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谢选骏:“天主”的譯名不及“上帝”的譯名


(一)


網文《天主和天主教名詞的由來是什麼?》(里昂华人网站)報道:

天主教原来的名称是基督宗教(Christianisme),意指耶稣基督所创立的教会。所以,凡信仰耶稣基督的人,都被称为基督徒。自1517年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自称为基督徙的教派, Christianisme便成了总称。为了不混为一谈,各教派不得不在“教会”前冠以“某某”以示区别。欧美各国都以“公教会”(Eglise catholique )或“罗马公教会”,称隶属罗马教宗的天主教,以与分离的“希腊正教”即是“东正教” (Eglise orthodoxe),及 “誓反教”(Protestantisme有誓反教的意思,我国人多称它为“新教”或“基督教”)等教派有所区别。


天主教的中文名称,是明朝末年在我国传教的外国传教士所拟定。“天主”二字,是天主教称呼宇宙真主的名词,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惯称的“至上神”。这个名词始于明朝神宗万历11年,即是公元1583年。原来罗明坚神父,离开广东肇庆时,曾委托一位慕道少年管理祭坛和祭服。但是,当罗明坚与利玛窦从外地回到肇庆时,发现在祭坛中央壁上,悬挂着两个字“天主”。以后,“天主”这两个字就被采用与“上帝”或“天”等名称并行。


由于持久的明(末)清(初)的礼仪之争,导致教宗本笃十四世在1742年即是清朝乾隆七年,颁布了最后一道禁令。禁令宣称不许单称“天”或“上帝”。不过,从那时起,“天主”这两个字就开始通行了。。


在利玛窦以前,唐太宗贞观九年即是625年,天主教的分袂弟兄教会:景教,传入首都长安,其所译“默西亚经”称宇宙真主为“天尊”,而释家也称佛为“天尊”,道教称“天神”乃“天尊”等,如“元始天尊”。 


我国古籍中,天主的名称,始见于秦始皇所封八神:“天主、地主、阳主、月主、四时主”等。南宋时期,阿罗单国尊称宋帝为“无忧天主”。佛经中称诸天之帝为“天主”。例如:“忉利天主”。中国文化有道:“天者、巅也,至高无上。”而我们所说的“天主”,并非秦始皇所讲八神、佛经中的“忉利天主”,他乃是指宇宙的唯一真主宰。


对“天主”的称呼,世界不少语言均按照拉丁语Deus译为类似的名称。Deus 则是根据古罗马“多神”dii的原有名词而来。但是教会为保持唯一神的观念,将小写改为大写,将复数改为单数:dii变成Deus。Deus就这样成了唯一主“至上神”的名称。


我国文字,通常无大小写之分。但为表达“一神”观念,只好在“神”面前加以限定字,称之为“真神”、“至上神”等。因我国“神”字的古义,也指“多神”的意思。但近代许多学者,由于研究“天神”、“一神”、“多神”、“泛神”等问题,而将西方的Theos,Deus,Dieu直译为“神”。因而,我们从“一神”的立场,称“天主”为“神”、“至上神”。


(二)


網文《天主(中國)》報道:


關於天主一詞的其他意義,請見「天主」。

天主,為中國古代齊國地區祭祀的八神之一,和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日主、月主、四時主並列,其後秦始皇、漢武帝皆於祭祀八神同時尋訪仙人以求長生不老,至漢成帝時則因匡衡、張譚上書建議而廢除祭祀,其後未知是否復設。


此外天主一詞亦見於道教、佛教及歷代文獻。道教中有「高虛清明天主帝君」、「六波天主帝君」等神,佛教中可指各天主宰、帝釋天、印度因明學家商羯羅主,其他文獻中則曾有泛指天上神明、指稱玉皇大帝或中國皇帝者。


中國上古時期祭祀的天主


天主,為中國古代齊國地區祭祀的八神之一,和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日主、月主、四時主並列[1](韋昭則認為八神中無兵主,有星辰主[2]),其起源有自古以來及姜太公創設兩種說法[3]。


