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

谢选骏:血汗废垃只会哭,只因中国梦碎了——瓦依那、任素汐《大梦》歌词

《新歌“大梦”为何一夜爆红 每个中国人的深深代入感…》(自由亚洲  2023-09-27)报道:


广西农民"瓦依那乐队"的歌曲《大梦》在中国网络上迅速走红


继饱含隐喻的歌曲《罗刹海市》火遍全网后,新歌曲《大梦》一经播出,也"听哭"了广大中国人。这首写尽中国人一生困惑的歌曲为何能够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请和本台记者经纬一起聆听这首《大梦》。


著名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第三季比赛正式开启,其中一首歌曲《大梦》因唱尽中国人的一生而火爆全网,产生共鸣的中国听众纷纷表示“听哭了”。最终这首歌曲斩获全场最高分,当天获得高达44.2万的转发量。


“我已十八岁 没考上大学,


是应该继续 还是打工去,


该怎么办?


我来到了深圳 转悠了些日子,


没找到工作 钱花得差不多,


该怎么办?


十字路口 人往往返返 该怎么办?”


这首长达九分钟的歌曲由瓦伊那乐队和任素汐生动演绎,如散文诗一般朴素而真挚地展现了中国人从六岁到八十八岁,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烦恼。


“没考上大学怎么办?结婚买房生子怎么办?面对生老病死怎么办?”整首歌贯穿对生命的诘问,最后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一经播出就引发听众的强烈共鸣。


在中国著名问答平台知乎上,有中国网友表示,如果人生是一场大梦,那么我希望这场梦不是宿命的、无法逃脱的社会循环;还有网友说,人生很艰难,大家过得很不开心。


引发共鸣在于每个人对其都有深刻的代入感


在荷兰的人权活动人士林生亮感慨说,之所以这首歌引起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对其都有深刻的代入感。


“这个音乐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现象。我从这首歌里看到了人的一生的生死病老,也同时看到了当下年轻人苦苦挣扎的图像,包含了人的一生必须经历的爱情、亲情、人情。”他说:“每个阶段都有个问号,我认为这个问号就是在拷问社会。”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当下,中国人对住房、就业、升学的焦虑情绪有增无减。恒大、碧桂园等多家龙头房地产企业爆雷,烂尾楼在各地频频出现;青年失业率持续高企,6月录得峰值21.3%,随后中共当局停止公布相关数据;教育资源进一步两极分化,教培行业遭打压,寒门子弟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首歌是所谓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林生亮认为,这首歌折射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情绪。


“这首歌暴露出中国当下集权社会里国民普遍的焦虑感、无助感,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中国前媒体人赵兰健说:“(《大梦》这首歌)是多重社会矛盾因素凝结之后,又没有释放途径,所展现出的内心的颓败。”


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上,有网友点评说“这首歌曲很应景迎合了当下中国国内的消极情绪”;“这首歌是所谓中国梦的真实写照,也是底层百姓的做梦经历”。


“太多的错误 总在重复,


该怎么办?


……


过往的执念 过往如云烟,


太多的风景 没人全看清,


放不下 怎圆满?


如果生命 只是大梦一场,


你会怎么办?


网民嚎叫: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2023-09-28 02:19:00

奴隶主马云有先天的思想,早就指出,996有你就幸福了,

hkzs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3:50:41

红色血汗中国已崩的表现。

不太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1:45:13

再來一場公平分財產革命。

西湖孤山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1:09:26

为何不学习思想?没有主旋律的歌曲?养这些曲艺协会的东西有啥用?都关了。

匿名用户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0:12:08

中国人的苦难都是共产党强加给我们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投入到推翻中共独裁政府的事业中去!习近平一头猪,全国杀完,见青天!

znggg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9:47:21

虽然歌词每一段都唱的是焦虑,但其实最终是让人放下焦虑,焦虑最终没成其为困难,人生就是大梦一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9:29:24

大国盛世,世界第一了,土包子。

生肖迷宫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9:24:46

曲自"又见溜溜的她"

你看我像特务,

我看你像汉奸,

全民动员抓间谍,

整天瞎忙活。

经济也玩砸了,

外交也搞烂了,

全民监控搞安全,

皇位丢不得。

到处是习思想,

全世界指方向,

摊上这么一个货,

这代人倒霉了。

肥溜的它呦

压迫我呦

心儿一颗嘿嘿嘿

nyfa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9:03:00

唱给刁皇听听吧!

落基山99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8:22:50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 高考的独木桥,996,997 把人当作机器用,中国特色!! 《大梦 》中国梦!!

voiceofme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6:50:24

这些问题哪儿都存在,是人的根本问题,不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特定问题。

爱琴海岸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6:38:45

唱出了各个年龄阶段及普通百姓的焦虑。

罗马军团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6:03:34

来点正能量的,乐观一点,今年再怎么差,也比明年要强。

cyte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47:02

道霖沙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09:40 不能再让这类负能量的歌曲腐蚀中国人的精神和意志了,要实现习大大的宏伟中国梦,必须从批判这两首歌做起!那一刀月半不知林夕又佳该怎么办……

getstarted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23:22

墙上写着“中国梦”的标语,人们却唱出“大梦”悲歌。

道霖沙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09:40

不能再让这类负能量的歌曲腐蚀中国人的精神和意志了,要实现习大大的宏伟中国梦,必须从批判这两首歌做起!

人间不值得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02:00

做大梦 脱口秀不是封了吗

大梁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54:30

《罗刹海市》,《大梦》都很抓人,自由它们的优秀之处, 美的享受听者自知.

cyte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47:06

那一刀月半该怎么办……

走遍北美的小猫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37:00

大白话歌曲,无论怎么演绎,也只是朴素的表达而已,缺少了艺术的美和智慧的美,很遗憾的时代。罗大佑和李宗盛的歌曲表达,比这个“大梦”,多了音乐歌词的美,多了艺术气息的“大白话”,更让我认为有听音乐的享受。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这是自由。但是音乐要有它艺术的高度和美的享受,即使表达的是愤懑和无奈,或者悲伤和无助。大白话的世界,大白话的人群,大白话的国家,最后是专门撒谎的现实。

香椿怼鸡蛋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27:00

我觉得再这么讨论下去,乐夏就不会有第四季了。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25:54

这首歌,十年前不会流行,因为那时处处缺人。

这首歌,二十年前不会流行,因为那时人的生活是逐渐变好。

这首歌,三十年前也不会流行,因为那时人人努力。

这首歌,四十年前也许流行,因为那时下岗的太多。

这首歌,五十年前不敢流行,因为它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

这首歌,现在流行但不知多久,因为它是付能量,领导者不喜欢。趁那个智商差的领袖没反应过来,多听听吧。它也许是贫民百姓能够说出来的最后绝唱。

dogma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18:25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区分两者的不同。坐在那里瞎哼哼顶个屁用。

charley3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05:14

快被封了,这不是和习总的中国梦唱反调吗。


谢选骏指出:血汗废垃只会哭,只因中国梦碎了——


瓦依那、任素汐《大梦》歌词

2023年9月26日


歌手 : 瓦依那、任素汐

作词 : 十八

作曲 : 十八


《大梦》完整版歌词


我已经六岁 走在田野里

一个不小心 扑倒在水里

该怎么办

弄脏了新衣 弄坏了玩具

爸爸会生气 妈妈会着急

该怎么办

站在春风里 大声哭泣 该怎么办


我已十二岁 没离开过家

要去上中学 离家有几十里

该怎么办

若是生了病 若弄丢了钱

被人看不顺眼 我单薄的身体

该怎么办

我的父亲 总沉默无语 该怎么办


我已十八岁 没考上大学

是应该继续 还是打工去

该怎么办

来到了深圳 转悠了些日子

没找到工作 钱花得差不多

该怎么办

十字路口 人往往返返 该怎么办


滴滴哒哒 滴滴哒哒 滴滴哒哒 滴滴哒哒

滴滴哒哒 滴滴哒哒哒


我已二十八 处了个对象

与哥哥姐姐们 相遇在街上

于是 就吃个饭

她姐姐问我 没正式工作

要不要房子 要不要孩子

要怎么办

我措手不及 仓皇离去 要怎么办


我已三十八 孩子很听话

想给她多陪伴 但必须加班

该怎么办

柴米和油盐 学校和医院

我转个不停 赚不到更多钱

该怎么办

我像部机器 不能停歇 该怎么办


我看到花儿在绽放 我听到鸟儿在歌唱 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

我看到云朵在天上 我听到小河在流淌 我看到人们迷失在路上


我已五十八 母亲已不在

老二离了婚 娃交给我来带

该怎么办

他说趁年轻 再去闯一闯

说不定归来时 会有一番景象

我只求他平安

太多的错误 总在重复 该怎么办


我已七十八 突然间倒下

躺在病床上 时间变很漫长

该怎么办

面对那个未知 无助得像孩子

在老伴面前 装作却很释然

说这只是小坎

生命的烛火 在风中摇摆 该怎么办


我已八十八 走在田野里

看见个小孩子 在风里哭泣

春光正灿烂


过往的执念 过往如云烟

太多的风景 没人全看清

放不下 怎圆满


如果生命 只是大梦一场

你会怎么办


我看到花儿在绽放 我听到鸟儿在歌唱 我看到人们匆匆忙忙

我看到云朵在天上 我听到小河在流淌 我看到人们漫步在路上


《大梦》歌词表达及评论赏析


Prodigal-W:这首歌写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大梦》这首歌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无论正在经历哪个阶段的问题,十八在歌里已经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如果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就做一场大梦想想八十八岁的自己,再回头看人生其实就是这样,那些问题也就不算问题了。


志凡vip:听到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该怎么办时总是一阵心酸😂,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恐惧吧?愿所有人生命旅途中能找到答案🏝,从容面对你的大梦一场!


谢选骏:美国的共产主义革命

《上百青少年蒙面到费城中心城打劫苹果等店面 约20嫌被捕 1女性还直播》(编译潘勋 2023-09-27)报道:


百多青少年戴着面罩晚间约8点来到费城的「中心城」(Central City)区,打劫苹果专卖店等店家。

警方及目击者26日表示,百多青少年戴着面罩晚间约8点来到费城的「中心城」(Central City)区,打劫苹果专卖店、露露柠檬(Lululemon)服饰店、Foot Locker鞋店等店家,其中一名妇人到自己网页现场直播这起骚乱,显然意在鼓励;费城警方表示,逮捕其中约15到20名嫌犯。


美联社报导,苹果专卖店约8点遇袭;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打劫自市中心胡桃街(Walnut Street)开始。警方追逐拎着「战利品」的青少年,另由现场一地点取回掉落的iPhone手机及「一堆iPad」。


上百名青少年也打劫露露柠檬服饰店;粘贴社媒的视频显示,穿套头衫、戴面罩的人由露露柠檬店窜出,警方抓住几人,再把他们压制在人行道。


这起青少年砸抢店家事件中,尚未传出有人受伤,但哥伦比亚公司费城台表示,Foot Locker有一位保全警卫挨打。


每日邮报报导,警方由现场还找到两把手枪。一名女性戴贾‧布列克威尔(Dayjia Blackwell)由自己Instagram直播这起青少年快闪暴动式的打砸抢,但其他贴视频的社媒用户表示,布列克威尔很倒楣,也被拘捕。


更早的视频由苹果专卖店内传出,显示被打劫后的光景,iPhone手机等电子产品由展示架上被掠走。专卖店内销售人员看来一脸困惑。


谢选骏指出:费城是美国革命的策源地,现在成为共产主义劫匪的根据地。


《美国大城犯罪率多降唯华府升 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中央社综合外电 2023-09-27)报道: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今年凶杀案增加28%,让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政治人物也纷纷跳出来指责。


尽管华府目前的状况不到1990年代身为美国「谋杀之都」时那么差,但暴力犯罪激增吓坏居民,也造成了对立。


其中一些事件尤其残酷:一名10岁女孩在母亲节死于流弹;一名在塔利班(Taliban)掌权后逃离阿富汗的移民,在担任叫车服务业者Lyft司机时遭到枪杀。


令研究人员困惑的是,华府谋杀率大幅上升,美国其他大城却看到谋杀率降低。此外,根据警方统计,华府武装劫车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犯罪学家罗森费德(Richard Rosenfeld)表示,与纽约、费城、芝加哥或巴尔的摩等城市相比,「华盛顿特区的凶杀案趋势有些异常」。


