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7月24日星期三

谢选骏:编书的比写书的更有名

 



佚名网文《萧统​》报道: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祷”一事,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因病早逝,时年三十一岁。谥号昭明,葬安宁陵,史称“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其孙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再加庙号为高宗。

萧统酷爱读书,笃好玄学,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勤于著述。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被认为是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他主持编撰的《文选》(史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后世形成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

人物生平

幼年立储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此年初,他的父亲雍州刺史萧衍自襄阳出发,攻讨昏庸无道的东昏侯萧宝卷,同年底攻克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掌握朝政大权。 

天监元年(502年)四月初八(4月30日),萧衍在建康接受齐和帝的“禅让”,即皇帝位,建立梁朝。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仁德东宫

萧统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萧统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天监八年(509年)九月,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朔旦,萧衍临轩,冠萧统于太极殿。按旧制,萧统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到萧统时,萧衍下诏加戴金博山。萧统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便能记忆。每次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萧衍大弘佛教,亲自讲说。萧统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普通元年(520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时人将这一祥瑞的出现归结于萧统的至德所感。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丁贵嫔生病,萧统回到永福宫,从早到晚侍奉母亲,睡觉没有脱过衣服。母亲死时,他徒步跟从母亲丧仪回宫,直到入殓,没进过一口汤水,时常痛哭到昏厥。萧衍派中书舍人顾协向他传达自己的话:“居丧不能哀痛过度危及生命,这是圣人的规定,无力胜任丧事就等于不孝。有我在,你哪能这样毁伤自己的身体!赶快勉强喝点稀粥。”萧统被迫进食数口,从此直到丁贵嫔下葬,他每天只喝麦粥一升。萧衍又训导说:“听说你吃的过少,越来越瘦。我近来没有别的病,只因为你这样,胸中也填塞成疾。所以你应该勉强自己多吃点,别让我老替你担心。”虽然萧衍多次劝说逼迫,萧统在居丧期间每天吃的不超过一溢,没吃过蔬菜水果。他平常身体粗壮,腰带超过十围,这时竟削减大半。每次入朝,士民看到他如此消瘦,无不落泪。

当时天下风俗逐渐转尚奢侈,萧统希望通过以身作则的方法移风易俗,他的服饰以朴素为主,身着旧衣,膳食不出现两样肉食。

普通(520年-527年)年间,南梁发动北伐,建康米价因此上涨。萧统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街头者,便私下用米赈济,每人给十石。又拿出宫中的布帛,每年缝制衣裤,各三千件,冬天用来施舍给没有衣物的人。他做这些事,都务求隐藏身份,不让别人知道这是他做的。如果有人死去无棺收殓,萧统就施舍棺木。每次听到远近百姓遭受赋税劳役之苦,他总会变得面色沉重。又常因为户籍调查数目与实际情况不符,民间负担过重而不安。

吴兴郡屡次因受水灾歉收,有人建议朝廷挖掘河道泄洪入江浙一带。中大通二年(530年)春天,萧衍派前交州刺史王弈持符节征发吴、吴兴、信义三郡民丁去服役。萧统闻讯,上疏说:“听说现在派王弈等调东三郡民丁开挖河道,往震泽泄洪,这样吴郡一处就不会再有水灾,可以一劳永逸,以后一定能获利。但有些事情没有露苗头时是难以发现的,我有一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听说吴兴屡年歉收,人民多外出逃荒,吴郡十城,也不是全都保收,只有信义郡去年秋天收成还好,也不是能经常多加役使的。眼下东部粮价腾贵,经常出现劫盗,当地官员都隐瞒不报。如今前方出征的人还没回来,强壮劳力稀少,此次工程虽然不大,我怕也难以完成。差吏一敲门,就成为危害民众的虎狼。再者出丁役之处,远近不一,等到集合起来,就耽误了蚕事与农耕。去年被称为丰年,官府与民间的粮食尚且都还不足,如果再加上现今生活无着,恐怕就会产生更大弊端。况且那些不法之徒都在窥探虚实,如果良民都去服役,那么盗贼就会更多起来。这样吴兴还未受益,内地已先蒙受其害。不知是否可以先放一放这项工程,等到以后富足了再说?”萧衍优诏晓谕他。

父子嫌隙

当初,萧统在埋葬丁贵嫔之时,曾派人四处求购风水好的墓地。有人向宦官俞三副行贿,求他帮助将自己的地卖与萧统,并说如果得到三百万钱的话,则将其中的一百万钱送给俞三副。俞三副于是便暗中启奏萧衍,说:“太子所购之地,不如现在这块土地对陛下您更吉祥。”萧衍步入晚年后,多所忌讳,便命人将这块地买了下来。丁贵嫔下葬后,有个道士说:“这块地不利于长子,但如果镇一镇,或许还可以宽延一下。”于是萧统便将蜡鹅及其他物品埋在了丁贵嫔墓旁的长子之位。宫监鲍邈之、魏雅当初都很受萧统宠幸,鲍邈之不如魏雅得宠,逐渐被疏远,便暗中向萧衍启奏道:“魏雅为太子厌祷。”萧衍派人去墓地挖掘,果然挖到了蜡鹅等物品。萧衍大惊,想要彻查此事,宰相徐勉竭力劝谏,这才使他作罢。最后萧衍只诛杀了那位道士。但萧统因为此事,余生都感到羞愤,难以辨明。 

英年早逝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萧统在游览后池,乘舟摘芙蓉时,因姬人晃荡,不慎落水,被救出时伤及大腿,自此一病不起。直到临终前不久,仍不许僚属将病情告知萧衍。四月乙巳日(5月7日),萧统病情加剧,侍从驰报萧衍,但等萧衍得知噩耗时,萧统已不幸逝世,年仅三十一岁。萧衍临丧恸哭,下诏以帝王衮冕收敛他,赐谥号为“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五月庚寅日,萧统被葬于建康附近的安宁陵,司徒左长史王筠奉诏作哀册文。朝野闻知萧统讣讯后,均感惋惜,大为震惊;建康男女奔走宫门之间,“号泣满路”。各地民众闻讯亦哀恸不已。 

死后余波

萧统死后,按例萧衍当立其长子、南徐州刺史萧欢为太子,但他由于之前的嫌隙,转而属意晋安王萧纲,同时认为天下初定,“不可以少主主大业”。自中大通三年(531年)四月至五月,萧衍迟疑未决。直到五月二十一日才决定封萧欢为豫章王,命其回镇。五月二十七日,萧衍正式立萧纲为太子。为补偿萧统一系,同时堵住天下人对他“废嫡立庶”行为的非议,萧衍破格将萧统的诸子都封在大郡,除萧欢封在豫章外,枝江公萧誉封河东郡王,曲江公萧詧封岳阳郡王,萧飐封武昌郡王,萧譼封义阳郡王;女儿视同正主;太子妃蔡氏的待遇不变,只是迁居金华宫,与东宫相区别。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主要影响报

选学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萧统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其主编的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迄梁共一百三十位作家的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如诗歌这一体裁,下分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二十三门,反映出当时文体发展之全备及文体辨析之精细。

这部总集的编选标准,据其自序,是以“能文为本”,敝除诗、赋这两大类纯文学类型外,于文章仅收录单独成篇而又讲求文采的,所谓“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而对后来所说的经、史、子部著作一概摒而不取。所收作品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魏晋而后分量较重,就诗歌而言,如曹植、王粲、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诸人选录的作品较多,而民歌及轻艳浅俗的文人之作选录极少,“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之类也摒弃在外,这都体现出他于文学取“典”而“丽”的价值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萧统对陶渊明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这与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对陶渊明作品的态度截然不同。仅在《文选》中,萧统就选录了陶渊明的八首诗,在《陶渊明集序》中更是赞誉其人“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萧统的《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汇集并保存了中国上古、中古文学大量优秀的文人文学作品,展示了某一特定时代人们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文学风尚以及文体的发展情况,而且还成为唐宋社会士人必读的文学范本。后世还形成了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

佛学

萧统崇信佛教,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诗歌

萧统本人的诗歌创作,从他仅存的几首杂曲来看,基本上也都是摹拟江南民歌风格的,写得比较平庸。 

历史评价

姚察:孟轲有言:“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若乃布衣韦带之士,在于畎亩之中,终日为之,其利亦已博矣。况乎处重明之位,居正体之尊,克念无怠,烝烝以孝。大舜之德,其何远之有哉!(《梁书》)

姚思廉:①太子生而聪睿……太子性仁孝……。②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③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④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⑤太子孝谨天至……。⑥太子仁德素著……。(均引自《梁书》)

李延寿:以昭明之亲之贤,梁武帝之爱之信,谤言一及,至死不能自明,况于下此者也。(《南史》)

孙承恩:睿资天启,令德夙闻。恭俭自居,仁柔爱人。纂辑辞章,博渉典籍。潜文梵教,兹其蔽惑。(《古像赞》)

赵翼:创业之君兼擅才学……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廿二史札记》)

轶事典故

三庆

萧统出生时,是年近四十的萧衍的嫡子;当时有东昏侯大将徐元瑜归降;又有荆州使者来,报称留守后方的宗室萧颖胄(萧衍掌权的主要对手)突然逝世。于是时人称这三件事为“三庆”。不久后,萧衍所率的部队又攻克了齐都建康,所以时人根据萧统的降生,认为这是天命所归的表现。

为人至孝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人际关系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划分,萧衍所属的兰陵萧氏分为“皇舅房”“齐梁房”二大房,萧统属于齐梁房。

主要作品

萧统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还主持编选有《昭明文选》。 其《正序》和《文章英华》佚失已久。《文集》明清以来有多种辑本,如宋明以后有《昭明太子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昭明太子集校注》,由俞绍初校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梁昭明太子萧统集逐字索引》,极便使用。

《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其选取内容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年)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李善注和《六臣注文选》分别于1986年和197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最为通行。 

萧统主要作品(题目多为后人拟,部分创作来源有争议)

《有所思》《相逢狭路间》《三妇艳》《饮马长城窟行》《长相思》《将进酒》《上林》《示徐州弟诗》《诒明山宾诗》《春日宴晋熙王诗》《宴阑思旧诗》《咏山涛王戎诗二首》《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开善寺法会诗》《同泰僧正讲诗》《钟山解讲诗》《玄圃讲诗》《东斋听讲诗》《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晚春诗》《林下作妓诗》《拟古诗》《赋书帙诗》《咏同心莲诗》《咏弹筝人诗》《饯庾仲容》《貌雪诗》《示云麾弟》《拟古诗》《大言》《细言》《歌》《上朝值雪》

《殿赋》《铜博山香炉赋》《扇赋》《芙蓉赋》《鹦鹉赋》《蝉赋》《议东宫礼绝傍亲令》《与晋安王纲令》《与明山宾令》《与殷芸令》《与东宫官属令》《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请停吴兴等三郡丁役疏》《谢敕赉地图启》《谢敕赉水犀如意启》《谢敕赉广州瓯等启》《谢敕赉铜造善觉寺塔露盘启》《谢敕赉河南菜启》《谢敕赉大菘启》《谢敕赉魏国所献锦等启》《谢敕赉边城橘启》《谢敕赉看讲启》《谢敕参解讲启》《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锦带书十二月启》《与何胤书》《答晋安王书》《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诫谕殷钧手书》《与张缅弟缵书》《答云法师请开讲书》《又答云法师书》《七契》《陶渊明集序》《文选序》《同泰寺僧正讲诗序》《尔雅制法则赞》《弓矢赞》《蝉赞》《陶渊明传》《祭达磨大师文》

后世纪念

昭明太子墓

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狮子冲发现了两座罕见的带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南朝砖印壁画墓。墓室曾遭严重盗毁,根据出土文物,墓主考古工作者推测墓主为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但由于种种原因,墓室发掘工作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被国家文物局下令回填。

读书台

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台

历史上,萧统的文选楼和读书台几乎均座落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萧统于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在其封邑石城(今池州贵池)召集文人雅士编写《文选》。编纂多年,存于各地,除池州文选楼以外,在湖北襄阳、江苏南京、镇江、扬州、常熟、江阴等地均有其文选楼和读书台遗迹可稽。 

地方遗迹与信仰

萧统死后,其衣冠葬于石城秀山。昭明衣冠冢原居石城之西,县治迁址之后,于唐永泰元年(765年)在贵池城西之杜坞山建造了昭明太子庙,俗称“西庙”。因藏有大量文物古籍,故民间尊为昭明书院。

池州人敬奉萧统,以唐宋为甚,延续至今。萧统被池州民间称为“案菩萨”和“文孝昭明圣帝”,池州傩戏也尊萧统为神灵。晚唐诗人罗隐曾写道:“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宋人黄庭坚《贵池诗》自注:“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郎。时新覆大舟,人以为神之感也。”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池州知州王伯大为纪念萧统在秀山编《昭明文选》,将池州城的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史料索引

《南史》卷53《昭明太子传》  

《梁书》卷8《昭明太子传》


谢选骏指出:萧统又编书又写书,但是他编书比他写书更有名——这是为何?这是因为他是太子。而编书的结果是让太子更加出名,相得益彰,晋身为永垂不朽的昭明太子了。后类似的《永乐大典》和《四部全书》,则是编出来的书比编书的人更为出名了。

谢选骏:暴力是智慧的顶峰

 



佚名网文《高尔丁死结》播报:


高尔丁死结是一种复杂的绳结,出自一个古亚细亚预言。外文名Chief executive Nick Goulding knot。


历史传说


流传于古亚细亚的一则寓言中曾讲到,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率军征战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占领了小亚细亚的一座小镇后,有人请他观看一辆神话传说中皇帝的战车,车上有一个用套辕杆的皮带奇形怪状地纠缠起来的结子。据说驾驭这辆战车的皇帝曾预言,解开这个奇异的"高尔丁死结"之人就注定会成为亚细亚之王,但所有试图解开这个结子的人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亚历山大兴致顿生,决心一试,在苦思冥想,仍一筹莫展之后,亚历山大手起刀落,一下子把结子割为两段并大声宣布:“这就是我自己的解结规则!”


人们在钦佩亚历山大的智慧与魄力之余,也把“高尔丁死结”一词用作一切疑难问题的代称。


谢选骏指出:亚历山大哪有智慧啊!但他有弑父的魄力倒是真的。所以他配得上希腊师傅亚里士多德的学位。


佚名网文《戈耳狄俄斯之結》报道:


亞歷山大大帝砍斷戈耳狄俄斯之結


戈耳狄俄斯之結(古希臘語:δεσμός Γορδιου)是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在弗里吉亞首都戈爾迪烏姆時的砍斷的一個著名的繩結。該典故一般作為使用非常規方法解決不可解決之問題的隱喻。


根據傳說,這個結在繩結外面沒有繩頭。亞歷山大大帝來到弗里吉亞見到這個繩結之後,拿出劍將其劈為兩半,解開了這個結。當夜下起了雷雨,軍中預言家亞里斯坦德宣稱這是宙斯的喜悅,將賜予亞歷山大許多勝利。


後世作家記錄了一個神諭:解開戈耳狄俄斯之結之人就可當亞細亞之王。這個預言後來得到應驗。


來歷

傳說這個繩結的製作者名叫戈耳狄俄斯(Gordius),他是很早以前弗里吉亞(Phrygia)的國王。


戈耳狄俄斯原本是農夫出身。一天在他耕地時,一隻鷹突然落在牛軛上不肯離開,於是他趕着牛車往城裏的神廟中尋求幫助。在城門口碰到一位同鄉的女祭司,女祭司願和他同行。戈耳狄俄斯當時尚未結婚,被女祭司青春美貌所打動,在途中向她求婚,女祭司答應了。


正當此時,弗里吉亞國王去世,他無兒無女,王位出現空缺。國人得到神諭說未來的國王與王后正坐着牛車往這兒趕。國人找到戈耳狄俄斯,要他登上王位。


戈耳狄俄斯忽然間又得江山又得美人,對薩巴茲烏斯(後來希臘人認為是宙斯)感激不盡。為表達謝意,他決定把那輛為他帶來好運的牛車獻給宙斯。為防止別人把車偷走,他用繩子把車牢牢捆住,並打下了一個難解的結。這便是「戈耳狄俄斯之結」的由來。


被引

莎士比亞的戲劇《亨利五世》第一幕中有這樣的台詞:

Turn him to any cause of policy, 

The Gordian Knot of it he will unloose,

Familiar as his garter

隨便什麼國家大事到了他手裏,不可解的結也就解開了——好像他是在隨手解他的襪帶子。——莎士比亞, Henry V, Act 1 Scene 1. 45–47


谢选骏指出:英夷莎士比亚是个抄袭大王,只会像孔子一样人云亦云,而完全不懂“暴力是智慧的顶峰”。


其实中国的五胡乱华时代也有一个类似的典故——


佚名网文《快刀斩乱麻》报道:


快刀斩乱麻,比喻办事果断,抓住关键,迅速地解决复杂的问题。语出《北齐书·文宣帝纪》 。


成语典故


《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成语故事

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丞相。他一共有六个儿子。

有一天,他想考查一下哪个儿子最聪明,就把六个儿子都叫到跟前。他对儿子们说:"我这里有一大堆乱麻。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把,你们各自整理一下,看谁理得最快最好。"

比赛开始了,孩子们手忙脚乱地十分紧张。他们都赶快把乱麻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再一根根理齐。

这种方法速度很慢,有的孩子一着急,还把麻结成了疙瘩。孩子们一个个都急得满头大汗。

二儿子高洋则与众不同。他找来一把快刀,把那些相互缠绕的乱麻狠狠地几刀斩断,然后再加以整理,这样很快就理好了。

高欢见高洋这样做,很是惊奇,就问:"你怎么想到用这个办法?"

高洋答道:"乱者须斩!"

高欢听了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的思路开阔,思想方法不同一般,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后来,高洋果然夺取了东魏皇帝的王位,建立了北齐政权,自己做了北齐文宣皇帝。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快刀斩乱麻"这个谚语,用以比喻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麻指的就是麻线。

近义反义

相近词

干净利落、干净利索。

反义词

拖泥带水。

成语示例

自己一直在两者之间不停地碰来撞去,而终于不能用~的办法一下子彻底解决。——巴金《谈〈灭亡〉》

杜澎《公民的权利》:“我的发言很简短,咱来个快刀斩乱麻。”亦作“ 快刀断乱麻 ”、“ 快刀斩乱丝 ”。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苟其所发论所措施,与此正鹄相缪戾者,则昌言排击之,无所顾恋,无所徇避,快刀断乱麻,一拳碎黄鹤。”

钱钟书 《围城》三:“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亦省作“ 快刀斩麻 ”。

茅盾《腐蚀·十一月六日》:“此时局势,须要快刀斩麻,不能拖泥带水。”

物理原理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快刀受力面积较小,产生的压强就越大。当超过乱麻承受的压强,就把麻给斩断了。


谢选骏指出:考虑到北齐的高洋系出蛮族牲口,他的故事会不会是从丝绸之路上听来的盗版希腊?


谢选骏:无产阶级专政是罪人的专政

 



佚名网文《无产阶级专政》报道:


无产阶级专政,也称普罗阶级独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由无产阶级[注 1]统治的政体,是从废除资本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的统治;在此过渡阶段,无产阶级得压制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阶级制度的社会关系,以创建一个新的无阶级社会[1]。


理论路径

无产阶级专政的构想最早由卡尔·马克思提出,让作为多数者的无产阶级统治社会;由于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各国政府都是阶级独裁专政,所以他认为无产阶级对敌对势力的专政并不会比其他的政府形式更糟[1]。马克思认为:“(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在《宪章派》中说,“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2]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那么,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毫无用处。”而在恩格斯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则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3]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尖锐地说:“机会主义……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托洛茨基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专政,但无产阶级内部必须是民主的。[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或一个党的领袖的专政;(3)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5]


中国共产党则将无产阶级专政定义为“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如反动派,资产阶级)实行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欧洲


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俄罗斯文)及斯大林的个人评论,打破了传统的三权分立而引进苏联宪法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6]

无产阶级专政在欧洲共产主义革命时在苏联及数个东欧国家获得实践[7]。列宁以理论及政治革命来证成苏维埃,从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变成跨国的政权形式[8][9]。苏联的外交政策也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和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发展出相关的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理念,讨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俄罗斯及其他国家成立方式、时机和进程[10]。


证实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正确[11];斯大林援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来合法化其独裁统治的策略[7]。透过法律及政治手段,因此斯大林在实践无产阶级专政时,强调权力往国家及政党的最高领导集中是强化国家力量的做法,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被用来合理化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及其推动新的集中式工业及军事发展策略来打造苏维埃,并合理化其恐怖统治手段[12]。


在波兰,又称七月宪法或1952年宪法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2年7月22日通过,打破了传统的三权分立而引进苏联宪法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6]。


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结果,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并不是马克思所预想的,由无产阶级的多数者阶级专政,而是由一个宣称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专政,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1903至1950年)[13]及俄国革命家、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巴枯宁(1814年至1876年)[14][15][16]皆批评共产党实践无产阶级专政的作法,最终演变成由先前无产者(但已变有产者)的独裁专政政体[1]。


在1990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放弃共产党的一党专政,也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17]。


无产阶级专政在亚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入无产阶级专政深受列宁及苏联革命的影响[8][9];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概念及实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后来中苏交恶[18]。北越在实践无产阶级专政时,在路线上莫斯科和北京有不同意见,而北越较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看法[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革命政权,实质是一党专政,革命专政的形式因各国具体情况而定,而其主要特点是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组成政治革命联合[20]。


在越南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议题上,毛泽东批评苏联的作法,反驳当时苏联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越南可以以和平方式取得的想法[21]。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的回应,较倾向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看法,并在中国人民日报1956年4月4日上发表专文谈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


无产阶级专政为文化大革命主要的意识形态及口号之一,表现在数张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宣传海报中,在1949年文盲率为80%到1964年文盲率降为57%的历史背景下,以海报图文的方式去对大众宣传特定想法及口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革期间内部的路线斗争[22]。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以无产阶级专政想法设立的宪法,对治权来说提高了集权和任意性,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宪模式在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仍影响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发展[23]。


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专政若无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其专政“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的专政”[24]。


1975年,中国共产党左派强调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对当时正在整顿文革混乱的邓小平等进行批判[25]。自改革开放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主张被认为是毛泽东晚年过左的错误主张[26],是“贯穿10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指导口号”[27]。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仅在序言里表示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在条文里不用“无产阶级专政”仅用“人民民主专政”[28]。


评价

马克思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时的战时状态。然而,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结果,并不是由无产阶级的多数者阶级专政,而是由一个宣称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29]不同于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而是像乔治·奥威尔(1903—1950年)[13]及米哈伊尔·巴枯宁(1814年—1876年)[14][15][16]所预见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作法最终变成由先前无产者(但已变有产者)的独裁专政政体[1]。


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批评列宁“用一小撮人的专政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29]


陈独秀于其《我的根本意见》主张:“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30]


注释

 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

参见

人民民主专政

观点比较:


正统马克思主义

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

罗莎·卢森堡及卢森堡主义

列宁及列宁主义

斯大林主义、毛主义、霍查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铁托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参考来源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 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 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162253 (英语).

 马克思《宪章派》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托洛茨基. 《被背叛的革命》. www.marxists.org. 1936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5).

 卡尔·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1930年

 苏联1924年宪法,[xuewen.cnki.net/R2006070540004344.html 斯大林:苏联独裁者对波兰1952年宪法的秘密行动]

 Harold Henry Fish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An Outline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10– [2013-12-18]. GGKEY:TJW6YZQZ5B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黄金麟. 政體與身體: 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 1928-1937. 联经出版. 2005: 43– [2013-12-18]. ISBN 978-957-08-293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Alexander Pantsov. 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 Routledge. 23 October 2013: 12– [2013-12-18]. ISBN 978-1-136-8289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Robert H. Donaldson; Joseph L. Nogee. The Foreign Policy of Russia: Changing Systems, Enduring Interests. M.E. Sharpe. 2005: 36– [2013-12-18]. ISBN 978-0-7656-27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42– [2013-12-18]. ISBN 978-7-302-081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F. J. Ferdinand Joseph Maria Feldbrugge; Gerard Pieter Van den Berg; William Bradford Simons. Encyclopedia of Soviet Law. BRILL. 1985: 254– [2013-12-18]. ISBN 978-90-247-307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周仕宝(中国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系专任讲师), 《1984 年》所揭示之烏托邦政治理念之負面效應,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PDF) 11, 淡江大学, 2001 [2013-1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15)

 Cynthia Kaufman. Getting Past Capitalism: History, Vision, Hope. Lexington Books. 2012-08-25: 112– [2013-12-15]. ISBN 978-0-7391-72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Debating with Marxists at that time, Russian anarchist theorist and organizer Mikhail Bakunin argued that while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would be made up of workers, these same workers, <quote>as soon as they become the people's governors and representatives, will stop being workers and will begin to look down upon the proletarian world from the heights of the State: they will then represent, not the people, but themselves and their ambitions to govern it.</quote>

 Madsen Pirie. 101 Great Philosophers: Makers of Modern Thought. Continuum. 2009-11-01: 137– [2013-12-15]. ISBN 978-0-8264-238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Mikhail Bakunin 1814–1876 Mikhail Bakunin sometimes seems like an all- purpose, roving revolutiona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was ... Bakunin rejected Marx's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s another form of tyranny.

