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7月29日星期一

谢选骏:自由的代价就是孤独


《自由的代价》(2020年08月11日 云易)报道:


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呆久了就会向往自由,这是人的天性;人在封闭环境中呆久了,适应了封闭环境,从而惧怕自由甚至拒绝自由,这也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在封闭的环境呆久了,不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同样是天性使之然。所有的这些情况的综合起来,构成了人性的复杂。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大约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一复杂性。主角安迪被关了19年,坚信自由,最后出来了,如鱼得水;影片中另一个角色海特伦被关了50年,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世界,出来后反而受不了”自由“,上吊自尽;安迪的朋友瑞德本性热爱自由,在监狱生活的开始的很多年中也奋力争取获释,但总是不成功,久而久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干脆放弃出狱的希望,结果阴差阳错反而获释。出来后瑞德经历了一个不适应期,最后投奔安迪,拥抱自由。


当今中国大陆的同胞中很多把外面的“自由”世界想象得天堂一般完美,其实鉴于上面提及的人的复杂性,真出来了能否生活得好还是个问号。就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我发现早期出国的中国人的大部分在海外都生活得非常艰难,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而文化的差异不能不说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出国的中国人很多都因为物质条件优厚而不再承受以前华人承受过的生存挑战,然而选择回国 – “逃避自由” – 的中国人的比例却大大高于以前。


笔者几十年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读之前觉得很奇怪,自由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还要逃避?读完之后基本明白了一个人性事实:自由并非每个人的向往。并且,由于自由是有代价的,所以即使向往之,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付得起这个代价的“本钱”。那么,“支付”自由的代价都需要哪些条件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简而言之有三:自主能力,以及承担个人责任的能力;承受孤独的能力。


一个人要享受自由首先必须具备自主能力。自主的能力包括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各方面自我决策能力:生活方式、经济、职业、思想意识到信仰,等等。从我的观察很多中国人中具备这个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的养育方式多是包办和灌输型的,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他人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而由于人是极其容易被塑造的动物,所以中国的这种极端教育方式必然培养很多依赖性强的人。


其次,享受自由必须禀赋和自主携手而来的个体责任意识。人一旦自主了,凡事得自己做出选择,行动之后必然后果自负。大多数中国人从小习惯了靠父母做主,学校老师做主,工作了老板做主,大事大非国家政府做主,从而也习惯了把责任推到自身以外。这个文化现象也导致中国社会推卸责任的人铺天盖地,敢说敢当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却极其稀少。这种没有个体责任感的人来到自由世界,经常会处处束手束脚,百般不适。


再次,能充分享受自由的人须有一定的承受孤独,甚至享受独处的能力(在此的“孤独”当然是相对的,绝对的鲁滨逊式的孤独绝少有人能承受。另外独处与孤独不同,类似英文的solitary 与 loneliness的不同)。在以个体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由此人必须面对很多孤独的时光。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孤独求之不得,而对有些人来说则相反 – 避之唯恐不及。《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虽然封闭,但人和人的距离很近,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在集体活动中完成。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单调,但能让人远离孤独,所以好多犯人长而久之人反而感觉很舒适。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以群体主义文化为重心的社会也一样,长期的群体生活方式已经让人很习惯,如被突然抛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松散关系的文化环境反而会觉得孤独难忍。当然也有能享受这份孤独的,但应该是少数。


综上所诉我们不难看出,自由远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舒服“。尽管自由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无垠蓝天的词汇,充满浪漫,但就像带刺的玫瑰一样,世上绝少有不付出代价的幸福。


2、独立与皈依——人性中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人是非常矛盾的动物,一方面有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有个体独立自由的需要。对独立自由的需要导致对群体的叛逆,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又导致对独立自由的逃避。


从人的心理成长规律来看,人进入成年之后自我意识成熟,个性形成,所以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个体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完全没有这个需要的“巨婴”多半因为特殊的后天文化环境阻碍了这一自然的成长过程。在《肖申克救赎》这个现象被称为“institutionized” (”集体化“或者“体制化”)。海特伦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被“体制化”了的人。


然而,对自由的逃避其实不完全是社会驯化的结果。人的天性中本来存在对群体皈依的需要,而这个需要一旦强于自我独立的需要,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人的皈依需要一方面有生理的原因 – 脱离母胎的痛苦难忍,另一方面是生存环境的原因:人的生存依赖于合作。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期间,与群体割裂开的个人是很难甚至无法生存的,因为单个的人无法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无法与其它物种竞争(甚至可以说人的合作能力是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参见《羞耻感与负罪感》)。既然没有合作人就不可能生存,和群体的隔离 – 孤独,就成了人的最大恐惧之一。据心理学统计,孤独是仅次于死亡的人的最大恐惧。原始社会时期对个体的惩罚之一就是把个体从部落群体中开除。这些个体脱离群体之后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文明之后社会对很多罪犯的惩罚之一也是流放,让人承受脱离本土文化环境的痛苦。所以人的本性中有着强烈的对孤独的惧怕,对归宿的需要。


皈依和自由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时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而每个人偏重不同,但绝少有人只需要其中之一。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方向总是在朝向未来甚至未知发展,每一次真正的进步都基于旧次序的被打破,自由仍然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所推崇权利,更是健康个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3、自由的相对性


大凡世间任何事都是相对的,自由也一样。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读到过的最接近于”绝对自由“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独立宣言:“自由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条件下做一切事的权利”(“Liberty consists in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that does not harm others”) 。但这个“不伤害他人”就是条件。所以自由绝非无条件的“为所欲为”。


尽管美国在很多人眼里是最自由的国家,但很多中国人可能在大陆觉得更自由自在,这大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对自由的需要不同,另一方面每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就个体而言有些人注重物质上的自由,所以拼命挣钱,有些人宁愿挣钱少也要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享受精神自由;就社会而言,每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约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社会在精神上约束得多,行为规范上相对放纵,有些社会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是每种社会都符合自己个人需要,而适应了一种文化环境的人很可能不适应另一种社会,尽管另一种社会可能是先进的,更自由的。


除了自由的内涵各个不一以外,笔者还认为,自由产生的条件也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并不完全来自外界。外在的自由虽然是自由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它不能完全保证一个人真正的心灵自由。由此把个人自由完全建立在外在条件下的人,即使在一个非常自由的社会中,可能仍然会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此外,由于一个人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体,单有一方面的自由都不是完全的自由。所以一个拥有绝对物质自由的亿万富翁完全可能生活在心灵的牢狱之中;而对于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质上的相对短缺也并不能真正剥夺他/她的内心自由。


在《肖申克救赎》中安迪把音乐打开,让每个囚犯都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释放就是心灵自由的最感人的例子: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这美丽的声音飞扬到至高至远的地方,那是生活在灰色的尘世的人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地方。此时仿佛是一些美丽的飞鸟突然来到我们单调的牢笼,一瞬间融化了监狱的高墙。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中,肖相克监狱的每一个囚犯都感受到自由。)


诚然,如前面所述,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共同体,单有任何一方面的自由肯定都不是完整的自由,但精神的自由却是一种高出于动物本性的自由,一种对肉体的超越,带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力量和享受。


最后引用一段一个(曾经的)囚犯的话:“我经常跟警察开玩笑,我说你们的空间在你们眼睛里面,我的空间在心里。你们的空间是有限的,我的空间是无限的。你们一闭眼,什么都没有,就是黑暗; 我一闭眼,就是光明”。”


这不是玩笑,而是智慧。


谢选骏指出:人说“自由的代价”——我看自由的代价就是孤独,放弃了孤独就没有自由了!


《生活在都市,自由的代价是孤独》(单读访谈 2018-10-14)报道:

   

大卫·索洛伊(David Szalay)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多围绕“都市中的孤独”,全新上市的《单读 18:都市一无所有》也独家首发了他的两部小说。


本期单读采访了他对写作以及都市生活的看法。在他看来,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城市现象,城市生活不会限制你的创造力,反而会提供另一种可能。


▲戴维·索洛伊(David Szalay)于 1974 年生于蒙特利尔(Montreal),并于 1975 年移民英国。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并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写了许多广播剧。戴维凭借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伦敦和东南部》(London and The Southeast),荣获贝蒂·特拉斯克处女作奖(Betty Trask Prize)和费伯纪念奖(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


单读:跟我们说一些有关你的事吧,尤其是那些我们从网上搜不到的信息。


大卫:尽管写书有时被看做是件毫无指望、令人悲观的事,但我其实是个快乐的人。


单读:你最喜爱的作家是谁?为什么是他/她?


大卫:我没有什么最爱的作家。但当我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时,完全爱上了它。所以,至少她是我本周最爱的作家吧。


单读:写作中最迷人或者最难熬的部分是什么?如果不写作的话,你会靠什么谋生?


大卫:我认为写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给你的控制感,那种你拼命从不完美的生活素材中创造出完美事物的感觉——至少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最痛苦的感觉无外乎你最终没能办到。


不做作家的话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最后成了作家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其他选择,我的生活里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备选道路。如果有的选,我很可能就另择他路了。


单读:在全世界范围内,哪座城市最让你喜爱,而哪座城市最让你沮丧?


大卫:作为作家,我其实没有什么最爱的城市。不过我认为最诚实的回答是:伦敦,它是我最爱也最厌烦的城市,是我有着最深刻情感联系的城市,是能激发我最强烈的情绪反应的城市,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我非常喜欢布达佩斯和布鲁塞尔。事实上,我没怎么在欧洲之外的地方待过,所以我觉得自己对亚洲和美洲的城市所知甚少,没办法在这里跟你们讨论。


单读:你怎么看待都市生活?它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还是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呢?


大卫:我不太确定这里的“都市生活”指的是什么,是简单地指城市生活,还是首都城市或者大都市中心的生活。不管是哪一种,我都十分确定它并没有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城市现象。


单读:你认为现代性/现代主义最重大的后果是什么?


大卫:现代性没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我将现代性视为一种结束,是一个终结点——一颗即将衰亡的星辰所迸发的最后一丝能量。这颗“星辰”,当然就是始于 1000 年前的欧洲文明时代。自那之后,我们进入了“后现代”,“后现代”并不具备什么意义,“后现代”这个标签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是,现代之后(在欧洲)并未发生任何重要的事情以至于我们需要重新开始。我不确定我们真正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单读:你对人类未来的最大猜测或期待是什么?


