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谢选骏:中国异教徒的素描



《清末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人的27条评价》(2021-07-19 张鹏)报道:


原标题:《看看130年前的外国人是如何描述中国人的》


(原文首发于2009年,现已被墙内和谐)


最近读了美国人Arthur Henderson Smith在1894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国人的人性》,感慨良多。作者27岁来到中国,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等地传教,并参加当地的救灾、医疗等工作,在中国居留50余年。这其中他曾经回美国为中国的教会募捐,并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子赔款,用在有益于中国的事业上,包括提供给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这一建议得到总统支持,庚款退还得以在国会批准。这也算是为中国办了一件好事。


从Arthur的这些举动来看,我不怀疑他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怀有善意。所以我认为,他一百多年前对中国人的描写,从他的主观上来说一定是力求客观、公正,其本意决不是为了贬损中国人,而是揭示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特点,包括许多他认为的中国人的“毛病”。在文章中,他还表达了许多对中国人的美好期望。

一百多年后,再读他的书,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美国友人当年对中国人人性的总结,现在看来是否已经过时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老外”是怎么看待我们的祖辈们的。


1、讲究面子


中国人都在演戏,其思考方式也是戏剧性的。


2、节约持家:


中国人的节约精神让西方人惊讶。


3、勤劳刻苦


从学生开始,中国人能毫无热忱地做着枯燥无味的苦活


4、礼节烦琐


礼节有如气垫,里面空无一物,但能减轻震荡,也能降低效率。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礼节较少考虑对方是否乐于接受。


5、缺乏时间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时间的计量就不精确,他们办事效率极低。


6、忽视精确


从语言表达、计量单位到法律政令,都很模糊。


7、天性误解


沟通中有许多需要猜测揣摩的地方,让人常常误解。


8、拐弯抹角


这似乎也是中国人礼节的一个部分,他们不喜欢直抒己见。


9、柔顺固执


当面不反对,背后不执行。“在执行命令方面,中国各级官员或多或少盛行阳奉阴违,连高层也无不如此。”


10、心智混乱


汉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根本不标明时间或地点的转换,也常常省去主语,还经常把事实当成原因。中国人常常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


11、麻木不仁


中国人对空气质量、环境的安静、生活是否有趣一点不敏感。“中国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功课单调重复、没有休息和变化。换了西方学生,一定会被逼得发疯。”“中国人对肉体疼痛的忍受能力,同样看出他们完全不受神经的控制。”“在20世纪的纷争中,是神经质的欧洲人还是辛劳不息、无所不在、冷漠的中国人更适于生存?”


12、蔑视外国人


中国人认为外国人的思维、行为甚至是服饰都不可理喻,甚至可笑至极。


13、缺乏公心


中国民众认为,只要个人的利益没受损失,公共财产用不着关心。


14、因循守旧


崇拜古人及其典籍,过分重视先人的旧规。那些旧风俗、旧迷信、旧信仰已经不合时代潮流,但他们还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15、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衣服很不方便(当时是清朝)、住房潮湿阴暗又寒冷、城镇毫无规划、到处拥挤吵闹、毫无个人隐私、卫生设施缺乏、市容脏乱不堪。这种事例无不与中国人不讲究舒适生活的心态有关。虽然“中国人向来以自己是个文明的民族而自豪”。


16、生命力极强


表现在四个方面:繁衍能力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长寿和康复再生能力强。如果哪个民族有中国人那样的体质,就可以从战争、饥荒、瘟疫和鸦片的祸害中摆脱出来,如果再重视生理和卫生学方面的一些规律,加上适当的食物,注意营养,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民族就可以单独占据这星球的主要地方,乃至更多的区域。


17、忍耐和执著


中国人愿意为了取得小小的报酬而长时间苦干,因为他们能得到的就这些。中国人的韧性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人的耐心最引人注目,表现在能毫无怨言地默默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有人反复问一个饥民为什么不造反,得到的回答是“不敢”。再反问“饿死是死,造反也是死,有什么好怕的?”回答还是“不敢,不敢”---等于白问。中国人的心已麻木了。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精神是否能用于崇高的目的,而不是去忍受一般生活之苦和经常不断的饥荒苦难?如果说适者生存是历史的教训,那么一个具有这种天赋的民族,又有非凡的生命力作后盾,其前景一定是非常辉煌的。


18、知足常乐


中华民族是一个相信宿命的民族,他们常常谈到“天意”。但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完全是不可捉摸的。经常听到不幸的中国男人和女人说“是我的命苦”。像中国人这般迷信命运的民族,肯定不愿去与自己深信不疑的命运拼死抗争,反而认为命是注定不可逃避的。通常他们乐天知命、不易激动,像驼鸟一样轻而易举就消解了苦难。不少中国人身患种种疾病、家境贫寒、营养不良、身处异乡、远离家人,有时甚至受到亲朋的冷遇或者抛弃,虽然前景茫茫,但还能保持乐观,处变不惊。要是我们白人遇到类似情况,我们肯会焦虑不安、失去方寸。所以,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19、耀祖尽孝


中国讲究的孝道是要求子女“顺从”父母,并满足父母的需要。各种书中只讲了儿童对父母应负的责任,至于父母对儿童的责任却只字未提。中华民族的真正宗教在崇拜祖先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若能认清祖先崇拜制度的实质,就明白它就是人们所承受的最沉重的束缚。千千万万活着的中国人却极为痛苦地屈从于万万千千的死人。


20、仁慈行善


大部分中国人行善的动机明显是为了来生求得好报。说到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不足,还表现在,一件事不论有多好、有多急,都逃不过层层机构的压榨盘剥。从事慈善事业应该是出自一个人的本能,不论何时,只要感到有必要,就要让慈善之心有机会得以发挥,可以说中国人完全没有这种心态。这的确不是人类的进步。


21、缺乏同情心


中国人对陌生人缺乏帮助和善心。尽管中国人认为人命关天,其实有的情况下人命一钱不值。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残酷。中国的犯人若不是用钱来买通关节,就要经常受到有意的折磨。中国人对别人的苦难往往漠不关心,这是任何其他文明国家难以见到的现象。要明白,仁慈的品德有如天降及时雨,它既给了祝福者,也给了被祝福者。人一旦有了同情心,无异于成了上帝。


22、争吵漫骂


中国人爱大喊大叫发号施令或责难他人,积习难改。以正常的语调规劝他人、不时停下来倾听对方回答,这么做是中国人心理上接受不了的。中国人骂人的功夫已炉火纯青。西方人骂起来往往声音不高,却很刻毒。中国人若是不扯起喉咙来骂就不尽兴。中国人骂起来有个古怪的特点,他们认为直接咒骂对方本人的过错还不算“真功夫”,要骂就要骂他的卑鄙出自祖宗八代。但中国人也许是最容易统治的,只要统治者让他们习惯了,就万无一失。


23、相互责任遵制守法


中国人讲究“共同责任”,不讲究个人自由和个人负责。中国官吏的薪俸少得可怜,因此他们不敲诈勒索、接受贿赂,简直活不下去。中国人天生就尊重法律,这是他们许多令人赞叹的素质之一。


24、相互猜疑


首先表现在这个帝国各地城市周围那些高耸的城墙,这完全是政府出于对人民的不信任。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是百姓之父,皇帝的下属叫做“父母官”,但彼此都很清楚,这纯属书面术语。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实际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据说中国人互不信任的有两大原因,一是因为互不了解,二是因为互相了解。


25、缺失诚信


中国人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往往与诚信背道而驰。虚情假意、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和趋炎附势是他们最显著的民族特点。各级官员源源不断颁布的冠冕堂皇的告示其措词滴水不漏,缺的就是真实,里面不乏极其崇高的情感和最为卑鄙的行为。毋庸置疑,中国可能也有清官廉吏,但踪影难觅,他们孤立无援,宏图难展。整个帝国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些人,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糟糕的阶层。


26、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混合


一个中国人可以同时是儒教徒、佛教徒,又是道教徒,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矛盾。中国人怎么也不明白,两种信仰怎么就会相互排斥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逻辑矛盾的说法,更不会理会。他们已经把“学术上的兼容并蓄”推到逻辑自杀的境地。中国不同信仰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另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是,把人的道德本性贬得很低。有人说,在现今所有文明的民族中,数中国人最迷信、最轻信。他们崇拜神,同时又忽视神。中国人心目中缺乏庄严感。他们祭神的仪式是一种交易---供奉多少也得到多少。中国人有的只是偶像崇拜,但没有信念。可悲的是,中国人从本性上对十分深奥的精神原理就是绝对冷漠的。他们随时都乐于接受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接受一个没有心智的灵魂,接受一个没有生命的心智,接受一个没有缘由的秩序和没有上帝的宇宙。


27、现状与需要


中国人并不缺智慧,不缺忍耐、务实和乐天的性格。在这些方面,他们都非常出色。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中国社会就像中国的一些风景区,远看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近看则破破烂烂,颇多可憎之处,且臭气熏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象征幸福的“福”字满天飞。但中国的“幸福”全在外表。要在中国进行改革,一定要在实际上推崇良知和正义。


