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谢选骏:答客问——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与法轮功的历史渊源

 谢选骏:答客问——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 与法轮功的历史渊源


肖遥@ZnKnfxzJVIZmWO3 Replying to @xxj2040:


您对朝代更替有研究 希望能对世界红万字会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研究 给您推荐一个研究论文 讲述万字会的发展史 

被释放的首批战犯世川良一 曾经是万字会的教主 是川岛芳子的工作搭档 而李洪志的师父又疑似是川岛芳子 法轮功也可能是万字会的演变 



《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


目 录 

 

导 论 …………………………………………………………………………………………1 

(一)选题认识 …………………………………………………………………………1 

1.理论意义……………………………………………………………………………1 

2.学术价值……………………………………………………………………………1 

3.现实作用……………………………………………………………………………1 

(二)学术史综述…………………………………………………………………………1 

1.大陆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研究概览……………………………………2

2.海外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研究素描……………………………………5 

3.对目前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应对 …………………………………………………6 

(三)学术要点……………………………………………………………………………8 

1.重点 …………………………………………………………………………………8 

2.难点 ………………………………………………………………………………9

3.理论视角与方法……………………………………………………………………9 

4.创新点………………………………………………………………………………9 

(四)资料发掘与整理……………………………………………………………………10 

1.图书馆藏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资料综览………………………………………10 

2.档案馆典藏道院暨红卍字会档案资料掠影……………………………………13 

3.山东地方史志中所见道院暨红卍字会资料概略………………………………14 

(五)相关界定…………………………………………………………………………15

1.时间界定…………………………………………………………………………15 

2.空间界定…………………………………………………………………………16

3.概念界定…………………………………………………………………………16

一、道院组织萌生之背景 

——基于 20 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救世新探索的考察 ………………………………17

 (一)从西学东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17

 1.西学东渐的简短回顾:以国人学习西方及其心态变化为基点……………17 

 2.“一战”的爆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19

(二)“中华归主”与中国本土宗教的“奋兴”以及民间社会的新动向 ………28

1.从来华传教的坎坷至“中华归主”局面的乍现……………………………28

2.中国本土宗教的更张与“奋兴”:以佛教、道教为例 ……………………30

 3.中国民间社会新动向:以新兴民间结社、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萌生为论

域 ………………………………………………………………… 3 3 

 (三)天灾人祸与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39 

1.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的天灾人祸略陈:以 1917 至 1921 年为限 ………39

 2.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 …………………………………………………41 

 结 语——社会转型与诸多救国思潮的催生…………………………………… 4 7

 二、道院组织的萌生发展变迁历程 ………………………………………………49

(一)在滨县之萌生……………………………………………………………………49 

(二)在济南的创立及其初步发展……………………………………………………50 

(三)查封之顿挫 ………………………………………………………………………53 

 (四)“启封”、重行立案及其以后的发展 …………………………………………56 

 (五)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活动、改组与自行解散………………………………62 

三、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组织建制………………………………………72 

 (一)道院内部组织体系……………………………………………………………72 

1.道院之坛的建制…………………………………………………………………72 

2.道院之院的建制…………………………………………………………………74 

(二)世界红卍字会的创立及其内部机制……………………………………………75 

1.世界红卍字会创立的原因 ……………………………………………………75 

2.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运行机制 ………………………………………………77

3.妇女世界红卍字会………………………………………………………………79 

四、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成员状况与自律约束机制……………………82 

(一)成员特征…………………………………………………………………… 8 2

(二)入院(会)动机——以“功德成仙”观念为中心…………………8 7

1.“功德成仙”观念浅析 ……………………………………………………87

2.道院暨红卍字会中的“功德成仙”观念 ………………………………88

(三)自律约束机制——不干涉政治、无政治企图 ……………………………90

 1. 宗旨与立场…………………………………………………………………90 

 2.合法立案、遵循规章………………………………………………………91 

 3.内部相关约规 ………………………………………………………………………92 

 4.对“伪满”时期东北院会的看法……………………………………………96

五、道院内部宗教活动探究 

——以扶乩、静坐为中心 ……………………………………………………………99

 (一)道院之扶乩活动纵横谈……………………………………………………99

1.扶乩:劝善教化功能的解读……………………………………………… 9 9

2.对灵学进行反思的启示:严复的例子……………………………………103

3.道院内部扶乩活动的具体分析………………………………………………105

 (二)道院之静坐活动述析 …………………………………………………………117

六、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经费收支之盘点………………………………………122 

 (一)道院的经费情形……………………………………………………………122

1.道院经费的紧绌与帐目的公开………………………………………………122 

2.大规模院会建筑的经费问题…………………………………………………125 

(二)世界红卍字会的经费运作……………………………………………………126 

1.开设银行、银号……………………………………………………………127 

2.附设印刷所、印刷部等机构 ………………………………………………128

3.股票分红收益………………………………………………………………128

4.房地产收益…………………………………………………………………130

5.义演、展览等社会劝募 ……………………………………………………131

(三)征信录 …………………………………………………………………………131 

七、道德社问题考辨 ……………………………………………………………………142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142

(二)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 …………………………………………………………146 

(三)艰难不幸的变迁历程 …………………………………………………………148 

八、女道德社考释…………………………………………………………………………153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153 

1.创立时间考证 …………………………………………………………………153

2.宗旨与性质………………………………………………………………………155 

(二)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 …………………………………………………………155 

(三)“求修”手续及修炼“内功”规则……………………………………………157 

1.“求修”手续……………………………………………………………………157 

2.“内功”规则……………………………………………………………………158 

 (四)成员状况分析 …………………………………………………………………159

1.年龄………………………………………………………………………………159 

2.阶层………………………………………………………………………………160

(五)发展概况…………………………………………………………………………161 

九、世界红卍字会的临时慈善救济事业 

——以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活动为中心 …………………………………………164 

 (一)自然灾荒救济…………………………………………………………………164 

1.水灾救济 ………………………………………………………………………164

2.旱灾、蝗灾救济…………………………………………………………………167 

(二)战事救济 ………………………………………………………………………170

(三)冬赈、春赈………………………………………………………………………175 

(四)其他临时救济 …………………………………………………………………179 

1.火灾救济 ………………………………………………………………………179

2.匪患救济 ………………………………………………………………………180

3.施 茶……………………………………………………………………………181 

4.以工代赈性质的救济:以青岛红卍字会的难民农场计划为例………181

(五)域外救济 ………………………………………………………………………183 

1.省外救济 ………………………………………………………………………183

2.国外救援 ………………………………………………………………………188 

(六)赈济程序和措施 ………………………………………………………………189 

1.赈济程序 ………………………………………………………………………189 

2.多样的联合救济 ………………………………………………………………192

结 语………………………………………………………………………………193

十、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救济事业 …………………………………………194

(一)卍字学校 ………………………………………………………………………194 

1.小学 ……………………………………………………………………………194

2.中学 ……………………………………………………………………………200 

3.职业学校:以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为例(1945—1952)………200

(二)平民工厂…………………………………………………………………………207 

(三)慈善医疗…………………………………………………………………………208 

1.施诊所……………………………………………………………………………208 

 2.医院………………………………………………………………………………215 

(四)施棺所……………………………………………………………………………221 

(五)惜字处…………………………………………………………………………222

(六)因利局…………………………………………………………………………222

(七)平粜局 …………………………………………………………………………225

(八)育婴堂…………………………………………………………………………227 

(九)残废院…………………………………………………………………………228 

(十)恤嫠局、恤产局………………………………………………………………229

(十一)恤养院……………………………………………………………………………231 

结 语………………………………………………………………………………………………234

十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

 ——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238 

(一)萌生背景与社会成因 …………………………………………………………239 

(二)创立及发展概略………………………………………………………………241 

1.筹备试办(1929-1933)………………………………………………………241

2.正式运营(1933-1938)………………………………………………………242 

3.自力更生(1938-1945)………………………………………………………244 

4.维持接收(1945-1954)……………………………………………………245 

(三)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责 …………………………………………………………245 

1.董事会……………………………………………………………………………245 

2.院长、副院长……………………………………………………………………246 

3.总务部……………………………………………………………………………246

4.教养部……………………………………………………………………………246

(四)院内生活概览…………………………………………………………………247 

1.诸种生活规定…………………………………………………………… 247

2.丰富多彩的院内生活 ………………………………………………………………250

(五)资金运作………………………………………………………………………………252 

1.经费收入………………………………………………………………………………252

2.经费支出:以 1930 年 6 月至 1936 年 6 月为例………………………………256

(六)慈善救助对象与教养成效分析……………………………………………………258 

1.慈善救助对象分析…………………………………………………………………258

 2.教养成效分析:以婴儿、孤儿为例………………………………………………261 

 结 语…………………………………………………………………………………………263

余 论……………………………………………………………………………………………264 

 (一)关于道院组织的性质及评价 ………………………………………………………264

 1.性质辨说 …………………………………………………………………264

 2.评价 …………………………………………………………………………266

(二)关于道院组织衰微的原因 …………………………………………………………268 

1.立基未稳………………………………………………………………………………268

2.中遭波折………………………………………………………………………………269 

3.战争破坏 ……………………………………………………………………269

4.能力有限 ……………………………………………………………………270

5.组织松散 ……………………………………………………………………271

(三)研究的反思与现实启示 ………………………………………………………272 

1.学理上的反思…………………………………………………………………………272

2.现实启示………………………………………………………………………………277 

主要参考文献 …………………………………………………………………………………281 

后 记………………………………………………………………………………………………304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06

 

中文摘要 

道院是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源起于山东济南的、集“道院”、“道德社”、“女道德社”、

“世界红卍字会”等数位一体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该组织创办后,迅速推展遍及

大半个中国,并东传日本、朝鲜,南至新加坡等地,成为跨国性组织,在民国历史上影

响广远,尤其是世界红卍字会更因出色的慈善救济活动而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该

组织因诸种原因自行宣告解散,退出大陆历史舞台;但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依然

活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对道院组织萌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考察,主要从“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来华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以及民间社会之间的张力;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出现

的新气象三个方面,探析国人因应 20 世纪前期新旧社会转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

诸种救世新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道院组织的萌生也是一部分国人探求救国道路的表

现之一。 

第二部分,对道院组织的萌生、发展变迁历程进行综述。 

第三部分,分别对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组织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世界红卍

字会创立的原因。 

第四部分,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成员状况、入(院)会动机以及自律约束机制

进行剖析。 

第五部分,对道院组织内部的宗教活动,特别是对较为重要的扶乩和静坐活动进行

探究。 

第六部分,分别对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的经费运作进行盘点。 

第七部分,考辨道德社的创办时间、性质、宗旨、内部组织建制、职能,并论述其

艰难不幸的变迁历程。 

第八部分,对女道德社的成立时间、宗旨、性质、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责、求修手续、

规则、成员状况、发展概况等进行考释。 

第九部分,以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活动为中心,管窥世界红卍字会临时慈善救济事

业之一斑。 

第十部分,对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事业分门别类进行论述,力求对其进行史实

重建。 

第十一部分,对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进行全方位的个案考察,将其看

作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 

目前学界或将道院组织归入会道门,或将其看作民间秘密宗教,还有的将其称之为

封建迷信慈善事业团体。本文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后认为:道院组织是于 20 世纪初期中国

新旧社会转型之际出现的公开、合法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尽管应该对其在抗日战

争期间的些许言行进行批判和检讨,但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进行的诸种慈善救助活动

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评价和肯定。道院组织的发展变迁历程是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的

缩影和样态,在力求广泛占有资料、更新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理反思意义,还有以资镜鉴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 

分类号:B989.3

Tao Yuan, Ethical Society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The historical study on a new popular religion &charity(1916-1954) 

Abstract 

Tao Yuan was a new popular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which originated in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and was consisted of “Tao Yuan”, “Ethical society”, “Convent” and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After this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t expanded and spread all over 

more than half China rapidly, and spread Japan, Korea in the east, reached Singapore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south, became 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fluenc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s 

history wide and far.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was more famous because of its efficient 

beneficent activities. After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this organization declared and 

dismissed by itself because all kinds of reasons, withdra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continent. There are many activities of this organization in Taiwan,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other places now. 

This text mainly launches describing from several following respects. 

Part one; study the background of Tao Yuan, mainly from the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ension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native culture and folk society of China, 

new scene appearing in folk charities, analysis compatriots’ new exploration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20th century. To some degree, the germination of Tao Yuan was also one of the 

ways to save the nation. 

Part two; study the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is organization. 

Part three; research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ao Yuan &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separately, and analyze the reason that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was created. 

Part four; dissect the state and motive of the members of this organization, and its 

self-containment mechanism. 

Part five, study the internal religion of this organization, especially the flying Phoenix and 

quiet sitting. 

Part six; Make an inventory in funds operation of Tao Yuan and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separately. 

Part seven; analyze the establishment time, property, aim,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function of the Ethical society and describe its difficult and unfortunate changing course. 

Part eight; Investigate the establishment time, aim, property, organizational system, duty, 

procedure, rule, members’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nt. 

Part nine; Take Shandong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 the temporary charity of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Part ten; describe and study the permanent charities of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rebuild historical facts. 

Part eleven; Carry on omni-directional investigation to the orphans’ home of Yantai Red 

Swastika Society, and regard it as the model of folk charity in China of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cademia at present regards this organization as a Superstitious Sect, a folk secret 

religion, or a charity of feudalistic superstition. After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this text: The 

organization of Tao Yuan was an open, legal new popular religion &Charity that appeared 

between the transition of new and old society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Though we should 

criticize some words and deeds of it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we also should appraise and 

definite various charitable activities which it carried on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organization was an epitome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stepped into modern. carry 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it on the basis of occupying the 

materials, upgrad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visual angle, not merely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he meaning of introspection of studying the science, there is also realistic 

function as a means of the mirror. 

Key words:Tao Yuan; Ethical society;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New popular 

religion 

Classified number:B989.3 

 1

导 论 

(一)选题认识 

 1.理论意义 

该选题的研究首先有助于明晰在近代中国,不仅少数先进仁人志士、知识精英为探

求救国、救民之路而上下求索,居社会主体的中、上层人士亦为实现救世、救国的理想

而积极奔走,进而深化救国救民是近代中国发展变迁之主旋律的重大理论命题。其次,

该选题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东渐、西力东侵过程中所发生的嬗变以

及某些根深蒂固的遗传,从而对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在近代中国转型期的遗传与变异方面

的理论问题有所裨益。再次,突显社会文化史不仅注意知识精英的思想研究,更注重中、

上层绅商、文人及普通民众思想研究的学术理路。最后,通过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

历史考察,进一步了解彼时“历史场景”下中国社会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深化对

现代化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2.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与该选题相关的成果多是将道院组织归入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中,仅有

少数成果涉及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救济活动。海外学界特别是台湾学者对道院暨世界红

卍字会的研究成果较有启发性,但仍不全面、深入。整体而言,对该选题的研究面窄且

不深,系统、深入的微观个案研究尚不够。道院组织源起于山东,随之在全国遍布发展,

具有大范围、广地域的普遍意义。该组织与民国诸多社会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

深入考察这一组织的萌生及变迁历程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薄弱环节,

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民国区域社会史、民间宗教史、社会文化史、中

外文化交流史、民间慈善救济史等诸领域向纵深发展。 

3.现实作用 

该选题涉及民间宗教、民间慈善组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诸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

与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通过对道院这一新兴民间宗教组织的历史考察,可以为现今正

确处理宗教问题特别是宗教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发扬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和”、“善”

因子,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

对世界红卍字会慈善救济事业及其与政府互动关系的考察,为今天鼓励发展民间慈善事

业,推动、健全慈善立法,完善慈善机制以及正确处理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关系提供

了历史的经验。通过探析道院组织在近代中西文化冲撞融会过程中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融

入世界的开放的心态历程,为我们在现实中应对全球化新趋势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提供

镜鉴。 

(二)学术史综述 

道院是“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等数位一体的组织,于上世纪 20 年代

前后萌生于我国山东济南。此后数年间推展至大半个中国,并东传至日本、朝鲜,南至

新加坡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诸种原因,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于 1953 年在《人民日

报》上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自行解散,其从事的各项慈善救济事业,通过与政府协商、

 2

交涉,全部对口移交,自此退出大陆历史舞台。但这一组织在海外如台湾、香港及新加

坡等地继续存在,发展到今天已在当地颇具影响,据称“世界各国有华侨的地方多数有

分会”,“民政部也正式批准台湾的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天津设立一个办事处”①。经查证,

台湾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 1995 年获得天津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允许以“世界红卍字会

天津办事处”名义立案,该处在台湾总会支持下曾三次举办冬赈救济张家口震灾②

。 

道院组织试图融合儒、释、道、耶、回五教,“统一学说,贯通教化”,以“内修外

慈”、“救己度人”为宗旨,旨在“唤起人类互爱互助”,进而“联合世界,拯救世界”,

实现世界“大同”理想③

,在民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界红卍字会更因出色的慈善

事业而声名远播。目前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多数学者将道院

组织归于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中;少数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是民间宗教组织或

新兴宗教;个别学者对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有所涉及。现将大陆及海外学界对道院

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现状分别述评。 

1.大陆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研究概览 

大陆学界对道院组织有所涉及的较早成果,据笔者目前所知应该是成书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作者王治心在“秘密社会中的宗教”一节中提及道院组

织,认为道院“大约是变相的道教”,“用扶乩的方法,引人信仰。并且揭橥所谓大同胞

主义,以为世界各宗教,皆可融合。所以无论信仰何种宗教,皆可自由。他们用扶乩术

治疾病,卜凶吉,迷信得很厉害,军政商学各界的人都有,在山东、直隶、江苏等处设

立的机关很多,全国有百数十个,颇受一般迷信人的欢迎。”④其对道院组织认识的正确

与否暂不讨论,但它为后来考察、研究道院组织的学者多将其归入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

门之列奠定了基调。民间秘密宗教研究专家李世瑜在建国前利用实地调查方法写成的《现

代华北秘密宗教》一书,虽未详细论述但也略微提及道院组织。书中认为当时的蓝卍字

会道院、黄卍字会道院、世界红卍字会道院“已变成半秘密形式,它们的宗教成分和慈

善成分各得其半,或又因主持者有时是社会上的较高阶级,原始的秘密宗教性质已经失

去了,本书只好放弃这一部份。”可见:道院暨红卍字会在当时是一个合法、公开并不具

备民间秘密宗教性质的组织,故作者未将其与当时的秘密宗教即建国后称之为会道门的

组织放在一起。但后来李世瑜认为道院的实质仍是道门⑤

。 

郭大松利用齐鲁大学神学院署名纪耀荣的手抄稿本《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又结合部分地方史志资料对道院缘起、内部组织建制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

考察⑥

。尽管当时囿于资料,《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

对女道德社及济南红卍字会的成立时间没有交待清楚,但该文仍不失为研究道院组织的

嚆矢之作。随后郭大松又在赴台湾参加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将道院、道德社、红卍

 

①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② http://home.pchome.com.tw/good/120144/index.htm.

③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1934 年手抄稿本,原文无页码,现藏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 

④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2-233 页。 

⑤ 分别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本,第 2 页。《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

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⑥ 郭大松、曹立前:《源起齐鲁的道院组织及其时代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

 3

字会作为数位一体的民间宗教组织加以考察。在该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其搜集到的道

院内部出版物,并根据这些资料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道院组织定性为“封建迷信慈善事业

团体”,而应该称之为得到政府许可、公开进行活动的民间宗教组织。其次,对道院的萌

生、发展历程、道院内部组织建制、红卍字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慈善事业,以及道德社、

女道德社性质诸问题作了相关论述。此外,郭大松进一步利用搜集到的道院出版物对《济

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存在的失误及一些使人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进行了辨证,在

肯定其史料价值的基础上澄清并纠正了一些细节问题,诸如道德社、女道德社、红卍字

会、女红卍字会的创立及发展情况等。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道院组织是数位一体的民

间宗教慈善组织,并进一步阐述了道院组织所折射出的近代中外文化冲撞融会的时代大

背景①

。 

邵雍的《中国会道门》是迄今最早论及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民国历史上纵向发展

的学术专著。作者分不同政权、不同历史时期对道院组织进行了描述,介绍了世界红卍

字会的慈善救济活动,对东北的院会组织也略有提及②

,作者在书中是将道院暨世界红卍

字会当作会道门来研究的。后来邵雍指导硕士研究生曹礼龙专门就上海的红卍字会进行

了个案研究。与论文后半部分较充分地论及上海红卍字会慈善救济事业相比,其前半部

分对上海道院的内部组织建制问题并未深入研究。作者针对上海的地域特性,借鉴了国

外学者提出的“公共领域”研究范式,探讨了上海红卍字会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互动。

此外,该论文认为道院是民间宗教团体,红卍字会是慈善团体,并未将其看作是会道门,

这或许也反映出作者对道院性质看法的某些转变。此外,曹礼龙还从宗教信仰和社会救

济的功能角度分析了道院在民国时期存在的原因。③

濮文起在《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中论及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进行

的内修外慈活动,指出道院在当时是作为合法宗教团体公开传教;道院、红卍字会是宗

教慈善团体。但这似乎与全书的主题——民间秘密宗教不太协调。在其后的一篇短文中,

作者又认为道院是民国初年兴起的“新兴教派”④

,这与李桂玲的看法相一致。为迎接香

港回归,李桂玲编著《台港澳宗教概况》介绍三地的宗教现状,并将台湾、香港现存的

世界红卍字会归入新兴宗教中⑤

,作者在追溯其历史时,提到它们源起于民国前期在山东

济南出现的新兴民间宗教——道院。 

莫振良认为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白莲教的变体:“以道院为本体的红卍字会,究其

宗教本质仍旧是白莲教,或者说是产生于民国时期的白莲教变体”。并认为:“和教会医

院、教会学校与民间宗教派别的慈善事业一样,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有救苦济难的一面,

客观上具有利民作用。但是道院以红卍字会行慈善事业的名义在社会上聚敛的巨额财富,

 

① 详见郭大松:《道院·红卍字会·道德社数位一体——民间宗教组织的初步历史考察》(未刊稿),2002 年。《〈济南

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② 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2-187 页;第 301-306 页;第 319-320 页。 

③ 详见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道院存因探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 年第 14 期。 

④ 详见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8-350 页。《道院与世界红

卍字会》,《中国民族报》,2004 年 11 月 12 日。 

⑤ 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1-252 页、第 430-431 页。

 4

并非大部用于慈善事业,相当大的份额为道院的上层人物所花费”①

,从中看出作者对道

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持否定态度的。由谭松林主编、陆仲伟执笔的《中国秘密社会·民

国会道门》也对道院的成立、演变、内部建制、主要活动、经费筹集等方面略有涉及②,

但对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未展开论述。 

关于东北道院暨红卍字会的历史也有学者涉及。李英武在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

宗教与秘密结社时注意到了东北院会,指出其“完全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工具,尽管

局部也有些抗日活动”③

。孙江则把世界红卍字会当作“亚洲主义”的实践形态,从中日

关系角度对伪满时期东北红卍字会的活动进行述论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强调要重视探

求“一战”后中国出现的“新宗教思潮”在近代中国所具有的思想史和社会史意义,反

对将其简单地一概斥为“迷信”和“反动会道门”。孙江在这里指出了一个颇具研究价值

而又被学者所忽视或片面认识的学术现象——民国前期中国出现的“新兴宗教”运动。

这在外文资料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1924 年,在由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中国差会年

鉴》里刊载了美国在华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的一篇文章《中国近期的宗教运动》

(Recent Religious Movement in China)。文中简要评介了 1920 年前后“中国致力于道德

及精神事务的新运动、新组织”,集中介绍了包括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万国道

德会等四大类 11 个组织,认为这些运动和组织的大多数实践和原则均与儒、释、道、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关⑤。李佳白本人就曾加入道院,道名“慧白”,并参加了世界红卍字

会的筹备及成立大会⑥,其对当时情形的记载对今天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贾英哲对哈尔

滨红卍字会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慈善救济事业作了初步探讨,肯定了哈尔滨红卍字会的

历史价值,没有将其看作秘密宗教或会道门⑦。 

专门探讨世界红卍字会慈善事业的论著主要有以下一些。张根福根据上海市档案馆

及上海市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对抗日战争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作了

介绍⑧

。方竞、蔡传斌利用上海档案馆馆藏资料以及民国报刊,对世界红卍字会的成立,

世界红卍字会的主要赈救活动及成绩分别作了简要概述⑨

。周秋光在《熊希龄传》中论述

了熊希龄在担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期间,对世界红卍字会发展的贡献以及世界

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慈善事业概况。随后周秋光等又在其新作《中国慈善简史》中对世

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慈善事业有所论及,认为它是一纯粹的慈善团体⑩

。 

道院组织萌生于山东省,近年涌现出的山东地方史研究成果对其也有所涉及。梁家

 

① 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15-123 页。 

②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7-124 页。 

③ 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 年第 1 期。 

④ 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⑤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新星出

版社 2004 年版,第 303-311 页。 

⑥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龙口道院 1938 年刊印,第 66 页。 

⑦ 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⑧ 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5

期。 

⑨ 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⑩ 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2-263 页。 

 5

贵对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进行研究,将道院组织列入其中①

。赵宝爱对民国时期山

东慈善救济事业的研究也涉及到道院组织的慈善事业,认为道院组织是个慈善救济组织,

对其救济方式有所概述。此外,他还对山东女道德社所从事的慈善事业作了简要论述。②

孙勇的硕士论文在论及民间救济事业一节时,对全鲁卍联处的慈善救济活动及世界红卍

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慈善救济情况有简单描述③

。 

2.海外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研究素描 

首先是日本学者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民国时期曾在关东厅警务局工作的

末光高义在《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第三编“慈善结社”项下评述了华洋义赈会、

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三个组织,指出道院和日本的大本教关系密切④。末光高义将道院和

世界红卍字会看作两个慈善团体是不准确的。之所以出现误认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

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专门对外开展慈善事业的团体,因其广泛地参与社会事务并凭借出

色的慈惠事业赢得的社会影响远超过道院。道院则只是内部求修人员的修行场所,非道

院内部人员难以对其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特别是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以“扶乩迷信”

为由将道院查封后,道院对外更多地使用“世界红卍字会”这一名称,时人将道院称为

“红卍字会道院”。其次,不仅世界红卍字会举办诸多慈善事业,道院在红卍字会创办以

前也开展过多种慈善活动,即便在世界红卍字会创立后,道院的慈惠活动也未停止,只

不过规模和影响远不及世界红卍字会。末光高义注意到了世界红卍字会和道院都开展慈

善活动,但未能认清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是二而为一的。研究中国会党史和中国善书的

酒井忠夫也对道院的组织沿革有所涉及⑤。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在《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中

的“现代中国的宗教结社”一节对道院的成立、沿革、内部组织设置、人事编制等有简

略述及⑥,虽然也提及世界红卍字会,但较简略,未涉及其慈善事业。 

近年台湾学者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颇见功力者当属宋光宇。他运用了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部分道院组织资料,辅以《道慈纲要》、部分《母院议事录》及当

时报刊,对世界红卍字会的社会慈善事业、战时救济事业等情形进行描述,颇具参考价

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世界红卍字会缘起于对抗西方基督教需要的观点。这个观

点在其另一篇论文中也有所流露,他认为当时“临时性的救灾组织事实上不能够跟外国

教士所做的长久而且持续的救济和传教活动相抗衡,因而,熊希龄和钱能训、徐世光(徐

世昌的弟弟)等人出面组织一个兼具宗教和慈善救济性质的团体——世界红卍字会,希

望能够跟国际(万国)红十字会,乃至于华洋义赈会比一比。”⑦

从中可以窥见其研究世

 

①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1937-1945)》,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② 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出版社 2005 年版。《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述论》,

《社会科学家》2007 年第 2 期。《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③ 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④ 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大连兴亚研究会 1931 年版。1975 年台湾的古亭书屋将该书以《中国的

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为题再版,原书名中的“支那”改为“中国”,但书中内容还是保留原样未作改动。转引自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⑤ 酒井忠夫:《道院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 年第 3 辑。 

⑥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余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 1985 年版。此书收入[日]中村元等编:《中

国佛教发展史》中册,(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版,第 818-863 页。 

⑦ 分别见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6

界红卍字会学术理路之一斑。其后他还探讨 1935 年国共第五次战事后,世界红卍字会在

江西进行的“赣赈工作”,认为当时富人、官绅对于行善救济的基本态度在于藉行善以赎

罪,甚至行善可以成神成仙①。现在台湾的道院暨红卍字会并非由大陆直接传入,而是藉

日本“大本教”传入。抗战胜利后再由台湾爱善苑人员温碌等,通过通信与上海道院人

士联系而成立的。其在台初期活动主要由朱印川、以及曾任台北市长的游弥坚等领导。

宋光宇首先讨论这一段历史;王见川稍后作了进一步分析②。

在张玉法主编的《民国山东通志》中,研究者分别将道院、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民间

宗教和慈善团体来描述。在“民间宗教”一节中对道院的成立、发展、内部组织活动、

宗教仪式、红卍字会在全国的分布及慈业活动有所述及。但其认为“同道院一样,因为

济南道院是母院,济南的红卍字会的名称也称‘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③

则与事实不

符。揆诸资料,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北京而不在济南④

。此外,在“人团志”及“救

济志”中,作者利用地方志资料对山东各地方红卍字会的成立及慈济活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红卍字会是发源于山东本土的组织,其势力在山东省较外来的红十字会为大,业

务亦较红十字会为广。主要原因,红十字会为纯粹的慈善机构,红卍字会初为宗教组织

——道院的附属事业,北伐以后的道院活动受到限制,其宗教力量多转入红卍字会。”⑤其

对红卍字会实力分析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未能切中问题之肯綮,留有较大的商榷余

地。 

3.关于目前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从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大陆学界对

该组织进行客观定位与评价较为欠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有影

响的道院暨世界卍字会研究专著。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关于道院组织的性质存在分歧

大陆学界较早研究民间秘密宗教及会道门的学者多数将其定性为民间秘密宗教或会

道门;少数学者依据道院自身出版物及档案资料认为其是民间宗教慈善团体;个别学者

认为其是新兴教派。海外日本、台湾学界特别是台湾学者多认为其是慈善性民间宗教。

其实,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是二而为一的组织,道院既萌生于前,又统摄于后。道院求

修者不一定都是世界红卍字会会员,但世界红卍字会会员一定是道院修方(道院对其正

式成员的特定称呼)。多数学者虽然也认同二者是一体同构的关系,但在对道院暨世界红

 

① 宋光宇:《慈善与修行——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历史上的慈善活动与社会动力国

际研讨会”论文,1999 年 12 月 5-8 日,第 1-34 页。宋氏关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其它论文还有《士绅、商人

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 年第 9 卷。 

② 宋光宇:《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台北文献》第 122 期,1997 年 12 月。王见川:《道院、红卍字会

在台湾(1930—1950)》,《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00 年第 2 期。 

③ 张玉法主编:《民国山东通志》之“宗教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 2002 年版,第 2120-2121 页。 

④ 查 1922 年在“世界红卍字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第三条规定“本会设总会于首都”,

后又修正为“本会依大纲第三项设于首都”,详见《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2 年编印,第 50

页。1922 年的首都即指北京。后人亦记载“民国十一年十月,内务部批准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十八年、

二十年,复两次在社会局立案”,至于其详细地址,则提及“会在舍饭寺十七号”,详见吴延燮等纂:《北京市志稿·民

政志》,燕山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87-188 页。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组织构想中打算世界范围内筹

设的机构,虽经“老祖”训示地点设在济南, 但由于诸种原因,其组织实体自始至终并未存在。当时有组织实体,

并在道院组织系统中负责、领导全国慈善事务的是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 

⑤ 张玉法主编:《民国山东通志》之“人团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 2002 年版,第 2466 页。 

 7

卍字会性质进行定位与评价时,却出现了会道门(或民间秘密宗教)与纯粹慈善团体的

悖论。从大陆学界近几年的学术倾向来看,道院组织的性质似乎有由原来的民间秘密宗

教、会道门向民间宗教慈善团体转变的萌动。主要表现在:道院组织虽然源起于山东,

但民间秘密宗教研究专家路遥先生在《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中未将其归入秘密教门,主

要原因是不确定其性质是道门还是慈善团体①

。从前面提及濮文起的短文及邵雍指导的硕

士论文中似乎也可以看出这一转向。 

笔者认为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一个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说它“新兴”是基于

它是在新的时空、文化大背景下萌生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宗教潮流之一。至于“民

间宗教慈善组织”则可以从其社会文化缘由、人员构成、内部组织建制、思想状况、社

会行为、资金运作、政府立案等多方面考见。但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个很直接但很关键的

证据: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取缔会道门运动中未将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列入其中。1953

年 2 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公开发表声明,宣告自行解散:“本

会因不合社会需要,业经呈请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自即日起结束,将所有财产捐

献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关于本会对外债务及一切未了手续,统希于三天内来会办理,过

期不再处理,特此登报声明。”②这是以往将道院组织看作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的学者

应该明鉴的。 

(2)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细化 

这主要表现在对道院组织有所涉及的学者多认为其是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虽然

也不乏对道院内部组织建制进行探讨的成果,但多属粗线条勾勒;对世界红卍字会慈善

事业的研究也多是宏观概括研究,细化研究的成果尚少。曹礼龙的论文是对地方院会个

案研究的新作,该文虽对上海红卍字会慈善救济事业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道院内部的

微观探讨还远远不够。之所以出现以上诸现象,有以下原因: 

第一,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关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资料零散难觅,特别是道院自身

出版物,由于诸种原因保留下来的极少,遑论成规模的编订与整理。红卍字会的资料则

多数以档案的形式得以保存,这是因为红卍字会在结束业务时将所有的财产,包括自身

的文书、信函等全部对口移交当地政府部门,后来这批资料转存各地方档案馆,这较之

其它课题资料的收集也颇具难度。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关于该组织

的研究成果存在相互借鉴、因循参考的不足与缺失,降低了研究的客观性与前瞻性。依

据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自身出版物及档案资料,写出富寓新意的成果尚不多见。 

第二,道院组织错综复杂的演变历程也无形中增加了对其进行梳理、考察的难度。

道院是“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数位一体的组织。这其中,道德社有(男)

道德社、女道德社的不同组织;红卍字会也分为男红卍字会(即一般所指的世界红卍字

会)、妇女红卍字会。虽然这些组织都不如世界红卍字会影响大,但都确实存在并参与了

社会事务。现存研究成果或者只涉及道院,或者只提及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救济事业,

未将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进行综合系统考察。至于有关“道德社”问题的探讨,更属研

 

①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②《人民日报》剪报,详见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8

究盲点。 

第三,目前有关道院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没有突破因循与拘沾的制约。对道院组

织的客观定位与评价似乎做得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前后确实存在危害社会、对抗政府的

会道门,一贯道就是典型,但并非所有带有宗教性或研究道德文化、调和宗教的民间自

组织都是会道门。对像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历史考察,

还应该在占有基本资料、更新研究思路与观念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突出的

例子就是关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之慈善救济事业与扶乩的关系,学界多误以为封建迷

信或会道门,没有从民间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民众心理亘久绵长的熏染、塑造的角度

进行研究,忽视了民间慈善事业与扶乩、扶鸾的互动影响。因此,单靠线性的时序式描

述以及传统历史学宏大叙事方式,难以对该组织进行全面细致的历史考察与客观定位。

综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组织进行宏观与微观

相结合的考析与阐释,以期得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既要对全国的院会组织进行宏观考察,又要选取区域个案进行微观研究,

以点带面,逐渐将对道院组织的研究引向深入、细化。 

首先,山东是道院组织的发源地,济南道院又是世界道慈母院,在道慈组织中居于

至高无上的地位。道院组织的各个附属机构在山东保留的比较完整,各项活动也都得以

开展。例如,在别处不多见的道德社在山东一直与院会的存在相始终,济南道德社还是

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①。剖析这样一个文化组织如何统一五教学说、贯通教化,如何进行

不同宗教间的文化研究和道德宣传;深入挖掘山东红卍字会慈善救济功能与地方社会的

互动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检讨、更新研究思路和方法,突破传统革命史观和政治史观的教条式影响与

束缚,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要将

道院组织放在更为宽广的近代中西文化冲撞融会以及新旧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追溯

其缘起、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缘由及社会成因。仔细考究“一战”后中国出现的以道院

组织为代表的“新兴宗教”思潮在近代中国所具有的思想史和社会史意义,不能将其简

单地一概斥为“封建迷信”或“会道门”。 

(三)学术要点 

1.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探求民国初年在中国出现的以道院组织为代表的“新兴宗教”运

动的内容、表现及意义。

(2)剖析道院、世界红卍字会、道德社、女道德社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

(3)将对道德社变迁的历史考察置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探求当时的绅

商、文人、官员等阶层面对中西文化大潮所表现出的思想倾向以及所做出的文化抉择,

揭示其在维持社会秩序及人伦道德等方面的成败。 

 

① 世界道德社同世界红卍字会一样,事实上并未成立,没有组织实体。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即纪耀荣所述“世界道德

男社”也即济南道德社。虽然道院一再主张在全国各地设立道德社,但由于诸种原因,就目前所见到的有关记载,

仅天津一地曾有过道德社(男社)组织,其具体规模和活动不详。 

 9

(4)对道院组织编订的道慈文献及坛训进行解读,充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

遗传与变异。

(5)通过对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事业与临时慈善事业的描述,分析其慈善救济

运作的内容与机制,并将之与同时代其它慈善机构相类比,评价其在民国慈善史上的地

位与作用。 

2.难点 

(1)道院系统是“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数位一体的组织,在这其中

道院萌生于前又统摄于后。该组织所涉及到的社会层面、知识层面十分广博,只论其一

面则造成研究上的片面性,面面俱到的研究则不现实,如何做到点面结合,在不影响整

体研究的同时有所舍取则需要仔细权衡。 

(2)道院组织的萌生更多的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的文化因子;近

代西学的传入,又使它吸收、借鉴了诸多西学因素。对这样一个组织进行考析,需要扎

实的学术功底和文化素养,这也增加了该选题的难度。 

(3)该选题涉及诸多学术领域,包容性极强,在该选题的研究过程中如何借鉴、运

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加强理论的分析与提升是个难点。 

3.理论视角与方法 

道院组织涉及民间宗教、民间慈善组织等诸多学术领域,这决定了不能用单一的视

角和方法,而必须综合地借鉴、运用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方法

对其进行考察。 

4.创新点 

(1)认为不应把道院组织归入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中,而应将其作为公开、合法

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进行考察。 

(2)阐述民国前期“新兴宗教”运动出现的原因、内容、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社会

史、思想史意义。 

(3)对道德社的性质、职能及其发展变迁历程进行考证。 

(4)完成了对女道德社的成立时间、性质、内部组织建制、发展概要等内容的首次

学术考察。 

(5)从社会文化角度对部分道院坛训及道慈文献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 

(6)比较细致地描述了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在山东及其省外其他区域的慈善救

济活动。 

(7)首次利用档案资料和道院组织内部资料对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事业进行史

实重建。 

(8)首次将烟台恤养院作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的典范进行个案

研究。 

(9)重新定位、评价道院组织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其兴衰的原因。

(10)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照片,采用“图文互证”的方法论

述相关问题。 

 10

(11)在资料收集方面业已突破过往研究成果所使用的资料。 

除以上几个创新点外,笔者还取得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1)《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7 年第 5 期。 

(2)《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

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3 期。 

(3)《从档案资料看民国山东红卍字会》,《兰台世界》2008年2月(上半月),总第

250 期。 

(4)《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史事钩沉》,《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5)《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

年第 1 期。 

(四)资料发掘与整理 

1.图书馆藏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资料综览 

(1)道院内部资料。该部分资料按其内容、性质又可细分为:经典规章、立案文牍、

公会记录、院会史略、道慈文献,以及山东各地道院的历年坛训等六大类近五十种。 

①经典规章。主要有:《太乙北极真经》(道院的重要经典之一, 1942 年 9 月第 16

版),内分为“箴”、“诚”、“铭言”、“首录”及十二地支等十二集,每集各分为 3 节,合

为 36 节,各节皆属阐发性命双修之旨。《道旨纲要》(济南道院 1940 年编印),内容包括

说明炁胞为万有起源之真谛、说明真灵为人所同具之重要、说明五教同归于道之原理等 5

部分。《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济南道院编印,年月不详),内容包括道院院规、

院费预决算规则、布道规则、公会会议规则等 29 种规章,是了解道院组织规定的资料汇

编。《纂约纂纪合编》(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内容包括纂籍专则、纂方愿结保证文式、

纂方流通则例、道院职纂公约、纂纪等内容,是了解道院内部扶乩活动的重要资料。《济

南道院第一育婴堂章程》(编印年月不详)。《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合刊》(济南女道

德社 1932 年编印)。《世界道慈宗职录》(天津行宗坛 1933 年编印刊行),主要以表格的

形式展示了世界道慈宗职统系以及各级宗职的任职人员。 

②立案文牍。主要有:《济南母院呈请立案简章》(1935 年)、《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

录》(济南道院编印,年月不详),内容包括“呈省党部拟组设济南道院请发许可证文”、

“省党部民字一二九二号指令”、“呈济南市政府为组设道院已由省党部核准请备案文”

等文件,这些资料集中体现了济南道院在 1935 年积极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立案,得

到地方当局的认可,最终立案成功。 

③公会记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道院的公会议事录。道院规定:“每年春期,济

南母院召集各地道院同志开大会一次,报告本届工作之经过,筹议下届工作之进展。”①

院公会一般于每年春天在济南母院召开,届时全国各地道院包括海外部分道院均派代表

与会。因此,济南道院编印的历届《公会议事录》就成为研究整个道院组织历史不可或

 

①《济南母院呈请立案简章》,1935 年。 

 11

缺的文献。笔者搜集到了 1928 年至 1939 年的道院《公会议事录》,其情况如下:1928

年召开第七届公会;1929 年暂缺;1930 年召开第九届公会;1931 年召开了两次:3 月份

为第十届公会,10 月份为第十一届公会。1932 年虽没有召开公会,但召开了“道院十二

年立道大会”。1933 年召开第十二届公会,其后每年召开一届公会,至 1939 年召开的是

第十八届公会。在以上所知历届公会中,除 1930 年的第九届公会是在天津日租界内召开

外,其余均在济南母院召开。 

该项资料主要特征如下:《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第九届公

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2 年编印),会议分为两个阶段:上海筹备会和济南正式大会。会上共有 65 个团体单

位和部分个人提出议案 154 件,每件议案都议决了办法,其施行情况不得而知,但为了

解此后道慈诸事务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线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

印)。《癸酉展庆研坐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包括《癸酉展庆会议案》和

《癸酉第八次坐会议案》。《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印)。《第十四届

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第十五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6 年编印)。

《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以上历届议事录内容都

包含公会召开前所出的训文、各院代表姓名、会议执事人姓名、公会会议规则、开会及

闭会程序、议案及表决情况等内容,特别是每届公会议事录后附记的上一年济南母院道

慈各项报告,是了解济南母院历史发展变迁的可靠资料。 

第二类是女道德社的公会议事录,主要有两种:《女道德社第一届公会议事录》(又

名“济南母社十二周纪年大会议事录”,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编印),主要包括各代表姓

名、会议执事人姓名、会场会议规则、开会闭会时日及秩序、议案及表决情况等内容。《济

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编印),是关于女道德社成立十二周年的

资料汇编,内容包括以下六大部分:坛训、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各地女社职方表、

各地女道德社永久慈务表、各地女道德社临时慈务表、各地女道德社额字汇编,是研究

1935 年以前全国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院会史略。主要有:《道院览要》(侯素爽编,1932 年出版)内容包括道院史略、

道院组织手续、道院内部统系、道院修功、五教宗旨、大道真谛等。《道院地址一览》(编

印者不详,编印时间大致在 1940 年),分别介绍了母院、总主院、各地世界红卍字会办

事处以及全国各地道院的名称和详细地址,是了解彼时全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分布情

况的重要资料。《历城道院购址收支报告书》(历城道院 1934 年编印),详细开列了历城

道院购址收支情况。《道慈概要》(吕梁建编,龙口道院 1938 年刊印,分上下两卷),主

要介绍了道院、世界红卍字会、女道德社、妇女红卍字会、道德社的发展演变;道院内

部礼仪、组织统系、临时慈业、永久慈业等内容,是系统了解道院组织的重要资料。《道

院特刊》(创刊号,京兆慈济印刷所 1923 年 6 月 20 日出版),系介绍北京道院成立经过

的专册,内容主要是济南道院、兆院及天津道院的训文。

 12

⑤道慈文献。主要有:《哲报》(济南道德社 1921 年编辑刊行,从 1922 年某月起改

卷,主要介绍宗教、哲学、道德、文化等内容)。笔者收集到的主要有:第一卷(第 10

期至 14 期,起止时间为 1922 年 11 月中旬至 1922 年 12 月 31 日);第二卷(第 10 期至

第 36 期,中间缺第 21 期,起止时间为 1923 年 4 月 10 日至 1923 年 12 月 31 日)。从以

上两期全年发行的卷数来看,《哲报》每年一期,应该在 1923 年正式改为旬刊,其内容

一般分为“要著”、“研究”、“译述”、“记载”、“格言”、“通讯”等板块。《道德月刊》(济

南道德总社 1934 年至 1937 年编印,济南慈济印刷所印刷,月刊)。笔者收集到的主要是:

第一卷(第 3 期至第 8 期);第二卷(第 1 期至第 12 期,中间缺第 5 期、第 6 期、第 11

期);第三卷(第 3 期、第 10 期至 12 期),以上三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书画影片”、“道

慈要旨”、“研经”、“论说”、“讲演”、“丛载”等栏目。《鲁联卍字旬刊》(世界红 字会

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编印发行,济南慈济印刷所印刷,旬刊),笔者收集到的是 1939

年印行的第 4 号至第 7 号,主要内容包括“道慈阐邃”、“研经”、“讲演”、“道慈纪实”、

“文苑撷英”、“丛载”等栏目。《道德精华录》(南京道院统掌谢冠能主编,南京道院 1928

年初版,6 卷,每卷数百页不等;收罗各地道院坛训,共分 6 门,每门 1 卷,分别是道旨

门、修坐门、慈爱门、哲学门、灵学门、文艺门)。《道德精华录续编》(南京道院统掌谢

冠能主编,南京道院 1933 年左右出版,8 卷,每卷数百页不等;是继 1928 年《道德精华

录》后,又收罗 1928 年以来的各地道院坛训重行编辑,较以前分为 6 门又增加了 2 门:

悟经门、坤范门)。以上这些道慈文献是了解近代中西文化冲撞融会以及道院人士思想、

宗旨意趣不可或缺的资料。 

⑥历年坛训。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道院内部坛训,主要有:《万院道训汇编》

(万县道院 1937 年编印)。《蓬莱道院坛训》(蓬莱道院 1935 年编印)。《栖霞道院坛训》

(栖霞道院 1929 年编印)。《邹平道院训文》(邹平道院 1933 年编印)。《德县道院坛训》

(德县道院 1936 年编印)。《宿迁新安镇道院坛训录》(新安道院 1943 年编印)。 

第二类是女道德社内部的坛训,主要有:《掖县女道德社坛训》(1935 年出训,大致

在 1936 年由掖县重华印刷所印刷)。《四平女道德社坛训》(四平女道德社编印,训文时

间自 1936 年 3 月 4 日起至 12 月 15 日止)。《滕县女道德社开幕科文》(滕县女道德社 1937

年编印)。《滕县女道德社复兴科训》(滕县道院 1940 年编印)。 

(2)与山东院会相涉的时人记述性资料 

民国时期,一些外地旅居山东的人士及山东本地人士编写的介绍、宣传地方风俗民

情的书著中也提到了道院暨红卍字会。现以山东的济南、青岛、烟台三地为例进行说明。

济南部分例如:周传铭的《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 1927 年)。罗腾霄的《济南大

观》(济南大观出版社 1934 年)。青岛部分例如:魏镜的《青岛指南》(平原书店 1933 年)。

青岛特别市公署编的《青岛指南》(青岛特别市公署 1938 年)。尹致中的《青岛指南》(全

国市政协会青岛分会 1947 年)。烟台部分例如:刘精一的《烟台概览》(1937 年,烟台市

图书馆藏复印本)。池田熏、刘云楼的《烟台大观》(鲁东日报社 1941 年)等。 

此外,还要介绍上世纪 30 年代,署名纪耀荣的一份关于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的实地

调查材料——《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手抄稿本,原文无页码,1934 年,与董德

 13

昭手抄《孔孟及宋儒的上帝观》合订为一册),原属齐鲁大学神学院,现藏山东师范大学

图书馆特藏部。这份资料虽名为《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但因道院创始于济南,

济南道院为“世界道慈母院”,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数位一体组织系统健全,故

该材料对了解道院的创始、发展历程、内部组织体系以及宗旨、主要活动等,均有较高

的史料价值。郭大松将其整理发表于《山东文献》(1993 年第 19 卷第 2 期)。后来又被收

入郭大松、田海林主编的《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韩国新星出版社 2004 年)。

随后郭大松又利用道院内部资料详细考辨了该调查资料中的失误和疏漏之处①

。 

2.档案馆典藏道院暨红卍字会档案资料掠影 

(1)山东省档案馆藏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档案。该项档案全宗号为:J162,共计 18

卷,其中有 2 卷内容重复。山东省档案馆误将“红卍字会”写成“红十字会”,这是查阅

者所应特别注意的。其内容大多是济南道院与全国各地院会有关道慈事务的来往信函。

因为济南道院为“世界道慈母院”,全国各地院会都与之互通信息,所以,通过这批来往

信函,也能窥知当时全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发展情形之一斑。同时,这些地方请求救

济的信函也反映出近代山东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除了上

述来往信函外,尤其以《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1930 年 10 月重行刊印,中英

文对照)。《关于 1925 年至 1943 年道慈发展的总结》(手抄稿,标点本,分为“道慈筹进

时期”、“扩慈护道时期”、“阐道励慈时期”、“道慈固基时期”等部分,是一部记录历城

道院及“全鲁卍联处”道慈各项事务的简史)。《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

处救济水灾兵灾总报告》以及《世界红卍字会绍兴分会赴萧绍前线灾状视察记、前方救

济工作廿日记》(世界红卍字会绍兴分会临时办事处 1940 年 3 月编印)等资料的整体利

用价值较大。 

(2)济南市档案馆藏山东道院暨红卍字会档案。此类档案主要有 2 卷,分别是济南

市民政局福利类档案(档案号:70-1-55);关于难民请求救济及社会团体等材料(档案

号:22-1-19)。这些资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以及济南市民政局对济南

道院暨红卍字会的调查材料、处理意见;济南道院、红卍字会将自身财产、文书等转交

地方政府部门的清单、报告册等。这批资料对于了解山东道院暨红卍字会在建国前后的

情形及其自行宣布解散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青岛市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档案。该项档案全宗号为:B63,共计

469 卷,档案起止时间为 1925 年至 1949 年。档案主要内容为:青岛道院暨红卍字会附设

慈济院、商校、医院、各救济队的章程、组织大纲、条例、细则、概况、发展史略、大

事纪要。该会会长、副会长、理事长、董事、会员、职员、队员名册、履历表。该组织

与中华总会、香港、朝鲜及全国各地院会、海军特务部、青岛市政府各机关、企业、教

会、报馆、商号等部门的来往信函。该会董事会、委员会、讲演会会议记录及日记簿、

征信录等。何素璞等人的私人信件。青岛红卍字会及慈济医院、学校、工厂工作概况,

以及关于赈灾、救济数目的登记表、恤金报告、难民调查表、儿童救济册等。青岛院会

 

① 郭大松:《〈济南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14

及所属各单位的财物收支报告、资产负债表、出纳簿、薪资表、津贴收据等报表①

。 

(4)烟台市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及其恤养院档案。这批档案资料中有相

当一部分记载了烟台以及胶东地区道院暨红卍字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其中尤以烟台恤养

院的资料有特色。主要包括:《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报告书》(世界红卍字会烟

台分会 1933 年 8 月编印),内容包括缘起、事略、该院组织系统表、历年收支各款、简

章、细则 6 项。《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编

印,1936 年 6 月第四次修订出版),内容包括恤养院沿革、历年事略、组织系统表、各级

董事名录、简章、办事细则、各项规则和各种统计表等。 

除烟台恤养院外,牟平恤养院办得也较为出色。笔者在烟台市档案馆查阅到了牟平

恤养院的几则材料,分别是:《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创立特刊》(大致在 1933

年编印),内容包括恤养院筹进之程序、输助基金永垂不朽、塑造铜像、各级董事的规定

等。《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单行本,无出版年月),内容分为总则、

育婴、孤儿、恤嫠、恤产、残废、老羸、附则 8 章。《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

办事细则》,内容包括董事会、院长副院长、各分科、院务会议、男女职员之限制、外人

参观等规定。 

此外,烟台市档案馆典藏的《胶东卍报》,是研究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重要报刊资

料。据目前所知,民国时期道院组织曾办过三份报刊:其一是济南道院发行的《红卍字

报》,有人介绍说是在 1929 年至 1930 年间出版,创办人为张思伟(纬)、杨乙辰②

。笔者

尚未查到该报的原件。其二是由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主办的《卍字日日新闻》,现典藏

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李文海先生等在编写《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

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时,曾多处引用该报刊资料。其三便是由世界红卍字

会烟台分会主办的《胶东卍报》,现藏于烟台市档案馆。此报的前身是褚文郁在烟台创办

的《爱国报》,褚文郁加入道院后将《爱国报》并入烟台红卍字会,将其改名《胶东卍报》。

该报为日报性质,除了报导地方日常情形外,每期都辟“道化世界”专栏,刊登山东乃

至全国院会道慈推展情况,日本占领烟台后该报停办。烟台市档案馆的藏件,时间范围

为 1933 年至 1937 年,期间有残缺。该报对研究山东院会特别是胶东院会之道慈事务的

学术价值极大,学界尚无人大量使用。 

(5)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及其恤养院档案。相关档案共计

有 2 卷,分别是:《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影片汇刊》(档案号:D7-1)、牟平

红卍字会及其恤养院档案(档案号:23-1-1)。其中后者的资料相对丰富,不仅记录了牟

平红卍字会的历史、主要负责人、历年慈善救济报告;还汇集了关于牟平恤养院发展简

史、人民政府对其进行的调查材料、处理意见以及移交情况等文件。 

3.山东地方史志中所见道院暨红卍字会资料概略 

(1)山东地方志。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上世纪 20—30 年代,由地方政府主持

编修的地方志,可称之为“民国地方志”。由凤凰出版社等联合于 2004 年影印出版的中

国地方志集成,是近年出版界旧籍新刊的盛举,为保存、利用地方志资料做出了巨大贡

献。笔者几乎全部翻阅了山东府、州、县各辑,其中涉及道院组织的地方志主要有以下

 

① 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市档案馆指南》,档案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解放前济南报纸梗概》,《济南市志资料》第 2 辑,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 1981 年编印。

 15

几种:《民国高密县志》、《民国续修广饶县志》、《民国寿光县志》、《民国牟平县志》、《民

国德县志》、《民国续修曲阜县志》、《民国临清县志》、《民国莱阳县志》、《民国续修临沂

县志》、《民国单县志》、《民国临朐续志》、《民国续修莱芜县志》、《民国续东平县志》、《民

国重修泰安县志》、《民国冠县志》等。此外还有刘国斌修、刘锦堂编纂的《四续掖县志》

(民国 24 年铅印本)。王荫桂修、张新曾编纂的《续修博山县志》(民国 26 年铅印本)。

台湾影印中国地方志:《胶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 年)等。 

另一类是上世纪 80—90 年代,由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编写的地方志,可称之为“新中

国地方志”。内容虽多侧重建国后的内容,但其中也涉及些许道院组织的资料。主要有:

《福山区志》(齐鲁书社 1990 年)、《牟平县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年)、《昌邑

县志》(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7 年)、《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博山县志》(齐鲁书社 1990 年)、《栖霞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莱芜市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0 年)、《滨州市志》(齐鲁书

社 1993 年)、《山东省志·民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等。

(2)山东各地文史资料。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起、组织编纂的各地《文史资

料选辑》,从不同角度记述了亲闻、亲见和亲身经历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

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具有翔实、可靠的资料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档案的

不足,为我国近现代史资料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①。就笔者管见,山东省各地《文史资料》

涉及地方道院暨红卍字会的大致有:《即墨文史资料》(第 6 辑)、《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9 辑、第 17 辑)、《济宁文史资料》(第 1 辑)、《兖州文史资料》(第 5 辑)、《滨县

文史资料》(第 4 辑)、《淄博文史资料》(第 2 辑)、《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 5 辑)、《莱

州文史资料》(第 7 辑)、《青岛文史资料》(第 3 辑)、《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 4 辑、第

6 辑)、《牟平文史资料》(第 10 辑)、《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 1 辑)、《芝罘文史资料》

(第 6 辑、第 7 辑、第 9 辑)、《章丘文史资料集粹》(第 16 辑,上册)、《文史资料选辑》

(第 19 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 年)、《山东文史集粹·民族宗教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莒城史话》(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2 年)等。需要说明的是《文史资料选辑》

中尽管不乏可靠的史料,但多数资料靠回忆整理,回忆者受多种因素尤其是“左”的思

想影响比较明显;有的史料系道听途说再加上事隔多年,难免有附会、失真之处。这就

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寻求其它史料进行考订、甄别,方能更好地实现其使用价值。 

(五)相关界定 

1.时间界定 

(1)该选题的主体时间范围为 1916—1949 年,因研究时前后联系之需要有所上溯

或下延。具体表现为:在分析、论述道院组织萌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时,时间需要

向前追溯。道院组织在建国后并未被当作会道门组织处理,而是一直存在到 1954 年自行

解散。顾及论述问题的完整性,论文中会涉及到其解放后的历史。 

(2)文中出现的“近代”概念,如不作特殊说明,均指 1840—1949 年。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关于《文史资料选辑》的“重印说

明”,1986 年。 

 16

2.空间界定 

(1)该选题是对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这一数为一体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

织所作的历史考察,这是所顾及的研究面。但在论述个别问题时,因资料的限制和操作

的困难,则以道慈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的山东省为例进行说明。 

(2)山东省地区发展差异较明显,道院组织的道慈活动在各地开展情形也不尽相同,

论文在顾及研究面的同时,突出近代山东各具特色而又十分典型的三个城市——济南、

青岛、烟台三地道院组织的道慈活动。另外,在论述山东各地院会的临时慈善救济事业

时也涉及到其省外、国外的某些慈善救济活动。 

3.概念界定 

道院是“道院”、“道德社”、“红卍字会”数位一体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文中

的“道院组织”是对包括道院、道德社、女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等数位一体组织的统

称。“院会”则是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简称。

 17

一、道院组织萌生之背景 

——基于 20 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救世新探索的考察 

道院组织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与 20 世纪前半叶新旧社会转型、世界形

势新变化紧密相连,是近代中西文化冲撞融会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必

然产物。道院组织与 20 世纪前期面临国内外局势新变化所出现的诸种救国、救世新探索

相伴生,它的出现与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咄咄进逼,一

部分国人是怎样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并积极利用本土文化回应、变相抵御西方文化,在

开放融合的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之长,努力创造一种新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心路历程,

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从西学东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1.西学东渐的简短回顾:以国人学习西方及其心态变化为基点 

鸦片战争前后,传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模糊朦胧,对西学更无统一、特定之所指。

虽然中西文化交流在明末清初之际就已初露端倪,并在上层官僚、知识分子之间产生一

定的影响,“西学”的名称也开始出现;但中西文化交汇的萌芽很快就被“中西礼仪”之

冲突打断,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一直持续到清中后期始有松动。1840 年鸦片战争后,古

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下挣扎无力,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深渊。历经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切肤之痛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

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动。与此同时,徐继畬、梁廷枏等人

关注世界地理,其视野在地域层面上初步超越了“华夏中心”观。魏源首先提出了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论断——“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论断的提出固然有划时代的

意义,但是也有严重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从其对西学的认识上来看,尚不见“西学”的

称呼,而只有“夷”的蔑称,可知此时即便先进的国人也将“西学”看作“夷学”,仍然

深受“天朝上国”妄自尊大心态的影响。其次,将学习西方的内容和目标局限于“长技”、

“制夷”上,只是学习西方军事器物之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一时期思潮的萌动既

是中国传统经世致用之学在历史时序上的延伸,又是“天朝上国”深受西方“船坚炮利”

之感性刺激的本能反应,其间仍透射出“华夷之辨”妄自尊大的心态。先进国人尚且如

此,一般人士的心态可想而知。蒋廷黻曾指出:“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

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

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

二十年的宝贵光阴。”①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尚不足以震醒国人的话,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至戊戌变法期

间,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则使更多的先进国人觉醒,开始正视西方先进文化,对西方的

偏见也有所改观。这固然是慑于条约禁止称西方为“夷”,但也有国人自觉主动正视西学

的因素蕴含其中。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撰有一篇《采西学议》;郑观应的

《盛世危言》中也有《西学》篇。尽管此时“西学”正式用来指称西方文化诸事物,较

 

①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6 页。 

 18

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国人对“西学”的看法有了较大进步与改变,但其中亦有些许轻蔑

之意。学者指出:“因为西与中为相对之词,‘中’不但指中国,且有中心、中央之义,

这与当时称外文为方言,称外语学校为同文馆、广方言馆,出于同一心理。”①然而,对

西方文化称呼的变化足以体现出时人思想的进步及社会形势的发展。前述“师夷长技以

制夷”论断的积极意义,即在于它奠定了向西方学习的基调和方向,后继者就是在此基

础上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在诸多试图协调中西文化关系的探索中,冯桂芬率先提

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张之洞正式提

出“中体西用论”的张本。正如研究者指出:“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以来,许

多中国士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中西文化的会接点。许多中国士人都倾向于认为文化体系是

可分的,所以有可能接收或采纳异文化的某些部分并整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正是这一观念的典型表述。”②

但“中体西用”不符合不同文化间交流嬗变的

总体发展趋向,先进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继续迈进。进入 20 世纪,当国人在向西

方学习方面突破了器物的狭隘层面,而更多的关注西方的制度、理念以及人文社会科学

等诸多方面时,“西学”则被一个突破中西文化认同危机的新名词——“新学”所代替。

“新学”也更普遍地用来指称西方文化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同样,流行语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时代演进的步伐。

从“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词义由贬义到中性,再到明显的褒义,这充分展现

了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断深化、进步的心路变迁历程。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情感也能战胜理智,而使人们一度迷失探索的方向,使其思想和行为发

生偏颇。 

近代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历程曲折坎坷而艰辛不易,他们之所以对西方文化有着深

刻理性认识,固然源于对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国情的感触;但当其情感战胜理智,迷失于

文化探索之时,也是由于国运多舛而急剧变化使其来不及仔细体味、消化、辨别所造成

的。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上至清政府主动自上而下掀起急速、全面的新政改革,

想在一夜之间实现中国的全面更新。次至精英知识分子、绅商等,尤其是前者更是急速

图新,争先恐后学习西方来改造现实社会。不仅清末如此,民国成立初期,在制定国歌

时,歌词中即有:“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④

民国初年社会主流所效法

的对象仍然是西方欧美国家。当这种向西方学习的热情被急剧变化而又复杂的社会情境

所逼迫时,其主旨和方向难免流于迷乱。在此基础上,一股以“西方文化”为唯一救世

灵药的新的“崇拜”思潮开始萌芽生根,“全盘西化”思想处于萌发酝酿之中⑤

。正如研

究者所指出:“19、20 世纪之交兴起尊西崇新的大趋势,其最主要的特点即是西方文化优

 

①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29 页。 

②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 年第 6 期。 

③ 有关近代“新学”的系统研究详见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版。 

④ 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12 页。 

⑤ “全盘西化论”的最终出现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其标志是陈序经之《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的出版,但“全盘西

化”思想的酝酿在这之前早就存在。笔者在此使用“全盘西化”思想(思潮)一词,意在指近代中国“西化思潮”

演进至清末民初之际所出现的一种偏向。 

 19

越观在中国士人心目中的确立,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崩散。”①

笔者此处

无意评断“全盘西化”思想的优劣得失,只是浅述其缘起之一般社会心态,借以引出下

面所要论述的问题,意在探讨部分国人在新一轮救国模式探索下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

所具有的思想史、社会史意义。 

2.“一战”的爆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1914—1918 年,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

民地和霸权爆发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浩劫持续时间长,

波及范围广,给交战国家带来深重灾难,“这场战争历时 4 年零 3 个月,涉及到 30 个主

权国家,推翻了 4 个帝国,产生了 7 个新的国家,死亡人数为:战斗员约 850 万人,非

战斗员约 1,000 万,直接经济损失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 1,516 亿美元。”②

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以来没有以中国为战场,却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战争之一。

举凡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直至八国联军侵华,无不以中国为战场,

直接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这必引起国人的奋起抗争;同时这些战争也最终造成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缘何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震撼的影响呢?

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惨烈的战争使欧洲各交战国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第一

次。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后,欧洲多数国家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纷纷完成

了工业化,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变成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国,将东方世界远远地抛

在了后面,欧洲由此成为世界的中心。“大战爆发前夕那种与之相对照的却同样普遍的西

方式的无限乐观与自信,不管欧洲人或非欧洲人,都把欧洲之为主宰视为当然。所以有

这种预设是不难了解的,在世界所有的伟大文明中,只有现代西方创造了一种持续的技

术变迁、经济发展,而且前进速度与日俱增。自启蒙以来,西方人一直在稳步向前,他

们因而也以同样的目光投向 20 世纪,将他们过去的进展投射向无限的未来。”③

但“一战”

使欧洲文明国家呈现破败、颓旧之象,这不仅对欧洲民众来说在心理上不可接受,对中

国民众来说同样是心灵上的震撼。 

其次,如前所述,在西学东渐潮流中,众多国人将向西方学习视为唯一正途,认为

只有向西方学习,中国才能实现独立、富强,步入光明之道,不少人纷纷沉浸于“全盘

西化”的思想迷雾中。有学者指出:“所谓西学,本身既可视为整体又不可视为整体的区

域文化实体。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士人多是把西方视为一个整体,那时所有

西来的主义基本上都被看作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且都是这个特定的更新更美好的整体

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人自己打起来了,提供美好未来希望的蓝本本身出

现大问题。” ④ “一战”使西方国家的美好形象在一直以向西方学习为己任的国人心目中

坍塌,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历程中又出现一大转折。民国时期曾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

 

①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 年第 6 期。 

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608 页。 

③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8 页。 

④ 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 

 20

会全国协会总干事的梁小初在“一战”后所说一段话,颇能表明这层意思:“自 1914 年

至 1918 年,亘续四年之欧洲大战,对于中国青年心理上发生重大之影响。盖中国对于欧

西文化,始而拒绝反对,继而接受欣赏,自欧战发生,一般人士对之又复发生怀疑矣。”

“一战”带给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界极大的震撼与深刻的思考。一部分社会精

英深刻反思以往救国模式探索,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西方文化中的某些缺陷与不足,西方

模式有好有坏,至少有不适合中国者。他们在注重西方文化优点的同时,也留意中国传

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之长处,逐渐向传统文化复归,“东方文明救世论”在中国思想界

显露头角。②

“文化怪杰”辜鸿铭在战后认为,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会发现“在征服和

控制人类情欲方面,还有一种比物质力更加强大和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他还

表示:“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

的钥匙。”③

他在日本东京的演讲中声明:“因为常常批评西洋文明,所以有人说我是个攘

夷论者,其实,我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

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的奋斗目标的人。”④

 一语道出了其

在战后力求融会中西文化之长,消除中西文化歧见的目标和心态。严复此时认为西方“三

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他指出:“回观孔孟之道,真量

同天地,泽被寰区。此不独吾言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渐觉其为如此矣。”⑤梁启超虽

仍承认科学的价值和功用,但反对科学万能:“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

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

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

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

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⑥。学界对“一战”后中国精英思想的变动作过不少探讨⑦,

 

① 梁小初:《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转引自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

会历史研究(1906—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3 页。 

② 美国学者艾恺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亚洲在“一战”后之所以出现反现代化思潮,主要是受自西方东方主义者的

鼓动和支持:“许多亚洲的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动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

够的信心”,详见[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第 87 页。诚然,当时中国的“文

化保守主义者”诸如梁漱溟、梁启超、张君劢、梅光迪等人的知识、思维结构都受到西方人本哲学、新人文主义思

潮的影响,但这并非促使他们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最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其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战”的激发

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是中国思想精英面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自觉主动思考与探索的结果。 

③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 页、第 27 页。 

④ 辜鸿铭:《东西文明异同论》,《辜鸿铭文集》下册,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03 页。 

⑤ 严复:《与熊纯如书·七十五》,王栻:《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692 页。 

⑥ 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46 页。 

⑦ 与该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据笔者管见,主要有郑师渠:《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 3 期。该文主要分析了“一战”后出现的世界文化对话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者与西化派、东方文化派之间的

关系、科玄论争的再认识等三方面的内容,相对系统地勾勒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的画面。罗志田:《西

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该文主要针对欧战后国人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美好整体分裂为优劣兼具的复合体的转变,进而分析在“西方”分裂语境下中西学战化为中西

名义下的西与西战的典型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颇具新意。卫金桂:《欧战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研究》,香

港拓文出版社 2003 年版(该书系作者在由郑师渠教授指导之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目前所见对这一

主题考察比较全面、深入的专著。郑大华:《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该文进一步具体指出欧战后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进化论

受到批评,互助论受到欢迎;科学万能论受到批评,要求重新审视科学功用和价值的呼声高涨;文化取代论受到冷

落,中西文化调和或互补论为人们所倡导。 

 21

美中不足的是未涉及社会中层及部分上层人士反思战争、思考中西文化关系的心态与观

感。其实,在当时只要智识稍通,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人都会对一战及战后局势

给予密切关注。笔者在前人对“一战”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思潮变动研究基础的上,对当

时社会上之一般人士的心态与言行略作补述。 

首先是中国本土宗教界人士之一般心态。宗教无不奉行道德劝善,以维护和平安宁

为己任。战争历来为宗教界所深恶痛绝,面对“一战”的震撼和国内天灾人祸的残酷,

中国本土宗教界人士亦思求救国、救世之途。 

中国佛教界出现新的组织——“佛化新青年会”,以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佛法,消弭

战争杀戮。该组织首先反思现代战争之惨烈:“自人虫有历史以来,无如所谓二十世纪之

惨痛者。计欧战一役,列国壮丁,死者一千万,伤者二千五百万,老弱失业、饿冻残废

者二千万。(此统计据精确调查)俄国杀戮饥饿死者二三千万。中国大战十余年,死伤失

业无数万,盖中国人命贱并统计之数亦不可得也。”接着指出佛法挽救人类世界的重要性,

呼吁:“人类欲救大劫闭杀机,非佛化不行。”①

近代提倡“人间佛教改革”的太虚大师也

因“一战”的爆发以及国内军阀混战,遂放弃社会活动,在普陀山潜心研究佛典及中西

哲学著作。1918 年,太虚与章太炎、蒋作宾、陈元白、张季直等人在上海成立觉社,宣

传佛教思想以救世,其在《觉社丛书出版宣言》中说:“当此事变繁剧,思潮复杂之世,……

惟宏佛法,顺佛心”,希望用佛教思想救国②。由弘一大师作词,丰子恺作画创作的大型

绘画集《护生画集》,其初衷即在于告诫人们停止杀戮、珍爱生命,维护和平安定的社会

环境。而这一动机也源于对战争的反思和宗教界人士的道德情怀。据作序者称:1929 年,

第一集出版,“那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了之后,原是希望借此感召和平,挽回劫运。”

佛教界如此,道教界也在反思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笔者未曾直接找到道教人

士对战争以及中西文化看法的言论,这里暂且引用道教学者陈撄宁对战争与人心关系的

看法,以窥其一斑。他说:“尝推究杀劫之起源,实由于人心好斗,而人心所以好斗者,

则由于戾气之所缠。宇宙间乖戾之气,深入人心,麻醉众生,如服狂药,狠毒贪嗔,理

智全失。此种现象,试问有何法使之复归于平静乎?余认为欲消弭杀劫,需正人心,欲

正人心,需平戾气,则孔门中‘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之大经大法,不可不注意也。”

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陈撄宁将纠正人心看作遏制战争的法门,而纠正人心则要借助于中

国传统儒家之中正和平、民胞物与的思想基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般态度。

其次,新兴民间结社——万国道德会⑤,其缘起以及初创时期的活动也是社会上之一

 

① 王见川:《张宗载、宁达蕴与民国时期的“佛化新青年会”》,《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② 详见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46 页。 

③ 章锡琛:《护生画集第三集序》,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70 页。 

④ 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0-151 页。 

⑤ 此处只分析万国道德会缘起的社会成因和思想实态,对其后纷繁复杂的发展演变不予讨论,故将其初创时的组织性 

质看作新兴民间结社。

 22

般知识分子对“一战”及中西文化关系反思的结果①

。“一战”爆发后,万国道德会发起

人江希张著《息战》一书,阐发其消弭战争,维护人类和平安宁的主张,在书后附有组

织万国道德会章程。可见,“一战”爆发后,万国道德会的组建已经提上日程。《息战》

刊出后引起广泛社会轰动,甚至有的出家僧人也为之动容,谓:“余久厌红尘,从师削发,

每闻时事,汗泪交下,欲挽救而不得,欲袖手而不忍,徘徊禅室,束手无策。忽于友人

处得见江神童希张所著息战书,反复披阅,喜极而狂,以为诚五教之精蕴,救世之宝典

也”②

。《息战》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于融合儒、释、道、耶、回五大宗教精义,找出其相

同之处,以此来挽救人心道德、维护社会安定进而谋求世界和平。该书阐发五教精义,

力求泯灭宗教间的门户之争,说明江希张已试图在调和中西宗教文化关系。江希张在书

中还阐述了自己对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看法:“宗教科学,固随时而转移者也。前者宗教盛

而流弊滋甚,故以科学救之。今者科学盛而流弊亦甚,故以宗教救之。且宗教果能证实,

即为科学之母,科学苟能深造,亦为宗教之助,合则双美,离则两伤。”③

这一看法在今

天看来也颇具合理性。 

万国道德会的发起人认识到现代国际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危害,指出:“现代之战

则须举倾国之人,竭全民之力,尽其所固有、所生产、所制造以为供应,坏庐舍以为堡

垒,化玉帛以为干戈,舰艇枪炮之不足,继之以毒菌毒气,是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必致一发不可收拾,使全人类同归于尽而

后已。”④继《息战》后,江希张又用白话注解《礼记·礼运》、《道德经》等书。《礼记·礼

运》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道德经》则是中国道德哲学的滥觞,特别是

其“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弗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

说,大有利于消弭现实中的争战杀伐。江希张著《道德经白话解说》的宗旨即为:“昌明

道德,消弭战杀,挽回世运,救正人心”⑤。《礼记》、《道德经》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之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挖掘、阐释其价值和意蕴具有新的时代

意义。 

江希张在开掘、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肯定世界的进化以及西方文化先进之处,

批评其不足和缺陷,并非绝对排斥西方文化。他在《道德经白话解说》的自序中首先肯

定进化的趋势和西方科学之先进,说: 

小子幸生世界进化,器学发明的时代,水有轮船,陆有火车,腾空有飞机,沉

水有潜艇,真是五洲如一家,万国如一室,况且使的用的,看的听的,一切的机器,

没有不便利不精美的。有多样幸会,有多样快乐,我饮水思源,不能不钦佩感激发

明器学的先哲。 

同时,他又批评西方之不足,指出道德人心对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发明器学的先哲是福国利民的美意,并没有害人的恶心。不料想有惨毒不仁的

 

① 相关探讨详见郭大松、李光伟:《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5 期。 

② 江希张:《息战》,万国道德会 1918 年重刊,第 59 页。 

③ 同上书,第 53 页。 

④《万国道德会宣言》,万国道德会编:《会员须知》,1942 年再版,第 11-12 页。 

⑤ 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上卷,1920 年刊印,第 6 页。 

 23

人,窃取器学的功用,造成毒枪毒炮,杀戮天下同胞。一切大器学家虽有妙手灵心,

不但无可如何,还为他利用,助他制造凶器,这一切精美机器,不但不能抵制枪炮,

并给他运兵载饷,传达消息。照这样看来,是幸福反成祸殃,进化反成了进毒,进

化到极点,便将同胞都进到枪林弹雨里去了。呵呵,这幸福还享得呀?这进化还进

得呀?窃知发明物质文明的先哲,灵魂有知,不惟不痛恨制造枪炮的人,自己也必

然后悔,盖圣人教育天下人,必先教人有道德的知识,然后教人有技能的知识,则

技能可以助道德,道德借技能而益彰。道德彰则天下自然太平,不教人以道德,先

教人以技能,则技能助人情欲而道德坏,道德坏,天下自然就乱,这是近数百年来

天下变乱的大病源。①

这正与宗教社会学研究者所说的“物质科学研究到最尖端的时候,发现人的心灵才

是真正主宰物质世界的主要力量。”②

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注意:万国道德会的出现已经表明些许国人在试图寻

找一种维持和谐世界关系的方式,这从万国道德会的命名上可以看出: 

万国两字是世界的说法;道德是什么呢?无论在各学说,各团体都有这道德的

基本条件。现在的实际上个人与个人之间,是有道德的标准,国家与国家之间则没

有道德的标准。如杀人、偷盗,这都是被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最奇怪的,但是国

与国之间,以杀敌人越多的越是英雄,是什么道理?岂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是一种

道德,国家与国家之间另是一种道德?我们大家的责任是把个人的基本道德条件推

广到世界上去,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实行这万国一致的基本道德条件,这就是万国道

德会的顾名思义。③ 

再次,本文重点探讨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道院,也在其萌生之初就对社会

现实和中西文化关系非常关注,它的出现是社会现实孕育的结果,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

需要并随之做出一系列的调适。以下浅析道院组织创办者对社会现实和中西文化关系的

看法。 

一位道名为“素澂”的人曾撰文指出 19 世纪之学说发展至 20 世纪,已经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开始反思物质功利主义,思求东方文化之优点,而

这些尤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相接近:“二十世纪之学说已与十九世纪者完全不同。考其最

近趋势,彼方明达之士深悟物质功利主义已趋末路,而注意于东方文化。故其学说之流

转已与吾国道德原理相接近。”④

 素澂并非否定西方文化,而意在侧重“一战”前后所流

行之学说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欧洲学

说所以可贵者,以其日在演进之中,绝不故步自封也。然日日演进,而其学说思想之转

变则以二十世纪初年欧战一役为其重要原因。盖欧战之结成,实受当时学说专鹜功利,

不顾一切之影响。经战后之痛苦与教训,而知强权终未能推翻公理。明哲之士幡然醒悟,

 

① 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上卷,第 1 页。 

②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③《本会名义的解释》,万国道德会编:《会员须知》,第 34-35 页。 

④ 素澂:《新学说与旧道德之接近点》,道德总社编:《道德月刊》第 1 卷第 6 期。后面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是出自该

文,不再重复注释。另外,济南母院在初创之时曾以“素、圆、惟、灵”四字作为修方道名之排名顺序。“素澂”

以“素”字开头,说明“素澂”在道院初创之时就加入道院,并在道院中居于较高地位。

 24

研求东方文化,思以道德仁义培养人心之法,挽救物质功利之偏蔽。”素澂的这一看法和

当时中国思想精英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路殊途同归。他在文中将 20 世纪学说的变化具

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竞争进化论变为创新进化论”。素澂在文中认为竞争进化论的不足之处在

于将人类和动物混同:“其主张之点,以为无论人类与下等动物,为适应环境而生存,必

须从事于不断之斗争以保持其生命,此其谬误。系以人类与无情动物等量齐观,不知人

类生存不仅在于肉体一方面,而尚有其他灵魂、意志之各方面。……所谓进化论者,实

乃一种灭绝论。”那么何谓“创新进化论”?素澂主要是认同了西方哲学家柏格森等人的

观点:“柏格森等深知其(竞争进化论——笔者注)谬,力求矫正,而知世界上万事万物

必以有所新生、有所创造者为确实之进化,而尤以全体共同进化者方为永久之进化,此

创新进化论、全体进化论之能推翻达氏继之而起者,实有正当之理由也。” 

素澂所反对的竞争进化论实际上是近代由严复翻译、传入中国的《天演论》。由于竞

争进化论具有主张历史、社会发展进步、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因此,它对中国思想界

一度产生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成为清末维新、革命志士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和当时主

要的社会文化思潮。但到 20 世纪初年尤其是“一战”后,这种学说受到东西方人士的一

致批判和反思。竞争进化论其实是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引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学说

中,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弱肉强食”、“优胜劣败”。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帝国主义推行

强权政治、侵略弱小民族提供理论依据,也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素澂对进化论

的看法与当时中国思想界精英批判竞争进化论的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第二,“由个人独立自由说进而为社会互助说”。素澂在文中指出提倡个人独立自由

者“宇宙、社会由个人积合而成,个人健全无异于宇宙、社会之健全”说法的缺陷,认

为个人独立自由之说发展到极致则难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个人独立推极其

量,必不顾及他人之独立;个人自由推极其量,不免妨害他人之自由。”个人的独立自由

固然重要,但个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脱离社会整体盲目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难免

陷于偏执,结果也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来看,素澂所论确有道理。素澂所赞赏的社会

互助说是 20 世纪传入中国的爱因斯坦以及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他认为:“互助论一兴,

而此前之个人独立、个人自由说遂寂然无声也。” 

互助论是由俄国著名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于 1902 年在其著作《互助

论》中提出的。20 世纪初年,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在介绍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学说时

曾介绍过其互助论思想,但那时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战”后人们在反思战争时

始较多地关注互助论,先后出现了几个不同的中文译本。梁漱溟甚至将克鲁泡特金互助

论的提出作为西方文化发生变迁、中国文化将出现复兴并成为世界文化的证明;他认为

中国文化讲的就是互助而不是竞争。互助论在中国思想界受到普遍的欢迎①

。可见素澂对

互助论的认同也契合了战后中国思想界对互助论的一般看法。 

第三,“由惟物请进而为中立一元论”。素澂文中的“惟物论”即是我们一般所说的

 

① 详见郑大华:《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

第 4 期。 

 25

“唯物论”,但这里的唯物论并非特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因为唯物论最早在西方

哲学界提出后,与此相关的观点与学说纷呈,大都一味强调物质的唯一存在性,忽视精

神和意志的能动作用,具有片面性,多属机械唯物论。直到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出现才

使得唯物论学说变得更加科学和圆融。素澂在文中反对的唯物论正是曾在西方流行后传

入中国的机械唯物论,他已经认识到这种机械唯物论片面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意志因

素的缺陷,指出:“惟物论即是机械论,以整个宇宙为一大机器,人类及各种物品为一小

机械,世界种种事物皆在此机器力支配之下不得不然,而人类之前途、社会之变动,尤

以经济为主。因经济一解决,则各种之政治、文化亦因之以解决。……一切真知识皆得

实验,必须以眼耳等所触者为实在,是眼耳所不及者皆将付之不承认。其理本自难通,

而其扩充眼耳之效用者,惟恃科学为利器。”可见,素澂所反对的唯物论正是片面注重物

质、经济而忽视文化、精神、意志的机械唯物论,他还反对“眼见为实”的说法,指出

只靠实验和科学是不能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

至于“中立一元论”则是由近代西方哲学家罗素提出的,素澂认同罗素的这一说法:

“世间直接觉到之事半属于物半属于心,此为万有之基本。由此基本之原料而构成世间

之形形色色。罗素此说殆为精神、物质两方面之调和者,故称为中立一元论。”不仅如此,

他还更关注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欧洲旧说,社会发展惟以经济为本,而近

经多数之研究,则以文化为社会学之重心。凡将朴陋之生活环境变为文明社会,皆是文

化转移之力,一切经济、政治胥为文化所包括。综以上说,皆是由物质主义渐变为精神

主义之见端也。”素澂所说的这段话并非表明其由“中立一元论”陷入形而上学之唯心论,

联系当时东西方思想文化界的状况,不难理解以素澂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心态。彼时东

西方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是在反思以往片面注重物质、科学、实验的缺陷和不足,开始更

多的关注精神、意志、道德以及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此来进行学说上的补

救。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的特点得到东西方思想文化界的多数

认同,“东方文明救世论”的出现以及泰戈尔、罗素等人来华赞扬中国文化的优点即是明

证。因此,素澂的观感难免受到当时思想文化界及社会形势变化的影响,即开始注重促

成社会发展合力中的人文道德、精神意志等因素。

加入道院的以素澂为代表的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和绅商、官僚①

,他们没有思想界精

英高居庙堂之学的博雅,也不能浸淫于形形色色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中。缺乏精

英学者“学院式”的经历或许使道院人士无力从学理上深入批判进化论、机械唯物论的

缺陷,也道不出互助论之本质性优点,没有找到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但

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体验,再加上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哲学思想以及其它

某些学说的影响。因此,他们作为实际“社会人”的观察与反思同样具有可参照性,他

们对战后东西方文化的认知与当时中国思想界之一般看法有更多的相合之处。 

道院人士还在积极探求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结合点,拯救时弊。编印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栖霞道院坛训》中曾说: 

世乱纷纭,国祚倾覆,忧世者讲求维新,以补时艰,于是自由平权之说盛行于

 

① 关于道院人士的社会阶层,笔者会在后面做出专门的数字统计分析。 

 26

世。惜世人不察,仅袭其皮毛,昧其真义,矫枉过正、变本加厉。滚滚名公,以礼

义为束缚;莘莘学子,以放浪为开化,毁谤圣贤,弁髦道德,党同伐异、弱肉强食、

尔攘我夺、此兴彼仆,以致兵燹遍地、杀伤盈野。老弱转乎沟壑,壮者而之四方,

此所谓参蓍误用而成毒剂,又何以安民生平世乱哉?①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两方面讯息:其一,道院发起者指出:忧世者为了救治纷乱的社会

现实,学习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但是其批评点尚不在此,而在于人们不能明晓自由平

等之真谛,只学习其肤浅皮毛,引起社会混乱。其二,从“仅袭其皮毛,昧其真义”、“参

蓍误用而成毒剂”等字句上可以看出道院发起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自由平等之说,并

不完全排拒西方文化。从以上两点可以推论:道院发起人似在寻找中西文化的良性汇接

点,即如何才既能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又能挽救人心、道德,教化民众,从而维护现实

社会的安定。 

其实,当时遏制道德滑坡、力行劝善教化活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从戏曲人

员所产生的启蒙思想中也可看出。中国特殊的文化教育模式使得戏曲在中国民间社会具

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清末,陈独秀曾指出唱戏这件事:“可算得是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

我看列位到戏园里去看戏,比到学堂里去读书心里喜欢多了,脚下也走得快多了,所以

没有一个人看戏不大大地被戏感动的。……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②。鉴于戏曲对民众具有如此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戏曲人员自身思想的变化不仅反映了

社会现状,更直接决定着戏曲的内容及其教育指向。民国前期的戏曲人员思想的启蒙和

反省不能不说是当时社会现实变化的结果。例如,有的戏曲人员曾说: 

改良国家,须改良社会。欲改良社会,先改良人心。欧风东渐,国粹沦亡,徒

学西洋皮毛,将吾国固有之道德廉耻,丧失殆尽。本台夏月珊君,热心救世,素以

改良社会为己任,因排济公活佛一剧,见大厦之将倾,假神道以救教,或能力挽狂

澜于万一。济公活佛,兴救世之婆心,所演警愚劝善,褒忠贬佞等事,皆以滑稽出

之,非特不似登高台,讲乡约之令人生厌,还可以像说笑话,打哈哈之大堪喷饭。

虽是光怪陆离,皆能令人向善,纵有牛马鬼神,莫不深具哲理。③

引文中的“欧风东渐,国粹沦亡,徒学西洋皮毛,将吾国固有之道德廉耻,丧失殆尽。”

与前面《栖霞道院坛训》中的“惜世人不察,仅袭其皮毛,昧其真义,矫枉过正、变本

加厉”等语,表现出虽属不同的社会团体和阶层,但对社会现状都有一个近乎一致的认

识。他们的这种心态更普遍地代表了广大社会民众的心声。他们的社会言行都指向了劝

善教化、挽救世道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在平稳、和谐中谋求社会发展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段道院对自身的解释性文字,则颇能体现出其认识到中西文化互有长短,

并非一味回归传统,对西方文化不屑一顾。在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道院有着

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民族,已蒙进化迟滞之讥。然须知中西文化各有专长。科学虽我

 

①《栖霞道院坛训》,栖霞道院 1929 年编印,第 1 页。 

②《安徽俗话报》,第 11 期,第 1-2 页。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9 页。 

③《申报》,1918 年 11 月 28 日。转引自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版,第 305 页。

 27

国所短,道学实我国所长。道院之目的,意在一面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一面发扬我国之

长,促进民族精神之发展。”①

以上分析了“一战”后中国精英思想之外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对战争、中西文化关系

的反思以及探求救国思路之转变。从这种转变中可以看出:在“一战”的震撼下,中上

层人士业已初步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劣,以及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其进

行补救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融入到了新时期救世探索的大潮中。要进一步分析这一反

思与转变所蕴含的思想史、社会史意义,还得从彼时新兴民间组织的宗旨谈起。 

万国道德会以“改建社会,缔造大同,促世界进化,谋人群幸福,实行利民生、启

民智、敦民德之计划”②为宗旨,主张“本老安少怀、天下为公的主义,去平民族、同人

类、一社会、公生业,融合宗教科哲,统一东西文化,解脱各派各主义的门争惨祸,使

全世界全人类无国界、无种别。”③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也在试图融合儒、释、道、耶、

回五教,“统一学说,贯通教化”,以“内修外慈”、“救己度人”为宗旨,意在“唤起人

类互爱互助”,进而“联合世界,拯救世界”,实现世界“大同”理想④

。显然,万国道德

会的发起和道院的萌生,紧紧扣住了“一战”后社会呼吁普世道德及实现人类大同的时

代脉搏。 

大同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大同理想由于诸种原因只是针对中国一隅

而言。近代意义上的大同观念是中西文化冲撞融会的结果,从洪秀全、康有为再到孙中

山,他们都对大同理想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但近代意义上的大同观念被国人普遍接

收,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则得益于“一战”及战后出现的国际契机。近代以来,不仅

中西战事中国一败再败,在中西文化竞争中,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对手。在

种种现实面前,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落到了谷底。“一战”的爆发直接

给西方带来巨大灾难,国人对战争的反思一方面表现在打破了以往对西方固有的美好观

念,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低落的民族自尊心和传统文化优越感得以回升。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战”是近代国人思想历程的一大转捩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人民族自尊心和传

统文化优越感的回升不是蒙昧盲目的,而是清醒理智的,即在批判西方文化缺陷的同时

依然肯定其先进的一面,试图将其长处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优点对接起来。人们应对现实

的努力探索开始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局限,更着眼于寻找一种普世价值;探索的目的也

不仅仅在于挽救本民族的危亡,而是凸现了拯救世界、拯救全人类的远大旨归。 

梅光迪曾说:“我们今天所要的是世界性观念,能够不仅与任一时代的精神相合,而

且能与一切时代精神相合。我们必须了解,拥有通过时间考验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然

 

①《道院说明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04。 

②《宗旨的解释》,万国道德会编:《会员须知》,第 36 页。 

③ 同上书,第 38 页。 

④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手抄稿本),1934 年,现藏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该调查是研究道

院组织的基本而又重要的资料。郭大松将其整理发表于《山东文献》1993 年第 19 卷第 2 期。后来又被收入郭大松、

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新星出版社 2004 年版。随后郭大松又利用道院内部资料辨

证了该调查中的失误和疏漏之处,详见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 期。以下引用该调查资料时只简称“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不再对其版本情况进

行说明。 

 28

后才能应付当前和未来的生活。”①

中国思想界精英已经在探求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文化

汇接点,他们固然要立足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怀已

经突破了时空的畛域,转而从文化的共性上来考虑问题,明确提出了宗教、道德学说的

某些恒久价值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他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现实社会

问题的观察,和对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恒久价值不仅

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要保守、继承、发扬这些恒久价值,使之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的

人类经验。与此同时,他们的这种探求与转变并不是孤立的,社会中层人士从切身社会

经验也认识到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探求普世价值的必要性。他们这种“文化保守主

义”的共性都主张积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绝不是一味的守旧传统,正如美国学者

艾恺所指出:“民初的反现代化思想,其不但不保守,进取的精神反而很明显。”②

中国社

会阶层上下共同努力,殊途同归,这种自觉主动融入世界的意识与行动已经表明:此时

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而成为世界的中国,从而这种探求与转变

所蕴含的思想史和社会史意义得以凸显。 

(二)“中华归主”与中国本土宗教的“奋兴”以及民间社会的新动向 

近代来华基督教③及其各项社会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产生不可估量的作

用。以下通过对来华基督教传教历程的简短回顾,在描述“中华归主”局面乍现的同时,

强调面对其凌厉的攻势,中国本土宗教的更张以及中国民间社会出现的新动向,借以考

察中西宗教文化在新时期所形成的微妙关系。 

1.从来华传教的坎坷至“中华归主”局面的乍现 

纵观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

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这一时期,对基督教的排斥与抵制是主流。第二阶段,义和团运

动之后,社会各阶层对基督教的认识大有改观,中西宗教文化和平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

主题,在华基督教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进入中国,加上中西文化冲突、官绅受

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其在中国初期传教工作步履维艰。即使是能够睁眼看世界

的开明人士,虽然认识到了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也是与中国的孔子、老子一样,“奉

天道以立教”,“其教不同,至于清心寡欲、端身淑世,忠信好善而不杀,则一矣”④

,认

为尽管耶稣教目的是要“训俗劝善”,“原无所谓非”,“其用意亦无恶于天下”,但西方人

“必欲传其教于中土,则亦未免多事。”⑤

这说明: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近代开明之

士,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基督教与孔孟之教并无本质区别和优劣,但从观念和感情

上还不能接受其在中国传布。尽管在日后的布道过程中,诸多的传教士逐渐认识到了“孔

子加耶稣”策略对传教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性并将其付诸行动,但官绅还是发动民众对

其进行顽强的抵抗。据统计,自鸦片战争后至义和团运动期间,全国发生的大小教案共

 

① 转引自乐黛云:《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一介主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 页。 

②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前言”第 4 页。 

③ 这里主要侧重来华基督教新教、新教传教士及其各项事业。 

④ 姚莹:《中复堂全集·康輏纪行》卷七,道光年间刻本,第 22-23 页。 

⑤ 徐继畬:《瀛寰志略》卷三,第 40-41 页;卷六,第 39 页,道光庚戌年红杏山房刻本。 

 29

计 400 余起①

。具体到山东地区,单就 1895-1900 年间,反教事件就达 89 次之多②

。当

然,在中国官、绅、民抵抗基督教的历史洪流中也有个别官绅对基督教有着客观的认识。

例如,19 世纪 80 年代,李提摩太在山西与一位颇有名气的儒家学者谈及宗教问题时,后

者说:“在我看来,外在形式和符号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我看重的是它们表达的意义,

对它们内涵的真理深怀敬意。”③

同时期的左宗棠在宗教问题上也认为:“既然传教士引导

人们向善,中国政府就不应该反对,因为政府做的是同样的事情。”指出:“儒教与基督

教之间并没有冲突”④

。但这些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并非这一时期的主流。 

清末民初,随着清末新政改革和民国建立后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中西宗教文化和

平交流的趋势日渐明显,至“一战”结束后,更凸现为一股时代潮流。以往反洋教斗争

的幕后策划者——官绅,此时也有不少加入基督教。20 世纪 20 年代,在华传教士指出:

“中国各界对基督教的态度逐渐好转,到 1911 年以后则大有改变,1912 年广东省官员中

基督徒竟占 65%”⑤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传统积淀尤为深厚,分析山东官、绅、民对基

督教态度的转变更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是官绅态度的显著转变。1904 年,山东青州召开基督宗教大会,据李提摩太回

忆:“巡抚周馥从济南派出了前山东学政——那人是孔子的七十三世孙、一位知府和另外

三位官员作为他的代表。超过三十位政府官员身着官服出席会议,其中包括满洲驻军的

一位鞑靼将军。”⑥大会闭幕后,周馥在济南接见了李提摩太,并邀请省里的高级官员参

加,欢迎新教传教士的到来,宴会中间谈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宗教⑦。20 世纪 20 年代中

期,中国官方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基督教本土化。据山东的英国浸礼会记载:“在另一个城

市,地方行政官员参加了公众给予英国浸礼会支持的中国自立基督教会人士组织的帐篷

布道团的欢迎行列。这位官员在向大会发表演讲时说,他已高兴地注意到他们的旗子上

绣有‘中国基督教会’的字样。他说,‘这是非常正确的,它不是一个外国宗教。它属于

中国,正如它属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他指出中国新宪法的第 5 条已经规定宗教信

仰自由,他坚信许多人会来聆听帐篷中传送的先知预言。”⑧

其次,随着官绅态度的转变,民众的固有观念也大有转变。清末在济南传教的美国

北长老会多德牧师的妻子多德夫人(Mrs. A. B. Dodd)的记载,颇能反映出济南社会民众

对西方教育及宗教的态度转变:清末新政之前,“人们对外国人及外国人开办学校的明显

的冷漠甚至敌视态度,阻碍了学校工作的开展,即使传教士在财政上提供帮助,大部分

人还是不进学校。那时候只能劝导很少的男孩上学,女孩就更是少得可怜”。清末推行新

政后,“这里大约有 20 所学校,而且人们日益要求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要求有更好的

 

①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0 页。 

②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1 年版,第 228 页。 

③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44 页。 

④ 同上书,第 145 页。 

⑤ 乐灵生(Frank Rawlinson):《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

——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5 年 2 月刊印,第 87 页。 

⑥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 308-309 页。 

⑦ 同上书,第 309 页。 

⑧ 郭大松、王欣译:《20 世纪 20 年代中前期山东帐篷布道工作概述》,郭大松、田海林:《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

资料选》下册,新星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4 页。 

 30

教师和教科书。济南现有 7 个教会,各处乡村约有 200 个基督徒家庭。”①

道院组织的发

起地济南,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个保守的城市,即便在开埠通商后,虽然整体较以前进步

较大,但仍无法与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及个别内陆省会城市相比肩。就是这种情况下,

清末民初的济南,民教关系的显著变化已经彰显了时代潮流。当时在济南已经工作了近

20 年的美国医生传教士、后来担任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的聂会东,在 1910 年介绍济南情

况时做了近乎全面而又客观的总结,他说: 

义和拳乱以前,济南是清帝国最保守的城市之一,明显厌恶任何外国事物。除

极少数例外,外国人和中国官员之间没有交往,而人民则保持着激烈的敌对态度。

然而,自义和拳起事期间袁世凯大人出任东抚治理山东以来,通过有效的管理把济

南和山东从混乱中解救出来,官员和人民对外国人和外国事物的态度,都发生了令

人愉快的变化。现在该城官员同他们的海外来客之间,存在着一种友好的感情,袁

之后的几位继任巡抚,经常在正式宴会和一般接见时招待外国人,任何同他们打交

道的外国人,都很容易接近这几位巡抚。统治者态度的变化,在百姓身上也反映出

来,数年前那种普遍的辱骂性言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②

 

与以上中西宗教文化和平交流,民教关系和谐相处诸情形相伴而来的是基督教在华

事业的飞速发展。义和团运动之后的二十年间,在华基督教发展迅速,据统计:“天主教

徒和耶稣教徒合在一起计算,平均每二百人中有基督徒一人。全国面积中有 3/4 被基督

教会认为责任地,七省全部为责任地。近二十年内设立的宣教师驻在地等于以前九十三

年的总数”③。1907 年之后,“传教士团体由三千四百四十五人增加到六千二百五十人,

受餐信徒人数由十八万人增加到三十六万六千人;传教士约增长 103%,受餐信徒约增长

105%”④。从山东地区基督徒数量的数次变化尤可清晰地看出这一点,据 1898 年山东传

教大会的统计,当年山东 15 个新教差会,总共有教徒 13364 人。但到 1911 年,山东新

教教徒则有 21947 人。1920 年,山东信徒人数达 41821 人,居全国第 2 位,仅次于广东。

二十年间,教徒数目翻了二番⑤

。在这二十间,在华基督教事业的改革和进步主要表现在

教会地位的改变与进步、教会范围的增长、宣教会的增加、教会人才的增长、中国教会

领袖的增长、教牧人员的增长、信徒人数的增加、自传、自治、自养、教会的医药、赈

灾、教育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上。可见,不管是外国传教士、差会总堂的增加,

还是中国本土基督教事业的繁兴,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在华基督教传播的迅猛和凌厉,以

至于在 20 世纪 20 年代,来华传教士乐观地认为“中华归主”的大好时机即将到来。 

 

① Shantung,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in Some of Its Aspect,Compiled and Edited by Robert Conventry Forsyth,

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2,P.190.

② 同上书,P.335. 

