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2月23日星期四

谢选骏:地球的温柔



《自然界的残酷物语》(杨杰中国青年报2017年09月13日 11 版)报道: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动物园里的世界濒危保护动物鲸头鹳如何吃鱼。视频有一分半长,这种身长可达1.5米的大鸟愣是没有吃进桶里一条“束手就擒”的鱼。


随着它的喙一下一下笨拙地啄,我被这种神奇的大鸟迷住了。随手搜一下,意外地发现这种看上去傻乎乎的“呆鸟”,竟然有非常残酷的生存选择。


简言之,这种长相酷似史前动物的鸟,每次都只生两只蛋,而母亲只会抚养先孵出来的那一只雏鸟。


在鲸头鹳的世界里,“头胎”有不可撼动的地位。3周大的时候,小雏鸟的吃喝拉撒都依靠母亲。而母亲只给老大食物和水,老二仅仅是个“备胎”,以防老大半路夭折。


在这种残酷设定下,老大可以肆意欺负老二,啄掉它身上刚长出来的绒毛,只因为它早出生3天,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生命权。母亲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像是个偏远地区的乡下媳妇,心眼儿偏到了胳肢窝。


我们知道,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延续基因。野外的鲸头鹳并不养尊处优,沼泽水位不定,捕鱼全靠运气,所以养两个孩子风险太大,还是先保一只的命吧。


有人说,这是自然最无情的碾压,是一种磅礴的规则与秩序。有一种“二胎”,从出生起就被剥夺了起飞的权利。在经历饥饿、伤痛、冷落和不公之后,死于自然选择,死于兄姊之手。赋予它生命的又将它推向死亡。


自然界从来都不只有温情脉脉。BBC《生命故事》纪录片里,有一种鸟求偶时会两只雄性搭配练习,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但成功了之后交配的机会只归资历老的那一只;杜鹃把蛋下在别人窝里就不说了,残忍的是它的蛋一孵出来,雏鸟就知道把其余的蛋全部推下去;海狗抓到企鹅有时候不会直接吃,而是不停地淹水、拍打甚至强奸,然后再一点点吃掉……


在知乎“自然界有哪些很残酷的现象”回答中,有人还提到了日本地狱谷的雪猴。


在那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有一个旅游项目就是看雪猴泡温泉。很多年前,这些野猴子也没享受过这种露天热水澡。直到一只来山谷喝水的小猴子模仿了人类的洗澡行为。它的勇敢改写了整个家族的生活方式。一夕之间,温泉边的猴子出了名,有充足的食物投喂。它们的小脸因为热气和人气而变得更红了。


另一边,地狱谷周边的农家却恨死了总来偷果实的猴子。这些猴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没有泡温泉的资格。


管理员长达40年的日记记载,复杂的权力争斗形成了雪猴的社会体系。总有一只猴子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刚刚获胜的女猴王被它的姐妹、阿姨围绕,任何越界行为都会受到姐妹的强力反扑。统治者决定了谁有资格泡温泉,谁只能受冻。将近70度的温差,有时就是生死之别。


女霸主还决定了雄性的地位,谁是“妃嫔”,谁是“贵人”,谁是“常在”。服侍得好,后代才有被保留下来的可能。而且这种等级是“世袭”的,地位低的猴子生的小猴子同样不能泡温泉。等级比天气还让人发冷。


最后我要说一种我非常敬佩的鱼,来增添一些“温情”。


在肯尼亚最南端有一个内陆湖泊——马加迪湖。水冒着泡,热得可以煮熟鸡蛋,还有腐蚀性。在这致命的水里,仍然有动物生存,它们的名字叫做“盐碱非洲鲫鱼”,生活环境在有记录的鱼类中是最恶劣的。


这种小鱼喜欢吃藻类,它们的食物往往长在火山温泉口周围,也就是温度最高的地方。每条小鱼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痛苦的选择:保持安全就要忍受饥饿,想要饱餐一顿就有送命的风险。


出于生命的本能,它们想出一个“好主意”——飞快地吃一口热的,再赶紧游回冷水里。所以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在温泉口周围来来回回。


但总有一条敢于冒险的鱼,选择再多吃几口。鱼嘴一下一下地“亲吻”“滚烫”的藻类,沉醉在食物带来的巨大满足里,仿佛天地不复存在。不久,它就会飘起来,并不是因为吃得太饱,而是被煮熟了。


来自吃货的遗言:“虽然我死了,但是我吃饱了。”


为啥会敬佩这条鱼,因为活着的过程无非是在这世上吃点,喝点,然后死掉。一切衍生出的规则和制度,看起来繁华热闹,其实都是虚构故事。迄今为止,那些难忘的画面,都发生在餐馆:人声鼎沸,我在专心吃饭,吃到脑袋缺氧,直至世界一片混沌。


谢选骏指出:上文作者哀嚎“自然界的残酷”,大约是缺乏天文学的知识——地球上的一切残酷,和其他行星比起来,真是十足的温柔了……即使南北极地,也是如此。更何况还有绝对零度的太空和五千度高温的太阳表面——这还仅仅是我们最为适应的太阳系环境。相形之下,即使死在地球上,也算睡在一种多么博大的温柔之中啊。如果被吃掉,那就与吃者同在了。

谢选骏:拔掉十字架 输氧小和尚



《年轻人涌入寺庙做义工:缓解焦虑找到安宁》(九派新闻 2023-02-19)报道:


周颖盘腿坐着,双手合十,眼睛紧闭,耳边是大师父低沉有力的念经声。她几乎什么都听不懂,只觉得尾音拖得很长,"肺活量真大,"她想,"他可以去当歌手。"尽管嘴上努力跟着,意识却开始模糊,有几个瞬间,她感觉自己快要睡着了。


突然,一只手戳了戳她,她回过神来,有些发懵地睁开眼,身边坐着的人都不见了。目光往上移,其他人已排成一列,正围着殿内转圈,戳她的师父在队伍中间看着她,提醒她一起走。她慌忙起身,窜到队伍末尾,为了不显得突兀,她不敢连续几步走,只能在大家一念一动时,尽可能地跨大步前进。


那是她去成都一座寺庙做义工的第二天,按照作息安排,她得参加凌晨4点多的早课。早课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后来她才知道,打坐结束后,大家需要围着大殿转三圈。


像周颖一样选择到寺庙做义工的年轻人不少。她所去寺庙的一位师父提到,年轻的义工们来自五湖四海,甚至会有人特意从东北赶来,有些特别年轻的,高考结束就来了。


他们大多不信仰佛教,渴望寺庙带来另一种人生体验,年轻人纷至沓来,涌入古老的寺庙。有人收获了想象中的安宁,有人却发现,这里与"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没什么两样,自己像个"免费劳动力"。


周颖所在寺庙作息安排。图/九派新闻彭茸雯


一:有人曾认为寺庙是"封建迷信",有人为了调整作息


周颖成为一名寺庙义工,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连她自己都"从没想过"。


进入寺庙之前,周颖没关注过这方面。她记不清自己从那座寺庙门口经过了多少次,更多时候,她觉得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偶尔,她也会对里面的生活产生好奇。


春节,时间突然空了下来,她想找个地方打发时间,想到朋友曾提到,这间寺庙对游客开放,立刻给寺庙打了电话。寺庙接待人员表示,从未对游客开放,但可以来做义工,食宿由寺庙提供。


寺庙招收义工的门槛比周颖想的要容易很多,只要年满18周岁,不需要通过层层的筛选审核,也不需要有宗教信仰,时间上也可随意安排,哪怕只做一两天都行。"对工作天数没有要求"这点打动了周颖,她立刻决定动身,准备利用春节假期去待上四五天。


来到这里后,她发现身边有很多年轻的义工,来的理由也千奇百怪。有人像她一样,想体验一下这种不同的生活,也有人平时喜欢熬夜,听说寺庙里作息规律,想着"调整一下作息时间"。


义工宿舍和周颖想象的"大通铺"完全不同。两张上下铺的四人间、独立卫生间、有24小时通电的电源插座,床上甚至还有电热毯。


徐晓所在的义工宿舍条件更好些,两人一间,不仅有独立卫浴和电源插座,还有冷热两用的空调、装有棉被的大衣柜,以及两张木质大床,"除了要自己铺床,别的跟宾馆双人间没啥两样。"


她到现在都念着寺庙的斋饭,土豆烧菌菇、豆腐白菜馅的素饺子,斋堂里烧的所有菜都很好吃,她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尝上一口。


和许多来做义工的年轻人不同,佛教是徐晓的信仰,对她来说,来到寺庙做义工,是件庄严而神圣的事。


常州人大都信佛,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受家人和身边朋友感染,她想到寺庙做义工的念头已经好几年了,但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没能成行。好不容易赶上今年过年,她如愿成为了嘉兴一座寺庙的第一批义工。


寺庙招收的年轻义工很多。一些其他寺庙的人来参观时,总觉得惊奇。他们问庙里的僧人,是不是因为有人来参观,所以特意从外面雇了很多年轻人过来,"好让我们觉得你们寺庙很有朝气"?


二、20多岁的年纪迷茫在寺庙想明白了很多


"00后"的唐玲玲去年刚从一所大学设计专业毕业,没有升学或工作,选择备考雅思,准备第二年申请港校。看到周围的同学们陆续开启了新的生活,她一度陷入迷茫和焦虑。


她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2022年末,备考压力大,她想着"找个清静的地方待一下,换一换这个焦虑的状态",刚好一位朋友介绍,邻省的一个寺庙里的师傅"很厉害",机缘巧合下,唐玲玲动身前往,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进入寺庙并不难,没有考核的门槛,硬性条件就是年满18岁。在寺庙中,用手机等设备都是自由的。


唐玲玲的义工生活清闲自在。她曾和带她的师父讲,自己今年希望能得到一个很好的一个offer,想要成功上岸。住持师傅就不会让派给她很繁重的工作,每天只需要扫地、拖地、摘菜,或在香客多的时候去帮忙。


在寺庙里,每天上课和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四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唐玲玲都可以自由支配。遇到有信众,附近村民上来帮忙的情况,她全天时间都可以在庙里自行学习。


来到寺庙后,唐玲玲的作息也变得规律起来。早上4点半左右起床上佛经课,课后有运动大约半个小时,中午有午休,通常晚上九十点钟就会睡觉。"起的很早,三餐很稳定,只需要做一些类似的家务的工作"。


寺院里,师父的"生活情调"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师父们在后山做了一个树屋,在树屋下面搭了一个喝茶的小亭子,旁边还凿了流水,随处可见绿植和各式各样的花儿。寺里有人过生日的时候,师父还会拿吉他出来为寿星唱生日歌。


"很养人",提起这段经历,唐玲玲心怀感激。在她身边,20多岁的年轻人,好像都对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前途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何去何从。她也遇到很多和她一样来到寺庙的年轻人:"现在的人太焦虑了,可能都想借用这种方式,去找一找别的答案。"


住持师父的课程改善了她的焦虑情况。平日里,唐玲玲常常会没来由的手抖停不下来,不停刷淘宝页面。听了住持的课程,她才明白,这是她焦虑的心理状态躯体外化的表现。她学到可以通过不停的小跳来缓解。


现在,每当她学习一会儿,就会不停在原地蹦跳。这让她感到很受用——原来手抖的症状也随之减缓很多,心态也更加沉稳平和。


唐玲玲最喜欢的地方是寺里的禅堂,堂里有两张长条桌,旁边有几个三四层高的木质书架,里面摆满了佛经。闲暇时,她常来到这里自习,伴着远处隐约传来的佛经声和寺院清幽的香气,她伏在案上奋笔疾书。


"我的同学们大多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人找了半年工作,仍然不知道要干什么。我在这里能静下心去思考未来,这种感觉挺好的。"唐玲玲说到。


三、"摸鱼"都是奢望和在厨房打工没什么两样


唐玲玲在寺庙生活的日子里寻找到了清净与安宁,但对22岁,没有工作的王翰来说,他却对寺庙义工的经历感到痛苦。"永远不会再来,除非哪天我脑子短路了。"


王翰觉得,比起"义工",自己更像一个免费劳动力。


2022年8月,王翰因生活有些不顺想散散心,看到网上寺庙义工的招募,此前从未了解过佛法的他想着,寺里应该清净些,选择成为了一名义工。


"没想到那么多尔虞我诈。"王翰感叹。义工最初的管理人员是一位老居士,那段时间,王翰呆的挺开心。守山门的时候,一些师父会送水果过来。平时出去散散步。碰到一些和善的师傅也会跟他们一起聊聊天。


而自从管理换成几个年轻人之后,他的不满日益加剧。


由于义工流动性很大,缺义工的时候,寺庙的工作就压到了常住的几个人身上。在王翰眼中,管理人员只知道安排人干活,让他们动手帮下忙,就一副"不干就走人"的态度。"摸个鱼都是奢望,不干活的管理一直盯着你,生怕你不去干。"


在12月时,几位师兄和王翰都"阳了",发烧之余还要做繁重的体力活儿,搬瓦、搬菜、抬桌子、为师父送饭。这段日子让王翰感到愤怒——寺庙把小柴胡颗粒、布洛芬、N95口罩等防疫物资"藏的严严实实的",有师兄感染后症状比较严重,请他去帮忙拿药,管理人员却告诉王翰,药只剩几包了,要优先留给师父用。


那段时间,"阳了"的王翰每天要干活儿,还要强撑着参加每天早上四点半的早课,有天,他所在的宿舍因为太累了,集体睡过了头,被管理人员"告状"到了知客僧(注:接待宾客的僧人)处,当天就被赶出了寺庙。


在劳动分配上,基本是"什么活儿累男生就干什么"。守山门一守就是一整天,有重活时,安排女生过来换班,干完活继续回去守。


在寺庙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从最轻松的守山门,到斋堂拖地,再到洗碗,看着需要重体力的活一件一件多起来,王翰觉得,是种对于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慢慢的,在寺庙做义工对王翰来说,更像是打着"积福报"的名义使唤免费劳动力。寺庙的洗碗工作本来是请的工作人员负责,后来,就直接分配给义工了。王翰在开会时提出这个问题,管理人员回答,因为工作人员不想干,所以给义工干,不想干的话,可以不做义工。


在他做义工的时间里,身边是年轻人居多,一些人觉得无所谓,一些人像王翰一样,对寺庙怨气颇深。王翰记得,一位师兄曾说,"我有力气我可以多干活,但不能因为我有力气,就什么活都让我干。"这句话被他奉为圭臬。


2019年发表在《经济法界》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寺庙与义工间存在非典型的劳动关系,但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应当通过确立义工的劳动合同规则、完善义工的劳动报酬支付标准和社会保险待遇、建立义工自愿转换规则等方式来厘清寺庙与义工之间的关系维护,保护义工的劳动权益。


邵静静也有与王翰同样的感受。自从在小红书上刷到寺庙义工的活动,她就心心念念着想去。她并不信佛,只心想能"隔绝开这乱七八糟的世界",也希望庙里的师父能够点拨她生活中想不通的事。


去年11月中旬,她请了年假准备做一周的寺庙义工,但只做了两天就离开了。


初到寺庙,环境和她想的完全不同,90%都在建设中,尘土飞扬的土路、隐藏在土坡里的庙堂、狭小的工厂宿舍,登记后,身份证也被"没收"了。


登记表上,她选择的工作岗位是农林耕种,但还是被分配到厨房,因为"那边不缺人"。入住后,她发现室友在做了两天室外工作后,也被叫去了厨房打杂了五天。


第一天,她干了一切与厨房有关的活儿,手被水泡的发白,浑身发冷。躺在床上,她有些难过,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和男朋友说了之后,男朋友让她回去,"这和外面餐厅厨房打工有什么区别?"


她的经历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很多网友给她私信,都说基本都是在厨房帮忙,而且在普通的寺庙,很少能遇到愿意和自己聊天的师父。


四、年轻义工越来越多寺庙义工只是人生中的一次体验


无论义工体验如何,涌入寺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寺庙也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与社会紧密的连结在一起。


对于僧人来说,现在的寺庙人来人往,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社会之中。"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来往往,有些人只住了两三天,有些人一住就住了一年。"唐玲玲回忆。


唐玲玲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人问情侣在这边当义工,是不是要装作不认识。在唐玲玲看来只要举止不是很出格,不必隐瞒两人间的关系。现在有很多夫妻共同来做义工,或者家庭把几岁的小孩带来做义工,对于寺庙来说,都是欢迎的态度。


现代寺庙和外界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唐玲玲身边,很多师父都是"半路出家",前半生在国内的教育体系培养下,读了很多年的书,网购、在网上查资料、做excel表格,这些寺庙里的师父基本都会。


徐晓也感受到寺庙生活的现代化。每天早上5点举行大拜仪式时,师兄们会在微信上进行直播,平常也会直播讲解一些佛理佛法。一位师兄还在义工群里开了一门相关的线上课程,每周三晚上,他会使用腾讯会议给大家上课。


周颖和寺里师父交流时,也发现有些师父还对时下流行的新媒体兴趣浓厚。寺庙有自己的公众号,上面会定期发布寺庙举行的回馈活动、年会和招募义工的通知。短视频也在涉猎范围内,主要是闪着金光的佛塔的照片,配文里是对大家的祝福。


"但我们不熟悉,不知道怎么能做得更好",师父告诉她,现在寺里打算招一个主做新媒体的人。周颖在做义工期间,也借助自己"旅游博主"的技能,帮寺庙拍摄了很多照片。


网络为寺庙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周颖从寺庙回家后,也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篇笔记,讲述了自己做义工的经历。这篇笔记发出后,有上百个人找到周颖,询问如何去这间寺庙做义工,她"回都回不过来"。


张瑶是四川一寺庙的"长期义工",只要有空闲,她就会来住上一段时间。家住成都的她,是通过"佛友"们口口相传的推荐来到的这间寺庙。


在张瑶记忆中,小红书和知乎等社交平台为寺庙招揽来了很多年轻义工,其中不乏很多从外地赶来的,上了年纪义工基本都是家住寺庙周围县市的。她接待过的最小的义工刚刚高考结束,年仅18岁,来了就表明要长住40天。她有些紧张,打电话去和女孩的父母确认,并告知了主管。


这家寺庙的"老义工"乔雪,从2022年11月和丈夫一起进入寺庙做义工至今,已经待了4个月左右,几个月来,她看到了很多年轻义工来来往往,但"基本都是来体验生活的"。在乔雪看来,年轻义工"干活儿"的主动性和能力会与老义工有差距。


做了10年义工的许云今年快49岁了。她眼中看到的义工,更多是五六十岁的人。从2013年开始到疫情前,基本每个月两次风雨无阻。每次去帮忙,她心里总想着"我多干一点,她们就能少干一点"。


在20多岁的周颖看来,大多数来做义工的年轻人没有老一辈的想法。他们并不信佛,也不是为了"积福田",只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待一待",调整作息,暂时逃离生活。更多的,是希望义工经历能够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起到帮助。


王翰和邵静静的义工生活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繁重的工作留下了一段创伤的记忆。而对唐玲玲和周颖而言,她们收获了想要的生活的答案。


周颖庆幸自己是在寺庙繁忙的那段时间来到这里,虽然每天都在工作,属于个人的时间很少,但至少能睡几个懒觉。她听说,平常空闲时,凌晨会有师兄特意来敲门,让大家起床去赶四点的早课。室友常常念叨的"轮回说"也让她害怕,"有点像洗脑,偶尔听一次还可以,如果一直听这些,我肯定是不行的"。


义工之旅结束,周颖仍然不信佛,但那段短暂逃离喧嚣的时光对她弥足珍贵。现在,她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开始年后的"复工"。


唐玲玲还住在寺庙里,她觉得,自己可能会再呆一段时间,等到雅思成绩或录取通知下来时离开。


"我早晚还是要回到自己生活里去的。"唐玲玲说道。


网民嚎叫:


borisg发表评论于2023-02-1921:33:50

现在庙里的都是假和尚,作为职业的,真信佛的在庙外。真的信佛,跟庙宇,佛像都没有关系。


谢选骏指出:网民不懂,共产党之所以拔掉十字架,是因为老和尚进入了党内,抢夺了生杀予夺的屠刀,所以就开始输血寺庙,鼓励蹦蹦跳跳的年轻人成为小和尚小尼姑了——这样就可以生产更多的小和尚小尼姑,老和尚就更有福气和夫妻了。但是上帝却愤怒了,武汉肺炎狂卷而来——席卷全中国、席卷全世界……因为西方世界脑满肠肥之余,竟与魔鬼行淫,与异教勾搭,背叛了主。

谢选骏:黄犹和白犹谁更犹太



《较真?为跟中餐馆老板争4美元 知名哈佛教授丢工作》(华人生活网 2023-02-20)报道:


前哈佛商学院教授本-埃德尔曼(Ben Edelman)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年少成名,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后,他直接一口气拿下了四个学位,包括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博士。


2007年4月到2018年6月,他在哈佛整整工作了11年,直到那年,哈佛拒绝了他的终身教授聘用。


后来他又找到了微软一份价值更加丰厚的工作,但是对哈佛的“恨”却一直埋藏在他的心里。


埃德尔曼于本周(2月14日)正式向萨福克高等法院提起30页民事诉讼起诉哈佛大学,控诉哈佛大学违反了双方雇佣合同,对纪律程序处理不当,损害了他的 "事业、生计和声誉",使他未能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并被迫离开他的副教授职位。


埃德尔曼还表示,导致他离开哈佛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他卷了一起价值4美元的中餐馆外卖事件,这起事件不但让他成为了全国的笑柄,更是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目前正在寻求未具体说明的精神损害赔偿,并要求哈佛大学重做教师审查委员会的程序和 "随后的一切",包括重新考虑他的终身职位申请。


埃德尔曼说:我在这件事上的目标是坚持规则就是规则的原则。目前哈佛大学并未对此回应。


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4美元中餐事件”呢?


