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7月16日星期二

谢选骏:万斯的太太像个有色人种


《关于特朗普竞选搭档J·D·万斯,你需要了解的六件事》(MAGGIE ASTOR 2024年7月16日)报道:


参议员J·D·万斯曾对前总统特朗普持批评态度,但2022年他在特朗普的支持下当选为美国参议院议员。


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是前总统特朗普新宣布的竞选搭档,在过去八年里,他的人生经历了快速的变化,从畅销书作家和高调的特朗普批评者,变成了特朗普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现在又成了他未来的副手。

在竞选公职之前,现年39岁的万斯曾以畅销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台译:绝望者之歌)闻名,这本书讲述了他在一个贫穷家庭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美国白人工薪阶层的审视。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前的那个夏天,在特朗普获胜后,许多读者把这本书当作一种指南,来了解特朗普获得白人工薪阶层社区支持的原因。

万斯本人在2016年竞选期间曾严厉批评特朗普。但到2022年,他接受了特朗普,在后者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竞争者众多的共和党参议院初选,并成为国会中支持特朗普的可靠声音。

以下是关于万斯的背景与所持观点的更多信息。


• 个人背景:他出生在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在肯塔基州的杰克逊度过了童年时光。他的母亲一直在与毒瘾作斗争,他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后来他回到米德尔敦。高中毕业后,他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并被派往伊拉克,从事公共事务工作。后来,他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法学院。

• 金融职业:在创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之前,万斯曾为保守派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工作。蒂尔为万斯2022年的参议院竞选捐赠了数百万美元。

•《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在特朗普当选的那一年出版,它提高了万斯的知名度。万斯认为,在像他这样的白人工人阶级社区,缺乏个人能动性是造成经济困境、吸毒和其他问题的原因,他写道,“人们愿意责怪所有人,唯独不责怪自己。”自从与特朗普结盟以来,他开始谴责外部理由,比如离岸外包和移民。

• 对特朗普的批评:在特朗普2016年竞选期间,万斯尖锐地批评他,称他是“文化海洛因”,是煽动家,“把白人工人阶级引向非常黑暗的地方”。他说自己“永远不支持特朗普”。在一条后来被他删除的Twitter帖子中,他称特朗普“应该受到谴责”,因为他“让我关心的人感到害怕。移民、穆斯林等等。”

• 竞选参议员:在决定参加2022年的参议员竞选后,他将自己重塑为坚定的特朗普支持者。万斯为谴责特朗普而道歉,在移民和其他问题上采用了特朗普的强硬立场,并赢得了特朗普的支持。他说,特朗普在白宫的任期证明了自己之前的反对是错误的。他还在2019年表示,由于布雷特·卡瓦诺的最高法院确认听证会,“特朗普在万斯家的受欢迎程度大幅上升”,在听证会上,这位由特朗普提名的法官被指控性侵犯,万斯的妻子曾担任他的助理。

• 否认选举:他尚未承诺接受今年选举的结果。“如果我们有一个自由公正的选举,我将接受结果,”他在5月接受CNN采访时说。这是许多共和党人使用过的一个警告,为选举存在不正当行为的想法留出了空间,有助于提前播下怀疑的种子。今年2月,他告诉ABC新闻,如果在2021年1月6日担任副总统的是他,他不会像迈克·彭斯那样认证选举结果,而是会“告诉宾夕法尼亚州、佐治亚州和其他许多州,我们需要多个选举人团名单,我认为美国国会应该从那个地方开始争论”。


谢选骏指出:人说“关于特朗普竞选搭档J·D·万斯,你需要了解的六件事”——我看这没有说到,无论万斯是谁,他的太太看起来像个有色人种,这就说明了他可能不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万斯获提名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强调中国是美国“最大威胁”》(2024年7月16日 木风)报道: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副总统竞选搭档JD万斯(JD Vance)在获得提名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将中国称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美国媒体彭博社在周二(7月16日)的报道中说,如果特朗普赢得了这次竞选再次入主白宫,万斯对中国的这个观点将强化下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鹰派立场。


这名来自俄亥俄州的参议员在周一接受了福克斯新闻的采访。在回答有关乌克兰战争问题时,万斯表示,特朗普将与莫斯科和基辅进行谈判,“迅速结束俄乌战争,让美国能够专注于真正的问题,就是中国。”万斯表示,“那(中国)是我们的国家面临的最大威胁,我们完全没有专注于这个问题。”


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挑战者特朗普再次在总统竞选中相遇,两人都在努力展示出他们对中国的强硬立场。美国大选的投票定在11月5日进行。


特朗普承诺,自己一旦再次成为美国总统,就会将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全面提升60%。拜登政府在今年早些时候已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提高百分之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周二的例行记者会上回答彭博社就万斯的评论请求置评是就回答了一句话:“我们一向反对美国大选拿中国说事。”


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J.D.万斯(J.D.Vance) 7月15日在密尔沃基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


万斯的几件事

不过,观察人士指出,万斯的说法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观点,也代表了特朗普的立场,他们都将中国视为对美国的最大威胁。而且从特朗普的行事作风看,他一旦当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宣布全面加征对华关税。


美国媒体将万斯列入“专注中国”的共和党人之列,他一直主张美国应该停止对外冒险,并严厉批评拜登政府的对外政策。


上个月,万斯也对纽约时报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解释说,他的观点并不是“普京优先”,而是认为在“一个多极世界里,我们需要盟国大胆行动起来,将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东亚”。他称中国是未来20年到30年中“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美台旗帜

在台湾问题上,万斯认为美国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模糊”,“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尽可能增加中国占领台湾的难度,诚实的回答是我们要搞清楚如果中国攻击台湾我们具体要做什么”。


“我们现在能控制的就是让他们(中国)为入侵台湾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我们现在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把那些该死的武器给了乌克兰而不是台湾。”


万斯认为,军事力量来自工业力量。美国现在的军事超级大国地位主要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工业力量。而目前,中国的工业力量超过了美国,所以,在今后二十年里,中国的军事力量也会超过美国。


另据台湾新闻周二消息,万斯在今年4月12日提出应当把准备给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转交给台湾。万斯承认乌克兰存在武器紧缺问题,但美国生产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并不能满足乌克兰的需要。


他说,美国产能扩大以后,每年生产的爱国者导弹大约为650枚,但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说法,要抵御俄军的进攻,乌克兰军队需要大约每年一千枚爱国者导弹。


万斯表示,一旦中国要夺取台湾,台湾就非常需要爱国者导弹。他强调交付给台湾的爱国者导弹不应该因支援乌克兰而被拖延,因为台湾已经为此向美国支付了九亿美元。


万斯在采访中还指出,中国关注的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在电视上做做强硬姿态”。


谢选骏指出:人说——万斯获提名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强调中国是美国“最大威胁”;我看万斯的太太像个有色人种,因此他攻击中囶可能不是出于种族主义,而是出于政治分歧。


《特朗普的副总统候选人J.D.万斯是谁?》(16/07/2024林兰)报道:


结束悬念,特朗普周一(7月15日)宣布,他已选择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詹姆斯·戴维·万斯(J.D.Vance)作为其竞选搭档,即副总统候选人,参加2024年总统大选。这成为了共和党在密尔沃基代表大会第一天最大的热点。


万斯是特朗普副总统候选名单上最年轻的人之一。他今年39岁,在美国称为“铁锈带”的东北部工业衰落区一个普通的单亲家庭长大,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22年竞选公职之前,曾在风险投资领域工作,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万斯早期批评特朗普,曾说自己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支持特朗普的人。他曾形容特朗普是个“白痴”,甚至表示担心他会成为“美国的希特勒“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万斯经常在政治观点中强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他长期反对移民,支持经济保护主义,尤其是公开反对堕胎,即使是在强奸或乱伦等情况下的堕胎也无一例外。


2016年他撰写的《乡巴佬挽歌》一书让他一举成名。在这部已成为电影畅销书的自传故事中,万斯讲述了他在因失业和毒瘾而伤痕累累的美国白人中混乱的童年故事,并为充满怨恨、幻想破灭、生活水平下降的劳动者发声。


之后,万斯的观点才更接近于特里普,他的书引起了特里普的长子的注意,并与他成为密友。报道说,后者在他被任命为副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万斯拥护特朗普的主要主张,包括他的好斗和民粹主义言论,在2022年参议院竞选中他获得了特里普的支持。他与特里普有关移民和经济立场完全一致,但在如反对堕胎等其他问题上似乎更右翼。


政治新闻期刊Politico今年三月曾评论万斯甚至将成为美国“新右翼”运动的领军人物。认为其作为一名年轻的保守派,万斯正试图为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和反移民运动提供更激进的方向。Politico写道,“与特朗普更传统的共和党支持者不同,万斯的新右翼群体认为特朗普只是更广泛的民粹主义革命的第一步,这场革命已重塑美国右翼,如果他们得逞,将很快重塑整个美国。”


谢选骏指出:人问“特朗普的副总统候选人J.D.万斯是谁”?我看你想知道一个人,就先看看他的太太属于哪一种人。

陈小平
@xchen156
Subscribe
在圣地亚哥长大的印度移民。

谢选骏指出:那不是和川普打擂台的共和党吗?

