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5月17日星期二

谢选骏:成吉思汗、阿提拉、斯大林都因强奸妇女而死



《成吉思汗3种死因都太尴尬 难怪正史不记载》(2022-05-14 三立)报道:


成吉思汗,又名铁木真,在整个世界史上,可以说是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曾把中国版图面积扩大到巅峰,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东北到今库页岛,总面积约在1800至2000万平方公里之间。不过,关于他的死因却仅有2句话,让后人充满疑问,就有学者研判,恐怕是“死因”过于尴尬,让史学家们也不好正面描述。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在《元史》中有记载2句话,“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是指成吉思汗发病不治,但死因为何,却没有给出任何交代。这对于综横欧亚地区的一代神人来说,这麽敷衍的纪录绝对不合常理,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经史学家调查,成吉思汗可能有3种死因,第1种推测是“中毒”。在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不幸膝部中了来自西夏士兵的毒箭,结果没想到毒箭攻心,就让他一病不起。不过,这个说法可能性较低,因为当时成吉思汗已经60多岁,作为统治者应不需要打头阵,而是在后方稳定军心及可,因此许多学者否认此说。


第2个死因可能是“坠马”,在《蒙古秘史》有以下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成吉思汗带著夫人出征西夏时,他们路过阿儿不合,并在此打猎。不料,成吉思汗所骑乘的红沙马却被其他马吓到,导致他就这样无预警地摔了下来。据传成吉思汗当晚就发了高烧,而在隔年离世。“坠马”这种死法对于擅长骑射的成吉思汗来说,可说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也不想要这件事传出去,这也是正史中不敢记载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种死法就颇为猎奇了,虽然说是“被刺杀”,但却是尴尬地被刺杀。在《蒙古源流》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进军西夏时,曾俘虏到外貌惊为天人的西夏王妃。不过,在侍寝当晚,西夏王妃趁机将成吉思汗的阴茎咬掉,顿时血流如注,并藉机刺杀,随后病情加重,最终逝世。


除了上述3种有史料记载的死法,民间还有流传包括染疫、下毒、被闪电劈等说法。不过,对于拥有一世英名的成吉思汗来说,这些死法实在都太丢脸,还不如战死沙场才是他的光荣之道。

 

网民嚎叫:

德州渔夫_2017 2022年05月15日 16:40

什么时候成吉思汗成了中国人了? 被人家灭了国还沾沾自喜,真是无知无畏的二十一世界义和拳拳民哦!

千户侯 2022年05月14日 16:16

在吉尼斯的记录中,蒙古军队屠杀一亿汉族,掳走了大量生育期的年青妇孺。武侠小说中的郭靖原型就是随母被掳到蒙古大汗的直系部落,从小与铁木尔一起长大。成吉思汗的长子也是其母被其他部落所获怀孕后,回到了成吉思汗的部落后所生。当时的蒙古族部落之间的战争没完没了的。急需大量青壮年人口。生育期的妇女自然也是战利品被分配到各个部落中。所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实际就是一个悲催的历史。就是汉族之间的朝代更换,以自己的丛林文化主导的战争都是以死亡30%以上的人口为代价的历史。

doitgo 2022年05月14日 15:54

有什么丢不丢脸的,有梅毒死的都没说丢脸。

MaoIsSnake 2022年05月14日 13:05

成吉思汗只打到花拉子模,连西夏,金都未征服,更别提宋,但人们往往将其子孙武功全归于他。人类史论单个皇帝征服土地面积,唐太宗李世民为绝对第一!唐帝国也是人类历史第一个面积达一千万平方公里国家!穆斯林帝国面积后来稍大于唐帝国,但历经多个哈里发。

WHBD 2022年05月14日 11:43

"成吉思汗,又名铁木真,在整个世界史上,可以说是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曾把中国版图面积扩大到巅峰" 明明是亡國了還好意思說他曾把中国版图面积扩大到巅峰!漢人新婚第一夜老婆必須個蒙古官員睡的。

lary 2022年05月14日 11:08

斯大林是喝酒醉死的。


谢选骏指出:其母亲屡遭强奸的野种铁木真,后来自称“成吉思汗”竟然因为强奸妇女而死,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事出有因,因为它的先行者匈奴王阿提拉就是这样死去的——


《战神阿提拉:横扫欧洲大陆 最终却死于女人之手》(2016-10-20 首页)报道: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一位被人称为欧洲的战神,他的一生就是充满血腥的传奇。


他的一生杀人如麻、攻城无数,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后来又进攻意大利,摧毁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他率领的军队让大半个欧洲为之战抖。


他的最爱有三样,一是权力,为此,他亲手刺死了自己的哥哥;二是金钱,每攻下一城,就将大量财宝据为己有;三是女人,每夺一地,那些漂亮女人都会被他强娶为妻,据说他一生共娶了300多个老婆,有子女1000多人。


最终,他却暴死在最后一个新娘的怀中……


这个人就是匈人军功最巨的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 的阿提拉(406年—453年)。


