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18年3月24日星期六
谢选骏: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
《“来世不做日本人”,一个旧调查让日本网民吵翻了》(2017-07-17 环球时报邢晓婧)报道:
如果有来世,近6成日本少女不想当日本人?扎心吧,老铁。
日本一家大型人才招聘公司面向13至19岁的日本女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将近60%的人“想当外国人”,因为“五官好看”“手长脚长”“性格开放”“会说英语”……
调查的问题是这样的:
问:“想当外国人吗?”59.4%的人回答“想”,40.6%的人回答“不想”。
问:“你认为日本人比不上外国人吗?”40.5%回答“是”,59.5%回答“不是”。
这项调查结果是2016年3月发布的,当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还有声音认为“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日本是个绝望的国家”。
这两天,这项调查又被日本网民翻出来贴到论坛上,引发新一轮讨论。
网民意见黑白分明,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但明显“表示理解”的更多。
赞同派:
·男的也这么认为。
·男的也一定认为白人好。
·这样想很普遍吧。
·(日本人)确实长得不行。
·日本人的长相明显不行,帅哥美女特别少。
·跟日本人比起来,确实白人好看啊。
·在亚洲日本人的身材尤其差。
·日本人尤其在意秃顶,这是容貌不行的证据。
·日本人都想当白人吧。如果男性有权选择当德国人还是日本人,女性有权选择当法国人还是日本人的话,两者都不会有人选日本吧。
·德国人和平均身高184cm的荷兰人是一个人种吧?这样的话,确实想当德国人啊。
·实际上动漫、游戏里的角色都是把白人当模特啊。
·白人中的普通人和日本人中的普通人有着天壤之别,向往当白人太理所当然了。
·看看没被化妆品和整形术蒙蔽的孩子们的长相,就会被两者之间的差别吓到。
·外国说的是欧美,可不是想要生在朝鲜。
·但是,不比中国人和韩国人差吧。(OS:谁给你的自信?)
·光羡慕白人的外表还好,可貌似憎恨遗传和父母,在悲痛中生活的日本人也很多。
·在日本和白人越亲近就越舒服,当然憧憬当白人了。
反对派:
·讨厌的话就走啊。
·日本美人的性格最好。
·性格不能怪人种。英语也是学的话就会说,很快就能达到日常会话的程度。
·因为会说英语…白人也不是都会说英语哦。
还有人把锅甩给这项调查:
·这(调查)在国外做的话,就是种族歧视的大问题了。
·都是问题的错吧。
批评日本的教育:
·啊,这些都是教育的成果。
·受这样的教育当然有这种想法了。
·歪掉的国家。半瓶子的西洋化和儒教精神混合,就是这样的结果。
不过怪怪酱更同意下面这个网友的看法:
·人啊不能光看外表,要看实力和内在!
谢选骏指出:上述调查也许不是孤立的,因为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有日本人问过我“来世还想不想做中国人”?我回答说“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对方惊讶地问“为什么”?我说“因为还有一个梦想没有完成”。对方奇怪了“难道做别国的人就没有梦想了吗”?我说“我怎么知道别国的人会梦想什么呢”?我反正还想再做一次中国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伊拉克追随穆罕默德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伊拉克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惹众怒》(译言网 2024-11-09)報道: 据《镜报》11月8日报道,最近,伊拉克正在拟定一项提案(也被称为第188号法修正案),目的是将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从18岁降至9岁,而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对。 当地活动人士拉亚•法伊克(R...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