小结


上面的观点只能代表一个外国人,并且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在这一百多年以来应该有巨大的变化。那么,他的看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网民哀嚎:

hardlyconfused 2021年07月20日 10:03

原著这里下载

https://openlibrary.org/works/OL5968177W/Chinese_characteristics

hardlyconfused 2021年07月20日 09:58

明恩溥,基于对中国人的了解,力荐罗斯福总统将庚子赔款退还开办清华大学

青朝的中国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情有可原

青转红了,五毛和粉红自觉地不了解世界,罪不容赦

waifile1 2021年07月20日 08:15

中国人比较愚蠢。

davidzhang 2021年07月20日 07:53

经过文革共产的洗礼,中国的人性已发生重大变化,更为丑陋

L01_北美01 2021年07月20日 07:37

我没有看他的原著,如果真是他写的,我之可以说:他真是太了不起!能这么全面准确地概况中国人,非常佩服,这些对中国人的总结到100多年的今天都非常准确,证明中国的文化是那么的丑陋,因为这些总结的核心都是来自“文化”!

bbbear2002 2021年07月19日 22:28

这种把全国人民、一个大党绑在一人的战车上要掉进悬崖同归于尽的趋势,四十年前老毛已经干过一次了,是极其可怕的。普京说,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那么世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如果他死了,不再暗杀那些民望极高的反对者,让他们执政,俄罗斯也许过得比现在更好。为一己之私而让全国和全党为自己陪葬,虽然现在无人能挑战其权威,但死后恐怕要遗臭万年。美国也必须要知道,和他们对抗的,不是中国,不是中国人民,也不是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人而已。老特试过用无人机诛杀伊朗高级将领,实行斩首行动,只对付一人却挽救了千万人性命。也许这种策略才是最有效的。谁仇视美国你就打谁,要打得精准,不要误伤了好人。

bbbear2002 2021年07月19日 22:28

一百多年后,基本没什么改变。国民的普遍性格仍然是自私、残忍、冷血和麻木。西方社会的相对较高道德标准是因为几千年的基督教传统。中国没有这个。所以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时,感叹中国人整体素质之低、道德水平之劣令人发指。国人久居粪坑不闻其臭。七七年老邓改革开放后,江胡继任,跟美国交好,对基督教发展睁只眼闭只眼。国内基督徒人数从一九七七年不到五十万,猛增到二零一二年超过八千万。基督徒活跃于各个社会阶层,如零八年汶川地震,震区 90% 以上的志愿者都是基督徒,台湾香港的信徒也踊跃捐款,情感上更靠近内地,俨然有大一统之势。当时社会反思的文章很多,经济一路飘红,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确是上升的。一三年后官方转调,跟美国持续交恶,对基督教也蓄意抹黑、打压、逼迫。从一五年浙江拆十字架、推教堂、烧圣经开始试点,再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驱散家庭教会、逼迫威胁信徒。基督徒人数从一三年顶峰降到今天不知有没有三千万。国家宣传机器鼓动民族主义、跟美国西方全面对抗、武统台湾,对敢于发表异议者一律扼杀镇压。基督徒在社会上被孤立、被歧视,认为是美帝的走狗和特务,被群众唾骂。电视上一片光鲜亮丽,但实际社会道德水平一落千丈,人人都在说谎。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大量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外汇急剧缩水,外资大量出逃。风雨飘摇之中,不知还能撑到什么时候。

doitgo 2021年07月19日 21:45

这些观点到现在仍然适用,换句话说中国人一百年来无甚变化,劣性根深蒂固。


谢选骏指出:以上所述,与其叫做《清末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人的27条评价》或是《看看130年前的外国人是如何描述中国人的》,不如叫作《中国异教徒的27种素描》。所以直到现在还会遭到“河蟹·和谐”。



《清末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人的27条评价》(2021-07-19 张鹏)报道:

网文《一个美国人清末的“西行漫记”

王冬青



西方人游历中国的著作,有时一经出版就掀起热潮。如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曾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一股“中国热”。许多航海家、传教士和探险者,一定要携带两本书——《圣经》和《马可·波罗游记》,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寻找并发现一个与欧洲迥然不同的世界。又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西行漫记》,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下陕北苏区,它使众多不了解中国真相的西方人,透过重重迷雾,看到照耀在中国上空的璀璨红星。


西方与中国的交往,可谓源远流长。但由于历史机遇不同,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这种特点可以通过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等得到证实。西方人记载中国之事,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后到明代的利玛窦,再到清代的张诚、白晋等人,直到康熙时期的“中华礼仪之争”前,中西交往的源流,一开始就像一滴滴的清泉,逐渐汇聚成欢腾的小溪。明清之际这段时间,西方人来华的人数有数千人之多,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但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这段热潮被“中华礼仪之争”人为中断。除了英王特使马嘎尔尼等少数人来华,能够进入中国内地之外,也仅仅在澳门和广州口岸,还能见到西方传教士、商人的身影。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国门越开越大,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的纪元。这种势头就像滔滔扬子江水,滚滚向前,奔腾入海。从晚清以降,来华的西方人越来越多,大大超过了以往。他们留下的中国游记,搜集的各种资料,以及相关中国的论著、报道,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仅笔者读书上海期间,曾多次前往徐家汇藏书楼,在那里查阅租界工部局和亚洲文会的英文资料,各类关于中国的图书,从政治经济历史,到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有数千种之多,还不包括西方人在华所办的各种外文报刊和宗教资料。


既然近代史以来,西方人对中国问题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来这样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当前的学术界对此尚无深入研究,那么要想选择翻译一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有着较高学术资料价值的读本,就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所选译的系列丛书,不但包括有外国人所写涉及清朝的通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传记、论文集,还有独特史料价值的游记和回忆录等。这套丛书为推动清史纂修所必须具有的世界眼光,为广泛汲取众家之长,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成果。其中,2008年出版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美〕威廉·埃德加·盖洛著,晏奎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就是这套丛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上乘之作。


该书作者盖洛(William Edgar Geil),出身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钟情于旅游活动。到了20世纪初,他已经是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并且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这些知识背景,使他有能力深入发掘沿途各地的人文地理价值,用独到的眼光,详细记录下一百多年前的社会现状。


1903年,盖洛来到中国。他从上海首次入境,然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历经上海、南京、武昌、重庆、宜宾等地进入云南。在云南,他离开水路缓辔而行,足迹遍布云南各地,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从腾越出境入缅甸。因此他将自己的这段游记取名为《扬子江上的美国人》(A Yankee on The Yangtze)。这里需要解释一个问题,即在外国人看来,扬子江就是长江。而按照中国传统意义,扬子江仅是长江经过扬州后,至入海口这段下游的旧称。盖洛的行程远远超过扬子江范围,他自东向西行程愈万里,遍布中国十多个省区,因此著作的副标题“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游行记录(1903)”,更切合实际情况。



这本译著,凡300多页,22万字,并配有盖洛亲自拍摄的老照片120余幅。除序言、导论外,共分23章,除了最后两章是讲作者在缅甸的活动外,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作者在长江沿岸和云南的游历情况,这是全书的重点。写作内容还涉及到基督教在华传教的情况、走访各地的官员,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说等。


这本书是游记,作者带着摄影器材贯穿中国,用图像和文字,为晚清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史料。同时,该书还间接地反映了一百年前,一个美国人的中国观。他的这些看法,既有对中国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解,也有浮光掠影造成的误会,但无论哪种,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典型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该书有三大特点,它最大的特色,也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系列中较有鲜明特点的是,收录了作者亲自拍摄的120余幅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拍摄于一百多年前,它们不但忠实地记录了作者横穿中国,溯江而上的艰难里程,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风貌的珍贵画面。


与文字记录历史相比,照片记录历史的最大特色就是直观和真实。摄影师所看到的一切,原封不动地传给了我们。盖洛拍摄这些照片,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将中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以及外国人在华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寻求奇观、也有贬损中国的视角,传递给西方人。一百年过去了,当我们的时代进入到可以享受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再次目睹这些尘封多年的老照片,又会激发起我们对凝重历史和文化的感悟。


例如长江,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穿越中国,奔腾万里入海,滋养着数亿中华儿女。稍微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外国人,没有不知道这条大江的。但在一百年前,能漫游中国内地的西方人毕竟有限。如果想了解一下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要想了解中国腹地的社会风情,就只好借助于他人之手。在前清时代,主要依靠的是文字记载。但文字记载长于描述和进行理性分析,无法表达真实,更容易遗漏掉众多的细节。因此,要说到真实地反映物状,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比不上照片,将图景直接陈列在面前。而盖洛沿长江西上,通过他的照相机,将沿途人物肖像、穿着服饰、市井生活、古代建筑、自然风光等,都通过照片尽收眼底,无需再借助文字去临摹、比喻和揣度。


这些照片拍摄于20世纪之初,距离现在已经有上百年了。人们常用“物是人非”来形容历史的无情变迁,但这些照片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有的是那么熟悉和亲切,但更多的是陌生世界,连许多似曾相识的物景,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完全消失。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比任何时代都更多更快地改变着世界。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会发现,那些巍峨的群山和壮丽的三峡,景色依然,而那些社会环境则变化得面目全非。照片的历史只有百年,但通过有些镜头下的景象,毋宁说更接近于它之前的三五百年。因此,浏览这些老照片,我们完全可以断想整个清代社会,甚至更远。