匈人(Hun)是一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匈奴人是两个不同的种族。


阿提拉是匈人王的小儿子,他一出生,就被父亲从母亲那里接走,一直带在身边,饱经战火洗礼,是个性格坚强的男孩子,是匈人王心目中的继承人。


可是,正值壮年的匈人王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受伤,没熬到天亮就老王就去世了。


那一年,阿提拉12岁。一觉醒来的阿提拉不仅没能继承上王位,还被他阴谋夺权的叔叔塞进马车,送到罗马做人质。


此前在罗马做人质的是他哥哥,只是,他那个哥哥为人有些不靠谱,是个胸无大志的窝囊废,心里眼中只有金银财宝和女人,所以,才被他叔叔给换了回来。


12岁的阿提拉开始了漫长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罗马人自视高贵,根本看不起像匈人这样的野蛮人,所以,阿提拉觉得自己处处被人看不起,心中对罗马人充满了愤恨,逃跑几次都被人给抓了回来。


既然逃不了,阿提拉就安心呆在罗马王宫,在那里他学会了拉丁文、学会了写作和阅读,还对罗马的军事、政治、外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暗自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国,好学有所用。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他心中的仇恨也在一点点积集。那时,他做梦就想杀掉他那个为人阴险的叔叔和回国享受的哥哥,还有,就是要把罗马踏为平地,以雪多年之耻。通过一系列学习,阿提拉的内力大增,使他成为罗马日后最危险的敌人。


八年后,阿提拉终于结束了人质的屈辱生活,回到自己的部落了。


原来,他的叔叔死后,他父亲手下的那些将领强烈要求把他接回来。正好,他的继位为王的哥哥只图享乐,不理国事,就答应了众人的要求。


阿提拉回到匈人部落后,才发现短短的几年间,部落的军队已纪律松驰,毫无斗志。为了重振军威,阿提拉放手对部队展开了魔鬼训练。不久,部落的战斗力突飞猛进,甚至超过他父王时代。


手中有了这样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阿提拉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他将目光最先盯上了东罗马。对罗马,他非常熟悉,西罗马国力强盛,军队也有战斗力,而东罗马的军事力量则相对较弱。


在对付东罗马前,他率部将周围的小部落一一荡平,并劫掠到大量财富与美女。阿提拉的军事暴行,让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他的血腥与冷酷,让欧洲各国闻风丧胆。


当阿提拉的军队挺进到东罗马时,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也是不堪一击。东罗马帝国无力交战,献城投降,被迫俯首称臣,并年年朝贡,东罗马的财富就成了阿提拉的银行。


一战而胜,让阿提拉在部落的威望如日中天。在一次国王大宴群臣的娶会上,阿提拉挥剑把他的哥哥给斩了,自己做了新一届匈人王。


东罗马帝国积蓄多少的财富,很快就被阿提拉榨干了。此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西罗马。


恰在此时,西罗马皇帝的姐姐霍诺利亚却向阿提拉抛出了橄榄枝。原来,霍诺利亚因婚后与人私通,被他弟弟关了禁闭思过。为了改变命运,她竟然想到借助外力,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虑过后,接受了她的提议,但却同时提出要以东罗马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东罗马的皇帝当然不答应,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将他的姐姐流放。


在公元452年,当阿提拉重新向西罗马帝国要求对霍诺利亚的婚姻时,匈人的军队同时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侵入了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军队摧毁了许多城市,并且把意大利东北的军事重镇亚基利彻底摧毁,使之永久地从地图上消失。罗马皇帝逃到旧都,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最后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并接见了由罗马教皇利奥一世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相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撒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利亚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


对于阿提拉突然撒走的原因,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或者被拜占庭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


只是这样的战绩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件光彩事,所以在回国途中,他又顺便灭了一个名叫勃艮第的小王国。阿提拉在杀了国王和公主伊笛可的未婚夫后,又把伊笛可带回自己的部落。


婚礼那天,整个军队都很兴奋,他们当时甚至可以称为野蛮人,在婚礼上大声喊叫,喝酒吃肉,那天闹到很晚阿提拉才回房,据说,喝醉了酒的阿提拉回到洞房后,鼻血突然喷涌而出,而由于倒下后鼻血倒流进咽喉,阿提拉无法呼吸,因为窒息死亡。一代战神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女人怀里。


当然,也有人猜测是新婚妻子伊笛可杀了他。因为新娘子的哥哥和未婚夫都被阿提拉给杀害了,所以在新婚之夜用毒酒杀死了仇人。阿提拉死后,她被人给硬拉着为阿提拉陪葬了。


谢选骏指出:阿提拉和秦始皇一样都是猪狗不如的人质,但最后以此咸鱼翻身,颠覆历史。华盛顿也是类似——曾经任职英国军队,最后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都说英雄气短,而阿提拉死在新娘臂弯里,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历史 2018-10-29)报道:


满载而归的阿提拉把多情的荷诺维亚公主抛到了九霄云外,年轻貌美的伊尔迪科小姐成了他的新宠。倒霉的是,崇尚战死疆场的草原英雄这回意外地死在新娘的臂弯里,丢尽了大英雄的脸面,而且给多事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大英雄总是惺惺相惜,阿提拉走后不久,埃提乌斯也离开人间,到天国找老朋友斗智斗勇去了。倒是汪达尔人盖塞里克捡了个大便宜,轻而易举地杀进罗马,完成了阿提拉的未竟事业。


阿提拉返回本土后,随即派出一支军队攻打高卢三心二意的阿兰人,结果西哥特人又来管闲事,匈奴军被迫撤回。不过西哥特人这回失算了,在匈奴人的“帮助”下,西哥特国王托里斯蒙德弟弟的势力迅速壮大,在第二年干掉了这个曾经让阿提拉吃尽苦头的哥哥。


