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8月7日星期三

谢选骏:自己做自己的导师——别像柏拉图拉着老师不放

《为什么缺席的爸爸那么多?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谷雨星球 2024-06-17)报道:


大家好,我是玉莹。


今天是父亲节,先祝所有认真努力为家庭付出的爸爸们节日快乐!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姆认为,跟母亲孕育生命的无条件之爱比起来,父爱的爱是有条件的爱:


「和母亲代表着容纳、情感、内部世界不同,父亲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父爱如山,有压迫,却充满着深厚的力量。


■这本书享誉全球,评分高达9分,成为后续研究的来源。


但就像今天冷清清的父亲节一样,父爱总是充满着缺席。


前段时间,一个很奇怪的词语从短视频平台火出了圈——「嗲子文学」: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好像又隔着一层屏障,「父子如君臣,伴父如伴虎」。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有两次分离,一次是与母体的分离,一次是与父亲的精神分离。


那么,跟母爱不同的父爱,如何影响孩子?在孩子成人的两次分化中,什么才是「足够好的父亲」呢?


*文末有父亲节电影推荐,别忘了领。


「父爱饥渴」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


在成长过程中,你是否有时候急切需要一位导师,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指点迷津,甚至保护自己?


如果是的话,TA是否通常以一种「男性长者」的形象出现在你脑海?


这就是被保护、被陪伴、被指导的父职需求,在一个人身上的再现。那些从婴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春期等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满足过的需求,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也会重复再现,提示着缺失。


「父爱饥渴」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早在1980年,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家J.M. Herzog就提出了父爱饥渴(Father Hunger),在后来专门探讨父爱饥渴的专著中,他这样解释父亲在孩子养育过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充满兴奋的经验,即作为必要的脚手架让孩子发展出自我意识,以及作为孩子未来创伤的潜在缓冲。


父亲如此重要,但他为什么不在场呢?在提供心理咨询师们的一线分析之前,我先给大家提供几组数据:


1994年,根据一项研究显示,美国的父亲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7分钟。


到了2012年,另一项针对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现代社会的父亲们花了更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平均每天的时间约1小时。


我试着查找一些中国父亲陪伴孩子的研究,发现一无所获(如果有人知道麻烦评论区分享一下,谢谢)。


在搜索到的中国家庭陪伴研究中,《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还是将「父母」作为混合整体;《996城市儿童报告》也是如此,近四成996家长平均每天陪伴孩子时长不足两小时。


谁知道其中父亲又占了多久呢?


在接诊到无数携带「父爱饥渴」长大的孩子之后,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家们通过治疗病人发现:


「不在场的父亲」居然是一种代际传承。


如果一个男性无法为孩子提供父职,很大程度上因为在他被养育过程中,父亲也是缺席的。


和文化中认为「母性」是天然的不同,一个男人要通过学习和培养,才能获得「父性」,也就是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举例来说,和母子一体的母亲相比,父亲会有一种嫉妒和失落的感觉,因为他无法从身体上真正感受孕育一个孩子是什么滋味,他不会孕吐,不会腰酸背痛,更不会经历生育之苦,但这绝不是一种「幸免」——


如果一个父亲无法「创造性」地学习父职,他绝不可能借由责任产生父性。


父职是可以创造性地具体化的,比如为孩子做一个摇篮、一个小床,或者记录孩子孕期的成长,甚至为即将到来的孩子写故事、诗歌等等,这些参与的行为本身就会让一个成年男性,感受到何为父亲,何为父亲对孩子的责任。


相反,一个缺少父性学习过程的男性,也是一个不能为孩子提供从TA出生开始所需要的被保护、被供养、被指导等一系列父亲职能的「巨婴」男性。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亲


每个人都需要父亲的养育、守护、指导,不过在J.M. Herzog的研究中,父亲缺席造成「父亲饥饿」的孩子,男孩比女孩要多很多。


J.M. Herzog是哈佛医学院心理治疗专业的教授,同时也是儿童心理治疗师、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家。


在他的研究著作Father Hunger: Explorations with adults and children中,他对比了170个经历了「父亲饥饿」的孩子,并把他们按年龄分为三组:18-28个月,36-60个月,60-84个月。


他发现前两个组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男孩,第三组中男孩女孩各半,即男孩更多在低龄阶段遭遇父爱饥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例呢?


他分析孩子们的梦境,观察他们玩耍时的行为,和他们一起角色扮演、互动沟通,他发现关于父亲的「丧失」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而对于男孩们来说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做的噩梦。


在代表着潜意识的梦境中,充满了暴力、被打、威胁、受伤、杀戮等情节,挥之不去的是恐惧、担忧、抑郁等情绪,他们在极度绝望的梦境中,等待一位保护者、救援者的出现。


J.M. Herzog分析到,对于男孩来说,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有着更多的攻击性天赋,如何通过指导管理自己的攻击性是他们成长的重要课题,因此他们需要父亲的榜样和指导作用,更甚于女孩。


如果这个「导师」不在场呢?


在J.M. Herzog的来访者中有一位叫做Micheal的男孩,在间距长达17年的两个相似梦境中,绝望的境地、被威胁的感受依然在梦里,他等待的救援者从未出现过。


一个孩子可以从孩童长大为成年人,但他所经历的「父爱饥渴」不会因年龄而消失。


恰当管理天性中的攻击性,与男孩的另一个成长课题紧密相关——整合男子气概以及性别认同。


传统文化惯用一些机制来强调男性的性别认同,比如羞辱机制「娘娘腔」、「妈宝男」,比如强化机制「纯爷们」等等。


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无论男性女性,在性别认同过程中,都需要习得一种全面的、兼具父性和母性特质的性别认同,在这个认知学习的过程中,父亲的榜样角色必不可少。


在《何以为父》中,有着三十余年咨询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待蒙德认为,对于男孩来说,一个参与度高且有爱的父亲,也可以展现出温柔和关爱等所谓的女性化特质,这些特质丝毫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核心性别认同。


孩子的两次分化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和拉康都共同认为,「所谓父亲的原则,指的就是秩序。」


在孩子每一个成长关键期,都面临着「分化」的挑战。


心理学上的「分化」就是成长为一个有着自我独立意识的个体,从与母亲分化,到与父亲分化,到与家庭分化,再到建立自我认同,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


尤其是在成长早期,父亲参与的越多,孩子更能顺利度过分化带来的挑战。


比如早期孩子与母亲的分化。孩子从出生就知道母亲的存在,这是因为母子关系特殊的身心联结,但他要到出生一段时间之后(1-2年),才会意识到父亲这个外部「他者」的存在。


对孩子来说,父亲代表着外面的世界,具有挑战性、冒险、探索精神等和母亲截然不同的感受。


孩子不可能永远认同母亲,随着成长,他会产生自我意识,与母亲逐渐分离,离开母亲的温暖怀抱,进入一个更广大的外部世界,让他们一方面痛苦不安,另一方面又是独立和自我意识成长的必须。


这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作为「他者」的父亲。


父亲的在场和指导,会让逐渐获得自我的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即使他们不在身边,父母依然爱着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能力「客体恒常性」的获得。


有了这种能力,他不会因独立而恐惧,不会因分离而焦虑,相反,他会产生安全、被爱、被支持的感觉。


从学步期的「母子一体」中分化出自我后,孩子会在青春期经历第二次重要的分化,就是与父亲分离。


曾几何时,在孩子眼中,父亲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英雄化身,无所不能,但随着他经历过更多社会生活,自己的认知发展也发生许多变化之后,父亲则从「英雄」变「狗熊」了。


也就是要「跨越父亲这座高山」,唯有如此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


而承认自己的局限,乃至错误,经受住孩子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对父亲都是巨大的挑战。无法涵纳孩子负面情绪的父亲,可能会导致一个「无法反抗」的孩子,进而影响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何以为父》这本书中,提出了「足够好的父亲」这个概念。什么足够好的父亲?弗洛姆也这样说过: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起独立性,最终能够独立并脱离父亲的权威。


而若一个人只发展了父亲的良知,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一个成熟的人能够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而父职是如此沉重的挑战,不知已经成为父亲的男性们是否有足够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鲁格·肇基在《父性》中毫不留情地指出:


「成年男性在内心有一种没有被自然进化调和好的两种同一性,一方面是父亲,另一方面仅是一个作为精子捐献者的雄性。


和女性不同,男性宣告他没有能力通过使自己完完全全、明明确确地成为一个父亲,来承担一个统一的同一性。」


换句(毫不留情的)话说,大部分男性都自然而然成为一个精子捐献者,而没有学会做父亲。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曾经历父爱缺席的年轻男孩,在做父亲后决定亲手斩断「父爱饥渴」的链条,从一件件陪伴孩子的小事做起,成为「足够好的父亲」。


谢选骏指出:人说——“为什么缺席的爸爸那么多?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我看——“自己做自己的导师——别像柏拉图那样老拉着老师不放”。我小时候,就盼望一个两三个月以后的自己,这样就可以带着我少走许多弯路了。我那时经常感叹,要是我提前几个月知道这些就好了!我就可以飞速前进了。后来我才知道,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带领我……我只能自己带领自己,并且由此发现只有我自己知道的世界!自己做自己的导师——别像柏拉图拉着老师不放!

