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谢选骏:英国王室朝拜美国

 


《威廉凯特首次以王储身份访美一路淋雨被放鸽子》(东东和西西2022-12-02)报道:


周五上王室专辑咯~本周,威廉凯特8年来首次访美,也是首次以王储身份出行,接待规格超高,然而一路有点惨↓↓


自从查尔斯当国王,威廉的头衔就晋级威尔士亲王(王储专用称号),华丽丽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米国人很激动:"我们终于迎来真·王子了!"话里话外嫌弃在美国的哈里梅根是"伪王室"↓↓


凯特相当精心,抵达波士顿下机,穿优雅的午夜蓝Alexander Mc Queen裤装,市价3000多美元,一头长卷发连一根发丝都没吹错地方↓↓


戴两层花形蓝宝石耳环↓↓


正是戴妃1996年访美穿Dior礼服搭配的珠宝。时隔26年,新晋威尔士王妃回到这里,向婆婆致敬↓↓


威廉在美主办"为地球奋斗奖"颁奖礼,3天行程满满,从明星到市长、州长甚至总统,统统来捧场。然而,一路卷入种族歧视风波,有点糊。。。↓↓


1、种族争议


话说威廉在波士顿设立"地球奖",奖励拯救全球变暖的计划,5个获奖者每人奖金120万美元(约850万元人民币)。这只是全球奖励计划的一部分,王子为了打响现代英国王室影响力,可以说太拼了↓↓


可惜,没算好日子。还没出发,王室爆出妖蛾子。


一位黑人反家暴组织负责人弗拉尼NgoziFulani发推称,她受邀出席卡米拉举办的白金汉宫招待会,却被"侮辱"了。


"有位王室助手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看了看我的胸牌,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哈尼克(伦敦一个区)。那位女士追问:‘不,你来自非洲哪个地方?’"


弗拉尼再次回答,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然而女士继续追问,"你是什么国籍,‘真正’来自哪里?"这段"盘问"引发弗拉尼强烈不满↓↓


NgoziFulani在白金汉宫参加招待会


这位王室助手是83岁的苏珊·赫西,本人出身显贵,在王室举足轻重,是女王身边60年的首席侍女,威廉王子的教母。↓↓


老太太到底不会聊天还是种族歧视,已经不重要了,重点是种族问题的大锅谁都不敢背。


威廉王子发言人表示她的言论不可接受,老太太已经辞职,并希望当面致歉。但这场争议已经隔岸在美国酿成风暴,威廉凯特的访美行程蒙上阴影。


夫妻俩降落波士顿,下着滂沱大雨。老天也很不给力,凯特照样给足王妃范,连夜换三套造型活动,不带一丝疲惫感。


穿AlexanderMcQueen裤装神采奕奕会见现任贝克州长↓↓


冒雨也要出行,为了响应绿色主题,凯特换上AlexanderMcQueen绿色长大衣,内搭Burberry绿色格纹裙拎墨绿Mulberry包包↓↓


参观市政厅,由波士顿华裔市长吴弭带全家出动接待。她的父母是中国台湾移民,吴弭1985年出生在芝加哥,是典型的华裔学霸,毕业于哈佛大学。去年11月,她当选波士顿首位华裔市长。


吴弭的两个混血儿子很帅气,领衔走在前面,丈夫ConorPewarski殿后↓↓


一起参观女王当年访问的照片↓↓


马萨诸塞州的当选州长MauraHealey也出场亮相,她是该州首位女州长↓↓


2、遭遇冷场


官方接待规格蛮高,可惜活动被打脸。威廉还没上场演讲,先被一名黑人女性牧师"暖场"。


这位女牧师的演讲主题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遗产","感谢我们今天所站立的祖先的土地,现在压迫似乎消失了,但我们必须维护所有关系的基本尊严。"↓↓


一句没提王室的种族言论,但每句话没离开种族问题,这个暖场更像"冷场"。


没事,英国王室传统是八风不动。威廉装作啥也没听见,站在哗哗大雨的门廊下演讲,冷得不能再冷↓↓


他表示:"肯尼迪总统‘登月计划’的演讲激励我设立‘地球奖’,为气候变化做同样的事情,"


威廉口口声声提肯尼迪,特地把颁奖典礼设在肯尼迪的家乡波士顿。按计划,前总统女儿卡洛琳·肯尼迪和总统气候特使克里本来会出席,却被俩政坛老油条当天放了鸽子↓↓


卡洛琳表示:"天气恶劣,旅行计划打乱。"克里连借口都没有,表示"很遗憾不能出席了。"


虽然下雨,纽约和波士顿的航班并没取消。懂的都懂,不来只能说明不够爱。对于这俩民主党大佬,卷入种族风波是大忌,王室算啥,威廉还太嫩↓↓


当晚,肯辛顿宫po的演讲配图是这样:风雨大作,无人(肯尼迪女儿)喝彩。不能说惨,只能说太惨↓↓


夫妻俩转场亮相NBA比赛,坐场边座位,左边州长和市长陪同,右边是凯尔特人球队老板娘和老板,排场杠杠滴↓↓


威廉穿牛仔衬衫,少见的解开钮扣秀出胸毛,一副轻松模样,凯特穿4896美元的宝蓝Chanel古董上装,露出灿烂微笑↓↓


两人出现在大屏幕,现场嘘声四起,有人大喊"美国!美国!"↓↓


强装淡定,内心崩溃↓↓


保持队形挥手致意,2万观众很快发出善意的欢呼,盖过嘘声,好在王室人气足够↓↓


所以出来混,拼就对了。第二天营业,凯特穿麦昆长大衣与黑人女牧师会面,带着认真聆听的眼神↓↓


与当地粉丝见面,威廉凯特蹲下玩自拍,姿态一个比一个努力↓↓


参观著名的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以王妃标准的下蹲姿势接受献花↓↓


与小朋友们互动↓↓


毕竟英国王室拥有强大定力,女王不用多说了,谁见过她气炸?轮到威廉凯特不能输。


3、兄弟走散


今晚是威廉访美的重头戏,"地球奖"颁奖礼名流云集,从好莱坞到白宫都出动捧场。按计划,碧梨、EllieGoulding献唱,颁奖嘉宾有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和影后凯特·布兰切特↓↓


白宫称,拜登总统有赴波士顿的安排,(没有意外的话)将举行会见↓↓


这可是在美国的哈里梅根没见过的。要知道,哈里与拜登夫妻很熟,拜登直接大赞哈里像他的大儿子。如今,哈里定居美国快两年了,并没见到米国"老父亲"。


威廉凯特三天访美,也没计划与哈里见面,毕竟兄弟俩都太忙。。。


梅根本周与印第安纳州中部妇女基金会共同主持"女性力量"慈善活动,为筹款明码标价:每张门票500美元。晚宴10人桌门票起价5000美元,与梅根共进晚餐每位4500美元↓↓


网飞纪录片《哈里与梅根》12月上线,今天发出预告,讲述两人的爱情故事,瓜友很不开心,一张张甜蜜照片就签下1亿美元合同?↓↓


哈里的回忆录《Spare(备胎)》也要上市,光这个尖酸标题就要大卖,搞出惊风骇浪↓↓


虽然被种族言论搅局,威廉凯特依然代表着英国新一代王室形象。两兄弟雄心勃勃,一个拼现代王室影响力,一个拼钱,终究还是走散了。


网民嚎叫:


lurenjia2014发表评论于2022-12-0309:12:44

为啥去Boston?当年Boston倾茶事件不是闹得很大吗?

晓楠22发表评论于2022-12-0308:51:56

王子夫妇去波士顿为Earthshot颁奖,停留三天。总统周五去波士顿为民主党筹款,不是一回事。当然,二人也见面了。

mary_leeleo发表评论于2022-12-0307:39:32

牧师的暖场非常粗鲁,没教养。


谢选骏指出:没人牧师为何粗鲁没教养?这还不是倚仗了“英国王室朝拜美国”!英国王室不仅朝拜美国,而且早就在美乞食了多时——英国王室朝拜美国用的是威廉凯特,英国王室乞食美国用的是哈里霉根。

谢选骏:在“二十大”上死亡的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打破了中共建立的社会契约共产党正在失去民心》(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12-02)报道:


中国反对政府严苛新冠防疫措施的抗议被认为与1989年的抗议类似,当时学生为争取政治改革和民主举行了示威。1989年的民主运动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自由、包容和开明的时期,而当自由派领导人赵紫阳下台后,已经找不出其他控制工具的政府在天安门开了枪。这就是所谓托克维尔悖论:专制政体在最不专制的时候最为脆弱。


但更贴切的对比应该是在1976年4月5日。那天和在那之前的几天,抗议者聚集在天安门,抗议暴政、恶化的经济状况和四人帮(因而也牵涉到他们的保护人毛泽东)的政治迫害。这是一场出于民怨而非渴望的运动。


对新冠的抗议发生在中国专制的巅峰期。虽然也有要求言论自由和选举的呼声,但周日以来的抗议口号是在反抗耸人听闻的压迫:数以亿计的人民被关在家中或是方舱医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方,专制政权都带有压迫性,但有哪个专制政权曾剥夺过如此多民众正常生活的权利吗?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违反了他的前任们用来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久经考验的办法:分而治之。1989年之后,中国人的大多抗议都是针对地方性和具体的问题。农村人口失去了土地,城市居民却获得了大量福利。体制内员工失去了工作,私营企业家却被鼓励经商。


最终得失相抵。不同群体有不一样的不满,他们的诉求并不相通。中共不仅挺过了那些分散的抗议;其力量还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该党拥有约9600万党员。如果算成一个国家,其人口将排在全球第16。


现在再来看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封锁措施几乎让人人都有了相同的处境,据估计,2022年有近四亿人都处于某种程度的封锁之下。富裕的上海人和新疆乌鲁木齐人原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但当乌鲁木齐一栋高楼起火,据称楼栋出口因防疫被封导致10人丧生,住在类似高层建筑的上海人也产生了同理心,这是集体行动的关键。中国任何一个政权都从未面对过多座城市同时发生抗议的局面,即便在1989年也没有。


习近平的专权作风损害了中共的制度利益。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领导人想出了一个成功的模式,既能维护一党统治,又能实现经济增长、鼓励创新、并为创业成功提供土壤。这一模式需要中国公民保持忠诚,但也给了他们空间。


年轻人可以去卡拉OK和摇滚音乐会,崇拜他们喜欢的K-pop明星。知识分子可以在中国充满活力的社交媒体上宣泄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而企业家正忙于赚得盆满钵满,压根无心理会所谓的“政治”。这是中共通过遵守一定界限以换取社会遵守其界限的社会契约,是把中国从天安门危机的悬崖边拯救回来并推动经济增长繁荣的关键。不论西方的我们接受与否,那些年的民调都说明,中国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支持政府的民族主义政策议程。习近平打破了这一社会契约。早在2013年,他的政府就开始以牺牲私营部门为代价,将银行信贷引向长期低效的国企。然后,他的政府又开始打击各类非政府机构,如女权组织和帮助农民工协商工资合同的律师。即便是环保人士也未能幸免,哪怕习近平的政策重点之一正是解决中国的污染问题。对社交媒体和大学的审查明显收紧。在2020年和2021年,通过罚款和监管限制,他的政府开始打击代表中国科技和创业领域最巅峰的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等。


对大型科技企业的打压结果适得其反。中国私营部门是税收和土地资产增值的来源,为中共及其许多成本高昂的项目——是的,也包括强制核酸——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以惊人的速度推出了健康码,对早期控制病毒的成功做出了关键贡献。这些企业还为中国年轻人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管理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也成了榜样,与其为人权和言论自由烦恼,还不如一心创业。中共手握两全其美的优势:一方面是推动GDP增长的私营部门,另一方面则如学术研究表明的那样,社会没有政治开放的要求。


