人购募火炮及军队,教士汤若望亦曾督导铸炮,获得不少战功。清朝方面亦在努尔哈赤死后,由被俘的汉人处取得技术,发展火炮,康熙时,更命南怀仁造新式大炮,以平三藩之乱,南怀仁并著有《神威图说理论》一书介绍西方武器技术。


晚清的洋务运动,更是以学习西方的军事为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包括武器的制作如船舰、大炮、火枪等的制作购买,新式陆海军的建立,无一不全受到西方的影响。而晚清时更有大量学生留日,学习西方军队的制度。这批留学生也成为晚清新式军队的骨干。


历史学

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慕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其后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至甲午战争之后,更是有大量由日本转译而来的西方历史和传记等书籍。


但历史学本身的影响而转变,则要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史学影响,主张为国家国民社会而非朝廷的新史学。而西方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及科学主义史学,也在此时传入,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对史学界有一定程度之影响(受影响之史家所组之学派谓之“史观学派”)。另外由美国传入之Robinson新史学(高度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史学,由何炳松传入)亦有一定程度之影响力。到了民初时期,这些史学思潮逐渐落实于史学界,史学家们开始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方式撰写中国史,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近代的西学东渐,也造成中国人的历史认知的重大改变。中国传统史观是一元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是静态的,是以古代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历史知识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统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国。而进化观念的传入,根本上改变历史时间的观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视古代为最理想的社会(实际上近代以前即有进化史观,如王充、杜佑、刘知几等皆主此史观,然影响不大),逐渐接受文明逐渐进步的想法。


文学

西方文学的东传,始自于晚清时期,尤以西方小说的译介最重要,包括林纾、包天笑、周瘦鹃、曾朴等人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名著,其中林纾的影响最大。其所译的《茶花女》、《唐吉诃德传》、莎士比亚故事等等,在晚清拥有大量的读者,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有所影响。


音乐

西方乐器的传入最早在澳门地区,尤其在教堂之中,其后利玛窦便自澳门带西琴(为今日的大键琴)进呈,万历皇帝并命乐工学习。至清初,康熙特别喜好西乐,对于擅长音乐的教士徐日昇甚为喜好,由其带领演奏。并曾希望以西方律学来改进中国音乐,编成《律吕正义》一书。


到了晚清,最早西方音乐的传入包括宗教音乐、军乐、学堂乐歌等。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一些宗教歌曲成为最早开始传至中国人的西方音乐。西式军乐队,早期主要由在华西方人组成,如著名的海关负责人赫德所组成的乐队。中国自办的西式军乐队,则要到甲午战争之后的新军中才出现。


学堂乐歌是晚清之时,吸收西方及日本所流行的曲调,调上“进步”思想的歌词,以作为新式学堂学生学习所作的歌曲,但这种形式的音乐仅是学习西方音乐的部分形式。进一步对西方音乐有较深入的吸收创造学书,则要到五四运动以后了。


美术

西方美术的传入在明末清初以绘画为主,最早利玛窦曾以天主、圣母图像献于明神宗。其他传教士亦有携入西方图画,其画风以及女性的裸露曾受当时中国士人争议。到清朝康熙时,不少专较专门工于画的教士来到中国,开始在宫中教习中国人而产生较多影响。不少画家开始学习西画,乾隆时的耶稣会意大利教士郎世宁更融合中西画的画法作画。


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述如下:


学术影响

如上个段落所描述,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思想文化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时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政治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议会制的推行、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北伐统一,一直到后来的共产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社会影响

西学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早期并不如西方的军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式商品经济的传入来得直接,但随着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渐增,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社会方面其中最大的影响,便是由于晚清西学的优势逐渐超越中学,使得清政府必须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这使得传统四民社会中最顶层的士阶层,失去了其学而优则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同时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及社会主义等的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经济及日常生活影响

与社会的影响类似,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逐渐发生的。包括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成形。而新的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入及应用,更是逐渐整个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火车、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渐被废除。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

时间 作者 著作 备注

17世纪(明朝时期)

1602年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1605年 利玛窦 乾坤体义 《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607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得原著前6卷

1623年 艾儒略、扬廷筠 职方外纪 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4年 毕方济、徐光启 灵言蠡勺 译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8年 傅泛济、李之藻 寰有诠 译亚里士多德《论天》,注释本

1631年 傅泛济、李之藻 名理探 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前10卷,第一次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作

1634年 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 崇祯历书(时宪历) 历时1629年-1634年

1641年 南怀仁 穷理学 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后20卷

19世纪(清朝时期)

