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6月21日星期三

谢选骏: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就是基督教会的兴盛史


佚名网文《羅馬帝國衰亡史》报道:


《羅馬帝國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由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所著的關於羅馬帝國的歷史巨著,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第一卷出版於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於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於1788年。全書涵蓋從98年到1590年的羅馬帝國的全部歷史。


簡介

當時考古學尚不發達,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是依賴於文獻,吉朋不採納第二手的文獻,基本依賴於同時代的文獻,並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所以他這部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根據現代的科學研究考證方法,吉朋的作品也有許多沒有非常確切依據的地方,但對當時的歷史學來說,吉朋的這部著作是一個飛躍。經過兩個世紀,雖然有沒有確切依據的地方,但幾乎無法找出有真正證實是錯誤的地方,現代的考古發現,有許多地方是當時不知道的,可以補充這部作品,但還沒有一個發現指出這部作品有錯誤的地方,有的地方吉朋由於沒有材料是假想的,但現代的發現往往證明當時吉朋的假想是正確的。


吉朋寫這部作品時不是用論文的形式,而是用文學的形式寫的,因此可讀性很強,雖然現在有許多新的發現和論文,但這部作品仍然被許多人喜歡閱讀,雖然他的語言有些古老。


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現代」的歷史著作,是因為以前的歷史學家都是根據宗教的觀念描寫歷史,而這部著作是第一次根據政府、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來描寫歷史,對基督教的歷史描述也非常客觀,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許多非議。在第一卷第15章的末尾一段,他充分表現了他的諷刺和幽默,他對基督教歷史的懷疑態度,他是這麽寫的:


我們怎麽能原諒那些異教徒的哲學世界如此忽略全能的上帝呈現出的那麽多明顯的證據呢?不是對他們的理智,而是對他們的感覺。在基督和他使徒的時代,他們宣講的教義被無數的奇蹟所證實,跛足可以走路,盲人可以看見,病人被治好,死者可以復活,魔鬼可以被趕走,自然法則經常為教會服務。但是精明的希臘和羅馬人閉眼不看這些奇蹟,全力關注平常的生活和研究,沒有理會這個世界除了現實政府還有精神的領袖。在泰比利烏斯時代,整個地球,起碼是整個羅馬帝國的所有省份,有三個小時的時間被超自然的黑暗所籠罩。即使是這種應該刺激人們好奇和對神畏懼的事件,在這個科學和歷史的時代也沒有引起關注。這件事發生在小塞內加和老普林尼在世的時間,他們一定受到這件奇蹟的影響,或者是被以前記錄所影響,這兩位哲學家勤奮地記錄各種自然現象,地震、隕石、彗星、和日食,以及所有他們收集到的現象。但他們兩人都沒有提到這件從創世以來人們眼中最大的奇蹟。只有普林尼在他的其中一章中提到凱撒被謀殺時,太陽暗淡無光,而且肯定不是他那時代經歷過的,耶穌受難時,曾被絕大部分後來的詩人和歷史學家提到過的那次日食。


很明顯,吉朋想表達在聖經新約中提到的那次耶穌受難時發生的,「從正午到申時,大地全被籠罩在黑暗之中」。但當時他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只能用隱喻諷刺的口吻,說明古代羅馬史中根本就沒有記錄。


1779年,吉朋又寫了一部《對羅馬帝國衰亡史第15章和16章一些段落的考證》以回答對他第一卷的一些非難。


這部書從奧古斯都立為皇帝,將羅馬共和國變為羅馬帝國寫起,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還寫了羅馬的政變,到教皇重新控制羅馬。延續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以及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對羅馬的影響,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 、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短歷史,甚至還提到了長城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北匈奴的西遷,忽必烈的艦隊對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氣勢恢弘,是一部堪稱巨著的作品。


著名學者何炳棣曾回憶1943年8月16日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考試,他寫下吉朋在本書中最著名的一句話:


“流行於羅馬帝國寰宇之內的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和膜拜,一般人民看來都是同樣靈驗;明哲之士看來,同樣荒誕;統治階級看來,同樣有用。”

中文譯本

Gibbon, Edward(愛德華·吉朋),2003,羅馬帝國衰亡史, 蕭逢年譯。台北:志文出版社。ISBN 9575457455

Gibbon, Edward(愛德華·吉朋),2004,羅馬帝國衰亡史,席代岳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ISBN 957-08-2771-8

