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谢选骏:范仲淹、朱熹、王阳明……都是癞和尚



《“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到底有什么区别了?》(2017-10-30 搜狐)报道:


“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已经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这个传统今天在泰国还仍然保持着,泰国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几年,其实这几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称为“寺”的机构还有: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了解了“寺”和“庙”的不同,就应该明白我们去寺院其实是去学习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应该明白,去寺院并不是去从事什么迷信活动,寺院是开启人的智慧的地方。 学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谢选骏指出: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这些人在佛教寺庙,名曰挂单读书,实为接受教育,其实都是和尚了;但他们还不老实,还要冒充儒家,所以我说他们都是癞和尚,就像五毒俱全的毛泽东一样。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报道: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双清大理寺三塔


且“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杭州西湖灵隐寺


寺的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孟姜女庙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兰州龙王庙


“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如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庙、关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杭州岳王庙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香港黄大仙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武侯祠


先蚕祠


包公祠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观,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


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圆玄道观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罗通山道观


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



平顺天台庵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高台庵


黄梅芦花庵


肇庆梅庵


八仙庵


湖北省武汉市的莲溪寺,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莲溪寺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颇接近民居情调。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2日 16:52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燕妮)


谢选骏指出:上文罗列一堆现象,却未分梳第一期中国文明与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更未揭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基督教教堂及共产党建筑……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了。这个叶,就是马克思的臭老婆燕妮——阎王的尼姑。

2022年2月20日星期日

谢选骏:英美贱人给邓小平舔痔



《邓小平逝世25周年 他究竟给今日中国留下什么?》(BBC中文 2022-02-19)报道:


1979年1月,邓小平的车队行驶在华盛顿街道上。两边人群产生奇妙分野——一边抗议者挥舞着台湾“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另一边抗议者则是狂热的美国左派,他们认为邓背叛了毛泽东的革命。甚至在白宫草坪的欢迎仪式上,有两人因高喊“毛主席万岁”,而被强行带离。


势成水火的两股势力都在反对邓小平,反对的理由却又显得十分充足——邓访美一个月前,台北熟睡中的蒋经国,被大洋彼岸电话吵醒,得知美台断交;此前不久的北京,邓掀起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被毛泽东的支持者斥责在“砍旗”、“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


此后18年,更多矛盾在邓小平身上持续呈现。他反对“两个凡是”,努力使文革后的中国走出毛泽东的阴影;但却又极力避免成为“第二个赫鲁晓夫”,力排众议在官方文件中给予毛泽东积极的历史评价。邓小平是政治斗争中改革派最有利的支持者,甚至是培育者;但面对诉求民主的学生,他却下命令“采取一切手段”恢复秩序。邓小平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务实推进经济改革,塑造此后几十年的改革方法论;但他也曾强行推“物价闯关”,导致全民抢购潮,诱发通货膨胀。


改革之路,矛盾丛生,也让各方对邓的评价不尽相同。中国官方语境将他形容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手缔造今日经济奇迹;哈佛大学教授、《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认为,改革开放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图纸,不如说,邓小平全面领导转型过程的总经理;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法夸尔则认为,“总设计师”应该是赵紫阳,邓更像是改革的“教父”,他临阵督战,抵挡四面八方的反对者;曾出版赵紫阳回忆录的鲍朴更认同台湾学者钟延麟的观点,认为邓小平实则是毛泽东的“副帅”,并得出“主事在毛,成事在邓”的结论。


哪个历史评价更公允,需要时间的持续检验。但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能做的是重新观察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细节;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在另一个政治强人习近平主政的当下中国,邓小平的改革遗产是如何被扬弃的。


“西单民主墙”与六四事件——自由的尺度


1978年,入冬后,中国北方万物冰冻,而思想的解冻却在江湖和庙堂两个层面,同时发生。


庙堂之上,11月召开中央工作会,原本议题是农业及之后两年国家发展计划。会议刚开两天,政治气氛迅速改变。与会的210名高层干部,纷纷发言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和对“四五”事件定性表达不满。舆论汹涌,以至于叶剑英劝华国锋顺势改变。


这次气氛的转折,为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执掌政权提供条件。傅高义引述党内老领导评价,“就像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成为党主席的转折点一样,这次工作会议是邓小平崛起的一次决定性事件。”


江湖之中,也发生着微妙而剧烈的变化。工作会开始后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登载“四五”运动中天安门诗抄,还批评对毛泽东的迷信为“现代迷信”。时任副主席汪东兴气急败坏地叫停发行,却被人一页一页地贴上天安门西边几百米的灰砖墙上。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诉求民主、批评毛泽东和文革的大字报,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单墙”上。


“西单墙”恰为我们提供一个对于邓小平心中自由尺度的绝佳观察点。


政治气氛转向,民间与高层相呼应,一度为邓小平所乐见。11月28日,邓在回见日本民社党党魁佐佐木良作时称,“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没有权利否定或批判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他还进一步反问,“允许群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什么错?”


一个月后,大字报的形式已无法满足民众的表达欲。时任新华社记者杨继绳记述,12月28日,有人在西单墙演讲,认为光争取民主、自由还不够,最根本是要改变国家的政治制度,数千听众堵塞交通,人群遂向天安门转移,边走边高喊“要民主,不要专制”“让思想冲破牢笼子”的口号。3月25日,北京动物园职工魏京生贴出《要民主还是要新的独裁》一文,直接点明邓小平“走的是独裁路线”。三天后,北京市政府发布禁令,第四天即逮捕魏京生。


傅高义猜测,“西单墙”曾为邓的政治理想提供燃料,因而被他容纳,甚至鼓励。随着言论触及中共领导的根本制度,他断然压制。一位前省委书记评价,邓小平对民主的看法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如果龙真的出现,他就害怕了。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时间,民间思想的一次喷发就这样骤然遇冷。邓小平意识到政治言论需要红线。魏京生被捕后一天,邓小平发表讲话,确立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为之后四十年的言论管制划定“红线”,乃至今时今日,还在影响中国。


毛泽东去世后第一次来自民间的思想解放与反思,激烈喷薄,却心有余悸地快速收缩。这一蛰伏就是十年,再次爆发已是1989年的春天——彼时,数以万计的学生带着更强烈的民主诉求,再一次触及四项基本原则,邓决定用武力一劳永逸地结束运动,维护政府权威。他的女儿邓林曾说,不管邓小平受到多少批评,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鲍朴向BBC中文表示,由此可知邓小平在政治上延用毛泽东的制度和思想方法,他在1989年对待学运的态度,与1956年波匈事件时中国态度相同,当时苏共还未考虑派兵镇压时,中共已经建议派兵。所以说邓与毛在政治上是一贯的,即用无产阶级专政,用权力达成社会共识,把异议消灭掉,这个没有变化。


或许比外界更能一窥邓小平内心的,是他早年的一份课堂作业。1926年8月12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邓小平只有21岁,他在作业中写道,“集中的权利要自上而下地行使。服从上级命令是绝对必要的。允许多少民主,要视周围的情况而定。”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理念的博弈


无论在官方语境,还是舆论印象中,邓小平与中国的经济成就紧紧绑在一起。


改革开放初,中国就展现出不俗的经济潜力。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1983年达10.9%。因此到访中国的外宾,常对邓发展经济的能力表达赞叹。而曾任邓小平翻译的张维为在其视频节目中引述,邓在听到这样的夸奖时,往往会说,“在经济问题上,其实我是个外行,即使我讲一些话,也是从政治的角度讲的。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是我提出的,但如何搞改革开放,一些细节,一些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我懂得并不很多,我总是从政治角度谈经济的。”


鲍朴向BBC中文解释,邓小平和习近平执政的环境很不同,没有人可与习在政治上匹敌,但邓当政时一直被陈云等老干部制衡着,做事情必须和“老人”们商量。邓的功绩是改掉毛时代的经济政策,不过具体他也不知道怎么改,因此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法夸尔看完赵紫阳的回忆录后作序表示,赵紫阳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则是“教父”,就是在争论不休时拍板之人,从这个角度,他对中国的影响当然很大。


“改革教父”的称谓确实有迹可循,邓小平早期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物价闯关”等决策并不符合经济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从政治角度谈经济”的邓小平没有功劳。恰恰相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阻碍,才是彼时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桎梏。


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陈云等老干部群起而攻之,这种主张被快速否定和边缘化。


这一仗后,胜利者们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共识,但如何建设经济,又将彼时中国政坛一分为二——一边是以邓小平为首,主张市场经济的“改革派”;另一边是以陈云为首,主张计划经济的“保守派”。傅高义将其称之为“一山二虎”;杨继绳则称其为“双峰政治”;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中也确认,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方面,邓小平和陈云自始至终持两种不同的主张。


整个80年代,不同经济主张的互相博弈,频密展开——首先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分歧,改革派认为目标要高一些,以实现2000年翻两番,保守派认为目标过高,会导致混乱,分歧之大,以至于1981年全国人大既没有通过年度预算,也没有明确“六五”计划的增长目标;1983年,保守派公开批评“指导性计划”,捍卫“指令性计划”;1984年,邓小平视察并肯定深圳的建设,并将开放扩大到14个城市;1985年,陈云则利用数据上的财政赤字和通胀,把快步前进的改革派拉了回来,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1987年,邓小平直接否定陈云的主张,在讲话中称“(过去)讲以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988年,邓决定取消大量价格管制,然而他错误估计形势,致使物价过快上涨,引发恐慌性抢购,政策被快速叫停,经济决策权也从改革派的赵紫阳手上,交到支持陈云紧缩政策的李鹏手上。


经济路线的博弈一直持续到邓小平政治生涯的最终章。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一边参观一边表态,走到珠海召开了一个由两位军委副主席参加的军事会议,会议上,邓却没谈军事,强调“谁不改革,谁就下台”。傅高义在其著作中称,“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江泽民感受到这股压力,五天后,他给邓小平打电话拜年,并在其后成为坚定的改革派。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舆论中也得到普遍拥护,直至随后的中共十四大,才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经济路线之争才落下帷幕,此时距改革开放开始已经过去14年。


杨继绳形容,此后,一方面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一方面强化中共领导,由邓小平奠定的“威权政治加市场经济”的模式,贯穿整个江泽民和胡锦涛执政时期。这也成为邓小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最显的影响。


两次政改与遗产的扬弃——失败的尝试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改革开放之初,对中共统治状况最严厉的批评之一来自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指出党内存在政治弊端,比如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负责任、压制民主、贪赃枉法。讲话内容虽未到改变中共执政地位的地步,但对民主表达积极评价。


正是这篇措辞严厉的讲话把政治改革的想法带入中国政坛。不过,邓讲话的同时发生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其他党内高层由于担心像波兰一样失控,10月中宣部就指示不要再讨论邓的上述讲话。12月,邓小平自己也回调口径,称政治改革要慎重。


高调的讲话就此沉寂。改革开放伊始发端的政治改革意识,刚露出苗头,就被迅速掐灭。


然而这并非邓小平时代唯一一次政治改革尝试。1986年,由于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邓小平称,“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3个月后,赵紫阳根据邓的指示,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吴国光,彼时为《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被选入该小组。在吴国光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的论文中,他指出邓小平与赵紫阳对政治改革的根本不同——前者希望通过高度积极的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后者则想更大范围地减少党在经济和社会单位中的作用。政治改革再次被提及时,意涵已经不再相同,更像是一场行政改革。


即便如此,这次政改还在讨论阶段,就先后遭遇“物价闯关”和“六四”,因而中断。


邓小平时代的政治改革并非全无建树。首先是设置任期制,在1980年8月的讲话后不久,他向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表示,过去实际上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制度缺陷在60年代还看不出来,“那是我们还年轻”。以此为铺垫,1982年,172名“老干部”卸任,保留级别和待遇加入由邓当主任的中顾委,邓还宣布,中顾委只会存在十到十五年,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卸掉老干部的权力。也是这一年,新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邓掌权期间还多次强调和推动“党政分开”。在接受BBC中文采访时,吴国光回忆,当时邓小平的思路是党委书记就是甩手掌柜,就像是一个现代公司,党委书记是董事长,政府是CEO,最后的决定权是在党手里,但日常事务由政府去管。


不难观察到,在习近平第二个任期开始,邓的政治改革遗产接连面临挑战。一方面,通过修宪,消除国家主席任期。另一方面,“党政一体化”的改革意图在中共十九大上浮现。


这些变化使中国自由派人士失望,进而产生了习近平不再延续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而是向毛泽东更加靠拢的想法。


傅高义向BBC中文表示,“他(习近平)基本上延续了邓的政策。因为他在上台后立即去深圳访问了邓的雕塑,还依然延续了邓当年的对于外部世界的开放,他依然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依然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也参与国际事务中。他还基本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内运作。虽然他还在使用年轻时在文革中学到的毛泽东式语言,但或许是想留住那些偏爱毛泽东的人的支持。不过,他的政策与邓小平在1978年推行的一系列发展政策的主线保持一致。”


吴国光则认为,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一家股份公司,那么毛泽东通过中共七大巩固了权力、控股了,到了发动文革,毛要把中国共产党变成“毛记公司”。他判断,习近平也要走这条路。