 程震东, 俄匪術語解剖, 欧亚出版社, 1963 [2013-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庆耀·尹. 蘇維埃帝國的消亡.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4: 219– [2013-12-18]. ISBN 978-957-11-081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Alfred D. Low. The Sino-Soviet Dispute: An Analysis of the Polemics.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 Press. 1976: 199– [2013-12-18]. ISBN 978-0-8386-147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Cheng Guan Ang. Vietnamese Communist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Conflict, 1956-1962. McFarland. 1 January 1997: 26– [2013-12-18]. ISBN 978-0-7864-040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大陆常用辞语编辑委员会. 大陸常用辭語彙編. 秀威出版. 2009-01-01: 3– [2013-12-16]. ISBN 978-986-221-15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专政,但是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什么形式,应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将民族资产阶级划为人民的一部分,实行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联合。

 Ilʹi︠a︡ V. Gaĭduk. Confronting Vietnam: Soviet Policy Toward the Indochina Conflict, 1954-196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0– [2013-12-18]. ISBN 978-0-8047-47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Lincoln Cushing; Ann Tompkins. Chinese Posters: Art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Chronicle Books. 27 September 2007: 140– [2013-12-18]. ISBN 978-0-8118-594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Benny Tai 戴耀廷. 憲政‧中國: 從現代化及文化轉變看中國憲政發展.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 December 2011: 55–56 [2013-12-16]. ISBN 978-988-8083-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七五宪法》作为第二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宪模式下的宪法 文本,确立了高度的集权和任意的权力 o 毛泽东去世及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大革命 宣布结束,但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宪模式仍未能正式终结。

 游梓翔 (编). 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重要演講選輯, 1906-2006.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23– [2013-12-16]. ISBN 978-957-11-427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毛泽东演讲:“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 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的专政。”

 张岂之 (编).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308– [2013-12-16]. ISBN 978-957-11-291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要继续批判孔孟之道,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 3 月 1 日和 4 月 1 日,姚文元、张春桥分别发表《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和《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的文章,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 说成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经济基础”,提出要造成资本主义既不能存在又 不能再产生的条件,“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高占祥. 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 历史卷. 长春出版社. 1994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是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主张。 1967 年 5 月 18 日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洪韵珊. 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歷史和現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 42 [201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左"的干扰,一度停止把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并提,从1979年刑法(草案)颁布起,又恢复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在1982年宪法中,只在序言里表示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在条文里已不用两者并提而只提民主专政。

 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

 降大任. 中國現代化的癥結. 秀威出版. 1 November 2010: 124–. ISBN 978-986-221-637-8.


谢选骏指出: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即使理论化的甚至理想化的,也只能是“罪人的专政”。因而实行起来的话,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成为“绑匪集团的借口”,结果只能杀富,不能济贫——最多只是改朝换代,让饥饿的蚊子吃饱了一肚子的血罢了。

谢选骏:千百万个季羡林倒了下去

 



《纪念线民邓正来的窃听使命》(Thursday, November 6, 2014 作者:何怀)报道:


看了法国的王生所写《悼念甜酸苦辣的邓正来》一文以后,又看到美国律师李进进的推文:


邓正来走好。十分惊讶正来走了。我们曾在1988年和1991年出狱后曾见过面聊过天。第一次和邓见面是他在人大租的一套房子,当时他正在筹备出版《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那个时候,他是一个刚起步的学术个体户。


在89“六四”后,我们最困难,他还在支持我们。他就特别关照当时被北大开除的张炳九博士,给我和张炳九工作。邓后来坚持学术研究,对中国法学的贡献非凡。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法学在其政治的控制下,没有什么大发展。这也应是邓正来先生的遗憾。


……


李进进简短的“推文回忆”印证了我们在北京口耳相传的一个国家机密:1989年邓正来确实是“有任务的”,否则以他这么一个线民和污点证人的身份,是断断不可与以前的同案犯接触的,否则就是违反了公安的条例。


可以说,在1989年那样的白色恐怖之下,邓正来敢于和同案犯张炳九、李进进等人交往并且予以资助,一定是得到中共公安机关允许的,是得到授意的,是打入民运内部从事特务活动。否则,不要说按照邓正来卑鄙的人格,就是按照公安局的规矩,也是绝对不会许可他这样做。后来,邓正来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学术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为一代“大师”。这都是邓正来的秘密使命,大家只要看一看描写东德特务统治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就会在那里面找到邓正来的角色。


悲哉,共产党中国之无人,只有窃听者与告密者大行其道;中国大陆,只有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乎!


难怪邓正来后来可以像温家宝那样飞黄腾达,原来那是因为他们都吃足了人血馒头。


(作者1989年时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现居北京。)


附王生原文于下:


王生:悼念甜酸苦辣的邓正来


邓正来(1956年2月-2013年1月24日)死了。


邓正来,参与过八九民主运动,是“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秘书处骨干,“六四”之后却有惊无险,还能逐步爬到如此高位:


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2、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3、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


5、《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


6、《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


7、《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


邓正来如此“成功”,是因为握有秘密法宝?还是奉行了什么样的“潜规则”?


中国大陆网上悼念邓正来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是铁蹄下的一面之词,因为邓正来他死在“七个头衔”的位置上。


但是在这七个头衔成为事实之前,邓正来却在阴暗的角落里走了漫长的不能见光的道路,下面我只说说一段发生在我家里的往事,简直是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对于读者诸君总结人生乃至政治的经验,却不无裨益罢:


1989年5月26日,北京,“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秘书处骨干成员召开秘密会议,商讨避免流血、瓦解戒严令、阻止大军压境的策略,大家提出以下方案:


1、传播邓小平已经死亡的消息,形成心理攻势;


2、联络上层人士,终止戒严部队的军事政变;


3、组织全市大罢工,声援抗暴学生;


4、各地串联,造成全国罢工罢市;


5、寻求武器,展开城市游击战;


6、策动部队,响应人民起义;


7、占领广播电视台;


8、推翻李鹏政权。


以上八条,都是内部讨论,并未付诸实施,应该属于“言论”范围,并非“颠覆行为”,结果呢,竟然遭到邓正来的告密。


当我们都遭到通缉的时候,大家都在纳闷是谁出卖了大家?


这一出卖极其愚蠢,因为这也会坐实了出卖者自己也属于“反革命”之列,除非他是一个预先潜伏的密探,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因此,大家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老朋友”邓正来干的,而一直把怀疑针对了一个偶然来访的政法大学的学生李曙光,让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不过事后证明,李曙光掌握的情况远远没有如此全面,因此“和盘托出”已经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李曙光可能在公安机关帮邓正来印证了什么,但并非始作俑者。


茅山道《邓正来塑造了季羡林最后二十年》(北京时间2009年7月19日首发)一文指出:


6月22日北京当局发出通缉令,缉拿首都知识界联合会七名主要干部,后来这一名单扩大为二十三名。而季羡林虽然不是首都知识界联合会七名主要干部之一,却是四十多位发起人之一。六四大屠杀以后,中国国家安全部及中国公安部下达了全国通缉令以后,季羡林主动打电话给戒严部队指挥部自首,自报是“首都知识界联合会成员”,说在家里等候处置。不过中共当局投鼠忌器,始终不敢逮捕季羡林。季羡林当时已经七十八岁高龄,这个可能是中共当局始终不敢逮捕季羡林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季羡林敢于在这个发起人名单上签名,是相当了不起的勇敢行为。相形之下,首鼠两端的李泽厚就不敢,而且警告其他签名人要“清醒一点”。


1989年的中国民主运动,先是“八九学运”,后是“八九民运”,其中的分水岭就是1989年4月21日联署的一份各界人士支持学生运动的《公开信》。


1989年4月15日,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在他去世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北京大学和其他的大学的学生们通过大小文字报表达了对胡耀邦的悼念,也表达了对中国政治的不满和对中国领导人的批评。学生们的不满来自于中共中央在1987年初因为胡耀邦政治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遭罢黜。4月17日夜北京大学和其他几所大学的学生拥着“中国魂”的特大横幅走向北京天安门广场。4月18日他们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请愿书》,其中包括著名的“七条”,内容如下:


1.公正评价胡耀邦的政绩,肯定民主自由的宽松的政治环境;


2.彻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与“反自由化”运动,并为这次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平反;


3.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子女向全国人民公布其财产状况;


4.允许民办报纸,开放报禁,制定新闻法;


5.增加教育经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


6.取消北京人大常委会违反宪法而制定的限制游行的“十条”;


7.此次活动作出公开的报道,见诸党政机关报。


(以上见李进进《记“八九”年第一次有组织的静坐》)


以上七条基本上是1989年民主运动的基本政治主张,归纳起来为两个请愿诉求:


一是“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子女向全国人民公布其财产状况”,也就是制定阳光法案;二是“允许民办报纸,开放报禁,制定新闻法”,也就是要求立法和司法独立。其中虽然没有提出任何普选要求、虽然没有要求政府更迭,但大家都知道,那是民主政治的最高纲领,而不是民主政治的最低纲领,民主政治的最低纲领就是阳光法案和新闻自由,而这两点至今虽然已经远离1989年二十年了,也远远没有在中国实现。这恰恰说明八九民运已经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只是由于策略考虑,八九民运提出的民主政治的最低纲领,而不是民主政治的最高纲领。这一策略运用反而说明,八九民运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民主意识,知道妥协的重要性;而且具备了制定较为成熟的政治纲领的能力。


另一个可以证明八九民运相当成熟的例子,是它谴责一切形式的骚乱和暴力行为。因为当时形成的共识是:任何不守秩序的现象都会提供机会给镇压者,因此需要谨防当局故意制造动乱和暴乱来寻找镇压的理由。


当日,遵守秩序的学生们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静坐后,作为全国人民代表的体育转播播音员宋世雄,全国青联主席刘延东和北京市教育局局长曹西平出来接受了“七条”请愿。


后来这封请愿书又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全国人民大会堂门前等处多次递出,可以说是“代表了八九民运基本诉求的经典文献”。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应该说,学生们能够提出如此一份政治请愿,已经相当大胆,使得许多人感到振奋,觉得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了,同时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也担心学生的安危,担心这份“民主政治的最低纲领”,也不会得到专制当局的丝毫原谅,从而对之进行最大限度的镇压。


由于担心当局的进一步镇压行动会导致大规模流血事件的发生,4月20日夜间,北京学者谢选骏、远志明、陈宣良、荣剑、王润生五人在谢选骏家中起草了《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公开信》,试图阻止悲剧上演。


第二天4月21日,由谢选骏、远志明、陈宣良、荣剑、王润生五位起草者和其他一些没有参与起草的人士,分头征集百位学者的联署签名,并由谢选骏、远志明和其他一些没有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士一起,把这份文献先后送交中南海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是均遭拒绝接收,不得以改为邮寄送出。此后,送交香港媒体驻京记者站予以刊登,以保证中共最高领导阶层可以看到。


公开信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


胡耀邦先生是当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象征,为政清廉的典范,人民大众的朋友,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坚决反对保守倒退,积极推进改革和开放,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对胡耀邦先生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近日来,各界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悼念胡耀邦先生。由于胡先生的民主形象深入人心,北京高校学生们在悼念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加快民主进程的要求。他们对领导人的批评,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不能视为非法。新闻媒介应予客观公正的报导。


我们理解,学生们在这次悼念活动中提出的主要要求有:


一、继承胡耀邦遗志,加快中国民主化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


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清除各级党政机关中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解决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


三、切实解决当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软弱低效状态,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制,不得以“集体负责”等任何藉口推卸个人责任。


四、实现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确保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


我们认为,上述要求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凝聚民心,共渡难关,是一些根本性的良策。切实实现上述目标,也是造就长期安定团结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听取学生的愿望和要求,直接与学生们平等对话,吸取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的历史教训;不能置之不理,置之不理容易激起学生们的过激反应,不利于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地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大业。


此致敬礼!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北京


签名:


包遵信、吴组缃、严家其、高 皋、李泽厚、于浩成、谢 冕、宗 璞、蔡仲德、王 瑶、北 岛、苏晓康、王润生、谢选骏、荣 剑、陈宣良、远志明、何怀宏、雷水生、郑 义、邓正来、梁治平、印红标、吴廷嘉、沈大德、魏明康、张 敏、陈 波、张炳九、宋家钰、王照华、刘志琴、何志云、刘 东、周国平、戴 晴、陈嘉映、朱 伟、王逸丹、樊 纲、赖长扬、吕宗力、史卫民、许良英、彭 卫、杨百揆、苏 炜、田人隆、高尔强、林 英、赵越 、闵 铋、王 焱、孔捷生、何绍伟、陈建功、荣伟菁、史铁生、王容芬、朱正琳、李 陀、赵世坚、王行之、徐友渔、靳大成、方 鸣、邝 扬、秦孟周、王鲁湘、李春林、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刘 林、张泽鸣、张暖忻、傅德惠、孙乃修、李书磊、柯云路、张世英、周辅成、王太庆、钱碧湘、高伐林、陈小平、杨 晓、王军涛、高 瑜、刘卫华、张大明、方尔加、黄宜民、林甘泉、舒 芜、许觉民、李学昆、沈斯亨、石 峻、萧 前、方立天、王 颖、张立文、杨邦宪、卢兴基、何柞榕、张岱年、黄楠森、张京媛、乐黛云、阎步克、赵庆培、林 庚、曾镇南、陈全荣、聂崎砥、陈燕谷、尹慧珉、董乃斌、李 聃、袁 红、周发祥、樊 骏、杜书瀛、刘 纳、邢少涛、贺兴安、刘福春、程 麻、吴 方、林 青、老高放、牛勇增、陈骏涛、何西来、王 飙、裴效维、周永琴、王 信、胡 明、张国兴、李以建、杨世伟、杨煦生、王志远、张卫平、孙炳珠、周 舵、于长江、贺为芳、谢 韬、赵一鹤、步近智、童 超、李斌城、易谋远、胡宝国、吴丽娱、梁满仓、方积六、张海燕、胡厚宣、孙 晓、姜广辉、马 怡、杨振红、王德胜、王树人、周礼全、喻柏林、王东成、孙 津、贺 麟、李曙光、张明树、杨宪益、张 洁、郁 风、杨匡满、于慈江、李 征、李丹慧、陈东林、吴 杰、胡友鸣、赵向阳、孙越生、常大林、董郁玉、杨利川、张宗厚、陈兆钢、曹 兴、杨宇红、张勇进、王鉴岗、萧 锋、李永辉、姬金铎、岳西宽。


(此签名截止到四月二十五日共二百人,签名仍在继续中。)


上述《公开信》,是八九民运中第一份起来声援与呼应学生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出现使得“八九学运”迅速地转变成为“八九民运”。它的出现也说明当时的北京知识界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民主意识、民主诉求,并且懂得克制与妥协,因为《公开信》只是对《请愿书》进行“附议”、重申,并没有另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用一种“和事佬”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某种官式语言的“规范化”修饰。这种维护策略,目的是使得当局颇费踌躇,不便进行立即的镇压。这一维护策略始终贯穿在整个运动中,最后发展为“维宪”思想。正是这些维宪努力造成了学运扩大为民运,这一局势,使得当局无法立即搬用1986年镇压学潮的简单办法立即采取压制行动,并且自己在处理意见上产生了分歧,结果使得反对“四二六社论”的“四二七大游行”得以顺利展开。


一个月以后,在这封《公开信》的签署人里面,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活动人士。戒严开始以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挺身而出,成立了“首都知识界联合会”、“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等重要组织,对抗非法的戒严活动。


可以说,这封《公开信》是整个八九民运期间最有广泛代表性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正因为这封《公开信》在八九学运转向八九民运中起了重大作用,该信的五位起草者在“六四”镇压之后,全部遭到逮捕、通缉、关押、审查,无一幸免。


据许多学者调查研究,季羡林不仅参与签署“421公开信”,二十多天以后的5月13日,季羡林还与严家炎等三百名教授和青年教师就学生绝食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递交的公开信,要求中央尽快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学潮问题。


5月16日, 季羡林与包遵信、巴金、 李泽厚、范曾、李陀、冯至、刘心武等知识分子共一千多人联名发表《知识分子五一六宣言》,提出:“历史证明, 镇压学生运动绝无好下场。”“必须承认在民主程序下产生的学生组织的合法性”,“富于爱国传统和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意识到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挺身而出,推进民主进程,为建设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发达的现代国家而奋斗。”这是当时知识界最大规模的联署行动,几乎囊括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界头面人物。这也是1949年以后知识界最大规模的联合抗议行动!他们的讲话传到天安门广场和各高校,感动了大批的学生。


5月19日中共中央悍然宣布军事戒严以后,季羡林最大的表态就是加入“首知联”,直接向中共挑战。5月24日下午召开了“北京知识界联合会”筹备会议,包遵信和严家其被推选为总召集人。季羡林是首批四十余位发起人之一。


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的主要成员有:严家其、包遵信、远志明、老木、荣剑、邓正来、王鲁湘、谢选骏、王润生、甘阳、苏炜、郑义、陈宣良、王志刚、张晓明、沈大德、张晓刚、萧延中、闵琦、赵瑜、顾昕、董玉、厉剑、许良英、刘再复、于浩成、李洪林、苏晓康、柯云路、庞朴、侯仁之、季羡林、陈小雅、周国平等九十人。


5月24日下午二时,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继续在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开会,一百多名社会科学界、新闻界人士参加。会议由包遵信主持。包遵信、王润生、苏伟、远志明、邓正来等十多人在会上发言。


包遵信在会上介绍了这个组织的筹备过程,包的讲话的大意是:这个组织从五月十五日起就开始酝酿了,好多知识分子作了准备。二十二日上午,严家其召开的那个会议,主要就是讨论决定成立知识界联合会这个组织。昨天下午游行,北京知识界的两回大旗都打了出去,香港的报纸、台湾的报纸都作了报导。现在是,你同意组织也好,不同意组织也好,反正香港台湾都已通过电台新闻广播了,大家也都知道了。包遵信说,我们这个组织是个松散的政治性组织,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应有长期打算,也要有近期目标。现在的三个近期目标是,一是要解除戒严令;二是要把李鹏赴下台;三是这次运动必须实现推进民主化的进程。远志明等说,“发起人名单如果被政府掌握,政府可能马上采取镇压。所以,应该上把发起人名单向全世界公布出去,凡是参加知识界联合会的,这样才能得到保护,名单越快搞出来越好。”这个成立大会严家其没有参加,但还是把严推选为总召集人。会议决定:由严家其、包遵信作为北京知识界联合会总召集人,下设秘书组、宣传组、联络组,并在天安门广场设立一个固定工作点,服从“首都各界联席会议”和“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领导;二十五日下午,将以首度都知识界联合会的名义组织一次知识分子大游行活动。


六四大屠杀发生后,曾经积极发言的(现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邓正来,前往公安机关秘密自首,上交了他假借“秘书处”名义偷偷录制“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等组织活动的全部录音带,结果导致多人被捕、判刑。


和当时七十八岁的季羡林相比,当时仅三十几岁的邓正来无疑更不像个男人,而像一个猥亵的太监。


六四以后,由于中共是老人帮掌权,所以下面的办事人员也不敢肆意逮捕季羡林等老人知识分子。相反还对他们采取了赎买政策。如巴金、冰心、钱钟书等人本来都是支持学运的,但中共却对他们采取了招抚而不是剿灭的办法,不仅不予追究,还以高官厚禄收买羁縻。季羡林、钱钟书由于还有学者身份,就受到进一步“重用”,被中共培养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这就是季羡林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来龙去脉,说起来一点都不“幻化”,而是实事求是地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血泪史”的。


事实上,类似季羡林、钱钟书等人的遭遇的,绝对不是季羡林一人,而是比比皆是。只要留心我们周围,这样被当局逐渐捧杀的“公共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规律:六四以后只要没被封杀的、继续活跃的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分子”,就都是一个个“小季羡林”。悲哀的中国。


邓正来看来是个职业特务,刺探出卖“首都知识界联合会”。


悲哀的是:邓正来塑造了季羡林最后二十年!


向“1989年敢对中国共产党说不的季羡林”致以最后的敬意。


……


据我亲身经历,上述茅山道《邓正来塑造了季羡林最后二十年》(北京时间2009年7月19日首发)一文所言,基本属实。


再根据发生在我家里的事情,足以证明邓正来确系卖友求荣的“王连举”(样板戏《红灯记》里叛徒)。


邓正来变节出卖自己的朋友们之后,得到了周国平、荣剑等人的谅解,因为周国平、荣剑等“没有受到司法追究”的人们自以为“问题不大”,因此“无须出逃”,就在背地里向公安机关坦白、“说清楚”了自己参与的活动,并且逃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处分。不过说实话,周国平只是一个次要的边缘人物,周国平并未参与在我家里举行的秘密会议,因此他交待的问题并不包括此次会议的内容。而我和其他一些“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秘书处骨干成员,不得不因为邓正来的出卖,颇为狼狈地逃离中国,至今有家难归。


邓正来,他害得大家好苦啊!


正道是:


甜酸苦辣的邓正来:


对女人,邓正来口蜜;

对同行,邓正来醋酸;

对上级,邓正来诉苦;

对朋友,邓正来毒辣。


谨在此悼念“甜酸苦辣的邓正来”。但愿他不要在另一个世界里再去害人。


(作者1989年时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现居法国。)


网民嚎叫:


Anonymous November 6, 2014 at 1:35 PM

2012年底,邓正来查出患有胃癌晚期,之后一个月的时间他乐观坚强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于此间2012年12月31日开通微博,与众多关心他病情的朋友、学生和读者交流。“从查出来住院到离开,一个月,才一个月……”其女在微博痛心地说。


谢选骏指出:邓正来的叛卖,不仅摧毁了季羡林的最后二十年,他在六四屠杀的中国大陆学术界,从事了“钓鱼执法”的秘密行动,也害死了千百万个默默无闻的季羡林。但我相信,相比上述名单里的某些人,邓正来还算良心未泯的,所以他自己的内心也绝不好受,否则他就不会没日没夜地借酒浇愁,也就不会死于非命了。

谢选骏:拖延症是社会淘汰的节奏

 



佚名网文《拖延症》报道: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多发群体职场白领和在校大学生

常见病因多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常见症状拖延、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等

传染性无


影响因素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1.环境因素

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拖延者往往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2.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 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

(2)奖惩时限 任务的奖惩时限也影响任务的完成。如果任奖赏及时,会减少任务完成时间的拖延。

(3)任务的厌恶程度 对于可能带来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推迟面对。

3.个体差异

(1)非理性的观念 如果个体认为回避失败动机高于追求成功动机时,个体将倾向于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败。

(2)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对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不断地推迟完成任务。

(3)自我设阻 拖延者从事某任务时,经常会因为某些外界刺激因素推迟开始任务的时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中断该任务去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况,并且不断地推迟任务的继续。

(4)焦虑 在远离期限时,拖延可以让个体焦虑减少,但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拖延者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

(5)冲动 冲动有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过分活跃可能导致做决定太快、注意范围缩小的情况,这些将导致个体拖延行为。由于冲动让人更多关注即时激励,而忽略长期责任,因而冲动的人们更可能拖延。

(6)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完美主义可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者会积极寻找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理想的成绩,而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更多采用拖延来逃避失败。

干预措施

1. 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 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 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拖延症与冲动的关系

拖延症与冲动体现出高遗传相关性, 拖延症可能是冲动的进化副产品。 拖延症不仅是心理问题, 也有基因的作用。 同时目标管理能力被认为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拖延症和冲动。 

参考资料:

Piers Steel.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7, Vol. 133, No 1, 65–94


谢选骏指出:拖延症的出现,是把一个低能的人,放在了高能的位置上——迫使其积累力量完成冲刺。


《你是哪種拖延症?5種拖延症的自救指南》(2021/03/19  梁元齡編譯)报道:


明明早該做完的事,卻總是一拖再拖、拖到壓死線?研究發現,拖延症長期下來有害身心健康,甚至誘發憂鬱症。怎麼才能戒掉拖延症?