这方面,可以举出不少例子。如该书第24页的图片“上海火车站”。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上海火车站,又名新客站,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车站。而上海现存最早的老火车站名,还有一些遗迹,叫做老北站,始建于1908年。1913年,著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宋教仁遇刺的地点即在于此。而在它之前,上海的火车站是怎样发展的,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就无法通过实物来观察。史料只能含混地记载,早在1876年上海就有了英国怡和洋行修建的吴淞铁路,至1898年,清政府又继续主导建造了淞沪铁路。淞沪铁路上海站就建在上海县与宝山县的界浜北岸。因为四周荒芜,多沟浜、荒地,附近很少有居民居住。至于火车站具体是什么样子,就很难复原了。而盖洛拍摄于1903年的照片,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旧上海火车站的风貌。


又如第97页的“三位著名的传教士”这张图片,拍摄的是基督教英国内地会三位传教士章必成等,在四川达县从事传教活动的照片。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位传教士为了适应传教活动本土化要求,不但学说了中文,而且他们的生活也彻底本土化了。也像中国人一样,穿着长袍和敞口布鞋,手持蒲扇或折扇,甚至留起了清朝人的长辫。唯一和中国人不同的是这些外国人高鼻深目的轮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对传教事业的虔诚外,也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到,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使“外国人随时都能接触中国人这一点非常重要”(第107页)。


令人惋惜的是,照片上的景物尤其是建筑物,除了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少数仍保存外,大多数都难觅其踪,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其中除了自然原因被损毁外,更多的是由于后人的愚昧以及开发性破坏,将大量的古庙、教堂、祠堂等,当作“四旧”进行铲除。使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从现实退回到书本。阅读盖洛的这本书,不仅能使读者欣赏到长江两岸历史的沧桑巨变,也会使读者从美的熏陶中获得启示和警醒。


其次,盖洛作为新教教徒,在该书中,对20世纪初基督教在华传教进行了大量记载,如教派、信教人数、宗教建筑、传教方法等。如在上海,这个远东地区最西化的大都市里,“上海的长老会出版社美华书馆也许是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仅今年就引发了80万页的文献作品,雇佣了250名华工。”(第7页)其他传教使团也有同样的举措,如同文书会,不仅拥有一流的英文翻译人才,而且是强大的启蒙机构。又如在长江上游的宜宾,故称叙州,属于法国浸礼会传教的势力范围,那里的“浸礼会有32个布道点,每个布道点至少有一百个是真心信教的人,另外,此处还有三千二百多个当地人渴望得到拯救。”(第148页)类似记载传教的例子在该书中不胜枚举。


一些关于传教的记载,对史学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洪秀全创立太平天国,就是接受了传教士所散发的宗教小册子,由此而受到启发。但他是怎样收到这些小册子的,一些相关传记就记载不详,如崔之清、胡臣友所著的《洪秀全评传》中,只是简单地记下“1836年,他第二次赴广州应考,仍未中试。在广州街头,得到传教士赠送的一部由中国基督徒梁发编写的名叫《劝世良言》的9本小册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而在该书中,作者记载了天主教在南京城传教的一幕。等到南京贡院的科举考试最后一轮之后,“传教士们才在夜里11点到凌晨3点半之间,将那些书分发出去,交到成功经受了最后一轮考试的生员手上。1.5万捆文献材料于当晚分发给同样多的生员,……每捆材料都包含四种文献,一般为《哥林多前书》、《马可福音》或《路加福音》,另加科学入门书两种,后者也都明显地打有基督教的烙印。”而且,作者进一步指出,“传教士乘科举考试的机会分发优秀书籍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而这个习俗许多世纪以来长盛不衰。”(第31-32页)由此可见,不仅是洪秀全是在这个时机得到了基督教材料,在他之前的清初和晚明,传教士都很有可能是这样派发基督教书籍。


20世纪初的中国,旧教和新教均有教派在华传教,双方存在一定的矛盾,“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也常常剑拔弩张。”(第56页)盖洛是来自美国的新教教徒,一般来说,他并不直接议论这种教派矛盾,只是用比较淡的笔触指出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策略问题。批评了罗马天主教的“圣方济各会和耶稣会都向中国人灌输过基督教,但他太迁就当地的思想。至少对于耶稣会士来说,他们牵强附会的布道说教使其教义更显得前所未有的贫弱。因而他们也失败了,他们的传教努力半途而废。”(第2页)至于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其他问题,盖洛从来没有主动提到,相反,却给予传教士在华工作太多的赞美,以至于读者觉得失真。倒是文中记载了一些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抱怨,如湖广总督端方所说的“传教士贷给别人的钱利息非常高”,(第56页)却是实情。否则,就不会引起前两年风起云涌的义和团反洋教运动了。


第三,该书既然是一本游记,当然少不了要记载沿途的见闻和风俗,虽然他是横穿中国,但却写得有详有略,记载最详细的就是云南。这一点说来也不奇怪。因为作者从上海到宜宾,一路上都是乘船旅行,因此速度较快。长江即开阔了他的眼界,又限制了他的行程。而出了宜宾之后,他弃船步行,经昭通入东川,到昆明过楚雄,最后路过大理从腾越出了国境。这一路上翻山越岭,穿府过县,速度较慢,因此马背上的生活也就丰富了他的见闻,使他的游记在云南一段添色不少。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不但较西方文化相距甚远,就是和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内地相比,它的少数民族风貌也长期保持着独特的个性。盖洛途径云南各地,不但用一手的直观材料来把握各民族的面貌,而且还非常注重搜集民间故事与传说,以避免让人感觉到,这是浮光掠影的匆匆之旅。


应该承认,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毕竟一路上略显匆忙,或者由于立场问题,在相关记载上难免留下错误。如他所说的彝族,这些人从来不跟汉人通婚,阶层划分为两个,“即黑骨头和白骨头。黑骨头是世袭的贵族,从不跟白骨头通婚。”(第160页)再如1874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嘉理事件”,原本是英殖民者觊觎中国边疆刺探情报,进而造成双方冲突互有伤亡。盖洛当然不会指责自己的同伙,却因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妥协,说什么“那位可怜的英国人被人谋杀了。据说他是被邀来这里看水域时被‘民团’成员所杀。然而了解此事的人都相信,这是在中国政府的指示下的暗杀行为。”(第273页)从而把责任完全推给了中方。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无论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是强迫进行文化征服与吞并,不同民族与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也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互相吸取、借鉴,并在互相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我。在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比较研究中,事实上,不应该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否则就会在文化交流中堆积起一道屏障和壁垒,起到阻碍的反作用。从这个立场来看,翻译并推介诸如《扬子江上的中国人》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诚然,在我们研读盖洛所述,会发现他在许多方面误解、误读了中国文化,甚至犯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其实,这是文化交流中的“通病”,不必对此而非难、排斥。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误读,本身不可避免,为此大可不必忧心忡忡,相反应该坚信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误解是利大于弊。


仅就个人而言,那些比盖洛影响大得多的西方人,如较早的马可·波罗、利玛窦、莱布尼茨、黑格尔,到马克思、韦伯、德里达、福柯等,都一而再地误读了中国的人物、事件与文化。而就中国人来说,则从徐光启、林则徐、严复、康有为,到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在对西洋的认识上,也不知道闹出了多少误会,仅一个“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各方就争论了一个世纪。何况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来华旅行家、传教士。研读这些书,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的就是,一方面挖掘书中有价值的史料,同时具体地分析作者的中国观,扬弃作者的错误概念和史实,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平等的对话。


乐黛云在她的自选集《跨文化之桥》中曾经断言,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两种不良的态度是必须否定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第一是对凡与己方文化不同的人,一概贬之以异端。主动一些的是必进行征服或同化,被动一些的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当年欧洲人占领美洲,对待印第安人,或者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华夷之辨”,都曾采取过这种态度。第二是承认其特有的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或者主流之外的点缀。这是以牺牲他者文化的发展,抽空文化的精髓为代价,从而进行复古式的伪崇拜。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曾批评过这两种倾向:“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赞赏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4-316页。)


盖洛的中国观显然超越了上面两种情况,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除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人》这本书外,他还数次考察中国,写下了《中国长城》(1909)、《中国十八省府》(1911)和《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著作。中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研究对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使他自觉地扮演着文化传播的保护者、收藏者、编纂者和鉴赏者。仅就盖洛为我们收集的历史材料看,他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不仅仅是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还有助于中国人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觉的传统文化。而且,盖洛也热心于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如他在上海期间,对这个融汇了中西文化的大都市表达了由衷的赞美,并在目睹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巨大变化后,对中国的未来流露出充分的信心。


当然,由于立场的局限和对他者文化的阐释误解,盖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评价,也不例外地有着时代和自身个性的鲜明特点。1903年,盖洛来华之时,正是风起云涌的义和团反洋教运动遭受失败,清政府和西方诸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盖洛曾是一位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传教士,他能切身感受到从中国官方到民间排外情绪的巨大落差,因此从他在字里行间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的评价来看,就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西洋文化优越感,和他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的乐观情绪。例如他对大上海的赞美,也是“因为这个海港城市尽管是在中国,但并不是真正的中国。”(第7页)


盖洛沿途都接受着基督教各派教会的款待,他在近距离详细考察之后,对基督教在华传教提出了三点批评意见。匪夷所思的是他认为传教士第一个错误就是没有雇佣更多的佣人,第二个错误是传教士没有携带和使用手枪等武器,第三个错误是不应该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第295-300页)似乎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只有诚挚的敬业和辛勤的奉献,是在拯救中国人迷惘的灵魂。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就很难理解——从他在沿途拍照的相片看,那些基督教汇文书院的高大楼房、宽敞的培训学校、以及形成鲜明对照的传教士居所,已经能很好地进行了反证——基督教的传教经费都花到哪里去了。盖洛一方面宣称传教士每月只有20美元,穷得连顿丰盛可口的晚餐都吃不起,(第297页)但我们通过照片和相关文字来分析,这些在华传教士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算贫困。


