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
谢选骏:“诺贝尔和平奖”来自诺贝尔弟弟的血肉
诺贝尔(瑞典语: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1860年,诺贝尔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
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该年秋季,诺贝尔成功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雷管;10月,获得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
1864年,因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弟耶米尔惨死,关闭瑞典工厂,前往在德国建厂;10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1865年,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并在克鲁伯建厂。
1866年,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同时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5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1867年,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与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1871年,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与保罗·鲍合作创业。
1873年,定居巴黎。
1876年,雇用斯陀夫人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8年,完成发明可塑炸药;5月,加入石油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880年,获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84年,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90年,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在此后的六年间,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1893年,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11月27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12月10日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个对发明兴趣极浓的人;同时,诺贝尔的母亲罗琳娜·安德丽塔·阿尔塞尔有着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夫妇俩对诺贝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复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包括英语。
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实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但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与他对科学的爱好一样始终如一。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
诺贝尔也喜欢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对于当时著名的欧美哲学家,他比较喜欢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方面,他曾列出过一些准备写的论文目录和提纲。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他的爱情是悲剧性的。青年时代的欧美之旅中,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恋情,但那位姑娘不久就病逝了。
1876年,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喜欢上了她,但是伯莎已经心有归属。同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诺贝尔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并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别墅,还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且缺乏教养,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1891年春天,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即将要生下一个孩子。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但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并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了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
炸弹大王诺贝尔无疑是诺贝尔家族里最有名望的人,可在他还在世的时代,他却并不是最耀眼的一个。1895年,当这个富有的欧洲流浪汉在巴黎撰写遗嘱时,他的两位哥哥罗伯特(Robert)和路德维希(Ludvig)在高加索地区建立的石油公司,产量直逼世界第一。1896年,阿尔弗雷德去世。之后的几年里,围绕诺贝尔奖设立的争议不断,亲戚们意见也不统一。
当时掌管石油公司的伊曼努尔(Emanuel,路德维希的儿子)代表家族去面见瑞典国王,他将拳头“啪”一声敲在桌上,说没什么可讨论的,慷慨地同意无条件执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那时,他们几乎是东欧地区最富有的人。可当时谁也无法预料,十几年后,他们就陷入了几乎一无所有的窘境。1918年,苏共将诺贝尔家族的石油产业全部国有化,所有家族成员以难民身份离开俄国。最后一个离开的伊曼努尔甚至不得不打扮成农夫。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嗣,他的两个哥哥各自生育了不少子女。1918年的逃亡让家族逐渐分化,罗伯特的后人逃往芬兰,并居住至今。路德维希的后人们则回到祖国瑞典。
谢选骏指出:一切荣耀后面都有辛酸和流泪,一切和平后面都有炸药和流血,一切长存后面都有寂寞和孤独。“诺贝尔和平奖”来自诺贝尔弟弟的血肉。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脱贫就要脱裤,脱裤就能脱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6旬老汉囚禁50女子自己享乐还出租出卖》(星岛日报2024-11-16)報道: 2004年4月份,一宗重大拐卖强奸案,在广东茂名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令人震惊的是,这宗案件涉案的18名被告,大都是住在村里的孤寡老人,平均年龄60岁。其中主谋李家全,69岁高龄。被害人更超过50人,而...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