罗森费德还说,这背后的原因「仍是谜」。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授李察逊(Joseph Richardson)提出几种理论。


他告诉法新社,「我们可以推测有些事可能正在发生」,包括警方高层最近人事变动等,他还怀疑与贩毒有关的枪击案数量遭到低估。


谢选骏指出:美国首都犯罪率蹿升,显示美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城市中心爆发”。


《美国苹果店混乱一幕:警铃大作 遭零元购 逾20人被捕》(香港01 2023-09-27)报道:


美国费城Apple Store遭快闪洗劫 逾20人被捕 Footlocker同遭殃


美国费城(Philadelphia)一间苹果公司专门店(Apple Store)9月26日晚上遭多人洗劫,现场影片显示大批年轻人明目张胆地衝入店内偷走产品,警方事后拘捕逾20人。同区零售商店Footlocker与Lululemon也遭殃。


综合美国福克斯新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27日报道,警方在26日晚上约8时接获举报,指费城有大批青少年在市中心犯案,闯入商店偷窃。


网上流传影片显示,有大批青少年衝入一间Apple Store内偷走iPhone、iPad等产品,部份人戴口罩或面具蒙面。


福克斯新闻指,由于苹果产品设有防盗技术,令盗窃者得物无所用,结果有一些人之后又把偷走的iPhone、iPad弃置在店内。


警方事后拘捕逾20人,并在他们当中搜出2件武器。 


在事件发生同一天,费城有出现抗议警察的示威,不满有警察8月中执法期间开枪,造成27岁年轻人伊里萨里(Eddie Irizarry)死亡。


警方指这次抢劫事件与同日的和平示威无关,批评劫匪以示威为藉口犯案。


同区零售商店Footlocker与Lululemon也在26日遭洗劫,福克斯新闻指,Footlocker分店的玻璃遭破坏,店内有鞋、衣服、鞋盒散落一地。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指,相信26日晚上发生的商店洗劫事件有逾100人涉案。


网民嚎叫:


CTPCW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0:16:47

MLB 让美国成为了世界笑话,堂堂一大国,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大规模抢窃。

CTPCW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20:15:52

费城的警察比旧金山的警察,更敬业,更像是个警察。

mangrove_犹他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9:51:00

开枪

zhongguoren8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8:25:12

恢复Law and Order

京西观察使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6:19:44

不行,印度特工杀人案和零元购祸害老百姓的程度太低,纳粹德国也亡国了,只有文革破坏度大,再生能力强,文革是最好的最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

京工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1:23:50

京西观察使:建议使用更有说服力的的例子,比如“零元购比纳粹用焚尸炉杀犹太人差太远了”“零元购比莫迪派人去加拿大杀人差太远了”,更加有力,更加无法反驳,让五毛们无话可说

iBear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5:39:49

警察干活就行

一点小看法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4:55:08

TARGET 要关九家店面,在纽约,西雅图,旧金山和波特兰。民主党祸国殃民,必须把他们选下来。

ljc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3:51:22

抢苹果店的手机有用吗?

分分钟给你block了,让你激活不了

只能拆了当配件卖

吃素的狼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3:49:14

呵呵,同是民主党的老窝,费城的警察比旧金山的警察,更敬业,更像是个警察。为啥?因为费城中期选举,选民们开始丢弃民主党廖。民主么,民主党害国害民,弄得民不聊生,鸡飞狗跳,选民们用选票把驴党送进垃圾箱,正常。驴党不愿意进垃圾箱?也好。直送兲朝山东聊城,那里的驴皮阿胶举国闻名。

wenxuecity18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56:04

应该起诉政府,宪法规定,安全是美国公民的权利,纳税人交钱需要得到保护。如果这些大公司联合起来,可以告政府

青山留夕阳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29:45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18:57这些人是在TikTok的组织下进行团伙行动。分工合作,整齐划一,还有人喊口号实时记录。凭这个,就得禁止TikTok

========

记住告诉你们的议员,下次国会听证备用 - 假如那议员和你一样蠢的话。

青山留夕阳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23:11

那不是偷窃,是明火执仗的抢劫。好在费城警察这次没有像LAPD。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18:57

这些人是在TikTok的组织下进行团伙行动。分工合作,整齐划一,还有人喊口号实时记录。凭这个,就得禁止TikTok

不冒泡的鱼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2:02:14

苹果店手机和电脑不是后面都有防盗绳,他们怎么拿走的

京工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1:23:50

京西观察使:建议使用更有说服力的的例子,比如“零元购比纳粹用焚尸炉杀犹太人差太远了”“零元购比莫迪派人去加拿大杀人差太远了”,更加有力,更加无法反驳,让五毛们无话可说

京西观察使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1:03:30

这有啥搞笑的呀,零元购比党中央领导的红卫兵打砸抢,破四旧,抄家差得太远了,非洲丛林里的野人也比不过红卫兵小将们啊,呵呵。

=======

无极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37:55

那些支持民主党和黑名贵的人,不是蠢就是坏透了。MLB 让美国成为了世界笑话,堂堂一大国,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大规模抢窃。真他妈搞笑,这哪是美国? 非洲丛林也不能随意抢夺别人的食物吧?!

没事逛逛88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1:02:38

这些青少年是左棍党未来的希望

金樽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38:47

楼下一帮翻墙进来的水军又嗨又高潮了,你的国度连自由都没有,还笑话别人有自由,哼打自己脸吧。

无极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37:55

那些支持民主党和黑名贵的人,不是蠢就是坏透了。MLB 让美国成为了世界笑话,堂堂一大国,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大规模抢窃。真他妈搞笑,这哪是美国? 非洲丛林也不能随意抢夺别人的食物吧?!

twsyzg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16:00

一个没有礼义廉耻、只剩下“核弹”与“选举”的国度。

twsyzg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12:47

米国在堕落中…

注册怎么这么难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09:11

确定他们属于人类吗?

concode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06:00

苹果手机不怕这个吧,把这些设备标注不让注册启用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10:04:00

和我们亚裔的文化不同,天使们的文化是鼓励偷抢的。

Robinlu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55:25

南希佩罗西咋不出来看看“靓丽的风景线”呢?

Gooddevil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43:00

政府无能腐败,苛捐杂税,犯罪横行,民主自由

阿拉丙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41:27

animal kingdom.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3:00

能零元购又无风险,何乐不为?

侠士控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2:57

花姐的亲人呀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2:30

听听嘶吼的声音是人类的声音吗?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1:41

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进入文明社会融入很艰难????

nanoptics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1:00

大批“黑人青少年”不是大批“青少年”,“黑人青少年”是个极其稀有的物种

hifriendshf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1:00

都是垃圾天使贵族

nanoptics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30:00

请写明“有大批黑人青少年”,谢谢

tudoutudou99 发表评论于 2023-09-27 09:25:07

黑命贵最爱的发泄方式就是0元购

谢选骏指出:在共产党看来,让美国变成共产主义革命的牺牲品,就差去掉“反动军警”这一障碍了——但是,只要通过必要的渗透工作,美国就可能变成中国那样一穷二白的共产党鬼国。

谢选骏:为何民主国家更喜欢人类动物园

网文《人类动物园: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人类如动物般被圈养、围观、投食》(SME情报员 2019-12-26)报道:


曾看到过这么个脑洞,如果真的存在外星文明,他们在俘获地球后,人类将会被“圈养”起来,在动物园内做展览。毕竟对外星人而言,人类可没什么利用价值,只能满足一下好奇心了。


“人类动物园”,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历史上,人类还真对自己的同类做过类似的事。


西方人像圈养动物一样把土著人关在栅栏里,在特定的园区供观赏。而这类人类动物园,还在欧美各国遍地开花,异常火爆,无数原住民被虐待至死。


直到1958年,最后一个人类动物园观赏点才得以关闭。但距今不过半世纪,这段黑暗的历史就几乎被忘记,很少被提起了。


1906年,一名菲律宾女童在栅栏内被围观。


这一切,还得从欧洲人的殖民扩张说起。自从在亚洲和美洲新大陆遇到各种奇珍异兽和稀世珍宝后,欧洲人就开始修建动物园,炫耀性地展示着世界各地到来的动物。


但只展览动物,很快就无法满足他们对“宝物”的渴望了。


15世纪,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就首次绑架了旅途中遇到的土著人,并将其带回欧洲。当时,这些土著人就为哥伦布赢得了众人“惊讶得瞪大双眼”的最高赞誉。


而人类动物园的罪恶先河,则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一手打造的。当时,他们就在梵蒂冈建了一个超大动物园,并将各个不同种族的土著人与其他野生动物关在一起。巅峰时期,美第奇家族收藏的各个人类种族就会说超过20种不同语言。


不过,那时候的人类动物园还不成气候,罕见且私人,不会大规模展览。但随着殖民扩张,许多商人却从血腥味中嗅到了商机。“土著人”被一船船地运往世界各地并关栅栏内,忍受着西方白人居高临下的打量和嘲弄。


而从18世纪起,这些靠展览不同种族人类谋利的动物园也开始走向大众化。当时,无论是乡绅贵族还是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只要是个白人都能从这些“落后的原始人”身上找到一种优越感。


1927年,索马里人群中骄傲的卡尔·哈根贝克(Carl Hagenbeck)——而在那个没有电视、互联网和旅游业的年代,人类动物园也成整个西方世界最热门的消遣方式之一。例如,珍稀人类经纪人卡尔·哈根贝克(Carl Hagenbeck)在1908年的自传中就骄傲地炫耀着自己的“丰功伟绩”。仅10年时间,他就凭一己之力将900多名土著带到了美国和欧洲进行展览。而从1870年至1940年之间,则有超过十亿人次蜂拥而至,观看过此类展览。


为了观赏体验,西方人会为这些土著人建起一些“土著村落”。里面除了住着原汁原味的土著部落外,连植物引进、建筑风格都几乎按照原地一比一复刻。而在这种人造的村落旁,也会贴有各种标签以介绍这一种族,如产地、外貌特质、衣着、风俗等。


力求还原,这些土著人还被要求定期“表演”一些特殊的风俗、舞蹈或仪式等。有时候,在栅栏外参观的“文明人”甚至还能投喂食物。为了看清楚这些异族人的身体特征,一些土著人更会被迫全裸示人,即便那是寒冷的12月份。


此外,这些土著们就像是一件物品,会被多次转手售卖,生活质量堪忧。原本就生活在新大陆或其他地方已经与世隔绝千万年,土著人的免疫系统很难抵御旧大陆的细菌和病毒。


所以与欧洲人近距离接触外加生活环境的恶劣,都让他们很容易被感染,患上麻疹、天花和肺炎等流行病死亡。而很多时候,流行病总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杀死一个部落的土著人。


南非少女萨拉·巴特曼(Sara Baartman)就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著名的例子。1789年,萨拉出生于现今的南非东开普省,属于科伊科伊族(Khoikhoi)。


殖民扩张让她所在的部落陷入困境,她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亡,只留下她孤身一人沦为奴隶,在一个荷兰家庭做家仆。


萨拉·巴特曼(Sara Baartman)萨拉突出的身材就引起了其他白人的觊觎。因为遗传,脂肪堆积使萨拉拥有一个硕大的臀部和下垂裸露的生殖器。在那个年代,她与众不同的外型简直就是奴隶贩子的摇钱树。


于是连哄带骗下,萨拉就被卖到了英国伦敦,终日被关在兽笼里,以满足白人猎奇心态。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清楚萨拉的身体,主人会强迫她赤身裸体又或是穿着极少布料的紧身衣展示自己。而愿意花大价钱的贵宾,甚至还能让萨拉到家来开私人展览,并允许客人触摸她的身体。


在英国“巡演”了4年后,观众们就开始对萨拉的臀部感到厌倦了。见无法从萨拉身上捞到更多的钱,主人转手就把她卖给了法国的驯兽师。换着地方,萨拉依然被迫无休止展览自己的身体。而在马戏团里,萨拉还要匍匐着身子装成一头猛兽,然后再表演被驯兽师驯服的把戏。


过度的劳累让她的身体日渐虚弱。从第一次展览开始,仅仅6年,萨拉就受尽折磨后离开人世,年仅26岁。


死后,她的遗体还以“科学”之名被解剖。当时的人类学家就将萨拉与母猩猩作对比,试图找出黑人更接近动物的证据,而他们最终还得出结论认为萨拉是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纽带。


但实际上萨拉聪慧过人,语言能力佳,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荷兰语,英语也不算差。尽管如此,萨拉的生殖器和头盖骨还是被做成标本保存在博物馆,成为了种族主义者的“论据”。直到2002年,她的遗体才被送回南非,入土为安。