而且,由于信仰的不同,盖洛对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进行了不实事求是的抨击和揭露,在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之间,他狭隘的立场和偏见也暴露无遗。对此,我们可以清醒地说,尽管盖洛主观上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但是由于这种文化交流中任何人都难以克服的误读阐释,使盖洛的文化中国论,形成了一对无法拆解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并且尊重一切文化体系。否则,拒绝他人的评价和诠释,闭目塞听,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只能走向文化孤立主义,其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资料来源: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


谢选骏指出:上文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异教徒的最新素描”,可以和再上一文的“27条评价”互相参照一下,十分有趣。总的说来——照片可以保留,因为容易曲解;但是文字必须批判,否则不合马列。

谢选骏:文革2.0版与洪宪2.0版



网文《渐行渐近的文革2.0》(2021-07-17 施化)报道:


有些朋友预见在可见的将来会爆发台海战争,而中共将在战争中失败与垮台,我与他们不同。我看即将来临的不是战争,而是另一个版本的文革。姑且称之文革2.0。至于第二次文革开展以后,会发生什么良性或恶性结果,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的思考和抉择。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理由。


我同意某些判断,习近平确实有心发动台海战争,完成统一大业,成就“中国梦”。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当然,有没有机会是一方面,玩坏了一手好牌是另一方面。当初一个很简单的局面,党内元老已经全部背书,红二代也集体支持他夺回官僚体制分沾的利益,全民则一致拥护反腐败。这时候他只消建下内政外交的一项功绩,立刻会被全体中国人认可。那样一来,伟大领袖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可惜没有。历史不断地与他开玩笑,让唾手可得的皇帝宝座失之交臂,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最大的玩笑无过于和美国闹掰关系。美国总统川普一度与习的关系很近,直呼习“我的朋友”。川普的贸易战,本来也没有笃定的胜算,只是想借助加关税之力,部分地调整一下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把中国拉回到正常国际交易的轨道上来。但习误判了美国。与其说误判,不如说有人给他下套,让他钻进去。贸易谈判几次进退失据的拉锯战,在美国看来毫无诚意,几乎失去对话信心。接着就发生了大瘟疫。


2020世界范围的武汉病毒大流行,把习近平武统台湾的预案统统打乱。或许病毒并不是有意释放,不过习暗存一念,万一美军因集体染疫丧失战斗意志,将为解放军突然袭击台湾打开一个窗口。可惜这一窗口期瞬间即逝。中国自己也苦于疫情首尾不能相顾。


现在一切都晚了。美国已经从疫情中复苏过来,七国峰会对维持台海现状达成共识,世界和中共国之间的温情面纱彻底撕破,八国或十一国联军已经整装待命。这个时候还要考虑武装突袭,简直是案板上活鱼的最后一跳。大外宣不是已经发话了吗?美国军机入台,是一个圈套,想引诱我们上当。


对习近平而言,统一大业受到国际牵制不能实行,可另外还有一项大业却看似畅行无阻,这就是文革2.0。发动另一次文革,可能是习近平摆脱困境,打翻身仗,一举称帝的最后一赌。


为什么不是战争而是文革?为什么发动文革会没有阻力?我是这样看的。


50年前的中国文革,实质上是毛泽东在内外困境中一次成功的咸鱼翻身,也是命悬一线的政治赌博。不过不作深入研究,不与政治保持远距离的人,大都看不到这一点。很多人自称亲历文革,最有发言权。亲历算什么?你又不在权力中心。哪怕身在权力中心,睡在老毛身边,他不与你推心置腹,你也不会知道内情。比如江青。同样情况适用于六四。很多亲历六四的人,他们充其量也只能复述亲眼看到的惨状,而那些没有被人看到的幕后交易,哪怕邓本人也不会对自己家人吐漏一个字。所以,只有身不在其中的局外人,没有瓜葛,没有顾忌,才有可能去认识“庐山真面目”。


近日关于文革的各种说法渐渐多了起来。温家宝就是多了一句嘴,立刻遭到报复。网上正流传着秦晖在2016年的一个讲演,评价中国人对文革的判断。他归纳了四种:一、体制内肯定。二、体制内否定。 三、反体制肯定。四、反体制否定。大致上涵盖了国内一般人对文革雾里看花的结论。根据这些判断,我意识到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认识文革。不管反对的也好,支持的也好,都没有。正由于没有真正的认识,为文革的卷土重来铺平了道路。文革将在近期再现,不是什么稀奇事。现在就来看看秦晖的四种判断是怎么说的。


一、体制内肯定。认为文革是继续革命的伟大创举,文革的目的是铲除走资派,保证红色江山。这种人对邓小平的改革持最大否定。他们颂毛反邓,肯定文革而否定改革。现在这一派在大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邓江改革的弊病激起的广泛民怨。另一方面由于新一代对毛的害处没有切身的体验。这是一种对过去的玫瑰色幻象。这种对文革的想象源于对现有体制的不满,在青年大学生中尤其流行。很多人都希望再来一次文革。   

二、体制内否定。邓小平认为,文革是几乎断送我党江山的鲁莽之举。他认为文革最大的悲剧就是冲击了“走资派”。这种观点回避了前十七年的社会矛盾。把文革全部归结于毛的多疑和胡闹。归结起来,这一派对文革的主要认识就是:文革就是反当权派。 据说九零年有过一个所谓太子党纲领。他们宣称,我们国家是有执政者利益的,这种利益当然和人民的利益不一样,我们不能放纵人民。这样做的效果适得其反,只能使群众对文革那种自由打击当权派的美好景象产生憧憬。 当然,这使当局对否定还是肯定文革陷入两难。 回避并不保证避免。  


三、反体制肯定。煽动文革狂热可能成为未来党内互斗助力。持这种观点者特点是反毛,但肯定群众。文革期间虽然有毛的煽动,但人民对体制的不满是更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文革十年,但其中允许老百姓造反的只有很短时间,真正群众意义上的文革只有一年多,就是说允许老百姓造反。海外民运怀念当年的造反,多属于这一派。


四、反体制否定。国内自由知识分子,党内老干部,不仅否定文革,而且否定造成文革的体制。他们更强调形成文革的意识形态原因。哪怕对造反派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肯定,但也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的抗争,而非民主进步的观点。他们认为:文革的造反派,即便不是奉旨造反,也不能说代表持不同政见运动,更像是农民造反。


在我看来,不论他们的认识离文革的实质距离多远,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占主导地位的判断,将决定着文革2.0是否出世。很遗憾,占主导地位的多是前三种而不是第四种。所以,文革再现不是没有可能。


到目前为止,形成文革2.0的条件已经瓜熟蒂落。习近平和党内的死对头已经到了最后摊牌阶段。国内的民粹主义浪潮汹涌。文革的对象,如贪腐的官僚,黑心的巨商,国际势力的代理人,比如自由知识分子和自由派海归,已被确立为靶标,且无司法保护。中共近日把执法权下放到基层组织,也许是为这个做准备。那么谁将是被揪出的总代理黑后台呢?人人心知肚明。目前万事俱备,只待一声号召。


对待文革2.0,国际社会的反应,估计会非常冷淡。各国都有自己头疼的重要事情,况且更希望看到中共国内乱,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干扰。他们看中国内乱,一定像看朝鲜古巴或伊朗内乱一样,嘴上说几句人道关怀的话,心里却偷着乐。至于说干预,别想。只要没有大批难民出逃,何苦自找麻烦。据说云南边境防难民出逃的边境墙也已造好了,是不是防患于未然?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的是,文革其实是中共党内内斗的外溢。这个黑幕下的中世纪黑社会性质的政党,把数亿无辜的平民,当作炮灰或肉盾,挑动他们无法无天地相互厮杀,毁灭世间一切美好价值,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夺到最高权力。我对文革的这一定义,不知道会获得多少共识。有,但一定很少,少到毫无影响力。


既然我们身处在这样的一个言论环境中,与主流不同的见解几乎被屏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那么将来会怎么样,只好随它去了。我个人的责任只是说出我想说的话。其余人的命运只能让每一个人自己去碰。


苍天保佑中华。


文章评论

作者:BBC12 留言时间:2021-07-22 01:18:53

邓朴方,刘源仍然健在,想搞文革2.0的王八蛋没那么容易。。。


回复 | 2

作者:施化 留言时间:2021-07-21 08:52:11

胡扯八道的意思是,把完全不相关的话题扯进来,就是不讨论主题。


回复 | 0

作者:太山 回复 施化 留言时间:2021-07-21 08:28:51

胡扯八道。


==========


怎么着,施兄莫非认为所发生这些都是偶然的,是吗?


夹冷战胜利之神威, 一个伊拉克,一个利比亚,三拳两脚就打得个底朝天,卡扎灰萨大母自己是咋死的都不晓得。地球上是横扫千军如卷席!如今,一个叙利亚,伊郎, 捣腾了十几年仍然优哉游哉。对金三胖更不用说了,干脆直接眉来眼去,勾肩搭臂,握手言欢,各怀鬼胎。您说这样的国际局势,国内能顺么?一直以来,都是第三世界“民主国家”或小国小地区的民主选举才会出现的那些杰作,咋都仿佛开始在美国民选中上演了呢?支撑美国民主制度的那种特定经济基础出问题了!而那种特殊的,代价空前高昂的经济基础又是与美国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军事手段,军事效率 “挂勾”!所以,西方的“民主”不是免费的。美国经济力不从心了,可以立马要全世界让“美国优先”!除此之外,谁敢有这口气?