新冠“清零”成了又一个自伤案例。2020年,习近平政府靠着武汉封城迅速拉平了感染曲线,取得了抗疫早期胜利。但中国政府没有利用2021年和2022年的窗口期为民众接种所有可用疫苗,包括辉瑞和莫德纳,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反而对“清零”政策不断加码。正如流行病学家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所说,这就像“试图让风停下来”,是注定要失败的。


习近平的决策体现了极度的妄自尊大,成了一位把自己的声誉押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的领导人。在封锁带来无尽苦难的同时,新冠感染数还上升到创纪录的水平,最近统计每日新增感染都在三万左右。他夸下海口,结果未能兑现承诺,实属意料之中。


习近平在不经意间降低了民主的门槛。当学生们在抗议中举起白纸,他们想的并不是要捍卫那些不受欢迎的、对立的观念。他们在捍卫自己作为人的权利——是去公园散步、去马路对面吃午饭、或是找朋友一起打游戏的权利。


中国公民只想要回自己的生活,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从未想过这会成为捍卫言论自由的理由。如果这就是打响民主与专制之争的战场,那民主必将胜利,而这都得感谢习近平。


近日在中国出现的一幕幕让人振奋。


上周末,从国际大都市上海到遥远的西部新疆,全国多座城市的老百姓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令人窒息的防疫政策,有些还喊出了呼吁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口号。


对于扰乱生活、分离家庭、破坏经济的过度防疫措施,民众压抑了近三年的不满情绪突然爆发,导致了自1989年以天安门为中心的民主示威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与当年一样,抗议者成功的几率不大。完全控制了国家的中共已迅速采取行动,进行镇压。


但中国人民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1989年的残酷镇压将中国人民去政治化,被逼接受三十年来主宰生活的社会契约:让党来搞政治,以换取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被政府坚持新冠“清零”逼到无路可走的新一代,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事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其实相当讽刺。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起义后,防止中国出现民主抗议成为习近平主席的当务之急。中国的公民社会被彻底消灭,通过清洗党内一切潜在政治对手以及在2018年修宪废除主席任期限制,习近平使自己可以无限期掌权,从而加强了手中的权力。对疫情毫不妥协的态度只是这种专权的延伸,是阻止开放社会形成的另一种手段。在倾注十年巨力向中国灌输反对革命的观念后,中共的“清零”政策给自己带来了一场革命。


革命的种子在今年四五月就已播下,当时为了阻止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上海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封城。全中国眼睁睁看着这座城市的2500万民众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痛苦。在不经意中,民众被拉回到政治生活中。要么被封在家,要么与家人分离,要么担心食物短缺,他们被迫重新评估这份社会契约是否还能维持。上海遭受的集体创伤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众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同,它为过去一周的示威奠定了基础。


中共还在往上海的伤口撒盐。等到封城终于结束,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任何政治上的回应或精神上的安慰;相反,在10月的二十大,上海的最高领导人李强因严格执行封城而得到奖励,被提拔为政府二把手。预计明年3月,他将成为中国的新任总理。在过去三年的防疫中,这已经见怪不怪;哪怕老百姓蒙受痛苦和损失,领导层连最起码的道德或责任感都没有。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加紧了对这个如今只能被称为极权政权的掌控,确保了自己再连任五年,而且党内高层都是他的亲信。中国领导人再次宣布新冠政策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公众的充分支持,并将继续坚持不动摇。


愤怒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当本月卡塔尔世界杯开幕时,世界各地的无数球迷不戴口罩观赏比赛的画面让中国人全都醒了过来。在被强行灌输近三年的政治宣传——即中共挽救了中国免受病毒侵害,而美国等民主国家应对疫情不力——之后,人民看到了真相:世界已走出疫情,生活已恢复常态。


中国老百姓还在继续承受难以想象的苦难:到处都流传着民众因防疫限制无法及时就医而死亡的报道,中国中部一家iPhone工厂的工人因奖金延迟发放和生活条件恶劣与警方发生冲突,在南方一座城市,民众因食物短缺冲破封锁进行抗争。


11月24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栋公寓楼造成至少10人死亡的火灾,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官方否认,但许多中国民众立刻怀疑是防疫措施阻碍了消防人员去救火,全国都掀起了同情和不满的浪潮。中国人总说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冷漠和自私的倾向,但大家突然在恐惧和愤怒中找到了共识。


我自己也忍受着新冠清零带来的侮辱:每天向牲口一样排队做核酸检测;不停关注手机上不得不安装的健康码,它决定了你能否在公共场合活动;不知道明天是否又要面临长达数周的封锁。上周末,随着中国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年轻的示威者手拿白纸(代表着无声的反抗,这已成为这场运动的符号)抗议的影像,我坐在北京家中,和无数国人一样刷手机直到深夜。


对于过去三年在中国生活过的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宣泄;我们共同的恐惧变成了共同的力量。次日,示威者冲出封闭的社区和大学校园,哀悼乌鲁木齐遇难者,要求解除“清零”,呼吁人权和自由。


新冠对某些群体来说可能依然致命,对其他人却不会比流感更重。但现在很明确的是,中共领导人面临着他们自己制造的重大政治危机。习近平的强硬做法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灾难,让民众清楚看到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僵化,及其意识形态和话术的破产,并揭示出公众反对的真实程度,这是二十大政治舞台上看不到的。中国的抗议生动地呈现出习近平政府与人民的距离有多远。


与北京大学生为主的“八九”运动相比,如今的抗议给中共带来了更严重的挑战。最近的示威将工人、大学生和中产阶级团结到了一起,全民自发表达了对政府权力不受制衡的绝望。


这场运动将不可避免步香港民主示威的后尘,遭受同样的严厉镇压,以及防疫限制措施的升级。但政府要无限期维持这种局面将是极其困难的。习近平的新冠政策暴露了这个体制的固有弱点,他正在失去中国最关键的两大政治根基的支持:大学生和中产阶级。


当示威者走上街头,就像尤利乌斯·恺撒横渡卢比孔河的时刻。一切已成定局。中国的未来属于街头那些人。


近日在中国出现的一幕幕让人振奋。


上周末,从国际大都市上海到遥远的西部新疆,全国多座城市的老百姓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令人窒息的防疫政策,有些还喊出了呼吁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口号。


对于扰乱生活、分离家庭、破坏经济的过度防疫措施,民众压抑了近三年的不满情绪突然爆发,导致了自1989年以天安门为中心的民主示威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与当年一样,抗议者成功的几率不大。完全控制了国家的中共已迅速采取行动,进行镇压。


但中国人民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1989年的残酷镇压将中国人民去政治化,被逼接受三十年来主宰生活的社会契约:让党来搞政治,以换取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被政府坚持新冠“清零”逼到无路可走的新一代,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事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其实相当讽刺。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起义后,防止中国出现民主抗议成为习近平主席的当务之急。中国的公民社会被彻底消灭,通过清洗党内一切潜在政治对手以及在2018年修宪废除主席任期限制,习近平使自己可以无限期掌权,从而加强了手中的权力。对疫情毫不妥协的态度只是这种专权的延伸,是阻止开放社会形成的另一种手段。在倾注十年巨力向中国灌输反对革命的观念后,中共的“清零”政策给自己带来了一场革命。


革命的种子在今年四五月就已播下,当时为了阻止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上海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封城。全中国眼睁睁看着这座城市的2500万民众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痛苦。在不经意中,民众被拉回到政治生活中。要么被封在家,要么与家人分离,要么担心食物短缺,他们被迫重新评估这份社会契约是否还能维持。上海遭受的集体创伤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众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同,它为过去一周的示威奠定了基础。


中共还在往上海的伤口撒盐。等到封城终于结束,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任何政治上的回应或精神上的安慰;相反,在10月的二十大,上海的最高领导人李强因严格执行封城而得到奖励,被提拔为政府二把手。预计明年3月,他将成为中国的新任总理。在过去三年的防疫中,这已经见怪不怪;哪怕老百姓蒙受痛苦和损失,领导层连最起码的道德或责任感都没有。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加紧了对这个如今只能被称为极权政权的掌控,确保了自己再连任五年,而且党内高层都是他的亲信。中国领导人再次宣布新冠政策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公众的充分支持,并将继续坚持不动摇。


愤怒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当本月卡塔尔世界杯开幕时,世界各地的无数球迷不戴口罩观赏比赛的画面让中国人全都醒了过来。在被强行灌输近三年的政治宣传——即中共挽救了中国免受病毒侵害,而美国等民主国家应对疫情不力——之后,人民看到了真相:世界已走出疫情,生活已恢复常态。


中国老百姓还在继续承受难以想象的苦难:到处都流传着民众因防疫限制无法及时就医而死亡的报道,中国中部一家iPhone工厂的工人因奖金延迟发放和生活条件恶劣与警方发生冲突,在南方一座城市,民众因食物短缺冲破封锁进行抗争。


11月24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栋公寓楼造成至少10人死亡的火灾,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官方否认,但许多中国民众立刻怀疑是防疫措施阻碍了消防人员去救火,全国都掀起了同情和不满的浪潮。中国人总说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冷漠和自私的倾向,但大家突然在恐惧和愤怒中找到了共识。


我自己也忍受着新冠清零带来的侮辱:每天向牲口一样排队做核酸检测;不停关注手机上不得不安装的健康码,它决定了你能否在公共场合活动;不知道明天是否又要面临长达数周的封锁。上周末,随着中国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年轻的示威者手拿白纸(代表着无声的反抗,这已成为这场运动的符号)抗议的影像,我坐在北京家中,和无数国人一样刷手机直到深夜。


对于过去三年在中国生活过的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种宣泄;我们共同的恐惧变成了共同的力量。次日,示威者冲出封闭的社区和大学校园,哀悼乌鲁木齐遇难者,要求解除“清零”,呼吁人权和自由。


新冠对某些群体来说可能依然致命,对其他人却不会比流感更重。但现在很明确的是,中共领导人面临着他们自己制造的重大政治危机。习近平的强硬做法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灾难,让民众清楚看到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僵化,及其意识形态和话术的破产,并揭示出公众反对的真实程度,这是二十大政治舞台上看不到的。中国的抗议生动地呈现出习近平政府与人民的距离有多远。


与北京大学生为主的“八九”运动相比,如今的抗议给中共带来了更严重的挑战。最近的示威将工人、大学生和中产阶级团结到了一起,全民自发表达了对政府权力不受制衡的绝望。


这场运动将不可避免步香港民主示威的后尘,遭受同样的严厉镇压,以及防疫限制措施的升级。但政府要无限期维持这种局面将是极其困难的。习近平的新冠政策暴露了这个体制的固有弱点,他正在失去中国最关键的两大政治根基的支持:大学生和中产阶级。


当示威者走上街头,就像尤利乌斯·恺撒横渡卢比孔河的时刻。一切已成定局。中国的未来属于街头那些人。


网民嚎叫:


锦西 发表评论于2022-12-02 09:20:22

没错,长而乱。社会契约,是什么意思?契约,这个词,怎么用?在什么地方用?

ali88发表评论于2022-12-02 09:16:58

五毛吓得不敢看。

掩耳盗铃。

总加速师,继续加速!谁能料到戈尔巴乔夫竟然是他!

ellamoney发表评论于2022-12-02 09:15:30

好文。写这篇文章的人太专业了,撕掉了小学生的遮羞布。楼下应该是文化水平太低了,看不懂。

ellamoney发表评论于2022-12-02 09:13:56

感谢总加速师!

