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

谢选骏:间谍是全球化的先驱


《TikTok美国年轻用户为何对中国威胁论不屑一顾》(娜塔莉·谢尔曼(Natalie Sherman)BBC商业记者 发自纽约 2023年3月14日)报道:


利兹·巴尔说,当她的大学封锁TikTok时,她很恼火,但这并没有阻止自己使用它。


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已经禁止在政府网络和设备上使用TikTok(抖音国际版),但这些举措有效果吗?


今年早些时候,学生利兹·巴尔(Liz Barr)发现使用TikTok时遇到了麻烦——当她使用大学的WiFi网络时,TikTok便无法加载内容。但这并没有困扰她很久。


她很快就找到办法,使用虚拟私有网路(VPN)绕过该障碍。此前,美国马里兰州官员以国家安全考虑为由,在政府网络上禁用了这款视频应用程式。


“我当时很恼火,因为我住在这里,我感觉很无聊,”这位18岁的学生说。她在马里兰圣玛丽学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学习计算机科学和创意写作。“但现在它能用了,所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一变通方法显示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威胁打击TikTok时面临的窘境。近年来,TikTok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式流行,源源不断地提供由用户生成的化妆教程、生活贴士、愚笨可笑的舞蹈和其他由算法推荐的自白。


而在最近几个月,围绕这个由中国科技巨头字节跳动(ByteDance)拥有、在全球坐拥逾10亿用户的社交平台的争论达到了新高度。


这种担忧在美国尤其强烈。不同意识形态的政界人士都在敦促当局采取措施限制TikTok的影响力,他们声称TikTok收集的数据可能被中国政府用来监视美国人或影响政治辩论。


马里兰等数十个州已经禁止在政府网络和设备上使用TikTok,此举影响了TikTok在公共图书馆、大学和其它地方的使用。


TikTok首席执行官将于本月出席国会听证会。当前,美国国会正在辩论各种可能采取更广泛的全国禁令的提议,而该公司仍在与白宫进行长达数年的谈判,讨论其可以做出哪些改变来满足安全方面的担忧。


但对这个应用程式在美国的主要用户群(即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群)来说,即使他们知道上述这些争议,但普遍的狂热并未有所衰减。


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学生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弗奇(Christopher Firch)说,去年12月该校宣布在校园无线网络上屏蔽这款应用,学生们感到既惊讶又恼火,但“人们很快就找到办法应对它”。他指出,大多数人只需从无线网络切换到个人移动流量,就能绕过禁令。


“我不想否定国家安全问题……但我认为人们会说,‘这太糟糕了’,然后一笑置之。”他说,“他们并没有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总体来说,美国公众对禁用TikTok的支持率一直在上升。


根据美国调查机构Morning Consult的数据,去年12月,53%的美国成年人赞成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中国拥有的社交应用程序。


相比之下,在2020年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采取措施禁止TikTok和微信时,只有29%的人表示支持。这些措施后来因法律诉讼被阻止。


但Morning Consult科技行业分析师乔丹·马拉特(Jordan Marlatt)表示,18至25岁的美国年轻人相比更年长的成年人更不担忧与中国的竞争,并可能更加不信任美国政府。他们对社交媒体也有更积极的看法。


Morning Consult的调查发现,这一年龄段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赞成禁止中国的社交媒体应用。


伊尼科·索内尔说,她很难相信TikTok的风险比其他应用程式大。


美国马里兰州的学生利兹·巴尔表示,她已经将个人数据交给了许多其它应用程式。她还表示,即便这些信息被他人访问,她也怀疑自己的信息是否有用。


“对我来说,我可以理解在政府场所禁用它,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敏感。”她说,“但作为一个身家只有8美分的大学生,我还不够重要。”


“你很难只关心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而不去关心所有的社交媒体公司。”25岁的伊尼科·索内尔(Iniko Thornell)说。她在纽约市工作,已经使用该应用程式大约两年。“我不认为我的TikTok上有什么东西是那么重要的。”


即使像21岁的凯特·纳扎罗(Kate Nazzaro)这样已经退出TikTok的人也表示,他们的担忧与国家安全无关。相反,她称:“我认为这对我的大脑有害。”


凯特·纳扎罗称其退出了TikTok,但是因为担心它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非国家安全。


TikTok表示,该程式已对访问美国用户信息采取了严格限制,即使中国政府要求,它也不会向其提供数据。


它表示,禁令会产生“审查数百万美国人声音的效果”,美国应该转而批准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正在谈判的一项协议,该协议将推动在美国境内存储美国用户的数据,并建立其他监管机制。


但是,在华盛顿反华情绪高涨之际,该公司的保证未能说服立法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限制该应用的建议,预计将在3月23日对首席执行官周受资进行严厉质询。


曾为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提供网络安全问题咨询的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教授蒂莫西·埃德加(Timothy Edgar)表示,TikTok这个来自硅谷以外的火爆软件的流行,让美国看到了其它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即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公民数据。


他说,议员们有理由怀疑TikTok的说法,但禁令无助于解决这些担忧。他指出,许多社交媒体应用程式收集并出售用户数据,容易受到外国影响政治辩论的努力。


安全技术专家、作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表示,如果不对美国的互联网运行方式做出更大的改变,禁令也是行不通的。


“让你的员工不在政府电脑上使用它很容易,但那些青少年……我们无法阻止他们——这是行不通的。”他说道,并指目前的互联网设计宗旨是开放的。“我们就是没有那种能力。”


他补充称:“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以间谍活动为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挑选谁可以从事间谍活动。”


科林·雷亚在TikTok上有270万粉丝。


就目前而言,Z世代的普遍不屑似乎一定程度上是在打赌——这些威胁不会很快导致行动。


TikTok名人科林·雷亚(Colin Rea)因发布关于出狱后重新开始生活的网帖而拥有了270万粉丝。他最近发布了一段影片,敦促粉丝们在其它平台上关注自己,因为他担心若禁令继续实施,他会失去生计。


他并非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告诉BBC,目前对禁令的担忧似乎比2020年要淡定得多,当时人们对特朗普下禁令感到愤怒。


“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已多次陷入这种境地,应该会有更多的讨论。”他说。


谢选骏指出:人问“TikTok美国年轻用户为何对中国威胁论不屑一顾”,我看,年轻人对全球化的热爱,超过了对于间谍的恐惧。


《现实中间谍会有那么穷的吗?》(关注问题 写回答 2021-12-23)报道:


间谍实际上是分成两类人的。


这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区别非常大。


为了区分,把这两类人中的一类叫特工,一类叫线人,他们都可以被称为间谍。


首先,你要清楚特工和间谍的区别:


特工一定是间谍,间谍不一定是特工。


特工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情报机关和军事情报机关的编制内工作人员,身份为公务员或者军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策反和招募外国线人,培训和管理外国线人,由外国线人向自己提供情报,然后交由情报分析部门进行分析。


(普京和俄罗斯对外情报机关——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官员在一起)


(普京和俄罗斯军事情报机关——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军官在一起)


而间谍既可以指情报机关编制内的特工,也可以指他们的外国线人。


可以举个例子:普京当年是克格勃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可以假设他在东德工作期间,策反了一名来东德探亲的的西德无线电通信方面的科学家,后者向他提供西德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那么普京和这名西德科学家都是间谍,因为他们都从事窃取情报的活动。


