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7月17日星期一

谢选骏:这次,秦刚的爸爸是李肇星


《这次,秦刚恐怕凶多吉少!》(2023-07-16 法广 推特)报道:


不久前跃升为副国级的中国外交部长秦刚,突然在外交舞台消失,自从6月25日起,一直没有踪影,引起一连串疑问。


自6月25日起,秦刚消失了踪影,中国官方没有任何正式的解释。


尤其他所在的大本营—中国外交部对秦刚消失的原因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欲说还休,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和神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7月11日称秦刚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外长系列会议,香港星岛日报道称他感染了新冠,不久会恢复工作,可是,感染新冠病毒最多十天半月就会痊愈,如今已二十天有余,秦刚毫无音信。


最可疑的是官方对秦刚“失踪”的态度。7月14日,法新社记者就秦刚何时上班询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的表现非常尴尬,低头看稿,沉默几秒后不置可否,给人感觉外交部似乎知道内情,但无法明说。

秦刚消失已经二十几天了,官方不作任何说明,传言满世界纷飞。有说卷入内斗的,有说他陷入桃色丑闻的,还有更耸人听闻的。


有分析指,秦刚才高升数月,就卷入内斗,很不可信,至于有情妇之说,中共高官此类事甚多,仅为此就倒台也十分罕见,所谓落入双面间谍陷阱的说法,更有点像好莱坞大片……


学者傅志彬分析:“一般来说,中共体制内不会因为性关系混乱下台,而是因为政治问题以搞性关系混乱之名被下台。”


前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举出曾被网球名将彭帅公开指控性侵的前中共常委张高丽的例子,这些人都没事,“秦刚会因家外有家就被纪检委大义灭官?”


那秦刚到底会有什么事?


以中国外交部长之身份,如此隐身,却没有一个隐身的公开的说得过去的理由,有分析指这显示了中共官场十分阴暗的一面:再大的官,也会突然消失。


秦刚的隐身也让人联想到习近平与王岐山联合反腐时期,有些昨日还很红火的高官,突然销声匿迹了,渐渐地、慢慢地传出被“双规”,直指被落马的消息。


秦刚升官升得很快,2022年10月,秦刚成为中央委员。二十大的中央委员,都是经过习近平分别谈话,认真甄别的,因此,二十大的中央委员会,人称习家军满天下。


同年12月,秦刚提前晋升为外交部长,并未循惯例等到次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正式任命。


今年3月12日两会,担任外长不到三个月的秦刚更升任国务委员,加入副国级行列,成为“最年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其晋升速度之快在中共政坛也属罕见。


秦刚到底有事?无事?有病?无病?中共当局至少他当家或者他曾经当家的外交部应该给一个交代。无论如何,这件事把中共官场的任性、无规则,阴暗、不透明,处处布满陷阱,神秘可怖暴露在世人面前。


从外交部官网看,部长一栏还明明确确地写着,秦刚是外交部长,为什么还要躲躲藏藏?


秦刚之事如何演变,只好“拭目以待”了。在政治评论人士邓聿文看来,“此事从一个侧面再次说明一个颠簸不破的常识:极权统治之下,政权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以致涉及任何一个高官不合常理的举动,都会引起人们对这个政权无限的联想。”


海外时评人士蔡慎坤分析指出,种种迹象显示:秦刚凶多吉少!如果仅仅只是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十天半月必然会痊愈重返外交舞台,不可能拖的太久,更何况现在中国外交公关正处于微妙的变化时刻,扭转外交被动局面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新任外交部长的艰巨任务,不应该长期隐身引发海内外舆论和各国政要猜疑。再看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汪文斌7月14日面对法新社记者的关切询问,尴尬沉默了许久又很严肃的拒绝回答,说明汪文斌清楚秦刚的问题不再是健康问题而很可能是政治问题,更有甚者这些天有关秦刚和傅晓田的信息充斥内网外网,网信部门并没有真正下决心封锁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有可能是为即将到来的爆点进行舆论铺垫。


此外,有关秦刚身世的各种说法也漫天飞。特推上流传的说法是,值得一提的是,秦刚出身外交世家,其祖父秦力真及姑姑秦小梅本身亦曾担任中国外交官,其姑丈更是前外长李肇星。在家族同辈中,他的堂妹秦枫在内地媒体界亦颇有名气,目前任职香港卫视新闻采访总监。在2012年3月两会记者会上,秦枫揪住姑丈李肇星(时任大会发言人)西装前襟追问的表现,引发热议。中共官场上是在流传,正是李肇星大力举荐的秦刚。


网民嚎叫:


颩蓅 2023年07月16日 21:30

如果秦刚是因为经济或个人生活问题,那算个屁!除非涉及政治。秦刚会很快且毫发无损出来的。

ROLEX78 2023年07月16日 21:24

这几句话说到点上了:“中共官场的任性、无规则,阴暗、不透明,处处布满陷阱,神秘可怖暴露在世人面前”。


谢选骏指出:人说“其姑丈更是前外长李肇星”、“正是李肇星大力举荐的秦刚”。我看这架势,不像是姑丈,倒像是亲爹——尤其这次,秦刚的爸爸更像是李肇星了——就像“李某的爸爸是李刚”!否则,如果平民出身,秦刚哪有这大的胆子?


《因她要离婚,全国讨论一年,还被新华社批为“堕落的女人”》报道:


1980年,新华社内参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一个堕落的女人》,对当时一桩离婚案中的女当事人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对于这位女当事人,进行了一年时间的激烈讨论。有人说她是中国女性争取权利的先行者,有人说她是道德败坏的堕落女人…… 她不过就离个婚,法官为她降职,杂志社为她检讨,社会舆论为她疯狂。


这位女当事人名叫遇罗锦。她还有一个比她更有名的哥哥,遇罗克。


她不过就离个婚,法官为她降职,杂志社为她检讨,社会为她疯狂


1963年春节遇罗克全家福,左起:遇罗锦、母亲、遇罗文、父亲、遇罗克、遇罗勉


 遇罗锦的“出身”


遇罗锦生于1946年,在北京长大,父母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父亲遇崇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回国后成为出色的土木工程师。母亲王秋林曾也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是成功的实业家,并当选过市人大代表。


1957年打“右派”期间,遇罗锦的父母不幸被打成右派,小康之家一下子落到了社会最底层,遇罗锦兄妹4人开始遭劫。遇罗克因出身被定为“黑五类”,虽然三次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却都被大学拒招,被迫去机器厂当一名临时工。1966年,遇罗克花费半年的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出身论》,激烈批判当时一直控制社会主导思想的血统主义,亦即“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提倡民主和人权。该文被广为传播,影响很大。这极大刺激了中共高层,1968年遇罗克被捕。两年后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宣判死刑,并立即执行,年仅28岁。“文革”结束后,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遇罗克获得平反。他与顾准、张志新等是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遇罗锦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她的哥哥遇罗克被捕时,红卫兵在遇罗锦的二十几本日记中,找出几句“反动言论”,于是,遇罗锦被定为“思想反动分子”而被拘留,后到河北茶淀站清河接受劳动教养3年。同时北京户口被取消。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省临西县一个小村庄插队落户。那里的工分很多年没有超过一毛钱。迫于生活,她到黑龙江和一个农民结了婚,婚后生有一子,但由于没有感情基础,四年后离婚。没有出路的遇罗锦又回到北京谋生,种过地、干过临时工、当过保姆,也当过无业游民。迫于现实的困境和被母亲嫌弃等家庭的压力,她不得不考虑再嫁。


1978年7月,经人介绍,穷困潦倒的遇罗锦和北京某厂的工人蔡钟培结婚。蔡钟培是工人,初中文化,离过一次婚,有孩子但不在身边。这也是遇罗锦的第二次婚姻。关于两人为何会结婚,遇罗锦这样说:“他贪图我模样好看又是知识分子还能干,而我看中他北京有房能落脚,另外他人也正派老实。”当时遇罗锦没有北京户口,是嫁给这位北京工人之后才恢复了户籍,回到北京的。这段为了生存而缔结的婚姻不到两年就触礁了。


80年代第一大“离婚案”


1980年5月16日,时年34岁的遇罗锦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离婚。其离婚的背景是,1979年5月,遇罗锦平反;同年9月,遇罗克的冤案也得到平反。遇家在政治上得到解放,她回到原先工作的玩具六厂上班。对于离婚理由,遇罗锦在诉状中说:“我们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没有别的语言。玩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


在向法院呈交的材料中以及其它场合,她不止一次举过这样的例子:去香山游玩,我心里想的是这片景色多美、多静,他却忽然说:“昨天我路过菜市场,那儿正卖处理黄花鱼,两毛五一斤,我真想去排队。”


蔡钟培一听说妻子要离婚,死活就是不同意,还写信给报社要求组织群众公开讨论,他强调:“我们在婚后两年多,齐心协力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把遇罗锦的户口调到北京;第二件,帮遇罗锦找工作;第三件,为遇罗克平反。这证明我们婚后并不是如遇罗锦说的想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而是有许多共同语言的……遇罗锦提出要结束没有爱情的、不道德的婚姻,我觉得,这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面对道德谴责,遇罗锦回答:“我并不是不懂道德,而是有罪:自欺罪、欺骗罪。我没有爱过谁,却要和谁去结婚。”她大声疾呼:“我是否应当因为我自欺过,而把继续和蔡钟培凑合过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永远自欺地过下去?”