谢选骏:走不出的对华认知偏差



《赴华美国留学生寥寥无几 美国“汉学家”恐断层?》(2024年6月21日 江真)报道: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一个美国学生了,”在谈到美国学生去中国留学的情况,中国教育旅行(CET,Chinese Educational Tours)北京项目负责人,居住在北京的美国人莫大伟(David Moser)告诉美国之音。CET是一家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的负责招募美国学生前往中国进行短期语言文化学习的组织,1982年开始运营。


莫大伟担心美国会因此失去一代“中国通”和“汉学家”。“美国已经失去了关键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本该现在在中国学习,变成未来的林培瑞(Perry Link)、夏伟(Orville Schell)和谢淑丽(Susan Shirk)。可是现在已经太晚了。”


林培瑞、夏伟和谢淑丽是美国著名的三位“汉学家”和“中国通”。公开资料显示,林培瑞生于1944年;夏伟,1940年;谢淑丽,1945年。莫大伟感叹美国未来10-20年恐怕很难再见到这样的资深“中国通”。莫大伟认为,缺乏了解中国的人才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对彼此的了解太重要了,不光是在做生意和商业领域。你在外交、国际关系、安全问题、使馆、乃至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这些重要机构,都需要有这些人才。你需要懂对方那一套,这样才能避免误判和犯错。”他说。


去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越来越少


根据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四月份在访问中国期间的讲话,美国现在在中国的学生大约800人。由于新冠疫情和其他原因,最低的时候,美国学生人数只有约300人。


“鼎盛时期”的CET曾经在中国好几个城市开展短期留学项目,包括北京、上海、哈尔滨、杭州。现在,CET的网站上关于中国的资讯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哈尔滨,而哈尔滨页面打开后显示“暂停至2025年春季”。


与中国的寂寥相比,CET在台湾的项目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2022年,CET第一次开始在国立台湾大学开展暑期留学项目,就吸引了120多个美国学生”。莫大伟说,之所以去台湾办学是因为去中国的学生太少了。


莫大伟认为越来越少的美国学生到中国去有各种原因:“当时中国的污染是个很大的原因。其次,中国政府的一些侵犯人权的做法也让人开始反感。”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严苛的封控政策期可能是个“分水岭”。当时,包括美国留学生在内的大批外国人纷纷离开,留华“老外”近乎绝迹。2022年底中国政府突然解封后,很多人也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莫大伟还认为,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咄咄逼人的姿态以及在国内敌视西方的宣传,当然无助于吸引赴华进行人文和商业交流的外国人才和访客。去年7月1日中国正式施行的《反间谍法》修订版等等一系列政策,让很多美国人对前往中国旅游顾虑重重,更不用说留学中国了。


而美国方面,随着中美关系交恶,官方主导的学术交流也遭到冷遇,比如美国前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20年7月发布的一道行政令中,宣布中止与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所有富布赖特交流项目(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此项目至今仍未得到恢复。


另外,莫大伟还指出,美国大学的学费变得越来越贵了,很多学生不愿意把钱花在一个短期的出国交流项目上。


中国放宽对美国签证,但《反间谍法》让美国人顾虑重重


疫情后的艰难起步


在《反间谍法》的推行给中国带来负面效果后,中国官方在民间交流层面释放善意。202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2024年1月,作为该项目第一批赴华学生,艾奥瓦州马斯卡廷高中(Muscatine High School)20多名学生到北京、河北和上海等地进行了交流访问。3月,来自华盛顿州林肯中学 (Lincoln High School)以及斯蒂拉库姆中学(Steilacoom High School)的24名中学生,也登上从旧金山飞往北京的飞机,开启他们的访华之旅。


6月7日,习近平复信美国新泽西州肯恩大学(Kean)校长,鼓励中美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于2006年5月正式签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当时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


但是,再次起步并不容易。就在习近平写信的几天之后,6月10日,在中国吉林市北华大学短期授课的四名美国教师被一名中国男子持刀刺伤。中国官方迅速在社交媒体删除有关内容,外交部发言人称此事是“偶发事件”,不会影响两国关系。尽管真实细节无从查证,该袭击事件在社交媒体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引发行凶者动机是否出于中国官方长期操弄民粹而产生极端仇外情绪的猜测。


“现在警方没有公布细节,很难讲这是不是出于排外情绪。即使确实是因为敌视外国人,这个行凶者显然精神有问题,不能代表整体的中国人,”莫大伟告诉美国之音。“这个事挺让人震惊和难过,而且发生的时间点特别糟糕,尤其是现在中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过来。”


中国东北吉林省星期一(6月10日)发生一起公园持刀伤人事件,四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艾奥瓦州康奈尔学院教师被刺伤。


目前,美国国务院关于前往中国的旅行警告依然维持在4月12日发布的橙色“三级旅游警示”,(旅游警示共分四级:蓝色一级警示为“采取正常措施”;黄色二级警示为“增加防范措施”;橙色三级警示为“重新考虑旅行”;红色四级警示为“勿前往此地”)理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任意执行当地法律,包括未经公平透明的法律程序而禁止美国公民和其他国家公民离开中国”。


前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梅根·博克(Meghan Burke)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表示,美国外教被袭击虽然是个很让人震惊和意外的事件,她还是希望这事不会影响美国人去中国学习和旅游的信心。


她说:“很遗憾的是,针对中国的歧视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时候,所以一些学校和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中国冒险。我希望这个被刺事件不会让那些本来就充满恐惧的人变得更恐惧了。”


博克和中国的渊源始于2000年一次偶然的旅行机会。当时还在密歇根大峡谷州立大学读书的她,第一次出国就赶上了学校组织的暑期赴华交流项目。为期六周的学术交流和旅游激发了博克对中国和学习中文的兴趣,毕业后她又回到中国当了近半年的英语老师。


博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中国是2015年。和她2000年的第一次旅行相比,博克发现自己完全变成了个“普通人”,因为2015年的上海充满了外国人,而她也对这种融入感觉得非常欣慰。


“中国通”的断流还有可能被挽救吗?


谈到如今中国只剩下不到800个美国学生时,博克觉得这对美国来说是个莫大的遗憾。她说:“语言是了解文化的关键。因此,任何对学习普通话或其他中文的限制都只会阻碍我们拥有更广泛、更复杂的跨文化理解和国际视野的能力。”


相较于美国在中国的800学生,中国在美国的学生高达30万。对于中美在彼此国家留学生数量的天壤之别,莫大伟感叹这种不对称“对中国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对美国来说更糟”。他说:“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很深,从文化到政治,方方面面。”


莫大伟认为,在中国几十年的岁月中,通过CET项目向美国学生教授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是他最为欣慰的一段历史。


他告诉美国之音:“我教过好几百个美国学生,不少后来都成了中国通,或者对中国非常有兴趣的一批人。这里面有对胡同和中国城市化特别有研究的Andrew Stokols,有把美国治疗自闭症经验介绍到中国的Meghan Hussey,还有一些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的学生。”


不过,莫大伟认为,想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还是大有人在,他认为中国的“5万名美国学生”计划值得乐观。


他说:“现在的交流跟以前肯定不一样了,我们都在琢磨到底怎么做这个事。困难和限制当然有,我们得想方法解决,让这些美国学生体验真实的中国。”


作为一个与中国有着几十年缘分以及CET项目的负责人,莫大伟自己算得上是一个“汉学家”,也见证过美国学生赴华留学的起始和巅峰时刻。


莫大伟1984年开始自学中文,1994年开始定居中国直到现在。他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任教,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做过英语教学工作,还曾拜相声演员丁广泉为师学习相声表演。


莫大伟回忆说:“大概九十年代后期到2000年之后的几年吧,中国经济迅速腾飞,GDP增长都是两位数,吸引了很多企业开厂和投资,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时候不少美国学生觉得,中国有很多机会。如果简历能添上一笔中国经历,肯定会更好找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是莫大伟眼中中国魅力的巅峰时刻,之后由于各种因素,慢慢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那时候CET每期能吸引好几百个美国学生去中国。我在首师大一般每期也有二十几个学生。”他说。


2015年9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百万强计划”(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目标是到2020年,在美中小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从2015年的20万增加到100万。在这之前的2009年,奥巴马就已经推出“十万强”计划,计划把十万名美国学生送往中国留学,不过这些目标数字都没有实现。


谢选骏指出:人问——赴华美国留学生寥寥无几,美国“汉学家”恐断层?我看你们一直“走不出的对华认知偏差”里面陷着,即使拥有再多的汉学家,也是白搭!

2024年8月6日星期二

肮脏的英国人


《新冠抗疫政策要“个案清零”还是“与毒共存”背后的经济考量》(BBC 2021年7月28日)报道:


中国在去年二季度已解除国内封锁。


身处英国或者中国的闹市区,你可能根本无法感知疫情的存在,大街小巷似乎已经恢复了疫情之前繁忙景象:车水马龙,交通堵塞,商店开门迎客,人们摩肩接踵。


7月19日,英格兰防疫限制几乎全盘解除——社交疏离要求被取消,公共活动不再有人数上限;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再必须戴口罩。


中国则在去年二季度就已经解除国内封锁,但维持着严格的入境检疫措施。


但相似的场景背后,则是两个国家几乎截然相方的防疫政策。而防疫政策的大分流正在欧美和亚洲地区分别发生,相应的经济后果则可能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防疫政策大分流


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区在内,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及越南等亚洲地区的政策都是目标疫情“清零”,这意味着极其严格的边境管控,以及面对新增个案的强力反应。


但英国在全面解封之际,仍然面临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所带来的日均3至4万的新增病例。


看似不合理的政策背后,英国也有其理性的考量:疫苗的广泛接种改变了一切,新冠病毒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致命了,从60分之一,降低到千分之一,入院率也从十分之一,降低到40到50分之一。


“新冠病毒永远不会消失,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我们的余生中,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复感染它,”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授保罗·亨特称,再等下去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将病例的退出潮延长到秋季,届时学校已经复课,流感季节也开始了。


英国首相约翰逊对此表示,会有更多的新冠患者住院、死亡,但是综合考虑到疫苗、季节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现在是时候了。此时不解封,更待何时?”


1200位医生联署在《柳叶刀》发文,谴责英国政府正在进行一场“危险且不道德的实验”,完全放开后的大面积感染可能酝酿新的抗疫苗型病毒变种。


不过,目前来看,数据似乎在支持英国这场实验——解封后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六天下降,不过依然在2万例左右。


相比之下,实施“零容忍”政策的中国,在南京发现数十例后,短时间内进行了2次,针对全部近千万人口的全城检测。


中国和英国在控疫上是处在两个极端,美国则在防疫政策上有些摇摆,此前一度逐渐放开,但在变种病毒的超高传播力下,又开始维持限制措施。


路透社援引白宫一位官员称,由于对高传染力德尔塔变异病毒的忧心以及国内新增病例数上升,美国不会在“目前”取消任何现有的旅行限制。这也意味着美国航空及旅游业者正在竭力挽救欧洲等受限制地区旅客的夏季出行市场,但他们的努力几乎要化为乌有。


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后果


防疫政策的大分流,可能在后续的经济复苏中带来持续影响。


经济学人智库(EIU)发给BBC中文的一份报告中预计,亚洲部分国家及城市对新冠病毒疫情“零容忍”的政策取向将变得难以持续。假如这些国家及城市未能恢复通关,将可能令本身的商业中心的地位永久受损。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年多,对内部病例“清零”使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及越南等亚洲地区,收益颇多。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政策取向为这些经济体带来经济效益,它们的表现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得以优于对手,因此在2020年亚洲的衰退程度比其他地区更小。


但随着英国全面放开,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大多数其他国家,新冠病毒已成为风土病,当地居民已习惯与之共存。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逐渐达至群体免疫,这些国家正取消社交距离限制并减少边境管制,这可能会释放大量被压抑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病毒零容忍的政策在经济上难以持续。”经济学人智库表示,相关地区则可能削弱经济活动,剥夺这些经济体从国际旅客及学生流动恢复中获益的机会。


各地的出入境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


此外,商务旅行及营运方面的挑战,或令企业选择投资其他市场;严格的边境管制也将影响这些国家吸引和留住外国人才的能力。


事实上,这种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冠病毒的德尔塔变体在上述亚洲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使各国都加强了检疫限制,不允许航运的船员上岸。