鲍朴表示,邓小平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政治改革契机,在毛死之后的十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人重新相信这个党至少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会给中国人更多的自由,但是“六四”结束了这个梦想,现在的希望越来越小,这种僵局是邓小平造成的。而想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缓和,是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执政后,毛泽东生前秘书李锐在《炎黄春秋》上发表《我为何提议重发邓小平“8·18 讲话”》一文,再次提到1980年邓小平那篇措辞激烈的讲话——比如权力过分集中,“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家长制作风,“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李锐称讲话内容依然有现实意义,并表示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最有效的手段,是政治民主。


李锐试图通过邓小平的政治改革遗产发出声音,然而并未像邓小平时代一样,掀起更多、范围更大的讨论。相反,《炎黄春秋》在此后一年迎来当局力度空前的打压。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字不提,邓小平“废除终身制”是假的——他自己担任幕后独裁者直到死去,还指定了一个“隔代继承人”胡锦涛——就此而言,可以说邓小平比毛泽东还要贪婪,简直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



网民嚎叫:


咸说淡说 发表评论于 2022-02-20 06:35:15

“勉从虎穴暂栖身”并演练适者生存的历史典范,只靠牢记24史就可以“无法无天”做统治者的先辈。

士季 发表评论于 2022-02-20 03:00:00

"这么说有些残酷,镇压六四是正确的,尽管是痛苦的抉择。"

------------------------------

蓄意杀死杀伤平民以制造恐吓而达到某种目的 - 这是各类恐怖主义事件的共同特点。

替64开枪镇压辩解就是为恐怖主义提供依据。

US_Lion 发表评论于 2022-02-20 00:49:56

怀念邓公,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比毛泽东大的多,毛泽东将会是相声、小品的笑料来源。

要做手脚滴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2:13:36

邓小平所做的是:把共产党套在中国人脖子锁链松开了几节,中国人的呼吸畅通了,劲就上来了。这锁链现在又被习包子给紧上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不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好,是因为共产党放松了管控,民间的力量喷薄而出,后来发现影响到了政权的稳定,就只能在把锁链又紧上几节。所以说没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庆幸咱早三十几前就挣脱出来了,现在随便他们怎么折腾和咱无关。满满折腾吧,静静的坐在墙外看着小粉红毛毛们怎么开始学会用票证生活。

小二哥李白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1:39:46

改革开放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党恩不及丰县妇,书记无颜祭先贤。

Paenia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1:37:34

正解!

研究研究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6:48:29

大家看看周恩来1975年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看看他是怎么描述2000年的中国的。毛周省吃俭用,从一无所有,到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教育科研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还没有给后人欠一分钱的债务。邓小平摘了桃子,用毛建立的工厂赚了钱,光看他让7000万工人下岗这一个,就知道毛给他留下了多么庞大的工业。这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没有工业体系的印度菲律宾,再怎么画圈圈也不会有半点用。

Paenia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1:35:31

邓小平,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中国共产党变成了享受在前,吃苦在后的国民党。邓小平把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中国带回了49年前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1:31:13

邓小平加入中共和其他元老是不同的,他从法共转入中共,身份可疑。

kankanwo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1:26:43

邓小平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位有领袖智慧胆略为民谋福利的领导人。 他为今天中国在国际上有如此的地位做出了绝对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让最大比例的人民丰衣足食的唯一一人。 至于政治体制改革,难度之大不是我们老百姓可以想象的。哪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变革不是腥风血雨。他不愿意人民在吃饱饭之前经历残酷的动荡。

简单得很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0:50:28

把门推开了一条缝,因为害怕外面的世界和门太重又不平衡就吱吱呀地合上了。

紫微星下凡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0:27:57

邓小平是徐州事件的根子。

wang62010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20:01:50

1976年9月9日老毛去世,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抓捕四人帮,把毛思想的铁杆干掉,然后立即宣布文革结束,开始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四个现代化号召,这时邓还在哪里伺机而动呢?哪有他的说话的份?后来在一些人的鼓动下在1978年正式任命他为副总理,然后通过打越南确定他的一统江湖,不知道历史的不要给邓乱贴金。邓推进了改革,确实,但是改革的参与者太多人了,他确实有功劳,但是阻止政治体制改革的也是他,怕共产党的天下像东欧一样倒台,坚持一党独权,腐败透顶,台上训别人,台下紧抓钱,都是政治体制问题,

wang62010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9:48:30

邓小平1978年3月被任命为副总理,去查一下档案,不要在这里胡贫。邓小平确实有他的功劳,但是他的恶迹更多,尤其是政治改革不敢碰,计划生育杀汉人。

wang62010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9:39:32

七七恢复高考前半年大家都在准备了,中央早就发指示,怎么就是邓恢复的高考?贴金不要脸了吧?

问题哥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9:18:28

研究研究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6:48:29

...毛周省吃俭用,从一无所有,到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

===========

看来阁下是研究梦的。。。

太古瑞斯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9:11:36

1976年人均GDP超过中国的有(由低向高排名):海地、索马里、巴基斯坦、塞拉利昂、阿富汗、尼日尔、冈比亚、乍得、贝宁、乌干达、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尼、埃及、泰国、刚果、苏丹、菲律宾、玻利维亚、赞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津巴布韦、毛里求斯、叙利亚、韩国、马来西亚、。。。

====

西雅图eagles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14:22

没有邓,你买也买不了,造也造不了。更加不要说用电脑上网了。文革后期,中国的人均GDP估计不如朝鲜。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8:55:00

duty是文学城的红粉,称邓小平伟人,看来也是叨了开放政策之光有机会出墙。不过迁徙是人类的自由,不必感恩戴德,只是阁下运气好。我们公社知青上百,出来的一两个而已,运气机会个人努力。

太古瑞斯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8:29:36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管科教。7月19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准备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8月4日至6日,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童第周、于光远等座谈。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痛陈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邓当场问教育部长刘西尧,当年高考招生改革还来得及吗?查全性说,宁可晚两个月,要不然又招20多万不合格的学生。邓当场拍板恢复高考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场热烈鼓掌。8月13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最终破除了毛指示“推荐上大学”。

华国锋身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高举“两个凡是”、提“抓纲治国”和“大干快上”,全盘继承毛泽东思想,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肯定文化大革命成果,显然与恢复高考的国策水火不相容。胡耀邦等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论并最终全胜,同时叶剑英、李先念、赵紫阳等实力派驱逐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  查看完整评论

MovingTarget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8:11:07

邓无疑是伟人,除了六四开枪的污点。

邓凭一人之力扭转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国运,邓同时证明了中体西用真的可以走出一条路。

李光耀的新加坡,邓的中国,还有日韩,说明东亚可以具备与欧美竞争的实力。

研究研究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8:07:46

@洋知青

你根本啥都不懂。华为5G不能出口美国,是华为的5G不如美国的5G?当年西方对中国的封锁你不知道?

被你这样的黑华的人赞美的,必定有大问题。

西雅图eagles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24:41

东北和台湾的中国人在日本人管理下发展的比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要好。这应该让中国人深刻反思。中国人就是折腾而且特别能出现老毛包子这类的瞎折腾。

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仅是可怜巴巴的245元(而且还是人民币),朝鲜却已达到约600美元,远远高出中国。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02:00邓小平是部反面教材

他说能买的就不用造,结果现在被美国卡脖子

他说殖民主义国家中美国对中国不是最坏的,结果现在都知道美国才是躲在后面最坏的那个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13:35

炫耀和狂吠的时候就是最没信心的时候。当年的三年赶英,五年超美,设计者自己都没信心,但却让红卫兵们热血沸腾,自豪无比。结果是粮票照用,食物照样不够吃,中国人照样被世界瞧不起。最后红彤彤的红卫兵被像垃圾一样扔到农村,自生自灭,更苦了本来就吃不饱的农民。

改革开放,没有振奋人心的口号,没有厉害无比的自吹自擂,没有满世界的狂吠,中国经济在闷声中发展。攒下了无数的财富。成了复辟垃圾再次挥霍的本钱。现在口号再现,全民自嗨,四处狂吠,四十年前的场景又重新出现。为了永久执政新皇不惜破坏改革开放的一切。不惜回到四十年前贫困的中国。中国还有前途吗?中国凭什么拿世界第一?

wang620101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12:38

七七年恢复高考时邓小平在做什么?七六年老毛死了华国锋即位,那时就说文革结束,要搞四化,结果现在这些功绩给了邓小平了?就和高铁的功绩给了习近平一样的扯蛋。毛泽东时代有成绩,引进专家大搞建设,但是如果蒋介石当政就不搞建设了?不要拔高某个人,邓小平的恶迹多的是,如果没有华国锋扳倒四人帮他邓小平还不可能出来呢,开放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绩,当然他催进了改革的进程,但是政体的不配套导致现在无人不贪怎么说?不是傻子吗?没有想到这个后果?其实早有人提醒过,他就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有何区别?半斤八两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2-02-19 17:09:21


谢选骏指出:英美贱人,没有见过世面,竟然以为邓小平是秦始皇,以为给这个矮子死后25年舔痔,就可以得到奖赏了。


谢选骏:水浒寨预示了中南海



每日文摘《梁山不亡,天诛地灭》(2022-02-20)报道:


一、


小时候,可喜欢《水浒传》了,喜欢“英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羡慕他们快意人生的生活。


后来再看,发现梁山好汉们可真是惨,几乎个个没好下场。


天下第一好汉卢俊义,被毒死。


大哥宋江,被毒死。


杀人狂魔李逵,被毒死。


智多星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小李广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其他什么双枪将董平,浪里白条张顺,赤发鬼刘唐、九纹龙史进,战场上通通被打死。


至于什么通臂猿侯健、金毛犬段景住,更是被活活淹死。


书还没完,好汉们已死十之八九。当看到书的最后“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时,唏嘘不己。我只想说,真是该。如果梁山不亡,才天诛地灭。


二、


一说起梁山好汉,想到的就是他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他们劫富是真,可济贫了吗?屁。更不用说行侠仗义了。


书里开篇说的是昔日泼皮高俅发迹,王进逃走,半途教了史进武艺。史进结识了少华山的陈达、杨春和朱武。那天,史进家的下人王四喝多了,将朱武给史进的书信丢失,被猎户李吉捡了,告发到衙门。史进东窗事发,被团团围住。杀开血路前,史进将王四带进后园,一刀砍了。杀出庄外后,手起一刀,将李吉斩成两段。


王四撒谎,李吉告密。确实有错在先,可罪不致死,但史进就这样眼睛都没眨就将他们杀了。


杀得正气凛然,杀得热血沸腾。好像王进教他武艺,就是用来杀下人和猎户的。


史进是这样,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鲁智深也没好到哪里去。


大众所熟知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史进杀人后又不愿意落草,只得去投奔师父王进,半路上遇见启蒙老师李忠,又结识了鲁智深。三人在酒店里喝酒,听到金翠莲在哭,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拳打镇关西的故事。


表面上是看不惯镇关西没花钱就买了小老婆,其实是什么原因?无非是看不惯屠户居然敢叫镇关西——


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个卖肉的屠户,狗一般的东西,也敢叫“镇关西”。说完,他三拳就将镇关西给打死了。


你如果要说他打死镇关西是为了将女子救出火坑,鬼才会相信。不信你看后来,鲁智深跑在半路上,又遇见了这对父女。这时金翠莲又成了另一财主的二小妾,鲁达没有再气愤,而是喜刷刷地赖在人家庄园里好吃好喝住了好多天。后来人家没办法了,只得托关系让他去当了和尚,才算将他送走。


三、


史进和鲁智深,在梁山中算响当当的好汉,至于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毫无情义可言。


什么双枪进董平,按说他本是东平府的兵马都监,算个体制内的人,应该讲规矩吧。


他看上了太守程万里的闺女。可他几次提亲都被拒绝了,就这样他怀恨在心。


董平归顺宋江后,直接将程万里全家,除了闺女外,杀得一个都不尽。这如果换成现在,惨绝人寰的惨案啊。这还不算,这闺女每天还得与他朝夕相处。


太守程万里刚做了什么事呢?宋江先礼后兵,派出王宝六与董平有旧交的郁保四前去劝降,惹怒了董平。董平血冲上头就要将二人斩首,太守程万里一看,这不对头啊,古来就不斩来使啊,他忙劝阻。这样,董平将郁保四和王定六各打二十棍棒,赶出城外。


按说,程万里刚救了自己的两个手下,宋江要感恩戴德啊。怎么能让已归顺的董平大开杀戒呢?你不是替天行道么?这就是你梁山上的道?