大卫:我不觉得人类会移居火星,不觉得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奴役,不觉得人类会长生不老。我们还是会这么一天天地混日子: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天灾人祸,一如人类一直以来的样子。


单读:你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小说《人不过如此》已经在中国出版了。你是否有机会和你的中国读者进行交流?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大卫:我很高兴我的书将在中国出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当代欧洲的,但我希望它能引发一种普遍的共鸣感,而中国的出版方做出了翻译引进的决定,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确实做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欧洲旅行,他们显然对这片大陆兴趣盎然——我认为这本书呈现了一般不包含在中国游客典型旅行路线的、有关欧洲及欧洲生活的一些方面。换句话说,我希望这本书将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有趣角度向中国读者呈现欧洲。


单读:《人不过如此》是整个当代欧洲的隐喻,书中出现的地点尤其描绘了一幅边缘的、失落的欧洲的地图。你是有意布置了这样的一次旅行吗?你是如何决定书中人物往何处去的呢?


大卫:将书中的场景设定在一些相对边缘的地方,这其实是有意为之的,尽管在书中伦敦也占了很大比重,它很难说是边缘地区。当然,某种程度上,我选择的是我所熟知的地点:匈牙利、比利时、德国、克罗地亚、法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我对它们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曾去那里居住过,或者多次旅行过。而书中出现的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地方——哥本哈根、塞浦路斯、西班牙内陆地区——我选取这些地点部分是因为它们偏离中心,并非人们想到欧洲时首先会想到的地方。我对那些本身没什么趣味可言的地方往往充满兴趣。至于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单读:你多久旅行一次?你认为旅行是对你写作的一个重要刺激吗?


大卫:我确实经常旅行,并且在好几个不同的国家住过。这毫无疑问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写作,因为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单读:你如何看待你在伦敦和布达佩斯这两个城市之中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有助于你的写作?


大卫:在多个地方居住,这是一种我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我无法想象以其他的方式生活。我认为,它所产生的持久不断的刺激,让我的写作受益多多。


单读:《杀猪日》反映了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普遍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这期杂志的主题。“都市中的孤独”一直是你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你如何理解孤独感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大卫:我认为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匿名性,和那种在大都市中难以寻找到自己的感觉,是其孤独感的来源。在乡村,或者任何小型社区,你不可能轻易消失掉,或者,如果你真的消失不见,别人会注意到!大城市里那种你消失也没人会留意的感觉——这感觉绝大多数住在大城市的人在生活里都体验过——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现象。当然,匿名和能够消失的能力同样也有积极面,大多数城市居住者觉得乡村生活会令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幽闭恐怖。温和点说,乡村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你会被钉在某个位置上,但在城市,你拥有重新自我创造的自由。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疏离感,有时是孤独感。


谢选骏指出:人说伦敦是他最喜欢的城市,可是他没去过美洲和亚洲……那么急让我告诉他吧——我看他的感觉不错,伦敦像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纽约市的混合物,但又比这两者都更为得体。当然,这样的对比也适合于东京和京都。虽然,伦敦也有很多令人讨厌的地方,例如那里的门卫很没礼貌,甚至比不上美国黑人,就和东京的流浪汉差不多。


自由的代价就是孤独。


谢选骏:代议制民主产生于基督教教区制度

《13-14世纪欧洲代议制度的历史传统:代议因子的构成,都有哪些?》(2023-10-26 贵州)报道:


在13至14世纪的中世纪英国,一些制度陆续出现,以规范议会的召开时间和会议程序。然而,代议制的形成并非突然出现在中世纪英国的历史中。代议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占典时期至中古早期,各种会议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出现,构成了代议思想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这种思想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文明在经历了“黑暗时代”后,从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复兴。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城邦政体逐渐从以君王为主导过渡到相对民主的贵族统治。


贵族势力的崛起伴随着王权的衰落,城邦的概念使人们形成了思想意识的统一,公民在城邦中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形成了政治上的联合体。然而,在大多数城邦中,获得公民权的前提是必须是男性,并且需要拥有一定的土地。换句话说,只有土地持有者才有资格参与城邦内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因此,在君主制被推翻后,政权首先落入土地拥有者的贵族阶层之手,尽管不同城邦的发展程度不同,有些城邦只是被少数贵族统治的“寡头政治”,而另一些则形成了相对民主的贵族共和制。


此外,除了贵族以外,一些自耕农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他们能够投身战争,并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相较于之前,民主的范围已经扩大,逐渐形成了一种原始民主的意识,为后来“政治权力来源于公民共同体”的代议思想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希腊的移民运动推动了殖民城邦的建立。这些城邦包括为了开拓金属运输商道而建立的马西利亚和伊特鲁里亚,也包括为了缓解粮食紧张而建立的粮食运输要塞——米利都和麦加拉,还有完全为了发展商业活动而建立的诸如诺克拉提斯等商贸城市。


总体而言,这些殖民城邦和商贸城市基本满足了希腊人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各城邦之间的商贸活动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中世纪英国的代议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英国的代议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代议思想为后来英国议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了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分配。这种代议思想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共同体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在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召开和会议程序的规范化成为了必要的制度安排,以确保公民的参与和发言权。


这一制度的出现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民主意识有关,代表着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和民主权力的追求。总之,中世纪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代议思想为后来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政治权力来源于公民共同体的支持和参与。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中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规范化,确保了公民的参与和发言权。中世纪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公民权益的尊重和民主权力的追求。古希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城邦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加大了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贫民对贵族的特权和奢华生活表示不满。然而,希腊城邦中也存在着一些具有代议性质的制度,这些制度为贫民提供了一定的参与权力的机会。在外部,斯巴达称霸于希腊世界,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实力最强的城邦。斯巴达联合其他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联盟,通过共同召开“早期议会”来商议本地事务。这种形式体现了涉及众人之事需由众人决断的原则,虽然当时的民主仅仅是针对贵族、长老或富有的公民,但其中已经可以看到代议思想的萌芽。


在内部,斯巴达采用贵族寡头制度,富有的公民可以加入由28位长老组成的议事会。虽然这种制度并不能涵盖所有公民,但可以从中看出斯巴达王有意识地试图通过改革来缓和城邦内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斯巴达王曾将美塞尼亚的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公民,并将斯巴达称为“平等人公社”,这是为了实现公民在土地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尽管这只是对美塞尼亚土地的平分,并没有涉及贵族在其他地方的土地,但这一举措显示出斯巴达王将民主的范围扩大至贫民是缓解城邦内紧张局势的有效方法之一。雅典是另一个重要的城邦,也经历了类似的矛盾和冲突。


为了缓解城邦内部的紧张关系,雅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梭伦鼓励贫民参加公民大会,并通过设立民众法庭等机构,为贫穷的公民创造了参与公共事务和决策的机会。公民大会作为城邦内最高权力机关,在制定立法和宣战等重要决策时不仅征求富有公民或传统贵族的意见,也考虑到贫民的意见。这体现了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的原则。通过对古希腊社会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城邦内外的制度和改革试图缓和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尽管这些努力还不够完善,但其中体现了公民参与和代议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经验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即通过民主制度和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是可行的。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公民大会的过程中,他废除了由血缘部落组成的四个行政区域,并用十个相等数量的行政区域取而代之,以确保每个区域的公民数量基本一致。这样,五百人议事会由每个行政区抽签选出的50名代表组成。这种通过抽签选出代表的直接民主方式对中古晚期代议制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希波战争期间,贵族会议逐渐失去参政议政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从公元前457年开始,第三等级的公民也被赋予担任执政官的权力。


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后,宣称“所有人在私人纠纷中的平等性”和“个人能力在担任公职中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担任公职不应该被特定阶级所垄断。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证明了民主制度优于波斯帝国的专制制度,增强了城邦上下对民主的信心。然而,在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人最终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斯巴达盟国的强大,而是雅典人内部的党争和不团结。例如,在公元前415年,雅典的将军亚西比德将原本计划攻打西西里岛叙拉古城邦的军事机密泄露给了斯巴达,导致雅典遭遇惨败。


事实上,在雅典内部,亚西比德被诬陷“亵渎神明”、叛国,他为了求得庇护而转投斯巴达,成为了一名政治投机者。为了迎合寡头派的心思,亚西比德甚至曲意逢迎,将他一直信奉的“民主制”在斯巴达的贵族面前称为“一种精神失常”以获得承认。这使得寡头派更加满意,并接纳了他。亚西比德的叛国行为从微观上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城邦联盟之间的内战,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修昔底德的“内部不团结”观点提供了一种解释,即亚西比德在雅典被诬陷的事件可能是受到城邦内部敌对势力的挑唆。


这表明了雅典内部存在着不同势力之间的斗争,他们试图利用亚西比德的错误来瓦解民主派的力量。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直接民主的实践和竞争力量之间的斗争如何塑造了这个城邦的历史。从废除血缘部落到代表制度的改革,再到内部党争的发展,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中逐渐成熟起来。然而,它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这些挑战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雅典的历史告诉我们,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保护的理念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公民意识和团结一致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和平等。


在中世纪,教会内部的管理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主原则,如教会会议。这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对于贤人会议和封建法庭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贤人会议中,贵族和高级教士共同参与决策,这种民主的参与形式也影响了封建法庭的组织。封建法庭是中世纪早期世俗政府的重要形式,它由领主和贵族共同组成,以审判和解决纠纷为主要任务。在封建法庭中,各方的意见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听取和权衡,这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思想。同时,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也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督教强调个体的平等和尊严,倡导爱与和平,这些价值观对于民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的普及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这也催生了对于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起,现代民主制度开始逐渐形成。在欧洲,英国是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之一。英国议会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政治权力从君主转移到了议会和民众手中。英国议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大宪章运动,通过限制国王的权力,为贵族和公民争取了更多的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这一运动的成功为后来的议会制度奠定了基础。除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都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了民主制度。


法国大革命将民主的理念推向了高潮,宣布了人权和公民自由的原则,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建国者们以宪法为基础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后来世界各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总的来说,民主制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中世纪的贤人会议和封建法庭,再到现代民主国家的出现,民主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民主制度的核心观点是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应该有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利。民主制度不仅保障了人民的自由权利,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向民主发展的道路。诺森伯利亚国王奥西维在664年的惠特比宗教会议上做出了对宗教事务的独特贡献,确立了罗马基督教会对不列颠基督教会的领导权。这一会议被详细收录于《英吉利教会史》的第三卷第二十五章中。在奥古斯丁赴不列颠传教之后,基督教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要与异教教派竞争,还要与“爱尔兰基督教派”进行角逐。这两个教派之间的竞争并非仅仅是在某些无足轻重的形式问题上意见相左,事实上,它涉及到基督教教义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


