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7月6日星期一
谢选骏:名校名牌与亡国奴性
网文《研究:白人宁为鸡首 华人喜当凤尾》说:
密西根大学研究显示,华人倾向于选择就读名校,即使当该校中下等级学生都行,而白人则较愿意在普通大学当绩优生。
最新发表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期刊"(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份研究指出,由于成长文化的影响,使白人在选择就读学校与工作时,倾向于当"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而白人比较喜爱跳入"大池塘中当小青蛙",而这种"白人宁为鸡首,华人喜当凤尾"的调查结果,或可诠释为何华人总是热中追求"名校"与"大企业"的现象。
这份由密西根大学社会心理系博士生吴恺荻担任主研究员的"青蛙、池塘与文化:入门选择变数"(Frogs, Ponds, and Culture: Variations in Entry Decisions)报告,调查了600多名白人与华人学生,在选择就读学校时,是会选"到十大名校去当中下排名前十的学校当中下程度的学生",还是"待在普通大学当绩优生";此外也询问受访者,找工作时,会选择去"全球前十大公司做个螺丝钉",还是在"一般企业成为出类拔萃的职员"。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到名校后学业表现可能会欠佳,但58%的华人,仍倾向选择就读排名前十的学校;而白人只有29%做相同选择。 在职场选择上,将近三成的华人(27%)倾向到全球十大公司任职,有同样意愿的白人仅14%。
研究者分析,由此可见美国学生喜欢在小池中当大鱼,而华人则更加愿意做大池中的小鱼。吴恺荻29日表示,根据调查,其实不论白人华人,都意识到做"鸡首"具有一定优势,但最后做决定时,往往会受到"是否符合文化期望"而影响。她也解释,这份研究并没有暗示中国人不想做"鸡首",只是亚洲文化比西方文化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力更大。吴恺荻说,由于对"名牌"的追求,许多中国留学生无不卯足劲抢进美国顶尖大学,但依据1980年到2011年间全球100强公司总裁毕业大学分析,拥有常青藤大学学位的比例正逐渐减少。她提到,当然这并非要中国学生不应选择顶尖大学就读,而是最好先考虑自己挤入名校当"凤尾"后,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谢选骏指出:华人喜欢名牌,不是由于追求品质,而是因为喜欢攀比。从统计数字来看出来,是白人的两倍之多。喜欢攀比,造成从众心理和趋炎附势。
《服兵役换身份取消 美逾千名华人将被遣返》说(2017-06-29 09:41:05):
据记者当地时间28日了解,因Mavni计划(注:美国陆军的“紧缺人才征兵计划)于去年被取消,导致至少2000名已经签约的华人身份无着落,将面临被遣返。
Mavni项目起始于2008年小布什政府期间。该计划主旨是招募合法的非绿卡非公民在美外籍人士入伍,被招募者需具有军队需要的重要技能,比如某领域保健专家或某语言专家等。一旦被招募,将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Mavni主要面对的是大学本科或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或某一领域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起初每年招募1000人,需在军队服役一年,至2014年每年扩招至5000人,而服役年限也变更为4年。
在2016年期间,奥巴马政府曾经提出DACA(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计划,即年轻的非法移民也可以被招募,引起反对。而MAVNI则于2016年9月被中止(closed indefinitely),不再招募新人。
至于已经签约的、处于过渡期的人,遭遇了大麻烦,陷入身份尴尬的境地。
“在这些处于尴尬境地的人中,大约有我们2000左右的华人,他们已经签约,有的还卖了房子带着家属迁徙到服役区域。而MAVNI政策的改变,使得这些人既失去了之前留美的合法签证,又难以继续服兵役以获得新身份,他们被‘卡’在这里,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向国防部了解情况,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很可能面临被遣返”,特朗普亚太顾问王湉说,“他们(面临麻烦的华人群体)联系到我,希望能协助维权,我只能帮助他们向总统请愿。”
在王湉准备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到了这些人目前面临的困境,“奥巴马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使得已经签约的人获得身份的过程无限期延长”。按照之前的计划,他们服役前必须经过一个培训过程(Basic Combat Training,BCT)。这个过程完成后可以获得身份。
而新的政策在“通过”BCT之前,增加了不同部门介入审查等项目,使得看似简单的培训变成很可能最终无法完成的过程,而这些人将不能正常进入服兵役阶段,也难以获得身份。
谢选骏指出:华人喜欢追求名牌、炫耀、攀比、从众、投机、趋炎附势、见风转舵,常常造成不必要的拥挤,造成“哄抢”、“机会缺少”、“一位难求”的紧张局面。其实不是机会缺少,而是哄抬物价造成的,中国房价的疯涨,也是由于类似的心理背景。这种“一窝蜂”和“鸟兽散”的混合,也是中国朝秦暮楚、一再亡国的深层原因。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星星之火 不可燎原
《珠海体育中心袭击案后:被阻挠的记者和社交媒体上的热议》(2024年11月13日 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報道: 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在珠海体育中心的事发现场报导时遭遇阻挠。他用以下文字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经历,标题...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