祭祀天主的地方在天齊[1](即天齊淵溫泉,其意為「天之肚臍」,象徵天的中心位置[4],位於齊國故都臨淄一帶,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辛店鎮東南約三公里,淄河東岸,牛山西北麓。),和道教中與天齊高的天齊神不同。天齊神相傳是「管天下人民生死災厄」之神,又稱東嶽大帝、泰山神,祭祀在天齊廟。


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等帝王都曾祭祀過這八神。秦始皇於封禪後東遊海上四處祭祀名山、大川、八神並訪求仙人[5],這種祭祀並無固定周期,皇帝有經過才會祭祀[6]。漢武帝也兩次於上泰山後出海祭祀八神,這種祭祀同樣也非定期,並且同樣與追求長生不老有關[7]。漢宣帝則於曲城祭祀八神,並親自前往致祭兵主、日主、月主、四時主等神[8]。漢成帝時因匡衡、張譚上書建議取消不符儒教禮制之祭祀而廢除[9],其後成帝為求子、漢哀帝為求病癒分別復設許多神祠,未知八神是否在復設之列[10]。


道教中的天主


道教的經懺寶誥中有數位以「天主」尊號為名的神祇,例如「高虛清明天主帝君」、「六波天主帝君」等。高虛清明天主帝君,於法筵啟白元始天尊,稱揚玉皇上帝;六波天主帝君則為九宸大帝之一,是降授神霄雷法之神明[11][12]。


佛教中的天主


佛教中認為六道輪迴其中之一為天道,天道當中又可細分成許多不同層次的天,各天的主宰即稱為天主[13],偶爾與天王一詞混用[14]。其中由於帝釋天能統領四大天王等眾天神、影響人類壽命等,故也常被稱為天帝、天主[15]。


此外印度因明學家商羯羅主亦被依其名字字義簡稱為天主[16]。


其他用法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毛詩正義》、《太平廣記》中以天主一詞指稱天上神明[17],《西遊記》中則用以指稱玉皇上帝。[18]


南朝宋時呵羅單國王毗沙跋摩將宋文帝與帝釋天、梵天相比擬,而稱其為天主。[19]


參考文獻


1、《史記·封禪書》: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並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2、《史記索隱》:韋昭云「八神謂天、地、陰、陽、日、月、星辰主、四時主之屬。」

3、《史記·封禪書》: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4、《漢書注》:蘇林曰:「當天中央齊也。」師古曰:「謂其眾神異,如天之腹齊也。」

5、《史記·封禪書》:(秦)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於是始皇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僊人羨門之屬。

6、《史記·封禪書》: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

7、《史記·封禪書》:(漢武帝)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

《漢書·郊祀志》:後五年,(漢武帝)復至泰山修封。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用事八神延年⋯⋯至如八神,諸明年、凡山它名祠,行過則祠,去則已。

8、《漢書·郊祀志下》:(漢景帝)又祠參山八神於曲城,蓬山石社石鼓於臨朐,之罘山於腄,成山於不夜,萊山於黃。成山祠日,萊山祠月。又祠四時於琅邪,蚩尤於壽良。

9、《漢書·郊祀志下》:是歲衡、譚復條奏:「長安廚官縣官給祠郡國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應禮,及疑無明文,可奉祠如故。其餘四百七十五所不應禮,或復重,請皆罷。」奏可⋯⋯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黃帝、冥羊、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後啟母石、萬里沙、八神、延年之屬,及孝宣參山、蓬山、之罘、成山、萊山、四時、蚩尤、勞谷、五床、僊人、玉女、徑路、黃帝、天神、原水之屬,皆罷。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

11、《漢書·郊祀志下》:後上(漢成帝)以無繼嗣故⋯⋯又復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哀帝即位,寢疾,博徵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盡復前世所常興諸神祠官,凡七百餘所,一歲三萬七千祠云。

11、你知道嗎?其實,道教也有神仙叫「天主」。

12、李遠國. 神霄九帝與北極四聖考辨. [2016-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1)。

13、如此案例不少,諸如《父子合集經‧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九》:「爾時樂變化天主,與七十俱胝天子眷屬俱,見諸阿脩羅王乃至都史多天諸天子等。」《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爾時天主牟修樓陀。共諸天眾。在於園林妙蓮花池。成就無量種種諸欲。」