公元453年夏天,阿提拉好色的毛病又犯了。荷诺维亚被彻底丢在脑后,勃艮第公主伊尔迪科成了他的新宠,给数量已经很庞大的后宫嫔妃们又添了个金发美人。不过伊尔迪科也是阿提拉妃子中最倒霉的一个。


嗜酒如命的阿提拉在婚礼上痛饮到半夜才回洞房。第二天,他的侍卫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清晨叫醒他。可是,出奇的安静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他们开始在宫外大吵大闹,希望吵醒阿提拉。


眼看没有效果,侍卫们只好硬着头皮冲进寝宫。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阿提拉直挺挺地趴在床上,血从他的嘴角流出来,已经没了呼吸,但身上没有一处外伤。新娘伊尔迪科坐在床边,用面纱捂着脸啜泣。


按照哥特史学家约丹内斯的记载:“当阿提拉酒酣后躺在床上熟睡时,他的鼻子里突然涌出一股鲜血,血没有向外流,而是流回咽喉,将他窒息而死。”


匈奴贵族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阿提拉的遗体被陈列在大草原中央扎起的丝绸灵堂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个匈奴武士围着灵堂唱赞歌,讴歌他们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


在场的贵族们按照匈奴礼俗剪下一绺头发,划破脸颊,用鲜血和泪水来哀悼自己的领袖。阿提拉的大墓修建在一条大河的河床上,棺椁分为三层,外面是铁壳,中间是银椁,最里面是金棺。


这样的埋葬方式我们在埋葬阿拉里克时已经领略过了。有人认为阿提拉的大墓在蒂萨河的下游一带,但只是推测,没有得到实际证明。与阿拉里克不同的是,匈奴人哀悼阿提拉的挽歌被保留了下来:阿提拉,蒙狄祖克之子,神圣的伟人,匈奴人的统帅,勇士的君王啊!你以无人能及的伟大力量,独立统治着西徐亚草原和日耳曼尼亚;你威胁着两个罗马帝国,征服了它们无数的城市;为了保证其他城市的安全,它们全部向你纳贡称臣。


在获得了所有这些成就之后,你最终既不是由于仇敌的陷害,也不是由于下属的背叛,而是在最为快乐的幸福中,在你民族的辉煌中,毫无痛苦地离开了人世。既然没有凶犯可以让我们为你复仇,那又有谁能说这是你生命的结束?


传说就在阿提拉去世的当晚,东罗马皇帝马约安梦见阿提拉的弓弦断了。这大概是唯一一个宣扬神力,却不是出自教士口中的故事。


新婚之夜神秘地死在新婚妻子臂弯里,难免让人产生无尽的猜想。100多年后有人传说是伊尔迪科在交欢后用匕首刺死了阿提拉,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亲族报仇。后人还据此编出了很多剧本到处传唱。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国中世纪叙事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威尔第1844年创作的歌剧《阿提拉》。


《尼伯龙根之歌》又名《尼伯龙根族的惨史》全诗2379节,每节4行共9516行。史诗的大致内容是: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是个勇士,他曾经诛灭过毒龙,用龙血沐浴,全身皮肤刀枪不入。但在沐浴时,有一片菩提叶落在他的背部,因此这里没有沾到龙血,给他留下了一处最致命的弱点。(这和希腊神话中的“阿克琉斯之踵”很相像,应该是受了南欧文化影响的结果。)


西格弗里拥有尼伯龙根的宝物,还有一柄巴尔蒙宝剑和一件隐身衣。他仰慕伯艮第国王恭泰的妹妹克琳希德的美貌,准备向她求婚。恭泰正准备向冰岛女王布伦希德求婚,但那位女王有超人的武艺,她曾经声明:任何求婚的人必须和她比赛三项武艺,件件胜她,才能获得她的爱情。


若有一样失败,求婚者就要将首级留下。缺乏自信心的恭泰向西格弗里请求帮助,西格弗里表示同意,但要求事成之后把克琳希德嫁给他,恭泰欣然应允。

 

于是西格弗里化装成恭泰家臣,披上隐身衣,暗中帮助恭泰战胜了女王,恭泰于是把女王带回首都瓦姆斯,两对新人同时举行婚礼。知道真相后的女王很难过,拒绝了恭泰的求欢。第二天晚上,恭泰又依靠西格弗里的帮助制服了女王,但西格弗里乘机偷走了女王的腰带和戒指交给自己的妻子。


后来,克琳希德和布伦希德为了进入教堂的先后次序发生争执,布伦希德说克琳希德是家臣的妻子,而克琳希德说她是人家的姘妇,没有做王后的资格,还把腰带和戒指拿给她看,作为证据。


布伦希德又羞又怒,决意报复。恭泰的朝臣哈根,看到王后受辱,答应替她报仇。他设下阴谋,到克琳希德那里骗出了西格弗里背部的秘密要害,随后在西格弗里在泉边喝水时,用枪刺中他的要害,将他害死。


克琳希德经历了这样的惨变,蓄意报复。她叫人把尼伯龙根的宝物运到瓦姆斯来,大事布施。哈根怕她培植自己的势力,偷偷地将宝物沉人莱茵河。


克琳希德为了报仇,最后向匈奴大王艾策尔求助,表示愿意嫁给他,并把全部尼伯龙根的宝物作为嫁妆,条件是帮她杀死她的仇人。艾策尔接受了她的求婚,派使节前往瓦姆斯,向恭泰求亲。


