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0月24日星期二

谢选骏:三观一致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带一路”论坛:习近平会晤“老朋友” 普京称“共同威胁只会加强中俄关系”》(BBC 2023年10月18日凌晨4点30分)报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会晤,习近平称中国愿与俄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普京称两国面对共同外部威胁,而这只会加强彼此关系。


普京表示,星期三(10月18日)的会晤持续了三个小时。会上,习近平赞扬“老朋友”普京对他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又称“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普京说,在“当前的艰难环境”下,俄中两国密切协调外交政策尤其必要。


这是普京下令军事入侵乌克兰,并被国际刑事法院以战争罪罪嫌下达拘捕令以来,首次访问中国。中国并非《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该法院通缉令在中国无法执行。


两国元首在会晤前先后在“一带一路”论坛开幕式上发言,习近平不点名批评美国等西方国家称,中国“反对单边制裁,反对经济胁迫,也反对‘脱钩断链’”。普京称“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关于形成大欧亚空间的理念相契合,又邀请世界各国参与穿越北冰洋的北方海路开发。


据路透社报道,一些参与开幕式的西方国家代表在普京发言前离场,当中包括法国前总理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


出席此次高峰论坛的130多国代表主要来自非洲、南亚与拉丁美洲。


《习近平利用“一带一路”论坛声援盟友普京》

BBC驻北京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


习近平利用了一次各国政府声援其“一带一路”倡议的聚会来反对全球经济“脱钩”概念,并声援其关键盟友普京——俄罗斯在入侵乌克兰后,在国际舞台上遭到孤立。


面对着包括普京在内的观众,习近平说其国家反对“单边制裁”与“经济胁迫”,同时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对立的一方。


他说其全球运输基础建设倡议已经“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以刺激世界货物流通。


对于俄国领导人来说,自从他被指控非法递解乌克兰儿童出国,遭颁令国际通缉之后,甚少展开外访旅程。因此,他充分利用出席这场论坛的机会,会晤至少九位外国领袖,这包括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匈牙利,当然还少不了中国的习近平。


阅读麦笛文分析全文(英文内容)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近年提倡减少其自身经济对中国的依赖,与中国“脱钩断链”成为行动焦点。与此同时,在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而遭西方国家孤立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越走越近,引起了西方国家警惕。


双边会晤上,习近平说,中俄双边贸易额“正不断朝着我们共同确定的2000亿美元目标迈进”。普京回应说:“我们昨晚分析,从一年前的今天开始,2000亿已经达到了。对于今年年底来说,这个肯定会被超越。”


国营俄罗斯卫星社引述普京说,习近平十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得“非常好”。“中国在您的领导下,你们做到了。我们为你们感到高兴,为所有参与这一广泛协作的人感到高兴,因为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官方中国中央电视台其后报道,习近平对普京说,“中方支持俄罗斯人民走自主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方支持俄方明年办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会晤,愿同俄方继续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的沟通协作,为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更大作用,维护中俄两国以及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习近平还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运营,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希望中蒙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把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成一条高质量联通发展之路”。


普京总统在会晤后会见媒体记者时说,中国与俄国各自面对的外部因素和冲突“都是共同的威胁,它们将强化俄中协作”。


普京说他与习近平讨论了广泛议题,“我们还颇为详细地讨论了中东局势,我也向主席通报了乌克兰的局势发展”。


习近平在会晤前的演说中重申:“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十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北京的万亿美元实验生成了强大工具》

BBC亚洲数字记者黄晓恩(Tessa Wong)


以“全球南方”为主的全球130多个国家首长出席了北京“一带一路”论坛。


中国在本月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详细罗列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另外三大“全球倡议”下的愿景。北京争辩说,有别于“寡头”西方列强领导,寻求“零和游戏”的全球化,世界将会变得更公平、更包容、更少意识形态分歧。


白皮书说:“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远远有别于批评人士所称的寻求主导地位,中国宣称其在“立己达人”。


专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教授王义桅告诉我,中国的看法是,“全球化受到了威胁,西方以‘去风险’为名,实际上在搞‘去中国风险化’”。


北京的万亿美元实验生成了一件强大的工具,用以发挥影响力。问题是,世界是否希望看见中国人为首的世界秩序。


阅读黄晓恩分析全文(英文内容)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为沿途其他国家又带来了什么?


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其一大目的是联通中国与西方。然而欧盟的高层代表缺席了这次十周年“一带一路”论坛,匈牙利民粹主义总理维克多·欧尔班(Viktor Orban)成了整个欧盟唯一参加的国家元首。其他引人注目的与会代表还有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代理工商部长阿齐兹(Haji Nooruddin Azizi)。


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猜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中国处前任处长,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普拉萨德(Prof Eswar Prasad)接受BBC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试图利用其经济实力来争取地缘政治与经济影响力,并同时透过给不同国家提供投资机会来拓宽其经济延伸。


2023年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


观察人士也批评,在推进该倡议的过程中,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的基建贷款反而导致好些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例如,肯尼亚为了建设标准轨铁路项目,已贷款约47亿美元,且主要来自中国金融机构,然而铁路通车后效益欠佳,也影响到其收益。


肯尼亚政府希望能在这次论坛期间与中方探讨如何融资兴建新铁路的余下部分。肯尼亚交通部内阁秘书基普丘巴·穆尔科曼(Kipchumba Murkomen)告诉BBC:“继续实施该项目将更有成效,但融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印尼刚开通了中国参建的雅万高铁,同时因各类基建对华欠债超过200亿美元。印尼总统佐科(Joko Widodo)星期三在“一带一路”论坛上发言时便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决不能让(有关国家的)财政复杂化“。


普拉萨德教授认为,习近平希望透过本届论坛,让“一带一路”倡议重回正轨,让北京重新收获他所期盼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好处。


“我想更大的课题是如何再三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中国有在照顾他们的利益,而非只在照顾自身利益。”


“习近平希望重启‘一带一路’倡议,让其他伙伴觉得更加吸引。”


前英属香港政府高级政务官,评论人士简何巧云(Rachel Cartland)在BBC国际台(BBC World Service)节目上说:“我想但凡谈到中国,总会遇到‘鸭兔错觉'——一方认为他们看到了鸭子,另一方认为看到了兔子。西方包括美国倾向相信中国崩盘论,中国相信的则是大国崛起。”


“这(一带一路)是很庞大的项目,很难说,‘是,这很成功’,或者说‘是,这是一场灾难’。但说它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我想最重要的是大家口中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在历史上怨恨西方,认为西方有其不轨企图。簇拥在中国周围,对世界的未来或有其好处。”


谢选骏指出:三观一致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么,什么是三观一致呢?——人说“那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在基本方向上是一样的,俩人或几人之间有着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看“国家之间其实也是如此。”——人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与概念如下: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看各国政府也是如此,三观不同的,无法变成战略伙伴的;三观一致,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谢选骏:恨比爱更有力量

《中国式宣传的恶果:当所有恨都有了正当理由》(维舟 于 2023-10-22)报道:


我有一位朋友,早年每提起日本,都咬牙切齿;但自从四五年前去了一趟日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年一家子必去日本一游。


他对日本的景色、服务、饮食都不吝赞美,但这并未改变他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整体看法——甚至哪怕在日本享受了周到的服务,一路见到笑脸相迎,他在赞赏其礼貌之余,还是不忘加一句:“日本人真虚伪,难怪说他们活得压抑。”


不要以为他不了解日本。事实上,他就是学日语出身的,平日打交道的日本人也不少,但这些了解和接触无法推翻他原有的观念。


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类似的亲友,他们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概括来说,可以称之为“抽象地恨,具体地爱”。他们爱恨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日本,也可能是美国,或某个群体——无论是富人、上海人还是女人。


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反复重演的现象,也曾让一代代的观察家们感到失望。大众的观念似乎并不是笔直线性地趋于越来越理性,恰恰相反,像这样对其他群体的仇恨,从未达到现代的规模和强度。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传统时代,人们的感知更加具体,哪怕是抽象的爱恨,往往都基于具体经验;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却可以从教育、书籍、媒体等不同渠道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就像我们的父辈,大多从未去过国外,但却觉得那里的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一旦这种抽象的信念成形,后面即使有具体而直接的经验,也往往很难推翻了,因为就像疑人偷斧的故事所表明的,此时新信息甚至反倒验证乃至巩固了原有观念。


当然,每有这样的势头出现,总有人呼吁要宽容,但如果不了解仇恨的原因,就寄望于人们改变态度,这无异于缘木求鱼。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穆勒有句格言:“细致的观察意味着做具体分析。”


德国学者卡罗琳·艾姆克在《何故为敌》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这句话,意在表明:如果一个人细致观察、具体分析,那他就无法对那些可能性视而不见,因为思考本身就会瓦解仇恨,


确切性令人温和,令人仔细观察、仔细倾听;确切性会令人鉴别,会将一个性格爱好错综复杂的对立者,当作一个人类个体看待。一旦某些特征被抹掉,一旦个体不被作为个体来认识看待,那么成为仇恨对象的模糊不清的类群便会出现,他们会遭到侮辱、诽谤、咆哮。


她说的这些,当然不无道理,但这其实仍基于一个前提:观察者能够客观地具体分析。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所有观察到的经验,都会被用来强化原有的意识,而那些不符合先入为主判断的,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会被当作不重要的信息撇在一边。


实际上,在纳粹德国时期就有这样的现象:许多人都觉得“犹太人是恶魔,但我认识的那个犹太人确实是好人”。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既将个体当人看待,又能将这个体所属的群体非人化看待。“具体地爱,抽象地恨”,在一个人身上竟可以并行不悖。


这些年来,连西欧这样现代“宽容”精神的发源地都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右翼浪潮,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警惕。2016年3月10日的德国《明镜》周刊斥责:


去年9月安格拉·默克尔为滞留在布达佩斯的难民打开德国边境时,正处于权力巅峰。但在欧洲,她的财政紧缩要求已经使许多国家转而反对她——现在她又在欧洲大陆强制推行她的难民原则:新教牧师住宅政策和德国情感的奇异混合。她为这个政策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新右翼民粹政党在德国兴起,而且德国社会比过去多年来更为分裂和更不和谐。她还塑造了一个再也不会团结的欧洲。


在前些年的几次选举中,极右翼的选择党在萨克森州、图林根州均获大胜,而基民盟和社民党却遭遇惨败。固然,这些极右翼政党仍被视为令人不齿,但在政治上却不能不予以重视。


确切地说,这样的苗头在美国早就出现了:美国一度被视为“民族熔炉”,无论哪里来的移民,到了这片新大陆之后,都成为美国公民,然而费孝通1980年在《访美掠影》中就发现,“这种看法逐渐被看作是一种神话了。美国人是由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的移民构成的。美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是民族熔炉而是民族拼盘。”


这是一针见血的洞见。“熔炉”的隐喻正在逐渐让位给“色拉钵”:在这里,不同的族群虽然混在一起,但除了表面的一层色拉之外,内在仍然黄桃是黄桃,香蕉是香蕉,彼此并没有“合众为一”。


1985年美国的一项调研就已发现,84%的白人(以及94%的黑人)都认为,“尽管我们把美国称作是一个能融合宗教和种族少数群体的大熔炉,但对很多少数群体仍旧存在着大量的偏见”。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快甚至心寒,不仅因为人们费了这么大劲,得到竟然只是这样一个结果,还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倒更符合一些右翼思想家的观点。


法国政治家夏尔·莫拉斯早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就预言,这一世界性的节日其实不会成为销熔一切的熔炉,相反,“当不同种族被弄到一起,让他们交往,他们便会彼此抗拒,彼此疏远,即使他们自以为是在融合。”他深感满足地想到,族群冲突是自然之道,一次世界性的集会将成为“不同种族和语言的欢乐战场”。


连奥运会都是如此,那么不妨设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碰撞就更不用说了。


2004年上映的电影《撞车》就残酷地揭示了这一幕:在洛杉矶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里,不同的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中,但却彼此难以相互理解,一些细小的矛盾就将人们的平静生活掀翻,暴露出他们只是生活在相互隔离的洞穴中。


德国思想家对此深自戒惧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犹太大屠杀这一史上最残酷的种族清洗事件,就是纳粹时期的德国人犯下的。在《何故为敌》中,从哲理层面辨析了那种由分类思维(将人贴标签)造成的仇恨心态、对“非我族类”的系统排斥、将他人本质化的倾向,但要反对这些观念,却不能仅靠对人宽容和产生共情。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将一个现代国家设想为具单一文化与宗教的民族,显得尤其滑稽可笑,它既反历史,又不顾事实”,但仍有不少人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户籍视为一种特权身份的象征——事实上,越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对这种身份的捍卫越是激烈。


我在上海和北京都经历过,对外地人最为排斥的,往往就是这样的“老百姓”,这既是因为他们在表达时更无所顾忌,恐怕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外来者的冲击。


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确认,攻击性的、排外的民族主义,更容易在落后的地区被煽动起来。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大体而言,越是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族群纽带越多依赖于原生团结——换言之,你只能“生来就是”其中一员,而不能后天“变成”其成员。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曾说:“在族群同质的社会里,族群资格是中性的;在族群多元的社会里,唯有依靠一种高于一切的公民性或公民身份意识,抑或将社会解体到简直不成其为社会的地步,族群资格才能中性化。”


不同立场的人由此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生活在族群多元社会中的人,会“赞美不纯正”,赞美混合,因为个人权利和身份早已中性化;但在那些族群同质的社会中,外来人口的涌入则意味着威胁,是社会解体的征兆,他们更自然地会偏向右翼,强调群体规范和秩序。


因此,仅在心理学层面上反对仇恨,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从历史上看,之所以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这样社会群体矛盾集中爆发的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人们原有的传统纽带被拆散、精神寄托被淡化,与此同时却又要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样复杂、快速的变化和难以名状的巨大压力之下,普通人根本无法看清原因何在,只能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一些道德上可疑的外部敌人,这样的想法最容易让他们如释重负。


借用《悬停的爱》中的话说,“这么说吧,怨恨您更容易一些,因为我真正怨恨的目标无影无形,不像您似的就站在我面前。”说到底,人们需要这样一些替罪羊,即便德国人当初没找到犹太人,也会找上另外一群人的。


但现实当然复杂得多。就算是“宽容”,也并不是无条件的,否则为什么不能宽容狂热和错误呢?就像电影《密阳》中所表明的,“单边主义的宽容”最终并未能带来和解。


《何故为敌》的一个潜在问题是集中于讨论哲理思辨,但这些却可能难以回应人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最终可能成为空泛的道德原则与政治正确。仇恨当然不对,但受害人需要反思吗?