14、《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呵責。」此段文字與上個註釋出自同經同品卻使用「天王」一詞指稱牟修樓陀,故得知兩詞偶有混用之情形。《大乘密嚴經‧顯示自作品第四》也可以看到類似例子:「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心有八種或復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

15、詳情可參考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中之「天主」(p.1336)、「因陀羅」(p.2296)、「帝釋天」(p.3776)條目。

16、如窺基所作《大正藏‧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天主以旨微詞奧。恐後學難窮。乃綜括紀綱。以為此論。」又如文軌所作《卍續藏‧因明入正理論疏》:「天主既承陳那作論,何故別立後四過耶?」皆為例證。

17、例如《漢書·霍光金日磾傳》:「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云。」《毛詩正義·生民》:「祈穀,即郊天也。引此以證郊祭而云嗣歲之意,由郊天主為祈穀故也。」《太平廣記·張公瑾妾》:「璋曰:『公瑾鄉人王五戒者,死為天主,常救公瑾。故得至今。今已不免矣。』」18、《西遊記·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玉帝從頭看了,見這等這等,即將原狀批作聖旨,宣西方長庚太白金星領旨,到雲樓宮宣托塔李天王見駕。行者上前奏道:「望天主好生懲治;不然,又別生事端。」

19、《宋書·西南夷》:「(元嘉)十年,呵羅單國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勝天子陛下:諸佛世尊,常樂安隱,三達六通,為世間道,是名如來,應供正覺,遺形舍利,造諸塔像,莊嚴國土,如須彌山,村邑聚落,次第羅匝,城郭館宇,如忉利天宮⋯⋯承嗣常勝大王之業,德合天心,仁廕四海,聖智周備,化無不順,雖人是天,護世降生,功德寶藏,大悲救世,為我尊主常勝天子⋯⋯』其後為子所篡奪。十三年,又上表曰:『⋯⋯揚州城無憂天主,愍念羣生,安樂民人,律儀清淨,慈心深廣,正法治化,共養三寶,名稱遠至,一切並聞。民人樂見,如月初生,譬如梵王,世界之主,一切人天,恭敬作禮。』」


(三)


《佛教「天主」與天主教「天主」的區別》(天主教聖安德肋堂區2016年6月20日)報道:

(一篇相當詳盡的文章,討論「天主」這個譯名的來龍去脈。)

最近有朋友跟我講,一位過去非常熱心的教友改信了佛教,理由是「佛經」證明『天主』的地位比佛和菩薩更低。本來,對於他人如何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們不好做過多評判,畢竟天主賦予每個人自由意志和選擇的權利,對於每個靈魂的最終審斷在於天主,而不是人。不過,其中一個問題卻引起我的思考,那就是:佛經中屢屢提到的「天主」是否就是基督徒信仰的那位至高者?天主教所信奉的天主與佛教所說的「天主「到底有何區別?

一、佛教的「天主」

在談佛教的「天主」前,我們最好先了解一些佛教的世界觀。

在佛教的觀念裡,除「佛性」本身外,其余一切都是變動的,非永恆的,不真實的。佛教不相信永恆的生命,認為所有生命都是在「六道輪回」中不停流轉,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及與「他者」(人、動物、或別的事物)間的「因緣」不停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個世界轉生。六道輪回中的天、人、阿修羅又被稱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則叫做三惡道。生前行善積德之人,死後才可以往生善道,反之則墮惡道受無邊痛苦。而三善道中,又以「天道」最為殊勝,進入天道的眾生可以享受各種福德。

在《阿含經》、《毗那婆問經》、《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佛教經典中,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天道和天人。學界研究證明,佛教關於天道和天人的論述並非獨創,而是有所承繼。佛教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印度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經》中,將宇宙分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基本上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世界觀,把天道劃分為「三界二十八天」。三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欲界有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統共二十八天。不同的天代表不同的境界,其生存方式、生命形態、周遭環境都不盡相同。佛經以「須彌山」為例,認為不同級別的天人依須彌山而居,越往上壽命越長,境界越高,欲望越寡。例如「仞利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其一日等於人間一百年,因此其壽命相當於人間三千六百萬年,以此類推。除壽限有別,佛經中不同境界的天人,彼此間存在方式亦不盡相同,如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則是沒有身形、欲望、非有想非無想的絕對寂靜狀態,其壽八萬劫(「劫」為佛教時間單位,一劫難相當於人間四十三億二千萬年)。佛教認為每一層天都有一個主宰,這個主宰就被稱為「天主」。