这件事还要倒回到2014年年底。


一天中午,埃德尔曼打电话到旁边的四川饭店叫了中餐外卖


上周通过电话在四川饭庄订购了价值53.35美元的中餐,然而不久后埃德尔曼发现中餐馆多收了自己4美元!


第一封:


他在第一封给中餐馆老板的信中询问,为什么每个菜都被多收了一美元?


华人老板马上回复并道歉说,餐馆网页上的菜价好久都没更新了,现在每个菜店里已经涨了1美元,老板承诺马上更改网上的信息。


第二封:


埃德尔曼则再次回复,而这次他显示出了自己法学教授的“威严”。


据马萨诸塞州法律,你们这种网站价钱和实际价格不一致的做法严重违法。我劝你马上停止这种行为。你现在应该先撤下网站不实的宣传信息。在这段期间,我建议四川饭庄退还我多收部分3倍的退款,即12美元。这一要求是马萨诸塞州消费者保护条理MGL 93a中所规定的。


华人餐馆老板马上表示:感谢您惠顾,我们是家庭小生意,您看赔3美元可以吗?


第三封:


埃德尔曼写道:你们的网站可能已经骗了很多人,谁知道受害者有多少?我已将此事报告了有关部门,你们等着惩罚吧。在我自己权利没有受损的情况下,你愿意退多少我都接受,4美元或12美元都行。


华人老板也回复了,大意就是我们没多收您钱,大家都是按照新价格来的,另外您既然上报了,那我们就等着相关部门的审查,要我们赔我们就赔。当然我们也找了律师,律师表示


网站上一直有对于价格的免责声明,声明上有“价格可能变更”的字样。


第四封:


第三封邮件显然刺激了埃德尔曼,他在第四封邮件里开门见山的说:看来你想让律师联系我,可以,把你律师的信息发给我!


华人老板写道:我知道您是个聪明人,但是这点小事真的值得您花这么长时间吗?


第五封:


埃德尔曼直接写了一封很长且充满法律术语的邮件。


这些信的内容挺长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这位中餐馆老板是个华裔2代,3岁与父母一起来美国,因此英文流利,回答简介,而且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五封邮件“过招”好,当地媒体介入,谁也没想到这条新闻竟然爆了!看来2014年时候,不光埃德尔曼,大家都很闲!


大家认为一面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一边是本分打工的小家庭餐馆,后者是妥妥的弱势群体,必须要支持!


对埃德尔曼,对哈佛的指责铺天盖地,甚至网友开始对他的家人人身攻击。


而中餐馆则收到了全美各地网友的支持,还有很多人愿意帮中餐馆免费打官司。


网友说,埃德尔曼不可否认是个聪明人,但当涉及到简单的人际交往时,他漠不关心,毫无头绪。这说明他完全缺乏自我意识,更糟糕的是,他有一种近乎完全傲慢的权利感。


还有人写道:他就是那种站在屋子里,总希望显得比别人更聪明的蠢货!


当人也有认为他的做法没有错。错对分明,不在乎钱数,这才是真正学者应该做的。


后来记者们还赶去哈佛采访学生们的态度,弄得学校学生都尴尬的没处躲藏,最后学生们呼吁向波士顿银行捐款,捐款金额4美元刚刚好!


埃德尔曼在舆论漩涡之中,最终发表了道歉声明。


他写道:在反思了我与老板x的互动后,包括我说了什么以及我是如何说的,很明显,我是非常失态的。我渴望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以极大的尊重和谦逊行事。显然,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很抱歉,而且我打算在未来做得更好。


我已经联系了老板,也会亲自向他道歉。


这件事后,2017年埃德尔曼迎来了学校的终身教授评选,他最终没能如愿评上,自2018年离开哈佛后,他用了5年时间,再次提交了控诉,他表示在当年4美元事件中,他最初发邮件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但媒体对这场争端的报道,导致他和其家人受到了“人身威胁”。


其实埃德尔曼从来不缺钱,大约十年前,他给多家大公司做法顾,收入就是每小时800美元/时。后来去了微软后,年收入是40万美元+股票。


这么一个不差钱,又光环加身的大学教授,最终为了4美元,惹上这么大的麻烦,究竟是认真还是较真?


大家说值不值?


网民嚎叫:


ztgp3614 发表评论于 2023-02-21 10:18:00

现在搞到弱势群体当街敲头,大摇大摆的进店明抢,这个教授做的对,但是时代潮流是错的,他还要付出代价。

不好吃懒做 发表评论于 2023-02-21 07:55:44

It's the result of HBS professors' vote so it's hard to say good or not. The same as US President is voted by American people and nobody knows the president is good or bad as long as the vote procedures are OK.

CN1618 发表评论于 2023-02-21 01:47:27

我本人曾在本地商店有两次发现cashier打单上的价格和货架上的标价不一致。每次客服直接退还全款,货品相当于免费赠送。后来才知道,这边几家大的连锁巨头参加的一个联合组织都自动遵守这一规定。这件冲突实在看不出这个哈佛准教授有什么错。说他居高临下不懂同情弱者,其实说不通。店家用这样的手段谁知道多收了其他客人多少钱。店家和顾客个人,怎么分强弱? 遇到店大欺客的,真是该有个头铁的治一治贪婪油滑的商铺。如果哈佛是因此取消他终身教职,倒有一种以大欺小的感觉。如果是他较真的个性导致多年来和同僚之间关系不够好,这倒正好是个契机离开哈佛。学术圈难免会有合力将能力强且不会圆通的同事排挤出去。

隔壁老李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2:31:10

故意把旧菜单的低价钱放到网站上,等顾客买完之后charge高价。这就是fraud.

telomer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2:24:44

他不是一次这么搞了,以前也搞过别的小店,气的那个店把他终身block了,他对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是。评tenure的时候只要百分之五十多一点的哈佛教授觉得他可以,百分之四十多的都觉得他不行,可见平时和同事关系很一般。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2:22:18

这位教授非常较真,如果是科研工作,需要这样的较真精神,如果是生活琐事,还是算了。但是,中餐馆老板利用顾客不在乎小钱的心态占人便宜,必须受到严惩。

nydct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1:04:20

他之前指出来没有做错,但后面一而再再而三就没必要了,说好听是严谨、为消费者,实质上是不依不饶、不肯吃亏。他在情绪处理上确实是有问题的,但哈佛因此而影响他晋级也是不妥的,也是以小欺大。

心情夏秋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0:41:14

既然你承认是餐馆价格错误就理应由餐馆全部承担这个错误,顾客是不应该承担你的任何错误的。教授并没有上来就要三倍赔偿,只是餐馆回复只字不提退钱之事,就是自己的错要客人承受。后来说退三元,根本就是一种态度:客人也要为餐馆的错误负责,简直把客人当傻子。@@@

busboy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0:13:56

所以价格错误没有那么不得了。超市经常退钱而且小额货品免费送给你了。

但下面有人说是餐馆还价赔3美元侮辱人,可是你上来就要3倍赔款12美元,在超市对收银员这么说,收银员也烦你。

busboy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20:13:56

所以价格错误没有那么不得了。超市经常退钱而且小额货品免费送给你了。但下面有人说是餐馆还价赔3美元侮辱人,可是你上来就要3倍赔款12美元,在超市对收银员这么说,收银员也烦你。

------------------

kittyl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5:08

本人有过不止一次在商店货架上看到要买的标价,但在收银的时候显示价格比货格高,当我一指出,收银员立马以货架标格收钱

goingplac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9:39:50

中餐馆就需要多几个这样的教授出来较真一下,我们附近有家中餐馆,饮茶多收,外卖也多收,做生意不老实。

步履不停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9:20:00

这个教授好帅

何仙姑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9:17:32

这里的认知有问题:))

何仙姑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9:16:37

这说明美国良知还是正常的

土拨鼠拨土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8:22:13

错在餐馆,但餐馆愿意面对法庭。这个教授得理不让,咄咄逼人,至于为什么评不上教授则只是他与校方的问题。

心情夏秋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8:01:08

如果网页更新困难,现在很多网页上并不标明价格,但若标了,理应执行。

心情夏秋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7:53:02

大家都这么没有是非概念吗?这件事错在餐馆。价格有不同可以原谅,但毕竟是餐馆没有及时更新维护网站价格而带来的困扰,客人网上下单时通常只看价格,谁看你关于价格可能变化的免责声明,而且这个声明对价格到底是多少也没有一点帮助。客人有反馈,至少按照自己写的低价出售,懂道理的还应说声谢谢,然后马上更新网站价格。这才是契约精神,这才是认真对待自己生意的态度。错了还非要硬拗,赔三块钱简直是人身侮辱,老板不是个善茬。

教授第一次碰壁后应该立即停止,不要再纠缠,瓷不与瓦碰。

★火眼金睛☆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7:26:23

这回复的洋奴咋这么多呢?观其言论就显得很猥琐,没有同情心,太Low。餐馆涨价是很正常的事情,纸质菜单上经常看到手写修改。网站上要改一下没那么容易,本来也不是多大点事。

CU_2014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7:17:11

犹太人, 呵呵。

”笨傻痴呆戆“:人若其名, 真是拎不清。

wenzun8224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7:15:00

中餐馆来不及更新网页,不存在恶意的行为!哈佛教授的行为故意为之,恶意不恶意不知道,是个得理不饶人的“坏蛋”!请网友们不要斤斤计较别人,斤斤计较自己吧!“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stevecanada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7:06:56

@cacu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05:00

姓以**man结尾的,大部分是犹太佬。你这么一说,还真有可能,前一段被抓的那个SBF (Bankman) 也是犹太人

笨傻痴呆戆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6:47:23

这教授没错!中餐馆老板利用耍奸巨滑!!!

逐风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6:27:00

想起Mel Gibson 的电影Payback。原则就是原则。不要小看3、4块钱,把美国的诚实风气都带坏了。俺去过一家华人餐馆吃午饭,点了一份午餐的菜,结果给我端来一大盘菜。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么大盘,他说是晚饭的分量。我说现在明明是午饭时间我一个人怎么给我晚饭的分量。老板说没钱就别来吃。俺没跟他多废话。后来投诉到BBB,老板乖乖地把多收俺的钱还给俺了。

citybik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5:34:24

Andy_0412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06:29

这个餐馆照片贴错了,应该是Woburn的分店。 我在那遭遇过和这位教授同样的事,吃了几次哑巴亏。 这个菜单就是该餐馆自己的网站主页,不是什么第三方网站。可惜了,哈佛的教授职位! 这个餐馆老板特他妈操蛋。名叫四川饭庄,现在做的菜难吃极了。再也不去了。

======

真是如此,这个教授有点冤,遇到可耻商家!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5:18:22

你错了。我在Safeway买东西,结账发现跟店里标价不一样,叫店员来问,店员说根据店里的政策这个商品必须免费。最后免费。

加拿大小毛驴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5:09:12

我读了这几封邮件,两个事实:

1、教授所上的网站就是餐馆自己的网站,不是第三方的。

2、餐馆老板承认网站上的菜品价格已经很久没有更新。

由此推断:1、被餐馆多收钱的顾客,不止教授一人;但绝大多数顾客没有追责。2、这种通过价差多收钱的行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没有受到惩罚。

大西洋里来的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5:08:00

商店经常有贴的标签价格和结账价格不同,基本是未即时修改造成,属于人为误差,改了就完了。此教授就是个jerk。

NBAFan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52:45

个人觉得次教授真是活该。很显然教授是小题大做,鸡蛋里面挑骨头,欺负对方是一个小业主。这次是踢到铁板了。 餐馆老板涨价的情况,很难说是成心坑顾客。因为道理很简单:这种点外卖的生意,大多都是附近的熟客,很快都会察觉。对大部分客人来说,知道你涨了价不高兴,下次就不来了,没啥了不起的。因为4块钱跟店家搅混水,纯属欺负人。从哈佛师生对此事的反应也能看出,都觉得次教授比较过分。最后教授丢了TENUE,此事也许有关系,但可能也不是决定因素。既然此人对餐馆老板都那么刻薄,对生活中其他人也好不了哪去,的确就是一个JERK。

数学博士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44:17

还真是华人种族主义分子,什么都要和种族挂钩。

johniewalk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13:34

这教授输在了这场纠纷发生在左派大本营波士顿。如果他是个黑人,无论是不是什么名校教授,可以只是个普通人,但是由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与这个小中餐馆杠上了、同样的律师函,猜一猜谁会输谁会赢???

家在北平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43:47

想起谢耳朵陈皮鸡、橘子鸡的梗。

KMT88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24:41

中国人啥操行,大家自己心里都有数的

johniewalk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13:34

这教授输在了这场纠纷发生在左派大本营波士顿。如果他是个黑人,无论是不是什么名校教授,可以只是个普通人,但是由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与这个小中餐馆杠上了、同样的律师函,猜一猜谁会输谁会赢???

Andy_0412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06:29

这个餐馆照片贴错了,应该是Woburn的分店。我在那遭遇过和这位教授同样的事,吃了几次哑巴亏。这个菜单就是该餐馆自己的网站主页,不是什么第三方网站。可惜了,哈佛的教授职位! 这个餐馆老板特他妈操蛋。名叫四川饭庄,现在做的菜难吃极了。再也不去了。

大风车转转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04:38

封泥巴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32:13

=================

就是看到像你这样的人,我就恶心,被你们这样的垃圾说人格分裂又如何? 一天到晚就知道舔老外,看不得华人的任何好,还有脸说别人低下?就你高等?做白狗可以随便咬人是吧?滚一边去

太宇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4:02:50

师爷教授。

大风车转转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3:58:48

如果换成华人教授和老外的餐厅,事情会怎么样?楼下那些装13的会不会叫嚣着让他滚回中国?哪怕他可能是新加坡,或者台湾的?论坛里就是有太多像这个啥叫封什么玩意的,妥妥的自以为是,就知道舔,垃圾。

大荣确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3:19:29

网上菜单的声明并不能免除餐馆欺诈的嫌疑,如果一个菜涨100块钱呢?难道消费者就应该吃哑巴亏?这名哈佛教授并没做错什么,餐馆老板也谈不上弱势群体,没准挣得比教授高得多。那些声讨教授的人才是满脑子充斥等级观念和种族主义思维的垃圾。

citybik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3:10:01

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由双方的误解造成。正如楼下有人说的,教授看到的菜单可能是以前的版本,被第三方传到网上,不一定是小店耍小聪明故意为之。结果教授是个认死理的人,非要讨个公道,而小店老板也认为对方欺人太甚,所以硬杠,最后越闹越大。

木崖湖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55:38

其实大众同情歺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点歺会给小费,这是美国很普通的共识。这位教授显然没有给小费。有人说歺馆故意没有改网上菜单价格,是欺骗。记得当年店主也解释过那个网上莱单并不是店里上传的,是另一个综合服务网站提供的,店主会尽快与网站联系。这家店主要靠纸印的菜单,那里的价格是对的。

wang5zhao6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45:16

典型的白左。平时高高在上,一旦触及自己的利益,哪怕是蝇头芝麻粒也要血战到底。

哈哈哈。。。。。。

RYYC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32:47

律师既然知道事件爆出来,公众的反应,又知道DC裤子前同行的下场,仍不知轻重的一意孤行,只能咎由自取。他不知变通啊,如果把这事搞成民众对完善商家法规的诉求(只能用updated菜单),他的人设就光辉了。

ioT202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21:16

中餐馆老板利用灰色地带为自己谋利,失德但不违法;哈佛教授其实本意是警告一下不良商家,不料穷根究底反而越线了,可见虽然绝顶聪明但判断力一般,最后教授没当成,一定不止因为这一件事情。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16:00

终身教职评定大致上有三个大项,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对社区贡献。社区贡献又分为对学校,专业领域,公众服务。学校希望教职员做义务性服务,增加学校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声望,也是学校吸引捐款优秀学生的主要手段。这位教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餐馆同意退回多收货款后,不肯罢休。他对哈佛教职员的公众声望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徐州雪花大如习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10:25

不是说哈佛不招自己学校毕业学生当教授吗?

麦克老狼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9:38

没评上tenure,显然“4美元”事件只是原因之一。这种眼高于顶的人在工作里不知得罪了多少同事呢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9:07

这种行为太文明了一点

cczz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8:00

网站上写的价格有可能变动。所以聪明过头的教授自己错了,并且过分。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6:08

开中餐馆的老油条,利用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去作恶。

华伦久费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3:15

这个教授显然不是因为自己被多收了四美元,而是为了惩罚不诚实的商家保护消费者。我们在美国都知道这种骗人的中餐馆比比皆是,偷偷多收钱,自己加了小费不说等着顾客再加小费。等等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息事宁人懒得较真。教授为公义而战,结果却因为政治正确而丢了饭碗。

I75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3:05

微软也要考虑一下是否要雇佣这个没用家伙了。他为什么要道歉,跟餐馆死磕啊,他本质上没错什么,但极度愚蠢,把自己那么有价值的时间花在这个四块钱上。不分轻重的人不适合做大集团法律顾问。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2:01:35

中餐馆很狡诈,故意把旧菜单的低价钱放到网站上,等顾客买完之后charge高价。这就是fraud.然后还把事情搞大,一个哈佛教授,跟开中餐馆的争论,怎么样吃亏的都会是终身教授。另外,这人简历很牛,哈佛经济系本科,哈佛统计学硕士,哈佛法学博士,和哈佛经济学博士。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6:58

他做的从法律上没什么错。只不过美国社会同情外国移民,尤其是开餐馆的底层,给人感觉是会被人欺负的那种。

kittyl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5:08

本人有过不止一次在商店货架上看到要买的标价,但在收银的时候显示价格比货格高,当我一指出,收银员立马以货架标格收钱

pandali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3:46

就事论事,世界上怕只怕认真二字,教授人生如此成功和认真二字分不开。中餐馆其实理亏的,为何不及时更新菜单呢?

linda1999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3:29

楼下网友“囫囵” 说的好,这种做法这些信表明他明显是觉得自己更优越,而且想因为别人的小过失过度惩罚别人让人下跪的做法。活该他丢工作。

TexasPet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2:26

安拉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38:00

教授做的對,只是美國社會白左話化是非顛倒

=========

大部分这里的评论也是是非颠倒,原来的共产主义思想没消除,又被西方的白左忽悠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52:25

这不是什么同情弱者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为4美元较真儿,浪费时间,仅仅为了再一次证明自己对,自己赢的问题。多低的情商和判断力啊!我认识的真的聪明人,为了摆脱一个小麻烦,争取时间,明明是他对,宁给给对方100美元,好快点走人。跟弱者打交道的最佳方式不是非要争个对错,而是认错,甚至给钱,远离!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48:16

有些聪明人情商超低,凡事较真儿。如果不是有给公司创造巨大财富的才能,这种人宁可不用,因为会坏了团队合作。当今的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这种他必须赢必须对的人,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可能高于他创造的财富。

Fishman1962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48:13

the truth is that this "self-considered smart" jewish thought Chinese potato needed a lesson and could not understand English.

nyfan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48:00

教授没毛病,病的是同情“弱者“有大爱的左B!

安拉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38:00

教授做的對,只是美國社會白左話化是非顛倒

tru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33:43

这种用旧菜单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提过,那么就多收了顾客好几年的钱。

如果有人提过但还不改,那绝对就是故意的。

iknowwhoiam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30:11

不嫌丢人 又出来了

tru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7:37

没有踫到过这种事时会支持中餐馆,觉得教授没必要这样。但是很不巧踫上过这种事,那么会想餐馆是不是故意这么做。吃饭前看了菜单,谁还会问单上价格是现在的价格还是几年前的。付款时一般也不会去核对每个菜的价格是不是和菜单上的一样。毕竟菜单已经被收走了。

speedingticket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6:30

很多时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商家明明是故意错了,还态度蛮横,让顾客很不舒服,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纠纷。

商家只要态度稍微好一点点,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几块钱穷追不舍的

中mei2001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6:00

这个号称聪明的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蠢货!

XM25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6:00

就一书呆子,哈佛不要他是因为能力不行。4块钱的官司打不赢,影响学校声誉。

XM25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5:00

四块钱的官司都打不赢,微软要这种律师干嘛?

走过岁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4:02

走过岁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2:11

少给您一元行不行?对不起对不起。。。

只记得当时她急得满头大汗,如果早知道就是一元钱的事情,我也许早早告诉她别急。

——————————————————————————

我说当然没问题啊

走过岁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2:11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律师就不是个善良的人。我有类似经历。网上下单买某一品牌羽绒服,邮到家感觉不合身,就去店里退货。店员白人中年妇女可能入行不久鼓捣半天也弄不明白。他家的系统不是扫码后initial return,而是手动输入金额,系统自动加销售税后生成退款金额。这位店员数学不大好,愣是算不出来。满头大汗忙活半天后数目比应退数额少一元。问我说少给您一元行不行?对不起对不起。。。只记得当时她急得满头大汗,如果早知道就是一元钱的事情,我也许早早告诉她别急。

囫囵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21:00

前进年DC有一个法官因为裤子没洗干净,起诉干洗店赔偿两千万,最后也丢了饭碗,这俩人都属活该。关键不是什么性格较真,而是仗着自己是法律系统的人员利用便利条件欺负贩夫走卒,属于恶霸行为。

pinenut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12:39

就是这样,只要有人就有江湖。

tz200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57:50

这个人就是标准的A$$hole, 不是什么做事认真,可想而知和同事以及系里staff的关系会怎么样,评不上很正常,这次官司还得输

speedingticket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11:59

不管怎么样,餐馆的做法很差劲,这和在中国的很多餐馆做法如出一辙

cacu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05:00

姓以**man结尾的,大部分是犹太佬

cacu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04:00

犹太佬遭报应了,活该

music123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03:19

看名字是个犹太人

两眼墨黑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1:01:33

餐館的事情和哈佛是兩件事,餐館的事情他已經道歉了,也沒有反悔。現在的官司是哈佛是否處理不當

三州之麋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59:00

微软也不差啊,只是没有哈佛教授被尊重的程度高!但这些比起令人发指的大陆渣女,她们婚前婚后如电影《画皮》骗婚骗绿卡然后搞假家暴、破坏老公车子房子的恶劣道德沦丧行为,都不算啥!美籍华男时间精力长年累月的律师费损失惨重,受重创的心理余生都的阴影!

tz200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57:50

这个人就是标准的A$$hole, 不是什么做事认真,可想而知和同事以及系里staff的关系会怎么样,评不上很正常,这次官司还得输

TexasPet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52:35

我认为这件事真正起因是三块钱。商家故意还价三块钱,而不是四块钱,意思是教授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几块钱,而不是看不惯这种做法,这对教授是一个侮辱。但教授用力过猛,而媒体一贯支持弱者,包括犯罪的弱者,教授这就翻船了。检方即使对杀人犯, 也要小心起诉,对于杀人犯荒唐的谎话,也必须认认真真回复,不敢有丝毫嘲讽,就是怕引起反弹。

RYYC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45:55

即便他官司赢了,但也是输了。律师最重要的是谋求最大利益(为了让杀人犯开口,都可以讲条件的),菜馆已经妥协同意赔他$3,他为了最后$1的“正义”不依不饶的以致惊动全国人民,这种不知利害轻重的律师,谁会雇?

