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5月11日星期三

谢选骏:欧洲殖民者冒充“本土人口”和原住民



《种族大更替论复苏 三分之一美国人忧移民影响选举》(星岛日报 2022-05-10)报道:


随着国会中期选举逐渐临近,调查发现不少民众受到排斥移民的阴谋论影响,约1/3受访者相信,民主党正密谋以外来人口取代本土国民,夺取政治利益,另有30%受访者担心,移民增加将会削弱他们的话语权,甚至在这个趋势下,连“种族大更替”(Great Replacement)之类的极端思想也正悄然复苏。


美联社与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调查共访问了近4200人,结果发现1/3受访者深信,有政党希望以移民稀释本土人口,然后透过选举获取胜利,30%的受访者担心,新移民不断涌入后,将导致本土人口丧失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数字显示,共和党选民尤其担心话语权被削弱,认同这点的人比例达到36%,明显高于民主党选民的27%。


在具体例子中,科罗拉多州1名80岁共和党白人妇女,便对保守派主持人卡尔森(Tucker Carlson)的指控深信不疑,认为民主党正借此巩固政治权力。德州1名37岁共和党白人选民则说,虽然部分阴谋论牵强附会,但他也相信移民的确正削弱本土民众的影响力。


由于排斥移民的情绪升温,数十年前曾经出现的“种族大更替”阴谋论也卷土重来。根据这套论述,部分统治精英计划以非白人移民,逐渐取代白人本土人口,最终将白人变成少数族裔,彻底抹杀其文化和价值观。批评“大更替”理论的专家指责,这种思维起源于极右民族主义,移民动辄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获得公民身份和投票权,短期内无法左右选举,历届选举也没有发现大量非公民投票的例子,可见这些忧虑纯属杞人忧天。


美联社这次民调发现,主流民意仍然相信人口多元化能使国家强大,也赞成联邦政府接纳“追梦人”,让童年时随父母入境的无证年轻人合法留美,持这些意见的人比例占了2/3。但分析形容,在这样的民意前提下,拜登政府若在本月23日废除“42条款”(Title 42),不再以防范疫情为由快速遣返偷渡移民,随后又导致非法入境人数激增的话,将在政治方面引发反弹,民主党可能在11月的中选陷入苦战。

网民嚎叫: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2022-05-11 04:06:37

拉美兄弟上扬、

LLC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20:02:00

这就是民主党的论调,只要与他们的论点不同,就是阴谋论。他们大量接受非法移民就是为了拉选票,傻瓜都能看出来。

技术员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8:04:30

谁都觉得自己吃亏了。

Maui2021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7:20:34

土共撕了中国人的护照,强行捉人去方仓,打死宠物,病人得不到救助死在家里。然后五毛还欺骗国人说,别去外面,去了是N等公民。就怕中国人跑了。

Jackyice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36:31

无论怎么变,华人在美国四等公民的地位是永远变不了。

咔炸飞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6:12:49

只要控制非法移民,其它好说

TexasIns02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40:50

那先把你这样的贱皮赶出美国!

cwang28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14:56

这还用说 这明摆着的 美国南非化是铁定 只是早晚的事

Jackyice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36:31

无论怎么变,华人在美国四等公民的地位是永远变不了。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16:41

数十年前曾经出现的“种族大更替”阴谋论也卷土重来

--这哪是什么阴谋,这就是没剥皮的阳谋,呵呵

cwang28 发表评论于 2022-05-10 15:14:56

这还用说 这明摆着的 美国南非化是铁定 只是早晚的事


谢选骏指出:欧洲殖民者的后代在冒充美国的“本土人口”和原住民呢!他们以为自己有权永远垄断一切机会。


《53条人命,新华社的报道只有52个字》(基本常识 2022-05-09)报道;


长沙医学院旁自建房倒塌事故的救援结束了。据官方发布消息,事故共造成53人遇难,10人受伤获救。


这是新华社今天发布的一条报道:新华社的这条报道,我数了下,52个字,其中还包括三名记者署名。


当然,这是一条微博报道,短一点可以理解。当然,这是新华社对该事故的多条报道之一,信息少一点可以理解。


但是,我想问问各位,这一造成53人遇难的重大事故,而且是市委书记出面鞠躬致歉、国务院要成立调查组的事故,发生到现在已经一周了,你还知道些什么信息?


