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摧毀聖像是爲了推行新的崇拜



聖像破壞主義(英語:iconoclasm)指一種對宗教偶像或其它象徵或紀念物的刻意摧毀的行為,通常帶有宗教或政治動機。此行為經常發生在重大政治或宗教變動之後。該術語也包括更為具體的行為:統治者死後或被推翻後,對其形象的摧毀,如古埃及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後接連發生的活動。


《加爾文派聖像破壞運動》報道:


加爾文派聖像破壞運動(荷蘭語:Beeldenstorm;德語:Bildersturm),又可翻譯為搗毀聖像運動、聖像破壞派,是16世紀由加爾文派新教徒發起,破壞歐洲教堂與公共場合中的聖像、聖像畫的激進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認為雕像與宗教畫屬於偶像崇拜,因此加爾文派信徒常常主張,除了十字架外,拆毀教堂中的所有雕像與宗教畫。聖像破壞運動主要發生在今荷蘭、比利時、德國,以及瑞士境內。


例如1566年,激進的加爾文派新教徒毀壞安特衛普(今屬比利時)聖母主教座堂中的雕像與宗教畫。


加爾文派的開創者、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認為,宗教藝術對基督宗教沒有明顯好處,而且極易導致偶像崇拜現象的出現。因此,加爾文主張除了十字架外,拆毀教堂中所有的人物雕塑與宗教畫。受到加爾文主張的影響,宗教改革時期歐洲各地信奉加爾文派者,發起了搗毀教堂中的宗教畫與雕塑的聖像破壞運動。部分聖像破壞運動由改宗新教的統治者主導,也有一些聖像破壞運動是改宗加爾文派的平民自發性進行的。



()


1522年-1566年間,隨宗教改革的進行,歐洲各地多次出現聖像破壞運動。其中影響較大的一些運動有:1523年發生在蘇黎世的聖像破壞運動、1530年發生在哥本哈根的聖像破壞運動、1534年發生在慕尼黑的聖像破壞運動、1535年發生在日內瓦的聖像破壞運動、1537年發生在奧格斯堡的聖像破壞運動、1559年發生在蘇格蘭的聖像破壞運動,以及1566年夏席捲低地的聖像破壞運動;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期,也曾有過政府主導以及民間自發的聖像破壞運動。法國宗教戰爭期間,新教徒也曾發起過聖像破壞運動。聖像破壞運動中,各地的加爾文派新教徒湧向教堂搗毀教堂內的雕像與宗教畫,使中世紀宗教藝術在這次運動遭到了嚴重打擊。對尼德蘭而言,聖像破壞運動標誌信奉加爾文派歸正宗的尼德蘭人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之間矛盾衝突的爆發、掀開了八十年戰爭的序幕。


宗教改革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今屬德國、瑞士的一些地區改宗喀爾文派。受到加爾文派影響,這些城市紛紛將宗教畫等加爾文認為屬於偶像崇拜的傳統宗教藝術清除。


16世紀60年代開始,法蘭西王國的加爾文派信徒,即胡格諾派在法國宗教戰爭中曾進行過多次聖像破壞運動。與低地國家的聖像破壞運動不同,胡格諾派信徒在搗毀聖像時,常會與天主教徒發生嚴重衝突。


尼德蘭的聖像破壞運動


1566年,統治尼德蘭(又譯「低地國家」,包括今荷蘭、比利時,以及盧森堡等地區)的是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腓力二世是一個天主教徒,而且持反宗教改革立場,對領內的新教徒採取壓制態度。雖然此時尼德蘭的新教徒人數上並不佔多數,但新教徒中不乏貴族與富商,且反教權主義也在尼德蘭天主教徒中佔據主導地位。1566年,尼德蘭爆發聖像破壞運動,新教徒民眾衝進教堂破壞教堂中的宗教畫與雕像、沒收教會財產,並燒毀地契與債券。


與八十年戰爭結束後新教徒集中在尼德蘭北部、天主教徒集中在南尼德蘭的情形不同,1566年聖像破壞運動爆發時低地的新教徒主要集中在南方(今比利時地區),聖像破壞運動也是從尼德蘭南部逐漸向北部蔓延。以聖像破壞運動為開端,尼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獨立戰爭,即後世所稱的「八十年戰爭」。


影響

聖像破壞運動使中世紀宗教藝術遭到嚴重損失,許多有名的作品在聖像破壞運動中遭到毀壞。尼德蘭作為中世紀的文化中心之一,受到了較大衝擊。聖像破壞運動也是尼德蘭獨立戰爭的開端。


路德派

馬丁·路德對聖像看法溫和,與加爾文認為「偶像崇拜,必須清除」的做法不同,受路德指導的信義宗新教徒並未採取激進措施清除教堂內的聖人雕像、畫作,也因此宗教藝術在信義宗的教堂中獲得很大程度的保留。


谢选骏指出:人説“聖像破壞主義”——我看摧毀聖像是爲了推行新的崇拜。此外還要注意,摧毀視覺的聖像容易,清除心理的聖像很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免费的巴黎圣母院值得一游

《巴黎圣母院重开你需要知道的:动用数千工匠,耗时五年半,免费传统仍然保留》(2024年12月8日 BBC)報道: 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于当地时间星期六(12月7日)晚重新开放。虽然重建过程中对于今后是否收取门票有所争议,但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