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8月3日星期六

【16、缠足战略与人口增长】

 【16、缠足战略与人口增长】


缠足战略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文化习俗,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现在,缠足已经被禁止,而中国的人口增长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根据2021年的数据,中国全年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死亡人口为10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报道:

这个问题在凯迪辩论了很长时间,得出的结论是:明朝时汉人妇女不裹脚。这是由明朝当时的妇女画像为证,利玛窦给明朝妇女画像为证。明朝出土的妇女尸体全是大脚为证,明朝出土的妇女高跟鞋、各种女鞋为证,逃到深山老林躲避满清屠杀的明朝遗民的妇女都不裹脚。

到了满清汉人妇女为什么裹脚了呢?是满清害怕汉人造反设下的阴谋。妇女小脚跑不动,男人造反,女人就是个累赘,所以,就限制了汉人的造反。满清为了限制汉人造反,让汉人当奴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一)

明代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还是有一些的,而且还有很多实物存世

《万历野获编》卷23《妇人弓足》条说:向闻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裹脚布),别作宫样。盖取便前奔趋,无颠蹶之患,全与民间初制不侔。予向寓京师,隆冬遇扫雪军士从内出,拾得宫婢敝履相示,始信其说不诬。

学者俞正燮根据这条史料,再引证《三事纪略》所载,南明弘光朝选女时,太后曾下旨说选后不需束足,认为明代后宫不尚缠足。

据《烬宫遗录》,明思宗时,田贵妃的脚比较小,而袁贵妃脚大几乎是田贵妃的一倍。这一记载,说明明代对后妃并没有缠足的强制规定,而明代的不缠足或许与明太祖的马皇后是天足有关系。

那么明代有实物出土吗?答案是有的:

长22厘米,这已经跟三寸金莲扯不上任何关系了。

只能说明朝有裹脚的习俗,但一还没有到病态的程度,二还没有明显鼓励。

有人说清入关以后下过很多次命令不许缠足,但是禁止不住,是不是真的这样呢?下面说一下清入关以后禁止缠足下过的命令,总结了一下都是禁止满妇女缠足,而对于汉人是没有这方面限制的,但没想到的是,发展到后期满妇女缠足之风已经盖过了汉人。

下面是禁令的考证:

清史稿记载:皇太极于崇德三年(1638年)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

他国就是中国,即为当时的大明朝,此令尚在满清入关之前,表现了其极强的排汉防汉心理,害怕被汉文化同化,可以明确这个禁令的对象是当时的满人。

顺治元年,后孝庄皇后 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可谓极为严厉了。而能入宫者,必为满人方有资格,,“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故和上一条性质差不多,也是针对满人的禁令。

顺治二年(1645)下诏:凡是时所生女子,严禁缠足。也是针对满人。

但讽刺的是,清虽然有这方面的禁令,但却是裹脚最严重的时期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汉学研究博士后伊丽莎白·伯杰(Elizabeth Berger)一直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杨官寨遗址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由陕西考古学院杨立平带领的考古队,原本对埋在那里的新石器时代村落感兴趣,但却意外地发现打开了一个年代更晚的明朝(1368-1644)的墓地。

“我当时在看骨头,发现脚部的有些奇怪。”伯杰在接受Live Science采访时说:“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它可能是缠足,我开始研究它,发现在那个时候,管有很多关于缠足的历史的研究,但并没有很多关于缠足的骨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版物。”

伯杰说:“毫无疑问,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弄清这种做法在中国不同地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我在西方文学中看到很多描述,把它描述为一件事,一种单一的做法,而事实上,它已经实行了1000年,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了变化。”

缠足产生的痕迹

杨官寨发掘的样本很小,但伯杰认为,所观察到的模式可能反映了缠足在进化上的影响。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些女性的跖骨(足弓上的长骨)和仅存的脚趾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与后来所知的为数不多的足部骨骼病例相比,在杨关寨发现的骨骼在脚跟周围有跗骨,虽然它们的尺寸略有缩小,但变化并不明显。伯杰说:“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缠足在清朝可能越来越极端。”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的人类学家克里斯汀·李(Christine Lee)也一直在研究在中国河南省薛村考古遗址发现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缠足行为的考古学证据。

李解释说,在中国,人们通常不愿意挖掘不到1000年历史的坟墓。“他们担心不小心打扰到他们的祖先,这会导致走霉运。”李说道。上个千年里人们还在裹脚,但除非坟墓受到破坏的威胁,否则主动挖掘是很少见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引水工程“南水北调”的一部分,薛村遗址在最近的抢救挖掘中被挖掘出来。