偶偶地来一发 发表评论于2022-12-02 09:10:29

太长不看。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知“习近平打破了中共建立的社会契约,共产党正在失去民心”,却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大’上死亡”了——其象征性的一幕,就是老年痴呆的胡锦涛被“狐紧套”了,直接架空脱出会场……进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警卫来回检查还有没有敢于出声的活人——“没有没有没有没有”之声空空荡荡。因为这个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二十大”上宣告死亡。习近平就是中国戈尔巴乔夫。“习大大”他太伟大了!一个人就把整个共产党踩在了脚底下。

谢选骏:民国翻译家们乱翻整个世界


《民国翻译家:他们曾翻译了整个世界》(墨笺楼 2022-12-01)报道:


1897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自鸦片战争以降,翻译从非主流的“杂学”转变为具有较高学术、政治目的的行为。由此,从西方先进知识开始,各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宗教、哲学、政治制度,乃至于文学著作,经一批民国翻译家之手,陆续进入中国,以开拓民智。


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经历了从“善译”,到“信、达、雅”,再到“宁信而不顺”等种种理论上的进化和争议。在此种学术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民国翻译家,多数已经谢世,那个以“强国”为翻译宗旨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近几年来,大家可见,文学翻译因为种种原因,似有泛滥之相。买翻译之书,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翻译的书。前辈们已经将许多世界名著译出,供我辈分享。他们往往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以一种魔术般的“通感”,完成文学翻译这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同时又隐匿于文字幕后,为作者作嫁衣,为读者开路,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风范。


他搬来了一座奥林匹斯山


1933年,罗念生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修读了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古希腊戏剧四门课程,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他的足迹踏遍了希腊半岛的南北东西,游历了爱琴海上的大小岛屿。爱琴海上明蓝的天空,雅典城上环绕的紫色云冠,希腊人民的好客情谊,尤其是古代希腊留传下来的文化光华……都铭记在他的心中。


罗念生本在美国留学。然而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太多了,罗念生很担心回国难找工作,不得不重新思索人生方向。


恰好在一堂欧洲文学史课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冷门”文学,对古希腊文学评价极高。罗念生便尝试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原文《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成为他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


古希腊语是世界上难度仅次于印度梵文的一种语言。在古希腊语中,一个正规动词的变化就有四五百种。因此,学习古希腊语,只能靠死记硬背,没有语法,有时还要通过语句的头尾来判断是什么意思。


然而,古希腊很多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为例,它使用的语言就是古希腊语。


内容深奥、典故繁多……这都是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困难之处,而罗念生却默默坚持了六十多个年头。


抗战时期,在四川乡下昏暗的油灯下,随时有飞机轰炸、到处躲警报、生活没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时连一张必需的书桌都没有,罗念生却从未放弃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翻译了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


外国学者称他是遨游在天书中的人。罗念生在翻译上追求“信、达、雅”兼顾。忠于原文、质朴典雅,注释详尽。在把诗体原文用散文译出时,不失韵味。他的翻译不仅数量多,而且文字讲究。他为统一古希腊专用名词的译音,撰写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对音体系。这个译音表自1957年以来,已被文学出版界所采用。


罗念生去世前,心里想的还是翻译《荷马史诗》,按说这部史诗他早应该翻译,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没有资格,因此他等了几十年,晚年才开始翻译。很遗憾的是,命运却不给他时间了。


罗念生先生逝世后,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了他的《全集》十一卷。在他百年诞辰纪念时,他生前致力编纂的《古希腊汉语词典》终于面世。


罗念生生前希望他的遗骨一部分安放于他的祖国北京,另一部分能撒在他的第二故乡——希腊的爱琴海上。希腊朋友非常尊重罗念生的遗愿,他们不同意将骨灰撒在海中,决定将以隆重的葬礼,把他的遗骨安葬于古希腊的发源地,阿波罗神庙所在地——德尔菲市的帕尔纳索斯山中,欧洲文化中心的花园里,以永远纪念这位为古希腊文化献身的东方学者。


中西合璧的“神雕侠侣”——杨宪益和英国夫人戴乃迭


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出生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八个儿子都留学国外。杨宪益的父亲留学归来后,成为了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金融家之一。进入私塾后,杨宪益每次考试,都考第二,从不考第一。老师说,你稍微读一读书就会考第一了。杨宪益却认为,考第二还是第一都没什么区别,能多看书才是真的。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性格,杨宪益的译文既不失严谨又生动活泼,这种风格最适合翻译中国明清小说。


杨宪益的爱侣戴乃迭女士,是他在牛津的同学。戴乃迭,1919年生于北京一个传教士家庭。7岁时返回英国,进入教会学校。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后转攻中国传统文学。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牛津相遇,因兴趣相投,逐渐走到了一起。杨宪益晚年回忆说,他爱戴乃迭,除了为她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外,还发现她有一颗质朴的心。她清新脱俗,没有英国上流社会女孩常有的虚荣与势利,这在“中国上层的小姐们之中也很少见”。因为戴乃迭热爱翻译,杨宪益也不做它想,夫妻俩双宿双飞的做了一辈子翻译。


杨宪益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牛津入学考试。他在牛津的师兄钱锺书则认为,杨宪益是当时在牛津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中国人中,“唯一还可以谈一谈的”。24岁时,他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之后的成就更不必说。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和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先秦散文到现当代作品,杨宪益夫妇联袂翻译了共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极为罕见。杨宪益著有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中文本于2001年出版。


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是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有人说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


翻译《红楼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曹雪芹在原著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一个中文环境长大的人都不见得能够懂得全部的意思,何况翻译给外国人看了。当时,流传甚广的《红楼梦》译本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


总的来讲,杨宪益的翻译风格是充分还原原文中的信息,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对于《红楼梦》中的很多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原汁原味,后者避开了西方人不易理解的“红楼”的意象,换为“石头”,是一种妥协。时至今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仍是西方学者了解该书最重要的译本。


杨老好烟好酒,也爱交朋友。作家李辉跟他私交甚好。李辉说:“他走了,对于中国的翻译界是一个遗憾。”据朋友们说,杨宪益晚年虽然在朋友的陪伴下也很快乐,但是自从夫人走了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常常一个人喝闷酒。杨宪益还是一个性情散淡而豁达的人,像这样的士人已经很难找到了。


以中国诗体来翻译日本和歌


丰子恺虽以漫画及散文著称于世,但其对中国翻译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亦彪炳史册。


丰子恺在《漫谈翻译》谈到他对翻译的理解:“有一个必要条件,便是必须翻译得又正确又流畅,使读者读了非但全然理解,又全不费力。要达到这目的,我认为有一种办法:译者必须深深地理解原作,把原作全部吸收在肚里,然后用本国的言语来传达给本国人。用一个譬喻来说,好比把原文嚼碎了,吞下去,消化了,然后再吐出来。”


丰子恺于1921年初春的时候前往日本学习艺术,他对于文学的兴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根据丰子恺后来回忆道“记得我青年时代,在东京的图书馆里看到古本《源氏物语》。展开来一看,全是古文,不易理解。后来我买了一部与谢野晶子的现代语译本,读了一遍,觉得很像中国的《红楼梦》,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描写细致,含义丰富,令人不忍释手,读后我便发心学习日本古文。我记得我曾把第一回《桐壶》读得烂熟。起初觉得这古文往往没有主语,字句太简单,难于理会;后来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好处,所为‘言简意繁’,有似中国的《论语》、《左传》或《檀弓》。当时我曾经希望把它译为中国文。”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涉及三代人,四朝天皇,经历70余年,出场人物440多。丰子恺在翻译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类似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全书共五十四回,并根据中国章回小说的习惯,常用“话说、却说、且说”等语。例如在第八回《花宴》中,“且说那个朦胧月夜的小姐,回想那晚间的迷离春梦,不胜悲叹,心中怀着无限思量。”


《源氏物语》中穿插近八百首和歌,丰子恺为了准确传达日本小说中和歌的意蕴,他常用中国古代诗歌的七言两句或五言四句进行翻译。翻译时不按照原文的行数与韵律,不拘泥于词和句;强调译诗要传神,不硬搬日文原诗的格律;如:第二回《帚木》中一句:群花历乱开,烂漫多姿色。独怜常夏花,秀美真无匹。


用这种中国诗的传统写法来翻译日本和歌,不拘泥于原诗字句和格律,使译文更加生动多采,读起来流畅,仿佛进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丰子恺于1961年开始翻译《源氏物语》,经过四年才完成,因为文革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而由于丰子恺年轻是对《源氏物语》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其自身的国学根底,再加上在日语及中日文学都十分精通的钱稻孙、周作人等人的帮助,“丰译本”一出版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不仅是国内第一本《源氏物语》的全译本,而且也是印量最大的。


将史学编纂的“点烦”应用于文学翻译


近现代史上还活跃着一名女性翻译家。她不仅翻译外文著作,还自己写小说、散文,创作话剧,堪称“翻译与创作并举”。并且,这种创作特点还深入到了她的翻译风格中,以更风格化的语言翻译作品。她就是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杨绛。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


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唐吉诃德》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五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近六旬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1961年才着手翻译,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1978年人文社出版。这个译本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68次,售出98万套。


由于自己有大量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翻译风格。而且,她还认为,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他们也不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太大。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细节。


如果说钱锺书的“化境”论是从理论上为翻译开创了一种理想境界的话,那么杨绛的“点烦”论则是从实践上为翻译开辟了一条可行之道。


《堂吉诃德》的译文,起初译出八十多万字,后经杨绛认真的‘点烦’,才减到七十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点掉”。杨绛认为搞翻译,既要为原作者服务好,又要为读者服务好,“点烦”掉十多万字,就是想使读者读得明白省力些。


“点烦”二字是学识渊博的杨绛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那里借来的,“点烦”主张对文章要删繁就简,点掉多余烦琐的文字。后来著名史论家章学诚在所著的《文史通义》的《内篇》中,又重申了刘知几“点烦”的观点,强调在史学编纂中应予重视。原来杨绛把史学编纂中的“点烦”要求,扩展应用到译文的处理上了。只有杨绛这样中外文兼优的“两栖”学者才知道并主动加以应用。


“点烦”的目的是使译文明快流畅、洗练净洁,但却是一道艰巨而细致的工序,运作起来必须格外“留神”。首先,不能因为点烦而“走失原文的语气”;其次,不能因为点烦而“忽略原文的风格”。换言之,就是要做得恰到好处,正所谓:点去一字不嫌其少,留下一字不厌其多。


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责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服尔德、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得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傅雷家书


提到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或者民国的翻译家,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傅雷。稍微年轻一点的读者,知道傅雷多半是通过《傅雷家书》,这部感动了数百万中国人的书信集其实和翻译没多大关系。说到傅雷的翻译成就,作为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傅雷不仅是个“文艺家、翻译家”,更是个“政治家,知识分子和心理学家”。很显然,翻译不是简单对语言的转化,必须表明文化立场、文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傅雷是难以逾越的,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作用于文学,作用于文化的意义不可忽略。翻译是打开外面的世界,通过文化交流,丰富自身世界的一种渠道。


当代翻译家罗国林在谈到傅雷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他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当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这本书先出了中译本之后又出了修改本,应该是他最好的作品了。从书的内容看,他翻译讲究的神似而不是形似,虽然傅雷关于翻译的理论不多,但‘重神似而非形似’是他最核心的观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傅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真正做到了这点,可以说是傅雷最好的作品。”翻译家许钧也认为,“傅雷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出了作品的生命。”


举个例子,在《约翰·克里斯朵夫》当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他自己感觉是个被误认的天才”,傅雷把这句话翻译成“他自己感觉怀才不遇”,这就没有硬要按照原文来译,而是用了中文的成语。曾经有人看过后,认为傅雷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意思有细微的改变。但拘泥于原文的译文是没有生命的文字,用中文的成语恰当地对原文进行润湿,往往会让译文更加神似。


