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月2日星期一

谢选骏:情报机构暗流诡异



《CIA早知新冠可怕?情报界反应慢害死百万人 众院拟追责》(编译陈韵涵综合 2022-12-16)报道: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2020年初爆发新冠疫情后随即遭封锁。


众院情报委员会最新解密报告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在中国首次宣布发现新冠病毒后几周,便警告新冠肺炎会造成疫情,却未能迅速跟监知情中国健康官员而错失更了解病毒如何扩散的机会;共和党众议员有意在明年新议程开始后行使传唤权,强迫情报单位提交更多关于肺炎起源的证据,追究众院解密报告指情报单位「淡化」新冠病毒可能与中国生化武器计划相关的重要资讯。


川普刻意淡化严重程度


众院解密报告举证中情局(CIA)等其他情报单位在世卫(WHO)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为疫情前,即已知新冠病毒的可怕。


另有证据显示时任总统川普误导大众,刻意淡化顾问团队告诉他的病毒严重程度。


民主党众院委员会成员所撰写的报告指出,情报单位未能修正其对公卫情报的缺失,让政府不足以充分应对下一波疫情。


湖北省新型肺炎研究专家组组长石正丽,一直被外界怀疑与病毒起源脱不了干系。


官员未能看出生化威胁


调查员发现,即便美国逾百万人染疫病殁后,许多情报官员仍未看出生化威胁的国安疑虑。众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谢安达(Adam Schiff)说:「若因恐怖行动导致100万人丧命,我们就会竭尽全力。」


谢安达表示,情报单位未能创造「识别恐怖主义等威胁足以杀害大规模公民的生化威胁」的文化,必须改变。


相关文档去年8月解密后,现任政府对此事的观点仍未改变,美国情报机构以中等可信度评估新冠病毒是在实验室事件后感染人类,而另四个单位则根据低可信度评估病毒是自然产生。


冬季来临,新冠病例大增。白宫宣布新的对策,路边检测站也重新恢复。


情报单位太晚探究病毒


谢安达表示,「我不能将之归类为情报失败,但情报单位显然非常缓慢才利用其资源探究公开纪录以外的中国境内病毒情报;在我看来,根本错失机会」。


众院情报委员会共和党成员表示,报告显示新冠肺炎可能与中国生化武器研发计划相关且可能影响大众。


领导调查的众院情报委员会「国防情报暨战士支持小组」共和党首席议员温斯卓普(Brad Wenstrup)15日表示,希望情报官员主动前来委员会宣誓作证,若他们不愿意,「当我们需要动用传唤权时,我们将行使此权力」。


谢选骏指出:情报机构的这种“知情不报”决非首次,而且往往左右了历史的走向——


《拜登下令解密 肯尼迪遇刺前 凶手奥斯华早被盯上》(2022-12-16 联合新闻)报道:


美国国家档案馆十五日公布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三份与前总统肯尼迪(JFK)遇刺有关的解密档案,为历史学家与阴谋论研究者提供从未曝光的大量细节。


拜登总统日前发布行政命令,授权国家档案馆公布与肯尼迪遇刺相关的机密档案,不过,还有数千笔文件仍未公布。拜登在声明中表示:“在我的指示下,各个机关展开范围广泛的检讨,过滤了将近一万六千份之前曾以加密形式公布的文件,检讨结果认为这些资料里超过七成如今已可全面公开。”


声明中说:“这次重要的档案公布反映了我们政府对透明化的承诺,将让美国社会大众知道更多整起事件的内幕,并能了解政府对于美国历史上这起悲剧的调查为何。”


拜登政府已于二○二一年公布一千五百份资料。总计约五百万页的肯尼迪档案现已释出百分之九十七。拜登在一份备忘录中说,为数“不多”的文件会应某些“单位”要求持续保留,但未具体说明是哪些单位。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先前都曾要求保留文件。


