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谢选骏:中国人不如非洲人


《为何南非人涌向中国医疗船“和平方舟”?》(穆罕默德·艾利(Mohammed Allie)Role,BBC记者 发自开普敦 2024年8月29日)報道:


糟糕的冬季天气、桌山上的积雪和强风没有减弱开普敦居民对在南非城市港口停泊的中国船只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的热情。


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非洲最大和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这导致当地公共服务资金不足。许多人表示由于价格高涨,他们无法负担得起私人医疗。


几个月前,政府刚刚签署了一项备受争议的新医疗计划,该计划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全民医疗,但正面临法律挑战的威胁。


自中国的所谓“和平方舟”(Peace Ark)医疗船上周抵港以来,已有超过2000名南非人在船上接受治疗,包括产检、白内障手术和拔火罐。


中国一直和南非有着牢固的政治伙伴关系,这是北京软实力的一次最新展示。


露西·姆尼亚尼(Lucy Mnyani)告诉当地媒体,她很高兴第一次看到未出生孩子的图像:“我之前去过古古莱图和兰加城区的日间医院,他们从没给我做过CT扫描。”


约瑟夫·威廉姆斯(Joseph Williams)也在排队,他告诉南非广播公司(SABC):“去本地诊所时,你需要坐上几个小时才能等到帮助,这还得视情况而定。但这里的服务非常迅速,我很高兴我来了。我确实已经拿到了我所期望的结果。”


官员表示这艘医疗船每天可以接待700名患者,这项医疗服务也是南非和中国军队之间联合演习的一部分。船上有医护人员100名,配备300张床位、20张重症监护床位、手术室、临床科室,甚至还有一架救援直升机。


“和平方舟”医疗船投入运行的前两天为预选人员提供治疗,之后在周一扩展到普通公众。


西开普省卫生部门负责人萨迪克·卡里姆(Saadiq Kariem)告诉BBC:“我们与夜间庇护所合作,为住在开普敦街头的人提供服务,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任何医疗服务。”


他补充说,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也被带来接受医疗护理,西开普省的卫生工作人员也接受了服务。


“从登记到完成我的检查只用了一个小时,”卡里姆医生说,他自己也接受了体检,并作为普通市民排队。“这在我们的公立医疗设施中会耗费更长的时间,因为需要服务的人更多。”


迄今为止,这艘医疗船已完成了57例手术,但这只是在该省8万名患者等待名单上微小的一笔。


这还只是西开普省的情况,但西开普省的医疗系统已经是全国领先水平。


卡里姆医生说:“其中大多数是骨科手术,白内障手术,和一些给不愿再怀孕的女性的输卵管结扎手术。”


“健康正义倡议”主席舒艾布·曼杰拉(Shuaib Manjra)医生表示“和平方舟”的受欢迎程度颇具说明意义:“这表明省级和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并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他对BBC表示:“市民们花一整天在诊所等待就诊的情况非常常见。医院工作量严重积压,预算和岗位被削减,这常常导致市民仅是因为等待简单的就诊程序就错过最多两个整天的工作。”


非洲人国民大会(ANC,简称“非国大”)表示,其“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将迎来巨大的改善,因为公立和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都将免费,改由中央基金支付。


南非卫生部长阿隆·莫措莱迪(Aaron Motsoaledi)坚称这项新法案无论如何一定会实施,哪怕该党在5月失去议会多数席位,并且与“民主联盟”(DA)等反对该方案某些方面的政党组建了联合政府。


这项法案的实施将引发卫生部门的大震荡,但批评者担心这可能促使医疗专业人员流向海外就业。


新法案还收到私人健康公司的强烈反对,因为它禁止人们购买私人医疗保险用于治疗。


目前约14%的南非人口拥有私人医疗,剩下的86%依赖负担过重的公立诊所和医院。


上周,南非商业联盟和南非医学协会拒绝签署所谓的“健康契约”,这是一个与总统协商的年度协议,概述各个部门如何在来年应对健康挑战。


这两个代表私人企业和12,000名医生的组织对目前形式的“国家健康保险计划”感到愤怒,认为这是给他们强加的。


曼杰拉医生说,“国家健康保险计划”是一个“高尚的想法”,但他也理解保守派的意见。


“我们的腐败和无能历史可能会彻底摧毁整个医疗系统。据估计,三分之一的卫生预算都因腐败而白白流失掉了。”


他说,解决这些公共卫生部门的问题应该是优先事项。


南非军队发言人斯皮威·德拉米尼(Siphiwe Dlamini)告诉BBC,“和平方舟”的反响非常热烈,外界对“收到的关注和关怀”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艘流动医院将于周四离开开普敦,前往安哥拉,然后再到其它几个国家。在此之前,它已访问了塞舌尔、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这是自2008年开始服役以来的第10次巡航。


这个项目一直被视为中国努力增加其在非洲大陆影响力的进一步行动。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与非洲的贸易稳步增长,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当地的工程建筑,包括在非洲大陆的几个地区建造大型体育场馆。


谢选骏指出:人問——为何南非人涌向中国医疗船“和平方舟”?我看因爲中国人沒有選票,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因此無法享有基本的福利!中国人不如非洲人!

谢选骏:借你的钱买你的选票


《賀錦麗經濟政策 恐令物價再起》(社論 2024-08-26)報道:


拜登明智的退出選舉後,雷聲大雨點小的「拜登經濟學」已步入歷史,但初步爬梳賀錦麗經濟政見後發現,基本上是拜登政策的新瓶裝舊酒,而民調也顯示,60%的美國人希望賀錦麗拋棄拜登的經濟綱領,或起碼讓它「進廠大修」。


拜登任內的支出方案,對物價上漲,有莫大的影響,多項民調顯示,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生活成本是11月大選前最關心的問題,而賀錦麗在通膨飆升至40年來高點時擔任副總統,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但她沒有企圖掩飾,而是正面出擊:將「降低美國家庭生活成本」作為她經濟議程的核心。


但這未必是明智的,她的經濟政見可能弄巧成拙,讓「生活成本」計畫,反而開啟令人擔憂的新通膨周期。她鎖定的四類成本:住房、雜貨、醫療和稅收,雖然出發點立意良善、幫助民眾,但其中多數最終可能會拖累經濟成長,並推高物價,與預期效果完全相反。


賀錦麗的經濟核心焦點是住房;表面上,似乎十分振奮人心,她呼籲未來四年建造300萬套新屋,並提供聯邦資金,改革來實現這個目標。分析師估計,美國正面臨約400萬至700萬套房屋的短缺,因此超額供應將縮小供需差距。她並誓言打擊華爾街投資客,譴責這些炒家「大量收購和提高房價」,但事實上這些人只擁有美國不到1%的住宅。另一項承諾是向首購族提供2.5萬美元的房貸首付,但由於房源供不應求,這種額外的現金可能只會轉化為更高的價格。


她的食品雜貨方案,則受到最尖銳的批評。她希望通過史上第一個禁止食品和雜貨哄抬物價的聯邦禁令;這雖然並非是1970年代尼克森總統任內的物價管制的回歸,但這種政策立論並不成熟,最常聽見的一個指控是: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利用短缺哄抬價格,從而助長了通貨膨脹。但聯準會的研究結論是,沒有證據證明總體物價因此上漲。在難以設定明確標準來判定何為「哄抬物價」前提下,她的主張很可能淪為美麗的口號;縱使訴諸立法,也是曠日廢時。


從理論上講,賀錦麗提出的醫療政策更受歡迎。想要降低美國高得離譜的醫療費用是正確的;但與任何價格管制一樣,限制每月35美元的胰島素成本和每年2000美元處方藥自付額,都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拜登政府為限制老年人藥品費用而採取的類似措施,現在反而導致銀髮族的保險費大幅增加。


賀錦麗表示將與各州合作取消醫療債務,這個目標也是值得稱讚的:因為有太多美國人背負著醫療債務,然而,單向取消債務只是暫時歸零,只要病患仍然需要醫療照護,債務就會再次累積。真正的問題應該要去深究:為什麼醫療費用如此高?而這個合理的質疑,難有簡單答案,兩黨都已經陷入不想長期規畫,淪為口號治國,這當然注定會失敗。


賀錦麗經濟策略的最後一部分,則涉及減稅,對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她將增加兒童稅收抵免,包括嬰兒第一年由現行2000美元增至6000美元。她還將擴大勞動所得稅抵免的範圍至沒有兒女的民眾,這對貧窮的美國人來說,是一項重要的補貼,她指出,當兒童稅收抵免在疫情期間擴大時,兒童貧窮率降低了近50%,這是對美國未來的投資。


然而,這些減稅措施不可能單獨實施。美國預算赤字已占GDP的7%,國債也在持續攀升。兩黨候選人都沒有就如何整頓國家財政,提出任何具體的建議,而且很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賀錦麗主張將企業稅率從21%提高到 28%,僅對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的富人提高所得稅;但這些變化不會產生足夠的收入來支付她政策的全部成本。


通貨膨脹、移民政策對民主黨來說都是致命弱點,賀錦麗無法逃脫這些問題。但她的優勢在於她在經濟領域沒有太多負面記錄,因此她大可放手去做。真正可能重創美國經濟的一個可能是中東地區的戰爭規模擴大,因為這也將引發通貨膨脹並導致物價再次飆升。


事實上,單就賀錦麗的經濟政策來說,最好的一面就是它的破壞性可能比川普的更小。她反對川普的全面提高關稅構想,批評這只是包裝銷售稅的國王新衣;她多數提案都是對現有政策的調整,而不是對美國經濟體系的全面改造,「不像另一位候選人那麼糟糕」,雖然聽起來是個相當諷刺的描寫,卻可能是對賀錦麗經濟政策的稱許。


谢选骏指出:人說“賀錦麗經濟政策恐令物價再起”——我看“借你的钱买你的选票”就是所謂的“經濟政策”嗎?這樣的治國,誰不會啊!只是兩黨蠹蟲,競相借債消費,出賣美國的未來,眼見得連本帶利的三四十萬億美國國債,利息都快要付不出來了。這個問題不解決,誰上臺都是鬼混一氣罷了。


谢选骏:地震预测属于伪科学


《日本首次发出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警报,是否意味大灾难来临?》(BBC 2024年8月11日)報道:


日本九州宫崎县外海上周四(8月8日)发生7.1级地震,表面上没什么,几乎没有造成任何破坏,海啸警报也很快撤销。


但不久后,日本气象厅发布了从未有过的警报——“南海海槽地震临时情报(注意巨大地震)。”


当局预计一周内很大机会在发生大地震,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为此甚至取消了中亚的出访行程,留守日本。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他们从小就被警告会有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最坏情况可造成30多万人死亡,30米高的海啸可能冲击该国太平洋沿岸。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10周年:当年发生了什么?