正如《人行道王国》所言,“有充分的社会科学证据表明,在街上,比起黑人害怕白人,白人更害怕黑人。还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公共场合,黑人对黑人要比对白人更警惕,包括黑人社区。戏谑地说,杰西·杰克逊也说过,当他在黑暗的街道上听见身后的脚步声,如果回头看到白人,他就会松一口气。”


如果是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种吊诡的情形:白人害怕黑人会被指责,但黑人却可以堂而皇之地骂黑人,而无须担心会被指控为种族仇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冲突,必须区分清楚究竟是种族主义,还是现实问题——这也就是本书所说的,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具体的分析。


问题并不只是“仇恨是错误的”,而在于这种仇恨正是多元社会的产物,就像癌症之所以难治,正因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产生机制是一样的。


因为多元社会的演化,如果缺乏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效对话和基本共识,那么势必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各自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上,群体认同和利益变得越来越分化,使得跨群体交流和相互理解变得更为困难。这又为彼此之间的误解、分歧乃至仇恨铺平了道路。


这不仅是像西欧人面对移民时如此,事实上,就算是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在所难免。美国传播学者卡斯·桑斯坦早在2001年的《网络共和国》一书就说:“我特别想强调的危机是,愈来愈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


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网络媒体都是按个人化设计好的,其结果是造成最值得担忧的两个现象:协同过滤(每个人都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将不同者过滤掉了)、群体极化(越来越在小圈子里听到相同的声音,由此变得更为走极端)。


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极端的人群》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个观点,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变得仇恨,其实是因生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由于听到的都是类似的赞同观点,这会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情绪与认识,促使不满情绪和相信阴谋论的观点升级到仇恨的程度。


这幅图景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欧洲和美国的问题”,而其实笼罩在我们每个人头上。


协同过滤和群体极化是大部分网站共有的特征,在网络出现之后,以前一些极为小众的兴趣,现在只要搜索留意一下,都能很容易找到同好——哪怕是“速翻魔方爱好者”这样的群体。


这在以前的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人们无法筛选掉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也不得不和一堆自己内心没兴趣交往的人生活在一起,这虽然看起来无奈,却确保了人们和异质人群之间最起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


然而现在,网络社会实际上促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隔离,甚至只要你开始选择一些内容看,算法就会判断出你的兴趣,据此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给你,这就像是让一个本来已经挑食的孩子变得更加挑食,因为你没尝一筷的那些菜根本就不会再推到你面前来。


如果没有兴趣去了解超出自己狭隘经验之外的那些不同人和事物,那我们势必就会变得更加依赖自己原本已经够狭隘的想法去理解外界,此时误解、矛盾几乎是在所难免的。所谓“一言不合就拉黑”,不同观点的碰撞非但没有促成好奇、内省或自我反思,反倒更强化了我们原有的边界。


不仅如此,在这个由自己的同类和回声构成的小小世界里,一个人将听不到也听不进任何不同看法,而任何恨看起来都有正当理由——我们甚至可能根本不认为这是“恨”,而会振振有词地觉得这是正常看法。


实际上,这样一个未来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甚至可说“未来已经到来”。这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去恨,那同样地,我们自己也迟早会成为恨的对象。


差异并不意味着低劣,如果我们做不到理解他人,那么至少尊重他人:也许他们显得另类,但这是他们的活法,用不着我们看不惯。


就像前人说过的,虽然每个人都想着“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生活就好了”,但这么说的人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在一个足够多元的社会才能成为可能。


网民嚎叫:


飞雪连天大浪淘沙 发表评论于 2023-10-22 07:42:36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往外跑

吃得饱,穿得好,没日没夜做梦都在换粮票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赴美移民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gcd好,gcd好

gcd是我们的好领导

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不给我们选票

坚决跟着gcd

要把伟大五毛建设好,建设好


谢选骏指出:上文因果倒置了,不知道“中国式宣传”是恨的果,而不是恨的因——当恨有了正当理由之前,恨就存在了,只是需要一个突破口罢了。因为恨比爱更有力量——越是底层的人,越喜欢排外,因为大家都需要“可以欺侮的对象”,来展现自己的信心和生命的力量!因为恨比爱更有力量——恨是一种积极的防卫,爱是一种弱者的自慰。所以,爱一旦受挫,立马变成加倍的恨。这就是人类的原罪所在了。

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

谢选骏:托马斯·潘恩读懂了自己吗

《朱学勤:你真的读懂托马斯·潘恩了吗?》(名字写在水上 评论 常识  

2016-11-20)报道:


人们常说,十八世纪末的拉法耶特是"两个世界的英雄",却遗忘了那个时代更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的民主战士——托马斯·潘恩。拉法耶特执剑,潘恩执笔。前者之剑只能联接美国革命、法国革命新旧大陆两个战场,却不能揭示那两场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者之笔不仅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对那两场革命据以进行的近代政治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潘恩之笔走在了拉法耶特之剑的前面。但是,潘恩的命运——无论是个人生涯还是历史地位——却远不能和拉法耶特等人相比。拉法耶特生前就赢得极高声誉,遍受欧洲各国首都的欢迎。潘恩生前却饱受磨难。他被柏克诬蔑,受庇特审判,又为罗伯斯庇尔逮捕入狱。最后,还饱受华盛顿忘恩负义见死不救之害。他遭旧封建宫廷追捕,并不奇怪,可悲的是,他还被新执政党人打击,而那些新执政党人不久前都还是他的同志。他以世界公民自命,在英、法、美三国鼓动革命,结果却颠沛流离,不得其所——其遭遇之惨,只有卢梭才能与之相匹。即使如此,卢梭尚有死后哀荣,远胜于他。没有一个人在他那个时代参预了那么多的重大事件,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在他那个时代赢得过那么多的读者,但也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被同时代人遗忘得那样快,以至连遗骸都下落不明,至今无人知晓。


1737年1月29日,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塞特福德一个穷苦的胸衣匠人家庭。他幼年失学,曾相继当过店员、胸衣匠、教员和税吏,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他两度结婚,结局都很悲惨:一次悼亡,一次离异。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写成 "Pain"("痛苦"),以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


1774年他组织了一次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在伦敦向议会请愿时期,他与北美殖民地驻伦敦代表富兰克林结识。后者赞赏他是个"有独创精神的高尚青年"。请愿失败后,潘思被英王政府解雇。这年10月,他带着"富人的财产就是另一些人的灾难"这一结论,离开了日益仇恨的英国,流亡北美。抵美后,他凭借富兰克林的推荐信,很快找到了职业。


1774年11月至1776年5月,潘恩在费城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1775年3月8日,他发表《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抨击对黑人的奴役是"谋杀、抢劫、淫恶和野蛮"的行为,呼吁北美人"以沉痛和憎恶的心情立即停止并废除这一制度"。历史学家们考定,这是北美土地上反对奴隶制的最早也是最杰出的文献之一。宾州的废奴主义者为他的文章所鼓舞,几个星期后,组成《美洲废奴协会》——北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废奴组织。潘思成为其当然成员。


潘恩抵美后,北美事件逐步走向武装抗英的高潮。但是,当时的北美人并未下决心独立。"国王仁慈,议会暴虐"的看法不仅在民间,甚至在军队中都很普遍。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宣言犹在宣称完全忠于王室,依附大不列颠:"有人告诉你们,说我们是好乱的,不满政府和希望独立的。请相信,这些都不是事实——只要我们再回到上次战争(指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时所处的地位,我们之间的和谐就能恢复如初。"

迟至1776年1月,在华盛顿坐首席的军官餐厅里,每天晚上都要为英王的健康干杯。对大多数北美人来说,这时从母国独立出去,建立共和国,无异于让历史上那些混乱、灭亡的惨剧在北美重演——远如古罗马,近如波兰,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如本杰明·罗什、约翰·亚当斯等人看到了战争的前景是独立,独立的前景是共和。但他们为种种现实利益所限,又不敢公开呼吁。可是战争却在每天每夜、每时每刻地进行着,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局面:战争在持续,但战争的前景却模糊不清。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北美大陆只有战争,没有革命。战争是在潘恩的《常识》发表以后,才获得近代意义的公民内容和划时代的历史地位的。


1776年1月10日,潘思在罗什等人的鼓动下,匿名发表他那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在这本不过50页的小册子中,他宣称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


1."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牲",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


2."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3.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而不是恢复英国留下的制度。"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政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常识》一出,震聋发聩,犹如划破黑夜的枪声。不出三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以上。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常识》流传之广,今天的读者难以想象。当时在许多乡村茅舍,如有幸拥有一本藏书,那自然是《圣经》,可是如果拥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识》。在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一家英国报纸惊叹:"《常识》无人不读。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改变了态度,哪怕是一小时之前,他还是一个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华盛顿曾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常识》一书还为《独立宣言》铺平了道路。历史学家们发现,在《独立宣言》中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为《常识》以更酣畅淋漓的语调阐述过。《独立宣言》的那位作者也曾坦率承认,他引用过《常识》,并对此"引以为荣"。


《常识》一书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无庸置疑。时过200多年,历史学家仍在称赞这本书:"1776年《常识》一书把国王和议会的权威撕成了碎片,……从那以来,除《汤姆叔叔的小屋》外,在美国,再也没有一个出版物曾发生那样巨大的反响"。但是,《常识》赢得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它鼓吹独立的作用上,这就掩盖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它在北美大陆首倡共和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这一方面,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人们应该体会《常识》一书为什么以那样的形式开头,它并不是具体评论北美与母国的关系,而是分析人类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攻击包括英国制度在内的各种君权制、世袭制。潘恩一再强调:《常识》中有关共和政体的观点要比呼吁独立的那些论述更有价值。他后来写道:"美国的独立如果不曾伴随一场对政府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单从它脱离英国这一点来考虑,那就微不足道""我本人对它就不会有这样经久不息的热情。独立之后,继续前进,建立具有示范意义的政治制度——才是我写作时考虑的首要原则"。


北美斗争波峰相逐,内在逻辑经历有经济斗争、民族斗争和民主革命三个阶段。纠纷初起,北美人的口号仅是:"无代表不能征税!"他们要求的是在大不列颠内的参政权,以保护殖民地的经济利益。1775年3月,帕特里克·亨利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说,发出"不自由,勿宁死"的誓言,北美人民才意识到经济冲突之外,还有更难调和的民族矛盾。不久,莱克星屯枪声打响,北美人民以"不自由,勿宁死"的口号,进入争取民族解放的第二阶段。但是,第二阶段并不是最高阶段。这时,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刚刚觉醒,尚摇摆不定,近代意义的民主革命要求则更加淡薄。如果北美斗争停留在这一阶段,尽管最终还会取胜,但结局很可能是:赶走了英国总督,民族独立,却恢复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就在这时, 1776年1月,潘恩《常识》出版。他不仅呼吁独立,而且还喊出了共和的新口号:"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以这一口号为标志,独立战争的内含获得了崭新的含义。北美人民从此意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仅是为十三州本土而战,而是为开创近代民主制——共和政体而战,为开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而战。这样,长期纠缠不清的独立是否合法、共和是否可取的论争就此结束,战争的前景迅速廓清,北美斗争上升到第三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最高阶段。


潘恩把独立和共和联系在一起,把一个区域性的民族战争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史上的共和时代联系在一起,把北美斗争推上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奠定了实践典范——这才是他发表《常识》一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功绩。这一功绩是同时代其他任何政治家、思想家都难以比拟的。


《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加入格林将军的志愿部队,上前线作战。1776年8月,英军在长岛登陆,继而占领纽约。美军一退再退,士气低落,纪律溃坏,几至瓦解。战局危急,民族垂危,潘恩应华盛顿请求,又一次拿起了他的利笔。他在行军旅次中,以《美国危机》为题,连续写作多篇战斗檄文,鼓舞士气。以下这些激动人心的词句,就是他屈着膝盖在一面行军鼓上写就的:


"这是磨炼人的灵魂的时候,能共享安乐,而不可共患难的人,在这场危机中将在为国服务中退缩,可是现在能够抗住的人,应该受到男男女女的热爱和感谢。暴政同地狱一样是不容易征服的。但我们可以此安慰自己:斗争越艰苦,得来的胜利越光荣;得来的胜利越便宜,赢得的尊敬就越小"。


华盛顿命令:集合全体官兵,向他们宣读这篇文章。1776年圣诞之夜,在潘思檄文的激励下,美军一鼓作气,连夜渡河作战,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辉煌胜利。


1777年,潘思被任命为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在那里,他与美国驻法商务代表塞拉斯·迪安等人发生冲突。他不能容忍那些人利用法国援助假公营私的行径。1778年12月4日,他在报上公开揭露迪安谋取10万里佛尔私利的丑闻,引起轩然大波。大陆会议的某些当权者公开表示对潘恩的不满。保守派首脑古尔诺·摩里斯在大陆会议上说,外交委员会秘书一职根本不应掌握在"从英国来的一个纯粹的冒险家,一个既没有财产,又没有家庭和亲戚,甚至连语法都不懂的人"手里。次年2月,法国驻北美使节向大陆会议递交抗议书,抗议潘恩暴露了法国军援的秘密,要求大陆会议"对目前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国会为此辩论不息,风波持续了一年多。1779年2月9日,潘恩被迫提出辞呈。在辞呈中,他悲愤地说:"我并未辜负信任,因为我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忠诚于公众利益。我并未泄密,因为我并未说出什么我认为称得上是秘密的东西。我确信迪安犯有罪恶,我唯愿自己已克尽职守。"


迪安事件是潘恩在美国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之后,他的信誉遭到极大打击,总是处在谣言包围之中,再也难以恢复《常识》出版时所获得的崇高地位。美国上层社会讥笑说:"他升起象一支火箭,坠落如一根拐杖。"


北美战争结束后,出身低微的潘恩更受排挤。他为这个国家预言了足够它几代人实践并为之感激的真理:从共和政体到外交中立,从中央银行到邦权至上,直至美国国名:"united states",这时却成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失业游民。1783年11月,他投书纽约州议会说:"我不谙经商,亦无地产。我从另一个国家流亡出来后,并未置办另一份家业。有时我不禁自问,我比一个难民究竟好多少?最可悲的是,我这个难民曾为这个国家竭忠尽智,却得不到一丝好报";经他抗议,国会才同意给他一笔补贴,又经过两年多反复辩论,国会才确定补贴金额为3000美元。潘恩以此款在纽约市郊的新罗歇尔购买了一座庄园。


象启蒙时代的其他优秀人物一样,潘恩既有民主献身的热情,又有沉迷于科学实验的奢好。因为他们都认为若要拯救人类摆脱愚昧,民主和科学缺一不可。潘恩曾发明、设计过一连串东西,从刨床、轻型起重机到车厢轮子、无烟蜡烛。有一次富兰克林对他说:"对于闲暇者,有书籍;对于伟人,有大厦;对于教士,有教堂;对于普通老百姓,却没有人为他们建筑桥梁"。于是潘恩发奋制作铁桥,以取代不能经受冰凌冲击的木桥,解决凌汛期间民间的舟揖之困。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之间的短暂间隙里,他设计了一座铁桥模型,先在富兰克林家的花园展出,后拿到巴黎、伦敦展览。他对这座铁桥充满柔情,称它为"《常识》之子";十三根弯梁撑起一座单拱桥身,他说,这是对十三州组建合众国的纪念。


在英国,他的铁桥模型和建桥计划曾一度受到辉格党领袖柏克的欢迎。在法国,他自豪地写信给华盛顿说:"我已建造了一座跨距110英尺的单拱铁桥,拱顶离水面5英尺高。"为了留在欧洲建造他那心爱的铁桥,他不惜放弃了一个可以回美洲大陆大出风头的机会:受拉法耶特之托,横渡大西洋,把法国公民的圣物——打开巴士底狱的钥匙转交给华盛顿。


但是,当柏克起而攻击法国革命时,潘恩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铁桥和友谊,重回政坛,奋起迎战。1791年3月,他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柏克的《法国革命感言录》,引起海峡两岸舆论界的轰动。


《人权论》一书是潘恩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


《人权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逐条批驳柏克的论点,而是把英国十七世纪革命和美国、法国的十八世纪革命相比,强调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先进性,以及这两场革命之间的内在的血缘联系,鞭斥英国革命,尤其是1688年光荣革命的保守性。他使读者看到,他和柏克的分歧,不是两个人的论争,而是美国革命、法国革命的对话,是人权与君权的对话,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十八世纪与十七世纪的对话。他不是一般地阐述法国革命的合理性,而是在一个比柏克视野远为广阔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人权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入骨髓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在这之前,法国启蒙思想的泰斗伏尔泰、孟德斯坞、狄德罗等一直在教诲人民追随英国榜样。卢梭虽然提出了共和制理想,但由于他片面否定代议制,崇尚直接民主制,结果,却把这一理想封闭在小国寡民的范围内,封死了在大国范围内加以实现的可能。《人权论》一书超越了他们的这些局限。它在批判英国政体之后,向法国人民详细解释了美国共和政体试验成功的经验,即抛弃卢梭的直接民主制的幻想,"把代议制同民主制结合起来,获得一种能容纳和联合一切不同利益和不同大小的领土与不同数量的人口的政府体制"——近代共和政体。潘恩说,这一政体已在比英国本土大十倍的美国试验成功,法国人没有必要继续犹豫观望了。他们既不必迷信英国政体,也不必为卢梭式的难题所困惑,应该起而仿效美国,建立大国共和政体。