这使得船长无法轮换疲惫的船员,约有10万名海事人员在海上滞留的时间超过了原本规定。


国际航运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秘书长普莱顿(Guy Platten)向路透社表示,正处在船员轮替危机的危机之中,而对全球供应链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时刻。


鉴于全球约90%的贸易都由船舶运输,船员危机正在扰乱从石油和铁矿石,再到食品和电子产品在内的一切供应。

疫情对货运也有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经济学人智库认为,香港、澳门、新加坡这些极为依赖国际贸易、商业和旅游业的经济体,对于“零容忍”政策带来压力最大。如果他们长期无法作为枢纽城市运转,企业可能会选择回流本国。


而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最小,持续时间也可能最长。一方面,中国因为本身经济有较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因此对恢复通关最为谨慎,官员们此前已表示,最早2022年中才迈向正常通关。


“而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将在2022年秋天召开第20届全国代表大会,届时政治局常委将换届,因此恢复通关日期有可能进一步延长。”经济学人智库表示。


短期来看,随着欧美持续放开并适应与病毒相处,经济需求将被释放;与此同时,实施“零容忍”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即如果不放宽限制,经济地位可能会收到实质性损伤。


长期来看,世界经济格局会如何演化?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近期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至少未来十几年内,全球秩序将处在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在经济上,各国极度相互依赖,且这种依赖不会因为贸易、政治对抗而发生实质性的逆转;但在政治上,又相互不信任,高度对抗。


“本来,相互越依赖,越需要政治上信任,但现在偏偏是越依赖,越不信任。这就是今天国际秩序中的悖论。”施展表示。

谢选骏指出:人说“现在偏偏是越依赖,越不信任。这就是今天国际秩序中的悖论。”

——我看这不是什么悖论,而是武汉病毒的传播,总是通过“依赖和信任”进行的!


《葡萄牙学者伦敦生活感悟:英国人“脏”》(2014年9月17日 BBC)报道:


马古悠教授认为英国文化“病态地暴力”。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乔奥·马古悠(Jo?o Magueijo)应该算葡萄牙移民。在英国生活工作多年,对英国人的卫生习惯之差感彻肺腑,尽数写入一本献给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书中。


他笔下的英国人“淫乱、肮脏,还酗酒”。


动物般凶猛


“去英国的住家、学校的厕所或学生宿舍看看,那个脏乱差,就连我祖母的鸡笼都比它们干净,”书中写道。


在这本188页骂骂咧咧的书里,他还把英国称为“世界上最腐朽堕落的社会之一”,这里的人“像动物一样凶猛”。


促使这位47岁的物理学教授写《半生的牛肉》(Bifes Mal Pasados)这本书的原因是他称之为“病理性凶猛”的英国文化。


据他观察,英国人总是在争执斗殴,动物世界里都找不到与此相似的。


醉酒

这位葡萄牙裔物理学家认为,英国的年轻人酗酒,不知廉耻。


英国人在他看来就像一群未驯化且完全失控的野兽。


他对英国酗酒文化有这样的描述:“一人喝掉12品脱或两水桶啤酒是很寻常的事。”


男人的标准


“在英格兰,真正的男人喝酒必得像海绵吸水,进食必得像饿鬼,而且每天晚上都要把吃喝进肚的东西吐光。”


还有,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都不知廉耻、行为放浪不羁。


迄今为止,这本书只在葡萄牙发行并侪身畅销书榜,已卖了2万册。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头戴圆筒礼帽、手持怀表的英国绅士,背景则是伦敦的地标建筑“大本钟”(Big Ben)。


这位伦敦帝国理工的葡萄牙裔教授表示,他不担心这本揭丑的书会惹得东道主震怒、报复。


他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表示,其实英国人也有让他欣赏的优点,比如“包容、创造力和疯狂”。而且,他对英国人举世闻名的幽默感很有信心。


谢选骏指出:“肮脏的英国人”是个优点,因为它可以容忍葡萄牙鬼子辱骂它们。


《调查称英国人不爱洗手 近3成人手上沾粪便》(环球网陈薇 2012-10-16)报道:


英国人大都认为自己的手很干净,没有病菌。实际上,26%的手上有粪便。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到处可以看到粪便的踪影:26%的手上,14%的钞票上,10%的信用卡上。此外,他们还爱在便后洗手的问题上撒谎。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15日报道,英国人对不洗手这件事明知不对就是不改,还撒谎。他们不知道脏手导致的感染、疾患的病例数不胜数。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MUL)和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发表了一项联合调查显示,到处可以看到粪便的踪影:26%的手上,14%的钞票上,10%的信用卡上。


最令卫生健康专家吃惊的是,11%的脏手肮脏程度,即携带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可以跟厕所的脏便池相提并论。脏到这个程度的钞票有6%,信用卡8%。


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厕所外,99%被询问的人都说自己如厕之后洗手了,但特殊的电子记录装置显示只有32%的男性和64%的女性确实洗手了,其他人撒谎。


在英国,公共卫生保健部门遇到传染病疫情爆发时,通常会开展知识教育活动,男女老少包括托儿所的小朋友都会更积极主动洗手。但是,很多人往往不把脏手和疾病传染联系在一起。他们不知道,人手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平均是3000,属于100多个种类;每个人手上的细菌都构成独特的“细菌手印”,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都有不同的细菌手印。


当然,手上的大部分细菌不会致病,勤洗手的目的是防止脏手传播病毒和病菌。


要达到这个目的,洗手还要有正确的方式,不能敷衍了事。专家们说,如果按正确的步骤用肥皂搓洗双手,前后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是唱两遍《祝你生日快乐》。


至于如何让那些容易偷懒不洗手的人上完厕所后洗手,英国公共卫生专家建议在公厕里多贴一些让人感到不洗手就会内疚、羞愧或无法忍受的告示。比如,告示上可以写:你旁边的人洗手了吗?


谢选骏指出:肮脏的英国人习惯成自然,他们会说——他们都是猴子进化来的,比其英国人的祖先来,不洗手算是很文明的了!

谢选骏:收保护费的是教父,给钱养汉的只是弱者


《习近平成为恐怖分子背后的总教父?》(德国之声 2024-07-25)报道:


哈马斯和法塔赫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依然是德语报刊关心的话题。波恩《总汇报》认为,中国对中东的影响力在上升,对于西方而言则绝非好消息。《每日邮报》也指出,联合声明本身对和解进程贡献不大,但中国影响力却显著上涨。


波恩出版的《总汇报》以“法塔赫与哈马斯联合声明中的空洞词藻”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这份声明的最大亮点就是签署地点是北京,这意味着中国对中东的影响力在上升,对于西方而言则绝非好消息。


“这条新闻仿佛就是来自平行时空:法塔赫和哈马斯的代表在北京就组建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联合政府达成了共识。哈马斯的一名代表甚至说这是‘历史性时刻’,仿佛双方签署的这份充满空洞辞藻和宏大许诺的声明真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真正的现实是这样的:几十年来,法塔赫和哈马斯不共戴天,冲突让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为了夺取加沙政权,哈马斯的人曾经把法塔赫官员从高楼上推下。此后,双方多次高调宣称要和解甚至组建联合政府,但都没有实际行动。如今的局面下,这样的计划更显荒谬:自从哈马斯去年10月发动恐怖袭击以来,以色列正在对加沙的哈马斯组织开战,并将军事上、政治上消除哈马斯的权力作为其公开目标。作为一个组织、一种理念,哈马斯固然会比这场战争更为长久。但是在去年10月7日的暴行后,以色列将会采取一切手段来阻止哈马斯参与到加沙的巴勒斯坦政权中。”


“也许,这条新闻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其来源地:北京。在一年多前,中国已经促成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和解。经济层面上,中国很早前就开始在中东扩大经营;如今,政治影响力似乎也随之而来。对于西方而言,这可能不是什么好消息。”


维尔茨堡出版的《每日邮报》以“中国已经可以将自己视作世界强国”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北京能够将包括敌对多年的法塔赫、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各派系聚拢在一起,就足以证明其对中东事务的巨大影响力,习近平和普京也正在成为攻击以色列的中东恐怖分子背后的总教父。


“去年把宿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拉到谈判桌上的中国,如今又让敌对多年的法塔赫、哈马斯等巴勒斯坦各派别发表‘结束分裂’、‘加强民族团结’之宣言,并以组建包括加沙、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在内全部巴勒斯坦领土的临时民族和解政府为既定目标。”


“当然,我们不应该沉溺于这样的幻想:声称拥有加沙的哈马斯和统治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之间根深蒂固的敌视已经终结。即便中国也无法用一张吸水纸吸干仇恨的海洋。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令人恐惧的一点则是:北京如今在中东地区所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谁能让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然后是哈马斯和法塔赫做到谈判桌前并发表联合声明,谁就能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普京、习近平宣扬的‘国际新秩序’,由此正在中东成型:在地区范围内,伊朗负责协调、组织、资助‘抵抗轴心’抗衡以色列,毕竟伊朗已经是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背后的支持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俄罗斯和中国则是‘抵抗轴心’背后的支持者。习近平和普京就是针对以色列的中东恐怖主义背后教父的教父。”


网民嚎叫:


emil

共产国家和伊斯兰极端势力集团包团出于它们的邪恶本性,中共国一心要成为当中的黑老大毫不出奇。

2024-07-26 0642


Keviny2018

中共早就是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做世界恐怖分子的总舵主当之无愧,中共也兢兢业业,无愧于它最邪恶恐怖头子称号。

2024-07-26 0555


g2j2

jincao不知道老大要有老大的样?看看在任李中堂像老二吗?