被堂而皇之地展览,萨拉身上其实有着两个属性,一个是“异常”(对应着“正常”)、一个是“野蛮落后”(对应着“文明先进”)。


在19世纪,与萨拉一同被展览的,还有很多身体有残缺的人,俗称畸形秀。但越发展到后期,这类专门展览“野蛮落后”土著人的人类动物园,就自成一格,与畸形秀彻底分家了。


而西方人还美其名曰“人类种族博览会”(ethnological expositions),认为这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像是一个“人类动物园”。而这种土著展览的立场,本身就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可以说是殖民合理化的绝佳广告。


人种博览会的画册海报,会将黑色与猩猩做对比


除了由金钱催生的珍稀人种经济外,人类种族展览更与殖民主义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主要由在殖民地进行贸易的实业家和商人、殖民地的行政官员和传教士协会培养起来的。


随着欧美各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西方白人就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是至高无上的民族了。而当时,时代局限性很大的体质人类学和人种学更是蓬勃发展,人类直接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从本质来说,宣传“土著人都是野蛮人”的思想是殖民帝国赢取大众好感与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能让大众认为殖民扩张是在教化这些野蛮人,给他们带去和平、幸福和文明,让殖民扩张、种族剥削乃至种族灭绝合理化。而几乎每征服一处殖民地,殖民者就会将当地原住民运往欧美国家展览。


1910年,24名台湾原住民赴伦敦日英博览会


自1851年,世界博览会就成了展示现代工业文明、前沿科技科学、文化景观的重要场所。而在世博会上,“人类学馆”更是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曾主持过世博史上规模最大“人类动物园”的美国负责人麦基(William John McGee)就明确地点明了展馆的中心思想,要用“生活在原生环境的活人”表现“人类由黑暗原始到高等启蒙、野蛮到文明...的历程”。而从世博会发型的宣传手册,也能看出浓重的政治含义。


世博会发行的宣传书籍插图“人的类型与发展”(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Men),画中智慧女神高举火把,照亮蒙昧的原始人。而周边则显示了“史前人”位于最低端,之后依次是布须曼人、阿伊努人、尼格罗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土耳其人、印度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最高等则是欧美人。


被关在栅栏内的土著人,需要给大众展示的正是他们的“落后”、“原始”和“野蛮”。但这种“文明”与“野蛮”的对比,往往是被无限夸大的。在人类动物园内,土著人展现的并不是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


例如在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一个土著村落,便是来自菲律宾的伊戈罗特人(Igorrotes),他们被认为是文明程度最低的种族之一。为了迎合大众对土著人的刻板印象,经纪人们杜鲁门·亨特设计了大量虚构的戏剧性情节。


伊戈罗特人穿着缠腰布,背着手鼓表演着战舞


例如,伊戈罗特人有在特殊场合吃狗肉的传统,他们认为吃狗肉能让人变成强壮、勇猛的战士。但在人类动物园内,伊戈罗特人几乎每天都会被要求表演当众猎狗、杀狗、烹狗、吃狗的一系列活动,以引起西方游客的反感情绪。


有时候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亨特还会放出某处居民丢失了宠物狗的假消息,就是想让大众误会伊戈罗特人。


伊戈罗特人表演杀狗


伊戈罗特人围坐在一起表演吃肉


此外,伊戈罗特人的猎头仪式(headhunting)也被夸大了。这让人们认为伊戈罗特人随时随地都会攻击猎杀他人以取首级。


而为了突显土著人的“原始”和“野性”,管理员还会往土著人的笼子里乱丢骨头,营造出一副他们还会吃人的感觉。


1904年,土著人在美国的“野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除了被直接绑架,当然也有不少土著人是自愿加入,又或是说被连哄带骗地带到欧美等地展出的。


做珍稀人类展览生意的逐利商人,一般会给土著人一定的报酬,并以增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让世人认识自己民族等说辞,引诱他们远赴他乡。很多土著人也是到了当地,才发现这和原来说的并不一样。


刚果的俾格米男孩奥塔·班加(Ota Benga),就是以为能过上好生活,才愿在1904年随恩主来到美国参展。


奥塔·班加,他们部落有将牙齿磨尖的习俗


因为身材矮小,班加经常会被要求和猩猩一起表演。除了拉弓射箭之外,他还要表演高超的爬树技能,甚至被迫与红毛猩猩表演摔跤。虽然他心里总有一些不太情愿,但参展轻易就能获得不少的报酬,还算能忍气吞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人权组织活动开始频繁,他们对这类人种展览极其反感,并多次发文批判。不久后,班加就丢掉了工作。


班加以为自己应该可以找到另一份正常的工作,融入社会,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有多天真。


他曾经在一家烟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因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又十分擅长爬树,同事们还是会嘲笑他是猴子,是原始人,不该在美国出现。而在异国他乡,班加只能忍气吞声。


日复一日,班加最终还是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待遇,想要辞职离开这个所谓的自由国度,回到非洲老家。但很不巧,一战爆发,航线关闭,班加最终在1916年饮弹自杀。


其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类动物园直到1958年依然存在。那一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地“邀请”到了598名非洲刚果人参展,共有197个家庭。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当时,这些刚果人也自愿参加,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去做“文化交流”的。但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他们依然是被隔离在栅栏里面,为欧洲人表演。其中一些还被要求发出像猴子一样的叫声,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西方游客也真像在看猴子一样,向他们扔香蕉和花生,并肆意地嘲笑。


最终,无法忍受这种不尊重和侮辱的刚果人,愤然收拾行囊回国。而下面这张“白人贵妇喂黑人女孩”的图片,正是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拍的,这在当时引起了大众的极度反感。


当时,比利时仍统治着刚果。但很快,刚果就独立了。而1958年在世博会上的被展览的同胞,显然坚定了刚果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


恰逢,一批刚果知识分子被比利时政府邀请,以客人的身份参观博览会。而其中一位还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帕特里斯·卢蒙巴。


他在返回非洲后,便开始加大力度推动了刚果民族运动,要求非殖民化。两年后的1960年,由卢蒙巴领导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宣布脱离比利时独立,卢蒙巴成为该国首位总理。


不过,终结人类动物园的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觉悟。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后,公众的注意力开是转向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崩溃。与此同时,电视也取代了马戏团表演,成了首要娱乐方式,土著人表演不再流行。


游客从车窗给加洛瓦人妇女食物


而时至今日,“人类动物园”也并未真正消失,而是改为小范围的旅游参观。例如在印度的加洛瓦人(Jarawa)保护区,就已完全沦为一个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数百名好奇的游客进出。


在这里,原始部落依然是最大的卖点。这些土著人唱歌、跳舞娱乐游客,一些女性甚至裸身表演,以换取游客的打赏。而这和大型野生人类动物园,其实也没有本质区别。


*参考资料


Sarah Baartman.Wikipedia


Ota Benga.Wikipedia


Luis A. Sánchez-Gómez.(9 September 2013).Human Zoos or Ethnic Shows? Essence and contingency in Living Ethnological Exhibitons.Culture & History Digital Journal,2(2):2253-797


Shoshi Parks.These horrifying ‘human zoos’ delighted American audience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imeline.2018.05.20


JONATHANOLDHAM.America’s Most Popular Show: Headhunting-Dog-Eating-Igorrotes.2015.03.11


Charline http://Zeitoun.In the Days of Human Zoos.CNRS NEWS.2016.11.22


Daniel Boffey.Belgium comes to terms with 'human zoos' of its colonial past.The Guardian.2018.04.16


DAVID EMERY.Is This a Photograph of a ‘Human Zoo’ at the 1958 World’s Fair?.snopes.2019.03.04


谢选骏指出:制造上述“人类动物园”的,并非专制独裁国家,而是民主自由国家,这是为何?因为人类总想欺负弱者,民主国家无法欺负自己的百姓,于是就欺负劣等民族了——但是喜欢制造异族落后印象的人类动物园,结果反而会把自己的文明也变成了人类动物园。


《介绍<人类动物园> ([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报道:


都说现代都市是水泥丛林,莫利斯认为不是,因为丛林里还有其他物种。


莫利斯说都市就是囚禁人类的动物园,在这个被隔绝的环境里,战争、暴力、自杀、恋物癖等在动物界都不常见的景象频频爆发。


《人类动物园》中,莫利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人的宿命。


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猿三部曲”享誉全球50多年。50年过去了,但我们依然无法正视那个“动物的”自己。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把人类囚禁在现代都市这个“人类动物园”里。超级部落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噪音、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空间拘束、过度拥挤、高度刺激以及孤单和无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暴力、战争、自杀、恋物癖,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出路?


未来的世界越越来越拥挤,原始部落的猎人,乔装打扮成文明开化的超级部落公民,正在苦苦挣扎。


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和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 从“裸猿三部曲”起,他一共创作了十多种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长销不衰。


种群数量过多时,生殖功能锐减,最终成为公害。那时,生殖功能不再是基本的生存机制,反而成了潜在的毁灭机制。旅鼠和田鼠等。人类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不久,人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强制措施:只有获得准生证的人,才能够生儿育女。


性高潮的性行为都会使生理紧张获得释放。即使性交没有完成其余九种功能里的任何一种功能,它也会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对没有配偶的男性或由于其他原因性生活不成功的男性而言,嫖妓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如果得不到积极的性释放渠道,人体会自行释放性欲。独身男女睡眠中都可能出现自发的性高潮。


作者为了突出对比效果也为了个人观点的叙述其实掩埋了蛮多的…。动物界的杀婴并不罕见,对战争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与其说是“社会性”不如说是“生殖性”层面来比较。对我来说不算是有魅力的书,探索真相矛盾又残忍的全局感总是必要而且稀缺的。“人类动物园”的感觉 又何尝不在作者这样美化了的文本中淋漓呈现。


《裸猿三部曲》之二,和《裸猿》一样,我对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存疑,但是因为对另一些观点过于认同,所以私心打了5星。 一直生活在人类动物园里逐渐忘记人也是动物,意识不到人类许多行为的不正常。人比其他动物更精明理智,也更残忍变态。


动物学家写社会,有些视角确实很有趣,比如对法律的再解读。对于超级部落,“我们的生物特性不像白蚁,不会甘心成为庞大社群的成员。我们本质上是并且永远是简单的部落动物。”揭示了世界这个超级部落某种潜在的趋势。


《人类动物园》——对照癖的观点


读完《亲密行为》,便在读这本。一直没有时间做读书笔记。莫里斯使用观察动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的行为,给我们一个有趣的视角。一个对此不以为然的人,把这种视角称为“对照癖”,也是一个有趣的比喻。


谢选骏指出:1980年代我就写过《人类动物园》的书评,发表在我在各个报刊的书评专栏里。现在过了三十多年,可以纵深理解英国殖民者的后裔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著作里,其实包含了他对殖民历史的间接忏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西方人通过物化他人,把自己也变成了物质。


谢选骏:前世记忆不等于前世


《这个女孩声称找回了自己的前世记忆,科学家这样说》(科普中国 2023-09-24)报道:


导语:始于 1952 年 11 月 29 日的一个故事,让很多美国人在随后的几年内坚定不移地相信前世和来生的存在。


莫里·伯恩斯坦(Morey Bernstein)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位商人,但他在当地还有另一个身份——小有名气的业余催眠师。他花了很长时间自学和练习催眠术,并通过催眠治好了不少当地人的疑难杂症,比如失眠、焦虑、头疼、口吃等。很多人都会找他帮忙,甚至连当地医生都曾邀请他帮忙治疗癔症患者。


而伯恩斯坦也通过这些机会,在不同的催眠尝试中磨练自己的技艺。但他在 1952 年 11 月 29 日开启的一次催眠,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催眠,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他这次的催眠对象叫弗吉尼亚·泰伊(Virginia Tighe),是一位家庭主妇。一开始,伯恩斯坦试图通过催眠让泰伊回忆并体验过去的记忆和生活——这很成功——被催眠的泰伊仿佛完全回到了小时候,开始用小朋友的声音和伯恩斯坦对话,生动地讲着自己上学时的故事、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家里养的小狗。


接着,伯恩斯坦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尝试——他试图通过催眠让泰伊回忆起她在出生之前的记忆——也就是她的前世记忆。


前世


“现在回到你出生之前,往回,往回,再往回,……直到你发现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场景、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现在,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伯恩斯坦对泰伊说。