恭泰同意。后来艾策尔和克琳希德设计,在新婚之日突然出动大军,包围了正在吃喜酒的伯艮第人,把他们全部杀死。克琳希德报了杀夫之仇,自己也死在混乱之中。


很显然,《尼伯龙根之歌》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真实的历史的曲折反映。这里有匈奴和勃艮第人的仇杀,有荷诺维亚公主的影子,有阿提拉对黄金和美色的贪恋,有新婚之夜猝死的奇情。正因为有太多历史的影子,以至于很多人相信尼伯龙根的宝物确实存在,从而踏上了寻宝之路。

 

威尔第的《阿提拉》是一部三幕歌剧,于1846年3月17日在威尼斯第一次公演,大获成功。歌剧的剧情大致是:公元452年阿提拉围攻意大利的阿奎利亚城,俘虏了美女欧得贝拉并赐给她一把短剑。欧得贝拉的父亲死于匈奴人手中,她决心替父报仇。曾经在高卢打败过阿提拉的罗马将军埃齐尔提出和阿提拉合作,条件是把意大利送给他做领地,但遭到拒绝。


欧得贝拉的情人弗洛斯特误解了她,以为她投靠了敌人,为了洗刷耻辱,决定刺杀阿提拉。阿提拉很喜欢欧得贝拉的个性,决定娶她。欧得贝拉在新婚之夜和弗洛斯特等人合作,用阿提拉赐给她的短剑杀死了阿提拉。


两部伟大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不管阿提拉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形象,都没有被歪曲和丑化。《尼伯龙根之歌》诞生于阿提拉死后近700年,诗中的艾策尔勇敢、有智慧、男人气十足,似乎不是日耳曼人的仇敌,而是亲密的朋友。这也难怪,毕竟阿提拉曾经把很多流散的日耳曼部落重新收拢,并给予了很好的安置。


何况日耳曼人最大的敌人是罗马帝国,阿提拉的出现让他们省了很多力气,提前完成了颠覆罗马帝国的目标。威尔第对阿提拉的正面描写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毕竟,女英雄刺杀一个英武的帝王,总比刺杀一个猥琐暴戾的帝王更让人兴奋。


就在阿提拉死后不久,他的老朋友埃提乌斯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西罗马人开始讨厌这位总司令,瓦伦蒂尼安皇帝也撕毁了婚约,拒绝把女儿欧多里亚嫁给埃提乌斯的儿子。埃提乌斯没有及时隐退,而是怒气冲冲地去找皇帝理论,结果一生软弱胆小的瓦伦蒂尼安居然勇敢地拔出宝剑,一剑刺穿埃提乌斯的胸膛。


皇帝身边的弄臣宦官也不甘落后,上去一通乱砍,身中百余刀的埃提乌斯就这样窝囊地死在皇帝脚前。埃提乌斯终于可以到天国和老朋友叙旧了。


埃提乌斯的死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慨,一个罗马人当众对皇帝说:“我完全不知道,陛下,你这是为什么和出于什么动机。我只知道你用自己的左手砍掉了自己的右手。”


瓦伦蒂尼安是个好色之徒,到处采野花。母亲和总司令先后死掉,更让他无所顾忌。元老马克西穆斯的妻子也被他侮辱。马克西穆斯十分愤怒,秘密准备叛乱。


不过埃提乌斯的卫兵奥普提拉和特劳斯提拉抢在了前头。当瓦伦蒂尼安在战神马尔斯广场就座准备向群众发表演说的时候,两人冲上前,用剑刺穿了他的心脏。两人没有遇到阻拦,皇帝的随从们似乎都很愿意看到这个家伙的死亡。提奥多西家族的最后一个皇帝就这样死掉了。


瓦伦蒂尼安死后,马克西穆斯夺取了皇位。为了报复,他把皇后叶夫多基亚强娶过来。叶夫多基亚忍受不了被人霸占的屈辱,秘密派人向汪达尔王盖塞里克求助。盖塞里克不像阿提拉那么信邪怕死,带领大队人马勇敢地杀进罗马城。


马克西穆斯赶紧外逃,在路上被愤怒的群众和士兵拦住,用石块猛砸这个招来敌人的丧门星马克西穆斯当场毙命。利奥主教被迫又一次出马,这回盖塞里克只同意不烧杀,但要纵情抢掠。汪达尔人在罗马城大肆抢掠,害得罗马最后仅剩下7000市民。阿提拉没有完成的任务终于由昔日的假盟友盖塞里克完成了。


盖塞里克撤退回国时,掳走了3万余罗马富豪、贵妇,包括前任皇后和她的两个女儿。这些人大部分沦为奴隶,汪达尔人首开了日耳曼人奴役罗马人的先例。


谢选骏指出:成吉思汗和阿提拉都是强奸惯犯,但是年老以后力不从心,反被受害妇女一击反杀——他们的可耻一生,最后都因强奸妇女而死,太不像共产党嘴里的“男儿”了。不过且慢,共产党头目斯大林呢?难道能过美人关吗——


