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9月20日星期五

谢选骏:那不勒斯就是烂


《小型雕像坠落 砸中女游客头部重伤亡》(2024年09月20日  意大利社会)報道:


意大利那不勒斯日前发生一起悲剧。一尊小型雕像从建筑物阳台坠落,直接砸中一名年轻女游客的头部,导致她重伤不治。


综合外国媒体报导,30岁的死者雅科尼斯和29岁的男友卢梭近日前往那不勒斯旅游,15日下午在准备前往机场时不幸遭遇意外。


监控画面显示,雅科尼斯在街上背著背包、提著行李,卢梭则在后面拖著行李箱。就在他们即将走出镜头时,雅科尼斯突然被从上方坠落的物体击中,伴随著一声巨响,她当场倒下。


卢梭见状惊恐失措,跪在雅科尼斯身边呼喊她的名字,边哭边请求路人帮忙。然而,雅科尼斯头部重伤,尽管经过紧急手术,2天后仍宣告不治。


警方调查发现,掉落雕像的公寓住户是一对夫妻,他们可能因此面临过失杀人指控。据悉,夫妇育有两名孩子,警方目前不排除是孩子不小心导致雕像坠落的可能性,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


谢选骏指出:人説“小型雕像坠落,砸中女游客头部重伤亡”——我看那不勒斯就是烂,和宣傳中的那不勒斯形象南轅北轍。


《不断增长的中国软实力》(德语媒体 2024年9月17日)報道: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韩国的流行音乐以及日本的动漫艺术征服整个世界之际,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在西方鲜为人知。也正因为如此,此次中国出产的电游《黑神话-悟空》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新苏黎世报》发表长篇报道称,中国公司推出的电游产品《黑神话-悟空》一经问世,就在全球范围的受到热捧,这也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表现。这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正在提升》的文章写道: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文化、其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而赢得的好感度。一个拥有众多软实力的国家更容易为实现目标而赢得伙伴,也更能够以令人信服的手段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无需动用强权。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文化实力的提升并不仅仅得益于受到热捧的电游。全球范围内拥有15亿用户的TikTok,也同样来自中国。今年春季,NetFlix将中国科幻三部曲《三体》拍成电影,也曾引起广泛关注。作家刘欣慈的这部作品讲的是人类如何同外星人打交道的故事,早在2008年就已出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这部作品的忠实读者之一。


Netflix改编的影片在全球93个国家上演,并成为最受欢迎的十大热播剧之一。中国此前也曾将这部作品拍成影视剧。但NetFlix的版本却在中国受到严格审查,想必是片头对文化大革命的详细描写引起了审查部门的紧张。由共和国创建者毛泽东在1966年至1976年推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残暴的政治运动,针对目标则是政治异己、学者以及文化和历史遗迹。


《黑神话-悟空》当然也同样会在中国受到审查,‘妖怪’和‘酒精’等名词一度被禁,显然这些词汇同共产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自由亚洲电台报道称,这款电游的研发者曾呼吁全球玩家,尽量避免使用裸体、新冠或女权主义等在中国犯禁的词汇。这就引发了和TikTok当初遇到的同样问题:北京想将其审查和宣传机器逐渐蔓延至整个世界吗?”


总部位于伦敦的评估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品牌金融) 每年都会发布全球软实力排行榜。四年前,中国在193个国家中排名第八,而2024年,中国的排名已经跃居全球第三:


“Brand Finance的专家雅各钦斯基( Konrad Jagodzinski)表示,全球性的流行文化也会提升受众对特定国家的好感度,而《黑神话-悟空》显然成功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至于中国是否也能像美国或韩国一样,成为‘文化工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当一个国家实施过多干预时,事情就会变得寡然无味。中国共产党要求文艺创作人员要推动‘正能量’、和谐和正确的共产主义价值观。而无论对中国人,还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众来说,这一切都不是很受欢迎。”


《法兰克福汇报》对中国低迷的股市进行了报道。报道称,经济的持续疲软令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缺乏信心:


“许多银行都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无法实现5%的增长目标。一些观察家认为,习近平的最新表述预示着经济增长遇到了困难。上周,习近平表示,各方应努力‘争取’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今年夏天的表述还曾是‘坚定实现目标的决心’。中国必须保持5%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2035年比2020年经济翻番的目标。


民间氛围也难以给人留下中国经济正在增长的印象。东北证券的付鹏对民间情绪的描述更为准确。由于收到北京不要散布悲观言论的警告,许多经济学家宁愿保持缄默,而付鹏的大胆批评则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前不久,付鹏将今日的中国比作九十年代日本的通缩时期:‘我们的问题和九十年代的日本如出一辙’。”


谢选骏指出:人説“不断增长的中国软实力”——我看北京的軟實力確實“令人生畏”,但願不要經常發生那不勒斯那樣的惡性“事故”。


谢选骏:難道中国开始主导中日关系了嗎


《日本男童深圳遇袭与“偶发事件”:民族主义情绪下的中日关系何去何从》(BBC 2024年9月20日)報道:


在广东深圳就读日本人学校的10岁男孩在上学途中遇刺身亡后,社会多方对此事大恸,有学者分析指日本自民党选举当前,此事恐将使中日双方关系越走越远。


周三(9月18日)下午,一名男子在深圳刺伤一名10岁儿童,经抢救无效,男童在遇刺次日身亡。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林泉忠表示,日本国内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度极高,且不同程度地表达出了对中国的不信任,和华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学者和记者亦因此表达极大的“无奈和愤慨”,这也呈现出该事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


“在过去几年里,日本社会一直有流言称日本人去中国会不安全、会被检查、会遭遇不好的事情,这样事件的发生无疑坐实了这个说法,”林泉忠这样表示,同时指出由于此前已有受中方邀请赴中国访学的的知名学者在官方安排的酒店里被警方带走,种种事件使得“尽量不去中国”成为日本社会主流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下周就是日本自由民主党选举,由于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宣布退出,日本新任首相将在下周正式选出。


事件发生后,自民党总裁候选人都纷纷表达了对此事的意见,林泉忠表示目前三位领跑候选人的对华态度都说不上友好,“已经不可能委任亲中人士为外务大臣”。


日本驻华大使馆周四(9月19日)发布声明,表示对这名儿童的死亡“深感痛心和遗憾”,并表示希望中国政府查明真相,呼吁日本侨民留意周围环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亦在周四发表讲话,要求中方尽快说明案件实际情况,并痛斥行刺行为“卑劣”。岸田文雄此前担任日本外相期间多次前往中国访问,但上任首相后从未到访中国。


日本外相、日本外务事务次官都表达了对事件的关注和遗憾。


日本前外务副大臣佐藤正久点评中日台关系大势走向

在周四的中国外交部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三家媒体问及日本男童在深圳遇刺身亡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多次强调“这是一起个案,类似案件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同时指出案件正在调查中,犯罪分子将被惩处。


据悉,遇刺男童为日本籍贯,父亲为日本公民,母亲是中国公民。


深圳警方对多家内地媒体多次强调这是“偶发个案”,表示嫌疑人已被抓获,具体动机不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周四还表示:“个别案件不会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


事件发生后的次日晚间,在深圳日本人学校和东京街头,深圳市民和海外华人自发献花、点蜡烛进行悼念。


这是今年第二起针对日本人的犯罪事件,早在今年6月24日,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名中国男子袭击一对日本侨民母子和日本人学校校车上的人,市民胡友平拼死相救。彼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将这件事形容为“偶发事件”。


苏州校车遇袭事件发生后,日本驻华大使馆为胡友平降半旗,日本外务大臣公开表示哀悼。但行刺的这名男子信息始终没有公布,案件至今没有详细细节披露,这也导致深圳日本人学校男童遇刺事件后,民众对政府查案是否会如实公布结果一事持怀疑态度。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情绪


尽管官方还没有对行刺男子的作案动机进行说明,但事发时间9月18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日期,学者亦指其动机很难不和“九一八”事件联系起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每年“九一八”时,中国东北会拉响防空警报作为对这一事件的警醒和纪念。近年来,在该节日前后中国当局都会加大宣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日两国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又在80年代迎来外交上的“蜜月期”,中国多个城市和高校均有日本捐赠的代表中日关系友好的“樱花大道”或街道,在每年春季吸引大批市民赏春,日本亦收到中国送养的大熊猫,承接方东京上野动物园外曾大排长龙。


这样的文化交往在近年来多受打击,2005年,中国各地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和抗议示威,之后2012年又有钓鱼岛事件后中国各地市民烧毁日产车辆或日本百货公司。


林泉忠对BBC中文表示,他曾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但事实是很可惜地看到,“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至今没有实现软着陆”。


林泉忠表示,消费爱国主义是稳固政权、一定程度维护统治合法性和维稳的利器,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这样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从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后,政府对媒体和言论的管控和噤声就能看出,反思的声音太大会影响它想要的那个效果。


上海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对BBC中文表示,尽管学校并未在课程纲要里要求加入针对任何国家的“仇恨教育”,但是近年来,她感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逐渐增多。


这位老师表示:“仇日这件事不是我们在教,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主要在负责对他们的熏陶。一般家长讨厌日本的话,小孩就会跟着憎恨日本。”


在抖音等平台上,“抗日”神剧、短剧、相关视频的传播没有限制,在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后,还有博主直播前往深圳日本人学校猎奇,题名为“防护严密的日本学校究竟隐藏了什么”的视频收获大量点赞。


而在生活分享平台小红书上,自我介绍为日本人的博主帖文评论区也多为不友好言论,发帖人也往往在收到这些评论后不再更新。


2023年8月末,日本正式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不久,杭州市民即在杭州日本人学校外砸石头和鸡蛋。


日企的离开和日本文化的淡出


民族主义的直接影响是迫使在华日企、两国文化交流的企业或个人离开中国。


据日经新闻报道,事件发生后,在华日企高度警觉。松下控股允许在华工作的派驻员工及其家属暂时回国或居家办公,回国费用由企业承担。三菱重工、本田等公司也在考虑相应对策。


王子瑜四年前开始成为专业和服着服师,主要工作是为客户按要求搭配和穿上标准和服。


此前在北京工作时,她常被日本老师提醒“尽量不要在外穿着和服”,同行也经常提示她不要在大陆社交软件上发布自己着有和服的相关内容。


她本以为只是善意提醒,直到她注册了抖音账号宣传工作,评论区的辱骂从不间断。一条收获近8000条评论的视频下方,仅有几条是夸赞“好看”,其余尽数是指责王子瑜,训诫她不该穿和服。


2021年,福建一女子穿和服做核酸检测被拒绝,工作人员要求她换一身衣服再来排队。2022年,另一名中国女子在苏州街头因穿着和服被警方以“寻衅滋事”带走。


王子瑜说:“我不说我是中国人,我会因为被误以为是日本人挨骂。我说我是中国人,就要因为穿和服被骂得更狠。我在成都穿和服上街买东西,还被人不太礼貌地喊过话。”


在手机上看到中日混血男童遇刺的新闻,王子瑜说她深感痛心,更痛心的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支持或者“人人都会死,只是被报道或不被报道”言论的消息。常年遭遇不友好评论,王子瑜甚至表示她看完新闻“心有余悸”,因为这把刀也很有可能在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一天插在她身上。


疫情开始后,王子瑜的很多中日结合家庭客户逐渐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定居。今年初,她也逐渐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京都。


在京都,她身边所有看到男童遇刺新闻的朋友和市民都感到很惶恐。


王子瑜说:“我想离开,但不知道去哪。日本马上就要选首相了,看到候选人都在讨论中日问题,我以为没准儿能好起来了,现在看,只会越来越差。”


谢选骏指出:人説——日本男童深圳遇袭与“偶发事件”:民族主义情绪下的中日关系何去何从。我看——難道中国开始主导中日关系了嗎?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鬼子专业户”和在日华人眼中的中日关系》(李澄欣BBC中文记者 香港报道2022年9月29日)報道:


今天(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两国关系这半世纪跌宕起伏,近年跌到冰点。BBC中文访问有“鬼子专业户”之称的在华日本演员,以及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感受。


“为什么日本人就一定是坏蛋?”日本演员三浦研一(Kenichi Miura)多年来都很疑惑。


这位老戏骨在北京影视圈“打滚”四分之一个世纪,自2000年起参演了过百部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包括《东风雨》、《建党伟业》、《生死线》、《走向共和》等,大部分角色都是抗战片中的日本反派人物,中国观众都叫他“鬼子专业户”。


“鬼子”是指日本侵略者,后来成为形容日本人的蔑称。三浦研一说中日语境不同,他起初不明白“鬼子”的意思,还以为是指恐怖片中让人惊恐的鬼,后来才了解个中贬义。


他说早已习惯被称为“鬼子”,但内心仍有不快。“中国人说我是‘鬼子’我无所谓,那是他们有幼稚的脑子,我们也不会用侮辱人的字称呼中国人。在拍摄现场,水平低的会说‘你们鬼子军人’,水平高的导演会说‘你们日本军人’,越老的导演越不会尊重人。”


三浦研一1963年在日本东京出生,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他1997年去北京是为了学术,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攻读国际关系博士,毕业后才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


他记得初到中国时,中日关系已经过了80年代的蜜月期,但还是非常友好,“没有什么抗日、仇日”,到了江泽民执政后期,中国政府开始“利用抗日的历史去宣传爱国主义”。


三浦研一于2000年接拍第一部“抗日片”,在《我的母亲赵一曼》饰演日本特务林宽重文,戏中审讯女主角时处以电刑,他说当时心情非常矛盾,“把女生放在电椅上拷问,我看到剧本已经觉得很不安,太残酷了,我自己扮演也受不了!”


在精神压力下,他请教日本专业演员的意见,对方说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尤其在战争当中,好人在坏的环境也会变成坏人。前辈的一番话,让他决心演好反派角色。


他对BBC中文说:“以前抗战片的日本军官是中国老演员来演,他们脑子都被洗了,日本人就是坏蛋,表情、动作都很刻板印象,也不会管角色的故事。但我会挖掘角色的背景与历史材料,以前在哪里成长、读什么学校,通过我的表演,观众看到立体、人性化、更真实的人物,他也有矛盾,有他残忍的理由,比如军人违背军令自己也会死,有时候是迫不得已杀人。”


三浦研一说过去二十多年都抱着“中日友好”的精神演出,不介意演坏人,唯独两个题材坚决不做:“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这两件事太政治性,日本人只有坏蛋。最近有位导演打电话给我三、四次要我演‘731部队’,我都拒绝了。战争片的意义是要让人反思历史,如果只是增加仇恨,那有什么意思?”


他指出,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停留在战前,但事实上日本战败后成为和平国家,日本社会主流都很反战。“在正常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军人都很受尊敬,但是在日本,大家觉得自卫队里的都是坏人,自卫队的人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之际,他形容现时是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候,他特别厌倦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每个国家都经常打仗,人类历史就是那样,用现在的角度看过去是不对的、不公平的。日本是和平国家,不好的事大家就让它过去,人们往前看、往前走,但中国人总是记住不好的事去仇恨。”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日战争结束,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两国在八、九十年代经历蜜月期,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相当友好,2000年代起常因钓鱼岛(日译尖阁诸岛)领土主权及历史问题发生冲突,2010年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2012年日本民主党政府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中国大规模反日示威,两国关系掉到谷底。


2012年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安倍晋三重返执政,安倍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及供奉祭品引发中方强烈反弹。两国元首2014会晤后破冰,而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增加美日同盟的不确定因素,安倍一度积极改善对华关系,但拜登上台后重新巩固与盟国的关系,加上北京不满安倍意图修宪,而东京批评中国对新疆、香港及台湾问题的态度,双方在中美“新冷战”的大格局下,关系陷入冰冷期。


近年日本国难,都有中国民众幸灾乐祸,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和2016年熊本地震,中国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庆祝”留言,有网民指是“日本侵华的报应”。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后,也有中国商家推出促销活动。


另一边厢,日本人对中国的观感也越来越差。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在全球19个发达经济体中,68%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其中以日本的87%最高。日本智库的调查则发现,仅6.1%日本人满意中日关系。


中日交恶直接影响在日本的66万中国人。现年50岁的四川人高先生在名古屋生活,与中国籍太太育有两名小孩,他说日本的校园欺凌很严重,担心子女因中国人身分而遭同学排挤,他在孩子上小学时很积极参与学校的亲子活动去融入,但上中学后就很困难。他半开玩笑说:“所以我让他们从小就练空手道,有什么事也可以以牙还牙。”


他24年前到京都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毕业后进入日本老牌大企业工作。他说基于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的身分认同,至今仍是永住身分,一直没有入籍日本。“如果我一早入籍,现在应该升职做了科长,但我没有。如果是换美国护照、德国护照,我会毫不犹豫,但我对日本历史始终有心理上的抵抗,很纠结。”


高先生强调作为在日中国人,现实生活中没有遇过不愉快事情,“日本人素质很高,表面上客客气气,而且从来不会聊政治”。但他对中日关系的氛围特别敏感,若以自己刚到日本为基准100分,2012年日本宣布“国有化”钓鱼岛后两国关系直线下降至80分,现在则是政府层面50分、民间只有30分,“是有史以来最差”。


他说:“2012年中国有反日示威,但2015年很多中国游客来到日本爆买,中国人来过日本旅游都一定会印象好,因为日本很干净,日本人穿得很得体,姑娘很漂亮,男的也帅,都很有礼貌和教养,所以2015年之后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变好了,但相反,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每况愈下。”


国际政治学者、日本问题专家林泉忠分析指,中国有能力左右民间对日本的气氛,但日本没有,这造成两国民间越走越远。“中国政府操控传媒,如果官方唱好中日关系,民间舆论也会跟上来。但日本是民主自由的社会,2012年后日本人一直都不喜欢中国,无论日本政府怎么对中国释出善意,也无力压住日本国内对中国不满的声音和舆论压力。”


日本人对中国印象差,高先生归咎于媒体。他说日本传媒几乎每天都有中国的负面新闻,他最深刻是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当时日媒连天报道,日本人对于中国当局草率了事感到不可思议。“中国10%的负面,集中起来后就变成90%,日本人感受到的是那90%的东西。其实那些都是事实,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拼出中国的虚像,让日本人以为中国全都是负面,不停放大。”


他指出,中国政府不仅没有试图改善局面,近年还以实际行动不断印证这个负面的虚像,比如发动“战狼外交”、新疆人权问题、香港示威、台海军演,以及疫情期间的铁腕“清零政策”等,都让日本人很反感,“你也不能说他在抹黑中国,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


他特别提到2019年北京打压香港示威,对日本社会很大冲击,当时所有电视台都有详尽报道,香港《国安法》实施后也制作了特辑关注香港自由受损。“八十年代日本人经常去香港旅游,也喜欢香港的流行曲和电影,对香港特别有感情,香港的事情让他们很不高兴。”


另一方面,两国经济实力差距也左右着中日外交关系。高先生记得1998年刚到日本时经济泡沫已爆破,但日本工资跟中国仍相差达30倍,在日本打工一天等于在中国一个月的工资,很多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打工,有的从事犯罪活动。“新闻经常有中国人偷蔬菜、抢劫、捡日本人的电话磁卡卖的报道,中国人是社会最底层,相当于现在在日本的越南人。当时日本根本就不把中国放在眼内,是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2010年是转捩点,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日本42年来首次失去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中日关系从此发生结构性改变。“日本人很震惊,本来是个自己看不起的穷国家、小家伙,突然变成旁边的巨人,有一种恐惧感,觉得中国把自己的阳光遮住了。”


不过在软实力上,高先生认为中国还是落后日本30年。他今年暑假回去中国三个月,亲身经历了铁腕“清零政策”,天天验核酸,一度被强制隔离了十几天及限制行动自由,其后在网上表达不满后被当局强行删除手机照片。


他说这些遭遇“简直是虐待”,更让他二十多年不归化的坚持开始动摇,“没有中国护照就不用受到中国法律约束,受中国政府的管辖,我现在认真考虑换日本护照”。


在北京的日本演员三浦研一也表示,中国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从很穷到自己发明随身听Walkman、电饭煲,慢慢走过来,但中国没有经过这个过程,突然就可以享受到很多东西。中国人物质丰富,但精神缺乏。”


而中日两国的资讯不对等,导致双方分歧越来越大。“中国人与日本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想法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要用VPN才能了解外面的事?中国客观的材料和收到的资讯太少了,没办法更开放、更公平地看事情。我认为是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如果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把他送到国外学习,如果相信中国人,应该更放开。”


对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两人都不乐观。高先生认为中美在台海若有冲突,而美国失败告终,日本就很可能要降服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下。“冲突下就不是比文化,而是力量对比。粗鲁野蛮的人拿武器对抗文明有教养的人,前者一定会赢,这是没办法的事。”


三浦研一也认为,目前中国执政者不改变“战狼”做法,两国很难改善关系。不过身为演员,他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国家领导人经常变,但民间的交流不会停止,像很多日本朋友在中国开拉面店,这些都是可以促进友谊的。”


他表示短期内不打算离开中国,正筹备演出一部关于沙漠绿化的电影,是少数他可以担当正派角色的片子。“这个星球那么小,人类没完没了的打仗,我们不应该回到100年前、500年前战争的年代。我的梦想就是拍一部中日两国携手解决地球问题的作品。”


谢选骏指出:人説“但是在日本,大家觉得自卫队里的都是坏人,自卫队的人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我看這是因爲還有美國駐軍壓著,一旦美軍撤走,日本必將回復軍人統治,因爲這就是民族性——人説“日本的校园欺凌很严重”,我看著就是倭寇的民族性,一種欺軟怕硬的賤骨頭。

谢选骏:“南下干部”類似蒙古滿洲的牲口


《岑浩辉参选澳门特首:北京栽培四十年的“南下干部”与“京人治澳”的争议》(李澄欣BBC中文记者2024年8月30日)報道:


岑浩辉参选澳门特首,他在记者会上形容自己是“老澳门人”。


距离澳门特首选举只剩下一个多月,继现任特首贺一诚突然宣布不寻求连任后,62岁的岑浩辉辞去澳门终审法院院长一职,正式参选。


澳门自1999年主权移交以来,除了第一届特首选举有两人参选外,其余四届都是“一人独跑”,预料岑浩辉也会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当选。


岑浩辉在记者会上形容自己是“老澳门人”,但有别于以往的特首,他并不在澳门土生土长,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移居当地,被指是中共培训的“南下干部”,有“十三太保”或“十三金刚”之称。


“他八十年代已经以外派干部身份过来,在澳门新华社(中联办前身),专门研究澳门法律。”曾任多届立法会议员的澳门民主派元老的区锦新对BBC中文说。“他和同期那批‘京人’,全部去过葡国受训,带着政治任务。”


​​岑浩辉是谁?


关于岑浩辉的公开资料不多,他196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一个农村家庭,1980年代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担任过执业律师。


他在1986年移居澳门,1990年到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University of Coimbra)修读葡萄牙语言文化和法律课程,1993年返回澳门,1995年成为首批法院司法参事之一,同时在法院及检察院工作。 1999年12月澳门治权移交后,他年仅37岁就获任命为终审法院院长,至今25年。


“现在35岁以上的澳门人,很多都在大陆出生,但岑浩辉绝对不是单纯的新移民。”澳门民主派元老的区锦新说。


在澳葡殖民时代,葡萄牙人垄断大部分政府要职,1988年《中葡联合声明》确定1999年澳门治权移交给中国,北京开始考虑澳门回归后政界、司法界的运作,于是派遣一批精英到澳门,培训他们接管治澳工作,这批人到过葡萄牙读法律,返回澳门后直接进入政府的政法机构,政界中人称他们为“十三金刚”或“十三太保”。


另一名澳门民主派元老吴国昌表示,当时中方与葡萄牙政府合作,安排他们到葡国进修语言和法律,因为在澳门从事司法工作必须懂葡文。 “他们都是同一班同学,这在澳门政界有一点点敏感,好像抢了澳门的管治权。”


除了岑浩辉,现任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保安司司长黄少泽,都被指是​​“十三金刚”的成员。


坊间另有“十四金刚”的叫法,第十四人为前检察院长何超明,是该批治澳人才中唯一土生土长的,但同样在中国读法律毕业、获北京栽培并曾到葡国进修。他2009年和2014年曾被视为特首选举“黑马”,但2016年涉贪遭羁押,被控1500多项罪名,翌年被判入狱21年,是前運輸工務司司欧文龙世纪巨贪案之后判刑最高的澳门高官。


吴国昌说:​​“何超明回归后想选特首,被认为是妄自参与选举,他到现在也在监狱里。而最近十三金刚这班人当中有人被调动,政界人士都有个观念,就是党和国家做出了决定。 ”


在贺一诚宣布不再连任后,62岁的岑浩辉、57岁的张永春、55岁的黄少泽都被视为特首大热,最终由年纪最大的岑出线。


熟悉中国事务的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说,以岑浩辉的年龄和中共“七上八下”的惯例,本届是他的唯一机会,“他等了那么久,也要满足一下十三太保的象征人物,其他两位还有时间”。


他分析指,澳门回归初期北京让本地家族做特首,“但现在够时候了”,改为任用中央信任的“自己人”,有关人事安排符合中共政治文化。


他引述中共党史学者杨奎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指出,中共向来重视南下干部多于南方干部,前者长期在中央周边,更能领会中央精神,后者则长期在地方工作,熟悉当地实际情况,但往往不获中央高层信任。


“这是中国官场的内部惯性。由非本地人担任特首是迟早的事,国内的人一早预计在内,毫不奇怪。”



“改土归流”还是打贪?