《人权论》一书在法国激起的反响一如当年《常识》在美国激起的反响。各种政治性俱乐部以自己的经费在穷人中散发了 3000余册。罗伯斯庇尔在他自己创办的政治刊物《宪章捍卫者》1792年6月号摘要转载了《人权论》,热情称赞潘恩"是一个人类权力最雄辩的辩护者"。 1792年8月26日,法国议会授予潘恩荣誉国籍。紧接着,加莱、索姆、多姆和瓦兹四郡不约而同都选举潘恩为他们在国民公会中的代表。加莱还特意派了一位官员去英国通知这位外籍议员已光荣当选,并写信相邀,热烈呼唤这个"人民之友"去和他们一起共图大举。后来的史实证明,《人权论》对法国革命转变方向起了巨大作用。


《人权论》出版,对英国思想界的意义难以估量。一位西方学者认为:"发生在柏克和潘恩之间的这场大辩论,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意识形态论战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场论战"。到1793年底,《人权论》已销售或免费散发了大约20万份。以持论严谨著称的英国《年鉴》杂志也承认: "对这本书的热情是无法形容的。它被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阅读,特别是在那些大工业城市,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都是如此"。在设菲尔德,磨刀匠用下列新词填进国歌,走街串巷吟唱:


"上帝保佑伟大的托马斯·潘恩,他的《人权论》照亮了每一个人的灵魂。他使盲人看清了被愚弄、被奴役的命运。他给全世界指明了自由之神。"


《人权论》及其影响激怒了庇特内阁。英国绅士百年来视若圭臬的改良主义政治体制和历史传统受到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思想家公然挑战,庇特不能坐视,他说:"若放纵潘恩的主张,我们必将有一场流血的革命"。1792年6月8日,英国政府指控潘恩犯有煽动叛乱罪,不久,英伦三岛出现官方煽起的反潘恩狂潮,街上开始烧毁潘恩的模拟像。潘恩临危不惧,凡有暴徒集会,他都免费寄去几百本《人权论》,附一份书面发言。法国9月3日大屠杀消息传来,英国托利党人的反应越见猖狂。 9月13日,友人获悉警方的密谋,劝说潘思立即逃亡,否则便有杀身之祸。潘恩初意不走,经从法国加莱来的那位官员恳劝,方同意连夜流亡法国。在伦敦,他逃脱迫捕,只差几个小时。在多佛尔海关,只差20分钟。


英法两国判若两个世界。9月13日,当潘恩乘坐的邮船进入法国加莱港口时,军舰上礼炮齐鸣,沿岸爆发一片欢呼声。当加莱的这位议员踏上法国土地时,士兵夹道欢迎,淑女上前献词,官员和他拥抱,市民则冒雨迎立在街道两侧,高呼:"潘恩万岁”。9 月19日,潘恩抵达巴黎。20日晚,进入法国议会。所到之处,那种法国式的亲吻和拥抱总是如潮涌来,把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弄得疲惫不堪。10月11日,国民公会选举组成起草新宪法的九人小组,潘恩得票第二,光荣入选。从此,他卷入了法国革命的政治中心。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超出法国人之意料,亦为潘恩本人始料所不及。在革命初期,潘思尚发生过很大影响。他上一次在巴黎旅居时就曾参预起草了《人权宣言》。经他修改,《人权宣言》增加了美国公民为之奋斗的经济自由、财产权不受限制的思想与《独立宣言》遥相呼应。这一次起草1793年宪法,他至少提供有45页用英文写就的材料。他对丹敦说,采纳这些方案后,法国应该成为欧洲的代言人,"她应该为所有民族讲话,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然而,随着革命愈演愈烈,潘恩与雅各宾派之间出现了隔阂。潘恩不谙法语,很难走出上层去和法国百姓直接交往。革命上层中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大多是吉伦特派,这些人早年往往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在那个战场上就与潘思结有情谊,而雅各宾派则多是一些土气十足的外省人,既不会说英语,又不关心世界革命,自然不易与潘恩交结。这样,潘恩在法国的朋友大多为布里索、佩蒂翁、罗兰夫妇这些吉伦特派领袖。潘恩之所以与他们亲密,不仅仅是因为口语相通,还因为他们在世界革命、博爱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方面有一系列政治上的共同语言。而对这些,雅各宾派不是冷眼旁观,就是持反对态度。


潘恩对国王审判案的态度,尤使雅各宾派难堪。他以美国人的身份不忘前情,继续感激路易十六对北美战争的慷慨援助。他反驳柏克时,就颂扬过法国革命的高尚之处不在于与一个国王作对,而是与产生国王的那种制度作战。所以,他希望法国革命能象美国革命那样,原则尽管彻底,行动却保持温和,少给欧洲众王室留下报复的借口。潘恩认为国王早该废黜,昏君通敌亦必须惩办,但只宜流放,不宜处死,他担心处死国王一要伤害美国盟友的感情,二要激起欧洲王室的联合干涉。1793年1月15日,他在国民公会中公开投票反对处死国王。


潘恩执意认为法国革命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他坚信"正是美国的理想打开了巴士底狱之门"。这一独特的认识角度,使他能超脱法国革命中激烈的竞争偏见,富有旁观之明。反过来,却也使他难以理解产生雅各宾专政的法国特殊国情,更不能同情罗伯斯庇尔那一派人在大风大浪中掌权的艰难处境,继国王问题之后,他在法制溃坏、限价风潮等问题上,又和雅各宾派发生争执。他提出了很多稳健观点,在后世历史学家看来十分可取,但在当时政治家看来却断难实行,故而都被拒绝了。罗伯斯庇尔那端最初对潘恩也有误解。他为《人权论》倾倒,以为能写出这样激烈的小册子的作者理所当然地是自己的同道。可是不出两年,他就发现《人权论》的作者原来并不是一个无套裤汉,结果大失所望,掉头而去。雅各宾派素不以宽容精神著称,那时在这一派人中流传的口号是:"要么是我的兄弟,要么就死去。"对他们来说,从欢迎一个人到猜忌这个人,然后再激变为打击、迫害这个人,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更何况潘恩作为理想主义者,轻易不愿放弃自己的见解。如此两相抵角,形势急转直下。


1793年春相继发生马拉受审案和米兰达诬陷案,潘恩都出庭作证。他在后一案中为米兰达洗冤,与吉伦特派相合;在前一案中当众抖落马拉的隐私,深深激恼雅各宾派。6月,雅各宾派正式执政。潘恩当年的朋友非逃即亡,他本人在1793年宪法中的思想主张被无情删除,他悲叹:"共和国死了。"同年10月,潘恩的名字上了黑名单。11月25日,罗伯斯庇尔公布取缔外籍议员的法令,潘恩被逐出国民公会。12月28日深夜,潘恩锒铛入狱。


罗伯斯庇尔死后,人们在他的文件中发现有一份亲笔短简:"为了美国的利益,同样也为了法国的利益,要求通过一项对托马斯·潘恩起诉的法令"。


潘恩在这个他所颂扬的革命圣地系狱达10个月之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在海峡彼岸,英国政府正在对他和《人权论》进行缺席审判。与雅各宾党人的猜度成反,潘思被英国保守党用歌曲谩骂,骂他是个雅各宾党人。有人编排了一个历史上最可恶者的名单,从凯撒开始,以潘恩结束。缺席审判的结果是:潘恩为非法之人,从此不受法律保护;《人权论》被全部查禁。潘恩为了法国,永远失去了回归故土的权利。


在狱中,他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由于意外的奇缘,他才逃脱了断头台,却又差点死于病魔之手。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写作《理性时代》(第二部分)——有关宗教问题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因为其中的激进观点,他后来在美国吃尽苫头。1794年1月27日,他在该书扉页上赫然写道:"我一向极力主张人人有保持他的意见的权利,不管他的意见如何与我不同。凡是否认别人有这种权利的人,会使他自己成为现有意见的奴隶,因为他自己排除了改变意见的权利。"美国公使莫里斯写信给国务卿杰弗逊说:"他在狱中以著书自娱。我倾向于认为,他在狱中如果安分守己,或许能有幸被人遗忘。他若引人过多注意,那把早就悬在他头上的利斧就会落下来了"。


如果不是莫里斯作梗,潘恩本来是可以出狱的。当时潘恩曾向美国求援,要求证实他有美国国籍。否则,雅各宾党既可以他的出身把他说成英国敌侨,亦可凭他曾被授予法国荣誉国籍一事,把他当成国内敌党。无论是敌侨,还是敌党,都难逃一死。莫里斯因前述迪安事件与潘恩失和,这时乘机报复,拒绝证明他有美国国籍。华盛顿正暗中与英国商谈杰伊条约,不想因为潘恩开罪英国,竟也袖手旁观,故作沉默。这时的潘思真成了"法外之人"。他的朋友见死不救,他的敌人幸灾乐祸。美国曾授予他国籍,拒绝证明;英国取消了他的国籍,却巴不得他被认为是个英国人而被处死;法国仅授予过荣誉国籍,却正好借此罗织罪名。他参加过或鼓动过三个国家的革命,三个国家同时抛弃了他。


1794年8月,门罗取代莫里斯,出使法国。这位后来以"门罗主义"出名的大使比他的前任多一副侠义心肠。他惊讶地获悉潘恩还在狱中,于是四处奔走,火速营救,1794年11月7日,在门罗多方斡旋之后,潘恩终于获释出狱。他在门罗夫妇悉心护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休养,才恢复了健康。


潘恩死里逃生,对法国人却从未口出恶言。但他永远不能原谅华盛顿。华盛顿逝世后,潘恩听说要为他树立雕像,曾给受命雕塑的艺术家写道:


"把最冷最硬的石头采出矿坑,  

无须加工:它就是华盛顿, 

你若雕琢,可留下粗陋的刀痕,  

在他心窝锯刻——忘义负恩。"


潘恩出狱后,拿破仑曾访问过他。1797年秋天,拿破仑告诉潘恩:在他的枕下总有一本《人权论》,每晚睡前必读。他也曾宴请过潘恩。席间,他说:"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应为潘恩树立起一座金质雕像"。但在拿破仑执政后,他与潘思的关系迅速冷却下来,因为潘恩厌弃一切类型的个人独裁和残忍行为,拒绝与他合作。


从督政府到执政府,潘恩曾多次表露出一个世界公民的超脱本色。他本不是一个吉伦特党,更不是一个雅各宾派,这时,也不是一个热月党人。他只是个不讨任何执政党喜欢的理想主义者。1795年7月7日,他出狱后第一次出席国民公会,就单枪匹马地向1795年宪法讨战,他斥责这部宪法放弃普选权,规定对选择权的财产资格限制,是背叛了革命的初衷。他还在议会外散发小册子,鼓动法国人抵制这部宪法。为此,他又一次丢掉了议员职位。而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这时对这部宪法只不过作了些模糊软弱的反抗。


1795年宪法公布后,潘恩和巴贝夫几乎同时产生了这一感觉:只要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还占统治地位,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平等。从这一点出发,巴贝夫走向武装起义,潘恩则抓起笔书写他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土地正义论》。他在书中呼吁实行土地改革。他的土改计划,简略地说,就是凡有土地者都把土地捐赠给一个基金会,然后再从这一基金会领取少许现金补贴,作为他捐地义举的报偿。潘恩设想,社会借此能逐步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及一切建立其上的经济、政治不平等现象,同时,还能避免巴贝夫式暴力剥夺带来的流血和动乱。这一计划今天看来不免浅稚,但在当时却是一切社会主义者都倾心向往的改革设想。它足以说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晚年思想并未失去活力,还在苦苦探索理想的社会蓝图。为此,不惜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滑动。


1801年,杰弗逊就任美国总统。潘恩害起了思乡病,日甚一日地盼望返回美国。他对来访者说,他已重操旧业,搞起了科学实验。新近发明有一种新式车轮,准备将它和当年的铁桥模型一起带回美国。


1802年9月,他应杰弗逊之邀,回到他精神上的故乡——美国。从他登陆那天起,他就发现回来的不是时候。他正碰在美国革命后宗教复兴的势头上,他那本《理性时代》给他带来了严重后果。联邦党人群起反对他的到来,说他是个"无神论者",还把他和杰弗逊并称为一对"汤姆"。萨缪尔·亚当斯以新英格兰全体人民的名义恳求他不要再扰乱人心。他彬彬有礼地致书潘恩:"值此敦促联合维持和平之际,阁下是否还有意于重煽争辩之恶火?"邀他回国的杰弗逊这时正为竞选总统苦苦奋斗,为了避嫌,不得不开始回避潘恩,甚至拒绝他在政府中担任公职的请求。最使他寒心的是费城的本杰明·罗什。这位当年《常识》的取名人这时写道:"他在《理性时代》中所宣扬的原则,我觉得讨厌,我都不愿意和他再来往。"


潘恩这时一定觉得,相比现在,北美战争结束后那段"特殊的流亡者"的生活真算不得什么。如今,在他下榻的旅馆周围,入夜就有嘘声。邻居围攻他,连马车也不让他坐。他不得不徒步行走,可是来往车辆又故意溅他一身臭泥。人们总不相信他这个鳃夫能耐住寂寞,于是诬告他与女房东有暖昧关系。甚至只差一点儿,他就被第三次取消国籍:在他临死前三年,有个地方官剥夺他的选举权,说他是个外国人。他最后几年成了美国社会里现成的攻击靶子。教士们以潘恩的遭遇吓唬会众,收拢人心;母亲使淘气的孩子就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说一句:"魔鬼和汤姆·潘恩来了!"1804年圣诞节之夜,有人干脆向他开了一枪,枪口离他10英尺。临终前一年,他的头发长得象鸟的羽毛,却没有人到城里为他请一个理发师来,虽然离城不过1.5英里。


1809年6月8日早晨8点钟,世界公民托马斯·潘恩在孤苦无告中含愤死去。纽约只有一家报纸注意到这个人的离去。一个记者在6月10日的《纽约邮报》上草草报道了这条消息。其笔调之轻薄令人难以置信:"昨天,他葬于西切斯特县新罗歇儿附近,可能是在他自己的庄稼地里。我不知道他的年龄,不过他活的也够长了。他做过一些好事,可更多的是坏事。"


送葬队伍只有六人,其中还有两名黑人。据他的法国房东波纳弗尔太太回忆,下葬时的萧条场面让人揪心:"当棺木落地,墓土撤上时,我站在墓穴的东端,让我的小儿子站在西端。环顾周围寥寥的旁观者,我说:"啊,潘恩先生:我的儿子站在那儿,代表美国向您致谢。而我,则代表全体法兰西人民!"莽莽旷野,只有一妇一孺在代表美法两国向这位合众国的取名人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致哀——日后想起,美法两国必定觉得这是它们百年难洗的共同耻辱。


1819年10月的一个夜晚,有个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的英国论敌——记者柯贝特偷偷起出潘恩的遗骨,运回英国。他本想发动募捐为潘恩建造圣祠。结果除招来一片谩骂,一事无成。英国官方对潘恩耿耿于怀,生不宽容,死不接纳。一个巡街念公告的人,因为宣布潘恩遗骨到达,被官方收监九个星期。柯贝特保留那堆遗骸直到他本人于1835年去世。他儿子继承了那些圣骨。 1836年柯贝特儿子破产,圣骨作为他的财产也被没收。可是政府又不承认那是贵重物品,于是便由一个打散工的老头保管,直至1844年。接下来又转到一个叫B·蒂利的家具商人手里。到了1854年,潘恩的遗骸只剩下颅骨和右手骨了。一位牧师这时突然宣称,他拥有这两块骨头。但后来人们追问时,他却闪烁其词,避而不答。到现在,连这点遗骨也无影无踪了。


潘恩刚死,即有人向他的一个密友约稿,请他撰写潘恩传记。这位友人回答得很巧妙。他说:"现在还不是撰写潘恩传记的时候。凡想了解潘恩生平的人,可以去读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平。"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他的作品:他有《常识》,反抗那时候的政治传统;他有《人权论》,反抗社会传统;他有《土地正义论》,反抗的是经济传统;最后有《理性时代》,反抗的是宗教传统。这样一来,他就把那个年头能得罪的人类权势力量都得罪完了。他从地上打到天上,横扫俗界国王之后,又向灵界国王宣战,最后激起天怨人怨,自然要落个遗骨飘零,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其实,他既然死无葬身之地,生亦不该享有国籍,他是世界公民,属于新旧大陆上一切爱好民主的民族。他既不能为他那个时代充分理解和接受,就该让他归属于历史。他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个贫民;离去时还是一贫如洗;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穴墓地,真可谓"赤条条来去"。他完全可以用他的笔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获得象他那样广泛的销路。可是他分文不取,把全部稿酬捐给英、美、法三国的民主事业。这样一个无畏无私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两个世界的英雄"。


潘恩的可悲之处恐怕在于他脐身政界,却不是一个圆熟的政治家。严格说来,他只是个带着书生意气的革命家。他尽情泼洒理想主义者的热血,从不知谋略、心计为何物。他既不给自己留后路,当然也不允许别人走些曲径。他与罗伯斯庇尔、华盛顿等人发生的那种同道之争,后人不妨看得轻松一点,就象一根直线在通过几个同向螺旋圈时发生的内摩擦。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热爱人权,但也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不谙人情。如果两者兼备,他或许就能避免那些痛苦的摩擦和纠纷。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向来不动感情,可是他看到潘恩那样下场,也不禁感叹一声:"一个人即使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也需要有些世故,才能得到赞扬"。可是罗曼·罗兰却正好相反。他看中的却正是潘恩至死都天真未凿的好斗性格。这位常洒英雄之泪的法国作家为潘恩的悲剧打抱不平,曾预告要给"勇敢的空想主义者托马斯·潘恩"作传,把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长廊,与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人作伴。至于与潘恩同时代的那些大革命家、大政治家,他却一个也没放在眼里。


(转自《书斋里的革命》,作者:朱学勤。朱学勤,1952年出生于上海,中国当代学者,自由主义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网民嚎叫:


纸盒子 2018-04-17 17:25:00

中国还要在黑暗的专制中多少年?