回复 | 0

作者:白草 留言时间:2021-07-20 15:22:12

当年陈水扁在台上时,大陆就在说不到台湾不知道文革还在搞。现在台湾舆论完全弱智化,摧毁了一代人的价值观。我觉得武统没必要了。除非台湾自愿一定要舍身为美国谋福利。那个时候就不是文革,而是武革了。台湾配合美国切香肠式地允许美国军机三次降落。挑逗大陆动武,看大陆什么时候忍不住吧。


回复 | 8

作者:太山 留言时间:2021-07-19 23:37:31

两次世界大战是八国联军内斗的 "外溢"!"冲击国会" 就是 "外杀","外轰" 开始在国家外部力不从心了,转而在国家内部的必然反映! 


回复 | 0

作者:太山 留言时间:2021-07-19 23:23:01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的是,文革其实是中共党内内斗的外溢。


谢选骏指出:上文及其所引种种想法最多知了“文革2.0版”,却不知道“文革1.0版”其实只是“洪宪2.0版”。毛泽东进城的年龄正好是袁世凯称帝而死的年龄,其偶然哉?毛泽东做了袁世凯没有做到的大权独揽——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帝制与共和之间进行试探。这些试探性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已经百年有余了,这说明“共和难产”。我觉得拖得时间越长,共和就会更加接近传统的帝制,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君主制度。这种君主制度的前提还是一种宪政——即使袁世凯,也许诺“洪宪”,虽然导致了毛泽东的“红线”,但也给出了君主制的“复辟”所需要的底线。


谢选骏:中共的邓小平改革类似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



《余杰:从<河殇>到<中国>——从自由到专制的蜕变》(2021-02-01自由亚洲)报道:


《河殇》、《走向共和》、《大国崛起》、《中国》:四个时代的四面镜子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创作自由不断衰减,文化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持续枯萎。如今,中国已是“道路以目、莫谈国事”,连只“谈古”而不“论今”都不太可能。用奥韦尔的说法,“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现在与未来”,统治者不会让民间掌握历史的叙事权。


一九八零年代,是当代中国罕见的思想解放的年代,尽管仍然需要“戴着镣铐跳舞”,但毕竟有了跳舞的空间。那个时代的代表作是电视政论片《河殇》——一九八八年五月底,《河殇》由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到了八月中旬,中央电视台请示主管宣传的政治局常委胡启立可不可以回放?总书记赵紫阳说:“我看,可以回放。”后来,地方台又多次回放,观众加起来超过一亿。《河殇》总撰稿苏晓康回忆说,当时北京市公安局党委下了一个红头文件,组织全市干警学习、讨论《河殇》。他们派了一个宣传处干部到苏晓康家找他,请他去市公安局给中层以上干部讲话,做学习《河殇》的辅导。苏晓康说,去讲话不合适。对方说:“我们政委说你应该去!”可惜,六四屠杀的枪声让《河殇》对蔚蓝色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呼唤戛然而止,从此中国走上一条鬼打墙式的回头路。


二零零三年,央视播出了近代史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的史观并未超越历史学家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却与中共的马列史观略有差异,比如对晚晴洋务派持相当正面评价,对义和团有若干批评。此时已是胡温执政,但这部电视剧可看作江泽民时代的尾声。极左派学者张海鹏向胡锦涛写告密信,除了斥责该片美化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满清统治者及误导观众,认为今天中国还不是共和、还要走向共和之外,信中特别透露说:“此剧是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全力支持的,拍成后先在湖南电视台播放,但未能造成很大影响。后来经过宋祖英介绍,中央电视台播了,这一下影响就大了。”在中国,谁都知道江泽民和宋祖英的关系,宋祖英向央视推荐,意味着江泽民向央视推荐。《走向共和》符合江泽民的思想脉络:要洋务,不要维新;要船坚炮利,不要民主宪政。但另一方面,江泽民与党内毛派、极左派的分歧,如同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对峙。


到了二零零六年,央视播出十二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体现了胡温的政治思路。这部片子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总结出“大国崛起”的规律——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人民意见统一、力量集中,靠文化洗礼来决定政治方向,拥有优渥的经济能力,利用科技优势。左派抨击说,该片“对帝国主义列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历史‘隐恶扬善’”、是右派‘主流精英’们忽悠老百姓的新手段”。该片总策划、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报告文学作家麦天枢辩护说,《大国崛起》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中国人建立一种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历史理性。西方现代国家的建立是以理性、妥协、合作的方式,来探寻新制度和社会利益分配的新形式。“中国观众只要能领会和学会‘妥协’两个字,我们就功德圆满了。”胡温确实将“妥协”作为其关键词。到了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万国来朝,胡温好不得意,“大国崛起”成为中国的愿景。但正如电视片《大国崛起》之局限,中国版的“大国崛起”只有全球化、商业贸易及国家主义,而没有民主、自由、宪政、法治的位置。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中国》,是习近平时代天朝主义的缩影


到了“定于一尊”的习近平时代,不要说《河殇》早已成为广陵散般遥远的绝响,就连《走向共和》与《大国崛起》的那一丁点创作自由和思想空间都荡然无存。习近平时代的镜子,就是所谓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它号称“汇聚国内顶级纪录片制作力量,耗时五年之久,以电影级质量、独特新颖的视角,弘扬中国文化数千年之精髓,呈现出一个气势恢宏的史诗中国。”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在湖南卫视及视频网站端芒果TV 播出后,已有上千万观看人次,是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少年轻人留言说:“要是早几年有这种纪录片,我的历史也不至于不及格了,天啊!”、“终于出这种思想文化的纪录片了!”


该片主创人员宣称,该片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创作《中国》最根本的初衷,就是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换言之,《中国》表面上以人物志的方式讲述从孔子到李世民等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们的故事,实际上传达儒法互补的、早熟的法西斯主义和天下帝国主义,并从中为习近平的统治寻找历史演化的正当性。


电视片《中国》吸纳了部分西方最新历史研究成果,比如承认唐王朝是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融合体,是多民族的多元化帝国;但在最根本的历史观上,它仍坚持儒家中心主义、汉族中心主义和中原中心主义。在名为《融合》的第八集中,此前被正史评价不高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成为主人公。片中高度评价拓跋宏的汉化政策:下诏要求所有鲜卑人服饰、髪饰与汉人统一;将汉语作为“正音”,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汉语;设立国子学、太学,教授礼乐文化等。电视片用煽情的解说词总结说:“他将鲜卑文化的河流,汇入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民族融合。从此之后,以汉为主,胡汉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拓跋宏留下的火种,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之局。”


其实历史真相是,拓跋宏的汉化政策失败了,北魏帝国陷入南北纷争,仅维持数十年即土崩瓦解。他使得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可称之为“自我灭族”。历史学家逯耀东在《北魏孝文帝前度与其家庭悲剧》一文中指出,拓跋宏的汉化政策引发维持鲜卑民族传统的力量的反弹,这些力量聚集在其年幼的太子拓跋恂身边,企图夺回政治控制权。拓跋宏发起反击,将不到十五岁的太子废掉并赐死。逯耀东评论说:“孝文帝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曾付出很高的代价,不仅牺牲自己王位继承人,而且放弃自己文化传统,接受另一种意识形态。完全放弃自己文化传统,投入另一种文化之中,就这种文化的本身而论,总是可悲的。”


拓跋宏将鲜卑话称“北语”,将汉语成为“正音”,价值判断不言而喻。《魏书》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电视片肯定拓跋宏的“语言统一”政策,醉翁之意不在酒。


语言不单单是语言,语言背后乃是政治。拓跋宏的做法,跟当年国民党在台湾强行推行国语、打压台语如出一辙——在学校不慎说了几句台语的学生,脖子上被挂上侮辱性的牌子示众;自称虔诚的基督徒的蒋介石派遣军警闯入长老教会,没收并焚毁台语圣经。今日,中共政权在内蒙、新疆、西藏等地强推汉语教学,削减乃至禁止当地的民族语言教学。二零二零年,内蒙古的蒙古人奋起反抗小学三年级起取消蒙语教学的语言歧视政策,有蒙语老师以自杀抗议,有电视台主持人辞职,有警察拒绝抓捕同胞,一向沉寂的蒙古人在全球展开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中共借赞扬拓跋宏的激进汉化政策来为其民族同化政策背书,这种“资治通鉴”式的宣传,最后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谢选骏指出:上文和他所批判的电视片《中国》一样不懂这个道理——从我的“现代南北朝”史观不难看出,中共的邓小平改革类似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再说了,《河殇》也不是“自由”的产物。如果在自由中国,写出来的东西绝不会是《河殇》,而是接近我二十一世纪写下来的东西。实际上,我在参与河殇写作之前十年,已经写下来二十一世纪著作的初稿和梗概了。

谢选骏:经济学是伪科学



《泡沫经济终于要玩不转了…》(2021-07-20 凭栏欲言)报道:


金融危机一次次的重复,且一次比一次大,是不是事实?为什么中央银行没有一次能辨识到基本的错误,并采取有效手段防范重蹈覆辙呢?是央行们不清楚基本错误?