令人震惊的是,伯恩斯坦貌似成功了。被催眠的泰伊确实回忆起她“在另一个时间的另一个人生”,并讲述了她看到的一个场景:那是 1806 年的爱尔兰科克郡,她是一个住在白色框架的木屋里的小女孩,而她的名字叫作“布里奇·墨菲”(Bridey Murphy)。接着,她开始讲述“布里奇·墨菲”稍微长大一点后的故事,从小女孩到少女,再到成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伯恩斯坦对泰伊进行了多次类似的催眠,让泰伊回忆起作为“布里奇·墨菲”不同人生阶段的记忆,并通过这一方式了解了这位“布里奇·墨菲”的一生。


据被催眠的泰伊讲述:布里奇·墨菲出生于 1798 年,父亲是新教教徒,同时也是一名律师。成年后,她嫁给了丈夫肖恩·布赖恩·约瑟夫·麦卡锡(Sean Brian Joseph McCarthy)。在 1864 年,她由于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而去世。


泰伊回忆起了布里奇·墨菲人生中十分丰富的细节,包括各种亲人朋友的名字、与丈夫生活的各种细节、参加的各种活动等。虽然泰伊从未去过爱尔兰,但在被催眠后讲述布里奇·墨菲的人生时,身为美国人的她竟然全程说着流利的爱尔兰口音英语,还能细致讲述出十分丰富的爱尔兰生活细节,甚至还能唱爱尔兰歌谣、跳爱尔兰的吉格舞等。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伯恩斯坦用录音机录下了在催眠过程中自己与泰伊的一些对话,且不少人目睹了部分或全部的催眠过程。丹佛邮报(Denver Post)的一位记者持续报道了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在 1956 年,伯恩斯坦将整个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寻找布里奇·墨菲》(The search for Bridey Murphy)——出版后立即成为了全美畅销书;同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美国上映。


彼时,美国大众对于前世和来生、以及对于催眠术的关注和讨论达到了顶峰。伯恩斯坦和泰伊在催眠过程中的录音拷贝在商店里出售,销量非常好。美国民众中掀起了一股对“前世”“轮回”的搜寻热潮,很多人都去找业余催眠师催眠自己,以“探索自己的前世”。当时,还有很多“前世”主题的派对,里面聚满了交流自己前世生活的人。除了电影外,还有不少歌曲也以“布里奇·墨菲”为灵感进行创作——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布里奇·墨菲”算得上当时的顶流之一了。


但是,布里奇·墨菲,这位据称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爱尔兰女士,是否真正存在呢?


记忆?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由催眠唤起的“过往回忆”,是否真实?


催眠术,是催眠师通过催眠暗示,让被催眠者经历一些感觉、知觉、思想或行为变化的过程。而在临床上,医师有时候也会像伯恩斯坦那样,通过催眠暗示让被催眠者重新体验过往的经历,这通常是为了帮助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患者找回隐藏的记忆。警方也曾尝试在犯罪调查的过程中结合催眠术,比如通过催眠让目击者或者犯罪嫌疑人回忆起犯罪现场的精确记忆,以帮助破案。


很多经历这种“催眠回溯”(hypnotic age regression)的被催眠者,都报告称自己“十分真实地回到了过去,重新体验了之前的生活”。然而,尽管这些“记忆”在感觉可能上十分真实,事实上却并不准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带着三位受试者到一个餐馆吃饭,在他们吃饭的过程中,目睹了餐馆对面发生的一起持械抢劫事件——当然,这场抢劫是研究者安排的“表演”,只是三位受试者并不知情。随后研究者催眠了受试者,并让他们回忆案发当时的细节,以“帮助警方破案”。三位受试者在被催眠后非常自信地说出了很多细节,包括罪犯的数量、性别、所乘坐汽车的颜色等。然而,三个人给出的信息互相都不一样,而且都不正确。


许多类似的研究也证明,与非催眠状态下的回忆相比,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的回忆不仅没有更准确,还可能包含很多额外的错误记忆。


在另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通过催眠回到儿童时期的受试者在行为、认知、感知和智力上的表现和真正儿童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被催眠者并非真正回到了过去的状态,而只是在假设如果自己回到过去,将会有什么样的预期表现。


因此,与其说被催眠者是重新经历了过去,不如说是他们演绎了自己预想中的过去。而预想中的过去显然不能反映过往的真实记忆。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斯潘诺斯(Nicholas Spanos)在自己的书《多重身份和错误记忆:社会认知观》(Multiple Identities & False Memories: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中讲到“催眠回溯”时的类比:一些演员扮演的亨利五世十分精彩,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演员比其他演员更了解真实的亨利五世。同样,一些受试者可以在催眠回溯中作出十分令人信服的表现,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他们所回忆的“过去”就是真实的。


寻找“布里奇·墨菲”


那么对于类似泰伊在催眠过程中获得的这种“前世记忆”,也仅仅是她对自己所谓“前世人生”的预期吗?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验证其真假和来源呢?


在“布里奇·墨菲”的故事引起轰动之后,许多记者或其他相关人士开始前往爱尔兰,探究这位“布里奇·墨菲”是否真实存在,然而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因为时间过于久远,一个世纪之前记录人口的文字记录留存得不多,难以据此确认或否认“布里奇·墨菲”的存在。这些记者虽然找到了一些类似泰伊讲述的故事中提到的地方,但却不能排除是巧合的可能性。


相反,他们找到了一些与泰伊讲述的故事不太相符的证据。比如当地的房子都是石头房子,而非泰伊在催眠中所描述的木房子;并且在那个时代,新教教徒是不能从事律师职业的,这与泰伊所描述的“布里奇·墨菲”父亲的信息不相符。


不过,这些信息虽然不能证明出生于1798年的爱尔兰的“布里奇·墨菲”是存在的,但也还不足以否认她的存在。


谜团继续。


“回忆”的来源


要真正找到“布里奇·墨菲”,我们需要知道泰伊的“前世记忆”,到底从何而来。


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斯潘诺斯,对于催眠引发的“前世记忆”设计了一系列试验。他和同事首先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过催眠成功让其中一些人“回忆”起了自己在另一个历史时间点的“前世记忆”,这些被催眠的志愿者描述了许多自己前世的经历。


为了确认这些“前世记忆”是否准确,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问了他们一些能够确认的历史信息,比如他们所在年代的统治者是谁,当时是否在打仗等。结果,几乎所有“回忆起前世记忆”的被催眠者都没办法准确地回答这些历史问题。比如,一位被催眠者称自己的前世生活在 1780 年的美国密西西比州,但 1780 年密西西比并没有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类似的,另一位被催眠者称自己的前世生活在 1866 年的德国,但那时德国也并不是一个国家。


为了探究这些“前世记忆”到底从何而来。在结束催眠后,斯潘诺斯和同事基于被催眠者提供的信息采访了他们。结果发现他们所提供的所谓“前世记忆”中的信息几乎都来自于他们在现实中较熟悉的信息。比如,一位被催眠者称自己的前世是 1600 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之女,现实中她是主修艺术史的学生,且对佛罗伦萨艺术很感兴趣。一些被催眠者的“前世”所生活的国家,刚好是这些被催眠者在现实中去过的国家;还有一些被催眠者发现,自己“前世”中的配偶,和自己很早之前的恋爱对象特征十分相似。有一位被催眠者称自己的“前世”是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而现实中他所上的历史课正好学到尤利乌斯·恺撒的部分。


也就是说,他们在催眠过程中看到的“前世生活”,其实都是他们基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构建的幻想。而这些“幻想”,也反映了这些被催眠者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前世生活的一种主观预期。


为了进一步探究被催眠者对前世身份的预期是否真的影响了所谓的“前世记忆”,斯潘诺斯和同事开始了第 2 个试验。他们招募了另一批志愿者,分成两组,并给试验组提供了一个信息:许多人通过催眠回忆起的前世中,都与现在的自己性别、种族等不同;对照组则不提供这一信息。结果试验组的人在被催眠后所报告的“前世”,更倾向于是和自己不同性别,种族的人;而对照组则更倾向于报告和自己相同性别、种族的“前世”。这说明,对自己前世的预期,的确会影响催眠所引发的前世身份特征。


此外,斯潘诺斯还发现,被催眠者的越喜欢幻想、想象力越丰富、越相信“前世”的存在,在催眠过程中回忆的“前世记忆”就感觉越真实。


真相


现在我们再次回到“布里奇·墨菲”的故事。


在爱尔兰搜寻无果后,记者们转变了调查的方向,他们开始调查“布里奇·墨菲”的源头——泰伊的过去。而泰伊的童年,终于给“布里奇·墨菲”的谜团带来了答案——“布里奇·墨菲”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和情节,都能在泰伊的童年故事中找到对应的记忆来源。


泰伊于 1922 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而她出生的地方,刚好是一个白色框架的木屋——与她描述的布里奇·墨菲在1806年所居住的木屋十分相似。在泰伊四岁的时候,她搬去芝加哥和她的叔叔婶婶一起生活,而她的叔叔婶婶正好都是爱尔兰人。而据泰伊的同学和老师回忆,泰伊经常在学校表演爱尔兰相关的内容,比如用爱尔兰口音念独白,唱爱尔兰民谣、跳吉格舞等——这解释了为什么泰伊能“回忆”起很多爱尔兰生活的细节,且能说出流利的爱尔兰口音。


在芝加哥,泰伊家对街住着一位带着七个孩子的寡妇,也拥有爱尔兰背景。读者们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布里奇·墨菲”丈夫的名字吗——肖恩·布赖恩·约瑟夫·麦卡锡(Sean Brian Joseph McCarthy)。据泰伊的儿时玩伴回忆,当时泰伊疯狂地喜欢上了那个寡妇其中一个儿子,名叫约翰(John),而“布里奇·墨菲”丈夫的名字——肖恩(Sean)——恰好是盖尔语(Gaelic,在爱尔兰常用的一种语言)中的“约翰”。此外,泰伊成年后丈夫的中间名 Brian,同时也是“布里奇·墨菲”丈夫的中间名。而催眠事件发生的时间,1952 年至 1953 年间,正好是美国以“麦卡锡主义”被人熟知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最风光的时期。于是,“布里奇·墨菲”的丈夫——肖恩·布赖恩·约瑟夫·麦卡锡(Sean Brian Joseph McCarthy)名字的由来,基本上就清晰了。


而最有趣的一点是,泰伊家对面这个寡妇的名字,叫作布赖迪·墨菲(Bridie Murphy),与“布里奇·墨菲”(Bridey Murphy)发音一致,且仅两个字母之差。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了许多“布里奇·墨菲”故事中,能在泰伊自己的人生经历里找到对应记忆的例子。这些证据几乎完全能证明,“布里奇·墨菲”不过是弗吉尼亚·泰伊在催眠状态下, 基于自己的各种记忆和经历拼凑出来的幻想角色罢了。


泰伊的一位童年玩伴告诉记者:“弗吉尼亚(·泰伊)的想象力一直很好,我一直觉得她长大以后可以写一本书”。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在他的书《打着科学名义的风潮与谬论》(Fads and Fallacies in the Name of Science,上个世纪曾出版过中文译本,译名为《西方伪科学种种》)中提到“布里奇·墨菲”事件时说:“她确实写了一本书,只是书上面的名字叫作莫里·伯恩斯坦”罢了。”


网民嚎叫:


advertisement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9-24 10:38:31

同性恋现象也是由于前世记忆引起的性心理倒错现象,是完全可以心理矫正的

深不可测 发表评论于 2023-09-24 09:25:52

说白了就是: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弯刀月 发表评论于 2023-09-24 07:47:00

说明催眠的意识还不够深层


谢选骏指出:前世记忆不等于前世——正如历史记忆不等于历史!