多看书2020-04-22 22:41:15

富兰克林华盛顿杰斐逊潘恩。。。这才是白头山天降伟人啊

凯2021-02-06 05:40:41

天啊,这文章写得太好了!记住了,朱学勤!

Pilgrim_Earth(欣悦的灵魂)

2021-08-22 21:25:39

不错

rongrong2022-01-20 15:28:00

向当权者挑战,为掌权者不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的践行者、理想的献祭人,一生无愧于心波澜壮阔,可敬可叹亦可悲可怜


谢选骏指出:人说“朱学勤:你真的读懂托马斯·潘恩了吗?”——我看“托马斯·潘恩了读懂了自己吗?”显然,托马斯·潘恩虽然读懂了自己的痛苦,却没有读懂“革命”。那么,什么是革命呢?人说“revolution的两个词义,「革命」和「公转」;《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在我看来,革命就是顺应宇宙周期的改朝换代。既然如此,“不断革命”就是一个病态的过激了。否则,社会只能陷入持续的动乱。而上文却不懂这些,依然纠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马列老套、定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史”的迷魂阵里……所以上文会说潘恩可悲。不过在我看来,潘恩算是把自己的思想主权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结局否决了一切荣华富贵,真正物有所值。只是,托马斯·潘恩读懂了自己吗?


附录


《湯瑪斯·潘恩》


湯瑪斯·潘恩(英語:Thomas Paine;1737年2月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生於英國諾福克郡,曾繼承父業做過裁縫,後來做過教師、稅務官員,37歲前在英國度過,之後移居英屬北美殖民地,之後參加了美國獨立運動。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1776)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並在戰爭期間完成了系列小冊子《美利堅的危機》(1776-1783年),成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


後來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儘管不會講法語,他依然於1792年被選入法國國民公會。由於吉倫特派視其為盟友,山嶽黨人,尤其是羅伯斯庇爾則將其視為敵人。1793年12月,潘恩被逮捕並投入監獄,1794年被釋放。由於主張自然神論,在1793-1794年間他創作了《理性時代》一文,文中反對基督教教條,主張理性和自由思考;此文一出就被美國人所不齒,強大的反對之聲使得潘恩變得惡名昭著。


拿破崙上台後,潘恩依然沒有離去,但他卻譴責拿破崙的獨裁,稱其為「前所未有的江湖騙子」。1802年在傑弗遜總統的邀請下,潘恩返回美國。


1809年6月8日,潘恩在紐約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號去世,享年72歲。由於忌憚他的宗教觀點,只有6個人出席了他的葬禮。他被葬於1802年重歸美國後的居住地,位於今天的新羅謝爾,也就是後來的潘恩小舍。然而他的遺體卻被一位名叫威廉·克伯特的仰慕者掘出,這位仰慕者期望將其骸骨重歸英國故里榮譽下葬,但後來卻不知所終。潘恩最後下葬地也因此成為了未解之謎。


早年


潘恩早年在英國雷威斯的住處

1737年2月9日,潘恩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人家。由於家境貧寒,潘恩從小沒有接受過多少正規教育,13歲輟學,當過裁縫、店員、教師等,最後得到一份稅務員的工作。


1773年,他不滿工資過低,撰寫《稅務官員的狀況》而被解僱。此時潘恩遇到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當時富蘭克林是美洲在歐洲的發言人,事業如日中天。富蘭克林很賞識潘恩,建議他到美洲去,富蘭克林在美洲的女婿理查德·貝奇也表示願意提供幫助。


美國革命

《常識》(1776年)

1774年,潘恩到美國費城,通過貝奇的介紹,主編《賓夕法尼亞雜誌》。


1776年,美國獨立的風潮開始,他支持美國獨立,反對英國的殖民專政,撰寫了他的成名小冊子《常識》,殖民地很多刊物轉載。它促使那些徘徊觀望的愛國派加入到革命中。小冊子發表後立即走紅,在頭三個月中銷售了12萬冊。《常識》為美國從英國殖民中獨立出來辯論,批評英國國王殘暴無能,認為獨立後的美國應該建立共和國。


《美國危機》(1776年)

1776年下半年,潘恩於獨立戰爭陷入低潮時寫下並出版了小冊子《美國危機》,以鼓舞士氣。他展現了致力於公民美德的美國人與保皇黨的衝突。為了鼓舞士兵,喬治·華盛頓將軍擁有一冊《危機》。其開篇為:


這是考驗人心的時代。在當前的危機中,那些經不起風霜的戰士(summer soldier)和經不起陰霾的愛國者(sunshine patriot)會在這危機畏縮不前,但那些堅持戰鬥的人應當得到全體男女的愛戴和感激。專制制度就像地獄一樣,並不容易戰勝,但我們可以安慰的是:鬥爭越艱巨,勝利將越光榮。我們不會對輕易獲得的事物珍而重之,因為一切事物的價值在於它是來之不易。上天會為其造物定出適當的價錢,但如果自由這樣神聖的東西反而索價不高,那豈非咄咄怪事?


他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寫過《在美洲的非洲奴隸》一文,和本傑明·富蘭克林一起廢除了賓州的奴隸制。


1787年,他到英國定居,寫了一些關於人權的作品,遭到英國政府通緝。


1791年,潘恩去法國,支持法國大革命,被選入國民公會,他認為是美國獨立的精神影響了法國,同時反對處死路易十六,支持吉倫特派。參與起草法國《人權宣言》。寫下《人權論》。


1793年,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奪取了法國政權,潘恩由於反對他們的恐怖專政,以及前期反對處死國王的行為,被投入監獄,在獄中寫成《理性時代》一書。


1794年,法國爆發了熱月政變,羅伯斯比爾被斬首,潘恩出獄,仍在國民公會中任職。


《人權論》

潘恩於1787年回到倫敦,從1789年開始關心法國革命,並於1790年前往法國。與此同時,知識分子埃德蒙·伯克(被視為英美保守主義的奠基者)出版了《關於法國革命的思考》,並售出30,000冊。潘恩寫下了《人權論》(1791年)這一抽象而又漫長的政治文集。1791年1月31日,他將手稿交給了出版商約瑟夫·約翰遜。政府派人的訪問勸阻了約翰遜,因此潘恩將這本書交給了出版商J. S.喬丹,後按照威廉·布萊克的建議前往巴黎。他說服三位好友威廉·戈德溫,湯瑪斯·霍利斯與湯瑪斯·霍克羅夫特處理出版物的細節。這本著作出版於1791年3月13日,售出近一百萬冊。


潘恩是法國革命的熱情支持者,並與漢密爾頓,喬治·華盛頓,富蘭克林等著名同時代人一起被授予法國榮譽公民身份。潘恩的榮譽公民身份是對他的《人權論》第二部分的出版及其在法國引起的轟動的認可。儘管他不會法語,但他還是當選代表加來海峽省的國民公會的成員。


潘恩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後的幾週後,被選為國民公會憲法委員會的九名代表之一,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草擬一部適當的憲法。潘恩認為是美國革命的精神影響了法國。他投票支持法蘭西共和國,但反對處決路易十六 ,並說應將君主放逐到美國:首先,法國皇室協助了美國革命。其次,是在道德上反對死刑,特別是報仇殺人。潘恩的講話被讓-保爾·馬拉打斷,他聲稱,潘恩的貴格會信仰與施加死刑背道而馳,因此他應該沒有資格投票。


《理性時代》

潘恩於1793年12月28日在法國被捕。喬爾·巴洛在巴黎通過向美國居民散發請願書,有16位美國公民為潘恩辯護,但未能成功確保潘恩獲釋。潘恩於1794年11月獲釋,主要是因為新任駐法大使詹姆斯·門羅成功地為潘恩的美國國籍辯護。


1796年,他設計的一座橋樑架設在英格蘭巽德蘭,獲得了英國專利。巽德蘭拱橋,是根據他在費城的斯庫爾基爾河大橋的設計而設計的。潘恩開發了無煙蠟燭,並與發明家John Fitch合作開發了蒸汽機。1797年,除了其他有爭議的客人,潘恩還引起了法國當局的懷疑。1800年,潘恩據稱與拿破崙會面。潘恩留在法國直到1802年,在傑斐遜總統的邀請下才返回美國。


晚年

1802年,潘恩返回美國,由於他反對貴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權主義,堅持自然神論,在美國遭到批判。


離世

1809年,潘恩在貧困潦倒、屈辱憤懣中於紐約逝世。據他的房東太太回憶:


“下葬的場面讓人揪心:「當棺木落地時,墓土撒上時,我站在墓穴的東端,讓我的小兒子站在西端。環顧周圍寥寥的旁觀者,我說:『啊,潘恩先生:我的兒子站在那兒,代表美國向您致謝。而我,則代表全體法蘭西人民!』」”


思想體系

潘恩是激進的民主主義和自然神論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傳建立「世界共和國」,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資限額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體系中,不存在國王與貴族,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理念

潘恩對產權的分析標誌着對政治理論的獨特貢獻。他的財產理論捍衛了自由主義者對私有制的關注,這表明了平等主義的承諾。


影響

潘恩所著《常識》極大地鼓舞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士氣,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幫助了法國、英國的民主事業。


著作


《常識》

《美國危機》(The American Crisis)

《理性時代》(The Age of Reason)

註釋

 Original source of this quotation is Henry York, Letters from France, Two volumes (London, 1804). Thirty three pages of the last letter are devoted to Paine.


參考文獻


 Martin Roth, "Tom Paine and American Loneliness."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September 1987, Vol. 22, Issue 2, pp. 175–82.

 Thomas Paine. The American Crisis. Philadelphia, Styner and Cist, 1776–77.. Indiana University. [November 15,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风声·雨声·读书声》. 三聯書店. 1994: 159. ISBN 7-108-00724-X (中文(簡體)).


谢选骏:谁来决定美国的走向

《拜登的生涯时刻:证明美国是决定世界历史走向的唯一国家》(DAVID E. SANGER 2023年10月20日)报道:


拜登总统很可能将作为最后一位在“二战”时出生并被“冷战”时的美国权力观塑造的美国总统而留名史册。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没有哪位领导人像他一样,能夸口称自己曾在50年前与果尔达·梅厄在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相谈甚欢,还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讨论过解除苏联核武器的问题。

因此,不管是支持乌克兰击退拥有核武器的入侵者,还是如今又承诺帮助以色列消灭哈马斯首脑,拜登让美国同时干涉这两场战争的决定展现出与这位总统通常平淡散漫的讲话完全不同的热忱、情感和清晰,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四晚上,拜登在椭圆形办公室的讲话中把这两场斗争放到了一起,宣称虽然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哈马斯“所代表的威胁不同”,但他们的“目的都在于彻底摧毁相邻的民主国家”。

拜登在演讲中反复提及这两场危机,他认为美国若不能挺身而出,必将导致“更多混乱、死亡和破坏”。此论调说明他确信这就是他整个政治生涯都为之磨练的时刻——当有人质疑他的年纪时,他总会强调这一点。


这种使命感解释了80岁高龄的他为何要在过去八个月中造访两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公开声援的同时对美国盟友谨慎表态,并小心翼翼地防止美国军队介入这两场冲突——至少目前如此。哪怕无数批评都在说美国是一个分裂的、正在衰落的大国,但他似乎誓要证明美国仍是唯一一个能在不可预测的混乱世界中决定历史走向的国家。

“进入最佳状态的总统往往都锋芒毕露,过去几周大家都看到也听到了,”历史学家迈克尔·贝施洛斯说,他的著作《战时总统》(Presidents of War)追溯了拜登前任们经历过的动荡历史,他们有时被卷入全球冲突,有时得以回避,有时也会对自己的决策懊悔不迭。

然而,拜登能否得到美国民众的支持却成了他担任总统以来最大的不确定,而这正是他在椭圆形办公室讲话的大背景。

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既有秩序与规则的捍卫者这一角色存有忧虑,也就是被拜登成为美国之根本的东西。他在周四的讲话中宣称的“美国的领导让世界免于分崩离析”,对他那一代人来说不算什么争议性言论。如今这是争论的一个核心,此外还有他坚称的“美国的结盟确保了我们的安全”。

在拜登看来,如果美国以外的世界对推翻哈马斯和压制俄罗斯这样的事感到踌躇,那么民主秩序就面临风险。然而他发现,现在要说服人民相信这一点,比2022年2月的时候更难了,当时普京试图以快速打击的方式推翻乌克兰并不完美的民主体制,恢复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帝国。

乌克兰最初得到了全面的支持——那是少数让民主党和共和党团结起来的问题之一——如今这种团结显然在动摇,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开始说,这不是美国的斗争。在顿巴斯各地的苦战,冲突演变为长期缠斗的可能性——普京在观望,看看美国会不会选举前总统特朗普或其他什么对战争行动有类似恶感的人——都让局势变得复杂。


拜登对以色列的全心支持,在周三用时七小时的特拉维夫之行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今这种支持可能同样是一个挑战。经过被焚烧的婴儿和基布兹居民被哈马斯射杀、强奸、劫持这样的恐怖场面后,他在今晚提出向以色列提供数十亿美元用于防务的要求,几乎肯定会得到批准。他还提起了1948年哈里·杜鲁门做出的那个重大决定,在以色列宣布独立后立刻予以承认,他认为,75年后,“我们将确保犹太人和以色列民主政权在今天、在明天能够保卫自己——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然而他的政府已经能听到尖锐的批评——包括他自己的政府内部——认为他过分向以色列倾斜,没有做些什么来阻止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总理对加沙断粮、断水、断电,并准备一场可能杀死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的地面入侵。在国务院的某些角落传出了对美国政策最明确的批评,有人质疑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罔顾巴勒斯坦平民的安危,这些消息已经广泛传播开来。


“我承认以色列政府有权作出回应并捍卫自己,”国务院政治和军事事务局的约什·保罗上周三宣布辞职时对《华盛顿邮报》说,这位资深外交官负责了许多美国援助以色列的工作。“我想我的疑问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要死多少巴勒斯坦儿童。”

在私下的交谈和一些社媒聊天中,内部人士对拜登及其助手表达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认为他们错误地根据哈马斯入侵前中东较为平静的一段时间做出判断,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现状是可持续的。甚至一些拜登身边的助手私下里都说,他们担心围绕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叙事风向在变,12天前那个血腥的周六上午留下的骇人记忆,将让位于加沙的毁灭和绝望。