每個人多少都有拖延經驗,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屬於拖延慣犯,每當有待辦事項,就使出「慣性拖延大法」,最終火燒屁股,被死線壓得喘不過氣,還拖累旁人跟著受罪。


為什麼我們會犯拖延症?


拖延的毛病,除了個性使然,也和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功能有關。


大腦的前額葉幫助我們整合訊息、做出理性決策,長期目標規劃跟自我管理都靠它。邊緣系統就像娛樂中心,掌管大腦的愉悅感,比起前額葉,演化歷程更久、功能更強大,所以通常會打敗前額葉。


當你把事情擺到一邊、躺上沙發追劇,前額葉就會提醒:「工作是不會自己做完的,快去做吧!」你要是刻意忽略,前額葉就不再工作,此時大腦另一邊的邊緣系統會開始作用,鼓勵你挑開心的事做,製造立即性的愉悅:「工作多無聊啊,先滑滑手機,比較好玩!」


成功引發你的拖延症後,邊緣系統還會發動獎勵機制,讓你耍廢時滿足無比,藉此欺騙大腦:滑手機果然讓我心情更好。


拖延症有害大腦


拖延行為就像把大腦分成兩邊,上演一場神經元的拉鋸大戰。你心底清楚得趕快行動,卻又貪圖逃避時的快感,任由待辦事項橫在心中,長期干擾情緒。


慣性拖延不但會引發焦慮、煩躁等身心問題,也會拖累睡眠和生活品質;慣性拖延甚至恐誘發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研究發現,愛拖延的大學生成績更差,也更容易生病;選擇拖延,會導致較高罪惡與焦慮感,也會引發低自尊、精神狀態差,最終誘發憂鬱症、暴食症等精神疾病。


(有些人認為時間壓力才能逼出實力,所以選擇策略性拖延、熬夜趕工。)


拖延症自救指南:識破5大類型、對症下藥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列出5種拖延症的成因,快來看看是哪種心態害慘了你?又該如何對症下藥?


原因1:時間折扣型,不急著做


很多事之所以被「冷處理」,通常是因為它們沒有急迫性。比如整理書桌、清掃房間、做退休規劃等等,就算明天不開始做,也不會有什麼危害。通常規模越大、時間壓力越遠的事,越可能被忽略。


基於人類本能的認知偏誤,比起未來遠景,我們更容易關注眼前的事情,這種心態稱為「時間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


>解方:以終為始,描繪清晰的藍圖


根據《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要戰勝時間折扣拖延,得用宏觀的角度看待計劃,使未來願景立體,進而從空想邁向實踐。

 

2011年一則研究發現,具體描繪出退休後的狀態,受試者更有可能做好退休規劃。試著去思考:做完某件事,對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預計要達成哪些目標?更長遠看,它將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如果沒做又會怎樣?(推薦閱讀:做計劃,不過是為了拖延行動)


原因2:效率拖延型,不曉得如何起步


有時我們會拖延,其實只是不知道怎麼開始。尤其當我們遇到一件沒做過的事,往往會感到無助,導致壓力驟增、腦中一團亂。


沒人喜歡感到徬徨無助,所以通常會逃避,選擇去忙別的事。這種拖延不是因為懶得工作,而是想逃避無助帶來的負面情緒,稱為「效率拖延症(productive procrastination)」。


>解方:把「搞懂怎麼做」列為第一步


克服效率拖延症,關鍵是先承認自己不懂、不會、不知道怎麼開始。當你坦誠面對自己,接著就要排解疑難,把「搞懂怎麼做」列為優先事項。有時問問身邊的人、談談遇到的困擾,也能蒐集有利的情報,幫助你搞定工作。


原因3:完美主義型,害怕失敗


有些人會拖延,是因為害怕失敗,索性什麼也不做。對他們來說,與其被認為「能力不夠」,寧可被評價成「不是不會做,只是懶得做」。這種人多少有點完美主義傾向,因為標準很高,所以清楚不管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盡善盡美。

 

許多名人都有「完美主義拖延症」,如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網球球后小威(Serena Williams)跟碧昂絲(Beyonce),都曾自稱拖延慣犯。


>解方:工作只是一部分的你,無法代表你的全部


要克服完美主義拖延症,就要放下對完美的執著,因為高標準不盡然會提高工作品質,反而讓你一拖再拖、失信於人。


此外,你也得認清工作不能代表你的全部。完美主義的人,傾向把工作成果跟自我價值混為一談。但請記住:你達到多少成就,跟你的個人價值沒有關係。有太多特質能代表你這個人了,比起工作成效,你願意接受多少挑戰、如何待人處事,這些特質反而更重要。


原因4:高壓自虐型,抱佛腳的效果更好?


你應該遇過這種人:平常不念書,考前才卯起來抱佛腳,結果考得比按時複習的人還要好。


有些人因此認為:反正更早開始,成效也不會比較理想,乾脆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用時間壓力逼出實力。這種人不見棺材不掉淚,屬「高壓自虐型」拖延症,偏好在壓力大的情境中完成待辦事項。


>解方:被動 vs 主動拖延,先分清楚你是哪一種


要對抗高壓自虐型拖延,得先區分自己屬於被動或是主動拖延。


被動拖延症的人,通常不去思考拖延的後果,並用其他事分散注意力。但根據經驗,他們越近死線反而越焦慮,最後端出差強人意的表現,甚至不會按時完成工作。


主動拖延的人則是有意為之,屬策略性拖延。他們對自己很了解,知道在時間壓力下會高度專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所以才選擇晚一點開始。主動拖延的人會按時完成工作,也都很滿意成果。2017年一份研究發現,被動拖延的學生成績較差,但主動拖延的學生成績確實不錯。


多累積經驗、自我反省,有助於增進對自己的認識。如果高壓環境對你沒幫助,就別再欺騙自己「抱佛腳效率更高」;如果你的體力無法負荷高壓工作,也建議你還是按部就班。


原因5:懶散型,現在就是不想做


《歐洲性格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研究指出,許多犯拖延症的大學生其實都想好好坐下來讀書,但現在就是不想做。他們身邊誘惑太多,容易分心,也容易「擺爛」。


>解方:善用正念法則,打破惡性循環


美國布朗大學正念中心(Brown University Mindfulness Center)研發主任暨精神病學教授布魯爾(Judson Brewer)指出,正念思考是對抗懶散拖延的好方法。(推薦閱讀:時髦紐約客為什麼瘋迷正念?)


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拖延症對你的身心造成哪些影響?你會拖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正念有助於看清拖延症的負面效應,促進我們找到問題、一一克服。如此一來,就能識破邊緣系統的獎勵把戲,重新訓練大腦、打破拖延的惡性循環。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Life Hacker、Real Simple、Psychology Today


谢选骏指出:拖延症可能是社会淘汰的方程式——据此把不同的人群分出等级。


《克服拖延症的11种方法》(2020年10月27日 Travis Bradberry)报道:


所有人都会受到拖延症的困扰,学会如何克服它才是关键所在。


随着在家办公、灵活办公的流行,拖延症变得越来越普遍。

克服拖延症对于确保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成效至关重要。

本文所提出的策略包括了解拖延原因、消除外部干扰、庆祝自己微小的胜利等等。

所有人都会受到拖延症的困扰,一旦你深陷其中,就很难摆脱。当你想象一个高效的人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个毫不费力地专注于工作并且从不拖延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可以带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地铁站的地上,一个小时内完成的事情比你在图书馆待一天完成的都多。


事实是,效率高的人与我们其他人一样面临着拖延的挑战。但不同的是,他们会使用合适的方法来克服拖延症。首先,他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拖延,然后运用策略,在深陷拖延之前战胜它。任何人都可以遵循这个以研究为基础的“两步走”策略来克服拖延症。


拖延恶性循环


在你完全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之前,你无法停止拖延。德保罗大学的Joseph Ferrari的最新研究表明,拖延症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复杂。人们往往认为拖延是由于时间管理不当或懒惰造成的,但是Ferrari的研究表明,拖延是因为你的心情被负面情绪所左右。一旦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你就无法使自己投入工作。


恶性循环被认为是左右我们心情的负面情绪。


人们通常不会因为懒惰或时间安排不当而推迟工作,而会因为没有合适的心情去完成任务。这会使你深陷拖延恶性循环中。你确定自己的心情不适合工作,因此就会分散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查看电子邮件、浏览新闻、清洁办公桌、与同事聊天等。等到你调节好心情,就会发现浪费了太多时间,从而感到愧疚。这只会让你的心情更糟糕,并且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你的心情会比初次推迟任务时更糟。


克服拖延


克服拖延是指通过控制情绪来摆脱恶性循环。有了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掌控一切,并乐于完成工作。遵循的策略将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


找出原因。拖延其实是在向你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这可能很简单,比如你需要休息一下或吃点东西;也可能很复杂,比如你肩负着整个团队的责任或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无论是什么,与其因拖延而惩罚自己,不如花点时间反思,弄清楚你为什么会拖延。这最终可能是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最富有成效的步骤。


消除障碍。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请花一点时间仔细考虑在你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障碍。然后,制定计划以确保它们不会阻碍你。例如,可能某项任务的指示在你的收件箱里,如果你当时不去管它,那么之后你会反复回到收件箱去查看,从而因其它新收到的电子邮件分心。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管理计划应该是在开始工作之前把这些指示保存到其他地方。通过提前计划,你可以保持专注、避免拖延。毕竟,重新专注要比保持专注困难得多。


无论如何,马上去做。有时候,即使面对你喜欢的事,也确实很难开始。我可能一直盯着空白的Word文档,或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一直站在海滩上。迈出第一步很困难,但是一旦开始(键入第一段文字或开始第一波冲浪),你的心情就会大大改善。如果你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开始的难度和复杂性上,那么你就会灰心。但是,如果你马上去做这件事,你的心情就会迅速变好,这有助于你继续完成任务。


分解项目。我们经常拖延是因为我们对项目的规模感到害怕。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胆怯,请试着分解项目。找到可以快速且轻松地完成的较小任务。比如,写一份提议可能需要10个小时集中精力,但是你可以在15分钟内写简介,并在10分钟内列出可交付成果的清单。不知不觉中,这些较小的任务就完成了,而整个项目也不再令人生畏了。


在适合的环境中工作。即使你所做的其它事情都是正确的,在错误的环境中工作也可能使你屈服于拖延。这意味着要远离电视、电子设备、朋友和喧闹的地方。这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法,但是你需要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保持自律。


享受小小的胜利。没有什么方法比一项一项划掉待办事项更合适的了。为了避免拖延,你需要通过仔细跟踪进度来体验这种成就感。小小的胜利会在负责奖励和动力的大脑区域建立新的雄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增加,睾丸素的影响也随之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应对挑战的信心和渴望。这会激发你的积极性,不断前进。有时候,将一些容易做到的事情从清单中划掉是建立解决大事的精神力量所需要的。请记住,这不是为了避免执行大任务而执行小任务;这是在日常任务清单中包含一些小任务,以建立信心、增加动力。


从实际出发。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很容易使你变得沮丧,向负面情绪低头,导致拖延。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会使事情变得积极,从而使你保持合适的工作心情。


控制你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不会拖延。我不会拖延。”这恰恰确保了你会拖延。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参与者被告知不要想象一只白熊。事实证明,如果你告诉自己不要想某件事,那么你几乎不可能不去想它,因为你的思维会被你要避免的事情所吸引。应对这种情况的诀窍是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完全不同的(积极的)事物上。与其告诉自己不要拖延,不如想想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以及完成这件事之后感觉会有多好。这样,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要执行的任务上,而不是要避免的事情上。


不要成为完美主义者。大多数作家会花无数小时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头脑风暴,他们一页一页地写着,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将这几页包含在书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知道想法是需要时间来发展的。我们往往在开始时就胆怯、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想法并不完美,而且我们产出的东西可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你不开始,不留出时间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发展,又怎么能产出很棒的东西呢?作家Jodi Picoult总结了避免完美主义的重要性:“你可以编辑不好的一页,但不能编辑空白页面。”


注重成果。你很有可能不喜欢去看牙医,喜欢去的人不多,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因为你能看到成果。你的牙医可以帮你把牙齿和牙龈更健康、更有吸引力。并且,牙医在你的牙齿上拨弄一个小时的痛苦远不及填补牙洞、拔牙或根管治疗的痛苦。你去看牙医,因为你知道这个过程是值得的。同样的心态适用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尽管它可能让你在开始之前感到焦虑,但不要纠结于此。试想一下,当事情做完时你会有多么高兴;再想一下,如果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做,没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时你会感觉多么糟糕。


原谅自己。当你出现疏漏并拖延时,自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可能会认为惩罚自己会帮助你将来避免拖延,但实际上却适得其反——自责会让你立即回到拖延恶性循环中。


综合运用。克服拖延症的关键是要了解拖延症源于情绪。以上策略将帮助你扭转拖延的恶性循环,达到更好的效果。


谢选骏指出:人人都有拖延症,正如人人都是罪人——但是,有人却能克服拖延至少抵抗拖延,从而让自己成为“圣徒”——为的是得到上帝的奖赏。因为他们不想被拖延症淘汰出局。

神话生命的基本特征


《神话里的人兽合体动物为何让人不安?》(布洛克·巴斯蒂安,墨尔本大学(Brock Bastian)2017年3月22日)报道:


在希腊神话中,客迈拉(Chimera)是一只有着狮头、蛇尾,背上还生出了山羊头的吐火怪兽。


正如这样的形象使希腊人恐惧,当加利福尼亚萨克生物研究学院(Salk Institute)出现第一例成功的人猪杂交胚胎时,人们同样因脑海中浮现出客迈拉这样的形象而感到恐慌。实际上,此类人畜杂交物种通常都被称作"客迈拉"。


尽管人畜杂交方面的科学进步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移植在动物身体当中培育的人类器官的可能性,但这样的做法仍会令许多人感到恶心。正是因为人们怀着这样的厌恶之心,上述研究项目的研究资金被暂停了。


杂交动物——正如有关客迈拉的希腊神话——即令古希腊人感到好奇,又使其感到厌恶。


看来,人们就是无法忍受在猪的身体里培育人类肾脏的想法。


鉴于该研究巨大的潜在成果,人们对其的反对不应仅仅基于恶心、反感等轻微的心理反应。在若干方面,人们长久以来都以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看待人畜杂交,这使得人们很难在这件事上明辨是非。


违反自然?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就像听到混合西兰花和土豆泥这种吃法的六岁儿童一样。我们还是愿意让事物保持其纯净的原貌。不论杂交动物,还是混血儿童,那些用事物底层的本质去定义世界的人倾向于去拒绝"不纯"的东西。


何为"事物底层的本质"?这一概念指的是,事物具有确定的必要特性,这些特性对事物保有其本来面貌至关重要。所谓猪的身上有独一无二的"猪性",人的身上有独一无二的"人性"。


然而,在生物学当中,至少并不存在与该说法对应的事物的本质。我们都是相同的几样物质混合起来的,比如蛋白质和氨基酸。甚至奠定个人特性的基因和DNA也是物种共有的,比如人类和老鼠体内大约90%的DNA是相同的,我们与蛔虫体内大约35%的基因是相同的。


但这样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摆脱看待什么使一只老虎看起来更纯正,什么使一把椅子看起来不纯正的固有方式。直觉让我们一想到"老虎山羊"就感到局促不安,但"椅桌子"的概念却令我们感到新奇。


蝎狮曼提柯尔(manticore)是中世纪动物寓言故事中一个人畜杂交的例子。


将人类和动物合二为一的生物研究被视作反自然的、令人作呕的概念(就好比我以前点过的一道菜"叻沙味意大利烩饭"),它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不理智的恐慌,好像"人猪"会逃离实验室,占领世界一样(正如我害怕意大利-马来料理会极速崛起)。


虽然"人猪客迈拉"漫游地球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但是正如希腊人,我们对杂交物种的畏惧助长了我们心中的这一想法:杂交物种是可怕的。


虽然大部分杂交物种会使人们感到不愉快、害怕和恶心,但也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这样,比如博伊森莓(boysenberry,一种由树莓、黑莓、悬钩子和罗甘莓杂交而得的水果)和克莱门氏小柑橘(柑橘和橙子的杂交结果)。我们拿这些水果作午餐时可是一点都不为难呢。


显然我们是能够欣然接受某些杂交物种概念的,而这一态度也不仅仅局限于植物。我们从未觉得骡子有什么值得警惕的地方,然而骡子事实上是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马交配的结果。那么狮虎、虎狮、斑马猴、山绵羊,或者蜜蜂水牛听起来又如何呢?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畏惧大多数杂交物种,但我们并没有排斥所有的杂交物种。也许我们对生物物种杂交概念的排斥——当人类DNA成为杂交的一部分,特别是当我们听到将人类DNA与其他动物的DNA杂交时——更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


我们不是动物

人猪杂交引发人类焦虑的一个原因是,这样的杂交会造成我们对自身死亡的恐惧。用猪的身体就可以培育出你需要的胰腺,这足以提醒我们:人类就是动物,此种生物关系上的提醒着实会触动人们心中巨大的担忧。


人们曾经普遍相信,如今依然有许多人这样认为——类有灵魂,而动物没有。这样的认知使得人类感到自己更高级、更高高在上,甚至觉得自己存在于生物秩序之外。然而在山羊体内培育人类的心脏,这一概念会粉碎我们在认知上的此种自我保护,让我们感到恶心,感到懊丧。


人畜杂交让一个人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我们无法避免的事实:我们终有一死。避谈人类的动物性,我们也就想当然地不去思考,人类只不过是会死的生物有机体,总有一天要化为土地的肥料。


如果人类利用猪来培育人类器官,那么我们是否会更少地食用猪肉呢?


人畜杂交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你身患严重的肝硬化,而用你叔叔家农场里的一头猪就可以培育替代肝,这会给你的味蕾造成困扰。我们吃猪肉,但我们不吃人。如果某头猪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培育了你所需的肝,你还会食用这头猪身上的肉做成的培根吗?


更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是"猪人"这一概念,它扰乱了我们的道德指南针。生物学上的猪人杂交提醒人类,我们和猪具有相似性,而当我们品尝油煎培根的美味时,我们才不愿意想起这一点呢。


人们会刻意将可食用动物和不可食用动物区分开来,这有助于我们消除内心拿动物满足口腹之欲的不适感。而可食用动物和不可食用动物之间模糊的界限就造成了诸如2013年"马肉事件"发生时,人们对马肉汉堡的愤怒;人们通常认为,马是宠物和人类的好朋友,不可做食物。


如果说将宠物和食用动物混为一谈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那么将那些为人类提供食用肉的动物和人类自身混为一谈更是会引发我们的道德及味觉疑虑。


除了给我们的味蕾造成困扰之外,人畜杂交概念令我们感到困惑的还有一点:我们无法说清,我们是在动物体内,还是在半人体内培育自己所需的器官。确实,在人体中培育器官这一概念所描绘出的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


最后,虽然古希腊人对神话当中的杂交野兽非常警惕,但今天我们反对在猪的胸腔内培育人类心脏,与现实的自我焦虑和对道德秩序破坏的疑虑有很大关系。


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或者说得更宽泛,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利用动物,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对人畜杂交方面科学手段进步的畏惧——以及胃里翻滚的厌恶和恶心——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一事实:人畜杂交动摇了我们所认为的人类独特性,破坏了我们的道德优越感,与对杂交物种本身的担心并无多大关系。


谢选骏指出:人说“杂交动物——正如有关客迈拉的希腊神话——即令古希腊人感到好奇,又使其感到厌恶。”——我看这是因为作者不懂,人兽同体(包括人鸟同体),正是神话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我在1986年出版的《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一书中,已经展示过了。希腊诸神,即使高度人化了,也都有其动物遗形。中国帝王也是如此,例如“真龙天子”、“人中龙凤”等等的说法,可见一斑。



圣诞节与农神节的关系体现了ABC神学的混合主义



《圣诞节与农神节》

Christmas and  Saturnalia


2011年12月18日


现代基督教许多教派庆祝的圣诞节不合圣经记载:因为圣经在十二月没有庆祝任何节期,但在罗马帝国,

却有一个节期在十二月庆祝,那就是农神节(Saturnalia)。而圣经的其他节期也没有被遵守。例如第四条诫命所规定的安息日并没有被遵守,反而遵守了太阳历法的星期天,作为礼拜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如何开始的?是否合乎圣经,是否属于基督教?所有的答案都可在历史里找到,而且答案都非常惊人。


原来,“圣诞节”(Christmas)来自“农神节”(Saturnalia)!


农神节(Saturnalia)本是农神撒都拿(Saturn)的节日,居住在拉提欧(Latium)的居民和拉丁人(Latins)把农业和艺术的兴旺,都归功于农神(史密斯希腊和罗马字典,第二版, 1851年伦敦,1009页)。它于十二月底来临,并被人民视为尽情放松和娱乐的时节。法院在这段期间都要关闭。没有任何公共生意的交易。学校遵守这假期。要发动一个战争是对神不敬,而惩罚一个罪犯会玷污神灵(同上)。奴隶们在这期间也可以不做苦工,而且可准许带伞状帽或佩带自由徽章。他们还可获得言论的自由而且主人会为他们准备特别的宴席和穿上主人的衣裳(同上)。各层人士都尽情享受这宴席和欢乐时光,并与朋友互赠礼物。下属把蜡胶纸送给他们的上司。人群拥挤在街上,史密斯(Smith)说很多习俗与圣诞节和意大利的狂欢节会极其相似(同上)。


公众聚赌是合法的,而且后来扑克牌游戏在圣诞节前夕甚至被一些最古板的人接受。所有的人脱下宽外袍(toga),穿上宽松的衣裳叫做人造胶质(synthesis)而且头上带着伞状帽(pileus )到处走。史密斯字典说这习俗是为了纪念多米诺牌,尖顶帽还有其他在后期的圣诞佳节时期假面剧和哑剧者穿着的衣物。cerei 或蜡胶纸或灯泡很可能都要被用到,因为moccoli在狂欢节最后一晚才用着。我们传统的圣诞节或许是从这习俗演变而来的。


最后,个别群体的娱乐便是选择一个假王上,随后该方式在第十二夜晚宴上立即得到认可(同上)。我们一会儿会讨论这点。


詹姆斯·乔治·弗兰哲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在研究他的古典魔术和宗教(金色的树枝,McMillan,1976)时说这个假王是为了追忆农神统治时期以及在所有都是自由、一起都是正义的之时奴隶暂时被释放的恬静愉快时光(同上,ix,p. 308 ff)。据Franz Cumont记录,在Maximian 和 Diocletian统治时期驻扎在多瑙河边的罗马军兵在节期前三十天通过抽签方式在他们中选了一位年青英俊的男子来扮演农神。他们帮他穿上撒都拿王族的衣裳。他由一群随行士兵守护着出现在公共场合,并当众放纵自己的情欲,不管有多么低贱和羞耻。三十天快要结束之时,他在他扮演的神的祭坛上把自己的喉咙割破。在303年,这命运落在了一个基督徒士兵达修斯(Dasius)身上,可是他拒绝扮演异教神,也拒绝放纵淫荡来玷污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拒绝妥协于其上司巴素斯(Bassus)的胁迫而于303年11月20日的星期五,即月亮的第二十四日四点,在德罗斯多伦(Durostorum)被一个叫约翰的士兵斩首(弗兰哲,同上)。


在弗朗茨·库蒙的记载刊登后,人们就在安科纳(Ancona)教堂的地下室中发现了白色大理石石棺,上面刻有东罗马帝国皇帝时代的希腊文字,从而这段历史得到证实:


这里躺着的是殉道烈士达修斯,来自德罗。


这石棺是在1848年从圣毕勒革利诺(St Pellegrino)教会运过来的,据记载它于1650年就一直搁在那个教会的高祭坛上 (弗兰哲,310页)。


弗兰哲说,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农神主的本性,农神主是古老的暴君主(Lord of Misrule),他在冬天居然还居住在罗马狂欢 (同上,311页)。这里我们看到传统的影响面和活人祭的要素都延续到了十二月和昼夜平分点的节期。基督徒达修斯宁可受难也不愿参与这些狂欢。


