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2月28日星期二

谢选骏:父权退位——儿童自杀



《美国陷入危机的原因找到了?美媒父亲节刊文:源于“缺少父亲”》(新媒体 2022-06/19)报道:


6月19日是“父亲节”。昨天,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借着这个日子刊登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评论文章,称美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从社会治安到经济层面的危机,都是因为美国社会“缺爹”。


这篇由2名美国共和党政客和一名美国前运动员撰写文章,在其标题中就直奔主题:美国的危机,源于缺少父亲。


这篇文章的逻辑是:美国很多家庭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出现了很多身心健康上的问题,这些问题还会在这些少年儿童成人后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层面。


文章引用美国统计局的数据称,美国有近1850万儿童成长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下,称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为了世界上最“缺爹”的国家之一。同时,文章还称美国有80%的单亲家庭都是由母亲照看孩子的。


随后,文章进一步指出,有研究发现85%有行为障碍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有超过70%在接受戒除酒精和毒品治疗的未成年人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且比起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自没有父亲家庭的儿童有5倍的概率更容易陷入贫困,有9倍的概率更容易辍学。这意味着他们在成年后将很难在社会立足,并衍生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文章由此宣称,美国面临的诸如犯罪率增加、药物滥用、监狱人满为患以及社会流动性降低和经济发展受限等一系列问题,都能折射出美国人“缺少父亲”这一问题的影子。


不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抨击男人不负责任、不顾家庭孩子,而是认为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各地政府就应该通过一系列帮扶政策为那些陷入困境的父亲以及他们的孩子提供帮助,并鼓励父母双全的“核心”家庭。文章还认为,美国人也应该更重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尤其是意识到父亲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和应对挫折时的直接作用。


谢选骏指出:这些共和党人还不懂得,没有父权是不行的——过去把没爹的孩子叫做“野种”、“野孩子”,意思是没有父权的孩子犹如野生动物。


《美国面临前所未有心理健康危机 因自杀念头被送急诊儿童数量大幅增加》(日报网 2022-11-17)报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一项14日发表在美国《儿科》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美国因存在自杀念头而被送进急诊室的儿童人数一直在稳步增加。研究人员调查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医院急诊室寻求自杀帮助的5至19岁儿童的数据。在这段时间里,共有81051名年轻人到急诊室就诊,他们被诊断为有自杀念头,其中约四分之一的问诊转为了住院。


美国这一增长始于新冠大流行前,新冠疫情则给儿童心理服务带来了创纪录的高需求,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和幼儿自杀问题的关注。今年6月,拜登政府称,最近儿童中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的比例上升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机”。


研究发现,从2016-17年到2019-21年,有自杀念头的急诊室就诊人数增加了59%。以自杀念头为主要诊断的病例也相应增加,从34.6%上升至44.3%。从2019年秋季到2020年秋季,因自杀念头而住院的人数增加了57%。


“我们看到2019年所有年龄段的孩子的(急诊科)就诊量大幅增加,说实话,这非常令人担忧。”这份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芝加哥Ann & Robert H. Lurie儿童医院高级普通儿科和初级保健的主治医生、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儿科系的研究员奥德丽·布鲁尔(Audrey Brewer)博士说。


布鲁尔认为,真实的数字可能比研究发现的要高得多,因为并非所有有自杀念头的儿童都去看急诊。专家们认为,这不是美国任何一个州独有的问题。


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儿科医院——圣地亚哥雷迪儿童医院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尼古拉斯·霍姆斯(Nicholas Holmes)博士表示,在他的医疗保健系统中,寻求帮助的孩子数量增加是“极大的”。霍姆斯说:“在过去的九年里,我们每天会看到一到两个有行为健康危机的病人,现在我们每天会看到20多个。”


美国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研究表明,全美范围内需要心理健康帮助的儿童的床位短缺。2020年的一项联邦调查发现,儿童住院治疗设施的数量比2012年时下降了30%。


在护理短缺的同时,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心理健康挑战的普遍性也在大幅增加。2019年,三分之一的高中生和一半的女生报告了持续的无望和悲伤的感觉,比2009年的40%有所增加。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报告考虑自杀的学生增加了36%。


这项新研究不能确切地确定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人带着自杀的想法去医院,但布鲁尔认为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她表示,许多因有自杀念头而住院的儿童也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药物使用。除了缺乏咨询和治疗之外,儿童还在应对生活中的创伤以及对其健康的社会影响,例如贫困、历史创伤和边缘化、学校遇到的麻烦、网络霸凌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压力。


布鲁尔说,向儿科医生寻求帮助,了解如何帮助一个正在挣扎的孩子,这永远不会有坏处。她希望心理健康护理将变得不那么污名化,并为儿童提供更多服务。“我们真的需要制定更多的战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支持各种,并真正关注那些创伤和社会对健康的影响,”布鲁尔说。“我们需要确保更多的儿童将来能在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


谢选骏指出:在一个没爹的国度里,如何确保更多的儿童将来能在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在一个丧失了父权的新母系社会里,“确保更多的儿童将来能在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简直就是一个一点也不可笑的恐怖笑话。君不见大街上天天杀人的都是没爹的青少年!父权退位——儿童自杀,或是他杀。父权退位——儿童沦为杀人凶手。

谢选骏:就地正法约翰列侬

 《杀死约翰·列侬的凶手妻子时隔34年首次公开接受采访》(陈梅 2014年12月15日)报道:


杀死约翰·列侬的凶手妻子时隔34年首次公开接受采访

如果马克现在会对约翰和洋子说什么的话,他会说,“我希望你们原谅我。”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小野洋子(Yoko Ono)手拉手走在距他们在曼哈顿的公寓几码远处,来自马克·查普曼(Mark Chapman )的几声枪响将这一天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这个脸上还有些婴儿肥的人自称宗教狂热分子和幻想家,声称披头士比上帝还受欢迎,因此对列侬心生怨恨。在近距离向列侬发射了四颗子弹后,他开始平静地阅读一本书,任由列侬流血致死,小野在一旁尖叫。


列侬1980年12月8日为查普曼签名。几小时后,他将死于后者的手中。


查普曼被判终身监禁,目前在纽约州奥尔登镇的温德(Wende)监狱服刑,并先后八次被拒绝假释。


但查普曼的冷酷无情似乎对他的日籍妻子歌利亚·弘子·查普曼(Gloria Hiroko Chapman)鲜有触动。她于凶案发生18个月前下嫁给查普曼,后来一直坚决地站在他身边,相信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不已并应当被宽恕。


近日,歌利亚在案发34年后首次接受了英国《每日邮报》的专访,披露了查普曼杀害列侬的真正原因。她主要说了以下几件事:


•每年,她和查普曼能够在一起呆上44小时,每次都获准在监狱一处空地的私家流动房屋内一起做披萨,看《幸运之轮》,以及做爱。


•他们两人都曾给小野洋子写信乞求她的原谅,并相信查普曼和列侬将“在天堂团聚”。她也相信詹姆斯·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披头士成员)能够和查普曼“友好相处”,还劝他去监狱探望查普曼。


•她未能发现查普曼有杀人动机的种种迹象,如他曾多次从他们在夏威夷的家前往纽约,跟踪列侬并留意他的日常生活和作息习惯。


•查普曼在监狱里身兼三职,以免被自杀的念头吞没。尽管曾八次被拒绝假释,他仍然梦想走在夏威夷的沙滩上,那是他向妻子求婚的地方。


忠诚的妻子歌利亚骄傲地与丈夫马克·查普曼并肩站在监狱的一堵墙外。这距他枪杀列侬被判入狱已经过去了34年。


尽管脸上的婴儿肥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瘦削松弛的面颊,但查普曼很自信地凝视着相机镜头,双臂紧紧搂着在他怀中微笑的妻子。不变的是他傲慢的姿态和相当的自负。


正是这样的态度表明,谋杀列侬并非出于宗教或道德动机,也不是随机的、因为一时的疯狂,而是一次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犯罪,为了他能够在历史上留名。


但歌利亚仍然坚持认为,在内心深处,查普曼是充满悔恨的。她捧着一本《圣经》,带着宗教原教旨主义的积极与热情点头说,“如果马克现在会对约翰和洋子说什么的话,他会说,‘我希望你们原谅我’。约翰是个好人,但当时马克并没有想这个,那天他把自己放在了首位。那是他的错。”


如此相似:1980年的小野洋子和歌利亚·弘子·查普曼。后者说,“我把自己看作和洋子一样。”


歌利亚现年已经63岁,在夏威夷一间医院里工作,一直逃避谈论这个她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爱得还要更深”的男人。她有些害羞,头发花白,静静地过着平淡的生活,花大把的时间阅读宗教读物。她说,“每次去探监,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吻他。我们仍然很恩爱。我们无所不谈,有时也会谈约翰·列侬,然后一起为小野洋子祈祷。我很同情洋子。我们祈祷的一件事是,希望她在生活中找到上帝并宽恕马克。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她见面并和她讨论这个。”


歌利亚说,除了身兼三份工作外,查普曼体重也下降了不少,因为他将自己的“精神疾病”归咎于糖分,因此停止摄取更多。而说到披头士另一名成员麦卡特尼最近称查普曼是“混蛋中的混蛋”,歌利亚感到很愤怒:“他有权说任何事,但如果他肯见一见马克的话,我想他会喜欢他的。马克可爱又忠诚,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他自己前面。”