③ 乐灵生(Frank Rawlinson):《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改革与进步(1900-1920)》,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

——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第 87-88 页。 

④ 同上书,第 91 页。 

⑤ 以上统计数字详见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2-123 页。 

 31

2.中国本土宗教的更张与“奋兴”①

:以佛教、道教为例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面对来华基督教的凌厉攻势和“中华归主”局面即将出现的巨

大挑战,中国本土宗教并非无动于衷,也在想方设法对既成局面做出回应与变相的抵御。

但这时期中国本土宗教所做的回应不是你死我活的流血冲突,也不是口枪舌箭的大张挞

伐,而采取了是一种寓和谐相处中默默地学习、借鉴基督教之长处,以实现赶超基督教

目的的作法。以下通过对当时中国佛教、道教的某些新更张的考察进行分析论述。 

面对来华基督教大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道教学者陈撄宁已有所察觉,并在构思进行

抵御的策略,此即“道教文化救国论”、“仙道救国论”的提出。他说: 

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

寄托,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

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

复兴之望。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

夺人思想,却人灵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尚能用武力对付之;文化宗教侵

略我者,则我之武力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

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失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

胜言哉。②

陈撄宁从民族情感认识到要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来抵御外来文化宗教入侵的

必要性,但他没有陷于民族感情的偏激,依然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其他各宗教,尤其是

各宗教的教义、教理。如前所述,清末民初,中西宗教文化和平交流、民教关系和谐相

处已成为时代潮流。此处以陈撄宁对各宗教教义、主旨的认识为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

晰:中国本土宗教对外来宗教已经客观、平等看待,其争斗气氛已经基本消弭。他从道

家、道教之最高理论范畴——“道”进行体认,反观各大宗教,认为世界各大宗教都离

不开“道”,都是“道”的一部分:“道这样东西,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界限的。

儒释道三教,不过是道中的一部分,耶稣、天主、回回,也是道中间的一部分,宇宙万

物以及我们人类,也不过是道中间的一部分。”③陈撄宁的话并非一时有感而发,而是立

足于其长期的宗教体验和人生社会阅历所产生的认识,这在其后来所说的一段话中也可

以体现出来。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曾说:“道儒释耶回五教之宗旨,无非劝人为善,

诫人作恶,务使天下亿兆生灵咸涵育于慈风惠泽之中,彼此皆能互助合作,而不相侵害,

然后人类社会方得维持,国家治安,庶几长保,此宗教精神所以伟大也。”④

陈撄宁已经

认识到破除宗教畛域,平心而论宗教精神的重要性。既能敏锐觉察外来宗教文化对本土

宗教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又能清醒、理智地看待各宗教间的相同、相通之处,并积

极谋求和平的抵御方式以做回应,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本土宗教所发生的一个新变化。 

考察中国本土宗教特别是佛教、道教在自身“施为范式”上的新变化,更能看出其

 

①“奋兴”是来源于近代基督新教的名词,基督新教中曾有“教会奋兴派”亦称“教会复兴派”,着重鼓动宗教狂热,

谋求教会的“复兴”。详见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27 页。此处借用“奋兴”一

词来表述在近代来华基督教的冲击下,中国本土宗教所发生的某些积极主动的新变化。

②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 页。 

③ 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0 页。 

④ 陈撄宁:《复兴道教计划书》。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第 228 页。 

 32

对来华基督教的借鉴和应对。陈坚的《从榜样到边缘——“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中的

地位变迁》一文对笔者接下来的分析较有助益。其在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

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

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

样①。笔者虽不敢苟同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变化是受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但其所

受来华基督教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20 世纪 20 年代是中国佛教新运动的黄金年代②

。当时不仅有各式佛教刊物、杂志刊

行出版,还有不少地方性乃至全国性的佛学团体和组织相继成立。它们宣扬、推动佛教

革新,希图以此“佛化世界”,拯救人类免于“浩劫”。“佛化新青年会”就是这一时期出

现的颇为重要的新兴宗教组织③

。该团体尽管前后在人事、组织机构等方面有所变动,但

救人、救世的理念、积极面对现世的入世精神一直贯穿始终,透射出了与传统佛教组织

大不相同的新气息。这种新气息固然是为救治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感于世间战乱频仍、

杀伤无度而萌生,但无疑受到了在华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教青年会的极大影响。“佛化新

青年会”吸收中外会员,其名称就是受中外各界团员之要求,参酌“基督教青年会”之

意而取的④。几乎在同一时期,太虚大师倡导开展了“人生佛教”改革运动,其改革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启发,其改革的内容乃是参照了基督教的“施为方式”,

关于这一点,太虚大师自己也明确指出: 

基督教同佛教,在宗教立场上,是相同的。就是我二三十年来,所有改进佛教

的努力,一部分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启发。因为、基督教对于中国近代文化

事业,社会公益,信仰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中国的佛教,虽历史很久,普及

人心,并且有高深的教理;但是在近来,对于国家社会,竟没有何种优长的贡献。

因此、觉得有借镜于基督教而改进佛教的必要。更因此推想到现在中国一般社会,

亦需要基督教的精神来改进。⑤

近代佛教无论在组织名称还是在“施为方式”上的某些新变化,都受来华基督新教

的刺激和启发。不仅佛教如此,太虚大师还认为一般社会也应该借鉴基督教精神的优长。

从事工商业小有成就的曹伯权在比较佛教和基督教之后虽然更偏重佛教,但同时其也指

出佛教需学习基督教,应广泛举办教育、慈善、公益事业,发挥对社会的积极功能⑥。 

 

① 陈坚:《从榜样到边缘——“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变迁》,《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 1 期。应该指出的 

是:该文在述及近代部分时主要关注的是太平天国“拜上帝会”和太虚的佛教改革,并未对传统民间宗教以及新兴

民间宗教、民间结社所发生的新变化做出探讨。其实,在“佛教范式”居主导地位时,佛教不仅对其他正统宗教产

生影响,更对民间教派产生深远影响。时至近代,“基督教范式”居主导地位后,不仅佛教对其有所借鉴,传统民

间教派以及新兴的民间结社、民间宗教慈善组织也都在其刺激和影响下做出新的反应和调适。这一问题笔者在后面

将有所论述。 

② 葛兆光:《十年海潮音——20 年代中国佛教新运动的内在理路和外在走向》,《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7 年版,第 158 页。 

③ 王见川:《张宗载、宁达蕴与民国时期的“佛化新青年会”》,《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④ 同上。 

⑤ 太虚:《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二十七年六月在华西大学讲》,黄夏年编:《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7 页。 

⑥ 曹伯权:《舍耶从佛说》,《自我介绍》,香港圣朴自费翻印本,第 38 页。转引自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54 页。 

 33

近代来华基督教对佛教的影响至为深远,近代佛教界所做的种种革新运动以及以入

世的精神进行的诸种救国、救民的努力,无不得益于来华基督教的启示。不论是太虚大

师开展的“人间佛教”运动;还是创办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佛化新青年会”,都是受其

影响的结果。时至今日,基督教的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当代台湾出现的

“佛教慈济功德会”便是这种历史影响在现实中的延续。从其会刊《慈济》创立初期的

“社论”中,可以明显看出其注重社会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基督教的影响。其社论

中这样指出:“今天,佛教不但不该忌谈事务,同时反而必须多谈世务。‘以出世的精神

入世’,是‘天人相接的体现’。天主教、基督教办许多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甚至于

学校,他们的教义亦是在求‘理想中的天堂’,但做了这些事业,何尝为玛丽亚或耶稣所

呵责——斥其涉世太深呢?”①

。 

宗教都具有道德劝善、济世救人的宗旨与功能,但道教的这一特性与其它宗教特别

是在华基督教相比差距尤其明显。无论是道教界的人力、物力还是社会事工,都不能和

基督教相提并论。道教学者陈撄宁也认识到这一点:“宗教家原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所以

耶稣教、天主教最热心于办医院、开学校一类的工作。彼教人才甚多,凡医药学校中,

院长校长、医师教师以及其余职业人等皆由本教信徒担任,故能诸事顺手,上下齐心。”

②民国时期的道教,特别是上海地方道教也有种种善举,但由于自身力量的限制,其规模、

影响远远比不上在华基督教、甚至佛教界的善行。陈撄宁的上述言论说明其已经看到了

在华基督教在慈善救济事业方面的突出成效,以及其取得成效的原因。联系近代道教走

向衰落的现实,不难发现其言外之意:既有鼓励道教徒纷起效仿基督教大力从事慈善救

救事业的期望,也有感叹道教衰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苦衷。 

 3.中国民间社会新动向:以新兴民间结社、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萌生为论域③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出现了众多新兴、新型的民间

结社、民间宗教慈善组织。此处着重选取万国道德会、世界宗教大同会、全球圣教大同

会、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四个组织的初创时期的历史作为考察对象。为了论证的方便,

现将以上四个组织分为三类:新兴民间结社——万国道德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组织——全球圣教大同会、世界宗教大同会。之

所以选定这四个组织,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这四个组织的萌生都与清末民初

来华基督教的大发展密切相关,以此展开论述更能说明在近代来华基督教迅猛发展的形

势下,中国民间势力、民间文化有何新动向;以及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文化有何微妙

关系。其二,这三个类型的组织分别是三个典型:万国道德会作为新兴民间结社的代表,

 

① 王见川:《透视故事的背后——略论“佛教慈济功德会”的早期情况(1966—1971)》,《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4 

期。 

② 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第 337 页。 

③ 在华基督教势力飞速发展对中国民间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此中国社会各界做出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既 

包括中国基督教徒所倡导的“基督教自立运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也包括激进知识分子掀起的“非基督教运

动”等等。诚然,基督教本色化运动早在晚清就曾出现萌动,但成为规模性的运动则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华基

督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正如研究者指出:“中国关于本色教会的讨论与实践至迟在 19 世纪晚期就已开始,不过,本

色教会作为一种‘运动’来推动,还是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而且主要是在差会体制下的教会(mission Church)

中展开。”详见刘家峰:《从差会到教会——诚静怡的本色教会思想解析》,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

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04 页。以上这些活动及其表现与本文所要论述主题之间的联

系不是很密切,故此处不予对其展开讨论。

 34

虽然不具有宗教性,但其缘起却与中西宗教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道院暨世界红卍

字会是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代表,无论从其宗教文化观念还是其诸多的慈善救济事

业来看,都明显受到来华基督教的影响。全球圣教大同会、世界宗教大同会作为新兴民

间宗教组织的代表,既与万国道德会相异,也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有别。其三,从材

料的掌握来看,此四个组织的材料笔者搜集的相对周全。有的材料是这些组织的内部出

版物,有些材料则是当时在华传教士根据自己的见闻、经历所撰写。传教士显然也察觉

到了在基督教大发展的情势下,中国民间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前所述,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出现了中西宗教文化和平交流融会、民教关系和谐相处的新局面,并成为时代

的主流。接下来的分析正是在此立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以便更加明确在来华基督教

大发展形势下,中国民间社会所表露出来的新动向。 

万国道德会发起人江希张首先肯定了基督教教义简单易学,突出其救世的显著功效。

接着又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伊始,由于中西文化的阻隔等原因对基督教所产生的误解说起,

力在澄清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之儒家文化并无根本冲突。他指出基

督教: 

所立之法,易知易从,虽愚夫愚妇,亦能从事不倦,斋戒沐浴,可祀上帝,于

救世最有力焉。顾基教东渐,风易俗殊,初入中土,译其书者,多词不善达其意,

致庸愚无识,疑其教有背弃祖宗,灭绝鬼神,而教祸遂从此起矣。不知基督立教,

专以敬事上帝,为独一无二法门,天上地下,惟帝独尊,祖宗鬼神不敢与之分庭抗

礼,故致敬于帝为独优,并非背弃祖宗,灭绝鬼神也。且其凡事必祷,凡地必祷,

直与孔子知我其天祷久之意如出一辙,又何事猜疑为耶?①

这为其进一步探求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奠定了基调。在《基督教圣经发微序》

中,江希张已经忽略五大宗教间的形式之谓,而更注重探求其共有的精神和价值,慨然

高呼: 

大哉耶稣,至矣耶稣!固与我孔子同为上帝之代表,而救天下万世生民于无量

无边者也。是知耶稣之心即孔子之心,耶稣之教亦即孔子之教。且不惟即孔子之心,

孔子之教,更即老子、释迦、谟罕之心,老子、释迦、穆罕之教,固无所谓异也。

所异者不过其形式耳,精神固大同也。②

江希张还力求将信教与不信教人士团结于拯救世道人心,消除灾劫,实现世界和平

与大同的旗帜之下。对于已经信奉基督教的人士,他认为:“当于精神上求基督教,以推

基督之大爱心,施于儒、道、佛、回。各教教徒携手同行,互相印证、互相提携,以达

到上帝即爱之目的,而勿沾沾拘拘、固执成见,遇有敬别神祀祖先者,即深恶而痛绝之,

不与接洽。”对于非基督教徒,则“亦当于精神上论基督教,学其重公义、轻私利,爱人

如己、视敌如友,崇之、重之、爱之、慕之,引为契援,同盟救世,以达吾孔子大同无

分别之伟愿,勿再以异端邪教目之而永消弭庚子拳匪之祸于无形也。”③

 那么,万国道德

 

① 江希张:《息战》,第 41 页。 

② 江希张:《基督教圣经择要发微序》,万国道德会筹备处编:《万国道德会志》第 1 卷第 1 号,1922 年 2 月 2 日。 

③ 同上。 

 35

会同在华基督教会之间究竟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根据现有中文资料尚不能做出判断①

倒是在华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曾根据其亲身见闻和经历,撰写了一篇介绍 20 世

纪 20 年代前后中国宗教运动的文章——《中国近期的宗教运动》(“Recent Movement in 

China”),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曾加入万国道德会②

,自然对其情形十分熟悉。

他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万国道德会时指出:“道德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折衷性,承认所有

宗教导师的普遍作用。目前领导人是一名基督教学校的学生,而且作为一名接受基督教

教义者,加入了美以美会。”,“它现已成功地传遍了整个中国”③

。可见,在基督教大发

展的刺激下,中国民间社会有所新动向,这种新动向仍然以宗教文化间的和平相处为基

点,适应了彼时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 

下面所要述及的是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道院暨世界

红卍字会,无疑也受到在华基督教迅猛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该组织出色的

慈善救济事业上,也体现于其极具时代特色的宗教文化观念上。道院虽然以“至圣先天

老祖”为至高之尊崇,但还崇奉儒、释、道、耶、回五大宗教之创始人,其“五教合一”

教义本身就是对在华基督教带来挑战的一种回应。“五教同源”、不同宗教间的平等相处

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据其内部资料记载,耶稣曾在安庆道院临坛④训示:“教本一家,何

分中外,设教纲纪,不过统宗一善而已。”⑤道院人士借助耶稣之口说出如此之话,尤可

看出他们对中西宗教和谐关系的看法。当时曾加入道院组织的在华传教士李佳白也指出:

“由于大多数道院的追随者都是孔教、道教和佛教信徒,因而这三教最受重视,并给予

最明智的阐释。不过,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无偏见。”⑥中国传统社会不乏宗教慈善组

织,但像道院这样的民间宗教组织专门组织世界红卍字会,从事如此大规模、广地域的

慈善救济事业则是前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这更是其明显受在华基督教出色的慈善

救济等社会事业的影响而出现的新动向。世界红卍字会在组织上分为男红卍字会(即一

般指称的世界红卍字会)和妇女红卍字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

女有别”观念的影响,但也有不少模仿借鉴来华基督教男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成

分。此外,在世界红卍字会会员的规定中也明显受到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⑦在世界红卍

字会创办之前,道院除研究道德、文化、宗教之外,就已经在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

后来其创办世界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救济事业,说明道院组织此时不仅仅在模仿效法

基督教,而是试图“会通以求超胜”,走出救世的新路。 

接下来要介绍的全球圣教大同会、世界宗教大同会,其萌生与主旨也是受来华基督

 

① 万国道德会成立之初,在华传教士李佳白曾加入,但当时李佳白作为自由传教人,已经不属于任何在华差会,故万 

国道德会究竟与在华基督教会有无联系不得而知。 

② 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李佳白为万国道德会名誉会长,见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 

版社 2002 年版,第 126 页。另一种认为当时“衍圣公”孔德成为万国道德会会长,康有为、李佳白为副会长,见

《万国道德会之沿革与工作事业摘要》,万国道德会编:《会员须知》,第 4 页。 

③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6

页。 

④ 关于道院所崇奉的诸位神灵临坛扶乩的情形此不展开,笔者在后面的“功德成仙”及“扶乩”部分再进行分析。 

⑤ 转引自龚天民:《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基佛问题》,(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1 页。 

⑥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8

页。 

⑦ 这里只是暂时引出问题,该问题还要留在后面的章节中细加讨论。 

 36

教的影响。全球圣教大同会对我们来说显得比较陌生,其自身资料也无从寻觅,笔者仅

根据李佳白的记录得到一些信息。全球圣教大同会(The World’s Association for Unity in 

the Holy Religion)是在云南发起的一场小规模运动。“该会创立者叫王嘉树,他一直不断

去北京宣传他的教义,寻求在北京设立分会。他了解儒、释、道、基督、伊斯兰五教经

典,很显然是一位诚挚的追求真理之人。”①

可见,王嘉树创立全球圣教大同会正是其主

张宗教文化融合的外在表现,他已经在为探寻新形势下救世之路而积极奔走。 

世界宗教大同会(The Universal Association for the Unity of Religion)也是一个甚少

为人知晓的新兴民间宗教组织。据李佳白的记载:“世界宗教大同会是最著名的重视宗教

类组织。该会是由早经同基督教有联系的唐焕章在四川组建的。”②从这则材料中尚看不

出其创立的具体时间;笔者在其自身出版物《息战书后》中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此书

是世界宗教大同会创始人唐焕章受江希张所著《息战》的影响,并有感于国内外局势而

作。时人罗金锐在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说:“唐公焕章,西蜀人也,乙卯之春,特受圣灵

指示,亲奉上帝之命,以发明真道,普救世界为己任。”③

世界宗教大同会正式创立于 1915

年(旧历乙卯年)春天④

。如何看待其崇奉的“上帝”呢?在中国元典中就有“上帝”、“帝”

等名称,早期来华传教士也援引经典中的称呼来诠释基督教中的“上帝”,以此来减少在

华传教的阻力。但该组织所崇奉的“上帝”很少受传统文化典籍中固有称谓的影响,而

更多地模仿借鉴了基督教之“上帝”。这是因为:首先,根据李佳白的记载,唐焕章在创

教之前早就同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其次,从罗金锐的序言中提到的“圣灵”、“上帝”,

也可以看出该组织受基督教影响较大。但与基督教教义之“上帝”不同的是:该组织崇

奉之“上帝”不但全知全能,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渗透出些许神秘色彩,唐焕章自称是凌

驾于六大宗教之上的第七大宗教教主。李佳白的记录亦可佐证,“当其在北京建立了一所

分会之后,该会的信条受到无以复加的批评。不久,它便因分发数千本小册子而名声大

 

①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9

页。 

② 同上。 

③ 罗金锐:《息战书后序》,详见唐焕章:《息战书后》,1921 年刊印,第 1 页。 

④ 这里的“世界宗教大同会”是郭大松根据当时英文资料翻译的。笔者后来经过查阅相关中文书著,发现唐焕章创办 

的“世界宗教大同会”(The Universal Association for the Unity of Religion)在民国时期之中文名称为“世

界六圣宗教大同会”,确由四川人唐焕章于 1915 年创办。详见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1-232 页。近乎相同的论述还见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0 页。不过应

该特别指出的是:王治心认为民国前期兴盛于全国的民间组织——悟善社,即是唐焕章于 1915 年在四川创办的“世

界六圣宗教大同会”。后来邵雍也很显然参考并认同了王治心的这一说法,其在《中国会道门》一书中认为:“悟善

社于 1915 年成立后发展至北平、山东、甘肃等地,1919 年 7 月悟善社在北京成立。”但一个客观事实是:悟善社

最早是于 1919 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之前并未有“悟善社”的名称。因此,邵雍的这种叙述前后是有矛盾的,这

种矛盾的说法实受王治心书中观点的影响。王治心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初版于 1931 年,是较早对该组织有

所涉及的著作,自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究竟悟善社与“世界(六圣)宗教大同会”有没有渊源上的联系?日本学

者吉冈义丰曾对王氏书中的观点作了质疑:“悟善社在民国八年成立于北京,这是可以确定的,那么,王氏所言,

民国四年唐焕章在四川设立,这一点就很奇怪了。”此外,他还参考日本学者酒井忠夫的《近代支那宗教结社之研

究》一书,认为“王治心氏,似乎把某些资料运用错了”,详见[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余万居译,

(台北)华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95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台北)天华出版

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版,第 787 页。不过吉冈氏并未根据相关资料对他提出的质疑作进一步论述。据笔者初

步掌握的相关中外文资料,认为唐焕章创办的“世界(六圣)宗教大同会”与 1919 年在北京成立的悟善社没有密

切的渊源关系,它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民间组织。因为篇幅的限制以及所论主题的制约,此处笔者暂不对二者是否

存在渊源关系展开考证性分析,另待专文论述。此处正文只侧重对“世界(六圣)宗教大同会”的初创及其所反映

的时代特点进行说明。 

 37

噪,这些小册子宣扬是年十一月有大灾降临,极像基督教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①

民国

前期,在科学、民主日趋流行之际,该组织中某些带有神秘性的宗旨、预言在当时无疑

受到广泛的批评。 

为了进一步明确世界宗教大同会的出现与在华基督教迅猛发展以及当时国内外局势

的密切关系,以下根据《息战书后》的内容对唐焕章的思想主张略作分析。《息战书后》

是继江希张《息战》刊出后的又一本反映民间中上层人士观感国内外现实变动的小册子。

该书主要受《息战》的影响,对科学、宗教两大主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借助于此,也

可以进一步了解唐焕章及其全球宗教大同会主张的利弊得失。在此书中,唐焕章根据自

己对“上帝”的体认,指出了科学的所谓“五大谬妄”之处。 

“谬妄”之一,科学不承认有上帝,只承认有自然法。唐焕章对此做出的反驳:“自

然法为谁所定,为上帝所定。上帝有权定之,即有权改之,人则无权,仅能在自然法之

下,发明科学,不能在自然法之外,发明科学。所以用科学根据之自然法解决宗教,必

至不能解决,不能解决,则欲取一切宗教而推翻之。夫宗教超乎自然法之上,不受自然

法拘束,科学囿于自然法之中,必受自然法拘束,科学岂有推翻宗教之权力耶?”②

他从

宗教的立场否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导致其反驳得不到合理立论的支持,显得苍白

无力。 

“谬妄”之二,科学万能。科学万能是近代以来流布较广,“一战”前后颇遭批判的

言论之一。科学万能发展到极致就是“唯科学主义”的出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科

学”的崇拜③。唐焕章批判“科学万能”,固然找对了批判的方向,但其批判的武器却十

分落后。他推出“全能上帝”来反驳“科学万能”,没有从学理层面予以剖析。“万能者,

无一不能之义也。惟全能上帝,而后无一不能,区区科学,岂无一不能者耶?”④从而又

陷入盲目的宗教崇拜之中。 

“谬妄”之三,人以猿猴为祖,不以上帝为祖。⑤

唐焕章反驳科学证明的“人以猿猴

为祖”,其反驳的依据不甚高明,又重回到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所持“上帝造人说”的陈旧

套路。 

“谬妄”之四,人群进化之理,弱肉强食。唐焕章以“上帝创世说”予以反驳:“天

地人物,为上帝所结之果,以逆返言,上帝为天地人物所结之果,顺生之时,上帝为始,

而天地人物为终,逆返之时,天地人物为始,而上帝为终。达尔文辈察得大化归真实迹

一小部分,惜乎未得正确解释,误认为弱肉强食,指为天演公例如此。”⑥

可见,他依然

没有找出批判进化论不足之处的合理依据。 

“谬妄”之五,以科学代替宗教。唐焕章认为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与宗教截然

 

①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9

页。 

② 唐焕章:《息战书后》,第 14 页。 

③ 有关“唯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诸情形的研究,详见[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江苏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④ 唐焕章:《息战书后》,第 17 页。 

⑤ 同上书,第 19 页。 

⑥ 同上书,第 21 页。 

 38

不同、完全相隔,焉能取而代之,且凡曰代之云者,必其代之之物,胜于所代之物而后

可。”①

他的反驳没有从科学与宗教的内涵、外延、功用及对立统一之关系入手,而只是

简单地认为科学和宗教截然不同,宗教地位居于科学之上。唐焕章对宗教和科学关系的

认识远不如前面江希张指出的“宗教果能证实,即为科学之母,科学苟能深造,亦为宗

教之助,合则双美,离则两伤”高明。 

此外,唐焕章还在书中揭示了其“六教同源”的立论。这里“六教同源”与道院组

织主张的“五教同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唐焕章将基督教与犹太教看作两

个截然不同的教派,故有六教之说。“六教表面,虽有不同,而其里面则一。六教为谁,

第一基督教,第二犹太教,第三儒教,第四回教,第五佛教,第六道教。”②从这段话中

看出唐焕章主张:不同宗教只是形式上的差别,其精神实质都是同一的。他将基督教、

犹太教排在了其他四宗教之前,也表明其所受基督教影响尤其深。这是其与道院组织不

同的地方。此外,唐焕章下面的这段话也表明他在逐步破除宗教间的畛域,寻求普世道

德之心态: 

今之宗教复活,不是旧有形式复活,乃是旧有实际复活。所以耶稣真道,不在

基督教之福音堂,摩西真道不在犹太教之礼拜堂,孔仲尼真道不在儒教之孔教会,

慕罕默德真道不在回教之清真寺,释迦牟尼真道不在佛教之各大寺院,老聃真道不

在道教之各大庵观。此道安在,在于草野而寄托于普世人人身中,由传道人授之以

法,自有之而自得之,只问其人之信德如何,不问其人属于基督教、犹太教或儒教、

回教、佛教、道教六大宗教耕种于先,至此日而后完全收获。③

以上通过对唐焕章及世界宗教大同会的简单考察发现:在深受来华基督教以及“一

战”后中国社会新形势的影响下,唐焕章也在试图调和宗教文化关系,反对科学的诸种

弊端,和其他民间组织一样进行着可贵的探索。应该指出,他对科学和宗教及其二者关

系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偏见和局限:其教义中的“上帝”观,除了受基督教影响之外,还

吸收了部分中国民间神秘文化的因素,透着神秘主义气息,这是与其它新兴民间组织大

不相同的地方。正如李佳白指出的:“世界宗教大同会好的方面是专注于寻求真理和美德;

不良的方面则是缺乏开明意识。”④

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组织的考察得出结论: 

首先,来华基督教的迅猛势头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中层乃至上层人士,同

时也深深触及中国民间文化、民间宗教文化,为其在新时期的勃兴提供了催化剂。他们

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因素。在华传教士

对当时新兴结社与教派观察后指出:“他们的方式、教义和精神世界都取自儒、释、道三

教,现在又常常包括一些基督教的内容。”⑤

 

① 同上书,第 23 页。 

② 唐焕章:《息战书后》,第 26 页。 

③ 同上书,第 27 页。 

④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9

页。 

⑤ 何乐益(Lewis Hodous,D.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上册,第 74 页。 

 39

其次,中国民间人士开始正视来华基督教大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开掘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的心性道德与中正和平之说,提倡宗教文化的融合,从而做出了必要的回应

与变相的抵御。日本学者吉冈义丰曾说:“中国人对于自己固有的文化和思想,向有很大

的自负,可是并不排外。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一种文化是最为优越的,那么,其余任何

文化都必然包容于其中。近代,何止三教,甚至还有标榜五教调和思想的宗教运动出

现,……总而言之,既然中国人的基本思想在于冀求和平与大同,那么这一切的趋势都

可视为极其自然的演变。”①

再次,这一时期中国民间社会的新动向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而在全国范围内酝

酿、萌发。万国道德会、道院组织在济南萌生后,很快发展到全国其他地区。与此同时,

远离沿海开放口岸的四川、云南也出现了融合宗教文化,凸现救世主旨的民间新组织,

并有向外围发展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来华基督教近乎遍布中国各个角落,从而

中国民间社会的这种新动向也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当然,世界宗教大同会是个例现象,

其对宗教的看法尤其是对虚无而又万能的“上帝”的推崇,几近陷入宗教神秘主义漩涡

之中,这可将其看作是在近代中西宗教文化冲撞融会过程中结出的怪果,是中国民间宗

教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异,违背了时代潮流,偏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天灾人祸与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 

1.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的天灾人祸略陈:以 1917 至 1921 年为限 

民国的肇始并没有减少中国大地水旱疾疫、兵燹灾劫愈演愈烈的社会现实。民国初

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更加剧了天灾人祸的频率与严重程度。现以 1917 至 1921 年为

时间断限,考察这一时期内天灾人祸的相关状况。 

首先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的自然灾荒状况。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表述,现将这一时期内

所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被灾地区整理如下表: 

1917—1921 年自然灾害统计简表②

 水灾 旱灾 地震 冰雹 蝗灾 疾疫 

1917 鄂、赣、鲁、奉、黔、

湘、京、直、豫、川、

闽、晋、桂 

鄂、苏、鲁、

奉 

台、皖、滇、吉、

新 苏 苏、浙 

1918 粤、黔、滇、湘、赣、

鲁、豫、闽、奉、直、

川、鄂、浙 

川 

台、粤、吉、藏、

黑、皖、新、川、

浙、苏 

 苏 

1919 苏、粤、浙、川、皖、

赣、鄂、豫、直、陕、

湘、闽 

滇、川 黑、川、台、新、

甘 川、豫、陕 豫 

 

①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余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5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

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版,第 607 页。 

② 此表根据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856-886 页。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 

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3 页。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 1961 年版,第 31 页,

整理而成;另表中所列之地区,除当时的直隶、奉天外,均采用现行行政区划之简称。 

 40

1920 

浙、赣、鄂、湘、闽、

粤、桂、台 

直、鲁、豫、

晋、陕、苏、

川 

陕、甘 陕、豫、晋 直、豫、

苏、黔 

豫、苏、赣、湘、

闽、粤、黔、奉、

吉、新 

1921 苏、浙、皖、鄂、鲁、

豫、直、陕、赣、川、

黔、港、冀、晋 

皖、赣、陕、

川、黔、鄂、

湘 

甘 

豫、陕、甘、

川、黔、鄂、

直 

赣、鄂、

黔 

直、鲁、滇、粤、

黑 

从上表统计来看,就整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几年无年不灾,有的地方甚至

一年中数灾并发。就灾害的种类来看,水灾、旱灾分别是发生率最高而被灾范围最广、

造成破坏性最大的灾种。从自然灾害实际发生情况来看,这五年中尤属以下三年的灾况

较为严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它们是:1917 年京直大水灾;1920 年华北五省大

旱灾、南方数省区水灾;1921 年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大水灾。从这三年水旱大灾的被

灾地域来看,华北受灾程度最重①

。以下对这三年水旱大灾的灾况作数字化体现。 

 1917 年夏秋之交,直隶连降大雨,永定河、南北大运河、潮白河等河堤相继冲溃,

洪水泛滥,造成“五十年来所未有”②

之奇灾。关于此次大水灾的灾况,据 1918年2月5

日《申报》刊登熊希龄致上海总商会函,云:“总计京直被灾一百余县,灾区一万七千六

百四十村,灾民达五百六十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九名口,尚有大名、无(抚)宁、长垣未

据造报,未经列计在内。”③当然,这一年中,除京、直遭受最严重水灾外,山东、山西

水灾也较重。邓云特指出 1917 年“冀、鲁、晋水,冀为最重。全国受灾达一万方里,灾

民六百三十五万人,冀鲁被灾县份共一百零三县。”④此处灾民 635 万人较之京直水灾

5611759 人为多,其多出之数应当为山东、山西之灾民数。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更是一场席卷北方大地的浩劫。李文海先生等人将其列为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之一,可见其在近代历史上的影响。是年黄河流域亢旱,直隶、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山西发生“四十年未有之奇荒”,是近代北方继光绪“丁戊奇

荒”之后又一大荒之年⑤

。这场大旱使 370 余县受灾,50 万人死亡,3000 万民众嗷嗷待

哺⑥。除大旱灾外,浙、赣、鄂、湘、闽等省还发生严重水灾,是年水旱之灾重叠并发,

危害极重,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曾指出:“是年直鲁豫晋陕湘闽浙八省,水旱奇荒,灾区之

广,为从来所未有。”⑦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的阴霾还未消散净尽,1921 年夏,直隶、山东、河南、安徽、

陕西以及江浙等八省又发生严重水灾。当时江浙皖水灾义赈会启事中说:“今秋江浙皖三

 

① 研究灾荒史的学者指出:在 19、20 世纪之交,国内不少地区都遭到了旱灾的打击,尤其是北方各省灾情最重。详

见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01 页。但通过民国前期的灾荒发

生频率和被灾范围来看,华北依然是重灾区。 

② 长沙《大公报》,1917 年 10 月 3 日。转引自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0

页。 

③ 转引自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 867 页。 

④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 1961 年版,第 31 页。 

⑤ 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 1 页。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36 页。 

⑥ 关于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的受灾人数,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中说 2000 万;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中 

根据各种资料的比对,认为灾民总说当在 3000 万左右。此处采用后者说法。 

⑦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74 页。 

 41

省水,风水为灾,沿江、沿海百余县尽成泽国,遍地哀鸿,嗷嗷待哺,其灾情之重,较

诸上年各省旱荒,相去不远。”被水各省中,北方以河南省灾区最广,计 64 县,而以山

东河决情形为最重。南方以江苏省的被灾县分为最多,共 58 县①。邓云特在其《中国救

荒史》中也指出:“豫、苏、皖、浙、陕、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灾区

达二七,000 方里,鲁、豫、陕、晋三省被灾区域一四八县,灾民九,八一四,三三二人。”

②大旱之后复大涝,中华大地尤其是华北社会顿时陷入陆沉板荡之绝境。 

伴随着连续不断自然灾害而来的是军阀派系争权夺利的争战。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国

内大小军阀发生分化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军阀内战此起彼伏。1916 年袁世凯死后,

国内大小军阀群龙无首,军阀混战拉开帷幕。据统计,到 1920 年,五年之间战区所及共

有三十二个省区,平均每年达六个半省③

。1920 年 7 月爆发的直奉皖战争是此时期所发生

最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之一。这次燃起于华北的战火使得饱受大旱灾之苦的民众又承受了

兵燹之害。据报道:“此次近畿大战……若出城数里或数十里,所有各村农民,则困苦不

堪言状,其在京南者,适在火线之中,房屋早化灰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其不在战

线范围之内者,如京城四周各乡镇,亦备受兵败之蹂躏,虽居室未遭焚烧,而牛羊杂物,

则皆化为乌有。本年午季,本属歉收,高粱玉蜀黍之在田者,则已践踏殆尽。哀此穷民,

将有绝食之患。”④。这次战争虽然以北京一带为主战场,但是也波及到了周边地区,其

中山东地区所受影响比较明显。据当时报道:“亢旱之余,益以兵燹。东省德县、陵县、

平原、恩县、禹城诸县,遽因直奉之争,横罹蹂躏之惨,微论战线以内,几尽焦土,即

兵车所致(至),亦鸡犬一空,延袤数百里,村舍荡然,流离载道,救死扶伤,号呼相闻。

天灾未已,人祸复乘,军阀之锡?”⑤。在两军交战之际,民间社会的土匪趁火打劫,溃

军游勇也与土匪相勾结,扰害民间。据载:“6、7 月后,有溃兵加入匪阵,匪徒又皆利器,

势焰大张”;在洛阳“抢掠之案,每日不下数十起,或百余起”⑥。河南嵩县“该县三十

六里,被匪抢掠者计二十三里,被烧者约计一百数十村,焚房约计三千数百间,伤人无

算。”灾荒、战争、匪患交乘,生灵涂炭。正如豫西旅京救济会在其《豫西灾情报告书》

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不死于荒,即死于匪;不死于匪,亦死于兵差矣。”⑦这当是彼

时社会现实之真正写照。 

以上是对北京政府前期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军事战乱的回顾,之所以对其进行简单

介绍,主要是为下面分析中国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新气象的出现做一铺垫。 

2.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 

要分析民间慈善救济事业出现的新气象,还要从对以上这几次天灾人祸的救济说起。

1917 年夏秋之交,当京直大水灾发生后,前内阁总理熊希龄以对水灾的切身感受以及对

灾民的同情,呼吁北京政府开展救灾活动。其后,大总统冯国璋任命熊希龄督办京畿一

 

① 详见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 30 页。 

②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第 31 页。 

③ 王寅生:《兵差与农民》(1932 年),《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卷,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67 页。 

④ 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 7 页。 

⑤ 同上书,第 10 页。 

⑥《救灾周刊》,1921 年 3 月 13 日,第 18 期,第 6 页。 

⑦《救灾周刊》,1920 年 12 月 12 日,第 8 期,第 16-17 页。 

 42

带河工善后事宜,并拨款三十万元用作急赈。区区赈款不足燃眉之急,熊希龄借助媒体

在全国范围内发出请求协助赈济的通电,希望能动员全国民间力量慷慨解囊,“恫瘝在抱,

胞与为怀,本其己饥己溺之心,为披发缨冠之救”,“慨予捐输,并广为劝募,庶几众擎

易举,集腋成裘,则沟壑遗黎,咸拜生死骨肉之赐也。”①

这种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救济的

方式成效显著。以下数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计捐数,得棉衣裤 148601 件;皮单夹

衣裤 82400 件(价值 20 余万元)。得捐款现洋 92万9千9 百余元,另有中钞与公债等 30

余万元。此外还有开滦与井阱两公司捐助赈煤 3400 吨。”②

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极大地弥

补了政府拨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统一放赈和解决放赈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同年 10 月,

熊希龄约集中外各慈善组织,派代表前去北京开会,共商赈济办法。当时到会的团体主

要有:天津水灾义赈会、天津警察厅、顺直助赈局、天津助赈局、北京警察厅、中国红

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中国青年会、北京青年会、天津青年会、中华圣公会、中国济

省会、顺直省议会等机构。会上,熊希龄决定以与会各团体为基础,成立统一的联合办

赈机构,定名为“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从以上参与救济的诸多组织来看,首先,在华

基督教性质的团体占了较大比重,如果将红十字会也看作基督教范围之内,则在上述十

三个组织中,其占了六个,接近一半。如此多的基督教性质的组织参与到同一次慈善救

济活动中,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其次,在这次赈济活动中,广泛动员、整合了民

间救济资力;中外民间慈善团体合作办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远远超过政府在救济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再次,成立了由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的区域性联合办赈机构“京畿水灾筹赈

联合会”,初步整合了中外民间慈善救济力量。以上三点是这时期慈善救济事业新气象出

现的前兆,为了能更好地勾勒出此处所要强调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新气象”,以下再对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的相关赈救情况做一回顾。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无论从灾区范围、受灾民众数、破坏性程度等方面看都远远

超过 1917 年京直水灾。更为严重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爆发了直皖战争,进

一步加重了灾害的破坏性与持久度。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况,单靠政府行为或个别民间慈

善组织的力量已经无济于事。虽然直皖战争结束后,新由直、奉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采

取了一些赈恤措施:内务部、交通部、外交部分别成立了临时赈灾委员会③

,并筹垫款项

进行赈救,但看似数目不小的赈款对于如此辽阔的灾区、如此众多的灾民来说只是杯水

车薪。尽管北京政府一再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号施令,督饬地方政府救灾安民,但各

地军阀各自为政,政府号令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这样,赈灾恤民的责任再次落

在了民间慈善组织的身上。正如时人指出:“政府既无望矣,吾不得不希望商民之努力!”

④一时间,众多的民间救济组织纷纷成立。首先是北京成立的各种民间救济组织。 

 

① 长沙《大公报》,1917 年 10 月 12 日。转引自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第 42 页。 

②《京畿水灾民捐赈款收支征信录》(1921 年),转引自上书,第 43 页。 

③ 这三部分工合作:内务部统筹赈灾业务;交通部负责协调各线铁路局,以免费或减价的方式运送救灾物资;外交部 

则负责接受来自国外的救援物资。 

④ 杨端六:《饥馑之根本救济法》,《东方杂志》第 17 卷第 19 号,1920 年 10 月 10 日。 

 43

1920 年旅京人士成立的救济华北五省大旱灾的民间团体统计表①

机构名称 成立 

时间 负责人 地点 

北五省旱灾救济

会 9 月 11 日 赵尔巽、汪大燮、熊希龄 金鱼胡同 

华北赈灾会 9 月上旬 梁士诒、艾德敷、张福荫、张述先 六部口新平路二号 

北方急赈协会 9 月上旬 曹汝霖、施肇基、虞洽卿、田文烈

等人 东安门大街陇海铁路公所 

顺直旱灾救济会 9 月 12 日 王懋轩等人 化石桥河道研究会 

佛教筹赈会 9 月 12 日 庄蕴宽等人 象房桥观音会 

河南旱灾救济会 9 月 12 日 吴笈孙等人 智桥嵩云草堂 

山东旱灾救济会 9 月 17 日 潘馨航等人 

山西筹赈会 9 月 23 日 贾书庆等人 

华北赈灾委员会 9 月 15 日 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及学生 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 

北京大学赈灾会 9 月 23 日 北京大学教职员 北京大学 

农学济灾会 10 月初 

从上表可以看出,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发生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北京一地

就出现了如此多的民间救济团体。从其发起人员看:大致有前清官员、北京政府现任高

官、士绅、商人、新式知识分子等五类,其中前四类占了很大比重。这一特点将在后面

予以分析。 

与此同时,上海、天津、济南等地的民间救济组织也在筹设之中。特别是近代中西

文化荟萃之地——上海出现了慈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之一。那就是此时出现的民间救济

社团开始由临时性设置变为永久性组织。1920 年 9 月,唐绍仪、施则敬、陆费逵等人邀

集驻沪中外绅商、传教士等再度重组上海华洋义赈会,公推王一亭为临时主席,朱葆三、

西人郭斐尉为干事长,并制定了会旗,从此该会“由临时机关进而为永久之慈善社团。”

② 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民间慈善救济社团,但多数是针对临时的赈济活动而设,如

1917 年京直大水灾时设立的“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当赈济工作结束时,这些救济组织

也因使命的完成而解散。上海华洋义赈会成立之初即确定由临时性机关而变为永久之慈

善社团,这正是此时民间慈善救济事业出现的新气象之一。 

像以往灾荒救济一样,在华外国人特别是在华传教士也投入到救济活动中;天津的

各国领事还发起组织了万国赈灾会。众多的中外民间救灾组织纷纷涌现,虽然在很大程

度上弥补了政府救济的无力,但作为自发的民间力量,如果没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势

必影响其救济能力的发挥和赈救绩效的提高。中外双方认识到将各地组织联合起来一致

行动,共同参与赈救的必要性。最终,由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组成的民间救灾组织——中

 

① 资料来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61-62 页。宋光宇:

《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②《上海华洋义赈会史略》,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第 63 页。 

 44

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于 1921 年 11 月 16 日正式成立。华洋义赈

会是各地华洋义赈分会的最高组合机关,其成立之初有 7 个地方分会,1925 年时发展至

13 个;1928 年达到 15 个①,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中外人士共同组成的突破地域限制、组织

网络遍布全国的永久性民间救济组织。而这是此时期慈善救济事业出现的新气象之二。

中国传统社会中曾存有大量的善会善堂,但这些善会善堂官方色彩较民间成分为重,且

大都是地方性组织,地域间的大范围联系与交往不多,更无全国性的统一领导机构。更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善会善堂在全国的分布极为不均衡,大多集中于江南一带,

北方很少见。正如研究者指出:“善会和善堂主要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下游地区,

即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河北省和山东省的善会善堂在清末也是为数寥寥。”②华

洋义赈会及其各地分会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传统现状的改观,又是近代中国民间

慈善事业的新潮,在中国慈善救济史上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新气象之三是:众多在华基督教团体以及在华外国人广泛参与了

救济活动,并与中国人士共同发起成立永久性民间救济组织。在华传教士参与中国大规

模的灾荒救济在这之前就广泛存在,他们认为在赈救灾民是其进行传教布道的大好时机。

以李提摩太为例,光绪年间,在山东遭受“丁戊奇荒”时,他曾“给英国浸礼会传教士

协会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关注山东遭受的严重灾荒,并指出上帝给了英国教会一个千

载难逢的机会,向中国人表明真正的基督教意味着什么:无论对这个民族整体还是对任

何人来说,都是上帝的福音”,“中国人也许不接受写在纸面上的基督教的真理,但当他

们陷于困境时对他们提供的帮助,却会成为我们宗教之动机的不容反驳的证据。”③进入

20 世纪以后,中国每当发生灾荒,传教士都前往灾区进行赈济。但这些救济活动大多是

传教士的个人行为,基督教性质团体参与救灾的活动尚不多。参与 1917 年京直水灾救济

的团体中,基督教性质的团体有六个之多,占了近一半。不过当时组织成立的“京畿水

灾筹赈联合会”只是临时性救济机构。当华北五省大旱灾发生后,不仅有更多的传教士

和在华商人、领事等参与到了救济活动中④

,他们还与中国人士共同组建了永久性民间救

济组织“上海华洋义赈会”,直至“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出现。这正是中西宗教文

化历经曲折的冲撞融会,至 20 年代已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的表现之一。 

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新气象之四是:一批退职官员、绅商特别是社会转型期北方绅商

等广泛参与到慈善救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首先分析士绅、新式商人,尤其是北方绅商的广泛参与。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沿传既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士绅一直是维持地方社会的

重要力量。清末民初,在社会转型期间,尽管绅士发生了诸多的分化,但其依然在地方

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⑤

。特别是由于近代工商经济的发展和时势的变迁,中国社会出

 

①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第 92 页。 

②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62 页。 

③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 104-105 页。

④ 据研究,当时至少有 12 个国家的 600 余名外国人参与了这次赈济活动。详见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 

国华洋义赈会研究》,第 64 页。 

⑤ 有关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士绅与地方权威的互动关系,大致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如杜赞奇认为:在 20

世纪初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地方社会面对的一个难题是旧权威没落而新权威仍未形成。随着士绅阶层因科

 45

现了一个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阶层——绅商①

。他们既有一定量的资金做经济基

础,又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再加上长期的中西商贸往来,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显著变

化。他们关注地方事务,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由于

地域经济、文化的差异,在近代历史上南方的绅商表现得异常活跃,最有名的当属张謇、

经元善等人。有学者以 1900 年至 1901 年陕西旱灾义赈为例,考察了义赈地方系谱向国

家场域的蔓延;这场赈救的特别之处在于当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慈禧为首的清廷政

要避往陕西西安。因此,赈救虽事关一省,然却系于全国大局。这次赈救工作,江南士

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陕西地方人士说:“光绪年间来陕放赈之义绅,如严作霖、

刘钟霖、唐锡晋等,……其行谊有超出古今任侠之上者,原其始皆董理南邦善堂之首事

也。”②

此外,学者通过考察对 1900 年前后北方几次灾难的救恤活动,也都凸现了南方士

绅的重要作用。③

但事实上,北方的绅商并非缄默无闻。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给人最深的整体印象是

重义轻利、安土重迁。确实,近代山东由于地缘以及文化因由,未出现有名的商人群体;

但这并不代表山东人不适于经商或缺乏经商理念。山东区域面积广阔,尤其是东西部的

区域地理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尽管同为山东人,其经济行为和文化观念也存有很大

差别、甚至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即便同为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其民风、民俗等文化生

活观念和经济行为也大不相同。时人在一篇名为《山东沿海风尚》的小文中对此做了对

比说明: 

山东即墨以南,民贫俗俭,仅以茅舍蔽风雨,未见有广厦大屋如南方者。其人

诚实不欺,服官吏之役,虽劳不怨。惟恋家乡心切,以耕渔畜牧为业,罕有出外经

商者。其北则民风狡滑,海阳尤甚,然长於经商,故商於京、津、旅、大者颇多。④

即墨以北也即山东东北部的胶东一带素有经商的风尚,这批商人虽然旅居异乡,但

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能力足以使其对家乡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作用。此外,与全国的发展形

势大致同步,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北方并未落后于南方,也出现并形成了由传统向

现代转化的绅商阶层。有学者通过对山东潍县绅商的个案研究,认为在 19 世纪末开始的

 

举废除而式微,他们作为国家与社会间的桥梁所体现的传统权威也随之消失,但久久未能有新式力量使之成为地方

社会的合法领袖。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与之相反,有学者认为:当中国的政体由皇朝体制转变为现代国家体制时,士绅并未丧失其权力;他

们借着投身于始自晚清的各种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进行着绅商的自我融合,进而维持甚至扩展自己的势

力。见 Chuzo Ichiko,“The Role of the Gentry : An Hypothesis”,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ose,1900—1913(New 

Haven),第 289-299 页。转引自叶汉明:《20 世纪初山东地方绅商层的形成——潍县的例子》,叶显恩、卞恩才主

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6 页。笔者此处采用后说。 

① 有关近代士绅、绅商等方面的研究,详见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

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

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0 年版。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兰州古籍书店 1990 年影印本,卷 130,第 37-38 页。转引自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

的蔓延——1900—1901 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

书店 2007 年版,第 397 页。 

③ 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李文海、朱浒:《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的社会救助》,《清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5 期。

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江海学刊》2006 年第 5 期。 

④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2200-2201 页。下面掖县孙德璋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

 46

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传统士绅蜕变为绅商,他们善用新旧社会的文化资源,

以更新其政治、经济力量。商人和绅士双方的利益更趋向一致,他们通过参与地方的政

治、军事、经济、文化、新式教育、近代商业、慈善公益等活动,建立起操控地方社会

的新方式;具备了灵活的生存策略和很强的韧力。①

1917 年京直大水灾的救济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民间的力量,但从参与的组织来

看,除了基督教性质的团体外,大都是地方性官方机构。到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发生

后,情形则不然。在自己居住地发生如此之浩劫,北方绅商行动尤为积极。例如:山东

掖县绅商孙德璋(字明诚)就较具代表性。他长年经商于大连,积赀颇厚,性好施予,

曾被华洋义赈会聘为干事部部长;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十分热心,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

灾时曾携带巨款前往赈救②

。这一时期,山东烟台“胶东赈灾公会”的出现也颇能说明北

方绅商有所作为的新趋向。据时人记载: 

胶东赈灾公会之设立,原系前办理直鲁豫大灾荒之筹赈协会递嬗而成者。因当

地绅商,对于恤灾救邻之事业,素具热心。历次办理赈务,均卓有成效。后又发现

沪浙风灾,甘肃地震等变。时国人伤亡损失者,受创至巨。直豫苏浙水灾连绵,而

尤以山东黄河决口。利津沾化一带二十余县,灾情綦重。西府前次才被旱荒,元气

尚未恢复又益以水灾。人民所受苦况,有并家室都全行漂没者,其惨状堪有令人不

忍卒闻。当地政绅商学各界,旋即接收胶东筹赈协会之存余款项,改组设立斯会。

其办赈情形,以施本省灾区为主,外省之灾情较重者为辅。会中办事人员,以澹台

玉田、吴敬之、于子明、倪显廷诸君为最有毅力。③

这则材料清楚地显示出以下信息: 

第一,烟台赈灾公会的雏形为烟台赈灾协会,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赈救 1920 年的华北

五省大旱灾。此后又陆续赈济了上海、浙江风灾,甘肃大地震。1921 年,直、鲁、豫、

苏、浙等八省水灾救济中依然能看到该会活动的身影。正是连年不断灾荒的打击,尤其

是华北地方连续几次大灾祲促使胶东赈灾公会最终成立。 

第二,从胶东赈灾协会到胶东赈灾公会的形成,烟台地方绅商澹台玉田、吴敬之、

于子明等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关注地方事务,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从烟台在近代

的发展和地方社会变迁中也能印证这一点。近代烟台因商而兴,商贸繁盛,孕育出了一

个思想开放、极具活力的商人阶层。为了同官方打交道、维护自身利益,烟台商人组织

了烟台商务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烟台商业进一步发展,各行业成立了同行业行会

组织。1920 年烟台商务会改称烟台总商会,广泛参与警务、司法和其他市政工作④

。以澹

台玉田为首的新式商人平素热心公益事业,主张兴办烟台公园、贫民工厂及公立医院等

事务。⑤

正是这批新兴商人积极应对社会现实,主动投身于慈善救济事业。世界红卍字会

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创办即得益于烟台地区“多富商大贾,迭经变乱,创巨痛深,故能激

 

① 叶汉明:《20 世纪初山东地方绅商层的形成——潍县的例子》,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

第 236-251 页。 

②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四,1935 年铅印本,第 68 页。 

③ 郑千里:《烟台要览》下册,“慈善篇”,烟台要览编纂局 1923 年版。 

④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06-507 页。 

⑤ 郑千里:《烟台要览》下册,“慈善篇”。 

 47

发天性,知厚藏不如多施,救人即以度己。五六年来,救灾拯患,出资数十万。”①

第三,从胶东赈灾协会到胶东赈灾公会的成立,说明该组织正由临时性组织向永久

性组织转变。特别是其“以施本省灾区为主,外省之灾情较重者为辅”的办赈宗旨更显

示了烟台绅商活动能力突破地域限制的动向。 

其次,一批退职的官员在这几次赈灾活动中表现得异常积极。 

前述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这批人纷纷组织成立了救济

团体,积极赈恤灾民。以往研究多将这批人的慈善救济活动看作是沽名钓誉或捞取政治

资本。但这种看法似乎还不能融通地解释一些现象。现以熊希龄为例进行分析。熊希龄

直接领导 1917 年京直大水灾赈济,并参与了 1920 年华北五省大旱灾的救济活动。在这

之前,他做过北京政府的内阁总理,早就具备尊崇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用沽

名钓誉或捞取政治资本来解释其参与慈善救济活动的动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其社

会责任感和内心世界来解释其社会行为更具有合理性。熊希龄退出政坛后,对现实政治

一度失意。他之所以积极从事慈善赈救事业,除了对灾民产生的自然同情心外,还存有

一种“赎罪”的观念:他把救灾恤民当作了为自己过去的若干政治过失而进行“赎罪”

的手段。②1917 年至 1921 年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极大破坏,任

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心怀“赎罪”赈灾观念的熊希龄自然在此期间及

以后的慈救活动中积极踊跃。正是他的这种“赎罪”观念以及实际赈救活动,才使得他

内疚、空寂的心灵变得安适而充实。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次演讲中,他说:“希龄服务

社会,有十五六年了。从前过的是政界生活,和老百姓隔膜太远,就不知道怎么叫做民

间疾苦。自从民国五六年办理一回水灾,亲自下去查勘,这才知道农村生活的状况和我

们政治界从前的错误与罪恶,这就把政治看淡了,毅然决定把它搁开,实力为社会服务。”

综上分析了 1917 年至 1921 年中国天灾人祸的一般情况,以及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下,民间慈善救济事业出现的新气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复杂社会形势的多变,民间慈

善救济事业的新气象依然在不断地涌现。这是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萌生的社会条件之一。

把握了这些,就不难了解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道院在其初创时期就兼办慈善活动,

后来又设立世界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救济事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了。 

结 语——社会转型与诸多救国思潮的催生 

从晚清到民国已经不再像以往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并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所谓社会

转型,有学者指出:“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过程。作为一种社会质变,社会转型可以

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但更多地体现为量变的积聚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断的调整

和改革来加以完成的。”④

大凡社会转型的时代,社会无不是在阵痛中逐步向前发展。在

转型期间难免附带出现种种社会弊病,甚至是暂时的倒退现象。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转

 

① 素爽:《烟台恤养院参观记》,《道德月刊》第 1 卷第 3 期,1934 年 6 月 25 日。 

②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第 41 页。 

③《申报》,1932 年 1 月 24 日。转引自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第 204 页。 

④ 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48

型,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特点之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中国还是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与启蒙、独立与富强依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尽管民

国前期充斥着道德滑坡、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灾荒连年、匪娼遍地等社会阴暗面,但

这并未阻挡住有识之士继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步伐。中国以后发展的方向以及直至今

天仍在讨论的一些问题无不发源于这一时期。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长期以来,人们回顾

这段历史,过多地强调了革命的失利、国家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坏,对这段历史在近代中

国大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却注意得不够。”①

面对社会转型、世界发展新形势的社会现实,

在救亡、启蒙,独立、富强的时代使命感召下,各阶层有识之士都在进行着救国救民的

新探索。诚如台湾学者王尔敏所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官绅士庶,谋求自救自存,殆至

发言盈廷。莫衷一是,正所谓百家争鸣,医方乱投,亦显示救亡之情势紧迫,彷徨莫知

所措。”②

一时间,各种思潮与学说横陈杂出、纵横交错。复古思潮、进化思潮、地方自

治思潮、激进民主主义思潮、反对复辟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形形色色的社会改良思潮

等不一而足,展现出社会发展层面的连贯性、多样性。这些救国探索中有的瞬间幻灭,

有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被淘汰,有的则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指明了前进的方

向。尽管这些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实际效果不同,但我们在对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

中国社会相关问题试图进行讨论时,都绕不过对在社会转型之际所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

会思潮进行思考。 

本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以国人向西方学习心态之变化为基点,对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作了简短回顾。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它不仅使中国思想文化界精英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反思中西文化各

自的优长;也对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有所触及,引发了新时期民族文化自尊心、自豪

感的回归。中上层人士思想的转变具有了新的思想史和社会史意义。其次,通过简单描

述近代来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历程,意在探讨 20 世纪 20 年代,在华基督教飞速

发展给中国本土文化带了的压力,不仅引发了中国本土宗教界的“奋兴”和更张,也促

使中国民间社会出现了新动向。这种新动向并非个别、偶然的现象,而是突破了地域的

界限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再次,通过对 1917 年至 1921 年天灾人祸及其相关赈救工

作的考察,分析了民间慈善救济事业出现的新气象。之所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主

要是因为这三个方面与道院组织的萌生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正是主要由于这三方面交

互作用的结果,才有道院组织的萌生。诚然,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依然要考虑伴随

着民国前期社会转型所出现的诸种救国探索,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道院组织的萌生也

是一部分国人探求救国、救世之路的表现之一。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道院组

织萌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以后发展的历史脉象。 

 

①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②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之自觉及国语运动》,王尔敏:《近代社会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1 页。

 49

二、道院组织的萌生发展变迁历程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说明一点:无论早期的调查资料或后来出的各类回忆

性文章,很可能由于道院、道德社、红卍字会数位一体,大多数人对女道德社的性质、

女道德社和整个宗教体系的道德社之间的区别基本不清楚,而红卍字会又是道院“表现

于外的名词”①

,即道院的一切活动均以世界红卍字会的名义进行,因此在提到道院这一

民间宗教组织体系时,往往是以世界红卍字会指称一切,只是在解释这一宗教组织体系

时才提到道院。这是我们在查阅、辨识有关资料和探讨道院组织体系时所必须随时注意

的。 

(一)在滨县之萌生 

关于道院的萌生,一直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很多人没有

认识到山东滨县与后来成立的道院到底有什么渊源;在滨县时的活动与前往济南后的发

展情形,究竟有何联系与区别,也很少有人仔细考析。其次,道院在济南正式成立前到

底在山东滨县做了哪些事情,甚少有人交代清楚②。即便是当时道院组织的实际参与者,

或实际参加者的亲朋好友、子嗣,或耳闻目见的当时人,他们的回忆性记录也多数存有

失真、舛误之处。现举几例:有学者认为:“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 1922 年创始于山东滨

县,后来移到济南”③。有人说道院、世界红卍字会:“原由鲁北滨县三十六友创设,始

建于滨县,后迁济南。辛亥革命后入道者日多”④。有人回忆:“道院和红卍字会这两个

组织是 1916 年 1 月 1 日在北京建立的。创办人是熊希龄,许德辉等人。”⑤还有人说:“世

界红卍字会创立于天津,华北各大城市设立分会。虽然自称是世界红卍字会,但国外并

无此组织。道院创立于山东滨州,后迁移济南”⑥

。更有人说世界红卍字会:“清朝末年

首创于山东济南府,后来传至全国各地。”⑦

“红卍字会在清光绪末年发源于山东滨县,

后迁济南,并创建道院”⑧。类似的说法不一而足,这些说法均含混不清,个别说法则失

实、离谱。其实,弄清楚道院萌生及其初期发展问题,对了解道院组织的性质及其以后

 

① 纪耀荣:《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之调查》。 

② 目前涉及道院(包括世界红卍字会)萌生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有: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版,第 182-183 页。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15 页。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8 页。陆仲

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

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第 5-6 页。这些研究或者只简单提及道院的萌生与滨县有

关,或者根本未予述及。台北学者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

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虽提及山东滨县,但对当时在山东滨县的活动并未交代详细清楚。郭大松、

曹立前:《源起齐鲁的道院组织及其时代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虽然认识到道院

组织萌生于滨县,最终正式成立于济南,但当时囿于资料并未对滨县时期的活动勾勒完整。 

③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④ 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烟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 9 辑,第 131 页。 

⑤ 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济宁市中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 1 辑,第 126 页。 

⑥ 王中廷、李子琇等供稿,高默之整理:《潍县红卍字会与道院简介》,潍坊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潍坊文史资

料》第 5 辑,第 239 页。 

⑦ 张玉洁:《世界红卍字会通辽分会的情况》,通辽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通辽市文史》第 1 辑,第 272 页。 

⑧ 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第 13 辑,第 27 页。 

 50

的发展走向十分关键。 

道院虽不是在山东滨县创立的,但如果说道院组织与滨县毫无关系,亦非事实。早

在 1916 至 1917 年间,有一位名叫刘福缘的营长率部驻防鲁北滨县,公务闲暇,常与当

时滨县县长吴福永及一班军政幕僚洪解空、周吉中等人,相率至县署内不知何时设立的

“大仙祠设坛请乩”。据说在那个时代,“各省县署内均有大仙祠”,而在仙祠内“设

坛请乩”乃十分“寻常”之事。请乩之人备好“鲜花酒果,竭诚将事”仙圣贤佛,临坛

各仙圣贤佛与请乩诸人以师徒论。请乩时师徒“晤对,若师生之亲敬”,请乩弟子“有

事辄叩问”,临坛仙、佛则“问无不答”①

。所谓“请乩”,即求神降示的一种古老迷信

形式。一般情况下,是由二人扶一丁字形木架置于沙盘之上。据说待神将临时,即可在

沙盘上“写出”旨意,预决疑难,昭示吉凶祸福,或指示为人处世之道。滨县以及后来

各地道院请乩得到的神的旨意,称为“坛训”。当时滨县请乩所得“坛训”,“大都皆

教人以立身处世之道”。 经常临坛的仙佛主要有:白眉佛、眉陀尊者、复圣颜子、孚圣、

济佛、慧圣、文中子等②

。其中临坛最多的当属“尚仙”即后来道院中的“尚真人”。这

时滨县并没有道院组织,不过已经通过“尚真人”传的乩语,产生了道院组织后来奉为

至高无上之神——太乙老人,或称至圣先天老祖。并通过老祖的临坛训示,接受了老祖

赐给的真像,作为至高无上之神加以供奉。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这批人已经接受了“老祖”

指示的修炼打坐方法③,而这一重要的环节则为多数研究者所不注意,笔者将在后面“静

坐”一节中再予以分析。 

(二)在济南的创立及其初步发展 

1918 年初,刘福缘、周吉中等人因公陆续调回济南。起初,因环境条件的变化,不

像在滨县那样有固定的地点请乩,只是有时在旧城按察司街南头相聚刘福缘的家中“设

坛请乩”。此后两三年的时间,滨县同僚相继聚集济南,也有一些济南人开始信奉请乩。

虽然相聚请乩的人日渐增多,但却一直没有正式成立组织,直至回教徒唐默渊、基督徒

丁真初加入进来,成立道院这一要统一五大宗教(儒、释、道、耶、回)的组织,才有

了形式和实际性的意义。于是,萌生中的道院乃以老祖的名义晓谕众弟子准备领受真经,

真经全称为“太乙北极真经”。 

传授真经之前,老祖出示自己的全称为:“青玄宫一玄真宗三元始纪太乙老祖”,

并昭示“功则”(道院成立之后的“坐则”,即打坐练功的方法和规矩),告谕拟传授

真经十二卷,于庚申(1920)年十月上旬开授,要众弟子做好所有应备、应做事项。同

时,又邀其它仙圣代其传授了“坛则”。一切就绪之后,老祖于是年 10 月上旬如期开始

传授真经,计三个多月,终于传授完毕。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通过设坛请乩得

到的。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当然不会相信两个人扶着一个丁字架会在沙盘上

凭空写出什么东西来,道院所谓的“老祖”及各神圣仙佛的训示、真经之类,当然是有

人事先拟就。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人究竟是谁呢?经过道院严格审查刊印的《道慈概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龙口道院 1938 年印,第 31 页。 

②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③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3 页。 

 51

要》中透露了一点信息:在道院萌生过程中,有一个神秘人物杜秉寅①

,字宾谷,道名默

靖,死后成了真人,享受道院中人供奉。当时所有准备领受真经参加道院的人,都要通

过一定方式打坐修行,唯独默靖由老祖晓谕所有准备参加修行的人,说他“为在坛诸子

之领”,不用参加任何方式的打坐修行,待传授完真经之后,其如何作为“另有训示”②

这个人死得比较早,后来也未见老祖对其有什么训示。联系老祖于道院组建之初又传授

了一部真经《太乙正经午集》③,并训示建立、健全了女道德社、红卍字会等道院整个组

织体系之后,便因各地道院请乩所得训文多有歧义,一再谕令“停沙”(即停止设坛请

乩),要求所有行动听从宗坛统一号令,以及道院在默靖死后奉其为“世界道慈代统监”

这一时人死后宗坛最高职位等事实,不能不使人认为:这个默靖或者说是以他为首的几

个人,即是道院这一民间宗教组织及其理论的创始者。 

传授真经之后,成立道院组织即进入了启动程序。先是确定内部体制坛、院分离的

原则,坛是请乩、传经的所在,院乃传道、打坐修行的地方。追认滨县请乩处为宗坛,

定济南刘福缘家为母坛(后道院发展,各地多设乩坛,此称第一母坛),杜默靖家为传

道修行的道院,因地方狭窄,“虑其不足以资展布”,遂租赁房屋作为院址,定名为“济

南道院”,此即后来道院之母院所在地。此为辛丑即 192l 年 2 月 9 日事,道院中人称为

“开院日”④,此为济南道院之创设。 

继而是沟通外部关系,寻求政府的承认和维护。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他们派人至北

京活动,申请真经的版权。1921 年秋,济南道院派人携带真经二部入京具呈内务部立案,

由杜秉寅领名,济南道院五院职方联名具署,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当时的北京政府确认

《太乙北极真经》版权归济南道院所有。1922 年 1 月,济南道院又拟定道院院章十二条:

第一条:本院以提倡道德,实行慈善事业为宗旨,特命名为道院。 

第二条:本道院旨在于静习并参悟《太乙北极真经》,与专门研修道教者,有

着绝然不同的区别。 

第三条:凡以诚心从道者,皆可入院从事进修,绝不因种族、宗教背景而产生

差别待遇,但切忌干涉政治,或另组党派,阴谋偿遂个人政治野心。 

第四条:本教创设于济南,再依序普及全国各地。 

第五条:“真经”版权业已奉内务部许可,并决定供奉于济南道院。凡入院修

道者,均可领受其教。 

第六条:凡修道者皆有协助道务的义务,以及尊重道范的责任。 

第七条:本院设院掌、院监、庶务及文会等职务,确实分担一切道务。 

第八条:本院以不征募日常经费为原则,而以颁布经典的贷款及捐款,作为经

营布施之资。 

第九条:本院的收支及各项慈善事业所需的经费,均随时得以明确地向大众公

 

① 日本学者吉冈义丰书中将此人姓名写作“杜乘宙”,实误。从字形上看“杜乘宙”和“杜秉寅”十分相近,这或许

是吉冈义丰对中文的误认,也可能是译者对日文的误译。详见[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29 页。或

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21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5 页。 

③ 今天只能见到内容要目,找不到全部经文。 

④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7 页。 

 52

布。 

第十条:有关本院道务的重要事项,均谘请在道人会议公决之。 

第十一条:若欲修订本章时,须谘请公议修正之。 

第十二条:本章自许可之日起,即公布施行之。①

济南道院将以上十二条院章“呈部立案”, 经由当时大总统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从

中积极沟通运作,最终获北京政府内务部批准,并“通行各省,同时并呈奉山东省长公

署备案,登报公布” ②。道院遂成为政府许可的公开合法组织。接下来,经过一番紧锣密

鼓地筹备之后,道院确定于壬戌立春日即公元 1922年2月4 日正式成立。同一天,命人

在济南图书馆“恭摄老祖空中现影”③,所得照片就是之后各道院所供奉的“老祖圣

像”。据说“老祖为主宰天地人物之祖气,无名无始,无体无方,焉得有像?其所以空

中现影者,所谓遂(随)众生现身,为修身洁(竭)诚供奉之资耳。故此次现相,与道

院正式成立,和初次授经,为道院三大纪念,同于立春日行之。所以示道基巩固,如春

日之生生不已也。”④

由此可见,道院的三大纪念日均为壬戌年立春日,即公历 1922 年 2

月 4 日,其它说法,均不足为据。道院正式成立后,即着手积极开展工作,先在天津、

北京、济宁三地,后又陆续在黄河南北、长江流域各省、县,以及东三省、热、察、绥

各地分别设立道院组织,并于 1924 年东传日本,建立了日本神户道院。 

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道院在济南创立与其在滨县之萌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间还有什么因素得以继承和保留,这种继承与保留说明了什么问题。道院之所以在济

南而非在滨县成立,主要是由于济南和滨县的地缘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尽管道院是

由一批官员在公余之暇,通过扶乩问事而发展出来,但是就滨县一地而言,在此地也绝

对不会发展出日后影响深远、规模庞大的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情形就不同了,

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近代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交汇之地。

民国前期的济南,保守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在这里,一方面有众多的来华基督

教传教士及其差会活动,民教关系比较和谐。另一方面,许多新兴民间组织也活跃于其

间,这其中既有萌生于济南的万国道德会,又有从外地传入的同善社、悟善社等。尤其

是万国道德会,早在民国初年,在其尚未出现之际,其发起人江希张的父亲江钟秀就已

经致力于道德运动的开展⑤。在济南地缘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道院的创立也就有了与在滨

县时截然不同的新特点,即主张“五教同源”、“五教融合”,并萌发了致力于救人、

救世,实现世界“大同”的主旨与理念。正如国际围棋高手,加入道院并一生服膺道院

暨世界红卍字会宗旨的吴清源先生(道名吴碟灵),在其回忆录中对道院组织的宗旨作

了如下概括:“红卍会认为:综观一切宗教的本源,存在着宇宙之神——‘至圣先天老

 

① 道院初创时拟定十二条“道院院章”之原件如今十分难觅,笔者此处引用日本学者吉冈义丰著作中的说法,不过吉 

冈氏并未说明该院章的出处及来源。详见[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3-234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

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25-826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8 页。 

③ 即所谓灵魂摄影,俗称“圆光”,也就是用照相机对着空中照相。 

④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8 页。 

⑤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4

页。 

 53

祖’。耶稣、释迦、穆罕默德、孔子、老子等都是为了救济人类而受至圣先天老祖派遣

的圣人。世界上的五大宗教,追根溯源,都是同根同生的。根据对世界五大宗教宗旨的

研究,可以寻到那个本源。红卍字会的真正目的,在于打破宗教界里的所有排他性。所

以,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应该在同根同源的悟性上联合起来,从地球上消除各种无益之争,

进而救济人类。正因为如此,红卍会不存在‘开山教祖’,无论哪种宗教的信徒都可以

信仰和加入此教。”①当然,也有一些在滨县就存有的特点得以保留,特别是扶乩和注重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孟之道。正如其在滨县萌生之时,先天老祖也即太乙老人降临乩

坛时所说的:“吾之所谓道者,亦即孔孟之道也。吾言有未详,孔孟之书已先为吾言之,

惟其有不传之秘,非得名师口授,不解其要旨”②。这种保留和继承说明了:在当时的中

国社会,一方面,不论是偏远乡隅还是通商大邑,扶乩是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面

对激进主义势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动全面、猛烈攻击时,主张保守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聚合,具有了普遍的意义,从滨县到济南,再到道院组织日后在全国

范围内迅速推展,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从道院组织出现前后的国际、国内社会形势来分析,更能理解这一组织出现的必然

性。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世界范围内讲,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致使一些早年主张学习西方以改造中国的人们对所谓西方文明感到迷惘;从中国国内的

情况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同时新文化运动兴起,儒学日趋式微,基督教在民间发

起了日益强烈的攻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有毁于一旦之势。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而

又接受了某些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想挽狂澜于既倒,积极谋求救国、救世之道,道院

即是他们所设想的一种救中国、救世界的形式。在这一形式的框架内,表面上要把当时

五大教统一在一种新的宗教之下,而实际上是要把儒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试图用儒

学、用中国传统文化统一世界教化,同时也吸收某些西方现代文明以裨民生实用。

(三)查封之顿挫 

道院成立后虽然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就遍布大半个中国,并在日本东京设立了道院。

但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很快被打断,1928 年遭受了创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南京国

民政府的建立完成中国形式上的初步统一,中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轨,同时也加

强了对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道院这次被查封,其自身并未做任何违法之事,而

是受了悟善社的牵连。这次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上海的悟善社乩坛,通过扶乩写出一篇批

评三民主义的乩文,刊登在《灵学杂志》上,被人告发。1928 年 10 月 21 日,南京国民

政府通令全国各地,查封悟善社、同善社和道院:“案查悟善社、同善社及道院等迷信机

关,设坛开乩,宣传迷信,不但妖言惑众,且于进化之理不合,亟应严行查禁,以免淆

惑听闻。合行令仰各省市政府将悟善社、同善社等机关,即日关闭,并妥善处理其财产,

作为慈善公益之用,并将办理情形,随时具报等语。”③道院之所以遭禁,主要是因为它

与悟善社、同善社一样,都有设坛扶乩的活动。1929 年 10 月 31 日,济南道院被地方公

 

① 吴清源:《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燕山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7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2 页。 

③《申报》,1928 年 10 月 22 日。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

(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54

安局查封①。道院被查封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曾两次发动全国各地分会会长赴南京

抗议,但国民政府只认可世界红卍字会从事慈善救济事业,不允许道院进行宗教宣传。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以及北平市社会局重行立案,得到允许。根据

国民政府内政部批,民字第十六号:“原具呈人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代表熊希龄等呈一

件,呈为准予继续立案,恳再通令各省县一体保护以资救济而利进行由。呈悉,已函请

各省政府及令行各省民政厅转饬所属一体保护”②。从此以后,道院对外都是以“世界红

卍字会”的名义活动,“道院”则变为对内的称呼,也不能在内政部办理登记。道院被查

封一事,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是悟善社所出乩文,批评三民主

义,违背现实政治所致。至于必然因素,则需考察民国初期的政教关系及当时思想文化

界之主流。 

首先分析民国初年之政教关系。尽管中华民国成立后曾宣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但由于诸种原因,民国初期政教关系一度出现紧张局面。佛教在民国初年即遭受了不小

的打击。清末兴起的“庙产兴学”之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虽然“庙产兴学”对发展

近代教育有所裨益,但该运动也不无弊端,不少豪强无赖趁机侵夺寺产,中饱私囊。1912

年成立不久的“中华佛教总会”的会长敬安,前往北京劝谏政府停止“庙产兴学”运动,

遭到当时内务部礼俗司司长杜关的拒绝与辱骂,不久气绝身亡③。直到 1914 年,蒙古宗

教首领章嘉呼图克图以中华佛教总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呈请袁世凯令尊重国民的宗教信

仰和保护庙产,并历陈当前攘夺庙产之问题:“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山西、

四川、陕西、甘肃、两湖、两广、河南、福建、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纷

纷攘夺庙产,假以团体名义,毁像逐僧者有之,苛派捐项者有之,勒令还俗者有之,甚

至各乡董率领团勇,强行威逼,稍有违抗,即行禀报该管官厅,严行拘捕各僧道,……

以此毙命者,均已征诸事实,而各省僧徒流离失所,相丏于道者亦实繁有徒。”④袁世凯

这才依准,通令全国尊重信教自由,严禁攘夺庙产。但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暴露,宗

教界人士明确表示反对时,没收庙产运动随即又来。 

道教特别是天师道在民国初期的发展也坎坷曲折。民国建立,帝制取消,国家政权

不再依靠神权,道教失去了帝制时代的政治荫庇。1912 年,江西都督府在破除迷信运动

中就取消南方正一道“张天师”的封号及封地。后来尽管正一道曾受到北洋军阀的短暂

支持,但没落的趋势也不可逆转。1927 年,国共合作的江西省党部曾三次派员前往江西

龙虎山上清宫,将其作为封建迷信予以处理,烧毁神像,没收田租册、印信、宝剑等物,

“天师”张恩溥本人也被当地民众押往南昌,监禁于江西省农民协会⑤

。 

早在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打倒宗教”⑥,北伐战争也为实现这

一口号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借着政治、军事强势,打倒宗教、破除迷信成为当时的流

 

①《奉令查封济南道院报告》(10 月 31 日),《济南市社会局十八年度工作报告》,“杂录”第 3 页。 

②《国民政府内政部对中华总会呈请继续立案的批文》,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③ 牟钟鉴、张践:《中国民国宗教史》,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26 页。 

④《中华佛教总会呈国务院请通令保护佛教财产原文》,《政府公报》1914 年 1 月 19 日,第 611 号,第 406 页。 

⑤ 牟钟鉴、张践:《中国民国宗教史》,第 54-55 页。 

⑥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55

行语。1928 年,江苏省党部率先发起“破除迷信”运动,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对这一

运动纷纷响应,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首当其冲,民间信仰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多数学

者仅仅被这场运动的表面“积极意义”所吸引,并未深入挖掘这场运动背后的政治目的

和消极影响。日本学者则敏锐地指出:“运动的发动者着意排除的是两大势力,一是阻碍

他们与农民接触、给他们与农民进行沟通造成困难的势力,二是党内的对立势力。”对于

这场运动,他的看法是:“这些以教员和学生为核心的地方党员,以受西欧式的‘新教育’

而培养起来的自己信奉的价值为唯一的标准,通过将与此抵触的民间既存的仪式、习惯

和‘迷信’一律予以否定的激进的行动,无意中把普通的农民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最大仇

敌。”因此这场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①综上可见,民国初期政教关系的紧张既受改朝

换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影响,也是北伐军兴以来革命激进主义、民族主义日趋占主流的

必然结果;这期间还夹杂了政治派系之间的利益之争。 

其次,民国初期思想文化界之激进主流汹涌跌宕。民国肇造,国体由君主专制变为

民主共和,传统宗教受到严重冲击,儒学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发生根本动摇,昔日庙堂

之学的尊贵亦不复存在。尽管专制、独裁甚至恢复帝制者依然青睐儒学的政治伦理道德,

但政治体制的根本改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其往日的尊荣一去不返。与此同时,民主、

科学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1916 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则是现代激进主义走上历史舞

台的标志,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科学、民主,反对旧道德、旧伦理、旧观念。新文化

运动的健将首先将矛头对准传统孔孟之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思想

狂飚;佛教、道教以及包括民间信仰风俗在内的一切中国固有宗教传统,甚至在华基督

教均在被反对、打倒之列。蔡元培、陈独秀、罗章龙等人都有大量反对宗教的言论②。道

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基层民众,传统民间信仰、风俗无

一不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文化运动中道教自然受到猛烈攻击,关圣帝君、吕

祖等道教神明被视为愚民之神。胡适反对道教最为激烈,他批判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

—《道藏》是“一套从头到尾,认真作假的伪书”,“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极少学术

价值”③。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不少人士主张维护传统宗教,妥善处理民间信仰风俗等

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反宗教的力量与主张维护宗教特别是中国传统宗教的力量还

能维持表面上的平衡④。其实,彼时反对宗教的力量处于主动、猛烈进攻态势,并在整体

上占了上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进主义也暗合了在政治领域潜伏的激进主义、民族

主义⑤。当思想领域的声讨与政治、军事行动合流,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传统宗教、伦理道

 

① [日]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李恩民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2-193 页、第 206-207

页。

② 这些言论大都收入罗章龙编:《非宗教论》,巴蜀书社 1989 年重刊。 

③ 转引自牟钟鉴、张践:《中国民国宗教史》,第 55 页。 

④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⑤ 这种符合也只是从整体趋势上看,在某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二者也不尽相同。例如:文化激进人士将关帝、吕祖 

甚至包括孔孟、上帝、神、圣、仙、佛等一切偶像作为应破除的对象;但 1928 年 11 月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行的

《神祠存废标准》中则规定“先哲类”中的黄帝、大禹、孔子、孟子、岳飞、关羽等神明,“宗教类”中的释迦牟

尼、老子、元始天尊、三官、吕祖等神明应该予以保护。相关讨论详见:[日]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第

196 页。太虚:《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1933 年 10 月),《太虚大师全书》第 27 卷,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91-292 页。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第 9 页。诚然,《神祠存废标准》本身也存

 56

德、民间信仰习俗、甚至外来基督教时,后者则遭遇历史上空前的批判与荡涤。反对宗

教也就成为国民政府以后有关教育与宗教政策的根本指针。

(四)“启封”①、重行立案及其以后的发展 

关于道院被查封和启封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道院没有获得

国民政府的承认②

。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准确的。也有曾加入道院的人后来回忆说:“济南

道院在陈调元主鲁时曾被查封过,过了几个月也就启封了。这个查封也是个地方事件,

不是出自国民政府的命令。”③

这种说法亦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虽然查

封济南道院的命令不是直接出自南京国民政府,但查封同善社、悟善社以及道院的命令

确实由南京国民政府所发布。其次,济南道院被查封后并非经过短短几个月就启封,而

是被查封长达数年之久。回忆者之所以认为济南道院被查封时间很短,主要是因为济南

道院被查封之初,迫于形势的严峻,济南道院的活动确实一度停止,例如一年一度的道

院公会例行在济南召开,但 1930 年的第九届公会是在天津日租界内召开,这与济南道院

被查封大有关系;其后形势渐缓,济南道院又开始逐渐活动,1930 年之后的道院历年公

会均在济南召开,不过这些活动都是在内部举行,对外借红卍字会的名义。济南道院在

被查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开始活动的现象,难免给时人特别是道院之一般人员造成“启

封”的误认。其实,济南道院于 1935 年正式“启封”,是伴随着当时政治形势的缓和、

全国范围内出现“本位文化建设”以及“新生活运动”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虽然反对宗教的激进主义思潮和“破除迷信运动”给中国宗教、民间信仰习俗带来

极大影响,道院等民间宗教组织也受到剧烈冲击,但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日渐稳固以及

现实社会稳定建设发展的需要,革命激进主义④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和,改革与建设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主旋律。宗教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被肆意破坏,而是得到政府的保护。1931

年春,浙江奉化县因尼僧重塑五十尊佛、菩萨像为党部干涉,经浙江省政府呈请南京国

民政府解决。南京国民政府遂根据约法通令各省嗣后各级党部对于各宗教仪式概不准干

涉。又因蒙、藏院呈请保护佛教,南京国民政府遂又有根据约法保护佛店、寺观之命令⑤

20 世纪 30 年代,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又有复兴社、“中国文化学会”、“中国文化建设

学会”等文化团体成立,它们研究传统文化、主张中国本位文化之复兴,重塑国人的“忠

孝仁爱信义和平”之道德,以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1934 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展了民国

年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改良运动⑥,其主要目的在于除旧布新“涤除我国民

不合时代不适环境之习性,使趋向于适合时代与环境之生活”,但同时又要保存中国文化

之固有特性,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模式,“我中华民族本为‘重礼义’、‘明廉耻’之民族,

而‘礼义廉耻’之于今日之建国,则尤为迫切而不可须臾缓也。”⑦在华外国教会也看到

 

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此不赘论。 

①“启封”是道院内部的说法,与“查封”相对,指的是道院重新立案,获得现实合法性。 

②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 18 页。 

③ 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山东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第 212 页。 

④ 这里的“革命激进主义”是指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同一党派的不同政治主张和倾向,尤其是国民党左派之激进主义。

⑤ 周村卍会:《根据约法信教自由请恢复道院案》,《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12 页。 

⑥ 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69 页。 

⑦《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 68 辑《新生活运动史料》,(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5 年版,

第 1 页。 

 57

新生活运动的发起是一种立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社会改良建设模式:“以四大美德为立

国的基础,同时还吸收了构成的现代国家的必要成分。”①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这种相对

缓和的社会氛围为道院组织的重新立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道院组织也认为自身主旨与

政府的施政方向相一致,因此他们积极努力实现道院的再次合法立案。1935 年 5 月 23

日,济南道院联合山东各地道院代表,具名向山东省党部提出立案申请: 

为依据文化团体组织大纲设立道院呈请核准转呈立案事。窃以民族之精神系于

文化,而文化之发展在于研求。〇〇等历年以来本增进学术之心,集合同人于济南

组设文化团体名曰道院,研究各教精义,贯通科哲原理,以修身明道为克己之工夫,

济人利物为普度之志愿,所有事业宗旨备载于院章十四条内,遵守三民主义之范围,

毫无政治种族之关系,遵照人民团体组织方案缮备院章二份联名具呈,恳请核察,

准予转呈立案。伏侯批示。祗遵,谨呈山东省党部。②

6 月 12 日,山东省党部发布民字第 1292 号指令,同意济南道院立案:“呈暨附件均

悉,经予审查并经派员视察,尚无不合,应即准予组织并发给许可证”。6 月 25 日,济南

市政府也准予济南道院立案:“呈件均悉,准予备案” ③。1935 年 7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会准许道院以文化团体立案,但只能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不得有“设坛、扶乩、求

方治病等迷信活动”。④从此,“道院为合法成立之团体”⑤。被“查封”近七年之久的道

院“启封”,又获得了参与现实活动的合法依据。此后,道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936

年南下新加坡等地传道,设立了新加坡道院。⑥

道院组织发展如此之快,遍布范围如此之广,堪称民国时期规模、影响最大的新兴

民间宗教组织之一。有关当时到底一共成立了多少道院,有多人加入了道院等问题,恐

怕已经无从得出精准的数字。对某一阶段内道院数目的统计似乎更具可操作性。纪耀荣

在 1934 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当时道院在国内共有 230 多处⑦。1937 年 7 月,四川万县道

院在追述其成立历史时,对当时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全国的推展情况有所提及:“东西

各国,交慕成风,院会之立,所在多有。而吾国各地院会,迄今殆至八百余所。风化之

速可谓甚盛。”⑧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有 800 余所道院似乎言过其实。据日本学者吉冈

义丰的统计,1940 年前后,中国大陆(包括香港道院)约有道院 263 所。其具体分布如

下:山东 79 所,河北 38 所,江苏 38 所,安徽 31 所,奉天 19 所,河南 12 所,吉林 8

所,热河 7 所,绥远 6 所,湖北 4 所,浙江 3 所,福建 2 所,宁夏 2 所,黑龙江 2 所,

 

①《新生活运动纲要》,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 68 辑《新生活运动史料》,第 107 页。 

② 济南道院编:《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录》,第 1 页。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新拟定的道院院章为十四条,与 1922 年道院

初创时拟定十二条“道院院章”相比较,内容有所变化、增加。1922 年《道院院章》的内容详见[日]吉冈义丰:《中

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3-234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25-826 页。所谓 1935

年的十四条《道院院章》原件及内容现不得而知。 

③ 济南道院编:《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录》,第 2-3 页、第 5 页。 

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与山东、青岛、河南等省市党部呈请解释道院组织情况之来往文书》,中国第二历史 

档案馆藏:722-2067。转引自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0 页。

⑤《素璞何统掌荣哀录》之“行状”,第 3 页。 

⑥ 梁建:《新加坡设立红卍会》,《胶东卍报》,1936 年 10 月 22 日。 

⑦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⑧《万院道训汇编》,1937 年编印(由华盛公司承印),第 1 页。 

 58

关东州 2 所,江西 1 所,四川 1 所,贵州 1 所,香港 1 所,察哈尔 1 所。①

但吉冈义丰并

未指出其所根据材料的出处和年代。台湾学者宋光宇根据台湾世界红卍字会刊印的《道

慈纲要大道篇》所作的统计:从 1922 年至 1931 年底,道院在 19 个省份一共设立了 238

处。此外,他还根据 1937 年至 1940 年的《母院议事录》,统计 1936 年、1938 年、1939

年道院数目分别为:413 处、425 处、436 处(其中 1937 年因抗日战争爆发,相关资料暂

缺)。该文还进一步指出吉冈义丰的统计失误在于把 1931 年或者再晚一、二年的材料误

当 1940 年的材料来用②

。 

笔者搜集到了 1928 年至 1939 年每年一届的《公会议事录》③

以及 1940 年济南道院

的统计报告,每一年的《公会议事录》都会对上一年的道慈事业进行总结。现根据这些

资料将道院历年推展数目做一统计。 

1927 年至 1938 年道院推展数目统计表 

年 份 新增道院 历年累计 备 注 

1927 26 185 

1928 16 201 

该年道院被“查封”,公会似未举行。此处新

增道院数是笔者根据 1927 年、1929 年推算出的。 

1929 18 219 

1930 15 234 

1931 7 236 

1.本年统计的是 1 月份至 10 月的情况。 

2.与上年报告相差 5 院,系以前核算笔误。 

1931 5 242 

1.统计的是 1931 年 11 月、12 月的情况。 

2.不知何故,增加 5 院后总数仍多出 1 院。 

1932 34 276 

1933 23 299 新增的 23 院中包括 7 处寄修所 

1934 49 348 

1935 33 381 

1936 32 413 

1937 0 0 

本年因抗日战争爆发,道院发展受到干扰,未

有新设道院。 

1938 12 425 

1939 11 436 

《民国二十八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青岛市档案

馆藏:B63-1-217。 

道院公会是道院组织所召开诸多会议中较为重要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各地

道院大都齐集济南母院,商讨院会发展事宜。因此《公会议事录》所公布的数字应该更

 

① 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45-248 页。或见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37-840 页。 

②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③ 详见本文导论“资料发掘与整理”部分。

 59

准确,也更具权威性。此外,地方新开道院一般都在济南母院进行登记、核准,并领取

成立道院时的相关必须品。因此,济南母院所公布的统计数字在解释道院推展数目上具

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这也是判断其他相关道院统计数字可靠性的主要依据。上表中 1936

年、1938 年、1939 年的统计与宋光宇的如上记述相一致。1940 年前后,济南母院统掌何

素璞的说法也提供了证明,“济南道院创始于民国十年辛酉二月初七日,迄今十八年,

推设国内外四百数十处,其根源则皆出自济南,故名济南道院为母院。”①

比照上表,1934 年纪耀荣所说的道院数目大致是 1931 年的情况。四川万县道院说当

时道院组织在全国设立 800 余所,显然言过其实。吉冈义丰所说的道院在 1940 年前后约

有 263 所,也是不正确的。宋光宇根据道院内部资料,指出吉冈义丰的错误之处,对道

院在 1939 年的情况做了准确的说明。宋氏的统计与笔者统计略有出入的地方在 1931 年

底。前者根据资料统计认为有 238 所,笔者根据资料统计为 242 所,相差 4 所。这已经

不是各自资料本身正确与否的问题,两则资料存在如此小的误差恰恰说明了各自资料在

一定程度上的准确与可靠。由上表所示,道院内部自身统计也许就存在些许不一致的地

方,1931 年的道院推展数目就稍显混乱:首先,道院在整理 1931 年的统计数目时就发现

1930 年的核算有误,多统计了 5 院。其次,按照 1931 年 10 月份的统计数字,同年 11

月、12 月新增 5 院后,统计应该为 241 所,但却写为 242 所,多出一所不知何故。 

笔者还找到一份不知何年何月刊印的《道院地址一览》,据其中所作的统计,当时

道院在各地分布数目如下: 

《道院地址一览》中所见道院之分布情况 

所在地 道院数目 寄修所 尚待恢复之道院 合计 

山东省 89 9 19 117 

河北省 48 12 60 

安徽省 46 6 52 

江苏省 46 7 53 

河南省 16 4 20 

山西省 13 4 17 

陕西省 10 10 

湖北省 8 8 

湖南省 1 1 

浙江省 7 7 

福建省 3 3 

江西省 3 3 

四川省 2 2 

甘肃省 5 5 

锦州市 10 10 

 

①《济南母院新殿告成之经过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60

安东 10 10 

吉林省 11 11 

滨江省 7 7 

龙江 5 5 

三江 4 4 

热河省 6 6 

宁夏省 4 4 

察哈尔省 5 5 

绥远省 7 7 

贵州省 2 2 

广西省 1 1 

奉天省 29 29 

关东州 3 3 

兴安 2 2 

间岛 1 1 

香港 1 1 

朝鲜 1 1 

新加坡 1 1 

合 计 407 9 52 468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当时道院尚在活动的有 407 处,寄修所 9 处,尚待恢复之道院

52 处,总计 468 处,即便除去 9 处寄修所,历年开设道院共计 459 处。联系前面济南母

院的统计在 1939 年道院总数为 436 处(不包括寄修所),与 459 处相比较还少 23 处。

又根据四川万县道院的设立在 1937 年①

,因此,《道院地址一览》的刊行应不会早于 1940

年。又因在这则材料中出现了“滨江省”、“龙江省”、“三江省”的字样,而这三省

名均属“伪满洲国”时期。综上判断《道院地址一览》的刊行时间应约在 1940 年至 1945

年间,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道院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朝鲜、新加坡等地约计开设

过 468 处(包括寄修所在内)。 

关于道院在日本的开办情况,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对其情况尚不明确。1923 年,世

界红卍字会赈济日本大地震,翌年在日本成立了神户道院。1929 年,大阪道院、日本东

京总院分别成立。此后,关于道院在日本发展情况的资料就比较少见了。纪耀荣在 1934

年的调查报告中认为当时日本道院多达 200 余处②

。据曾加入道院的初中池回忆说:至

1930 年 2 月,已成立 400 余处;并指出道院之所以在日本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日本

当时兴盛的大本教和人类爱善会的关系,与中国道院和卍会的关系相似,只把有大本教

与爱善会的地方挂上某地道院卍会的牌子就行了③

。纪耀荣、初中池都对 20 世纪 30 年代

 

①《万院道训汇编》,1937 年编印(由华盛公司承印),第 1 页。 

②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③ 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山东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第 208 页。 

 61

道院在日本的推展数目有所提及,但二者相差悬殊,因无其他资料佐证,尚不能判断二

者的准确性。道院之所以在日本得以推设,除了自身的慈善救济事业的影响外,与日本

新兴之大本教的密切交往是重要原因。对此,研究者已有所涉及:大本教的爱善会不仅

与道院的世界红卍字会签订了合作协议,而且大本教和道院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大

本教教主出口王仁三郎对其教众说:“不问何国,凡是道院红卍会所在地,即是大本、

爱善会的所在地,差别只是名称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所以,汝等要悟到日中结合的

神意,开启世界和平的大本。”①

联系当时大本教在日本的迅速发展,以及道院与日本大

本教的密切关系,可以明确:道院在日本也迅速推设且为数不少。 

在基本了解了 20 世纪 40 年代道院推设数目之后,随之另一个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当时有多少人参加了道院组织?这是一个应该回答但又十分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日本

学者吉冈义丰曾指出搞清此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道院修方的人数约有多少?诚然是

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因为有人估计其约为三十万,另有人则号称五、六百万人,如此庞

大的差距,委实有稍嫌离谱之虞。然则其正确的数字,若欲估计起来,确会教人束手无

策。”②

纪耀荣在其 1934 年的调查报告中说国内当时加入道院组织的约有 6 万多人③

。陆

仲伟指出:在 1940 年全国共设道院分院 400 多处,每个分院都附设红卍字分会,信徒达

300 万人之众④。陆氏文中并未说明此数据的来源,但其认为在 1940 年道院在全国范围有

400 多处,则与前文的统计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合的。至于当时道院之修方总数是否为 300

万,目前尚无可靠资料予以证实。笔者以下根据 1928 年至 1940 年每年一届的《公会议

事录》,将各地道院历年请领“副经”即《太乙北极真经》的人数做一统计。之所以以

此为根据作统计,主要是因为济南母院曾规定:地方道院成立之时,要向母院请领新成

立道院所需之经典、神圣仙佛牌位等必需品;此后新“修方”所诵之“副经”也要到济

南母院请领。因此,各地道院请领“副经”的数目,即为各地道院之“修方”人数。不

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不包括寄修、寄修习坐的人数。因为求修者在经道院修方介

绍正式加入道院之前,还要经过数个步骤,其最重要的步骤即为求修的人“每日到道院

内听经、打坐,共有十张庚表,可将每日打坐的时间填入。填完后,交于坐掌审查;经

考察合格后,则准予领经,由老祖判示道名。有道名后,就成为道院的人,称为修方”⑤

“庚”是道院内部的时间单位,一庚为十天,十庚即 100 天,3 个多月时间。可见,求修

者在经介绍加入道院后,还要经过 100 天的时间听经、打坐,经审查合格后方允准领经,

被赐予道名,这才成为道院正式“修方”。 

 

 

1927 年至 1938 年道院请领“副经”数目统计表 

年 份 各道院新请领“副 历年 济南母院新请领 历年 备 注 

 

① [日]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第 314 页。转引自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124

页。 

②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44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36 页。 

③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④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110 页。 

⑤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62

经”数 累计 “副经”数 累计 

1927 4692 48558 171 1677 

1928 情况不详 

1929 2830 54472 64 1875 

1930 2600 57072 35 1910 

1931 2798 59870 73 1983 10 个月计 

1931 1020 60890 8 1991 2 个月计 

1932 7018 67908 220 2211 

1933 7130 75038 174 2385 

1934 5850 80888 105 2490 

1935 10000 90888 149 2639 

1936 7950 98838 81 2720 

1937 2272 101110 48 2768 

1938 5830 106940 465 3233 

1939 8037 114977 170 3403 

从以上统计来看,截至 1939 年,济南母院自身请领“副经”的数目总计有 3403 部,

即当时曾有约 3403 人成为济南道院的“修方”。其他各院向济南母院请领“副经”计有

114977 部,即当时其他各地曾约有 114977 人加入了道院组织。综合这两项统计,在 1939

年,道院在各地的“修方”大致有 118380 人。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死

去或者曾经加入后又脱离道院组织的人。接下来笔者再将这其间的统计数字与 1934 年纪

耀荣调查报告中的道院“修方”统计数字相互印证,考察其各自的准确性与可靠程度。

如前所述,纪耀荣在其 1934 年调查报告中所说的道院数目大致是 1931 年的情况。那么

纪耀荣所说的当时约有 6 万人加入道院组织,是否也是 1931 年左右的情况呢?按照笔者

的统计,1931 年曾有 1991 人加入过济南道院,其他各地道院约有“修方”60890 人,总

计 1931 年国内道院“修方”有 62881 人左右。这正与纪耀荣所说的 6 万多人相吻合,因

此纪耀荣 1934 年调查报告中关于道院“修方”数字的说法也是反映的 1931 年的情形。

以上只是针对道院正式“修方”的大致统计,这其中未包括曾想加入道院,尚处于“寄

修”、“寄修习坐”阶段的人在内。如果再算上这部分人,至 1939 年,道院在国内的追

随者则应当不下 13、14 万人;如果再统计女道德社成员数目,即便按照其和道院“修方”

同样数目计算,整个道院组织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拥有近 30 万人。至于其它关于加入道

院人数多达几百万的说法,均无可靠资料支持,似不足为据。 

综上可见,道院在其成立后 20 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国内外建立了 400 余处道院组

织,拥有数十万的追随者。其推设、发展速度之快,展布范围之广在当时实属少见,称

之为彼时规模与影响最大的新兴民间宗教组织之一似无疑义。正如吉冈义丰所指出的:

“其会员数亦多至无法胜数。若以宗教势力范围的广狭而论,该宗教可谓中国史上规模

 63

最大的皇皇巨教了。”①

(五)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活动、改组与自行解散 

新中国成立前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并未像会道门一样,对革命和社会秩序进行

大规模的破坏活动,而是积极应对社会现实,适应新的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

各地红卍字会多数参与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救护。1949 年 5 月,解放上海的战役

打响,上海红卍字会组织救济队实施战地救护。5 月 7 日,由 40 多名队员和 10 多名夫役

组成的救济队正式成立,19 日,正式投入救护工作。自 5 月 19 日起至 10 月 13 日止,该

救济队共救护、医治兵民 462 人,掩埋尸体 208 具,掩埋马尸 90 头,并为 20763 人注射

了防疫针②。当时陈毅领导的上海市共产党军管会对红卍字会还是看重并积极利用的。

1949 年 5 月 31 日,上海市军管会在发出的卫字第一号布告中提及“蒋匪反动派为坚持其

反民族反人民的罪恶战争,在抗拒人民解放军战斗中之遗尸除本会业已组织人力,处理

掩埋工作外,并希本市普善山庄、红卍字会等慈善机关积极协助掩埋工作之进行。”③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红卍字会和济南红卍字会也参加了各种救援活动。1948 年秋,济

南解放战争进行之时,时任山东红卍字会会长的辛铸九(道名辛志新,同时也是济南红

卍字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炮声硝烟中积极动员红卍字会会员救治受伤兵民并掩埋尸

体,解放后受到人民政府的嘉奖④。战争结束后,由原济南市副市长许衍梁出面,会同当

时济南红卍字会会长郑婴芝(此系道名,原名郑慈)以红卍字会名义清扫战场。⑤正是基

于红卍字会以往的诸种善举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建国后,人民政府未将其作为反动会

道门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关于慈善团体登记条例”,规定:

凡属全国性社团应向中央内务部办理登记,其所属之各地分会应根据内务部准许登记原

案,分向各地城市民政部门呈请备案。凡属地方性之社团应在各该地城市民政当局呈请

登记。对于曾接受外援之慈善救济文化宗教团体机关,另有处理办法,不在此项规定之

内。⑥

世界红卍字会是中国本土人士所创建,民国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慈善组织,并非接

受外援及国民政府之补助,完全是自足自立的民间慈善团体。基于此,1950 年 11 月,中

华总会遵照以上登记条例,向人民政府内务部呈请登记。当时政府因红卍字会组织体系

庞大等原因,通令各地政府部门了解各地分会情况后上报。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在致济南

市民政局的函中指出: 

本会现正着手调整全国性救济福利社团,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各大城市

均设有分会,为利于进行合理调查,本会须更多掌握各地红卍字分会之情况,请贵

局就下列三点多量提供资料,并尽速寄交北京锡拉胡同八号本会为荷。 

 

①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26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18 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临时救济队本年度工作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03-00053。 

③《上海解放续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371 页。 

④ 章丘县政协:《开明士绅辛铸九》,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 6 辑,第 229-230 页。

又见辛月真:《开明士绅辛铸九》,章丘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章丘文史资料集粹》第 16 辑(上册),第 181

页,其文中误将“红卍字会”写作“红十字会”。 

⑤ 严薇青:《济南掌故》,济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1-42 页。 

⑥《登记与备案问题注意事项》,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64

一、该分会之各种情况,特别是业务情况及其在当地人民中之影响。 

二、该分会之政治面貌 

三、贵局对该分会具体处理意见(主项)①

经过各地有关部门的反映汇总,1951年4月份(大致在 4 月 20 日左右),政府主管

部门负责人在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负责人商洽时做出初步口头决定:“现经各方面调

查了解,你会无反动嫌疑,确系友人,政府应当扶植。从前虽有些迷信和感化的偏差,

但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也不算罪过。不过救济事业应由政府总其大成,所有私立各社团则

由各地政府及救济机关来直接领导,不能照其本身以前直的系统自作领导。如你会创设

总分会,只可就创在地冠以地名。”②可见,政府未将其看作以往之秘密结社或有危害性

的社团组织。但红卍字会作为私立慈善团体,还应由政府统一领导。以上只是政府对世

界红卍字会做出初步的性质判断和相关决定,但在是否允许其立案以及究竟如何具体处

理等方面并未给予明确答复。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此时乐观地认为:“依照政府上项口

头初步指示的,亦不过仅仅说明了本会今后会对会关系存在仍可照旧联系,而事实上并

无明文指出要本会由全国性改为地方性。”③但不久之后,事情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形

势似乎对世界红卍字会的登记立案问题越来越不利。据 1951 年 5 月 26 日世界红卍字会

中华总会在致青岛红卍字会的函中说:

据闻‘最近会议各地出席代表报告对于所在地各卍字分会,大致以为有些会所

办慈业尚有好的,但至今仍有开坛、供神、诵经等行动;还有些会并没有什么慈业,

只有供神,因此批评不一,致未能作确切的决定,尚待各代表回到各地切实了解后

再行研究。’ 据此情况,总会登记之所以迟迟,乃受以前道院遗迹的影响。总会早

见及此,自解放后,经过学习,遵照政府政策,对于道院的一切陆续加以肃清,并

迭次通函各会请其注意纠正。兹再作进一步的检讨,认为此时各地卍会应切注者:(1)

坛务想各地已经停止,如尚有不明政策,仍然举行者应绝对立即停止。(2)对于道

院有关各事,如诵经咒及供神等亦应速行取消。(3)各会已办有慈业者应积极加以

扩展,未有慈业者亦应量力举办,否则空有会名即不能存在。总之今后必须随着新

社会的发展改造前进,为人民服务。尤希望能依照上次总会号召的五项共同目标切

实推行,拟请贵会对于以上要旨迅即转知所属各会特别自我检讨以免贻误大局,是

所至盼。④

从该信中至少可以看出三点:首先,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的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

联系,以及道院中固有的“静坐”、“诵经”、“供神”、“扶乩”等民间宗教仪式,已经严

重影响、滞碍了世界红卍字会在建国初期的重新登记立案工作。其次,总会为了顺利实

现登记立案工作,已经决定对道院内部之宗教性活动加以肃清,并一再强调停止“扶乩”、

“诵经”、“供神”等活动,号召各地红卍字会分会竭力发展慈善事业。再次,世界红卍

 

①《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为了解各地红卍字分会情况由》(1950 年 8 月 19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②《登记与备案问题注意事项》,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③ 同上。 

④《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中华总会函为转知各会特别自我检讨以免贻误》(1951 年 6 月 3 日收),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440。

 65

字会中华总会负责人确实在为世界红卍字会的登记立案工作,及该组织与社会形势转型

的契合方面做出了实际而非权宜、矫作的努力,中华总会的这封“转知各会特别自我检

讨以免贻误”的信函,就是其心迹的自我表露。 

在进一步认清社会形势及自身尚存问题后,中华总会及各地分会加快自身改革以适

应现实的步伐。它们已经看出政府对其进行处理的某些趋向,尤其是在将全国性组织改

为地方性组织,以及其自身的统系问题等方面。因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通知各地

红卍字会改变现有名称和组织统系,以符合形势的需要。在名称方面,原来各地卍字会

的名称大都冠以“世界”字样,如青岛卍字会的全称为“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此时

按照政府要求,总会及各地分会名称均应冠以所在地名,即“○○红卍字会”。同时,不

再称自己为“慈善团体”,而改为“救济、福利”团体①。在统系方面,原本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是各地卍字会最高领导机构,现在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呈政府内务部的

函中,拟改为地方性组织,与北京红卍字会合并,改名为“北京红卍字会”②。不再是领

导全国各地红卍字会的最高机关,各地红卍字会的活动直接受人民政府和人民救济总会

的领导,“现在救济事业应由政府直接领导,各地设有救济分会者由救济分会领导,尚未

组设者由各级政府民政机关领导”,总会和分会之间“只可作一种横的联系,不能再存在

像以前直的统系。”③对于红卍字会的宗旨,此时也改为“本会遵照政府领导,以办理救

济福利事业为宗旨。”④可见,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为了能够重新完成立案,已经在名

称、组织统系、宗旨等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转变。

此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采取了一系列适应现实政治环境的行动,以利于推动、

加快其立案工作的开展。1951 年初,中华总会初步拟定了《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革新

宣言》,号召各地分支会一致向以下共同目标迈进:

(一)我们总分各会一致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对内、对外的一切政策,发扬爱国

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二)我会工作应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尤须对工农群众加以注

意,关于救济亦以生产自救为注重,以往消极的赈救方法应予以纠正。(三)总分各

会会员应加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使思想上和工作同时得到正确路线,所有中立

超然的观点应一律肃清。(四)总分各会应在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及各地救济分会领导

下,切实推进业务,一面与各人民团体随时联系,以资观摩求得逐步的进展。⑤

这份宣言书是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致青岛红卍字会的函。当时世界红卍字会中华

总会的计划是:先将该初拟宣言致函各地红卍字会征求意见,如有修改意见即速复函中

华总会,最后再由中华总会将此宣言分呈新中国内务部及救济总会,得到其认可后再行

发表。但当各地分会向中华总会复函意见后,经中华总会研议,认为“此时发表宣言似

无甚必要,不如改为对内整进会务,由总会号召各地分支会一致向共同目标迈进。”于是

上述初拟的宣言又做了更改,将其作为整进会务之目标:

 

①《今后各地分支会应注意事项》(1951 年 6 月 2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②《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文稿》(1951 年 6 月 2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致青岛红卍字会函》(1951 年 6 月 2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④《今后各地分支会应注意事项》(1951 年 6 月 2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革新宣言》(1951 年 2 月 23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66

一、我们总分各会一致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对内、对外的一切政策,尤其是抗美

援朝运动,要认为目前重要的任务,更应接受各地领导机关的指示,发扬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争取世界和平。 

二、我们总分各会会员及从事工作人员,今后应站在人民的立场加强学习,提

高政治觉悟,使思想上和工作同时得到正确路线。过去超政治观点的偏差应一律肃

清。 

三、我们总分各会工作应遵照董副总理所指示‘新中国人民救济福利事业的纲

要’,一致向努力生产、自救助人的途径推进,已往消极和单纯的救济方法应予以纠

正。 

四、我们总分各会今后对于业务的整进和人事的组织,应力求精简,对于会员

更应争取工农大众参加,团结新旧会员以充实力量。 

五、我们总分各会应在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及各地救济分会领导下,切实推进业

务,一面与有关各人民团体随时联系,俾得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责任。①

通过以上初拟宣言与更改后宣言的对比可以看出:后者更为详细具体,并且重点突

出。表现在:其一,明确提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将其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其二,提出

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肃清以往超政治观点的偏差,更为

重要的是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发起创

立时,曾宣布超越阶级、国家、民族、政治等,此时做出了根本性的调整,突出了爱国

主义、维护民族利益。其三,更改后的宣言新增加了在会员的人事组织方面要积极吸收

工农大众的内容。

接下来再分析这两则宣言的可靠性与可信度,看其是表面上虚假的应时之举还是主

观上切实的整顿与改进。如前所述,前后这两则宣言并未公开发表,只是世界红卍字会

中华总会致各地卍字分会的函,应该属于世界红卍字会系统内部的宣言、公告;期间经

过各地卍字会的讨论和修改,也可以看作是其集体议定的整顿、改进目标;并非对外做

出的临时性应时宣传。特别是修改后的宣言,世界红卍字会鉴于当时情势,明确指出没

有公开发表的必要,而是将其作为对内整进会务的目标。因此,从这两份宣言中可以比

较清晰地看出世界红卍字会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组织领导上,都在积极、主动地向中央

政府靠拢,力图融入、适应现实政治与社会形势的需要。世界红卍字会之所以有以上言

行举动,完全是为适应彼时社会环境、政治形势使然。当时不仅作为民间组织的世界红

卍字会如斯,中国土生土长之道教在建国后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立场、

政治态度以及人事组织等方面变化尤其明显②。这是当时一切民间组织在新政权建立之

初,在国家政治高度一体化走向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同一反映。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战火随即延烧至中国边境。同年 10 月 8 日,人

民政府做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通令各地红卍字会积极响应政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整进会务号召各地分支会一致向共同目标迈进》(1951 年 3 月 30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440。 

② 详见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12 页。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 4 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81-487 页。 

 67

府关于抗美援朝的号召,于 1951 年 3 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关于拟定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计划应与各该地领导机关取得联系,以便认

定我会应负担的具体任务。 

二、关于拥护和平理事会通过缔结和平公约的签名运动,曾由总会通过各地分

支会一致发动响应。现在已经接到报告者日有数起,希望尚未寄总者(签名范围不

限于男会员及眷属)于四月中旬将签名人数及名单寄总以便下旬转报。 

三、关于签订爱国公约除以第五所列主要标语各条外,再加以‘加强我会救济

福利的工作,以实际发扬爱国精神。’ 

四、关于举行日本问题的投票亦应依照个当地政府所定的方式发动全体会员集

合举行,如有附属机构并须分别联洽办理。 

五、五月一日举行大示威,我们总分各会全体会员及附属机构的工作者与学生,

全体依照当地政府规定的程序参加游行,所用标语: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

反对武装日本;3、拥护和平理事会的宣言和决议;4、保卫世界和平。至于表示团

体单位的名义可以会旗一面作前导或用红布横书会名亦无不可,惟手旗可免。①

可见其“爱国”、“拥护人民政府”的意念比较明显地表露出来。同年 6 月 7 日,世

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又致函各地分会,号召其积极捐钱捐物,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抗美

援朝战争: 

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于六月一日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

和优待烈属、军属三项号召全国一致响应。 

二、又称根据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报告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

斗力在一切方面都能完全压倒敌人。困难的是我们的飞机、大炮等武器还不够,我

们建议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

用新增的收入一部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和解放军来加强它们

的威力,巩固我们的国防。各地捐献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将冠以‘捐献单位’的

名字作为光荣的纪念。 

三、我们总分各会应发动全体男女会员一致响应这个号召,开展爱国捐献的运

动。各个人不拘数目多寡,应该共同表示一种实际爱国的行动,一面推行优待烈军

属的工作。 

四、各地分支会捐献款项除就近迭交所在地政府主管机关外,一面将所捐数目

函报我会以凭汇集呈报抗美援朝总会以示我总分各会对于爱国运动实际的表现,务

盼你会争取时间迅速推进,于本月二十日以前完成此项工作。②

这份致全国各地分会的号召函较之前面 3 月份制定的实施办法更加具体、明确。在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引领下,各地红卍字会也在适应整个大形势的变化,积极作出

与现实相一致的调整。例如,山东牟平红卍字会制定了以“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央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中华总会函为深入抗美援朝拟具五个原则实施办法》(1951 年 4 月 10 日),青岛市档案

馆藏:B63-1-440。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中华总会函》(1951 年 6 月 12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68

人民政府,拥护人民解放军;坚决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宣言;坚决拥护上级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和单独对日讲和”等为主要内容的

爱国公约①。

尽管建国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及各地分会做出了诸多的应对现实环境变化的

举措,但政府对其立案工作并未迅即开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世界红卍字会在当时是全国性慈善组织,规模庞大,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

会外,全国各地多数地区都设有分会,对这样一个庞大组织,要想在短时间内将其起源、

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十分不易。再加上全国各地分会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分会

慈善救济成绩突出,民众反映较好;有的分会名存实亡,救济成绩也不显见;还有的分

会或许出于不得已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情等等,这些不同的意见及看法反映到政府主管

部门,使得相关负责人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

其次,世界红卍字会发源于道院,与道院是二而为一的组织。正是因为红卍字会与

道院这层密切的关系,政府在听取地方代表的处理意见时,难免对道院心有顾虑,这也

是政府对其迟迟不予立案的主要原因。

道院正式成立于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虽然以“破除迷信”为由将其

“查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其立案,但红卍字会的活动还是得到了政府的许可,

可以公开活动。后来南京国民政府认可道院之宗旨与道德文化的宣传活动,允许其按照

文化团体立案。从以上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其发展变迁历程中数次立案来看,其应该

具备了应变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和丰富的立案经验。但为何建国后迟迟不能立案,这还

得分析不同历史转折时期特定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京政府并未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从阶级状况来看,尽管

南京政府的建立也经过了艰辛的北伐战争,但归根结底这并非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虽然激进势力在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时将道院“查封”,但道院的

宗旨及其言行一定程度上还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得以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社

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国体、政体随之发生根本转型。早在 1948 年 9 月召开的政治局会

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采用民

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臭了。在中国

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

三权鼎立等。”②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此确立。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年轻的进步力量,

经过浴血奋战执掌政权,其成长过程即是反帝、反封建的过程,因此,以往社会中之带

宗教性的社团、文化组织、民间宗教都被看作是落后的“封建迷信”的内容。正如研究

当代社会文化的学者指出:“1949 年以后,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她在重新架构新中国体

制的过程中,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进行重新整合,因

 

①《牟平红卍字会爱国公约》,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9 页。 

 69

为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正统指导理论,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

产主义为目标的,所以,执政的共产党不仅要否定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基础,还要

摧毁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体制。”①所谓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社会的转型尤其是社会性

质发生根本改变之际体现得更加明显。改组成为政府组织或解散消亡是彼时一切民间组

织、社团在国家高度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命运。诚如有学者在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上海城市文化时所指出:“当社会政治经历巨大的革命性变革,当都市大众文化回归于

国家一元体制之下的时候,掩盖着的阶级趋向被推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风口浪尖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上海文化为代表的都市大众文化领域经历了一番急风暴雨式的政治

洗练。以开放、多元、包容为特征的海派文化迅速沉寂,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

位日益显现。市民文化消费领域随之而变化,计划体制取代了市场体制,国家权力主导

取代了大众消费市场主导。大众消费文化的一切模式,包括大众读物,都被纳入了国家

体制的统辖之下。”②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做出反省与检讨的姿态,决心“彻底改造自己”,

“虚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靠拢工人阶级,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

不仅知识分子群体或个人有如上反映,一些民间组织或社团也有如是言行。一些毕业于

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成都西华大学及震旦大学家政系的知识妇女,解放前曾在上

海成立了一个家政学会。上海解放不久后,她们便致函民主妇联,热切表示:“我们每个

会员都愿意拿出所学的一切,献给人民大众”,“为了表达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更积极服

务和加强我们的政治立场,所以请求加入民主妇联为团体成员,以便得到正确的指示和

领导”。但知识精英的意愿并未被国家体制下的工农大众文化所接纳;上海各类民间团体

相继结束,家政学会也随之收场。③

道院作为出现于民国前期的新兴民间宗教组织,尽管前后以宗教、文化团体分别立

案,但其内部的“拜神”、“诵经”、“扶乩”等活动在民国时期尚被新派文人和激进人士

看作“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自然亦将其看作亟待清除的封建迷信组

织④

。另外,参加院会的多数是商人、官绅等社会上层,他们在彼时是被改造的对象。当

时济南市民政局在对上级反映情况时说:“我们认为红卍字会总是些社会的一些对人民造

下罪恶、罪孽深重的官僚政客、奸商、土豪、恶霸、劣绅等创组成的,他们以小恩小惠

来转变人民对他们的仇恨,所以它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以慈善为名,进行落后勾结。”

⑤再加上道院在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某些不良作为,人民政府对其

立案申请慎之又慎。1950 年初,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向内务部申请立案时,虽未立

即获准,但政府初步做出的口头承诺还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比较乐观。但到 4 月底,

其处理意见就发生变化,据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说法:“据闻由于各地代表的报告:

各地卍会有的所办慈业尚好,但至今还有开坛供神等事;有些会没有什么慈业,只有供

 

① 焦润明等编:《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一),沈阳出版社 2001 年版,“导论”第 1 页。 

② 张济顺:《性与性别:一群文化人的社会关怀——以〈西风〉为中心的考察》,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04 页。 

③ 同上书,第 108-109 页。 

④《民政局对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济南分会处理和意见(草案)》(1951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直至近 

几年,仍有人将红卍会称之为“封建迷信慈善事业团体”,详见严薇青:《济南掌故》,第 40 页。 

⑤《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 年 8 月 30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70

神。因此批评不一致,对于整个问题未能作确切决定。”①

这对其登记立案工作是一大打

击。因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致函各地红卍字会,要求主动与道院划清界限,不再

参与道院活动,将世界红卍字会变成一个独立、纯粹的慈善救济组织。“一切要合乎实际,

千万不要再与道院相为牵混,并应将道院所有形式和其他一切都要取消,方可表示卍会

系一纯粹救福团体。有人以为宗教信仰自由为共同纲领明文规定,殊不知信仰系属个人

的自由,若以救济团体带有宗教性,则决不能容许。况道院并非一种宗教,只可认为是

过去的事,应自行检讨,予以肃清,不必待政府来责问转滋咎戾也。”②其实,建国前后

各地道院、女道德社、道德社等由于战乱环境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变化,大都衰落、消散,

已停止活动。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作为全国院会的模范和重镇,此时的境况也十分艰难,

“会员不但不增加且无形中减少,妇女分会现时连形式也不存在。”③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

总会决定与道院脱离关系,以有利于其立案登记的出发点是可取的,但这样做为时已晚,

既不能彻底与道院历史摆脱干系,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民政府对其形成的既定认识,

立案工作困难重重。

再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外局势来看,必须首先采取措施巩固新生政权。

从国际局势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推动了其它各地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恐惧,

采取了在政治上不予承认,在经济上封锁禁运的政策。从国内方面来看,解放战争虽取

得了基本胜利,但尚未完全结束,一方面国民党还有部分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还未完成

土改、城乡经济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还在大陆遗留“200 万政治土匪,

60 多万特务分子,60 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势力”。④除此之外,社会上还

存有形形色色的反动会道门。据学者在查阅 3000 多种地方志文献的基础上所做的统计:

“自晚清以来近百年间会道门组织 4542 种,其中,会 908 种;道 1601 种;门 366 种;

教 368 种;堂 388 种;坛 295 种;社 152 种;学 14 种;杂 450 种。”⑤

国民党残余军队、

土匪、反动会道门等势力犬牙交错,利用不稳定的社会形势进行破坏活动。1950 年上半

年,全国有革命干部 4 万余人被杀害。1950 年反革命分子在广西组织暴乱 52 次,袭击乡、

区政府 247 次,杀害农会会员、民兵、村干部 3707 人⑥

。因此,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

力,清剿土匪、会道门,巩固新生政权成为当务之急。 

由上观之,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命时代思维意识的延续、出于巩固新生政

权的需要,作为民间社团的世界红卍字会最终未能重新立案。但人民政府通过对道院暨

世界红卍字会的调查了解,特别是出于对世界红卍字会在民国时期出色的慈善救济事业

的考虑,在建国初期的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中,未将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列入其中⑦。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致青岛红卍字会函》(1951 年 6 月 2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②《今后各地分支会应注意事项》(1951 年 6 月 2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③《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 年 8 月 30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④ 李茂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0 页。 

⑤ 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上册,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⑥ 李茂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 38-39 页。 

⑦ 各地人民政府发布取缔会道门的公告时间不一。1949 年 1 月,华北人民政府曾命令取缔会道门活动;1950 年,北

京市人民政府再度明令取缔一贯道,宣布所有封建反动会道门一律解散,不得再有任何活动,详见中国会道门史料

 71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于 1953 年 2 月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公开发表声明,宣告自行

解散:“本会因不合社会需要,业经呈请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自即日起结束,将所

有财产捐献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关于本会对外债务及一切未了手续,统希于三天内来会

办理,过期不再处理,特此登报声明。”①

内务部批准了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自行结束

的呈请,着手进行接收工作,“有该会分支会之各地应事先做准备工作,……该会总会由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处理,各地分设团体由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医疗事业由卫生部门接

办,学校由教育部门接办……接办后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其所有财产应用于救济福

利事业……一般人员应予以适当安置,勿使流离失所”②

。1954 年前后,山东各地红卍字

会也将所有财产及相关业务全部对口移交给地方政府部门;山东红卍字会会长冯念鲁及

济南红卍字会会长辛铸九、郑婴芝三人皆由救济分会聘请为执行委员③

。从此,道院暨世

界红卍字会退出了大陆历史舞台。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宣布解散前后,北京总会、天津宗院、济南母院等处的所

有权限全部移交香港,并在香港成立了兼有各种权限的道院——“宗母总办事处”。④

在台湾省的道院暨红卍字会并非由大陆直接传入,而是藉日本“大本教”传入;战后再

由台湾爱善苑人员温碌等人,通过通信与上海道院人士联系而成立的。其在台湾初期活

动主要由朱印川、以及曾任台北市长的游弥坚等领导⑤。此外,新加坡等地也存有世界红

卍字会。以上各地的世界红卍字会发展到今天已颇具影响,据称“世界各国有华侨的地

方多数有分会”,“民政部也正式批准台湾的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天津设立一个办事处”⑥。

因此,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亦非会道门或民间秘密宗教,而是

公开、合法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 

 

 

集成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上册,第 21-22 页。 1953年5月

30 日,中共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有关“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文件,随后上海市人民政

府公安局也响应此文件,并指出下列者为反动会道门:一贯道、九宫道、同善社、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老母道、

西乾道、道法教统文武坛、道德学社(万国道德会)、崇德社(天德道)、大刀会、小刀会、红枪会、血潮会、黄枪

会、万善会、太阳会、一元学会、万仙会圣贤道、天道、先天道、纯阳道、中央道、太极道、眼光道、人道、未来

道、玉皇道、吕祖道、长生道、普济道、纯济道、幽冥道、归一道、法一道、黄阳道、真空道(真空教)、陆通大

道、归根道、无为教、哈喇教、白莲教、刀儿教、高峰山教、三宝教、神霄坛、济公坛、乩坛、大相坛、辉南坛、

明德坛、西天异门。其中并未有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详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64-865

页。关于取缔会道门的大致过程,据党史专家唐振南介绍:解放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是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的

一项内容。清匪反霸斗争之后,1950 年 10 月 10 日,中央发布了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951 年 2 月 26 日,公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0 年 11 月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活动。这场运动分 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50 年 11 月到 1951 年 10 月,这一阶段重点打击对象是国民党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的头

目;第二阶段是 1951 年 11 月到 1952 年 10 月,重点摧毁各种反革命政治组织、清理混进革命队伍的反革命分子;

第三阶段是 1952 年 11 月到 1953 年 10 月,重点是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同时也清理农村的反动组织。详见唐振南:

《建国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湘潮》2001 年第 3 期。 ①《人民日报》剪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②《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

70-1-55。 ③

《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 日)、《济南市人民政府 批

复》(1954 年 5 月 11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④

 吴清源:《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燕山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2 页。 ⑤

 宋光宇:《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台北文献》第 122 期,1997 年 12 月。王见川:《道院、红卍字会 在

台湾(1930-1950)》,《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00 年第 2 期。 ⑥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72

三、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组织建制 

(一)道院内部组织体系 

关于道院的内部组织体系,由于其本来与女道德社、道德社、红卍字会数位一体,

十分繁复庞杂,即道院本身,也有坛、院之分和宗、总、主、分各级各类之别,极难叙

说清楚。况且有些组织建制,事实上只是一种构想和空架子,如总体描述,无法把握。

因此,这里拟就道院本身内部的组织体系和建制,做一大略说明。①

道院内部组织体系和

建制,从原则上说,坛、院分离,以坛为统,以院为基,坛为上,院为下;但从事实上

看,坛、院除宗坛、行宗坛、母坛外,实际又难分彼此,因为各级院坛即设院中;强行

分立,其实是有神临坛降示时,坛即神为上,无神临坛之平时,则坛归院统辖。下面先

梳理坛的建制②

。 

1.道院之坛的建制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道院组织内坛的建制为:宗坛,为数位一体的道院组织的最高

总枢,在所有组织中居至高无上地位;行宗坛,天津;母坛,济南刘福缘家为第一母坛,

其它各地判经处(即老祖亲临训示之乩坛),依次称笫几母坛。 

道院所设传经母坛一览表③ 

坛名 所在 

道院 

设立 

时间 所在地址 备注 

第一母坛 济南道院 1921 济南上新街 

第一母坛责任母坛 青岛道院 1927 青岛鱼山路 37 号 

第二母坛 济宁道院 1923 济宁小邬家街 

第三母坛 南京道院 1923 南京城内洪武路小火瓦巷 24 号 

第四母坛 北京道院 1923 东华门妞妞房 

第五母坛 天津道院 1928 西门大街 103 号 附设于天津

行宗坛 

第五副母坛 临榆道院 1929 山海关城内穆家胡同 

第六母坛 奉天道院 1929 奉天省城小南关直隶会馆 

第六责任母坛 营口道院 1929 奉天营口海关公署街 

第六母坛第一副坛 大连道院 1929 大连惠比须町六十二番地 

第六母坛第二副坛 滨江道院 1929 滨江许公路上坡 

第六母坛安东支坛 安东道院 1929 安东元宝山前赵家胡同 

第七母坛 吉林道院 1929 吉林城内奎星楼前胡同 

 

① 具体的组织统系表详见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44-49 页。 

② 曹礼龙根据郭大松整理、发表于《山东文献》(1993 年第 2 期)上的《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之调查》,制作了“道

院组织表”,但只是对道院内部院的介绍,并未提及坛的建制。详见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

研究(1927—1949)》,第 17 页。 

③ 资料来源:《母坛专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此书无编者和出版年月,估计应该刊于 1946 至 1949

年间),第 70-72 页;[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49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册,第 841 页;王守中:《民国山东通志·宗教志》,山东文献杂志社 2002 年版,第 2115 页;《道院地址一览》。

 73

第七责任母坛 长春道院 1929 长春兴仁大路 

第五责任母坛 烟台道院 1931 烟台大马路十字街 

母坛以下,依次为母院坛、总院坛、主院坛、代主院坛、分主院坛、省院坛、特院

坛、埠院坛、代分主院坛、县院坛、支院坛、寄修所坛。需要注意的是,母院坛以下至

寄修所坛,事实上是与道院合为一体的,不具有特别的地位,而自母坛以上各坛,则是

独立于道院设立的,平时一般没有实际活动,也即除了老祖及老祖派有关仙、佛莅临降

示时之外,没有具体事务,但却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关于各级各类坛的内部职位设置,也十分繁杂,且有神事和人事之分。 

从神事职位设置来看,宗坛神事组织建制为:至虚亭→正宗坛→副宗坛→统系坛→

坐室、经室,其中至虚亭到底是什么所在,目前不得而知。正宗坛职位也就是供奉的神

位依次为:至圣先天老祖,世界道慈宗主伏羲,副宗主兼宗掌公孙轩辕,责任宗掌兼宗

坛坛掌项先师橐,副宗掌孔圣丘、太上老君、释迦牟尼、慧圣地;副宗坛职位及供奉的

神位为:世界道慈代统监默靖真人;统系坛职位即供奉的神位依次为:宗掌尚真人,正

宗默靖真人(兼)、慈程真人,副宗金华真人、定夷真人;坐室职位即神位依次为:鹤

神力慈真人,笈神力慈真人;经室的神位依次为:镇坛将军关圣,统经掌籍达摩佛、护

坛将军桓圣。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神事组织建制职位中的“真人”,是道院中为道院创

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已经去逝的人。 

人事职位设置主要有宗坛职位、宗坛基职、宗坛坛职和课职之分。宗坛职位为:道

慈统系导师,道慈统系道传,道慈统系道保;宗坛基职职位为:总基监、总基副监,道

坐基掌、副基掌,慈基基长、副基长,坛基基长、副基掌,经基基掌、副基长,宣基基

长、副基长,基藏、基秘、基文、基管、基监,以及宗助、宗修、宗养、宗供等辅助职

位。宗坛坛职和课职职位为:坛掌、副坛掌,坛监、副坛监,繁藏课、坐课、道课、经

课、修职课、慈课课长及副课长、课修。以上所有人事职位具体人选,在现有资料中也

无处查找,极可能也是一种构想中的职位,因为这些职位缺乏操作空间,而事实上所有

这些职位的工作根本用不着有许多人去做,创设这一宗教的人自己或几个人就能操办。 

由于道院组织是设想为神人统一的世界道慈体制,因而宗坛作为道院组织的最高总

枢,也就有一个神人统一的组织建制。该组织建制的职位依次为:世界道慈宗主、副宗

主,宗掌、副宗掌,宗监、副宗监,正宗、副宗,左仪各正宗、副宗,右仪各正宗、副

宗,宗宣、宗赞、宗参、宗助、宗秘等辅助和具体工作职位。值得注意的是,宗主和副

宗主当然与神的组织建制职位担当者一致,是伏羲和轩辕,是历史上传说中有过的已经

过世了的人;而自宗掌以下,各职位的具体担任者,则应当是活着的人,但从现有资料

看,却从来未予宣布,很可能只是一种设想的框架,没有落到实处。 

宗坛以下为母坛,母坛亦分设神事和人事两类职位。神事为虚拟,也无具体明确规

定,这大概与母坛并非经常性运作有关,像天下第一母坛刘福缘的家,以及天津、济宁、

京兆等几个母坛,除最初设立和后来老祖临坛降示外,基本形同虚设。人事职位依次为:

坛掌、副坛掌,坛监、副坛监,纂掌、纂宣、纂录,坛助。母坛人事职位同神事职位一

样,基本上也是虚拟的框架,不同的是,这些虚拟的职位在特定的时候应有人临时充任,

 74

比如老祖临坛降示的特殊时机,但目前这方面的材料尚不充分。 

2.道院之院的建制 

坛以外的院的建制,事实上是道院组织的实体,依次为母院,设济南;总院,设北

京;主院(计有:中央主院,设天津;东南主院,设南京;西南主院,设汉口;西北主

院,设张家口;远东主院,设奉天;淞沪代主院,设上海;中央代主院,设山东烟台;

西方主院,设陕西;西北行住院,设山西太原);省院、特院、埠院、县院、支院、寄

修所,分设各所在地①

。道院院的组织建制和坛的建制一样,也有神事和人事两种。 

道院院的神的组织建制职位,即其中供奉的神位,所有各类各级别的院都是一致的,

分别依次为:至圣先天老祖,五教(儒、释、道、回、耶)教主,此六位在具有规模、

体制健全的道院,都专设一室供奉。道院下设六院,以统院为最尊。曾加入道院的美国

来华传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在他写的题为《中国近期的宗教运动》(Recent 

Movement in China)一文中说“坛院是最大和最重要的首院”②

,其实是一个误解。李佳

白虽然对中国各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曾作为西半球代表受邀参加过成立红卍字会筹备

大会,很可能也看过一些道院方面的材料,但由于道院组织体系内部组织建制太过纷杂,

而坛又处统率地位。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各组织建制尚不健全且有虚拟的成分,遂误

以为道院下设六院中以坛院为“最大和最重要的首院”。事实上,道院下设的六院神事组

织及其所置职位依次分别为:统院,掌籍孚圣、副掌籍昌佐神;慈院,统慈掌籍济佛、

副掌籍孙真人;坛院,统坛掌籍尚真人、副掌籍岳圣;坐院,统坐掌籍达摩佛、副掌籍

普静菩萨;经院,统经掌籍文殊佛、副掌藉普贤佛;宣院,统宣掌籍亚圣孟子、副掌籍

施洗约翰。显然,作为数位一体民间宗教组织实体的道院,各神职位的设置,除了使我

们今天能够从中看出这一宗教组织实质的某些蛛丝马迹外,与这一组织的实际活动几乎

毫无关系。 

道院的人事组织建制在构成上与神事不完全一致,这不是指具体职位均有相应人事

职责,掌管道院的一切运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院下设六院中各院的地位。而是指在

道院下设的六院之上,又增设监督执行机构,置道慈统监、副统监,负责监督全道院的

一切活动;并于统院之下、其它五院之上,设督理事务机构,置院监、副院监,负责监

察全道院各项事务。表面上看,似乎存有矛盾,但事实上并不矛盾,因为监督执行机构

所设两职,一般是在幕后,享有最高权力但却不负责经办任何具体事务;而督理事务机

构则在前台,负责监督办理各项事务,按体制受统院掌藉、副掌籍的领导,如督理不灵,

发生抵牾,自可交由凌驾于统院之上的幕后监督执行机构处理。统院及以下五院,由于

负责道院全盘或部分具体事务,职位和职掌比较复杂,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统院,总理全道院道务及慈善事业,有五位主要执掌分别管理有关事务:(1)掌籍

,管理全院道务、慈善等事;(2)统文掌籍,管理全院文书、册籍等事;(3)统篆掌

籍,保管统宝、院章、时号、坛印等事;(4)统藏掌籍,管全院款项,办理预算、决算

 

① 参见《道院地址一览》。

②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Editor-inchief:Rev.Frank Rawlison , D. D. , Christion Literature Society ,Shanghai ,1924. 

