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薄伽丘發現了但丁


(一)


網文《诗人风俗画家之一薄伽丘其人》(09/06/2022)報道:

「提要」在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中,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是连接但丁和彼特拉克之间的桥梁。他涉猎的学问面极广,创作手法也多样。他能追随但丁谈论诗学与神学,又能响应彼特拉克的号召,发掘古代文献。但他最独特的成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社会的种种风情画貌。


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十日谈』作者,文艺复兴三杰。


问:我们知道薄伽丘,当然是因为他的名著《十日谈》。不过他的其他贡献就所知不多,你来给听友们介绍一下吧。


答:好。薄伽丘这个人才华横溢,他一生的著作极其丰富,据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说,为编辑他的著作,一个意大利学者团队用了40年的时间。他是但丁的崇拜者,写了第一部《但丁传》,这部传记搜集了但丁生平中的各种传闻轶事,虽然有些并不一定准确,但是给后人留下了理解但丁的大量素材。但丁去世时,薄伽丘才7岁,人们认为他基本上没有可能见过但丁。但他一生以但丁为楷模,他对但丁《神曲》的解释也相当独特,认为但丁之所以在《神曲》中谈那么多神学,是因为“神学不是别的,就是上帝的诗”。薄伽丘和彼特拉克是挚友,彼特拉克在他的遗嘱中,专门给薄伽丘留了50弗洛林,指明要用这笔钱为薄伽丘买一件披风,以免他在冬天夜间工作时受凉。这些伟大人物不但心灵相通,在日常生活中也彼此关爱。


问:你谈文艺复兴,将之称为“巨人的时代”,真是名副其实。


答:历史上常常有这种情况,一些天才巨匠会同时出现,我把这称为“星团效应”。比如在古希腊,哲学家就有苏格拉底、亚理士多德、柏拉图前后师承。戏剧家就有索福克罗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争奇斗艳。这个现象在文艺复兴时期更为突出。早期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杰,往后在绘画领域更是群星灿烂。好,我们回到薄伽丘。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他出生于1313年,但是对他的出生地却一直有争论,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父亲原本是佛罗伦萨的商家,家境富裕,他结识了一位法国女子,据称这位法国女子是个金发美女,她就是薄伽丘的母亲。所以薄伽丘是个意法混血儿。在怀上薄伽丘之后,这位法国美人儿回到了巴黎,至于她是生下薄伽丘之后才回到巴黎,还是怀着薄伽丘回到了巴黎,并没有确切的记录。所以历史上薄伽丘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巴黎或佛罗伦萨附近的Certaldo(切塔尔多)。但确切的是,薄伽丘是在佛罗伦萨跟随后母长大,而且据他说,童年很不快乐。他十几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那不勒斯,让他学习经商。而他对货物、账目、会计这套东西全无兴趣。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他仍然不愿意。这一点倒是和彼特拉克一样。后来,他曾和彼特拉克交换过厌恶法律的共鸣。正经学业不成,他却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那就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古代典籍,诗歌,历史等等。他当时最欣赏的作家,是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奥维德的名著《变形记》中那些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故事丰富多彩,让薄伽丘着迷。奥维德的另一部著作《爱的艺术》更让薄伽丘大受启迪,他甚至能背诵这部书的大部分内容。从他后来写的《十日谈》中,我们可以看到《爱的艺术》这部书的影子。