尽管她相信查普曼不再听披头士了,但她仍然透露,出自披头士1966年的专辑《Revolver》的歌曲《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是他们夫妻“两人的歌”。如今,查普曼最喜欢的消磨时间的方式是听基督教音乐。尽管他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她仍然坚信他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应当被宽恕。


歌利亚1978年3月遇到查普曼时刚刚26岁,比后者年长四岁,她为他安排旅行,后来与他结婚。他是一名保安,1979年曾尝试自杀。那时他已经是一名宗教狂热分子和原教旨主义者,从曾经的披头士粉转而针对列侬。


1981年面对审判时,查普曼声称曾经告诉妻子他有一把枪,并打算用它射杀列侬。他甚至指责她没有阻止他。


但在歌利亚的记忆里,事情是另一个样子的。她声称在听说案件发生后,自己完全惊呆了,“他完全让我相信他已经把枪给处理掉了。我完全是被骗了,所以并不觉得内疚。我不能带着悔恨生活,我必须往前看,否则会被击垮。”


她还说,那年查普曼频繁往返于纽约和夏威夷之间时,谎称自己在写一本有关孩子的书,而她全盘相信了。


歌利亚为了解释丈夫杀死约翰·列侬的原因制作并印刷了小册子。


查普曼称在这起冷酷的谋杀案背后没有宗教或道德动机,杀死世上最有名的明星只是为了在历史上留名。案件发生后,歌利亚的朋友劝她和查普曼离婚,查普曼本人也要求她这么做,但她“知道上帝讨厌离婚”,选择了留下来。35年之后,他们彼此更加相爱,而她“从未后悔自己的抉择”,尽管许多朋友因此离她而去。只是没有孩子这件事情多少让两人有些遗憾。


“早些时候我们都想要孩子,但我63岁了,所以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的话只能算是奇迹了。我不再乞求有孩子了,但我曾经很希望有,马克也很爱孩子。我们自己本身就很孩子气。上次去探监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6周大的婴儿,马克简直不能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当然,如果他在外面的话一切都会很不一样,我们应该会有孩子,一个狗和一只猫。”


尽管重获自由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歌利亚仍然相信,他已经被给予了第二次机会:“上帝被背叛后给了他第二次机会。既然现在他离上帝又近了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得到了第二次机会。我只是希望世界能对上帝和宽恕敞开胸怀,这使马克乐观积极。他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平静。”


在接受《每日邮报》采访期间,每过一会儿,歌利亚就翻翻她常常翻阅的圣经,偶尔打开它读一章。在吃东西之间,她坚持要所有在场的人和她一起祈祷,感谢上帝赐给它们食物,尽管她把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地称作“不寻常的情况”。


尽管害羞,但她并不怕拒绝回答或忽略她不喜欢的问题。她拒绝谈论马克对于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痴迷——在射杀列侬后等待被抓捕的几分钟内,他平静地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她也多次拒绝解释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如此理性(可以说有一点古怪)的人能够为站在一个杀人犯旁边找到合理性。她只是简单地摆摆手并礼貌地说:“谢谢。”


在德克萨斯州阿提卡(Attica)监狱服刑期间,查普曼于1994年为自己的谋杀行为写下了简洁而充满懊悔之情的证词,试图将其他囚犯转变为基督教徒。


“他们往人行道走来,我准备好了。约翰从我身旁走过。我想他认出我了,早些时候曾经找他要签名。他对我特别有耐心。他向保安室走去,我从口袋里掏出38左轮手枪,朝他的背部开枪。我是这样一个懦夫。他跌进了保安室,洋子紧随其后。”


“简单地说,约翰·列侬的死除了我之外不是任何人的错。我并没有吸毒,也不是有的人为了解释我的行为而给我贴上的标签所体现的那样。我迷失了自己,急于寻求答案,当我看到一次机会——我可以成为一个人物——不管这有多么误入歧途、有悖人伦,我决定了,要结束这个我甚至并不了解的人的生命。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残酷地完成了这件事,完全没有考虑过任何人的感受。”


“今天,我不再是那个马克·大卫·查普曼。我不完美,但我离主很近。我现在理解我为什么要做,以及到底做了什么,还有它带来的悲痛。我并没有试图抓住或获取同情。我所做的是可怕的,任何人也无法原谅——或许除了上帝之外。”


“我现在知道,我主耶稣是我在这里,在监狱里,生活中,任何事情上所需要的全部。如果那时我求助于他,就不会发生这一切了。他是永远不会离开或背弃你的挚友。我知道。”


“他会原谅你的。我知道。”


网民嚎叫:


慕紫梦

如果他愿意在监狱里呆到自然死去,我想上帝会原谅他的,否则将不能得到原谅。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所谓的上帝的旨意这种原因,枪杀了一个人,他都应该用一辈子来偿还,虽然这很残酷。


谢选骏指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毒攻毒的案例——约翰列侬否认上帝、亵渎神圣、玩世不恭、不干人事……结果遭到一个类似的疯子的狙击,冥冥之中遭到了就地正法。这就是历史力学的奇妙作用。但是这个凶手也是一个类似的人渣,否则就会敢作敢当,不必八次申请保释被拒了。为何说这两个人渣类似?因为他们都找了日本“闺女”,还都出奇一致地始终不渝——真他妈的见了鬼了……因为日本正是杀害甚至生吃英美战俘内脏的国家,而这些变态的英美白人竟都迷恋上了日本鬼女。为此还把自己打扮成为新潮或基督徒,可是却忍不住习惯地撒谎。


《杀害约翰·列侬凶手第12次假释被拒绝,自曝行凶原因:我太想出名》(2022年11月09日 新浪网)报道:


摇滚乐队“披头士”的C位成员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于1980年12月8日在达科塔大厦门前被一名歌迷射杀,享年40岁。当时凶手马克·查普曼在现场被逮捕,被判终生监禁。


11月9日,根据外媒报道,凶手马克·查普曼如今已经67岁,在狱中服刑了42年,他在今年8月份申请假释,但被第12次拒绝。近日,法院向媒体公布了假释听证会的部分信息。


在听证会上,马克·查普曼再次解释了自己杀害约翰·列侬的原因:“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这是邪恶的。但我太想出名了,以至于我愿意付出一切去夺取一个人的性命……我想当大人物,没有什么能阻止我。”


据悉马克·查普曼是在枪击事件前三个月购买了凶器,特意从夏威夷前往纽约实施犯罪。马克·查普曼还表示:“我不会责怪任何其他人或任何人把我带到那里,我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目前法院以马克·查普曼对全球人类生命依旧有威胁为由继续将其关押。


从凶手马克·查普曼的言语中丝毫看不出自己悔恨的心情,似乎终结了约翰·温斯顿·列侬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其实在多年前的一次假释听证会上他曾表示过悔恨,他当时说:“我到处伤害了很多人,如果有人想恨我,那没关系,我明白了。”


约翰·温斯顿·列侬的一生虽简短但是充实,尤其是其近30年的音乐生涯,或许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记忆了。有人这样评价他:约翰·列侬是理想主义,他所服务的,是全人类,他的音乐无国界,其中传达的是普世精神。


悲剧发生后,全球数百万歌迷为其进行了10分钟的默哀。之后关于他和披头士所有的专辑都立即进行了重新发行,在纪念因素的作用下,销量和唱片排名达到了巅峰时期。当时《时代周刊》以“音乐之死” 为封面标题报道了他的离世。


至今约翰·列侬的粉丝会在每年的12月8日前往纽约市中央公园的草莓园纪念约翰列侬。


约翰·列侬已经离开世界42年,但经常被这个世界想起。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约翰·列侬和妻子一直通过艺术和自己的影响力来与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作斗争。一直有人在猜想,如果活在今天,他会是什么样的人?


据悉,凶手马克·查普曼的下一次假释申请时间定于2024年2月。


谢选骏指出:坐牢时间越长就越发伟大了,应该尽量满足凶手的要求,尽量长时间地让他坐牢坐牢。这对列侬也是好事,免得粉丝忘了他俩。

谢选骏:俄罗斯捞过界了

 




《中国务院学者轰:失道寡助 留给北京时间不多了》(2023-02-24 自由时报)报道: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刚届满1周年,中俄结盟态势更加紧密,美欧已经对中国提出警告。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胡伟,曾在战争之初预言美国将重获世界领导权,“台湾也将加入反中大合唱”,力谏习近平要切割普京。24日再度发文,直言俄乌战结局日益明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进退维谷,没有多少迴旋空间了,“一个民族不长记性,才是最可悲的”。


俄是国际贱民 习自作自受


胡伟曾在去年3月中旬发文称,俄乌战争将使美国重新获得西方世界领导权,并提升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其他国家不得不选边站并产生从众效应,“台湾也将加入反华大合唱”,中国将更加孤立,以此劝谏“中国不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绑在一起”,需要尽快切割。

这篇文章惹怒中南海,遭到中国全网删除。胡伟在俄乌战届满1周年再度于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撰文发表看法,直言事态基本上是沿著自己当初的预测发展的。


胡伟指出,美国总统拜登突访乌克兰,这是近几十年来首度有美国总统踏进一个没有美军控制的战区,并非只有“象徵性意义”,也不侷限于美国再提供5亿美元军援,而是拜登在基辅公开宣布普京的征服战争失败了。


胡伟认为,拜登访问乌克兰表明这场战争将进入“收尾阶段”,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目前的联合国构架将被重塑,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再,“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凶险”。


另外是联合国大会就俄无条件撤军进行表决,这份由乌克兰、美国、德国、日本等57个国家联合提交的决议草案最终获得141票赞成,即使俄国努力拉拢,也不能改变国际社会人心向背的基本面。


西方国家挺乌 中国江河日下


胡伟说,尽管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并无效力,通常也无法兑现,之所以还要表决的原因是体现道义力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像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土崩瓦解。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不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


至于中国所提出的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胡伟则说,这份文件不会对于解决俄乌战有实质影响,“却对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立足产生重要后果”。尤其在俄乌战结局日益明朗下,中国进退维谷,几乎没有多少迴旋空间。


胡伟总结,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后悔药可吃,只能汲取教训,勿一意孤行,切忌重蹈覆辙。每个决策者都难免犯错,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吃一堑,长一智”,能否及时纠错,及时止损,俄罗斯民族过去走的弯路已经够多,学费白交了。一个民族不长记性,才是最可悲的。


网民嚎叫:


BBC12 2023年02月25日 17:23

俄中连手打击米帝北约,自古 ‘上阵离不开父子兵’!!!