距离澳门特首选举只剩下一个多月,继现任特首贺一诚突然宣布不寻求连任。


本届澳门特首选举将于10月13日举行,由400名选委投票。此前历任三位行政长官何厚铧、崔世安、贺一诚,都来自澳门本土商人家族,岑浩辉参选被指象征着一国两制下的特区“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中国历朝为了中央集权,废除本地土官治理的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统治。


对此,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建新持保留态度,他对BBC中文指岑浩辉实实在在于澳门司法界“打滚”长达二十多年,“如果委派南下干部,为什么不直接由中联办的人坐这个位置,而要用八十年代就已经在澳门工作的人?”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教授李芝兰也认为,把单一事件总结为中央治理特区方针的改变和趋势,是言之过早。 “虽然中央政府重视顶层设计、画蓝图,但实质上政策制定很多时候都是渐进式(incremental)的,是因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去做。 ”


她指出,中央让岑浩辉参选特首这一步,的确与此前几届有明显不同,“如何解读这一步?是否澳门内部管治真的很糟糕?”


现任特首贺一诚在8月21日以“身体健康尚未全面恢复”为由,宣布不竞逐连任,是澳门治权移交后首次有特首未能连任。此前,他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5月访澳后不久,请了39天假期,引发各种揣测。


贺一诚的父亲是澳门工业第一人贺田,他2019年上任行政长官,任内处理新冠疫情、赌牌竞投、横琴深度合作区成立、实施《澳门国安法》等。


贺一诚发布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 明言澳门要“稳定压倒一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

他饱受澳门民众批评用人唯亲,安插亲属到政府机构,例如儿子贺建东、女儿贺凯琪分别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信托委员会和青年事务委员会,其“400亿元宇宙”计划也引起广泛质疑,当局其后澄清没有使用公帑进行该项目。


在他不连任的消息公布后,有澳门网民留言表示“赚够了就走”、“不如交代一下400亿”、“他不做,是不是廉署可以开工了”、“中央一定要好好调查这个家族,别让贺一诚跑了”,也有人认为“不是民选,谁做都一样”、“不要天真,制度不改变,只是换另一班人上位贪”。


岑浩辉曾担任25年的终审法院院长,多次强调法官和司法人员须坚持廉洁自律,他审理过的大案包括欧文龙和何超明涉贪案。


“京人治澳”?


根据公开资料,岑浩辉196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一个农村家庭,1980年代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担任过执业律师。

根据澳门《行政长官选举法》,参选人须符合的条件包括:为澳门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年满40周岁、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不具有或承诺就任前放弃尚有的外国居留权等、拥护澳门《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澳门特别行政区等。


民主派区锦新指出,岑浩辉移居澳门四十年,在法律上无容置疑是“澳人”,但其政治背景显然是“京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澳人治澳”的惯例。尽管如此,他认为澳门民众对于“京人治澳”并不反感。


“澳门与香港情况完全不同,2019年之前的香港人不信任中央,对北京干预很反感,但澳门人是觉得澳门特区政府不行,希望中央出手,甚至会有人觉得,不如叫大陆直接派人来做特首更好。”


历史上,早在1966年“一二.三事件”后,澳门的华人社会已被亲中左派力量主导,成为“半个解放区”,实质上中葡共治。


“1997年香港回归,彭定康挥手道别,不少香港人感触落泪,但1999年澳门回归,澳门人是在关闸夹道欢迎解放军。所以是‘京人’还是‘澳人治澳’,民间其实不太介意,反正之前20年的特首都是澳门人,但也不见得是真正维护澳门人的利益。”


面对质疑声音,岑浩辉在记者会上形容自己是“老澳门人”,80年代移居澳门后在当地成家立室,儿孙两代都在澳门出生长大。 “澳门的山山水水、横街窄巷我都去过,我对澳门的了解,相信不比很多知名人士差。”


学者陈建新认为,岑的说法言之成理,因为澳门作为土地面积仅33.3平方公里的小城市,人口密度高,不同阶层的距离不太远,交流频繁,“我们经常落街吃碗粥面,也会看到高官”,他相信岑浩辉足够“贴地”(贴近群众)。


不过,并非所有澳门人都有同样观感。从事法律工作的澳门市民袁先生对BBC中文指,岑浩辉一直担任法官,与民间社区联系有限,也缺乏行政经验,认为他十分“离地”(脱离群众)。


他又说,虽然不在意他是新移民的背景,但认为“澳人”和“京人”在政策执行上还是会有差别。


圣诞元旦人流冷清,澳门重开后旅游业未有大起色

他举例指,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澳门只有两个关口往来中国大陆,开放时间为早上7点到凌晨12点,大陆当局一直希望改为24小时通关,但与澳门希望留住赌客的利益相违背。


“于是澳门政府想出一个办法,只把开放时间延长到早上6点到凌晨1点。这就是澳门人的侧侧膊(蒙混过关),交了功课就算,而澳门一向是乖孩子,中央也收货。 ——如果岑浩辉做了特首,他还会侧侧膊吗?我有点怀疑。 ”


另一名澳门市民、任职社工的谭先生也说,担心新特首上场后会牺牲澳门本土利益。“他宣布参选的记者会上,不断强调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什么的,但没有怎么提出经济政策的具体想法,好像不是从澳门人的角度去考虑。”


民主派元老吴国昌也认为,新特首过分紧跟中央政策,可能会引起民意反弹。“例如现在因为要把澳门融入大湾区的国家政策,加剧了北上消费潮,导致澳门社区经济没落,政府会否愿意派消费券,规定必须在澳门内使用?他可以不抵触中央,又照顾到澳门的利益吗?”


香港会否仿效?


澳门政坛改变也在一水之隔的香港掀起涟漪。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表示,港澳同为特别行政区,但很多法律和政策都在澳门先行先试行,香港其后跟随。


“澳门先有国安法、国安委,澳门经济也是先由国家规划,融入横琴等等。所以这次南下干部取代南方干部的做法,也令香港官场有机会上位的官员有疑虑,所谓官不聊生。”



为什么BBC中文网说港澳“移交”?


他补充指,若岑浩辉当选,港澳特首都会是保安和司法系统出身、但不熟悉经济的人,某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高层现在的思维。


已移居英国的香港社会政策及公共行政学者钟剑华博士则对BBC中文表示,香港与澳门情况有别,澳门人早在六十年代拥护北京,多年以来都有新移民进入政府做官,加上澳门社会没有香港复杂,国际性较弱,任用大陆背景的人担任澳门特首所引起的反弹小很多。


但他认为,随着北京高压钳制香港和不尊重《基本法》,未来委任京官治港的可能性不可排除。“大陆新移民多年来慢慢走入政府,很难说是‘京官治港’,用这一个来做突破口,可能性可能更大。 ”


谢选骏指出:人説——岑浩辉参选澳门特首:北京栽培四十年的“南下干部”与“京人治澳”的争议。我看——“南下干部”類似蒙古滿洲的牲口,也就是蒙古獸兵、滿洲獸兵——他們是日本獸兵和蘇聯獸兵的先行軍。


谢选骏:“基辛格式接触” 就是投降外交

《沙利文访华解读:中美关系防失控,战略沟通重回“基辛格式接触”》(陳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8月29日)報道:


本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访华,为期三天。沙利文在北京期间,主要与其对应官员、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举行长时间会谈,后者为中国目前主管外交事务的最高级别人物。


会谈后,双方都发布公告。中国外交部称,王毅与沙利文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讨论“,并表示“从实力地位出发不是国与国交往的正确方式”,“中美两国要避免冲突对抗,关键在于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等。


白宫发布的公报则强调了对中国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及其对欧洲和跨大西洋安全影响的担忧,以及美国将继续采取必要行动,防止美国的先进技术被用于破坏“我们的国家安全”,同时又不会对贸易或投资造成不当限制。


双方也表达了合作的意向,比如在禁毒、执法、非法移民遣返、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进一步合作;不久的将来两国还将举行一次战区指挥官电话会议。


公告并未谈及习近平、拜登是否会再次进行双边会谈。但白宫的公告披露,计划在未来几周内进行一次领导人级别的通话。


这场并非最高级别的会谈,却在中美日益对立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受访专家认为,两国关系持续承压,因而派出沙利文,恢复了“基辛格式接触”,以保障两国关系不至于失控。



“这次访问也恢复了自基辛格以来的模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向BBC中文介绍,这种模式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直接、低调地与中国对应官员打交道,以应对两国关系中的压力。


何瑞恩(Ryan Hass)曾在奥巴马主政时期(2013至2017年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台湾及蒙古事务主任。


何瑞恩所称的“基辛格式接触”,是指基辛格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现职)时,于1971年秘密访华,此举避开来自美国内部的阻力,几乎绕开整个主管外交的国务院,最终与隔绝多年的中国建立联系,促成第二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建交,这也成为尼克松备受争议的总统生涯的一大亮点。


基辛格曾在其自传中描述国务院冗杂的工作程序,以及由其滋生的官僚主义和刚愎自用,以此凸显他“秘密访问”中国的传奇经历则显得非常规和突破性。相比之下,沙利文在去年1月“间谍气球”事件后,面临相似的情况,刚刚开始回暖的中美关系,突然中断,对峙加剧。


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主要会谈对象是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


此后18个月,包括此次访问在内王毅和沙利文进行了五次面对面会谈。


而且类似会谈也保持一定秘密性。2023年5月10日,沙利文和王毅分别抵达维也纳。《金融时报》援引美国官员称,选择维也纳因为它与华盛顿和北京的距离相等,而且外交官可以在这里低调而隐蔽地会面,双方都对会议进行保密,而且足不出户地在酒店内会谈,该官员描述他的行程——“非常简单,你飞过来,坐车到酒店,进入房间,然后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此后在马耳他、曼谷的会谈也一般如是。


本周三发布的白宫公告中将两人上述的频密沟通称为“战略沟通渠道”——“沙利文和王毅主任指出了这一战略沟通渠道在过去18个月中的重要性,并承诺将继续保持高层外交和工作磋商”。


何瑞恩表示,近年来中美关系在不同时期都有向危险方向发展的趋势,过去一段时间,沙利文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中美关系。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4月访华期间接受BBC专访时曾说,要是中国不停止对俄国出口“关键零部件”,美国将会采取行动。

但就会谈效果而言,基辛格当年意在“破冰”,沙利文则意在“防止失控”。


路透社援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一名高级官员称,“美国的外交和沟通渠道并没有表明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我们致力于负责任地管理这种竞争,并防止其演变为冲突。”


在沙利文和王毅频密会谈的18个月中,台湾经历大选,被大陆视为“台独”支持者的赖清德当选,中国军演在台海持续;俄乌战场战事长时间胶着后,乌克兰开始反攻俄罗斯本土。


在中美之间,美国国会议员继续访问台湾,美国驱逐舰渡过台湾海峡,8月23日,美方以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军事行动为由,宣布制裁数十家中国企业,并将42家中国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白宫指出了定期、持续的军方沟通的重要性,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举行一次战区指挥官电话会议。路透社称,沙利文想将美中两军之间的对话扩展到战区指挥层级,主要希望此举能够防止在特定区域(如台湾海峡)发生冲突。


何瑞恩也向BBC中文指出,沙利文访问将为双方提供一个直接对话的机会,以了解彼此对台湾海峡和乌克兰事态发展的看法。“双方将有机会询问对方的战略意图。这些交流不会起到谈判的作用,但会缩小误判的空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玙璠撰文称,在近期竞争面上升的情况下,进行对华战略沟通和高层交往,是拜登政府“管控竞争”的举措。


拜登卸任前的“习拜会”?

王玙璠还提到另一个关键因素——美国大选。拜登退选,意味着明年中国必将面对一位新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或者卡玛拉·哈里斯。


“美方可能希望中方在民主党关切的国际热点议题上给予帮助。”王玙璠认为,虽然拜登已经退选,但他若能在剩余任期平息乌克兰危机或至少取得一定进展,可为其创造政治遗产,并有助于拉抬民主党选情。


何瑞恩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沙利文在北京会谈的内容将有助于美方判断拜登在1月卸任之前是否有必要与习近平进行接触。


何瑞恩还为这场潜在的“习拜会”提供两个可能场合——11月1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G20峰会,或者11月在秘鲁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


拜登虽然只担任一任总统,而且任期内新冠疫情使出访受限,即便如此,他很可能会是自卡特以来第一位没有在任期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对BBC称,在他就任两年多后的今天,中美双方沟通从冷淡转趋恒常,双方希望避免误判形势。


谢选骏指出:人説——沙利文访华解读:中美关系防失控,战略沟通重回“基辛格式接触”。我看這個所謂的“基辛格式接触”,其實就是投降外交。


谢选骏:以色列是阿拉伯世界的内鬼


《黎巴嫩真主党对讲机爆炸:大规模无线通讯设备爆炸再现,致20死450伤》(BBC 2024-09-19)報道:


黎巴嫩卫生部表示,发生在该国的第二波无线通信设备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450多人受伤。


武装组织真主党使用的对讲机在首都贝鲁特南部郊区、贝卡谷地和黎巴嫩南部爆炸,这些地区被视为真主党的据点。


部分爆炸发生在为周二传呼机爆炸事件中死亡的12名真主党成员中的几位举行的葬礼期间。真主党将周二的爆炸袭击归咎于以色列,以色列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真主党寻呼机爆炸:致数千人受伤的大规模攻击是如何同时发生的

袭击发生在以色列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宣布“战争进入新阶段”之时,以色列军队的一个师被重新部署到北部。


walkie-talkie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发生爆炸的日本对讲机型号早已停产。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警告称,“局势急剧升级的风险很大”,并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显然,引爆所有这些装置背后的逻辑是意图将这个作为重大军事行动前的先发制人打击。”他告诉记者。


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加沙地带长达 11 个月的跨境战争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担心爆发全面冲突。


为了保卫以色列,美国愿意走多远?

在TikTok与X上蔓延的以色列—加沙冲突

周三的爆炸发生数小时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誓言要让数万名来自该国北部的流离失所者“安全地返回家园”。


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Yoav Gallant)同时表示,以色列正在“开启战争的新阶段”,“通过资源和军队的调遣,重心正在北移”。


以色列军方证实,最近在加沙作战的一个陆军师已重新部署到北部。


真主党称其行动是为了支持哈马斯。哈马斯得到伊朗支持,但被以色列和许多西方国家列为恐怖组织。真主党还坚持只有在加沙战斗结束后,才会停止跨境袭击。


周四,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将发表讲话,届时可能会透露该组织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周三,真主党媒体办公室宣布,自第二波爆炸以来,该组织已经有13名战士死亡,其中包括一名16岁的男孩。


真主党还表示当天已经瞄准了边境附近和占领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军队,向以色列炮兵阵地发射了火箭弹。


以色列军方表示,周三约有30枚炮弹从黎巴嫩越境而来,引发火灾,但无人受伤。


以色列还表示,自己的战机袭击了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武装人员。


周三的致命爆炸事件是真主党的又一次耻辱,也可能表明其整个通讯网络可能已被以色列渗透。


许多黎巴嫩人仍然对周二发生的事情感到震惊和愤怒,在人们收到一条他们认为是来自真主党组织的信息后,数千台寻呼机同时爆炸。


黎巴嫩卫生部长称,寻呼机爆炸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8岁女孩和一名11岁男孩,另有 2800人受伤。


周三,在贝鲁特南部郊区达希亚四名遇难者的葬礼现场,BBC团队于当地时间下午五时左右听到一声巨响。


哀悼者人群出现混乱和困惑,随后有报道称该国其它地区也发生了爆炸。


一段未经证实的社交媒体视频显示,在一场疑似大量民众参加的游行上,一名男子在一次小型爆炸后倒在地上。


黎巴嫩红十字会表示,已有 30 多辆救护车赶赴首都南部郊区以及黎巴嫩南部和贝卡谷地的爆炸现场。


卫生部表示致命爆炸是“针对对讲机”操作的。一位接近真主党的消息人士还告诉法新社,其成员使用的对讲机爆炸了。


黎巴嫩国家通讯社 (NNA) 称,在贝卡谷地北部一个叫查特(Chaat)的地方,一家销售蜂窝设备的商店内发生对讲机爆炸,一名男子丧生。


经确认,该设备为ICOM-V82手持式特高频对讲机,这是日本电子制造商ICOM生产的,现已停产。


黎巴嫩国家通讯社还表示,另一台ICOM-V82在附近城镇巴勒贝克郊区的一所房屋内爆炸。视频显示,桌子和墙壁遭到火灾损坏,一台标有ICOM字样的对讲机的部分部件也受损。


另外两地上传到社交媒体的照片也显示,对讲机的型号是一致的。


路透社援引黎巴嫩安全部门消息人士的话说,真主党五个月前购买了这些对讲机,购买时间与传呼机大致相同。


Axios新闻网站援引两位消息人士的话称,以色列情报部门在将数千部作为战时紧急通信系统一部分的对讲机交给真主党之前,已在对讲机上埋设了炸弹。


BBC要求ICOM的英国分部对这些报道发表评论,但该分部将所有媒体的质询转交给该公司在日本的新闻办公室。BBC已联系ICOM日本分部。


美国和黎巴嫩消息人士告诉《纽约时报》和路透社,以色列在周二爆炸的传呼机内放置了少量炸药。


贝鲁特一家医院的眼科医生告诉BBC,在他诊疗过的人里,至少 60%的人失去了至少一只眼睛,大多数人还失去了一只手。


“这可能是我作为一名医生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我认为伤亡人数和造成的损害类型是巨大的,”埃利亚斯·瓦拉克(Elias Warrak)说。"不幸的是,我们没能挽救很多眼睛。不幸的是,损害不仅限于眼睛,有些人除了面部损伤外,还受到了大脑损伤。"


谢选骏指出:人説“黎巴嫩真主党对讲机爆炸:大规模无线通讯设备爆炸再现,致20死450伤”——我看以色列是阿拉伯世界的内鬼,所謂的“阿以戰爭”其實就是“閃族内戰”!


《以色列巧设妙计,让大量的真主党成员腰部受伤》(译言 2024-09-17)報道:


当地时间9月17日,在黎巴嫩南部、贝鲁特南郊达希耶以及贝卡谷地东部(均为真主党据点),数千名真主党成员受伤,他们的新传呼机同时爆炸,在他们的腰带上或是口袋里爆炸。


正是因为传呼机所在的位置,据称已经有大量的真主党成员的腹股沟受伤,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当时正在一家杂货店购物,他的口袋突然发生爆炸,碎片从他的裤子里飞出,他摔倒在地,随即流血不止。


此外还有不少人的手部也受伤了,甚至还有人被炸掉了手指。


根据黎巴嫩官员的说法,目前已有9人遇难,超过2750人受伤,其中200人伤势严重。据伊朗方面的消息称,伊朗驻黎巴嫩大使穆杰塔巴·阿马尼也“受了皮外伤”。此外,也有消息称,死者中有一个是黎巴嫩议会真主党议员阿里·阿马尔的儿子。


而这起爆炸事件,使真主党在过去一年付出的代价雪上加霜。该组织在以色列的袭击中损失了400多名成员,其中包括7月份遇难的最高指挥官阿德·舒库尔。


对于很多人来说,传呼机已经是“古董”一般的存在了,现在几乎没有人在使用。而据消息人士称,真主党成员之所以要使用传呼机,是因为这种低技术的通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以色列对他们位置的追踪,而在爆炸时他们所使用的机器,是近几个月来引进的新型号。


为此一些专家猜测,以色列可能已经渗透进传呼机的供应链中。


据《以色列时报》的报道称,以色列间谍机构摩萨德据称几个月前截获了真主党运送的一批新传呼机,并在其中安装了高爆炸药。


报道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摩萨德特工据称在传呼机的电池内放置了一种高度爆炸性的物质,即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PETN) 。“然后装置在外部信号的作用下引爆,导致内部电池过热。”


虽然以色列军方拒绝回答有关爆炸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摩萨德还是有先例的,他们此前曾在个人手机中放置炸药来袭击敌人。此外他们还展示过向个人设备注入恶意代码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设备过热甚至爆炸。


虽然以色列拒绝对此次袭击发表评论,但真主党和黎巴嫩官员还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们,“我们认为以色列敌人应对这次犯罪侵略负全部责任”,并发誓以色列“必将为这次罪恶的侵略行为接受公正的惩罚”。


而另一边美国也发声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美国没有参与其中。”