③ 一些后人回忆材料中的“统掌”亦即此职,为统院掌籍简称,其它各院掌籍称呼依此类推,如坐院掌籍简称坐掌。

 75

等事项;(5)统管掌籍,掌管全院物品购置、修理等事项。五位掌籍之下,均设附掌籍

,分别协助各自掌籍办理有关事务。除这五名主要负责人及其助手外,统院还有四名人

员辅助掌籍具体办理有关事宜,他们是:道参长,筹议全院道务、慈善事项;道赞长,

进行全院道务、慈善等事;道助长,助理全院道务、慈善等事;道助长,宣修全院道务、

慈善等事。这四名助手,也各有自己的下属,其中道助长有道助、慈助两名助手,其它

三位各一名,分别为道参、道赞、道宣。 

统院以下五院的职责,各有所专,又互相联系。所谓各有所专,如坐院专管指授坐

法(打坐修行的方法),证核坐功(检查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并办理该院一切道

务;坛院专管各坛坛务,办理该院一切道务;经院专管道院真经及办理该院一切道务;

慈院专管慈善事业、慈善款项及该院一切道务;宣院负责引领介绍“修方”,宣扬道旨

并办理该院一切道务。所谓互有联系,是指此五院各专责管理的事务,事实上大部分是

有关整个道院的工作,而不是哪一院里的人所独有的事务,如坐院负责“指授坐法”、

“证核坐功”,是“指授”、“证核”入道院修行的所有人的“坐法”和“坐功”;经

院所管理的“真经”,也是道院的“真经”,而非经院本院的“真经”。负责各坛坛务

的坛院,因所设各坛多分置道院他处,而各坛坛务又大多与全道院的人都有关系,故与

其它各院也有联系。 

统院以下五院建制,除坛院稍有不同外,所设主要职掌名称均为掌籍、附掌籍、文

藏、供奉、修士五类,分管各院有关事项。如坐院掌籍分管坐院道务、慈善等事,附掌

籍负责协助掌籍办理一切应办事项;文藏负责管理坐院的文籍、款项登记等事;供奉一

职负责道院及其下设各院的神案、坛案和所有供器的“拂拭清洁”,及每日洒扫室内卫

生和摆放各类供品、上香、上灯火等,任务繁重紧要,因此有明确规定需“以修方年在

五十以上无俗累者”②担任;修士的职责是协助文藏登记、缮录等事。其余四院依此类推,

各负本院应负职责。坛院的不同之处是,除设以上五名主要职掌各负专责外,下设统坛、

讲经坛、文字坛、问事坛、书画坛、求方坛、习文坛等七坛,各有专责。如上所述,这

七个坛并非都设在坛院,大多分设道院各处。 

(二)世界红卍字会的创立及其内部机制 

1.世界红卍字会创立的原因 

道院组织之所以创办世界红卍字会作为对外专门进行慈善救济的机构,大致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二十世纪初年的国际、国内情势使然。 

就国际方面看,“一战”的爆发对世界影响至深且巨,道院人士也深受其影响。牟平

世界红卍字会在追述红卍字会创办原因时指出: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凡是遭遇战

事各地的人民,生民财产的损失不堪言状,就是遗留下来的无辜群众或者死亡载道,或

者颠沛流离,惨酷情形尤为目不忍睹,战争的结果显然暴露是残害、创伤和悲痛的一个

 

① 这里及以下掌籍属下的附掌职,何以写作“附”而不写“副”本字,待考。 

②《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43-44 页。 

 76

恶剧。凡是爱好和平的人没有一个不反对的。①

从国内方面来说,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国内军阀混战、土匪

横行、天灾不断,民众出于水深火热之中,慈善救济组织的产生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十分

必要。道院成立后随即推向全国,首先开展文化研究、道德宣传等活动,同时还兼办一

些慈善救济事务。面对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道院人士认识到小规模的慈善救济收效甚

微,遂决定专门成立慈善救济组织,进行大规模的慈善救济活动,于是便有世界红卍字

会之设。“欲拯救世界,舍慈业外,实无更善之策。独是世界之广,人类之众,岂少数人

所能普济?是必群策群力,同具恺恻之怀,共发救世之愿,图举大慈,方可速效。此道

院所以有红卍字会之设也”②。道院设立一个专门办理慈善事务的机构,为什么要叫世界

红卍字会?资料显示:“世界二字,即以全世界之各个社会为对体,首揭其无人、无我、

无界、无域、无一切歧视之真实意态也。红卍字云者,红色取其如赤子之心,红如皎日,

具有光华灿烂之景象是也;卍字则取其四围上下无不普遍、无不圆通,形成为天下大同

之鹄的是也;会为一般表示以同情扶助其事业之群众集合体,与其他之共同相结合之团

体组织对外公开之意义无有差别。此为命名之所由来。”③

其次,道院创办世界红卍字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道院深受当时国际红十字会影响。

红十字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最早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及其以后,从此朝野人

士不断有人提议在中国设立红十字会。19 世纪末,时任驻俄公使的杨儒曾积极主张在中

国设立红十字会,他甚至想到中国可以援引土耳其等国先例,以中国文教不同为由,改

红十字标记为卍字标记以示区别④,只不过当时并未实行。国际红十字会影响,道院人士

产生了创建一个业务范围更全面的慈善救济组织的构想,期望这个组织能够走出中国,

进而走向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从世界红卍字会成立十周年后的纪念宣言中可以

看出这层意思,“百余年前欧洲各国在瑞士日内瓦产生之万国红十字会(中国亦于前清光

绪二十年加入),其丰功伟绩世界各国之人群拜受其赐者多矣。吾人谈论及此,惟有竭诚

表示十分敬意,卍会何敢与之相颉颃,不过十字会起源于战时之救护,故各国十字会之

组织大半隶属于海陆军之范围,其工作颇注意于战事之救济,与卍会之平时与非平时发

生之天灾人祸及其意外者皆负救济安全之责微有异同;又以十字会发生于西欧,推行及

于中国,卍会欲以力求世界和平安乐之真幸福为目的奋勉从事,期将普及于东西各国为

世界人类结一大善缘,此卍会同人之所矢愿也。”⑤

再次,道院创立世界红卍字会还受基督教会与基督教青年会关系的启示。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之间的关系模仿、借鉴了基督教会与基督教青年会之间

关系。基督教青年会虽然是基督教性质的团体,但它却不同于基督教会,二者的区别在

于:“教会主要是传福音,进行宗教活动,满足信徒的宗教生活,而男女青年会则是本基

 

①《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8 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宣言》,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④《使俄杨儒奏遵赴荷兰画押请补签日来弗原议并筹办救生善会折》(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清季外交史 

料》,卷 141。转引自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 2007 年版,第 15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宣言》,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77

督精神,为社会服务,做荣神益人的工作。”①同时,基督教会与基督教青年会又有着密

切的联系,《青年会第一次干事会报告书》中指出:“青年会非教会之替代,亦非与教会

竞争,惟为教会作公仆而已,其行政立法之权,均操之于教友。”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也规定:“青年会为教会之产物,故应为教会事业之一部分,凡经当地教会之请求,始得

开办青年会。”②

与之类似,道院是修方求修的场所,世界红卍字会源起于道院,是道院

对外专门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先成立道院,后设世界红卍字会。 

第二,世界红卍字会内部分为世界红卍字会(由男子组成)和妇女世界红卍字会,

很明显受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的组织运营模式。

第三,在会员的征收方面,世界红卍字会也深受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早在世界红

卍字会的发起大会上,在讨论红卍字会的章程时,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曾主张:“卍字会成

立之后,入会会员资格应该广泛,不可限于道院修方,庶可易于发展”。但郑婴芝却表示

了不同意见,他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例,指出:“耶教青年会之设立,范围广大,虽无限制,

但职员则非耶教徒不能充任,选举权之规定非耶教徒亦不能享有,防微杜渐,用意至为

深远。其组织如此严密,是以有今日之发达。若卍会章程规定过于广泛,将来流弊甚多。

非修方亦可希冀被选会内,破坏会纲,未来纠纷将不可纠诘。”经过反复讨论,大会最终

规定“非修方不得入会”③。中国红十字会直到 1934 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

大会时,才有增设妇女部的决定④。世界红卍字会在初创时即设立男会和女会的打算并非

受中国红十字会之影响,而主要受在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的影响。如前所述,近代来华

基督教凭借出色的社会事业成功地将福音传播于中华大地,这不能不引起中国本土人士

的警觉与隐忧。道院人士主张从学说入手,融合五大宗教,消泯门户之争,研究世界科

哲文化,挽救世道人心,创办世界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救济事业,透射出这批人希冀

追学赶超并变相地抵御来华基督教对本土的凌厉攻势,立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探求救世、

救心道路的心态与渴盼。由此也更能明晰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萌生、宗旨意趣及其以后

发展的轨迹。 

1922 年 9 月,世界红卍字会筹备会在济南大明湖皖江公所召开,会议进行三天,通

过了世界红卍字会大纲、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细目及一系列其它文件和应办之事日程。

后经北京政府内务部审批、备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 1923 年⑤

初在北京正式成立。

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是二而一的组织,二者之间道院既萌生于前,又统摄于后,“名虽不

同,实则一体。盖院为体,会为用,院为静,会为动,一体一用,一动一静,体用兼备,

动静互根,一而二,二而一者也”⑥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成立后,随即在全国各地设

立分会、支会,逐渐构建起遍布全国且远及海外的慈善救济网络。 

2.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运行机制 

因为世界红卍字会自始至终没有成立组织实体,对国内而言,真正建立起来的只是

 

① 陈秀萍:《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0 页。 

② 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第 77 页。 

③《郑婴芝先生讲演录: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藏:Q120-4-1。 

④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第 133 页。 

⑤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内部人员将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成立时间定在壬戌(1922)年立春日寅时。 

⑥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8-59 页。 

 78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及各地分支会。此处所说的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

制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实体组织的红卍字会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1)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责 

世界红卍字会规定,在国都之处设立总会,分会设于各省县及繁盛区域。以中国为

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设于北京,其他各地设立红卍字会分会、支会。红卍字会在

其创立初期实行的是会长制。红卍字会一般设有名誉会长、名誉副会长若干人,由红卍

字会聘请。设会长一人,副会长四人。会长、副会长均有会员大会共同推举产生。会长

负责红卍字会的一切事务,副会长协助会长办理会内事务。会长、副会长任期四年,期

满可以连任。会长如有品行不正或违背会章行为,红卍字会可以另行推举。 

红卍字会内部共分为六部:总务部、储计部、防灾部、救济部、慈业部、交际部,

每部设主任干事一人,副主任干事两人,商承会长、副会长办理各自部内一切事务。另

外,每部下设若干股,每股设干事若干人,商承各本部主任干事办理各自股内一切事务。

总务部主要下设:文牍股,凡往来函牍、保管图册及编辑杂志、出版品等类均属之;

会计股,凡红卍字会预算、决算及收支款项、登记帐目、编制表报均属之;章制股,凡

修订各种章程及救济队制服规定等均属之;讲演股,凡编拟论说及循环讲演白话报类均

属之;调查股,凡红卍字会应需调查事件均属之;庶务股,凡红卍字会内一切庶务均属

之。 

储计部主要下设:审核股,会内一切收支款项、帐目均得审核;保管股,凡动产、

不动产及一切物品、契约、簿据等之保管均属之;出纳股,凡一切款项之保管收入、支

出均属之。 

防灾部主要下设:规划股,凡各项灾患应先期计划与防范等事均属之;测勘股,凡

灾患发现时应需测勘事件均属之;工程股,凡筹备技术、机械器具及临时各项工程均属

之。 

救济部主要下设:赈济股,凡灾区急赈、常赈等项均属之;收容股,凡被灾人民随

时设法收容及给养等类均属之;施与股,凡医药、棺木、衣物等类均属之;捍卫股,凡

被灾区域应需捍卫消弭等类均属之;救济股,凡救济队之筹划均属之。 

慈业部主要下设:感化股,凡关于提倡道德辅助社会及本会所设学校,应尽感化事

项均属之;教养股,凡关于设立慈善学校及对于失业游民并残废无依之教养均属之;保

育股,凡关于育婴、慈幼等项均属之;工艺股,凡关于贫民工厂、妇女工厂及习艺所等

项均属之。 

交际部主要下设:联合股,凡世界善团、教团及各慈善家均应随时联合;劝募股,

凡关于引导和平募集、救济、捐款等类均属之;招待股,凡各界来宾均应随时招待之;

通译股,凡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与本会有关切事件均属之。①

红卍字会为了筹划会务的开展,一般召开大会、常会、特别会。红卍字会大会由会

内全体会员组织参加,每年召开一次,于每年春季定期举行,由会长报告上年会务及稽

核决算。议事以过半数决之可否,同数时由主席决定。红卍字会常会由会内全体职员组

 

①《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79

织参加,每月开常会三次,讨论会内一切进行事宜。至于红卍字会特别会,分为两种:

全体会员特别会、全体职员特别会。凡有临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应召集全体会员特别会,

次要的应召集全体职员特别会。①

(2)会员 

红卍字会会员的入会方式分为两种:团体入会和个人入会。团体入会指的是:凡各

种慈善团体及法团经会长提交红卍字会常会认可者,其分子均得为红卍字会会员。个人

入会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特别会员及终身特别会员。经红卍字会常会认可,有下列三项资格之一可为特别

会员:年纳会费五百元以上;年募会费二千元以上;会员办事一年以上异常出力。十年

以上的特别会员或一次交会费三千六百元以上者,为红卍字会的终身特别会员。 

②名誉会员及终身名誉会员。经红卍字会常会认可,有下列三项资格之一者为名誉

会员:年纳会费一百元以上;年募会费五百元以上;会员办事一年以上且成绩显著。一

次交会费一千八百元以上者为终身名誉会员。 

③会员及终身会员。凡经红卍字会会员二人介绍,每年纳会费五元以上者为红卍字

会会员。会员一次交会费三十六元以上者为普通终身会员。 

④学生会员。凡年在十六岁以下并在学校修业期间以内,经红卍字会会员二人介绍,

年纳会费一元以上的为学生会员。 

对于特别会员、终身特别会员、名誉会员、终身名誉会员均由红卍字会特赠聘书。

会员、终身会员、学生会员均由红卍字会发给证书。会员如受公权褫夺,同时失其会员

资格。凡失会员资格或被除名者追缴本会证书及徽章,所纳会费概不发还。会员对于会

务异常出力、成绩显著者由红卍字会呈请分别奖励。会员如有受刑事处分或其行为有违

背红卍字会章程者,红卍字会可以开除其会员资格。②

(3)总会与分会 

世界红卍字会各地分会均应遵照世界红卍字会组织大纲及相关章程筹组,同时报告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及各地行政长官备案。各分会设于某地即以世界红卍字会某地分

会称之。各分会所用旗帜、臂章、徽章等均应由各分会造册报告总会制发。各分会收入

支出款项及一切会务按月造册,报告总会稽核并由总会随时派员赴各地视察。各分会所

办医院、学校及慈善各事业,也应将详细办法及职员履历报告总会备案。各分会会长由

各该会会员推举,任期四年,期满后得再被推举连任。总会每年开大会时各分会应派代

表二人以上与会。总之,各分会的组织建制及运行机制大致与以上总会的情况相同。 

3.妇女世界红卍字会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世界红卍字会多指的是由男子所组成的红卍字会。其实世界红卍

字会还包括由妇女所组织成立的妇女红卍字会。早在世界红卍字会(男会)成立时,就

有成立女红卍字会的提议,但由于诸种原因,多数未能及时成立;即便有的已经成立,

但在其初期也只是图存其名而未有规模活动。再加上世界红卍字会(男会)在工作业绩

 

①《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② 同上。

 80

和社会影响方面远超过妇女红卍字会,所以世界红卍字会(男会)是对外更为普遍的叫

法。这里有个让人十分容易产生错觉的问题即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外对进行慈善活动的

机构,那么妇女红卍字会是否也是女道德社①对外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呢?为此,道院在

其编订的《道慈问答》中明确指出:“男主外,女主内,是阳动阴静的至理大道,故道院

与女道德社、红卍字会与女卍会,在事实上必须分别设立者,纯为对内的礼防,绝非对

外的体制。质言之,以道院及红卍字会对外,而不单纯以女道德社及妇女卍会对外。”②可

见,不仅妇女红卍字会不是女道德社对外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即便是女道德社也不是

对外的机构,二者分别对应并从属于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 

关于世界妇女红卍字会的成立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建国后济南市民政

局的调查资料,认为第一个妇女红卍字会应是成立于 1922 年 10 月的济南妇女红卍字会③

第二种说法来自道院内部资料,说世界妇女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是第一个成立的女卍字会,

“女卍字会则於乙丑年丑朔先成立筹备处”,“至丙寅正月望日遂告成立,并拟具女卍会

简章及女会员佩戴徽章”④

。乙丑年即 1925 年,丙寅年为 1926 年,也即世界妇女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于 1926 年正式成立,且是最早成立的女红卍字会,其后各地女道德社才附设

女卍字会分会。以上说法因资料所限,尚不能对其做出判断。不过在 30 年代,妇女红卍

字会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向政府主管部门正式立案。因为,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

在 1931 年的卍会会议上提出:“查妇女红卍字会成立有年,章程亦早经拟定,惟于行政

方面迄未立案,列于根本上稍欠稳固。然若立案,则与男会完全分为两个团体,以两个

团体固用一种红卍字于理殊有未洽……兹拟卍会大纲第一条世界红卍字会之下加‘由妇

女组织定名为妇女红卍字会’;细目第一条中华总会之下加‘由妇女组织者定名为中华妇

女红卍字总会’,如此办法则女会无须另向政府立案,而女会之设立亦有所根据,如何之

处应请大会公决。”⑤可见,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打算通过修改卍会大纲,将妇女红卍

字会纳入世界红卍字会中,使之合法存在。虽然当时的表决结果不得而知,但其后红卍

字会纲则中确实增加了有关妇女红卍字会的条款,规定:“世界各国得设总会或主会一处,

分会若干处,其已设总分各会地会,得设妇女总会及妇女分会。各国总分各会名曰世界

红卍字会某国总会或某地分会,其妇女各会于某国某地字下加妇女字样。”⑥

据 1938 年吕

梁建的记载,妇女红卍字会“与卍会居同等之地位,亦隶属于世界红卍字总会之下,其

章则大致与卍会相同,而内部组织及现状,不过暂从简略而已。”⑦想必 1931 年这一提议

已经付诸实施。例如,青岛妇女红卍字会依照中华总会颁发的简章在青岛市济阳路组设,

并呈准青岛特别市政府及红卍字总会准予备案⑧

。这里所说的备案并非像红卍字会成立时

向主管机关立案,因为妇女红卍字会是从属于世界红卍字会的,只要红卍字会立案,妇

 

① 关于女道德社的性质及发展变迁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②《道慈问答》,第 16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③《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 年 8 月 30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④ 中华总会:《世界妇女红卍字会简章修正案》,《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2 年编印,第 74 页。 

⑤《中华总会提出卍会章程中拟加入妇女红卍字会字样以免女会再行向政府注册案》,《1931 年 8 月 31 日卍会会议议

目》,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0-2。 

⑥《红卍字会纲则》,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3 页。 

⑦ 同上书,第 68 页。 

⑧《青岛妇女卍字会之创设立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1。

 81

女红卍字会自不必再呈请立案,只是在成立时向主管机关进行必要的登记。另外,妇女

红卍字会的旗帜、袖章也统一由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备制,并向总会请领徽章、会证

发给会员。为了更好地了解妇女红卍字会的组织情形,现将青岛妇女红卍字会的简章内

容附录如下①

: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 

第二条,本会协同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辅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

即由总会颁给图记以资信守。 

第三条,本会旗帜、袖章一依卍总会定式备制,并向总会请领徽章、会证发给

会员以昭郑重。 

第四条,本会设会长一人,总理本会一切会务;设副会长二人辅助会长,任期

四年。又有名誉会长之设,须由大会公推德望素著,慈善为怀者聘充之,对本会应

办之慈业有指导之权。 

第五条,本会应行事务以总务、储计、救济、慈业、交际五股分掌之,每股设

主任、副主任各一人,职员若干人。 

第六条,会员入会须经会员二人介绍,品行端正,无恶劣行为者。有特别会员、

名誉会员、学生会员之别,亦各给证书、徽章。 

第七条,本会经费以左列三种充任之: 

(甲)会员每年各纳会费二元,学生会员减半。入会时各缴徽章费一元均属之。 

(乙)各机关或团体补助本会之补助费及会员、非会员捐助本会者属之。 

(丙)本会会员能女工者得酌定其工作之代价抵充会费。 

第八条,本会职员均系名誉职,但无力者得酌赠其生活费。 

第九条,本会各项开支由常会定之。 

第十条,每年举行春季大会一次,每星期开职员常会一次,遇有要事时,临时

召集特别会议。 

第十一条,会员有功过时得公议分别奖罚之。 

第十二条,本简章如有未尽事宜由大会修改之。 

从掌握资料来看,各地妇女红卍字会确实存在,亦参与了慈善救济事务。以山东为

例,在山东的各地妇女红卍字会中,以济南和青岛两地的最为活跃。为了进一步完善山

东红卍字会组织统系,原先成立于 1932 年的世界红卍字会历城分会,于 1944 年扩大、

改称为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同年还成立了世界妇女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②

,分别作

为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男会)和妇女红卍字会的省级机构。 

 

 

 

 

 

①《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②《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 年 8 月 30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82

四、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成员状况与自律约束机制 

(一)成员特征 

一般会道门成员多属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无业游民,他们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低

下,主要为生计所迫而聚结,一旦时机成熟,则会铤而走险,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据

研究者分析江苏省泰县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127 名成员中:文盲 103 人,初识字 9 人,

初小 13 人,初中 1 人,高中 1 人。①

文化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社会现状的

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形成对社会的潜在威胁。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

会的成员结构及其特征来看,似难将其与会道门等同。为了更微观地考察道院暨世界红

卍字会的成员特征,以下举例进行分析。 

首先,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成员的职业与所处社会阶层进行考量。由于资料以及

操作上的困难,难以对各地红卍字会会员结构、阶层做出完整统计。现以上海红卍字会

和济南红卍字会为例,分析其成员的职务与所处社会阶层。1937 年,上海红卍字会曾向

上海市社会局填报登记表,共登记会员 134 人。其中有 99 人的职业栏做了填写,占会员

总数的 73.9%;这 99 人中,商人有 98 位,其余 1 人是医生②。1946 年,济南红卍字会

呈送警察局的登记表中,登记会员达 1000 多人。笔者根据有职业登记的会员做了如下大

致统计。 

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成员职业、阶层统计简表③ 

职 业 政 商 军 警 医 学 教育 交通 盐、矿 律师 农 总计 

数 目 173 743 30 18 27 111 23 15 4 2 39 1185 

比 重 14.6 62.7 2.5 1.5 2.3 9.4 1.9 1.2 0.3 0.16 3.44 100(%)

虽然其划分职业属性的具体标准不详,但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上海红卍字会和济

南红卍字会中,商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政界官员及新旧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初期,

据山东省济南市民政局对山东省红卍字会和济南市红卍字会进行初步调查后指出:“该会

会员多系为社会年龄较大的军、政、商、律师界人士”④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代商

人是具有强烈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提倡“实业救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对慈善救济活动更是不遗余力。商人、官员、文人的自身地位和特性决定了他们更希望

社会的稳定与协调有序的发展,这与由文盲、破产者组成的会道门大相径庭。 

以上统计是否以偏概全呢?对世界红卍字会做过相关研究的台湾学者宋光宇,根据中

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典藏的 1937年世界红卍字会向社会部报送的相关登记资料做了如下统

计:在有据可查的 325 人中,商人 139 人,占 42.7%;政府公务人员 82 人,占 25.2%。

学校校长和教师 25 人,占 7.6%;原本就在地方上从事慈善事业者有 25 人,占 7.6%;军

人 23 人,占 7%;地方议员 9 人,占 2.7%。医药人员 6 人,占 1.8%;地方士绅 6 人,

 

①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14 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会员名册》,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3-26。 

③ 此表根据《济南分会送山东省会警察局城外两分局的宗教团体调查表》(1946 年 8 月)整理,详见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01-17。 

④《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 年 8 月 30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83

占 1.8%。另有和尚 1 人,道士 1 人和孔庙奉祀官 1 人(河南滑县)。①

尽管上述统计中,

商人、政界官员所占百分比有所出入,但是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成员以商人和政界官

员为主体则是不争的事实。再以山东各地红卍字会为例,不论是地方史志资料、红卍字

会自身的资料抑或时人的调查资料,均指出加入红卍字会的多为绅商或地方官员,这也

印证了以上统计的准确、可靠。例如:曲阜红卍字会在 1924 年创办时,所有会员均为盐

务人员②。山东牟平红卍字会自 1927 年成立后,会员以商人占多数③。1935 年山东寿张道

院复兴时,寿张县六个区中的三个区队长、城内百余家商号已有七十余家均加入寿张道

院暨红卍字会④

。据时人记载,加入济南道院者“多为中上社会好善之士”⑤

。李世瑜在

《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一书中也笼统指出该组织“主持者有时是社会上的较高阶级”⑥。

综上,加入世界红卍字会的主要依次是地方绅商、政界官员、中小知识分子等;其所属

社会阶层无疑为社会的中上层或社会上的较高阶级。 

其次,以 1945 年上海红卍字会职员和 1937 年菏泽道院修方为例,分析其年龄结构

特征,进一步考察其所属社会阶层。1945 年上海红卍字会共登记有职员 35 人,其中 70

岁以上的 1 人,60-70 岁的 14 人,50-60 岁的 9 人,40-50 岁的 8 人,40 岁以下的 3

人。⑦50 岁以上的职员有 24 人,占总数的近 69%。这 35 位职员中:曾有 8 人任过经理,

大部分人受过教育,大都以经商为业,部分职员曾在政府机构任职。1937 年,荷泽道院

呈交给济南道院的修方名册中登记了 35 人,其中 70 岁以上的 1 人,60-70 岁的 7 人,

50-60 岁的 16 人,40-50 岁的 6 人,40 岁以下的 5 人。⑧50 岁以上的修方有 24 人,占

总数的近 69%。这 35 位修方中:曾在政府部门及军界任职的有 18 人,经商者 5 人,高

等学校毕业的 3 人,受过传统教育的 4 人,曾任教员的 3 人,从医者 2 人,没有文盲。

因此,该组织成员主要以居于社会中上层的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为主,他们大多受过

教育,现存社会境况未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他们的地位、年龄、处境决定了他们不

可能走上危害社会、对抗政府的道路。 

再次,如前所述,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之所以是一体同构关系,主要是因为世界红

卍字会成员必定是道院修方,这也是红卍字会会员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是道院暨世界

红卍字会与会道门在人员来源及构成上的重要区别。

其一,世界红卍字会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非修方不能入会”的原则。1927 年,在

北京召开世界红卍字会年会时,时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熊希龄曾表决入会者

不限修方,取广义主义,但后来老祖临坛训诫,认为熊希龄主张将红卍字会脱离道院断

然不可,此后另行开会修正熊希龄的主张⑨

。尽管后来红卍字会的章程几经修改,但“非

 

①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五,“慈善”,第 118 页。 

③《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④《济南道院为复给赵元化请奖及新舍落成典礼日期与寿张道院的来往公函》,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⑤ 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 1927 年版,第 108 页。 

⑥ 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本,第 2 页。 

⑦《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职员名册》,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3-25。 

⑧《荷泽道院修方年龄表》(1937 年 10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⑨ 周悟坦:《道院统系说质疑》(1944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3。 

 84

修方不得入会”这条规定始终未变。民国时期对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有所观察和了解的

日本学者末光高义曾指出红卍字会的组织特色:“在组织方法上,完全依靠会员制度。由

于原本为道院信徒的结合,故无心机不纯者。”①1944 年,道院组织仍强调红卍字会不能

脱离道院这一主张②

。可见世界红卍字会在吸收会员时有自己的独特规定,会员必须是道

院修方,这一方面保证了会员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道院和世界

红卍字会内部宗教、文化等的意识与角色认同,维护整个道慈学说的构建和道院组织统

系的融洽。

此外,道院组织受基督教与基督教男女青年关系的影响,规定先设道院,后成立红

卍字会,这也是奉行“非修方不得入会”原则的表现,“非发愿本道行慈的人,不得为会

员,故必先设道院后设红卍字会,以防舍本逐末之弊。”③

1931 年皖北办事处提出《提议

维持现状以会代院各种名称案》,被大会否决④

。同年,无锡道院提出《治标之法先从劝

设卍会入手为要领案》:“惟今大劫临头,恐各地军事发生,或有利用徇私等事不能不有

重大之声明,再有紧要声请者。各地之院会并设者固属不少,而统计院会俱无者尚属多

数,应请各院会同人注意宣传为急。则治标之计,莫如劝令各地先设卍会。此即政府通

令各县自设保卫团之办法,惟彼则专重卫己,此则兼重救人,名正言顺绝无流弊,并可

守望相助,俾各院会血脉流通,此实今日最要之办法。”但大会的讨论意见:“此案于事

实上有窒碍,卍会之能有成绩全在根据道旨产生,且明训规定极为切实,此曾决不可通

融。”最终无锡道院自请将原案撤销。⑤道院组织的上述纲领性规定使得红卍字会会员既

能对内修身养性,又能对外积极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对院会道慈事务的发展大有裨益;

而不至于不加分辨地盲目吸收会员,一旦引起社会纠纷将破坏院会声誉,遗患无穷。 

其二,世界红卍字会对会员行为进行严格约管,力求竖立良好的院会形象,维持会

誉。例如:上海红卍字会再三告诫会员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免贻人口实,给院会带来不利影响⑥

。1929 年,山东栖霞道院

指出:“会在今日,慈徽发扬,而整理之端。对于会员入会,须取以严格之审察。对于旧

有职会各员之举止,又须默为注意。此外于袖章旗帜,更须妥为保管,非实施救济不得

带用,以免以莠乱苗、鱼目混珠,以妨及世界卍徽之大体也。”⑦

在各地遇有天灾、战乱

之际,红卍字会多组设救济队出发救济。救济队对外代表了院会的整体形象,尤其在战

乱环境中从事救济,队容队纪尤为重要,院会对此高度重视,如有作奸犯科之人,决不

姑息纵容。在道院组织编印的《道慈问答》小册子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道院的一些

情况公布宣传,其中在“救济队”一节,“问:救济队人员,如有犯法情事,是否由个人

负责?答:如救济人员,有犯法情事,其违背红卍字会宗旨章则,不问可知,当然由个

 

① [日]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昭和七年,第 358 页。转引自赵军、沈洁:《抗战后期

华北城乡的民间慈善团体和日本军政统治》,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6 年版,第 540 页。 

② 周悟坦:《道院统系说质疑》(1944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3。 

③《道慈问答》,第 11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④《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第 57 页。 

⑤《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10-11 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告各会会员书》,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3-168。 

⑦《栖霞道院坛训》,1929 年编印,第 5 页。

 85

人负责受法律之制裁。”①

红卍字会还特别强调“凡救济队队长、员役,于出发救济时期

不得妄谈军事、时事或漏泄双方军情,违者由各该员负应得之咎。”②

下面以世界红卍字会第五联合救济队为例进一步说明。该队组建时,红卍字会制定

了诸种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征收队员方面,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方为合格:“已经入会,品

行纯洁,文理清顺,世事奉达,身体健全,五官端正,言语清晰,耳目聪明,无一切嗜

好,自发志愿为道慈服务,不作其他营谋,须有所在地院会盖章证明及负责掌监二人保

介”。并对队员外出救济时的行为举止做了详细地约管: 

一、队员须一律着用制服不得更换便衣。无论在何地均须仪容庄重,不苟言笑,

而行为尤须加意检束,不得自失修范贻笑外人,因关系风纪与卍誉者均极重大。 

二、队员无论驻于何地,须坐诵无间,非奉命执行职务概不得无故出游。 

三、队员执行职务时须制服整齐;行路不得有懈怠状态,尤不得口吸纸烟惹人

轻视。与人交接须行军礼以示整齐。过贫苦之人或无理取闹者亦须心平气和,不可

失礼;至对待青年妇女须格外庄重。 

红卍字会一再强调外出救济的重要性,对违反规定的队员按章严肃处理: 

队员如有违犯本队一切规则及有败坏道慈或失修范之行为者,分别轻重予以记

过或开除;其情节重大者须函知原求修院会追经除籍及追还徽章,注销会员资格。 救

济事务至关重要,队员须绝对服从。倘有违章不听队长指挥及遇事推诿,工作懈怠

而虚伪欺诈者均立予开除以重救济而儆将来。队员如有不良嗜好及嫖赌弹唱之行为

者,记过、罚薪以资儆戒,其仍不悔改者立予开除。③

由上可见约管与惩处的条例非常严厉。除上述规定,救济队出发前,队长、队员还

必须立下志愿书,表明决心与志愿,其志愿书内容格式如下: 

 立志愿书人○○○今自发愿编入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出发救护,实系诚心

发愿,不避险阻,遇有意外危险与会无涉,平时并恪守卍会规章,决无逾越救济范

围以外情事,所具志愿书是实。 

 

立志愿书人姓名○○○;道名○○○;年○○岁 

中华民国○年○月○日 (盖章或署名) ○○○ 立④

除了自己的志愿书,还必须有地方院会主要负责人的保举和推介以及队长、队员家

族德高望重之人做担保,立下保证书,其内容格式如下: 

立保证书○○○ ○○○ 兹因○○○ 自愿编入救济第五大队,出发前方实地

救济。如日后有违背会章,发生慈善范围外一切不法行为,或因救济受有危险捐害

藉端要挟情事,敝人等愿负保证两责,除由该员立志愿书外,所具保证是实。 

保证人 ○○○;职业○○;住址○○○○ 

家族保证人 ○○○;职业○○;住址○○○○ 

 

①《道慈问答》,第 14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②《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章程》,张灵泳编:《救济须知》,济南慈济印刷所 1933 年刊印。 

③ 详见《世界红卍字会第五联合救济队队队员临时章程及应守规则》,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33。 

④《世界红卍字会救济第五大队队长、员志愿书》,原件为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33。

 86

世界红卍字会○○○○○察存 

中华民国○年○月○日 (盖章) ○○○具①

红卍字会对救济队成员的约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杜绝了其外出从事救济活

动时的不良行为,为维护院会声誉、提高救济工作绩效提供了必要保证。同时,地方院

会主要负责人以及队长、队员家族成员的担保,一方面确保了队员的个人素质和良好品

行;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强化了救济队成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明确: 

第一,从其成员所从事职业及所属社会阶层来看,不管是绅商、政府官员还是新旧

知识分子,都归属于社会中上层,是现实利益的既得者。他们不仅拥护政府当局,更希

望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即便社会秩序出现紊乱,他们也不是利用时机有所图谋,而

是积极予以补救,促使社会正常有序地发展。 

第二,从其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来看,50 岁以上的已趋于老年,在生理方面,这些

人的精力、体力远不能与青壮年相提并论,老弱之躯业已不能对社会造成威胁与破坏。

从其心理方面看:这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趋于最稳定状态,对社会状况也

有了更为成熟、牢固的看法,缺少了年轻人对新奇、刺激的追求意向。宗教心理学研究

者认为:“生理的改变和心理的适应,及至达到成人时期,多已完成,青春期之极高度的

压力及紧张之情绪生活,此时已渐见缓和,但在另一方面,有同样重要之事,即其对于

动作之效果,有较多的经验,此种经验能约束其仓卒的动作,能使其明瞭,欲在某种情

形之下,达到某种目的,所应取的材料和应履行的条件。总而言之,曾经受相当教育和

训练的人,其理性即多能控制其生活”,“成人之主要的兴趣习惯和情操,多已建立稳固,

并已担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成人的心意生活较为稳定”②。再加上道院的这批人多

受过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情状有着相当程度的是非辨别能力,不易被别人操纵和利用。

第三,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十分注重对入会资格的审查及对会员行为的约管,不仅

不像会道门那样是社会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其自身更是为防止不肖之徒混入,而对求修、

入会者严格把关。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他们不会像会道门成员那样祸害社会。此外,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并未形成危害社会的外围武装组织,也不与其它组织联合共事,大

规模的慈善救济活动除外③

,这更大大降低了其对抗政府、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这也是其

与被政府取缔的一贯道截然不同的地方之一。例如,山东滕县的一贯道以自卫为借口,

曾打造大刀几万把,吸收农民入道,县政府不得不“派人前往劝导,制止继续造刀”。④

民国时期的孔孟道也曾建立自己的武装。1929 年,孔孟道德会首刘从云曾挑选 100 个忠

实可靠的精装青年赴重庆编入地方军队受训;他还派人赴重庆定制了一些木质和铁质的

兵器,有双刀、单刀、大刀、鞭、锏、剑、挡扒、棍、弓箭之类。每天焚香秉烛,叩请

 

①《世界红卍字会救济第五大队队长、员志愿书》,原件为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33。 

② 夔德义:《宗教心理学》,上海书店 1990 年影印本,第 192 页、193 页。 

③ 1937 年 8 月 13 日,中外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国际救济会”,总办事处设于“八仙桥青年会”,基本团体成员有 

“华洋义赈会”、“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佛教会”、“中国济生会”、“中华

公教进行会”、“世界红卍字会”等。详见萧芬琪:《王一亭》,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3 页,其文中误将

“世界红卍字会”写作“世界红十字会”。 

④《鲁南邪教暴动》,《申报》,1936年3月5 日。转引自邵雍:《中国会道门》,第 296 页。 

 87

诸天神灵莅临传授。①

可见,如一贯道这样的会道门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十分迷信

落后。 

(二)入院(会)动机——以“功德成仙”观念为中心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创办后发展迅速,众多的地方官绅、文人、商人,甚至高层官

僚加入。他们加入院会的动机是什么?研究者通过对上海红卍字会的研究,指出人们加

入院会的动机主要有:行慈向善、笃信宗教、沽名钓誉、聚敛钱财。②其实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促使人们加入院会并积极从事慈善救济活动,那就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功

德成仙”观念的影响。 

1.“功德成仙”观念浅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神仙,是对“神”和“仙”的统称,其实,神和仙是有区别

的。“仙”在道教中的意义是指由人经修炼得道而成,因而仙人也称真人,是“体道会真”

的人,又称“仙真”。③

道教史专家卿希泰先生等指出:“道教认为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

是先天真圣,仙是后天仙真。我们一般所称神仙,仅指得道成仙者而已。”④

有关“功德

成仙”的观念早在晋代就初露端倪,但直到宋代,随着儒释道三家合流,这一观念才逐

渐普及并内化为民众心理,突出表现就是善书经典之一《太上感应篇》的出现与流通。

该书的主要思想为:多行善可积善功,获善报,“所谓善人,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

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此后,大凡民间劝善书中都有“功

德成仙”观念蕴含其中。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功德成仙”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在

基层社会极其流行,这些观念构成了明清士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基本心理和

文化动力。在历经清代,延至民国初期,这些观念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且在社会转型

之际有了新的萌发。 

成书于嘉庆年间,鼓励人们按照功过格行善的《增广觉世编》指出:“神明原是善人,

人能行善,则与神明合其德,故有求皆应,但须切实登记,勿得自欺。”⑤

刊行于民国初

年的《照心宝鉴》善书中说:“生为善人,殁为神明。”⑥

著名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

也以“得道成仙”来劝人行善,亲自编撰《成仙捷径》。清代大善人余治死后即成为神明。

申江的仁济善堂内设有乩坛,余治即为主坛之神。⑦

道教信仰认为人能立功、立德,对社

稷、人民有贡献,逝世后会被奉祀为神。⑧

道教或道家的神仙学说虽然在现实中不会实现,

暂且不论其养生理论,但儒家学说中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确是可以实现

的追求。因此,所谓“功德成仙”对人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受道教神仙观的影响,更多的

还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功德成仙”观念用来劝善、教化时,道教的神仙学说成为

 

①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103 页。 

②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 23 页。 

③ 郭重威、孔新芳:《道教文化丛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7 页。 

④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2 页。

⑤《增广觉世编》,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 10 册,(台北)新文丰 1999 年版,第 43 页。 

⑥《照心宝鉴》,1915 年玉光子跋,《藏外道书》第 27 册,第 458 页。此书为北京青云坛鸾书,有关青云坛的情况详

见范纯武、王见川:《清末民初北京鸾堂的个案研究——青云坛及其历史》,《民间宗教》第 2 辑,第 261-280 页。 

⑦ 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年,第 102-103 页。[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 12,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310-311 页。 

⑧ 详见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4-188 页、第 310-312 页。 

 88

其表,儒家积极入世的道德文化实为其内涵。在这里,真正的意义不再是“成仙”,而是

“劝善”,督促修方恪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积极从事慈善救济活动。 

2.道院暨红卍字会中的“功德成仙”观念 

道院中“功德成仙”观念与道教信仰中消极出世、采补炼养的神仙观念有明显的区

别。前者属于积极的入世,在自身修行的同时还要力行慈善活动,于社会民生有益。道

院人士明确指出:

偏于内功的以为能静坐功深,就能成圣成贤,成仙成佛,只要独善其身,何必

再去行慈渡人呢?那知自古圣贤所抱的志向都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仙

佛更是慈悲为怀,常存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宏愿。况且古今的仙佛。尽是圣贤修

成的,生前没做到圣贤的程度,身后断不能得证仙佛果位。假使专重静坐独修,只

图自私自利,不能推己及人,做那救济的事业,这便成了枯禅偏修,误入歧途了,

纵能做到洁身自爱、一尘不染的地位,也不过是一个自了汉,究竟与世界上有什么

裨益呢?①

道院人士还用浅近的白话文讲演相关“功德成仙”的观念,主张内修外慈,反对采

补炼养成仙成佛之说:

采精补气,求着成仙成佛,这都是方士欺人之谈,我是从来不信的。自古那有

白日飞升,肉身成圣德呢?纵能坐化,仍是一个散仙,不成正果,天上要这个无用

的神仙做什么呢?老祖之道,生前只教人习坐以养灵,行慈以立功。功行圆满,肉

身虽死,灵气不散,灵气纯阳,阳则上升而为神。②

演讲人为了使信徒相信“功德成仙”观念,举出了道院中的几个例子:

杜宾谷先生,辛酉年创办济南的道院,归道后就封为默真人。钱能训先生,创

办北京总道院有功,归道后就封为金华真人。王善荃先生,创办世界红卍字会有功,

归道后就封为慈程真人。都在各院里派职,设位供奉,时常临坛判事。像这三四年

的功行,就能与古代的仙佛并列。要不是助天行道,那能有这么快呢?……生前建

立功名,死后皈依妙山,好不好呢?③

死后封为“真人”,并有时临坛训示指导,从宗教学角度来讲他们确实已经成仙。以

下再对死后被道院封为“真人”的几个重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 

道院组织创始人之一杜秉寅,字宾谷,道名“默靖”,江苏淮安人。1885 年选拔贡生

赴山东任知县,历任蒲台、高唐、临清等地知县,后升迁道员。据载,他在临清任期内

“兴废扶伤,实事求是”,深受地方民众爱戴,调离临清后,临清民众在地方建起生祠祀

之。民国建立后,杜秉寅绝意进取,在济南隐居。后来他参与济南道院的创建,被赐名

默靖,担任济南道院第一任统掌,期间曾筹划组建了道德社、女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

育婴堂等慈善机构,为道院暨红卍字会在各地的推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道院中名望素

孚,1923 年 2 月 19 日去世,终年 71 岁,被道院封为“默真人”。④

 

①《道旨浅说》,第 2 页,张灵泳编:《救济须知》,济南慈济印刷所 1933 年刊印。 

②《张惟骈先生白话讲演录》第 1 册续,《鲁联卍字旬刊》第 6 号,1939 年 2 月 30 日。 

③ 同上。 

④《默真人传》,《道德月刊》第 2 卷第 9 期,1935 年 9 月 25 日。 

 89

王善荃,字仲芗,道名“道程”,安徽合肥人。1885 年选拔贡生,朝考一等,做过小

京官,曾任北京外城厅丞。民国成立后曾历任福建、安徽警务处长。进入道院求修后,

曾筹划世界红卍字会赈济日本 1923 年大地震。当时因世界红卍字会纲则草创未备,王善

荃坐镇北京总会厘定世界红卍字会的各项章则细目,为世界红卍字会的日常运营做出了

重要贡献。1924 年病逝后被道院封为“慈程真人”。①

徐世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胞弟,因喜画梅,自号友梅,原籍山阴,寄籍天津。

1861 年和其胞兄徐世昌同年举于乡,不久执掌河南开封书院,以同知调往山东,升迁知

府,补山东青州知府,又升署山东督粮道,补登莱青胶海关兵备道。清朝灭亡后,隐居

青岛。一战期间因日德战争迁往天津,参与道院的创建并加入道院,道名“素一”。因其

年高德劭,故其道名为济南母院首次排名之第一人。徐世光最大的功劳在于借助各种社

会关系促成道院、“真经”在北京政府内务部立案,后来又负责创立了天津、保定道院。

济南道院院统掌杜秉寅死后,徐世光继任济南母院首席统掌一年。因其生前曾参与策划

了道院发展的诸多重大决定,对道院、世界红卍字会的初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29

年病逝后被道院封为“坚基真人”。②

何澍,字仲起,祖籍浙江山阴,寄籍山东青州。早年从政后由佐贰历至监司,从事

河工尤久,历任文案、收支提调督办等职,曾经办山东境内黄河堵口工程十余次。后来

由署济东泰武临道升署提法使。民国建立后寓居青岛,北京政府曾请其为官,均称病谢

绝,其后常年居住青州。1921 年济南道院创办后,经好友杜秉寅介绍,加入济南道院,

道名素璞,积极参与道慈活动。1924 年正式出任济南道院统掌,从此长期居住济南。何

素璞自 1924 年至 1941 年病逝,担任济南道院统掌达十七年之久,其后半生与道院组织

的发展相始终,对道院组织的发展出力尤多,死后被封为“固基真人”。③

加入道院暨红卍字会的不少人从事慈善救济活动异常出力,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在

这方面,宋光宇的研究做出了十分恰当且富有启发意义的诠释,指出: 

要靠‘行善’来肯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吗?这是值得商榷的。……世界红卍字会

的发起会员,他们本来就是拥有前清的科举功名,在前清和北洋时代也都当过高官,

钱能训和熊希龄更当过国务总理,这样的经历,即使不行善,也一样会在地方志的

乡贤篇留下记录。 

这些行善救赎的观念,到了 20 世纪,因社会上天灾人祸不断,而得到发展的

机会。一些退职的高官,在绝意仕途之后,转而寻求宗教上的慰藉,相率加入各种

宗教团体,并实践各种行善工作,以求获得另一种成就——成神,或者说是上天给

予的果位。 

世界红卍字会早期的领导人在逝世后,也都透过乩坛,证明他们在天上的果位,

让其他在世间的信徒相信果报是真的,从而虔诚信奉。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更

深一层地去体会民国初年熊希龄、钱能训等高官为什么在离开政坛以后,全心全意

 

①《慈程真人传》,《道德月刊》第 2 卷第 9 期,1935 年 9 月 25 日。 

②《坚基真人传》,同上书。 

③《素璞何统掌荣哀录》之“行状”。 

 90

地投入社会慈善事业和相关的宗教组织。①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认为开展慈善活动的官绅家财万贯,拿出一点钱来做善

事不过是装点门面,换上一副慈善的面孔;没有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和民众心理角度去

探讨。仔细审读遗留下来的那些官绅、商人的资料和道院内部文献,发现过往的研究并

不了解官绅、商人在社会转型之际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功德成仙”观念,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在民国前期社会转型之际,有如此多的绅商、官僚、文人加入道院暨红卍字会,

构建起遍布全国各地的宗教慈善网络,开展道慈活动。 

(三)自律约束机制——不干涉政治、无政治企图 

会道门大都利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或政治黑暗、混乱、腐败的疏漏空间发展自身实

力,并怀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也即其存在和政治密切相连,并以参与政治活动或分

享政治权力为职志。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称王称帝,复辟帝制,是大多数会道门梦寐以

求的政治目标。”②

例如,创始于山东长山县的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便因在政治上图谋不

轨而被列入南京国民政府取缔的范围。1929 年,会首马士伟利用“五三”惨案后山东、

华北的混乱形式,认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时机到来,散布谣言说:“苍天已死,黄天当

立;民国将灭,帝制复兴”,并制作了黄天龙旗多面,将周村改为中京。同年,他还宣布

将于 2 月 2 日在周村称帝,委任王幼年为内阁大学士、外务大臣兼长山县县长;聘请日

本人担任牧师和军队教练。③再如,1928 年,同善社会首彭泰荣认为其登基称帝的时机到

来,自称“真龙天子”,制作了黄袍,组织了“神兵天将”,阴谋暴乱,被当时国民政府

以“保皇党”的罪名取缔。④不可否认,反动会道门确实有其不法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行为。

但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并不具备上述严格意义上的不法政治野心和行为。道院暨世界红

卍字会自萌生那一刻起就竭力保持自身“独立性”与“非政治性”,明确表示不干涉政治

与党派。 

1. 宗旨与立场 

从其成立宗旨及主观立场来看,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都表示不干涉政治。道院以“研

究五教一贯之原理,检讨科学玄学共同之原则,以发扬中国固有道德文化及民族精神,

促成社会进步世界大同为宗旨。”⑤

明确表示恪守宗旨,遵纪守法,不参与政治活动,“同

人之精神与事业,恪守宗旨及法律规定,以不参与政治为范围”⑥

。1922 年,道院在北京

政府第一次呈请立案登记时,曾制定了十二条《道院院章》,对道院的性质、宗旨和活

动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其中第三条规定:“凡以诚心从道者,皆可入院从事进修,绝

不因种族、宗教背景而产生差别待遇,但切忌干涉政治,或另组党派,阴谋偿遂个人政

治野心。”⑦可见:道院从其成立伊始就奠定了不参与政治、牵涉党派的基调。据加入过

 

①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湾宜兰县)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2002 年,第 591 页、594 页。 

②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24 页。 

③《山东长山县发现伪皇帝》,《申报》,1929年2月4 日。转引自邵雍:《中国会道门》,第 286-287 页。 

④ 贺善铎:《近代四川会道门研究》,四川省公安厅公安志办公室 1993 年 11 月印行,第 118 页。转引自陆仲伟:《中

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24 页。 

⑤《牟平道院简章》,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⑥《道院说明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04。 

⑦《道院院章》,详见[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3-234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

史》中册,第 825-826 页。 

 91

道院的人回忆说:坛事不经常举行,“开坛时只及道院内部各事,国事从不谈及。有呈

询者,禁止回答。”①

世界红卍字会将自身定性为“纯粹的国际性慈善团体”,“不涉政治,不分畛域,不

干预慈善范围以外的一切事务。”②

在其成立宣言中也申明以慈善救济为本:“融会各宗教

之真理而有取夫万有同具之道德性根为其主宰,本此道德精神发而为慈善事业,则内外

一致,物我俱忠,故不分种族,不涉党派,不谈政治为卍会立场之范围。”③道院暨世界

红卍字会的确将这一活动原则和理念贯彻于实际的诸项活动中,一再警示、提醒修方、

会员,这在其日常使用的信笺上也能体现出来。例如,“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各会联合办事

处”的信笺上便印有这样的字样:“本会为纯粹国际性慈善团体,不涉党派、不兼政治、

不干预慈善范围以外之任何事务。体上天好生之德,救生民不测之灾,牺牲一己之精力、

物力,博得精神与良心安慰。”④

作为院会中地位较重要的“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各会联合

办事处”,在其日常使用的信笺中印有其一贯宗旨,有一定的宣传、警示作用。特别是“体

上天好生之德,救生民不测之灾,牺牲一己之精力、物力,博得精神与良心安慰。”一语,

更促使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性、人心角度来体悟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竭尽全

力孜孜力行道德、慈善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2.合法立案、遵循规章 

从其立案程序以及官方对其监管来看,该组织也必须遵纪守法,与现存政治相一致,

这是其存在之根本。道院从成立到公开活动都曾在政府部门立案登记,尽管其间曾被“查

封”,但最终于 1935 年根据文化团体组织大纲重新立案,得到山东省党部及济南市政府、

社会局的批准,遵守以下规定行事: 

不得有违反三民主义之言论及行为;接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遵守国家法律服

从政府命令;团体会员以法律所许可之人为限;有反革命行为被告发有据或受剥夺

公权处分者不得为会员;除例会外,各项会议须得当地高级党部及主管官署之许可

方可召集;违反上列规定者应受法律所规定之处分。⑤

道院组织规定全国各地道院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公会”,共筹道慈事务进展。值得注

意的是:在 1931 年第十届公会召开之际,按开会秩序规定,正式开会之前,大会主席恭

读总理遗嘱,全体静默三分钟⑥

。1928—1935 年是道院被“查封”时期,即便在这“非常”

时期,道院也尊崇“国父”孙中山,与主流政治保持一致。在 1930 年左右,南京国民政

府曾在全国范围内号召恪遵孙中山遗教,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正人心、

挽颓风,济南道院曾收社会局类似的公函并转发各地道院遵办。上海道院在 1931 年的公

会会议上提出《恪遵指令守范宣导案》,认为:“兹事体大,宜认清主客,方可无弊。我

会以人民资格提倡道德十年,于兹收效之宏,曷克拟政府之风行草揠,此当为民众庆幸

者也。第指令出自政府,当以政府为指导之主位,敝会居遵令之客位,更非令我会代为

 

① 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第 13 辑,第 27 页。 

②《道院、红卍字会组织概要》,上海市档案馆藏:Q120-4-1。 

③《世界红卍字会宣言》,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各会联合办事处信笺”,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0。 

⑤《济南道院立案文献汇录》,第 3-4 页。 

⑥《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刊。 

 92

讲演,此又当注意者也。敝会密迩政府,深信政府人才荟萃,必有详细讲辞公布民众,

切不可以我会浅见俚辞贻笑大方或引起误会。愿各会恪遵遗教,身体力行,就同仁为范

围相勉相助,冀收默化潜移之效,至于会外宣讲宜仰之于政府。” ①经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由济南红卍字会分函各会知照。在道院被查封期间,道院组织的道德文化宣传依然遵从

政府的导向与指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慈善团体,

根据社会团体组织程序重行改组立案,同样必须符合以上遵纪守法的诸种规定,方能合

法存在并参与社会活动②

。此外,从一张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的普通生活照

片上透漏出的细节,也能看出当时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虽不干涉政治、党派,但仍然融

入主流政治。从图 3-1 中清晰可见: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悬挂在墙壁上。 

图 3-1 牟平恤养院幼稚儿童餐饮室 

(图片取自牟平恤养院编:《世界红 字会牟平分

会附设恤养院影片汇刊》)

而会道门如一贯道,拒绝按照 1930 年和 1940 年代民国法律的要求向政府立案。在

一贯道的疑问解答中,关于其为何不立案的回答如下: 

一贯道是应三期普渡,暗渡贤良的而降的先天大道。昔日孔夫子周游列国,传

一贯时,未闻有立案之说;且释道两教,亦未闻有此定章。自古至今也未闻不许信

仰宗教之说,可知天道之降世,完全是上帝之所命,也是定数使然,因此道是普收

原性归理的真天道,故无立案之必要。 

这段话经一贯道内的点传师讲解,则说: 

我们是孔孟的真天道,不是什么宗教,自从开天辟地就在传,从未立过案。况

且我们都是老母的儿子,官厅里的人也是老母的儿子,那有母亲向儿子那里立案的

道理?③

以上一贯道的两则材料,特别是其中“暗渡贤良”、“从未立过案”、“老母”等字句,

将其秘密性与反社会性的特征显露出来。 

3.内部相关约规 

从该组织内部的相关约规来看,其也力求避免各种社会纠纷特别是政治纠纷。 

 

①《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41 页。 

②《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 12980 号训令》,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0-2。 

③ 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第 37 页。

 93

首先,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自上至下有一套较严密的自组织系统,尤其对其成员个

人证件的发放与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一个组织的徽章或证书是该组织形象的重要表征,“徽章之制备所以资识别而重会

誉”①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对此十分注重。徽章、证书由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统一制

定和发放,规定只有在执行会务时才能佩戴,“本会制备徽章给予会员于执行本会事务时

佩带之”②。地方院会甚至济南母院也无权制作、发放徽章、证书等。1928 年,山东掖县

红卍字会筹备成立时,曾请示济南道院:“红卍会会长及各职员会员委状是否由贵院发给,

抑系敝会自行发给,其卍会所用图记系何样式,亦祈示知以便仿制应用。”济南道院在其

回复中指明:“所有铜质印章(即图记)、会员证书、徽章等件,向由北京总会代制发给。

贵会推定会长请即开列会员名册寄交本会转报总会制发可也。”③

针对地方院会的疑惑做

出了明确答复。 

不仅如此,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对徽章、证书等使用和回收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根

据规定:“凡因退会或开除会籍,丧失会员资格者应追缴本会证书及徽章。如事实上不能

追缴,得登报取消并报总会备案”④

。笔者曾见过中英文对照的《济南道院世界红卍字会

济南分会证书》,此证书由道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领发,里面明确载有:“本会会员

如受公权褫夺时失其会员资格;凡失会员资格或被除名者追缴本会证书及徽章,所纳会

费概不退还”等内容⑤。可见,作为世界红卍字会会员的一个首要基本条件是不能违背现

实政治,不能触犯法律法规。 

在实际运行活动中,文登红卍字会对于会员徽章问题的处理是个典型个案。1932 年,

文登红卍字会在给济南红卍字会的信函中说:“敝县前县长郭培武系直隶故城县人,领文

登卍会第一号徽章一个;前公安局长王荣玺系辽宁人,领文登卍会第七号徽章一个,暨

公安局职员丁宝桢系辽宁本溪县人,领文登卍会第十号徽章一个;马鼎臣系山东平度县

人,领文登卍会第十一号徽章一个,现在均已离职,不知何往。嗣后不论在何处有何营

谋俱与敝会无涉。”⑥济南道院给予的答复是:“卍会之会章必须求修以后并已入会方能发

给。郭君等是否入会,如不应发而复通发给,现在无法追查,则须报明总会并登报将会

章号数声明作废以免流弊。”⑦尽管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不能强制追究无故离职人员的责

任与过失,但还是很注意事后的补救工作。从该组织将离职人员徽章登报声明作废以免

流弊;以及声明不论在何处有何营谋都与组织无涉等言语,可以看出该组织小心翼翼地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尽力不卷入政治是非。 

其次,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为保证自身的正常发展,做出了种种不参与政治的严格

内部规约,在现实活动中,也基本上恪守了既定宗旨与规章。现举几例以作管窥。 

 

①《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刊,第 20 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③《济南分会、济南道院为掖县成立卍字会推举会长事项与掖县红卍字会筹备处的来往信函》(1928 年 8 月),山东省 

档案馆藏:J162-01-7。 

④《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章程》,济南市档案馆藏:22-1-19。 

⑤《济南道院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证书》,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7。 

⑥《文登红卍字会为声明离会会员郭培武等徽章无效给济南分会的函》(1932 年),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5。 

⑦《济南红卍字会为复郭培武等离会会章应如何处理给文登红卍字会的函》(1932 年),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5。

 94

1928 年,山东掖县红卍字会筹备成立时,该县县长李清波给予积极的帮助与支持。

掖县红卍字会筹备处曾致函济南道院红卍字会,准备推李清波为掖县卍会会长。济南道

院在复函中根据规章婉言拒绝:“查卍会为纯粹慈善团体,向不涉及行政范围。贵会长李

清波热心慈务,出任会长,本院会同人固极端欢迎。惟格于定章,行政官吏只可为名誉

会长,用是函请贵处重行推举正会长,俟卍会正式成立后即征请李县长为名誉会长以符

向例。”①因此,从其组织外部来说,行政官员不能担任红卍字会会长等实际领导职务,

只能担任名誉会长。 

至于红卍字会更不与慈善组织以外的任何组织联合,从事慈善救济范围以外的事情。

1937 年 11 月,山东省党部召集党、政、商、农及自治区各界成立“济南市各界抗敌后援

会”,邀请济南红卍字会参加。济南红卍字会在回复中陈明:“红卍字会系纯粹慈善团体,

未便以卍会名义加入其他慈善范围以外之机关。目前省党部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本会

会长何素璞业已个人名义加入该会,共徵洋百元。又商会开会慰劳伤兵亦曾助洋五十元。

兹准前因似无再推委员之必要。”②

婉言拒绝了“济南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的要求,尽管

何素璞已经以个人身份加入。 

1939 年,济南市公署考虑到何素璞在地方声望素孚,欲聘请其担任“济南市公署土

地陈报处襄助委员”。何在回信中也婉言拒绝:“敝会章程,除慈善团体可以参加外,至

军政事务均不得参加,否则开去会职。查土地陈报处属于行政机关,按之会章未便加

入……并将该项章程附还,务请登照,是为至感。”③值得注意的是,何素璞以个人名义

加入“济南市各界抗敌后援会”,而拒绝出任“济南市公署土地陈报处襄助委员”,前后

态度迥异主要是由这两个机构性质不同所决定的。1937 年 12 月 27 日,日军侵占济南,

1938 年 4 月 6 日成立济南市公署,即通常所说的“伪济南市公署”。济南红卍字会没有加

入“济南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是因为其章程中早就明确规定不参加慈善范围以外的任何

组织。何素璞前后不同行为的对比,恰好反映了其尽可能在不违背宗旨原则的基础上做

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国之举。这个事例也说明:红卍字会内部成员包括会长等人一般也不

兼任外界行政职务,如实在有必要(迫于政治强势)则只能以个人名义加入。 

1946 年,济南市政府参议会参议员人选经山东省政府核定后应即行筹备组织,但因

房舍缺乏,没有找到合适会址。济南市政府考虑到济南道院的房舍,致函商请借用:“贵

会房舍恢廓,院宇众多,拟请赐借闲屋四五座暂充本市参议会临时会址,一俟该会觅到

会址当即迁让。兹派本府秘书王乐天前往面洽,敬希查照惠允为荷。”济南红卍字会复函

婉言拒绝:“敝会系属世界性之团体,所有房舍一切均由总会及各会公同主持,非济会一

处所可自主。前于忽促之际经张师长(景月)部属借住数日,当时总会在渝即啧有烦言。

曾经由渝函呈主席说明原委……并托李副司令员(仙洲)来会视察,谆嘱一切,后无论

任何团体不得借居。实缘会址狭隘本无闲房可供借居,自此端一开更恐难于应付,务恳

 

①《济南分会、济南道院为掖县成立卍字会推举会长事项与掖县红卍字会筹备处的来往信函》(1928 年 8 月),山东省 

档案馆藏:J162-01-7。 

②《济南分会为复推选委员事与济南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来往文件》(1937 年 11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1。

③《济南分会会长为复聘为土地陈报襄助委员事不能担任与济南市公署的来往函》(1939 年 10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01-11。 

 95

钧府多加原谅,另觅妥址,至为盼祷。”①

 济南红卍字会自称为世界性团体固属自负之语。

但仔细品读该函,济南红卍字会之所以拒绝出借房舍,既非如其所言“所有房舍一切均

由总会及各会公同主持,非济会一处所可自主。”也不是“实缘会址狭隘本无闲房可供借

居”,而是因为其深知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因被“查封”,地方政府占据道院基址的前车

之鉴。“自此端一开更恐难于应付”一语倒是透漏出其不愿出借房舍的心声。这个事件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不利用可乘之机讨好政府,尽量避免与政治势

力发生慈善救济范围以外的牵涉。

现存各地《文史资料》多将道院组织看作“封建迷信团体”、“会道门”,但也有回忆

者否认这一说法:“关于道院的性质,既不同于宗教,也不同于反动会道门,它主要是搞

慈善事业。它自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从未接受过任何部门的津贴和补助,完全

是自捐自养。尤其遇到战乱年代,它严守中立,不参与政治活动,并以慈善团体的名义,

进行一些缓冲活动。”②

1928 年 5 月 3 日,日军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济南制造了震

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当时,日军在商埠内分段设警,民众出入受限,日常用品尤难购

取,济南红卍字会与日本领事商洽设法接济埠内民众日常饮食。济南红卍字会为了顺利

开展救护工作,一方面与日本领事再三磋商,一方面函请国民军司令部以人道为重,开

放东南西门两门,以便卍会派员救护难民出险。此外,济南红卍字会组派救济队救治受

伤兵民、掩埋死者,从东北运到红粮七千余包散放于贫民。据统计,此次事变“收容伤

兵民一千二百余名;治疗受伤兵民约九百名;掩埋死难兵民五百余名。”③在战争的非常

环境中,红卍字会与政府、军方甚或党派进行协商和沟通,主要还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慈

善救护活动,而非一味攀援、依附政治势力,更非与日本勾结,互通声气。

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和运营机制,使得地方士绅阶层一直是维持地方社会

秩序和道德风化的主要力量。尽管在近代社会大转型之际,传统士绅在地方社会的影响

有所弱化④,但如前所述:19 世纪末,传统士绅蜕变为新旧兼具的绅商,建立起操控地方

社会的新方式;具备了灵活的生存策略和很强的韧力。⑤各地方院会的领导人及其成员多

数是当地有影响的绅商、文人或退职官员。当发生政治、军事、灾害等突发性事变时,

也只有他们有能力作为民间力量的代表出面予以协商,维持地方社会安宁。该组织与日

方的交涉与协商绝大多数是以慈善救济为范围,因此不能简单将此应然之举认定为投敌

叛国行为。

道院暨红卍字会负责人亦曾支持抗战、保护中国共产党人士。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

会附设恤养院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据当事人回忆:

1935 年,烟台市因为“徐明娥事件”引起当局监视而不能在志孚中学任教的李

丙令老师由褚院长安排来院任教,他稍长于孤儿年龄的青少年活力,吸引着年龄较

 

①《济南分会为复会舍不能借居事与济南市政府的来往信函》(1946 年 5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0。 

② 石鑫三遗稿,蒋又新、马砚农整理:《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 2 辑,第 98 页。 

③ 济南市档案馆编:《勿忘国耻——济南“五三”惨案档案文献选辑》,济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5 页。 

④ 王先明的《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一书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⑤ 叶汉明:《20 世纪初山东地方绅商层的形成——潍县的例子》,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

第 236-251 页。 

 96

大的孤儿与他的接触,对恤养院部分师生的思想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抗日战争

爆发后,李丙令教师辞职带领孤儿崔养收(改名崔敏牺牲在雷神庙战役中)到农村

打游击去,在日伪统治阶段,还有多名孤儿到解放区找李老师参加抗日。后来才知

道李丙令老师就是中共烟台市委负责人。①

综上,关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与政治势力的关系不能只凭某些具体的事例就得出

论断,而要综合把握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时局以及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性事

件,在此基础上结合道院组织的宗旨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在考察其与各种政治势力关

系时得出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的判断。 

4.对“伪满”时期东北院会的看法 

关于这一时期的东北院会,有研究者指出其“完全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工具,尽

管局部也有些抗日活动”②。还有学者把世界红卍字会当作近代“亚洲主义”的实践形态,

从中日关系角度对这一时期东北红卍字会的活动进行述论,认为“在一个帝国主义和民

族主义交错的时代,红卍字会提倡救世主义,客观上回避了民族主义的现实承担,对于

在中国民族主义高涨下业已失去魅力的日本亚洲主义者来说,红卍字会无疑具有利用价

值。”但红卍字会的扶乩“不涉党派,不谈政治”不符合日本关东军建立新政治秩序的

要求;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则有可能将民众引向不关心“满洲国”政治的危险。1935

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政治不断强化,伪满洲国也开始加强对“类似宗教”的管制,红

卍字会完全失去了自主性。“不问种族宗教”和“不涉党派政治”的红卍字会最终异化

为日本支配下的“教化”团体,从而远远背离了其创立时的初衷。③从上述研究来看,道

院暨红卍字会主张“救世”、“实现人类大同”确实对日本侵略者有利用的价值,但道

院的这一既定宗旨是其创立伊始就再三陈明的,是面对“一战”后及中国社会转型等国

内外新形势下提出的,而非顺应日本侵华而更张。东北道院的乩文因不涉政治、党派,

一度不能为日本侵华所用。后来之所以出现变化,是由于当时的形势,特别是日本在“伪

满”的强势逼迫所致。现做如下分析: 

首先,抗日战争爆发后,道院组织面临诸多问题。其一,由于战事频仍、交通阻隔,

各院会间的来往与联系被打断,这给其整体上的部署与统一行动带来极大不便,以致各

地区院会之间情况不甚明了。东北沦陷后,东北院会和济南母院、北京总会等几乎中断

联系。其二,在沦陷区,不少领导人由于诸种原因逃亡,地方院会限于停顿。其三,有

的会员丧失民族气节、违背院会宗旨、卷入政治漩涡、叛国投敌,这给院会的声誉带来

极坏的影响。但并不能因此从整体上断定道院组织完全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工具。事实上,

道院组织所面临的以上难题,也是当时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民间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面

临的问题。

其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作为全国各地红卍字会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地方

院会自身问题及其所面临的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鉴于当时纷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29—1954)》,济南华夏印刷所 1998 年刊印,第 82 页。 

② 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 年第 1 期。 

③ 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97

繁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恶劣的战争环境,为进一步统辖、约管地方各院会恪守规章,同时

也对内部、外界重申强调不干涉政治的宗旨,维护道慈事务的发展,世界红卍字会中华

总会特致函各地卍会:

本会为纯粹慈善团体,以修己渡人,救济灾患为主旨,对于国家政治向不参预,

此为同人所共守,亦为社会所深知。溯自成立以来,时将十载,中外各地分会先后

成立者计有六百余处,会员人数日益增多,深恐其中良莠不齐或假借名义出于会章

范围以外之营谋或因为人诱惑作政治活动违背本会宗旨,或因环境所迫为他人所强

逼,虽事出于万不得已,然事关全局似难曲谅,不得不预为声明。兹经同人公议夫

奉训判准,所有拟定办法二例列后: 

一 凡卍会会员个人行动有假借会中名义,出于会员范围以外营谋或因人诱惑作

政治活动及涉及法律关系,除一切行为由其个人负责外并依据卍会施行细目第十条,

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除去会员资格,宣布除名并登报公布。 

一 各地卍会如有违反会章作慈善以外行动,即为环境所强逼,虽势出于万不得

已,然为本会全体名誉计,亦不能稍予优容,即依据卍会施行细目第七十三条,得

分别知照更正或改组之。在改组未完成之前暂时停止其会务之工作。 

以上两节为道慈根本计,为院会全体计,用特郑重声明,深望凡我同仁共相敦

勉,并希转告同会诸公加以检束,共维会誉以固道慈万祺基业,幸甚幸甚。除另拟

宣言分登中外各报外,相应函达统祈公鉴。①

从该函中可以看出以下信息:其一,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院会成立多达六百余处,

虽然其数字不一定精准,但其发展速度不谓不快。其二,院会推展迅速,难免附带诸多

弊端,会员品行良莠不齐即其中之一,中华总会也认识到这一点。其三,不管是会员自

身的主观原因还是为人诱惑、为环境所逼迫等客观原因,一旦参与政治活动,违背院会

宗旨,则按既定规章处理,决不宽容姑息。其四,任何会员或红卍字会组织都不能违背

既定宗旨。会员个人如有参与政治、违法犯罪之行为,则开除其会员资格;红卍字会如

整体参与慈善救济范围以外之活动,则令其停止会务,重行改组更正。从中足可体味出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保持道慈事务正常发展,维护院会

整体声誉所做的努力及始终一贯坚持院会宗旨的决心。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很快沦陷。1932 年 3

月,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后来随着日本对东三省统治的强化,东北各地院会

难免背离其初创时的宗旨与初衷。不久,东北院会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及各地分

会断绝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整进会务时指出:在东北沦陷

后,“东北全区各分会遂与华总及各地分会断绝关系。”②

牟平红卍字会也在 1951 年的总

结汇报中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东北,随后又组织伪满洲国,因此东北全区各分

会遂与中华总会及各地分会断绝关系”③

。1934 年 2 月,东北地区的道院在日伪政权的操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中华红卍字总会函》(1931 年 11 月 2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0-2。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整进会务号召各地分支会一致向共同目标迈进》(1951 年 3 月 30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440。 

③《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98

纵下,中断与中国道院总部的联系,成立了伪满洲总院,并在长春设立伪满洲总行主会,

成为日伪政权控制的一个独立的民间团体①

。翻检现存道院公会议事录,自 1932 年以后

几乎不见东三省院会前来参加会议;不仅如此,山东省以外的院会也很少派代表与会。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战争的影响和政治的强势逼迫是主要因素。如不顺从日本强势要

求,则只有消亡一途,正如研究者指出:“在北满地区道院的秘密组织中,还有一些抗日

活动,因此受到日伪当局的严厉监控和镇压,北满地区的道院组织逐渐衰落和消亡。”②

再次,从大范围来看,尽管在战火纷飞、外敌强势入侵的恶劣情势下,道院暨世界

红卍字会多数还是积极从事慈善救济活动。抗战爆发后,各地红卍字会积极组织救护活

动。世界红卍字会的战地救济活动不胜枚举,现略举几例。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前夕,

南京八卦洲红卍字会曾疏散、救护驻扎南京之官兵,并赈救流离难民。据事后统计,此

次救护“运送中央教导队:七十四军,三十六师、四十一师、五十一师、五十六师、八

十七师、八十八师,粤军一五三师、一五四师、保安队及警察,其他师团番号不复记忆

清楚,共计官兵三万七千余人。”③

南京沦陷后,世界红卍字会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不

仅救护大批落难官兵、民众,还掩埋大量遇难同胞,这也成为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的有力证据之一。④

上海红卍字会则“特地推派专员去香港、汉口等处接洽,组织救济办

事处,推进西南各地救济。同时,集中全国力量,分组救济队三大队,派往广西、湖南、

江西、浙江等省,办理救济,越时八载。”⑤战地救护异常危险,参加战地救护者大都将

生死置之度外。在衡阳大轰炸中,上海分会救济队队长李槎同、主任袁遹善以身殉慈。

因此,对道院组织在抗战期间的情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正如研究者

在对上海的红卍字会进行初步研究后指出:“当我们来评判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时,发现很

难用简单的是非两个字来概括。”⑥

由上观之,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以不涉政治、党派、

国别,将修身养性与慈善活动划定为自身的宗旨与活动范围,并为此制定了种种相应的

规章;一再强调并申明既定宗旨,加强对组织与成员的约管。从国内社会现实来看,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正是各地大小军阀混战之时,尽管有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但国内党派、政治势力依然林立,期间还夹杂军阀派系斗争、国共内战等;30 年代以后,

日本逐次挑起战端,进而演变成全面侵华战争;40 年代中后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又

有三年国共内战。在这社会动乱、政治形势波诡云谲之际,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一再主

张不涉政治、遵纪守法,这既是其“纯粹慈善组织”原则使然,又是在动荡社会中保持

 

① 李英武:《东北沦陷期间的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 年第 1 期。 

② 同上。 

③《南京八卦洲分会为报告本会七·七事变护送官兵渡江情形给济南分会的函》(1945 年 12 月 20 日),山东省档案馆

藏:J162-01-10。 

④ 详见庄志龄整理:《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档案与史学》1997 年第 4 期。 

⑤《上海分会、东南淞沪代主院关于会务及道慈工作报告》,转引自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

究(1927—1949)》,第 9-10 页。 

⑥ 同上文,第 10 页。 

 99

独立性,避免卷入政治纠纷、谋求自身安然的举措。道院组织的这种“非政治性”也反

证了其并非像反动会道门那样利用社会混乱之机,依附政治,进行不法活动。 

 100

五、道院内部宗教活动探究 

 ——以扶乩、静坐为中心 

(一)道院之扶乩活动纵横谈 

关于道院的扶乩活动,历来为研究会道门的学者所指摘,这也是其被称为会道门的

主要证据。有学者认为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教门,是秘密宗教的变种:“以道院为本体

的红卍字会,究其宗教本质仍旧是白莲教,或者说是产生于民国时期的白莲教变体”。①还

有学者认为道院之所以是会道门,是因为“它们有最高崇拜‘太乙老祖’(相当于无生老

母)及吕祖、关帝等神祇,有佛堂,有经典,有教义,有仪规,有修持(坐功等),有扶

乩。”②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笔者试图将考察的思路和视线扩大并放得更长远一些,以期

对扶乩活动特别是道院内部的扶乩活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1.扶乩:劝善教化功能的解读 

扶乩也叫做扶箕。有学者曾对清代秘密社会中某些教派的扶乩活动有所涉及,认为:

“扶乩,也叫扶箕、飞鸾。……‘飞鸾’之名,大概是因为神仙驾风乘鸾,故有此名。”

③还有学者认为“扶乩即问卜、求神降示的方法,又称扶箕、扶鸾、飞鸾(因传说神仙降

临时都驾风乘鸾)。”④扶乩也叫做扶箕,但认为扶乩(箕)即扶鸾、飞鸾还有待商榷。早

就有人指出:扶乩(箕)与飞鸾、扶鸾不是一回事。⑤

最早对扶乩做过专门研究的是许地山,据其研究,近代扶乩可以追溯至唐代的迎紫

姑神。文人参与扶乩大概起源于两宋,而在明清科举时代最为流行,几乎每府、每县里

都有箕坛。扶乩的目的除了问试题、功名、生死、国事、医药等外,道德劝善也是其重

要目的。许地山说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各处乩坛都能得到劝善的乩语。⑥关于扶乩与劝善

关系的最佳诠释,当属日本学者吉冈义丰的相关论述,他指出: 

贯穿中国民众宗教思想的是:“善”这个字。“善”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宗教思想,

它也是中国人所有思想的主干。……“善”是生存于复杂历史社会的中国人所以永

远依靠的;如果失去了它,人生的冯藉将完全崩溃;这是任何东西也难以取代的生

活必需品。对中国人来说,善并不只是平面的伦理道德之劝诫语同。它是中国人谋

求社会生活时,视为与生命同价、或比生命更可贵、而谨慎守护的中国人之“魂”。 

贯穿于民众宗教信仰深处的另一要素是“乩”。“乩”又名乩笔,是书面的神谕、

神训。民众的宗教活动,对出现于“乩”上的神训,寄以绝对的信赖。总之,中国

民众宗教的历史特色,是民众相信善意和乩示,然后加以护持。⑦

扶乩与善书相联系,这期间离不开文人和地方士绅的参与和主持。伴随着明清时期

 

① 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17 页。 

②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③ 详见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96-200 页。 

④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劝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2 页。 

⑤ 扶乩与扶鸾的混称、误认由来已久,对此,编纂《清稗类钞》的徐珂曾指出二者的不同:“有人谓之(扶乩)曰飞

鸾或扶鸾者,其实飞鸾与扶乩本两事,混而为一者误。飞鸾之耗费甚巨,手续亦繁,先一年即摒挡种种,飞时亦须

阅三四月始竣事。”见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十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4547 页。 

⑥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65 页。 

⑦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原书序”第 5 页。 

 101

因果报应观念的普遍流行以及士绅地方道德教化权威的塑造,特别是明末清初之际出现

的善会、善堂等慈善组织,士绅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和地方的主导。当社会秩序出

现动乱或异常时,他们不仅组织各种各样的慈善救助活动,而且还进行道德教化的宣讲,

而民间善书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而起,鸾堂和扶乩则是善书形成的关键,台湾学者

宋光宇通过对清代台湾善书与善堂的考察,认为:“扶乩实际上是地方士绅阶层对地方百

姓的一项社会教育活动。”①日本善书研究专家酒井忠夫指出:“由于扶乩习俗也流行于上

层官僚和知识人之间,因此不仅清代通俗的小型新善书,且由上层知识人或其集团所制

作的多数大型善书,也是依据乩示的仪礼方式创作的。”②

大致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民间

善书逐渐多由鸾堂扶乩编写而成。咸丰十一年(1861),关帝降笔《救生船》的序言曰:“示

之以乱象,导之以游冥,诱之以笔录鸾书……辅圣谕之宽宏,振宣讲之坠绪,化世俗之

顽梗。计自庚子以来,开坛千余处,书成数百种。”③

夹杂着因果报应、鬼神观念等宗教

文化、民间信仰的扶乩劝善活动,席卷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个角落。上至社会精英,下

及普通民众,无不深受其影响。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早期洋务思想家郑观应曾作有《救

时揭要》,此篇集中体现了当时作为思想“先觉者”的郑观应的慈善救济理念。他指陈当

时广东一地“神会”、“梨园”之风盛行,糜财甚多,不若将此资费用于济世救民之用: 

耗此费者,年中不知几许。以有用之材,作无益之事。何知集资效范文正公之

创义仓、开义学、设育婴堂、收埋路尸、舍药施医,利民利物,作方便阴功,足以

邀天之佑乎?若无救济之功,而徒费资财,欲邀冥福,是未耕而求穫耳。鬼神在天

之灵,亦悯世无知,开鸾降乩,劝人为善,修身为本。无奈世人迷而不悟。有心世

道者宜出示严禁,开导愚蒙,使省梨园神会之资,改作济世救民之事,岂不善哉!④

为了劝告世人戒杀、放生,郑观应引用吕祖的话告诫世人:“尔欲长生,须放生。这

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

生而已矣!”并表明自己的看法:“愿结同志,体天地好生之德,仿古人爱物之心,令一

切物命出诸割烹之地,还其飞跃之天,消一生之罪孽,保一生之安康。岂非胜求冥福,

而徒念经拜佛者哉?又能推爱物之心,为爱人之举,乐施孝友,济弱扶倾,救人一命,

胜救百万生物,其功德不可量矣。”⑤

吕祖即道教神仙吕洞宾。吕祖是乩坛最重要且临坛

最经常的神仙。据包天笑(1876—1973)回忆,江南一带的乩坛,“必定有一位主坛的祖

师,那时最吃香而为人所崇奉的,就有两位,一位是济颠僧,一位是吕洞宾。大概信奉

佛教的是济颠僧,信奉道教的是吕洞宾。不过济颠主坛的,洞宾亦可降坛;洞宾主坛,

济颠亦可降坛,他们是释道合一,是友不是敌。”⑥

郑观应所引用吕祖的话即是吕洞宾临

坛所出示的乩语,可见郑观应也认同扶乩劝善。由扶乩所产生的众多的劝善书在民间社

会的流布,对民众思想形成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以中国著名的神学家、曾担任过燕京

 

① 宋光宇:《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01 页。 

② 酒井忠夫:《近现代中国的善书与新生活运动》,赖旭贞译,王见川、柯若朴主编:《民间宗教》第 2 辑,(台北)南 

天书局有限公司 1996 年刊印,第 93 页。 

③ 详见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 103 页。 

④《论广东神会梨园风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5 页。 

⑤《劝戒杀放生论》,同上书,第 39 页、40 页。 

⑥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69-70 页。 

 102

大学宗教学院院长的赵紫宸为例,他在接触基督教之前曾深受传统民间善书所宣扬观念

的影响。赵家藏书不多,善书却居其半。据研究者指出:“他经常翻阅《觉世经》、《劝世

文》、《阴陟文》、《太上感应篇》等善书,并作评点。又会在晚上将《刘香女宝卷》读给

母亲听,每念至刘香女受苦修行之处,便禁不住下泪,泣不可止,事后仍不断思想宝卷

的内容。”①

扶乩在清末民初之际十分普遍,多数是公开活动,一般设于善堂内。包天笑回忆其

幼年时代,“扶乩之风很为盛行,尤其是在江南一代。即以苏州而言,城厢内外,就有十

余处。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私设的。公开的人人皆知,大都是设在善堂里,很有许多

人去问病,求事,甚而有去烧香的。私设的带点秘密性质,不为人家所知,即使亲戚朋

友知道了,要去问病求方,也只能托他们主人,代为叩问的。”②

其实,扶乩不仅在江南

一带盛行,其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活动。1920 年前后,陈撄宁曾说:“乩坛之事,不知始

自何时,而逊清二百六十年间为最盛,专家记录,多不胜书。民国纪元,于今十稔,前

朝旧习,大事变更,惟乩坛之设,几乎遍满国中,非徒未衰,反加盛焉。”③

当时中国社

会这种普遍的扶乩活动也为在华传教士所关注。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指出:求神降示的方

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一支毛笔绑在一张悬在梁下的弓上(叫作“悬乩”),另一种是由两

个人扶着一个丁字形的木架(叫作“扶乩”),在沙盘上写字,能够为人决疑治病,预示

吉凶,甚至能和死去的人对话。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普遍,并有增长的趋势。④在华传教士

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陈撄宁的说法。正如前述包天笑的回忆,乩坛除公开的外,还有私

设的带点秘密的性质。此处私设的乩坛并非秘密社会、反动会道门所设的带有极大欺骗

性质的乩坛,而是相对于善堂中的公开乩坛而言,由一般人士在自己家中私设的乩坛。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就曾在自己家中设了这样的乩坛。陈撄宁对扶乩颇感兴趣。1920 年

左右,他在上海法租界民国路寓所内“另辟静室一间,供奉诸位先师,香花茶果,沙盘

乩笔,安排妥帖。偶遇天气晴和,风清月朗,辄聚集二三同道,虔诚叩请,必有上真临

坛,传授玄功口诀。若问人世之吉凶福祸,则不肯明言。如此者已经过十载光阴。”⑤

夫人吴彝珠也回忆说:“彼时余设诊所于法租界民国路。医务之余,辄与通邃道人(黄邃

之)于密室中扶乩请仙为乐。每星期日,并招待一班道友,谈玄说妙,如此者历十有余

年。”⑥

陈撄宁在家中扶乩长达十年之久,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扶乩的看法和见解,他指出:

夫以乩仙为可信,而问灾问福,求名求利,虽偶有奇验,而失败者多;或以乩

仙为全不足信,而嘻笑怒骂,排斥无遗,虽暂快一时,而流弊滋甚。故迷信与不信

二者,皆非知乩仙者也。宇宙间自有一种不解之玄理,极古今圣哲,亦难抉其奥而

 

① 邢增福:《寻找真实的信仰——赵紫宸的宗教经验》,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

第 255 页。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 68 页。

③ 陈撄宁:《庐山小天池乩坛实录缘起》,《扬善半月刊》第 1 卷第 2 期。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 

现代中国道教》, 第 41 页。 

④ 何乐益(Lewis Hodous,D.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上册,第 72 页。 

⑤ 陈撄宁:《答复安乐医舍》,《扬善半月刊》第 1 卷第 19 期。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

道教》, 第 44 页。 

⑥ 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11 页。 

 103

释其疑。世界各大宗教,皆根此玄理而成。无论科学如何发达,而宗教偏超然独立

于科学范围之外,凭神力以维系人心。一神多神,门户虽异,宗旨皆同,苟世界人

类一日不能明了世界构造万物生成之理,则宗教神权,一日不能消灭。破坏神权,

不啻破坏公共安宁之幸福,大乱即由此生。乩仙也者,亦神权之保障,宗教之明灯。

愚夫信仰,事宜固其然;上士随缘,勿持诽议。则天人感应之理,自可默契于无言

矣。①

可见,陈撄宁既非盲目地完全相信扶乩的灵验,亦非全面排斥。他从宗教学角度出

发,将宗教和科学看做两个不同的范畴,没有把二者截然对立;并在宗教维系人心,维

护公共安宁的社会作用方面对扶乩有着同情的理解。 

像陈撄宁这样在家中设私坛的现象并非个别,据包天笑回忆,他的舅祖“桃坞吴氏”

家里就私设了一个乩坛,由济颠僧主坛,两人扶笔,一人录谕。这个乩坛除了包天笑的

舅祖与两位表叔(父子三人)之外,一般人不能进去(女人尤为禁忌)。后来因为其中一

人生病,其舅祖要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包天笑做录谕的工作,因此包天笑得以参与扶乩活

动。包天笑回忆此事时说:“我总疑心这扶乩是人为的,假造的,不过借神道设教罢了。

但是许多高知阶级的人,都会相信这个玩意儿,我真解释不出这个道理。最近几年前,

上海有一处有一个乩坛,主坛者叫做木道人,我的许多朋友都相信它,而这些朋友,也

还都是研究新学的开明人物呢。”②创办中华书局的近代开明人士陆费逵也曾谈及自己的

经历和体验,他说:“余素不信鬼神之说,十余年来,辟佛老、破迷信,主之甚力。丁巳

之秋,杨君宇青(按指上海灵学会发起人之一杨璿的父亲,曾在当时上海中华书局工作)

创乩坛,余从旁誊录,始而疑,继而信。”③可见,扶乩并非秘密见不得人的骗术,私设

的乩坛也不见得就是图谋不轨。扶乩在彼时确是一项公开、流行的活动,许多学者、开

明人士参与了扶乩活动,说明扶乩也不全是迷信,其不仅具有道德劝善的功能,还能安

慰人们空寂彷徨的心灵,让人请仙取乐。更重要的是,扶乩还有令人不能轻易参悟透的

玄机。要解开这个玄机,就像许地山所说的,需要专门的心理学、心灵学的知识。切不

可盲目相信所谓玄机,陷入迷信之中,“扶箕不过是心灵作用的一种表现。当一种知识去

研究它,当会达到更了解心灵交感现象的地步。若只信它是神秘不可思议,沙盘上写什

么就信什么,那就会坠入魔道了”④

《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也指出:“新学家往往斥扶

乩之术为迷信,其实精神作用,神与会合,自尔通灵,无足奇也。”⑤

民国时期有不少民间慈善组织多采用开坛扶乩的方式来劝人行善积德。清末民初著

名慈善家、实业家、画家王一亭⑥

,曾参与了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宗教慈善组织——中国

济生会。该组织的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靠开坛扶乩来筹措,且数目甚多,“济公临坛,

 

① 陈撄宁:《庐山小天池乩坛实录缘起》,《扬善半月刊》第 1 卷第 2 期。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 

现代中国道教》,第 43 页。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 69-70 页。 

③ 陆费逵:《〈灵学丛志〉缘起》,《灵学丛志》第 1 卷第 1 期(1918),卷首。转引自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 

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第 156 页。 

④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第 115 页。 

⑤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十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4547 页。 

⑥ 其生平详见萧芬琪:《王一亭》,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6-349 页。 

 104

指明某人捐多少就是多少,故动辄筹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经费,皆由此而来。”①

不仅

如此,王一亭个人还于乩坛上皈依佛门。1938 年,太虚大师曾撰文纪念王一亭: 

民六,上海有组设中国济生会者,以所谓济公活佛主坛扶乩,颇施医药及推行

赈灾等慈善事业,长者亦于坛皈依济佛,法号觉器,由是称佛弟子。而济生会推长

者为会长,每年筹赈南北灾难,恒集资数十万数百万元,而长者遂为上海乃至全国

慈善家之巨擘。沪上之各善堂与诸慈济事业,鲜有不藉长者以为之号召者。②

可见,当时不仅社会上有名望的人从事扶乩,佛教居士所参与的慈善事业也利用扶

乩筹募资金。印光大师强调学佛的人不应参与扶乩之事,但他不任意攻击扶乩,认为扶

乩其中一点值得推许的地方,是以行善为名③。范纯武通过对近代佛教与扶乩互动关系的

考察后认为:民初的佛教改革派,仍是接受了扶乩和佛教发展可以并存的事实。④

道院组织也是借用扶乩活动劝人行善积德,特别是在其号召捐款组织救济时的训文

中,临坛的的神圣仙佛就像家长一样,一再叮瞩修方不要错过积累功行的大好时机,不

断地给予指示和鼓励。通常情况下,世界红卍字会都能发动不少会员捐助款项,赈救灾

事。日本学者末光高义说:“即便利己心极强之支那人,在道院或红卍字会面前,平时系

得仅仅的钱袋口也会豁然洞开,金钱毫不吝啬地从中飞将出来,道院和红卍字会的魔力

令人叹为观止”⑤。末光高义没有指出道院组织的扶乩活动对劝说红卍字会会员捐助赈款

的巨大作用,或许他未能认识到扶乩劝善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对中国民众心灵的深层影响,

但其形象的语言描述却为扶乩在道院组织劝募资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做了注脚。 

2.对灵学进行反思的启示:严复的例子 

民国时期兴盛一时的灵学活动也一度为在华传教士所觉察,他们通过对这些活动的

观察后指出:“上面讨论的各种情况并非全属迷信,据说还有现代科学依据,并且有组织

的推广,由报纸、杂志以及某些社会团体广为宣传。”⑥但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及其后很长

一段时间,“迷信”一直是新派知识界文人批判的对象。从五四运动开始,胡适、陈独秀、

鲁迅等人就将灵学看成是“迷信”,并在《新青年》上刊发了大量的相关批评性文论。此

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有关讨论灵学问题的文章,大多遵循批判性的理路和论调,从传统

与现代、科学与迷信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评判灵学。⑦

最近,有学者对民国初年的灵学问题

研究进行反思,评论说:以往研究者往往忽视无论灵学、催眠术,在当时都宣称是最先

进的“科学”,是超越现有科学的新领域,并得到严复的认可。这显示出近代西方的“科

 

①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第 348 页。 

② 太虚:《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大师全书》第 33 卷,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1 页。 

③ 印光大师对扶乩的看法,详见陈剑锽:《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 年版,第 85-92

页。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印光大师护教立场坚定,但他自己也没

有想到,就在他圆寂不久后,1940 年北京悟善社称“印光临坛”并降下坛训。详见高坦:《扶乩》,全国政协文史

资料委员会编:《旧中国的社会民情》,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99 页。 

④ 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⑤ 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昭和七年,第 358 页。转引自赵军、沈洁:《抗战后期华北

城乡的民间慈善团体和日本军政统治》,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第 540 页。 

⑥ 何乐益(Lewis Hodous,D.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上册,第 73 页。 

⑦ 参见吴光:《论〈新青年〉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1 年第 2 期。李延龄:《论五四时期无神论与

灵学鬼神思想斗争的时代意义》,《长白学刊》2000 年第 4 期。肖万源:《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安徽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7 页。 

 105

学”,以及近代中国所引进的西方“科学”,并非单纯地属于实证科学,而是具有更复杂、

多元的内涵;换言之,“科学”作为一种知识范畴,在从西方经日本传译至中国的过程中,

一直是多元、模糊、游移的,并与宗教、经济活动交织互动。而且在争论发生的近百年

之后,今日与灵学相关的一些活动,并未销声匿迹,不但鬼神的信仰、灵媒、扶乩等继

续存在,催眠术仍是一项令人着迷的“技艺”。该学者还介绍说:有许多学者尝试重新检

讨此课题,在台湾地区有学者从“气”学的角度来解释所有上述奇特的现象。在日本,

也有一些研究宗教、人类学的学者,如志贺市子、野村英登等人,在 2006 年 3 月组织了

一个“灵学研究会”,探讨近代中国受到欧美“心灵主义”影响后,通过研究灵学、仙学

等活动,探讨死后世界与灵魂不灭,批评当时物质主义的过度发展。最后,他指出:简

单地将两者区分为“科学、唯物、无神”与“迷信、唯心、有鬼”,是无法真正地认识民

初以来“灵学”研究的文化现象及其具体内涵。①

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严复,既是启蒙大师,又是精通西方社会科学的西学大师。

以往学者在评价严复思想特别是其晚年介入上海灵学会活动时,多认为严复退步、落伍

了。②

其实严复作为近代学贯中西的先进分子,对科学与迷信有深刻的认识。在其内心深

处也有着对科学的深刻而复杂的理解。对严复晚年这方面思想的评价,与其说他迷信、

落伍、反动,不如说他在科学理念上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更为客观。严复是近代中国“实