2023年9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当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后会流行硅基哲学

《当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后会发生什么》(DEAN SPEARS 2023年9月21日)报道:


全球人口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对我们所有活着的人来说(也就是在世界快速增长的同时成长起来的人口),这是正常现象,但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这也许只是暂时性的。

今天出生的孩子很可能会活到看到全球人口增长停止的那一天。

今年出生的婴儿将在2080年代满60岁,联合国的人口统计学家预计,届时全球人口将达到峰值。位于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人口和全球人力资本研究中心将人口峰值的出现定在本世纪70年代。华盛顿大学的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则将峰值的出现定在60年代。所有的预测在一件事情上都是一致的:全球人口很快将达峰。


达峰后,全球人口将逐渐减少,不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减少后稳定下来,而是走上前所未有的下坡路。


因为大多数人口学家的展望仅到2100年,所以对那之后人口究竟会以多大速度下降尚无共识。全球人口在过去100年里翻了两番,从20亿增长到80亿。只要人类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的话——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人选择更小的家庭规模,那么到下个世纪或下下个世纪时,人类衰退的速度可能会与我们崛起的速度一样快。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现在生活在每两个成年人生育两个或不足两个孩子的国家。如果美国现在的所有人都活过生育年龄,并以平均速度生育的话,那意味着每名女性生育约1.66个孩子。这个数字在欧洲是1.5,在东亚是1.2,在拉丁美洲是1.9。全球每两个成年人平均生的孩子少于两个,那就意味着世界人口将减少,从长远来看,每代人的数量将少于上代人。如果全世界与美国今天的生育率相同的话,那么全球人口将在大约300年后,也就是约十代人的时间里,从100亿左右的峰值降到少于20亿。如果家庭保持小规模的话,全球人口将继续下降。

结果会怎样?在过去200年里,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巨大进步密切关联:人类寿命更长了,儿童更健康了,受教育程度更高了,每周的工作时间更短了,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进步。我们的进步时代始于最近,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抗生素的发现、电灯泡的发明、与祖母视频通话,以及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病的可能性。在这段不长的时期内,人类一直在发展壮大。研究人口增长和人类进步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这并非巧合。创新和发现是由人类完成的。在一个人口越来越少的世界,人类潜力的损失可能会给我们继续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道路带来威胁。

每当低出生率引起公众关注时,有人可能会担心这对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移民政策,以及在未来几十年政府随着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财政挑战意味着什么。但这样的考量格局太小。一个人口减少的世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巨大变化。它是比地缘政治优势或政府预算大得多的问题。它是比民族主义者对哪个国家或哪种文化也许能设法让自己的人口下降速度比邻国慢一点的担忧大得多的问题。

 

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意味着,在未来几个世纪里将少出生上百亿的生命,如果出生,他们本可以过上美好生活,而且按你的标准来说也是如此。

也许这种损失并不会让你困扰。认为把人口减少对环境有益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看法。但人口减少的速度对我们最紧迫的问题来说太慢了。它不能取代应对气候、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污染等其他环境挑战所需的紧急行动。如果全球人口在本世纪80年代达到100亿左右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的话,2100年后的全球人口仍可能超过今天的80亿。用世代衡量的人口减少会很快到来,但到来的速度对拯救地球的努力来说太慢了,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让我们的经济摆脱对碳的依赖,以及改革土地利用和粮食系统的工作必须在这个十年和下个十年加快速度,而不是等到下个世纪才开始。


这并非是呼吁为了出生率而马上重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而是呼吁现在就开始进行全球对话,这样我们应对低出生率的决定才能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一拖再拖只会让子孙后代的选择更加困难。在一个老年人的数量超过年轻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将使我们更加难以选择对儿童有利的政策。

如果我们继续等下去,世上那些不够包容、不够同情、不够冷静的分子可能会在某一天将人口减少称为一场危机,并将其用于他们的议程——不平等、民族主义、排外或操控。现在就关注人口减少的问题能够创造一个机会,让我们策划出保护自由、分担责任、推动性别平等、重视护理工作的安排,避免政府在生育问题上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时有可能带来的那些灾难。

如果生育率自动修正到2,我们或许就根本不需要担心了。但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出生率不会因为提高生活水平、分担照顾工作的负担或资助社会保险项目而自动回弹。我们知道生育率可以保持在更替率以下,因为它们已经做到了。在巴西和智利,这一水平已经持续了20年;泰国是大约30年;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约50年。

事实上,在那些终身生育率已经降至2以下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到2以上。人口减少可能会继续下去,一代又一代,只要人们环顾四周,认为小家庭最适合他们,有些人没有孩子,有些人有三四个孩子,很多人有一两个孩子,那么人口减少就会一代接一代地持续下去。

从长远来看,人类也不能指望任何一个地区或亚群体来支撑我们。随着教育和经济机会的不断改善,目前平均出生率最高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出生率正在下降。以色列是一个富裕国家的例子,时至今日,其生育率仍高于更替水平。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国生育率也一直在下降,从1950年的4.5下降到今天的3.0。在未来的许多代人中,以色列的生育率可能都不会超过2.1。


出生率低的主要原因很简单: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希望拥有更小的家庭。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经济中都是如此。这是女性和男性在调查中都出现的情况。

人类正在建设一个更美好、更自由的世界,为每个人,特别是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一进步值得每个人欢庆,值得每个人继续努力。这种进步也意味着,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建立家庭的愿望可能会与其他重要目标发生冲突,包括有一个事业、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维持关系。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社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权衡对各地的父母来说都是非常深刻的。对一些父母来说,这意味着挣扎。对其他人来说,这意味着家庭规模比他们所希望的要小。对太多的人来说是两者兼有。


在一个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下降的世界里,生殖自由可能面临倒退的威胁——例如限制堕胎权利。有人会蛮不讲理地提出,限制生育选择是遏制长期人口下降的一种方式。一些人已经这么做了。

不。低出生率并不是阻碍世界走向更加自由、多样化和平等的理由。限制生殖权利——剥夺获得关键医疗保健的机会,以及剥夺选择生育或不生育的基本自由——将伤害许多人,因此,无论人口减少是否到来,这种事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也不能阻止人口的减少。我们知道这一点,因为无论是在堕胎可以自由获得的地方,还是在堕胎受到限制的地方,生育率都低于2。任何政策制定者在询问如何应对全球人口减少问题时,都应该首先询问,人们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询问他们可以被剥夺什么。

生活和家庭有很多种方式,拥有这种自由和多样性是件好事。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种包容的、富有同情心的应对人口下降的措施,它不一定与这些价值观相冲突。如果每四对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对选择再要一个孩子,那就足以稳定美国人口。在那样的未来,仍然会有很多生活方式或家庭方式;平均两个孩子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两个孩子。

没有人知道如何应对全球人口减少。但就在不久之前,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挑战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为人类提供了一些共同的经验。

就像气候变化一样,我们在家庭规模上的个人决定会形成共同的结果。选择不生育或小家庭的人都没有错。(尽管我们可能都犯了错——如果我们不能互相照顾彼此,那就会令人难以选择大家庭。)任何人都无法独力改变全球人口轨迹。不管你为自己的生活选择什么,这都不是你的问题,这也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代人的问题。你不能通过停止自己的排放来结束所有的碳排放。然而,我们的个人选择会对整个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在认真对待人口减少问题并非为时过早。1956年,《纽约时报》报道了气候变化的威胁。1957年,一位科学家为此在国会作证。1965年,白宫发布一份报告,称二氧化碳是一种污染物,警告说世界正在变暖,冰盖正在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那是近60年前的事了。


联合国预测,60年后,世界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没有任何快速的解决办法:即使现在还远远无法确切地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富足的未来,为稳定、庞大和繁荣的未来人口提供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等到人口达到顶峰才去询问如何应对人口减少的问题,就像等到世界开始耗尽化石燃料才开始应对气候变化一样,是不明智的。

人类需要一场富有同情心、实事求是和公平的对话,讨论如何应对人口减少问题,以及如何分担创造下一代的负担。进行对话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关注。


谢选骏指出:人问“当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后会发生什么”?我看“当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后会流行硅基哲学”——这样才能改善碳基生物的生存环境。换言之,碳基生物,必须依靠硅基哲学才能继续生存。

谢选骏:大阪民宿近藤早紀被害事件表明日本还是美国的新殖民地

《女子进入民宿后神秘消失,后警方竟在另一家民宿找到了她的头颅》(2022-09-04 实录馆)报道:


2018年2月,日本三田市的一位女子前往大阪,在进入一家民宿后就消失了。数日后,另一家民宿散发出臭味,警方赶至现场,找到了一个箱子,失踪女子的头颅就藏在里面……


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有人因网络而大发横财,也有人因网络而丢掉了性命。


▲近藤早纪


2018年2月15日,日本兵库县三田市的一位27岁女子只身前往大阪市,当她踏上电车时,根本不知道那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


这名女子叫近藤早纪,她是一名口译员,曾去过海外留学,英文非常流利,在任职的公司中颇得好评。


可是,近藤早纪第二天没有回到三田市,公司的人等了一天也没看到她。


又过了一天,近藤早纪的家人就开始慌了,因为打她电话也没人接,已经完全联系不上了。


2018年2月17日,这家人忧心忡忡地来到了三田市的警察署,报告女儿失踪了。


这时,近藤早纪的手机已经没电了,警方也无法用技术确定她的位置了。


于是,警方询问失踪者的家属,问近藤早纪去大阪市是干嘛呢?因为公司那边已经说了,她不是因公出差。


▲日本电视报道


近藤早纪的家人并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去大阪,她似乎没有理由在那天前往外地。


后来,警方通过监控记录,终于在大阪市的森之宫站附近找到了近藤早纪的身影。


那时已经是午夜了(2月16日),近藤早纪与一个男人在一起,他们交谈片刻之后,就走出了监控范围。


可惜,夜里的监控画面并不清晰,警方只能看出那名男性是外国人,但却无法确定他到底是谁。


近藤早纪的家人也不认识那个人,因为女儿是翻译,他们还以为是公司的客户,但公司的人也不知道那个外国人的身份。


为此,警方只好调取了那一带的监控,然后发现近藤早纪和男子在深夜走进了东成区的一家民宿当中(此处“成”非笔误,东成区以前隶属东成郡)。


▲案发民宿外


这条线索查到时,已经过了两三天了,警方迅速浏览了民宿外的监控录像,却发现近藤早纪进入民宿后就没有再走出来。


奇怪的是,那名外国男子进出了民宿好几次,每次出来还携带了大型箱包,但他并不是退房,因为他当天又回到了民宿。


可是,直到那名外国男子退房后,近藤早纪也没有现身,仿佛她走进民宿后就消失了。


这种情况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于是他们立刻调查了外国男子的入住资料,查到了他的身份。


▲叶根夫尼年轻时


原来,这名男子叫叶夫根尼·巴伊拉克塔尔(Yevgeniy Bayraktar),26岁,是美籍俄裔。


叶夫根尼出生在俄罗斯,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但他父亲后来和他母亲瑞吉娜·米舒尔亚 (Regina Mishura)分开了。


在儿子九岁时,瑞吉娜认识了来自美国得州的工程师班尼·达西(Benny Dacy),没多久两人就结婚了,然后她带着儿子移民到了美国。


不过,这段感情并没有维持下去,瑞吉娜在办理移民后就迅速离了婚,然后嫁给了另一位工程师,从得州搬到了纽约长岛。


对于儿子,瑞吉娜十分疼爱,她什么都满足叶夫根尼,即使儿子在外面惹了事,她也认为不是儿子的错。


▲叶根夫尼的军人照


在叶夫根尼高中毕业后,他曾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美国空军。可是,叶夫根尼只服役了11个月他就于2012年退役了,至于其中的原因,军队并没有透露。


(译者注:美军服役的合同一般是四年一签,除非是被开除或自身原因不能服役,否则不会中途离开军队。)


之后,叶夫根尼就开始混社会,还毫不遮掩地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亚裔女性,甚至想去日本生活,与那里的女孩子结婚。


▲记者在案发现场外


2018年1月底,叶夫根尼从美国飞到了大阪关西国际机场,那里的政策允许他免签进入日本旅行90天。


在入境之前,叶夫根尼通过一家旅行网站预订了多家民宿,其中包括大阪东成区中道2丁目的民宿,以及西成区花园北1丁目的民宿。


在近藤早纪失踪后,警方还在找人时,西成区的一家民宿就散发出了臭味(叶根夫尼预订过该民宿),邻居们投诉到了警方那里。


警方当时也没想太多,他们去了现场,找到了一个箱子,结果发现近藤早纪被砍下的人头就藏在那里面。


此时,近藤早纪的一位朋友透露,在失踪当天,近藤早纪说要去见一位男性网友,也许正是嫌疑人叶夫根尼。


▲叶根夫尼位于美国长岛的住宅


2018年2月22日,日本警方全境通缉叶夫根尼,然后在奈良县法莲町的一家民宿找到了他。


一开始,叶夫根尼否认自己杀人,可当知道洗不清嫌疑后,他就承认了犯罪事实,并带着警方去到大阪的一座山林找回了近藤早纪被肢解的部分尸体。


同年二月底,日本警方公布了部分案情,解开了部分谜团。


原来,叶夫根尼是用约会软件认识了近藤早纪,因为近藤早纪的英文很好,所以他们聊了很久。


在网聊时,叶夫根尼十分主动,多次提出想见面,近藤早纪本来不同意,但他说你不来,我就去你家找你。


▲美国电视报道


也许不想被陌生的网友知道住处,近藤早纪就答应了叶夫根尼,然后于2018年2月15日晚上乘电车去了大阪市。


实际上,叶夫根尼与十多位日本女性网聊过,她们都与凶手在民宿见了面,近藤早纪正是其中一位,只是她没能活着离开。


对于为什么杀人,叶夫根尼并没有透露动机,但有人猜测,他与近藤早纪见面时起了色心,可近藤早纪不肯就范,他才杀害了对方。


而为了抛尸,叶夫根尼就数次带着箱包离开民宿,这也是为什么近藤早纪在东成区遇害,却在西成区找到头颅的原因。


▲寻找尸块的现场


当真相大白后,叶夫根尼的母亲瑞吉娜辩称,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干坏事,可她的第二任丈夫班尼却唱反调,说她太溺爱儿子了,从小就宠过头了。


为此,日本网民也掀起了讨论,除了强调见网友的危险性后,他们还担忧宽松的签证条件会带来更多危险的外国游客,这对日本并不是一件好事。


也许正如网络那样,每件事都有两面性。


谢选骏指出:人说“近藤早纪的英文很好,所以他们聊了很久”——我看这“英文很好”,就是近藤早纪丧命的原因,否则别的“黄色出租车”怎么就没有死呢?