福岛核废水排放:中国表达愤怒恐是“意在沛公”

福岛核灾废水与核电厂废水哪个更可怕?

BBC盘点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难

这听起来非常可怕,但很多日本人最大的感受却是困惑。住在横滨居民大盐正代(Masayo Oshio)对BBC说:“我对警报感到疑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我们知道无法预测地震,而且我们一直被告知大地震总有一天会发生,所以我一直问自己:这是地震吗?但我觉得并不真实。”


到底什么是“巨大地震”?它能被预测吗?


日本当局担心什么?

日本人很习惯地震,该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约1500次地震。


绝大多数地震造成的破坏很小,但也有一些地震破坏力强,例如2011年9.0级的311大地震,当时海啸冲击日本东北海岸,导致18000多人死亡。


若地震发生在南部人口更稠密的地区,恐怕更加致命。


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地震活动区南海海槽的地震,曾造成数千人死亡。


1707年,南海海槽全长600公里的断裂造成日本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地震,随后富士山喷发。


这些所谓的“特大地壳”地震,往往每隔一百年左右发生一次,而且通常是连续两次发生:最近一次是在1944年和1946年。


专家称未来30年内,有70至80%机率会在海槽沿线某处发生8级或9级地震,最严重会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数万亿美元损失。


地质学家布拉德利(Kyle Bradley)和哈伯德(Judith A Hubbard)认为,这一预计已久的事件是“大地震的最初定义”。


他们在周四的《地震观察》(Earthquake Insights)通讯中表示,“历史上,南海大地震的可怕程度足以令人信服”,因此值得关注。


但地震能预测吗?

东京大学地震学荣誉教授盖勒(Robert Geller)认为地震无法预测,他告诉BBC,当局发出的警告”几乎与科学无关”。


他认为,虽然地震是已知的“群集现象”,但无法事先判断地震是前震还是余震。


地质学家布拉德利和哈伯德也指出,事实上只有约5%的地震是前震。


然而他们表示,2011年的地震之前,曾发生一次7.2级前震,而那次地震在很大程度被忽视了。


日本当局在2011年制后定新的预警系统,防止再次发生311地震那样规模的灾难,而上周四是日本气象厅首次使用该系统。


但值得注意的是,预警系统提醒人们做好准备,却没有要求民众撤离。事实上,当局希望淡化风险。


日本气象厅表示:“发生新的大地震机率比平常高,但这不表示一定会发生大地震。”


尽管如此,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取消出访计划,以“确保我们的准备工作和通讯正常”。


岸田文雄表示,鉴於这是当局首次发出有关警告,他担心民众会感到焦虑。


但居民大盐正代似乎不太担心,她说:“我觉得政府在夸大其词。”


盖勒教授则更直接,他认为有关警告“不是有用的资讯”。2011年的大地震导致18,000多人死亡。


那为何要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允许发出警告(warning)或较低级别的警示(alert)。上周四发出的是警示,建议民众做好撤离准备。


从坊间反应来看,这似乎起了作用。即使在一个习惯透过手机接收警报的国家,“南海海槽”效应以及“巨大地震”的威胁,都让民众停下来提高警觉。


大盐正代说:“我看到警示后,第一件事是检查家里的东西,确保已经做好准备,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做了。”


太平洋沿岸的其他日本地区,也出现同样情况。


在上周四7.1级地震震央附近的宫崎县日南市,官员正在检查已开放的避难所状况。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截至上周五(8月9日)上午,日本西部高知县的10个市镇至少开放了75个避难所。


东京电力公司和中部电力公司合资的火力发电厂营运商捷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era Co.)表示,该公司处于紧急戒备状态,确认与燃料承运商的沟通路线以及码头的疏散协议。


在同样位于高知县的黑潮镇,当局呼吁长者和其他居民自愿疏散到较安全的地点。日本西部和歌山县的官员与当地市政府合作,确认了疏散路线。


尽管盖勒教授持怀疑态度,但他表示这是“确保你已做好所有例行预防措施”的好机会。


他建议:“手边要有一星期的水和罐头食物,或许再准备一些手电筒的电池。”


谢选骏指出:人問——日本首次发出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警报,是否意味大灾难来临?我看——地震预测属于伪科学;它的功能,主要是養活一群能説會道的烏鴉!


谢选骏:台灣法院猫玩老鼠捉放柯


《柯文哲案: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看懂判决大反转背后的关键点》(BBC 2024年9月5日)報道:


柯文哲于9月2日凌晨3点被无保释放,但相隔3天之后,法院推翻判决,裁定他羁押禁见,和前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享受同等待遇。


前台北市长、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卷入“京华城弊案”一事在台湾地方法院再次反转,台北地院今天(9月5日)再次召开羁押庭,不同的是这次推翻了自己此前的决定,裁定柯文哲羁押禁见。


台北地院法官朱家毅在9月2日裁定柯文哲对此案没有主动干预,判其“无保请回”,引发台湾舆论激辩。之后,台北地检署检察官不服向台湾高等法院提起抗告,台湾高等法院认为柯文哲有积极介入京华城案,9月4日裁定抗告成功,撤销“无保请回”,发回台北地院重审。今日重开羁押庭,法官吕政燁裁定柯文哲羁押禁见。


本次裁定,法官表示“被告明知增加过高、超过560%的容积予京华城一案违背法令,竟仍执意为之,贯彻意志,迥然若揭。”据此做为裁定羁押柯文哲之主要理由。


65岁的柯文哲在9月4日针对北检抗告成功一事告诉台媒,“什么积极介入?一切法庭上再来讲。”


京华城弊案风暴已经牵连多人。目前因为此案遭法院羁押的有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应晓薇及其助理吴顺民,京华城老板沈庆京及前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


台湾联合新闻网报导,柯文哲是在下午5时50分双手上铐步上囚车,面对媒体喊话,全程不发一语。囚车开出台北地检署时有支持者高喊“主席加油”。


民众党声明:一生清誉不容抹黑践踏

民众党此后发声明强调,柯担任台北市长期间,一心促进北市繁荣、为民谋福,坦荡清廉;30年从医生涯救人无数,其一生清誉不容抹黑践踏。


民众党质疑,基于相同事证,前一案之地院法官裁定“无保请回”,本次之地方法院法官却裁定“羁押禁见”,裁定理由前后迥异之依据为何?


民众党认为,过程中,人民亲眼见证检方与特定媒体勾串泄密,践踏法治国原则,扩大台湾社会的鸿沟与裂痕。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林思铭向台媒表示,他觉得裁定过当,支持柯文哲抗告。林思铭称,除非证明柯文哲有去影响这些委员,或是发挥实质影响力,如果没有的话就裁定羁押,这对在野党主席就是政治打压。


台北市议会调查小组民进党市议员许淑华表示,这次被羁押还原了事实始末,对于京华城案,很明显柯文哲任台北市长时,能有两个关卡可以踩煞车,但是柯文哲没有踩,“可见不是不知道,反而是非常清楚状况。”


柯文哲及民众党深陷弊案风暴 台湾“第三势力”会消失吗?

柯文哲弊案风波:台湾政坛第三势力的领袖发生了什么事?

台谁在支持“批判者”柯文哲

柯文哲及民众党深陷弊案风暴 台湾“第三势力”会消失吗?


检察官为何抗告成功?

台湾高等法院授权法官钟雅兰、审判长许泰诚等人组成合议庭审理。高等法院新闻稿称,法官是依据同案多名被告及证人说词同其他事证,裁定柯文哲“积极介入”京华城案。新闻稿又说,柯是否如其主张“相信具专业性且为多数决之都委会决议”,而对本案情节毫无所悉或未曾怀疑,仍有究明必要。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科技法律所特聘教授林志洁之前便发文强调,羁押与否,与是否有罪,是两码事。她以涉嫌诈领助理费用的新竹市长高虹安案件为例称,当初高案是具保请回,“但随着审理,最后一审判决有罪,而我们也看过多个虽然进行羁押、但最后无罪的案例……目前整个司法程序还在非常初步的阶段,连起诉都没有,后面尚有很长的过程。”


柯文哲被声押期间,死忠支持者在检察院外声援他。

“第三势力”何去何从?