问:《十日谈》这部书在中国曾被判作黄色书籍,多年被禁。


答:是的,因为这书中的故事,很多涉及到男女情爱。不过在这些爱情故事的背后,其实都有社会和思想的意义,这我们后面会讲到。说到薄伽丘生活的那不勒斯,在当时的意大利,还真有点特殊。在薄伽丘的时代,统治那不勒斯的是法国安茹王朝的查理,他是法王路易九世,也就是人称圣路易的弟弟。他以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的身份实行统治,所以当时那不勒斯是在外国统治之下,这群法国人在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表现极坏,不仅巧取豪夺,还经常强拉妇女,图谋不轨。这就引发了意大利史上反抗外国统治者的一次大起义,史称“西西里晚祷起义”。1282年3月31日,正是天主教圣灵节,在参加晚祷的人群中,一位法国军官借机调戏妇女,激起民变。当晚在全岛一片晚祷钟声中,西西里人大杀法国占领者,据说有千人之多。伟大的作曲家威尔第,曾以此事件为脚本,谱写了一部著名歌剧《西西里的晚祷》。在这场大起义之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王权几度易手。阿拉贡朝的罗伯特,人称智者,虽未能拿到西西里的王位,却使那不勒斯的宫廷充满文学艺术的氛围。威尔杜兰在《世界史·文艺复兴》卷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那不勒斯的商人们奉孝朝廷一笔收入,这金钱的富裕使皇室宫廷夜夜笙歌。豪富之家竞相效尤,婚姻颓荡,私会成为庆典。定期赛艇使海湾充满生气,头戴花冠的贵妇,从华艇舷窗向年轻人媚笑。那不勒斯生活愉快,道德松弛,妇女美艳而易亲近。在这种多情调笑的气氛中,诗人找到灵感和主题。薄伽丘就在这氛围中被形塑而成”。


问:薄伽丘那肯定会有爱情实践啦?


答:是的,和他相爱的人是罗伯特国王的私生女玛丽亚·阿奎诺。薄伽丘称她为fiammetta,意思是小火花。可惜这位小火花对薄伽丘并不专一。薄伽丘追她足有五年,但她却总是若即若离,最后薄伽丘为她散尽钱财,她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和但丁的贝娅特丽斯,彼特拉克的劳拉完全不同。那两位女性因为活在诗里,活在诗人的心里,所以爱得以永恒。而薄伽丘却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最后却铩羽而归。所以在《十日谈》中,薄伽丘没少对单相思倒苦水,也没少嘲弄那些不忠心的情人。不过听友们不要误会,以为薄伽丘是个轻浮子弟。其实他工作得极为努力,写下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其中有一部叫做《异教神谱》,把基督教之外、之前的各种神话传说分门别类,记述这些神话人物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些神话人物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是对中世纪天主教信条公开挑战。保罗·约翰逊说,“薄伽丘的作品,挑战了基督教对艺术家描绘事物的垄断,在14世纪前期,艺术家的主题几乎全与基督教有关,他们现在有了一个替代品,相比于基督教强调虔敬与殉道受难,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提供了更多机会来展现美,特别是女性的肉体美和生活之乐。教会对视觉艺术,也就是对单纯男女心灵的严厉掌控,渐渐松弛了”。


(二)


網文<诗人风俗画家薄伽丘的奇书《十日谈》>(20/06/2022)報道:


「提要」薄伽丘的《十日谈》是 一部可与但丁《神曲》比肩的著作。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把人间的故事放到神学框架中谈,一个把宗教活动放到日常生活中看。所以它们一个是神间喜剧,一个是人间喜剧。


问:但丁的《神曲》,你已经给听友们介绍过了。现在你给听友们谈谈薄伽丘的“人曲”吧。


答:你这个提法很贴切。但丁把他的长诗称作“神间喜剧”,我们把它称为《神曲》。与之相对,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一部“人间喜剧”,我们也可把它称为“人曲”。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但丁在正统神学的构架中,放入了自己的理论和想象,并把所有这些融为一个精神整体和一种诗的热情”。同理,薄伽丘把那些神学士、修道士、主教大人,放在日常生活中,揭开那些宗教活动的外衣,显露出所隐藏的东西。研究《十日谈》的专家T·A·夸里奥说过,“《十日谈》是一面镜子,极忠实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及商品社会全盛时期的情况”。在文艺复兴时期,市民与商品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造成了信仰的动摇,对此布克哈特指出,“腐败的教会担负着最大的责任,它用最强暴的手段,建立了一种学说,作为绝对真理。它认为自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是安全的,于是沉湎于最无耻的放纵,并且为了能维持这种状态,便给予民族的道德心与智力以致命的打击,驱使无数它已经在精神上与之疏远的最高贵的人物,走向不信和绝望”。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反映的恰恰是这种状况。


问:《十日谈》的写作似乎和黑死病有关吧?