《日本大阪OL肢解棄屍案 媒體爆美國籍疑兇是「裙腳仔」》(許懿安出版 2018-03-05)报道:


日本警方就大阪2月一宗恐怖碎屍案,拘捕26歲美國籍男子巴伊拉克塔爾(Yevgenity Vasilievich Bayraktar)。他被指2月中在大阪一個民宿內,殺害27歲女子近藤早紀。疑犯的身世背景隨着愈多人關注案件,也被包括《紐約郵報》等美國媒體揭露出來,指他是備受母親溺愛的「裙腳仔」。


日本媒體揭露現年26歲的疑兇生於俄羅斯,9歲時跟隨母移民美國。他自小備受母親溺愛,是一名「裙腳仔」。疑犯曾於美國空軍服役。報道指他偏愛日本女性,曾說想在日本生活及娶妻。


媒體報道指巴伊拉克塔爾常登入交友網結識日本女子,當中包括來自兵庫縣三田市、27歲的口譯員近藤早紀。警方指有閉路電影片段顯示,她與他進入民宿後,男方其後退房,但女方再沒出現。日本媒體報道這宗轟動的兇殺案,指相中男子就是殺害女死者的26歲美國籍疑兇。


案情指他相約女方在大阪市一間民宿見面,卻在2月16至18日這段期間殺死並肢解她。警方在民宿浴室發現血跡,經檢驗證實是近藤的。警員先在某住宅單位內發現她的頭顱、在大阪市山區發現她的軀幹及兩隻手臂,其後又在京都市一處尋回死者雙腿。當局月底確認死者是近藤早紀。


警方調查閉路攝錄鏡頭拍得的影像後,看到他出現在女方軀幹被棄地點附近,上周一先以非法禁罪名拘捕他,上周三(2月28日)再以損毀屍體及棄屍的罪名拘捕他。疑犯向警方供認,曾乘列車去棄屍。


《大阪民宿分屍案》(2019-04-17 淼日本)报道:


在喝下一天的第一口啤酒之後,我掏出了香煙,放在桌上,禮貌性地問了下身旁那位長得頗像搞笑組合「針千本」的近藤春菜的大姐。


「請問我可以抽煙嗎?」


大姐很客氣地把摞放在她面前的煙灰缸拿到了我的面前,「請抽,我不介意」,說完,她又指著她左手邊的一位大哥,補了一句:「這個人已經抽了一輩子煙,我完全習慣了。」


大哥滿頭花白的頭髮,穿著類似汽修工的工作服,對我笑笑說:「是啊,每天至少三包煙,人家都叫我煙囪呢。」


這是位於大阪城附近的森之宮車站旁邊,一家坐落於鐵道橋下的小烤串店。時間剛剛過了晚上9點,4月夜晚不很涼,但還頗有倔勁的風夾雜著櫻花飄落的花瓣,掃過這個城市的幾乎每一條街道。不遠處的車站前繁華地帶,年輕人們都在燈火通明的店面里聒噪地享受著夜晚,而我無意中撞進來的這家店,卻被已經步入遲暮之年的中老年人們佔據著,簡單地吃點東西,一口一口地抿著杯中酒,消磨著春夜裏無聊的時光。


不用說,我身邊的這兩位客人,顯然也正想跟什麼人搭個話,而他們左邊的那四位穿著襯衫、打著領帶的男人,顯然是剛剛從同一家公司下班,正在一起發著工作上的牢騷,絲毫不像是能夠讓外人插上話的樣子。於是我就像是一個送上門來的活談資,被這一對大阪隨處可見的和藹可親,甚至是有些過度自來熟的夫婦拉著聊開了天。


在打聽完我是北京人、來大阪旅遊、多年前學過日語、會說滋賀方言、出生於80年代(昭和人間)之後,話題自然而然就轉到了「工作」這個主題上。我不好意思地回答說,我是一個寫殺人案的,最喜歡的就是惡性犯罪事件,尤其是殺人案。聽到這個回答,大姐很神秘地問我:


「你是住在附近嗎?」


「是的,我住在離這裏不遠的一家民宿。」


「哎呀呀... 那你可要小心啊!」


我似乎嗅到了一絲殺人案的氣息,於是連忙追問「這附近是不是出過什麼案子?」


大姐看了大哥一眼,小聲念叨著:「還是不說的好,最好還是別說了吧...」


大哥則笑吟吟地看著我的反應。大阪人簡直是天生的戲精。


和日本人的對話中,能夠讓聊天變得有意思的最重要的一個訣竅,就是要「聽話音」,能聽懂對方話中隱含的意思,也要能夠明白如何去接對方的話。所以我就趕緊搶白說:「請一定要告訴我,不然今晚睡不著了!」


大姐笑逐言開,頗為神秘地一邊張望著屋外,一邊說:「去年這裏發生了一起SM殺人案,還有美國人呢,你不知道嗎?」


「是...一男一女嗎?」


「沒錯沒錯,是一男一女。男的是美國人,女的是日本人。」


「女孩被殺了?」


「沒錯,女孩被那個美國男人殺了,然後還被切的七零八碎,丟得到處都是。」


「男人逃掉了?」


「哪裏逃得掉?過了不久就被抓了,據說抓的時候,他還帶著那個女孩的腦袋呢...」


這簡直是有些引人入勝了。於是在那位熱心大姐的指點之下,我從谷歌上找到了這起案子。而這,也就是我想要寫這一篇案件的由來。


2018年2月16日凌晨0點,兩個人影出現在了大阪森之宮車站附近的監控路線里,一男一女。男人看上去高高瘦瘦,外國人長相,而女人則一身OL打扮,一看便知是下了班後趕到這裏。


森之宮車站,位於大阪市內著名觀光景點「大阪城」的東南角,距離大阪城只有徒步不到5分鐘的距離。


和大多數觀光景點附近的居民區一樣,隨著「經營民宿」的流行,這一地區里很多原本空置的房屋,都被一些公司和個人稍加改造,成為了一間間「旅店房間」。儘管和一般的日本酒店相比,這些民宿往往沒有成熟的安保措施,不提供常見的客房服務,也沒有正規的收費收據,但它們憑藉著優秀的地理位置、較為低廉的價格、無需入住登記、網上隨時預約等等優勢,依然受到了大量個人旅行者的青睞。


而先前出現在監控錄像中的一男一女,在車站前見面後簡單聊過兩句,便肩並肩走出了視頻監控的範圍,來到了距離車站只有5分鐘距離的一間「民宿」。


男人名叫拜拉克塔爾 瓦西里耶維奇(Bayraktar Yevgeniy Vasilievich),美國國籍。生父是保加利亞人,母親是烏克蘭人,雙親在他幼小時期便離婚。之後母親帶著他遠嫁美國,定居德克薩斯後過了幾年,又與第二任丈夫離婚,將家搬到了紐約長島。


也許是由於身世複雜的原因,拜拉克塔爾在美國的交往關係非常簡單,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根據他住在德克薩斯的繼父回憶,拜拉克塔爾生性內向,喜歡一個人呆著。他從軍隊退役之後,一直和母親生活在紐約長島,沒有固定工作。但是在他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拜拉克塔爾卻對一件事情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那就是「去日本生活」。他不止一次地在紐約街頭和看似日本人的女孩子搭話,熱情地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並且非常喜歡和對方聊一些在日本生活的事情。


他曾經對自己的母親袒露過,生平最大的夢想,就是「娶一個日本女孩當老婆。」


懷抱著這個夢想,拜拉克塔爾在2011年從美國空軍退役之後,就曾經以2、3年一次的頻率,前往日本旅行。在2017年,他從香港、韓國等地轉機前往日本,次數達到了3次以上。


在2018年1月28日,他再次帶上了行囊,從紐約飛到了大阪,用美國護照獲得了90天免簽的資格,住進了一間位於大阪難波車站附近的民宿。


和那些嚮往著購物、美食、美景、發朋友圈等等的遊客不同,拜拉克塔爾自踏上日本的土地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了 Tinder,開始尋找跟自己「配對」的女孩。他篩選的唯一條件,就是對方一定要是日本女孩。


Tinder 是個什麼軟件呢?簡單來說,國內有一款克隆 Tinder 的軟件,叫做「探探」,它們所提供的服務就是根據你的傾向 —— 主要是性別、性取向、年齡 —— 推送給你附近的符合條件的用戶。用戶們都被要求上傳照片,而你可以通過照片來決定你「喜歡(往右劃)」或是「不喜歡(往左劃)」對方。當然,對方也可以通過相應的篩選,看到你的照片。當你和對方都選擇了「喜歡」的時候,系統會顯示你們「配對成功」,然後就可以開始對話了。


儘管很多用戶都煞有介事地宣稱使用這個軟件是為了「交朋友」、「擴大視野」、「得到幫助」,但實際上作為使用者,你能夠判斷對方的信息幾乎只有「性別」、「性取向」以及「顏值」,因此它的作用,我們都心知肚明。


拜拉克塔爾的「獵艷之旅」,其實進行得頗為順利。根據 Tinder 上面的使用記錄顯示,從1月30日開始,拜拉克塔爾在兩周時間內,成功「配對」了大約30名日本女孩,其中有10人曾經跟他線下見面。而在警方隨後的調查中,看到了先後有5名不同的女孩,和拜拉克塔爾一同出現在幾處公寓的電梯監視攝像頭中。


據拜拉克塔爾自己的供認,這些女孩都跟他發生了性關係。而他能夠如此快速上手的原因,是因為他在來日本之前,就從網上了解到「只要你長了一張白人的臉,哪怕聊聊皮卡丘,都能把日本女孩帶回房間。」



也許是為了換換口味,或是怕被女孩們再度找上門來,拜拉克塔爾幾乎每2、3天便會搬一次住處,而所有的住處都是他通過 Airbnb、Booking 這些手機應用物色到的民宿。


而在2月16日凌晨0點,和他一起出現在森之宮車站的女性,是來自兵庫縣三田市的近藤早紀,27歲。



近藤早紀畢業於兵庫縣姬路市的一家天主教中學後,考入大阪的一家私立大學,在大三時前往美國交換留學,熟練掌握英語。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了三田市的一家企業工作。據她的同事回憶,早紀是一個熱情活潑的女孩,樂於助人,一起外出逛街時也經常用英語為外國遊客指路。


拜拉克塔爾和近藤早紀兩人,是在幾天前的2月13日晚間,通過Tinder的配對功能相識的。通過幾天的聊天后,拜拉克塔爾通過 Tinder 的「查看對方登錄位置」功能,大體上掌握了近藤早紀的居住地位置,於是在2月15日晚上,他提出「我要跟你見面,追到你家去」。而近藤早紀自然拒絕了他的這個要求,但是在拜拉克塔爾執拗的追求之中,她勉強同意「你別過來了,我去找你吧」。在當晚近藤早紀發給朋友的Line信息中,她對朋友說「我去見JAY了」。