证主义”的奠基者,但诚如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家“很难接受极端的经验论立场”,

严复等人所引介的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哲学,是与形而上学结合为一的。③1921 年,他在致

其诸子的一封信中说:“人生阅历,实有许多不可纯以科学通者,更不敢将幽冥之端,一

概抹杀。迷信者言其必如是,固差,不迷信者言其必不如是,亦无证据。故哲学大师,

如赫胥黎、斯宾塞诸公,皆于此事谓之 Unknowable,而自称为 Agnostic。盖人生智识,

至此而穷,不得不置其事于不论不议之列,而各行心之所安而已。”④科学作为一个学科

范畴,具有复杂性,不仅仅是指实证科学。单纯从实证科学角度来评价晚年严复的思想

乃至当时其他一些社会现象难免以偏概全。 

笔者之所以长篇介绍学界对灵学问题研究的最新反思,并非要对灵学问题进行探讨。

因为民国初年灵学在中国出现,除了受欧美、日本灵学研究的影响外,也有本土的缘由。

中国的灵学是结合了西方的“催眠术”、“灵学”等新兴学科,还有中国传统的儒、佛、

道思想、民间宗教为基础的扶乩仪式,表现出文化的混杂性。此外,灵学在中国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灵学与中国本土流行、沿传既久的扶乩活动的对接。正是基于灵学

与扶乩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笔者只是循着学者对灵学问题研究的最新反思理路,借此

 

① 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第 150-151

页。 

② 例如,吴光认为:严复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倾向确实日趋保守甚至反动,他已经从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变

成用户灵学、宣传 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时代落伍者了。”参见吴光:《灵学·灵学会·〈灵学丛志〉简介》,

《中国哲学》(第十辑),三联书店 1983 年版,第 441 页。肖万源指出:“严复的无神论思想虽有明显的缺陷,但他

基本上还是一个无神论者。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的宗教理论、鬼神观中初则瑕瑜互现,继而逐渐向神学妥协,最后

陷入有神论的泥坑。”详见肖万源:《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6 页。王

玉德也认为:“严复在中年以前热情倡导科学,到了晚年却逐渐相信有神论。他甚至对迷信之类的幽冥灵魂也信而

不疑”,参见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4 页。 

③ 参见杨国荣:《从严复到金岳霖——实证论与中国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9 页。 

④ 严复:《与诸儿书·三》,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25 页。

 106

对道院内部的扶乩活动做出具体探讨。 

3.道院内部扶乩活动的具体分析 

(1)道院组织扶乩的形式 

关于道院的扶乩活动究属哪种方式,曾加入道院组织的李佳白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

记录为我们作了清楚的描述。根据他的说法,道院内部的扶乩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用一根一码长的棍子,在中间靠右绑缚一根不足一米长的曲棍,一

名男子站在桌子的一边,用左手拿着棍子,另一名男子站桌子的另一边,用右手拿

着棍子,如是就在放置桌子上的沙盘里划出了字。只有这两个人才是发布启示的神

灵的中介人。另一种方式是把一支毛笔绑缚在曲棍上,在纸上写出字来。大多数启

示是用规整的汉字写出来的①

。 

道院组织的扶乩活动与社会上公开的、私设的乩坛在形式上是否有所不同呢?通过

与以下两则材料的比较自可看出。据包天笑的说法: 

扶乩的技术,也分为两种,有两人扶的,有一人扶的。中间设有一个四方的木

盘,盘中盛以细沙,上置一形似丁字的架子,悬成一个锥子在其端,名为乩笔。“神”

降时,就凭此乩笔,在沙盘里画出字来。如果是两人扶的,便左右各立一人,扶住

丁字架的两端;假使是一人扶的,一人扶一端,另有一端却是垂着一条线,悬在空

中。……假如是两人扶的,每一次开乩,就得有三人。因为两人扶乩之外,还必须

有一人,将沙盘中所画出来的字录下来,这个名称,他们称之为“录谕”。②

再据民国时期在华传教士对扶乩形式的观察说:“求神降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

一支毛笔绑在一张悬在梁下的弓上(叫作“悬乩”),另一种是由两个人扶着一个丁字形

的木架(叫作“扶乩”),在沙盘上写字,能够为人决疑治病,预示吉凶,甚至能和死去

的人对话。”③通过以上几个不同观察者各自对扶乩活动的描述,发现道院组织的扶乩形

式与社会上公开的或私设的扶乩在形式上并无二致。 

(2)道院扶乩反对迷信、力行劝善 

揆诸道院内部资料,其主要目的是对内教化民众修身养性;对外促使其积极从事慈

善救济活动。道院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内部名称,尽管不像世界红卍字会那样专门对外负

责慈善事务,但其绝非神秘莫测,其所崇尚的“道”是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和民众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非虚无玄奥的神秘之道:“道者,圣道也,亦天道也。大之则身心性

命之学,小之即日用事务之理。中庸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此吾道院之道,实非惊奇炫异

之举。世人不察,以为迷信之宗教,亦不知其真理耳。”④

道院组织因为内部有扶乩活动,

被一些反对宗教的人士指责为迷信机关,实则不能真正了解道院劝说人们行善修行的宗

旨意趣。为此,道院也认识到向社会呈清真相,宣传自身“道”的真正含义的重要性。

1931 年,南京、安庆、无锡、下关、常州道院共同提出:《拟请解释道之真相破除迷信案》:

 

①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7

页。

②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 70 页。 

③ 何乐益(Lewis Hodous,D.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上册,第 73 页。

④ 天津道院:《实行推展学会以辅道之进行案》,《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第 13 页。 

 107

“吾院会世人多疑为迷信机关,若究其实,不独不是迷信机关,且系破除迷信机关。少

明道旨者当能知之,其不能表白于世者良乏宣传之力耳。拟请此次公会对于院内设置一

切宜有明确之解释。”①道院对自身内部的供神活动并不讳言,但将其与迷信活动划清界

限,指出:“吾人信神,是信仰修养性灵、解除人类痛苦先天自然而无为的大道,绝不是

迷信,谋个人声色货利有为的途径,可知信仰与迷信绝然两事。”②

既然崇奉神圣仙佛不

是迷信,那么在道院组织看来,什么活动属于迷信呢?道院人士认为:“信鬼神可以祸福

人而奔走祈求,欲以免祸邀福者谓之迷信。”③

日本学者吉冈义丰曾指出:多数善书是由乩笔所成,只要有降神扶乩的结社,每日

都会有新的善书形成。真正想了解民间的宗教思想,除了求助于善书之外,可说别无他

途。④道院组织通过扶乩劝人行善的言论多以“坛训”的形式刊布,因此,要想很好地了

解道院组织的思想,必须对其坛训内容进行解读,否则,任何臆断或比附式的评价都是

不客观的。以下就道院组织刊行的圣神仙佛关于迷信与破除迷信的训文进行分析,进一

步了解其思想与意图。

1935 年刊印的《邹平道院训文》曾专门对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做出了详细的论说。这

则训文由济佛临坛所出,对于何为信仰,指出: 

信仰者,必有先知先觉,从个性之感觉上穷究出一极明了、极浑涵、极大、极

真,可以为法、可以救世、可以收摄放心,可以藉之以发明一切至奥无尽的理,俾

后世人类生活、世界治安、政教改良的一种标点,就是信仰的大源头。而后世有心

人,就此种标点里面,详加研究,试办有效,随继先此者重为阐发,以唤醒后此之

一般迷梦不醒的睡夫,不禁竭精穷力,大声疾呼,乃深知此中寓无穷的道理,确信

不疑,是曰信仰。 

对于何为迷信则强调:

迷信一面却有不然。此迷信者亦非无因,不过当局者慢不加察,于是不顾个中

所云是否正确,个中所事是否能行,盲盲从之,人云亦云,人非亦非,不能深加研

求到底可信的真窔在什么地方,一味服从,一味附和,茫茫荡荡,如飞蓬转空,竟

不知何所底止。是以此等信徒,多流于迷之一途,如神教内,专求福免祸者均是。

此等信徒,不失于迂魔,即惑于仙飞。古史可考,不必再赘。⑤

从训文来看,作为一种信仰,应该是一种由先知先觉的智人探求的一个理,这个理

运用到现实中,可以救世、救心、可以改良社会政教;经得起研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

效果。而所谓迷信是指不管正确、可行与否,一味盲从附和;拜神求福免祸的行为皆属

迷信。该文还进一步指出道院内部的诸项事宜:训文、事宜、行为、讨论,包括经典,

均经过道院修方的集体研议,认为切实准确可行才付诸实施: 

我院会社中,各修子均深明至道,不但不流于迷信一面。即信仰中亦必深求其

 

①《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68 页。 

②《道慈问答》,第 4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③ 素澂:《释信》,《道德月刊》,第 1 卷第 3 期,1934 年 6 月 25 日再版。 

④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89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681 页。 

⑤《邹平道院训文》,1935 年编印,第 15-16 页。 

 108

是,不敢冒昧从事。所以各修对于院会社一切训,一切事,一切行,一切讨论,一

切经典,均加详研,不使一条含糊下去,事事见真,针针见血,即坐即经,无不是

见真之窔。见窔处即所以不迷信处,不迷信处即所以可为天下法后世则处,以此之故,

所以各地各界各修子,均引起心灵内之真见解,以有真见解,是以有真信仰,有真

信仰,是以大道日昌,慈善日广。而今天下弥乱之源,救世之策,与教之道,均从

此一真信仰内发挥出来,以弥乱,以善身,何有丝毫迷信以惑世人哉?①

综上可见,道院组织的扶乩活动已经突破了传统扶乩中拜神、求福避祸等私领域而

转向在社会的基层进行劝善、教化,号召民众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等公共领域。 

 民国时期,为匡正社会败落之人心,维护社会道德的慈善组织多编辑古今先哲嘉言、

神仙警世训言、因果报应等观念的善书、宣传册。例如,1936 年,乐善社组织、编订了

善书巨篇——《福寿宝藏》,其《缘起》篇这样记述编辑的时代背景与目的: 

慨自晚近以来,人欲横流,世风浇薄,天灾人祸,日渐降作,四维不张,国运

垂危。放肆淫逸者视为风流,谨守绳墨者笑为迂腐。……窃不自揣绵薄,大发宏愿,

网罗古今圣哲之嘉言、神仙警戒之宝训、暨果报轮回之说、养生服气之方,与夫沙

门经典、道家秘箓。简其精粹,汰其繁芜,举而聚之,凡百四十种,都十二门。以

期激发人心,维持世道,挽末俗而励淳风,息杀劫而弥乱源。……胥在于斯,非徒

挽回狂澜,有裨于世道人心而已,抑亦足以动智觉迷,辅翼教化。②

1939 年,聂云台在《德育古鉴》重印序言中重申“发明因果之说”以挽救世道人心:

“今日物质学家谓天茫茫无知,故赞美程朱之专穷物理,诋佛法,谓无鬼神、无因果,

故相与造恶犯法,为害群众。而口称为人民谋幸福,他人耳目所不及,则彼无事不可为。

其所以敢自欺欺人者,谓因果无凭、天道不足畏故也。然则今日而言正人心、挽颓俗,

舍发明因果之说将何从哉?”③

以上两个例子和道院借助于扶乩的形式劝说人们修身养性,进行慈善活动的目的是

相同的,在当时的社会均具有积极的的社会意义和效应,不能用迷信活动或复古倒退观

念等评价将其抹杀。 

 最后,从扶乩实践和学理上看,扶乩亦并非全然的迷信活动。幼年时代曾参与过扶

乩的包天笑在事过二、三十年后问其砚农表叔:“你们的扶乩,现在坦白地说一说,到底

是真的呢?假的呢?”其表叔回答说: 

可以说真的,可以说假。……譬如在乩坛上求仙方,假使教一个一点儿没有医

学知识的人去扶乩,那就一样药也开不出来。若是有医学知识的人去扶乩,自然而

然心神领会,开出一张好的方子来,使病家一吃就愈。再说:假使一个向不识字的

人去扶乩,沙盘里也写不出字来。但我们踏上乩坛,预先也并没有什么腹稿,并没

有诌成一首诗,那只手扶上乩笔后,自然洋洒成文,忽然来一首诗,有时还有神妙

的句子写出来。所以我敢认定一句成语,“若有神助”,这便是我说的可真可假。④

 

①《邹平道院训文》,第 16 页。 

②《福寿宝藏·缘起》,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 161-162 页。 

③ 聂其杰:《德育古鉴重印序》。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 177 页。 

④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 71-72 页。

 109

从其表叔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扶乩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但不管怎样,“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不识文字或不懂医术的人是不会在乩坛上有所表现的。包天笑回忆其“录谕”

时的情形,颇能说明这一点。他说: 

 不过在求“仙方”中,我较为困难,因为有些药名,我不熟悉,写了别字。但

砚农表叔是知医的人,他一向研究医理,乩坛上开仙方,也是他主持的。于是他开

了一张通常所用的药物名称单子,教我常常看看,到乩坛上临开方子,他更详细指

示,谨慎检点,也就顺利进行了。①

许地山也指出:“扶箕是观念力与灵感活动的现象,有感当然有应,感应的表现就是

箕示。这观念力与灵感多半是从在坛场参与扶箕请仙的人发出的。一二人扶着箕,十几

二十人的观念力或思想力集中在扶箕者的身上,使他们不自觉地在沙盘上写字。说起来,

所写出的离不开在场诸人的观念意志,与知识程度。”②

因此,乩文的内容所反映的正是

参与扶乩之人的能力、意图和心理。 

道院组织明确规定:习乩者在习乩之前必须多读善书③

。这是为了能够让纂方在乩坛

上扶出劝人行善的文字。正如亲见道院扶乩活动的李佳白所说的:道院中的乩文从来没

有教人做错事的启示④。1934 年纪耀荣的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所出的训文,都是

处事修身的道理,以作道院中私人修养的读物。”⑤1934 年,道院借“关圣”的名义在武

汉道院训示:“夫刺沙垂训不过相机进导、循循善诱之意,而宏道立慈尚赖人为。若以刺

沙、论道、膜拜、诵坐为修者之事已尽,则殊非吾院设坛垂教之本意,且谬以千里也。”

⑥从这段话中颇能体味出道院藉扶乩之术推展道慈事务的旨趣。 

关于扶乩、鸾堂与士绅,台湾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研究专家王见川曾指出: 

什么是“鸾堂”呢?就是以“扶乩”为神人沟通的主要方式之结社团体。……

在民间信仰里,一般人要知道神的意思,多半透过“辇轿”、“掷筊”的方式,要不

然就是透过乩童来指示神意。这些方式都常在王爷庙、妈祖庙里看到。鸾堂人士不

太不太看得起这些方式,它认为神明应该会透过较文雅高尚的管道与人沟通,也就

是“扶乩”——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神意。 

鸾堂在清末及日据时期的宜兰很发达,它一个很大的特征是扶鸾的人多半是当

地著名的士绅或富有的人,这和战后我们的认知不同,战后多认为鸾堂系中、下阶

层的活动。以前读书的人很少,不会读写汉文根本无法进入鸾堂,因为神仙是以诗

词来传达神意,若非士绅阶级根本没有读或作诗的能力。鸾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在调查民间信仰时,要注意其信仰特色是什么?一旦掌握此要项,就容易厘清该宗

教的内容及其脉络。⑦ 

 

①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 71 页。 

②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第 98-99 页。 

③《习乩室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院专则合刊》,第 59 页。 

④ 郭大松译:《民国前期中国的宗教运动》,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第 307

页。 

⑤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⑥《万院道训汇编》,1937 年编印(由华盛公司代印),第 1 页。 

⑦ 王见川:《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与调查——以史料、研究者为考察中心》,张珣、江灿腾主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

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8 页。 

 110

前面已经对参加道院的社会阶层做出过分析,再联系此处道院扶乩劝善的活动,充

分说明当时地方士绅、官商为了挽救败落之人心,维护社会道德;同时又想为救济灾荒

战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利用宗教、文化、道德的力量,依

靠世界红卍字会的组织依托,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宗教慈善网络。扶乩活动则是道院组

织藉以在大范围内推展道慈事务的有效工具。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更能从深层次了解

道院暨红卍字会作为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内容和发展脉络。 

(3)道院扶乩的目的与民间秘密宗教、会道门的不同 

会道门借用扶乩无非是宣扬组织领导者的神圣、神秘与至高无上,为其非法活动披

上合法外衣。认为道院组织是会道门的学者指出:“卍字会别管有多么正规的会议形式,

但会议结果,尤其是人事任免,筹募资金、救灾、赈济等重大事件最后都要由仙佛降乩

批示为准。”①

 如前所述,道院的扶乩活动主要是修行劝善方面的内容。那么道院的扶乩

活动是否也有神化主要负责人、塑造其绝对权威的内容呢?以下再对几个事例进行分析。

1923 年 2 月 19 日,济南道院的重要创始人杜默靖病逝后,曾被道院封为“默真人”,

并被授予“天枢统监”的职位②

。“真人”在中国传统道教中意指纯真无瑕的人,也即道教

中所谓的仙人。道院组织将其奉为“默真人”,说明道院内部已经认同杜默靖得到仙真果

位③。1923 年 2 月 26 日,“默靖真人”委托道院所谓“守沙王仙通”临坛济南道院出示训

文,内容为: 

默以凡庸,遽登枢要,自数历世功行,较诸先哲所谓三千八百者,甚无圆满之

果。所以然者,因得机缘巧值,蒙老祖不次之恩,乃有此一步超升之果。自念叨据

非分,益切惴懼。诸方与默靖亲炙有素,而本为大道所出,此后诸端筹进,所望念

默荒疏未完之愿,大众一心,力图弥缝其阙,使默少释疚心,亦诸方修功所在也。

至于对默之侥幸成功,不可存歆羡心。……若在修者于默徒怀敬仰,久而久之,必

如世人之崇拜先哲,空具形式,而于真理正道,且淡然忘之矣。再,默之化也,本

属事理之常,以世人不察之故,未免诧以为奇,尤望诸方弗以奇异相传。务挈正大

之理,昭告于众,使无误会,而授诽谤者以口。④

1923 年 3 月 1 日,“默真人”亲自临坛出示乩文: 

自审生平,虽不敢缅越规矩,而于圣哲自持功夫,实愧未纯,乃得今果,能弗

悚惶?诸方中,虽或与默仅託新知,究其因缘,固无一而非夙契也。此后望各以友

谊所在,进而结成无穷期之道谊。念默在生,凡所未了之善愿,含群力以振兴之。⑤

仔细体味这两则训文发现:虽然杜默靖死后被封为仙真,但这并非道院组织有意将

其将重要领导人涂上神秘的油彩。杜默靖作为道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无论在生前还是

死后,都在道院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死后,道院

组织都没有刻意强化其绝对权威、更没有将其神化;不仅如此,道院还以“默真人”的

 

①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② 济南道院修方敬述:《杜默靖先生坐化记略》,《哲报》第 2 卷第 11 期,1923 年 4 月 20 日。 

③ 关于道院中授予某人仙真封号的问题,详见前面“功德成仙”一节的分析。 

④ 济南道院修方敬述:《杜默靖先生坐化记略》,《哲报》第 2 卷第 11 期,1923 年 4 月 20 日。 

⑤ 同上。 

 111

名义在训文中反对将其神化,“默之化也,本属事理之常,以世人不察之故,未免诧以为

奇,尤望诸方弗以奇异相传。务挈正大之理,昭告于众,使无误会,而授诽谤者以口。”

说明了这一点。联系前述道院借扶乩形式来推展道慈事务,此处可进一步理解道院组织

以“默真人”名义出示的训文,主要内容是劝勉同修群策群力,共同维进道慈事务的发

展。引文中的“诸方与默靖亲炙有素,而本为大道所出,此后诸端筹进,所望念默荒疏

未完之愿,大众一心,力图弥缝其阙,使默少释疚心,亦诸方修功所在也。至于对默之

侥幸成功,不可存歆羡心。”以及“此后望各以友谊所在,进而结成无穷期之道谊。念默

在生,凡所未了之善愿,含群力以振兴之。”即是明证。这也是道院与民间秘密宗教或会

道门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以一贯道为例,其道首张天然被信徒尊称“师尊”,他行止不

定,虽各地皆设行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驾幸何方。所以道中人虽极虔诚之士,甚至如

点传师欲一睹圣颜,也属难得。究竟张氏究竟是怎样的人呢?时人周明道有专文描述:

师尊生得尧眉舜目,慧眼双瞳人,常似闭目守玄,睁开则神光夺目,额间尚有

一只大眼立生;龙鼻耸直,冠顶如蜡,准头丰隆;口开唇红,五绺长髯,精神百倍;

两耳垂肩,手过双膝,龙步虎行,飘飘洒洒,真是超尘出世,气度非凡;并且两手

掌心天生的左日右月朱砂红痣,将手一拍,印透千张纸;两脚又有红砂朱痣,左脚

心北斗七星,右脚心南斗六星,因彼为济公活佛,为三曹真主,才有如此福德贵像;

虽处尘世,而灵光超出天外,与宇宙同体。凡吾人一切活动,彼全能知,且常临坛

降训……。①

道院内部主要领导人既不是家长式也不是世袭制,而是具有相当民主气氛、分工合

作。道院每年在母院——济南道院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公会会议,届时全国各地院会都派

代表与会。大会由济南道院统掌主持,与会代表提前将所提议案函达母院。开会之日,

民主商讨、表决议案通过与否,“提议事项以出席人数过半数之表示为可决或否决之标准”

。道院历届公会会议程序和规则如下: 

每日会议事项由主席核定,先一日编列议事日程,并将议案分送各代表依次讨

论,其有两案以上事实相类者得并案付议。 

入会各代表入场时,须签名出席簿,非宣告散会不得无故退席。 

会议时,如有建议或讨论者,须先起立报明席号再行发言,但不得二人以上同

时发言。 

会议事项有应付审查者,由主席制定列席代表四人以上审查,俟审查报告后再

行付议。 

会议事项有应付表决者,以列席人过半数起立或举手为可决或否决之标准,可

否同数取决于主席。③

可见,道院公会会议对各代表所提议案进行集体的民主式讨论、审查、表决,并非

大会主持者或某权威领导人物一人裁决。这样的会议程序鲜明地体现出近代社团组织的

 

① 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第 34 页。 

②《公会议事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29 页。 

③《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112

民主、公开特色。这种民主而有秩序的因素并非进入民国以后才有,早在明末清初中国

民间传统善会善堂中就已经有类似的会议程序和规则。例如,明末出现的同善会就规定:

“会中务要和气流通,爱如骨肉,隐恶扬善,缓急相恤。如有乖戾存心、构起嫌怨,致

不雅观者,不敢请会。”①因此,道院公会会议的相关规定既有传统善堂的“和气”因素,

又在很大程度上受近代社团民主、公开特色的影响。

作为道院组织的至高神——至圣先天老祖的训示,有时也会服从人事的意向与决定。

现以 1932 年的“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为例进行说明。 

道院将“十二年”定为“一纪”,此一时间对道院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因此,道院

组织对十二年一次的大会十分重视,“此次大会所关甚巨,非历年之公、坐二会可比,此

乃十二年之一大结束,亦后此十二年之开始也,断不可因陋就简,务须郑重筹备,虽不

可过事铺张,亦必要冠冕堂皇也。”②

早在 1931 年,鉴于上海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老祖

一开始训示:“大会之举行为扩化计也,其地以沪为宜,时则来岁仲秋之望,会期三日为

度。”③

老祖的训示发布后,北方各道院代表因 1931 年东南芒种大会已经在上海召开过,

如此重要的立道大会又在上海召开,纷纷表示不满。当时东北沦陷,东北各院会代表来

往不便已成定局,如果北方其它院会代表不出席大会,势必严重影响立道大会的召开。

为此,道院又以老祖的名义出训,在南北双方之间进行协调,更改了大会地点和会期,

其训文内容如下: 

老人前命在沪开会者,一则因东南之灾劫实深,欲聚众灵于斯地以为化劫之本

也,一则因大江南北导化之机已届其时,故欲藉此会以顺机而广其导化也。今加默

查南北各院意见分歧,苟仍在沪开会恐北方因意见之分歧而代表与会必出勉强,东

北半壁苟皆出于勉强,则将来不但无良好之结果,尤恐意见不合而愈启纷呶也,如

此则失老人开会结束以往之道慈而扩将来导化之苦心也。况芒种一会东南之导进已

少具端倪,此时仍在该地开会似亦为重复,无以见大道之公平也。老人意因大局之

关系,不妨略为更改,使南北均为适宜,可将会址移于母院,期则以重阳为佳。……

老人本无成见,或移母或改期或仍在沪皆无不可,诸子务当详观默察,以南北之意

见而作一融洽之良法,以为导进之准。④

 

尽管神圣仙佛临坛训示在道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绝非一切训文均不可质疑或反

对。因召开立道大会的地点引起北方各院会的不满,“老祖”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在

训文中,“老祖”更像一位长者在调解道院内部的不满和纷争,道院以“老祖”的名义出

训固然是为了道慈事务更好的发展,但当其做出的决定遭到院会的不满或反对时,也会

及时做出调整,遵从多数院会的意见,维系道院组织的团结稳定。最终,南北各院会在

“老祖”的协调下同意立道大会的筹备会在上海召开,而立道大会的正式会议则在济南

道院召开。⑤

 

①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 117 页。 

②《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2 年印,第 5 页。 

③ 同上书,第 1 页。 

④ 同上书,第 6-7 页。 

⑤ 同上书,第 9 页。

 113

有研究者认为民国时期的扶乩“一般在夜里举行,通宵达旦,灯火辉煌。降坛‘显

灵’的神灵,主要有无生老母(先天老祖)、济公活佛、弥勒古佛、吕祖洞宾、关圣帝君、

观音菩萨等。由于民间秘密宗教的大力提倡,这种巫术活动风靡大江南北,不仅流行于

农村,也风行于都市,甚至波及知识界,并与当时传入我国的西方‘灵学’相结合,打

着所谓‘科学’的幌子,将设坛扶乩内容公诸报刊。”①

这只是就秘密社会或会道门内部

的扶乩而言,不具有普遍性。此外,扶乩风靡大江南北也不是民间秘密宗教大力提倡的

结果,扶乩本来就是社会上公开流行的活动,举凡当时文化社团、慈善结社、传统宗教

组织、民间宗教结社、官僚、军阀、学者、愚夫愚妇无不热衷。诚然,民国时期具有严

重社会危害性的会道门也多靠扶乩以神圣仙佛的名义来欺骗民众。但扶乩不是会道门的

专利和标志,也不是具有绝对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主要看其实际操作者的目的和用途。

目前,学者对“扶乩”甚无好感,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对“扶乩”的劝善功能

挖掘不够,对其在清末民初广为流行的原因和表现没有做深入考察。二是对扶乩的了解

多限于会道门研究成果的介绍,一看到“扶乩”二字即认为是迷信,是进行不法活动的

手段。道院组织之所以采用扶乩的形式,主要是为修行劝善以及受民间信仰中“行善积

德”、“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而非欺骗民众、危害社会。 

(4)道院主要负责人言语中的扶乩——侯素爽的例子 

因为扶乩活动是在道院内部的坛院中进行,道院内部参与扶乩的人士亦不在道院之

外谈论扶乩之事,因此,外界对道院之扶乩活动知之甚少,很难了解其扶乩活动的目的

和用意。笔者前面对道院扶乩活动的论述主要还是根据道院内部资料,以及道院内部人

士所谈与扶乩相关的言论。现根据搜检到的道院内部重要人物与外界人士谈及道院扶乩

问题的几封来往信函,进一步分析道院人士以及外界人士尤其是前者对扶乩的看法。值

得注意的是:这几封来往信件均写于 1923 年即道院创立之初,对信中内容进行剖析,更

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人对社会上扶乩活动的看法和道院扶乩活动的真实面貌。

第一宗是济南道德社负责人侯素爽②与外国传教士梅特贺士(Medhurst)③的来往信

函。梅特贺士于 1923 年 5 月 10 日致函侯素爽,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当时中国逐渐失去其

固有道德精神的惋惜和对道院宗旨的认同:

窃查中国自共和成立以来,渐失其固有之精神,弃其灵性上特殊之禀赋,鄙人

甚为中国惜之。日本自维新后虽经变法,能恒守其国粹而弗失,日以富强,虽外沾

欧化,而内终不自失其固有之国魂也。近读友人自华寄来报章,知有道院之设,足

 

① 濮文起:《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简论》,《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雷同的描述还见陈冰:《民国时期民间

秘密宗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根源》,《中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② “素爽”是其道名,此人原名延爽,字雪舫。济南道院在初创之时曾以“素、圆、惟、灵”四字作为修方道名之排 

名顺序,例如济南母院统长何澍,道名“素璞”。“素爽”也以“素”字开头,说明他在道院初创之时就加入道院,

再考虑到他是济南道德社之负责人,可见其在济南道院中是位重要人物。据曾加入道院的人回忆说,侯素爽曾为前

清进士。(石鑫三遗稿:《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蒋又新、石砚农整理,《博山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95 页)。另外他极可能是中国基督教徒,因为其在复梅特贺士的信中说:“鄙人以基督徒而服务道院,为同教所抨

击久已。”(《侯素爽答梅特贺士书》,《哲报》第 2 卷第 16 期,1923 年 6 月 10 日)。 

③ 根据其自我介绍,梅特贺士在写该信时已经定居于英国雪梨埠(Sedney),在这之前他曾作为浸礼会传教士在山东

传教。中国的王宠惠、罗文干皆是其至交好友,他在信中说:“询之二君,即知鄙人之身世。”此外,上海复旦大学

教授李登辉博士也是其好友。详见:《梅特贺士致侯素爽书》(1923 年 5 月 10 日),《哲报》第 2 卷第 15 期,1923

年 5 月 31 日。梅特贺士只是音译的名字,关于该传教士的其他情况,笔者暂无从查找更详细的记载。 

 114

下实董其事。据鄙人意见,足下所为,所以爱国人者,远胜于今日之中国政客、军

人以及一切改革家。盖足下所行事正所以开明指导,使天赋华人特殊之信仰藉以倡

明,而为吾人灵性之导师也。……简言之,华人的宗教,足下今日之所行似即与鄙

人之志愿相同。①

从中可见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转型之际道德精神败落问题看法之一斑。尤为注意的是,

梅特贺士认为作为道院负责人之一的侯素爽的爱国之举胜于当时的政客、军人。梅特贺

士紧接着在信中提出自己对道院之扶乩活动的疑问和看法:

 扶乩一节,鄙人恒有所怀疑。因难定作者果为谁氏,而乩盘中所称为某某降乩

者,其灵果即自他世界而来,终属疑问。足下于此似有把握,勿庸鄙人喋喋。鄙人

意见以为不可因为是乩书文字,便即认为真理。盖鉴别真伪之权操诸我,我以外更

无权足以规定之。今无论其为凡夫或业已升于灵界之神灵,若其诏我之言语有背于

上帝赐我之良知者,则吾必否认之。以无论环境为如何,吾人理性鉴别判断之能力

总不丧失故也(参阅约翰福音第四章第一节)。②

梅特贺士不太相信通过扶乩活动产生的文字即乩文是来自人类世界以外之其他世

界,认为不能盲目认为神圣仙佛之乩文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尽管他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但他依然保持鉴别真伪的清醒头脑,认为不管是凡人还是仙佛的乩文都不能违背人的道

德良知。

针对梅特贺士的来函,侯素爽在复函中首先表示了对梅特贺士认同道院宗旨的

感慨:

先生远隔重洋,与鄙人素未相识,独以鄙人之在道也而赞许之。且道院之组织,

先生不过于报纸上略得梗概,而独能作究竟的评判……。今之在华司牧者多半不能

见到,即是见到亦不敢言。李佳白博士在敝国四十年,于京沪设立尚贤堂,做各教

联合研究的运动,欧美教师皆外视之。甚至其昔所手组之教会,亦屏绝不与往来。

甚矣,门户之限人深也。③

尽管当时诸多的国人认同并提倡破除宗教门户之见,寻求一致的道德精神 ,但这只

是就中国民众宗教④

意识素来淡薄,儒家文化向来主张“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传统而言。

由于宗教教义、学理上等诸多原因,不同宗教间的界限和差别是必定存在的,“破除宗教

门户之见”的提法只是些许民间组织的目标、宗旨,不具有普遍性认同和实施过程中的

可操作性。外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风俗民情,他们的言行只

是西方基督教人士的个例现象。 

其次,侯素爽就扶乩问题作了回答: 

 

①《梅特贺士致侯素爽书》(1923 年 5 月 10 日),《哲报》第 2 卷第 15 期,1923 年 5 月 31 日。 

② 同上。 

③《侯素爽答梅特贺士书》,《哲报》第 2 卷第 16 期,1923 年 6 月 10 日。 

④ 关于中国民众意识、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相关研究详见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意识》,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版。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15

乩者机也,古只机字,后世因用以占卜,遂改书为乩。盖心机与天机感应而形

之于木笔沙盘间耳。简言之,亦一种交灵术也。古昔圣哲心与神合,灵与神通,故

不藉何种交灵术而灵自相接,故能代天宣化。末世人欲日炽,圣哲不生,虽有热心

救世之士,而无古时圣哲所造之境界。然正惟其具斯诚也,故能感格真灵,藉习惯

上之交灵术以宣达其天人合一之旨,使善者增进其功修,而恶者促醒其幻妄。①

侯素爽就扶乩的起源谈起,侧重扶乩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劝善、教化功能。另

外,他关于近世社会的论述也颇有道理。在近代社会转型、天灾人祸不断、道德滑坡的

复杂情势下,新派知识文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民主与科学固然是救国之举。但一部分立志

于救治社会弊病的社会中上层人士也在想方设法挽救道德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秩序,所

以借用了盛行于传统社会而依然在近世社会深具影响力的扶乩形式,来劝导世人扬善弃

恶,实现一定程度的道德重建。正如其所说的“使善者增进其功修,而恶者促醒其幻妄。”

他们的这种作为也是救世的努力之一。

接下来侯素爽信中内容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顾斯术有无伪托于其间乎?诚有之,且多有之,鄙人尤稔知之。故初时于道院

之乩坛,未敢遽信。殆参观月余以后,见其与约翰第一书四章二节所言确切不二,

始恍然于出埃及记,及基督复活后之四十日圣灵降临,皆当日真实记载,毫无捏饰,

以昔例今,千古同揆。……与普通乩坛绝对不同性质。②

一般意义上的扶乩活动良莠不齐,其间多有伪托仙佛降临以达其自私自利之目的,

并且这种伪托情况在当时为数不少,侯素爽对这些情形十分了解。他初入道院求修时,

也曾怀疑道院之扶乩活动。经过月余的亲身观察后,侯素爽认识到道院的扶乩及其乩文

并未违背人们的道德良知,而是劝善、教化世人,与一般社会流行的乩坛大不相同。因

此,他认同前面所提梅特贺士的看法:个人要保持对乩文真伪的理性鉴别力,仙佛的乩

文亦不能违背个人的道德良知。 

第二宗是何素爽与张纯一的来往信函。有关张纯一的情况,囿于资料尚不能对其形

象进行深描,以下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简单介绍。张纯一,字仲如,曾加入上海道院,对

墨学、佛学、基督教教义等有一定研究③。道院之道德社出版的《哲报》(旬刊)上曾刊

登过张纯一的著作目录,为其著作做宣传介绍,方便读者订购。从他的著作目录中也可

以看出其学术专长,其在 1923 年左右的著作大致有以下几种:

《融通各教谈道书》(增订三版)、《耶稣基督人子释义》(再版)、《融通各教会

相归元讲义举例》、《仲如先生讲演集》(再版)、《基督神通义证》、《墨家哲学》、《福

音秘义》、《墨学与景教》、《改造基督教之讨论》、《墨学分科》。④

因只有目录,书中所论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其试图融会中西宗教文化似无疑义。 

侯素爽与张纯一信函来往的主要事由是:侯素爽因为负责道院之道德社的运营,邀

 

①《侯素爽答梅特贺士书》,《哲报》第 2 卷第 16 期,1923 年 6 月 10 日。 

② 同上。 

③《侯素爽致张纯一书》(1923 年 5 月 20 日),《哲报》第 2 卷第 14 期,1923 年 5 月 20 日。《张纯一答侯素爽书》(1923

年 5 月 29 日),《哲报》第 2 卷第 15 期,1923 年 5 月 31 日。 

④“本刊介绍张纯一先生新著哲学宗教各书(阐扬东方文化改造基督教义)”,《哲报》第 2 卷第 32 期,1923 年 11 月

20 日。“介绍张仲如先生新著哲学宗教各书”,《哲报》第 2 卷第 35 期,1923 年 12 月 20 日。 

 116

请张纯一从上海来济南担任道德社《哲报》的编纂。张纯一意欲前往济南就任,但一直

对道院之扶乩问题存有顾虑,他在信中说:

今日世界人欲横流,黑暗极矣,道院诸公救世心热,弟甚钦佩,惟对于扶乩一

事尚少研究。①

今接大札知哲报需编辑,拟月出二百金,请人担任,委弟从役或荐贤。弟感恩

知己,无贤可荐,理应分劳。……所不合者乩坛耳,弟亦无可无不可,无如佛景二

教徒,并多数学者,均极不赞同,故弟不能表同情于先生。前屡方命者在此,今恃

厚爱,谨直陈之,下一断语,如能容弟不与乩坛事。惟身不近乩坛,乩坛文字可编

不著名,甚愿侍从左右,……如弟非身与乩坛事不可,则仍不敢承命。②

从张纯一的上述言语中可知以下两点信息:其一,他本人可能对扶乩活动确实研究

不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对扶乩活动没有好印象;尽管他曾加入上海道院,但对道

院内部的扶乩活动并不了解,否则他不会对道院的扶乩活动还有如此疑问。其二,佛教

徒、基督教徒以及众多的学者对中国社会上流行的扶乩活动尚抱有相当的抵制态度。张

纯一虽然说“弟亦无可无不可,无如佛景二教徒,并多数学者,均极不赞同,故弟不能

表同情于先生。”但这只不过是他的托词。以张纯一本人的学识,其交际圈中多是佛教徒、

基督教徒及学者,他们与张纯一在扶乩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尽管张纯一考虑到每月

200 金的优厚报酬意欲前往,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可以不署名编辑乩文,但他依然坚持不

进入乩坛参与扶乩。

侯素爽在复函中指出:

世间乩坛,固多有难信,然不可一笔抹煞。……窃谓但当论其道不道,不当论

其乩不乩。弟虽陋,而辨别真谛,殊不敢居时贤后。苟其真也,虽一国非之,天下

非之何患?极言之,虽世界不容,群加迫害又何患。士贵自觉自证,岂可以世论为

进退也。……即道院同人,既无政治的营谋,又无名利得结合,以道而集,度人为

志。苟于此未见真谛,众何苦缩衣节食而为之?他人则先生未知,至区区则先生知

之稔矣,岂真昏聩易愚者耶?又岂夙有神经病者耶?③

侯素爽认为社会上的乩坛多有不可信之处,但不主张将其一笔抹煞。在他看来扶乩

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透过这种表面的形式去看隐含在里面的“道”。他还强调道院修方

既没有政治营谋,也不为名利,只是为了共同的道德理想追求,借助扶乩的形式劝人修

身养性,力行慈善;并非盲从迷信“多有难信”的乩坛。

(5)对扶乩问题等神秘现象研究的反思 

最早对扶乩进行专门研究的当属许地山的《扶箕迷信的研究》。其后是由欧大年

(Daniel L.Overmyer)与焦戴维(David K.Jordan)在 1960 年合著的《飞鸾——台湾的中

国教派宗教的形态》(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一

书,探讨台湾以扶鸾为主要仪式的三个教派——鸾堂、一贯道、慈惠堂,这种历史人类

 

①《张纯一答侯素爽书》(1923 年 5 月 29 日),《哲报》第 2 卷第 15 期,1923 年 5 月 31 日。 

②《张仲如先生来书》,《哲报》第 2 卷第 34 期,1923 年 12 月 10 日。 

③《侯素爽答书》,《哲报》第 2 卷第 34 期,1923 年 12 月 10 日。 

 117

学的视角与方法,见其深亦知其广,成为理解这方面问题必读的著作。①

至于专论扶乩活

动的学术论文亦不多见,仅有数篇。②

类似扶乩这样的神秘现象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进一步发掘、探索。对于这样颇具难度但又亟需进行探讨研究的问

题,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呢?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认为:“神秘主义之所以长期比

较普遍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知能力的局限,对于自然

和人类本身还有许多奥秘我们至今还未能给以合理的破解,而有些奥秘或许至今还未能

发现。如果说,科学固然可以通晓已知的世界,那广阔无垠而又奇幻莫测的未知的世界,

却仍然为神秘主义的弥漫留下很大空间。科学家的伟大职责就是不断从已知走向未知,

并且经过艰苦的探索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科学理应受到尊重,但科学也应该有自知之明;

因为已知的世界毕竟是有限的,而在未知世界的艰难跋涉则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正如真

理再向前跨越一步便有可能成为谬误一样,科学的自我膨胀也未尝没有可能变成专横的

武断。至少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科学主义武断之可笑并不次于某些宗教守旧派的偏执。”

章先生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神秘主义、特异功能等现象的看法。因像章先生

如此生动、亲历的事例弥足珍贵,故一并录于此: 

记得大约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我与汤志钧先生曾联袂到山东大学讲学。归途

在曲阜游览时,有当地高校教师(姑隐其名)携子来访,让我们欣赏一个 8 岁左右

小学生的“耳朵识字”表演。由于当时旅舍晚间无电视可看,我们便抱着好奇的心

理参与试验。志钧与那位老师各踞靠窗两床,隔桌相对而坐,我与孩子则各踞靠门

两床遥远相对。先由志钧背着我们在纸片上写一行字,然后折叠成长条。孩子手捏

纸条放在耳边作倾听状,片刻便说这纸条有红格,上面写了什么什么字,小得像蚂

蚁一样。志钧当即点头认可,我接过纸条一看,果然是红格稿纸且为蝇头小楷,所

猜纸上文字亦准确无误(可惜我现在已记不清了)。然后由我测试,也是背着他们在

纸上写了 4 个字“子见南子”折叠之后交给孩子。我用的是白纸,字又比志钧的线

条少得多,但孩子却“听”了很久,而且紧皱双眉仿佛有点困惑。但他终于还是“听”

出来了,不好意思地说:“好像是‘子南见子’,什么意思,我不懂。”打开纸条一看,

原来我是按老习惯,横写从右到左,虽然会误会成一头雾水,大家都笑起来。我只

有向孩子道歉。本不该如此戏弄儿童。但测试毕竟可算百分之百成功,这位老师便

拿出一个笔记本,把我们写的两个纸条贴上去,并要我们签字说明在何时何地测试

无误。我与志钧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取证,他解释说:“这孩子原本不会‘听字’,

是看到有别人表演,自己模仿游戏,逐渐‘开发’出来的特异功能。”当时已有一些

科学家起来揭露与批判伪科学,把“耳朵听字”之类一概斥之为骗局。他很不服气,

 

① 李世伟:《中国宗教研究上的历史人类学》,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3lig/93lig_15.htm1.该书后由周 

育民、宋光宇翻译出版(《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香港中文大学 2005 年版)。 

② 学术论文主要有宋光宇:《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年

版, 第 401 页。陈进国:《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 4 期。周育民:《民国时期

一个文坛巨子笔下的灵界》,(台北)《民间宗教》第 1 辑。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1948 年于北京举行的一

次秘密宗教扶乩》,柯若朴·静思译,(台北)《民间宗教》第 2 辑。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

学报》1999 年第 3 期。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年。

 118

自觉既不图名,又非牟利,无非在家里与孩子游戏,不料果真出现这样的特异功能,

怎么能一概列为伪科学的骗局呢?他还详尽而实事求是地向我们介绍其来龙去脉,

以及经过多次请他人参与测试的成功几率,乃至测试成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如

环境安静、孩子注意力集中等)。 

这是我与志钧兄亲眼目睹的事实,这位本地老师的极端认真使我们深为感动且

受教育。说老实话,我原本也认为“耳朵听字”荒诞无稽,但眼见为实之后便改变

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某些特异功能确属客观存在。对于我们这些尚未了解的事物与

现象,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前,盲目的附和与鲁莽的否定都是不恰当的。①

(二)道院之静坐活动述析 

有学者认为道院之所以是会道门,因其内部有修持(坐功)②,但未对道院之静坐

活动进行论述。现有的涉及道院组织的研究成果亦未详细考察道院内部的静坐活动。③目

前学界对道院之静坐分析不深入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资料的缺失,正如研究者指出的:

不能找到更具体的关于“坐”的方法的材料④。其实,找到道院内部静坐的资料固然重要,

但还得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势才能更好地理解道院之静坐活动的形式、内涵、实质。同时

参考一些关于佛、道教打坐、气功等方面的论著,与道院之静坐活动进行对比说明也是

十分必要的。以下就所掌握的资料对道院之静坐活动做进一步的述析,以期能在静坐这

个剖面上加深对道院组织及其主旨、意趣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佛教、道教内部都主张静坐修行,特别是佛教之禅宗、道教之

全真道,尤其注重静坐。佛教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多采用七支坐法,简称“跏趺坐”,

俗名“盘足坐法”。道教之静坐有时即用佛教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姿

势,以配合生理的需要和炼气修脉的作用。到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迹象明显。

北宋大儒程灏首先吸收佛、道两家修习静坐的心法,并因袭禅宗修行禅定的功夫,著有

《定性书》一文,开在“静”中涵养性理之先河。后来其弟程颐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主

敬》为其配衬。从此,儒家将佛教的坐禅、参禅,道教的内丹炼养等修行因素与儒学融

会,也主张静坐内修。受理学浸染的知识分子及民众也深信静坐能够使人达到“止、定、

静”的境界。儒、释、道三家都主张静坐修行,流衍出多种多样的静坐姿势。南怀瑾先

生曾说:“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

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 96 种之多。”⑤

民国时期,在某些社会团体或个人中间,很流行静坐。在华传教士指出:学习静坐

的人很多,也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书籍。销路最广的是《因是子静坐法》……练习静坐的

人都宣称自己的健康情况大有好转而且心情舒畅⑥。可见,当时静坐是一种被人们广泛用

 

① 章开沅:“序言”,第 4-5 页。见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③ 曹礼龙在对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进行研究时,简单涉及了道院的静坐活动,指出道院内部的静坐主要参照了气功的 

打坐方法,久而久之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益的,但并未具体描述静坐活动的方式、步骤,也未对道院的静坐方式与

佛、道教之静坐以及流行的气功等其它打坐方式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说明。 

④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 14 页。 

⑤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三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 页。 

⑥ 何乐益(Lewis Hodous,D.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

-1920)》上册,第 72-73 页。 

 119

来保健、养生的方式。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认为静功一直是主要且简单易行、行而有效

的修炼方法,说:“各种法门,比较起来,还是‘静坐’好。”①

关于道院的静坐,有学者认为是道院早期创始人之一刘绍基于 1917年奉调回济南后,

向当地同善社学习坐法门径,并仿效同善社的一套传道②

。但未注明资料出处。笔者认为

道院的静坐与同善社静坐没有渊源上的联系。理由有如下两点: 

第一,据道院内部资料,道院的坐法与坐则是早在滨县(那时道院尚未成立)时,

由太乙老人即后来道院的至高神——至圣先天老祖传训指示的,并非在济南时向同善社

习得,据记载:“太乙老人指示以上元坐式,同人领之。得未曾有,即今日道院所共修之

坐法也。坐即是道,此为先河。”③当时传授的坐则内容如下: 

第一、心静默者为上坐,次则气平声定,再次为平,是曰三度。 

第二、坐得三度者白虚生室,不难定游。 

第三、坐像者,有之则可,无者心坐,若有自有。 

第四、功以一坐十六度为最,坐久者可,初只四度,加一亦只四度。 

第五、坐先要亲漱盥,浴斋更佳。 

第六、不拘时刻,皆可静坐。诸子默悟,自得先天真气,较诸书尤为真切,亦

易成奥窔之适贯。 

第七、吾道坐功,有忌时无忌日。忌时,疾、病、风、雨、雷、电、饥、饱、

行、旅皆不可,此则言疾与病,指不善悟坐者所生之害而言。 

第八、男女同坐,不如分坐,先后有序,是为合枢。 

第九、坐室以洁,坐器宜小而宽,高不盈尺,最为适体。 

第十、受经诸子,有像未垂幕,授经后同坛轮拜,最可合道。 

第十一、经得后,人自手缮一份,秘藏神龛。 

第十二、道外之文,吾传尔等,守身养性,进道增命,无形自得。 

第十三、坐坛不禁人坐,来者自来,无奖掖诱劝之旨,听其自入真玄之门。 

第十四、不必机关视无坛坫,不必命名。吾训尔等,同合则志道,皆诸子无量

寿山福水。④

第二,同善社的静坐方式与道院的静坐方式截然不同。据研究,同善社内部静坐方

式可分为四步: 

休息——要静坐蒲团上,去除杂念,调匀呼吸,不闭口,不盘足,不扣手,两

足略伸直,腰挺直,头稍仰。 

平视——先盘右足,再盘左足,胸部挺直,两手搭膝,双目微启,平视收神,

平视只限三尺远,略守窍,口闭,头稍仰。 

守窍——即守性窍,又名玄关,位于鼻梁中央两眉之间,称“山根”。要求扣手,

相扣成一个太极图,左手的拇指与无名指尖接合,右手抱住左拳,右手大拇指抵在

 

① 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第 586 页。 

② ·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 民国会道门》,第 107 页。

③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3 页

④ 同上书,第 36- 37 页。

 120

左手无名指的末节上。嘴唇紧闭,牙合紧,舌抵上腭,两眼微闭,回视人中,胸挺

直。 

下丹——缓缓开眼、开口、松手、松足,守窍结束。①

同时还指出同善社在四川等地的传功顺序:一是盘腿坐定,二是坚守合同(两掌相

合),三是垂帘屏息(两眼微闭,扣齿、舌顶天堂)。②

道院的静坐是否也如同善社一样呢?据载,太乙老人传授坐法时指出:“诸子欲习坐

乎,坐功之时,与中元坐道不同。上元纯阳,午前皆可。坐则屈曲两膝,脚跟与垫齐,

不必横盘,直立可耳。两手分搁左右,手心下伏,合一阴一阳。太阴初化,犹是道耳。”

③ 很明显,道院的静坐方式与同善社的静坐方式大不相同。道院的静坐方式不需盘腿而

坐,只是弯曲两膝,双手手心放于两膝,端坐于座凳上。曾加入道院,亲身经历过静坐

的人的回忆也证明了道院的如上坐法确实与同善社的坐法不同。据曾担任河南滑县红卍

字会会长的李骏轻回忆说:“坐院有坐凳,高尺许,系先天坐法,不盘膝,二目视鼻尖,

调息,收视、守窍,万籁俱空,思念毫无。练久能使督、仁二脉从会阴交流,就能延年

益寿。”④

再据有人在走访过若干世界红卍字会会员后总结说:“坐法采取先天坐式:坐在

高约三十公分的小方凳上,两足踏地,双手手心扶膝盖,每次坐一小时,与其他佛、道

两教的盘膝而坐不同”⑤。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道院的静坐活动与同善社没有直接联

系,而是有自己的特色。 

道院的上述静坐方式从功能角度来分析,大致有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保健、养生的作用。大凡静坐都具备这种功能,不独道院的静坐具有。陈撄

宁曾指出气功与静坐对人健康的不同作用:“气功是有利有弊,静功是有利无弊。气功做

得对时,能把各种病症治好;做得不对,非但旧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静功做得合法,

自然能治好医药所不能治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体上也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

纵然没有效验,也决不会做出新的病来。故无论男性女性、年龄老少、心思灵活不灵活,

都可以做静功。”⑥

要使静坐发挥较好的功效,还需掌握准确的静坐要领。南怀瑾曾指出

静坐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打坐时应将裤带、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松开,使身体松弛,

完全休息。 

二、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

体,没有药物可以医治,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习打坐的人,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光太强容易散乱,光太暗

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要能对流。 

四、初习定的人,吃太饱时不可打坐,如觉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强坐,应该

睡够了再坐,才容易静定下来。 

 

①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80-81 页。 

② 同上书,第 81 页。

③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3 页。 

④ 李骏轻遗稿,郑克家整理:《滑县红卍字会始末记》,滑县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 6 辑,第 81 页。

⑤ 贾玉璋:《世界红卍字会滋阳分会简介》,兖州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兖州文史资料》第 5 辑,第 219 页。 

⑥ 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第 121 页。 

 121

五、无论初习或久习,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三寸,初习打坐的人,两腿生

硬,可以垫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渐渐减低(如臀部不垫高,身体重心必定后仰,

使气脉阻塞,劳而无功)。 

六、下座时,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使气血活动,然后再离座,并且应该作

适度的运动。 

七、坐时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的神经松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松了。千

万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变成峻岭,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 

八、最初习坐时,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但次数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强久坐下

去,就会心生厌烦,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①

将以上要领与前述太乙老人传授的坐则相对照,发现后者的第四条、第七条、第九

条规定均符合以上保健要领。经历过道院静坐活动的当事人的回忆也证明道院的静坐活

动具有保健、养生的作用。“习坐是个人活动,每坐四至八度,每度四分钟,有安定心神、

调理气息、增进身体健康的功能。”②

曾加入过博山道院的石鑫三回忆道院静坐: 

讲求“松”、“灵”、“空”三字。“松”即打坐时,要浑身放松,使血液流畅;“灵”

即精神旺盛,不呆滞;“空”即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任何干扰。总之,要求精、

气、神融为一体,达到却病延年之目的。打坐时间自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因人而

异。如能持之以恒,当收坐功之效。坚持较好者,面色红润,步履矫健,年事较高

者,有鹤发童颜之象。③

再据民国时期的《胶澳志》记载:“红卍字会、道院名为慈善团体以引导养生为旨”

④。其对道院暨红卍字会性质和宗旨的概括并不准确,但其却指出了道院静坐具有养生的

功效。还有人将道院误认为是道教龙门派之变种:“红万字会为道院之变相,实由道教中

所谓龙门派者演化而来。”⑤道教主要的两个派别正一道(天师道)、全真道在中国历史上

产生深远影响。正一道主要是画符念咒;全真道则主要是拜忏诵经,发展了中国道教之

内丹学。南宋以降,全真道南北宗均力斥外丹,专主内丹,内丹之打坐修行一直成为全

真道特别是龙门派的修行方式。全真道内分数十派,最通行者要数丘处机所创立的龙门

派。其实道院的静坐方法与道教的打坐并不相同,时人不察,误认为道院由道教的龙门

派演化而来,恰恰说明了道院内部的静坐活动在保健、养生方面确有功效。 

道院静坐活动的第二个功能是能够实现道院内部的文化认同,增强组织的团结和凝

聚力。为了更好地对这个功能进行理解,还要联系道院的宗旨和其所要护持的传统文化

道德。早在滨县时期,太乙老人就已经指出,其所传授的道即为孔孟之道。道院作为新

兴民间宗教,尽管受到道教、佛教等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但道院的思想主旨还是为了

维护儒家文化道德,主张用儒家文化去挽救人心,维护社会稳定。“老祖之道,是入世救

人的,不是教人出世苦修的。既不禁人婚宦,又不叫人礼斋顶参,只叫人活泼泼的,每

 

①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 158-159 页。 

② 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1 辑,第 49 页。 

③ 石鑫三遗稿:《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蒋又新、石砚农整理,《博山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106 页。 

④ 台湾影印中国地方志丛书(66):《胶澳志》(一),(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 年版,第 371 页。

⑤ 魏镜:《青岛指南》第七编“社会纪要”,胶东书社 1933 年版,第 11 页。 

 122

日坐上四度(十六分钟),去矝躁偏念,以养其灵;多行慈善,以助其灵。”①道院的静坐

活动则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有学者曾指出儒家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

所谓端容正坐便是。”② 道院的静坐与佛教、道教的静坐方式不同,不需盘腿,只需弯曲

双膝,双手手心放于膝盖上,端坐于座凳上,这种静坐方式正是儒家的静坐姿势——正

襟危坐,道院将其称作“先天坐”。而这种坐式也是其与秘密宗教或会道门静坐方式的根

本不同。

道院十分看重静坐活动,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唯一法门。济南道院曾指出:“修从坐

始,成亦从坐始,是吾院内修工夫以坐为唯一要务。”③

道院的两大主旨:内修外慈,内

修就是指的静坐。按照道院的逻辑推理,“欲得大道,必返先天;欲返先天,必修后天;

欲修后天,端赖链坐。链坐之功,屏除妄念。妄念既除,则心清意定。神不为识惑,灵

不为昧蔽。由平而静,而默三度宝丹之得,自有希望。修坐的功效,当然为修道的重要

途径了。”④屏除妄念,静坐修行,才能从后天返回先天,获得大道真谛。道院所谓的先

天之道,与宋儒所说的没有人欲的“天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前述在滨县时传授的坐功

功则在 1933 年得到强化,并以此作为道院内部修行的唯一标准。是年,周村道院针对“修

坐须知流传后,该项坐功功则知者甚罕,遂致经文数处不得正当了解”的弊病,提议将

功则原文附录于修坐须知之后,使后来求修者有所遵循,得到大会通过。⑤值得注意的是,

该项议案后附的“坐功功则”与在滨县时所指示的坐功功则完全相同。因此,道院组织

在思想主旨上皈依儒家文化道德,在修行静坐这一行动中也贯彻了儒家的思想和行为模

式,并且静坐这一重要而且统一的行为为道院组织内部的道德文化认同提供了保障。 

 

①《张惟骈先生白话讲演录》第 1 册续,《鲁联卍字旬刊》第 6 号,1939 年 2 月 30 日。 

②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 19 页。 

③ 济南道院:《坐掌指坐不宜轶出修坐须知范围案》,《癸酉第八次坐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3 页。 

④ 清岭:《论修坐的重要与屏除妄念之方法》,《鲁联卍字旬刊》第 4 号,1939 年 2 月 10 日。 

⑤ 周村道院:《拟请将坐功功则附录于修坐须知建议案》,《癸酉第八次坐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3 页。

 123

六、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经费收支之盘点 

会道门大都以欺骗民众、借机敛财为能事。据研究会道门的学者指出:“传徒敛钱成

了会道门的生财之道。”①

考察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资金运作情况,并非像会道门那样

骗民敛财。道院和世界红卍字会虽然在人事组织上是一体同构的关系,但二者的性质、

职能不同,资金运作也不相同。 

(一)道院的经费情形 

1.道院经费的紧绌与帐目的公开 

道院是否像会道门那样敛财,从其经费收入及经济实力上可窥见一斑。道院作为一

个新兴民间宗教团体,为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道院经费来源不

是靠社会募捐,也不规定缴纳年费,而是由修方自愿捐纳,多寡不限。对此,《道院院纲》

中明确规定:“院费概不劝募但修方均有维护之义务”,还规定“院费以神助人助各款及

特定慈业纯益金充之。”②

综览道院自身出版物等资料,发现道院并非像以往误认的聚敛

了巨额财富,其院费一直比较紧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是由于道院规定

院费由修方自愿捐献所造成的。道院经费的紧绌一直为地方院会所关注,几次提请大会

公决,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现举几例以做分析。 

为了能保证院费的来源,在 1933 年的“研坐会议”上,章丘、邹平、周村、潍县四

道院联名提出《拟请规定各院修方年纳院费以固道基案》。该议案先指出当时院费来源无

着:“入院求修,除当时缴纳经宝价外,竟无丝毫之担负,此在训修时期寓有奖进之义,

尚无不可。今已行修开始,求修介引亦经从严规定,而入修以后院费毫无担负”,并表现

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道慈事务发展的担忧:“不仅道慈两务难期进展,揆之个人心理亦有

难安之处。且修方不纳院费,精神自不联属,甚至久不到院,道务兴废漠不关心,而院

费无着,道基难固,此为今后扩展道化、巩固院基计不可不从长计议者也。”可见,其主

张整顿院费收入,一方面是要增强修方修道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是要保证道

院经费来源,保持道院正常运营,稳固道基。四道院在议案最后向大会提出解决办法:“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五元起码固好,穷僻之地减至一二元亦无不可,万不可拘定一格以

碍通行。”但大会的决议结果为:“不必定入纲则,由各院斟酌情形自行举办。”③

从以上

四个道院提出的解决办法以及大会最终讨论结果来看,双方都认识到了院费问题要因地

制宜,没有搞“一刀切”。但大会并未将四道院提出的解决办法定入纲则,也没有规定应

纳院费的数额,只是让各院根据自己具体情形办理。院费问题未能在这次大会上得到解

决。1934 年,济南道院又在第十三届公会上提出《各院职修年纳院费如何规定实行案》,

指出修方年纳院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道院为修方共同修持之地,必使年纳院费,俾知

自身与院有关,不能放弃责任。则纳院费一事,既可固各院之道基,亦可促进各人之修

候,极为重要。”并再次提请大会公决。但大会讨论的结果和上届差不多,“应再函各院

 

① 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第 27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6 页。 

③《癸酉展庆研坐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13-14 页。 

 124

一体实行,惟所纳院费之多寡,各院可照当地情形自行规定。”①

未做出任何有实质性意

义的决定。 

当时全国道院数目众多,地域间的差异也较大,是否都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呢?从

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有很好的了解。1936 年,西南道院在“第十五届公会”上提出《为

统一全国各院会经费收支管理以固道基案》。据其陈述:“现查全国院会已不下三百余处,

其按月经费能以收支适合,不生恐慌者实居少数。余则牵萝补屋,甚至因陋就简,或形

同停滞者亦所在皆是。”可见,经费紧绌是全国大多数道院共同面临的难题,个别道院实

由于经费短缺陷于停顿。尽管由于区域经济差异等原因使得各院会间经费来源多寡不一,

但最主要原因还是“无统一之规定与督促之权能”。这次提案不知何故,“由原提案人自

行声请保留”。②

院费问题最终未能根本解决。 

道院创设于济南,逐次推向全国,济南道院为“世界道慈母院”,是整个道慈事业的

根基,其地位和影响远非地方道院可比,“母院既为各地之母院,非一县、一院之母院”

。所谓本固枝繁、根深叶茂,各地道院都有维护母院发展的义务,特别是在资金方面予

以支持。为了保证母院的巩固和发展,在 1925 年召开的道院第四届公会上,与会的各地

道院代表议定了《固本储金略则》,规定:“省院年助母院经费四十元,特院年助母院经

费三十元,县院年助母院经费二十元,支院年助母院经费十元,每年春季交款,至迟以

三月底为限。”但实际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据济南道院统计,1925 年:“各院遵议照交

者只十六院,计收洋三百七十元,又武昌道院缴特别补助洋一百四十元,泰安道院交甲

子年补助洋六十元”。1926 年:“遵议照交者只二十二院,计收洋五百二十元”。1927 年

“遵议照交者只四院,计收洋九十九元”。济南道院为了稳固自身基础,谋求进一步发展,

曾于 1926 年召开济南道院籍方会议,公同捐助,陆续书认基金 680300 元。但书认基金

者因为当时无力缴纳,所以交足的期限有的定为一年或两年且有三年者,更多以各种股

票抵认。后因时局影响,工商各业凋敝,股票概无年息可付,经费来院无着,届时挪欠

“洋一万九千零二十五元四角八分九厘。”④

后来尽管这种状况多少有所改善,但资金不

宽裕始终是道院发展的瓶颈。另外,历年的“维母基金”收入不论数目多寡,从几角几

分至万元以上,包括捐资人姓名及院会名称,均附记在道院历届“公会议事录”之后,

供各地与会代表查核、监督。 

各地方道院为了筹集院费,曾在道院公会上提出了不少办法。1928 年,南京道院副

统掌谢冠能在公会上提出《拟请各院认购分销道德精华录以三成充作各院经费案》。据其

介绍,《道德精华录》的内容为:“就各院历奉训辞,取精撷华,分为道旨、修坐、慈爱、

哲学、灵学、文艺六门,再每门详细分类共成六卷,名为道德精华录,融五教之精神、

传一贯之妙谛。”他还特别强调:书成之际谨具疏于老祖案前,呈明售书略得余资悉充院

会经费,决不私染分毫,恳请神明随时监察,用昭大信。谢冠能在公会上提议各地道院

 

①《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印,第 14 页。 

②《道院第十五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6 年编印,第 28 页。 

③ 泰安道院:《各院依序分期派人来母研究一切以免隔阂而谋道慈进展案》,《道院第十五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6 年编印,第 32 页。 

④ 济南道院:《各院临时维持母院费延不照缴本院经费支绌挪欠甚巨宜如何维护案》,《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 

道院 1928 年编印,第 24 页。 

 125

新求修之人及修方认购该书,认为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利于修行悟道,“凡遇新进之修

方,应劝令随同修坐须知购领一部,其院中重要职方尤当人执一编,用资研究,庶几大

道推行可期一日千里,而于进德修业、移风易俗必有不可思议之效果。”另一方面则能为

院费开辟利源:“此书每部和装大厚本,定价二元四角,邮资在外,如由各院认购分销,

则南院拟只收回成本七成,余三成充作各院经费,用昭大公而广传播。”这一提议得到大

会的肯定。①1930 年,威海道院在公会上提出《各院应设道慈基金储蓄匦案》,认为:“拯

溺济焚为各地院会之急务,而经济拮据又为各地院会之通病,以故每遇灾祸发生多系临

时筹款。虽其间不乏明达之士踊跃输将,然临渴掘井终非持久之计。挽救之法唯有速筹

基金作亡羊补牢之策。”随后提出了解决办法让代表讨论:“轻而易举者莫如各院均依一

定之形式,择注目之处所,设置道慈基金储蓄匦一座。凡每日入院者不拘修方与非修方

均劝其投以铜元或银元,多寡随意,不投者听。然在修方稍有坚诚者皆当节省其无谓之

消耗,作经常不断之挹注,每日或每庚由统掌或院监开视检点,所得储金数目交统藏收

帐。每年每院平均以收入三百元计,全国二百余院可得六万余元。积至二年即可有十二

万元巨款。尔时如数汇交母院,设置一道慈储蓄银行,所得红利以几成拨归母院,以几

成分拨各地分院作为院费补助金,其余几成可斟酌缓急经营慈业,成效即见,投钱者更

将踊跃。十年之后即将蔚为大观,不仅各地院会经费得有相当之补助,其造福社会加惠

灾黎者亦多矣。”经公会讨论由各院参照实行。②1934 年,泰安卍会提出《为整顿院规提

请公决案》,指出:“院会成立以来,一职方二纂方三修方,三者各有义务,少一不成。

院会以外若管助、庶务、供奉、道侍以及各级修士,襄办道慈纯系雇佣,按月支薪,毫

无疑义。惟职方领衔院会发展道慈,若按月支薪似于院会大有窒碍。查现在各院会中竟

有身膺要职显使月贴与雇佣,交相取利,于道慈前途大受影响,且与创道立会之宗旨亦

甚背谬。”因此主张:“凡院会办理道慈者,雇员可支月薪,而领衔职方虽出外办公,除

酌发川资外不可再有月贴薪水等名目,方不负度己度人之苦衷也。”大会决议“函各院知

照” ③。这则提案内容比较尖锐,直接指出了院会重要负责人支取月薪不利于道慈事务的

发展,提请公会予以整顿,得到公会代表的认可。 

尽管多数道院包括母院在内都存在经费紧张问题,他们也认识到经费对道院发展的

重要性,但几次公会讨论都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道院始终主张院费由修方随意捐

献,并无定制,更没有强制修方缴纳,这反映出道院组织在决策机制方面的民主,又反

映了该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的松散,还证明了道院不像会道门一样骗民敛财,甚至强迫、

诱骗会员缴纳。 

院费的紧张使得道院的各项支出都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收支记录也控制得较为

严格,以下以外出布道人员的川旅费为例说明。道院的布道活动主要是由母、总、主、

省、特等大道院派熟稔道慈事务的职修方赴地方县、支各院宣讲道慈事宜。布道人员虽

肩负宣传道旨的重要使命,但并非享受丰厚的补贴。道院规定:外出布道按最简数额给

 

①《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第 40 页。

②《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第 19- 20 页。

③《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印,第 17 页。

 126

予川费,旅费则分三等,“省费每日至多二元,埠费每日至多二元五角,县费每日至多一

元五角”,至于邮电费则“非紧急不得发电”①

。布道事竣后,相关人员应将支用川旅费

数目详细开单,送由院监查核盖章,再行疏报,仍另单交统藏存查。②

2.大规模院会建筑的经费问题 

道院是求修人员修行悟道之场所,院址及其建筑是道慈事业发展的根基。在道院组

织体系中居重要地位的院会,如济南、青岛、烟台、吉林、黑龙江、辽宁、哈尔滨、上

海、杭州、宁波、武汉香港等地的道院都建起了气势宏伟的大规模建筑。如今济南母院、

青岛道院的建筑依然得以保存,并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南道院位居

“母院”之尊,其建筑应该“既须有堂皇之气概,又须有庄严之体格。”③“建筑庄严,

方足以启人之信仰。”④

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工程需费甚巨,全国各地院会之职修方无不解

囊捐助,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加入院会之财力丰厚的商人出力最多,“本院建筑之成

功,其最大之功者必首推胶东、济东各首领、各职方,因涤尘、承中不辞劳苦、多方劝

募,至于舌敝唇焦而又有盛冲、承宴、承虔等以为助力,而济东各首领、各掌监、各职

修此次之乐输建筑之巨款,亦有至大之功行在也。”⑤

济南母院的建筑从开工到完成用了

十余年时间,其间历次经费收入和支出之帐目,均附于道院每年的公会议事录之后,历

历在目、清晰可查⑥。截至 1939 年左右,济南道院建筑费共收洋五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

五元二角;支出洋四十九万四千三百十六元六角七分,结存洋五万六千九百十八元五角

三分。⑦但此时建筑尚未全部完工。从其帐目记录中可见:捐款多至万元,小至一元,不

管数目多寡,不论是院会名义捐助还是个人名义缴纳均登记无遗。这种资金运作的公开

和民主,便于与会代表以及捐资人、捐资院会的督查。 

至于青岛院会大规模建筑的资金来源,除了各地院会的酌量支持外,主要还是靠其

院会首领自发捐资筹募。据当时估计,青岛院会建筑需款三十万元,而青岛院会之掌监、

会长承担了绝大多数。当时老祖训示:“非有三十万之数,不足以观其成。但此数甚巨,

在诸子必畏其难集。然而不难也,何则?本院如良掌(悟)、惠掌(空)、玄掌(诚),皆

为本院之大首领,而又为有力之方也。今先以汝三人为注者,非汝三人有特别之捐数,

不足以导领众修也。老人意欲良掌须以六数捐之,空则当以五数书之,而玄诚兄弟亦当

以六数捐之。有汝三人之五六之大数,其余亦必踊跃输将。”⑧

联系上面济南母院建筑之

资金来源,可以看出:大规模院会建筑所需巨额经费主要是靠道院的统掌、院监以及红

卍字会会长捐助。他们作为院会主要负责人,主张修道兴慈,对院会事务的发展不遗余

力。这些院会负责人多数是地方著名商人,例如烟台院会负责人澹台盛冲、牟平院会负

责人曹承虔、青岛院会负责人丛良悟(以上均为道名)等人多经商致富,有财力输捐。 

 

①《布道川旅费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15 页。 

②《布道川旅费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16 页。 

③《道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5 页。 

④《济南母院新殿告成之经过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5。

⑤《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第 5 页。 

⑥ 详见济南道院从 1933—1939 年编印的《道院公会议事录》,每年一册,其后详细记录了母院建筑的各项收支情况。 

⑦《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第 47 页。 

⑧《青岛红卍字会筹建大院会计划全案》,第 15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127

此外,处于近代新旧转型期间的商人,他们不仅注重地方社会公益事业,还服膺道

院所创的“道慈理论”,力行修道挽救人心,兴慈以救世,借助道院暨红卍字会的组织依

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既能寻求心灵安适,又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诚然,

这其中不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特别是“功德成仙”、“因果报应”等因

素的影响。正如道院在解释行慈的意义时说:“吾人行慈,直接的为渡人,间接的是为自

己种慈因、求善果,进一步言,生前求精神安适,死后求性灵不灭。”①从事社会慈善活

动能求得精神安适固属可能,至于“性灵不灭”因其属于宗教性体验固不能实证;但从

事慈善活动,造福一方,从社会学角度看确能使行为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赢得社会声

誉,形成持久的社会影响。 

大规模院会建筑确实花费了巨量资金,但这不能说明院会上层人物聚敛钱财、挥霍

浪费。因为各院会负责人断无自己欺骗、勒索甚至挥霍自己钱财之理。在当时,绝大多

数院会负责人都认可兴建大规模院会建筑的必要性,并为之付出了诸多努力。从其主观

宗教信仰角度分析,一方面,院会各主要负责人之所以肯斥资兴建大规模院会建筑,主

要还是本着“内修外慈”的理念,从道慈事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希望能从此奠定良好的

发展根基。另一方面,道院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冲合过程中,

面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的凌厉攻势,从盲目排斥到兼收并蓄世界五大宗教精义以及

科哲文化,既顽强地坚持了民族性,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大规模院会建筑

作为其文化意识和道慈理论架构的外在表现形式,也理应中西合璧,建得宏阔而有气势。

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信仰角度分析,他们在当时更多的不是在乎金钱,而是如何利用

积累的钱财为自己多积公德,实现大功行,以便早日挣得“仙真”之果位,从而实现自

身价值的永恒与不朽。捐资兴建大规模院会建筑为他们提供了积累功德良好的机会,有

助于其早日修成“正果”,这可以从道院之老祖及其它诸仙佛的训文中看出。 

从道院对资金运作的管理机制来看,其拥有严密的预算、决算规则。道院和世界红

卍字会虽是合而为一的组织,但因其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其各自支出也不同。道院尽管

院费紧绌,但不动用红卍字会募捐来的的慈善救济资金。“院费不得动支其他一切特种款

项;院费每年度应造预算及决算书;院费收支及其他一切特种款项应分别公布根据规定。”

道院院费支出“应遵照本年度预算,不得超过。如实有不敷,得由统藏提出追加预算书,

送交统掌、院监查核,召集籍方会议公决之。”不仅如此,每年一度的预算、决算编订后,

“各地道院均应互送参阅并随时公布。”③

地方道院成立后,母院、总院、主院籍方每年

前往布道一次,各县院、埠院得由省院、特院派人前往,支院、寄修所得由县院派人前

往。对于已设道院尤应注意其“院费收出情形”④。可见,道院院费的收支既民主公开,

又有较为严格的督查措施。 

(二)世界红卍字会的经费运作 

有研究者认为:“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有救苦济难的一面,客观上具有利民作用。但

 

①《道慈问答》,第 1-2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6 页。 

③《院费预决算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3-4 页。 

④《布道规则》,《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第 11 页。 

 128

是道院以红卍字会行慈善事业的名义在社会上聚敛的巨额财富,并非大部用于慈善事业,

相当大的份额为道院的上层人物所花费。”① 还有学者指出:“红卍字会等教门大小教首,

也因传教而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②但以上结论未提供具体的资料支撑。遍览诸多的各

地世界红卍字会档案资料以及一些道院出版物,尚未发现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上层领导

人物聚敛财富供己挥霍的迹象。

据研究者对上海红卍字会进行初步研究后,指出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会员会费和捐

助、社会募捐(包括报刊广告、私人请托)、政府拨助、团体互助、实业自济等方面。认

为其资金来源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善团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经营理念③。其虽

认识到红卍字会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但还不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世界红卍字会为

了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从事慈善救济事业,除了以上列出的五个方面外,至少还有以下

五个方面的筹资渠道。

1.开设银行、银号 

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民间慈善组织,开设银行主要是为慈善救济活动服务,而非一般

普通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卍会设立银行,虽同为营业性质,但其意义,则重在救济卍

会,发展慈业者也。故自表面观之,与普通银行无所分别,惟究其实质,决非惟利是图。

除素日接济慈款外,并须以每年所得之余利,提出若干成分,以补助卍会经费之不足耳。”

④这些银行的基金主要是由各地红卍字会会员自愿捐纳汇集而成。济南道院于 1922 年在

当地设立一所“道生银行”,预计资本额 50 万元,实收 30 万元,1926 年前后受时局影响

改为“道生银号”⑤。资料也证实了至少在 1927 年以前,济南确实存在一所由济南道院、

红卍字会创办的“道生银行”。1927 年,时人周传铭在介绍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情况时

对该银行有所提及:“入会之会员组织一道生银行,赀(资)本已及三十余万,每年由盈

余中提出若干,办理慈善,为已故之盐商张晋阶所创办。”⑥至于 1928 年以后该银行的发

展情况,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记载,现存道院历年公会议事录等资料也对其无法考见。

笔者推断:1928 年发生的“五三惨案”对济南社会影响极大,全市陷入混乱状态,富商

大贾纷纷出逃,工商各业很不景气,银行、银号等金融业大都停业⑦,道生银行极可能停

顿或关闭。再加上道院被“查封”一事,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济南道院、红卍字会没有

资金、精力对其重行开办。根据 1938 年前后的道院资料可以推测:当时全国范围的道院

暨世界红卍字会附设的银行寥寥无几甚或没有。因为资料显示:当时母院所在地济南打

算设立道慈银行,已经稍有眉目;自中华总会至各地分会也计划附设卍慈银行,以便经

 

① 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第 123 页。 

② 濮文起:《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简论》,《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③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 24-29 页。 

④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3 页。 

⑤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9-380 页。关于“道生银行”设立的

年代,郭大松认为其始于 1922 年。日本学者吉冈义丰认为其开办于道院设立至获政府批准的一年期间之内,即 1921

年 2 月至 1922 年春。详见[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4-235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

教发展史》中册,第 826-827 页。笔者此处采用 1922 年说。 

⑥ 周传铭:《济南快览》,第 109 页。 

⑦ 关于这一时期济南金融业之情形,详见黄得中:《解放前济南市的金融业概况》,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 

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6-37 页。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

第 381 页。 

 129

济周转,而利慈务之进行。①

尽管道院早期开办的银行发展不利,停顿、关闭之处颇多,但道院暨红卍字会依然

看重银行在开辟利源方面的重要性,竭尽努力多方筹设开办,以期发挥功效。银行等金

融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齐备,其中首要的条件是和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安定、

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但这些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是不可能出现的。

事实上,道院暨红卍字会所附设之各种机构在这一时期面临重重困难,尽管发起者的主

张和初衷是好的,但银行的设立与经营在当时很难实现。根据后人回忆,烟台红卍字会

附设恤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筹办了“孤儿储金社”。当时,恤养院年龄稍长的孤

儿大都从事生产劳动,赚存一定工资。面对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的现实,为了尽量减少孤

儿存款的损失,恤养院领导人褚文郁决定利用孤儿赚存的工资成立“孤儿储金社”,其办

法是发行股票,每股 10 元,由孤儿自由认购。院长把一部分资金以一定的利息贷给恤养

院出品部以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资金则用于经营小商业。在当时艰难的景况下,这种

投资多数时候还是盈利的,每年年底按照盈利确定股票分红。经过几年的发展,“孤儿储

金社”不断壮大,并于 1945 年接兑了烟台当地的“义通银号”,为成立“孤儿银行”奠

定了基础。②尽管后来所谓的“孤儿银行”最终成立与否不得而知,但以烟台恤养院为代

表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附属机构,在面临艰难情境时能多方开辟利源、自谋生计的做法

还是很可取的。 

2.附设印刷所、印刷部等机构 

具体在山东地区,比较突出的有烟台恤养院附设的印刷部,以及济南道院暨红卍字

会开办的慈济印刷所,其中济南慈济印刷所存在时间较长,影响也较大。这些印刷所除

刊印院会文件、宣传资料外,还向社会提供服务牟取利润,一些地方名人的著作,或地

方官绅组织编纂的地方志不少都是由其承印,这或许是因为其为慈善组织所办,价格较

其它印刷机构优惠。济南慈济印刷所创办于 1921 至 1922 年期间③

。目前所见到的道院最

早的一份议事录记载了其在 1927 年时的情形:“本所股本计洋二万元,丁卯年营业计得

纯益金一千一百十七元九角一分五厘。”④之后几年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慈济印刷所

一度屡有亏折。自 1931 年派人整顿后逐渐盈利,是年盈余洋五百元;翌年盈利洋一百八

十三元一角⑤

。此外,在 1930 年前后,除济南外,北平、济宁、东北各地等都有这种印

刷所。⑥

3.股票分红收益 

这种融资方式与院会成员以工商业者居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该组织

经费来源所蕴涵的现代经营理念。例如,青岛道院暨红卍字会负责人丛良弼(道名丛良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3 页。

②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第

158- 159 页。

③ [ 日] 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5 页。或见[ 日] 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27 页。

④《济南道院 1927 年办理各项道务慈务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⑤《1931 年 1 月至 10 月济南卍会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1932 年母院

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

⑥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130

悟)是近代地方著名爱国商人、民族资本家、企业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曾

创办著名的、山东最早的民族火柴工业——“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结束了济南火柴

依赖外国“洋火”的时代①。他担任青岛道院统掌暨红卍字会会长,热衷社会公益事业,

将自己的商业经营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青岛市档案馆典藏的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

档案中有一份《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1948-1950 年营业报告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②

此外,青岛道院暨红卍字会在说明自身经济来源时,也明确指出:“本院会基金计振业火

柴公司股票二万一千七百元,农工银行股票五千元③

。像丛良弼这样的情况应该在道院组

织中是比较普遍的。以下以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为例分析其入股情况。 

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入股情况表④

公司名称 股 数 股 金 备 考 

济南振业火柴公司 33 股 3300 元 内有当时济南女卍字会三百元 

济南华庆面粉公司 13 股 1300 元 

济南丰年面粉公司 150 股 1500 元 

华兴造纸厂 10 股 1000 元 现为山东造纸总厂 

济南大兴砖瓦公司 20 股 2000 元 

峄县中兴煤矿 5 股 500 元 

上海中央轮船公司 15000 股 150000 元 

新中印刷公司 17530 元 房产、家具折变入股数 

丰年面粉厂 1000 元 由济南红卍字会育婴堂入股 

济南鲁丰公司 100 元 

济南悦来公司 8 股 4500 元 

济南电灯公司 500 元 

济宁电灯公司 1000 元 

淮南煤矿 1000 元 

中华制药厂 1000 元 

总 计 184230 元 

由上表可见,济南红卍字会之入股公司已经不局限于山东一地,还拥有上海等地公

司的股票;股金从百元至万元不等。济南妇女红卍字会作为女性公益慈善组织也参与了

入股。济南红卍字会股金数额总计高达 184230 元,这其中尽管不排除有通货膨胀的因素,

但可能性不是很大。购买股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购买者通常将股金投向经济效益

较好的企业,这样才能如愿以偿。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以及战争环境造成大批

 

① 有关“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形详见:蔡吉庭、张锐:《济南火柴厂与济南火柴工业》;吴崇汉:《回顾济宁

振业火柴厂》;王超凡:《青岛火柴工业发展史略》,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二

辑,第 242-243 页、第 254 页、第 261 页。周传铭:《济南快览》,第 230 页。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

迁史》,第 342 页。 

② 详见《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1948-1950 年营业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0。 

③《青岛院会发展史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7。

④《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

70-1-55。 

 131

民族企业停顿、倒闭,济南红卍字会在此时期购买股票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不仅以上企

业面临困境,即便红卍字会自身也面临诸多困难,应该无力购买股票。因此笔者推断:

尽管这份资料反映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济南市民政局对济南红卍字会动产的掌握情况,

但济南红卍字会有能力、有条件购买股票并获取收益应该至少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

前;其股金数目的高低受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不大。在民族企业不断发展的时期,济南卍

字会购买股票既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又获取红利扩大了自身资金来源,为其从事慈善

救济事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 

4.房地产收益 

据研究,民国时期上海慈善团体的资产体现了其民间社会资本的积蓄及其都市性

格。房地产在慈善团体的资产中占据了主要部分,其主要分为房屋建筑、土地、田地、

墓地。①

房地产不仅是慈善团体活动、居住的场所,闲余房产的租金收入更是慈善团体的

重要经费来源,世界红卍字会也不例外。现将 1950 年人民政府调查、统计济南市道院暨

红卍字会附属机构的房地产情况整理如下表: 

1950 年济南市道院暨红卍字会附属机构房地产简表②

单位名称 房产 土地 备 考 

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 155 间 该会附设的施诊所住 12 间房子 

恤养院 52 间 6.107 亩 

小梁隅首 20 间,该院附设孤儿学习厂,居住

县东巷 30 间;该院附设义务学校,居住 6.107

亩,以出租每年租小麦三百斤。 

施诊所 12 间 

系山东卍字会附设的诊所,人员亦系卍字会会

员 

道化小学 34 间 

房舍系卍字会的,学生 280 人,内有免费生 42

人。 

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 124 间 

现已移至凤凰嘴街 28 号;原上新街房子已由

古物保管委员会及公安部门住用 

济南红卍字会第一施诊所 9 间 现已移至凤凰嘴街 28 号;原上新街房子给公

安部门住用 

济南红卍字会第二施诊所 27 间 山东省立图书馆借用 10 间,其余留用 

残废教养所 114 间 出租 23 间,每月收租小米 405 斤;自住 41 间,

工业局借用 50 间。 

育婴堂 99 间 

出租永庆街房子 30 间,每月小米 200 斤;自

住 38 间,又出租西门大街房子 31 间,每月面

粉 5 包 

 

①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6-88 页。

② 该表据《济南市卍字会系统单位地址财产人数调查表》(1950 年)整理,济南市档案馆藏:70- 1- 55。

 132

化育小学 58 间 系卍字会房舍,学生有 320 人 

道德总社 64 间 山东医药进出口总公司占住 59 间,其余 5 间

未占,现只有工役二名看门 

除以上附属机构的房地产外,还拥有其它几处房地产: 

济南市的红卍字会魏家庄民康里 72 号、74 号及 5 号三处平房 17 间出租,每月

小米 287 斤; 

官扎营西耕地 6.107 亩出租,每年小麦 500 斤; 

永庆街 28 号平房 25 间,出租每月小米 200 斤; 

西门大街 48 号楼平房 30 间,出租每月小米 580 斤(折合 720,000 元); 

经四路纬三路 115,117,119,121 号平房 33 间,出租每月小米 450 斤; 

千佛山下坟荒地 21.72 亩,残废教养所负责管理; 

经二路,纬一路 242 号有平房 33 间,由新中印刷公司住用。①

综上可见,济南市境内道院暨红卍字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房地产主要有房屋建筑、土

地、墓地,这些房地产除满足其开展日常活动外,也为其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其它

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也有房地产收益,例如青岛红卍字会拥有该市城武路房一所约值 2

万元,每年收租 2000 元②

。 

5.义演、展览等社会劝募 

红卍字会还通过义务演出、展览等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募捐。因资料所限,现举两例。

1935 年龙口红卍字会为募集慈款,借该埠戏团,演剧数日,共筹大洋 3000 余元,除自留

各项慈务应用外,捐助甲戌灾赈大洋两千元,汇交胶东各会联合办事处请予代转。③

1933

年 4 月,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为募集赈款,曾在上海西门路山东会馆举办书画、金石

展览会七日。结束后发给捐助款项的人士奖品,烟台红卍字会曾收到奖品五包,内有名

人字画、书籍等物数十份,遂按照之前的捐款名单发给各捐户。④

(三)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会和道院在资金来源上的一个显著不同是:道院经费并非募捐,而世界

红卍字会经费则很大程度上靠会员捐助和社会大众募捐。大众募捐成为可能必须需备两

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大众募捐意识的唤起,即民众自觉的一面;其次是募捐机构必须有

相当的社会公信力。世界红卍字会出色的慈善救济活动以及其刊印的大量“征信录”,成

为构筑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所谓“征信录”,是善堂吸收民间捐款,为了昭信于大众,强调经手人无中饱私囊,

并详细将收支登记帐册上⑤。“征信录”中的“征信”二字源于《中庸》里的“上焉者,

虽善无征,无征不信”。目前关于“征信录”的研究,当推日本善会善堂史专家夫马进的

 

①《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

70-1-55。

②《青岛院会发展史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7。

③《龙口红卍会捐甲戌灾赈二千元》,《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3 日。

④《烟卍会领到助奖品》,《胶东卍报》,1933 年 5 月 18 日。

⑤ 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 126 页。

 133

探讨最有深度。据其研究,类似“征信录”的会计报告书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伴随

着善会善堂的出现、运营而产生的。具体的“征信录”名称至少在康熙二十年(1681 年)

前后出现,以后成为善会善堂最长见的财务公开形式。①他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以公开

为前提的、用于公共事业的“征信录”这种新型决算报告书的出现,对近代中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向中国引进近代欧洲的原理和技术做了基础性的准备。这种公共原理广

泛被接受,甚至政府也不得不采纳这一原理的情况大约出现在 1900 年前后,确切说是以

1905 年为中心的一段时间内。当时关于地方自治和地方议会的议论在社会各方面都大为

盛行。“征信录”就是在这这种潮流之中再度提出来。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强对民间

慈善组织的监管,对于其财政收支公开形式的规定中就提到了“征信录”。例如,1928

年 11 月上海市第 97 次市政会议修正通过、1928 年 11 月 30 日市政府第 45 号令公布《监

督公益慈善团体暂行规则》第 10 条明确规定:“各慈善团体及其附属机关收支账目,每

届月终除呈报社会局外,应于各该团体或其附属机关门首明白榜示,年终汇印征信录昭

示大众。关于收支账目如有错误遗漏重复等事,经社会局复核发觉后得随时纠正之。”③

见“征信录”尽管在清朝前期就已经存在,但直至清末乃至民国初期仍然是行之有效而

又不落俗套的收支公开形式,并且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世界红卍字会多将其举办的各项慈善救济活动的收支情况编印成“征信录”,刊布散

发,既能将收支情形公布于众,还能宣传自身的慈善业绩。现将笔者知见的各地红卍字

会的征信录情况整理如下表: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曾编印、刊行“征信录”名目统计简表④

名 称 编 者 出版时间及版式 简 况 典藏 

地点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会赈救收支

各款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232 页;16 开 自 1929 年至 1932 年 6 月止。收

该会的赈救工作及收支征信录两编。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历

年赈救工作第二

次报告书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32 年 10 月初

版;232 页;16 开。

自 1929 年 2 月 10 日起至 1932 年

6 月底止,附中华总会赈救收支报告。

分甲、乙两编。甲编为总分各会赈救

工作;乙编为总会赈救款项收支。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历

年赈救工作第三

次报告书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34 年 5 月出版;

120 页;16 开。 

自 1932 年 7 月 1 日起至 1934 年

3 月底止。包括赈救工作及征信录两

编。书前有凡例,后附中华总会经费

收支赈救款项征信录,附言及各种统

上海市

图书馆 

 

①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 711-712 页。 

② 相关论述详见上书,第 719-722 页。 

③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民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2- 383 页。转引自孙建国:《信用 

的嬗变:上海中国征信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 页。

④ 该表据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以及

山东各地档案馆馆藏档案制作。

 134

计表。 

世界红卍字会历

年赈救工作报告

书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34 年 8 月重刊;

118 页;16 开。 

为 1922 年至 1929 年 2 月 9 日该

会历年赈救工作报告书;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29 年 1 月 10 日至 1932

年 6 月底赈救工作第 2 次报告书。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杭

州分会辛未各省

水灾急赈处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杭州分会 

1931 年;48 页;

16 开。 

内有捐款人名录及收支报告等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会二十六年

临时救济报告续

编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38 年 1 月初版;

28 页;18 开。 

自 1937 年 10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分工作报告和征信录两编;

书前有凡例及序言。 

上海图

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南

京东南主会救济

华北水灾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南京东南

主会 

23 页;18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会北平事变

临时救济报告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总会 

1937 年出版;102

页;32 开。 

自 7 月 8 日至 9 月 31 日。介绍卢沟

桥事变后该会在北平郊区的救济工

作。全书分甲乙两编,前者为救济工

作报告,后者为款项收支征信录等。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天

津主会临时救济

总报告 

世界红卍字

会天津主会 

120 页;有图;16

开。 

为该会 1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2

月之工作报告。后附征信录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总会

驻津办事处乙亥

冬至纪念会一次

维宗费收支报告 

世界红卍字

总会驻津办

事处 

16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公

主岭分会壬申年

赈救及各项慈业

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公主岭分

会 

1932 年出版;90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公

主岭分会岁次癸

酉全年收付款项

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公主岭分

会 

1933 年出版;102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营

口分会岁次癸酉

世界红卍字

会营口分会 

1933 年出版;136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135

阳历全年收付款

项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会营

口分会岁次甲戌

阳历全年收付款

项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营口分会 

1934 年出版;96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分各会救济

工作报告书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东南

各会联合总

办事处 

1938 年出版;20

页;18 开。 

第 1 编:1937 年 7 月 7 日至 1938

年 2 月底止苏浙区域救济简况。为

“七·七”事变后,该会在淞沪、南

京、浙江等地的救济工作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分各会救济

工作简明表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东南

各会联合总

办事处 

1938 年出版;8 页;

23 开。 

第 1 编:1937年 7 月 7 日至 1938

年 2 月底止。按会别、救济队、经费、

医院治疗人数、遣送难民人数、急赈

口数等 8 项列表编排。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东南各会联合

总办事处赈救工

作报告书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东南

各会联合总

办事处 

1939 年出版;281

页;16 开。 

分甲、乙两编。有监理部组织、

救济工作、收容工作、疏散工作、征

信录等 9 章。书前有弁言。封面为华

启道题写的书名。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东南各会联合

救济总监理部总

报告 

世界红卍字

会中华东南

各会联合救

济总监理部 

1939 年出版;278

页;16 开;有图像。

包括监理部组织、救济工作、收

容工作、疏散工作、医院工作、与各

善团合作事项、黄河水灾救济等 9章。

书前有弁言。 

国家图

书馆、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东

南主会二十四、

五年份经常临时

费收支各款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东南主会 

1935 年出版;16

页;16 开。 

为该会 1935 年、1936 年两年的

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东

南主会二十八年

冬季起至二十九

年十二月止经常

临时费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东南主会 

1941 年出版;17

页;18 开。 附暑期施药及资送难民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济

南分会二十三年

份收支各款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济南分会 

济南慈济印刷所

刊印;34 页;20

开;环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济 世界红卍字 济南慈济印刷所 上海市

 136

南分会二十七年

份收支各款征信

录 

会济南分会 刊印;36 页;20

开;环筒页装。 

图书馆 

世界妇女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壬申

年征信录 

世界妇女红

卍字会青岛

分会 

1932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妇女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癸酉

年征信录 

世界妇女红

卍字会青岛

分会 

1933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妇女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丙子

年征信录 

世界妇女红

卍字会青岛

分会 

1936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妇女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丁丑

年征信录 

世界妇女红

卍字会青岛

分会 

1937 年出版;18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庚戊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0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壬申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2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癸酉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3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丁丑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7 年出版 青岛市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戊寅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8 年出版;32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乙卯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39 年出版;28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岛分会庚辰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青岛分会 

1940 年出版;40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青 世界红卍字 1943 年出版。80 包括各项慈款捐助人名录、物品 上 海 市

 137

岛分会癸未年征

信录 

会青岛分会 页;18 开。 捐助人名录、经常费捐助人名录、常

年经费收支清册等。 

图书馆 

曲阜道院世界红

卍字会曲阜分会

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曲阜道院 

26 页;20 开;石

印;环筒页装。 

自 1937 年 3 月复兴至 1938 年 6

月 30 日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泰

安范镇支会戊寅

年收支各款呈报

册 

世界红卍字

会泰安范镇

支会 

22 页;16 开;石

印;环筒页装。 为该会 1938 年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潍

县分会乙亥年黄

灾收支各款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潍县分会 

山东潍县和记印

刷局 1935 年出版;

12 页;20 开;环

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掖

县分会自民国二

十三年起至年终

止收支款项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掖县分会 

1934 年出版;140

页;20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济

宁分会乙亥年水

灾急赈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济宁分会 

山东济宁中亚铅

石印刷所。24 页;

20 开;石印;环筒

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周

村分会灾赈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周村分会 

石印;89 页;16

开。 

捐款收支报告;书前有序。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蓬

莱分会癸酉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蓬莱分会 

石印;52 页;18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蓬

莱分会甲戌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蓬莱分会 

石印;102 页;18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南

京分会乙卯年冬

赈收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南京分会 

1939 年出版;24

页;18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下

关分会民国二十

三、四、五年收

世界红卍字

会下关分会 42 页;20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138

支款项征信录 

丹阳道院世界红

卍字会丹阳分会

征信录 

丹阳道院、

世界红卍字

会丹阳分会 

1935 年 3 月出版;

8 页;25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徐

州分会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徐州分会 

1933 年 6 月出版;

263 页;16 开; 附有图;书前有序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苏

州分会建筑费收

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苏州分会 

苏州个人刊印;14

页;20 开;环筒页

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苏

州分会甲戌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苏州分会 28 页;20 开 为该会 1934 年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苏

州分会廿七年份

收支各款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苏州分会 

12 页;20 开;环

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苏

州分会廿七年份

收支各款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苏州分会 

12 页;20 开;环

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苏

州分会三十四年

份收支各款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苏州分会 38 页;32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江

都分会办理江北

水灾急赈各项赈

品及款目收支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江都分会 

18 页;20 开;环

筒页装。 自 1931 年 8 月起至 11 月底止 上海市

图书馆 

癸亥冬甲申春潮

灾赈济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常熟、常

阴沙、南通

分会合组潮

灾赈济委员

会 

1944 年 4 月初版;

28 页;32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芜

湖分会收支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芜湖分会 

1940 年出版;46

页;16 开。 自 1939 年 2 月起至 1940 年 2 月止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芜 世界红卍字 42 页;16 开。 1940 年 2 月起至 1941 男 1 月止 上 海 市

 139

湖分会收支征信

录 

会芜湖分会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上

虞分会救济部收

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上虞分会 

1942 年出版;64

页;32 开。 

自 1940 年 2 月起至 1942 年 5 月

止;内有捐款人名录及支出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赣赈总报告 

世界红卍字

会救济赣灾

上海总办事

处 

1936 年 5 月出版;

134 页;16 开;有

图。 

分甲、乙两编。包括组织缘起、灾区

调查、赈务工作、医务工作、赈务结

束等 7 部分,并有征信录;书前有序。

上海市

图书馆 

恤养院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远东主会

沈阳分会 

1935 年 6 月出版;

28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红卍字会代办无

锡平粜委员会报

告书 

无锡红卍字

会 

无锡游艺斋印务

局 1941 年 11 月出

版;112 页;16 开。

为该会 1941 年 3 月至 1941 年 7

月期间办理平粜的经过。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绍

兴分会丙子年开

办经常冬季施米

收支征信清册 

世界红卍字

会绍兴分会 

1936 年 12 月出

版;22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通

县分会民国二十

八年冬赈粥厂收

支款项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通县分会 

10 页;20 开;环

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通

县分会民国二十

九年冬赈粥厂收

支款项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通县分会 

16 页;20 开;环

筒页装。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首

都粥厂各项收支

征信册 

世界红卍字

会 

1940 年 7 月出版;

20 页;20 开。 为该会 1932 年 1 月至 3 月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南

京分会办理赈济

施药施医暨各慈

业收支征信册 

世界红卍字

会南京分会 28 页;16 开 为该会 1936 年份的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嘉

兴分会施送贫病

医药所乙亥年收

世界红卍字

会嘉兴分会 

1936 年出版;18

页;18 开。 为该会 1935 年施送医药收支清册 上海市

图书馆 

 140

支报告清册 

淞沪代主院二十

七年份功行纪念

册 

淞沪代主院 1939 年出版;20

页;16 开。 内有收支账目清册;卷首有弁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天

津主会二十三年

全年各项慈款收

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天津主会 

1934 年出版;64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沪

上宝办事处二十

六年份慈业征信

录 

世界红卍字

会沪上宝办

事处 

1937 年出版;20

页;16 开。 为该处 1937 年 1 月至 12 月收支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南

京分会廿一年度

办理各种慈业征

信册 

世界红卍字

会南京分会 6 页;20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上

虞分会经管曹百

义渡收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上虞分会 17 页;32 开 1943 年 7 月至 1944 年 8 月止 上海市

图书馆 

世界红卍字会经

办上海流民习勤

所工作概况 

世界红卍字

会 

1943 年冬出版;16

页;21 开 

记述筹备经过、组织情形、经费

概况等 

上海市

图书馆 

第五母坛及天津

中央主院甲戌全

年收支征信录 

第五母坛、

天津中央主

院 

1934 年出版;10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济南道院建筑费

总收支概略① 济南道院 52 页;32 开 内还附有晨光阁工程收支报告

及助款名单 

上海市

图书馆 

吉林院会道慈事

业廿载概略 

吉林红卍字

会分会 

1941 年 7 月初版;

62 页;18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烟台分主院会十

二年道慈纪实 烟台分主院 1935 年出版;108

页;32 开。 烟台道院暨红卍字会工作报告 上海市

图书馆 

南京道院癸甲二

周合刊 南京道院 1925 年出版;62

页;16 开。 

内容为该院的建立经过和红卍

字会的工作报告。书前有弁言。 

上海市

图书馆 

绍兴道院廿九年

份收支经常征信 绍兴道院 1940 年出版;4 页;

32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① 道院历届《公会议事录》中都附有上年度济南道院建筑费用各款项的收支记录。

 141

录 

行宗坛收支款项

分类报告(第 2

期) 

1935 年 11 月初

版;158 页;16 开。

上海市

图书馆 

凌源分会民国十

八年、十九年冬

令粥厂征信录 

凌源红卍字

会 该会 1929 至 1930 年开办粥厂情形 山东省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掖

县分会癸酉年征

信录 

世界红卍字

会掖县分会 该会 1933 年诊所、医院等慈务情况 烟台市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全

鲁各分会联合救

济办事处救济

水、兵灾总报告 

全鲁卍联处 1938 年 7 月 该办事处 1937 年救济山东各地

水灾、兵灾情形,后附征信录 

山东省

档案馆 

世界红卍字会在组设救济队出发救护时,对收支款项等账目都做相应规定。以世界

红卍字会第二联合救济队全鲁卍联处第二队的办事细则为例,其中规定:“本队每月收支

救济款项应于月终造具报告清册,逐月公布以昭信实。”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鲁卍联

处的各项大规模救济活动的资金收支都非常明细。在 1938 年刊印的《世界红卍字会全鲁

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中共分为“序”、“甲编组织概要”、“已编

救济报告”、“丙编征信录”四大部分,将“征信录”作为独立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

指出: 

征信录内列各表乃此次救济之总收支,在总报告中之关系至为重要,故特列为

专编。回忆本会办理救济之初,正当大劫勃发之时,农村濒于破产,商业陷于停顿。

本会同仁虽抱救人自救之决心,发博施济众之宏愿。然自揣财力绵薄,深懼难收圆

满之效率。幸荷仁人义士、各地善团对于本会救济工作极表同情,慨助慈款,乐输

义粟,共集款项物品价值约十二万元有奇;加以泰安、羊楼、范镇、汶口、青岛、

周村、长清各地收容、招待、赈济,所需之款六万余元,总共约在十八万元以上,

并蒙官府及各友邦人士关于难民乘车、乘船或收半价或全免费,热忱赞助,共襄善

举。前后统计全活人数在四十万以上,此功此德岂可限量。②

除以上所知见的“征信录”外,笔者还在各地档案馆查阅到了为数不少的各地院会

自行印制的、反映其道慈事务的“庚报”。各地院会之所以采取“庚报”这样一种“短、

平、快”记录自身道慈事务推展的形式,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为了登记个人

平时所积累的“功行”;其二,能更好地从整体上反映本院会在推行道务、教化民众、救

恤社会灾难等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以便在进行年度总结或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国道院公会、

 

①《世界红卍字会第二联合救济队全鲁卍联处第二队办事细则》,《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

兵灾总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8。

②《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8。

 142

全国红卍字会公会(大会)以及地方院会的联合会议等高级别的重要会议时,能与其它

院会的道慈成绩作一比较,从而认清本院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身今后努力发展的目

标和方向。其三,这也是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内部的一贯要求,不论是济南母院还是世

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都一再强调做好统计本院会道慈推展事务的记录。这样的一种定

制便于母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准确、有效地统计全国各地院会的道慈成绩,从而

既能使母院、总会认清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在全国林立的善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为其

下一步的发展部署提供根据;同时,对全国各地院会的发展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庚报”

这种“短、平、快”的记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时间久远而造成的道慈统计数目

的谬误。这种短周期、经常性的统计,既保证了统计数字的精确有效与公开透明;也是

对财务捐助人的负责,便于其对所捐献财务、所做工作及所取得成绩进行监督。 

正是通过“征信录”以及“庚报”等的刊印与流通,世界红卍字会既将资金的收支

情形公布于众,赢得民众信任,获取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又让社会各界明了其所从事的

各项慈善救济活动;同时也便于各地红卍字会之间慈善救济绩效的相互比较以及上级院

会、政府主管机构对其慈善救济活动进行统计与管理。 

诚然,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因为在全国发展迅速,自身组织体系庞大,再加上社会

环境纷扰动乱,以及个别会员品德良莠不齐等原因,难免出现一些弊端。例如:上海总

办事处于 1931 年在安徽发放救济物资时,就查获一起会员贪污救济物资事件,该名队员

后被查办。①1952 年,上海红卍字会发现会计陈善性滥用公款。②但这并非红卍字会独有

的阴暗现象。当时战乱的困扰,经济的压力是一切社会团体特别是民间团体共同面对的

难题。以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为例,据研究者指出:

待遇的偏低,直接导致红十字会救护人员士气的低落,于是种种弊端油然而生,

譬如贪污、吃空缺,更严重的是长假不归与弃职逃亡的案例越来越多。即便是始终

坚守岗位的救护人员也不得不承认生活问题使得红十字会留不住好人才,其中部分

是因为许多人有家累,光凭红十字会的薪俸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的生存,根本不足以

养活家口。③

当时华洋义赈会的资金运作也存在着阴暗现象,只不过研究者“对明的一面论述较

多,但暗的一面挖掘不够。”④

尽管红卍字会也有些许资金运作的阴暗面存在,但这些犯事者多属会员或职员,尚

未发现院会上层领导人挥霍款项的资料。其实,在院会的资金来源中,很大一部分即是

院会上层领导人的捐献,他们多经商致富,有财力进行慈善救助;他们之所以散财救济,

多数还是出于赢取社会声誉、满足内心安适,进而达到中国传统社会人人向往的“完人”、

“不朽”之境界,而非以往研究者所认定的骗取钱财、沽名钓誉。从道院暨世界红卍字

会制定各项经费收支规定的初衷,以及世界红卍字会出色的慈善救济事业来看,很难将

其定位为像会道门那样传徒敛财,聚敛社会财富为上层人物挥霍。 

 

① 曹步森:《安福系与合肥红卍字会》,《合肥文史资料》第 1 辑。 

② 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第 24 页。

③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第 212-213 页。

④ 忻平:“序言”,第 3 页,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

 143

七、道德社问题考辨 

道德社是数位一体的道院道慈组织体系中的组织之一①,它的创始、变迁历程,很大

程度上反映了道院组织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道院组织的决策者们在近代中西

文化冲撞融汇过程中的某种心态,也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西

文化冲撞融汇过程中的反应能力和应变特点。 

道德社大致与道院同时萌生,但却隶属于道院,是道院数位一体道慈组织设立的一

个研究和宣传宗教理论或说是道德精神、培养宗教理论或是道德精神人才的机构。它创

始、变迁的历程,与道院组织体系中其他组织相较,显得极不顺畅,而这一不顺畅的过

程,又与道院组织的发展变迁紧密相关。目前有关道院组织的调查资料和回忆介绍性文

章,关于道德社的文字多有相互抵牾或模糊难明之语,致使人们至今难以了解这一组织

的概貌和萌生、变迁历程,从而也就难以准确把握整个道院组织体系,不利于明瞭在近

代中西文化冲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殊反应方式和能力。现拟根据道院组织

内部资料,与其他相关材料对照考订爬梳,辩驳有些调查资料和介绍性文章之模糊乃至

错讹之处,力求还道德社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道德社创立时间、宗旨、性质的较为集中而又全面的材料,是

1934 年纪耀荣整理的《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以及吕梁建编撰、经道院慈程真

人“训判”付印的《道慈概要》。

《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尽管有错讹和不实之处,但由于济南是道院组织的

发祥地、道院母院和道德社中华总社及齐鲁神学院的所在地,其关于道德社的记述还是

具有相当权威性的,而且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道德社创始、变迁最集中、全面的文字材料,

有些记述还是条理清楚的。该调查说:“道德社是在民国十年(A.D.1921)设立的,那

时红卍字会还没有成立,所以道院设立道德社来专办慈善的事情。道德社成立后,就渐

渐的【地】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如残废院、因利局、育婴堂、平民学校、印刷所等,并

且在社内设立宗教研究会、国家【语】补习班、英语及世界语班,但因时局的影响,所

设立的各种研究会,都先后停顿。后因红卍字会成立,道德社所办的各项慈善事业,都

画【划】入红卍字会的范围以内,因此道德社的办法,如过【果】再不改变,恐怕道德

社就没有成立的必要了”。因此“在民国十九年(A.D.1930)时,道院再设道德社筹备委

员会,经过详细的讨论以后,遂定道德社为世界人类共同研究真道的团体。道德社的主

 

① 目前所见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成果,诸如邵雍:《中国会道门》;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

溯源》;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

台湾学者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均不见有关道院之道德社问题的相关讨论。莫振良在涉及道院、世界红卍字会时仅仅提到:道德社是

道院培养人才之地,“凡有道院之地均须设社,诚以道院、红卍字会、道德社三者并重载在纲则。”(《戌寅展春合会

母院“维护道德社案”》)并未对其展开分析,详见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

概观》,第 116 页。郭大松根据道院内部资料订正了《济南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之调查》本身存在的错误和模糊之

处,同时对数位一体的道院组织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考证,在组织源流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方面做了初步的分析,

对道德社的设立、改组时间及其性质作出了初步判断,详见郭大松:《〈济南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144

要职务【责】,在统一学说,贯通教化,使人心不致漫无所归,而同堕于争奇务异之途。

自决定道德社专为研究宗教团体后,道德社才入了正轨,定立了稳固的基础”。①

这则材

料清楚地说明道德社是 1921 年成立、1930 年重组的,在重组的同时,道德社的宗旨和性

质发生了变化;道德社初创的宗旨是“专办慈善的事情”,其性质应该是一个慈善机构,

重组后的宗旨“统一学说,贯通教化”,性质因此变为“研究真道”的团体,或更准确

地说是变为研究和宣传宗教(道院自称为“道德精神”)的团体了。 

吕梁建编撰、经道院慈程真人“训判”付印的《道慈概要》一书,在 “道德社”一

节中谓:“庚午十一月朔,母院统科训示曰:‘社务组成,将来为世界群伦共研,所以统

一学说,贯通教化,使人心不致漫无所归,而同堕于争歧务异之途’”。②庚午为 l930 年,

道院统系内各组织成立时间,一般以神的“训示”为依据。而吕梁建这里引述道院母院

统科的训示说“社务组成,将来为世界群伦共研”一语,隐约告诉人们道德社是 1930 年

成立的,因为他在“道德社”这一节里,没有提到道德社还有一个初创时间。显然,吕

梁建所述的道德社的宗旨和性质,与纪耀荣记述的重组后的道德社的宗旨和性质是一致

的。无论清楚所述道德社性质,还是含糊暗示的道德社成立时间,都与纪耀荣所述重组

的道德社性质和重组时间完全一致。

除纪耀荣整理的调查资料和吕梁建的《道慈概要》一书的有关记述外,前述美国来

华传教士李佳白的题为《中国近期的宗教运动》的文章关于道德社的记载,应该说有相

当影响力和权威性,因为他曾加入道院,获道名“慧白”。就在他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年,

还受邀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为期三天的世界红卍字会筹备成立大会。③李佳白在该文中肯

定地说:“道院(Dao Yuan)或道德社(Ethical Society),后者是初始的叫法,而且现

在仍然使用,但前者却好像在受灵界支配,是一个使用更普遍的名称”。④李佳白在这里

告诉我们道院和道德社是一回事,即一个组织的两个名称,而道德社是最初的名称,后

来才改称道院,只是道院的名称叫得更普遍一些罢了。也就是说,道德社的创立时间与

道院一致,是 1921 年,与纪耀荣所说得的道德社的创立时间并没有冲突,但道德社的宗

旨和性质就成了问题。 如果没有更为可靠的资料,仅凭上述有关记述,很难明晰道德社

的创立时间、宗旨及性质。以下根据所掌握的道院历届公会议事录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首先,据目前掌握的道院存留下来的各种会议议事录最早的一份——《第七届公会

议事录》,载有“济南道德社丁卯年社务报告”⑤

,详细列出了济南道德社丁卯年所办事

项和收支数目。道院第七届公会是在庚戊即 1928 年召开的,丁卯年即 1927 年,这证明

1930 年以前确实已经有了道德社这一组织,也就是说纪耀荣和李佳白关于道德社创立时

间的记述可能是对的。齐鲁大学社会学系 1924 年进行的社会调查,说济南那时就“有一

些新宗教组织,显出激动人心的宗教生活。道德社(the Moral Society)和国际宗教会(the 

 

① 纪耀荣:《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之调查》。引文中【】及【】中的字,为整理者郭大松校正错误或填补漏字所加。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9 页。

③ 同上书,第 62 页。 

④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Editor—in Chief, Rev. Frank Rawlinson , D. D.,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Shanghai ,1924,P.62.