另外,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傅雷之于中国翻译史的意义,在于他将整个法文的翻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他的翻译质与量并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有的译本在某些细节的翻译上,在准确程度上超过了傅雷译本。但论综合成就,论法文原文在中文意境中的重现,仍然没有任何人成就超过了傅雷。


没留过洋,却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


朱生豪决定翻译莎士比亚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时,中国没有中文版的莎士比亚译作,被日本人讥笑为文化落后,朱生豪怒而把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当成了一项“民族英雄的事业”。


“很多人不相信,这部优秀的译作是一个从来没有出国过的人翻译的。”朱生豪一生,北面没有过长江,南面没有过钱塘江。而且,手上只有两本英文词典。


因为时事纷乱,朱生豪的译稿两度在战事中被毁,不得不从头来过,更要命的是经济上的压力。1944年12月26日,得了结核病无钱医治的朱生豪终于被疾病击倒。剩下五个半历史剧还没有译完,就撒手人寰。他最大的遗憾是“早知一病不起,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但是,他用他短暂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精心翻译的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剧本,使自己的名字与莎士比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朱生豪的译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的,他的译本的最大特点是文句典雅,译笔流畅,好像是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琅琅上口,绝无佶屈聱牙之弊。这不仅是因为朱生豪对莎士比亚的剧本有很深研究和大量阅读,对莎士比亚有非常深的了解,而现在的人翻译一个剧本难以看翻阅十本书。更因为他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22岁-32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非常了不起。现在一些人都是老得不行才去翻译,以为有经验了,但这时候却很难做到莎士比亚想象的那种境界。


凭感觉对契柯夫心领神会


对于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外国文学爱好者说来,一提到巴尔扎克,就自然会想到傅雷,一提到莎士比亚,就自然会想到朱生豪,一提到托尔斯泰,就自然会想到草婴,一提到福克纳,就自然会想到李文俊,而一提到契诃夫,就没有不会想到汝龙先生的。


汝龙先生是中国翻译契诃夫小说的专家,他的英文和俄语都是自学的。他最大的成就是以个人之力,花费毕生精力,几乎翻译了契诃夫的全部作品。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25卷本的契诃夫作品选集。契诃夫那种感觉——那种悲悯的、轻灵的、忧伤的、精微的感觉只存在于汝龙的字里行间。还有一种俏皮、聪明、绝妙的短句子,也非汝龙不可。感觉的事物只能感觉到,尤其是对于契诃夫这种凭感觉写作的作家,只有能够神会到作家特有的感觉的译者,才能去译,否则一伸手就全乱套。


汝龙还译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库普林的《石榴石手镯》,也都译得十分出色,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还是契诃夫的专家。正如巴金所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契诃夫,他的功劳是介绍了契诃夫。”


汝龙的契诃夫,专业到了极点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其实,在汝龙先生之前,已经有许多人翻译过契诃夫。包括把契诃夫当作最为喜爱的作家之一的鲁迅先生本人以及周作人,瞿秋白、耿济之、曹靖华、金人、张友松、赵景深、王西彦、彭惠、徐培仁、荆斯勋和华林等人。汝龙先生翻译契诃夫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成绩最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在不容易也算相当幸运。


从欧·亨利到《在路上》


王永年的身份有很多,但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翻译家,他大概也最爱这个身份——据说,晚年的王永年深居简出,翻译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停下:当博尔赫斯的诗歌、小说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无数次被年轻人心怀忐忑地翻开,王永年作为译介者便又一次成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之间的“灵媒”。


他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外语;他翻译的欧·亨利系列小说出版多种版本,备受英美文学研究者的好评;他从意大利原文翻译《十日谈》、《耶路撒冷的解放》,是中国从原文翻译《十日谈》的第一人;《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译自他的笔下;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则让美国嬉皮一代上路的冲动再次催促了无数中国年轻人。


王永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旧上海长大的他,中学时代就掌握四门外语,王永年16岁上的是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张爱玲也在圣约翰听过课,他们在一个班念过英文课。“文革”中很多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但作为一个单纯的翻译者,他反而在时代的厄运中阴差阳错地寻觅到一方栖身之地。回首那段幽暗的岁月,王永年感慨不已:“‘文革’那些年,我过得挺安稳的。不是运气好,是人好啊!”


在王永年的观念中,翻译仅仅是一种职业,没有那么神圣和高贵,他不愿意将翻译工作的意义过于拔高。


对于王永年译笔的特点,有人总结说“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这可能和他新闻记者的工作有关,他最注重的是‘信’,你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


作为曾在新华社担任译审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王永年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他曾将“通顺”作为一生翻译的标准。平实而不事张扬的翻译风格也成为他的最大特色,但也因此,他失去了许多过于追求文字快感的读者。


王先生眼界较高,是传统的职业翻译人的代表。他1947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以后,在上海译文社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做过短期的编辑,后来一直做翻译。不仅为新华社翻译了大量的新闻稿,对外国文学也有很高见解。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能翻译博尔赫斯的作品,而且,《博尔赫斯全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翻译的。这与他上世纪80年代做新华社驻墨西哥的记者有关系。他从拉美的学者、作家那里了解到,博尔赫斯深受推崇,因此他较早地知道了博尔赫斯在拉美文学中的地位。


关于《博尔赫斯全集》,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人跳出来说王永年翻译得不好、不够美,但好在博尔赫斯的作品本身并不侍奉“美”这个东西。真正懂得书的人会明白,读博尔赫斯是一生的事,忽然活过某一岁,就会明白,王永年笔下的博尔赫斯,是最隽永的。正如卡尔维诺在阅读博尔赫斯的时候发现了某种简洁写作的诗学,比冗赘优越,比精炼更精炼。而作为一个追求准确的翻译者,王永年的译作注定不会以畅销作噱头,他说:“有的人翻译的东西就疙疙瘩瘩,我不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马爱农是王永年译的《欧·亨利小说全集》一书的责任编辑。她回忆说:“王先生为人谦和,总是一副文质彬彬、面带微笑的样子。”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王永年在2002年译完的《欧·亨利小说全集》,共计一百五十万字左右,厚厚的四本,收入了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作品,并加了详尽周到的注释,是国内最全的欧亨利小说译本。


马爱农认为,王永年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欧亨利小说中所表达的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等情绪,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达了过来。“王先生在一篇谈文学翻译的小文里曾说,‘翻译就像是拉家常,一手拉着作者,一手拉着读者,帮助双方进行交流。’这番朴实无华的话,揭示了优秀的文学翻译的精髓,无怪乎他的译文那么忠实自然,毫无矫饰或浮夸的成分。”


最令人感喟的是,2006年应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翻译《在路上》时,王永年已经八十多岁。基于老一辈人的老派价值观,王永年必是不喜欢凯鲁亚克以及“垮掉的一代”的,而这个年龄翻译一本荷尔蒙如此旺盛的书,到底是一种奇缘还是痛苦,我想它们之间也并不矛盾。《在路上》新译本出来后,很多人吐槽觉得不好,认为不如文楚安早年的译本,但王永年仍然赋予这本书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并不是瞬间勃发的激情,而是一种经过克制、压榨和晾晒之后的热烈。他的译笔严谨而精美。比如第十二章写到萨尔到了一个小镇特雷西,“落日留下长长的影子,一片血红……天色很快就暗下来了,葡萄色的黄昏,紫色的黄昏。笼罩在柑橘林和狭长的瓜田上;太阳是榨过汁的葡萄紫,夹杂着勃艮第红,田地是爱情和西班牙神秘剧的颜色。”面对这样的句子,除了觉得惊艳,似乎再找不出别的词形容。


民国的翻译大师人才辈出。不仅在文学翻译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外国地名,也是经名家之手,翻译出了甚是美妙的感觉。虽不曾去过,但光听名字,就令人神往。一个好听的地名,第一印象就会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分享几个绝美的国外地名翻译。


朱自清与枫丹白露


这么多年来,朱自清的《背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淡淡的笔墨中流淌出浓厚的父子情谊,被誉为“天地间第一至情文学”。


其实,朱自清的散文类型多样,有怀念家人友朋的抒情散文,如《背影》,也有兼顾自然与人文的览胜游记,如《欧游杂记》。


朱自清旅法多年,其中,他最偏爱的便是法国巴黎的Fontainebleau(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并为其亲自译名为丹枫白露。


这个地方位于法国巴黎大都会市区的一个市镇,该名的原义是“美丽的泉水”。“Fontainebleau”的一个词根“Fontain”,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fountain”,就是泉水的意思。


而丹枫白露这一译名,一下子就让我们联想到一幅“枫叶红彤,露水盈盈”的画面,光看这个地名,是不是就很想去?


除了朱自清笔下的“枫丹白露”,徐志摩还将其译作“芳丹薄露” 。彼时文人的玲珑匠心,跃然纸上。


徐志摩与翡冷翠


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 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头顶白杨树上的风声,沙沙的, 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 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 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 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 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


1925年,徐志摩游至意大利佛罗伦萨,游兴正浓之时,想起远方的恋人,不禁柔情缱绻、思绪无限。他喃喃自语,以一个细腻女子的口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付诸纸端。


于是“翡冷翠”的汉译名便在这首小诗中诞生了,“翡冷翠”依据的是意大利文Firenze的发音,让人不禁能联想到,翡冷翠的天空如同一块翡翠,美的心醉。


翡冷翠静静地坐落在意大利中部,四周环抱着丘陵。在这里,可以眺望远处亚平宁山紫色的剪影,在碧蓝晴空下,俯瞰阿尔诺河水中游曳的云。


虽然大部分人都艳羡这一绝美的译名,但余光中先生对此就提出过异议。因为翡冷翠在鸟瞰之下,整座城市起伏绵延着一片陶色的屋顶,根本不冷,更不翡翠。


徐悲鸿与香榭丽舍


1919年,年少的徐悲鸿与富家千金蒋碧薇为爱私奔,远走他乡,在法国巴黎度过了一段清贫却浪漫的日子。


彼时的徐悲鸿还是囊中羞涩的清贫子弟。他在断了经费支持后,默默无闻的徐悲鸿经常饿着肚子在香榭丽舍大道上写生。


他刻苦学习、辛勤学画,只为了让自己的心上人拥有一件念念不忘的风衣,而蒋碧薇也甘愿放下小姐身段,与徐悲鸿同甘共苦。


在爱情的滋润下,“香榭丽舍”这个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浪漫情怀的汉译名诞生了。他传达着徐悲鸿对美的独特理解,也蕴含着徐蒋夫妇美好生活的回忆。


“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与周围景观浑然一体的游憩建筑,例如“花榭”、“水榭”等。《园冶》曾记载:“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如今作为“巴黎最美的街道”的香榭丽舍大街,弥漫着咖啡、香水和糕点的香气,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香榭”。而街道两旁典雅的奥斯曼式建筑,被称为“丽舍”,毫不为过。


谢选骏指出:人说“民国翻译家们翻译了整个世界”,我看“民国翻译家们乱翻整个世界”——害的我从小看到到都是摘译、选译,至于“解放以后的翻译”更是离奇,都是把关键段落删去或改译,极力歪曲其原意!何以至此?因为他们习惯于篡改历史,把一个汉奸清狗淮安知府,叫做什么“贵族世家”。甚至把毛泽东的狗翻译钱钟书,捧成了模范,杨宪益把“王仁”这个人名翻译带上了“忘仁”(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就是一个“走私”典型。而在新华社担任译审30多年的忠诚毛狗王永年,还自称“人好”。不过呢,对于死于自由中国的朱生豪我还有敬意,所以我全面解构了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及戏剧集》。

谢选骏:死性不改的瘟疫大众

 

《新变种XBB蔓延 占1周新增确诊18% 东北部最多》(2022-12-24 日报)报道:


新变种病毒XBB流行,现在已佔全美感染人数的18%。图为白宫防疫最高官员贾哈(Ashish Jha)记者会的资料照。(Getty Images)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23日表示,据估截至24日的一周内,新冠病毒XBB亚变种佔全国新增确诊案例18.3%,较上周大增11.2%;在东北部的新增病例中占逾50%。随著上千万人展开假期旅游季,此一亚变种有快速散播之虞。


CDC指出,XBB病毒亚变种在东北部占大宗,但在全国其他许多地区新增案例中,比重不到10%。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卫学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病毒学家佩科斯(Andrew Pekosz)表示,假期季旅游会让XBB病毒亚变种加速传遍全国。


美国汽车协会(AAA)估计,由23日到明年1月2日, 有1亿1270万人打算前往离家50哩以外地区旅行,较去年增加360万,接近疫情前数目。但此估计数字,可能因圣诞周末天气恶劣,影响到航空及道路交通,而有减少。


佩科斯表示,无论何时,新变种传到不同的人口区,确实有导致当地病例迷你爆发之虞。但佩科斯也说,他不认为XBB亚变种会像去年冬季的原始Omicron变种那样,导致确诊病例大规模增加。


XBB是BA.2的亚变种


美国首席传染病学家佛奇(Anthony Fauci)11月表示,最新型新冠疫苗补强针目标是Omicron变种,以及BA.4、BA.5两个亚变种,对XBB亚变种仅可提供“一些”保护,但并非最理想;XBB是BA.2的亚变种。


最早的BA.5变种现只占新增病例的少部分,已遭其衍生的BQ.1、BQ.1.1两分支超越,虽仍是全国主流致病原,但已在下降。


一周之前,白宫防疫协调官才敦促国人去接种流感疫苗、更新版的新冠补强针,年末假期季的染疫件数上升,XBB亚变种在其中占大宗。


传染力强 但住院数未暴增


在亚洲某些地区,包括新加坡,XBB亚变种已推升染疫件数;虽然某些专家表示,该亚变种传染力更强,但并未导致住院数暴增。CDC表示,现估BQ.1.1、BQ.1两亚变种占全国新染疫件数的63.1%,相形下一周前为64.6%。


中国疫情爆发似乎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连日来,大批享有特殊待遇的中共退休高官、专家学者、各界名人病亡。微博账号“国策智库”23日发文写道,3天12名人去世!热搜榜变“讣告榜”?


综合报道,党媒23日消息显示,中共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3日在北京去世,年86岁。中共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3日在上海去世,年97岁。生态学和森林学家、中共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3日去世,年92岁。


微博账号“国策智库”12月23日发文表示,3天12名人去世!热搜榜变“讣告榜”?文章写道,这两天看新闻,心里有点五味杂陈。别的不说,我们就看看22日的百度“热搜榜”吧,三十条热搜,知名人物离世的,竟然占了五条!同时了解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最知名大学教授相继离世了33人。值得注意的是,官媒3天内发布6位中共两院院士死讯,都未宣布具体死因,同样引发网友猜测,高龄学者陆续逝世与疫情全面爆发有关联。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学者,也有许多离退休的中共高官病亡,包括:中共江西省政协原主席朱治宏;曾任中共大将粟裕秘书的国防大学离休干部鞠开。几天前,一位北京的报料人爆料,早在10月份中共二十大期间,北京的各大医院内感染就已非常严重,到本月初已经完全失控。有分析指出,这名官员的意思是:北京有很多退休高级官员就是因为这次隐瞒疫情导致了死亡,这本来讲不过去的,但细想下,问题在于:这些人享用了过多的医疗资源,长期以来住在医院里面,就像疗养院一样,但他们享受到的这些特权,后来变成了他们死亡的原因。因为当时疫情在北京各大医院里面已经爆发,当局为了不让社会上引起波动,让这些人在医院里不准出不准进,在医院里面享受特权的这些中共高官自然就难逃病毒了。


此外,国产疫苗的效力也是造成这次病毒肆虐的原因之一。近日有网友透露,中共防疫官员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中国的疫苗几乎不能预防感染。根据推特“李老师不是你老师”贴文,中共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稍早前的12月6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坦承中国国产疫苗保护力非常差,几乎不能预防感染。冯子健当时也预告之后的防疫政策会大幅开放,原本打算靠疫苗加强民众对病毒的抵抗力再开放,但目前看起来不可行,只好放宽措施。


谢选骏指出:无神论者就像是苍蝇,一有机会就到处钻,死性不改,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钻,这就是经常死机的瘟疫大众吗。


《哀鸿遍野  党媒前高官发文怒斥习近平》报道:


中共当局的突然转向让新冠病毒传播严重失控,染疫人数暴增,医疗系统严重挤兑。有消息称,北京官方日前下发紧急通知,下令在北京市各郊县对殡仪馆的火化能力进行“紧急扩容”,并要求在一周内投入营运,以紧急消除北京及周边大量遗体积压导致的负面影响。还有网民爆料,北京疫情持续蔓延,一家私立医院收挂号费两千元,每晚床位费更是超过了万元。面对如今哀鸿遍野的惨状,党媒《人民日报》四川分社一位前社长则发文公开质疑当局,为何当前疫情如此严重。


自由亚洲报道,网民“王小怪在北京”23日爆料称,她带发高烧的孩子到北京和睦家医院,交了近2000块钱的挂号费,等了三个小时,孩子的体温丝毫没有降,需要住院观察。护士来了第一句说:15000一晚床位费,其他治疗费用单算。该网民说,她不理解为什么收费这么高,诺大的北京就是如此对待这一条条的小生命,而当时等候的有三百多名患儿。网上信息显示,和睦家医院为私家医院,在疫情前一般门诊挂号成人收费1200至1500元,儿童患者收费1000元。


中共官方宣布放开疫情封控已经二十多天,但是官员和流行病学专家们至今没有人出面解释病毒肆虐的原因,社交媒体里流传着医院爆满、药品短缺和殡仪馆高负荷运转的消息和画面,但官方媒体里却仍是一如既往的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似乎新冠疫情并不存在。对此,党媒《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前社长林治波本21日深夜在朋友圈发文痛斥,“卡塔尔世界杯,观众密集,不戴口罩,没事;阿根廷队夺冠,举国欢庆,不戴口罩,没事;俄罗斯忙于乌克兰战事,疫苗核酸都不做,口罩也不戴,没事;唯独中国,刚刚放开就全民传染,而且所有变异毒株全部、迅速进入,这是为什么?不感到奇怪吗?”


文章写道,如果疫苗管用,哪怕管用一点点,病毒何至于如此泛滥?疫苗的作用就是预防感染,既然不能预防感染,打疫苗管什么用?至于防重症、防死亡的说法,相当于说防不住子弹,可以防炮弹,可以防核弹,不是可笑吗?哪里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们的说法?上述文章发出数小时后,就被习近平当局迅速屏蔽。


更有网民发帖称:有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值得关注,比如第一批病毒在人口最密集的超大型城市爆发,但广州、成都、北京、重庆的毒株居然都不一样,而身处内地按理说与外国隔绝最远的战略腹地成都,出现的株种居然和国内任何正在流行的毒株都不同,是一种特异品质的毒株,人口超大城市居然呈现出“一城一株”的景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另据报道,北京市官方日前下发紧急通知,下令在北京市各郊县对殡仪馆的火化能力进行“紧急扩容”,并要求在一周内投入营运,以紧急消除北京及周边大量遗体积压导致的负面影响。北京周边的省市,也已经按官方的要求,秘密调集大批殡葬人员支援北京市的十余家殡仪馆。


《出事了?京西宾馆突然大面积亮灯》报道:


连日的疫情攻击下,平时享有特殊待遇的中共退休高官、专家学者、各界名人大批病亡,日前中共高层就医的301医院一度4面封路引发多种猜测,有消息称,北京时间23日晚,通常夜间漆黑的京西宾馆突然亮灯,再度引发猜疑。


据报道,23日,中共前领导人赵紫阳政治秘书鲍彤的女儿鲍简在社交平台推特发文写道,“昨晚外出吃饭回来,意外发现京西宾馆突然间亮了许多灯,至少1/3的房间亮灯了。京西只有在三月的二会期间和十月的党代会才有人入住,平常都是黑灯瞎火的。十二月江走了,这里亮了一周左右。昨晚这里又突然亮灯了,联想前两天有传闻301附近堵车堵的水泄不通,感觉一定有事,今天晚上京西宾馆依旧灯火通明。”几天前的19日,鲍简在推特还发表一张八宝山火化浓烟弥漫的图片,并写道“北京八宝山,这么没日没夜大干快上已经连续八天”。


京西宾馆1964年9月开业,属于中共军队编制序列,京西宾馆也被视为中共的“政治地标”之一。 官媒曾刊文,详细列出了京西宾馆的“五最”:最难进、最安全、会议最多、规格最高、最神祕,京西宾馆从未对外开放。


《中国爆发疫情海啸  叫停中国航班的声音响起》报道:


新冠疫情在中国的海啸式爆发态势,已经引起了部分德国人的担忧,德国联盟党议院党团外交政策发言人哈特呼吁叫停德中之间的所有航班,不过,慕尼黑病毒学家普鲁茨则认为,各方目前应保持淡定。


德国之声报道,基民盟政治家哈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新冠感染人数在中国的爆炸式增长,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感染浪潮的威胁。他表示,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产生更为危险的新型变异毒株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哈特认为:"只有当我们完全有把握说,中国没有出现更为危险的变异毒株时,我们才可以恢复同中国的航班联络。哈特表示,我们绝不能再犯三年前的"错误"。三年前,新冠疫情开始爆发时,德中之间的航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受到影响。


哈特还直言,德国再一次表示愿意向北京提供mRNA疫苗,但习近平的“傲慢”毫无边界。他在采访中将习近平称作“独裁者”,认为“习近平的一言九鼎在自己的国家正每天让民众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过,慕尼黑病毒学家普鲁茨则反对叫停德中之间的航班联络。普鲁茨表示,她并不担心现在会衍生出所谓的"新型杀手病毒"。但她同时也表示,如果中共不采取接种疫苗、储备药物以及其他防范措施,那么明年四月之前,中国有可能会有一百万人死于新冠感染。这位病毒学家还表示,可以通过减少社交接触的方式,放缓病毒传播的速度。这不仅适用于新冠病毒,也适用于其他流感病毒。


鉴于外国航班乘客中新冠感染者人数不断增多,中国的邻国印度已开始对入境者实施新冠检测。印度卫生部长满达维亚在议会表示,各大机场将开始抽样式新冠检测,但目前并没有叫停来自新冠疫情严重国家航班的计划。


德国之声的报道指出,中共卫生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新冠病毒出现变异的风险,官媒报道称该部门正在密切追踪病毒的变异情况。每个省市都被要求,指定三座不同城市的三家医院,每周定期提供各15个感染及重症样本以及全部死亡病例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后,一周内提交相关报告,这样就可以实时追踪奥密克戎的变异情形。 


网民嚎叫:


随便溜溜过路人 今天 05:43

这个该死的习近平怎么也不跟他死鬼老娘一起去死啊

voigt 2022年12月23日 20:14

三年防疫是政治,造成当前束手无策。

ROLEX78 2022年12月23日 19:13

“卡塔尔世界杯,观众密集,不戴口罩,没事;阿根廷队夺冠,举国欢庆,不戴口罩,没事;俄罗斯忙于乌克兰战事,疫苗核酸都不做,口罩也不戴,没事;唯独中国,刚刚放开就全民传染,而且所有变异毒株全部、迅速进入,这是为什么?不感到奇怪吗?”问得好 !!!

guitarmanzw 2022年12月23日 18:56

和睦家医院为私家医院,在疫情前一般门诊挂号成人收费1200至1500元,儿童患者收费1000元。和睦家是专门给西方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有的医生是在美国考了执照的,自然收费贵,有没有疫情都是贵,西方标准,西方服务,西方价格,人家定位原本就不是中国人,扯这医院说事干吗?