網民嚎叫: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15:08:11

这下糟了,中东恐怖分子要向中国报复了。

~~~~~~~~~~~~~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03:52:05

以色列短视的行为。

这下好了,中国不用花钱做广告,以后全世界都会自动选择中国产品!

scbean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12:37:08

长剑倚天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03:52:05

以色列短视的行为。

这下好了,中国不用花钱做广告,以后全世界都会自动选择中国产品!

===============

笨蛋!中国产品动手脚就更容易了!

选你个妹儿!

scbean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12:31:17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4-09-18 09:50:28

这会让以色列陷入恐怖主义指控。


谢选骏指出:人説“以色列巧设妙计,让大量的真主党成员腰部受伤”——我看猶太教的詭詐,配得上伊斯蘭的殘暴——好一對閃族的活寶!以色列作爲阿拉伯世界的内鬼屢屢得手,是因爲阿拉伯人的社會主流全是費拉。

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

谢选骏:独裁者眼中的女性


《当发出声音都不被允许:塔利班新法令阿富汗女性绝望》(CHRISTINA GOLDBAUM, NAJIM RAHIM 2024年9月6日)報道:


教育程度不超过六年级。不能在大多数工作场所就业,并且不能进入像公园、健身房和美容院这样的公共场所。如果没有男性亲属陪伴,不得长途旅行。如果不从头遮到脚,不能离开家。

而现在,根据阿富汗上月底发布的一份114页的告示——该文件将塔利班政府所有限制妇女权利的政令正式确定为法律——女性在除了自家以外的地方发出声音,都属于非法行为。

在塔利班执政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禁令都已经在实施了,慢慢地将阿富汗妇女挤出公共生活。但对于全国各地的许多女性来说,这份文件的发布感觉像是给她们梦想和抱负的棺木钉上了钉子。

一些人曾对当局可能会取消最严厉的限制抱有希望,因为塔利班官员曾暗示,关闭后的高中和大学最终将重新对女性开放。然而,对许多女性来说,这一希望如今已破灭了。


“我们正在回到塔利班第一次统治的时代,那时女性没有权利离开家。”来自阿富汗北部巴格兰省的23岁女性穆萨拉特·法拉马兹说道,她指的是塔利班在1996年至2001年间的统治。“我以为塔利班已经改变,但我们又在经历之前的黑暗时期。”

自塔利班于2021年8月重新上台以来,当局系统性地剥夺了女性的权利(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不那么保守的城市中心的女性),她们在美国占领20年期间赢得了这些权利。专家表示,今天,阿富汗是世界上对女性限制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禁止女孩接受高中教育的国家。


这些规定的发布引发了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打击行动的担忧,所谓的“扬善防恶警察”正受到鼓舞,这些政府官员穿着白色长袍,被部署在街头巷尾,以确保该国的道德法律得到遵守。

该告示首次界定了这些官员可以使用的执法机制。虽然他们现在往往是予以口头警告,但现在如果有人屡教不改,这些官员有权采取经济惩罚手段,或者处以最多三天的拘留。

在这些法律宣布之前,居住在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20岁女性弗雷什塔·纳西米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

有一段时间,她从同学那里听到一个传言,说政府有意让女孩通过电视进行学校教育——这是一种让步,允许女孩在家里学习。但在该国东部的霍斯特省当局今年早些时候禁止此类节目播出后,这个梦想被扼杀了。这表明该国其他地区可能也会实施类似的禁令。

纳西米说,现在她被困在家里。这项禁止女性发出声音——声音被视为女性的私密部分,必须被遮盖——的新法律实际上确保了女性在没有男性亲属的情况下不能离开家。她说,她担心没有出租车司机会和她说话,因为害怕遭到塔利班的斥责,而且也没有店主会满足她的要求。


她一直怀有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以及它带来的稳定收入和自由,现在梦想破灭了。

“我的未来?”她无奈地问道。“除了做家庭主妇和抚养孩子,我没有未来。”


分析人士表示,扬善防恶法的发布是政府范围内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将各部位的运作规范化,以确保它们遵循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海巴图拉·阿洪扎达将伊斯兰教法制度化的极端愿景。分析人士表示,该文件还旨在消除美国支持的政府在塔利班重新掌权之前管理阿富汗所采用的任何西方原则。

塔利班强硬地拒绝了外界要求其放宽对女性限制的压力,尽管这些政策已经将阿富汗与西方的大部分地区隔离开来。塔利班官员辩称,这些法律植根于统治这个国家的伊斯兰教义。政府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在一份声明中说,“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法律天然适用于阿富汗社会。”

但这些法规受到了人权组织和联合国驻阿特派团的广泛批评。特派团负责人罗莎·奥图巴耶娃称这些法律“给阿富汗设想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未来”,加剧了对女性权利“本已不可容忍的限制”。

甚至连女性身份的视觉暗示也慢慢地从公共领域中消失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广告牌上的女性面孔被撕下,学校墙壁上的壁画被覆盖,城市街头张贴的海报上的女性形象也被刮掉。女性人体模型身着盖得严严实实的全黑长袍,头部用锡纸包裹。


甚至在新告示发布之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禁止女性进入,扬善防恶执法警察斥责的威胁始终存在。

“我像囚犯一样住在家里,”来自巴格兰的法拉玛兹说。“我已经三个月没出门了,”她补充道。


对于那些在美国占领时期女性有充分机会的时代长大的女孩来说,权利的逆转可能是最困难的。

一些决心继续接受教育的女孩,已找到临时的解决办法。全国各地出现了针对女孩的地下学校,这些学校通常只有几十名学生和一名导师,她们藏身于私宅。还有人则转向网络课程,即使网络时断时续。

18岁的穆哈迪萨·哈桑尼在塔利班夺取政权约一年后又开始学习。她与两位撤离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老同学交谈。起初,听到她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让她感到嫉妒,但随后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她请这些朋友每周花一个小时教她她们在物理和化学课上学到的东西。她早上6点起床跟她们通话。并在两次课程之间认真阅读米娜和穆尔萨德这两位朋友发来的教科书照片。


“我的一些朋友在画画,在写作,参加地下跆拳道班,”哈桑尼说。“我们一直都很郁闷,但我们必须勇敢。”

“我爱阿富汗,我爱我的国家。我只是不喜欢政府和人们把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别人,"她补充道。


这些课程和艺术渠道虽然非正式,但给女孩们,尤其是生活在更进步的城市里的那些女孩,带来了希望和目标。但这些项目的影响范围有限。

43岁的拉赫玛尼说,为了缓解养家糊口的焦虑,她开始每晚服用安眠药。由于担心遭到报复,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姓氏。

拉赫马尼是一位寡妇,在塔利班夺取政权之前,她在非营利组织工作了近20年,赚到的钱足以养活四个孩子。现在,她说,在女性被禁止为此类团体工作后,她不仅无法养活她们——而且她也失去了对自我的概念。

“我怀念过去的日子,那时我可以工作、谋生、为国家服务,”拉赫玛尼解释道。“他们已经把我们从社会中抹去了。”


谢选骏指出:人説——“当发出声音都不被允许:塔利班新法令阿富汗女性绝望”;我看這種政策是由“独裁者眼中的女性”派生出來的。


《特朗普是如何在辩论中攻击、诋毁女性的》(JESS BIDGOOD 2024年9月10日)報道:


特朗普有在公共场合从肢体上言辞上对女性表达敌意的历史,这使他面临政治风险。


这似乎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奇怪的情节转折,唯一一个在两次总统选举中与两名女性候选人竞争的男性,长期以来一直有明确诋毁女性的记录。

从2015年竞选总统的最初几天到一个周五在特朗普大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多次试图攻击、羞辱和威胁那些妨碍到他的女性——尤其是在辩论台上。

当然,特朗普对待男性的态度也非常好斗,在2020年与拜登总统的首场辩论中,他连番打断对方,并在2016年的初选中对马可·卢比奥和特德·克鲁兹等人发起人身攻击。

但回顾他在台上与女性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在九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是如何针对女性候选人和记者打磨出一套具有明确性别攻击的手法,在周二与副总统贺锦丽的辩论中,他有可能会从中取用一些。特朗普利用他的身体形象和肢体语言来恐吓女性,发出隐晦的威胁,抱怨她们特别刻薄,并以一种在许多女性看来带有明显性别歧视的方式矮化她们。


事实上,他第一次在辩论台上谈到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时,是为了吹嘘自己对她的控制。

“我说,‘参加我的婚礼吧’,然后她就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在2015年第一次共和党初选辩论中回答有关他之前向希拉里·克林顿捐款的问题时说。“她别无选择,因为我给钱了。”

特朗普的竞选团队为他在辩论中对待女性和女记者的方式进行了辩护。

“任何竞选美国总统的人,无论性别如何,都应该被要求达到尽可能高的标准,”特朗普竞选团队的全国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说。“自2016年以来,特朗普总统一直与他面对的所有对手——男性和女性——展开激烈的辩论。”

由于他向来会在公共场合对女性表现出肢体和言辞上的敌意,这不仅使他面临政治风险,也在他的全国民调女性支持率偏低之际进一步提高了这场辩论的重要性。

面对性骚扰或性别歧视的指控,特朗普在辩论中竭力为自己辩护,对有关他对待女性的问题矢口否认,然后转移话题。

在这种情形下,他有时会在女性面前失态。2016年,在他们的第三次辩论中,希拉里指责他是普京的傀儡,他几乎咆哮着说自己是橡皮,而她是胶水(橡皮和胶水是儿童斗嘴时的一句话,意思是你骂我的话全部反弹回去粘到你身上。——译注)。“你是傀儡,你才是傀儡,”特朗普说。稍后,在一场关于社会保障的争论中,他称她为“恶毒女人”,这无意中给了她的支持者一个非官方的竞选口号。


但当涉及贺锦丽时,他仍然采用尖刻和贬低的攻击。

“我认为我有权进行人身攻击,”他上个月谈到贺锦丽时说。“我对她没有太多尊重。”


抱怨

特朗普在辩台上与女性的直接对抗正是始于2015年那场辩论,当时的主持人梅根·凯利——也是台上唯一的女性——提到特朗普曾称他不喜欢的女性为“肥猪、狗、蠢货和恶心的畜生”。作为回应,他开了个玩笑——“只适用于罗西·奥唐纳(美国喜剧演员、主持人。——译注)”——而凯利并没有因此打住。特朗普以隐晦的威胁予以回击。

“我一直对你很好,”他说,“尽管你这样对我,我可能没必要对你客气,但我不会那样做。”


第二天,他在接受CNN采访时暗示,凯利当时“到处往外冒血”,冲突再次爆发。这还揭示出特朗普在辩论中与女性打交道时会一再使用的策略:抱怨她们对他不公平。

他直接向希拉里表达了这种不满,也对其他采访的女记者提出质疑。在2016年10月与希拉里的第二场辩论中,他一再抱怨ABC新闻的玛莎·拉达茨(她是这三场辩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主持人)对他不公平。

“你为什么不打断她?”他厉声说道。“你不停打断我。”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他的总统任期以及之后,尤其是在涉及有色人种女性的时候。2018年,他指责黑人女记者问他“种族主义”和“愚蠢”的问题,今年夏天早些时候,他在接受全国黑人记者协会采访时质疑贺锦丽的种族身份,抱怨ABC新闻的雷切尔·斯科特“充满敌意”。


“他不喜欢被问到尖锐的问题——他的反应很糟糕,”曾在希拉里2016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担任助手的凯伦·芬尼说。“当他感到,比如说,受到威胁、被逼迫、有压力时——他似乎对女性应该如何与他交谈持有这样一种态度。”


侮辱

特朗普侮辱女性的嗜好在他面对第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时就开始了,也就是前惠普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

2015年9月,两人首次在初选辩论中一同亮相。在辩论开始的一周前,《滚石》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特朗普抨击菲奥莉娜的外表,“看看那张脸,”他说。“谁会投给这种人。”

据菲奥里纳的竞选助手萨拉·伊斯古说,菲奥莉娜当时很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增加她的曝光度——尽管这也带来了一个困境。

“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提高了她的知名度,”伊斯古说,“但也让她更容易被当做一名女性候选人来看待,”被限制在一个角色里。

辩论主持人之一的杰克·塔珀在第一个广告时段开始前问菲奥莉娜有关这些说法的问题,她给出了一个即兴回应,伊斯古说他们从来没有排练过。


“我认为全国的女性都非常清楚地听到了特朗普说的话,”菲奥莉娜说,而特朗普似乎整张脸都在表示不屑。然后他插话说,他其实认为菲奥莉娜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这一时刻帮助菲奥莉娜在民意调查中获得了提升——但特朗普似乎很注意不再上钩。伊斯古说,当她试图在后来的辩论中刺激他时,他转向了另一位候选人,这让她在拥挤的、特朗普主导的初选中失去了关注。

在9月的那场辩论中,特朗普还对菲奥莉娜采取了后来对希拉里·克林顿采取的那种策略:对她的资格提出质疑。

“她不能经营我的任何一家公司,”特朗普说。“这我可以告诉你。”


贬低

2016年特朗普与克林顿的辩论表明,她可以深深激怒他。在他们对决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做怪相,打断她的话,有时还会发脾气。

但是,尽管他表现拙劣,他们的第一场辩论还是值得研究,他利用性别假设的方式,试图让当时的竞选领跑者克林顿看起来不那么像总统,他使用了许多被女性视为性别歧视的行为。

当克林顿叫他唐纳德,试图刺激他的时候,他的回应似乎是拿这位前国务卿的正式头衔开玩笑。“为了公平起见,叫你克林顿国务卿?对吗,可以吗?”她点了点头,他问道。“很好。我希望你非常高兴。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后来,当希拉里谈到自己担任参议员和国务卿的经历时,特朗普接二连三地打断了她,转而提到了她的丈夫、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现在,这种策略与特朗普有时从攻击贺锦丽转而攻击拜登总统的方式如出一辙——就好像男人才更值得他关注,即使他实际上不是在和男人竞选总统。


在后来的辩论中,特朗普试图把希拉里·克林顿描绘成软弱的人。他抨击她为了准备辩论暂停了外出拉票的活动。

当主持人莱斯特·霍尔特问特朗普关于他之前说希拉里·克林顿没有“总统气质”的说法时,特朗普转向了一个似乎同样带有性别色彩的攻击,声称希拉里·克林顿没有担任总统所需的“耐力”,因为总统需要与其他国家元首进行艰苦的谈判。


希拉里直截了当地回应说,如果特朗普像她那样,去过112个国家,或者在国会委员会面前作证11个小时,就可以和她谈论耐力问题。

“我也知道我必须回击特朗普,”她上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不能让他一直成为关注的焦点。”

焦土攻击


几周后,特朗普与克林顿进行了第二场辩论,当时是他竞选以来的最低点。几天前,特朗普吹嘘自己对女性进行性侵犯的《走进好莱坞》(Access Hollywood)录音带被泄露。希拉里提前决定她上台后不会与特朗普握手,因为那等于承认他的正当性。

特朗普利用那次会面对她发起了最严厉的攻击。

“他喜欢羞辱女性,喜欢谈论我们有多恶心,”希拉里·克林顿在一年后出版的一本书中写道。“他想吓唬我。”

特朗普发起了令克林顿的一些助手感到震惊的反击,他邀请了曾指控克林顿总统对她们进行不受欢迎的性挑逗的女性坐在辩论观众席上,并试图通过将自己的攻击指向希拉里·克林顿来转移人们对《走进好莱坞》录音带的关注。

“比尔·克林顿虐待女性,”特朗普说。“希拉里·克林顿攻击这些女性,而且是恶毒的攻击。”

他还试图以另一种方式让克林顿感到不舒服。她讲话时,特朗普在舞台上徘徊,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她身后。他讲话时,克林顿经常坐着,有时他会走近她,高高在上,指着她的方向。


希拉里对此早有准备。在辩论练习时,她的助手菲利普·莱恩斯练习过尾随在她身后。

“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人以威慑力——恐吓是他成功的秘诀,”希拉里当时的随行新闻秘书尼克·梅里尔说。“这吸引了很多关注。”

特朗普再次暗示,他希望确保自己比女性对手更高大伟岸。

特朗普的身高至少有1.82米,他曾表示希望确保贺锦丽看起来就是1.62米高的样子,而不是更高。

“在我即将与贺锦丽同志举行的辩论中,不允许有人站在任何箱子或升降机上,”他上周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写道。他说,“这将是一种作弊行为”。


谢选骏指出:人説“特朗普有在公共场合从肢体上言辞上对女性表达敌意的历史,这使他面临政治风险。”——我看事情并非如此,因爲很多婦女似乎十分享受這樣的對待,她們覺得,只要独裁者眼中還有她們,就滿足了。


谢选骏:杀个日本童子来祭奠九一八亡灵并未成功

《深圳日本人学校男童遭持刀袭击身亡》(王月眉, KIUKO NOTOYA 2024年9月19日)報道:


据日本和中国外交部称,周三,一名10岁的学生在中国南方一所日本学校附近被刺伤,这似乎是中国发生的一连串针对外国人的持刀袭击事件中的最新一起。

据袭击发生地深圳警方的一份通报称,一名44岁的钟姓男子已被拘留。遇刺学生被送往医院,日本驻中国大使馆表达,该学生于周四凌晨重伤不治去世。

中国和日本当局都没有具体说明这名受害者的国籍。据深圳警方称,这名受害者姓沈。(在日本,汉字“沈”也可用作姓氏。)

但据事发地点附近的深圳日本人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学生必须是日本公民。在周三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所有在华外国人的安全”。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袭击事件令人们更加担心,中国的仇外心理和民族主义——这样的情绪多年来在政府的煽动下不断升温——正在蔓延成暴力。今年6月,四名美国教师在北方城市吉林被刺伤;当月晚些时候,一名日本女性和她的孩子在东部城市苏州遭到持刀袭击。

中国政府称这些攻击都是孤立事件,并表示攻击者没有针对任何特定国家的公民。它坚称,这样的袭击可能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

但在苏州事件发生后不久,几家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承诺打击针对日本人或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仇恨言论。

中国执政的共产党经常鼓励民族主义情绪,以此来争取对其统治的支持。

对于日本尤其如此。日本帝国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那时起,两国关系就蒙上了阴影。周三的刺杀发生在一个特别敏感的日子:共产党将1931年9月18日视为日本入侵的开始。

那一天,日本士兵在中国的一条日资铁路上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日本将此归咎于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并以此作为侵略的借口。每年的9月18日,学生们都会被要求默哀。周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标签包括“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九一八”。


即使在其他日子,尽管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承诺严厉打击,但反日言论仍屡见不鲜。自称爱国者的人上传关于日本学校的视频,询问为什么日本人被允许在中国开办教育机构,或者暗示里面的学生被训练成间谍。其中一些视频是关于深圳那所日语学校的。

在6月的袭击事件以及周三的袭击事件之后,一些评论者赞扬袭击者,或者暗示袭击是日本策划的,目的是赢得同情。

在周三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森屋宏表示,日本已要求中国当局分享有关此次袭击的详细信息,并努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中国各地的其他日本学校提醒学生要小心。距离深圳约140公里的广州日本人学校取消了社团活动,并要求家长在本周剩下的时间里陪伴孩子上下学。该机构还建议家长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日语。

今年,日本政府首次要求提供约250万美元,用于为中国的校车雇佣保安人员。

据深圳日本人学校的网站显示,截至今年4月,它有273名学生。它所在的社区有很多日本人居住。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数据,深圳约有3600名日本居民,日本人口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五。


今年6月苏州的持刀伤人事件也发生在一所日本学校附近。一名中国男子在学校外的大巴站袭击了一名日本女性和她的孩子。一名名叫胡友平的中国女性是大巴乘务员,她试图保护受害者时受伤,后来因重伤不治而死。

在此两周前,在中国北方吉林教书的艾奥瓦州一所大学的四名教师在公园散步时被一名中国男子持刀袭击。这些教师现已经返回美国。一份中国官方声明称,一名中国旁观者试图制止,但声明没有提供细节。


谢选骏指出:這次“革命行動”的意義是“杀个日本童子来祭奠九一八亡灵”——可是不巧,結果卻殺了個姓沈的,可能是個歸化日本的中國人!這就再次顯示,中囶的命運似乎只是内鬥,而非外擴。


《日本小学生遇袭细节曝光:母亲在儿子鲜血中大声求救》(ettoday 2024-09-19)報道:

 

▲深圳日本人学校外,一名日本籍男童惨遭中国男性持刀砍死,大批维安人员站岗。


昨(18)日为九一八事变93周年,然而却激起中国的仇日意识,进而导致无辜民众的伤亡!在中国广东省深圳,一名日本籍的10岁男童,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日本学校上课,然而途中却遭到44岁中国籍男性持刀砍杀,现场留下大片鲜血,母亲受惊惨叫,经过长时间治疗后,男童宣告不治。


根据《日本放送协会》、《读卖新闻》,日本驻中国广东省广州总领事贵岛善子今(19)日早晨向现场记者团,证实遇害的10岁日本籍男童不幸身亡的消息,表示该名男童在医院接受长时间的手术后,依旧于19日凌晨死亡,此次事件预估将对当地日本侨民社会带来惊恐与不安。


回顾事发现场,该名10岁日本籍男童在母亲的陪同下,18日上午8时(日本时间上午9时)前往位于广东省深圳的日本人学校上课,然而在距离学校只剩200公尺的路途中,却突然遭到44岁中国籍男子持刀砍杀,现场多名目击者证实,男童的腹部与双腿出现大面积的伤口,鲜血直流。


男童的母亲双手则是因此沾满大量鲜红血液,她用中文表示,「我家的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救我」。


该名44岁中国籍男子犯案后,便被当地警察逮捕,目前仍持续接受调查中,不过却始终未能吐露犯案动机。


报导指出,此次男童遭到砍死的事件,引起中国当地日本侨民社会的惊恐与不安,深圳日本人学校更从18日起临时停课。


日本驻中国大使金杉宪治18日晚间在北京强调,「目前并未取得中国方面完整的说明。」


据悉,先前中国苏州日本人学校,才于今年6月发生男性砍伤一对日本人母子的事件,当时阻止歹徒登上校车的中国籍女职员胡友平也因此遭到刺伤,最后伤重不治。


網民嚎叫:


5mslj 发表评论于 2024-09-19 05:25:28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2024-09-19 05:10:18

看了报道,此儿童姓沈,中日混血儿。我印象中入籍日本,需要改姓。

————————————

如果是仇杀,凶手认识这个孩子的家庭,那就是普通刑事案。如果凶手随机杀人,那就是政府仇日宣传的结果。凶手是否认识这个日本家庭,什么目的杀人,现在中共肯定已经知道,和东北刺杀美国人的事件一样,中共心知肚明,希望不了了之。

一带一路 发表评论于 2024-09-19 05:15:00

中国的人生失败,挑学生放学驾车撞排队的小学生,中国人不可以信宗教不信神不信鬼不信报应所以可以无法无天!


谢选骏指出:共產黨奸賊斯大林說過,“你殺一個人是悲劇,我殺一百萬人只是個數字!”——我看“中國人殺一個日本人是悲劇,日本人殺一百萬中國人只是一個數字”。


《深圳日本人學校殺童案:中國918「國恥日」的仇恨現象》(轉角24小時 2024-09-19)報道:


「又一起日本人在中國遇害事件...」中國深圳在9月18日上午,一名前往當地日本人學校上學的10歲學童,途中遭到一名男性持刀刺傷,在19日凌晨不治身亡。事件引發中日兩國的輿論激憤,這也是6月蘇州的日本人學校殺傷事件以來,又一起日本人遇害的案件。兇手當場被捕後,其犯案動機仍在調查中,與此同時有不少中國網友認為,連結到「918國恥」的歷史仇恨,可能助長了這一類過激的行為;弔詭的是,在中國社群網路上,卻也同時出現了對命案幸災樂禍的留言,引起中國網友的罵戰。


事件發生於中國廣東省深圳,9月18日的上午8時左右,一名當地日本人學校的10歲學童於上學途中,在距離學校門外約200公尺處,遭到一名中國男性持刀攻擊,學童的腹部被刺傷後不久,隨即被送醫急救,而持刀攻擊的嫌犯則是當場被捕。


中國官方在第一時間公開強調,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將持續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所有在華外國人安全」。因為在不久前的6月,江蘇省蘇州市才發生過一起針對日本人的刺傷案件,因此深圳的事件格外引起注意;日本駐華大使館也在案發後,立刻發送提醒訊息給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外出時務必注意周圍環境,留意是否有可疑人員靠近等,努力確保自身安全」。


不幸的是,深圳被刺傷的10歲學童在送醫後,於19日凌晨不治身亡,案件再度引發中日兩國的輿情激憤。


犯案動機等細節調查中


根據深圳警方的初步說法,兇手是一名44歲的鍾姓男子(相關資料中皆稱其為「鍾某」),不過其犯案動機、是隨機還是預謀行兇等細節,都還在當地警方的調查中,截至目前尚未有進一步的消息。


死訊公開之後,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發布一張於館外降半旗的照片,寫上:「我館深感痛心和遺憾,並表示由衷的哀悼。我館認為事態嚴重,衷心希望中國政府盡最大努力保護在華的日本僑民,查明真相,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日本的外務大臣上川陽子也在19日上午表示,對案件「感到深切的悲傷,誠心表達哀悼之意。上學途中的兒童竟遭遇到如此卑劣的行為,實在令人遺憾,一想到雙親的痛苦,就感到心碎。政府會全力給予這個家庭支援。」


死訊公開之後,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駐華大使館都分別發布哀悼訊息。


蘇州日本人學校攻擊事件 1死2傷


日本方面的新聞,都連結到了今年6月24日發生於蘇州市日本人學校的殺傷案。當時的下午4時左右,蘇州日本人學校的校車接送孩童放學,抵達蘇州高新區塔園路新地中心公共運輸站台時,突然有一名男子持刀攻擊,造成一名前來接小孩放學的日本人母親、以及一名孩童受傷。


案發當時,校車導護員、中國籍的胡友平見義勇為攔阻行兇者,以阻止兇手繼續殺傷更多學童。隨後這名兇手遭到逮捕,日本母子受傷但無大礙,然而奮力阻擋兇手的胡友平,案發當下遭到兇手連刺數刀,雖然送醫搶救,卻仍在兩天後6月26日因傷重不治離世。


被捕的兇手為現年52歲的周姓男子,根據當地警方說法,周男是在案發前不久才從外地移居到蘇州找工作,已經無業一段時間。但其行兇動機是否針對日本人?當時警方的說法表示「並無證據是針對日本人攻擊」,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對外強調:「此案是偶發事件」,「中國仍是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中國社群網路上關於蘇州刺傷事件的討論,後來多聚焦在見義勇為的胡友平事蹟,讚揚其奮不顧身拯救更多性命的勇氣,也哀悼其最終不幸喪命的悲劇。然而全案的動機、如何預防和保護日人的安全等問題,大多不了了之;中國方面「這是偶發事件」的說詞也未能說服日本,北京的日本大使館就透露,6月案發迄今,中國都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覆。


未料在3個月後的9月18日,類似的日人遇害事件再度發生,而且更因此造成一名孩童死亡。


2024年9月18日,位於中國江蘇南京,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活動。


918國恥日的仇恨犯罪?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引述說法,位於北京的日本人學校,已發送訊息提醒家長「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日語」、「不要讓孩子單獨外出」;同時在19日起,會加強學校周邊的維安工作,這也使得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出現不安的情緒感受。


儘管深圳的事件還在調查中,但已經有許多中國的網路社群輿論認為,可能是受到極端的愛國情結影響。這一個說法的由來,是因為案發當天是9月18日——也就是中國近年來反覆強調的「918國恥日」,意指1931年9月18日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日軍發動武力侵略東北地區。相關歷史宣傳文宣上,可以看到「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標語,但此類討論卻在中國網路社群上,從原先的歷史議題,常常演變成針對當代日本人的民族仇恨。


但「918國恥日」為何能連結到行兇動機?箇中原因在於有中國網友發現,在抖音平台上光是在2024年,就有相當多「勿忘國恥」主題的影片,以及發現早就有許多人拍攝記錄中國各地日本人學校的短影音,這些影片通常都在質疑「日本人學校的規模大」、「只招收日本人、中國人不准進入」、「從老師到保全都是日本人」、「不知道裡頭在教育什麼」——種種說法都指向對於日本學校開設在中國土地上的不滿,出現了一種「被日本占地為王」的情緒。


實際上這些在中國的日本人學校,皆是合法於中國設立,且在各國皆然,並無特殊之處。


就有許多人拍攝記錄中國各地日本人學校的短影音,這些影片對於日本學校開設在中國土地上強烈不滿,出現了一種「被日本占地為王」的情緒。


然而深圳事發之後,有民眾拍下該校加強保全工作的現場畫面,放上網路後卻引來留言:


「地址我記下了,哪天不開心,我也過去看看。」


在微博上,本案的相關討論留言裡也出現各種仇恨言論:


「呵呵,918,這種事,也不難理解是不是日精自己買兇殺人呢」


「回你們日本老家吧」


「全是中國的錯,鬼子承認過戰爭的錯嗎」


「會不會是日本人自己搞的?畢竟是有傳統的。」


這裡說的「自己買兇殺人」、「日本人自己搞的」指的就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刻意製造挑釁事件的歷史往事。在微博上一些譴責兇手的留言裡,也可以看到仍有若干網友以「勿忘日軍侵華恥辱」等一類說法來回應。


然而深圳事發之後,有民眾拍下該校加強保全工作的現場畫面,放上網路後卻引來留言:「地址我記下了,哪天不開心,我也過去看看。」


截至19日的中午,中國網路社群上已陸續出現批評這種幸災樂禍歪風的文章,也有不少中國輿論指出,此類針對日本的仇恨「並非愛國,而是害國」。