四、


大家所熟知的菜园子张青夫妇,更是杀害无辜的典型代表。正道上开个小酒店,以卖包子为生。


我们买的包子,是面粉里包裹着猪肉牛肉,而他们卖的包子,面粉里裹着的却是人肉。莫非是当时人肉便宜牛肉贵?还不是张青、孙二娘见财起义,杀死过往客商,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包馒头”。是杀一个两个吗?酒店后是现成屠宰场,书上这样写——张青便引武松到人肉作坊里,看时,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就是说,壁上绷着几张人皮、吊着五七条人腿,是他们店里的日常。


想想都不寒而栗吧。生意人路过他的店,钱财被抢了,人被剁碎成肉馅做成了包子。而他们却被称为好汉,他们上了梁山就是梁山好汉。


五、


最凶残的当属宋江的小跟班李逵了。


每次攻打州府的时候,他手抡大斧,见人杀人,见鬼杀鬼,斧头抡过去,哪管是士兵还是百姓,哪管是有罪还是无辜之人,先砍杀了再说。


杀其他人也就罢了,可他连自己人也杀。


三打祝家庄时,扈家庄和宋江已经谈和,决定上梁山了。可打下祝家庄后,李逵却前往扈家,将扈家几百口杀得一个不剩,血流成河。


到了山上,宋江还作主,将扈三娘嫁给了王矮虎。有这样恶心人的么?


可扈三娘居然也接受了,面对满门血仇,她也没想着怎么为老父报仇,在梁山上和李逵朝夕相处,并没有偷个冷子,一刀将李逵捅了。


后来,梁山想拉朱仝入伙,可朱仝就想过着平静的百姓生活。怎么办?让李逵骗杀可爱的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后路,逼着朱仝上山当强盗。


那可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啊。这也算是替天行道?


六、


我们喜欢说的是,领导是好领导,只不过是下面的人坏了而已。果真是这样吗?


宋江绰号很多,什么及时雨、呼保义、教义黑三郎、宋公明,你怎么看,怎么都应该是一个正义的人了吧?是一个替天行道的人了吧?


秦明本是青州兵马统制。攻打清风山,被花荣下套被擒后,宋江想拉秦明入伙,可秦明呢,他脑子没毛病,我好好地端着朝廷的饭碗难道不香吗?鬼才愿意和你们去梁山?坚持要回青州,将他给拒绝了。


宋江是怎么做的呢?先是把秦明灌醉,后是偷来秦明的盔甲,叫人扮成秦明的模样突击青州府。一路上,让人烧毁平民的房子,杀了手无寸铁的百姓。青州的慕容知府一气之下,发生误会,将秦明一家老小都砍了。


秦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入了伙。


好吧。你们梁山好汉是神仙,可神仙打架,为什么要百姓遭殃?好端端地在睡梦中,就被你们把房子烧了,把头给砍了。


那些持“宋江有正义,只是手下人太坏”这样观点的人可以歇歇了,如果宋江不坏,能允许手下人这样坏吗?自己能干这样惨绝人间的坏事吗?归根结底,是宋江骨子里坏透了,所以梁山差不多有一个算一个,才这样坏。


如果我是宋朝百姓,或者是过往商人,我只会跪求好汉们:求求你们不要替天行道了,只要不稀里糊涂将我们头砍了,屋烧了,做成包子馅了就万事大吉了,哪敢让你们替天行道啊。你们的天道,世间承受不了啊。


很多人对梁山“好汉”的下场感觉可惜,甚至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一说。可按我说,梁山不亡,天诛地灭。一堆这样杀人不眨眼的人,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如果真就变成了正义的化身,岂不是真的没有天道可言了?万幸的是,天道轮回,这一堆好汉们,好像大多没有好下场。


谢选骏指出:上文指桑骂槐,处处拿水浒寨影射中南海。这也难怪,因为毛魔就是这样自我认定的——


《毛泽东的“水浒情结”》(2015年05月06日 虞云国)报道: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对经典小说《水浒传》颇有与旧版电视剧不同的解读,从而印证文学评论中那句高引用率的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似乎还可以翻用那句话:“一个人眼中未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即如毛泽东,在其前期与晚年,对《水浒传》及其主角宋江的解读,就大相径庭,判若两人。


一、


毛泽东说过:“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107页)。就普及率而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也许要超过《红楼梦》——《红楼梦》毕竟有点贵族化与士人化——成为人民大众的社会历史教科书。相对而言,《水浒传》比《三国演义》更具平民化的特点。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爱读《水浒》,到老兴趣不减。他曾经指出:“《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26页)这句话也可视为他阅读《水浒传》的自我定位,终其一生,他确实始终是从政治角度来解读这部古典小说的。


据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小学时代,他就“瞒着老师”,在课上眈读《水浒传》,这是最易受感染的年龄段。李锐认为,《水浒传》对少年毛泽东的最大影响,就是“激起了他反抗现有秩序的精神”(《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19页)。


1917年中秋,湖南一师同学聚会,讨论救国之道。有人主张从政,有人提出从教,毛泽东认为,前者需要金钱与关系,后者耗时太久。别人问他的办法,他径直回答:“学梁山泊好汉。”(斯特尔特·施拉姆《毛泽东》24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抗大说:“《水浒》里面讲的梁山好汉,都是逼上梁山的。我们现在也是逼的上山打游击。(《忆董老》第2輯67页)”重庆谈判期间,他回击陈立夫:“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陈晋《毛泽东之魂》147页)为此,毛泽东由衷激赏:“梁山好汉都是些不甘受压榨,敢于反抗的英雄。”(喜民《魂系中南海》92页)。他还对薄一波说:“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统帅得很好。”(《领袖元帅与战友》26页)


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民革命战争,推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而宋朝就举了宋江与方腊。若以规模论,方腊与宋初的王小波李顺以及稍后的钟相杨么,史学界称为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宋江还不足以充当代表。他之所以举宋江,恐怕还是受《水浒传》渲染有关,但宋江作为农民革命领袖的历史地位,也由钦定而无非议。


1944年,毛泽东看完新编平剧《逼上梁山》,“十分高兴”地驰函编导,表示祝贺,还“希望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用意很清楚,就是以水浒英雄逼上梁山相号召,鼓动全国民众推翻旧秩序。潜台词也不言而喻,圣地延安就是梁山,而他统帅的正是“众虎同心归水泊”的伟业。


新政权建立后,在外交場合,毛泽东不止一次宣传他的“逼上梁山”论。他对越南战友胡志明现身说法:“我这个人是逼上梁山的。以前我没有准备打仗,是教小学的。就在那年被逼上梁山。”(董志新《毛泽东读<水浒传>》111页)类似“逼上梁山”的话头,他对其他外宾也一再说过。毛泽东还以“逼上梁山”论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及其正当性进行辩护:“共产是逼出来的,七逼八逼就逼上了梁山。”(《毛泽东外交文选》225页)


总之,在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无论思想观念,还是路线政策,抑或方法策略,乃至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水浒传》都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从中汲取了诸多的营养。例如,他就毫不掩饰地承认:


不义之财,聚义劫取,完全可以,很合情理。大碗吃酒,大快吃肉,酒肉哪里来?我们也搞过,叫打土豪,那叫消费物资,我们罚款,你得拿来。…过去打土豪,我们对付的是地主,那是完全正确的,跟宋江一样。” (陈晋《毛泽东之魂》373页)


有西方研究者从《水浒传》对毛泽东的这些影响,推论他领导的革命具有民粹主义的倾向。是否如此,暂不深论。但在其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将《水浒传》作为可资参考的革命教科书,宋江也其心目中是“统帅得很好”的革命领袖,则毫无疑义。


二、


1949年以后,在新政权建设中,毛泽东一如既往,从《水浒传》中借鉴思想、方法、知识与灵感,娴熟运用到政治工作、经济领域与文化战线的方方面面,其例甚多,不必赘举。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尽管已升格为大国领袖,但国家实力仍处于弱势地位,远不能与美苏鼎足而三,他又把“逼上梁山”论推广到国际关系中。


1964年,针对当时西方阵营的头号大国,毛泽东对斯特朗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者正把人民逼上梁山。现在,美国正弄得柬埔寨人民无法生活,所以西哈努克亲王起而反抗。”(《毛泽东交往录》422页)


而在国际共运领域,毛泽东向苏共领导权叫板,再次扮演了造反的角色。他以《水浒》作譬道:“赫鲁晓夫就是洪太尉,他发动公开论战,就是揭开石板,把下面镇着的108个妖魔放出来,天下大乱了。108将就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我们就是赫鲁晓夫这个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鬼怪。”(吴冷西《十年冷战》737页)


是否可以说,无论在国内斗争中,还是国际角逐中,当自知处于弱势时,《水浒传》对毛泽东说来,就是革命的教科书,他在其中读出的,都是梁山好汉的造反形象,宋江也是一百零八将的正面领袖。


三、


1965年,就在中苏论战方酣之际,毛泽东与各大区第一书记有段谈话:“如果出了赫鲁晓夫,我们搞的小三线就好造反。中国人好造反,我们这些人还不是造反,跟宋江差不多。”(陈晋《毛泽东之魂》132)其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毛泽东这里所说“如果出了赫鲁晓夫”,表明他已在思考“身边赫鲁晓夫”的问题。这次谈话,尽管还袭用此前宋江造反的解读取径,却可视为毛泽东对《水浒传》总体解读开始转向。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诠释《水浒传》的后期思路渐次成型。1973年岁末,他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已说:“《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陈晋《毛泽东之魂》修订本162页)在武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也提到《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芦荻《毛泽东评<水浒传>的前前后后》)


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在与芦荻谈话中指出: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457页)


芦荻先是强调,毛泽东这些评论“完全是对《水浒》这部小说讲的,没有别的意思”(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专访《在毛主席身边读书》);后又指出,毛泽东关注的是“梁山好汉们怎样兴而又怎样败,还其本来面目,让读者知道壁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读讲诗文的芦荻》,载叶永烈《毛泽东的秘书们》)。不论怎么说,在毛泽东的解读里,《水浒传》已从革命的教科书变为修正主义的反面教材,宋江也由农民革命的领袖打成了搞修正主义的投降派。


当天,姚文元闻风而动,在起草的《关于开展对<水浒>评论的报告》中称:“主席的批评揭露了《水浒》宣扬修正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的真面目”,这对“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应当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毛泽东批示“同意”,表明正是他决策从“思想路线教育”高度,发动全民评《水浒》运动的。


当年9月,在昔阳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江青大讲“评《水浒》要联系实际,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呀?我看是有的!”含沙射影指向周恩来与邓小平。文革结束后,有人根据毛在邓汇报时说江青“放屁!文不对题”,把评《水浒》运动说成是受“四人帮”的利用。对照在姚文元报告上的明确批示,毛泽东不满江青的只是“文不对题”地帮倒忙,因为“那是学大寨,她搞批《水浒》。这个人不懂事”(《毛泽东传(1049-1976)》下册1751页),而决不是否认评《水浒》运动是他的战略部署。


四、


就小说而言,毛泽东的评《水浒》运动,其锋芒所向,一是宋江“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即架空晁盖,这属于组织路线层面;二是宋江“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即招安投降,这属于政治路线层面。


不能不佩服毛泽东读《水浒》,目光如炬,心细如发。未经金圣叹腰斩的《水浒传》确有两个主题,一是前半部的造反主题,二是后半部的招安主题,而架空晁盖正是两大主题暗转的关键性伏线。马幼垣有一本《水浒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其中《架空晁盖》篇认为,这条伏线“串联几十回书的大小事情,不易为读者察觉。毛泽东是第一个把它作为专题来讨论的,不能不说他读书够细。”


《水浒传》确有蛛丝马迹的细节反映了宋江上山后,与晁盖在领导权上的矛盾与争夺。及至曾头市误中毒箭,晁盖当着众兄弟,对宋江说出临终遗言:“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水浒论衡》评曰:“晁盖一声保重,然后指明继任人的先决条件,等于委宋江以选人的监察任务,也就是说这把首席交椅与他无关了。晁盖已在弥留之际,哪容宋江、吴用等跟他辩,一下子就完成了大家默许的继任立案程序。晁盖此举,全不以公为念,如果不是志在宋江,还会有什么别的意图可言。”


在“架空晁盖”论上,马幼垣说毛泽东“本末倒置”,理由是晁盖死后好多日子才有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百零八是日后的总人数,说的全部是健在的人物,早已当了神位者又怎能算在其中?故本来就谈不上屏与不屏。” 这是过于拘泥小说的逻辑而未能参透毛泽东的心结,在“理解的同情”上未达一间。


实际上,毛泽东晚年心心念念关注的就是自己身后的盖棺论定,他与升任中共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有一次谈话:


“人生其实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


他回顾自己“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创立新政权,二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越到弥留之际,后者在其心目中份量越吃重,因为直接关系到对他的“盖棺论定”。他说:


这事(指文化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毛泽东传(1949-1976)》1781-1782页)


结合这段话,就能明白,毛泽东之所以在宋江“架空晁盖”上大做文章,有两层考虑。一是遗产交接的考虑,尤其不能在文化大革命这一遗产上,让宋江修正了他的路线;二是盖棺论定的考虑,他最担忧的就是“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的结局。在他看来,晁盖即便归了神位,也应是梁山泊的“不祧之祖”。这才是毛泽东“架空晁盖”论的内心纠结。


马幼垣认为,以小说研究的文本阐释而沦,“架空晁盖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浒》的本质和探索它的演变原委。但若政治挂帅,另怀目标,这种讨论很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毛泽东把晁盖、宋江说成一正一邪,分别代表革命与反革命,如同他发动的批儒评法运动一样,用意是将晁宋斗争对应儒法斗争。


然而,正如李锐指出:“说宋江搞修正主义云云,是超过历史可能去要求《水浒传》,本身也就离开马克思主义观点了。”(《毛泽东早期读书生活》21页)其结果只能像马幼垣所说:“古典小说如此卷入后世政治漩涡,古今中外大概仅五十年代的俞平伯、胡适《红楼梦》事件差可比拟。”但这次“态度更狂妄,政治目标更明显,更不试图利用学术讨论的幌子去作起码的掩饰,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远远超过对一本古典小说的蓄意曲解而已。”


五、


实际上,鲁迅对《水浒传》的解读,也不是一维单向的。他对《水浒传》的文学性诠释,主要集中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而他从社会政治角度对这部名著的解读,则散见于杂文中。即就后一层面言,鲁迅既有关于《水浒》“不反对天子”、“终于是奴才”的批判(也就是评《水浒》运动中最受毛泽东青睐的那段话),也有关于中国还盛行“水浒气”的反思(时下颇有文章批评《水浒传》宣扬滥杀无辜、劫富自享、女人祸水等错误倾向,正是这种释读的延伸),更有“《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的赞许(《鲁迅全集》第7卷202页)。


毛泽东自许“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71页),他在号召“《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时,就进而指出:“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地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26页)在鼓吹《水浒传》的革命精神上,毛鲁两人无疑是同调。当然,持此说者还大有人在,连言情小说家张恨水也说过:“中国从来无鼓吹平民革命之书,有之,则从《水浒》始。”(《水浒人物论赞》)所以,我们不必因毛泽东发起评《水浒》运动,而抹杀其关于《水浒》论述中那些合理性的东西。


毛泽东认为:“金圣叹很讲究文章的提笔”。因而不妨重温金圣叹提笔评《水浒传》时的那段话:


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蓋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


毛泽东所告诫的“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与金圣叹“乱自上作”与“乱自下生”的论断,也堪称是隔代知音,对任何时代的中央政府都不失为一种发聋振愦的提醒与警示!