BBC12 2023年02月25日 17:22

非常希望能看到500万红色义和团今天能 ‘跨过黑龙江。。。’歼20能飞抵俄乌战场,偷偷地做些小动作没有大用处!

拿出消灭一切反动派的井冈山英雄气概来!!!

BBC12 2023年02月25日 17:14

看到大傻逼坚决挺俄,全面捆绑!俺就放心了!

patrickwpy 2023年02月25日 16:18

政权的稳固历来是中共的第一要务,最怕西方的颜色革命,搞三权分立和政党轮替。万一中共被其它党派给“轮替”了,那些新老贪官们必将被绳之以法,想想都后背发凉。

foxnews 2023年02月25日 07:58

一个人,但凡不蠢不坏,当发现泽林斯基总统坚守基辅以后,都能看出这个结局的!

integrity001 2023年02月25日 06:1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看来墙内还是有明白人,就像墙外有小粉红一样

斗邪恶 2023年02月25日 04:57

我觉得中国不肯给恶落死提供武器的原因:一,恶落死是侵略者,正在屠杀乌克兰人民,中国怎么可能参与屠杀乌克兰人民!二,美国帮助乌克兰抗俄卫国中国谓拱火,假如中国助杀乌人民?三,中国刚发声十二条和平倡议,反脸助俄屠杀?在世界上还怎么活!

g2j2 2023年02月25日 02:43

管民族什么事?他们说了算吗?我党怎么不吸取教训了?教训很深刻!电视上看到齐奥塞斯库被处死,我党高层是极其震惊的,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不能发生颜色革命,党内虽然有派别,但是都是一棵树上的猢狲。


谢选骏指出:胡伟没有看到乌俄战争的深层原因——五百年来,俄罗斯扩张了上百倍、莫斯科公国扩张了上千倍,实在算是捞过界了,现在左支右绌,不得不面临全面崩溃。


网文《领土从2.4万扩张到1709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是如何做到的》(原创|发布 2022-11-01)报道:


说起今天俄罗斯的起源,那肯定得提到莫斯科大公国,今天的俄罗斯就是建立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基础之上,也是现代俄罗斯民族的真正起源。


目前世界领土面积第一的国家,那毫无疑问是俄罗斯。俄罗斯的领土总面积超过1709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位于第二名的加拿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俄罗斯在16世纪末领土面积不足28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最初的原型莫斯科大公国最初更是只有2.4万平方公里,连今天面积的1%都没有,那俄罗斯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么庞大的体量,又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扩张之路的呢?


一.忍辱负重


说起今天俄罗斯的起源,那肯定得提到莫斯科大公国,今天的俄罗斯就是建立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基础之上,也是现代俄罗斯民族的真正起源。


当年铁木真第一次西征灭亡了花拉子模之后,他的部将哲别和速不台率兵追杀钦察人,结果钦察库曼与基辅罗斯组成联军,和蒙古人爆发了著名的迦勒迦河之战,这一战八万联军被两万多蒙古人彻底歼灭,罗斯各国的王公几乎是一战扫空,后面拔都西征之后,罗斯各国的王室血脉几乎是被蒙古人斩尽杀绝,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正统的基辅罗斯的王族基本被消灭了。


但是也产生了新的机遇,由于权力真空,蒙古人不得不依赖本地的新兴力量,当时蒙古人有个麻烦事:收税。由于蒙古人普遍不太会收税(大部分地区实行包税制),所以他们就决定找个人代替自己在当地收税,这个人叫做伊凡·达尼洛维奇,后世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伊凡一世。


伊凡一世为代表的本地贵族凭借着蒙古人的庇护快速崛起,莫斯科大公国的起家本钱由此积累起来。到了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时期,莫斯科大公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可以和蒙古人正面对决,不过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并没有首都,直到1147年长手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才建立了莫斯科城,从此开始莫斯科大公国变成了有稳固根据地的地区大国。


但是即便到了1462年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大公国仍旧不是地区最强的国家,毕竟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头顶上仍旧有一个非常恐怖的存在:蒙古金帐汗国。当时蒙古金帐汗国虽然已经是今非昔比,没有了拔都时期那么强大,但仍旧是莫斯科惹不起的存在。但要说天助莫斯科,金帐汗国后期的内讧给了一个巨大的机会,随着金帐汗国的大汗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莫斯科大公国终于是去掉了心头大患,开始集中全力开疆拓土。


当时在莫斯科大公国附近有四个主要的势力,首先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其次是特维尔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和梁赞公国,他们如果要是联合起来实力是远远强于莫斯科大公国的,所以莫斯科大公国被蒙古人统治了两百年的积累的东方智慧发挥了作用,一个简单的策略形成了:远交近攻。


二.远交近攻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目标,也是莫斯科大公国的北面强敌,极盛时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曾经也是武德充沛把瑞典和日耳曼骑士团打得惨不忍睹,尤其是楚德湖之战中,日耳曼骑士团的1.2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以至于300年中都没有再越过涅瓦河一步,也让东正教的地位获得幸存,但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存在对伊凡三世的莫斯科大公国来说可是眼中钉肉中刺,毕竟它就在莫斯科北方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同时莫斯科如果想吞并中西伯利亚的梁赞和伏尔加河上游的特维尔公国那就必然受到掣肘,正因为如此,侵略诺夫哥罗德就成了第一目标。


从1456年莫斯科的瓦西里二世大公开始,莫斯科大公国就长期讨伐诺夫哥罗德,伊凡三世时期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当时莫斯科大公国总兵力超过20万,诺夫哥罗德军队不足2万,双方兵力悬殊,而且在诺夫哥罗德城外围,伊凡三世修建了三个营垒日夜监视,家门口就是敌人的碉堡(罗斯堡垒在当时的欧洲非常有名),这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伊凡三世采取日常骚扰,重点打击的策略,对诺夫哥罗德军队出城就放弩箭射杀,平民百姓则一律不管,果然不到三年时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议会制度就宣告崩溃,伊凡三世兵不血刃攻入城市吞并了诺夫哥罗德。


诺夫哥罗德被吞并以后,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梁赞,梁赞公国的实力一度非常强大,是乌拉尔山以东最强大的公国,有超过三万军队,但是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长期征战,梁赞当时已经非常虚弱,伊凡三世见缝插针决定联姻,成功获取了梁赞的合法继承权,成为名义上的梁赞大公。


到了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时期,瓦西里三世借口梁赞地区有蒙古人残党出兵梁赞,成为了正式的梁赞大公,进一步加深了对梁赞的渗透,到伊凡四世上台之后梁赞已经彻底变为傀儡,由此莫斯科也打通了乌拉尔山的通道,得以继续对东方扩张。


到了伊凡四世时期,莫斯科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东欧地区的扩张活动,但是尚未越过乌拉尔山脉,直到彼得一世时期,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扫两个世纪以来的颓势,让俄国从一个东欧的二流国家直接上升到了足以称雄欧洲的“宪兵”国家。


虽然不如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那么惊人的地位,但是彼得在西方扩张的同时也在东方扩大了影响力,首先是对准格尔汗国进行渗透,不仅占领了准格尔的西北土地,并且还趁机扩大了对西伯利亚的侵略,彻底消灭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原住民,并将黑龙江作为下一步的侵略目标,直到康熙派兵在雅克萨之战进行后才停止了东方扩张。


俄国甚至越过了白令海峡,发现了阿拉斯加的土地,至此俄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而这一切只用了不到400年的时间。


1724年由于察觉到自己的妻子和宫廷侍从有不轨关系,彼得一世下令自己所有的大臣让他们不得接受皇后的任何指示,由此结束了影响俄罗斯三百年的太后政治和母系政治传统,极大地强化了沙皇的权力。


到了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的领土进一步扩张,首先是侵略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之后俄军通过和普鲁士合作瓜分了俄罗斯几百年来最大的宿敌波兰,并且占领了华沙,还分得了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同时叶卡捷琳娜也最终从土耳其手中占领了克里米亚,结束了俄国200多年来修长城防范克里米亚汗国的历史。


到了叶卡捷琳娜死去的时候俄罗斯的领土已经到达巅峰,今天的俄罗斯领土的基础也就此确立。


参考资料:


[1]玛丽·普拉特·帕米利 《俄国简史:南海出版公司》 2018:131


[2] 黄嘉音·编写的技艺-弥尔顿 《莫斯科大公国简史》中的编纂与改写,2016


[3]王觉非主编 《欧洲历史大辞典·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533页


[4]赵博楠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扩张政策研究》[D]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捞过界了,已经无法回头,只有就地正法了。谁能消灭俄罗斯魔鬼,谁就能统一全球秩序!