但普京是一名特工,这名科学家就不是了。


因为普京是克格勃编制内的全职工作人员,而那名西德科学家既不在克格勃编制内,也不是全职从事情报工作的。当间谍只是他的兼职工作,他的正常职业是科学家。


这一点有点儿类似刑警和线人的关系。刑警是警察,线人就不是警察了。


知道了这一重要区别后,再来谈他们的收入就更好理解了。


首先,特工们的收入都是不高的,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公务员和军官。


对外情报机关的特工的身份是公务员,但公务员在各国都不是高收入的职业,而且情报机关在各国都是清水衙门。


军事情报机关的特工的身份是军官,而军官在各国也不是高收入的职业。不会因为你是情报军官,你的收入就会比同级别的其他岗位的军官高。


但是,当这两者被派驻到国外工作时,由于有海外工作津贴,他们的收入会相应提高。假设一名韩国国家情报院的特工在国内的年收入是3000万韩元,那么当他被派驻到韩国驻日本使馆以外交身份为掩护来工作时,他的年收入就可能是1.2亿韩元了。


然而,这仍然算不上高收入,毕竟日本消费更高,而且和韩国国内大企业的高管比要少得多。


而另一种间谍,就是他们的外国线人,收入则往往是非常高的,因为这帮人主要就是为了钱才当间谍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韩国特工到了日本后,策反了一名日本外务省官员。


那么一般来讲,韩国国家情报院至少要给这名日本外务省官员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他的年薪的酬劳,他才会冒着进监狱甚至被判死刑的风险来向韩国提供情报。所以,在这两种间谍中,外国线人的收入往往要比特工高得多。


当然,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名韩国国家情报院的特工嫌自己工资不够高,于是他给日本情报机关当间谍。


这种情况下,他的收入会多上很多倍,这等于他在本职工作外,又干上了一项收入很高的兼职工作——给日本情报机关当线人,也就是成为了双重间谍。


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Aldrich Ames的年收入只有6万美元。然而,他在给前苏联和俄罗斯当了线人后,得到了250万美元的酬劳。他不但买上了豪宅,还开着名贵的美洲豹汽车到中央情报局总部上班,结果因此而暴露,被判处无期徒刑。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Robert Hanssen的年收入只有4万6千美元。他在给前苏联和俄罗斯当了线人后,得到了将近100万美元,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


而在他开始给前苏联当间谍时,当时刚参加工作的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特工的工资比扫大街的清洁工还低。当时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每个月平均有7名特工因工资低而主动辞职。


可见,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


间谍穷不穷和他的公开身份有直接联系。


作为一名正规的情报机关的情报员,在本国隶属体制内,一般是公务员或者军官,他们的收入和国内同级别薪资水平齐平。当他们派到国外,也同样定期领工资,但是会有高额海外补贴。


剧里面这种属于非官方间谍,公开身份是出租车司机和公立学校中学教师。按照国内来讲,属于典型的中产。剧里面过于夸大,凸显他们的贫穷版史密斯夫妇的人设。组织不给发任务经费,还得自己倒贴这事绝对不可能。组织不但要定期发工资,任务经费那是另一码事,一定会给,按照任务的实际需求发放。


所以贫穷版史密斯夫妇不但不穷,而且同时领四份工资,资深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公立中学资深教师的收入,两份资深情报军官的海外收入。这能说是贫穷吗?但绝对不能说富有。


任务经费,一个机构厉不厉害就看它有没有钱,没有钱,科技跟不上,加上工资,辣眼睛,有本事的人,不会来。现代战争,靠的是科技和钱。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机构就是情报机关。


作为一名正规情报机构的派出人员,不会做不合身份的事,公开身份作为出租车司机,就算真有钱也不会张扬。


但跟007肯定没办法比,人家出场都是阿斯顿马丁标配。


以前某段时期法国派往非洲的间谍,以开修车铺、加油站等为掩护职业,居然还要求他们定期上交利润。逼得这些间谍以生意赚钱为主,基本放弃了对情报的收集。


间谍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边是自己要忠诚的国家,一边是自己要离间的所谓的朋友,爱情。


谢选骏指出:间谍为了打好职业掩护,必须装做好人,就像雷锋一样。但在无形之中,他她们的流窜却成为了全球化的先驱。TikTok也是如此,所以深得民心。


谢选骏:地球是上帝的特殊恩典


《水缸实验:两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人类发现的自然定律不适用全宇宙》(2024-03-10 心中的麦田)报道:


至今,有两个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第一个是量子纠缠的超巨作用,第二个是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这两个现象都是量子力学的内容,量子纠缠的差距作用说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速度已经超光速,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说明观测结果由观测者决定,第一种现象似乎隐藏着一个比相对论更宏大的自然定律,第二种现象似乎提示人类发现的自然规律其实是人类自己意识决定。


我们来看以下图片,这是个没有装满水的玻璃水缸,我们假设目前能了解到的宇宙就像水缸里面的水部分,宇宙外就像没有水的部分,假设在A点发射一束光线,在B点也发射一束光线,我们会发现,这两束光速无论怎么观测速度相同,假设从C点发射一束光线达到上空无水的的部分,发现没有逃离水的时候,光的速度都是和A点B点相同,但是奇怪的是,当光线超出水的部分,速度远远超出原来的固定值,反之,如果从无水的部分做实验,也会发现超出空气部分的光速远远小于原来的固定值。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时住在水里的科学家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么量子超距作用、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和水缸实验有什么关系呢?根据相对论对时空的描述,自然由立体的三维加上时间一维形成四维时空,目前的最前沿的超玄理论、超膜理论认为时空已经达到十个维度或者十一个维度,那么这些维度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是因为它们都没被挤压得很小。


假设我们人类认识的宇宙是水缸里有水的部分,那么,水就有十个维度或者十一个维度,那么水缸里空气部分是几个维度呢?这是无法研究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类似于在水宇宙里还是在空气宇宙里,当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处于遥远的距离时,是不是就预示着,它们已经超出了现有的十个维度的时空或者十一个维度的时空,又或者这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相距很近,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速度远远超过光速范畴。


那么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又需要怎么解释呢?因为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就像磁场一样,南极和北极是同时存在的,当影响到其中一边,另外一边也会马上作出反应,在观测电子衍射时,没有仪器去干涉它波粒同时存在的属性,那么它一定是同时存在,当观测时,其仪器就已经干涉到其原本的属性,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好像是人观测导致,其实是测量的仪器导致,这样说来,我们根本无法观测到两种属性同时存在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由多维时空组成,那么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的就是四维,其他的他们都卷缩起来了,那么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同时具有波粒属性,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是两个分开的粒子,而其实已经是同一个粒子,只是他们的状态分开了,也就是他们自旋上和下的状态相隔了一定距离,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难以理解。


能量是一份份的往外扩散,这一份份的就称为量子,那么两份量子处理纠缠态时就成了一份,就像他们有了头和尾的关系,把这两份量子分开,其实中间的它们也是连着的,就像上面讲到的,它们自旋为上和下,自旋是量子的本身属性,它并不是自转,处理纠缠态的粒子,自旋为上和下的状态不能分离,一旦分离,就不再具备纠缠态,就像把磁铁分开一样,无论你是从南极端分开还是北极端分开,它们始终都会有南极北极之分。