《斯大林的罪恶:父亲面前强奸其女》报道: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柯秀尔受尽严刑拷打,被处决前仍拒绝作假交代。“他的刽子手们把柯秀尔的十六岁的女儿带到审讯室,当着父亲的面把他的女儿强奸了。此后,柯秀尔就在所有‘交代’上签了字,可是他的女儿被放出来以后卧轨自杀了。”〔14〕


为了使“犯人们”的精神更痛苦,斯大林在1935年想出一个举措——苏联政府在这一年颁布了一条新法律。该法律规定,十二岁以上(含十二岁)儿童犯偷窃等罪按成年人条例判罪,直至被判死刑(后来果然有许多起儿童枪毙案)。斯大林的这条法律是为即将开始的大清洗做准备的。他早预计到大逮捕浪潮之后必是儿童乞讨流浪潮,早颁布有关法律,可以做到有备无患。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主要还是想利用小孩胁迫大人。斯大林正确预见到在即将开始的逮捕浪潮中,一些重要的“犯人”决不会轻易就范,有了这条法律(对儿童判死刑),就可以利用他们对儿孙的疼爱、牵挂之心,对其进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折磨,让他们愿认什么罪就认什么罪,要诬陷谁就诬陷谁。


1936年至1938年,苏联许多大城市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怕的现象:十至二十岁的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不断发生。其中就有许多是被清洗掉的人的子女。他们在自杀前还常常给斯大林寄信诉说惨情,但这些信被加注的评语都是:把这些青少年赶出莫斯科去,以免让外国记者和外宾看到这么多被抛弃街头的孤儿〔15〕。


早期苏共民主空气较浓,列宁在世时党内争论并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托洛茨基、斯维尔德诺夫、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时不时反对列宁的路线,列宁批评他们时也不客气地“回赠”这种那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帽子”。但是争论过后,列宁同他们的革命情谊都没有受到影响。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列宁从来不批评斯大林有什么世界观问题。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冲突几次(格鲁吉亚事件、外贸垄断权、工农检察院提案等等),一次也没有把问题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批判。为什么列宁不指出斯大林的世界观存在问题?如果他指出了,斯大林也许不会接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就要改写。答案是列宁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斯大林的世界观不会有问题。最好的例证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在列宁的“政治遗嘱”中,五个政治局委员的世界观都被评为“非布尔甚维克主义”、“不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等等,只有斯大林漏掉了这种批评。列宁对斯大林的惟一批评是“太粗暴”。我们不妨这样说,斯大林的世界观是受到列宁信任的。


斯大林十六岁开始读《共产党宣言》,十八岁开始读《资本论》,二十二岁之后写出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斯大林直至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写《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堪称一生都在学马克思主义。1953 年斯大林死后人们从他的住房、办公室、别墅清理出两万多册藏书,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拉法格、卢森堡等人的全部理论著作,“许多书的字里行间和页边上都注满了斯大林的强调号、评论和批语……《列宁全集》第一版他不仅通读过,而且读过不止一次,有些卷里填满了着重号、加重号、惊叹号。从用笔的颜色看(红色、蓝色),他确实是反复地研读过这些著作”〔1〕。苏联科学院院士E.瓦尔加告诉他的朋友,他每次去看斯大林时,总看到斯大林的桌上放着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2〕。


谁能想到,如此重视理论学习的斯大林,人性之残竟越过了任何底线。斯大林在执政的二十年间平均每两年制造一起大冤狱。以绝对数字计,斯大林杀害的老一代革命者比沙皇政权加在一起还要多。原苏共持不同政见者(苏联解体后重新加入共产党)麦德维杰夫说:“我党和我们革命的任何一个敌人都没有能够给我们争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带来比斯大林更大的危害。”〔3〕有人作过统计,苏共一大至十七大历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数共二百八十四人。除去大清洗(1936~1939年)之前自然死亡的四十五人外,剩下二百三十九人中,被枪决或死于狱中的有一百八十八人,自杀的八人,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的二十二人,只有二十一人安度“中年“〔4〕。但是安度“中年”并不等于能安度晚年,因为斯大林在1952 年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新一轮清洗,即各种准备工作正在就绪,前奏曲“克里姆林宫医生案”已经奏响,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都已被斯大林点名批判,正陷入极度的恐慌中(赫鲁晓夫不恐慌,因为十九大没点他的名)。如果不是斯大林在1953年3月突然去世,苏联社会不知又要降临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斯大林曾授意肃反机构枪决乌克兰的几百名民间歌唱艺人。这些民间艺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说:“每当他们枪决一个民间歌唱艺人或者走方说书的艺人,几百首伟大的音乐作品就和他一起消失了。”乌克兰的民间歌手都是盲人,他们的歌曲从来没有文字记录,得靠师徒代代相传才能将歌曲传下去,每一个盲人歌手都有自己独特的歌曲。斯大林是出于什么病态多疑要消灭这些盲人的?盲人难道会威胁他什么?只因当时农村正在开展集体化运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一些“富农”家庭在极“左”政策下绝了户。斯大林担心这些盲人歌手四处云游,唱的歌又哀哀戚戚的,谁知是不是在为富农鸣冤叫屈?“对盲人能有什么审查制度?既不能把一份经过修改和批准的歌词交给盲人,又不能给他下达书面指示。对盲人什么都得用嘴说……还是把他们枪毙了比较省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5〕