拜登的回应是,过去的经验告诉他,约束内塔尼亚胡行为的最佳方式是给他全部的支持——然后在耳边小声地警告他。他保证他的政府和盟友会时刻有人在以色列,在内塔尼亚胡的战情室里,防止以色列人草率发起全面入侵。


拜登的战略还有一个元素:他展现了对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支持,但又排除了让美国人直接加入战斗的可能性。这是在吸取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教训,在这两个地方,随着伤亡的场面越来越让人觉得没有意义,对美国行动的支持也枯竭了——拜登在特拉维夫谈起9·11之后一心复仇的美国所犯下的错误时,就提到了这一现实。

对于为什么美国乃至世界应该在四个主要目标上团结起来,拜登在周四晚做出了最清晰的论述。第一个目标是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让普京不能拖到西方放弃,扼住乌克兰的喉咙。拜登的第二个目标是消灭哈马斯。第三是避免两场战争的扩散。

最后一个目标,是在实现前三个目标的同时,让再度陷入战火的非战斗人员得以避免进一步的死亡和苦难。


谢选骏指出:拜登似乎想扮演上帝——“证明美国是决定世界历史走向的唯一国家”;可是他并不懂得,这可要取决于“谁来决定美国的走向”。拜登老儿连“谁来决定美国的走向”都不知道,他又怎么可能懂得更多的东西呢?拜登似乎想扮演上帝——他哪里顾及自己即将受到审判了。

谢选骏:无条件的捐赠与有条件的捐赠


《匿名捐出75億元畢生財富 他在租來的公寓去世》(編譯周靜芝 / 綜合 2023-10-17)报道:


知名慈善家查克·費尼(Chuck Feeney)是免稅店Duty-Free Shoppers(DFS)的共同創辦人,他一手成立的大西洋慈善基金會(Atlantic Philanthropies)日前宣布費尼在他舊金山租來的公寓裡過世,享年92歲。


費尼素以超級慷慨而為人稱道,還被暱稱為「慈善界的詹姆斯·龐德」(James Bond of philanthropy)。費尼於1931年4月23日出生於新澤西州,成長於普通的愛爾蘭移民家庭,家中拮据到經常為每月32元的房貸而發愁。費尼在就讀康乃爾大學期間,結識了他未來的事業夥伴羅伯特·米勒(Robert Miller)。1960年,他們共同創立了DFS -- 一家向旅客銷售奢侈品的免稅連鎖零售店。


1984年,費尼秘密轉移了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財產,成立了大西洋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致力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尤其關注醫療保健、教育、人權和科學研究等領域。


費尼一向認為「活著的時候捐出財產,要比死後才捐更有趣」,因此他匿名捐出畢生財富,避免事跡遭曝光。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在全球支持了眾多組織,在改善越南和南非的醫療衛生狀況、推動愛爾蘭的教育和研究發展,以及促進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人權與社會正義上均發揮重要的作用。


2011年,費尼加入了「捐贈承諾」(Giving Pledge),這是由比爾·蓋茲與華倫·巴菲特聯合發起的一項行動,敦促世界上最富有的個人與家族做出承諾,捐贈過半的財富來改善社會最緊迫的問題。在30年間,費尼透過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共捐出了75億元。


雖然貴為億萬富豪,但費尼生活儉樸,經常搭乘經濟艙、戴著15元的手表。費尼晚年居住在舊金山一間租來的公寓裡,名下沒有汽車、也沒有任何財產;「富比世」雜誌曾形容他的公寓寒傖得像間大學宿舍。


谢选骏指出:匿名慈善才是真慈善——因为这是无条件的捐赠。


《億萬富豪痛批哈佛對哈瑪斯模稜兩可 宣布斷絕往來》(記者顏伶如/即時 2023-10-17)报道:


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創辦人、零售業億萬富豪魏克斯納(Leslie Herbert Wexner)成立的非營利機構「魏克斯納基金會」(Wexner Foundation),宣布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斷絕往來並停止經費贊助,因為校方對於哈瑪斯(Hamas)組織對以色列發動恐怖攻擊的回應態度「模稜兩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報導,以色列7日遭到哈瑪斯突襲之後,哈佛大學第一時間的回應以及某些學生團體發表反對以色列聲明,遭到某些長期捐款給學校的贊助者側目,部分捐款大戶紛紛對知名學校切斷金援,魏克斯納便是最新實例。


「魏克斯納基金會」16日發函哈佛大學董事會,信中寫道:「哈佛主管階層未能採取明確堅定立場,對於以色列無辜百姓遭到殘暴屠殺表達抗議,讓我們感到震驚與不齒。」


「魏克斯納基金會」由86歲的魏克斯納與妻子艾比蓋兒?魏克斯納(Abigail Wexner)共同創辦,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估計,資金約達60億元。


「魏克斯納基金會」信中特別點名哈佛學生團體發表的聲明當中,一面倒將哈瑪斯恐怖攻擊的責任歸咎於以色列。


信中寫道,哈佛大學主管階層對這次事件的態度模稜兩可、含糊其辭,「我們的反應跟前任哈佛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一樣,無法想像學校主管單位竟然沒有為學校與學生團體的聲明做出切割,也沒有發表譴責」。


以色列富豪歐佛(Idan Ofer)與妻子芭提亞?裴瑞(Batia Perry)上周宣布辭去哈佛大學執行董事頭銜,抗議校方領導階層對以巴衝突的反應。


哈佛大學發言人對CNN發表聲明表示,非常感謝「魏克斯納基金會」對學生獎學金的長年支持。聲明中表示,哈佛大學對於以色列遭受攻擊以及恐怖主義同樣予以譴責。


谢选骏指出:施压慈善就是假慈善——因为这是有条件的捐赠。

2023年10月22日星期日

谢选骏:公派留学与间谍疑云

《公派留学:在家庭、教育与财富的断裂之间》(青年志Youthology 2023-10-22)报道:


疫情后,“留学”再次成为那扇能打开人们想象力和让人得以喘息的大门。社交媒体上,留学也一直被打上“反内卷”、“可能性”和“另一种选择”的标签,富有经验的博主在评估顶尖大学序列,读国际中学的人教你“从零开始半个月考出 8 分雅思”,就读哈佛、牛津等精英教育的学生能轻易地在高考日向考生倒鸡汤“你只管把题写完,剩下的交给命运来安排。”


可回过神来,当我费劲心力通过公派留学项目的第三轮审核时,我才发现同学早就在全托中介那拿到了好几个 offer。


所谓公派留学,就是指国家提供资金支持部分学生前往海外求学,毕业再归国服务两年。一个朋友曾对我 10 万一年(自费的话)的学费说“还可以,不算贵”时,我猛地被“创”了一下,毕竟,我曾在助学金申请上纠结家庭年收入写 3 万还是 5 万。随即,我释怀地笑了出来,的确,对于一些人来说,“出去看看”并不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接受的教育和经济状况发生了错位,会发生什么?在个体成功与家境、学历越来越绑定的时代,“出国留学”是否还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当拥有同样理想的人因资源异同发生分化,处于劣势的人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在这 300 多天的公派留学申请历程里,我记录下了我的感受和故事。


作者 | 斯魚


编辑 | Sharon


接受优势教育的劣势小孩


我第一次对“国外”有比较具体的概念,是在大一陪同学去做留学咨询时。那是位于北京银河 SOHO 附近的一家艺术培训机构,教室摆满不同语言的手册,茶几上插着花花绿绿的旗子。“35 万人民币一年”是老师报给朋友的基本定价,坐在一旁的我愣了神,毕竟,三天前我还在助学金申请上纠结家庭年收入写 3 万还是 5 万。


事实上,我陪同 ta 去这个地方需要巨大的勇气。这并非是对陌生的信息感到紧张,相反,对于不同国度的想象力从我有记忆时就打开,只是到如今,我已经刻意封闭自己的信息渠道十几年。


如果一个孩子接受的教育和经济状况发生了错位,会发生什么呢?假期时,我曾阅读学者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因道破不同阶层大学生的出路分化之迷倍受瞩目,而在看到那张经典的”大学生分类四象限“后,我突然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我正好处于“目标掌控”与“直觉依赖”之间,横跳于”自主驱动者”与“迷失无从者”之间——我是一个曾接受过优势教育,但家庭却急转直下为劣势的小孩。


出自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的出路分化之谜》的“大学生出路产生机制的四分类”图示。在其受访者中,“目标掌控”型多来自优势家庭背景(包括城市户籍、沿海地区、财富/教育/社会资源丰富等维度),“直觉依赖”多来自劣势家庭(包括农村户籍、内陆地区、财富/教育/社会资源丰富等维度)。


小时候,我对于的世界的感知大多来自我的母亲。在云南西南角那个偏僻的小城里,她成为了最年轻的高校老师,也是当地第一个生育后还去攻读研究生的女性。在我短暂的记忆中,和妈妈一起的日子总是在书房或飞机上度过,她喜欢从出差地带回不同国家语言的动画 DVD,也会和幼儿园请假带我去旅行。


当我们在 2006 年初冬目视机翼穿过玫瑰色的云朵时,她指着窗外告诉我:“你看,云层下小小的城市叫北京,我们以后还要去很多很多地方。”


事实上,那是我们最后一次一起旅行了。2007 年,母亲的意外离世对整个家造成毁灭性打击,我家不得不减少所有生存以外的开支,原本温和乐观的父亲变得易怒与忙碌,当他全力蹒跚在挣钱与打官司的沼泽时,我只能攥着无人理会的《小狗史努比》,坐在草地上与蚊子一起度日。


到 2015 年上高一,好不容易恢复上坡路的家庭再一次滑落。父亲因突发事件失去工作,得知这个消息的前几天他还大谈把我送去美国念书的想法,我内心涌出一股巨大的讽刺,转头看桌上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做被诟病的“小镇做题家”,是当时的我,包括很多孩子唯一的选择。


自此之后,“好学生”和“乖女儿”变成了我的“职业”与“盔甲”。五线小城的教育资源处于(本就落后的)云南省的倒数,只有挤进前几名才有希望去不错的学校。于是,高中三年,我像曾经的父亲一样疯狂埋头于社会上这些最有“确定性”的事情当中。


直到高考完,同学们都约着去喝酒和计划毕业旅行,我只是拎起书包直径回家。打开门,爸爸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把房门锁好,头颅内的阵阵绷紧还没完全松懈下来,为了压制不用刷题之夜的空虚与无措感,我开始一条条查询高校的奖助学金信息。


现在回想起来,新生报道的第一天就如梦一样。2018 年的北京朝气蓬勃,夏末的阳光耀眼又柔和,一个外国学生前来搭话,我愣了几秒,磕磕绊绊聊了几句,他笑着说下周一定要来他的社团,看着那位少年跑向迎新广场背影,我感受到一颗小小的种子正从干旱的土壤中苏醒。


“妈妈,原来这就是大学啊,” 我深呼一口气。


“我们总会有办法的,对吧?”


抹去我最炽热的生命经验


像所有“小镇做题家”必历经的撕裂一样,新的城市与大学给我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自主选择的课表带来第一个“关于自己”的哲学命题,穿着各异的同学把梧桐大道变成T台和游乐场,博物馆、展览与各种社会议题的文化活动接踵而来。


我第一次发现‘有个性’和‘不一样’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慢慢地,在北京混合着晚风、雾霾和酒香的空气中,我的神经变得兴奋了起来。


大一的第一门选修课叫“广告与创意”,第一周老师展示了大卫奥格威《穿 Hathaway 衬衫的男人》的图片,出于难以抑制的好奇(其实就是想不通为啥模特不帅还能火),我课后翻找了许多资料,对比相近时期男式衬衫和女式香烟广告的不同逻辑,并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发邮件给老师。没想到,第二周老师直接带全班详细讨论了我的资料,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自己的想法被理会”的满足,这和因高考成绩好被表扬的感受完全不同。


那时,我站在“扬眉吐气”的父亲旁边,接受各路”亲戚朋友“久违的关心,身上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失重感——我在意外与竞争中“幸存”下来了,下一步要怎么办呢?


可就是从来到异乡的那年起,一扇新的门打开了,未知世界在对我招手着。大学前两年我几乎把所有经历投在了感兴趣的课业和辩论队上,假期则和朋友去 NGO 做志愿者,与老家“自我为中心”的思路不一样,公益行业前辈对社会议题的热情使我震撼,也鼓励我努力做个有行动力的人。而到大三,我遇到了一个再次改变我人生感知的议题:性别平等与女性主义。


现在谈到女性主义,很多人会把它当作“网络热词”来揶揄。但在 2020 年,这个并不带“流量”的议题就是我灰暗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光,无数自卑、不适与恐惧都在摸索中获得解答,我开始大量阅读,参与性/性别教育、女性权益等社会工作。我的脑海逐步被富有才华、有同理心、亦或坚持与困苦抗争的女性(或非二元性别)形象填充,ta 们之中有很多人成为了我的榜样,就像,有点像我的母亲一样。


不幸的是,奋力起舞的我,忘却了镣铐与玻璃罩一直存在。进行全面性/性别教育总得付出成本,但相关机构很难登上大型平台筹款,到工作后期,媒体作品频繁被限制,加上很多人对议题存在误解,我们表面用爱和笑容给予受性别歧视的伙伴支持,但自身却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经济与精神压力。


雪上加霜的,还有学校的评价体系。2021 年保研期,我本想凭借成绩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申报梦想院校,然而就在报名期间,朋友的毕业论文涉及(以性别报道为主的)媒体被“问话”,而我的实践也被学长建议“最好不要写在简历上”。


临近毕业,好朋友纷纷走向大厂和别的城市,我捏着本科最后一年的助学金踌躇在银行门口,心里犹豫要不要先回家,脑海却反复出现家人对我不久前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这是一个女孩子家做过最丢脸的事。”


面对镶着微笑证件照的简历模板,我耳边响起家人“读研好找工作””勤俭持家“ “平稳是福”的声音,摁下 Delete 键,我把自己最炽热的生命经验一并抹去。


那是大学以来最灰暗的时光,我感觉自己不会再笑了,整天只在硬板床上躺着,只要呼吸就带着泪水,毛孔紧张到透不过气来。连续好几个夜晚我只能靠和朋友打电话熬过,寒假前一天,辩论队的朋友雨滴拖我出去吃酸菜鱼,她刚为去美国放弃了保研和香港的提前录取,尽管自己还在为不确定的结果和凑学费焦灼,但她还是先耐心地关切我的情况,然后说:“虽然有点突兀,但我觉得,你不如考虑一下去国外吧?”


