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

谢选骏:甲午战争是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内战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第二期中国文明圈内的三个国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内战”,这三个国家就是满清、朝鲜、日本。日本人对此最为清楚,所以他们称此次战争为“日清战争”。满清灭亡之后,一些糊里糊涂的华人,追随共产国际改称此战为“中日甲午战争”,甚至“第一次中日战争”,真是语无伦次。因为,甲午战争包括了蒙古、西藏、台湾等“满清属地”,而抗日战争并不包括蒙古、西藏、台湾等“满清属地”。

甲午战争中,日军因战斗死伤人数仅为964人,1658人死于疾病,25人死于自杀。但日军在条约签署后进入台湾的乙未战争,面对以猎枪、土制大炮为武器的民军,战斗死伤人数达4600人以上。由此可见,满清八旗的腐化堕落到了不如台湾土著的地步。中国文明的重组势在必行了。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共产国际称第一次支那-日本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大清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大清帝国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变化,大致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馀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崑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跑主将卫汝贵。圣旨到,造成清军全军崩溃。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大批平民死亡。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坚决反对,从而使得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11]旅顺口的防御工事,经营10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军则付出3600多人的伤亡。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著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与清军满洲部队主力进行的战役有五复海城,与湘军、淮军、毅军进行的战役有牛庄之战(又名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战)。日军佯攻辽阳,光绪帝中计,亲自下令围攻海城的清军主力救援辽阳,结果日军迅速调动进攻清军交通枢纽牛庄,围歼孤立在牛庄湘军主力。最终双方主力爆发田庄台决战,宋庆在清军主力被围歼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议和。

自鸦片战争至英法联军之役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战争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亦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直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郭廷以

清国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方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方向日本开放多个清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国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清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来对清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和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巨额赔款亦加重清国人民负担及增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力量。允许在华设厂、增辟通商口岸便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清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清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同时,甲午战争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使大清帝国内部的改革派对自身弱点有更深认识,促使后来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此役后大清帝国在国际地位上急转直下,而日本则跻身为列强之一。

日本海军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全摧毁了满清王朝的军事力量,严重地削弱了他的经济实力,使满清政权元气大伤,日本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及保持住胜利的成果,在清国内部制造混乱,对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秘密资助,所以客观地说,日本海军的这次胜利为后来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团体领导的革命创造了胜利的先决条件。

日清战争是日本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具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片敌的意义。
——藤村道生

与大清帝国开战前,日本国内朝野上下曾经对与清国开战感到紧张和困惑。甚至连明治天皇本人也曾经对是否与清国开战感到踌躇。但于战胜大清帝国后,随着不停的捷报与多次举办战胜祝贺会,国内的舆论风向便开始有所改变,“帝国万歳”等赞扬天皇的口号成为一时间的流行语。日本国内为了纪念这次战胜,也在在国内多处树立纪念碑。同时在战斗期间,受到社会整体风气影响,青少年的日常娱乐和玩乐也几乎完全与战斗有关,甚至出现小孩子往清国人丢小石头的事情。

同时,新闻媒体也以大幅报道这次战争为契机,在日本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当时,各家报社为了及时得到第一手的消息,纷纷往战场派遣随军记者,使国民首次透过新闻媒体得知战斗的最新情况。反之,那些没有对战斗进行跟踪报道的报社,也在这次战争后走向没落。各家媒体在报道有关战争的新闻时,经常使用把无名士兵“英雄”化的报道手法(忠勇美谈),以及以激烈的文字描述战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新的读者群,也让日本人首次意识到新闻和媒体这两种现代化的吸收资讯渠道。但是同时,媒体的报道只集中在报道片面的内容,使读者的价值观受到单一化的影响。例如说,当时的报纸与杂志便以这次战争为例,不断的提出“日本文化比清国先进”等民族优越论的观念,对日后一段长时间日本人对清国人的看法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日本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国民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透过战争过程中,国家机关不断重复的强调“国民”的义务和贡献,使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国民的一部分,应该不分地位的去支持军队,也是所谓的战争的“统合作用”。在这个统合过程中,作为军队统帅的明治天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与开战时把大本营转移到広岛的举动,使日本国民强烈的感受到御驾亲征的威严。反之,战胜清国的消息,则对日本人的清国观做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从当时开始,日本国内开始产生蔑视清国的情绪,并一直延至后代。同时以此为契机,日本国内开始有人提倡脱离汉字文化圈,也同时为了日后的海外拓张,确立日语标准化教育的普及。

不仅如此,汉化的日本词汇,从此大量涌进中国大陆,彻底重塑了现代汉语。

如果说“甲午战争是第二期中国文明的闭幕内战”,那么“抗日战争则是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开幕内战”。日本虽败,但日本元素帮助塑造了战后的共产党专政,对第三期中国文明的形成,影响不小于苏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军事政变還是罪犯内閣

《将领大清洗?曝川普草拟行政令》(华尔街日报 2024-11-12)報道: 川普过渡团队正在考虑一项行政令草案,以设立一个由退役高级军官组成的战士委员会,赋予其权力审查三星和四星军官,以及给出罢免被认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的建议。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