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9月29日星期二

谢选骏:阿尔巴尼亚人是欧洲野人



网文《阿尔巴尼亚人起源问题》报道:

世居欧洲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历史学界的争端问题。至2010年代初,多数学者认同古巴尔干族源说,认为当今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体是包括伊利里亚人、达契亚人、色雷斯人在内的古巴尔干人的后裔。目前学界对这三个古巴尔干民族支系的认知尚少,且这些民族早在史前时期即融合为一体。对阿尔巴尼亚人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1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的史册中,此时的阿尔巴尼亚已完全基督化,而其基督化前的文化所剩无几,多少只得从神话传说中寻觅线索。因毗邻古希腊,受其影响较深,基督化前的阿尔巴尼亚神话中掺有诸多希腊神话的元素,但其主干还是以古巴尔干宗教为主。语言方面,阿尔巴尼亚语是印欧语系下独立于其他语言的一个分支—阿尔巴尼亚语族。目前发现的用阿尔巴尼亚文书写的最早文字实物源自15世纪。人类学家通过对比遗传基因发现阿尔巴尼亚人与欧洲多数民族共有同源祖先。

发源地

1462年用阿尔巴尼亚文书写的文献出现时,阿尔巴尼亚民族早已形成。在缺乏先前语言纪录的情况下,历史语言学家只得通过阿尔巴尼亚语中的拉丁语和斯拉夫语借词来分析原阿尔巴尼亚语的发源地。阿尔巴尼亚语发源地的具体位置不明确,但分析表明,应当是一个多山地区,而非平原或海岸。在研究古阿尔巴尼亚语的动植物单词时发现,凡是描述巴尔干半岛山区特有物种的单词使用的都是原阿尔巴尼亚语特有单词,而与农渔业活动相关的单词均为拉丁、斯拉夫等外语借词。斯拉夫语借词又提供线索:阿、斯民族早期接触地区应在海拔600至900米的山地。根据拉丁语借词的分析多少可以确定阿尔巴尼亚人的发源地在伊拉切克线以北,比今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位置更内陆、更靠北。
阿尔巴尼亚语中的拉丁语借词可分为古达尔马提亚语和罗马尼亚语两种类型,前者位于亚得里亚海岸,后者位于巴尔干东北地区。一些学者认为阿尔巴尼亚语的拉丁语层实际源于东罗曼语言(如罗马尼亚语)而非达尔马提亚语。这些学者认为现代罗马尼亚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百余个罗、阿二语独有的同源词证实了这个观点,且说明历史上罗、阿二族人民曾是近邻,他们更进一步提出接触地在塞尔维亚东部的摩拉瓦河谷。这些同源词的借词方向多为罗马尼亚语借自阿尔巴尼亚语,说明历史上罗马尼亚人群从斯拉夫人聚居区移至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即阿尔巴尼亚人在巴尔干中西部地区(今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出现早于他族。今日,阿尔巴尼亚与希腊毗邻,如若古时阿尔巴尼亚人曾与历史悠久且占据文化绝对优势的希腊人长时期接触,现今阿语中的希腊借词应占多数,拉丁、斯拉夫语借词数量之上,但实则不然。伊利里亚族源说的支持者认为伊利里亚南部海岸的原著民在斯拉夫民族入侵时退出海岸低地,移居东北山区。此观点有另种理论,认为阿尔巴尼亚人是居于达尔马提亚与多瑙河间的伊利里亚部落南迁后的后裔。支持达契亚族源说的学者认为阿尔巴尼亚人在3至6世纪期间从喀尔巴阡山脉南下到如今位置。色雷斯族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原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在色雷斯亚(今希腊北部),以斯科普里、尼什、索非亚和今阿尔巴尼亚东南部圈起的范围内,或在斯拉夫入侵时从罗多彼附近的巴尔干山脉南下到如今位置。

谢选骏指出:由上述分析可知,阿尔巴尼亚人的故乡应该更接近内陆的科索沃而不是沿海的阿尔巴尼亚。

网文《科索沃》报道:

科索沃共和国,Republika e Kosov?s(阿尔巴尼亚语),通称:科索沃。国土面积:10,908平方公里(世界第166名)。总人口:1,920,079人。民族阿尔巴尼亚人为主,另外还有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科索沃的土耳其人、罗姆人等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及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正教会),是一个主权争端地区及有限承认国家,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于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塞尔维亚虽然承认其民选政府,但只承认该地区为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省之一(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是联合国的托管地,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临时管治。1990年至1999年间,该地阿尔巴尼亚族人也将科索沃称为“科索沃共和国”,但当时该国仅有阿尔巴尼亚一国承认。
科索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阿族坚持要求独立,但塞方要求保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各方已于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与周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现时获得了110个联合国国家的承认。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不违反国际法。

科索沃古为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地区,后来在公元一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时,古斯拉夫人(即现在的塞尔维亚族、马其顿族等民族的前身)开始从北方向该地迁徙,并向南渗透到今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区(阿希两国都不是斯拉夫国家,也就是说斯拉夫人后来由于民族迁徙、融合等原因,地盘又有所退缩)。
阿尔巴尼亚族的起源则比较不确定,现在一般认为阿族是古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历史学家称伊里利亚人早在6世纪时就被斯拉夫人的迁徙浪潮驱赶到今阿尔巴尼亚等地,并以该地区的一些地名的渊源为证,认为阿族长期在该地居住,但拜占庭帝国史料表明在1043年才有“阿尔巴尼亚族”雇佣兵抵达今阿国中部,同时也有塞尔维亚学者称阿族来自远在中东与欧洲交界处的高加索山脉,属于地道的高加索野人。
当时的科索沃位于拜占庭帝国控制范围和斯拉夫移民地区的交汇处。1014年前科索沃由保加利亚人所控制,该年科索沃重新并入拜占庭。12世纪末至1216年,科索沃以北的尼曼雅王朝兼并了科索沃。
尼曼雅王朝为现在塞尔维亚的前身,科索沃当时为尼曼雅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该王朝一度定都普里什蒂纳。但尼曼雅王朝的民族构成则为现在历史学家颇有争论的问题,塞族学者认为该地当时主要是斯拉夫人,但阿族学者则认为当时科索沃的先住民为阿族人。