那么对于相距遥远的量子纠缠态,状态它们各在一边又如何做到互相作用的呢?是什么把他们关联起来的,处于纠缠的量子要把它们理解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粒子,当理解为一个整体时,就像上文所讲的水缸实验,水缸里有水和空气部分的区分,但是水缸是一个整体,没有水缸就不存在水和空气,但两者其中有一个变化时,另外一个也会有对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会有能量或者信息的传递,它们只是状态发生改变而并不是承载着能量的传递。


所以研究自然规律时,不能单纯的分开来研究,而是既要单独也要联系着看,对量子纠缠的超巨作用和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产生的原理描述,这两个都隐藏着宇宙的整体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由多体组成,如果研究其中个体的自然规律,那么一定在另外特性下的宇宙并不适用。


谢选骏指出:人说“水缸实验:两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人类发现的自然定律不适用全宇宙”——我看“地球是上帝的特殊恩典”,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马斯克那样丧心病狂的歹徒,才会忽悠傻瓜去投资火星移民。

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谢选骏:废砬的人生就是逃债


《选择逃债的年轻人:他们如何欠下巨款,又如何离开?》(真实故事计划  2024-03-21)报道:


存钱是刻在我们国民骨子里的能力,但如何面对债务,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明显还没有准备。他们中的有些人,不情愿面对欠下的债务,准备一逃了之。


避债而逃


春节前,经过几番催促,发小收到了佘杰的短信。佘杰说,自己跟公司申请了外派到印尼做项目的工作,希望本份工作能尽快把欠对方的钱还上。


这不多见。大多数时候,打给佘杰的电话会在久久等待后无人接起,短信也基本不回。但催债就是这么回事,债主不能停止催促,否则借出去的钱就会杳无音讯。


过去3年,发小通过定时的催促,才勉强追回了借款中的一万多元,更多时候,他只能在催促中等待。


外派印尼是佘杰的谎言。年关底下,佘杰希望对方能因此感受到他有要还钱的心意,暂缓催收的急切举动。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假象。他没钱,也不想还钱。求饶往往是他装出来的嘴脸,一旦放下电话,佘杰便躺在沙发上,继续像个没事人一样,憨吃憨睡。


1989年出生在上海的佘杰,目前单身。他的主业是在上海当地一家电子科技企业当销售,副业则是掮客——他喜欢做无本生意,倒卖过软件项目和建筑施工项目,也做过一阵子KTV订包厢的生意。用老上海人的话来说,他是专业打桩模子。2018年之前,佘杰有自己的公司,每个月靠着帮保险公司举办培训会议,能赚上三五万元。


这个在亲朋眼中很会折腾生意的男人,实际上债务缠身。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他下重注赌球,亏光了所有钱。佘杰没让太多人知道,想着靠工作翻身。一开始他的欠债不超过20万元,后来因为急切想翻身,错误地把希望寄托在赌球上,结果,一注注赌注没让他清空借贷,反而让欠款翻倍。


除了亲友借款之外,佘杰至今还有近50万元的网贷和信用卡欠款,加起来负债70万左右。至少到现在,他没打算偿还这些欠款,而是想方设法躲避前来催收的债主或催收员,把这糟糕的局面应付过去。


发小的钱,也是在那之后欠下的。2021年,面对翻倍的债务,佘杰向当时在澳洲留学的发小求救。那时候,佘杰的发小手里只有3万多元人民币,准备交房租用。佘杰没管发小租不租房的事,都要了过来,承诺两天后就还钱。事实就是,借完钱他就“消失”了。两天后见佘杰没有还钱的动静,发小拨打他的电话,发现他已经销声匿迹。


事情闹大了,两人许多共同的朋友都知道这件事,佘杰想办法躲到了苏州,在一个不明内情的朋友家中躲避。一周后,迫于压力,佘杰主动给发小打去电话。他说谎解释,自己在出差中遭遇疫情管控,手机被工作人员收了上去,以至于没办法和发小联系。发小当然也看出佘杰在说谎,几乎每隔两天给佘杰发短信、打电话。


一开始,佘杰承诺,自己可以分期还,后来趁发小没留意,分期还钱的事也不了了之了。发小继续催促,被盯烦了,佘杰躲了起来,不接电话、不作回应。还是躲不过,佘杰在电话里对发小哽咽说真的还不起:“要有钱肯定还,真的不行就算卖房也会把钱还上。”


使完苦肉计,佘杰开始卖情分。他和发小说,自己几年前还用信用卡借钱,就为了帮发小买电脑,这样为他付出过的人,难道会是欠债不还的人吗。他希望发小看在过往自己帮助过他的份上,不要步步紧逼。


因为决心避债,佘杰3万元的欠款欠了3年,如今还剩下一多半没还。催佘杰还债就像挤牙膏,迫切地催促、直到佘杰避无可避,才可能让他吐出一点点还款,稍不注意,人就溜走找不着了。


有人问过佘杰,这般欠钱躲账的姿态,难道不怕发小报警或去法院提告吗?佘杰却说,自己很了解发小的性情如何,加上发小刚回国,忙着找工作,比起一万多元的欠款,佘杰相信发小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其它重要的事情上。不面对,是佘杰处理这笔欠债的方式。


周旋


佘杰害怕听到手机的嗡鸣声。多年来,他因欠债四处躲避,每一次手机嗡鸣,就很可能接进了一通催债的电话。


发小不是佘杰唯一要躲避的债主。佘杰要应对的,还有机构债主雇佣来的大量催收员。


2024年春节后,催收机构仍在想办法要回佘杰欠的钱。联系不上下决心避走的佘杰,他们把催账的信息发到了佘杰的朋友那儿。那几天,接连有朋友给佘杰发自己收到催收短信的消息询问怎么回事。佘杰逐个应付说“不是我”“乱发的”。


找不到当事人,催收者就会着手瞄准负债者的社会关系。这些年,佘杰想了个损招——只要有人问,他就宣称是因为身份证被盗用。为了证明真实性,他声称已经报案,如果对方不信,他还会变出一张挂失身份证的回执。


过去这些年,佘杰说了过多诸如此类的谎言,以至于在某几个瞬间,他曾产生过一个怪异的错觉——我真的没有欠钱。


不愿直面债务,赖账在佘杰这已经发展成一套周旋的技巧。他会用“战争”这个词来形容这些年和各类催收公司周旋的过程。


2021年年末,佘杰开始陷入债务逾期中,信用卡被停用,支付宝账户一有钱流入立刻会自动被划走还债。很快,不同网贷公司雇佣的催收员,开始用电话和短信找过来。


最初的几通电话,催收员语气温和好言相劝。他们让佘杰一点点还,实在不行还能协商利息和手续费。就这么催了几个月,佘杰都以置之不理“回应”。眼见佘杰没反应,催收者再打过来,就直接报出佘杰的家庭住址和一些常用联系人。他们“威胁”着告诉佘杰,如果再不还款,就让佘杰在朋友圈里混不下去。