七点三十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44:00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如果中餐馆支付了罚款并更正了价格,我会预付一个月/年的外卖费奖励的你知错就改

TexasPet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41:00

哈佛教授糊涂啊,大家被骗了都不在乎,反而替骗子说话,你管他干啥?你心安理得赚你每小时500块钱就是了。

封泥巴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32:13

你是不是又感受到了歧视,你那颗脆弱的灵魂又受刺激了?哪怕在这件事上妥妥的反应了公义的存在,你都能从中间感受到自己灵魂的卑微和被践踏。你说活的这么痛苦和下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大风车转转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17:16

居然没有毒轮运出来舔白人,这次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风恬浪静光满川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30:03

这个世界上最难搞的人就是当老师和律师,政客,都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就是典型!

东北爷们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28:00

其实问问自己,在限速为100km/h的高速公路上,是否曾经有跑101km/h的时候?如果警察这样较真儿,高速公路就瘫痪了

花果山庄主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27:00

反正我家的房子不租给律师,条件再好也不租,太娇情,而且欠一屁股债

fancyorang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24:00

告哈佛估计告不进去。学校有权给不给tenure.他给哈佛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可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告哈佛再次印证了他的人品。和餐馆那事本来人家已经道歉,还愿意赔他一点钱,他还不依不饶的,确实欺负人

火火的雪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19:42

搞法律的人,特别是当律师的人都傲慢的跟个皇帝似的。最好别跟这些人打交道。打交道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倾家倒产。但是也别怕他们,这个餐馆的老板做的好。没评上教授不可能只是这件事。肯定还有其他学术上东西他做的不好。

大风车转转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17:16

居然没有毒轮运出来舔白人,这次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美东JJ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12:29

对这种傲慢的“精英”就应该打压,对现实社会、弱势群体没一点儿包容和同情心。

llarry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08:00

看着像是犹太人的作派。不过,维护法律条款的尊严,也没啥错

o88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10:03:20

從理論上講,這位哈佛前教授沒有錯。儘管有免責聲明,在這種情況下商家也是應該退錢的。但是這位天才教授犯了職業病,太無聊了點,才受到了輿論的打擊。其實是只是處事方法的區別而已。這下到了法庭上了,用到了這位前教授的强項,希望他贏。

RYYC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48:07

菜单上印着“价格有可能变更”。记得多年前,马里兰有个律师控告华人干洗店裤子没熨好,也是来回几次交涉,老板说赔他裤子,他都不干。闹到法庭,这律师为了一条裤子,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哈哈哈,笑死我了。

密码忘记了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46:27

网页没更新,但下单时肯定报过价,口头同意后才charge的。现实生活中有买东西不最后核对价格酒签单付钱的吗?教授显然是傲慢地碰瓷。再说网站有免责声明,list price可能变动。没咨询时价是他自己的问题。

OrganicFarmer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44:40

高智商,低情商。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41:00

当今法律系统可怕的权利。这些人把它当成了自然规律,而自己是其代言人。实则,法律系统和军工医药构成西方社会的恶性毒瘤

chunping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40:16

这就叫得理不让人

囫囵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36:00

活该

wyc2020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35:00

聪明反被聪明误

seewhatisee 发表评论于 2023-02-20 09:33:23

還是笨啊。再來連微軟的工作都要失去。

收起评论


谢选骏指出:网民争论不休,焦点在于,“黄犹与白犹谁更犹太?”在我看来,黄犹太只是假犹太,白犹才是真犹太——黄犹与白犹谁更犹太?相比之下,当然是白犹太更加犹太了!

2023年2月22日星期三

谢选骏:“反对钢铁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白纸运动”抗议者遭秋后算账 多名参与者失踪或被捕》(BBC 2023年2月21日)


2022年11月27日,抗议者人士举着一张白纸,反对当局的新冠封控措施。许多参加去年11月抗议活动的人举着空白的A4打印纸表达人们对当局新冠封控政策的不满。


随着中国宣布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去年11月反对“清零”政策的标志性抗议活动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记忆。


尽管整个国家已向前迈进,但许多参与示威活动的人却失踪了。他们在当局悄悄加强对异议人士的打击行动中被带走。


在所谓的“白纸运动”中,有数以千计的人在街头集会,在夜晚手举白纸反对新冠封控政策。这种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习近平的批评相当罕见。


当时警方并未进行大规模拘留。但中国活动人士表示,在几个月后的现在,有众多抗议者被警方拘留。一家组织估计,已经有100多人身陷囹圄。


国际人权团体和外国大学呼吁当局释放抗议者。人权组织公布了据称是被拘留者的名单,包括那些在北京及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多个城市参与抗议的人。


乌鲁木齐大火发生后,反对新冠防疫封控的抗议蔓延中国各地。这是中国大陆民众对国家罕见的愤怒情绪。


中国当局尚未就有关拘留问题置评,但通过采访部分抗议者的朋友和律师,BBC得以核实在北京被捕的12人的姓名。


这些人中至少有5人已被取保候审。在仍被拘留的人中,四名女性——曹芷馨、李思琪、李元婧和翟登蕊——已因“寻衅滋事”被正式批捕。这是一项恶名远扬的模糊控罪,最高刑期为五年,批评者称这一指控经常被用来压制异见。


“他们不是活动人士”


北京的抗议活动最初是为乌鲁木齐公寓火灾的遇难者举行的悼念活动。


许多被捕者受过良好教育,其中一些人曾就读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他们的身份包括作家、记者、音乐家、教师和金融业专业人士。


北京的大多数被拘留者源自一个松散的朋友圈,他们都热爱艺术,经常在读书会、电影放映会和沙龙上见面。


其中的许多人是女性,有报道称,警方曾询问她们是否是女权主义者或参与过“女权活动”。近年来,中国当局对女权活动人士的打击或审查愈演愈烈。


虽然这些人具有社会意识,一些成员也对“#MeToo”运动的人物“弦子”表示过支持,但她们的朋友坚持认为,她们并非活动人士。


“她们只是一群关注社会的年轻人……我的朋友不仅对女权感兴趣,还对人权和弱势群体的权利感兴趣。这与女权相关的活动无关。”其中一名被拘留者的朋友说。


11月27日,这个圈子中的几名女性参加了在北京亮马河举行的公开悼念活动。


该活动是当天晚上中国多地民众自发举行的活动之一,以悼念震惊全国的乌鲁木齐公寓楼大火中的受害者。当时,许多人认为新冠封控措施是受害者没有能及时逃生的一部分原因,但当局否认了该说法。


当晚的悼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一场和平抗议,人们举起表达沮丧的象征——白纸。


“这个环境压抑太久了。他们去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在参加一场运动。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情绪发泄的方式。”另一位朋友说。


“他们没有与警察发生冲突,也没有表达激进的观点。所以他们不认为这很严重。”


他们的朋友表示,鉴于中国通常会迅速压制抗议活动,他们几乎没有做任何事情来保护自己的身份。


目前尚不清楚警方如何找到这个圈子的参与者,但有报道称,警方利用了监控摄像头和面部识别软件追踪抗议者,并搜查了被捕者的手机。


其中一名被拘留者创建了一个Telegram群组,该群组从几个成员扩大到60多人。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使用了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两天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接受了警方的讯问。


“她被带走时,我们正在打电话。”一名被拘留者的男朋友说。“她告诉我,她的一些朋友被带走失联了。她正想从手机上删掉一些东西,但还没删完就被带走了。”


据活动人士称,在12月和1月,抓捕行动似乎在加速,因为有一个接一个的朋友被拘留。


曹芷馨在被捕之前,给她的朋友们发了一段自己面对镜头说话的影片。影片中还附带有解释,称该片将在她失踪时在网上公之于众。


“我们的同胞遇难时,(我们)有合理的情绪想要表达。”曹芷馨在这段已在海外社交媒体广为流传的影片中说道。“我们不想凭空被消失……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们出于同情去了悼念现场,那么这个社会还有多少可以容纳我们情绪的空间?”


活动人士希望越来越多的国际谴责将导致被拘留的抗议者获释。


随着该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关注,多个人权团体和教育机构呼吁北京释放这些参与者。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向BBC证实,李思琪曾是该校的学生,校方对她的福祉“深表关切”。


“我们对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并呼吁中国当局立即释放所有与悼念活动有关的被拘留者。”一名金史密斯学院的发言人说。


她补充说,该校校长已经致信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中国大使馆尚未回应BBC的查询申请。


芝加哥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也证实,有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被捕。新南威尔士大学给BBC的一份声明呼吁,在“充分尊重法律原则和普遍人权”的情况下解决该问题。


无国界记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组织指出,包括李思琪在内的四名被拘留者是记者,指她们的被捕是“向那些认为即使与官方说法相悖也应报道事实信息的人发出的又一个令人恐惧的信息”。


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组织表示,这一事件表明"中国的年轻人正为敢于为自由和人权发声付出沉重的代价"。该组织补充说,中国当局还威胁了试图支持被拘留者的律师和朋友。


“杀鸡儆猴”


观察人士认为,北京希望通过抓捕行动释放一个信号。人权活动人士滕彪将其称之为“杀鸡儆猴”。


“他们希望抓到他们认为是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人,那些起领导作用的人将受到严厉惩罚。”他说道,并补充称中国当局的本能是查明在抗议活动背后是否有“西方敌对势力”。


事实上,相当多的被拘留者是女性,据报道,她们还被讯问是否支持女权运动,这一事实也凸显了官员对女权运动的不信任。


近年来,几起备受关注的针对女性的暴力和性侵的案件在中国引发轩然大波,这引发了对当局的异常严厉的批评,并为女性权益争取了舆论支持。


但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政府的反应也变得更加强硬。2015年,当局打击了一个被称为“女权五姐妹”的女性团体。活动人士表示,她们自那以后在网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审查和攻击。中国共青团去年称,“极端女权已成网络毒瘤”。


“维护‘社会和谐’一直是政府的头等要务,而女权运动一直被认为对整个政治体制稳定带来威胁。”华威大学研究中国性别权力关系的助理教授彭雨竹说。


目前尚不清楚抗议者将面临怎样的未来命运。


那些取保候审的人仍有可能被起诉。人权活动人士滕彪表示,在检察官决定是否起诉他们时,仍被拘留的人可能会被拘留数周,但在政治案件中,这可能会延长到几个月,甚至数年。


他们的家人至今保持沉默,一些人还与被拘留者的朋友切断了联系。BBC获悉,有一个家庭还解雇了其为女儿辩护而聘请的律师,原因尚不清楚。


资深人权活动人士杨占青称,鉴于被拘留者的家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会保持沉默。


“警方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当局会告诉被捕者家属,如果他们保持沉默,被捕者会被提前释放。如果他们不服从,就会失去工作和养老金。”


但是,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对该拘留行动的监督也可能有助于被拘留者。杨占青称,在这种政治敏感的案件中,由于外部压力,被拘留者可以提前获释或在狱中得到更好的待遇。


与此同时,被拘留者的朋友们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焦虑和担忧,但他们继续密切关注情况并分享信息。


他们中的许多人住在海外,并未参加11月的抗议活动,但他们担心由于自己与被拘留者的联系,以及他们试图呼吁国际社会注意到这些人的困境,他们自己也将成为目标。


最近,他们经转述获得了一名被拘留者从狱中给他们的信息,她试图让她的朋友们放心,明确表示被拘留者依然振作。


“(审讯人员)一直让我们觉得我们周围的朋友都是叛徒,或者背叛了我们。”她说。“但我仍然相信我们站在一起。”


(出于保护受访者安全的考虑,一些受访者被匿名。)


谢选骏指出:《钢铁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吹捧苏联屠夫斯大林的小说,它“利用小说建党”——因为“斯大林”这个屌名的原意就是“钢铁”。现在,“中国白纸运动抗议者遭秋后算账多名参与者失踪或被捕”的惨状,却揭示了“反对钢铁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因为这些抗议者,其中的据大多数,要么是一贯的顺民,要么是放弃了自由世界而重回共产党奴役的海归,现在这样的人遭到逮捕关押监禁,岂不是在锻炼出“反对钢铁的钢铁”吗?

谢选骏:欢乐颂第三季发起了中国的米兔运动(METOO)



《欢乐颂3》(Ode to Joy Ⅲ)报道:


《欢乐颂3》是由简川訸执导,江疏影、杨采钰、张佳宁、张慧雯、李浩菲领衔主演的都市女性励志剧。该剧于2022年8月11日在东方卫视首播,并在腾讯视频、咪咕视频同步播出。

该剧讲述了叶蓁蓁、方芷衡、朱喆、何悯鸿、余初晖五位不同境遇下成长的女性来到欢乐颂小区22楼,在欢笑与磕绊中收获真挚动人的邻里姐妹情,携手突破生活困境的故事。

百科图谱

剧情简介

欢乐颂小区新搬来的五个女生住在同一层,其中酒店经理朱喆和刚工作没几年的余初晖、何悯鸿合租一套房。神秘冷艳的公司人事方芷衡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叶蓁蓁分别住在另外两套房,这五个女人性格迥异,生活境遇也不同,各自面临着来自职场、家庭、爱情的问题。方芷衡因行迹可疑,引得众人猜疑;天之骄女一样的叶蓁蓁也会遇到来自职场上的莫名敌意;余初晖生性伶俐,读书工作难免投机取巧,吃亏后才知脚踏实地;朱喆事业看似顺利,但上升路径却遭受学历不高的限制;不通人情世故的何悯鸿总是陷入好心办坏事的困境。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困难,她们从互相猜疑到敞开心扉接纳彼此,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她们努力生活,温暖着彼此,收获了成长。

定档海报

第1集

上浦国际酒店房务部经理朱喆,每天处理各种投诉问题。因为服务员将毛巾和抹布弄混被客人崔先生投诉,朱喆为了平息客人的怒火,升级了崔先生的房间,并为他送上了早餐以及水疗卡,崔先生见到朱喆的态度非常诚恳,便不在较劲。朱喆教训服务员李姐做事不仔细,扣除了当天的工资,碍于平时的表现,给他提供一天年带薪假期,李姐心锐诚服的接受了处罚。余初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目前在南鑫数控的助理工程师,虽然工作是铁饭碗,但是自己却一肚子苦水。余初晖的上司诸经理对专利的事情对下属打压,于是决定越级上报。何悯鸿被主编教训文章的阅读量非常少,何悯鸿认为文学工作者应该正确的引导读者,不能因为读者喜好而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向,身边的同事们却认为编辑只是自己的工作,只要能赚钱就好。朱喆、余初晖和何悯鸿一起打扫卫生,因为方搬到一起居住,三人讨论厨房不是通透的,最好不要在家里做油烟重的食物。讨论完后三人开始打扫卫生,正巧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叶蓁蓁听到他们讨论84和洁厕精,忍不住将两者进行科普,四人一起闲聊,叶蓁蓁主动请三人吃饭。点餐时,余初晖发现偷窥狂偷拍何悯鸿,朱喆和叶蓁蓁也走上前让偷窥狂拿出手机,偷窥狂趁人不注意逃走,四个女孩一边呼喊着抓人,一边追赶,幸好路上遇到一红衣女子,三下五除二就制服了偷窥狂,并且和其他几个小伙伴报了警。何悯鸿感谢红衣女子的帮助,却忘记了询问对方姓名,当她离开后,叶蓁蓁告诉他们,红衣女子住在2201,是众人的邻居,名字叫方芷衡。方芷衡在公司是人事部经理,长相靓丽受到公子哥李其行的追捧,经常收到他的咖啡,方芷衡却非常高冷,对于追求者都非常冷漠,当李其行离开后立即将咖啡扔到垃圾桶。早上女孩们起床看到叶蓁蓁正在换灯泡,余初晖担心物业会因为灯泡的电力而被投诉,叶蓁蓁立即解释led的不太费电,而且是自掏腰包,所以不会被物业质疑。正在众人在外面聊天时,方芷衡从房间出来,何悯鸿感谢她的见义勇为,邀请他吃饭,方芷衡却直接拒绝了。女孩们一起做自我介绍,叶蓁蓁提到方芷衡要去上课,决定开车送她,何悯鸿听到后也到决定一同前往。三人到健身房锻炼,正好看到李其行也在,原来李其行为了追求方芷衡,提前到健身房等待,方芷衡发现李其行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让他放弃,怎料李其行却故意让她失去平衡,然后在亲密接触,方芷衡发现他的意图后狠揍李其行。叶蓁蓁和何悯鸿见到方芷衡的实战后,认为李其行根本不是方芷衡的对手,再加上方芷衡狠揍李其行的一幕,让两人对拳击这个项目都有些退缩了。


第2集

李其行想要送方芷衡回家,被方芷衡拒绝,正当叶蓁蓁开车带何悯鸿回家时,看到方芷衡坐在一辆豪车,何悯鸿不明白方芷衡为何要拒绝年轻帅哥,却左上老大哥的车子。叶蓁蓁希望她不要乱想,即便是道不同,也可以和平相处。戚牧问方芷衡新入公司,有没有被人认出来,方芷衡很满意现在的状态,并且对周围的邻居也有好感。戚牧建议她玩两天后,帮助他处理公司业务,方芷衡欣然应允。朱喆遇到棘手的问题请教叶蓁蓁,客人的行李箱被注胶了,叶蓁蓁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为她提供了建议,朱喆却得知服务员被性骚扰,于是上报领导王总监,希望能报警然后给手下一个交代,公司上层不支持朱喆的建议,认为承受的风险酒店无法估计,毕竟这个客户所在的公司每年给酒店的订单不菲,当然不会因为一个服务员而忽略了客户订单。朱喆安排服务员检查客人的房间,寻找胶水瓶子,然后将客人请到办公室拖延时间。与此同时,叶蓁蓁带着各种化学试剂赶到酒店,客户嚣张跋扈的模样,叶蓁蓁立刻承诺五分钟就把箱子打开,朱喆悄悄叮嘱叶蓁蓁给她们一些时间,叶蓁蓁非常会意,立刻称自己开箱用的化学试剂易挥发,并且有毒。叶蓁蓁帮忙开锁,朱喆收到消息得知找到了一瓶502胶水,有了这个证据,朱喆将客人请到办公室解决,客人见到胶水瓶子后始终不承认锁芯的胶水不是自己注入的,502是用来粘鞋子的,反而要曝光酒店,一旁的叶蓁蓁立刻提醒,胶水中有介质,只要查看行李箱上的胶水所含的介质和502瓶子里的胶水成分一样,就充分证明行李箱的胶水来自同一个瓶子。客人见到事情败露,提出要和解,朱喆却要为服务员讨回公道,坚持要报警。事情处理结束后,朱喆感谢叶蓁蓁和何悯鸿的帮助,叶蓁蓁也开心自己日行一善。余初晖在培训机构上课,刚结束完就被店长要求代课,余初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却还是被店长推进教室,事后,余初晖让店长把代课的课程全部安排到自己的名下。朱喆处理完客人的事情后被王总监责骂,王总监认为客人被带到警局后损失了酒店的生意,朱喆让他赶紧去警局与客人签订保密协议,保证酒店不泄露此事,但是要求客人的公司以后将所有的生意安排到酒店,王总监听后没时间教训朱喆,立即赶往警局。何悯鸿和叶蓁蓁一起吃东西,叶蓁蓁认为开锁事情背后还有故事,余初晖兼职结束后看到两人聊天凑了上来,何悯鸿背后说朱喆在大酒店上班却依然和众人租房,正巧这些话被朱喆听到,何悯鸿郁闷自己背后说坏话被抓到了。余初晖准备出门去相亲,何悯鸿打听开锁瞬间事件的前因后果,朱喆将事情告诉众人,余初晖听到要将故事,取消了相亲。当朱喆将事情告诉众人后,何悯鸿夸赞叶蓁蓁的分析能力。朱喆工作了十六年,遇到过很多次性骚扰事件,目睹无数的小姑娘遭受性骚扰后被警告忍气吞声,整个价值观都被颠覆。朱喆感谢叶蓁蓁等人对自己的帮助做牛肉酱,因为屋内通风效果不好,将锅搬到走廊进行。叶蓁蓁让何悯鸿邀请方芷衡一起,方芷衡看到走廊的监控,犹豫要不要开门。