1 明知山有虎


美国大萧条之前,1920年代中期,冯·米塞斯(哈耶克的老师,奥地利学派掌门人)就认为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问题。米塞斯指出:“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自愿放弃进一步的信用扩张,使危机早点到来。要么推迟危机的发生,让整个货币体系都卷进来,最终爆发更大的灾难。”


大萧条最终确认了米赛斯观点的正确。


科学论无非就是一个质疑、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既然实践已经证明了米塞斯观点的正确,你觉得央行们会不会吸收教训避免错误呢?


没错,就是不会!


1929年美国大萧条前,美联储还曾试图自愿放弃进一步的信用扩张;


1990年日本大衰退前,日本也曾试图自愿放弃进一步的信用扩张;


2008年,自愿放弃进一步信用扩张早已丢弃,无限制的信用扩张!直升机撒钱!


2020年,5000年难见的信用洪水……


2 偏向虎山行


中央银行为何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因为真话会受惩罚,而假话却有奖励。如果央行客观陈述不确定性与风险,这并不是个人和机构想听到的,这可能会让央行技术官员背上无能的帽子,真话反会对央行技术官员自身的前途(钱途)造成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市场所谓的理性,需要构筑在确定性之上,哪怕是虚假的确定性。


央行们表现出对不确定事物的自信,会比持有公正的不确定态度更受人推崇。市场在对待不确定性问题上,惩罚说实话的人,奖励说假话的人。市场激励央行们伪装出自信,市场激励央行们不断的重蹈覆辙。认识到基本错误其实很容易,但改正错误有惩罚,说假话却有奖励,谁会去改正错误?


成年人只讲利弊,不讲对错。


90年代美国储蓄协会危机,1985年调查查尔斯?基廷,基廷聘请了一名经济学家为其辩护,就是格林斯潘。格林斯潘在给监管机构的信中,认为基廷的投资没有风险,为此收了基廷4万美元。基廷不久后入狱,格林斯潘不久后成为美联储主席。


你觉得这是煤堆里面最黑的?还是煤堆里面最白的?


3 科学论与伪科学论


科学理论是质疑、探索和实践;


唯科学论是喜欢用科学的名义用数学的手段,直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不容置疑。注意区别,科学是质疑,唯科学是不容置疑。


从科学论来说,金融危机的重复发生已经表明央行们从来就没有正确过,央行们的行动没有丝毫的科学性。


为了掩盖这一点,央行们总是试图用唯(伪)科学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不容置疑。用模型、用数学、用权威、用宏观审慎管理、用压力测试、用预期管理,一大堆的名词,一大堆的数据……


实际上是明知问题所在,但试图用唯(伪)科学论,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来将错误标榜成科学,掩盖只讲利弊,不讲对错的本质。或者只有沉浸在唯科学式的数学论证过程中,才能让央行们忘记,自身行为的不科学性,是被实践很多次证实过的。


骗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骗信。


4 总是太晚


欧文·费雪在美国大萧条之前仍然认为经济扩张是可以持续的,费雪的主要依据就是消费品价格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与当前央行们的态度出奇的一致。但最终,费雪在美国大萧条中破产。


米塞斯则指出:


1)当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时,首先会导致资产领域出现通货膨胀,而在资产领域刚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消费品价格可能会(注:因资金集中流入资产)出现下跌,这时的通货膨胀是看不见的(CPI不涨、房股涨)。


2)随着资产价格越来越高,最终会影响消费品价格上行。


3)当消费品价格上行时,资产价格却可能下跌(注:资金集中流入通胀)。如果央行没有注意到资金注入时引起了普遍的看不见的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上的通货膨胀,即资产泡沫),很可能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的情形早已出现,当央行最终对消费品通胀作出反应时,已经太迟。


央行们最终对消费品通胀作出反应时,问题已经酿成,只待爆发。


1924年之后,米塞斯觉得世界问题已经酿成,他每次路过奥地利最大的银行时,都会说同样一句话:“它会遭遇一场大危机。”


5 鲍乙己


6月美国通胀5.4%,创约13年新高。核心CPI达到4.5%,创20年新高,PPI达到7.3%,创2010年有记录以来新高,一年期通胀预期飙升至4.8%,创2008年6月以来新高。


但美联储仍然不肯紧缩、不敢紧缩。


很好理解,因为美联储指挥棒是群体预期的领头羊,正是美联储引导群体预期越来越一致,才有可能将资产价格越推越高,美股上天,美房正在上天的路上。


这种时候,少数参与者的预期掉头,都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影响更多预期掉头跟进,影响资产泡沫爆破。


背离基本面将资产泡沫托的越高,说明市场预期越一致;而市场预期越是一致,泡沫越是危险,因为此时哪怕只是少量参与者预期改变,也足以导致泡沫爆破。如果美联储的行动变向(紧缩),总是会诱导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跟进改变,哪怕只是引导少数参与者跟进,也足以造成泡沫爆破。


紧缩死路一条!


但如果不紧缩,资产品价格越来越高,总会有人发现消费品价格存在严重低估,于是就会卖出资产品买入消费品相关,也会造成资产上的预期调向效果,最终也会影响资产泡沫爆破。


通胀飙升也是死路一条!


进退两难,美联储只能通过嘴硬来干扰通胀预期,试图将泡沫维持的更久一点。


鲍威尔一露面,所有做债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说到“老鲍,通胀又超预期了”。他不回答,对着记者说“通胀是暂时性的”。他们又高声嚷到“通胀都连续三个月超预期了。”鲍威尔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到“你怎么这样分析宏观经济。二手车,餐饮服务价格的通胀能算通胀吗?”接连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通胀预期锚定,什么供给侧约束”,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市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6 钱是源动力


央行们现在都陷入了一种窘境,一边只能印钱保资产,一边还要嘴上控通胀。


鲍乙己的预期管理不可能一直玩下去,但一定会玩到散场前的最后一刻。而通胀管理不能一直玩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资本总要赚钱的。资产价格上涨潜力越来越小,存量货币(资本)就需要换场子挣钱,如果不炒通胀,货币洪水还能去哪里赚钱?


有很多人怀疑说终端需求萎靡,通胀上涨没有基本面,难道股房上涨时有考虑过基本面吗?


没有基本面也没妨碍股房上涨,没有基本面当然也不会妨碍通胀上涨!比如说,炸原油供应链?原油不就涨起来了吗?只要有大钱可赚,杀头的生意照样有人干!


一旦供应紧张的预期引导投机性需求跟进,需求不就有了?短时间上涨如果没被打断的话就会形成惯性,刺激投机性需求持续进来(就跟房产投资一样了),通胀不就涨起来了?


第一次(1973)、第二次(1979)石油危机的发生时间,不都是资产涨势不行(整个70年代,道琼斯指数几乎没涨),印钱却很不少,钱要换场子赚钱的时间段?


需求萎靡很难涨价,破坏供给也可以涨价嘛,活钱能让尿憋死?


只要资产涨不动,天量货币的逐利需求就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手段去推高通胀赚钱,钱太多了就是原罪。


这会影响央行们通胀预期管理玩不下去,挤破资产泡沫!美国十年新高的通胀率,资产泡沫还稳定否?一旦美国货币调向,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泡沫经济还能玩得转吗?


一边印钱保资产,一边嘴上控通胀,这是泡沫经济玩不下去的标志。唯其手段耗尽,所以只剩嘴硬。


小结:


当通胀最终显示出经济某些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实际上经济已经病入膏肓。


无药可救!静待躺平!……


网民哀嚎:


slyue2018 今天 02:07

嘭,美股爆了。。。。。。。。这一次,各国都以邻为壑、落井下石!

破棉袄 2021年07月20日 23:38

有种dump掉手里的美元,不卖产品换美元,我才信你的鬼话。

g2j2 2021年07月20日 23:38

发行纸币,就是一个泡沫接一个更大泡沫,没有玩不下去的,大不了拉美化。

破棉袄 2021年07月20日 23:06

美国直接撒钱,天朝手里的美元不值钱了,急了。一边叫喊美国垮台,一边拼命赚美元,呵呵。这回美国就是要玩命的撒钱,越萧条,越撒钱,我就不信邪了,呵呵。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一千、道一万,却忘记了最后的总结——经济学是伪科学。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经济活动,所以它就变成了所谓的“社会科学”了。但是人不是物,人是会因为你的研究而改变的!因为追求客观规律的经济学,就只能屈居于伪科学的宝座了。不要说马克思那样的(经济学)江湖骗子,就是任何实证的经济学家,也不能免除随波逐流的弄臣处境。

谢选骏:两脚羊的现实版



《外企加速撤离 中共竟如此挽留》(2021-07-20 财经冷眼)报道: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谈中国的制造业外流话题。从各项指标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外流并没有停止,反而呈现不断加速的现象。最着急的当然是中国政府,不仅税收和产业链外流,而且带走了不计其数的工作岗位,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现在,中共政府开始想出了挽留外资企业的损招了,不是改变咄咄逼人的战狼外交,不是减税降房租,不是停止煽动小粉红抵制外资品牌,而是从降低中国工人的工资开始,而且力度空前大。这对于本来工资就不高,而且面临着高房价洗劫,面临着高通货膨胀压力的中国工人来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公务员取消绩效奖金,教师取消寒暑假,现在轮到给工人降薪了,各阶层都被得罪了个干净。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据《日经新闻》报道,深圳将在17年内首次全面修订工人薪酬规则,以遏制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并阻止企业向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廉价市场外流。而这个规则很可能未来将在全国全面推广。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中心,深圳出台的计划议论纷纷,批评的声音占主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部分:减少非正规工人的加班费,取消节假日的3倍工资;收紧奖金规则,并延长支付员工薪资的最后期限。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从2年改为3年。面对越来越加速的躺平趋势,政府不是顺应民意,而是逆趋势应对,最终很可能还是取消。