日本的媒體包括NHK、共同社指出,中國在19日的相關報導都顯得格外低調,目前外交部門也還沒有針對此案發表更多評論。然而接連兩起日本人遇刺的事件,不只造成在中國的日本僑民不安,就連生活周遭的中國民眾,也擔心這類難以預測的行兇事件,可能都會造成無差別的攻擊。而從蘇州案到深圳案,已經成為中日兩國的外交課題,會否因此造成後續影響有待觀察。


關於被害的學童及其家屬身分,在中國與日本的相關新聞討論中都相當隱晦,僅有中國媒體財新網一度透露是「日籍父親、中國籍母親」的家庭,但報導隨即下架無法查看。


在微博上一些譴責兇手的留言裡,也可以看到仍有若干網友以「勿忘日軍侵華恥辱」等一類說法來回應。


谢选骏指出:人說“深圳日本人學校殺童案:中國918「國恥日」的仇恨現象”——我看這是“杀个日本童子来祭奠九一八亡灵”清楚不過,但是凶手卻搞錯了對象,最後還是“中國人殺害中國人”了。


谢选骏:一个中国女孩为何要去畜牧牲口的蒙古


《一个中国女孩,在蒙古遭受性侵之后》(水瓶纪元 2024-09-01——報道:


CDT 档案卡


一个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中国女孩在异国他乡被性侵后会遭遇什么?


在蒙古徒步旅行的第十天,29岁的李佳馨在露营地遭受了性侵。施暴者是一个几小时前还热情提议互加微信成为朋友的蒙古壮汉。在黑暗无人的帐篷里,他对身高一米五、瘦弱的李佳馨实施了殴打和强奸,抢走了她和男友带的全部现金。


怀着可能被发现、二次伤害的恐惧,李佳馨光着脚穿过草地,走到满是石子的马路上,慌乱搭上车到了警察局报警。沟通不畅、不懂蒙古法律,李佳馨第一时间想到联系中国大使馆求助,只得到一千元人民币资助和一份在蒙律师翻译名单。但在给她名单前,使馆工作人员希望她签署一份免责确认书,她拒绝了。


被使馆打过招呼的父母打电话给李佳馨,催促她赶紧回国,放弃维权。她感到非常无助。一向性格温和的李佳馨心中升腾起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愤怒——她要为自己争取到底。她在能找到的社交平台上都发了陈情视频,得到了许多热心女性的帮助。她们帮李佳馨寻找信息和联系翻译,推荐了现在的代理律师赵朝新。


目前,蒙古警方已立案,赵律师告诉李佳馨,他也在敦促警方处理。接下来,她要在反暴力机构的救助站待上几个月,直到得到诉讼结果。


以下是她的自述。


被打断的旅行计划


我感觉夏天去比较凉快,慢慢旅行到冬天,再感受下北方的冬天,看看雪。


这是我自由职业的第二年。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五年HR,但在工作中始终找不到意义感。疫情之后,我鼓起勇气辞了职,到大理摆摊生活了一年,才发现自己不按部就班也是可以生存的。大理太安逸了,但我想还是要出去看看,要去不同的环境里生存和挑战,所以今年就搬到了成都,到了一个快餐店打工。


我和男朋友都是旅行爱好者,我在旅途中认识了他。这是我第二次出国旅行,第一次是在菲律宾。出国旅行后,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前也是只信网络上新闻中的,从未真正见过,但等我自己去体验后,好像情况和别人口中说的不一样,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我也重新有了动力去学习语言。


之前在菲律宾旅游做沙发客,这是我们和沙发主的合影。

advertisement



我是北方人,但现在长期在西南地区生活,蒙古这样北边的地区,我感觉夏天去比较凉快,慢慢旅行到冬天,再感受下北方的冬天,看看雪。8月5日,我们从中国的二连浩特入境蒙古。我们最初的打算是入境蒙古,在蒙古旅行一个月,然后到蒙古和俄罗斯的边境,入境俄罗斯,从莫斯科再飞到阿塞拜疆,进入中亚地区旅行,最后在新疆附近入境回国。


想去中亚也是受了《搭车去柏林》这本书的影响,里面描述的游牧生活很吸引我。入境当天,我们用搭车的方式,跟着一个俄罗斯人来到了乌兰巴托。乌兰巴托很像我家,一副北方城市的模样,比较现代化,垃圾很少乱丢,很有秩序,也会像中国一线城市一样堵车很厉害。我们待了一周,去城市里游览体验,以露营的形式过夜。


谷岳这本《搭车去柏林》,触动了我去中亚旅行的想法。


11日,我们从乌兰巴托出发,徒步搭车往北走,12日到达宗哈拉。宗哈拉是牧区,水草丰盛,人很少,村落附近比较安静,生活自在。村民开车帮我们找了露营地,在一个度假村旁边。度假村日常也算一个景点,村民会在周围聚餐露营过夜。12日下午,我们就在这里驻扎了。


在旅行途中拍摄的蒙古牧区


奇怪的邂逅


我感觉他整个人很偏执,总是自顾自讲话,自己说很多但不看对方反应。


这里的人对我们很友好。我们露营过程中,遇见过一家人野餐,他们邀请我们拍照聊天,一起野餐。我们没买蒙古的电话卡,日常上网要靠公共网络。有一天,我去村里的超市借网络查看信息,有个小朋友看到,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们还拍了合影。


去超市借网络遇到的孩子们


旅行前,我们自己准备了很多食物,燕麦、意面、茶、奶粉等等,在当地会买一点肉,蒙古以肉食为主,很少买蔬菜,因为太贵了。村民做饭也简单,很清淡。14日晚上,我带着一点蔬菜回到露营地,看到我男朋友正在做饭,放下菜后我就出去沿着河边散步了。


溜达了一阵儿,隔着河岸,我看到前面一百米有两个蒙古人在喝酒。他们知道我是个外国人,再三地招呼我过去一起喝酒。因为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拒绝了他们。回到露营地后大概半个小时,这两个蒙古人开车路过了我们住的地方,在河对岸招手让我们过去。我们和他们用翻译器聊了两句,就回去做饭了,结束了对话。这两个人开车离开了我们露营的地方,我们看着他们走了。


我以为和他们的交谈已经结束,他们也不再回来了。但晚上8点多,这两个人又开着车回来了,带了一瓶大瓶的伏特加,不请自来地直接趟着河过来跟我们坐一块儿,要喝酒聊天。我们也没多想,心想当地人可能就是这种风格。


其中一个人就是施暴者。不知道名字,就叫他犯人吧。他知道我们从中国的二连浩特过来,说他也去过二连浩特,还给我翻照片看。他说他有微信,让我们加他微信建立联系。我们一直跟他说没有网,等有网了再加他微信,他硬塞给我们一张他的sim卡,说你用我这个卡上网就可以了,你加我微信让我们成为朋友。我感觉他整个人很偏执,总是自顾自讲话,自己说很多但不看对方反应。


他用翻译器告诉我们,今天是他生日,想人多热闹,一起喝酒庆祝,说了两三次。但那天我不太舒服,可能是水土不服,有点拉肚子发烧,没有喝酒就提前离开了。我男朋友和他们两个喝酒,我回了帐篷。


黑暗中的性侵


整理帐篷时,我从远处看见他们好像又叫来别的朋友一起聊天,看了一眼,也没去打招呼。我整理完东西拉上帐篷,就去睡觉了。大概10点多,我男朋友跟我说,他们要去旁边度假村的酒店再玩一会儿,我应了一声,说我知道了,他就离开了,我继续睡觉。


应该是11点到12点左右,我听见帐篷在响。一开始是比较轻手轻脚的,不是硬扯的,所以我当时警惕性还没有那么高。我以为我男朋友回来了,跟他搭了一句话,说你回来了,但是没有人回我。等我再睁开眼看的时候,帐篷门就被拉开了。那个犯人,他进来了。


他整个人把我压倒在帐篷里,用手掐着我。我想反抗,就去抓挠他,也想掐住他的脖子,但他很胖,脖子太粗了,我握不住。看到我反抗,他就用拳头打我的头,用力掐我的脖子到窒息。我被他的拳头砸懵了。等我没有了反抗能力,他把我裤子脱了进行了第一次性侵,还有把手指伸进我下体的行为。


后来他开始在帐篷里疯狂地倒东西,往帐篷外面扔。他下手非常重,我觉得他要杀了我,我就一直跟他说不要杀了我、不要杀了我。我在帐篷里大叫,他就用手使劲捂着我的嘴,让我没有办法呼吸。


他找了一阵以后停止了,想进行第二次性侵,拉着我的腿把我往帐篷外面拖。这时,他没有办法把生殖器塞进我下体,抓着我的头发让我张开嘴,含住他的生殖器。我不张嘴,他就一直打我的头,一直吼叫。


殴打停止后,他继续翻我们帐篷里面的东西。我看不到外面什么情况,他把我们的睡袋全都扔在我的头和上身,把我的头遮住,不让我看。我听到他把所有东西往外扔的声音。中间他还跟我要了一次打火机。他把睡袋打开,用手跟我比划打火机的样子,我摇头,他就又把睡袋拉下来,把我头遮住。翻找了一阵儿,他把睡袋打开条缝,把护照扔给了我。那个时候就知道我们的钱被抢了,因为我们钱和护照都是在一个贴身包里的。


我一动也不敢动,听见周围都没有声音了,也不敢起来,就一直在那儿躺着。当时我男朋友也没有回来,我觉得过了好长好长时间了,就想是不是这两个人故意把我们分开,一个人对我进行抢劫和强奸,另外一个人,可能还有更多的人,再去抢劫我男朋友。


我想我在这里躺着可能也不是很安全,扒开睡袋往外看,大概确定应该没有人了,我就从草地上起来了。因为天太黑,我就随便先捡起一条短裤,找到我的外套穿上了。现在蒙古晚上是非常冷的,十三四度左右。我找不到我的鞋了,光着脚摸索着方向往马路上走。我想我得去报警,在这边躺着挺危险的,我要赶紧走,离开这个地方。


前往警局的漫长路途


这让我很害怕。如果那个犯人开车路过看见,会不会真的把我杀了?


一般从我们露营的地方到马路边,走路可能要20分钟,但我那天感觉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慢慢摸到了马路边。我知道的坐标点是那个度假村,它有灯,我就朝灯的方向走。


沿着围栏走的时候,我还听见里面有人大声聊天,很欢快,可能也是在喝酒聚餐。我当时想进去找一下,看看那两个蒙古人和我男朋友是不是还在一起,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安全。如果我男朋友不在,只有他们一帮人,我可能会被第二次伤害。


我继续往前走。在草地上走的时候,也路过了几辆汽车,这让我很害怕。如果那个犯人开车路过看见,会不会真的把我杀了?我没有其他办法,就远离开车那条道,往草地上靠。看到有车从远处过来,我就尽量放低身体,静止不动。还好路过的车都不是那个人的。


光着脚,地上石头硌着,我走得特别慢。我没有戴眼镜,看不清路。天特别黑,真的是摸索了很长时间才走到马路边上。在路边我也想不了那么多了,看见车就拦,还好那个时候还有车来车往,没过很长时间,我就拦到了一辆车。


我一直跟司机说“Help me! Help me!”,他就让我上车了,也是一个男的,但我当时没别的办法,还是上车了。一开始也交流不了,我比划着让他拿手机,打字写上警察的英文,他知道应该带我去警察局。到了警察局,我看警察的手机,已经是15日的凌晨两点半了。


证据和检查


警察只带走了案发时我穿的内裤和长裤,没有检查睡袋和帐篷底下垫的防潮垫。


晚上值班的警察也全是男的。我说我被人强奸了,他们愣住了。我不知道是翻译器的问题,还是出于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他们就愣住了。我很急,感觉他们没有重视这个事情,我就跟他们说还有我男朋友,他离开我们住的地方很久了都没有回来,我害怕他可能被人杀了。我用了这种更严重的字眼。


他们交流了一下,很快顺着地图定位记录找到了事发草地。出动了两辆警车,有四五个警察。他们应该是叫了其他人过来,我报警看到的值班警察只有两个。他们先是带着我去度假村那个酒店,没有找到我男朋友。警察跟我用翻译器交流,让我带他们去我们露营扎帐篷的地方,另一拨人去寻找我男朋友。


坐标很难定位露营地,晚上方向感迷失,很难找。我们从警局出来的时候不到3点,到天蒙蒙亮了,能看清了很多以后,我们才找到那个案发的地方。同时另一拨警察也看到我男朋友了,他安全返回了我们的露营地。


警察拍了案发的地方,只带走了案发时我穿的内裤和长裤,没有检查睡袋和帐篷底下垫的防潮垫。当时下雨了,警察让我把帐篷外的东西收到里面,别被雨浇湿了。做笔录的时候,旁边一位警官,他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嫌疑人应该已经被抓到了。他们那个地方很小。说完之后,他们就带我去了村里的医院做妇科检查。


15号当日去做性侵检查的记录


医学报告指出了我身上几处外伤和淤青,还有下体撕裂,但是说犯人没有体液留在我身体里,这是我心里始终过不去的一个坎。16日,警察跟我要报警穿的那条黑色短裤,问我有没有清洗。因为15日下雨了,东西都扔到草地上,又沾了雨水,我也没有带很多衣服,所以当天转到酒店住下之后,我就把身上所有的衣物和那些睡袋都清洗了。16日收走的是已经被清洗过的短裤。


律师跟我一起录口供的时候和我说,在我身体里没有检查到体液这个事情,他想到会不会是遗留在帐篷和睡袋,还有床垫上。但当时那些已经损坏了,我们在酒店退房的时候已经把它扔掉了,后来又找回来放到警局。


从15日到现在,过了好几天,我再化验也是没有用了,这份报告也就这样了。


向大使馆求助


每一次我跟他说需要什么帮助,他就说要跟领导商量商量,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15日,我报完警,录完口供,十点半左右,我想起来应该也给大使馆打一个电话。语言不通,我跟警察沟通实在太难了。一开始警察还说案件报告出来以后再打,我说我现在就要给大使馆打电话。


争取到机会打给大使馆,一个中国工作人员接的,我讲了我被强奸抢劫的遭遇,说我们只带了现金,没有其他的钱了,都被抢了。他说要不你们就再配合着警察调查,看人逮到以后能不能还你们钱,又说要不行你们就找中国的亲友借点钱。我说手机也都被抢了,联系不上国内的家属。他说那行吧,我跟领导反映,看能不能资助你们。


16日,大使馆通过警局资助了我50万蒙图现金(蒙古货币),约1000元人民币。他们没有询问我提到的强奸,也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处理。我问大使馆工作人员,有没有律师和翻译能提供给我,先解决我跟他们沟通不畅这个问题。他说他们有一份名单,我说想和名单上的人员联系,他也没有主动提出帮我去联系。


我们加上微信以后,他让我先签一个免责确认书,然后再给名单。确认书上写着:“本人确认将自行向有关机构、个人寻求服务。如本人与选定机构、人员产生任何争议,将自行解决。”


我与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微信沟通记录


对方要求我签署的确认书的内容


我在网络上检索到一份英国大使馆给英国公民在蒙古遭受性侵的帮助指南,其中附带了律师翻译等相关人员的名单,并不需要公民签署免责确认书这样的文件,所以我不明白签署免责确认书的意义,就和他们说我不同意。我说我现在需要大使馆的帮助,家里也没法资助我,我和男朋友现在没有钱,但是我想维权。


17日下午,他还是把名单发给我了,写的原因是“因考虑你在外地签署确认书有困难,现向你提供以上文档”。大使馆人员在电话里和我说,《领事保护指南》里写了使领馆不能直接给我提供翻译服务,也不能帮我支付律师翻译等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他们是按国家规定来办的。大使馆每天也要接很多案子,这边会蒙语的人非常少,所以他们在服务别人的时候,如果再去给我做这些,精力也达不到。


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也没请过律师,怕在蒙古被人敲诈。我也担心如果翻译人员不专业,不懂法律,有意无意地泄露了我的信息,会不会威胁到我的人身安全。我当时还住在案发的那个村里,他们这边本来人就很少,邻里间可能都互相认识的,万一犯人的朋友或者他本人对我进行二次报复怎么办?我挺害怕的,他要是再杀人灭口呢?我听说他只被关押48小时。


我跟大使馆的人说,我需要他们帮忙找个医院做检测。当地警方带我去做的医疗检查,我也不懂是什么,除了担心没有正确提取到犯人体液以外,我也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要在72小时之内检测。我和大使馆人员说明了我的担忧,他答应了,说要跟领导去商量商量。但每一次我跟他说了需要什么帮助,他就说要跟领导商量商量,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宗哈拉的物价很高,一个很小的房间一晚的价格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元,一个小菜也要七八十。我们每天吃饭花二十多,加上酒店费用,1000元最多维持4天。从莫斯科到阿塞拜疆的机票是1300元,我想退了机票再撑些日子。


在宗哈拉的酒店住宿费用


航空公司需要我提供一份因故无法乘机的证明,我问警方是否可以给我一份报警记录,或者我身体检查的医院证明,他们说案件进行中没办法给我,相关证明可以和大使馆沟通。我把情况告诉大使馆,他们说一般他们不会出相关证明。后来警局给了我一份15日妇科检查的病历。


大使馆人员看到我找到了律师,又打电话和我说,抖音上有一个律师不是帮你吗?他懂去哪里做艾滋病检测的,到时候让他带你去就行了。我听律师说,19日大使馆的人要和他一起过来的,后来也没过来,大使馆人员在微信上和我说,他们敦促蒙古警方办案中。


大使馆建议家人劝我回国


蒙古存在腐败懒政,我一个外国人不留在这里维权,这件事可能就不了了之。


15日当天,我给我妈打电话,说我出了事情。她也着急,但不知道怎么帮我打官司。我妈是下岗职工,退休前靠自己打工赚钱,我爸是钢厂职工,去年工伤,不能回去工作了,一直到现在还在治病,所以诉讼的钱我得自己想办法。


16日,我妈又给我打电话,语气更坚决了,劝我别打官司了,蒙古很危险,我又人生地不熟的,可能对方也很穷没钱赔,赶紧自己凑点儿路费回国吧。我觉得不对劲,给我爸打电话,才知道大使馆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打了电话,这些说辞也是大使馆告诉他们的。


大使馆和家人的做法让我觉得非常无助,但我不想就这样轻易算了。我要靠我自己的力量,在网上求助。出来前,我卖掉了电脑,再加上工资,买了一台三千多的大疆手持相机,想记录路上喜欢的景色和遇见的人,但现在它成为了我拍维权视频的趁手工具。我在手机上剪辑,我说话慢,就加速了一点。我也怕别人不信我,就随时录影。视频发出后,有位网友帮我整理了蒙古女性权益NGO的名单,我给她们发了邮件,也有网友帮我找到了现在的代理律师和翻译。


18日,我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视频


钱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赵律师介绍了一家酒店让我们住进去,酒店老板也开中餐厅,我问他能不能在店里帮忙打杂,打工换食宿。那个老板人也很好,帮助了很多在蒙古出事情有困难的中国人。他说我可以先在酒店住着,每天吃饭下来中餐厅吃就行了,要是状态还可以的话,可以来店里帮忙,要不舒服,就在住的地方待着。


17日,我开始出现手抖的状况。19日,实在太难受了,我就去找警察求助,和他们沟通的时候我就吐了。他们带我去了医院,医生给我量了血压心率就不管我了。我在医院的时候又吐了两次。我吐到地上了都没有人管我。医生的一个朋友会说中文,过来和我说,你要是在这里看病,你有什么不舒服,是需要花钱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没有钱了,后来可能医生看不下去吧,还是给我打了一瓶葡萄糖。


警察把我们被抢的现金送了回来,但住酒店很快就会消耗掉这些钱。酒店老板提议可以去他朋友家住,但那位朋友也是一位男性,独居。我不想去住,跟一个陌生男性住在一起,我感觉不安全。现在在外面大街上走的时间长了我也会非常难受,蒙古这里喝酒的人非常多,那些人喝了酒就摇摇晃晃的,在我身边来回走,我的手就会非常抖,整个人非常害怕。


我和男朋友都没有存款,我们商量好,他回国先去继续工作赚一点钱,可以支持我在蒙古。我虽然也有不舍,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我们也商量,等案件结束,看我状态再决定是继续完成旅行还是陪我回国休息。


我听律师和本地人说,乌兰巴托看起来没有我们在网络和新闻里感觉的穷,都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家衣着面貌都让人觉得是富足的,但是他们都靠网贷生活。乌兰巴托物价堪比中国一线城市,但本地人可能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千人民币,挺畸形的,所以还会有小偷,我也让男朋友把大部分贵重物品带回国了。


我也了解到,蒙古存在腐败懒政等情况,我一个外国人不留在这里维权,那这件事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且在蒙古,强奸罪本身刑期很短,量刑一至五年,嫌疑人得不到多少惩罚,可能会再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我想坚持留在蒙古完成这个案件。同时,这件事如果没有结果,我离开这里,我的心结也会一直无法打开,无法安心做其他事情。


一位素不相识的蒙古朋友给我帮助


我现在住在一家反暴力机构的救助站。一位在网上看到我视频的蒙古女孩当了我的翻译,是她帮我沟通好住进来的。现在生活比较简单,让我有安全感。在出事后我出门在人群中就会感觉害怕,但在救助站都是些小朋友,他们让我感觉很治愈,他们愿意和我一起画画,愿意教我蒙语,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吃的。在不去想案件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放松的。


有好心人捐款给救助站,救助站也分我了一部分钱,我用这些钱给小朋友买了糖果,想尽我的能力回报给他们。外出的时候,我会和男朋友打电话,他什么时候来找我,还在商议。最近我签证的问题,赵律师也在协调帮我解决。从救助站出去和赵律师见面,他还带我去吃饭,关心我在蒙古是否习惯。


从案发到现在已经半个多月了,我遇到了很多阻碍,也沮丧过,但也收获了很多帮助。可能司法程序会持续好几个月,但我会维权到底。


網民嚎叫:


想不开1 发表评论于 2024-09-02 16:30:39

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

llarry 发表评论于 2024-09-02 16:16:38

天朝人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有些连英语都不会,就敢满世界乱跑。他们可能是真心以为习主席会派人去救他们!

月亮啊你可知道 发表评论于 2024-09-02 13:59:53

自由行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可能会遇到危险,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


谢选骏指出:人説“一个中国女孩,在蒙古遭受性侵之后”——我看這個敘事漏洞百出,可能由於驚魂未定?但是依然無法解釋,一个中国女孩为何要去畜牧牲口的蒙古?


2024年9月18日星期三

谢选骏:难言之隐才是真正威胁、心腹大患


《中国至关重要,但美国总统候选人为何鲜少提及对华政策?》(DAVID E. SANGER 2024年8月30日)報道:


如果问拜登总统——或者美国国家安全领域的任何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是什么,你一定会得到一个几乎一致的答案:中国。

给出的理由都差不多。美国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在这么多领域挑战它的竞争对手。从人工智能到半导体,从电动汽车到生物科学,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是美国唯一真正的技术竞争对手。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核武库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它与俄罗斯建立的一种新伙伴关系可能会颠覆关于美国如何自卫的所有假设。

然后是经济。如果说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担心的是中国的快速崛起,那么今天,他们担心的是中国经济的放缓,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剩的商品正充斥着世界,这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台湾问题上也存在着爆发战争的真正风险。还有TikTok。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然而,当这个议题出现在竞选活动中时,它主要被视为一种经济威胁。中国的野心已经迫使美国改变了培训工人、塑造投资和重组国防的方式,关于中国作为一个广泛战略竞争对手的更为棘手的讨论,基本上被放在了一边。

中国陷入了我所说的“战情室-竞选活动”失衡。它的原理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议题困扰着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那么通常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竞选活动中一些老生常谈的说法,没有人会谈论它。

本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竞选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到北京与习近平主席就一系列紧急问题举行会谈,包括中国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

芯片、人权和气候议题

你可能认为中国会是战情室规则的例外。中国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我们在沃尔玛的购物方式到地球变暖。进步人士估计同时会关注这个国家的人权记录,以及作为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身份。

一些主张增加国防预算的保守派人士密切关注中国海军的发展,还有2021年令五角大楼大吃一惊的那次高超音速导弹试验。他们主张把乌克兰战争留给欧洲去操心,这样美国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但在总统竞选中,中国并不是一个贯穿始终并得到充分讨论的话题。

大家很容易对这个议题不以为然,觉得总统选举很少会认真讨论外交政策,除非美国人正在积极地参与海外冲突。然而,在以往的多次选举中,外交政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主题。

2016年,特朗普将“美国优先”变成了他的战斗口号,呼应了1940年的总统选举期间,一个信奉孤立主义、主张不参战的政治压力团体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我和同事玛吉·哈伯曼在2016年初的一次采访中第一次问起特朗普这个说法时,他表示自己没听说过;几天后他就开始用上了。)

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辩论主要围绕核战略以及如何遏制苏联的影响等问题来展开。2008年奥巴马的当选是由伊拉克战争的人道和战略灾难所推动的。

退回到简单的谈话要点

上周,副总统贺锦丽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讲中,只提到了中国一次,她说,她想确保“赢得21世纪竞争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我们要加强而非放弃我们的全球领导地位”。然后,她就把话题转向了俄罗斯。

至于特朗普,他在竞选造势集会上不再谈论他认为自己将与习近平达成的重大贸易协议,在任时,他经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相反,他将新冠大流行归咎于北京,并承诺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贺锦丽批评这些想法是一种“国家销售税”,将使中产阶级消费者付出数十亿美元的代价,并加剧通货膨胀。但拜登政府不仅保留了特朗普时代的关税,还提出了新的关税,包括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税。到目前为止,贺锦丽的竞选团队尚未就她的关税立场表态。

关于关税的争论是一个关键的经济问题。但是,与中国打交道的战略问题远非你在网上购物时可以订购什么——或者付多少钱——那么简单。

核武器、卫星和主导地位

新总统甫一宣誓就职,关于如何应对中国的军备——在太空和网络空间、在海洋,以及中国的沙漠中突然出现的核导弹发射井——几乎第一时间就会席卷战情室的会议。

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和莫斯科之间建立新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就在拜登退出总统竞选之前,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我的提问时首次承认,政府采取了一种策略,试图打断两个最大对手的伙伴关系,就像尼克松和基辛格50年前尝试做的那样。贺锦丽一直有参与该战略的内部讨论,但我们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想法知之甚少。

拜登还悄悄地改变了美国的核战略指导方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国的核武库上,五角大楼认为中国的核武数量将达到1500件。这听起来像是在试图重新点燃冷战时期的辩论。


当然,所有候选人都不愿触碰的话题是TikTok。特朗普在他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威胁要禁止该应用;现在他已经改变立场。而这款由中国拥有的应用程序究竟是好东西还是国家安全威胁,贺锦丽也没有表态。与此同时,她的竞选团队正在积极利用TikTok吸引年轻选民。

但去年,当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被问及拜登政府是否准备禁止TikTok,以阻止中国的影响力进入美国人的手机时,她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要我从政治人物的角度来说,”她打趣道,“我会觉得,这将让你永远失去所有35岁以下的选民。”


谢选骏指出:人問“中国至关重要,但美国总统候选人为何鲜少提及对华政策”?——我看這是因爲,中國問題已是美國的難言之隱,而难言之隐才是真正的威胁,是心腹大患,甚至無可救藥了,只能諱疾忌醫了。

谢选骏:北京爲何停止撒幣


《北京突然叫停 一个时代结束了》(2024-09-17 王赫)報道:


9月1日,中共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手推出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即国办“108号文”)正式施行。其核心是第三条:绝对禁止为毫无收益或者收益匮乏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乱纪地举债,坚决不得增添隐性债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人将此解读为当局在叫停“大基建”,城投的时代已经结束。


大家知道,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其核心和难点是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之后,各类政策相继出台。就中央层面而言,最主要有这么三份文件。



其一,《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即2023年国办“35号文”)。该文件主要目的是控融资,其中一些要求和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政府融资平台的“三道红线”。该文件将地方国有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只能借新还旧且不包含利息,不能新增融资;第二类,参照地方政府平台管理的国企,12个高风险重点省份只能借新还旧,其它省份在省级政府出具同意文件的情况下,可以新增融资;第三类,普通国有企业,可以新增融资,但是债务自己负责偿还。


对一二类平台,据业内说法,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国有银行入局助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对存量地方债务进行展期、降息,并发放贷款置换今明两年到期债券。


但该文件留下两大问题。第一个,平台债务本金可以“借新还旧”正常接续,但巨额的利息怎么解决?第二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参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国企”的名单不清楚,实际上报的名单,按财新的说法,有1.8万家;可那些不在名单内、但实际承担着政府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城投公司怎么办?


其二,《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即2023年国办“47号文”)。该文件主要目的是重点省份严控基建,“砸锅卖铁”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明确12个重点省份为: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除供水、供暖、供电等基本民生工程外,省部级或市一级2024年不得出现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推迟或停止目前使用投资不到一半的项目建设。要求这些省市应尽一切努力将“债务风险降至中低水平”。按照一贯的执行逻辑来看,这一基调总体意味着,12个重点省份2024年的新开工项目基本会被一刀切地停掉。


根据中央一揽子化债“省管全省”的要求,12个重点省份可以在债务余额范围内实现统借统还,由资质较好的融资平台发债偿还弱资质融资平台到期债券本金。