第3集

正当三人拍照牛肉酱时,方芷衡到楼下到垃圾,何悯鸿见到方芷衡被吓到,立即提到健身房的所见所闻,证明方芷衡比较奇怪,朱喆却认为大千世界,各种类型的人都有。余初晖、何悯鸿和朱喆到叶蓁蓁的房间聊天,余初晖不想从事自己的工作,想要跳槽,希望叶蓁蓁能帮忙,叶蓁蓁仗义立即答应了。方芷衡接到里李其行的短信,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李勋,他是从国外回来,从事金融行业,是行业的大佬。叶蓁蓁给父母打视频,叶父不让她开车去上班,就是不希望她被人贴上富二代的标签,如果实在不行就装傻,叶蓁蓁认为自己从小就被父母糊弄,不用装傻也是真的傻了。叶蓁蓁还在睡梦中接到父亲的电话,原来叶家父母不放心女儿帮忙调查方芷衡,方芷衡在宏泰金融公司上班。叶蓁蓁认为父亲侵犯了别人的隐私,直接挂断电话。早上余初晖在楼道里练习基本功,方芷衡穿的非常靓丽的经过,余初晖好奇方芷衡的行踪,打听他们公司发不发服务费,当方芷衡离开后,余初晖询问朱喆的为何包上要栓丝巾,得知包包的价格非常昂贵后,好奇方芷衡的经历。叶蓁蓁正在纠结午餐,朱喆为她能买到熟食和生鲜的平台,这时,余初晖接到妈妈电话,余家因为赡养老人和房子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吵,余父也大发脾气,余家一地鸡毛,余初晖听到后非常难过,知道妈妈委屈希望他们夫妻离婚,但是妈妈却想要委屈自己留在余家,目的是帮余初晖得到叶家老人的房子。余初晖却不想要房子,只希望妈妈过得好好受些。叶蓁蓁等人在屋外听到电话里的吵架声,将何悯鸿和朱喆带到门外闲聊,认为与室友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才对,三人便开始在屋外点外卖。众人聚集在叶蓁蓁家里吃饭,朱喆自曝家丑,自己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却供养出了穷家纨绔,以前自己每年能拿出几万元,即便是他们大学毕业后,朱喆也应该拿的出几万元供养他们,可是朱喆却不是善茬,不愿意继续供养,毕竟他们都已经大学毕业,应该有自理能力。近期自己的弟弟会陪妹妹采购嫁妆,也会带着女友及其见母亲到上海看病,所以希望姐妹们能把隐瞒自己有一套房子的情况。余初晖听到后非常感动,感谢朱喆还自曝家丑让自己心里好受些,何悯鸿担心朱喆屋内的东西暴露了真实情况,让朱喆将东西吧东西搬到自己屋内。叶蓁蓁认为人与人相处,不让自己吃亏,又不伤及别人的做法是,首先是释放善意,如果得到同样善意,也就继续释放善意;如果对方接受了示意,却不反馈,甚至视善意者为冤大头,那就没必要释放善意了,而朱喆也就是这个意思,何悯鸿却担心朱喆的弟妹浪子回头,但是朱喆却不拉一把。



第4集

方芷衡一早到公司上班,李其行主动请缨帮助人事部招聘,方芷衡并没有因为健身房的事情可以疏远李其行,反而认为李其行能得到那么多人肯定,主要是因为他勤快。余初晖电话联系培训机构上课的事情,店长杨老师认为中级班需要舞蹈基础,建议余初晖去试试课。余初晖立即看到了希望,临走时叶蓁蓁看到她的状况不好,建议她另辟蹊径,好好给家长讲解如何科学的学习舞蹈,余初晖认为她的话有道理,决定认真学习运动解剖学等专业知识,然后在约店长试课。方芷衡的表格阿菜和阿尚跟踪方芷衡,认为方芷衡隐姓埋名,担心她是坏人,于是将资料发给叶蓁蓁,叶蓁蓁再一次警告老师停止调查。叶蓁蓁给邻居们送冰淇淋,正巧遇到方芷衡下班回家,叶蓁蓁主动请他吃冰淇淋,依旧找到拒绝。余初晖吃着哈根达斯,想念着老家的妈妈,何悯鸿却认为行动更加重要,存够钱只是虚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存够钱,还不如趁早将余妈妈接到上海。突然,余初晖停止吃冰淇淋,也不像以往一样回怼了,反而是鞠躬感谢何悯鸿的提醒,然后转身出去买床。方芷衡想到遇到的陌生人阿尚呼叫自己露西蔡的名字,担心自己隐瞒身份的事情暴露,于是发消息联系神秘人,两人在河边的长椅见面,然后商议着如何扳倒所谓的禽兽。余初晖立马行动,购买了折叠床,叶蓁蓁、何悯鸿和朱喆也帮他将床安置好,然后伪装成手受伤的样子,发消息让余妈妈到上海来。做完这些后余初晖让感谢姐妹们,并承诺将房租和水电费分成四份,自己承担两份。余初晖接到妈妈,余妈妈担心余爸爸没饭吃,家里老人每人照顾,余妈妈却不愿意了,坚持要回到老家,余初晖好说歹说才将妈妈留下,带着她入住欢乐颂。余初晖为妈妈介绍房间的分布,余妈妈听说了他为自己购买床花了六千元非常心疼,这时余初晖看到上班的时间到了,提醒妈妈千万不能去室友的房间,转身去上班了。方芷衡将面试的人员名单交给雷总,雷总认为这些人都是关系户,自己没办法选,方芷衡认为自己也没有选择权,很多人都想到雷总的门下工作,所以雷总总是要选择,雷总不想帮别人带人,所以更加不想带关系户,让收关系户进门的人自己带。李其行喜欢方芷衡,同事们认为方芷衡不简单,一个小白领都戴迪奥的手表,李其行却认为上海的小白领,只好节约几个月买迪奥不在话下。方芷衡被卫总叫到办公室,让他为李其行发经理助理的工资,方芷衡认为李其行才实习三个月,按照公司规定应该实习半年才能转正,卫总却提到李其行爸爸对公司支持,让方芷衡照做。方芷衡故意在同事面前拆包裹,同事们看到一条非常昂贵的手链,误以为手链是别人赠送,方芷衡却解释自己购买。余初晖为余妈妈换了新的电话卡,希望安心在修养半年。



第5集

何悯鸿听到余初晖与妈妈说话的口吻,认为余初晖做的不对,朱喆希望何悯鸿不要干涉别人的家事,这时何悯鸿走出来抱怨自己的妈妈自作自受,要不是自己的亲妈,自己才难得管他,朱喆让余初晖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何明红思想单纯对余初晖的表现非常不满,余初晖哭诉爸爸搞外遇,妈妈为了帮助余初晖的争取房子,一直忍着爸爸过日子。余初晖得到住着的安慰后心里舒服多了,将外卖拿给妈妈,并哄骗妈妈开心,母女两人冰释前嫌,说说笑笑,外面的朱喆听到后感到欣慰。余初晖带着妈妈到卫生间洗漱,妈妈看到一次性的毛巾赶到非常浪费,余初晖却认为妈妈节约的钱补贴白眼狼,还不如好好的享受。两人洗漱后打扫卫生间的卫生,何悯鸿误以为余初晖虐待妈妈,对他翻白眼,余初晖知道她是对妈妈好,便不与他计较。李其行到欢乐颂找方芷衡,正巧遇上串门的叶蓁蓁,叶蓁蓁也想看看方芷衡是否会开门,于是和小姐妹们趴在窗台上查看,可是过了许久都不见门开,众人更觉得方芷衡神秘。余初晖认为何悯鸿有点小题大做,叶蓁蓁解释何悯鸿是眼睛容不得沙子。叶蓁蓁下楼锻炼,看到李其行在打听等待,李其行希望叶蓁蓁帮忙将首饰的礼盒转交给方芷衡,叶蓁蓁却让他亲手送,这时方芷衡走了出来,见到两人对话,赶走李其行,并提醒叶蓁蓁不不要管闲事,叶蓁蓁被怼得无语,心里瞬间就不好了。余初晖发现妈妈私下与爸爸联系,气愤要辞职回老家,何悯鸿听到余初晖骂妈妈,发消息教训余初晖,余初晖认为何悯鸿生在幸福的环境里,完全无法理解自己从下到大受的苦,没有权利对自己评头论足。余初晖准备好上班,提醒妈妈不好做油大的食物,因为室友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身上粘上油烟味。方芷衡上班时见到合租屋的三人,余初晖开心的向方芷衡介绍妈妈,方芷衡找提到昨晚自己同事李其行骚扰的事情,希望没影响到他们,余初晖成昨晚自己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完全没时间看外部矛盾。下楼时,余初晖遇到前男友递结婚请帖,余初晖没给他好脸色,让他下次结婚再邀请,前男友被激怒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幸好方芷衡强势的走上前,才让前男退缩,余初晖感谢方芷衡的帮助。方芷衡上班时候遇到李其行,李其行听从她的话,不再到小区找她,却在他上班之路等待,方芷衡不仅不感动,反而回想起李其行的父亲李勋。何悯鸿和叶蓁蓁一起吃饭,叶蓁蓁提醒何悯鸿不能过多的干涉别人家的事情。这时叶蓁蓁收到父亲发的短信,让她去相亲。何悯鸿认为叶蓁蓁不想去,就让余初晖去,叶蓁蓁认为找别人代替自己相亲,是对别人多不尊重。叶蓁蓁到机场接相亲对象,正巧的相亲对象是自己旧相识,两人笑话对方被家人摆布,走上了相亲的道路。


角色介绍


叶蓁蓁

演员 江疏影

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虽然不是上海本地人,但父母家里很有钱,送她出国读书为她计划好以海外人才的形式落户上海,并给她在上海买房购车。叶蓁蓁的性格特别平和,谦逊而且容易相处。自己还奉行“日行一善”的理念。虽说自己的条件很好,但从不清高骄傲,反倒是很容易相处,乐于帮助别人。


方芷衡

演员 杨采钰

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孩,从事金融行业,又是搏击爱好者,看似一切顺利、活力十足,柔弱温婉,性格神秘,且不爱跟别人打交道,表面看起来不好接近,所以大家都猜测她的背景及其他方面的一切,但在她初入职场时遭遇上司的猥亵,一直活在痛苦与仇恨之中。


朱喆

演员 张佳宁

酒店经理,年纪轻轻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买了房子,她来自普通的家庭,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靠她供养。虽然朱喆供养弟弟妹妹读完了大学,但是她却不是无条件地付出,反而懂得隐藏自己的财产状况,拒绝弟弟妹妹索要钱财。因为学历方面的限制,没有办法更进一步升职,这是她目前焦虑的地方。


何悯鸿

演员 张慧雯

幸福家庭长大的单纯女孩儿,从小没经过什么事儿,又是典型的文艺青年,职业是一名小写手,幻想加正直,将她塑造成了一名大都市里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情冷暖,只凭个人喜好与臆想揣测的“正经”女孩。


余初晖

演员 李浩菲

非常阳光、乐观和坚韧的女孩,头脑聪明,但也因为利用了小聪明而摔得很惨,命运即使对她不公平,但她敢于对抗命运不公的人,虽然她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但是她努力且积极向上。但后来她因为吸取了教训而脚踏实地起来,勇敢而积极地面对生活。


剧集评价

《欢乐颂3》中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缺乏足够扎实的情感行为逻辑,她们的喜怒哀乐多是纸片化的。或是意识到了这种纸片化的创作会让观众觉得乏味,编剧时不时要跳出来,借角色之口,强行将那些本该只出现于创作大纲中的定位性质的文字,转化成台词,试图以金句的方式,来催化观众的情绪。但实际上带来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只会让观众不断产生狐疑。观众的喜欢,并不足以让一个系列剧接连成功,唯有创作者坚定信念、热爱自己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才能真正激起观众的热情。当创作者失去了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深刻交流与互动的愿望,作品便会变得“潦草”起来 。(《贵阳日报》评)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女性群像剧,《欢乐颂3》依然保留了对各种社会热点话题的探讨,包括“性骚扰”“职场潜规则”以及“原生家庭的伤害”“扶弟魔的困境”等等,也借由剧中人的口,谈及女性婚前婚后在职场遇到的困境。但性别议题也好,原生家庭议题也好,这些在以往的现实题材剧里已经被反复提及的热点话题,而《欢乐颂3》并没有作出更有意义和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的轮换似乎完全是为了博关注度而贴上的一个又一个标签,如此频繁地输出话题却丝毫没有营养,既没有认真探讨的过程,也无法给出具有建设性的答案。(《中国妇女报》评)


谢选骏指出:欢乐颂第三季发起了中国的米兔运动(METOO)——它的金句是“作风问题(“性骚扰”等等)带给贪官的惩罚不够重,只有经济问题才能动摇他的根基”。但即使如此,举报人也不得不赶紧出逃境外。因为大家懂的,中国的经济问题,只是政治问题的投射。而政治问题可以压倒一切司法正义。所以欢乐颂第三季即使发起了中国的米兔运动,也将无功而返,甚至铩羽而归。

2023年2月21日星期二

谢选骏:个人的主权就是人权



《人权重要还是主权重要——且看中国网络论坛风景独特》(法广 2011年4月2日)报道:


加入队列


自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盟军开始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以来,他国能否以人权的名义干预另外一个主权国家的问题又提了出来。谈论人权,在中国似乎一向是一个禁区,再来否认主权高于人权,过去似乎不可想象。但是,盟军在联合国旗号下对利比亚进行空中轰炸,似乎把这道禁区炸开了。至少炸开了一角。尽管主流媒体仍然一边倒,反对干涉内政,但从网络论坛已然可以看到不同立场。在凯迪、网易等网站上,有关人权与主权关系的讨论热烈异常,显示出网民敢于探索的精神。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对凯迪网站论坛登出的部分有关人权与主权的见解做一简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旨在引起大家的争论。


主权和人权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大约是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忒腻写道:“构建人权最最基础的两条就是生命和自由。这是天赋的,也就是说因你生而为人,你就自然拥有生命权和自由权。如果这两条中缺少任何一条,就无法被视为一个人。在这之上,还有经济权,社会权和民事权等等。通俗或者说时尚些理解人权,就是人人平等,世界大同”。他认为主权和人权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关心人本身自然拥有的各种权利的;另外一个是关心能否给人带来利益和福祉的,也就是,是否有能力保障人权的。换句话说,主权之所以成为主权,是要为人权服务的好才行。如果服务得不好,主权的存在就遭受质疑了。

如果卡扎菲用枪去屠杀他的政府所管理下的人民,那么,上述两项权利就都被他所破坏了,哪里还有主权和人权呢?都不存在了,那还有大小先后吗?只有制止这种屠杀,才能恢复人权和主权,否则,都是扯淡”。


主权是否高于人权?


这个问题的针对性很强,如果主权高于人权,则他国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就不成立。

江上小堂在“如果主权在民,那当然人权高于主权”的网文里写道:“人权与主权孰高取决于主权在民还是在‘君’?如果一个国家主权在民,国民普遍认可‘主权在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国民个人部分权利的让渡,那当然,人权高于主权。一旦国民授权的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侵犯国民保留的个人权利,当然就失去合法性了。国民有权利收回自己让渡的权利,通过自己斗争,或者寻求其它国家的帮助。

作者进而认为,“当今世界,‘主权在民’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已成为全世界的普世价值。即便在一些国家,哪些内心不赞同‘主权在民’的统治者或心奴,也不得口头上承认‘主权在民’。

所以,即便历史上一个国家的政权是诉诸暴力与得到民众的拥护而取得的,但处于当今世界,也应当接受“主权在民”的价值,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国民的授权和同意之上,而不应当建立在民众的服从或拥护之上。因而,最终都是人权高于主权。


人权与主权讨论渐入深水区


凯迪论坛3月25日转载了网易论坛围绕主权与人权的专题讨论,并把它题为:“主权神圣,但它并不比人权更高”。

这篇转贴的网文导语指出:盟军终于出兵利比亚,向卡扎菲的暴政‘宣战’了。历史上,由西方发起的盟军对一个相对弱势国家发起进攻,没给人们留下太多好印象,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料到结局。至少到目前来看,由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盟军的军事介入,是正当和合法的。


该文认为,“现阶段盟军对利比亚的介入‘有理有据’”因为“安理会1973号决议获通过,构成盟军出兵的合法授权”。因为“卡扎菲同意停战协议后食言,军事介入是‘采取必要手段’保护平民“

该文还认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主权让渡已成‘常态’。人权与主权讨论渐入深水区,‘不干涉原则’部分‘溶解’。

“盟军对利比亚的介入伊始,由主权原则衍生出来的‘不干涉原则’再次被提及。有趣的是,历史上对此最强烈的支持者往往是弱国、而不是强国。在1826年和1848年的两次国际大会,最愿意强调此条的是拉美国家。但绝对的‘不干涉内政’可能是危险的。1960年代通过反殖民斗争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迅速抛弃了‘人民主权’的架构、转向了威权主义。

该文最后的结论:“主权神圣,但它并不比人权更高;主权唯一,但它并不为特定政权所有。无论用什么手段,保护利比亚平民免遭独裁者的蹂躏,比维护一个屡屡作恶的政权重要得多”。


保护主权世界有责


凯迪论坛3月23日贴出的周慧来写的“传统主权已成过去式”一文指出: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多国联军对利比亚局势的军事干预,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国际社会已经取得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权观念已经过时,专制国家再也无权利,用主权高于人权的幌子制造人道主义灾难了;其二,以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为核心代表的西方文明,仍然是当今世界文明的顶峰,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人类文明进步的领航者。


他进而写道:“从法理上说,以维护主权为名侵犯人权缺乏依据。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联合国国家和政府首脑年会上,发表了关于两种主权概念的演讲。在演讲中,安南针对国际人道主义干预问题,对传统的主权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了新的主权概念。安南的演讲应该是对冷战结束,世界事务管理出现一定程度的真空后发生的科索沃事件、东帝汶事件和卢旺达事件的反思。


这位作者认为“保护人权,世界有责”,“当面对直接而迫切的各种因为专制和暴政所产生的人道主义灾难时,国际社会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予以干预和制止,我们又怎么有理由对解决相对而言更为间接和遥远的全球性问题持有信心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人权,不仅仅是民族国家的责任,也是整个人类世界的责任。

另一位叫做Yuhuo的写道:“人权高于主权是人类认识进步的过程”。他说:“人类的认识是从“主权高于人权”发展进步到“人权高于主权”的。这是人类从愚昧向文明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飞跃。


盟军打击利比亚是否侵犯了主权


盟军打击利比亚是否侵犯了主权自然是网上论坛讨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凯迪3月22日转贴颜昌海的文章明确命题:“国际联军打卡扎菲,是捍卫利比亚主权”。文中说:“在国际联军第三轮对卡扎菲军队的军事行动取得成效之后,中国大陆官媒又增强了对美国牵头空中打击利比亚的指责。对于中国先是对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投了弃权票,不阻止联合国授权向利比亚发动袭击,现在又强烈谴责国际联军的军事行动,令国际社会舆论纷纷。最平和的舆论,也认为政府喂养着的官媒,却与政府打架。但老百姓却并不和着官媒的节拍起舞了,正如网友正宗草民在本博的文字后面留言:‘本草民极少表扬中国政府,因为表扬中国政府的任务有高唱主旋律的官办媒体在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我一个小小草民只想响应温总理号召,起点批评、监督政府的作用。但这次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局势的两次投票,一次投赞成票、一次投弃权票。这两次投票对利比亚人民反抗卡扎菲独裁统治的斗争,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为此本草民要破一次例,对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中的正义之举,给予大大的表扬!’

颜长海写道:“须知,利比亚的主权不属于卡扎菲政府,而属于利比亚人民。今天卡扎菲政府对其人民实行暴政,严重侵犯他们的人权,此时国际社会应利比亚人民的请求介入阻止,不但保护了利比亚人民的人权,且正因此也捍卫了利比亚的国家主权。


颜长海继续写道:毫无疑问,独裁者以及暴君们经常用“国家主权不容侵犯”来为他们在国内的肆意妄为做辩护,当挡箭牌。…但近20年来,随着‘主权不能成为侵犯人权的挡箭牌’这一观念的逐步确立,人们可以看到,被干预的其实都不是国家,而是某个政权,准确地说是某个依靠私家军队的统治集团。当这个统治集团被摧垮,不再有能力危害人类社会的时候,干预也就停止了。


作者最后问道:“曾经被干预的国家:塞尔维亚、伊拉克、阿富汗……,哪个国家目前没有主权?!失去权力,失去合法性的,仅仅是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塔利班集团,以及即将的卡扎菲集团”。


中国官媒是在跟中国政府唱对台戏吗?


还有些网民对中国官方媒体对盟军打击利比亚表现出的奇怪态度感到不解。有一个网民写道:在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北非战局之际,中国大陆官媒中却充斥着“中国特色”的相反论调。在联合国对制裁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达成共识,且中国政府赞成制裁、不反对军事介入之后,中国官媒对制裁行动还不断抹黑,给人民的印象似乎是:中国官媒不是政府所有,而是某些掌权者的私有喉舌。


这位网民摘引了一段新华网的评论说,“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方面,西方国家无疑利用了安理会1973号决议。而这一决议之所以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竭力推动和阿拉伯国家出现分裂”,网民问到:“新华网把卡扎菲的行为叫作‘反击侵略’,多么可笑!反击谁?反击中国政府支持的制裁和中国政府不反对的、被联合国理事国决定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论点,又将中国政府置于如何的境地?!难道中国政府真成了“西方傀儡”而毫无主见,比官媒远远不如?


卡扎菲代表利比亚的主权吗?