2023年2月27日星期一

谢选骏:混沌就是宇宙空间

 



《混沌(Chaos)》(刘华杰)报道:


浑沌也作混沌,指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一种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非周期运动。浑沌与分形(fractal)和孤子(soliton)是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浑沌理论隶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有非线性系统才能产生浑沌运动。据1991年出版的《浑沌文献总目》统计,已收集到与浑沌研究有直接关系的书269部、论文7157篇。到1996年底,还不断有新的浑沌研究成果发表。科学史上只有量子力学的攻坚热情可与之媲美。


现代科学所讲的浑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聚散有法,周行而不殆,回复而不闭。意思是说浑沌轨道的运动完全受规律支配,但相空间中轨道运动不会中止,在有限空间中永远运动着,不相交也不闭合。浑沌运动表观上是无序的,产生了类随机性,也称内在随机性。浑沌模型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科学中的周期模型,用浑沌的观点去看原来被视为周期运动的对象,往往有新的理解。80年代中期开始浑沌理论已被用于社会问题研究,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


大自然并不缺少浑沌,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浑沌。以浑沌理论为标志的非线性科学强调自然的自组织机制,强调看待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与古代哲人所说的“前现在浑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常常被后现代主义者看好。


探求浑沌的科学定义,追索浑沌古义,被认为是浑沌语义学、非线性科学史、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研究等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古人面对浩渺陌生的宇宙万物与今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现象,情景大概是一样的。在古代,为捕捉外部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构造了自己的浑沌自然哲学;今天,为理解宏观复杂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并肩奋战,创立了具有革命性的浑沌新科学。这门新科学展示了一幅恢弘的科学世界图景,也暗示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


从更大的范围看,浑沌研究只是复杂性科学中的一支,新的自然哲学必然建立在整个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之上。现在就匆忙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概括,为时尚早。


《现代汉语词典》 没有“ 浑沌”条,只有“混沌”条,释义有两项: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这个解释没有包括国外的用法,也没有概括全现代汉语中混沌(浑沌)的用法。


一个词的“义项”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发生两种形式的变化:1)扩展与收缩;2)转换。浑沌一词也不例外。粗略看来,在现代汉语中,“浑沌”(混沌)主要有如下四种含义:(1)混乱(贬义);(2)混合、中介;(3)自然,淳朴,未分化(褒义或中性),不懂事;(4)朦胧,模糊,糊涂。


浑沌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中都写作chaos,在俄文中写作xaoc, 均源自希腊文ΧΑΟΣ。查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发现在西文里关于浑沌的释义一般可追溯到农民诗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谱》(Theogony)。赫西俄德对卡俄斯(即浑沌)的描述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曾以十分简洁的口吻肯定了《神谱》的看法:“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浑沌’时所说的话看来是对的。他说:‘万物之先有浑沌,然后才产生了宽胸的大地’。”


可以肯定的是,诸神中卡俄斯(浑沌)资格最老,该亚、塔尔塔洛斯和厄罗斯三位次之。但这两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诗人赫西俄德好象故意保持沉默,他只说了两者的先后,确实未言及由浑沌生出那三个神。


起初天与地怎样从浑沌中出现,其细节恐怕不是一般的神话所能描述的,实际上迄今这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或极富吸引力的哲学问题。或者问题本身就提错了。赫西俄德虽没说浑沌产生了大地、地狱和爱情,但从上下文可以逻辑地推出他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多数人也正是这样理解的。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 前43-约后17)所著描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代表作《变形记》(Metamorphosis),发挥了赫西俄德对浑沌的描写。“天地未形,笼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实为一相,今名之曰浑沌。其象未化,无形聚集;为自然之种,杂沓不谐,然燥居于一所。” 在这里浑沌被描写成天地未开辟时横贯宇宙的东西,类似于《神谱》,但比其具体得多。 黑格尔看样子不大赞成古希腊的浑沌观念。他在《小逻辑·本质论》第128小节中专门分析了古希腊的浑沌神话。


浑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用法并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样常常只有贬义。相反,中国人常把浑沌作褒义词使用,用以表达某种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或体道致知的精神状态。这与历史上的中国神话、中国哲学有很大关系,最终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辞源》收有“混沌”、“混芒”、“浑沌”、“浑沦”、“浑敦”等条。


浑沌(混沌)在汉语中有多种变音,如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在考察浑沌意义问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样用浑沌的,还要联系与它同义或近义的词汇。不过,也没必要囊括一切。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浑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浑沌,浑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 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见下文)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浑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


《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影响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页上引过一句;《湍鉴》(Turbulent Mirror)一书在前言中整段引过(用的是华生(Burton Watson)的英译文)。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对这里的“浑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陆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道家思想明显有怀念上古社会的倾向,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独具的性质,奥维德也鼓吹过上古“黄金时代”。不过,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实在太严重。儒家上溯到等级森严的西周封建制就满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却要回溯到平等的、无知无识的原始集产社会——浑沌社会。


盘古与浑沌是什么关系?二者等价还是彼此独立?盘古神话是中国固有的还是从异国输入的?可以说这方面观点林立,众说纷纭。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常与“盘古”相联系。《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多处。如1)《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2)《奉行初次盘古成案》:“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3)《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4)《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虽然如此,但“盘古”字样,却不见于先秦典籍。在一些学者看来,“盘古”的发音,似乎有些特别,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也值得怀疑。鲁迅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也有的学者说得比较肯定,谭达先认为可以肯定中国汉代以前一定创作流传过优美的天地开辟神话。许多专家共同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盘古可能与“烛龙”有关,烛龙的形象也类似“浑敦”和“黄帝”。


希伯来民族的悠久文化,通过《圣经》及相关的宗教影响了整个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政治和科学观念。认真考察《圣经》对浑沌的看法,对于研究当今基础科学领域兴起浑沌热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浑沌的自然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圣经》对浑沌的描述最主要出现在《创世纪》中,后面的《约伯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及《圣经·新约》中的《约翰一书》对浑沌的诸多讨论都与此相关。


在《旧约》中浑沌写作tohu(英文意思是 confusion, vain ),常与bohu(英文意思是void)连用,写作tohuwabohu,希腊文写作χαοσ,英文译本有多种译法,通常译作chaos。


《圣经》作者试图以一种体系化的神学宇宙论阐明世界的发生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非终极的意义上,上帝与原始浑沌共同存在,然后在某一时刻,上帝决意创造我们当今的世界,于是上帝从混乱(disorder)中带来秩序(order)。不管原始“浑沌”是否为上帝所造, "秩序”肯定为上帝所造,造物主常常也就是“秩序”的化身。“造物主的圣旨宣告之前,浑沌物质的精确状态到底怎样,不可能说清楚。但是,不久后上帝之灵掠过水面,一个美丽、有秩序的世界立即涌现出来。”


既然秩序是上帝后天创造的,它就具有某种脆弱性,有序化的宇宙时时刻刻面临重返创世以前浑沌状态的危险。一旦人违“约”,对抗上帝的旨意,恐怖就将降临。


《圣经·旧约》创世故事关于“浑沌”的描写至少表达了三个涵义:


(1)诸天(the heavens)与大地(the earth)是对立的,虽然按照圣经的说法它们都是上帝(神)创造的。诸天是神与天使的居所;大地则是犯有原罪的子民的住处,也是破坏上帝与人所立之“约”的种种罪恶的发祥地。


(2)浑沌是“无形”、“空虚”、“无秩序”,与“有形”、“充实”、“秩序”相反。《圣经》英译文常写作“without any order"(无任何秩序)、“a place ofdisorder"(无序之所)、 "the state of formless, of utter disorder and confusion"(无形、极端无序和混乱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emptiness, unreality, anddesolation "(空虚、无实在性、荒芜的境况)、“a meaningless existence"(无意义的存在);


(3)浑沌是早期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实在, 或许永久存在下去,但它与上帝高尚的旨意不吻合。


《创世纪》并没有明确说浑沌是上帝创造的,按照逻辑推理,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上帝是在某种“原初基础”之上开始创世工程的,原初基础是未分化的混合物,即浑沌;另一种是,当初只有精神性的上帝之灵,物质性的天与地皆为后来神的偶然创造或必然创造。可以看出,创世说包含着许多矛盾,一方面上帝创造世界是使它有秩序,把人安排在显赫的地位上,让其生养众多,代上帝管理地上的万物,一切均按造上帝的规划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上帝容忍了反对面的存在,人犯有原罪,谋杀亲生弟兄,亵渎耶和华神,崇拜偶象等等。或许他特意创造了对立面,以使世界之运行丰富多采?也可能是上帝威力不够,不足以消灭他所憎恶的无序、浑沌和罪恶。但上帝是全能的,这种可能虽从道理上说是极有可能的,但从宗教的角度看却是不能容许的。


从大尺度看,在《圣经》反映的一神教之前可能存在多神教,那时诸神的秉性显然可以不同或对立。当时耶和华神或许只是诸神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由于人们的倾向,光明、伟大的属性逐渐归功于耶和华神,而耶和华的使命就变成了与恶势力作斗争。在多神向一神的“蒸馏”过程中,关于世界上二元性事物的起源问题变得麻烦起来,《创世纪》虽经数次加工,仍漏出破绽。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辨善恶之果,那么蛇又受谁引诱呢,它的罪恶从哪里来?夏娃与蛇岂不都是上帝所造?该隐刺杀亚伯,雅各窃取长子名分,罪又出自谁手呢?


