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8月14日星期一

谢选骏:棺员们牺牲别人的时候都很勇敢



《中国水灾:泄洪引发霸州街头抗议 当局承诺赔偿称民众“敢于牺牲”》(2023-08-05)报道:


受台风杜苏芮(Doksuri)残馀水气北上影响,中国北部地区连日暴雨成灾。


受台风杜苏芮(Doksuri)残馀水气北上影响,中国北部地区连日暴雨成灾。


河北保定10人死亡、18人失联,吉林舒兰市6人死亡、4人失联。河北霸州有居民不满泄洪引发大面积淹浸,官方媒体却宣称是降雨导致,有居民因而上街抗议。当局其后称乡亲们“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并承诺赔偿。


据官方公布7月统计,洪涝丶台风等灾害造成全国超过1600万人次受灾,147人死亡或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11亿元人民币。


东北灾情


吉林持续降雨,舒兰市平均降雨量达111.7毫米,其中强降雨中心永胜林场降雨量达到489毫米,是历史最大值103毫米的4.7倍。该市金马镇、开原镇和七里乡等村镇出现洪水漫灌,部分桥梁倒塌,道路受损,大量农田受灾,超过13万人受灾。


截至5日晚,舒兰市6人死亡,4名公职人员救灾期间失联,包括舒兰市委常委丶常务副市长骆旭东等。


中国水利部8月6日将东北地区洪水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指松花江干流右岸支流拉林河、牡丹江上游相继出现超警以上洪水。此前,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8月5日数据显示,黑龙江有25条河流的水位超过警戒水平,其中超过最多的是牤牛河大碾子沟站,水位超过警戒线3.4米。


截至8月5日8时40分,黑龙江全省报汛水库有4座大型、7座中型、35座小型水库,超汛限0.04至4.84米运行。


华北灾情


河北省方面,98个县区883个乡镇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2万人。截至8月4日8时,河北转移民众154万人,其中蓄滞洪区转移96万人。河北的廊坊、衡水、保定维持防汛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


其中在保定市,平均降雨量353.1毫米,最大日降水量419.7毫米,打破了有记录以来的400.8毫米数值;93座水库中,10座大中型水库全部超汛限水位,83座小型水库有67座溢流。


保定市政府8月5日公布,全市受灾人口110万人,累计10人死亡,18人失踪,62多万人被疏散。


至於早前灾情严峻的涿州市,截至8月6日7时有93个断电社区恢复正式或临时供电,恢复超过九成。8月5日起该市开始对主城区展开防疫消杀工作,有俗称“大白”的身穿白色连体防护服的防疫工作人员在街上消毒。


北京的洪灾灾情暂时稳定后,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来到河北省的涿州,这里是华北连日暴雨后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霸州民众抗议泄洪


早前河北启用7处蓄滞洪区分洪,包括位於廊坊霸州的东淀蓄滞洪区於1日启用,霸州有民众控诉泄洪令当地大面积被淹,数万人家园被毁,但央视的报道却指是降雨导致“积水”。


霸州数百名民众8月4日到市政府大楼抗议,他们高举“还我家园,明明是泄洪原因,却说降雨所致”的横幅,并一度与在场警察爆发冲突。


霸州官方5日发表〈致广大乡亲们的一封信〉,表示这次霸州蓄滞洪区的所有群众“听从指挥、积极响应,义无反顾搬出自己久居的家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顽强意志!......历史将记下乡亲们的功绩!”。


信中承诺,将按照国家有关蓄滞洪区补偿规定做好受灾补偿,包括承包土地上的农作物、养殖、林业、住房、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等多方面的水毁损失。


此前,河北官方指蓄滞洪区涉及霸州市5个乡镇、47个行政村,转移安置了73205人。


全国经济损失逾411亿人民币


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8月5日表示,当前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台风暴雨洪涝形势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中国财政部8月6日再度紧急预拨3.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到受灾地区,此前当局已拨出1.7亿元。


中国应急管理部公布,7月洪涝、台风等灾害造成全国超过1600万人次受灾,147人死亡或失踪,紧急转移安置逾70万人次,4300间房屋倒塌,超过48000间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11亿元人民币。


此外,7月的高温日数较以往同期偏多,共出现两次全国性高温天气过程,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旱情严重。


谢选骏指出:“全国经济损失逾411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简直是个笑话,因为一个房子都要几百万上千万人冥币,这样的洪水十米浸泡,难道只有一万个房子被毁?这些棺员们,在牺牲别人的时候都很勇敢,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意,是发财的机会——可是等到他们死到临头的时候,毛泽东们还不是哭哭啼啼的,林彪等人还不是狗急跳墙?他们怎不效法一下被他们牺牲掉的几千万人呢?因为,棺员在牺牲别人的时候都很勇敢!就像二狗子毛泽东要马仔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他自己呢,又怕苦来又怕死。

2023年8月13日星期日

谢选骏:美国三百年寿终正寝



《美国将不再是“白人国家”?时间点曝光》(中时新闻网 2023-08-08)报道: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上周公布的一项人口调查分析显示,至2045年,美国将不再是白人国家,白人人口占比将低于50%,不再是多数族群。


综合美国“国会山庄报”(The Hill)、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布鲁金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佛雷(William Frey)上周公布针对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族群多样性按年龄层逐渐递增,75岁以上的非拉美裔白人占77%,55至64岁族群的白人占67%,35至44岁族群的白人占比为55%,白人仅占18至24岁族群中的一半,目前美国幼童中,白人仅占47%。


这份分析预估,至2045年,非拉美裔白人将占总人口49.73%,低于人口数一半,这也是美国史上,白人人口首度低于50%。至2050年,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口中,非拉美裔白人将不到40%。



若以各族群分布来看2045年,拉美裔将占24.6%,非裔占13.1%,亚裔占7.9%,3.8%为多种族,0.9%为其他,届时将会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族裔成为美国的多数族群,不过“国会山庄报”指出,届时将是“少数族裔占多数”(majority minority)的情形。


部分人口统计学家批评这份分析太过简化,其中一个大问题在于,数百万美国人不认为自己是单一族裔,至2045年,将会有多达1800万美国人认为自己横跨2至3个族裔,若扣除这些人,实际上白人仍占剩余人口的52%。

此外,多种族(multiracial)族群才是美国成长最快的族群,至2050年,这个族群的人数将倍增。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社会系名誉教授艾尔巴(Richard Alba)表示,拥有多元种族的人通常有变动的身份认同,一会儿认为自己是白人,一会儿认同自己是少数族群。


这份人口普查的族群分类也受人诟病,包括将中东、北非族裔的人口归类为白人,不过这类族裔的人通常不认为自己是白人。


谢选骏指出:政权的寿命一般最多也就是三百年左右。如果“2045年美国将不再是白人国家,白人人口占比将低于50%,不再是多数族群。”——那么距离美国建国三百年的2076年,也就剩下“一代人时间”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三百年寿终正寝”呢?不过放心,即使如此改朝换代,人们还会继续存活下去。

没有文化的海权如何可能变成文化的海权

 


《作为文化的海权》(王利兵 2022-12-07)报道:


提到“海权”这个概念,中文读者大多会联想到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的“海权论”一说。马汉的“海权论”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发展方向,为日后美国海军发展和海洋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美国在近代历史上的霸主地位,这也是为什么马汉的“海权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六六〇至一七八三)》一书中,马汉将海权定义为出于战略目的而实施的对海洋的控制,认为影响海权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六个方面,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以及政府的特点,并强调通过夺取制海权以控制世界的重要性。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马汉一再强调制海权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说服美国政府和民众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战斗力量,但同时马汉又认为海军力量的增强并非是为扩大对海洋的影响,相反是为提升其在陆地上的影响力。马汉劝告其同胞不要重蹈法国的覆辙,也不要效仿英国,美国需要继承的是罗马的衣钵,因为美国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权大国。很显然,马汉的海权论本质上还是一种陆权观,他很少从海军之外的视角去分析海洋之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和价值,也从没有将威尼斯、英国、荷兰等真正的海权国家作为美国发展的参考案例,因为他明白这些海权国家与作为大陆国家的美国在历史、身份和文化上存在许多差异。


在新近出版的《海洋与权力:一部新文明史》一书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安德鲁·兰伯特提出了一个十分具有独创性又富有争议性的观点,即海权是由文化、身份、历史、政治、经济、神话等多种因素共同铸就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一种海洋共和与自由的色彩,海权是一种独立于陆权同时又与陆权相对立的权力。换言之,海权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陆权的文化和身份,并不是指海军建设和海洋军事实力之强弱。通过一番词源学考古,兰伯特认为,马汉对海权概念的讨论和分析只是停留在战略层面的肤浅认识,根本没有触及海权之魂。从词源上来看,海权(seapower)的概念源于希腊语“thalassokratia”,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曾使用这一词来描述作为文化的海权,其含义是指一个以海洋为主导的国家,通过有意识地构建海洋文化和海洋身份来确保海洋带给自身的经济和战略优势,以此作为一个大国发挥作用。然而,马汉却故意将“海权”拆分成一个新的短语“sea power”,并用其指代任何拥有足够人力、财力和港口建设的海军国家对海洋的战略使用和选择。简言之,马汉论述的实为一种“制海权”而非“海权”。马汉笔下的美国虽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也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但美国依然不是一个海权国家,因为海洋在美国身份构建和文化塑造中始终只是一个附属的边缘角色。与美国不同,英国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制海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海权国家,因为海洋一直是英国民族文化、经济生活和国家安全的中心,甚至成为其身份的核心标识。不可否认的是,马汉“海权论”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许多人都被他的“制海权”误导,因此容易对海权概念形成一种狭义的理解和认识。