比如,据比德所载,惠特比宗教会议讨论的事项涉及复活节日期、削发式以及其他一些教会内部的小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爱尔兰教派不看重罗马教廷的训令,而主张清修、与世隔绝般的、类似于“隐居”的教会生活。而罗马教派教士则自然是信奉罗马教皇的诫令,对“从属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教士”的认同感十分强烈。惠特比宗教会议的召开,终止了这一争端。从这一点来看,在七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全体宗教大会”的雏形,即在教会内部在意见不一致时,召开由教会系统中不同教阶组成的集会,当然也可以叫做会议。


一般而言,教会会议由国王主持,意见相左的教会双方各抒己见,公开辩论。从议事程序来看,国王先进行一段开场白,宣布议题内容,协调各方陈述观点,确保他们在陈述时间上的公正性,由此掌控会议的整体进程,最后宣布集体通过的最终决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会议由国王主持,但是他的介入只是为了增强会议的权威性,或者说表明此次会议相较于其他集会或会议的特殊性。国王对最终决策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会议决策的最终结果是由双方陈述的质量所决定的。


根据比德所载,参加惠特比会议的成员包括诺森伯利亚的国王奥斯维以及王子阿尔奇弗里德,林迪斯凡主教科尔曼以及他的爱尔兰教派教士,西萨克逊主教阿吉尔伯特以及陪同他一同前来的神父,阿加塞和王子的老师威尔弗里德神父。总的来说,诺森伯利亚国王奥西维在惠特比宗教会议上确立了罗马基督教会对不列颠基督教会的领导权,这对于当时的基督教界意义重大。此次会议也是早期教会会议的一个范例,通过公开辩论和协商取得了最终的决策,展示了教会内部在意见不一致时的解决方式。这一会议的召开和结果,对于不列颠基督教的发展和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的两位主要发言人应该是科尔曼和阿吉尔伯特,但由于翻译工作的繁琐,阿吉尔伯特决定让他的门徒威尔弗里德神父代表他用英语陈述观点。在这次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罗马天主教派和爱尔兰教派对复活节日期的不同看法。根据参考文献的记载,罗马天主教派认为复活节日期应该在阴历十五至二十一之间,而爱尔兰教派坚持在阴历十四和二十之间守复活节日。这两个日期的差异导致了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议和分歧。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关于复活节的日期选择。罗马天主教派坚持使用的是固定的日历系统,即阳历,而爱尔兰教派则采用的是相对较为灵活的阴历系统。


由于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差异,这两个派别在选择复活节日期时产生了分歧。在会议上,科尔曼和阿吉尔伯特的发言代表了不同派别的观点。科尔曼代表罗马天主教派,强调了阳历作为确定日期的重要性,他认为阳历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稳定的日期选择。而阿吉尔伯特代表爱尔兰教派,强调了阴历的灵活性和与自然界的联系,他认为阴历可以更好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复活节日期的争议。参与会议的代表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试图通过辩论和讨论来达成共识。然而,由于两个派别的根本信仰和文化差异,会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尽管会议并没有解决复活节日期的争议,但它为两个派别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次会议,两个派别的代表们更加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信仰,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展示了不同派别之间在复活节日期选择上的分歧和争议。尽管没有达成共识,但会议为两个派别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未来的合作和协商提供了可能性。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复活节日期的选择,更在于促进了宗教间的理解和尊重,为不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谢选骏指出:上文虽由马裂思想主导,但也承认——“在中世纪,教会内部的管理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主原则,如教会会议。这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对于贤人会议和封建法庭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贤人会议中,贵族和高级教士共同参与决策,这种民主的参与形式也影响了封建法庭的组织。封建法庭是中世纪早期世俗政府的重要形式,它由领主和贵族共同组成,以审判和解决纠纷为主要任务。在封建法庭中,各方的意见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听取和权衡,这也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思想。同时,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也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督教强调个体的平等和尊严,倡导爱与和平,这些价值观对于民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由于无神论的反教主义的限制,他就很难进一步认识到“代议制民主产生于基督教教区制度”的事实了。


网文《代议民主》报道:


代议民主(英语: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称间接民主(英语:indirect democracy),与直接民主相对立,是由公民以选举形式选出立法机关的成员(议员)来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称为代议)、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类民主制度。简言之,就是人民通过其代表来进行统治,而不是直接进行统治。在此种政制之下,“主人”与“主事”相互分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重合性身份被分开。用约翰·密尔的话说:“人民应该是主人,但他们必须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


民主政治可以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法具有绝对性,英国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在专著《民主的模式》中将民主政治分成九种类型,分别是古典(城邦式)民主、共和主义民主、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竞争式精英民主、多元主义民主、法治民主、参与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义)民主等。而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就是直接民主与代议民主,现代大部分国家均并非直接民主制。


代议民主制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但是在实践中,形式上的控制机构和实际的控制机构不符,人民形式上拥有的权力与实际有限的权力不符,议员的承诺与实际表现也常常不相一致,甚至还有民主倒退的可能,因而饱受诟病。


代议起源


代议制起源于13世纪的英格兰,其标志是英格兰议会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是英国社会发展与新兴社会力量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最初,议会只讨论国王征收赋税问题,后范围扩大至立法问题。 在19世纪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过程,代议制度逐渐形成且发展和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扩大选举权,代议制逐渐被西方社会全面采纳。


“代议”就其词义而言是“代表商议”、“代表议事”,即指某人代表某一特定的群体,同另一些代表其他群体的人,就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务)进行商议、讨论,必要时共同做出决定,以便采取一致行动。 “代议政制”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的重要特征是代议与轮换,它包含了议员代表着民众行使国家或地区权力,议员是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出来的,议员代表有一定的任期,议会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及通过会议行使权力这些内容。


代议国家

民主在20世纪末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潮流,大部分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民主国家。所以,无论是民主或威权政体,都会依据其各自不同的需求,而建立一套专属的选举与代议制度;但由于国家属性的差异,上述之制度也将会有明显的区别。目前的世界包含各式各样的选举及选制,因此有关选举的角色或功能观点总有不同。贺罗拨和米勒(Hamop and Miller)就指出,关于竞争性选举的功能,有两种相对比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选举是要求政治人物负责的机制,并且使政策得以反应民意。这强调选举的“由下至上”功能,包括政治的甄选、选出代议士、组成政府、影响政策,此为民主国家的选举。


另一方面,较为激进的选举观点,是由本杰明·金斯伯格这类自由意志主义者所发展出来,其指出选举是政府与政治精英对其选民施以控制的工具,使其人民变得更为沉静和顺从,也能挑出比较不会反对的方案,目的为方便其统治。这强调选举的“由上至下”功能,威权国家发展的经验,以及为了执政当局统治上的需要,威权政体同样也会有选举与代议制度的设计,不同于民主国家之“公平竞争”的选举特性。


谢选骏指出:上文虽然“自由主义”,但却是反教人士编写的,所以抹杀了基督教的存在,抹杀了“代议制民主产生于基督教教区制度”的事实。


谢选骏:不必担心上帝的伟大


《拜登退选对哈里斯、民主党和特朗普意味着什么

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BBC驻北美记者2024年7月22日)报道:


拜登彻底改变了美国大选。过去几周他强烈坚持自己将继续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但屈服于压力他决定退出竞选。


这对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哈里斯 )、对更广泛的民主党以及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意味着什么?


许多民主党人愿意冒这个险

在拜登的支持下,哈里斯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前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拜登全力支持哈里斯,称自己四年前任命她为副总统的是他做过的最好决定。


哈里斯则回应称,很荣幸得到拜登的支持,并将尽一切努力赢得提名。


在距民主党全国大会召开不到一个月之际,大多数民主党人可能会追随总统的指引,以避免让不确定性持续。


这样做有着现实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哈里斯是宪法规定下的总统继承人。忽视她作为第一位黑人女性总统候选人人选,对于民主党来说将是可怕的。哈里斯还将立即获得竞选活动迄今为止筹集的约1亿美元资金。


但这里面也存在风险。民调显示,哈里斯的支持率和拜登一样低。在与特朗普的正面交锋中,哈里斯的表现与拜登大致相同。


其次,她在担任副总统期间,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在执政初期,她的任务是找到美墨边境移民危机的根源所在,并加以解决。


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一些失误和错误表述令她遭到抨击。她还是政府在堕胎权问题上的关键人物,她处理这个话题的效率要高得多。但形成的这些第一印象已经根深蒂固。


最后,或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哈里斯已经竞选国家公职——她曾在2020年竞选民主党总统提名——但遭遇了严重挫折。


虽然她的支持率很早就飙升,但由于采访失误、缺乏明确的愿景以及竞选管理不善,导致她甚至在最早的初选之前就退出了。


选择哈里斯对民主党来说是一个风险,但目前没有安全的选择。特朗普可能获胜的风险是最高的。


民主党大会扣人心弦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政治大会已经变成了有些无聊的事情。每一分钟都经过精心编写的电视节目,它们已成为总统候选人延长多天的广告。


上周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肯定就是这样,尽管特朗普接受提名的演讲过于冗长、有时漫无目的。


下个月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将会非常、非常不同。无论民主党和拜登竞选团队在制定什么剧本,现在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即使民主党支持哈里斯,也很难计划和控制全国大会上发生的事情。


如果哈里斯不能成功地团结全党,大会可能会变成一场政治混战,各种候选人会在镜头前和幕后争夺提名。


这场政治秀扣人心弦,生动且不可预测,并且将以美国公众从未见过的方式上演。


对于共和党人来说,强弱对阵策略已成过去


今年的共和党全国大会是一台经过精心校准过的机器,它推进该党最受欢迎的议程,并把批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拜登总统。


事实证明,共和党瞄准了错误的目标。


随着拜登放弃连任竞选的消息传出,特朗普领头的共和党竞选计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和党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精心策划相关活动,重点关注反对他们的民主党身上的弱点和错误。


这次竞选活动突显了候选人的力量和活力,在喧闹的入场中,前摔跤手浩克·霍根(Hulk Hogan)和终极格斗冠军经理人达纳·怀特(Dana White),以及摇滚小子分别亮相并表演。


从剥离年轻男性选民的策略考虑,这些与拜登被认为的弱势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关作法显而易见。


但现在无论如何,民主党提名人都将是比总统年轻得多的人。


针对副总统哈里斯或被认为可能是拜登替代者的更年轻的民主党州长,采取强弱(对比)的策略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如果哈里斯获得提名,共和党人估计会试图将她与本届政府的明显失败联系起来。过去几个月来,他们称她为“边境沙皇”。


尽管这位前检察官绝非来自该党的进步派,但共和党之前对她的攻击表明,他们也可能将她描绘成“激进左派”。


无论提名人是谁,共和党人肯定会指责民主党试图掩盖拜登与年龄相关的弱点,并将国家置于危险之中。


距第一轮总统选举投票仅剩几个月时间之际,所有人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拜登退选的台前幕后:卡玛拉·哈里斯誓夺党内提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024年7月22日 BBC)报道: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周日(7月21日)宣布退出总统竞选,令美国选民感到惊讶。


自从上个月与特朗普的电视直播辩论表现不佳以来,81岁的拜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要求他退选的压力。


拜登在宣布退出总统竞选时称此举“符合民主党和国家的最佳利益”。但他将继续留任,完成任期的最后六个月。


拜登退选:我们目前知道那些情况?