谢选骏指出:古今中外,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天灾,这就是“天解决”,就是中国式的大选。死性不改的瘟疫大众,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死性不改的瘟疫大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燃料棒。

谢选骏:一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网文《利维坦(霍布斯)》报道:


《利维坦》(英语:Leviathan),又译为《巨灵论》,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英语: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是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著作。“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记载的一种怪兽,在本书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该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学说,探讨了社会的结构,其中的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著名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内容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论人”、“论国家”、“论基督教国家”、“论黑暗王国”。该书写于英国内战进行之时。在这书中霍布斯陈述他对社会基础与政府合法性的看法。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下,有一些人可能比别人更强壮或更聪明,但没有一个会强壮到或聪明到不怕在暴力下死亡。当受到死亡威胁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必然会尽一切所能来保护他自己。霍布斯认为保护自己免于暴力死亡就是人类最高的必要,而权力就是来自于必要。


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需要世界上的每样东西,也有拿取每样东西的权力。但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不足的,所以就有持续的,基于权力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人生在自然状态下是“孤独、贫穷、龌龊、粗暴又短命”(xiii)。


自然状态下的战争并非对人最有利的状态。霍布斯认为人因为自利和对物质的欲求,会想要结束战争——“使人倾向于和平的热忱其实是怕死,以及对于舒适生活之必要东西的欲求和殷勤获取这些东西的盼望”(xiii, 14)。


霍布斯认为社会要和平就必需要有社会契约。社会是一群人在一个威权之下,而每个人都将所有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内部和平和进行外部防御,只保留自己免于一死的权力。这个主权,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或民主制(霍布斯较中意君主制),都必须是一个“利维坦”,一个绝对的威权。


对霍布斯而言,法律就是要确保契约的执行。利维坦国家在防止人对人的攻击以及保持国家的统合方面是有无限威权的。至于其他方面,国家是完全不管的。只要一个人不去伤害别人,国家主权是不会去干涉他的。(不过,在国家主权之上并没有任何更高的权力可以防止国家破坏这规则。)国家主权也要保持内部的平等。


论人

霍布斯以讨论人性作为本书的首部分。他将一个人类描述为一种不断变动的事物,他试图通过实例来指出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唯物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无需诉诸一外在于人类心灵、非物质的灵魂或是能力。 霍布斯接着将这种术语定义清楚。 善和恶不过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喜好和欲望的术语,而这些喜好和欲望也只是喜好接近或远离某对象的心中倾向。 他指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神学,经院哲学,之所以兴盛发展是建立将许多日常用语混淆在一块,像是“无形的物质”一词,这对于霍布斯而言就是一种词语上的矛盾。


霍布斯在描述人类心理时,完全没有提及“至善”,这是过去的权威主张。不仅是在概念的“至善”是多余的,并且从人类欲望的多变性来看,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物。因此,任何政治共同体若希望提供其成员最大的利益,将会被这种目标所分裂,因为没有人可以决定什么是最大的利益。 其结果将是内战。


然而,霍布斯指出有“至恶”(summum malum),即最大邪恶的存在。此即对暴力死亡的恐惧。 一个政治共同体可以建立在此种恐惧上。


既然没有“至善”,自然状态下的人就不会组成一个最寻求最大公共利益的政治团体。但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外,则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 有鉴于人类本性与欲望的多变性,以及对稀缺资源的需要以满足这些欲望,自然状态,如霍布斯所称这个无政府主义的情况,必然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亦即所有人之间的战争。即使两个人不争斗,也不能保证一人不会因为其财产或是某种受屈的荣誉感试图杀死另一人,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对彼此抱持戒心。甚至抢先攻击自己的邻居,也是非常合理的。


因此,在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一切,也会在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与创造能力来保障生活的时期中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


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因此,如何避免自然状态变成了政治思考的核心。这种思考往往与自然法思想密切相关,但霍布斯认为这不应该称作“法”,因为没有人可以有能力加以实行。人类理性最关注的便是寻求和平,但当和平无法达成时便会思考如何以战争取得最大利益。霍布斯明白指出在自然状态中没有正义的存在,每个人对于任何事物都能够声称自己具有所有权。自然法的第二守则即是,任何人都应该放弃主张拥有一切事物,当其他人也愿意如此做的时候,借此远离自然状态,并且建立一个有权统治这些事务的共和国。霍布斯总结第一部分,指出能够落实上述两条的另外17条自然法原则,并且回答一个主权国家当人民不同意其存在时,这个主权代表了什么意义。


论国家

第二部的开头便论述一个国家存在的目的:“我们看见天生爱好自由和统治他人的人类生活在国家之中,使自己受到束缚,他们的终极动机、目的或企图是预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为满意的生活;也就是说,要使自己脱离战争的悲惨状况。正像第八章中所说明的,没有有形的力量使人们畏服、并以刑法之威约束他们履行信约和遵守第十四、十五章两章中所列举的自然法时,这种战争状况便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国家是在所有人都同意以下方式所成立的:“人人都向每一个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与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与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 主权有12个主要权利:


由于他们订立了信约,这便意味着他们不再受任何与此相反的旧信约的约束了。这样说来,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约束缚必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按照法律说来,不得到这人的允许便不能在自己之间订立新信约,在任何事物方面服从任何另一个人。

因为被他们推为主权者的那个人承当大家的人格的权利只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信约所授与的,而不是由他对他们之中任何人的信约所授予的,于是在主权者方面便不会违反信约;这样一来,他的臣民便不能以取消主权作借口解除对他的服从。

由于多数人以彼此同意的意见宣布了一个主权者,原先持异议的人这时便必需同意其余人的意见;也就是说,他必须心甘情愿地声明承认这个主权者所作的一切行为,否则其他的人就有正当的理由杀掉他。

由于按约建立国家之后,每一个臣民便都是按约建立的主权者一切行为与裁断的授权者,所以就可以得出一个推论说:主权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对任何臣民都不可能构成侵害,而臣民中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控告他不义,因为一个人根据另一个人的授权做出任何事情时,在这一桩事情上不可能对授权者构成侵害。

根据以上所说的道理看来,处死一个主权者,或臣民以任何方式对主权者加以其他惩罚都是不义的。

决定哪些学说和意见有害于和平,哪些有利于和平,决定对人民大众讲话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程度内应受到信任、以及决定在一切书籍出版前,其中的学说应当由谁来审查等都属于主权范围。因之,主权者便有权审定意见和学说,或任命全体审定人,把这事当成和平所必需的事,像这样来防止纠纷和内战。

主权还包括以下的全部权力,即订立规章,使每一个人都知道哪些财物是他所能享有的,哪些行为是他所能做的,其他臣民任何人不得妨害。

司法权也属于主权的范围。这就是听审并裁决一切有关世俗法与自然法以及有关事实的争执的权利。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宣战媾和的权利也是主权范围内的权利。

平时和战时一切参议人员、大臣、地方长官和官吏的甄选权也属于主权范围。

交付给主权者的权力中还有根据他事先制定的法律对每一臣民颁赐荣衔爵禄之权以及施行体刑、罚金与名誉刑之权。

必须有荣衔法规,并且还要有一个公开的尺度来衡量对国家有功或者有才能为国立功的人的身价;此外还必须有某一些握有武力来执行这些法律的人。

霍布斯明确反对的权力分离的想法,像是以后美国宪法的三权分立。第6部分可能是过去比较没有重视的部分,他主张媒体审查并且反对言论自由,只要这对于主权的统治有所危害。“管辖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世代生育的方式,另一种是由征服而取得的。”162 前者叫做宗法的管辖权,后者叫做专制管辖权。


国家的类型

国家的类型有三个形式(君主制、贵族制、民主)。


国家的区别在于主权者的不同,也就是在于代表全体群众和其中每一个人的人有差别。统治权不操在一人手中便操在多人组成的会议手中。而会议则要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权进入,便是并非每一个人、而只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某些人才有权进入,因此我们便显然可以看出,国家只有三种。因为代表者必然不是一个人便是许多人。如果是许多人,便不是全体组成的会议,就是一部分人组成的会议。当代表者只是一个人的时候,国家就是君主国,如果是集在一起的全部人的会议时便是民主国家或平民国家,如果只是一部分人组成的会议便称为贵族国家。


而且就只有这三种:


此外就不可能有其他的国家了。因为主权必然是不归一个人握有,就要由许多人握有,或全体握有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明了。在历史和政治书籍中还有其他的政体名称,如僭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等。但这些并不是另外的政府形式的名称,而只是同一类政府形式遭人憎恶时的名称。因为在君主政体之下感到不满的人就称之为僭主政体,而不高兴贵族政体的人就称之为寡头政体。同样的道理,在民主政体之下感到不满的人就称之为无政府状态,意思就是没有政府的状态。但我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没有政府也算是一种新的政府。根据这同一理由,人们也不应当在他们喜欢某种政府时便认为它是某种政府,而在不喜欢或受到统治者压迫的时候又认为它是另一种政府。


在实际的考量之下,君主制是最好的:


这三种国家的差别不在于权力的不同,而在于取得和平与人民安全(按约建立国家的目的)的方法上互有差别。如果把君主政体和另外两种政体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不论任何人承当人民的人格、或是成为承当人民人格的会议中的成员时,也具有其本身的自然人身份。他在政治身份方面虽然留意谋求公共福利,但他会同样或更多地留意谋求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属和亲友的私人利益。在大多数情形下,当公私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就会先顾个人的利益,因为人们的感情的力量一般说来比理智更为强大。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公私利益结合得最紧密的地方,公共利益所得到的推进也最大。在君主国家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同一回事。君主的财富、权力和尊荣只可能来自人民的财富、权力和荣誉。因为臣民如果穷困,鄙贱或由于贫乏、四分五裂而积弱,以致不能作战御敌时,君主也就不可能富裕、光荣与安全。然而在民主政体或贵族政体中,公众的繁荣对于贪污腐化或具有野心者的私人幸运说来,所能给予的东西往往不如奸诈的建议、欺骗的行为或内战所给予的那样多。


继承

继承权永远与主权密切相关。民主和贵族的继承制较为简单,君主制则相对困难:


关于继承权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发生在君主政府之中,这种困难所以产生是因为初看起来谁将指定继位者不明确,有许多时候他所指定的继位者是谁也不明确。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需要运用的推理都比每一个人一般惯于运用的更严格。


因为在一般人都没有仔细思考。 然而,继承绝对是君主的天赋权力:


关于具有主权的君主的继承者由谁指定的问题,(因为选任的国王和王侯并不具有主权的所有权,而只具有使用权),我们要考虑的情形是:要不是在位的国王有权规定继承问题,便是这种权利又重新归于散乱无纪的群众之中。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具有主权所有权的人死去之后根本没有给群众留下任何主权者,也就是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大家应统一在他身上,因而能做出任何统一行动的代表者,于是他们便不能选举任何新君主;这样一来每一个人便都有平等的权利臣服于他认为最能保护他的人;如果可能的话,他还会用自己的武器来保卫自己,那样就是回到混乱状态当中去,回到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当中去,和当初建立君主国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君主国一旦按约建立,就永远将继承者的问题交给在位的国王根据其判断与意志处理了。


但是由谁任命君王则不总是确定的:答案是:


有时还会发生在位之王指定继承其权力的人是谁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根据他明确的语言和遗嘱决定,也可以根据其他充分的默认表示来决定。


这意味着:


当他在世时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通过明确的话语或遗嘱来宣布,如罗马最初的几位皇帝宣布其继承人的情形就是这样。


