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谢选骏:“儒教中国的瓦解”是一个误解
【谢选骏指出:《儒教中国的瓦解》一书,是基于一个误解,误以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第二期中国文明,仅仅是一个儒教中国。】
据说,《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据说,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谢选骏指出:可是这样一部代表作,为何会发生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呢?由此可见,美国汉学领域的幼稚病是多么深入骨髓了。】
出版商人宣传说:
本书是由称之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列文森编写的,阅读和理解列文森的著作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他那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常常会令人感到扑朔迷离,而他那难以遏止的才气又使得他的作品似乎带有太多的浪漫情调和文人气息。
本书全面系统地主要介绍了儒教中国和现代命运,探讨了思想继承性问题、君主制衰亡问题、历史意义问题。为读者介绍了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儒教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等等。
列文森(1920—1969年)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的儒教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必然性,许多深刻见解至今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人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图书目录
代译序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第一卷 思想继承性问题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
第一章 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第二部分 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选择中的折衷主义
第四章 体与用
第五章 “今文经”学派与传统教义
第六章 反动与革命:近代古文经学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传统自我否认中的作用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维护
第九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攻击
第十章 共产主义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中的政治变革
结语 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问题
第一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
第一章 君主制神话的破灭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的基本对立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变
第四章 儒教内部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对暴政的制约
第三部分 张力链条的断裂
第六章 儒教作用:官僚对社会革命无动于衷
第七章 对官僚的思想抨击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天命观的批判
第四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Ⅱ
第九章 时代错误的铸成
结语 日本和中国君主制的神秘性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第一部分 退出历史
第一章 廖平小传:儒教与历史的分离
第二章 围绕井田制的争论
第二部分 走入历史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历史研究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
第三部分 历史的意义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结束语
注释
译后记
谢选骏指出:有读者说“看完此书觉得列文森是个天才”。不过,这个天才却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列文森并不知道,他所面对和研究的,并非“儒教中国”,而是“三教合一的第二期中国文明”,其中还包括喇嘛教的大力渗透。
本书为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最为重要的著作,也是谈及西方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研究时绝对无法跳过的代表作。尽管书中的有些观点,后人没有理由不怀疑,但是,撇开对最终结论的正误的纠缠,本书仍旧是一部“天才之作”。其中,深刻的洞见、缜密的思维、难以遏制的文采以及敏捷的思辩,具有绝对不可撼动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同时,本书又是二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杰出代表作。五十年代以前,也就是在费正清(john K.Fairbank)之前,西方世界的中国学研究一直徘徊在一套“古董式”的古代传统汉学研究上,其实是对“美和古旧”的一种单纯观赏的脱离时代的取向,而费正清的介入,使该领域的专注点转移到了对“近现代中国史”的研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作者列文森正是费正清的的弟子,由于他对这套冷战时期流行的“冲击-反应”研究方法的内涵的突破性挖掘和凸显,因而使其在西方史学界普遍被认为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
书中着重的研究了儒教文化,包括它内部的精神气质、以及此种精神气质的“外壳”在中国近代史上狡猾性的几次微妙演变,随即,敏锐的指出——这种改变,实质上并未触动根本。并以此推衍出,清末以来,中国被西方殖民帝国打得透不过气,以及儒家为首的文化系统被西潮摧折得土崩瓦解,实非偶然。
归根到底,儒学自身的内部的困境才是致命的,这套系统的毁坏源自于内部。换句话说,儒家文明在近代决定性的大溃败,一方面是由于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而崩摧,而另一方面,则是这套儒教文化从源头起就注定了的无可避免的悲情命运,即整个文化体系内部的停滞和衰落早已埋藏甚久了。
【谢选骏指出:列文森错误地说,“儒教文化从源头起就注定了的无可避免的悲情命运”,他哪里懂得,第二期中国文明在其初创时代曾以举世无双的“科举制度”彪炳历史、独步中外。至于“整个文化体系内部的停滞和衰落早已埋藏甚久了”一说,更是从何说起。因为人类历史上再是伟大的文明,都很少能够维持千年以上盛行不衰的。而科举制度代表的第二期中国文明,从公元六世纪末期科举制兴起到二十世纪初期科举制结束,延续时间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多年。这还不够吗?】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军事政变還是罪犯内閣
《将领大清洗?曝川普草拟行政令》(华尔街日报 2024-11-12)報道: 川普过渡团队正在考虑一项行政令草案,以设立一个由退役高级军官组成的战士委员会,赋予其权力审查三星和四星军官,以及给出罢免被认为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的建议。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