CIA发言人说,大约百分之九十五档案是全面公布;中情局表示,有关中情局档案的部分,仅有小部分迄今只能公布加密版,因为内容涉及情报来源以及最迟发生于一九九○年代之间情报搜集方式,这些资料最初是提供给“肯尼迪审查委员会”,如果全面公布资料将对情报运作造成机密曝光的伤害。


某些阴谋论者认为,肯尼迪并非落网凶手奥斯华所杀、奥斯华也不是官方认定的单独行动。国家档案馆档案曝光并不会让阴谋论者找到可以让历史翻盘的证据。


Politico新闻网站报道,官员指出,最新公布的信息将让历史学者得以填补某些事实空缺,也能看出为何政府一直不愿对社会大众全面公开资料的原因。


十五日公布档案当中,重点包括高达八十章的奥斯华“个人档案”。中情局表示,奥斯华个人档案是在一九六○年建立,可知情报机关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早就查觉到奥斯华为可疑人物。


二○一七年公布的档案显示,案发当时的FBI局长胡佛对于奥斯华被捕后两天就身亡,深表不满,因为还来不及让他招认犯行。


一九九二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纪录搜集法”规定档案应在二十五年内公布,即二○一七年之前,但法案内容同时赋予总统让档案持续保密的决定权。


拜登十五日下令某些档案至少到二○二三年六月卅日前不得公布,理由是对国家安全有潜在威胁。


谢选骏指出:美国的肯尼迪刺杀案很像苏联的基洛夫刺杀案——受害者都是国家领导人,而且都是国家情报机构早就掌握的犯罪嫌疑人毫无障碍地杀死,而后凶手又被迅速地杀人灭了口。这就是“情报机构暗流诡异”——


网文《苏联接班人基洛夫遇刺,真凶究竟是谁?12年前俄罗斯公布档案》2022年1月13日报道:


如果把历史的目光聚焦在百年前的苏联,不难发现这个“世界霸主级”的国度里也有不安宁的存在。而它就是列宁格勒,曾经是彼得大帝一手创造的闻名于世的“欧洲之窗”,所以这座城市的血脉里流淌着传统而强大的俄国民族精神。


以至于苏维埃在成立之初,大多数的反抗的声音都来自于列宁格勒——他们始终不愿承认新设立的首都莫斯科。在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有超过一百万的列宁格勒市民为国家献出了生命。所以当二战枪炮声远去之时,这片土地上的幸存者坚信胜利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苏维埃政权。


列宁格勒就是这样“独立”的存在,想要统治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仅需要兼具领导力与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位人选要始终忠于党中央。回首往事,人们似乎只对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谢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留有深刻的印象。48岁的基洛夫的政治生涯如日中天,如果没有任何变故,他将坐在苏维埃政府的下一把交椅上,去创造属于他的历史。



但是在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当日,全市全州的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列宁格勒塔夫利宫如期进行,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所有参会者到场听取列宁格勒州第一书记基洛夫的报告——当时的基洛夫同时兼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中共书记,是权力场中央炙手可热的人物。塔夫利宫内可谓盛况,不仅座无虚席,人人都在期待着议论着这场大会的主人公。


基洛夫是个大忙人,他先要在斯莫尔尼宫主持州委会议,才能赶来代表大会作报告。随着时间的前行,人声鼎沸的会场渐渐有了冷却下来的意味——没有人起身离开,也没有人推门而入,似乎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情的发生。直到一个办公室打扮的人打破了“僵局”,他踉踉跄跄地冲上会议台。