有鉴于此,兰伯特对海权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历史展开了一次长时段研究,并通过对五个海权国家的具体分析,指出海权的本质乃是文化。首先,作为文化的海权,它是国家有意选择和积极建构的结果。兰伯特明确指出,海权身份并不是某种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作用下的结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为制造的产物。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为海权国家的只有五个,即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和英国。这五个国家并非国土辽阔的强大国家,相反都是些弱小的国家。正是这种弱小迫使它们必须寻求另外一种不对称优势和发展道路,即通过专注于海洋贸易的发展形成一种以海洋逻辑为主导的国家身份。为了保障海洋贸易的发展,每一个海权国家都会十分重视海军建设,并将海军置于战略优先地位。除此之外,每一个海权国家都喜欢编织海洋神话传说、在海边建造庙宇,以此作为醒目的海洋标志,同时用各种海洋艺术来装饰城市的公共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身份,并积极传播这种文化和信息。这些由政府和政治家赞助、支持和认可的行为,充分说明了海洋对于国家的意义。正如兰伯特所说:“只有当政治国家做好准备来维持它的时候,‘成为一个海权’的选择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被构建出来的海权身份是脆弱的,很容易被推翻。海权国家通常都不是大国,海权国家的战略和政治重要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它们必须善于利用位置优势、贸易优势和政治技巧来周旋于大陆列强之间,以防被大陆帝国吸收或消灭。


其次,作为文化的海权,必须具备一种包容性的政治结构和自由灵活的贸易体系。海权的形成过程必须是由政治驱动的,并且是在经济上有吸引力的,在战略上有效的,其中前两者是一个海权存在的必要条件。包容性政治与海权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从历史上来看,海权国家几乎都是寡头政治,但同时又会存在一个代表不同利益的敢于直言的反对派,后者通常是由贵族和社会精英组成,是维持海权国家存在的一个关键力量。作为贸易网络的一部分,包容性政治一直是海权国家最为重要的一件武器,这种开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吸引了许多从事海洋贸易的人,并鼓励着他们不断地挑战僵化的专制制度。与此同时,它自然也会对同时代大陆国家中的君主专制政体构成威胁,因为后者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只有一个统治者、一种文化和一个中央集权的指令性经济的普世君主国。包容性政治让中间阶层可以发挥一定的政治作用,在腓尼基,国王甚至让富有的商人拥有选举权,以此提醒自己和所有人海洋贸易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在这种政策影响下,腓尼基人将自己的贸易圈扩展到地中海对面,甚至连北欧的金属矿品和商品也进入到了这个贸易圈,不断扩张的自由贸易将地中海世界连为一体。海洋贸易带来了港口的建设、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为争夺海上贸易路线和控制权而进行的疯狂军备竞赛,以至于所有国家都将海军建设看作通往海权之路的前提。面对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荷兰曾经打造过一支举世无双的海军舰队,这支舰队不仅在三次英荷战争中捍卫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且还成为荷兰海权身份的代表。不过,荷兰海军有一个与威尼斯相同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因为人力资源缺乏而过度依赖雇佣军,这也就注定了它的海权之路不会长久。


再次,作为文化的海权,它代表了一种普适的价值观,这份价值观正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了保护开放的海上贸易,海权国家普遍实行寡头政治甚至民主制。雅典的寡头们第一次将社会较低阶层带入大众参与的民主制度中,以此约束那些感情冲动的寡头,进而创造出一种公民生活的概念,这种概念强调辩论、权力分享和进步。梭伦改革进一步将这种政治生活从精英责任变成公民义务,将雅典带向了一条和平、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不仅如此,雅典为建立帝国还到处传播民主,结果让斯巴达和波斯大为惊愕。波斯和斯巴达认为,摧毁雅典的根本做法是摧毁它的文化,尤其是它的民主制度,所以在伊哥斯波塔米战役之后,伯罗奔尼撒联盟不仅消灭了雅典的舰队,而且用寡头政治彻底取代其民主制,同时还拆毁了象征雅典海权身份的长墙。无独有偶,一七九七年五月十二日,当法国军队进占威尼斯共和国圣马可广场之后,拿破仑下令烧毁威尼斯的礼船,因为烧毁礼船是毁掉威尼斯海权身份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威尼斯作为独立海权国家的终结,此举显然是有意识地效仿西庇阿摧毁迦太基舰队的做法。从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帝国主义扩张到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的海外贸易,欧亚大陆边缘的海权之路虽然走得十分缓慢,但是它在西方世界已然大获全胜,海洋作为民主之母也早已被西人接受和认可。


海权国家注定是弱小的,可它们自身往往不甘于做一个地方性海权国家,在强大之后总是习惯性地向陆地拓展实力和财富。历史告诉我们,海权国家一旦卷入陆地争夺战就等于自取灭亡。雅典与波斯争夺东地中海统治权,结果败于波斯、斯巴达同盟和马其顿陆权;迦太基与陆上强国罗马争夺西地中海统治权,结果因制海权丢失而灭国;夹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威尼斯同样也因不敌奥斯曼帝国而失败,从此变成一个以手工业为主导的地方小城市;荷兰在与英国争夺海外领土和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衰落,一八〇〇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关闭就已经预示了阿姆斯特丹模仿威尼斯的尝试失败。英国作为最后一个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海权国家也不例外,两次世界大战基本上彻底截断了英国的海权之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果断选择放弃海外殖民地,其目的是希望节省资源以保护海上贸易和制海权,从而保全自己的海权身份。“二战”结束之后,英国远洋海军失去维持其存在的帝国体系,同时也就失去了战略性制海权,最终在美国经济打击和海军压制下,英国连海权身份也一并丢失,制海权这把三叉戟终于落到美国手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后帝国主义时代的英国再次选择抛弃历史,加入一个大陆性的保护主义团体,可是融入“新家庭”的过程并不顺利,一种潜在的差异感始终埋伏在英国与欧洲之间。进入新世纪,随着英国经济的复苏,英欧间的裂痕不断加深,英国最终做出退欧决定。英国的这一决定不仅表明大陆联盟无力掌控海洋,而且说明在西方国家内部,海陆身份之间的断层线正在浮出水面。


海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海洋国家还有不少。当代海洋国家主要包括日本、荷兰、丹麦、挪威、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海洋国家大致都位于麦金德所说的“外新月形地带”,虽然它们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权国家,但是海洋在其经济和文化中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兰伯特认为,未来当海洋和平遭遇威胁时,这些国家很有可能会结成一个互助联盟。海洋国家的集体行动并非一种军事威胁,而是为了维护一种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和价值观,因为这是它们赖以为生的基础。在《海洋与权力》一书的“结论”中,兰伯特表达了自己的最终观点。他认为,当今全球政治的断层线表面上呈现为民主与专制、开放与封闭、法治与威权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场文明冲突。不难看出,兰伯特的这一最终结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麦金德的影响。自一九〇四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演说以来,有关海洋与陆地对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麦金德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围绕“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之间的对抗,是来自陆地的机动性与来自海洋的机动性之间的对抗,两者是一种天然的敌对关系。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真正强大的国家永远是陆权国家,而海权国家总是一些依赖海洋的弱国,后者惧怕前者的野心,但前者更害怕后者的开明价值观和经济成就,两者之间的对抗几乎从未停息过。对于这场冲突,中世纪的卡巴拉主义者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强壮的海洋动物利维坦(一种鲸)与同样强壮的陆地动物波希墨特(一种公牛或大象)之间的争斗,利维坦想用自己的鳍堵住波希墨特的嘴和鼻子,使它无法进食和呼吸,波希墨特则试图用自己的角或牙齿撕碎利维坦。争斗的结果是,双方都在厮杀中死去,世界进入一个新世纪。从现实来看,神话似乎还在延续,海洋与陆地间的争斗并未停止。它就像是一个巨大漩涡,不断吸引着“怪物”进入,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怪物”,雅典、斯巴达、罗马、迦太基、威尼斯、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都曾被卷入其中。出人意料的是,今天手持三叉戟冲向漩涡中心的竟然是几头“陆地怪物”。


麦金德关于陆地与海洋关系的论述影响深远,后来者很少有人能超越他,但施米特是个例外。在《陆地与海洋:世界史的考察》这本小册中,施米特从元素空间论出发提出了一个极富人类学色彩的解释,他认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空间的思维方式的冲突。在施米特看来,地理大发现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宏大革命,也是“一场整个地球的空间革命”,这场空间革命让水(海洋)与土(陆地)之间的对抗浮现出历史舞台,从此世界史就是一部海权国家对抗陆权国家、陆权国家对抗海权国家的斗争史。施米特所说的“空间革命”绝不仅仅是向未知领地的拓展和登陆,从陆地向海洋的空间转变是一场遍及所有领域的空间概念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是一种全方位的转变,即选择海洋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存在方式。换言之,海洋与陆地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秩序,其中“海洋秩序”对应的是自由的、开放的、无边界的空间观念,“陆地秩序”对应的是国家的、封闭的、有边界的空间观念,而两种不同的空间观念又分别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法理秩序。


在这场伟大的空间革命中,英国无疑是最后的赢家。英国从一个牧羊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海盗资本家,并最终成为第二批“海的儿女”,实现了真正的海权身份转变。施米特认为,在地理大发现以前,英国依旧只是一个陆地国家,是一块漂浮在海洋上的陆地,英国人对于这块岛屿的感情也必然是一份土地感情,是一种陆地的、大地的、领土的意识。但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英国逐渐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变成了一条船、一条鱼,变成了“海的儿女”,由此人们的情感意识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将眼光局限于一个小岛或是一个小地域,而是看向海洋,看向全世界,英国成为一个纯粹的以海洋性存在为基础的海权国家。然而,英国的海权身份并没有维持太久,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个利维坦的本质,英国的海洋性存在消失了。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人是依靠人与海洋之间日复一日的直接搏斗而赢得了海洋,进而形成一种航海家精神,也是一种新教精神。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逐渐嵌入到人与海洋之间,其引发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比如船只航行时间缩短、水手技艺消失、海洋战争形式改变等,这些变化都意味着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彻底转变。对于英国而言,那种将牧羊人塑造为海盗资本家的冲击力量在减弱,最后慢慢消失了,那种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也逐渐丧失其传统意义,英国从一个伟大的海权国家变成一个巨大的机械国家,从“海的儿女”变成机器制造者和机器操作者。