此类统借统还,固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弱资质平台流动性风险;但是,其实质还是区域内的借新还旧,只是债务压力在区域内不同主体间的转移,实际并未压降区域整体债务总量。区域整体债务风险并未实质性化解。


其三,《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即2023年国办“115号文”)。该文件的主要目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项目不得增加地方隐性债务。此后,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及政策,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特许经营方案编写大纲(2024年试行版)》等。2024年4月10日,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信息系统已正式上线。


PPP于2014年在中国兴起后,乱象横生。《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重点抽查的18省市本级及187个地区计划总投资1.53万亿元的408个PPP项目,问题严重(参见笔者“焦小平落马一罪名与中国PPP乱象”一文)。2023年2月,财政部叫停PPP。直至这年12月,推出PPP新规,核心在于全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费(即PPP项目经营收入须能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具备一定投资回报),不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不过,业内专家认为,“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政府一分钱不补贴,很多使用者付费项目仅依靠经营收入很难覆盖企业前期投入。因此客观来说真正适合PPP 新机制的项目比较少,项目真正推广最终还需要政府合理补贴或投资支持。”PPP新机制虽允许政府给予政府投资支持和运营补贴,但到底该怎么补助,具体口径未明确。如何规范政府补贴和投资支持而又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中共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从以上2023年的三个文件和最新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来看,巨大的债务压力使当局不得不拿出一些强硬措施来。


当局非常清楚,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是化解风险的核心和难点。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今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还加了一句“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从本文提到的四个文件看,当局的思路是:(一)减少城建平台、控制城建平台融资,(二)严控地方PPP项目,(三)12个债务高风险省级区域严控基建项目,(四)严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的来说,当局要终结以地方融资平台搞基建的模式。


可问题是,当局一切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保增长”,即使喊“高质量增长”的口号,但一定的GDP增速仍被当局当作脸面。当今消费不足、出口有限,“保增长”还得靠投资、靠基建。2022年当局称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建“适度超前”。2023年,基建行业的投资规模高达23万亿元,远超11万亿的房地产投资规模。然而,基建的主体,最终还是地方城投平台。


因此,当局处于两难局面:要“保增长”,就必须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搞基建;要化解债务风险,就必须中止“大基建”、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严控地方融资平台,促其大幅减少、快速转型。


两难局面中,当局似乎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只能喊一些空洞的口号,既要“保增长”,又要“控风险”。对地方来说,既然中央左右摇摆,那就摆摆的样子,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从这个角度讲,当局出台再多、再严厉的文件,也难以发挥实质作用。中共已是烂泥一摊。


網民哀嚎:


gooddday

土共的很多城市基建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老百姓只有干瞪眼的权利!2024-09-18


谢选骏指出:人説“北京突然叫停一个时代结束了”,我看這是“北京停止撒幣”的開始。那麽,北京爲何停止撒幣呢?因爲中共百年已過,只剩殘局。

谢选骏:信天主的人不信梵蒂冈

《中梵关系:教廷与北京越走越近?回顾主教任命协议与罗马天主教对华交流史》(叶靖斯 Role,BBC中文记者 2024年9月14日)報道:


中国天主教北京北堂内一群女信众参加复活节守夜礼(30/3/2024)——“中国官方数字”称大陆境内有约600万罗马天主教徒,但有估算称实际人数达1000万。


2024年9月,梵蒂冈城邦(Vatican City)元首,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出访东南亚四国。9月13日,在从新加坡返回罗马的飞机上,教皇向随行记者们再次表达访问中国的意愿,并称对教廷与北京就续签有关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对话进展感到满意。


2024年9月,梵蒂冈城邦(Vatican City)元首,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出访东南亚四国。9月13日,在从新加坡返回罗马的飞机上,教皇向随行记者们再次表达访问中国的意愿,并称对教廷与北京就续签有关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对话进展感到满意。


中梵2018年签署了这份内容从未公开的协议,经过两度续签后,将于2024年9月至10月间再次到期。


自1949年中共政权建立至今,中国只与一个西欧国家——梵蒂冈——没曾建立外交关系。而近来双方通讯频繁:5月份,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Card Pietro Parolin)提出了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想法。到8月,双方公布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与梵蒂岗乌克兰问题特使祖皮枢机(Card Matteo Zuppi)通电话。


临时协议到底将否再度续签尚待当事双方公布,但这一连串往来动作,让一些观察人士再次对中梵走向建交产生兴趣,但也有人审慎观望双方能否再走前一步。


教皇方济各在从新加坡返回罗马的航班上说,他“景仰也尊重中国”,双方就续签主教任命协议的对话让他感到“满意”。


梵蒂冈提出设立北京办事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主教任命权?


罗马天主教传入中国已有十多个世纪。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4月发表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中国大陆有天主教信徒约60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8000人;天主教香港教区圣神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天主教徒数目有约1000万人。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梵蒂冈一直未与中国建交。


相比于跟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梵蒂冈建立外交关系牵涉到跟一个教会建立官方关系,给事情增添一份复杂。而其中,主教任命问题是双方摩擦丛生的一环——教廷坚持世界各地天主教神职人员均应由教皇任命,并将之写进了《天主教法典》。然而,中共自建政后推行了自行任命主教的政策,抗拒梵蒂冈介入。


梵蒂冈何来的执念?这主要源于《圣经》故事中,耶稣基督将教会交托予十二宗徒(The Twelve Apostles;又译十二使徒或十二门徒),他们便是主教,而其中圣彼得(St Peter;圣伯多禄)为主教之首,即教皇。


出身于香港,长年研究中梵外交关系的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梁洁芬修女教授指出:“十二宗徒再传承他们所祝圣的弟子,一脉相承,不会跟宗徒断开了关系。跟宗徒断了关系,就是跟耶稣基督断了关系。”


“那你说这是否一个执念呢?也许是。但它的背后有一整套神学思想支持着,它不得不这样做。”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莫哲暐博士如此形容主教任命的意识形态。


“但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要是能统战,或者说控制这群主教,要控制他们下面的信众也就容易多了。所以它会认为主教任命一定是内政问题,没理由让梵蒂冈——另一个主权国——来干涉。这就是冲突点。”


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教堂内一位女士驻足端详达芬奇(达文西)画作《最后的晚餐》(10/2/2021)图像来源,AFP

图像加注文字,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教堂内的壁画名作《最后的晚餐》——梵蒂冈任命主教的法规乃源于耶稣与十二宗徒之间的故事。


2018年9月22日,梵蒂岡与中国在北京针对主教任命问题签署了一份临时性协议。这已是中梵迄今跟正式建交最近的一步。协议意味着中梵双方愿意在主教任命权上妥协,扫除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其中一大障碍。


如今中梵距离建交还有多远?梁洁芬修女对BBC中文说:“我看中梵关系呈现胶着。因为中共在国际政治上越发不受欢迎,遭到孤立。它很想西方对它开放。”


莫哲暐则对BBC中文说,梵蒂冈需要有渠道处理中国的教会事务,也需要传教。“从姿态上讲,明显的是教廷想亲近,起码是想跟中国政府友好,多于中国想跟教廷友好。”


但关键还是在于北京自行管理天主教会。莫哲暐说:“中国政府无法切断中国教会跟教廷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徒最终都是忠于教皇的。那它就得有办法,既能控制地方教会,又不会引起极大反弹。北京需要跟教廷建立一个工作关系。”


2020年10月,中国宣布梵蒂冈已同意续签协议两年;2022年10月,中梵双方均确认再次续签了这份协议。按照此周期,2024年9月与10月间,北京与教廷得再次面对续约事宜。


教皇方济各在从新加坡返回罗马的飞机上说:“我对与中国的对话感到满意,哪怕是主教任命方面,我们也能怀着善意来推展工作。我从国务卿(帕罗林枢机)那里听取了情况,我很满意。”


莫哲暐预期续约事宜不会出意外,但他与梁洁芬修女均指出,不少教会人士一直质疑协议为何不公开。协议的任命主教办法有否违反《天主教法典》,也无从得知。


观察人士也指出,北京在签署临时协议后,已曾不止一次“犯规”。例如在2023年4月,中国官方教会自行调任沈斌为上海教区主教,梵蒂冈直到7月中才宣布教皇同意任命,但同时公开对中方单方面行动表达忧虑。


莫哲暐认为对沈斌任命问题的应对,反映现任教皇方济各比之前几任更愿意跟中国妥协。


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南怀仁研究中心创办人韩德力神父(Fr Jeroom Heyndrickx)长期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传教。他认为有这样一个临时协定是正面的。


但韩德力神父也对BBC国际台节目《调查》(The Enquiry, BBC World Service)说:“这样的关系很完美吗?不。无论如何都不是。沟通不太棒。既然如此,他们(梵蒂冈)该在中国有某种驻在,一个能处理直接沟通,甚至是日常沟通的办事处。”


2024年5月21日,在罗马举行的纪念上海中国主教会议召开100周年研讨会上,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对媒体记者说:“长久以来,我们都希望能在中国有一种固定性的临在(presence),即使最初或许不能以宗座代表、圣座使馆的形式。”


这个表态引起了中梵建交——以及台梵断交——是否再次被提上日程的揣测。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时称:“近年来,中国和梵蒂冈保持接触,就双边关系和国际热点问题深入沟通,不断增进了解与互信。我们愿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梵关系不断改善。”台湾外交部称:“密切关注梵中互动情形,并持续推动与教廷及天主教会在人道关怀领域的合作,共同捍卫宗教自由的核心价值,盼为促进世界宗教自由做出具体贡献。”


但同时,也有来自台湾的报道指出,帕罗林枢机所谈论的,是意大利《信使报》(Il Messagero)2022年9月曾报道,教廷已准备将常设办公室从香港迁到北京的想法。


梵蒂冈直接管理香港教区之余,另设有半公开的外交代办处。教廷一直有派驻“驻香港代办”,目前是戴旭华蒙席(Msgr José Luis Díaz-Mariblanca Sánchez),属教廷正式外交官。但他所领导的机构称为“宗座驻港考察团”(Holy See Study Mission in Hong Kong),直属教廷,不隶属天主教香港教区。


考察团与代办的存在并非秘密,但其办公地点不对外公开,据称是在九龙某处,路透社形容是一座“被围墙包围着的别墅”。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总部礼宾处网站的“领馆及官方认许机构”名单上也找不到考察团的存在。


莫哲暐博士对BBC中文说,长期以来,梵蒂冈透过考察团处理着各种各样的中国教务,包括向获得教皇认可的中国主教转发任命文件与信物。


要是主教任命协议续约不成问题,梵蒂冈又为何选择在此时提高与北京互动的声调?莫哲暐认为,即将年届88岁的教皇方济各健康大不如前,他很有可能希望赶及在其任内——甚或说是在有生之年——能落实在北京设立据点和访问中国的愿望。


位于台北的教廷驻华大使馆外貌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位于台北的梵蒂冈大使馆。教廷一直称其为“驻华”而非“驻台”使馆。

然而莫哲暐也对这位“未来驻华代表”能有多大的自由度抱有怀疑。


“设处就是教廷有个人能直接考察主教候选人,这是各地教廷大使的工作……就算北京让教廷设处,它会不会让你直接去联系地方主教?会不会让你直接考察主教候选人?大概不会。”


而这大概说明了为何天主教会内存在着对中梵临时协议保密的不满声音。梁洁芬修女说:“一个不适合的主教得到政府任命之后,要是教皇说不要这个人当主教,但结果第二次(中方)还是推荐他,第三次还是推荐他,那最终教皇的否决权便成了‘无权’,只能跟着共产党走。”


至于教皇方济各应否现在访华,梁洁芬修女说:“现在访问中国有何用处?只会等于增长习近平的名声而已。”


梁洁芬修女认为,教廷也希望现任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枢机能做出“新的模式”。2021年12月就任香港主教的周守仁,2023年4月成为香港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首位访问北京的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访京期间曾说:“人民爱国是应该的。”


周守仁在同年7月被教皇方济各擢升为枢机,9月陪同方济各访问蒙古。教皇在蒙古布道时提及中国教徒,呼吁他们“成为好教徒、好公民”。


教皇方济各2023年9访问中国邻邦蒙古,外界解读此行旨在对严控宗教活动的北京传递信息。

若是还没走到建交这一步,中梵关系是否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越南似乎能给出个答案。


1975年越战结束,越共统一政权驱逐原驻南越(西贡)宗座代表后,2023年7月,时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在梵蒂冈会晤教皇方济各期间,河内政府与教廷签署协议,设立教廷办事处,首任驻越南宗座代表于2024年1月底到任。


总部设在曼谷的天主教亚洲通讯社(天亚社)曾引述观察人士称,教廷将与越南关系的演变视为与中国对话的范本。莫哲暐博士则对BBC中文说,教廷“想做示范,能否做得到还不知道”。


中梵外交往来史从何说起?


陕西西安的一面《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见证了唐朝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罗马帝国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开端,但罗马天主教圣座与中国之间的外交使节往来,实际是从蒙古与教廷外交开始。


1245年,教皇依诺增爵四世(Pope Innocent IV)派遣特使出访蒙古,劝谏正在西征的蒙古大汗停止杀戮。英国汉学家暨神学家彭马田(Martin Palmer)对BBC国际台说,当时教皇国还有希望笼络蒙古族联手打击伊斯兰之意。


1271年,忽必烈以“中原正统”自称,正式建立元朝。元朝过后,虽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但中梵官方往来在明朝期间彻底中断。清朝建立后有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来华,但教廷反对“敬孔”、“敬祖”而引起中国皇帝不满的所谓礼仪之争,加上法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取代葡萄牙控制在华“保教权”,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窒碍,使清代曾经出现的中梵建交努力徒劳无功。


“保教权”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彭马田对BBC说:“这讽刺地反映着2018年协议前的问题:当时在中国选谁当主教、总主教等神职人员,法国人说了算。他们从不咨询梵蒂冈。”


竖立在北京南堂(宣武门天主堂)外的利玛窦铜像。利玛窦为罗马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带来深远影响,但教廷彼时与大明并未走到遣使建交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的正式邦交


1910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满清,中华民国成立,未几分裂为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教廷于1922年派遣刚恒毅总主教(Abp 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到北京出任首任宗座驻华代表,但此时仍未算正式建交。


1924年5月,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主持了迄今唯一一次罗马天主教中国主教会议(又称全国教务会议),确立中国本土神职人员担任重要职务的权利。1926年12月,教皇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在罗马给首批中国籍主教祝圣。


1929年梵蒂冈城邦确立。二次大战进行中的1942年6月,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宣布派遣谢寿康为首任中国驻教廷公使,中梵正式建交。


终战后的1946年4月11日,教皇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宣布在中国成立“圣统制”——即在华各级罗马天主教教会正式接受教廷管辖——摩纳哥籍的黎培里总主教(Antonio Riberi)同年12月抵达南京,就任首任圣座驻华公使。翌年,黎培里任命美国人华理柱主教(Bishop James Walsh)领导天主教中华全国教务协进委员会。


1926年10月28日,罗马天主教教皇庇护十一世为历史上首六位中国籍主教祝圣。这幅图画尝试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廷并未召回黎培里,且考虑到在华神职人员安全,曾欲马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但毛泽东政权对梵方不瞅不睬。1951年,北京以黎培里牵涉一起间谍阴谋,将其驱逐出境;1958年,华理柱主教在上海被捕,1960年被上海法院以间谍罪名判处20年有期徒刑。


中共自办教会运动也开始生成——1950年4月13日,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主张宗教要同帝国主义割断联系。如中国天主教还受梵蒂冈的指挥就不行。中国的宗教应该由中国人来办。”同年9月23日,中共《人民日报》刊登跨宗派亲共基督教人士起草的《三自宣言》,提出中国教会应实行“自治、自养、自传”。


1957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1958年起自行选任主教并举行祝圣礼仪,即“自选自圣”;文革后的1980年,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成立,与天主教爱国会组成官方“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


文革中后期的“两个中国”


1966年爆发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让中国基督教活动停摆,但在文革后期中国与美国有所接触之际,中梵关系也出现了一点转机——1970年7月10日,中共当局提前释放并驱逐华理柱主教。《纽约时报》曾形容,华理柱获释被视为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1972年2月访华的重要信号。


1970年12月4日,保禄六世旋风式访问香港三个小时,在政府大球场(今香港大球场)讲道时说:“教会的使命就是爱。在讲这一句简单而崇高的话时,我们几乎感受到,所有中国人民,无分远近,全都环绕在我们四周。”


“为中国,耶稣基督也是老师、牧人、充满爱心的救赎者。教会不能不提出‘爱’这个好字,爱是永存不息的。”


在此之后,梵蒂冈对台湾本已提升了的外交等级又变相下调。台湾新北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者陈方中教授形容保禄六世“隐而未显”地奉行着“两个中国”政策——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互不影响。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


文革过后,中共中央实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于1979年实行,中国《刑法》同年颁布实施,写入了禁止妨害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条文。之后再有中共中央1982年第19号文件颁布,宗教活动从中共建政以来的各种运动中恢复。


在此之前,邓小平于1981年12月12日会见意大利访华政客时说:“梵蒂冈与台湾的关系问题……承认‘一个中国’,我们同梵蒂冈的关系就可以建立。”


1989年“六四”事件后,中国总理李鹏提出:“要十分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1996年12月,教皇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发表《致在中国的教会》牧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尽管放心。一个基督信徒能在任何政权下度他的信仰生活。他所要求的,不过是依照自己良心和信仰而生活的权利,受到尊重……不要怕天主,也不要怕他的教会。”


1999年2月11日,梵蒂冈国务卿索达诺枢机(Card Angelo Sodano)在会见记者时说:“我们在台北的大使馆就是在中国的大使馆,如果北京同意的话,我们马上可以把它移到北京去,不要说明天,就算今天也可以。”这曾引起一阵骚动,但北京与梵蒂冈并未走到建交一步。


2000年10月1日,若望保禄二世给历史上87名中国教徒和33名赴华传教士册封为圣人,北京谴责此为梵蒂冈“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行动的极大侮辱”。


一年后,教皇表达希望中国原谅教会过去错误的愿望,并促请北京当局与梵蒂冈建立直接关系。中国回应称中梵关系可以正常化,不过梵蒂冈必须同意“不以宗教问题为藉口干涉中国内政”。


后若望保禄二世时代的转变


2005年,在位26年多的若望保禄二世逝世,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继任,次年擢升时常公开批评中共政权的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为享有教皇选举投票权的枢机,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公开质疑梵蒂冈试图重推1989年推翻波兰共产党的策略。


2007年5月,本笃十六世对中国大陆信众发表牧函,指出官方天主教爱国会奉行的“三自”原则“与天主教的教义无法调和”,梵蒂冈要求有任命主教的自由,但教皇相信能够同中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外交部回应中国愿继续与梵蒂冈对话,但梵蒂冈必须与台湾断交;刘柏年认为牧函表达了对中国天主教徒的爱和关心,希望中梵能早日建交。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北京与教廷仍不时因主教任命问题争执,中国执法部门抓捕地下教会神职人员与信众事件也时有发生。


新当选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中)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阳台上会见信众(13/3/2013)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教皇方济各(中)与习近平相差一天就任。

本笃十六世于2013年辞职退休,与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位知名赴华传教士一样出身于耶稣会(Societas Iesu/Society of Jesus)的方济各3月13日当选继任。翌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方济各后来透露他当时已曾与习近平互通书信,他又在2014年8月前赴韩国访问时成为首位飞越中国领空的教皇。中梵关系出现了明显好转。


方济各当时在返航的专机上对记者说:“你问我想去中国吗?肯定的,明天就想去。”


方济各至今仍未踏上中国领土,也没曾涉足台湾,但经过多年秘密谈判后,2018年9月的一纸临时性主教任命协议,成为迄今梵蒂冈与北京走得最近的一步。


中梵关系换了边,中国教徒处境就能改善吗?


随着“三自”体制建立,效忠于梵蒂冈教皇而非中共体制的中国罗马天主教徒转到地下活动。1980年代政府允许宗教活动恢复后,许多教徒仍只能在地下活动。


要说黎培里总主教当年留守南京试图接触中共毛泽东政权,是为了保护大陆信众与神职人员,那如今若能实现中梵建交,对不被中国政府认可的地下教会、家庭教会成员来说,能有多大好处?


主教任命临时协议问世时,香港教区荣休主教陈日君枢机便曾公开指责教廷“送羊入狼口”。他在2018年11月接受BBC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采访时说:“订立了这份协议,梵蒂冈是在帮助他们(中国政府)打压地下教会。”


梵蒂冈万民福音部部长费洛尼枢机主教(Card Fernando Filoni)2019年4月在澳门说,主教任命临时协议“将对中国教会的处境,以至于世界和平,有所帮助”。


然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提倡“宗教中国化”,似乎与教廷希望参与中国教会发展的愿望背道而驰。


2021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多项主张,包括“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加强互联网宗教事务管理”,“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在临时协议快将到期之际,梵蒂冈在2024年6月宣布任命获得中国官方“一会一团”认可的杨永强为浙江杭州主教,得到中共《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英文版报道。台湾中央社引述观察人士称,这意味着“宗教中国化”已出现修正。


8月下旬,官方中国天主教主教团证实,天津教区为94岁的石鸿祯主教举行了就职礼。宗座外方传教会亚洲新闻(PIME Asia News)指出,石鸿祯主教早于1982年已获教廷认可,一直在地下教会服务。梵蒂冈很快便发声明,称教廷“满意”中国官方认可石鸿祯主教。


但才不过几天前,亚洲新闻报道,浙江温州神父金孟袖发表公开信,谴责当地警察于8月中旬“突袭”一座教堂,并抗议官方神父麻显士颁布堂区调整计划,称并非主教的麻显士无权作出此决定。


亚洲新闻指出,“多年来,温州教区一直是中国天主教徒痛苦处境的中心”。获教廷认可的温州教区地下主教邵祝敏不时被执法人员带走,温州当局2014年起以清拆违章建筑等理由强制拆除一些当地教堂的十字架,也受到海外教会社群关注。


坚持效忠教皇的中国罗马天主教教徒多会参与地下教会,但也因此不时面临执法部门抓捕。


2020年6月,中国《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路透社报道,原教廷驻香港代办何明哲蒙席(Msgr Javier Herrera Corona)2022年3月卸任前,向一批在港天主教团体提出了他对香港教会发展的忧虑。报道并称教廷驻港代办处等已开始谨慎地将教廷档案运离香港。报道称,何明哲蒙席对一群教会团体代表说:“改变将要来临,你最好作好准备。香港已不是天主教的滩头堡。”


2022年5月,香港荣休主教陈日君枢机被国安警察以涉嫌“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嫌拘捕,他迄今一直处于保释候查状态。自称有天主教信仰的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说:“要是他的行为犯法,就必须依法处理。”


莫哲暐认为,目前的中国宗教政策并无改变,中梵若在此刻建交,不见得会给中国天主教徒的处境带来显著改变。


梁洁芬修女认为,若梵蒂冈此刻与北京建交,恐怕无法面对那些持守对圣座忠贞多年的地下教会信众,与出卖他们无异。


但梁洁芬修女说:“我觉得不用梵蒂冈去保障中华大地信友的安全。他们信的是天主,不是梵蒂冈。”


谢选骏指出:上文對於“罗马天主教对华交流史”的敘述多有疏漏錯誤,但是畢竟記錄了梁洁芬修女所说——“我觉得不用梵蒂冈去保障中华大地信友的安全。他们信的是天主,不是梵蒂冈。”我看這是對的。因爲信天主的人,不信梵蒂冈!因爲梵蒂冈爲了在這個世界的苟活,經常出賣上帝和耶穌,經常犯下嚴重的罪行。信天主的人要是不信梵蒂冈

,那就不免下地獄了!


2024年9月17日星期二

谢选骏:美國司法系统的投降


《特朗普“封口费”案推迟宣判:至大选投票日三周后》(美联社 2024-09-08)報道:


美联社7日报道,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胡安·梅尔尚6日同意,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封口费”案的宣判推迟至11月大选之后。美国媒体称,这让处于总统竞选冲刺阶段的特朗普获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缓冲期。


当地时间2024年9月6日,美国纽约,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纽约特朗普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