⑤《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第 6-7 页。 

 145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Society),即是新宗教组织”①

。这里道德社的英文名称写法虽然

与李佳白的不一致,但这只是英译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当时济南没有第二个道德社,另

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记述说:“济南道德社之设立,始

于辛酉”②

,辛酉为 1921 年。这说明 1924 年以前济南即有道德社组织,因此,纪耀荣和

李佳白关于道德社创立于 1921 年的记载是准确的。 

不过,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如无特殊情况,数位一体的道院组织系统中所有组织的

设立时间,一般是以“神”的“训示”设立的时间为依据的。所谓特殊情况,是指“神”

的“训示”须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可或是与当时政府的法令法规不发生冲突。道德社初创

时,规模当是很小,且也仅限济南一地,宗旨、性质一般也不明确,与道院并未严格区

分开来,只是作为道院的附属机构存在,在当时的条件下似乎毋须也没有单独立案,因

此说 1921 年就成立了。李佳白或许因此得出了道德社和道院是一回事,只是道德社是“初

始的叫法”,而道院的称呼“更普遍”的结论。到 1930 年道院要重组道德社并要把它推

设全国乃至世界时,按当时的情形就必须在政府立案。据查道院奉其至上神“先天老祖”

之命“整复社务”,是农历庚戊年即 1930 年 11 月 1 日,而“呈报官厅”批准成立,是

辛未年即 1931年3月3日③。

但是,有关资料显示,1931 年的所谓“呈报官厅”批准成立,也还仅是得到了政府

的批准成立“筹备处”,没有正式重组设立;而此时的济南道德社,亦没有更名为道德

总社。济南道德总社是 1933 年“修正章程定名为济南道德总社,呈蒙市政府准予立案,

发给执照收执在案”的④。考虑 1934 年首次出现以“道德总社”名义向道院公会提出议

案,⑤我们的结论是:作为数位一体道院组织中真正意义的道德社即中华道德总社,正式

组建成立的时间应是 1933 年。 

其次,从现有道院存留的材料及纪耀荣资料本身的记述看,纪耀荣所述重组前的道

德社的宗旨和性质,事实上并非如其所断言,只是一个 “专办慈善的事情”的慈善机构;

重组后的道德社的宗旨和性质,也不是如吕梁建所说的那样简单。 

《济南道德社丁卯年社务报告》是目前见到唯一的道德社重组前活动情况的资料,

该报告记述济南道德社 1927 年“征集社员五十四员,共收征员入会费洋九百四十二元”,

编印《道德杂志》3200 册、《哲报》3000 册,“举办英文补习班收学生四十九名(学费免

收)”。同时该报告还记述说是年连同以前尚存的《道德杂志》共计库存 28047 册,库存

以前刊印的《哲报旬刊》15099 册。⑥

从该报告记述的这些 1927 年济南道德社主要活动情

况的内容可以看出,济南道德社重组前,还不能简单说是一个“专办慈善的事情”的团

体,而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如果说具有慈善团体的性质,那也仅仅是担负一些

义务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材而已。 

 

① 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G. 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sinan, 1924, p .28.

②《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5 页。 

③ 同上。

④《道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14 页。

⑤《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印,第 12 页。

⑥《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第 6- 7 页。

 146

联系济南道院的“道务报告”,纪耀荣所述济南道德社重组前的“各种慈善事业”,

事实上都是济南道院开办的。例如,济南道院 1927 年的道务报告记载:纪耀荣所述济南

道德社举办的“残废院、因利局、育婴堂、平民学校、印刷所等”,都是济南道院举办,

且绝大部分慈善事业都有固定的基金或资金来源,平时的开办费用绝大部分由“基金利

息”或不定时的“慈善捐助”支付,像 1927 年残废院的“各慈善捐助及基金利息计洋六

千九百七十三元九角五分”,当年“结存五万一千三百九十四元零四分”,该院的基本基

金 51000 元,1927 年“各项开支计洋六千四百三十三元九角五分”。①

1927 年红卍字会已

经成立,济南也建了分会,但这些固定、较长久的慈善事业却依然是由道院开办,这可

能有历史沿承的原因,一些慈善事业起初由道院兴办,后来就相传未改。如齐鲁大学 1924

年的社会调查就记述济南道院“捐献款项办了一些小学校,建造开办残疾人院,并开展

其它慈善工作”。②

另一方面,也可能道院、道德社、红卍字会虽然在理论上职能分工不

同,但实际工作中一开始并未严格区分;其较严格地区分开来,是在济南道院遭“查封”

和各地道院遭攻讦打击之后。如依此而论,前述李佳白把道院和道德社视为一个组织的

两个名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前所述,是不是道德社重组后,就继承了重组前的部分职能,仅仅成为一个纯粹

的宗教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了呢?答案也不尽然。 

1934 年,道德总社向道院第十三届公会提出了《缮具预算请设法筹措以维社基案》,

谓:“兴复以来仍以困于经济,无法扩展。二月初八日奉训,‘巩固社基亦为目前要图’。

师命通盘筹划,提付春会,以便维进。恭绎历次训文于道德社之筹进极为重视,一则曰

‘不惟克助院、会之所不及,而亦是造就人才之渊薮也’;又曰‘所以前有以道德社为

脱卸院务之地之意’等谕。查本社应办事项,仅有月刊一种,其他育才扩化之谋诸待举

办,是此事内关行修,外关宣导。总社不固,分设难兴,所以总社固基之谋,诚为今日

要图,兹将本社常年预算开列于后,究应如何筹措,以维社基,祈大会公决”。③

从道德

总社的这一提案可见,重组后的道德社在宗旨上除了“统一学说,贯通教化”以外,还

要“造就人才”、为“脱卸院务”做准备,因而在性质上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理论研

究和宣传的机构了,还是一个宗教理论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唯如此,联系道院关于“设

立道德社研究五教真理及哲学、灵学,为将来接替院坛之基础”的说法④

,以及老祖多次

要求限制乃至要停止扶乩的训示,或许道院打算把道德社建成一个创立自己稳固系统的

宗教理论体系、并借以在全世界实现自己理想的机构⑤

,它的宗旨用道德社的社纲来概括,

即“发扬道德精神,唤起人类互爱互助,促进世界大同”⑥

。而它的性质,则显然既是一

 

①《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第 3- 5 页。

② 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G. 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sinan, 1924, p. 28.

③《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第 12 页。 

④《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第 15 页。 

⑤《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第 16 页;关于“停沙”即停止扶乩的训示,参见《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 

南道院 1932 年编印,第 1-3 页。 

⑥《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10 页。 

 147

个宗教理论或说是道德精神研究和宣传机构,更是一个培养宗教理论或是道德精神人才

的机构。

(二)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 

对道德社的组织建制及其职能进行考察,有助于进一步明了它的宗旨和性质。 

与道院系统的其他组织一样,道德社也有神事和人事两套组织建制,其神事组织建制非

常简单,现简述如下。 

道德社的神事组织建制即纪耀荣的调查资料中所说的“崇奉”一项,也就是道德社

供奉的神位。道德社崇奉的至上神与道院及道院系统的其他组织崇奉的至上神一致,是

“至圣先天老祖”,其下为基、释、儒、回、道五教教主,即耶稣、释迦牟尼、孔子、穆

罕默德和老子,还有主管道德社本身的神“康圣”,头衔是道德社“统社掌籍”。①

不过,

纪耀荣所谓“道德男社掌籍康圣”,实误,因为在道院组织系统中,根本没有一个与女道

德社相对的男道德社,将道德社成为“道德男社”或“男道德社”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道德社与女道德社的宗旨、性质均不相同。关于这一问题,将在后面章节中讨论。 

道德社的人事组织建制稍微复杂一些,有“世界道德社”和“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

两套,其中“世界道德社”只是理论或构想中的存在,相对简单,但这是设立中华总社

和各国总社及各国总社以下所设分社的依据,是以有必要作一概要了解。 

依据“世界道德社大纲”规定,世界道德社置社长、副社长,名誉社长、副社长,

负责全社事务;社长以下,分置五部,具体负责各有关事务,即总务部、导化部、慈务

部、编纂部、交际部,各部分别设主任、副主任及干事。其基本成员称“社员”,分为

“基本社员”和“征求社员”两种②。就目前所能查阅到的相关资料看,世界道德社事实

上并未成立起来,没有组织实体。 

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如前所述,实际正式组建于 1933 年,但其章程却定于 1931

年,其后围绕组建办法特别是经费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内部组织建制及附属机构屡有

动议设想乃至决议变更,但事实上始终没有脱离 1931 年召开的第十届公会拟定的“世界

道德社中华总社章程”规定的范围。查“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章程”自 1931 年订立后,

未再进行大的正式修订,但其内部组织名称却稍有变动,如该社下设的五部中的第三部,

章程名为“慈务部”,纪耀荣整理的调查资料中称之为“道务部”,但具体职能没有差

别。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调查是在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正式组建后不久进行的,而章程

自订立后又没有进行大的修订,两份材料所述道德总社内部组织建制,除个别名称有所

差异外,其余只有详略之分,没有质的区别,以下再以这两份资料为据,勾勒世界道德

社中华总社的内部组织建制及其职能。 

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设社长一人,总理该社一切事务;设副社长二人至四人,协助

社长办理该社一切事务;若社长遇有要事暂时不能亲临,可公推一名副社长为首席副社

长代行社长职务;社长、副社长均由大会共同推举,任期三年,可以连举连任。社长、

 

①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48 页。 

②《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9-11 页。

 148

副社长之外,或许是为扩大影响计,该社还可以“征请国内外名儒硕望”赞成该社宗旨

者,为该社名誉社长、副社长。 

社长、副社长以下,设五部分别办理有关事务,计有总务部、导化部、慈务部(另

名道务部)、编纂部和交际部。各部分设主任干事一人、副主任干事二人,由该社基本

社员中选举产生;主任、副主任干事以下,可从社员中聘请若干人担任干事,并可视事

情繁简,雇用一定的雇员。 

在道德社的五部中,职责各不相同,分工比较明确。总务部,主管来往信函、册籍,

负责发放社章、徽章、证书和登记等,管理收支款项及编制预算、决算,处理庶务及其

他不属于另外四部的事务;导化部,主管宣导及视察各分社有关事务,并负责讲学及劝

化等事;慈务部(又称道务部),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调查说是负责“劝募慈款、筹办

慈务等事”,稍微含糊一点,“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章程”则规定为劝募慈款,筹办育

幼、养老、济贫、救灾等事,比较明确一些;编纂部主管编辑及刊行出版物,进行有关

调查及统计等;交际部,主管招待、通译及接洽各界协助社务等事。应该指出的是,道

德社中华总社的这些职责分工中慈务一项,基本停留在章程的规定上,实际上没有落到

实处,而这也符合道德社重组的目的。 

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的社员,也分为两种,称“基本社员”和“社员”。凡是在“老

祖”训示后参与筹备组建总社事宜的,均为“基本社员”,凡赞同道德社宗旨并经该社

“基本社员”二人以上介绍、照章缴纳会费的,均可成为“社员”,社员每年春季征求

一次。如果社员“热心社务,著有特殊劳绩”,则可由社长、副社长及各部主任干事等

“推举”为“基本社员”。 

此外,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还拟设图书馆、阅报室、各级学校、各专门补习班,筹

备“研究国术、音乐、体育之设备”,搜求并展出“各种有益社会风俗及关于世界文化

之陈列品”①

。在筹组道德总社期间以及道院十二周年立道大会上,各地道院都为组建和

完善道德总社组织提出过种种议案,道院公会或大会甚至就有些议案做出过决议。如济

南母院就曾提出要在道德总社下附设 “崇俭进德会”的议案,并制定了章程;道院第十

二届公会就道德总社如何征集社员及编辑杂志、月刊,如何组织“哲学、灵学研究会”

等,做出了“不能不办”的决议;道院十二周年立道大会做出了将各地“推选二人常川

住济南道德总社借资讲学”事“并入六年计划案办理”的决议等。②

上述道德社拟设的这些附属机构和打算兴办的事业,除“崇俭进德会”一项外,其

余更能体现重组道德社的目的,与计划重组后的道德社的性质更加吻合。但是,这些计

划、打算、议案或决议,或当时就未形成一致意见,或始终没有贯彻落实。济南道德总

社至新中国成立时“有楼房、平房共七十七间”,规模不能说小,但也只有类似小型图

 

① 以上见“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章程”,《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11-15 页;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 

查》。 

②《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17- 19 页;《道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第 14 页;《道院十

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第 175 页。

 149

书馆的藏书楼这样的附属设施①

,结合以下所述道德社的艰难、不幸发展历程看,可以断

言道德总社的拟设附属机构大多未能建立。 

(三)艰难不幸的变迁历程 

道院是靠扶乩发布和宣传神的启示的,这些神的启示除决定各地道院重大人事安排

和应做重要事情外,“多半是注重立身处世的道理”②

。虽然各类神、仙、圣关公等发布

的启示,“从来没有教人做错事的”③,为入道院修行的人们所“虔诚相信”④,然而,

在科学日益广泛传布的近代社会,依靠扶乩这种古老形式获取“立身处世的道理”的做

法,必定会遭到人们的诸多猜疑和指责。1929 年济南母院被“查封”和其它各地道院为

躲避政府“禁止道院之命令”而“以卍会为藏头露尾之计”⑤,不能不说与道院“极端强

调它的成员要每天扶乩,接收启示”⑥

有关。道院的决策者们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

政府查封之前,即有拟停开坛扶乩之训;1929 年发布“禁止道院”命令之后,又多次训

示各种会议商讨封坛停乩或严格限制开坛扶乩的训示,而重组道德社,即与此大有关系。

早在“设院之初”,道院的决策者就打算于适当时机“封坛”,随后又以老祖的名

义训示“丁卯(1927 年)而后,即行封坛”,政府“禁止道院”命令发布之后,考虑道

院因扶乩诟病,并鉴于其自身不仅宗坛、行宗坛、母坛、总坛扶乩,各省各地大小道院

都纷纷设坛扶乩,且“皆假借师(道院称其至上神为“师”)的名义以为立论,孰是孰

非,孰真孰假”,莫衷一是,大小道院,俨然“已成藩镇割据之势”。因此,为解决内

外危机,道院决策者一度决意趁道院举行十二年大会之机,议决“凡各院一律停坛,道

慈两务,悉由人事作(做)主”。同时,要十二年立道大会的代表们就“永久停沙”之

后,“筹组学会,以造肩励之人材”一事做出决议。结果,立道大会议决保留“纂方”

即扶乩之人十二位,“起草纂职公约,俟审查通过后,由各代表联名具疏吁请收回停沙

成命”,得到了“老祖”的认可⑦。道德社正是在这样的情势和背景下筹备重组的。也正

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势和背景,加之后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决定了道德社在筹组

过程中及重组后一直困难重重,始终没有能够按设想的发展起来。 

前述道德社有两个成立时间:一为与道院同年设立,即创设于 1921 年;一为正式重

组并定名为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的时间,即 1933 年。所谓 1930 年重组的说法,实际是

指老祖训示筹备重组的时间,而所谓 1931 年“呈报官厅”批准成立,也还仅是得到了政

府的批准,并没有正式重组设立。 

老祖训示筹备重组道德社的 1930 年,是在济南道院被查封的第二年。此时济南母院

被查封,“各地道院为时势所阻,顿形衰微”,全国 200 余处道院,除“东三省、热河

 

① 朱式伦:《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的兴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济南文

史资料选辑》,第 4 辑。 

②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③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Editor—in Chief, Rev. Frank Rawlinson , D. D.,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Shanghai ,1924,P.63.

④ 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G.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Tsinan,1924,p.28.

⑤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12 页。 

⑥ 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G.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Tsinan,1924,p.28.

⑦《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第 1- 9 页。

 150

四省区尚能照旧进行,其余各通都大埠,人力与财力稍行充裕者,努力于会务,犹可以

慈护道,得保一线生机,全体计之,恐不及其半数”。至县院及县以下各支院,则“以

道务停顿,情形换算类多,院址亦不能存在” ①。整个道院组织体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

势下,意志坚定者极力主张“整饬院会”、设法维护“道基”,“坚守原定纲则”、“尊

重系统”以“整进道慈”②

;信心不足者则主张正视现实,拟以红卍字会替代道院,以个

人在自家修行代替去道院集体打坐修行,其实质是要取消道院,结果遭到了道院决策者

们的坚决反对,并以“老祖”名义训示说:“人可自修,何必有院?以院聚修者,将以

减俗牵而解尘俗也。凡吾院修,当各各细审而好励行”③

。与此同时,道院决策者们也在

不断寻求权宜之计,以解决道院不便公开大张旗鼓活动的危机,像重组道德社,把济南

原道德社改为中华总社,各地推设分社;“罗致学者”、“延揽人才”,以备“宣传刊

品”④

;并要“倡办学会”、“提倡讲学”,以讲学名义宣传他们的所谓“大道”⑤

;设

立“哲学研究社”、“编译所”、“图书馆”、“讲学社”等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及附

属设施,“以期道慈事业得以巩固其基础,发展其精神,由近及远,由中及外”⑥

。所有

这一切,重组道德社最为重要,其他基本都是不成熟的计划。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道

院于 1935 年再次以合法面目活动前⑦,其所计划的各种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尽管有的

说是要以道院的名义举办,事实上与筹组整复和建设道德社应为一回事。因此,道院的

决策者们在筹组整复道德社之初,不免显得有些匆忙,以至自相矛盾、人神冲突,计划

多、落实难的情况时有发生。

“老祖”最初训示重组整复道德社时,虽然宣布重组的目的是“为世界群伦共研,

所以统一学说,贯通教化”,要把道德社建成一个“恢宏道化,专主文化之机枢”,但

同时还要求道德社要于“实练方面”即“励修实功”方面狠下功夫,在道德社内“附组

俭德会”,也称“崇俭进德会”,并于“会内附慈善节金柜”募集“励行俭德之有力者”

的“节金”。可见,在筹备重组道德社之初,“老祖”也还没有完全跳出旧道德社的框

架,依然要把道德社组建为一个既在理论上研究、宣传“道德学说”的机构,又要在实

践上“身体而实行”的慈善组织⑧;而道院第十届公会“研议”的结果是,遵照训示制定

了“世界道德社大纲”和“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章程”,在道德社下设的五个部中设立

了一个“慈务部”,体现了老祖训示的精神,但却没有同意附设“崇俭进德会”,而是

做出了“崇俭进德会可先由济南倡办,各会仿行,不必附入道德社”的决议⑨。当然,“世

 

①《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第 10 页。这里所谓“努力与会务”,是指道院下设的世界红卍

字会努力进行以它的名义进行的各项道慈事务。 

②《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第 18-19 页、第 11 页;《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第 5-7 页、第 8 页。 

③《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第 4 页。 

④《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5-7 页。 

⑤《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第 13 页、第 14-17 页。

⑥《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第 88- 89 页、第 84 页。

⑦ 道院 1929 年被查封后,再次立案成功取得合法地位的时间说法不一,此据《道院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 ” 年编印)所载济南母院 筹办道院立案情形遵训提付公会案 ,及无署名编印:《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编》。该

文件汇编载有济南道院申请立案呈文、道院简章及山东省党部、山东省民政厅、国民政府内政部 指令 和批文等。 “ ”

⑧《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8- 9 页。

⑨ 同上书,第 13 页、第 20 页。

 151

界道德社”如上所述,只是个构想中的组织,不仅当时,而且由于道院组织自身的限制

和时局的关系,尽管后来道院作了种种努力,但最终也没有建立实体性的组织。 

本来,重组道德社计划“以三个月为筹备,期间一切筹备就绪,则来岁公会后即可

举行成立大会”;在筹备处成立后,“应先征集基本社员,再由基本社员分队征集普通

社员,以次励进,以某将来道德学说之阐扬,不独为中土保其文明,且将为世界共图福

利”。①然而,“来年”即 1931 年,道院本身留下来的资料表明,很可能是由于忙于筹

备翌年先在上海召开三天筹备会,而后再在济南召开六天正式会议的“立道大会”,力

图设法恢复道院的合法性,根本未能顾及成立道德总社一事。 

1932 年的“立道大会”,是道院创立以来的首次也是道院在中国大陆历史上唯一一

次“立道大会”,被视为“道慈研进机要之关键”②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次大会仅有一

份专门涉及“整顿道德总社”的提案,讨论结果是“并入六年计划案办理,并将原案加

以注意”③

。而所谓六年计划案,看上去洋洋大观,十分宏伟,实则非常含混,以当时中

国的局势论根本不可能落到实处的构想。其中关于道德社的规划,一会儿说是“世界万

国道德社”,一会儿又说是“世界道德总社”、“世界道德分社”,根本没提到“世界

道德社中华总社”这一名称,仔细审读整个计划,才模糊地感觉到世界道德总、分社至

第六年始年合计经费为 12000 元,前五年总、分社合计 12000 元。在第一年的规划中规

定,“世界万国道德社”要“先从母院所在地着手开办,经费月三百元,年共三千六百

元”;第二年提到了“世界道德总社”、“道德分社”,规定年经费分别为 3600 元、2400

元,第三、四、五年没有变化,第六年分社无变化,“世界道德总社同第五年,加经费

六千元”④。这次立道大会是 1932 年底召开的,很显然,道德总社依然在筹划阶段。1933

年 3 月,道院召开第十二届公会,济南母院向会议提交了《济南道德社应如何组织筹备

进行案》。从该提案看,虽然道德总社已于是年 1 月经“市政府准予备案”,并发给了

执照,但还没有组建起来。母院认为:“道德社之组设,端绪甚繁,非群策群力不能臻

于妥善,目前急宜进行者如社员如何广征,杂志、月刊如何编辑,灵学、哲学研究会如

何组织,济会人才不敷分布,现值公会各院齐集之际,应请共同讨论推举相宜人材协同

筹划,以期社务早日发展”,为此“提出意见,请付公研”。大会讨论的意见是:“道

德社之设立,迭奉训示督促,且经上年大会议决六年计划内规定,自属不能不办之事”;

大会议决结果为:“现在济南道德社第一年经费暂定为一万二千元,仍照大会经费办法,

由六区分担,每区二千元”。⑤

从以下所要述及的情况看,这次公会之后,世界道德社中

华总社终于草草创立。 

然而,据道德总社向道院第十三届公会提交的议案看,该社正式成立后,人材及经

费等均未落实。当时落实之事“仅有月刊一种,其他育才扩化之谋诸待举办”,为此向

公会提出了《缮具预算请设法筹划以维社基案》,预算总社需“常年”经费 12000 元,

 

①《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9 页。 

②《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第 2 页。 

③《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第 173- 175 页。

④ 同上书,第 88- 104 页

⑤《道院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第 14 页。

 152

另需购置“新旧书籍及设备游艺器具”等费 10000 元,请大会议决。此时道院正在筹集

建设规模宏伟的道院母院的建筑资金,根本顾不上也没能力解决道德总社的资金问题,

会议议决的结果是:“各院协力为总社征员,总其每期征足三十员,以维总社之社基,

兼备分社之推设”。①

最主要的经费问题避开了,道德总社以后的发展境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道院组织办理各种事宜,除遵照历届公会决议执行外,神的训示是重要依

据。关于道德总社的经费问题,“老祖”依据第十二届公会的决议,曾一方面再三发布

训示督促各院、会按时汇寄应摊款项,一方面要道德总社“凡用人行政皆当俭之又俭”,

要“俭之无可再俭之处”。但第十三届公会之后,“各地院会劝募款项已成弩末”,“筹

款之难,难于上青天”。鉴于此,“老祖”一面强调建设道德社“极为重要”,一面又苦

口婆心劝谕大家要努力勤勉,设法维持道德社的运转,甚至不惜改变主意,废“征员之

法”,即免各地院会选派优秀人才至道德总社工作,为各主院直至县、支院分摊维持经

费做出了具体指示。根据“老祖”的指示,天津的“中央主院”、南京的“东南主院”、

汉口的“西南主院”、张家口的“西北主院”这四大主院每年至少应缴维持费 300 元,

各特、埠、省院至少应交 200 元,各县、支院至少应交 40 元以上;同时,名义是“送”

实际上是摊派道德总社编辑的《道德月刊》若干,每份月刊定价 10 元。第十四届道院公

会根据“老祖”的指示,根据实际情况,稍为调整,议决维持费按“老祖”的训示数额,

每年“分上、下两期(交纳),上期至迟不得过夏历四月,下期至迟不得过夏历十月”;

为示鼓励,月刊定价减至每份五元,以为对按时交纳维持费院会的“报答”②。

时至 1937 年,事情不但毫无转机,而且似乎每况愈下,历届公会议决维持办法,“未

能切实推行”,道德总社“经费已陷于无法维持积亏至一万数千元”。无奈之下,又以

“老祖”名义训示,再三强调设立道德社的重要性在于“为将来接替院会之基础”,“此

事关乎后来者甚为重要”,要求第十六届公会就到底如何将道德社维持下去一事,“由

人事妥为规划”,并许诺此后有关道德社事“当由人事以策永久”,实显出“神”的无

计可施。在无可改移的时局面前,“老祖”的权威扫地。第十六届公会在“老祖”要求

的基础上,对各地院会维持道德总社的条件又再次下调,“维持费”定为“自十元至六

十元,各院、会按地位力量自己酌认”;“月刊价自第四期一卷起改为三元,减轻书价,

极力推销”。为鼓励推销月刊,决定“由总社设置推销员经理其事,各地院、会职修一

致负责,推销对于现已定阅之部数只增加而勿减少,俟年终将最多之院会及个人列单请

奖”。③

本来对道院组织内的人们来说,极庄严神圣的事业,已变得非常世俗了。 

如所周知,第十六届公会召开的当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对举步维艰的

道德社事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据说在此前后,“院、会之应改革应取缔之各事,亦

复不少”,原计划于 1937 年召开的道院“大会”,因日军大举全面侵华而“未举行”。

为了“互通声气,联络感情”,以“谋扩展于将来”,“老祖”明知能赴会的人“无多”,

可与会的“院亦有限”,还是坚持发布训示,谓 1938 年的“春会”,虽然“道途梗塞”、

 

①《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第 12-13 页。 

②《道院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第 20- 21 页。

③《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第 15- 16 页。

 153

“慈款拮据”、时势“纷扰”、时机“弗顺”,却“必不可再行停顿”,要求并鼓励道

院“坚诚之至者”,“冒危险而弗顾,受辛劳而不辞,一往直前”参加会议。在国难当

头,民族生死存亡未卜之际,还要组织所谓的“聚灵合气”①,的确不合时宜,当然也不

会有好的效果。据查这次会议数百道院仅有 28 家派代表参加,且其中 20 多家为山东一

省各地道院组织的代表,外省只有天津、京兆、张家口、太原等数家,②

其冷清局面可见

一斑。在这样的情势下,已顾不上讨论道德社的发展事宜了。 

至 1939 年,“济南道德总社,因时局关系,月刊暂停,征员亦未举办,困难之感已

臻极点”,维持费“历年照交者,实属寥寥”。不得已,济南母院提请第十八届公会就

以往决议“如何方能见诸施行”问题进行“公决”。大会议决“由各院分别注意相机尽

力向前做去”③

。这实际上等于什么决议也未做。 

由上观之,时至 1939 年,世界道德社中华总社即纪耀荣所述的“世界道德男社”,

也即济南道德社,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原“凡有道院之地均需设社”的“神”的训示

和历届各种会议决议,也只能是遗憾的构想了。作为计划的道院组织体系中与道院、红

卍字会“三者并重”的道德社组织④

,就目前所见到的有关记述而言,仅天津一地曾经有

过道德社组织,其具体规模和活动情况不得而知⑤。如从道院本身留下来截至 1939 年的

自身各种会议记录观之,道德社绝没有像道院和红卍字会那样,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设。

确切地说,是全国道院所在地绝大多数没有或说是没有条件设立道德社,根据现已掌握

的史料,仅济南的道德总社维持至道院组织在中国大陆自行宣布解散,其他个别地区设

立的分社情形无从得知。 

 

①《道院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第 2- 6 “ ” “ ” “ 页 科文 。道院称定期召开各种会议为 聚灵 ,认为 道慈推展全在聚灵,

而聚灵合气亦即互通声气以联恰感情 。”

②“ ” 戊寅春会代表姓名录 ,《道院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第 6- 7 页。

③《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第 21 页。

④ 同上书。

⑤《民初五大总统后裔家庭近况》,《齐鲁晚报》,1993 年 2 月 14 日。

 154

八、女道德社考释 

女道德社,20 世纪 20 年代初创始于山东的道院、道德社、女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

数位一体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系统中一个极重要又不很重要的组织①

。谓其极重要,

不仅是因为其在道慈理论中的地位,而且还由于其十分清晰地反映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

冲撞融会过程中的时代特征和西学影响程度。谓其不很重要,则因其实际活动和影响,

与世界红卍字会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然而,种种缘由所致,该组织不仅不像世界红卍字

会那样曾盛极一时、至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有广泛活动,甚且熟悉道院组织的研

究者及各地方史志资料中也罕有提及。为了解女道德社的历史真实情况,现拟根据道院

特别是女道德社本身留下的史料,对女道德社做一历史考察。 

(一)创立时间、宗旨与性质 

1.创立时间考证 

道院创始之初,本来只是男子的事情,但在妇女日益走向社会的现实及西方女传教

士在中国卓有成效工作的触动和影响下,道院创始者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拾取天地、阴

阳、男女共同为“参赞化育之体”的古老说法作为理论依据,吸收近代西方文化中“男

女平权”的思想,于拟设道院之初就计划创设专门由妇女组成的类似于道院的组织,并

以道院至上神“老祖”的名义为准备创设道院的骨干分子的女眷“赐”了“道名”,命筹

建女道德社。其时为农历庚申年十二月二十日,亦即 1921 年 1 月 28 日,道院尚未成立②。

关于女道德社的创立时间,较具权威性的记述有以下数种: 

其一即纪耀荣整理的的调查资料,说“是民国十年(A. D. 1921)成立的,因为道院

内只准男子求修,女子没有学道的地方,所以道院设立女道德社,专为女子修道及研究

宗教的地方”。③

其二是济南女道德社自己的记述,谓:“民国十一年壬戌二月十九日,设济南女界道

德社筹备所,赁制锦市(街)民屋一所为社址,奉训派默真为筹备所主任”。④

《女道德社

社纲、办事细则》也规定二月十九日这一天为“女道德社创始纪念日”。⑤

其三是吕梁建的记述,谓:“女社创于济南”,早在 1921 年传授真经之时,“老祖”

即为一些人赐了道名,“并命筹备女社事宜”,但“其时道院方在萌芽,时务繁赜,虽有

组设女社之命,而人事仍须男方为之协赞。越一年,筹备渐有端倪”,由“莲台圣”出面

训示任命了女道德社筹备所主任,女道德社内、外科主任等职,指授了坐功。迨坐过三

 

① 目前所见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成果,诸如邵雍:《中国会道门》;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蔡少卿主 

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

门》;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台湾学者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

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均不见有关道院之女道

德社问题的相关讨论。赵宝爱:《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是目前仅见对女道德社慈善活动略有论及的文章。郭大松:《〈济南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

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对女道德社的设立时间与性质作了简单说明,但限于篇幅未涉及女道德社的内

部组织结构、活动以及发展变迁等问题。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6 页。 

③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④“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编印,第 1 页。

⑤ 佚名:《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1935 年编印。 

 155

更之后,即开始“介引各方入修,觅定社址,遂于二月十九日正式成立”。①

吕梁建的记

述与女道德社本身的记述是一致的。 

其四是济南道院统掌何素璞在为济南女道德社成立十二周年纪念大会结集出版的报

告册写的《序》中所言:“济南道院于辛酉年设立后即奉命筹设女道德社,以相辅进规划。

筹备历时二载,而济南女道德社始于甲子年正月初九日正式告成”,②

甲子年为 1924 年。

“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编后“识”中则更明确地指出济南女道德社“甲子年正月

初九日奉训正式成立”③

从上述关于女道德社创立时间的几种说法中,可以看出女道德社的创立时间,归结

起来有三个确定的时间,即 1921 年、1922 年和 1924 年,但措辞含混,易生误解,特别

是在与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年纪念大会联系起来考察时,更易令人产生疑问。纪耀荣“成

立”于 1921 年一说依据不明,没交待是奉训筹组,还是济南女道德社筹备所成立或济南

女道德社成立。吕梁建“正式成立”一说,与 1922 年“设济南女界道德社筹备所”及以

二月十九日为“女道德社创始纪念日”的记述,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济南女道德社筹

备所的设立时间,可视为创始或创立时间。“正式告成”于 1924 年一说,何素璞所述模

棱两可,不明确是筹备所设立的时间还是济南女道德社成立的时间;“济南女道德社十二

周事略”的编者记述是为“奉训正式成立”,应是指济南女道德社而不是济南女道德社筹

备所。而这一时间又暗与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召开十二周年纪念大会所表明的济南女道

德社的创立时间吻合,因为这次大会是在 1935 年重阳节召开的,距“正式告成”也快整

整十二个年头了,从民间计算时间取其整数和吉利数的习俗看,以 1935 年为济南女道德

社创立十二周年是可行的。究竟确认哪一年为济南女道德社也即整个女道德社的创立时

间呢? 

创设于 1921 年,表面看是纪耀荣一人所言,其实这与吕梁建记述的有关内容并不冲

突。纪耀荣所言 1921 年成立,与吕梁建记述的“老祖”为筹建道院的骨干分子家属赐道

名“并命筹建女社”的时间是一致的,只不过纪耀荣所用的是公历,而吕梁建用的是农

历,一个年初,一个年末,事实上是一个时间。如果依照道院重大事情在不与当时政府

政策法令冲突的前提下一般是以“老祖”训示的为依据的话,说女道德社创立于 1921 年

并无不妥,但这一年还只是“老祖”训示“筹建”,没有其他形式的具体训示,更无女道

德社的组织形式。 

“正式成立”于 1922 年即壬戌年二月十九日,是吕梁建的《道慈概要》和济南女道

德社“十二周事略”的记述,而且《女道德社社纲》也规定二月十九日这一天为“女道

德社创始纪念日”,考虑女道德社再没有其他重要纪念日时间为二月十九日,当认为这个

二月十九日即农历壬戌年二月十九日。这一年,女道德社有了“筹备所”,“莲台圣”任

命了“筹备临时主任”和内、外课主任。④

1924 年即“甲子年正月初九日正式告成”,是道院母院统掌何素璞以及“济南女道德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6 页。 

② 何素璞:“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序”,《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之卷首。 

③《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第 21 页。

④“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第 1 页;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6 页。 

 156

社十二周事略”编者的说法,言之凿凿,当无疑问。女道德社十二周年纪念大会是在 1935

年举行的,这本身就说明女道德社是以 1924 年为正式成立年的。 

从以上分析看,女道德社创立的三个时间,纪耀荣 1921 年的说法是“老祖”训示筹

组女道德社的时间,但那时尚未有具体组织形式,只是要求筹设这样一个组织。吕梁建

的《道慈概要》、女道德社自身的“十二周记事”所述的 1922 年,是“老祖”明令创设

女道德社且任命了具体筹组人员,设立了“筹备所”的时间。何素朴与“济南女道德社

十二周事略”编者“正式告成”或“正式成立”于 1924 年的说法,看来确乎是“老祖”

训示济南女道德社“正式成立”的时间。因此,结合全国女道德社的整体情况,依据济

南女道德社是母社,其他各地女道德社均受其统率的事实,考虑在 1924 年以前,自济南

女道德社奉训设立了筹备所之后其他地方已组建了近二十个女道德社,笔者倾向于认定

1922 年为女道德社的创始年。 

2.宗旨与性质 

关于女道德社的宗旨、性质,无须详为辨析。纪耀荣的《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

查》谓:“女道德社以修培女德、改进家庭教育为宗旨”,认为女道德社是“专为女子修

道及研究宗教的地方,故女道德社的性质是道院和道德社相结合而成的”。《女道德社社

纲》规定:“以参悟太乙真经,贯彻五教真谛,阐明大道,发扬女德为宗旨”。①与道院的

宗旨相较,只多了“发扬女德”一语,其他完全一致。齐鲁大学社会学系 1924 年的调查

在谈到“一个发起于济南的宗教组织道院”时说:“这一土生土长的折衷主义宗教组织”,

“从所有宗教中选取优点”,虽然它“不接受女信徒,但却另设了个拥有 300 名女成员的

单独组织”②,这个“单独组织”即是女道德社。综合这些记述,关于女道德社的宗旨、

性质虽有不尽相同之处,但无本质的差别。 

如果我们参照创立女道德社的初衷,联系女道德社之神“莲台圣”关于各地女道德

社办好了,就“将各地女社改名称,改为女道院”的许诺③

,以及全国各地女道德社的活

动情况和后来济南确有“道院女院”的事实,似可断定女道德社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就

是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女道院,它和前面提到的“道德社”并非性别上对应的组织,二

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 

女道德社既具女道院的性质,又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特点,其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能也

比较明显和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由于历史也是妇女自身条件的制约,女道德社不像道院那样在短时期内就建立健全

起来,而是相对缓慢地逐步建立健全的,且前后有较大变化。与道院组织体系内其他组

织一样,女道德社内部组织建制也分神事和人事两种。 

所谓神事组织建制,其实就是女道德社供奉的等级分明、分工明确的各色神仙。按

 

①《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 

② 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G. 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sinan, 1924, p .28.

③“训文”,《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第 13 页。

 157

规定:“主持女社道慈事务者,为莲台圣,而仍统一尊于老祖”。①

也就是说,女道德社的

一切宗教、慈善活动都须通过“莲台圣”听命于“老祖”。一般情况下,女道德社的活动

由“莲台圣”以训示的方式发布指令,因为这位“莲台圣”是女道德社的最高职掌,与

道院相同,称为“统掌”,而遇有重大事情则须经“老祖”“判示”,即下达指令。“老祖”、

“莲台圣”以下的仙、佛,依次为:坛监,孟母仉仙;女社监,慈悯菩萨;守沙仙,职、

名合一,无别名号;定基大王,职、名合一,无别名号;女社宣化菩萨,职、名合一,

无别名号;济南女社巡坐,妙贤菩萨。②

女道德社神事组织建制中的神、仙、佛,至上神“老祖”表面上看是统率、融合基、

回、儒、释、道五教的教主,不具民族、文化上的倾向或偏向,实际上却是典型的中国

“神”,它的“道”或“教”指的还是儒教,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之所谓道者,亦即孔

孟之道也”③

。其他各仙、佛,除体现中国妇女母教典范的孟母之外,都或明或暗地归属

佛教,这也符合中国妇女多吃斋念佛这一民情。时人对青岛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的

有关记录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惟在一般女会员中,则依旧手束念珠,口诵佛号,不以

太乙救苦天尊,代替南无阿弥陀佛也。”④

以上女道德社的神事组织建制的依据吕梁建的《道慈概要》一书所述,据说各地女

道德社所奉神位也不尽一致,“有特设神位者,奉判定之”。⑤据 1935 年刊行的《女道德

社社纲、办事细则》,女道德社的神事组织也即供奉的神位与此有较大区别。按照《女道

德社社纲、办事细则》的规定,其神事组织建制为:先天老祖,基、回、儒、释、道五

教教主,女社掌籍莲台圣,大喜菩萨,妙贤菩萨,慈悯菩萨,默诚大士,定真大师宣化

菩萨,弘慈菩萨,慈光菩萨,方正菩萨,庸平大士,正毅大士。其中最明显的不同是这

里有五教教主,且位列女社掌籍莲台圣之前;但没有孟母仉仙,宣化菩萨有了具体名号

即定真大师,另外还多了四位菩萨或大士。这里能做推论的是,女道德社与道院的宗旨

一致,五教教主之位是应当供奉的,吕梁建极可能是疏漏了。而其他无职或多出的各菩

萨、大士,有的可能与上述某职位有关,有的当是另有职位,由于资料阙如,暂无从查

证。 

女道德社的神事组织建制只是一种信仰表示,相对较为简单。人事组织建制才是负

责具体活动和事务安排的,因此也相对复杂一些。据称女道德社内部组织建制,“初分六

课,曰内课、外课、缝纫课、织绣课、蚕桑课、烹饪课,每课设正、副主任”,显见“内

修”即宗教色调过于清淡。“嗣后改为二课十部”⑥

,与其宗教慈善组织的性质才更贴近

了。 

根据规定,女道德社设社长一人,管理全社社务;责任社长一人,辅助社长办理全

社社务;值日社长一人,辅助社长管理日行事务;副社长一人,协助社长管理全社社务;

责任副社长一人,协助副社长负责办理全社社务;值日副社长一人,协助副社长办理日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书,第 32 页。 

④ 魏镜:《青岛指南》第七编 社会纪要 ,第 “ ” 11 页。

⑤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67 页。

⑥ 同上。 

 158

行事务;社监一人,监理全社社务;责任社监一热,辅助社监办理全社社务;值日社监,

辅助社监办理日行事务;副社监一人,协助社监监理全社社务;责任副社监一人,协助

副社监负责办理全社社务;值日副社监一人,协助副社监办理日行社务。社长、社监名

目繁多,大概是考虑到当时中国妇女“主内”,家务事多的具体情况。 

女道德社由内、外两课组成,各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主管各本课一切事务。

内、外两课的理事长,例由首席社长、社监兼任。内课设习坐部、经籍部、文藏部、庶

务部四部,各部设主任理事、副主任理事及理事,分别管理各部有关事宜,属“内功”

范围。其中习坐部主管指授坐法(修行打坐的方法)、证核坐功及庚表等事;经籍部主管

收发真经、排赐道名及各教经典等事;文藏部主管启用莲宝(供奉莲台圣用的座位)、社

章及全社文书、册籍及款项;庶务部主管全社物品购置、修缮等事。外课设慈善部、宣

讲部、织绣部、蚕桑部、烹饪部、缝纫部六部,亦各设主任理事、副主任理事及理事,

分别管理各部有关事宜,属“外功”事务。其中慈善部主管各项慈善事务和慈善事业;

宣讲部主管讲解训文、宣扬道旨及介引求修等事;织绣部主管纺织、刺绣等事;蚕桑部

主管饲蚕植桑等事;烹饪部主管中馈应有知能及饮食上之卫生、节俭等事;缝纫部主管

剪裁、针黹及一切女红等事。此外,无论内、外课,各部均可根据事务繁简情形,增设

社助,以随时协同社长、社监及各部理事帮助管理各部事务。①如前所述,女道德社与道

院一样,设妇女红卍字会专办慈善事务,亦即所谓“以慈护道”。 

纵观女道德社组织建制及其职能,无论内、外课,都有引导、鼓励妇女走向社会、

读书识字的作用。就内课而言,妇女们要“内修”,就必须研读“训文”及各教经典,起

码有一部分妇女要学会进行组织管理,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从

外课来看,一方面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当时中国妇女所承担的角色,基本没有超出传统范

围;另一方面,也有引导妇女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引导和鼓励妇女读书识字的意向,

因为经办慈善事业不走向社会是无法办到的,而讲解训文、宣扬道旨,则需识读文字。 

(三)“求修”手续及修炼“内功”规则 

1.“求修”手续 

申请加入女道德社称为“求修”,在女道德社里按规矩“静坐”是修炼“内功”。“求

修”有严格的手续,修炼“内功”也有一整套规则。 

与男子申请加入道院一样,《女道德社社纲》规定,凡准备加入女道德社的妇女,只

要“诚心向道者,无种族、国籍、宗教、阶级之别,皆得进修”,既隐含表明了道院组织

的决策者们欲统一世界教化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显现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撞融会的时

代特征。 

虽然加入的基本条件十分宽松,但加入的手续却非常繁琐。大致说来,分以下两个

阶段、三大步骤。 

第一阶段分两步。第一步,求修的人须有“职修方”二人介绍引领,二人中又须有

一人为现任社长或社监。所谓“职修方”,是指在女道德社中担任某种职务的修方。引介

之后,先至外课宣讲部,由宣讲部主任理事详细询问求修人的姓名、年龄、职业,指导

 

①《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

 159

其填写“求修愿文即修籍表”,求修愿文“姓名”项下,求修人要亲笔书写“诚”字,不

会写字者,可画一个横竖都是两个“十”字排列即形如“井”字的符号。接着,再由宣

讲部主任理事将求修人的求修愿文、修籍表送达社监审查,经社监认可后,按修籍表所

列“登入求修籍册”。至此,可由内课理事长引领求修人至女社掌籍莲台圣座位前呈上求

修愿文,行五叩首礼,算是完成了入门礼。 

第二步,由内课理事长或习坐部主任引领,入内课,至“正位”前,亦即女道德社

供奉以“老祖”为首的所有神像前,在内课理事长或习坐部主任的陪同下行九叩首礼。

礼毕,内课理事长或习坐部主任引领至习坐室“指坐”。所谓“指坐”,就是教给如何打

坐修炼“内功”。指坐前,要先向求修人说明女道德社社员要修的道的“道旨”,也即道

院、女道德社的宗教信仰大要。接下来,教授求修人如何打坐,并有引领前来的内课理

事长或习坐部主任陪同一起“坐四度”。“度”是道院和女道德社打坐修行用语中的一个

量词,每四分钟时间为一度,坐四度即打坐十六分钟。坐毕,交银一角,领取《修坐须

知》一份。如果求修人年龄在二十岁以下,可以暂免“指坐”。 

另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与道院一样,各地成立女道德社“应先有女修方三十人,

并将社址及开办费、经常费筹定,由同地道院会同省主院、社函请母社,疏请判准,方

得成立”。这样就有个不够三十个修方的地方想求修怎么办的问题。为此,女道德社规定

在女道德社尚未成立的地方,如有人要求修,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者,与同地道院函请

母社或总社,“先设寄修所,并函报母、总、主、省院及母、总、主、省社”。寄修所虽

小,但其接受求修手续则类似女道德社。至于十人以下者,社纲没有明文规定,当是与

筹设女道德社同样的办法,即由道院组织的至上神“老祖”为想求修的人赐“道名”加

以解决。只要有了寄修所,凡想求修的人一律采取函寄的办法办理一切应办手续,然后

在本地寄修所内照在女道德社内的办法行事即可。 

第二阶段,亦即取得“籍方”资格的阶段。求修的人按照上述手续入社开始修炼“内

功”后,就成了女道德社的“修方”,但还没有入“籍”,只是正在按一定规矩修行的修

方,在已有女道德社的地方修行的称为“习坐方”,在寄修所修行的称为“寄坐方”。“习

坐方”或“寄坐方”须每天到社或寄修所按要求打坐,“坐后应将《修坐须知》内所附庚

表检出,依日填写所坐度数。每坐满一庚,即将庚表送社,由习坐部登记”,于农历每月

二十二或二十三日汇总一次,六次之后,习坐部再把修籍表集中送交经籍部。经籍部接

到习坐部送交的修籍表后,即依照表内所列各项“登入籍册”,并函致习坐或寄坐者于规

定日期来社领取真经。领经的同时,由内课理事长会同社长、社监“疏请排赐道名”。领

经、赐道名之后,求修手续算是结束了,求修者就成为女道德社的“籍修方”了。当然,

领经有领经仪式,领经的同时还领取《领经须知》,作为领经后“诵经”的指导,不得随

意各行其是。这些都与道院一致,不赘。 

2.“内功”规则 

女道德社成员修炼“内功”的方式、规则,大致与道院相同,主要是靠打坐、诵经

修炼“内功”,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式和规则。求修获取“籍方”资格阶段的有关规则已如

上述,入籍阶段及入籍之后,都还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 

 160

首先,女道德社成员,无论是否入籍,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须到社合坐四度,

并诵经、咒(如金刚经、心经或大悲准提往生等咒)。平时则不拘时日,或至女道德社,

或在家中依式进行均可,但都必须“盥洗俱清,方可登坐”。①

其次,女道德社成员,均须到“证功室”证功、证候。为了查验各成员修炼“内功”

是否合适及修炼的程度,女道德社设有验功室,“证功、证候或功、候同证,应先赴文藏

室签到,亲书‘遵领表’”,不能亲自书写的可请人代写。然后由社长或社监率领至“老

祖”、“莲台圣”等神位前汇齐呈上“遵领表”,按规矩行礼。礼毕,“依次入室静坐”证

功、证候或功、候同证,证功坐八度即三十二分钟,证候坐六度即二十四分钟,如功、

候同证,则一次即须坐十六度。在这一过程中,行礼以及入座的次序,“职修方”社监以

上职务者,按职务高低进行;社监以下“职方”及其他“修方”,按年龄大小依次进行,

即所谓“社监以上叙职,其他修方叙齿”。 

再次,因为世人不懂“道”才设道院和女道德社炼功“修道”,修炼是一辈子的事,

在修炼过程中难免没有过失,因此就要定期“省过”、“默过”,即检讨自己有没有过失和

有哪些过失。为此,“女社设省过室,并于正位(按即正中神位)前右方设默过牌。省过、

默过,均遵照道院《过则》行之,但默过表列六行,每行上书月、日,最下书‘犯过’

二字,社方默过不能书字者,即于某日下划一黑道,过多多划,过少少划”②。 

(四)成员状况分析 

 首先明确一点,女道德社与妇女红卍字会的关系正如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由男子

所组成)的关系,也是一体同构,二而为一的。妇女红卍字会的会员必须是女道德社的

成员。 

 1.年龄 

限于资料和操作的困难,不可能将每处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的年龄状况都

作出统计,以下以山东地区比较活跃的青岛妇女红卍字会和济南妇女红卍字会的会员为

例进行统计分析。 

1934 年,青岛妇女红卍字会共计有会员 59 人,最大年龄 67 岁,最小年龄 16 岁;60

—69 岁的有 4 人;50—59 岁的有 8 人;40—49 岁的有 16 人;30—39 岁的有 20 人;30

岁以下的有 10 人。③

可见,30—49 岁的会员共计 36 人,占总人数的近 62%;50—69 岁的

共计 12 人,占总人数的近 20%;30 岁以下的仅占约 18%。因此,青岛妇女红卍字会会员

以社会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在 1930 年前后,济南妇女红卍字会有 37 名妇女,最大年龄 69 岁,最小年龄 22 岁,

其中 60—69 岁的有 6 名,50—59 岁的有 8 名,40—49 岁的有 13 名,30—39 岁的有 9

名,30 岁以下的有 1 名。④

据此计算,30—49 岁的会员共有 22 名,占总人数的 59%以上;

50—69 岁的共计 14 名,占总人数的近 38%;30 岁以下的占 3%。因此,济南妇女红卍字

会会员也以社会的中老年人为主。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3 页。 

② 以上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 

③《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会员姓名清册》(1934 年 3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335。

④《济南妇女红卍字会职员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5- 3。

 161

综上统计分析,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与前述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成员在年龄

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社会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2.阶层 

 目前有关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社会阶层的详细资料阙如,即使现存诸多的

档案资料中也未发现类似政府主管机关对道院暨红卍字会进行统计的记录。究竟加入女

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的社会上的中老年人都属于什么阶层?她们为何要加入女道德社

暨妇女红卍字会? 

 牟平红卍字会的一份档案资料显示:世界妇女红卍字会的会员多是男会员的家属。①

但未记载更为详细的内容。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的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比较少见,

照此推测,女道德社的成员也应该是道院修方的家属。随后,在查阅到的一份青岛女道

德社的资料中明确显示了: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多是道院修方的家属。现将该

资料整理如下表: 

1932 年青岛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情况简表②

现 职 道 名 求修年月日 何人眷属 

社长、会长 丛萱南 1928 年 3 月济南女社寄修 丛良悟之妻 

首席责任社长、副会长 丛世俭 1929 年济南女社寄修 丛良悟之妇(妾)

责任社长、副会长 邢萱悌 1930 年 2 月 24 日济南女社寄修 邢悟慈之妇妻 

责任社长 田萱正 1930 年 2 月 24 日济南女社寄修 田联辉之妻 

责任社长 王云正 1930 年 2 月 24 日,济南女社寄修 王修玄之妻 

维护社长、副会长 迟萱柔 1930 年 2 月 24 日,济南女社寄修 迟君实之妻 

值日社长 梁善慈 1930 年 2 月 24 日,济南女社寄修 梁寰玄之妻 

社监 丛云献 1928 年 3 月,济南女社寄修 丛良悟之女 

责任社监 丛云仲 1928 年 3 月,济南女社寄修 王尘修之妻 

责任社长 李天瑞 1930 年 4 月 2 日 李淑周之妇妻 

责任社监 宫海仁 1930 年 8 月 6 日 宫从和之妻 

从上表清晰可见:青岛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成员确是青岛道院修方的家属。例

如青岛道院统掌丛良悟(道名,原名丛良弼)之妻丛萱南、妾丛世俭、女儿丛云献均加

入了青岛女道德社,并分别担任了青岛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的社长、会长,首席责

任社长、副会长,社监。该表中的姓名诸如丛萱南等均系道名且从夫姓。 

 另一份档案资料显示了其原姓名,其内容如下③

: 

职 别 道名 原名 年龄 

青岛女道德社社长,青岛妇女红卍字会会长 丛萱南 丛迟静淑 64 

青岛女道德社首席责任社长,青岛妇女红卍字会副会长 丛世俭 丛刘婉英 42 

 

①《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 1- 1。

② 此表据《青岛女道德社职修各方任职各方任职年限及功行成绩调查表》(1932 年 6 月 7 日)整理,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333。

③ 此表据《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送中华女总会函》(1931 年 3 月 18 日)整理,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331。

 162

青岛女道德社责任社长,青岛妇女红卍字会副会长 邢萱悌 邢迟月松 45 

 这批妇女之所以加入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丈夫的

带动。道院的发起者认为:男女应该同修,但道院只是男子求修的场所,男女有别,于

是便设立了女道德社。“各院方知道化之推展,内坐外慈之不可偏废,即知院社男女之关

重要。一阴一阳谓之道,若有男无女,则阴阳有偏,以失大道之真,又何以言扩展乎?”

另外,男女同修,还可以增加“功候”。因此,道院修方的家属就成为女道德社的主要

成员。其次,“功德成仙”观念的影响。如前所述,“功德成仙”是道院修方求修行善的

内在心理驱动力,妇女加入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也同样基于这一观念,妇女红卍字

会即为其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依托。同男子一样,坚诚的女修方也能证果赐位②

。 

(五)发展概况 

女道德社自济南母社筹备所创立以来,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虽然至 1923 年

底全国各地成立了近二十个女道德社,1924 年底近三十个,但实际上发展极不理想,与

道院创立初期的情形相去甚远。 

济南女道德社作为母社,用了差不多整整两年的“筹备”时间,几经波折,才“正

式告成”。据说在此筹备期间,“实无若何成绩,仅从事筹备而已”,不仅“女方进修仅只

数人”,即筹备所地址也“屡经迁移,癸亥正月迁至母坛,五月迁至新街刘宅,③十二月

迁至司里街”。直至“正式告成”后的 1925 年,由“迁至仓巷”,翌年即“丙寅八月始购

妥上新街社址”。④母社如此,其他在济南女道德社筹备所设立后全国各地两年时间成立

的近二十个女道德社,开始阶段总体情况似乎还不如济南母社。

囿于资料,在济南女道德社“正式告成”之前成立的近二十个女道德社,具体情况,

难以确知。不过,据《各地女道德社临时慈务表》载,1927 年以前,所有在济南女道德

社“正式告成”以前成立的女道德社,没有一个报告说有实际行动,而据《全国女道德

社永久慈务统计表》,直至农历丙寅即 1926 年,全国范围内女道德社的“永久慈务”尚

属空白。⑤也就是说,各地成立的女道德社,还没有开展像样的活动。如果从这些女道德

社自己统计报告的它们所进行的“临时”即小规模、零星慈善事务情形推断,其中个别

情况好的也就与济南女道德社相类似,绝大多数已成立的女社大概还不如济南。据统计,

自济南女道德社筹备所成立至 1923 年底,全国各地总计又成立了十七个女道德社,其中

仅京兆、上海、安庆、太原,济宁、潍县、泰安、蚌埠八处递交了各自的“临时慈务表”,

其他连报表都没有。在这些有报告统计的女道德社中,只济宁一处含糊其辞地说“施放

棉衣,每年施放多少,须视款额如何而定”,⑥并未明确表示 1923 年底以前是否开展了工

作。那么,是否有的女社已开展了工作但没有上报呢?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一方面

 

①“坛训”第 5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②“坛训”第 7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③ 所谓“母坛”最初即设在道院创始人之一刘福缘(道名,本名刘绍基,字绵荪)的家中,并确定“经坛重地永不迁 

移”,刘从滨县来济南之初,“住院东大街黄亭门口对过”。这里所说从母坛迁至刘宅,应是母坛随刘宅由黄亭口迁

至新街,而不是母坛与刘宅分离。参见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37 页;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 

④“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第 21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⑤“各地女道德社永久慈务表”、“全国女道德社永久慈务统计表”,均见《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⑥“各地女道德社临时慈务表”,第 30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163

这次大会是女道德社创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公会,也是唯一的一次大会和公会,“老

祖”十分重视,以“莲台圣”的名义于事前反复训示做好各种准备,历经近一年时间,

可谓是各社展示“道慈”成绩的大好时机,有成绩不会不报。另一方面,1923 年底以前

成立的女道德社像天津、南京、下关、益都等均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如果她们开展

了有关活动,应该不会没有统计报告①

截至 1923 年底,全国包括济南在内共成立了二十八个女道德社。在 1924 年成立的

十个女道德社均未派代表参加 1935 年举行的十二周年庆祝大会,不过商邱一处却有慈务

报告,可也只是含糊地报告说:“每年冬天劝募千余名”;“施放棉衣,每年函请北平卍会”;

“施种牛痘,每年二月十五日起至立夏止约三百名”②,没有说明哪一年开始开展这类活

动,更没说 1924 年是否开展了活动。这一事实以及上述截至 1923 年底成立的十八个女

道德社,有些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但没有慈务报告的情形,比较清楚地表明:派代表参加

会议的不一定有慈务报告,没派代表参加会议的不一定没有慈务报告;而依上述分析,

没有慈务报告基本上可说明其没有这方面的活动。 

因此,女道德社在创立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基本没开展规模活动,只是按照道院

组织理论体系的要求在着手建立这样一些组织而已。这与道院在 1921 年创立后,至 1923

年底、1924 年初,能四处开展活动甚至携款至日本赈灾,在全国“十九省区及日本”统

计“设院一百二十二处”③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当时“老祖”要求凡有道院

的地方,均应推设女道德社,但时代所决定的男、女社会地位和角色还是充分显现出来。

在数位一体的道院组织系统中,世界红卍字会声名最响,留下的资料也最丰富,道

院尚在其次。但由于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是“二而一”的关系,道院的一切外部活动都

是籍世界红卍字进行的④,因而在世界红卍字会的资料中大部分都直接间接地记述了道院

的情况。女道德社虽说是女道院性质的组织,也附设妇女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事业,

但由于社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未留下多少资料。目前保存并

整理出来的道院系统的历史资料,当属上海档案馆最为集中,数量庞大,其“世界红卍

字会各办事处、分会全宗档案”资料 (全宗号 Q120),内容“包括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

上海分会、慈崇善堂、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总监理部等

五个机构的档案”,共计 888 卷。⑤

就是这样数量可观的资料,其中关于女道德社和妇女

红卍字会的也不过数份,且极不系统。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乃当时中国经济发达、

文化开放之地,情形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这说明:虽然在理论上女道德社是

女性道院组织,妇女红卍字会为女道德社所设,但实际上这两个妇女组织的发展和活动,

均依赖于男子的道院和红卍字会。 

有的回忆性文章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是道院组织体系“顺利发展并达到顶

 

① 参见“科文”、“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纪念大会出席代表”,《女道德社第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 编 

印,第 1-20 页。 

②“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第 24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③ 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纪耀荣:《济南

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④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⑤ 见“上海档案信息网”网站“民国档案”部分。

 164

峰的时期”,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则“是拼命挣扎存在的时

期”。①

照此说法,大多实际上依赖道院和红卍字会的女道德社和妇女红卍字会 1928 年后

就没什么发展可言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说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道院和红卍字

会的发展一度遇到过困难,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济南母院 1929 年被“政府查封”②

但说其从此进入“拼命挣扎存在的时期”,却不能成立,因为虽然济南母院被查封,但却

没有影响其继续活动,现存每年一届的道院“公会议事录”即是明证,1932 年还先在上

海召开预备会,又至济南召开正式“道院立道大会”,制定道院六年发展规划,修正世界

红卍字会大纲,确定正式建筑母院建筑③

;1935 年则重新立案成功。④

而作为道院组织体

系中名声最响的世界红卍字会,自民国“十一年一月,内务部批准成立世界红卍字会中

华总会”,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民国)十八年、二十三年,复两次在社会局立案”。

凡此都说明道院组织体系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一度遇到困难,但总体仍处在继

续发展阶段。作为数位一体道院组织体系中的女道德社,也是继续发展的。 

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女道德社基本上是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女道德社

体系还不健全。济南女道德社是在农历辛未正月即 1931 年初奉训改为“母社”的。据 1935

年统计,女道德社自创始至 1927 年,全国总计设立女道德社 51 个,而截至 1935 年下半

年,计“推行总、主及各地分社,一百四十八处”⑥,将近 1927 年以前全部总和的三倍,

也基本搭建起了女道德社体系的框架。这说明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女道德社进入了

稳步发展的时期。但其后女道德社留下来的资料阙如。因此很难推论女道德社以后的发

展概貌。不过,与整个道院组织体系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走向衰落一样,女道德

社应该也不例外。 

 

① 初中池:《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第 14 页。 

②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③《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 

④ 详见《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录》,共计 15 页,多有转呈重复内容,无编辑者和出版年。 

⑤ 吴廷燮等纂:《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87-188 页。 

⑥ 何素璞:“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序”,《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之卷首;“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事略”,《济南

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第 1-13 页。

 165

九、世界红卍字会的临时慈善救济事业 

 ——以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活动为中心 

道院的基本要义即在于“道”、“慈”并修,修“道”就是个人的内在修行即静坐。

所谓“慈”,就是对民众所施行的诸种慈善救济活动。正如道院刊布的通俗性宣传小册子

中所载道院的修行方法为:“静坐以修己,行慈以度人,内修外行,两不偏废”、“道院宗

旨是内修外行的,也就是以道为体,以慈为用的。若只知内修不知外行,是为独善其身

的主义,于世界人类毫无益处。所以欲修我个人的性灵,必先渡他人的性灵,方为最大

的慈功。”①

修行与慈善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可见其慈善救济活动打上了中国传统宗教

文化特别是儒家和佛教的印记。 

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对外专办慈善救济事业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的诸项慈善救济

事业可分为临时慈善救济事业和永久慈善救济事业两种。现先就其临时慈善救济事业略

作申述。所谓临时慈善事业,指的是对突发性事变,诸如:水旱等自然灾荒、瘟疫、战

乱、匪患等对社会所造成的破坏进行救援。道院组织认为:“对于各地临时发生的灾患,

红卍字会实地救济或赈救者,均归临时赈救类。”②因世界红卍字会自身组织体系的庞大,

其在全国分布广泛;近代中国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变的频率如此高,世界红卍字会中华

总会及各地分会的临时慈善救济活动不胜枚举;再加上资料的限制和操作上的困难等原

因,难以对其临时慈善救济事业做一面面俱到的描述。鉴于道院暨红卍字会源起于山东

济南,其在山东境内的分支机构众多,组织体系也较完备,在山东各地的慈善救济活动

中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2—1940 年山东省先后成立了济南、青岛、烟台等至

少 70 个以上的红卍字会分会③,是红卍字会数量最多的省份,其规模、活动能力和工作

业绩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它各类民间慈善组织。以同时期山东红十字会为例,截至 1940

年,红十字会在山东共计有 32 处④

,远少于山东红卍字会数量。又因所掌握的山东红卍

字会慈善救济活动的资料相对丰富一些。因此,现以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临时慈善救济

活动为中心进行论述,以管见当时世界红卍字会临时慈善救济事业之一斑。 

(一)自然灾荒救济 

1.水灾救济 

1922 年利津宫家壩黄河决口,济南红卍字会施放赈款 12 万元,救济 4 万余口。⑤

是已知的济南红卍字会最早的一次自然灾害救济活动。 

1928 年利津黄河决口,济南红卍字会施放赈款 1 万余元,面粉 1500 余袋,救济灾民

21200 余名。⑥

 

①《道慈问答》,第 1 页、第 4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7。

② 同上书,第 11 页。

③《山东省各会名称地址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4。又见《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

档案馆藏:B63- 1- 246。

④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 187 页。

⑤《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⑥ 同上。

 166

1929 年山东广饶发生水灾,广饶红卍字会曾施赈、施药救济灾民。①

1931 年,就全国范围来说是个重灾年,是年江淮流域发生了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大

水灾,山东亦为重灾区之一,沿运河一带受灾较重。滋阳田地被淹五千余顷,房屋倒塌

两万余间,灾民十五万人。济宁田地被淹九千余顷,房屋倒塌三万余间。金乡被灾九百

余村,灾民十六万人。嘉祥被灾一百八十余村,灾民一万八千余人。鱼台被灾一千零三

十村,灾民十五万人。②仅就济南红卍字会而言,该会不仅赈救东南各省水灾,还积极在

山东灾区放赈,据不完全统计:放济宁赈款洋 1000 元,放滋阳赈款洋 1000 元,放益都

赈款洋 500 元,放聊城赈款 500 元;托茌平卍会代放茌平急赈洋 500 元,济南城关两次

放面粉 1700 袋,计大洋 3221 元,助泰安卍会赈款洋 100 元。③

1933 年 7、8 月间,黄河中下游发生了二十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此次洪灾灾

区广大,包括宁夏、绥远、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 7 省 60 余县,其中冀、鲁、

豫三省受灾最重,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在这次洪灾中,山东境内堤埝虽未决口,但山东

处于冀、豫下游,冀、豫省区决口的黄河洪水淹灌山东,造成山东 21 县(一说 22 县)

受灾。④

此次山东黄河水灾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为范县、濮县、寿张、阳谷等县,总计四县

被灾区域:长一百八十余里,宽三十余里,淹没村庄千余座。寿张受灾最重,被灾区域

占全县二分之一,房屋倒塌约十分之九;阳谷被灾区域占全县三分之一,房屋倒塌约十

分之九;范、濮两县被灾区域占全县面积四分之三,房屋倒塌各有十分之六七。⑤南京国

民政府对此次水灾救济颇为重视,在南京成立了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同时,为办事方

便,黄河水灾委员会又决定在冀、鲁、豫三省设立分会,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山东分会

前后共计有会员十五人,济南道院统掌暨红卍字会会长何素璞、章丘道院统掌暨红卍字

会会长辛铸九(道名“志新”,1940 年后又担任济南道院统掌暨红卍字会会长)名列其中。

为应对如此大的水灾救济,济南红卍字会、青岛红卍字会、济宁红卍字会临时组成

济岛宁联合救济队出发赈济濮县、范县、寿张水灾。因资料所限,现以济岛宁联合救济

队青岛分会救济队为例,描述此次救济情形。据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发回的救济报告:

截至 1933 年 9 月中旬,该救济队在濮县已经查赈并放赈四十四村,施放赈洋一千七百八

十一元一角。9月7日,因水退却较快,至 10 日已经不能行船,交通困难。未发放救济

的村庄距离县城八九里,该队队员均赤脚拖泥,放赈预计三天结束。统计在濮县施赈二

千元左右,因未全部完成,尚无确切数字。此外该队还接到济南振业火柴公司信函,“内

云存款二千,已兑到大昌公司,该号已照拨待收。”⑥

9 月 29 日,该队又发回救济报告:

该队在濮县的救济工作已于 9 月 17 日结束。按照规定,救济队于 9 月 20 日赶赴范县。

但当救济队到达距濮县城三十里的大屯等数个村庄时(尚属濮县境内),发现该村灾情严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广饶县志》卷十二,第 102 页。 

② 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 317 页。 

③《济会筹办本年水灾赈务情形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16- 1。《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246。

④ 有关 1933 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详见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 2004 年版,第 257-295 页。该

书对于此次水灾与赈济活动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但其中未涉及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救济活动,笔者于此

以青岛红卍字会的相关救济活动为中心进行补述。 

⑤《大公报》,1933 年 9 月 3 日。 

⑥《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 年 9 月 19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51。

 167

重,因为交通不便未能查放,后经当地各机关要求,该队遂于 19、20 两天前往施放完毕。

这样,迟至 21 日,该队才最终结束在濮县的救济任务。统计在濮县共查放村落六十八村,

灾户一千五百零六户,赈款二千二百二十九元。当时濮县灾区已能种麦,仅临外堤三数

里,水势尚大。政府急赈两次,第一次四千元,每口四角;第二次四千元,每口两角。

地方又筹设粥厂四处,已于 22 日开放。23 日晚,该队到达范县。当时范县全境被灾者占

五分之四,最重有三百余村,水势尚重,退落不过三分之一。因内外堤比濮县距离较近,

所以政府急赈三次,第一次五千元,第二次四千五百元,第三次五千元。地方亦筹设粥

厂两处,均已开放。之前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来范县放赈,计查放四十余村,每口一

角,用款一千元。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员决定仿照中华总会每口一角的赈济标准放赈,

但总会已放之村即不再施放。①

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实事求是地汇

报灾区的赈救情况;不仅陈述本救济队的情形,也真实地提及政府的相关赈济。9 月 28

日,青岛红卍字会的于思静前往济南道院,向何素璞陈明青岛红卍字会继续拨发赈款洋

二千四百十五元五角,仍拟带往范县、寿张一带施放。何素璞深表赞同,并赠送由济南

至范县长途汽车免票一张、由范县回济南免车票五张以资备用。29 日,于思静乘车前往

范县。据其报告: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在范县查赈、施赈标准均参照在濮县时办法,尚

在调查、施放中。该县用省政府拨款在宣城内开放粥厂,每日就食灾民不下六七百人,

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拟于各乡区查访完毕之后在城内施赈一次,以领粥之灾户为标准。②

至 10 月 11 日,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在范县的赈务工作完成,据其发回的救济报告:范

县赈务,计查、放受灾最重之乡村八十七处,灾民六千七百四十四口,共发赈洋三千六

百四十九元八角。统计前后所收赈款七千四百十五元五角,除濮、范两县共放大洋五千

八百七十八元八角及该队开销外,尚余千百余元。该队拟于 12 日赶赴寿张赈救,仍以受

灾最重之乡区为标准。③关于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赈济濮县、范县、寿张三县黄河水灾所

需赈款,据报告:濮、范、寿三县水灾急赈已告总结束,计濮县二千二百二十九元,范

县三千六百四十九元八角,寿张一千元,合计共放大洋六千八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切办

赈用费及队员、队夫薪津约计三百余元。④

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还前往鲁西菏泽一带办理冬赈。据其报告:此次冬赈,计查该

县受灾最重之区同和、平陵、西河、岗峰四乡,共三百六十八村,五千七百七十五户,

施放赈款洋七千四百七十九元。因该县收容所灾民亦纷纷求赈,外拨洋六百五十元交付

由菏泽县士绅发起的水灾赈济会,以补助收容所之需。以上两项共计大洋八千一百二十

九元。带来赈款八千五百元,除去赈款及救济队开销三百余元,尚余不足百元。⑤

该救济

队还强调:冬赈虽已结束,但大水灾带给民众的灾难并未结束,民众尚急需救济,青岛

红卍字会来年应注意在菏泽的春赈,“菏泽县素称低洼,村庄亦密,本年长垣决口,该县

适当其冲,已开门埝之庄村固属村舍俱无,未开门埝之庄村而秋禾未登,损失亦正不少。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 年 9 月 29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1。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 年 10 月 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1。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 年 10 月 1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1。 

④《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 年 10 月 20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1。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报告为菏泽赈务》(1934 年 1 月 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6。《世界红卍

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二次出发菏泽报告》(1934 年 1 月 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6。

 168

至今极低之区水仍未退,致冬麦未能下种。现时固奄奄待毙,来春亦绝希望,灾情之重

为百余年所未有。本队此次往察,所到之村,睹及妇孺老弱囚首丧面,无复人形,盼赈

情殷,概不难想见。我会如果有力,似应于该县来年之春赈时特别加以注意。”①

诚然,按照青岛红卍字会救济队在以上濮县、范县、寿张、菏泽四地地所发放赈款,

对灾区民众来说确属杯水车薪,甚至亦不及政府抑或其它慈善团体的急赈数目,但不能

苛求红卍字会的慈善救济能力。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救济,政府自应担当救济的主角,民

间慈善团体只是政府救济的补充。况且,青岛红卍字会只是世界红卍字会的一个分支机

构,能力有限。如果全面考察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甚至省外其它各地红卍字会对此次黄

河水灾的救济活动,必然发现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团体在这次水灾救济中

依然起了十分积极的补充作用。 

1937 年 8 月,济南长清玉符河决口,大水向东淹没济南百余里之村庄,受难灾民达

十余万人。8 月 13 日,全鲁卍联处随即组派救济队前往救护。截至 9 月 14 日,共收容难

民 19503 人;有在水区暂居不愿他避者则分给食物,有患病者随时治疗,共计 83501 人。

不久又因黄河下游决口,被淹区域达八、九县之多,全鲁卍联处复派出救济队携带食品、

药品前往齐东、济阳、蒲台、利津、广饶、博兴、青城、高苑等地县,随地施放食品,

并医治患病灾民计 9321 人,这样连前救护、赈济灾民达 112325 人②。 

全鲁卍联处在这次玉符河水灾救济中成绩显著,济南市政府复函嘉许,蒲台县政府

也致电道谢。济南市政府八月三十一日致复函内容为: 

顷准贵处来牍敬悉,连日组织救护队不分昼夜冒雨出发,赈抚兼施,救出难民

一万七千余人,诊治、赈济人数约达三万之众。扶危济拯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义

勇高风,曷深景佩。除转呈山东省政府鉴核外,相应函复用表谢忱。 

此致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 

济南市政府启八月三十一日。 

蒲台县政府致电内容为: 

济南魏家庄民康里历城红卍字会张会长星五先生勋鉴: 

弟奉命摄篆蒲台甫及一月,即遭逢黄灾,个人命蹇而灾及蒲民良用疚心,承派

刘队长带下面食、药品发放灾黎,谨代阖邑人士泥首以谢。 弟 王麟阁 叩寒。③

上述济南市政府、蒲台县政府给济南红卍字会的致谢函电,说明政府肯定了红卍字

会作为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济灾难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以及对政府救济工作的补充作用。 

2.旱灾、蝗灾救济 

据研究,在近代的 109 年中,山东共出现 4 个特大旱年,即 1876 年、1927 年、1928

年、1929 年。其中 1927—1929 是一次旱灾,持续了三年。④

1927 年春夏两季,全省 94

县亢旱异常。1928 年山东旱灾依然严重,全省 81 县发生大旱灾⑤

。至 1929 年,灾情更为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报告为菏泽赈务》(1934 年 1 月 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56。《世界红卍

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二次出发菏泽报告》(1934 年 1 月 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6。

②《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1938 年 7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8。 

③ 同上。

④ 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第 5 页。

⑤ ·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 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5 页。

 169

严重,该年山东约 100 县被旱,恩县、夏津、高唐、邱县、馆陶、冠县、堂邑等 21 县受

灾最重,灾民 200 万人。德县、临清、博平、茌平、莘县、阳谷、观城等 25 县受灾次重,

灾民 100 万人。①与水旱各灾伴随而来的多是蝗灾。更具体的各地方灾情,诸如:当时安

邱县县长佘玙东在致济南红卍字会的求救函中说:“今春以来天气亢旱,滴雨未沾,禾稼

枯萎,仰屋之民十有八九,……禾稼歉收在所难免,更兼蝗虫、蝗蝻层生不穷,飞蝗蜂

拥而来为害甚烈,禾稼蚕食不堪。”②不仅安丘县旱、蝗并至,菏泽县也遭受了旱灾、蝗

灾并加冰雹的沉重打击(如下表)。 

菏泽县政府调查菏泽县灾情统计表③

 

受灾村庄 户数 大口 小口 灾 情 备 注 

城郭 743 880 378 

永绥 1920 3309 1330 

崇厚 1230 2457 958 

东平 859 1667 889 

巽得 482 1011 490 

永宁 717 1694 858 

顺义 217 502 233 

离明 1637 3526 1844 

灵圣 1993 5393 3217 

长明 1362 3696 1847 

青邱 1370 2220 978 

乾元 1193 2295 1193 

平陵 871 1893 932 

岗峰 1375 3200 1486 

义聚 1843 4534 2146 

临河 1923 4771 2647 

西河 2031 4638 2850 

德化 2792 6718 3368 

同和 1037 2296 1147 

宝镇 1706 3765 2109 

永河 997 1672 844 

总计 28244 62136 31564 

本年收成 三成;以上列各村灾情略同,收

成平均三成 

旱雹 

蝗蝻 

该县于 1925、1926、1927 年间,

连遭兵燹兼受匪祸。1926 年黄河决

口,田禾房舍概被淹没,此系造成

重灾之远因.1928 年雨水缺乏,蝗

蝻遍地,此系造成重灾之近因。 

从菏泽县的灾情来看,连年的天灾人祸极大地削弱了地方的抗灾防害能力。在继水

 

① 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第 251 页。 

②《济南分会为复安邱县县长请求赈济灾荒与该会长的来往文件》(1928 年 9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③《菏泽县政府为送灾况调查表请核办给济南分会的公函》(1929 年 4 月 20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3。

 170

灾、兵灾、匪患的接连打击后,旱灾、蝗灾并至,使该县灾情雪上加霜。同时期的滋阳

县也遭遇了与菏泽县近乎相同的灾况。据滋阳红卍字会致函济南红卍字会:“兖州一隅,

素称地瘠民贫,屡经水旱兵匪之灾,元气未复。今夏又遭蝗蝻之害,蔓延全境,田禾食

养,籽粒无收。一旦秋凉,饥民嗷嗷待哺势必可畏。敝会忝在慈善,不忍坐视,派员会

同各区社长前赴被灾各村庄,分别轻重调查列表,并将被灾地点拍照以志证明,亟应设

法施救而解倒悬。”①该会调查灾情统计表如下: 

世界红卍字会滋阳分会调查滋阳各区被灾户口一览表②

区 名 村 庄 户 数 口 数 

东南乡乘邱区 南砂、马青北辛、南辛西辛等 5 社被灾奇重,计 87 村庄 2256 11264 

东北乡瑕邱区 北沙、东隅、东白、东大等 5 社被灾甚重,计 76 村庄 1731 8325 

西南乡临洙区 进贤、西大、东土、南隅等 4 社,计被灾 39 村庄 622 3866 

西北乡达巷区 吴寺、南高、北高、漕河、西邢等 5 社,计被灾 59 村庄 974 4749 

西乡嵫山区 西土、南李、旧县、北李、东邢等 5 社,计被灾 47 村庄 788 3672 

城 区 西关外旧关一村以及东南关外城内园地等处 326 1648 

总 计 6 区 24 社 308 村庄 9697 33524 

灾 情 1926 年夏水灾;1927 年秋旱,继以兵匪之灾;1928 年秋又遭蝗蝻之害,由东

南至西北蔓延全境,当经地方官督饬各区,社长率众捕杀而秋禾去十成之七八。

附 计 查滋阳全境分 6 区 24 社,482 村庄,人数 201000 余名口,计被灾 6 区大小 309

村庄,6697 户,33524 名口。 

面对以上灾情,济南红卍字会积极筹募赈款,从事救济,施放如冠县、禹城、费县、沂

水、章丘、益都、临朐、广饶、邹平、博山、淄川、临沂、寿光、临淄、朝城、菏泽、

巨野、嘉祥等一二十县,计赈洋五万余元;章丘红粮六万斤,利津馍馍、锅饼一万斤,

小米一百包,红粮一百五十包。③

1928 年,山东临朐县遭遇水灾,同时蝗灾亦至,各地粮食颗粒无收,民情困顿。据

该年临朐县政府在致济南红卍字会的请求救援函中说:“前由本县各界公推代表趋赴贵会

请求多拨赈粮,幸蒙慨赐红粮两千袋,现已陆续领运到朐分发冶源、辛寨就近散放。凡

属朐邑饥民,食德感惠,莫不身登袵席而心铸生佛。不料八月十六日,九山社忽来无数

飞蝗停落一夜,积厚尺许或二三存不等,嗣向小山社东北方出境,约计环食长有一百三

十里,宽至八里或十有余里。凡前日水淹未尽之禾稼,被蝗片刻食尽,因而饥民较前又

增数倍。”④笔者并未直接在济南红卍字会的相关档案资料中发现其回复临朐县政府的信

函,对于该会是否给予赈济的情况不得而知,但随后在民国《临朐续志》中找到了与之

相印证的资料。据该县县志载:1928 年夏天,临朐“大雨,山洪暴发,辛寨、蒋峪、柴

家庄、冕崮前、鹿皋岸、青虎崖、曾家寨等数十余庄淹毙男、妇四百八十余名口,房舍

倒塌,田禾冲没无算。”秋天,“飞蝗大至,区域广漠,灾情奇重。华洋义赈会派费牧师

 

①《济南分会为复滋阳分会函请拨粮赈灾与该会的来往函》(1928 年 8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②《世界红卍字会滋阳分会调查滋阳各区被灾户口一览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③《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6。

④《临朐县政府为报蝗灾请发红粮赈济给济南分会的公函》(1928 年 8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171

来赈水灾,在辛寨、蒋峪等处散放国币一万五千元。济南红卍字会募来红粮两千袋赈水

灾,又续发红粮一千袋赈蝗灾”①

。以上两则资料相比照,问题迎刃而解:1928 年夏天,

临朐县遭遇大水,县政府曾向济南红卍字会求救,济南红卍字会拨红粮两千袋予以救济。

同年秋天,该县遭受蝗灾,该县政府又致函济南红卍字会请求赈济,济南红卍字会又拨

红粮 1000 袋赈救。从县志的记载来看,地方发生灾荒,地方政府或绅商一般致函各慈善

团体请求救济,上述华洋义赈会和济南红卍字会的救济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

通过档案资料与民国县志资料的比对,一方面说明济南红卍字会现存相关档案资料可信

度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民国时期由地方政府、绅商等编纂的地方志在资料方面具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

(二)战事救济 

1925 年,各方军阀又发生冲突。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方的军阀以奉军和冯玉祥的国

民革命军为两大势力。当时划定的势力范围,奉军在津浦铁路沿线;国民军在京汉铁路

的河南和西北地区。1925 年上半年,奉军与国民军照已划分好的范围,分途发展,这使

得失势的直系军队奋力反扑,以阻止两系势力得逞,于是战争又起。②

是年,南北激战,

逼近山东泰安,莱芜红卍字会组织救济队,救济灾民甚众③。泰安红卍字会也因战事曾组

织第十一救济队,分医药、救护、输送、掩埋四部,赴各战地抢救伤亡,颇著成效。④济

南红卍字会按照中华总会的统一编制,成立第四救济队,分为两组队。第一组前往泰安

救济,在城内设立临时医院一处,收容所三处。在大汶口救回伤兵、民 290 余名,掩埋

尸体 300 余具。后来救济队回济南,运回未愈受伤兵、民 91 名,送入济南后方医院治疗。

第二组先在济南城南八里洼等处救回伤兵 14 名,掩埋死尸 10 余具;又出发十六里河、

界首等处,掩埋尸身 200 余具,共在城关及各乡镇设立收容所 39 处,并在仲宫镇设收容

所 2 处,掩埋尸身 5 具。12 月 10 日,德县函请济南红卍字会救济队前往救济,又增设救

济队一组出发,车至黄河崖不能前进,于是在平原设立妇孺收容所 30 余处,收容妇孺千

余人。16 日,救济队至德县,于城乡设立收容所数十处。设临时施诊所,每日来所就诊

者日数十起,至年底才撤队回济。⑤

1928 年春,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莱芜红卍字会组织救济队救护伤兵 50 余人,抬送医

院救治后分别资送泰安;所设后防医院共治疗病民 1200 余人。⑥

1928 年 5 月 3 日,日军

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在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 给济南带来深重灾难。

事变发生后,济南红卍字会组派救济队救护商埠和城内居民,救治受伤兵民、掩埋死者;

从东北运到红粮 7000 余包散放于贫民。关于济南红卍字会的此次救济活动,有两种不同

的统计数字,一种统计认为:“收容伤兵民一千二百余名;治疗受伤兵民约九百名;掩埋

死难兵民五百余名。”⑦

另一种即济南红卍字会自身统计,认为:“运、埋死亡兵民五百余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临朐续志》卷一之二,第 235-236 页。

② 张玉法:《中国近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 1978 年版,第 244 页。 

③《中国地方志集成·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4 页。 

④《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重修泰安县志》,第 418 页。 

⑤《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⑥《中国地方志集成·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4 页。 

⑦《慈善团体办理善后报告》,济南市档案馆编:《勿忘国耻——济南“五三”惨案档案文献选辑》,第 185 页。 

 172

具,医疗伤兵四千五百余人,送出被难国军九百余名,并往德州设立医院五处,收容伤

兵七千余人,分别医疗并遣散。”①

以上两种统计的一致之处在于掩埋伤亡兵民数。因这

次救济活动并非济南红卍字会单独进行,该次出发的救济队为“京津济联合救济队”,救

济活动的规模应该更大一些,因此推断第二种统计数字更为准全。 

1929 年 4 月 3 日,山东寿光县城被攻破,红卍字会曾派人施放急赈。②

1930 年 5 月,爆发了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军阀大混战——“中原大战”。百万大军在

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北达河北的数千里战线上展开激战,以陇海线为主体,

津浦、平汉两线为两翼。分为河南、山东、湖南三个战场,以河南为中心,次为山东,

再次为湖南。③这次大战给山东西部带来灾难,津浦沿线诸城市,如济南、泰安、曲阜等

地均罹兵祸。 

1930 年曲阜围城战争,兵民伤亡甚重,“此次曲阜被围,炮火轰击,密如骤雨,围城

旬日,毁坏城楼者七座,居民房屋被震塌、弹击、毁坏者不可胜数,商民死亡甚众,受

弹击被伤者约千余人。货物毁坏,市面全无。孔子林、庙之文物,毁于炮火之下者不少。”

曲阜红卍字会设立临时医院,治兵民千余人。同时成立第十八救济队,掩埋城厢死尸八

百余具,并赴泰安、宁阳、汶上出发救济,在汶上放赈款千余元。⑤

是年 6 月,政府军与晋军战于济南及附近各县,当地居民纷纷外逃,据报道:“济南

到张店沿铁路两旁,田禾收获在即,尚是丰年气象,惜附近居民多因避战祸他去。战壕

战垒,触目皆是。即此,恐农事上损失已不少矣。”“张店至尧沟、淄河一带,因晋、韩

两军在该地相持作战为日最久,故地方所受影响亦最大,自金岭镇以东,迄淄河西岸,

沿铁路两旁,附近村庄居民逃避一空,不见人烟。房屋用泥封,田中秋禾被人民踏平。

树木之高大者,皆为大炮轰倒,满目凄凉,不胜浩叹。……所有青州以东大小桥梁及电

话线皆被破坏,电杆倒地,触目皆是。”⑥济南红卍字会派出两组救济队,一组在济南救

济,一组出发青州、周村、齐东各县。在济南设立临时医院一处,收容受伤兵、民百余

人,掩埋数十人,设收容所数处,收容妇孺百余人。在青州设临时医院一处,收容受伤

兵、民一百余人,除治愈出院者外,余均运回济南医院疗治,愈后分别资遣回籍,共计

一百数十人,于该年十月结束。⑦

1930 年闰 6 月 21 日,晋军由泰安突来据城守备,同时政府军也由新泰来至城下,双

方激战七昼夜,当时“城内关厢及附近村庄已蹂躏不堪”,莱芜红卍字会长于粹甫等人在

城外联合红卍字会员组织救济队前往救护,并向政府军泣恳停战;副会长刘元勳等人也

在城内联合会员向晋军恳求息战,最终内外联合,昼夜疏通,双方停战。这场战争“救

入医院伤兵三十余人,治疗后送入泰安车站,并治病民二百余人。”⑧

 

①《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藏:B63-1-246。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寿光县志》卷五,第 148 页。 

③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82 页。

④《赈灾委员会募捐曲阜灾赈启事》,《申报》,1930 年 7 月 27 日。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 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五, 慈善 ,第 · “” 118 页。

⑥《大公报》,1930 年 8 月 3 日。

⑦《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6。

⑧《中国地方志集成 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 354 页。

 173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胶东一带接连发生大规模地方军阀派系的争战,给胶

东社会带来极大灾难。在战争期间及战后,山东各地特别是胶东各红卍字会积极开展救

恤活动,减轻民众疾苦。历次战事救济花费不菲,例如:牟平红卍字会在这一时期先后

组派救济队前往救济,数百里灾区全在救护之列,施放赈款数十万元。①

莱阳红卍字会 1928

年赈银币二万余元;1932 年赈四万余元。②

1928 年“胶东事变”,胶东各县惨遭兵燹。掖县为两军主力交战地,损失尤为惨重。

据事后调查:“计掖县城关附近灾民共两千四百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等候救济的民众

“扶老携幼、昂灰首、挥红泪、着敝衣、踵破履,先后领款,凄惨情形,不忍目睹”。③

是报道此次胶东事变的《山东民国日报》将世界红卍字会的善后救济情况,误报导为红

十字会,“红十字会以地方负责有人,现正结束,昨已通知当局,先设法接收西北两关粥

厂,总计红十字会及掖平同乡会放赈已达十万元。”④

如果单就这则报道而言,尚无法看

出其报道的红十字会救济情形是否为红卍字会的救济情形。笔者翻检到一份名为《济南

分会为民国日报将我会赈济胶东情形误为红十字会请予更正给烟台、青岛分会的函》,其

内容为:“阅一月三日山东民国日报新闻栏内所载吾会在胶东赈济情形,该报误登为红十

字会。查吾会以行善为天职,并不计及虚誉,然事实不可混淆,似应由贵会具函叙明先

后赈济情形,声请民国日报更正”⑤。由此可推知:山东民国日报的记者误将世界红卍字

会在胶东一带的救济情形报道为红十字会的救济情形。济南、青岛、烟台三地的红卍字

会参与了当时的“胶东事变”救济,因此济南红卍字会致函青岛、烟台红卍字会,一致

向山东民国日报声请更正。笔者并未接着查阅《山东民国日报》在以后的报道中是否有

类似的更正启事,但“胶东事变”以及世界红卍字会的赈济活动于此可见一斑。 

1929 年,张宗昌占据龙口,号称“统帅”,联合褚玉璞、徐鹤亭等率其旧部攻打驻守

于烟台的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刘珍年。起初,刘珍年将其击退,但很快复卷土重来,刘

退保牟平。张、褚二部合围,相距二十六日,刘珍年突围夜出,张、褚兵溃,张宗昌逃

回大连,褚玉璞在福山城被刘珍年擒获,后将其杀于牟平。这场战争,“战区内之死难者,

男女不下三十人,焚毁及拆除之房屋数百间,其他财物损失之价值,难以数计,供给军

用米草等项,价值十三万七千余元。”⑥

牟平红卍字会在牟平设立收容所 11 处,临时医院

1 处,养病室 3 处,收容难民并医治伤兵、民 4000 余人。⑦

1932 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军队抵达掖县讨伐刘珍年,刘负城顽抗,两军对

峙长达两个多月之久,两军一度在城内展开巷战,当时“戴扉以战,撤屋为薪,居民惊

慌奔逃,或奔如骇鹿,或蜷如伏鼠。”⑧

战争进行之际,胶东红卍字会以及济南、青岛、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牟平县志》卷五,第 226 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莱阳县志》,第 264 页。 

③《胶东事变》,《山东民国日报》,1929 年 1 月 3 日。

④ 同上。

⑤《济南分会为民国日报将我会赈济胶东情形误为红十字会请予更正给烟台、青岛分会的函》,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01-5。

⑥《中国地方志集成 民国牟平县志》卷十,第 · 429- 430 页。刘精一:《烟台概览》(1937 “ ” 年), 兵事 ,烟台市图书

馆藏复印本。

⑦《牟平卍字会及附设恤养院成立经过及沿革简报》(1951 年 4 月 18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 1- 1。

⑧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 民国] 《四续掖县志》卷三,1935 年铅印本,第 37 页。

 174

济宁红卍字会各组织救济队前赴掖县,分赴各乡设厂收容难民,并施粥、施衣。战争停

止后,救济队入城,发现“盈衢塞巷,痛哭觅死者惨不忍睹。盖墙屋尽撤,薪木悉毁。

资粮扉屦,征发无余,实无以为生也。” ①各救济队员周巡劝慰,设厂收容难民,“虑其

饥饿也,则施以粥;怜其老羸也,则施以粮;恤其冻馁也,则施以衣;医其伤病也则施

以药,纲举目张,巨细靡遗。”②自 1932 年 10 月至 1933 年夏天,半年中,胶东红卍字会

“共施放大洋四万八千四百五十元九角六分,又赈粮值洋七千二百八十三元九分,赈衣

值洋七千四百五十二元三分。”济南、青岛、济宁红卍字会“共施放面粉二千袋,棉衣二

千套,赈粮等值洋九千五百三十五元四分”。烟台白卍字会亦请掖平同乡会“代施棉衣一

千套”。最后称赞这次救济活动:“盖掖民所以幸获不死者,以卍字会为首善。”③

1937 年 9 月中旬,因日军进犯河北,静海、青县、沧州等地难民纷纷逃往济南。众

多难民沿街乞讨,加上天气渐寒,情形凄惨。经全鲁卍联处向济南市政府申请,允许设

立收容所收容,连同平津来济的各省流亡学生共计收容 64815 人;后来不愿南下的难民

尚有 39709 人,外有泰安羊楼、范镇救济队收容难民一万余人,这些难民的饮食衣着尽

由卍会提供。后来因难民思家心切,全鲁卍联处与胶济铁路商洽,允准难民免费乘车;

又派人赴青岛与英商太古、怡和两轮船公司交涉,允许成年人半价、儿童免费,由胶济

铁路乘车赴青岛搭轮船转运河北,外加西路长清、北路洛口以及南路泰安三处运送路线,

四路共计资遣难民共计 33338 人。④

 1937 年 8 月,世界红卍字会莱颜分会成立世界红卍字会第二联合救济队莱颜分队第

七队,内部共分为八股:总务股、赈救股、运输股、卫生股、编辑股、统计股、交际股、

奖惩股,各派正副主任及干事各负其责,积极筹备出发救济。同年 12 月 25 日,飞机开

始在莱芜上空轰炸,28 日日军过境,地方民众人心惶惶,无处逃避,伤病死亡无处诊治

掩埋。该救济队立即投入救济工作中:设立五处收容所,其中第五处备而未用,共计收

容难民 4988 人;设立临时医院三处,共计住院治疗人数 58 人,中西门诊诊治 824 人,

伤兵占大多数,难民不过十之一二。此外,救济队还遣送难民 42 人,掩埋死者 3 人。⑤

1937 年 9 月,河北的沧县、青县、唐官屯等处受战事影响较大,民众逃亡者甚多。

除前面提及滞留济南及各县外,先后来济宁的共计 239 人。济宁红卍字会发给难民银币

大口 2 元,小口 1 元,使其购粮充饥。连同遣送回籍共给银币 726 元,棉被 58 床,棉袄、

裤 111 件,暂住礼拜寺者给蒸馍 100 斤。是年 11 月、12 月,济宁尚无战事,但人心惶惶,

加上交通阻滞,城关贫民无以谋生。济宁红卍字会派员查放,共计赈票 1100 张,每日领

粮半斤,两个月共施放小米 16500 斤,小麦 16500 斤。1938年1月,济宁因地理位置重

要,发生激烈战事,济宁红卍字会在城内外掩埋伤亡兵民共计 261 名。该会还在城内先

后设立 9 处妇孺收容所,收容妇孺 4500 余人,施放蒸馍用头等面粉 653.5 袋,放给小米

12432 斤,红粮 6385 斤。后来因为城外无依妇孺尚多,远者入城不便,便在城外振业火

 

①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第 37-38 页。 

② 同上书,第 38 页。 

③ 同上书,第 38-39 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1938 年 7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8。 

⑤ 《世界红卍字会莱颜联合救济队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年二月底止救济工作情形》(1938 年 3 月 2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18。 

 175

柴公司内设立收容所 1 处,收容难民 1200 余人,共计放蒸馍用头等面粉 339 袋,小米 12348

斤,红粮 6872 斤,煮粥、烧水、蒸馍用煤 42800 斤。另外,收留于东大寺、西大寺的妇

孺,补助面粉 8 袋,小米三大包 540 斤,隐贫面粉 6 袋。为救治伤兵、伤民,济宁红卍

字会还设立临时治疗所一处,自 1 月起至 7 月底,半年时间共计经西医治疗被炸伤者 426

名,受病外伤者 13948 名;中医诊视者 1142 名,添购药品花费大洋 740 元。①

抗日战争中,世界红卍字会的难民救济工作十分突出,在当时的民间慈善组织中罕

有可比者。世界红卍字会不仅掩埋死亡兵、民尸体,还于战地中拯救了大量的无辜难民,

救济南京大屠杀灾难即突出一例。世界红卍字会在救济难民时,除设收容所收容外,还

发放证明难民身份的布条。据后人回忆:抗战期间,山东牟平红卍字会发放了大量印有

“卍”字的布条,让人们戴在胳膊上,在兵荒马乱中,借红卍字会旗号,权避风险。②

2003

年,在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原为仓子埠)发现了“世界红卍字会仓子埠分会难民证”,

该证为长 19 厘米、宽 6.5 厘米的白布所制,印有红色“卍”字标志和“世界红卍字会仓

子埠分会”以及用毛笔书写的“湖北黄冈县第五区第八保难民×××”。该证是世界红卍

字会仓子埠分会于 1938 年日军侵占武汉期间,为拯救难民发放的。③

从而为世界红卍字

会于战争中的难民救济提供了实物证据。 

以上诸例远不能涵盖红卍字会的各种救护活动,而只能借此了解其一般的救护行动

和方式。天灾产生灾民,战争更造成大量伤兵、伤民、难民、流民。1928 年 1 月 3 日的

《大公报》曾报道山东灾民与伤兵、难民合流乞讨的惨状:“在鲁南最叫人心里看了难过

的,就是兵和难民。十二月的天气,……那些当兵的,有许多穿的单夹军衣……沿铁路

的小站,不时会有伤兵路过,一到站上,往往向路上职员要吃要喝的。……至于难民呢,

都是因为受灾被兵,流离失所,于是多的成千,少的几百,拖儿带女,乞食四方,每跑

到一个村镇,便要求供给饮食。……可是在兵灾之后,歉荒的年头,自己的温饱还怕顾

全不了,哪里能有余力去周济别人,所以,在这寒风怒吼、雪地冰天之中,碰来碰去尽

是些无告的难民。”④

当大规模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尚且从事

一定规模的救济活动,但人为的战争多是当权者争权夺利的结果,战后伤兵难民嗷嗷待

哺,当权者多属无力也无心进行赈济。救恤灾难的责任自然落在民间慈善团体身上。 

近代中国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势,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兵灾匪患等重叠并至,

给地方社会带来的破坏尤大。以 1928 年的山东蒙阴为例,该地当时数灾接踵而至,民众

苦不堪言。据该县赈灾会致济南红卍字会的信中说: 

敝县山多地少,且半属瘠薄,人民生活向日已称困苦,乃昊天不仁,近两年来

无灾不备,又无一而非奇绝惨酷。言匪灾,则千万成群,纵横驰聚,致全邑八百余

村,无一家一户不被劫掠焚杀。言兵灾,则南去北来,甲往乙继,丙寅、丁卯两岁

中供给军食、军衣、军住之费,数达五十万元有奇。言旱灾,去年夏秋五个月余,

有未见一滴雨之乡。言蝗灾,在秋季,天降地生,东西区禾稼杨柳吃尽。言瘟灾,

 

①《济宁红卍字会二十七年一月起七月底止工作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118。

② 曲言训:《牟平红卍字会恤养院始末》,牟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 1 辑,第 43- 44 页。

③ 李森林:《武汉新洲区发现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难民证》,《武汉文史资料》2004 年第 7 期,第 22 页。

④ 转引自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第 232 页。

 176

十六年十月一日内瘟死男、妇六千余人,群谓:瘟神之威力仅杀于兵匪一等。兵、

匪、旱、蝗、瘟群凶肆虐、突越寻常,而蒙人之末日至矣。蒙民号称十八万人口,

前去两年,死于上述五灾之中约五六万余,达全数三分之一。所存十二万人,客腊

放赈,专救极贫、奄奄待毙将死之乞丐,又得五万四五千人,余六万人当时号为不

应赈者,其实上等户亦仅能三日两餐,下等户则咸藉屋草树皮为粮,一个月后亦必

化为第二项应赈之乞丐一级以内。哀哉痛矣,不忍述矣。①

了解上述灾情后,济南红卍字会派出裴如诚负责运送粮食前往蒙阴放赈。该批赈粮

由裴如诚雇人推运,共计装赈粮 192 车,不顾道路泥泞、土匪猖獗等不便,前往蒙阴赈

救。②世界红卍字会自创立那一刻起,哪里有灾荒、战乱,哪里便能发现该组织的救护活

动,尽管救济的规模和力度不一,但作为一民间自发的慈善团体,已尽其所能地参加了

各种救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灾人祸带给民众的痛苦。 

(三)冬赈、春赈 

所谓冬赈、春赈③

,一般指起自每年 11 月至翌年 2、3 月不等的临时慈善救济活动。

各地红卍字会分会成立后,一般都于每年冬春之际开展地方的冬赈、春赈,救济无依无

靠的贫民。在各地红卍字会开展的冬赈、春赈活动中,有的施粥,有的施粮,有的施棉

衣等等不一。例如:威海红卍字会 1934 年冬赈,调查受赈贫户三百一十三户,一千一百

零三口,放赈粮五十四石二斗半;施放棉衣一百四十八件,且还在施放中。④牟平红卍字

会 1934 年的冬赈于 1935 年 1 月 24 日结束,共放出大棉衣 174 件,大棉裤 191 件,小棉

衣 18 件,小棉裤 17 件。⑤蓬莱红卍字会自 1936 年 11 月 15 日至翌年2月2 日开展地方

冬赈、春赈,开办粥厂,前后共计食粥人数 106139 人。⑥现存各地红卍字会开展冬赈、

春赈的资料大多零碎不成系统,青岛红卍字会是个例外,该会统计并保存了自 1930 年至

1945 年在青岛历年施放冬赈、春赈的资料,现将其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放赈数目表⑦

年别 施放地区 赈别 物品 数额 

1930 本市 冬赈 棉衣 1000 套 

本市 冬赈 棉衣 3094 套 

1931 

本市 冬赈 面粉 170 袋 

本市 冬赈 面粉 2100 袋 

1932 

本市 冬赈 棉衣 1720 套 

本市 冬赈 棉衣 1227 套 

1933 

本市 冬赈 现款 2242 元 

 

①《济南分会为复请求从第一批赈粮内拨出若干运博山站事与蒙阴赈灾会的来往文件》(1928 年 2 月),山东省档案馆 

藏:J162-01-12。

②《裴如诚为报赴蒙阴放赈情形给济南分会的函》(1928 年 2 月 23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2。

③ 红卍字会在统计所办的慈善事业时,有的将冬赈、春赈归入永久慈善事业;有的将其归入临时慈善事业。笔者因其

开办并未有固定基址又非全年开办,故暂将其归入临时慈善事业范围。

④《威海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1 日。 

⑤《牟平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9 日。

⑥《蓬莱红卍字分会道慈月报》(1937 年 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109。

⑦《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放赈数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177

本市 冬赈 面粉 2025 袋 

1934 

本市 冬赈 棉衣 1000 套 

本市 冬赈 大米 35714 斤 

1935 

本市 冬赈 棉衣 100 套 

本市 冬赈 大米 30128 斤 

1936 

本市 冬赈 棉衣 800 套 

1937 本市 冬赈 小米 18360 斤 

本市 冬赈 小米 30135 斤 

1938 

本市 冬赈 棉衣 800 元 

本市 冬赈 地瓜干 956 包约计十五万斤 

1939 

本市 冬赈 小米 62499 斤 

本市 春赈 苞米 151473 斤 

本市 春赈 小米 8405 斤半 

本市 春赈 现款 1704 元 

本市 冬赈 大麦仁 90370 斤 

本市 冬赈 挂面 637 箱 

1940 

本市 冬赈 现款 3060 元 

本市 春赈 苞米 138450 斤 

1941 本市 冬赈 地瓜干 149300 斤 

本市 年赈 小米 20025 斤 

本市 春赈 苞米 156540 斤 

1942 本市 冬赈 现款 102732 元 

本市 年赈 地瓜干 10094 斤 

本市 春赈 地瓜干 49292 斤 

本市 冬赈 棉衣 1350 套 

本市 冬赈 地瓜干 91410 斤 

1943 

本市 年赈 地瓜干 12000 斤 

本市 春赈 地瓜干 53060 斤 

本市 冬赈 棉衣 848 套 

本市 冬赈 豌豆 71025 斤 

1944 

本市 冬赈 现款 67480 元 

本市 春赈 地瓜干 50252 斤 

1945 

本市 春赈 现款 40900 元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青岛红卍字会在青岛市历年举行的冬赈、春赈中,所发放救济品多

种多样,有棉衣、面粉、粮食、现款等,从数量上来看历年支出价值不菲。 

 在多种形式的冬赈、春赈中,开办粥厂让贫民食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救济形式。从

 178

明清以来,每届寒冬与初春,各地方慈善人士往往设立粥厂,救济无食贫民。这种便捷

有效的救济方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延至近代,设立粥厂依然是从官方到民间慈善

团体广泛使用的形式。从现存零散资料来看,绝大多数红卍字会分会都在地方冬、春赈

中开办过粥厂。 

1931 年,济南卍会提出《沈阳粥厂关系重要请遵训分别辅助案》:东北事变突起,长

春、沈阳两地有大量难民纷集。大连红卍字会推派刘英机、郑婴芝前往调查,决定在长

春、沈阳开办粥厂。长春红卍字会资金比较充裕,无需他处卍会协助。但沈阳卍会开办

粥厂需要三万元左右,经费无着。虽然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协助九千元,大连协助五

千元,尚缺一万四千元。济南红卍字会在大会上提议各地卍会予以帮助。①

1932 年,高密红卍字会开办粥厂,粥款由会员捐助,同时商会亦举行一处。1934 年

冬,红卍字会与商会的粥厂合办,场址设于高密红卍字会内。②

1933 年冬掖县红卍字分会设粥厂,每日两餐,男女各有饭厅,时间自 1933 年冬起至

1934 年 2 月底止。③

红卍字会开办粥厂,是地方利民善举,自然得到多方的捐助,如 1934

年冬,掖县红卍字会开办粥厂,县长刘国斌捐助大洋一百元;朗个乡同济堂捐助洋五十

元,以上两项均为熬粥之助。④

因红卍字会开办粥厂除主要靠自身会员募捐,也收到其它红卍字会的援助以及各地

热心慈善事业的绅商的捐助,为了昭信于众,开办粥厂事毕后,地方红卍字会一般都公

布相关收入和支出款项。例如,济南红卍字会在 1935 的道院公会会议上公布其在上年冬

赈粥厂收支情形,现将其整理如下: 