於是在2月16日的凌晨,她如約來到了森之宮車站,跟著拜拉克塔爾回到了他在附近租住的民宿公寓。而顯而易見的是,拜拉克塔爾並沒有告訴近藤早紀自己真實的名字,而是使用了假名「JAY」。


在走進這家民宿之前,近藤早紀的手機突然關機。


按照拜拉克塔爾的預約信息,他在森之宮附近租住的這間民宿,退房時間是2月17日。在之後的調查中,從16日白天的電梯監控錄像中,警方僅僅看到了拜拉克塔爾獨自外出的影像,卻沒有找到近藤早紀離開這棟樓的記錄。


16日白天,拜拉克塔爾先後外出3次,每次都是空手出門,之後提著膠袋回到公寓中。在之後的供述中,他承認他先後前往了幾家商場和超市,購買了菜刀、手鋸、墨鏡、帽子、口罩等物品。在17日上午離開這間公寓的時候,他拖著一個看著很重的旅行箱。


在之後的5天時間裏,他先後預定了京都山科和大阪的兩處民宿。而從民宿附近的監控錄像中,警方發現拜拉克塔爾每次外出,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並且前往的地點都是人跡罕至的區域,而不是那些遊客常去的觀光景點。



根據拜拉克塔爾自己的供述,從17日到21日的這段時間裏,他先後前往了京都的山科、宇治川、山崎,大阪的島本町等地,偽裝成遊客的樣子,伺機尋找小路前往樹林深處或是河灘邊的灌木叢,將他用鋸子和菜刀分屍的近藤早紀的屍塊,丟在這些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


他唯一留下的,是近藤早紀的頭顱。這一顆完整的人頭,被他一直裝在行李箱裏,往來於大阪、京都、奈良各處。


2月21日,拜拉克塔爾來到了大阪市西成區著名的貧民窟 —— AIRIN地區。在這裏,他找到了一間每天僅收1200日元房費的超廉價旅館,將裝有近藤早紀頭顱的旅行箱遺棄在了這裏,並且在屋中放置了大量的空氣清新劑。隨後,他逃亡自己的下一站:奈良。


(AIRIN地區是一個被日本人稱作「魔窟」的地區,我先後慕名前往過兩次,看到過連我都不敢相信的景象。該地區充斥著相當數量的吸毒人員、酒精成癮者和盜竊、搶劫慣犯,以及大量的無家可歸者和日結勞動者,普遍對外來者具有著比較強的敵意,並且討厭被拍照。曾經發生過外國遊客拍照後被搶奪相機、勒索錢財的事件。這一地區在二戰後,先後發生過多達30次以上的集體暴動,當地的警署不得不配備相應的防衛措施。儘管歷屆大阪市長都提出過要整治這一地區,但時至今日,該地區的髒亂差,以及犯罪率極高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的跡象。


再補充一句,如果你執意對這一地區抱有好奇的話,一定不要夜裏去,也不要招惹當地居民,並且一定看好自己的財物,穿上確保隨時可以撒腿就跑的鞋子,並且確認好當地的地理環境。


我沒遇上危險,並不代表著你去了不會遇到危險。)


另一邊,近藤早紀的突然失蹤,也引起了身邊人的懷疑。


由於早紀自己一個人住在公司提供的單身宿舍里,因此家中此時尚未得知她失蹤的消息。但公司那邊由於近藤早紀連續兩天缺勤,在前往宿舍查看後也沒有發現她這兩天回來過的跡象,因此判斷出她很可能已經下落不明的情況,公司迅速通知了警方。


警方接手此案後,通過對近藤早紀身邊人的詢問,認定了化名為「JAY」的外國人具有極大的作案嫌疑,因此迅速通知了近畿地區的各處警署,要求對街上形跡可疑的外國人進行必要的業務質詢。


「業務質詢」是日本警方的術語,如果你在日本旅行時曾經見過或是經歷過「突然被路過的警察叫住」、「要求將口袋中的東西拿出來進行檢查」、「被翻看護照」等等事情,那麼這其實就是所謂的「業務質詢」,是警察日常巡邏執行公務時常見的行動。這種業務質詢並不僅僅針對外國人,也不僅僅針對「形跡可疑的人」,而是以隨機抽查的形式進行的。


2月22日下午,奈良警方的兩名巡警,在東大寺附近看到了混跡在大量外國遊客之中,行色匆匆的拜拉克塔爾,於是將他攔下盤問。拜拉克塔爾最初想要用英語難倒前來盤問的日本警察,伺機脫身,但沒想到的是兩名巡警之中的一名恰好在美國長大,用英語熟練地對他在日本的行程進行了詳細的盤問。在翻看了拜拉克塔爾的護照後,警察詢問了他這段時間每天的住宿地址,而做賊心虛的拜拉克塔爾卻閃爍其詞,因此當場便被警察要求一同返回警署進行調查。


在警署中,拜拉克塔爾很快交待了自己殺害近藤早紀的全過程。


16日凌晨,拜拉克塔爾將近藤早紀領回自己租住的民宿公寓後,提出要她將手機關機,理由是「不希望有人來打擾兩個人共處的時光」,並且自己首先將手機關機。於是毫無防備心的近藤早紀便順從地將手機也關機了。


之後兩人在發生關係的時候,拜拉克塔爾提出「想要玩更刺激的」,提出想要掐著近藤早紀的脖子做愛。而根據拜拉克塔爾的供述,早紀同意了他的要求,於是他先是用手掐,隨後拿來了捆窗簾的繩子,緊緊地系在了近藤早紀的脖子上。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近藤早紀已經窒息死亡。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於是拜拉克塔爾從當天上午開始,便準備了分屍所用的菜刀、手鋸,以及拋屍使用的口罩、帽子、墨鏡等等物品。


18日,他將近藤早紀的足部、小腿丟棄在京都山科區的音羽川河岸草叢中。19日,在宇治川沿岸丟棄了近藤早紀的幾節被切斷的大腿。20日,在山崎附近的山中竹林里丟棄了部分軀幹。21日,在大阪島本町的淀川河岸,他將剩餘的軀幹和臂部,扔在了草叢中,之後前往大阪西成區的廉價旅館,將裝有近藤早紀頭部的旅行箱留在了房間中後離去。


而在警方對拜拉克塔爾的手機進行調查中,發現他為了避免罪行暴露,在2月17日便刪除了手機上的 Tinder 應用。而在他被巡警盤問的幾分鐘前,他在手機瀏覽器上,正在瀏覽2月23日上午從關西機場飛往美國的機票。


也就是說,如果警方沒能在那個下午的奈良街上找到拜拉克塔爾的話,他便會踏上回到美國的飛機,就此遠走高飛。


在拜拉克塔爾的全面供述下,警方在2月24日,從大阪的那家廉價旅館中,找到了散發著強烈異臭的旅行箱,成功發現了近藤早紀早已腐爛的頭部。



之後在拜拉克塔爾的指認之下,他對近藤早紀進行殺害、拋屍的各處地點,都得到了一一確認。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在開頭中,那位大阪大姐告訴我的那幢「殺人民宿」。所幸的是,那並不是我當晚所住的那幢房子。


對近藤早紀的屍檢,從找到頭顱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兵庫縣警方經過屍檢後確認,近藤早紀死於窒息,脖子上有被繩索勒過的痕跡。而兵庫縣神戶市檢察院也開始準備對拜拉克塔爾的起訴。


對於近藤早紀的死亡,拜拉克塔爾始終宣稱這是一個意外,自己並沒有想要殺害她的動機。而在自己失手弄死近藤早紀之後,為了掩蓋罪行而進行的分屍、拋屍,拜拉克塔爾供認不諱。


經過對案情的慎重分析,檢方認為,對於近藤早紀的被害經過,除了拜拉克塔爾的供述之外,沒有任何的旁證,因此檢方很難找到漏洞,推翻拜拉克塔爾的「失手殺害」供詞。而從殺害、分屍、拋屍這一流程來看,拜拉克塔爾所使用的繩索是用來捆窗簾的,分屍所用工具是在殺害後才購買的,並且拋屍過程也相對倉促,確實找不到可以證明拜拉克塔爾「蓄謀作案」的線索,因此起訴方向從一開始,便沒有定性為「謀殺」,而是「傷害致死」。


2019年1月15日,拜拉克塔爾殺害、分屍、拋屍近藤早紀一案,在神戶市地方法院開庭。檢方提出「被告一方冷酷無情,在明知扼頸行為可能會導致受害人嚴重傷害甚至死亡的情況下,依然執意實施了該行為,使受害人死亡。在受害人死亡後,被告為了掩蓋罪行,喪心病狂地對受害人的屍體進行了分屍和拋屍。鑑於以上理由,我們以傷害致死、破壞屍體、拋棄屍體的罪名,對被告拜拉克塔爾提出起訴,求刑14年監禁。」


對於檢方的控告理由,被告拜拉克塔爾沒有提出任何的反對意見,當庭表示承認所有罪行。因此,這場審判進行的相當迅速。


2019年1月22日,神戶市地方法院對此案進行了一審判決宣告,被告拜拉克塔爾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但考慮到被告沒有任何犯罪記錄,確係初犯,並且此案並不具備代表性,系偶發事件,因此法庭決定從輕判決,判處被告拜拉克塔爾8年監禁。


檢方神戶地方檢察院和被告拜拉克塔爾都沒有提出上訴。


近藤早紀的死、被分屍、被拋屍,卻僅僅換來了兇手的8年監禁,這一結果確實讓所有聽說過案情的人們,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覺得這一判決不可思議。


然而,在詳細了解了這一案件的來龍去脈之後,被告拜拉克塔爾在殺人前後的行為,也確實反映出了他對於導致近藤早紀的死亡一事毫無預期,隨後的對應方式也頗為草率。從這些跡象來看,傷害致死的判決也的確成立。


但這樣一來,似乎近藤早紀的死就顯得「頗為不值」。對於她的死,我想說的是,這對於兇手拜拉克塔爾來說,也許真的是一個意外,但對於 Tinder 這類軟件的數以千萬記的用戶來說,在統計學的意義來看,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我們永遠無法通過一個人的性別、性取向、性偏好、年齡、長相、種族,來判斷出這個人是個心存善念的好人,還是一個尋求刺激的危險行為愛好者,或是一個有著虐待、殺人、分屍,甚至是食屍的精神變態者。


更何況,在這類軟件上公佈的信息,都是可以由用戶自己進行各種各樣的修飾,甚至是完全捏造的 —— 無論是姓名、經歷,還是工作、長相。當你在樂此不疲地為每一個看到的,養眼的帥哥美女點讚、打招呼、發信息的時候,你並不知道,這個舉動會讓另一端屏幕之後的什麼人看到,又會為你帶來怎樣的遭遇。


在有著如此之大的用戶基數的應用軟件中,出現一些精神變態、行為異常、價值觀扭曲的用戶,這是完全正常且不可避免的。


當然,我相信一定會有人提出「工具無罪,是使用的人有問題」、「你不應該責怪手槍的製造者,而應該責怪手槍的使用者」這樣的論調。很遺憾的是,本文的作者不接受這樣的詭辯。


為什麼想要屠殺無辜同學的人,會想到去拿槍,而不是去拿西紅柿、雞蛋或是麵包?為什麼想要尋求新奇刺激的人,會想到去吸毒,而不是去做數學題、擼貓、看心理學知識?為什麼尋找一夜情的人,會想到用那一類特定的軟件,而不是去收聽《日談公園》,看我的公眾號?