我皮笑肉不笑,胃中突然泛起一阵恶心,眼前再次回闪五年前我爸问我去不去美国迪士尼坐大过山车的场景。


“没开玩笑哦,只是觉得你挺适合出去的,而且其实不那么花钱的渠道有很多种······”雨滴的声音很轻,看得出她其实也不愿揭这道”伤疤“。事实上,这几年我曾多次听朋友和师长提及自己“适合出去看看”这件事,可愈是这种鼓励让我对现实的落差愈发敏感,也越相信这份憧憬遥不可及。


机票、住宿、学费、生活,留学中的每一项开支都足以让我们全家烦恼。小红书在我第一次搜索后频繁地给我推牛津/剑桥/LSE和雅思8.0的上岸秘籍,可能是因为那段时间太脆弱,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太贪心还是太菜了,最终还是采取“最熟悉的方式”——重开一个小号逃避所有信息。


“嗯···再看看吧。”我回复雨滴,像是故意先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她没再回应地起身去还餐具,我就这样低头看着桌面,眼前的汤羹似乎成了一口深井。


一遍一遍地证明自己


对原生成长环境的焦虑与恐惧,使我在青春期后一直将友谊视作生命的灯塔。


2022 年,毕业与老朋友们的远走高飞使我不得不独自面对未来,尽管无比感激争取到本校读研这种“安全”和“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但当面对熟悉却再无熟知之人的校园,我无法与新室友一样拥有初入新环境的喜悦,对我来说,这里不再是理想理想的启蒙乐土,它是雾霾、出行审批、间歇性封控和学杂费通知。


一天中午,班长突然在群里转了“中欧奖学金项目遴选”的通知,中欧?奖学金?我的“穷大学生雷达”开始触响,学校国际处的老师在咨询电话里给我介绍和答疑,刚开学时我其实去找过她一次,好在这次是线上通话,她不会再次看到我询问项目费用时露怯的表情。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隶属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公派留学生项目。所谓公派留学,就是指国家提供资金支持部分学生前往海外求学,毕业再归国服务两年。高福利也意味着高难度,申请人需要经过中方学校、外方学校、外方基金会和中方留基委的四轮筛选,这类项目的不确定性比一般申请高很多,学校与专业选择度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整个流程要持续近270多天甚至更久。


完全陌生的挑战使我再一次胆怯,我拨通微信电话希望再度求得雨滴的安慰,迎来的却是大洋彼岸一声疲惫而急躁的叹息——


“烦死了,你不去试就算。”


这句话将我抛回现实,我猛然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悲伤夹杂着某种自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朋友不是我的保姆和救命稻草,想要解开镣铐,我只能靠我自己。


带着愧疚又紧张的情绪,我半推半就地投入了申请。申请初期是最痛苦的,一方面,我没有任何国外申校经验,也没钱请中介,只能和有经验的同学请教;另一方面,公派项目偏好支持工科商科的学生,为保险起见,我选择了一个与传媒较接近的商务专业,开始了文科转商科的艰难旅程。


第一轮筛选是在 2022 年 12 月到次年 1 月,疫情迫使很多大学生从北京逃往大理。为了赶文书,我几乎全天把自己关在民宿。冬天的大理异常湿冷,便宜房间只有一个小电暖炉,这束暖光在半夜断了电,寒冷和经期的疼痛使我不得不紧紧蜷缩在被窝里,手脚与空气一样冰冷,双颊却感受到热泪在流。


那几天我几乎置身一个“疯魔”的状态,每天晚上挠头、崩溃、放弃,第二天又头发凌乱且眩晕地打开电脑。新冠的侵袭使我辗转回家,“再坚持一天,”我在火车上用头锤着玻璃窗愤愤喃喃:“要是明天真累不动了,老娘就不干了。”


到文书上传完一刻,我终于放松了几秒。下一阶段是准备笔试面试,对商业的陌生使我再度陷入凌乱模式,当在厚重的教科书前极限勾画时,一个前实习公司的小老板突然联系我。


“我最近到了xx公司,准备找实习生,”她发消息说:“或许可以推荐几个人?”


“我怎么样?” 极速的内心反应使我震惊,自己正像大三时那样“莽撞”:


“我来试一试。”


申请的第二阶段比想象中过得更快。2023 年 2 月,我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跑到上海,新的实习任务确实繁重,但也让我接触到商业世界的些许切面。


一段异常规律的生活就此展开,白天处理(其实不是很看得懂的)资料数据,晚上准备国外院校面试题,国内公司的实习对国际面试其实没有直接帮助,但有与商业相关的经历总会让人有些底气,赶工到半夜时我甚至开始玄学幻想:都见缝插针做这么多事了,是不是运气会好一点点?


实际上,选择这份工作还有功利以外的原因。长久以来,在理想世界与现实困顿的来回横跳使我反复陷入内耗与自我怀疑的怪圈。我习惯扮演照耀别人的角色,可近几年的社会让人愈发感到个体的无力。梦想叙事坍塌,求学求职变得苛刻艰难,我想起在二战时期,很多居民为了避免精神崩溃,会连夜参与搜救和搬运尸体的工作,“如果想继续坚持下去,我需要做些具体的事情。”


好不容易进入稳定期,争吵开始爆发。父亲听到项目时长为 2 年后勃然大怒,继母误以为我是自主打算留学,也私信提醒我家里的情况。尽管知道全额奖学金和自己的储蓄应该能支撑过去,但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劝服、道歉都疯狂消耗着我的精力,甚至在后来亲戚夸我“省心又有主见”时我都还没缓过来:哪个孩子愿意从小就“省心”呢?哪个人想一遍又一遍地“证明自己”呢?


高中时,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人生好比是一条长链,如果没有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中制作的第一环,你就不可能经历这样的人生。”那时的我并不了解狄更斯,凭借《远大前程》这个书名,便觉得人生有无数伟大的邂逅与可能。而到深夜给家人写“解释信”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可能”和“选择”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特权,我比有家里托底的留学生更加焦虑与恐惧,可相对没对接这个项目学校的同学,我当前的“痛苦”又是另一种特权。


深呼吸后,我决定不能再自怨自艾了。第三轮考核随春天到来,翻译专业的朋友乌乌每周帮我模拟面试,我们共同的好友也在五一假期来到北京。那天朋友小小的出租屋里溢满小锅“咕噜咕噜”和云南雷鬼音乐的声音,我悄悄掩上门走下楼梯,跟随砖红墙瓦与黄昏的光芒来到小区花园。在余晖中深呼吸,开始最后一次模拟练习,发现曾经蹩脚的单词已全部了熟于心。


不知不觉,已练习到月色已现。朋友打电话叫我回去吃卤鸡翅,一只小狗耷拉小脑袋从我面前路过,我动动手指和它打了个招呼:“嘿小狗,如果没有狄更斯的那一环,我们会在哪里呢?”


可我们仍要去很多很远的地方


“如果老师问你为什么会必须坚持这个项目时,你会提及你的家庭情况吗?”


“当然会,但它其实只是很小一部分的原因。”


申请公派其实是一个冒险的决定。我是学校第一个入围该项目的学生,教务老师对未来的安排也一头雾水——国内外学位是否都读得下来?国内是否要延毕?不包含资助的预科学费要怎么凑?世界排名不高的学校回国了要怎么找工作?


QS*(即国际教育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认证度、性价比···这些信息都是小红书和知乎“教”给我的。


在社交媒体上,留学常被打上“反内卷”、“可能性”和“另一种选择”的标签,富有经验的博主在评估顶尖大学序列,读国际中学的人教你“从零开始半个月考出8分雅思”,费劲心力通过第三轮审核,我才发现同学早就在全托中介那拿到了好几个offer。而当一个朋友对我10万一年(自费的话)的学费说“还可以不算贵”时,我猛地被“创”了一下,随即很释怀地笑了出来,的确,对于一些人来说,“出去看看”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只不过,当我打扫出租屋檐壁的灰尘时,练口语嘴瓢到把自己逗乐时,从寝室小跑到楼道才敢接留基委电话时,我慢慢意识到公派留学并不是某种“选择”。


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场“被弥补的青春期”——成长的标志并不是“懂事”,也不是盲目服从于那些被他人所界定、所褒扬的东西,而是你开始诚恳地为一个愿望付出,体察到个体成败背后常存在结构性问题,可若还不愿放弃,那在这些既定的结构中,就不要停止思考,也不要停止去抓住带有任何可能的瞬间。


同样,在这场漫长的冒险中,我更加明白了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对年轻人有多重要。二十出头的朋友们各有不同境遇,但大多都身处生命中最迷茫的时光,是这些人对我,以及我对ta们毫无保留的爱让人一次次克服对未来的恐惧。在暑假离开寝室前,我偷偷给舍友们留下了一封长信,而上到出租车上时,书包里多出了几封贺卡,其中一张上写道:


“在未来的天际里,无论前进一尺还是退一寸,都对应着不尽相同的美丽时刻,而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让人无比期待。”


收到最终录取信的那天,正值家乡办夏天最后一场夜市。


灯火和人群并未带来喜庆之感,我穿过闹市独自坐在小桥边,光影从指间流过,我的少女时代终于从身边溜走。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并未狂喜或如释重负,你只是能呼吸,然后感受到这温柔的夜藏着雨水和青草香,以及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孤独。


我成长期的每一个阶段似乎都会滋生这种孤独。高中为了当好班长,我有意识保持积极开朗的状态,直到有一次去送作业,才听到办公室有老师议论说:“那孩子啊,成绩和性格一直挺好的。但听说其实家里状况不太好,总感觉有些忧郁。”


事实上,我并不完全支持“原生家庭归因”的逻辑,人类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的选择背后往往还交织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网络,当年轻人无法在社会叙事与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时,就难免会有些失落,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警醒着我们——这个世界还需要很多很多的记录与倾听,还有很多需要去关注、发掘的快乐、苦难、故事与可能性。


在送我去机场的路上,父亲坦言到他之前生气其实更多是源于愧疚,我回复他并不需要给我所谓“最好的生活”,这几年他付出足够多,当我自己被痛苦包围时,其实也没有关切到他的无奈与苦楚。


“人生很长,社会很复杂,可能有些人就是运气不好。”


“是啊,” 我看向窗外,一架飞机正穿过玫瑰色的云。


“可我们仍要去很多很多地方。”


网民嚎叫:


SnowOwl 发表评论于 2023-10-22 07:45:08

祝贺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在评论社会底层人--如多数黑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地位时,总有些人往往去怪罪于他们本人不够努力。这些人一旦看到了贫困家庭子女奋斗成功时,有忍不住要冷言冷语讥讽一番。心态要调整一下。

Huilianghu5 发表评论于 2023-10-22 06:33:13

不算矫情。这类人很多。当然现在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有点家底的。大城市家里出来的,有父母给准备好的房和一些家底,混不好也没问题。农村和小地方出来的大学生,进大城市也站不住脚。出国是较好的选择。打工挣够生活费,熬过一两年就顺畅了。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10-22 06:20:00

文学城咋爱转这种无聊的,无病呻吟的文章。

mingke 发表评论于 2023-10-22 05:40:28

这人还会不会说中国话了?这么矫情。不就是家里没钱,努力考试拿到公派留学的名额吗?咋还可怜起自己了呢?读文科读傻了,和现实社会脱节,每天陷在自我感动和自恋的泥淖里,在各种主义和理想里构筑自己的精神乌托邦,典型的左比左派。到了国外,妥妥地猪党后备军。


谢选骏指出:在自由世界,共产党中国的公派留学,往往和培养间谍联系在了一起,以至于美国总统发话了——“每个中国学生都是间谍!”然而上面这篇文章,显然是为此辩白洗地的,说明共产党的公派留学生都是辛辛苦苦的“青年志”——以此澄清到处飞扬“间谍疑云”。

谢选骏:青岛啤酒变味青尿啤酒

《全网疯传  青岛啤酒彻底栽了》(2023年10月23日)报道:报道: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转引中国《大皖新闻》披露的一则视频,视频里青岛原料仓一名工人在对著仓内原料小便的影片,该视频10月19日被上传到网络上后,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在热门平台微博上获得了数千万次观看。


《赫芬顿邮报》报道,青岛啤酒随后发布声明说,针对10月19日网上出现的青岛啤酒三厂的相关视频,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目前,该批麦芽已经全部封存。公司继续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产品质量,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


中国网友们则吐槽“原来青岛啤酒是加料版”、“当你发现一只蟑螂时,家里已经有无数只了”、“精酿”、“一泡尿毁了一个牌子”、“以后再也喝不下去尿黄色的啤酒啦”、“味儿正宗了宝宝们”、“原来啤酒花是这么来的”。还有不少人趁机调侃:“配方泄漏了!”“说不定这是秘方!”“我就说啤酒喝的我尿酸越来越高,原来我喝的是原味的!”“这个新闻如果实锤,能让青岛啤酒至少损失几个亿!股票得飞走几十百亿!难怪青岛啤酒节上那个德国女孩说青岛啤酒味不对。”


2023年6月15日,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自称有12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公司。


谢选骏指出:青岛啤酒,因为尿尿的作业而变味“青尿啤酒”了!


网文《青岛啤酒 》报道:


青岛啤酒(Tsingtao Brewery Co.,Ltd)产自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青岛啤酒选用优质大麦、大米、上等啤酒花和软硬适度、洁净甘美的崂山矿泉水为原料酿制而成。原麦汁浓度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黄色,泡沫清白、细腻而持久。

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青岛啤酒排名第310。 [1]

2019年4月10日,青岛啤酒第41届“提高质量纪念日”主题活动——“匠心筑梦,开创魅力质量新时代”在青岛啤酒二厂举行 [2] 。

2019年12月,青岛啤酒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

[3] 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100榜单排名第91位。

最新新闻

青岛啤酒工人被曝在原料仓小便2023-10-20 17:09

10月19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东青岛啤酒三厂,一工人爬进原料仓小便。对此,平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工作人员表示,网传视频之前没有看到,具体相关情况将进一步落实。随后,该工作人员回应称,局里已经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调查此事。

公司介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后期,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销量

青啤公司2010年累计完成啤酒销量635万千升,同比增长7.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196.1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5.2亿元,同比增长21.6%,继续保持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厂商。

荣誉

青啤的品牌历史悠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可是“帆很大,船很小”。1998年,公司制定了“大名牌”发展战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扩张。青啤的战略重点从“做大做强”转为“做强做大”,从扩张转向整合。青啤品牌在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编制的2012年度《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已达631.68亿元。青岛啤酒2013年品牌价值正式发布:805.85亿元,升值28%,连续十年居啤酒行业首位。

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

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世纪80年代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别在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国际评比中荣获金奖;2006年,青岛啤酒荣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誉企业200强”,位列68位;2007年荣获亚洲品牌盛典年度大奖;2009年,青岛啤酒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专项奖——2009年度董事会奖”、“世界品牌500强”等诸多荣誉,并第七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殊荣;2010年,青岛啤酒第五次登榜《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青岛啤酒以“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为愿景,将不断创新,“用我们的激情,酿造全球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

位置

地址:山东青岛市登州路56-10

历史沿革

1903年8月15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

1906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仍生产黄啤酒和黑啤酒,商标有“札幌”、“太阳”、“福寿”和“麒麟”等品牌。当时有日本籍职员15名,日本籍工人7名,中国工人164名(其中女工12名)。

1939年,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兴建制麦车间,当时制造麦芽的设备为中国国内仅有。

1942年,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大规模扩建,增建了储酒罐,改进了糖化室,包装室安装了一整套装酒设备,使啤酒年产量增加到4663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青岛市政府派员接管了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留用人员295名,征用日籍技术人员8名,厂名易为“青岛啤酒公司”。

1946年12月5日,青岛啤酒公司由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管,定名为“青岛啤酒厂”。

1948年,第一批青岛啤酒出口至新加坡。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

1950年,为摆脱啤酒花原料依赖外国进口的被动局面,在青岛市郊崂山县创建了酒花生产试验场,试种了32亩酒花,获得成功。

1954年4月,首批500箱(4打装)青岛啤酒发往香港。

1963年10月,在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唯一金奖。

1964年,创造了著名的“青岛啤酒操作法”,在全国啤酒行业推广。

1972年,进入美国市场,1988年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124万箱,是亚洲出口到美国最大的啤酒品牌。

1981年,美国有影响的消费品杂志《华盛顿人》举办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 评比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350种啤酒,青岛啤酒战胜联邦德国及荷兰等国的名牌啤酒,获第一名。

1985年7月,青岛啤酒再次获得“华盛顿亚洲啤酒评比会”冠军。

1987年5月19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评比中,青岛啤酒战胜近400家国际和当地啤酒,在当选的15种啤酒中得分最高,名列榜首。

1990年,青岛啤酒在澳门的销量已占当地啤酒市场总销量的64%。

1991年9月24日,青岛啤酒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青岛啤酒创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其后,青岛啤酒节每年举办一次,年参节人数达几百万(2006年青岛国际啤酒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首”)。

1992年,青岛啤酒在意大利成立欧洲办事处。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青岛啤酒股票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6年3月7日,青岛啤酒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ADR)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

青岛啤酒股票正式选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30指数”。

1998年,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

2001年,青岛啤酒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以后六次荣获该奖项。

青岛啤酒提出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发展战略由“扩张”转向“整合”。

2002年,青啤公司《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的开发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迎来百年华诞。

2005年6月起,青啤公司与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等共同组织“青岛啤酒-我是冠军”活动,点燃了全民的奥运激情,将每个观演者转变为充满激情的参与者,让每个人都一起来分享奥运的激情与梦想。

年初,青岛啤酒为配合奥运营销战略,独创并实施了集“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营销战略。