谢选骏指出:毛泽东是个见利忘义的匪类,他对水浒寨的态度,依据其处境而定,最后走向了“中央出了修正主义”的深渊——因为水浒寨预示了中南海的结局。

谢选骏:Facebook真是魔鬼的藏身之处



《Facebook为何能一直屹立不倒》(布莱恩•卢福金 Bryan Lufkin 2018年6月1日)报道:


2004年,当时我还是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一名大一新生。新学期伊始的某天,我在宿舍跟几个朋友用AOL即時通(一个即时通讯软件)网聊。聊天中,我听说有个网站刚成立,受众是我这样年纪的年轻人。那是我第一次听说Facebook。


有几个朋友问我:"听没听过Facebook吗?你也注册个试试呗。是个新网站,大学生都在上面玩。"


将时间指针快拨到2018年4月,Facebook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面对议员的轮番询问,他辩解说,Facebook作为一个社交网站,其成立之初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保持联络的工具,而今也并未对西方社会的民主造成威胁,更不会侵犯或蔑视用户的隐私数据。


听证会上,扎克伯格坦诚地说,公司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防止其服务被用作虚假新闻、境外势力干预大选及数据泄露等不正当用途。2018年3月,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政治咨询公司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几千万名Facebook用户的数据。该丑闻对Facebook造成了根本性的打击,也迫使创始人扎克伯格开始反思公司的生意之道。


最近,扎克伯格在欧洲议会听证会上展开新一轮的大型"道歉之旅",在会上也面临着更为严厉的盘问。被视为"史上全球最严"的欧盟隐私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 GDPR)亦不日生效。


Facebook早已不只是14年前我和大学玩伴们的线上社交平台。当年,我们只是用它来给数学课上一见钟情的女生发发交友申请或是翻翻周末男生聚会时上传的照片。作为Facebook最早期的数千名用户之一,我认为网站近年间的发展变化和其社交属性让人爱恨交加,虽说非常有趣,却也令人生厌。


究竟一个线上的大学生名录何以发展至今日的规模?为何其他同期竞争者如聚友网(MySpace)渐渐衰败,而唯独它不断发展兴盛?而又是为什么在网站界面持续更新换代、公司丑闻从不间断的同时,大量用户还留存下来?


这些问题折射出我心中最大的疑问:Facebook未来会倒闭吗?而我越来越觉得,问题的答案是不会。


聚友网与友友网


Facebook兴起的关键缘由是,在对的时机出现在对的地方。


牛津互联网研究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霍根(Bernie Hogan)说:"友友网(Friendster)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时机不对。一是当时用户对社交网站的认识不成熟;二是网站内容设计太过琐碎。"


Facebook在全球大获成功,而友友网、聚友网等作为Facebook的拓路者,其成就远未及Facebook。


早在21世纪头几年,现今支持Facebook日常运营的基础技术架构并未形成。时至2004年,互联网发展增速,网站编码技术更加成熟。早期的社交网站,如友友网及聚友网等,逐渐克服了技术障碍,为Facebook的发展铺好路。


这些社交网站的先驱们在当时除了面临技术瓶颈外,也面临着教育用户的问题。那时人们对于互联网还存有疑虑,线上活动有限。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用户甚至害怕在网上暴露自己的真实名字。但反观现在,牛津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收录的很多新词汇如:"过度分享"(oversharing,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在网络上或真实世界中过度揭露私人信息的人)、"自拍"(selfie,通常释义是自己用智能手机给自己拍的照片)等,侧面反映了如今互联网用户的观念已经完全扭转了。


未来学会(Future Society)里负责人工智能计划(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的伦理与治理部黄主任(Tim Hwang)在谈及友友网与聚友网时说:"在这些网站的诸多努力下,人们才逐渐适应有社交网络的社会环境。用户们在几次尝试后才终于说,'哦。我懂了,这个线上产品是这么用的。'"


2005年后,Facebook才从硅谷聘请了一批有才干的网络工程师。他们搭建起能让用户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的网站架构。举个例子,用户个人主页上显示的新鲜事不会自动聚集生成,它背后是工程师写的算法,将好友近期动态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再生成推送。


黄主任指出,另一个导致Facebook在全球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是智能手机的发展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只能通过相对廉价的手机上网,甚至很多用户觉得Facebook就是互联网本身。


他补充说,"绝不要忽视移动设备的作用。移动智能设备让社交网络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随时随地带着社交媒体,使得它成为获取新闻资讯和与他人交流的强大平台,而笔记本主宰的时代可没这么即时方便。"


Facebook有"九条命"


虽说Facebook的发展势头不减,但很多专家预测"倾覆点"正在逼近。201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Facebook将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丢失其高峰时期总用户的80%。"这个研究远早于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丑闻事件。但Facebook究竟是如何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几乎可称得上跟猫一样有九条命,福大又命大?


21世纪的数字生态根深蒂固而又错综复杂。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要搞定它并不容易。牛津互联网研究院的霍根(Hogan)提出了"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的概念,它指的是需要登录Facebook账户才能使用或操作一些线上服务。


霍根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在今天,我要买张演唱会门票,都必须登录Facebook账户。我其实不用Facebook,但还得保留账户,以便随时使用。Facebook是个人线上身份的提供商,这已成既定事实。"


一家政治咨询公司未经授权获取8700万个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用于协助特朗普总统大选。该丑闻爆发后,扎克伯格于4月出席在华盛顿举办的国会听证会,接受问询。


心理学家说,Facebook满足了人类的基本诉求。即便现在有很多线上发动了如#删掉Facebook(#DeleteFacebook)等话题,基于对隐私泄露的普遍担忧,或是单纯号召大家少上Facebook等,大部分人还是摆脱不了它。


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传播学副教授托马(Catalina Toma)说:"即便是暂时弃用,几乎所有人最终还是会回归。社交网络平台洞察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需求:人类喜欢与他人产生联结。"


当然,"Facebook瘾"也能带来一些实在的好处。


托马教授说:"有研究表明,越多使用Facebook的人,积累的社交资本也越多。社交资本指的是人们与其他人产生联结时所获取的资源,包括情感支持、获取建议、寻求忠告等。"


不断获取社会资本的诉求使得人们离不开Facebook,但也会产生托马教授称之为"惊鸿一瞥"(glamourised glimpses)的心理效应。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生活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乍看之下,其他人似乎都比自己过得好。


托马教授说,"这种心理效应会令人们感觉更糟糕。可还是停不下来,忍不住去窥探别人的生活。"


对很多Facebook用户来说,平台带来的益处胜过弊端:通过它与失联的朋友重修旧好,获得新工作的机会,拓展生意等。而他们也能处理好"惊鸿一瞥"带来的负面效应。


虽然Facebook整日饱受非议,频登头条,今年更是爆出了一连串的丑闻,但它的用户数却丝毫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发生骤降。霍根指出,Facebook与用户个人数据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对抗关系。但凡我们指掌间有智能手机能上网,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组织就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操控着我们。


霍根说:"社交媒体公司通过榨取人们的注意力获取利润。这一点不需要遮遮掩掩。正如扎克伯格日前在华盛顿国会听证会上所述,'你们通过什么获利?''我们卖广告赚钱。'"


对的时机出现在对的地方:联网智能手机设备的发展也同样助推了Facebook的兴起。


Facebook会倒闭吗?


"剑桥分析"事件后,扎克伯格向被窃取个人数据的8700万Facebook用户公开道歉。如此危机发生后,这家社交媒体巨头仍威风不减。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市场营销学教授盖洛威(Scott Galloway)则说,"Facebook的生意会越来越好。"盖洛威著有《四大科技巨头》(The Big Four)一书,该书主要向读者阐述四家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的崛起。"虽然说起来义愤填膺、言之凿凿,但他们表达不满时首选的不还是Facebook和Instagram这样的平台。Facebook上每月有22亿的月活用户,广告主只能选择它投广告。"


随着有一部分广告费用跟随弃用Facebook的年轻用户流向其他平台,这种情况兴许会有所改观。


还有一个数据也常在讨论Facebook会衰退时被援引——Z世代从Facebook大量流失。这些现年22岁甚至更年轻的用户更喜欢在Snapchat等平台发送"阅后即焚"的信息,而不是把一切公开发布在Facebook上让其他人看到。对他们来说,Facebook是父母一辈常出没的社交网站。


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在2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Facebook年轻用户数正在骤跌,2017年共有280万25岁以下的美国年轻用户从该平台流失,而2018年这一数据还可能上升。


总体来说,年龄稍长的用户稳定性更高,老年用户就更是如此。平台的未来更多地取决于政府会怎么对日渐强大的Facebook下手。


麻省理工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社会科学与工程教授塔科(Sherry Turkle)说:"我认为问题并不是如何将其取缔,而是如何引导人们更正确地使用这个平台。基于我们目前对这个平台的了解,我们需要将惯常的使用方式从脑海中删去,不以过去的方式来行事。"毕竟,对于数据泄露和虚假新闻的危害,我们都已了然。


她补充说:"目前有一项在进行中的消费者行动,其诉求是建立更好的行为准则。人们希望Facebook能更恰当地使用个人数据,而用户只在平台上放他们想要公开分享的内容。"


另一个浅显的事实是,目前Facebook处于市场垄断地位。


盖洛威说:"Facebook现今的规模和资金链意味着他们能够收购任何市场竞争者,或是让其他同行业竞争者倒闭。像是Whatsapp(即时通讯工具)和Instagram(图片社交软件)等,目前都被收进了Facebook体系内。"


Facebook至今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不是说逃离就能脱得了干系的。


盖洛威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刺激创新、创造就业等手段,互联网市场和经济将逐渐好转,我们能拆解需求,并通过多家公司而非Facebook一家来满足需求。"据专家说,比起Facebook倒闭、解体或彻底消失,这种结果发生的几率更高。


为促使这种情形发生,政府将出台政策法规,削减Facebook的影响力。Facebook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它满足了人类社会交往的需求。但正如我们本周在欧洲听证会所见那样,因其无以伦比的规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无法抹灭的影响力,Facebook也面临举世无双的评估与审查。


霍根说:"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我们需要Facebook的挑战者出现。"


谢选骏之处:Facebook为何能一直屹立不倒?在我看来,因为Facebook真是魔鬼的藏身之处,所以具有魔鬼的能量;而魔鬼既然存在,总得有一个去处——这就是“Facebook为何能一直屹立不倒”的真是内情。


2021-10-27 《对话扎克伯格: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Sam Altman,YC前总裁、扎克伯格)报道:


创业之所以极具魅力在于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始终着眼未来,即使创业之路充满荆棘,过程中经历数次至暗时刻,超级个体对于未来强大的信念驱动他们始终砥砺前行。所以“如何筑造未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何决定做什么,在哪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创新,什么是真正值得为此All in的,这些都是超级个体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


2004年2月,1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以社交网络为基石,闯过无数次的至暗时刻,不断着眼于拓宽未来的边界。毫无疑问,Mark是这个星球最卓越的超级个体之一。


在疫情前,我经常去硅谷出差,接触了很多Facebook的朋友,也有幸在最早期投资了几家FB系初创公司,在与FBer的交流中,最让赞叹的是对于Facebook这样体量的巨型公司,却依旧保持着创业般状态的组织活力——Aggressive(饥饿感),注重Bottom Up(由底向上的创新力),大家最常提到的是Move Fast(快速迭代),Be Transparent(保持坦诚),Impact Driven(务实,注重结果)。我不禁好奇,这些令人兴奋的共性从何而来,这种对未来的信念感和力量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


今天推荐的这篇内容来源于YC前总裁Sam Altman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关于“如何筑造未来”的对话,非常精彩。


其中有两点让我非常有共鸣和启发:


一是Mark始终着眼于从解决问题入手,不管是当下的问题,还是未来趋势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将帮助在即使面对困难挑战时,也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二Mark认为建立一家公司和遵从科学方法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指标的结构化拆解,坦诚,注重结果的组织文化氛围,并有数据反馈的快速验证,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发展观,业务Bottom Up的创新能够更有机的推进。


为了更舒适的阅读体验,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我做了适度的删减及调整。以下为对话内容:


Sam:我想我们应该用Facebook初期的日子开始这场对话,跟我们说说,Facebook刚成立时是什么样的? 