谢选骏:美国政府借债度日、付息困难


《耶伦:美国债务负担仍可控的 利息成本才是关键》(财联社 2024-06-13)报道: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虽然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在不断膨胀,但只要它相对于经济总量保持在一定水平,就是可控的,债务的利息成本才是关键。


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耶伦指出,在当前的高利率环境下,美国政府管理其34.7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的负担加重了。

advertisement



她表示:“如果债务水平相对于经济规模是稳定的,那么我们就处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我的看法是,我们应该着眼于债务的实际利息成本,这才是真正的负担所在。”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23财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高达6590亿美元。且该机构的多份报告都对债务和赤字的成本飙升发出了警告,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国债利息支出总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2.4万亿美元。


据悉,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目前约为97%,但按照目前的支出速度,预计很快就会超过100%,这通常被视为一个警示信号。虽然如此,耶伦仍然赞扬了拜登政府管理债务的计划。


她表示:“在拜登总统为下一财年提出的预算中,他提议在未来十年削减3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而这足以基本保持债务收入比的稳定,避免债务过度增长,由此导致的利息负担也会稳定下来。”


advertisement


在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还剩下四个月的时候,美国联邦预算赤字达到了1.2万亿美元;而在上一个财年,预算赤字总计为1.7万亿美元。


为了抑制通胀水平,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加息,这导致美国债务融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尽管目前通胀有所回落,但美联储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基准利率,以等待更多证据表明物价涨幅正在稳定地回到央行2%的目标水平。


美联储本周三如期维持利率不变,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只会降息一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在通胀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但需要看到更多的好数据,才能决定降息。


耶伦当天还表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热度有所下降,变得更加正常,工资增长速度放缓,看起来不会对通胀构成威胁,相信通胀将继续下降。


网民嚎叫:

一个头两个大 发表评论于 2024-06-14 00:22:16

别替美国瞎操心!这两年欧美累积通胀100%,实际感受更高。债务还是问题吗?整体债务相当于被稀释了两倍,换了以前是个大问题! 无奈其它猪国更差劲!债务也好通胀也罢就是草原上的狮子,你只要不是跑得最慢的那个就可以。

ajaychen_2024 发表评论于 2024-06-13 23:04:14

既不肯乖乖地跪,又不愿默默地死,你让我美帝很难办啊!!!!

葉倫:中國貿易政策可能「嚴重干擾」與美國雙邊關係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表示,中國「過度集中的供應鏈」對美國的就業和建立美國綠色能源領域的投資構成威脅,中國對其貿易政策的追求,「可能會嚴重干擾我們建立健康的經濟關係的努力」,其中包括對於電動車、太陽能設備製造的補貼。美國之音引述美聯社報導,葉倫13日下午在紐約經濟俱樂部(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向華爾街和企業高管發表演說,宣講拜登當局刺激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政策。報導指,拜登和共和黨挑戰者川普都告訴選民,他們將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

葉倫指出,「當外國補貼威脅到國內企業在綠色能源等戰略領域的生存能力時」,美國應該做出回應。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綠色能源產品將破壞通過拜登於2022年8月簽署成為法律、由民主黨推出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進行的大規模氣候友好型投資。在星期四的講話中,葉倫指出中國製造業企業虧損的比例、與其他經合組織(OECD)國家相比的高儲蓄率,以及限制性的投資政策等問題。

葉倫指出,美國政府正試圖在國內推廣的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太陽能設備製造等領域,是中國政府補貼驅動生產快速擴張的領域。她說:「拜登總統和我拒絕接受『脫鉤』對美國經濟大有好處的觀點。與此同時,只有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我們才能實現我們經濟關係的潛在益處。」今年早些時候,葉倫訪問了廣州和北京,那次訪問的關注重點是產業政策,以及美國和歐洲所稱的中國製造業的「產能過剩」。

龙湾故事会 发表评论于 2024-06-13 21:15:16

就这样还养着北约


谢选骏指出:人说“耶伦:美国债务负担仍可控的 利息成本才是关键”——我看“美国政府借债度日、付息困难”。


《沙乌地阿拉伯不续签 50年石油美元时代结束》(中时新闻网 2024-06-13)报道:


美国与沙乌地阿拉伯之间持续50年的石油美元协议(petrodollar agreement)上週日(9日)已经到期,沙阿决定不续签。“石油美元”(Petrodollar)一词指的是以美元作为全球原油交易货币的角色。起源于1970年代,这个协议的终止可能会削弱美元,进而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如果石油不再以美元计价,会导致全球对美元需求的下降,这反过来可能导致美国通货膨胀上升、利率上升和国债市场疲软。


石油美元协议于1973年石油危机后正式成立,规定沙乌地阿拉伯将其石油出口定价为美元,并将盈馀的石油收入投资于美国国债。作为回报,美国向沙国提供军事支持和保护。这种安排对双方都是双赢;美国获得了稳定的石油来源和国债的稳定市场,而沙乌地阿拉伯则保障了其经济和整体安全。


当时美国脱离金本位制度后,与沙乌地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协议,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球金融史上,少有协议能像石油美元协议那样给美国经济带来如此多的好处。


石油以美元计价的意义超越了石油和金融的范畴。通过规定石油以美元(DXY)出售,这一协议提升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这对美国经济有著深远的影响。全球对美元购买石油的需求有助于保持美元的强势,这使得美国消费者能够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进口商品。此外,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国债市场支撑了低利率和强劲的债券市场。


美国与沙乌地阿拉伯之间的协议于上週日到期,可能会颠覆全球金融秩序。石油市场的权力动态转变是这一发展的关键因素。替代能源,如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兴起,已经减少了世界对石油的依,此外,巴西和加拿大等新兴石油生产国的出现,挑战了中东地区的传统主导地位。


石油美元协议的终止代表了全球权力动态的重大转变。这突显了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增强和能源格局的变化,全球金融秩序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


网民嚎叫:

ajaychen_2024 发表评论于 2024-06-14 01:46:58

我道个歉,是条假新闻,我贴了卢克文发的新闻,后来他自己也承认消息未经查实,是沙特不敢如此轻易就违背美沙的共同协议,除非小王子不要命了。

天涯散客 发表评论于 2024-06-14 00:50:45

看到是中时新闻的报道,就可以忽略过去了。

雾蒙蒙雨霏霏 发表评论于 2024-06-13 19:11:04

井底之蛙,只看到几个钱,没有看到大头。近十几年来沙特倍感伊朗的威胁,沙特正在与美国谈判,要美国给它提供安全保护,作为交换条件,沙特将承认以色列国。据说谈判已经进入尾声,一旦签署了条约,这将极大地改变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到时候美国将变成沙特的保护国。这次的巴以冲突,其后面的政治背景就是伊朗在怂恿巴勒斯坦的激进分子从中捣乱,尽力拖延和破坏这个过程。


谢选骏指出:石油美元虚虚实实,寅吃卯粮终非持久。


谢选骏:国家政权就是强奸犯吗


《中国#MeToo发起者黄雪琴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获刑五年》(BBC 2024年6月14日)报道:


黄雪琴报道了中国最引人注目的#MeToo案件。

据声援团体称,中国广州中级法院一审宣判,中国女权活动人士黄雪琴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另一名劳工权益活动人士王建兵被以相同的罪名判决入狱三年六个月。


为两人争取权利的支持团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判决书副本,又称两人在闭门审判期间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黄雪琴当庭表示将上诉,王建兵是否上诉仍待与律师商量。


星期五(6月14日)的宣判发生在法院开庭审理将近10个月之后,中国法院尚未公开发布任何有关该案的消息。BBC此前的调查报道得知,两人被抓捕后遭长时间单独拘押。


一些国际人权与新闻自由倡议团体对黄雪琴、王建兵遭判刑提出批评。中国外交部称反对外国组织挑战中国司法。


黄雪琴和王建兵面临审判 英国机构被指“无为”


当女权成为“女拳”:中国的女性主义者为何在互联网遭到“反击”


中国公民记者张展四年刑满 但去向仍是谜


政治新闻场中的女记者 主角or装饰物?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中国团队主任莎拉·布鲁克斯(Sarah Brooks)回应媒体称,该定罪是“恶意且毫无根据的”。


她说:“明天是黄雪琴和王建兵被捕整整1000天。这些定罪将延长对他们极不公正的拘留,并在一个活动人士面临越来越多当局打压的国家,对人权和社会倡导产生进一步的寒蝉效应。”


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亚太部主任塞德里克·阿尔维亚尼(Cédric Alviani)发表声明说:“黄雪琴只是为了公众利益,揭露社会问题,根本不应该被拘留,更不应该受到酷刑或判处如此重的刑期。”


阿尔维亚尼呼吁们国际社会向中国当局施加压力,“以确保她与所有其他118名在该国被拘留的记者和新闻自由捍卫者一起获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星期五被问及此案时称:“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是法治国家,依法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任何人只要触犯法律,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组织挑战中国的司法主权。”


林剑对黄雪琴、王建兵案的回应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文字记录中未有登载。


黄雪琴和王建兵失踪图像来源,SHYGUYS STUDIO

黄雪琴在被拘捕前是中国知名的女权活动人士和独立记者,她曾参与并发起中国的#MeToo 运动,为被性侵害及性骚扰的男女争取权益。


劳权人士王建兵——朋友称他“煎饼”——则是长期提供法律支持给身心障碍人士和工伤的劳工。他也是中国#MeToo运动的著名支持者。


2021年夏天,黄雪琴获得了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志奋领奖学金,本将前往知名的英国萨塞克斯大学(Sussex University),攻读性别研究课程。但在9月,就在黄雪琴和劳工维权人士王建兵一起去机场赶往英国的途中,两人“失踪”了。


彼时两人的同事和好友表示,他们不知道当局对他们指控的具体内容,但认为这些指控可能与他们每周在广州家中举行的聚会有关。


中国“白纸运动”抗议者遭秋后算账 多名参与者失踪或被捕

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二审:周晓璇败诉

弦子诉朱军性骚扰案一审裁定“证据不足”

中国徐州“八孩母亲事件”折射的社会与女性权益问题

#MeToo究竟改变了什么?