李也在研究一个小样本,但她注意到一个普遍的模式:从明朝到清朝(1644-1911),妇女缠足的比率有所上升,这与缠足的历史知识相映照。编辑于 2022-05-05 04:43

(二)

其实,明朝皇后皇妃穿的鞋子,到清朝也还在穿。就是花盆鞋而已——只不过明朝皇后的鞋子鞋底没有那么高罢了。

当历史丢失细节之后,后人就会按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脑补“还原”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

所以,拿着平底鞋的鞋底长度去脑补花盆鞋的鞋底长度,自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拿着清末以后的变态小脚去脑补三百年以前裹脚的样子呢?

另外,从古画上来看,明朝宫廷里穿的裙子又大又长,不掀起裙子根本就看不到鞋子。所以,裹小脚并没有什么卵用——只有会漏出鞋子的服装,裹小脚的“审美”意义才会凸显出来。而这正是清朝裹小脚越发普及和变态的原因。

但到了清朝中期及后期……裙子变短了,或者干脆没有裙子了。鞋子和脚全部显露出来了,裹小脚才会有“审美”的意义,并且有实际操作的需求。

总而言之,嫌脚大,只是一种审美倾向。就像今天大眼睛高鼻子尖下巴是种审美倾向,但大家基本也就是化化妆,PP照骗罢了,能有多少人去整成蛇精病呢……

就算今天,嫌脚大也仍然是种审美倾向,这不还有高跟鞋么?原理上和结果跟明朝的裹脚是一样的。

再回到所谓的明朝皇后皇妃的鞋子

↓复原图是这个样子

很多人就会误以为这是变态裹小脚才能穿的鞋子。但恰恰相反,这图本身就说明了不可能是变态裹小脚穿的鞋子。为什么呢?因为变态裹小脚会破坏脚掌的支撑功能,造成人行走困难。所以,变态裹小脚脚尖通常是着地,以最大限度保证变态裹小脚的站立行走功能。而明朝皇后皇妃的鞋子却是花盆鞋——正常人穿着尚且容易站不稳而摔跤,何况变态裹小脚乎?

↓老人家展示的变态裹小脚造成的伤害和相应的鞋子,明确显示了变态裹小脚脚尖也必须着地的基本构造。

而且,自相矛盾的是:

定陵里埋葬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是十三岁进宫当宫女,按《万历野获编》中沈德符自己的记载:

向闻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别作宫样,盖取便御前奔趋无颠蹶之患,全与民间初制不侔。予向寓京师,隆冬遇扫雪军士从内出,拾得宫婢敝履相示,始信其说不诬。

也就是说,十三岁入宫的孝靖皇后当时就已经不再缠足。而十三岁还处在发育的阶段,脚仍然是会继续长长的。

而且,《万历野获编》还说得很清楚:

[妇人弓足]妇人缠足不知始自何时,或云始于齐东昏,则以“步步生莲”一语也。然余向年观唐文皇长孙后绣履图,则与男子无异,友人陈眉公、姚叔祥,俱有说为证明。又见则天后画像,其芳趺亦不下长孙,可见唐初大抵俱然。惟大历中夏侯审咏被中睡鞋云:“云裹蟾钩落凤窝,玉郎沉醉也摩挲。”盖弓足始见此。至杜牧诗云:“钿尺才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又韩诗云:“六寸肤圆光致致。”唐尺只抵今制七寸,则六寸当为今四寸二分,亦弓足之寻常者矣。因思此法当始于唐之中叶。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由于木材在干燥空气中会缩水。所以,唐朝的一尺不会少于30厘米,更可能在31.7厘米以上。唐朝的六寸,应该相当于今天的18~19厘米以上。

而沈德符在换算尺度的时候,并没有提及他用的是明朝的哪种尺度。我们用唐尺(大尺)实物反推,可知沈德符用的尺度换算到今天是42~45厘米以上。由此可知,这是用的明朝制度一尺合曲尺一尺四寸四分的鲁班尺,约合今天的46厘米,与故宫所藏鲁班尺几乎一致。则可知四寸二分长度约合19.32厘米。而如果按明代鲁班尺实物一尺约合48厘米,则长度在20厘米以上。