我心朝翔在题为“如果卡扎非有国家主权,强盗就应该有偷盗物权”中写道:在当今时代,什么是国家主权?一个国家的主权到底属于谁?答案很简单,国家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包括内政外交权力,是一个国家人民共同民主权力的总和。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更没有国家主权,国家主权的所有人是一国全体公民。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主权,都属于全体公民,并由全体公民选举授权的政府代理行使,政府并不是国家主权所有人。如果一个政府连人民的拥护都得不到了,自然就没有了行使国家主权的代理权,就应该依法把国家主权交还人民,由人民重新选举政府,并重新授权。

如果,既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又不还国家主权给人民,人民起来反对,还要镇压,自然就得受到联合国的制裁了,这就是利比亚的情况。

主权不是独裁者的杀人执照。主权神圣,但它并不比人权更高;主权唯一,但它并不为特定政权所有。

ZMS02说:现在的利比亚,卡扎菲只能代表它的独裁政府,不代表利比亚的主权,利比亚的主权属于全体利比亚公民。卡扎菲倒台只表明独裁政府的倒台,利比亚这个国家依然在,利比亚的主权依然在。


联合国1973号决议的划时代意义 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


这位网民认为:“安理会1970号决议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对“人权高于主权”普世价值的现代国际政治理念的彰显;2、对“执政者镇压自己人民为反人类罪行”的认同;3、对“元首豁免权”这一过时法律的否定,确认“国家元首”这一身份不能犯反人类罪行;4、对国际关系中“不干涉内政准则”的限定——不适用非民选的专制政权。


联合国1973号决议将改变独裁专制国家的命运,民主无国界,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对抗人民的政府必须消灭,独裁专制政府丧钟敲响了。


M5007写道: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2日在北京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利比亚的未来应该由利比亚人民自己决定。杨恒均微博指出:“这句话够高调的啊,但本身会不会就是干涉别国内政?人家的未来由谁决定不是由你来指手画脚的嘛。以前外国也对我们说过:中国人的未来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咱外交部就很生气,指责人家干涉内政。”

理性主义:联合国这次达成了共识:屠杀和镇压自己国家公民的政权,没有任何合法性。利比亚公民用鲜血证明了一个迟来的真理:政权必须建立在公民的同意上,才能获得合法性。联合国的共识和普世价值是:蔑视公民权就注定失去合法性。


人类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人民的不自由,是对其他所有自由国家人民的威胁!支持联军!


主权不是挡箭牌 内政不是遮羞布


冷眼观世在“正义之师 替天行道”中写道:在中国古代,向来对讨伐暴君、救助人民的军事行动持褒奖态度,称其为“替天行道”,称这样的军队为“正义之师”。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庸俗的实用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法国、英国、美国,担当得起上面这些荣誉。


有人会说,英美法干涉了利比亚内政。这样的指责是虚伪或者无知的。利比亚是谁的利比亚?是暴君卡扎菲的利比亚还是人民的利比亚?当然是后者的。卡扎菲上台并没有得到人民授权,而通过暴力政变上台。卡扎菲家族通过极权统治,镇压批评人士,制造国家恐怖。他们因利乘便,攫取这片国土大部分财富……名叫雨雨风风的回应说:主权不是挡箭牌,内政不是遮丑布。


但是另外一个名叫墨丝的不以为然,他说:丧家犬们整天欢呼救世主的武力打击,殊不知就算灭了利比亚,也换不来自己想要的,他们永远明白不了,有些东西只能靠自己去争,别人无义务送货上门。

前面提到的冷眼观世出来反驳道:你是这样爱国的吗?

腐败盛行,你不骂;

权贵横行,你不怒;

教育之重,你不语;

医疗之痛,你不忿;

农村之病,你不视;

下岗之哀,你不闻;

专独之恶,你不问;

强拆自焚,你不怜……

可每每因了一些于民无甚增减、于家无甚建树、于己无甚危险的事情时,你就拍案而起了,你就热情似火了,你就冲锋陷阵了,你就上窜下跳了,你就开始爱国了!

虚伪无耻,莫过于此!

人性之光:那些无法无天的统治者应该知道,我们仍然抱有林肯总统的信念:”那些剥夺他人自由的人不配享有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面前,他们也不会长久.”


独裁者没有内政


韩寒谈到利比亚战事时的一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朋友转而问我的观点,我说,我的观点特别简单,独裁者没有内政,杀戮者当被侵灭”。


这句话得到的相应特别多,一个叫点点儿的回道:伟大导师教导我们:凡是起义军肯定是代表“人民”的。我们要继承导师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下岗 :“干涉内政”论者就好比家庭暴力中的那个暴君,把家人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予取予夺,甚至打死自己的孩子也视为“自己家的事,别人不得干涉”。但现代文明却明确告诉我们:家庭暴力不仅是必须反对的,而且是要受到警察干涉和法律制裁的。“家人”有自我反抗的能力当然最好,如果强弱对比太大,“家人”失去反抗能力,那么警察的介入就必不可少。如果“家长”此时能够允许警察和平介入,当然也是好事;“家长”一意孤行,那么警察就只能暴力介入了。一切取决于“家长”。


呼啸的山庄:人民不是你的财产,只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土地的主人。所以侵犯人权的已经失去谈主权的资格。因为你已经不是人民的代表

老龙猫:《水浒》中的古人尚且唱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如果隔壁的恶人拿刀要杀他的小孩,你也认为是“内政”不去管,小孩被杀死了,有人看不过眼要去惩办恶人,你又跳出来说:好好谈判解决,不要诉诸武力。


什么是党国 什么是民国


从主权、人权问题的讨论,在延伸到对国家性质的讨论,网上透出的网民的视界似乎越来越宽。这里仅举一例。一个代号叫Pirate1840 :在题为“国家,应当是属于人民的国家”的帖子上写道:

“属于人民的国家,叫民国;

属于党派的国家,叫党国;

属于军队的国家,叫军国;

属于家族的国家,叫帝国。

其实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对应的只是一个边界以及边界内的人。很显然,这样的‘国家’,无法从属于任何人。

因此,准确地说法应该是:

民众自治的国家,叫民国;

党派专政的国家,叫党国;

军队专政的国家,叫军国;

家族专政的国家,叫帝国。

过去邓说‘落后是要挨打的’,现在看起来要改成‘独裁是要挨打的’,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军事力量非常弱,比如瑞士,但是并没有人打他们。可见‘独裁是要挨打的’的说法才是对的”。


谢选骏指出:上文傻乎乎的,把人权和主权分离、选边,甚至对立起来;却不懂得“人权就是主权”——个人的主权就是人权。


《“人权——为何如此重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的讲话 2019年10月18日)报道: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2019年10月18日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发言并倾听你们的声音。在肯尼迪政府学院,你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当今时代最紧迫的挑战。在人权界,关于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最紧迫问题,我们需要你们的想法和思想。


我们怎样使这个世界更加安全?


怎样的策略能对全球气候紧急情况做出最广泛、最快速和最有效的应对?


政府、企业和个人怎样才能最好地应对全球性经济进程带来的挑战?


在一个公司和国家可以进行全面无死角监测的时代,言论、信息、思想和信仰自由是否还能生存,隐私权和许多其他基本人权会很快终结吗?


在一个连接日益增强的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领导者和社区开始放弃连接和协作的解决方案,退回到孤立与分裂?


在不平等现象加剧的世界中,我们如何为每个人建立正义、人类尊严和平等,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移民身份或任何其他特征?


这些是紧迫的问题。今天在场的所有人及你们的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针对当今这些问题所制定的或未能制定的政策的影响。


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选择是否要对这些政策施加影响。


在这里,我不仅要以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联合国官员的身份,还要以母亲和祖母的身份,以及作为和你们所有人一样关心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通人,与大家交流。


我将政治视为希望和积极建设的重要努力。我们要尽力做到最好,因为我们很关切,也因为我们必须这么做。在这一抗争中,我是一个讲求策略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如果我们要尝试制定更好的政策来应对这些全球挑战,我们首先需要相信成功是可能的。


因此,我在开始讨论前首先要强调,是的,我们可以应对这些挑战。人类面临过许多考验,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不断改善解决方案。


各国已经赋予了许多以前被剥夺选举权或充分参与权的人这些权利,包括在许多国家中占一半人口的妇女。一些国家已使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使人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有质量的医疗保健、变得更有尊严。这些都是人权事业的巨大成果。实现这些目标所面对的是巨大困难,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


这些成果让我们的社会更强大,为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进步开辟了道路。


因此,尽管取得成果并非易事,但我想向大家保证,现在不是绝望的时候,更不是幻灭或撤退的时候。


现在,我们要关注挑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它们。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全世界各个地区,在不远的将来,气候变化对人权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全球饥饿人口激增,粮农组织称,今年全球饥饿人口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增长。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2030年至2050年之间,气候变化导致每年新增约25万人死于营养不良、疟疾、腹泻和热应激。在许多国家,失律的天气模式和其他环境紧急情况正在逆转主要发展成果,加剧冲突、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局势,阻碍经济增长,日益扩大严峻的不平等现象。


所有国家的经济,各个国家的制度、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以及每个社会的人权都会受到影响。


做一名讲求策略的乐观主义者并不等于勾绘幻想。而是剖析现实。即便现实很严峻,采取行动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但我们仍然有时间采取行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力十足的时代。使用天然和可再生资源的更周全的方法、保护边缘化社群并赋予其权力的政策(包括各类社会保护举措)、企业在其供应链中制定更好的战略,都可以让环境受益,进一步 促进人类尊严和权利。


人权原则和人权法可以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区域和国家制定政策工作提供信息并予以加强。它们可以推动提高人类适应气候危害的抵抗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政策,保护最脆弱社群的政策,使我们能从每个社会成员的技能和观念中受益的政策。


有效的气候行动需要广泛和有意义的的参与。有效的气候政策可以赋予妇女、土著人民和生活在脆弱地区的人们更多的权力,这些人往往是被边缘化和受到歧视的社群成员。这就要求各国政府认识到加深这些社群气候脆弱性的结构性因素,与他们一起寻求解决方案,提供资源维护他们的权利。


就在几个月前,前高级专员逊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在这里谈到了气候变化。正如她指出的那样,妇女是受害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但她们也许可以帮助制定最好的气候政策。


土著人民也是如此。虽然越来越多的土著人民因环境破坏和气候危害被迫离开原住地,但正是土著人民的祖传知识和领导力使得人类的许多森林和其他资源得以幸存。传统火灾管理、天气预警系统、雨水收集、传统农业技术和沿海海洋管理都是土著人民潜在贡献的范例。


已有100多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日益认识到了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权利,我对此感到鼓舞,这些法律界定了环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环境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所吃的食物、饮用的水或我们珍惜的思想自由。我们需要能够向那些阻碍实现这一权利的人问责。


不平等现象


请允许我先说一句题外话,不过并没有离题很远。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所有挑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像生态系统一样彼此紧密相连。如果我们不解决不平等现象,就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人口迁徙、日益紧张的局势和冲突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必须全方位维护和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公民和政治权利,否则我们无法有效解决其中的任何问题。


现在我们回到不平等现象上,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所强调的那样,世界上一半的财富都属于围坐在会议桌旁的人。40亿人无法享有安全网或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世界上受紧缩、不公正、气候变化和贫困影响最严重的是最贫穷和最边缘化的人们。


世界上每个地区在收入、财富、资源获得和诉诸司法方面的不平等现象都在加剧。这是在侮辱每个人享有平等、尊严和人权的原则。这些不平等现象是治理不善、腐败、法治缺失、歧视以及薄弱或带有偏见的制度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因侵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公民和政治权利而产生。


不平等现象是全球趋势的几个关键推动力之一。我的办事处和整个联合国对这些趋势倍感关切。武装冲突常通常被当成非自愿移民的根源。但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不平等现象及其根本因素正在推动被迫流离失所和冲突,这些根本因素包括贫困、歧视、压迫、暴力、治理不善、气候变化以及对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侵犯。


不平等现象还会加剧不满、极端主义和冲突,破坏和平与安全。


解决形成和加剧不平等现象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合作计划的基础上消除极端贫困。而这反过来又需要综合推进所有权利,包括经济、社会、公民和政治权利,这样它们才能发挥协同作用。


在接下去的12年里,国际社会有能力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确保更广泛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使全球走上更加和平、正义、危害更小的发展道路。


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展步履维艰。我们正在偏离这些目标,稍后我将谈谈我认为的导致承诺未达成的部分原因。在此之前,我想概述我们即将面临的另一系列复杂挑战。


数字格局


如今,数字生态系统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许多方面,这都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数字工具对人权工作极有助益。


数据流已被用于追踪和中断人口贩运与剥削,包括类似商业供应链中当代形式奴隶制的行为。仇恨言论的激增以及其他显示出现紧张局势的网络指标,可以构成即将发生的暴力事件的早期预警。监测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官员迅速采取行动以防止暴力行为。


但数字格局的黑暗面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对人权捍卫者的威胁日益严重。人们受到私人行为者的攻击或侵犯,仅仅因为他们在网络上支持人权。


每个地区的政府也都正在使用数字监测工具来追踪和锁定人权维护者以及被视为批评者的人们,包括律师、记者、土地权或环境方面的活动人士,以及支持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和双性者(性少数群体)平等的人。


各种监测、在线监测和数据收集措施,例如浏览器记录、购买记录、搜索记录、定位数据、财务数据、健康数据等等,使得每个女人、男人和儿童的数据被储存进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能包含了对我们观点的详细描述、我们人际关系的性质、我们的社会背景、医疗信息和财务状况等。


出于各种原因,政府或私营行为体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和评估,然而对此却没有问责制、没有对结果的充分监督,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或者数据库的存在。


在许多情况下,用于大规模、广泛监测的数字技术在其规模和性质上显然侵犯了隐私权、意见和表达自由权以及其他权利。


如今,从所谓的“预测性”警察工作到刑事判决、医疗、财务和社会保障的关键方面、机器驱动流程,都在预测人们的行为,并作出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决定。


这些预测结果有多安全?并不太安全。


这些系统的表现要依赖于输入数据的质量,然而数据本身经常存在问题。除了加剧社会的系统性歧视外,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还常常表现出任意性和不公正性。这些结果并非不可避免,但它们已经发生,除非我们采取行动,否则其发生率和严重性将会增加。


这种大数据的使用是否有适当的监督或足够的透明度?没有。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也提出了关于责任的至关重要的新问题。尽管国家始终是维护人权的主要行为者,但在此情况下,是私营公司负责设计和生产收集数据和实施监测的工具,以及维护和拥有存储信息的服务器。稍后我还会继续谈到私营部门的关键作用,但它在这里也值得一提。


从更根本的层面看,这些系统的目的是否是良性的?


在某些国家,大量数据正在通过监测被收集起来,并被用于决定一个人的评分,以批准或拒绝人们获得机会和享受服务。这可能和在其他情况下使用信用记录有些类似。但这些数据的作用会仅限于此吗?我们已经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数据一旦被收集,就几乎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可以被用于各种目的,且远远超出了原本或规定的范围。


当这些数据被私营或公共行为者利用,就进一步加深了人工智能与有关我们的性格和选择的累积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操纵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选择。


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无论是在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公投,还是最近巴西和肯尼亚举行的选举中,虚假民调和其他虚假信息泛滥成灾。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报告称,在社交媒体上利用机器人和虚假信息来影响个人选民的观点和选择。


互联网似乎正在逐渐成为有时会被经验丰富的力量用于宣传的竞技场,这可能是由暴力极端主义运动进行的,也可能是由私营行为者或国家当局,在国内或与其他国家居民联手进行的。


我们需要确保人权保障措施在一开始就被纳入所有机器驱动的程序和人工智能系统中。这要求各国和企业采取行动,包括法律和监管框架。还要求在国际人权法的框架内开展工作。该框架超越公司道德准则和行为守则,具有更强的全球合法性、准确性和范围。


工商企业与人权


国家是负责维护人权的主要行为者。但是,企业也有责任根据《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来管理、预防和应对其运营过程中的人权风险和负面影响。


公司人权尽职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管理人们的风险,但是良好的尽职调查工作也可以从整体上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满足消费者、员工、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日益增长的期待和应对他们施加的压力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从更广泛的范围看,这也很有意义,因为这有助于通过加强善治和法治营造负责任的企业能够蓬勃发展的环境。


绝大多数的董事会决策都涉及人权问题。它们可能会影响工人和供应商的薪资和安全,或影响那些土地和资源具有商业价值的整个社区的未来。它们可能推动消费者或对取自可持续资源的产品的需求或对通过不道德方式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也许每个商业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权故事。


没有人会认为靠更好的商业做法就能解决每一项人权问题。但是,为了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平等现象和数字挑战,我们需要企业行为者再接再厉,承担起他们的责任并参与其中,而这将要求一系列强制和自愿的措施。


民族主义与歧视


到目前为止,我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了关于我们的未来的基本问题。更准确地说,这些问题是关于你们的未来。


你们,有史以来人数最庞大的一代青年人,正走向人类命运面临关键转折点的时代。正是在这个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日益增加的时刻,一些领导人正在放弃寻求解决方案的全球合作努力。


民族主义在许多社会中呈上升趋势,伴随着肆无忌惮的种族主义、歧视和仇外心理。


令人震惊的是,仇恨和孤立主义盛行的网络空间煽动了人们对妇女、少数民族或宗教少数群体以及移民的敌视,而且这些态度迅速成为了广泛的公共话题的一部分。


自此,他们可能会继续扭曲公共政策,从而带来更加危险和令人不安的后果。


以妇女权利为例,妇女权利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不仅是在我的一生中,甚至在座最年轻者的一生中也是如此。


在这个国家的几乎每个工作场所和机构中,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领导职务,在其它许多国家也是如此。曾经被视为“私人”的问题,例如家庭暴力,或“正常”的问题,例如冲突中的性暴力、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例如产假和陪产假,现在都作为公共政策问题得到了更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政府将妇女权利视为人权,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被公认为是合法和不可或缺的目标。


孕产妇死亡率已经减半,避孕药具的供应和使用大幅增加。妇女的寿命更长,更健康,有了更多机会去发展技能。整体来说,我们拥有了更多选择。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女性仍然比男性贫穷。她们拥有的机会更少,获得如教育等基本服务的途径更少,选择和表达意见的自由也更少。但是,我们要承认,妇女权利已经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步。


让我们也停下来回想一下,在全世界为人类尊严和平等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中,妇女的行动已经为每个人推动了巨大的人权进步。


我每天都受到世界各地维护人权的妇女和女童活动人士的启发。


但就目前来看,这再次成为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我们深感不安地看到,有些政府以及许多游说团体没有向前迈进,反而开始抵制妇女权利。


我们还目睹了孤立主义和分裂主义在一些国家中逐渐发展,而它们往往开始于对妇女权利的压制以及我们以为早已被抛弃的法律和社会态度的卷土重来。


一些国家正试图通过法律或制定政策,控制或限制妇女为其生活作出选择的自由,包括但不限于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权利。对于控制和限制妇女决定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的痴迷似乎又重新出现。


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消除这种不公正现象。我们需要进行动员,我们需要坚定立场,我们需要向前迈进。


如果妇女面临歧视,如果少数民族或宗教少数群体面临歧视,如果土著人民面临歧视,那么整个社会都将受到伤害,所有人都将受到阻碍,我们的生活将陷入贫困。


某些国家出现仇恨言论、种族主义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和种族宗教少数群体权利的压制,对此我表示十分关切。这些趋势似乎也与当今许多民族主义运动所助长的分裂和妖魔化行为密不可分。我们看到,在世界各地,有些政治家和想成为舆论领袖的人,过分热衷于妖魔化社会中的一些弱势和边缘化群体,以谋取政治利益。

这是对人权议程核心的明显攻击,而人权议程的核心就是人人平等。


我们正看到反犹太人和反穆斯林的态度和暴力行为在许多国家复苏。我们正目睹着公开支持的种族主义似乎正在复苏。


过去十年,许多国家对性少数群体的平等和权利的认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些进步也正在遭受日益加剧的阻力。我们必须捍卫和保护性少数群体免受暴力和歧视。必须阻止仅仅因为一个人是谁或者爱谁就遭到国家机构谋杀或处决的现象,对此不应该有任何“争议”。性少数群体应当享有与其他所有人一样的权利和保护。


正如我先前指出的那样,对移徒和庇护的公开表述、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态度也是错误信息的目标。


移徙问题


目前,全球约有2.72亿国际移民。壁垒和障碍将他们挡在外面。他们被妖魔化,受到类似于罪犯的对待,被任意拘留在恶劣的情况下,有时甚至与子女分离。


为了避免遭遇此类做法,避免在其旅程中经常发生的人身攻击和虐待,数千万移民必须尽可能隐蔽地迁移和生活。由于无证件和一直被边缘化,许多移民在极端脆弱、歧视和虐待的情况下生活和工作了数年甚至数十年。就在今年,我们已获悉有2400多名移民死亡,他们在寻求安全与尊严的危险旅程中丧生。几乎可以肯定,真实的死亡人数比这还要高得多。


尽管国家没有义务接受每个到达其边界的人,但全人类都受到同情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对我们共同人性认可的约束。


寻求安全和尊严的绝望者是受害者,不是罪犯。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和我们完全相同的基本人权。


他们之所以大规模迁徙,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否认这些事实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安全。它只会极大地增加许多人的痛苦,加剧世界各地的贫困、不满和紧张局势。


联合国各会员国在2018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提醒我们,所有移民的人权必须“始终得到尊重、保护和落实”。


这激发了我们开展更好的国际合作,以解决全球不平等现象、环境恶化和其他迫使人们离开家园的人权侵犯行为。这是为了减少不平等现象、保护迁徙中的所有人的权利、确保所有人享有更好的自由和机会而进行的合作。


在我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点很简单,我之前也已经提过,但我要在此处重复一遍:人类的利益和我的国家利益之间很少有极大的差距。


如果一项政策在短期内似乎只推进了狭隘的利益,但却伤害了人类的未来,那么这项政策必定达不到预期作用。


我们有时听到人权被鄙视为全球主义,而非符合某一主权政府的爱国利益。但是,国家利益怎么可能通过会损害所有人类福祉的政策来向前推进呢?