今天看来,因没有感情而选择离婚已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当年遇罗锦的这种行为备受争议,给很多人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观带来了很大冲击。在当时那个年代,运动刚刚结束,有许多为了回城而结婚的女知青,后来都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


这是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的前夜,由于运动期间,爱情这种东西被认为是小资情调,所以如果离婚的原因是“感情破裂”,一般法院不会接受。


遇罗锦以“感情破裂”为由提出的离婚,算是中国的首例,这个案子如果判了,那就开了先河,对于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于是,所有人都盯着受理此案的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看看到底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被新华社内参批为《一个堕落的女人》


当时遇罗锦还把自己的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一篇报道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传播。


案件审理期间,遇罗锦的“绯闻和是非”传得沸沸扬扬,“遇罗锦该不该离婚”也迅速在全国成为一个广受瞩目的公共性话题,法律与情感、传统伦理与观念变革的冲突、矛盾缠绕其中,在20世纪 80年代初的社会上引发了震动。


婚姻法要不要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理由?这个从1950年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一直争论到1980年修法的问题,有人持“理由论”、有人持“感情论”。前者坚持离婚必须有正当理由,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后者认为只要夫妻不再具有共同生活的感情基础,即可准予离婚。


       两家发行量都相当可观的杂志《民主与法制》与《新观察》公开组织了大讨论:婚姻是以政治、物质条件还是以爱情为基础?离婚标准究竟应该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当时的报纸,两方的观点也在激烈地交火:例如代表自由派的《美满的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感情确已破裂”就是离婚的正当理由》,而守旧派则以《感情不合就离婚不是通往幸福的大道》、《理想的天国代替不了现实生活》等等还击。


遇罗锦案件的过程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当遇罗锦受到批判的时候,“自由派”便垂头丧气,而“守旧派”则欢呼雀跃。


所谓的“自由派”,是那些不想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却无“正当理由”离婚的人,而“守旧派”,则是那些认为离婚就是冲破道德禁忌的人。


最终,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审结果还是下来了,一审的法官名叫党春源,是一位有着开明进步思想的法官,他在判词中引用了恩格斯的话:“十年浩劫使原告人遭受政治迫害,仅为有个栖身之处,两人即草率结婚,显见这种婚姻并非爱情的结合。婚后,原被告人又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这对双方都是一种牢笼……如果说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那么只有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道德的,我作为本案承办人,不忍再用封建主义的‘道德’和‘法律’绳索去捆绑他们”。”


于是一审宣布准予离婚,理由是“感情不和”。这个宣判一出来,立即引发了轰动,“自由派”们庆贺着这位“先行者”的胜利,但没让他们开心多久,一种“集火”般的舆论立即排山倒海而来,其中就以新华社内参的那篇《一个堕落的女人》为最强音,以一锤定音之势为这件事情做了定调。


原来遇罗锦在给哥哥平反的过程中,认识了《光明日报》的一个副总编辑,她爱上了这位副总编辑。私下她对朋友透露心声说:“我想找个年纪大的,让他好好疼我两年,他老了我就用小车推着他,伺候他,用手绢给他擦哈拉子。”这份感情虽然听上去美好,可惜当时副总编辑是有妇之夫。这事被蔡钟培的诉讼代理人挖到爆料给新华社记者,就有了这么篇足以把遇罗锦打趴的文章。


有了这个定调之后,遇罗锦案件被发回重审,并更换了法官,一审法官党春源受到严厉批评,降职在法院里打杂。


尽管二审的判决还是准予离婚,但判词不再是党春源那般具有人文关怀,而整个舆论的环境也从交锋争鸣变成了对遇罗锦单方面的批判。


遇罗锦的那篇《一个冬天的童话》,参加了1981年的报告文学评奖,尽管落选,但当时的获奖者黄宗英将自己的笔送给遇罗锦,表示她才应该得到这个奖项,并说:“三十年代,人们尚能够支持上官云珠,到了八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还容不下一个遇罗锦呢?”


一年后,遇罗锦又写了一篇小说《春天的童话》,里面的人物情节与新华社内参的那篇《一个堕落的女人》极为相似。


这篇小说,当时只有《花城》杂志发了出来,结果是,主编、副主编被调离职位,编辑部全体人员做三个月的检查,《花城》不得不刊登了自我批评《我们的失误》。


整个社会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那么多人因此受到牵连,原因不过是一个不想继续欺骗自己和他人的女人,选择要离婚。


不堪压力移民德国 从此“相忘于江湖”


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遇罗锦,当时任职美术编辑,被迫停职在家反省。


       离婚后,很多认识与不认识的人蜂拥给遇罗锦介绍对象,里面不乏名人商贾。但遇罗锦选中了北京钢铁学院的教师,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吴范军。吴范军比遇罗锦大11岁,个子很高,气宇轩昂,彬彬有礼。因为父亲在台湾,吴范军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系里把他留下来做“反面教员”,每有运动一来,系里先让他发言,他就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再发言批判。吴范军一直单身,对遇罗锦心仪已久,每当报刊上有批判遇罗锦的文章出现,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复印,然后装订成册,保留起来。


她不过就离个婚,法官为她降职,杂志社为她检讨,社会为她疯狂


        没有一个人是道德上的完人,一个要求人人都做道德完人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个用道德批判来代替法律审判的社会是恐怖的。尽管当时的遇罗锦已经是知名作家,但种种流言蜚语仍然压迫得她窒息。婚后不到一年,不堪重负的遇罗锦选择了远走他乡,去了德国。出国前她对吴范军说:“只要我一立住脚,立即把你接来”,但吴坚决不同意,这段婚姻就这样搁着,1992年吴范军实在受不了就主动要求离婚。吴范军2008年7月逝世,享年71岁。遇罗锦到德国的第七年,与德国人海曼·韦伯结婚。从此,遇罗锦这个名字,渐渐淡出了中国人的记忆。


自遇罗锦的案件之后,中国新的《婚姻法》颁布,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正当理由之一。


网民嚎叫:


hardlyconfused 2023年07月16日 18:43

早期的捞女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

她不过就离个婚,法官为她降职,杂志社为她检讨,社会为她疯狂”……看看下文也许就知道一二了——


《关于《一个冬天的童话》(判决书)


遇罗克,男,1942 年生,汉族,北京市人,家庭出身资本家,本人成份学生,系北京市人民机器厂徒工,住北京市朝阳区南三里屯东5 楼13 号。父母系右派分子,其父是反革命分子。

遇犯思想反动透顶,自1963 年以来,散布大量反动言论,书写数万字的反动信件、诗词和日记,恶毒污蔑诽谤无产阶级司令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又书写反动文章十余篇,印发全国各地,大造反革命舆论,还网罗本市和外地的反、坏分子十余人,策划组织反革命集团,并扬言进行阴谋暗杀活动,妄图颠覆我无产阶级专政。遇犯在押期间,反革命气焰仍很嚣张。遇犯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现行反革命分子遇罗克死刑,立即执行。

以上是1970 年3 月5 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宣读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70 刑字第30 号) 》。宣读完毕后,遇罗克被“验明正身,绑赴法场,执行枪决”。


标题


大约是1980年初,人文社现代编辑室副主任孟伟哉读到一本刊物,叫《四•五论坛》。上面有文章,介绍遇罗克事迹,并附有其妹遇罗锦文章。文章中留有电话。孟伟哉拨通号码,接电话的人正是遇罗锦。孟伟哉约她写作,遇罗锦答应。这就是《一个冬天的童话》的童话的开始。

《当代》刊发时,孟伟哉起草了编者按,其中写道:“当今年初我们同作者商讨写作计划时,作者把有关遇罗克的内容叫做《一个冬天的童话》,而把她这一部分叫做《又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是这个题目的来历。”由于《当代》只刊登了遇罗锦部分,秦兆阳将标题中的“又”删去,编者按中的文字也相应做了修改。