答:是的。这部书一开头,薄伽丘就详细记述了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传播的惨状。他所描写的黑死病,就是1348年欧洲大瘟疫。现在我们知道,所谓黑死病就是“淋巴腺鼠疫”,因为患此病的人临死前皮肤发黑,才称“黑死病”,直到后来,法国医生耶尔森在老鼠身上发现了引起黑死病的鼠疫杆菌,这个杆菌因此被命名为“耶尔森鼠疫杆菌”。至此,人们才搞清了引发这个可怕疾病的原因。说起这个瘟疫的传播,则和战争有关。1346年,蒙古人包围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法卡城,当时这个城归属意大利的热那亚王国,久攻不下,这群蒙古人就想了个恶毒的办法,把一些死尸用抛石机抛进城内,而这些尸体有些就是死于鼠疫的蒙古士兵。这种细菌是寄生在蒙古草原上多生的沙鼠身上,它感染了蒙古士兵。当蒙古士兵把这些尸体抛进了意大利人据守的城市时,引起大批意大利人患病死亡。1348年这个鼠疫就随意大利人回到欧洲而被传入欧洲,这场瘟疫造成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薄伽丘亲身经历了这场大瘟疫,他记述道,“这事儿说起来真是骇人听闻,要不是我亲眼所见,也不敢信以为真。这场瘟疫是一传十,十传百,而且不仅人与人之间传染,甚至人类以外的牲畜,只要接触到病人的东西,也会传上。我亲眼看到这么一件事儿,路边扔着一堆破烂衣服,分明是染病死去的一个穷汉的遗物。这时跑过来两头猪,用鼻子去拱那堆衣物,咬在嘴里乱嚼一阵,隔了一会儿,这两头猪就打起滚儿来,又过了一忽儿,它们就像吃了毒药,倒在那堆衣服上死了”。在这种情况下,薄伽丘竟然万幸躲过,否则我们也不会有《十日谈》了。这《十日谈》一书,就由此瘟疫开了头。


问:也正是为了躲避瘟疫,才有了《十日谈》中那100个故事吧?


答:没错。薄伽丘安排7女3男共10人,结伴到乡下一所幽静的别墅,躲避瘟疫。为了消磨时光,大家商定每天推举一位主持人,来讲一个故事。然后每人讲一个故事,在10人轮换10日之后,恰恰是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有不同的主题,或是肯定人性,反对天主教对人性的压制,证明人的自然欲望光明正大;或是揭露教会中一些神职人员虚伪又无耻,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或是歌颂爱情,宣扬男女平等,为那些不能实现自己的爱情的青年男女打抱不平,也为那些最终实现了自己追求的青年人大唱赞歌;或是揭露讽刺天主教教规的荒谬,对那些宗教仪式,比如忏悔、赎罪、封圣等等,他是根本不相信,讲个故事就把这些仪式的虚假揭露得体无完肤。比如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无恶不作之徒,临死前作了个假忏悔,结果竟然成为众人崇拜的对象,最后还被封为圣人。我来给听友们讲讲这个故事。薄伽丘说起这个人的邪恶,笔调尖刻,“说起这位夏泼莱托的一生,可真叫人不寒而栗。他是个公证人,可他的拿手好戏是编造假文书。如果写了一份绝无弊端的真文书,那反而让他羞愧得无地自容。给人提供假证,是他最高兴不过的事儿。他喜欢在朋友和亲戚们中间挑拨离间,传播流言蜚语,散布仇恨。乱子闹得越大他越高兴。凡有人求他谋害人命,他总是满口答应,从不推辞,而且卖力去干。亲手杀人是他的乐趣儿,对于天主和诸位圣徒,他是一味亵渎。他从未进过教堂,提到圣礼、圣餐,他总使用最难听的字眼。相反,酒店和下流场所,他却非常喜欢。他离不开女人,就像恶狗离不开棍子。他杀人越货,心安理得,就像向天主奉献牺牲。他是自古以来世上难找的最大坏蛋”。


问:这位夏泼莱托可真是五毒俱全哪!