想必,“正主”基洛夫的出场,也不如这个有失体面“闯入者”抢眼,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会场每个人都在屏息凝神,等待打破平静的片刻好似煎熬一般。“刚才在斯莫尔尼宫,基洛夫同志被杀害了!”他没能从电话传来消息的震惊中平复下来,便仓促地、颤抖地宣布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随着基洛夫同志被害消息的传开,塔夫利宫,列宁格勒乃至全国范围,都掀起了一股惊涛骇浪般的波动。尔后,在官方调查以及媒体舆论中,这次刺杀事件都以受害者而命名——“基洛夫事件”或者“基洛夫谋杀案”。就是这样一件在光天化日下进行的刺杀,却始终没有被查明真相,苏联官方给予的定性说法则是:凶手是尼古拉耶夫,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为何要刺杀基洛夫?一个普通人如何拥有手枪?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戒备森严的斯莫尔尼宫采取刺杀的行动……“基洛夫事件”的背后有太多的谜团,但政府并不是掩盖真相,而是确实没有查明真相。为此,苏共历史上曾四次特地就“基洛夫谋杀案”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进行了案件还原与大规模的真相挖掘——最后一次的调查还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进行的。不过结果无一例外地没有任何新的结论,不过是多了更多没有确凿证据的“胡猜乱想”。



为何“基洛夫事件”虽然是普通人所为,但是始终拨不开重重迷雾,这个很容易解释。因为当时所有的知情者,与稍微与之沾边的人都被迅速地处决或杀害了。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宏观看来,错综复杂的“基洛夫事件”需要一个水落石出的答案,但是似乎位高权重的斯大林并不需要太多的真相,他更多的是借此发动了“大清洗”来铲除异己。


客观来看,基洛夫的被刺不过是“大清洗”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就必会引发苏联国内一连串大事件的爆发,而一旦燃尽便不复存在也没有任何追究的意义了。所以,谁又能想到“基洛夫事件”先后成为了斯大林铲除对手的借口,赫鲁晓夫否定前任的理由,以及是苏联解体的一部分原因。


尼古拉耶夫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哪里会联想到接下来发生的“大清洗”。世界上能够改变历史的不一定全是闻名而伟大的人,也可能是一些卑微如蝼蚁、平凡到微不足道的人。就如同,一个学生普林西普的冲动——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么尼古拉耶夫扣动扳机的动机是什么?基洛夫的被刺杀会有多大的影响?而“基洛夫事件”又是如何一步步造成了将苏联笼罩在恐怖阴霾下的“大清洗”呢?


凶手全名为列奥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于1904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州首府的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中。父亲过早的离世让他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像同时期的其他孩子一样:与其在乱世中苟活,不如为了革命挺身而出。16岁的尼古拉耶夫就奔赴前线,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布尔什维克。


1922年,尼古拉耶夫已经成人,开始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妻子是拉脱维亚的姑娘,名为米丽达·德拉乌列,不久为尼古拉耶夫生下了两个儿子。革命胜利后的他开始加入工作,像无数养家糊口的苏联青年那样生活着,在列宁格勒维堡区一工作就是11年,甚至一度升职为共青团卢日斯科县的工业部长。


据说,尼古拉耶夫年轻时候也是一位心怀正义感的青年,勤奋工作的同时,他也致力于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可是,几乎无权无势的他屡屡检举揭发,却从来没有回应,甚至因此触怒了相关的高级官员。


在打击报复下,尼古拉耶夫的政治生涯转瞬下滑,先是被调到“扫盲”协会,继而安排到了州党史委员会做了个外勤编辑。最后因为抗议无效,被调往边远地区参加铁路运输的工作。然而,这次尼古拉耶夫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选择了拒绝这个安排。从而,他的人生也因此跌落谷底,工作丢了,党籍也被撤了。


工作的失意很快就降临到了生活中,尼古拉耶夫一下子从家庭的保护伞变成了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的累赘。在无所事事与苦闷的双重压力下,尼古拉耶夫有了记日记的习惯,行行皆是负面、愤怒的字句。他要记录下来社会的不公,悲惨的遭遇与无法释放的愤怒,想要把日记交给自己的儿子给予告诫。


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向市委、州委、甚至是斯大林提起上诉,因为他坚信党,信任党“关怀百姓”的承诺。当这一封封信件都石沉大海,尼古拉耶夫心中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与此同时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但是尼古拉耶夫没有直接采取措施,他要这个社会替他做出选择,看看这个社会到底会不会将他逼上绝路。