佘杰准备好了那个身份证被盗用的谎言。靠着这招,佘杰在2022年成功骗过了很多人,甚至有些得意,在一些负债者聚集的群里分享经验。


2022年9月,一家催收机构找到了佘杰的工作邮箱账号,顺着后缀中和公司英文名有关的信息,他们找到了佘杰单位的地址和电话,把催收的信函寄到了公司门口。


直到公司HR找了过来,佘杰才意识到这件事。电话里,HR向他确认了好几次,有没有用公司的名义借款,还问了他具体的欠款金额。佘杰理解HR的担忧:“说到底,还是担心事情扩散,尤其是害怕员工欠款的信息发到各种客户那边,影响公司形象。”最后,HR要求佘杰写一封邮件,承诺欠款与公司无关,并且在文中注明在职时间与离职时间。这些他都照做了。


那次交涉之后,佘杰主动还款一千多元,他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还款意愿,并向借款机构表示愿意定期还款,只要对方答应协商利息。


这实际上是佘杰的缓兵之计。他真实的计划,是通过释放协商还款的信号,借机拖延,再换个手机号,让对方无法再借一些社会关系找到自己,再次脱逃。


一开始,佘杰顺利地换了手机号码,发现还是有催收者能找到,于是,他想着借用他人的姓名办理新号。趁着过节回家看爷爷,帮老人办宽带的时候,他找到了机会。在营业厅,他想到在办理宽带业务的间隙,以爷爷的名义办个手机号给自己用。


彼时,因为留守老人身份证被冒用的案件时有发生,按规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再三和爷俩确认,是否要为老人开通号码。不待爷爷说话,佘杰就抢先回复,为了避免被工作人员怀疑,手机的套餐也是最便宜的,只能通话,连流量也没要。办卡要签字,一次、二次,老人家用不惯电子笔,佘杰有些心急,就握着爷爷的手,在屏幕上比划着签字。这一招,短暂地帮佘杰躲避过一些催收者。


催收者对佘杰的追逐,持续至今已3年有余。期间,佘杰正常的生活,也被他的躲债行为逐渐摧毁。


2023年年中,度过疫情频繁封控的阶段,开始有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联系他的母亲,告诉她,如果佘杰再不还款,就会强制拍卖他的房产。还有人上门声称是佘杰的朋友,说佘杰欠了近百万的外债。


隔空催款不成,催收员走到了和佘杰面对面博弈的地步。2023年10月,一名催收员找到了佘杰家居住地的居委会,假借要送一封信函给佘杰但不知道具体地址,把佘杰欠债的事透给了居委会的人。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听要上法院,也没问对方身份,径直带着人来到佘杰家门口。


打开门的佘杰先是吃惊,然后生起了愤怒。他清楚,催收方知道他的具体住址,跑到居委会,无非是为了让人知道身边有这么一个“老赖”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老小区里,住的大多数人都相互熟识,有的叔叔阿姨他自小就认识。这么一闹,无非要让他在社区里“社死”。


以往,邻里间上下楼都会点头致意。那天一闹,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到走道里看着。眼见着在社区里的形象都毁了,佘杰和催收吵了起来。还是那些话,“我没钱,逼我逼死了怎么办?”


至少在邻居们的眼里,佘杰自小是个又乖又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离异,从初中开始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邻居们相互照应,佘杰嘴甜,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都很好。所以,当佘杰破口大骂的时候,邻居们讶异于他还有这么一面。


一地鸡毛之后,佘杰都不记得自己到底说了什么。等人散了,他就呆呆地关上了门,从冰箱里开了一瓶可乐,回到房间的那张单人沙发上。


刚一坐下,电话响起。刚才那位催收员的声音出现:“快点想办法把钱还上,不然,隔几天就来家里,你也不好过对吧。”


“嗯,知道了。”佘杰记得自己挂电话的时候很平静,他像一块滚刀肉,觉得既然在街坊邻居心中的形象已经坍塌,那对方再多来几次,他也不在意了。


母亲知道了这些事之后,不停地质问他,佘杰最后索性搬离了母亲的住处。如果条件允许,佘杰想要逃离上海,到外地隐姓埋名来逃脱债务。之前做会务服务时,他对东南亚很熟悉,那里物价低,适合生活。只是,出国也需要钱,算来算去,佘杰最终还是放弃了。欠款的利息在增多、催收员变着花样来骚扰他,佘杰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攻防战中没有任何胜算。


拒绝面对


佘杰并非个案。


河南的乔麓也陷入了催收攻防战。乔麓从小偏科,上了中专后到了江苏做厨师。因为过度消费,他背上12万左右的欠款。乔麓不愿直面这笔债务,从江苏躲到了大连,又从大连折返来到天津。


2019年末,那时候的催收并不规范,乔麓的债权被不断转卖,最后引得了几位催收员上门。乔麓和他们发生了一些口角,四个人动了手,事情还闹到了警局。


乔麓说,正是那次暴力催收后,他就再没有想过还钱。和催收者周旋时,即使说着希望对方帮忙宽限还款时间的话,也是为了暂时躲避还款。


2020年8月前后,国家对于各类借贷,尤其是网贷高额的利息出台了整治政策。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从原来的24%-36%,调整为15.4%。


在那前后,乔麓加入了一些负债者的群。


欠债的年轻人,大致可以分为努力求上岸的,和下决心逃债的。2021年3月前后,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波被称为“上岸”的活动,“上岸”指的是还清债务,这股风潮在当时吸引了不少人的加入,许多人也开始在网上分享他们在过度消费和借贷方面的经历及悔恨。他们都希望,一切能重来该多好。


在微博和小红书上,不少负债者发出自己剪碎的信用卡的图片以及注销花呗、借呗的截图。一些人介绍他们的上岸经验,包括通过减少日常开支和避免不必要的购物来努力还清债务。


群里,负债者们每天的日常便是分享自己如何应对催收。大部分人在讨论如何面对债务,以及怎样找到合适的零工,打工还钱。


但是,不愿面对债务,下决心逃债的也大有人在。有人说,不行就人间消失,找个地方躲起来。


还有不少负债者寄希望于自己的借贷凭空消失。他们以政策为指针,觉得自己借的网贷利息过高,属于非法借贷,以此要求网贷公司取消利息。还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平台会因为政策而被查封,他们觉得,只要平台一关,欠下的贷款也就一笔勾销了。


乔麓就是这么想的。


在负债消失之前,他打算先找份工作躲避,就在群里开了口,问哪里有好赚钱的路子——这也是群里时常发生的对话。很快有人发了一个所谓的催收的客服岗位,薪资6千,有周末。乔麓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催收员。


作为一名决心逃债的人,乔麓当催收员有着天然优势。


他熟悉大多数负债者的心理。催收时,乔麓总结过一个逻辑,超过30岁以上的负债者,如果是单身,既然选择了躲债,那么还款的概率不高,他会放弃。但如果对方30岁已婚,他会想尽办法要到家人的联系方式。乔麓说,这样的人,家里多少是有钱的,只要不遗余力地打电话,发信函,一定能够要到欠款。况且,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一旦欠款的事情闹大,影响了工作,得不偿失。


2022年至今,乔麓的身份一分为二。他是在电话里语气强硬的催收员,也是在上班过程中躲到厕所里接催收电话,假意哀求拖延还款的负债者。


无法重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曾在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公司对借款人过度授信,使得低收入群体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同年8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网贷平台“还有借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


与之相伴的是,不少金融机构打着“自由自在消费”的口号吸引着人们超前消费,比如“热爱的不能省”。


在超前消费的引诱下,很多年轻人前赴后继地加入网贷,无力偿还。他们中有很多人,原本是承载着父母的骄傲和希望、走出县城的“明日之星”,但现在,那之后走上了朋友厌弃、辍学出走、打工还债的负债迷途。