报告文学


孟伟哉的编者按初稿中,还有一段文字:“作者把她的作品叫做‘实话文学’,又叫做‘回忆录’,我们经过考虑之后,权且把它叫做‘纪实文学’。”后来刊登时,并没有以“纪实文学”名义,而是采用当时通用的“报告文学”,所以,编者按的相关文字也被删去。但是,从编者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和编者都已经感觉到流行的“报告文学”的“报告性”已经不足以说明《一个冬天的童话》的“私人”特征。以后流行一时的“隐私文学”和“私人小说”的“隐私性”在《一个冬天的童话》中,都能找到渊源。


删改


《一个冬天的童话》中,遇罗锦在遭受遇罗克株连时,为了寻求保护,痛苦而又主动地嫁给了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志国。新婚之夜,被志国粗鲁地占有。因为时间短到了一分多钟,被编辑部简称为“一分钟占有”。其中有以下文字:“他坐下来脱裤子,一面望着我,一面脱得赤条精光。”“那冰凉的大脚,硬邦邦的腿骨碰得我身上发疼。”“他的四只手脚一齐迅速地动作,生硬粗鲁地将我的睡衣睡裤、背心裤衩全部脱掉,急切地扔到一边去了。”“没等我想过味儿来,他全身的重量已经压在了我的身上。两只粗硬的大手将我的头紧紧地把住。我闭了眼。”“而下身的意外疼痛,又使我仿佛挨了猛然的一击。”“大约只有一分多钟,他便突然地松开了双手,瘫软地趴在枕上喘气去了。”今天来看,这样的描写是否精彩,另当别论。但起码没有了风险。但在1980 年8 月16 日,却有如定时炸弹。已经过了四校,马上就要付型印刷,秦兆阳依然决定删去。当时是雨天,房间里光线很暗。秦兆阳看不清校样,就叫姚淑芝念。念完后,秦兆阳再口述以上必须删去的文字,然后口述补充的文字,由姚记录。当时是铅字排版,为了不增加排版工人的负担,秦补充的文字同删去的文字一字不差。

秦兆阳说:要删得虚一些,美一些。但即使是被修改得虚一些美一些的文字,因为描写的是“真人真事”,依然成了当时最富争议的“性描写”文字。


性格


对原作修改最大的地方是遇罗锦的性格。

《一个冬天的童话》之前和同时,以小说形式张扬婚外恋的作家,不是没有。但以报告文学描写并歌颂自己的婚外恋和第三者,遇罗锦是当代第一人。作为离经叛道的女权先锋,以后的刘晓庆也不能出其右。爱情作为婚姻的惟一理由,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但在当时,却需要革命性和毁灭性的勇气。

遇罗锦其人,因遭受迫害,性格被压抑被扭曲,积压了强烈的反抗欲望。一旦外部压力解除,失去了反抗目标,反抗对象就蔓延成了“人”,就成了爆炸。所到之处,总要引发情感骚乱。《一个冬天的童话》刊出前,遇罗锦已经成了著名的“祸水”。孟伟哉虽然是编辑,也是作家,其敢说敢为敢做敢当的性格却极有江湖色彩。一旦接到遇罗锦的电话,也要叫来别的编辑旁听。要是遇罗锦真人到达,更是赶紧叫人作陪。实在没人,就把房门大敞,以正视听。

即便惊惶如此,编辑部在编辑《一个冬天的童话》时,也达成了一个共识:删减遇罗锦性格中的凶悍,将遇罗锦尽可能地修改得更柔弱些。修改的结果赢得了读者更广泛的同情,却也使读者在《春天的童话》出版后,感觉到“冬天”和“春天”的性格差距。

这样的修改,是为情感需要,也为文学的完美,却同真实有了冲突。是为“报告”同“文学”的冲突。


单行本


《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于《当代》1980 年第3 期,责任编辑杨匡满。

通常,发表于《当代》的长篇作品都由人文社出单行本,但《一个冬天的童话》却没有。据孟伟哉回忆,遇罗锦认为其单行本如同《毛主席语录》,全国各地都可以出版。人文社实在担心同别的出版社撞车,所以放弃。


评奖


《一个冬天的童话》曾参加作协1981 年报告文学评奖,落选。在获奖者座谈会上,获奖者黄宗英要将自己的笔转送遇罗锦,以示声援。黄宗英说:三十年代,人们尚且能够支持上官云珠,到了八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还容不下一个遇罗锦呢? 同年,《当代》也评奖。

本刊记者关于《将军吟》遭到舆论的道德批判,新华社的《内参》甚至以《一个堕落的女人》为题,谴责遇罗锦的私人生活。评委会依然决定将作品和作者分开,给了《一个冬天的童话》“当代文学奖”,并通知遇罗锦,将获奖感言和照片寄给《当代》。

改变获奖决定的是一个电话,电话质问说:《花城》要发《春天的童话》,《当代》要给奖,是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行动? 电话之后,出版社党委紧急开会,决定取消获奖。怎样通知遇罗锦,却成了难题。电话通知,都开不了口。决定写信通知。当时,韦君宜、严文井和孟伟哉三个作家聚集一起,商量半天也下不了笔。最后只在信上写了一句话:原来说给你奖,经研究决定,不给你奖了。


春天的童话


《一个冬天的童话》引发了婚姻中的道德论战。《新观察》曾经组织文章争鸣,约遇罗锦参加。遇罗锦在给《当代》编辑刘茵的信中说,她准备用一部中篇来回答舆论的谴责。不久,《童话中的童话》送到了《当代》。大家传看之后,都认为不能发。孟伟哉要姚淑芝打电话通知遇罗锦取稿。遇罗锦来到出版社传达室,要姚将稿子送到传达室,她不想上楼。孟伟哉说,还是请她上楼来吧。

遇罗锦上楼前,编辑们都纷纷躲避,怕的是她发难。但遇罗锦却让大家意外,很平静地接受了退稿的事实。

后来,稿发于《花城》,改名《春天的童话》。

(此文原载于《当代》1999年第三期)


谢选骏指出:没有改革派孟伟哉的力顶修正再力推,北京回锅肉遇罗锦要想出头,恐比登上天安门还要艰难。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的Sugar Daddy。

谢选骏:官商勾结掏空美国


《监管机构超过2000亿美元新冠救济金或被骗取》(财联社2023-06-28)报道:


6月28日讯当地时间周二(6月27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发布报告称,美国政府的新冠救济金计划中可能有超过2000亿美元被诈骗者领取。报告指出,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因急于发放资金而疏于监管。


根据SBA监察长办公室周二发布的报告,与政府新冠病毒经济伤害灾难贷款(EIDL)和薪酬保护计划(PPP)相关的救济金发放中,至少有17%被支付给了潜在的诈骗者。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SBA将资金发放给受疫情影响的小企业和雇员,这两个疫情纾困项目上合计共发放了约1.2万亿美元资金。


报告称,EIDL项目被诈骗的金额超过1360亿美元,而PPP项目被诈骗的金额则超过640亿美元。


SBA对监管机构提出的数字表示质疑,称监察长的计算方法严重高估了欺诈行为。该机构称,其专家估计潜在的被骗金额为360亿美元,超过86%的潜在欺诈发生在2020年。


美国联邦政府正在调查与援助项目有关的欺诈案件。2021年5月,美国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成立了新冠诈骗执法工作组。去年,美国司法部任命联邦检察官凯文·钱伯斯牵头调查借疫情骗取政府援助金的嫌疑人。


去年9月,美国劳工部监察长表示,在新冠病毒爆发期间,欺诈者可能通过使用死者的社会安全号码等策略,从美国失业保险计划中窃取了456亿美元。


同样在9月,美国联邦检察官起诉了数十名被告,指控他们从政府援助项目中窃取了2.5亿美元,该项目本应在疫情期间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食物。


今年1月底,美国联邦监督机构"疫情防控问责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大约54亿美元的新冠疫情纾困资金可能遭身份可疑人员冒领。


网民嚎叫:


gege59866发表评论于2023-06-2907:47:00

这奇怪吗?去查查医保年检不该收费的却巧立名目几倍的多收费,好几亿亿美元不为过

笑薇.发表评论于2023-06-2901:32:45

难道有什么奇怪的吗?穿铺的国务卿破皮袄教导大学生撒谎,欺骗和偷。不久就出现了全国性的零元购,诈骗救济金。

randomspot发表评论于2023-06-2822:30:31

大骗子难道都在这个诚实的国度?