因為工具它本身就攜帶了各種各樣的特定屬性,而這些屬性,就是工具的製造者創造這些工具的初衷和目的。


作為工具的製造者,難逃其咎。


而對於此案,我覺得我還應該對女性們說幾句,而我想說的話,其實在文中已經寫得很明白了:不要用那麼簡單的標準去迅速評價一個人,更不要輕信自己的第一印象,讓那些你尚未確認過的長相、學歷、收入、種族等等東西,迅速說服你的內心。


是的,這很容易被理解為「受害者有罪論」。但是請現實一點,我們都活在一個人心深不可測的世界裏,把童話信以為真的人的生活,下場不會像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那麼陽光美好,吃了毒蘋果就再也不會醒來了,坐上了南瓜馬車到達的地方絕不會是王子的城堡,被大灰狼吞掉之前不會有獵人上門來救你。


腦袋被鋸下來裝在行李箱裏,哪怕是走遍了大阪、京都、奈良的名勝古蹟,也無法領略到一絲一毫的樂趣和美好。


「真的是自己太不小心了啊...」 鄰座的大姐吞下一口啤酒,緊閉著眼睛,歪著頭說道。


店主湊了過來,問我還要不要加一紮啤酒。我看了看杯子裏剩下不到2公分的殘酒,搖了搖頭,把啤酒一飲而盡,讓店主結帳。大哥在旁邊微笑著看著我,說:


「今晚是個適合講恐怖故事的夜晚呢。」


大姐把拇指和食指伸出,捏到只有一指寬的距離,對我說:「要不要再稍微喝一點?」


我笑笑,說:「不用啦,我好像有事情可以忙了。」接過店主遞過來的帳單,金額比我預料得要便宜很多。我把錢放在桌面上,道過謝,在大哥大姐笑眯眯的目光中,離開了這家小店。


谢选骏指出:上面都没有提到事件的尾声——大阪民宿近藤早紀被害事件,俄罗斯凶犯因为拥有美国国籍最后竟然轻判八年监禁——这表明日本在遭到美国占领七十多年之后,依然摆脱不了“新殖民地”的处境。


谢选骏:大英博物馆监守自盗再现马列贼窝作风



《大英博物馆失窃丑闻揭穿“普世”的掠夺谎言》(纽约时报 2023-09-22)报道: 


前不久,大英博物馆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10年间,其庞大的库房里丢失了大约2000件物品——所出年代从古代到19世纪不等,这一消息应该足以危及任何博物馆馆长的饭碗。再加上有消息称窃贼疑似为馆内的希腊文物策展人,而失窃的珍贵文物流向了数字市场,大英博物馆馆长最近的辞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爆料震动了严肃沉稳的博物馆界,并引发了对安全、记录保存和经费优先项目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不过,我们这些国家级博物馆的起源才是更深刻的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新的安全规约是不够的。


大英博物馆必须以此番丑闻为契机,更新所谓普世博物馆的陈旧观念,重新思考此类机构在21世纪——一个文化分享和融合从未如此重要的时代——的存续之道。与其抵触归还藏品中争议文物的呼声,不如对其藏品以及文物获得方式保持透明。它们应该开展一场慷慨的、长期的藏品出借活动,实现文物的跨境自由流转。同时也要拥抱数字工具,将储藏设施开放接受公众的监督。


从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普拉多博物馆到大英博物馆,这是一个从根本上重新构想普世博物馆的使命与目的以及它们对世界的义务的机会。


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打造“普世”或“万有”博物馆的梦想在几个世纪前就诞生了。在18世纪最初10年,一股推崇贵族义务的风潮让许多艺术藏品从私家厅堂移到了公共空间,在理论上可以被所有人欣赏。此后一个世纪,为容纳这些藏品而建立的大型机构树立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全球艺术和文物将熏陶出开明、民主的文化,并以或明或暗的方式确立只有西方机构才能妥善储藏、保存和研究世界伟大奇观的观念。


启蒙运动引领了帝国时代,新的博物馆很快充斥了掠夺来的物品。托马斯·布鲁斯(即埃尔金伯爵)将帕特农神庙的雕塑运到伦敦。“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被安置于卢浮宫。“贝宁青铜器”散落世界各地,包括大都会博物馆。埃及的娜芙蒂蒂胸像被运往柏林。


在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文物获取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性,因为博物馆才是合适的文物管理者和监护者。这一观点至今仍被视为在博物馆库房中存放大量文物的理由。2002年,包括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在内的十多家顶级博物馆签署了《普世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宣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回击希腊不断要求归还伦敦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的呼声以及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认为这些博物馆代表了需要纠正的殖民主义文化观。


“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通过购买、馈赠还是分配得来的文物都已成为其所存放博物馆的一部分,并延伸为其所在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宣言中写道。“因此,要这些丰富多元的博物馆缩小收藏范围,将是所有观展者的损失。”


但大英博物馆库房内文物被盗事件揭穿了这一陈腐观点的假意:如果这些机构连保存珍贵文物完好的最基本工作都做不到,它们又如何证明自己理应保留从别国夺走的东西呢?


事实上,如果不是一位古董商在eBay上认出了本属于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古罗马浮雕,该馆被盗的问题可能至今都不会被发现。那位古董商在2021年就将此事告知博物馆方,在追踪并购买了许多赃品后,他通过一个PayPal账户确认了匿名卖家的身份。他提供的证据令人更加不安:盗窃不仅是内部作案,据称还是一名策展人(目前正在接受警方调查)实施的,而策展人的职责本应是保护这些文物。


作为调查记者,我曾用数年时间揭露J·保罗·盖蒂博物馆——以及波士顿和纽约等地的同行机构——如何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通过猖獗的黑市贸易打造出世界顶级的古典时期文物收藏。盖蒂博物馆馆长遭意大利政府提起刑事诉讼(由于一个三法官合议庭裁定诉讼时效已过,该案后来被撤销),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迫使多家博物馆将上百件掠夺而来的文物归还给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等国。


许多古董商同样深度参与了亚洲各地文物的盗窃和销售,将这些文物卖给收藏家和博物馆,包括美国的一些。此后,部分古董商被提起刑事指控,国土安全调查局的联邦特工和通常负责调查文物走私的移民及海关执法局与联邦及州检察官合作,缴获并归还了数以万计被掠夺的文物。


欧洲的博物馆也面临对其殖民掠夺品的类似清算。一份法国总统委托编撰的报告建议,应以双边协议为基础向非洲国家归还重要文物和非法获得的藏品。去年,德国宣布将归还曾属于古代贝宁王国的1000多件青铜器。


作为全球首家普世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数百年的殖民掠夺中建起巨大的收藏,成就了一座宏伟的文化宝库:该馆收藏了约800万件文物(没人能统计出确切数字),而在网上有完整记录的只有约450万件。展出文物还不到总数的1%。但法律基本上禁止该馆放弃藏品,该馆也总以捍卫世界宝藏的能力为由来证明其立场的正当性。


但这种正当性如今已经站不住脚。作为启蒙运动的遗迹,普世博物馆从来没有真正的普世价值:几乎所有普世博物馆都在西方城市,是许多千里之外的社会——那些被掠夺的地方——根本无法触及的。把世界文化囤积在许多人看不到且明显往往并不安全的仓库里,毫无启蒙意义可言。


网民嚎叫:


hyperyan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12:25:10

10年才丢了2000多件,估摸大多数也不是珍品,算个屁啊!故宫几百万件文物被红二代掉包出去,专家还信誓旦旦说里面的都是真的,找谁说理去?

只看不回贴1208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11:18:00

中国人还有个坏习惯,把挖人祖坟为考古,真的要脸吗?

wumiao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46:20

要说文化被革了命,谁也干不过那个毛几把蛋。那时候文物被烧成灰,砸成粉,死古人都被掘墓吊尸,活文化人一律杀,下放,牛棚……那真是一场浩劫。所以说谁骂西方的掠夺都可以,就是那个尾大党不可以,因为它对人民和国家的掠夺比所有的西方加起来都多的多。如果说西方对各国的文物是一种掠夺,那个马列贼的党对文物和文化是一种劫杀。掠夺的不论在博物馆还是民间,至少还存在世间,劫杀的是挫骨扬灰魂儿都没了。

曾经相逢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21:12虽然主子想道歉,可是奴才觉得主子是对的。有个永远伟光正的主子多好,永远不用道歉,饿死几千万人,毁掉成千上万的国宝,也不用道歉,要求反思都不行,马上一个“反思怪”的帽子就扣过来了。

老寓公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40:04

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孔庙的牌匾“万世师表”被洋人抢去的话我们今天就还能看到。

美丽泉水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15:06

你也知道抢劫和销赃不对。共产党以国家名义抢劫,破坏,销赃的文物无以计数。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如何估计?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32:56

全世界都认为抢劫和销赃是不对的

InNorthTexas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03:15

刨祖坟共产,且挖且珍惜。

柳小波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7:01:24

纽约时报聘用大侠独孤求败当翻译了?

赛吉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6:47:10

底下别管着说200年前的事情。说说49年后到文革,中国以国家名义没收多少民间私人的文物,财产?四人帮的康生,还有那些红卫兵造反的时候打砸抢了多少私人收藏的文物?即使文革之后,很多人想要回被国家抢回的文物,也被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卖给国家不予归还。这些就不是强盗行为了?

Brain424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6:19:42

这奴才被党妈灌成蠢货,毫无逻辑,低智。在这里丢人现眼,一看这货就想起那些农民大谈国际局势。还很信誓坦坦,坚信无比。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6:02:44

中共和狗子的爹娘一定是罪孽深重。才会造成这些奴性入骨的狗子跪舔一切洋大人,唯独对自己的种族恨之入骨。

不允许的笔名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6:01:26

中英贸易几百年,从中国运货的英国货船1949年前一百多年没断过,买去的东西都算"掠夺"吗?

Brain424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6:01:16

奴才对党妈跪拜,被闭嘴被喝茶这是奴才?还是在国外言论自由行动自由工作自由是奴才?

Brain424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56:50

说得点子上了,把党妈视为亲妈,把俄爹视为亲爹,才出现这些奇葩的蠢货逻辑!才出现奴才有理的逻辑!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47:51 狗子纷纷表示,财物放在家里也会被人乱花掉,所以还不如让强盗抢去。这狗脑子一定是真货

无闲散人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49:00

这些博物馆里的中国字画并不多,以前的人对其价值认同很高,而其他的就不太当回事,比如佛像,所谓文物价值也是西方输入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的概念都是西方人发明的。国人多为丝绸之路自豪,而丝绸之路上跑的人是中东地区来,运来舶来品,运走丝绸。

还是老李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23:08

一码归一码,大英博的丑闻确实是丑闻,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另一方面,土共政府喜欢说中国过去的文物都是强抢偷运出国,给人民强化一种印象,1949年以前中国都是没有法治的,只有1949年后中国人民才有了法治。其实我读过去的文章,包括敦煌文物都是跟当地人买的,或者合法或者贿赂出境(各种陆海空关口一个都不差,这不是几件珠宝可以偷运的),总之都是正规出境的。按照现在的国际法律,只有偷运没有合法手续的文物才支持追回。

Brain424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17:13

国家行为与个人行为要区别。抢的直接进了皇宫这应该是国家行为,抢的流落民间最后被收藏那是个人行为。试想有多少进了皇宫? 其实所谓抢也就八国联军时,其他都是购买与偷,至于偷是民间所为。

这个逻辑要清楚。

TexasLM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01:05 有些人的逻辑有问题。西方民主国家最近确实比较讲理,但是过去抢东西的殖民时代西方国家的“吃相”是很难看的。不能因为现在比较讲理,老祖宗的偷和抢就不是偷和抢了。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12:51

不仅大英博物馆,所有的国外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都是人家买来的,如果不是这些博物馆购买保养,这些文物早流失与民间没有了,中国政府不但不感谢人家对文物的保护,反而要人家免费送还,完全是不讲道理。至于这些文物是被卖出中国的还是被人抢走的,这就是中国政府该调查的事情,人家博物馆没有去抢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04:18

谁抢的或者买的不知道,但是大英博物馆没有去抢,人家是花钱买的,凭什么免费还给你?

smart321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01:39

人家大英博物馆也是买来的文物,这么多年也有维护保养的支出,中国政府如果能证明是中国丢失的文物,至少要出钱给买回来吧,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免费送还,这太不要脸了

TexasLM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01:05

有些人的逻辑有问题。西方民主国家最近确实比较讲理,但是过去抢东西的殖民时代西方国家的“吃相”是很难看的。不能因为现在比较讲理,老祖宗的偷和抢就不是偷和抢了。

Brain424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5:00:31

应该说奴才也照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3:41:50 洋畜们纷纷表示,没有洋大人的保护,它的狗命不可能得以保存

Huilianghu5 发表评论于 2023-09-22 04:51:59

一楼太离谱。也就是说偷博物馆的藏品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文物?偷来抢来的东西,再被偷是属于正常。


谢选骏指出:人说大英博物馆监守自盗,我看英国再现马列贼窝作风——英国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谢选骏:共产共妻的民主运动

《方兴未艾的“中国女权主义”》(布衣 2024-05-05)报道: 小题大作 最近听朋友聊天涉及蔡崇国涉嫌性骚扰事件,之所以这类事件在海外能轰动一时,是因为目前美西方国家正流行女权主义和LGBTQ运动,此事件中的控方S女士,也是凭她一面之词,就把蔡搞得灰头土脸,凭心而论,出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