由是可知,到了孝靖皇后所在的万历朝,也就是沈德符生活的那个时代,常见的小脚长度是19~20厘米以上。

ps.明朝有很多种不同的尺度:曲尺(营造尺)通常官方工匠才使用,从北朝开始确立为官尺的标准。宝源局铜尺(量地尺)通常只有官方测量土地面积的时候才使用。还有钞尺(裁衣尺),测量布幅时才使用。还有景表尺(量天尺),官方进行天文测量时才使用,是周尺发展而来的。还有兵部尺,由兵部主持各种工作时使用的尺度。还有民间小尺,也就是周秦汉晋南朝以来保留下来的周尺。还有一个则是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鲁班尺。这些尺度中,跟神官发财福祸喜丧直接关联在一起的鲁班尺才是最可能与沈德符的生活产生联系的。

唐尺分大尺和小尺,大尺是北朝以来确立的官尺,与明曲尺相同;小尺则是周秦以来的传统尺度,与明朝的民间小尺相同。两个时代的这两种尺度几乎可以直接套用(只有些小误差而已),不需要折算。故而,沈德符不大可能拿唐小尺跟明曲尺来对比(时代变了,他那会儿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们这会儿只能靠猜靠推测)。

所以,沈德符使用鲁班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者,变态裹小脚后,走路像鸭子。而皇后正常情况下是凤冠霞帔,你给弄个清末的变态裹小脚,再踩个花盆鞋,是嫌走动的时候扭动幅度不大么??

↓这么高的冠,扭起来是很失态的……

而且,陪葬的鞋子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孝靖皇后生前穿的鞋子。毕竟,孝靖皇后的陪葬衣物中,还有童装呢……而从孝靖皇后遗骸上扒下来的袜子,底长是18.5厘米(这是缩水后的长度)。恰好跟我前面算出来的,沈德符所说的万历时代常见的小脚长度接近。

因此,结论是:明朝女性常见的小脚长度在19~20厘米以上。

算下来,差不多是六寸了。

下面直接扒的专业文章:

王秀玲:《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饰(四)》

这文章里提到了几点:

1.明朝皇后皇很少穿裤子;

而现存的所有能实证变态裹小脚的资料几乎全是穿裤子的

2.皇后的鞋子有:尖头凤头、尖足云头、凤头船形;

而现存所有可以实证变态裹小脚的资料中鞋子都更尖且更短

3.皇后无论鞋子还是袜子,脚尖部分都是翘起来的;

而现存所有可以实证变态裹小脚的资料中,鞋尖基本就没见过上翘的。变态裹小脚脚趾是朝下向脚心折断的

4.皇后遗骸上穿的是凤头船形鞋;

↓这个才是皇后遗骸上穿着的鞋子。如果皇后是变态裹小脚,那请问皇后先缠上200厘米长的裹脚布,再穿上18.5厘米以上、另外还带6.5厘米长尖角的袜子,再套进13.5厘米长的、用料单薄、看上去跟长统靴差不多的鞋子里,不别扭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就是专门为了下葬而赶制出来的,并不需要合脚,反正皇后又不会掀起裙子,鞋子不合脚也不会难受了。

↓我们对比一下万历皇帝脚上那双靴子

万历皇帝的袜子也就比孝靖皇后长3厘米啊……没道理比万历皇帝短3厘米就变成三寸金莲了吧??

万历皇帝总不会是裹小脚吧??

而实际上,定陵里的陪葬物品并不一定都是帝后生前所用之物,甚至都不一定是真实的物品。例如,陪葬的铠甲不是万历皇帝生前使用的铠甲;而大部分陪葬的武器甚至都是拿木头削成的仿制品。定陵花费了八百万两银子,没道理要在这上面省钱,但这些事情就是发生了。

对处在世界古代史时代中的中国人而言,嫌脚大,大不了一遮了之——反正从现在能看到的出土文物上就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这么处理的。

↓有一定地位的,都遮住了脚。

↓明代画的历史上的美女,跳舞的是赵飞燕。

↓至于穷苦人家,需要劳作,脚大就脚大吧。再说,事业线都露得,脚露不得??

↓狂风大浪之中,女人也要参加劳动,更不可能是小脚了(回答里的好几张图都是截取自万历年间的画作《徐显卿宦迹图》。徐显卿、沈德符、万历皇帝、孝靖皇后都是同时代的人)

↓中国人画的信不过的话,可以看看外国人画的:

再说个搞笑的事情,如果明朝是变态裹小脚的话,那么朝鲜越南也会跟着学,也会是变态裹小脚。但朝鲜越南就一直没有变态裹小脚。朝鲜越南还曾是明朝遗民落脚的地方,但就是没学。