我们无法孤军作战解决问题。为了做到可持续性和有效性,解决如气候变化、全球不平等现象、大规模人口移动、越境冲突或流行病等复杂的全球问题必须进行合作。


而且这些解决措施必须维护人权。


平等享有法律保护的权利。生命、人身自由和安全权。获得教育、医疗、食物、住房和社会保障的权利。


免受任何形式歧视的权利。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正当程序和公平审判的权利。免受酷刑、非法或任意逮捕或拘留的权利。


不论我们的性别、种族、信仰、性取向、国籍、移民身份或任何其他因素,这些权利和其他基本权利的力量将我们人类彼此相连。这些核心价值观和原则对于维护我们的相互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今天,在世界各地,许多勇敢的年轻人通过游行捍卫自由与环境。决策者需要倾听他们的要求。领导人,不仅是政治领导人,还有社会和商业领导人,可以并且应该鼓励年轻人更多地参与进来,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将会受到当前日益突出的问题的影响。


作为高级专员,我决心与各国负责维护人权的主要行为者合作,以重新达成共识:无论他们采用哪种类型的政府或经济制度,所有会员国都有义务尊重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公民和政治权利。


尊重人权当然是道义上的要求。但这也是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非常务实且实际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方法。


因此,最后让我在此表示。这个世界正面临许多艰巨挑战。这些挑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过巨大。这些挑战不局限于一国边境内。像气候变化一样巨大的挑战威胁着全人类和所有的人权。在我们共同的这个星球上,这些挑战互相交织,就像把全人类的命运束缚在一起的连接一样紧密联系。


我们如何解决这些挑战?正如你们可以想到的,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或许会有一种协调的联合行动办法:一整套有原则的指导,以非常广泛的共识为基础,这也向决策者展示出了其几十年来的价值。


我们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安全的公民参与空间,并加强公民参与。在这些空间中,只要有可能,我们都需要团结起来,积极争取更好的政策。我们需要推动这些政策。


无论是女性倡导者、难民倡导者、还是土著倡导者,我们需要停止孤军作战。事实上,作为人权倡导者我们必须停止孤军作战,我们需要与从事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人们谋求事业的共同点。


我们需要与企业、工会、宗教团体、教育者和其他人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扩大人权队伍。


随着新的全球数字化格局日益凸显,诸如在座各位的人士,在此类机构当中,要加深对于怎样最有效地应对人们的需求问题的分析。善治和稳健的行动都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新的战略、新的伙伴关系和新的工作方式,不仅在全球是如此,在国家和地方也是如此。


人权不是政策狂热者的摆设。它们是维持所有健康的民主和社会的生命线和重要力量。他们促进解决方案。


通过使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社会遵循人权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几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它们是我们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指南针。


我们需要人权律师、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企业代表、活动人士以及政府和政府间机构共同努力。在如此多元化的群体间达成协议并不容易,但要取得进展,这一点至关重要。


首先,我要敦促大家:不要陷入绝望。请进行自我审视:认识你们的价值观、原则和希望。然后以此为依据采取行动。以在社会正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名义采取行动。挺身维护人权,参与倡导负责任的、基于人权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谢谢大家。


谢选骏指出:可怜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其口口声声所说的“人权”,和共产党所行的“猪权”,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因为联合国和共产党都不懂得“人权乃是个人的主权”——它是独立自主的、不可让渡的。


谢选骏:思想是一种宣告主权的行为

 


《清醒吧,中国原创综艺的最大机会在“家长里短”》(娱乐硬糖 界面官方财经号2018年08月08日)报道:


“家长里短”是无需设置,自己就能出戏的。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虽然不想承认,90后的硬糖君,趣味越来越向咱妈靠拢。开始关心女明星嫁的对象般不般配,婚姻生活幸不幸福,明星家的孩子被教育得咋样,男明星一个人生活的时候都干点啥…… 


本来,暗自鄙视自己的硬糖君,也是想振作起来看点高大上的逼格内容的。可是翻了翻最近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大家明明都在热烈的讨论这些嘛,安心了!


比如这个暑期档吧,大投资大制作大卡司的综艺不少,但要说最有讨论度的,还要数《幸福三重奏》、《我家那小子》这样“家长里短”的小节目。


从朱雨辰他妈是不是“母爱过剩”,到大S和汪小菲过得幸不幸福,最新的热议则是陈建斌这样的“懒”老公你觉得咋样。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吃瓜群众“挑刺”的理由更有千千万万。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感世界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正是这种节目的天然冲突和观众的强烈共鸣,让家长里短节目可以一直屹立潮头。以至于朱雨辰妈妈竟然看着比王菲还有市场号召力。


女明星老公也“直男癌”我就放心了


《幸福三重奏》搔到的用户痒处,首先是:女明星到底嫁得好不好? 


节目中的三对夫妻处于不同的婚姻阶段。“老夫老妻”陈建斌&蒋勤勤,“八年之痒”大S&汪小菲,“新婚燕尔”福原爱&江宏杰。 


三对不同阶段、不同相处方式的夫妻从第一期节目开始就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争议。在新一期节目播出之后,观众更是集齐了三位老公的缺点,汪小菲的“直男癌”、陈建斌的“懒”、江宏杰的“假”。


原来女明星的老公也有这么多缺点,吃瓜群众内心窃喜之余,不管什么年龄段、结婚的还是没结婚的,也都想跟着讨论下究竟什么才是好婚姻。 


大S&汪小菲这对是观众最好奇的。毕竟大小S的感情生活始终占据八卦版面,汪小菲当年亦是“京城四少”名声响亮。第一期节目里,很多观众感慨两人貌合神离,没有共同爱好,相处在外人看来有很大的压力。“娇气”的大S被说有公主病,耿直的汪小菲也被批是直男癌。


证据一:汪小菲邀请大S晒太阳,被大S以太晒无情拒绝。


证据二:大S经常会抛一些送命题给汪小菲——“你有没有后悔娶到我”,“你为什么去上厕所都不跟我讲”“我胖吗”“我的法令纹有没有很深”。汪小菲则小心翼翼的展示了直男的求生欲。


证据三:汪小菲带大S去骑自行车。经过不太平坦的路段时,大S要求停下。汪小菲以为她在开玩笑,并没停下。最后大S吓到大哭,汪小菲一脸手无足措。这也引起了网友两极分化的大讨论,一部分觉得大S太作,另一部分觉得汪小菲太直男根本不懂女人心。 


总而言之,无处不可讨论,无处不可掐架。平时论坛里的家庭生活贴大家都能看得有滋有味,何况是明星家事,简直是话题性加料加量不加价。 


以至于像陈建斌和蒋勤勤这样感觉话题性不足的老夫老妻,在《幸福三重奏》都仿佛开挂,一贯在访谈中低情商的陈建斌成了备受喜爱的文武哥哥。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五期节目里,文武哥哥就因为懒被群嘲了。


拍摄期间,蒋勤勤挺着7个月的肚子,但一日三餐、整理家务都是她来完成。陈建斌的日常就是吃饭、睡觉、耍宝。外出之前,陈建州嫌弃蒋勤勤动作慢,不但没有帮忙还发了脾气,成功把蒋勤勤气哭。虽然事后道歉补救,但还是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家务照旧蒋勤勤在干。


此情此景,立刻登上热搜,群众纷纷表示人间真实,“我爸就是这样!”


福原爱&江宏杰算是比较没争议的。两人新婚燕尔,日子甜甜蜜蜜,每天都特别有仪式感,江宏杰也被大赞贴心。但如此不接地气的生活,难免被网友嫌弃过于单调、略“假”、这样相处起来很累。


本来嘛,我们是来看家长里短的,你咋还演起偶像剧来了!


不得不说,这届网友真的很严格,三对夫妻都难逃吐槽,不过也有另一部分网友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夫妻相处之道因人而异,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更多讨论的必要。 


人人都是育儿专家 


除了夫妻关系,花式评价明星带孩子,那可是我们热心网友最爱干的事儿啦。


以往流行的都是明星家长带孩子,从初代萌娃——李湘、王岳伦的女儿王诗龄,到霍思燕和杜江的儿子嗯哼,再到黄圣依是否当妈不称职,对明星家亲子关系的讨论就没停过。 


而此时就显出微创新的必要性了,从妈带孩子换成孩子带妈。《我家那小子》以素人妈妈搭配明星孩子,24小时跟拍单身大龄明星的独居生活,妈妈和嘉宾会在演播室里予以点评。前两期嘉宾是钱枫、陈学冬、朱雨辰、武艺。


没想到大龄男青年跟高龄母亲之间的冲突性和戏剧性,居然比想象还要大。首先脱颖而出的就是朱雨辰和他妈妈。


已经很久没有存在感的朱雨辰,居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大家重新关注——朱雨辰妈妈在节目里的言行堪称反面教材。 


朱雨辰妈妈认为男女分工本来不同,媳妇儿就应该是贤妻良母,全身心投入到对朱雨辰的照顾中。当然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坚持十几年每天为儿子早起煲汤。儿子出去工作她也要跟在身边,还随身带着电磁炉给儿子做菜。


群众纷纷吐槽这样的妈妈太可怕,吃喝拉撒恋爱事业都要被插手干预,完全就是妈霸了好嘛。朱雨辰现年39岁,至今未婚。他还有个姐姐,也是单身状态,对婚姻有恐惧,因为看到妈妈对儿子的投入太多,觉得自己无法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年轻人一边倒的表示不能理解,吐槽朱雨辰和他妈妈。当然也有少敦厚长者心疼他妈妈,觉得老人家不该受这样的网络暴力。到第三期,朱雨辰和妈妈退出了《我家那小子》,不过“矛盾”点还在继续。


对于成年子女,父母真的了解吗?看起来乐观开朗的陈学冬,其实内心敏感忧郁,生活压力非常大,第一次敞开心扉,让作为亲人的大姨泪流满面;而看似幸福家庭出身的武艺,其实对家庭有阴影,父母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不管是对小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对成年人的原生家庭问题,中国式家长的讨论永不过时,也确实有讨论的必要,自然也就是综艺的常青题材了。 


这才叫代入感


要想观众真情实感的追综艺,节目之外还继续讨论,代入感很重要。


不管是全明星阵容的竞技类综艺,还是天籁之声的音乐综艺,对用户来说普遍还停留在“看节目”的模式。观众是节目里故事和情绪的旁观者,也只有粉丝能特别真情实感的参与。 


而家长里短的综艺,参与门槛简直太低了。评论嘻哈你说我不专业,讨论演技你说我不懂行,但这家长里短谁都能插一嘴,谁还没过日子呢。甚至没看过节目照样不影响参与讨论,明星家事很快就能成为最热社交话题。


尤其是婚姻和亲子,如果你结婚了,那这些都是你正在或即将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没结婚,那至少你当过孩子,什么“原生家庭流行病”也是信手拈来。


其次,这种综艺节目里的情感代糖,很好地弥补了大家的现实生活。 


需要浪漫的人,羡慕福原爱江宏杰;需要互补的人羡慕汪小菲和大S;需要有趣的灵魂,好好过日子的人羡慕陈建斌蒋勤勤。而那些亲子综艺,一部分让你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一部分可能也会让你复盘自身的成长经历,解开心结。


这些题材本身就自带接地气基因,比那些实现别人梦想的选秀更容易有代入感。看陈建斌和蒋勤勤的时候,仿佛看见了“好吃懒做”的我爸和洁癖成性的我妈,给我妈惹生气了也就是嘿嘿嘿的笑,然后“屡教不改”。


至于那些大龄男青年的独居生活,就是“肥宅”的我啊!跟武艺一样,终日不离床,一日三餐都是外卖,甚至还买个小桌子在床上吃饭;也跟钱枫一样,整天嚷嚷着减肥,嘴却从来不闲着,刷朋友圈刷到朋友深夜放毒,必须来顿宵夜满足自己,顺便吃颗酵素假装自己没吃这顿。


亚文化、电影感、剧情性、顶级舞美……中国综艺人不是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却在追求更高逼格的创新道路上与群众渐行渐远。


从芒果台的重磅音综《幻乐之城》一路走低的收视就可见一斑。这节目就没有一点普通观众能与其产生现实共鸣的影子,要硬糖君说,《幻乐之城》想逆风翻盘,必须请来谢霆锋或窦靖童来场“家长里短”的碰撞了,空降热搜妥妥的。


当然,现在国内的“家长里短”综艺问题也不小。本土原创模式,普遍内容形式感不足、质量不高,《谁在说》、《老娘舅》、《第三调解室》等都是纯素人对撕,无法获得更高商业价值和口碑热度,把自己锁死在“老大妈”节目的框框里了。


而卫视热门综艺,从早年的《爸爸去哪儿》到现在的《我家那小子》,还在一味引进韩国版权。其实,这种套路感觉难度不大啊,“家长里短”是无需设置,自己就能出戏的。 


“家长里短”型综艺急需一次消费升级,做出原创性的、更大体量、更符合互联网趣味的家庭综艺刻不容缓。试想下,如果《金牌调解》明星化、时髦化,你不想看看吗?先让毛晓彤父女去调解下,再让阚清子前男女朋友去谈一谈,必爆啊。


谢选骏指出:界面新闻

自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却不懂得“思想是一种宣告主权的行为”——所以家长里短都会触发战争。


《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

——从群体维系角度看叙事的功能与本质》(傅修延|中国民俗学网2019-06-06)报道:


摘要:国内叙事学在西方影响下偏于形式论,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对象当成解剖桌上冰冷的尸体,然而叙事本身是有温度的,为此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观点,把叙事的起点提到语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听取人类学家对早期讲故事行为的种种解释,看到叙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抱团取暖的行为。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梳毛,可视为一种具有“前叙事”性质的沟通,其目的在于形成相互忠诚的盟友。继之而起的八卦则有更浓的叙事与结盟意味,主要作用在于把拥有共同世界观的人编织进同一张社会网络之中,其舆论监督功能亦不可小觑。促进叙事能力发育的还有夜话以及与其相伴随的聚食,含有敌意的黑夜世界导致篝火边的人们更紧密地相互靠拢。群体感既表现为对自己人的认同与接纳,又包括对异己的排斥与抵制,语音因此成为识别敌我友的利器,在用声音统一自己的民族上,许多伟大的故事讲述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叙事中仍然留有八卦之类行为的蛛丝马迹。人类许多行为都和群体维系有复杂的内在关联,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种关联,我们今天的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叙事即讲故事,讲故事离不开“讲”——不管是真的用嘴讲,还是譬喻性的用笔或其他方式“讲”。一般认为语言是叙事的前提,但若考虑到人类祖先仅凭眼神、手势或轻微的咕哝声,便能传递“野牛过来了”这样的事件信息,我们或许可以把叙事交流的起点提到语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


经典叙事学蜕变为后经典叙事学以来,叙事的所指已经泛化,以较为宽泛的观念来考察早期人类的涉事行为,或许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叙事的本源与本质,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本性。在这方面人类学已著先鞭,人类学家如罗宾·邓巴等已经指出讲故事活动与人类群居模式关系密切,以研究讲故事活动为主业的叙事学界需要对此做出自己的回应,本文愿成为这种回应的引玉之砖。


一、梳毛与结盟


与一切交流一样,讲故事活动中须有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也就是说叙事行为只发生在有成员交往的社会性群体之中。要研究叙事因何发生,必须首先思考人类为何选择群居这一生存模式。对于这一问题,进化论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的远古祖先最早生活在树上,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森林面积减少,700万年前一部分猿类被迫开始利用与森林相邻的广阔草原;较之于容易藏匿的树栖模式,地面生活使其更多暴露在猛禽猛兽的觊觎之下,为了降低被捕食的危险,体型偏小又无爪牙角翼之利的某些猿类很自然地选择了彼此进一步靠拢;这是因为大型群体可以提供更多的预警乃至威慑机制,达尔文早就说过“在高等动物里,最普通的一种互助是通过大家的感官知觉的联合为彼此提供对危险的警告”,不言而喻,集体狩猎和觅食也比单独行动更有效率;大型群体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智力的提升:群体越大则人际关系越错综复杂,这一生存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脑皮层的生长,没有一个能够识别敌我友的聪明大脑,包括叙事在内的诸多社会性行动均不可能发生。


如此看来,人类的进化策略在于抱团取暖,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种群的存续与繁衍。然而相互靠拢既有可能获得温暖,也有可能被他人的“棱角”刺伤,群体之中的个人因此需要懂得如何与他人共处。他们既要学会用各种形式的沟通来发展友谊,以此润滑因近距离接触而发生的摩擦,同时也要承担这种合作造成的后果——与一些人结盟往往意味着对另外一些人的排斥。人类学家从这类沟通与排斥中读出了某种意味深长的东西,参观过动物园的人都会注意到灵长类动物经常彼此整理毛发,人们一开始认为这是出于卫生的需要,邓巴却发现长时间的相互梳毛(grooming)代表双方愿意结成稳固的联盟:


维系联盟对灵长类动物来讲也就至关重要。我们所知道的梳毛就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为何梳毛会这么管用,但它的确增进了盟友间的信任。一方面,这是一种承诺:我愿意坐在这给你梳毛,而不是给阿方斯梳毛。毕竟,用10%的时间给同伴梳毛可是一笔巨大的时间投资。不管梳毛给你心理上带来多大的愉悦感,你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就表明了对同伴的忠诚。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快感或保持皮毛干净,谁都能当你的梳毛搭档。而长期固定的梳毛搭档则是表达忠诚最好的宣言。


邓巴在另一部书中还指出梳毛能激活身体内部安多芬的分泌,这种分泌“给人的感觉很像温和地过一次鸦片瘾,给人带来轻柔的镇静、愉悦和安宁。在类人猿中,当然也包括在我们人类中,这种感觉对形成亲密关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不过一两次的相互梳毛并不能立即导致排他性的结盟,只有“长期固定的梳毛搭档”之间才可能导致牢不可破的忠诚与友谊。


梳毛从表面看只是一种肢体接触,与叙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邓巴《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的标题设置,很明显是把梳毛当作八卦(gossip)的前身来对待。当代流行语中八卦即嚼舌(汉语中可与gossip对应的还有闲言、咬耳朵等),这一行为中叙事成分居多,因为议论家长里短,免不了要讲述形形色色的故事,只有那些添加了想象成分的故事才能引发眉飞色舞的讲述与聚精会神的倾听。梳毛虽非直接叙事,但和人群中那些躲在一边窃窃私语的八卦伴侣一样,梳毛搭档也在向其他成员“秀”自己小团伙的友谊,而按照亲近张三便是疏远李四的社会学原理,这种姿态同时也在宣示它们与其他成员存在情感距离,群体内的山头与小圈子遂因此类宣示而变得界限分明。梳毛并非只是单纯地梳理毛发,就像我们在动物园中看到的那样,某些灵长类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其手势可以模仿特定动作,眼神可以瞟向群体中的具体成员,面部表情可以透露好恶爱憎,仅凭这些便能让对方心领神会地获悉某些事件信息(如“那家伙又在抢别人的东西了”之类)。诸如此类的交流自然会起到强化或离间某些关系的作用,后世八卦的功能亦不外乎拉帮结伙与党同伐异,两者的目标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


还要看到的是,灵长类动物不会说话并不等于它们不能用声音相互沟通。以往的研究认为它们的咕哝(grunt)没有多大意义,灵长类动物学家多萝西·切尼等人通过分析声谱仪(一种可以区分不同频率声能分布的先进仪器)记录下的声音信号,发现不同情境下发出的叫声远比原先所想的要复杂,有的叫声不仅警告捕食者正在接近,还可以精细到通报来者为谁——地面上奔驰的豹子、天空中飞翔的老鹰和草丛间潜行的毒蛇均可用有细微差别的声音指代。这样的信息传递对群体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一旦明确捕食者为何种动物,群体成员便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豹来则迅速爬上高枝,鹰来则一头扎入树丛,蛇来则密切注视草丛中的动静。梳毛活动中的咕哝也有丰富的信息内容,邓巴对狮尾狒的活动有过长时期的观察,他注意到梳毛并不是一个沉默的过程:


当狮尾狒分散在不同地方进食时,它们会用各种声音与自己最喜爱的梳毛搭档进行交流,以保持联系。除了和朋友交谈,它们还会在梳毛的时候发出呻吟和咕哝声来提示对方。……有时候晒太阳晒的太舒服了,暖洋洋的,同伴可能没有意识到梳毛结束了。这时,梳毛的狒狒就会发出轻轻的咕哝声,好像是在说:“嗨,轮到你了。”雌狒狒生产的时候,幼崽会引起群体中其他雌狒狒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刚过青春期但还没有生育过的雌性。她在靠近刚生下宝宝的姐姐或母亲时,明显可以听到声音中的兴奋之情。就像个激动的孩子,说话声音忽高忽低,话一股脑儿地从嘴里全倒出来。


引文描述的灵长类动物相互沟通情况,在许多人类学著作中都有反映,此类观察对“只有人类才拥有语言”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之所以能听出别人说话的意思,在于语言传递意义“纯粹是基于差异性的”:“一个音素(phoneme)被听到并不是严格地因为它的声学属性,而是作为整个的对比与差异体系的一部分。”人类仅凭自己的肉耳无从分辨灵长类动物叫声之间的差异(所以灵长类动物学家会动用更为灵敏的声谱仪),但人类不能因为自己听不懂就断定灵长类动物不会用自己的语言传递信息。这种情况就像来到异国他乡一样,异乡人的发音在我们听来是如此怪异,但没有人会因为这种感觉而说人家的语言不是语言。据此可以更进一步认为,不是只有使用人类语言的叙事才是叙事。以上举述表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沟通带有明确无误的叙事成分,它们不仅能通报“猎豹(老鹰/毒蛇)来了”这类简单的事件,还能做出更为复杂的戏剧性表达——引文中那只激动的雌狒狒显然是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兴奋心情。


叙事学家在讨论什么是极简叙事时,最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国王死了”,杰拉德·普林斯的《叙述学词典》亦将narration(叙述/叙事)界定为“表述一个或更多事件的话语”,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即便不能将灵长类动物的上述表现与人类的叙事等量齐观,至少也可以说此类沟通具有一种“前叙事”性质。对人类叙事起点的探寻,应当追根溯源到这里。