2024-07-26 0517


2024-07-26 0304

屏蔽

jincao

德国就是美国的一个跟班,北溪2号被美霸炸毁,德国敢放个屁抗议吗?连招出来真凶都不敢。美霸才是如今世界的黑老大,带着北约着头战争野兽,到处挑起冲突,酝酿战争。二战结束以来,绝大多数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这样的黑老大除了美霸谁敢担当。

2024-07-26 0143

g2j2

应该像炸南斯拉夫某国大使馆一样,炸了这个会议地点。

2024-07-25 2322


谢选骏指出:人问“习近平成为恐怖分子背后的总教父”?我看不然,因为收保护费的才是教父,而给钱养汉的只是弱者。

谢选骏:雅尔塔瓜分欧亚八十年,不打仗浑身痒痒骨头贱


《诺曼底登陆80周年:新的战争阴云下,我们在纪念什么》(ROGER COHEN 2024年6月7日)报道:


诺曼底美军公墓有9388座坟墓。

他们是普通人。1944年6月6日,来自远方的年轻人在诺曼底悬崖上冒着纳粹的枪林弹雨爬上岸,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是英雄。

美国陆军欧洲和非洲司令达里尔·A·威廉姆斯将军说,不,“在这场伟大战役中”的盟军士兵“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为了自由,带着勇气和巨大的必胜意志迎接挑战”的年轻人。

本周,在诺曼底海岸多维尔举行的仪式上,48名当年的美国老兵站在将军面前,他们中最年轻的98岁,大多数人都已100岁或以上。老兵们坐在轮椅上,敬礼时动作轻快。八十年过去了,其中很多岁月都在沉默中度过,因为战争的记忆可怕到难以讲述。

到2034年,诺曼底登陆90周年到来时,可能已经没有“二战”老兵健在了。他们在海滩上牺牲的鲜活记忆也将不复存在。


威廉姆斯将军说:“战争的乌云正在欧洲形成,”他指的是盟军决心保卫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进攻。这次登陆80周年的纪念是一次庆典,但也是沉痛的。欧洲惶惶不安,极端主义正侵蚀着它的自由民主国家。

27个多月以来,欧洲大陆上的这场战争夺走了成千上万乌克兰和俄罗斯青年的生命。尽管苏联红军在打败希特勒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俄罗斯却未受邀参加这场纪念活动。普京总统参加了十年前的纪念活动。现在,他却在谈论核战争。这是一个裂变和不确定的时代。

对犹他海滩登陆的情景再现。

历史情景再现。

奥马哈海滩附近庆祝80年前诺曼底解放的舞会。


每一位重返诺曼底的长寿老兵都知道这种转变会导致什么后果,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战火是多么容易。

99岁的乔治·K·穆林斯曾是第101空降师第327滑翔机步兵团的上士,在犹他海滩上岸的那一天,他的腰带上挂着一把折叠式卡宾枪和两份K口粮。“那是你和上苍之间的事,”他回忆起那天时说,“我们知道神灵就在某一个地方”。

诺曼底登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诺曼底战役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士兵们曾在篱笆中曲折穿行,这些篱笆至今仍分割着田野,昆虫在阳光下繁衍生息。

战斗开始几天后,现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加伯维尔的穆林斯中士从散兵坑中抬起头来,看到两个散兵坑外的一等兵威廉·H·莱马斯特从边缘探出头来。那是这位来自西弗吉尼亚州的小伙子的人生最后一幕。


一名德国狙击手的子弹穿过二等兵莱马斯特的头部,将他击毙,穆林斯中士对此记忆犹新,本周他特意来到位于科勒维尔河畔美军公墓的战友墓前跪拜。

公墓里有9388座坟墓,其中大部分的造型是白色拉丁十字架,少数是纪念美国犹太军人的大卫之星。随着反犹太主义在欧洲再次抬头,这些标志显得更加显眼。

盟军并不是为了营救欧洲的犹太人而前进——轰炸通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铁路的建议遭到了拒绝。但是,诺曼底登陆11个月之后欧洲战争的结束确实停止了希特勒对600万犹太人的屠杀。

今天,在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头号候选人马克西米利安·克拉在本周末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声称,纳粹准军事组织武装党卫军的成员并非全都是罪犯。另一位德国选择党领导人比约恩·霍克上个月因使用纳粹口号而被定罪。

儿童在诺曼底犹他海滩登陆博物馆。

犹他海滩上的掩体遗迹。

犹他海滩登陆博物馆的年轻游客。

“一个将历史修正主义挂在嘴边的极右翼政党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高达20%,”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扬-维尔纳·穆勒说。“我从没想过在有生之年会看到这种情况。极右派的发展似乎没有止境。”

相传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也许不会重演,但它会押韵。


在诺曼底,数千名为了让盟军在欧洲建立一个小小立足点而丧生的士兵随处可见,他们的黑白照片被贴在从科勒维尔河畔通往奥马哈海滩的美军第一师公路的木质电线杆上。他们年轻的脸庞充满天真和希望。而法国散文家罗兰·巴特指出,每张老照片中都潜藏着灾难。

也许,在新冠大流行病结束仅仅两年之后,世界已经不需要什么来提醒我们,被历史的狂风卷走、一切既有设想崩塌、感受到自由和生命的极度脆弱是什么滋味。当然,在乌克兰和加沙武装冲突肆虐之际,战争如何长期笼罩着人类,也无需提醒。

仇恨会让人热血沸腾,而理智的妥协和文明的分歧——任何在法治下自由生活的健康社会的基础——则不会。如今,西方社会的许多政客都毫不犹豫地利用这种情绪来攻击“他者”。

滨海科勒维尔市市长帕特里·多明尼站在一所挂满法国、美国和欧盟旗帜的学校前,这些旗帜象征着战后跨大西洋的西方基础。“你要知道,和平永远不会一劳永逸,这是一场永恒的斗争,”他说。“我们应该团结起来避免战争,但极端政党正在崛起,他们所代表的东西与我们在这里庆祝的完全相反。”

庆祝活动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奥克角可怕的弹坑景观让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那里依然坑洼不平,同时也让人思考:美国陆军游骑兵是如何攀登这座悬崖的。人们蜂拥而至,对眼前的景象惊叹不已。

参观者来自无数国家,有人组成了穿制服的情景再现小组。他们开着吉普车在树篱间穿梭,引发严重的交通堵塞。他们狂欢、跳舞,聚集在广阔的沙滩上,沉思着欧洲是如何从希特勒手中被拯救出来。他们的孩子前往博物馆,那里重现了当年的地形和战争。


斯洛文尼亚人尤里·米拉维奇从卢布尔雅那开吉普车来到这里,有18位朋友也开着吉普车与他同行。米拉维奇说,他参加过好几次诺曼底纪念活动,然而今天的感觉更加复杂。“我记得欧洲曾经的感受,”他告诉我。“现在普京露出了他的真面目,正在欧洲打最后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本周,拜登总统将在诺曼底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乌克兰遭受俄罗斯更多的攻击之际,这显示了盟国对该国的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拜登参加周六的国宴,他将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日与乌克兰争取自由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

剑滩D日80周年阅兵式。

大西洋墙附近的情景再现营地。

周三在布列塔尼一次演讲中,马克龙说:“我知道,我们的国家拥有勇敢无畏的年轻人,他们与我们的先辈一样,已经带着牺牲精神,做好了准备。”

说到精神,前后隶属第104和第42步兵师的692坦克歼击营B连下士、现年100岁的威尔伯·杰克·迈尔斯堪称难以匹敌。前来诺曼底参加周年纪念令他非常兴奋,他说“感觉不到自己已经过了85岁!”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经常在马里兰州黑格斯敦的家中享受卡拉OK。

1944年9月23日,迈尔斯下士来到法国瑟堡,他是马里兰州一个家庭的13个孩子之一,他接受了炮手培训。这是一段漫长旅程的开始,直到1945年4月下旬慕尼黑附近的纳粹达豪集中营被解放才结束。

“看着那些皮包骨头的囚犯,我真的很难过,我知道很多人已经死了,”迈尔斯告诉我。“我永远忘不了,但50年来我一直保持沉默,因为如果我想谈论那场战争,就会流泪并感到羞愧。最后,我终于鼓起了勇气。”


迈尔斯下士说,他觉得自己必须参与阻止希特勒的战斗,但他不想死。他是90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一种“不得了的武器”。在一次毁灭性的交火中,他所在坦克上的一名乘员因弹片穿过钢盔身亡,这给他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死者是一个名叫阿尔伯特·哈斯克的美洲原住民。

“最近他的曾曾曾侄子在电视上看到我,和我取得了联系,”迈尔斯下士说。“他长得真像他叔叔!”

有时他会去检查德国人的尸体,他找到了十字架,于是得出结论:尽管他们有信仰,但他们无法对希特勒说不。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很坚定。他说,这让他一生正直,爱他人,这就是他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他认为,仇恨是人性的一部分,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会引发战争,但这一切都可以用信仰来战胜。“见鬼,我甚至都不认识你,但我爱你!”迈尔斯下士说。

100岁的威尔伯·杰克·迈尔斯下士在马里兰州黑格斯敦唱《我的路》。

周一,迈尔斯下士抵达多维尔-诺曼底机场时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他思考战争。“你知道,我从来没有杀过不是非杀不可的人,尽管好几次我们被敌人压制动弹不得的时候,我会有那种念头。我很难相信今天的普京会为了夺取其他国家而杀人。”

随着欧洲再次爆发战争,这片大陆一直挥之不去的幽灵感觉更近了,而20年前,这些幽灵似乎已经安息。欧盟的成立是为了结束战争,事实证明,它是和平的磁石。北约一直是欧洲的军事保障。这两个机构一直守卫着边界,但在当下,世界几十年来第一次像这样接近战争的边缘。

即使在欢庆的诺曼底也很难摆脱这种感觉,我想起西格夫里·萨松的《战壕中的自杀》(Suicide in the Trenches)的最后一节,这是一首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

你们这些洋洋得意、眼神狂热的看客/士兵们列队经过,你们欢呼雀跃/然后溜回家里,祈祷永远不会知道/那青春和欢笑去了什么样的地方。


谢选骏指出:人问“诺曼底登陆80周年:新的战争阴云下,我们在纪念什么”?我看这是在庆祝雅尔塔协定瓜分欧亚八十年。 


《英陆军参谋长:世界大战恐再现 应做好全民防卫准备》(中央社 2024-06-06)报道:


英国陆军总参谋长桑德斯指出,从历史演进模式判断,规模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有可能再度发生,做好准备非常重要,而规模相称的备战,必须采取全国集体整备模式。


6月6日是二战关键战役“诺曼第登陆”80周年,当年组成盟军的英、美等国近日各自在国内及共同在登陆地点法国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


即将卸任的桑德斯(Patrick Sanders)5日在英格兰南部朴茨茅斯(Portsmouth)军港出席纪念活动并致词。朴茨茅斯在“诺曼第登陆”的规划和执行扮演要角。


桑德斯表示,对年轻世代而言,二战犹如“古代史”,但规模大如二战的军事冲突有可能“再度发生”。


他指出,预防历史重演的唯一方式是拥有“强大、具可信度的武装部队”。英国必须为可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战争做好准备。


至于英国军队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且具可信度,桑德斯回应提问时说:“我们的准备程度毫无疑问已高于以往,但还有许多事得做。”


2022年6月接任陆军总参谋长的桑德斯以“敢言”着称。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援引数名英国陆军消息人士说法报导,桑德斯未来可能会因为曾努力示警英国应积极备战,而被后世铭记。


桑德斯曾数次批评政府的裁军政策,并公开对政府迟未增加足够的国防预算、轻忽陆战在当代战争的重要性表示不满。


英国政府规划至2025年将陆军编制由8万2000人缩减至7万3000人,陆军规模将因此达近200年来最小,即便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侵略乌克兰、引爆欧洲大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军事冲突,也未导致政策转向。