上帝从“空虚浑沌”中创造世界,使宇宙有序化了,但上帝与混乱的斗争并不是一次一劳永逸的事件。大洪水、撒旦、折磨基督的人,也都表明浑沌不断地伸出头颅与上帝的有序化旨意相对抗。如果说只有一个上帝,上帝实际上自己与自己战斗!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圣经·旧约》的上帝不过是希伯来人(犹太人、以色列人的上帝。在旧约中,耶和华主张血洗仇敌,他只保佑信奉他的以色列人,对于背叛他的人、外邦异教徒,从来不含糊,主张坚决打击,这与新约中仁义、博爱的上帝截然不同。《圣经·旧约》不止一次公开说,上帝是“嫉妒的神”。用圣经中的话说,旧约的处世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新约则是,“当有人打了你的左嘴巴,你要立即伸过去右嘴巴”。所以,对于一部经过多人之手加工过的宗教与历史混杂的著作,不要指望处处讲得通,更不能天真地相信创世故事。圣经对浑沌的复杂看法,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分析,搞得水落石出。宗教界关于许多基本问题实际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古代文献,一个是公元前10世纪,一个是公元前6世纪。后者描述宇宙创生时的浑沌,用了tohu (tehom)这个希伯来词,直译相当于“the deep",tohu与巴比伦史诗《恩努马艾利希》(Enumaelish)中的大海女神提阿马特(Tiamat)有关。不过,除了共同的闪族背景外,巴比伦文献与希伯来文献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创世纪中的两个不同文献的差别也不必过分强调,确切说,它们都是早期人们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同一个民族完全可以创造出两套或多套创世神话,尽管从现代意义上看,它们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历史。巴比伦神话与希伯来神话之间即使有继承关系,也难以考证清楚,因为希伯来一神教特色非常突出,与巴比伦多神教相去甚远。希腊神话可能受到过埃及神话、巴比伦神话的影响;希伯来神话则受到过多种神话的影响。


苏美尔神话也许是已知的最早的神话,它认为世界始于一场充满生机的洪水,从中出现了宇宙的轮廓,那时天(An,Anu,Anum)与地(Ki)连在一起。天(An)与地(Ki)的儿子恩利尔(Enlil)将他们最终分开。美所不达米亚的闪族居民,包括巴比伦人,采纳了早期苏美尔人的神话,并作了发展。在巴比伦创世史诗(Epic ofCreation)中,原始洪水是两个人,男的叫阿卜苏(Apsu),淡水之义;女的叫提阿马特,咸水之义。阿卜苏与提阿马特被他们的后代马尔杜克(Marduk)杀死,马尔杜克利用提阿马特的身躯创造了天空和大地。人类则从提阿马特的第二个丈夫京古(Kingu)的血液中产生出来。这个神话或许影响了希伯来人的创世纪中的故事。


在埃及,创世神话有若干种,不论在哪一种体系里,世界都起源于水。据日城文献,从洪水中涌现出一个山丘,山上坐着Atum,也说此山丘就是Atum,他从中创造了空气(女性)和水气(男性),他们又创造了大地(男性)和天空(女性)。起初天、地连在一起,直至阳光将他们分开。


前已详述赫西俄德的希腊神话,其实,希腊神话也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按照荷马的意见;浑沌是洪水和深深的黑暗。Oceanus(淡水)和 Tethy(咸水)是诸神之父。因为Chaos、Oceanus、Erebus、Tartarus这些名字密切相关,可以互换。每一个似乎都是原始“浑沌妖魔”(chaos-demon)的一种名字。在通常的说法中,是普罗米休斯(Prometheus)用有水汽的泥土创造了男人,之后神创造了第一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她给人间带来了邪恶。罗马人接受了希腊的神话,这可从奥维德的《变形记》看出,他受斯多葛思想的影响,讲述过浑沌分成了四种元素:以太、空气、泥土和水,由这四种元素形成了天空、陆地、海洋和万物。


在斯堪的那维亚创世神话中,当初只有吉南盖盖普(Ginnungagap)(裂着大口的虚空,浑沌),后来耶米尔(Ymir,原始的男人)和奥杜姆拉(Audhumla)出现于Muspellsheim之热和Niflheim之冷之间。耶米尔与奥杜姆拉化育出Buri,即Odin的祖父,在其兄弟Vili和Ve的合谋下,Odin杀死了耶米尔,用耶米尔的躯体创造出大地、海洋和天空。众神用Muspellsheim的余烬和火花创造了天体,并使其各就各位。英文词“beginning"从词源学上看,与古英语“onginnan"及古斯勘的那维亚语“gina"有关,并且两者都与宇宙起源说的“Ginnungagap"神话意象有显见的联系。《圣经》第一句是否与此北欧神话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在波利尼西亚的毛利神话中,世界始于黑暗和水,那时神艾欧(Io)业已存在,艾欧发布圣言,产生光、天空、大地和海洋。在另一种毛利神话中,天和地相连于黑暗中,他们的孩子包含在其中,后来才有一个孩子将父母分开。


在印度神话中,根据《摩奴法典》,当初宇宙沉浸在黑暗中,本体神(Atman)出现,他首先创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种子。种子变成金色的卵,大梵天(Brahma)生于中,最后由他创造了世界。Brahma在印度神话中完成世界的“创造”,此外还有世界的“维持”和“毁灭”,分别由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掌管 ,毗湿奴代表秩序,湿婆代表混乱。


浑沌一般与第一代神中的某个神相对应,也有的与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个神对应。前者的浑沌是“原始浑沌”;后者的浑沌是“日常浑沌”和“终极浑沌”。在古代,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科学中,较突出的是后者。热力学讲到了终极浑沌;非线性动力学讲到了日常浑沌。


谢选骏指出:在我看来,混沌就是宇宙空间——那既是创世之前的样子,也是“劫灰飞尽古今平”之后的样子。

谢选骏:人生遥控器在看不看见的手里



网文《人生遥控器》(Click)报道:


美国2006年弗兰克·克拉斯执导电影——


《人生遥控器》是弗兰克·克拉斯执导的喜剧奇幻片,由亚当·桑德勒、凯特·贝金赛尔、克里斯托弗沃肯联袂主演。影片主要讲述男主人公意外获得一个神奇遥控器,这个遥控器给他带来的种种欢乐与灾难的故事。该片于2006年6月23日在美国首映。


小伙得到一个万能遥控器,可以操控一切,从此人生开了挂。人生遥控器:万能的遥控器让他错过了太多,并且现在还丢不掉了!


遥控器自动加速时间,男子想要摆脱它,却发现怎么也摆脱不了。


人生遥控器: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男子手握神器,见儿子被人欺负,暂停时间来欺负小孩。


神奇遥控器:谁能想到经过一次快进后,自己的父亲竟然已经去世了。


男子得到可以操控人生的遥控器,从此升职加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遥控器:面对妻子交代的事,他再次使用神器,效果让人吃惊。


小伙获得神奇遥控器,可以随意操控时间,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男子意外获得万能遥控器,可随意切换时间,可越使用就越后悔。


人生遥控器:谁想一次快进,让他成了胖子,老婆也成别人的!


主要演员

凯特·贝金赛尔克里斯托弗·沃肯凯蒂·卡西迪詹妮佛·库里奇

基本信息

《人生遥控器》是弗兰克·克拉斯执导的喜剧奇幻片,由亚当·桑德勒、凯特·贝金赛尔、克里斯托弗沃肯联袂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男主人公意外获得一个神奇遥控器,这个遥控器给他带来的种种欢乐与灾难的故事。

剧情简介

迈克尔·纽曼(亚当·桑德勒饰)是一位建筑师,有一位漂亮的老婆唐娜(凯特·贝金塞尔饰)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本和萨曼莎。迈克尔像美国众多的中产阶层一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为了事业忙忙碌碌而忽略了家庭,很少能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享受不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在24小时连续工作后,迈克尔终于累趴下了。难得在家休息一下的他想找电视遥控器都找不到,于是他来到一家电器商场,突发奇想想买一个既可以控制电视机,又可以遥控其他电器的多功能遥控器。电器店老板莫蒂(克里斯托弗·沃肯饰)推荐他买了一种“可以控制很多事情,并保证能改变他目前生活”的超级全能遥控器。

迈克尔回到家,试用这台新买的万能遥控器。他惊奇地发现这台遥控器果然威力巨大,不但可以控制一些家用电器,还能控制家里狗狗叫声的大小,更厉害的是,要是老婆在一旁絮叨没完的话,它还可以直接快进!甚至连时间、空间也在这个小东西的掌控之中。利用这个神奇遥控器,他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时间“快进”、“回放”甚至“停止”,也就是说他可以自由的控制时间。工作时只要按一下“快进”,就可以马上回家;做错事时可以“回放”,让自己回到过去的时光重头做起。