Gibbon, Edward(愛德華·吉朋),1996,

羅馬帝國衰亡史,黃宜思、黃雨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9040

Gibbon, Edward(愛德華·吉朋),2008,羅馬帝國衰亡史(全譯本),席代岳譯。北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ISBN 978-7-80762-116-4


谢选骏指出:吉朋虽然自吹此书不採納第二手的文獻,基本依賴於同時代的文獻,並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但是我认为,此书虽然文学性强,但是作为“历史叙事”却是不及格的。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类似的毛病,那是因为在一个专制社会中涉及到了当代史,所以可以理解。而吉本则不同,他是在一个自由社会谈论古代史,所以具有无可推诿的个人责任。


佚名网文[《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时代背景]报道:


18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科学文化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时代发展充满自信。但是相对于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却趋向保守。政治上专制王权制约自由,议会代表的主权同王权进行着斗争。在宗教上,国教打击异己,异教徒在政治、经济上得不到平等待遇。理性观念的觉醒,使人们反对政治宗教上的压迫,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受到冲击,要求新的解释体系取而代之,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学者将理性视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历史学家将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主义引入历史解释,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史学的主导思想,理性主义史学在启蒙时代的西方史学中占据着支配地位。

爱德华·吉本是这一时期西方理性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他自小生活在启蒙思潮浓厚的英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著作及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学术成长的基础;游历法国、意大利、洛桑等处的经历,提供了他亲自与启蒙学者们对话与学习的机会;亲身参与英国政府的管理与训练民团,使他对政治制度的了解更加透彻;前后两次改变宗教信仰,使他对宗教教义产生了怀疑。所有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吉本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成就了他的《衰亡史》。

创作过程

1764年,吉本出游意大利,在古罗马的废墟旁萌生撰写罗马衰亡史的念头。吉本的著作态度是严谨的,在动笔之前考虑了文字风格。他不喜编年史的文字枯燥,也不喜演说词的词藻堆砌,采取了介乎二者之间的笔调。开始撰写时,十分拘谨,第一卷的头一章,改写了三遍,第二、三章也写了两遍,才勉强满意。

《罗马帝国衰亡史》后各章进展顺利,但写到第十五、十六章时,又反复修改了三次,从原来相当于一卷的分量,压缩成现存的规模。他后来回顾各卷的笔路时,认为第一卷虽竭尽心力但仍感粗糙,写第二、三卷时业已成熟,笔致流畅而协调。最后三卷虽更成熟,但因娴熟法文,信笔写来,夹杂进高卢方言。六卷的写成,前后共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全书出齐的时刻正值吉本51岁的生辰。他感到欣慰:“二十个幸福的岁月因我修史的辛勤而富有生气,这一成就在人世上给我以名誉、地位和声望,舍此我是无从获得的。” 


谢选骏指出:显然,爱德华·吉本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把历史叙事当作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这种恶俗的态度致使其写作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因为他要追随十八世纪英国主流社会“非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潮流,所以他不得不抹杀了历史的真相——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是基督教会的兴盛史。为要达到这一抹杀的目的,就需要把“基督教的兴盛”叫做“中世纪的黑暗”了。



3 条评论:

  1. 请问老师,耶稣受难日有没有具体的记载是那一日,按照日食的历史记录,相信一定在公元33年左右的日食那天是可以确定出来的。

    回复删除
  2. 基督教福音称耶稣受难后天空变黑,共持续了几个小时,历史学家认为这预示着将有奇迹发生或者黑暗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历史学家利用这段描述确定耶稣的死亡时间。一些历史学家将耶稣受难与公元29年发生的持续1分59秒的日全食联系在一起,其他人则认为是发出在公元33年的日全食,共持续了4分6秒。

    回复删除
  3. 更具体的需要进一步考察:
    https://interesting-sky.china-vo.org/solar-eclipse/w-4000to6000/

    回复删除

谢选骏:美国大学抗议回应了35年前的中囶

《美国大学抗议:从警方突袭哥伦比亚大学到席卷全美的校园运动》(小贝恩德·德布斯曼(Bernd Debusmann Jr)发自纽约,艾玛·瓦尔迪(Emma Vardy)发自洛杉矶 BBC News 2024年4月29日)报道: 抗议活动已蔓延至美国各大学校园。 4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