黄女士被逮捕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黛安娜·傅(Diana Fu)当时告诉BBC称,北京当局对公民社会的镇压越来越严厉,黄雪琴的案子“象征着”中国维权人士所面临的挑战。


她说:“政府将#MeToo运动视为倡导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跨国运动的一部分,政府认为这种激进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动员威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威胁。”


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彼时则回应BBC称,中国“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坚决反对任何人以维护人权和自由为名,散布虚假信息和诽谤中国”。


根据路透社,星期五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周围戒备森严,警察对围观者进行询问。


2023年9月,法院曾就他们的案件开庭一审。彼时人权组织表示,当局对她们的指控“毫无根据”,并称黄雪琴的健康状况很差,呼吁中共当局立即释放两人。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MeToo发起者黄雪琴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我看这个国家政权就是强奸犯吗?如果不是,那么#MeToo的发起者,怎么会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呢?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谢选骏: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进步

《<自然>发文:中国大学生两大方面显著退步》(静嘉读书 2024-07-13)报道:


一项发布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这项名为Supertest的测试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HSE University Moscow)、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以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印度的合作大学共同发起。


在这项针对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工科学生学业表现的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跟踪统计了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物理、数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并比较4个国家的研究结果。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学生在经过大学学习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均出现了下降。


01、大学四年中国学生能力全面下降


▍学术成绩


超过3万名本科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四个国家的精英大学和大型大学的学生样本,每个国家的学生数量大致相等,该测试对学生们的技能发展进行了3次测量——进入大学时、第二年学习结束时和毕业时。


从研究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大学第一年入学时还是第二年末,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在中印俄三国中一直都处于最高水平。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后,数学和物理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退步。


俄罗斯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低于中国学生,但数学成绩高于印度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俄罗斯和中国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印度学生在数学方面赶上了俄罗斯学生。


项目的研究员卡尔达诺娃表示:“不同国家的测试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的,并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考官进行协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同样的激励措施来参与测试。”


*淡蓝色:第一年入学时水平 *蓝色:第二学年末水平 *红色:技能增进


▍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与工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关。


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入学时,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美国学生差距不大,明显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


但在大学毕业时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下降,能力水平被俄罗斯学生反超,而美国学生则在毕业时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四国学生中“鹤立鸡群”。


项目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21世纪,技术变化很快,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仅仅对学科领域知识掌握牢固是不够的。


▍中国精英大学VS普通大学


更详细的数据还揭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中国精英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学生能力发展都呈下降趋势。


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统计来看,中国精英院校学生在入学时评分为1.612,普通大学学生评分为0.741,远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水平。


但在大学四年结束后,中国精英院校学生评分下降为了1.339,能力下降17%。普通大学学生评分更是直接下降为0.234,能力下降68%。


无论是精英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大学四年,学生能力都出现了明显下降,两者的区别仅是下降速度快慢而已。如果该项研究证明无误,这对于中国本科教育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02、什么造成了这一可怕趋势?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展出了学霸马冬晗的时间表,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依然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应试状态,每天只睡5个小时,其余17个小时基本都在学习。每门功课95分以上,连续三年成绩年级第一,荣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被选为北京海淀区人大代表。


学霸的时间表惊艳了整个网络,但在一片勤奋和自律的赞叹声中,也有一些质疑: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仅仅就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吗?这跟高中生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几年过去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在耳边振聋发聩,但真正的解决办法似乎还远没有到来。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国内名校大学缺乏一种“精英教育”……


哈佛大学以培养全球领袖而著称,让我们看看哈佛学生的时间表,以及哈佛优秀生的辉煌成就。我们会发现,未来精英领袖的成长需要大量的课外活动的滋养,只有专业知识,不去探索自我,不去了解社会,不去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这样的学生未来是无法承担社会精英领袖的重任的。


03、清华和哈佛学生的时间表比较


学习重要还是课外活动重要?


先来看马冬晗的时间表,马冬晗是清华大学精仪系的大三学生,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完早饭并锻炼身体后,6:40开始就开始上课和学习,一直到凌晨1点睡觉。除了吃饭和一些杂事儿,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预习、复习各门功课,做作业,背英文单词和练习英语听力。


而下图时间表来自Business Insider,时间表的主人Yehong Zhu是哈佛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生。她的时间表同样忙碌和紧凑,但是内容显然要丰富得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校课程、社团活动和社交生活等等。


作为哈佛学生,Yehong Zhu这学期共有四门课,平均每周上课和学习不超过30小时,她参加了五个社团,平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聚会……


和清华女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功课学习上不同,哈佛女生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上的时间分配差不多,甚至可能课外活动的时间更多。对比来看,清华学霸每天学习17个小时,哈佛女生每天学习5个小时。


哈佛女生为何如此重视课外活动?甚至将课外活动看得比学业更重要?


因为大学是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关键阶段。除了学好课堂知识,探索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显然更加重要。尤其是像哈佛和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的精英学生,不仅要探索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还需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忙碌的社课外活动让哈佛女生提前体验了社会,也给予了她丰富的自我探索的机会。她除了自己创业,还为两份杂志写稿,担任学生组织工作,跟各种优秀的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她更多地了解了社会,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也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她的个性、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得到充分发展,她的生命成长方向也会渐渐清晰起来。


04、让我们来看看Business Insider从哈佛2016届和2017届学生中评出的12名优秀学生。


Alex Yang 生物工程专业


设计了3—D打印假肢的软件,极大地降低假肢安装的时间和成本,已用于柬埔寨。


Carolyn Pushaw 人类进化生物学专业


学习之余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因表现出色,毕业后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的第二中尉。


Harriet Kariuki 政府管理专业


用自己的摄影公司赚取的全部利润为肯尼亚300多家小学提供学习用品。毕业后要回去继续建设肯尼亚。


Javier Aranzales 政府管理专业


是一名专业舞蹈演员,致力全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儿童青少年中推广艺术教育。


Jordan De Graaf 生物工程专业


领导团队对烧烤炉进行优化设计,使产品使用更简单易行,成功融资。


Joshuah mpbell 音乐,法语专业


歌手,演员和音乐家,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Kevin Li 经济学,钢琴专业


所经营的投资基金比华尔街上的一些基金更为成功。


Kira Headrick 机械工程专业


在美国宇航局(NASA)实习,是为美国空军完成飞行员培训的25名女性之一。


Laila Smith 社会研究,爵士乐专业


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


Rivka Hyland 东方语言和文明专业


罗德学者,向全社会倡导关注遭受创伤和暴力影响的学生。


Sierra Katow 计算机科学专业


在戏剧表演和制作上有出色的成就。


Taji Hutchins 政府与种族,移民与权利专业


组织了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拉丁美洲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名代表。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到,哈佛优秀学生都是已经为学校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并产生了社会影响力,他们的成就涵盖了艺术、政治、企业、金融和社会公益等等。


Alex Yang设计的3—D打印假肢的软件帮助了很多柬埔寨截肢患者,他设计的软件不仅让假肢制作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价格只要5美元。


Javier Aranzales在哈佛学习期间已经是一位专业舞蹈演员,Kira Headrick 是入选为美国空军飞行员的25名女性之一,Kevin Li担任了投资基金GlobalPlatinum Securities的首席执行官,投资收益每年都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


这些优秀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是十分清晰的。


Harriet Kariuki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公共政策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重点研究中非关系,她最终会回到肯尼亚,她说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看完了令人惊叹的哈佛优秀生,再来看看最新的清华大学特等奖候选人名单,这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能够入围都是清华的优秀生,被网友称为“神仙打架”。


清华优秀生基本都是连续三年成绩年级第一,在各种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及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了。


虽然清华大学有很多社团和活动,学生并不缺乏探索和尝试的机会。但是,由于清华大学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很多聪明优秀的学生为了迎合这样的标准,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专业学习上,没有去探索自己喜欢什么,缺乏对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领导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也缺乏为社会作贡献的清晰的人生规划,甚至当他们面对现实的世界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十分迷茫。这是让人十分遗憾的。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分析中国学生不受美国名校欢迎原因时说道: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哈佛大学的HarryR. Lewis 教授认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谢选骏指出:人说——“《自然》发文:中国大学生两大方面显著退步”——我看“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进步”,因为基督教揭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科学发展只能通过“试错”来进行,而无法通过预定的理论成见来分析或推论……不论演绎和归纳,对于科学的发展,其实都是无能为力的。虽然在科学的具体发展过程中,某些神职人员利用教会组织,起了一些不好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的。否则的话,如何解释“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可以发展出近代科学呢?