↓朝鲜女人穿的鞋子跟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的凤头鞋类似

↓对比一下同时代变态裹小脚的鞋子

完全不同吧?所以,以至于后来袁世凯要他的朝鲜老婆们变态裹小脚时,就犯难了。最后不得不让人学京剧里唱花旦的男人一样,穿着特制的鞋子,模仿变态裹小脚的样子走路。

实际上,还有两个证据:

那就是明朝长期要求朝鲜贡献美女和宦官。所以,在明朝的首都有大量朝鲜人。如果明朝盛行变态裹小脚,则这种变态的习惯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回馈到朝鲜。甚至于,明朝可能直接下旨要求朝鲜进贡变态裹小脚的美女。

但很遗憾的是,明朝从未有过这种要求。朝鲜方面也从来没在这方面得到过什么消息。

其次是明朝灭亡后,朝鲜使者的记录中开始大量出现变态裹小脚的记录。并且,朝鲜使者连变态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都不清楚——朝鲜与明朝有两个半世纪的直接交往史,朝鲜人甚至可以直接深入到明朝政治中枢和内宫深处。与清朝不同,明朝对朝鲜几乎是透明的(明朝连派往朝鲜的使者大部分都是自幼生长在朝鲜的朝鲜人)。如果明朝就盛行变态裹小脚,那朝鲜使者压根不可能在明朝灭亡后才突然发现有那么多变态裹小脚。朝鲜来华的使者甚至都脑补变态裹小脚是朝鲜与明朝(在崇祯十年)断绝联系后才发明的新事物。

明朝派往朝鲜的宦官,因为自幼生长在朝鲜,很多都对老家有着非常大的认同感。经常在朝鲜嘲讽明朝皇帝,或提供明朝的秘闻。例如:嘲讽宣德皇帝放弃越南,是个胆小鬼。还说明说中国有吃人的习俗——被皇帝诛杀的北人常被人分食。所以,如果明朝盛行变态裹小脚,特别是皇宫里盛行变态裹小脚,那一定会被这些朝鲜宦官在朝鲜大肆宣传(这些朝鲜宦官经常做出侮辱明朝的外交行为。所以,明朝减少了对进贡宦官的要求。到嘉靖隆庆万历时,朝鲜宦官已经所剩无几)。

↓近代唱京剧旦角的男人也要模仿变态裹小脚,小男孩也一样

再补充:

还有拿《金瓶梅》说事的。《金瓶梅》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进行艺术性夸张的。三寸金莲并不等于脚只有三寸长,就像白发三千丈也并不等于白发真有三千丈长。

《金瓶梅》写的是宋朝的故事,然后杂糅了大量明朝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夸张的艺术创作手法。用来说明朝有嫌脚大的审美倾向,是可以的。但用来说明朝大量变态裹小脚,则证据不足。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明朝存在大量变态裹小脚(我不排除极少量的变态存在)。

历史上本来就大量存在外表描述相近,但实际完全不同的事物。

例如:禁烟。我们现在说禁烟,是禁的烟草。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禁烟指的是禁鸦片烟。而在更早的时期,禁烟还是指的禁烟草。

例如,我们今天说铁梨木,今天指的是中美洲出产的癒疮木;铁力木指的是中南半岛出产的一种藤黄科硬木。但历史上,铁梨木就是铁力木,但指的是另外一种现在被称为格木的木材。而格木,又因为出产地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称呼——从越南进口的格木就会被称为盐木或东京木。

所以,不同时代的裹脚,一概视之为变态裹小脚是有问题的。不同时代的三寸金莲,一概视之为真的只有三寸长的金莲也是有问题的。

裹脚的习俗,包括三寸金莲的说法,据说最初都是源自于南唐时期窅娘曾裹着月牙小脚在金色的莲花台上起舞。但是,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可以知道,变态裹小脚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更别说在莲花台上跳舞了。所以,旧时舞台上演戏的男人,也只能是穿着特制的鞋子,模仿变态裹小脚的样子,还得通过苦练才能勉强跳舞(“穿小鞋”现在变成了刁难人的意思。连正常的双脚尚且如此困难,何况伤残了的变态裹小脚)。

↓模仿裹小脚的戏曲演员(所以,大脚也是能穿上小鞋的)

↓而类似的鞋子现代也很常见

实际上,舞蹈演员的脚普遍比常人更粗大。因为他们要频繁地用脚尖撑起身体的全部重量。这是舞蹈运动和技法对双脚锻炼和损伤的结果。例如现在全世界最为著名的舞蹈是芭蕾。而芭蕾舞演员的脚经常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古代舞蹈演员裹脚,可以视作一种保护措施,又保持了外表的美观。而文人则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其称为三寸金莲。而真实的三寸金莲,即变态裹小脚将脚趾折断后,根本做不了这类动作。