根据英国国防部近日释出的资料,英国陆军目前仅有7万2500余名成员,比裁军目标人数还低,是以往未曾发生的现象。


“泰晤士报”指出,无论是常规或后备部队,陆军持续面临“离开的人多于征募到的人”窘境,成员人数逐月递减。


尽管如此,桑德斯说,英国陆军的应战准备程度已较他2年前上任时提升,他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以在既有条件限制下,为陆军创造最大战力。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国防部长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5日在国会表示,德国必须在2029年(含)以前为战争做好准备。


他说,德国必须透过“吓阻”预防最坏情况发生,这牵涉金融、物资、人员等资源的运用。一旦发生紧急事态,年轻男女都必须具备捍卫国家的能力。


佩斯托瑞斯因此认为有必要导入“新型态的兵役”,且届时可能无法彻底避免任何“义务”性质。


德国于2011年中止实施义务兵役,英国则于1960年废除。


英国现任首相、保守党党魁苏纳克(Rishi Sunak)在宣布7月4日举行大选后,近日曾提出恢复义务役的构想,选项包括社区服务和军事训练。在野党工党则批评,在保守党执政下,陆、海、空三军都趋于“空洞化”,恢复义务役不过是保守党企图在选战力挽狂澜的“绝望之举”,既不符合实际防卫需求,也无端劳民伤财。


考量国内外安全情势日益严峻,保守党政府已承诺至2030年将国防预算提升至国内生产毛额(GDP)2.5%的水准。工党则表示,愿意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5%,前提是财政条件和经济情况允许。


网民嚎叫:


akuan 发表评论于 2024-06-07 06:52:53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只可能是中国推动的。美国作为守成国是不愿现有秩序改变的。俄罗斯没有发动世界大战的能力。既有能力,又有改变现有秩序的国家只有中国一家。把爱国主义提高成社会的最高行为标准是做战前的思想动员,而这正在中国发生。

hkzs 发表评论于 2024-06-06 23:54:03

应该的。

东西风 发表评论于 2024-06-06 21:21:36

欧洲和平了80年,很多国家都慢慢放弃了备战,但北极熊侵略乌克兰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让欧洲国家逐渐警醒过来,希望重新备战没有太晚。


谢选骏指出:人说“英陆军参谋长:世界大战恐再现,应做好全民防卫准备”,我看,有道是我看这是——

雅尔塔瓜分欧亚八十年,

不打仗浑身痒痒骨头贱。


谢选骏:中囶人就爱欺负中国人


《我在美遭到上司性骚扰 在司法程序中证人却退缩了》(真实人物采访 2024-06-08)报道:


看似我是个娇弱的南方女孩儿,但身边人曾经都叫我“平头哥”。


在美国打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色狼上司。有一天,他趁给我发工资的机会,突然拉动我的座椅,并快速从后面抱住我。我“哇”地一声,大声尖叫起来,他立马就松手了。我趁机逃脱他的魔掌,同时迅速抽走了他手里的钱。


钱拿到手了,可我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


我觉得他这种行为,肯定不是第一次,说不定办公室里就有什么证据呢。于是,我就在电脑里翻看文件夹。


果然不出我所料,没多久我就在电脑里找到了大量的Luo体照片。而且这些照片不是从网盘下载的,一看就是现场拍的。


于是,我偷偷叫来了警察……


(录制视频中)


我叫安琪,90后,在国内上了两年大学,就去美国留学了,念的是教育学。


到了美国,我发现这边消费比较高,而我不想只靠父母给的钱生活,一是不忍心,二也想锻炼下自己。于是,课余时间我干起了兼职。


最开始是做家教,一个星期帮别人补习个两个小时。这个工作收入不高,一次50~100美元之间。


过了一阵子,我觉得做家教没啥意思,很枯燥。


其实之前我就觉得教育这个专业不太适合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感觉被确认了。于是就到一家律师行打工,结果发生了一件大事。


律师事务所的老板是个美籍华人,需要有人帮忙给老人申请福利,我对这块还挺熟的,就应聘成功了。刚去的时候,办公室还有另一个女生,但是没过多久老板就把她辞退了。


(我和妈妈)


慢慢地,我发现这个老板有点不对劲,他总是借机和我近距离接触,动手动脚的。比如说会碰下屁股,甚至还从后面抱住我。


那个时候是冬天,我就想了个办法,每天都穿厚厚的羽绒服,长度超过膝盖,还围个手织的红色围巾,塞在胸口,总之全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这样子他就占不到便宜。


我保护了自己,但他却开始拖延我的工资。


本来说好两周发一次工资的,他拖了一个半月都没发。走人吧?我不甘心白白干这么长时间,再说我也需要钱。告他吧?作为留学生没有合法工作权,没办法告。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决定豁出去了,必须把钱拿到手。


那天我直截了当地说:“老板,你该给我发工资了,你再不发我就不干了!”


他说:“好啊,那你过来拿啊。”


(我和狗子)


当时楼里很多办公室,门都是透明的玻璃门。我的办公桌刚好正对着门口,这是我特意选择的。因为这样一来,门口经过的人都能看见室内的情况。但是他呢,比较狡猾,坐在从外面看不到的室内拐角处。


我说:“我不过去拿,你过来给我吧。”


他就走过来,边走边数钱,我就没有在意,继续敲打着电脑。他走到我身边的时候,我用余光看见他的手伸过来,突然就拉了我的胳膊,一个用力,我整个人就被带过去了。


办公室的椅子带轮子,我人和椅子一起滑了过去,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而他把住凳子,突然从后面抱住我。我“哇”地一声,他立马就松手了。


“你叫什么?”他问,立刻恢复了若无其事的样子。


我赶紧看了眼门口。幸好我们所在的楼层不是一家公司,旁边有牙科诊所等公司。大家听到巨大声响的话,是会过来看的。我心想,这招果然有用。


(和大家分享美国日常)


我说:“谁让你碰我了?”说完我立刻就从他手里把钱抽出来,回到座位上。


钱拿到手了,可我还是很生气,尤其是看到他摇摇摆摆走到位置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越想越来火,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


我觉得他这种行为,肯定不是第一次,说不定办公室里就有什么证据呢。于是,我就在电脑里翻看文件夹。


果然不出我所料,没多久我就在一个文档里找到了大量的Luo体照片。这些照片不是从网盘下载的,一看就是现场拍的。而且很多人年纪都不大,好多看着像留学生,这下我更生气了,差点气疯!但是我咬住牙,默默和自己说:“忍住,先想办法,不要冲动。”


我想了一会儿有了主意,决定先稳住他。于是和他说:“老板,你中午想吃什么?我现在出去买午饭,顺便给你带回来。”他看了我一眼,说:“我想吃面条。”我说:“行,我这就去买。”他说:“哦,去吧。”


(回国旅行)


走到楼下,我就用手机查找附近最近的律师楼,想先咨询一下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


一顿搜索,就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华人律师。他跟我讲:“你现在就站在这里打911。跟警察说你在这里工作,你的老板有这种行为,所以你很害怕。你觉得他下面很有可能会做什么不好的事情,希望警察 1- 2 分钟之内赶到。”


我依计行事。警察说:“我们马上到。”瞬间,我的心定了下来,开心地去买饭了。


买饭的时候,我耍了个小心眼,先把钱交了,没带饭就返回了办公室,这样就有借口下楼再拿一次,反正卖饭的地方很近。


我刚回到座位上,手机就响了。我假装起身去厕所,走到外面接通了电话,警察说:“我们已经到了,在楼下。”我立马就跑下楼。警察看到我,问:“是你报警吗?发生了什么事?”我就叙述了一遍。


警察说:“那你现在带我们楼上去找这个人。”“好。” 我带着警察进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个家伙完全是懵的。


(云南旅行)


我没给他一丝反应的机会,指着他对警察说:“就是他!”


两个警察带我走出来,另外两个警察留在办公室盘问他,把我们完全隔开。


大概过了五六分钟,里面的两个警察急匆匆地走了出来,对我说:“他说你是他请过来给做SPA的,并不是员工。”


好家伙,居然说我是来给他按摩的!我当时气炸了,和警察说:“这个大楼下面有监控,你可以调出来看,我每天都准点上下班,而且我手里有办公室的钥匙。还有,你们去我的办公桌上的电脑上,有个文件夹A,那都是我做的文件,是给哪些老人申请政府的福利,什么福利,我都说得清楚。”


两个警察,一个警察去试钥匙,另一个去电脑里面去查资料去了。几分钟后,他们不再问我什么,把钥匙还给了我。


(老外写的毛笔字)


之后四个警察一起冲了进去,叮叮咣咣一通响声之后,那位老板被拷了出来。就在我面前,警察使劲地将他的脸贴在墙上,手背在后面,带走了。


几天后,事情进入诉讼流程。一个美女律师负责我的案子,她问我:“你想达到什么效果,是要他赔偿你钱,还是想让他进监狱。”我说:“我想他进监狱。”


“那光凭你一个人的说辞不行,要有其他证人。”于是,我联系到了见过的那位在我之前工作了几天的女生,但是她拒绝了。


我软磨硬泡了三四天她才答应出庭。可是开庭那天早上,她又发信息给我:“不好意思,我去不了了。”


所以,最后我的目的没能实现。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勇敢反抗性骚扰,你越忍气吞声,他就越猖狂。


我还获得了保护令,1年内他不能出现在我身边多少公里以内。如果出现了,警察就会抓他。


(我写的毛笔字)


离开了律师行,我开一个小的机构。因为这边有许多孩子和成人想学习中国书法、 国画、皮影,以及茶道等。


刚开始,做得还不错,赚了些钱,但没过多久疫情就来了。那时候没有收入,但房租要照交,只出不进坚持不下去,就关门了。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但我这个性格长时间不出门,真是太煎熬了,于是和朋友约好驾车出去玩了。


一路上到了一个地方就待一待,看一看,也就两三个小时。但经过洛杉矶附近那几个不太安全的州时,我们基本上待在酒店不外出。就这样,两人相互陪伴,穿越了美国33个州。


散完心,我开始琢磨得干点正事,干点什么好呢?