答:是的。但妙就妙在,这个恶棍竟被封为圣人,他采取的方法就是,已然作了许多恶,再多作一次又何妨?越是个邪恶之徒,越要在临死前请个德高望重的神父,来作一次临终忏悔。这一次忏悔是骗术之集大成,永远是反话正说,把自己的邪恶都用最好的品质掩盖起来。他从来不进教堂,却对神父大谈他如何日日忏悔,因为他要让他的灵魂被上帝的宝血救赎。他是烟花柳巷的常客,却假装天真地说,他是个处男,从来不识男女之事。他是个饕餮之徒,却说自己喝清水赛美酒。他到处坑人钱财,却说他把挣得的钱一大半都送给了穷人。神父问他,是不是曾经动过怒,他说我一看见人不进教堂就怒火万丈。问他是否坑害过别人,他说人家多还给他四分钱,他等了一整年要还给人家,最后捐给了穷人。结果神父被他感动,认为他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在他的葬礼上,向信徒们宣讲他的事迹,结果信徒们冲上来亲吻这个恶棍,还把他的衣服撕成碎片当宝物。过了一阵子,这个恶棍的“优秀事迹”越传越广,最后被封为圣人。薄伽丘用反讽的手法,揭露出一个黑白颠倒的事实,听友们可以想想类似的事情,我们不也常见吗?


(三)


網文《乔万尼·薄伽丘》報道: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文主义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十日谈》《菲洛柯洛》《苔塞伊达》。 [1]它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9]

1338 年,取材自《特洛伊传奇》的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面世,1340 年,取材自《埃涅阿斯纪》的诗作《苔塞伊达》面世。1350年,薄伽丘和诗人彼特拉克相识。1353年,完成《十日谈》。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逝世。 [1]

薄伽丘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学三杰”。 [2]


人物经

1313年,乔万尼·薄伽丘出生,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在长了一些之后,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由于他对经商没有丝毫的兴趣,所以在商社学习的这段期间可以说是毫无收获。父亲看到让他学习经商没什么指望,又让他改学习法律和宗教法规,可是法律依然激发不了他的热情,那些法规条纹丝毫不能让他产生拼搏的动力。他自幼就喜爱文学,因此他开始自学诗学,大量阅读作家们的作品。 [1]

1333年,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的施展。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1]

1338年,取材自《特洛伊传奇》的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面世。1340年,取材自《埃涅阿斯纪》的诗作《苔塞伊达》面世,这两部作品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次采用八行体裁写成的诗歌。 [3]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到困境,经济状况恶化,一蹶不振。薄伽丘也就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整天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只好回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边,反对封建贵族势力。他参加了行会,曾担任管理财务的职务,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托,作为特使去意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执行外交使命。 [1]

1350年,薄伽丘和诗人彼特拉克相识。1351年,他受委托去邀请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罗伦萨主持学术讨论。从此,这两位人文主义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薄伽丘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成为博学的人文主义者,并翻译了荷马的作品。晚年,他致力于《神曲》的诠释和讲解,曾主持佛罗伦萨大学《神曲》的讨论。 [1]1353年,完成《十日谈》。1356年,写了最后一部小说《大鸦》。 [3]

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演讲。1374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给他精神上很大的打击。 [1]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逝世。 [1]

个人生活

薄伽丘幼年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他随着父亲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结婚,因而,他在父亲的严厉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时代。 [1]

主要作品


创作时间

体裁

作品名称

1336-1338年

散文传奇

《菲洛可波》

1339年

史诗

《泰莎伊特》

1340年

史诗

《斐洛特拉多》

1341年

牧歌

《亚米托》

1342年

长篇抒情诗

《爱情的幻影》

1344-1345年

长篇叙事诗

《菲索拉的女神》

1345年

自叙传体小说

《菲亚美达》

1348-1353年

短篇小说集

《十日谈》 [4]