当然,我这里还得说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的古代同行们,喜欢把人的手脚都画得很小。我现在还搞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原因。

另外,其实明朝也剃发留辫子,或不剃发留辫子的。只不过,明朝的剃发留辫子,只是为了祈求孩子好养活给弄的胡儿发型(各种各样的,脑后留小辫是弄的建奴发型,头顶留辫子则是某些苗蛮的发型)罢了。成人则一般不剃发,只是模仿儿童梳个辫子,表示自己死了爹妈是戴孝子而已。

补充

↓明朝宫里头的彩色绘本插图,宫里头也喜欢看猴子打女妖精:

↓仇英贵妃晓妆图中小侍女穿的凤头鞋跟朝鲜老照片中几乎一样

↓明仇珠女乐图中侍女露出的凤头鞋

↓明唐伯虎陶谷赠词中的红色凤头鞋

再补充个日本来中国留学的画家画的图

↓日本雪舟国国人物(约1500年)中所绘的明宫女像。从画中可以看到,宫女实际上并不像国人画的那样裙子拖到地上,而是会微微露出脚。也可以知道国人古代是故意要用裙子遮掩女子双足,而不是像后来变态裹小脚那样特意把双足露出来,以展示变态裹小脚。

↓传说是明代变态裹小脚实物证据的,实际上是清代的……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09年,在荆州鲁家山的建筑工地里,出现了一具身着古代服饰且保存完好的女尸。考古人员立即对所处墓葬展开抢救性发掘,并确认墓主人为一位60岁左右的清代女子。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具女尸的存放性质成为了考古人员讨论的焦点。敬请收看!(《探索·发现》 20200120 荆州鲁家山清代墓葬)

↑注意鞋子已经明显变化成适合变态裹小脚的样子了

根据wiki百科上日本人的说法,欧洲人也似乎传染上了缠足的风气。特别的原因居然跟中国是一样的——是因为舞蹈的流行(中国是窅娘的金莲,欧洲是芭蕾)

西洋の足

纏足ほど極端なものではないが、ヨーロッパでも、大きな足は労働者階級のものという認識があり、貴族階級では小さな足が好まれた。特に17世紀、ヨーロッパでバレエが流行?定着して以降は、きついバレエシューズによって小さくなった足は、貴族の証となっていく。人によっては、冷水に足を浸けて小さい靴に無理矢理足を入れていた。

唯一不同的是,欧洲人没能发展出变态裹小脚,倒是跟中国的男子花旦一样,发明了类似跷功所用小鞋一样的高跟鞋,解决了问题。

↓对比一下这两类的袜子:

前者被人言之凿凿地说是变态裹小脚穿的袜子。但后者则是近代最著名人物之一的慈禧太后穿的袜子。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没有变态裹小脚,但慈禧太后的袜子却跟被人言之凿凿地说是变态裹小脚才穿的袜子在比例上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要么前者也不是变态裹小脚,要么慈禧太后实际上也是变态裹小脚……

实际上,这种袜尖或鞋尖上翘的造型,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

↓秦朝秦始皇陵将军俑穿的鞋子

↓出土的唐朝鞋子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没有变态裹小脚的,更别说秦朝的糙老爷们就更不可能变态裹小脚了。所以,袜尖或鞋尖上翘本身是根本不能证明有变态裹小脚的。

再补充一个明初的重磅史料:明太祖朱元璋收集的他儿子们的黑料《御制纪非录》中,他的二儿子,分封在朱元璋曾经计划中的大明国都西安的秦王朱樉的罪行之一:

一、假厮儿王婆子系元朝宫里使唤的,取来在宫住歇,听其教诱为非,以致王婆子常引其子王二、王六出入宫内。(王二、王六两兄弟。自动断行可能会导致误解)

一、容纵范师婆出入宫内,以致其子范保保如常假装内官在宫内宿歇。

一、差刘镇抚同火者等前去苏杭等府节次买取人家女子,其各女子父母兄弟亲戚一同带来。母则入宫住过又加重赏妄费民财。其兄弟亲戚具各在外寄住,岁趋使人无处寻觅时常引入宫内。

一、差陈婆同火者吴泰又去苏杭等府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买来,本人无处寻买,二次差人催取,将火者吴泰剜了膝盖,将陈婆就于杭州打死。

一、容留待诏赵虎儿出入宫内为非。

一、于蒲城、渭南二县取到娼妓彭女伴姑等六名,节次在宫歌唱荒淫。

一、买到杭州女子王官奴,在宫凡有事务便与商量,他说可行便行,不可行便不行。

一、嫌本处女子脚大,又差人于苏杭收买女子。

……

通过这些黑料可知,在明初,即使是贵为秦王、曾有一定希望当皇帝的朱樉,想在他的封地找个脚小些的美女有多难。非得差人跑到苏杭等地——也就是跑到朱元璋给明朝皇帝安排的自留地去找小脚的美女——乃至于按图索骥,仍然不可得。甚至因此迁怒办事人员,将其残害!