Mark:没问题,对我来说,我对人、以及人如何工作非常感兴趣。大学时,我学习的是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习心理学时,我学到的是构成大脑的所有部分都是为了理解人,理解语言,实现相互交流,理解面部表情和处理情绪而存在的。


2004年,当我开始上网时,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新闻、电影、音乐、参考资料。然而,对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其他人,以及理解他人在做什么,但这些却根本不存在于网络。


我认为现在的情况是,所有其他内容都可以被搜索引擎和其他服务编入索引,但为了了解人们的情况,我们需要构建的是工具来让人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近况,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我想知道我应该选什么课程,于是我建立了一个叫做“课程匹配”的小网站,输入要选的课程就能点击查看还有谁参加了这些课程,电脑会自动完成所有关联。它还会告诉你,参加这门课程的人可能也会喜欢这门课程。


从一开始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们会花好几个小时点击浏览:这里是人们正在学习的课程,哇,这个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不是很有趣么。而且只是文字的传递,那里还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东西。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人们其实都非常想了解他们周围的人在做什么。所以说,在我真正着手建立Facebook之前,我大概还建立了10个类似的软件,这些东西加在了一起,就成就了最终的Facebook。


Sam:你最开始建立Facebook的时候,有想过它会发展成为一家公司吗?


Mark:我创建Facebook是因为我和我的朋友希望我们可以在哈佛使用这样一款产品,我们当时希望将其打造成一种与周围人联系的方式,所以那时我根本不认为它会成为一家公司。我记得Facebook上线的那晚,我和几个朋友出去吃比萨,他们现在也在Facebook工作。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曾经谈论过,我们认为,有一天有人会为全世界建立一个这样的社区,这会成就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但我们绝不是这个人。


Sam:这个人压根儿没出现。


Mark: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我们会是做出这款产品的人。我们当时根本没有聚焦在创立一家公司,我们只是想在学校里做点有用的事情。


Sam:所以当你回顾过去时,Facebook和其他由你创立但最终被Facebook吸收融合的项目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Mark:首先,Facebook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大家欲罢不能,而像“课程匹配”这样的众源工具在完成他们的使命后就退出舞台了。我估计,仅仅过了几周,就有三分之二的哈佛学生开始使用Facebook了,其他地方的大学,比如麻省理工,也给我们写信询问,是否能在他们的学校也推广Facebook。


其实,我和我的室友一开始都没有打算将这项服务发展成为一家公司,但人们的呼声太高,我们不过是顺势而为之,将Facebook带去了越来越多的大学,越来越多的地方。后面还雇佣了几个人,于是我们这才决定将Facebook做成一家公司,并且立志将联结地球村作为自己的使命,虽然这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最初的计划。


Sam:回顾你最初的Facebook创业时期,你对于那些正踌躇满志,想做一些有价值的项目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Mark:我一直坚信应该着眼于从解决一个问题入手,而不是花时间精力在纠结是否要创办一家公司。世界顶尖公司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们往往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哪怕只是局部地区的变化,而不只单单是为牟利、为雇佣他人为自己服务而生,或是仅仅为“开公司”这个念头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硅谷氛围的反向思考,即人们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想创业,但却脑袋空空,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对于那些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一定很清楚,创业的过程中,艰险无数。


我认为,支持你披荆斩棘、越战越勇的正是你对于自己事业的强大信念,正是你深知你所做的一切将会为人类带来的价值。我认为,一流企业应该是这样建立的。


Sam:我想谈一谈低谷时期,因为我发现,人们永远不会接受糟糕的自己。因此,如果Mark能够分享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低潮时期及后续,会很令人振奋的。那么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Facebook早期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吗?


Mark:我认为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时期之一,是当雅虎提出用很多钱收购我们公司时,对于公司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那之前,我们每天都开会,讨论我们认为下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向更多的学校开放、向高中和其他学校开放、发布了更多的照片等等,因为这似乎是我们需要做的下一件事,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之后雅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提议,开价数十亿美元收购我们。


Sam:这对公司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呢?


Mark:那是几年前,当时我们只有1000万左右的用户,所以要说“我们的成功远不止于此”这句话,我们还底气不足。但这是我们应该开始展望未来的第一步,我们应该说:“哇!我们要建造的东西真的会对现在更有意义吗?”这在公司里和我们的投资者之间引发了很多有趣的对话。


最后,Dustin(Mark哈佛的室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和我决定,“不,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把超过1000万的在校学生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超越现状,突破自我,让这件事大获成功。”但做这个决定真的很有压力,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卖掉公司。


对于很多加入创业公司的人来说,我觉得在那个时间节点,我并没有很好地传递我们正在努力完成这份使命。我们只是每天出现在公司,做我们认为下一步应该做的事,仅此而已。所以对于很多早期加入的人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与我结盟。


对他们来说,加入一家公司,就是希望能够在几年后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一家公司,就像是一次全垒打。我明白,但我认为我没有很好地沟通我们尝试做的事情,因此在公司内部形成紧张的局面。令人痛苦的不是拒绝这个提议,而是在拒绝后,公司有大量管理团队的的成员辞职,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在做什么。


Sam:整个管理团队都辞职了吗?


Mark:在拒绝雅虎后的一年内,整个管理团队都陆陆续续离开了。


Sam:那时你是否后悔过这个决定呢?比如说,你是否有时候会想,“好吧,我们当时就是应该卖掉Facebook”?


Mark:很幸运的一点是,我所坚信的事业不仅最终取得了成功,并且很快就有所成果。实际上,我没有后悔的机会,2000年的夏天,应该是拒绝雅虎后的一个月左右,我们推出了News Feed,历经十年后回顾,这应该算得上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功能之一。


之后不久,我们实现了全员注册,这一功能上线,便极快地推动了社区的发展。所以在拒绝雅虎后的几个月内,我们验证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我认为,从那以后,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愈发艰难,因为我们赌上的要么是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要么是数十亿美元,并且这些决定的正确与否在5到10年内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我认为,拒绝雅虎和后面的这些决定相比,一个比一个艰难。


Sam:接下来我想谈一个打造产品的人经常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决定做什么、如何得知什么时候该赌上一切,以及如何创造一款全新的产品。我觉得,Facebook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它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且塑造了一种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这恰恰是一家公司最难做到的。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对于抱有同样梦想的企业家,你又有哪些建议?


Mark:我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家专注于快速学习的公司。公司是学习的有机体,但学习的速度由你掌控,是学得快还是学得慢全凭你决定。在很多方面,建立一家公司和遵从科学方法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先要做出一系列不同的假设,再设计实验,如果实验设计得相当不错,那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


因此,我们在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不同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真正赋予每个工程师权力,我们为这个庞大的测试框架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点上,世界上都不会只有一个版本的Facebook在运行,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版本在运行,因为这里的工程师有权尝试任何一个想法,并将其发送给10000人或100000人。然后,他们会得到一个读数,显示他们修改过的版本,无论是为了在新闻提要中显示更好的内容,还是用户界面的改变,还是一些新功能,他们都会得到一个读数,显示该版本与Facebook的基线版本相比表现如何。


基础版上展示的是我们关心的一切,比如人们之间的联系如何、有多少人在分享、有多少人说他们在寻找有意义的内容、诸如收入之类的业务指标,以及整个社区的参与度等等。通过运行数万个不同的实验,并将权力交给团队来尝试这些不同的东西,你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修改都必须得到我的批准,或者每一个想法都必须来自管理层,我们所能取得的进展将会非常有限。因此,我真的认为,建立这种学习文化并迅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这会帮助你走在时代的前列。


Sam:那更大的赌注呢?比如说,一笔大并购,或是推出News Feed这样的,这些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Mark:实际上我认为,当你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你就不必铤而走险,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了。你需要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你的社区合作、制定发展步骤、和持续学习。以News Feed为例,这本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转变,但事实上,我们观察人们如何使用这项服务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


当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类似News Feed的东西来显示人们分享内容的更新,我们有的只是个人资料。但我们发现,在早期,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左点点,右点点。他们会点击数以百计的个人资料,会浏览他们所有朋友的动态,只是为了看看人们都改变了什么,看看他们朋友的主页都更新了什么。


我们从中了解到,人们不仅对查找和了解一个人感兴趣,而且还对了解其每天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好奇。于是乎,我们先制作了这个产品,它会按照你朋友更新个人资料的时间顺序显示,这样至少可以告诉大家应该要点击谁的个人资料。News Feed的第一个版本非常简单,它所做的基本上就是把人们发布的内容整理排序好,然后放在你的主页上。


基于此,我认为,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可以利用数据和从用户处收集的定性反馈得知,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之后,你可以靠直觉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提出假设并获得更多的数据和反馈进一步测试这些假设,这会让你更明晰未来的方向。


说到这,我们之前斥巨资买下了Oculus团队。但事实上,我认为,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在内部完成一些工作,那么也许我们就不必花这一笔钱了,可我们没有这样做。Oculus团队是目前为止解决这个问题最有天赋的团队,所以采取这一重大举措是有意义的。


但实际上我认为,作为首席执行官,你的工作就是要避免走入一个需要做这些疯狂事情的境地。当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你不可能超越一切。因此,心甘情愿地做出重大举措,总比自傲地拒绝,永不承认你本能做得更优秀要好。不过我认为,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你就会不断学习,逐渐成长。


Sam:说到成长,几年前我就听你说过,Facebook做过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创造了一个增长团队的想法,现在我听到很多创始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们,你是否仍然推荐创业者们采纳这样的想法呢?以及增长团队早期在Facebook是如何运作的呢?


Mark:我认为增长团队的建立加速了公司的发展速度,因此打造了Facebook最重要的产品功能,而传统的发展和营销方式还局限于由一个外联小组或营销团队通过大量购买广告来实现企业发展。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或许行之有效,特别是当你需要传达某些信息时。


但如果你真心希望发展一种产品,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往往源自于产品内部,比如说让对你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人向他们的朋友宣传,并尽可能保证有效性。


我们建立的增长团队中没有所谓的超能力,只是非常注重数据,在数据基础设施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以便更好地处理各种不同的实验,了解人们的真实意愿。收集完大量数据后,再以数据为量尺,花时间提升技术,尝试发展社区。我认为这是许多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经历的重要阶段。


Sam:你能告诉我,增长团队对整个Facebook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吗?


Mark: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们对公司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说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从Facebook推出的一些特色功能上就可见一斑,比如“可能认识的人”这个功能,对于一款社交软件来说就至关重要。


如果你使用社交软件时,却还是感到孤独,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那么这款软件就一无是处。因此,从注册的那一刻起就帮助人们与自己喜爱的伙伴建立联系,正是Facebook最重要的使命 。


Sam:我认为另一件Facebook做得很杰出的事情就是招聘,我也经常和其他创始人说,招聘是一件一定要好好对待的事情。那么你是如何组建起自己的团队的?招聘时,你所注重的品质又有哪些?


Mark:你想想,我成立公司时才不过19岁,所以我也不是一直都清楚招聘的重要性,不然我也不会在考虑是否出售公司时,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了。所以我们倾尽心力培养那些我们认为的人才,即使那时他们并未绽放光芒。


这一道理适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适用于我们公司的CFO,他带领公司上市,但他之前从未掌管过公司,主要工作经历是在Genetech从事生产开发。所以重点是要专注于寻找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


Sam:如果你没有招揽人才的经验,那么你会如何评估人们的才能呢?


Mark:通常来说,你可以从他们做过的事情中分辨他们的能力。显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哪怕你只有19岁了,你也一定做过一些小项目和有趣的事情。我认为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某人一定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他或她才能做好这份工作。我认为我们做得不错的一件事就是给予公司员工充分的机会。


在19岁时就创业的人不止我一人,而我现在经营着一家大公司。在加入我们的很多人中,他们有的是和我在哈佛一同刷题的同学,有的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的,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与公司共同快速成长。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我们公司大约有12个不同的产品组,所有运营这些产品的负责人,除一人以外,之前都没有管理产品组或是向我汇报的经验。


Sam:这的确很让人佩服。


Mark:唯一的例外是大卫·马库斯,他曾是一家市值15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我很高兴他能加入我们。我认为,让他管理一个产品组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实际上,一开始他们没有一个人向我报告。


他们之前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数据分析师,还有的是产品经理,但他们都在不断进步。我认为,人们会看到你为他们创造的机会,这也会吸引最优秀的人加入,让最优秀的人愿意来公司工作,因为他们会觉得,“哇,我也会得到这样的机会。”


Sam:很酷。在接下来的20年里,最让你兴奋的事情是什么,你认为主要的转变是什么,Facebook将如何转型,世界其他地区又将如何改变呢?