施米特最后指出,对于英国海洋性存在的改变,十九世纪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因为“无论是鱼也好,还是机器也罢,那个利维坦都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有力,它的帝国看上去似乎没有止境”。其实,即使是在十九世纪之后,同样很少有人注意到让利维坦变得强大的力量已经发生改变。许多人依然在津津乐道那段“古老”的世界史,甚至将其延续到当下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中,以致总是在不断构想美国替代英国成为一个海权国家的可能影响。在技术和货币的双重加持下,美国确实拥有了强大的制海权,但美国依旧不是一个海权国家,因为它追求的只是一种地缘政治安全和海洋利益,而不是一种海洋性存在。与英国相比,美国缺乏一种航海家精神,也不可能获得英国人与海洋之间的那种亲密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海的儿女”。用施米特的话说,“这种构想并没有切中一个崭新的空间秩序的要害”(65页)。简言之,海洋不再是一种元素,也不再是不确定的、无边界的、未知的和无意义的,海洋成为一个与陆地一样的确定性存在,海洋秩序发生彻底改变,新的世界秩序诞生。


十九世纪之后,海洋被主权者以各种名目层层包围和占领,海洋陷入一个日益严重且不真实的边界化和领土化过程,自由的海洋和流动的海洋范围越来越小,孟德斯鸠笔下的“贸易精神”逐渐远去,“纯粹的海洋性存在”不复存在,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遭遇巨大挑战。海洋遭遇的这种历史与现实让人不得不去反思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法国民族学家莫斯在有关文明史的论述中曾指出,文明乃是一种跨越国族的超社会体系,是不同社会之间互动、交流、传播和借鉴的产物。比较而言,文明的超社会特征在海洋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南岛语族的迁徙发展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不同于“半身插在土地里”的农民和农耕社会,海洋族群和海洋社会的最大特征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将海洋自身塑造为一个海洋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将海洋与陆地塑造成一个更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不否认文明在现代条件下容易沾染民族国家或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更应该看到文明作为一种崇高的联系纽带,代表了整个人类的社会存在理想,尽管这种联系是精神上的而非领土上的。回到本文开头的海权问题上,如果我们将文化看作海权的本质,那么就很难接受兰伯特的最终结论,因为文化作为相对主义的承载者,它倡导的其实是一种多元共存的人类学价值观,后者正是构成多元文明观的重要基础。总而言之,文明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关系与融合,本质上是对民族国家时代“民族主义文明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因此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如何突破民族国家框架和地缘政治的狭隘视野,最终构建一个超越陆地与海洋的康德式“文明共同体”。


(《海洋与权力:一部新文明史》,[英 ]安德鲁·兰伯特著,龚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二〇二一年版;《陆地与海洋:世界史的考察》,[德 ]卡尔·施米特著,林国基译,上海三联书店二〇一八年版)


0人推荐

海洋、

文章作者



王利兵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135*****191

135*****191发布读感


03-08 19:03


文化作为相对主义的承载者,它倡导的其实是一种多元共存的人类学价值观,后者正是构成多元文明观的重要基础。总而言之,文明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关系与融合,本质上是对民族国家时代“民族主义文...


000

中读用户

中读用户划线并评论


02-03 20:04


从陆地向海洋的空间转变是一场遍及所有领域的空间概念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是一种全方位的转变,即选择海洋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存在方式。换言之,海洋与陆地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秩序,其中“海洋秩序”对应的是自由的、开放的、无边界的空间观念,“陆地秩序”对应的是国家的、封闭的、有边界的空间观念,而两种不同的空间观念又分别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法理秩序。


网民嚎叫:


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为海权国家的只有五个,即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荷兰和英国!


谢选骏指出:那么现实中的海权国家呢?显然只有一个了!那就是硕果仅存的美国了。但是,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的美国都是“没有文化”的,那么,美国的海权怎么可能变成文化的海权呢?那只有一个办法了——用实用主义摧毁文化、用政治正确主义摧毁文明!把反文化当作文化来消费、反文明当作文明来包围!这其实是一种新的野蛮主义。这种野蛮主义正在企图覆盖全球。

盗来的正能量是奴性的标配



《河北日报,那盗来的正能量》(亮见 2023-08-07)报道:


但这件事就发生在了河北日报身上,他们把2020年7月17日江苏无锡太湖边的消防员,说成了是2023年8月3日河北抗洪救灾的小战士。


然后这个新闻又被河北共青团及多家媒体、机构转载,为翻车新闻又添一经典案例。


虽然河北日报道歉说是“审核把关不严”,胡锡进和稀泥说是“技术性差错”,但这很难有说服力。


它们都无法解释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个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灾难新闻正能量化,对官媒来说,早就是门驾轻就熟的传统手艺。最好的状况肯定是一线通讯员传来正能量图片和新闻,再不济也可以学学北京红十字会,拍一张鞋子都不沾泥的救援照片——无论如何,这真是现场照片。


可一张张冠李戴的照片,在最初的源头那里是不可以被理解的,因为最初把这张照片按在今年河北救灾上的人,肯定知道这是假的,最起码是来路可疑的。


它之所以被堂而皇之地当回事发出来,原因只能是,有些人太需要正能量了,以至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也许是官媒的常规操作,也许是为了对冲媒体报道中的当地负面,旧闻新发式的操作,无疑侧面证明了正能量宣发素材的匮乏。匮乏,才会饥不择食。


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同样的,灾情照片和新闻不够好,或者直接是盗用,也表明了一些人离灾难太远。他们站在岸上,泡在水里的,不是他们。


二手的正能量虽少,但一手的真相却多。《河北日报》的同行们,比如《财新》《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等,在这次水灾中,实地采访,写出了很多不错的报道。甚至是当地的自媒体人,也写出《涿州大逃亡》这样叙写亲身经历的文章。


舍弃那么多正视现实的新闻不报道,却非要编造一些虚假的正能量,这是一种取舍,更是一种纪律。在这种现实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一种悠久的宣传机制。


这样的操作,在赞美一部分事实时,有意忽视了更大一部分事实。它是不敢正视现实后的必然结果,是对现实的不诚实。


河北日报盗用3年前的正能量,不过是将这种不诚实,用极端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源远流长的宣传机制,越来越无力面对真实的灾难。


加缪《鼠疫》里的一句话,在疫情期间被广泛引用:“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其实不止鼠疫,与任何灾难斗争的方式,都只能是诚实。


这样的诚实,在被盗用的正能量里看不到,就是在真实的正能量里,也看不到。


你很难想象,一个省级报社,会把一则3年前的旧闻,当做正儿八经的新闻发出去。


网民嚎叫: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8-08 12:41:03

中共体制内都被熟人关系户掌控,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进不了体制内,这种宣传部干活粗糙是必然的。

wyc2020 发表评论于 2023-08-08 04:28:00

蟑螂们和他的主子一个尿性:不懂得“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还是老李 发表评论于 2023-08-08 04:04:18

这下连扯蛋都不好好扯了。


谢选骏指出:盗来的正能量是奴性的标配——虽然很假,但假有假的用处。共产党说了,“假积极也比不积极好嘛!”——“传道人”说了,“经常做做假见证,最后自己都信以为真了!”他们哪里懂得,盗来的正能量,不过是奴性的标配呢?

谢选骏:李太白成功达到了不朽的级别


《李白:除了天才之外,毫无凭依的“失败者”》(新京报 2023-08-12)报道:


人们乐于传颂李白的这类传奇:贺知章一见李白,就被其非凡的天才与风度折服,惊为天人,认为他是被贬到人间的天仙,称之为谪仙。人们乐于根据李白清逸的诗歌风格,想象他轻盈的生活,认为他浪漫的人生和自己庸常的人生完全不同,他的人生就是喝酒写诗,游山玩水,歌舞宴饮,所到之处都是宾朋满座,受到热烈的崇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李白生活的一个面向,而非全部;这也只是他诗歌的一个面向,而不是他诗歌的全部。作为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的形象,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生活,他诗歌艺术风格的自由飘逸——他内心的天性被自动转化成他现实人生的自由飘逸。事实上,李白的生活和诗歌还有与此相反的另一面:现实社会艰苦沉重的一面。


他的人生非常坎坷,很不如意,在实际生活中遭受很多挫折与磨难,深受贫穷困顿之苦,内心充满了痛苦与失败、矛盾与纠结、失望与郁闷,常发强烈的愤懑之声。


事实上,他是一个除了天才之外,毫无凭依的人;他没有家世背景,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正常的仕进途径;与此同时,他又个性极为鲜明,心高气傲,非常自信,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有着巨大政治的抱负;因此,他的人生遭受挫折几乎是必然。正是因非凡的才华、自由高迈的天性而来的轻盈飘逸,和因现实的挫折、失落而来的沉痛愤懑二者之间产生的张力,使得李白的诗歌(与人生)在风格上不失于单调,在思想上有一种因命运内部的矛盾因素而注定产生的戏剧性冲突带来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关于他谪仙风度的传奇,我们已想象很多,而对他沉痛愤懑的诗,我们的注意不成比例,因此我们下面来读一首他这方面的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怀余对酒夜霜白”