要注意的是,这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因为继承人一词本身并不意味着传位者的子女或近亲,而只是指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宣布的应继承他的地位的任何人。因此,如果一个国王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明确地宣布某某人将成为其继承人,那么这人在前任国王死后马上就具有当国王的权利。


然而,实际上这代表了:


但在没有遗嘱或明确的话语的地方,就要遵从代表意志的其他自然表示,其中有一种就是习惯。因此,在习惯规定绝对应由最近的亲属继位的地方,最近的亲属便有继位的权利。因为在位之王不愿如此的话,他在世时是很容易宣布这一点的。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首先会挑选嫡长子(长子继承制)。


宗教

在“利维坦”,霍布斯明确指出,主权有权干预宗教信仰与教条,而且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是自起争端。霍布斯提出了他自己的宗教理论,但指出他会顺从主权的意志(当主权被重新建立,再次提醒读者:“利维坦”是在内战期间所写),无论主权的理论是否合理。塔克认为,它标志着霍布斯是宗教战争后共和国的宗教政策的支持者。


税制

霍布斯也探究了主权征税的问题,不过他的经济理论并不如政治理论受到重视。霍布斯相信正确的平等也包括了征税的平等。税制的平等并不基于财富的平等,而是根据他对于国家法律的维护与维持所尽的心力。霍布斯也支持国家应该要帮助那些无法自力更生的人,这便从国家的税收里支出。


论基督教国家

在第三部分,霍布斯试图考察“基督教”国家的本质。首要的问题便是,我们要信奉哪本圣经,以及为什么。如果任何人声称超自然的启示比起民事法来得重要,那么国家便会出现混乱,霍布斯强烈希望避免这种情况。 因此霍布斯在开头便声明,我们并无法确定某个人的话是否为上帝的启示。


当上帝对人传谕时,要不是直接传示,便是通过另一个曾经直接听过他谕旨的人转达。上帝怎样直接对人传谕,听到过传示的人是完全能理解的;但另一人能怎样理解这一点则纵使不是不可能知道,也是很难知道的。如果一个人向我声称上帝以超自然的方式直接向他传了谕,而我又感到怀疑,我就很难看出他能提出什么论据来让我不得不相信。诚然,这人如果是我的主权者,他便可以强制我服从,使我不用行动或言辞表示我不相信他的话,但却不能让我不按理性驱使我的方式去思想。要是一个没有这种权力管辖我的人那样声言的话,他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强使我相信或服从。


这是好事,但如果过于热切追求,会导致圣经被全盘拒斥。 因此,霍布斯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检验方式:真正的检验是在研究圣经的篇章之上:这样就显然可以看出,唯有传布上帝已经确立的教义和显示可以立即实现的奇迹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圣经上让人承认一个真先知——也就是承认直接的神启的标志,任何一项单独说来都不足以使另外一个人不得不尊重他所说的话。


圣经自从我们的救主以后就代替了,而且充分地补偿了一切其他预言的短缺。通过明智而渊博的解释,再加上精心的推理,我们对上帝和人类的义务的知识所必需的一切法则和诫条都很容易从圣经中推论出来,而无须神灵附体或超自然的神感。我讨论地上的基督教体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及基督教臣民对其主权者的义务时,则正是要从《圣经》中去寻找原理。


“奇迹既然已经绝迹”,这意味圣经是唯一可以被信赖的。霍布斯接着讨论了圣经当中不同教派都接受的各个篇章还有那些不同教派之间争论不休的议题,还有圣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获致其权威性。霍布斯认为,没有人能知道这是否为神的话语,这点是很清楚的(虽然所有基督徒都相信它),唯有那些上帝以超自然方式启示的人能够明白。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以圣经经文做为法律有什么的正当性?毫无疑问,霍布斯的结论是,这是没有办法被确定的,因此政府仍应该采用民法作为法律依据。


因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上帝的超自然启示,说明这是他的律法,也没有以这种方式说明公布这种法律的人是他差遣来的,那么除了根据其所发命令具有法律效力的那种人的权威以外,他就没有义务服从。也就是说,除开根据国家赋托给主权者(唯一具有立法权的人)身上的权威以外,根据任何其他权威他都没有义务要服从。


他讨论了十诫,并问道: “这两块法板的法律约束力究竟是谁赋与的。无疑,它们是由上帝亲自制定为法律的。但法律除开对于承认其为主权者的行为的人以外,并没有约束力,而且也不成其为法律。以色列人既不得走近西乃山听上帝对摩西传谕,那么他们又为什么必须服从摩西提交给他们的这一切法律呢?其中有些的确是自然法,如第二法板便整个全是,所以这些法就应当认为是不但适用于以色列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的神律。"并得出结论,“”制定宗教法典之权,也就是将《圣经》规定为法律之权原先便是属于世俗主权者的。最后,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人已经是世俗主权者而同时又皈依了基督教,他在教会中的职分是什么。"答案是"主权者都称为万民之牧(教士);因为任何臣民除开得到他们的允许和批准以外,都不能合法地向百姓宣教。在第三部分中有相当大的篇幅都在探讨圣经。然而,一旦接受了霍布斯的最初论证(即没有人能够知道其他人所接受的启示),根据他的逻辑,他的结论也必须要被接受。(宗教权力从属于民政府)。对于圣经的详尽讨论对于该时代应该是相当有必要的。世俗政府拥有最高主权如霍布斯所见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内战中许多教派起而骚动,霍布斯用了相当多的篇幅,目标是要击退罗马教皇的挑战。


参考文献

 Hobbes,Leviathan, XIII.9.

 Hobbes, Leviathan, XIV.4.

 Hobbes, Leviathan, XIII.13.

 Aaron Levy. Economic Views of Thomas Hobbe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October 1954, 15 (4): 589–595. JSTOR 2707677. doi:10.2307/2707677.

 Leviathan: Part II. Commonwealth; Chapters 17–31 (PDF). Early Modern Texts. [2012-11-18]. 


谢选骏指出:霍布斯这个赤佬,只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却不知“一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人说:

除了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人性好利+资源有限,为争夺生产、生活资料人们必然陷入一个相互对抗的状态)马克思也说过这句话,意思相似,马克思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利己主义,暗指现代社会人类得不到解放,一直遭受压迫和剥削,尽管法律赋予我们自由、平等等人权,但实质上这些权利都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上(与霍布斯根本不同之处),那么这种权利就是建立在人与人相分离的基础上,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将会把别人视为自己获取利益的障碍,用自由来举例子,吸烟者在室外吸烟原本是没问题的(这是他的人身自由),但是由于别人也在这片地区,别人有不吸二手烟的自由,这时候吸烟者的自由就被遏制了(可能例子不太合适,但就是这么个理)。只要国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上,就一定存在利己主义者,社会中必定充满矛盾和冲突(说到底也就是物质利益冲突),必然存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的状况。2022-02-17


我看:一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就是“国家”、“政府”、“暴君统治”。看来,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没有第三条道路,要么接受“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要么接受“一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就说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阿珍爱上了我 评论 利维坦 2014-12-05)报道:


没看原著之前,在一些材料那里了解到,霍布斯主张人性本恶,在没有国家维持秩序之前的“自然状态”里,“人对人是狼”,什么规则都没有,只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当时我想,霍布斯究竟多弱智才会把人类描述得如此猪狗不如,要知道自然界中最凶残的动物都不至于会与同类处在长期的战争状态。如果真有这种自相残杀的物种,根本就繁衍不下来——交配到一半就互相攻击,或者孩子还没养大就吃掉了,无论这物种再怎么重度脑残,都不可能是常态。

看了原著之后才知道,性本恶,人与人天生就会互相攻击,这些看法完全是误解霍布斯。

霍布斯绝没有主张,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所有人与所有人就会无脑地互相攻击。霍布斯只是说,当没有国家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建立起互不侵犯的保障。虽然也有好人,也有友善的人,但当大家都分不清到底谁会攻击自己的时候,就都有充分的理由防范所有人,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甚至先下手为强,所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可以设想一个例子:在一个已经有了法治的国家里。一天,A人突然公开宣称,他不再承认这个国家的法律的约束,也放弃这个国家的法律对他的保护。如果他这一宣称被承认为真,那么他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就会转化为霍布斯所想要描述的情况。一方面,即使他没有作出任何危害他人的事情,大家也会对他格外防范,甚至先下手为强将他制服,以免他做出什么坏事造成危害;另一方面,A也会对其他人严加防范,因为他现在不受法律保护,其他人要对他实施暴力是不用负责任的,即便他没有惹到别人,别人也有可能加害于他,或者出于恐惧而先行将他除掉。所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实际上是一切人猜忌一切人。国家产生之前,这种猜忌正常且合理。霍布斯所谓的自然状态,严格来说是前政治状态,只是没有国家,但一定有了社会和交往。卢梭所描述的那种离群索居,除了吃喝拉撒其他都不操心的天真愚昧才是正宗的自然状态。


谢选骏指出:卢梭鼓吹离群索居,所以连一个孩子都养不活;结果抛妻弃子的共产主义者都很喜欢他。

谢选骏:一统就死的中国共产党

 


《“清零”证明了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但治理是另一回事》(袁莉 2022年12月27日)报道:


自中国政府放弃“清零”政策以来,中国各地无处不在的检测点基本上空了。

在一心实施“清零”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仿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用无限的资源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来控制国家。在几乎耗尽资源和公众的善意之后,在许多中国人感染这种病毒而出现重症或因此而死亡时,政府却消失了。

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深圳当工程师的杨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他家附近政府设立的40多个检测站中的一个进行核酸检测。每错过一次,他都会收到他所在区的短信提醒。在买了止痛药后,他接到了三个不同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因为国家对这种非处方药的销售有严格的规定。

自中国领导层几周前突然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以来,杨先生很少听到来自政府的消息。

“现在没人管了,”杨先生说。出于安全考虑,他要求只透露自己的姓。他女儿的学校上周仍在上课,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呆在家里,要么是因为生病了,要么是因为担心生病。国家不再强制戴口罩。有轻微症状的人会出现在工作场所,因为再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了。药品短缺,所以杨先生把药品分给朋友们。他的家里有四份快速检测试剂盒,是留到关键时刻的。

自“清零”政策被放弃以来,感染病例上升,但尚不清楚确切的上升数字。

对于一个喜欢吹嘘对国家的掌控,并出版了最高领导人四卷本讲话和文章汇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强大政府来说,在危机时刻没有方向,使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它还突显了领导力中一个至关重要但并不总是很明显的区别。

“管控能力不等于社会治理能力,”企业家陈天庸上周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以探索中国官僚政治复杂运作的小说而闻名的畅销书作家许开祯在他的认证微博账户上写道,这种突然的变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府究竟会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爱干什么不会干什么不愿干什么。”

如果说善治意味着透明、负责、问责和对人民需求的回应,那么中国政府几乎没有践行这一点,无论是在严厉的“清零”政策中,还是在杂乱无章的重新开放中。

它本可以把资源花在提高老年人的疫苗覆盖率和增加重症监护室床位上。然而,它把钱花在了大规模的新冠检测和建造巨大的方舱上。

它本可以传达关于奥密克戎变种的症状和死亡率的科学事实。然而,它煽动人们对新冠的恐惧。

它本可以储备退烧药,并向公众提供最好的疫苗。然而,它让人们很难买到退烧药,并且没有批准公众使用国外的mRNA疫苗,这些疫苗已经被证明在预防重症方面比中国的疫苗更有效。

周二,北京一家药店的货架几乎空无一物。人们在微信上分享富余的发烧药物和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与许多政府在重新开放前采取措施压平感染曲线不同,中国政府突然取消了几乎所有的限制,很可能是为了让一个庞大的国家迅速实现群体免疫,而这会把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置于危险境地。