尼古拉耶夫视当时的列宁格勒州第一书记为最后的希望,他向基洛夫写信表达了自己的经历,以及“撤销党给予的警告和任命他重要职务”的请求。否则,他便凭一己之力去刺杀基洛夫,当然这没有写在信件里。


等待回信的时间相当漫长,尼古拉耶夫的内心由对于基洛夫的尊敬与期待,逐渐被失望消磨成了憎恨与愤怒。在他看来,是基洛夫自己做出了选择,尼古拉耶夫在日记中是这样记录的:“我要创造类似于日里亚波夫的枪击!”——日里亚波夫因刺杀沙俄亚历山大二世而出名。他也要出名,要在万人瞩目的场景下刺杀基洛夫,然后风风光光地自裁。


决定刺杀的时候,尼古拉耶夫刚好三十岁,人生本来还有无限可能。但是他这时候的思想已经逐渐病态,情绪时时刻刻都被杀人的冲动牵着走。刺杀的工具是手枪,事后也查明了这是尼古拉耶夫很久以前就拥有的一把枪;刺杀的地点是塔夫利宫,因为基洛夫要赶来这里参加列宁格勒市党和苏维埃积极分子会议。


尼古拉耶夫将计划在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演示刺杀过程,仿佛一切都是志在必得,此举之后自己必定会被人歌颂。此时此刻,万事已具备,唯一的阻碍就是自己不是积极分子,参加不了大会。为了获得参会资格,尼古拉耶夫先后找了五个人,都没有一个愿意帮助他的人。看在计划还未实施,就有了泡汤的可能,尼古拉耶夫决定铤而走险,将风风光光刺杀的计划改为了暗杀。


他径直来到了斯莫尔尼宫,因为基洛夫参会前必定从这里出发。尼古拉耶夫来到庄严的斯莫尔尼宫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退堂鼓,自己恐怕还未见到基洛夫的面就会被兼备森严的士兵拿下。不过意外的是,当他出示了被吊销的党员证后,卫兵并未查询信息就将他放行了。


1934年12月1日下午4时,基洛夫参加的州委会议已经到了尾声,简单休息一下后,他需要赶往下一个会议。鲍里索夫作为基洛夫的随从,按例为他准备了火腿面包和刚泡好的茶,送进会议室后又传达了克林姆林宫打来的电话。基洛夫起身,电话在另一个办公的屋子,正当他出了会议室顺手带上门时,碰上了刚刚从盥洗室出来的尼古拉耶夫。


尼古拉耶夫十分激动,甚至因撞了个照面有点不知所措。当然,手头有工作的基洛夫再一次地“无视”了尼古拉耶夫,他转身离开,正好把后背留给了尼古拉耶夫。“嘭”的一声枪响惊动了大楼所有的人,首先赶到现场的就是会议室的州委等人。摆在众人眼前的是倒在地上了两人,一个是被“爆头”倒在血泊中的基洛夫,而另一个则是激动到昏死过去的“凶手”尼古拉耶夫。


尼古拉耶夫被当场抓获,很显然计划只完成了一半——刺杀成功、自杀未遂。基洛夫很快就被确认了死亡时间,大约在下午四时整点过后的半小时内。同样,尼古拉耶夫的一家人都被迅速地控制了起来。当天的晚上,极少出巡的斯大林就从克林姆林宫赶到了列宁格勒,据说当斯大林得知基洛夫被刺的消息后暴跳如雷。


斯大林最先提问的不是凶手尼古拉耶夫,因为当时他刚刚清醒过来、神志不清。斯大林先后同麦德斯基与扎波罗热茨交谈,二人对于此次暗杀时间一概不知,表示甚至连风声都没有听到过。斯大林审问尼古拉耶夫的细节不得而知,枪的来源的说法也有很多种:


普遍说法是,尼古拉耶夫所拥有的左轮手枪,是在1918年就拥有的,甚至还在政府查询到了1924年申请的持枪证。所以因此也不难得出尼古拉耶夫是一个普通人,刺杀的原因也是出于个人的。