事实上,台湾舆论普遍关注,由于柯文哲被检举涉入的司法案件不仅京华城一案,尚有台北第一果菜市场重建、士林科学园区土地重划以及政治献金丑闻等多起风波,即便柯文哲强力否认所有指控,但各家民调显示民众党支持度已遭重创。


此外,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八年,其领导的下属包含前副市长及劳动局长都纷纷因为贪腐事件遭法院羁押或起诉等,该党新竹市长高虹安则因为挪用助理费案一审被判有罪,民众党声誉急坠。各界因此关注,在今年大选中崛起成为台湾国民两大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和“关键少数”是否会走向终结?台湾政坛是否会失去制衡蓝绿的一股力量?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告诉BBC中文说,民众党的存亡关键在于能采取什么手段重新赢回公众信任。


“公允来说,民众党确实面临认同危机。”马志昂说,民众党对选民的吸引力是它曾代表了台湾政治中蓝绿两党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这想法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年轻选民,他们对国民党的亲中倾向持怀疑态度,但对民进党执政近十年却无力解决住房或低薪问题感到焦虑,但他们现在发现民众党是“说一套做一套”。


2014年11月,柯文哲首次竞选台北市长得到了很多年轻人支持。

美国圣汤玛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叶耀元认为柯文哲政治生命走到尾声,但“第三势力并不会因此消失”。


他说,柯文哲卷入了多起司法案件,政治诚信的人设崩坏,政治生命该很难延续下去。不过,他强调民众党还有八席台湾立法院立委,任期至2028年,该党的政治生命能否延续要等到2028立委选举前才能更好判断。


台湾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小笠原欣幸上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访问时说,柯文哲爆出司法丑闻后,预估民众党支持度会腰斩,仅剩下10%的铁粉,而民进党为夺回本届总统大选流失的选票会全力攻击柯文哲。小笠原教授预测,2026年台湾直辖市及地方县市大选“将重现蓝绿两党对决,民众党可能会被边缘化”。


面对政治献金争议,柯文哲8月29日召开记者会,向支持者鞠躬道歉。


国民党态度备受关注

虽然告发京华城一案的是国民党籍市议员钟小平,强力针对此案追踪的游淑慧也是国民党籍,并多次对外表示她打弊不会妥协。但针对民众党危机,国民党中央的态度却趋于低调,并传出国民党为了不愿破坏与民众党在立法院的合作,因此希望党内民意代表“打柯”不要过头。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9月4日下午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仍公开表态声援柯文哲。朱立伦称,台湾司法标准不能变来变去,“没有足够证据硬要办,就是政治清算,司法绝对不能变成独裁者挥舞的鞭”。


之前,朱立伦也强调国民党不能对柯文哲“落井下石”。上周,国民党台北市立委李彦秀也对外表示称期待能继续与民众党“合作”,与民意站在一起,继续监督执政党。同党立委徐巧芯也跳出来抨击台北地检署是“乌龙办案,罗织罪名”。


台湾许多分析称,国民党忧心若民众党垮台,民进党会渔翁得利,收编离开民众党的支持者。


此外,立场亲国民党的台媒《联合报》,也刊出记者评论表示民众党涉贪风暴“成了绿营裂解蓝白合的催化剂,更是送给赖清德的百日执政大礼”,该评论呼吁“蓝白两党应有自觉”,称柯文哲案“固然要有是非态度展现,但国会蓝白关系不该因此动摇”。不过,国民党前秘书长李乾龙昨日则向中央社强调,国民党要自立自强,不要寄望别人。“我觉得天理昭彰,人在做天在看,国民党要先自己站起来,别人才会来帮忙。”


台湾新闻台TVBS民调中心在8月27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当被问到如果总统大选此刻重新投票选谁,结果显示赖清德获得支持度49%居冠,比他今年总统大选的实际支持度多了9%;第二则是新北市长侯友宜的33%,与其今年大选得票率相去不远;柯文哲支持度则是18%,与今年选举结果暴跌8个百分点,相当于流失118万票到赖清德。因此有观点认为,为了不让民众党的支持者转向民进党,国民党不愿意全力攻击民众党,保留合作空间。


“京华城”案是什么?


京华城是台北市东区一座巨型购物商场,在2001年前开幕,是威京集团的企业。但该购物中心因为多年营利未达标,集团将京华城于2019年关闭。


事实上,京华城因为位于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市中心地段,多年来想要申请改建,在同块土地重建豪宅及商场,但因为容积率问题与历届台北市政府及谢选骏:猫玩老鼠捉放柯 


《柯文哲案: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看懂判决大反转背后的关键点》(BBC 2024年9月5日)報道:


柯文哲于9月2日凌晨3点被无保释放,但相隔3天之后,法院推翻判决,裁定他羁押禁见,和前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享受同等待遇。


前台北市长、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卷入“京华城弊案”一事在台湾地方法院再次反转,台北地院今天(9月5日)再次召开羁押庭,不同的是这次推翻了自己此前的决定,裁定柯文哲羁押禁见。


台北地院法官朱家毅在9月2日裁定柯文哲对此案没有主动干预,判其“无保请回”,引发台湾舆论激辩。之后,台北地检署检察官不服向台湾高等法院提起抗告,台湾高等法院认为柯文哲有积极介入京华城案,9月4日裁定抗告成功,撤销“无保请回”,发回台北地院重审。今日重开羁押庭,法官吕政燁裁定柯文哲羁押禁见。


本次裁定,法官表示“被告明知增加过高、超过560%的容积予京华城一案违背法令,竟仍执意为之,贯彻意志,迥然若揭。”据此做为裁定羁押柯文哲之主要理由。


65岁的柯文哲在9月4日针对北检抗告成功一事告诉台媒,“什么积极介入?一切法庭上再来讲。”


京华城弊案风暴已经牵连多人。目前因为此案遭法院羁押的有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应晓薇及其助理吴顺民,京华城老板沈庆京及前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


台湾联合新闻网报导,柯文哲是在下午5时50分双手上铐步上囚车,面对媒体喊话,全程不发一语。囚车开出台北地检署时有支持者高喊“主席加油”。


民众党声明:一生清誉不容抹黑践踏

民众党此后发声明强调,柯担任台北市长期间,一心促进北市繁荣、为民谋福,坦荡清廉;30年从医生涯救人无数,其一生清誉不容抹黑践踏。


民众党质疑,基于相同事证,前一案之地院法官裁定“无保请回”,本次之地方法院法官却裁定“羁押禁见”,裁定理由前后迥异之依据为何?


民众党认为,过程中,人民亲眼见证检方与特定媒体勾串泄密,践踏法治国原则,扩大台湾社会的鸿沟与裂痕。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林思铭向台媒表示,他觉得裁定过当,支持柯文哲抗告。林思铭称,除非证明柯文哲有去影响这些委员,或是发挥实质影响力,如果没有的话就裁定羁押,这对在野党主席就是政治打压。


台北市议会调查小组民进党市议员许淑华表示,这次被羁押还原了事实始末,对于京华城案,很明显柯文哲任台北市长时,能有两个关卡可以踩煞车,但是柯文哲没有踩,“可见不是不知道,反而是非常清楚状况。”


柯文哲及民众党深陷弊案风暴 台湾“第三势力”会消失吗?

柯文哲弊案风波:台湾政坛第三势力的领袖发生了什么事?

台谁在支持“批判者”柯文哲

柯文哲及民众党深陷弊案风暴 台湾“第三势力”会消失吗?


检察官为何抗告成功?

台湾高等法院授权法官钟雅兰、审判长许泰诚等人组成合议庭审理。高等法院新闻稿称,法官是依据同案多名被告及证人说词同其他事证,裁定柯文哲“积极介入”京华城案。新闻稿又说,柯是否如其主张“相信具专业性且为多数决之都委会决议”,而对本案情节毫无所悉或未曾怀疑,仍有究明必要。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科技法律所特聘教授林志洁之前便发文强调,羁押与否,与是否有罪,是两码事。她以涉嫌诈领助理费用的新竹市长高虹安案件为例称,当初高案是具保请回,“但随着审理,最后一审判决有罪,而我们也看过多个虽然进行羁押、但最后无罪的案例……目前整个司法程序还在非常初步的阶段,连起诉都没有,后面尚有很长的过程。”


柯文哲被声押期间,死忠支持者在检察院外声援他。

“第三势力”何去何从?