  深圳政府解释说,从中长期来看,给企业提供支持符合工人的利益。中国的就业率仍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深圳希望削减工资能够鼓励就业。深圳目前要求在法定假日(如农历新年)加班的员工获得三倍工资。但根据深圳市人代会在5月底开始审议的地方工资条例修订案,节假日的工资将与正常工作日相同,之前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3倍工资成为泡影。雇主会根据员工每年工作的时间长短按比例发放奖金,即使他们中途离职。深圳的这项修订案将允许公司制定自己的奖金支付准则,并有可能不支付薪酬给那些只是短期工作的员工。这项计划将允许公司向工人支付奖金的最后期限延长到下个月的30日,目前是22日。


  这些举措其实看起来不起眼,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降低深圳的人工成本,降低深圳工人的收入。


  深圳在1980年被指定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典型代表。新的工业和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之前通常会在深圳进行试验,现在这次修订也是一样,而那里的新薪酬规则最终可能导致中国国家劳动法的全面修订。在深圳经营的外国公司将受益,而深圳工人就悲催了。


  自2008年通过新的劳动合同法以来,中国一直给予工人更大的权利,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工资的明显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市中农民工的平均月薪在十年间翻了一番。尽管这个收入比起同期的房价、物价来说,涨幅还是滞后的。但是要知道,在中国给工人能涨工资,就是非常不容易的。而现在房价还停留在高位,物价凶猛上涨,深圳反而在给工人降工资,而且这个可能会在全国推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可能会开一个坏头。


  中国工人的工资到底有多低?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些数据。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对约6000家在亚洲和大洋洲开展业务的公司进行的调查,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月薪达到了531美元(约合人民币3451元)。这明显高于泰国的447美元和马来西亚的431美元。越南甚至更低,为250美元。


  尽管中国工人的工资仅比东南亚国家高100多美元,可这相对于中国的高昂房价和生活成本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工人真实收入到底有多低多惨,这里有些情况和信息,可能会让大家目瞪口呆。


  因为前两年深圳学生工不堪剥削跳楼事件,深圳大部分血汗工厂已经不要学生工,大量出来希望赚点学费的学生工无路可走,每年大量学生工进入社会导致黑厂趁机把工价压到了每小时8块甚至5块。中国丛林社会乱象频生,一边是中共鼓励韭菜们多生,一边是刚出社会的孩子被剥削到跳楼、露宿街头!


  而现在深圳的很多血汗工厂的工资收入,平均一个小时也就是10块钱的收入。大家想想,这个收入现在能干什么?现在为了留住外资企业,还要进一步降低工资,大家都白干,零报酬吗?


  即便如此,外资企业也是照跑不误。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大约有43700家收入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的外资制造商在中国运营,比2014年的峰值下降了24%。


  深圳这些年是想要转型高端产业,关内城中村拆了不少了,都建写字楼公寓,房价还那么高,现在还想进一步压榨制造业的工资。不知道这些韭菜会不会跑。不是天天说让大家过得更好吗?奔小康了吗?怎么还开倒车?经济不行首先想到的是收割菲菜的口粮。难怪很多人叫墙内的人是人肉电池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发达国家的转变中做过这样的事。可中国正在这样做,也许注定成不了发达国家,也注定无法阻挡产业链的转移……


网民哀嚎:

g2j2 2021年07月20日 21:06

想当年,新加坡在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快十年左右的时间,果断要求企业连续三年给员工每年涨薪15%,成功逼走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要求新加坡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行的产业转型。

popchengz 2021年07月20日 20:26

邀请别人来剥削自己的国民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还美名为你好!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看经济,不看社会,所以就像一切经济动物那样被马克思主义的铜臭蒙住了双眼——如果“经济学家们”睁开瞎眼也许就能看到,自从蒙古瘟疫之后,中国社会已经沦为一个“两脚羊”,任人宰割而毫无廉耻——只要一个班的外来部队,就能占领一个县城。这样的社会,既能一声令下就经济腾飞,也能一声令下就全都趴下……至于上述种种,不过是“一个两脚羊社会的现实版”,它在战场经济的淫威下瑟瑟发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谢选骏:中西部是美国的印第安灾区



《从美国中西部看:中国对美国认识的错误》(2021-07-19 周萱/安邦智库)报道:


田野考察一向是笔者主张和力推的安邦研究特点,不过这次的田野考察走到了国外,来到了美国,看到了美国辽阔的中西部,行程涉及到美国中西部的六个州,包括亚利桑那、犹他、蒙大拿、怀俄明、爱得荷以及科罗拉多州。这次简单的田野考察,还是有所收穫的,其中之一,就是对美国西部的再认识和再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著作、新闻和传说中所说的“美国”,实际是美国的东部,并非是美国的全部。在美国史当中,整个中西部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拓殖史的地位,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Frederick J. Turner)为代表的美国新史学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更要命的是,这种美国史的影响,还是一种经典影响,它渗入并且经由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新闻报导、文学艺术以及传闻和故事等等,日久天长的影响着中国,当然也包括影响世界,让人们认为美国就是“东部的美国”,那才是经典的美国。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美国”,在18世纪的时候,远比法国在现有美国土地上的地盘要小得多,实际只是阿帕拉契脉以东的一条狭长的沿海地带。


不过,这个“东部的美国”的存在,虽然虚妄,但影响却很大。


中国人在美国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具有学术素养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有相当部分的人,即便他们在美国住了一辈子,但他们看到的以及提及到的美国,其实并不反映和代表真正的美国。中国的学生从美国毕业,回到中国当了教授,他们讲述的也是“东部的美国”,反映的是东部美国的制度、文化和思想。中国的留学生虽然在美国的数量很多,但他们往往把时间用于学业,应付考试,很少有时间和兴趣去考察美国的整个国家面貌。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术和学业是有传承的,这种继承关係也意味着人们从他们的口中以及记述中,也只能看到和听到“东部的美国”。


问题在于,东部的美国,实际是继承全套欧洲制度文化的美国,是一种依然具有殖民色彩和欧洲文化习惯的美国。即便是美国新史学的奠基人特纳,虽然已经看到中西部地区与美国东部的差异和不同,意识到真正的美国文化是西部文化,但他在那个时代也无能为力,只能将美国中西部定义为“边疆”(Frontier),这意味着依旧还是在空间上持有连续性的看法,特纳的视野也是从东部向西看的,或许这也是后来学者批评特纳的思想“互相矛盾”的原因之一吧。


究竟哪里是美国的中西部?地理学上有一个定义,地理上的中心是堪萨斯,但这个定义与美国的历史有所差异。美国历史上的中西部,是以阿帕拉契脉为界,在这个山脉以西,就是美国辽阔的中西部,这个方向也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讨论美国中西部的所有问题,必然与美国影响极其深远的“西进运动”紧密相关,我将会在其他的文章中继续讨论美国的“西进运动”。


那么美国的中西部对整个美国现在有着什麽样的影响呢?


我们在这里只看对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的影响。实际上,在美国的中西部,除了科罗拉多和亚利桑那是民主党地盘,大选中能够保持领先之外,其他中西部各州基本都是共和党的地盘,在2020年大选中支持的是川普。展开2020年美国的大选地图,中间部分,基本一片红彤彤的,都是保守的阵营。


美国总共有50个州,其中有28个州在2020年是支持共和党的!可想而知,美国的保守阵营以及中西部地区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之大,实际超过传统的东部地区。这还是在州一级的结果,如果放在美国基层,在郡的层面来看,结果实际更惊人,以美国中西部为中心,几乎全国山河一片红,除了星星点点的蓝色之外,只有在东西两边的边线处,有一些蓝色,可见“保守的美国”才是真正的美国。


对于中西部的大选以及川普执政时期的表现,中国有不少文章认为,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支持川普,“因为他们非常保守”。这种观点,如果不能说是“纯粹的胡说八道”,但也非常接近混淆是非,至少也是缺乏根据的严重误导。在美国的中西部,历史上的主导力量毫无疑问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美国现在的路网结构,有相当部分就是原本印第安人的路网体系。


不过,在“西进运动”之后,随着大批移民的进入,摩门教徒也开始了向中西部的大迁徙,从过去到现在,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西部社会从城市到乡村,真正社会体系的主导者是摩门教(Mormon)。这个教派非常保守,过去甚至长期主张一夫多妻制,它在中西部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时代周刊曾经估计,他们的资产大约有100亿美元之巨。


中西部的美国实际是一个不一样的美国,那里的人们,眼睛明亮,性格单纯,吃苦耐劳,有闯劲,有干劲,敢于冒险,支持扩张。这些历史的人文痕迹,今天依旧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事实上,今后资源丰厚的中西部影响力和作用,在美国将会更为巨大而明显,这是一块隐形的巨大空间,早晚如汹涌的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西班牙语是“红色”,该河全长2333公里),发展成为美国的支配性文化和精神力量。