从这首诗的题目《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答诗。一个叫王十二的人在寒冬夜晚独自喝酒时想到李白,并写了一首诗寄给李白,李白读到之后,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寄赠酬答,在唐诗中很常见,李太白集中有大量这类诗。诗歌在古代具有一种实用的社会功能,是一种重要的交往、交际、交流方式。李白诗集,非常特别,不是分体,也不是编年,而是分类编的,在古诗、乐府、歌吟,分体之后,还进行分类,赠、寄、别、送、答酬,还有寻、访、怀、忆。这样的诗题分类,根据的是诗歌作者与其直接读者的实际交往情景。这些诗有明确的针对性,是写给特定之人的,诗中有一个内在的、具体的说话对象。这些诗有实际的功能,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它的传播方式也是通过熟人的传阅而扩散。这些诗也是这样被理解的。它们在内容与功能上,都和具体生活的人事紧密相关,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们互为特定的读者,彼此倾诉和抒发。它们的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交往与交流活动,同时意味着一种共同的教养,一种友谊般心照不宣的、可共享的表达和理解模式。这种诗人之间的赠答对话,发展成规则更严格(遵照原诗韵脚)的唱和,像诗人之间切磋和竞逞诗歌技艺的游戏。苏东坡与朋友间甚至有往返十多轮的诗歌唱和。诗在朋友熟人之间阅读传播,这不像现在,诗发表在书本杂志上,好像是写给无限的、不确定的陌生读者。


这首诗的题目《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包括三个动作、三件事情:一是独酌,王十二寒夜独酌这件事;二是有怀,他在寒夜独酌时,很有感触地想起了李白,因此写了一首诗寄给李白;三是答,李白读到这首给他的诗之后,答复了他这位朋友一首诗,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首。整首诗就围绕着这一题目所包含的这三个动词、三件事情而展开。下面我们来逐层分解这首诗。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这是写题目中的独酌部分,写王十二怎么样在寒夜独酌的情景。具体写了王十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时空情境下独酌,并情绪激动地想起李白。


首先写王十二是个什么样的人:“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这里用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出处和本义,即它在原本语境中的含义,包括其蕴含的褒贬色彩;然后是弄清楚它为什么用于此处,它在此文本中的含义,包括其意图、态度和褒贬色彩。王子猷发佳兴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故事中,王子猷是一个听从内心的意愿冲动(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不受拘束,任性而行的人。他遵照内心真实的原则去行动,不虚伪,不勉强,不拘于虚饰的礼节与形式。对于中国古代生活在专制政治高压、封建礼教桎梏和各种利害纠结之下,个性非常压抑的人们来说,这种真性情,发自本性的纯粹与自由,让人喜爱和赞叹。这里以古喻今,把王十二比作王子猷。这显然是对王十二的称赞。说他是一个有高情逸致的性情中人,像王子猷一样率真,是一个可爱的有趣的人。这种率真的人,其言行举止和感情流露,自然因特别真诚而格外感人。他后面的独酌、激动和对李白的怀想、给李白的诗,都是他率真人格的流露。


这种典故用法,在李白的应酬诗中被大量使用。这是一种最容易、也最高雅含蓄(典故意味着高度文化修养下心照不宣的理解)的恭维与称赞人的方式。在这首诗中,因为王子猷和王十二都姓王,也因为他们都在寒夜(雪夜)独自喝酒,兴致很高地想念朋友,王子猷连夜乘船访戴逵,王十二写诗给李白,李白就把王十二比作了王子猷这位真情逸致的人。


这个对句中“昨夜吴中雪”的“吴中”是指苏州一带,王十二所在的地方;而“昨夜”并非就是昨天夜里,而是不久前。用昨(日/夜)今(日/夜)有种很具体的切近感。比如,“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今来何所似,破镜悬清秋。”这里“昨”不是昨天,而是上一次,还是新月,“今来”是这次来,已是秋天圆月。“吴中雪”,并不一定下雪,只是王子猷雪夜访戴中下了雪,因为题目中是寒夜独酌,而非雪夜独酌,下面写到的是极为晴朗寒夜。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是云开月出、星汉灿烂的晴朗寒夜。辽阔夜空,白云轻卷在天际低山(此处“碧山”,冬天还是绿色的山,当然是松竹常绿的江南的山),月亮在青天顶空流泻而下,银河里星光波浪般翻腾,北斗星、长庚星都很明亮。一个寒冷清亮的美好夜晚。就叙述本身来说,这种环境描写,属于过渡性、渲染性的,李白特别擅长这种渲染性的氛围描写。这里有点特别的是,“孤月沧浪河汉清”中的沧浪,有的解释为苍凉,月光如水的意思。把沧浪跟河汉(银河)连起来也可解,把银河看成一条大星河,其中的星光如波浪般翻卷。


就是在这样具体的寒夜情境下,王十二独酌想起了我(李白):“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冬天常有,井水冻上突出现象)玉床金井,古诗中常用,金、玉当然指华美漂亮,床,指井台及井栏,结上了冰霜;冰峥嵘,峥嵘指井水结成了尖锐的形状,像山峰崔嵬起伏,厚厚的形状奇异的固态冰。“怀余对酒夜霜白”是这部分的核心句子。独酌的意思全在这一句,前后的其他诗句属于扩充性的修辞。


就是在这样一个“明月照白霜”的晴朗寒夜,王十二雅兴大发,一个人对白霜望月喝酒,想起我(李白),想起人生短暂而宇宙恒久,只能痛快地喝着酒,发出人生感叹:“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这是非常经典的喝酒时的抒情主题:人生短暂,只管畅饮。“万古情”和李白用过的“万古愁”“万古意”(“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类似,李白喜欢用万古、万里这样时空幅度极大的词。这里万古情比万古愁,色彩更中性,意思更开阔高昂。


这个部分交代了王十二寒夜喝酒怀想李白的情况。对整首诗的中心内容来说,这个部分是一个前言、引子,它并非必不可少,省略了它也不会影响整首诗的核心内容,有了它可以使整首诗更充沛丰富,赋予全诗一种真实的情境和氛围。因为这首诗的核心部分是“答”,是李白对王十二赠诗的回答。这部分只是交代王十二写诗的背景,也就是李白写这首答诗的缘起、由来。接下来就要进入这首诗的核心部分。


世道混乱,价值倒错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这部分一开始就连用的两个“君不能”,就是你(君是你的敬称)不能、你不可以做什么。这一句式里有一个明确的说话对象“你”,我在和你说话。这种“君不能”和“君不见”句式,可视为一种文学设定,有意为说话者设定一个说话对象,一种特定语气的表达方式,这个“你”可以是一种泛指,也可以是从自己分离出的另一个自我,是自己对自己说。但这首诗,因为是答王十二的赠诗的诗,有明确的对象,这个君(你)就是指王十二,这些话是针对王十二而说的。这对王十二说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李白直接对王十二说的,告诫他你不能如何如何;二是李白引述王十二在给李白的诗中自我表达的话,即王十二说的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没法这么去做的事。因为这首诗是酬答之作,李白知道的对方的情况信息,应该都来自于对方的赠诗(相当于一封信)。包括前面王十二寒夜喝酒的情景应该也是王十二原诗中写到的,李白才能知道。这一部分关于王十二的情况,也应该是来自他的原诗,也就是诗歌题目中“有怀”的具体内容。这是王十二对自己处境的描述和感叹。


两个“君不能”写到两件不能去做的事:一是学斗鸡;狸膏金距,指斗鸡时把狐狸膏油涂在鸡头上、把金属刀片装在鸡爪上。鼻息干虹霓,干是干涉、扰乱,鼻子呼出的气息冲击到天上的彩虹,指趾高气扬,气焰熏天。唐玄宗喜欢斗鸡,当时擅长斗鸡的贾昌等人得到他的恩宠,气焰熏天。二是学哥舒翰(704年-757年),李白同时代的名将,749年率军付出死伤惨重的代价,攻取了吐蕃占据的石堡城,唐玄宗为此对哥舒翰大加赏赐,给他高官厚爵。紫袍是最高等级的官服,唐朝的官服以青、绿、绯、紫的颜色区分从低到高的品级,三品以上的高官是紫色官服。这两件不同的事被一起放在这里,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通向权势的路径。“君不能”意味着对这两条进身之径的否定。


“君不能”学斗鸡,学哥舒,这“不能”包括两种否定的可能,一是你没有“能力”去做,二是你没有“意愿”去做。但这里说的是去“学”,你不愿意学这样的榜样,不愿以陪皇帝斗鸡游玩的贾昌和为皇帝立下边功的哥舒翰为榜样,从这两条路径获取权势。这种意愿的否定,意味着内心不认可,意味着一种内在的道德和价值判断。这种方式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显然是一种自我价值观的彰显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富贵权势是人所共有的欲望,但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心的道德律令则宁愿不取。不能为了取得自己所渴望的富贵权势,去做斗鸡走狗之徒;不能用众多士兵的尸骨去堆砌自己的高官厚爵(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时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对专制皇权上意(个人嗜好和愚蠢虚荣)无原则的迎合,对一种扭曲的价值评判体系无原则的顺从。


这种价值观的坚守,导致了他这样的现实处境:“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他“吟诗作赋”的工作事业,完全被轻忽,“万言不值一杯水”,一无所值。“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世人听到他的诗赋,都不屑一顾,完全当作耳边风。这就是他作为诗人的生活境况。他的工作,他追求和珍视的价值,完全被无视,被否定。这里有一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颠倒。前面他不能接受世人的价值观,为了得到权势不惜斗鸡取宠,不惜一切生命代价,而他真正看重的、有意义的工作和成就,他的价值理想和追求,也不为世人认可,遭受轻视。他的处境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和世人价值观的冲突而导致的结果。


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这部分转到了“我”,“鱼目亦笑我”,那些死鱼眼睛般的傻瓜也嘲笑我,落到了我身上。这个“我”承接了前面部分所说的“君”,也就是王十二。话题就此转到了我身上,后面说的就全是我自己的情况了。这个“亦”和“笑”也是承接前面部分,说我和你也一样,我的遭际、处境和你王十二的遭际与处境一样,也是受到冷遇,没人搭理,被人嘲笑。这种处境的一样包括价值观的一样,同样被“笑”,也就是有着同样的价值观的冲突。“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也是一样,他的不朽诗篇在这些人心目中毫无价值。这里正式转入题目《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答”的部分,谈自己的情况,对自己处境作出描述。