(老外在练字)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设计很感兴趣。本科毕业那会儿,我想过读珠宝设计,但是选择设计,有很多东西要考虑。首先是经济方面,学设计很费钱,而且在美国读研究生,不管什么专业都要自费,花销巨大。其次做珠宝需要大量的材料、机器等等,这些也是支出。


我还听说一个朋友在磨石头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指都给绞掉了。


除此之外,时间和地点也是问题。这个专业读的时间很长,地点也要转换,我需要从纽约到加州。


当时,我想边读书边创业,但设计必须得全身心投入,不然读不下来。所以虽然拿到了offer,综合考虑我还是放弃了。


(回国旅行)


创业时,我选择的产品是护肤品。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我在国内的一个好朋友,她认识了澳大利亚的一个中医世家的老先生。他们家有一个配方是专门解决亚洲人皮肤色素或色斑的,尤其适合中老年女性,效果非常好。


我也用过,效果真的不错。


在和同学聊创业聊到了这位老先生。原来老先生从1984 年就有这个产品了,但现在他80多岁了,还是开着一辆破的小吉普车,并没有靠产品大发横财。


这么好的产品从来不宣传,就是牛气哄哄地告诉别人好用。你信我,你就用,不信我就拉倒,颇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傲气。我们俩就商量着买下这个配方。


(我写的字 画的画儿 右上是皮影)


创业的方向有了,启动资金也有了,一部分是朋友投资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我自己开“国学”店赚的,还有留学期间攒的。


留学的时候,我真的是抠门到家了。房子是合租的,两人一起住一个房间。房租一人275美元。我一个月生活费也就 200 多,主要花销就是买电话卡给妈妈打电话。


饮食方面,买一个 8 美元的披萨,我可以吃两天; 19.9 元 24 罐的八宝粥,可以喝小一个月;鸡蛋一盒 24 个,一天就吃一个。一个月下来,生活费也就200多元。省下来的钱都投资创业了,还好创业成功了。不但收入大幅提升,自己的皮肤也保养得很不错。


(我给孩子们讲解茶道)


迄今为止,我用自家产品六七年了,皮肤状态挺好。不过我们创立的护肤品牌,不是单单用了老先生的秘方,我们自己也有研究一些别的有效成分。


我们有专门的实验室,一直在钻研。产品从原来的一个系列,增长到四个系列。每一个系列的销售量都很稳定,收益也不错。


我们的护肤品进入到美容院后,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日本、韩国和我们中国的女生。东亚女性对护肤的需求比较强,所以我们的产品也卖到了国内不少美容院。相对美国来说,国内的销量更大一些,美国市场以纽约和洛杉矶为主。


至于美国其他的大城市,暂时还没有销售,主要因为这边大城市都比较分散,物流交通不如国内发达。


去年6月,我在曼哈顿开了实体店,这家店不只做美容,还有美睫和皮肤管理。因为大多数外国人不做美容,但他们会做美睫和皮肤管理。


(全家福)


来美国这8年,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性格和看世界的眼光变了。现在的我能理解很多以前看不懂的想法和行为,曾经抱怨的一些事也能释怀了。以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现在一切都清晰了。


未来,我还会在美国待三五年,以后就说不准了。人的思想是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对我来说,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活法。


至于伴侣和爱情,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必须 1 + 1 大于2,如果幸福指数不大于2,这种恋爱本身就不健康。


女生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可以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我除了护肤品老板,还是驯犬师、调酒师,会书法懂茶道。


在这世俗的世界里,我们女生要修炼一颗强大的心,勇敢地对不法事件说“不”!同时也要训练自己的双腿,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网民嚎叫:


臭老王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7:07:00

昨天这里没人质解救新闻,今天又看到这粗烂编的故事。看来文学城把对象目标改了。

心情夏秋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6:51:55

事情可能发生在多年以前,但是主要内容应该是真实的。美国大公司看似分门别类,部门齐全,但勾心斗角,利益冲突一点不少,只是普通人要么局限于就职高度要么局限于工作范围,那得一窥真相和全貌。更不要说那些个人或家族开的中小公司,公司制度在老板之下,老板一言九鼎,任人唯亲,那是常态。

以为美国公司都遵纪守法,那是兔羊兔新波。

beauty100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6:50:34

文学城怎么开始发这样胡编乱造无聊的文章了?

Tdneon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6:20:38

瞎编这些是不是想找老公

mcsquare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57:00

这发生在中国很正常。但在美国绝对不可能!

zls88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52:00

纯属瞎编乱造

GP2X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14:00

欧美早就有成熟法律保障,公司入职培训条例,别说性骚扰,连夫妻,情侣同部门都得避免,因为造成不公平竞争。哪儿像天朝遍地夫妻店,家族企业,老板“贴身”秘书,小三横行。地球上职场性骚扰最严重的就是天朝,成天演“霸道总裁”。日韩台也有这个尿性,但得顾忌法律,日本老板是曲线互派小三去对方公司。台巴当然就去大陆胡搞。

非同凡响001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08:00

律所发现金? 闻所未闻,餐馆发现金差不多

看空的牛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05:11

女主在美8年,留学生身份,不读书却干这干那,干活既没OPT也没H1, 这是征婚帖。

过河象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5:02:54

警察冲进来?那是中国大陆的警察做派

wmh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4:46:54

开故事会呐,一眼假

lhy86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4:35:35

读了个开头。读不下去。文学城真不该登这样的东西,太low了。照片也吓人,冬天为了保护自己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你就不怕大冬天中暑?

位酷哥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4:30:00

一看就是国人编的。美国有现金发工资?上班办公室能穿羽绒服?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2024-06-09 01:50:37

明显是瞎编的故事。

blueflame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3:32:00

目的推销产品

ajaja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3:15:46

傻小编收了这个整容脸多少钱?

安拉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2:49:00

美國,職場騷擾,還把照片放在公司共享文件夾裡等著給你翻……天方夜譚啊

渤海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2:44:01

"我一个月生活费也就 200 多,主要花销就是买电话卡给妈妈打电话。"这文章说的至少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吧,配些现在的图,骗流量?

逐风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2:33:00

故事会。

duty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2:09:25

如果属实赞一个。

弟兄姐妹 发表评论于 2024-06-08 22:05:00

又是国内人写的,美国工资直接发到银行账户,扣除税金。律师行绝对比普通公司更遵守法律。另外,谁说留学生没有法律保护?


谢选骏指出:人说“我在美遭到上司性骚扰”——我看“中囶人就爱欺负中国人”。横看竖看……上下看……左右看……前后看……透视看,都是如此。


谢选骏:司法系统的种族歧视


《联合国报告:美国警察和司法系统充斥着系统性种族主义,须立即加大改革力度》(28 九月 2023


联合国“在执法工作中推进种族正义和平等的国际独立专家机制”今天在一份新报告中指出,在美国,针对非洲人后裔的系统性种族主义已经渗透到警察部队和刑事司法系统,当局必须立即加大改革力度。


新报告Opens in new window发布之前,该国际独立专家机制在今年早些时候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国家访问Opens in new window,期间听取了133名受影响个人的证词,访问了五个拘留中心,并与哥伦比亚特区、亚特兰大、洛杉矶、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和纽约市的民间社会团体以及一系列政府和警察当局举行了会议。


该机制的专家成员特蕾西·基齐(Tracie Keesee)说:“在我们访问的所有城市中,我们都听到了许多令人心碎的证词,讲述着受害者无法得到公正或补偿的故事。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是不可接受的。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应对措施。包括警察部门和警察工会在内的所有相关行为体必须联合起来,打击普遍存在的有罪不罚现象。”


种族主义持续存在

报告发现,美国的种族主义(奴隶制、奴隶贸易以及废除奴隶制后的一百年里种族隔离制度合法化的遗留问题)至今仍以种族定型、警察杀人以及许多其他侵犯人权的形式存在。


报告指出,美国黑人被警察杀害的几率是白人的3倍,被监禁的几率是白人的4.5倍。然而,在每年1000多起警察杀人案件中,只有1%的警察被起诉。


报告警告称,如果美国不按照国际标准对使用武力的规定进行改革,许多此类杀人事件将继续发生。


改革建议

机制专家成员胡安·门德斯(Juan Mendez)说:“我们反对‘坏苹果’理论。有确凿证据表明,个别警察滥用职权这一行为会造成更广泛和更危险的影响。美国的执法和刑事司法机构有着和整个美国社会和机构一样的价值观、处事态度和固有成见。这些都必须进行改革。”


报告说,派遣武装警察不应该被默认为应对美国所有社会问题的首选方案,包括精神健康危机、无家可归问题、交通管制或学校纪律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警务替代方案来改变这种状况。


基齐说:“在与警官的会谈中,我们一再听到人们担心,警察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超负荷工作的影响,还受到警察部门内部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影响。希望执法人员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同时,也需要在警察部队中建立一种尊重和健康的文化。”


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呼吁警察机构解决针对黑人执法人员的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以及这些机构内部的白人至上意识形态问题。


报告深为关切地列举了非洲裔儿童被判处终身监禁、狱中孕妇在分娩时被戴上镣铐以及非洲人后裔被单独监禁10年的事例,并描述了一些非洲人后裔在刑满释放多年后仍不享有投票权以及在“种植园式”监狱中被强迫劳动的情况,后者相当于当代形式的奴隶制。


国际独立专家机制不仅谴责美国普遍过度使用监禁和刑事监督,还谴责美国刑事司法系统监狱中非洲人后裔的比例过高,令人震惊。


全面改革迫在眉睫

门德斯表示:“我们收到的证词和数据显露出种族主义刑事司法系统最恶劣的一面,它侵蚀了为解决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迫切需要进行全面改革。”


报告向美国及其所有司法管辖区,包括美国的1.8万多个警察机构提出了30项建议,还强调了地方和联邦的一些良好做法,并肯定了现任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为解决种族主义问题所做的努力。


门德斯说:“我们鼓励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这些良好做法。我们期待继续与美国合作,落实上述建议。”


谢选骏指出:罗斯福创造了联合国架构,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来罗斯福本来是就是一个跛脚鸭。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美国华人)报道:


编者按:自从2014年以来,美国黑人男性因为警察暴力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处自发自动的抗议点燃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运动。最近弗洛伊德死亡事件再度突出警察暴力的问题。这是少数坏苹果造成的偶发事件,还是反映出整个刑事司法体系存在系统性的问题?这个议题攸关美国前途,我们唯有冷静理性地探讨才能发掘真相。


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谋害的事件激发了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示威活动。最近几个不同的民调都指出,美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同时美国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存在着系统性的问题。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最近发生的一个惨剧。


为什么我再也不会叫警察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詹姆斯·史密斯记者接受访问。(BBC截屏)


2019年10月12日深夜两点多,德州沃思堡(Fort Worth)一个中产小区里,熟睡的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被他的侄子和侄女摇醒,告诉他对面邻居家前门大开,灯火通明。史密斯是小区的老住户,他担心出了什么事,就从床上爬起来走过街。看到屋旁工具间是锁起来的,让他更加狐疑。


对面住着的黑人老太太经常入住医院,他怀疑老人家身体又出了状况,就拨打电话簿中标明要求“健康检查”(wellness check)的号码(非911),期望警察会来敲门,检查老太太的情况。他不知道老太太已经进了医院,女儿阿塔蒂亚娜·杰斐逊(Atatiana Jefferson)和孙儿过来探望,他们两人当时正在打电脑游戏。


几分钟后,警车到了,其中一位警察举着枪,没有敲门直接绕道后院,不久一声枪响!史密斯那时正好站在街对面,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大批警察来到,但他问不出个所以然。六个小时以后,担架抬出一具尸体,就是老太太的女儿阿塔蒂亚娜。


后来从警察随身佩戴的录像机的记录看出,警察走近屋后的窗户,对着屋内的阿塔蒂亚娜忽然大喊“举起手来,让我看到你的手!”话音未落,他从窗外向内射击。他根本没有宣布自己是警察。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阿塔蒂亚娜是位很上进的女青年。史密斯说:“她打算当医生的”。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低声说:“但是现在不可能了。”


史密斯说,他每天活在愧疚里,如果不是他那通电话,阿塔蒂亚娜今天还活着。她的死亡彻底摧毁了他对警察存余的任何信任。从今以后他再也不会打电话找警察了。。


今年3月13日,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市,26岁的美国紧急医疗技术员布伦娜·泰勒(Breonna Taylor)半夜里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枪杀。


警察根本就走错了门,他们要抓的两个嫌犯距离她家有10英里之遥。泰勒的男友半夜里被惊醒,以为是坏人冲入,开枪自卫,警察还击时射杀了手无寸铁的泰勒女士。她只不过是“向毒品宣战”下,警察可以破门而入的又一位无辜的牺牲者罢了。


警察枪击事件层出不穷,而且经常发生在无辜黑人的身上。这后面有没有什么系统性的因素呢?