1934 年济南红卍字会冬赈粥厂收支报告表⑤

收入项目 收入数额(大洋) 支出项目 支出数额 

甲戌赈洋 5000 元 粥厂小米 3869.16 元 

山东赈务会 5000 元 夫役工资 346.6 元 

济南红卍字会募捐费 717.96 元 柴炭费 167.77 元 

 购置物品 23.56 元 

 修葺费 17.05 元 

 调查贫户册 18.8 元 

 小米运费 39.6 元 

 杂费 10.15 元 

 济南城关赈面 4000 包 6220 元 

 文具费 5.27 元 

总计收入 10717.96 元 总计支出 10717.96 元 

通过上表看出济南红卍字会将 1934 年冬赈粥厂的收入项目、收款数额、支出项目、

 

①《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26 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高密县志》卷五,第 345 页。 

③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第 42 页。 

④《掖县红卍会办冬赈粥厂》,《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8 日。 

⑤ 此表据《1934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整理,《道院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 

 179

支出金额等详细报告。除济南红卍字会自身募集到的款项外,尚有山东赈务会和“甲戌

赈洋”占多数,其中“甲戌赈洋”不知是和名目。后经查阅相关资料,原来世界世界红

卍字会中华总会因为 1934 年全国各地天灾人祸严重,号召各地红卍字会不分畛域,积极

捐款救助,故定名为“甲戌灾赈”。据当时的《胶东卍报》报道:“世界红卍字会北平中

华总会:客岁以神州之内,水旱虫匪等灾害,为多年所未有。当据全国赈务会所调查,

仅就旱潦两灾而言,在浙、赣、皖、鄂、苏、湘、冀、晋、甘、黔等省之内,其区域之

扩大,已达三百六十九县之广,受害农田在一万三千三百余万亩以上。该会当以各地苦

胞,均在拯拔之列,故特发起甲戌灾赈,意以凡属本年所发生之灾害,不分畛域,咸由

所募该项赈款内救恤之。”①经中华总会号召,各地红卍字会积极响应,如:青岛 1934 年

汇款 6000 元至济南红卍字会,请其代放甲戌赈灾②

;龙口红卍字会捐助甲戌赈款 2000 元

;牟平红卍字会筹拨甲戌各地赈款洋 2000 余元④

。济南红卍字会该年共收到“甲戌赈款”

共计 25000 元,除资助济南红卍字会冬赈粥厂 5000 元外,全部赈救省内其它地区及省外

地区的灾荒。⑤

因此, 1934 年济南冬赈粥厂主要还是依靠红卍字会系统的力量开办。 

 慈善组织的宗旨即在于救济灾患,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慈善团体,但救灾恤邻都是其

共同的目标。因此,地方慈善团体常有共事合作的情形,冬赈粥厂也不例外。1928 年冬,

济南红卍字会和济南红十字、济南慈悲社共同计划开办粥厂并兼施衣,分设三处救济贫

民,历时四个月。其计划实施情形如下表:

济南三区粥厂办理施衣施粥情形计划实施表⑥

粥厂名称 红十字会粥厂、红卍字会粥厂、慈悲社粥厂 

住在地址 红十字会粥厂住杆石桥南;红卍字会粥厂在南关南营;慈悲社粥厂住馆驿街 

放粥期限 以四个月为准,自民国十七年夏历十一月初十日起至来年三月初十日止 

开办日期 自民国十七年夏历十一月初十日开始放粥 

领粥人数 每厂以九千余人计算,共计约达二万七千人 

领粥量数 每人每日领饭一斤半约合粮米八两 

需用粮款 每厂四个月应需粮米五十四万余斤,共计应需一百六十万余斤,约合洋六万四千八百

余元。 

需用炭数 每厂四个月应需煤炭百二十吨,共计应需三百六十余吨,约合洋三千二百四十元。 

职员津贴 每厂应设职员十人,每人津贴二十元,约共需洋贰千四百元。 

夫役工资 每厂应用夫役六十名,每名工资月支九元,约共需洋六千四百八十元。 

已收粮数 已由东北筹赈会捐助红粮六千包……共八十一万斤……约合洋三万二千四百余元。 

已收粮款 已由上海济生会捐助大洋七千元 

不敷粮数 总计不敷红粮五千八百余包,约合七十九万斤。 

 

①《戌亥赈救总监理部函报成立并征监理》,《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6 日。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各地施放急赈数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178。

③《龙口红卍会捐甲戌灾赈二千元》,《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3 日。

④《牟平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9 日。

⑤《1934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

⑥《济南三区粥厂办理施衣施粥情形计划实施表》(1928 年 12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180

不敷款数 总计不敷大洋一万余元 

碾米情形 各厂有由机器碾米者,有制备石碾、牲畜碾米者,所费甚巨,约洋三四千元。 

领粥次序 每次领粥时更换红绿木牌循序出入 

贫民安置 每厂对于无家贫民设置栖流所、庇寒所,俾资住居。 

贫民教养 每厂对于无家贫民于每日午前立讲演所讲演字义以教导之,对有疾贫民有养病院以调

治之,计用书纸医药等费,共洋一千余元。 

放衣标准 以调查确系极贫无衣者为标准 

放衣手续 先填发赈衣票,由该项贫民迳往各厂领取,捺手印于票根藉以证实。 

从该表中可见当时设立粥厂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花费之巨;即便有东北红粮资助、

上海济生会捐款接济,尚不敷万余元。上述三个慈善组织之所以制备这份实施计划表,

极有可能是向其它社会团体散发宣传,以便得到其接济和帮助。如此大规模、时间长、

计划周详的冬赈一旦施行,必能很好的辅助政府救济工作,减轻无靠贫民的苦痛,稳定

地方社会秩序。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方式,并非所有的红卍字会都曾出现过,即红卍字会代

理官方粥厂施粥。例如山东临朐红卍字会于 1927 年曾代理临朐南关粥厂。该粥厂原由县

知事(1928 年后改为县长)捐廉开办,省署(1928 年后改为省政府)拨来奉天、吉林、

黑龙江等四省捐助赈粮八百包,并由各社分上中下三等派募捐款,更由丝厂各家每箱丝

助洋一元,后因捐款未缴清,不敷洋三千九百余元,由公款补助,统交临朐红卍字会经

手。①尽管地方红卍字会不一定都能代理政府开办粥厂,但像红卍字会这样的慈善组织开

展诸如设立粥厂之类的善举,一般都能得到官方与绅商的支持和帮助。至于像临朐红卍

字代理官方粥厂,则说明了红卍字会在地方的社会信誉和慈善救济能力。 

(四)其他临时救济 

1.火灾救济 

关于世界红卍字会火灾救济的资料尚不多见。此处火灾救济,仅就掌握的材料略作

描述。据目前所知,德县红卍字会曾于 1927 年 9 月 22 日成立(一说 1928 年 9 月)附设

火灾救济会,会址在德县红卍字会内。其救火器械原为当地在理公所水会所有,后来该

水会业务久停,于是在理公所将器械送给德县红卍字会。该会遂进一步添置修理,成立

了火灾救济会②

。该会主任为董石滋,固定基金 200 元。关于其救活工作,据载:1927

年救火 3 次;1928 年救火 4 次;1929 年救火 6 次;1930 年救火 7 次;1931 年救火 5 次,

共计救火 25 次。③

此外,红卍字会还进行过火灾之后的救恤活动。以济南红卍字会为例,1929 年 3 月,

历城县河圈庄遭遇火灾,“以致全庄被害,房屋、器具、粮米、衣服、牲畜等物均皆灰烬,

兼之天气苦寒,老幼俱在露天,冻饿自不必说,哭泣之声时盈于耳”④

,因地方财政困难,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 民国临朐续志》卷一之二,第 · 235 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 民国德县志》卷十三,第 · 389 页。

③《德县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246。

④《东泉泸庄里长、河圈庄首事为历城县河圈庄火灾请赈济给济南分会的函》(1929 年 3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 01- 13。

 181

无力赈济,请求济南红卍字会给予救济。1931 年,青岛脏土沟发生火灾,青岛红卍字会

急赈款 395 元。翌年,青岛观城路发生火灾,该会又施放急赈 600.5 元①

。1934 年,山东

海阳县第五区晶山后村突遭火灾,全村尽成焦土,灾民千余人风餐露宿。海阳红卍字会

派员前往调查,散放急赈,烟台红卍字会捐助赈款 176 元。②

2.匪患救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土匪异常猖獗,据研究者指出:1927—1930 年,不仅鲁

南、鲁东山区是土匪的渊薮,鲁西、鲁北平原地区也时有土匪出没;不仅穷乡僻壤土匪

活动猖獗,城镇闹市乃至省城济南土匪也大肆其虐。说这几年山东成了土匪世界也并不

过分。③匪患是动荡社会的产物,同时它的存在又危害民众与社会治安。匪患救济也是红

卍字会的临时慈善救济活动之一。 

1926 年山东单县的罗李庄、王小庄等数村遭土匪洗劫,济南红卍字会赈济大洋 2000

元。④

 

1928 年,有土匪焚掠临朐王家庄子等数村,男女共计死亡 400 余人。该县县长派临

朐红卍字会携带粥厂所余红粮,前往发放急赈⑤

。 

1928 年,昌邑县遭兵燹后,又罹严重匪患与天灾,据该县赈灾会在致济南红卍字会

信中说: 

敝邑本年人祸天灾纷至沓来。自济案发生以后,县城成为战场,民众损失已属

不赀。至阴历五月间又突来匪军万余名占据县城,威逼供给;同时并以其余众遍布

各城乡,每日搜索居民,劫掠财物,稍不如意,动辄焚烧村庄,屠杀良善,以致全

境骚然,闾阎为墟,繁盛村镇尽成焦土。计该匪军等驻昌,前后历时凡五阅月,抢

架焚杀殆无虚日,人民死于炮火、死于累逼、死于饥饿者先后接踵,白骨遍地。兵

祸未已,加以天灾,昌境春间亢旱,夏则蝗蝻,遍野二麦未收,秋禾食尽,人民求

生不能,救死无术,吞声忍泪,颠沛流离,狼狈情形,闻者伤心,言之鼻酸。现虽

秩序暂复,惊魂稍定,而兵燹之后十室九空。⑥

青岛红卍字会拨发红粮 500 包运往散放⑦。不久之后,济南红卍字会又拨发赈米 200

包运往灾区赈救⑧

。放赈结束后,据放赈人员汇报:共放灾户 1500 余户,共大口 3040 余

口,小口 690 余口,共粮 34000 余斤。⑨

1928 年 7 月,即墨县西北乡普东町遭土匪劫掠,据该县县长在致济南红卍字会的函

中陈述:“县属西北乡普东町于本年阳历七月七日,有著名匪首曹丕明、李道河等纠领匪

徒一百余名,将该町围门攻破,蜂拥进内,开枪轰击。计毙死男、女十二名,受伤者十

六名,复又放火焚烧房屋共计六百余间,无论粮草、衣饰、器具全行烧毁,即牲畜、财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各地施放急赈数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②《烟台红卍字分会庚报》(1934 年 2 月 27 日至 3 月 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67。 

③ 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第 218 页。 

④《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单县志》,第 116 页。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临朐续志》卷一之二,第 235 页。 

⑥《昌邑赈灾会为陈述灾情请捐赈款给济南分会的函》(1929 年 1 月 14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⑦《济南分会发昌邑赈灾会函知已由岛会拨放红粮五百包》(1929 年 1 月 15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⑧《济南分会为告知赈粮已至青岛有车即运给昌邑赈灾会的公函》(1929 年 3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⑨《杨圆墩为报告在昌邑发放赈票数目给济南分会的信》(1929 年 4 月 1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182

物亦皆抢掠一空。”①

此时恰巧济南红卍字会无存粮可拨,只能让该县县长向当时的“直

鲁灾赈会”请求救济。 

1929 年初,济南历城区也遭受匪患,当时“有西来土匪千余名,各带枪弹,携有肉

票四百余人,由傅家庄渡口暗渡黄河,占据傅家庄后即肆行抢掠烧杀、奸淫,附近村落

尽付一炬。”②

幸亏地方民团和驻军联合抗击,才将土匪击溃,但遭受土匪侵害的民众尚

需救济,地方组织转求救于济南红卍字会。 

3.施茶③

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夏季,人力车夫沿街奔走,中暑者不

少,非多设饮茶所不足以救济。济南红卍字会积极响应济南市社会局关于设立饮茶所的

号召:“由本府于大门外首先设立人力车夫饮茶所一处以资提倡。除分行外并饮茶所办法

随发外令行令仰该局遵照办理,并分饬所属各于大门外相当地点一体先行设立人力车夫

饮茶所一处,仍随时剀劝地方绅商积极推广,俾劳动人众随时随地便于取饮,以讲人道

而重卫生”④

,设立多处饮茶所,为来往路人提供方便。 

夏季免费施放茶水本应该是慈善组织的一项救济活动,但从上面资料来看,政府似

乎也很关注,并起了号召带头作用,这说明慈善活动在当时得到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参与。

“讲人道而重卫生”一语,表明政府将慈善救济与现代化的市政建设联系起来。以济南

市政府为例,它不仅号召民间慈善组织、地方绅商积极行动,而且率先示范,详细拟定

了“人力车夫饮茶所办法五条”,其内容如下: 

名称:“人力车夫饮茶所”宜用丁字牌,植于明显处。 

茶桶式样:茶桶仿照沙淋缸形式,木质或铅铁质亦可。桶高 18 英寸,直径十五

英寸,上面装水用盖,下面用龙头出水,务配置得宜,以成一律。 

茶水:水须用甜水或河水,亦可略用茶叶少许,煮水时必须煮沸过一百度方可

下茶入桶。 

洗涤茶碗:茶碗至少须备十个,另备粗盆一个,白布一方,内装清水以备不时

洗拭茶碗之用。 

管理:茶桶设在各局大门外无日光地方,用方桌设置。茶桶下边放水盆,须派

夫役一名管理斟茶、洗碗各事或由各局门岗兼管,亦可搭席盖棚更好。⑤

从以上拟定办法可见,在茶桶订制、水温、卫生、管理等方面,政府都做了详备的

规定,为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相关的慈善活动起了很好的范导作用。 

施茶这一活动表明:民间组织的慈善救济活动并非都独立于政府之外,而有相当部

分活动是由政府号召、引导,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完成其事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

领域实现了很好的配合。 

 

①《济南分会为即墨县普东町须拨粮赈济事与即墨县公署的来往公函》(1928 年 8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7。

②《历城北四区临时自治委员会为陈匪患情形请求赈济给济南分会的函》(1929 年 4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 01- 13。

③ 红卍字会在统计所办的慈善事业时,有的将施茶归入永久慈善事业。笔者因其开办并未有固定基址又非全年开办,

故暂将其归入临时慈善事业范围。

④《济南市社会局训令》,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⑤《济南市社会局训令》附 人力车夫饮茶所办法五条 ,山东省档案馆藏: “ ” J162- 01- 14。

 183

4.以工代赈性质的救济:以青岛红卍字会的难民农场计划为例 

抗战期间,胶东各县民众曾大量逃亡到青岛。抗战胜利后,虽然历年经政府、慈善

机关、团体等赈济,但均为消极的救济,未能利用难民的技能与劳力从事生产自救。当

时,专负救援职责的联总、行总先后撤消,救济物资缺乏,难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如

不设法救济,势必坐吃山空。鉴于此,青岛红卍字会特邀请专家勘测市郊森林迹地及其

它空闲地区,总计勘测浮山、湛山、天门路、马场等四个地区,约计可垦荒地 2000 余亩,

容纳难民 2000 余人。①

青岛红卍字会认为:该批难民多来自乡村,多半具有耕种技术或

其它特长,如果善于利用,领导得法,除发给农具外,只需供给六个月食粮及一季之种

子,以后即可自给自足。②青岛红卍字会还仔细考察了四处荒地的土质和各自的特点,提

出了具体的种植规划: 

浮山地区的荒地在山麓南面,曾被乡民垦种,区划整齐,均成梯形。据估计可耕种

面积约七百余市亩,只是土质较差,以当地经验种植甘薯、落花生或黍稷较为适宜。山

上有清泉,引水与种蔬菜均可利用。该区可容纳难民五百人耕作。天门路一地多系森林

迹地,约千余亩,土壤尚肥。因地势欠平坦,故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该地可容难民千

人。湛山与天门路相连,荒地散布于各山坡间,地势倾斜,土壤肥瘠不等,约三百市亩,

可容难民三百人耕作。马场生荒约百市亩,地较平坦、稍洼,为带盐碱性砂土壤,怕积

水,须作高畦开沟排水,适宜种抗碱性蔬菜,可容难民一百名耕作。③

此外,青岛红卍字会还针对难民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提供了建议,在管理方面指出:

垦地分四区,共容纳难民二千人,拟每区设管理员一人,管理该地难民的生活并监督其

工作。难民每五人一个小组,划地一区,配以适量农具。每四个小组为一队,配以灶具

一套,伙夫一人,共食共宿,如一家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安定不至发生走险

犯法之事。至于技术指导,除商请农林部华北区推广繁殖站作全面设计与经常义务指导

协助外,并拟聘请技术员四人,每区住一人,专门负责各种技术的指导与工作考核。如

发生病虫害可随时申请农林部华北区推广繁殖站派员防治,使作物免受损失。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组织,青岛红卍字会还将整个垦殖计划以农场的形式构建起来,定

名为“青岛市难民集体农场”,以“救济流亡青岛难胞,从事垦殖,俾其自力更生”为宗

旨。⑤

为方便管理起见,农场设置管理委员会,类似董事会性质,行使最高权力,负责筹

措开办费、经常费及建筑设备等临时费;筹划垦殖荒地;筹办农具、种子、肥料及食宿

一切用具等;研讨场务之兴革事宜。管理委员会每月集会一次,必要时召开临时会。农

场设场长一人,由管理委员会任免,总揽该场一切业务。设副场长二人,经场长推荐,

经管理委员会聘任,协助场长推行一切场务,场长缺席时代理场长职务。此外,农场还

设文书一人,负责函件往来一切事宜。庶务一人,负责购置修缮及一切杂务。会计一人,

负责帐目、计算及财政保管。保管一人,负责食粮与器具之保管。运输一人,负责搬运

 

①《青岛红卍字会为救济难民办理移垦计划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9。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青岛市难民集体农场组织大纲》,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449。

 184

食粮、肥料及其他运输事宜。助理员若干人,负责事务与管理事宜。农场每月须举行场

务会议一次,必要时召开临时会。①

最后还制定了农场工作人员的奖惩条例:工作人员享有供给食宿和分配纯益粮的待

遇,此外,还为农场工作员组织消费合作社、理发馆、识字班免费诊疗室、俱乐部等福

利设施,必要时设立工作员子弟小学。工作员工作成绩优良的,由收获中提成奖励。工

作懈怠、不听指挥或违犯场规者由场方惩罚,轻则免除福利,重则斥革。②

青岛红卍字会还制定了《青岛市难民集体农场招收工作员简章》,招收工作人员,其

内容为: 

资格:流亡青岛难民,具有农事常识之男子; 

年龄:十八岁以上至四十五岁; 

体格:身体健壮,无不良嗜好者; 

名额:二千人; 

报名手续:须持有难民所负责人证明或同乡会证明之文件。③

笔者没有查阅到与此有关的后续资料,无从得知此项计划是否落实。联系实际情况

推测,抗战胜利后随之而来的是国共内战,硝烟弥漫,该项组织难民垦殖,进行生产自

救的计划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很可能没有付诸实践。但青岛红卍字会提出的这一生产

自救计划较诸红卍字会的其它临时慈善救济活动多属消极的救济,确实是一大进步,正

如其在计划书中所说:“本会此次办理难民移垦尚属创举”④。 

(五)域外救济 

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不仅限于山东一隅。由于红卍字会是个全国性的有组

织、有统系的团体,各地红卍字会的互助合作及相互支援是其救济工作的一个特点,山

东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也跨越省界惠及其他地区的灾民。相对于山东各地红卍字会在山

东境内的各项临时慈善活动而言,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域外救济主要是分为山东省外的

其它省区的灾难救济与国外救援两部分。 

1.省外救济 

为了方便进行叙述,现将山东各地红卍字会在山东省外的其它省区的临时慈善救济

活动也分为自然灾荒救济与战事救济两类。 

(1)自然灾荒救济 

1931 年,江淮流域发生近代史上百年不遇之特大水灾,东南等十余省灾情严重。以

安徽北部为例,据报告: 

今年水灾之奇重尤为空前绝后,霪雨兼旬,倾盆势猛,淮、泗、涡、颍沦为一

泽。攀树登垣、薪湿断炊以及扶老携幼、餐风宿露、结队流亡之惨状笔难尽述。统

就调查所得,人口死伤万余,庐畜冲没无数,以八百里之长淮计算,淹没田禾两千

数百万亩,以二十一县灾情轻重计算,灾民达八十余万户。其高原未受水灾之区亦

 

①《青岛市难民集体农场组织大纲》,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9。 

② 同上。 

③《青岛市难民集体农场招收工作员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9。 

④《青岛红卍字会为救济难民办理移垦计划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49。

 185

是十日九阴,禾苗垂萎,将来收获不过三成。加以本年麦收之半,亦仅能自给耳。

其受灾之处时已秋令,水虽泻而复停毫无补种希望,仅恃半收之麦尚有被水漂去者,

平均多寡约敷三个月之口粮,计及冬初则十室九空矣。①

安徽北部尚且如此,其它省份灾情自当不难想见。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青岛红卍

字会、济南红卍字会等团体也纷纷组织赈济活动。 

1931 年 7 月,青岛红卍字会派出贺善果、于思静二人前往安徽放赈,22 日路经过徐

州时见田地出现涝象,到南宿州则“到处汪洋一片,平地水深约两尺,仅有高筑之大路

可行,乡民多撑棚而居”,至固镇新桥一带,距蚌埠 60 余里,“水势益深,村舍倒塌,人

民徙地他处,铁道两旁满住难民矣。远观,小船来往甚多,盖即由村外出者,田禾唯高

粱可见穗,余则被水淹没,霉烂殆尽,为状之惨不堪入目。”但这并非受灾最重的地区,

灾区以寿州、颍上、淮远、五河、泗县、盱眙等县为最重。②

青岛红卍字会曾捐助赈款 3000

元,经蚌埠红卍字会分配,计划在正阳、颍上、阜阳三处施放,每处 1000 元。但因阜阳

地方不靖,拟改赴寿县办理。7 月 30 日,正阳赈济结束。③

8 月 3 日,贺善果等乘船到达

颍上,7 日颍上赈济办理完竣,总计“查灾民八百余户,施放大洋千元”,随即前往寿县④

同年,青岛红卍字会的于静思等人还前往江苏重灾区邵伯、高邮一带放赈。据其发

回的救济报告称:9 月 15 日,邵伯救济工作结束。16 日乘船巡视决口及灾区情况,“决

口宽度或十数丈或二三十丈不等,尤以党军楼之决口为最巨,约在一百五六十丈,洪涛

彭湃直扑县城北城东而去,势若高屋建瓴,声等山崩地裂。小口正在抢堵,大口尚无人

过问。被淹各乡区庐舍、牲畜率皆随波漂流,人死亦不计其数。生者无家可归,露宿风

餐,嗷嗷待哺为状极惨。”所幸各地慈善团体设立收容所多处,按日给以米粥以维持生命。

总计青岛红卍字会在邵伯、高邮二处“共查灾民二千户左右,实发赈款二千七百余元”。

⑤21 日,于静思等人乘船回镇江,转乘轮前赴汉口,26 日抵达。经巡查灾情,发现武汉

三镇“合计难民二十余万口,……铁道两旁以及高堤各处,撑棚居住者为数尚众。”考虑

到青岛红卍字会携带赈款 4000 元,单独施放恐不见成效,经共同商议:“决定总会八千

元、青岛四千元,外有杭州、芜湖各会汇来三千元,合计一万五千元,购办大米一千五

百包,拟按每口五斤发放,可济四万余口。”⑥

1931 年,济南红卍字会自接到皖北各县告灾函电,即垫汇大洋 2000 元,交由皖北红

卍字会办事处择要代放急赈,经皖北办事处按照灾情轻重支配散放。不久,济南红卍字

会又派员携带赈洋 2000 元前往蒙城调查散放:放东南第三区顺河乡 599 户,赈洋 824 元;

西南第五区高皇乡 622 户,赈洋 726 元;东北第七区板桥乡 301 户,赈洋 450 元。⑦

是年,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召开“十六省赈灾会议”,召集各地红卍字分会,商讨、

赈救各省水灾。济南红卍字会积极筹募赈款,捐助三千元,汇交北平中华总会;又汇往

 

①《报告皖北灾情概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0-2。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贺善果、于思静函》(1931 年 7 月 25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贺善果、于思静函》(1931 年 8 月 1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 

④《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贺善果、于思静函》(1931 年 8 月 21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于思静等由江都来函》(1931 年 9 月 2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 

⑥《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于思静等由汉口来函》(1931 年 10 月 6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 

⑦《济南卍会庚报:第十九至第二十四庚》(1931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1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186

上海东南主会五百元托放南京急赈;汇往武汉红卍字会五百元托放武汉急赈;汇往江都

红卍字会五百元托放宝应、高邮等处急赈;汇往安庆红卍字会三百元托放安庆急赈;汇

往大通红卍字会二百元托放大通急赈。此外,济南红卍字会还代募到长山、周村急赈会

赈款三千元,指定南京、芜湖、扬州各一千元,由济南红卍字会按照指定地点分别汇交

当地红卍字会散放;募到个人捐助面粉五百袋,由济南红卍字会请准免费、免税由济南

装车运至南京下关,转运芜湖施放。①

1932 年春,济南红卍字会曾派人前往安徽、河南办理贷款救济事宜,共计“在皖贷

出一万元,内中为颕上二千元,泗县二千元,五河一千四百元,凤阳二千六百元,寿县

及正阳关二千元。豫省原定三千元,后贷出虞城一千五百元,商丘、马牧三千九百余元,

其溢出之数由当地卍会添筹。”②

山东红卍字会除救济省外水灾外,还救恤如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1933 年,四川西

北距成都 500 余里一带发生地震,阻塞长江正流,以致“将茂州、灌县等处变为泽国,

幅员之广,灾害之巨,惨不忍言。据调查,待赈灾民约有两万余人。”世界红卍字会中华

总会曾派出胶东救济队第四队队长苏盛松携款前往救济,因灾民过多,赈款不敷分配。

1934 年,烟台红卍字会先行垫汇中华总会大洋 3000 元③。 

(2)战事救济 

1926 年初,直系、奉系军阀分别在英国与日本的支持下,对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

军采取联合攻势,吴佩孚部自湖北、山东分道进攻河南;同时奉军、鲁军沿京奉、津浦

路进攻天津,皖系势力完全覆灭,国民军退往西北。④战争所及,民众流离。是年,济南

红卍字会协同总会、天津会在天津杨柳青一带施放赈粮 10000 余石,棉衣 5000 套,救济

灾民 57500 余名,并借给籽种、牛价每户 50 元,秋收后无利偿还。⑤此外,济南红卍字

会协同徐州、蚌埠、南京、江宁各红卍字会在津浦路线被兵区域,施放赈款 40000 余元,

米粮 50 余石,面粉 7000 余袋,救济灾民共 162500 余名,运送出关难民 7000 余人。⑥

1926 年 7 月,广东国民政府兵分三路开始北伐。东路进攻福建、浙江,由何应钦指

挥,主要任务是打击孙传芳。中路攻江西、安徽、江苏,由蒋中正指挥,矛头也对准孙

传芳。西路进攻两湖,由唐生智指挥,主要攻击吴佩孚。其中尤以 8 月的汀泗桥、贺胜

桥战役最为激烈,吴佩孚的主力被打垮。武昌战役中,北伐军围城三十多天方才攻破,

俘虏直系军队一万多人。⑦在这一系列战役中,济南红卍字会与北京红卍字会、天津红卍

字会曾共同组织了京津济联合救济队,于 12 月 20 日出发南下,由南京至上海转杭州,

前往富阳、桐庐、严州、兰溪等地实施救济。在杭州设立临时医院一处,医疗受伤官兵

120 余名,在富阳、桐庐等县掩埋尸身 100 余具,收容所收容妇孺 130 余人。后于 1927

年 2 月 27 日带同受伤官兵 100 余名,返回南京,办理附近各地救济事宜.共计救回伤兵

 

①《济南卍会庚报:第十九至第二十四庚》(1931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1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②《济南红卍字会庚报:第四十四、四十五两庚》(1932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 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0-2。 

③《烟台红卍会为赈四川赈灾昨汇平总大洋三千元》,《胶东卍报》,1934 年 2 月 22 日。 

④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第 536 页。 

⑤《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⑥ 同上。 

⑦ 张玉法:《中国近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 1978 年版,第 255 页。 

 187

民夫 11200 余人,又拯救未能过江兵士 30000 万余人,施给食粮。设收容所 20 余处,收

容妇孺达 40000 人,设临时医院 1 处。①

1927 年 3 月 23 日,北伐军攻占南京。逃溃的直鲁联军及一些地痞流氓,袭击抢劫了

外国领事馆、外人机关和住宅。3 月 25 日下午三时,停泊在南京下关的英国军舰,由于

不明情况,为保护侨民,向城内开炮二、三十发,打死军人 24 名,平民 19 人,重伤 26

人,轻伤多人,南京城陷入一片慌乱之中。于是由世界红卍字会出面调停,促成停火。

病得国民政府允准,济南红卍字会救济队协同南京红卍字会救济队,护送英侨 18 人、美

侨 120 人、法侨 3 人、日侨 74 人,以及其他外国工作人员共计 250 余人安全送至军舰。

1933 年 9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地,

立即修筑碉堡,开建公路,层层巩固,节节进逼,步步为营,紧缩包围,擅长于游击战、

运动战的红军一时不能占据主动。1934 年 3 月,南丰之战红军伤亡数千人。4 月,两军

在广昌展开激战,红军伤亡 5500 余人,广昌失守。8 月,又激战于广昌、石城之间,此

役为第五次“围剿”的高潮。在数月的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出动军队五十万人,飞机

二百架,参展红军只有十五余万人,且装备落后,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③

这场战事因双方均投入很大,战争异常惨烈,给江西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两军激战之地

受灾尤其严重,南丰至宁都一带“人烟绝迹,行经一村,房屋甚大,在大路之旁,空无

一人。厅内有尸身一具,只见衣服白骨,验之大约有一、二年之久,其全家无人可知。”

④当时江西灾区共计 60 余县,赣东、赣南各县浩劫之余又遭荒旱,广昌、宁都灾情特重,

“沿途所见者,多为破碎之村镇,破瓦颓垣,人烟稀少,鸠形鹄面之灾民则到处皆有,

有呻吟室内待毙者,有蜷伏郊野膏鹰犬之饥吻者,残缺之尸体上又丛集蝇蚋,臭气四溢,

不可临迩。灾民之不饿死者,至此亦不得不病死,其侥存者,则已失却人形,询之,瞠

目哑声不能作一语。” ⑤ 尤其是广昌一带,一度成为拉锯战争夺的场所,“该处三失三得,

死伤最多,尸骸虽由军队掩埋,惟均是浮土,非重为工作不能消弭疫疠。其幸而生存者

又皆老弱残废,饥寒交迫,气息奄奄,见之面无人色。灾民多患疟痢与脚气等症,全县

之中竟无一壮年男女。此种惨况,非目击者未能轻信。” ⑥可见战争的残酷和带给民众的

灾难。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及东南主会竭尽全力组织“赣赈”,在民国慈善史上影响很

大。山东各地红卍字会也积极从事积极活动,纷纷捐输赈款,诸如:青岛红卍字会捐助

1000 元,青岛妇女红卍字会捐助 500 元分别汇上海主会代放⑦

。福山红卍字会、黄县红卍

字会、潍县红卍字会分别汇至胶东各会联合办事处大洋 600 元、560 元、100 元,共计 1260

 

①《济南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② 同上。 

③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第 625 页。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1 页。 

④《赣赈后方总办事处周重光会长函告烟台卍会赣省灾区惨况》,《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4 日。 

⑤《赣省之匪灾极惨》,《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7 日。 

⑥《赣赈后方总办事处周重光会长函告烟台卍会赣省灾区惨况》,《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4 日。 

⑦《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各地施放急赈数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188

元,捐助江西赈灾①

。蓬莱红卍字会、莱阳红卍字会也分别汇至胶东各会联合办事处 450

元、200 元,转汇至“赣赈”后方总办事处②

。世界红卍字会在江西组织的救济活动一度

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据载:“当时德、法、日、俄、英、美各国记者二十七人联袂前往

广昌等处视察并驻在广昌红卍字会赈济队,参观各项工作。该会派赵人俊、贺逢吉医师

招待。该团对于红卍字会施诊所之布置、病民之收容、尸骸之掩埋、灾区之赈济、难民

之资遣等项极表赞扬,认为临时组织而有如此工作成绩颇不容易,尤以实行清洁卫生之

运动为最赞美不绝。”③

国共之间除在江西激战外,福建西北部也有战事发生,大规模战争过后,一般会有

瘟疫伴随而来。据福州红卍字会报告福建省西北部各县:“惨遭屠杀后,积尸浊气,变为

瘴毒,以致疫疠流行,死亡枕藉。”牟平红卍字会除开布治疫验方数则外,将“救苦丹一

百二十付,保阳丹一百付,万化丹五十付,同济丹四十付,宁神清蕉散四十付” ④

交邮

局直寄福州分会,分发各灾区实施救济。 

 以上只是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省外救援的几个事例,为叙述的方便,暂且分为自然灾

害救济和战事救援两部分。其实,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既有自然灾害的打击,

又有兵燹、匪患的扰害。相应的,山东各地红卍字会在救恤省外灾难时,则不分自然灾

害抑或兵燹匪患,一并救济。因资料和行文的困难,尚无法对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省外

救援活动进行全景式描述。现再以青岛红卍字会为例,管见山东红卍字会历年省外施放

急赈情形之一斑。据不完全统计,自 1931—1943 年(其中不包括 1936 年、1940 年)的

11 年中,青岛红卍字会用于省外急赈款项就达 72875.9 元,平均每年支出近 7000 元。详

情见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省外施放急赈数目表⑤

年别 发放地区 赈别 物品 数额 备考 

正阳关 急赈 现款 1000 元 水灾 

颍上 急赈 现款 1000 元 水灾 

高邮 急赈 现款 1230 元 水灾 

邵伯 急赈 现款 1500 元 水灾 

1931 

武汉三镇 急赈 现款 4000 元 水灾 

上海 急赈 现款 15600 元 汇上海分会代放 

蚌埠 急赈 现款 1000 元 

1932 豫鄂皖 急赈 现款 1000 元 青岛市政府代汇 

哈尔滨、山西、

陕西 急赈 现款 2000 元 汇总会代转 

1933 年 北平 急赈 现款 10000 元 汇总会代放,扩大救济 

 

①《福黄潍三县红卍会捐江西灾赈一二六零元》,《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3 日。 

②《胶联处收到捐助赣灾赈洋》,《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7 日。 

③《国际新闻团赞扬卍会工作》,道德总社编:《道德月刊》第 2 卷第 2 期,1935 年 2 月 25 日。 

④《牟平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9 日。 

⑤ 此表据《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历年各地施放急赈数目表》整理,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189

天津 急赈 现款 5000 元 汇总会驻津办事处代放,扩

大救济 

江西 急赈 现款 1000 元 汇上海分会代放 

1934 

江西 急赈 现款 500 元 青岛女会汇上海 

安徽桐城 急赈 现款 5096 旱灾 

1935 

安徽桐城 急赈 现款 3553 青岛女分会 

北平 急赈 现款 1058 元 拨济东南办事处转总会赈灾

1937 

北平 急赈 现款 3084.9 元 拨济东南办事处转母院救济

1938 上海 急赈 现款 504 元 汇上海分会救济 

1939 天津 急赈 现款 1000 元 汇天津主院代放水灾 

华南、皖西 急赈 现款 6000 元 汇母院代转 

1941 华南 急赈 现款 2750 元 汇东南主会转放 

新浦 急赈 现款 1000 元 

汲县 急赈 现款 500 元 

1942 

开封 急赈 现款 500 元 

1943 北平 急赈 现款 3000 元 

2.国外救援 

世界红卍字会之所以冠以“世界”二字,一方面表明道院人士希望该组织能够在世

界其他国家设立,成为一个世界性组织;另一方面也表示该组织的各种慈善救济活动“以

全世界之各个社会为对体,首揭其无人、无我、无界、无域、无一切歧视之真实意态也。”

①世界红卍字会成立后不仅对国内各种劫难进行积极赈救,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突发灾难

进行救助。因资料所限,现仅以世界红卍字会成立之初赈救日本大震灾为例,管见该组

织的国外救援。

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关东发生 8.2 级大地震,灾情十分严重:“此次日本地震奇灾,

东京首都及横滨商埠,半成瓦砾。罹灾之重,死亡之多,匪独晚近所罕见,抑亦从古所

未闻。”②

这次地震给日本关东带来深重灾难,大约有 14.3 万人死亡,20 万人受伤,50

万人无家可归。③

当时中国政府及民间慈善组织也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中国红十字会用于

救济日本赈灾的款项有 17000 余元。④

世界红卍字会在闻知日本东京大地震后,也积极行动,募筹钱款、粮米予以赈救。

以济南红卍字会为例,该会于 1923 年 9 月 10 日曾发布“济南红卍字会筹赈日本巨灾募

捐启”,内容如下:

近闻日本猝遭地震海啸,旷代罕见,水深火热,毁坏要埠多处,波累外国侨居。

 

①《世界红卍字会宣言》,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6-1。 

②《中国红十字会救日本震灾纪事本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第 417 

页。 

③ 赵咏等编:《世界 100 灾难排行榜》,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07 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救日赈灾概要》(1924 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

第 444 页。 

 190

恻隐在怀,孰不惊悼。延垂危之生命,赖宏济之仁人。泛舟而疗晋饥,散粟以彰周

义。奋袂者遍于邻境,待哺者况有国民。夫道重大同,性原一体,有地域之限,无

国界之殊。均是欧亚灾黎,讵宜秦越歧视。本会以慈业为宗旨,导善举之先声。慨

念友邦,力襄巨款。救灾如救火,庶免燎原之虞。济物即济人,共普慈航之渡。尚

冀诸大善士协赀援助,俾偕北京总会迅赈东洋各区,惠爱遐施,功德无量。敬祈公

鉴。 

 世界红 字会济南分会启①

济南红卍字会积极行动,先后开展三次社会募捐,第一次募捐共计 1069 元②

;第二

次捐款共计得 274.01 元③;第三次捐款则比较特别,捐款人几乎全部都是中老年妇女,

共计捐的大洋 132.03 元,钱 14 千 960 文④

。天津红卍字会也为赈救日本巨灾劝募到

4031.91 元⑤

。因当时世界红卍字会尚处于初创阶段,国内各地分会设立不多,救援力量

有限。即便这样,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及已经成立的分会还是尽力输捐,并前往日本

施赈。 

世界红卍字会的这次赈救日本大地震,也是其在日本设立道院暨红卍字会的良好契

机。赈救过后,道院在日本设立神户道院。自此,道院暨红卍字会在日本获得了快速发

展。“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各道院负责人前去日本传道,宣扬和平、大同。抗日战

争期间,世界红卍字会也因这种关系,不受日军干扰,从事各种慈善救济活动,特别是

南京大屠杀之后,世界红卍字会是当时主要负责掩埋尸体的机构之一,为南京大屠杀提

供了铁证。 

(六)赈济程序和措施 

世界红卍字会是个有组织、有统系的民间慈善组织,其在实施临时慈善救济活动过

程中,不仅采取了必要的赈救程序,也因救济的便利和效率起见,进行了临时性的组合

与调整,采取了合作救济的方式。 

1.赈济程序 

从前面所涉及到的山东各地红卍字会的临时慈善救济活动,可以看出该组织的赈救

程序一般可以分为: 

第一,地方报灾。地方一旦有灾情发生,地方政府、士绅或民间团体向红卍字会致

函、电,陈明灾情,请求救济。 

第二,劝募赈款。红卍字会除发动本会社员捐款、捐物外,还开展社会募捐或请求

其它各红卍字会的支援。 

第三,红卍字会派员赴灾区查灾。一般而言,当地方向红卍字会求救时,除描述地

方灾情外,还附有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的灾情调查表或灾情照片;即便如此,红卍字会

还是派出自己的查赈员前往查勘灾情、调查受灾民众数量。一般而言,查赈员在调查灾

 

①《济南红卍字会筹赈日本巨灾募捐启》,《哲报》第 2 卷第 25 期,1923 年 9 月 10 日。 

② 捐款人名录及数额详见:《哲报》第 2 卷第 25 期,1923 年 9 月 10 日。 

③ 捐款人名录及数额详见:《哲报》第 2 卷第 29 期,1923 年 10 月 20 日。 

④ 捐款人名录及数额详见:《哲报》第 2 卷第 30 期,1923 年 10 月 31 日。 

⑤ 捐款人名录及数额详见:《哲报》第 2 卷第 26 期,1923 年 9 月 20 日。

 191

情的同时发放赈票,作为日后领取救济品的凭据。红卍字会还分注重调查地方灾情,1928

年,禹城红卍字会代表王慧觉、德县红卍字会代表朱希龄、博山代表石葆诚等提出《建

议各地卍会应随时调查灾况案》,指出:“赈济之道,首贵调查。调查确否,关系会誉甚

巨。近来各地灾患频仍,事先不有精确之调查,必致临时办理棘手。甚至关系重要,因

时间延促,草草从事者有之,既不足以昭核实,殊有失救济之初心。此后凡已设有卍会

各地,遇发生灾患等事,应派妥员随时留意调查灾况,报告卍联处存案。如有赈济等事,

便可一目了然,不致稽延时日。”①

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通过。 

第四,放赈。筹集好救灾款、救济粮后,红卍字会即派员携款或运粮前往灾区,根

据此前发放赈票上的救济定额,施赈救济。施赈完毕并不意味着该次救济彻底结束。施

赈人员放赈完毕后,还必须保留好赈票的存根,以备日后向捐资人、捐资团体报账结算,

以昭信用。 

如果赈灾是应地方政府、士绅或民间团体的请求,则待救济工作完成后,该地方政

府、士绅、团体等需要联名向红卍字会汇报施赈情形,借此也证明红卍字会派出的施赈

员的汇报,二者相互印证。此外,由于多数地方天灾、匪患、战乱等交乘,增加了对灾

区进行救济的难度,施赈人员常冒生命危险前往放赈。 

下面以 1928 年济南红卍字会赈恤费县的经过为例,进一步了解红卍字会的救济程序

与艰难过程。是年,费县遭遇特大旱灾兼土匪猖獗,损失惨重,如:粱邱原为费县南乡

重镇,“居户千余家,往昔号称富庶。”但此时该处“居民日不举火三百余家,强壮外出,

老弱待毙者四五十家,榆皮剥尽,野蔬断绝,制钱一千当买子女一名。”②获悉灾情后,

济南红卍字会派查放员王绍斋押运赈粮 1600 包前往费县调查施放。这一时期,地方局势

十分混乱,一方面北伐军讨伐奉、鲁联军,军队过境,民心惶惶;另一方面,地方匪患

严重,巨匪刘黑七等为害一方。战乱、匪患给地方赈济工作带来极大地危险和不便。王

绍斋在向济南红卍字会汇报赴费县放赈情形时,详细描述了其运粮的艰难过程,期间既

要躲避土匪的劫掠,又要避开军队的骚扰。起初,由城头至白彦赈粮未遭损失。经过关

阳、梁邱时,又因军队过境,“在途车夫有被其拉去者,又将赈粮置诸道旁,用小车推其

军用品者。”大军过后,经查验,“计关阳损失赈粮六包,空蔴袋二十五条;粱邱损失赈

粮八包,空蔴袋五十九条。”之后,由白彦东运的赈粮 50 余车一度被土匪堵截,所幸地

方民团抗击,保障了赈粮安全。据其事后汇报:3月3日,自济南押运赈粮 1600 包至滕

县站下车,运往费县境内的白彦、关阳、粱邱等社以及平邑、仲村、内外附城并东区、

北区灾情特重之地,计共查放 20 社、230 村庄;大口 15669 名,每名 10 斤;小口 10049

名,每名 8 斤,共计 237082 斤,所运之粮悉行发放。③

早在济南红卍字会于 6 月 19 日收到王绍斋汇报前,费县教育局、商会等十三个团体

联名致函济南红卍字会,证明王绍斋在费县的施赈情形:“在白彦、粱邱一带放以十分之

七,平邑、仲村一带放以十分之三,……在白彦等处,随查遂放……后因城区、东区相

 

①《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6。 

②《查放员王绍斋为报经费县放赈情形给济南分会的函》(1928 年 6 月 19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2。 

③ 同上。

 192

继要求运至费城四百零四包;东区、北区灾情较重之处亦少沾余惠,计全县放至二十社,

大口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九;小口一万零四十九。大口按照十斤,小口按照八斤,共计二

十三万七千零八十二斤。查是项赈粮平邑、仲村四百六十包,城区四百零四包,余均在

白彦、关阳、粱邱等处发放。惟党军北上之时,关阳、粱邱两处损失赈粮十四包,空蔴

袋八十四条。时局所关,亦无可如何。”①

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相关赈救数据,发现二者

基本一致。费县教育局、商会等地方社团负责人一般由地方素有名望的绅商担任,地方

发生灾情时,一般也以这些团体的名义请求社会各界的救援,因此,他们十分关注地方

灾情及其救济工作,由他们提供地方放赈情况的证明较为可信。 

还有种情形是:虽然红卍字会拨粮或捐款救济地方灾难,但红卍字会并未前往散放,

而是由地方委托某团体或推举名望素孚的士绅进行查放,这其中可能会因特殊情况改变

预定的救济方式。这种情形多由地方团体或士绅将施赈方式告知红卍字会,使其了解其

中的救济情形。1928 年博兴县的救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是年博兴县遭遇严重旱灾,济

南红卍字会捐助红粮 100 袋。博兴县公推卢锡铭、王鸿逵领运回县,组织粥厂准备施粥。

但四乡社长负责人则认为设粥厂并非最有效,主张改为散放赈票:“饥民多在乡曲,近者

距城十余里,远者五六十里,冒风寒犯霜雪,日来啜粥一次,饥固可疗,寒何以堪,且博

邑城关庙宇无多,闲房尤少,乞丐流离栖止无所,似不如分乡调查,择尤赈恤,彼得免

奔走之劳、寒冻之苦。且粟既到手,搀糠秕和麦苗亦可多续几日之命,如此变通办法理

实惠较为普及”②,博兴县财政处为此致函济南红卍字会,告知其情形。其后不久,博兴

县政府又致函济南红卍字会,告知其详细的灾民调查统计和散放赈票的情况:经调查,

极贫之户 1060 余户,贵会拨给红粮 100 袋,折合平斗 722 斗,每户散放红粮 1 平斗,共

散放 722 户,其余各户,每户散放现洋 1 元,系由敝县筹款散放。”③信函中还附有《博

兴县造送十六年被灾较重各村庄极贫户口数散放赈粮清册》,详细载明了灾情调查及放赈

情况。 

以上只是就地方发生的一般灾情而言的救济情形,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或自然灾

害,红卍字会则组派救济队、赈济队前往救护。 

救济队一般用于战事救济。由一处红卍字会组织的救济队,名为某地救济队,如世

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组设的救济队,名为“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救济队”。由两会以上

联合组织的救济队,名为某某联合救济队,如由济南、青岛、济宁三地红卍字会组织的

救济队,名为“世界红卍字会济岛宁联合救济队”。救济队的任务共有五项:救护伤亡军

民、运送难民于安全地带、收容难民妇孺、治疗伤病军民、掩埋死亡军民。救济队的各

种以资识别的标识,均用白地红卍字,约有五种以上:旗帜、制服、臂章、识别章、任

职证等④

。 

至于赈济队,则负有调查灾情,施放赈品的专责。赈济队一般用于自然灾害的救济。

赈济队的组织及标识,与救济队大同小异。救济队于救济灾患之后,实施放赈时,亦可

 

①《费县各团体为报费县赈务情形给济南分会的函》(1928 年 6 月 8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2。 

②《博兴县财政处为告知赈粮百石如何使用给济南分会的公函》(1928 年 1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③《博兴县公署为报送放赈清册给济南分会的公函》(1928 年 3 月 22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2。 

④《道慈问答》,第 13-14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193

兼代赈济队职责。①

2.多样的联合救济 

世界红卍字会作为一个有统系、有组织的民间慈善团体,为了更好地谋求发展壮大,

意识到联合共事的重要性。1931 年,上海红卍字会提出《团结各院会人力财力以利道慈

进行案》:“院会之人力财力究属有限,若集合多数院会之人力财力团结一气,则实大而

声宏,应请各院会于就近之邻院会互相联络、互相辅助,然后结各院之人力财力以布道,

则道务日见发展;结各会之人力财力以行慈,则慈业必日见扩充。”经大会表决:“院会

之能否发展视乎能否团结,此应切实注意之事,一致通过。”②

在此前后,山东各地红卍

字会在实际的慈善救济活动中也认识到联合赈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了多样灵活的

救济方式。 

首先,省内各红卍字会成立联合性组织。20 世纪 20 年代末,山东遭遇了极其严重的

天灾与人祸,单靠一个地方的红卍字会的力量很难受到良好的救恤效果。山东各地红卍

字会认识到“连年灾劫频仍,几遍全省,非合群策群力不足救大灾大难”③

。1928 年,由

济南红卍字会、历城红卍字会、泰安红卍字会等 22 个分会成立了以历城红卍字会为中心

的“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简称“全鲁卍联处”④。1932 年,胶东

一带的烟台、牟平、威海、龙口、莱阳等 13 个分会共同组织成立了以烟台红卍字会为中

心的“世界红卍字会胶东各会联合总办事处”⑤,共谋道慈事业发展,简称“胶联处”。

1935 年,青岛、潍县、周村等分会成立了以青岛红卍字会为中心的“世界红卍字会济东

南岛沂潍周联合总办事处”,“以联洽济东南区域内各院会及岛、沂、潍、周所属县支院

会,以集中才财力扩展道慈”⑥,简称“济东南办事处”。1937 年,山东接连发生水灾和

地震,再加上日军南侵,各卍字会为集合救济力量,由青岛、滕县、济宁、烟台、枣庄、

菏泽等分会成立了鲁西岱南联合办事处。⑦ 

其次,山东红卍字会与省外红卍字会联合或争取其支援,共事救济区域广、程度深

的灾事。红卍字会还为应对突发事件而成立临时的联合救济队出发救护,救济任务结束

后即行解散。1931 年,德县道院提出《各县分会救济灾患因经费人才两感困难可否各省

分区就区内各分会联合组织救济队以资救护案》:“各县分会限于力量薄弱,人才、经费

俱感困难,遇有战事及灾患即便勉为组织救济队,于实际工作诸多漏点。” ⑧主张效法当

时已经成立的、平津济联合队、南联队、济东岱南联合队,共同组织慈善救济活动,得

到大会通过。事实上,面对严重的地方灾情,山东各地红卍字会在实际的积极活动中时

有联合。 

再次,山东红卍字会还与其他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合作救济。例如:1927 年 6 月 14

 

① 同上书,第 14-15 页。 

②《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10 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1938 年 7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8。 

④《全鲁卍联处成立报告书》,济南市档案馆藏:22-1-19。 

⑤《世界红卍字会胶东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简章》(1932 年 10 月 8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1。 

⑥《青岛院会发展史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⑦ 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第 180 页。 

⑧《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70 页。 

 194

日,鉴于各地灾民聚集济南,粮食十分短缺的严峻形势,济南红卍字会、红十字会、基

督教青年会、华洋义赈会等组织发起成立山东防饥会,“以群策群力,以集体的力量谋救

灾民之进行”①。1929 年,华北灾赈会曾捐助济南红卍字会红粮 2000 包,资助其冬季开

办粥厂之用;五台山佛教研究会也曾在济南红卍字会粮匮之际给予帮助。②

同年,山东利

津、凌汎决口水灾,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前后三次助款计 3300 元,由济南红卍字分会与

山东赈灾会转发。③

山东红卍字会采取如上灵活多样、纵横交叉的联合救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

分散的社会资源,促进其慈善救济活动的开展与工作绩效的提高。 

结 语 

民国时期的山东,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大量民众被抛出正常的

生活轨道沦为弱势群体。山东各地红卍字会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慈善救济活动在很大程度

上减轻山东民众的疾苦,缓解灾害、战争对社会的重创与破坏。从地方政府、士绅、民

间团体等致红卍字会的请求救济函、邀请函、命令函等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红卍字

会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慈善组织,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正是地方

政府、绅商等对红卍字会的认可,才使得红卍字会在地方设立分会时,得到地方的支持,

不少地方官员、绅商加入地方道院暨红卍字会也证明了这一点。红卍字会正是通过这种

良性循环,逐渐构建起了集合各地绅商从事大规模慈善救济活动的全国性网络体系。此

外,由于道院暨红卍字会的人员构成主要以地方官员、绅商为主体,当政府在协商红卍

字会从事救济或市政建设等活动时,实际上是政府在与地方绅商就某些共同的话题寻求

合作与对话,基于这种互动关系,道院暨红卍字会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参与了多层面的社会活动。

不仅如此,山东各地红卍字会还突破了省区与国界,积极参与省外救灾和国际救援。

道院设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救济活动,固然有其传道、推设道院暨红卍字会分支机构

的目的,但世界红卍字会的创办及其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救灾

恤邻”、“和平”、“大同”等因素的浸染,并且在当时表现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山东防饥会会议记闻》,济南市档案馆藏:77-10-17。 

②《济南分会为复收到红粮实数并致谢给华北灾赈会的函》,《济南分会为谢施给赈粮给五台山佛教研究会函》,山东省 

档案馆藏:J162-01-13。 

③《北京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历年经办救济概况说明书》,1941 年重印,第 1 页。 

 195

十、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救济事业 

 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事业是针对其临时慈善救济事业而言。临时慈善事业主要

是应对突发事件,而永久慈善事业则指常年开办的具有固定场所的机构,专门救恤贫困、

被难的鳏寡孤独、老幼男女①

。既然称为永久慈善事业,凡有红卍字会的地方,一般都曾

开办过,多数也都有统一的名称。以下就所搜集到的有关永久慈善事业的资料,描述世

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事业。 

(一)卍字学校 

世界红卍字会设立慈善学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招收贫穷失学孤儿,施以义务教育,

教授普通的职业、学识,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与能力。另一个目的则为道院暨红卍字会

培养人才,“今后之院会,一般先知先觉相继凋零,若不培植有志之青年,使其再接再励

(厉),继续努力,实不足以化渡世界,洊臻大同也。”②

可见,红卍字会将办慈善学校与

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各地红卍字会办起最多的是小学,个别有财力的红卍字会办起过

中学、专科职业学校,至于大学则只是计划中要筹建,未付诸实施。 

1.小学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以及各地分会基本都曾办过慈善小学,世界红卍字会办小学

的初步设想是:“为注重贫民教育,设贫民小学校。所有书籍用具,概不收费。总分各会

类皆有之。大率先办初小(一至四年级),渐次推设高小(五、六年级)。每校学生约在

百人内外。”③

1922 年,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北京开办了卍字第一小学,招收贫困失学儿童,

所有书籍费、学杂费全部免除。截至 1941 年,前后有高小学生 4 班毕业,共计 84 名;

初小学生 10 班,105 名。学校拥有校长、教职员共 4 人,均为红卍字会会员,属义务职。

1944 年底,该学校还有高校学生 50 名,初小学生 67 名,每月经费需要开支 120 元,由

中华总会按月拨付。④

解放后,这所小学改为北京第三十六中学。 

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也开办了小学校。据吉冈义丰的研究,在世界红卍字会成立以

前,济南道院在 1921 年至 1922 年间开办了第一小学校。⑤

其虽未注明资料出处,但济南

道院在 1921 年左右开办小学校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济南是道院组织的发起地,各项道慈

组织比较完备,且成为日后各地设立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模板,免费小学校是道院组织中

比较重要的永久慈善事业之一,济南道院在济南红卍字会成立之前开办的诸项慈善机构

中自然包括小学校。第一小学校位于南关徐家花园,创办时曾由刘福缘捐赠山东沾化县

境内淤地 17 顷作为基金,但在 1927 年左右,因该县连年荒歉,除开支外仅收洋 10 余元,

不敷开支;于是在 1927 年呈请山东省长特别补助 2000 元,又每年补助洋 1200 元,按月

领支。当年该小学校有学生四级,共计 120 名;暑期曾举行第三次毕业考试,毕业生 12

 

①《道慈问答》,第 11-12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龙口道院 1938 年刊印,第 37 页。 

③《道慈纲要卍慈篇》,第 244 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

(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简历》(1945 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256-216。 

⑤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 235 页。或见[日]中村元等人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第 827 页。

 196

名;是年经费支出 1001.42 元①

。该校名为第一小学校,命名原因尚不明确究竟该校为全

国道院开办最早的学校故命名为第一小学校,还是济南道院打算接着开办第二小学校。

因早期资料的欠缺,尚无法做出判断。济南道院确曾开办了第二小学校,至少在 1927 年

之前就已经存在,因为 1927 年济南道院的总结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了第二小学校,地址位

于商埠三大马路纬九路益友巷内,有学生两级共 80 余名。②

但令人不解的是此后连续数

年的报告中均未提及第二小学校的情形。 

在浏览济南道院 1929 年的年终总结报告时,又发现了一些有关第一小学校早期情形

的记载,多少弥补了该校早期资料欠缺的不足。该小学校原名为“济南道院初级小学校”,

从其名称上可以看出由济南道院创办而非济南红卍字会,这也印证了吉冈义丰的说法。

该小学从 1928 年济南“五三”惨案后由济南红卍字会改称为“济南红卍字会第一小学校”,

后奉社会局令改名为“济南市私立化育小学”,校址迁往上新街。宋光宇误认为“济南市

私立化育小学校”于 1935 年创办③

。该校实则由济南道院在 1921 年前后开办的“济南道

院初级小学校”于 1928 年或 1929 年改称而来。1929 年前后该校因省拨款停止,淤地收

租甚少,不敷支出,由济南红卍字会拨补。1929 年该校又添设高级一班,共计开支 2620

元,当时拥有学生六班:高级两班,初级四班,共计 182 名,毕业初级学生一班共 20 名。

④1930 年,济南红卍字会考虑到化育小学资金来源紧张,遂捐助大洋 6000 元,作为该校

的基金,以基金生息连前 17 顷淤地租金收入作为该校的常年经费。⑤有关该校的内部建

制、设备、教学方法等,仅在 1931 年 10 月的总结报告中有所提及。该校有校长一人主

持全校一切事宜,下分教务、训育、事务三部,每部设主任一人,由教员兼任,共计有

教职员七人。校内设备,主要有以下一些⑥

: 

书籍 儿童读物 300 余册 

杂志 教育周报、卫生杂志各一份 

日报 大公报一份,历下新闻一份 

药品 化学药品一组 

标本 自然挂图五十余幅 

仪器 物理、化学、实验各一组 

运动器具 篮球、铁球、单杠、双杠、跳高架、滑板、秋千、浪板各一架;轩

轾板两座,木棒三十根,铃笛四十根,木剑五十把,哑铃六十副。 

乐器 军乐、雅乐

至于校内教育,则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儿童道德为训导学生的基本原则。其教学方法

分为训导制与级任制二种。高级班学生用自学辅导式,初级学生用启发式,都以注重自

 

①《济南道院 1927 年办理各项道务慈务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②《济南道院 1927 年办理各项道务慈务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 

③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④《济南道院 1929 年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

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⑤《1930 年济南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 

⑥《1931 年 1 月至 10 月济南卍会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 

 197

动学习以增进学习的效率。①

从中可见该学校的教学理念比较灵活、先进。 

济南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曾办起过女子小学。该女子小学于 1927 年 2 月成立,

校址在济南女道德社内(女道德社即在上新街),只有初级生一班共计 40 名。1928 年添

设高级一班。②

济南市社会局教育科在 1929 年 8 月调查时曾有“红卍字会私立女子小学

校”的记录,当时统计情况为:位于南关上新街,经费 800 元,女职员五名,两个教学

班计女学生 69 名,未立案。③该调查中的“红卍字会私立女子小学校”当为济南女道德

社创办的女子小学。1930 年,该女子小学改名为“养正女子小学”,有学生四班,计 98

人。④

同年,又增设高级一班,加上之前的 4 班,5 班共有学生 144 人。每年经费支出 600

至 1200 元左右。因 1928 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后,济南绅商迁徙他处,募捐到的资

金减少以致学费入不敷出,均由济南女道德社垫补,1930 至 1932 年拨补约 700 元。自

1932 年起,该女子小学并入济南道院开办的化育小学,改名为“化育小学第二部”,男女

仍然分班学习。⑤

这所由济南女道德社暨妇女红卍字会开办的女子小学即是前述化育小学

第二院的前身。 

1934 年,化育小学校由上新街迁往徐家花园新购校舍。据是年济南道院总结报告载,

该校学生数:第一院高级、初级共设六班计 260 余名;第二院高级、初级共设四班计 140

余名,共计 400 余名。不过,化育小学的第二院即女生部依然留在上新街。1935 年济南

道院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第一院为男生部,招收 6 班,共计 264 人,校址位

于徐家花园;第二院为女生部,招收 3 班,共计 152 人,校址在上新街。该小学全年经

费需大洋 4740 元,以校产基金利息支付,不足之数由济南红卍字会拨付。⑥ 

1938 年,化育小学因为前一年战事影响,学生数大幅减少,只剩 157 名;是年还办

起收费的补习学校,计有国文 3 班,英文 3 班,数学 3 班,日文 2 班。上学期有学生 76

名,下学期 62 名,全年经费 2552.32 元,收补习学费 1293 元,不敷之数由济南红卍字

会补给。1939 年,该校改名为“私立济南红卍字会小学”,分男女两部。男生部有高级两

班,初级 4 班,共计 275 人。女生部有一、二年级一班,三、四年级一班,共计 101 人。

男女生共计 376 名。该校拥有男教职员 10 人,女 6 人,全年开办经费 3700.37 元。⑦其

后近十年情况不详。至 1950 年,该校有教职员 10 人,学生 320 名。⑧

1953 年 12 月,该

校为济南市文教局接管。⑨

青岛红卍字会于 1934年9月5 日开办了平民小学,该校以“收贫民子弟,年在七岁

 

①《1931 年 1 月至 10 月济南卍会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 

②《附济南女道德社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③《济南市私立学校调查总表》(1929 年 8 月),《济南市社会局十八年度工作报告》,“调查统计丙,关于教育者”,第 

53 页。 

④《济南女道德社社务报告》,《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85 页。 

⑤《济南女道德社成立十一年之总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29。 

⑥《1934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1935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

《济南道院第十五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6 年编印。 

⑦《1938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1939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

告》,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7。 

⑧《济南市红卍字会系统单位地址财产人数调查表》(1950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⑨《陈市长为报送济南、山东两红卍字会结束工作总结由》(1954 年 4 月 12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198

以上无力求学者,施以普通小学教育,俾长大成一健全国民。”①

1944 年,青岛红卍字会

成立了慈济院,该校遂归其负责,改名为“慈济院附属第一小学”。其历年经办情形整理

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附属第一小学校概况一览表②

年 度 初级

人数 

高级

人数

合 

计 

初级毕

业生数

高级毕

业生数

年度开支 

(元) 

备 考 

1934、9 78 78 857.96 

1935 137 137 1472.69 

1936 143 143 2018.88 

1937 205 205 1216.72 因七·七事变停顿 

1938 67 67 947.99 

日军登陆,学生多有离青者,

10 月复课 

1939 64 64 1982.94 

1940 137 137 2727.37 

1941 126 126 12 3711.13 

1942 161 18 179 4859.09 9 月成立高级班 

1943 212 53 265 8447.83 

1944 232 77 309 17 39688.73 

1945 270 94 364 22 327549.76 至 11 月底止 

合计 12 39 395481.09 

该校自 1934 年 9 月创办只拥有初级班,至 1937 年“七·七”事变以前,每年入学

人数呈递增趋势,办学经费也逐年增加。1937 年因抗战全面爆发,一度停顿。1938 年 10

月复课,学生数只有 67 名,开办经费 947.99 元。1939 年学生数虽只有 64 名,但开办经

费却增加了 1000 多元,笔者推断可能用于校舍的修葺或教具更新。自该年以后,学生数

逐渐增加,经费支出也呈递增趋势,可见其办学形势日渐良好。1941 年,初级生毕业 12

名。1942 年 9 月增添高级班,招收学生 18 名。其后初级班、高级班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经费支出也逐渐增多。1944 年高级班毕业生 17 名,1945 年高级班毕业 22 名,共计 39

名。从经费支出来看,1943 年增幅较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高级班,招生人数增加导致

经费支出上升。1944 年与 1945 年的高额经费支出,除招生学生数增加外,最主要的原因

是通货膨胀造成的。

 1941 年 9 月,青岛红卍字会专门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名为“慈济女子小学”。至

1944 年,该校只招收初级学生,学生数逐年增加,经费支出也递增,办学走上了正轨。

1945 年该校初级班毕业生 20 名,9 月增设高级班,招收高级班学生 40 名。③

关于其它各地红卍字会的办学情况,因缺乏系统资料,尚难对其进行详细描述。1924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三十四年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56。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附属第一小学校概况一览表》(1945 年 1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女子小学校概况一览》(1945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199

年山东临清红卍字会成立后,于 1929 年在河西陶公祠附设初级小学。①

博山县红卍字会

曾设贫民学校男女各一处,入校者免书籍杂费。②

1933 年掖县红卍字会成立之初曾附属初

级小学情况:一年级学生 24 名,二年级学生 18 名,三年级学生 13 名,四年级学生 5 名,

共计 60 名。教职员工共 6 人,分为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教员。是年

该校收到各处救济款 126 元,开支 358.93 元,不敷 232.93 元,由掖县红卍字会拨补。③

滋阳红卍字会也开办了卍字小学,1940 年该校有高级学生 1 班,初级学生 2 班,全年经

费 960 元④

。 

烟台红卍字会成立后曾办起“育德小学”两所,专收烟台的学童。有学者认为其收

取定额学费⑤,并没有资料支持。笔者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则证明该两所学校皆系免费。据

《烟台概览》记载:育德小学位于烟台南山路,1928 年由澹台玉田创办,经费由烟台红

卍字会拨付,无学费。⑥

稍晚一些的《烟台大观》也记载烟台红卍字会“为救济市内一般

贫穷失学儿童起见,特在南沟街及西盛街设有育德小学两处,入校儿童不收学费,一切

制服、书籍、笔墨、杂费概由校内供给。两校共有学生五六百人,数年来已毕业学生亦

有数百人,市内各界皆有该校毕业学生供职。现任校长澹台盛冲,校监褚文郁,主任徐

佩兰。” ⑦澹台盛冲即烟台红卍字会会长澹台玉田,盛冲是其“道名”。由上述两则记载可

以明确:烟台红卍字会附设的育德小学有两处,均系免费,校长为澹台玉田。学校的数

百名毕业生多在地方各界供职,说明该校确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且能自足自立的学生,

基本达到了红卍字会设立学校的预期目的。 

有关育德小学的日常管理与运营的资料目前无从寻查,只是从一些零散的地方报道

中发现些许痕迹。如由烟台红卍字会编辑发行的《胶东卍报》,在 1935 年初曾有一则关

于育德小学举行休业仪式的报道,内容如下: 

烟台红卍字会附设之育德小学校及该校分校,业将各生本学期所修课程考试完

毕。当于昨日上午十一时,假该校大礼堂举行休业仪式。届时出席者,计澹台玉田

校长及校董、学监、各科教员并两校全体学生共三百余人。开会如仪后,首由澹台

校长致训词,对于学生时代光阴之宝贵、学品之修养均有详切之告诫。继由该校王

训育主任报告本期校务状况,最后将各级名列前茅之三名学生,均予以奖赏,以资

鼓励。⑧

除烟台红卍字会附设育德小学外,烟台红卍字会附设的恤养院内部也有针对孤儿的

教学活动,专门成立教务部(又称教养部)。孤儿学习文化以小学六年级为限,毕业后针

对孤儿具体情况,或升学或就业。后来,恤养院将学习优秀的孤儿集中一个班,增加了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临清县志》,第 115 页。 

② 王荫桂、张新曾:[民国]《续修博山县志》第四册,卷八,1937 年铅印本,第 51 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掖县分会征信录》(1933 年),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类 229-3708。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

国]《四续掖县志》卷三,第 42 页。 

④《为滋阳县公署呈报红卍字分会附小校董资历表的指令》,山东省档案馆藏:J101-16-263。 

⑤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⑥ 刘精一:《烟台概览》(1937 年),烟台市图书馆藏复印本,第 111 页。 

⑦ 池田薰、刘云楼:《烟台大观》,鲁东日报社内烟台大观编辑所 1941 年版,第 127 页。 

⑧《红卍会附设育德学校昨日上午举行休业式》,《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9 日。 

 200

初中英语、数学等课程。1940 年正式增设中学班,学习中学课程。恤养院的文化教育活

动比较实用,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其后增设日语,抗战后将日语停掉。①

对于当时

的教学情形,尚无发现实时记录资料,在恤养院长大的孤儿后来根据回忆,对院内教学

情形做了详细描述: 

恤养院文化教育的特色是学习扎实、要求严格。这与烟台恤养院全体孤儿集体

在院食宿,从而学习时间较为充裕也有关系。恤养院的课时安排,一般是早饭前、

晚饭后都有一节自习课;白昼时间较长时,早饭前还有一节语文课。寒假和暑假期

间,每天上午和下午也都安排有语文、算术等主课和习字课。 

聘请教师也要求文化和教学水平较高者。教务长张允中是北平国民大学毕业,

日语教师陈统一、朱瑞祥都是日本留学生,萧胜予老师留学回国不久就来院教日语。

英语和中学班,英语教师邹涵冲、刘子修都是烟台市有名的英语专业教师。语文教

师孙芸尘、陶景尧、李若木都是饱学之士,尤其古文学根底很深。音乐教师萧空生

中国乐器吹、拉、弹、打般般皆通;徐喜亭老师西洋乐器,口琴、提琴、钢琴、铜

管乐器样样精通……。图画教师唐若青是当时“春晓画社”成员,以花卉见长,马

海峰老师算术很出色。1944 年以后的教师罗福山、王茂荫、梁逢初、崔湘三等都是

师范毕业生。 

为了激励孤儿学好文化,院方采取勤测验,周考评、月小结,学期总评的办法。

一般情况下,语文、算术课每周测验二、三次,其它课都必须测验一次,每至周末

各班级都要总结出每人本周的平均所得分数和本班级的总平均分数。 

1945 年以前,设有每周学习奖励制:每周用一小黑板公布出本周的学习奖品名

称、数量,奖品多以时令小食品为主,如:苹果、桃、梨、杏、山楂、海棠、花生、

大枣、大虾、琵琶虾等,小黑板标出:“本周奖品:苹果两个”或“本周奖品:花生

一碗”。凡考试得到的平均分数到达一定分数线,每人发给一份奖品。 

1938 年以前,每月还要评出一个总平均分数最高的班级,给这个班级发银元一

元;每学期总评一次,学习优秀者还要奖励自来水钢笔、纪念册等文具用品,或记

功、记勤、发奖章等。得奖金较多的班级,拿出部分奖金买些瓜子、花生之类,分

送其它班级开学期茶话会。通过对学习成绩的奖励,既提高了孤儿们的学习热情,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孤儿较简单的副食品情况,活跃了孤儿的学习生活。②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有研究者曾前往烟台访问了几位烟台恤养院的老孤儿,发现其文

章书法都有相当的基础,古文诗词也都能顺口背出。③

可见当年恤养院的文化教育比较有

成效。 

据 1933 年左右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红卍字会共计开办了 61 所这样的小学校。

具体分布情况是:河北 12 所、山东 22 所、河南 2 所、安徽 8 所、浙江 1 所、山西 1 所、

 

① 栾恤俭:《烟台恤养院史志(1929—1954)》,第 34-35 页。 

② 同上书,第 35-36 页。 

③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201

陕西 1 所、辽宁 9 所、吉林 1 所、热河 1 所、绥远 1 所。①

再据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

1935 年左右的统计:全国各地红卍字会设立小学 84 所,共有 260 班,8514 名学生,历

年毕业生累计达 4903 名。②

从以上存留的片段记载,可以大致了解红卍字会开办免费小学的情形。小学校多未

在主管机关立案;因为是免费入学,限于财力、人力、物力,学校规模都不大,一旦受

时局影响,即行停顿。经济能力较好的红卍字会开办的小学持续时间较长,成效也比较

明显。据悉:直至现在,新加坡还有一所由新加坡红卍字会所办的“卍慈小学”,是新加

坡第一等的好学校。在香港的屯门也有一所香港红卍字会开办的小学,规模不小。③

2.中学 

世界红卍字会开办免费小学额情形如上所述。但其开办中学的资料和实例实在不多

见。1931 年,山东滋阳道院提出《拟请各省主会设立中学以期各会小学升学之议案》,指

出:“各地院会均设有小学,藉办学校以固会址者有之,而以补救贫寒子弟求学者亦有之。

各会设校三五年,其学生之毕业者均苦无升学地点。因各会学校原无基金,以致教育厅

立案不准,诸多受限。设长此以往,其何以堪。兴学者款无由支,求学者无升学之望,

均不免中止。惟今计,各分会所设之高小毕业后,均宜升学于省主会之中等学校。由中

等毕业者自谋生活亦可或转送专科亦可。果如此,则各分会之学校创办者亦有兴趣,求

学者亦不负光阴。”公会讨论后认为:“由各地院会就力之所及相继筹办”。④从中可见,

地方红卍字会开办小学三、五年后,因未设中学,毕业生已无处求学;年龄尚小,不能

自谋生活。但在道院公会上并未做出明确设立中学的决定,也没有制定相关计划,只是

让各地院会力所能及的办理。其实,各地院会的各项慈善救济活动支出资金已不在少数,

很难再有能力开办中学。 

1933 年,中华总会曾设立卍字中学一所,校址在北平西郊青龙桥,专收各地分会送

来的优秀学生。牟平红卍字会会长曹承虔(道名)曾在中华总会协助会务,担任过该中

学校长⑤

。1936 年有学生 140 名,分 3 班。1937 年 6 月 “因各地交通阻滞,学生不能按

期来校,呈明当局,停办两年”⑥。其后因为抗战全面爆发,时局不安,一直没有恢复。 

3.职业学校:以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为例(1945—1952) 

世界红卍字会除开办地方小学,间有开办中学外,还注重职业教育。民国年间各地

失业现象较为普遍,职业教育即为针对彼时失业民众所办。例如 1935 年如皋女道德社曾

提议在各地女道德社内设立免费女子职业学塾,教授普通文字和职业技能,助其谋生。

原文为:“中国女子向不能自立,盖依赖于男子者居多,所以无家产之男子偶一失业,家

庭即不免窘困。今女社既立,女德可修,不在职业上谋生路,仍不能自立,社会何以进

化,国家何以发展。兹为补偏救弊起见,拟请通行各地女社设立职业学塾,内教授普通

文字及常识,并机器缝纫等事,年龄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教师不必外聘,学生不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1935 年),第 5 页。 

③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④《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73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调查表》(1950 年 8 月 16 日)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简历》(1945 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256-216。 

 202

限,社员学期不必规定,学费亦不征收。如此,则人各有能,业自可就,生利者众、素

餐者寡。在各个人可以增加生活,在社方亦自有间接之利益。”决议结果“一致赞成,由

各社量力举办。”①至于其开办情况,尚未发现相关资料。 

在各地红卍字会创办早期,尚不见其开办过职业学校的记录。在其后期开办的职业

学校中,当属青岛红卍字会开办的“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最为出色。近代青岛

中外商旅汇聚,商贸繁盛,再加上青岛红卍字会成员多为地方商人,会长丛良弼(道名

良悟)则是近代赫赫有名的民族企业家。以上因素促成青岛红卍字会开办了以“造就商

业人才,服务社会” ②为宗旨的“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慈济商校”)。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慈济商校是由青岛红卍字会开办,但它并非免费的慈善学校,学校

规定:“本校各级学生应缴之费用,遵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规定之标准办理,清寒优秀学

生经本校董事会审核认为合格者免生学费,其他应缴各费照收。”并且“凡退学学生所交

各费概不退换”③

。因为该校的这种性质与前面涉及的红卍字会开办的免费小学、中学不

同;严格来说,其也不属于红卍字会创办的卍字学校系统,但正因为该校由青岛红卍字

会创办经营,青岛红卍字会也将慈济商校列为其历年举办的慈务之一④

,故在此对其进行

介绍。 

(1)早期发展概略 

1945 年 9 月,青岛红卍字会会长丛良悟、贺善果等人发起设立“私立青岛商科职业

学校”,集合热心教育人士 15 人组织成立校董会,董事长为丛良悟,聘请丛汝珠(即丛

翼之)任校长。当时借用鱼山路青岛红卍字会二楼开课,一开始设初级部,招收小学毕

业生 3 班,培养普通商业科学生,学制定为二年。同年 12 月更名为“私立慈济初级商科

职业学校” ,贺善果任董事长。该校第一次招收学生时,因录取标准较严,达到标准的

学生不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后又通过《青岛公报》刊登广告,继续招生,“本市红卍

字会自世界实现和平以来,为救济失学青年起见,特设商科职业学校,造就商业人才,

毕业后负责介绍职业,清寒优秀者可免交学费。据校方负责人称,兹因各方学生要求入

学者甚多,由校董会议决将再扩充名额,定于即日起续招新生。试期定于十月九日,似

此求学良机,失学学子幸勿交臂失之。”⑤

1946 年 8 月,青岛红卍字会将之前购买的青岛市太平路 57 号房屋翻修一新,作为新

校址。该校总面积 2560 平方米,其中房舍面积 930 平方米,校舍空院 230 平方米,运动

场 1400 平方米。拥有楼房二幢各三层,共计 51 间;平房五幢共 73 间。礼堂一座共 10

间,教室 8 个共计 34 间,教职员宿舍 27 间。另有办公室、储藏室、商品陈列室、实践

室共 24 间;准备室、阅报室、传达室、接待室、厨房、厕所等共计 29 间。⑥随着学校规

 

① 如皋女社:《请求通行各地女社设立职业学塾补救失业妇女自谋生活案》,《济南母社十二周纪念大会议事录》,济南 

道院 1935 年编印,第 8 页。 

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学则》,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③ 同上。 

④《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慈务概况一览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尹致中:《青岛指南》,全国市政协会青

岛分会 1947 年,第 183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致青岛公报等函》(1945 年 10 月 2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⑥《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校舍平面图说明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203

模的扩大,又增设高级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普通商业科学生。 

1947 年 7 月,该校更名为“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1949 年秋,初级部二年

制改为三年制。至 1950 年,总计前后毕业学生:初级共计 7 班,高级 2 班。1952 年 7

月,人民政府接收该校,改名为“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商业厅。①

后来

该校几经变化,最终发展为今天青岛市颇具规模、较有办学影响,且为国内唯一独立设

置的酒店管理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责 

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有:学校董事会;由校长等负责人

组织成立的管理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经济稽核委员会、学费减免评议委员会等机构。 

学校董事会设董事十三人,互相推选一人为董事长,三人为常务董事。董事长、常

务董事及董事任期三年,期满得以连任,均属义务职。董事会事务所设于青岛红卍字会

内。董事会主要负责学校的财务和行政。财务方面,主要负责基金经费的筹措、预算决

算的审核、财产的保管、财务监察、计划审核等项。学校行政方面,董事会选聘校长经

主管机关核准后,学校行政完全由校长负责,董事会不干涉学校行政。但因校长失职、

辞职或不称职时,董事会将呈请主管机关核准后改选。此外,学校各处主任的聘请须经

董事会同意,教职员工也须报董事会备查。董事会议主要分为定期和临时两种,定期会

议定于每学期结束时,由董事长召集;临时会议必要时随时召集。会议由董事长主持,

议决事项采取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②1950 年该校董事会董事情况如下表: 

1950 年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董事履历表③ 

任 职 姓 名 年龄 籍 贯 学 历 曾任职务 现任职务 

董事长 贺善果 55 山东牟平 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肄业 

烟台甲种商

业学校教员 

青岛红卍字会理

事长 

王先鞠 57 山东平度 平度师范传习所毕业 平度县立高

等小学教员 

青岛红卍字会常

务理事 

王先飜 49 浙江奉化 威海安立甘堂英教会学

校毕业 

威海齐鲁中

学董事 慈济院院长 常务 

董事 

赵寰峰 64 山东掖县 同德祥总经

理 

青岛红卍字会理

事 

宫尘思 55 山东莱阳 

莱阳县濯村

私立小学董

事 

青岛红卍字分会

常务理事 董事 

周永澈 48 浙江奉化 宁波四明中学毕业 慈济院副院

长 华昌造纸厂经理

 

①《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历史沿革记略》,http://www.qchm.com/xiaoqing/list.asp?unid=237.《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 

概况表(之一)》(1950 年 1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董事会组织规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386。

③《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董事履历表》(1950 年 1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 1- 386。

 204

王导是 64 山东掖县 福聚和银号

经理 

丛承志 47 山东蓬莱 东京日本大学经济系毕

业 

振业火柴公司总

经理 

杜润凡 71 吉林伊通 京都法律大学毕业 北京国立美

术大学校长 

丛翼之 64 山东崑嵛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省立山东大

学法科教授 慈济商校校长 

阎守龙 57 山东利津 山东商业专门学校本科

毕业 

山东商业专

门学校教员 

慈济商校总务主

任 

张尘因 60 山东蓬莱 德裕号经理 青岛红卍字会会

理事 

刘景秀 42 山东海阳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 山东省政府

会计处专员 会计师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该董事会成员绝大多数受过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商业科有

着密切的关系;还有数名毕业于著名高等学府,且有出国留学经历。从其职业和社会阶

层来看,多数是公司经理或曾经是中、高等学校的教师,属于社会的中上层。 

学校的一切校务统归校长一人负责。学校还设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各一人。教导主

任主要商承校长处理教务、训导、体育、卫生等事宜,并设组长或组员以襄助处理事务。

事务主任主要商承校长处理文书、庶务、出纳等事宜并设组长或组员以襄助处理。此外,

学校还在初级部和高级部各设级任教员一人,秉承校长意旨,协助教导主任,对于本级

学生负教导和监督职责。学校的各项行政、教务、事务事宜一般在校务会议、教导会议、

事务会议上商讨解决。校务会议讨论全校行政上的重大事项,由校长、全体教职员组成,

以校长为主席,每学期开会一次或两次。教导会议讨论关于教务、训育及体育等事项,

由校长及全体教员组成,以校长为主席,校长缺席时以教导主任为主席,每月开会一次。

事务会议讨论关于事务上的一切事项,由校长、各主任及全体职员组成,以校长为主席,

校长缺席时以事务主任为主席,每月开会一次。① 

学校管理委员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以

上四人为当然委员)、工会代表一人,教职员代表二人、学生会、青年团代表各一人(由

该单位民主选出)组成。该委员会除当然委员外,其他委员均于每学期改选一次,可以

连选、连任。凡学校重大事件或执行上级的法令、指示、方针、计划时均须经管理委员

会通过。会期分为定期会议、临时会议。定期会议每月开一次;临时会议必要时随时招

集。会议时出席人数达三分之二才能开会;表决时须有出席人数半数以上同意方能通过。

学习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以上为当然委员)及民主选举

 

①《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组织规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205

教职员代表三人组成,主要是为了掌握学校教职员学习。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由校

长担任,负责领导教职员学习,并总管一切有关学习的布置,检查总结事宜。副主任委

员二人,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分别担任,负责协助主任委员。学习委员会规定全校分为

三个小组,每组由七人到十一人,各组民主选出小组长一人,副小组长一人,负责掌握

本组的学习。①

 

经济稽核委员会主要是为谋求收支平衡,达到精简节约的目的而组设。该委员由民

主选举教职员代表三人,学生会代表一人,青年团代表一人,工友代表一人,并由各委

员推选主席一人组成。委员每学期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对于学校的重要收支,得于事前事后随时个别或共同行使稽核权,并得随时提供意见。

会期也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每月招开一次,稽核上月份收支情况,提出

批评或建议;临时会议于必要时随时召开。开会时须有总务处负责人员列席报告。会议

时出席人数过三分之二方能开会,表决时须有出席人数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②

学费减免评议委员会主要是为审核贫苦学生,减免学费而设。评议委员会由正、副

校长,总务主任,教导主任为当然委员;教职员代表一人;工会代表一人;学生会代表

一人;青年团代表一人;贫苦学生代表一人组成,除当然委员外,其余各委员每学期改

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开会评议学生可否减免学费及其数额时,委员须过半数出席,

且得出席者过半数以上同意才能决定。各班班主任于评议委员会开会时列席陈述意见。③

慈济商校并非免费的慈善学校,当遇有贫困学生时,则需学费减免评议委员会讨论

减免学费事宜。为此,该校制定了“贫苦学生减免学费暂行办法”,规定:贫苦学生申请

减免费额以学费为原则分为三种:全免 、半免 、减少十分之二三 。如学生异常贫苦,

可以例外申请学杂费全免。学校每期征收学杂费前,按照财政状况陈请校董会核定减免

学费额的总比例数,并经校务委员会议决后公布。贫苦学生于本校收费时可以书面申请

减免学费,但必须备具保证书,如审核不合格时仍须照缴。备齐申请书后学费减免评议

委员会进行书面审核、实地调查,分别核定可否,并其减免数额。申请人对于前项核定

如有异议得申请覆查,但不得无理由违不遵办。④

(3)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慈济商校既非免费慈善学校,也非

各地红卍字会开办的小学以及中学可比,主要原因在于该校的教职员不是红卍字会会员

兼任的义务职,都是支薪聘请而来。1950 年慈济商校的教职员情况如下表: 

1950 年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教职员简表⑤

姓名 性

别 

龄 

贯 经 历 到校 

时间 所任课程及职务 

丛汝珠 男 64 崑 日本早稻田大学商科大学部毕业,曾任 1945.9 校长 

 

①《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学习委员会组织规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经济稽核委员会组织章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③《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学校学费减免评议委员会组织规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④《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贫苦学生减免学费暂行办法》(1949 年 9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5。 

⑤ 该表据《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教职员履历表》(1950 年 12 月)整理,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206

嵛 山东公立法专教员兼教务主任,山东省

立山大教授兼政治经济系主任 

张永耀 男 32 胶

县 

国立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青岛市立中

学高中部教员 1946.9 副校长 

王鸣遥 男 29 诸

城 

国立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西北师范学

附中教员 1949.2 教导主任 

阎守龙 男 57 利

津 

山东公立商专本科毕业,日本大学肄

业,山东公立商专教员,青岛交易所科

长 

1945.9 总务主任 

高力田 男 34 河

北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中大附中教务主任 1948.2 数学 

宋曾玉 男 36 诸

城 

国立西北大学毕业,绥远陕霸奋斗中学

教员,法院书记官,审判长推事,青岛

市政府秘书 

1949.9 地理、历史 

贾民卿 男 29 

宁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西安西北中学

教员,青岛义聚化学工厂职员 1950.3 体育、打字 

黄鑫 男 27 安

徽 

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肄业,重庆省立旅

川中学教员二年 1950.3 政治、英文 

李继禄 男 40 胶

县 

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毕业,胶县县立

中学及黎明中学教员 1947.2 数学、珠算 

程德元 男 59 昌

乐 

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本科毕业,山东

省立模范乙种商业学校教务主任 

1948.8 

会计、货币、簿记、

商论、英文 

杨文浡 男 49 济

阳 

山东二民教区辅导员,大学先修班二部

教务,青岛市教育局科长,北京中国大

学哲学系毕业 

1949.9 国文 

张燕方 男 45 寿

光 

胶济铁路配车股副主任,青岛市临时救

济委员会总干事,交通大学毕业 1949.9 国文、英文、合作 

张秀峰 男 45 文

登 

曾任中学校长,伪青岛市社会局局长等

职,上海复旦大学毕业 1950.9 化学、数学、英文 

李汝霖 男 27 栖

东 

青岛商业职业学校教员,上海大夏大学

经济系毕业 1950.4 统计 

王鸿森 男 46 潍

县 

青岛红卍字会小学校长,潍县文华高中

毕业 1946.8 美术 

郝凯风 男 29 牙

前 

烟台私立彭城小学教务主任,胶东师范

肄业,青岛美术肄业 1950.9 历史 

王心坚 男 58 诸 省立青州十中,德县十二中,惠民乡师, 1945.9 国文 

 207

城 曲阜师范,青岛市立女中教员,山东公

立商业专门学校本科毕业 

郭鸿书 男 38 胶

县 胶县县立中学教员,国立山东大学肄业 1948.2 数学、英文 

王世维 男 25 牟

平 

担任福建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制造

科主任二年,北京辅仁大学肄业,河北

水产专科学校毕业 

1950.9 动物学 

叶瑛桐 男 33 日

照 

西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河南大学经济

系副教授,北平私立商育中学校长,日

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 

1950.9 国文、历史 

叶瑶桐 女 23 日

照 

青岛临时大学教务员,镇华小学教员,

青岛市立女中高中部毕业 1950.9 音乐 

赵肖行 女 28 黄

县 国立山东大学肄业 1950.9 政治 

杨奎文 男 42 牟

平 

西安福安实业公司会计,兴业酒精厂会

计员,牟平县立商科职业学校毕业 1946.9 事务员 

张宁智 男 28 石

岛 

石岛红卍字会小学教务,青岛红卍字会

医院事务,威海市立中学毕业 1946.5 文印员 

高仲楼 男 30 胶

县 

胶县镇华乡小学教员,胶县县立中学毕

业 1949.5 文印员 

根据慈济商校的办学规定,高级部教学科目为:公民、军训、体育、国文、英文、

数学、史地、簿记、会计、审计、商法、货币、银行、经济、统计、财政、合作、商学、

工商组织及管理、商算、打字、珠算、音乐、实习。初级部教学科目为:公民、童子军、

体育、国文、英文、数学、史地、珠算、商业、学簿记、打字、初级会计、经济大意、

理化大意、音乐、图画、实习。①

从该表中各教师所担任课程看,基本上符合该校的规定,

符合教学科目设置的要求。另外,从上表可知:是年该校教职员共计 25 人,领导层 4 人,

其中专任教师 18 人,事务及文印等工作人员 3 人。除事务、文印 3 名工作人员外,其它

22 名教职员均有在高等学校求学或从教的经历,师资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从各教职

员所学专长看,经、管、文、法、商等学科均有,说明该校教职员学有所长,能胜任本

学科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商业科和经济科,尤其能满足该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要求。因

此,从整体上说,该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当时是一所较有特色的、名副其实的商科职

业学校。 

(4)经费收支 

慈济商校的经费来源据其在向主管机关呈报时指出:主要有校产、租金、基金利息、

学费,如有不敷,董事会尽数拨给。②

据 1950 年 12 月统计,该校经费来源有三:一是两

 

①《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学则》,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呈报开办用表之一》,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208

处房产,由校董事会保管出租,每月租金收入除缴纳地租房捐外,所余尚不足修缮费。

二是校董事会补助粮食 2000 斤。三是学杂费收入,当时学校有初中生 266 名,高中生 195

名,共 461 名(近 1/3 为免费生);学杂费初中生每人每月 14.66 斤,高中生每人每月 16.66

斤。统合三项收入,全校每期总收入 36788 斤。学校的经费支出主要有三项:教职员工

的薪金支出 43400 斤,占总支出的 75%;办公费支出 11570 斤,占 20%;其它支出 2890

斤,占 5%。不足 1072 斤,由校董事会补给。①可见,教职工的薪金支出是日常开办经费

的主项,所占比重最大,这也是慈济商校不得不收取学杂费的重要原因。 

尽管慈济商校不是免费的慈善学校,但其既为慈善组织所创办,自应在很大程度上

照顾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1945 年 11 月,校长丛汝珠曾就学费的收缴数额请学校董事

会裁决②

: 

本校十一月份学生应缴之学杂费尚未开始征收,缘因本校以慈济为怀,费应从

轻;而顾及学校负担又宜稍重,左右思维,颇难决定,理合函请会长、副会长鸿裁

指示……谨将本市各校收费情形附开于后,以作参考…… 

崇德中学 初中学生 每月二百五十元 法币 

文德中学 初中学生 每月二百五十元 法币 

礼贤中学 初中学生 每月二百元 法币 

圣功中学 初中学生 每月二百五十元 法币 

董事会复函指出:“查本校缴费生系非清寒者,无体恤之必要。征收学费自应与他校

相同(以礼贤之数较为合宜),不宜有轩轾之分,若云从轻,所收寥寥,徒负收费之名;

若云稍重,恐招物议之非,适中之道望裁夺办理为荷。”③可见,考虑到办学负担及学生

的经济能力,慈济商校必须靠学生缴纳学费维持运营,即便如此,董事会在裁定学生应

缴学杂费数额时,仍然以地方收费最低的学校作为参考标准。据 1950 年 12 月统计,该

校初中部免费生占初中部学生数的 29.4%,高中部免费生占高中部学生数的 26.6%,合计

占总人数的 28.2%,经费不敷之数为 1072 斤(粮食),由学校董事会补足。④

免费生占该

校学生总数的近 30%,数量如此之多,这在一般的收费学校中是很少见的。尽管该校收取

了学杂费,但经费并不宽裕,不足款项仍靠董事会拨补。 

 (二)平民工厂 

世界红卍字会设立平民工厂的用意主要有两个,一是“救济一般困苦失业之贫民,

授以技能,俾得其生活”,另一方面是“于社会之秩序、国家之安宁,直接、间接裨益匪

浅,可见慈业之创设,无一而非补助政府之不及,以期世界之大同也。”还进一步强调“除

授以技能外,而对于感化教育,尤应特加注意。所谓救其饥寒,安其性灵,有形无形,

必须兼筹并顾。”⑤

可见平民工厂主要是针对贫民、失业民众而设,吸收社会闲散劳动力,

助其自谋生计,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①《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概况表(之一)》(1950 年 1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商科职业学校董事会收商科职业学校函》(1945 年 11 月 29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179。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商校董事会致商科学校函》(1945 年 12 月 3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9。 

④《私立青岛慈济商业职业学校概况表(之一)》(1950 年 12 月),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86。 

⑤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2 页。 

 209

在其它的一些相关记载中,平民工厂一般也叫做贫民工厂、厚生工厂、贫民工作所

等。“收纳当地或被灾之贫民,充作工徒。延请技师,教以各项技艺。定期毕业。如北平

之厚生工厂、济南之贫民工作所、镇江之贫儿院等是。”①道院历年的《公会议事录》中

没有相关的记录。据 1933 年左右的统计,全国各地有贫民工厂 8 处:河北 1 处、山东 2

处、安徽 2 处、陕西 1 处、湖北 1 处、绥远 1 处。②

再据 1935 中华总会的统计,“本会对

于无业之壮丁,特于河北、绥远、山东等省,设立贫民工厂,制造农器与植绒地毯、各

种毛织品。人数计有 532 名。对于失业之贫儿,于陕西、山东、江苏各省,组织贫儿习

艺所,教以工艺,使能自立。现有工作人数 287 名。”但在“贫儿习艺所”项下则记载:

“本会及分会因各地灾荒之后,办理贫儿习艺所共有四处,工徒计有 277 名。工业以染

织、木器、缝纫、革履、农具为主。”③

两处工徒人数记载相差 10 名,不知何故。 

据现有资料来看,专门收养孤儿的诸如烟台恤养院、牟平恤养院,除教授孤儿普通

文字知识外,也延请技师教以手工技艺,使其日后能自谋生计。滕县红卍字会开办孤儿

院也是其中一例。1928 年滕县因战争、匪患,社会流落大量孤儿,滕县红卍字会曾收容

近 200 名。因孤儿家人多已死亡,无家可归,于是该会与各慈善团体协商,在滕县再开

办一所孤儿院,“教以识字、做工,以成最大之善举。”④1944 年,青岛红卍字会附设慈济

院,孤儿习艺部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该部以“收养十二岁以上、家中贫苦无父或母

之男孤儿,授以轻重工艺与技术,并施以相当教育,俾习成出院后足以自立”⑤为宗旨。

孤儿习艺所于 1945 年 3 月首先设立印刷部,各种印刷设备俱全,已有 3 名习艺生,聘请

技师每日分别训练,半年以来成绩良好。只因当时通过膨胀,收入仅能维持该所现状。

每日营业情形,均编造印刷部营业状况统计表。⑥

(三)慈善医疗 

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医疗主要是免费为贫病民众施诊、施药。按其实际的开办情形,

慈善医疗主要分为施诊所和医院。 

1.施诊所 

 红卍字会在设置施诊所时的计划是:“施诊所之设置,须分中医、西医两部,专为贫

民施诊治病。如能对于中西药品,不取分文,以施设之,固属完善也。而各会力有不及

者,最低限度,求诊人所用之外壳西药,亦不可索取代价。”⑦

各地红卍字会分会在成立

时,一般都开办了施诊所,内分中医、西医两部分,为贫民免费诊治、送药。1927 年 4

月,莱芜红卍字会成立施诊所,聘请优良医生,每日按时诊视。此外,该施诊所还于每

年春天派人赴乡间为民众施种牛痘,并制备各种丸药施给病者。⑧

1933 年掖县红卍字会成

 

①《道慈纲要卍慈篇》,第 224 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

(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管藏:B63-1-246。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1935 年,第 10-11 页、第 8 页。 

④《济南分会为复滕县分会请求筹款补助孤儿院并募粮事与滕县分会的来往信函》(1928 年 7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01-7。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53。 

⑥《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三十四年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56。 

⑦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39 页。 

⑧《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4 页。 

 210

立时附设施诊所,内设所长一员,医士若干员,每日上午诊治妇孺,下午诊治男丁,所

需中西药品完全施放①。

宋光宇曾认为红卍字会的施诊所以中医为主,在青岛、郑州这些大都市才有西医诊

所。②不可否认,红卍字会所开办的施诊所中,中医占很大比重,但绝非只有在青岛、郑

州等大都市才有西医诊所。事实上,多数红卍字分会开办的施诊所不仅确实如前述世界

红卍字会设置施诊所时的构想,分为中医部和西医部;而且像掖县、潍县、龙口等非大

都市的一般县城也有不少西医诊病的记录。例如 1933 年,掖县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西医

诊治病人情况,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掖县分会附设施诊所西医就诊人数报告表③ 

由上表可见:掖县红卍字会施诊所西医诊病分为内科和外科,1933 年十一个月西医

共计施诊 16932 人,平均每月前来就诊人数多达 1539 名,每天近 50 名。其施诊能力和

对民众疾病的救治情形于此可见一斑。 

再如潍县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 1933 年上半年的施诊情况,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潍县分会中西医诊断半年总计报告表④

 

中医诊病 西医诊病 针医诊病 

男丁 妇女 小儿 军警 普通 男丁 妇女 

1 月 18 44 7 47 57 15 10 

2 月 45 7 19 48 62 20 15 

 

①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1935 年铅印本,第 41 页。 

②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③《世界红卍字会掖县分会附设施诊所西医就诊人数报告表》,《世界红卍字会掖县分会征信录》(1933 年),烟台市档 

案馆藏:宗教救济类 229-3708。 

④《世界红卍字会潍县分会中西医诊断半年总计报告表》(1933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7。

月份 内科男 外科男 内科女 外科女 合计 备注

正月 胶东救济队施诊

二月 同上

三月 200 393 257 279 1129 

四月 255 499 310 391 1455 

五月 126 701 252 547 1626 

闰五月 147 743 214 612 1716 

六月 306 580 369 527 1782 

七月 320 438 363 367 1488 

八月 342 416 294 271 1323 

九月 366 502 387 364 1619 

十月 456 529 385 342 1712 

十一月 403 523 379 344 1649 

十二月 370 488 299 276 1433 

 211

3 月 133 95 34 92 89 30 20 

4 月 89 114 48 48 118 25 25 

5 月 113 149 63 99 163 35 40 

6 月 104 131 50 57 117 23 26 

共计 502 540 221 391 606 148 136 

总计 1263 997 284 

潍县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将病人分为男丁、妇女、儿童、军警四类登记,有军警前

来诊病,且由西医诊治,说明该施诊所的西医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除中医、西医外,

还有针医诊病,因没有详细说明,究属针灸抑或注射,不得而知。统计该所半年诊病人

数共计 2544 人,中西诊病人数占 49.6%,西医诊病人数占 39.2%。因此,西医在施诊所

中仍起重要作用。此外,该施诊所在诊治病人时采取了初诊和复诊的方法,说明其诊治

过程中比较认真负责。该所在 1932 年 10 月底至 12 月底共计诊治 833 名(见下表)。 

潍县红卍字会西医诊断所每周患者报告表①

日/月 周次 普通施诊 普通复诊 军警初诊 军警复诊 合计 总计 

25/10 一 15 30 4 16 65 

1/11 二 11 53 7 31 97 

8/11 三 13 44 3 24 95 

15/11 四 11 46 14 16 87 

22/11 五 3 30 3 8 44 

29/11 六 6 37 5 16 64 

6/12 七 8 42 5 29 84 

13/12 八 8 50 15 46 119 

26/12 九 5 41 8 74 118 

30/12 十 3 21 6 30 60 

833 

龙口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的相关资料不是很完整,只是找到其在 1937 年几个不连贯

的月份的施诊情况,现将其整理如下表:

龙口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情况简表②

 

时 间 内科男 内科女 西医男 西医女 小儿科 牛痘 总计

3 月 4 日至 4 月 4 日 46 88 208 130 43 492 1007

4 月 5 日至 4 月 24 日 46 49 120 56 31 4 306

9 月 8 日至 27 日 210 55 468 123 122 988

9 月 28 日至 10 月 27 日 157 101 410 143 119 530

由该表可知,龙口红卍字会施诊所中也有西医诊病,至于表中的内科、外科诊病人

数是否确为中医施诊人数,因原材料没有详细说明,情况不详。从表中还可看出,该所

 

①《潍县红卍字会西医诊断所每周患者报告表》(1933 年 1 月 12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47。 

②《龙口红卍字会庚报》(1937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08。

 212

春天曾为民众施种牛痘。如施种牛痘人数不计,该所平均每月诊治病民接近 600 人。 

据 1933 年左右的统计资料,世界红卍字会在各地共计开办施诊所 86 处:河北 12 处、

山东 25 处、河南 5 处、江苏 11 处、安徽 10 处、浙江 1 处、福建 1 处、山西 1 处、陕西

2 处、辽宁 10 处、吉林 5 处、热河 1 处、察哈尔 1 处、绥远 1 处。①

作为道院发起地的济

南,也开办了三处施诊所,分别是济南红卍字会开设的第一施诊所、第二施诊所,以及

由全鲁卍联处开设的全鲁卍联处施诊总所。济南红卍字会第一施诊所于 1923 年 12 月立

案,地址在麟祥南街,设内外两科及会计、调剂、挂号等处,每月施诊病人约 2000 名,

月开支 200 余元,由济南红卍字会拨付。第二施诊所位于城内皇亭门口,1929 年 11 月成

立,每月施诊 2500 余名,月开支 200 余元,由济南红卍字会拨付。②据《道院公会议事

录》的记载,这两处施诊所在 1930 年代的运营情况如下: 

施诊所 时 间 全年施诊人数 开支数额(元) 

1933 年 12036 1276.53 

1934 年 10650 1180.51 

1935 年 9028 1057.03 

1936 年 9165 1475.97 

1937 年 12141 1770.73 

1938 年 不详 1638.61 

第一施诊所 

1939 年 16546 不详 

1933 年 14885 1100.26 

1934 年 13365 1105.69 

1935 年 12896 1066.19 

1936 年 12659 1629.31 

1937 年 11888 1689.11 

1938 年 不详 1709.84 

第二施诊所 

1939 年 16312 不详 

尽管有的年份施诊人数和开支数目不详,但每处施诊所历年诊治病人在万余人左右,

支出经费千余元。此外,1938 年两处施诊所施药费用 1410.73 元,1939 年施药、施茶、

施面,共计 590.35 元。 

全鲁卍联处施诊总所,是由 1928 年成立的“全鲁卍联处”所开办,地址即设于魏家

庄民康里。③是年的“五三惨案”对济南发展是一大打击,事变前“济埠当南北要衢,素

称人民繁盛之区”,但事变后“百业俱废,一般贫民糊口艰难,又兼厉气所结,时疫流行,

生活已不能保,更何余力治病。”④该施诊所极大地满足了社会所需。所内医务人员既可

以是道院暨红卍字会成员,也可以是热心慈善医务且须由职修方两人以上介绍担保,“本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②《济南分会、山东各分会情况》,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③ 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 1934 年版,第 169-170 页。 

④ 张灵泳:《建议组设全鲁卍联施诊总所案》,《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

J162-01-16。 

 213

所医员以卍联处及模范所职修方之精通医理者,或未求修而热心慈济者,经职修方二人

以上之介绍,亦得充本所医员。”①医员施诊时间“自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二时,不得迟到

早退,致令病者徒劳往返,不克就诊。”诊断病情时须认真、慎重,“须四诊合参,勿执

切脉一端。如有疑难大症务与他医员参研以昭慎重。”该所还备有可供借阅的医报杂志,

“医员、习医士均有借阅之权,但每人以一册为限,五日即须送还。”② 该所成立之初,

只有中医部;1930 年增设西医部,主要诊治外科疾病,所有西医部药品一概赠送,不收

取费用。后因前来就诊者众多,为方便济南市东部民众就诊,又在城内双忠祠添设全鲁

卍联第一施诊所。③

关于该施诊总所及其第一分所的历年施诊情况,因资料所限尚不能对

其进行详细描述。 

以上济南红卍字会第一、二施诊所,全鲁卍联处施诊总所,在 1953 年底,均由济南

市卫生局接收。第一施诊所改名为济南市第一卫生所门诊部,第二施诊所改名为济南市

立第二卫生所门诊部,全鲁卍联处施诊总所改名为济南市立第五卫生所门诊部。④

 1930 年,青岛红卍字会也曾设立施诊所,分内科、外科,分别由中、西医担任。1944

年青岛红卍字会附设慈济院成立后,该施诊所移交慈济院管理,并改称为慈济院平民治

疗部。⑤其工作简章如下: 

本所每日午前九时起施诊,至十二时停止,惟星期日停止工作不在此限; 

本所分内外两科,由中西医士分别担任治疗; 

外科所用药品概由本所置备; 

内科病号就诊后,持药单向本所指定之(胶济药房、延春堂、保和药房)等药

店选择购药(药费病者自备),概收半价以示优待。 

本治疗所开创伊始,尚无手术室之设,凡剧难大症以及花柳恶病均不治疗,尚

希原谅。⑥

由该简章所见,尽管其分为内外两科,但仍偏重于中医施诊。关于该施诊所(平民

治疗部)自开办至抗战胜利,历年诊病及开支情形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治疗部历年治疗人数及经费支出数目表⑦

年 度 治疗男病人数 治疗女病人数 经费支出数目 

1930 3512 2764 1177.88 

1931 3228 1771 1164.09 

1932 4951 2383 1188.42 

1933 3828 1996 998.47 

1934 5081 2150 1334.48 

1935 8384 4637 1686.97 

 

① 《全鲁卍联施诊总所试办简章》,《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6。

② 《全鲁卍联施诊总所施诊细则》,《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6。

③《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6。 

④《卫生局为报告接受红卍字会施诊所的情况请备查由》(1954 年 3 月),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三十四年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56。 

⑥《青岛红卍字分会平民治疗所施诊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5。 

⑦《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治疗部历年治疗人数及经费支出数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78。

 214

1936 11801 5293 2293.08 

1937 8037 3110 1463.24 

1938 10649 4070 1623.55 

1939 19064 5016 2154.63 

1940 21643 7098 2567.21 

1941 17377 7555 3091.27 

1942 19553 8894 5110.37 

1943 9909 9129 6755.66 

1944 5865 3365 17190.95 

1945 2198 2200 155993.50 

合计 155080 人 71431 人 205793.78 

该施诊所(治疗部)自 1930 年开办至 1945 年抗战胜利,一直处于经营运作中,每

年的治疗人数平均接近万人,历年开办经费近 2000 元(通货膨胀除外)。 

以上只是就红卍字会附设施诊所的诊病情况进行了个案式的陈述。施诊所除免费施

诊外,还向贫穷民众无偿赠药。当查阅红卍字会相关资料时,常会看到一些“施药所”

的名称。施诊所与施药所不同,前者诊病兼施药;后者因缺少医员,不能诊病,只能免

费向贫民赠药,可以说是施诊所的初级阶段。红卍字会在号召各地分会开办施药所时指

出:“初设之会,如一时间不能聘用中西医士,而设立施诊所者,可就院中有效之成方,

配置多种丸散膏丹,先设施药所。对于一般贫民之有病者,免费施舍,但须详问病状,

细审方单,以免有药不对症之误。此事虽轻而易举,而病者受益匪浅。勿因善小而不为,

此亦发扬卍誉初步慈业之一也。”①其实,即便同为施药所性质,有时名称各地也存有差

异,例如:山东莱芜颜庄红卍字会成立之初即设置“施送救济药科”,历年购置救急药料,

施送贫民以救急症,最能普及实惠者十滴水一项,该方居民感颂不止。②据统计,像这样

的施药所,各地红卍字会一共开设了 118 处③。

至于其一般的施药情形,保存下来的详细资料不多见。宋光宇在涉及红卍字会的施

药情形时,只找到了南京红卍字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内容如下:

本会夏令施药,自制卍宝丹二万服,计洋六百四十元有零。救济水九千六百瓶,

计洋六百七十二元。购办卍灵丹五百盒,计洋六十元。长春丹三千服,截疟丸二千

服、保阳丹二百服,天中茶五百服,各二十元。又虐疾散二千瓶,痢疾丸、福星散、

万金油、藿香精,以及上海办事处各善团善士拨助各种时令药品,施送救济,共值

洋三千元。④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除上述莱芜颜庄红卍字会开设的“施送救济药科”只提到

十滴水一项外,还有如下几例:1937 年,全鲁卍联处在救济济南市区、历城西北区、历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39-40 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5 页。 

③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④《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会务概况调查表》(1942 年 9 月 6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257-242。转引自宋光宇:

《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15

城东北区、黄河下游区以及鲁西灾区等水灾时,曾发放十滴水等药品 7800 余瓶,救济丹

1200 余包。①

1934 年,牟平红卍字会为救济福建省西北部各县瘟疫,寄往福州红卍字会

“救苦丹一百二十付,保阳丹一百付,万化丹五十付,同济丹四十付,宁神清蕉散四十

付”②

。同年 7 月 30 日至 8 月 28 日,近一个月,文登红卍字会共施发卍灵丹 18 付、宁

神清焦散 3 付、十滴水 41 付、膏药 36 贴。③

关于道院方坛出示的有关药方的乩文,现已多数散佚。宋光宇曾针对记载药方的训

文指出:“卍宝丹、卍灵丹是由济公在扶乩的时候写下的药方,依方配成丸药,散放给一

般大众使用。只可惜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成药的成份和配方究竟如何。”④

笔者曾找

到两份相关药方。一份是南京红卍字会寄给青岛红卍字会的,专治水灾过后病症的“卍

利救疫药方”,其内容为: 