出版图书

十日谈

作者名称 乔万尼·薄伽丘

作品时间2015-9

《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是2015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乔万尼·薄伽丘。

创作特点


主题

薄伽丘的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借鉴古希腊古罗马诗歌、神话、传奇,显示了中世纪传统和骑士文学的痕迹,但又摆脱了俗套,充满对人世生活和对幸福的追求,谴责禁欲主义。 [1]

角色

薄伽丘笔下众多优秀的女性鲜活可爱,有情感,有智慧且妙语连珠,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是“美”的化身和“爱”的向导。

《十日谈》由一百个故事构成,不再是对一人之思念,而是一幅市民生活的“浮世绘”。其中的女性角色更是各有风格,大部分都是智慧与美貌兼具的生活中的女子。比如第一天故事五,仅凭几句俏皮话就打消了法兰西国王邪念的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第四天故事一,勇敢追求真爱,控诉父亲的血统观念,最后为爱殉情的绮思梦达公主;第二天故事九,女扮男装,在苏丹手下做了官,并智斗恶徒,让被蒙蔽的丈夫了解到真相,最后和丈夫同回家乡的商人之妻。这样的故事在《十日谈》中俯拾皆是。在《十日谈》里,薄伽丘不仅详细描写了多位女子的装束、面容,一颦一笑,甚至有了公开的情色描写,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为笔下的女子赋予了话语权。她们不再是男子的应和者,而是会思考、有主见、能表达的“人”。也不能说薄伽丘在《十日谈》里呼吁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描绘的女子是有思想、有欲求、有智慧、有勇气的“人”。虽然其中有许多通奸的故事,但是比起之前骑士文学中把女子作为实现男子自我、彰显自我的理想化标签,或者新温柔体诗歌里寄托男性世间情感的目标,至少《十日谈》给了女性发声的机会和表达的能力。 [5]

人物影响


薄伽丘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批判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歌即神学”的观点;他阐述诗歌应当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薄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练,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16、17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创了先河。此后,一直到16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薄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6]

人物评价


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薄伽丘开创了另一时代。(意大利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弗朗切斯科·德·桑克提斯评) [7]

作为从中世纪以来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意大利学者,薄伽丘不仅潜心研究古典文学,而且大胆张扬古希腊罗马文学中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他的故事集《十日谈》就是一把投向中世纪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观念的锋利匕首。



(四)


網文《文艺复兴三杰》報道: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另外,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又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第一傑——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文: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德國浪人)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生平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 5月下旬或 6月上旬。5 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33岁时就已经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只有4个(3男1女)存活。但他真正爱的是一个 8岁的小女孩,姓名是贝蕾雅妮彩。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

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贝亚德的,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轶事

1. 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听差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都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给但丁的却是很小很小的鱼。

但丁没有表示抗议,也没有吃鱼。他用手把盘子里的小鱼一条条拿起来,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好像听见了什么,然后再逐一放回盘子里。

执政官见状,很奇怪,问他在做什么。

但丁大声说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举行的是海葬,不知他的遗体是否已埋入海底,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看它们知不知道情况。"

执政官问:"小鱼说些什么?"。

但丁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还很幼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让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

执政官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吩咐听差马上给但丁端一条最大的煎鱼来。

2.但丁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他的家乡翡冷翠(佛罗伦萨)的广场上仰天枯坐。尤其是在仲夏之夜,他常常伴着满天的星斗坐到天明。

这个孤独的青年诗人有着十分惊人的记忆力。

一天晚上,有个陌生人径直向但丁走去,躬下身说道:“久仰您的诗名,知道您是翡冷翠的骄傲。在下承诺回答一个问题,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解答,特请先生襄助。我要回答的问题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鸡蛋。”但丁脱口而出说。

那人点点头走了。

几年之后的某一天,但丁仍然坐在那个广场上仰望星空,还是那个陌生人走上前去,继续数年前的对话:“那么,如何烹调呢?”