虽然撒都拿是国民的拉丁古神,但农神节在远古时代就消逝了(同上)。


这里有三个传统和它有关系。


这是关于两面神(Janus)的。他在他的施主忽然从人类居所处消失之后就立即为自己立了一个祭坛,称他为神,并规定每年人们都要来此献祭。


根据华若(Varro),这是有关伯拉萨机(Pelasagi)流浪在他们在意大利的第一个殖民地时所发生的事。据说,大力英雄赫尔克里斯(Hercules)在他从西班牙回来的途中废除了活人祭的崇拜和习俗; 还有


第三个传统认为农神节是赫尔克里斯的追随者在他回到希腊之后建立起来的。


我们发现最后两个习俗存在着共性。因此,这农业节期的习俗和春天复活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之后我们会看到。所有的传统中都有活人祭,而这仪式可追溯到把闪米族的神(Moloch)敬拜为月神Sin,以及对伊师塔的敬拜 (参看文章金色小牛犊(222号))。这种牺牲性的观点也可从敬拜阿迪斯(Attis)神中看到(见下文)。


历史上设立圣殿的事件被记录了下来,如太特司(Tatius)和大圭钮斯(Tarquinius)的统治时代到申伯牛斯(A Sempronius)或美纳求斯(M Minucius)(公元前497 年)任领事的期间,或拉修(T Larcius)(公元前498 年)任领事的时代。看来每种仪式都或多或少地被忽略或败坏,接着又被兴起和扩展(同上)。


农神节原本是科兰(Kalend)一月十四日。自从引进了罗马儒略历(Julian calendar),它就延迟到科兰一月十六日,从而让一些极其无知的人感到很迷惑。奥古斯塔斯(Augustus)用律法规定,那整整三天(即12月 17,18 和19日)将来应该被视为神圣之日 (同上)。有些未公开的权威当局把第四天也算了进去,而加利古拉(Caligula)把第五天加了进去,即Juvenalis。这日被废弃而之后被克劳迪迪亚斯(Claudius)王复兴。


严格来说,在共和国时代只有一天被视为宗教圣日来遵守。不过,这庆典比原来的还要久。在历史上,李维(Livy)谈到了农神节的第一天(Liv. xxx,36)。西赛罗(Cicero)写到了第二和第三日(ad Att.,v 20; xv 32)。挪威修(Novius)在他的Attelanae 中使用了农神节的七日这一术语,这一短语后来也被Memmius(Macrobius,i,10)和马歇尔(Martial)引用(Martial) (xiv,72; cf. Smith,同上)。马歇尔也谈到了加利古拉(Caligula)和克劳迪亚斯所规定的五日。


这五日对古老日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史密斯说其实该时期总共包含了三个节期。


农神节是从十二月17日开始(科兰十二月16日)。


这之后就是欧巴利亚(Opalia)(科兰一月14日或十二月19日),它在古代是和农神节日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节日一共有五天之久。这节期是为了纪念欧皮斯(Opis)而庆祝的,据说她是农神的妻子。最初,它是在同一天被庆祝,所以,母爱女神和她的情人很明显是该庆典的原本主题。我们会仔细研究该主题。欧皮斯的追随者坐着触摸着他们的女神所掌管的大地宣誓(史密斯,同上,Opalia篇 ,835页)。


第六和第七日中到处都是司及拉力亚(Sigillaria)——小小的陶器偶像的名字,它在那时候是作为儿童玩具来销售的。


所以,该时期从罗马儒略历十二月17日一直持续到23日,也就是礼物派送给儿童的这段期间。


我们现在来深一层地探讨一下这节期背后的神学。这节期传统的共同点太过明显而不宜疏忽。


天上童女成为母爱女神


弗兰哲说到:


崇拜神的伟大母亲与及她的情人或儿子在罗马帝国时代是非常流行的(v,pp. 298 ff),


从以上的载文我们知道两位人物[母亲和情人或母亲和儿子]不只在意大利受到神圣的荣衔,而且在其它的区域尤其是非洲,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和保加利亚(同上)中还受到。对他们的敬拜比康士坦丁设立的基督教的留存时间还要长。


所以,天上童女和幼儿每年游街的象征意义并不是源自基督教。它们起源于远古的母爱女神宗教。我们接下来将会研究这点。


弗兰哲在记载记录伟大母亲节日时提到了西马克思(Symmachus)。在奥古斯丁(Augustine)时代她女性化的祭师还在迦太基的街上和广场上游行,就像中世纪的行乞修道士在向路人行乞一样(同上,参考 S Dill 的西方帝国末期的罗马社会,伦敦,1899,16页;  奥古斯丁的天堂,7章,26页)。


另一方面,希腊人为了温柔派崇拜的阿多妮斯(Adonis)拒绝了更多残暴派的崇拜(同上)。


弗兰哲说,惊吓及使希腊人厌恶的事情却吸引着罗马人与西方的野蛮人(同上,298-299页)。


那些狂欢活动却被误以为是神圣的灵感,残缺不全的身体和新生的道理与及接着流血除罪的道理,全部都有他们残酷野蛮的来源(同上)。


弗兰哲相信他们真正的个性经常在高雅的寓言和哲学翻译的遮掩下被隐瞒了,从而吸引了更多高文化素养的人去探索一些或许会让他们更惧怕和恶心的事情。现代的五旬节教会就是从这些宗教节日所隐含的思想中得到灵感的。


伟大母亲的宗教是唯一与东方信仰相似并扩展到罗马帝国并传遍欧洲的宗教信仰。根据弗兰哲,这逐渐削弱了整个古老文明的基础。


整个希腊和罗马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一个人的一生都要奉献给他永久的社会事业。如果一个人回避至高的献祭,那么那些只从事卑鄙交易的人决不会实施至高的献祭。


东方信仰的教义和这道理相反。它淳淳教导“灵”与上帝的沟通,而它外在的救恩是唯一存留的宗旨,就相当于财富,甚至国家的生存也不比其重要。


这种自私和不道德的教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个人越来越远离公益事业,而只看中个人利益,一种对今生的渺视。


这些神秘教义或东方宗教的错误应用以及它们在诺斯替教中的应用在把圣经中的天国当作灵性的建筑物时,其目的就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从而松解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瓦解国家的政治主体。这个社会趋向于陷入个人主义,因而也向野蛮文化的趋势发展。通向文明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个人积极寻求团结及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同上,301页)。


人民不肯过着修道的独身生活来保护他们的国家或者延续他们自己的种类[同上,请参见素食主义和圣经 (183)和圣经中的葡萄酒 (188)]。


弗兰哲认为这种摆脱不了的思想已有一千年之久了。他还说它只是在中世纪末随着罗马律法、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古老文学艺术以及这个世界中比较理智和更具有震撼力的观点时才有所改变。问题的实质是如果实行了真正的圣经教义,这些事就本就不会发生了。问题源于和诺斯替教体系结合在一起的东方神秘主义,它在当今的社会极其盛行。弗兰哲相信入侵的东方教义最终翻陷了,而且现还在回退。虽然他相信败坏的政府和受损的财政体系都是两个破坏文明社会的主要原因,就好像它们当时击败土尔其帝国一样,但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却是是不正确的。


我们会看到伟大母爱宗教和密特拉神(Mithras)制度的影响,以及它们受诺斯替教的影响在基督教中的应用,以便看看它们是不是还是稳固、更微妙地存在着。可是它的大部分传统标志还保持原样。


密特拉神(Mithras)


为成为西方崇拜的对象而相互竞争的其中一名神为波斯的密特拉神。


这种崇拜的流行性是不可低估的。为这种崇拜体系而设立的各种纪念碑在整个罗马帝国和欧洲各国随处可见(纪念碑分布图可参见David Ulansey的密特拉神神秘教的起源,牛津,纽约,1989年,第5页)。


这在当时是一种秘密的崇拜仪式,而它们的神秘性从未被记录下来,所以,它们真正的习俗是无人知晓的,只能从它们的祭坛和崇拜之地推理出一些内容来。不过,我们知道有两种崇拜形式。秘密崇拜属于密特拉教。然而,而公开形式的崇拜属于Elagabalism,我们从此中获得了更多有关该体系的情况。两者的基础都是太阳崇拜。


很多这方面的宗教都与母神教相似,也和最终成为了基督教的一些宗教体系类似(参见弗兰哲,同上,第302页)。基督教医生他们自己对这种相似性深有感触,因为有人对他们说这是魔鬼假冒真正的信仰而撰写出来的著作(同上)。特图联(Tertullian)解释了伊希斯(Isis)和西布莉(Cybele)的斋戒与基督教的斋戒如何地相似(De jejunio 16)。


贾斯廷·马丁(Justin Martyr)解释了戴奥尼夏(Dionysius)的死亡、复活和升天,珀尔修斯(Perseus)由处女所生以及柏勒罗丰(Bellerophon)骑在神马(Pegasus),是如何滑稽模仿了魔鬼早先写出来的基督教故事,甚至诗篇中所写的基督骑着一头驴子的预言故事的 (cf. Apol.,i,54)。


密特拉教和基督教的纷争当时极其严重,以至于在某个时期其结果不分上下。实质上,是否采用他们的习俗和授予他们基督教名称,决定了纷争的结构。这种异教信仰的汇合的最重要的一个遗俗就是圣诞节,弗兰哲说它好像是教会直接从它的异教对手中直接借来的(第303页)。


军士成为了密特拉斯的虔诚者;根据有关达修斯的记录,很明显农神节是与密特拉斯敬拜联系在一起的。


圣诞节与及天上童女


按照罗马儒略历,十二月25日是冬至(弗兰哲,同上,第303页; 参照普林尼的博物学,第18章,第 221页)。人们把这一天看作太阳神的诞生日,因为一年就是从这个转折点开始日子延长,其力量也开始增大的。


弗兰哲认为,由于诞生的仪式是在叙利亚和埃及庆祝的,因此场面壮观。司仪神父隐退到某些内祭坛中,然后在午夜大叫道: 童女降生了! 灯光更亮了! (同上,参照 Cosmas Hierosolymitanus,见fn. 3 to p. 303)


埃及人甚至用一个新生婴孩的画像代表新生的太阳神,他们在这个婴孩的生日那天(冬至)把他的画像带来展现给敬拜的人观看(同上,参照 Macrobius 农神节i,18,10)。


弗兰哲说:


毫无疑问,童女怀孕并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下一个儿子的就是伟大东方女神,即闪米特人(Semites)称呼的天上童女或只是天上女神; 在闪米特族她是一位阿诗塔特(Astarte) (同上,noting Franz Cumont s.v. Caelestis in Pauly-Wissowa’s Real-Encyclop?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v,1,1247,sqq)。


这是耶稣基督的母亲永久童女之身的教义的来由。它根本没有圣经或实事的基础。基督的母亲不叫玛利亚,而圣经很清楚的说她生了其他的孩子。我们接下来会回到这个神话。


三个国王的传说


十二月25日是一个敬拜太阳神的古老节期,而三个牵涉在内的国王看起来不像是与圣经里所说的东方三博士有关,而很可能与所谓的圣诞节十二天有关的较古老的传统有关。第十二天与法国、西班牙、比利时、 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三个国王有关。他们的名字分别卡司巴(Caspar),梅尔基奥为(Melchior)和八达撒(Balthasar)。在德国和澳大利亚这一天是三个国王节(Dreikonigstag),而在法国是国王的节期 (Fête des Rois)。国王出行于某些地方,而哑剧演员唱着歌和搜集家户跟在其后代表他们。这是基于基督教的,但是并没有假设有三个人 (除了三种礼物)或他们是国王的圣经基础。圣经中称他们为东方三博士或智者。这看起来好像有其他的基础(参见 Frazer,ix,p. 329)。根据法兰克甘特(Franche-Comte)和华革山(Vosges Mountains)的习俗,梅尔基奥本该是一个黑人国王,而那扮演他的男孩的脸也是黑的(同上,p. 330)。人们把三颗钉插入地面上做仪式来祈求他们治病。这有点类似于早在基督教体系前就已存在的法国凯尔特人的三位一体体系。


在捷克和德国波希米亚,焚香和香料的仪式在第十二天举行。缩写词C.M.B (Caspar,梅尔基奥(Melchior) 和 Balthasar)和三个十字架都在焚香之后画在门上以防邪恶势力和传染病的侵入。人们都念着为我们现在祷告,为我们去世之时祷告来祈求他们。


米斯路王和蚕豆王


我们在这个传统也看到米斯路王(The Lord of Misrule)出现在这些传统中。这整个时间是从万圣节前夕开始 (十月31日、众圣徒之日的前夕) 到蜡烛日(二月2日)结束。然而,通常,它只是圣诞节的十二天,被称为十二夜。英国的君主宫廷直至各个下属皇室都推选米斯路王。牛津大学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 Oxford)也选该米斯路王为蚕豆王(参见 Frazer,ix,p. 332)。


愚人的节日


在法国,英国的米斯路王被化装成假牧师,假教主,假大主教,假教皇或假修道院院长。这就是愚人的节日,它在圣诞节、 圣斯蒂芬节(十二月26日)、新年或第十二天举行,随地点而变。


教堂在这些时候滑稽模仿着最肃静的仪式,教士们戴着面具,有时候也打扮成女人在唱诗班中跳舞,而且还唱着淫荡的歌曲;俗人扮成和尚与牧师混在一起;祭坛变成酒吧,执事和副执事在司仪神父的眼皮底下吃香肠和黑布丁或玩牌。香炉内堆满了旧鞋,教堂内臭味熏天。


在法国的一些地区,如奥顿(Autun),人们把驴子带进教堂,模仿着对其做弥撒,通常还对它实行拉丁礼拜仪式,教父主动学驴子叫(Frazer,pp. 334-335)。


1月14日在博韦(Beauvais)地区,一个年青妇女怀中抱着一个孩子骑着一头驴子,据说是为了模仿挺进埃及。她胜利了,人们把她从大教堂带到了圣斯蒂芬的教区,她和她的驴子就在那儿被置于祭坛的左边。在那儿举行了一个很长的弥撒仪式,包括这一年中从许多其他教会仪式中借鉴过来的各种各样的弥撒。会众们和驴子都吃饱喝足了,歌手们在中间休闲时也解解渴。之后,驴子从高坛被带到中殿前,整个会众、牧师和俗人都围着驴子跳舞而且学它叫。晚祷后,一大群会众去教堂对面的大戏院观看低俗的笑剧。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北美的母爱女神体系中的女性化教父的仪式和农神节。弗兰哲说没有直接的证据可证明哪一个源自于哪一个,但是农神节具有自己的特征,还造就了一个任期短暂的假国王,从而使到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ix,p. 339)。这些习俗一直被遵守,直到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和法国拿破伦时代在革命后就以某种方式废除了它们。它们被取代,我们会在另一种的错误形式中看到。很多现代的荒谬来自美国与及其重商主义。


圣诞节十二天,蛋糕,蚕豆和金钱


蚕豆王也和法国的愚人的节日有关,而且与它还有着更古老的重要联系。愚人的节日一直持续到圣诞节的第十二天 (第十二夜是一月6日晚上)。一月5日是前夕,因此一月6日的主显节标志着两次圣诞节前的欢宴的结束,这些欢宴是和农神节和太阳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从十二月25日开始一直到一月5日结束。


在一些地区,国王有一个王后,他们俩个在农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农神节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人物。


国王和王后在第十二个晚上(如一月6日的主显节) 或在一日5日节期的前夕通过抽签选定。这在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英国都很普遍。法国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宫廷承认这种习俗,每一种族人可以选择本族的王。人们在节期前夕制作一个夹有蚕豆的大蛋糕。它被平分成好几份:一份给各族的成员代表;一份给神;一个给天上的童女,而有时候还分给穷人。那个分到夹有蚕豆的蛋糕的人就被选为蚕豆国王(弗兰哲,ix,p. 313)。有时候第二颗豆放在蛋糕里用来选王后。在伯兰肯黑(Blankenheim)靠近牛尔伯(Neuerburg)的埃菲尔铁塔处一颗黑蚕豆和一颗白蚕豆放在蛋糕里烤,黑的是给国王而白的是给王后。在法兰克甘特(Franche-Comte)地区人们曾习惯于在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把很多扁豆放入帽子中,并在里面放入两颗彩豆,让小孩随便抽。得到彩豆的两个人就是国王和王后。


英国的这种习俗为:在帽子里放入一颗蚕豆给国王,再放入一个豌豆给王后。不过,在某些地区,只有国王一人可以通过抽签决定,而王后由他自己选择。有时蛋糕里也放入一枚硬币而非蚕豆。这习俗早在十六世纪的前期在德国南部就流行了。然而,弗兰哲认为这是早期蚕豆的另一种形式。这很清楚地表明把硬币放入圣诞节布丁里的习俗是从早期的这种习俗演变过来的。


在法国,小孩被置于桌子下面。人们叫它菲比(Phoebe) 或 Tebe ,而他以拉丁语Domine来回答。然后,小孩指划着把蛋糕一块一块地分给各会众。一些学者认为该词来源于阿波罗的神谕。。弗兰哲认为这或许只是来源于豆这个字(Lat. faba,Fr. fève)。


每次国王或王后喝酒时众人都会呼喊王上或王后喝酒了,而他们也会跟着喝。任何一个不这么做的人,他们的脸都会被软木或黑灰或酒的渣滓弄黑。在亚登尼斯(Ardennes)的一些地区人们通常都是把很多的纸卷成触角状绑在这些人的头发上,并把一副很大的眼镜戴在他们的鼻子上,一直让他们坚持宴会结束。这或许是顿斯(Dunce)帽的来源吧。


法国北部的习俗是是把一个小型瓷器神像夹进面包中,然后让小孩来抽签,该习俗至今还延续着。如果由小男孩来抽签,那么选择的就是王后; 如果由小女孩来抽签,那选择的就是王上。


这些王上和王后把白十字架放在屋子的柱子上来避邪和赶虫。不过,这对于某些职务至关重要。据说,在法国洛林麻草的高度是根据王上和王后的身高而定的。如果王上比皇后高,那么公麻草就要比母麻草高,反之就相反。在法兰克甘特(Franche-Comte)边界的佛斯维司山(Vosges Mountains),人们通常在屋顶上跳舞,这是为了促进麻草的生长。


在很多地区,放在蛋糕里的豆都要拿到牧师那儿领福;有人会在第十二晚用占卜来预测一年中哪一个月麦芽的价格最高。


在一些地区点篝火的习俗还是有人遵守;弗兰哲在那时候写道:那习俗还在Montagne du Doubs的十二夜前夕进行(ix,p. 316)。这看起来像是为了确保耕种肥沃。这看起来好像与异教徒的圣诞节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关系较远的话。


点篝火时,人们围绕篝火唱着好的一年回来吧,面包和酒回来吧!


Pontarlier的年轻人带着手电筒到田地去喊couaille,couaille,blanconnie; 其意思在古时候就不为人知了。


在法国诺曼底的Bocage 的这一天,人们燃烧的是果树。这些闪闪发亮的灯到处可见,因为农民庆祝鼹鼠和田鼠节(Taupes et Mulots)。所有的乡村都比试着谁的烈火最旺,于是人们就到处寻找着木头和树篱以作燃烧的材料。他们急速穿行于田地里吓鼹鼠和田鼠,这样的话他们就会相信今年的秋天会有大丰收。


亚登尼斯(Ardennes)的人们也在主显节前夕遵守点火堆的习俗。在此看一下与通常在罗马和欧洲举行的赫卡特(Hecate)女神的节期相关的习俗以及其中的麦田和十字架是很有用的(参见十字架: 它的起源和重要性 (39)。


同样的火堆习俗也出现在英国的格洛斯特和赫特福德郡,那儿的人们在十二个田间(格洛斯特)的尽头燃起十二堆火堆,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小麦患黑穗病。还有第十三个更大的火堆点在山上和另外一个地方(Frazer,ix,p. 318)。


这种制造十二堆火堆和饮用苹果酒或淡啤酒的习俗叫做酒宴(Wassailing), 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某些地区大公牛也在这奇怪的仪式中受到祝酒,人们把一个蛋糕放在领头公牛的角上,然后给它搔痒,它就会把蛋糕打翻在地。


点火习俗,尤其是这最大的,的解释通过验证不仅与英国和法国的习俗相反,还与马其顿王国的相违背。那大火是用来烧那些晚上游荡在麦田里的巫婆和囚犯。马其顿人称他们为karkantzari 或skatzanzari。人们用草绳绑住他们把他们逮住。他们在白天恢复人样。在圣诞节十二天,人们必须要花好大力气才能捉住他们。有些地方从圣诞节前夕开始,而其它一些地方到第十二天夜晚还持续着或在那一天结束。


圣诞节前夕,有些人用湖中岛上的橡木柴捆烧karkantzari, 然后在一大清早把他们丢到大街上。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是德鲁伊教团的圣诞节。后期的橡木柴把是早期燃烧木头留下来的残余物。


这些人在爱尔兰搜集很多燕麦捆。这是罗斯可曼(Roscommon)的习俗,他们坚信第十二夜就是旧圣诞节,比圣诞节更大 (Frazer,ix,p. 321)。


他们把十三只(十二只小的和一只大的)蜡烛放在燕麦捆的中间,这些都要在最后的晚餐上分给十二个门徒,可是这是在圣诞节上而非逾越节。十三只灯芯草蜡烛以家庭的每个成员的名字来命名(或亲戚的名字来凑数),它们放在一堆堆的牛粪上燃烧来决定每个人的年寿(ix,p. 322)。


蜡烛的来源


蜡烛的使用可追溯到古老的雅利安(Aryan)宗教中,他们在异教徒的圣诞节上点蜡烛来驱逐雷神、风暴神和暴风神(弗兰哲,x,p. 264 (n. 4)还有265页)。他们都被点亮绑在神圣的橡树上(同上,ii,327)。


在一些地区(基本上是欧洲和鲁塞尼亚地区)小偷和夜贼利用蜡烛来催眠(弗兰哲,第一章,第148-149页);在这种情况下蜡烛是用人脂做成的(同上,第一章,第236页)。人体的部分组织也用来做蜡烛,或者说人骨中装满了被吊死的人的脂肪的脂(同上,第149页)。有时候,蜡烛是用新生的婴孩手指做成的,他们更喜欢用未生出来的婴孩的手指来做蜡烛。十七世纪晚期,欧洲的匪徒曾谋杀孕妇来从她们的子宫中取造蜡烛的精华(同上)。


蜡烛用来驱逐巫婆。它们通过天主教会或东正教进入了基督教(参照 Frazer,同上,第一章,第13页)。


古老的雅利安习俗一直在德国人中流存着,他们在复活节上点燃篝火点新火,并把火棒送入每个家中点火以驱逐雷神,暴风神和风暴神。这种习俗进入天主教成为了复活节蜡烛。这一只大蜡烛在复活节星期日之前的复活节星期六晚上点燃,然后教堂内的所有蜡烛都借此火点燃。这些蜡烛就这么点着直至下个复活节当复活节这只大蜡烛再次被点燃之时。


点蜡烛的习俗是在太阳神之日的前晚进行的,它是古老太阳神敬拜体系的一部分。


在圣殿里,熏香被燃烧。蜡烛都没有被点燃,除非是Menorah(犹太宗教仪式所用的烛台之一种)。


这种点灯当蜡烛或涂蜡长烛芯的习俗与农神节相似。我们从巴鲁书 6:19 及其后的内容知道在用贵重的金属制成的偶像面前点燃蜡烛是巴比伦人的习俗。点燃几根蜡烛很可能是经巴比伦体系进入犹太教的。我们会在复活节的片段中详细讨论它。


Menorah 有七只脚,它是上帝指派专门立于圣殿中的。在所罗门圣殿中有十支灯柱,每支灯柱上有七只蜡烛,这代表了埃洛希姆委员会,它就相当于古犹太最高评议会兼最高法院(Sanhedrin)。这七只脚都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然而,圣经上并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天气


据说,圣诞节十二天的天气决定了下一年头的天气。


它是根据一种古老的黄道分割法把十二天分成四个象限仪,每个象限仪有三天这种方式算出来的。不列颠群岛上的人们就这么做,后来该方式从德国和澳大利亚发展到欧洲西部地区。


从十二天每天的天气可占卜出接下来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气。人们相信这是准确的,并把它应用在第十二天中,就是每一小时的天气会决定相应的那个月的天气。因此,这些日子也能占卜出下一年的农业状况。


在斯瓦比亚(Swabia),这些日子被称为十二命运日。 更精确的占卜方式是把十二个圆圈分成四个象限仪。每个象限仪代表了四分之一的月。这些都被画在纸上挂在门上。随着十二天的每一天从圣诞节向主显节逼近,每个四分之一的天的天气就会阴暗,这就决定了四分之一的月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气了。