二、八卦:梳毛的升级


梳毛活动中的肢体接触属于一对一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升格为高级版的八卦,便可达到给多个群体成员“梳毛”的效果,这似乎是语言产生后群体扩大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前已提到八卦的内容主要为叙事,此处需要进一步指出,八卦固然可以无所不包,但最具“八卦”色彩的八卦,其内容或为未经证实的他人糗事,或为不宜公开讨论的敏感事件。就功能而言,前者旨在造成对他人名誉的损害,后者则为炫耀自己在这类事情上的知情权,两者都需要用多数人未曾与闻的故事或事件来增加吸引力,所谓“爆料”,就是要“爆”出这种让听者觉得有滋有味的“料”。与效率不高而又顾此失彼的梳毛活动相比,八卦的飞短流长易于容易形成一对多的扩散,以及接踵而至的连续性再扩散,这种扩散经过多级放大后变成燎原烈火,在相关山头、小圈子间迅速蔓延扩大,其传播效率可谓事半而功倍。


八卦及其前身的发生,伏源于个人在群体内与他人的艰难共处。对于没有鳞毛甲羽护体的人类祖先来说,以易受伤害的血肉之躯跻身于弱肉强食的黑暗丛林,能够一路生存下来已经是奇迹,更何况除了防范群体之外的狼虫虎豹,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因利益冲突而不断涌现的对手与敌人。古往今来许多群体不是输给强敌而是败于内哄,所以鲁迅会说他对背后捅刀的憎恶“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海德格尔从哲学高度阐述过人与人的“共处”窘境,“闲言”在他那里是在世之人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世的展开状态的这一存在方式却还把共处本身也收入统治之下。他人首先是从人们听说他、谈论他、知悉他的情况方面在“此”。首先插在源始的共处同在之间的就是闲言。每个人从一开头就窥测他人,窥测他人如何举止,窥测他人将应答些什么。在常人之中共处完完全全不是一种拿定了主意的、一无所谓的相互并列,而是一种紧张的、两可的相互窥测,一种互相对对方的偷听。在相互赞成的面具下唱的是相互反对的戏。


这番话说白了,便是人从出世起就是他人的八卦对象——个人不可避免地要在众人的悠悠之口下生存,因此也就不得不用同样的手段来应对,此即《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换用海德格尔的相关表达,人的入世属于一种不由自主的“被抛”——每个人都像骰子一样被命运“抛”到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既然已经“沉沦”到了如此粗鄙丑陋的“此在”,个人别无选择只有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


《红楼梦》中的相关叙述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被抛”。故事中幼年丧母的林黛玉被带到外祖母家,来到贾府后她和别人的互动就是“相互窥测”——“窥测他人如何举止,窥测他人将应答些什么”。第三回中她发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惟独“放诞无礼”的王熙凤是人未到而笑语先闻,这让她明白了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用餐过程中她又注意到别人最后是以茶漱口,于是也依样画葫芦,以免“被人耻笑了他去”(按即提防他人闲话)。第四十五回她与竞争对手薛宝钗“互剖金兰语”,两人都掏心掏肺地说了不少自责和恭维对方的话,从故事后来的发展看,这些均属“在相互赞成的面具下唱的是相互反对的戏”,竞争的胜利者最后没有对失败者表示一丝半点的同情。引文提及的应对手段除“窥测”外还有“偷听”。对于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来说,东张西望的“窥测”也会引起议论,还是不动声色的“偷听”更符合其身份——她后来就像是大观园中一只竖起耳朵侦察情况的兔子,小说多次写她在潇湘馆里屋监听丫鬟在外屋的闲言,以此作为把握形势的主要途径。不过这样的听觉侦察对自己也是有伤害的,第八十三回窗外老婆子骂别人“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便把与此不相干的她气得“肝肠崩裂,哭晕去了”。如此看来,《葬花吟》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有暗指流言蜚语的意味在内。


八卦在许多人眼中不登大雅之堂,正人君人对此多斥之以鼻,然而八卦实际上无所不在,《诗经》“墙有茨”便是对一桩宫廷秽闻的含沙射影。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


即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不论电子邮件、电话还是报纸专栏)讲的都还是八卦。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再自然不过,就好像我们的语言天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你认为一群历史学教授碰面吃午餐的时候,聊的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吗?而核物理学家在研讨会中场茶叙的时候,难道讲的会是夸克?确实有时候是如此,但更多时候其实讲的都是哪个教授逮到老公偷吃,哪些人想当上系主任或院长,或者说又有哪个同事拿研究经费买了一台雷克萨斯之类。


不仅如此,对于这类看起来庸俗无聊的嚼舌根,赫拉利给出的却是一种积极的正面评价:“这些嚼舌根的人,所掌握的正是最早的第四种权力,就像是记者总在向社会爆料,从而保护大众免遭欺诈和占便宜。”八卦能戴上“最早的第四种权力”的桂冠,主要是因为它能发挥某种程度上的舆论监督作用:即便是现代社会也有许多难以触及的角落处在媒体的监督之外,这就是我们永远需要有八卦的原因所在。不过需要对赫拉利的话作点补充:许多八卦看上去是在行使“第四种权力”,实际上还是为了嚼舌者自己内心的平衡,一旦这种权力被恣意行使甚至是滥用(往往无法避免),其作用便从监督变成了伤害。海德格尔在人与人的共处中首先看到闲言,可能会让总看到事物美好一面的人感到难以接受,不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属于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经济学的一代宗师亚当·斯密才写出他那影响巨大的《国富论》,似此叙事学也应沿此方向去对讲故事行为的原始动机作深层剖析。八卦和梳毛一样确有将他人排除在小圈子之外的作用,但这里的排除比梳毛要来得隐蔽一些(八卦多发生于阴暗角落或夜晚),知晓这种排除的更多是八卦的参与者,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仅仅属于“自己人”的小圈子,并因彼此的亲近与信任而产生出一种归属感。前面提到梳毛能促进体内安多芬的分泌,八卦自然也有类似功能,人们对与己无关的事情之所以津津乐道,关键在于他人酒杯可浇自己胸中块垒,贬低别人在很多情况下可起到抬高自己的作用。


当然八卦之中也不尽是诋毁,通过赞扬张三来贬低李四,也是人们发泄不满时惯用的手段。还有一些八卦故事旨在宣示群体共识或曰价值观,其作用在于维系群体内部的团结,并向认同这些观念的潜在结盟者打开欢迎之门。邓巴说讲述这类故事的目的,在于让人知道哪些人“属于自己人”,以及哪些人“可以和我们同属一个群体”,这就有利于“把有着共同世界观的人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网络之中”:


讲述一个故事,无论这个故事是叙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关于我们的祖先,或者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或者是关于生活在遥远的地方的人们,甚至可能是关于一个没有人真正经历过的灵性世界,所有这些故事,都会创造出一种群体感,是这种感觉把有着共同世界观的人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网络之中。重要的是,故事还能使我们明白,生活在旁边那条峡谷里的人们是否属于自己人,是否可以和我们同属一个群体。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创造出150人以外的另一个社交层次的潜力,否则的话,我们的群体中的成员只能局限于那些我们真正认识的个体。


引文中的“是否属于自己人”和“是否可以和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等表述,显示这里的讲故事是为了“创造出群体感”——从最初的八卦开始,叙事的一大作用便是梳理和编织人际关系,用邓巴的话说就是“把有着共同世界观的人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网络之中”。至于“创造出150人以外的另一个社交层次”,指的是越过“那些我们真正认识的个体”(人们直接互动的个体数一般不超过150人),在更广的范围内与更多的人结合成更大的群体。前面说到人类进化的策略在于抱团取暖,这里要补充的是,抱团还必须抱大团,因为只有足够大的群体才能给个人提供更多庇护。如果从一开始人们就不去与“生活在旁边那条峡谷里的人们”结盟——当然前提是他们要有或愿意拥有与自己共同的世界观,那么更大的群体如部落、民族和国家这样的组织形式便无产生的可能。


群体在群体之林中与别的群体共处,与个人在群体之中与他人共处基本相似:个体之间的结盟始于相互靠拢、碰触和交头接耳,群体之间的结盟也需要用各种传言和“放话”去铺平道路。《水浒传》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各个小群向梁山泊这个大群归并的故事,而江湖上关于宋江的大量传闻便是促成这种归并的粘合剂。小说第五十七回至第五十八回写鲁智深、李忠与孔明等人分别在二龙山、桃花山以及白虎山占山为王,由于各自势单力薄,他们最终都投向了梁山的怀抱,在此过程中宋江的名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五十八回鲁智深说:


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众人说他的名字,聒的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不光是鲁智深,许多好汉在未曾与宋江谋面之前,也都风闻其为人行事的风格。为什么人人都在颂扬宋江?深层原因是江湖上的小兄弟需要像“及时雨”一样的大哥形象,这种形象反衬出“白衣秀士”王伦等人的刻薄寡恩。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除了用宗教、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来“创造出一种群体感”,还会编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类的谶语,以便人们通过八卦途径将其广泛传播。《史记·陈涉世家》中“大楚兴,陈胜王”通过头天晚上的“狐鸣呼”发出之后,第二天相关的八卦立即在兵营中传播开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的就是人们一边议论一边用异样的眼光看着陈胜。


“大楚兴,陈胜王”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都未获得应验,这样的事实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八卦于事无补,然而对于八卦的作用还应作更为细致的考察。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尚在未定之天时,各种传闻与风声会纷至沓来,形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观,等到各种相互矛盾的传闻平息之后,曾被反复“辟谣”过的某条八卦消息突然变成了事实,这种情况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八卦当然不可能都成为事实,但一件事如果被人反复提起,说明其重要性或敏感性不容低估,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愿、情绪和立场,确有可能影响到事件的进程乃至方向。但要说明的是,那些已然和行将成为现实之事不会引起太多议论。海德格尔认为,闲言的深层驱动力来自人们对“两可”之事的“好奇”,“一旦预料之事投入实施”,“闲言和好奇便失其大势”,“闲言甚至还气不过它所预料之事和不断要求之事现实地发生了。因为这样一来,闲言就丧失了继续预料的机会。”以现实生活里人们最喜欢议论的男女之事为例,如果某对男女交往的事实被坐实和公开,八卦爱好者们反而会感到失落,原因在于这剥夺了他们继续“爆料”的乐趣。《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事是贾府政治的集中体现,因为是否继续维持四大家族(贾王史薛)之间的联姻,关系着贾氏家族的未来,所以贾府上下无不对此事保持高度关注,就连不相干的外人也对此说三道四。小说围绕这件事情所作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八卦天然倾向于传播模棱两可、不大靠谱的信息(如第八十九回和九十回中林黛玉听到的丫鬟议论均为空穴来风),而铁板钉钉、缺乏悬念的真实信息(如贾母拍板敲定的“金玉良缘”)则只在非八卦的正式渠道中流通。海德格尔说“谁要是以真实的方式捕捉一事的踪迹,他是不会声张的”,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身边的仆妇就是如此,她们洞晓内情却个个守口如瓶,大观园里只有傻大姐这样的另类才可能口没遮拦。


三、夜话与抱团


人类的叙事能力得以发育,离不开夜幕的覆盖与夜间活动的助力。《天方夜谭》里的故事都是在夜间讲述,古今中外更有不少以“夜话”“夜谭”为名的作品流行于世。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独立,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交流奇闻轶事的夜间八卦——沈既济《任氏传》中的“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以及李公佐《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中的“宵话征异,各尽见闻”“江空月浮,征异话奇”等,均可为此作证。


时间对人类来说分为运动的白天与静止的夜晚,虽然后者占了总数的一半,但迄今为止这一半仍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人的眼睛到了夜间会被黑暗蒙住,但在“看”无英雄用武之地时,“听”却在大显身手主动出击:“夜阑卧听风吹竹”和“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显示黑暗中的人们并非都在酣睡,许多警惕的耳朵到了深夜还在监听(monitoring)外面的动静。不仅如此,漫漫长夜不可能全部都用于睡眠,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听人讲故事是无可替代的最佳睡前活动。擅长于讲故事并对此有深入思考的爱·摩·福斯特,在其名作《小说面面观》中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描绘了一幅远古人类的夜话图:


故事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旧石器时代。从当时尼安得塔尔人的头骨形状,便可判断他已听讲故事了。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这些被大毛象或犀牛弄得精疲力竭的人,只有故事的悬宕才能使他们不致入睡。因为讲故事者老在用深沉的声调提出: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不过在人类学家看来,讲故事活动主要还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为了建立前文一再讨论的群体感,更直截了当地说是为了强化人际间的抱团行为。邓巴觉得梳毛有助于安多芬的分泌,这里他又说到夜话中“被激发的情感会促使安多芬的分泌,有益于群体感的建立”:


不管讲述是什么内容,围坐在火塘边,伴着跳跃的火光讲述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总能创造出温馨的氛围,在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之间形成一种亲密的联接,也许,是因为被激发的情感会促使安多芬的分泌,有益于群体感的建立。……讲故事一般都在晚上进行,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安排。人们对黑夜有天然的恐惧,有经验的讲故事的人会利用这种情绪,从而加强刺激人们的情感反应。黑夜屏蔽了外面的世界,却能使人们产生更加亲密的感觉。


需要解释的是,黑夜对外部世界的屏蔽为什么会让人们彼此紧密地团团“围坐”。本文认为,白天之所以不是讲故事活动的最佳时间,除了这段时间更多属于劳作外,还因为阳光照耀下的外部世界时刻在显示自己的“在场”,这种“在场”对听众进入故事中的虚构世界形成了严重的干扰。而当夜幕低垂时,周围的一切除了篝火外都已消隐远去,剩下的只有黑乎乎的影子与讲故事的声音,这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所在的群体就是整个和唯一的世界,那个声音将自己和他人“联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自己需要紧紧“抱”住的主要对象。此外,夜幕笼罩下的旷野危机四伏,植入基因的黑夜恐惧使人们更愿意从充满敌意的现实世界中暂时抽身,与别人一道遁入故事中充满魅力的可能世界。前引唐传奇的“江空月浮”“方舟沿流”等语,告诉我们那时文人的侃大山往往是在船上进行,这种相对封闭的安全环境更容易增进参加者之间的亲密感。


不过早期人类的夜话只能以篝火为伴,大凡讨论初始叙事的文字,几乎无不涉及篝火,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一个人会不会讲故事,与其想象力是否丰富有关,邓巴认为火光跳跃可以激发故事讲述人的想象力:“篝火边的对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火光跳跃中,人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于是就有可能开始讲故事。”但火光跳跃何以能激发想象,仍须给出更为具体的理由和解释。今人已经习惯了灯火璀璨的夜晚,即便如此人们在晚上看起来也会和白天有所不同,而在除了篝火之外没有其他光源的情况下,人的外貌和肢体会因火光的映照和跳跃发生更大幅度的变形,甚至连身边司空见惯的景物也会变得怪异和陌生。弗·迪伦马特的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中,病入膏肓的探长利用自己灯光下变形的形象来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把后者唬得魂不附体。环境改变思维,既然周遭事物都已偏离了常态,故事讲述人的想象自然也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火在燃烧时会产生火苗、火舌和火焰,其摇曳多姿、变幻莫测的形状使人浮想联翩,火光照映下的谈话亦仿佛有了温度,所以旧时会有《剪灯新话》《围炉夜话》这样的读物。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一连五次擦燃火柴,火光中呈现的幻象每次都有所不同,最后她把手中的火柴全都点着,由此产生了在奶奶怀中飞往天国的死前幻觉。


夜话往往还与夜间的饮食活动相伴,白天的时间既然要用于劳作,人们摄入营养和能量主要便依靠晚餐,有些消耗大的人上床之前还要来点宵夜。唐代文人聚谈大多设有酒食,陈鸿《长恨传》末尾记王质夫“举酒”于白居易之前,劝其以自己的“出世之才”书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希代之事”,可见催生《长恨歌》的仙游寺之聚并非“清谈”。那么岩洞中的早期人类是否也有这样的夜话条件呢?西方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超大酒缸,以及野牛之类动物的成堆遗骨,显示欧洲的酒宴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无独有偶,我国仰韶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有许多酒具出土,再往后还有《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夏桀“长夜之饮”。邓巴仍从安多芬分泌和群体维系角度看待晚餐的功能:


酒精能够极大地促进安多芬的分泌。事实上,酗酒人不是对酒精上瘾,而是对安多芬上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社交性的饭局和宴会在我们的生活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很可能从新石器时代起,宴会就起到了既能维系群体团结融洽,又能欢迎远方客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作用。邀请他人共进晚餐(不管是否喝酒)依然是现代社交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没有人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很奇怪,或者去探究一下它的缘由。


让我们沿着邓巴的思路继续探究邀请他人共餐的“缘由”。就其本质而言,共餐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人际间的抱团,举杯邀饮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种交际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相互沟通发展友谊,酒精的功能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打开话匣子。进食本来就是享受的时间,酒菜入口会让人进入放松状态,这时候无论主客都会不知不觉地解除原先的戒备与拘谨,因此筵席上的交谈永远要比平时来得热烈和欢快。英语中的symposium(研讨会)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的意思为正餐(deipnon)之外的一道喝酒。柏拉图的《会饮篇》用转述的方式,生动翔实地再现了苏格拉底、斐德若和阿里斯托芬等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话的热闹情景,我们看到觥筹交错令谈话者变得兴奋异常口若悬河,座中诸人唯有苏格拉底能从头至尾保持清醒。唐代文人的聚谈也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主心骨,研究古代小说的专家注意到,李公佐本人不仅是四五部口传故事的记录整理者,他的名字还在记载这类“征异话奇”活动的文献中频繁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他不但是一个活跃的故事讲述人,更是一位善于倾听和鼓励他人讲故事的大师。从白行简《李娃传》中的记载可见,如果不是遭遇李公佐这样的“超级”聆听者,如果没有他的“拊掌竦听”和“命予为传”,白行简可能不会“握管濡翰”,将这个无数人唏嘘的故事“疏而存之”。为了铭记这位讲故事活动鼓动者的功绩,我们的叙事学研究会应当向他补授一枚“最佳夜话组织者”的勋章!


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相比,国人在请客吃饭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懂得用这种形式来发展友谊。与symposium一词相似,汉语中“餐叙”“酒叙”之类的名目更为繁多,这类表述显示饭局主人希望以酒食来促进叙谈。如今饥饿的时代已经远去,人们乐于邀宴和赴宴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是为了有机会与亲友畅谈,一道消费真假莫辨的各类故事,当代许多八卦就是这样在餐桌之间不胫而走。在食物匮乏动乱频仍的年代,王公贵族的酒宴更加不可或缺。《周礼·天官冢宰》详细记载了为周天子提供饮食服务的人员数量与职责分工,张光直说“在负责帝王居住区域的约四千人中,有二千二百多人,或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管饮食的”。“管饮食的”队伍如此庞大,显示当时的宫廷中经常举办规模惊人的宴会,这种所费不赀的活动肯定有系紧周王朝内部纽带的考虑。上层阶级之外,聚族而居的平民也可达到较大的用餐规模,唐宋时江西德安的“义门陈”曾历15代而未分家,用餐时人们按长幼次序坐于广席,连豢养的犬只也不争不抢,由此还演绎出“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佳话。


四、语音与排外


讲故事本来是指用人的语音来传播故事,但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叙事”一词已基本与口述脱钩,“讲故事”之“讲”也更多不是指诉诸口舌的讲述,因此我们需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语音在群体维系上的作用与影响。以上三节均着眼于结盟与抱团,然而群体感不只表现为对“自己人”(包括可能成为“自己人”的人)的认同与接纳,还包括对“外人”(群外之人)的排斥与抵制,本节要讨论的就是把人群分隔开来的不同语音。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分出不同的人群?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具体到人群究竟因何而分,不同学科不同立场的学者各有各的见解。不过有一种提法应当多数人都会同意,这就是“群以音分”。众所周知,民族之分首先是语言之分,而语言之分说到底是说话的声音之分,是故英语中各民族之名与其语音多为同一个词,如Chinese、English和Russian既指汉语、英语和俄语,也指用这种声音说话的中国人、英国人和俄国人。民族之下还可细分,在使用同一语种的情况下,每个因地缘、宗法和其他纽带联接在一起的更小群体,在发音上仍然不会完全相同。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为例,南昌话出了省城便无用武之地,各市县乃至一些乡镇的方言只能在本地通行,有的地方甚至村头和村尾的口音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许多江西人相互之间必须说普通话——如果不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推普”(推广普通话)工作开展得颇为成功,很难想象说江淮官话的九江人和说客家语的赣南人对话会是怎样一副尴尬情景。上世纪初有识之士对此有深怀忧虑的描述:


看见各杂志、各教科书所用的口语文,没有一定的规则,往往你写的北京话,我写的南京话;你写的湖北官话,我写的山西官话,更有浙江官话,夹了许多土话的官话。我怀疑的,将来弄了这许多种的官话,怎样统一?……我家的说话,可算得国语标本了。然而家中公用的言语,没有经过标准的审订,故这一句是北方话,那一句是南方话,这一句是北京话,那一句是上海话。发音更不相同了。


胡适由于主张先推广白话文学,被日本学者平田昌司认为只注重“眼睛的文学革命”,而赵元任由于提倡国语,在其眼中便代表着“耳朵的文学革命”。平田昌司还说中国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视听统一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因为那时“官方动员报刊、书籍、音乐、戏剧等一切媒体,不论‘眼睛’还是‘耳朵’都灌输了规范性的语言”。