另一种说法则牵扯到了很多人,当时,斯大林提审尼古拉耶夫:“你为什么对基洛夫开枪,你的枪是从哪里搞来的?”接连的两个问题,尼古拉耶夫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递给了扎波罗热茨,也就是刚刚被斯大林问话的列宁格勒内务分局的副局长。


这个说法背后还有故事,几乎可以总结为尼古拉耶夫刺杀基洛夫的事件是扎波罗热茨促成的:当初在尼古拉耶夫萌生刺杀基洛夫的念头时,他将此想法告诉过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则将此汇报给了扎波罗热茨。听闻消息的扎波罗热茨几经观察尼古拉耶夫后,决定把他当枪子使,于是偶然促成了二人的相识,并有意无意地肯定了他刺杀的想法。


扎波罗热茨曾多次邀请尼古拉耶夫在郊外打枪,并赠送其手枪。但是尼古拉耶夫全程都不知道扎波罗热茨的真实身份,也并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甚至尼古拉耶夫两次失败的刺杀被抓捕后,都被扎波罗热茨暗中操作,毫发无损地释放了。直到12月1日,尼古拉耶夫完成了他的“使命”。


当然,任何的说法都似乎没有确凿的证据得以支撑,或者那些证据早已被人销毁。除此之外,最让人意外的还是斯大林的一系列措施,先是不允许记录尼古拉耶夫的一切口供,然后迅速将凶手及其牵连到的部分亲人处决了;尔后,更有可能提供线索的基洛夫的随从鲍里索夫,在被斯大林亲自传唤的押送中发生车祸,意外死亡了——但是尸检结果却是被钝器殴打致死;最让人震惊的是,基洛夫的家人也已因与谋杀“沾边”而处决了。


斯大林以基洛夫同伙的说辞将13名“嫌疑犯”处决后,又大肆宣扬道调查出了反斯大林主义的阴谋——暗杀苏维埃所有领导人。从那一刻开始,斯大林计划的“大清洗运动”拉开帷幕。首先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刑事诉讼法典做出重大的修改,接着举着“无情地揭露人民的敌人并把他们消灭”的旗帜制定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新规定”。


虽然“基洛夫事件”的调查结果大多趋向于:一个普通人因为对社会不满而采取刺杀的事件。但是斯大林将其定性为这次暗杀是季诺维也夫的指示,在列宁格勒还存在着一个“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中央”。他还将他在政治舞台上不支持他、站在他的对立面的所有人都列在了这个“阴谋集团”的名单里。


其实,斯大林的说法在根基上就站不住脚,毕竟托洛茨基很早之前就被斯大林驱逐出境了,怎么方便指挥“阴谋”的进行。当然,演戏就要演到底,1940年,斯大林派出的克格勃终于将托洛茨基暗杀在墨西哥。


这场发生在1934年到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其实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迫害——超过70%的党、政、军、科学和文化界的人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侵害,以至于在二战爆发后,苏德战场上苏军被打的丢盔弃甲。


斯大林的离世,虽然让恐怖的肃反运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基洛夫事件”却还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赫鲁晓夫上任后,为了反对前任,多次表示“大清洗运动”是“基洛夫事件”的扩大化。并因此成立了研究小组,然后相关的证据早已被销毁,按照赫鲁晓夫的指示,研究的结果很明确:“尼古拉耶夫就是一个普通的出于个人目的的恐怖分子,斯大林借助此案消灭了对手……”


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洛夫案件”又有了新的说法:基洛夫是一个感情上不检点的人,与尼古拉耶夫的妻子有地下情。妻子德拉乌列甚至想要因此离婚,而尼古拉耶夫在家庭、工作双双失意后便起了杀心。


当时,戈尔巴乔夫再次下令调查此案,结果负责的小组却得出了斯大林并未参与此案的结论……后来在1988年2月5日,戈尔巴乔夫决定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上为“大清洗”中受到不公迫害的哈林等人平反,这件事情才得以告一段落。