佛教相信,人如果能行十種善功(又稱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痴。死後就會升入「天道」(或天界),在那裡享受種種福樂。如前面提到的,天道眾生壽命都很長,而且他們還都具有各種異能,只需一個念頭,各種美食華服就會隨處湧出。但是,佛教也說天道眾生包括他們的「天主」並不是永恆存在、不死不滅的,他們雖然壽命很長但終有盡頭。佛經說天道眾生在死前會有五種症狀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佛教稱之為「天人五衰」。出現這些衰相的天人隨即死去,他們死後又進入輪回下墮至人、阿修羅、畜生、餓鬼、乃至地獄。

二、天主教的天主

天主是指天主教信仰中的最高主宰,拉丁文作Deus(陡斯、斗斯),聖經中一般稱為YHWH(雅威)。是明末來華傳教士,為了與中國傳統宗教所信奉的神祗有所區別,但又易於被中國人接受,根據《書經》「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之句,而將拉丁文Deus翻譯為「天主」,意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萬物」,故信奉唯一天主的「羅馬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在中國也普遍被稱為「天主教」。由此可知天主教中文的「天主」二字,是當年西方傳教士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有的兩個漢字,並賦予其全新含義,借以表達其信仰中的至高全能者Deus。

其實關於天主教至高者的中文譯名問題,在中國並非一帆風順。從歷史角度看,先後經歷了「附佛、附儒、音譯、意譯」等過程。唐代景教(基督宗教東方教會聶斯多略派)來華,是基督信仰第一次有據可考地傳入中國。當時佛教在中國大為興盛,因此景教傳教士們在向中國民眾介紹信仰時,運用大量佛教術語,以方便群眾理解。因此早期景教經典中,甚至以「佛」稱天主!同時也把聖經中天主的兩個最普通的名字引入中國,並按照唐代口音,音譯為「序婆」(Ievha - Jehova 基督新教譯為:耶和華)和「阿羅訶」(Aloho - Eloah 今譯作:厄羅亨或厄羅因)。但是單從字面上看,國人很難明白此名的含義,故又在道理書中稱「阿羅訶」是「無元真主」。有些景教典籍也稱天主為「一神」、「天神」,有時還稱「世尊」、「天父」、「慈父」、「天尊」等等。可見這一時期,關於天主的譯名並未統一,且有著明顯的佛教化色彩,而且景教在闡述基督信仰時也大量采用佛教術語,因此唐武宗滅佛期間,景教由於太過相似佛教,而被當成佛教的一支遭受滅頂之災,從此在漢地一蹶不振。

羅馬天主教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在元朝,然而這一時期,天主教主要傳教工作是在當時居於社會上層的蒙古人與「色目人」(外國人或西部少數民族)中展開的。原因是因為:第一,西部少數民族或蒙古族中的部分人已經信仰景教(元代稱也裡可溫教),接受了基督信仰;其二、元朝的實際統治者是蒙古人,當時他們在中國實行類似種姓制度的民族劃分,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在元代的地位並不太高;第三,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在元朝亦被視作「色目人」之一,受到上層社會普遍優待,因而使他們在向居於社會上層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傳教時頗為便利。但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元代傳教士客觀或主觀地忽略了作為中國社會主體的漢人和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在元朝崩潰後隨即銷聲匿跡,甚至並未留下太多文獻資料,所以今天對元代天主一詞的中文譯名的考據也相當困難。