如何定义系统性种族歧视?


在这个族群关系高度紧张的时期,传统上对“种族主义”(racism)的定义已经不再合适。《韦氏字典》最近开始考虑重新修正“种族主义”的定义,这说明问题的复杂。


让我们先给出一个可行的定义,以便本文讨论。“系统性种族歧视”就是在某个“系统性种族主义”(systemic racism)的环境下出现经常性的种族区别待遇。那么什么是“系统性种族主义”呢?


“系统性种族主义”一词往往被解释为:某个系统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种族主义者,本文对这个词的解读是:“某个机构或体制的运作造成经常性种族差异对待的现象,不论工作者本身的意图如何。”此外,当我们说:有“系统性种族歧视”存在时,也并不等于说:种族主义是唯一的因素。


根据这个可行的界定,在排除了其它主要因素以后,那些经常不断发生的种族差别待遇的现象就可以归纳为系统性的种族歧视。比如,如果白人与黑人滥用药物的比例相同,社交习惯也相仿,但是,被逮捕的多是黑人,这就是系统性种族歧视。又比如,如果犯了同样的罪行,也有同样的犯罪史,但黑人的刑期经常比白人更长,这也是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或许有人说,黑人是咎由自取,他们经常犯罪,以至于丧失了警察的信任,难怪警察对黑人“情有独钟”。持这样想法的人有可能不了解美国的社会生态,对贫穷黑人家庭所遭遇的困境没有近距离的接触,对人权的尊重也或许不够落实。


对于一个从来不懂得什么是生活在绝望里的人,他有限的想象力往往才是真正的盲点。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法治国家,执法人员与居民间是种“社会契约”的关系,执法人员拿工资为社区服务。警察不但是“执法者”,也是“服务者”,这是大前提。警民间的积极互动是维护社会治安重要的一环。如果居民对警察只有恐惧,却丧失信任,那么警察就不再有资格担当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执法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的大环境。


美国大规模监禁的现象


说到刑事司法体系,第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美国监狱人满为患的现状。根据“量刑项目”(The Sentencing Project)网站最新的资料,美国每10万人中有655个在监狱里服刑,美国坐牢人口的比率全世界第一!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量刑项目”网站资料。


根据“监狱政策倡议”(Prison Policy Initiative)网站的资料,美国有230万人在坐牢,这也是世界第一。占全世界人口4.25%的美国,其监狱人口是全世界监狱人口的25%。更值得玩味的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犯罪率逐年持续下降,但是美国监狱人口仍然居高不下。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美国监狱人口的分布图,包括联邦、州和地方监狱。(“监狱政策倡议”资料)


监狱人口中有不少是在开庭前被关在监狱里的贫穷的少数族裔,没钱支付保释金“嫌疑犯”是无辜的,却要在监狱等好几年都可能无法上庭。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超过55万人在开庭前就被关在监狱里,大部分是地方监狱。(“监狱政策倡议”资料)


其实,美国大量监禁是一个相对新近的现象,是从尼克松上台推动“法律与秩序”运动期间开始的。


自从废奴以后,美国监狱是唯一可以合法奴役人的地方。刑事司法体系用各样方法把人送进监狱,监狱里人越多廉价劳工就越多。美国许多公司的产品都是监狱廉价劳工的成品,私营监狱用各样方式剥削犯人,以增加盈利。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奥巴马总统是第一位在任内拜访美国监狱的总统,他曾经做过努力,希望改变现实,从图表看出,监狱人口在奥巴马任期内有所下降。他希望废止以赚钱为目的的监狱,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后面有强大的游说组织——“美国立法交流委员会”(American Legislative Exchange Council,ALEC),和背后的整个政治生态系统。


另外,根据美国“司法统计局”(BJS)的数据,2013年黑人男性占男性监狱总人口的37%,白人男性占32%,拉美裔男性占22%。


再根据“监狱政策倡议”的数据,美国黑人男性一生中曾经进监狱的概率是32%。拉美裔男性是17%。白人是6%,全国男性平均是11%。


一个有犯罪或坐牢记录的人纵使出狱了,他这一生几乎肯定找不到好的工作,永不得翻身。他也可能永远失去投票权。换言之,他很有可能从此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果每三名黑人男性中有一个是坐过牢的,那就等于这三分之一的黑人男性的前途将是一片黑暗。他们所犯的罪很可能只是吸毒。这是个十分不公平的现实问题。


高喊自由民主的美国居然如此大规模监禁,的确令人诧异,它与自从尼克松上台后推动的“法律与秩序”运动密不可分。这背后与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关系密切,刑事司法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力的犯人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大奇观。


2016年非裔导演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执导的纪录片《第十三修正案》揭露,在宪法上解放黑奴以后,美国社会借用刑事司法体系实质上地奴役黑人的现象并没有停止。该影片对这个现象背后的种族因素和商业因素做了详尽的解说。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从逮捕、起诉、审前监禁、庭审、判决、量刑(包括死刑)、监禁到假释,整个流程都充满了对少数族裔系统性的歧视现象(2)。虽然刑事司法系统的执行绝大多数是地方性的,各州的法律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全国性的,说明它是个普遍的现象。


因为问题十分错综复杂,非一篇文章可以说清,在此仅仅提出几个重点作说明。


种族刻板印象(Racial Profiling)


在风卷全国的示威中,6月11日,美国国家医务总管,海军三星中将杰罗姆·亚当斯(Jerome Adams)说,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会遭遇到弗洛伊德同样的命运。他驾车时经常无缘无故地被警察拦截,并非因为他是医务总监,而因为他是黑人。



这让我想到南卡州联邦参议员,共和党的蒂姆·斯科特(Tim Scott)的经历。2016年他在参议院发表重要谈话:在一年之内他曾经七次被华府的警察拦截、搜查,绝大多数都因为怀疑他的车是偷来的,他的许多黑人助手也有同样的经验。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蒂姆·斯科特参议员。


要知道,美国是个民主、自由的国家,宪法第四修正案禁止警察无理搜查和扣押,并规定,搜查和扣押状得有相当理由的支持。从法律上说,他们没有任何被警察拦截的理由。


国家医药总监和联邦参议员的遭遇反映了全国各地黑人男性共同的遭遇。有个流行在警界的笑话说:“种族刻板印象这类事从来没发生过,但是它很有用”。


2020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011年至2018年中56个警察机构的9500万次交通拦截的大规模研究发现,虽然黑人比白人更容易被拦下,但在夜间,当警察不能分辨驾驶人的种族时,拦截频率的差距就大幅缩小。




该研究还发现,黑人在被拦截后更容易被搜查,虽然白人更容易被发现携带非法药物。




纽约市的“拦截与搜身”(Stop and Frisk)可能是最有名的例子。高喊“法律与秩序”的人最喜欢用它“证明”:自从1994年实施“拦截与搜身”以后,纽约市的犯罪率明显下降。而且拦截后被逮捕的多半是少数民族(黑人、拉美),可见问题出在这些少数民族身上,必须对他们加强管束。




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这种说法是玩数字游戏!




第一,自从1990年以来美国全国的犯罪率在逐年持续稳定下降,纽约的数字不过反映这个全国的趋势。而且在2014年取消“拦截与搜身”以后,犯罪率仍然持续下降。




可见“拦截与搜身”的行动与减少犯罪毫无关系!甚至保守的《国家评论》杂志都在2018年1月1号的评论里承认自己误判:我们曾声称,“拦截与搜身”的大量减少将导致犯罪增加,可是,犯罪反而下降了。我们错了。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全国暴力犯罪趋势,每十万人的犯罪率。



第二,根据纽约市警察局的数据,从2002年到2011年,纽约市“拦截与搜身”的次数从97296次上升到超过五十万次(685724),其中88%无罪释放。被拦截的绝大多数(90%+)都是非裔和拉美裔青年。可见,纽约警察对这两类少数族裔“情有独钟”。有人认为,这90%的统计数字偏低,因为对那些没有“命中”的拦截,警察不一定会登记。




警察执行任务时的种族差别待遇就是种系统性歧视行为的一种表现。




向毒品宣战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美国与毒品有关的犯人占监狱犯人的五分之一。



各种统计数字一再显示,黑人被逮捕、指控和定罪为毒品犯罪,包括藏毒、贩毒和共谋的比率一直远远高于白人。尽管研究显示,这两个种族使用和贩卖毒品的比率大致相同。




例如,截至2018年5月,纽约市的数据显示,黑人因大麻被捕的比率是白人的8倍,在曼哈顿是15倍。黑人社区的逮捕人数远远多于白人社区,尽管所有的数据显示,居民抱怨使用大麻的比率两者相当。




根据国家“脱罪登记处”(NER)的数字,黑人因持有毒品而入狱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左右。根据免罪数据,黑人被错判毒品罪的可能性是白人的12倍!