结合朱元璋禁止贱民裹脚的法令。我们可以合理推定:在明初,是不存在后世的变态裹小脚的。否则,秦王完全可以在陕西关中给女孩子变态裹小脚,或者模仿袁世凯搞模拟变态裹小脚,何至于要冒着触怒他老爸的风险去苏杭寻找呢??

朱元璋是护犊子不会砍朱樉的脑袋瓜子。可给朱樉办差的火者婆子就宁肯冒着终身残疾和直接丧命的风险,也不愿在苏杭直接给人女孩子来个变态裹小脚或模拟变态裹小脚吗??这说明,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即她们不可能搞个变态裹小脚的去冒充小脚。进一步说明,这会儿的小脚可能还真的是天然的小脚,而不是人工的变态裹小脚。

而且,朱樉已经弄来了好些苏杭等地的美女,仍然嫌她们脚大,还要去找寻像画里面那种小脚的美女。而办事人员命都丢了,还没给找着。不正说明,小脚的难得——而变态裹小脚是可以人工批量制造的,两者并不是一码事。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宋朝人笔下的小脚妇女(注意她儿子也是小脚。显然这娘俩母子都不可能是变态裹小脚)形象:

↓对比一下近代那些变态裹小脚的人物照片形象:

二者头身与脚的大小比例是不是很接近??

再结合秦王朱樉要按图索骥找小脚美女,以及仕女图在古代的大流行(特别特别著名的就是金陵十二钗吧啦吧啦的)。这种变态裹小脚的出现,应该有我的古代同行们的一份“负面影响”吧。就像今天二次元的风行,真有人整容成了蛇精病一样……

补一个明代杜堇的《仕女图卷》蹴鞠画面:

从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秦王认证的最著名的小脚产出地的江南地区出身的画家 对当时的小脚审美倾向、小脚外形和运动能力的描绘。编辑于 2022-02-16 08:41

最大的证据:

1.出土的古代女尸,清朝之前的就没有脚扭曲变态的。

2.出土的女鞋,弓鞋应该最符合所谓裹脚鞋,但是同样的,清朝之前都是正常的大小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4日电 3月3日,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明代不腐女尸进行清理,除发现随葬的宝石戒指、银质发簪外,还清理出20多件明代棉质服饰。

不腐女尸右手中指戴着一枚绿幽幽发亮的宝石戒指,手边布袋中有一根树枝,左手握有香料袋。 该市博物馆馆长汪维寅说,不腐女尸将放入福尔马林的玻璃棺中,对该不腐尸的身份、年龄、死亡原因等谜团,还要留待省内外专家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顾祥忠 摄)

12月5日,一具头戴金冠、身披绸衣、保存完好的明代女尸在江西省南昌市出土。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樊昌生所长宣布,这一明代墓葬是江西省近十余年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女尸身高约155厘米,眉毛清晰、皮肤有弹性,出土时除金冠略有破损外,其他大量饰物都很完整。这是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和江西医学院医学专家对女尸进行考证和病理鉴定。

现在好象流行一个历史定律

"明朝好的是明清的,

清朝好的是清朝的。

明朝坏的是明朝的,

清朝坏的是明清的。"

抱着这个定律,也不难看出,我是非常怀疑"明清"这个词的水分的

▼出土明代女鞋

明朝的缠足记载,基本上找不到,这是最大的疑点,也是我怀疑"明清"这个词的原因。请看网上列举的文献记载,皆出自百度百科缠足词条:"严复

《原强》:"至于缠足,本非天下女子之所乐为也,拘于习俗,而无敢畔其范围而已。"-严复是清朝人(1854-1921) 夏衍《<教子篇>补》:"她今年六岁,在过去,也正是哭哭啼啼地被逼着缠足的年纪了。"-夏衍是清朝人(1900-1995)清·方绚著《香莲品藻》,内容皆为品评女性小脚的诗文。