蓝靛厂发表评论于2023-06-2821:06:35

查的出来查查不出来滚


谢选骏指出:人说超过2000亿美元新冠救济金或被骗取,美国政府的钱真很好骗。——其实不然,这是“官商勾结掏空美国”的典型案例。否则的话,美国政府会尽量克扣百姓的钱,怎么可能让你们轻易多领?真实情况是——政府棺员把钱都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白手套了,事发之后装傻充楞说是被骗,不了了之了。否则,既然知道被骗了,为何不见大量起诉定罪呢?穷鬼面对物价失空没有办法,只好拿起武器、走上街头、假装抗议,实为抢劫,如此这般“伸张正义”。


2023年7月16日星期日

谢选骏:贝加尔湖底沉睡着20多万华人


《贝加尔湖底沉睡着20多万具尸骨,他们究竟是谁》(2023-07-15 飞鱼说史 )报道



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总容积23.9万亿立方米,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为730米,目前所探测出的最深处为1637米,是世界第一深湖,也是亚欧大陆最深的淡水湖,素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


湖中有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由于未受第四级冰川覆盖,湖中甚至还保留着第三纪的淡水动物。


在人类探索世界未知领域的进程中,贝加尔湖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毕竟相比较鱼类而言,在湖海之中,人类着实有着不小的差距。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差距正在逐步减小,但真要能在水中完全战胜鱼类,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就现在的科学技术而言,人类在探索海底世界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很多关于海底的未解之谜也在一步步被揭开。


贝尔加湖自然也是如此,即便它的深度令人们望而却步。


贝加尔湖的湖水很是清澈,仿佛没有任何杂质,能给人一种平静之感,但湖底却波涛汹涌,好似要将万物吞噬。


贝加尔湖确实吞噬了很多东西,它博大的胃口好似永远不会吃饱,而最让人闻之毛骨悚然的是,湖底还沉睡着20多万具冰冷的尸骨。


那么这些尸骨究竟是哪里来的,他们生前又是谁?


一切还得从一场革命说起。


二月革命


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掌控俄罗斯政权的领导人都是北欧人留里克的后代,所以一度将其称之为留里克王朝。


在伊凡四世去世之后,俄国内部发生内乱,欧洲人则趁火打劫,直接攻进了莫斯科,一顿反抗之后,吃饱了的欧洲人腆着肚子走了。


俄国该何去何从?


经过商议之后,大家选举出了一位新的沙皇,他姓罗曼诺夫,而改朝换代之后,俄国迎来了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纵观俄国的历史,罗曼诺夫王朝是个相当显赫的存在,它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彼得一世的革新之下,俄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甚至还在大北方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后来彼得一世加冕称帝,俄罗斯也进入了帝国时代。


既然是帝国就会带有浓重的时代局限性,罗曼诺夫王朝自然也无法例外,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俄罗斯帝国也走上了一条一去不复返的下坡路。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更是以惨败告终,农奴制度终究成为了绊脚石,而此时的西欧强国早已经迸发出了新的生机,让俄罗斯望尘莫及。


等到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之后,他决心改革,而俄罗斯因此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可是这条路俄罗斯也没能走得明白,随着全球局势的动荡,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爆发了战争,结果俄罗斯又吃了败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战火很快席卷欧洲,本就政局动荡的俄罗斯也被战火蔓延,在德意志帝国的猛烈进攻下,俄罗斯帝国陷入了困境。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市民发动饥饿游行,进而引发了二月革命,在革命的浪潮中,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灭亡。


被迫逃亡


一个政权灭亡,势必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权,毕竟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需要有政权来维持。


只是让人头大的是,俄罗斯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


政权对立,自然会有战争,而俄罗斯内部的各种政治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随后便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则一家独大掌控了政权。


这时候,很多政治势力不甘心,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布尔什维克党,保皇派、军国主义派、自由民主派纷纷参与其中,组成了数量庞大的白军。


可白军终究没能打得过布尔什维克党的红军,于是白军只能被迫向北一路逃亡,而人员数量高达百万人。


逃亡的这条路很不好走,再加上当时的俄罗斯已经进入了严寒时期,西伯利亚的寒风更是令人瑟瑟发抖,一路上死亡无数,最初的百万大军等走到伊尔库兹克的时候仅仅只剩下了20多万人。


摆在这些逃亡者面前是结了冰的贝加尔湖,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穿过了贝加尔湖,那么就能见到胜利的曙光。


只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贝加尔湖的湖底则成为了他们最终的栖身之所。


葬身湖底


如果要绕过贝加尔湖,那么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当时的严寒已经让他们举步维艰,所以,这群人铤而走险决定直接踩冰渡湖。


在这群人踏上湖面走了一段距离之后,严寒的程度进一步加剧,甚至还达到了惊人的零下六七十度。


返回是不可能了,唯一存活的机会便是尽快通过,可脚下的冰块似乎伸出了无数魔爪,很多人的脚直接被黏在了冰上无法动弹。



冰下是万丈深渊,冰上是严寒刺骨,这二十多万人相继被冻死在了贝加尔湖的湖面上。


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这群人却永远地留在此地,他们没有见到明天的太阳,见到的只是被冻死前的恐惧。


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到来之后,贝加尔湖面开始融化,而这群被冻死的大军,而沉入了贝加尔湖湖底,永远地沉睡在了贝加尔湖湖底。


更值得一说的是,在这群逃亡的人中,还有沙皇的皇室人员,他们在逃亡的时候,也没忘带着罗曼诺夫王朝遗留下的500吨黄金。


在这群人沉入湖底之后,这500吨黄金的下落也成为了谜团,不过很多人认为,这些黄金应该也是沉入到了贝加尔湖的湖底。


冰冷的尸骨无人惦记,但是这些黄金却让人无法忽视,只是事情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些黄金依然没有被找到。


如今,贝加尔湖看上去依然风平浪静,但是当地的民众却很少敢深入其中探寻宝藏的下落,毕竟贝加尔湖实在太深了,稍有不慎,便只能葬身海底。


网民嚎叫:


telehe 今天 01:20

万维靠小编编故事搏眼球,是末路?

自然 2023年07月15日 18:53

小明

你还好吗?

丁小明 2023年07月15日 16:18

紅粉怎麽不嚷嚷,贝加尔湖自古就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自古本來就沒有界限,你不要贝加尔湖,你就不應該要台灣。

lary 2023年07月15日 15:52

苏武牧羊之处。


谢选骏指出:人说贝加尔湖底沉睡着20多万白军的尸骨,我看贝加尔湖底沉睡着20多万华人的亡灵——不然俄罗斯境内的数十万华人,后来为何都失踪了呢?


谢选骏:后极权时代需要吃掉美国

《中国国独立政治学者:中国已进入后极权时代》(2023-07-15 法广中文)报道:

 

法国《费加罗报》发表对中国独立政治学者吴强专访。文章介绍作者是“习近平领导的中国仍敢于讲话的极少数知识分子之一”,这位50多岁的前清华大学教授曾因前往香港观察“占领中环”民主运动而被“无端开除”。他为《费加罗报》分析了中共政权现状、以及北京当局对乌克兰以及对台湾的战略。下面是部分内容。


记者问吴强如何评价习近平时代的政治体制?吴强认为,一言以蔽之:“我即国家!”2013年登台的习近平终结了邓小平时代启动的改革开放。彼时民间社会还有喘息的空间,今天已不复存在。现在,党想要控制一切。习近平千方百计防止中国发生“颜色革命”,为此他改变了党的性质,以便掌控所有权力杠杆。一个党,一个领袖,这是10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释放的信息,它确立了习近平的绝对权力。


然而在随后的几周里爆发了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对此,吴强认为,这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只持续了一个月,11月底,反对“清零政策”的示威者迫使政权让步,尽管它并不承认这一点。这一“白纸运动”因示威者手持白纸抗议审查制度而得名,测试了这个政权实施社会控制的极限,这就是习近平权力的悖论,他要求获得一致的支持,即使少了一个支持的声音,也会显得软弱。从那时起,虽然政权给了社会一点喘息的空间,但中国已进入后极权时代,习近平的统治没有对手。


关于中国还会不会爆发白纸运动的问题,吴强指出,党认为它已经粉碎了公民社会。但是“白纸运动”的核心是由散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约1亿人组成的新无产阶级,他们是抗议活动的温床。这些人可以随时再次动员起来。

如何看马克龙呼吁中国向俄罗斯施压?吴强认为,马克龙在自欺欺人,他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不同,而没有看到两国关系的深度,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共谋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只是处于一个持久联盟的开端,就像19世纪英国和美国之间出现的联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高潮。北京和莫斯科都对西方深感不安。中国的战略家们对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遇到的挫折感到震惊。这让他们想起了1991年苏联解体时产生的冲击。根据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Mackinder)1912年提出的理论,中俄两国正在形成背靠背的联盟,并通过强化与中亚的关系来创造一个欧亚空间。


记者问中国是如何看待乌克兰战争的,吴强表示,中国实质上支持俄罗斯,尽管它避免直接地大规模地向俄国提供军事援助。中国的调停建议是其帮助莫斯科的另外一种方式,而台湾则是北京瞄准的目标。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主权与民主的关系。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以历史的名义否认乌克兰的主权,这也正是中国所要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开创了一个有用的先例,实现“统一”台湾无异于旨在用一个中国大同(Pax sinica)取代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美国大同(Pax americana)。