奥斯曼帝国时期
14世纪中叶,尼曼雅王朝衰弱,同时奥斯曼帝国开始入侵,并于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实际该战役的结果现在尚有争议)。之后科索沃渐渐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在奥斯曼统治下,科索沃渐渐成为穆斯林地区,同时阿族人渐渐在科索沃的部分地区出现,一部分塞族学者认为这些都是从阿尔巴尼亚迁来的移民,但也有学者认为当时在梅托希亚地区已经有阿族人居住。

现代
科索沃最终于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时由奥斯曼帝国划归塞尔维亚。之后塞尔维亚于1918年加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占领了南斯拉夫,科索沃并入了由意大利所控制的阿尔巴尼亚。战争期间,大量塞族人被阿族武装驱逐出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重归南斯拉夫,铁托政权将科索沃设立为塞尔维亚的自治区(后又改为自治省),并给予当地阿族人地方自治,当地塞族人则认为科索沃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对塞族的歧视。
1989年,塞尔维亚公投修宪,大大缩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权利。阿族人强烈抗议,并抵制了接下来举行的科索沃议会选举。后来阿族人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自行举行选举,同时自行开办了医院、学校、广播电台等。而南斯拉夫解体也在这时开始。
波黑战争后,塞尔维亚开始组织塞尔维亚人移民至科索沃,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感。1990年代中叶,阿族游击队以塞族军政人物及设施为目标开始进行游击战。1998年3月,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二十万阿族人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认为这是南联盟种族清洗政策的结果,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当时图谋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换成塞族。同时也有数万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罗姆族人等)沦为难民。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北约称战争的目的为保证阿族难民可以重归家园,但战争又造成数十万阿族人及塞族人逃离家园。战后,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族难民则不愿回到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改由北约管辖,后来北约将管辖权交予联合国。部分西方国家如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建国,美国总统布什在2007年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便公开表示此一立场;然而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并不认同。
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由国会通过独立宣言。然而,塞尔维亚政府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塞尔维亚之盟邦俄罗斯也坚持反对该独立行动。联合国为此召开安全理事会紧急会议,但并未达成共识。

地理
科索沃又译为科索夫、科索伏。科索沃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南临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西北为黑山。最大城市为首都普里什蒂纳。
梅托希亚地区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普利兹伦等城市,而狭义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东部地区,包括普里什蒂纳、乌罗舍瓦茨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10887平方公里(4,203平方英里),人口接近两百万。最大城市为首府普里什蒂纳,人口大约60万;西南部城市普利兹伦人口大约16万5千,佩奇人口大约15万4千,而北部人口则大约11万,其余五个城市人口超过9万7千。
科索沃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天温暖,冬天则寒冷多雪。

人口
直至科索沃独立的2008年,阿尔巴尼亚人在科索沃总人口中已超过90%。近年来,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罗姆族等)离开科索沃或少数民族在内战时被强制阿尔巴尼亚化(以塞尔维亚族为主),阿族比例则不断上升。
据《科索沃统计局2000年度生活品质调查》显示,科索沃总人口为197万,其中:
88%为阿尔巴尼亚人(1,733,600)
7%为塞尔维亚人(137,900)
1.9%为波什尼亚克人(37,400)
1.7%为罗姆族(33,500)
1%为土耳其族(19,700)

宗教
根据科索沃宪法,科索沃是一个没有官方国教的世俗国家。它规定了国民的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科索沃95.6%的人口是穆斯林。这些数字并不代表在科索沃境内活动的个别教派,例如苏非主义或拜克塔什教团,这些教派有时通常归入伊斯兰教的范畴。3.69%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同等数量或高达5%是东正教徒(主要是东正教塞尔维亚少数民族抵制人口普查)。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社区大多集中在贾科维察、普里兹伦、克利纳和佩奇与维蒂纳附近的一些村庄。塞族少数民族主要是塞尔维亚东正教徒。基督教在科索沃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东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在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进行了基督教化。从1389年到1912年,科索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发生了高度的伊斯兰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索沃由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境内的世俗社会主义当局统治。在此期间,科索沃人口日益世俗化。截至2005年,其90%以上的人口都有穆斯林背景,其中大多数是阿尔巴尼亚族,但也包括斯拉夫人(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古拉尼人或波斯尼亚人)和土耳其人。
根据国际人道和伦理联合会发布的2014年“思想自由”报告,科索沃因为“自由和平等”以及对宗教和无神论的容忍,在南欧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九。

谢选骏指出:在直觉上,阿尔巴尼亚人确实不同于欧洲人。一方面这是由于伊斯兰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确实与他们来自高加索山脉有关。换一个角度,也许正是因为来自高加索山脉野人的背景,使得他们容易和土耳其人打成一片,结果容易伊斯兰化了——难怪,毛泽东说这野人是一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因为,毛泽东就是中国的野人——共产党员因此野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