尽管拜登将履行剩余的总统任期,但他已支持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接替他成为民主党提名人。


卡玛拉·哈里斯在拜登宣布退选大约半小时后得到他的支持,卡玛拉·哈里斯已开始发送竞选筹款电子邮件。


卡玛拉·哈里斯表示,她打算“赢得”提名,并“尽我所能……团结我们的国家,击败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


许多民主党资深人士也表态支持卡玛拉·哈里斯,包括被认为可能是拜登替代者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加文·纽森)和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


据美国媒体报道,了解卡玛拉·哈里斯计划的一位消息人士称,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不会挑战哈里斯的党内提名。


拜登退选意味着共和党提名人、现年78岁的特朗普成为总统竞选历史上最年长的提名人。特朗普呼吁9月举行的下一场总统提名人辩论在福克斯(Fox)而不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


特朗普的一些最狂热的支持者,包括马乔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和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都表示特朗普可以在11月的选举中轻松击败哈里斯。


第一夫人吉尔·拜登(Jill Biden)的发言人对BBC表示,她的丈夫“无论他选择什么道路”都会支持他,并称吉尔仍然是拜登“最大信徒”。


各国领导人有何回应?

拜登退出2024年总统竞选的决定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全球领导人都对这一消息做出了反应。


拜登的许多盟友对其外交政策成就表示敬意,并承认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德国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 )在“X”上发帖称:“多亏了(拜登),跨大西洋合作才得以密切,北约很强大,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良好而可靠的合作伙伴。他不再参选的决定值得认可。”


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表示,他“尊重”拜登的决定,并“期待”在他剩余任期内共同努力。


斯塔默补充说:“我知道,正如拜登总统在其非凡的职业生涯中所做的那样,他将根据他认为符合美国人民的最佳利益的角度做出决定。”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感谢拜登和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称拜登总统是加拿大人“真正的朋友”。特鲁多表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表示,拜登在整个政治生涯中“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这些决定“让世界更加安全,民主和自由更加强大”。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指出,拜登的声明是美国总统认为“他能做出的最佳政治决定”之一。


捷克总理菲亚拉(Petr Fiala)形容说,拜登退选“负责任且对个人来说很困难”,但此举“有价值”。但菲亚拉也承认美国的政治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他说:“我为美国祈祷,希望美国能从两位强大而平等的候选人的民主竞争中选出一位好总统。”


意大利外交部长兼副总理塔亚尼(Antonio Tajani)表示,意大利“必须非常平静地看待美国”。 他说,“无论下一任总统是谁,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我们都将与他们良好合作”。


乌克兰领导人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他尊重拜登“艰难但强有力的决定”,并感谢他“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争取自由的斗争”。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俄罗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乌克兰战争。他补充说,在11月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变化”。


佩斯科夫说,“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并仔细监测所发生的情况。”


拜登决定退选:一天之内的反转

BBC记者考特尼·萨勃拉曼尼安(Courtney Subramanian)


消息人士对BBC表示,拜登在周日早上改变主意决定退选,直到宣布前的最后几分钟,拜登才告诉他的大多数高级助手其退选计划。


尽管民主党内部很多人强烈要求拜登退选,但拜登的白宫高级官员和竞选团队过去一周一直坚称总统打算继续参加2024年的竞选。


就在周六,拜登总统的助手还在为他制定一份竞选日程,以便他下周返回白宫后展开。


由于感染新冠,拜登一直呆在特拉华州东海岸的海滨别墅里,并坚称自己仍在竞选。但当一些民主党人联手起来逼宫并要其退选,而有关消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后,拜登感到愤怒。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到周日早晨,拜登总统改变了主意。


周六晚上,拜登开始考虑是否应该退选,而这是他50年来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决定之一。


他与一小群幕僚挤在一起磋商,其中包括他最亲密顾问之一的史蒂夫·里切蒂(Steve Richetti)、首席策略师迈克·多尼隆(Mike Donilon)、副幕僚长安妮·托马西尼(Annie Tomasini)和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的幕僚长安东尼·伯纳尔(Anthony Bernal)。


里切蒂自担任参议员以来一直是拜登总统的亲密助手,他在周五开车前往总统的海滨别墅。另一位助手多尼隆在周六加入,多尼隆在总统的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拜登和他的助手仔细研究了新的民调数据,并讨论了他是否能够在当前的政治局面下击败特朗普。


面对新数据,以及新的一周党内可能出现更多内讧的情况,拜登总统必须做出决断。他与多尼隆合作,起草了一份将结束候选人资格的历史性声明,而里凯蒂则负责发布该公告并通知其他工作人员相关细节。


了解周日事件发展的消息人士对BBC称,拜登在周日早上做出了退选的最终决定,并分别致电总统办公厅主任杰夫·齐恩茨(Jeff Zients)、竞选团队主管珍·奥马利·狄龙(Jen O'Malley Dillon)和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通知他们有关决定。


到了美国东部时间周日下午13:45(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7:45),拜登总统与最资深的白宫官员和竞选团队工作人员进行了视频通话,其中包括管理白宫沟通策略的安妮塔·邓恩(Anita Dunn)。一分钟后,他公开发表退选声明,震惊美国政坛,并改变了2024年大选。


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告诉BBC:“他说过去几天他一直在反思这件事。 这是一个经过慎密考虑的决定。”


尽管拜登在最初的声明中没有提及卡玛拉·哈里斯,但大约半小时后,他在推特上发布了对副总统的支持。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公布之前,拜登和卡玛拉·哈里斯在一天中进行了多次交谈。


第一夫人吉尔·拜登是总统最亲密的顾问,她的意见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吉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她支持拜登的退选。


“直到最后几个小时,只有他才能做出决定,无论他选择什么道路,她都支持。”第一夫人的通讯总监伊丽莎白·亚历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在谈到吉尔·拜登时说。 “她是他最大的信徒、捍卫者,并且始终站在他一边,只有结婚近50年的配偶才能以这种值得信赖的方式沟通。”


白宫和竞选团队的许多人都没有提前获悉拜登的计划。大多数人是从社交媒体上的帖子中获悉的。


总统办公厅主任齐恩茨与白宫官员举行了电话会议,并向白宫西翼全体工作人员发送了电子邮件,确认了这一消息,并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他还主持了与总统内阁秘书的电话会议。


与此同时,根据白宫声明,拜登与几位国会民主党人、州长和支持者进行了交谈。声明称,他计划在周日晚上和周一继续打电话。


发誓将“赢得”总统提名的卡玛拉·哈里斯表示,周日下午,她打电话给包括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在内的议员和主要政党官员和州长,争取他们的支持。


尽管她已经赢得了总统和民主党高层的支持,但在代表们于8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投票确认拜登的替代者之前,她能否登上竞选者榜首还不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尚未明确支持卡玛拉·哈里斯,而比尔和希拉里·克林顿(BIll and Hillary Clinton)则明确支持她。


在周日下午的竞选电话会议上,由于许多人仍在消化这一消息,高级官员表示,该竞选团队将支持副总统,“全速推进”竞选工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竞选团队主管珍·奥马利·狄龙表示,“所有人,不分你我,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大家都在这里支持拜登和哈里斯(在竞选中)击败特朗普。虽然今天是过渡的重要日子,但你来这里的原因以及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并没有改变。”


她说:“前进的道路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道路。”


特朗普能否击败卡玛拉·哈里斯?共和党人怎么看?

BBC美国特派记者凯蒂·凯(Katty Kay)


当民主党人忙着寻找新的提名人时,特朗普团队也在忙着弄清楚这一切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大西洋月刊》的蒂姆·艾伯塔(Tim Alberta)最近的报道显示了特朗普竞选团队对与拜登竞选团队对阵的期望程度。


那么,如果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是新的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竞选团队会如何看待她的竞选呢?


特朗普圈子的一位人士给我发短信说,比起拜登,他们认为特朗普可以更轻松地击败卡玛拉·哈里斯,当然如果她成为提名人的话。这位来自特朗普圈子的人士形容,哈里斯是“危险的自由派”。


现在会发生什么?

距离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仅剩一个月时间,这一决定将民主党推入未知领域。


上一次退出连任竞选的是1968年大选的时任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在临近选举日的时候提名新候选人的路径尚不明确。


在横扫全国几乎所有初选和党团会议后,拜登已经赢得3896名民主党代表的支持承诺。


虽然拜登的支持使卡玛拉·哈里斯成为最有可能的提名人选,但在拜登宣布退选之后,他们可不再坚持之前的承诺。


但最终,将由他们投票给他们所选择的人。


还会举行公开大会吗?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将于8月19日举行。


如果民主党不团结起来支持新的候选人,这可能会为自1968年以来首次举行公开大会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如有多名候选人出现,代表们可以自由决定投票给谁。


候选人需要至少300名代表的签名(来自一个州的代表不超过50名),他们的名字才会出现在选票上。


首轮投票将在3900名承诺代表中进行,其中包括被认为忠于民主党的选民。


如果第一轮后没有候选人获得多数票,则将进行更多轮投票。这些轮次投票将包括超级代表——政党领导人和民选官员——他们都会投票,直到选出提名人。


为了获得党内提名,候选人需要1976张代表票。


谁可能挑战卡玛拉·哈里斯?