“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说的是世道的混乱,价值观的颠倒。这里有两组对比,一是鱼目和明月,二是骅骝和蹇驴。第一组对比中,明月指明月珠,夜明珠,珍珠中的珍品。那些鱼目,那些笑话我的死鱼眼睛,“请与明月同”,自认和夜明珠一样,要求与明月珠同等身价,受到同等对待。这就是鱼目混珠,价值混乱。明月珠反被鱼目所笑,价值颠倒。第二组对比中,骅骝是骏马,蹇驴指跛脚驴。善于奔驰的骏马陷于(拳跼,蜷局,蜷缩)局促的困境,吃不饱,无法驰骋,展现自己的才能;连路都走不好的瘸腿驴却春风得意,大发驴叫声。这一对比,当然是一种价值秩序的颠倒,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两组比喻的对比,是表达世道不公、愤世嫉俗的最常见方式。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这两个联句用了4个典故,4个例子,来说世人的审美品位、理解力、判断力和鉴别力的问题。第1个例子说,《折杨》和《皇华》合乎流行的通俗音乐,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高雅的曲子(大声)一般人的耳朵根本听不进去,对《折杨》《皇华》这样的曲子一听就都笑了。第2个例子说,晋平公勉强去听《清角》这样的琴曲也完全是白费,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篇》,晋平公想听大乐师师旷给他演奏最高境界的清角音乐,师旷说“主君(平公)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说,自己老了,就好音乐,想听一听。师旷只好演奏,结果一奏而玄云起,再奏而大风至,下起了大雨,房顶的瓦直往下掉落,把平公吓坏了。随后晋国大旱,赤地三年。第3个例子说,下里巴人有谁听懂阳春白雪呢?这个典故出自宋玉《对楚王问》中的故事:有一个人在楚国的国都郢城唱歌,开始唱《下里》《巴人》,跟着唱的有数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即曲高和寡。第4个例子说楚国人从来就把珍稀的璞玉视为毫无价值的石头。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和氏篇》:卞和抱着一块璞玉,献给楚王。第一次献给厉王,被认为是拿石头来欺骗,被砍去左脚。第二次武王继位后又来献玉,又被认为是欺骗,被砍去右脚。等文王继位,第三次献玉,才确认是一块珍稀宝玉,就是和氏璧。这4个例子,4个典故,前3个是关于音乐的鉴赏,最后一个是对玉石的鉴别。这是关于理解能力,中国古代用音乐的欣赏来表示对彼此心灵的理解,玉代表心灵的品质,从石头中分辨出玉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力。最珍稀的玉、最优美的音乐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这世上看重的是庸常的表面好看,符合表面的价值标准,真正有才华有价值的人,难以得到认识和理解。这里有一种价值等级,最难的就是价值评判,识别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辨别真伪、区分高下,是很难的。


世道如此,所以我也落到很窘迫的现实处境:“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落得穷(黄金散尽)、老(白首)、孤独(交不成)、被轻视(身被轻)的结果。钱花没了,人老了,朋友没交到、地位没获得,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最后仍然受人轻视。不仅如此,还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就是恶意的污蔑与诽谤:“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苍蝇贝锦,指谗言、谮言,典出《诗经·小雅》。曾参杀人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一个和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一个人来告诉正在织布的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人了。她根本不信,照样织布,因为她相信她儿子绝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第二个人来说她儿子杀人了,她仍然不信,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说她儿子杀人了。这一次,他母亲相信了,吓得扔下织布的梭子,翻墙跑了。这说明流言蜚语的伤害力,谣言听多了,连对儿子极为了解和信任的母亲都会相信。李白天纵英才,个性鲜明,自然会招致很多嫉恨诽谤。他《上裴安州长史书》就是为了申辩自己的清白,因为“谤詈忽生,众口攒毁,将欲投杼下客”。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也写到“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汉马援征交趾,带着薏苡(就是薏米)种子,有人诽谤说是带了珍珠。这些攻击影响了李白的声誉。对于要靠声望来获得别人的注意、支持、资助和推荐以作为进身途径的李白来说,自然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污蔑诽谤自然会对他造成很深的伤害。


上面这部分写世道混乱,价值倒错,满身才华的李白自己不被理解,被人嘲笑,受人嫉妒,甚至遭到流言蜚语攻击的非常艰难的现实处境。


残酷、空虚的现实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握着你的手和你说心里话,我对被人羡慕还是被人看不起根本不在乎。这是直接对王十二说心里话,袒露内心,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对价值混乱的处境的态度。正好承接着前面部分所写的自己的艰难处境。这在逻辑上非常清晰,顺理成章。现实如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在这现实面前如何选择。这是人的自主精神对现实环境的能动反应,各种不同的认识、心态和选择就体现出人不同的个性、品格和精神境界。李白这种对宠辱毫不在乎的态度,既包含着超然和达观,也有着骄傲、轻蔑,两者交织在一起,都是对世俗价值评判的拒绝和否定,当然也承受着现实的压力。


接下来的这些诗句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态度。这些表态都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的确认和坚持,也都带着超然和骄傲的气度。“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这个联句用到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去晋国见赵简子的途中,听到赵简子杀了窦鸣犊和舜华后,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後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於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决定不再去晋国,并作了一首哀歌伤悼被杀的两个人。后一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前秦宰相王堕性情刚直,看不上靠佞幸升为高官的董龙,同朝的时候根本就不搭理他。有人劝王堕还是要给董龙一点面子,王堕回答“董龙是什么鸡狗,我这样的国士怎么能和他说话”。后来王堕被董龙害死。这两件似乎毫无关系的事在这里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前一故事把受害的麟凤引为同类,表达对受害的同类的认同和伤悼;后一故事把得志的董龙视为卑劣之徒,表达对得势之卑劣者的拒斥和鄙视。这种分类是以个人的价值观(人品道德)来评判的。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实则一正一反,统摄于对同一种价值观的坚持。对前者深刻理解的同情与对后者无比骄傲的鄙视,是同一种价值观下的行为,是同一种人生态度的表达。


这种骄傲的人生态度,自然会在现实生活中付出代价。“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傲岸,看不上那些行为品性低劣的人,与之不合,结果就是被皇帝疏远(恩疏),白费劲(媒劳),抱负无法实现(志多乖)。宁愿人生坎坷也不愿与违背自己价值观道德感的人为伍,这是一种品质高尚的骄傲,一种自我肯定,为保持自己高贵的真实个性,不为现实处境的利害而降低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感。这种坎坷不顺是与庸俗的世界对抗而付出的代价。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这两个联句都是很直白痛快的口语,表达的也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前一联句用到了严光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典故。严光,严子陵,是刘秀的同学好友,刘秀当皇帝后,多次聘请他去做官,但他只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隐居富春山,在富春江钓鱼。严光只愿作为同学好友用平等之礼(高揖)对待汉天子,而不是作为臣下之臣,站在大理石台阶上低头跪拜(“事玉阶”)。李白多次写到严光并将自己和他相比。严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光辉典范,受到历代很多人称赞。如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成就了什么英雄业绩,而是因为他啥也没做(没用与皇帝的关系去做官),而被如此推崇。这是什么意思?这费解的现象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部价值评判的奥秘。在中国古代等级非常森严的官本位社会,严光的行为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否定选择,体现了个人独立人格至上的价值观。它超然于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官本位社会,拒绝权势荣耀的诱惑,在至高权威皇帝面前,保持平等、独立的个人尊严,是极为难得的精神境界。因为严格的尊卑等级制社会必须尊上,全体服从一种至高意志,这必然意味着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压抑和对个人尊严的贬低,而严光破除了这点。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中,他属于立德。他的选择意味着把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和平等关系视为最高价值,把世间的权势荣耀、利害得失视为次要:“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值得看重的不是富贵发达而是精神自由,值得悲伤的不是贫穷而是精神被奴役。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这是一种非常骄傲、轻蔑的人生态度,和前面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体两面,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里是不妥协,羞于与那些看不上的人为伍,对那些在道德人格、价值取向、思想境界、胸怀眼光、审美品位上低劣、鄙俗又愚蠢自负的人(当权者和著名人物)表示轻蔑。这里用了两个人的典故,一个是韩信,他开始被封为齐王,后来被改为楚王,再后来被降为淮阴侯,和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同列,韩信耻于和他们并列一起。一个是祢衡,他瞧不上当时的名士陈长文和司马伯达,认为他们是杀猪的、卖酒的。现在这种傲慢当然是政治不正确的阶级偏见,但在这诗中是一种自持清高、不愿自我贬低、同流合污的表达。


最后是这个价值观被颠倒的世界展现出的残酷与空虚的现实:“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六载(747年),英风豪气的北海太守李邕和刑部尚书裴敦复被奸相李林甫杀害。英豪被杀、正义的价值观被摧毁的现实,蕴含着死亡本身带来的虚无。这最后部分出现两个“君不见”的直接呼唤的强调语气,和前面的两个“君不能”相照应。顺承“君不见”这两个联句残酷、虚无的事实,全诗结束于“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结束于对社会功名(钟鼎,钟鸣鼎食,富贵人家吃饭的排场,表富贵)的疏远,对社会抱负的放弃,退出这个价值颠倒、唯有残酷与空虚的社会,去到早就心生向往的江湖自然之中,过逍遥自在的个人生活。这种以退隐结束全诗的方式是李白诗的一个类型,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个结尾的降调,声调和情绪降下来的低音结尾,恰当地配合着退隐思想。李白诗结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高亢之音。这首诗一直保持在激愤的高音上运行,它最后降下来,还是余音袅袅。


个人存在意义的精神皈依


我们对李白这首诗进行如此详细的解读,尤其是重点关注了这首诗的思想主题、整体结构、诗歌各部分之间的发展逻辑,还有每部分内部诗句的关联,意在揭示这首诗在主题和结构上所具有的整体统一性。之所以如此,除了深入理解这首诗之外,还涉及元代萧士赟对这首诗的评价问题。萧士赟认为,“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乃先儒所谓五季间学太白者所为耳。”萧士赟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奠定了后世李白集的编排和注释的基础,影响巨大。他对这首诗的看法被后来的不少人接受。我们的这些分析,意图指出萧士赟认定此诗“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是错误的主观判断。事实上,整首诗结构清晰,逻辑顺畅,董龙一句意思也清楚明了。萧士赟没理解这首诗的思想主题、结构发展。