这位学者认为,因为经济放缓人口减少,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五年对中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困难还将加剧,中国政府可能会打民族主义牌,而印度也将崛起,这意味着北京不得不同时关注西方和台湾两条战线。因此,最危险的时间应是2027年前后。从现在起到那时,中国将争取相对缓和的关系,包括与美国的关系,以防止被孤立并加强国内实力。


欧洲对北京有多重要?吴强认为,欧盟对中国潜在的关闭大门是北京最担心的重大问题,因为中国仍然需要获得新技术。欧盟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仍对中国开放的地区,而美国正在对中国关上大门。


在访谈最后,吴强谈到如今中国大学的政治学者除非传达当权者的意旨已经无法发言。但他并不害怕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家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做学术分析,有专业的动机。从理论上讲,这并不违反任何法律,而且客观上,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有必要。


他本人是否受到什么压力?吴强说,在20大和3月份的两会开幕之前,北京市公安局的政治警察曾警告过他。要求他不要对20大或两会发表评论,也不要与国际媒体交谈。


谢选骏指出:“中国”现在还有“独立政治学者”?太可笑了。他不过是游走在两个边缘罢了

——一方面根据公安特务的要求闭嘴或说话,一方面专挑听众想要听的话来说说。这就是所谓的“后极权时代”?


《美资深驻华记者:习近平一心想吃掉美国》(2023-07-15 评论)报道:

 

改善美中高层对话是拜登总统试图探寻的在与中国抗衡时,一条介于冲突与绥靖之间的中间道路。但“中国通”提醒说,习近平根本不想跟美国“竞争”,他是一心想吃掉美国。


美国资深驻华记者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在《大西洋》(The Atlantic)网站发表文章说,习近平最终选择如何回应拜登,可能会决定中美之间是进入冷战式的大国竞争时代或者灾难性热战。


习近平已示意,他无意为了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而改变他的政策。北京的一贯发言是,要华盛顿对紧张局势升级承担全部责任,修复紧张局势也完全是美国的责任。


习近平尚未接受拜登的美中双轨模式


舒曼提醒说,不要把近期中美官员的重新接触视为习近平接受了拜登的两国关系双轨模式。


拜登政府提出,美国可以而且应该与中国竞争,但同时需要设置护栏,防止竞争转向对抗。两国甚至可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进行合作。


“相反,习近平的看法恰恰相反:绅士式的竞争是行不通的,华盛顿必须得要么屈服于北京的意愿,要么准备一决胜负。”这位中国通写道。

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份访华后,中共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表社论,建议“华盛顿应该记住三个R(rationality, responsibility and results):理性、责任和结果”,继续将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原因推给美国。


在美国财长耶伦抵达北京时,中共总理李强总理告诉耶伦,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雨”,美国和中国可以看到“更多的彩虹”。但即使在彩虹效应下,北京仍继续向华盛顿施压,要求其做出让步,却丝毫不提中方的退让可能。


耶伦离开后,中共财政部发表声明称,北京“要求”美国“停止打压中国企业”并“采取切实措施回应中方在经济关系中的重大关切”,以改善关系。但就在耶伦抵达前三天,中共政府宣布对生产半导体需要的两种关键金属实行出口管制。


习近平想要的是不受美国的束缚


“习近平真正想要的是行动不受限,不受美国权力、规则或批评的束缚。”舒曼说。“他的许多政策旨在消除北京在美国惩罚性行动面前的脆弱性。”


舒曼说,习近平的军事建设是专门为了对抗美国武装部队在亚洲投放军力而设计的,同样的,习近平推动经济自给自足,特别是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方面,也旨在保护中国(中共)免受华盛顿的制裁。


关键是,北京和华盛顿对“竞争”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拜登政府一再试图将对中国限制出口某些芯片技术等措施描述为捍卫美国国家安全的针对性举措,而不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发展。


但在北京,这些举措被视为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利用其经济杠杆来维持其主导地位。中共外交部部长秦刚曾说,拜登“所谓竞争,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中国”。


舒曼指出,习近平可能在跟美方的闭门谈判中表现出比公开谈判更大的灵活性。因为他的大部分言论都是针对国内受众的,要让习近平看起来像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美中对话或更温和对华政策或无效


无论是习近平的公开讲话,或者外媒引述的内幕消息,他笃信东升西落以及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同时也认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最终将不得不向北京让步,无论他们喜欢与否。


舒曼表示,北京的态度是令人怀疑的,美中对话或者更温和的对华政策到底能取得多大成果。


“这些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双边关系,最终取决于习近平是否愿意做出同样的回应。”舒曼写道,“到目前为止,中共领导人对改变政策以适应华盛顿的兴趣不大。他目前与拜登政府的接触很可能只是一次钓鱼,看看能否通过一些笑脸和握手而不改变他的议程来获得什么好处。”


舒曼说,这并不意味着美中对话毫无意义。“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当危机爆发时,开放的沟通渠道可以帮助避免灾难。但彩虹的尽头很可能是什么都没有。”


谢选骏指出:这个驻华记者,虽然“资深”,却嫩到不懂《全球政府论——中国文明整合世界》的基本道理,不懂世界需要统一,需要秦灭六国那样的关键时刻。后极权时代需要吃掉美国 后极权时代心想吃掉美国,美国也想吃掉后极权时候——不论谁吃掉谁都可以,因为世界需要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

谢选骏:刘晓波忘记了王炳章的教训——因而失算失足而死


《伟大殉道者 永远的道义典范——刘晓波逝世六周年》(2023-07-15 自由亚洲电台 胡平)报道:


今天,2023年7月13日,是刘晓波逝世六周年。


2008年12月8日,赶在《零八宪章》公开发布之前,中共当局将刘晓波逮捕入狱,一年后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这个判决让很多人都感到很震惊。《零八宪章》很温和,首批签署者就有300多人,但被关进监狱定罪的只有刘晓波一人,而且刑期长达11年。我当时就推测,这多半是中共当局想把刘晓波放逐海外。


在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的郝建教授对刘晓波做了一次录像采访。这是刘晓波生前最后一次录像采访,十分珍贵。在这次采访中,刘晓波谈到,在1996-1999年他被判劳教期间,他本来是有机会免除劳教,离开中国到西方的。刘晓波说:“98年,克林顿来访,中国政府找我(刘晓波)谈过,以保外就医的名义送到美国去。我实话实说,如果你们真给我判十年以上,象王丹魏京生那样,我可能还会考虑。实话实说这个三年,我已经过了一半了,还剩下一年半时间,怎么我也能挺过去。”


想来当局也看到了刘晓波的这段访谈。这就是为什么当局要给刘晓波重判11年。因为当局的目的就是把刘晓波放逐海外。当局以为,如果只判三五年,刘晓波就会坚持坐牢;如果重判十年以上,刘晓波就会考虑,是不是象王丹、魏京生那样流亡海外算了。


可是当局打错了算盘。因为此一时彼一时。1998年的刘晓波,如果被判刑十年以上,多半会同意接受流亡;但2008年的刘晓波,哪怕被判重刑,却宁肯把牢底坐穿也不接受流亡。

从1998年到2008年,刘晓波的思想和境界有惊人的提升。


2000年1月13日,刘晓波在给廖亦武的信里写道:“……与其他共产黑幕中的人物相比,我们都称不上真正的硬汉子。这么多年的大悲剧,我们仍然没有一个道义巨人,类似哈维尔。为了所有人都有自私的权利,必须有一个道义巨人无私地牺牲。为了争取到一个'消极自由'(不受权力的任意强制),必须有一种积极抗争的意志。历史没有必然,一个殉道者的出现就会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甘地是偶然,哈维尔是偶然,两千年前那个生于马槽的农家孩子更是偶然。人的提升就是靠这些偶然诞生的个人完成的。不能指望大众的集体良知,只能依靠伟大的个人良知凝聚起懦弱的大众。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更需要道义巨人,典范的感召力是无穷的,一个符号可以唤起太多的道义资源。”


2002年,刘晓波写了一篇长文“中国民间反对派的贫困——六四十三周年祭”,文中讲到,失去自由的昂山素姬宁愿把牢底坐穿也决不流亡,为反对派本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支援提供了充分的道义资源和组织资源。刘晓波深以为憾的是,在中国,在六四屠杀的极端恐怖之下,有可能变成民间道义象征的代表性人物大量逃亡或被迫流亡,历史本来给予某些人成为这种象征性人物的机会,但由于这种那种缘故,他们没能成为这样的人物,致使中国始终未能产生像萨哈诺夫、哈维尔、瓦文萨、米奇尼克和昂山素姬这样的足以凝聚民间道义共识的反对派领袖。刘晓波坚定地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道义典范。这就意味着,早在2000年,刘晓波就已经下定决心,如果命运把成为这种道义典范的机会或曰重担放在他的身上,他一定要尽力承担。