谢选骏:可怜的孩子从小受到霸凌,想通过刺杀一个“强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关于行刺特朗普的枪手,我们目前所知的》(CAMPBELL ROBERTSON, JACK HEALY, NICHOLAS BOGEL-BURROUGHS, GLENN THRUSH 2024年7月15日)报道:


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场集会上企图刺杀前总统特朗普的20岁枪手住在匹兹堡南山地区一个相对富裕的郊区,距离集会地点大约一个小时车程。

周日,在县议会中代表该地区的丹·格兹贝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被联邦调查局确认为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的枪手在伯特利公园的社区长大,那里“绝对是中产阶级,也许是中上层阶级”。

去年,格兹贝克在为竞选拉票时短暂地见过枪手的父母。他不记得确切的谈话内容,但他记得他们似乎很愉快,愿意听取他的政纲。

枪手是注册共和党人,他的母亲是民主党人,父亲是自由党人,这是该地区相当典型的混合,格兹贝克说。


“这里有很多不同背景和理想的人,伯特利公园肯定有很多混合家庭,”他说。

克鲁克斯一直在伯特利公园技术护理和康复中心担任饮食助理。该机构的管理员玛西·格里姆表示,该机构得知他参与枪击事件后感到震惊,称他“毫无问题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的背景调查也没有问题”。她拒绝进一步讨论他受雇情况的细节,只说中心官员正在与执法调查人员合作。

据一名联邦执法官员称,来自多个部门的数十名联邦调查局特工、分析师和证据技术人员已赴现场调查此案。联邦调查局正试图在获得法院批准的情况下破解枪手的手机,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计划和动机。拜登总统周日表示,官方尚未确定袭击动机。

联邦调查局没有找到任何宣言,嫌疑人也从未受到过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这名官员证实,对于一名20岁的男子来说,克鲁克斯的上网记录并无异常。一份对他在线活动的回顾显示,他喜欢下棋、玩电子游戏,还在学习编程。

与枪手一起就读于伯特利公园高中的两名前同学说,他们没有注意到任何明显的警告信号。

其中一位同学扎克·布拉德福德说,他和克鲁克斯一起上过美国历史和政府课,克鲁克斯看起来“非常聪明”,他在高中时的观点似乎“有点右倾”。布拉德福德说,他记得有几次有同学们故意刁难克鲁克斯,但当他听说克鲁克斯被认定为枪手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我绝对想不到这种事,”他说。

根据当年毕业典礼的视频记录,枪手似乎于2022年毕业。学校官员没有立即回应周日的消息,一名教师说,学校的工作人员被指示不要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据特勤局称,这名枪手周六在特朗普演讲的户外集会场地外的“高处”开枪,随后被特勤局特工击毙。一名了解调查情况的官员说,在克鲁克斯尸体旁发现的一支AR-15型半自动步枪是一位家庭成员购买的,可能是他的父亲。

据一位了解调查情况的人士说,执法人员在克鲁克斯的车里发现了制造爆炸装置的材料,并认为他们可能在他的住所发现了第三个爆炸装置。

前联邦调查局官员表示,该局的行为分析部门将试图建立一份枪手的侧写,以了解他的动机。负责调查的联邦调查局将广泛撒网,走访他的朋友和家人,并在互联网上搜索他可能在网上或日记中留下的线索。

“这仍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积极调查,”联邦调查局在周日早间的一份声明中说。


宾夕法尼亚州的公共法庭记录显示,这名枪手没有犯罪记录。选民登记记录显示克鲁克斯是共和党人,但联邦竞选财务记录显示,他在2021年1月通过民主党捐款平台ActBlue向自由派选民投票组织Progressive Turnout Project捐赠了15美元。

执法人员封锁了通往嫌疑人位于伯特利公园的家的所有道路。许多亲属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信息。

与枪手一家住在同一条街相隔约800米处的格兹贝克说,整个地区处于震惊之中。

“大多数人不敢相信这种事发生在我们的社区,”他说。“我一般每天早上遛狗,我看到很多人走过我们的街道,他们就这么开车过来,就这么停下来拍照和录像,我觉得太惊人了。”


壮飞 Flying in Rain

@EvanLi2020:刺杀川普的凶嫌是什么人?各种说法不一:有说他注册为共和党人,有说他参加过黑命贵暴乱。而美联社记者采访发现,他曾尝试加入高中的步枪队,但因为射击技术不佳而被拒绝了。现场一名警察爬上屋顶,打乱了他的行动,可能使他没能稳定地射击。这名20岁的匹兹堡郊区养老院的配餐员,从家一小时车程外前往竞选集会,在他的车辆中他家中发现了爆炸装置。

周日,执法人员正在努力了解宾夕法尼亚州伯特利公园的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 (Thomas Matthew Crooks) 的情况,以确定他从附近的屋顶向集会现场开枪,造成一名观众死亡,随后被特勤局开枪打死的动机。

美国联邦调查局周日表示,根据公开的法庭记录,尚未发现克鲁克斯有任何潜在的意识形态或威胁性文字或社交媒体帖子。克鲁克斯两年前高中毕业,过去没有受到任何刑事指控。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克鲁克斯可能是单独行动。

当局称,两名旁观者受重伤。被击毙的男子是 50 岁的科里·康佩拉托雷 (Corey Comperatore),他曾是该地区的消防队长,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称他为了保护家人而“英勇牺牲”。

克鲁克斯的父亲马修·克鲁克斯周六晚间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他正在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在与执法部门交谈之前,他不会谈论他的儿子。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告诉记者,克鲁克斯的家人正在配合调查人员。

克鲁克斯于 2022 年从伯特利公园高中毕业。在网上发布的学校毕业典礼视频中,可以看到克鲁克斯走过舞台领取毕业证书,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学区表示将全力配合调查人员。据《论坛评论报》当时的一篇报道,克鲁克斯在高三时是获得数学和科学奖的几名学生之一。

克鲁克斯曾尝试加入学校的步枪队,但因为射击技术不佳而被拒绝了,弗雷德里克·马赫 (Frederick Mach) 说,他是该队现任队长,在学校比克鲁克斯小几年级。

杰森·科勒说,他和克鲁克斯是同一所高中的同学,但没有一起上课。他说,克鲁克斯在学校里受到欺凌,午餐时间独自坐着。科勒说,其他同学嘲笑他穿的衣服,包括狩猎服。科勒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被欺负。他只是一个被排斥的人,你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克鲁克斯在一家养老院担任饮食助理,这份工作通常涉及食物准备。伯特利公园专业护理和康复中心的管理员玛西·格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她“对他参与此事感到震惊和悲伤”。格林补充说,克鲁克斯受雇时的背景调查很干净。

克鲁克斯的政治倾向目前尚不清楚。记录显示,克鲁克斯在宾夕法尼亚州登记为共和党选民,但联邦竞选财务报告还显示,他在 2021 年 1 月 20 日(即乔·拜登总统宣誓就职当天)向一个进步政治行动委员会捐赠了 15 美元。

巴特勒县地方检察官理查德·戈尔丁格周日告诉美联社,克鲁克斯此前不为该县调查人员所知,也未进入他们的视线。他说,调查目前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克鲁克斯与该地区的其他人有勾结。

周日,克鲁克斯家附近设置了路障,禁止车辆通行。克鲁克斯家位于匹兹堡郊外山丘上的一片简朴砖房区内,距离特朗普集会地点约一小时车程。警车停在克鲁克斯家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警察在附近巡逻。

据两名未获授权公开发言并要求匿名的官员称,在特朗普集会附近克鲁克斯的车辆内和家中发现了制造炸弹的材料。一辆被认定为拆弹小组的白色阿勒格尼县警察卡车于周日上午晚些时候抵达了克鲁克斯的家。

克鲁克斯使用的是一支AR-15式步枪,当局称他们认为这是他父亲购买的。负责匹兹堡调查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凯文·罗杰克 (Kevin Rojek) 表示,调查人员尚不清楚克鲁克斯是否未经父亲允许就拿走了这支枪。

一名当地警察爬上屋顶,遇到了克鲁克斯,克鲁克斯用步枪瞄准了这名警察。警察顺着梯子撤退,克鲁克斯迅速朝特朗普开了一枪,就在这时,特勤局狙击手开枪打死了他,这些官员向美联社透露,他们不愿透露姓名,讨论正在进行的调查。

美联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并定位的一段视频显示,克罗克斯身穿灰色 T 恤,右臂上别着一面黑色美国国旗,一动不动地躺在特朗普集会举办地巴特勒农场展览会场北边的一家制造厂的屋顶上。

克鲁克斯躺着的屋顶距离特朗普演讲的地方不到150米,在这个距离上,一名优秀的射手可以合理地击中一个真人大小的目标。而美国陆军新兵必须在这个距离上击中一个缩小的真人大小的轮廓,才有资格使用M-16步枪射击。

美联社查看克鲁克斯尸体的图像后发现,他似乎穿着一件来自 Demolition Ranch 的 T 恤。Demolition Ranch 是一个颇受欢迎的 YouTube 频道,该频道定期发布其创建者使用手枪和突击步枪射击包括人体模型在内的目标的视频。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assassination-attempt-thomas-matthew-crooks-shooter-881581c46c07025898027143fc9132e5


谢选骏指出:可怜的孩子从小受到霸凌,想通过刺杀一个“强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曾节明@zengjieming:哪有那么简单?背后魔影幢幢的,他就是奥斯华2.0,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替罪羔羊。


谢选骏@xxj2040:故意挑一个枪法如此差的杀手?