这首诗并非叙事诗,而是一首议论诗,一首抒发内心强烈愤懑的感叹诗;它不是叙述主导,不是以遵循事件在时空中发生的秩序为线索,尽管诗一开始有一个叙述部分,但那只是相当于一个前言、引子。这种抒愤诗是纯粹的抒情诗,由情绪、主题所主导,遵循一种主客感兴的认识结构。它遵循答复诗的形制,完全按照题目,前面两部分写对方的“怀”,后面两部分写自己的“答”。第一部分是一个交代,第二部分是对方的选择和现实处境,第三部分是自己的现实处境,第四部分是自己的选择和心态。现实、选择、处境、心态、世道环境和个人意志的冲突关系都很清楚,批判与坚守统摄于一种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诗歌的各部分内部,各种现实处境、内心感叹的主题互相穿插,而不是每个主题全集中在一起,泾渭分明。这种穿插是可以辨识,完全能理解的。“万言不值一杯水”“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身傲岸苦不谐”,这感叹的主题反复穿插在不同地方,贯穿全诗,整体上构成一种复沓咏叹的效果,这是一种诗歌艺术成就。


这首诗的费解之处,还在于它密集使用典故。这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李白所有抒怀议论诗的典型特点。很多的感叹、议论、认识态度,可以借用典故,简洁地表达出来。典故的表达是一种曲折的类比表达,有丰富的含义,但也会带来理解的困难和歧义。这也是我们的细读,对每个典故都作出分析的原因。萧士赟就是没理解“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在诗中的用意,在整首诗的结构逻辑和主题思想中的关联。这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李白给这两件事加了语气,“犹闻”,“更是”,强化了他的情感态度,在语言对偶上也很漂亮。


这首诗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在于用了四个同时代的典,其中哥舒翰攻占石堡城(749年6月),北海太守李邕和刑部尚书裴敦复的被杀(747年1月),有确定时间。因此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是在749年6月之后,安史之乱(755年12月)之前。这也符合李白的生平和心境。从天宝三载(744年)春天结束翰林供奉,到安史之乱爆发,是他深感挫折郁闷的时期。因为他的进取之路更艰难了,而他又未能完全放弃进取。他的愤懑诗主要写在这段时间,还有就是他遭流放的那段时间。


这首诗属于李白最强烈的愤懑诗之一。他自己写过不少独酌诗(《春日独酌》,《月下独酌》),喝酒是他的规定动作,小哥们儿杜甫描绘过他的形象是“斗酒诗百篇”。但在这首答复喝酒的诗中很罕见地没有写自己喝酒,而是完全在发泄愤懑。愤懑诗和那种怀才不遇诗有些差别。怀才不遇诗接受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评判规则和标准,只是伤感悲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处境,愤懑诗则有一种现实批判性,所谓愤世嫉俗,它接受现实中失败的事实,但不接受社会生活中那一套价值评判规则和标准。它对自己的价值有自信,有坚持,因此,愤世诗中包含着一种个人持守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盛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个人价值观,是一种内心认定的理想,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人格品质,个人存在意义的精神皈依;社会盛行的是一种具有外部强制性的、以功利结果为导向的机会主义生存论价值观,愤懑诗所针对的就是这种价值混乱和颠倒,典型的例子除了“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还有“树榛拔桂,囚鸾宠鸡”(把珍贵的桂树拔掉,却种植没什么价值的榛树;把珍稀的鸾鸟关起来,却把关爱倾注给普通的鸡),“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为了换来歌女的欢笑不惜付出昂贵的珠玉,而对国家需要的栋梁人才却像养牲口一样给他们吃糟糠)。


李白的这类愤懑诗和他独特的个性有关。他的自信和骄傲,让他无法接受愚蠢庸俗的价值标准,接受掌权者权威的愚弄和操控,因为接受“狸膏金距学斗鸡”这种投机的生存策略对他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是对他的自尊心、对他的天才、对他的自我存在之价值和意义的否定。某种意义上,他的性格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被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塑造的理想的自我人格形象;他认可、接受、维护这种价值观下的自我人格,这是由圣贤言行、经典教诲(孔子说过富贵不可求从吾所愿;庄子说过凤凰不与猫头鹰争腐鼠;孟子宣称舍生取义)和历史记载受褒扬的榜样,这些正面价值观教育形成的正直观念。这种价值观内化成自我人格,他不愿意,也无法妥协。


李白的个性,使他无法放弃内心认可的正直、纯粹、真诚、独立、自主、自尊的价值观。他的个性和陶渊明(温和而坚定)、王维(淡然寂静)、白居易(平和满足)、苏东坡(旷达开朗)都不一样,这个性形成了他诗歌的最鲜明特点。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写信是“剖心析胆”“一快愤懑”,这两个词最能概括他诗歌的特点。如上文所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他也有很多愤世之词,等写到“董龙更是何鸡狗”,直接就破口大骂了。李白不会隐忍,不会含蓄委婉,他必须痛快地发泄出来,大声呼喊出来。他认为如果他不说,自己的存在就完全不会为人所知。“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是他的性格和抱负所决定的。他一方面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一方面又想在社会中大有作为。这是他和其他人、真隐士的不同之处。他有一种对社会环境、世道规则的反抗和不屈的精神。他无法接受那一套世俗功利规则,同时又渴望成功。这种矛盾造就他的烈士心态:“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烈士是壮心不已,积极进取的人,不是只想着过自己的日子。他的《梁园歌》《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等等,都是这种烈士之歌,愤懑之词。它们属于李白诗歌中最高亢响亮、最强有力的部分。


如今,价值和意义问题仍在折磨着很多人的心灵。现实社会中,在各种数据评价系统下,具有独立的人格品质和人文价值的存在意义已完全取消,人异化成一种工具、一个数据,完成既定数据表格项目的工具和数据。在理论上,也有人论证这个世界无所谓价值判断与选择,人已无需探讨存在意义,一切只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机械的数字化管理下的非人性的游戏规则,一种权力规则的结构与设定,因此已没有“意义”问题。但人究竟是一种会自我反思的意义动物,一种自我塑造的文明产物。作为存在主体,人无法停止去探寻、确立、选择和持守一种更人性的价值理念,期许一种理想人格,从而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满足人的内在需要。


总而言之,随机起舞的机会主义、投机主义、包括游戏的虚无主义者,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自我期许、精神需求。因此,李白仍然是这部分人的鼓舞者和激励者。他个性中的自由精神,他在道德人格上天然的自信与优越感,以此对功利价值标准的拒斥和批判,在今天仍引起人们感受复杂的惊叹。李白的这一个性之中,蕴含着共同的社会价值理想。他的个性契合了、他的一生也实践了这种由圣贤教导、文明经典所确立的正直、纯粹、高尚、真诚的理想人格。这种价值观道成肉身,在他身上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他个人虽然(所谓)失败了,但他愤懑不平的批判维护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人应该正直地生活,凭才能,凭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在这个社会上去取得成功,正直的底线要优于成功的欲求,而不是毫无原则地去投机、去迎合,让功利的生存法则完全压倒内心的道德律令。这种价值观念赋予人的存在以崇高的意义。


网民嚎叫:


基本算好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8-13 06:00:39

皇帝对他的认同没错,伟大的诗人,做不了官。写诗和政治才华是没一毛钱关系的。也没听说他怎么缺钱。

k1k 发表评论于 2023-08-13 05:23:00

除了开国帝王,有不是loser 的吗?

Capitaltwo 发表评论于 2023-08-12 22:29:00

李白作为撒贝宁的老婆有这么大的能耐?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报纸奉行唯物主义,眼中只有荣华富贵,只会“以成败论英雄”,却不懂人生的最高境界乃是“三不朽”,其中之一就是“立言”——


网文《立言》报道:


古人提出的“三不朽”之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1、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2、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3、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词语释义

立言:指创立学说,成为名言,永为后人传诵。

词语出处

孔颖达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详细解释

立言——树立精要可传的言论;亦指著书立说。

1.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摛锐藻以立言,辞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2.泛指写文章。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3.立论;提出某种见解或主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臣等再三细绎,立言虽或过激,而究非狂悖之谈。” 《同晖学社宗旨》:“为民众立言”。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譬如说某地风气闭塞,也未必无一二开通的人,但记载批评,总要据大多数立言,这一二人决遮不了大多数。”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如在承认我的解释上立言。则我的证据虽然只有一个,而 河上博士 是连一个也没有。”

立德立功

——成功人生的“三部曲”

■ 核心提示

古圣先贤曾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唐代学者孔颖达对“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单地三句话,三十三个字,把人生标准精确到极致。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古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代名君贤臣、英雄豪杰、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方法去唱响这人生“三部曲”,共同创造了炎黄子孙的道德文明史。

立德——诚信做人

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太上”之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在古代,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而言,立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德行善,争做一个从内涵修养到外在风范的典范。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人常说:“以德服人”。现代,人更讲究宽厚诚实,仁义慈祥,言行举止稳重大方有涵养,做人有道德修养。从武有武德,从艺有艺德,做人有品德,经商有商德。

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明代学者高攀龙曰:“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义。”做人的涵义宽如天海、深若渊薮。古今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每个人都在实践它。

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失败。我认为,立德做人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曰坚守诚信。坚守诚信,就是坚守气节和操守,也是坚守做人的根本,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人无信不立”,讲信誉、守诚信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它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道德,也是做人做事的职业道德。重诚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二曰品行端正。古人云:“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从天子到百姓均要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先修身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故做事修身为本,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从商才有财气,交友才有人气,做官才有正气。

三曰宽容善良。宽容、善良互为表里,它是一种美德,对人的宽容善良是对自己人性的一种升华。它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对一个人来讲,宽容善良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甚至能将敌变为友。对一个群体来讲,宽容善良可以凝聚人心,产生无穷的力量。

四曰仁爱孝道。“仁爱孝道”指做人的气节,又是一种道德观,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仁爱孝道”表现在于对事业、对人民、对朋友、对家庭忠不忠诚,对长辈有无孝道。作为一个人,就要忠于家庭,忠于亲友;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干部,就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作为一个晚辈,就应该孝敬父母及长辈。可谓:“孝心对父母、诚心对朋友、忠心对祖国,公心对职守,信心留自己,仁爱载万物”……

立功——严谨做事

立功,就是严谨做事。《说文解字》说:“功义为用辛劳安定国家的功绩、功业。从力从功,亦劳作之意。” “立功”不仅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业。立功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做得过且过的苦行僧。凡成名之人都有远大的志向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有坚定、刚毅的性格。

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愿读名牌大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愿当李嘉诚式的企业家不是好的企业家……这里不是说一定要成名成家,一定要当将军元帅,一定要读清华、北大,一定要成为腰揣万贯的企业老板……而是要有这种精神和志向。为人者,野心不可有,雄心不可无;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一个人如果连雄心、傲骨都没有,还谈什么事业有成和业绩辉煌!