1807年 马礼逊 外国史略  

1823年 马礼逊 华英字典 中国第一本英文字典

1838年 郭实腊 万国地理全图集  

1840年 郭实腊 贸易通志  

1841年 陈逢衡 英吉利纪略  

1842年 魏源 海国图志  

1846年 梁廷柟 海国四说  

姚莹 康??纪行  

1848年 玮理哲 地理图说  

1849年 徐继畬 瀛寰志略  

合信 天文略论  

哈巴安德 天文问答  

1851年 合信、陈修堂 全体新论 晚清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

裨治文(Bridgman) 大美联邦志略 墨海书馆出版

1854年 慕维廉 地理全志 墨海书馆出版

12人委员会 圣经(委办译本)  

1855年 合信 博物新编 墨海书馆出版

1856年 慕维廉 大英国志 墨海书馆出版

1857年 李善兰、伟烈亚力 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得原著后9卷

1858年 王韬、伟烈亚力 西国天学源流  

1859年 韦廉臣、艾约翰、李善兰 植物学 译林德利原著,晚清时期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著作

伟烈亚力、李善兰 谈天 译侯失勒原著

李善兰 代微积拾级 译罗密士原著

1873年 王韬 英人培根  

傅兰雅、华衡芳 代数学 译著

傅兰雅、华衡芳 微积溯源 译著

1877年 慕维廉、沈毓桂 格致新法 介绍了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的内容,连载于《格致汇编》杂志

韦廉臣 希利尼原流备考 介绍了从泰利士到斯多葛派的希腊哲学,连载于《万国公报》

华衡芳、金楷理 测候丛谈 译侯失勒原著

1882年 颜永京 肄业要览 译斯宾塞《On Education》的第一章

1885年 艾约瑟 西学略述  

艾约瑟 辩学启蒙 译耶芳斯为 Science Primer Series 写的小册子《Logic》

1889年 颜永京 心灵学 译海文《心灵学》

1894年 同康庐 中外地舆图说集成  

1898年 傅兰雅 理学须知 简要叙述穆勒《逻辑体系》(System of Logic)一书

严复 天演论 译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20世纪(清朝末年)

1901年 严复 原富 译亚当·斯密《国富论》

梁启超 霍布士学案  

梁启超 斯片哪莎学案  

1902年 梁启超 卢梭学案  

梁启超 欧洲地理大势论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梁启超 论希腊古代学术  

梁启超 亚裡斯多德的政治学说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  

梁启超 雅典小史  

梁启超 倍根学说  

梁启超 笛卡儿学说  

梁启超 斯巴达小志  

梁启超 天演论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梁启超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梁启超 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  

萧应椿 五洲述略  

1903年 严复 群学肄言 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法》

严复 群己权界论 译约翰·穆勒《自由论》

1904年 严复 社会通诠 译甄克思《政治史》

1905年 严复 穆勒名学 译穆勒《逻辑体系》的前半部分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  

1909年 严复 名学浅说 译耶芳斯《逻辑》

严复 法意 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历时1904年-1909年

1910年 王先谦 五洲地理志略  


谢选骏指出:清朝的西学东渐堪称“落水狗的学问”。何以至此?可以对比一下日本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明末清初,“中日两国”先后闭关锁国,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重大差别——中国的西学在满鞑子康熙乾隆之狗腿见他之下一下子就中断了,只剩下乾嘉学派苟延残喘。但是日本的兰学却不绝如缕,直到明治维新的发扬光大。这就是满鞑子奴役中国的一个效应。

再举一个例子,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很是流行,因为很能代表一种首鼠两端的折衷主义与混合主义——这与他显示和刘坤一联名上书,然后又畏怯退缩的态度,如出一辙,张之洞可谓一个典型的开明狗官。

清朝的西学东渐,不能像兰学那样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相反是带着一种可耻的功利主义态度去学习的,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深入。更有甚者,清朝的西学东渐,还是被打倒在地之后才去被迫学习的,因此不可避免带着一种病态心理,混合着自卑与不甘,不肯好好学习,天天想走捷径。我以我称之为“落水狗的学问”。直到今天,国人还是这种态度,甚可悲也。

(摘自:谢选骏全集第179卷《对外战败导致改革开放》)

谢选骏:拜登的苏醒——早該拿下莫斯科!

《消息人士称:拜登将为乌克兰开绿灯 用美国ATACMS 导弹深入打击俄罗斯境内》(17/11/2024 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 经过几个月的迫切请求,美国总统拜登同意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要求:可以使用射程为 300 公里的美国 ATACMS 导弹来对抗俄罗斯。 这一决定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