但丁看了来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放一点盐。”

著名作品

爱情诗歌《新生》

哲学诗歌《宴会》

抒情诗《诗句集》

长诗《神曲》

拉丁文文章《俗语论》

政论文《王国论》

拉丁文诗歌《牧歌》

但丁的被收集的《书信集》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他的作品对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第二傑——彼特拉克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文: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 - 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人文主义的奠基者,早期资产阶级的艺术和道德观的建立与他是分不开的。

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

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亲原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因与黑党领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迁居到阿雷佐。

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这里出生。以后又经过几次搬迁,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

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

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

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

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作品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发生了影响。

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许多诗歌、散文。这些作品歌颂人的高贵和智慧,宣传人可以追求尘世幸福,享受荣誉的权利,并向中世纪宣扬的神权说和禁欲主义提出挑战。他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决定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行为。

著名的叙事诗《阿非利加》(写作始于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写古罗马统帅西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歌颂罗马的伟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秘密》 借圣奥古斯丁同诗人的对话,宣传人文主义,诗人热烈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

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

《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

文艺的复兴是时代的进步。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写过一部历史著作《名人列传》。

彼特拉克的诗很丰富,其中《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颂》和《名人列传》著称于世。

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把十四行诗推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即“彼特拉克诗体”。这种诗体被后来的乔叟、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所模仿,为欧洲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彼特拉克又被尊为“诗圣”。

《歌集》中还有少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和政治讽刺诗,其中《我的意大利》最有代表性。当时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教皇的干涉、外敌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国相互混战,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目睹这种现实,诗人写道:

“看吧,

我的祖国,

你所喜爱的我的故乡,

正在为无名原因引起的战争

和那不能抑制的纠纷,

受着多么残酷的

折磨和煎熬!”

这血和泪凝成的诗句,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寄托着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三傑——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诗人,以故事集《十日谈》留名后世。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生平

薄伽丘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关于他的诞生地,缺少确切的资料予以论断。据说他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契塔尔多,一说生于巴黎。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毫无收获。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无论是商业还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后写成的《十日谈》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到挫折,经济状况恶化,一蹶不振。薄伽丘无法维持原先悠闲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边,反对封建贵族势力。他参加了行会,曾担任管理财务的职务,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托,作为特使去意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执行外交使命。

1350年,薄伽丘和诗人彼特拉克相识。翌年,他受委托去邀请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罗伦萨主持学术讨论。从此,这两位卓越的人文主义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

薄伽丘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成为博学的人文主义者。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在搜集、翻译和注释古代典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致力于《神曲》的诠释和讲解,曾主持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

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给他精神上很大的打击。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逝世。

作品

薄伽丘是位才华横溢,勤勉多产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说、传奇小说蜚声文坛,又擅长写作叙事诗、牧歌、十四行诗,在学术著述上也成就卓著。

传奇小说《菲洛柯洛》是薄伽丘的第一部作品,大约写于1336年左右。它以西班牙宫廷为背景,从中世纪传说中汲取素材,叙述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少妇和一个青年异教徒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种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十日谈》中有两则故事就取材于这部作品。《菲洛柯洛》是欧洲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

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约1338年)和《苔塞伊达》(1340—1341),分别从《特洛伊传奇》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撷取题材,它们赞颂纯洁的爱情、高尚的友谊,展示人世间生活的美和友情的欢乐,在古典的题材中注入了现代的情感。这两部作品开了8行体诗的先河。

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又称《佛罗伦萨女神们的喜剧》,约1341),在形式上仿效但丁的《新生》,用散文连缀三韵句诗歌。薄伽丘借用神话题材,抒写亚美托在爱情的陶冶下,由一个粗野的牧羊青年转变为品格高尚的人,其间穿插了7位女神向亚美托讲述自己的爱情经历。

长诗《爱情的幻影》(1342—1343)受到但丁《神曲》的影响,用三韵句写成,具有隐喻诗的特点。薄伽丘叙述自己一次寓意性的旅行,把歌颂德行和赞美纯洁的爱情结合起来。