(二)立功需要本领,本领要靠学习得来的。“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变得 ‘三头六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非学非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任何一个有功于人民、有功于社会的功臣,都是凭借历史平台施展自己学来的才华而成就的。学习是要靠吃得大苦,耐得艰辛才会有成的。历史上有许多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百折不挠、终获成功的典范。汉时路温舒,山西潞州人,家贫为人牧羊于大泽,将蒲草编成席,借人《尚书》一本,抄而读之。又有公孙弘,年五十替人放猪,于竹林中将竹子削尖,抄读《春秋》。二人后来名显当时,贵为卿相。“头悬梁、锥刺股”讲汉朝的孙敬,读书夜深,用绳系发,悬于梁上,以免学习瞌睡。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献,不是索取。立功是无私的付出,是用血汗著书,是用心灵开路。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功无止境。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想的美丽,清淡的高风,凸平的亮节。

立言——传承文明

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言,可以抒发志向,传承文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说白了,就是延续功德,传承文明。历代先贤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古今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不凡、敢于立言者,才被后人名扬。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推演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鲁后编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司马迁宫刑而写《史记》……立言,虽非易事,但却是人人宜作之事。古人修身有言,齐家有言,治国有言,平天下有言。君有旨,臣有疏,词、文、诗、章、简、约、信、函,儒、释、道、兵、民、官,无不有言,无不有循之规、行之矩。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生活之言和谐,人间多了爱。科学之言济世,人间多了美。人人立言,立善言。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主观上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观上也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物质财富或是精神财富。那么怎么去做,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立德立功立言”一说还真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始终是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规范。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评说。且不管主观上是何愿望,客观上都一定会留下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积累。

人生三部曲,三达标,人人应好自为之。“立德,立功,立言”,先贤已经指路,后人各自走好。


谢选骏指出:以上对于“立言”的诠释虽不完美,但我相信

李太白进入了“立言”的行列是没有问题的。李太白如此一生,还说他是失败者,难不成你们共产党也会用耶稣基督的标准来衡量人生吗?在我看来,事情恰恰相反,因为若无流离颠沛的一生,李太白的天才无论如何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换言之,正因为李太白的成功达到了不朽的级别,所以他的身体就必须为此受苦。


谢选骏:二月河凌解放就是陵劫匪



《网文“二月河的多宗罪”引热议:作品越畅销危害越大?》(思想圈 2023-08-07)报道: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河南南阳人,因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走红。2006年,他的版税收入达1200万元,可见其畅销程度。他的小说开启了人们对清朝历史的新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对满清的看法。正如有网友评论:二月河作品越畅销,危害也越大。


首先是,从二月河开始,清宫戏一直红火到今天。


当美国屏幕主人公进化为蜘蛛侠、变种人、星球大战等等时,我们打开电视却唯见大辫子飞呀飞、奴才声声震华夏。


其次是,二月河篡改了历史,跪颂皇帝:这些皇帝个个都是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仁慈宽厚、一心为民的好领导,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么千年一遇,要么最差也是500年一遇。


如果皇帝都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实行皇权制度呢?这让辛亥革命以来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们情何以堪?!


实际上,历史中的这些皇帝杀人如麻、残暴无比。比如真实的康熙,由他引发和策划的平三藩战争中,死于清军屠刀之下的足有数百万人。史载“……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还有,康熙颁发禁海政策,即濒海30里到400里不等的距离内禁止人民居住。当地居民或被迁出、或被杀、或病饿死等,史料记载,“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此外,这些皇帝自然不会错过享受生活,他们有足够时间享用数千数万女人,可谓糜烂之极。也因此,康熙有55个子女,雍正有14个子女,乾隆有27个子女。


再次,二月河在很大程度上粉饰了满清的太平,全天下大和谐,满汉一家亲,处处歌舞升平。然而,清初的中国人口锐减数千万,以至于清史记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在满清大屠杀后,家家都有人被杀被奸。


第四,二月河忽略了文字狱。


而正是文字狱,被称为满清祸华300年。中国5000年历史,满清文字狱最多。


康熙年间有11起,包括明史案、南山集案等。


雍正年间有20多起;主要有清风不识字案、吕留良案、年羹尧案、查嗣庭案等。


满清历史中,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最多,有130多起;包括孙嘉淦伪奏稿案、胡中藻案等;还包括21起疯子文字狱案。乾隆还编纂《四库全书》而彻底清洗中华文化,以至于历史学家吴晗感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这些文字狱案件都被定性为“谋反罪”。按《大清律例》:


①主犯和从犯全部凌迟处死;


②家族中满16岁的全部死刑;


③家族中15岁以下者男性先阉割,然后与所有女性全部没收为奴隶。


④涉及的亲戚、朋友等,也要“斩草除根”……


在这种文化恐怖主义下,知识分子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骨。鲁迅先生为此感叹: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第五,二月河从来不告诉读者:老百姓有多苦!


朱大可说,“二月河是90年代诞生的最重要的国家主义作家”。在他的书里,只有皇帝们的文治武功,而从来见不到老百姓的死活。


乾隆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在日记里写道,“满清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这就是满清老百姓的生活:都处于半饥饿边缘;农民伯伯劳累一年,被官员盘剥或者遇到天灾后,只能卖儿卖女或者等待饿死。在丁戊奇荒时,仅山西和河南两年就饿死1000多万人;而类似的大小灾难几乎贯穿了全部清朝。甚至康熙也亲口说:“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可悯念”。


一边是路有冻死骨,一边却是满清权贵的奢侈无度的淫欲生活。当时,农民娶老婆成本是3两银子,士兵的月薪平均是2两银子。然而,满清皇室却极尽奢侈,如皇帝的亲兄弟,即王爷每人每月俸禄是1万6667公斤大米和45万零834两银子。和皇帝隔了三代亲戚关系的贝勒,每月俸禄是4166公斤大米和5万8542两银子。小编没有查询到康雍乾三人的开支,但查到了他们的后人慈禧太后的记录:一天花费4万两银子,一年折合约7亿两银子。


第六,美化御用知识分子。在二月河的笔下,皇帝和大臣、尤其是御用知识分子之间,一个是情意绵绵、恩重如山;一个是坚贞不二、肝脑涂地。


其实,二月河欺骗了所有中国人。


在满清皇帝眼里,普通知识分子要么被镇压、要么被利用。乾隆就公开说:科举既不为选贤任能,也不为教化国民,而在于让读书人拘于八股,皓首穷经,用“名利”二字牢牢拴住他们,使其再无暇思索什么真理大道,则大清永姓爱新觉罗。


大家最熟悉的御用知识分子纪晓岚,有一次就遭到乾隆的当众辱骂:我看你有一点文才,赏你两口饭吃;你要记住自己的身份,你就是一个和妓女一样的戏子,国家大事是你能问的吗?


再举个例子,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投靠了满清,成为文官之首,他亲手创下了满清的多数制度。但,一个叫多铎的王爷大白天闯入他家公然抢走他老婆,直到糟蹋够了才放她回家。而范文程,屁都不敢放一个。范文程尚如此,普通百姓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此外,唐宋明三朝,下跪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仪,只适用于节日或者祭拜天地。唐宋时候官员上朝和皇帝一样都是坐着;明朝官员改为站着。到了满清,任何人见到皇帝都要三跪九叩。在这些情况下,知识分子想和皇帝谈平等谈友谊?我只能从鼻子里“哼”一声,以示对他们无知的轻蔑!


第七、无视民族压迫。


满清最大的民族压迫政策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以及由此引发的多次大屠杀,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还有苏州……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东陵大盗孙殿英为自己辩解时就说,他盗墓的原因是报仇,因为满清杀了他祖宗三代。


即使在满清统治者的老家东北,满清第一任领导人努尔哈赤也先后数十次下令屠杀当地汉人,如杀逃民、杀富人、杀穷人、杀领头人等,造成东北汉人锐减100多万人。幸运而存活下来的汉人全部沦为奴隶;男性被分配去承担重体力劳动,女性则沦落为家庭奴婢。比如曹雪芹的爷爷辈就属于其中之一。


满清还规定:凡汉人30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想一想,如果您穿越回去搞个同学聚会,参与者和其家人全都要或凌迟或斩首或流放。其他规定有:禁止满汉通婚、禁示汉人进入关外、维护满族人的种种特权等。此外,康雍乾三朝对漠北准噶尔部进行了种族灭绝,残忍得罕见,其目的也是为了满清的统治而服务的。这个不说了,我们绝不煽动民族仇恨。


至于晚清重用曾左李张等汉族知识分子的原因,不是满清转变了,而是在天平天国战争中这些人拥有了军权。实力决定一切,有了军权的知识分子才成为国之重臣;但,满清对他们的排挤和猜疑从未放松过。


第八,割让领土,保权卖国。


康熙年间,面对几百号毛鬼子,满清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把西伯利亚、外东北等地拱手相互送沙俄。


第九,歌颂愚昧,搞文字狱。


同一时期的两个皇帝:一是路易十四在法国搞改革开放,大力普及科学,成立了科学院、建筑学院、喜剧院等,带领法国融入世界;一是康熙在满清大搞文字狱,禁止出海、禁止研究天文、历法、乐律和计算方法等,把我们带向了愚昧。


1799年,乾隆和华盛顿同时去世:他俩,一个留着长辫子,将权力传给儿子;一个穿着西装,总统任期结束后回老家做了普通百姓。


同一时期的人,区别咋就这么大呢?您说意外不意外?当您知道他们是同时期的人,您说震惊不震惊?千言万语汇总为一句话就是:满清误国300年。


可在二月河的笔下,这些世袭皇帝却成了英明领袖、治国明君!