而出自其他来源的则有:清·方绚著《香莲品藻》,内容皆为品评女性小脚的诗文。

清·李渔(笠翁)著《笠翁偶集》,缠足的资料极丰。

清·袁枚(子才)著《缠 足谈》,又是一部畅谈缠足美感的专门著作。

清·作者不详,著《蕉园梦谈》,内有"缠足"一节清·谢肇著《文海披钞》,内有缠足一文。

清·景倩(沈德符) 著《敝帚斋余谈》,内容又大谈缠足。

清·秀水徐震(秋涛)著《美人谱》,都是谈小脚女性的文字。民国姚灵犀著《采菲录》、《采菲新编》、《采菲精华录》三 书,都是谈缠足的专书,字数达四十余万言。而《香莲品藻》则为最甚(出处http://bbs.tech.qq.com/b-1001024021/5978.htm

清·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裹足》:“足之小者,莫如燕赵齐鲁秦晋之间。”。

清·福格(1796?~1870?)《听雨丛谈》:“今据中夏之大,莫不趋之若狂,唯有八旗女子,例不缠足。京师内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乡间不裹足者十居三四。东西粤、吴、皖、云、贵各省,乡中女子多不缠足。外此各省女子无不缠足,山、陕、甘肃此风最盛。”

可见直至清中期,只是北方地区盛行缠足,南方妇女多不缠足。

▼清代裹脚

这一点很奇怪,传说缠足源于南唐,南宋时成为流行,他们都是南方政权。而到了清中期,反而是北方更流行,而南方“乡中女子多不缠足”呢?

清代火箭的吗丁啉

可以分析一下,乾隆时期,南方各省的下层妇女裹脚甚少,但北方妇女因为靠近北京,北方的下层妇女也开始“竟效时装”,裹脚开始向下层漫延,自乾隆以后,裹足开始向南方漫延,最后成了全国妇女的通病,到满清后期,裹脚的普及程度触目惊心,满清政府实难辞其咎。

▼南方客家汉人妇女基本不裹脚

当今网上流行的缠足起源说

目前网上流行的版本大多数为李煜版,即:“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一说睿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而网上几乎所有此版本的措辞都是一样的,因此我推断大部分都是复制粘贴,而且最大的疑点就是,没有正史记载。

在这里,请允许我妄言两句:

一,为什么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一个乱世,乱世经常成为后世人们编写野史趣闻的主要时代,一是因为正史比较少,二是因为不用怕受到政府的迫害。

▼宋代女鞋文物

而李煜版缠足起源的则是这种情况,据说是出自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既然是出自非正史,自然就不是可靠资料。甚至有明朝的人也在怀疑:“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墨庄漫录》以缠足始 五代,诸小说所见皆同,余旧颇疑之。””(出自百度百科,词条:缠足)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 结论:缠足始于五代不是可靠说法。

二,窅娘是何人物?

根据网上记载,“窅娘”她本为采莲女,十六岁被选入宫。据说是混血儿,所以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样,故名"窅yǎo娘"(出自百度百科,词条:窅娘) 记住关键词:16岁。

而网上另一个资料显示:“在缠足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

16岁女生在古代已经是成年或者差不多成年,因此,可以说,窅娘入宫的时候骨骼已经定型如何缠足?

如果没缠足,则缠足始于南唐说破灭,如果缠足,则只有一种可能:窅娘的缠足方式与后世的不同。

我们暂且取第二种说法,就是说,缠足并不是一种模式。的确有资料支持:“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因此我们由此得出了第二个结论:不同时期的缠足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看到了疑点,接着上面的祖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后再结合百度百科里三寸金莲词条的描述:“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就逻辑上真的奇怪了,一边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边父母来毁孩子的身体发肤。如果真的是汉本位政权,这样做就是不可理喻的,这叫欺师灭祖,孔子的话都不听了。

而且这句话的含义更深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这暗示着社会上男性都喜欢小脚,得是什么人才能有这么畸形的审美?

由于我(本文作者)是学艺术专业,因此对审美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古代的审美不可能跟现代有出入!不可能古代的绝世美女到了现代就是绝世丑女。

前几天我一直在研究古代对女性的审美,一边诧异于古画上人物比例的畸形,一边赞叹与古代文章中对于美女的描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并由此陷入了矛盾的心理,为何会有此出入。然后才在87《红楼梦》,韩剧等影视中找到了答案。在影视中最美的美人,竟然与古文中对美人的描述惊人的相似,鹅蛋脸,温柔贤惠的笑,对爱情的执着,以及相夫教子的甜蜜!