我们可以推测,当初当局给刘晓波重判11年,其目的是逼迫刘晓波接受流亡海外。我们还可以推测,当局一定不止一次地向刘晓波透露过他们的这一意图。只是都遭到刘晓波的拒绝。到后来,当局放弃了这种意图。当局害怕刘晓波坐穿牢底,活着走出监狱,成为中国的昂山素姬,于是转而采取了极其恶毒的手段,使刘晓波被肝癌,在刘晓波11年刑期已经坐了整整九年、还有两年就要出狱的时候,死在了监狱里。


刘晓波未能成为中国的昂山素姬。刘晓波的死亡使他定格为伟大的殉道者。和萨哈诺夫、哈维尔和昂山素姬相比毫不逊色,刘晓波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永远的道义典范。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2008年中共将刘晓波逮捕入狱,一年后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这个判决并非意味着“中共当局想把刘晓波放逐海外。”因为上文和刘晓波一样,显然忘记了王炳章的教训!因为早在此前六年,2002年中共已经把“海外民运第一人”的王炳章,从美国诱骗到了越南,在多国势力的配合之下,再从越南绑架到了广西,秘密关押了一年,然后公审判处终身监禁!显然,释放驱逐反对派人士的“交易模式”,已经随着美国接纳中共加入世贸组织,而在2002年寿终正寝了。但是刘晓波却忘记了王炳章的惨痛教训,固步自封、刻舟求剑,以为可以继续和共产党“良性互动”做交易,结果失算失足而死了。在我看来,这种交易失败,并非“殉道”,更不能充当“永远的道义典范”——除非你们的道义就是交易。

谢选骏:官商勾结使得美国近半水龙头检测出致癌化合物


《美国近半水龙头检测出致癌化合物 集中在这些地区》(美国网 2023-07-06)报道:


根据周三公布的一项政府研究,美国近一半水龙头的饮用水可能含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的“永久化学物质”。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说,这些被统称为PFAS的合成化合物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大城市和小城镇的饮用水,也污染了私人水井和公共系统。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是除受监管自来水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检测私人来源自来水中的PFAS。该研究基于之前的科学发现,也就是这些化学物质普遍存在,出现在不粘锅、食品包装和防水服装等各种消费品中,并进入供水系统。


由于美国地质调查局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该报告没有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但是,研究水文学家、主要作者斯莫林(Kelly Smalling)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评估暴露风险,并为你是否想要净化饮用水、进行检测或从你所在州获取更多有关当地情况的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保护署(EPA)今年3月首次就六种形式的PFAS提出联邦饮用水限制,这些物质会在人体内保留多年并且不会在环境中降解。最终决定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或2024年做出。


但倡导组织“环境工作组”(EWG)高级副总裁费伯(Scott Faber)说,政府并没有禁止使用这些化学物质的公司向公共污水系统排放这些化学物质。


他说:“我们应该从问题开始的地方着手处理,而不是在事故发生后才设置信号灯。我们应该要求污染者处理自己的废物。”


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PFAS化学物质与某些癌症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包括肾癌和睾丸癌,以及高血压和新生儿出生体重低等问题。


斯莫林说,联邦和州的项目通常会检测水处理厂或地下水水井中PFAS等污染物的暴露程度。相比之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是基于716个地点的水龙头样本,其中447个依赖公共供应,269个使用私人水井。


这些样本是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在一系列地点采集的,主要是住宅,也有一些学校和办公室。它们包括受保护的土地,如国家公园;无法确定PFAS来源的居民区和农村地区;以及已知会产生PFAS的工业城市中心或垃圾场。


科学家们测试了32种PFAS化合物。斯莫林说,据信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永久化学物质存在,但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


据报告,最严重的暴露是在城市和化合物的潜在来源附近,特别是在东海岸;五大湖和大平原城市中心;以及加州中部和南部。许多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检测没有发现PFAS。


根据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估计,在全国约45%的自来水样本中,至少可以发现一种形式的PFAS。


环境工作组的费伯称,这项研究强调,私人水井用户应该对他们的水进行PFAS测试,并考虑安装过滤器。含有活性炭的过滤器或反渗透膜可以去除这些化合物。


费伯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进一步证明,PFAS非常普遍,依赖私人水井的人们特别容易受到这些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


网民嚎叫:


tz2000 发表评论于 2023-07-07 09:07:34

不谈浓度就谈什么致癌是耍流氓——PFAS是一组类似化合物的统称,现有6种PFAS最新(2023)被列入EPA的饮用水标准,其中两个(PFOA and PFOS)的饮用水标准是 4 PPT,饮用水目标MCLg的标准是零。所以如果你的自来水被检测出,即使不到4PPT,你的City就会发通知。如果超过4PPT,甚至会提供瓶装水。大家不需要恐慌,check一下自己城市的网站,看看他们每年的水质报告就行了。这种水质标准是按照成年人饮用这样的水70年得到的累计浓度,会导致致癌概率升高一定比例而定的。而且其中还有安全因子。EPA的目标是不能让饮用水成为致癌的因素,但是普通人烧烤吃多了也有致癌因素,所以不要恐慌。

truth_hurts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22:40:01

广告———环境工作组的费伯称,这项研究强调,私人水井用户应该对他们的水进行PFAS测试,并考虑安装过滤器。含有活性炭的过滤器或反渗透膜可以去除这些化合物。

88wawxc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21:41:00

也许是为了清除低端人口?

Chieftop519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21:02:00

中国的西藏也检测出PFAS,中科院生态所早就做过研究。

HALS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20:07:20

文章中的PFAS分布图与癌症没有相关性。证明PFAS不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

HALS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9:56:38

美国文科生写的蛊惑人心的文章。全氟碳化合物在工作在这类化合物的生产车间里工作的患肾癌的人身体里浓度较高,这也是导致癌症的一个可能。但是,没有定论。正常自然界中测出极低浓度的这类化合物也可能。但是,离致癌差得还远呢。

中華盛頓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9:18:24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6:56:00不喝自来水

===

你能避免吗?只在自己家吃饭?

oldCar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7:01:30

不敢再一天喝八杯水了吧。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6:56:00

不喝自来水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6:13:06

先制造致癌物质,然后再开发去除它的东西,总是赚钱

hagerty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5:38:10

不粘锅涂得就是这玩意儿。反正吃的不少了,不差这一口水。

elfie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5:27:13

Not in my area.

henry008 发表评论于 2023-07-06 15:07:06

还有一半水里测出大麻混合物。


谢选骏指出:官商勾结使得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美国近半水龙头检测出致癌化合物!幸好这些研究报告还能发表出来,迫使当权派在选举的压力下不得不寻求对策。

2023年7月15日星期六

谢选骏:公平正义——碳基生物在缘木求鱼



网文《公平正义》​(Fairness and justice)报道: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社会和谐、人际和睦,无疑以公平正义为重要条件。而公平正义的创造和维持离不开公共权威,离不开公共行政。如果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及其公共行政不能倡导公平正义、不能奉行公平正义、不能主持公平正义,国家和社会就不会有公平正义。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公平途径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在当今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公平是制定“规则”权利的平等。公平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相等,在人类关系中,公平只是制定规则的权利的平等。

法律原则

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就法律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败。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合法合理原则,二是及时高效原则,三是程序公正原则。

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政府有正确的、前瞻性的治国理念,而且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的工程。

本质要求 播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意义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何为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谓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所谓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所谓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所谓结果公平,则主要指在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以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水火不容。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人们衡量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等也都无法实现。因此,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和推进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层面

就政治与行政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谋发展、搞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决不能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获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甚至失去生计;对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与法规,要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加以清理和调整;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对个别部门出于私利侵害群众权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严格防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的发生。总之,能否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成为衡量党和政府各级组织是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

经济层面

就经济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政府应以更为有效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业已存在的贫富差距,并使这一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逐步缩小。具体地说,政府的财政应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困难阶层逐步增加扶持力度,使我国正在规划实施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开发中西部的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得到财政上的切实支持和保障。政府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同样应立足和着眼于对公民之间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的有效调节。要加强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财产转让税、奢侈品消费税等税种的监管与实施,对偷逃上述税费的行为处以重罚,确保应征税费的收缴入库。还要审时度势,对现行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率进行微调,以限制过高的个人收入和财富的过分集中。总之,国民财富的一次分配应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应注重和维护公平,从而使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逐步得到实现。