事实上,台湾舆论普遍关注,由于柯文哲被检举涉入的司法案件不仅京华城一案,尚有台北第一果菜市场重建、士林科学园区土地重划以及政治献金丑闻等多起风波,即便柯文哲强力否认所有指控,但各家民调显示民众党支持度已遭重创。


此外,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八年,其领导的下属包含前副市长及劳动局长都纷纷因为贪腐事件遭法院羁押或起诉等,该党新竹市长高虹安则因为挪用助理费案一审被判有罪,民众党声誉急坠。各界因此关注,在今年大选中崛起成为台湾国民两大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和“关键少数”是否会走向终结?台湾政坛是否会失去制衡蓝绿的一股力量?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告诉BBC中文说,民众党的存亡关键在于能采取什么手段重新赢回公众信任。


“公允来说,民众党确实面临认同危机。”马志昂说,民众党对选民的吸引力是它曾代表了台湾政治中蓝绿两党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这想法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年轻选民,他们对国民党的亲中倾向持怀疑态度,但对民进党执政近十年却无力解决住房或低薪问题感到焦虑,但他们现在发现民众党是“说一套做一套”。


2014年11月,柯文哲首次竞选台北市长得到了很多年轻人支持。

美国圣汤玛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叶耀元认为柯文哲政治生命走到尾声,但“第三势力并不会因此消失”。


他说,柯文哲卷入了多起司法案件,政治诚信的人设崩坏,政治生命该很难延续下去。不过,他强调民众党还有八席台湾立法院立委,任期至2028年,该党的政治生命能否延续要等到2028立委选举前才能更好判断。


台湾清华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小笠原欣幸上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访问时说,柯文哲爆出司法丑闻后,预估民众党支持度会腰斩,仅剩下10%的铁粉,而民进党为夺回本届总统大选流失的选票会全力攻击柯文哲。小笠原教授预测,2026年台湾直辖市及地方县市大选“将重现蓝绿两党对决,民众党可能会被边缘化”。


面对政治献金争议,柯文哲8月29日召开记者会,向支持者鞠躬道歉。


国民党态度备受关注

虽然告发京华城一案的是国民党籍市议员钟小平,强力针对此案追踪的游淑慧也是国民党籍,并多次对外表示她打弊不会妥协。但针对民众党危机,国民党中央的态度却趋于低调,并传出国民党为了不愿破坏与民众党在立法院的合作,因此希望党内民意代表“打柯”不要过头。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9月4日下午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仍公开表态声援柯文哲。朱立伦称,台湾司法标准不能变来变去,“没有足够证据硬要办,就是政治清算,司法绝对不能变成独裁者挥舞的鞭”。


之前,朱立伦也强调国民党不能对柯文哲“落井下石”。上周,国民党台北市立委李彦秀也对外表示称期待能继续与民众党“合作”,与民意站在一起,继续监督执政党。同党立委徐巧芯也跳出来抨击台北地检署是“乌龙办案,罗织罪名”。


台湾许多分析称,国民党忧心若民众党垮台,民进党会渔翁得利,收编离开民众党的支持者。


此外,立场亲国民党的台媒《联合报》,也刊出记者评论表示民众党涉贪风暴“成了绿营裂解蓝白合的催化剂,更是送给赖清德的百日执政大礼”,该评论呼吁“蓝白两党应有自觉”,称柯文哲案“固然要有是非态度展现,但国会蓝白关系不该因此动摇”。不过,国民党前秘书长李乾龙昨日则向中央社强调,国民党要自立自强,不要寄望别人。“我觉得天理昭彰,人在做天在看,国民党要先自己站起来,别人才会来帮忙。”


台湾新闻台TVBS民调中心在8月27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当被问到如果总统大选此刻重新投票选谁,结果显示赖清德获得支持度49%居冠,比他今年总统大选的实际支持度多了9%;第二则是新北市长侯友宜的33%,与其今年大选得票率相去不远;柯文哲支持度则是18%,与今年选举结果暴跌8个百分点,相当于流失118万票到赖清德。因此有观点认为,为了不让民众党的支持者转向民进党,国民党不愿意全力攻击民众党,保留合作空间。


“京华城”案是什么?


京华城是台北市东区一座巨型购物商场,在2001年前开幕,是威京集团的企业。但该购物中心因为多年营利未达标,集团将京华城于2019年关闭。


事实上,京华城因为位于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市中心地段,多年来想要申请改建,在同块土地重建豪宅及商场,但因为容积率问题与历届台北市政府及中央多次交手。最终,柯文哲台北市长任内将京华城土地容积率从原本的392%提高为840%,被外界质疑图利京华城,经台北市议员告发后,台北地检署于今年5月2日依涉犯贪污治条例分他字案侦办,将柯文哲列为被告,之后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及相关人士被羁押,在台湾掀起了一场政商风暴。


谢选骏指出:人説“柯文哲案: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我看這個柯文哲,無疑是一隻貪婪的老鼠;但是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就顯出那也不是一隻公義的貓,而是一隻同樣貪婪的貓咪——台灣法院不僅像大陸一樣“選擇性辦案”,而且“法出多門”,自毀榮譽……和那個《國安法》下的香港有得一比了。這個“判决大反转背后的关键点”,就是“民進黨壓力”——賴清德猫玩老鼠捉放柯!黑吃黑。中央多次交手。最终,柯文哲台北市长任内将京华城土地容积率从原本的392%提高为840%,被外界质疑图利京华城,经台北市议员告发后,台北地检署于今年5月2日依涉犯贪污治条例分他字案侦办,将柯文哲列为被告,之后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及相关人士被羁押,在台湾掀起了一场政商风暴。


谢选骏指出:人説“柯文哲案: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我看這個柯文哲,無疑是一隻貪婪的老鼠;但是同一法院相隔三日先放再捉,就顯出那也不是一隻公義的貓,而是一隻同樣貪婪的貓咪——台灣法院不僅像大陸一樣“選擇性辦案”,而且“法出多門”,自毀榮譽……和那個《國安法》下的香港有得一比了。這個“判决大反转背后的关键点”,就是“民進黨壓力”——賴清德猫玩老鼠捉放柯!黑吃黑。台灣法院——政治擺設。

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谢选骏:婊子无情是歌星

《泰勒絲高調戀愛「全是演戲」?與男友分手時間表曝光》(編譯俞仲慈 2024-09-05)報道:


流行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與美式足球球星凱爾西(Travis Kelce)相戀,讓許多歌迷欣喜偶像終於找到真命天子,不過有媒體披露,這對情侶過去一年來高調曬愛,其實全是在演戲,雙方打算本月底宣布分手。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獨家消息指出,位於洛杉磯的公關公司Full Scope與委託人簽署一份合約,負責處理泰勒絲與凱爾西分手事宜。


該合約詳述一項分手計畫,亦即本月底、一旦分手傳聞出現後第三天,正式公布官方聲明,對外證實分手並降低媒體報導的熱度。


該合約內容甚至提及分手的具體聲明:「範例:凱爾西與泰勒絲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分道揚鑣,雙方都非常重視並尊重彼此生活,在此感謝各界對於個人隱私的尊重。」並強調:「他們全力追求個人事業與成長,他們仍然是好朋友並且彼此祝福。」


該合約特別強調分手聲明的重點在於凱爾西的個人成長,並將分手事實視為「生命自然變化的一部分」,同時凸顯凱爾西對運動生涯的承諾以及足球場上不斷取得的成就。


根據合約計畫,屆時將新聞稿普遍發送給各大媒體,確保獲得「廣泛報導」,最後還明確標註:「公開日期:2024年9月28日發布官方聲明。」


不過Full Scope發言人指控該合約子虛烏有,全是捏造,並非該公司內部文件並強調:「我們已經聘請法律團隊對非法且惡意偽造文件的個人或組織提出告訴。」


而且合約文件曝光後,在社交媒體Reddit引發關注,有網友指出看起來「很像高中生作業」;還有人更直接吐槽「是出自聊天機器人ChatGPT之手」。


雖然泰勒絲發言人尚未有所回應,不過報導指出,凱爾西在Full Scope委任的代表基托西恩(Jack Ketosyan)過去專門邀請名人宣傳,2019年受訪時直言:「全是為了促銷所做的炒作,無論音樂會、專輯或電影,一切都是為了吸引觀眾埋單的炒作。」


谢选骏指出:人説“泰勒絲高調戀愛「全是演戲」?與男友分手時間表曝光”——我看“婊子无情是歌星,鴨子有意變球星,普羅大衆喪門星”。

谢选骏:洋韭菜收割机發功了——144小时过境免签


《144小时过境免签,中国外语导游“爆单”》(北青放牛班 2024-08-24)報道:


“我今年再走进故宫时,眼前熙熙攘攘的好多外国人,多得有点夸张。”北京导游张建最近几个月接到的外国游客订单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


这是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发布后持续推进和发酵的结果。


自2023年1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该政策的适用口岸多次扩大。今年7月1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再发公告,增加了新的适用口岸。


截至目前,国家移民局已在北京、天津等37个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54国公民符合相关条件即可免签在规定区域内停留不超过144小时。


这项政策的逐步放开,让更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到中国,与中国亲密接触,也逐步改变了他们对东方大国的一些印象。而陪着他们见证这一切的则是大批的本土外语导游。


如今,外国游客数量的激增,甚至让国内多地出现了外语导游供不应求的情况。


01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外语导游订单翻番


张建的老家在杭州的旅游胜地千岛湖,那里的很多人都从事导游工作,因此张建对这一行也有天然的熟悉。


2018年到北京上大学以后,张建做起了兼职导游。2021年,他在正式考取了导游证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全国各地跑,也偶尔带一些出境游的研学团。


起初,张建还会通过旅行社接单,脱离旅行社后,他开始通过网络自媒体独立接待游客。


对于导游来说,疫情的那几年确实“素净”,但坚持过来后,张建迎来了旅游行业爆发性的复苏。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于去年出台,一开始还没有太大反响。但随着开放口岸和国家数量不断扩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5月份,正赶上欧洲假期集中,加之随后的几个月又进入暑期旅游的旺季,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最近几个月,张建每天都能收到一两个外国游客的订单咨询。但因为还在读研究生,他没有太多时间,所以一周只能接下一两个订单。


张建接待过许多国家的游客,其中美国游客数量最多,紧接着是英国游客。今年5月份开始,荷兰的游客占了多数。


张建接待的外国游客中,很多是华侨家庭,还有一些是国外的专家学者,想趁着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游玩一下名胜古迹,于是便在网上寻找导游。


张建与华裔游客在故宫合影


张建的导游工作主要是带游客参观北京城内的知名景点,因此故宫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也是从今年5月开始,他在故宫带团时,发现随处可见外国游客,“那景象,真的满眼都是外国人。”


在上海的导游刘礼超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变化,他是湖南张家界人,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英语导游工作,至今已有6年。