谢选骏:柴静成了路边的野花


《消失的柴静,决绝而惨烈》(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3-07-09)报道:


2013年,《看见》全国发行。

发布会现场,由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陈晓卿等大佬坐镇,邱启明主持,被誉为当年“最强大的文艺传媒阵容”。

几个月内,《看见》狂卖一百多万册,此后不断加印,横扫国内各大书店和图书馆借阅榜。

这是柴静最后的高光时刻。

两年后,她将迎来另一场“高光”,《穹顶之下》引爆全网。但这次却押错了赌注,纪录片被光速下架,引来骂声一片。

“卖国贼”“臭公知”“伪文青”“代理人”等各类标签,纷纷贴上当事人的外套。

从职场小白到公知女神,柴静整整走了十年。

而从神坛飘落坠地,柴静只用了两年。


2015年,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各大平台播出,短短一周内,视频播放量达数千万人次,引发舆论地震。


而纪录片的导演,正是当红的央视女神兼知名主持人柴静。


但令当事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部纪录片的风评出现了两极分化。


一部分网友认为,《穹顶之下》的采访非常“人性化”,理性中立客观,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加速了北方雾霾的治理进程;


但更多的网友却觉得,这部纪录影片的数据存在造假,抨击中石油垄断,吹捧西方价值观,充斥着柴静个人的意识偏见。


不过,这些还只是水面上的讨论。


真正让柴静走下神坛的,则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背后赞助商是美国基金会。


柴静曾将“福特基金会”放在片尾感谢名单中,这是一家低调且庞大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也就是俗称的“NGO”。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多年以后,科普自媒体“回形针”因肉蛋奶事件遭全网通缉,起因也跟这家NGO组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最终官方出面,《穹顶之下》从各大视频网站陆续下架。


一夜之间,柴静的标签从“共和国良心”“文艺女神”变成 “卖国贼”,沦为众矢之的。


然而,尽管民意汹涌,当事人并不打算“道歉”了事,而是果断“息网”,无视公众的评价和议论。


与此同时,柴静入选美媒《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者”,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瑞典外长斯特伦列入同一名单。


这一年,柴静39岁。


两年前,她携带新书火爆全网,民间一度出现凡有书店处,必有柴静书的盛况。《看见》之后,更多的年轻网友成为柴静的粉丝。


大量的采访视频片段被搬上互联网平台,柴静犀利敏锐的采访、真诚友善的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同时也给之后的舆论埋下了“雷”。


在“雾霾风波”之前,她顶着无数光环:央视主持人、畅销书作者、媒体行业标杆人物、文青女神。


甚至有微博粉丝留言称她是“共和国良心”。


当年,民国剧火爆一时,林徽因被封为“民国女神”,柴静作为“文青”和“公知”代表,一些男粉将其称作“柴徽因”。一时间风头无两。


在刚刚到来的4G时代,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无数人排队扎进流量这口“热锅”。有人成了魔,有人成了神,有人成了鬼。


彼时,被推向神坛的柴静正沉溺其中,对即将发生的一切还浑然不觉。


直到她飞往美国的那个夜晚。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的一座小城。


父亲是当地名医,母亲是中学教师,算得上标准的中产家庭。


受母亲影响,柴静从小就热爱阅读。在同龄伙伴还懵懵懂懂的年纪,她已经浏览了不少文艺作品和各类杂志刊物。


中学时,正赶上“文学热”,柴静给学校广播站和当地出版社投了不少稿。


那时,播音员是非常吃香的职业,比起写作,她更希望自己长大后做一名播音主持,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16岁那年,柴静考入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期间,柴静还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段时间兼职记者,这段经历,坚定了她去往媒体行业的信念。


毕业时,柴静还不到二十岁,她被分配到太原铁路局工作。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这份工作都是众人眼中难得的“铁饭碗”,事少离家近。


可那时心气高傲的柴静,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于是,柴静向湖南电视台写了一封信。几个月后,她收到了电视台的邀请,面试通过后,在省广播电台担任文艺频道主持人。


柴静没跟家里商量,递上辞职信的第二天就去了长沙。


彼时的柴静,青春活泼,文艺范儿十足。这档节目堪称为她量身定做。


“今夜音乐响起的时候,浮生已过千山路。”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夜色温柔》从湘江两岸出发,成为当时大学校园的深夜必修节目。


但初涉职场的柴静,似乎还有更远大的梦想。


1998年,在主持《新青年》期间,柴静通过特招身份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进修,专业是电视编辑。


这段学习经历,对她今后的新闻采访、节目制作都有极大影响。


2000年前后,央视计划吸纳新鲜血液,为深度报道栏目《东方时空》招募主持人。


柴静从一众青年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加盟《东方时空》,成为当红“台柱”白岩松的左右搭档。


从这时起,柴静甜美知性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观众家中的电视荧幕上。


而进入央视第一年,柴静也遇到了她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贵人——陈虻。


当时的陈虻,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央视知名出品人。他面试柴静,问对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让你来做新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柴静的回答简单坚定:“我关心新闻中的人。”


这样一句看似简洁的回答,却深深地打动了陈虻。之后,柴静被顺利选入《东方时空》栏目组,开启了她为期13年的央视生涯。



但真正让亿万观众记住她的媒体形象,则要等到2003年。


那年,“非典”弥漫全国,柴静主动请缨,担任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为了解到更真实的现场情况,柴静深入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交谈,为央视和社会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出去采访前,白岩松给这位小几岁的妹妹交待了两句:


“今天送走你,是为了你明天能更好的回来,你会是中国最棒的主持人之一,但现在还不是,需要磨练。”


SARS疫情之后,柴静勇敢坚定、亲近民众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当年年底,柴静被评为“2003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正式迈入一线记者行列。


此后10年,的确如白岩松所说,柴静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主持人之一。


她走南闯北,深入现场,践行了自己所信奉的新闻理念,关注故事中的人。


她说:“采访是一种抵达”。


只是这种“抵达”,究竟是真相本身,还是新闻当事人的执拗和一厢情愿?


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从初出茅庐到万众捧爱的女神,柴静的“一姐”之路用了不到10年。


当然,这背后自然少不了贵人相助。


除了亦师亦友的陈虻,柴静的成名,还与她身后的两任恋人息息相关。


第一位是知名解说员苏群。


在中传上学期间,柴静通过一次聚会,认识了当时红极一时的NBA赛事评论员苏群。


苏群虽然职级不高,但凭借着一张“名嘴”,在主持界和记者圈广结人脉。一番聊天下来,俩人相见恨晚,几次会面后,柴静和苏群很快走到了一起。


但令人跌眼镜的是,当时苏群已有结发妻子,而且妻子已经怀有身孕。


虽然柴静一方小心保守秘密,但苏群并不满意这种“地下关系”,很快将两人的事告知了家里人。不出意外,全家都反对苏柴两人的关系。


但一向聪慧的苏群,似乎被这段感情冲昏了头脑,执意要和妻子离婚,并劝对方打掉腹中的胎儿。


几个月后,苏群正式对外界公布他和柴静的恋爱关系,并且宣布俩人已经同居。在和苏群交往这段时间,柴静顺利入职央视,并在此后主持和录制了多档重要节目。


而柴静与陈虻的相识,就源于苏群的牵线搭桥。


在参与录制《东方时空》之后,柴静名声鹊起,逐渐在央视内部坐稳了位置。反而是苏群这边,因为离婚风波,事业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不过,这段感情也很快迎来了尾声。


仅仅一年后,柴静就结识了她的第二任爱人、后来的丈夫——赵嘉。


“非典”之前,央视策划拍摄一个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纪实节目。作为台里的优秀骨干代表,柴静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节目方邀请了赵嘉,作为柴静的“御用”摄影师。


出于对摄影的共同喜爱,俩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当然,事情传到苏群的耳朵里已经是后话了。


作为有过劈腿经验的人,苏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别人“劈了腿”。这和他前妻的遭遇何其相似。


而在苏群和赵嘉之间,柴静选择了年龄更小、更有魅力的赵嘉。


在媒体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苏群没有筹码,最后成全了俩人的恋情。


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后,赵嘉又因为相似的劈腿剧情,两人宣告分手。


令人意外的是,10年后的2013年,柴赵二人又奇迹般地复合,并且领取了结婚证。


当时,柴静已经怀有身孕,并在14年初从央视离职。离职前夕,柴静远赴美国产子休养,几乎一夜间打破了粉丝贴封的“最穷主持人”的名号。


这一幕,又与后来的董卿何其相似。


过了半年,她留下孩子和保姆,顺着洋流又漂了回来。


新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狂飙的10年,也是柴静事业腾飞的10年。


十年间,柴静参与和策划了《新闻调查》《面对面》《两会观察》《看见》等多档具有标志性的节目。


她参与报道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北大陆步轩、药家鑫杀人案等多起公共事件,深度采访过张朝阳、俞敏洪、周星驰等一众大咖,成为媒体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同时,她和罗永浩、张宏杰、王晓、刘瑜、周云蓬等人互为好友,文章谈吐为众多男人拜服,老罗更是其男中“闺蜜”。有媒体传言,她曾和冯唐之间扯着暧昧不清的关系。


她形容冯唐是“红旗下的蛋”。她在《*****冯唐》里写他:


“大学宿舍里天天喝着劣质茉莉花茶坐看紫禁城的金琉璃顶鬼火闪动,出了国干了咨询又知道了一张A4纸上写了字能换两万美刀。”


字里行间透出那个年代扯酸弄腐的文艺腔味道。


面对记者的追问,冯唐则轻飘飘回了一句:“柴静是个好姑娘。”


后来,冯唐离了婚,离开了华润与麦肯锡,安心地在他的小四合院里做个诗人。


柴静仍旧保持着旺盛的事业心,在采访现场和名利场之间漂来漂去。


直到那个大厦崩塌的夜晚来临。



雪崩不是由一场雪造成的。


柴静的“崩塌”,早在“赴美风波”的几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2009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气候大会。


中国派出了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作为专家代表,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各国今后应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这次大会期间,丁仲礼与各国代表展开了争锋相对的讨论,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2010年,央视《面对面》邀请丁院士录制节目,柴静作为采访者。


双方围绕“什么才是公平的减排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面对面》柴静对话丁仲礼


柴静站在环保主义者的角度,坚持认为碳排放应该以国家为单位,接受IPCC(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方案;


而丁仲礼院士则站在国民发展的角度,指出了这其中的利害:


他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手段,结果是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发达国家已经走完了工业革命全过程,完成了资本和财富积累,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成工业化。


当柴静追问“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丁仲礼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他将排放权视为发展权、基本人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以「人均」为单位才合乎常理,而不是以国家为单位。


为避免产生误解,丁仲礼院士还给出了一组数据:


从1900年起的一百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7.5倍。即使按照IPCC的现行方案,G8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也是中国的2.3倍。


所以,这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好比经济下行的当下,公司要下调薪资节流,一个同职位的员工的工资是另一个的2.3倍,本来他之前的薪资就比你高,现在他的没降,反而你到手的钱还越来越少。


既然如此,谁会这么干呢?


令人遗憾的是,柴静并不接受丁院士的看法,反而持续给出了否定质疑的反馈。


她在这里犯了一个看似高级实则愚昧的错误——


她试图将环保的问题上升到关乎全人类存亡的道德问题,而将被采访者的答复看作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问题。


这是典型的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面对主持人的咄咄逼人,丁院士发出了那段经典“拷问”:


“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柴静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当年的方案,中国现行的排放空间只能维持10年。到2020年以后,中国就需要向西方国家购买排放空间了。


根据丁院士当时的计算,每年所需的排碳花费就超过一万亿人民币。


诚然,从当事人本人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柴静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致力建设“美好家园”。虽然它带有相当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生存和体面之间二选一,聪明如柴静,不可能不知道怎么选。


柴静的转变,其实早有前兆。


从她毅然从体制内出走,几度向电视台自荐,而后在各大事件中争当“排头兵”;然后又从几段感情里进进出出,低调出国再高调复出……


似乎都证明了她的性格当中,天生带有冒险和反叛的影子。




在信息渠道尚不通畅的时代,柴静在镜头前所展现的独立、知性、谈吐得体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效仿的典范。


但她所追求的“真理”和“本质”,是否也只是带着滤镜泡泡的个人偏见呢?


从现在来看,时间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比如,《穹顶之下》确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揭示了当代中国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唤起了民众对雾霾污染的关注。


但同时,它又对30年来中国在北方的环境治理表现充耳不闻,将矛头指向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


这种“篮子里挑刺”的手法,无疑是片面的归因,也伤害了亿万国人的感情。


其次,除了性格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外部舆论环境的变化。


在Web1.0时代,公众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获取仍然以纸媒和电视媒体为主,从信息端到接收端,依然存在层层壁垒。


即便媒体网站流行,内容的主导权依然不在“草根”手中, 而是传统媒体和迎合市场的各路明星公知们,所以那几年间,催生出了柴静、高晓松、方舟子、储殷、司马南、郎咸平甚至天才小熊猫等一大批公知大V。


十几年前,这些人往往掌握着信息传播的风向标,影响着公众的思考和舆论走向。


这种情况,直到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后才逐渐瓦解。


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作为观众和读者的网友终于有了表达观点和情绪的渠道,信息来源不再单一,原先被搁置的一些公共议题、热点现象,也被重新拿出来讨论。


柴静的观点,鲁豫的采访,明星的出格言论,地头蛇的落网,娱乐圈地震,校园霸凌,职场潜规则……新一代的网友开始重新为他们投票站队。


当公知大V们开始“怯魅”,角色互换,社交媒体成为了草根网友的“擂台”。


“互联网的记忆比人的寿命还长”,信息的壁垒被逐年击碎,这也是高晓松、方方等“公知”倒掉后,柴静被一些网友反复提及的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陈述,柴静的“垮掉”仍有诸多因素。潜藏在舆论身后的,还有新兴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的对垒和碰撞。


他们擅于利用舆论,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并没有切身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然后又习惯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来作观点表达,以图达到教育社会的目的。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难有人能够驾驭得了民意这艘大船。


当初,无数网友将柴静们送上“神坛”,相应的,又有下一批网友将其推下神坛。时代喧哗造物忙,互联网永远不缺神话。


柴静的傲慢,可以理解成精英阶层的傲慢,或者是那个时代的文青的傲慢。


他们或许有改造社会的理想,哀其民不幸怒其民不争,但却很少愿意低下身子去倾听民众的真实想法。


因为他们并不信任曾经的同胞,只是将其粗暴的归纳为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只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缺陷、社会的种种弊病,却忘记了查看自己的缺点。


直到他们的伤口开始腐烂。


谢选骏指出:人说“消失的柴静,决绝而惨烈”,我看柴静成了路边的野花——天安门屠杀之后中囶的所有人与事,都如游走的浮云,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

谢选骏: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


《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3-02)报道:

  

种族灭绝(genocide),由古希腊文“人种、民族或部落”(genos)和拉丁文“屠杀、消灭”(caedere)组成,1944年该词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尔·莱姆金在其出版的《轴心国占领欧洲后的统治》一书中提出,最初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毁灭”。


1946年联合国大会第96号决议确认了灭绝种族罪是国际法规定的一项罪行,认为“种族灭绝是对整个人类群体——生存权利的否定,正如杀人是对个人生存权利的否定一样;这种剥夺生存权的行为震惊了人类的良知,……并且违背了道德法则以及联合国的精神和目标”。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号决议《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并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该决议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公约第二条明确定义,灭绝种族系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团体,犯有下列行为之一者:(1)杀害该团体的成员;(2)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遭受严重伤害;(3)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以毁灭其全部或部分的生命;(4)强制施行企图阻止该团体内部生育的措施;(5)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美国于1988年批准该公约。


美国国内法对种族灭绝也有明确规定。《美国法典》第18卷1091条对种族灭绝的定义与《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相近,认为种族灭绝罪是以完全或部分摧毁一个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团体为特定意图采取的暴力攻击行为。


根据历史记录和媒体报道,美国自建国以来,通过屠杀、驱赶、强制同化等手段,系统性剥夺印第安人的生存权和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试图从肉体和文化上消灭这一群体。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仍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对照国际法和美国国内法,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所作所为涵盖了定义种族灭绝罪的所有行为,是无可争辩的种族灭绝。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指出,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罪行完全符合现行国际法对于种族灭绝罪的定义。


种族灭绝的深重罪孽是美国永远无法洗白的历史污点,印第安人的沉痛悲剧是人类永远不应忘却的历史教训。


一、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罪证


1.政府主导实施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独立宣言》明文记载:“他(指英国国王)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公开污蔑美国原住民是“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种族。


美国政府和执政者对待美国原住民,奉行白人优越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并试图通过“文化灭绝”消灭这一种族。


在美国第一次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年至1815年)和南北战争(1861年至1865年)中,美国执政者急于摆脱作为欧洲殖民主义经济附庸的种植园经济地位,扩大领土面积,将目光瞄准了印第安人手中大量的土地,发动了上千次对印第安部落的袭击,屠杀印第安人的首领、士兵乃至平民,将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己有。


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需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能在西部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约合64.75公顷)的土地。在土地的诱惑下,白人纷纷跑到印第安人所在区域展开大肆屠杀,被杀害的印第安人成千上万。


时任美国政府领导人曾公开称,“用印第安人的皮可以做出优质的长筒靴”,“必须灭绝印第安人或把他们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印第安人必须迅速被消灭”,“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美国军人视屠杀印第安人天经地义,甚至是一种荣耀,“不把他们杀光决不会罢休”。类似仇视言论与暴行不胜枚举,在诸多美国原住民灭绝专著中均有详细记载。


2.血腥屠杀和暴行


自殖民者踏足北美洲时起,就有计划地大规模猎杀北美野牛,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和基本生活来源,导致他们因饥饿而成批死亡。


据统计,自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美国政府先后发动了超过1500次袭击,攻打印第安部落,屠杀印第安人,占领他们的土地,罪行罄竹难书。1814年,美国颁布法令,规定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将奖励50至100美元。弗雷德里克·特纳在1893年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中承认:“每条边疆都是通过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获得的。”


加州淘金潮亦带来加州大屠杀。首任加州州长彼得·伯内特提出要对美国原住民发动灭绝之战,州内灭绝印第安人呼声高涨。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州,一个印第安人的头颅或头皮能换5美元,而当时的日均工资是25美分。从1846年至1873年,加州印第安人口从15万跌落至3万。死于暴行的印第安人不计其数。一些重大的屠杀事件包括:


◆1811年,美国军队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败著名的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塞和他的军队,烧毁印第安人首府先知镇并实施残酷的屠杀。


◆1813年11月至1814年1月,美军发动针对美国原住民的克里克战争,又称马蹄湾之战。1814年3月27日,在密西西比领地马蹄湾,约3000名士兵向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发起进攻。在这次战斗中,800多名克里克族战士惨遭屠杀,克里克族的军事实力从此大为削弱。根据同年8月9日签订的《杰克逊堡条约》,克里克族人将2300多万英亩的土地割让给美国联邦政府。


◆1864年11月29日因少数印第安人反对签订出让土地的协议,美国牧师约翰·奇文顿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的沙溪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这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次美国原住民大屠杀。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玛利亚·蒙托亚在采访中提到,奇文顿的士兵们剥下妇女儿童的头皮,砍下他们的头,并且在回到丹佛后游街示众。


联合国土著人权利问题特别报告员阿纳亚在2012年访美后提交国别访问报告,称沙溪大屠杀事件受害者后裔控诉,1864年约700名美武装士兵对住在科罗拉多州沙溪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夏安和阿拉帕霍族人进行突袭和射杀。据媒体报道,此次屠杀事件造成200余名部落成员中70至163人死亡,三分之二的死者是妇女或儿童,无人为此次屠杀负责。美国政府曾同部落后裔达成赔偿协议,但至今未履行。


◆1890年12月29日,在南达科他州的伤膝河附近,美军向印第安人射击,据美国国会记录,死伤者超过350人。伤膝河大屠杀后,印第安人的武装反抗基本被镇压,约20名美军士兵还被授予荣誉勋章。


◆1930年,美国印第安事务局通过“印第安健康服务”项目对印第安妇女实施绝育。绝育手术打着保护印第安妇女健康的旗号,部分手术甚至在妇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超过42%育龄印第安妇女被绝育。对很多小部落而言,这几乎导致整个部落灭绝。截至1976年,大约7万名印第安妇女被强制绝育。


3.西进运动和强制迁移


美国建国之初视印第安部落为主权实体,主要依靠商签条约的方式与其进行土地、贸易、司法等问题交涉,偶尔与其发生战争。截至1840年,美国与各部落达成200多项条约,其中多数是在美国军事和政治压力下达成的不平等条约,充满欺瞒哄骗、威逼利诱,只对印第安部落具有约束力,是对印第安部落巧取豪夺的主要工具。


1830年,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标志着美国强迫印第安人迁移的制度化。该法案更从法律上剥夺了印第安人部落在美国东部居住的权利,迫使约10万印第安人从南部故土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迁徙开始于炎炎夏日,历经气温达到零下的冬天,每日徒步16英里,成千上万人因饥寒交迫、劳累过度或疾病瘟疫死于途中,印第安人口数量锐减,强迁之路化为“血泪之路”。拒绝迁移的部落则被美国政府发兵征讨、暴力迫迁甚至屠杀。


得克萨斯加入美国前的1839年,政府要求印第安人立刻撤离,否则毁其所有、灭其部落,导致大量不肯就范的切罗基人被枪杀。


1863年,美军对纳瓦霍部落执行“焦土政策”,以烧其房屋、焚其庄稼、杀其家畜、毁其财产相胁迫,武装押送纳瓦霍人步行数百公里到新墨西哥东部保留地,跟不上队伍的孕妇老人被直接枪杀。


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美国印第安人都被驱赶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政府把他们强制安排在原住民保留地内生活。


《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写道:“由于美国政府对东部地区最后的印第安人进行了武力驱逐,因此,该地区只剩下极少数的作为单个国家公民的印第安人,或者在武力驱逐中躲藏起来的那些个别印第安人。”


可悲的是,为了美化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常常将“西进运动”美化为美国人民对西部疆土的经济开发,宣称加速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却对野蛮屠杀美国原住民的行为只字不提。


事实上,正是西进运动后,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面临被整体灭绝的境地。


4.强制同化和文化灭绝


为了给美国政府的不义行径辩护,一些19世纪的美国学者大肆煽动“文明对野蛮”的二元对立论,将美国原住民塑造成一种野蛮、邪恶、低等的族群。19世纪的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帕克曼声称,美国原住民“无法学习文明的各种技艺,他们及其森林都必将共同消失”。


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也声称,美国原住民“在推理和道德品质方面比白人低劣,而且这种低劣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而是与其组织有关,是整个族群的特征”。这种为了给殖民掠夺行径辩护而肆意贬低印第安人的言论,充满种族歧视的色彩。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采取更加激进的“强制同化”政策,消灭印第安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强制同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破除印第安人原有的群体依托、族群身份及部落认同,并将其改造为单一个体、具有美国公民身份、公民意识并认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美国公民。为此采取了四方面措施:


一是全面剥夺印第安部落的自治权。印第安人多年来以部落为单位生存,部落是其力量源泉和精神寄托。美国政府强行废除部落制,将印第安人以个体形式抛入与其传统截然不同的白人社会,使其无力寻找工作和安身立命,在经济上一贫如洗,在政治和社会上饱受歧视,遭受巨大精神痛苦和深刻的生存危机、文化危机。19世纪的切罗基部落原本欣欣向荣,在物质生活上与边疆白人不相上下,但随着美国政府逐步取消其自治权、废除部落制,切罗基社会迅速衰败,沦为土著居民中最贫困的人群。


二是以土地分配的形式,试图摧毁印第安人保留地,进而瓦解其部落。1887年通过的《道斯法案》授权总统解散原住民保留地,废除原保留地内实行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居住在保留地内外的印第安人,形成实际上的土地私有制度。部落土地所有制的废除使印第安社会解体,部落权威遭受沉重打击。“太阳舞”作为部落团结的最高形式,因被视为“异端行为”而遭到取缔。原保留地中大部分土地通过拍卖转入白人之手;对务农毫无准备的印第安人在取得土地后不久也因受骗等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生活日趋恶化。


三是逐步并最终全面强加给印第安人美国“公民”身份。被认定为“混血”的原住民必须放弃部落地位,其他人也被“去部落化”,极大地损害了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


四是通过教育、语言、文化、宗教等措施及一系列社会政策,根除印第安人的族群意识和部落认同。从1819年《文明开化基金法案》开始,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或资助寄宿学校,强迫印第安儿童入学。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治愈联盟报告显示,历史上全美共有367家寄宿学校,至1925年,60889名印第安儿童被迫就学;至1926年,印第安儿童就读比例高达83%,但就读学生总数至今仍不明确。本着“抹去印第安文化,拯救印第安人”的理念,美国禁止印第安儿童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装、实施民族活动,抹去其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实施文化灭绝。印第安儿童在校饱受折磨,部分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亡。此后,又推出“强迫寄养”政策,强行将儿童交给白人抚养,延续同化政策,剥夺文化认同。此现象直至1978年美国通过《印第安儿童福利法》才被禁止。美国会在通过该法时承认:“大量印第安儿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转移至非印第安家庭和机构,造成印第安家庭的破碎”。


著名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等人所说,由于强制同化,“美国历史上最卑劣的事情之一……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也许是印第安人最不幸的阶段。”


二、美国印第安人至今仍面临严重生存发展危机


美国政府和执政者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导致印第安人族群的人口数量断崖式锐减,生活环境恶化,社会保障缺失,经济地位低下且安全受到威胁,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


1.人口锐减


在1492年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有500万印第安人,但到1800年数量锐减为60万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1900年美国原住民数量为史上最低,仅为23.7万人。其中,裴奎特、莫西干、马萨诸塞等十余个部落完全灭绝。


自1800年至1900年间,美国印第安人数量减少超过一半以上,占美国总人口数量比例也从10.15%下降至0.31%。整个十九世纪,在美国人口每隔10年就有20%—30%的增长时,印第安人数量却经历了断崖式减少。目前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人口数量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3%。


2.生活环境恶化


印第安人从东部被驱赶到贫瘠的西部居住,且印第安保留地大多位置荒僻,不适合发展农业,更不会有人去投资发展工业,再加上分布零散、面积大小不一,大多部落无法获得足够大的土地进行开发,严重限制了印第安人的发展。美国目前约有310个原住民保留地,面积约占美国领土面积2.3%,不是所有联邦认定的部落都有其保留地。保留地多位于偏远且贫瘠的地方,生存条件差,缺乏水和其他重要资源,公路系统有超过60%为土路或碎石路。表面看,印第安人从“被灭绝”变为“被遗忘”“被隐形”“被歧视”,实则为被“放任灭绝”。


美国政府还通过欺骗、强迫等方式,将印第安人保留地系统性用作有毒或核废料倾倒场,长期暴露于铀等放射性物质危害下,致使相关社区癌症病发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全美其他地区。印第安社区实际上成为美国发展过程中的“垃圾桶”。以全美最大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族保留地为例,该部落约1/4妇女和一些婴儿的体内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有报道提及,在2009年前的40多年,美国政府在美国印第安肖肖尼部落区域总计进行了928次核试验,产生了大约62万吨的放射性沉降物,是1945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所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的近48倍。