佘杰的命运被负债所改变了。对于债务一逃了之,过去三年,这不仅没帮佘杰重新偷得一副好日子,反而帮助他摧毁了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他借网贷的时候,曾同意过第三方查看通讯录的授权确认码。朋友们不管知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有机会因为收到催收信息猜到他的秘密。


更大的代价在后面,佘杰曾在负债者的群里诉苦,“催收弄得我工作都难保。我都打算慢慢还了,现在脸都丢尽了。”他的诉苦里,也掺着掩耳盗铃式的自我美化。


佘杰的母亲也顶不住这种压力。2024年年初,佘杰的母亲不愿承受邻里异样的目光,也为了阻止儿子的人生毁灭的进程,她召集了几位亲友想办法。在聚会现场,她提出自己做担保,让佘杰向亲戚借现金:“不然他的下半辈子就毁了,不能做人,连出门坐火车都困难。”


佘杰本不愿意借钱还债,那一趟,更多是母亲在尝试解决她所面对的压力。最后,由母亲出面协调,家里人联合帮佘杰还了40多万元网贷。至于信用卡,他还得自己解决。


2024年2月9日,除夕当天上午,佘杰给最要好的朋友发去了一句新年快乐,原想着能够约出来一个吃个夜宵,结果等到了中午,对方才回了个表情包,婉拒了他的邀约。4年之前,俩人几乎一有空就聚头,周末更是粘在一起。


一切都不一样了。


那天,佘杰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他散步到闵行百联附近的高架桥。与平日里繁华的上海不同,从高架桥向下看,车稀稀落落的,地铁站边的店铺不少都拉上了卷帘门。


桥上,佘杰遇到了一个流浪汉,他看着佘杰,寄希望于他能慷慨解囊,嘴里冒出一句:新年快乐。而后送上了一个支付宝的收款码。


佘杰躲开了。一来,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快乐的。再则,收款码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境况,他的支付宝因为欠款逾期,已被停用很久了。


佘杰不是没后悔过。他曾在欠款尚未到达顶点时尝试过刹车,但最后还是跳进了那个无法回头的漩涡里。


佘杰说,那个圈子就是那样,大家都在赌一个红利的到来,有些人运气好等到了,而自己则是运气不好。他还是用赌球的逻辑来解释,“有人在那个阶段发了财。”


2022年的世界杯,如果不是佘杰已经负债累累,他说自己还是会忍不住赌一把。佘杰多少美化了自己,他提出的理由是,路已经不能回头,那就尽力博一把。


“你看过繁花没有,宝总就是这样的人。”


*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信息有模糊


网民嚎叫: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4-03-22 15:13:04

借呗 花呗就靠年轻人贷款才能盈利。

办公室摸鱼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22:35:01

既没有契约精神,又没有任何信用的国家 信用二次就等于0


谢选骏指出:人问“选择逃债的年轻人:他们如何欠下巨款,又如何离开?”——我看“选择逃债”就是自甘堕落、沦为废砬了!这个逃债,不仅是钱债,还有人债、文债、各种债务——对于任何债务,都不可逃避,否则逃到哪里,都是一个老赖。

谢选骏:中囶人都是未成年人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为何在中国大陆拿下票房冠军》(吕嘉鸿 BBC中文2024年3月12日)报道:


该片在中国大陆影院累计观影人次已经突破千万,从今年3月3号开始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


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的台湾影片《周处除三害》(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在中国大陆上映不到两周,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目前暂居大陆票房榜首。据报导,该片在中国大陆影院累计观影人次已经突破千万,从今年3月3号开始连续10日拿下单日票房冠军,最晚将在本周三(12日)票房突破四亿人民币(约17.5亿台币)大关。


《周处除三害》讲述由阮经天饰演的台北黑帮杀手陈桂林,在知悉自己患上肺癌末期之后,为“留名后世”,决定开始铲除排名在自己前面的两名通缉犯,并大开杀戒的电影。


此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多项提名。片中男主角、金马影帝阮经天的知名度回归,名字几乎每天都成为中国互联网热门搜索词,连他在影片中戴的“粉红小猪手表”亦卖到断货。


不过,相较之下,预算6000万台币(约1370万人民币)的该片,去年底在台湾及香港陆续上映,票房平平,在台湾新台币4700万元(1070万人民币)。因此,该片为何在中国大陆席卷电影票房,甚至在影音串流平台“奈飞”(Netflix)台湾区影片夺下收视冠军,引发热议。


1973年出生于香港的导演黄精甫近年移居台北,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了这部预算仅台币六千万的影片。如今电影在中国大陆大卖,家乡香港媒体赞誉其“强势回归”,黄导演低调简短地向BBC中文表示,这部电影“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属于能大卖的作品。现在有这样的成绩,当然感到非常意外”。


北京影评人弦子则告诉BBC中文说,这部影片在大陆热卖,在另一面体现的其实是大陆观众“苦审查制度久已”的反应。她认为,《周处除三害》在其他市场,或许只是B级片的常规水平,但在暴力、情色镜头时常遭遇审查的大陆,这部电影却大受欢迎,“体现了观众对暴力与娱乐性的渴望,这是成年人的正当需求”。


弦子强调,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本质上是香港B级片在台湾的一次本土化移植。除了对宗教元素的强调一直是这些年台湾电影的热门话题外,该片最大亮点还是出自香港黑帮、动作、B级片的类型风格,包含着暴力美学、血腥镜头、密集的动作场面、快节奏等元素,带给观众‘爽感’与视听刺激,这是《周处除三害》在大陆获得票房成功的关键之一”。


所谓B级片在电影工业中,原先被指预算低、演员较不知名、情节公式化、故事题材多半为大众熟悉的类型,如恐怖片、科幻片等,在香港则是以黑帮电影为B级片类型片的主流。但B级片的风格及自嘲的特色,却深深影响许多大制作的商业片及主流电影,许多香港电影导演都从B级片中获取灵感。


以审查制度来看,B级片在香港多半被视为儿童不宜,青少年鼓励父母陪同观赏的电影类别。中国大陆则是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但官方会严格执行审查电影。


不过,弦子也强调,《周处除三害》可以在中国大陆上映,也并不意味着审查正在放宽。说到底,“《周处除三害》的被追捧,也意味着(大陆)观众渴望观影选择权。”


台湾媒体《中央社》说,这部电影以华语电影中较少见的“以暴制暴”题材吸引观众,也让不同观影族群都能在片中找到共鸣,甚至有许多中国影迷制造了各种二次创作,产生了依据该电影情节的许多“网路迷因”(指网路爆红事件,Internet memes)。


香港出生、台湾制造、大陆大卖


1973年出生于香港的导演黄精甫近年移居台北,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了这部预算仅台币六千万的影片。


影片导演黄精甫在20年前曾以第一部描绘黑帮的商业电影大片《江湖》(Blood Brothers)成名,当年拿下香港金像奖新导演奖,同时迅速的成为当时香港影坛最注目的新导演。


但是,在香港闹热且复杂的商业影坛上拍片从来不容易,黄精甫拍了几部电影之后在十年前突然慢下脚步,没有作品产出。之后移居台湾,他向BBC中文解释,在台湾适合生活及写作,而台湾电影圈的伙伴们“在我流浪的时候保护及拥抱了我,让我不至于太孤单”,并终于在十年后交出了这个作品。