梅尔尚6日宣布,将特朗普所涉“封口费”刑事案判决日期推迟至11月26日,即11月5日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三周后。梅尔尚称,他推迟宣判“是为了避免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该诉讼程序受到了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的影响或者试图影响被告是候选人的总统选举”。他补充说,“法院是一个公平、公正和非政治的机构”。


特朗普对梅尔尚推迟宣判的决定表示赞赏。他6日在一场竞选互动中说,判决“推迟”是因为他“没有做错任何事”,这个案件理应立即终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7日称,特朗普的律师从多方推动延期,并要求联邦法院介入。他们认为,如果在特朗普重夺白宫的竞选活动最为激烈的时候审判他,等于干涉选举。梅尔尚还表示,他也在考虑被告方律师以总统豁免权为由而提出推翻有罪判决的请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报道称,将宣判推迟到11月5日大选之后的决定,标志着特朗普自2023年在纽约、佛罗里达州、华盛顿特区和佐治亚州四次被起诉以来,所有刑事案件都处于“停滞状态”。佛罗里达州的机密文件案7月被法官驳回,另外两起与1月6日国会山骚乱有关的案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在选举前不会推进。今年唯一进入庭审的起诉书是纽约的“封口费”案,该案以5月的有罪判决告终。但推迟宣判意味着特朗普的刑事定罪,将不会在竞选的最后几周再次成为今年大选的焦点。


目前,外界更关心的是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将于9月10日上演的首场电视辩论。英国《卫报》8日称,这将是一场关于年龄、性别、种族、性格和政策的对决。


前共和党国会通讯主管塔拉·塞特迈尔7日告诉《卫报》,“特朗普在这场辩论中不应低估哈里斯作为前检察官和参议员的职业生涯和经验”。《卫报》称,哈里斯一直在炫耀自己打击骗子的成绩,并告诉全国各地的支持者:“我知道唐纳德·特朗普是什么样的人!”


据美联社8日报道,特朗普在关键辩论前措辞越来越激烈。他7日在其社交媒体网站上发文威胁将那些在这次选举中“参与不道德行为”的人关进监狱。特朗普说,“当我获胜时,那些选举舞弊的人将被起诉,甚至被长期监禁”。


《卫报》称,自哈里斯宣布竞选总统以来,特朗普一直没有找到一条连贯有效的攻击路线。他指责哈里斯是激进左翼分子,同时也暗示她应对拜登更中立的政策议程负有责任。他质疑她的智商和种族身份。对此,共和党人希望他在辩论中表现得更加专注,避免任何明显的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行为。


文章称,与此同时,哈里斯在首次辩论中将面临压力,如何解释她在全民医保和非法越境合法化等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她可能会面临有关拜登-哈里斯政府经济记录的质疑,尤其是通货膨胀。这迫使她既要为拜登辩护,又要承诺翻开新的一页。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7日称,作为拜登的副手,哈里斯的外交政策基本上与拜登政府保持一致,但现在成为总统候选人,人们对哈里斯如何看待世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赢得11月大选都存在疑问。很显然,她与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所差别。目前为止,两名候选人对中国都尚未提出完整的政策方向。但特朗普先前提议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超过60%的关税。哈里斯则预计遵循拜登5月宣布的政策,支持将中国电动车关税提高4倍至100%。


除此之外,在新一轮巴以冲突问题上,特朗普是以色列坚定的支持者。虽然哈里斯也强调她“对以色列坚定不移的承诺”,但同时也敦促达成停火协议,立即结束冲突,与此前拜登政府立场类似。在乌克兰问题上,哈里斯预计与拜登政府的做法相同,继续替乌克兰提供大力支持。相比之下,特朗普多次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钦佩,说他将迅速结束俄乌冲突。


《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学院8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和哈里斯势均力敌(48%对47%),与7月底拜登放弃竞选连任后的类似民调结果持平。《纽约时报》称,在哈里斯参选给民主党人带来的兴奋中,特朗普可能度过了艰难的一个月,最新的这项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仍然非常坚挺。


網民嚎叫:


好奇心想象力 发表评论于 2024-09-09 11:37:50

官司缠身这次大选有点儿悬

goldeyeball1 发表评论于 2024-09-09 09:28:04

美国大选的狂欢节马上就要开始了,牛鬼蛇神,群魔乱舞,LGBTQ,。。。准备搬个板凳看大戏吧!

exds 发表评论于 2024-09-08 20:19:57

convicted felon 川胖,主党目的已经达成!川胖回炉,则一切皆休;选不上的话,牢底坐穿 ~~


谢选骏指出:人説——特朗普“封口费”案推迟宣判:至大选投票日三周后。我看——這是美國司法系统的投降!


谢选骏:毛澤東打死老師報仇雪恨


《著名红卫兵领袖宋彬彬于美国逝世 享年77岁》(法广 2024-09-17)報道:

 

据“李老师不是你老师”X社交平台消息,中国著名红二代、文革当中的红卫兵领袖宋彬彬于9月16日去世,享年77岁。


据网易9月17日消息,红船融媒编辑部从宋彬彬生前好友处了解到:“宋彬彬于美国纽约时间9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这个消息说,宋彬彬去世后“不举办任何纪念活动,希望能够平静地离开,毋需再劳驾各位亲友故旧拨冗参加告别式等活动”。


宋彬彬系中共上将宋任穷之女。她在文革期间在天安门城楼给毛泽东戴“红卫兵袖章”时被毛泽东建议改名为“宋要武”,随后中国掀起一场“武斗”狂潮。许多教师被红卫兵虐杀殒命(数据详见王友琴教授的调查档案)。


据新京报报道,2014年1月12日,北师大女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老三届”的20多名学生与幸存的30多名老师、家属举行见面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向“文革”中受害的校领导、师生道歉。其中有66届的刘进和宋彬彬。


另据“李老师不是你老师”介绍,1980年宋彬彬以留学为名移民美国,2003年回到中国。2014年她对在文革中受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但被打死的北师大女附中的副校长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发表声明,称宋彬彬和刘进的道歉虚伪,并表示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不接受她们的道歉。


《红卫兵宋彬彬美国去世:她的死不代表文革终结》(自由亚洲 2024-09-17 吴亦桐、宋子杰)德国報道:


Netflix剧集《三体》开篇中,再现文革红卫兵打死老师的一段历史,剧中其中一位施暴者被外界形容就是红卫兵代表人物宋彬彬,宋彬彬的死讯在周一(16日)于美国传出。有评论认为,宋彬彬的死并没有为文革划上句号,反而现在当权的中共高层,大部分都受过文革洗礼,现在也在走文革老路。


“北京师范女附中的红卫兵宋彬彬,给毛泽东戴上了红卫兵的袖章,毛主席问她叫甚么名字,她说:叫宋彬彬。毛主席问: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她说是,毛就说:要武嘛!”


1966年8月18日,宋彬彬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为毛泽东戴红卫兵袖章,毛泽东借宋彬彬的名字,声称“要武嘛”,为红卫兵造反运动定下基调。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城楼上接见了红卫兵,特别嘉奖了宋彬彬,就在13日前,宋彬彬所属的北京师范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红卫兵活活打死,成为北京在文革期间,第一个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其后北京市有1772人被红卫兵打死,其中包括很多学校的老师和校长。


在38年后,2014年1月12日,宋彬彬在“共识网”公开刊发“道歉声明”。她辩称自己不是凶手,反而在红卫兵殴打卞仲耘时,她和另一名红卫兵头目曾到操场和后院阻止。


宋彬彬兄长:宋彬彬死前没有任何痛苦,极其安祥


到周一,宋彬彬在美国的死讯,由她兄长宋克荒透过微信发出,后被其友人在社交媒体公开。


宋克荒表示:“宋彬彬死前没有任何痛苦,极其安祥、平静且心怀感恩告别了其亲人、同学和朋友”。


据公开资料,上世纪80年代,宋彬彬留学美国,后入籍美国并成为美国政府环保部门公务员。2003年回到中国,经营公司。2007年9月,北师大附中在庆祝建校90周年时,将宋彬彬评为90名“荣誉校友”之一,事件引起巨大争议。


网民:如今党国的许多政策和做法就是文革的翻版和变种


有网友认为:“宋彬彬的离世,代表著文革一代的结束”;但X网友“一心苦争春”则表示:“宋彬彬的死并不意味著红卫兵时代的结束,如今中国各地许多当政人物都是当年的红卫兵,只要天安门城楼上还挂著毛的画像,这一页就没有翻过去;如今党国的许多政策和做法就是文革的翻版和变种,尽管名称和方式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


X网友“爱自由的南飞雁”也评论道:说宋彬彬之死“标志一个时代即红卫兵时代的结束”实在是过高地抬举她了,她不过是在偶然的特定环境下“伟大领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棋子而已”。


北京知名记者高瑜向本台表示,宋彬彬作为文革红卫兵的代表人物,其离世消息,也应该提醒中国人要持续打捞沉底的文革记忆。


高瑜说:“看到宋彬彬去世的消息,她是一个著名的红卫兵,原来师大女附中红卫兵的头头,师大女附中红卫兵文革的时候打死了校长卞仲耘。她一直在推脱责任,说她没有动手。可是这件事整个就是文革红卫兵罪行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议论她的死,今天应该让中国人更清醒回忆起文革那十年的罪行。”


高瑜:宋彬彬同代的红卫兵正在执政


高瑜认为,文革在当今时代一直在延续,因为宋彬彬同时代的红卫兵正在执政和把持权力。


高瑜说:“宋彬彬还算幸运的,她跑到美国去了,但是中国人可倒了霉了。今天甚至比文革还厉害,对言论自由的控制、对人的迫害都是继续了文革。毛泽东破坏教育,把学校都砸了,所以现在按年龄推算,正好就是最没有文化、而且是完全被毛泽东思想改造的、喝狼奶这帮人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中国的现在就是文革的后果。”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杨海英也就此接受了本台采访,他曾著有《没有墓碑的草原》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民众遭国家机器大屠杀的实录。


杨海英就宋彬彬之死在X上发表评论:“共产黨是一个巨大的搅肉机,每个人都注定被卷入其中”。


他认为宋彬彬生前并没有就其个人罪行进行忏悔,亦未反思制度性罪恶。


杨海英说:“宋彬彬走了,从前几年开始,她自己都在包装打扮自己。甚么她的名字(指其曾用名『宋要武』)她不知道,是别人任意改的;那时候她是最红的,还说没有这样一个事情,搞历史虚无主义;还有打死她老师的事情她也不知道,全部推到别人头上去了,她自己推,别人也帮她推、洗涮,推得一干二净,这本身就是非常丑恶的事情。”


杨海英也认为宋彬彬和其他作恶者确实只是体制中的蚂蚁,但他们形成了集体之恶。而很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宋彬彬是一脉相承的——“拒绝反思”。


杨海英说:“现在都发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暴力,是一场给整个人类带来灾难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中国人不是喜欢反省历史吗?天天让那个国家、让这个民族反省,你如果真正要反省历史,最应该反省的是中国人自己。宋彬彬他们是蚂蚁一样的人,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中国这个民族最应该反省。”


卞仲耘被打死惨剧开展了文革血腥历史


北京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遭该校以宋彬彬为首的红卫兵打死后,她的丈夫王晶垚拍摄了妻子伤痕累累的遗体,成为控诉文革罪恶的铁证。


王晶垚于宋彬彬道歉后,斥宋彬彬虚伪,并表示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不接受她们的道歉。


多年间,王晶垚一直试图通过司法途径申诉,但北京检方和中国最高检先后做出不予起诉决定。王晶垚曾表示:我就是要让后来的人看看,这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黑暗的一页,如果不能诉诸法律,我们将诉诸历史。


遗憾的是,2021年8月29日,要求缉凶55年的王晶垚含恨而终。


網民嚎叫:


2024-09-17 17:55:07

你有没有追求真相,追求什么样的真相,是你的事, 我说的是中国千千万万在文革的恶行中受苦难的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历史事实;文革的恶行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受苦难的人还在,就有人跳出来否认啦?

宋耀武血腥打人的时候, 你又不在现场,何必为之辩护,绑在她的罪上呢? 何必走灭亡的道路呢?


谢选骏:人説——中共东北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在毛泽东“要武,不要文质彬彬”的启迪下,更名要武并开始发狂,一人独欠五条以上人命。中共狗崽銜命而來,但是毛澤東爲何下令打死老師?爲了當年考試不及格而報仇雪恨也!有仇不報,非君子也!毛澤東打死老師報仇雪恨!誰來滅掉毛澤東家族?


谢选骏:特朗普和贺锦丽的两个美国鹿死誰手

《阴森vs.希望:特朗普和贺锦丽口中的两个美国》(PETER BAKER 2024年9月12日)報道:


特朗普口中的美国是一个阴森的地方,充斥着掠夺成性的移民,他们偷走美国人的工作,吃美国人的猫和狗。这个国家在经济上遭受重创,在国际上备受羞辱,濒临世界末日版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悬崖边缘。 

贺锦丽口中的美国是一个疲惫但充满希望的地方,这个国家厌倦了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混乱,厌倦了所有的戏剧性和分裂,这个国家因一个不诚实、活在过去、面临入狱的前总统而感到尴尬,它渴望着新一代领导人。

周二晚上,贺锦丽和特朗普进行了第一场、可能也是唯一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辩论中展现的这两种美国愿景,体现了两位候选人在这场激烈的竞选中所下的赌注。特朗普赌的是愤怒,贺锦丽赌的是疲惫。八年后,特朗普正试图重新包装和兜售他的“美国浩劫”主题,而贺锦丽则在吸引那些准备把它抛在过去的人。

问题是,在最终投票前的八周,谁能更好地解读美国人的心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大多数美国人告诉民调机构,他们认为美国走在错误的轨道上,特朗普在他动荡的政治生涯里成功地引导了这一长期的国民失望情绪。但贺锦丽认为,特朗普才是那个想把美国带回一条死路上的人。


“她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特朗普在辩论中一度宣称。这句话他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复了13次——她或者民主党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经济和能源行业。

“让我们翻过这一页,继续前进,”贺锦丽说。她至少还有五次提到翻过这一页或者向前迈进这样的表述。“坦率地说,”她还说,“美国人民已经厌倦了这种老掉牙的把戏。”

当然,选举就在于对比,在这个竞选季,候选人之间的对比跟现代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同样鲜明——不仅在意识形态、文化、气质、人口学或代际方面,而且是在基本面貌方面。

特朗普一直走极端,他阐述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摩尼教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里,当他掌权时,这个国家几乎就是人间天堂,当他不掌权时,这个国家就会下地狱。“特朗普当总统时,我们没有任何问题,”他说,并称这个说法来自一位欧洲的专制者。特朗普还说,现在他下台了,“整个世界”都在“爆炸”,“我们是一个失败的国家”。


贺锦丽在一个并不总是重视微妙表达和细微差别的政治环境中提供了这些特质。她赞美进步而不是完美,承诺认真而不是自我陶醉。“我要为我们的国家提供的是新一代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对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抱有乐观态度,而不是总在贬低美国人民,”她说。

前总统的愿景部分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在费城舞台上的一个半小时里,他所说的很多内容都是虚假的、误导性的,或者似乎是完全编造出来的,以至于一个事实核查小组可能要花一整夜才能查清。他说,犯罪率“上升到冲破天花板”,不过当局报告称,犯罪率实际上接近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他说贺锦丽和拜登总统“消灭”了石油工业,然而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升至历史新高。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特朗普决定抓住一个离奇的故事不放,据说海地移民在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抢走人们的宠物并将它们吃掉,这是一个被较真的地方当局澄清的网络谣言。“他们吃狗,”他断言。“那些外来的人吃猫。他们吃——他们在吃住在那里的人的宠物。”当ABC新闻持人之一戴维·缪尔指出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时,特朗普只是耸耸肩,说他是在电视上看到的,所以肯定是真的。

这并非什么新手法,尽管它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2015年6月特朗普首次竞选总统的时候,他曾发表过墨西哥强奸犯大量越过边境的阴暗言论,一年半后,他以停止“美国浩劫”的著名承诺上台。这么做的风险在于,将近十年之后,选民可能会觉得它已经过时了,而这正是贺锦丽所坚称的。

贺锦丽回避了一些问题,对一些问题给出了模糊的回答,有时也会夸大事实——尽管不像她的对手那样肆无忌惮,但她还是把焦点放在特朗普身上。她说,美国人已经厌倦了所有的“贬低和辱骂”,甚至她还把特朗普最喜欢用的一些贬低性侮辱回敬给他,说他“软弱”,是一种“耻辱”。

她借用了特朗普的另一句常用台词,说“世界领导人在嘲笑唐纳德·特朗普”,还说专制者“可以用奉承和恩惠来操纵你”,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样的敌人“会把你当午餐吃掉”。

也许最尖锐的是,她把矛头指向特朗普对竞选活动中人群规模的痴迷,宣称他的行为已经变得令人厌倦,以至于“人们开始因为疲惫和无聊早早离开他的造势活动”。

“特朗普实际上没有为你们准备任何计划,”她对电视观众说,“因为他更感兴趣的是为自己辩护,而不是为你们着想。”


似乎没有什么比抨击他所钟爱的集会更让特朗普感到不安的了,这一嘲讽分散了他对非法移民问题的注意力,而这本来是贺锦丽的主要政治弱点之一。“人们不会离开我的集会,”他坚称。“我们有最大的集会,政治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集会,那是因为人们想要夺回他们的国家。”

贺锦丽一再激怒他,让他陷入被动。的确,尽管法官斥责过他,检察官也指控过他,但多年来,没有人像她那样在公开场合当面奚落特朗普。他的共和党初选对手对他很客气;6月27日的辩论中,拜登在较量中表现得过于无能,随后宣布退出竞选。


相比之下,前检察官贺锦丽一次又一次冷静而自信地戳中特朗普的敏感点,对这位被判犯有34项重罪,另遭三次起诉,在一次民事审判中被判犯有性虐待罪,在另一次民事审判中被判犯有商业欺诈罪,并试图推翻他所输掉选举的候选人提起政治诉讼。整个晚上他都皱着眉头,甚至不愿看她一眼。

许多选民是否会因为此次交锋而改变主意还有待观察。特朗普的共和党基本盘对他的大力支持已持续数月,基本上没有受到有利或不利事件的影响。他既没有失去很多选民,也没有赢得很多选民,尽管他的支持率仍然无法突破50%的神奇门槛。

另一方面,作为竞选中的新候选人,贺锦丽在周二晚上有更多可以得到或失去的,她要向数千万观众重新介绍自己,这些观众将第一次将她作为潜在的三军统帅来评估。

CNN的一项即时民意调查显示,她以接近2比1的优势胜出,包括一些保守派在内的专业评论人士似乎也同意这一观点。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她的表现都比拜登好,后者在6月的糟糕表现迫使他退出了竞选。但正如希拉里·克林顿证明的那样,辩论并不总能转化为11月的胜利。

如果接下来没有辩论的话,那么两位候选人现在将在接下来的55天里分别穿梭于他们的两个美国,进行一场高风险的、孤注一掷的测试,看看哪位候选人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更深刻。然后,交给那些愤怒的选民和疲惫的选民——以及两种情绪都有的选民——来决定他们看到的是哪一个美国,以及他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美国。


谢选骏指出:人説“阴森vs.希望:特朗普和贺锦丽口中的两个美国”——我看這兩個美國不僅是這倆選手口中的,也會走向不同的未來。


《贺锦丽特朗普首次正面交锋:亮点与大选形势变化》(NICHOLAS NEHAMAS

2024年9月11日)報道:


周二晚,贺锦丽副总统走上辩论台,与前总统特朗普握手,然后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竭力激怒他,就他的刑事定罪、对新冠疫情的处理、他的集会人群规模、以及她所称的军方和外国领导人称他“可耻”等问题,对他发起猛烈抨击。

“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了,”在这场辩论中咄咄逼人的贺锦丽宣称,她的表现似乎借鉴了自己参与庭辩的检察官生涯。

在ABC新闻于费城转播的这场辩论中,怒气冲冲的特朗普经常上钩,用大量错误信息和人身攻击来回应贺锦丽的批评。辩论结束约一小时后,他来到了采访室——候选人出现在竞选代言人发言的地方,是很不寻常的。

他对记者说,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场辩论”,贺锦丽希望重赛,是因为“她今晚输得很惨”。贺锦丽的竞选团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她已准备好进行第二场辩论。


这场备受关注的辩论是贺锦丽和特朗普首次面对面的交锋,也是贺锦丽向那些在她成为民主党提名人不到一个月后仍在了解她的选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至少有一名选民表示在看完辩论后改变了立场: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Instagram上对她的2.83亿粉丝表示,她支持副总统。

这场对决凸显出角逐白宫之争在拜登总统退出后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在6月的辩论中表现惨淡,令民主党人陷入绝望。贺锦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传递清晰明确的信息。特朗普则显得愤怒且处于守势。

他很少能做到把她和不受欢迎的拜登联系在一起,他的顾问曾表示,这是他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受到密切关注的辩论第一个小时。

“她是马克思主义者——所有人都知道她是马克思主义者,”特朗普在一次典型的攻击中说。“她父亲是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授,他把她教得很好。”

贺锦丽有时会用手撑着下巴,用怀疑的眼光惊讶地看着特朗普的回答,当他一再提起俄亥俄州一个小镇的移民把邻居宠物偷来吃掉的虚假离奇说法时,她笑出了声。

不过,尽管有很多亮点,但似乎并没有出现足以从根本上改变11月大选格局的致命一击。从各方面来看,这场选举都将异常激烈。贺锦丽试图把特朗普描绘成压榨中产阶级的亿万富翁和大企业的朋友。特朗普称贺锦丽在政策上无足轻重,过于倾向自由派,以至于无法领导这个国家。


当晚最具争议的时刻之一围绕着堕胎问题,在这个方面,相比特朗普,选民表示更信任贺锦丽的领导。副总统试图把它归结为个人自由的问题。

“人们无需放弃自己的信念或根深蒂固的信仰也能同意这一点:不应该由政府——尤其不能让唐纳德·特朗普——来告诉女性要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贺锦丽说。

对贺锦丽来说,周二的辩论是进一步在选民当中定义自己的机会,许多人说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她的政策目标。对特朗普来说,当晚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攻击副总统时展现出自律,不使用他在竞选过程中喜欢的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抨击。他基本上成功地避免了重复这些侮辱,即使主持人问及他质疑贺锦丽种族身份的那些言论时也是如此。

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

• 特朗普努力在移民问题上争取优势:无论问题是什么,特朗普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把辩论拉回到移民问题上,民调显示,这是贺锦丽的一个弱点。他把边境危机的责任牢牢地绑在了她身上。贺锦丽反驳说,国会共和党人在他的催促下否决了一项两党边境法案。她在辩论开始没多久就预言:“他今晚会谈论很多关于移民的问题,即使这不是被提及的话题。”

• 斯威夫特支持贺锦丽:辩论结束后不久,斯威夫特就表示支持贺锦丽和她的竞选伙伴、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斯威夫特在自己的Instagram帖子上署名“没孩子的养猫女士”,引用了特朗普的竞选伙伴、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关于没有孩子的女性的言论。


• 实时的事实核查。ABC的主持人戴维·缪尔和林西·戴维斯提供了有限的事实核查,不过一旦加入到对话中,他们的指责会很尖锐。特朗普错误地声称一些婴儿在出生后遭到“处决”,戴维斯对他说:“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州可以合法地杀死出生后的婴儿。”

• 甚少谈及新的政策细节:《纽约时报》/锡耶纳学院本周末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28%的潜在选民认为需要更多了解贺锦丽。近一半的人明确表示,他们希望更多了解她的政策建议。但贺锦丽很少向全国电视观众透露细节,她倾向于泛泛地声称她代表了美国政治的未来。特朗普也在回避追问,他拒绝回答是否会签署一项全国性的堕胎禁令,在被追问是否会用其他方案取代《平价医疗法案》后,他说:“我有一个计划的概念。但我现在不是总统。”

• 地点,地点,还是地点:辩论地点宾夕法尼亚州是掌握许多选举人票的总统竞选战场州,在最后冲刺阶段对双方的竞选都至关重要。民意调查显示,两人势均力敌。贺锦丽甚至向该州的波兰裔美国人发出呼吁,表示特朗普会允许俄罗斯总统普京入侵波兰。

谢选骏指出:人説“贺锦丽特朗普首次正面交锋:亮点与大选形势变化”——我看特朗普和贺锦丽代表的两个美国正在不遺餘力地進行肉搏。


《从特朗普与卡玛拉·哈里斯电视辩论一窥政策“干货”不足的美国大选》(萨拉·史密斯(Sarah Smith)BBC北美事务编辑2024年9月12日)報道:


当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登上周二晚费城的总统辩论台上时,她带着一个明确的计划:面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要获得主导权,并打乱他的节奏。


这一切始于她开场的有力动作,她大步流星地走上台与特朗普握手。这展现了她希望掌握主动权,也表明这位出人意料的总统候选人渴望在气势上压特朗普一筹,尽管后者曾多次在辩论中占据强势地位。


在这场重磅对决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政治评论家和媒体花了大量时间来赞扬和分析卡玛拉·哈里斯的做法。当她用人身攻击奚落特朗普,然后看着他失去冷静、愤怒反击时,她发出了嘲讽、揶揄的笑声。


这种报道的规模和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我们在辩论后看到的几项即时民调显示,卡玛拉·哈里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虽然美国大选的过往历史表明,这并不总能转化为11月的胜利,但卡玛拉·哈里斯以这种咄咄逼人的方式与特朗普交锋还是令人惊讶。


但是,无论这种方式多么成功,它终究只是表面现象,只关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言辞尖锐的对垒。


在这次辩论之前,民调一直显示选民希望更多地了解卡玛拉·哈里斯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迄今为止,她的竞选活动在硬性政策方面一直是轻描淡写,甚至含糊其辞。而虽然特朗普已不再是政治素人,但选民们肯定仍然渴望知道如果他再次当选,实际会做些什么。


美国大选2024:卡玛拉·哈里斯和特朗普电视辩论现场五大焦点


美国大选:卡玛拉·哈里斯与特朗普谁能赢下总统候选人辩论


在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中,不乏激烈的争论,但双方在政策上都鲜有亮点。

美国大选第二场辩论,选民希望特朗普与卡玛拉·哈里斯聚焦政策而非相互攻击

美国经济现在比特朗普执政期间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卡玛拉·哈里斯出战大选带来反转效应 她有能力击败特朗普吗?

卡玛拉·哈里斯的多重面孔:从美国首位女副总统到总统竞选人

那么,这场辩论向选民们陈述了他们两人上任后会做些什么吗?并没有。


卡玛拉·哈里斯确实带着准备好的台词来解释她之前阐述过的经济提议——为婴儿提供6000美元的儿童税收抵免,为小企业减税5万美元,以及为首次购房者提供2.5万美元的补贴。她指出,特朗普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提议将导致消费者面临物价上涨。


这些都是我们在之前的竞选活动中多次听到的内容。


当卡玛拉·哈里斯被问及为何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制定的一系列关税措施,而她也在这届政府任职时,她没有给出答案。她也没有说明自己将如何努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该问题一直是许多选民最关心的。


特朗普试图利用卡玛拉·哈里斯这一明显的弱点(他将对手的经济政策描述为马克思主义),但他转向非法移民问题,称“糟糕的移民政策”是对经济最糟糕的事情,这让他未能得分。


这番对话反映了当晚的整体情况。在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中,不乏激烈的争论,但双方在政策上都鲜有亮点。


特朗普竞选团队急于将卡玛拉·哈里斯描绘成激进的左翼分子,提醒选民她此前曾表示将禁止压裂开采(一种从页岩中开采天然气和石油的技术)、将医疗保险国有化并将非法越境去罪化。


当被直接问及为何她的许多政策立场都发生了变化时,卡玛拉·哈里斯说她会讨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她只解释了为何她支持新的压裂开采合同,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而乱了阵脚的特朗普也再一次未能抓住指出她政策摇摆不定问题的机会。


相比之下,这些本是特朗普推销自己政策连贯性的好机会。他本可以在关键问题上强调自己的立场,并兜售自己第一任期的政策成就。相反,观众们看到的却是这位前总统处于守势,被卡玛拉·哈里斯的冷嘲热讽分散了注意力,他本可以选择忽略这些。