斯大林曾下令枪决一万五千名波兰军官。德国侵略波兰时,波兰军队正在西线浴血抗敌,突然苏军从东线攻入波兰国土,与德军成夹攻之势。波兰军队本来就已不支,现在顿时溃不成军。最后波军选择退向苏联一侧,他们宁愿向苏军投降,也不愿向纳粹投降。苏联内务部奉斯大林指示对被俘波军进行“政治鉴别”工作,士兵们一群群被释放了,剩下一万五千名军官怎么办?按波兰人的看法,这一万五千名军官都是民族英雄。可是斯大林不这样看,由于波兰军官入伍前都是专业知识份子(这是波兰军队很特别之处),一万五千名军官等于一万五千名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农艺师、医生、会计师、作家……将这些人都释放了,将来肯定又会为波兰资产阶级政权服务(波兰流亡政府已经在伦敦成立了)。波兰资产阶级政府依靠他们,又会组建起一支军队来,这将是未来波兰人民政权的多大的麻烦?研究来考虑去,斯大林觉得还是统统枪毙比较省事,于是命令内务部在卡廷森林等地将他们秘密处死(每人后脑打一枪),再挖个大坑埋掉。半个世纪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两次代表苏联政府因卡廷森林惨案向波兰人民表示诚挚道歉和深深忏悔。


1990年1月30日,前苏联国家安全部副主席皮罗日夫在部务会议上称,根据现存档案材料统计:“从1930年到1953年,苏联全国有三百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四人受到政治迫害,有七十八万六千零九十八人被处以极刑(遭枪杀)”。〔6〕


执政二十多年,七十八万人被判死刑,数字并不高。我国一些学者据此得出结论:并不存在什么大清洗,所谓斯大林大肃反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然而,这些研究者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苏联内务部留下的档案不能反映全部死亡人数。俄罗斯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包括档案被销毁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代表一千九百六十六人中,有一千一百零八人因反革命罪被捕;他们绝大多数悲惨地死于集中营和监狱中。由于这些党代表不是直接死于被判的死刑,他们的死亡就不能进入七十八万这个数字中。类似的情况相当多,前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沃尔科戈诺夫上将在担任苏联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期间“有权查阅所有档案馆资料”。他说:“在1937和1938这悲惨的两年里,照我的看法,大约有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五十万人遭到镇压,其中有六十万至八十万人死去是判了死刑的。此外,还有相当相当多的人并没有被‘法庭’判处死刑而是后来在劳改营和监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的。”〔7〕


没有数字没有声音,不论是四百五十万还是三百五十万(哪怕是七十八万),谁能听到“牵衣顿足拦道哭”?


图哈切夫斯基的母亲在集中营既哭儿子,又哭媳妇。老人家还不知道,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被枪决了。斯大林对每一个“政敌”的家庭都是采取斩草除根的方法,似乎从中发现了乐趣。加米涅夫被枪决后,接着是他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尚未成年)以及他的兄弟、弟媳妇被枪决〔8〕。托姆斯基(全苏工会主席)自杀后,他的妻子被捕入狱,三个孩子有两个被判死刑〔9〕。沃兹涅先斯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被处决,他的弟弟、姐妹也跟着全都被枪毙〔10〕。图哈切夫斯基的一家总计倒下了十个人——妻子、两个弟弟、三个妹夫被枪毙〔11〕,母亲和一个妹妹死于集中营,女儿(独生女)斯维特兰娜在少年监狱染上重疾,出狱不久就病死了。外甥女玛丽娜因缺乏亲人照料,很小年纪就患了肺结核,后来也病死了。三个妹妹、两个弟媳全被判刑,其中一个妹妹在集中营里蹲了十八年,1955 年才获自由。侄儿安德列被敖德萨儿童保育院收养。这是一个专门收养“人民公敌”孩子(孤儿)的保育院。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个保育院的五百多个孩子被疏散到恩格斯市,到达时只剩下一百二十个〔12〕……是什么深仇大恨需要让每一个“前战友”家破人亡?斯大林的残忍已经接近了人性恶的底线。


因基洛夫一案列宁格勒州有三千二百多名党政干部被捕。基洛夫女秘书拉祖尔金娜原是三十岁的美丽妇女,从集中营获释后变成了白发苍苍的“祥林嫂”,牙齿全掉光了,两眼直愣愣的。她不管碰到什么人翻来覆去就是这段话:“我在集中营蹲了十九年……我的丈夫被枪毙了……我的两个孩子都死在卡拉干达儿童监狱。我到卡拉干达去过两次,仔细查过卷宗,没有找到什么线索,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我的女儿叫卡金卡,儿子叫谢瓦……”〔13〕由于拉祖尔金娜已经呆傻,还把集中营看守唆使犯人们强奸她的事告诉给人听,赫鲁晓夫同情她的遭遇(拉祖尔金娜入党介绍人是克鲁普斯卡娅和斯塔索娃),后来让她当了苏共二十大代表。