不过,即使这部电影主题是台湾杀手亡命天涯的过程,许多分析和影评都认为,《周处除三害》同样有着浓浓的“港片DNA”——有武打动作洗炼敏捷的枪战及巷战,有底层杀手的挣扎,以及男性视角为主诉说的江湖不归路,这些都象征着“香港元素”。


华语电影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温祺德(Kristof Van den Troost)向BBC中文解释,在华语电影中,黑帮电影特别是与香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电影类型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 最明显的是,黑帮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有大场面、耸人听闻,也借此与香港电影人闻名全球的电影动作指导结合在一起,我想说这是他们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温祺德向记者强调,黑帮电影和一般的犯罪电影同样能处理各种道德困境,并涉及法治、警察权力、社会不平等、资本主义、现代与传统的摩擦等议题,他们可以参与的主题类型非常丰富多元。


他指出:“由于黑帮电影往往讲述权力斗争以及违法者与执法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们最终也为各种类型的政治寓言提供了便利的载体。杜琪峰的‘黑社会’电影应是香港电影界最著名的例子。”


政治隐喻?


事实上,将黑帮电影与政治隐喻挂钩的说法,与许多网路上的评论相呼应。譬如,有许多影迷将影片《周处除三害》解读为“政治寓言”,片中由金马影帝陈以文饰演的从杀手转为邪教教主的身份,被两岸三地影迷各自解读,并以电影中各种片段佐证自己的说法。


譬如,有“小粉红”影迷声称,该片灵修堂的教主是“台独”或“美国”,蛊惑了台湾人。但也有许多评论认为,该教主其实象征着社会的“不公不义”,压抑着不敢反抗的每个公民,因此最终需要有人“弄脏双手”替大家解决问题,却也反映着我们自身的懦弱。


台湾影评人罗比则告诉BBC中文说,他认为该片是一部“反英雄”(Anti-hero)的电影,这或也符合东方人心中“以眼还眼、以暴制暴”的“底层价值观”,“是一个大家期盼会出现的偶像或枭雄。”因此,“这也反映了这个现代社会的问题——当透过正规方式无法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时,我们会期待由坏人来伸张正义”。


罗比又称,《周处除三害》中的某些角色是隐喻政治上的人物,对他个人来说,那“只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意淫,是将电影做出不完整的过度解释”。


面对电影大卖以及各式各样的评论,导演黄精甫对BBC中文表示,事实上,就他而言,“严格来说《周处除三害》并非一部帮派电影,它更偏向于犯罪片,再严格一点来说,是一部‘殉道者’的犯罪电影”。


“我对‘殉道者’的题材特别着迷……一直都在描述‘殉道者’,有关他们殉于‘道义’、殉于‘道德’、殉于‘道’(本身)的故事。“《周处》要挑战这座‘殉道者’的高山,说实在的,一直是战战兢兢,步步为营……即便电影上映以后,心里面还是有一种回荡,好像有些东西还没讲完,想要把角色再挖深一点,直到看见他或她们的脑细胞为止,”黄导演向BBC中文补充说。


有许多影迷将影片《周处除三害》解读为“政治寓言”,片中由金马影帝陈以文饰演的从杀手转为邪教教主的身份,被两岸三地影迷各自解读,并以电影中各种片段佐证自己的说法。


譬如,中国大陆社交网站“豆瓣”上一名影评者李寻獐就说,他专为这个片子从北京飞了趟香港,“一是为要见识见识所谓‘台湾影史极恶电影’在当下时态的创作语境里究竟有多狠?二是想看看阮经天在内娱蹉跎十年后,再剃回圆寸演流氓,成色几何。”


该影迷称,没有为此片失望并赞誉该片在宗教外衣遮掩之下,把主题说得很确实——“冲突的设置完全跳出了‘黑吃黑’这个千层锦套头,杀戮不是为了利益,也不为惩戒或报复,只是出于一个亡命汉对自己价值的执念”。


但是,许多中国大陆女权主义者观察到该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仍很老套,北京影评人弦子也同意这种批评。她告诉BBC中文说,女主角似乎只是个被动的角色,她们在电影中的生活及爱情都被男性以暴力控制,因此即便有精彩的暴力美学,“但同时也落入香港电影B级片厌女、意义浅显的传统窠臼了”。


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助理教授陈智廷也表示, 让台湾最有才华的新生代女演员王净饰演“被动、受剥削、楚楚可怜的发廊妹”,完全是“不必要”,而且在澎湖灵修中心的片段“混淆了邪教与基督教的仪式,因此削弱了批判力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台湾电影工作者告诉BBC中文称,商业电影在大部分时间会因为满足观众对娱乐的需求与渴望而卖座,“但如果电影卖座到一个超乎常理,变成所谓‘现像级’作品的时候,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集体意识、心理状态、深层焦虑、时代氛围,就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谢选骏指出:中囶人都是未成年人,所以影片都不分级。另外一面,大家都无基本人权,个个需要一个监护机构“党”。因为,中囶人都是未成年人,任何事情,不得自己做主。

谢选骏: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种黑巫术


《一个上亿人口大国,被逼上绝路》(格隆 2024-03-11)报道:


文章摘要:埃及面临着粮食危机、收入锐减和严重的外债问题,经济陷入绝境。


埃及长期依赖进口粮食,但面临粮食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收入锐减导致埃及经济困境加剧,苏伊士运河收入下降40%。


埃及外债问题严重,必须接受IMF的贷款并放弃汇率控制。

本周大事不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埃及汇率的崩盘。


3月6日,埃及央行突然宣布,为了缓解外汇困境,将放开汇率管制,实行汇率市场化,并上调利率600个基点。


随后,埃及镑汇率瞬间狂贬,由之前1美元兑31埃镑,跌至50埃镑附近,跌幅将近40%。


而这,还只是官方的数据,真实的市场汇率已经低到吓人。


本币的信心骤然崩塌,几乎所有人都在恐慌性的抛售。


在黑市,至少要70埃及磅才可以兑换1美元。但即便如此,依然是有价无市,每天一个新价格……


埃及政府手中仅有的外汇储备很快就要被消耗殆尽,危机已经不可避免。


对先天不足的埃及而言,这简直就是绝境。


失落的古国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萌芽,都源自一条母亲河。


至少在7400年前,在定期泛滥的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壤上就出现了大规模农业生产,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由此诞生。


粮食,就是财富。




古典时代,许多希腊城邦,都得到埃及购买粮食。到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埃及依然是整个帝国的粮仓。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埃及的粮食,可以养活半个罗马”。




比古代中国的“苏湖熟、天下足”,犹有甚之。




所以跨越历史长河,埃及不论是作为独立国家,还是被征服为大帝国的行省,始终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区。




然而到近现代,这个天然的大粮仓,却不复存在。








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在“国父”纳赛尔的领导下,一度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强国,颇有恢复上古荣耀的势头。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埃及效仿东方大国,制定了工业发展五年计划。




