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7月24日星期日

谢选骏:“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是一种厌男症状

《“油腻男”原创、争议作家冯唐做客BBC 谈居英感受》(BBC中文网专访 2022nian 7月24日)报道:


疫情期间,中国大陆争议作家冯唐因各种“阴差阳错”的缘故,在伦敦住了下来。他近日作客BBC中文访谈节目,回答一些有关争议的问题,也谈到了他眼中的英式“油腻”和他舌尖上的伦敦。


提起冯唐,熟悉当代中国文化的人或许都会想起他2017年的那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即使没有读过的人,或许也对“油腻男”这个形容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无真才实学却又喜欢吹嘘的中年男性的概念略知一二。


“油腻男”概念一经推出,迅速攻占大陆社交媒体,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和对冯唐本人是否陷入中年恐惧的嘲讽。


新冠疫情期间,冯唐因为封城、航班取消和种种他所说的“阴差阳错”的缘故,在伦敦住了下来。既来之则安之的他,也因此多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和体验英国社会和文化的机会。


冯唐近日作客BBC中文访谈节目,回答了一些有关争议、写作的问题,也谈到他眼中的英式“油腻”。


“不能剥夺别人说话的自由”


冯唐称对于批评的声音,他总的来说是采取姑且听之姑且说之的态度


“出道”以来,冯唐作为妇科医生、经理人的“分裂性”个人经历也常常成为谈资。他曾经就读协和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博士,专攻妇科肿瘤专业,之后改行到麦肯锡工作,成为其全球董事合伙人,然后到华润医疗当首席执行官,几年后又到中信资本,在此期间,他的很多文学作品相继问世。


事实上,冯唐的争议作品远不止《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从被官方下架的翻译作品《飞鸟集》,到被指露骨描写性爱的“淫书”《不二》,冯唐的写作生涯中,曾不止一次引来“物化女性”、赤裸裸、“油腻”、狂傲的热议和批评。争议一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他身上一个摘不下去的标签。


近年来,在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取消文化”风头渐盛,但随后,也开始有一些人站出来批评此一现象引发人们恐惧心理,深怕一不小心动辄遭罪,上纲上线遭到网友群起攻击。也有人批评“取消文化”缩小了自我表达的言论自由,对于差异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


那么,冯唐这位争议作家怎么看围绕表述自由的争议事呢?


在冯唐看来,首先,“个体应该有表达的自由”,否则“创造不出伟大、了不起的东西”。


他在接受BBC中文访谈时解释说,“作为一个成人,我没有造谣,没有污蔑,没有故意搬弄是非。应该有自由去表达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冯唐还说,“不自由表达,总是自己审查自己,无论在西方、在东方,在过去、在现在,只要有很强的自我约束机制,不能自由思想了,不能自由表达了,很有可能就创造不出了不起的东西。”


“没有创意,没有了不起之处,表达就是浪费,还不如去唱卡拉OK,就是重复一下别人而已,”他说。


但是冯唐也承认,身为创造者、发言者,做事“要有度”。


“你不能作恶,不能搬弄是非。应该有底线。有些底线是法律底线,有些是道德底线,有些底线是人心底线,要在这个底线之上说话……”


在英国体会油腻


对于已经成为大陆网络流行语的“油腻男”概念,冯唐自己曾多次表示,其实讲述“油腻”更多是为自省,希望中年男人能够远离“油腻与猥琐”,“敬爱女生,让世界更美好”。


为此他曾提出建议: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不要当众谈性;不要追忆从前;不要教育晚辈;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停止购物;不要脏兮兮;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那么,“油腻”的概念是否局限于中国的特定国情与文化环境呢?在英国生活一定时间以后,冯唐是否对他笔下油腻又有新的认知呢?