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移民问题。这是他的标志性事项,他认为其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即便如此,他也未能说明他将如何着手驱逐数百万非法移民。


在这场辩论中,人们看到了更多熟悉的噪音,但没有太多政策方面的“干货”。


美国大选中七个关键的"摇摆州"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大选中七个关键的“摇摆州”。

这场辩论是选民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两位候选人正面交锋。他们可以比较两人的举止、气质和肢体语言。但关键的是,他们在政府计划方面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比较。


周二晚上的一个时刻尤其说明了这一点。


九年来,特朗普一直在说他要废除《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又称奥巴马医改),但他不得不承认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可以取代它的计划。他的回答只是:“我有关于一项计划的概念。”


在90分钟的黄金时段对决之后,选民们可能只是对这两位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人入主白宫后会如何施政,有着模糊的“概念”。


谢选骏指出:人説——从特朗普与卡玛拉·哈里斯电视辩论一窥政策“干货”不足的美国大选。我看這是因爲特朗普和贺锦丽两个選手,無一能夠解決美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只能采取“朝三暮四”的方法互相推諉,拆東墻、補西墻,混一個任期算一個任期。所以,無論這倆鹿死誰手,美國的國債都是沒救了。

谢选骏:僞裝的制憲會議——共產黨人代會

《中国全国人大成立七十周年,只是一种过场?》(RFA 2024-09-17)報道:


中国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周六(9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讲话。中国官媒在报道中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但有观察家认为,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虽然一贯被外界看作是"橡皮图章",但习近平上台以来,就连这样的"橡皮图章"也在退步。


全国人大庆祝大会周六召开,中国官媒都进行了热烈报道。中国人大网开辟了专门的网页介绍庆祝大会的概况和相关历史资讯,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都有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央和地方上有官方背景的媒体的社媒帐号也陆续发出相关的帖子。但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无论是网络防火墙内的微博,还是防火墙外的X平台,都极少有网友提及人大或其成立70周年的事,官媒在微博发出的相关帖子下面几乎无人留言、甚至是点赞。


官方与民间对全国人大七十周年一热一冷的两种态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对人大制度不同的看法,也提醒人们,虽然官方高调宣扬全国人大70周年的成就,但民间对这个中国立法机构的最高机关普遍感到失望。


独立参选人无奈地笑了


身在中部某市郊区的“逍遥客”在接到采访电话时,正在准备今年的秋收。出于安全顾虑,他以化名接受采访。


“逍遥客”在电话里对这个话题明显缺乏谈话热情,但他在2016年曾试图参选本地的区人大代表,只是没有被列入候选人名单。按照当时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逍遥客”作为独立参选人,获得了当地超过十位乡亲的联名推荐,但他在填写了申请表后,却没有被列入候选人名单。问到原因,他无奈地笑笑,却不愿说明原因;他勉强地说,“我不知道!”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周六(9月14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种制度有利于保障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但类似于“逍遥客”这种独立参选人的遭遇在如今的中国并不鲜见。本台曾报道,2021年进行区县人大代表选举时,北京有野靖环、王峭玲等十四位独立参选人全都被当地警方限制出行,被迫取消选举宣传活动。


王峭岭2021年10月在X平台公布宣布14位参选基层人大代表的北京公民图片。但这14位独立参选人全都被当地警方限制出行,被迫取消选举宣传活动。


相比于这些在选举期间寸步难行的独立参选人,整整四十年前也是在北京以独立参选人身份参加选举的胡平则要顺利得多。


1979年,在文革后的百废待兴中,《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作了重要修订,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从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代表候选人办法也得到了改进。胡平告诉记者,“(当时)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每个公民都可以表示有当代表候选人的资格,并且只要有三名公民附议,就可以成为代表候选人,而且在竞选过程中,还可以自己宣传自己。”


胡平在1980年那次选举中顺利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他介绍说,当时不仅是北京,四川、上海等地也有一些大学的学生出来竞选人大代表,“在那一代人中,选举就变得轰轰烈烈、货真价实,虽然大家都知道选举出来的只是县一级、区一级的人大代表,但是大家都把这个选举搞得像模像样。”他说,那一代年轻人都是把这个选举当作一个平台,表达他们的理念和抱负。


但这样的选举却在中共领导层中引起了警惕。胡平介绍说,“那次选举表现出大学生自由化倾向,让中共当局非常紧张,后来又对选举法进行了倒退性的修改,所以后来的选举就缺少了这么多热烈的竞选的场面。”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1979年以后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历届人大换届选举中,独立参选人当选的消息却并不多见。“逍遥客”仍然关注着本地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他告诉记者,“现在来说,毕竟这么多年了,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都在提高。就拿三年前的选举来说,有更多人参选,也有更多人成为候选人,这个是事实,是进步;但地方上仍然会找你麻烦,不让你当选。”


目前身在荷兰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前法律顾问杜文对本台分析说,“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人大常委会的委员,这些人的选举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要由组织部考核,确定候选人资格以后,再送交选举部门走程序。”


作为前政府法律顾问,杜文在工作中经常与人大法制委员会合作。他介绍说,人大代表要分别交由两个不同的部门来任命,共产党员代表要由组织部来任命,非共产党员则由统战部来任命。


“吃馒头 举拳头”


七十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种表述把权力归于“人民”,但七十年后,中国各级人大代表大会仍然没有摆脱外界对其“橡皮图章”的诟病。


2023年3月10日,第十四届中国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


“逍遥客”长期帮助乡亲维权,与当地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但说到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他连连说,向人大反映问题常常没用,“你去人大反映了问题,人大也会调查,但调查的结果不客观,不公正。”他说,偶尔会有激起广泛民愤的事件,向人大反映会引发有利于民众的对应措施,但这种事件很少,而且往往是其他政府部门也会做出反应的时候。


“逍遥客”介绍说,人大在听取问题反映后有所回应,这还算是一种进步,至少是走了“过场”;以前就连这种过场都没有,反映问题后完全没有回应。


对于这种“过场”,杜文分析说,“代表们只不过是形式化地走个过场,大家叫做吃馒头、举拳头,这种制度让民众陷入一种虚假的参与感,它弱化了社会对真实民主的愿望和变革需求,它就是对内欺骗的效果。”


杜文在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立法工作中有长期的经验,他介绍说,地方立法过程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只是走个程序,“我们这儿行政立法处、经济立法处立完法后,法制办通过立法动议,送了政府、(常委)常委会后,就交给人大去走程序。”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人大并不存在实质性审议,“比如说听证会,这个我见多了,这个所谓听证会请来说话的专家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那些敢说真话、愿意说真话,有真知灼见的人是不请的。”


杜文认为,人大制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人民,“它就是服务于中共的对外欺骗,巩固中共统治合法性的外衣。”


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其中加入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规定。


杜文指出,这次修订表明在中共的统治体系中,人大已经愈发的弱化,“就是从过去一个遮遮掩掩的橡皮图章,变成一个公然的橡皮图章。你看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讲话,看人大的内部文件,就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就在公开标榜,我就是要负责落实好党中央的指示,落实习近平的指示,将习近平的意见法律化,这是人大工作的核心和宗旨。”他说,这样人大就成了专制工具、独裁工具了。


網民嚎叫:


XJPbaozi 发表评论于 2024-09-17 06:08:54

人民代表制度是伟大的发明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全过场民主!这就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否定过任何提案。

beixuanlv 发表评论于 2024-09-17 06:03:00

中共独裁集团强行代表人民七十年,也就是强奸民意,欺骗压榨人民,剥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七十年

点点点点点 发表评论于 2024-09-17 05:43:30

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一样,限制人民的选择。为什么?因为一旦开放选择,人民很有可能不会选择社会主义。

左转右转 发表评论于 2024-09-17 05:33:17

不妨碍五毛睁眼说瞎话 继续歌颂“这些都是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整个一个大骗子带着一群小骗子的荒唐国度

小矛 发表评论于 2024-09-17 05:11:00

万恶的共产党有空延长退休年龄,同时还鼓励多生,混账透顶。为什么不取缔政协、马院、党校,等等等?


谢选骏指出:人問“中国全国人大成立七十周年,只是一种过场”?——我看共產黨人代會是個“僞裝的制憲會議”。所謂的“獨立參選人”都在假戲真做、與虎謀皮,隨風搖擺、與狼共舞,參與僞裝、誆騙大衆……一言以蔽之曰——“非蠢即壞”!


谢选骏:“五四白話”純屬虛構——那是出自宋明話本、宋明語錄的傳統


《文贵良丨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及其意义》(2019-04-15文艺争鸣)報道:


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充满魅惑性的问题,吸引着很多学者。本文试图将发生的问题还原到汉语实践中一窥究竟。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要有对汉语实践的全面描述,又要有对个体汉语实践的深入挖掘。本文首先简要综述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一些路径,其次重点描述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然后简单揭示其意义,因为意义部分涉及的内容多,必须有另一篇文章来阐释。


一、


至少从19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因必须切合申报馆五十周年的纪念要求,只好从1872年讲起。这一年在文学史上并无特别事件,但胡适找到曾国藩在这一年去世一事,于是从曾国藩所代表的古文开始叙述。虽然把曾国藩的古文放大到清代最有势力的桐城派古文的演变,但1872年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文学革命”的起点。在“文”的方面,桐城派古文经曾国藩倡导而有短暂的中兴,可曾派的文人如郭嵩焘、黎庶昌、吴汝纶等人没有更好地继续发扬这个事业,于是古文进入衰微时期,之后又经过了四个小阶段:严复林纾的翻译的文学,谭嗣同梁启超一派的议论的文章,章炳麟的述学的文章,章士钊一派的政论的文章。但都没有产生出新的文学。在诗歌方面,太平天国时期的诗人金和、创造新意境的黄遵宪,开启诗歌的改变之路。在小说方面,这五十年中“势力最大、流行最广的文学”不是梁启超的文章,不是林纾的翻译小说,而是白话小说,如《七侠五义》《小五义》《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等。但这段白话文学发达史与中国传统的白话文学史有同样的缺点:白话的采用,仍是无意的,随便的,并不是有意的。而“民国”六年以来的文学革命便是一种有意的主张。这是《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对这五十年文学新旧变化的大致勾勒。尽管胡适非常重视语言的变化,可能因距离新文学太近之故,并没有深入开掘语言变化与新文学发生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法看,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更像归纳法,而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则类似演绎法。周作人先总结中国文学变迁的模式是“言志派”和“载道派”两种潮流的彼此消长。其中晚周、魏晋六朝、五代、元、明末和民国属于言志派占主要地位的时代,而两汉、唐、两宋、明和清朝属于载道派占主要地位的时期。落实在新文学的源流上,周作人总结道:“明末的文学,是现在这次文学运动的来源;而清的文学,则是这次文学运动的原因。”具体说来,明末公安派的“独抒性灵”观念通向新文学的“人的解放”,而清朝的八股文与桐城派古文则激起新文学的反动。周作人的探究把新文学放在中国文学变迁的整体历史中考察,但忽略了新文学发生的最为切近而且独特的诸多因素。简单地归之于明末言志派的重新兴起,不能解释新文学发生的真正原因。


《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是周扬在1939-1940年间在延安鲁迅文学院授课的讲稿。周扬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立场上理解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正式形成于“五四”以后,第一时期为1919-1921,即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是新文学运动形成的时期。他把新文学完全纳入民族解放事业的旗帜下,基本消除了文学自身的主体性。但他在第一章《新文学运动之历史的准备》(1894-1919)中虽然首先介绍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变化,但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征与变化,其面貌与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有些相似。周扬从曾国藩开始讲桐城派古文作为封建文学的没落;严复、林纾的翻译文章是保守派,必然失败;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是革新派。章太炎和章士钊的文章因复古最终失败。诗歌方面,以陈三立、郑孝胥为主的宋诗派走上“涩硬”一途;而王闿运、樊增祥、易顺鼎等人沉潜于古文的模仿,也都是失败的。黄遵宪的新派诗是革新,是过渡。晚清白话小说成为“五四”白话小说的近亲。与胡适不同的是,周扬还对王国维很推崇。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于1950年脱稿,下册于1952年脱稿。他于1980年回忆当时写作史稿的心态“一个普通的文艺学徒”“沉浸于当时的欢乐气氛中”。这种“欢乐气氛”在政治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学科上指中国新文学史被确立为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1950年5月教育部召集的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中规定中国新文学史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


所谓“新观点”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观点,“新方法”即阶级社会的分析方法。王瑶在《绪论》的《开始》这样开篇:“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是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开始的。”接着讲述五四运动发源于反帝,继而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纲,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因此,中国新文学的起点在1919年,新文学史只是中国革命史的一种表征。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沿袭王瑶文学史的思路,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即“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但也没有彻底忽略文学自身的发展,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一方面,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定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么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产物,则现代文学史的起点也应在1919年;另一方面,又把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新青年》上的白话文学的提倡以及实绩作为现代文学大加描述,这种矛盾性的处理显示出文学史家从政治意识形态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尴尬。


19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的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着眼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打破以1919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框架以及以1949年为界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政治区分。这个整体性也并非从1900年开始,因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侧重打破以1949年为界的意识形态的划分,而不着意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起点的确定。1988年第4期《上海文论》开辟的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栏目,侧重突出文学研究者的主体性以及文学的文学性。


近年来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方面,影响比较大的是王德威、严家炎和袁进三位学者的观点。王德威先生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的导论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为题,这个题目几乎被当作一种口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单纯从字面的意思看,这一口号有些空洞,因为它显示的只是时间的推移,远不如周作人提出的从明末公安派到新文学的一脉相承那么有冲击力。不过,王著《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的思考与展示,却极具有启发性。第一,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无论是“五四”新文学的开创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是否比较狭窄地理解了新文学的现代性?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第二,晚清小说那些“被压抑的”而驳杂丰富的现代性如何转化为“五四”新文学比较统一的现代性的表达?其内在是否有一条可以描述的通道?王著以晚清小说中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丑怪谴责小说、科幻奇谭四个类别来呈现其丰富形态,以启蒙与颓废、革命与回转、理性与滥情、模仿与谑仿来铺展被压抑的现代性的维度,以此突出“五四”新文学以启蒙、革命、理性、民主为现代性标志的狭窄。王著的分析以主题学的方式展开,形式层面的内容被吸纳进他强大而丰富的主题学分析中。主题学的分析本身有个缺陷,即太容易联系两个不同时代的点,而往往忽略其中必要的逻辑演变过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征最显著的莫过于语言的转型与文体的转化。相对说来,《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对语言观念的变化、文学语言实践的纠结以及由此带来的文体变化关注很少。王著所涉及的晚清时代仍然是文言传统强大的时代,与其说晚清的现代性被后来的“五四”新文学的叙事压抑着,还不如说晚清的现代性被那个时代强大的文言传统压抑着。


严家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三座界碑:一是黄遵宪1887年在《日本国志》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一是陈季同提出小说戏剧也是中国文学正宗的见解,三是出现了两部有现代意义的小说——陈季同的法文著作《黄衫客传奇》(1890)和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1892)。(14)与严家炎观点类似的有范伯群,他从通俗文学的角度切入,大致把新文学的起点也定位在19世纪末。在严家炎的发生学体系中,虽然语言观念和白话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因为观念与白话实践的分离,又缺乏后续发展,确定为起点还是有些乏力。


袁进以传教士的《圣经》中译本为中心探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源头,其观点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新文学的先驱——欧化白话文在近代的发生、演变和影响》一书中。《新文学的先驱》一书提出欧化白话文的“前世”问题,系统地梳理了明末到晚清传教士带来的欧化白话文的线索,从而提出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即“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欧化白话文到底是怎么来的。其结论为晚清传教士的欧化白话文是“五四”新文学欧化白话文的先驱和前奏,并揭示出“五四”欧化白话文一代作家有意隐瞒传教士欧化白话文影响的集体无意识(周作人除外)。这是一本很有文学史意识的著作,运用了很多稀有的资料。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要立论晚清传教士的欧化白话文与“五四”欧化白话文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后者是前者延续发展下来的,就必须论证“五四”新文学作家如何接受这种影响的。这些作家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也包括稍后一点的郭沫若、郁达夫、冰心、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其中核心人物是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尤其是胡适。


《新文学的先驱》一书中对梁启超、郭沫若、周作人与传教士欧化白话文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梳理,缺乏的就是胡适的。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1910-1917)曾经加入基督教,后退教,可以断定他读过《圣经》,可是不知他读的是英文版的,还是深文理的,浅文理的,或是其他版本的。他的《留学日记》中没有具体记载,后来他的《逼上梁山》等文讲述他建构新文学观的时候,并没有提及《圣经》的中译本对他白话文学观的影响所在。因此,在传教士的《圣经》中译本与“五四”欧化白话文之间要建立桥梁,还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其他的方案还有,比如晚清民初翻译文学如何改变中国传统文学,比如作为现代传媒的报纸杂志的发达如何影响文学的写作,比如西方现代大学体制的引入如何引导文学群体的诞生与文学的传播生产,比如晚清通俗文学如何让文学现代性在本土语境中诞生,凡此种种,都不失为合理的门径。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要经过一道阀门:个体的汉语实践。


二、


晚清民初作家们的汉语实践各有路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


(一)翻译与创作


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第一个突出现象是翻译与创作既并行发展,又交错纠缠;翻译兴盛,但又乱象丛生。晚清民初翻译者的身份多样。清政府于1876年


正式派驻大使常驻国外,派出的外交官员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群体。1870年代开始派出的清政府外交官员如郭嵩焘、黄遵宪和何如璋等,他们作为政府官员,又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能把域外所见所感表达出来。不过他们大多不懂外语或略懂外语,只是读过翻译著作,听过外国人的口头说话,通过翻译人员以及亲身经历,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会运用一些外国语的词汇。整体而言,这批人不进行翻译实践,他们的汉语实践仍然是创作。


第一类以严复为代表。严复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既可从事翻译实践,也可以进行创作。与严复类似,曾赴国外留学或为官,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有陈季同(1851-1907)、马建忠(1845-1900)等人。陈季同精通法语,曾用法语撰写多部作品,其中有小说《黄衫客传奇》。马建忠精通拉丁文、希腊文,他撰写的《马氏文通》成为中国人独立撰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


第二类以梁启超、章太炎、吴稚晖为代表。他们三人因政治/革命问题被迫流亡海外。他们国学功底相对深厚,汉语写作相当成熟,但因在海外日久,偶有翻译或译述之作,不过仍然以汉语创作为主。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曾写过一本中国人读日文的小册子《和文汉读法》,在中国留学生中影响甚巨。他学过日语,翻译过小说《佳人奇遇》《十五小豪杰》和政治学著作《国家论》。章太炎因《苏报》案出狱后流亡日本,学过梵语、日语,为苏曼殊的《梵文典》撰写序言,提倡学习梵语;他翻译过日本岸本武太郎的《社会学》。吴稚晖曾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又因《苏报案》被迫流亡欧洲多年。他曾翻译过麦开柏的《荒古原人史》等作品。陈独秀和章士钊等人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第三类代表是林纾。林纾作为不懂任何外语的著名翻译家,没有踏出过国门,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非常独特,可以单独列为一类。他的翻译实践都是与他人合译。他从合作者的口述转化成文言的书面笔译,有的直接从原作翻译,有的属于转译。因此他的翻译实践面相多重,在晚清民初中国转型时期却能风行一时,造成巨大影响,可谓文学史上的奇葩。


第四类以王国维为代表。王国维虽然在晚清短暂赴过日本,但是他的日语学习、英语学习以及主要翻译著作都在国内完成,可以归为在国内学会外文而进行翻译的类型。这批人还有曾朴、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景韩、陈蝶仙、刘半农(赴欧洲之前)、周瘦鹃等。甚至有些作家的翻译多于创作,比如包天笑,他就认为自己“鄙人从事于小说界十余寒暑矣,惟检点旧稿,翻译多而撰述少”。


第五类以鲁迅、周作人和胡适为代表,他们赴海外留学数年,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如果单纯从学习外语角度而言,他们的前辈人物有容闳、严复、马建忠、陈季同、辜鸿铭、伍光建等;他们的同辈或稍晚一点的人物有马君武、郭沫若、郁达夫等。鲁迅、周作人和胡适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能翻译,又能创作,并且文学事业是他们的核心事业;所以他们三位的文学实践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当然,晚清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远不止这几种类型,比如还有曾经翻译过大量作品的在华传教士群体。但即使这样,也足以呈现晚清民初翻译界人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寻求新的知识体系、价值系统、制度规范的强烈诉求。