过去的中西部,即生机勃勃又危机重重,今天的美国中西部同样如此。不过,有一点必须要知道,东部的美国,是过去的美国;中西部的美国,才是未来的美国,在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和学术层面都是如此。如果错失这一重要的、“非主流”的研究判断,势必将会对美国的基本认识形成迷茫,甚至是严重的误解。


谢选骏指出:上文的作者们,以前不知美国中西部的广大原野,现在也还是不知这个中西部,其实是美国的印第安灾区。我认为,只有从“印第安灾区”这个角度去观察那里的牛仔文化,才能够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及其未来发展。而作者虽然脱离了他她的们,却未能进入中西部的知识之门——完全看不见这里是“枪文化”的大本营,及其杀戮不息的冤冤相报的殖民逻辑的命运。


谢选骏:中国模式就是打左灯向右转



《点评中国:中共执政危险的政左经右》(BBC 2013年9月9日)报道:


近几个月来的中国政治让人眼花缭乱,充斥着各种杂乱不清、相互矛盾的信息。近三十年多年来的中国的政治似乎从没有象今日这样让人感到费解。


这一来是权力的交接所必然带来的某些混乱的延续,二来也跟中共高层传递出的各种前后不一、矛盾、欠缺逻辑的说法有关。但这并不是说这背后没有一个逻辑可循,从巩固权力、建立个人权威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维稳、保江山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还是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解释。只是这种逻辑指导下现在采行的某种执政取向实在让人为中国的未来感到忧虑。


执政取向


概括说,近来执政取向上具有明显的政左经右的特点。一方面是政治上收紧言论,高调强调舆论一致,批宪政,排斥普世价值,推崇毛,文革语言正式回潮,敌对思维再次强化等等;另一方面是强调继续深化经改,让市场倒逼企业、政府,市场能做的回归市场,国家退出不该占据的领域,给民企更大的自由,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推出等一系列经济自由导向的举措。显然这些政经举措的要旨皆在服务于稳固政权。


事实上,自中共改革开放,放弃毛的极权主义模式后,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就是被人戏称为“打左灯,向右转”的邓式模式。表面上继续称左,实际上向右,给与个人、社会以相当的自主空间,回归国际主流社会的惯例和价值,逐步放弃传统的完全不合时宜的马列斯毛的意思形态及其相关做法,可以说,所有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都与这种放弃有关;所有积累的问题,也与这种邓式模式的内在矛盾,放弃得不彻底,制度不匹配相联。


当下,这些积累的问题已到达某种危险的程度,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调整,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尤其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各项公民权利,进行“权利增量”的改革来理顺各方关系,保持改革造就的活力,创造利益表达和调节机制,平抑各种不满和矛盾。


但新近领导人所宣示的这种新的政左经右,如果将其固化为今后一段中国的执政思路,那必将对中国的未来埋下极其严重的危险。


这是因为,与邓式不同,现在的“政左”是要恢复毛式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本质上与改革开放以来以自由为导向的发展路径是相反的。邓的“左”在他是工具意义上的、局部的、一种威权主义性质的,服务于权力的需要。也曾提到过自由选举的必要,只是实用主义地将其推到所谓二、三十年之后。因此这种“左”在有些时候是能与一些“右”的主张达成共识的,其区别可以用所谓发展阶段、时间性上的分歧来适当冲淡,方向并不全然对立,社会可以在一段时间找到某种平衡。


但今日这种政左经右的主张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条腿可以允许向前,有更多的活动自由和空间;一条腿却要被拉向后,被严格限固。如此相反的执政取向,短期尚可,长期下去必然造成比邓式的政左经右更大的内在紧张和问题,失去平衡,将国家陷于一种崩裂的状态。


僵固思想


问题的关键在于,新领导内心是否真正认定这种“政左经右”的模式可以成立还只是苦于一时无计,拿来权做疗治的办法——


笔者曾撰文,认为那些指望习能立刻展开政改的想象过于乐观,其当下最可能思路还是“做好人,保江山”,也会为此做些改革。只是我们无法知晓的是,新领导人们对现行体制的内在矛盾、现代文明的本质到底体认有深,这将会决定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否突破这种思路,开创新局。


今日来看,如果习等领导真心认定这种政左经右是长治久安之道,那结论就只能是: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本质毫无体认,本质上还是毛精神上的传人;也就很难指望他们主导的改革从根本上能很好地解决中国这个时代的课题。因为,毛的思路与其它现代产生的极权主义思想和体制一样,在现代产生,但却是作为一种反现代思潮和模式而存在的。这是所有极权体制在二十世纪崛起而最终又崩解的最根本的原因。现代文明的本质是自由和权利。任何对此的逆反和压制,最终必将造成灾难,也必将溃败。


威权体制可以搞局部的市场经济,但毛式的思想和体制却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扩展的结果,其现有的问题也是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有关。


数日前中共关于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提出: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值得肯定。但从九号文件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讲话,以及稍后各宣传部长带有些歇斯底里地高叫“亮剑”所传达的信息却显然是与此相反——思想是不许解放的!


其实,且不谈其它,就以经济领域为例,大概是连国家发改委也会认为拿马列毛的经济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会出笑话,大乱子。


中共官方的意识形态危机,不是靠什么七不讲,学马列毛,批宪政和排斥普世价值,搞思想整肃能得以化解。相反,将马列毛在意识形态上虚置的地位再次实化,把一些可资借鉴的重要的人类思想资源排斥在外,中共的意识形态只能进入一个自我矛盾、进退失据的死胡同之中。


消除危机


事实上,今日中国面临的危机恰恰需要放弃各种形式的政左经右,确定自由和权利的改革导向,建立一种宪政框架,让各种真正的左右思潮和利益需求都得到一个制度性的表达渠道,让国家与社会、权力精英与民众之间具有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在这一前提下,重新界定左右,再造社会的动态平衡。疗治并消弭因政左经右造成的民族精神分裂和文化虚伪。将所谓的“群众路线”真正走到底,赋予群众以监督和选择官员的权利。换句话说,造就官员永远不得不得走群众路线、中道路线的制度条件。改变那种想“走群众路线”就走,不想走,官员继续横行,群众照旧无奈的局面。


中国到了需要迈出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一步,此步迈不出,民粹主义的暴力阴霾就会时时笼罩,中国也就永远会有出现颠覆性的逆转危机的危险,那不是任何形式的政左经右所能最终消除的,也不是国人所乐见的。


网民哀嚎:


1、中共果真走的是政左经右,结果肯定是寸步难移。何妨左脚向左走,右脚向右走,当不解自明。孟光, Hong Kong


2、此文也就5毛水平,空泛无力。骗骗稿费尚可,能上头条真是让人失望。相较各家媒体中文站点,BBC和新唐人基本在一个水准。


3、很明显, 习李体制正处于一个治国理念的真空状态. 暂时祗能一面大力打击贪腐争取人民心, 另一面尽力打压言论自由, 以免民情失控, 根本谈不上什么理论制高点.众所同知, 什么马克斯主义, 共产主义在国内 (包括在党内) 早已没有市场; 而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这般不知所谓的名称说穿了即是 "拿来主义" - 广东俗语叫 "顶住档先".


4、本论坛内的一些笔友说得好, 国内的深层次问题正是源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水土不服. 政治制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党官水平远低人民的期望和要求.所以人民不怕与政府公开论政, 祗怕言论被套上莫需有的罪名, 惹祸上身。香港仔, 香港


谢选骏指出:上面这些言论都不明白,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实就是“打左灯向右转”——说一套,做一套,掩耳盗铃,贼喊捉贼……美其名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网文《打左灯向右转》报道:


打左灯向右转,意思即是驾车打左转向灯却往右边转,发放出的信号与实际行动的方向不同。外文名曰Hit the left light turn right。


打左灯向右转是一个政治幽默,这个幽默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人的无奈,同时又体现了领导人不拘一格的政治智慧。但是这在生活中是违规的,因为发出的是错误的信号,极易让人产生错觉。 


网民哀嚎:


把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主义当成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就如同把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教义当基督教教义一样可笑!白云黄鹤, 武汉


政左经右实质上是封建官僚制度与经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共产党哲学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中国社会就会疾病缠身,难以自拔。解决办法有两条,一是完全退回封建制度,如同北朝鲜,再回毛时代,这是极大的倒退,但能保证工程东的统治。世界上最简单的统治办法就是愚民加恐怖,很有效但也会爆炸。另一办法就是实现宪政民主,摒弃封建官僚制度,这样共产党必须有历史责任感,要培植一个与之平起平坐的大党,如国民党,建好各项制度,互相监督,这样共产党可以浴火重生,使中国走出封建社会的魔咒,实现民主制度下的科学资本主义,进入现代文明,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以支持社会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


谢选骏指出:“中国模式”其实是“中共模式”——内涵就是打左灯向右转。这可不是什么政治幽默和政治智慧,而是政治违规和政治错觉,经常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迟早走向车毁人亡的结局。在我看来,结束上述模式的唯一途径,就是斩首马克思、凌迟资本论,而不仅仅是批判一下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谢选骏:凍結存款就可以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纽约时报: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的》(纽约时报 2024-12-03)報道: ​​​​​​ 仅仅二十年前,中国还几乎没有生产小汽车的能力,拥有汽车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奇事物。如今,中国生产和出口的汽车比任何国家都多。 候任总统特朗普承诺对中国征收更多关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