在整合积聚力量之后,公司战略由“整合”向“整合与扩张并举”转变。

7月,青岛啤酒在台湾高雄建立生产规模10万吨啤酒生产工厂,是青岛啤酒在中国大陆以外实现生产的重要标志。

8月11日,青岛啤酒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中国啤酒赞助商。

青啤公司《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再次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啤酒行业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

2007年3月28日,在距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青岛啤酒成功推出了奥运新产品——欢动啤酒,欢动啤酒是“为奥运而生”的运动型啤酒,其“低热量,高能量”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热衷运动,提倡健康生活的潮流。

2007年4月15日,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共同举办“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让奥运激情在城市间传递,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同时用“三位一体”的营销方式让品牌和城市互动共赢。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青岛啤酒合计捐款1357万元,并启动爱心家园计划和开展心理援助。

青岛啤酒向全球发起了“全球奥运激情征集活动”,通过中英文双语网站Cheers-China与全世界一起分享激情、见证奥运。 [4]

2011年8月3日,青岛啤酒(揭阳)公司年产6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项目在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新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建成后青岛啤酒在广东的产能将超过200万千升。 [5]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青岛啤酒公司在确认所属四川各单位员工平安无事的同时,立即启动向地震灾区的紧急援助,通过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向雅安灾区紧急捐款800万元,并着手组织青啤员工向灾区奉献爱心。此外,历时五年的“青岛啤酒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项目”也将温情继续。 [4]

行业地位

2010年11月19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结果在国家会议中心揭晓,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3位,品牌价值为278.74亿元(RMB),在中国啤酒行业中名列第一。

青岛啤酒的愿景是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青岛啤酒已经实现了市场、品牌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

国际进程

国际市场

青岛啤酒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1906年,在慕尼黑国际啤酒博览会荣获金奖;1948年,青岛啤酒开始大批量出口至新加坡,当地《星洲日报》称该啤酒质量远驾于其他啤酒之上,当地侨商争求其代理资格;1954年,青岛啤酒开始大批量发往香港;1972年,青岛啤酒进入美国市场,1988年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124万箱,到现在仍然是美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亚洲啤酒品牌。截至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1个国家和地区,居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占到中国啤酒出口量的50%以上。已经形成北美、欧洲、东南亚三个强力出口三角架。2005年,青岛啤酒在台湾10万吨生产能力的啤酒工厂投产。

2007年,青岛啤酒董事会通过了在泰国建设海外工厂的决定。

1972年,青岛啤酒进入美国市场以后,1981、1985、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密西西比州举行的三次品酒会上,通过对数百种啤酒进行匿名评比(密封商标,只能品尝,不见品牌)青岛啤酒三次荣登榜首,且在短短几年间,成为美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亚洲啤酒,并赢得了世界500强企业Crown公司的青睐。青岛啤酒在美国的产品销售,由Crown公司代理,该公司有强大的主流渠道和市场网络,正在帮助青岛啤酒完成“from Chinatown to downtown”的转变。

青岛啤酒自20世纪50年代出口欧洲以来,深受欧洲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西班牙马德里获得国际金奖。1992年青岛啤酒在意大利成立欧洲办事处,1994年迁至法国巴黎成立青岛啤酒(欧洲)贸易有限公司。2007年青岛啤酒在欧洲的销售量比1997年时增加了80%。

青岛啤酒是进入家乐福、欧尚等主流渠道的唯一亚洲啤酒品牌。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的阶段性策略是“走出唐人街,走进主流市场”(from Chinatown to downtown)。

同时,青岛啤酒已经实现了采购的国际化。青岛啤酒一直坚持从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进口优质大麦作为酿酒原料,这些产地的大麦籽粒饱满、溶解性好、色浅,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质的酿酒用大麦,保证了青岛啤酒的高品质。

青岛啤酒一直与英国国际酿造研究院、加拿大酿造技术研究中心、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有常年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国际实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保证酿造技术的高水准和产品标准的同步化。

品牌国际

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逐年递增,在2005年(首届)和2008年(第二届)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其中2008年在单项排名中,青岛啤酒还囊括了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四项榜单之冠。

2007年,在咨询公司Interbrand和美国《商业周刊》联手进行的中国品牌调查中,通过了解500多名营销和商务专家对中国品牌的认识,并分析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战略后,Interbrand评出5家“已获得相当认可”的全球企业,青岛啤酒在“已获得相当认可”的公司中位列第二。

文章评论说,“冰镇青岛啤酒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出现在中国餐馆和全球各地的商店、餐厅里。公司成功的树立了品牌形象,44%的调查回应者认为青岛啤酒是中国两大全球品牌之一,并在“中国的形象使者”方面给与了它很高的评价。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青岛啤酒抓住奥运机遇,成为奥运会赞助商,积极利用奥运平台提升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青岛啤酒策划“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在向世界推广青岛啤酒品牌的同时将中国名城推荐到全世界。

资本运作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2002年10月21日,青岛啤酒与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签署《战略性投资协议》,引入A-B为战略投资者。和A-B合作以后,双方开展了“最佳实践交流”活动,实现了知识库的对接,这对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1996年3月7日,青啤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ADR)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

2003年,上市公司。

青岛啤酒在内地企业中,率先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使得青岛啤酒在上市公司运作及监管规则方面,率先了解了国际规则,从而严格按规则规范运作,在法人治理架构方面也成为内地企业的榜样。

产品特点

口味特点

风味纯净协调,落口爽净,具有淡淡的酒花和麦芽香气。

原料选用

麦芽:采用进口优质大麦,经青岛啤酒独特的制麦工艺精心制备而成;

大米:以国内领先的大米新鲜控制技术保证大米的优质新鲜,并采用适宜的代码配比;

酒花:采用优质新鲜的青岛大花和制定的优良香花;

水:酿造用水;

酵母:采用青岛啤酒独特的啤酒酵母。

酿造工艺

采用现代一罐法酿造工艺和独到的低温长时间后熟技术,历经30多天精心酿制而成,同时通过国内领先的啤酒保鲜技术,保证啤酒口味的新鲜。 [6]

采用了优质麦芽、大米、酒花和水,经过糖化、过滤、冷却、发酵、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它成功的原因在于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严格的工艺管理,在继续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青岛啤酒的酿制工艺已日臻完善,而独特的后熟工艺和优良的酵母菌种更使其锦上添花,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异和稳定。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从原料进厂到半成品加工直至成品出厂,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质量检测。1995年公司已通过了由挪威船级社组织评审的ISO9002国际标准认证,标志着青岛啤酒的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已与国际接轨。

产品识别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系国营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是我国最早的啤酒生产厂家之一。

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在吸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品位,成为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名酒。曾七次获取国家金质奖,三次在美国国评酒会上夺魁。

真假青岛啤酒主要从外观质量的两大方面来鉴别,即外包装和内包装。

瓶装青岛啤酒包装箱的鉴别

青岛啤酒包装箱规格640ml*12瓶、355ml*24瓶、296ml*24瓶之分,分为出口纸箱、内销纸箱两种。内销酒箱面上的“青岛啤酒”字全的英文字母及栈桥图形用的是大红色,箱面上标有:“中国啤酒唯一驰名商标”、“此包装仅限中国境内销售”的文字,字体是宋体,比例适当,色泽均匀,印刷清晰;出口酒箱面上的“青岛啤酒”字体的英文字母及栈桥图形等用的是深绿色,字体是正楷,间架结构协调规范,比例适当,色泽均匀,印刷清晰。出口、内销包装箱绝大部分用热熔胶封口,从封口处打开检验,有两道热熔胶,呈条状痕迹,箱面上有激光射码机打印的生产日期,由点组成的数码,每个点有扩涨感。

假冒包装箱的印刷质量粗糙,箱面上字体及图形色泽暗淡,不均匀,字体印刷清晰,纸箱粗糙且软,包装箱用浆糊或胶水人工刷胶封口,无热熔胶条,生产日期是用塑胶刻制人工盖上的,由点组成的数码,每个很死板,地扩涨感。

商标鉴别

青岛啤酒商标标识是青岛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凹印技术印制的,其文字、图形、纸质、套色、金边等明快、光洁、细腻、纯正、均匀,商标外沿无毛边,经磨擦不掉色。有的批号在瓶盖上喷码,有的批号在商标外沿切口。

假冒青啤商标标识,印刷技术低劣,纸质较软,商标外观质量粗糙,套色往往有重影、歪斜,色彩不均,不正,麦穗模糊不清,暗淡无光,无明快光滑之感,商标边沿易出现毛边。

另外,还有一种明显区别,青岛啤酒商标上的“啤”字用的是规范汉字,而许多假冒商标用的不规范汉字“啤”字。

瓶盖鉴别

瓶盖的真假主要从油墨的印刷质量来鉴别。青岛啤酒瓶盖主要有蓝色、红色、绿色、棕紫色、灰色、黑色,蓝色用于内销酒,红色用于出口酒、金标酒,绿色用于出口酒,棕紫色用于棕色啤酒,灰色用于淡啤酒,黑色用于黑啤酒。

青岛啤酒所使用的瓶盖视觉清晰、细腻、光滑,盖面“青岛啤酒”字样与栈桥图形、英文字母清楚,瓶盖裙边的“青岛啤酒”小字样非常清晰,瓶盖内是PVC模压胶垫,内有字码,胶垫与瓶盖不易分离。

假冒青啤瓶盖,油墨印刷质量粗糙、歪斜,盖面油墨印刷直观感觉不好,颜色暗淡不正,瓶盖裙边的“青岛啤酒”字样模糊不清,有的假冒盖裙边没有这四个字,手感不润滑,瓶盖胶垫有的是橡胶垫,有的是滴塑垫,很容易使其与瓶盖分离。

瓶子鉴别

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为确保产品质量,所生产的“青岛”牌啤酒全部采用新瓶子主要供瓶厂家有“青岛晶华玻璃厂,青岛玻璃厂,崂山玻璃厂,胶州市玻璃厂,青岛北海玻璃厂,南定玻璃厂”,这些厂家用都属山东省日用玻璃行业。一箱啤酒一般不会出现几个玻璃厂生产的酒瓶混合使用的情况。假冒青啤(640ml)使用的瓶子,用回收的旧瓶,什么厂家生产的都有,也有可能上述几种瓶子混合使用。如果出现该公司从没使用的瓶子,一看便可确认是假冒。

其他鉴别

听装包装箱的鉴别

听装啤酒使用的纸箱,箱面上的“青岛啤酒”字样有英文字母,栈桥图形,颜色为大红色,印刷质量较好,刻版细致,印制清晰,色泽红而不艳,纸板质量较硬、挺拨,箱口用热熔胶机器封口,为加固起见,另外用透明胶带纸自动加固粘贴。从封口处打开检验,有两道热熔胶条痕迹,包装箱上的生产日期用油墨自动射码,有的射在箱面,有的射在封口处,点状数码有扩涨感。

假冒听装青啤纸箱,文字、图形、等印刷粗糙、不清晰,纸质较软,颜色不均匀,深唛不一,有的呈紫红色,沾水后易掉色,有的暗浅,箱口一般用浆糊或胶水人工刷胶封口。生产日期有塑胶刻制的数码,人工盖在箱面上,无扩涨感。

内包装鉴别

听装青岛啤酒自1995年1月起全部采用206型斜肩式,罐的高度为122.55mm(+0.38mm)罐体清新平整、光滑、干净、无皱折,村盖密封,容量足,手捏不动,生产日期均用激光射码机在罐底喷码,字码清晰,不易抹掉。

易拉罐的供货单位主要是:西安昆仑富特波尔容器有限公司“FK”、青岛美特容器有限公司、香港美特容器有限公司“M”、大连北太平洋容器有限公司。罐盖上有“凸”起的“青岛啤酒”四个汉字。

假冒听装青啤多使用回收旧罐,有的用制假工具(割盖机)把罐盖割掉,灌入劣质啤酒或自来水等压上新盖,此种假酒比真酒矮2~3mm左右。另一种情况,把旧罐放在砂轮上磨透后,将盖挑掉,整体不影响罐的高度,但假冒产品往往容量不足,压盖密封不严,易渗漏,用手能捏动,罐体皱折痕迹明显,蹭擦痕迹较重,罐体较脏,生产日期模糊不清,易擦掉。罐盖上无“青岛啤酒”四个汉字。

经营理念

锐意进取,做到奋发向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永不满足;

奉献社会,做到对股东、对消费者、对社会真诚奉献。

“锐意进取,奉献社会”,体现了青啤人在追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

发展历史

1903年,青岛啤酒厂由英、德商人创办,时名“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生产设备、原材料从德国进口。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资金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01年,通过全面实施“大名牌”战略,青啤公司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战略布局。抢占了全国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地产地销的战略转变。对购并企业,推行青啤管理模式,用青啤企业文化来整合子公司管理思想和理念。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乘机侵占青岛。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于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39年建立了制麦车间,曾试用山东大麦酿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国产以及西贡产;酒花使用捷克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外汇管制,啤酒花进口发生困难,曾在厂院内设“忽布园”进行试种。由于设备能力的扩大,1936年实际产量四打装103202箱(3208吨),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663多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0月工厂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同年国家计委又批准拨款4998.39万元,进行13万吨技术改造工程,并要求在1988年建设13万吨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建设20万吨和30万吨的发展规划,以加快青岛啤酒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于1991年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年产2万吨的青岛啤酒四厂,也于1991年2月开始生产。到1992年末,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已达24万吨(一、二、四啤的青岛啤酒合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青岛啤酒厂的生产品种与生产结构,也不断有新的变化。青岛啤酒厂主要生产淡色啤酒,但也曾生产过黑啤酒。后来由于啤酒出口量扩大,酿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产,将青岛黑啤酒的技术工艺及有关设备,转移到其他厂生产,使用青岛牌商标。在日本人经营时期开始的制药——维他益车间,1977年后改为“青岛啤酒制药厂”,又增加生产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据国家整顿药厂的要求,停止生产。

1964年,为了发展葡萄酒工业,市一轻工业局决定将果酒车间从青岛啤酒厂分出,成立青岛葡萄酒厂。1958年,根据市一轻工业局要求,青岛啤酒厂成立罐头车间,增加罐头生产(有午餐肉、猪肉罐头、鱼类罐头、苹果罐头等)。1963年,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产,罐头车间下马停产。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由美国的莫纳克公司作为青岛啤酒的总代理。当年销量为2万箱。此后,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并在美国50个州建立了强大销售网络,进入了中国餐馆和国外开办的连锁饭店及超级市场。从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到1992年的15年里,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由2万箱增至120万箱,销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跃为第九位,所占市场比重由0.3%增长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国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长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1963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轻工业部金质奖章;1979年9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0年、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0年4月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著名商标”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在国际上:1981年、1985年两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评酒会上获得冠军;1987年5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公司全资拥有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日照啤酒厂和青岛麦芽厂并控有青岛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的股份及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税、 出口创汇等指标位居中国啤酒行业之首。青岛啤酒集团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国内收购兼并厂和新建厂并举,尽快扩大规模经济,并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把青啤集团建成具有超强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

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与另外3个工厂的联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青岛啤酒厂也更名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7%的股份被美国的安海斯-布什公司持有,2008年英博集团购并安海斯-布什,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局于11月18日决定附条件批准购并。

1993年7月,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内地在港发行H股上市的企业,同批赴港上市的还有上海石化等共9家。

1998年,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截至2007年9月,已在全国18个省市拥有或者绝对控股71家分公司。2002年10月21日,美国A-B公司和青啤公司在美国纽约正式签署《战略性投资协议》,A-B公司成为青啤公司战略投资者。2005年8月11日,青岛啤酒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国内啤酒赞助商。2009年4月30日百威英博(AB InBev),以每股19.78港元,向日本朝日啤酒出售青岛啤酒19.9%权益,套现6.665亿美元(折合港币51.69亿元),ABInbev 则将保留7.01%的股权。

啤酒历史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19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

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

然而,我们啤酒业大力发展真正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符其实的啤酒大国。

融合了古老的珍贵典藏和现代设计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百年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集青啤的历史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为一体,为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