《菲埃索拉的女神》(1343—1354)是又一部8行体长诗,写女神和牧羊人相爱,得罪了黛安娜女神,遭到惩罚,一对恋人化作两条河流,但最后双双流入阿诺河,又汇集到一起。《菲洛美塔的哀歌》,是仅次于《十日谈》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写于薄伽丘从那波利返回佛罗伦萨之后的1343至1344年间。这部传奇小说描写被恋人抛弃的女子菲娅美塔的遭遇,细致地抒写她的爱和怨、希望和痛苦,翘首盼望恋人归来的心理,堪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借鉴古希腊古罗马诗歌、神话、传奇,显示了中世纪传统和骑士文学的痕迹,但又摆脱了俗套,充满对人世生活和对幸福的追求,谴责禁欲主义。晚年,薄伽丘一心钻研古典文化,埋头著述《异教诸神谱系》(1350—1375)和《但丁传》是两部最重要的作品。前者以丰富的史料叙述神和英雄的起源,展示神话的基础,后者则是意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学术著作之一。薄伽丘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批判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歌即神学”的观点;他阐述诗歌应当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 ,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十日谈》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黑死病肆行时,10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借欢宴歌舞和讲故事消遣时光,10天里每人讲一个故事,共得 100 个故事。人文主义思想像一根红线贯串这部故事集。作者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揭露教规是僧侣们奸诈伪善的恶因,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辛辣地嘲讽教廷的驻地罗马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认为,禁欲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他在许多故事里以巨大的热情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蔑视金钱和权势,争取幸福的斗争。《十日谈》还批评封建特权,维护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不少故事叙述了卑贱者以智慧和毅力战胜高贵者。作者还宣扬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强调人应当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多才多艺,全面和谐地发展。

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巨大的艺术力量,刻画了数百个不同阶层、三教九流、具有鲜明个性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自由思想。他采用框形结构,把 100 个故事巧妙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部思想上、艺术上都异常完整的作品。这些故事吸取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 ,又俏皮、生动,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十日谈》对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英、法、西班牙和德国不少作家的作品都模仿《十日谈》,或从它的故事中吸取创作素材。


谢选骏指出:人説“文藝復興三傑”——我看位列第三的薄伽丘卻是最爲重要的……因爲是薄伽丘發現了但丁,如果沒有薄伽丘,但丁不過是孤魂野鬼,也就無所謂文藝復興及其三傑了!


附錄:造型藝術的三傑出


第一傑出——达·芬奇

列奥纳多· 达·芬奇 (1452-1519)(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又译:达文西,全名: 列奥那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

他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虽然他是一个私生子,但是却很被重视,历史资料显示,安东尼奥·达·芬奇(达芬奇的祖父)在一本笔记本的后页上写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间第3个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我儿子塞尔·皮耶罗的儿子,名为列奥那多。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兴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达·芬奇,旧译“达·文西”)“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

生平

列奥纳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据佛罗伦萨不远的芬奇市(Vinci),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1469年,他来到佛罗伦萨并在Verrocchio的画室学徒。1472年,进入当年画家协会。

在艺术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注重绘画艺术,他说:“绘画是自然的女儿。”

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

在科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写下:“太阳是不动的。”几乎是与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他研究飞行的科学原理,设计制造了第一个飞行器;他解剖过三十多个尸体,探究人体结构并第一个发现了婴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他曾说过:“你可能会被这天然的臭气弄得退避三舍……你还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够勤奋,在这些方面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碍,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达·芬奇年轻时在佛罗伦萨画派画家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学画,1481年离开佛罗伦萨去米兰,其后获法王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 邀请,前往法国。达芬奇是当时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现在科学发现和想象上,他曾经设计过直升机、飞行器、热气球、攻城器,设计过城市防御体系、排水系统,研究过人体解剖、比例、透视。他是欧洲第一位描画风景的画家,他以科学、清晰的头脑著称。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很少动手实现他的设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绩,因此在科学上他只是虚名。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画中的人物真实、栩栩如生,构图严谨、稳重。