Mark:我们有一个以十年为单位的发展路线图,这其中包括我们期待在世界上看到的三大趋势变化,我们将专注的三件事。


第一,连通性,让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现在世界上依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无法使用互联网,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尽管硅谷的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互联网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


如果我们想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不是任何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人们需要团结起来,给每个人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在人们之间建立联系真的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件有帮助的事情。


第二,人工智能。我认为人工智能将释放众多不同领域的巨大潜力。在Facebook,我们能够利用AI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向人们展示更有意义的内容,确保人们与自己真正关心的人建立联系等等。同时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最新技术发展,这与利用其他系统更好地诊断疾病、找到更合适的药物或者制造自动驾驶汽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就可以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


我最近听到一个故事,在某次会议上,有人开发了一个机器学习应用程序,你可以拍摄某人皮肤上病变的照片,它可以迅速地检测出皮肤癌,且其准确度可以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皮肤科医生相媲美。这谁能拒绝呢?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你能让医生具备世界一流的医术水平。每位医生都将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在人工智能时代,这将是一件非常酷的事。


当人们害怕人工智能,传播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负面新闻,担心它最终会伤害到人们时,我感到很沮丧。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治愈疾病,帮助我们更安全地驾驶,我的意思是,这将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推动人类进步,所以我认为,在未来10年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件我认为会带来伟大变革的事是关于计算终端的迁移。每隔10年或15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型的计算终端,让人们有机会做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事情。20年前,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台式电脑。台式电脑很大很笨重,并且人们使用电脑多数处于工作需求,它们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人们并不会将其用于娱乐。


现在我们有了手机,可以帮助我们互相联系,而且相比电脑,手机显得更人性化。但在这之后,一定会出现另一个全新的终端设备,我觉得那将会是VR和AR。我认为,这将进一步释放人们的创造性,让人们得以比现有的视频和其他类似方式更让人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他人感受。我对这一大趋势感到无比兴奋。


Sam:你创建Facebook的时候才19岁,我们在Y Combinator也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我今天19岁,我真的想尽我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对于如今19岁且希望和你一样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呢?


Mark:我一直都认为,对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选择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持之以恒地解决它,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开公司。你可以调研一下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几家公司,大部分成立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因为人们突发奇想要创业,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被本不应该的事物所束缚。


Sam:说到Peter,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他曾给过你们最好的建议是什么呢?


Mark:我想就是Peter告诉我这句精辟之语的:“In a world that's changing so quickly, the biggest risk you can take is not taking any risk,”“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你所能冒的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每当你需要做出重大转变,改变前进方向时,人们总是会指出这个决定会带来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都不无道理。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如果你停滞不前,毫无改变,那等待你的必然是失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谢选骏指出:魔鬼深深知道人类的弱点,并且善于利用人性的软肋,因为在“竞争魔鬼的藏身之处”的活动中,Facebook暂时胜出了!Facebook作为魔鬼的藏身之处,不是永久的;什么时候它的竞争力弱了,魔鬼就会推出新的优胜者——这和奥运会的道理是一样的。

谢选骏:敌基督在行动——用人文主义解释圣经历史


《耶穌的死和複活是預言還是策劃?》(Facebook文:陳滌)报道:


公元30年或33年,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區的髑髏地受十字架刑而死。他的去世情景在历史上沒有異議,但耶穌為甚麼會死?聖經中那些隱晦的資訊到底要告訴我們甚麼?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謎團。


髑髏地(又稱各各地、哥爾哥達山),為一座矮山,山頂為耶穌受刑處,因山體上有形似骷髏的岩石結構而得名。 


要研究耶穌被害的真相,必須要先從施洗約翰講起。施洗者約翰並非普通人,他是祭司撒迦利亞的兒子,父母都出身祭司世家,在猶太人中素有聲望。施洗約翰的出身見於聖經《路加福音》1章5~17節:


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裡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他妻子是亞倫的後人,名叫以利沙伯。他們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 只是沒有孩子,因為以利沙伯不生育,兩個人又年紀老邁了。


撒迦利亞按班次,在神面前供祭司的職分,照祭司的規矩掣簽,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有主的使者站在香壇的右邊,向他顯現。撒迦利亞看見,就驚慌害怕。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


你必歡喜快樂,有許多人因他出世,也必喜樂。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 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在此段福音裡,介紹了施洗約翰的出身,也介紹了他的任務,就是「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施洗約翰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曠野裡為人施洗,聲名遠播,威望巨大。這裡,必須要介紹一下這個「施洗」的含義,施洗約翰的「施洗」與基督教後來的洗禮其實含義完全不同,他的「施洗」是猶太教的一種古禮,稱之為「潔淨禮(Mikvah)」,方式是受洗人將自己完全浸沒在洗禮池中一下,出來後由祭司施以祝福(語言或手勢)。在古代猶太教禮儀中,潔淨禮是非常重要的,禱告之前要行潔淨禮來表示虔誠,人犯了任何錯誤要行潔淨禮來表示悔過,接觸過不潔之物(如死屍等)後也要行潔淨禮,男性如果接觸了月經期的女性要行潔淨禮,已婚女性月經後也要行潔淨禮才能再開始和丈夫的性生活,甚至吃飯之前,出門回來等日常活動也要行潔淨禮…總之,這是一種十分繁瑣費神的禮節。如果不是因日常活動而行的潔淨禮,還必須由猶太祭司主持才能算數。


施洗者約翰為人施洗之地,約旦河邊的一個水池。建築物不是當時的古跡,是後人建造的。施洗的水池曾經過後人整修。


當時的猶太人居住區建造有很多的洗禮池,由猶太祭司們掌管,這些祭司們給人行潔淨禮是收費的。潔淨禮成了猶太教上層的巨大財源。


僅以色列考古學家Ronny Reich一人就在耶路撒冷城內發掘出150座以上的洗禮池,足見當時城內的洗禮池數目之多。也說明了為了保證財富的累積,猶太祭司們對執行潔淨禮儀式一事的熱衷程度。


在這種背景下,對施洗約翰取得巨大聲望一事就很容易理解了。施洗約翰是祭司的後代,有世襲的宗教施洗權,而且他的洗禮分文不取,只需要聽約翰的講道即可。對經濟窘迫的普通百姓來說,這簡直是真正的福音。


猶太祭司的服裝可以輕易看出其豪富程度,外袍為真金片縫接而成,胸前的經匣飾物鑲嵌有十二顆各色寶石,內袍由金線織成。


這時的耶路撒冷為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一部分,由羅馬冊封的代理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統治,為了鞏固統治,羅馬還派來了一位派駐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希律王和彼拉多對耶路撒冷的猶太教會持扶植態度,試圖用宗教來維持此地區的社會穩定。


施洗約翰與傳統猶太教會(猶太人公會)的交鋒十分見效,以洗禮為武器,施洗約翰成功的將很多百姓拉到了自己一方,但在施洗約翰的力量日漸上升時,他在一次講道時抨擊了希律王娶了弟媳希羅底的亂倫舉動,結果被希律王抓捕下獄。(希律王的父親大希律有十個妻子,希羅底是大希律長妻的孫女,長大後嫁給了希律王的兄弟腓力,後來又轉嫁希律王,而且其時她的第一任丈夫腓力並未死。希律王及其兄弟腓力娶希羅底均為叔叔娶姪女。)但由於他的出身顯赫,聲望巨大,希律王並不敢殺他,只是關著不放。但希羅底一直記恨施洗約翰,終於借女兒莎樂美之手(希羅底與腓力之女)殺了施洗約翰。


在《馬太福音》第14章3~11節裡記載了施洗約翰的死。


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裡。因為約翰曾對他說:「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希律就起誓,應許隨她所求的給她。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她。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


綜上所述,施洗約翰實際上是借施洗一事在和傳統猶太教會爭奪教會統治權,但不等成功就被殺了。二者的敵對關系證據是有的,在施洗約翰下獄時,猶太教會並未有施救舉動,而施洗約翰身為祭司家族(猶太貴族)的後人,猶太教會是不應該不管不顧的。


依聖經中所講,施洗約翰與耶穌是親戚,二人均為一個家族的成員。記載這一關系的經文見《路加福音》第一章27~36節。历史學家一般認為二者為表兄弟。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的記載,以利沙伯的母親Sobe與馬利亞的母親聖安妮是姐妹,欽定版聖經中稱二人為表姐妹,聖希玻裡(Saint Hippolytu)的著作中也說她們是表姐妹的關系。以利沙伯是約翰的母親,前文中祭司撒迦利亞的妻子。


到一個童女那裡,是已經許配大衞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 天使進去,對他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複思想這樣問安是甚麼意思。天使對他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


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神要把他祖大衞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必稱為聖,稱為神的兒子。況且你的親戚以利沙伯,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


施洗約翰曾預言耶穌的出現,宣布耶穌為救世主,使耶穌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事見《路加福音》第三章15~16節。


百姓指望基督來的時候、人都心裡猜疑、或者約翰是基督。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宣布耶穌為救世主事見《馬太福音》三章13~15節。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麼。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


施洗約翰被殺後,民眾反應很大,奮銳黨人開始在耶路撒冷城內加強活動,其時耶穌已經遠走他處。事見《馬太福音》第四章12~14節。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奮銳黨(Zealots)是猶太教的狂熱派別,名字為奮力銳進摩西律法之意。公元6年,羅馬為徵收賦稅,對猶太人進行人口登記,加利利人猶大嘉馬拉 (Judas Gamala)趁機慫恿猶太人反叛羅馬,失敗後組成奮銳黨,借暗殺行刺之類手段繼續試圖恢複猶太人對地區的統治權。羅馬人對此反應激烈,對猶太教會施壓,試圖與猶太教會聯合鎮壓奮銳黨人,未果。自此之後,羅馬人對猶太教會開始持不信任態度。


以上是耶穌之死的背景。


公元30年或33年,耶穌再次出現,在逾越節就要來到的時候來到了耶路撒冷城。


逾越節是猶太教的最重大節日,據傳,摩西80歲的時候,蒙上帝的召喚,到法老面前請求釋放以色列百姓。但埃及的法老反而更加苛刻地對待希伯來人,以致引來上帝的忿怒,向埃及降下九種災難。但法老仍然拒絕釋放上帝的百姓。於是上帝決定「殺死埃及所有的長子以及一切頭生的牲畜」,決定在聖历1月14日聖历實施。但上帝不希望猶太人的長子和埃及人的長子一同死亡,所以,命以色列百姓在所住房屋的門框左右和門楣上塗上羔羊血。這羔羊血是上帝百姓的標記,前來殺死所有長子的天使看到血記號後就會越過這個房屋。後來猶太人就將這日稱為逾越節(Passover)。


《出埃及記》12章1-14節記載:


要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逾越節吉祥牌,糢仿塗了羊羔血的屋門。羊羔由此成為了逾越節的標準節日食品。


在逾越節期間,居住在各地的猶太人都要來耶路撒冷城朝拜聖殿,甚至遠至居住在意大利的猶太人也要來。據公元一世紀历史學家喬瑟佛斯(Josie Firth)的記載,在某次逾越節的獻祭活動前,共賣出了255600只羊羔。如果嚴格依猶太律法規定每十人分吃一只羊羔的話,在逾越節期間來到耶路撒冷城的信眾人數至少該在百萬以上。依猶太律法規定,所有在逾越節期間朝拜聖殿的人都必須行潔淨禮。那麼,百萬以上的信徒將給猶太教會的祭司們帶來不計其數的財富。


這時,耶穌出現在信眾面前,而耶穌所宣講的教義一向是不需要潔淨禮的。事見《馬可福音》第七章1~9節。


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历代拘守。


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耶穌的教義嚴重侵犯了猶太教會的利益,僅僅這樣還不算,耶穌還對猶太教會的統治進行了公開反抗。即所謂的「清潔聖殿」。


聖殿是猶太人的聖地,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衞統一了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王國。約公元前965年,大衞之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所羅門聖殿,即第一聖殿,是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聖殿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摧毀,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徵服了猶太王國,將大批民眾、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員擄往巴比倫。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流亡,猶太人重返家園,猶太教會再次控制了耶路撒冷地區,在第一聖殿舊址上建造了第二聖殿,耶穌時代的聖殿就是這一座。到公元70年,羅馬帝國鎮壓猶太教起義,將絕大部分猶太人驅逐出巴勒斯坦地區,耶路撒冷和聖殿幾乎被夷為平地,聖殿只剩下一堵殘牆,即今天的「哭牆」。


當時的聖殿除政治活動外,也是經濟活動的中心,聖殿前的大院裡都是從事各種與聖殿有關生意的商人,他們售賣獻祭的牲畜,兌換不同地區的貨幣,可以推想,這些商人能在此地做生意,必定得到了猶太教會的保護。