目前,刘礼超主要通过网络平台接导游业务的单。


刘礼超现在每周都会带七八个外国旅游团。尤其到了周末,经常要上午带一个团,下午再带一个团。团队游客同样以欧洲人居多,“主要是荷兰和德国的”。


导游张建与荷兰游客合影


刘礼超一直供职于一家境外旅行公司。他回忆说,前两年,通过旅行公司接到的外国旅行团订单很少,一周也不一定能有一两个。最近,外国旅行团的数量不仅增多了,而且旅行团的规模也变大了,一个团少说也有20个人,甚至更多,有时候需要两个导游一起带。


此前,刘礼超所在的旅游公司和上海本地的旅行社合作主办过一个名为“骑行游上海”的活动,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台之前,这项活动一直没什么反响,一个月也就一两个团报名参加,“现在,翻了一倍不止,每个月至少能有三四个团。”


02 骑共享单车畅游城市,让外国人体验中国特色


在带外国游客游览上海的过程中,骑行活动是一大特色,刘礼超会带着外国游客以骑共享单车的方式来游览上海的街道。


满大街的小黄车、小蓝车是最让外国游客惊讶的景观之一。刘礼超会指导他们,小黄车要用美团APP来扫码开锁,小蓝车则要用支付宝APP来扫码开锁。


外国游客们骑上共享单车畅游上海,难以忽略的是路上来来往往的外卖员和快递员。当他们从刘礼超口中得知这些外卖员和快递员的工作内容时,会忍不住为中国老百姓能享受到的便利生活而惊讶。


刘礼超拍下的外国游客第一次在中国骑行


接待外国旅行团的第一步,刘礼超会先帮他们弄好电子支付认证,这往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但在随后一周的游玩中,外国游客也就能充分体验到中国电子支付的便利:随便买一瓶饮料,一个冰激凌,一个葱油饼,都可以使用电子支付。这种中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却经常被外国游客称为“不可思议”。


中国的安全程度也让他们中的不少人感到惊讶。当刘礼超骑着车带他们在上海骑行至弄堂口时,由于接下来的行程步行仅需20分钟,他会选择不锁车,直接将自行车停在弄堂外,就带着游客往里走。


游客们会惊诧地问他:“不会丢吗?”刘礼超笑着摆手,表示“不会的”。有游客听了表示,如果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如果像这样把自行车停在路边,马上就会被小偷偷走,即便他们买了车锁,也会担心锁的质量不好、不防盗。


除了“没人偷”,让外国游客惊叹的“中国安全”还有另一种诠释——“不会丢”。有一次,刘礼超的团员、一对法国母子打网约车回到饭店,结果妈妈把手机落在了车上,她着急得几乎哭了出来。


刘礼超知道后,安慰她说,在中国打车大多是用手机,可以通过平台联系到司机,应该马上就能找回来。


这位法国女士一开始听了还有点不太相信,刘礼超就帮助她联系上了司机,司机表示,会帮忙把手机送回母子入住的酒店。


这位法国女士惊喜之余表示,这种情况在她的国家,要给司机一笔不小的钱作为酬谢。刘礼超则建议她,在中国,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司机一些表示就好。


20分钟后,网约车司机把手机送到了酒店门口,法国女士拿出100元人民币递给他,对方却只要了30元油费。


法国女士一个劲儿地用不太熟练的英语感谢着司机:“Thank you!Thank you!”


据刘礼超介绍,后来这位法国女士回国后,还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晒出了这段经历,她想告诉自己的同胞,中国是个安全的国家,这种安全是面向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肤色和阶层。


法国游客母子换上了中式马面裙


刘礼超发现,因为文化差异,外国游客还对中国的建筑充满好奇,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城市,既有摩天大楼又有老弄堂,外国游客对此评价称,上海很井然有序,中国人的素质也很高,建筑的时代交错感特别的和谐。


当然,提到古代建筑,北京故宫是外国游客必去游览的景点。导游张建说,故宫金顶红墙的皇家木质风格建筑让外国游客震撼。


他观察到,每个第一次来到故宫的外国游客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们会说:“much more different(大不相同,很不一样)。”


旅途中,很多外国游客都见证了中国人的友好。他们发现,中国人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会用英语交流。反过来,外国游客见到故宫里有中国人穿古装拍照,也会主动过去和他们一起合影。


当然,在游览中有一些文化上的不同,需要张建给外国游客耐心讲解。比如,外国游客会疑问为什么参观故宫要预约,因为在国外类似的古建筑都是不用预约的。


张建说,故宫是木质建筑,非常脆弱,中国有14亿人,北京也有2500多万人,如果不预约,限制客流,就没法很好地保护古建筑。“故宫在这里矗立了600年,现在你们站的地方就是24位中国古代皇帝走过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张建带外国游客游览故宫


再比如,西方人不理解中国的“加班”,他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张建也会跟他们解释说,自己利用周末时间出来当导游,也算是一种“加班”。不过,这都是他自愿的,因为他很喜欢这份工作。


03 带外国游客打破刻板印象,中国既自由又现代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外国人来到中国,让他们能够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魅力,领略中国现代便捷的科技生活,更在无形中打破了一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一位荷兰游客曾告诉张建,在亲身来到中国之前,他只能从自己国家的媒体报道中听说中国是古老落后的,他们在诸多媒体报道中看到的中国影像,也还是清朝时留辫子、坐马车的,直到他们坐飞机来到上海,在中国落地之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城市有地铁,城市和城市之间有高铁,马车和轿子只能在博物馆里能看到了。


在故宫里,他给荷兰游客讲解古代皇帝的銮仪,告诉他们中国轿子最高的规格是前面四个轿夫后面四个轿夫的八抬大轿。但是现在中国,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出行都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导游刘礼超带着游客骑行


一位波兰游客来到北京后,一直把相机藏在包里,他问张建,在中国是不是不可以随便拍照。张建告诉他,看到喜欢的风景名胜或古代建筑当然可以拍,但如果要对着行人拍,需要征得对方同意;如果对方不反对,也是可以的。


波兰游客还表示,在他们国家一直听说关于中国不自由的言论,甚至在街头拍照都可能受到处罚或被抵制。


刘礼超接待过的一位英国游客Jimmy说,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他曾经来过中国。在来中国之前,他最担心的是怎么跟中国的民众交流,他当时以为中国人大多不敢跟外国人交流,所以他起初跟中国人说话时都非常忐忑。


但他来到北京后,马上就被中国人民的热情打动,北京的“的哥”会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北京的景点和文化。


这次他是和朋友一起,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到中国上海的。他发现,相比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又有了很多新变化,不变的是依旧自由的生活。


外国游客享受中国美食


还有外国游客跟刘礼超说,在他们国家的媒体报道中,要么说中国还跟近代一样落后,要么说中国人的工作压力大、房价高、没自由,现在他终于知道,这些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操作。


国家移民局新闻发言人在2024年7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


张建晒自己带外国旅行团的帖子


04 已有37个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


7月1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再次发布公告,即日起,在河南郑州航空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为河南省行政区域;将云南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由昆明市扩大至昆明、丽江、玉溪、普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9个市(州)行政区域。新增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和磨憨铁路口岸等3个口岸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


至此,国家移民局已在北京、天津等37个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54国公民持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及座位的联程客票从上述口岸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可免办签证在规定区域内停留不超过144小时,停留期间可从事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等短期活动。


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行后,不止一位外国游客表达了对来中国旅游的感触。


印度游客说:“我们国家很多旅游博主说去了中国就不想回来。”西班牙游客说:“又好玩消费又不太高,去了就舍不得走了。”


美国游客说:“144小时根本不够,我去了北京,太多古籍和文化,要144天才行。”


网络上关于144小时免签游中国的热评


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的美好体验,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外语导游的贡献。


作为中国导游,刘礼超觉得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入境旅游变得火爆,这直接让他这样的导游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旅游带动消费的同时也盘活了经济。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无疑是给中国入境游的一剂‘强心剂’,让千千万万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困顿的环境下,找到赖以生存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像我这样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就业者,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获取不错的回报和个人价值感、成就感,让我对未来从事入境游这一事业充满信心。”刘礼超说。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刘礼超认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对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有重大意义,“不同于之前官方举办奥运会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旅游业这种大量的民间交流,借助自媒体短视频的东风,可以让每一个普通外国人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出对中国的感受和看法,这是最真实的。”


網民嚎叫:


蟹粉小笼包 发表评论于 2024-08-25 06:13:35

呵呵,城里的狗粮肯定不愿承认这个事实,都是假的。。。

蟹粉小笼包 发表评论于 2024-08-25 06:12:37

去年回国,上海浦东机场人山人海,大量的老外排队在填海关入境申报码。。。

逐风 发表评论于 2024-08-25 05:57:00

这文章读完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谢选骏指出:人説“144小时过境免签”——我看這是“洋韭菜收割机”發功了。割完了韭菜只剩下草,就吸住洋韭菜來收割!

在這個人滿爲患的社會裏,某人的自由就是侵害別人的自由嗎。無論如何,猛割韭菜不能停!