晚年达芬奇定居于法国罗瓦河谷的克劳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并在该处完成他的自画像。晚年的达芬奇却变得泰然、宁静,致力研究信仰与自然的关系。他于1519年在克劳城堡去世。

“一日充实,可以安睡;一生充实,可以无憾”是他遗嘱中的名句。

轶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教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斐然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观察研究动物、植物、地质乃至人体本身。他还模仿鸟的翅膀,设计了一个类似飞机的飞行机械。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纺车、高效率的机床、冲床,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和人体比例。他的科学实践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由于达·芬奇的激进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势力的长期迫害。1517年已是65岁高龄的他,拖着病躯仍然被迫离开了祖国,侨居法国。两年后,这位艺术巨擘溘然长逝。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和科学大师,1928年在他的故乡成立了“莱奥纳多 达芬奇博物馆”,之后又成立了“芬奇的莱奥纳多博物馆”(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于芬齐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兰的科学技术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莱奥纳多 达芬奇的专题介绍。

大事年记

1452年4月15日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于解读。只有到 17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小部分达·芬奇手稿。达·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见天日。

手稿分类

* 达·芬奇论绘画

* 《绘画论》1817年从乌尔宾诺图书馆发现经达·芬奇弟子梅尔兹整理的绘画论手稿。

* 论雕刻

* 论建筑。包括教堂草图,拱型结构分析

* 论生理。论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

* 论解剖学

* 论动物学

* 论天文。论地球、太阳和行星。

* 论地理。论地下水,地质学,意大利运河,法国的道路,论开矿。

* 论哲学

* 小故事

* 书信

著名作品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这幅肖像画的原型是达·芬奇朋友的妻子。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为作这幅画,达·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为保持她欢愉的心情还特别请来竖琴师和歌手为她表演。达·芬奇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蒙那丽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画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现今你看这幅画时,依然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蕴含的摄人心魄的力量。

2《维特鲁威人》

3《莉妲和天鹅》

4《受胎告知》

5《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为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6《圣母子与圣安娜》

7《岩间圣母》


第二傑出——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生平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米开朗基罗六岁时丧母,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父亲送他进拉丁文与希腊文学校学习,但是他学画画,父亲训斥也无用,十三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画室学画;1489年转到另一个画家学雕塑。后来当上美术学校的学生兼助手。那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文主义学者集中的地方。在那里干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艺术上被培养成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使他离开佛罗伦萨到罗马。二十四岁作为雕塑家开始从事创作,制作了著名的《大卫》雕塑和《圣家族》壁画。又为教皇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画壁画,用了四年时间凭一个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三百四十三人,对于如此宏大的工程,找来一些人作助手,最后中意的只有一个调制颜料干杂活的,绘画都由他自己动手。米开朗基罗画的这些巨人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并达到戏剧性高潮。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专搞建筑。他的作品雄壮宏伟,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

著名作品

壁画《最后的审判》《创世纪》《保罗归宗》《彼得殉难》

雕塑《大卫》《哀悼基督》


第三傑出——拉斐尔

拉斐尔·圣奇奥(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简称拉斐尔(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亦是建筑师。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画《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

生平

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

1500年出师。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

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 ,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轶事

在西班牙电影《三个不道德的女人》中介绍了拉斐尔的一些生活轶事,并且详细有介绍了《披纱女子像》中的女子的一些背景,虽然不知道是否真实,但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片中的译名为:拉裴罗 乔桑。

作品

《圣母的婚礼》《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在你的印象中,拉斐尔是怎样一位画家,你以为他只会像《西斯廷圣母》那样的画宗题材吗?不,拉斐尔还是一位划时代的肖像画大师,这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500年前,拉斐尔画的公务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是無法与硅谷巨头竞争的

《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是如何与硅谷巨头竞争的》(CADE METZ, MEAGHAN TOBIN 2025年1月24日)報道: DeepSeek的工程师说,他们的系统只需要约2000块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生产的专用计算机芯片,而美国大公司的AI系统需要多达1.6万块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