而耶穌是這樣對待這些商人的,事見《約翰福音》第二章13~16節: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這次「清潔聖殿」的活動引起了震動,在逾越節前的聖殿裡,為數眾多的朝拜者看到了耶穌的舉動,並在事後傳揚開去,耶穌成功的使自己成為了反抗猶太教會的標志人物。


這些事情加在一起,猶太祭司們覺得,自己的財富和權力受到了威脅,這簡直是不可容忍的。在《約翰福音》第十一章47~53節,記載了猶太祭司們的對策: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跡,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內中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本年作大祭司,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甚麼。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這裡出現的該亞法與羅馬當局關系密切,是上任大祭司亞拿的女婿,該亞法在公元18-36年任猶太大祭司(實質上的猶太教最高領袖,猶太教的祭司長只是榮譽稱呼,往往由年老的前大祭司擔任),到耶穌進耶路撒冷城這一年,他已經擔任了14年大祭司職務,可說是耶路撒冷的實權人物。


該亞法其人存在的證據,該亞法骨灰罐,發現於1990年。


重建的該亞法住所,重建時間為1900-1920年。該處現為亞美尼亞教會所有。


該亞法在會議上提議殺掉耶穌,其原因除了經濟利益和擔心羅馬人因教團控制力不穩而搶奪統治權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耶穌是騎著驢進的耶路撒冷城。


騎著驢進城看似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但實際上卻是震驚民眾的大事。從《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1~10節中可以看到這事的轟動性:


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邨子裡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裡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衞的子孫,(和散那,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


這裡耶穌所說的先知名叫撒迦利亞,和施洗約翰的父親同名,是猶太易多家族的族長,波斯打敗巴比倫後,猶太人得以擺脫奴役,自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撒迦利亞在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後成為先知和祭司,他曾經主持了修複第二聖殿的工程,他的著作《撒迦利亞書》(聖經中12卷小先知書的第11卷)也成書於此時,由於他主持修複了聖殿,一度在猶太人中有較大影嚮力。


耶穌所指的「先知的話」出自《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節: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自從《撒迦利亞書》面世之後,沒有人敢於騎驢進耶路撒冷城,這等於是宣布自己就是救世主,是猶太人的王。實際上,這是等同於要取代猶太教會的舉動。而耶穌進城後宣揚不同的教義,又趕走聖殿裡的商人,已經擺明了是要與該亞法作對。


在基督教說法中,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是先知神跡應驗的證明,也是他就是救世主的證據。 


而耶穌當時的力量並不大,主力信徒僅有十二使徒與七十門徒。(七十門徒事典出自《路加福音》第十章1節: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為甚麼他敢於這麼和耶路撒冷城的掌權者作對呢?


其原因不難解釋,他來這裡,就是打定主意去死的。


《路加福音》第十八章31~33節寫道:


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淩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第三日他要複活。


《馬可福音》寫的更加清楚,第八章27~34節寫道:


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邨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複活。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也就是說,在進耶路撒冷城之前,耶穌已經知道自己會死的事。而且他也知道是誰會出賣自己。在《約翰福音》第六章67~71節這樣寫著:


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麼。西門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麼,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耶穌這話是指著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裡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的。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再次點明了出賣自己的人。事見《約翰福音》第十三章21~30節:


耶穌說了這話,心裡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阿,是誰呢。


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他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作的快作吧。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是為甚麼對他說這話。有人因猶大帶著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應用的東西,或是叫他拿甚麼賙濟窮人。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耶穌不光點出了猶大,還讓他出去領人來抓自己,實際上,來抓耶穌的人若沒有猶大的領路,是根本不可能知道耶穌在哪裡的。這件事看起來十分的困惑,為何知道猶大要出賣自己,還一定要和他在一起,甚至允許他去出賣自己呢?


難道耶穌就是想死?


當然不是。在聖經裡,我們還可以看見這樣的記載。在耶穌去參加最後的晚餐之前,《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這樣記載著:


36節:耶穌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


39~51節: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阿,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禱告完了,就起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因為憂愁都睡著了。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阿,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內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穌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


《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36~45節也有記載: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麼。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


這裡有兩個疑點。在《路加福音》中,耶穌要求門徒們「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在《馬太福音》中,耶穌連續三次去禱告希望可以免於死亡。從這些記載中可見,耶穌不想死,甚至還有過抵抗的想法,但門徒們都「睡著了」,所以耶穌只好放棄。


在《路加福音》中寫到的「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這句話,極容易被認為是誇張的形容,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罕見的因心理壓力或內分泌失調而致的疾病:血汗病。在心理壓力極大時,患者的皮下毛細血管會破裂,眼部,腋窩及大腿根等處均可能滲出大量血滴。以福音書中描寫之具體,耶穌血淚的情景當是路加親眼所見。由此記載可推測,耶穌的心理壓力當時到了一個極大的程度。


耶穌不想死,但他事前就知道自己一定會死,甚至知道出賣自己的人。如果排除神跡的角度。那就只有一個結論,即從耶穌進耶路撒冷城直到他被害的整個過程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


成書於二世紀前的偽經(偽經不是指假經書,而是指基督教會不承認的經書)《猶大福音》是這一說法的有力證據。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於美國東部時間2006年4月6日上午在位於華盛頓的總部舉行記者會,正式將一份佚失近1700百年的《猶大福音》手稿及其內容的英文翻譯公之於世。《猶大福音》對於耶穌和門徒猶大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與兩千年來傳統的基督宗教完全不同的觀點,並對這位背叛耶穌的門徒有新的描繪。長久以來,基督教界一直視猶大為叛徒,但《猶大福音》卻顛覆這種觀點,指猶大其實是耶穌最喜愛的門徒,他之所以出賣耶穌,是出於耶穌授意,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贖計劃。和這份以古埃及哥普特(Coptic)文字抄寫、長達66頁的古抄本《猶大福音》同時被發現的,還有標題為《雅各布》的文稿(又名《雅各布啓示錄》)、《彼得致腓力書信》以及學者暫稱為《阿羅基耐書》的片段。文稿年代可回溯至公元三世紀或四世紀,而這份手稿可能是根據公元150年左右一份希臘文原稿所抄寫的。《猶大福音》的手稿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梅塞納-馬恩省斯古代藝術基金會(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Art)與韋特史料研究所(Waitt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Discovery)共同保存、鑒定和翻譯。至於這份莎草紙(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制成)手稿修複、重組完成部分,計劃於2006年4月9日在「國家地理頻道」首度公開。


《猶大福音》於1980年前後在埃及被發現,當時還只是一堆莎草紙的斷簡殘篇。1983年,這些手稿出現在國際古物市場上,當時即有一群學者見過這份手稿。由於賣方要價三百萬美元,沒人買得起,這份手稿遂在紐約州長島花旗銀行的保險箱躺了近二十年,直到前幾年,才由瑞士的梅塞納-馬恩省斯古代藝術基金會取得。


國家地理學會宣稱這份古抄本確定是貨真價實的基督教「旁經」著作,鑒定方法有五種: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譜照影術、內文比對與古字比對。


國家地理學會項目節目執行副總裁泰瑞.賈西亞(Terry Garcia)說:「這份非聖經經文的古文獻戲劇性出土,是公認為過去六十年來最重大的發現,促進我們對早期基督教時期历史與神學觀點的了解,十分值得历史學家、學者與神學家繼續研究。」


盡管國家地理學會等機構對於《猶大福音》相關研究工作極度保密。《時代》雜志2006年二月即搶先報道了這個極具爭議的重大考古發現。


《猶大福音》可視為早期基督教的重要文獻,公元二世紀著名的神學家,使徒約翰的再傳弟子愛任紐(Irenaeus 130-202)在其著作《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 中就譴責過《猶大福音》,證明當時此書已經出現,並有一定影嚮。


之後發生的事件人所共知,耶穌被猶大以吻臉的暗號出賣,被該亞法私設法庭判處死刑,但因為該亞法沒有執行死刑的權力,所以第二天又被送往羅馬派駐總督彼拉多處以謀反之罪審訊,彼拉多查無實證,又將耶穌送往希律王處審訊,希律王也覺得耶穌無罪可判,將耶穌發還彼拉多,彼拉多打算責打耶穌後釋放,但該亞法煽動百姓,要求釘死耶穌,於是彼拉多判處耶穌鞭笞與十字架刑,之後洗手以示此事與自己無關。耶穌最終死於十字架上。


位於該亞法住所下的地牢遺址,耶穌死前一夜很可能就是被關押在這裡。 


終於,耶穌以死後複活的神跡證明了基督教的優勝,在之後的三百年裡雖飽受鎮壓,但基督複活的神跡使基督教維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聯合頒布米蘭赦令(Edict of Milan),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從此,基督教正式走向了世界舞臺。


對於耶穌的死後複活,聖經各福音書裡是這樣記載的:


《馬可福音》第十六章9~14節: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複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他身上曾趕出七個鬼。他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複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15、16節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11~15節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甚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不知道是耶穌。


耶穌問他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


作為十二使徒及瑪利亞,是不可能不認識耶穌的長相的,而福音書裡卻記載著,耶穌「變了形像」,他們「不認識他」,甚至瑪利亞還把耶穌當成了看園的。


那麼,「死後複活」的這人真的是耶穌嗎?使徒們為甚麼要寫下這些疑點重重的話?不甘心?難過?還是為了紀念?


這恐怕是永遠的不解之謎了。


《馬太福音》十九章17節寫著這樣一句話:

 

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


谢选骏指出:从上文可以看出“敌基督在行动”,那就是“用人文主义解释圣经历史”。可是在我看来,圣经是天启,超越了人类理解的范围——怎么可能用人文或科学的观点去诠释呢?Facebook真是魔鬼的藏身之处啊。

2022年2月19日星期六

谢选骏:胜利者的空虚——目的地想象的破灭



《天才、丑闻和泪水:从花滑巅峰跌落的瓦利耶娃》(JULIET MACUR 2022年2月18日)报道:


俄罗斯选手卡米拉·瓦利耶娃在女子个人项目中获得第四名。人们普遍认为她会赢得金牌。


北京——被卷入兴奋剂丑闻的俄罗斯花样滑冰明星卡米拉·瓦利耶娃周四晚上出现在奥林匹克滑冰场,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期望——对一个在短短四个月内飙升至该项目顶尖位置的15岁孩子来说,这期待尤为沉重——但她却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从顶端跌落。

她的任务曾是为俄罗斯赢得比赛。在项目上延续俄罗斯的奥运金牌记录事关重大,他们已经蝉联两届冠军。

她穿着一件几乎全黑的考斯滕,火红的手套在修长的手臂末端焕发光彩,她坚定地随着莫里斯·拉威尔作曲的《波莱罗》开始起舞。但是一跳接着一跳,她一反常态地摔倒和踉跄,动作不再连贯,她知道每个人曾经期望她获得的胜利不可能实现了。

她未能在当晚夺金以挽救一场因药检出了岔子的奥运会,而是流着泪滑下冰面结束了比赛。几周前,她被发现对一种禁用心脏药物的检测呈阳性。她的教练埃特里·图特贝里泽迎接她的不是拥抱,而是严厉的眼神。

“你为什么放弃?”在电视直播中,图特贝里泽用俄语问道。“你为什么停止努力?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在那个跳跃之后,你不再努力了。”

瓦列耶娃没有回答。

外界曾看好俄罗斯包揽奖牌,瓦列耶娃夺冠,不辜负她作为历史上顶尖滑冰运动员的声誉。但是俄罗斯队友安娜·谢尔巴科娃赢得了金牌。另一位俄罗斯少女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获得了银牌。仅在11天前,瓦列耶娃因其高难度跳跃、教科书级别的技术和媲美首席芭蕾舞演员的艺术性被认为无可匹敌,但最终仅排名第四。

世锦赛冠军谢尔巴科娃以255.95分赢得了金牌,她的动作流畅而凄美,包括两次四周跳。特鲁索娃以251.73分获得银牌。日本选手坂本花织以233.13分获得铜牌,她表示自己对能获得奖牌感到意外和欣喜。

瓦利耶娃最终得到224.09分,她在短节目中排名第一,曾使她在进入决定性的自由滑比赛时处于领先地位。

周四晚上的颁花仪式上笼罩着一股尴尬的气氛,17岁的谢尔巴科娃跳上领奖台,接受她的毛绒吉祥物“冰墩墩”,她将在周五领取金牌,在此之前,冰墩墩将一直作为她胜利的证物。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碰巧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做了对的事情,”谢尔巴科娃说。但她很快补充道,暗指瓦列耶娃的情况,“另一方面,我感到内心有一种空虚。”


17岁的特鲁索娃并没有对最终名次感到兴奋。短节目排名第四的她凭借自由滑的五个四周跳最终跃升至第二名,她按计划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其中三个四周跳。她确信这套伴随着《库伊拉》原声的冷酷摇滚风节目足以使她赢得胜利。

结果最终确定后,摄像机捕捉到了她愤怒的哭泣和尖叫,她犹豫要不要回到冰上参加颁奖典礼。

在冰场边上,站在瓦列耶娃附近的特鲁索娃在镜头中说:“我讨厌它!”她与瓦列耶娃和队友们一起经历了饱受争议的一周。“我这辈子不想再进行任何与花样滑冰有关的事情了!每个人都有金牌,而我没有!”