在瑞士、 德国和澳地利的做法有点不一样。在圣诞节那天,新年的那天或在十二天的另一天,一个洋葱切成两瓣,并把它剥成十二层,在每层中撒一些盐。第二天查看一下每层中残留的水分,从中可看出明年十二个月的天气状况。


这不仅仅是德国部落或条顿人的习俗,法国布列塔尼的凯尔特人和英国的苏格兰人也都遵守该习俗。


在诺曼底(Normandy)的伯凯(Bocage)地区,一年的温度是从这十二天的温度中占卜出来的。这被认为比Double-Liégois 的预测更准确。在布列塔尼的Cornouaille,这十二天是从圣诞节到主显节的这段期间,也就是十二月的最后六天和一月的头六天。在布列塔尼的其它地区和苏格兰这十二天是从一月一日开始算起的。他们在布列塔尼被称为gour-deziou 或男性日。 这恰如其分地表示了额外的或增补的日子。这种观念带我们回到了另一个古老的日历和一年内多余的五天的概念。


苏格兰人根据他们的历书,从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或一月的第一天(根据地方而定)依据圣诞节的十二天的天气来决定来年的天气情况。所以,一月的天气是依据十二月31号的天气而决定的,以次类堆,它是一种真实可靠的规律。


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如同法国一些地方的凯尔特人一样,为了决定这十二日是从一月1日还是从十二月31日开始而分裂了。弗兰哲把这当作信仰来源的重要指示器 (同上,ix,p. 24)。


这观念非常古老,在印度吠陀梵语时代的雅利安人中可看到。这早于耶稣时代好几个世纪。


他们好像也认为那是仲冬时节中神圣的十二天,在这十二天四季的三个精灵或Ribhus在太阳神家中劳作后过来休息,而这十二个休息日他们叫做‘一种形象或一年的反影’ (弗兰哲,ix,pp. 324-325)。


弗兰哲是根据伟伯(A Weber)的观点来解释一般的东西方观点的(cf. fn. 3 to ix,p. 325)。


因此,该体系是一种古老的雅利安体系,雅利安人就是在主前1000年用石器时代的武器和战马从大草原上征服了印度的那些人。


他们的亲属向西行把同样的节期引了欧洲。这些行动属于扩展古巴比伦神秘体系的行动,该体系后来进入了游牧的萨满教(Shamans)。这种宗教就是万物有灵论。


古代历法体系


对十二日的划分源于古代的雅利安人的历法,就是根据月相而非日相来划分。各种雅利安语言都把月亮的名字命名为一个月的名字。


每个月要么是二十九天,要么是三十天,每隔两个月轮转一次。五十九乘以六算出的这些日子比实际的太阳年几乎少了十二日(十一和四分之一日)。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把月亮年调整到太阳年的设置,这歪曲了由希伯来人、亚述-巴比伦人以及希腊-罗马人所采用的真正的年历设置系统。因此,这似乎歪曲来自早期的中东支派活动的太阳崇拜体系。第一批进入欧洲的凯尔特希泰人(Celtic Hittites),一直把该体系带在身边,然后随着亚述人的重新定居与帕提亚人和歌特人部落的运动,该体系的实行毁坏了后来的殖民化。


我们现在知道了更多的欧洲历法体系以及欧洲和英国广泛采用的仲冬和冬至时节。那些圈是用来确定仲冬那一天的准确冬至。


这十二天都与其他的五天不一样,而且他们好像各自都添加或结合到了不同的领域中。


360天多出5天得到了一年365天,这就是正常的年日,是很古老的信念,是插入惯例的体系,从尤卡塔半岛的玛雅人(Mayas of Yucatan)到埃及的金字塔。当时的人们出于宗教或民众的原因都认为这额外的五日是无用的,于是就在那几天什么事也不做。这也许是有原因的。有关金字塔的经文中明确提到了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那五日是超出的 (同上,第340页)。不过,阿芝台克人和美国人的体系为一年十八个月,每个月有二十天,因此他们根本没遵守太阴体系。由于那多余的五日在划分历法时具有数学价值,因而人们认为他们是无用之日,不劳作之日,整个社会不舒服之日。这与希伯来的预言时期的十二个三十日的月的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该年份象征了真正的第19闰年周期的真正革命。其宗教象征意义与结构详细记载在了圣经中。


这五日的次序与月亮或太阳敬拜体系中所采用的历法有关。这十二日是把太阴体系改成太阳体系而得来的,人们可以在出埃及时代通常采用的较古老的月亮-太阳-晨星体系中看到这一点(见金色小牛犊 (222))。


太阳神


十二月25日与 密特拉斯(Mithras)有关,因为他是太阳神。


天主教礼拜仪式主持者马里奥·利格提(Mario Righetti)(除了Duchesne和Cullman之外)说:


罗马教会和平之后,为了帮助大家接受异教徒的信仰,定十二月25日为耶稣暂时的诞生日期是很方便的(原文如此),这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相信这是异教徒的节日,在同一天庆祝"无敌的太阳神" 密特拉斯(Mithras)——黑暗的征服者(fn 74,II,p. 67 也引用在了 Bacchiocchi的从安息日到礼拜日一文中,罗马教皇格里大学出版社,罗马,1977年,第260页)。


所以,密特拉斯是十二月25日冬至节期的神,该时节紧跟在农神节之后。借助该神,我们看到星期日敬拜在罗马出现。


弗兰哲讲道:供奉密特拉斯指的是对Soli invicto Mithrae 或是无敌的太阳神 的供奉(第304页)。这与他是公众信仰的Sol Invictus Elagabal有关。


教父这个术语是密特拉的教士的职位。基督教徒禁止使用该术语(太23:9)。它和神秘礼拜仪式一同潜入了基督教。


事实上,罗马体系原本的日历是从星期六开始一周的,并在奥根斯都时代的头几十年得到应用(公元前27到公元公元14),接着娜勒(Nola)的日历就被发现了(参见A Degrassi,fn. 26,p. 104; cf. Bacchiocchi,同上,p. 244)。该结构体系好像与密特拉斯的体系相关(伊比鸠鲁(Epicurean Celcus) (c. 140-180 CE) 讲到太阳神在穿过从土星到太阳的密特拉斯梯子的七重门的升天梯子上占据最高的位置。)这是一个古典的萨满论 (Shamanism),并在世界各地由泛灵论者所实行。在奥利根(Origen)的Contra Celsum,6,21-22中我们看到Celsus倒列出了各个行星,太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第七之列。


我们之后会看到这种出现在罗马体系中的体系象征了一周八日,它开始于土星日或星期六,而结束于太阳日或星期日,即假日。这个行星周并不是按照公认的行星位置而定的,人们无法解释这种差别(参见 Plutarch全集(Complete Works),,第三章,第230页; 参见Bacchiocchi,同上,第246页)。


这种差别只能从比较巴比伦体系中的Ziggurat(金字形神塔)以及升入月亮神的七个梯级中看出来(参见文章 金色的小牛犊(222))。


特图联(Tertullian)的文章 (Ad Nationes,1,13,ANF,III,p. 123),尝试反驳太阳神敬拜。特图联承认,基督徒在那时候就开始向东方祷告且以星期日作为节期的日子。他在太阳神敬拜仪式中越过安息日直接实行星期日敬拜仪式,他说他们选择星期日是因为他们不太喜欢一周的前一日(例如:安息日或星期六) (参见Bacchiocchi,第248-249页)。不过,他们在那时既敬拜那日,也敬拜基督徒的安息日。


向东方的太阳祷告


很明显,向东方祷告源于向耶路撒冷祷告, Irenaeus也提到它是以便人(Ebionite)的习俗(Adv. Her.,1,26,ANF,I,p. 352)。我们看到,在亚列山大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Alexander)和奥利根(Origen)的时代这是为了接近光源以便赶走夜晚的黑暗,然而克莱门特也提到了古代的圣殿 (Stromateis,7,7,43,GCS,3,32; cf. Bacchiocchi,p. 255)。


巴久奇(Bacchiocchi)清楚地说到基督教的星期日和异教徒所崇拜的星期日之间的关联在由斯伯(Eusebius)时代之前(c. 260-340 CE)不是很清楚。 虽然之前的作者把他视为真光和正义的太阳,但由斯伯之前并没有人有意通过太阳日的象征性来证明星期日崇拜是合理的(同上,第 261页)。


因此,这过程凭借早期源于对农神节中农神和Opis的敬拜的十二月节期以及它与天上的童女或母爱女神和她的婴孩的关系进入了基督教。


福音里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基督的生日而早期的教会也没有庆祝它。


庆祝基督的生日是在埃及开始的,从对母爱女神的敬而来,而那里的基督徒在1月6日庆祝这节日。直到第四世纪它已在东方成为了一种惯用仪式了 (弗兰哲,第5章 ,第 304页)。西方教会从不承认一月6日为真正的基督诞辰日,它的提议及时得到了东方教会的认可。安提俄克的教会到375年才接受这种改变(弗兰哲,同上)。


叙利亚的基督徒简单地记录了该习俗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弗兰哲引用Credner、 Momsen、还有Usener的文章中看出来(第五章,第 304-305页)。


教父们把庆典从一月六日改为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原因是这样的。那是个异教徒的习俗在同样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庆祝太阳的生日,就是他们点火表示欢庆。基督徒也参与这些肃静礼和节期。因此,当教会的医生看到基督徒倾向于过这个节期时,他们就会商量表示真正的基督诞辰日应该在那一天隆重地庆祝,而主显节也应该在一月6日隆重地庆祝。因而,该习俗连同这种习俗都规定点火仪式一直要持续到第六日。


所以,农神节一直持续到冬至,那时圣诞礼物从十二月23日或现在的阳历圣诞节前夕十二月24日分发给儿童。冬至仪式取代了原本的农神节,但该时期从三天延长到了七天,最后延长到了十九天。


当我们从十二月25日开始算五天我们会算到十二月31日,就是一些凯尔特人和德国人开始计算的时间。加入了圣史蒂芬之日(St Stephen’s Day)(或拳击日)使得五天的时期从十二月27日按顺序可数到一月一日。


很明显,圣诞节的异教来源也可在奥古斯丁(Augustine)的著作中看到,他劝告他的弟兄不要像异教徒那样因为太阳而遵守这神圣的节日,而要因为那创造太阳的神而庆祝它(Augustine Serm.,cxc,1; in Migne Patriologia Latina,xxxviii,1007)。利欧(Leo)也训斥这可恶的信仰:圣诞节是因为新太阳的诞生而不是因为基督的诞生才被隆重地庆祝的 (弗兰哲,同上; 参照Leo the Great Serm.,xxii (al xxi) 6 and Migne,liv,198)。


然而,当时,它是无药可救。整个体系传遍了基督教,而对母爱女神的敬拜还是牢固地树立在其中。


弗兰哲说:所以基督教会选择在十二月25日庆祝其创立者的诞生,为的是把异教徒对太阳的诚心转变为对正义的太阳的神的诚心(第305页)。


Duchesne阁下提出了一种理论:12月25日这个日子是为了与3月25日的春分保持一致,这天是基督被钉十架的日子,也是他母亲怀孕的时候。这涉及到了更深一层的内容,因为事实上3月25日起初是在非洲及其它地区被当作耶稣受难之日的。不过,这一天只在尼散月14日正好是3月25日的那一年才是星期日。这就破坏了该理论。而且,3月 25日与阿提斯神(Attis)的节期有关,弗兰哲在他的脚注直至第305页中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部分研究它。


山羊和狗熊


在十二日我们也会看到哑剧演员扮演成山羊和狗熊。


十八世纪后半时期前,在苏格兰和圣奇达(St Kilda)的高原上,至少有一个牧牛者会在新年前夕用羊皮包自己;年轻人会聚集在一起拿着桶板好像打鼓一般鞭打着兽皮挨家挨户地串门,而那个披着兽皮的人会绕deiseil连跑三个来回,例如,按照太阳旋转的方式。一大群人追赶着他,口中喊着盖尔语(Gaelic):


让我们掀起呼声,让它越来越大,让我们鞭打兽皮(弗兰哲,第八章,第323页)。


他们从一个屋子串到另一屋子,口中反复念着这些话。待他们进入了屋子,就呼唤福气降临于这个屋子和它的牛畜,石头和木材,其生产和健康。兽皮的一部分被燃烧后涂到每个人和家畜的鼻子上,以便防止当地民众在来年染上疾病和遭霉运。


每年的最后一日称为除夕(Hogmanay)。


在人们歌唱了旋律,反复吟唱了圣诞节的旋律之后,每一个舞会又再一次开始了。通常所燃烧的是Casein-uchd,它是由绵羊(或鹿或山羊)的胸肉做成的,包在一个棍子的尖端,它替代了兽皮。胫骨棒放在火中烧焦,并三次拿到家中涂到家人的鼻子上。在仪式完毕前不可饮用任何饮料。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家户免受疾病和邪恶。


人类岛上的人使用鹪鹩的羽毛(第八章,第 324页)。


这习俗看起来好像与一个有关人类活祭的较古老的习俗有关。弗兰哲说孔德人(Khonds)献一个活人为祭,并把他带到家家户户去,而每个人从这人身上拿一样遗物(cf. i,pp. 246 ff)。毫无疑问,牛畜取代了这受害者,圣餐礼则取代了神的身体和血液。


虽然这些习俗可能与农业没什么关联,但类似于耕种星期一的习俗当然与农业有关,我们在欧洲看到的扮成动物的人很可能与谷物精神有关。他们或许与Gilyak的狗熊游行和印度的蛇游行有关(同上)。


通常在这些仪式(好像在波希米亚的嘉年华会的最后几天中)中,一个人将会从头到脚被豌豆杆捆绑,并捆在草绳里(弗兰哲,同上)。这回到了古英国的巫术师的话题。


这些农业节日都与冬至和春分有关,预示了农作物成长、温暖及作为太阳力量的生命和夏日回归到大自然。


波希米亚男人被称为忏悔节(Shrovetide)或嘉年华会的熊(Fastnachtsb?r)。


在他在每户人家中与女子、女仆和家庭主妇本人跳过舞之后就回到了酒家中:


在忏悔节,尤其是在忏悔星期二,每个人必须要跳舞,使得蔬菜和蜀米能生长(弗兰哲,viii,p. 326)。


狗熊的绳放在母鸡和鹅的窝里。那熊代表肥沃。跳舞是为了使动物和蔬菜在各方面都肥沃。


在波西米亚的一些地区,这人不叫做熊而是燕麦-山羊。


在波斯的立陶宛(Persia Lithuania)的第十二日,一个男人被豌豆杆捆绑代表熊,而捆绑在燕麦-草中的另一个人则代表山羊。


在斯特马克(Steiermark)的马尔堡(Marburg),男人用来代表狼和熊(弗兰哲,同上)。


最后鞭打的那个人叫做狼。他一直保留狼这个名号,直到圣诞节的来临。他在那一天披着羊皮,被人牵着挨家挨户转。由于他穿的是羊皮,因此很引人注目;在这个古老的谷物-神明仪式中可以把山羊、熊和狼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


在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谷物灵魂以山羊的形象出现是很普遍的(同上)。在瑞典的一些地区,有人头带羊角扮演耶稣圣诞节的山羊。在瑞典的一些地区,他们假装宰杀山羊,让其又死里复活(同上,第327页)。两个宰杀他的人唱歌,并为其盖上各种颜色的罩布,如红,蓝,白和黄的布。


人们在圣诞节的晚餐之后跳着"天使之舞"以确保顺利丰收。圣诞稻草,不管是小麦或裸麦的,都扎成一只羊的样子随着抓住圣诞山羊的呼声被丢到跳舞者当中。在Dalarne这被称为圣诞公羊。


在丹麦和瑞典,人们习惯在圣诞节烘烤用精麦制成的山羊、公羊和公猪形状的蛋糕 (Frazer,同上,第328页)。它们通常用丰收的最后一批麦做成,并一直保留着直到撒种时期,人们就在那个时候把一半的面包和谷物种子拌在一起,另一半就自己留着吃,也让耕牛吃,期待着在明年能拥有好丰收。毫无疑问,通常从大不列颠岛传到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以及东方的这些习俗都在那儿建立了古老的习俗,以抚慰谷物-神明和古老的神明。阉和公猪也在古老的习俗中广泛流行。


数世纪以来,维特乐斯剑桥郡(Wittlesy Cambridgeshire)的人们在耕种星期一的第二天在仪式上扮演草熊,设菲尔德大学的教授摩尔·史密斯曾在1909年1月扮演过。纪,(参见1909年1月13日的信件;也见弗兰哲,viii,p. 329)。


耕种星期一是第十二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无可争议的是,我们正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农业节期,其目的是在仲冬时节抚慰古代的农业神明,它从农神节一直持续到冬至,然后再到所谓的圣诞节的十二日,直到耕种星期一和忏悔星期二的耕种时节。


它在三方面似乎在古代就与人类活祭有关,或许它被当作单个节期。


在英国的耕种星期一通常与一群人扮成的耕种阉牛有关,其中一个人扮演成一位叫贝茜的干瘪老丑婆。他们穿着流行服饰手舞足蹈地跳着,希望谷物能如他们跳跃一样长得越来约高。这与欧洲大陆和英国其它地方的草熊或圣诞节山羊的习俗相似。


同样的习俗也在那一天出现在色雷斯和保加利亚,如在嘉年华会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 一名舞者(古克人)是一个披着羊皮的人。另一名舞者(古克利加人) 则穿着裙子化装成老女人或巴巴,"她的"脸也被涂成了黑色。


包在熊皮的狗则代表熊。一个拥有国王和法官以及其他官员的假法庭成立了。古克人(Kuker)和古克利加人(Kukerica)的戏剧是放荡和奸淫的。


到了傍晚,两个人同负一厄耕种;Kuker耕了一些泥沟,播种了一些谷物。然后,他卸了妆而赎罪。


人民相信那扮演古克的人犯了死罪,而祭师也在废除习俗上徒劳无功。在罗森革(Losengrad)地区的古克人有这一个带有金钱的蛋糕并分给在场的人。如果一个农人得到金币,他的收成会很好;如果一个牧羊人得到它,他的羊群会长得很好。古克人也象征性地耕种田地,并来回舞动着模仿谷物像波浪一样地摆动。得有金币的人脚被绑着在地上爬着走,以促进土地肥沃。与我们在前篇所看到的农神节敬献一样,这有是由抽签方式来决定的。


就在保加利亚这一国家,这个节日的主要角色为老女人或老母亲,她是由一名男子穿着女人的衣服扮成的。古克人和古克利加人都是"老女人"的下属。他们戴着奇异的人头面具和动物角,或戴着鸟头面具,皮肤上裹了一圈椴树皮。他们的背上裹着破布,装成驼背。在保加利亚的这个节日是嘉年华会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被称为奶酪星期一。然而它是与耕种节期相关的。


在西欧同样的宗教仪式就是人们沿着屋子走动,而"老女人"赐福气给村庄,让其土地肥沃,所有人都很重视这些仪式。若其它村庄带着面具的人突然侵入,就会对被赐福的村庄造成一种威胁,而且还会把该村庄的肥沃福气带走。因此,人们阻止这种侵入。


化装成得墨忒耳黑脸状的老妇人与冥王和珀尔塞福涅的两个侍从的相同之处很可能隐藏在了三位王习俗的来源背后,而黑Mechior则代表得墨忒耳。


很明显,在罗马出现在主显节前一晚的贝分拿(Befana)节日类似于得墨忒耳的节日,Befana这个词明显地破坏了主显节。很明显,她是一个老巫婆,而该节日的吵闹声与除去地区邪恶势力的习俗有关(参看下文)。在主显节前夕有关Befana的庆典过去和现在一直在托斯卡纳罗马拿(Tuscan Romagna)和意大利的其它地方被遵守着(弗兰哲,ix,p. 167)。


弗兰哲清楚地看到,保加利亚和色雷斯体系中的老妇人其实就是谷物母爱女神得墨忒耳,她化装成一个老妇人,把福气带给瑟留斯(Celeus)家,爱留斯(Eleusis)王,并让爱留西尼的田地恢复富泽。古克人和古克利加人(Kuker 和 Kukerica),男的和女的哑剧演员,代表了冥王和珀尔塞福涅。这些仪式在东西方都还尚存,代表了一些最古老的宗教节期(弗兰哲,viii,pp. 334-335)。这样,我们直接置身于爱留西亚的神秘礼拜中,并与古老的神秘礼拜(从欧洲早期的阿波罗礼拜仪式到太阳神敬拜中的戴奥尼夏(Dionysius)和农业象征的礼拜)相关。因此,这里也包含了宰牛祭礼。根据马尼西亚(Magnesia)的希腊人在开始撒种的献祭之后又献牛祭的习俗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该节日的看法一致。宙斯(Zeus)是得墨忒耳的同伴;最后要做的就是大约在五月的时候宰牛献给宙斯。


圣诞原木、冬青树和常春藤以及槲寄生


夏至和冬至都被视为一年里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两至都点火。仲夏的火要点在空旷地上,而年轻人一个个地向火堆跳去。这种习俗流行于英国爱尔兰和高卢(Gaul)的凯尔特人中,还有摩洛歌和亚特拉斯(Atlas)山的北非人之中。他们所持有这个习俗比他们所信仰的回教更古老。点火的习俗在古代时是由异教徒在五月份和称作的万圣节(十一月一日)所行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节期与夏至或冬至一样都具有相似的特性。四月末五月初最后一天的窝伯基士节期(Festival of Walpurgis)是焚烧巫婆的节期(Festival of the Burning of the Witches)。这类节期也与十二月25日的圣诞节和一月6日的主显节之间的十二日联系在一起。松脂在这些晚上被燃烧来驱赶巫婆。通常这些火把在第十二夜比较大。在西里西亚(Silesia),人们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间点燃松脂来驱赶进入农舍的巫婆。这就是"驱赶黑暗魔力的适当时候"。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人们在田野里开枪,而把绳子包在果树上避免果实被侵害。


在英国拉纳克郡(Lanarkshire)的毕卡(Biggar),新年前夕是自历史记载以来这种传统点火的时候。


在1644年,九位活生生的巫婆在苏格兰的Leith Links被烧死(弗兰哲,ix,p. 165)。


火把在冬天被点燃可是却不很重要。童女诞生在9月8日的节日传统上是与罗马的贝分拿的吵闹和吼叫声有关,而且传统上都牵涉到谋杀。豪斯门教授(Prof. Housman)注意到,当他在1897年的卡普里见证了这个节期时通常有八到十个之多的人被杀(弗兰哲,x,p. 221)。


传统上,火把都在十二月25日的冬至被点燃。仲夏和仲冬之火的区别在于仲冬之火点在室内,而且成为了祈祷太阳神进入他在天庭中的神权职位的仪式的一部分。所以,仲冬之火发展成了一种更隐蔽或家庭式的氛围。


或许很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得兰群岛,圣诞季节在圣诞节前七日就开始了,并结束于Antinmas,比如圣诞节之后的第二十四日。


设得兰人把这些节日称为圣诞季节(Yules)和圣诞节的前七日;被设得兰人称作托娄(Trows)的精灵如果令他们开心的话,他们就把它们从屋子的泥土中释放掉,让它们生活在陆地上。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圣诞老人具有精灵象征意义的原因。这与农神节到12月25日的混乱的七天的观念有关。


在圣诞季节中最重要的习俗是画十字架(saining),它必须要实行来解释灰色神话,因为精灵被召唤。


当今来自美国的灰外星人的神话故事其实就是在圣诞季节的那些精灵的转变形式。


在假期的最后一天,圣诞之后的第二十四日,叫做up-helly-a,在设得兰群岛称作Uphalliday,所有人家的门都开着,而一大群人默不作声地追赶着顽皮的精灵,把他们赶出这个地方。人们虔诚地阅读着圣经,并且卖弄地摆着铁牌说,“因为众所周知,精灵不可看到铁。”有学识的聪慧女人小心地看护婴孩,并在他们身上画上十字架。毫无疑,自古以来我们会在此看到邪恶的眼神。(参见十字架: 它的起源和重要性 (39))。


第二十四夜之后,黎明破晓之时,托娄(Trows)或灰衣人群已经消失,而圣诞季节也已结束。


因此,这种专门赶在冬至和其他节日驱赶邪恶和巫婆的习俗可追溯到南部的罗马和卡拉布里亚区(Calabria)以及远至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它也从爱尔兰流传到了大草原(Steppes),直达北非地区。