3.社会保障缺失


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健康服务局发布的报告,美国印第安人预期寿命比美国人平均寿命低5.5岁,糖尿病、慢性肝病和酒精依赖症的发病率分别是美国平均的3.2倍、4.6倍和6.6倍。相关学术研究显示,在美国各族裔群体中,印第安人的预期寿命最短、婴儿死亡率最高;印第安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发生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倍,酗酒发生率高出1.4倍,自杀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这些现象与政府公共医疗资源投入不足、潜在的健康不平等、少数族裔社区总体发展落后等因素息息相关。


美国政府向印第安人提供有限的教育和医疗援助,其中99%给了保留地居民,但70%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城市之中,无法得到相应保障。除了印第安人医疗服务机构,许多印第安人无法获得医疗保险,而在非印第安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部落医疗机构中,印第安人经常面临歧视和语言障碍。


新冠疫情期间,印第安人在医疗方面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8日,印第安人的新冠肺炎患病率是白人的2.8倍,病亡率是1.4倍。联合国住房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根据人权理事会43/14号决议编写的报告指出,美国原住民和非裔美国人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其住院率是非拉美裔白人的5倍。美国最大印第安保留地纳瓦霍族居住区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一度超过纽约,成为全美第一。


在教育方面,印第安保留地的教育条件大大落后于美国白人居住区。根据2013—2017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仅有14.3%的印第安人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相比之下,15.2%的拉美裔美国人、20.6%的非洲裔美国人和34.5%的白人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很多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学校已经破败不堪,教育体系分崩离析。


《纽约时报》报道,在温德河美国原住民保留地学校,只有60%的印第安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而怀俄明州白人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比例为80%;保留地的辍学率为40%,是怀俄明州平均辍学率的两倍多;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是美国同龄人的两倍。


4.经济和安全水平低下


许多处于中西部贫瘠地区的保留地经济发展停滞,沦为最贫困地区,部分保留地贫困率甚至超过85%。美国人口普查局2018年数据显示,印第安人的贫困率是所有少数族裔中最高的,为25.4%,非洲裔为20.8%,拉美裔为17.6%,而白人为8.1%。印第安人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仅相当于白人家庭的60%。


《大西洋月刊》曾探访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派恩里奇原住民保留地,发现这里的失业率高达80%,大多数印第安人生活在联邦贫困线之下,许多家庭根本不通自来水和电。由于联邦政府提供的补贴食品普遍高糖、高热量,这里的糖尿病发病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8倍,平均预期寿命仅约50岁。


经济水平的低下导致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在派恩里奇原住民保留地,无事可干的年轻人往往在帮派文化中寻求身份和归属感,酗酒、打架、吸毒在这里屡见不鲜。美国家司法研究所研究显示,全美超过150万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曾遭受暴力,占这一群体总人口数的84.3%。此外,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保留地法律漏洞从事犯罪行为,导致当地治安每况愈下。


5.政治地位低下


美国主流政治生态中,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与其说是集体“失声”,不如说是被系统“噤声”和“系统性抹除”。印第安人数量较少且参政意愿不强,投票率较其他族群更低,利益诉求往往被政客忽略,导致印第安人在美国沦为二等公民,被称作“看不见的群体”或“正在消失的种族”,直至1924年才被有条件地赋予公民地位,1965年才被赋予选举权。


2020年6月,美国土著居民权利基金会等牵头,美国全国和地方的草根组织、法律界和学界参与,对美国土著选民面临的政治参与障碍展开调研。结果显示,470万有选举资格的美国土著选民中,仅66%进行了注册登记。而超过150万有选举资格的土著选民因政治障碍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利。调研称,美国土著选民参与政治面临11项普遍障碍,包括有限的政务服务、选举资金的匮乏和歧视等。目前美国国会中仅有4名印第安裔议员,约占两院议员总数的0.74%。美国原住民的整体从政状况和政治影响远低于其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


美国原住民群体长期受到忽视和歧视。美国政府的许多统计数据完全忽略印第安人,或草率地将其归为“其他”。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协会执行董事兼律师香农·凯勒表示,原住民最大的期待是获得社会认同。“我们有着多样文化和语言,但却经常不被当作一个族裔来看待,而只是被看作一个政治阶层,基于我们同联邦的条约来取得有限的自治权。”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发文称,美国月度就业报告忽略印第安人,无人关注、讨论这一群体的经济情况。加州有近200个印第安人部落,仅一半得到联邦政府认可。虽然拜登政府任命了首位印第安人内阁部长,但印第安人整体从政状况和政治影响力远低于其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民调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原住民曾在工作场所遭遇漠视、暴力、羞辱和歧视,而居住在印第安人聚居区的印第安人在与警察打交道、工作和投票时更可能被歧视。据美国内政部统计,印第安裔因轻微犯罪而入狱的概率是其他族裔的两倍。印第安男性监禁率是白人男性的4倍,印第安女性监禁率则高达白人女性的6倍。


《大西洋月刊》评论说,从历史上遭驱逐、屠戮和强制同化,到如今整体性的贫困和被忽视,原本是这片大陆主人的印第安人却在美国社会声音微弱。美国印第安人作家丽贝卡·纳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被隐形,是对印第安人等土著居民的新型种族歧视。《洛杉矶时报》评论称,原住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深嵌在美国社会组织架构和法律体系中。


6.文化濒危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政府为推行英语和基督教教育,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强力推行印第安寄宿学校制度,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绑架印第安孩童并强制入学的事件。美国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实行寄宿学校制度,尤其对青年和儿童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创伤。许多年轻一代美国原住民既无法在主流社会立足,又难以保持和弘扬传统文化,对自身文化和身份感到迷惘痛苦。


这些寄宿学校往往剪掉印第安儿童象征勇气的长辫,烧毁他们的传统服饰,严禁他们说母语,否则便要对其毒打。在这些学校里,印第安儿童被迫接受军事化管理,不仅会受到教员体罚,有些儿童还遭受性虐待。不少印第安儿童因教育方式的苛刻、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亲人的思念和营养不良而生病甚至死亡。


美国政府还曾制定法律禁止原住民举行代代相传的宗教仪式,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会遭受拘捕和监禁。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民权运动浪潮风起云涌,美国原住民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状况有一定好转,但业已遭受过于严重的破坏,残存下来的大多是后人借助英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迹。


纳格尔认为,有关美国原住民的信息在美国主流媒体和流行文化中被系统性地清除。据美国土著教育组织报告,87%的州级历史教材不涉及1900年以后的土著历史。史密森学会等撰文称,美国学校里讲授的有关印第安人的内容充斥不准确的信息,未如实描述原住民的遭遇。来自宾州的前共和党参议员桑托勒姆在美国青年基金会上竟公开称“美国是一个从零诞生的国家,之前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说实话,美国文化中几乎不包含美国原住民文化。”无视和抹杀了原住民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三、美国内对印第安人遭受“种族灭绝”的批评之声绵延不绝,但遭政府无视


一是学界有共识。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使用“种族灭绝”控诉美国印第安人政策。90年代,夏威夷大学教授戴维·斯坦纳德所著《美洲大屠杀:征服新世界》和科罗拉多大学前教授沃德·丘吉尔所著《种族灭绝那件小事》震动学界。另有耶鲁大学教授本·基尔南著作《鲜血与土地:世界种族灭绝和消亡史》扼要介绍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动的印第安种族灭绝事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本杰明·麦德利著作《美洲种族灭绝:美国及加州美国原住民的悲歌,1846—1873》深度挖掘加州淘金潮时期政府发动的灭绝美国原住民的桩桩惨案等。


美国原住民历史学家罗克珊·邓巴—奥尔蒂斯论证认为,《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种族灭绝所列举5项罪状中的每一条都能在美国针对印第安人的罪行中找到对应,美国原住民无疑是种族灭绝受害者,承认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系种族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媒体有呼吁。《纽约时报》刊文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以种族灭绝者命名,加速推动学院更名进程。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原住民诉求大到争取主权,小到争取诉求被听到。有受访者表示,印第安人土地被窃取、语言被抹杀就是系统性种族灭绝。《华盛顿邮报》刊文谴责美国从未正式承认对原住民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外交政策》刊文要求美国必须承认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2021年11月,题为《赏金》的纪录片上映,邀请原住民阅读美国高额悬赏印第安人头皮的官方历史文件,引人反思美国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


随着二战后平权运动的开展,美国社会开始反省印第安人问题。政府曾出台决议案向原住民道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在2019年发表声明向加州原住民道歉,承认加州19世纪中叶对印第安族群采取的行为属于种族灭绝。


然而,政府的反思更像是“政治作秀”,仍未正式承认美国对印第安人犯下的暴行是种族灭绝行为,真正的改变遥遥无期。


综上所述,美国历届政府不仅从肉体上大量消灭印第安人,更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霸凌式文化压制,令原住民的生存陷入不可逆转的困境,印第安人的文化受到根本性破坏,生命和精神的代际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强制迁移、文化同化与不公正待遇已构成事实上的种族灭绝,完全符合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种族灭绝的定义,而且历经数百年至今仍在延续。美国政府应该放弃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和双重标准,认真严肃对待本国国内存在的严重种族问题和罪行。


谢选骏指出:人说“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我看这不过是“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正如人们不能把共产党干的坏事归于中国,也不能把殖民者干的坏事归于美国。

谢选骏:花钱买声援 缺乏自信心

《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感——铁路、债务与军事合作》(BBC 2024年9月4日)報道: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FOCAC)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非洲多国元首抵达北京参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5日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