此丸专治水灾后腹腄、胸满、头昏、心闷、寒热往来、欲吐不得、欲泻不出、

痰滞、食积、疟痢及一切感受湿气等症。每次开水和服一丸,老幼减半,孕妇不忌。

兹将该方附录如后:赤、白苓各四两,川郁金二两,苍白术各二两,汉防己二两,

威灵仙二两,苦杏仁三两,浙大贝二两,炙香附一两,泽泻四两,鸡肫皮二两,广

陈皮二两,砂仁二两,菌陈二两,炒枳壳三两,焦山楂四两,苦酒麦糊为丸,每重

约一钱。⑤ 

另一份是上海红卍字会寄给青岛红卍字会,用于预防疾疫的“活人败毒散”,该药方

为济佛临坛所出,内容为:“济佛祖训……羌活、前胡、柴胡、独活、川芎、白茯苓、枳

壳、薏米、党参各一两;白术、甘草各五钱,此为一剂。每剂分作二十包,无论何种疾

病,皆可照服,以姜汤送下,三包为度,老人小孩略减,此名活人败毒散。”⑥很明显,

红卍字会所施放的丸散膏丹多是用中成药所配制,而这些药方则主要是道院的方坛通过

扶乩所出。加入道院组织的多是地方绅商、文人,他们一般都擅长文字、书画以及传统

中医,在方坛上扶出中药药方并非难事。王尔敏曾指出传统社会的儒生、知识分子:“就

志趣选择言,所有知书儒生,首先重在入仕任官,以建功立业为要。设如不能入仕,退

而求其生业有着,不至沦为贫窭,则所优为者以绘画书艺为先。其次精研岐黄,以为活

人济世之医生。所以以此二者为趣好,在于保优崇节操,存清流之令誉。”⑦

1928 年,沧县道院张慧至提出《防疫坛方请各院从速抄寄案》:“道院之设本为救世

济人。近来天时不正,瘟疫流行,虫荒为虐,水旱频仍,道能化劫,神必有应,故各院

时有防避之方。及至颁布来院,已逾防患之期。拟请嗣后各院如奉有防疫救灾方法,务

恳速抄原训,克日寄发,以便遵照办理,藉可普济群生,诚于道慈两务有莫大之关系。”

公会决议照办。⑧1931 年 10 月,德县道院提出《凡有方坛及诊疗所之治愈奇疾异病、疑

 

①《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1938 年 7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8。 

②《牟平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9 日。 

③《文登红卍字分会庚报》(1934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67。 

④ 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⑤ 《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南京红卍字会函(卍利救疫药方一纸)》(1931 年 9 月 12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2。

⑥《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上海市红卍字会办事处函附预防疫疬之方一份》(1931 年 9 月 27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

B63-1-12。 

⑦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 2002 年版,第 2 页。 

⑧《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第 47 页。 

 216

难大症之方案汇集成书以资考镜案》:“近来医学不甚进步,凡有方坛及施诊所之院会历

年治愈奇疾异病、疑难大症之方案,似可编印成书出版发售,以资借镜。”得到大会的通

过。①通过这两个事例发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医学的不发达;水旱灾劫频仍、

兵燹匪患交乘;众多的贫病民众无力就医等社会现实,客观上造成扶乩所出示的药方在

当时治疗普通疫病方面十分必要。通过扶乩出示药方早已有之,并非道院组织的专利。

大凡设有鸾堂的慈善组织,其药方多半是这样写出来的。1900 年,广州城瘟疫流行,吕

祖曾降方制炼麻痘水及霍乱丸。此外,民间善书在刊印流通中,主事者常在其后附印民

间药方,或诸如“吕祖仙方”、“吕祖良方”等治病之方。②

 2.医院 

据《道慈纲要》记载:1931 年,北京总会、济南、上海、邹县四处成立了卍字医院,

其他各会多设施诊所。红卍字会所设医院纯系施诊、施药性质,内分为中医、西医两部。

再据 1933 年左右的统计,各地红卍字会共设医院 12 处:河北 1 处、山东 8 处、河南 1

处、辽宁 1 处、热河 1 处。④

比照这两处记载,前者提到的上海卍字医院并未在后者中体

现出来。同样是 1933 年的统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则记载当时共有医院 16

处。⑤以上几则材料记载略有出入,原因极可能是统计的标准不一。现实中,有的施诊所

后来发展为医院,或改名为医院。 

医院的开办与运营,经费支出较大,并非每处红卍字会都有能力开办。地方红卍字

分会大都设有施诊所、施药所,而设立冠以“医院”或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医院的红卍

字会实属不多。

北京的卍字医院于 1929 年底开办。在这之前,中华总会曾于 1922 年 10 月开设施诊

所,最初设中医施诊所。1923 年 1 月又设西医诊疗所。均对贫民免费,对一般民众则酌

收费用。1929 年 12 月,两处施诊所改组成“卍字医院”,在卫生局立案。1944—1945 年

时,每月诊治内、外科病人最多时有 4000 人,最少也有 2000 人,月支出经费分为一般

行政费 230 元、医药费 400 元,由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拨付。⑥

山东境内,博山红卍字会曾附设“普济医院”,免费施诊,赠送药品。⑦1929 年,牟

平红卍字会开设施诊所,为贫苦民众免费治疗。1933 年,因病号日多,遂添聘医师,扩

充医药及诊具,改为“仁济医院”,仍免费施诊,并施种牛痘,注射防疫针。后因抗战全

面爆发,交通阻碍,药品购买困难,于 1942 年停办。⑧因没有找到关于其诊病情况的系

统文献记录,现将一些零散资料整理如下⑨

: 

 

①《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25 页。 

② 详见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 261 页。 

③ 《道慈纲要卍慈篇》,第 244 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

(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第 9 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简历》(1945 年),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257-216。 

⑦ 王荫桂、张新曾:[民国]《续修博山县志》第四册,卷八,1937 年铅印本,第 51 页。 

⑧ 详见《牟平卍字会及附设恤养院成立经过及沿革简报》(1951 年 4 月 18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中

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牟平县志》卷五,第 226 页。曲言训:《牟平红卍字会恤养院始末》,牟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 1 辑,第 43 页。 

⑨ 资料来源:《牟平红卍字会庚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9 日;《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9 日;《胶东卍报》,

 217

时 间 内科男 外科男 内科女 外科女 总计 

1934 年 12 月 26 日至 1935 年 1 月 24 日 197 759 375 536 1867 

1935 年 7 月 24 日至 8 月 12 日 247 696 647 708 2298 

该院也分为内、外两科,在不足两个整月里,共计诊治病人 4165 名。因统计的时间

段较短,尚难以得出准确的月平均诊病量。1935 年 7 月 24 日至 8 月 12 日,不足 20 天,

就诊病民已达 2298 名,远远超过 1934 年 12 月 26 日至 1935 年 1 月 24 日,一个月的诊

病量,极可能有疫情或灾祸发生。 

烟台虽然不是大都市,但近代烟台因商而兴,商业发达,商旅聚集;且胶东一带素

有经商风习,不少胶东人客居旅顺、大连等地经商。以上因素使得烟台的慈善组织特别

是烟台红卍字会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因此,除牟平红卍字会开设仁济医院外,烟台红卍

字会也开办了“普济医院”。尽管该医院每届年终,将全年成绩造具表格送至烟台红卍字

会存查,并附注前年治疗总数以资比较而备研述。但目前囿于资料,不能描述其历年的

经办情况,只能通过些许零碎的记录,了解其大致情形。据烟台红卍字会编辑发行的《胶

东卍报》记载,1933 年、1934 年全年的施诊人数:1933 年共计 49730 名。1934 年施诊

内科男 9867 名,女 11250 名;外科男 18623 名,女 11846 名;种痘 846 名,共计 52434

名。比上年增加 2704 名。①据时人记载:在 1937 年左右,烟台红卍字会普济医院自创立

以来十数年间共施诊 189000 余人。截至 1940 年前后,该医院共施诊约二十万人。②从中

可以看出红卍字会开办的慈善医院在救治贫穷民众疾病,为其提供基本的疫病防疫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烟台红卍字会普济医院施放的药品,情况不详,但基本和施诊所一样,施放自

己制备的丸散膏丹等中成药,有时也接受外界的捐赠。1937 年《胶东卍报》曾记载了一

例: 

名医张永涛君,中西医学,俱有相当研究,系北洋医科大学医学士。卒业后,

曾任各地公、私立医院医师,而在青岛悬壶时尤著声望。……张君对于慈善事业尤

为关怀,鉴于烟台红卍字会普济医院系专为贫民施药,因特将平时存储之药品大宗

捐赠该会。兹将其捐赠药品列下: 

扑劳热星五瓶,安的亚平二瓶,甘汞丸二百粒,洒扑林四瓶,略血乃苏五盒,

制血痼二盒,倍利他命四盒,美固拿儿五盒,派乃克儿二瓶,胡劳多星二瓶,皮肤

药膏一打。③

济南的情况,如前述《道慈纲要》记载,在 1931 年曾成立医院。但济南道院编印的

历年《道院公会议事录》却不曾发现有关济南地方红卍字会医院的情况,只是提到济南

红卍字会开办的两处施诊所。从所掌握其他有关上世纪 30 年代济南地区红卍字会的资料

上看,也未发现带有“医院”字样的记录。究竟济南有没有红卍字会医院?在 1930 年代,

济南地区的红卍字会确实没有开办医院,只是开办了三处施诊所(如前所述)。但在 40

 

1935 年 9 月 5 日。 

①《卍会普济医院上年施诊成绩报告总数》,《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6 日。 

② 刘精一:《烟台概览》,第 81 页。池田薰、刘云楼:《烟台大观》,第 127 页。 

③《张永涛医师热心慈善,大宗药品捐卍会》,《胶东卍报》,1937 年 6 月 5 日。 

 218

年代,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确曾开办了一处医院——“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

设医院”。资料显示该院成立于 1928 年 11 月①

。之所以将其历史追溯至 1928 年,还得从

历城红卍字会以及全鲁卍联处说起。尽管世界红卍字会组织体系中规定了“总会→主会

→省会→分会(即各县会)→支会”的组织结构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主会、

各省分会、支会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均已成立,但唯独省会迟迟没有设置。1931 年,

德县道院提出《各省城分会改为省会以重统系而利进行案》:“卍会除分会在北平,各处

不分省县俱称为分会及支会,对于整理会务及对外交涉之事与总会距离稍近者固属稍易,

若远生不免困难。况各省情形不同,尽恃函电亦难洞彻,兹拟各省城之分会曰某省会、

各县称之曰分会。各分会如遇对内、对外发生障碍,由省会维持进行。遇有救济灾患、

大规模之慈业,由省会统系,以期相互维持,庶几众擎易举,不致慈业中辍。”但大会讨

论表决:“各省城所设之分会当然为省会,不必另改名称,至关重大事件可向各地所设之

办事处接洽办理。”③

可见当时并未规定另改名称,也没有采取其它应行措施,只是心知

肚明而已。这其中既有世界红卍字会组织自身的事权分配问题,又有时局动荡不安等诸

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大致在 1940 年,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才初步完备了预定的组织结构体系,最主要的

表现就是各省会所设之分会、分院均正式改名称为省会、省院。以道院组织的发起地山

东为例,济南道院是世界道慈母院,自然不能作为山东省道院,于是当时的历城道院便

改为山东省院。1944 年 6 月,世界红卍字会历城分会扩为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同

时成立了山东省道院。④以上明确了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的来源,也就不难知晓 1928

年成立的全鲁卍联处施诊总所即是“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院”的前身。全鲁

卍联处施诊总所成立后,不断扩展,于 1942 年改设为“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

院”。⑤抗战胜利后,该院曾向政府申请分配“美国援华物资”,以资扩建院址、添置医疗

仪器设备、增加医务人员。尽管这次申请成功与否不得而知,但通过这份申请中所载有

关该院的情况统计,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该院的大致发展情形。关于其医疗设备情况,

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院医疗器械价值评估表⑥

品 名 数 量 单价(元) 总计(元) 

万能手术台 1 座 50,000,000 

检查床 2 张 16,000,000 32,000,000 

手术器械橱 2 座 24,000,000 48,000,000 

玻璃面小桌 2 座 4,000,000 8,000,000 

四瓶架 2 座 16,000,000 32,000,000 

附注:表内所开列

之显微镜、X 光、

太阳灯因济南市

无厂出售,故无法

估计价值 

 

①《美国援华物资配给收支申请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8。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50 页。 

③《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第 50 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公函》(1948 年 11 月),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⑤《济南市“世界红卍字会系统”情况概述》,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⑥《美国援华物资配给收支申请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8。 

 219

病人铁床 20 张 4,000,000 80,000,000 

高压蒸汽消毒器 1 具 30,000,000 

蒸馏器 1 具 40,000,000 

截肢外科手术器械 1 盒 50,000,000 

耳鼻咽喉手术器械 1 盒 50,000,000 

烧灼器 1 具 40,000,000 

眼科手术器械 1 盒 20,000,000 

产钳 1 具 4,000,000 

穿颅器 1 具 10,000,000 

止血钳子 20 把 2,000,000 40,000,000 

舌钳子 1 把 1,600,000 

开口器 1 把 800,000 

麻醉瓶 2 个 300,000 600,000 

□盘 2 组 500,000 1,000,000 

穿刺注射器 1 具 1,000,000 

牙钳子 10 把 1,500,000 15,000,000 

盂坛 4 个 2,000,000 8,000,000 

血压计 1 具 15,000,000 

血球计算器 1 具 10,000,000 

显微镜 1 具 

X 光 1 具 

太阳灯 1 具 

比重计 1 具 1,000,000 

离心沉淀器 1 具 5,000,000 

血色素计 1 具 6,000,000 

蒸馏水过滤器 1 具 50,000,000 

水箱 1 个 20,000,000 

共计 309,000,000 

从以上统计的医疗器械,诸如:万能手术台、手术器械橱、高压蒸汽消毒器 1 具,

截肢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手术器械,以及血压计、显微镜、X 光等来看,说明该院已

经广泛采用了西医的医疗器械,远非普通施诊所可比;拥有 20 张病人铁床的规模也已超

过了普通的施诊所。该院在 1947 年全年施诊情况统计如下: 

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院 1947 年度施诊人数统计表①

科别∕

月份 内科 外科 皮肤科 产妇科 小儿科 眼科 耳鼻咽

喉科 

引种

牛痘 

霍乱

注射 总计 

 

①《美国援华物资配给收支申请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8。 

 220

1 月 31 158 21 8 9 21 7 255 

2 月 82 194 48 4 19 26 12 385 

3 月 153 461 77 1 37 12 33 593 1367 

4 月 214 486 120 9 29 27 90 233 1208 

5 月 133 462 88 1 27 42 89 852 

6 月 162 377 65 20 51 27 702 

7 月 140 386 75 61 54 47 328 1091 

8 月 118 408 44 75 42 20 13 720 

9 月 159 372 32 44 35 25 667 

10 月 103 250 38 40 42 23 496 

11 月 68 215 34 20 25 10 372 

12 月 94 217 20 12 22 29 391 

统计 1454 3986 662 23 393 409 412 826 341 8506 

从该年的施诊情况来看:施诊分科更为详细,并非简单分为内科、外科,除内科、

外科外,还有皮肤科、小儿科、产妇科、眼科、耳鼻喉咽科,这显然是西医的分类方法。

另外,该院在诊治霍乱时,不再是施放传统的丸散膏丹等中药,而是采用了西医注射治

疗的方法。分科细致、方法先进,这也是其与一般施诊所的不同。该院当时拥有职员情

况整理如下表: 

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院职员表①

职 务 姓 名 籍 贯 年龄 学历及经历 

院长兼内科医师 杨祖棻 山东潍县 34 山东省立医学专科毕业,曾任山东民众慈善

医院院长 

外科、皮肤、花柳、

眼科、小儿科医师 

耿洁忱 山东禹城 40 济南齐鲁医院见习,曾任临清心清医院院长

产妇科助产士 马介导 山东寿光 32 济南平民助产学校毕业 

耳鼻咽喉科助理医

师 

牛芳圃 山东禹城 29 山东临清心清医院见习 

护 士 黑明莘 山东临清 25 临清县中学毕业 

助理护士 刘明歧 山东寿光 20 济南官扎营小学毕业 

会计员 王义真 河北临榆 58 直隶滦县师范学校毕业 

挂号员 张法道 山东肥城 58 济南育英中学毕业 

从以上职员情况来看:担任主治医生的均毕业于医学专业,各有所长,均有从医临

床经验,且都属中青年,基本能胜任日常诊治。唯一的不足之处是人数不多。为此,该

院开列了所要职员数目,整理如下表: 

 

①《美国援华物资配给收支申请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8。 

 221

世界红卍字会山东省分会附设医院所需人员一览表①

科 别 原有人数 需要人数 

内科医师 1 人 

外科、耳鼻咽喉科、皮肤、花柳科、眼科医师 1 人 

产妇科医师、助产士 1 人 1 人 

助理医师兼住院医师 1 人 

药局调剂员 1 人 

护士长 1 人 

护 士 1 人 3 人 

小儿科医师 1 人 

助理护士 2 人 

化验室技术员 1 人 

X 光室技术员 1 人 

会计员 1 人 

事务员 1 人 

挂号员 1 人 

共 计 9 人 10 人 

该院原来 9 人,现需求 10 人。所需药局调剂员、化验室技术员、X 光室技术员属新

设项目外,需要 3 人;其余如助产士、会计员、事务员、挂号员均系固有设置,需求 7

人,主要是添加帮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该医院的经营状况尚属良好。 

 该院其后两年的情况不详,但无疑会受到解放战争特别是济南战役等战事的影响。

1950 年,根据当时院内设备情况,该院又改为施诊所,内部分中、西医两部,有 8 名工

作人员,诊病者每天 30—50 人(免费数占 1/5)。是年因经费不足,由济南市民政局补助

小米 10000 斤,纠正了以往不分贫富对象一律免费诊病的慈善观点,规定以后贫民免费

就诊,须经区公所证明介绍的手续。②

如前所述,1953 年底,该施诊所由济南市卫生局接

收,改名为济南市立第五卫生所门诊部。 

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世界红卍字会,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会员的捐赠,其次才是社会

募捐,而政府的接济极少。因其自身开办的永久慈善事业种类较多且系免费,加以上几

乎无时不有的诸种急赈。资金来源有限,而支出多门,难免在经济上陷入紧绌。慈善医

院的创办及运营需费甚高,再加上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办起来困难重重。世界红卍字会

有关慈善医院的规划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卍会设立医院,不收医费,为众生解除痛苦,

固应贫富不计,一视同仁。但设立要旨,本为无力就医之贫民,施诊、施药以救济之也。

乃行之日久,弊端丛生。一般有力者,均与民争此些微之便宜,在个人省费有限,而卍

会方面积少成多,损失不资,往往为此所累,以致中途停辍者,何止一处。”为此,红卍

字会计划改变原来一律免费的办法,对富人酌收费用,补贴贫民诊病支出,“应扩大范围,

 

① 同上。 

②《济南市“世界红卍字会系统”情况概述》,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222

改善办法,方能期其持久也。何则?医院规模,如能宏大,一切设备,若能完全,则各

界之有力者,必甘愿缴纳医金。治于斯,养于斯,均无不可。于是以有力者所收之医金,

补助贫民之费用。每年经费,既无庸另外筹募,而贫民复克常受实惠,一举两得。”①此

办法体现出红卍字会已具备较先进的慈善理念,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做到扩大医院

规模,更新医疗设备。因社会条件和自身经济能力所限,这个计划没有很好地实现。 

(四)施棺所 

生、死历来为中国社会所重视的头等大事。古语云:亡者以入土为安。就死者而言,

死后不能入土为安是大不幸,也使其亲属身心不安。就生者而言,为贫死者提供棺木或

帮助其安葬,或者为死者在找到合适的墓地之前,先将其收敛在棺木中,这都是莫大的

善举。作为民间慈善团体的世界红卍字会也多为贫穷死者施放棺木,“施棺所,本为体恤

贫民死亡,无力置棺而设。一则使生者安心,死者瞑目;一则免其暴露尸骨,于道德卫

生,两有裨益”②

。其施放程序为:由死亡者家属或街坊邻居向红卍字会提出申请,并由

所属保长、坊长具结担保,经红卍字会审查,认为合格后则施给棺木。 

笔者曾查阅到一宗济南红卍字会在 1944 年允准施给棺木的批文,现将其内容大致整

理为如下表格,从该表中有关病故人姓名、年龄、基本情况、住址、担保人等相关登记

情况,可以了解世界红卍字会施放棺木的一般程序与情形。 

1944 年济南红卍字会施放棺木统计简表③

病故人 年龄 基本情况 住址 担保人 

赵德富之妻 因病身故 南上山庄,门牌 47 号 第五坊第九保

保长王宪武 

张魏氏 50 身得疾病身故 杆石桥南街,门牌 133

号 

保长苏隆唐、徐

如明 

赵王氏 85 寡居无嗣,家贫如洗,年老多病,

侍奉无状。 泮璧街 17 号 保长彭士卿 

高鸿义 25 贫户,患痨病身亡 佛山院街 42 号 保长吴玉荣 

冉凤和 48 沧州县人,病故遗有妻 46 岁,子

11 岁。 杆石桥街门牌 61 号 甲长王子彬 

曹允恒 60 家境赤贫,无力埋葬 林祥南街 112 号 保长滕焕文 

庐书元 41 痨病身亡,家境贫寒 南关券门巷 3 号 保长左福宸 

关清海 消防警士,患虚肿症身亡,老幼

数口,家境困难 

山东省会警察

署消防队 

李王氏 31 患病二年之久,全家衣食无着 北大槐树全盛里门牌

315 号 保甲长张云德 

董陈氏 35 因病身故,遗有两幼子 离明街 23 号 离明街长天聚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39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4 页。 ③

《济南分会对要求施给棺木的批文》(1944 年),山东省档案馆:J162-01-3。 

 223

成经理董孝元 

杨连旺 68 患喘疾病故,素贫苦 南街 19 号 保长王心礼 

李李氏 45 乞讨为生 南回窑窝街 24 号 坊长刘子亭;保

长王书声 

薛奎生 21 患吐血症身亡 历城人,王家庄 62 号 保长苗少泉 

张秀兰之父 聊城人,来济南谋生,因病身亡,

女儿 15 岁,无力掩埋 南圩门里广胜街 28 号 坊长赵立明;保

长刘文治 

王贵祥 66 买菜小贩为生,染病身亡,赤贫

无资 北坦庄门牌 280 保长 李延龄 

郭刘氏 39 因产症身亡,家贫如洗 商东区永庆街,门牌 13

号 保长顾长富 

王王氏 77 

年迈病故,其女 42 岁,卖破烂为

生,无力掩埋 外西区山水沟街 82 号 保长孟宪俊 

除以上红卍字会自觉、自发的施给死亡贫民棺木外,该团体还响应政府当局的号召,

帮助掩埋无主或无力下葬的灵柩①,维护市政卫生。 

(五)惜字处 

敬惜字纸是指写有字迹的纸张不能亵渎、乱扔,要恭恭敬敬地拾捡起来,送至专门

焚烧炉烧掉,已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的风习之一,在中国大江南北广泛流行。敬惜字纸也

是红卍字会的慈善活动之一,“敬惜字纸,于尊重古人造字之义外,所以预防古圣先贤之

名讳与事迹,因疏忽不敬,而有所沾污也。此举人人尽知其为善举,而卍会尤不可忽而

不为,致失修范。斯应附设惜字处,购置惜字箱,置于通衢,以便惜字之人投纸于期间,

或雇人沿街逐户,专任收取,并于炉内焚化,必将纸灰投诸诸河海之清流而后已。”②据

不完全统计,1933 年左右红卍字会共设惜字处 6 个:山东 3 个、江苏 1 个、辽宁 1 个、

热河 1 个。③

烟台红卍字会曾雇有专人在市内各街巷捡拾字纸,送至焚烧炉焚化。④

(六)因利局 

面对当时农村破产、商业萧条,一般小本经营者资金匮乏的现状,各地红卍字会对

设有因利局,旨在“接济贫民,以作小本经营,维持其生活”,由于“所贷之款,分期归

还,意在使一般贫民,因贷款而获利,故名因利局。”⑤

因利局并非民国的新生事物,早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就已经是江南社会常见的

救助机构。清人余治在《得一录》中有“借资作本说”,标题之下有两行小字:“营生无

本,则束手坐困,借给些些,便堪养活。”所出借的金额不高,“少则数百,多不过三千,

每借钱一百,缴利半文,惟需每日将本钱或存货呈缴取信,不论异乡土著,但有保人,

 

①《山东省会警察局掩埋无主∕力灵柩座谈会决议案》(1947 年 7 月 26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0。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5 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④ 池田薰、刘云楼:《烟台大观》,第 127 页。刘精一:《烟台概览》,第 81 页。 

⑤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0 页。 

 224

即准借给。”①

到民国时期,这种因利局在地方较为常见,一般为地方政府或士绅筹办。

1914 年 3 月,山东济宁地方士绅杨毓泗、李秀庚、高为汉、吕庆圻等数人发起筹设因利

局,基金有京钱 18440 千,外加牛油栈公益捐 500 串,梭洋布店公益捐银 120 两,公房

租三项收入。1927 年时,每年出借款达 23300 千元。借款人必须找铺保,对保之后方能

借款。“小本营业应准借贷铜元二千或三千,小本工业应准借贷铜元十千”,“无借贷书,

或无切实铺保者,无论何人,概不支付。”②1919 年,山东掖县知事提取当地普济堂本银

二百四十两四钱八分二厘五毫,折合京钱九百吊,作为因利局基金,交由地方财政管理

处办理。1926 年,县知事张蔚南将自 1922 年 7 月至 1925 年 11 月济贫的余款京钱三千吊,

充作因利局基金,交由当地士绅王同方等人掌管。③

从掌握资料来看,凡有道院暨红卍字会的地方,基本都曾开办过因利局,作为永久

慈善事业之一。据 1933 年左右的统计,各地红卍字会共设因利局 49 处:河北 1 处、山

东 24 处、河南 2 处、江苏 7 处、安徽 13 处、福建 1 处、湖北 1 处。④

红卍字会开办的因利局一概不收取利息,只要求借款人到期归还本金。1921 年 10

月,济南道院开办因利局,借给贫民钱款以作小本经营,按期归还,不取利息,其后经

费由济南红卍字会补助。⑤全鲁卍联处在 1928 年底也开办了因利局。⑥山东临清县城早在

1920 年就由县长杨凤玉创设一处因利局;后来该县绅商又在商会附设一处;1924 年,临

清红卍字会成立之初也附设因利局。这三处在 1934 年左右停办。⑦青岛红卍字会因利局

向贫户贷款,每户以三元为限,不取息,但每三日须还本一次,限于一个月内还清⑧。同

一地的因利局在不同时期的出借数额也不尽相同。据报载,1927 年 12 月 8 日,青岛道院

在青岛曲阜路十四号设立因利局,章程规定:“专放贷款与贫民为小本经营,不取利息,

分期摊还。俾无告灾黎,免趋死地,而受异乡颠沛流离之苦。每人借本不得超过五元,

随收随放,辗转流通”⑨。据 1937 年左右的记载,烟台红卍字会因利局向贫户贷款,每

户以十元为限。统计十数年来,共贷放二千五百余户。至 1940 年前后,已贷出三千余房,

约三万元。⑩

因利局的开办并非需要大量资金,主要是筹定一定数额的本金后即可出借,贷户必

须分期按时偿还本金,这样随贷随收,循环往复。例如牟平红卍字会因利局,在 1934 年

12 月 26 日至 1935 年 1 月 4 日,新增借户八名,借出大洋五十七元。除交齐六名,收进

贷款大洋四十四元外,共计借户五十六名,借出大洋二百八十九元一角七分。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 月 24 日,新增借户九名,借出大洋七十六元,除交齐三户,收进借款大洋

 

①《得一录》,卷 3,第 10 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 

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济宁县志》卷四,第 127 页。 

③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第 35-36 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⑤《济南分会、山东各分会情况》,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⑥《全鲁卍联因利局章程》,《关于 1925 年 2 月至 1943 年 7 月道慈发展的总结》,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6。罗腾 

霄:《济南大观》,第 169 页。 

⑦《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临清县志》,第 116 页。 

⑧ 台湾影印中国地方志丛书(66):《胶澳志》(一),第 437 页。 

⑨《晨报》,1927 年 12 月 9 日。 

⑩ 刘精一:《烟台概览》,第 81 页。池田薰、刘云楼:《烟台大观》,第 127 页。 

 225

四十五元外,连前共计借户六十四名,借出大洋三百三十四元二角七分。①

其他红卍字会

开办因利局的大致情形亦如此。 

关于红卍字会开办因利局的规章,现以莒县红卍字会因利局章程为例,其内容如下:

一目、本局为便利一般贫民谋生起见,借出之款不索分毫利息,但借款者亦须

确遵本局章程办理。 

二目、凡借款者须先一日将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及请借银数,营业目的并

铺保字号或保人姓名开单来局挂号,由本局对保明确,经审查后方准发给折据凭折

领款。 

三目、折据如有损坏或遗失,借款人应立即来局声明,另行自备新折送局盖戳

发还。 

四目、凡借款以能敷小本经营为限,少则银币一元,多亦不得过五元。 

五目、借款期限不得过五十日,无论借款多寡,均须分十期摊还,倘有拖欠,

应由保人承还,下次不得再借。 

六目、凡每次还款时须将折据送局填注盖戳。 

七目、凡来局挂号及领款还款时间以每日十钟至十二钟为限。②

从章程中可以看出,红卍字会因利局除不收取利息外,开办方式与官方或其他团体

开办的因利局并无大的差别,贷款前必须找到可靠的保证人;贷款以五十天为期,分十

次偿还。至于其他红卍字会因利局的规章也大同小异。 

红卍字会因利局还根据社会发展情势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青岛红卍字会因利局

便是其中一例。1946 年前后,因社会经济通货膨胀严重,民众生活日益艰难,青岛红卍

字会因利局原定借贷款数与物价飞涨倍数相差悬殊,因利局已经起不到辅助贫民小本经

营自谋生计的作用,因此,将因利局章程修改。③修改后的因利局章程内容如下: 

第一条,本院因利局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之意,专办放借资本,扶助贫民小本

经营自谋生计为宗旨。 

第二条,本院因利局设主任一人管理局内一切事务,并推监察二人分别助理及

监察一切。 

第三条,本院因利局贷出与收还款项概以青岛市通用国币为本位。 

第四条,凡借款人须先一日将姓名、年龄、籍贯、现住地址、职业及请借币数、

营业目的并铺保字号开单来局挂号,由本局派人调查确实,对保无讹方准签字领款。

第五条,本院因利局借出之款概不收取利息。 

第六条,请借之数以能敷小本营业为限,至多不得超过国币三万元。 

第七条,借款人无论借款多寡,每五天须还本一次,每次须还十分之一,十次

还清。 

第八条,借款人倘遇有特别事故,届期未能还本者,准其来局声明,本局认为

 

①《牟平红卍字会庚报》,分别见《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19 日、1935 年 1 月 29 日。 

②《世界红卍字会莒县分会因利局章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90。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造送扩展因利局计划书》(1946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89。 

 226

理由充足,尚可酌量展期,至多不得过十天,若欲提前偿还者听。 

第九条,借款人所借之款如不归还或有短欠,统由保人承还,下次不再借予。

尚保人推诿即由本局函请警局代为传追。 

第十条,凡染有嗜好及无保者一概不借。①

青岛红卍字会因利局章程与前述莒县红卍字会因利局章程相比,除借款数额因时局

形势不同外,并无根本性变化,由此可知各地红卍字会因利局的类型、规章大致相同。 

 红卍字会因利局也有出借款项无法收回额情形。诸如济南红卍字会因利局 1936 年、

1937 年均损失京钱二十二千文;1938 年,济南红卍字会补助因利局洋三十元。②

 此外,也有的红卍字会在灾荒歉收之地,或连年荒旱之区,开办了类似因利局性质

的贷济所,以“接济贫寒农民,俾其不至辍耕,维持全家生活”③

为宗旨,贷放给农民粮

种或钱款。 

(七)平粜局 

平粜局主要是为平抑粮价而设置的机构,一般是在粮食歉收、粮价上涨的情况下,

由官府倡导,交由地方士绅协助办理。山东掖县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官府与士绅共同组

设平粜局的例子,现举两例: 

1912 年,因上岁秋收平平,粮价昂贵,莱州府知府杨芾札、知县边度春设平粜

局。计购运海粮八十四石,并由富绅集粮七十三旦四斗二升,均减价出粜以平市价。

1925 年,因山东省荒旱减收,粮价高昂,奉天上将军张作霖、山东督办张宗昌

委全省平粜处处长姜寰,购运奉粮来东平粜,掖县设平粜局八处。④

可见,当时平粜局是地方发生灾荒时官绅常用的救助方式。 

红卍字会作为由地方绅商组织的民间慈善团体,也开办平粜局作为永久慈业之一。

红卍字会附设的平粜局与其他团体的平粜局不同,普通平粜“是因地方上临时发生非常

变故,以致粮价飞腾,贫民无力购粮,故设立平粜,平均市价,维持民生。或于谷贱害

民之时,提高价值,收买储存,以备荒年者”,而红卍字会平粜局“除有力者照原价购买

外,其在平时对于贫民,分为二等或三等,就境遇之极贫或次贫者,依次递减其粮价。

若当荒春或冬令之际,有赈济之必要时,其极贫者,尤须完全免价,以代春冬两赈之施

放”⑤

。因此,普通平粜局只是应对青黄不接时的临时性救济措施;而红卍字会平粜局不

仅应对粮荒,平抑市价,而且于平时还救济贫民,助其维持生计,是一项永久的慈善活

动。 

有关红卍字会平粜局的资料遗留下来的不多。宋光宇认为只有烟台红卍字会试办平

粜工作⑥,但没有对其情况进行介绍。其实,烟台以外的红卍字会亦曾开办过平粜局。例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缮送因利局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89。 

② 《1936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1937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 告》,

《道院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1938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 

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

③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4 页。 

④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第 34-35 页。 

⑤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2-43 页。 

⑥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227

如:1927 年,莱芜红卍字会成立了平粜局,由该会会员捐款,购粮一百六十余石,每年

春季平粜接济贫民。莱芜颜庄红卍字会也设立了平粜局,1929 年前后,粮食异常昂贵缺

乏,民众买粮艰难,该会派人数次前往博山及青岛购来粮食若干袋,减低市粮价十之三

四以济民食,以平市价。①

但其具体情形不详。 

烟台红卍字会平粜局是目前已知各地红卍字会开办的平粜局中,影响最大,成效最

显著。现就觅得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描述。烟台红卍字会平粜局以“周急济困、分等平

价施卖粮粉及杂粮,维持民生” 为宗旨,定名为“卍会平粜局”②。卍字平粜局实行董

事制,组织董事会作为最高全力机构。董事会共有十九人组成,均属义务职,由董事互

选董事长一人,董事任期两年,可以连任。董事会每月开例会一次,如遇特别事故,由

董事长及董事三人以上临时召集。董事会公推其中一名董事为策运主任,负责采购粮食。

董事会每年年终须将局内收支及工作情形分别造册报告烟台红卍字会。③

卍字平粜局共设五处分局,主要办理施卖事宜,一切事务均由总局负责,总、分各

局所有津贴、薪金、日用费等均由总局直接支付。总局设总主任、总副主任各一人,会

计、仓廪二员;分局各设分主任一人。各分局施卖粮粉均由总局发给,其施卖数目,每

日填表报告总局查核。总局每届月终将收支施卖各情形造表,报告董事会核查。各分局

每日收入之款于当日送交总局,而总局月五日汇交烟台红卍字会一次。④

总、分各局调查各自所在区域调查贫户,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施卖,甲等免

费,乙等半价,丙等按成本收四分之三,丁等按市价折收一成或两成。甲等的标准为赤

贫或鳏寡孤独者,次者为乙,再次为丙、为丁。确定乙、丙二等级时,由调查员商请各

总、副主任及分主任,按其境况及年龄公平核定;丁等为普通平粜不需调查。该标准并

非固定不变,总局对各领户每十天复查一次,以定升降或免除。总局施卖粮粉对于领户

均适用二联单以杜流弊。卍字平粜局每年分两期施卖粮粉,第一期自十二月一日起至三

月底止;第二期自四月一日起至十一月底。第一期施卖时,按照原定四个等级;第二期

施卖时,等级有所调整,改甲为乙,改乙为丙,改丙为丁,并视年景的丰歉随时集议变

更。⑤

1940 年前后,烟台时人在介绍卍字平粜局情况时,记载:总局设二马路中兴街,市

内分设五分局,粜粮赈济贫民。领户分四等:甲、完全免费;乙、收半价;丙、收成本

四分之一;丁、按市价折收一成或二成。⑥时人所载与前述卍字平粜局的情形大致相同。 

关于该平粜局的日常工作情况,只觅得两则零散资料。一则是 1934 年该局承办烟台

红卍字会的第一期冬赈,“由夏历十月二十五日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止,共放甲等七千七

百九十户,计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口;乙等一万七千九百五十户,计五万八千二百口;丙

等二千八百二十户计一万零九百三十口,共计二万八千五百六十户,八万五千四百七十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4 页、355 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平粜局简章》,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类 224-3703。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池田薰、刘云楼:《烟台大观》,第 127 页。 

 228

口,比较上年第一期,增加一万五千余口。”①

该局代办烟台红卍字会冬赈,在一个月的

时间里即救济贫民 85471 口,说明该局是烟台红卍字会开办的较为重要的慈善机构。另

一则材料是卍字平粜局自 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4 日的施卖情况,“本庚领赈乙等一千

四百五十户,三千八百口;丙等一百一十户,四百三十口,施卖玉米面十一万二千五百

零五斤,杂粮十三石七斗。”②

十天之内施卖如此多的食粮,一方面表明该局当时较强的

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说明平粜局在帮助贫民度过青黄不接及短暂粮荒十分必要。 

抗战胜利前夕,烟台市粮食奇缺,卍字平粜局已无粮可粜,遂于 1945 年 1 月将其兑

给烟台恤养院,作为其粮食加工部门,除加工院内每日所需千余斤粮外,有余粮时也向

居民出售,仍沿用“平粜局”的称呼。1951 年改为“烟台恤养院制粉厂”,由于粮源充裕,

仍能生产小麦粉、玉米粉、高粱粉、白面供应市民,并承担政府的平抑粮价的任务。1954

年随着烟台恤养院的移交,被烟台市粮食局接管。③

(八)育婴堂 

育婴堂是中国传统慈善事业之一。官府、民间均曾开办。民国时期,慈善育婴机构

在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红卍字会开办育婴堂,以“尊重人道,救护遗弃或失养之男女

婴儿,教养成人”为宗旨,并看作是红卍字会慈业的首要部分,“育婴堂多收一婴,即多

救一命,此卍会慈业中之首要部分”④。1935 年,各地红卍字会共设育婴堂 18 处,收养

孤儿 1663 名。⑤

以山东为例,开办育婴事业的主要有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烟台红卍字会、牟平红

卍字会,其中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开设育婴堂,烟台、牟平两会则创办了恤养院,内部

有收养社会弃婴的育婴活动,相关情形详见后文。现主要介绍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育婴

堂。 

早在济南红卍字会成立之前,济南道院就开办了育婴堂,名为“济南道院第一育婴

堂”。按照当时章程,育婴堂实行董事制,设董事长一人,董事十五人,名誉董事若干人。

另外设堂长一人,副堂长二人,庶务、会计各一人,男女管理各一人男女监察各四人,

中西医生各一人,乳妇无定额,接婴人二名,门役一名,堂役二名。堂长监督全堂一切

事物,副堂长协助堂长,遇有重大事宜由董事会议决。⑥

该育婴堂在堂内设置接婴处,为方便接收婴儿,还在城关设若干接婴屉,日夜派人

看守。送婴人可将婴儿放入接婴屉中,无需与育婴堂人员交授。看守人发现婴儿后,不

论早晚时间,均送至育婴堂。送婴家属可以将婴儿的姓名、住址、籍贯、出生年月时日

或婴儿父母的名氏写好一并放入接婴屉内,没有出生时日的即以送至育婴堂的时间为准。

婴儿无论有无姓名,均用育婴堂排名,不能称呼原名,但将原名详细记载收婴册内。排

名以“育婴”二字之一为首字,以道院历次排名字为下一字。⑦

其接婴、命名方法与后面

 

①《红卍会冬赈第一期工作详情业由平粜总局造册报告》,《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8 日。 

②《烟台红卍字会道慈庚报》(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4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88。 

③ 栾恤俭:《烟台恤养院史志(1929—1954)》,第 60 页。 

④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1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第 10 页。 

⑥《济南道院第一育婴堂章程》,第 1-2 页。 

⑦ 同上书,第 4 页。

 229

烟台恤养院、牟平恤养院育婴部的规定大致相同。 

关于婴儿的养教,育婴堂雇佣慈祥且有育婴经验的乳妇,一名乳妇哺育四名婴儿,

乳妇不能与婴儿同睡。乳妇因事外出,应由女管理员给予许可证,但不能携抱婴儿出堂。

乳妇亲友来看望时,只允许在堂外接见,无论男女不能进入育婴堂。育婴堂用牛乳喂养

婴儿,满一岁后将牛乳递减代以食物。婴儿满一年无疾病即施种牛痘,两年后再施种一、

二次。育婴堂设有养病室一处,婴儿遇有疾病,由乳妇报知女管理员延医诊治,如病情

严重或易传染即行隔离送入病室。男、女婴儿满六岁时,不能同院居住。婴儿至四岁时

送入育婴堂附设的幼稚园,六岁时送入附设的小学校。小学毕业后视其资质,授以相当

教育或职业,待其有独立能力时及让其自谋生活。女婴满十八岁时由育婴堂安排择配。

育婴堂婴儿有愿意领回为子女或养媳的,必须有可靠的担保,开明姓名、住址、职业,

由堂长调查属实方能领出。每半年须到育婴堂报告生活状况,育婴堂也随时调查有无虐

待、贩卖或操贱业等情事;住址迁移时须报育婴堂注册登记。①

济南道院育婴堂的领养方

式与后面烟台恤养院的领养方式略有不同。 

至于其实际运营情况,早期情形不详,在 1927 年收男婴 15 名,女婴 30 名,各项开

支大洋 3554.71 元,尚结存 36489.36 元。② 1934 年 5 月省赈务会因为济南红卍字会育婴

堂等“办理有年,颇有成绩,拟请每月补助 200 元,孤孀救济会 200 元,以维持其运转,

后省赈务会同意每月分别补助 150 元、100 元。”③至 1936 年,育婴堂收养男婴 4 名,女

婴 35 名;被领养的男婴 3 名,女婴 25 名。该年收入款项银元 4707 元,开支 3586 元,

结存连同基金共计银元 10563.85 元。④1937 年底,育婴堂收男婴 10 名,女婴 28 名,被

领养男婴 10 名,女婴 19 名。⑤1938 年收养男女婴儿各 6 名,其中3男9 女为人领养。是

年收入银元 3220.6 元,支出 3010.98 元,不足之数由上年余款中拨补。⑥1939 年又收养

6 名男婴,14 名女婴,其中3男6 女为人领养。该年收入 1783.07 元,支出 3473.89 元,

不敷之数由上年结存中拨付。⑦

从以上几年的营办情况特别是 1937 年以后的情况来看,

育婴堂收入逐年减少,开支却历年增加,原本的结存状态发展至后来入不敷出,经办状

况逐渐衰落。 

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 1950 年,位于麟祥门外永庆街的育婴堂有职员 13

人,婴儿 11 人,房屋 99 间。1953 年,该育婴堂有婴儿、孤儿五名,工作人员 8 名。1954

年 3 月由济南市民政局接收。⑧

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且有溺婴习俗,育婴堂收养的多是女婴。延至近代特别是

民国,随着娼妓业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私婴,“当今之世,男女自由,淫风日炽,私

 

①《济南道院第一育婴堂章程》,第 5-8 页。 

②《济南道院 1927 年办理各项道务慈务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③《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4 年 7 月,第 3 页;《山东省政府公报》第 287 期,1934 年 6 月 10 日,第 30 页。 

④《1936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 

⑤《1937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 

⑥《1938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 

⑦《1939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7。 

⑧《济南市卍字会系统单位地址财产人数调查表》(1950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 

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陈市长为报送济

南、山东两红卍字会结束工作总结由》(1954 年 4 月 12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230

生子女比比皆是。”①

私生婴儿在育婴堂中占很大比重。因娼妓的私生婴儿多染有先天疾

病,初期的育婴堂因医疗条件、哺育方法等落后,婴儿死亡率很高,后面烟台恤养院婴

儿部在初期也存有这种情况。但不管怎样,当时育婴堂收养社会上遗弃或失养的婴儿,

从人道主义来说仍具有积极意义。 

(九)残废院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战事纷扰,造成大量伤残兵民。为救助贫困残疾人,残废院

的设置十分必要,“人而贫苦,已属不幸,贫而残废,尤堪怜悯,故必设院收养,以救济

其生命。饥则食之,寒则衣之,且施以教育,引其生趣,教以工作,免其无聊”。红卍字

会开办残废院的宗旨即为“收养贫苦之残废男女,并分别授以相当之补助教育及轻便工

作”②

。红卍字会在各地历年的战事救济中,为照顾伤残兵民,曾在北平、济南、天津、

济宁等地设立了残废院,据 1935 年统计共收养 1169 名。③

在各地红卍字会开办的残废院

中,属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附设残废院开设最早。 

该残废院最初由济南道院开办,地址位于千佛山麓十九号,1919 年修建,1922 年定

名为济南红卍字会第一残废院④

。其早年开办情形不详,大致有如下几年的记载。在 1927

年存有基金 51000 元,收养残废男女 100 名,院内附有盲哑学校,有学生 10 名。各项开

支洋 6433.95 元;各种捐助及基金利息收入共计 6973.95 元,尚结存 51394.04 元。⑤1929

年院内有男残废人 121 名,女残废人 16 名,共计 137 名。有劳动能力的残废人主要从事

糊火柴盒、纺织绒线、麻绳等工作。⑥ 1936 年底,该院尚有男女残废人 149 名。全年收

息捐、房租共 10608.54 元,支出地租、房捐、修理 1271.95 元,支出津贴、膳食、被服、

医药、杂费、器具等 8868.84 元。年终尚结存基金 39514.12 元,以及纬三路市房一所,

华庆面粉厂 1000 元股票 1 张。1937 年底,共收养男女残废人 130 名,年底结存 39526.93

元,以及华庆面粉厂股票 4 张,计 1000 元。⑦1938 年底,结存 39307.92 元,华庆面粉厂

股票 4 张,计 1300 元。⑧

1939 年,该院收养 89 名残废人,收息金、房租 13350.98 元,

支出 10270.06 元,年底结存基金 40988.84 元,另有华庆面粉公司股票 4 张,计 1300 元。

综上可见,当时的残废院已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这与前述济南道院育婴堂每况

愈下的情形大不相同。残废院其后几年的经营情形不详。

1950 年,该残废院改名为残废教养所,尚有职员 9 人,残废人员 77 人,房屋 114

间。1953 年,该所收容孤儿、残废老人 97 人,有职员 3 人,由政府每月补助收容人生活

费 3725000 元。1954年1月5 日,残废教养所由济南市民政局接管。⑩

 

①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1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2 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第 9 页。 

④《济南市“红卍字会系统”情况概述》,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⑤《济南道院 1927 年办理各项道务慈务报告》,《道院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⑥《济南道院 1929 年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 

⑦《1936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1937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

《道院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 

⑧《1938 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道院第十八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 

⑨《民国二十八年母院道慈各项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17。 

⑩《济南市卍字会系统单位地址财产人数调查表》(1950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民政局为报送关于处理世 

 231

(十)恤嫠局、恤产局 

恤嫠局是为救济丧夫而不再改嫁的女子而设置的救助机构。恤嫠也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慈善救助活动之一。据统计,截止到 1911 年,除兼济寡妇的综合性善会,专门救济青

年寡妇的善会就达 216 个①

,可见恤嫠在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红卍字会开展恤嫠活动,基

本上是传统恤嫠观念的延续,有一定的保守和局限,“恤嫠之举,所以补助嫠妇之生计,

保全名节,维持纲常风化”,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贫困节妇进行救济也有积极意义,

“贫妇守节,既形影之相吊,复饔飱之不继,更或有衰老翁姑,奉养无资,伶仃儿女,

抚育维艰,含苦茹辛,亦大可哀已。环境如斯,而又欲其之死靡他,不亦难乎。故恤嫠

之设,不独生者藉以完名全节,即死者亦得瞑目九原。”②

救济临产妇女在中国传统社会早已有之。北宋苏轼在黄州任知州时就曾为生育的妇

女提供育儿资金。在南宋时期的福建某些地区实行过类似的救恤方式:为妊娠五个月的

妇女预先登记,在生育之时给予米一石二斗、一石三斗。明代的周孔教在其《荒政议》“禁

溺女”项中提议以三个月为限,为真正贫而不能生育孩子者提供每日米一升。但这些活

动多属官方行为,民间人力行者不多见。③

红卍字会开办恤产局“乃补助贫民产妇之生计,

使其安心养息。简言之,直接保产,间接保赤之谓也”④。 

有关各地红卍字会开办恤嫠局、恤产局的资料不多见。宋光宇在论述世界红卍字会

的社会慈善活动时未提及红卍字会开设的恤嫠局、恤产局。据 1933 年左右得不完全统计,

红卍字会开办恤嫠局 3 处:河北 1 处、山东 1 处、辽宁 1 处。恤产局也是 3 处:山东 2

处、吉林 1 处。⑤以山东为例,烟台、牟平恤养院内设有恤嫠部、恤产部,其救助情形详

见后文。 

就现存资料来看,青岛妇女红卍字会开办的恤嫠局、恤产局较为出色。1930 年,青

岛妇女红卍字会开办“青岛妇女红卍字会赤贫嫠产救济所”,指出:“我们人类中最可哀

痛莫如茕独,而茕独之中尤以嫠妇与产妇为最苦。盖产者乃一极危险的事,以饥寒之躯

而坐 则愁肠枵腹,呼吸之间命如朝露。而嫠妇尤为可悲,……依托无人,且家无长物,

饔飧不继,则含水污血尤为可怜。是以恤嫠、恤产乃慈业当务之急,而于吾女界同胞尤

为关切。爰于本会附设赤贫嫠、产救济所,施放衣药钱米以资救济而维风化。”⑥

该救济

所人员全部由青岛妇女红卍字会会员担任,设董事长一人,董事四人至六人,会计一人,

调查员若干人,均为义务职,不支付薪金。救恤标准分为五类:赤贫嫠妇决心不再嫁者,

贫妇怀孕将产者,贫妇已产未满一月者,嫠妇及产妇(无论未产或已产)身染疾病者,

嫠妇、产妇有其他特别困难情形者。⑦该所自开办至 1932 年 10 月的救济情形,“每月一

日及十五日两次施放面粉,每人每次发给二十斤;以每次每人发给二十斤计算,每月需

 

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及济南分会的初步意见由》(1953 年 5 月 28),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陈市长为报送济南、

山东两红卍字会结束工作总结由》(1954 年 4 月 12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①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3-204 页。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0-41 页。 

③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第 279 页。 

④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0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概况总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⑥《青岛妇女红卍字会附设赤贫嫠产救济所之成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1。 

⑦《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恤嫠、恤产章程》(1930 年),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232

面三十袋,每年需面三百六十袋,约用洋一千元。”①

其他情况不详。

红卍字会在筹划设置恤产所时,也已考虑到社会上贫穷产妇百无一助,指出:“良以

产为险事。彼席丰履厚者之于胎前产后,既有饮食以养之,复有药饵以补之,自可化险

为夷。独一般无告之贫妇,饥寒交迫,庚癸频呼。以饥寒之躯,猝然坐蓐,难免气若游

丝,命若朝露。即幸而分娩,则产后之饮食与调养,又兴仰屋之嗟。视观各地贫妇,因

产自裁,或溺毙其婴者,何止一人。由此以衡,则恤产之举,所费寥寥,而被恤者受惠

实大也。”②

因此,与红卍字会开办恤嫠局尚有保守的一面相比,恤产局的开办具有更积

极的意义。 

(十一)恤养院 

如前所述,世界红卍字会所开办永久慈善事业中之育婴堂、残废院、施诊所、恤嫠

局、恤产局、平粜局、因利局、慈善小学等,因其简便易行,并不需花费巨额资金,各

地红卍字会一般都附设开办。至于恤养院,则是世界红卍字会附设的具有固定基址、规

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全面的慈善救助组织,举凡收养孤儿、婴儿,救济产妇、嫠妇、残

废、老羸;附设学校、开办工厂等无不包办,没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不能成其事。至

1938 年前,全国仅有烟台红卍字会和牟平红卍字会分别开办了烟台恤养院、牟平恤养院。

③其后沈阳的也改称恤养院。④1940 年,全鲁卍联处成立了恤养院。1944 年,青岛红卍字

会成立了包括育婴局部、孤儿教养部局、孤儿习艺所部、平民小学部、平民治疗所部、

因利局部、恤嫠局部、恤产局部在内的大规模慈善组织,但其名称不是恤养院,而是叫

做慈济院,并且其中有些部门尚未运营。⑤

全鲁卍联处附设恤养院由冯念鲁、马清岭、杨霭微等人于 1940 年 12 月 1 日发起成

立。起因是救济 1937 年山东水灾。是年夏天大雨,山东运河、黄河泛滥,加上日军侵占

华北,济南一时出现大批难民。当时全鲁卍联处积极收容、遣送,最后一批残老、孤儿

137 名无家可归,于是全鲁卍联处的董事提议设立恤养院,遂于 1940 年借伪社会部山东

育幼院的空房作为恤养院的院舍,1943 年迁至官扎营街 265 号。至 1951 年,该院尚有残

老 9 人:男 7 女 2。孤儿 38 人:男 33,女 5。⑥此外,还拥有织布机 22 台,工人 59 人(内

有孤儿 15 人);另外附设免费小学校一处,有学生 82 人,教员 3 人。院内一切开支依靠

织布,由于工人技术较差,资金不足,每月入不敷出。1954 年 1 月,该院移交济南市民

政局。⑦

 因全鲁卍联处恤养院、青岛红卍字会慈济院成立时间较晚,影响不是很大。创办最

早、影响最大的当属烟台恤养院,本文后面将专列章节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则为牟

平恤养院。 

 

①《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办理慈业成绩概况及统计表》(1932 年 10 月 11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33。 

② 吕梁建:《道慈概要》下卷,第 40 页。

③ 同上书,第 38 页。 

④ 栾恤俭:《烟台恤养院史志(1929—1954)》,第 81-82 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三十四年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56。 

⑥《卍字会附设之恤养院情况初步调查》(1951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⑦《民政局对世界红卍字会山东分会、济南分会处理和意见(草案)》(1951 年),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陈市

长为报送济南、山东两红卍字会结束工作总结由》(1954 年 4 月 12 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233

牟平恤养院成立于 1933 年,是在烟台恤养院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分担

烟台恤养院的救恤压力。尽管牟平恤养院在当时也比较有影响,但其保留下来的资料远

少于烟台恤养院的资料。《牟平县志》卷五在“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项下记载了如下

内容: 

规模尤大、施济尤宽者莫如恤养院。院址在城东里许,建筑费与基金预定为五

十万元。建筑拟分三期,第一期建筑于二十二年冬告成。院中慈业分育婴、孤儿、

恤嫠、恤产、残废、老羸六部。因利局亦附焉。盖将原设恤产、恤嫠、育婴三局扩

大范围,而欲使人人各得其所也。现已举办育婴、孤儿、恤嫠、恤产四部,至残废、

老羸两部,尚待第二期建筑完成也。①

对世界红卍字会早期历史做过相关研究的台湾学者宋光宇在提到牟平恤养院时,只

是引述了上面《牟平县志》卷五的小部分内容,其虽前往牟平恤养院旧址,但没有碰到

当年的孤儿,也没有收集到任何有关的资料。②

值得注意的是:其引述的《牟平县志》卷

五的内容与笔者上面引用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引文的最后为“尚待第三期建筑完成也”,笔

误抑或版本问题不得而知。 

 其实,《牟平县志》卷二“地理志”中还有关于牟平恤养院的更为详细的介绍,宋光

宇未曾提及,记载内容如下: 

 恤养院在城东里许,为红 字会所建筑。基址十八亩半,建筑设计,分三期完

成。第一期自民国二十二年春兴工,至冬初落成,计楼房百二十间,平房二十五间,

大门为平房九间,前院之中,拓为椭圆形之广场,丛植花木,场之中间,留作将来

为大慈善家铸造铜像之地,广场后东西有亭二,一为镌刻捐助基金姓名纪念碑,一

为钟亭,稍后建方楼一座,共三十六间,上为礼堂,可容五百余人,下分客厅、故

去董事祀室、及董事院长与各科办公室,檐前有额,题“老安少怀”四字,屋顶露

台前檐,高树旗帜,后置钟亭,此为全院之主房。院之东南,为平房三间,作浴室,

其北接建楼厢十二间,为儿童图书室,又接建平房五间,为厨房,再北楼厢十间,

暂作教室,院之西南,平房一处,为仓库与车房,其北接建楼厢十二间,上为学校

成绩展览室,下为工厂出品陈列室,又北平房五间,暂作职员室,再北楼房十间,

另设界墙,内为育婴部,墙外设云板一面,男女职员至此为界,遇有传达时,击云

板为号,院内除供育婴分配外,又附设养病室。上述前院之房乃东西相对,左右整

齐,其后则东西射直,共建楼房四十间,中分为二,东部上下二十间,分设男孤寝

室、餐室、盥室。西部上下二十间,亦属育婴部之内。此现有配置之大概也。 

 院中慈业,凡分六部,一育婴、二孤儿、三恤嫠、四恤产、五残废、六老羸、

因利局亦附焉。其救济区域,以鲁东为范围,故建设宏深,以广容纳之量。现已举

办者,为育婴孤儿恤嫠恤产四部,至残废老羸两部,尚待第二期建筑完成。③

以上县志所载内容详细地描述了牟平恤养院建筑第一期落成后的结构、规模和布局。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牟平县志》卷五,第 226 页。 

②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③《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牟平县志》卷二,第 108 页。 

 234

今天牟平恤养院的旧址依然见证了这段文字记载(如图 7-3、图 7-4)。牟平红卍字会在

规划恤养院时,规定:“基金五十万元,基地一十八亩,建屋三百六十间也。不过基金非

一时所能筹足,而筹备进行不能不有相当之程序,以便主其事者依次办理。其全部计划

定为三期,每期由卍会筹集基金一十七万,建屋一百二十间。”①

第一期建筑于 1933 年冬

完成已经没有疑问。其后两期是否也按原计划完成,还需进一步考证。 

据该院 1951 年自述:拥有楼房 248 间,平房 47 间。②以这个数字作为参考,再比照

牟平恤养院原建筑计划推测:其预设的三期建筑计划并未全部完成,已经完成第一期、

第二期,第三期应该没有付诸实施。因为 1951 年时的“楼房 248 间”,与“全部计划定

为三期,每期由卍会筹集基金一十七万,建屋一百二十间。”相对照,恰好推断出其完成

了第二期建筑,而第三期建筑极有可能因为资金或时局关系未能实施。再据牟平恤养院

1948 年左右的《儿童福利调查提纲》所载:“本院院址二十一亩五分,因建筑需款甚巨,

并且此款赖于捐募,一时不能凑齐,乃分二期建筑,第一期于民国二十二年开始建筑;

第二期于民国二十四年建筑,共计楼房二百四十八间,平房四十七间。”③

文中将恤养院

的全部建筑计划分为二期。至此,牟平恤养院的建筑问题基本搞清:该院建筑分期并非

完全按照预定的三期,而是分为两期。第一期于 1933 年春动工,至 1933 年冬完成,并

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各地院会派代表前来参加。第二期基本在 1935 年完成。两期一

共建筑楼房 248 间,平房 47 间。牟平恤养院未能按照原建筑计划完成三期建筑,主要原

因是资金难以短时间内筹集全,1937 年抗战争爆发后,“交通阻碍,商业萧条,即不易劝

募”④,牟平红卍字会及恤养院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能设法维持自身运转已属不易,第

三期建筑计划已无从着落。 

为了筹募资金,牟平恤养院规定:“有发宏愿输助基金全数三分之一者(即十七万元)

除特铸铜像一尊建于大礼堂前之广场外,并世世为本院当然董事长,故后奉于董事祀室

祀之,以崇丰功而志不朽。”“输助基金二千元以上者征为特别懂事;输助基金一千元以

上者征为名誉董事;输助基金五百元以上者征为赞助董事。”⑤

但迄今尚未发现有关铸造

铜像的资料,极有可能当时无人能捐助十七万元。 

关于牟平恤养院历届负责人情况,整理如下表: 

牟平恤养院历届主要负责人简表⑥

任职时间 姓名(道名) 职务 备 注 

贺寰虔 院长 因在外捐募基金不经常住院,由副院长李镜极、孙

惠舟代行职责。 1933 年成立至 1938 年 

李镜极 副院长 1938 年病故 

 

① 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创立特刊》,第 1 页,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类 

231-3710。 

②《牟平卍字会及附设恤养院成立经过及沿革简报》(1951 年 4 月 18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③ 牟平恤养院:《儿童福利调查提纲》(1948 年油印本),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④《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⑤ 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创立特刊》,第 2-3 页,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 

类 231-3710。 

⑥《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235

 孙惠舟 副院长 1936 年出院 

王镜铭 院长 1948 年病故 

1939 年至 1948 年 任惟登 代院长 1940 年出院,病故原籍 

王澜大 代院长 1940 年任职,1944 年出院 

1949 年至 1951 年 职员杨盛奕、孙澜性、解镜铿、孔澜秦等共同进行

该院历年详细的收养、救恤情况不详,其在每个时间段的大致救恤情况整理如下表:

牟平恤养院收养救恤情况简表①

时间 男孤 女孤 男婴 女婴 恤嫠 恤羸 恤残 恤产 备注 

1937 年前 141 31 64 42 67 7 1 12 1937 年前的总数 

1949 年前 79 16 18 21 70 11 3 15 孤婴数为 1949 年前续收数

1949 至 1950 年 24 2 11 27 30 9 4 孤婴数为该两年续收数 

1951 年 1 1 1 26 6 2 孤婴数为该年续收数 

应该说明的是:表中的孤儿、婴儿除 1937 年前的数字为恤养院收养总数外,其他时

间段的数字均为续收人数,而非该时间段内收养的总数。因此,在 1949 年以前,牟平恤

养院大致共计收养男孤儿 220 名,女孤儿 47 名,男婴 82 名,女婴 63 名,恤嫠 137 名,

恤羸 18 名,恤残 4 名,恤产 27 名。 

解放前后,牟平恤养院面临的经济形式严峻,据不完全统计,除 1949 年外,1950

年、1951 年均入不敷出②

: 

1949 年:工业收入 25000 斤,卖物资收入约 10000 斤,外汇收入约 10000 斤,

农业收入 10000 斤,以上共收入 55000 斤,共支出 50000 斤。 

1950 年:工业收入 20000 斤,卖物资收入 10000 斤,青岛汇来 10000 斤,农业

收入 10000 斤,共计收入 50000 斤;共支出 65000 斤。 

1951 年预算:工业收入 36000 斤,农业收入 10000 斤,油业收入 15000 斤,卖

物资收入 3000 斤,北京外汇 10000 斤,共计收入 74000 斤;共支出 80000 斤。 

1951 年 10 月 27 日,牟平县人民政府正式接办了牟平恤养院,改名为牟平县(生产)

教养院。1956 年,牟平县生产教养院结束业务,院内数十名孤儿、残废、婴儿转到烟台

生产教养院。③

笔者曾于 2006 年 5 月前往烟台、牟平搜集世界红卍字会及其恤养院资料,分别走访

了烟台市芝罘区社会福利一院(其前身为烟台恤养院)和牟平恤养院旧址。烟台恤养院

旧有院址多已不复存在,只留有原恤养院大门等极少数建筑(详见本文第八部分)。牟平

恤养院房舍依旧(如图 7-2、图 7-4),1987 年被确定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图

7-5);2001 年被确定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笔者走访时该院尚为牟平区党校使用;近来

 

①《牟平卍字会及附设恤养院成立经过及沿革简报》(1951 年 4 月 18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②《牟平县人民政府关于牟平卍字会及其附设之恤养院情况综合报告》(1951 年 10 月 6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 

23-1-1。 

③ 曲言训:《牟平红卍字会恤养院始末》,《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 1 辑,第 55-56 页。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 

志(1929—1954)》,第 81 页。 

 236

又获悉牟平县政府斥资 300 多万元修缮牟平恤养院,预计两年后将重现昔日风采。①

结 语 

慈善事业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在明清之际特别是进入清代之后达到顶峰。日本学者

可儿弘明对清朝慈善活动作了简明的概括,他认为清末善堂的慈善事业已经包括以下诸

多方面: 

焚毁淫书、惜字、放生、义学、瀑节、宣讲、散发善书等社会教化和拥护传统文化

的活动;施棺、代葬、检尸、拾浮尸、义庄、公共墓地等助葬事业;施医、施药、种痘、

各种医疗设备等医疗事业;保障老人、贫民、鳏夫、寡妇的生活;流民、弃儿、孤儿、

老人、寡妇的收容设施;施米、施茶、施粥、施衣、施舍等救贫事业及饥馑救济;公共

水井、路旁休息所、渡船、桥梁、修补道路、救生船等公共设施;防盗、消防、职业指

导、保产、募捐灾害地区等及其他事业。②

将前述世界红卍字会的诸项永久慈善救济活动与清末中国传统社会的慈善事业相比

照,发现:世界红卍字会的永久慈善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未与传统慈善活动有截然的

分野,有不少方面是对其继承和发展。这并非说明世界红卍字会慈善活动的落伍,而恰

恰是当时中国社会在清末民初处于转型之际新旧杂陈情形的真实写照。不惟如此,这种

新旧交融现象进一步证明了慈善事业具有超越时空、阶级的普遍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

保障和助力。世界红卍字会作为一个民间慈善救助组织,开展了如此广泛多样的慈善救

助活动,特别是其在慈善教育、慈善医疗等方面的与时俱进特点是当时民间慈善组织涌

现出的新潮,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值得今天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 

图 7-1 解放前牟平恤养院大门 

(图片取自牟平恤养院编:《世界红 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影片汇刊》) 

 

①《胶东最大恤养院修缮启动两年后将重现昔日风采》,《烟台晚报》,2007年5月9 日。报道中将牟平恤养院误说成

“牟平区红十字会附设的永久性慈善机构,建于 1930 年”。牟平恤养院应为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的永久慈业,

于 1933 年春动工,1933 年冬落成。1930 年左右只是购买基地,建起了牟平红卍字会,恤养院彼时尚未破土动工。

② [ 日] 可儿弘明:《猪花——被贩卖海外的妇女》,孙国群、赵宗颇译,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40- 341 页。

 237

图 7-2 牟平恤养院大门旧址(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烟台牟平) 

图 7-3 解放前牟平恤养院主体建筑——大礼堂 

(图片取自牟平恤养院编:《世界红 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影片汇刊》) 

 238

图 7-4 原牟平恤养院主体建筑——大礼堂近照(笔者于 2006年5月摄于烟台牟平)

图 7-5 牟平恤养院旧址被列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烟台牟平) 

 239

十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 

 ——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 

今天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有一家集休养、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

慈善机构。它就是闻名遐迩的烟台市芝罘区社会福利院(如图 8-3),至今已经有 70 多年

的历史,其前身即为创办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世界红

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①

(如图 8-1)。烟台恤养院是烟台绅商面对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社

会问题,为谋求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策划集资创办的新型民间慈

善救助组织。它的创办不仅开创了胶东社会慈善事业的新纪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间慈

善救助事业的典范。

图 8-1 图 8-2 

图 8-1:民国时期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正门。(图片取自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编:《世

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1936 年。) 

图 8-2:原烟台恤养院正门现为烟台无线电一厂地址;目前被一家经营的商店使用。(图片来源:

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烟台市芝罘区。) 

 

图 8-3 

今天闻名遐迩的烟台市芝罘区社会福利一

院,位于上面右图烟台市无线电一厂的斜对面,

二者仅有一条马路之隔。该院前身即为世界红 

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图片来源:笔者于 2006

年 5 月走访该院时拍摄。) 

 

① 本文以下将“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简称为“烟台恤养院”。 

 240

(一)萌生背景与社会成因 

烟台恤养院的萌生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它的出现,既深受

中西文化冲撞、融会的影响,又是有识之士在社会相对迅速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天灾人

祸带来的种种不安定因素,为谋求和谐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也保证和

促进自身发展的成功尝试。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各项事业取得不少进步,但灾荒等社会问题一直困扰国民政府。

从 1912-1937 年间,较大的灾害有 70 多次,计“水灾二十四次;旱灾十四次;地震十

次;蝗灾九次;风灾六次;疫灾亦六次;雹灾四次;歉饥二次;霜雪之灾二次。”①

而且

各种灾害大都同时并发。以上是全国的大致情形,其中没有包括历年的兵燹、匪患。民

国是山东历史上天灾人祸最严重的时期,据统计,自 1920 年至 1930 年的 11 年间,比较

严重的水灾、旱灾、兵匪分别占了 9 年、8 年、5 年,②

若再加上较轻的灾害,几乎无年

不灾。这一时期,地方军阀张宗昌、褚玉璞以及韩复榘与刘珍年连年争战,给山东特别

是胶东地区带来严重灾难。水旱疾疫、兵连祸结不仅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还将大量人口

抛出正常的生活轨道,使之沦为无所依靠的弱势群体,给社会尤其是城市和谐健康发展

造成诸多不确定隐患。如何清除隐患,保证社会尤其是城市的健康发展,民间慈善救助

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中国近代规模民间慈善救助事业,是由外国传教士开其端的。就烟台一地而言,外

国来华传教士自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除大规模集中赈灾以外,还长期从事慈善救助事

业,先后开办了育婴堂、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麻风病院等。其中梅理士夫妇

开办的登州启喑学馆即后来的烟台启喑学校、马茂兰开设的烟台幼童孤贫院以及天主教

会开设的麻风病院等,当时在烟台、山东乃至全国,均产生了相当影响。烟台启喑学校

教授学生的同时还向其传授诸种手工艺技能,“男生学做木工、手工和机器编织及种园。

女生学习烹饪、缝纫、刺绣、抽绣、做花边和编织。”③

20 世纪 20 年代,时人谓该校:“远

近闻风而来者不乏其人,近更大事建筑”,“扩充校舍讲堂等等,观其楼房高大伟壮华丽,

前途定有可观。”④烟台幼童孤贫院自开办以来进展顺利,尽管是由传教士开办的,但时

人对之颇有好感,认为“此院为我华人之贫苦子弟而设,其造福贫民不浅”,深望中国“慈

善之士亦能赞助该院,俾其慈善之工,日进无疆。”并号召国人效仿自办慈幼机构,“提

倡我华人自理之恤孤院,则我华人慈善之荣誉,当不让欧美人士独先也。”⑤ 在华传教士

“教、养、工”慈善救助模式,对后来中国自办之民间慈善救助机关颇多镜鉴。近代烟

台从来没有外国租界,中外商民混合杂居,相当长时期只是福山县的一个商埠,1928 年

以前,本身没有行政管理机构,而先后靠由中外商人、传教士共同推举的公共事务委员

会、华洋工程局管理城市事务,从而也为更好地汲取外人经验提供了条件⑥

。 

 

①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第 30 页。 

② 张玉法主编:《民国山东通志》第四册,山东文献杂志社 2002 年版,第 2441 页。 

③ 郭大松译:《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资料补译》,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 

下册,第 254 页。 

④ 郑千里:《烟台要览》“慈善篇”,烟台要览编纂局 1923 年版。 

⑤ 同上。 

⑥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第 503 页。 

 241

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是中国儿童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受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影响,

再加上幼儿教育思潮的推波助澜,幼儿教育与慈幼问题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密切关注。

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自办慈幼事业刚刚起步,以香山慈幼院为代表的各种慈幼机构在全

国各地相继开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儿童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中国四万万人民,

生在这二十世纪,若是教育的根基不深固,那灭亡的祸患就不远了。请问教育的根基是

什么呢?我说就是幼稚园。”①慈幼教育家熊希龄更是将儿童提高到保国保种的高度,他

说:“窃维国家之强弱,视乎教育之能否完善;种族之强弱,视乎卫生之能否精密。然此

等皆以儿童为基础。故儿童教育能普及者,其国必强,儿童卫生能注重者,其种必强。”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也注意收养孤婴,1928 年曾明令各地成立救济院,内设孤儿所、育

婴所。 

1928 年,孔祥熙、高凤池等人在上海发起了以“谋求儿童幸福,培植国家基础”③

宗旨的中华慈幼协济会,孔祥熙任会长,这是当时第一个全国性的慈幼组织。1931 年,

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 4 月 4 日为儿童节,由教育部通令各学校举行。1934 年中华慈幼协

济会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慈幼会议,商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慈幼事宜。同年,国民政府

行政院决定将 1935 年定为“儿童年”,组织成立了“全国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全国范围

内涌现了一股关心儿童、重视慈幼事业的浪潮。

近代以来,时势变迁,工商各业兴起,商人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

日益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倚重,反过来强化了其社会责任感,他们

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广泛参与公

共事务。近代烟台因商而兴,商贸繁盛,孕育出了

一个思想开放、极具活力的商人阶层。为了同官方

打交道、维护自身利益,烟台商人组织了烟台商务

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烟台商业进一步发展,

各行业成立了同行业行会组织。1920 年,烟台商务

会改称烟台总商会,广泛参与警务、司法和其他市

政工作④

。以澹台玉田(图 8-4)为首的新式商人平

素热心公益事业,主张兴办烟台公园、贫民工厂及

公立医院等事务。为了更好地救灾恤邻,烟台政绅

商学各界还发起成立了胶东赈灾公会,澹台玉田任

会长⑤

。此外,胶东一带经商之风盛行,这一地区

的民众,“长於经商,故商於京、津、旅、大 

图 8-4 (取自《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

 

① 王余榘英:《幼稚园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汇刊》,1921 年第 2 期,第 3 页。 

② 周秋光:《熊希龄集》下册,湖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11 页。 

③ 许建屏:《中华慈幼协会与全国慈幼领袖会议》,《申报》,1934 年 10 月 9 日。 

④ 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第 506-507 页。 

⑤ 郑千里:《烟台要览》“慈善篇”,烟台要览编纂局 1923 年版。 

 242

者颇多。”①

正是这批新兴商人积极应对社会现实,主动投身于慈善救济事业。烟台恤养

院得以创办就得益于烟台地区“多富商大贾,迭经变乱,创巨痛深, 故能激发天性,知

厚藏不如多施,救人即以度己。五六年来,救灾拯患,出资数十万。”②新兴商人阶层的

出现为地方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办恤养院这样的新型民间社会慈善救助组织,保证

烟台地方和谐稳定,顺利发展,就成为他们的应然之举。 

(二)创立及发展概略 

追溯烟台恤养院的早期历史,不得不提及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以下简称烟台红

卍字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 1922 年成立后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分会次第建立,

烟台红卍字会也于“民国十五年丙寅三月二十九日”③,即 1926 年 5 月 10 日正式成立。

烟台红卍字会成立之初即组建了 4 个业务部门:孤儿院筹备处(即后来的恤养院)、平粜

局、施诊所、育德小学,这四个部门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后来的恤养院。烟台恤养院

的前期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筹备试办阶段(1929 年-1933 年);正式运营,

逐年扩大臻于繁盛阶段(1933 年-1938 年);抗日战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阶段(1938

年-1945 年);勉力维持、调整、改组和接收阶段(1945 年-1954 年)。 

1.筹备试办(1929-1933) 

20 世纪 20 年代,天灾人祸使得社会一片残破之相,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流落街头之

孤婴尤为可怜且亟待救恤。鉴于此,1929 年冬,烟台红卍字会负责人之一王盛开倡导组

织孤儿院,遂成立烟台红卍字会孤儿院筹备处,是为恤养院之雏形。1930 年 2 月,烟台

红卍字会公推王盛开、褚文郁前往北平、天津、济南各地参观学习,在北平奉世界红卍

字会中华总会指示,将烟台红卍字会孤儿院改为恤养院,此即烟台恤养院名称之由来。

王、褚二人返回烟台后,和会中诸人商洽恤养的意义与范围,一致决定扩大救济范围,“贫

苦之孤儿,失养之婴儿,贞节无告之嫠妇,均应在分别恤养之列”④。烟台红卍字会遂将

之前开办的救济贫穷产妇之恤产局也并入恤养院,至此恤养院救恤范围扩大为孤儿、婴

儿、嫠妇、产妇四部。是年 4 月,恤养院董事会成立,烟台红卍字会会长澹台玉田(时

任烟台商会会长)任董事长,王承宴为副董事长;王道揆、聂承临、徐盛造、曹承虔等 9

人为董事。随后董事会任命王树慈为院长,王盛开、褚文郁为副院长。恤养院最初院址

系借自董事刘云程别墅,在进行简单修葺整修后,于 1930 年 6 月开始试办。 

1932 年春,烟台红卍字会将之前开办的残废院并入恤养院,增加残废、老羸两部,

救济范围增至六部。恤养院原本只收男孤儿,1933 年春开始收养女孤儿。同年 4 月,恤

养院开设了机织、缝纫、皮鞋等简单手工业,聘请技师教授 15 岁以上之孤儿。烟台恤养

院自 1929 年冬筹备,1930 年 6 月开始试办,至 1933 年 6 月规模初具,遂于同年 9 月正

式开幕。彼时各地卍会前来祝贺的计有:中华总会、济南母会、卍会驻津办事处、南京

办事处、天津主会、远东主会、热河分会、滨江分会、长春分会、安东分会、辽阳分会、

 

①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2201 页。 

② 素爽:《烟台恤养院参观记》,《道德月刊》第 1 卷第 3 期,1934 年 6 月 25 日。 

③《胶东道慈之发展》,《道德月刊》第 1 卷第 7 期,1934 年 3 月 25 日。 

④《沿革》第 1 页,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以下简称“《三周纪念 

册》”),1936 年。 

 243

济宁分会、大连分会、胶东各分会会长、烟台地方各机关团体共四百余人,以及市内各

界男女二千多人及孤儿亲属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典礼。 

2.正式运营(1933-1938) 

这一时期烟台社会比较稳定,工商各业不断发展。就全国范围来说,国家各项事业

正处于全面建设时期,中国进入一个稳步的现代化进程中。烟台恤养院的资金不论本埠、

省内募集还是省外劝募都比较便捷、顺利。1936 年春,孤儿求恤数额持续增长,院内之

餐室、寝室、教室均逐渐出现拥挤局面。恤养院董事会遂决定另觅校址,将原来附设院

内的育德小学迁出,原校址留给孤儿之用。经过一系列的归并调整,恤养院共计有“地

十四亩余,房二百十余间”①。经过几年的发展,恤养院“各项事功已著成效,非但在本

省境内独树一帜,即以全国各地言,亦为仅有之慈幼机关……设备整洁优雅,孤儿等一

切衣食住行均在院内,俨然一小社会焉。”②

 从当时留下来的烟台红卍字会为纪念烟台恤

养院成立三周年而发行的《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中也可以看出其

发展迅速之情形(如图:8-5)。彼时政、军、商等各界有影响的人士,诸如:孙科(图

8-6)、于右任(图 8-7)、居正(图 8-8)、傅作义(图 8-9)、宋哲元(图 8-10)、黄绍竑

(图 8-11)、邵力子(图 8-12)、张自忠(图 8-14)、韩复榘(图 8-15)、张群(图 8-16)、

吴佩孚(图 8-17)、陈绍宽、东海关监督周秀文、福山县长李树森、烟台特区商会崔葆生

等人纷纷为之题字祝贺,对其成绩予以肯定和表彰。 

图 8-5: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院址全图。(取自《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

图中恤养院的建筑、孤儿队列、孤儿活动、体育活动设施等清晰可见。尤其是图中右首一座矗立的四

层楼房,在当时烟台极为罕见。该楼为恤养院副院长王盛开(原名文宣)独自捐资 3 万银元兴建。 

 

①《历年事略》,第 18 页,《三周纪念册》。 

② 刘精一:《烟台概览》,第 82 页。 

 244

图 8-6 图 8-7 图 8-8 

图 8-9 图 8-10 图 8-11 

 图 8-12 图 8-13 图 8-14 

 245

图 8-15 

图 8-16 

(注:以上题字图片均取自《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 

3.自力更生(1938-1945) 

烟台恤养院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很快被日军侵华所打断。首先,战争打乱了中国原

有发展秩序,全国陷入战时状态,各地交通阻隔,来往不便,这对烟台恤养院的对外交

流及资金募集是个沉重打击。其次,1938 年春日军占据烟台,引起地方骚动,富商大贾

纷纷外逃,地方工商业凋敝,物价上涨,生产生活必需品奇缺。这使得本靠募捐和商贸

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恤养院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以褚文郁为首的恤养院

领导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方开辟利源。褚文郁在日军占据烟台后,提前结束《胶

东卍报》的业务,将全部设备和部分职工转到了恤养院,成立了印刷厂。恤养院还考虑

到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压力,将成年孤儿留下开办工厂,派他们外出学习技术。

几年间,恤养院在原有手工业基础上继续扩展兴办,拥有织布厂、毛织厂、木器厂、铁

工厂等 10 多个工厂,自主营销牟取利润,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为解决食粮问题,1944

年春,恤养院在宫家岛村购买闲散土地办起了农场。1945 年,恤养院接兑了当地的“义

通银号”,为成立孤儿银行准备了条件。①

烟台恤养院依靠自己的力量,办起了工厂、农

 

①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1992 

年,第 141 页。 

 246

场、分销处、银行等多种业务,为其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中维持运营提供了物质保证。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这些业务也仅仅能使恤养院维持生存,其面临的经济压力依然

很大。 

4.维持接收(1945-1954) 

这一时期,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但国内解放战争硝烟又起,烟台恤养院面临的形

势依然不容乐观。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物价则日益腾涨,数日

之间相差竟至二十倍”①

。烟台恤养院之前办起的工厂等业务举步维艰,虽然没有直接相

关的资料予以证明,但可以从与烟台毗邻的牟平恤养院面临的情况管窥一二。1950 年,

牟平恤养院负责人曹承虔在给牟平县人民政府的申请函中说:“近二三年来,该院经济甚

感困难,虽有工厂织布、织袜、做鞋、为农民打手工饼等,而各工厂未拨固定资本,无

大宗款项购买原料。所出成品出卖后,随时充作该院购买粮草之用,因此营业状况日形

缩小,无力扩展。”②

由此可以推知烟台恤养院也处在勉强维持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同时也受极“左”思潮及战争思维定势

的影响,人民政府决定取消、接收私立慈善团体而由政府包办救济事业。国家在公共事

务的处理上占据了绝对主导权。在这种形势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于 1953 年 2 月 19

日至 21 日在《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声明,宣告自行解散。根据中华总会的这一指示,

山东各地红卍字会与地方政府部门先后完成了交接工作。烟台恤养院及其附属的各项产

业也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进行调整和改组,于 1954 年移交给烟台市政府,同时改名为“烟

台市生产教养院”。从此由民间力量所办的烟台恤养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内部组织建制及职责 

1.董事会 

烟台恤养院为烟台红卍字会所办之永久慈善事业,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烟台红卍字

会。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1930 年 4 月,烟台红卍字会组织成立了恤养院董事会,按照

当时规章:“董事定为二十一人,候补董事五人,由董事互选董事长一人,责任董事长一

人,副董事长二人。”③董事为义务职,任期二年并得连任。此外,如对于恤养院发展有

尽大力者由董事会征请为特别董事、名誉董事或责任董事、赞助董事及监察。董事会是

恤养院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卍会决议一切重要院务,有任免院长的权力;恤养院各项

财务收支的最终查核权也归董事会所有。恤养院董事会会议分三种:一种是每年召开一

次的年会,所有董事都参加;一种是每月一次的常务董事会,定于“每月第二星期日午

前九时”④

召开;还有一种是遇有特别事故时由正、副董事长召开的临时会。董事会由董

事长主持,董事长缺席时由副董事长代替,如均缺席得临时公推董事主持。董事会非过

半数不得开会,所议事项由出席过半数董事表决。院长、副院长须列席董事会议报告经

过事项或陈述意见,但无表决权。恤养院对外以烟台红卍字会或恤养院董事会名义行事,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牟平分会函为恤养院基金无着诸孤行将无告请鼎力协助》(1945 年 8 月 17 日),青岛市

档案馆藏:B63-1-177。 

②《牟平红卍字分会为要求豁免或减轻恤养院农业税以维持孤婴生活》(1950 年 7 月 30 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

23-1-1。 

③《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1 页,《三周纪念册》。 

④《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办事细则》,第 1 页,《三周纪念册》。

 247

董事会备制铜制篆文公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董事会之章”,凡向卍会有

所陈述及对外之普通文件须盖用此章,由董事长副署或副董事长代署。 

2.院长、副院长 

恤养院设院长一人,副院长二人,管理院内一切事宜,由董事会聘任之,均为义务

职。院长、副院长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院长职责重在对外,主

要担负筹款及各种交际事务;副院长则重在对内,即负责院内的用人行政诸事。院长、

副院长对院务运营负有重大责任,因此规定院长、副院长“至少须有一人于每日午前八

时到院治事,午后四时退班。在办公时间如均因故离职,须委总务主任代行职权。”①院

内每日收发文件须由总务科汇呈院长、副院长核阅、批办。凡孤儿、嫠妇、产妇、残废、

老羸来院求恤时,须填具求恤单,经院长、副院长分别区域发交调查员切实调查。求恤

单由调查员调查认为合格时,盖章呈经院长、副院长复查核夺,其准恤者由院长、副院

长盖章交总务科办理。

院长、副院长须每周同总务、教养二科主任举行全院总检查一次,检查完毕后召开

院务会议。院务会议由院长、副院长及全体职教员组成,由院长主持,院长缺席时由副

院长一人代为主持。院务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二次,由院长临时召集,所议事项须经出席

过半数表决通过,其不能议决之事项由主席呈报董事会裁决。恤养院备制铜制篆文方章

“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之章”,凡对内文件盖用此章,院长、副院长副署。

此外,院长、副院长对于恤养院支付款项、购置设备以及每月收支情况都予以审核盖章。

3.总务部 

总务部又称总务科,其的职责为“本院所恤孤儿、婴儿、嫠妇、产妇、残废、老羸

衣食、现金出纳各事,凡文牍、会计、庶务、管理、工艺、调查各员均属之。”② 总务部

设总务主任一人,由院长聘任,须经董事会认可。恤养院的衣食住行、现金出纳、对外

联络、对孤婴、残老、嫠妇、产妇的调查、发证、接收、登记、照相等都由其负责管理。

具体分工如下:文牍股掌管恤养院撰拟、收发、保管及处理各项文件事宜。会计股掌管

恤养院银钱出纳、各项帐目、支付款项开单以及每届月终造具收支清单上报。庶务股掌

管全院购置设备及保管一切公物分别登记入册。管理股掌管院内各部秩序事宜。工艺股

掌管恤养院附设的机织、缝纫、洋袜、皮鞋、铜工、铁工、木工各项手工业,选择年长

孤儿除读书外分班教授;还负责各项工艺产品定价销售事宜。调查股掌管考察孤儿、嫠

妇、产妇、残废、老羸来院求恤者之实况及其他应行调查事项。

4.教养部 

教养部又称教养科,按照规定:“教养部职司孤儿教务、婴儿抚育及孤婴残羸衣食住

之管理各事,凡教务、家务各员均属之。其家务股之保姆、乳妇、女佣等可直接属于家

务长指挥之。”③教养部设教养主任一人,由院长聘任,须经董事会认可。教养部下设教

务股和家务股,各股职员均秉承教养主任行事,其各自职能如下:教务股设教务长一人,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办事细则》,第 2 页,《三周纪念册》。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2 页,《三周纪念册》。 

③ 同上。 

 248

教员若干人,主要负责教养孤儿、残废及一切训练事项。家务股设家务长一人,保姆、

乳妇、女佣若干人,均由女性充任;乳妇以慈祥而有育婴经验者为合格。家务股管理孤

儿、婴儿、残废、老羸的起居、饮食、衣着、卫生等事。恤养院男女老幼的被服洗涤、

修补、调换均由其负责。教养部为方便管理起见做了更进一步的分工,根据孤儿年龄情

况,将孤婴儿分为内、外两部,十岁以下孤儿的衣履、被褥整理及饮食管理归家务部负

责;十岁以上的则由教务部掌管。

烟台恤养院在其内部组织建制中引入极具活力而又富有民主气息的董事制。这表明

它既突破了传统善会、善堂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运营模式,又克服了政府救济组织的官僚

主义弊病。从董事长到院长、副院长再到各部主任以及各职教员,形成了一个权责分明、

处事灵活的科层制,责任由上而下层层落实并得以强化,这说明其已完全是一个新兴、

新型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

(四)院内生活概览 

1.诸种生活规定 

恤养院对院内孤、婴、残、老的吃穿住用行诸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

在起居与出行方面。恤养院大门每天日出时开启,晚十时落锁。孤儿必须严格遵守

作息时间,“春秋夜九时睡,晨六时起;夏日夜九时睡,晨五时起;冬日夜九时睡,晨六

时半起,但夏日午后至少得睡一小时,均以鸣钟为号。”①孤儿非睡时不准入寝室,出入

寝室须排队,床铺均编定号次。残废、老羸作息时间与孤儿不同,每天日出开启,日入

关锁,晚间不得随意喧哗。残废、老羸分男女二部,不得混居。在出行方面,孤儿入院

后,其亲属或其他关系人欲半途领出者,须同保证人到院说明理由方可领回。孤儿入院

后至出院之日止,任何人不得前往恤养院干涉。孤儿因事临时外出,非经教养主任派院

役携领不得擅行。孤儿亲属来院探视,除星期日外不准接见;其亲属到院时须先在传达

室挂号,经总务部核准,通知孤儿由院役引至接见室接见。残废、老羸因事临时外出,

非经总务主任许可不能擅自行动。残废、老羸之亲属来院看望时,经总务部核准后得以

接见。为保证院内婴儿的安全,恤养院也做了相关的严格规定,非胶东土著居民不得请

领婴儿为养子。乳妇因事出院,须经教养主任许可;乳妇等之亲友入院看视,只准在外

接见,无论男女均不得擅入。

在饮食、穿戴与卧具方面。婴儿的饮食,如缺乳时以牛乳或羊乳代替;婴儿满四个

月在进乳时须辅助相当食料。孤儿每餐以振铃为号,出入餐室须鱼贯而行。其进餐前后

的情形,据当事人回忆:

孤儿饮食,由总务部炊事班统一制备,共有男餐室二个,女餐室一个,每八人

为一桌,每桌有碗、筷、匙各一套,每组有汤菜碗和碟子各一个,每桌有洗刷盆和

抹布、炊帚一套,合吃的菜肴盛在大碗或碟内,摆放妥当。组员在室外排队齐唱《聚

餐歌》……,然后按顺序对号入座。组长负责维持本桌秩序,拒绝不准出声,吃面

条也不准吸食出动静,不准说话交谈;组员要添加饭食,用手比量干粮的大小,用

筷子指出稀饭在碗的深浅,管添管续管饱。但必须作到不剩饭,不掉渣滓。桌上渣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办事细则》,第 6 页,《三周纪念册》。 

 249

滓要拾起来吃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饭后每桌轮流洗刷食具,清理桌凳,摆放整

齐,经室长检查合格后才能退席。最后由室值日生扫地板,关闭窗户。①

从现存当时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其就餐秩序之井然(如图 8-17)。牟平恤养院是模仿

烟台恤养院成立的,不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内部的规章制度与生活方式,均是借鉴烟台恤

养院。从牟平恤养院当时孤儿就餐情形的照片(如图 8-18)中也可推知烟台恤养院孤儿

就餐情状。至于食谱,孤儿与残废、老羸三餐相同,“早晚片片、稀饭、咸菜,午或熟菜、

干饭,每三日午餐改食馒首一次,每月朔望食面条一次。”② 在穿戴与卧具方面,孤儿衣

服以朴素坚固为主,均用蓝色,式样一律,每人每年备制棉衣二套、夹衣二套、单衣四

套以便更换,并编定号数。此外,还发放蓝色布帽二顶及夏季雨笠,单鞋每人每年七双、

棉鞋一双、线袜十双。残废、老羸的卧具与孤儿相同,每人床铺一具,草褥、棉褥、棉

被各一件,被单、褥单各二件。残废老羸的衣服也以蓝色粗布制作,但数量较孤儿少,

每人每年发给棉、夹衣各一套,单衣三套,以备洗濯更换。

在整洁与卫生方面。按照规定,婴儿每日由乳母至少代为洗浴一次。孤儿每周入浴

室沐浴一次,但由于建院之初,澡堂等卫生设施未能及时建成。这段时间恤养院的孤儿

洗澡多去当时的东华楼澡堂。院方总是将孤儿们前往东华楼澡堂的时间定在凌晨,这主

要是考虑到:一方面凌晨时洗第一浴,水比较干净,另一方面担心被路人指点,伤了孤

儿们的自尊心。后来,恤养院建成了澡堂,5 间平房,分成内外两间,内间有大小池各一

个,小池蓄有热水,大池一次可供二三十个孩子洗澡。由于经费有限,原定一周洗澡一

次改为两周一次。据在恤养院长大的孤儿后来回忆:洗澡由老师安排,分组入池。外间

通道的两旁,各建一列木床,用红漆漆得铮亮。由于不需在床上卧息,故无铺盖设施。

墙上用板条镶着衣帽钩,所以整个更衣间,显得简练、干净、实用。③将以上回忆与现存

恤养院孤儿洗浴的照片(如图 8-19)相对照,可见其所言不虚。后来由于经费更加紧张,

沐浴改为每月一次,一度停了一阶段。④

孤儿晨起盥漱(如图 8-20)、理发由内外部男女职员分别管理。孤儿衣履被褥由各孤

儿自行整理(如图 8-21),年龄幼稚者女佣代理。按照恤养院规章制度:残废、老羸每半

月沐浴、理发一次,衣履被褥除各人自能整理外得彼此相互帮助整理。孤儿、残废、老

羸的棉、夹衣每年须拆洗一次,其单衣每周须洗濯一次。草褥须每周曝晒一次,棉被褥

须年拆洗一次,被单、褥单每半月濯洗一次。此外,恤养院内外部各室之清洁事宜由孤

儿及院役、女佣每日分别司理。其一般执行情况,据当事人回忆说:被褥寝具,每两周

逢情的星期天曝晒一次,喷洒药水杀灭臭虫等寄生虫,如果天气不好,就顺延一周,防

止潮湿,细菌繁殖。⑤

此外,恤养院还尽可能为孤儿提供医疗诊治。据当事人回忆:

孤儿患病,最初由红卍字会施诊所医治。总务部长林承恕兼作中医,遇有疑难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31 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办事细则》,第 7 页,《三周纪念册》。 

③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第 162-163 页。 

④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32 页。 

⑤ 同上。

 250

杂症则约请烟台名中医吕道宗(内科),张监堂(外科)等诊治。1935 年院方自办了

诊疗室,备置了较简单的医疗器械和药品。1938 年后中医由李若木老师主持,西医

由孤儿于恤晋在红 字会施诊所学习后回院应诊,孤儿与职工一有病,随时治疗,

同时诊疗室每日派人上下午到婴儿部进行例行检查。孤儿每半年体检一次,每年按

时种牛痘,注射防疫针。经过诊断疾病较重的孤儿住养病室,婴儿住隔离室,养病

期间,生活服从医生安排,饮食单独置备,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等隔离在院区之外。

李若木老师经常率诊疗室人员到烟台周边各山采集草药,自种草药,自制丸散膏丹,

先后约有 120 余种。由于诊疗室的设置,体检制度的建立,1936 年前长期在院中蔓

延的秃疮病,终于消灭绝迹,时疫流行时婴儿因麻疹、警风水泻等疾病而死亡的情

况也得到了遏制。①

图 8-17(烟台恤养院孤儿就餐情形) 图 8-18(牟平恤养院孤儿就餐情形)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32-33 页。 

 251

图 8-19(孤儿洗澡) 图 8-20(孤儿洗漱) 

图 8-21(孤儿整洁的被褥) 

2.丰富多彩的院内生活 

恤养院内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孩子们尤其感兴趣的。恤养院在建院之初就专门为

孩童修筑了一个约十亩大的体育操场,在大门对过,又修了一个五亩大的北操场,设置

了双杠、跳台、滑梯、浪木、蹊跷板、秋千、跳竿、沙坑、篮球、排球场等。①春秋两季

还开办运动会。恤养院的体育娱乐设施及其活动可以从图 8-5 中清晰看出。

每逢阴雨天气,室外露天活动场所固然不便使用,但院方为孩子们设置的游艺室则

进一步弥补了因天气所造成的活动局限。游艺室中的诸项文娱活动,例如兵乓球、围棋、

象棋、陆军棋、牛角棋等趣味性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孩童们的需要(其娱乐情形参见图

8-22)。

恤养院的孤儿到了四五年级,院方则要求他们学习某一专长,如书法、绘画、打球、

下棋,或者学习一种乐器。当时院内有 4 个乐队:军号队,即一般学校的鼓号队;雅乐

队,是笙、管、笛、箫、胡琴、三弦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如图 8-23);口琴队,每队有

 

① 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202 页。 

 252

10 到 20 人(如图 8-24)。孤儿的军乐队、口琴队在当时的烟台颇有名气。1930 年春,院

长褚文郁派音乐教师徐希亭前往上海,花费 3000 余银圆购回一套捷克生产的钢管西洋乐

器。除去大小鼓和大钗外,有黑管、长笛、拉管号、小号、贝司和扛在肩上的大扬号等

共计 29 件,随之成立了军乐队。这在当时的烟台确属罕见。抗日战争爆发后,院方负责

人为保护财产起见,将该批乐器等物匿藏,后来抗战胜利以及解放战争胜利时,该批乐

器曾用来欢庆胜利。①

烟台恤养院的孤儿篮球队自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组建,直至 50 年代中期,在烟台地

方颇有名气。 1935 年春,烟台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烟台全区篮球比赛,烟台恤养院报名

参加了童子组的比赛。最终恤养院篮球队获得童子组的冠军,赢得一面刻有“尚武”精

神的大银盾。大大改变了社会人士对孤儿们卑视的看法。②

(当时烟台恤养院篮球队参赛

情形参见图 8-25)。

烟台恤养院还让孤儿组设了话剧队,自编、自演了形式多样的剧目。1936 年 5 月,

恤养院成立了话剧队,队员全是孤儿,约计 20 人,年龄最大的 15 岁,最小的 12 岁。那

时因院中孤儿人数少、年龄小,女孤儿尤其少,因此剧中女角均由男扮。1939 年,随着

女生人数的增加,开始男女合演,表演剧目、演出形式逐渐多样。剧目的演出也不再局

限于恤养院内部,而是逐渐走向了烟台地方社会。从 1936 年至 1953 年的十几年中,恤

养院共计演出了大小剧目不下百十个。③

恤养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孩童在课业学习、劳技操

作之余的生活,对孤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这是烟台恤养院作为民间慈善救

助组织的运营特色和先进之处。

图 8-22(孤儿游艺室一角) 图 8-23(孤儿雅乐队合影) 

 

 

①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第 181-183 页。 

② 同上书,第 185-187 页。关于这场篮球赛,当时恤养院内部人士无人不晓,后人回忆时多次提到这场比赛以及恤养 

院的篮球队。分别参见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202 页。张须修(张恤收):

《李大宸与恤养院篮球队》,烟台市芝罘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芝罘文史资料》第 6 辑,第 73-76 页。栾恤俭

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40 页。 

③ 张须修(张恤收):《烟台恤养院的戏剧活动》,《芝罘文史资料》第 7 辑,第 216-218 页。 

 253

 

图 8-24(孤儿口琴队一瞥) 图 8-25(恤养院篮球队参加烟台全区童

子组篮球赛时合影)

(五)资金运作 

1.经费收入 

烟台恤养院集抚育孤婴、救恤残老、接济嫠妇、产妇于一身,并承担一些社会救助,

没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难成其事。烟台恤养院的经费收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烟台红卍字会的支持 

民国前期烟台商贸繁盛,由烟台商人为主体组织成立的烟台红卍字会在资金来源方

面有先天的有利条件。烟台红卍字会成立十年间,“所办临时、永久各慈务,不第在胶东

可首屈一指,统计全国亦属不可多得。”①

烟台恤养院是烟台红卍字会所办的最主要也是

影响最大的慈善组织,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烟台红卍字会的支持。恤养院董事会成

员多数是烟台红卍字会的领导人,二者在领导层方面基本是同构关系。虽然直接记载烟

台红卍字会拨款数额的资料阙如,但从二者密切关系上可略知一二。现存当事人的回忆

记录也印证了恤养院的经费多来自烟台红卍字会的拨款。②

此外,烟台红卍字会对恤养院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它成为恤养院联系各地红卍字

会与当地绅商的纽带。这从烟台红卍字会举办的历次活动中可以看出来:1933 年烟台恤

养院举行开幕典礼,1935 年烟台红卍字会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1936 年烟台恤养院举行

开幕三周年纪念活动,1937 年烟台红卍字会在举行成立十二周年纪念。短短五年之内四

次聚会各地红卍字会,例如北平中华总会、济南母院、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大

连、上海、广东、香港、镇江、新加坡等地,尤其是山东省各地院会都派代表参加。历

次大会的会场都设在烟台恤养院的礼堂内,年长孤儿也与会唱歌,利用一切机会在全国、

 

①《烟台红卍字会编辑十年大事记》,《胶东卍报》,1935 年 1 月 23 日。 

② 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203 页。张恤收:《忆三十年代烟台恤养院的教学

活动》,《芝罘文史资料》第 9 辑,第 150 页。 

 254

乃至国外宣传恤养院的成就。①

烟台红卍字会正是利用自己在全国院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举办纪念庆典活动宣传自己的同时,也为恤养院的运营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 

(2)各地募捐 

在日本全面侵华以前,烟台恤养院曾三赴外地募捐。第一次在烟台恤养院试办伊始,

院长王树慈协同董事王承宴、陈槎济、季盛研等人奔走上海、滨江等地募集基金;在烟

台本埠主要靠澹台玉田以及恤养院各董事筹募。第二次则在 1934 年 9 月,董事杜德芬因

公事前往上海,顺便为恤养院募集资金。第三次则在 1935 年,王承宴、褚文郁辗转大连、

上海共募得“洋一万一千余元”②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各地交通来往不便,资金

劝募无着,类似“烟台恤养院三周纪念”的大规模宣传纪念活动此后再也没有组织过。

1932 年,胶东各卍会成立了以烟台红卍字会为中心的“世界红卍字会胶东各会联合总办

事处”③

,共谋道慈事业之发展。恤养院董事会的部分董事及名誉董事、特别董事、赞助

董事多是胶东各卍会的负责人。因此,作为胶东慈善救助事业首创的烟台恤养院,胶东

各地红卍字会对其存兴共负责任。1936 年春,恤养院副院长褚文郁代表烟台红卍字会前

往胶东各卍会巡视道慈事务,并与在恤养院担任董事的卍会负责人协商院务。当时“凡

在胶东范围以内者,均巡视无遗,将来各该会各董事,必能群策群力,一致维进”④。 

(3)私人捐助 

为了保证充裕的基金,恤养院规定:“凡输助本院基金,独捐二千元以上者,征为特

别董事;千元以上者,征为名誉董事;五百元以上者,征为赞助董事”⑤。截至 1936 年 6

月,据不完全统计,恤养院有特别董事 12 名,名誉董事 37 名,赞助董事 52 名;外加女

性特别董事 4 人,名誉董事 4 人,赞助董事 17 人。根据以上规定,统计董事捐输基金数

额当不少于 84100 元。1933 年恤养院开幕之际,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曾捐赠孤儿单衣

二百二十套⑥。1935 年,烟台特区行政专员张彬忱,在儿童年实施时期参观恤养院,购买

苹果一百斤赠与各孤儿食用。⑦

1936 年,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业改良委员会委员蔡仁抱,

前往烟台视察胶东各县蚕丝状况,在参观恤养院后函送洋 200 元。⑧

1934-1936 年间,特

别董事张颜山曾先后捐赠恤养院儿童果品费、书籍费 3000 元⑨。 

(4)政府接济 

作为民间自办的慈善救助组织,其运营主要靠自身筹募而非政府接济。恤养院在抗

战以前资金筹募比较顺畅,几乎没有接受政府的救援。但在抗战后期以及抗战胜利后,

面对资金周转困难,恤养院也不时请求政府救援;与此同时,政府也将诸如烟台恤养院

等民间慈善组织列入救援计划。1948 年前后,国民政府在山东设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

负责山东及青岛特别市的善后救济工作。山东省政府社会处接收鲁青分署济南库存条布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76 页。 

②《历年事略》,第 12 页,《三周纪念册》。 

③《世界红卍字会胶东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简章》(1932 年 10 月 8 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31。 

④《历年事略》,第 16 页,《三周纪念册》。 

⑤《历年事略》,第 2 页,《三周纪念册》。 

⑥《历年事略》,第 6 页,《三周纪念册》。 

⑦《张专员参观恤养院》,《胶东卍报》,1935 年 9 月 5 日。 

⑧《历年事略》,第 15 页,《三周纪念册》。 

⑨《历年事略》,第 17 页,《三周纪念册》。 

 255

时,曾计划分给烟台恤养院 50 匹,分给全鲁卍联处恤养院、济南红卍字会第一育婴堂、

残废院共 42 匹。①

1948 年,青岛运往济南一批毛毯,计划分给烟台恤养院 100 条,而全

鲁卍联处恤养院以及济南红卍字会第一育婴堂、残废院总计分配 75 条②。政府大都根据

接收单位的规模与影响分配物资,从分配给这几个慈善组织的物资数量上可以看出,当

时烟台恤养院无论在规模还是慈善救济影响上都远非其它几个所能比。

(5)实业自济 

早在 1932 年,恤养院曾购买织洋袜机六部,教授年长儿童手工艺。1933 年,随着规

模的扩大又增设了机织(机织室情形参见图 8-26)、缝纫、皮鞋、织带等项。1935 年,

恤养院不满足于前办之手工业,遂议定设一稍具规模之工厂,定名为“烟台红卍字会恤

养院孤儿工作所”,先成立铜工部(铜工部情形参见图 8-27),专制各种铜丝铁片,并在

报纸上刊登广告:“本所为提倡实业及孤儿学习工艺起见,特在厚安街门牌二十六号设立

孤儿工作所一处,专制铜条、铜丝等物。但求作品精良,不计利益多寡,故定价异常低

廉,如蒙惠顾诸君源源而来不胜欢迎之至。”③这些手工项目的设立既锻炼了孤儿的技能,

为其日后自立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恤养院的日常需求提供了帮助。

日军占据烟台后,恤养院的资金来源行将枯竭。为解决财政困难,恤养院先后成立了手

工工厂及农场、果园十余处,自主创业谋求利润。为推销商品,1938—1942 年,恤养院

先后在十字街、朝阳街、北大街开辟了 3 个产品分销处。恤养院产品质高价廉,很快在

烟台打开销路。据时人记载:“孤儿部并附设有皮鞋、木工、机织、铜铁、印刷等工厂……

其各种出品极为优良,与普通各工厂出品无什上下。市内十字街及市署街皆有该院孤儿

工作出品陈列处,以其质坚价廉且寓有救济孤贫之善意,故一般人多乐往购用。”④恤养

院在经费来源方面有了依靠。据当事人回忆:1948 年以后,孤儿工业出品部改为农工部,

同时各个工业科也都改称为厂。原设于朝阳街的第二分销处和原设于厚安街的铜铁科,

于 1948 年底迁往南大道(现南大街展览馆东侧文化广场处)成立了恤养院铁工厂。⑤

(铁

工厂的大致情形参见图 8-28)为了进一步拓展域外市场,推销产品,烟台恤养院于 1946

年在青岛市辽宁路设立了“烟台恤养院驻青岛办事处”;1947 年又在上海市四川北路设立

了“烟台恤养院驻上海办事处”。⑥

随着经费的逐步自理,烟台恤养院对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的依附程度也逐步减轻。

1943 年以后,恤养院董事会和常务董事会对院方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少,到 1946 年世界红

卍字会烟台分会停顿后,烟台恤养院董事会也告终止,院方事务完全由院务会议决定。⑦

自主创业是烟台恤养院从依赖外界援助到自力更生的一个转折点,也为中国民间慈善事

业的自足自立闯出了一条新路。

 

①《山东省政府社会处接受鲁青分署济南库存条布分配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22-1-19。 

②《由青岛运济毛毯分配计划草案》(1948 年 4 月),济南市档案馆藏:22-1-19。 

③《烟台红卍字会孤儿工作所出品广告》,《胶东卍报》,1936 年 10 月 26 日。 

④ 池田熏、刘云楼:《烟台概览》,第 127 页。 

⑤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13 页。 

⑥ 同上。 

⑦ 同上书,第 14 页。关于这一点,恤养院内部人士尚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在 1938 年,烟台红卍字会责任会长王道揆 

等人,既不肯为恤养院提供经费,又摆出“上司”的姿态;延至 1940 年,院长褚文郁与王道揆闹翻,烟台红卍字会

自此不再过问恤养院事务。详见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205 页。 

 256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须辨证看待。据当时人回忆:烟台恤养院与中国规模最大,建院

最早,当时正为经费犯难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的领导熊希龄达成协议,在恤养院经费自足

有余后由烟台恤养院接办北平香山慈幼院。1945 年因受时局影响,工商业一蹶不振,烟

台恤养院自顾不暇,接办北平香山慈幼院的事情也因此搁置。①

比照现存档案资料,则发

现上面关于烟台恤养院接办北平香山慈幼院的回忆还存有问题。熊希龄创办的北平香山

慈幼院曾享誉中外。烟台恤养院创办前后均多次前往北平香山慈幼院学习开办经验,熊

希龄也数次前往烟台恤养院参观,二者关系密切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北平香山慈幼院的

创办人熊希龄自 1924 年起就担任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的会长,但香山慈幼院一直不隶

属于世界红卍字会。直到 1933 年,由于香山慈幼院经费短缺,才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