原木


我们知道燃烧圣诞季节原木是德国人在第十一世纪发展起来的古代习俗。1184年,在 Münsterland Ahlen的教区祭师记录到,在主诞生之日把树带进来燃烧 (弗兰哲,x,p. 247)。这是英国古时的习俗,是条顿人(Teutons),当然还有凯尔特人所遵守的习俗。弗兰哲引用约翰·勃兰德(John Brand)的话说到,由于冬至严寒,原木块代表屋内的仲夏之火 (同上,n. 2)。这恰好是对十二月25日冬至的错误应用,它是专用来崇拜太阳神的(弗兰哲,x,p. 246)。放在树上的灯光是为了帮助太阳神点燃他快要熄灭的灯,而在天上童女诞生时点在她面前的火把和蜡烛仪式,是古老的母爱女神和她的婴孩——太阳神的敬拜仪式。这灯帮助点燃天上太阳神的火,而这是火焰所隐藏的基本理念,也是它在所罗亚斯德教中的应用。


欧洲人也收藏原木,并把它放在火中来避雷和阻止风暴的破坏。所以,古代条顿人的雷、闪电和天气的神灵和冬至原木之间的关系很明确。


槲寄生


德鲁伊教团员尊崇槲寄生为圣。作为东方三博士的德鲁伊教团员路过埃及,并在苏格-爱尔兰人到爱尔兰之前被这些在西班牙的爱尔兰人(Milesian)从加德利亚人(Gadelian)中拣选出来。之后,他们便分散到英国和欧洲各地 (MacGeohagen 爱尔兰的历史, Sadlier,纽约,p. 42; cf. Frazer,ii,pp. 358,362; xi,pp. 76 ff,301)。


普林尼(Pliny) (博物学,xvi,pp. 249-251)认为德鲁伊教团员(Druid)这词源自希腊文的橡树这个词,即drus。不过,这与凯尔特语的daur一样或类似。因此,德鲁伊教团员就是橡树的祭师。他们的敬拜因而是古老的,并与橡树林有关。其他学者比较喜欢认为这个单词起源于其词根,意指知识或智慧。所以,他们都是巫婆或魔术师。这也是他们所持有的东方三博士这个名号的来源(参见弗兰哲,xi,pp. 76-77,n. 1 to p. 76)。


督伊德教的日历周期是每三十年一次;他们的敬拜似乎与伯西亚人(Boetian)的敬拜存有一定的共性。后者和他们一样敬拜或召唤橡树,因此两者都和雅利安习俗有一定的联系。伯西亚周期在伟大的代达罗斯(Daedala)的节期中是每六十年而非三十年为一个周期。这;或许应用到了印度人所遵守的雅利安习俗,它是基于木星恒星循环的每六十年为一周期的习俗。


槲寄生在月亮的第一或第六日被金剪刀摘剪下 (弗兰哲,xi,pp. 77-78)。这与肥沃有关,是为了使不孕的动物和女人生育。它被视为从天而降,是所谓的全能医治者(弗兰哲,xi,pp. 77-79,82)。正因为如此,两只白牛在第六日摘剪槲寄生时被宰献祭。祭师穿上白袍。意大利在月亮的第一日摘剪它,而德鲁则是在第六日。它们的区别很可能是由于这两种体系中太阴月时间的不同。两者都不用铁器具来摘槲寄生。它不可碰到地上,所以,用白布来接。


如果我们相信普林尼的话,意大利人相信生长在橡树上的槲寄生具有类似的特性,所以,两者都有相同的信仰制度。


所以,我们再次回到农神节的肥沃体系,以及神秘体系和阿波罗的医治。可是它是主前1000年之前的雅利安人的一种古老仪式。


这个系统真是太古老了,甚至日本的阿伊努人(Ainu)也视它为圣洁之物。不过,他们用从柳树摘下的槲寄生,因为那树对对他们来说是圣洁的。他们和德鲁伊一样相信(其医治效果),还与意大利人一样相信(女人生育的能力)(弗兰哲,xi,p. 79).


这种信仰一直延传到托乐斯海峡(Torres Strait)麦保岛(Mabuig Island)的本土人中(同上)。这普遍的信仰在非洲的色拿甘比亚(Senegambia)的华落斯人(Walos)中也可找到(同上)。


瑞士的农民和瑞典人也尊崇槲寄生为全能医治的植物(同上,p. 82)。


据说,挪威神Balder就是被槲寄生所杀;弗兰哲在他的作品里详细地记录了此事。


十八世纪,槲寄生通常被英国和荷兰的高级的医疗当局用作治疗癫痫症的药物 (同上,p. 83,注意1700年英国的雷(Ray),1720 年荷兰的Boerhaave ,以及1745年他的学生Van Swieten)。


人们认为槲寄生可用来防闪电和火,所以也把它和圣诞季节体系联系在一起(弗兰哲,xi,p. 85)。


通常,它在仲夏之火中最会用到,而这次它是和Balder神的死有关。这看起来好像也牵涉到了在丹麦,挪威和瑞典的真正的活人祭(弗兰哲,xi,p. 87)。这种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牺牲品,并把其丢人五朔节的火坑的习俗及仲夏之火的青狼都与这种敬拜树精或植物神的体系有关(同上,p. 88)。


对槲寄生的敬拜可直接联系到对橡树的敬拜仪式,雅利安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小亚细亚的凯尔特人在小树林中敬拜,这个小树林叫做Drynemetum,完全为凯尔特语,意思是橡树的圣殿。这些小树林中有圣经中反对提到的阴茎(phallus)。


在斯拉夫人(Slavs)中,橡树是伟大神伯伦(Perun)的神圣象征;橡树在德国的圣树中名列第一。它自古被他们尊崇,其中有些习俗和思想至今还保留着(弗兰哲,同上,p. 89)。


意大利人也把橡树视为神圣之物;主神殿上的木星最初就像是一棵天然的橡树。在多多那(Dodona),宙斯也被敬拜为在橡树中无所不在。弗兰哲总结到,雅利安人,包括凯尔特人,德国人和立陶宛人(Lithuanians),在分散以前通常都把橡树视为圣洁之物,因而这片土地上一定要种植很多的橡树。槲寄生只是它的象征,因为是上天赐予它医治、保护和生育的能力。


点燃神圣之火,不管是凯尔特人,德国人还是斯拉夫人(Slavs),都是通过摩擦两根橡木或者把橡木摩擦在灰色石头上(不是红色)来点火。同样,从德国到苏格兰高原上,人们也都是这么点燃需要之火的(参见弗兰哲,xi,p. 91)。


弗兰哲说到,罗马的女灶神(Vesta)的不熄灭之火是用橡木来燃烧的。在立陶宛的罗模夫(Romove),橡木也在圣洁的橡树面前燃烧不熄灭之火。一块一块的橡木从冬至一直燃烧到年底,新原木也一块一块地加进去,木灰也参杂在种子中以保肥沃。


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燃烧的火和摘剪槲寄生。我们从Balder的神话中可推导出,古代的雅利安人认为橡树就是神,槲寄生与它的关系确保了它长青不衰。把活人投入仲夏之火的祭献是为了确保植物的生存。在冬至使用槲寄生和圣诞原木也是为了神的祭献,由具有他地位的人来代替他,还为了回到太阳体系中。这是圣诞节传统内在的象征意义(参见弗兰哲,xi,p. 93)。


只要槲寄生在,不管是神或是他的替代品都不会受到伤害。摘剪槲寄生象征了摘剪它的人的死亡,也是他死亡的原因。


冬青树和常春藤


据称,冬青和常春藤都代表着男人和女人。常春藤依附攀延,应该代表女人。冬青树多刺、笔直,应该代表男人。


在英国苏雷(Surrey),人们用冬青树来霹开裂口,让小孩出来,以医治破裂。可是通常它在别处是一棵桉树(弗雷哲,xi,p. 169,n. 2)。


冬青-橡树对Fratres Arvales 或耕种田地的弟兄是圣洁的。这是一个由十二位祭师组成的罗马教团,他们为农作物实行公共的宗教仪式。他们戴着谷物穗编成的花环。他们的献祭在女神迪亚(Dia)的丛林中进行,该丛林沿台伯河直下五英里到达罗马。该丛林中有月桂树和冬青-橡树。它如此神圣,以致于每次进行赎罪祭献时一棵树或一个树枝都要落在地上。很明显的是,在冬至下雪和暴风时这种情况更易发生。因此,也就有了冬青树和白色圣诞节这种概念。一些更重大的祭献必须要在其中一棵树被闪电霹倒时才能献上。它们连根拔起,霹开并被烧,而其它的树取而代之种上。在罗马的巴利利亚(Parilia)节日——一种为了羊群和牛群的福泽而设的节日中,如果农夫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小树林,坐在一棵圣树下,或剪下一个圣枝喂绵羊时,他们都会祈祷原谅自己(参见弗兰哲,ii,p. 123)。


普林尼说这些森林以前都是神的圣殿住所,甚至在他的时代农夫就把一棵高大的树以古老的仪式献给神了(普林尼的博物学,xii,p. 3)。


常春藤是神秘仪式的象征。它被参加酒神节的宴席者咀嚼。它被视为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ius)或巴克斯(Bacchus)。


常春藤也被希腊人用作两根火棒的其中一个。这一对火棒的板是用寄生或攀延植物做成的,通常是常春藤。通常,钻蛀虫为月桂树,有时也为橡木。


古时的印度人使用寄生植物(攀延的无花果)为钻蛀虫来指代男性。希腊人似乎和这观念相反。常春藤被视为女性,而月桂树为男性。然而,在希腊,常春藤这词表示男性,它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男性神明狄俄尼索斯(Dionysius);月桂树这词代表女性,为一位居于水林山水中的仙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希腊人与印度人在远古时期的观念是一致的,但因权宜之计而对它们进行了修改(弗兰哲,ii,pp. 251-252)。


古时,常春藤是被禁止触摸或命名的(弗兰哲,iii,pp. 13 ff.)。常春藤对阿提斯神(Attis)是圣洁的,因此,松树对那个神也是圣洁的 (弗兰哲,v,p. 278 ,参见文章  十字架: 它的起源和意义 (No. 39))。


常春藤对奥西路斯神(Osirus)也是神圣的 (Frazer,vi,p. 112),而且还是梦想的神圣象征 (同上,x,p. 242)。所以,我们看到了三一体体系与神秘仪式的共性,它自然地与冬至体系和太阳敬拜体系联系在一起。所以,冬青树和常春藤也象征了橡树和其它丛林,它们都是祭献给圣经中禁止的神。


圣诞树


装饰的松树直接起源于神秘仪式和阿提斯神的敬拜。据说,它原本是一个人,后来变成了一棵树,所以,它象征了古代的树精神,我们可在早期的古印度神话哈拉巴(Harappa)和模亨卓大罗(Mohenjo Daro)中看到。很明显,他是一位谷物的肥沃之神,戴着一顶密特拉斯似的弗里吉亚的帽子(可从拉特兰教堂中的肖像看出;弗兰哲,v,p. 279)。


把这些装饰着紫罗兰和羊毛织带的松树带进屋子,就好比现代神话中把五月树或夏日树带入屋子一样。那挂在树的肖像代表着亚迪斯神。人们一直保留着这个传统,一直到第二年树被烧毁才废掉 (Firmicus Maternus De errore profanarum religionum; cf. Frazer,v,p. 277 and n. 2)。


遵守该习俗的原本意图是为了保持植物明年的生气。弗里吉亚人(Phrygians)敬拜松树,视它高于一切,而且我们就是从这里启动了神秘体系和密特拉斯体系。它在仪式中为圣树,这很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地区种植的这种树在整个冬至时节都保持常青之态,而其它树木都会在此时凋谢枯萎。记得松脂是在冬至节日点燃的。其来源在远古的亚述-巴比伦体系中已遗失。


阿提斯神的肖像改成了太阳标志,作为树顶上的圣体匣,接着又改成了天使和其它的各类装饰物。很容易看出,这些装饰物就是巴比伦人的三位一体体系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即伊师塔(Sin Ishtar)、沙马什(Shamash)、伊希斯(Isis)、欧西路斯(Osirus)和埃及人的何露斯(Horus)(参见文章 金色的小牛犊(No. 222))。


阿迪斯也视常春藤为圣;他的太监祭师身上都刺有常春藤叶子的图案(弗兰哲,v,p. 278)。


松子在西布莉(Cybele)的狂欢仪式上用来造酒,该仪式其实就和酒神节的狂欢差不多,斯特雷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斯特雷波,x,3. 12 ff)。


在特斯摩佛利亚(Thesmophoria)节日上,他们和猪群及那些象征生育的物品被丢入得墨忒耳的圣洁坑里,以便使土地变得更肥沃、女人更能生育(弗兰哲,v,p. 278)。所以,我们回到了得墨忒耳的节期和他们所遵守的各种习俗,我们已看到这通常是与欧洲的圣诞节联系在一起的。


主显节


主显节(Epiphany)这个词意指展现、显示,一些圣人或神仙的出现。叙利亚王安太阿卡斯六世艾比分(Antiochus IV Epiphanes) (主前175-164 )的出现就是这样。 


它还有其它叫法:死去的光(白日的光);三王日或第十二日。 所有这些都和以上内容有关。与此相连的习俗都是源自我们在经文中看到的古代资料,和信仰并没什么关联。


该名字在罗马贝分拿(Befana)的伟大节日中还存在着 (参见 天主教百科全书,艺术,主显节,罗伯特·阿普尔顿,纽约,1909年,第五卷,第504页)。天主教百科全书(CE)说:


要讲出购买各样陶瓷偶像和口哨以及各种代表罗马人生活的习俗与农神节的12月盛餐期间流行的类似习俗具有怎样的密切关系,是很难的(同上)。 


它几乎不难辨认。习俗都一样;我们从以上内容可看到,这词意指贝分拿女神的显现。那种在施洗圣礼中引用有关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的文章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使用的术语是theophaneia 而不是 epiphania (同上)。


第一个有份量的参考文是有关克莱门特(Clement)的文章 (Stromateis,I,xxi,p. 45)。天主教百科全书(CE)引用如下,并继续谈道:


‘那些太过好奇的,被差遣来救主的诞生并不是其年而是其日,他们说是在巴肯(Pachon)25日 (五月20日)在奥根斯特时代。可是巴西利(Basilides)信徒庆祝那日为他的洗礼日,在那日之前都在阅读书。而他们说那是台比留·凯撒王(Tiberius Caesar)第十五年的提比(Tybi)月的第十五日。有些说那是在同一月的11日庆祝’ 。现在,提比15 和11都是一月6和10日。 


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会设法把诺斯替教在巴西利(Basilides)(在第二世纪中期在罗马传教)支持下形成的庆祝基督的诞生和洗礼的习俗剔除。可是并没有真正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猜测。这些节日的证据本身表明这种习俗是古老的生育节日,是为了保佑农作物。从此兴起了保佑各种水域的习俗,还有一种把十字架扔入海里使得渔夫有好收成的习俗。全部习俗都是基于古代异教风气形成的,它们在四世纪前并不为基督教所重视。添加的这些习俗在奥利根(Origen)于三世纪所著的作品出版之后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因为他所记录的节期中并没有主显节。第一次把它当作教会的一个节日是在361年(参见天主教百科全书,p. 505)。


从圣尼古拉斯到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晚期出现的一个人物,是后期的美国重商主义的产物。它主要来自德国和荷兰的童话故事。它的实体就是圣尼歌古拉斯。


那通常被称为圣尼古拉斯的人是在利西亚的迈拉的尼古拉斯。他死于345年或352年的十二月6日 (天主教百科全书,Vol. XI,p. 63)。他在希腊和拉丁教会都很出名,可是对他的事迹的记录却极其少,只知道他是四世纪时迈拉的主教(同上,p. 64)。他出生在小亚细亚利西亚的巴拉拉(Parara)。他年青时去埃及和巴勒斯坦朝圣。一回来他就被封为迈拉的主教,并在Diocletian遭迫害的时期被监禁。后康士坦丁登位,他被释放。天主教认为他在尼西亚出现过。可是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他们的任何记录中(同上)。


1087年,意大利商人在迈拉盗了他的尸体,并把它运到巴里(Bari)。他在意大利的宗教仪式就源于此。很可能在欧洲举行的祭拜他的仪式加快了该仪式在意大利的形成。许多关于他的神迹都是源自古老的传统,可是,如我们将看到的,很多都是源自异教,与当事人并没什么关系。


他的礼拜在希腊教会中很古老,在苏联教会中尤为显著,虽然它们在他出现好多年才出现(大约公元1000年)。贾斯丁尼安王一世(Justinian I)在君士坦丁堡建造了一所教堂来纪念他;他的名字出现在约翰克里斯多(John Chrysostom)主持的礼拜仪式上(同上)。


他在欧洲的礼拜起源于奥托二世(Otto II),他的妻子特班诺(Theophano)是希腊人。 Eichstadt的主教雷金纳德(死于1991)写了一本名为Vita S. Nicholai的格律小诗。他曾在过去或现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封为守护神,具体有希腊、苏联、那不勒斯(Naples)、西西利(Sicily)、洛林(Lorraine)、君主主教区(Diocese of Liege),以及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及比利时的许多城市,还有荷兰的甘本(Campen),希腊的科服(Corfu),瑞士的菲博(Frieburg)和苏联的莫斯科  (同上)。他是海员、商人、银行家和儿童的守护神。


他的遗物仍保留在巴里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中。据说,一个油腻的物品——圣尼古拉斯的吗哪从他的遗物中流出来了。它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他与12月5日或12月6日节期的关系将在下面讨论。


一个与他有关的传说讲述的是三个金球的形成。每个都是用他一年的收入做成的,它在一年中滚啊、滚啊,滚到了贫穷善良人家的窗户中。据称,第一粒球落在了袜子中(就有了圣诞袜)。这使得那贫穷人家有钱把女儿嫁出去了。据说,人们要到最后才能看到他。毫无疑问,这就是当铺经纪人的三个金球的起源,也是他为什么是商人的守护神的根本原因。我们将看到的这些故事还与其它神话有关。


他慷慨大方的个性也形成了一些习俗,如法国的修女在圣尼古拉斯日或前夕会救济穷人,这叫做节礼日(Boxing Day), 该名从教会的救济箱而来。这就成了12月26日节礼日的传统。在德国,他们把捆基督的带子(Christ Bundles )送给穷人;每年的游行都具有天上母神的神秘意义。


每年,荷兰的儿童们都会为了在圣诞节得到一个猪而一整年都在存积蓄,后来猪铺子就应运而生了。


在傻瓜节(Festival of Fools),教士穿着假冒的罗马袍子,欧丁(Odin’s)疯狂地驾驶以及东方三博士(Magi)的胡子上挂着圣诞节的精灵,这种种迹象都表明该习俗在逐渐进化。


迈拉的尼古拉斯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圣徒,直到1969年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许多其它神话中也都记录过这种命运。


仙特克拉斯(Sinterklaas)?圣诞老人的先驱


仙特克拉斯(Sinterklaas)或圣尼古拉斯,是个典型的荷兰民间传说;荷兰人和比利时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庆祝他。


庆祝仙特克拉斯总是在傍晚:荷兰人于十二月5日日落举行庆祝仪式;比利时人于十二月6日傍晚开始。


在庆典的傍晚和晚上,儿童们聚集在烟囱周围,唱歌献给仙特克拉斯:


"Heerlijk avondje is gekomen. Kom maar binnen met je knecht".


"美好的(或神圣的)傍晚已来临。与您的仆人一同过来吧"。


他的仆人——黑彼得,是黑人。人们一直把他描绘成一位厚唇,戴耳环,穿着古怪滑稽的黑人。这或许与得墨忒耳和梅尔基奥(Demeter/Melchior)之间的关系有关,也与沃登和诺维(Woden 和N?wi)神话中所展现的善恶意识有关。


仙特克拉斯本身是一位戴有法冠的主教,他拥有一本记载善与恶行径的书。他持有牧羊人的权仗,骑着一批白马穿越屋顶。黑彼得坐在烟囱上听着孩子们唱的歌是否正义,他们是否正确地用干草和胡萝卜来献给那批马。


献给儿童的礼物就顺沿着烟斗放下去。


仙特克拉斯是集合了古德国人或条顿人的信仰的产品。其德国的根源解释如下:如今,由于星期三的使用,沃登神(Woden)(也称作欧丁神)还受到人们的怀恋。它曾是日尔曼族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德国人这一小部分日尔曼人)中最重要的神。历史性人物——沃登,是早期各路神仙的化身吗?是风与战争之神、死亡之神、生育肥沃之神、智慧之神还是太阳神。我们会从神话故事里看到他“身着轻衫骑着他的忠实白马在空中奔驰。”后来人们也进一步把他描绘成一位长着白色长胡子,头戴一顶大帽子的人。因为他也被认为是智慧之神,他手里拿着一本印有古代北欧文字(rune letters)的书 ,还手持一把长矛。


在这些故事里沃登是被巨人诺维(Nowi)陪伴的,那人有着一个黑面孔,因为他是黑夜之父。据传说,他很善于做韵音和做诗。他手中带着一束嫩枝,是肥沃生育的象征。


从以上我们可看到,白马、宽松的袍子、大帽子、书本、长矛和黑诺维,以及一束嫩枝,还有诗歌或诗歌的传统,这都和我们今日的Sinterklaas和Zwarte Piet (黑彼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仅仅是巧合。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他们与得墨忒耳和三位聪明的王也很相似,其中一位王也是梅尔基奥。


如果我们现在把传统习俗加入到此中,我们会使这个画面得到完善。


古老的日尔曼族人或条顿人总是在丰收之后留一颗麦束在地上,让沃登的白马去吃。儿童在仙特克拉斯时代把干草放在烟囱旁边的鞋子(圣诞节放在烟囱旁边的袜子) 里,让他的马吃。


我们在凯尔特人中看到同样的传统,即用十二把火焚烧稻草,最后的第十三把火要加大。我们也看到母爱女神体系的黑脸。我们可以推导出比沃登还要早的来源。这属于早期的生育肥沃礼拜体系的一部分,与阿波罗太阳神以及多瑙河各州的神秘信仰的主有关,并传入到了北极的(Hyperborean)凯尔特人中。人们这样描绘他:他驾着轻便马车飞过云霄,而且拉这个马车的不仅仅是马,还有鹅或天鹅。这些节期的相似之处是传统上在圣诞节之前到来的农神节的各种古老仪式。我们在荷兰看到了比现在的标准日期还要早的日期。就是在主显节之前的三十日。不过,它不是我们之前在农神节中所看到的冬至前三十日。我们看到同样的传统,可是却被去除了,这样米斯路主(Lord of Misrule)为农神和阿波罗神的三十日与主显节有关,而与农神节的结束并无关联。


荷兰今日的传统是赠送巧克力和杏仁酥字。很明显,这是沿用了古老的北欧文字。德国的武旦节(Wotan)是一个融合了仲冬节期的献祭和生育肥沃节的一个节日。那时,日尔曼族人中的少男少女会祈祷寻找到一位伴侣。仙特克拉斯的礼物是speculatius 或其它的蛋糕,上面刻有一对情人。而且,也有用糖做成的小动物,如小老鼠和猪,来取代真正的动物祭品。


仙特克拉斯也是阿姆斯特丹与该港口各码头的海员的守护神。


从仙特克拉斯的穿着可看出他来自罗马天主教。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设法废除这些传统,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它在荷兰并未大获全胜。仙特克拉斯在二十世纪的前期就在新教的荷兰消失了(或埋在地底下),几个世纪之后,他又重现人间。仙特克拉斯消失在英国和德国的地底下。很多传统都顺便移到了十二月25日,在那一天放置圣诞树和圣诞老人。与圣诞树相比,信奉新教的荷兰更早接受的是仙特克拉斯的‘重生’ 。今天,重 商主义在荷兰的实行,迫使了荷兰人去接受圣诞老人,因为即使他在荷兰的重生也是因为在美国的事件,但还是有很多人反对这个冒充的仙特克拉斯,。


美国的圣诞老人


移民到美国时也把圣诞季节的传统从欧洲带过来了,尤其是组成圣诞老人神话的三个要素。


荷兰人对从仙特克拉斯的神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为荷兰是该神话的发源地。比利· 诺埃尔(Pere Noel)的红袍传统是从欧洲而来。德国人把它们和基督捆带的传统(Christ Bundle)一同带过来了,并把它命名为Christkindl或基督儿童(Christ Child)传统。克里斯克林革(Kris Kringle)这个名字也从该词而来。


华盛顿· 欧文(Washington Irving)在灯笼裤的故事(Knickerbocker Tales) (大约 1820年)中讲到了圣诞老人精灵把礼物放入袜中,圣尼古拉斯以前就这么做。