最近几周,随着要求拜登退选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潜在的替代者出现了。


密歇根州民主党州长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曾被提名为候选人,不过她表示,如果拜登下台,她不会考虑竞选。


当拜登在周日宣布退选的消息几分钟后,她表示将尽一切努力“选举民主党人并阻止特朗普”。


其他选择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加文·纽森)、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和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约书亚·夏皮罗 (Josh Shapiro,乔什·夏皮罗)。


如果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赢得提名,其中一些候选人可能会被考虑角逐副总统。


谢选骏指出:人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看不必担心,因为上帝在安排一切。上帝伟大!

2024年7月28日星期日

共产主义制造国难


《投资风险高 保险买不到 中国外资断流情况雪上加霜》(美国之音 2023-08-16)报道: 


中国政府上周日(8月13日)紧急出台了24项措施,试图重新吸引外资回流。但北京动辄将外国企业作为打压报复对象,中国经济疲软乏力,再加上中国与西方的地缘战略竞争,都令外企在华经营风险剧增,许多外企越来越难买到政治风险保险,进一步加速外资远离中国的势头。


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外国企业在第二季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7%,是自1998年可比数据首次公布以来最大的下降,其下降程度堪比外资断流。在此之前,研究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分析师对政府数据的分析,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降至20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000亿美元。


外企对中国失去信心


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Albright Stone Group)负责中国与技术政策的副合伙人保罗·特廖洛(Paul Triolo)对美国之音表示,外国企业对中国丧失信心是主要因素之一。他说:“(外国企业)对中国政治和经济领导层出现了显著的信心缺失,这在疫情防控、特别是像对上海这样整个城市的封控,以及技术监管整顿等措施中得以突显。”


中国政府原本把2023年定为“投资中国年”。但这一活动很快在外国企业中引起了怀疑。它们对中国困难的商业环境、难以预测的政策制定、恶化的地缘政治和中国国内经济状况感到忧虑。


在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今年春季发布的一项调查中,55%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不把中国列入“前三名”的投资优先地区,为该调查25年以来最高比例。


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十分之一接受调查的公司表示它们已经将投资转移出中国。另有五分之一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正推迟投资或考虑转移投资。在570家受访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已经变得更为困难。还有五分之三的公司认为,中国现在的营商环境已经“更加政治化”。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彦辞(Jens Eskelund)在北京举行的欧洲企业在华商业信心调查发布会上发表讲话。(2023年6月21日)


全球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中国企业事务项目主任安娜·阿什顿(Anna Ashton)对美国之音表示,在新冠清零结束后的几个月里,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新规和行动加剧了外国企业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决策变化无常的看法。“例如,对特定外国商业情报公司的有针对性突击搜查,以及《反间谍法》修正案中的模糊之处,让外国企业有理由重新考虑其在中国投资的计划。”她说。


今年3月,中国当局分别以涉嫌非法经营拘留美国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北京办事处五名中国籍雇员,又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拘留了日本安斯泰来制药(Astellas Pharma Inc.)一名员工。


地缘政治风险增大,外企选择规避风险


在另一方面,中国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大幅扩大了间谍活动范围。这让外国高管担心,在中国进行常规的商业活动,比如市场调研都有可能会被认为是间谍活动,从而成为打击的对象。该法已于7月份开始实施,使外国投资前景变得更加模糊。


美国企业研究所(AEI)高级研究员、《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专栏撰稿人伊丽莎白·布劳(Elisabeth Braw)日前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外国企业现在越来越难找到针对它们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政治风险保险”(political risk insurance)。


“这很说明问题,”布劳对美国之音说,“保险公司从本质上讲,它们具有风险偏好,否则它们就不会从事保险业务,但它们显然也是商业实体,因此如果它们认为某件事的风险太大,它们就不再提供保险。”


政治风险保险这一险种在冷战结束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非常流行。该保险可以保护企业免受各种政治事件的影响,从征用到政治干预,一直到政变和战争,这使公司有信心在非自由民主体制的市场上投资和经营。


提供政治风险险种的保险公司早在数月前就不再为在俄罗斯经营的外国企业投保。在中国,一系列事件也令这些保险公司感到不安,包括对西方咨询公司的突袭以及北京对台湾动武的威胁。


布劳说:“目前全球只有大约60家公司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决定不再投保新的(保险)政策,因为在他们看来各种政治事件的风险非常高,从(中国政府的)政治干预到与台湾发生战争等各种情况,提供新的保单太过冒险。”


在提供政治风险保险的60家保险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仍然为中国提供此类保险,而且附加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这是一个重大变化。目前仍在提供的保险政策的保额可能不会超过5000万美元,这与几年前的约20亿美元相比大幅下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大多数大型公司的资产远远超过5000万美元。


“连马云在中国都不再安全,这一事实给全球化的商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这是中国当局政治干预的一个明显例证,”布劳说,“但事情并没有就此打住,显然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受到了打压,其他科技巨头和公司也是如此。保险承保人表示,如果连中国本土最强大的科技公司都无法免受政治干预,那么我们其他人也会面临各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干预和被惩罚的风险。”


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风险大大增加的看法正在阻碍资本流入中国。


中国政府常常通过惩罚外国公司作为报复外国政府的方式。当澳大利亚要求对新冠病毒的起源进行国际调查时,中国政府停止了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进口,使澳大利亚酒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台湾政府对中国发表批评性言论时,中国停止了对台湾凤梨的进口。在瑞典政府决定不在其电信网络中使用华为的5G设备后,中国通过打击瑞典电信巨头爱立信(Ericsson)对瑞典政府实施报复。爱立信在与中国移动的合同份额从前一轮的11%急剧缩水至2%,使该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2020年11月5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示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中国当月稍晚宣布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212%的关税。(美联社)


中国经济拖累外资


目前中国经济的放缓也是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冠“清零政策”结束七个多月后,中国经济依然缺乏动力。原本推动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打击。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中国日益加大的经济下滑势头令一些在华有深厚根基的美国大公司业绩受到冲击。中国的制造业活动收缩,出口下降,消费者信心依然脆弱,青年失业率上升至创纪录的高位。对一些公司来说,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出现异常下降,引发了忧虑,认为中国可能正在进入需求逐渐减弱的通缩螺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预测中心经济学教授俞伟雄说,中国的内需出现衰退,无论是居民消费还是投资,特别是对房地产的投资。“从今年起,我们看到中国房地产业的‘泡沫破裂’,这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在过去,外商直接投资是追随中国内需的脚步的,随着中国内需的下滑,外国企业认为他们没有必要扩大在华投资。”


中国的商业团体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公司正在暂停扩张或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长亚当·波森(Adam Posen)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文章说,自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有意压制对私营部门干预冲动的时期要比其它大多数威权政权长得多。但在习近平领导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共已经重回威权政权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出现“经济长新冠”(economic long Covid)的主要罪魁祸首是公众对(政府)极端干预的免疫反应,这导致了一个不再活跃的经济。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私人投资疲弱、消费不振以及青年失业激增等严峻问题。波森在他的文章中说,一旦一个威权政权失去了普通家庭和企业的信心,要重新赢得信任就变得困难重重。


中国试图扭转外国投资急剧下滑的最新努力包括承诺为海外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待遇,并让其雇员更容易获得签证。上周日发布的国务院24项措施包括政府承诺加快与生物制药产业相关的外资项目,以及扩大某些电信服务的试点区域。合格的外国公司还将被鼓励设立投资部门和地区总部。政府还将使外国公司员工更方便申请签证和居住许可,并为这些企业增加财政和税收支持。


这份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意见书还承诺放宽对海外数据转移的监管等措施。这些政策旨在解决外国公司长期以来关于能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公平竞争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担忧。


但欧亚集团中国企业事务项目主任安娜·阿什顿认为,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高调推进国家安全议程之际,外国企业仍然未能从中国中央政府那里得到清晰的、亲商的信号。


“外国投资者对于中国中央政府的其他优先事项中经济增长的位置基本上感到不确定。没错,经济增长依然重要,但它不再是前几十年中的压倒性政策驱动因素。中国领导层强调更高质量的增长,并强调需要在经济利益与其他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她说,“越来越清楚的是,北京正在刻意传递一种优先事项的转变信号。”


习近平今年3月在中国人大连任国家主席后发表讲话时说,“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


拜登行政命令引导外资远离中国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地缘战略竞争加剧亦导致外国资本不愿重返中国。


阿什顿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引发对中国投资未来前景的担忧,许多公司所在国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敦促采取‘去风险’的措施。更多公司似乎正在回应这些压力,通过将一部分投资多元化到第三方市场来分散风险。”


美国拜登政府上星期发布一项新的行政命令,限制美国资本投入某些中国高科技领域,以防止美国的资本和专业知识被用来加速发展可能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并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技术。分析认为,尽管该行政命令所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但从长远来看,它相当于美国政府向企业发出明确信号,要求资本远离中国。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克莱德·哈夫鲍尔(Gary Clyde Hufbauer)此前对美国之音表示,这项行政命令正式开启了美国限制对中国投资的第一步,势必对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产生寒蝉效应。


“我将其视为限制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打响的第一枪……预计许多企业将撤回任何对中国投资的计划,它(限制措施)甚至可能会扩展到一些大型机构如贝莱德集团(BlackRock)等的投资组合投资。”他说。



网民嚎叫:

思想起 发表评论于 2023-08-17 07:06:15

习近平痛批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那为什么还要把血腥罪恶的西方外资引入?自相矛盾?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8-17 03:15:16

中国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数据:

2022年1季度,1,012.65亿美元

2022年2季度,380.56亿美元

2022年3季度,131.07亿美元

2022年4季度,277.38亿美元

2023年1季度,205.08亿美元

2023年2季度,49.00亿美元

仅一年时间,中国就被世界抛弃,回到了改开前的状态。厉害啦,我的皇!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2023-08-17 01:05:00

朝令夕改,说抄家就抄家,造成没人再敢跟外资企业合作,客户信息随时会被政府无端拿走。堵死外资公司的路。人家当然就不来了。


谢选骏指出:人说“投资风险高 保险买不到 中国外资断流情况雪上加霜”——我看共产主义制造国难;而帮助共产主义制造国难的西方“冒险家”们,其实一点也不冒险——因为他们的投资都有保险!而最后冒险的,是共产主义政权,因为它制造国难,迟早会被推翻!