但这存在两大障碍。




首先,是埃及的农业和人口问题。




过去七千多年,埃及人口占比最高的就是农民,肥沃的耕地一直是埃及人最宝贵的财富。




耕地的肥力,依赖的是尼罗河;想要发展工业,同样离不开尼罗河。




从上空俯瞰,整个埃及96%的国土都是沙漠,就那么4%的可利用土地,承载不了太多。




这就很矛盾了。




是保耕地,还是要工业?埃及政府选择了后者。




比如,从1960年起修建的阿斯旺大坝,虽然有重大的工业价值,但严重妨碍了尼罗河的泛滥,导致土壤肥力迅速下降。




埃及的农业水平,就此急转直下。




目前全国的耕地数量,只有6000万亩,粮食年产量不足300万吨。




而埃及每年的需求,是1500万吨。




于是埃及很快就陷入一个奇怪且矛盾的漩涡中:明明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购买粮食。






阿斯旺大坝






原本,先从国外进口粮食、渡过难关,也未尝不可。




只要工业体系建立起来,同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但坏就坏在,埃及的资源被各大财阀掌控,根本无法举全国之力去搞工业化。




财阀大佬们相互制肘,谁都想吃独食,不肯注入稳定的资金。




在五年计划时期,埃及工业还能以每年10个百分点的速度进步。然而纳赛尔时代过去后,财阀们立刻没了敬畏。




此后,整个埃及社会都陷入管理混乱,不仅资金和技术要唯财阀是从,就连国家财政必须掌握的外汇和银行储备,也难以维系。




所以至今为止,埃及的工业化依然没有太大进展,国内的工厂数量屈指可数。




失去耕地+工业化进程缓慢,两者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人口。














自从7世纪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多生孩子是最重要的教义之一。




脱离英国独立后,埃及好不容易迎来相对和平,人口迅速增长。




60年代,埃及才两千多万人口;到如今,已经突破1.1亿,翻了好几倍。




如此多的人口,对埃及社会而言,并没有任何“红利”。




因为工业化失败,国家根本无法为国民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是无业游民,成年后只能窝在越来越拥挤的农村,种着吃不饱的粮食。




60%埃及人都处于贫困线之下,很难有其他谋生手段。




这对埃及政府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埃及人口密度




历届埃及政府都有个一直延续的政策——大饼补贴,每人每天可以购买补贴后的5个大饼。




每张补贴大饼的价格,只有0.05埃及镑,折合人民币2分钱,2分钱啊,现如今能买什么。




其实每张大饼的成本都在2.5毛左右,每卖一张,就赔2毛3,补贴的部分超过了90%。




埃及政府付出了很大代价,让很多埃及平民不至于饿死。




这样的超低价格已经维持了30年。








都这样了,结果埃及的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这就像是个火药桶,就算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它迟早都要自爆。




原本,埃及地处欧亚非交界的核心地段,在和平年代,依靠苏伊士运河与红海的航运收入,能延缓自爆的时间。




但依赖越深,一旦遭遇横祸,伤害越大。




埃及时运不济,所有坏事,全都赶上了。




三大危机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在美苏的干预下,英法被迫把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归还给埃及。




从此之后,这条人工运河就成了埃及经济的命根子,仅仅各国船队的过境费,就占埃及全国GDP的10%,通行费每年可带来上百亿美元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埃及国内产业不振,苏伊士运河的运营和管理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就业机会。




再加上石油为主的自然资源支持,埃及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依然稳坐北非第一强国的位置。




但短短两年之内,所有的不利局面同时爆发,本就脆弱的埃及突然遭遇三大危机。




第一,粮食危机。




长期以来,埃及都是全球小麦进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对外依赖度超过60%。埃及急需的小麦,50%来源于俄罗斯,30%来自乌克兰。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乌克兰在战场上的消耗空前巨大,产出粮食尽数转为国内储备,不仅没有余粮出口,甚至还成了需要救济的国家;俄罗斯方面,作为对欧盟的反制裁,也多次加强粮食出口禁令。




更难顶的是,埃及迫于政治形势,还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队伍,在2023年9月取消与俄罗斯的小麦进口合同。




结果显而易见,埃及国内立刻就陷入粮食危机,恶性通货膨胀飙升,食品通胀一度高达73.6%。












屋漏偏逢连夜雨,粮食问题已经让埃及政府焦头烂额,邻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突然爆发大战。




然后引起连锁反应,远在也门的胡塞武装又闹大了,居然把红海通向亚丁湾的出入口封锁了。




苏伊士运河与曼德海峡,互为红海的出入口。




那头被堵住了,这头自然也就废了。




全球航运巨头只能忍痛增加成本,绕道好望角,不再光顾埃及。




这是第二大危机,收入锐减。








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数据,到今年2月,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数量,比平均水平低60%,通行费收入下降40%。




而且,这些数据,还在持续下降。




红海危机愈演愈烈,也门和加沙问题都是经年累月积累的爆发,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收入降低倒还罢了,关键是埃及还欠了大量外债,没钱怎么还?




工业化失败是一切灾难的源头,因为长期补贴越来越多的民众,埃及政府一直入不敷出。




2024-2026年,埃及必须偿还的到期外债就高达756亿美元。




而2023年,埃及政府的总收入是2.1万亿埃及镑,按现在的汇率换算还不到400亿美元,2024年必然更低。




这些钱,还债都勉强,更别说给公务员发工资、维持政府运转,尤其是必须还要继续花钱补贴平民。




要是敢不补贴,饥饿的埃及平民绝对会揭竿而起,推翻现在的政府。




这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资不抵债。




好巧不巧这两年美元还要加息,吸引大量美元回流。




埃及的外汇储备本来就少,现在还有大量美元外泄,直接导致外汇枯竭。




虽然明知效果不大,但埃及政府已经没办法了,只能选择也疯狂加息。












3月6号,埃及央行将利率调整到28%。




也就是说,把100块钱存在银行里,就有28块钱的利息。




正常来说,这谁还去做买卖?经济就完犊子了。




怎么办?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我可以继续借钱给你,不多,就30亿美元。




但有个条件,就是埃及要允许汇率自由波动。




现在的埃及就像是即将在沙漠中渴死的人,有人送来一碗冰镇蜜水,要求用你签卖身契来换这碗水,你换还是不换?




不换,立刻就渴死;换了,至少还能苟活。




为了能活下去,埃及选择后者,放弃汇率,成功拿到贷款。




在绝望中,埃及以46个月内获得IMF 30亿美元的低廉代价,把自己打包卖了。




接下来的故事,或许可以想象。




除了石油、大坝等优质国有资产,包括好不容易回到埃及手上的苏伊士运河股份,将再次回到曾经那批人手中。




尾声




埃及经济之所有到如今的地步,原因并不复杂。




但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地缘。




埃及的位置,太重要了。




在陆路上,连接亚、非两洲;在海路上,通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亦连接地中海及印度洋。




西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




谁拥有埃及,谁就能扼住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光收过路钱都吃不完。




这样一个地方,是不被允许出现稳定强大的政权的。




这就是所谓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阳光之下,胡夫金字塔依然散发着伟大国度的雄厚气息。




几千年来起起落落,相信埃及从来没有放弃过复兴的愿望,但这个机会始终不会到来。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知“一个上亿人口大国,被逼上绝路”,不知是“社会主义害死了埃及”——因为和中囶一样,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国富民强;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贫民弱——社会主义不仅害死了埃及,也害死了中囶社会以及各个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种黑巫术,谁沾上了谁就会死的。

谢选骏:新质生产力就要砸烂旧世界了



《习近平的新词“新质生产力”:这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新方向》(2024年3月22日上午9点12分 BBC)报道:


202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预计达到217亿美元,年增长率26.2%达到过去四年的增长峰值。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占比超过1/4。过去一年,服务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增长至10.5万家,七年间增长超15倍。


“新质生产力”第一次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后,经过官媒的推波助澜,成为中国当前的热门词汇。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这个新词汇只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能帮助中国经济谋求更新的发展动力?