它对公众的主要建议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今年早些时候重新开放以来,官方媒体和地方政府一直在宣传和重复这一口号。

但这场大流行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而这种危机正是政府存在的原因之一。

以倡导小政府而闻名的中国顶级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表示,疫情控制策略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它“必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前记者覃里雯在她的微信上写道:“只有政府把该做的做好了,人民才能自己负责自己。”

地方政府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许多官员可能在等待上级的指示。“清零”可以量化,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在共产党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下,当上级没有设定目标时,下属往往会不知所措。

几周来,习近平对结束中国的“清零”政策只字未提,该政策被认为是他的标志性运动。周一,在他对取消“清零”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含糊其辞,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他敦促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的讲话既没有提到高感染率,也没有提到死亡人数。

官员们等待他的指示是明智之举。但公众不能等待。

群情激愤,因为每天都有数百万人被感染,药店货架空空如也,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停尸房堆满尸体。

“病毒并没有被清零,”最近一条微博评论说。“是政府的可信度被清零。”

12月的北京街景。几乎所有新冠限制措施突然结束,令公众感到不安。

微信上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推测,发烧药物的短缺反映了政府对放松管制缺乏准备。文章认为,如果政府表现出跟实施“清零”同样的政治意愿,本可以确保这种药物的充足供应。

文章说,“对老百姓不管不顾,任由自生自灭,甚至抱着看笑话的心理放任自流。”文章敦促官员出现在公众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以赢回信任。

对政府没有信心迫使人们自助和互相帮助。在本地微信群中,人们与邻居分享退烧药和快速检测试剂盒。

社交媒体巨头腾讯也建立了一个微信项目,帮助人们向有富余药物的陌生人寻求帮助。要求并不高:六片对乙酰氨基酚;四片布洛芬;两套快速检测试剂盒;一个温度计。

他们向陌生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无法从政府那里得到帮助。

笔名“笑蜀”的前记者陈敏在微信上写道:“对利维坦就不要有任何指望了。呼吁也没有意义。”利维坦指的是中央政府。“归根结底还是靠自救。”

他还说,只有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横向联系,“才能在至暗时刻编织出真正的社会安全网,打造出真正的诺亚方舟,拯救无数生灵。”

这正是习近平曾经警告过的一种共产党的治理危机。

“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次讲话中说。“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北京一个几乎空无一人的购物区,显示新冠预防规则的大屏幕。尽管放松了新冠限制,许多人仍呆在家里。


谢选骏指出:上文头头是道却完全不懂,所谓“‘清零’证明了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那不过是一种“一统就死”!与其把这叫做能力,不如把这叫做“蒙古大夫”——他们的“治病能力”就是直接把人杀死!“人都死了,还有病吗?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就是“一统就死的中国共产党”。


网文《为何庸医叫“蒙古大夫”?由来竟是……》报道:


“蒙古大夫”故事开端从满清八旗开始


我们都知道医术不佳的医生一般都俗称“庸医”,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说法叫做“蒙古大夫”,但当大家说出蒙古大夫的时候,都知道出处为何吗?难道蒙古的医生都是庸医?在网络上有个说法,因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只要感冒生病,就会寻求萨满教的巫师来治病,导致病根本医不好,其实是错误的。


根据对历史文化相当有研究的部落格《假图天国》所述,当时女真族势力壮大后,开始侵略邻国,成立满清后,就先拿蒙古开刀,当时的“满清八旗”征服蒙古后,也成立了“蒙古八旗”,再吸收当时关外的汉人,成立“汉军八旗”,四处征战,并且灭了明朝。


但行军过程中,女真人发现“蒙古八旗”的马匹折损率远低于他们“满清八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清军的将领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才发现蒙古八旗有专业的人员在专门照顾马匹,更有兽医在征战时陪同出征,而蒙古八旗这些兽医们的专业则来自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四处征战时学习而来,当时成吉思汗更会招募、俘虏外国兽医,让他们教导自己属下知识。


在频繁的战事中,蒙古兽医被要求同时救治士兵,从此让他们名声受损


满清八旗发现后,就将蒙古兽医配置在自己的部队中,果然马匹的折损率大幅下降,这些蒙古兽医也被称为“蒙古大夫”。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士兵们受伤时缓不济急,于是将领们就要这些“蒙古大夫”对士兵进行救治,当时将领们认为既然蒙古兽医有办法医好动物的受伤,没道理人类医不好,但毕竟蒙古大夫本质是兽医,要治疗人类实在太强人所难,结果蒙古大夫就随着满清入关后流传至整个中原,国民党败退后再传到台湾,直到今天“蒙古大夫”就变成了医术不佳的医生,也让当初的蒙古兽医蒙上不白之冤。


谢选骏指出:原来蒙古大夫都是兽医出身,究其原因,就是信奉了佛教的蒙古人把人兽平等看待——和信疯了唯物主义的共产党如出一辙。他们既然不把人当作人,管理社会自然就会“一统就死”了。所以,中国倘若不抛弃马裂猪意,国已不国矣!

谢选骏:雄踞关中的秦朝为何不堪一击——地缘政治不及人缘政治



《地理环境对秦的影响》(2021-02-28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报道: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在?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与希腊的海洋文明(以对外贸易为主讲究民主与公平)。而大河文明以农耕(农耕的实用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见长,出于防范自然灾害(我国独特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地形的复杂多样又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全国的物力抵抗灾害(这种明显的集体主义也区别与西方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二}农,牧文明的长期对抗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农耕文明需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三}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在古代以陆路交通见长的时期加之长期无海患(相对2000多年封建社会来说)。然而现今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国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纠纷。我国对外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海军。美国妄图以岛屿链实现对中国崛起的压制。这种种表明我国的海防严峻,传统的陆权思想亟待改变。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Ⅱ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背后隐藏着人文地理学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讲,为我们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 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 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地理环境影响人类食物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 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补充糖分;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的匮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心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农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传统游戏击 鼓传花都是逆时针转圈。体育运动如跑步、赛车、赛马也是逆时针运动。我们用右手夹食物往嘴里送同样是逆针向运动,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针向向上生长,老柏 树的扭曲也是逆针向等等。其实,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地球的自转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针向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在地球这个摇篮中逐步被“摇”大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吻合了逆时针向的运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有应用价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庙,为了满足游人购物的需求,孔庙在前半部东 西对应的两个小房间内开设了商店。有意思的是,东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几百倍。原因在于,游人在进入孔庙后按照逆针向运动,先到达了东面商店。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对着车站、影剧院、体育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古代的阵法、迷宫,都是利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一会儿顺针向转,一会儿逆针向转,干扰你的神经系统,使你晕头转向。


Ⅲ 论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管从地质地貌,还是水源等问题都会有影响啊


Ⅳ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4)地理环境对秦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Ⅳ 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只有在城市郊区或公园中能看到一点点自然环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长的树木等.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如街道、楼房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

主要是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制订了城市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从建国以后,上海市为了分散市中心区的人口,就开始在城市中心区附近地区修建卫星城.

黄浦江以东地区就是1990年以后新建的浦东新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这是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第一条措施.

对策: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原来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迁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近20年来,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宽主干道、修建地铁、大桥(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上海市为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历时两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净化空气,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等.


Ⅵ 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有


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在殷商时期是镇守东方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6)地理环境对秦的影响扩展阅读


1、文化


秦国文化主要来自姬周文明,纵观秦文化的发展,早期由于秦偏在西垂,与中原诸国交往较少,周文化对秦的影响在西周初年即已开始,尤其在秦文公时代打败戎人“收周余民”及后来占有西周故地之后,秦对周文化有了更多的吸收和继承。


在秦文化的发展中,真正与周文化发生重大偏离的是在战国中晚期,即秦孝公以后到始皇帝的这一时期,法家思想在秦得到贯彻和施行,秦国政、俗为之一大变。


2、礼俗


秦国在丧葬、宗教祭祀、婚姻、宗法、秦俑和《日书》中所反映的秦人的不同于中原礼乐文化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礼俗文化。秦人在丧葬时尚西,屈肢葬,这是和东方诸国最明显的标志。秦人的殉葬方式、墓葬随葬品的组合和中原也是不一样的。


在宗教崇拜上,秦人和中原也不一样,崇尚的是多神教,对祖先神没有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祭祀时,有自己特殊的祭祀仪式——畤祭。宗法关系上,秦国没有中原的嫡长子继承,而是选贤与能,充分利用有能力的人。秦尚武的礼俗在军礼和游艺上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Ⅶ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整体影响


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明,比如在黄河的哺育下我们得以有大河专文明,可以种植作物,类似的还属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在希腊那种土地贫瘠,但三面环海,港口众多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哪里不像大河流域以种植农作物为生,而是靠商贸往来换取粮食,甚至奴隶。在中国东南沿海附近,在明朝海禁之前,商贸也非常发达,尤其在宋朝由于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于航海事业,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繁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地理环境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只是有很大影响,并非决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还受当地悠久的历史,人们的习惯影响。地里环境决定论是错的。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Ⅷ 从地理环境对军事影响的角度分析,大秦帝国有哪些优势


影视剧《大秦帝国》一共分为四部,分布为裂变、纵横、崛起、天下,这部影视剧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贫弱的秦国屌丝逆袭,开疆拓土的影视剧,在《大秦帝国之裂变》过程中,秦献公与魏国战争收复领土未果,病重身亡;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国力增强趁势收复河西失地,六国纷纷朝贺。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重用司马错和张仪,夺取巴蜀地区,夺取魏国大片领土,夺取楚国六百里将巴蜀、汉中连成一片,此后的秦宣太后,秦昭襄王都相继开疆拓土;《大秦帝国之天下》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将秦国领土版图拓展到了极限。


向北,秦国在公元前328年,夺取魏国包括少梁在内的十五城,将国土版图推到了黄土高原之上;此后,在取得上郡、义渠等地后彻底控制了陕北高原大部。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国国土版图以关中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巴蜀、汉中为主体,地域面积辽阔,地形险固,可攻可守的地理版图,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凭借。


Ⅸ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


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


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


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


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


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食物


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


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


南甜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补充糖分;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的匮乏。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心理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农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传统游戏击鼓传花都是逆时针转圈。体育运动如跑步、赛车、赛马也是逆时针运动。我们用右手夹食物往嘴里送同样是逆针向运动,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针向向上生长,老柏树的扭曲也是逆针向等等。


其实,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地球的自转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针向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在地球这个摇篮中逐步被“摇”大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吻合了逆时针向的运动。


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有应用价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庙,为了满足游人购物的需求,孔庙在前半部东西对应的两个小房间内开设了商店。有意思的是,东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几百倍。原因在于,游人在进入孔庙后按照逆针向运动,先到达了东面商店。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对着车站、影剧院、体育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古代的阵法、迷宫,都是利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会儿顺针向转,一会儿逆针向转,干扰你的神经系统,使你晕头转向。


谢选骏指出:上文极言“地理环境对秦的影响”,却无法解释“雄踞关中的秦朝为何不堪一击”。在我看来,“地缘政治”虽然重要,但是“人缘政治”更为迫在眉睫——换言之,雄踞关中的秦朝虽然强大,但他只能战胜分裂的中国。一旦分裂的中原(关东中国)团结起来了,秦国就显性为一个蛮族了,自然也就不堪一击了。所以说,秦国兴灭带给中国崛起的教训就是——地缘政治缓不济急,人缘政治才是当务之急。

谢选骏:凍結存款就可以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纽约时报: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的》(纽约时报 2024-12-03)報道: ​​​​​​ 仅仅二十年前,中国还几乎没有生产小汽车的能力,拥有汽车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奇事物。如今,中国生产和出口的汽车比任何国家都多。 候任总统特朗普承诺对中国征收更多关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