布哈林、季诺维耶夫、皮达可夫(苏联重工业部副部长)、拉狄克(苏联《消息报》副主编)、叶戈罗夫(苏联元帅)、埃德曼(苏军上将、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丘巴尔(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长)、艾赫(苏联农业部部长)的年幼的孩子们(他们都已经成为孤儿)都被“格伯乌”(国家政治保卫局)收容了。这些孩子不断向苏共中央写申诉信已经让“上面”感到很头疼。“上面”经研究,最后决定将他们送交卡申科儿童精神病院暂时“托管”。该精神病院隶属“格伯乌”,“人民公敌”的孩子们在这里继续受到各种虐待。这些孩子经常因“违反院规”而遭到毒打,不少儿童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著名记者帕尼佐夫斯基的孩子在“治疗”中被治疯了,皮达可夫的孩子因对参观团说:“你们看到的都是假的”,被毒打后转院送走,后来下落不明。最可怜的是布哈林的养子安德列。布哈林十三岁的安德列在布哈林夫妇被捕时因拦救他们被保安人员打伤,送卡申科时身体非常衰弱。当安德列得知他的养父已被枪决时,他在厕所里上了吊。这孩子已经预见到了他的早亡。安德列决心去死的那天晚上把全体同伴叫来,向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反正是活不长的。如果你们当中有谁能够从这个罪恶的国家逃出去,要告诉所有、所有、所有的人,苏联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是苏维埃政权……”〔16〕拉狄克的侄儿鲍利斯.索贝尔松的个人悲剧仅次于安德列.布哈林。鲍利斯.索贝尔松是个非常纯真的孩子,他在卡申科反复说要相信党和斯大林最终会了解我们的冤情的,“他提议给斯大林同志写一封详细的‘公开信’,另抄一份寄给《少年真理报》编辑部……”鲍利斯.索贝尔松在1957年获得平反,他收到平反通知书的第二天就自杀了〔17〕。


如果悲剧只限于高级党政干部的家庭,那还不能证明斯大林人性已经变异。沃尔科戈诺夫说:“根据我在档案馆发现的一大堆并非总括性的而是‘中间的’数字,我作出如下的统计。在1929年到 1933年间进行的农村‘革命’(注:指消灭富农运动和强迫集体化)中,农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有八百五十万到九百万农民被镇压。……从1929 年到1953年总共有一千九百五十万到二千二百万苏联公民成为斯大林镇压的牺牲品(不包括战争年代)。其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被判处死刑或在劳改营和流放地死去。”〔18〕


这些数字不包括由于1932年至1933年大饥荒所造成的农民大量死亡。


这些数字不包括由于民族强迫迁徙而造成少数民族的大量死亡。

……


斯大林是典型的“世界观完整、人性缺失”的例子。将斯大林这样的革命者推上最高领导层,对社会主义的损害极大。苏联红旗落地时没有人民挺身捍卫,车臣与俄罗斯的民族仇恨至今结成了死结,俄罗斯转型期大部分国有资产被寡头们瓜分了,俄罗斯的新纳粹人数居全世界第一位,许多前共青团员成了新纳粹……凡此种种,据说都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错。这说不通——这些恶果的种子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埋下了。


童年时的斯大林是很不幸的,儿童可塑性最大时期的斯大林生活在无爱环境中。他的父亲是一个整天醉醺醺的鞋匠,一喝醉酒就毒打老婆和年幼的孩子。母亲“不得不日以继夜拚死拼活地干活,勉强养家糊口”。斯大林从小尝够社会的势利眼,除了母爱,这个社会没有给过他其他爱。如果他的童年始终生活在母亲身边,他的幼小的心也许会多些温暖,冷酷的种子也许在他的心灵扎不下根。可是母亲的一个错误的决定抹去了这种可能性。为了让心爱的“索索”(斯大林小时的爱称)“能够出人头地”,母亲将九岁的他送进了儿童教会学校(寄宿制)。十九世纪俄国的东正教学校是非常愚昧落后的,这种学校与其说是培养对宗教的热爱,不如说是培养对宗教的仇视。死记硬背、体罚、禁止读课外书(包括所有文学名著和进步书籍)、动不动关禁闭……东正教没有经历基督教新教那样的宗教改革是俄国的不幸(东正教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精神更新”)。因此,“索索”在教会学校没有学到对世人的悲悯,却学到了更多对世界的恨……一颗幼苗在歪歪扭扭地成长。



投身革命运动本来对斯大林来说又是一次受教育的机会。早期革命者中不乏人格高尚的人,斯大林与他们耳濡目染,心灵自会受到熏染。不幸的是斯大林刚涉足革命一两年就借到了一本恶书,它的书名叫《革命者教义问答》。这本书大名鼎鼎,一度被称作“俄国革命的圣经”。斯大林才翻两页,就像中了魔似的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到底讲些什么呢?中国没有人看过这本书,据俄苏问题专家蓝英年先生说,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极力主张重印《革命者教义问答》。不知为何列宁的愿望没有实现,使得苏联自建立至解体始终没有重版过《革命者教义问答》。大概现在除了克里姆林宫档案库外,全世界没留下几本《革命者教义问答》。不过它有一些零星观点或片断语言散落在不同的书籍中(笔者早年见到,惜乎没有做笔记),阿夫托尔汉诺夫的《党治制的由来》、拉津斯基的《斯大林秘闻》、蓝英年的《寻墓者说》各有摘录,我们试用概括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综述如下:〔19〕