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来描述晚清民初中国的翻译实践,姑且名之曰“乱象丛生”。翻译实践活动有译述、编译、编述、合译、重译、转译、直译等。“翻译”指把一种语言文本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信息。“译述”“编译”“编述”等属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改装、增删、评述等的翻译活动,晚清民初有一大批译作都属于此种类型。“合译”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翻译,一种类型指林纾和不同合作者的翻译,懂外语者口译,林纾笔书;一种是懂外语者笔译,另一人润色修饰,如苏曼殊与陈独秀合译雨果的《惨世界》;一种是两人一起翻译。“重译”指读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如苏曼殊、马君武和胡适都曾翻译拜伦的《哀希腊》;周桂笙和林纾都曾翻译哈葛德的《迦茵小传》。“直译”强调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的翻译,如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就翻译者而言,其翻译实践常常横跨几种类型,比如林纾的翻译实践,既属于“合译”,也可属于“译述”。


晚清的翻译与创作并行发展,但并非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交叉点,而是像两股麻绳一样扭结在一起,情形非常复杂。当然,晚清有一批人只是用汉语创作,并不进行翻译;还有些只是翻译,并不创作或创作不多。但这两类人群不是这里关注的对象。


翻译与创作互相交错,即翻译掺入创作,创作借用翻译。翻译掺入创作的情形在晚清民初的翻译中较为普遍,严复、林纾等人的译作中也不乏此例。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的考证,鲁迅的《斯巴达之魂》是“编译”加“创作”之作,他用公式表述如下“:赫萝得托斯、普鲁塔尔卡斯等→复数的欧美译作→复数的日语译作→编译+创作=鲁迅的《斯巴达之魂》。”雨果《悲惨世界》的节译本《惨社会》为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中间插入两人“创作虚构”的部分。比较《惨世会》与法文原作部分,译文21196字,创作58800字,译文占36.05%,创作占63.95%。因而被人称为“伪译”。创作借用翻译的情形也很常见。钟心青的《新茶花》(1907)《新茶花》模仿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标题不用说;人物设置上,女妓武林林头插茶花,以“茶花”自名;项庆如则被称为“东方亚猛君”。非常极端的例子可能是梁启超的“新民体”散文对日本德富苏峰报刊论文的“借用”。


翻译有时带动创作。林纾在合译并出版《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前,虽有“狂生”之名,发表过《闽中新乐府》,但整体而言,其文名不盛,创作不多。自《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文名广播,译作迭出,继而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多种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创作小说远远不如译作影响大,但无可否认的是翻译实践撩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周作人以翻译并发表《侠女奴》(1904)而走上文坛,他在1918年之前,翻译明显多于创作。翻译之作有《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译)、《匈奴骑士录》


《黄蔷薇》等多种译著。其他如刘半农1917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之前创作与翻译并行,可谓互相推动;鸳鸯蝴蝶派作家之一的周瘦鹃被范伯群认为也是靠翻译起家的。翻译与创作共振成为晚清民初普遍的汉语实践的状态。在翻译与创作之间穿梭来往,势必会考虑语句塑造的恰切性、文体类型使用的合理性。梁启超曾以佛经翻译为例说明翻译文学对本文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三,第一是“国语实质之扩大”;第二是“语法及文体之变化”;第三是“文学的情趣之发展”。


这种概括融合了他自己在翻译实践中对语言、文体和文学的把捉,因此基本适应于晚清民初的翻译实践。翻译势必会冲击固有文类的体式、固有语言形态的结构,从而推动对新的文类、新的汉语造型的领悟与追求。也许刚刚开始出现的文类与汉语造型都还处在不中不西的杂交形态,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种的可能。


(二)文言实践与白话实践


晚清民初的翻译与创作都涉及一个使用语体的问题,即采用文言语体还是白话语体。到底使用何种语体,晚清民初的作家们具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性。


晚清民初,坚持文言实践的群体特别强大,黄遵宪、严复、林纾、章太炎、王国维、周作人等人都属于这个群体,其余如刘师培、章士钊、辜鸿铭、苏曼殊等。他们中有的旗帜鲜明地反对白话文学;有的不明确反对,但也不支持。黄遵宪虽然提出过言文一致的设想,他也采用新名词。但整体而言,他一直坚持文言实践。严复有课堂讲义、林纾有白话实践、章太炎有演讲辞,他们的这些语言实践对文言实践有一定的冲击,但力量弱小。周作人在1918年之前的翻译与创作,文言实践占绝对优势。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史》、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伉俪福》等作品,以骈文写小说,一则采用旧体诗书入小说,一则多用骈四俪六句式行文,可谓把文言汉语实践推到了极端。


梁启超和吴稚晖与上述群体不同。他们虽然也以文言实践为主,但向白话实践倾斜,自觉追求文体的革新。梁启超翻译《十五小豪杰》时对使用文言或白话时有一种吊诡的处理:“本书原拟依《水浒》《红楼》等书体裁。纯用俗话。但翻译之时。甚为困难。参用文言。劳半功半。计前数回文体。每点钟仅能译千字。此次则译二千五百字。译者贪省时日。只得文俗并用。明知体例不符。俟全书杀青时。再改定耳。但因此亦可见语言文字分离。为中国文学最不便之一端。而文界革命非易言也。”《十五小豪杰》第一回的白话,是很地道的明清小说的白话。连第一回的回目“茫茫大地上一叶孤舟滚滚怒涛中几个童子”因加入“中”“上”两字而白话化了。第四回的译语,转而文白并用。根据梁启超的自述,用白话翻译速度慢,用文言翻译速度快。也许因为报刊出版有时间限制,不得不如此。但问题在于,白话翻译与文言翻译的速度之别,潜藏的是译者对文言与白话不同的操控程度,文言的词汇、句式、语调,均已了然于心,任我驱遣;而白话,却要经过从外语到文言、在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流程。这当然会减低效率。但是经过文言翻译与白话翻译这一汉语实践的反复挪用,文言与白话之差异更加明显。吴稚晖的确有语言天赋,好像很天然地倾向书面白话,他自己回忆是受到张南庄《何典》的影响,当然演讲与翻译等汉语实践也是促使他书面语言口语化的重要方式。《风水先生》(1909)写道:“风水先生大怒道:你看不起我。我路也筑过。地也掘过。厂也开过。什么都做过。形上的知道,形下的知道。不上不下的知道。我的位置啊。说来恐怕你还不晓得。是……是……是在康德达尔文之间。”这段话把口语化成书面语,神情毕肖,生动有味;又能加入西方标点,把新名词运用得很有文学性。因此,他晚清的书面白话已经具有很高的“准现代性”。


第三种,在文言实践与白话实践之间来往穿梭,最终主张白话创作,代表人物有胡适和鲁迅。胡适早年给本家姐妹们讲《聊斋》里的故事,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一方面促使他更了解古文的文理,一方面也促使他感知白话表达的可能。胡适撰写白话小说《真如岛》以及其他白话文,留学美国后创作旧体诗词,这种白话实践与文言实践之间的腾挪并无阻碍。他唯一感到阻碍的是用白话创作韵文。他坦言“: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当他正式开始用白话创作韵文时,“颇似新习一国语言,又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用白话创作韵文,至少需要突破两重阻力,一重是突破已经习得的文言表达的规范,一重是韵文文体对白话的束缚。鲁迅初拟以俗语白话翻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但后来逐步改为以文言为主的译语。他受章太炎影响后,以很古朴的文言翻译西方小说,又用吸收了西方标点符号的“现代文言”创作小说《怀旧》。可见,鲁迅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更为恰切的语体进行翻译与创作。


(三)文学准标准语实践与文学方言实践


晚清民初,文言与书面白话属于正式的书面语言。为了与民国时期所想象的“国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普通话”区分开来,把晚清民初时期的文言和书面白话称为“书面准标准语”。文学中的“书面准标准语”简称为“文学准标准语”,与它相对应的是“文学方言”,即进入文学文本的方言。在口语的层面上,与方言相对最为准确的词语是“官话”。晚清民初,文学准标准语的实践极为普遍,这里关注的是方言如何进入文学实践的问题。


先简单理一理方言与言文一致的问题。“言文一致”被黄遵宪提出后,成为晚清民初文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后来胡适等人把言文一致作为新文学的特征标举。


章太炎的《新方言》(1908)设想了通过方言的语音寻根以求言文一致的道路。很显然,章太炎的这一设想非常“高蹈”,无法实现。胡适则从另一条道路进入,以欧洲国家的国语形成为依据,主张把中国的某一种方言提升为国语,这种方言就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周作人在《国语改造的意见》《理想的国语》等文中,提出理想的国语应该吸收方言成分。


其次关注方言进入文学作品的问题。明清白话作品以官话为主,因此书面官话属于文学准标准语,代表之作如《红楼梦》。晚清民初的白话作品除了继续沿用书面官话这一传统语体外,吴语作品和粤语作品也数量可观。


晚清民初,方言进入了小说、戏剧以及歌谣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吴语小说比较著名的有张南庄的《何典》(1878)、郭友松的《玄空经》(1884)、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1892)、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1904)、张春帆的《九尾龟》(1906-1910)、毕倚虹的《人间地狱》(1922)等。其中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1902)影响甚大。其叙事沿用明清书面官话,人物对话采用吴语,以与《红楼梦》使用的“京语”并峙。粤语小说的出现可能与《圣经》的粤语译本出现有着密切关系。邵斌儒的《俗话倾谈》(1870)、叶永言、冯智庵的《宣讲博闻录》(1895)等作品以粤语演绎基督教教义。随着《圣经》的粤语翻译,也出现了多部粤语小说《:晓初训道》(1861)、《张远两友相论》《落炉不烧》《浪子悔改》《贫人约瑟》《续天路历程土话》(1870)、《天路历程土话》


(1871)、《人灵战纪土话》(1887)、《述史浅译》(1888)、《指明天路》(1901)、《辜苏历程》(1902)等。这种小说被人称为“三及第小说”,即表达价值判断用文言,叙述客观事物用官话,对白和人物描写用方言(粤语)。粤语戏剧中的语言等级倒不是这么分明,署名“新广东武生度曲”的《黄萧养回头》题“广东戏本”,使用浅近文言、白话和粤语;而署名“曼殊室主人度曲”的《班定远平西域》(1905)对白多用粤语,也有“官话”,还掺入英语词汇和日语词汇。《新小说》里“杂歌谣”栏目里收有多首“粤讴”,第柒号刊《粤讴新解心六章》,分别为《自由钟》《自由车》《天有眼》《地无皮》《趁早乘机》


《呆佬祝寿》;第玖号刊署名“外江佬戏作”《粤讴新解四章》,分别为《学界风潮》《鸦片烟》《唔好发梦》《中秋饼》;第拾号刊署名“珠海梦余生”《粤讴新解心四章》,分别为《劝学》《开民智》《复民权》《倡女权》;第拾壹号刊署名“外江佬戏作”《新粤讴三章》,分别为《珠江月》《八股毒》《青年好》;第拾陆号刊署名“珠海梦余生”《粤讴新解心五章》,分别为《黄种病》《离巢燕》《人心死》《争气》《秋蚊》。这些粤讴常常运用新名词,贬谪时弊,抒发新理。


(四)元汉语实践


元汉语实践指的是对汉语汉字本身的实践。晚清民初的元汉语实践主要包括汉语汉字价值观的讨论、汉语拼音方案的设想、汉语语法的探讨和辞典编撰等内容。


第一,汉语汉字价值观的讨论。19世纪中期,王韬、黄遵宪等人对中国汉字汉语的价值充满自信,没有怀疑。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梁启超开始从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角度区分汉语与西语时,对汉语汉字的信心就有些动摇;他在《国文语原解》(1907)中又让这两种文字平分秋色。吴稚晖等人在《新世纪》上提出以万国新语(世界语ESPERANTO)取代汉字,与他们的无政府主义政治立场互相支持。章太炎在他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中系统驳斥了这种观点。用世界语代替汉字的呼声在“五四”新文学时期重新出现,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最为坚决,鲁迅等人响应。晚清民初,汉语汉字自信心的动摇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语言理论把汉字定为象形文字、汉语定为孤立语,看作人类初级阶段的语言,实际上强调了汉字汉语的原始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晚清中国在与西方军事对抗中接连失利后,中国人反思失败时,把原因归之于教育落后,最后落实在汉字汉语的难学耗时上。今天看来,世界语并没有取代汉字汉语,但是汉字拉丁化、汉字拼音化、汉字简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汉语拼音方案的设想。从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开始,中国人自己开始制造汉字的拼音方案,至1918年前后有近二十种方案出现。从卢戆章开始的汉字切字拼音方案往往会涉及如下问题:用什么字母来拼音和拼什么样的音。


采用什么字母来拼音是汉字拼音方案的首要问题。罗常培曾经根据拼音字母的不同把这些方案分为七种类型:假名系、速记系、篆文系、草书系、象数系、音义系以及其他类型。其实主要还是在罗马字母、日本假名式字母和汉字偏旁式字母之间选择。至于速记式、草书式都不太符合一种拼音符号的要求,因为区别难度很高,不利于认读。罗马字母已经成为英语、德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拼音符号,关键是是否适合汉字的问题;同样,日本假名虽然取自汉字,但作为一种拼音符号也很完整。汉字偏旁式是从日本假名获得启示,选取汉字偏旁或者进行某些改造而制成拼音符号,比较能让中国人接受,因为还没有完全脱离汉字符号的点横数竖撇捺的特征。


卢戆章于1892年创制的《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采用的是55个罗马式的字母。1906年他进呈朝廷的新书《中国切音字母》,字母改用简单的点画,很像日本假名。吴稚晖1895年创制的“豆芽字母”当时没有公布,也就没有任何影响。1900年王照出版的《官话合声字母》仿照日本假名,采取汉字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字母,“字母”(即声母)五十,“喉音”(即韵母)十二,共六十二个字母。劳乃宣1907年出版《简字全谱》,他仿照的仍是王照的字母,只是在《京音谱》《宁音谱》《吴音谱》《闽广音谱》中声母和韵母各有增加。其余各种字母方案,影响均不甚大。1907年章太炎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中创制的“纽文”“韵文”也是采用汉字偏旁式,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到民国时期被读音统一会采用了十五个。因此,就拼音字母的形式看,取汉字偏旁式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还是能被大多数中国士人所接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读音的时候,字母提案主要三派:偏旁式、符号式和罗马字。因为争执不下,最后采用了以章太炎的篆文式为主的“记音字母”,即后来公布的“注音符号”。


第二个问题是注什么音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京音”和“方音”的区别。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切的是“厦腔”;力捷三的《闽腔快字》切的是闽音。黎锦熙认为1900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问世之前,切音以闽、广音为主而限制了其传播。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注的是“京音”(即官话),劳乃宣在此基础上编成了五种音谱:京音谱、吴音谱、宁音谱、闽音谱、广音谱,可以说既照顾了“京音”的普遍性,又照顾了方音的地方性。“京音”与“方音”的争夺一直延续下来,比如1913年读音统一会中争论的真正焦点是“浊音”问题。王照等人主张以“京音”为准,而吴稚晖等江浙代表主张加入“浊音”,而“浊音”只在江苏浙江的方言中存在,双方争执十分激烈。1919年出版的《国音字典》采用的就是由读音统一会审定的“读书音”,含有入声。后经过调整《,国音常用字汇》(1932)就以北京语音为准。经过60余年的努力,《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通过,汉语终于有了一套标准的读音。


第三,汉语语法的研究。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898)被认为是第一本中国人撰写的汉语语法的著作。自此开始,研究汉语语法的论著陆续出现:严复的《英文汉诂》(研究英语语法,但有很多内容与汉语语法比较)(1904)、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1907)、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1914)、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论》、陈承泽(1885-1922)的《国文法草创》(1922)、金兆梓(1889-1975)的《国文法之研究》(1922)、黎锦熙


(1890-1978)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易作霖的《国语文法四讲》(1924)等等。这些著作仿照印欧语言,结合汉语自身特点,建立了一整套汉语语法体系,核心内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名词、介词、接续词、感叹词和助词九大词类划分以及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六大句子成分分类。这套语法体系基本框架是印欧语言的,但是印欧语言属于屈折语,重形态变化,而汉语属于孤立语,无形态变化或者很少形态变化,重意义和功能。马建忠在印欧语言的八大词类外列出助词、黎锦熙提出句本位语法观以及根据词语在句中位置认定词类的词语观,都是突出汉语自身语法的特征。


第四,辞典编撰。晚清民初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不同类型的辞典不断出现。有人统计从1912年至1949年的语言类、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辞典400余部,还不包括同时期的中日、中英等双语词典。这还不包括晚清出版的辞典。这些新的辞典成为元汉语实践的重要内容。马礼逊的《华英字典》是一部双语字典,不仅是西方人认识汉字的工具,也是中国人乃至日本人学习英语以及翻译参考的工具。专门词典的出现有助于新的知识系统的集中呈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比如《新尔雅》(1903)仿照《尔雅》的体例,分十四个学科大类进行分类阐释。普通汉字字典以及汉语词典的出现对于现代汉语的形成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国音字典》(1919)、《国音常用字汇》(1932)、《国语辞典》(1937)、《现代汉语词典》(1978)等辞典的依次出版,不断在规范着汉字的书写、字词的读音以及字词的意义。


结语


上述四类汉语实践虽足以显示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但是并没有穷尽这个时期的汉语实践,比如还有口头的汉语实践,包括公开演讲、课堂讲课甚至电台广播等;还有外语创作实践,比如清末外交官陈季同曾用法文创作出版《中国人自画像》《黄衫客传奇》等多部作品;辜鸿铭曾英译《论语》《中庸》,并撰写大量报刊英文;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曾写过不少英文演说辞,也曾创作英文诗歌创作;等等。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中,就实践者而言,既有政府外交官员,也有被政府追捕的改革者和革命派;既有体制内的大学教授、大学生,也有自由的报人与自由撰稿者;还有西方传教士以及帮助传教士润色中文的中国读书人;凡此等等,身份多样。就汉语造型而言,汉语与西语(包括日语)、文言与白话、方言与文学准标准语、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既冲突又融合,造就了这个时期文学汉语精彩纷呈的汉语造型。就文学形式而言,翻译作品与创作作品、旧体诗词与白话新诗、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古文与白话文同时存在,有时并行,有时冲突,有时交织。文学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实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土壤,在文学汉语多层面的冲突抵抗与交融中,中国现代文学得以发生。


谢选骏指出:人説“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及其意义”;我看黃俄不懂,“五四白話”純屬虛構——那明明就是出自宋明話本、宋明語錄的傳統。


《被毙的稿件一则》(锡兵 2009-03-04)報道:


德里达说,文本之外一无所有。我说,八卦之外一无所有。

并非因为易学的神秘——刘向以后,谶纬那一套顶多只能骗骗愚夫愚妇——重点在于,自从出现“空闲”这个东西,人类社会就一直被放在八卦炉中修炼,again,andagain,andagain……

无可否认,经历过辛亥、五四、白话、文革等一系列运动的洗礼,这个词正以脱缰野狗般的迅猛姿态,于所有人的耳际目畔纵横驰骋,一往无前,势不可挡。随着该单词的学术性所指逐渐为娱乐性所指代替,它的影响反而扩大到越来越多领域,包括各类公共科学在内,大家不得不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本来不是那么一本正经的现象,津津乐道同时又避之唯恐不及。本文试图以不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各种八卦现象和八卦心理,并针对如何超越八卦给出可能不怎么有效的方案。

一、八卦的分类

名人八卦和熟人八卦

顾名思义,名人就是有名的人。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作为名人,八卦几乎是一种身份象征。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上头条为广大死老百姓喜闻乐见。例如某某今天疯狂购物多少多少元,某某跟某某一起去哪儿哪儿下馆子撞衫了,某某疑似怀孕孩儿他爹下落不明等,不一而足。名人们不胜其扰又沾沾自喜,死老百姓看完就放说完就忘。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是名人保持人气的重要手段,让大家感觉名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是我们的老朋友,而真正生活在一起的老朋友们的生活就没有这种待遇,除非他们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老张出车祸了,老王上礼拜离婚了,老李中双色球了(这时老李已经算名人了)……总之,普通人的生活只有经历波折之后才够格升级为八卦,且只能通过熟人之间口口相传。

有害八卦和无害八卦

八卦为人厌恶,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常总是有害的。负面内容的八卦虽然不会伤害所有了解和传播它的人,但总会伤害它的主角们。比如艳照门的主角,90后女骂80后女的主角,当代陈世美的主角等。八卦是舆论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舆论的起源,一个负面八卦必然引起谴责性舆论。勒邦笔下的乌合之众们从不过问“这是真的吗”,他们只问“主角在哪儿”。而正面八卦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很可惜,正面内容似乎很难成为有影响的八卦,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议论较差的人和事获得的快感的确更加强烈。

有趣的是,愈是道德感缺失的社会,负面八卦引起的谴责反而逾激烈。八卦在毫无道德节制的媒介中畅通无阻,其本身的反道德性又勾起人们对道德的渴求。这种极端不平衡的供求关系只能导致单股停盘审查的悲惨结局,好在广大散户无需为此埋单,而这一点正是娱乐的精髓所在。

发古八卦和时令八卦

有商业价值的八卦几乎都是最新消息,即时令八卦。生活在当下的人们,自然更熟悉也更关注当下新闻,随时掌握最新鲜的玩意儿总是最刺激的,时尚会让人显得更年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八卦更新换代的频率如此之快。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发古八卦的价值。

所谓发古八卦,是指虽然时间久远,仍可以给人以新鲜感的逸闻趣事。一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非常吸引人,如肯尼迪遇刺真相这个跨世纪大八卦,至今牵挂着无数人的心,其他如雍正帝的继承权、梅兰芳的婚外恋等,无论数量抑或质量都不遑时令多让。

发古八卦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吓死人的大人物,档次不够不足以名垂青史的人没有资格忝列其中。即使林徽因这样的逸才,如果没有梁氏父子和徐志摩,大概也不可能如此彰显。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发古八卦和时令八卦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发古八卦感兴趣的人通常都是某专业领域的人才。只有在人们认识这些主角的情况下,八卦才堪称为八卦,才可能带给人喜悦。这是八卦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另一个原理是:即使认识这些主角,人们也未必对所有的八卦感兴趣。比如工科技师大多不想了解福柯的男友曾结过婚,李银河先生也未必知道爱因斯坦年薪具体是多少。

二、八卦的心理动力

为了深刻了解以上原理,我们需要知道八卦的心理学动机有哪些。

“关注”是最常见也最基本的动机。球迷愿意知道球星的转会情况,书迷爱逛作家博客,少男少女总打听暗恋对象的私生活。这种最单纯的动机在经历一系列社会环节后嬗变为无数精彩八卦,它们是我们不可能放弃与割舍的,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无论对错,这个动机都无可厚非。上文提到的所有无害八卦都源于此,有些甚至蔚为大观,形成一整套学术体系,比如曾经有几个曹雪芹的死忠粉丝开创了红学索隐派,影响甚巨。

正如鸡有时会叨些沙子,人类吃饱喝足以后同样需要八卦信息辅助消化。这个动机我们姑且称为“消遣”。名人轶事、家长里短,各种无关紧要或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填补了时间。说者无意,听者无心,没人关心是否可靠,“别人的事而已”。为了让故事更精彩,往往添油加醋,几道工序下来就焕然一新成了八卦。这个传统很古老,从唐传奇到怪谈新耳袋,已发展为一门无比壮大的艺术形式。事不关己的态度使八卦影响力无限扩展,遇到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主角就容易倒霉(虽然他们已经够倒霉了),不过总的来说,这一动机生产的八卦,套用《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条目注释,“基本上无害”。

猎奇是个很普遍有很特别的大众心理。安逸地窝在沙发里,一边喝茶/咖啡/可乐/娃哈哈,一边用眼睛冒险——好莱坞准确把握住我们那颗懦弱却又不安分的心。但电影毕竟是电影,音像效果再牛逼,门票/发票也会一再提醒各位观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那么,我们何不去寻找真实的巧合呢?我们发现,生活本身比故事更精彩。生活激发我们真实的情感,再也不必惺惺作态无病呻吟了。我们可以对受虐的猫咪表达怜悯,向无助的孤儿奉献同情,更多情况下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愤慨——生活中不公道的事情太多了。和电影不同,生活中没有天生的英雄,我们都可以做英雄,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惩恶扬善,让犯了错或可能犯了错的家伙承受我们的怒火,而我们也将共同付出一定代价——那可是好大一个分母啊!

显摆——这种心理比较阴暗,缺乏娱乐精神。严格来讲,它不是八卦动机。处于显摆心理支配下的人无法从八卦本身获得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周围景仰的目光和激赏的评价。八卦只是一种可行手段,以此吸引众人,最终获得成就感。然而不得不承认,显摆的人会用最高效率推广八卦。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打听各种稀奇古怪的小道消息,独立深加工,然后投放市场。他们是最敬业的八卦中转站。

三、八卦超越方案——如果你真的愿意

现在我们知道了八卦的几种存在形势,更明确了八卦的心理机制,这使我们有可能从无穷无尽的八卦海洋中分辨信息的真伪优劣,却不可能让我们下决心坚定地站在清除八卦的立场上——毕竟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带来很多快乐,甚至一些敏锐的人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资料——让我们下决心的,大概是那些不好的、伤害了或者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八卦。我认为,所谓超越八卦,其实是指超越那些有害无益的八卦。就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不要尝试参与八卦的创作——你绝对不想知道,你的创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会影响到哪些人。

严格区别玩笑和八卦。

严格区别实事求是、谎言和扯淡。最后一项通常对八卦的伤害效果有加成效应。

不要轻率地评价一个八卦,除非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你完全了解事实真相。

不要利用八卦为自己牟利。你的行为即使不构成犯罪,也将违背道德,而这一点迟早让你成为下一个主角——如果成为主角让你获利更多,那就放手干好了,但你要记住:利益总伴随着代价。


谢选骏指出:人説“德里达说,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如果從文本看,而不是從胡説博士之流的八卦看,“五四白話”純屬虛構——那是出自胡適之流“新文學”的祖宗十八輩頭上的宋明話本、宋明語錄的傳統。


仲維光@ar2652006328:有兩種白話文:

一種是拉丁化白話文,它屬於西語——西方文化產物,只是使用的不是拼音符號,而是方塊形符號。

另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文字的白話文。

採取這一描述框架,可以使他在使用語言時知道應該遵守哪些規範,讓語言更準確精緻。

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白話文的看法:

https://zhongweiguang2020.blogspot.com/2024/02/blog-post_8.html


谢选骏@xxj2040:大陸的蘇聯白話與台灣的民國白話也不是一回事——現代南北朝的曙光。


谢选骏:那不勒斯就是烂

《小型雕像坠落 砸中女游客头部重伤亡》(2024年09月20日  意大利社会)報道: 意大利那不勒斯日前发生一起悲剧。一尊小型雕像从建筑物阳台坠落,直接砸中一名年轻女游客的头部,导致她重伤不治。 综合外国媒体报导,30岁的死者雅科尼斯和29岁的男友卢梭近日前往那不勒斯旅游,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