坐落在1903年建设的青岛啤酒厂——登州路56号内,它的建成不仅为海内外游客走近青岛啤酒、了解青岛啤酒提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视角”,更成为青岛市引以为傲的旅游产品。

整个临街建筑外墙以仿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进行改造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展出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

青岛啤酒博物馆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区域当属第一区域——百年历史和文化。在这里,顺着时空的脉络,游客可以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啤酒的神秘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青啤数不胜数的荣誉、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访问的情况。许多从欧洲和全国收集的文物、图片、资料和青岛啤酒的各阶段的实物是这一区域的展示精华。而祖辈曾在青啤工作过的德国、日本友人专门捐献的文物史料,使得这一展区更加引人入胜。

营销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速融合,谁把顾客奉为上帝,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谁就是市场竞争中的胜者。只有顾客才是企业的上帝,在青岛啤酒集团中,这并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因为顾客将是最终决定谁是市场赢家的仲裁者,而他们都是产品的消费者。青啤相信消费者的信念是来自于其本身,因为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与品质的认知,将决定青啤的未来。以“顾客价值为导向”,青啤公司在疏理发展指导思想时,正式提出一项做大做强的新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过渡,通过实现为股民、为职工、为消费者服务,来进一步转变机制,真正地与市场接轨,以形成新的企业竞争优势。

把青啤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品牌发展成为世界啤酒行业的强者,再创百年辉煌,这是几代青岛人的梦想,青啤公司认为,公司的机制转变,比眼前几个经营数字的好转更重要。因为青啤的发展有个“路径”问题,路径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就有可能付出不应有的代价。

青啤公司认为,摆正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赢利和服务的关系,是青啤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青啤提出“顾客价值导向”为中心的创新经营模式,认为营销理念现代化、销售信息自动化、营销管理专业化、物流配送科学化、销售网络精细化的目的,就是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如何为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青啤公司提出,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中心任务,要在服务的速度和质量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一指导思想已经在青啤全国各市场的开拓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企业机制的调整,也是职工利益的调整,对此,青啤公司提出,减人增效不能简单化,要把发展与改革科学地结合起来,要实事求是,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不要搞形式主义,改革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为此,青啤公司组成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增设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以保证宏观、前瞻性决策安全的同时,有计划、系统地、自上而下地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尤其是学习和了解与国际化大公司,学习和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学习和了解新的企业流程,明确“为什么要发展”,让尽可能多的职工提高学习能力,跟上时代和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步伐。青啤是我国最早上市的著名公司之一,社会公众股在不断地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民手中股票价值在总股本中的比例还要增加,怎样使这部分股东的利益增值,不断地得到回报?青啤公司提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效益观,从过去的以效益为中心转向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率,也就是以资本增加值为中心,诚信经营,创新考核机制,追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使股东手中的股票物有所值,不断增值。

消费者忠诚的塑造是青岛啤酒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青岛啤酒百年持续的战略选择,塑造消费者忠诚对啤酒公司想要基业常青来说这个理念还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啤酒公司持续的第一个要点,在于不断探索获得消费者忠诚的方法和渠道,青岛啤酒必须从3A转向3P(所谓3A指的是让消费者在购买青岛啤酒时,买得到(Available)、买得起(Affordable)、乐得买(Acceptable),而所谓3P指的是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心中首选(Preference),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当消费者变化的时候,你的战略也要相应变化,同样,赋予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要变化,这样才可能使一个单一口味的产品,能够适应百年消费者的变化。

第二,啤酒公司持续的第二个要点,在于不从价格上过分地与对手竞争,而是通过对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分析,通过控制某些关键点,通过收购与兼并,去获得比较竞争优势,这样的竞争能够塑造一个健康的行业结构,能够使领导者之间能够通过竞争去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减少跟随者“反击成功”的机会。

领导信息

2022年6月21日,青岛啤酒公告,董事会临时会议决定,同意聘任姜宗祥为公司总裁兼供应链总裁,任期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之日起至公司第十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为止;同意聘任侯秋燕为公司财务总监。 [21]

2022年10月14日,青岛啤酒股份(00168)公布,董事会同意聘任李辉为公司副总裁,同意聘任员水源为公司副总裁兼供应链总裁,公司总裁姜宗祥不再兼任公司供应链总裁一职。 [22]

企业荣誉编辑 播报

2010年之前

1963年,全国酒评会上获得金牌奖;

1984年,荣获轻工部颁发的质量金奖;

1987年,青岛啤酒获得美国密西西比国际酒会质量金奖;

1988年,年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质奖;同年,荣获轻工部颁发的创汇先进企业奖;

1991-1993年,分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新加坡的评比大赛上获得金奖;

1991年9月19日,获首批“中国驰名商标”;

1993年,荣获新加坡国际饮品博览会最高荣誉金奖;

1997年,获得23届国际金星奖——“杰出公司形象和质量金奖”;

1999年,中国大陆唯一入选 “亚洲五十大名牌”的企业;

2000年,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

2001年,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

2008年,青岛啤酒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十一;

青岛啤酒获得 DET NORSKE VERITAS(DNV)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2010年

荣膺“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

荣获“首届中国绿金奖”;

荣获“2010中国最佳雇主企业”称号;

入选《财富》“2010最受赞赏中国公司”;

荣获“2010中国最佳企业公民”;

获得“受推崇知识型机构及卓越知识管理项目大奖”;

荣获“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A股上市公司最佳社会责任报告”;

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18年

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第41位; [7]

2019年

汇桔网·2019胡润品牌榜第83位,上榜2019酒类品牌价值全国排名第5。 [8]

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100榜单排名第91位。 [9]

2020年

2020年1月3日,上榜2019年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名第187。 [10]

2020年5月10日,Asiabrand发起主办,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亚洲品牌网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品牌500强”发布,青岛啤酒排名第92位。 [11]

2021年

2021年9月23日,青岛啤酒位列2021年《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第59位。 [14]

2021年10月,青岛啤酒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好物”名单。 [15]

2021年10月,入选《2021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第8位。 [16]

2022年

2022年12月,上榜2022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 [23]

2022年12月,以1500亿人民币价值位列《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第13名。 [24]

2023年

2023年2月23日,荣获“2022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全国100强” [25]

现代发展编辑 播报

1993年7月15日,青啤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第一阶段

做大做强的阶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及“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19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 的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

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360万吨,但产量只有250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30%,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结果是青啤的边际利润的表现在三大啤酒厂中明显最差,青岛啤酒只有1.8%,而拥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而华润雪花啤酒也高达9.86%而大幅超过青啤。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第二阶段

精益求精的阶段:由于盲目高速的收购活动加上内部管理的不协调令青啤出现高成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等问题。2001年7月,青啤总经理彭作义辞世,由金志国接任。他明确地调整青啤的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

改革措施

(1)架构重组

(2)品牌重组

(3)增减子公司股权

(4)减慢收购速度

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架构重组

未重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个都是独立的营运单位,同一地区内的子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清晰的划分,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政单位,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青啤于是自2000年起先后组建八个事业部,把全国的子公司按区域收归各事业部,划小范围管理,统一产供销、市场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运输、分销等系统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手及成本。

2000年时,青啤在青岛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6月于华南事业部实施第二期计划。经过首两期的实施,青啤统一了22041种数据编码、整理1400余个客户档案、2000余个供货商档案等,并为各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模型。在事业部制度的区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青啤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青啤的仓库面积由以往的7万多平方米下降到29260平方米。库存量也得到改善,从以下数据可以知道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后青岛本部的产量虽然上升了,但库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组

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与同区的对手——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减慢收购

青啤自从大量收购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总经理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亿元。

由以往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抛售青岛啤酒股票。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2008年12月末,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青岛啤酒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佳信誉品牌”大奖。

旗下品牌

奥运标产品

所谓2008奥运的赞助商,不是所有的青岛系列产品都能用奥运标的,能用的有——青岛啤酒(总厂生产,通称纯厚)、青岛纯生(总厂生产),青岛淡爽型(总厂生产,通称小王子);青岛超爽(上海松江厂生产),青岛原生(上海松江厂生产)。

非奥运标产品

这一类产品不能使用奥运标,但是可以使用“青岛啤酒”的商标,注意,青岛系列不是每一种都能使用“青岛啤酒”的商标的,这类产品有——青岛啤酒(马鞍山分厂生产)等。

自主商标产品

这一类产品连“青岛啤酒”商标都不能用,更别说奥运标了,不过在分厂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有自己比较响亮的品牌,其中就有——崂山啤酒、山水啤酒。

擦边球产品

这一类说白了就类似加盟商的概念,其产品严格来说不能使用“青岛啤酒”商标,只能用“青岛股份有限公司荣誉出品”,但是这些分厂都会努力把啤酒外包装弄的像总厂产品很像,这些产品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比如:青荷源啤酒(哈尔滨生产),宾王啤酒(福建生产),青岛原浆啤酒(成都生产)。

合作伙伴

苏赛特(SID)商业数据零售研究机构,是中国本土第一家专注零售市场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啤酒终端渠道研究最权威的数据供应商,中国饮料零售店普查专家,是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国大陆零售数据合作伙伴。

苏赛特在中国国内155个地级市、200个县的城镇人口覆盖区域拥有数百万个数据信息网点,每月信息关联涵盖各行业产品的零售店180万个以上。

苏赛特独有的优秀商业模式也得到了大量风险资本的青睐,其中优秀投资公司的代表“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对苏赛特高度认可,以资本入股形式帮助苏赛特极速发展,打造中国本土最大的商业数据帝国!

深圳军歌嘹亮企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将解放军管理文化与企业实战管理结合运用的红色文化训练机构。

军歌嘹亮其崇高的企业使命和独特的核心理念,得到了党、政、军等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郭玉祥中将、深圳警备区原司令员、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崔晓汉大校、成功军旅企业家、中国自律量化管理研究院院长印友海教授、中国军队管理文化第一人张建华教授等多位部队首长和军事管理研究专家成为军歌嘹亮的核心顾问。

军歌嘹亮是深圳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唯一一家正式合作的训练机构,并与东莞、成都等地部队基地合作。

相关报道

新闻联播报时

央视2014年广告招标会在梅地亚中心如期举行,青岛啤酒以8320万中标第一季度《新闻联播》标版正一位置。另据央视网报道,在中央电视台2014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2014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的明标第一标已经诞生,是来自新闻联播组合十秒广告的标的,中标的是来自青岛啤酒。央视广告招标不再公布预售额汽车业呈爆发式增长导语:2013年11月18日8点18分,中央电视台2014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现场招标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数百家龙头企业的代表激烈竞争,或将再次创造出广告预售季的高潮。 [12]

2013年11月18日8点18分,中央电视台2014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现场招标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数百家龙头企业的代表激烈竞争,或将再次创造出广告预售季的高潮。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被喻为“中国经济风向标”的活动,将不再能总汇成一个简单数字——据本网记者获悉,2014年央视将不再宣布招标预售额。 [12]

为避免恶性竞争、做大整体价值,央视将减少现场招标的比例,大部分优质资源如“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广告”、“焦点访谈提要广告”、19点“新闻联播报时组合广告”、22点“整点新闻报时组合广告”和“天气预报1+1广告”等早已于之前被认购。所以,“1118当天的数字,不再具有代表性。”一位央视招标负责人表示。

据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任何海明介绍,2013年9月17日到10月31日的预售阶段共有178个资源被认购,加上招标的产品超过200个,远超过去年的媒体产品数99个。 [12]

汽车、食品、家电等行业仍旧保持强势投放力度,其中汽车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合资品牌在招标预售中的增长率达到100%。主流汽车品牌悉数亮相招标现场,首次呈现招标段车企全家福。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克莱斯勒、东风悦达起亚等首次参加招标,东风日产、神龙汽车、一汽大众、一汽大众奥迪等招标老客户继续强势出击。受乘用车领域广告投放带动作用,轮胎、润滑油行业较2013年也有大幅增长。首次参加招标的克莱斯勒,更是将春晚作为新品牌形象全球首发平台。 [12]

国民党证实青岛啤酒是国民党党产

国民党行管会主委邱大展表示,国民党来台不是两手空空!去年在南势角仓库挖出齐鲁公司资料,证实青岛啤酒是国民党的党产。除了齐鲁公司这第一桶金,国民党清查还发现有市值400亿台币的黄金债券,有68箱置于中国信托保管,但要等到“国家统一”后才能要求偿还。 [13]

2022年1月消息,在2021鲁股市值排行榜上,青岛啤酒跻身千亿俱乐部。 [17]

2022年1月9日,青岛啤酒超高端艺术典藏新品——“一世传奇”发布。 [19]

2022年2月,青岛啤酒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 [18]

2022年6月16日,青岛啤酒官宣肖战成为其品牌代言人,并发布青岛纯生全新代言广告,共同畅享欢聚时刻。 [20]

企业事件

2023年10月19日,一段“疑似青岛啤酒三厂有人在原料仓小便”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引发关注。10月20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山东省平度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回应;对此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26]


参考资料

1  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世界品牌实验室[引用日期2018-12-21]

2  “六维度”打造魅力质量,青啤捧得金奖进入新时代.齐鲁壹点[引用日期2019-07-04]

3  [多图]这100个品牌上红榜了 有你爱的那个它吗?.新浪[引用日期2019-12-16]

4  青岛啤酒公司捐助800万元支援雅安抗震救灾.中国日报网.2013-04-22[引用日期2013-04-22]

5  青岛啤酒广东揭阳建厂.人民网

6  产品形象资料来源.青岛啤酒主页

7  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发布 总品牌价值超5万亿元.新浪网[引用日期2018-05-11]

8  胡润研究院发布《汇桔网·2019胡润品牌榜》.胡润百富[引用日期2019-12-15]

9  人民日报发布重磅榜单.新浪网[引用日期2019-12-22]

10  重磅!2019中国上市公司500强出炉,总市值约63.7万亿元(附全榜单).新浪网.2020-01-03[引用日期2020-01-10]

11  “2020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荣登“2020中国品牌500强”TOP10.凤凰网[引用日期2020-06-01]

12  青岛啤酒8320万夺新闻联播.凤凰网.2014-01-03[引用日期2014-01-03]

13  台国民党证实青岛啤酒是党产:待统一后要求偿还.新浪网[引用日期2017-02-28]

14  品牌排行.世界品牌实验室[引用日期2021-10-10]

15  “2021年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季”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百家号[引用日期2021-10-15]

16  2021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胡润百富[引用日期2021-10-19]

17  2021年山东上市公司市值排行出炉:总市值超4万亿,6家企业跻身千亿俱乐部.人民网人民科技[引用日期2022-01-04]

18  多款产品亮相赛场 青岛啤酒冬奥“圈粉”.新京报[引用日期2022-02-15]

19  重新定义“超高端”,青岛啤酒“一世传奇”艺术典藏新品上市.澎湃网[引用日期2022-02-25]

20  青岛啤酒官宣品牌代言人肖战并发布代言广告.中国网[引用日期2022-06-16]

21  青岛啤酒:聘任姜宗祥为总裁兼供应链总裁.界面新闻[引用日期2022-06-21]

22  青岛啤酒股份(00168)聘任员水源为公司副总裁兼供应链总裁.智通财经网[引用日期2022-10-14]

23  胡润发布2022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 山东5家上榜.大众报业.2022-12-14[引用日期2022-12-14]

24  2022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胡润百富.2022-12-18[引用日期2022-12-18]

25  2022青岛最佳雇主10强出炉!看有没有你们公司?.半岛网[引用日期2023-02-24]

26  青岛啤酒发布情况说明!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中国青年报.2023-10-21


谢选骏指出:百年品牌青岛啤酒,因为尿尿而变味“青尿啤酒”了!百年品牌,一旦沦陷!


谢选骏:人生如戏——是玩世不恭還是以神爲本

網文《利玛窦的中文著述》(顾保鹄)報道: 利玛窦的中文著述,根据费赖之(Louis Pfister 1833—1891)「入华耶稣会士列传」所记载的约有二十种,现在我们按照费氏所记的程序,先把他的书名介绍一下:   一、天主实义二卷   二、交友论一卷   三、西国记法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