历史上,只要是悬而未决的案件都会引人注意,更何况蒙上一层极强的政治色彩。“基洛夫事件”先后成为了斯大林消除异己,赫鲁晓夫打击前任等的手中的“牌”,其实每一次的调查都不是为了调查,而是酝酿着更大的企图。而只有置身“基洛夫事件”事外,又受其影响的普通民众才会思考于真相。


真相到底是什么,大多数群众都倾向于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刑事案件的说法,毕竟疑点重重。他们一致推测:基洛夫——铁定的苏联“接班人“的离世对谁好处最大,谁就可能是刺杀基洛夫的始作俑者。


但是在史学家的笔下,基洛夫和斯大林两人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据说,二人曾有很多次的独处时光,当二人谈至深夜,基洛夫无处可去的时候。斯大林颇为友好地将自己房间让给了基洛夫,而自己睡到了沙发上;在基洛夫遇害后,更是有记录刻画出了斯大林震惊与愤怒的样子,还在赶赴列宁格勒的站点对工作人员大发雷霆。


有斯大林的警卫队长的口述:“斯大林尊重和喜爱基洛夫,基洛夫同志来莫斯科对斯大林来说不亚于节日的愉快。”如此看来,二人私下甚是交好。但基洛夫是一个极为出色的人,出色到在任何领导的庇护下都可以得到赏识,进而平步青云,这也导致了他不会被斯大林真切地视为己出。好在,基洛夫能够多次得到斯大林的帮助,是因为他对外宣称自己是斯大林忠实且坚定的支持者。


然而,这种看似稳定的上下级关系终究还是有破灭的一天。了解苏联历史的人知道,斯大林说一不二的政治大局在列宁之后持续过相当长的时间,他牢牢地把握着一切权力,好让整个政府惟命是从。但是1934年1月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他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松动,甚至有消息称斯大林其实并没有当选。


在整场大会期间,还有一场没有斯大林参加的秘密会议,而它则是由北高加索边疆区第一书记社博尔达耶夫私下安排的。会议之所以保证私密,就是因为他们决定推举基洛夫,而结束斯大林“独裁”的时代。当然,基洛夫是参会的,他也是第一个提出拒绝的,并告知了斯大林。


会议如往常一样进行,斯大林的发言照例引来了全场长达数分钟的鼓掌。与往常不同的是,基洛夫的发言竟然也得到了这样的待遇,似乎台下的观众更加真心实意,甚至鼓掌的时长不逊于斯大林。随后的选举环节才出了大问题:本以为全票通过的斯大林,却比预料少了300多张选票。据说基洛夫是明显胜出的,只是最后有人暗箱操作,最终让斯大林以微小的优势胜出了。


也许,就在这一次,即使斯大林依旧当选,但是对于基洛夫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有数据显示,当时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在经历了“大清洗”后,于50年代中期,仅仅剩余三人在世。这一切看来,似乎斯大林与“基洛夫事件”脱不了干系……


2009年的12月1日,正是“基洛夫事件”的75周年,俄国的联邦调查局解密了不少“基洛夫事件”相关的文件。但是这次解密的关注点并不是真相,而是普京总统希望广大民众正视历史、了解历史,不必一味地纠结于将“基洛夫事件”定性于政治案件还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如此,也许“基洛夫事件”永远无法盖棺定论,但是它终于可以告一段落,让苏共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谢选骏指出:有人猜测,基洛夫刺杀案是一把手斯大林杀了二把手基洛夫,而后发动了肃反屠杀;而肯尼迪刺杀案则是二把手约翰逊杀了一把手肯尼迪,而后扩大了越南战争——因此两个刺杀案都是历史的转折。情报机构的暗流诡异不是空穴来风的。这次席卷全球的武汉肺炎更是惊悚,它的后续还没有走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元貶值的黃金時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第二个特朗普时代开始了》(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BBC驻北美记者 2025年1月21日凌晨5点17分)報道: 特朗普借助选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重新掌权,他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将开启美国新的“黄金时代”。 这场演讲既有承诺,也有矛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