第十,二月河的价值观透露着浓浓的裹脚布的臭味儿。


从1912年起,中国就不需要皇帝了,也因此袁世凯做83天皇帝就被推翻,张勋复辟12天就被赶下台。所以,二月河的书千万不要读;否则,有些读者会满脑子君臣跪拜、臣服忠君;或不自觉地幻想自己称帝、或期盼帝王下凡、或给帝王做王侯将相,中华民族何时才能走出愚昧的轮回?


和二月河类似的有阎崇年。10年前,阎崇年屁颠屁颠跑去扬州签名售书,宣传满清的伟光正,结果被安徽青年黄海清连扇两个大耳光。在清初,扬州遭遇屠城10日,有80万人死于清军屠刀下。从此,阎崇年几乎不再露面。


谢选骏指出:二月河,本名凌解放,它就是“陵劫匪”——依靠从东陵西陵里盗卖来的几根死人骨头,七拼八凑了清宫戏。二月河哪里是什么国家主义的作家,二月河明明是汉奸主义的作假。

2023年8月12日星期六

谢选骏:香港的肥鸭终于被捏死了


《北京施压!港交所"自断臂膀" 葬送金融中心地位》(2023-08-07 RFA)报道:


颜宝刚评论文章:港交所近日作出了一个不寻常举动:不理会国际证券组织的反对,一意孤行修订上市规则删除了上市招股书中说明与中国有关的商业风险因素,背后是受到中证监施加压力要求淡化中国法律风险。此举不但削弱了对投资者的基本保障,甚至一手摧毁“一国两制”下保障金融中心地位的法规,加快制度败坏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断送。


今次修订源于中国证监会今年2月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明确表明境外发行上市的境内企业不可泄露国家秘密,要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不可损害国家利益,禁止在上市文件中发表任何“歪曲或贬低中国法律政策、商业环境和司法状况”。


中央这次修改明显对香港的监管机构做成压力,在大约一星期后,港交所今年2月发表谘询文件,指出因应国务院及中证监公布的中国法规变动,建议删除或修改有关中国发行人的《上市规则》条件,包括删除上市规则中有关中国与香港法律体系与监管结构不同的警告声明,以及有关中国法律及法规、政治与经济环境、外汇风险及管制等风险因素。


事隔五个月,港交所在7月21日发表谘询总结,称支持相关建议的回应佔68%,反对则佔29%,港交所决定在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中删除了整整一个章节,即涉及来自中国政策及其商业和法律环境的风险。


港交所指出修订后的上市规则要求的审查水平没有下降,但翻查港交所的谘询总结,实际上支持修订的大部分是不具名的个人意见,而且当中绝大部分均没有给予实质理由,只是全面答“Yes Yes Yes”。其他支持的就来自律师行及中资证券商;相反尽管反对修订的意见书不足三成,但代表的机构均是具分量及市场领导地位,而且反对理由均是有理有据。


当中包括区内独立专业组织《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的资产管理部表明反对修订,认为中国和香港法律、法规之间的差异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重要风险因素,明确要求保留相关的“中国风险因素”陈述;而作为基金业界代表、《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亦指,通过修订后,削弱了H股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另一业界组织《亚洲公司治理协会》则指,对撤销明确保护少数股东利益的上市规则感到担忧。


甚至是香港律师会对是否全面删除中国风险因素章节亦有保留,认为A股及H股东之间仍要面临中国与香港的不同法律、金融及经济制度,因此保留有关条文实在是有必要。


至于作为Buy Side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则有两家提交意见,当中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指出,中国和香港的法律和法规之间的实质差异是重要风险因素,同时表明应提醒投资者A股东和H股东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至于另一间不愿具名的基金公司更称,指新修订无助于市场健全,反而适得其反。


由意见质素及内容可见,像贝莱德或投资基金公会反映的不单是业界重要关注环节,更多是切实考虑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关注,这其实正正是港交所本身最重要的职能,即是作为最前线的监管机构,首要考虑的正是如何保障投资者、而并非减少对他们的保障。


可惜是作为“新香港”的一部分,财金监管机构已经不能再秉持专业的审慎监管职能,反而是日益受到政治干预专业运作,特别是由今次修订看得出,单纯因为中国证监会提出境外发行上市不可损害国家利益,就将投资者利益弃之不顾,实在是违背了监管者应有的职能。


何谓中国风险因素?


说了那麽多修订上市文件的背景,那麽招股书中所谓“中国风险因素”,是否真的那麽重要?


作为财经记者,阅读几百页的招股文件是“家常便饭”,我们除了查出重要的财务资料包括企业的盈利收入及股权架构外,风险因素亦是重要一环。即使这些“中国风险因素”在很多招股书中都是一式一样,但有时亦会突显出部分企业面对的一些政策风险,这是投资者必须关注。


我认为很好的例子是以201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第二上市的招股书作说明,在厚达666页的招股文件中,公司在“风险因素”一项中,就佔了64页,其中有关与在中国业务相关的风险,就一共有6项,虽然大部分章节与其他招股书均是一式一样,但部分仍然是可圈可点。当中在提及政府的参与程度,就指出“在中国,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依然归政府所有。此外,中国政府通过发佈行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面进行监管。”


事后孔明,这个警告就不是正正解释了中央在“共同富裕”下,科网企业要将大数据全数上缴,以及随之以来,对他们进行长达了两年多的整改,并在最后关头,叫停了阿里巴巴分拆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


另一节风险因素就提及,“中国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和执行具有不确定性”,指出中国的法律体系尚在完善之中,而“针对我们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指控或监管行动,可能会导致我们被处以罚金,限制业务发展并损害声誉”。


大家不善忘的话,应该记得在2021年中国监管部门针对企业垄断行为接连祭出天价罚款,据统计,全年涉及垄断的裁罚金额超过人民币220亿元, 其中阿里巴巴的罚款就高达到182亿,佔总数比逾82%。


显然,这些被港交所指为“不必要”的风险因素,在之后几年往往成为企业几乎“致命”的政策风险,现在修订后的上市规则,正是削弱了对投资者的基本保障。


断送金融中心地位


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表现强差人意,赴港上市公司的集资总额仅为26亿美元,同比下降47%,且远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而全球排名甚至跌出五大,甚至首次低于印尼市场。


企业减少来港上市,一方面是外边有更吸引的资本市场,可以取得更高估值及集资规模;另一方面投资者对香港这个捲入中美地缘政治衝突的金融市场,亦有更大戒心,两者之间既是因、也是果。


上市文件是一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邀约文件”,即是公司邀请投资者参与投资的契约书。基于香港没有集体诉讼,监管机构就扮演重要把关角色,在“披露为本”的大前题下,如何审核公司上市申请保障投资者是首要职责。


令人诧异的是,这麽重大的政策风险改动,居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未见讨论纪录,官方亦未有向外公开解释谘询结果,更匪异所思的是在民间或金融界没有引起有意义的讨论,主流媒体的评论亦是“凤毛麟角”,到底是政治环境变化抑或政治考虑已凌驾财金政策因素,这点似乎更值得大家关注。


香港从来也是一个经济城市,很多投资者都会避谈政治,但制度败坏可以是在朝夕间摧毁,更可怕的是内地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监管层面。路透社就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国证监会于7月20日会见了香港当地的律师,明确要求淡化中国法律及监管相关风险,具体要求包括不要在公司的上市招股书中对中国的政策或商业和法律环境进行负面描述,这种“赤裸干预”香港金融事务的做法,实际上是自行撕毁一国两制,断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网民嚎叫:


对对眼 2023年08月07日 17:41

粉红吃拿人以为是吃拿国养活了香港。殊不知是香港的民主法治以及政治上的独立性才使香港赢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该让吃拿国常尝尝滋味了。

对对眼 2023年08月07日 17:37

香港自从2020被包子用国安法强行接管后已经彻底丧失了司法独立的自由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其地位一落千丈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千户侯 2023年08月07日 17:18

香港的金融萎缩后,其业务重创的同时,内地上海连一根骨头没有分到。其大部分流失的业务到了新加坡,新加坡吃饱。即使日本和韩国也分到了一杯羹。

lary 2023年08月07日 16:29

达到把外资赶走的目的,经济发展不能够和独裁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谢选骏指出:香港的肥鸭终于被捏死了——这是一个比之“宰肥鸭”更白痴的动作。因为宰肥鸭可能还是一个预谋,而把肥鸭捏死了却可能只是一个意外的失算。历史的教训是——要垄断也要给予自由,控制太严就会窒息而死。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要想杀鸡取蛋,也不可能了,因为蛋也失踪了。


谢选骏:帝國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皇帝修建陵墓

 《北京仓促转向让情况更糟》(FX168财经 2024-10-15)報道: 中国可能会重演1980年代日本房市泡沫浪潮。《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文章指出,当前北京政策制定者采取的临时措施让经济情况变得更糟。中国拖延治疗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患上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