及至明朝末葉,天主教傳教士再度來華,才真正意義上把基督信仰引入中華文明。如前文提到,當年利瑪竇主張用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天主教進行本地化適應。因此他們在儒家經典中找到「天主」、「上帝」、「天」、「神」等字眼來稱呼其信仰的唯一真主。但是1610年,利瑪竇去世後,接任他的龍華民神父,卻對利瑪竇的思想和傳教方法持有不同態度,他在接任中華耶穌會總會長後,極力主張廢除「天」、「上帝」、「天主」等詞,認為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中本有的神祗,因而對至高者產生誤解,他認為天主教信仰的至高主宰,應采用音譯,即直接依照拉丁文譯為:陡斯。但當時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陡斯」二字無人能懂,主張可只用「天主」,禁用「天」與「上帝」之稱。公元1715年,教宗克來孟十一世頒布《自登基之日》(Ex Illa Die)通諭,結束了這場關於天主中文譯名的爭論,在該通諭中特別規定中國天主教從今以後只能以「天主」二字來稱呼至高者:

「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斗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並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

這份通諭同時還對中國天主教尊孔祭祖等問題予以禁止和譴責,直接引發了其後天主教在中國被全面禁教的「禮儀之爭」。但這是後話,與我們今日討論的主題無關。     

如前所述,我們基本可以明白,現今天主教使用的「天主」二字,只是一個中文譯名,其所指代的是天主教信仰中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真神, 與佛教的「天主」、儒家的「天」、「上帝」、道教的「天神」、「天尊」並不可一語而蓋之。那麼,天主教的天主,到底又是怎樣的一位至高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

天主是誰?《要理問答》說:天主是「造天地、造神人、造萬物的真主宰」。「因為在天上和在地下的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領者,或是掌權者,都是在他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他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他而存在。」(哥1:16-17)

天主是神不是神?《要理問答》說:天主是「無形無像的純神」,聖經也說「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

天主是怎樣有的?《要理問答》說:「天主是無始無終,是自有的。」聖經中天主曾自我啟示:「我是自有者」(出3:14),我是「阿耳法」(原始)和「敖默加」(終末),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這樣說。」(默1:8)當代神學用更簡明的語言說:天主就是存在本身。

此外,教會相信天主是萬善萬美、萬萬福樂;他無所不在、處處都在;他遍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之事,連人心最隱秘之事也詳察無遺;天主具有全能,只要他願意,所有一切一命就成;他也是至公義、至仁慈、至美善的造物真主,他創造了時間和空間、可見與不可見的一切,他對所造的一切無不憐惜。教會還相信天主有三位,有父、有子、有聖神,三位共是一個天主,而非三個,這屬信德的奧跡,人只能在啟示和恩寵中才能相信與明了。天主第二位聖子在兩千年前降生成人,將天主的救恩完全顯示給人類,使人類由於原祖背命而失落的永生能夠再度尋回,這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就是耶穌基督,通過他人才能夠認識天主的真面容,也只有通過他,人才能夠完全與天主共融,因為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若1:18)所以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經過他,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參若14:6)

三、佛教「天主」與天主教天主的區別

前面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佛教和天主教各自關於「天主」的觀念,不難發現,佛教所謂的「天主」與天主教所相信的至高者天主並非同一位,而且他們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別,下面我將其中三個最明顯的區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1.佛教「天主」有生滅,真天主則無終始

佛教所謂的「天主」沒有永生,他們的「天國」(天道、天界)生命是有限的,即便壽命很長,但終有失落的那一天,而且佛經也承認他們一旦墮落其結局可能比人類更慘。據《大智度論》記載,無色界因著於樂境,命盡之後,墮入欲界,受禽獸形;色界諸天則從清淨處墮落之後,還受淫欲而生不淨中;至於欲界六天,則因著於五欲,而墮地獄受諸痛苦。故佛教中的天人或他們的「天主」並非不死不滅,而是」有始有終」。但天主教相信的真天主卻無始無終,他是「原始」和「終末」,他自有永有,永生不滅,不受時空轄制,因為連時間和空間都源自他,他就是存在本身。

2.佛教「天主」皆受造,真天主為造物主

佛經中提到的「三界二十八天之」天主無非都是生前行善積德之人,死後受到的特殊」福報,沒有任何一部佛經說他們是自有本有的,故此他們有起源,是受造物中的一員。而真天主卻是造物主,《尼西亞信經》說:「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聖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他所創造的」。其實不光佛教的「天主」,就連佛教認為比「天主」更高級的羅漢、菩薩和佛,也都只是經過修行後達至某種境界的人,「佛」這個字的梵文原意就是「覺悟了的聖者」,所以他們都是受造物,而真天主卻是一切的源頭,是可見與不可見之物的創造者,「他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他而存在。」(哥1:17)