谢选骏:拜登退选是上帝的安排


《拜登退选的台前幕后:卡玛拉·哈里斯誓夺党内提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024年7月22日 BBC)报道: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周日(7月21日)宣布退出总统竞选,令美国选民感到惊讶。


自从上个月与特朗普的电视直播辩论表现不佳以来,81岁的拜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要求他退选的压力。


拜登在宣布退出总统竞选时称此举“符合民主党和国家的最佳利益”。但他将继续留任,完成任期的最后六个月。


拜登退选:我们目前知道那些情况?

尽管拜登将履行剩余的总统任期,但他已支持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接替他成为民主党提名人。


卡玛拉·哈里斯在拜登宣布退选大约半小时后得到他的支持,卡玛拉·哈里斯已开始发送竞选筹款电子邮件。


卡玛拉·哈里斯表示,她打算“赢得”提名,并“尽我所能……团结我们的国家,击败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


为民主党候选人提供公众捐款的“蓝色行动”(ActBlue)表示,自从拜登宣布退选以来,捐款激增。而自哈里斯发起竞选活动以来,草根支持者现已筹集了4670万美元。


许多民主党资深人士也表态支持卡玛拉·哈里斯,包括被认为可能是拜登替代者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加文·纽森)和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


据美国媒体报道,了解卡玛拉·哈里斯计划的一位消息人士称,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不会挑战哈里斯的党内提名。


拜登退选意味着共和党提名人、现年78岁的特朗普成为总统竞选历史上最年长的提名人。特朗普呼吁9月举行的下一场总统提名人辩论在福克斯(Fox)而不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


特朗普的一些最狂热的支持者,包括马乔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和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都表示特朗普可以在11月的选举中轻松击败哈里斯。


第一夫人吉尔·拜登(Jill Biden)的发言人对BBC表示,她的丈夫“无论他选择什么道路”都会支持他,并称吉尔仍然是拜登“最大信徒”。


各国领导人有何回应?

拜登退出2024年总统竞选的决定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全球领导人都对这一消息做出了反应。


拜登的许多盟友对其外交政策成就表示敬意,并承认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德国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 )在“X”上发帖称:“多亏了(拜登),跨大西洋合作才得以密切,北约很强大,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良好而可靠的合作伙伴。他不再参选的决定值得认可。”


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表示,他“尊重”拜登的决定,并“期待”在他剩余任期内共同努力。


斯塔默补充说:“我知道,正如拜登总统在其非凡的职业生涯中所做的那样,他将根据他认为符合美国人民的最佳利益的角度做出决定。”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感谢拜登和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称拜登总统是加拿大人“真正的朋友”。特鲁多表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表示,拜登在整个政治生涯中“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这些决定“让世界更加安全,民主和自由更加强大”。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指出,拜登的声明是美国总统认为“他能做出的最佳政治决定”之一。


捷克总理菲亚拉(Petr Fiala)形容说,拜登退选“负责任且对个人来说很困难”,但此举“有价值”。但菲亚拉也承认美国的政治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他说:“我为美国祈祷,希望美国能从两位强大而平等的候选人的民主竞争中选出一位好总统。”


意大利外交部长兼副总理塔亚尼(Antonio Tajani)表示,意大利“必须非常平静地看待美国”。 他说,“无论下一任总统是谁,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我们都将与他们良好合作”。


乌克兰领导人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他尊重拜登“艰难但强有力的决定”,并感谢他“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争取自由的斗争”。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俄罗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乌克兰战争。他补充说,在11月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变化”。


佩斯科夫说,“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并仔细监测所发生的情况。”


消息人士对BBC表示,拜登在周日早上改变主意决定退选,直到宣布前的最后几分钟,拜登才告诉他的大多数高级助手其退选计划。


尽管民主党内部很多人强烈要求拜登退选,但拜登的白宫高级官员和竞选团队过去一周一直坚称总统打算继续参加2024年的竞选。


就在周六,拜登总统的助手还在为他制定一份竞选日程,以便他下周返回白宫后展开。


由于感染新冠,拜登一直呆在特拉华州东海岸的海滨别墅里,并坚称自己仍在竞选。但当一些民主党人联手起来逼宫并要其退选,而有关消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后,拜登感到愤怒。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到周日早晨,拜登总统改变了主意。


周六晚上,拜登开始考虑是否应该退选,而这是他50年来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决定之一。


他与一小群幕僚挤在一起磋商,其中包括他最亲密顾问之一的史蒂夫·里切蒂(Steve Richetti)、首席策略师迈克·多尼隆(Mike Donilon)、副幕僚长安妮·托马西尼(Annie Tomasini)和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的幕僚长安东尼·伯纳尔(Anthony Bernal)。


里切蒂自担任参议员以来一直是拜登总统的亲密助手,他在周五开车前往总统的海滨别墅。另一位助手多尼隆在周六加入,多尼隆在总统的一些重大政治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拜登和他的助手仔细研究了新的民调数据,并讨论了他是否能够在当前的政治局面下击败特朗普。


面对新数据,以及新的一周党内可能出现更多内讧的情况,拜登总统必须做出决断。他与多尼隆合作,起草了一份将结束候选人资格的历史性声明,而里凯蒂则负责发布该公告并通知其他工作人员相关细节。


了解周日事件发展的消息人士对BBC称,拜登在周日早上做出了退选的最终决定,并分别致电总统办公厅主任杰夫·齐恩茨(Jeff Zients)、竞选团队主管珍·奥马利·狄龙(Jen O'Malley Dillon)和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通知他们有关决定。


到了美国东部时间周日下午13:45(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7:45),拜登总统与最资深的白宫官员和竞选团队工作人员进行了视频通话,其中包括管理白宫沟通策略的安妮塔·邓恩(Anita Dunn)。一分钟后,他公开发表退选声明,震惊美国政坛,并改变了2024年大选。


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告诉BBC:“他说过去几天他一直在反思这件事。 这是一个经过慎密考虑的决定。”


尽管拜登在最初的声明中没有提及卡玛拉·哈里斯,但大约半小时后,他在推特上发布了对副总统的支持。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公布之前,拜登和卡玛拉·哈里斯在一天中进行了多次交谈。


第一夫人吉尔·拜登是总统最亲密的顾问,她的意见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吉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她支持拜登的退选。


“直到最后几个小时,只有他才能做出决定,无论他选择什么道路,她都支持。”第一夫人的通讯总监伊丽莎白·亚历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在谈到吉尔·拜登时说。 “她是他最大的信徒、捍卫者,并且始终站在他一边,只有结婚近50年的配偶才能以这种值得信赖的方式沟通。”


白宫和竞选团队的许多人都没有提前获悉拜登的计划。大多数人是从社交媒体上的帖子中获悉的。


总统办公厅主任齐恩茨与白宫官员举行了电话会议,并向白宫西翼全体工作人员发送了电子邮件,确认了这一消息,并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他还主持了与总统内阁秘书的电话会议。


与此同时,根据白宫声明,拜登与几位国会民主党人、州长和支持者进行了交谈。声明称,他计划在周日晚上和周一继续打电话。


发誓将“赢得”总统提名的卡玛拉·哈里斯表示,周日下午,她打电话给包括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在内的议员和主要政党官员和州长,争取他们的支持。


尽管她已经赢得了总统和民主党高层的支持,但在代表们于8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投票确认拜登的替代者之前,她能否登上竞选者榜首还不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尚未明确支持卡玛拉·哈里斯,而比尔和希拉里·克林顿(BIll and Hillary Clinton)则明确支持她。


在周日下午的竞选电话会议上,由于许多人仍在消化这一消息,高级官员表示,该竞选团队将支持副总统,“全速推进”竞选工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竞选团队主管珍·奥马利·狄龙表示,“所有人,不分你我,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大家都在这里支持拜登和哈里斯(在竞选中)击败特朗普。虽然今天是过渡的重要日子,但你来这里的原因以及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并没有改变。”


她说:“前进的道路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道路。”


当民主党人忙着寻找新的提名人时,特朗普团队也在忙着弄清楚这一切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大西洋月刊》的蒂姆·艾伯塔(Tim Alberta)最近的报道显示了特朗普竞选团队对与拜登竞选团队对阵的期望程度。


那么,如果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是新的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竞选团队会如何看待她的竞选呢?


特朗普圈子的一位人士给我发短信说,比起拜登,他们认为特朗普可以更轻松地击败卡玛拉·哈里斯,当然如果她成为提名人的话。这位来自特朗普圈子的人士形容,哈里斯是“危险的自由派”。


现在会发生什么?

距离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仅剩一个月时间,这一决定将民主党推入未知领域。


上一次退出连任竞选的是1968年大选的时任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在临近选举日的时候提名新候选人的路径尚不明确。


在横扫全国几乎所有初选和党团会议后,拜登已经赢得3896名民主党代表的支持承诺。


虽然拜登的支持使卡玛拉·哈里斯成为最有可能的提名人选,但在拜登宣布退选之后,他们可不再坚持之前的承诺。


但最终,将由他们投票给他们所选择的人。


还会举行公开大会吗?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将于8月19日举行。


如果民主党不团结起来支持新的候选人,这可能会为自1968年以来首次举行公开大会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如有多名候选人出现,代表们可以自由决定投票给谁。


候选人需要至少300名代表的签名(来自一个州的代表不超过50名),他们的名字才会出现在选票上。


首轮投票将在3900名承诺代表中进行,其中包括被认为忠于民主党的选民。


如果第一轮后没有候选人获得多数票,则将进行更多轮投票。这些轮次投票将包括超级代表——政党领导人和民选官员——他们都会投票,直到选出提名人。


为了获得党内提名,候选人需要1976张代表票。


谁可能挑战卡玛拉·哈里斯?

最近几周,随着要求拜登退选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潜在的替代者出现了。


密歇根州民主党州长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曾被提名为候选人,不过她表示,如果拜登下台,她不会考虑竞选。


当拜登在周日宣布退选的消息几分钟后,她表示将尽一切努力“选举民主党人并阻止特朗普”。


其他选择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瑟姆(Gavin Newsom,加文·纽森)、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和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约书亚·夏皮罗 (Josh Shapiro,乔什·夏皮罗)。


如果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赢得提名,其中一些候选人可能会被考虑角逐副总统。


谢选骏指出:拜登说只有上帝能够让他退出竞选,果然很快他就染上了武汉瘟疫;如果他继续顽抗,很可能劳命不保矣!