有了这台神奇的遥控器,迈克尔的生活似乎变得惬意且自如。可是,好景不长,万能遥控器一旦失去控制,迈克尔的生活便被这发疯的遥控器搅得乱七八遭。束手无策的迈克尔深刻地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并不是像家用电器那么简单,随便用遥控器那么一点就能万事皆通。生活要靠自己精心地去经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学会感激并拥抱现在的生活。

影片评价

《人生遥控器》是一部绝对的好莱坞式经典喜剧。该片以精巧的编剧、暴笑的情节、逗趣的人物让观众朋友领略到正宗的美国喜剧。(新浪、胶东在线评)与《爱情呼叫转移》相比,《人生遥控器》更能发人深省,生活要靠自己精心去经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学会感激并拥抱现在的生活。(山西新闻网评)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主角迈克尔跳跃式的人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万能遥控器会为展现迈克尔从童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一生。影片实际上在揭示,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亲情比事业更为珍贵。(网易娱乐评)

当我们醉心于名利追逐时,即使出发点是为了我们的家人,可是当我们对于拥有的财富感到满足时,回过头来看,家人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了。失去的亲情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莫蒂利用万能遥控器给迈克尔上了一课,当迈克尔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莫蒂给了迈克尔重来一次的机会,让他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迈克尔也真正的懂得了,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亲情比事业更为珍贵。(腾讯评)


网民嚎叫:

这是科学家?是上帝才对吧?控制时间控制人生。而且还随意将这种能力赐予他人,你跟我说你只是一个科学家? 看来我们的上帝又闲的没事干下来微服私访了(笑)。 整个《人生遥控器》其实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上帝的一场游戏吧?为了考验某个人而设置的一场游戏?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开心的或者是不开心的事情,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乐观,但是这真的容易做到吗?如果利用科技发明一款可以控制人生快进或者是后退的遥控器,这样岂不美哉!科幻电影《人生遥控器》讲述了主人公就拥有这样一款遥控器,他可以随意的快进或者后退自己的人生。


《人生遥控器》的主角无意发现了一个特的遥控器,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快进倒退暂停。作为一个以工作为绝对重心的事业男,这支遥控器真是帮了他的大忙。可是人生只有几十年,每一刻都应该认真对待。好在主角最后也明白了自己竟然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反省了自己不该将人生全部付诸经济。


谢选骏指出:人生确有遥控器,不过是在看不看见的手里。否则,人对“命运”的理解,难道这仅仅是一种错觉或合理化或事后聪明?


谢选骏:国师、《河殇》顾问厉以宁属于人生大赢家之一



《痛惜!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逝世!》(券商中国时谦 2023-02-27)报道:


风雨燕山情,烈日鄱阳道,今夜相逢话短长,不觉江湖老。


江湖虽未老,但先生已然故去。据北京大学新闻网今天晚上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因思想,而光华


资料显示,厉以宁于1930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仪征,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厉以宁于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至1992年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年至1994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2005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奖章。


厉以宁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投入了极大的感情、时间和精力,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光华管理学院秉承北大百年风骨而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商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并形成了“因思想,而光华”的独特精神气质。


“厉股份”


厉以宁的研究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管理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等。因论证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被尊称“厉股份”。


厉以宁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双重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另外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厉以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厉以宁还是经济史专家,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厉以宁自1955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室工作,直到1962年第一次登上讲坛,讲“外国经济史”,第一节课便是“西欧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后一直在这方面研究多年。到改革开放后便把主要问题转到中国国民经济上,但一直仍然在从事经济史研究,在1999年《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完成后便又重新着力于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于2003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一书,该书将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质”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异己力量和体制外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资本主义,以此为前提对资本主义起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进入新世纪后,厉以宁力主改革城乡二元制和土地改革等新一轮农村改革,是这一轮改革的重要推动者。2008年初,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长文《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出搞活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他指出,城乡二元体制不改革,农民收入不会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无法有较大程度的缩小。


“楼群新建,塔影何曾变。招手蓝天归去雁,旧迹校园寻遍。依然一介书生,长年苦守书城。知己再难重聚,闲云与世无争”。这是2017年厉以宁先生写的一首词。如今先生仙逝,与这个世界再也无争。痛惜之余,愿先生一路走好。


网文《厉以宁》报道:


厲以寧(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男,江蘇儀徵人,生於南京,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成員。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生平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1955年畢業後留校工作。1985-1992年任北大經濟管理系主任,1993年至2005年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原名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並在全國人大專業委員會擔任職務。

2023年2月27日19點31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家族

胞弟厉以京(华南理工大学工管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厉以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首任学部长),三人在学界号称「厉氏三兄弟」。

学术贡献

厉以宁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享有盛名,因其在80年代较早提出了对产权不清晰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大规模股份制改造的构想,而被经济学界冠以厉股份的绰号。 厉以宁与享有「吴市场」之名的吴敬琏、第一代改革派经济学家于光远等经济学家同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奠基人。

奖项和荣誉

2004年荣获日本的福冈亚洲文化奖。

坚尼系数算法争议

2002年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厉以宁教授给出了一个适用于中国的坚尼系数的算法。 他说:「中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并且是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别很大,不能笼统地用坚尼系数来说明问题。 我认为,按中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来分析,可以先算出两个坚尼系数:一个是城市的坚尼系数,另一个是农村的坚尼系数。 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一个基尼基数。」 通过他的算法,中国的坚尼系数从0.40以上被大幅降低到0.32-0.35之间。

厉以宁的说法遭到一些学者的驳斥。批评者认为:

区域之间的价格差距在日本、美国、巴西、印度都存在。 印度的两元经济比中国还严重,是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典型案例。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商品和人的流通,从而使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愈来愈小。

「研究收入差距的经济学家经常用更复杂的方法将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既然看到城乡收入差距,就应该提出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为重点的政策建议。 二元结构应是经济发展要消灭的目标,不能成为社会分配不均的托词。 如果以两个坚尼系数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中国的坚尼系数仍是名列前茅。

著名学生

李克强、李源潮和陆昊等都是厉以宁的学生。


轶事

除了经济学方面的建树,厉以宁还以擅写中国古典诗词著称。


网民嚎叫:


本穷敏而好学,深入调研,星期天一大早刚刚发现,国师厉以宁是《河殇》的经济顾问!


谢选骏指出:厉以宁可以算是“人生大赢家”之一——他们像是不倒翁,八面玲珑,黑白通吃,与时俱进,声名日隆。

谢选骏:寄宿家庭形同血汗工厂



《留学美国第一年,我住在梦魇般的寄宿家庭》(2023-02-23 三明治)报道:


高一那年,我主动和父母提出了出国读书的想法:美国,要走就走得远些。现在回想起来,总会美化最初的动力和理由,但是时间和现状告诉我,我当时的选择没有错。我和父母长谈了两次,尽管多年以后我才得知他们对我强烈的不舍,但是在当时,我得到了十足的信任和支持。


于是15岁半的我开始申请美国的高中,准备入学考试、语言成绩和面试。在一个波士顿的住校高中,和一个康涅狄格州走读住寄宿家庭的学校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想体验完整的美国文化和家庭教育。


2014年的夏天,我踏上了飞往美东的航班。


选择一个适配自己的寄宿家庭,对独身漂在异乡的小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那时,我和父母选招了机构,由他们负责帮留学生对接美国当地的住宿家庭。美国当地的家庭在这样的机构注册报名,学生、美国家庭双方都会提出一些对另一方的基本要求,例如是否能接受宠物,或者宗教信仰偏好。临行前两个月,我收到一封邮件,里面是匹配寄宿家庭的资料,有他们的名字、住址、爱好介绍和照片。

照片上的三个人,第一眼看上去,皮肤是棕色的,三人身形相似,圆圆的头,圆圆的胳膊,圆圆的肚子,笑眯眯的。我对圆润润的人印象一般是向好的,比如神探狄仁杰里梁冠华老师一直都给人憨态可掬的亲近感。他们亲切和蔼的笑容和拥抱减少了我的紧张和距离感。


我相信我的父母在看到他们的信息和照片的时候,也是期盼他们能好好待自己的女儿,让我能在异乡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没有对比选项,我们都不知道这是否是最优选,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我愿意尝试。


我们给学校付学费,也给寄宿家庭付住宿费,包括我们的饮食,和部分出行。有的家庭可能会同时接两到三个留学生。后来的生活告诉我,有些家庭非常依赖这样的额外收入,而有些家庭就算接受来自中国留学生,对中文文化也根本不在乎。


为了让我们对美国校园和生活文化有一些基本了解,美国机构在我们到达后,先让我们在一个夏令营上两周课,也就在那时候,我第一次见寄宿家庭。


照片上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男主人Jose,女主人 Maria, 还有女儿Elizabeth。我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围坐在一个桌子旁了。Maria最先进入我的视线,有一头油黑的泡面头,人中的部位有一颗黑痣,身穿一个棕色的短袖裙。Jose带个眼镜,没有脖子,眼角笑起来向下耷,很和蔼的样子,穿了一个白短袖让他看起来更丰润,像个大雪人。他们还带了女儿Elizabeth,活脱脱父母的缩影,也在旁边笑呵呵的。他们分别给了我热烈的拥抱,这种拥抱猛烈到让人需要悄悄咳嗽一下的程度。简单寒暄了几句,他们就带我上车准备开回康州的家。