那么“群以音分”的现象又是怎样发生的呢?《旧约》说这是因为上帝不希望人类联合起来兴建通往天堂的高塔,于是故意混乱其语言,所有的神话后面都隐藏着某种事实,这个故事反映人类各族群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语音鸿沟。语言学家多从群体的迁徙、融合与隔离等角度思考语言的分化,然而这些只能说明后来的变异,人们更想知道的是,尽管许多语言正在以快得惊人的速度消失,为什么到现在还有6000多种不包括方言在内的语言存在?语言的记录方式或许可以提供一种解释。最初的象形文字后来绝大部分都转化成了表音文字,这方面近东地区的闪米特人首开其端,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字母系统,这套系统经后人改进后可与语音的各种形态大致对应,甚至还能摹写方言、俚语乃至某些族群的特殊发音。以英语为例,美国小说中黑人与下层民众所说的词语往往用独特的拼写方式表现,如going to、want to和out of常常写成gonna、wanna和outta,它们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英文新景观。摹写上的优势带来的是语言和民族分化的严重后果,西欧英法德意等民族的语言本来同属一体,只不过各族群发音上的差别被各自使用的拼音文字固定下来,结果这些语言彼此之间渐行渐远,使用它们的群体也最终演变成不同的民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在摹写声音上虽然不如拼音文字那样精细,但在阻止各方言区继续分化上却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墙”,尽管如前所述东西南北的国人口音存在千差万别(与西欧语言的差别相比不遑多让),这些语音对应的却是同一套文字符号。不言而喻,假如其他民族使用的也是像我们这样的文字,世界上的现存语言一定不会有如此之多。


不过这还不是“群以音分”的根本原因。当语言学家向哥伦比亚的巴拉族人(Bara)询问为什么印地安人有这么多亚种时,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我们都说图坎诺语(Tukano),我们去哪找女人”,这话其实说的是世界上不能只有说同一种语言的“我们”,必须还有说别的语言的“你们”与“他们”,这样男人才能在自己的亲族之外找到可以爱的对象。史迪芬·平克则说不同群体的语音差异提供了可以恨、可以鄙视和八卦的对象:“人类相当善于嗅出些微差异,以发现他该鄙视什么人……当世界上不只一个语言后,民族优越感(ethnocentrism)才开始肆虐。”巴别塔故事把人类语言分开的责任归于上帝,实际上人类从一开始就有用声音来区分群内人与群外人的内在冲动:使用不同的语言、方言和乡音犹如佩戴了表明身份的徽章,一开口便标示出此人是“自己人”还是“外人”。前面提到梳毛与八卦的拉帮结伙功能,用语音来统一群体同样是一种将他人排除在外的行为。邓巴发现语言的多样化与群体密集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邻居”越多的地方越需要通过语音来辨别敌我友,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分化会变得非常迅速,因为必须提防投机取巧的外人混入群内:


语言起初发展成各种方言,最终变成互不理解的语言,是因为地方群体在面临其他群体的竞争时需要辨别群体成员身份。


方言还有一个优势:它可以较快地变化,至少一代人可以演变出一种方言。如此一来,便可追踪一个群体在某一时间段里的迁移模式。迁徙的群体经过一代人以后,尽管用的还是原来的词,但会演变出自己的口音和言语风格。澳大利亚和英国口音如今截然不同,而大部分澳洲移民不过发生在过去100年间。显然,方言是为了应对有人搭便车投机取巧。通过不断发展新的话语形式,同一个事情换新的说法,群体可以轻松辨别成员身份。而这种身份徽章很难造假因为语言需要很小就开始学。除非在群体中长时期生活,不然很难学会其中口音和言语风格。


事实确是如此。笔者有一次远足去九江市管辖下的庐山,发现值守山门者要求进山者说一句九江话方可放行,形成此陋规的原因是当地人一直有登庐山晨练的习惯,庐山管理者为此对“自己人”网开一面,“外人”想搭这趟便车则会因口音露馅。邓巴引《旧约》中两则叙事证明搭便车容易被识破:一则是以法莲的逃亡者因为咬不准“示播列”这一字音而被把守约旦河渡口的基列人所杀,因此而死在河边的以法莲人竟达四万二千人之多;另一则是耶稣蒙难时彼得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围观者却指认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是加利利人,你的话和他们一样”。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水浒传》中的燕青是一位擅用口舌的天才,第六十一回作者介绍他“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亦是说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正因为有这种本领,第八十一回中他才能“打着乡谈”顺利进入东京城门。城门把守者当时防范的主要对象是梁山好汉,后者在他们心目中都操外地口音,故尔燕青的“乡谈”会令其放松警惕。


方言令人感到亲切,在于它是方言区人们的母语。国人对外交往时把汉语当作母语,但在国内甚至是在方言区内,人们又会把仅仅流行于自己家乡一带的乡语乡音视为母语。母语在英语中是mother tongue,其字面意义为母亲的舌头,乡语乡音其实就是母亲发出的声音,人们从娘胎里听着这种声音长大,自然会对这种声音怀有天然的好感,进而会爱屋及乌地把所有发出这种声音者当作自己人。由于这份娘胎里带来的感情,乡音乡语成了人际间重要的黏合剂,它能够把陌生人黏合为朋友,把男女黏合为夫妻,把不同身份的人黏合为乡谊社团,客家人甚至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之说。赫尔曼·沃克《战争与回忆》最后一节中,纳粹屠刀下幸存的犹太男童路易斯因遭受严重刺激,获救后陷于不说不笑的自闭状态,其母娜塔丽找到他后用意第绪语在其耳边啍唱儿歌,不久孩子居然“笑嘻嘻地”跟着母亲的声音唱了起来。这一奇迹犹如一道强烈的光亮,把一旁观看的孩子父亲和友人照得睁不开眼睛,这个细节再好不过地说明人对母语有一种本能的信赖之情。


尽管中国历代都有雅言与官话,使用方言的各类叙事样式在方言区内还是更受欢迎,地方戏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便与地方上的人喜欢自己的mother tongue有很大关系——认真考究起来,各剧种之间除声音(包括声腔)之外并无多大差别。众所周知,对方言区内的人来说,用方言讲述故事,特别是讲述地方色彩较浓的故事,比用雅言或官话讲故事更觉有滋有味,因为方言中许多声音表达具有无法转换的个性魅力。韩少功在《马桥词典》后记中讲述自己在海南买鱼时询问鱼名,摊主只能说出“海鱼”“大鱼”这样的名字,事后作者才知道这不是当地人语言贫乏,而是他们的表达“无法进入普通话”:“我差一点嘲笑他们,差一点以为他们可怜地语言贫乏。我当然错了。对于我来说,他们并不是我见到的他们,并不是我在谈论的他们,他们嘲啾呕哑叽哩哇啦,很大程度上还隐藏在我无法进入的语言屏障之后,深藏在中文普通话无法照亮的暗夜里。”


由此回看前述平田昌司之论,我们会发现用“眼睛的文学革命”来概括胡适的主张并不公平,胡适确实说过统一“国音”不是他那个时期的当务之急,但他努力提倡的白话文学并不只是诉诸眼睛:


我们深信:若要把国语文变成教育的工具,我们必须先把白话认作最有价值最有生命的文学工具。所以我们不管那班国语先生们的注音工作和字典工作,我们只努力提倡白话的文学,国语的文学。国语先生们到如今还不能决定究竟国语应该用“京音”(北平语)作标准,还是用“国音”(读音统一会公决的国音)作标准。他们争了许久,才决定用“北平曾受中等教育的人的口语”为国语标准。但是我们提倡国语文学的人,从来不发生这个争执。《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的北京话固然是好白话,《儒林外史》和《老残游记》的中部官话也是好白话。甚至于《海上花列传》的用官话叙述,用苏州话对白,我们也承认是很好的白话文学。甚至于欧化的白话,只要有艺术的经营,我们也承认是正当的白话文学。这二十年的白话文学运动的进展,把“国语”变丰富了,变新鲜了,扩大了,加浓了,更深刻了。


可以看出,白话在引文中更多指语言而非文字,胡适用“好白话”来形容写入叙事作品中的各地方言,显示他乐见笔头叙事中使用乡语乡音。不仅如此,胡适一方面以讽刺性的口吻说到“国语先生们”急于制订“国音”标准的行为,另一方面又称赞白话文学运动把“‘国语’变丰富了,变新鲜了,扩大了,加浓了,更深刻了”,这表明他并不反对汉语的统一,而是寻求汉语在更具代表性、更有“五湖四海”意味上的统一。他还以口语中经常用到的“什么”“这个”等为例,告诉人们这类表达过去没有固定的写法,“自从几部大小说出来之后,这些符号才渐渐统一了。文字符号写定之后,语言的教学才容易进行。”用本文的话来说,胡适是希望以叙事尤其是有影响的叙事(即《红楼梦》之类的“大小说”)为示范,达致我们这个民族在语言表达上的统一。欧洲文学史已经证明,叙事经典的作用不仅体现为讲述了精彩的故事,还体现为讲述这些故事的语言也成为人们模仿学习的典范。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拉丁语而用俗语写作《神曲》,此举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普希金的小说诗歌提供了现代俄语的标准样板,高尔基因此誉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这两位伟大的故事讲述人,都为用声音统一自己的民族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


五、烙印与赋形


以上对初始叙事的讨论不无丑化之嫌,但就像哈哈镜能放大照镜者的外形特点一样,人类学这面镜子也有助于我们看清楚讲故事行为的本来面目。所有的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存与繁衍冲动,为此不惜与同类及其他物种展开不择手段的竞争,我们不能用后来的美学与伦理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祖先。达尔文说“人从一个半开化状态中崭露头角原是比较晚近的事”,尽管人类后来拥有了“上帝般的智慧”与“一切华贵的品质”,“在他的躯干上面仍然保留着他出身于寒微的永不磨灭的烙印”。本文认为,“永不磨灭的烙印”不只见于人类的躯干,人类的讲故事行为上也留有这样的印痕:不管叙事媒介与形态如何与时俱进,其本质、功能与目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情况就像人类的进食行为一样——今人的饮食不知要比前人丰富和精巧多少,但今人享用美食佳肴和前人茹毛饮血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摄取能量。


仍须重申的是,前面讨论的结盟与排外实为一块硬币的两面:结盟是冠冕堂皇的拉帮结伙,而拉帮结伙又势必把某些人排除在外,不过没有这些行为便不能形成群体,人类历史上令人遗憾地充满了这类无法用美好词语来形容的行为。即便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一些叙事门类中仍然可见八卦之类行为的蛛丝马迹,它们既是“永不磨灭的烙印”,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关叙事门类的形态,此即《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的“赋形”。让我们先从文艺领域的叙事门类谈起。前面对唐传奇的讨论已涉及口头讲述对笔头叙事的影响,这里要补充的是,唐传奇中一些作品当初就是形诸文字的八卦,带有明显的攻击诽谤意图,只不过这种意图随着时过境迁而被淡化悬置,后世读者更多是从艺术而非政治角度消费这些作品。其中最典型者当属《补江总白猿传》,明人胡应麟指出:“《白猿传》,唐人以谤欧阳询者。询状颇瘦削类猿猱,故当时无名子造言以谤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此发出感叹:“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唐朝朋党之争异常激烈,小说因此沦为政治集团相互诋毁的工具,《周秦行纪》《牛羊日历》与《上清传》等皆有构陷政敌的嫌疑。后世小说中直接服务于党同伐异的已不多见,但许多作者在讲故事时仍不免掺杂自己的爱恨情仇,借题发挥的影射讽谕可以说俯拾皆是。《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似已作过重大修改(从存世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回目可知),但现在的版本中仍有对家族中秽乱行为的种种讥刺;第七回焦大所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以及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所说的“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都显示作者挥笔时耳畔不时响起少年时代与闻的一些闲言碎语。


《红楼梦》与八卦有关的不止上述内容,故事中许多人物的表现可以说都在为海德格尔的闲言理论作证。就叙事模式而言,熟读该书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每当讲述到错综复杂之处时,作者总会安排一个“多言”人物出来指点迷津,这种人物本身在故事世界中无足轻重,其功能主要在于用絮絮叨叨的话语来为渐入佳境的读者提供阅读导引。如果没有第二回冷子兴(周瑞家的女婿)那番提纲挈领的“演说荣国府”,读者难以迅速进入这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戏;如果没有第四回门子(葫芦庙小沙弥)就护官符一事所发的滔滔宏论,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核心的金陵政治版图不会呈现得如此清晰;如果没有第六十五回兴儿(贾琏小厮)将“荣府之事备细告诉”尤氏母女,我们也无从全面把握主要人物的关系格局以及他们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与印象等。人物除了“多言”外也会“失言”,“失言”即不小心或假装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这种情况常被用来推动和触发事件。第三十三回贾环在盛怒的贾政面前说出金钏儿跳井一事,令自己的哥哥挨了结结实实一顿毒打;第六十六回贾宝玉在柳湘莲面前脱口说出自己曾在尤氏姐妹处“混了一个月”,导致尤三姐在来退婚的柳湘莲面前挥剑自刎;第九十六回傻大姐没心没肺地说出“宝二爷娶宝姑娘”一事,这个“如同一个疾雷”般的消息让林黛玉遭受到致命的一击。


需要说明的是,同为八卦,“多言”与“失言”之间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冷子兴、小沙弥与兴儿属于原发性话痨,他们不能自控的多嘴多舌纯粹出于叙事的需要,这些提供情报的“信息员”在完成了作者赋予的任务之后,便已失去了在故事进程中继续存在的意义,所以作者会让贾雨村找个由头将小沙弥“远远的充发了”,冷子兴和兴儿在后来的故事中也是泯然众人。不仅如此,大大咧咧的“失言”与工于心计的“失言”之间的距离也不可以道里计:贾环为了创造出在严父面前进乃兄谗言的机会,故意带着几个小厮在贾政目光所及处“一阵乱跑”,由此引出贾政“你跑什么”的喝问,这样他才能貌似“失言”地说出金钏儿跳井是因为宝玉“强奸不遂”;相形之下,贾宝玉关于尤氏姐妹那番话真是有口无心,公子哥儿的天性使其喜欢在人前卖弄自己的风流经历,如果不是柳湘莲反应激烈,他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话已然造成了严重伤害;而傻大姐则是因智商太低而察觉不到自己的“失言”,同样发现不了自己“失言”及其杀伤力的还有潇湘馆的丫鬟们,她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躲在外屋的议论竟然会被里屋的林黛玉听见。


《红楼梦》只是我们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实际上许多中外叙事作品都是用闲言来架构全篇。就像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开启了《红楼梦》的故事之门一样,《西游记》第九回渔翁与樵夫之间的斗嘴也是故事演进中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由这场斗嘴引发的冲突到后来越演越烈,卷入的人物越来越多,涉及的时空范围也越来越大。西方叙事经典中也有不少是以闲言碎语为开端: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顾名思义是以“罪”(杀人)与“罚”(杀人的道德代价)为主题,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萌发杀人的念头,缘于他在小酒馆中听见别人八卦这个话题。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写的是“傲慢”与“偏见”之间的冲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所以对“傲慢”的男主人公达西持有“偏见”,也是因为故事开始时她偷听到达西在人前嚼自己的舌根。以日常生活为题的小说常被人说成是写“茶杯里的风暴”,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此类风暴十有八九与八卦有关,欧洲现代小说尤其是女性作家笔下多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金瓶梅》通篇也是唾沫横飞,书中人物天生就懂得以流言蜚语为闺阁之中折冲樽俎的利器,但其性格也因此而发生扭曲和变形。


叙事与八卦的这种联系,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后世故事的讲述会显得那么冗长。就像灵长类动物长时间的相互梳毛一样,八卦及其变形只有喋喋不休反复进行,才能刺激人体内安多芬的持续分泌。语言学界对这种现象用redundancy一词做出形容,该词在大陆通译为“冗余”,但“冗余”让人联想到“多余”,而港台的译法“备援”可谓得其精髓:信息发送一方之所以不断提供重复累赘的话语,为的是确保自己的意思不被对方误解。这种情况就像寄信时写上收信人的邮编、地址和姓名就已足够,但为了预防万一,人们还是要加上楼栋与电话号码等辅助信息,它们的功能皆为“以备驰援”。冗长不一定都招人厌烦,如果说梳毛动作非要反复进行才能让梳毛对象觉得舒服,那么文学艺术中的复沓(当然不是拖沓)也能产生类似效果,陶渊明的《闲情赋》一口气表达了自己对所爱者的多个愿望(“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等),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亦用同样的句式作了反复述说(“我愿意是激流”“我愿意是荒林”等),它们给人的感觉皆为浪漫而非累赘。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戏目中,接二连三的比拟和不厌其烦的诉说也能有效地刺激安多芬分泌,民间至今流行的京剧《四郎探母·坐宫》和黄梅戏《小辞店·来来来》的唱词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文艺之外,历史和新闻领域的叙事也与八卦脱不了干系。《汉书·艺文志》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之说,实际上我们的史书也有许多内容出于“稗官”和“街谈巷语”。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后序》说《史记》“虽博采古文及传记诸子,其残阙盖多,或旁搜异闻以成其说”,司马迁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亦承认自己“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记·魏公子列传》最后的“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之语,正是太史公搜罗“异闻”与“旧闻”的具体写照。由此不难揣测,《史记·高祖本纪》开篇讲述的刘媪“梦与神遇”“遂产高祖”的故事,其来源只能是君权神授者的梦呓。不过《史记》的记叙大体上还是可信的,虽然它被一些人看作“谤书”,但真正的“谤书”应为先秦时代的《竹书纪年》,其中的“舜囚尧”和“伊尹放太甲”等记叙完全颠覆了舜和伊尹的正面形象——舜被说成是迫不及待的抢班夺权者,伊尹则是发动宫廷政变的阴谋家和伪君子。由此可见历史叙事也难以避免口水成分,再伟大的人物也免不了被别人说闲话。


史官文化发达为古代中国一大特色,新闻传播先行则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彼得·阿克罗伊德说“新闻的本质是咬耳根或谣传所得的信息”,“这座城市(按指伦敦)是丑闻、诽谤、捕风捉影的中心。市民爱散布谣言,背后说坏话。16世纪有传单、宣传册、大幅招贴,专门散播当时的煽动性事件。街头小贩则确保挨家挨户送去这些新闻”。16世纪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英国人对八卦新闻的热情仍未减退。邓巴对目前“面向高端人群的《泰晤士报》和面向大众的英国通俗小报《太阳报》”的版面分布作了具体分析,前者“43%都是有趣的故事(包括采访、越发低俗的新故事等等)”,后者“78%的内容都是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其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窥探他人的私生活”,“两份报纸用来刊登‘八卦新闻’的实际版面几乎一致,分别是833和850栏英寸。”性格拘谨的英国人对八卦新闻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第四种权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或缺,即便有些报道在抖搂丑闻时不免过火或失实,仍能让涉事官员、贵族及名人等有所忌惮。《哈姆莱特》第二幕第二场的一段对话,对今天的英国政治来说仍有其现实针对性——剧中波洛涅斯问哈姆莱特“您在读些什么”,哈姆莱特回答说“都是些空话,空话,空话”,波洛涅斯接着追问“您读的书里讲到些什么事”,哈姆莱特回答说“一派诽谤”。这一回答告诉我们,莎士比亚对叙事的本源和本质早有深刻的洞察。


最后要说的是,拜传媒变革之赐,人类讲故事的形式和手段较之过去已进步太多,但就维系群体的作用而言,一些用高科技武装的现代叙事不一定比得上过去篝火边的夜话。邓巴说人类虽然发明了“最为神奇的”语言,拥有了“最了不起的计算机器,最能言善辩的交流系统”,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常感‘无以言表’”,因为“语言本身不能维系群体。冰冷的言语逻辑需靠更深层次、更动情的东西来温暖。为此我们需要音乐与身体接触”:


一种关系形成之初,语言是极好的铺垫工具,可让人了解心仪的对象或合作伙伴。但随着关系深入发展,我们抛弃语言回归古老的仪式,互相接触和直接互动。在生命的关键时刻,从灵长类祖先遗传而来的梳毛,重新成为维系感情的方式。因为身体接触的触动和抚慰效果为语言所无法企及。简单的抚摸轻触刺激产生内源性鸦片物质,这是语言所不及之处。


引文道出语言本身只是冰冷的工具,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维系方式不可取代。抱团取暖需要真正的相互靠拢,我们今天虽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但网络上虚拟的接触终究还是镜花水月,没有能感觉到对方呼吸与体温的互动往来,产生不了填补情感空虚的“内源性鸦片物质”,我们中国人于此最有体会。邓巴将音乐和身体接触相提并论,笔者理解是听觉与触觉最为接近,去过大型演唱会热火朝天现场的人,可能都会有某种“听触一体”的震撼体验,类似效果也见于史诗演唱传统保留较好的民族地区。本文对梳毛、八卦、夜话和语音的讨论,旨在阐发叙事交流对人类群居生活的意义。国内叙事学在西方影响下偏于形式论,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对象当成解剖桌上冰冷的尸体,然而叙事本身是有温度的,为此我们需要回到人类祖先相互梳毛的现场,听取人类学家对早期讲故事行为的种种解释,从而深刻认识到叙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抱团取暖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人类许多行为都和群体维系有复杂的内在关联,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种关联,我们今天的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本文原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谢选骏指出:上文虽对“梳毛、八卦、夜话和语音”进行了讨论,但只企图“阐发叙事交流对人类群居生活的意义”;而没有明白这个意义就在于“宣告主权”和“行使主权”——确立社会的隶属、秩序、等级,从而保持群体的维系与存在。因为,一切讲述都在发表思想,而思想则是一种宣告主权的行为。

谢选骏:共产共妻的民主运动

《方兴未艾的“中国女权主义”》(布衣 2024-05-05)报道: 小题大作 最近听朋友聊天涉及蔡崇国涉嫌性骚扰事件,之所以这类事件在海外能轰动一时,是因为目前美西方国家正流行女权主义和LGBTQ运动,此事件中的控方S女士,也是凭她一面之词,就把蔡搞得灰头土脸,凭心而论,出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