谢选骏:专制符合亚洲人种特点

《“因言获罪”被赶出中国 他感叹:一切都变了》(美国之音 2024-08-20)報道:


杜本:当我去中国时,特别是最近几年,我的朋友和家人有时会问,你确定吗?确定要这样做?你不担心会出什么事吗?我总是说,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会被赶出这个国家。


如今,这件事果然发生了。


从中国的座上宾到被踢出中国,对于在吉林大学任教九年的德国人杜本(Björn Alexander Düben)来说,一切来得很突然。


杜本:我的教学突然被中断了。所有课程被一天天取消。我被通知说,我必须提出辞职。不仅如此,我还得在两个星期内离开中国。


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斗争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美国之音的一篇报道。2024年5月初,杜本收到美国之音驻欧洲特约记者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请他就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出访欧洲发表评论。


7日,他从长春回复了这封电子邮件。11日,报道在美国之音网站上刊出。 然后,他的麻烦就来了。


杜本:美国之音报道发表的第二天,我当时在北京,我接到学院老师发来的信息。他们说,有人通知他们有这样一篇报道。他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美国之音是怎么联系上我的。在那一刻,我就预见到可能会有后果。不过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这个后果会来得这么突然,这么严重。


杜本至今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哪句话触动了中国当局的神经。这篇名为《习近平访欧结束成果几何?》的报道引述他的话说, “在美国与欧盟之间打入一个楔子,毫无疑问是北京的长期基本目标之一,也可能是习近平亲自出访的原因之一”。他还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失败的项目”。


在杜本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出格言论。


杜本:我经常发表批评性言论,或者可以被解读为针对不同政府的批评言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政府的。我并不觉得这次发表的评论比以往更严厉。


但显然,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里,他的这番言行是不被容忍的。


杜本:当我第一次被告知必须结束吉林大学的工作,必须离开中国时,是一位同事向我传达的这个消息。


他们派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同事来当信使,告诉我这个决定。他看起来很不自在,但是不得不执行这个任务。


他说,他不能告诉我具体原因,但是这与我的学院、我们系的老师无关。这也不是吉林大学的决定,而是更高级别的部门决定的。


我的同事告诉我,理论上我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写一封辞职信,要么可能要走一种很不愉快的程序——涉及到某种形式的纪律听证、纪律委员会。老实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选择。


半小时后,学院党委书记和一名行政人员找到他,向他确认了这个决定。


杜本:他们说,我们没办法,吉林大学也没办法。这不是学校的决定,而是由更高层决定的。当然,他们也可能是在推卸责任,但我觉得不像,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我非常确定的是,不管法律怎么规定,无论如何我都不可能打赢这场斗争。所以实际上我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交出辞呈。他们想让我赶紧交出来。他们说,你能不能今天就交?我推到了第二天。


杜本不想辞职,可是他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和当局找麻烦的话,情况可能会更糟。


杜本:在这样一个体制里,没人知道可能发生什么。我只知道,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改变我的处境。他们已经做了明确的决定——我必须离开。


杜本持有中国政府为高级外籍人员颁发的“中国人才签证”(R-签证),有效期至2033年。但是校方告诉他,他必须在5月30前离开中国,没有商量的余地。


交上辞呈后,上级领导没有再和他联络,自然也没有为他举行任何送别仪式,杜本九年的中国教书生涯就这么被画上了句点。


美国之音向吉林大学相关部门提出评论请求,但截至本期节目制作完成前未得到任何回复。


在共产党手下,风险永远存在


再次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是杜本告别中国一个月,回到故乡德国后。他也清楚,相比其他在中国因言获罪的人,自己已经足够幸运。


杜本:我是德国人这件事本身就有帮助,考虑到中国还是非常希望和德国保持积极的关系。如果你是华裔,你的风险会更高。即使你持有其他国家的护照,中国当局仍然可能对你另眼相看。我们知道很多持外国护照的华裔被逮捕的案例,甚至有时会把他们拘留很长时间。


最终,我能够从这场风波中全身而退,我知道这是一种巨大的特权。我的中国同事却没有这种特权。如果他们处于这样的境地,他们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会更糟。


被迫离开中国这件事并非完全出乎杜本的意料。作为一名政策分析学者,他相当清楚在共产党手下工作的风险。


杜本:我一直都清楚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一直在写文章,以某种形式批评中国的政策。这种事情在中国永远都可能会有后果。


被迫结束工作,离开中国这件事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惊讶。我所惊讶的是,这一切发生的如此突然,如此冲动。


我想如果我处在中国当局的位置上,我会用更加优雅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而不是就这么突然地取消我的课程,让包括我的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看到,我因为几天前的一篇报道被开除了。


这种行为看起来出奇的莽撞,也很不专业。当然,我还是感到难过,因为我必须离开中国,而且很可能是永久地离开。


中国是民主国家吗?


杜本1982年生于德国,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欧洲多个非政府组织工作、执教于英国的大学,也在北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2015年,吉林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所的一纸聘书让他搬到长春。


杜本:我长期以来一直研究中俄关系。过去,我对两国关系中俄罗斯这一方比较熟悉。 对我来说,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同样至关重要。中国正越发影响着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但是人们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少得惊人。


原本,杜本没打算在中国呆那么久,但他喜欢他的工作,也很喜欢他的中国学生。


杜本:我的中国学生们大都热衷于学业,他们充满好奇心,当然也非常勤奋。他们还很有礼貌。


这些学生也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被禁锢在封闭的防火长城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杜本:他们经常使用VPN,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做。但是每当我问起时,他们都会说,对啊,我们知道怎么用。


我记得有一位学生,我认识她好几年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对外界发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她告诉我,当她第一次听说天安门事件时,她有多么震惊。


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打破中国学生的信息茧房,也让杜本颇有成就感。在吉林大学,他开创了一种讲座和研讨并行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尽情发问。但有时,这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尴尬局面。


杜本:比如有的学生会问,中国是民主国家吗?这当然就变得有点棘手。你要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同时又不会引起周围人的警觉。


记者:你会怎么回答呢?


杜本: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一般会这样回答:democracy这个词的中文怎么说?民主,对吧。我会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没办法准确评估中国是不是民主,因为我不了解这个词汇的全部背景。但是如果我们讨论是英语语境下的民主,这个词有非常具体的含义。如果我们用这个含义去衡量的话,它不适用于中国。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不会主动提起,但是如果被问起,我一般会用这样的方式回答。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


我必须说,学生们本身也相当聪明。他们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敏感性,知道最好不要经常挑起这些可能会给我带来麻烦的讨论。


不赞美就是潜在的颠覆


杜本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九年,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加速集权的九年。中国进入空前打压言论自由,大肆宣扬个人崇拜的“习时代”。


杜本:我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同事,他们被中国安全部门传唤、盘问,要他们交代正在从事的工作,发表的东西。我没遇到这种情况,但我当然知道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


我觉得他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肯定会引起当局注意。老实说,我的学生中间就有共产党员,或是渴望加入共产党的人。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和他们说,如果听到什么有问题的言论,你们应该汇报。


我想每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我可能比别人更清楚这一点,因为我在大学教授国际政治,我自然一直都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会议上的发言。


言论审查的对象当然不止是老师,也包括学生们自己。


杜本:学生们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时,很多时候,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做研究,然后突然被告知,不行,你不准研究这个题目。 后来我去找过学院的老师。我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把规矩定得更明确些吗?到底哪些题目是他们不能碰的?这样他们不至于浪费时间。但是没用,从来没有任何规定。


杜本说,中国像是一个黑盒子,没人真正知道红线在哪里。你只能去猜、去摸索,一切都是隐晦的、不可名状的。


杜本:至于红线,它们似乎总是转瞬即逝,始终在变化中。这些年来,红线肯定是收得更紧了,但是人们很难预料,哪些话能说,哪些又会给你惹上麻烦。 当然,新疆问题是一个很明显的禁忌。


我也清楚地记得,2017年中共19大以后,当习近平的任期限制显然要被取消时,那时候人们有很多窃窃私语。 你可以在学术界听到人们有不满,有担忧,学生们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当然意识到这是不能公开讨论的问题。 在那之后,言论限制变得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红线到底在哪里,不过俄乌战争爆发后,这显然也被看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在中国,杜本接触过很多各式各样的中国学者。有些人百分百忠于党的路线,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也有些人私下里会批评当局的政策,对中国的前景表达忧虑。 但是到了公开场合,你永远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杜本:并没有一套明确的指令规定你不能批评领导人之类的,但是从出版物和学术会议上人们的发言来看,我的感觉是,无论过去曾有过什么样的批评声音,哪怕是温和的批评,现在都不复存在了。


有些十年前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如今也会引发人们的担忧。大家不知道这些话今天还能不能说。


杜本意识到,当下中国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任何不是直接的赞美,都可能被看作潜在的颠覆。


杜本:从来没有人当着我的面说,你必须歌颂领导人。 当然,有那么几次,有人试图试探我说,你难道不想给《环球时报》写点东西吗? 我婉言谢绝了。


疫情之后一切都变了


在中国生活的近十年里,杜本也目睹了这个国家其它领域的诸多变化。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但是让他感受更为深刻的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监控日渐加强。


杜本:中国是一个非常专制的体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这种专制通常不会有太强烈的感觉。当局对社会有很多监控、管制。但说到实质上的压迫,他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精准的手段 。


新冠疫情疫情期间,杜本被强制隔离了四周时间。他也和其他中国人一道,经历了日复一日的核酸检测和各种人身限制。令他忧虑的是,很多令人窒息的管控措施再也没有取消。


杜本: 如果我想从长春去北京,过去我只要用护照买票就好了。现在这一路上,你的护照会被检查很多次。在北京坐地铁时,突然之间你也得出示护照才能买票了,过去不是这样的。更别提所有的电子支付都会被追踪;即使走进校园也要经过面部识别……


这些都让我不再抱有幻想。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控制。当然对于中国公民来说,他们可能不会觉得那么不爽,很多事情他们都可以便捷地、毫不费力地完成。但是对我而言,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在中国生活的最后几年中,从他的中国学生们身上,杜本也能察觉到失望的情绪。


杜本:我的感觉是,这种变化发生在疫情暴发后。当然在那之后,所有的事都变了。 学生们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不那么理想主义。经济环境明显变得更差了,职业前景也没有以前光明。 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担忧的问题。我们没法苛责他们,就业肯定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2023年6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1.3%。今年,中国又有117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中国智联招聘平台5月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他们中一半以上工作没有着落。


杜本的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学西方。对于这些学生能够学成归来,让中国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他并不乐观。


杜本:我相信他们会努力,也相信他们中很多人有能力在一些微小的方面做出改变,但是他们的对手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让我很担心的是,这个系统会变得越发复杂,越发具有压迫性,越发微观控制民众的生活。


我真地非常希望这些学生、其他中国人,各地的机构、大学能让中国变成更好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现实地看待他们面临的挑战。随着时间推移,一切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希望我能说出一些振奋人心的话,但恐怕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朝鲜化”的中国还有回头路吗?