冯唐首先说,“我能在英国体会到油腻。”


他对BBC中文解释到,油腻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对长历史文化的地方多多少少都免不了的现象,“其实它有几个核心词,比如说,不真诚,混,形式主义。”


“找借口”、凭着祖上的荣光“端着”、“装着”,这些都是冯唐说他在英国、特别是伦敦体会到的“油腻”。


“比如,你跟他说这事你做得有缺陷。他第一反应不是说如何把这个事情干好,而是说这不是我的错。我已经发邮件给谁谁谁了,但他没有回我。”


冯唐认为,英国的一大油腻就是凭着祖上的荣光,“装着”、“端着”——再比如,所谓的装。“本来到这里我以为我不需要西装领带了,发现还不行。有些地方(还是)必须穿西装打领带,穿正装,人家才能让你进,才能让你去吃饭。”


“当然要入乡随俗了,这是人家的规矩。但这个‘装’,还体现在别处。比如别人帮你做些事,你需要手写个明信片感谢一下等……这些有美好的地方。但是一旦变成不得不跟随、不得不去遵从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儿累。 ”


伞下和舌尖上的伦敦


虽然诟病了英国的“油腻”,但对于伦敦这座大都市,冯唐其实还是颇有好感的。


秋冬阴冷潮湿,春夏也是灰多于蓝,阴雨早已成了伦敦的象征,但是冯唐却“特别喜欢下雨”。因为,“一有雨的时候,心就能忽然静下来,打开电脑写作”。


不过,冯唐舌尖上的伦敦,却依然颇为迎合“这个国家不会吃”、炸鱼薯条“黑暗料理”的刻板印象。在冯唐看来,伦敦“没有属于自己的美食”。


冯唐承认,“很多朋友抱怨伦敦好吃的不多,其实这是一个有误导性的错误概念。因为,伦敦有好多家米其林餐厅,甚至有四家还是五家米其林三星的饭店。另外,食物也非常多元化。”但是,他也给伦敦餐饮总结了两大问题:一是本地没啥好吃的,“有炸鱼薯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第二,即使有国际化美食,“做的也不像香港和东京那么细,太糙了。”


宅家三件事


冯唐说,在英国期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能够到处走走,外加“自己本身也比较宅”,所以基本就干三件事。


第一是写作,“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写东西了。”冯唐说,来英国之前非常忙,平均每周工作80-100个小时,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专心写作,所以要进行严格的时间管理,把星期天留给自己。五六个小时可以写个短的,长的基本就是春节期间,大概有十几天的时间,能写5万字,三年写一个长篇。“现在呢,能够睡到自然醒……每天写个两三千字。很舒服。”


第二是涂鸦,也就是写毛笔字和画画。冯唐说,因为经常要签名,小时候还曾经练过三年颜体字,(在伦敦)就开始写毛笔。再加上,“有人愿意办展览和购买,所以也就顺势而为。”


第三是讲课,“做个拐杖”。在英国期间,曾经做过多年经理人的冯唐开始在线上讲解“资治通鉴”。冯唐说,他一直想依据自己的经验和领悟,做一个适用于中国人的通用管理学,称为“成事学”。他说,这不是成功学,是为了帮助任何一个想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让自己有成事能力且能持续成事的人,“我就相当于一个拐杖,帮大家进去。”


谢选骏指出:原来“油腻男原创”就是“油腻男原型”啊!而油腻大叔的基本原则就是“底线”——不能突破底线,所以只能不断改变职业;既然你要坚持做人的底线,所以只能逃之夭夭了,到另一个国度自谋生路。谁说油腻大叔没有原创?


《专访冯唐: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中年油腻猥琐男”》(周卫 BBC中文记者 2018年8月2日)报道:


7月香港书展期间,冯唐在香港接受了BBC中文专访。黑色打底T恤,黑灰相间的中袖衬衣,深色牛仔裤,大红色球鞋,伴随着一阵掌声,中国内地作家冯唐出场了。


这是他第四次参加香港书展。今年,他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数百个座位座无虚席,前来聆听的大部分是女性。主持人说到“猥琐男”,全场发出一阵掺杂着一丝男声但又几乎被女声完全掩盖住的娇笑声。