黑人在吸毒者中约占12.5%,但在因毒品犯罪被捕的人中占29%,在被监禁的人中占33%。




死刑的判决




根据2012年特拉华州的一项研究,杀害白人的黑人被告获得死刑的可能性是杀害黑人的黑人被告的7倍。杀害白人的黑人被告被判处死刑的可能性是杀害白人的白人被告的3倍以上。




当受害者是白人时,黑人更容易被误判为凶手。有31%被判为杀死白人的黑人被平反。更普遍的是,被误判谋杀罪的黑人比被误判谋杀罪的白人高50%。




黑人无辜被误判为性侵犯的可能性是白人的3.5倍,被误判为毒品犯罪的可能性是白人的12倍。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路易斯安那州,杀害白人的凶手被处决的可能性是杀害黑人的凶手的14倍。杀害白人妇女的黑人男子被判处死刑的可能性是杀害黑人男子的黑人男子的30倍。那些因杀害白人而被定罪的人也不太可能在上诉时被推翻判决,自1752年以来,路易斯安那州还没有因杀害黑人而处决过一个白人。




检察官的认罪求情协议(plea bargain)




在庭下解决法律争端的认罪求情协议可以加速法庭作业。问题出在:谁得到这种求情协议?交易的内容如何?许多不了解法律,没有社会资源的无辜黑人青年,由于检方恐吓施压接受求情协议,庭下认罪,只求早点结案出狱。




2017年对威斯康星州约4.8万起刑事案件的研究显示,白人被告比黑人被告更有可能在求情协议中被检察官撤销最严重的指控。在面临可能被判处监禁的轻罪指控中,被告白人的指控被撤销、驳回或减少刑期的可能性比黑人高出75%。




美国“司法援助局”(Bureau of Justice Assistance)2011年发表的一份关于种族和认罪求情协议的研究发现,“关于种族和量刑结果的大多数研究表明,黑人比白人更不可能获得减刑”,“研究普遍发现种族与被告是否获得减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016年对弗吉尼亚州汉普顿路市内近47.4万起刑事案件的审查发现,毒品犯罪的白人更有可能获得求情协议而免于坐牢。在面临批发毒品的指控时,48%的白人因求情协议免于坐牢,而黑人的比例只有22%。在那些有犯罪前科、承认抢劫罪的人中,36%的白人没有坐牢,而黑人只有8%。




法官和判刑




哈佛大学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黑人之间的量刑差异,取决于他们肤色的深度。该研究调查了1995年至2002年佐治亚州的67000名初犯。白人男子的平均刑期为2689天。黑人男子的平均刑期多了378天。但浅肤色黑人的刑期仅比白人长三个半月。中等黑色皮肤的黑人被判处的刑期比白人长一年。漆黑皮肤的黑人被刑期比白人长一年半。另外一个2018年的学术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越黑越倒霉。原来黑色是原罪!




美国量刑委员会在2017年的一项数据调查发现,当黑人男子和白人男子犯下同样的罪行时,黑人男子的刑期平均要长20%。该研究排除了年龄和犯罪史等变量差异。




2018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被判犯有类似的罪行时,共和党任命的法官会判处黑人多三个月的监禁。




关于刑期,最不合理的可能是克林顿总统时期推动的“三振出局”,如果你是第三次犯罪,那么法官就会给你课以重刑。一个第三次被抓到拥有毒品的人竟然可以判到终身监禁?克林顿总统后来为此道歉,承认自己做了一件大错事。


 


监狱的另一个名称是“矫正所”,事实上,进到监狱的人耳濡目染往往只能使他变得更坏。“法律与秩序”的理念就是,把这批“坏人”长久关起来,让他们不再干扰社会。




保释、审前拘留、减刑和赦免




哥伦比亚大学司法实验室2020年3月的一项研究发现,黑人和拉美裔的假释犯“因违反假释规定而被关押在纽约州监狱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白人”。研究发现,黑人和拉美裔因“技术性违规”假释而被重新监禁的可能性分别是白人的5倍和1.3倍。




“监狱政策倡议组织”2019年对学术文献的审查发现,“在大城市地区,黑人重罪被告在审前羁押的可能性比等罪的白人被告高25%以上”。审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年轻的黑人男子在审前拘留的可能性比白人被告高出50%左右,保释金平均是白人的两倍。




2018年对新奥尔良保释惯例的研究发现,黑人更有可能被要求支付保释金,并支付更高的保释金。他们经常没有能力支付保释金,因此,更有可能在审判前继续被监禁。




2008年对“假释委员会”做决定的一项研究发现,“与白人罪犯相比,黑人罪犯在监狱中等待假释的时间更长”,在排除了法律、各种个人人口和社区特征的变数以后,种族和族裔差异仍然是假释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学校到监狱的直接通道




美国的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市区的学校,学生因为言语和行为不检被校方停学的比率很高,从短暂的到永久的都有。又因为防备枪击案,许多学校常驻配枪的警察,称作:学校资源官(school resource officer,SRO)。警察变成维护学校秩序的一员,这可能是美国唯一的特色。但就像执法部门的职业病,本应用于罕见事件的SRO往往被用于日常的事件,只是因为他们在场。(3)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SRO的设置大量增加了学生被逮捕的人数。



这种情况在有SRO的学校发生得更多。“司法政策研究所”(Justice Policy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发现,即使排除学区的贫困程度,有SRO的学校因 “行为不检 “而被捕的人数是没有SRO的学校的5倍。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配枪的SRO成为维持校内秩序的资源。(“司法政策研究所”网站截屏)




美国有几项考察种族、行为和停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没有一项获得“黑人学生行为不端的比例更高”的结论,可是黑人遭受停学处分的比率远超过白人。白人被停学的原因更多是因为犯了可证明,有记录的不良行为(吸烟、破坏他人财产和淫秽语言),而黑人被停学的原因多半是为了主观原因(不尊重权威)。




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2011-2012学年约有9.2万名学生在学校被捕。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轻微的违规行为。为了担心犯罪,美国很多学校实行“零容忍”的政策,于是学校把管训的任务推给了少年管教所。然而,被退学的学生中有40%是黑人,这批被退学的青少年日后有60%的概率进到监狱(4)。




在少数族裔学生多的学区,很多学生来自破碎的家庭,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上,没有人重视他们的未来,学校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期望。他们遇到的不是生活上和学业上的辅导,等待他们的是帮派、毒品、犯罪和警察。于是,从学校到监狱的直接通道就成为另一个美国特殊的社会景观。




“有条件豁免”(qualified immunity)的联邦法律原则




其他地方性的系统性问题还很多,例如,警察内部纠察评审的透明度、警察工会的嚣张、执法手段过分粗暴、警察职务涵盖太多而训练不足,等等。这类问题各地或有所差异,我们就不一一讨论了。




几十年来发生了多少次警察暴力的事件,但是有几个警察被判刑的?这反映出一个全国性体制上的漏洞,使得法院很难给警察判罪。




“有条件豁免”(qualified immunity)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一项“法律原则”。它最初的目的是: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保护执法人员在善意执法的案件中免受无意义的诉讼和经济责任。




从2005年左右开始,法院越来越多地将该原则应用于涉及警察过度使用武力或致命武力的案件,导致了广泛的批评。用路透社2020年的一份报告的话说,该原则“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失效的工具,使警察的暴行不受惩罚,并剥夺了受害者的宪法权利”(5)。




由于最高法院对“有条件豁免”的解读向警察倾斜,这意味着警察可以免于诉讼,除非他们的“确切行为”已经在以前的案件中被裁定为违法——这里的关键词是 “确切”(即:除非有完全雷同的前例,否则免罪)。




要解释一个案件与任何前例并不完全雷同,这是极其容易的事。警察既然几乎不可能被判刑,受害者或其家属寻求正义的唯一选择就是根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起诉警察侵犯公民权利。从公民权利(而非刑事责任)这条路径,受害家属如果胜诉,可以从地方政府取得金钱赔偿,目前这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根据脱口秀评论员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的资料(6),在过去5年内,美国10个最大城市的警察部门总共支付了10.2亿美元的庭外和解和法院判决罚款。这么高的赔款说明了警察执法有系统性的问题,只是因为碍于“有条件豁免”,走了民事诉讼的路子。以其用纳税人的钱替警察不当行为背书,而且不能解决问题,当务之急在于立法修正这个“法律原则”。




风向的改变




6月9日公布的华盛顿邮报·沙尔学校(Washington Post-Schar School)民调显示,弗洛伊德事件以后美国的民意第一次有了极大的改变。该民调根据6月2-7号的电话访问得到惊人的发现。接受访问的超过1000位成年人。(7)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2014年发生几件大的警察暴力事件(Michael Brown,Eric Garner,Ezell Ford,等等),使得全国轰动,但是,民调显示当时只有43%的人认为警察暴力反映了更大的问题。现在,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警察暴力背后有更大的(系统性)因素,民意上升了超过20%。连共和党民众都有47%认同,上升了28%!这绝不是偶然。




美国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美国人不但说话了,而且意见相当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个惊喜,很可能这是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然而,民意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在于政客们如何出台解决方案。历史告诉我们,政客们经常选择的都是最小阻力的路径,因为任何改革都会动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要选民们不断施压,特别在这个选举年,政客们的底线归根就底还是选票。


1965年通过《投票权法案》是美国民权运动上个阶段的胜利,民权运动下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刑事司法体系的改革,减少系统性种族歧视的现象。我似乎再度听到约翰逊总统的声音:“We shall overcome”(我们终将胜利!)。




注:


1. Stephanie Hegarty, “Atatiana Jefferson: ‘Why I will no longer call the police’,” 2020-6-16, BBC

2. Radley Balko, “There’s overwhelming evidence that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s racist. Here’s the proof,” 2020-6-10, WaPo

3. Libby Nelson & Dara Lind, “The school to prison pipeline, explained,” 2015-2-24, Justice Policy Institute

4. Matthew Lynch, “5 Facts Everyone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School-to-Prison Pipeline,” 2015-8-28, https://blogs.edweek.org/edweek/education_futures/2015/08/5_facts_everyone_needs_to_know_about_the_school-to-prison_pipeline.html

5.  “Six takeaways from Reuters investigation of police violence and ‘qualified immunity’,” 2020-5-8, Reuters(路透社)

6. Dino-Ray Ramos, “‘Last Week Tonight’: John Oliver On How Policing Is Entangled With White Supremacy, Reforming The System And Defunding The Police,” 2020-6-7, Deadline

7. Jacqueline Alemany, Brent D. Griffiths, “Power Up: There’s been a dramatic shift in public opinion about police treatment of black Americans,” 2020-6-9, WaPo


✎作者简介


临风,本名熊璩,出生于重庆,台湾长大。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 惠普公司中央实验室部门主管,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在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的是,种族差异导致种族歧视,这是生物世界的基本法则。司法系统也是由人组成的,无法避免种族歧视,除非,首先解决种族差异——那就是意味着种族清洗、种族灭绝了!


谢选骏:螺旋式通缩不就是债务危机吗

《彭博警告:中国螺旋式通缩正进入危险新阶段》(雅虎财经|彭博社 2024-09-11)報道: 彭博——中国经济自去年以来一直备受通货紧缩的困扰,如今最新迹象显示,中国正在步入螺旋式通缩,这可能会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景恶化,引发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政策行动的呼声。 周一公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