“我们太开心见到你了。以后你可以和Elizabeth一样,管我们叫Mommy 和 Daddy!”Maria在车上兴致勃勃地跟我说,“我来自波多黎各,你知道波多黎各在哪吗,是美国的一个附属岛,在加勒比海。”我赶紧掏出手机查了一下,波多黎各大概在北回归线下方了,接近南美洲。


“Jose来自墨西哥,他是因为传教来到美国,他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墨西哥,我们是个移民家庭。”我点着头,心里想着,移民家庭也好,会不会比白人多一些同理心呢?他们愿不愿了解中国文化?想着想着,我从书包里掏出从国内带来的青花瓷优盘还有中国结,送给他们当见面礼。


开车两个小时后回到了他们的家,已经晚上十一点了,我没有看清房屋外面是什么样,直接进了家门,他们让我先休息,第二天再畅聊。他们带我去卧室,从厨房旁边的门进去,我跟着他们一步步下楼,逐渐确认了我将住在地下室。地下很空,我的房间在一个角落,房间有门,里面有简单的床和学习桌,墙是紫色的,简单但是温馨。我没有住过地下室,所有的“第一次”让我在一开始都是兴奋的。


第一夜很安适地过去,地下室的黑暗很适合入睡。在幽暗的空间里,听不到清晨鸟叫,听不到汽车的来来往往,只有水声烘干机产生的热浪,还有楼上地板的吱呀声。


第二天我出门特意看了一眼,这是一个在交叉路口的棕色两层楼房子,房子前面有一片不大不小的草地。走动中,地板发出吱呀的声音,应该是个年头长的房子了。一层是客厅和厨房,很显眼的是一排胡桃夹子,在壁炉旁,Maria说她特别喜欢收藏胡桃夹子,每年圣诞都会买一个。二层则是他们三个人的卧室。


房子外部环境


Jose坐在属于他一个人的沙发椅上,他窝在里面吃着薯片,看着电视,他的肤色和沙发颜色很像,人和沙发好像融为了一体。那时我不知道,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很厌恶这个身影。


午饭时间,Jose 和 Maria教我祷告,我们一圈手拉着手感谢这一餐食物,我偷偷睁眼看了他们一眼,再安心闭上,感恩我能平安来到这个国度,有地方住,有饭吃。


第一顿饭后,我主动帮忙收拾餐具。在美国,家庭用一次性餐具很平常,如果家庭人口多,这样就能避免每一餐都洗很多餐具,所以会用纸盘多一些。不过在他们家,是一次性塑料泡沫盘。我收走了大家手里的泡沫塑料盘,准备丢到垃圾桶,Maria赶紧制止了我,像是我要扔掉一堆黄金一样。我眼睁睁看着她把塑料泡沫盘放进了洗碗机……


厨房环境


在这以后,他们拿出一张A4纸,上面有大概10几条“家规”:


“塑料泡沫盘不能用一次就扔掉”


“每周都要做大扫除”


“晚上10点以后必须关灯”


“我不能碰洗衣机,每周的脏衣服需要拿给Jose来洗”。


“不允许在房子内出现茶或咖啡(摩门教中禁止茶和咖啡)”


“不允许带零食进入卧室”


“如果有中国同学在的时候,不能用中文沟通。”


……


我拿着这张纸回到我的地下室,这短短的几步路一下子让我对离开自己的家有了实感。青天白日,地下室一片漆黑,不开灯真的伸手不见五指,没有窗户。


8月底正午时刻,依然感觉到湿冷。


起初两周,相安无事,我积极地做家务,每天都开开心心跟”Daddy 和 Mommy”拥抱问好。早上我自己做饭,他们家没有做早饭的习惯。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吃,在家里吃晚饭时主动跟他们聊我学了什么。至于晚饭吃什么,Maria一般会在周日和周三做两顿饭,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则是吃剩饭,反复吃冰箱里面的剩饭,装剩饭的塑料盒都已经划痕无数,有了陈年的味道。


但是,本着“入乡随俗”,“安分守己”的想法,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倒也罢了。


Jose在修车厂工作,应该是个经理的样子,Maria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他们的女儿Elizabeth在上初中。因为一家子是西班牙拉丁裔,也是属于少数族裔,所以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我后来住到白人家对比,还是有些区别的。


Jose的家不是第一次接待留学生,我也不认识上一个,也从未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已然没有任何“矜贵”,我也从来没有把“是我在付钱”这样的态度表现出来。反而,他们每个月拿到了钱,也不愿意多做几顿饭。家里做的最多的就是炒饭、煮鸡肉和煎猪排,还有无穷无尽的玉米片。在学校的午饭时间,我悄悄倒掉了他们给我饭盒里带的剩饭,已经是三天前的饭了,我看着这干瘪的黄色米粒还有冰冷熟透的白色鸡肉,叹了口气,丢进垃圾桶。我真的宁愿吃食堂的垃圾食品,至少是当天出炉的。在家里晚饭躲不过吃剩饭,我的肠胃开始变差,营养不良让身型也有一些走样,我真的怕有一天和他们一样。


每次学校午餐时间,我们几个留学生时不时会交流彼此的生存现状。我了解到有的同学住在单身中年女性的家里,平时的生活倒也简单,免去了和不同的人磨合。有的同学的住家也有法国黑人、海地人这样的非白人家庭,体验着不同的“融合”文化。有的同学住在中产的白人“完美家庭”里,听起来的生活模式是我一开始想象的在美国的生活。不过后来我明白了,没有标准的“美国生活”,这里本来就是一个大熔炉。


“那你们会叫住家daddy和 mommy吗?”我边吃边问。


“谁会这么叫啊。这太过了。我不会反正。”一个同学说道。


“对啊,这听着就有点恶心啊。我们都叫名字。”另一个同学说道。


对,其实我也觉得有点恶心,毕竟在后面数年的生活里,无论对美国家里的长辈还是老师,都是可以叫名字的。我心里开始对这过分亲密的称呼有了抵触。


说起我的学校,在住家相邻镇子的腹地。学校所在的镇子非常富饶,附近的居民的房子相隔都很远,绿油油齐齐整整的草坪让人看着甚是赏心悦目。住家所在的区域则是本州有名的“贫民窟”——间距很小的居民房子,犯罪率高,流浪汉多,街上破破烂烂的。


我的学校是一个私立天主教高中,同学间很多都是一家子兄弟姐妹都来这个学校上学,很多老师也都是这个高中毕业的,白人浓度非常高,除了中韩留学生,基本没有少数族裔。那段时日,白天和夜晚,周内和周末,在学校和不在学校的日子,让我感受到割裂,白人区天主教学校,贫民窟的住家,似乎这中间有一道无形的门,隔开我在不同世界的样子。


在这里,我开始学习欧洲史,美国历史,旧约新约圣经,希腊神话,美英文学,小语种,这些不熟悉的领域,同时也确实是在数学、化学、生物这样的课堂中当了佼佼者。有趣的是,英语母语的白人同学有的时候在英语课单词考试的时候也会偷看我的答案,看来背单词的痛苦程度没有国界。


大概开学后第二周的一天,晚上九点半,我还在使劲在研读白天的历史课本,各种南北内战里将军的名字在我眼前跑来跑去,我啃着笔头,嘴里念叨着。我听到通往地下室的门开了,一声“十点了,该关灯了!” 吓了一跳,赶紧去关上房间里的灯。房间的门缝太大了,照出去的光足以在地面楼梯口看到。大抵是看到地下回归黑暗一片,他们才放心。我拿出手电筒,躲在衣橱的角落里,继续抱着和小西瓜一样重的课本继续阅读。


通往地下室的楼梯和洗衣房


一个周末,他们带我去商场,临走时,我买了一杯大杯的冰咖啡。坐车回家也不过是6、7分钟的路。下车以后刚准备进家门,Jose对我说:“别忘了纸上的规矩,茶和咖啡是一律不允许进这个家的。”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想故作幽默,但我真的笑不出来,看着这一杯还满的冰咖啡,我一个人留在外面猛嘬,还伴随着换手拿和小碎步蹦跳,一口气喝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全身血管都冰凉的。


Jose和Maria平日轮流开车接送我,但是不直接送我去学校,而是把我送到学校反方向的一个停车场,等待校车,放学亦是如此。他们不喜欢我打破这个规律,当我说我参加了学校的尤克里里俱乐部,需要每周二在学校多留一些时间,Jose冷下脸跟我说:“那你是要我去学校接你呗?”语气里带着强烈的不情愿。我只能卑微附和“真的抱歉给你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非常感谢你,如果你能来接我。”


一天早上做饭时,可能火开大了,烟雾报警器响了,我又慌又急,关了火使劲想拿手驱散开浓烟。这时Jose从楼上下来,直奔厨房,把我赶到客厅,对我厉声大骂。


平时拥抱,祷告,开玩笑,和蔼面容,一霎那都跟着这烟一起散了。他就像是变成了一只猛兽,狰狞的面容,高音量的骂声就没有停过。Maria从楼上下来,安慰我说下次注意,然后就去安抚暴怒的Jose了,他们开始用西班牙语快节奏地对话,我猜应该是在抱怨我的。在学校里需要选择小语种,我也没有选择最受欢迎的西班牙语,那段时间我厌恶西班牙语。