跟其作品中充斥的自恋不一样,冯唐入座时带着腼腆。尽管入座瞬间没有任何言语和动作,观众席还是发出一阵轻笑,这时一个男生大喊:“太猥琐了!”全场哄笑。


2017年10月,冯唐发布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此后,“油腻中年”成为中国网络流行语,并引发一场标签式群嘲。为远离油腻与猥琐,“敬爱女生,让世界更美好”,冯唐在文中给出十条建议: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不要当众谈性;不要追忆从前;不要教育晚辈;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停止购物;不要脏兮兮;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油腻男”迅速攻占社交媒体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反对。在一次演讲中,同为中年男人的中国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表现出对这一热词的抗拒——俞敏洪称,这是冯唐自己陷入了中年恐惧。


冯唐还按照自己喜好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这也引发极大争议,比如,他将“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翻译为“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而这句话的直译应该是“世界会在它爱人面前卸下其莫大的遮掩”。2015年1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以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译界的极大争议"为由,宣布紧急召回《飞鸟集》。


有意思的是,在冯唐自己的微博上,《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获得点赞最多的回复是:此文却略带油腻。社交媒体上,甚至有人提问,冯唐自己不就是个油腻的中年男人吗?


冯唐在中国有大量女粉丝


7月香港书展期间,冯唐在香港接受了BBC中文专访。谈话中,他会认真听每一个问题,回答问题时看着提问者的眼睛,全程体现良好修养。以下为对话节选。


BBC中文:你曾经在《奇葩说》说过,写油腻中年男主要是为了自省,你现在自省得如何了?


冯唐:对,我还因此写了本书呢。里面列了十条,我对比了下,我大概能做到八九条。这十条是我的标准,我的自省,从来没有黄金标准。因为我不想胖,所以我就把不要成为一个胖子定成第一个标准。肥胖跟慢性病是有非常直接的科学联系的,我也不想老的时候过得很惨。胖了之后,你的精神劲儿就没了,感觉上就会特别中年化。外国很多七八十岁的人也保持得很健康,你很难想像一个200多斤的人会很健康。


BBC中文:网上很多人把这个概念跟中年危机联系在了一起,你写的时候有自己中年危机的原因吗?


冯唐:它不仅跟中年危机联系在一起,还应该跟国家的很多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或多或少有点油腻,或者有油腻的可能——当然我也有油腻的可能,因为我每天面对各种诱惑,毕竟洁身自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大家可能要想想,首先可能跟年龄有关。


后来这个文章发酵到不仅仅是中年,青年也有,老人也有,女人也有,不同职业的人也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总体环境比较油腻。你如果老实、诚信、实事求是,你可能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好处。如果长出来的东西都是油腻的,那就可能是这片土地有问题,可能是空气或水有问题。或者换个角度说,是这个社会的三观出现了问题。


BBC中文:你标题里除了油腻,还有猥琐两个字,你怎么定义猥琐?是和性有关?


冯唐:猥琐就是不干净、不敞亮、不正直、不阳光。油腻就是不清爽不规矩。猥琐的定义很广,比如说他认为油腻不是大问题,但不成功才是大问题,宁可油腻而成功,但不可不油腻而不成功。对我来说这就是猥琐。


冯唐拥有大量女性读者。他也经常在自己拥有近千万粉丝的新浪微博主页上评论相关话题。


BBC中文:你写的中年油腻猥琐男,是华语世界特有的还是人类的普遍现象?

冯唐:我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也在欧洲、日本跑来跑去,没见过特别差的地方,但我还是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周围的人了解得更多,我觉得我们要更油腻一点。举个例子,我见过蛮多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的男的女的,放弃学习,放弃对外表的任何要求,放弃对正义、真理的理想,很多人还放弃对自己的相对约束。就是自己舒服就好,自己拿到就好。


BBC中文:你说的中年是多大?在西方,五六十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年轻,为什么在中国,大家这么在意年龄,以至于过了三十就会被说老?

冯唐:我心目中的中年应该是60岁以上,算晚中年。跟我平常工作的日本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你不会觉得他们老。所以要奋起,不要那么早就认老。


BBC中文:你有很多女粉丝,是不是女性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

冯唐:可能女性天性比较纯洁,偏水性,天性更讨厌那种油腻。她们看到这些世界,也挑不出更好的词。正好有一个人帮她们把这个词选好了,还很好用,她们可以说"你很油腻"、"你很中年"、"你很猥琐"。有三个词可以供她们用。为什么我女读者多?可能是因为我很认真地说实话,还相对有思考有脑子,还告诉她们男生可能是怎么想的。


BBC中文: 很多人说你直男癌,你觉得你是吗?