后来,她哭得红了眼圈,对记者说:“我对结果不满意。没有开心。”她说她独自一人参加奥运会,因为想念她的母亲和狗狗而哭泣。

颁花典礼终于还是举行了,瓦列耶娃不在台上。奥运会官员曾表示,如果她进入前三名,在对她的禁药事件作出决议之前不会颁发奖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团体赛事奖牌的颁发仍被暂停。瓦列耶娃的的出色表现帮助俄奥队赢得了金牌,她是首位在冬奥会赛场上完成四周跳的女选手。美国队和日本队如今仍在等待他们的银牌和铜牌。


瓦列耶娃在奥运会前几周对一种名为曲美他嗪的违禁药物检测呈阳性,引发了一系列混乱。药检结果在上周公开,根据仲裁员在北京进行的紧急听证会的文件,瓦列耶娃体内还被检测出另外两种药物。它们不是违禁物质,但反兴奋剂官员表示,这三种药物的组合似乎被运动员用来增加耐力。

周四比赛结束几小时后,专家组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仲裁员选择允许瓦列耶娃继续参赛是因为他们认为停赛可能会对她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这一切都不是这名运动员的错,这将她置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在她短暂职业生涯中最重大的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她面临着一生的工作都将被剥夺的可能,”该委员会在一份41页的判决书中写道。

俄罗斯的安娜·谢尔巴科娃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获得银牌,日本选手坂本花织获得铜牌。

俄罗斯的安娜·谢尔巴科娃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亚历山德拉·特鲁索娃获得银牌,日本选手坂本花织获得铜牌。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瓦利耶娃的随行人员,包括她的教练和团队官员,正在接受兴奋剂官员的调查。这其中包括特埃里·图特贝里泽,这一天以她在俄罗斯冰场上打造出的另一个胜利结束。谢尔巴科娃和特鲁索娃以前两名成绩完赛,这是图特贝里泽培养的花滑选手连续第二次在奥运会上包揽金银牌。

但在北京奥运会上,瓦利耶娃曾被认为是她的明星学生,奥运会开始时确实如此。

在团体赛中,瓦利耶娃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出色的跳跃让人眼花缭乱,在身体定位和速度方面,她简直可以给人们上一堂大师课。但在周四的比赛中,当俄罗斯期待她能令人信服地获胜时,一向优雅的瓦利耶娃却犯了错误。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她冷静的决心变成了绝望。人群齐声发出倒吸一口冷气的声音。


完成自己的节目之后,谢尔巴科娃和特鲁索娃都兴高采烈地挥起拳头。而瓦利耶娃完赛后只是沮丧地拍打着空气。有好长一段时间,她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在冰面上滑行,似乎想弄清楚刚才发生了什么。她本是作为夺冠热门参加奥运会的,但她失败了。一些粉丝开始高喊“卡——米——拉!”

最终名次确定后,谢尔巴科娃身着闪亮的酒红色考斯滕庆祝胜利,并摆姿势拍照,并与她身后的俄罗斯奥委会旗帜合影(由于大范围的兴奋剂丑闻,俄罗斯的国旗和国歌不被允许出现在奥运会上)。

瓦利耶娃的身影无处可寻。这一周半对她来说很难熬。

在获准参加个人项目比赛后接受采访时,瓦利耶娃告诉俄罗斯官方电视台第一频道,在与考虑她能否参赛的仲裁员进行了七小时的听证会后,她周日晚上根本没睡。

“我很高兴,但在情感上我很累,所以我想这是幸福的眼泪,夹杂着一点悲伤。”她在接受第一频道采访时表示。“但我确实很高兴能在奥运会上代表我们的国家参赛,我希望我能完全集中精力,展示我的成果。”

由于禁药事件迫在眉睫,她不可能集中精力。她花了很多年才走到这一步,站在人生目标的顶点。


瓦利耶娃在莫斯科以东约720公里的喀山长大,从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赢得奥运金牌就一直是她的目标。她刚刚开始参与花滑运动就迅速崛起,被视为天才。

几年前,小小的瓦利耶娃穿着来自《天鹅湖》里的白色表演服在溜冰场上滑行,她做着小小的跳跃,挥舞着舞者柔软的手臂姿势,轻盈地弹跳着。小小年纪的她已经能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些音符似乎已经被植入她的DNA。

但在周四的比赛中,她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卡米拉·瓦利耶娃,她的名字将永远成为奥运史上最大的禁药争议之一的代名词——这与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完全相反。

在选手们等待评分结果的地方,她紧紧地抱着令她安心的旧毛绒兔子,依然沉浸在比赛已经完成的氛围里。她坐着,坐着,全身都僵住了,教练们在她身边。

几分钟后,她站起来,消失在幕布后面,一位教练——不是图特贝里泽兹——把胳膊搭在她肩膀上。瓦利耶娃低着头,从等着与她交谈的记者身边走过。

被认为最有希望获胜的瓦利耶娃一反常态的数次摔倒。

被认为最有希望获胜的瓦利耶娃一反常态的数次摔倒。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图特贝里泽兹带过的其他奥运选手都在第二次奥运会之前如彗星般消失了,大多数人都曾取得辉煌的成功,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如果以史为鉴,俄罗斯体育机器上其他年轻花滑选手已经准备好取代她们的位置。

“尊敬的体育官员们,你们毁掉了世界上最具天赋的花样滑冰选手,”俄罗斯评论员安德烈·朱兰科夫在电视上说。


谢选骏指出:三个俄罗斯精灵,瓦列耶娃落选,特鲁索娃获得了银牌,谢尔巴科娃赢得了金牌——按照中文的谐音,可以称为“野娃(瓦列耶娃)落选”,“骚娃(特鲁索娃)银牌”,“扒裤娃(谢尔巴科娃)金牌”。结果是野娃痛哭,骚娃尖叫,扒裤娃空虚——落选的痛苦和银牌的尖叫都很表面,金牌胜利者的空虚却是内在的。胜利者为何空虚?因为已经到了目的地,“目的地想象”也就破灭了!

谢选骏:欧洲各国不思悔改继续堕落



《欧洲多国陆续解除防疫措施,新冠是否正蜕变为地方病》(2022年2月17日 BBC)报道:


口罩上的世界地图


几个欧洲国家正在解除新冠病毒的限制措施,认为这种病毒将变成一种地方病。但是,“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是一个什么概念?实质意义是什么?


戴口罩、新冠病毒护照和人群限聚令等措施,在英格兰、法国、西班牙、丹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已经渐渐解除。同时,俄罗斯和美国也缩短了隔离期。


这些国家的卫生当局认为,2019新冠病毒病(Covid-19)在某个时间将会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意味着它不再会被认为是一个卫生紧急状况。


但是,新冠病毒真的已经是地方性流行病了吗?还是说各国操之过急了?我们如何判断?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个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什么实质意义?


我们来看看这场辩论当中的各方论点。


“地方病”与“大流行”:有何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变成地方病,并不代表新冠病毒会消失——这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当一种病毒变得更加可预测的时候,它就会被认为是地方性流行。就是说,当专家能够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方持续估算出稳定的感染人数和致死病例的时候。


能不能被列作地方病,并不在于病毒本身的严重性。结核病、HIV和疟疾都是地方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单是疟疾就有每年2.41亿病例和62.7万人死亡。


疟疾是由按蚊属的雌蚊传播给人类。


界定一般性流行病和全球大流行病的特征则是传播速度。


当病例数字超出控制时,情况就会变成一般性流行病,不过问题会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全球大流行是当它散播到几个大洲的时候——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就是这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至2月16日,全球有超过4亿新冠病例,580万人死亡。


新冠病毒会变成地方病吗?


自从疫苗推广铺开,以及得益于过去两年自然发生的一些免疫,一些政府如今在考虑,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Omicron)变种,威胁性已经下降。


但是,专家提醒说,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失,只不过会像流感一样继续在我们中间传播。


“如果你去看传染病的历史,我们只令一种传染病在人类中间绝迹,那就是天花。那不会在这种病毒上实现,”美国首席卫生顾问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最近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场活动上这样说道。


新冠病毒在2020年早期散播至各个大洲;高传播率令它成为全球大流行。


世卫组织的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莱恩(Mike Ryan)在论坛的另一场活动上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我们今年不会终结这种病毒,”他说,“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终结这种病毒。全球大流行病毒最后会变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莱恩说:“我们能够终结的是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但是他指出,“地方病不等于是变好了。”


“地方病意味着它永远都会在。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降低病发率,在我们的人群中最大限度地接种疫苗,从而让人们不用去死。”


现在的新冠是地方病了吗?


由于没有长时间的数据明确显示新冠病例和死亡数字处于稳定状态,科学家们对于将新冠列为地方病有所保留。


“这(趋势)还不算成熟,”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Espírito Santo)的流行病学家艾瑟儿·梅西尔(Ethel Maciel)说。她问道:“每年这个病毒的病例、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要在多少,才是可以接受或者预期的?”


疫苗和过去发生的感染令人类总体免疫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疫苗和过去的感染者已经在人群中提升了免疫率。据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网站,全世界53%的人口现在已经完全接种疫苗。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院(IHME)推算,以奥密克戎的高传播率,至2022年3月,全世界将有超过50%的人都感染过新冠病毒。


另一方面,高感染数令前景难以预计。“当传染率非常高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出现新变种,”梅西尔博士说。


目前来看,新冠死亡率,即死于新冠者和感染新冠人数之比,从1-2%下降到了0.25%。


但是,巴西热带医学会(Brazili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主席和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Oswaldo Cruz Foundation)成员朱里奥·克罗达(Julio Croda)说,这仍然比流感高2.5倍。


所以,虽然一些人认为新冠可能会变成地方病,但是它仍然不能与流感比较,而且肯定不能与普通感冒比较。


解除防护太早了?


在那些已经解除限制的国家,这肯定是主要的争论问题,比如在英国。


英格兰至二月底将会解除全部限制措施,包括强制自我隔离。


伦敦桥上的上班族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为这一决定辩护称:“随着新冠变成地方病,我们将需要解除这些法定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用指引敦促感染病毒的人们,为他人考虑。”


但是专家却有所保留。梅西尔博士指出,这种病毒“将会继续流传”,还表示:“即使措施不再是强制性的,所有人在必要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感染新冠的人应该尽可能在家工作,避免给其他人带来风险。如果他们必须外出,就应该戴口罩,防止传染。


“这和HIV感染者一样。不戴安全套进行性行为就会给你带来风险,即使这种疾病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地方病,”她说。


即使匆匆解除保护措施,一旦病毒传播再次出现爆发,一些国家也会被迫重新采取一些措施在减缓传播。


实际上会有什么改变?


克罗达博士说,大范围的检测项目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更集中的监控。


解除限制将会令一些国家必须扩大新冠治疗的范围,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单株抗体,这些实验室研制的粒子,能够像自然抗体一样加强免疫系统。


克罗达博士说,大范围检测和追踪系统将会被一个监控系统取代,检测将集中在医院和门诊诊所。


“这样的系统具成本效益,并且能够帮助鉴定病例数字的模型,”他说,“如果监控发现某个特定地区有增长,就有可能提早干预,向当地发放疫苗或者提供检测服务。”


一个仍然未明确的方面是,新冠防疫政策的改变会如何影响疫苗项目。已接种加强针的人还需不需要打第四针?或者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那样每年更新?


克罗达博士说:“有可能疫苗将需要随着新变种的出现而作出调整,特别是要保护最易感人群,比如长者、免疫抑制病人,以及儿童等。”


他说,判定一些国家押注新冠成为地方病而改变策略是否正确,还为时过早。


“这取决于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与此同时,一种有极强感染性的变种也可能出现,有更强的能力入侵免疫系统,从而提高入院和死亡的风险。”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向每一个人提供疫苗,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接种过第一剂的人。这应该是全世界的第一要务。”


谢选骏指出:从八国联军和一次大战开始,欧洲各国就开始急剧堕落了——这是由奥运魔鬼诱发的歇斯底里。现在百年过去了,欧洲各国不思悔改,继续堕落——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武汉肺炎就是他们的恶行的报应,要用强力迫使世人从灭亡道路上回头。武汉病毒让拥抱、接吻、群交、乱伦的西方文明,不得不寿终正寝!因为欧洲人叛徒了上帝,而与奥林匹斯的魔鬼行淫,他她们一心想回到从前过去,结果使自己沦为过去时态了——这些魔鬼的子孙,正在步上犹太人和穆斯林的敌基督绝路。

谢选骏:斯諾夫婦是地下黨——海倫·福斯特是埃德加·斯諾的上級領導

(一) 網文《海倫·福斯特·斯諾》報道: 海倫·福斯特·斯諾(英語:Helen Foster Snow,1907年9月21日—1997年1月11日),生於美國猶他州錫達城。美國新聞記者、女作家、社會活動家、工合創始人,埃德加·斯諾的髮妻,筆名是尼姆·威爾斯(Nym w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