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的三种结局》(2020-02-23)报道:
1864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十六),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曾家兄弟为朝廷立下了奇功,曾国藩连夜派人把缴获的一方太平天国金印、二方银印传送京师,因为这三方玺印意义非凡,它代表着贼匪政权,曾国藩也正在思考着怎么写一道完美的奏折,现在破贼都、缴贼玺,只差擒贼首这一环节了,就在这时,九弟曾国藩来报,贼首伪幼主已自焚而死。曾国藩大喜,在奏折加上了这关键的一句:
“伪幼主(洪秀全长子)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于是,洪秀全的儿子,也就是16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迎来了第一种结局。
不过,曾家兄弟很快就被打脸了。
洪天贵福在忠王李秀成、尊王刘庆汉、养王吉庆元等将领的拼命护卫下,逃出了天京城,先逃到了安徽广德,接着被太平军将领干王洪仁玕,恤王洪仁政、堵王黄文金、昭王黄文英、偕王谭体元、辅王杨辅清等迎入了浙江湖州城内。浙江是官拜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的地盘,他通过审问俘虏,得知洪天贵福还活得好好的,于是愤怒不已,曾家兄弟也太不厚道了吧,为了独揽全功,编个幌子玩大家啊?先把这事情捅上去再说:
“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还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这道奏折很快就到了两宫太后和同治帝手中。
朝廷当然要找曾国藩对质了,说谎?平日效仿圣人品行的曾国藩恼羞成怒,连忙又上奏去解释再三,但左宗棠就是犟,老曾解释一次,他实锤一次,朝廷是倾向于左宗棠的,一是左宗棠确实抛出的是实锤,二是也该压制一下曾家兄弟的威风,分分他们的功劳。不过,曾家兄弟毕竟劳苦功高,曾国藩又有圣人般的羞耻之心,所以不能训诫得太明显,要讲究委婉:
“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谓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
就这,曾国藩认为左宗棠不够意思,使了绊子,没有李鸿章那么会做人(朝廷要李鸿章去南京抢曾国荃的功劳,但圆滑的李鸿章找各种借口回避),这下好了,曾国藩只好要曾国荃秒辞,隐退回乡,还裁撤湘军……于是,曾、左两人结下了梁子。曾国藩幕僚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称:“左文襄公(左宗棠)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曾国藩)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洪天贵福没死而进入浙江,其实这对左宗棠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些残兵败将相当于送货上门,早已是囊中之物。左宗棠能轻而易举地俘获贼酋,捡一个天大的功劳。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告诉朝廷,且向朝廷证明钻进浙江的是洪天贵福本人,不是山寨货。有了这个前提,再去抓人。
然而,左宗棠失算了,他剿平了湖州,却没有抓到洪天贵福。于是,洪天贵福又有了第二种和第三种结局。
先看第二种结局。
湖州奔溃后,太平军大部分战死,只剩几千残军在洪仁玕、黄文金和黄文英等人的率领下前往江西,打算与侍王李世贤部会合。一路上,太平军且战且走,死伤无数。
最后,这队残军奔到了石城县杨家牌,干王洪仁玕见众人已经五个日夜没休息了,又刚刚击退了追兵,所以下令就地休息一夜。但没想到清军副将席宝田并没有停止追击,连夜端了杨家牌,干王等绝大部分的太平军都被俘,洪天贵福被冲散后,逃了出来,藏进了山林,但随后因一个同伴小孩透露行踪而被俘。
被俘后的洪天贵福丑态百出,写了首求饶的打油诗:
“跟到长毛心难开,东飞西跑多险危。
如今跟哥归家日,回去读书考秀才。
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
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跑。”
但是,清廷不可能放过他,随后他和干王都被剐杀在南昌。
洪天贵福死于江西,这种结局是正史所援用的。罗尔纲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史》就是这么记载的。
再看第三种结局。
还是回到幼天王入湖州城的那一节点。
就在那危急时刻,干王洪仁玕组织诸王开会,商议下一步怎么走。众将领对前途忧虑万分,有的甚至毫无斗志了,最后通过了逃往江西去依附侍王的决议。
但干王并不放心,秘密约见辅王杨辅清,说天国首义诸王侯,唯天王、东王两系肩责最重,现在危亡关头,彼此两人应该舍命保住幼天王,杨辅清闻之涕下。接着干王说他本想带着幼主逃往海外避难,但他曾经游历欧美,认识他的人太多,容易暴露,所以只好托付辅王带着幼天王逃往海外,还说他身边有一位洋人朋友,是莫逆之交,愿意协助辅王和幼天王通过海内外关卡,获得通行。
这一切安排妥当后,辅王和幼天王换回了清朝官方规定的发型和服饰,然后在洋人朋友的陪同下,乘船到了上海,再借道澳门,最后逃往南美。
干王令一军中少年扮作洪天贵福,照常向江西转移,所以最后在江西被席宝田抓获得“洪天贵福”并不是本人。也许是干王曾经嘱咐过那个替身如何应对被俘时的询问,所以清军审问他时,他对答如流。席宝田当然大喜,因为捡了个宝,但是缺人证,为了做得天衣无缝,所以幼天王供词中,附会了一个年仅4岁的小孩“李其祥”的供述,作为印证。这也能窥见,席宝田的心里也是拿不准的。另外,席宝田也没有令干王和幼天王对质、相互辨认,而先急着杀了幼天王,5天后才杀干王。
但清廷还是肯定了席宝田的奏报,洪天贵福留着就是个定时炸弹,只有他死了,才能断了那些余党的念头。
那么,这第三种结局之说出自哪里呢?
出自晚清某人的一部叫《洪福异闻》的笔记。
作者曾遇到了昔日在席宝田麾下做幕僚的陈某,当时已官拜同知,两人说起了席宝田往事,陈某说:
“君尚以为当时官军所擒获者,果幼主洪福耶?洪福逃至广德,转赴湖州,其踪迹遂杳,或死或潜匿,无人能知之者。”
作者说:“然则当时所获又何人耶?”
陈某说:“宜君不晓也。盖即所俘小儿中之一人,而以洪福之名号加之耳。”
但问他具体情节时,陈某缄口不言。
几年后,作者在广州遇到了从南美游学归来的杨某,二人扯到了这件事,杨某说他在南美看到一个华人组织:三合会。
“始祖为齐福天,隐号为三水共合,而以排斥满清为目的者也”。
好奇的杨某通过几番侦询,就得知了上述的幼天王从湖州到南美的故事。“三水共合”就是指“洪”字,“齐福天”就是“天贵福”的隐语,二者连起来就是洪天贵福。三合会的成员也主要是流亡海外的太平天国余党及其后裔。
当然,永宣看来,这第三种说法野史味道比较浓,不过,有个细节很巧合。正史也记载了,杨辅清在湖州突然剃发易服,神秘消失,这很可疑,按道理,以他的地位和忠诚度,应该会肩负护驾幼天王入江西的重任,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呢, 而且五、六年后才重新出山,密谋复国,最后也是慷慨赴死,并不是软骨头。中间这几年隐秘不闻,相关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洪福异闻》、《庸庵笔记》等
谢选骏指出:不论这个第三种结局是否属实,都指出了一个去向——太平军是纳粹党的开路先锋——
1、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是思想凝聚的团体;
2、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是个人崇拜的团体;
3、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是武装斗争的团体;
4、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是挑战主流之后失败的团体;
5、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是失败之后逃亡南美洲的团体;
6、太平军和纳粹党都成了只有继续传说但却没有了实际动静的残余势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