克莱门特·克拉克·摩尔(Clement Clark Moore)在他的诗圣尼古拉斯的拜访(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中介绍了很多新的概念,该诗后被改名为那是平安夜(’Twas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他介绍新的概念,如八只驯鹿,还有我们所看到的圣诞季节的雷神和电神化身为多纳(Donner)(Donder)和比利真(Blitzen)的样子。


圣诞老人在美国内战之前一直是传统的圣诞节小精灵;在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期间,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的托马斯·那斯特(Thomas Nast)被委任为制作一系列圣诞老人的漫画。内战结束之后他继续做着此事;麦劳林兄弟出版公司(McLaughlin Brothers Printing Company)对圣诞老的肤色进行了测试,后决定采用红色。


最后一次改变发生于1931年。可口可乐(Coca Cola)公司雇佣了斯堪的纳维亚人哈顿三奔(Scandinavian Haddon Sundblom)来画圣诞老人。因为模特儿的逝世,他就把自己的脸画成了圣诞老人的样子。这一直延续了25年。


1941年,歌曲红鼻子驯鹿路多福(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被撰写,并由牛仔歌手吉恩·奥特利(Gene Autry)录制成音乐。


有关这个人物形象的可口可乐模特儿,颜色和美国神话如今成为了至少有着3000年历史的外邦偶像崇拜的产物。它在重商主义中得到广泛应用,罗马的农神节商人首先把它带入了商圈,并在美国得到改进。


圣诞节根本与基督教没什么关系,确实如此;


它完全是错误的宗教迷信的产物,因此直接违反了圣经律法。没有哪个基督徒遵守了它还仍然为基督徒。


复活节


弗兰哲正确地说到,如果异教徒只是为了圣诞节而采用整个体系,并综合它,给它起基督名,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复活节也是出于这些意图:


或许已经引导教会部门把他们主的死与复活的复活节同化到另一个由于同样的原因而落入人间的亚洲神的死与复活中。 (v,p. 306)。


弗兰哲继续说:现在的复活节仪式还在希腊、西西利和意大利南部被遵守;这些仪式与阿多尼斯的仪式极其相似。我已说过:教会很可能已经认真地把新的节日带入到了它的异教祖先中了,为的是殷切地向基督展现其灵魂(同上)。


阿多尼斯(Adonis)为叙利亚语,意指上帝(Adonai) 或主。


弗兰哲认为很可能只有说希腊语而非说拉丁语的国家才有这个转变过来的词,因为西方世界中似乎没有任何敬拜阿多尼斯的迹象,当然它也不属于官方的罗马宗教的一部分。他说:这个地方本该吸入庸人的各种情感。该地充斥了类似但却更野蛮的阿提司神的敬拜和伟大母亲神的敬拜 (同上)。


阿提司神的死亡和复活于3月24和25日正式在罗马庆祝。3月25日是春分,因此,是植物之神复活的良辰吉日。该神在整个冬天都处于死亡或冬眠状态。根据古老而广为流传的习俗,3月 25日是庆祝基督之死的日子,和月亮无关。该习俗在弗里吉利亚(Phrygia)、加伯多加(Cappadocia)、高卢(Gaul)以及罗马被遵守(参见弗兰哲,v,p. 306)。特图联断称基督在主后29年3月25日被钉十架(Adv. Jud.,8,Vol. ii,p. 719,Hippolytus和 Augustine; 参见 Frazer,v,fn. 5 到 p. 306)。


从历史和天文学上来讲,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实。然而,这种意识就已深深地扎根于早期的习俗中(参见弗兰哲,v,p. 307 ,文章受难日和复活日的计时(No. 159))。


因此,最早的传统与阿提斯神的礼拜有某种联系。同样,松树对阿提司神而言是神圣的;十字架的所有遗物都是由松树组成的,这决不是巧合(参见文章 十字架:它的起源和重要性(No. 39))。


弗兰哲和达册尼(Duchesne)认为,人们武断地宣称基督就是3月25日死而复活的是为了迎合一个更古老的春分时节。这好像与一个更古老的信仰相一致,即世界就是在那一天被创造的(弗兰哲,同上,p. 307)。


阿提斯神把神圣的圣父和圣子的品格融于其中,他的复活也在那一天在罗马正式被庆祝。所以,它不只融合了我们所关注的复活教义,而且还融合了三位形态论(Modalism)的来源。三位形态论指一个神具有各种属性,但却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就是三位一体形成的概念。


近来,有更多关于"耶稣是独一真神"的左道邪说潜入了新教的准诺斯替神学。


这种替代倾向就是在几个异教节日里基督教名字取代了异教节日的原名。为了符合母爱女神和天上童女的神学,黛安娜节(Festival of Diana)被八月的圣母升天节(Festiv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所取代。同样的改变有:四月异教的巴利利亚节(Parilia)被圣乔治(St George)节取代。六月的仲夏之水节被施洗者圣约翰的节日所取代。每个都与它所替代的预示论有关。十一月的全灵圣宴(The Feast of All Souls)是古代异教的死亡宴席。基督诞生日替代了太阳诞生日。复活节只是弗里吉亚人所信仰的阿提斯神在春至的宴席。应该记注的是,总而言之,弗里吉亚人是密特拉斯体系和神秘礼拜的源头 (参见尼古拉丁人( Nicolaitan) (No. 202))。


密特拉斯(Mithras)是大约在主后63年由波北(Pompey)抓捕的海盗们传入罗马。在冬至庆祝基督之死的地方就是敬拜阿提司神的发源地或扎根之地,分别为弗里吉亚、高卢(Gaul),很明显还有罗马自身。弗兰哲认为很难把这巧合视为偶然(v,p. 309)。


复活节的另一个特点是,复活的日子也是三月27日,迟了两天,这就是星期五受难日和星期日复活日的缩短期。弗兰哲认为以异教节日取代基督节期在圣乔治节和圣母升天节中可看到(v,p. 309)。


当我们看到拉克坦提斯(Lactantius)传统,还有在高卢的基督教会的传统,都把基督之死定于23日,复活日为25日,这完全与阿提斯的节期相吻合,那么它或许就是不同宗教信仰汇合在一起最明显的东西了。希伯来年历中是不可能记录基督本该受难这个内容的,这直接与阿提斯神的敬拜有关(参见弗兰哲,同上)。


到了第四世纪,那些敬拜阿提司神的人都在苦诉基督徒已经假冒了他们的神学或阿提斯神的复活;基督徒宣称阿提斯神的复活是恶魔似的基督复活伪造品。


不过,我们从历史和语言学可知道:原始的复活日期是基于逾越节的,而逾越节又基于太阴历;它为尼散月14和15日,紧跟在星期日的麦束供奉日之后。所以,逾越节可以于那星期的其中两天来临,与星期日的麦束节还有一段距离。该节日象征了弥赛亚的升天而非复活。复活于前天晚上到来。从另一方面来说,复活节局限于星期五的钉十字架和星期日的复活,直接与圣经冲突。它在阿提斯神的礼拜中日期原本是固定的。Easter 这个词甚至也被英语版本圣经KJV用来取代逾越节以便进一步掩饰这个问题。


在换季和复活节的蜡烛


我们从以上看到,蜡烛从古代雅利安信仰传入敬拜体系。它源自同一个祖先,在雅利安人大约于主后1000年进入印度之前好象与叙利亚-巴比伦(Assyro-Babylonian)体系有关。这本该是雅利安人在主后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千禧年的最早时期。


德国人延续着古老的雅利安习俗。他们在复活节点燃新篝火,把火棒送到每个家中点火以避雷神、风暴神和暴风神。据弗兰哲记录,这种习俗在德国各地仍能看到。新教和天主教团体中的差异在于新教是由年轻人来看火,而天主教则由成年人来看火。这些节日都直接与古代的生育习俗有关。教堂是后来才引进的,它作为列队行进的一个所在地,这些习俗就按照太阳的自转围绕它转。火把在复活节山(Easter mountains)被点燃。


该习俗以复活节蜡烛的形式被引进天主教。这根大蜡烛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晚上在复活节被点燃。然后,教堂的所有蜡烛都是由这蜡烛而点燃。这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复活节,那时大蜡烛会再次被点燃。大篝火继续在天主教国家点燃;在复活节前夕点燃的大篝火中通常都有一个木头人,他叫犹大(Judas),被焚烧于其中,浑身都是神圣的棕树树枝灰。这些灰在播种时会和种子一起撒入田中。就算火中没有这神圣肖像,这火还是叫做焚烧犹大(the burning of Judas)(弗兰哲,x,p. 121)。弗兰哲记录到,在巴伐利亚(Bavaria)人们用一种新点燃的复活节蜡烛来点灯笼,年轻的男子跑向火堆点燃它。第一个跑向火堆的人在第二天,如复活节,在教堂的门口会受到家庭主妇的赏赐,即授予他们红鸡蛋。焚烧犹大之后,人们会欢声笑语大大庆祝(同上,x,p. 122)。


就在那一天,在阿伯路之(Abruzzi)教堂收集圣水以防止巫婆和她们邪灵的缠身。蜡烛上的蜡放在帽子上来抵挡风暴时的打雷和闪电。在意大利的卡拉步里亚区(Calabria)和其它地区,有关新水的习俗都差不多。类似的信仰在波西米亚的德国人中也能看到(也参看主显节的部分)。


R.钱伯斯(R Chambers)(岁月之书〈The Book of Days〉, 伦敦和爱丁堡,1886,I,p. 421)记录道:罗马所有的火都要在复活日由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中点亮的神圣之火重新被点燃(参见弗兰哲,x,p. 125)。


点燃蜡烛的习俗于太阳日的前一天夜晚开始,是古代太阳敬拜体系的一部分。蜡烛属于古代魔术习俗,在神秘体系中很普遍,在叙利亚-巴比伦人的万物有灵论体系中也这样。


点燃蜡烛的习俗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圣殿里的蜡烛都很特别,具有特定的意图,如在Menorah (犹太宗教仪式所用的烛台之一种)中象征了七个灵的七盏灯,还有在所罗门殿中象征七十盏灯。这之后被神秘论者译为七个天堂和七个星球。通过七级万物有灵论的萨满教而升天的习俗是通过Merkabah神秘信仰进入犹太教的。


蜡烛本身是个人光亮的一种象征,从而也是个人生命的象征,与宇宙和世界的生命相反(参见 Cirlot 的象征词典,Dorset,1991,p. 38)。这是神秘信仰中的一个特征,不属于基督教。


在异教祭坛前点燃蜡烛和基督教中后来出现的习俗是基于无神论和亵渎圣灵的教义以及企图把神圣和个人分的做法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说这属灵力量的行为受到了所敬拜偶像的安抚。偶像越多,所需的蜡烛也越多。这些蜡烛象征了灵魂教义的泛神论思想。


犹太教的习俗以低潮的思想方式运作着;它源于巴比伦人的受俘时代,神秘信仰也是从那时进入犹太教的。


在加巴利犹太教(Kabbalistic Judaism),一个人通过对灯的冥思苦想才可进入佳华拿门(Gate of Kavanah)(或专注)。因此,这象征了一个人从一盏灯冥想到另一盏更高的使思想得到升华。两盏灯个别叫作巴合(Bahir (聪明))和佐尔(Zohar (亮光)),都暗指了两个最重要的加巴利古典主义(Kabbalistic classics)(Kaplan Meditation and Kabbalah,Weiser,1982,p. 118)。这些灯光是对斯费罗(Sefirot)的反应。摩斯利昂拉比(Rabbi Moshe de Leon (1238-1305))在他的Shekel ha Kodesh 1292中领会了这些体系。


这个升天体系为萨满教升级到第七伟大的光Ain Sof。它们是:多福Tov (良好) 诺革Nogah (亮光)卡夫特Kavod (荣耀)巴合Bahir (聪明)佐尔 Zohar (亮丽)牵莫Chaim (生命)和永恒及第七个是Ain Sof (冠冕)。与斯费罗(Sefirot) 同等的有彻斯Chesed (爱) Geveruah (力量)提飞乐(Tiferet) (美貌)尼特佳(Netzach)(胜利)霍特(Hod) (奇妙) Yesod (根基) (Kaplan,同上,p. 119)。


古代的《光明篇》(Zohar)谈到了与火相关的各种不同的颜色;这也许是源自马资典(Mazdean)体系。以月亮神的形式通向Sin的敬拜的七级的颜色被认为与巴比伦的金字形神塔Ziggurat相一致(请看金色小牛犊 (No. 222))。


整个体系是正统的神秘教主义;各种样式的蜡烛的应用都直接与魔术和神秘习俗有关,除了在上帝的圣殿里被点燃为门诺拉(Menorah)。他们在光明节和普林节的应用在以下讨论。


逾越节或复活节


计算春至的太阳日的方法和计算利未记23中的麦束供奉的方法差不多,可是却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逾越节和复活节体系之间才有所差异。


牛津大学通用字典(Universal Oxford Dictionary)给出了复活节或复活日的制定方法。复活日为真正的太阳日,即复活节(Easter)。


它在日历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被守,如日历月的第14日-发生在三月21日或其第二天。复活节周内应用的习语 (1964年版,p. 579)。


这就是决定复活节或伊师塔节期的方法,而不是决定圣经中逾越节的方法。


这些论点在四福音书信仰者(Quarto-deciman)争论的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该争论发生于亚尼西特(Anicetus)到维克多(Victor)(或Victorinus)的任职时期。他们从第二世纪中期一直到末期都为罗马的主教(c. 154-190)。


所以,从四福音书信仰者的争论中我们知道这错误的日期体系在第二世纪源于罗马;教会中那些使徒教授的人反对它,例如: Polycarp反对亚尼西特(Anicetus),还有他的门徒Polycrates反对维克多(Victor)(或 Victorinus)。苏格拉底(Socrates Scholasticus)(c. 439 CE)后期的文章把错误引入到了历史中,而且在很多立场上都是错误的,其中许多错误都由尼西亚和尼西亚后的圣父(Nicene and Post Nicene Fathers)的编辑者挑了出来(参见 NPNF 第二版,第二卷, 引文)。


苏格拉底(Socrates)记录到,四福音书信仰者保有了月亮的第十四日这个日子,却忽略了安息日(同上,Ch. XXII,p. 130)。他记录是罗马的主教维克多把他们逐出了教会,并因此受到依联纽斯(Irenaeus)的审问(同上)。 他设法在这后期向彼得和保罗提出请求,让他们和约翰一起支持罗马人的复活节习俗和四福音书信仰者(Quarto-deciman)的习俗(同上,p. 131)。他坚持认为没有一派可以对他们的看法提出书面见证。不过,我们正确知道四福音书信仰者根据Polycarp和Polycrates(两者都是约翰的直授门徒)的作品向约翰呼吁。没有向彼得和保罗作出任何要认真支持复活节的呼吁。另外,有关如何计算复活节而建议对十二个门徒做出划分的做法是荒谬的。


苏格拉底(Socrates)的一个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教会和四福音书信仰者并没有根据犹太人的现代计算法来保有逾越节的日子(比如在他于437年所写的在358年引进希勒尔日历(Hillel calendar)之后的日子)。他认为大致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同上,p. 131)。


在他们所主张的这个习俗里,他们不服从几乎在每件事上都犯错误的现代犹太人,而服从古代人,并根据约瑟夫(Josephus)创作了他的历代犹太人(Jewish Antiquities)的第三部书。


比如,犹太各年代(Antiquities of the Jews),第三部,第10章,全文摘录如下:


在先提克斯月(month of Xanthicus),即我们所称的尼散月,也是一年的开始,在那月的第十四天,当太阳是在处于白羊座(公羊座)时,因为在那月我们从埃及被释放,他命令我们应该每年献祭,当我们离开埃及,他们也命令我们献祭,那就是逾越节。


白羊星座的迹象于4月19-20日结束,因此逾越节不可能在其之后到来。第14日不可能早于春至,所以我们可以用古老的参数方法测量逾越节。我们在这里看到早期教会没有根据犹太后期的传统遵守希勒尔(Hillel)体系。苏格拉底(Socrates)的大多数记载都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证据。


因而,尼散月14日的准备日在古代就被视为逾越节的开端;其日期可能降临于春至。但是尼散月15日为第一个圣日,也是进食逾越节晚宴的第一个晚上,它是不可能在春至到来的。古老的习俗是现代规则的根基。然而在犹太人分散之后他们只守尼散月15日,却不是仍旧守着他们在过去按照士师记16:5-7所遵守的那两日。


我们也可从苏格拉底(Socrates)这里看到,尼西亚委员会没有如(Audiani)所说制定复活节的时间(参见NPNF,同上,第131页,脚注14到第131页)。它是根据古代传统而定,而这个我们知道它是根据敬拜阿多尼斯神和与伊师塔或维纳斯相关的阿提司神,还有太阳神的敬拜而定。它解决了异教体系中的阿提司和阿多尼斯神的纷争。尼西亚委员会单纯地把复活节设定为正式节日,引用了现存的异教习俗,却调和了它。它没有确定或肯定这节期。犹太人在尼西亚委员会结束不久的358年已经建立了一个全然的假日历。我们从苏格拉底的文章中可看到这一点。该事件大概就发生于他那个时代,因此记录得应该更准确。所以,基督教的逾越节是完全被异教删除的,被复活节取代,或被一个拉比犹太教的假日历所取代。假日历把逾越节在尼散月的日期与太阴历联系在了一起。尼西亚委员会规定:若把复活节放在满月之后的星期日,那么它应该是尼散月15日,这样实际上,复活节是不可能(可是也不完全是)降临于逾越节麦束供奉的那个星期日的。因而,复活节和逾越节几乎是不可能恰巧出现在同一个节期中。据说,这是为了让基督教与犹太人分离。可是,事实上这是肯定了错误的神的体系,打乱了真正的节期秩序,使它与泛神敬拜混淆在一起。


复活节的意义


纯粹的英语本身是最生动的。逾越节(Passover)在早期教会的著作中被写成Pash。复活节Easter 这个词源自古代的安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形式。


牛津通用词典(Universal Oxford Dictionary)解释道:复活节(Easter)的意思是源自古代英语éastre 或阴性复数éastron。它说:


别他〔Baeda〕源自Eostre (诺当(Northumb) sp. of éastre)这个字,一个女神的节期是在春至庆祝的(同上)。


然后该词典继续忽略其中的重要内容,并把它与基督徒的节期相联,之前它发现了其最早期的用法与女神的礼拜一致。


春分是日长夜短的开始(所以也叫昼夜平分点),过后这种趋势也发展得越来越快。所以,所象征的是肥沃生育。


从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兔子,蛋等等。兔子在古代巴比伦体系中是肥沃生育的象征,这可在考古学记录中看到。非洲直至美洲一带的人一直把兔子用在古代的顺势疗法魔术中(弗兰哲,i,pp. 154-155)。他们也被用在各种仪式中来企求停止降雨(i,p. 295)。


不只是基督教在其仪式上采用了蛋的象征意义。拉比犹太教也把一个蛋放入逾越节家宴的餐桌中来亵渎这个一年一次的逾越节家宴。他们采用了希勒尔历法(Hillel calendar),因而他们自己根本从不遵守逾越节,而且还凭借他们的错误历法体系阻止遵守他们的体系的其他人守逾越节。


伊师塔或阿施塔特(Ishtar or Astarte)


Easter (阴性复数Eastron)其实是伊师塔的名字,也是阿施塔特的另一个叫法。Ashtaroth为希伯来语的复数形式,意指阿施塔特的各种表现形式(申命记1:4; 希腊语Ashtoreth),她是迦南人的生育女神亚塔拉特(Athtarath),其发音类似于Ashtarath 或 Ashtereth。


希腊人就是从这里得到了阿施塔特这个名子。希伯来人在圣经经文中写外邦神的名字时似乎保留了辅音字母,但却用其它的元音字母替换了原来的元音字母,如bosheth或shame。Ashtarath 或伊师塔(Ishtar)还未传入英国之前在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为伊施特(Easter)。


在拉丝善马拉(Ras Shamra),她在太阳神巴力(Sun god Baal)的日食过程中扮成植物女神亚拿特(Anat),这是主要的角色(圣经双解字典,第1卷,第254页)。她在巴勒斯坦不怎么被人尊为阿施塔特多(Ashtaroth),而更多地被人尊为在那儿扮演Anat角色的阿施塔特斯。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个女神以不同的名字所扮演的同样角色。这好像展现了某个局部或其它方面的重要性。这看起来好像与阿耳特弥斯-黛安娜(Artemis-Diana)的区分一样。有关巴力和阿施塔特的生育肥沃礼拜的季节性仪式在早期的以色列都可看到(士师记2:13; 10:6; 参照圣经双解字典,同上)。撒母耳在米士巴(Mizpah)选举索尔时命令以色列人把巴力(Baalim)和Ashtaroth除掉,以表明他们是有关联的,是不只一个的(撒上7:4)。以色列人并没有这么做,并在被腓力斯人打败以后承认了其背教(撒上12:10)。从撒上31:10,我们看到了她在贝佛善(Beth-shan)的礼拜。该地区当时没有被以色列占领,却在大卫时代遭到毁灭。所以,她的礼拜在该地区很普遍。她叫做牛角的亚斯他碌(Ashtaroth of the Horns (Ashteroth-karnaim)。这是一个Rephaim的城市,而且是属于巴善欧格王(Og king of Bashan)的属地(申命记 1:4; 3:10; 约书亚记12:4)。基大老玛(Cherdorlaomer)在那里突击了Rephaim (创14:5)。之后,玛吉(Machir)占领了该地区(约书亚记13:12,31),成为以色列人的避难所(历代记上6:71;参见约书亚记21:27)。这是阿施塔特女神的象征。她为牛角女神,同样也代表了埃及的母牛女神哈索尔(Hathor)。这也代表伊师塔和月亮神罪(Sin),她在地平线上的弯月中的朝天角与维纳斯一样都被视为夜晚的星星(比较金色小牛犊(No. 222))。因而,该体系很古老,对Rephraim以及埃及和小亚细亚的宗教体系,尤其是亚述-巴比伦人(Assyro-Babylonian)的体系,很关键。


亚斯特碌(Ashteroth)(a. soneka) 也是一个普通名词,意指一群小羊群或繁殖群,表示羊的繁殖能力(比较 申命记7:13; 28:4,18,51)。从这些词语的古代词源学就可推导出繁殖或生育肥沃体系,甚至正因为如此,春至的太阳标志被古人命名为白羊座(Aries)或公羊座(the Ram)。


阿施塔特或伊施特(Astarte或 Easter),不管她们以什么形式现身,都是之前所提到的母爱女神,而且与作为主的儿子-爱人(意指巴力和阿多尼斯等等)有关。我们看到,她作为天上童女或母爱女神,象征了那个引导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偏离摩西的带领的金色小牛犊。在星星、月亮和太阳的三位一体中,我们看到她为夜晚的星星(因而也是金星),是情爱女神,还是晨星,为战争女神。她又叫阿芙罗狄蒂(Aphrodite),扮演了战争的角色。按照以赛亚书14和以西结书28,该名号直接与撒旦有关。她也与月亮女神罪有关;我们就是从她才得到了这词,她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个成员,与太阳有关。这些节期都与这象征有关。


所罗门支持Ashtoreth的礼拜(王上11:5)。她的圣地建立在锡安山对面的橄榄山上的污秽的山上(Mount of Corruption)。该圣地在约西亚改革时代被毁灭。在这两种情况中,这种礼拜与腓尼基人有关,尤其是西顿人。所以,在克里特岛的Sin的牛制度和米诺特的(Minotaur)的祭献也都与早期的海神(Sea Lords)的海洋体系有关。她的敬拜与亚摩尼人(Ammonite)的米尔可神(Milcom)和摩押人(Moabite)的基摩斯神(Chemosh)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好像与她亚达(Athtar)的形象,即金星有关,其中Ashtoreth为女性。她在拉丝善马拉(Ras Shamra)的文章以及从十九世纪埃及王朝起的文章中为巴力的配偶和同盟;她也是海王所要的新娘。从拉丝善马拉(Ras Shamra)的文章中有可看出她与巴力有关,是克蕾王(king Keret)传奇中生命或死亡的给予者。这里,王以Athtarath的名,即巴力Baal的名,施一个诅咒。所以这名与巴力有关,具有阴阳两性的特征,为配偶和生育的给予者。在拉丝善马拉,她的地位被巴力的妹妹亚南(Anath)攫取。但是从圣经和腓尼基人的记录中可看出她是古代最重要的神(圣经双解词典,同上,文章Ashtoreth,第255-256;比较金色小牛犊[No. 222])。