法律层面

具体地说,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合法合理原则。我国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所以任何司法活动都必须严格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基于各地情况的千差万别和社会迅速进步的客观需要,我国法律赋予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必要和合理的,但这一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授权的目的,绝不允许被滥用而损害公平正义。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各地测评的情况显示人民群众对各级司法机构执法的满意度有了一定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以致近年来涉法涉诉的信访大幅增加。群众评价是衡量执法水平的最高标准,因此各级司法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断提高以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二是及时高效原则。经验告诉我们,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可以把一个人、家庭或企业拖垮。即使受害人最后赢得诉讼,但公平正义已大打折扣了。在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佘祥林“杀妻”冤案中,当事人佘祥林蒙冤坐狱长达十年后才获昭雪,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深刻教训。因此我们的司法机构必须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及时高效地处理每一件诉讼,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体现公平正义。三是程序公正原则。在所有的司法活动中,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让人民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只有让诉讼的过程成为当事人感受公平正义的过程,以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才能增强公民与社会对法律裁决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例如,随着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在人民群众集中关注的房屋动拆迁问题上,如何按照有关法规给予补偿安置,就不仅涉及法规的条款本身,还涉及到法规实施的整个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如评估、听证、公示、时限等等,就很可能影响到法规的公正,使群众产生种种不应有的疑虑,甚至激化成新的社会矛盾。欣悉最近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阳光动迁的若干程序性规定,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极好范例。总之,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司法机构肩负着坚守这道防线的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司法队伍的建设,并坚决地把极个别徇私舞弊、执法不公的人员清除出去,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尊严。

文化与社会层面

就文化与社会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政府应大力组织和引导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各种媒体资源,倡导公平,弘扬正义,对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和邪恶现象给予及时揭露和谴责,坚决扭转一些地区舆论不公、正不压邪的现状,以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在就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着的一些不公正的做法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为此专门作了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部分地区目前仍然存在有悖中央精神的一些忽视农民工文化权利的现象。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并迅速加以改变。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它们共同为在全社会营造公平正义的氛围而各展其长、各尽其力。可以预期,政府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所有这些举措一定会有助于我国社会构筑起公平正义的伦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

公平正义

为了使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正确理解和贯彻,还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和正义观。

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使这些制度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得以顺利实施;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为实现国家整体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全体人民看到希望,并自觉自愿地为这一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公平正义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公平正义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正义的历史性表现在它受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包括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正义的相对性则表现在它总相对于一定时期社会某种不合理的规则或现状而言,不存在绝对不变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科学的公平观与平均主义划等号,也不能把科学的正义观与绝对正义划等号。从公平正义的历史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尽力而为,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大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又量力而行,不超越目前的发展阶段,能做的先做,不能做到的等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做,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其相对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准的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的工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要在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素质,使他们具备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公平正义的勇气。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政府与全体社会成员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最终在我国建成一个公平和正义得到彰显的和谐美好的新社会。

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合法合理;3、程序正当;4、及时高效。


谢选骏指出:上文胡扯“公平正义”——却不懂得碳基生物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动态幻影,公平正义只是他们力图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幻想。


网文《社会公平正义》报道: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理解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公正问题。


基本含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正确理解

公平正义,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在现代汉语大词典(1999年版)中的意思就是说公正而不偏袒没有偏私,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马克思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于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其次,公平正义又是具体的。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领域讲公平正义,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平竞争、合理合法进行竞争。而在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所指的是一种相对公平,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保障包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因而不能把经济领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简单拿过来。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平正义置于具体的领域,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人群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简单套用。

以上两种公平正义,其根本在于执行正义的方式,而这里面则包含了程序性正义与补偿性正义。程序性正义一般用于经济领域,而补偿性正义则用于社会领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公平很多时候往往和不公平之间混杂在一起。很多情况下,往往有人会用相对公平来诠释不公平的行为,在实际中需要人们加以辨别。

再次,公平正义还是相对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那种绝对完美的公正是从来没有的,只会存在于观念和幻想之中,公正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和差别。从横向来说,尽管我们的思想理论、政策法规明确了公平的具体含义、原则和评价尺度,但面对的现实世界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个人禀赋和家庭状况不同,所以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纯粹的起点平等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竞争的最后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在实际中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对公平。从纵向来说,公平的实现也不是瞬息之间一蹴而就的,是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制约的,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如何,公平问题解决和实现的程度也就如何,这不取决于人们的意志和善良意愿。

总之,当我们用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眼光,来审视公平正义时,就不会被某些表象所迷惑,就不会“刻舟求剑”,把被历史抛弃的公平观念再拾起来;就不会“以矩画圆”,混用不同领域的公平标准;就不会“揠苗助长”,提出不切实际的公平要求。

主要表现

权利公平

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首先意味着社会权利上的公平,它承认并保证社会主体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也就是要求社会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给每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劳动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等不能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机会公平。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要求社会确保机会均等,这是实现权利公平的前提。从有利于挖掘、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的要求来看,机会公平意味着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和不同人的不同层次需要,是一种立体状网

社会公平正义——村务公开络式的公平。这一方面要求社会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安排要保证所有机会是均等的。

规则公平

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要求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只有在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即是说,政府不仅要保证在制度和规则面前所有社会主体一律平等,还要保证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规则。

效率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要以效率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社会公平观念首先要以整个社会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即必须与效率联在一起求公平。抛开效率而言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公平,有失偏颇,也没有意义。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来源于公平,没有公平就难以有效率。这样,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的一种新的公平观念———效率公平。其实质,就是竞争公平和发展公平。它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分配公平

在当代,人们通常以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作为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直接依据,所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分配是否公平,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稳定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实现分配公平,有赖于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的建立,其中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起着极为重要的、直接的作用。

社会保障公平

在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为此,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对贫困群众,以及缺乏参与社会选择、社会竞争能力亦即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和遭遇各种灾难的人,政府和社会必须提供社会保障,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主要原则

保证原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只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给予切实的保障,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才能从最低底线的意义上体现出作为个体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才能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避免只有少数人受益的“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形,真正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机会平等原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机会平等原则要求摒弃先赋性的因素(如特权、身份等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但是从现实社会上看,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从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存在差别角度说。如果没有损害公正的保证原则和共享机会,存在差别机会有助于激发社会集体的活力,满足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并推动社会在不断的追求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效率效应的原则。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公平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和有效率的公平。在社会资源形成过程中。追求效率是天然属性,这种天然属性对社会往往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为社会高效率地创造财富,极大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二是市场经济排斥收益平等是一种自发行为,如果不对此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那么,必将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又会反过来制约和破坏效率效应。因此,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时,必定要与社会成员所投入的劳动质量、数量以及投入的生产要素相联系,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联系,实现效率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社会调剂的原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中国正处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社会风险,有效地应对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就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其一,从相对宏观的方面来看,必须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其二,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状态,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各种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及时地实现政府职能的定位由经济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换等。

制度保证

什么是制度?一般来说,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准则。就一个社会来说,制度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既有反映社会属性的基本制度,又有包含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范围的具体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等。

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来调整和维系。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社会才能在一定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运转,人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恰当的调整和处理,整个社会才能处于比较协调、稳定、安宁、和谐的状态。

制度是与公平正义相联系的。一方面,只有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遵循,才能有效地规范和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另一方面,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公平正义。制度以其激励、约束、协调等功能,规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则和模式。所有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制度,按制度行事,从而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有可靠的保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着眼于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影响公平正义的主要根源,为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制度建设 播报

社会公平正义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全会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些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心和魄力。推进这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的措施。

第一,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对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好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定型化,对已不适应现实发展要求的制度坚决加以破除,对一些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要更加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着重从全局和整体层面来设计和推动制度改革,对制度改革的步骤、方式、整体布局做到科学规划,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改革相协调,使制度改革的设计、制定、实施、监督等程序和环节相配套。

第二,公平正义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开门立法”、集思广益,既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又充分吸取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制度设计、制定的程序,增强透明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和渠道,使制度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

第三,着力在增强执行力上下功夫。有了制度,还要认真严格地执行。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法律和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存在问题。其实,制度重要,执行同样重要。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者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公平变为不公平,使正义变为不正义,失去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作用。要把落实责任与加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促进执行力的提升,形成令行禁止、照章办事的良好风气。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这说明规则、制度对做人、行事、建设国家的重要意义。一个尊重规则、按规则行事的人,是一个文明的、有修养的人;一个制度完备、依制度运行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正朝这个目标大步前进。

实施路径

社会公正问题是一切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我们对它的关注是与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联系在一起的,20多年来,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中国社会变化的总趋势中,一方面,各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当前社会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2)明显的财产分布差距;(3)就业与劳动报酬中的歧视因素;(4)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5)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健康的不平等;(6)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平等;(7)财政体制再分配功能的弱化引起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物品提供上的差异性。