《拜登宣布退选:放弃寻求连任,转而支持哈里斯

MICHAEL D. SHEAR 2024年7月22日)报道:


周日,81岁的拜登总统放弃竞选连任,屈服于最亲密盟友要求其退选的无情压力,因为人们深感他太老太弱,无法击败前总统特朗普。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表示,她将代替拜登寻求提名,在拜登为她背书后,许多民主党人迅速表达了对她的支持。

拜登在声明中说,“虽然我一直打算寻求连任,但我认为,为了我的政党和国家的最大利益,我应该退选,在剩余的任期内完全专注于履行我作为总统的职责。”他称,“担任你们的总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

拜登支持哈里斯:拜登在社交媒体发帖,表示“全力支持和认可”哈里斯。“民主党人,是时候团结起来打败特朗普了,”他说,“让我们开始吧。”哈里斯表示,她对拜登的支持感到“荣幸”,希望“争取并赢得”民主党的提名。“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她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团结一致,走向胜利。”哈里斯刚开始担任副总统的时候并不顺利,如今却有望成为党内领先的候选人。


突然退出:拜登的决定结束了一场政治危机,这场危机始于6月27日拜登在与特朗普的辩论中糟糕的表现。几周以来,总统一直坚称他会继续参选,但一名熟悉拜登想法的政府高级官员表示,他改变了主意,部分原因是这几周来,他一直努力把注意力转回到特朗普身上。这里是拜登做出退出决定的时间线。

迫在眉睫的不确定性:没有哪位在任总统在选举周期如此晚的阶段退出竞选。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定于8月19日在芝加哥召开,届时拜登本应获得3939名代表的正式提名,民主党目前正在探讨新的提名方案,尽管哈里斯已经获得了一定优势——包括“拜登竞选总统”竞选委员会已正式提交文件,将自己更名为“哈里斯竞选总统”。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拜登竞选团队金库中的9600万美元将如何处理?哈里斯似乎很有可能继承这笔资金。

哈里斯获得支持:拜登对哈里斯的背书引发了民主党同僚的大量支持。其中包括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前国务卿、201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进步党团会议主席、华盛顿州众议员普拉米拉·贾亚帕尔;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塔米·鲍德温(她将在一个关键的总统竞选战场州面临连任竞选);以及正在竞选参议员的新泽西州民主党众议员安迪·金。

重要民主党人对哈里斯保持沉默:民主党最有影响力的四位人物发表了赞扬拜登的声明,但对哈里斯未表态支持,其中包括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据说他将保持中立立场,就像在2020年初选时一样。虽然国会山的许多民主党人都支持哈里斯,但在国会领导民主党的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克·舒默和众议员哈基姆·杰弗里斯;加州众议员、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仍未表态支持。了解国会的反应。

? 捐赠者和选民的反应:亿万富翁和主要捐赠者迅速对哈里斯表示支持,民主党选民对拜登退出的反应交织着欣慰和乐观之情。这里是副总统与特朗普相较的民调结果。

对拜登的赞扬:对他的年龄和再次获胜能力深表担忧数周后,民主党人对拜登作为总统的成就表示了赞扬。哈里斯称赞他“心胸宽广”,而四名被提出可能成为候选人的州长则称赞他留下的成就。拜登的儿子亨特说,“无条件的爱”一直是他父亲的“北极星”。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只用一个爱心表情符号回应了丈夫的声明。这里是拜登留下的成就。


特朗普的反应:特朗普借机批评拜登,说他本来就不适合当总统,并谴责华盛顿的政治建制派和新闻媒体,称他们“竭尽所能保护”拜登。


谢选骏指出:拜登退选是上帝的安排,至于后面的事情,也要紧紧追随上帝的旨意,这样才能获得基督的平安。


谢选骏:乐黛云有容乃大又不随大流

《「北大国宝」乐黛云逝世 享年93岁》(2024-07-28 新闻)报道: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被誉为「北大国宝」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昨晨逝世,享年93岁。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指「乐老师是大学问家、一代北大人的象徵,自1948年到北大后,她的生活和命运就和北大及当代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乐黛云1931年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她的努力下,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她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乐黛云被认为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她的学生包括著名学者钱理群、戴锦华等,她与丈夫、国学大师汤一介的琴瑟和鸣被传为佳话。1957年被打为右派,下乡劳动改造,文革期间再次受到冲击。乐黛云也曾于上世纪80年代参与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


谢选骏指出:1985年深圳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我应邀参加,由此认识了发起人乐黛云。会后我们并无交往,但是1989年底,她却托人带话给我,去她家一趟并给了我地址。我去后她关心我“最近都干些什么”?我告诉她“只能在家带孩子”。她正色说,“你可不能这样!我以前(指1957年被毛泽东集团打成右派以后)就是这样乖乖劳动,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浪费了整整二十年!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听到这里才和她说,“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写《天子》,体会天人之际无穷奥秘……”她开心地说,“这就好,这就好!”接着她告诉我,两年以后,国际比较文学第十三届年会将在东京召开学术研讨会,她要我准备提交一篇论文,中选之后即可应邀参加。

于是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撰写了《爱与性──宇宙生成的三个方式》一文,探讨了各国神话在这方面的异同,亲自送到乐黛云家里。

就这样,一年半以后我到了东京,参加这次会议还见到了日本国当时的皇太子、现在的德仁天皇。会议期间,我再次见到了乐黛云,并且告诉她,日本大学邀请我进行学术访问,我准备在会议结束后继续留在日本,暂时不会回国了。她对此并无异议,让我和会务组说一下就可以了,还给我介绍了一些和国外学术访问相关的经验。


《乐黛云:随大流是中国最坏事的东西》(姜璐璐 《 环球人物 》2012年第19期)报道:


“我今年81岁了。人过了80岁就有个觉悟,觉得自己自由多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讲话没有什么顾忌。”仲夏时节,在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家中,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对记者笑言。


年过八旬的她依然精神极佳,语速飞快,不时随口大段引述鲁迅的早期文章。她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会用iPad,除了腿脚不甚灵便,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出年过耄耋的岁月痕迹,而言语和思想中的锋芒,经过岁月的沉淀,又更有了种冷峻的力量。


从少年时代起,乐黛云便钟爱鲁迅,崇拜屠格涅夫笔下的革命女性,一腔热忱投身社会活动。而今,她依然关注着她毕生研究的中外文化交流课题,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她不惮直言批评其“肤浅”。就在不久前,“没有什么顾忌”的乐黛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引起各方热议的文章,她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界有些人面向世界时态度不大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她提倡中国人应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一言以蔽之,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一字一句,都显示出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文化的担当。


被鲁迅影响了的人生观


1931年,乐黛云出生于贵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教授外国文学,母亲读过杭州艺专,都很开明。当时的贵阳作为抗战大后方,云集了大批学者、知识分子,文化气氛浓厚。少时的乐黛云是个“反叛者”,迷恋文学,而她最喜爱的作家,就是鲁迅。“他早期的很多篇章,比如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过客》、《影的告别》,对我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很深。明明知道前面是坟墓,但还是要往前走,不能停下来。”她回忆道。


1948年,17岁的乐黛云怀着“北上参加革命”的热忱,独自一人搭上一辆运货的大卡车,坐在大木箱中间一路颠簸来到重庆,参加了在当地举行的北大入学考试。原本报考英文系的她,因入学考试作文赢得了当时在北大任教的沈从文先生的喜爱,被录取到了中文系。


乐黛云坦言,在北大“没怎么念书”。入学后第一年就是迎接新中国成立,地下党组织学生动员教师留在大陆,乐黛云被选定动员沈从文。“那时候很幼稚,我还给他做了很多保证,可是仔细想想我凭什么给他做保证呢?”说及此事,乐黛云感慨颇多。


大学第二年,正逢土地改革,年仅19岁的她被分到江西吉安,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负责一个村庄的土改工作,也就是按照《土地法》的规定“划成分”。


在土改中,一个裁缝的命运引发了她对这场运动的不安和怀疑。那位70多岁的裁缝终生未娶,一辈子在上海辛勤工作、省吃俭用,存下钱来就送回家乡买地,还周济村民,修路架桥,只求晚年安稳。不料在土改前3年,他的土地刚好凑够了被划为“地主”的标准。乐黛云试图挽救他的命运,却遭到严厉批判,被说成有“小资产阶级劣根性”。


直到在北大的第四年,她才“算是读了点书”。毕业留校时,恩师王瑶教授力劝她不要研究现代文学,因为“政策不断变,今天这个对,明天那个错,还不如读读李白杜甫”。但出于对鲁迅的偏爱,乐黛云还是选择了现代文学。


“她(乐黛云)为人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大刀阔斧,绝不忸忸怩怩,绝不搞小动作。有这样禀性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中,能够不被溅上一身污泥浊水、戴上五花八门的莫须有的帽子,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是多年后季羡林先生对乐黛云的评价。


而事实上,她的确没能幸免。1957年,在愈演愈烈的政治风暴中,乐黛云被划为“极右派”,开除公职、党籍,下乡劳动改造5年。在北京远郊的农村,乐黛云背石头、修水库、垒猪圈,远离了讲台,远离了她热爱的现代文学。重大的打击下,她也未觉得痛苦潦倒。劳动时,她总是系上一条在人群里最扎眼、最鲜艳的头巾,“也算是表达一种反抗”。 


开创比较文学学科,“仿佛郭襄开创了峨嵋派”


“文革”结束后,乐黛云被分配去负责北大留学生现代文学课的教学。为了讲好这门课,她开始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欧美文学的关系,并发表论文《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引起学术界关注。1981年,哈佛大学为她提供了进修访问一年的机会,时年50岁的她独自登上了到美国的飞机。一年后,她又得到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访问研究机会。


东西方鲜明的文化差异令她着迷。在一次讨论《小二黑结婚》时,一名美国学生的意见让她大吃一惊,那位女生最喜欢的人物是三仙姑。在一般中国人看来,这个40多岁、守寡多年还涂脂抹粉的农村妇女显然是个“坏女人”,但在这位美国女生看来,三仙姑有权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欺压,是个令人同情的角色。


回国后,乐黛云在多位教授的支持下,先在深圳大学,后在北大开创了比较文学学科。当时的学生们评价说,“仿佛郭襄开创了峨嵋派一样”。对于乐黛云的学术研究,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有一句非常精妙的概括,她做的是“有生命热度的学术”。


70岁时,乐黛云退休,用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来形容一点不夸张,可是当她第一次拿到退休工资时,“想到不再是教师,不再有自己的学生了,心中仍不免凄凄惶惶”。这时候,90岁的季羡林安慰她说:“70岁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我的很多书都是在70岁以后才写成的。”季老的话给了她无穷的动力,退休11年来,她从没有停下过工作。


乐黛云是幸运的,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思考社会,她始终有一个同行者——丈夫汤一介。两人在北大读书时认识,毕业时结婚,后都在北大任教。汤家是书香世家,汤一介的父亲、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与陈寅恪、吴宓并称为“哈佛三杰”。汤一介自己也是哲学大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性格上,汤一介内敛沉静,乐黛云外向开朗,一动一静,相濡以沫60余年。汤一介这样描述两人的爱情:“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始终同行在未名湖畔。”他们已将这一段话确定为他们将来的墓志铭。


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的途径是对话,而不是用我的思想来覆盖你


环球人物杂志:您最近谈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问题。您认为中国文化和世界对话的底气来自哪里?