在艾德福(Edfu)在托勒密(Ptolemies)领导下的埃及人把亚斯特碌(Ashtoreth)描绘成一位狮头女神。这再一次与狮头艾恩(Aeon)和神秘体系联系在了一起。她作为Quodshu 或神圣,手里拿着一棵纸莎草和一条蛇,站在一头狮子上,站在埃及的肥沃生育神敏(Min)和闪米特人(Semitic)的毁灭和死亡之神雷设佛(Resheph)之间。她的头发样式与母牛女神哈索尔(Hathor)的角一样。来自格责尔(Gezer)的铜像中有一个有角裸体神像。人们认为那些角就是亚斯特碌的角。她的礼拜体系从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三世纪在贝丝山(Beth-shan)一带广泛流行。公元前二世纪,在德洛斯岛(Delos)有一个对巴勒斯坦的阿施塔特( Astarte of Palestine )实行礼拜的中心(同上,p. 256)。象征肥沃生育的为有角女神,胸部很突出,胸前常有一朵莲花和一条蛇。胸前夹有一只白鸽的亚诗拉(Ashera)总被描绘成母爱女神。从迦太基的一个未注明日期的题词中可看到,她也与治疗爱斯曼(Eshmun)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神有关。这是礼拜中很通用的角色,可在自古就对海洋神有研究的凯尔特人和德鲁伊特人(Druids)中看到。一个与她的亚述形式伊师塔(Ishtar)相关的名字是Ishtar-miti-uballit 或伊师塔使死亡得到复活(Ishtar make the dead to live )(同上)。因此,在复活节复活的主题与她的伊施特(Easter)形式联系在了一起。


天上的女王


先知以西结( Ezekiel)指责以色列的女人为塔目兹(Tammuz)哭泣(西8:14)。这个叙利亚女神在偶像崇拜盛行的以色列被哀悼为垂死之神。


塔目兹与天上女王有关。我们知道天上女王也是天上的童女。人们为她烘制蛋糕。但耶利米先知却全盘否定这种习俗(耶7:18; 44:19)。


如我们所见,天上女王也是一位古老的东方女神。她与收成有关;最后丰收的谷束和谷物通常都为她献上,所以称她为女王(弗兰哲,ii,p. 146; vii,p. 153)。


雅典女王嫁给了狄俄尼索斯神(Dionysius)(ii,pp. 136 ff; vii,pp. 30 ff)。人们好象也为这完美神圣的结合和眷侣设立了一种仪式。没人知道到底神是用人还是偶像来扮演。雅典的律法规定王后必须是一个自由民(burgess),除了她丈夫以外并不认识其他男人(弗兰哲,ii,p. 136)。她的侍从是十四位圣女,每个人都代表了狄俄尼索斯的一个祭坛。 神秘礼拜中的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是定在亚拿斯特联(Anasterion)12日(或二月左右)。这十四位童女在沼泽地上在古老的狄俄尼索斯的祭坛前由王后宣誓为清白和纯洁。那祭坛每年也只在那一日才开放。之后她的婚姻仪式开始;据亚里斯多德记载 (雅典宪法,iii,p. 5)该仪式举行于雅典卫城Acropolis的东北角王的古老居所,即牛槽(Cattle stall)。不过,这也是古代葡萄和果树肥沃生产节日的一部分;狄俄尼索斯为其中的神 (罗马人的巴克斯) (比较弗兰哲,ii,pp. 136-137 and n. 1)。


王后成为众神的伴侣,可还是肥沃生育女神和母爱女神。人们在丰收结束时把最大、最饱满的谷物穗有序地从田中拖了出来。


埃及女王也是阿蒙神(Ammon)的妻子(ii,pp. 131 ff; v,p. 72),她亲自扮演了女神。这种情况在后期有所退化。因为神圣伴侣是一位来自良好家庭的年青貌美的女孩。可是她性情放荡,后来她进入了发育阶段开始懊悔了,并放弃了婚姻(斯特雷波(Strabo),xvii,I,46,p. 816)。希腊人以他们的处女女神雅典娜(Pallas)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女孩为帕乐迪斯(Pallades)。


这种作践行为自古就与伊师塔的敬拜习俗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小亚细亚的礼拜中心大多数伊施特或伊师塔的虔诚者都会花一点时间在圣殿中当妓女。在科林斯湾,当妓女很正常;实际上该城市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作妓行为。


阿波罗的女先知也扮演了这配偶的角色。只要该神逗留在他冬季的神谕处和家中,即巴塔拉(Patara),他的女先知就会每天晚上过来与他过夜。


以弗所的生育女神—多乳房的阿耳特弥斯(Artemis)有好几个配偶,他们被称作艾赛尼(Essenes)或蜂王。他们要在一段时间内完全地禁欲以便献身给该女神。在以弗所地区的记录或题字表明有些人都已经结了婚。


她的神殿周围种植了一片果林(弗兰哲,i,p. 7)。因而,她也与掌管农业、丰饶的得墨忒耳(Demeter)女神有关(vii,p. 63)。这样人们也把她当作黛安娜,她是看守果树的女神(i,pp. 15 ff)。这母爱女神被弗兰哲视为森林的王(King of the Wood)和他在纳米(Nemi)的森林女神黛安娜(Diana)。这似乎合情合理,也正因为如此,使徒行传中以弗所的群众才把这个女神当作以弗所的黛安娜女神。这又转向了童女的礼拜;果树是在童女升天节那天得到祝福的(弗兰哲,i,pp. 14 ff)。基督教中童女的礼拜就是伪装各异,有时候甚至穿着一致的伊师塔、阿施塔特、黛安娜或阿耳特弥斯的礼拜。


与埃及的神秘体系相关的习俗一直传到奥斯罗(Osirus)的礼拜中,其敬拜者不准伤害果树(弗兰哲,vi,p. 111)。狄俄尼索斯也是一位果树神(vii,pp. 3 ff)。我们在这儿看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告诉我们这些神并不是真的不一样,他们仅仅是同样的敬拜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的也是同一个主题。


这些在以弗所的艾赛尼派教徒(Essene)都不会凡间女人发生亲密关系,因为自古以来贝尔(Bel)和阿蒙神(Ammon)的妻子也都不会与凡间男子发生亲密关系。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守身献给为母爱女神的天上女王。这也是为什么祭师们都为她守身或当太监。该习俗在改为神秘礼拜体系之后从外邦异教和诺斯替教传入了基督教(见素食主义和圣经(No. 183)。那些在小亚细亚伊师塔礼拜仪式中的女子都不是处女,反而很淫荡。普林尼(Pliny)在库母兰会社(Qumran)中称Zadok的儿子为艾赛尼教徒,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一些命令都是有关严格守身和禁欲的条令。他们并不称自己为艾赛尼教徒;那些异教神的祭师很可能已经犯下了极其严重的过错。


在法国(ii,p. 87)和英国(ii,pp. 87 ff),五月的王后(Queen of May)女神象征了植物灵魂 (ii,pp. 79,84)。


人们通常认为母亲也是谷物女神,收成的最后谷物常常是象征性地为她献上,用这最后的谷物专门制作的蛋糕也是献给她的。这象征意义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于欧洲各地。但都与这个丰收女王有关(比较 弗兰哲,vii,pp. 149-151)。


献祭用的蛋糕是用新收成的大麦或稻谷做成的(弗兰哲,viii,p. 120)。大麦于逾越节或复活节成熟。印度人(Hindus)在新月或满月的丰收初期举行祭献仪式。大麦在春天收割,而稻谷则在秋天收割。他们用这些新谷制作献祭用的蛋糕,并把蛋糕放在因陀罗和阿格尼视为神圣的十二个陶瓷碎片上。稀粥和煮熟的谷物是献给众神所居住的万神殿——维司迪华(Visve Devah);放在一块陶瓷碎片上的那个蛋糕是献给天地的(同上)。这与耶利米所记录的把蛋糕献给天上女王的内容相似,好像自古以来雅利安人(Aryans)就熟知此习俗。印度体系中的祭献是第一批收成的果子的祭献;祭师的酬劳是第一胎牛畜。所以,我们看到古老的雅利安人的第一批收成的果子体系潜入了印度教。丰收女神是高利(Gauri),湿婆(Siva)的妻子。米蛋糕和煎饼是献给高利的植物状肖像。它在第三日被丢入河里或一个水缸里。人们从那儿抓起一把泥土或小圆石把它们带回家,然后仍在屋子和院子里来确保肥沃。这与在意大利的复活节第三日打扫教堂的习俗的效果差不多,都显示出了一个比基督教还永久的古老习俗。这些蛋糕就是基督教今日的热十字架面包(hot cross buns)。


同样的习俗也在缅甸南部的中国出现。中国人把第一批收成的果子献给伯克来(Pok Klai)女神。


这母爱女神以女神观音(Kuan-yin)的形象进入佛教和东方世界。她就是后来成为大乘佛教(Mahayana)体系中的亚华落奇特斯华拉(Avalokitesvara)。


她在基督教中为天上童女,即玛利亚。她为耶稣基督的母亲;一些亵渎神明的人也称她为上帝之母(Mother of God)。


黑色圣母玛利亚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母爱女神是以童女玛利亚的形象进入基督教的。她叫做圣母玛利亚(Madonna)。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脸涂成了黑色成为了得墨忒耳,或者春天的生育、丰饶女神,如阿耳特弥斯或黛安娜,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她的植物灵魂女神的形象。


该女神在基督教中好像被称作黑色圣母玛利亚(Black Madonna)。


在早期教会中并没有童女玛利亚(Virgin Mariam 或Mary)的礼拜。ERE在讨论玛利亚的礼拜时说道:


不提及玛利亚的名字,或关于她的事,出现在新约圣经的圣餐礼;罗马的圣克莱门特撰写的第一篇使徒书中没有提到公众敬拜的感恩节。《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以及贾斯廷 马丁(Justin Martyr)或特图联(Tertullian)所记录的圣餐礼仪式中也没提到。呼唤圣玛利亚的唯一一个地方是在纪念殉道者和离去了的人的地方;圣塞浦路斯(St Cyprian)对此说道:


‘忠诚的信仰者都知道,传道书的训诫教导到殉道者在上帝的祭坛前被命名,他们自己没有被祈祷,而是为怀念的人被祈祷。(Epp. i,[Opera,Oxford,1682,p. 81])。


在‘殉道者’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童女多次被提到 (ERE,Vol. 8,pp. 475-476)。


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Mariolatry)是在被引入东方习俗之后才引进过来的。罗马帝国采用教会制度之后,异教习俗或异端也被采用了。Epiphanius记录道:

异端(异端,lxxix) 就是在色雷斯( Thrace)、锡西厄( Scythia)和阿拉伯(Arabia)的一些女人都把童女敬为女神,并给她献上一种蛋糕[kollurida tina],即所谓的 ‘科莱利典(Collyridians)’。毫无疑问,他们的习俗(比较 耶44:19)及其概念都保留了与女性神紧密相关的异教教义的味道。


这些蛋糕都是为天上王后在她的节日,伊师塔或伊施特或阿施塔特的节日,在还未被巴比伦统治之前而做的。


以毕芬尼(Epiphanius)坚决认为玛利亚[或玛利安]不应该被敬拜。在圣马可(亚列山大)的礼拜仪式中,祷告中原本有玛利亚,通过祷告上帝会让那些为神圣而牺牲的人得到安歇(ERE,同上,p. 478)。玛利亚或玛利安被视为那些在等待复活的死者。


三位一体论者,尤其是卡普多西人(Cappadocians),在应对非三位一体论者(即后来的雅利安人)的争论时大大尊崇玛利亚(比较 ERE,同上,p. 476)。他们尊崇基督为上帝,玛利亚为上帝之母,因而也是母爱女神和众神之母。这些概念纯属外邦之言,源于第四世纪。拉姆齐(W R Ramsey)说道:早在五世纪时,人们在以弗所就开始对童女玛利亚尊敬。这种尊敬就是把外邦的安那托利亚人对童女母亲的敬拜洗礼化(保罗等人的著作 ,p. 126; cf. ERE,同上,p. 477,n. 1)。


童女玛利亚就是以弗所的阿特密斯或黛安娜,她是保罗强烈反对的女神(徒19:24-35)。


直到中古时代至特伦特(Trent)委员会于1563年结束之际,我们看到玛利亚已在敬拜仪式中受到极高的尊崇,人们常常这么说她:


最圣洁,无暇,得福,我们的女神,上帝的母亲和思想过程,这显示出她的祷告中穿插了一段敬礼— 充满恩典的敬礼……因为你把世界的救主带到世上来。’ (ERE,同上,p. 478)。


毫无疑问,一开始人们就认为玛利安,或玛利亚,基督的母亲,已经去世,并祈求她而不是对她祈祷。她作为母爱女神的礼拜仪式磨灭了这个习俗。


在十二月仪式上,母爱女神扮成一副黑脸为生育、丰饶女神得墨忒耳。她的黑色圣母玛利亚形象与生育丰饶和神秘礼拜仪式有关。她的礼拜,不管是什么形式,都是异教的,直接与基督教相冲突。


特伦特委员会竭力削弱玛利亚的偶像崇拜,并清楚地区分上帝、耶稣、玛利亚和众圣徒的敬拜的概念。


后来,历代主教都削弱委员会的效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日。


犹太光明节和普临节(Purim)


一个反应了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影响的犹太节日就是光明节(Hanukkah)。它没有宗教意义,也从未停止过。该节日为9月25日,叫做企斯利Chislev (或Kislev),接近十二月。


按照巴鲁书(Baruch)6:19,我们知道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偶像面前点蜡烛。该书好像以轻蔑的口吻提这件事的。我们从以上的参考文中看到希腊人也接收了这种风俗。从塞硫古(Seleucid)王朝以及它对犹太人的影响起,巴勒斯坦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根据哈因索斯(Hayyim Schauss)的著作(T犹太人的节日: 历史和习俗,Chanukkoh,Schocken 著作,p. 211),其政治影响在耶路撒冷还未完全同化。我们只需要看看希腊神的园林只在伯利恒(看下文)就可看到这话是很天真的。他在第212页上说到希腊化的过程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在叙利亚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政党都是接受希腊文化熏陶的贵族党派。从该体系引发的争论在安太阿卡斯(Antiochus Epihanes)的带领下高涨到了极点。大祭师是支持叙利亚的贵族党派杰孙党(Jason)(由约书亚变化过来)中的希腊犹太人。他在耶路撒冷建起一间体育馆,并引进了希腊运动。犹太人也使用希腊名字和文化(比较 Schauss,p. 213)。当叙利亚和埃及的争战爆发时,杰孙党就被更激进的倾向希腊和叙利亚(pro-Greco-Syrian)的美纳罗(Menelaus (Menachem))废除。安太阿卡斯在战场上被杀的谣传激发了杰孙党的斗志,他们带着1000名兵进入耶路撒冷攻打美纳罗。安太阿克斯攻进了耶路撒冷,开始屠杀支持埃及党派的每个人。他把圣殿洗劫一空,拿走了财宝和所有的金银器具,并监禁了美纳罗。一年之后安太阿克斯再次攻打埃及,可是却被罗马参议院下令撤兵。于是他只好退兵(比较 Schauss,p. 214)。之后,安太阿克斯不得不巩固自己的王国来与罗马和埃及对抗。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强迫国民敬拜希腊众神。犹太人不服从,于是他只好派一支军队到巴勒斯坦去强逼人们服从。圣殿被改成了希腊的敬拜所。他为了惩罚不守犹太信仰的人又引进了死刑刑罚。


一个纪律严谨的新国民党派在犹大马嘉比(Judah Maccabee)和哈斯摩尼(Hasmonean)家族的兄弟的带领下浮现了。


他们在基色娄月25日又再一次在圣殿祭坛前献祭,从而开始了每年八日的节日。他们逼迫废除叙利亚人的反犹太律法,开始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犹太王国。该王国持续了将近100年,之后就被罗马人吞没了。


索斯(Schauss)在第216页说了一句重要的话。他说:


他们在巴比伦被俘后的几世纪来一直是这小小的犹大地上一个渺小和软弱的群体……只是通过哈斯摩尼家族的改革和胜利人民潜在的力量再次被兴起,而犹太属灵生命中各种不同的倾向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势。犹太人在那期间的人数和权势发展迅速。


据说,光明节是为了纪念哈斯摩尼家族(Hasmonean)的胜利而庆祝。可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在一群犹太人的支持下一段宗教大汇合的时间。正如我们在前文所看到的,连续八日点涂蜡长烛芯或蜡烛的习俗从十二月初开始,持续8天,这刚好与农神节或埃及的得墨忒耳和母爱女神的节日处于同一时间段。在人们的眼中,这表示吸入外来习俗来纪念犹太人贵族的胜利,并占用过去贵族统治的合法性。该习俗没有圣经根据。哈该书2:10-19说到基色娄月24日是圣殿重建的日子。实现这个预言时要用到这错误的日子(参见上帝的神谕 (No. 184))。


索斯著作中的305注释(310页)和普临节经文都指出,这些犹太节日所反映的思想都一样。同样,从他所记录的吃豆习俗也可看到这一点。他写道:这习俗最原始的来源一定具有原始普临节的特征,它是一个季节节日。比方说,鞭打和化装。因为人们认为豆类可用来避邪。正因为如此,豆类在婚礼上也要吃。


注意鞭打和化装的人要吃豆类。这也是习俗。不过现在只有东方的犹太人才在普临节(Purim)烧哈曼(Haman) 。


犹大就在此时被焚烧于欧洲的罗马天主教徒中。所有的人对这鞭打和化装的习俗都不陌生。


索斯在谈到普临节以及食用 Kreplech 和Hamantaschen时说道(在第270页):


Kreplech这个词很明显是来自德国。如同其它的普林节习俗,它从基督徒的 ‘忏悔星期二’转变过来,是普临节(Purim)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假设普临节中吃Kreplech 的习俗传入了Yom Kippur的前一日,并进入Hashano Rabboh。


他建出的这个滑稽解释表示人们在鞭打的日子中吃它们。因而是Yom Kippur的前一日,也是人们鞭打自己的日子;Hoshano Rabboh是鞭打柳树树枝的日子;普临节(Purim)是鞭打哈曼(Haman)的日子 (p. 270)。


自古以来,该习俗就是在光明节点灯。在普林节那一天,哈曼被吊在支架上烧。这就是基督徒反对该习俗的原因。因为它与基督相似。人们把哈曼吊在支架上之后就为哈曼的儿子点燃十支蜡烛。


我们在这里看到蜡烛代表一个人的灵魂;点燃蜡烛就是创造光亮。该习俗仅仅来自亚述-巴比伦人,源于异教的万物有灵论。它因着燃烧而消逝,可是却要与它粘在一起。点蜡烛是为了安抚十个邪灵。


索斯指出该习俗戏剧性的方面是在光明节开始,可是在普临节(Purim)在犹太人的居住区却很盛行。


他说普临节的化妆舞会是:人们通常认为普临节的化妆舞会来自意大利的犹太人,接着受到基督狂欢节的影响又从意大利潜入其它地区的犹太人之中。这种想法比较符逻辑性。不过,这样的化妆舞会从一开始就属于普临节,还有那些吵杂的声音。这两个制造吵杂声和化妆的习俗原本都是为了避邪,对抗那些在换季时必须被对抗的。应该更正确的说,普临节面具和基督教狂欢节都有同样的异端源由:都在每年的同一季节,都在春天来临之时,并且都有崭新的意义(p. 268)。


他发现最近在犹太法典(Talmudic)学派中流行着一种选举一位普林节-拉比的习俗(p. 269)。这习俗是由选举一位普林节-王的习俗发展而来,而该习俗又与在欧洲盛行的选举豆王或愚人的王来源于同处(见前文)。


节期中的这些不一定要遵守的很明显和确认无疑的异教习俗显示出,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古老原始的生育肥沃礼拜仪式的节期。它们由亚述-巴比伦人以及希腊和埃及人传入罗马和天主教,同样地也传到了犹太教。其它的体系通向复活节,它们也以同样的方式进入逾越节。


犹太教的传统与主流基督教派同样不正当。他们确实是源自庸俗的异教;伟大的巴比伦统治着整个世界。


阿多尼斯在复活节上的敬拜


敬拜阿多尼斯神的仪式今日还在西西利(Sicily)和卡拉布里亚区(Calabria)实行。在西西利,阿多尼斯的花园仍然在春天和夏天撒种。弗兰哲由此推测西西利和叙利亚都在庆祝一个古老的死亡和复活神的春至节日。弗兰哲说:当复活节来临时,西西利的女人把麦,小扁豆和金诗雀种子撒在盘里。他们秘密地存放它们,每隔两日给它们浇一次水。不久植物就发芽了。茎杆用红丝带绑在一起。装它们的这些盘子被置于宗教圣物储藏所上。该所在耶稣受难节在天主教会和希腊教会设立。基督逝世的许多雕像也置于其上。这就好像阿多尼斯的花园被置于阿多尼斯神的坟墓上一样。这习俗不只是在西西利被遵守,在加拉布里亚区及其它地方也被遵守(弗兰哲,同上,v,pp. 253-254)。


这些花园至今还在克罗地亚(Croatia)种植,而且很多时候都与国家的颜色紧密联系在一起。


弗兰哲特别关注这种礼拜在基督教的普遍性质。希腊教会把这个节日结合到了悼念基督死亡的游行中,即在希腊各城市人们挨家挨户串门来哀悼基督的死亡。


弗兰哲认为教会巧妙地把哀悼阿多尼斯神的节日转嫁到了所谓的基督教的复活节上。那死而复活的阿多尼斯成为了死而复活的基督。希腊艺术家所描绘的悲惨女神拥抱着她的垂死的情人阿多尼斯的画面就是基督徒艺术宝库中的圣母玛利亚膝上抱着基督尸体的图画[雕刻] (Pieta)(同上,pp. 256-257)。圣彼得教堂所收藏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这幅图画最著名。


耶罗门(Jerome)告诉我们通向伯利恒的阿多尼斯圣所的小丛林(或园林)。耶稣在哪儿哭过,叙利亚神和维纳斯的情人就在哪儿被哀悼(同上,p. 257)。伯利恒的意思是圣餐之家。因此,作为谷物神的阿多尼斯的敬拜与伯利恒有关,而不是生活的圣餐—弥赛亚。


很可能,这是蓄意同化对叙利亚神阿多尼斯和他的情人伊师塔或阿施塔特—罗马的维纳斯的信仰。


除巴勒斯坦以外第一席的基督教就是安提俄克。圣徒彼得在该地区担任主教。阿多尼斯的礼拜就是扎根于此地;该神的死亡与复活每年在这儿也被隆重地庆祝。


朱利安(Julian)国王进入该城时正好是庆祝阿多尼斯神的死亡与复活的日子,他受到了群众们热烈的欢迎。因而他们的行为使他大为吃惊。因为农神节是古罗马的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相当于中国的庙会,向农神祈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罗马的“农神节”,一般是12月17日——12月24日。这个节日,罗马人祭奠他们自己的农神Saturnus。


农神节是古罗马的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相当于中国的庙会,向农神祈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神节庆祝活动  


罗马的“农神节”,一般是12月17日——12月24日。这个节日,罗马人祭奠他们自己的农神Saturnus。而在希腊神话中,农神是克隆那斯。克隆那斯是天空之神Ouranos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儿子。传说中,盖亚诱使自己的儿子克隆那斯用镰刀阉割了自己的父亲Ouranos,从而使得天空与大地得到了分离。


在古罗马,农神节是年度里面最欢快的节日。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记载:“在农神节期间,一切工作与商业交易都暂停了,而奴隶也被给与短暂的自由作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被放宽,人们也可以自由的交换节日礼物。”换句话说,农神节期间,人间的魔鬼被释放出来,不受限制享受生活。


农神节——农神节与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每年今日,树上都长满礼物,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谢选骏指出:人说“圣诞节与农神节”——我看“圣诞节与农神节的关系(以及其他的类似关联),体现了ABC神学的混合主义”。这是原罪的体现,是需要克服又克服不了的,是无奈的但绝不该鼓励。

谢选骏:“人夫气质”是新母系社会的美德

《“人夫气质”助力美国大选》(RHONDA GARELICK 2024年8月30日)報道: 鉴于突然有可能选出一位女总统,最近有很多关于男性气质的讨论。诚然,民主党人一直在展示支持女性权利和成就的和蔼可亲、直言不讳的男性形象。但除了有关男性女权主义者的那些典型话题,新男性气质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