因此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不以时间的改变为转移。 所以说,不可能由一句“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不同”就一口咬定,明朝裹脚之风盛行。

明朝人们的心理可以由几个人来代表。朱棣,郑和,于谦,海瑞,还有一系列的言官,专门以骂皇上为职。想像一下,明朝那个时代,连郑和-一个太监,都能遨游四海,志吞天地。这样的大环境下,怎么孕育畸形的审美,可能是暴力一点,可能是刚烈一点,但是绝对不会是变态和猥琐。就像美国式暴力片和日本式变态片。我经常跟同学提,现在破了四旧了,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一堆,在古代,再怎么伪君子伪君子,但至少还是"君子"啊,现在连"君子"都不用装了,直接小人。编辑于 2021-12-12 14:32

所以我常说,年轻人应该看看《金瓶梅》。

就有人拿出来的史料很奇怪。

首先就是德安南宋周氏墓。

有些人看文献就不认真看。

看到这句话,就兴奋得认为这是断骨式缠足了。自己看脚的状态,脚趾翘起,但整体的规模也好、整体的构架也好,更像是尸体的一种形变,而不是裹脚造成的。

更具体的文献,我没找到,如果有人找到的话,戳我一下。

但如果只是这个证明这是断骨式缠足,我觉得可能证据有点不太足。

然后有人就拿鲁家山的女尸。

对,这是一个证据确凿的断骨式缠足的实例。

但问题是,这具女尸的身份是什么?

知网的文件下不下来,我电脑上也没存备份,这个东西在央视有做过一期节目——自己乐意看文献的自己看文献去,乐意看节目的看节目去。

首先,这个墓的时代,是“明末清初”,而不是一个“明末”。

其次,这个墓出土了一件文物。

这个东西叫什么呢?

叫陀罗尼经被。

元代有记载,但一直没能在元代的墓葬里发现。其次,它在哪有被发现呢?在溥仪给慈禧重新立的墓葬里,就有这么一件东西。

根据清的记载,这东西一般只有皇室、或是贵妃、或是有人想要当殉葬品,向皇帝请赐,皇帝同意了再赐予那个人,这样才行。

所以这个东西,按照正常逻辑,不太可能出现在一个汉人的墓里。

这个鲁家山女尸的身份,满人身份的可能性大于汉人身份。

裹足的确是起源于汉人,这个不反对。

但断骨式裹足究竟是起源于何?这个不好说。

还有就是上海杨浦的明代女尸。

的确是有这个女尸。

但我看了两篇当年的报道,没有哪个报道提到是断骨式裹足的。

杨浦出土保存完好明代女尸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上海工地惊现明代古尸 女尸戴戒指肢体软(组图)

然后上海杨浦发现明代女尸 五官清晰可辨(图)

东方早报有报道说是断骨式裹足,但也只有东方早报一家,现在的澎湃新闻前身,而且和其他家报道的时间线有冲突。

其他家报道冲洗女尸用了两个小时,而这家报道是用了一个小时。而且断骨式女尸应该不用冲洗就能判断是否是....

所以这方面,我这段时间抽空去上海看看能不能找到。

特别头疼的一件事,总有人说满人不裹脚。

问为什么吧?

一说就是满清推的禁裹脚令。

这禁裹脚令,康熙发过、慈禧发过,可皇太极也发过啊。没入关前,满清就发过这种政令。

不就正是因为满人也有裹脚,所以才发这种命令的——如果因为这个命令,从而判定满清没有裹脚的,是不是有些荒谬。

其次,没反驳裹足的恶习是汉族的,只是在讨论断骨式裹足是从何而起,至少我拿的都是实话实说的例子。

鲁家山那女尸,有80%的可能是满人,我就压着说,不确定她的身份,还想怎么着?

二话不说给我脑袋扣一个明粉,也真是够厉害的?有本事给人扣帽子,就没本事看清楚事实了?编辑于 2021-10-10 22:55

谢选骏指出:缠足战略与人口增长——我发现,缠足战略盛行的明清时代,正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因此一个问题自然产生了——缠足战略与人口增长是否正相关?


摘自《谢选骏全集319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政治规范陷入三百年魔咒的倒計時

《扔向华盛顿的“手榴弹”:特朗普如何颠覆美国政治规范》(PETER BAKER 2024年11月18日)報道: 候任总统特朗普提名对疫苗和氟化物表达了质疑的小罗伯特·F·肯尼迪担任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 用“混乱”一词不足以形容。“动荡”或许更贴切。“革命”也不为过。唐纳德·J·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