乐黛云:这个问题问得好。要跟世界对话,首先要问我们拿什么跟人家对话?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即便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无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只能当世界的制造商。我们中国真的没有思想可以提供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我们自己,首先要对我们文化的根有一种自觉,就像费孝通先生讲的,要懂得自己的文化基因。如果你连自己文化的根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话,当然没有办法去和其他文化对话。


我在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位助教去法国已经快有20年了。我问过她,在法国这么多年,你对于法国文化的了解,是不是可以和钱钟书、陈寅恪那一代人相比呢?她说那不可能。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底气,不知道该去了解什么,不知道法国文化哪些地方是中国文化需要的,哪些是可以和中国文化相提并论的,哪些可以用中国文化的因素去补充和修正,哪些可以被中国文化吸收。


环球人物杂志:强调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复古吗?


乐黛云:当然不是。现在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显得很肤浅,比如对小孩子的教育,我的意见可大了。很多地方提倡背《弟子规》、《三字经》,我绝对不同意,把小孩子都弄得俯首贴耳地跟在大人后面,说一不二,那还怎么创造?年轻人应该是不断尝试探索的。


我们应该继承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应该用批判的态度发掘它好的一面,不是什么都继承。我们并不是没有提供给世界的好的东西,比如文化冲突是当前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和而不同”理论可以为解决此一问题提供很好的思想资源,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显然与此有关。这样的经验不值得提供给当代世界吗?再比如一个很重要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结合,持续百余年,在中国社会起了极大的作用,包含正面促进,负面影响,被发展、被修正,乃至被误解、被扭曲、被滥用……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过的范例。我们怎么看待一个进步的、外来的思想进入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它怎样发生作用?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总结的经验。


了解自己,总结自己,这就是我们面向世界时首先要做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过您不喜欢“软实力”的说法。


乐黛云:我很反对这个说法。软实力是美国的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自己就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和美国一样思考,以便于服从美国统治世界的最大利益。我觉得这是美国提倡发展软实力的最根本理由和考量。我们为什么要跟着它跑呢?我们讲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要影响,不是要征服和覆盖其他文化。


早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思想家史伯就讲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聚在一起,就可以生出新事物;而把同样的东西加在一起,就不能发展。到了孔子,总结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中国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一个文化的根。所以一定不能抛掉“同”与“和”的理论,而去追逐什么软实力,去苟同美国单边文化那一套。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出发点和美国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要压制其他文化,也不是单方面向世界灌输中国文化,更不是着眼于宣扬中国实力,说我们自己多伟大。我们的最大利益是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处,多元共生。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文化怎样在国际上发挥这种影响力?


乐黛云:文化与文化相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对话,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讲统一思想,用我的思想来覆盖你。这个问题在国内也挺严重,很少尊重别人的思想和意愿。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不是我们喜欢吃甜的,就硬塞给人家,不管人家是爱吃咸的还是辣的。


举一个例子,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用英语写了《生活的艺术》,成为1938年美国最畅销的书,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且持续时间长达52星期之久,在美国重印了40多版,被译成10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因为林语堂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知道西方读者的文化趣味;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有坚定的跨文化思想基础;且文风平和、娓娓道来,而我们现在的语言表达,无论对外、对内都比较习惯于激烈的言辞。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这些年在办孔子学院,包括在纽约时代广场用大屏幕做文化宣传,但看似效果并不太好。


乐黛云:因为你在喊“加强软实力建设”,那么美国人就认为你是争实力,和他一样是文化侵略,因为他们对于软实力的定义就是这样的。至于在美国立个大屏幕之类的,我认为这完全是美国式的做法,是在讨好美国。


我最不喜欢“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谓


环球人物杂志:您多次提到鲁迅对您的影响,他的哪些文章对您影响最大?


乐黛云: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对他所阐释的尼采关于“非物质、排众数”、“破恶声、反庸众”等观念非常认同。现在仍然是这样。人云亦云、自己不动脑子、随大流,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最坏事的东西。我还十分喜爱鲁迅晚期的杂文《由聋而哑》,一直警醒自己不可沦为文中描述的那种“末人”——从精神上闭目塞听的“聋”变成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哑”。


环球人物杂志:从您的个人经历和著作上来看,您一直是主张学术研究和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生活的。


乐黛云:对。我的观念最根本的一条是:人活着要对别人有好处。


环球人物杂志:最近“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在社会文化圈里流行起来。您怎样看待“公共知识分子”?


乐黛云:我最不喜欢“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谓。我觉得这是西方的东西,我们中国传统里本身就有“士”的概念。所谓“士”,就是要忧国忧民,关心大众,关心社会。干吗要拿一个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套在我们自己身上,再按照它的样子去做?我不想说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从前有选“十大公共知识分子”,我觉得很可笑。


环球人物杂志:对于现在乐于介入社会的年轻知识分子,您怎么看?或者说,对他们持有怎样的期待?


乐黛云:对年轻知识分子,我希望他们能有担当、负责任,健康地成长起来。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几条框框把它规范起来。


环球人物杂志:据说您每次见到学生,包括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都会问“最近读了什么书?”


乐黛云:(笑)对,到现在我也要问。我觉得一个人总是要不断读书的,要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点书都不读的话,那简直脑子里要生锈了。


我提倡大家看一些“小书”,从阅读里能够得到快乐的书。真正好的书籍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而且能够得到愉悦。我始终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必须是连在一起的。


谢选骏指出:不随大流的乐黛云,她心目中的鲁迅大概属于一个不随大流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却是文化革命的罪魁祸首——这种区别大概就是所谓“代沟”的体现吧。但是乐黛云却能宽容和她不同的想法,并且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前进。


谢选骏:川普家族黑吃黑


《川普用N开头称呼黑人?侄子新书蹭热度爆内幕》(ettoday 2024-07-26)不懂:


▲美国前总统川普,被控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


美国前总统川普的侄子佛瑞德.川普三世(Fred Trump III)出新书,指控川普之前在车子被刮到后,多次使用「以N开头」的字来指责黑人,发表一些种族歧视的言论。不过川普竞选团队发言人史蒂文.张(Steven Cheung)表示,「这些东西完全是捏造的,完全是最高级别的假新闻」。


《我们这一家:川普家族与我们如何走到这里》(暂译,All in the Family: The Trumps and How We Got This Way)提到,之前川普的敞篷车上被划了一个两英尺高的伤口,他很生气,「尽管川普不可能知道是谁做的,但他厌恶地指责黑人,两次使用N字来形容那些他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人」。


佛瑞德表示,面对无尽的头条新闻、分裂的政治、一个「被劫持」的姓氏,他只是想要幸福的生活,但为了儿子,迫使他登上了从未想要的舞台中心,「现在,在我们国家的关键时刻,再次挺身而出」。


▲川普家人二次出书指控,他的不当行为。


川普的家人先前就曾指控过他使用种族歧视的言论,侄女玛丽.川普(Mary Trump)在2020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永不满足:我的家族如何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人》(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 How My Family Created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Man),也声称川普向来以使用种族主义和反犹太的诽谤字眼闻名。


她在书中对川普持有负面评价,认为叔父是「自恋狂」,会用金钱随意衡量别人,还曾找枪手代考才通过大学预科和SAT考试。但找枪手一事已遭到白宫否认。


▲川普出新书《拯救美国》,预计9月出版。


川普近日也宣布要出新书《拯救美国》(Save America),封面特别选用日前遭遇枪击后,不顾脸上血迹、在特勤的包围下高举右手振臂高呼「战斗」(Fight)的经典照片。许多网友认为,这张川普浴血握拳振臂高呼的照片,足以获得普立兹的年度摄影奖。


据悉,川普特别推出2种版本的《拯救美国》,普通版本要价99美元(约新台币3245元),附上签名的特殊版本则要价499美元(约新台币1.6万),预计将在今年9月3日正式发行。


川普强调,「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失败的国家,但它不会继续失败太久,我们很快就会让美国再次伟大!」


网民嚎叫:


林海平兔 发表评论于 2024-07-27 14:37:59

疮破脓流 败坏人类。。。

luckystarweiwei 发表评论于 2024-07-27 10:26:19

不过川普竞选团队发言人史蒂文.张(Steven Cheung)表示,「这些东西完全是捏造的,完全是最高级别的假新闻」。——注意这个发言人就是华裔好吗? 底下一堆上蹿下跳说他歧视其他种族歧视华人的直接打脸。

侃就侃一侃吧 发表评论于 2024-07-27 10:15:53

川普又不是没有上过台,那四年华人的生活有糟糕很多吗?你不妨现身说法告诉大家你那四年是如何艰难糟糕地熬过来的?


谢选骏指出:人说“川普用N开头称呼黑人?侄子新书蹭热度爆内幕”——我看这是“川普家族黑吃黑”……不仅说他们像黑帮一样辱骂黑人;而且说他侄子竟然出卖叔叔牟利!真不愧为老川普经营妓院的遗风!正所谓第二层“黑吃黑”也。

谢选骏:獨裁者是世上最小器的男人

《泰勒絲歌迷用「愛」反擊川普 華茲:打敗「世上最小器的男人」》(世界新聞網輯 2024-09-16)報道: 流行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上周表態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如同對賀錦麗民調打下強心針。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15日在他創立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