会达成协议,由中华总会代管两年(1933 年 8 月 1 日至 1935 年 7 月 30 日)。中华总会每

年向香山慈幼院提供 7 万元经费用于清理债务,其中由胶东各地红卍字会担负 3.5 万元。

②尽管当事人的回忆有失准全,但其有关香山慈幼院的接管回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当时烟台恤养院的雄厚资金势力和良好发展态势。

 

图 8-26 (恤养院机织室) 图 8-27(恤养院铜工部)

图 8-28(恤养院铁工厂一角)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95 页。 

②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香山慈幼院与本会合作报告》,《道院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第 24 页。

 257

2.经费支出:以 1930 年 6 月至 1936 年 6 月为例 

烟台恤养院的经费支出有严格的自律机制,凡院内支付款项或购置设备等事,须有

四联单据,经各主任审查盖章,由总务科转呈院长、副院长允许盖章后办理。每届月终,

院内每月各项支须由总务科造具计算书,经院长、副院长盖章后呈缴董事会查核。百元

以下的开支由院长、副院长主持支付;百元以上由院长、副院长主持支付,但须呈报董

事会核准。此外,恤养院各部种种设备及孤婴玩具、运动器材等项支出得由院长、副院

长及全体职教员组织的院务会议决定。综览烟台恤养院的经费支出大致有以下几部分:

(1)恤养院建设 

烟台恤养院成立后不断建设、完善,曾先后购买院址、仪器设备,多次修葺、建筑

房屋。至 1936 年 6 月底,其建设用费支出大致如下①

时 间 项 目 花 费 

1930 年 6 月 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2158.22 元 

1931 年 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5572.57 元 

1932 年 购置、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27372.41 元

1933 年 购置、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33711.01 元

1934 年 购置、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16222.03 元

1935 年 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6545.45 元 

1936 年 6 月 修葺、杂费、器具、教育用品 2093.11 余元

总 计 93674.8 余元

在以上六年间,烟台恤养院的建设经费共计 93674.8 余元。自 1930 年试办至 1933

年正式运营,三年间建设经费逐年上升,于 1933 年达到最高峰,以后三年逐年递减。其

中 1932-1933 年的建设费用占全部建设费用之 65.21%,可见此两年恤养院建设之重要

与经费支出之庞大。 

(2)慈善救助 

烟台恤养院以“老羸、残废、孤、嫠、婴、产教养兼顾,脱离困苦兴顺运,拨水火,

登衽席,老安少怀,人人乐陶然。”②为职志,其慈善救助支出是其经费支出的重要方面。

恤养院救恤对象分住院救济与院外领恤两种,住院接受救济的主要有婴儿、孤儿、残废、

老羸四部分;院外领恤的主要是嫠妇、产妇,以及一些异常贫苦但有亲属之牵连不能入

院的残废人。凡符合院章的嫠妇,根据其具体情形每月凭折领款二元、三元、四元不等,

“嫠妇无翁姑、子女者每月二元;嫠妇无翁姑而有子女或有翁姑而无子女者每月三元;

嫠妇上有翁姑下有子女者每月四元。”③从 1930 年 6 月-1936 年 6 月,烟台恤养院共计支

出恤嫠费 9132 元。④产妇因其自身特殊的境遇,院方不仅给予资金救济,“已产者每期施

洋三元,十日为一期,以二期为限,将产者得暂施洋一元”⑤,还常时施给药品,冬季发

 

① 详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历年开支表》;《历年事略》,第 17 页,《三周纪念册》。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报告书》(1933 年 8 月),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类 235-3714。 

③《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5 页,《三周纪念册》。 

④《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历年开支表》,《三周纪念册》。 

⑤《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7 页,《三周纪念册》。 

 258

放棉衣。在烟台恤养院创办的六年中恤产费用支出如下①

施衣件数 年 

度 

恤金额数

(元) 

施药付数

(付) 棉

衣 

备 注 

1930 855 160 43 45

1931 1379 480 55 61

1932 847 330 51 59

1933 626.4 345 48 55

1934 519.6 205 45 45

1935 670 200 54 60

1936 454 160 

合计 5351 1880 296 325

历年所施棉衣均由烟台红卍字会冬赈项内拨放。恤养

院恤产按定章每期恤洋 3 元,以二期为限。自 1932 年烟台

红卍字会成立设有长赈后,凡产妇领有长赈者均改恤一期;

其有特殊情形仍恤二期。 

每期资恤大洋 3 元看似很少,但在当时并非微不足道。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男工每

月工资约为 15 元,女工为 12 元,童工为 8 元,人力车夫月收入不过 9 元②。当时上海的

物价与消费水平应当高于烟台,恤养院对产妇的救恤足以保证其在产后一段时间的基本

需求。 

烟台红卍字会前办之残废院归并恤养院之后,凡符合规定的残疾、老羸,因家属之

牵连不能住院者每月得发二元恤金;住院残废、老羸之伙食、衣被、器具等则由院方供

给。至 1936 年 6 月,近五年时间里,院内外残废、老羸开支共计 12739.98 元③,平均每

年支出约 2548 元。恤养院内孤婴的饮食、衣被、器具、鞋帽、杂费等在在须款。据统计,

六年间孤婴费用支出共计 15313.79 元④,平均每年开支约 2552.17 元。 

(3)日常生活开支及职员工资薪金支付 

烟台恤养院的日常生活开支主要包括电灯、电话费、薪炭费、伙食费、医药费等。

为了节省日常开支,恤养院曾规定:院内电灯除路灯外,须于夜 11 时一律熄止;各室每

届冬令得安置煤炉,也于夜 11 时一律停息。统计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开支总计 33043.46

元,⑤

其中医药费的支出是从 1934 年开始统计的。烟台恤养院作为民间慈善救助组织,

其董事、院长、副院长及调查员均属义务职。但如教师、乳母等则是院方延请、雇佣而

来,应予以支付薪金。在开办的六年间,员工薪金、工资共计 29027.33 元⑥

。 

如果将恤养院历年经费支出分为经常费、临时费、购置费三大类统计,则这六年间,

“经常费十一万一千一百三十五元五毛七分,临时费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八元五毛六分,

购置四万零二百三十四元二毛三分,统共计洋十九万七千二百十八元三毛六分”。⑦

从以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历年恤产统计表》,《三周纪念册》。 

② 吴泽霖:《中国的贫穷问题》,《申报月刊》第 3 卷,第 7 号。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 

赈会研究》,第 148 页。 

③ 此数字根据《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历年开支表》计算出,《三周纪念册》。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历年事略》,第 19 页,《三周纪念册》。 

 259

上资金支出统计数字之精确,以及资金支出去向登记之详细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审计工

作细致、严格的程度。作为民间自办之慈善救助组织,恤养院经费主要靠自己多方募集

筹措而非依赖政府拨款。在民国天灾人祸、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恤养院负责人为了

筹募经费,救恤社会疾苦,积极奔走、慷慨解囊,有效地保证了恤养院的正常运营。 

(六)慈善救助对象与教养成效分析 

1.慈善救助对象分析 

(1)婴儿 

婴儿部以接收失养婴儿,保持人道为目的。考虑到社会上对非婚生子女的,碍于脸

面,不愿让人知晓的心理;为了更好地挽救失养婴儿,院方特别在门首设有接婴屉。送

婴人不愿抛头露面,可将婴儿置于屉内,推进接婴屉后铃声一响,传达员即可将婴儿抱

送婴儿部。这样,送婴人不须与院内人员直接交授。此外,院方还在埠内各区设有代收

所,凡送婴儿一名即付酬金五元。 

送进恤养院的婴儿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家境贫困,子女多,养活不起或子

女性别不理想。其二、当时社会上的私生子,民国时期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及娼妓业的盛

行,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私生子。以上两种一般都由其亲属送来,不索取赏钱,并且孩子

身上都带有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其三、先天残疾或患有重病的弃婴,此类婴儿既无姓氏

也无出生年月日,院方按收留时间来定其生日。被送进恤养院的绝大多数婴儿因出生不

久几乎都没有姓名,根据院章规定:“婴儿无论有无姓名,均由本院排名,不得称呼原名,

但可将原姓名详细登记收婴册内。”①具体的婴儿命名方式,据在院内长大的孤儿回忆:

对于有姓的婴儿,仍冠以原姓,但名字则由恤养院来取。一般男婴命名为“乾某”,女婴

命名为“坤某”。对于既没有姓名,又没有出生年月日的婴儿,则以送院之日起为出生年

月日,并按《百家姓》顺序,顺次冠以赵、钱、孙、李等姓。②

截止 1936 年 6 月,恤养院共接收孤儿 51 名,其中男婴 22 名,女婴 29 名③

。值得注

意的是男女数额相差不大,这说明婴儿被送至恤养院的主要原因不是性别不理想,而是

因为家境贫苦或系私生子而无力抚养或根本不想哺育,充分体现了一般民众的生活状况

及当时的社会风习。 

(2)孤儿 

孤儿部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婴儿部的婴儿年满 6 岁即拨入孤儿部;此外就是收养家

中贫苦无父或母,身无恶疾并有正式担保人的 12 岁以内之男孤、15 岁以内之女孤。孤儿

的接收办法:先由各孤儿报名,然后院方派调查员调查,确与院章相符合者,有可靠担

保人担保即可入院。入院后孤儿的命名方式与前面所提及婴儿的命名方式有所不同。这

是因为:孤儿入院时一般都有且知道自己的姓名。入院后则由院方重新命名。其办法是:

入院之初,按原姓登记入册,保留原姓,重新取名。男孤儿姓之后续一个“恤”字或“养”

字,第三字则从《千字文》中选择使用。女孤儿姓之后续一个“芝”字,第三字按男孤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4 页,《三周纪念册》。 

②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7 页。 

③《历年入院婴儿比较图表》,《三周纪念册》。 

 260

儿选择的文字,顺序逐次排列。①

对于入院后的孤儿,院方免费供应食宿衣物,给以相当

教育。孤儿小学毕业后,可学习技艺,年满 16 岁,可以进入恤养院自办工厂劳作,领取

津贴和工资。男孤儿长至 18 岁,女孤儿年满 20 岁方准出院。出院后既可以自谋生计,

也可以参加恤养院的工厂、企业。 

根据《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所做的统计,截至 1936 年 6 月,

恤养院共收养孤儿 303 名,其中父存母亡的孤儿 136 名,占全部人数的 44.89%;母存父

亡的有 106 人,占 34.98%;父母俱亡的 55 人,占 18.15%;情况不详的 6 人,占 1.98

%。在 1930 至 1936 年 6 月间,有 48 名孤儿出院,还剩 255 名。这 48 名孤儿的去向分

别是:送回原籍 6 名,家属领回 16 名,转送至牟平恤养院 20 名,病亡 6 名。303 名孤儿

中,山东籍孤儿有 299 名,占总数近 99%;外籍孤儿 4 名,分别是无锡、横峰、南宫、

天津。其中山东籍孤儿又以牟平、福山、栖霞、莱阳为多,分别有 55 名、54 名、37 名、

32 名,分别占山东籍孤儿的 18.39%、18.06%、12.37%、10.7%。剩余 254 名孤儿的

年龄情况:10 岁以下的 53 名,10 岁至 17 岁的 198 名,18 岁的 3 名;分别占总数的 20.87

%、77.95%、1.18%。 

(3)嫠妇、产妇 

恤养院之恤嫠部以辅助嫠妇之生计,维持纲常风化为目的;接收异常贫苦,未满 40

岁丧夫之节妇。凡向恤养院报名之嫠妇,经院方调查符合定章即实施救恤,按月发放救

恤金,如有嫠妇愿回籍酌情给予川资。嫠妇生活状况每季由调查员复查一次,倘若嫠妇

病故,或因子女成年而生计宽裕者即停止救恤。1930 至 1936 年间,恤养院救恤嫠妇共计

106 人②。 

民国时期,守节被视为亟应破除的封建陋习。南京国民政府在拟定社会事业发展规

划时,也认为传统的恤嫠所和清节堂“与时代精神不合”,应予以取缔。③烟台恤养院救

恤嫠妇并不讳言有维持纲常风化之目的,但联系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考究,则不难发现救

济嫠妇和其它社会救济一样具有积极意义。20 世纪 30 年代,有学者估算中国四亿人口中,

生活于贫穷线上的占 18.7%,饥饿线上的占 62.5%,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占 12.5%,近

94%的人无法维持最低生活④

。同时期,中国城市工人“至少有半数以上,没有充分的收

入来度贫穷线以上的生活”⑤

,城市工人尚且如此,乡村境况可想而知。40 岁以下之寡妇

虽然具备再婚的年龄条件,但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一般上有翁姑需要赡养,下有年幼儿女

亟需抚育,生活情形尤属可怜。彼时一般单身男子尚且不能解决自己温饱,遑论再婚照

顾如此一大家庭。救恤嫠妇固然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当时的经济状况没有为寡妇再嫁

提供足够的社会空间;政府亦不积极救助,因此救恤嫠妇成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职责。 

恤产部以救护贫苦产妇,救慰其生计为目的。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产妇即被救助:“贫

妇怀孕将产者;贫妇已产未满二十日者;贫妇无论已产、未产身染疾病者。”⑥

这均是妇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7-8 页。 

②《历年恤嫠人数比较图表》,《三周纪念册》。 

③ 转引自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第 186 页。 

④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 1936 年版,第 3-4 页。 

⑤ 柯象峰编:《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 1947 年版,第 79 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6 页,《三周纪念册》。 

 261

女产前、产后身体最为虚弱,最需调理、照料之时。“盖产者乃一极危险的事,以饥寒之

躯而坐蓐,则愁肠枵腹,呼吸之间命如朝露”①

,恤养院在产妇最需接济时给予救助,使

其有能力调养身体而全两命,充分体现了其慈善救助的人道主义精神。截止 1936 年 6 月,

救恤产妇人数高达 1218 人②

,平均每年不少于 174 人得到恤养院救助。 

以上领取救济金的嫠妇和产妇并不住院。1939 年以后,日军占领烟台,由于恤养院

收养了数量众多的孤儿、婴儿、残废和老羸,加上资金劝募日形见绌,对嫠妇和产妇的

救济逐渐减少,其后即告终止。 

(4)残废、老羸 

残废部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缺乏视能不能谋生者,缺乏听能不能谋生者,缺乏语

能不能谋生者,缺乏一肢以上不能谋生者。”③

并且确属贫苦无告之残废人,经调查合格

后予以收养。但因讼事牵连,希图入院蔽匿或素患传染病、神经病及不良嗜好者概不收

养。残废部以 20 名为一期,俟稍见完备后再行续收。入院后,倘发现有不良嗜好或违犯

院章者,恤养院得随时斥退,不能复行入院。残废人有能操作者可以向院方陈明愿作某

项工艺,以便酌量筹备,其所得工资归其本人所有。据当事人回忆:一般老年人、中年

人参加搓草绳、编网或缝补衣服、鞋袜等手工业;青年聋哑人有的直接安排参加盲哑学

校学习后,到院内工业出品部布鞋厂工作;有的残疾人参加总务部所辖的炊事班,进行

洗菜、淘米、做饭等工作,有的按时到院中的几座机器井(那时没有自来水)压水,供

应厨房和浴池,可以领取一定的报酬。④

老羸部收养年逾六十因羸弱而不能谋生或年逾七十因龙钟而不能谋生者;但有不治

之症,患传染病、精神病及有不良嗜好者概不收养。 

以上是恤养院收容残废、老羸住院者。除此之外,恤养院还救济那些确实生活困难、

属于收容范围、但因亲属牵连不能入院者。这部人可以由院方派人调查后,登记在册,

发给凭证,每月凭证到院领取救济款大洋 2 元。恤养院的这项院外救济活动一直持续到

1940 年前后。后因经费问题,救济金逐渐停发。 

从 1932 年至 1936 年,恤养院共计救恤残废人 154 名,其中住院残废 76 名,院外残

废 78 名;恤羸人数 119 名,其中住院老羸 23 人,院外老羸 96 人⑤

。烟台恤养院还接收

外地残疾人。例如:1934 年,恤养院“收到残废王希贵一名,年五十二岁,系辽宁锦州

人,全身麻木,不能谋生。”⑥至 1948 年底,恤养院仍有残废、老羸 73 人,其中男性 61

人,女性 12 人。⑦

孤婴、残废、老羸、嫠妇、产妇均是社会上最无助而又亟待救恤之弱势群体。由于

民国政治纷扰、军阀混战、灾害连年的特殊历史环境,政府对社会整合的能力减弱,一

些原本属于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因其力不从心而无奈地让渡于民间组织。烟台恤养院作

 

①《青岛妇女红卍字会附设赤贫嫠产救济所之成立》,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1-1。 

②《历年恤嫠人数比较图表》、《历年恤产人数比较图表》,见《三周纪念册》。 

③《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第 7-8 页,《三周纪念册》。 

④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6 页。 

⑤《历年恤残人数比较图表》、《历年恤羸人数比较图表》,《三周纪念册》。 

⑥《烟台恤养院昨收男婴与残废》,《胶东卍报》,1934 年 7 月 14 日。 

⑦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6 页。

 262

为民间慈善组织,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救恤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以“老安少怀”为旨归;

其救恤对象十分广泛,其它慈善救济组织罕出其右者,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积极的历

史意义。 

2.教养成效分析:以婴儿、孤儿为例 

(1)婴儿哺育 

婴儿哺育一直是恤养院最关心的问题,但婴儿的高死亡率也是其面临的巨大难题。

至 1936 年,恤养院共收养 51 名婴儿,其中死亡 24 名,死亡率高达 47%。①

恤养院对此

并不讳言:“惟婴儿一部,终无成绩,时常引以为憾”②

。婴儿的死亡并非由恤养院哺育

不力造成。据统计,恤养院用于婴儿的生活费用支出高达 51%,远远超过孤儿和残废、

老羸的生活费③

。造成婴儿高死亡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再加上待产妇女由于诸种原因大多采用传统产婆接生,使得婴儿出生时感染疾病的几率

大大增加。其次,如前所述,恤养院对接收救恤对象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有一点就是不

能患有疾病,但唯独收养婴儿本着人道主义而无此限制。有些社会弃婴因丢弃荒郊野外,

待人发现送至恤养院后,或患重风寒或已奄奄一息。再次,多数私生子患有先天梅毒、

胎毒等,很难治愈。当然,彼时先进的育婴理念和方法还未能普及,婴儿哺育还多采用

旧法,这也是造成婴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婴儿的死亡率,烟台恤养院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为了提高收养婴儿的绩

效,将原来设于埠内的代收所全部撤销,改由在烟台红卍字会所办的平粜局设接婴屉,

共设六处。其次,原本规定婴儿满 3 岁即拨归孤儿部,后考虑到对婴儿 3 岁年龄尚小,

遂改为 6 岁再行拨交。再次,派赞助董事金德宁女士(副院长褚文郁之妻)、烟台张裕葡

萄酿酒公司总经理张弼士的侄孙女、开办经理张琢玉的女儿张世清(斐筠)前赴北京香

山慈幼院学习其先进的人工育婴法,实地见习半年,回院后施行,颇有成效。据当事人

回忆: 

至 1940 年前后逐步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提高护理和医疗水平,探索出一套比

较理想的哺乳与护理的宝贵经验。加上女孤儿毕业后,又授以育婴知识,女孤儿与

婴儿同属家务部管理,与婴儿接触较多,对婴儿的情况较为熟悉,与婴儿的感情较

为深厚。保育人员与婴儿姐妹、姐弟相称,责任心强。婴儿稍有病情,随时诊断治

疗,疑有传染立即隔离治疗;乳婴哺乳、饮食、睡眠、沐浴、测温都有定时,乳婴

按出生时间的不同,其乳量与哺育次数,都有明确规定。……由于乳婴护理得法,

生活制度安排合理,医疗及时,虽然弃婴入院多有疾病,而婴儿的成活康复情况大

大提高,1945 年前后一般婴儿的死亡率只有 8%左右。在这方面孤儿于恤晋学习西医

回院后,参与对护理的深入研究,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婴儿护理守则,创出了

优异的成绩。④

恤养院医生于恤晋为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自编了《育

 

①《历年婴儿收入死亡比较图》,《三周纪念册》。 

②《历年事略》,第 11-12 页,《三周纪念册》。 

③《生活费比较》,《三周纪念册》。 

④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26 页。 

 263

婴常识》、《保育须知》向社会介绍,颇受欢迎。①

(2)孤儿教养 

烟台恤养院对孤儿施以相当教育及工艺,使其长大后能够自立于社会。这相对于一

般的慈善救济组织只是消极的救济孤儿或只教授手艺不讲授知识而言具有进步意义。由

于教养对象是孤儿这一特殊群体,恤养院非常注重孤儿的根本教育及生活问题。院方考

虑到孤儿的习性、心理等诸多因素,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以

期达到让孤儿长大后融入社会并能自立的目的。

失养孤儿在入院以前无家可归,饱受社会颠沛流离之苦。院方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

长的重要性,因此首先要从心理上使孤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父母之心为心,使儿童

无家庭而享家庭之乐;无父母而有父母之亲;则感情之浓厚,精神之快慰,效率之增进,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②恤养院不仅重视孤儿的知识教育,还注重其体育、德育等方面

的发展。

在恤养院试办时,多数孤儿已届入学年龄,院方遂延请教员教育孤儿(孤儿上课情

形参见图 8-29)。1933 年设立图书室,增聘教员 3 人教授体育、英语;1935 年特聘教员

专门讲授日语;1936 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定购万有文库第一、二两集供学生借阅。

孤儿每日除上课时间外,至少有 1 小时游艺时间,恤养院不仅设立游艺室,还建设

体育场,供孤儿游艺、运动之用。除上课、游艺、运动外,院方还让孤儿从事一些力所

能及的劳动,如洒扫拂拭、搬运洗濯、刈芟栽种等,以养成耐劳服苦之美德。

恤养院的道德教育比较特殊。为了让孤儿感念诸董事慷慨解囊之恩德,恤养院特意

为去世之董事设立祭室,元旦及每月朔望由院方率孤儿前往拜祭。此外,为了培养孤儿

孝道,恤养院还设祭祀棚,为孤儿之三代亲属设位,并附设已故之孤、嫠、残、羸各位,

使孤儿孝思不匮。

为了使孤儿日后能自立于社会,恤养院根据孤儿习性,因材施教,先后设立机织、

缝纫、皮鞋、铜工等手工业,使孤儿能学到一技之长。恤养院孤儿人数众多,教职人员

相对短缺,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教育并非易事。为了锻炼孤儿的自理、自立能力,

恤养院仿照北京香山慈幼院成立了孤儿自治会(如图 8-30),对院务有条不紊的开展有一

定促进作用③。恤养院职教员工对院务热情认真,教养卓有成效,“该院服务人员极为辛

苦,然皆有教导不倦之势,是以各孤儿举动行止,均十足表现合理化。”④1934 年 10 月,

中华慈幼协会在上海第一届全国慈幼会议,烟台恤养院应邀参加,在会上提出《教养儿

童宜合于国内生活状况》的议案。此外,恤养院带去的多种孤儿文艺及实用工艺产品,

经慈幼大会评判后,列入优等,发给奖状。

到 1937 年,孤儿达到出院年龄的人数日渐增加,绝大部分孤儿都在恤养院创办的十

二个生产单位和三个商品分销处工作。为此,他们参照孤儿自治会成立了“孤儿高级自

治会”,具体负责处理协调自己出院而在院供职的成年孤儿之间,以及院方和外聘职工之

 

①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第 134 页。

② 褚文郁:“序二”,《三周纪念册》。 

③ 张恤收:《褚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烟台文史资料》第 17 辑,第 154 页。 

④ 刘精一:《烟台概览》,第 86 页。 

 264

间的事务与关系。①

烟台恤养院以人为本,突破了传统重养轻教的救济模式,对孤婴施行积极的教养,

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注意孤儿全面、健康发展,符合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时人的肯定及全国慈幼大会的表彰是对烟台恤养院教养成效的

最好说明。

 图 8-29(孤儿上课情形) 图 8-30(孤儿自治会)

结 语 

烟台恤养院作为新兴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既继承了传统慈善事业恤贫济困的内容,

又贯彻了慈幼教育的先进理念。如果说北京香山慈幼院在慈幼教育方面引风气之先,烟

台恤养院则将中西新旧熔于一炉,把慈善救助与慈幼教育合为一体,则是创榛辟莽之举。

烟台恤养院兼顾院内教养与院外救恤,以传统儒家“大同”观念为蓝本,本着“已饥已

溺,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融合西方近代福利慈善思想,在为实现“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堪称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烟台恤养院的出现既是传统道德文化

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能量释放,又是社会有识之士面对社会现实而做出的应时救世之尝试。

慈善救助事业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与和谐社会的助力。社会主

义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近代烟台恤养院的事功

经验以及运作模式,对今天发展完善社会慈善救助事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仍有

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① 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19—1954)》,第 14 页。

 265

余 论 

(一)关于道院组织的性质及评价 

1.性质辨说 

据笔者管见,对道院组织涉及较早的著述,应该是成书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

宗教思想史大纲》。作者王治心在“秘密社会中的宗教”一节中提及道院组织,认为道院

“大约是变相的道教”,“用扶乩的方法,引人信仰。并且揭橥所谓大同胞主义,以为世

界各宗教,皆可融合。所以无论信仰何种宗教,皆可自由。他们用扶乩术治疾病,卜凶

吉,迷信得很厉害,军政商学各界的人都有,在山东、直隶、江苏等处设立的机关很多,

全国有百数十个,颇受一般迷信人的欢迎。”①

这里有必要说明两点:第一,从宗教学角

度看,对于基督教来说,不信教或信奉非基督宗教的人都是迷信而非正信,都是应该被

福音感化的对象。王治心是学者兼基督教徒,其身份和宗教立场决定了他将作为新兴民

间宗教的道院看作“外道”。第二,王治心认为道院是变相的道教,是为误认。道院并非

道教之流变,更非人们所熟知的道教之道场——道院(道观),这至少能从道院自身出版

的、为解释道院性质与宗旨的通俗册子中可以看出。“道院所指之道,是生天地人类万有

的先天大道,在后天说也就是不偏不倚、人生不可须臾离的中庸大道。道教为五教之一,

而五教又皆为大道之一端”②。再进一步说,道院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呢?道院的至

高神“至圣先天老祖”说:“所谓道者亦即孔孟之道也。吾言有未详,孔孟之书已先为吾

言之。”③可见,道院之“道”是以儒家孔孟之道为宗,而非以道家或道教之道立说。因

此道院也就不是人们所误认为的道教或道教之流变。综上两点:王治心对道院并没有准

确、清晰的认识,其对道院的看法一开始就存有偏颇和失误。但它为后来考察、研究道

院组织的学者多将其归入民间秘密宗教或会道门之列奠定了基调。 

现存研究有的将道院暨红卍字会归入民间秘密结社、会道门、封建迷信组织等等。

那么道院暨红卍字会是不是果如其所论呢?以下我们分别借用研究秘密结社、会道门、

封建迷信组织的学者所归纳的以上诸种性质组织的特征,来进一步了解道院暨红卍字会

的性质。 

据研究,秘密结社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1.非法性。由于它所奉行的秘密宗旨或教义对抗官方意态,其活动也不受官方

约束,所以为法律所禁止,只能非法存在。 

2.神秘性。秘密结社都有自己的入会仪式、联络方法和赏罚规章,这使它具有

极大的凝聚力和保密性,其特异的隐语、标志、口号及其传授方式,很难为人识破。

另外,秘密结社所选择的崇拜偶像,来自宗教、神话乃至传说中的英雄豪杰,加上

施符上表、吃斋诵经或开山立堂、结盟拜会的宗教迷信方式,令人神秘莫测。 

3.反社会性。秘密结社的基本群众大多为破产农民、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商

 

①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2-233 页。 

②《道慈问答》,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③ 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 32 页。 

 266

贩等,这类人良莠混杂,不少人桀骜不驯,常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①

会道门主要特征有四个: 

1.三教合一或五教、万教合一的思想基础; 

2.“三期末劫”的教义和“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信仰。(长期以来,一些会

道门首领经常利用三期末劫思想,动辄以弥勒佛转世自居,聚众谋反,以期改朝换

代,称帝临朝。); 

3.以封建家族为基础的教权世袭制; 

4.封建迷信和练功练武相混杂的日产活动。②

封建迷信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信仰的对象是活人的神化或是自称的“神灵的附体”; 

2.所承诺实现的内容有明显的反科学性或者违反社会伦理道德; 

3.要求信徒承担的义务可能会伤害信徒的身体或者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 

4.对信徒的物质要求有明显的欺瞒敛财的性质; 

5.组织活动形式粗劣低下,有蛊惑、煽动群众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妨害社会管

理秩序的迹象③。

此外,曾参加过新兴宗教的人根据自身切实体验,认为具有危害性宗教团体的特征

主要有:思想控制、卡里斯玛式领导、欺诈、排他、疏离、剥削、极权主义的世界观。④

 以上是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不同性质组织特征的简明概括。通过本文前面章

节的介绍分析,再比照上述不同性质组织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道院暨红卍字会既不

是民间秘密结社、会道门,也不是封建迷信组织。 

 有学者认为:“无生老母是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的至上女神。到了民国时期,这一

偶像被一些教派变换名称。如一贯道将无生老母改称“明明上帝无量清虚至尊至圣三界

十方万灵真宰”,或称“无极老母”、“育化圣母”、“维皇上帝”、“明明上帝”,简称“老

母”;红卍字会则改称“至圣先天老祖”,简称“老祖”。称谓虽变,但其神格与职能依旧,

仍是创世与拯世的母性上帝。”⑤这一论断并非建立在对道院内部信仰及其宗教文化内涵

的分析基础之上。其实道院的至高神“至圣先天老祖”,既非秘密宗教或会道门崇拜的“无

生老母”,更非“创世与拯世的母性上帝”,它只不过是道院组织用以号召地方官绅、商

人、文人修身养性,投身慈善救济活动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改朝

换代、创造新世界的工具。就“至圣先天老祖”是不是“无生老母”或女性神祇,欧大

年通过阅读道院内部文献和对台湾道院暨红卍字会进行实地观察后指出:“该会有多卷经

文、集体礼拜仪式和组织良好的慈善活动和传教活动。但它的主要神祇不是无生老母,

而是至圣先天老祖。值得注意的是,源于民间的教派崇尚女性神祇,而这一乡绅背景的

教派则相反。世界红卍字会极其强调参悟和修习。我是在台湾通过该会提供的资料、与

 

① 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第 9 页。 

② 邵雍:《中国会道门》,第 2-3 页。

③ 肖艳:《关于我国宗教与迷信问题的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 年第 4 期。 

④ 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5 页。 

⑤ 濮文起:《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简论》,《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267

会首的交谈和观察该会仪式了解上述情况的。”①

有学者指出:“无论其内容是什么,救世的主张是民间宗教运动应对危机的核心”②

秘密结社、会道门等组织多有“三期末劫”的劫变观,用以煽动民众的造反情绪,以达

到自己的不法目的。据研究:明清时期,“弥勒救世”思想逐渐演变成“三佛应劫救世”

即“三期末劫”思想,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成为民众叛乱的思想武器③

。道院

组织也有所谓的“化劫”之说,其内容为:“大凡灾劫之生,由人心所造。人心不平,其

气不和,不和之气即为厉气。厉气所结,即成灾劫,故欲挽救灾劫,必先习坐,使人人

心平气和,则清灵所聚,已生之灾劫,可以化重为轻,未生之灾劫,亦可以弥化于无形

之中。”④道院组织认为世间的灾难都是人心造成的,欲化劫就必须静坐修行,修身养性。

可见道院组织的“化劫”之说不具有煽动性和非法性,而只是一种劝人修行的说教。 

综合本文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历史考察,笔者认为:道院组织是在 20 世纪初年,

面对“一战”后国际国内新局势,特别是“一战”带给人们的思想震撼;在华基督教凭

借出色的社会事业将福音传播至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社会急剧转型之际的道德滑坡;

传统宗教、文化遭到激进人士全盘、激烈的批判;再加上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等严酷现实,

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绅商、文人、官员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为挽救世道人

心,谋求社会安定有序,探求国家、社会新出路而创办的公开、合法的民间宗教慈善组

织。 

2.评 价 

道院组织在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予以界说。 

首先,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特别是后者,在从其创办至结束业务时的三十多年中出

色的慈善救济活动应该得到公允的评判。天灾人祸历朝历代都曾发生过,民国时期尤为

频繁、严重。世界红卍字会作为一个民间自发成立的慈善救助组织,自筹资金进行各种

慈善救济活动,尤其是其历次战地救济,为其赢得了社会声誉。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华洋

义赈会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慈善救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红十字会专注于战地救济且

带有半官方色彩;华洋义赈会虽属民间组织,但不是由中国本土人士组织、发起、负责,

并且华洋义赈会规定:“本会赈济只限于天灾,如天旱洪水是也”,如果由于“内战或土

匪充斥之处地方骚扰所致”之灾患,“绝对不与以施济。盖捐金者之出资原欲救助因天灾

而来之灾害,今若救济前者,是足以助长内乱而已”⑤。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也有类似规

定。例如 20 世纪 20 年代,山东境内的天灾人祸极其严重,战争、匪患尤为频仍。灾情

经各大报刊媒体披露后,北京华洋义赈会曾向日内瓦国际万国红十字会和巴黎红会联合

请助赈款一百万元时,后者经过严密考虑后,“俱决定不拨。其理由以中国北方灾荒,实

非天灾,全由战争及政治所致,故红十字会不宜预闻”⑥

。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民间慈善组

 

① [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28 页。 

②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14 页。 

③ 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第 132 页。 

④《道慈问答》,第 5 页,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⑤《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第 57 页、139 页。转引自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第 166 页。 

⑥《晨报》,1928 年 2 月 14 日。转引自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第 226 页。

 268

织,与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均不同。尽管在资金筹募上,红卍字会不像以上两个团体

那样有国际渠道,但红卍字会的救济层面远比其宽泛,不论天灾还是人祸,红卍字会均

予以积极赈救,近乎达到有灾必救、有难必帮的程度。红卍字会除对天灾人祸进行救济

外,对于平时的鳏寡孤独老幼废疾等弱势群体也给予救恤与教养。 

世界红卍字会是靠道院凭借中国传统文化、宗教、道德的力量在社会转型之际,构

建起的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及海外的慈善救济网络。从其规模和性质上来看,世界红卍

字会应该是中国近代本土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民间慈善救助组织。尽管现行的诸多近代史

书著中都不曾提及其救济活动,但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救济事业应该在中国近代史尤其

是民国慈善救济史上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 

其次,对道院组织在 20 世纪初年(1916—1936)的宗教文化观念应该予以重新评价

和定位。道院组织的宗教文化观念中固然有维护传统道德伦理纲常方面的消极因素,但

在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救国思潮横陈杂出的民国初期,道院组织重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

固有价值依然为重塑国人道德、弥补其信仰缺失提供了思想基质。道院组织试图融合儒、

释、道、耶、回五教,“统一学说,贯通教化”,以“内修外慈”、“救己度人”为宗旨,

意在“唤起人类互爱互助”,进而“联合世界,拯救世界”,实现世界“大同”理想①,也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一战”后国内外发展的情势。道院组织的宗教文化观是道院人士

反思战争,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和平”、“大同”等因子,进而探求新的

救世、救心之道,稳固社会秩序的产物。他们应对现实的努力探索开始突破了国家、民

族的局限,更着眼于寻找一种横跨中西的普世价值;探索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挽救本民

族的危亡,而是凸现了拯救世界、拯救全人类的远大旨归,具有深刻的社会史和思想史

意义。曾担任过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任总干事、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王正廷回忆

其在芝加哥学习时所说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也许是在与美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对中国文明的态度。许多美国

人都认为美国文明是最好的,他们不需要从其他文明中学习任何东西。我不喜欢这

种狭隘的观点,因而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和自觉。我希望不像他们那样偏狭,能明

智地面对事实……我相信,每种宗教,无论是佛教、基督教、儒教或其他任何,都

只是某种文化的产物。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宗教也是不同的。没有理由认

定一种宗教高于其他的宗教,通过共鸣和谐的交流,每种宗教都能有所贡献。②

在当时,像王正廷这样的想法应该很普遍,我们以往的研究多忽视了这一点。 

再次,对道院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宗教文化观念进行批判和检讨。 

尽管道院组织的宗教文化观在 20 世纪初年有其进步性,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

随着社会情势的发展演变,道院人士始终固守其道慈理论,没有很好地灵活变通。突出

表现就是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矛盾,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是当时的主旋律,而这

 

①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 

② 王正廷:《青年运动在中国》(Youth Movement in China),第 76-77 页。转引自[美]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 

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赵晓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8 页。

 269

时期的道院组织仍然奉行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主张,回避了民族主义的现实承担;

其“世界大同”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王道政治”

等侵略理论所利用,最终违背了历史潮流,这是应该予以批判和检讨的。不过应该指出:

这期间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救济活动特别是战地救济依然应该肯定。 

(二)关于道院组织衰微的原因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自 20 世纪 20 年代初创办,在短短数年间发展遍布大半个中国,

并东渡朝鲜、日本,南至新加坡等地,作为一个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其发展规模和

速度在当时罕有其匹者。但其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在大陆消亡,前后对比,不

免让人感觉其兴也骤、其败也速,甚至会为其旋起旋灭的短暂历史感到可惜。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民间团体的既定处理方针、道院组织的宗教文化观以及其在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等原因,尽管其未被当作会道门取缔,但其自行宣布解散则是

当时的必然命运。本文通过对道院组织的历史考察发现,不独如此,早在解放前,道院

组织就已经存在诸多内在、外在的问题,而这些构成了其兴衰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大

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基未稳 

 道院组织创办之初,发展势头迅猛,但其存在致命的弱点。多数道院成立之初都没

有自己的基址,多采用了“先租后建”的方式。又因为各地方道院暨红卍字会成立后资

金多用于慈善救济活动,院址、会址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来,道院

暨红卍字会在各地推设较快,但从长远来看,其基础十分脆弱。这是全国各地院会普遍

存在的现象。以下试举几例: 

1924 年山东德县道院成立,起初赁居民房,后因城内步云街东岳庙地址适宜,呈请

划拨集资修建,遂成为院址。1927 年德县红卍字会成立时与道院在一处,赁民房为会址。

后来将东岳庙的西邻龙神庙,作为红卍字会的基址。①

山东莱阳红卍字会自 1923 年成立后一直没有固定会址,直至 1935 年左右才购得庆

升平街房四十余间。②

莱芜颜庄红卍字会成立之初,“租赁颜镇街路西吕姓宅为会址办公,嗣屡变迁。现已

购定颜镇街路东谭家胡同内路北宅基一位,作永远会址。”③

山东东平道院于 1933 年成立后,“以城内山西会馆为地址,晋商热心道务,慨许永

借。”④

尽管晋商答应永借,但毕竟不是属于自己的会址。 

青岛道院也是这种情况,1922 年旧历 7 月 15 日,青岛道院成立,暂住平度路周姓宅

院,1923 年迁于曲阜路刘姓楼房内,1927 年因人事变迁几乎停顿。1928 年七月迁于新泰

路十三号自置院址内。自 1930 年以后道慈渐臻发达,院基日益巩固。⑤

可见青岛道院自

1922 年成立后,直至 1930 年,长达八年的时间没有自己的固定院址,且其间屡次搬迁,

 

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德县志》卷十三,第 389 页。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莱阳县志》,第 264 页。 

③《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十七,第 355 页。 

④《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东平县志》卷五,第 54 页。 

⑤《青岛院会发展史略》,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270

居无定所。 

最后还应该指出:即便作为世界道慈母院的济南道院,其自 1921 年创建,一直到 30

年代中期才开始着手自己的建筑,之前也系租赁民房。“当时院会草创,因陋就简,院会

同在上新街租居民房数十间办公,即是旧道院之地址。”①

综览以上山东地方道院暨红卍

字会的一般情况,其它各地的情形亦可想而知。1931 年 10 月,河北滦县红卍字会提出的

议案颇能说明这一点。其指出:“推展道慈最重基础,欲基础巩固,惟以院会址为先务。

查各县分会非系税居即属借住,不但屋宇简陋,地址多不相宜。间或有相当地点,苦无

建筑资财。即筹有建筑资财又无常年经费,种种困难莫可言状。到处如是,非止一会为

然。”②因此,经济上的问题是导致道院组织衰微的根本原因。 

2.中遭波折 

早在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打倒宗教”③

。道院组织创办后快速

发展没有几年就因前述悟善社的牵连,而被南京国民政府查封。这次查封对全国道院组

织是一严重打击,几乎陷于瘫痪状态。1929 年济南院被“查封”和其它各地道院为躲避

政府“禁止道院之命令”而“以卍会为藏头露尾之计”④

。1928 年旧历 9 月 1 日,聊城道

院的一切神牌、经典、器具;红卍字会的木器、旗帜、袖章、徽章及其所办的平民小学、

医院被县党部及教育局一概没收;慈款 2700元亦收归教育经费,屡次交涉终无效果。⑤1928

年旧历 9 月 24 日,莱芜红卍字会所办平粜社、救济队、因利局、育德学校的所有粮食、

慈款及一切器具均被莱芜县党部没收,会址亦被其占据,直至 1933 年还未能要回,据称

已于 1931 年暂住西关路北亓姓宅房为会址。⑥像聊城、莱芜道院暨红卍字会一样受影响

的其它各地院会不在少数。山东各地分会“时有被地方官厅及党部没收……查以上所称

情事,各县分会似此者不少,若不速行设法,何以维慈业而固会基。”⑦如上所述,本来

各地道院组织就立基未稳,此次查封无疑使其元气大伤。 

3.战争破坏 

民国时期战事频仍,先是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新军阀混战、国共内战,后来又爆

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局势极其不稳定,对社会民众尤其是无依无靠的民间慈善

组织带来极大的危害。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内大小军阀混战、土匪横行,使不少

地方的道院暨红卍字会中辍。以下将抗战前各地院会因战乱影响而中辍、停顿的情形整

理如下表: 

1937 年前因战乱各地院会停顿情形简表⑧

院会名称 创办年月 停顿原因 

 

①《济南母院新殿告成之经过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② 滦县卍会:《各会筹建永久会址准请酌量补助案》,《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第 18 页。

③ 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④ 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道院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第 12 页。 

⑤《中华总会为查复山东省各县分会被没收房产、基金情形给济南分会的公函》(1930 年 2 月 12 日),山东省档案馆

藏:J162-01-8。 

⑥《莱芜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⑦《济南分会为复查房产、基金等被侵占情形给本省各分会的公函》(1930 年 2 月 20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8。

⑧ 此表据《全国各地红卍字会概况》整理,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271

黄县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5.4 1928 年因军事影响停顿 

掖县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5.6 1928 年 4 月被兵占据,文件、器具俱失 

广饶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7.12 1929 至 1930 年匪患四起,乱兵频入县城,职员外逃 

朝城道院暨红卍字会 1930.3 1930 年 4 月有匪军盘踞城内,烧杀抢掠,会务终止 

涿县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5.11 1928 年因时局影响停顿 

江阴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6.8 1927 年 12 月 24 日因时局影响停办 

东台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7 1928 年因时局影响停顿 

当涂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5.8 1928 年军兴后会务停顿 

西安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4.4 1929 年 1 月 1 日因时局关系停顿 

武汉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3.3 1927 年 4 月因时局影响停顿 

宣化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3.2 1928 年 9 月 1 日因时局影响中辍 

如皋道院暨红卍字会 1926.4 1928 年因时局影响停顿 

从上表可以窥见当时因时局关系各地院会停辍的大致情形,有的院会如朝城道院暨

红卍字会、江阴道院暨红卍字会、东台道院暨红卍字会成立后一年时间内就告停顿。当

然,这些停辍的院会后来也有的继续开办。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陷入混乱状态,中国境内的中外官民团体、机构都遭

受了不小程度的破坏。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为例,其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严重损失表现

在四个方面:会所的损失、干事的流失、会员的减少、活动受限制,尤其是会所的损失

最为严重。在战前,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拥有 39 个市会和 112 个校会。但到 1939

年,市会仅有 25 个,校会在沦陷区只有 28 个还在活动,其他资产、会所损失更严重①。

道院组织也不例外,1951 年牟平红卍字会在总结世界红卍字会的整体发展历程时,基本

表明了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给世界红卍字会的发展带来的极大不利:在 1930 年前后,世

界红卍字会在全国各地分会共计 400 余处,至“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东北,随

后又组织伪满洲国,因此,东北全区各分会遂与中华总会及各地分会断绝关系(其时除

东北外,关内尚有 200 多处)。至 1937 年“七·七”事变,华北各地相继沦陷,各地分

会停顿者又占二分之一以上。②红卍字会在积极开展慈善救济活动的同时,自身也顶着很

大的风险,随时停顿或中辍却不能得到官方的补助与扶持,这也是当时民间慈善组织共

同的悲惨命运。 

4.能力有限 

如本文前面所述,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民间慈善组织,其主要经费靠会员捐款,其次

靠社会劝募。红卍字会成立之初多面临经费紧张的局面。例如 1929 年,掖县红卍字会接

到济南红卍字会的捐册,但掖县红卍字会复函济南红卍字会,说:“本会初告成立,对于

本会经费尚无从着手募集,而贵会募款一节实难办到。故特将原捐簿二份随函寄上,祈

多原谅。”③

热河红卍字会于 1923 年创办,但初期即因为经费问题一度停顿。④

抗战爆发

 

① 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第 312 页。 

②《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③《掖县分会为募捐难以办到捐册等寄回给济南分会的信》(1929 年 1 月 21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7。 

④《热河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272

后,因时局动荡、交通封锁,各地劝募极其不便,地方的绅商因躲避战乱也纷纷外逃,

使得本就财力不足的情形更加严重。在山东省,经济条件一向雄厚的烟台、牟平红卍字

会在抗战爆发后即面临如此境遇,其它资力一般的院会更加艰难。 

至 40 年代,世界红卍字会因时局影响,自身的慈善救济能力大为减弱,很多时候的

慈善救济活动已力不从心。以济南红卍字会为例,其在 1940 年前后就遭遇了因财力不足

而无力于慈善救济的尴尬局面。 

1940 年,山东峄县遭受大水灾,灾情严重,“入夏大雨连绵,秫禾多未播种;及至秋

禾又被淹没,颗粒未收,灾象遂以攘成,尤以韩庄至台庄间、沿运两岸更属惨重。地区

辽阔,灾民遍地,饥寒交迫,嗷嗷待哺,……倘不速于救济,不仅民命危殆,即地方治

安亦难维持”。峄县公署致函济南红卍字会请求救济,济南红卍字会在复函中说:“关于

赈济一项,本当竭尽绵薄,仰副公令。无如近年本省灾区太广,敝会资力有限,难则普

及,加以筹办赈济本市贫民,款项更需支绌,贵处灾赈实有力不从心之憾”。①

1941 年,济南北乡区发生旱灾,该地“地处僻壤,民贫地瘠,向称不毛。年景丰收

尚能自给,如遇灾荒即成灾区。”该乡区坊长致函济南红卍字会请求赈济,济南红卍字会

复函:“敝会运到之关外苞米早经分赈被灾各处及本市及济春赈业已施放无存……敝会现

在实属有心无力,碍难办理,俟日后遇有机缘再为办理可也”。②

1943 年,邱县水灾、旱灾、蝗灾等数灾并至,民生维艰,当时该县致函济南红卍字

会指出:“入夏以来旱魃为虐,滴雨未闻,小麦枯槁,秋禾未播。立秋之后普降甘霖,晚

禾始得播种,无如昊天不吊,祸不单行,水雹相侵,蝗虫为灾,一般田禾蚕食净尽,民

众无可奈何,食树皮草根苟延残喘,夫妻分离者不可胜计,售卖子女者比比皆是。受饿

而死者十之三四,尸横街巷无人掩埋,待死幼童无人救护。适值天气严寒,赤身穴居更

属可怜,嗷嗷待哺何处将呼。若不设法救济,邱县民众不难逃亡净尽”③。以往济南红卍

字会收到类似地方请求救援的信函都予以回复,但该函并未有回复。笔者推断此时的济

南红卍字会尚能勉强维持,已经无力对外进行援救活动了。 

5.组织松散 

世界红卍字会多由地方绅商组成,其中商人占了更大的比重。这些商人有的属于本

地商人,有的属于外地客居本地商人。尽管众多商人的参与使得红卍字会劝募资金较为

方便,但这一组织特性极不稳固。一方面,商人经商需要到处行走经商,流动性较强,

有不少地方的红卍字会成立之初尚有不少会员,时间一久,因前往各地经商,会员遂联

系不多。牟平红卍字会即是一例,1951 年该会曾总结指出:虽章则内定为每年春季召开

会议一次,报告上年会务情形,而会员多散居各地经商做事,召集不便,从未能按期集

会。遇有临时灾情发生,须要募捐者,除由会长在外劝募外,其在城厢经商之会员则挨

户劝募之。惟于 1933 年举行恤养院落成典礼时,各地分会多派代表参加,本会会员同时

亦多前来参加,此后至现在未曾召开全体会议。④

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

 

①《济南分会为复赈济灾荒事无力顾及与峄县县公署的来往公函》(1941 年 1 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②《济南分会为复无力赈济与济南北乡区尹景周的来往函》(1941 年 6 月 8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4。 

③《邱县县政府为报告灾情请求急赈给济南分会的函》(1944 年 1 月 17 日),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6。 

④《牟平红卍字分会暨附设恤养院概况说明书》(1951 年 8 月 16 日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23-1-1。 

 273

社会环境保障,但民国以来,时局不靖,地方一旦有事变发生,商人纷纷外逃,不仅经

费劝募无着,会务亦陷入停顿。前述 1928 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济南红卍字会便

遭遇了这种情况,卍字小学经费无源。吉林省滨江红卍字会于 1922 年成立后,因修方相

继迁往他处,道慈两务一度中辍。①

位尊如北京总院者亦有如此情形:“北京总院自创院

至今,求修人名、宣院册籍与坐院、经院册籍三种核对,求修后交庚表者不过三分之二,

领经者不过三分之一。至于领经后能常坐而偶来院叩幕与同人研道讲慈者,则不及三十

分之一,可见真坚、真诚者实不易得。”②

其他各地院会的情形不一而足。 

1931 年,北京总院提出议案,肯定院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指出其人事管理不善:“各

地道院日见扩展者固多,而无形停顿者及似存而有停顿之趋向者亦属不少。推原其故,

虽受时局之影响,然由于每一院会能切实负责者实居少数;或因人为转移或遇事而畏难,

以至萎靡不振、坐视停顿。”③

同年,滋阳道院的议案更加明确地分析了地方院会停顿的

人事组织方面的原因:“现修方进修后或因职业关系,或因个人怠忽,多不常到会及院”,

“院会先后进修于道慈之兴革,盲从者有之,洞悉者有之。当建院会时,热烈者客籍人

居多,土著者少。事成客走,本籍应维其后,乃多附骥盲从;兼之地脊民贫,复加战事

连年,因而终止者有之,复兴者有之,新建者亦有之。先各院会尚有流通之纂,俾得振

奋,自南北统一以后多不相顾,致客籍肩道者亦觉淡然,故属抱道不坚,然无各院工作

周知,均觉我院如是彼院亦如是,对于道慈希望进展者固属同情,意存观望者亦有之,

各地院会废弛此一原因。”④

综上分析了道院暨红卍字会兴衰的主要原因,这几方面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多数情

况下交织在一起,增加了道院组织的运营难度,导致其不断衰亡。 

(三)研究的反思与现实启示 

综上对道院暨红卍字会组织的历史考察,笔者认为如要进行相关研究的反思,首先

必须仔细、重新审读所掌握的道院组织的文献资料,要从材料和事实出发,转换视角,

再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势,力求还给道院暨红卍字会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历史面貌。其次不

能盲从固有说法,应该深入探讨该组织缘起的时代背景、社会成因及其在社会上的功能

和作用才更有意义。 

1.学理上的反思 

首先,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反思。长期以来,学界多注重精英思想的研

究而忽视社会中下层民众、官僚、绅商、文人思想状况的探讨。潘光哲通过对《小方壶

斋舆地丛钞》作者王锡祺生平行事的研究,提出史学研究者除注意那些如康有为、梁启

超、严复等近代“巨型知识分子”的研究外,还应将那些名不见经传,但多少在历史上

留下痕迹的“小人物”的研究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追溯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回应近代挑

战的独特方式,使历史图像的构成呈现出丰姿多彩、复杂多样的本态。⑤

本文通过对道院

 

①《滨江红卍字会概况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6。

② 北京总院:《介引求修宜慎重案》,《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第 11 页。 

③ 北京总院:《各地道院应详筹整进办法案》,《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46 页。 

④ 滋阳道院:《拟请母总两会编纂月刊或统系表册以记事绩而彰道慈案》,《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第 42 页。 

⑤ 转引自马敏:《21 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 年第 6 期。 

 274

暨红卍字会的历史考察,特别是对地方官员、绅商等相关资料的审读,认为我们应该调

整以往史学研究的路向,不要把视野局限于上层精英思想、伟人思想,而要拿出相当的

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诸如杜秉寅、何澍、徐世光等前清遗老思想;熊希龄、徐世昌、钱能

训、田中玉、吴佩孚、王芝祥等北京政府官员、军阀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还要进步

利用地方史志资料和档案资料探究作为地方代言人的绅商、文人、官员等阶层的想法和

言行,从而达到在中国近代现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目

的,而这也正是学界一直呼吁的近世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内容之一。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

研究的开拓者刘志琴先生曾指出:“文化史和社会史又是相邻、相交而不相属的独立学科。

文化史的研究广涉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各个层面……偏重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这种

文化史只能是上扬的文化专史,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全史。社会史以社会生活的发展、社

会结构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详实的研究,复原已经消失的社会形态,务

实、求真、描述性的写照是基本的要求。上扬的需要下移,从社会史的领域考察中国文

化;描述的需要提升,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对社会史的内容进行阐释。这一上一下接

壤之地,是滋生新学科的一片沃土。”①

其次,对“国家—社会”理论的反思。“国家—社会”理论是近来学界探讨社会问题

的重要理论范式之一,在这个范式的引导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些理论

已经有不少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之中。从西方历史来看,所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指的是那些:源出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思

想,源出于对市场经济的弘扬以及对国家干预活动的应对的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基

础上而逐渐产生的相对于国家以外的实体社会。②而“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主旨是建

构在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与王权相对抗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对市民社会的自主空

间如“公共领域”的构成分析,使得这一框架的使用在西方社会学界具有相当特殊的历

史时效与阶段性内涵。③

该理论范式被移用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时,引起了东西方学界的

广泛论争。④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政府的权力始终渗透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尽管在北京政

府时期由于社会控制的松动,民间社团、教派结社等纷纷涌现,但现实中并未形成西方

语境下能与国家、政府进行对抗的具有实体性的市民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始终是近

代中国社会机制的特点。日本学者通过对近代上海(1843—1949)的民间团体与国家互

动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尽管上海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日本占领下的傀儡政府,到国民

党政权,再到共产党政权,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国家对社会的渗透过程却一刻也未中

断过。⑤当“国家—社会”研究范式用来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时难以发现其中类似西方的映

像。学者在反思这一理论范式时也指出:平心而论,除了个别的模仿之作外,在中国大

陆学界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尚没有出现真正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具体分析中国历史的

 

① 刘志琴:《社会文化史的视野》,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册,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2

页。 

②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 年,总第 15 期。 

③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史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2 页。 

④ 详见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7-285 页。 

⑤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第 286 页。 

 275

成功作品。①

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在中国近代确实没有形成,但民间力量在近代的特定

时段却在逐渐发展壮大,在社会公共事务例如慈善救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对

政府救济很好的补充。学者通过探讨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后认为:民间

社会充当国家救济“替补者”角色,是专制社会民间力量的一种无奈选择,中国社会这

种国家与社会的胶合状态,是与西方社会的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甚至二元对立模式迥异。

笔者以上通过对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这一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本土民间宗教慈善组

织进行考察后认为:自该组织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创办,直至 1954 年自行宣告解散,期间

历经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日伪时期、新中国初期,其织不论在文化领域

还是慈善救济活动等公共事务领域,均与政府积极配合,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从事政

治范围以外的纯粹慈善救济事业,是对政府救济职能的有益补充。这也是彼时民间慈善

团体的共同历史使命。 

再次,对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反思。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深具启发

性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

一个极大的谬误。事实上,不论“传统”与“现代”都不是简单、静止或有同构型指涉

的概念,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意思、质素,复杂万端而

且常常互相冲突。“现代”亦复如是。更进一步,被笼统划归传统的思想或事物,很可能

包含了现代的质素。而所谓“现代”,中间也可能有并不符合现代精神的元素③。有学者

已经循此理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以晚清在上海发行的一份内容新旧杂陈的新闻刊物——《点石斋画报》为例,台湾

学者王尔敏通过对其进行考察,纠正了以往研究者诸如鲁迅等人对其看法的偏颇之处,

指出其内容“除报导时事人物、新创器物、海外奇谈、国政要闻、民俗节令之外,尚有

神鬼怪异、水火灾劫、抢劫凶杀、僧道乱行、诈骗愚弄种种琐闻。”肯定了其重要的研究

价值“无论就报刊史、新闻史,以至中国近代新知之传播、思想之启发,均可明见其开

先之蹊径、包罗之丰富、图画之多样、新知新事之繁夥,实在令人目不暇接。就多个角

度,均具重大参考价值。”④台湾学者李孝悌基本认同王尔敏的观点,但又进一步将视角

转向上海社会之文化生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尽管包含了更多和新知识、新思想

相背离的主题;真正介绍现代事物的图片,在所有的图片中,只居于次要甚至边缘性的

地位,但依然“相当忠实地反映了上海 19 世纪末叶新旧杂陈的局面。在这个阶段,上海

虽然是上层前进思想的汇集地,并不断出现各种新兴事物,但就城市风貌而言,这些新

兴事物还是依存在一个旧的框架之中。旧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仍未解体,新的文化品

位和感知能力也有待建立。”;“画报中的世界和居民生活的现实世界,其实是高度契合的。

 

①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史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第 101 页。 

②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 页。

③ Benjamin Schwartz,“The Limits of ‘Tradition versus Modernity’:The Case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收入史华慈

教授晚年最后一本论文集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第 45-64 页。转引

自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第 275 页。

④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传播之图说形式——以〈点石斋画报〉为例》,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

第 387-388 页、第 391 页。 

 276

一份代表性的城市读物,相当写实地呈现了一般民众的文化想象和集体心态。在激进的

知识阶层和日趋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之后,世纪末的上海,仍然是一个被传统氛围深深笼

罩的城市。”①可见,即便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现代化程度居全国之首的上海,其现代化

进程依然是一个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交错局面。此外,学者通过对上海史的研究也指

出:近代上海是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极为混

杂。由于这种混杂性,在城市化程度很低的近代中国,上海是乡村里的都市。由于居民移

居上海的短暂性、同乡在上海居住的相对集中性、同乡交往的密切性、活动范围的狭小

性,近代上海人的大多数其实是生活在都市的乡村里。②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新旧并

存、和平共处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对道院组织进行考察后认为:该组织在社会转型之际萌生,已经先天性的具有

新旧兼备、中西合流的特征,随着其不断发展以及与社会主流的契合,他的这种中西、

新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道院组织之所以有“旧”的特征,且为新派人士所指摘,主要

表现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扶乩、静坐、诵经,倡导中国传统宗教、道德文化以及某些伦

理道德纲常。但道院组织并非一味守旧、落后,而是如其道慈理论主旨,主张中西互相

借鉴,取长补短,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并保留了本土民族特色。

道院组织虽然固守一些传统的纲常伦理,但非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旧观念,而是

试图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现

实需要。道院组织认为:“大道不仅限于社内,就是不说无益身心的话,不作无益身心的

事,这就合乎道了。例如在家中,对于翁姑父要孝顺,对于妯娌姊妹要礼让,对于子女

要管教慈爱,对于仆女要宽厚,伉俪之间要和睦,如果能够节节履行,这就是大道运化

的表现。”③道院组织的这种观念与今天学者对民国初年思想文化情势特别是伦理道德方

面的反思有着惊人的相似。王元化在谈及道德及其现代价值时指出: 

 五四时期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是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在你死我活的

思维模式下,在“新的就是好的”这样庸俗进化观的价值取向下,把批判简单化了。

比如在五四文化激励下的年轻人热衷于走出家庭这样的反叛行为,对于中国传统家

庭中讲究父慈子孝、双向调节的人伦关系,是一种粗糙的破坏。传统家庭伦理中当

然有压抑性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家庭伦理的主要精神是主张和谐、

互为对方着想。而这种建立在和谐意识上的人伦关系,这种旧道德中的合理因素,

其实应该是可以作为可贵的资源,并将其向现代化方向转化的。而在西方的道德传

统中,却缺乏这样的资源。它尊重人权,崇尚独立人格,但有原子式的极端个人主

义倾向,家庭关系较为淡漠。这是它的一种缺陷。在西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这个问题了。……近年来,约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伦理道德是人文精神中的重要部

分,也是社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之一。④

不独中国学者有如上思考,国外学者如史华慈在其临终遗文《中国与当今千禧年—

 

①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第 280-282 页、第 295 页。 

② 熊月之:《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特点》,《史林》2006 年第 2 期。 

③《滕县女道德社开幕科文》,1937 年编印,第 15 页。 

④ 王元化:《道德及其现代价值》,王元化:《清园近作集》,文汇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0 页、第 73 页。 

 277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China and contemporary millenarianism –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重要文明都做了深刻的研讨,强调在物质文明特别丰裕

的千禧之交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强调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意义;认为

多少年来人类文明所思考的问题,不是科技和经济发展所能包办取代的,东西方社会普

遍面临这样的严峻事实。①

此外,道院组织也倡导妇女走向社会,积极从事慈善活动,不落于男子之后。1935

年正月初八,女道德社以社内至高神“莲台圣”的名义出示训文:“女社成立已届十余年

已,幸各院修子知道社关重要,相继成立。这是女界扩展道慈的良好机会了。但各地女

方多有不出门的状况,遂致眼光过小,心志狭窄,于推展道慈有莫大的障碍。”②

再以道院组织的大规模建筑为例,多数建筑均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民国时

期率先将西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料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相结合:“道院建筑,采取宫

殿式者,因当此时纪,各国工程,多建楼房,备极精巧;中国工匠纵殚精竭虑,尽力模

仿亦恐有瞠乎其后议。而中国宫殿营造,经数千年之沿革,虽物粹文化,亦为各国所称

许,然工匠技师,以非时俗所尚,工艺多不传习,斲轮老手行将澌灭殆尽。济南地接北

京,遗则成规征求尚易。因之公议,道院采用宫殿式,俾数千年之巨矱永存于圣贤之邦。

又以栋梁木料,购办维艰,因采用洋灰铁筋之新法,以期坚固,可垂永久。”③这在中国

建筑史上是一个创新。青岛道院采用了古式殿宇建筑,青岛红卍字会则采用新式楼房,

均系钢筋混凝土结构。④青岛道院暨红卍字会会址现在依然矗立在青岛市鱼山路 37 号,

该建筑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且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图 9-1)。其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

分,前部为象征耶稣教的罗马式建筑(图 9-2、图 9-3),穹形屋顶,巨大的廊柱,上塑

带翅膀的小天使。中部一组建筑为高大的覆以琉璃瓦的民族建筑,其主殿仿照曲阜孔庙

的大成殿,高大宏伟(图 9-4、图 9-5);后殿则仿照了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图 9-6)。⑤作

为世界道慈母院的济南母院建筑旧址亦依然存在,并且更为宏阔,也是中西建筑风格兼

具,尤其是精细的画梁和带有天主教建筑风格的室内装潢,一点也不落后。

此外,道院组织附设的教育机构,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也较先进。例如前述南道

院暨红卍字会开办的化育小学。烟台恤养院的教学课程安排在当时也较为先进,有不少

老师都是留学生。青岛红卍字会还创办了专门的商科职业学校,培养商业人才,师资力

 

① 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0 页。史华慈

的这篇遗文原载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l.51,no.2(April 2001),第 193-196 页;后由林毓生、刘唐芬译为中文,连

同林毓生的导读一并发表于 2003年1月9 日的《上海科学报》上;其后又收入王元化:《清园近作集》,第 142-158

页。 

②“坛训”第 1 页,《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 

③《济南母院新殿告成之经过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J162-01-15。 

④ 其主要施工原则和标准如下:工事基础挖妥后用乱石积厚的每以 20 人拉绳之木樁打坚,上敷碎石滓取平,然后用

三生厚的木板两边架设整齐,扑墨线取以准确,请工事监督验好施行。工事基础打洋灰以石子砂、洋灰等交合,须

以洁净不准搀杂乱草、灰土等物,水用自来水。自施工日算,两星期内不准拆卸架设木板。应用铁筋、洋灰须照一

二四交合适宜,打得坚固为准。木板拆卸须以三星外,经工事监督认可施行。使用的石料以青岛崂山产上等料颜色

合格。石灰概用博山上等块灰,用水粉碎。使用砖以平常砖及机器砖两种。积立方法以洋灰一成,石灰一成,砂五

成调合,积立坚固为合格。洋灰以中国唐山洋灰使用之。木料概用美国红松,大殿格扇及内部构造用柳安木上等材。

铁筋俱用方钢铁。屋顶瓦分为两种:一系由北平订买之黄琉璃瓦;一种系本地产洋大红瓦,作法以不漏水、雅观为

合格。详见《青岛红卍字分会新建院会房舍及其他各项工事说明概要》,青岛市档案馆藏:B63-1-247。 

⑤ 鲁海、孙耀东等:《图书馆、博物馆及其建筑——兼述原青岛市红卍字会》,《青岛文史资料》第 3 辑。

 278

量与课程设置在当时均不落伍。

通过其上述不一而足的表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并

非二元对立状态,而是一个交融共处、动态变化的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

先进人士发挥作用,一些看上去很“守旧”的人士亦发挥了不小的正面影响。道院组织

的发展变迁历程正反映出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步入近代的样态。诚如严复在《主客平

议》中所论:“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

也。……旧者曰:非循故无以存我。新者曰:非从今无以及人。虽所执有是非明暗之不

同,要之其心皆于国有深爱。惟新旧各无得以相强,则自由精义之所存也。”① 

2.现实启示 

慈善事业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极“左”观念等因素影响,人

们对慈善事业一度产生误解和偏见;出现了认为“慈善”是“伪善”,是统治阶层骗取民

众、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等歪曲历史事实的论调。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面对自然灾

害的打击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弊病,慈善事业的不可或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此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善”等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

时期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使其在促进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公民道德意识的

提高、和谐友善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要求我们必

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民间慈善事业,以应对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

题。据报载,现在我国除每年有 6000 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2200 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

享受低保以外,还有 7500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6000 万残疾人和 1.4 亿 60 岁以上的老

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救助和帮助。而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尚遭遇五大瓶颈:慈善组

织和机构数量少;慈善机构募捐能力较弱,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税收政策的积极

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专项慈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②

上述如此

庞大的待救助群体单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慈善立

法和慈善机制,提倡、鼓励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这期间,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发挥

好监督管理的职能。只有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① 严复:《主客平议》,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119 页。该文原于 1902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刊登于《大公报》,以后又于 1904 年 4 月 4 日至 9 日重登于《大公报》。当时编者说:“本报当出版之始,登有

《主客平议》一篇。嗣以海内外索此稿者甚众,但余报存已无多,不能应命,今特再将该篇排登报端,并以供未见

此篇者之览阅焉。” 

②《人民日报》,2006 年 1 月 25 日。

 279

图 9-1(青岛红 字会旧址说明,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图 9-2 (前部建筑之正面一角,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280

图 9-3 (前部建筑之背面,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图 9-4 (中部建筑之正门,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281

图 9-5 (中部建筑大殿,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图 9-6 (后部建筑,笔者于 2006 年 5 月摄于青岛) 

 282

主要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一)原始档案 

1.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档案(1922—1953),全宗号:

257。 

2.上海市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各办事处、分会档案,全宗号:Q120。 

3.山东省档案馆藏: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档案,全宗号:J162。 

4.济南市档案馆藏:济南市民政局福利类档案,档案号:70-1-55。 

关于难民请求救济及社会团体等材料,档案号:22-1-19。 

5.青岛市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档案,全宗号:B63。 

6.烟台市档案馆藏:宗教救济类档案,档案号:229-3708、235-3714、231-3710、

224-3703。 

7.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及恤养院档案,档案号:D7-1、

23-1-1。 

(二)刊布档案 

8.济南市档案馆编:《勿忘国耻——济南“五三”惨案档案文献选辑》,济南出版社 2003

年版。 

9.张礼恒:《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 年前后)》,《民国档案》1996 年第 3

期。 

10.庄志龄整理:《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档案与史学》

1997 年第 4 期。 

11.李宁:《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远东禁贩妇孺会议经过报告书》,《民国档案》2007 年

第 3 期。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二)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

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1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

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15.《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 1986

年刊印。 

二、道院组织内部资料 

1.《济南母院呈请立案简章》,1935 年。 

2.《济南道院立案文件汇录》,济南道院编印,年月不详。 

3.《道院各项附则、母坛专则合刊》,编印者、年月不详。 

 283

4.《第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28 年编印。 

5.《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0 年编印。 

6.《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 

7.《第十一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1 年编印。 

8.《道院十二年立道大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2 年编印。 

9.《第十二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 

10.《癸酉展庆研坐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3 年编印。 

11.《第十三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4 年编印。 

12.《第十四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5 年编印。 

13.《第十五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6 年编印。 

14.《第十六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7 年编印。 

15.《第十七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8 年编印。 

16.《第十八届展春合会议事录》,济南道院 1939 年编印。 

17.《女道德社第一届公会议事录》(又名“济南母社十二周纪年大会议事录” ),济

南女道德社 1935 年编印。 

18.《济南女道德社十二周报告》,济南女道德社 1935 年编印。 

19.《女道德社社纲、办事细则》,1935 年刊印。 

20.《万院道训汇编》,万县道院 1937 年编印。 

21.《蓬莱道院坛训》,蓬莱道院 1935 年编印。 

22.《栖霞道院坛训》,栖霞道院 1929 年编印。 

23.《邹平道院训文》,邹平道院 1933 年编印。 

24.《德县道院坛训》,德县道院 1936 年编印。 

25.《宿迁新安镇道院坛训录》,新安道院 1943 年编印。 

26.《掖县女道德社坛训》,1935 年出训,大致在 1936 年由掖县重华印刷所印刷。 

27.《四平女道德社坛训》,四平女道德社编印,训文时间自 1936 年 3 月 4 日起至 12

月 15 日止。 

28.《滕县女道德社开幕科文》,滕县女道德社 1937 年编印。 

29.《滕县女道德社复兴科训》,滕县道院 1940 年编印。 

30.《历城道院购址收支报告书》,历城道院 1934 年编印。 

31.《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1935 年。 

32.《道院地址一览》,编印者不详,编印时间大致在 1940 年。 

33.《济南道院第一育婴堂章程》。 

34.侯素爽编:《道院览要》,1932 年。 

35.张灵泳编:《救济须知》,济南慈济印刷所 1933 年刊印。 

36.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纪念册》,1936 年。

37.吕梁建编:《道慈概要》,龙口道院 1938 年刊印。 

38.《道院特刊》(创刊号),京兆慈济印刷所 1923 年 6 月 20 日出版。 

 284

39.《哲报》第一卷(第 10 期至 14 期,起止时间为 1922 年 11 月中旬至 1922 年 12 月

31 日);第二卷(第 10 期至第 36 期,起止时间为 1923 年 4 月 10 日至 1923 年 12

月 31 日)。 

40.《道德月刊》第一卷(第 3 期至第 8 期);第二卷(第 1 期至第 12 期);第三卷(第

3 期、第 10 期至 12 期)。 

41.《鲁联卍字旬刊》(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各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编印发行,济南慈济

印刷所印刷,旬刊),1939 年第 4 号至第 7 号。 

42.谢冠能主编:《道德精华录》,南京道院 1928 年初版(6 卷,共分 6 门,每门 1 卷,

分别是道旨门、修坐门、慈爱门、哲学门、灵学门、文艺门)。 

43.谢冠能主编:《道德精华录续编》,南京道院 1933 年左右出版(8 卷,共分 8 门;是

继 1928 年《道德精华录》后,又收罗 1928 年以来的各地道院坛训重行编辑,较以

前分为 6 门又增加了 2 门:悟经门、坤范门)。 

44.《世界道慈宗职录》,天津行宗坛 1933 年编印刊行。 

45.《素璞何统掌荣哀录》 

46.《胶东卍报》,1933—1937 年。 

三、地方史志资料 

1.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 1927 年版。 

2.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 1934 年版。 

3.倪锡英:《济南》,中华书局 1936 年版。 

4.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店 1933 年版。 

5.青岛特别市公署编:《青岛指南》(青岛特别市公署 1938 年)。 

6.尹致中:《青岛指南》,全国市政协会青岛分会 1947 年版。 

7.郑千里:《烟台要览》,烟台要览编纂局 1923 年版。 

8.刘精一:《烟台概览》,1937 年,烟台市图书馆藏复印本。 

9.池田熏、刘云楼:《烟台大观》,鲁东日报社 1941 年版。 

10.纪耀荣:《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手抄稿本,原文无页码,1934 年,与董德

昭手抄《孔孟及宋儒的上帝观》合订为一册),原属齐鲁大学神学院,现藏山东师

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 

11.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新星出版社 2004

年版。 

12.《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高密县志》,凤凰出版社等联合于 2004 年影印出版的中国

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州、县各辑,下同。 

13.《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广饶县志》 

14.《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寿光县志》 

15.《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牟平县志》 

16.《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德县志》 

 285

17.《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曲阜县志》 

18.《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临清县志》 

19.《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莱阳县志》 

20.《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临沂县志》 

21.《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单县志》 

22.《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临朐续志》 

23.《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修莱芜县志》 

24.《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续东平县志》 

25.《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重修泰安县志》 

26.《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冠县志》 

27.《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济宁县志》 

28.刘国斌修、刘锦堂编纂:《四续掖县志》,1935 年铅印本。 

29.王荫桂修、张新曾编纂:《续修博山县志》,1937 年铅印本。 

30.台湾影印中国地方志:《胶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7 年版。 

31.吴延燮等纂:《北京市志稿·民政志》,燕山出版社 1989 年版。 

3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33.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3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建筑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宗教志》,山东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版。 

3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8.《福山区志》,齐鲁书社 1990 年版。 

39.《牟平县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年版。 

40.《昌邑县志》,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7 年版。 

41.《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42.《博山县志》,齐鲁书社 1990 年版。 

43.《栖霞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44.《莱芜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45.《历城县志》,济南出版社 1990 年版。 

46.《滨州市志》,齐鲁书社 1993 年版。 

47.《即墨文史资料》,第 6 辑。 

48.《烟台文史资料》,第 2 辑、第 9 辑、第 17 辑。 

49.《济宁文史资料》,第 1 辑。 

50.《兖州文史资料》,第 5 辑。 

51.《滨县文史资料》,第 4 辑。 

52.《淄博文史资料》,第 2 辑。 

 286

53.《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 5 辑。 

54.《莱州文史资料》,第 7 辑。 

55.《青岛文史资料》,第 3 辑。 

56.《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 4 辑、第 6 辑。 

57.《牟平文史资料》,第 10 辑。 

58.《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 1 辑。 

59.《芝罘文史资料》,第 6 辑、第 7 辑、第 9 辑。 

60.《章丘文史资料集粹》,第 16 辑。 

61.《通辽市文史》,第 1 辑。 

62.《甘肃文史资料》,第 13 辑。 

63.《滑县文史资料》,第 6 辑。 

64.《合肥文史资料》,第 1 辑。 

65.《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 1 辑。 

66.《武汉文史资料》,2004 年第 7 期。 

67.《济南市志资料》,第 2 辑,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 1981 年编印。 

68.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满洲宗教》,1988 年第 4 辑。 

69.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8 年第 5 辑。 

70.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宗教人士谈往录》,1990 年第 3

辑。 

71.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90 年第 4 辑。 

72.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19 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73.《山东文史集粹·民族宗教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74.《莒城史话》,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2 年版。 

75.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 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社会卷、文化卷、教

育卷),黄河出版社 2004 年版。 

76.栾恤俭主编:《烟台恤养院史志(1929—1954)》,济南华夏印刷所 1998 年刊印。 

77.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

社 1989 年版。 

7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中国的社会民情》,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四、其它基本史料 

1.《济南市社会局十八年度工作报告》 

2.江希张:《息战》,万国道德会 1918 年重刊。

3. 唐焕章:《息战书后》,1921 年刊印。 

4.《万国道德会志》,第 1 卷第 1 号,1922 年 2 月 2 日。 

5.《北京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历年经办救济概况说明书》,1941 年重印。 

 287

6.万国道德会编:《会员须知》,1942 年再版。 

7.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1920 年刊印。 

8.[清]姚莹:《中复堂全集·康輏纪行》,道光年间刻本。 

9.[清]徐继畬:《瀛寰志略》,道光庚戌年红杏山房刻本。 

10.[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11.[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12.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13.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 1936 年版。 

14.柯象峰编:《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 1947 年版。 

15.[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6.司德敷主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

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1985 年 2 月刊印。 

17.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18.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19.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

版社 1993 年版。 

20.《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卷,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21.《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 1996 年版。 

2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23.王栻:《严复集》,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24.周秋光:《熊希龄集》,湖南出版社 1996 年版。 

25.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26.黄夏年编:《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7.吴清源:《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燕山出版社 1996 年版。 

28.罗章龙编:《非宗教论》,巴蜀书社 1989 年重刊。 

29.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30.忏庵编:《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 1936 年版。 

3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32.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 1999 年版。 

33.许晚成编:《上海慈善机关概况》,1940 年。 

34.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35.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二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

36.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

37.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 68 辑《新生活运动史料》,(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5

年版。 

38.《上海解放续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288

39.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

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0.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 10 册,(台北)新文丰 1999 年

版。 

4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 1971 年版。 

42.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 年版。 

43.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 1991 年版。 

44.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45.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46.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组织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五、理论及相关研究著作 

1.蔡少卿:《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和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史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3.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杨念群:《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杨念群:《梧桐三味》,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7.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9.梁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0.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1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13.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14.李尚英编著:《民间宗教常识问答》,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15.李尚英:《源同分流——民间宗教与结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6.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影印本。 

17.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18.牟钟鉴、张践:《中国民国宗教史》,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89

19.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20.马西沙:《中华文化通志·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1.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2.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3.秦宝琦等:《“千年王国”与“白阳世界”——中外“末世论”载体的演化历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4.秦宝琦:《清末民初秘密社会的蜕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5.秦宝琦:《中国秘密社会新论——秦宝琦自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6.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7.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8.濮文起:《民间宗教与结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 年版。 

29.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0.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 年版。 

31.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32.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3.高寿仙:《中国宗教礼俗——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及其实态》,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34.陆仲伟:《中国秘密社会·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35.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35.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37.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8.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秘密社会研究(1937-1945)》,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9.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出版社 2005 年。 

40.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版。 

41.[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余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 1985 年版。 

42.[日]中村元等编:《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册,(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年版。 

43.[日]漥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44.[日]漥德忠:《道教入门》,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45.[日]漥德忠:《道教诸神》,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46.[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朱越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47.[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二卷,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48.[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三卷,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49.[日]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李恩民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版。 

 290

50.[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51.[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52.张玉法主编:《民国山东通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 2002 年版。 

53.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台北)学术出版社 1983 年版。。 

5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55.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3 年版。 

5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57.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5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59.吴申元:《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与变异》,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 

60.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年版。 

61.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年版。 

62.宋仲福等:《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63.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64.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5.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改革

出版社 1998 年版。 

6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67.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68.[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尹今黎、张蕾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70.[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版。 

71.[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

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3.[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74.[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7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7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孙瑞芹等译,商务印书馆 1971 年版。 

77.[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林同奇译,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291

78.[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9.[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 

8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81.[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82.[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83.[美]欧大年:《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周育民、宋光宇译,香港中文大学

2005 年版。 

84.[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5.[美]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

1937)》,赵晓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86.[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 2007 年版。 

87.[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 

88.[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张富强、许世芬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9.[法]魏丕信:《18 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90.[丹]曹诗弟(Stig Thegersen):《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

中国》,泥安儒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91.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 1980 年版。 

92.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

—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 年版。 

9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南出版社 1996 年版。 

9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5.卫金桂:《欧战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研究》,香港拓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9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97.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98.朱英:《转型期间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99.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100.许卓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101.忻平:《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292

102.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

社 1999 年版。 

103.王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年版。 

10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105.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06.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107.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版。 

10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109.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10.刘健清:《中国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11.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 1999 年版。 

112.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劝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13.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114.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15.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6.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7.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李德

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8.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119.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

120.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121.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 1-2 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22.袁啸波:《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123.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124.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2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26.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27.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1981 年版。 

128.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济南简史》,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129.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93

130.吕伟俊:《韩复榘转》,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31.吕伟俊等:《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 2002 年版。 

132.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33.安作璋主编:《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134.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35.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136.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137.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 1989 年版。 

138.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39.龚天民:《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基佛问题》,(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2 年版。 

140.阮昌锐:《中国民间宗教之研究》,(台北)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部 1990 年版。 

14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 1961 年版。 

142.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

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 

143.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9 年版。 

144.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145.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46.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47.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48.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149.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50.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51.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152.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0 年版。 

153.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版。 

154.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版。 

15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56.张艳国:《破与立的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命运》,花城出版社 2003 年

版。 

157.张卫波:《民国初期尊孔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58.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159.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 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

 294

出版社 2005 年版。 

160.郭大松:《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

差会工作》,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年版。 

161.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全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62.王尔敏:《近代社会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 

163.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64.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165.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166.严薇青:《济南掌故》,济南出版社 2001 年版。 

167.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168.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69.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17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71.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 1984 年影印本。 

172.王德有:《道旨论》,齐鲁书社 1989 年版。 

173.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17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7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17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177.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78.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下),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版。 

179.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80.焦润明等编:《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三卷),沈阳出版社 2001 年版。 

181.李茂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 

182.孙栢秋主编:《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83.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84.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185.陈秀萍编著:《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186.夔德义:《宗教心理学》,上海书店 1990 年影印本。 

187.萧芬琪:《王一亭》,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88.郭重威、孔新芳:《道教文化丛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89.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90.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191.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92.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95

193.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194.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195.陈剑锽:《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 年版。 

196.肖万源:《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97.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98.杨国荣:《从严复到金岳霖——实证论与中国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199.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意识》,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00.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01.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三环出版社 1990 年版。 

202.张玉法:《中国近现代史》,(台北)东华书局 1978 年版。 

20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04.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05.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06.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7.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00 年版。 

208.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09.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210.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 2002 年版。 

211.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212.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213.赵咏等编:《世界 100 灾难排行榜》,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年版。 

214.[日]可儿弘明:《猪花——被贩卖海外的妇女》,孙国群、赵宗颇译,河南人民出

版社 1990 年版。 

215.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216.王元化:《清园近作集》,文汇出版社 2004 年版。 

217.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18.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19.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全四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20.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21.孙建国:《信用的嬗变:上海中国征信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22.聂家华:《对外开放与城市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齐鲁书社

2007 年版。 

22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1600—2000)》,计秋枫、朱庆葆译,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 2008 年版。 

 296

 

六、论文与论文集 

(一)期刊论文 

1.郭大松、曹立前:《源起齐鲁的道院组织及其时代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4 年第 3 期。 

2.郭大松:《道院·红卍字会·道德社数位一体——民间宗教组织的初步历史考察》(未

刊稿),2002 年。 

3.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

第 3 期。 

4.郭大松、李光伟:《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 

5.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

宗教研究》2001 年第 3 期。 

6.曹礼龙:《道院存因探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 年第 14 期。 

7.李英武:《东北沦陷时期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东北亚论坛》2002 年第 1 期。 

8.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9.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 

10.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5 期。 

11.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12.赵宝爱:《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述论》,《社会科学家》2007 年第 2 期。 

13.赵宝爱:《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 年

第 1 期。 

14.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

北)《文史哲学报》1997 年第 46 期。 

15.宋光宇:《慈善与修行——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历

史上的慈善活动与社会动力国际研讨会”论文,1999 年 12 月 5-8 日。 

16.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

《辅仁历史学报》1998 年第 9 卷。 

17.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 20 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世

界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8.宋光宇:《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台北文献》第 122 期,1997 年 12 

月。 

19.王见川:《道院、红卍字会在台湾(1930—1950)》,《台湾宗教研究通讯》2000 年第

2 期。 

 297

20.[日]酒井忠夫:《近现代中国的善书与新生活运动》,赖旭贞译,王见川、柯若朴主

编:《民间宗教》1996 年第 2 辑。 

21.[日]酒井忠夫:《道院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 年第 3 辑。 

22.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取向——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历史研究》1993

年第 5 期。 

23.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 年第 6 期。 

24.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25.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历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26.郑师渠:《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 年第 3 期。 

27.郑大华:《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 

28.王见川:《张宗载、宁达蕴与民国时期的“佛化新青年会”》,《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29.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30.钟琼宁:《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发展(1912—1937)》,《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31.王见川:《透视故事的背后——略论“佛教慈济功德会”的早期情况(1966—1971)》,

《圆光佛学学报》1999 年第 4 期。 

32.金尚理:《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4 期。 

33.金尚理:《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5 期。 

34.周辉湘:《论近代民间宗教的政治变迁》,《甘肃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 

35.陈坚:《从榜样到边缘——“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变迁》,《世界宗教研

究》2005 年第 1 期。 

36.李文海、朱浒:《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的社会救助》,《清史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37.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

研究》2005 年第 5 期。 

38.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江海学刊》2006 年第 5 期。 

39.谷秀青、彭雷霆:《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难民研究的综述》,《江汉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40.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41.唐振南:《建国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湘潮》2001 年第 3 期。 

42.范纯武、王见川:《清末民初北京鸾堂的个案研究——青云坛及其历史》,(台北)《民

 298

间宗教》第 2 辑。 

43.吴光:《论〈新青年〉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1 年第 2 期。 

44.李延龄:《论五四时期无神论与灵学鬼神思想斗争的时代意义》,《长白学刊》2000

年第 4 期。 

45.濮文起:《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简论》,《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 

46.陈冰:《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根源》,《中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47.陈进国:《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 4 期。 

48.周育民:《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笔下的灵界》,(台北)《民间宗教》第 1 辑。 

49.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1948 年于北京举行的一次秘密宗教扶乩》,柯若朴·静

思译,(台北)《民间宗教》第 2 辑。 

50.陆保良:《民国时期的文化冲突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启示》,《菏泽学院

学报》2006 年第 1 期。 

51.王卫平:《普济的理想与实践——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江海学刊》2000 年第

1 期。 

52.来新夏:《关于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的研究》,《漳州师院学报》1995 年第 1 期。 

53.邵雍:《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与中国秘密会社》,《历史教学》1995 年第 2 期。 

54.邵雍:《近代会道门经典的政治倾向》,《学术月刊》1996 年第 6 期。 

55.邵雍:《会道门在上海的传播与衰亡》,《学术月刊》2000 年第 8 期。 

56.董晓萍:《民间信仰与巫术论纲》,《民俗研究》1995 年第 2 期。 

57.马西沙:《民间宗教救世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 年第

4 期。 

58.石衍丰:《近现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神仙信仰》,《宗教学研究》1996 年第 1 期。 

59.张新鹰:《台湾“新兴民间宗教”存在意义片论》,《世界宗教文化》1996 年第 3 期。

60.李亦园:《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思想战线》1997 年第 3

期。 

61.刘朝晖:《论三四十年代日本对华宗教政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 年第 12

期。 

62.蔡勤禹:《会道门势力的沉渣泛起》,《探索与争鸣》1998 年第 12 期。 

63.周良沱、池进等:《现阶段农村邪教活动研究报告》,《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第 2 期。 

64.吕美泉:《中国近代佛教文化事业的新走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9 年第 4 期。 

65.肖艳:《关于我国宗教与迷信问题的分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 年第 4 

期。 

66.何建明:《中国近代的佛教女众教育》,《佛教文化》,1999 年第 6 期。 

67.[加]王大为:《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曹新宇译,《清史

 299

研究》,2000 年第 2 期。 

68.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 年第 2

期。 

69.冯菊红:《民国时期会道门的特点》,《档案史料与研究》2001 年第 1 期。 

70.范正义:《拒斥与接纳——基督教在华传播与中国民间信仰关系的文化透视》,《福

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3 期。 

71.周辉湘:《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 年第 4 期。 

72.魏国英、郝雪廷:《略谈抗战中我党对封建会道门的惩治》,《文物世界》2001 年第

4 期。 

73.梁家贵:《抗战时期党对山东土匪、会道门的争取与斗争》,《中共党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74.夏春涛:《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辩正》,《山西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75.闵丽:《正统宗教向民间秘密宗教衍变的原因和路径——以元代白莲教信仰嬗变为

例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 

76.陈进国:《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学术转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 年 11 月 9

日,第 002 版。 

77.曹新宇:《传统中国社会的“灾难信仰制度”与秘密教门的“灾难神话”》,《清史研

究》2003 年第 2 期。 

78.张桂华:《会道门组织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演变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3 年

第 3 期。 

79.荣文仿、吴勇、尹小玲:《海峡两岸民间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湖湘论坛》

2003 年第 4 期。 

80.陆勇:《晚清秘密教门与近代社会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81.王玉德:《试论历史上的社会动荡与迷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6 期。 

82.熊坤新、杨兴猛:《试论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

年第 1 期。 

83.段建国:《论民间宗教的道德观》,《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3 期。 

84.崔小敬、许外芳:《“紫姑”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 2 期。 

85.梁家贵:《试论民间信仰与会道门的关系》,《贵州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86.濮文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国民间宗教理论探析》,《求索》2005

年第 2 期。 

87.李媛:《16 至 18 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求是学刊》2006 年第 3

期。 

88.濮文起:《解释与改造:中国历史上与现实中的民间宗教问题》,《天津社会科学》

 300

2004 年第 6 期。 

89.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开放时代》1998 年第 2 期。 

90.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中国

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91.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 年

第 3 期。 

92.马敏:《21 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 年第 6 期。 

9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6 年,总第 15 期。 

94.熊月之:《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特点》,《史林》

2006 年第 2 期。 

95.阎永增、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96.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 

97.蔡少卿、李良玉:《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 年第 5

期。 

98.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 年

第 6 期。 

99.朱汉国、王印焕:《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 年

第 4 期。 

100.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 年第 1

期。 

101.闵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02.池子华、王银:《近年来社会史理论研究述评》,《江海学刊》2004 年第 3 期。 

103.王先明、魏本权:《20 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与走向》,《天津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104.行龙:《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105.夏明方:《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国中心观”主导下的清史研究

反思》,《史林》2006 年第 6 期。 

106.夏明方:《十八世纪中国的“思想现代性”——“中国中心观”主导下的清史研究

反思之二》,《清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 

107.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

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 年第 1 期。 

108.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民国档案》1996 年第 3 期。 

109.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东方论坛》2001 年第 4 期。 

110.曾桂林:《20 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 年

 301

第 3 期。 

111.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12.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

2000 年第 6 期。 

113.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14.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史学月

刊》2002 年第 11 期。 

115.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16.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济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117.周秋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118.周秋光:《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德与文明》2006 年第 2 期。 

119.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4

期。 

120.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 年第 4 期。 

121.周秋光:《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123.周秋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文化学刊》2007 年第 5 期。

124.周秋光:《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125.李光伟:《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

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3 期。 

126.李光伟:《从档案资料看民国山东红卍字会》,《兰台世界》2008年2月(上半月),

总第 250 期。 

127.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史事钩沉》,《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128.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 年第 1 期。 

129.周秋光:《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1 期。 

(二)学位论文 

130.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6 年。 

 302

131.宋淑玉:《近代中国尊孔读经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年。

132.徐峰:《南京国民政府宗教政策研究(1927—193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年。 

133.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34.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35.刘信玉:《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化政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136.钟云莺:《民国以来民间教派大学中庸思想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0 年。 

137.王庆德:《魅力权威与明清民间宗教教首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138.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139.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3 年。 

140.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41.宋淑玉:《孔教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42.沈洁:《现代中国的反迷信运动:1900—1949》,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三)论文集 

143.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144.汤一介主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45.葛兆光:《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46.韦政通:《韦政通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47.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年

版。 

148.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下),中国青年出版

社 1989 年版。 

149.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50.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51.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52.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53.孙江:《新社会史——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54.黄东兰:《新社会史——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155.王笛:《新社会史——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56.杨念群主编:《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303

157.[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58.行龙、杨念群:《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159.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160.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 2007 年版。

161.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162.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湾宜兰县)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2002 年。 

163.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年版。 

164.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65.《中国哲学》第十辑,三联书店 1983 年版。 

166.查时杰:《民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1993 年版。 

167.张珣、江灿腾主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年版。 

168.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69.吴景平、徐思彦主编:《1950 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等主编:《1920 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七、期刊、报刊、杂志 

1.《中国社会科学》 12.《东方杂志》 

2.《历史研究》 13.《教育汇刊》 

3.《近代史研究》 14.《政府公报》 

4.《世界宗教研究》 15.《申报》 

5.《宗教学研究》 16.《大公报》 

6.《民国档案》 17.《晨报》 

7.《史学月刊》 18.《山东民国日报》 

8.《史林》 19.《人民日报》 

9.《安徽史学》 20.《中国民族报》 

10.《山东文献》 21.《齐鲁晚报》 

11.《救灾周刊》 22.《烟台晚报》 

八、工具书 

1.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一百年日历表(1901—2000)》,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版。 

2.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书目文献

出版社 1995 年版。 

3.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年版。 

4.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年版。 

 304

5.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6.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7.山东省档案馆编:《山东省档案馆指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8.施宣岑、赵忠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档案出版社 1987 年版。 

9.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89 年版。 

10.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市档案馆指南》,档案出版社 1998 年版。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2004 年版。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2004 年版。 

13.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14.黄勇、张景丽等主编:《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宗教》(图文版),延边大学出

版社 2005 年版。 

15.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九、网站资料 

1.http://home.pchome.com.tw/good/120144/index.htm. 

2.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3lig/93lig_15.htm1. 

3.http://www.qchm.com/xiaoqing/list.asp?unid=237. 

十、外文资料 

1.Shantung, 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in Some of Its Aspect, Compiled and Edited by 

Robert Conventry Forsyth, 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1912. 

2.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Editor-inchief:Rev.Frank Rawlison , D. D., Christion 

Literature Society ,Shanghai ,1924. 

3.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G. Park,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Tsinan, 1924. 

4.David 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1890-1949,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5.[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 1960 年版。 

 305

致谢 

三年前,自己有幸被保送攻读本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学

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向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我帮助和支持

的亲友、师长致谢。 

求学近二十年,是父母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由于时代和家庭等原因,我的母

亲目不识丁,学习优异的父亲也失去了上大学的宝贵机会。从小学到大学,连我都惊异

自己缘何孜孜求学不止,儿时的同学、朋友均已成家立业,而逐渐衰老的父母不知哪来

的勇气和毅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使我继续着这份“无用之用”的学业。除父母舐

犊情深外,是否我在延续着他们心中的梦想……,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作为家中长子,

不仅没有为父母排忧解难,反而“攫取”了他们过多的关爱。已经升入大学、从小就懂

事、乖巧的弟弟一直宽容、理解我这个“不称职”的哥哥。只言片语难以描述他们的恩

德,父母的生养之恩我恐怕永远也还不清。 

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郭大松教授。从思路打通、框架拟定到论文定稿都

凝聚着业师的心血。业师素以治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清末新政史、城市史、近代山东

基督教史、英文资料翻译等而知名于学界,以上诸领域均有扎实、新颖的学术论著资证。

其实,对民间宗教特别是缘起于山东济南,继而推展遍布全国且波及海外的新兴民间宗

教慈善组织——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研究是业师的另一“绝技”,早在十数年之前,就

有研究道院组织的嚆矢之论。民间宗教素称难治:首先,资料难觅;其次,民间宗教大

量揉合儒、释、道、耶、回等宗教文化因子,彼此之间又互相融摄、分化,要厘清其间

的脉络与关联颇为复杂;再次,官方对民间宗教存有戒备,甚至予以取缔、查禁,影响

研究者的研究意愿;最后,民间宗教的研究处于学术边缘地位,多依附于其它学科,其

学科体系和学术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备。幸蒙业师青睐,不仅将十数年来研究道院组织的

心得积累传授于我,使我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对道院组织最大程度的参悟;而且还将多年

来花费无量心力搜集到的道院组织内部资料倾囊相授,这些珍贵的资料业师也尚未系统

利用。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业师毅然资助我前往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大学、

研究所等查阅资料、访学。没有业师的悉心点拨和“特殊”栽培,论文的完成和自己学

养的提高是难以想见的。师恩浩荡,无以言表,业师是我为人为学的榜样! 

感谢我本科时的辅导员万金凤副教授。17 岁进入大学的我那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

是万老师给予我诸多的人生启迪、学业上的鼓励、生活上的关心和历练。没有万老师这

些令同辈学子都歆羡的“关照”,我的大学生活之路不会如此平坦、顺利。 

感谢王林教授对我的学术启蒙,承蒙王师提携,让我早在本科三年级就参与其主持

的省级课题“山东近代灾荒研究”,使我初窥学术门径。在学业上,王师对我关爱有加,

 306

其勤奋扎实的学风深深地影响了我,自己的老师尚且勤奋如斯,作为学生何敢稍有怠惰!

感谢田海林教授三年多来对我的提点、开悟。田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在近代

中国的遗传与变异领域造诣颇深,与田师的言谈交流使我受益匪浅。田师待我如私淑弟

子,在我报考博士及被录取前后,为我费心规划、指点,如此恩惠,永志不忘! 

求学期间,能得以上诸恩师的厚爱与栽培,实属三生有幸! 

此外,还要感谢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魏永生副教授、李伟研究员、王守法副教

授、包爱芹副教授、张登德副教授、秦永洲教授、李云泉教授等。感谢济南大学法学院

赵宝爱副教授慨赐大著。 

在收集论文所需资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

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图书馆、

烟台市档案馆、烟台市图书馆、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等部门工作人员的

热情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感谢在我外出查阅资料、访学和考博期间,对我生活提供帮助的中国海洋大学硕士

研究生秦启峰、吴玲,烟台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秀亮、徐东文,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树

伟,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范矿生、硕士研究生左立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方艳华、

孙淑松,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万杰等。尽管有的只有一面之缘,但其情谊值得我

永久感念。 

感谢赵树国多年来的友谊和在学业上的切磋交流,以及为本文的一些细节和规范问

题提出的建议。感谢同窗好友张鹏、崔华杰、李俊香等同学的帮助。特别感谢韩帅近三

年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我取得成绩时劝诫我戒骄戒躁,当我遭遇挫折时给我

鼓励和支持,有如此知己夫复何求! 

本文的完成还受惠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提供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

助”,在此申谢! 

由于自己学养、水平有限,加上资料难以搜求准全,论文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

恭请方家批评指正! 

 

 学生:李光伟 

 2008 年 4 月 29 日 

 307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第二作者] 

2.《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

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3 期。[独立作者] 

3.《清末时论与山东莱阳海阳抗捐斗争》,《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年第 6

期。[第二作者] 

4.《从档案资料看民国山东红卍字会》,《兰台世界》2008年2月(上半月),总第 250

期。[独立作者] 

5.《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史事钩沉》,《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独

立作者] 

6.《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 年第 1

期。[独立作者] 

7.《灾荒与民变——莱海招抗捐抗税运动的起因与后果》,载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

史》,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1、

肖遥@ZnKnfxzJVIZmWO3 · Jan 13

Replying to @truth8964_1 @hanrg0088 and 47 others


法轮功用神韵

萨满文化


懂历史的人知否 为什么李洪志大师改生日为五月十三日


寒梅二月先太祖出生

五月十三副铠甲起兵

山海关烽火平定中原

后世萨满咆哮唤亡灵


谢选骏指出:法轮功显然属于“神汉建国”——一个姓李的“新唐朝”(New Tang Dynasty,简称NTD),而不是“新唐人”;一个伪佛教的大妓院,自称是“大纪元”,公然挑战耶稣基督的“公元”,真不愧是“邪教之尤”。


2、

肖遥@ZnKnfxzJVIZmWO3

Replying to @xxj2040:

您对朝代更替有研究 希望能对世界红万字会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研究 给您推荐一个研究论文 讲述万字会的发展史 

被释放的首批战犯世川良一 曾经是万字会的教主 是川岛芳子的工作搭档 而李洪志的师父又疑似是川岛芳子 法轮功也可能是万字会的演变 


谢选骏指出:所谓“世界红卍字会”拾人“红新月会”之牙慧,正如“红新月会”拾人“红十字会”之牙慧——但却非驴非马,“儒道释基回五教合一”模仿“儒释道三教合一”——但却不知深浅。试想,“儒释道三教合一”就弄成了“入室盗”,“儒道释基回五教合一”岂能避免“文化大革命”?


《世界红卍字会》报道:


世界红卍字会(英语:The Red Swastika Society),1922年在中华民国首都北京创立的一个“以救济灾患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民间宗教慈善救济机构,发源于民间宗教组织道院。


历史

1916年,山东省滨县人吴福永创立“道院”,提倡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五教合一。红卍字会就始于道院。道院的“道”并非特指道教,红卍字会的“卍”虽是佛教标志,亦非佛教组织。道院其实倡导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认为不同宗教均归于一道。五教同源,参研“儒道释基回”五大宗教之真谛,化除门户之见。 该组织认为:“佛教” 主张“慈悲”;“道教” 主张“无为”;“儒教” 主张“忠恕”;“基督教”主张“博爱”;“回教” 主张“清真”。五教教义虽有不同,真理却是一致, 即“仁”而已。教徒供奉不同神灵和圣人,但以“至圣先天老祖”为至高无上之神,其下有五教教主项橐、释迦如来、太上老君、耶稣和穆罕默德。


1921年,钱能训、徐世先、杜秉寅、王道程、乔保衡、王人文、李佳白、王芝祥、何澍、李智真等人在北京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筹备处,其宗旨为“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1922年10月28日,经北京政府内务部批准立案,定名为“世界红卍字会”,会址设在北京西城西单牌楼舍饭寺17号,以白地红卍字为会旗。民国十一年(壬戌年) 十二月初七立春日,于济南道院正式成立,当时奉训文“世界红卍字会成立日期以本年立春日寅时为宜”。会前二日,至圣先天老祖亲临,赐“万载慈基”四字,恭悬于会场。三天的会议时间,通过世界红卍字会大纲及中华总会之章则。世界红卍字会与中华总会设于北京,并分别成立各省各县分会,立即展开各项慈务。


1934年,满洲国政府聚集其境内的世界红卍字会分会代表,成立世界红卍字会满洲总会,与北平总会脱离关系。


命名


道院崇奉的至圣先天老祖指示修人的职责尚有“救世救人、利人济物”的重责大任,因此定名为世界红卍字会,红色取其如赤子之心,光华灿烂的含意;卍字象征慈悲吉祥、广大无边、永无止息的意思。


“红卍”的意义


“红”色代表“赤子之心,光华灿烂”之意;

“卍”字音万,代表“吉祥如意、万德汇集、大中至正”;

“卍”字外形,代表“四面八方、无远弗届、运行不息”;

“卍”字运转,依宇宙星球运行逆时针旋转法则,快速运动时外形似〇,代表“圆满和谐,周而复始”。


人事

首任会长为钱能训,王道程、乔保衡、李国源任副会长。不久后,钱、王先后逝世,徐世光出任会长。徐病故后,熊希龄被推为会长,其后熊连任三任会长。


组织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

世界红卍字会东北主会

世界红卍字会天津主会

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

世界红卍字会台湾总主会

世界红卍字会日本总会

香港红卍字会


谢选骏指出:红卍字会毫无根基,难以存活;但是它就算僵尸,毕竟还有百年历史——如果法轮功真的依托于此木乃伊,也就能解释同属伪佛的法轮功为何能够得到一时的热度了。


谢选骏:但愿刺杀大法官不要成为最后的选项


《最高法院主导美国命运的时代?大法官提名成政治角力》(中央社 2022-07-03)报道:


司法独立的最高法院一向是低调、神秘的机构,即使总统、国会也无法影响最高法院运作。


过去2週,美国最高法院在保守派势力主导下,针对拥枪、堕胎与温室气体排放3项重大议题做出让全球譁然的裁决。由于最高法院裁决对社会、文化影响深远,让大法官提名逐渐成为政治角力场。


司法独立的最高法院一向是低调、神秘的机构,即使总统、国会也无法影响最高法院运作。这个成立于1789年的司法机构,是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的重要支柱,作为司法最后堡垒,其裁决具有不可撼动性,影响其后一代又一代人。也因为美国的霸权地位,其裁决对全球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过去2週的几项判决,也将最高法院推向国际关注焦点。美国最高法院先是裁定纽约州要求民众需证明有自卫需求才能携枪出门的规定违法;一天后,又推翻1973年“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保障堕胎权裁定,结束近50年来对堕胎的宪法保护,赋予全美各州禁止堕胎的权力。


6月30日最高法院再以6比3裁决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无权广泛限制燃煤电厂排放温室气体。此举将大幅限缩总统拜登(Joe Biden)政府对抗气候变迁的力量。


一连3项裁决都让自由派重创,其中最大的赢家自然是前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受他短短4年总统任期却有机会提名3位大法官之惠,目前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中,保守派与自由派分别为6人与3人,让保守派立场得以出线。


虽然拜登提名的杰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在6月30日宣誓接替退休的布雷尔(Stephen Breyer),继任大法官,成为美国第116位也是首位非裔女性大法官,但因为两人同属自由派,美国最高法院天平并未改变。


在230多年的最高法院历史中,1954年的“布朗诉托彼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裁决。


拜这项裁决之赐,美国终止存在已久的白人与黑人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政策,其后美国开始废除种族隔离措施,民权运动也因此裁决迈进一大步。


当时最高法院是以第14任首席大法官华伦(Earl Warren)为首,被誉为美国史上最自由派的最高法院。曾是温和保守派的华伦在担任首席大法官期间,在自由派大法官协助下,任内做出多项裁决,大幅扩大宪法公民自由力量。


接替华伦出任首席大法官的柏格(Warren Earl Burger)虽然是保守派,任内也做出许多偏向保守派决定,但这次众所瞩目的“罗诉韦德案”正是在其任内、于1973年以7比2比数做出的裁决。


他任内也为美国诉尼克森案(United States v. Nixon)撰写裁决,这项裁决驳回尼克森在水门案后要求行政特权的请求。一般认为这项裁决对尼克森辞职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的“奥贝格费尔诉霍吉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是最高法院对于同性婚姻的重要判例,在立场保守但是愿与自由派合作的首席法官罗伯兹(John Roberts)带领下,最高法院以5比4裁定同性婚姻的权利受到宪法保障,各州不得立法禁止。


由这些裁决可以看出,儘管大法官或许各有党派立场、道德思维,但在面临法律议题时仍会秉持专业、忠于宪法,做出裁决。续任大法官也多半会依循前例,不会轻易改变裁决。


只是大法官虽属独立自主的司法权,裁决过程不受行政、立法干预,但提名权却来自行政部门的总统、再由立法部门联邦参议院通过,让大法官难逃政治漩涡。


也因为最高法院裁决的影响深远,让每位有机会提名大法官的美国总统必须思考,提名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大法官将能让自己的理念在其卸任后持续发挥作用,提名谁也自然是重要的政治考量。


特别是美国大法官採终身制,除非自愿退休或遭到弹劾才会去职,因此从川普到拜登一连4位大法官都选择不到60岁的年轻法官,每人都可能在位超过20年,就是希望能藉由自己的提名影响最高法院氛围,对美国社会带来长远影响。


但也因为这样,新任大法官的提名越来越重视价值观是否与总统相符,专业素养与法学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往后,大法官提名逐渐沦为政治角力,也让美国民众对最高法院的信心降至新低。


网民嚎叫:


jimwong100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53:00

蓝靛厂说的对。自由派及极左民主党人只想一手遮天,不会合作,对不同异见只会没有底线地打压,包括用暴力威胁法官,用无赖的手段改变规则。自由派唯一的目标是永远掌权,My Way or the Highway

gameon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52:09

明明大法官可以一锤定音,却把"热土豆"抛给地方定夺,造成美国社会进一步撕裂,简直是又混又蠢。结果造成大批美国妇女准备北上堕胎,使得本来已经是不堪负重的加拿大医疗体系,更加紧张。

蓝靛厂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45:39

只见到温和的保守派法官合作自由派的没见过温和自由派合作保守派的。因为自由派目的很明确,要瓦解美国的传统。保守派没有全局统筹只是就事论事特别还要表现客观公正这样在舆论下容易入坑。民主党派福特大妈伪证强奸威胁陷害温和保守派大法官小卡不仅让民主党名誉扫地而且让温和保守法官再没有兴趣听自由派的鬼话。

jimwong100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39:00

了解了美国的体制再发言吧。美国的最高法院不是公检法机关,他们的责任是维护宪法。维持社会治安及运行的法律由各级政府立法机构来定,不属最高法院。这次最高法院关于堕胎的判决,是将允许或者不允许堕胎的法律下放到各州自己立法决定,不是“禁止堕胎”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35:59

互相制约而已,美国又不是一尊体制

柳小波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28:16

预见除了下面两个,还会有一大堆太监来讲性生活不是真的,性生活是个笑话之类

柳小波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26:57

五毛挣钱最佳地——攻击美国政治制度,乃是他们最高目标

猫二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09:00

共和党玩弄权术的恶果……

Bslrim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01:10

所以说美式民主就是个笑话,大法政治局终身制,靠提名,跟民选毛关系没有,然后可以控制法律走向,甚至决定总统当选是否合法,美国人还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10:00:34

自相矛盾。前面盛赞大法官敢作为,后面又要大法官不作为。大法官没变。变的是作者的立场。

gameon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09:48:35

美国这种烂透过时的大法官制,颁布实施了多少烂法,恶法。就有因为不尊重科学,单独相信和依赖这几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上了岁数的大脑。

泰傻 发表评论于 2022-07-03 09:46:18

公检法还是要牢牢掌握在领袖和政府手中


谢选骏指出:在这种“大法官终身制”的压力之下,但愿刺杀大法官不要成为最后的选项——就像罗马的共和主义者不得不刺杀了终身制的凯撒。

谢选骏:美国的真孤立配合了中国的假开放

《美国“孤立主义”与中国“单边开放”: 表象之下的政治现实》(陈岩 BBC中文记者 2024年12月2日)報道: 特朗普的当选,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激起两圈相互矛盾的涟漪:中文社交媒体上,有众多特朗普的拥趸者,他们欢呼这个特立独行者的强势归来;另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们恐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