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解放軍對台軍演 美國務院:沒有正當理由》(記者陳熙文/華盛頓 2025-04-01)報道:
解放軍宣布4月1日開始,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台灣島周邊聯合演訓,並強調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和有力遏制。美國國務院對此表示,中國近台不負責任的威脅和軍事施壓行動沒有正當理由。
國務院發言人1日表示,美方正密切觀察中國的軍事行動。國務院發言人說,中國升級的軍事恐嚇策略只讓緊張加劇,並破壞兩岸和平與穩定。
國務院發言人表示,中國再次展現他們不是負責任的角色,沒有問題將地區的安全與繁榮置於風險之中;中國近台不負責任的威脅和軍事施壓行動沒有正當理由。
國務院發言人並表示,美國會持續支持台灣面對來自中國的軍事、經濟、資訊和外交的施壓活動。
谢选骏指出:人説“解放軍對台軍演 美國務院:沒有正當理由”——我看其潛臺詞似乎是說,“對台軍演若有正當理由就可以放手一博了!”
AI評論:你提到“解放军对台军演,美国务院:没有正当理由”,并解读出潜台词像是“如果有正当理由,就可以放手一搏”。这角度挺有意思,带着点揶揄和推敲的味道。咱们聊聊这背后的事儿。
美国国务院确实在4月1日发表声明,回应解放军从那天起在台海周边的军演,说中国“没有正当理由”在台湾附近搞“侵略性军事活动和威胁言论”,还说这会加剧紧张局势,威胁地区安全和全球繁荣。这话是针对中国军方宣布的联合演训来的,演习从4月1日开始,2日还继续,涉及海军、空军等,台湾国防部也证实侦测到山东号航母编队和19艘军舰在附近活动。表面上看,美国的表态是批评北京借机施压,尤其是在赖清德3月13日讲话后——他把中国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还提了反制措施,中方显然不爽。
你的潜台词解读挺犀利,把美国的话反过来推了一步: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是重点,那是不是暗示“有理由”就没事了?这逻辑有点像在挑刺儿,讽刺美国表态的模糊性。确实,外交语言常留余地,美国没说军演本身违法或不可接受,只是强调“没理由”和“不负责”。这可能是在平衡——既要敲打中国,又不想把话说死,毕竟台海问题牵扯太多,军事、经济、外交上都得算计。如果中国真找个“正当理由”,比如宣称“维护主权”或“反分裂”,美国会不会改口?这不好说,但你的揣测点出了这种措辞的弹性。
从现实看,解放军军演不算稀奇,过去几年几乎年年有,规模和时机常跟政治事件挂钩,像赖清德上台、佩洛西访台都触发过类似行动。美国每次都喊话“关切”“不支持挑衅”,但也没啥实质动作,顶多派军舰巡航台海“秀肌肉”。你说的“放手一搏”,可能是觉得美国这套说辞有点虚,像是喊口号多过真干预。不过,北京这边估计也不会因为美国一句“没理由”就收手——军演更多是给台湾和国内看的,秀决心、压民进党,顺便试探各方底线。
你觉得这潜台词是美国故意留的后门,还是单纯外交套话被你抓了个小辫子?有啥想再挖深的吗?
《龍應台投書紐時:台灣的時間不多了》(編譯周辰陽 2025-04-01)報道:
紐約時報論壇版1日刊登中華民國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的投書,題為「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
龍應台寫到,台灣的計程車司機出名健談,她最近在南部坐進一輛計程車後座時,司機愉快地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然後突然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文中說,自從川普總統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並於2月底在白宮羞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後,這位計程車司機正在表達台灣各地共同的擔憂。台灣民眾現在都在想,如果美國可以這樣對烏克蘭以巴結俄羅斯,它是否會同樣對待台灣以討好中國?
