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到底有什么区别了?》(2017-10-30 搜狐)报道:
“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已经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这个传统今天在泰国还仍然保持着,泰国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几年,其实这几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称为“寺”的机构还有: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象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了解了“寺”和“庙”的不同,就应该明白我们去寺院其实是去学习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也就应该明白,去寺院并不是去从事什么迷信活动,寺院是开启人的智慧的地方。 学佛之人,首先要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谢选骏指出: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这些人在佛教寺庙,名曰挂单读书,实为接受教育,其实都是和尚了;但他们还不老实,还要冒充儒家,所以我说他们都是癞和尚,就像五毒俱全的毛泽东一样。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报道:
寺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双清大理寺三塔
且“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杭州西湖灵隐寺
寺的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庙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孟姜女庙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兰州龙王庙
“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如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庙、关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杭州岳王庙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祠
香港黄大仙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武侯祠
先蚕祠
包公祠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观
观,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
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圆玄道观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罗通山道观
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
庵
平顺天台庵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高台庵
黄梅芦花庵
肇庆梅庵
八仙庵
湖北省武汉市的莲溪寺,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莲溪寺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颇接近民居情调。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2日 16:52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燕妮)
谢选骏指出:上文罗列一堆现象,却未分梳第一期中国文明与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更未揭示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基督教教堂及共产党建筑……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了。这个叶,就是马克思的臭老婆燕妮——阎王的尼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