作为中俄关系学者,杜本过去也曾去俄罗斯调研,如今他不想再踏足那里。眼下,通往中国的桥梁也被截段。在他看来,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变成越来越趋同的两个国家。


杜本: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专制的国家。但是一度,中国似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权力交接和权力分配方面更多呈现出一种集体领导,而不是只关注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非典型的专制政权。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如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2017年以来,原有的制度、任期限制、年龄限制、集体领导统统不见了。 中国已经暴露出自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专制体制,做的也都是专制体制做的事。


比如,两个国家都注重一人独大的领导人。我不知道习近平是不是需要从普京身上找寻灵感,也许有这个因素。他们二人过从甚密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


另一个正在引发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和俄罗斯是不是正在“朝鲜化”?两国是否会照搬朝鲜那样极端闭关锁国、专制集权的政策?


杜本:俄罗斯人肯定在谈论这一点。我想一些中国人也在低声讨论这个话题,特别是2017年以后。


中国和朝鲜一直都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在政治结构等方面。俄罗斯离(朝鲜)更远一些。但是我认为,俄罗斯现在已经超越了中国,离朝鲜更近,更接近朝鲜式的体系。中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我们也不要夸大其词。这中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因为中国的压迫程度不够严重,而是因为朝鲜是个非常极端的独裁政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它更加专制独裁。所以这中间还是很大的距离,但是中国在政治上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移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习近平上台以来施行的铁腕统治让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西朝鲜”、“大号朝鲜”讥讽中国在经济、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倒退。中国会沿着“朝鲜化”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吗?还会出现转变的契机吗?


杜本:契机还是有的,问题是这个契机有多大。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


真正可能带来变化的就是,如果中国在经济上遇到越来越多困难,而且必须是非常严重的困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在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5% 或 4% 以下,人们就会要求变革。我觉得不会,这不是由简单的数学公式决定的。


但是杜本同时指出,人们也不必彻底悲观,中国还有另一个改变的契机,这种改变来自于中共内部。


杜本:关键的一点是,习近平创造的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本人。这就意味着,这个政治体系的命运和这位领导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领导人出了什么事,这当然很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动荡。中国人现在喜欢把這类不测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 这个术语在当下的中国政治圈非常流行。


这位德国学者说,“黑天鹅事件”总有发生的可能,有时这种改变可能会迅猛到来,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是,中国的信息匮乏、政治不透明让人们很难预测这个国家正在驶向何方。眼下,世界不得不继续设法与这样一个压迫性政权共存。


網民嚎叫:


海不归6

能教育左派的,只有极左。右派的谆谆教导屁用不顶。- 这就是所谓的 - 黑帮毒打是对左左最好的教育

2024-08-21 11:27


黄晚

自作自受,自讨没趣。


2024-08-21 03:36


吴敬中

能教育左派的,只有极左。右派的谆谆教导屁用不顶。


2024-08-20 20:24


酒肉穿肠过

无非就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土共除了假大空,容不下别的!


2024-08-20 20:18


ROLEX78

这样的国家还有啥希望呢 ?


2024-08-20 19:55


goldenman

还能对共党抱有幻想吗?

2024-08-20 18:38


谢选骏指出:洋粉紅“因言获罪”被赶出中国,就哀叹“一切都变了”;他哪裏懂得一切都沒有變過!专制符合亚洲人种特点——只是暴君除外。因爲,“兔子急了都會咬人”。

谢选骏:专制符合亚洲人种特点——只是暴君除外

《“因言获罪”被赶出中国 他感叹:一切都变了》(美国之音 2024-08-20)報道:

杜本:当我去中国时,特别是最近几年,我的朋友和家人有时会问,你确定吗?确定要这样做?你不担心会出什么事吗?我总是说,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会被赶出这个国家。

如今,这件事果然发生了。

从中国的座上宾到被踢出中国,对于在吉林大学任教九年的德国人杜本(Björn Alexander Düben)来说,一切来得很突然。

杜本:我的教学突然被中断了。所有课程被一天天取消。我被通知说,我必须提出辞职。不仅如此,我还得在两个星期内离开中国。

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斗争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美国之音的一篇报道。2024年5月初,杜本收到美国之音驻欧洲特约记者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请他就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出访欧洲发表评论。

7日,他从长春回复了这封电子邮件。11日,报道在美国之音网站上刊出。 然后,他的麻烦就来了。

杜本:美国之音报道发表的第二天,我当时在北京,我接到学院老师发来的信息。他们说,有人通知他们有这样一篇报道。他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美国之音是怎么联系上我的。在那一刻,我就预见到可能会有后果。不过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这个后果会来得这么突然,这么严重。

杜本至今不知道,究竟是他的哪句话触动了中国当局的神经。这篇名为《习近平访欧结束成果几何?》的报道引述他的话说, “在美国与欧盟之间打入一个楔子,毫无疑问是北京的长期基本目标之一,也可能是习近平亲自出访的原因之一”。他还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失败的项目”。

在杜本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出格言论。

杜本:我经常发表批评性言论,或者可以被解读为针对不同政府的批评言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政府的。我并不觉得这次发表的评论比以往更严厉。

但显然,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里,他的这番言行是不被容忍的。

杜本:当我第一次被告知必须结束吉林大学的工作,必须离开中国时,是一位同事向我传达的这个消息。

他们派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同事来当信使,告诉我这个决定。他看起来很不自在,但是不得不执行这个任务。

他说,他不能告诉我具体原因,但是这与我的学院、我们系的老师无关。这也不是吉林大学的决定,而是更高级别的部门决定的。

我的同事告诉我,理论上我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写一封辞职信,要么可能要走一种很不愉快的程序——涉及到某种形式的纪律听证、纪律委员会。老实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选择。

半小时后,学院党委书记和一名行政人员找到他,向他确认了这个决定。

杜本:他们说,我们没办法,吉林大学也没办法。这不是学校的决定,而是由更高层决定的。当然,他们也可能是在推卸责任,但我觉得不像,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我非常确定的是,不管法律怎么规定,无论如何我都不可能打赢这场斗争。所以实际上我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交出辞呈。他们想让我赶紧交出来。他们说,你能不能今天就交?我推到了第二天。

杜本不想辞职,可是他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和当局找麻烦的话,情况可能会更糟。

杜本:在这样一个体制里,没人知道可能发生什么。我只知道,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改变我的处境。他们已经做了明确的决定——我必须离开。

杜本持有中国政府为高级外籍人员颁发的“中国人才签证”(R-签证),有效期至2033年。但是校方告诉他,他必须在5月30前离开中国,没有商量的余地。

交上辞呈后,上级领导没有再和他联络,自然也没有为他举行任何送别仪式,杜本九年的中国教书生涯就这么被画上了句点。

美国之音向吉林大学相关部门提出评论请求,但截至本期节目制作完成前未得到任何回复。

在共产党手下,风险永远存在

再次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是杜本告别中国一个月,回到故乡德国后。他也清楚,相比其他在中国因言获罪的人,自己已经足够幸运。

杜本:我是德国人这件事本身就有帮助,考虑到中国还是非常希望和德国保持积极的关系。如果你是华裔,你的风险会更高。即使你持有其他国家的护照,中国当局仍然可能对你另眼相看。我们知道很多持外国护照的华裔被逮捕的案例,甚至有时会把他们拘留很长时间。

最终,我能够从这场风波中全身而退,我知道这是一种巨大的特权。我的中国同事却没有这种特权。如果他们处于这样的境地,他们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会更糟。

被迫离开中国这件事并非完全出乎杜本的意料。作为一名政策分析学者,他相当清楚在共产党手下工作的风险。

杜本:我一直都清楚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一直在写文章,以某种形式批评中国的政策。这种事情在中国永远都可能会有后果。

被迫结束工作,离开中国这件事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到特别惊讶。我所惊讶的是,这一切发生的如此突然,如此冲动。

我想如果我处在中国当局的位置上,我会用更加优雅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而不是就这么突然地取消我的课程,让包括我的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看到,我因为几天前的一篇报道被开除了。

这种行为看起来出奇的莽撞,也很不专业。当然,我还是感到难过,因为我必须离开中国,而且很可能是永久地离开。

中国是民主国家吗?