现在的事故报道都是些啥?


嗯,这一周里面你可能零星看到过一些报道。救出一个人来,又救出一个人来,救出一位女大学生说消防员是榜样,骨折了还给消防员唱歌。


救援的新闻,有时会有惊人相似的角度。


比如,记者哽咽了:然后,专家哽咽了:最后,市长也哽咽了:就这些信息,看得我也要哽咽窒息了……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做的下三滥的报道啊!


你是国家级媒体记者,在事故现场能得到各方最多的采访配合与信息支持,能不能老老实实去做点调查采访,别在屏幕前哽咽。


人们关心的是被压在倒塌楼房下的人,关心的是他(她)们为什么会被压在那里,关心的是自己会不会碰到突然倒塌的楼房,谁管你记者有没有哽咽啊?!


如果你以为我把这些摆出来是要嘲讽,是要批评,那是你不懂我内心的悲愤,一名前新闻记者无处发泄的悲愤。严肃新闻供应不足,舆论场上喂给大家的就剩这么些哽咽新闻了。


做点严肃新闻到底有多难?


说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想到全国调查记者只剩下多少多少名的问题。有说剩一百多个的,有说剩十几个的,还有人干脆说一个都没有了。别管哪个数字最接近,调查记者日渐凋零的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长沙塌楼事故的报道做成这副鬼样子,跟深度调查记者还剩几个是没关系的。


这类事故的报道,根本不需要什么长时间大范围的深入调查,更不需要什么卧底、突破,不需要什么深度调查记者。新闻单位正经派一两名时政记者或者突发记者过去,一两天就能发回详实的报道。


去到新闻现场,见到新闻当事人,总归能提供一些官方通报之外的,公众关心的信息。倒塌的楼是哪年建的,哪年改的,谁批准的?楼里经营的商户分别是做什么业务,安全和消防检查有没有做过?倒塌房屋周围还有多少类似情况的自建房?……


这些信息,你在事故发生以来的这一周里,看到过吗?


现在的问题是,地铁浸水、飞机坠毁、楼房倒塌,都只剩下了两句话:等官方通报。一切以新华社发布为准。


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新闻发布会


就像疫情封控中的人们追问什么时候发物资、什么时候解封,永远都只有一句回复:等通知。


灾难报道中严肃新闻的缺席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环境的舆论尺度收紧,报道空间被持续压缩,另一方面是媒体自身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作重心变成了网络信息的整理加工。


而且这两方面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互为因果。舆论尺度收紧促使新闻机构压缩一线记者编制,而市场化媒体的转型又使得他们距离发布信息的官方信源越来越远……


现在又有了疫情期间流动不便的因素叠加,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这样一个哽咽的局面。


然而,以上这些全都是借口!


作为前媒体人,我当然理解当下生产严肃新闻的艰难,但把长沙塌楼事故报道成这副畸形的样子,其实是没有借口的。


首先,这场塌楼事故虽然伤亡重大,但就是一栋村民自建房,牵涉的层级其实不高,涉及到的人员和单位并不算敏感。公安机关在事故发生之后也很快初步定性,抓捕了涉嫌犯罪的相关责任人。


简而言之,不是什么绝对不可触碰的雷区。


然后,事故发生到现在已有七天,媒体有足够的时间派驻人员做现场和周边采访。这次事故涉及家庭众多,当地自建房现象也普遍,总能找到可供采访的信源。当下长沙也没有什么全域静止之类的防疫措施,不存在进不去的情况。


总而言之,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采访任务。


那,为什么这一周都没有看到什么提供了信息增量的严肃新闻报道呢?我想了很久,大概是扎在媒体心头的两根刺在作祟。


一根刺是自我审查,自觉提升了新闻事件的敏感层级,主动放弃了追寻真相的努力。


一根刺是受众筛选,在长期的哽咽式报道中筛选和培养出了庞大的受众,他们不相信存在官方通报之外的真相。


这真是太让人难过了。


本文标题@leilei 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谢选骏指出:“新华社”其实是“黄俄社”,是苏联“塔斯社”的翻版龟儿子。苏联及其共产国际,也是一种杂牌的欧洲殖民者,他们培育的国共两党犹如哼哈二将——也在中国冒充本土人口和原住民,肆意发动内战、割让领土、出卖中国的尊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