革命者是注定要灭亡的人。革命者必须抛弃掉身上的一切感情。他的惟一的热情只有两个字:革命。为了革命胜利,他可以同一切社会公认的道德法则决裂。……如果饥荒、水灾、地震能促进革命胜利,那么让饥荒、水灾、地震来吧;如果同盗匪结盟能加速革命胜利,那么不妨结盟吧;如果人民不觉悟,设法加重人民的苦难,促其起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家组织在关键时刻搞一次成功的密谋,可以夺取国家政权……革命者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全力培养一代新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大多数旧居民都要被消灭掉,以免妨碍新一代俄国人全速奔向社会主义光辉未来……


《革命者教义问答》的作者是俄国民粹派革命者涅恰耶夫。此人是十九世纪著名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以他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写了著名小说《群魔》。马克思、恩格斯极其厌恶涅恰耶夫,这与马、恩后来同情民粹派的其他活动家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过涅恰耶夫也获得思想界不少人的肯定。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认为涅恰耶夫并非如《群魔》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和欲望不择手段的魔鬼,相反,“他是一个真正的禁欲主义者和献身于革命理想的人”。英国思想家伯林认为涅恰耶夫的政治主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托洛茨基有相似之处〔20〕。伯林甚至认为涅恰耶夫与另两个俄国革命家特卡乔夫、皮沙列夫“都成为列宁的先驱”〔21〕。


涅恰耶夫的名声最早是在青年中传播开来。1871年,涅恰耶夫因凶杀案(指挥杀害地下组织中的动摇分子)受审。在法庭上,涅恰耶夫高喊:“千百万人民站在我的一边!打倒沙皇!打倒专制制度!自由万岁!”在法庭外等候的青年们与他一起高呼口号。中学生查苏利奇(即十多年后马克思写信给她的那个查苏利奇)为了寻找自己的“一盏明灯”关在何处,曾与涅恰耶夫的妹妹(两人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女)一道,天天去眺望彼得堡各个要塞的窗口。这个近乎天方夜潭的举动居然获得了结果,一天涅恰耶夫将一张写有“我关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的字条从牢房窗口扔出去,居然被查苏利奇拾到。涅恰耶夫关在何处的消息传开后,使得青年学生们纷纷来到要塞前瞻仰“涅恰耶夫之窗”,慌得沙皇政府赶紧将他转移到另一个更秘密的要塞去。因为涅恰耶夫特别能唤起群众的崇拜情绪,他在彼得保罗要塞坐牢的十年间,狱卒们争先恐后地为他传递密信,仿佛他是要塞的司令官,换了多少批都无济于事。


可想而知,斯大林一边学马克思主义,一边学涅恰耶夫著作,这是多么奇怪的组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涅恰耶夫是“黑暗旗帜”,“涅恰耶夫世纪”俄罗斯将笼罩“无边的苦难”。别尔嘉耶夫认为涅恰耶夫是”一个真正的禁欲主义者和献身于革命理想的人”。列宁认为,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部《群魔》,革命者就忘记了涅恰耶夫不公平,以致“完全忘记涅恰耶夫具有组织者的特殊才能,到处都能进行秘密工作的特殊技巧,把自己的思想纳入震撼人心并永生不忘的表达的本领”〔22〕。


三个人都在评述涅恰耶夫,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思想家,一个是革命家。他们之中谁的思想更深刻?今天看得很清楚,文学家的思想最深刻!


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崇高的目的,无论多恶的手段都允许采用,那么“革命”的合理性又体现在哪里?革命应否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人性?涅恰耶夫对后代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注释:

〔1〕〔6〕姜长斌、郭建平、王坚红、左凤荣:《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46页。

〔2〕〔3〕〔14〕(苏)罗‧ 亚‧ 麦德维杰夫着,赵洵、林英译:《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2、553、422页。

〔4〕(苏)阿‧ 阿夫托尔汉诺夫着,晨曦、李荫寰、关益译:《党治制的由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77~888页。

〔5〕(苏)所罗门‧ 伏尔科夫(记录)、叶琼芳译、卢文校:《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1981年出版,第291页。

〔7〕(苏)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550页。

〔8〕〔10〕〔18〕(俄)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1241、1246页。

〔9〕〔11〕〔12〕(苏)波‧ 梁赞采夫着,于今、江淮编译:《图哈切夫斯基妹妹的辛酸回忆》,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8、9、9页。

〔13〕〔16〕〔17〕(以)列奥纳得.根得林着,明宇、舒会译:《受害的一代》,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01~102、103页。

〔15〕杜力、肖桐编:《世纪大灾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19〕(美)拉津斯基着、李惠生等译:《斯大林秘闻》,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6页。此处内容还可参见蓝英年《寻墓者说》第260页和阿夫托尔汉诺夫《党治制的由来》有关章节。

〔20〕〔21〕(英)以赛亚‧ 伯林着、彭淮栋译:《俄国思想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255页。

〔22〕蓝英年:《寻墓者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摘自录《书屋》二OO五年第十一期


谢选骏指出:由于七十多岁的斯大林死的离奇,所以高度怀疑这个强奸惯犯也是因为最后作案时,比成吉思汗还老,结果力不从心而死了。如此一来,历史的线索若明若暗——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8月25日)、阿提拉(Attila the Hun,约406年-453年)、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这三个草莽屠夫,都是因为强奸妇女而死的。这就是所谓的恶有恶报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元貶值的黃金時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第二个特朗普时代开始了》(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BBC驻北美记者 2025年1月21日凌晨5点17分)報道: 特朗普借助选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重新掌权,他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将开启美国新的“黄金时代”。 这场演讲既有承诺,也有矛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