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诚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迈向社会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高蓝 2010年07月21日 三湘风纪网)报道:
诚学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粹之一。历代儒家学者不仅重视对诚学思想的研究,而且把诚学作为进德修业、立人立政的根本。
周敦颐继承先儒文化的精神,吸纳佛道元素,以“性道微言”,承源启流,打破了理学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绝”的千年幽暗,开创了宋明新儒学之先河,其以诚为中心、有体有用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就是他新儒学基本框架的雏形。
周敦颐在其著作《通书》中构设有“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心灵世界:“诚”、“神”、“几”组成形而上的境界;“刚”、“柔”、“善”、“恶”、“中”组成形而下的境界。那么,“诚”作为组成形而上境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意义是什么呢?按周敦颐在《通书》中的表述,“诚”就是“无妄”(即真实客观)。当今学者认为,“无妄”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结构:一是在“本体一一宇宙论”层面,“无妄”指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真实客观”属性,也就是《通书》“‘大哉乾元,万物之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的真实含义;二是在“人的认识——品质”层面,“无妄”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真实客观”属性的肯认和操守,强调在人们的心灵中“是其所是”,反对“是其不是”,而且,还将这种肯认和操守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诚信”的意思,也是《通书》“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的意思。
其实,“诚”的本意就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以及我们平常所讲的“诚恳”、“以诚相待”等。儒家思想中“诚”的概念除了源于这些意义之外,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充实、概括、提升,其内涵得以不断扩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范畴,并成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其中所内含的忠信、笃敬、正直等品格不仅为历代儒学雅士所称道,还广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推崇。
封建社会,哲学的任务往往是从维护中央专制集权的角度全面地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其哲学的主张、范畴有其局限性,甚至是精华与糟粕俱存。诚学思想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传统文化,只要对它有生命的内涵及其一些优质元素进行发掘、利用,无疑能为现代社会补偏救弊提供宝贵的人文资源和强大的思想原动力,从而对包括廉洁文化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其有意义的影响。
它不是简单地传承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优质的文化元素予以辩证地吸纳诚学思想中的优质元素,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为学生迈向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文化依据。
首先,守“诚”是学生迈向丰繁社会保持本性,获得社会认可的内在要求。守“诚”就是要求我们将周子之“诚”的本体论意义转换为人生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精神境界。“诚”作为“自然、实在、真实、无欺”等义项的概括,从政者要担当起对自己所言所行的责任,就得守“诚”。人道之诚如天道之诚一样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生长的,永不止息的,不诚无物,不诚也无人、无事。人世间一切有价值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利用实实在在的物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给创造出来的。若是虚假,则将一事无成。从学生到人才的定型,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与接受,应当视“诚”为人性的内在要求,做到为人真诚、为情心诚、为业精诚,才可避免人性的变异,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社会所斥责、群众所厌弃、组织所排挤的人。
其次,践“诚”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客观需要。周子认为“诚”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既是的超然本性,又是至善的本性,而要达到“诚”的至善的本性,就要通过“主静”的方法进行道德的修养。周子在《太极图说》中对主静的解释是:“无欲故静。…无欲”就是不能有物质欲望。在现代社会我们绝不能否认和放弃改善物质生活、追求物质文明享受的要求,但是我们更不能不择手段,甚至是违法违纪、损人利己式地去满足物质上的“私欲”。宋人袁采曾说:“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欲讼兴……。”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一切济公肥私、不仁之富、非理之求的欲望都是一种“纵欲”。我们要严以律已,慎独慎欲,通过自我教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实现无欲诚心、淡泊明志的境界。同时,践“诚”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征。对社会群体而言,践“诚”要求的是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制度;对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践“诚”要求的是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条件下,践“诚”所含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一个在企业、机关、单位谋生的人,践“诚”,就要依法依规办事,秉公方正行事,胸襟坦荡为人,真正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得起太阳的烤晒,历史的检验。
第三,育“诚”是净化大学校园生态的需要。按时代的要求,积极培育“诚”的社会属性,大力培养现代人契约诚信、制度诚信的观念,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是净化校园生态的需要。
“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文化和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在了解、掌握其生成渊源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扬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今天的时代特点,呼应今天的时代要求,对其范畴赋予新的内涵,可以肯定地说,对我们匡正不良风气、完善自我人性、构建和谐有序、真诚美好的现代社会定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有益的作用。
诚学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粹之一。历代儒家学者不仅重视对诚学思想的研究,而且把诚学作为进德修业、立人立政的根本。
周敦颐继承先儒文化的精神,吸纳佛道元素,以“性道微言”,承源启流,打破了理学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绝”的千年幽暗,开创了宋明新儒学之先河,其以诚为中心、有体有用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就是他新儒学基本框架的雏形。