杜本1982年生于德国,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他曾在欧洲多个非政府组织工作、执教于英国的大学,也在北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2015年,吉林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所的一纸聘书让他搬到长春。

杜本:我长期以来一直研究中俄关系。过去,我对两国关系中俄罗斯这一方比较熟悉。 对我来说,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同样至关重要。中国正越发影响着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但是人们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少得惊人。

原本,杜本没打算在中国呆那么久,但他喜欢他的工作,也很喜欢他的中国学生。

杜本:我的中国学生们大都热衷于学业,他们充满好奇心,当然也非常勤奋。他们还很有礼貌。

这些学生也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被禁锢在封闭的防火长城内,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杜本:他们经常使用VPN,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做。但是每当我问起时,他们都会说,对啊,我们知道怎么用。

我记得有一位学生,我认识她好几年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对外界发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她告诉我,当她第一次听说天安门事件时,她有多么震惊。

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打破中国学生的信息茧房,也让杜本颇有成就感。在吉林大学,他开创了一种讲座和研讨并行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尽情发问。但有时,这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尴尬局面。

杜本:比如有的学生会问,中国是民主国家吗?这当然就变得有点棘手。你要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同时又不会引起周围人的警觉。

记者:你会怎么回答呢?

杜本: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一般会这样回答:democracy这个词的中文怎么说?民主,对吧。我会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没办法准确评估中国是不是民主,因为我不了解这个词汇的全部背景。但是如果我们讨论是英语语境下的民主,这个词有非常具体的含义。如果我们用这个含义去衡量的话,它不适用于中国。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不会主动提起,但是如果被问起,我一般会用这样的方式回答。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

我必须说,学生们本身也相当聪明。他们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敏感性,知道最好不要经常挑起这些可能会给我带来麻烦的讨论。

不赞美就是潜在的颠覆

杜本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九年,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加速集权的九年。中国进入空前打压言论自由,大肆宣扬个人崇拜的“习时代”。

杜本:我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同事,他们被中国安全部门传唤、盘问,要他们交代正在从事的工作,发表的东西。我没遇到这种情况,但我当然知道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

我觉得他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肯定会引起当局注意。老实说,我的学生中间就有共产党员,或是渴望加入共产党的人。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和他们说,如果听到什么有问题的言论,你们应该汇报。

我想每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我可能比别人更清楚这一点,因为我在大学教授国际政治,我自然一直都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会议上的发言。

言论审查的对象当然不止是老师,也包括学生们自己。

杜本:学生们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时,很多时候,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做研究,然后突然被告知,不行,你不准研究这个题目。 后来我去找过学院的老师。我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把规矩定得更明确些吗?到底哪些题目是他们不能碰的?这样他们不至于浪费时间。但是没用,从来没有任何规定。

杜本说,中国像是一个黑盒子,没人真正知道红线在哪里。你只能去猜、去摸索,一切都是隐晦的、不可名状的。

杜本:至于红线,它们似乎总是转瞬即逝,始终在变化中。这些年来,红线肯定是收得更紧了,但是人们很难预料,哪些话能说,哪些又会给你惹上麻烦。 当然,新疆问题是一个很明显的禁忌。

我也清楚地记得,2017年中共19大以后,当习近平的任期限制显然要被取消时,那时候人们有很多窃窃私语。 你可以在学术界听到人们有不满,有担忧,学生们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当然意识到这是不能公开讨论的问题。 在那之后,言论限制变得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红线到底在哪里,不过俄乌战争爆发后,这显然也被看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在中国,杜本接触过很多各式各样的中国学者。有些人百分百忠于党的路线,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也有些人私下里会批评当局的政策,对中国的前景表达忧虑。 但是到了公开场合,你永远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杜本:并没有一套明确的指令规定你不能批评领导人之类的,但是从出版物和学术会议上人们的发言来看,我的感觉是,无论过去曾有过什么样的批评声音,哪怕是温和的批评,现在都不复存在了。

有些十年前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如今也会引发人们的担忧。大家不知道这些话今天还能不能说。

杜本意识到,当下中国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任何不是直接的赞美,都可能被看作潜在的颠覆。

杜本:从来没有人当着我的面说,你必须歌颂领导人。 当然,有那么几次,有人试图试探我说,你难道不想给《环球时报》写点东西吗? 我婉言谢绝了。

疫情之后一切都变了

在中国生活的近十年里,杜本也目睹了这个国家其它领域的诸多变化。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但是让他感受更为深刻的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监控日渐加强。

杜本:中国是一个非常专制的体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这种专制通常不会有太强烈的感觉。当局对社会有很多监控、管制。但说到实质上的压迫,他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精准的手段 。

新冠疫情疫情期间,杜本被强制隔离了四周时间。他也和其他中国人一道,经历了日复一日的核酸检测和各种人身限制。令他忧虑的是,很多令人窒息的管控措施再也没有取消。

杜本: 如果我想从长春去北京,过去我只要用护照买票就好了。现在这一路上,你的护照会被检查很多次。在北京坐地铁时,突然之间你也得出示护照才能买票了,过去不是这样的。更别提所有的电子支付都会被追踪;即使走进校园也要经过面部识别……

这些都让我不再抱有幻想。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控制。当然对于中国公民来说,他们可能不会觉得那么不爽,很多事情他们都可以便捷地、毫不费力地完成。但是对我而言,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在中国生活的最后几年中,从他的中国学生们身上,杜本也能察觉到失望的情绪。

杜本:我的感觉是,这种变化发生在疫情暴发后。当然在那之后,所有的事都变了。 学生们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不那么理想主义。经济环境明显变得更差了,职业前景也没有以前光明。 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担忧的问题。我们没法苛责他们,就业肯定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2023年6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1.3%。今年,中国又有117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中国智联招聘平台5月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他们中一半以上工作没有着落。

杜本的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学西方。对于这些学生能够学成归来,让中国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他并不乐观。

杜本:我相信他们会努力,也相信他们中很多人有能力在一些微小的方面做出改变,但是他们的对手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让我很担心的是,这个系统会变得越发复杂,越发具有压迫性,越发微观控制民众的生活。

我真地非常希望这些学生、其他中国人,各地的机构、大学能让中国变成更好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现实地看待他们面临的挑战。随着时间推移,一切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希望我能说出一些振奋人心的话,但恐怕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朝鲜化”的中国还有回头路吗?

作为中俄关系学者,杜本过去也曾去俄罗斯调研,如今他不想再踏足那里。眼下,通往中国的桥梁也被截段。在他看来,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变成越来越趋同的两个国家。

杜本: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专制的国家。但是一度,中国似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权力交接和权力分配方面更多呈现出一种集体领导,而不是只关注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非典型的专制政权。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如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2017年以来,原有的制度、任期限制、年龄限制、集体领导统统不见了。 中国已经暴露出自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专制体制,做的也都是专制体制做的事。

比如,两个国家都注重一人独大的领导人。我不知道习近平是不是需要从普京身上找寻灵感,也许有这个因素。他们二人过从甚密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

另一个正在引发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和俄罗斯是不是正在“朝鲜化”?两国是否会照搬朝鲜那样极端闭关锁国、专制集权的政策?

杜本:俄罗斯人肯定在谈论这一点。我想一些中国人也在低声讨论这个话题,特别是2017年以后。

中国和朝鲜一直都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在政治结构等方面。俄罗斯离(朝鲜)更远一些。但是我认为,俄罗斯现在已经超越了中国,离朝鲜更近,更接近朝鲜式的体系。中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我们也不要夸大其词。这中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因为中国的压迫程度不够严重,而是因为朝鲜是个非常极端的独裁政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它更加专制独裁。所以这中间还是很大的距离,但是中国在政治上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移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习近平上台以来施行的铁腕统治让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西朝鲜”、“大号朝鲜”讥讽中国在经济、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倒退。中国会沿着“朝鲜化”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吗?还会出现转变的契机吗?

杜本:契机还是有的,问题是这个契机有多大。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

真正可能带来变化的就是,如果中国在经济上遇到越来越多困难,而且必须是非常严重的困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在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5% 或 4% 以下,人们就会要求变革。我觉得不会,这不是由简单的数学公式决定的。

但是杜本同时指出,人们也不必彻底悲观,中国还有另一个改变的契机,这种改变来自于中共内部。

杜本:关键的一点是,习近平创造的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本人。这就意味着,这个政治体系的命运和这位领导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领导人出了什么事,这当然很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动荡。中国人现在喜欢把這类不测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 这个术语在当下的中国政治圈非常流行。

这位德国学者说,“黑天鹅事件”总有发生的可能,有时这种改变可能会迅猛到来,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是,中国的信息匮乏、政治不透明让人们很难预测这个国家正在驶向何方。眼下,世界不得不继续设法与这样一个压迫性政权共存。

網民嚎叫:

海不归6
能教育左派的,只有极左。右派的谆谆教导屁用不顶。- 这就是所谓的 - 黑帮毒打是对左左最好的教育
2024-08-21 11:27

黄晚
自作自受,自讨没趣。

2024-08-21 03:36

吴敬中
能教育左派的,只有极左。右派的谆谆教导屁用不顶。

2024-08-20 20:24

酒肉穿肠过
无非就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土共除了假大空,容不下别的!

2024-08-20 20:18

ROLEX78
这样的国家还有啥希望呢 ?

2024-08-20 19:55

goldenman
还能对共党抱有幻想吗?
2024-08-20 18:38

谢选骏指出:洋粉紅“因言获罪”被赶出中国,就哀叹“一切都变了”;他哪裏懂得一切都沒有變過!专制符合亚洲人种特点——只是暴君除外。因爲,“兔子急了都會咬人”。

谢选骏:獨裁者是世上最小器的男人

《泰勒絲歌迷用「愛」反擊川普 華茲:打敗「世上最小器的男人」》(世界新聞網輯 2024-09-16)報道: 流行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上周表態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如同對賀錦麗民調打下強心針。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15日在他創立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