1.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2.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制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但这种结果上的公平不是收入上的均等。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3.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行为的框架,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的公正直接关系到制度本身的公正。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社会公正必然是大多数人民众意志的反映。唯有在完善的民主集中制中才能真正确立社会公正,也只有社会公正才能支撑民主机制的有效延续,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4.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保障的目标应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意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关注并积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并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时候,我们党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巨大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把维护和解决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党不仅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群众最低生活有保障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这里的公平不仅指的是经济公平,而且是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在法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伦理学意义上,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因此,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衡量尺度,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它也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它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公平正义不仅广泛涉及到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问题,也大量涉及到生产关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的重大问题。由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从中国现实存在的影响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稳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公平促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崇高的威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会融洽。

司法机制

现实意义

1 、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落实公平正义理念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义理念体现在审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就体现在司法程序的公正,这是当事人和公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够通过诉讼活动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其次才是实体处理的公正,包括认定案件事实清楚,适用实体法律得当,裁判结果合法合理。同时,司法公正还有效率的公正和司法平等上的公正,因为“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司法活动中能够对各类诉讼主体提供平等的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以最小的诉讼成本,求得最大限度的公平与正义,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落实公平正义理念,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

2、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满足人民群众强烈司法愿望的需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利益也在不断调整,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演变,整个社会正处在一个矛盾纠纷的凸显期和多发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司法公正在有的地方被打了“折扣”,司法公信力不高,还不尽人意,与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形成了较大反差。如漠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强烈愿望,不能通过切实有效的司法活动,协调、平衡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失衡的权利义务及时得到公平合理的矫正,不仅司法权威难以树立,而且还损害党的威信,损害国家法律的权威,甚至会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失去信心。

3、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实现人民法院自身价值的需要

人民法院司法职能的性质决定了通过司法活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崇高目的和根本行为准则,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在司法活动中得到有效维护,失衡的权利能否得到及时救济,也是人民群众评价法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司法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裁决者,起着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作用,也决定了人民法院必须以公正司法为己任,担当起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守护神”职责,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继而实现人民法院的自身价值。

4、构建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职责所在,而要实现公正司法目标,科学、规范的制度必不可少,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事实也证明人民法院正是通过加强一系列制度建设,确保了绝大多数法官能够公正司法。但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十分强劲,法官面临的外界诱惑和不当干预机会增加,而确保法官始终如一公正司法的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需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司法的公正廉洁。

遵循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有时代性和超前预见性,又要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密切联系本单位实际,把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作为重点,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特点,制定相应制度加以规范,健全约束机制,明确具体内容、标准和要求,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可行性原则。要从审判执行工作的实践出发,立足法院工作实际,就审判执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操作规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把每一项工作内容和标准具体分解、量化,让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遵循,可以依章办理。

3、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不等于全盘否定,更不是在工作中追求猎奇,出新花样,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凡是对公正司法有利,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法,就要继续坚持、完善。对跟不上新形势、不适应新要求的做法,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建立起更能促进公正司法的机制。

4、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原则。公正司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要求,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确保司法公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也必须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制定措施要切合当地实际,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简便易行。决不能顾此失彼,加大诉讼、执行成本,好心办坏事,造成新的诉讼难、执行难。

突出重点

构建完善的公正司法长效机制是一项涉及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结合基层法院工作的实际,要着重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1、完善审判执行及辅助工作规程,以规范的司法行为促公正。一是建立完善的审判执行操作规程。根据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审判监督、执行工作以及审判服务工作的不同特点,制定细致、具体的操作规程,对审判执行以及辅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并对外公开,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监督,实现审判执行及其它辅助工作的公开性、有序性,减少随意性。二是以法院审判管理系统为依托,完善以立案庭为中心的审判流程管理和以执行局为中心的执行工作流程管理机制,对案件立案、送达、保全、审理、执行到评查归档的每一个实施环节进行有效监控,设定运转时限,减少非诉讼时间浪费,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审判执行工作管理机制,以科学管理促公正。一是建立以审判委员会为中心的审判执行工作指导体系,明确界定审判组织之间以及分管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长、审判员之间的关系,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明确界定执行权实施权与执行裁判权、执行裁判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及权限划分,明确分管院长、执行局长、副局长、庭长、副庭长、执行长、执行员之间的关系及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以审判监督庭为中心的审判质量监督体系和以审判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心的审判质量评估体系,将案件质量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使质量第一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科学、明确的责任目标促公正。一是按照司法公正的目标要求,把司法公正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有职有责,人人身上有担子。同时,把岗位职责、具体考核指标及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确定下来,考核对岗对事不对人,充分发挥目标引导作用。二是明确考核责任主体,及时兑现奖惩。落实考核主体,发挥政治处、审判监督庭、监察室的作用,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报,考核结果与被考核对象见面,并及时兑现奖惩,以发挥考核结果的规范和警示作用,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工作人员公正司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完善工作评价激励机制,以激励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促公正。一是完善用人激励机制。事在人为,关健在人,要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原则,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使用、提拔工作人员,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业务好、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工作人员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树立司法正气。二是完善述廉评廉等工作激励机制,对工作人员个人和单位廉洁自律、公正司法情况由政治处、监察室实行每月一考评,通过案件抽查、接访、不定期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工作人员个人的公正司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院性公开述廉评廉活动,对工作人员个人及庭室公正司法情况进行全面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该给予物质奖励的给予物质奖励,该申报记功的申报记功奖励。对连续二个月考评为未位的庭室和个人,则向院长和分管院长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院工作人员会上讲明原因。

5、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以刚性化管理促公正。按照“目标管理、考核监督、问责到位”的思路,完善审判执行、队伍管理、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一般工作过错、不当审判执行过错、司法不廉洁等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监督。坚持问责到位,责任到人,使目标产生压力,问责兑现压力,压力变动力,动力生责任,环环相扣,保证工作人员公正廉洁司法。

6、完善党委、人大监督支持机制,以良好外部环境促公正。在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机制,减少或避免外部权力的不当干预,为公正司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向党委、人大主要领导和常委会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精神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使党委、人大坚定支持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判、依法公正执行的信心和决心,支持法院依法排除不当干预。二是狠抓司法能力的提高,以无可挑剔的审判执行质量取得社会信任,提高司法的公信力,避免或减少当事人及公众合理怀疑,消除非法干预的空间。三是对于一些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案、疑难案件,要把握工作主动权,不等领导过问就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陈述意见、听取指导,在共同商讨、权衡利害基础上依法处理,求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通过领导支持进一步消除外部力量对个案的不当干预动机。

树立理念

审判工作呈现新的特点,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重大、疑难案件不断攀升,群体性纠纷居高不下。依法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进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不仅是新形势给政法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给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执法者遵守法律规定,把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法干警一定要自觉地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指导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逐步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要严格公正执法。实践证明,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的高低、执法是否公平公正,不仅直接影响到政法机关、政法干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因此,在执法、司法过程中,要强化证据意识,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根据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在确认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法律的规定分清合法与违法、此案与彼案、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依法作出裁判或决定。同时,严格执法要强调文明,注意方式方法,尊重人、理解人,让当事人和群众心服口服,通过执法取信于民。

要牢固树立平等保护意识,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平等对待不同的主体。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将平等保护的各项规定和措施落到实处,注重对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切实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力度。还要加强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防止超期羁押、超审限案件,确保减刑、假释案件办理工作的规范性,确保无罪的公民不受追究。

要采取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使对抗性矛盾得到控制,使非对抗性矛盾得到疏导和调处。加强调解体系建设,建立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相衔接的机制,积极创新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的规定,特别是将当事人和社会应当知道、政法机关也可以公开的信息通过便捷的、最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和途径向群众和社会公开,继续坚持以公开促公正。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要让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当事人感受司法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把执法、司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消除当事人和公众对执法、司法的疑虑,以促进、彰显执法和司法的公正。


谢选骏指出:上文荒谬之至——极力刺激碳基生物的想象、迷惑他们的意识、麻醉他们的痛感,好像他们可以达到公平正义的梦想。其实,公平正义只是碳基生物在缘木求鱼。不过群氓认为,缘木求鱼总比没有希望好,所以大家乐此不疲,白费力气;等而下之者,互相争夺残害,演出种种闹剧——他们以此度过虚无的人生,漂浮在表象的浮光掠影之中。

谢选骏:寄生蟲都不想寄生了,因爲天要變了

《参加20多场饭局……华人回国后讲述当今中国现状》(蔡慎坤 2024-08-06)報道: 中国饭局看现状:都在混吃等死 躺平心态严重 当今中国,中国各阶层都在“躺平”。近期,有海外民众回中国后如此描述:回来半个月,参加了20多个饭局。但每一个饭局上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对现状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