冯唐:我觉得我没到癌的程度,还不算病入膏肓。我是纯直男。怎么定义直男癌呢?第一,对自己的估计远远大于自己的实际,包括他的长相。第二,他不给女性足够的平等,认为有些事情是女性一定不能做的,女性是弱势的,或者女性是偏低等的。第三,直男癌内心往往很脆弱,他要试图自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呈现出一些癌症的状态。从医学角度来说,癌症是细胞的不可控生长。


BBC中文:你内心似乎挺强大,那为什么大家还说你是直男癌?

冯唐: 我的小说里有很多对女性生理的描述,可能因为这个他们觉得我直男癌。按他们的说法,可能是我物化女性。如果你把“物化”定义为“视女性为天地间美好的事物”,我觉得我是。


我也欢迎女性物化男性。如果我跟你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那人类就不能繁衍了。如果我不想把你扑倒,那怎么会有小孩出来呢?我觉得这是两回事,大家没有把二者仔细分开。尊重平等,那是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但是在有些时候,需要彼此物化对方,要把彼此的动物本能激发出来,才能做出一些AI不能理解的事情,否则我们就是机器了。


谢选骏指出:一般人只听说过“厌女症”,没听说过“厌男症”;其实还真有——例如这个“中年油腻男”就是。


网文《男性贬抑》报道:


男性贬抑(英语:misandry),又称仇男、厌男,是种对男性的仇恨或者强烈偏见。与性别歧视或女性贬抑(对女人的厌恶)相比,男性贬抑通常是指女性针对男性的贬抑厌恶,男性也可能有贬抑男性的观念。misandry这个词是从希腊文的miso-(仇恨),和-andria(男人)来的。男性贬抑被认为是种跟种族歧视或者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相类似的政治意识形态。厌男主义的存在是夸张化男性对女性的从属地位。有时男性因霸凌、异性恋霸权等缘故,也会产生类似男性贬抑的情形,例如针对男性的某些负面刻板印象(尽管通常被当作玩笑话)。


注意这个名词常被和男性恐惧症(androphobia)混淆,两者间的差异非常大。在台湾,后者被认为多是因过去的心理创伤导致对男性的恐惧,情况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中国则由于文化不同,故有不同论述。


词源


英文中的Misandry,也作Misandria,是一个利用希腊语词源创造的新词,以对应女性贬抑(英文:Misogyny,希腊语:μισογυνία),其词根是嫌恶、仇恨(μῖσος)和男性(ἀνήρ或ἀνδρός)。其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的《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1952年的韦氏词典收录了此词。


厌男主义者则叫做Misandrist。中文在心理学上将其翻译为厌男症、厌男主义、男性贬抑等。日文中除了假名音译,也有汉字“男性嫌恶”(日语:男性嫌悪)的用法。

厌男症,除了对男人的讨厌,还包括害怕、愤怒和蔑视。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东尼辛诺特从几个方面分析了男人为何招人讨厌,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偏见。

厌男症首先是源自对历史的误读。历史上的大坏蛋似乎都是男的,例如希特勒、本拉登等。但是,坏蛋的罪恶源自权力,而非性别。

在个人的层面,女性和男性在一起的时候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也会造成这种现象。 

这种将性别意识标签化的做法,只会激化矛盾,消解对话空间,无助于性别权利的改善。


谢选骏指出:“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是一种厌男症状,既然已经有人靠此出名,不妨乘胜追击,不要开创“成事学”了,干脆来一门“厌男学”——这才不算辜负了油腻大叔的基本原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致命的大数据如何说话

《心中一惊:中国最新GDP占美国比例正式跌破60%》(马江博说趋势 2024-05-06)报道: 墙内自媒体马江博说趋势文章:一个关键数据让我心中一惊。 最近中美两国都发布了GDP数据。 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4.17万亿美元,美国GDP7.07万亿美元,中国的GDP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