3.佛教「天主」盼永生,真天主是生命源

前面已經講過,佛經中的「天主」沒有永生,甚至佛教本身也很少提到永生。不過佛教有一個術語常被人們認為比較接近天主教的永生,那就是「涅槃」。關於涅槃到底是什麼,不同佛教宗派的解釋也不一樣,大致有: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涵義。其實涅槃這個術語並非佛教獨創,而是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在婆羅門教中涅槃幾乎與死亡是同一個意思。所以婆羅門教僧侶、甚至早期佛教修行者過世時,人們通常會說他進入涅槃或者圓寂了。後來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的基礎上對涅槃作出新的詮釋,更傾向認為涅槃是一種證得終極智慧後所達到的境界,《法華經》曰:「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可是對於涅槃到底如何證得,其結果又是怎樣?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解釋眾說紛紜,所以涅槃雖是佛教徒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可說是佛教信仰中一切生命極其盼望的終極存在,可是對於這種狀態到底如何實現,實現之後又會怎樣,佛教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但是,所有的基督宗教,不論天主教、東正教還是基督新教,對於此類問題卻有著相當確切且一致的說法,那就是肯定說有「永生」。永生的希臘原文是:Zoen Aionion,意為屬神的生命,或者是屬於天主的生命。因天主是永存不滅的,故凡是分享天主生命者,就是進入天主自己的生命狀態,活於天主之內。與佛教關於死後生命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不同,聖經不但肯定地說有永生,而且很清楚地指出獲得永生的方法:「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17:3)

四、結語

藉這篇小文我們一起思考了關於佛教「天主」和天主教天主的區別,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並非是為了進行某些護教性的辯論,而是想和各位教友,特別是目前在自身信仰與別的宗教信仰間,感到困惑的兄弟姊妹共同進行一些反省。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我們的信仰要求我們對他人的宗教與文化保持尊重,但同時我們也應對自身信仰充滿自信。

自信不等於自大或驕傲,自大和驕傲通常源於對自己的無知;而真正的自信卻基於對自己充分地了解和認識。身為天主教徒,我們首先應該多花一些時間來認識自己的信仰,而認識信仰不等於學習某種知識,或掌握某些規矩和傳統,又或只是一味進行各種」腦洞大開」的冥思苦想。認識信仰,是指具體的行動和真實的生活。每一次用心參與彌撒、真誠地找神父告解、在祈禱中與天主神交密談、以基督之名幫助每個有需要的人、因深信上主無條件寬恕自己而願意諒解他人……這些行動才是真正認識信仰。

只有當我們穩固屹立於自身信仰的磐石之上,我們在與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相處時才會是真誠的,充滿自信與敬意的。天主希望人人都得救,如果你真的相信已在基督內尋獲這份圓滿的救恩,那麼,你還有什麼理由轉向他處呢?

(作者為重慶教區丁楊神父,曾就讀於澳門聖若瑟大學宗教學系,後任教於國內多所大修院, 現今在羅馬從事信理神學和比較宗教學研究)《信德報》

谢选骏:人問“天主和天主教名詞的由來是什麼”?人説“佛教「天主」與天主教「天主」的區別”。我看——“天主”的譯名不及“上帝”的譯名,因爲畢竟,天主形形色色,上帝卻是唯一。儘管這倆譯名都無法準確傳達“耶和華神”的内涵。看來,當初羅馬教廷還是外行領導了内行,不顧在華傳教士們的意見,采取了一刀切的無端措施,斷送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機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民主党司法部为何包庇共和党议员

《盖茨丑行劣迹细节曝光 特朗普救不了 麦卡锡报仇了》(冰看美国 2024-12-25)報道: 美国众议院道德委员会在本周一发布了一份长达 37 页的重磅报告,经过对前共和党众议员马特·盖茨一年多的调查,指控他进行了一系列非法和不当行为,包括三年向12名女性支付超过9万美元的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