日子一天天过去,凉爽的秋天也渐入寒冬。雪一场场地下着,盖过了那些枯叶。“家里”,噢不,屋子里的人渐渐也开始对我冷淡了起来。我觉得外面的冰雪甚至好过于屋中貌合神离的表面功夫。


后来我发现,Jose爱发火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经常对Maria还有Elizabeth大吼大叫,就像全天下那些欺负妻女、没种的男人一样。他对我如何,我也没放在心上。但我真的痛恨他在教堂里那虚伪和善的笑容,以及他回家以后经常喜怒无常暴跳如雷的凶悍面孔。他永远窝在那个沙发里,只要在这个房子里,他不是在卧室睡觉,就是就蜗居在客厅的单人沙发上,伸着脚,吃着墨西哥玉米片,看着电视,跟一个发霉长芽的大土豆一样。


Jose还是当地摩门教教会的一个理事人。家里经常会有一些传教士来找他,这些年轻的传教士来自西部的犹他州,他们会经常西装革履来家里。当然了,Jose见他们的时候也是西装革履,春风满面,欢迎着一些来家里和他讲经论道的年轻教徒们。他表现出一副圣父的面容,胖胖的体格加上一个个热情的拥抱让不了解他的人觉得这是一个传播爱的人间使者。多么讽刺,裹在表层的慷慨和博爱,遮不住他内在的丑陋,虚伪。


有一天,我发现我的银镯子不见了。我问Jose,有看到我的银镯子吗?他窝在那个沙发里,头都没转冷冷回答我“没有”。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怀疑,因为在我的理解里,他的“信仰”至少会约束一些行为。但是后来,我还是在他的车库里的一个很不显眼的格子里看到了我的镯子。这不会是随意掉落,我拿着它去找Jose,说这是我的,为什么在他的车库里的一个工具箱旁。Jose的神色已经告诉我答案了,他的解释是不知道这是谁的,就先保留起来了。


Jose已然如此,我在这个家唯一的“依靠”就是Maria了,直到一天夜里,我被敲门声惊醒,Maria大声喊我,把我从床上拎出来,让我跟她去卫生间。我揉着眼睛,适应着有光亮的房间。“这是什么!这是血!是不是你弄到地上的!这是我们的房子!你不能把你的血弄到地上!还让我看到了!这太恶心了!”Maria对我大声咆哮。


我彻底醒过来,看了一眼卫生间的地上,有一滴血。是我经期间不小心弄上的吧。我边道歉,边找纸巾蹲下把它擦干净。两个女性在深夜的卫生间里,我蹲着擦,她站着骂,因为一滴血。不知道她会不会这么对Elizabeth。


有一次我实在不想再用这些不知道之前谁用过的、快破洞的泡沫塑料的盘子,就把它们丢在垃圾桶里。她还是发现了,就跟每天对这些盘子都有计算着一样,她把我叫来对我大声呵斥。“这些泡沫盘子应该进洗碗机,我们会至少使用它们三次以上,我已经强调了很多次!你在浪费!” 我站在垃圾桶旁边被训得抬不起头,面对她瞪圆的眼睛和大声的指责,我感觉我真的做错什么一样,我做错了吗?没有服从这些可笑的规则?我真的不知道。


我和自己的亲生父母视频通话,和他们分享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分享我是如何同Jose一家抗争的,我和他们描述起来就像脱口秀一样,把伤痛的的事情说得好笑又升翻,突出我的“渡劫神仙”的角色。他们也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有时候帮我出谋划策,有时候顺应着我的自嘲,也可能有时候在默默心疼吧。


我知道爸爸妈妈是心疼的,但是他们和我一样,我们三个从来没有任何放弃和退缩的念头,我会坦诚的和他们分享喜怒哀乐,但是是滞后的,因为我会让每一段故事看起来“好玩”一些,而不是单纯的痛苦。


这个家,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像个家,更像一个训练营,说的不好听一些就像一个“集中营”。我在国内自己的家里也算不上娇贵,在亲戚和熟人眼里,我一直是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但是这个“新家”让我正向多了一层韧性,和负面多了一层隐忍。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橙色的,我给自己买的小饭盒也是橙色的。和他们住了一年以后,我感觉这层橙色蒙上了很厚一层土,变成了土橘色,没有了活力。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我不怕黑暗,不怕权威,不怕凶悍。但是在个房子里,在Jose一家身边,我觉得勇敢也起不到什么正面作用。沉默变成了主旋律,躲避变成了唯一的措施。


美东的冬天真长啊,从10月底到4月底都是冷的,经常有暴风雪,雪后会有铲雪车把雪推到人行道旁,摞得高高的,路上还结冰。那个时候没有打车软件,我住的区域也没有出租车。如果家里不送我,我哪里都去不了。偶尔还是会自己在冰雪里慢慢走着,雪水已经渗进了鞋缝,但我还是走着,只是想离开这栋房子,无论目的地是哪。


15岁半留学美国第一年,我住在梦魇般的寄宿家庭


康州冬季雪情


当时我总觉得家里有什么味道,除了地下的潮湿和挥之不去的剩饭,还有一种隐隐的说不上来的味道,直到在未来几年我看了《寄生虫》,才知道原来那是贫穷的味道。影片里别墅主人们总能闻到佣人一家身上的好像抹布一样的味道,但是佣人一家自己闻不到。或许也不全是气味的缘故,或许慢慢了解到他们的房子是在相对穷的区域,也或许是一次次看着他们“病态节约”的行为,再后来,才知道在美国,过度肥胖是一种贫穷的象征,没有对健康和自律的敬畏。有一个描述更得我心,来自《呼叫助产士》“贫穷不是指破房子、脏衣服、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贫穷是没有爱,甚至没有尊重,不知道爱和虐待的区别”。


说起来,机构理事人也会定期来“家访”和“校访”来确保我们的利益,但是这种例行公事又真能问出来什么呢。更滑稽的是,那年中秋,这个白人理事人带着一块月饼来学校,给我们六个中国人分。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甚至吃不上一口完整的月饼。


其实我的中国朋友们也不都是顺风顺水,倒也没有什么极端例子,我的处境就很罕见了,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综合对比下来,我第一年在地狱,后两年在天堂,其他人在烟火人间。


我以为我会像住在楼梯壁橱的哈利波特那样,自带主角光环来个绝地大反击。其实没有,一个学年终于结束了,那个夏天,我和机构申请了调换住家,因为学期內没有空缺。机构理事人帮我重新对接了新的一家人,秋天回来以后就直接去了新的住家。


我和Jose他们没有冲突,没有告别,因为他们以为我还会回去,但是我没有。同时我也没有在心里原谅他们,苦难的意义都是人给予的,但是有些苦难的施加者仍旧不值得被原谅。暑假伊始,Maria送我到纽约肯尼迪机场,我从后备箱拿上行李,还了一个“永别式”的拥抱,头也没回走进值机大厅。


我走了之后,Jose一家继续挣着留学生的钱,继续他们那一套先礼后兵。另外一个中国女生住了进去,后来了解她和我的处境也差不多。夏天他们不让她一天洗两次澡,因为要“节约用水”。我后来搬到了一个真的像家的地方,新家的家人两年如一日地对我温柔如初见,8年过去了,我和新家的人还保持着有血缘关系一般的亲近程度。


后来,我高中毕业,到了别的州上大学,读研究生,后来回到了康州工作。24岁这年,我开车路过那栋房子,浅停了一下,望着这个棕色的牢笼,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地下室,那个沙发,那身影。叹了口气,缓缓驶离。


毕业典礼


平心而论,无论有过多少憎恶和怨恨,我最后还是庆幸我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在那之后,我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孩子Elizabeth究竟会成长成什么样子。爱丽丝·米勒在《身体不说谎里》说,“童年被爱着的人不需遵循任何戒律就会去爱他们的父母,被迫遵循戒律绝不可能是爱的基础。” 我希望她能对自己好一点,如果她有了自己的家,希望她不再用重复使用塑料泡沫盘,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人生道路,让自己身体更健康,不害怕亲密关系,生活里不再有咆哮,不做社会强权下的牺牲品……


我走进大学,出入社会,搬过很多次家,结识了许多新的不同种族的人,我一次次迭代自己,用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洗覆盖掉那个房子里的回忆。不过后来我意识到了,它虽然不会成为我前进的助力,但是它会帮我吞噬黑暗。


15岁半留学美国第一年,我住在梦魇般的寄宿家庭


我永远爱康州的秋,我又变回橙色姑娘了。


网民嚎叫:


爱党妈 2023年02月23日 12:30

小留在中国灌输了深刻的等级观念,到国外不适应很正常。

xynet 2023年02月22日 08:52

这类接纳小留的家庭通常都缺钱。能不能碰上好的就看运气了。


谢选骏指出:寄宿家庭以营利为目的,就形同血汗工厂了。如果再加上摩门教的绞肉机和西班牙语的殖民地文化,那就真的鸡犬不留了。

谢选骏:共产共妻的民主运动

《方兴未艾的“中国女权主义”》(布衣 2024-05-05)报道: 小题大作 最近听朋友聊天涉及蔡崇国涉嫌性骚扰事件,之所以这类事件在海外能轰动一时,是因为目前美西方国家正流行女权主义和LGBTQ运动,此事件中的控方S女士,也是凭她一面之词,就把蔡搞得灰头土脸,凭心而论,出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