怎么来的?


去年9月,习近平在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的一个座谈会上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他当时表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此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都提到“新质生产力”,但未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直到今年3月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十大任务之首,而后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及。


由此这个词在中国官方媒体的助推下,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新华社的英文版网站,还将新质生产力翻译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并纳入“习词典”(Xictionary)。


官媒助推


与中共此前的造概念的过程类似,一般是领导人提出概念后,各个官媒一拥而上,对新概念进行阐释和宣传,比如“双循环”、“共同富裕”以及更早的“供给侧改革”。


此次也不例外。去年9月首次提出后,新华社发文阐释称,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今年2月,《人民日报》也发文称,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甚至位于香港的官媒《大公报》也发文称,“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有条件当排头兵”。


但很快,也有声音来泼冷水,中国的《经济日报》发文警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只会欲速则不达,导致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外界反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大家都要去投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这可能是对新质生产力的误解,以为全部去发展新兴产业,但实际上这里包括传统行业的升级,包含任何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行业,所以从全要素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资源的更优配置,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原料、科技人才。


汪涛举例,汽车并不是一个新的行业,但是汽车行业的创新,也可以使这个行业有极大发展,总体来说就是强调了对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这些行业也有很多投资和发展的空间,


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困难较大。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旧有增长引擎,包括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人口红利和债务推动型增长,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


“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也是两会关注的重点领域。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新是长期的战略方向。”


宋林同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但新的增长动力,还无法填补旧经济增长放缓的空白。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旧经济驱动力不同,新经济发展的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旧经济驱动力的特点是供应链长、养活的人多。


生产力与制度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于凤霞近期在一篇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文章中深入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


她进一步阐释称:


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

反之,则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在其任内最后一次记者会上也有类似阐述,他当时称,“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奇迹还是虚胖?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AB面


这些铺垫,使外界对迟迟未见踪影的三中全会,更受瞩目。


按照中共党章,全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政治传统,每次党代会后要进行七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次全会也有不同的任务。其中,历届“三中全会”往往聚焦经济问题,重大经济改革措施经常在此时出台,因此较受关注。


但三中全会迟迟未开,有声音认为,可能是在对秦刚、李尚福等前高官等的处理上需要更多时间;也有声音认为,是在酝酿更为大幅的改革方案,“新质生产力”即为其中之一。


谢选骏指出:人说——还将新质生产力翻译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并纳入“习词典”(Xictionary)。

我看——“新质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个新世界”,其对立面,就是“砸烂一个旧世界”。所以,“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首先是“砸碎旧质生产力”!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谢选骏:算命成为最新科学AI的任务



《预测一个人死期 AI新演算法太恐怖》(自由时报  2024-03-21)报道:


丹麦一项研究利用AI演算法预测健康、甚至死亡时间等人生大事。


丹麦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利用人工智慧(AI)技术和数百万人的数据,来预测一个人生命各阶段一直到死亡,这期间会发生的事件,甚至能预测死亡时间。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是希望唤起大家注意AI技术的威力以及其危险。


《法新社》21日报道,这项名为life2vec演算法创造者是希望探究所谓深度学习所能发现的模式和关系,用来预测广泛健康或社会“人生事件”。


报告共同作者、丹麦技术大学(DTU)教授雷曼(Sune Lehmann)说,“这是一套用来预测人类生命的非常通用架构,只要有训练数据,它就能预测”。对雷曼来说,这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预测健康结果、预测生育或肥胖,或者也能够预测谁会、谁不会得癌症,它也能预测你会不会赚很多钱”。


这套演算法使用类似生成式人工智慧机器人ChatGPT所使用的运算程序,但是分析的是影响生命的变数,如出生、教育、社会福利、甚至工作时程等。研究团队试图将造就语言处理演算法的创新技术,调整为用来“根据详细的一连串事件检视人类生命的演进和可预测性”。


这份研究报告去年12月在《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发表,不过,这项计划披露后,很快引发“死期计算机”之说,甚至出现一些诈骗网站,宣称能利用这套AI技术预知寿命期限,骗取个资。对此,研究人员强调,这套软体尚未公开,也无法在网络上取得、或者对更广泛的研究界开放。


life2vec模型使用的数据来自丹麦国家统计局收集的约600万名丹麦人匿名资料。在预测死亡上,这套演算法准确度78%,预测一个人是否会搬到另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准确率为73%。雷曼说,他们采用35岁到65岁之间非常年轻族群的数据,以2008到2016年的8年期间为基础,预测接下来4年的死亡率,“这套模型表现得真的很好,比我们所能找到的其他任何演算法还好”。


雷曼说,还不准备在研究领域外使用这套工具,“就现在而言,这是一项探索可能和不可能之处的研究计划”,他和研究团队也想探究长期的结果,以及社会人脉对人生和健康的影响。


网民嚎叫:


z老蔫_北美 发表评论于 2024-03-22 06:22:10

再过7年4个月23天。突然被一个小流氓给了一刀,死了。这是AI算出来的。

Capitaltwo 发表评论于 2024-03-22 02:51:00

也可以预测人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和再次投胎的时间和地点?

电脑低手 发表评论于 2024-03-22 01:37:49

估计算出来后,全世界九成以上的人看到结果要哭死…怎么还要这么久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20:56:28

先预测那个世界总指挥的死期吧。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20:53:42

收费加十倍,妙极了

新中美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9:30:00

九十年代马路边上支起一台电脑就搞电脑算命,现在又回来了

就这么着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9:04:05

算一下“亲自……”呗

多多锻炼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8:30:58

这么容易预测,为啥不去预测股票发大财?预测人的死期,赚点算命小钱,哼。

退齋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8:28:12

算一下包子

还是老李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7:53:02

楼下的意思就是,概率结果是反映重复多次试验的统计结果;你可以说100个人里70个人准确被预测了死亡,但是你不能说某个人70%的概率会死。

概率用到某个个体上没意义。

Huilianghu5 发表评论于 2024-03-21 16:56:18

预测死期这种事件准确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几,从概率统计上来说没什么意义。每个人只是一个事件,对这个人必须精确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才有点意义。不像赌博,如果赢率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就可以通过多人多次的参与来逼近这个赢率而赢钱。赌场的各类赌博就是因为每项赌博赌场的赢率都在五十以上。赌的人次越多赌场就越能达到赢率,即使偶然会输。


谢选骏指出:算命成为最新科学AI的任务——这表明新的工具只是用来满足老的欲望。

谢选骏:作为第四权的新闻行业其实就是皮条客

《Politico:美国新闻业,正一步步走向衰亡》(旺报 2024-05-07)报道: 美国新闻业正走向衰亡,记者与编辑失去了昔日的自信和狂妄,过去美国新闻业向来以昂首阔步(swagger)著称,无视权威和习俗,完整地讲述真实的故事,但现在这种风格已被边缘化,从前文化的力量也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