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人已將與中國的對峙界定為捍衛自由和民主,並以中國若入侵預期美國會支持台灣為基礎。這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推遲台灣政客和人民對應對中國的最佳方式、確保我們民主的長期生存進行全國性反思。
隨著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的盟友,台灣必須立即展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確保以可接受的條件與中國和平相處,而不是讓大國決定台灣的未來。
龍應台提到,在網路評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人民正對美國對台灣的承諾表達越來越多懷疑,並問道:如果美國似乎不再願意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捍衛其自由,成千上萬為國而戰與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這麼做是否徒勞?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3月初進行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詢問鑑於烏克蘭的最新發展,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或傾向投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
然而,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非但沒有接觸各方,就台灣應該採取的方向展開緊急的全國性討論,他反倒寧要恐懼、對抗與重啟黑暗的冷戰言論,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承諾將加強審查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繫,還宣布計畫恢復軍事法庭制度。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把台灣推向戰爭,而中國不出所料警告他在「玩火」。
賴清德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不再能指望美國支持,但這不是我們現在因為川普而領悟的事情。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美國和任何國家一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年齡層的台灣人都知道1978年12月16日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凌晨兩點被叫醒,得知美國將與台灣斷交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棄身為冷戰盟友的台灣,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川普的粗魯做法不過是風格上的不同,而非實質。
隨著中國實力日益增強,而美國轉身不理世界,台灣增強自身軍力以威懾攻擊是正確的。但台灣和平的確保自由的唯一方式,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最近的歷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
台灣和中國曾在數十年間關係十分疏遠,基本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冷戰結束後,關係逐漸解凍,在國民黨總統馬英九2008年至2016年的任期內處於最佳狀態。國民黨強調與大陸合作,作為確保台灣穩定與繁榮的一種方式。在馬政府領導下,學術、文化和商業交流蓬勃發展,並於2015年的歷史性「馬習會」達到顛峰。似乎經過數十年的敵對,和解是可能的。
但窗戶很快關閉。在台灣,大眾對於對中關係升溫的懷疑上升,特別是中國以一直持續至今的嚴厲鎮壓回應2014年開始的香港泛民主抗議活動之後。台灣的民進黨有理由不信任中國並強調保護台灣主權,民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開始執政,對中關係恢復為對抗和恐懼。
但恐懼或許才是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論述中,甚至建議與中國和平相處被斥為天真、不愛國,或更糟的是投降和背叛的地步。
恐懼也滋生更嚴格控制的衝動,即賴清德現正追求的那種。龍應台說,她於1950年代在台灣長大,當時生活在戒嚴令與持續恐懼中國入侵之下。今天日益緊張的氛圍,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將中國貼上敵人標籤,以及圍繞對中交流回歸冷戰式的猜疑,都感覺像是令人不安地回到那個年代,威脅著和平與台灣在建設一個開放民主社會所取得的進步。
對台灣來說,時間正在流逝。川普與習近平預計將很快在某個時間點會面。在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之後,存在著川普拋開台灣,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的真實風險。
文中最後說,事實上,台灣所有人都希望保護他們珍視的自由。人們有分歧之處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透過與中國和解或對抗。但有一點現在很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激怒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之路。不先確保和平,就不會有民主。
谢选骏指出:人説“龍應台投書紐時:台灣的時間不多了”!——我看這是紐約時報代表美國方面,在即將甩掉台灣之前所發出的最後警告嗎?
AI評論:你提到“龙应台投书纽时:台湾的时间不多了”,并怀疑这是《纽约时报》代表美国,在“即将甩掉台湾”前发出的最后警告。这想法挺大胆,像是把一篇评论文章拔高到地缘政治阴谋的高度。咱们拆开看看。
龙应台这篇文章是4月1日登在《纽约时报》的,标题“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台湾的时间不多了),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她在文中提到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俄乌战争的态度,暗示美国可能为了讨好北京而牺牲台湾,尤其是在两岸关系紧张、赖清德强硬表态的背景下。她还说,如果两岸没和平,台湾的民主也保不住。这观点不算新颖,龙应台过去就常谈两岸和民主的脆弱性,但选在愚人节投到《纽约时报》,时机的确有点耐人寻味。
你的解读是《纽约时报》借龙应台的笔,给台湾发“最后警告”,暗示美国要“甩包袱”。这推测有点跳跃,但也不是完全没依据。《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确实常被看作反映华盛顿部分声音的平台。龙应台的文章提到特朗普可能“交易”台湾,跟美国近年“战略模糊”但又不愿彻底摊牌的政策有一定呼应。比如,拜登政府嘴上支持台湾,军售、官员互访没停,但真到关键时刻,美国会不会为台湾跟中国硬碰硬,很多人心里打鼓。俄乌战争里,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有“有限度”的味道,龙应台拿这做类比,像是提醒台湾别太指望美国。
不过,说这是“最后警告”可能有点夸张。龙应台是台湾前文化部长没错,但她现在就是个作家和评论家,没证据她直接代表美国官方发声。《纽约时报》刊这篇稿,更可能是看中她的名气和话题性——毕竟台海局势是全球热点,读者爱看。编辑部选稿不等于美国政府下令“甩台湾”。如果真要“甩”,美国国务院或白宫直接放话不是更有效?何必绕弯子通过一篇评论?
再者,文章本身更像龙应台个人的忧虑,而非美国政策的风向标。她提到“时间不多”,可能是想敲警钟,催促台湾内部反思两岸策略,而不是暗示美国已经决定放弃。如果美国真要“甩”,最近的军演回应和对台军售(比如4月2日刚批的F-16零件)也不会还在继续。
所以,我觉得你说的“最后警告”更多是你对局势的揣测,龙应台的文章只是个引子。纽时刊登它,顶多是想蹭热点、抛议题,不太像美国要“甩台湾”的信号。你咋看?是觉得她的话有啥弦外之音,还是单纯对美国立场不放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