周敦颐在其著作《通书》中构设有“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心灵世界:“诚”、“神”、“几”组成形而上的境界;“刚”、“柔”、“善”、“恶”、“中”组成形而下的境界。那么,“诚”作为组成形而上境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意义是什么呢?按周敦颐在《通书》中的表述,“诚”就是“无妄”(即真实客观)。当今学者认为,“无妄”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结构:一是在“本体一一宇宙论”层面,“无妄”指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真实客观”属性,也就是《通书》“‘大哉乾元,万物之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的真实含义;二是在“人的认识——品质”层面,“无妄”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真实客观”属性的肯认和操守,强调在人们的心灵中“是其所是”,反对“是其不是”,而且,还将这种肯认和操守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诚信”的意思,也是《通书》“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的意思。
其实,“诚”的本意就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以及我们平常所讲的“诚恳”、“以诚相待”等。儒家思想中“诚”的概念除了源于这些意义之外,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充实、概括、提升,其内涵得以不断扩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范畴,并成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其中所内含的忠信、笃敬、正直等品格不仅为历代儒学雅士所称道,还广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推崇。
封建社会,哲学的任务往往是从维护中央专制集权的角度全面地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其哲学的主张、范畴有其局限性,甚至是精华与糟粕俱存。诚学思想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传统文化,只要对它有生命的内涵及其一些优质元素进行发掘、利用,无疑能为现代社会补偏救弊提供宝贵的人文资源和强大的思想原动力,从而对包括廉洁文化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其有意义的影响。
它不是简单地传承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优质的文化元素予以辩证地吸纳诚学思想中的优质元素,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为学生迈向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文化依据。
首先,守“诚”是学生迈向丰繁社会保持本性,获得社会认可的内在要求。守“诚”就是要求我们将周子之“诚”的本体论意义转换为人生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精神境界。“诚”作为“自然、实在、真实、无欺”等义项的概括,从政者要担当起对自己所言所行的责任,就得守“诚”。人道之诚如天道之诚一样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生长的,永不止息的,不诚无物,不诚也无人、无事。人世间一切有价值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利用实实在在的物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给创造出来的。若是虚假,则将一事无成。从学生到人才的定型,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与接受,应当视“诚”为人性的内在要求,做到为人真诚、为情心诚、为业精诚,才可避免人性的变异,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社会所斥责、群众所厌弃、组织所排挤的人。
其次,践“诚”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客观需要。周子认为“诚”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既是的超然本性,又是至善的本性,而要达到“诚”的至善的本性,就要通过“主静”的方法进行道德的修养。周子在《太极图说》中对主静的解释是:“无欲故静。…无欲”就是不能有物质欲望。在现代社会我们绝不能否认和放弃改善物质生活、追求物质文明享受的要求,但是我们更不能不择手段,甚至是违法违纪、损人利己式地去满足物质上的“私欲”。宋人袁采曾说:“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欲讼兴……。”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一切济公肥私、不仁之富、非理之求的欲望都是一种“纵欲”。我们要严以律已,慎独慎欲,通过自我教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实现无欲诚心、淡泊明志的境界。同时,践“诚”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征。对社会群体而言,践“诚”要求的是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制度;对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践“诚”要求的是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条件下,践“诚”所含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一个在企业、机关、单位谋生的人,践“诚”,就要依法依规办事,秉公方正行事,胸襟坦荡为人,真正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得起太阳的烤晒,历史的检验。
第三,育“诚”是净化大学校园生态的需要。按时代的要求,积极培育“诚”的社会属性,大力培养现代人契约诚信、制度诚信的观念,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是净化校园生态的需要。
“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文化和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在了解、掌握其生成渊源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扬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结合今天的时代特点,呼应今天的时代要求,对其范畴赋予新的内涵,可以肯定地说,对我们匡正不良风气、完善自我人性、构建和谐有序、真诚美好的现代社会定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有益的作用。
谢选骏指出:一个流行“诚学”的社会,肯定是个假货横行的伪国家。所以可以理解,大肆谈“诚”的周敦颐,正在为靖康之耻准备条件——不过半个世纪而已,谈诚的宋朝就迎来了末日。
这是为何什么呢?
这是因为,就像一个没有病的人不需要吃药,一个没有病的社会也不需要谈诚实。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谢选骏指出:可见,至诚之性不同于一般人性,他要的不是一个人性化的宇宙,而是一个天命化的宇宙。而至诚者作为如此宇宙的代表,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无须质疑的格,施加给社会生活。
「寂然不动者,诚也。」(周敦颐《通书.圣》)
「诚无为,几善恶。」(同上《诚几德》)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同上《思》)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思立焉。纯粹至善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起源)、亨(壮大)、诚之通;利(完满)、贞(终结),诚之复。」(同上《诚》)
面对以上的论说,马裂猪意的以「佛教化的新儒家」笼统言之。然而我以为,佛学是离世的,理学是用世的;宋明儒家与周汉儒家不同的是,深入探讨了本体论而不再局限于现象学的层面来探讨哲学与政治,这也许可以归结为佛学的影响,但是,理学(宋明儒家)与佛学的基本取向毕竟相远,与周汉儒学的基本取向毕竟然相近。所以新儒家只是借用了佛学的论证方法,而其论题却是从老儒家那里承袭来的。
这就为明清衰世的“三教合一”,开辟了混合主义的道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